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理论论文实用13篇

项目管理理论论文
项目管理理论论文篇1

项目开始阶段主要针对ERP项目的需求、范围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制定项目的总体安排计划,并以“项目合同”的方式由企业与ERP项目咨询公司确定项目责任和授权。在项目开始阶段进行的项目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需求评估对企业的整体需求和期望作出分析和评估,并据此明确ERP项目成果的期望和目标。项目范围定义在明确企业期望和需求的基础上,定义ERP项目的整体范围。

可行性分析根据项目的期望和目标以及预计项目的实施范围,对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源、技术支持等方面作出评估,明确需要为配合项目而采取的措施和投资的资源。项目授权由企业与ERP项目咨询公司签订ERP项目合同,明确双方职责,并由企业根据项目的需要对咨询公司进行项目管理的授权。

2.项目选型

在明确了项目的期望和需求后,系统选择阶段的主要工作就是为企业选择合适的软件系统和硬件平台。系统选型的一般过程为:

筛选候选供应商项目咨询公司根据企业的期望和需求,综合分析评估可能的候选软硬件供应商的产品,筛选出若干家重点候选对象。候选系统演示重点候选对象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向企业的管理层和相关业务部门作针对性的系统演示。

系统评估和选型项目咨询公司根据演示结果对重点候选对象的优势和劣势作出详细分析,向企业提供参考意见;企业结合演示的结果和咨询公司的参考意见,确定初步选型,在经过商务谈判等工作后,最终决定入选系统。

在项目选型阶段的主要项目管理工作是进行系统选择的风险控制,包括:正确全面评估系统功能,合理匹配系统功能和自身需求,综合评价供应商的产品功能和价格、技术支持能力等因素,以及避免在系统选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贿赂舞弊等行为。

3.项目计划

项目计划阶段是ERP项目进入系统实施的启动阶段,主要进行的工作包括:确定详细的项目实施范围、定义递交的工作成果、评估实施过程中主要的风险、制定项目实施的时间计划、成本和预算计划、人力资源计划等。

确定详细的项目范围对企业进行业务调查和需求访谈,了解用户的详细需求,据此制定系统定义备忘录,明确用户的现状、具体的需求和系统实施的详细范围。

定义递交的工作成果企业与实施咨询公司讨论确定系统实施过程中和实施结束时需要递交的工作成果,包括相关的实施文档和最终上线运行的系统。评估实施的主要风险由实施咨询公司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实施系统进行风险评估,对预计的主要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加以预防和控制。制定项目的时间计划在确定详细的项目范围、定义递交的工作成果和明确预计的主要风险的基础上,根据系统实施的总体计划,编制详细的实施时间安排。

制定成本和预算计划根据项目总体的成本和预算计划,结合实施时间安排,编制具体的系统成本和预算控制计划。

制定人力资源计划确定实施过程中的人员安排,包括具体的实施咨询公司的咨询人员和企业方面的关键业务人员;对用户方面参与实施的关键人员,需要对其日常工作作出安排,以确保对实施项目的时间投入。

4.项目执行

项目执行阶段是实施过程中历时最长的一个阶段,贯穿ERP项目的业务模拟测试、系统开发确认和系统转换运行三个步骤中。实施的成败与该阶段项目管理进行的好坏休戚相关。在项目执行阶段进行的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实施计划的执行根据预定的实施计划开展日常工作,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人力资源、部门协调、人员沟通、技术支持等问题。时间和成本的控制根据实施的实际进度控制项目的时间和成本,并与计划进行比较,及时对超出时间或成本计划的情况采取措施。实施文档对实施过程进行全面的文档记录和管理,对重要的文档需要报送项目实施领导委员会和所有相关的实施人员。

项目进度汇报以项目进度报告的形式定期向实施项目的所有人员通报项目实施的进展情况、已经开展的工作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项目例会定期召开由企业的项目领导、各业务部门的领导以及实施咨询人员参加的项目实施例会,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会议纪要对所有的项目例会和专题讨论会等编写出会议纪要,对会议作出的各项决定或讨论的结果进行文档记录,并分发给与会者和有关的项目实施人员。

5.项目评估及更新

项目评估及更新阶段的核心是项目监控,就是利用项目管理工具和技术来衡量和更新项目任务。项目评估及更新同样贯穿于ERP项目的业务模拟测试、系统开发确认和系统转换运行三个步骤中。在项目评估及更新阶段常用的项目管理工具和技术有:

阶段性评估对项目实施进行阶段性评估,小结实施是否按计划进行并达到所期望的阶段性成果,如果出现偏差,研究是否需要更新计划及资源,同时落实所需的更新措施。

项目里程碑会议在项目实施达到重要的里程碑阶段,召开项目里程碑会议,对上一阶段的工作作出小结和评估实施进度及成果,并动员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

质量保证体系通过对参与实施的用户人员进行培训和知识传授,编写完善实施过程中的各种文档,从而建立起质量保证体系,确保在实施完成后企业能够达到对系统的完全掌握和不断改善的目标。

6.项目完成

项目完成阶段是整个实施项目的最后一个阶段。此时,工作接近尾声,已经取得了项目实施成果。在这一最后阶段,仍有重要的项目管理工作需要开展,切莫掉以轻心:

行政验收结合项目最初对系统的期望和目标,对项目实施成果进行验收。

项目总结对项目实施过程和实施成果作出回顾和总结。

项目管理理论论文篇2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建设工程招投标为主要特征的建筑市场已经形成,行业市场的竞争突出体现在造价竞争上。施工企业要提高市场竞争力,最重要的是在项目施工中以尽量少的物化消耗和劳动力消耗来降低企业成本,把影响企业成本的各项耗费控制在计划范围之内。所以施工企业必须加强成本管理,才能增强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下文是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为您提供的论文: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思考,内容如下: 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思考 一、全员管理 成本管理应该是全员管理。成本控制决不单纯是工程预算人员、财务人员的任务,也不仅仅是财务部和项目部的事,而是全体工程参加者的共同任务。它涉及到各个部门:项目部、财务部门、技术部门、安全部门、经营部门、人事部门等。成本控制要做到全员参与,树立全员经济意识,可以在公司的内部通过签订相应经济合同,理顺公司内部经济关系,做到各单位之间相互连接,相互协作,相互制约,责任分工明确,权力利益相配套。 二、全寿命周期管理 成本控制要对整个项目的寿命周期进行控制管理,而绝不仅仅是在项目结束后进行简单的会计成本核算。 1.做好事前控制:“先算后干,心中有数。”承接项目之前,可采取风险预测技术,对工程项目的可行性进行风险评估,将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利用价值工程,分析工程的功能要求,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提出各种施工方案,并从技术和经济上进行对比评价。尤其是像从去年九月末至今的主要建材市场价格的大幅度上扬,其实在我们工程开工的初期就做好价差分析及时向上反映,对于我们日后的结算及个别工程的调概工作具有积极意义。另外,应尽量提高投标工程量估算的可靠性,便于宏观调控标价既保证投标的中标率又可以尽量保证各专业工程的成本及合理利润。 对工程进行功能分析,对材料进行性能分析的基础上力求先用价格低的材料,通过诸如改变配合比、使用添加剂等技术手段来降低材料消耗费用。通过建立分包商、材料商资料库来选择合适的分包商和材料商,也可对分包商、材料商采用招投标,实行“货比三家”,选择经济实力强和有现场管理经验、技术力量好、有熟练工人的分包商,以及产品质量好、供货时间能保证、信誉好的材料商。运用统筹法,做好各生产要素配置。对周转材料和机械设备是购买还是租赁也要反复比较核算,对于个别扩建项目或者工程量有限的自找工程(如土建处的通讯工程),应根据当地租赁价格考虑运输、购买及租赁的性价比正确决策。 2.做好事中控制,即工程成本形成过程中的控制,做到“边做边算、不断调整”,切实控制住成本。按照工程施工本身要求和内在规律,编制出技术先进、工艺合理、组织精干的施工方案,均衡安排各个分项工程的进度,按照平面流水、立体交叉的作业原则,合理确定工程施工网络设计,保证工作面不闲置,工序作业不间断,土建和安装各班组协调有序的作业。 各分项工程都要控制住材料的使用,为了降低损耗,可实行限额配料,根据实际情况同各班组或分包商确定合理损耗率,实行包干使用,节约有奖,超额则罚,使材料用量与个人经济效益挂钩。实行收料记录制度,清点数量,纪录人员签字,材料部门建立材料明细账,防止现场仓库账目与实物不符,领料时,施工作业班组应清点并确认。严格按照领料手续,杜绝浪费和盗窃漏洞。材料用量要合理,既要减少现场材料过多而造成的管理麻烦,又可增强流动资金现金量,有利于使资产的流动性增强,资金使用更合理。 机械设备和周转材料要合理调度,严格按施工总平面堆放保存,避免二次搬运和损耗浪费。同时要想方设法减少和避免无效管理和劳动,把降低工程成本的观念渗透到每个施工管理环节中。 无论在工程进展到何种程度,管理及施工人员均应根据事前的目标成本,做好事中成本核算。以项目为单位单独列帐,建立完整的成本财务系统,以项目部为独立核算单位,所有收支单独列帐逐月分析各分部分项成本计划的执行结果,查明成本节约和超支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寻求进一步降低成本的途径和方法,并编写出成本分析报告和盈亏预测报告,以便公司领导和项目经理随时掌握项目的成本情况,采取有力措施,防止工程竣工时成本超支。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建设工程招投标为主要特

