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人文素质教育探讨3篇

摘要:为了使中专、大专教育可培养出专业型的技术人才,需要学生在保持掌握理论课程知识的基础上,梳理出社会实践,以人文精神丰富实践内容,从而使教学达到专业标准。人文精神教育将文化知识以更加广阔的视角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避免以狭隘的观点、立场看待问题,在深度挖掘人文教育历史、现实内涵、人文精神等内容,渗透人文精神,以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人文素质教育探讨3篇

人文素质教育探讨1

从中专语文教学层面上讲,帮助学生渗透人文精神教育,培养学生民族凝聚力,并树立爱国精神,在学生发展上培养出正确的人生观,学会自我反思,不断提升自我价值,因此在中专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在学生发展上具有一定帮助作用。人文精神的核心要素是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关键,从而不断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渗透人文精神教育更具社会主义精神[1]。教育是为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从而能够学会自我完善,一定程度上提升个人人文素养,利用语文课程教育,培养出学生的人文精神,使教育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并注重相关教育层面的开拓、创新。语文教学能够对一个人产生一定影响,不断重建个人价值观,从而提升专业素养、技能,与个人成长产生共鸣,进一步带动学习效率[2]。

一.人文教育的历史和现实内涵

人文精神在人文教育中具有悠久的历史,自孔子创立背景下,让人文精神渗透到教育领域中,进一步使语文教学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国内、外教育的学习目标基于人文教育,使人文精神的渗透上形成高效性的教育根基。基于人本主义教育观上的教学内容,使教育体系形成高品格的自我价值,从而改变自我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深度思考语文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品质人格[3]。人本主义教育观上,开辟高效的心理治疗过程,构成有价值的心理学理论,从而推动传统教育的发展,在实践中推动学习进程,引导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维系师生之间的关系,以构建出最佳的教学心理氛围。中专语文教学进程中的人文精神,能够渗透到教育内涵上,促进学生在交流活动中创造出理想人格,为个人价值观构建更高级的知识体系。不同时代的人文精神需要避免陷入混乱无序的教学环境中,防止教育空间出现不正确的教学方式。教育上渗透人文精神,从而引导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出系统性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学习理念,正确研究出学习共同体,定位教学目标主体,培养出健全的理想人格[4]。人文精神渗透教育的本质就是让学生追求有价值的知识,在学习层面上确定共同目标,并对学者人格魅力产生系统性的评价体系。教育培养过程产生的高尚人格,反思出科学主义的人格境界,为社会主义形成有效的教育理念,使社会朝着更好的方面推进。

二.中专语文课本中具有的人文精神

(一)理性哲学精神

从中专语文课文视角来看,人文精神中涉及的认知、思维、情感都是理性的,在哲学精神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占据主体地位,形成导向性的人文教育体系,从而让理性哲学精神真正融入到教学中,主要在于引导师生精神上的理解。通过阅读书籍,不断扩充人文教育知识层面,从而帮助学生去理解书中不可或缺的哲学精神,理性的提高学生思想素质,使人文精神上立足于培养人文教育内在诉求上,形成理性的思考[5]。学习的根本在于形成有价值的信念,并不断形成一个有层次的学习范围。教师在讲解《论语》中的愿景是“任重而道远”,让学生自主理解“任重而道远”的含义,再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避免探索阶段出现停滞、混乱的情况。教师作为引导者,需从理性哲学层面,使学生理解“任重而道远”的意义[6]。书本层面上的解释较为标准化,教师从理性哲学层面上分析,可引出学生性格、能力在面临艰难任务时的心态,增进学习需求感,从而产生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并付诸行动。构建教学精神层面时,需形成高互动性的学习目标,让教师在组织和个体中形成协同发展的作用,引导学生对各项学习活动产生深度思考,在学习中获得先进的知识、经验。

(二)思想道德精神

通过在中专语文学习过程中,为学习者思想道德精神创造出高层级的知识体系,更好地将情感链接到思想道德精神上,有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构建出符合学生道德观念的运行秩序。目前的市场进一步强化人才招聘力度,在思想道德水平上强化集体认同感,使思想道德水平形成较高的学习本质,有助于学生适应人文教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什么最值得学习,使学生不是单纯的具有思想,而是如何形成高专业的知识人才。

(三)积极进取精神

积极的教育模式对于个人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它能够使个体内在精神世界更加充实、完善,中专语文教学过程中,精神世界上必须具备积极进取的思想,使中专学生处境更加理想化。作为未来的专业技术型人才,他们应当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防止高职教育体系处于尴尬的位置[7]。

三.中专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不浓中专语文教学中,语文知识直接套嵌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感觉语文知识非常简单,并在学习语文时,出现兴趣不高的情况,多为了应付考试,导致学习重点与人文教育出现不契合的情况,部分学生只为了学习而学习,没有更好地理解,从而放在学习困难的课程上。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也难以构建出“以人为本”的学习条件,同时影响到学生语文的兴趣,尽管有些学生语文成绩不错,但也不意味着有语文兴趣[8]。另外,没有规则的教学方式,导致中专语文教学环节陷入系统性的教学困境,使教学方法混乱且枯燥,难以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致语文学习上出现不符合学习组织的个体。

(二)学生学习语文动力不强

中专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知识的动机需要理性的思维,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在整体学习中形成高契合性的人文教育载体,在完成学习目标时,需从学生认知、情感上的出发,充分的形成符合教育目标的学习意识,但从现代众多诱惑下,学生的学习意识较低,无法明确学习方向,学生的语文能力处于低层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各项教学任务上,不清楚自己应该学习什么,更别说落实到学习方法上,导致教育运行机制出现问题。学生学习动力出现盲目性行为,主要因易受到外界因素,无法形成高效能的学习意识,减弱学习动力,大大降低了学习交流[9]。

(三)教师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落实到应试教育上,大部分课程较为形式化,无法使教学方法融合到中专语文教学中。依托教材文章时,很多教师都会在构建教学模式时运用常规背诵、试读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熟悉文章后自我学习,然后教师分段式解析、讲解背景、作者介绍,从而掌握文章写作结构,最后依托中心思想进行深度总结。这种方法较为普遍,不仅占用课堂时间较多,还导致部分学习效能整体上不够充分,无法体现出教学理念,导致学生难以契合到学习点上,从而降低人文教育教学效率。
四.中专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教育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人文精神素养

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语文教学人文精神中,并在教学理念上具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学习人文精神理念,慢慢渗透到在教师层面上,并提高整体教学理念。首先教师本身应当以知识、技能作为教育载体,拥有高度的认知价值,在语文课堂中使教学理念更加符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模式,从而为学习进程推进到交互性的学习上,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教育模式更符合人文教育本质,反思师生之间是否存在问题,对于拉近距离具有一定的帮助,建立出高度融合的师生关系。基于此,教师传授人文精神素养时,需要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构建出能动性的学习体系,在教学的过程遵循精神世界,传播出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调动所有学习者的人格魅力,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动性具有一定作用,教师在不断充实人文教育知识时,使学生自我知识、思想境界更具感染力。语文老师提供语文书本内容时,可串联到实践应用上,在语文素养中形成关键性的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细化课程属性,进一步构建出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人文精神[10]。教学过程中构建人文素养时,需创新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对发现、分析自身问题,并且做出改正,还能明确学生的想法。教学过程中,准确划分出对于学生健康成长有帮助的人文知识,使学生想起时,可更好地理解人文教育的内涵,在教学中形成高度交互的学习空间,为学生创造出有价值的语文课堂。