项目管理理论论文篇3

一、目前监理市场存在的问题

我国全面推行监理制度已有十五年时间,目前国家在监理公司资质管理、经营管理、监理人员执业资格考试、注册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各地区监理市场的运行、监理公司的管理以及监理工作的规范化方面已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由于监理公司和监理注册人员的日益增多,监理市场的恶性竞争和非规范化管理状况也越来越严重。比如,一些监理公司为了节约监理成本,通过减少监理投入(如检测设备配备不足、减少现场监理人员数量和工作时间)、降低监理服务质量(如缩减监理服务内容、派驻缺乏经验的年轻监理人员、减少检查次数)、放松管理(公司对监理人员不认真工作、向施工单位“吃、拿、卡、要”等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方式维持生存。再加上一些建设单位对监理工作的认识不到位(认为监理工作可有可无,随意压低监理费用,把监理单位仅仅作为自己的质检部门等)和有些施工单位不配合(对监理方下达的通知不理不睬,甚至威胁监理工作人员)等因素,造成监理单位生存环境日益恶劣,监理公司以及项目监理部的工作开展十分困难,管理上也越来越不规范。在这种情况下,工程质量、进度、投资和安全无法实施有效监控。这样的监理管理状况,反过来也加强了人们对监理工作重要性的忽视,造成了监理单位信誉下降和监理取费的日益降低,监理单位生存越发困难,与国际接轨更成为梦想。

为了改变上述恶性竞争所带来的不规范管理现象,笔者认为,除了不断完善国家建设方面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建筑市场的行政管理力度、增强监理公司规模和实力外,还应该大力加强项目监理部自身的规范化管理,有效提高监理服务质量。本文就如何实施项目监理部的规范化管理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什么是规范化管理

规范化管理是对每个被管理者的职位、职权和职责进行合理设置,规定明确的工作标准、运行程序和规范制度,使组织和个人的行为、每项工作都遵循一定的标准和机制运行。规范化管理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

项目监理部的规范化管理就是通过合理设置监理部的人员数量、专业分工、职位、职权和职责,规定明确的监理工作制度、工作程序和工作标准,把项目监理部各项监理活动全部纳入规范化管理,实现对监管活动的全程管理。

三、规范化管理的基本特点

规范化管理具有四个基本特点。一是结构化特点。即管理系统是有内部结构的,其内部结构由若干层次和功能模块组成。规范化管理不仅要细化、深入到各层次和功能模块,并且要使各层次和功能模块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二是信息化特点。即利用电脑和网络把各项资源信息(包括活动、记录、成果、设备仪器等)数据化、集成化,便于资源共享和利用。信息化是规范化管理的基本手段和实现形式。三是标准化。即用统一规范的工作标准和操作规程进行管理,使管理过程清晰、顺畅,便于专业化分工和数据化,提高工作效率,确立工作责任。四是制度化。即规范化管理的各个层面和环节都必须按照制度运行,运行体系同时是一个完整的规则体系。

四、项目监理部怎样实施规范化管理

根据对上述规范化管理的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结合项目监理部的具体监理工作,笔者认为,要实施项目监理部的规范化管理,就必须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组建结构合理、功能全面、务实高效的项目监理部。首先,要重视项目总监的选拔和任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建设工程监理规范》,项目总监受监理单位法人代表的授权,全权代表监理单位全面履行监理委托合同,主持项目监理机构的工作。项目总监是监理单位在监理工程项目上设置的最高岗位职务,是项目监理部的直接领导,承担相应的行政管理责任,是公司的形象代表,是全体监理人员的表率。总监选得好,才能有效带动项目监理部开展规范化管理。因此,监理公司要选派责任心强、领导能力强、有合作精神、专业知识扎实、监理经验丰富、组织协调能力强和有良好工作作风的总监。其次,要合理配备专业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员。总监应根据工程需要和公司实际情况,按照“持证上岗、结构合理、专业配套、数量合适、职责明确、精简高效”的原则进行配备。如果工程规模太大,还可考虑配备总监代表和专职文档管理人员。2、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包括监理管理制度和监理工作制度)。监理工作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一套完善的制度和模式。监理工作制度化是有效开展监理工作的保障。

监理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职业道德、现场记录、人员交接、信息处理、文件管理、监理档案管理、考勤办法、监理用品管理等方面的制度。这些制度主要是规范项目监理部的人、财、物和管理方式。

监理工作制度是监理人员从事具体监理工作时应遵循的规定和要求。为了制定科学、合理、系统、规范、可操作的工作制度,就需要深入研究项目监理部的监理工作内容。项目监理部的监理工作主要有:图纸会审,编制监理文件,监理交底,施工组织设计审批,开工报告审批,分包单位资格审核,材料﹑设备及构配件检验,施工放线成果复合,工程变更审核和处理,试件见证取样,工序交接检查,隐蔽工程验收,检验批、分项、分部工程质量验收,工程质量事故处理,质量技术签证,签发监理通知,施工进度控制,工程计量,投资控制,工程竣工验收,工程索赔处理,召开监理工作会议,旁站监理,安全检查,编制监理月报,监理日志记录等。为了规范这些工作,每一项监理工作都应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如:文件﹑图纸审核制度,技术交底制度,开工报告审批制度,材料﹑构配件检验及复验制度,设计变更审核制度,隐蔽工程检查制度,工程质量检验制度,工程质量事故处理制度,施工进度监督及报告制度,投资监督制度,工程竣工验收制度,监理日志和会议制度,收发文制度,审批制度,旁站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监理例会制度,月报制度等。

在制定制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集思广益;(2)与公司内部管理制度相吻合;(3)要与具体工程内容、建设单位要求等匹配,具有应变性和灵活性;(4)不断调整和完善。

3、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制度出台后,项目监理部各职能部门、总监、专监以及监理员在执行中遇到问题时要做到一律先按制度执行。若认为制度不合理,可及时向总监反映,由总监考虑是否需要按规定程序进行修订。所有的制度都必须进行有效的督促检查,检查和考核是加强管理的措施和执行保证。因此,还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检查制度和考核制度。通过定期与不定期检查和评价,找出项目监理部工作的不足和优秀经验,采用考核检查表进行标准程序检查和查阅有关记录等综合考核。当然,制度的执行也要考虑以人为本,讲究人性化管理,把原则性与灵活性很好地结合起来。

4、强化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规范化管理的核心。监理工作的目标来自于合同。通过对监理合同和施工合同的深入细致研究,可以明确监理工作目标、任务、内容、范围和步骤,同时对合同所约定的各方的权利、义务等有一个客观、全面、准确的理解和认识,为有效开展目标管理做好准备。同时,也为各项制度的制定提供合同依据。

5、制定各项监理工作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标准,规范各项监理活动。《建设工程监理规范》中对每一项监理工作都有宏观的控制性的原则和要求。项目监理部要根据这些原则和要求,结合监理公司规章制度和工程实际情况对每一项监理工作进行深入研究,明确目标、内容、要求、实施步骤、参与人员等,并在公司的指导下制定工作程序和工作标准,形成监理工作的流程图和标准体系,使整个监理过程程序化和标准化。

6、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监理工作信息化、网络化。信息化、网络化是规范化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目前,多数项目监理部都配备有电脑、传真机、打印机、网络等办公自动化设备。监理资料、表格等都可通过电脑填写和汇总整理,项目各方网上联络、文件传输也比较方便,十分便于管理,特别是异地管理。有了信息化的硬件手段,各项监理工作更易实现规范化管理。

7、强化岗位职责,加强对项目监理部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为了统一监理部工作人员的认识,提高监理人员的素质,提高监理服务的质量和成效,总监可配合监理公司定期对监理人员进行培训,在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监理专业知识、监理程序、监理技能、监理规范、验收规范、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对监理人员进行专题培训。而且,按照公司的奖惩规定,定期对监理部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包括目标考核和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工资、奖金等挂钩。通过这些措施,使监理部人员更加重视和实施规范化管理。

8、加强沟通,取得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的支持和理解。在工程施工中,要使规范化管理能够真正得到有效实施,仅靠监理部自身是不够的,还需要得到监理公司的支持、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理解与配合。监理部要把规范化管理的目标、要求、实施方案、具体措施等与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充分沟通,取得他们的支持。

9、加强监理部办公室形象、工作人员用语、着装的规范化。监理部办公室墙上要张贴公司资质等级证书、营业执照、监理部组织机构图、总监工作职责、专监工作职责、监理员工作职责、监理工作总程序、旁站监理部位表、材料和试件取样送检计划表、晴雨表等文件资料,办公室内干净整洁,桌椅、资料摆放整齐,文件归档规范,安全帽挂设整齐等。工作人员用语礼貌、文明、专业,着装统一、干净、整洁。这些方面的规范化可以提升公司的形象,展示公司的实力,增强公司的信誉,为公司以后承揽监理业务打下基础。

10、监理公司应加大检测设备、仪器的投入。一定数量和规模的检测仪器、设备既是监理公司实力的体现,又是项目监理部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查和检测的需要,同时还是监理公司有能力履行监理义务的一种保证。检测仪器、设备可由监理公司统一管理,各项目监理部需用时可按公司规定借出使用。

总之,项目监理部的规范化管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监理公司和项目监理部的各个部门和每个员工,甚至会受到有关方面的阻力,但对企业的发展和工程项目的监理而言,规范化管理是极其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地积累和创新,充分发挥项目监理部的团队优势,力求在实现监理目标的同时,创造出一套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一个和谐高效的管理环境。

参考文献

[1]邓学海,程道亨.企业规范化管理问题思考.黑龙江水利科技,2006(4)

项目管理理论论文篇4

(1)预算执行力不够。工程项目的预算工作在工程施工前已经完成了,是项目施工的前提与保证,在建筑工程中影响着工程的质量与效益,但是,我国目前的建筑工程的预算工作存在很多的问题,很多建筑企业虽然做出了预算设计,但是缺乏预算管理的制度,预算过程没有考虑投资回报率,也没有考虑工程的变动与更改,缺乏变通性,缺乏有效的误差范围,而且预算中没有加入土地征用的资金数目,这样的预算准确率不高,而且没有实际价值,没有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而预算的管理工作也缺乏执行力,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使得建筑工程的整体管理水平大大降低了,管理的效率也被削弱了。

(2)资金管理效率不高。我国大部分建筑企业都存在资金管理效率不高的情况,一方面是管理水平不高,建筑工程的投资金额、融资金额以及利益分配等工作都缺乏有效的管理与利用,很多资金的利用缺乏有效的监管与控制,很容易出现制度管理漏洞,企业资金受到损失等现象。出现这类问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企业的项目经管人员素质不高,缺乏相关的法律知识与专业的管理水平,思想觉悟不高,没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没有看到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竞争的激烈情况,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使得企业的发展速度很慢,而且增加了企业的成本,甚至会使企业的债务增加,出现经济危机。

(3)没有有效的控制成本。建筑管理的项目经管涉及的内容广泛,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运行过程,有效控制项目资金,可以增加工程的效益。项目资金可以控制的方面很多,比如工程造价、员工工资、材料成本、开发设计费用、工程设备机器等等,但是我国目前很多建筑企业,常常出现铺张浪费的行为,没有有效的控制资源的浪费,这样既增加了建筑工程的成本,也降低了建筑工程的收益。

3强化建筑工程项目经管的措施

3.2加强成本控制成本的控制管理是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与重点。为此,企业应注重自身成本的控制,通过合理的对项目各阶段成本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实现提高企业市场竞争优势和经济效益的目的。成本控制需要做到:合理使用外部造价咨询单位;建立完善的资料管理;使用信息化系统和台帐月报对工程项目动态进行成本监控;做好材料以及设备的核价;做好工程预结算方面的管理。

3.2优化资金结构建筑施工企业只有通过不断优化资金结构和完善自身资金管理,才能提高对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创造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建筑企业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现金使用计划,并严格执行企业相关收款责任制度,以延迟现金的流出并加快资金的回流,使企业能够实现在收支上的平衡。资金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建筑企业投资方面的风险。为此需加强在工程项目投资初期的控制,并对投资项目进行科学化、专业化的调查论证,使项目资金的投资风险能降到最低。

项目管理理论论文篇5

第二,某一具体风险发生的偶然性和大量风险发生的必然性。任一具体风险的发生都是诸多风险因素和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随机现象。个别风险事故的发生是偶然的、杂乱无章的,但对大量风险事故资料的观察和统计分析,发现其呈现出明显的运动规律,这就使人们有可能用概率统计方法及其他现代风险分析方法去计算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同时也导致风险管理的迅猛发展。

第三,风险的可变性。这是指在项目的整个过程中、各种风险在质和量上的变化,随着项目的进行.有些风险金得到控制,有些风险会发生并得到处理,同时在项目的每一阶段都可能产生新的风险。

第四,风险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重大工程项目周期长、规模大、涉及范围广、风险因素数量多且种类繁杂致使其在全寿命周期内面临的风险多种多样.而且大量风险因素之的内在关系错综复杂、各风险因素之间并与外界交叉影响又使风险显示出多层次性,这是重大工程项目中风险的主要特点之一。

由于迄今为止各种方法都难真正把握住并处置好重大工程项目中出现的多种类多层次的风险,因而在进行大型项目的风险管理时,应使用钱学森等同志提出的处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一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

2.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

综合集成方法是由钱学森、于景元、戴汝为等知名科学家在对社会系统、人体系统、地理系统等三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炼、概括、抽象出的一种新方法,并认为这是现在能用的唯一能有效处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问题的方法系统是指为实现一定目标而存在的,由若干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部分(称为子系统或元素)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而这个系统又隶属于一个更大的复杂系统,成为这一更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对于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钱学森在90年10月16日系统学讨论班上的发言中,指出了它的四个特征:

(1)系统本身与系统周围的环境有物质的交换、能量的交换和信息的交换;

(2)系统所包含的子系统很多,成千上万,甚至上亿万;

(3)子系统的种类繁多,有几十、几百甚至几千种;

(4)从整系统到子系统的层次很多,中间的层次又不认识,甚至连有几个层次也不清楚。这里所谓的层次是指已经认识得比较清楚的子系统到可以宏观观测的整个系统之间和系统结构的层次。

传统系统论的方法,简单地说,是指解决问题时应从整体考虑,即把与问题有关的所有因素综合起来,全盘考虑。因此,在解决问题时,首先要研究组成系统各部分的本质,其次是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整个系统的目标。系统工程是在系统论思想指导下,把复杂的对象系统作为一项工程来处置,通过分析、判断、推理等程序,建立起某种模型,然后运用数学工具给出定量化的最优结果,使系统的各部分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以获得技术上最先进、经济上最合算、时间上最节省的整体最优效果。