(二)充实课堂人文精神内容,做好学生人文精神教育

语文教材里的内容都蕴含着人文价值观,并与人文精神有很大的联系,确保学习行为在人文精神上获得更深地理解,从而构建出爱国情怀。整合文章内容,明确的教学生为人处世道理,与课文蕴含的含义形成人文教育载体,反思文章内容的深度,挖掘出知识与人文理念上的共同点,并详细地进行讲解,从而深度体会到内容上的深层含义,语文课程学习时,遵循课文上的知识点,构建掌握内容的学习目标,并落实到各项教学任务上,同时老师需要深度挖掘出人文精神上蕴含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多阅读具有人文精神的文章。运用提问策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里蕴含的人文精神,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上的内涵,更好地担当起学习的重任,提升学生主动性的人文素养[11]。在讲《敬畏自然》课文时不只在表面进行讲解,让学生深入感受课文内容上的景物,并对自然进行描述,了解其文章写法、生活经验、课文内容,让学生学习时,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在基础上,呈现出有深度、温度的人物情感,并将语文要素进行深度思考,并通过大自然景观形成多方位思考、学习,让学生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大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找出人文精神上蕴含的责任意识。

(三)加强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以及使命感

在当前的社会建设中,很多中专学生的个性较为明显,且成长环境受到花室般的呵护,使得学生个性太过自我,缺少人文分析能力,语文教学中学生需要具有思考能力,从而整体提升到学生思考上,鼓励学生可自我辩证理论上的知识,教会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中需要形成的为人处世,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上具备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协调语文思想核心品质,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从而提升学生道德品质,让学生具备个性化的责任意识,给学生三观上形成一个自己事情自己做的态度,并让学生在书本中吸取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关键性,从而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树立起高尚的文化素养品质,成为当代社会主义新的接班人。语文教师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承担起组织者的身份,在学生教学部分上承担起相辅相成的责任,如何正确培养出学生的人文精神也是关键,教育学生能够注意听讲,以确保学生树立起健全的道德品质,在课堂上言传身教,有意识地渗透人文教育,正确地认知到人文精神教育上蕴含的价值,使教书育人上更具现实意义[12]。让学生能够学会运用人文教育,去陶冶情操,品读生活上与人文教学之间的联系,引导到人文理念上。总而言之,开展人文精神教育工作需要基于学生人格、素养上,使学生都能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上的顺境、逆境,同时学生应深层次地分析文学作品,感受到人文教育的价值,引导自己去热爱生活,感受生活。学生在成长上,需要间断性地融入新的语文知识,通过书籍来转变自己的人文情怀,积极的形成人文思想体系,从而扩充自己的知识层面,让学生积极面对人生、生活,在阅读上进行综合思考,形成多样化的情感和意识。丰富多彩的人文精神教育,可深层次建设中专学生的情感态度,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每个中专毕业学生的价值观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在学生潜意识里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有利于步入社会后细化处事能力。学习人文精神,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价值观念,进而树立出正确的人文观念,让学生更加注重艺术素质,才能养成宽容看待人和事的情怀,从而提升自身价值。将人文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中,能够使学生在社会以及工作上养成综合艺术素养,使人文精神更具创造能力。在中专学校中人文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而语文课程上担当的人文精神,对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与人文精神关联后,使学生艺术素质更具先进的思想意识。语文老师应注重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在教育过程中挖掘出核心人文精神,并渗透到学生思考上,让学生能够融合自身才能,探索出教育上传达出的信息,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感情,在表达上调动学生的情绪,从而不断完善自我学习能力。在中专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中树立人文精神价值观,端正自身思想。让学生的道德品质落实到学习上,建立出良好的教学态度,形成健全的理想人格,从而达到健康且积极的心态,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让学生能够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成积极向上的品质。

作者:云娟华 单位:山东省齐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人文素质教育探讨2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更加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由此可见,将传统的中医药文化融入新时代高职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特别是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1中医药文化蕴含丰富的德育元素

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千年经典,“悬壶济世”“杏林春暖”等美好医话,无不蕴含着重视实践、重视疗效的医者精神,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燮理调平的中和观、养生防病的“治未病”观等哲学智慧,凝聚着精诚仁和、以人为本等中华文化精髓[1],这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为医学人文素养的培育提供了丰富的德育元素。

1.1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来传统文化理念的优秀思想精髓,体现了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的思维模式[2]。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主要体现为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唯物辩证论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和谐统一的。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指构成人体的五脏六腑经络之间,在结构上是互为根本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的,在病理上亦是相互影响的,因此有“司外揣内”之说。人与自然界和谐统一,是指人体要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等,同时人体健康也受自然界变化的影响,如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和”是中医学的灵魂和核心价值,在自然观上是天人合一,在社会观上是人我和谐,在健康观上是阴阳平和,在治疗观上是调和致中,无处不体现中医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思维[3]。因此,用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培育新时代高职医学生,提高其医学人文素养,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和谐精神、怀有敬畏之心、增强健康意识。