从定位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是将专家群(各种有关的专家)、数据和各种信息与计算机有机结合起来,把各种学科的科学理论和人的知识结合起来。这三者本身也构成了一个系统。这个方法的成功应用,就在于发挥这个系统的整体优势和综合优势。

综合集成方法的要旨,不在于强调通常意义下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具体方法(这些具体方法在不同学科中是可以大不相同的),而在于强调一种系统研究方式、系统认识方式——这是近些年来的新创新.这种系统研究方式、系统认识方式的实质是以与被研究客体的复杂性相适应的“认识系统”去对付“对象系统”.也就是说,不是用非系统的方式,也不是用简单系统去对付复杂的对象系统,而是构成足够复杂的研究主体,其复杂性高于或相当于被研究的客体.这种综合集成方法就是要把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集中起来,形成堪与研究对象相匹敌的综合优势,形成研究主体优于研究对象的整体优势.这种综合集成方法,把价值判断、直觉判断和科学推理结合起来;不仅通过系统模型(逻辑模型和数学模型)进行模拟和仿真,而且实现了实证研究和经验判断相结合。

3.用综合集成方法指导重大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

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已有过一些成功应用的案例。如在社会经济系统工程“财政补贴、价格、工资综合研究”中的应用就很成功。该案例通过政策模拟,预报了国家、业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动态形势,为决策提供了定性定量的依据,为取消财政补贴、理顺经济关系起到了参考作用。戴汝为以这种方法为指导进行人工智能系统的研究也有独到的见解。赵秀生、魏宏森在区域规划中也尝试着使用了这种综合集成方法。另外,景天魁等还提出过用这种综合集成方法指导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

在管理重大工程项目(如三峡工程、核电站的建立及运行等)的风险时,人们主要采用的是传统的系统工程方法.由于重大工程项目中的风险具有如前所述的特点,尤其是具有种类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这就决定了应该采用认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对重大工程项目进行风险管理才能处置好各类风险,从而使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达到预期的目标。

对重大工程项目进行风险管理就是设法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并减少风险对项目产生的不良影响,它可分为五步:

(1)识别项目中潜在的风险源。

(2)分析各风险对项目的影响,并选出对项目有重大影响的那些风险以便进一步分析。

(3)综合评价这些重大风险对项目的总体影响。

(4)制定并实施控制风险的计划.

(5)确定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并减少其不良影响的方法。

在对重大工程项目进行全寿命动态风险管理的每一步骤中都应注意对数据资料和信息的综合集成,并综合集成定性知识以达到对整体的定量认识。限于篇幅,本文只对如何制订项目风险管理计划作些具体分析。

大多数重大工程项目都要受一系列计划的指导,这些计划规定了一系列合理和预定的过程,经过这些过程,项目得以执行。风险管理计划是这一系列指导文件的敏感部分。这种计划可用于公布风险管理规划过程的结果或最新状态。

在项目开始前,项目风险管理人员就应制订项目风险管理计划,并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实行目标管理,进行有效的指挥和协调。项目风险管理实质上是整个组织全体成员的共同任务,没有大广大群众的参与,是无法实现目标的,因此,实行风险目标管理要求自上而下层层展开,又要求自下而上层层保证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在管理实践过程中要积极发挥执行者的作用,开发他们的潜在积极性和能力。

项目风险管理计划并没有固定的模式,风险管理应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自由构思这个计划。最初可以考虑从如下几方面来指导构思项目风险管理计划的内容。

(1)项目提要。主要包括项目的目标、总要求、关键功能、应达到的使用特性、应达到的技术特性、总体进度、应遵守的有关法规等。这部分内容和其它各种计划一样,它应为人们提供一个参考基准,以了解项目的概貌,还要说明项目组织各部门的职责和联系。

(2)项目风险管理途径。主要包括与项目有关的技术风险、经济风险、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等的确切定义、特性、判定方法以及对处在这些项目风险的合适方法的综述。

(3)项目风险管理实施的准备.包括对项目风险进行定性预测与识别、定量分析与评估的具体程序与过程,以及处置这些项目风险的具体措施,并做好项目风险预算的编制。

(4)对项目风险管理过程进行总结。并记录有关资料、信息的来源,以备查证。对周期很长的重大工程项目,在制订风险管理计划时,还应有短期与长期之分,短期计划主要是针对项目的现状而制订,而长期计划则具有战略性,是围绕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风险自留等而作的综合性行动预定。

此外,在制定项目风险管理计划时,还应注意与其它相关计划的协调关系.如工程项目管理计划、综合后勤保障计划等对项目风险的各种问题都有涉及,它们本来不是从风险角度出发编制的,但是留心项目风险问题的人阅读它们时,从中可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在制订了项目风险管理计划后,便要在项目运行过程中予以实施,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对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测,作好信息反馈。只有这样,才能及时调整风险管理计划,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从而有效地管理项目风险。

项目管理理论论文篇6

(1)计划职能。工程项目的各项工作都要以计划为依据,工程项目计划是工程项目实施的指导性文件。所以说,计划是龙头,计划即管理。项目公司要筹划安排工程项目的预期目标,对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全部目标和全部活动统统纳入计划轨道,用一个动态的可分解的计划系统来协调控制整个项目。

(2)协调职能。项目公司要在项目的不同阶段、不同环节,与相关的不同部门进行协调,虽然不同层次都有各自的管理内容和管理办法,但他们之间的结合部往往是管理最薄弱的地方,需要通过有效沟通和协调,使项目公司在不同阶段、不同环节、不同层次之间实现目标一致,达到时间、空间和资源利用之间的高度统一。

(3)组织职能。在明确部门分工、职责、职权的基础上,项目公司应建立有效的规章制度,使项目的各阶段、各环节都有人负责,形成一个高效的组织保证体系。

(4)控制职能。主要体现在目标的提出和检查、职能的分解,各种规范的贯彻执行及实施中的反馈和改进。

(5)监督职能。项目公司应依据项目的合同、计划、规章规范等,对项目的进度、质量等进行监督,确保项目的健康运行并达到预期目标。

二、项目公司综合管理的原则

项目公司在综合管理中面临着众多急需克服的困难,因此在日常的管理中也应跳出一般企业的管理模式,寻找适合于公司自身特征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所以,项目公司在综合管理中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以项目为核心的原则。项目是项目公司存在的基础,公司的一切活动都是为项目服务的。在综合管理中,要以有利于项目的进展为首要目标,各部门、层次和责任制度、规章制度的建立都必须服从于项目的目标。

公平原则。项目公司的人员来自不同的职能部门,如何在公平的前提下,对有着不同利益背景的员工进行考核和激励是十分重要的。项目公司在制定规章制度和员工绩效考核中一定要注意确保公平。

统一指挥的原则。公司的组织特征决定了项目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常常会同时受到原职能部门与项目公司的双头领导,这就极大地违背了管理学中统一指挥的原则。所以,在项目公司的综合管理中,与原职能部门的良好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责权利相统一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在项目公司的综合管理中要做到各个职位的权利和责任相适应,形成岗位负责制。

精干高效的原则。综合管理中要注重效率,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应分工明确,同时避免人浮于事或责任相互推委。应坚持对员工进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并定期进行绩效考核,确保精干高效。

三、综合管理的主要方法

项目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前期的立项、可行性研究直至最后的竣工验收,其中的每一个过程都需要项目公司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所以项目公司对综合管理方法的运用也是项目运作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项目公司的综合管理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的计划与统计、规划与调查、综合平衡与协调调度、制度建设规范考核等四个方面的工作。这四个方面的工作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项目公司综合管理的整体。上述综合管理的原则为综合管理提供了指导,而公司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在以上原则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管理方法。具体来讲,项目公司的综合管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信息管理与人才管理是企业综合管理的基础。首先,设置的统计信息指标及口径必须符合自身特点,同时还要满足同业社会和国际接口。其次,建立必要的统计信息流程与制度,使统计信息管理具有可执行和可操作性。再次,具备相应的资源配置(人才、技术和装备),譬如:信息管理组织者、信息管理者和信息采集执行者的受专业训练程度、工作经验及基本素质,必须与自身设计的技术要求和装备相匹配。