1.2济世救人的担当精神

“济世救人”源于宋代张君房的《云笈七签》,其曰:“乃命其子命龙宫药方三十首与先生,此真道者,可以济世救人。”指拯治时世、救济人民。自古以来,善为医者,不仅能治病救人,也能以医理论国事,治病与治国、治人融会贯通。宋代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说过“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良相是治国的,良医是治人的,古人将医学同修身治国平天下看作是同等重要的,认为治国、治人、治病的道理是相通的[4]。因此,用济世救人的担当精神培育新时代高职医学生,有助于激发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重任。

1.3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精益求精在中医药文化视域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医时的“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二是行医时的“精研医道、追求精湛”。明朝裴一中在《言医·序》中提到“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孙思邈论及医道时总结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苏耽橘井泉香,董奉杏林春暖,皆为医家圣贤,无不凸显出精勤治学、精研医道、济世利人、德施仁术的职业精神。因此,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育新时代高职医学生,有助于其恪守职业道德,弘扬职业精神,坚持追求卓越。

1.4心怀至诚的仁爱精神

“心怀至诚”是对医者从思想信念到行为举止的基本要求,清代医家陆以湉在《冷庐医话》中指出“医者之品学不同,必取心地诚谨,术业精能者,庶可奏功”。为医者必须心地诚谨、真诚恳切、诚信求真。“仁”乃中医立身之本,“医者之仁”即医者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既表现从医者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救死扶伤的“仁心”,又表现为从医者行医过程中的“大医精诚”行为。“以人为本”“大医精诚”“悬壶济世”等仁爱精神被历代医家传颂与践行。因此,用心怀至诚的仁爱精神培育新时代高职医学生,有助于精医者之术业,育医者之仁心,塑医者之至诚。

2中医药文化融入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

2.1吐故纳新———推动中医药传统文化守正创新发展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以其独特的医学与哲学价值引领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与进步,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要求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把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使中医药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新时代背景下,将传统的中医药文化融入医学人文素养教育,让医学生更加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感受中医药文化的哲学智慧、价值理念,自主传播中医药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其内涵和形式,推动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发展。

2.2对症下药———促进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中医药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济世救人的担当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心怀至诚的仁爱精神”等德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发挥专业课程育人功能,推动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2.3标本兼治———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质量

近年来,由于医患关系紧张,医学院校越来越重视医学人文素养教育。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指出,要强化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加强医学伦理、科研诚信教育,发挥课程思政作用,着力培养医学生救死扶伤的精神[5]。自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医药独特的治疗优势充分彰显,伴随着社会各界对中医药的认同,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也大大提升,将中医药文化中的精诚仁和有机融入人文素养教育中,能不断提升新时代高职医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激发其学习医学的热情和职业自豪感,全面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质量。

3中医药文化融入医学人文教育的有效路径

3.1基础思政课中引入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政课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主渠道,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2018年教育部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指出要打好提高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包含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中医药理论,又蕴含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等哲学智慧,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医药文化是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战略,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融入基础思政课教学,是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贯彻高校立德树人的有效之举。比如,将中医药理论体系中的整体观念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精神有机结合,引发医学生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通过讲述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历经27年的“搜罗百氏”“采访四方”,完成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故事,将李时珍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研学态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精神有机结合,培养医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树立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通过介绍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提高医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3.2专业核心课中引入名医典故案例教学

教育部于2020年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和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旨在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具体举措即在专业核心课程中融入名医典故等教学案例,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阵地功能。比如,引入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提出的“大医精诚”精神[6],教育高职医学生既要有精湛的医术,又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引入“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中药史话,促使医学生坚定医学信念;引入“杏林春暖”“橘井泉香”“悬壶济世”的典故,以苏耽、董奉、费长房等乐善好施的医德案例教学,培养医学生的救死扶伤精神。在专业核心课中引入名医典故案例教学,充实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素材,更好地发挥专业核心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提高高职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

3.3实训实习课中引入中医药文化职业精神

实训实习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可以提高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校内实训模拟岗位操作和校外实习参与岗位工作,是学生职业认同感形成的关键时期,更是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阶段。医学院校应充分利用模拟岗位和真实岗位,在实训实习课中引入中医药文化职业精神,充分发挥实训实习教学课堂育人功能。比如,在药房实训室开展中药调剂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让医学生在古色古香的中药房氛围中感受“北京的同仁堂、天津的达仁堂、杭州的胡庆余堂、长沙的九芝堂”等中华老字号的魅力;在药用植物学和中草药栽培技术实训课上开展认领责任田项目化,以班级为单位到学校百草园义务栽种中草药,并负责日常田间管理,让医学生身临其境,在中医药文化的熏陶中实现知识得以应用、技能得以提高,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得以培育。在实训实习课中引入中医药文化职业精神,使医学生在职业体验和岗位训练中耳濡目染中医药文化,实现知识、技能与思政一体化育人。

3.4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传承中医药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发展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直接体现[7],其影响着全校师生的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医学院校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魅力,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组织全校各专业学生参观学校中医药博物馆,通过一句句中医名言、一个个中医典故,让医学生深切体会中医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疾病斗争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教学楼悬挂医学始祖像(如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医学典故(岐黄、青囊、杏林、悬壶等)展板,让学生在浓郁的传统中医药文化氛围之中学习;在校园中精心打造传统中医药文化长廊,科普“四时养生”和“二十四节气养生”知识,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提高健康养生意识,让医学生生活在浓郁的传统中医药文化氛围之中;举办传统中医药文化知识竞赛、中医药经典文化诵读比赛、太极拳比赛等,让医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感受传统中医药文化,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开展“中医药常识科普宣传周”“认识你身边的中草药”等特色活动,使医学生做到知行合一,自觉践行传统中医药文化。充分利用中医药文化思想内涵,以科普宣传和竞赛活动等为主要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在中医药文化知识育人和思想育人的双赢中提高高职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

作者:邓祥敏 董小雁 姜雪 丁勇 单位:江苏护理职业学院

人文素质教育探讨3

随着算法、大数据、传感器、无人机、写作机器人、AI等智媒技术在传媒行业的深度应用,媒体智能化趋势越发明显,传媒行业逐步迈入了智媒体(AIMedia)时代。从21世纪初传媒行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出虚拟主持人,到今天人工智能技术的加速变革推动“AI合成主播”走向荧屏,AI合成主播在新闻节目、文艺节目、综艺节目中的出镜率不断提升,科技与现实的交融为大众带来了便利和惊喜。面对越来越多的媒体机构不断追求技术创新,传统主持人在智媒时代的价值与意义也将被重新审视。如今,大众对AI合成主播不再陌生,智媒时代对主持人素养能力的要求也陡然提升,倒逼主持人加速成长和转型发展。

一、智媒时代主持人面临的现实挑战

智媒技术的升级尚需要一定的时间,且传媒行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智媒时代的全面发展。尽管目前智媒生态还不够全面和完善,但从主持领域对AI智媒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速度来看,从2015年至2020年仅仅五年的时间,AI合成主播就实现了从1.0“语音助手”阶段到3.0“自然交互”阶段的跨越,而人类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探索以及智媒技术与传媒行业的融合还在加速前进。智媒时代改变了主持行业的生态,除了AI技术将深刻变革主持人的从业环境外,智能化移动设备的升级也将打破主持人的工作模式,因此智媒时代主持人所面临的不仅仅是变革的压力,还有生存危机。