(2)确立与统计信息体系相适应的计划指标。计划目标的指标设置与统计信息指标口径一致,内容应包括主要的经济技术指标,既能反映企业的基本面貌,又有利于操作。

(3)编制综合网络计划。综合管理不同于战略管理,它既要围绕过程复杂,涉及因素众多的项目目标开展工作,又要对年度内的短期目标实行有效控制。因此,编制综合网络计划,就是在项目实施的工程流程的引导下,用网络计划方法建立本企业的综合网络控制图,即总网络图。

(4)在企业计划实施过程中,应以系统、信息与控制原理为指导,围绕企业开发与经营目标,在过程控制中,搞好综合平衡与协调调度,及时进行有效调整。

(5)用统一规范的制度来考核,将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贯穿于整个目标管理的过程中。要加强项目公司的制度建设,完善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奖惩制度,从而促使员工的个人行为与项目目标保持高度一致。

(6)机构落实。项目公司综合管理必须形成系统管理,因此,应设置一个专门的综合管理部门,它负责搜集各种关于项目的信息,并进行及时的传递;并协助公司管理者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制度的实施;同时,它还要进行员工的绩效考核并进行激励。综合管理部的设置,要以充分发挥上述作用为目标。可以根据项目的特点设置项目管理小组、项目协调员、技术支持小组和考核小组等几个主要部分,具体设置要因项目的不同而异。

四、结论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建筑施工项目公司与传统企业的不同决定了其在综合管理中有着不同于一般企业的地方。所以,要做好项目公司的综合管理,就要按照以项目为核心的原则来积极创新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项目公司的综合管理有利于项目的实施。

参考文献:

[1]丁荣贵.项目管理-项目思维与项目关键.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田金信.建设项目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景英仁,景英民.试论工程项目之综合管理[J].山西建筑,2004.11.

项目管理理论论文篇7

2、沟通与协作

软件项目管理中的沟通与协作是指信息的交流,是使信息发挥积极作用和达到目标的手段;协作是指和谐地在一起工作的活动。沟通技术可分分四类:(1)正式书面沟通,包括项目文档和备忘录、项目里程碑和交货时间表、需求变更和错误跟踪规程、数据字典、系统分析模型(用例图等);(2)正式口头沟通,包括状态审查会、需求评审会、设计评审会、代码评审会、用户测试,项目定期例会等;(3)非正式口头沟通,包括小组碰头会、同行讨论、与直属业务领导讨论等;(4)电子沟通,包括电子邮件、内部BBS等。协作技术包括资源合理配置、开发步骤有序化、工作目标一致化、提高关心程度、信息共享等。

3、风险管理

软件项目风险管理是指对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所遇到的预算和进度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寻求风险应对方法,做好风险管理计划。

针对软件项目中的风险管理问题,不少专家、组织提出了自己的风险管理模型。常见的主要风险管理模型如下。

1.SEI的连续风险管理模型(CRM)。SEICRM模型的风险管理原则是不断地评估可能造成恶劣后果的因素;决定最迫切需要处理的风险;实现控制风险的策略;评测并确保风险策略实施的有效性。CRM模型要求在项目生命期的所有阶段都关注风险识别和管理,它将风险管理划分为五个步骤:风险识别、分析、计划、跟踪、控制。

2.BarryBoehm模型。Boehm模型的思想核心是:10大风险因素列表。针对每个风险因素,都给出了一系列的风险管理策略。在实际操作时,Boehm以10大风险列表为依据,总结当前项目具体的风险因素,评估后进行计划和实施,在下一次定期召开的会议上再对这10大风险因素的解决情况进行总结,产生新的10大风险因素表,依此类推。Boehm模型的基本形式可描述为:RE=P(UO)3L(UO),其中RE表示风险或者风险所造成的影响;P(UO)表示令人不满意的结果所发生的概率;L(UO)表示糟糕的结果会产生的破坏性的程度。

3.软件工程风险模型(SERIM).SERIM模型要求从技术和商业两个角度对软件风险管理进行剖析,考虑的问题涉及开销、进度、技术性能等。它还提供了一些指标和模型来估量和预测风险,由于这些数据来源于大量的实际经验,因此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五、软件项目管理技术

1.CMM。CMM是美国卡纳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CMU/SEI)提出的软件研发项目管理的一系列方法,它基于组织对关键过程域的支持,定义了软件过程成熟度的五个级别。级别1(初始级)描述了不成熟,或者说是未定义过程的组织。级别2(可重复级),级别3(已定义级),级别4(已管理级)和级别5(优化级)分别描述了软件过程成熟度级别递增的组织。和这些级别相关的KPA是:级别2:需求管理,软件项目计划,软件项目跟踪和监控,软件子合同管理,软件质量保证,软件配置管理。级别3:组织级过程焦点,组织级过程定义,培训大纲,集成软件管理,软件产品工程,组间协调,同行评审。级别4:定量过程管理,软件质量管理。级别5:缺陷预防,技术更新管理,过程更改管理。

2.CMMI。CMMI被看作是把各种CMM集成为一个系列的模型中。CMMI的基础源模型包括:软件CMM2.0版(草稿C),EIA-731系统工程,以及IPDCMM(IPD)0.98a版。CMMI也描述了5个不同的成熟度级别:级别1(初始级)代表了以不可预测结果为特征的过程成熟度。过程包括了一些特别的方法、符号、工作和反应管理,成功主要取决于团队的技能。级别2(已管理级)代表了以可重复项目执行为特征的过程成熟度。组织使用基本纪律进行需求管理、项目计划、项目监督和控制、供应商协议管理、产品和过程质量保证、配置管理、以及度量和分析。

3.PSP。PSP(PersonalSoftwareProcess,个体软件过程)是由CMU/SEI开发出来的,它的推出在软件工程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可以说是由定向软件工程走向定量软件工程的一个标志。PSP为基于个体和小型群组软件过程的优化提供了具体而有效的途径,例如如何制订计划,如何控制质量,如何与其他人相互协作等等。在软件设计阶段,PSP的着眼点在于软件缺陷的预防,其具体办法是强化设计约束准则,而不是设计方法的选择。因此,PSP保障软件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提高设计质量。

4、小结

本文分析研究了软件项目管理中的需求管理、员工之间的沟通与协作、软件项目风险管理。最后结合实践,提出并分析了软件项目管理技术。我们相信随着软件工程的发展和进一步成熟,软件项目管理技术的发展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在实际项目中,我们要坚持改善软件工程的管理,并在实践中总结适合自身的经验,这样才有利于管理技术的进步和软件项目的顺利完成,创造出更高的品质、更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PhpMetzger,JohnBoddie.软件项目管理-过程控制与人员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2]RajeevTShandilya.王克仁译.软件项目管理[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杨根兴,金荣得,宗宇伟.软件需求的不确定性与解决途径.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项目管理理论论文篇8

2.1投资控制

项目建设投资是指在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中,各环节所使用费用的总和。这其中包括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环节的费用。建筑项目投资控制的过程是指:通过专业财务人员对项目的总体预算,预估项目工程建设成本,并将这个值设定为项目建设总成本控制目标。此目标需要进一步按照组织架构及职责进行分解,分解到公司相关部门。在各部门领到任务目标后,要严格按照规定对各部门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通过目标及考核管理来控制投资。另一方面,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适宜的标价,再签订合同,以及确定合同条款内容。还有应注意资金的过程支出。需要控制好各子项工程造价、耗材的价格等支出费用。需要对付款的时机加以控制,付款前先核验是否满足付款要求,满足后再行付款。做好资金统计工作,在适当的时间间隔内,对所发生的费用情况进行统计,以便于财务统计分析。确保实现在预算内进行资金使用的终极目标,使项目利润最大化。在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决策阶段,投资管理控制的重点包括:第一,在项目决策前需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第二,项目是否可行需要进行综合分析,并形成专业的分析报告。第三,做好工程项目资金预算工作,预算需要在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方法进行测算得出。工程设计结算投资管理控制的主要内容有两点:(1)经过专业的市场分析,给项目做好定位,制定出合理的执行方案。(2)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管理。在建筑材料的选用上要既能满足使用要求,又能实现经济节约的目标。设计结算的投资控制是建设投资控制的最重要内容。工程实施阶段投资管理控制的要点如下:(1)对招投标的科学管理。招标前要有规范的招标文件,细化招标评判标准,分析市场行情,制定出最适宜的中标范围。(2)施工中的监控管理。建筑工程施工的环节众多,从资金管理控制角度说,诸如施工人员、技术、材料等的基本管控情况都是重点,大力度监督管理,可以使得相关环节无障碍进行,降低费用支出,创造经济效益。工程结算阶段投资管理控制的重点是需要竣工结算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及职业操守,同时需要做好资料收集和取证,保证其完整度及有效性。