1.行业形势严峻。人工智能技术对于各行各业的影响明显,有关“机器能否代替真人”的探讨滔滔不尽,尽管技术、机器对人的完全替代很难实现,但确确实实影响了部分行业和岗位的更替。AI合成主播的出现,就影响了部分领域主持人的行业形势。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下合成的虚拟主持人,不仅外形上与真人无异,且其内核有大量的数据和计算机系统支撑,AI合成主播的智慧程度、传输速度以及精准度远远高于真实主持人。当面对大量实时的交通数据、天气数据以及经济数据时,AI合成主播可以借助内置系统及时分析并实时播报。因此,在天气预报、交通运输、体育以及经济等领域中,传统主持人优势不再。此外,除了新闻领域外,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尝试利用AI合成主播完成内容播报和节目主持。这显示出传统主持人的就业空间被不断压缩,众多领域所需要的传统主持人的方向和数量将会有所调整,主持领域的就业环境不容乐观,整体形势严峻。

2.工作效率悬殊。智媒时代下AI合成主播的工作效率是传统主持人无法企及的。主持人在开展一项工作之前,需要较长的时间去熟悉主持的内容,同时也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整理个人形象。而AI合成主播只需要提前设定主持内容,并随时可以根据节目的形式、环境的风格进行妆发、服饰的一键转换,大大提升了主持工作的效率。例如,新华社在2020年两会期间正式启动了3D立体版AI合成主播“新小微”,“新小微”能够按照主持内容和主持场景的需要,即时改变自己的妆容、发型、服饰,从而使自身形象更贴合主持风格。AI合成主播在工作效率方面的优势还体现在能够在不同场景间来回转换,不受物理空间的限制和生理极限的影响开展节目主持、播报新闻等活动。特定程序设计下,AI合成主播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下穿梭,尤其是面对一些影响主持人生命安全的恶劣环境或是一些重大突发事件时,AI合成主播能够第一时间“奔赴现场”进行主持。

3.资源分配不均。任何类型的节目在用人成本上的支出都是一笔不菲的费用,主持人的用人成本除了出场费之外,还包括妆造费、服装费以及交通住宿费等,而AI合成主播的出现一定程度上缩减了用人单位的经费,同时也接替了主持人的部分工作内容。常规化、机械性的主持工作内容将面临挑战,也很难继续。如今,AI合成主播在外在形态、动作、语气以及微表情的强拟人化,以及内在智慧程度、人机互动模式都在不断升级,AI合成主播与传统主持人之间的资源竞争也会愈发激烈。传统主持人有自己的风格特色和擅长领域,定位固化的主持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智媒环境下的AI合成主播形态百变,可以依照节目需要来“转换人设”,因而获得的上镜机会也相应增多。此外,传统主持人受生理极限和时间限制,能够工作的时间有限,而AI合成主播却可以不间断的参与工作,甚至可以通过技术“分身”,在同一时间“前往”不同的节目组进行主持。不论是出于成本的考虑,还是从传统主持人受自身及时间限制的角度考虑,AI合成主播都对传统主持人岗位产生了很大影响。

4.工作模式颠覆。传统媒体时代,除了新闻联播以及一些大型节目采取直播的方式,大多数的节目制作都是采用提前录制、后期剪辑的方式,主持人的工作模式相对固定,留给主持人前期准备的时间也比较充足。但智媒时代下,在智能化录制设备、云剪辑设备、微延迟技术的支撑下,越来越多的节目开始以直播的形式与大众见面,作为掌控全场的主持人在直播过程中的临场表现更加重要,而主持人的反应能力、综合素养在这个过程中展露无遗,主持人的工作模式被颠覆。AI合成主播在语言把控、数据分析以及形势预测上的灵敏度和精确性似乎更符合智媒时代各类节目的要求,几乎零出错率的AI合成主播也成为传统主持人的竞争对手。基于AI合成主播的压力和直播常态化的发展,传统主持人由以往的间断性面对镜头逐渐转为了持续性面对镜头,大众对于主持人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主持人在整个工作过程中精神需要高度集中,否则一个小小的失误就有可能造成主持工作上的事故。

二、智媒时代主持人素养与能力的提升策略

智媒时代各类智媒技术的发展对传统主持人的常态化工作提出了挑战,但相比于人工智能主持人,真人主持同样拥有很多机器无法取代的优势。这就需要传统主持人积极应对当前的发展形势,预估主持行业的发展形势,正确认识个人综合实力和优势所在,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和主持能力,完成角色重构和实力升级。

(一)注重提升综合素养

智媒时代对主持人的能力与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外在的职业能力相比,素养根植于主持人内心深处,与主持人的成长经历与环境、教育背景等息息相关。基于现实需求,主持人应从个人政治素养、人文素养、专业素养以及信息素养四个方面全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由内而外展现智媒体时代真人主持的魅力。

1.政治素养。智媒环境下,主持人的一言一行不再局限于传统大屏之上,智能化小屏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传播力更强,因此,主持人政治素养的再提升显得更加重要。主持人必须不断学习,领会和掌握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提升政治觉悟和政治敏感度。政治素养的提升能够彰显真人主持作为一个真实的社会人、合格的媒体人的社会责任感;智能主持人只能够进行机械宣传,无法领略政策方针的深层含义,更无法将其内化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之中。政治素养的提升有利于主持人将正确的价值观融入到日常工作当中,避免因为对政策内容的误解误读而引发舆情。政治素养高的主持人能够彰显媒体人的引领作用,为大众传递正能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大众的思想,更容易受到大众的认可和喜爱。

2.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提升是培养主持人内在气质、凸显主持人个性魅力、彰显主持人道德涵养的最佳途径。从知识层面而言,真正的人文素养不仅仅是渊博的知识体系,更是一种带有情感和温度的人文关怀,智能主持人可以存储大量的知识却无法复刻真人根植于内心深处的情怀和温度。主持人应当通过不断的阅读和学习,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通过深入了解自己主持领域的相关知识,提升自己在该领域的文化垂直度。同时也要广泛涉猎一些其他领域的知识,确保自己在主持的过程中能够把众多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内化成为自身人文素养的一部分。人文素养的提升也有助于主持人提升所主持内容的整体质量,进而规避智媒体时代的泛娱乐化现象。此外,主持人更要发挥“真人”优势,通过丰富的情感表达将智能主持人无法跨越的共情力展现出来,从而实现有温度的共情传播和主持人个性化发展,不断争取更多优质的主持资源,拓宽自己的主持事业。

3.专业素养。主持人的专业素养也是一个主持人的基本素养,智媒技术支撑下的人工智能主持人在主持过程中从外在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的配合到内容的准确播报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但在个别字词的发音以及连读过程中还存在明显的错误,自然的口语化表达远不如真人主持,也很难避免程序化播报和机械化动作。尽管智能主持人通过技术升级就可以提升主持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真人主持就应该放弃提升专业素养的努力,相反作为主持人要付出比以往双倍甚至多倍的努力,通过反复的诵读练习,强化普通话、标注发音等主持的基本功,以此来避免在主持中出现失误,流利地向受众传达节目的内容和自己的观点。同时,主持人也应当练习动作和表情。主持人作为一场活动或是一档节目的核心成员,就是需要将内容表达清楚、让受众听得明白,适当的肢体动作和表情能够通过情绪传递拉近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增加彼此之间的情感。提升专业素养既是主持人提高行业竞争力的方法,也是抗衡人工智能主持人的关键。

4.信息素养。媒介环境的改变按下了加速键,而有关新媒体、智媒体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信息过载的智媒环境中,主持人需要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从而增强自己的信息筛查能力和辨别能力。移动化智能传播技术的发展,让主持人不再需要通过特定的设备才能够出境,社会化媒体的出现也让主持人的公域和私域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起来。一定程度上,主持人还是作为公众人物存在,信息滥用会造成负面影响,而把握“公”与“私”的界限的最佳方式就是要用合适的手段去获取信息,同时能够正确应用和处理这些信息,利用自己的综合素养对这些信息加以评判和传播。因此,主持人可以借助现代化设备和大数据技术不断强化自己搜集信息的效率,提升自身分析信息的能力,从而向受众传递正确的信息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强化培养从业能力