2.2进度控制

工程项目进度控制是指使工程建设的实际进度符合项目进度计划的要求,使项目按照计划要求的时间节点,开展相应的监督管理活动。贯穿整个项目工程的过程控制。进度控制的影响因素:(1)相关人员的数量满足度,以及相关人员的素质能力匹配度。(2)施工设备和施工材料的供应情况。(3)施工技术水平。(4)各业务接口之间的沟通顺畅度。

2.3质量控制

工程项目质量的影响因素:工程项目质量的影响因素简单的可以分为人、机、料、法、环五方面,所以说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应该从以上五方面分别着手进行系统管控。人的因素可以通过培训教育。促进其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来控制。对于施工用料的控制,需要注意从合格供应商处选购,不合格材料不使用,避免不合格材料进入施工现场等措施来管控。法是指施工采用的方法需要是适宜的,高效节能的。环是指环境,施工现场安全,环保过关是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的基础。对以上五方面进行逐项综合管控,则可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的提升。

项目管理理论论文篇9

1.3监控阶段教师在监控项目的进展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情绪。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激励是实践教学成功开展的重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求,教师在达到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要尽力满足学生的个人的需求。

2按照管理领域应该注意的问题

2.1范围管理项目实施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范围管理,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任务范围,引导他们明确哪些任务是自己的任务,哪些任务不是自己的任务。同时,帮助学生对项目进行WBS分解,也就是把项目分解为若干小任务,再把若干小任务逐层分解为更小的任务,直到具体的工作包。划分WBS时,可以按时间进度为依据。第一层是项目阶段性成果的框架,每层下面再把工作分解,直到最小的工作包。这样划分会比较直观,时间感也会比较强,容易被大多数人理解。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MicrosoftProject项目管理工具,用该软件完成进度计划时,就能自动为WBS的各个层次任务编码。

2.2沟通管理沟通是通过各种渠道反馈信息发送给接收方,并得到接收方的反馈,最终达成双方的一致意见的过程。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沟通合作的机会,学生在需求阶段需要和客户沟通;在开发阶段需要和团队成员沟通,还需要阶段性的与客户进行成果确认;在测试阶段,测试团队需要和开发团队沟通等等。在真实的IT项目中,沟通是项目中最重要的任务,沟通工作占据了团队成员的绝大部分精力。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沟通。让学生知道“沟通”是什么,为什么沟通,怎么沟通。在项目中,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说服别人,而是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往往没有标准答案。如果在沟通中过分执着于说服他人,而忽视、甚至忘记了沟通本身的目的,那么项目一定会受到巨大的影响。

2.3进度、成本、质量的平衡在一个项目中,项目的范围、进度和成本是相互制约的关系,而质量又受到这三个因素影响。在项目教学的实施中,进度和成本多多少少会出现偏差。所以,教师要教学生把PDCA的思想贯穿项目始终,同时合理使用甘特图、挣值分析等项目管理方法帮助学生对进度和成本等要素进行控制。

2.4文档配置管理团队中设置了专门的学生进行配置管理。及时地对文档进行管理,可以方便后期一系列活动的进行,同时也可以完善组织过程资产,不断积累教训和经验,方便以后的借鉴。

2.5风险管理项目的风险管理是指对项目风险从识别、分析到采取相应措施的一系列过程。实践教学中一定会有各种风险存在,比如学校对课改的支持程度、团队成员的技能、小组长的管理能力和责任心等。所以,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提高风险识别的意识,并引导他们处理风险,减轻风险对项目实施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当出现问题时,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控制情绪,端正态度。然后客观地列举出问题,并列出导致问题的原因,与学生一同讨论解决方案,采取行动,解决问题。

2.6变更控制“变”并不糟糕,糟糕的是缺乏规范的变更管理过程。在课程开始时,就要确定变更流程,一旦出现变更,就要严格按照变更流程实施。首先由变更的提出方填写变更申请。项目小组长进行变更影响分析,若认为变更是必要的,则上报变更委员会评审。如果审批通过,就实施变更,并对变更过程实施跟踪,对变更结果进行验证及归档。若变更委员会没有批准变更申请,则由项目代表与变更提出方进行沟通,传达拒绝变更的决定。

项目管理理论论文篇10

(二)项目发起的复杂性与综合性

精神内容生产存在内容的创新,以及从创新到产品化生产的两个过程。前一个是对项目产品中所包含的精神内容的创作、策划与组合。后者是将相应的精神内容要素固化到相应的物质载体中去,成为产品形态。例如,电影需要导演、演员、编剧等创意人才的劳动。这些通常称为线上部分。而电影创意要转化为电影产品,必须通过电影的摄像、道具、场务、化妆、后期制作等多个部门协同完成。这些生产部门通常称为线下部分。通过法律、金融和保险等环节的合作,获得项目的资金,通过发行环节进行电影营销。电影还会产生大量的知识产权,如哈利•波特、迪士尼等,可以通过形象许可和版权经营,形成玩具、图书、文具等。一个文化产品项目要实现准精神产品到纯精神产品的价值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但要对项目运行过程中资金、成本、进度和风险进行管理,同时还要建立起完善的内容信息管理、版权管理与开发系统。一个项目要想获得成功,不但要在相应的领域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而且需要考虑到目标受众的需求、赞助企业的需求、国家的法规政策及导向,以及本企业的优劣态势等。特别在我国,文化需求的增长在与日俱增,瞬息万变,而又缺乏市场运作经验的积累,相关的数据和统计信息比较匮乏,项目发起的难度就相应增加。同时,在文化活动走向市场化运作的同时,需要考虑更多的市场因素,比起别的行业产品来说,对产品的独特性要求更高。这就要求项目策划和审批的决策者具有综合素质。

(三)项目策划的艺术性和技术性

一般而言,文化项目的策划从项目发起就开始了。相对于其他行业项目,其技术性多半包含在设计中,文化项目的技术性就体现在策划中。例如,奥运会开幕式的总负责人应该懂得与策划内容相关的技术支持,如现有的影像设备水平、物流管理技术等。在策划项目的同时,就要考虑到市场结合点,做到艺术和市场的结合。

(四)项目实施结果的不可修改性和风险性

—般文化项目一经确定,一旦举办或者发行,其结果就具有不可修改性。比如一个展览、一台演出,即使不是现场直播,可是对于直接现场的观众来说,其结果具有不可修改性。同时,文化项目往往是投资大、风险高,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对于文化活动项目而言,其策划和控制尤为重要,项目一次性的特征更为明显。要求项目经理和成员一方面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具有较好的市场预测和风险控制能力。

(五)文化产品的双重属性

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和商品实物的双重属性,因而存在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两个方面的目标,项目管理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因此,文化项目都有严格的审批程序,不但其立项、活动名称、场所、渠道等需要审批,甚至具体的内容都要进行有关的审批或备案。例如2004年反腐、涉案影视作品数量猛增,在犯罪手法、腐败内幕的描写上不断升级,很多剧目中已经出现了腐败层次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大、案情越来越“黑”的趋势,这些都会对电视观众产生误导。广电总局适当压缩了这一类剧目规划立项的比例,在审批立项时,对观众意见较大的反腐、涉案剧目加大了管理力度,将全年申报的308部涉案剧目压缩了40%。另外,有些项目还需要交通、消防、公安、环卫等部门的协助。在涉外项目中,其审批程序更为严格。

二、文化产业项目管理的关键环节

(一)项目选择

文化项目在项目选择方面对创新程度要求高。如电影制片人会阅读大量的剧本,而最后选择拍摄的只有几部;出版商对畅销书的选项也是十分严格的;唱片公司对新艺人的选择和包装,需要进行大量的市场调查和评估。文化项目产出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和社会效益。例如,奥运会项目的投入十分巨大,其产生效益并不是在当年就结束的,不仅限于奥运会的盈余结算。项目形成的大量场馆资源具有长期经营的潜力,同时奥运经济对整个地区经济的贡献和拉动作用不可忽视。同时,奥运会对国家和城市的形象树立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因此,文化产业项目管理的关键环节就是要注意项目的长期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项目计划及团队

项目的策划是项目的创意过程。文化项目往往起源于一个好的创意,“超级女声”的概念和“想唱就唱”的鲜明主题就确定了这个“超级女声”项目的根本内涵。“梦想中国”,虽然主题也很好,但是概念上就不如“超级女声”来得明确直接。项目的商业模式,就是以项目的创意、目标为中心,将各种要素组合起来,形成盈利模式。文化项目的双重属性要求项目盈利模式与社会效益目标结合。项目计划过程就是明确项目的目标体系,设立项目最终需要达成的目标清单。为了保证项目顺利完成,项目计划还需要不断地进行相应调整。完成一个项目需要一批相应的专业人员在短期内组成一个团队来完成项目的开发和生产。比如,一名影视制片人需要根据策划方案,决定谁来编剧,谁来执导,剧中重要角色由哪个影星或者新人来出演,同时确定摄影、剧务、场记、服装、道具等专业人员组成剧组。剧组就是一种典型的项目团队。决定团队必须在既定投资总额的基础上寻找最佳组合,不可能一味追求一流人才。项目经理是项目团队的领导,是整个项目管理的核心。一个项目经理应该对本行业的艺术生产有基本的了解和修养;对本行业的市场形势和竞争态势有深入的研究;能够把握全局,以最经济的方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三)成本与进度控制

项目经理必须落实既定的各路资金,说服投资者及时拨付资金,确保项目的生产过程的顺利完成。与此同时,还要配合投资方,对到账资金进行有效的监管,确保有效使用,防止浪费和不当超支。例如,电影的拍摄需要严格的进度和成本控制,场景的分解,每个场景所需要的道具、人员工资、周期都要经过严格的计划和预算,项目的范畴和资金配置计划不应该在没有得到准许的情况下加以改变。在分期付款中,项目经理可以通过正确安排分期付款的期限,将项目的现金流入的期限结构同现金流出的期限结构对应起来,从而在整个项目周期内,实现项目的财务成本最小化。项目进度控制,也称为项目时间管理,是指在项目的进展过程中,为了确保项目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实现项目目标,对项目活动进度及日程安排所进行的管理过程。一部影片可能要选择最佳的档期,或者商业性演出,都要求项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就要求项目团队按照序时进度,倒排工期,按时保质地完成项目。

(四)项目风险控制

一个项目的风险可以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外部、不为企业所预计和控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环境因素造成的风险。非系统性风险来自企业内部的微观因素。这种风险产生于某一企业或某一行业的独特事件,是总的项目风险中除了系统风险外的偶发性风险。例如,资金不到位、内部不团结等,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响项目的投资、进程,甚至会导致项目完全失败。项目经理必须充分估计各种风险,及时防范和化解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文化产业项目管理者既是优秀的文化工作者又是项目管理精英,不仅要通晓各种艺术门类,也要具有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周而复始的不断进取,文化产业才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壮大。

作者:刘铁磊 单位:通辽市群众艺术馆

参考文献:

[1]中国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中国现代项目管理发展报告》.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项目管理理论论文篇11

本文对企业并购中人力资源整合的研究基于三方面的基础:一是项目管理理论。一般说来在项目管理的生命周期模型中,实施项目管理需要经历启动、计划、执行、监控和反馈几个阶段,本文提出的模型贯穿了这几个阶段;二是并购整合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性,结合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对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同因素诸如人员、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等进行了具体详细的分析和研究;三是借鉴了巴巴拉•名托的金字塔原理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逻辑,用以解决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问题。依据项目生命周期理论把并购中人力资源整合分为四个阶段,不同阶段有信息真空的风险、人员整合中片面整合管理的风险、执行力缺位风险和缺乏反思及可持续风险。笔者取各阶段任务所包括因素的首字母自下而上恰好组成英文单词“RISK”,由于项目的独特性、一次性、风险性等特征,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使得项目风险(risk)管理成为项目管理中重要的管理领域。在以上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RISK金字塔模型。

三、RISK金字塔模型的结构介绍

因为上述“RISK”的组成顺序是自金字塔底端自下而上取各阶段任务包含的首字母组成的,为了符合并购中人力资源整合的逻辑顺序,我们按照项目管理的生命周期发展顺序介绍RISK金字塔模型的结构。

(一)K层。

也是项目管理的第一个阶段,成立并购整合小组(称之为Keyteam),防止信息真空的风险发生。由于企业并购的过程是一个震荡激烈、各种矛盾激化的非常时期;由于各方企业的外部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如果并购企业双方存在信息盲区,容易导致并购双方人员的猜测和臆断,如果是负面的猜疑,会给企业带来混乱,此时,成立一个由并购双方和第三方共同组成的并购整合小组全面关注、策划及实施并购双方的人员整合是非常必要的。

(二)S层。

并购整合小组成立之后,对人力资源的整合需要从三个方面来着手:人员(staff),文化(shared-value),结构(structure)。防止并购后人员整合中片面管理的风险发生。对并购双方的人员的整合是人力资源整合的重中之重,尤其是被并购企业经常会出现员工消极怠工、人才流失等严重阻碍并购顺利进行的情况,所以,如何留住人才、稳定人才、合理安排员工以减少并购带来的人力资源损失是并购整合小组首要考虑的问题。并购后企业间的文化冲突亦影响人力资源的稳定,尤其是精神层文化,它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也是最难复制和改变的部分。企业并购后利用任何一个企业的旧有的组织结构模式都很难实现并购双方人员的接洽融合,因此考虑并购后组织结构的再造,利用现代知识型企业的竞争优势,构建学习型组织,有望提高并购整合的效率。

(三)I层。

它是并购整合的第三个阶段,整合计划的执行(implementing),避免执行力缺位风险发生。并购的人力资源整合工作需要并购双方的员工共同参与(involvement),并购双方之间注重信息(information)交流和沟通(informed),并购双方注重各种资源的整合(integration)。并购双方的员工做好以上工作,才能高效的实施整合计划,达到预期的整合目标。

(四)R层。

是并购中人力资源整合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并购整合计划执行的结果的识别(recognizing)、反馈(return),避免缺乏反思和可持续的风险发生。尽管并购的人力资源整合工作是一次性的活动,在整合计划的时限内,要遭遇很多不确定性因素,整合计划的执行结果的反馈能够为整合工作的改进提供依据,对整合效果的绩效评估可以为企业以后运营提供建议。

四、RISK金字塔模型的任务分析

对企业并购中人力资源整合进行项目管理,结合我们建立的RISK金字塔模型,从并购业务开展后的混乱局面中,整理出系统、科学的整合的方案和步骤。这里仍从项目管理的生命周期角度对我们构建的模型在并购中人力资源整合中的任务进行分析。

(一)成立并购整合小组

整合小组应该由整合经理、专家组、并购双方的管理者等人员组成,主要职责是保障并购后企业的稳定,在最短时间内构架双方其都能适应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观念,该小组是整个整合工作的领导核心。组建整合小组应该注意机构精简,效率至上,同时也要考虑小组成员的自身角色、具备的素质技能和领导风格等个性特征的互补。人员确定以后,应该清晰划定小组内的职责分工,协调成员开展工作。整合小组的成立为并购企业提供了全面了解目标企业组织中人力资源的机会。通过整合小组成员对并购中人力资源政策的解释、处理突发事件和制定人力资源整合战略等工作,为企业的顺利并购提供优良环境,并购整合小组是过渡性组织,当人力资源整合任务完成以后,这一临时性机构可以解散。