综合素养的培育是为了提升主持人的内在气质和文化底蕴,从业能力培养则是为了切实提升主持人的主持水平和行业竞争力。智媒环境下,智能主持人的工作效率是真人主持无法企及的,但是通过创新能力、应变能力、技术应用能力以及跨媒介传播能力的培养,主持人仍旧能够在智媒体环境中突出自身优势,实现个性化发展。

1.创新能力。主持工作本是一项充满活力和无限可能性的创造性工作,但智媒时代的AI合成主播实际上是按照算法设计而成的一道程序,众多的可能性已经被提前计算、预判和设定完成,并不能够带给大众更多意料之外的惊喜。智媒技术发展拉低了主持人的就业门槛,尤其是技术能够帮助普通人智能化调节声音,社交媒体中充斥着大量使用“声卡”将声音变得或是甜美或是浑厚的“网红主持人”。面对行业规则已被打破的状况,主持人更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自我的创造能力。首先,主持人可以利用智能化数据系统分析大众感兴趣的话题,在主持过程中确保话题的新颖性;其次,主持人要在熟悉主持内容的前提下创新主持形式,尽量打破套路化和模板化的主持形式,善用新媒体语言,以贴近大众、有趣精彩的方式输出文本。例如,央视主持人朱广权在主持过程中摒弃了严肃刻板的主持词,而是不断创新文本和主持内容,创造了诸如“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等众多金句。主持人的创新能力能够为大众带来程序设定之外的惊喜,这也是主持人自我提升的永动力。

2.应变能力。主持人是活动、节目中的重要枢纽,需要调动受众的情绪、调节现场的气氛、掌控整体进度,这就需要主持人有敏捷的思维和良好的应变能力。虽然AI合成主播能够进入到一些危险、突发事件的环境之中,也能够应用多种语言完成主持工作,但在情绪感知和处理突发事件上,提前设定好的程序在应对上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例如,综艺节目《你好星期六》中的全新数字主持人“小漾”在与嘉宾互动时难以通过嘉宾的语气、语调以及微表情判定嘉宾的情绪而使得综艺节目欢乐的氛围感下降。面对越来越多的直播环境,主持人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也将增多,主持人应该养成仔细观察、提前预判的好习惯,同时在工作中安排好备选方案,这样才能够在看似不可控的突发状况出现时迅速反应,顺利完成主持工作。

3.技术应用能力。智媒时代,主持人与AI合成主播等智能化主持人的关系并非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需要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通过人机耦合,让智媒技术为人所用,帮助主持人更好地提升主持能力和完成主持工作。这就需要主持人紧跟时代的发展,深入学习智媒技术,不断提升技术应用能力。首先,主持人应当正确认识智媒技术下产生的智能主持人,转换观念,认真对待与自身工作相关的技术并积极主动地进行了解;其次,主持人要学会与技术共生,与智能化主持人展开配合,这样能够帮助主持人从一些常规化、机械化的工作中分离出来,将更多的重心放在提升主持能力、创新主持模式等高质量的工作当中。

4.跨媒介传播能力。传播渠道的丰富性和传播形式的多样性是智媒时代的显著特点,主持人不能够再像以往一样坐在演播室或是站在镜头前简单地完成主持工作,而是需要适应工作环境从大屏逐渐转向小屏,从演播室逐渐转向社会各个角落。从2G到5G,技术流变过程中推动了各种新媒介平台诞生,这些平台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可小觑,这就需要主持人提升跨媒介传播的能力。主持人可以认真了解各种传播渠道的传播特点,对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等社会化媒体有一定的认识与运用能力,从而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打开新的窗口。例如,2018年被认为是中国Vlog元年,央视新闻主持人康辉利用第一视角拍摄的Vlog报道了访问希腊、巴西的外交活动,这种以微博为主要媒介,以主持人为第一视角的表达方式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三、结语

智媒技术的应用给主持人发展造成了职业危机的同时,也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抛开“技术能够真正代替真人”这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不难发现智媒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也推进了主持人的创新性发展。主持人只有树立正确的技术观、职业观,不断自我反思和实践,才能够找到行业瓶颈的突破口,并通过提升自我的素养能力完成对技术的掌控和挑战的应对。

作者:张尧 单位:四川传媒学院有声语言艺术学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