(二)制定整合计划阶段

在上述的模型结构介绍中提到制定整合计划要从人员、文化和结构三个方面着手,不可顾此失彼,在人员整合计划制定时首先应该注意的一点是考虑到项目的资金成本、时间成本和预期效果。

第一是在人员整合方面,要确定合适的管理层员工、留住核心关键员工、必要时候妥善辞退员工等计划。首先,对于企业任用员工,要注意合理安排岗位,做到人尽其职消除其惊慌心理和不公平感。并购会对员工特别是目标企业员工的心理和感情造成巨大的冲击,由于他们面临的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往往会猜测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担心自己在合并后的新企业里是否会被留用、当前的职位和薪水待遇是否会变化等心里疑虑。员工在这个磨合期会更在意自己是否被公平对待,所以应该结合并购双方的实际情况制定人员任用的计划,从物质、岗位安排和精神疏导全方位出发,尽量降低各层次员工不满情绪。

第二是制定适合并购双方以后发展的企业文化整合计划。并购双方的企业文化差异会影响到人力资源整合的进程。企业文化分为物质层、行为层和精神层,相对物质层和制度行为层文化来说,精神层文化的冲突对人力资源整合会产生更深层的影响。所以,整合小组应该在全面考察和研究并购双方的文化差异后,依据并购各方的文化特征重构企业的价值观,考虑到并购双方各层次员工的接纳水平和认知程度,加强与双方员工的沟通,实现双方之间求同存异,打造适合并购双方的和谐企业文化。

第三是对整合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正确评价,制定出规避风险的方案,进行企业的组织结构再造,构建高效的学习型组织。做到企业间信息流动上情下达、畅通无阻。尤其是员工和上级沟通渠道有效,效果显著。为了增强并购各方组成的新企业的运行效率和人员安排的科学性、合理性,对组织结构再造的重点是将传统的金字塔型的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再造为扁平化组织结构,将企业的权力进行合理的集中和下放,改变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让组织内各层员工有更多的参与意识,创建一种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

(三)执行整合计划阶段

在执行整合计划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执行力。首先应该并购各方人员共同参与,通过正式的或者非正式的沟通传达整合的计划、促进各方信息的流通。在执行整合计划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两点是:一是整合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造成的整合风险,二是整合的速度。尽管制定的整合计划已经最大程度的考虑到未来的不确定性因素,但是实际实施计划的过程中仍不可避免的出现意想不到的风险,这就要求管理者在识别风险后,进行风险监督和实时跟踪,在风险事故发生时要实施风险管理计划中预定的规避措施,进行风险控制,并且能够合理的利用权变理论来应对整合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并购成功和失败的例子都表明了整合过程中整合速度的重要性,资金有时间价值,从心理行为视角来看员工的热情也存在时间价值,因为持续的长时间的不确定环境容易导致员工胡乱猜忌和谣言传播,容易引起员工的不安定心理和不公平感的产生。快速的整合可以缩短整合中员工的模糊和慌乱心理的时间,降低谣言的破坏指数。从组织结构变革的角度来看,快速整合能够使得混乱的组织结构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运营状态,组织结构的不稳定因素得以减少,通过组织内部的融合减少实际操作中的无效。

(四)整合的结果的识别和反馈阶段

并购各方企业的人员整合不仅仅是一次性的活动,还应该注意人员的后续活动状态的管理。企业并购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对并购结果有不同预期,人力资源整合成功与否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他们的预期。对整合结果的识别和评价首先可以检验整合小组是否按计划完成了项目,对整合结果的反馈不但服务于项目需求者,还能够收集到服务于后续项目的信息。

项目管理理论论文篇12

农业科研单位尤其是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如何在21世纪面临各种激烈竞争的情况下,加强科技外事工作,迎接新的挑战,进一步做好科技外事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如何把握机遇,多渠道开展国际合作,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长期、稳定地开展国际合作与科技援外工作,是当前地市级涉外农业科研管理人员所面临的一大难题。笔者认为涉外农业科研管理人员及涉外科研人员除了与主管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外,还应与其他一切可能合作的国内外机构联系,特别是在申请国际合作项目方面,渠道和网络的拓展显得特别重要。在涉外农业科研项目管理及拓展研究中,对涉外农业科研项目管理的有效性是关键,成果供需对接是基础,寻找项目源来拓展项目是核心所在。

1涉外农业科研项目的管理

涉外农业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是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单位的中心工作紧密相联。这项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单位的声誉、形象和地位。外事管理人员必须透彻认识外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及其相应的职能,从宏观上把握外事工作的整体功能,采取一切必要的组织管理手段,对每个工作环节做出合理规划,以建立运转效能最佳的外事管理机构。抓好涉外农业项目管理,促进科技外事工作健康发展[2]。

1.1涉外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职能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的涉外管理工作通常由院、所长直接领导,院、所科研管理处全面负责,承担所有的对外交往工作,并按照国家和科研院所外事部门的有关规定,同各有关业务部门一起完成各项外事任务。主要的外事工作包括以下几部分:根据本所科研发展战略,制定外事工作相应的具体政策和工作计划,使外事工作紧紧围绕并服务于科研和生产;组织安排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学术讲座和各种培训班及科技合作、洽谈等,并负责外国专家的接待工作;按有关政策规定审批、选派每年公派出国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和科技考察、培训、进修、执行国际合作项目等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出国手续(护照、签证);负责国际合作项目及长期或短期在科研院所工作、培训、交流、考察、访问等的外国专家、学者的管理工作。

1.2制定行之有效的外事管理办法,做到有章可循作为地市一级的农业科研院所如何使外事管理工作能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开拓,大胆进取,不断拓宽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促进交流、合作工作的不断发展,为科研院所的科研和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这当中一是要靠科研院所的正确指导,二是要有一支好的队伍,三是要有一个好的管理体制。只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包括监督检查机制和激励机制,才能使各项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令必行,有错必纠,同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从而全面提高外事管理水平和外事服务质量。通过广泛的调研,根据国家的外事法律法规,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制定了《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外事工作管理办法》。在今后的外事管理工作中将严格按照该办法执行。

1.3抓住重点涉外科研项目和关键工作环节,进行跟踪管理管理,实际上就是一种有效服务,作为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外事管理人员,必须认真履行自己的服务职责,并对项目文件进行跟踪搜集和管理,使得重点项目和关键工作环节能够顺利完成,保质保量地完成国际合作和科技援外任务。

1.4做好保密和安全工作,保证国家利益不受损害强化涉外科研工作人员的保密意识,尤其是在知识产权保护、关键性技术秘密、涉及国家安全的政治性机密等绝不允许在工作和交往中丧失原则,给国家和单位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必须提高科技人员这方面的素质,使他们要时刻警觉在涉外合作中避免此类失误。

1.5加强对人才的管理,尽可能避免和减少人才的流失众所周知,美国的科技之所以发展迅速,就是因为在历史上曾经有世界各地高精尖人才向其转移[4]。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而对优秀的科技人才的管理绝不容忽视。所以在外事管理体制工作中,应注意科技人员在涉外研究中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树立爱国爱所爱家乡的观念,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把他们的心留在单位,避免人才的流失。[]

2涉外农业科研项目的拓展

随着我国加入WTO,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的国际合作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3]。与国外组织、机构开展积极稳妥的交流与合作能够给农业科研院所带来持久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外事工作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对农业科研院所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正在产生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国的现行政策法规也鼓励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要想真正全面开展并做好科技外事工作,需要在各方面不断努力,积极寻找项目源来拓展涉外农业科研项目,长期稳定地开展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

2.1把握机遇,多渠道开展国际合作以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为例,国际合作和科技援外是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该所在加入WTO等新形势下发展的客观要求。“十五”期间我所除继续承担中国-越南政府间国际合作项目,开展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研究,杂交水稻新品种及新型农机具在东盟(越南)示范应用外,还承担了商务部批准的中国援助瓦努阿图农业技术项目(一期、二期),开展种植水稻、蔬菜方面的技术培训,在瓦国成功试种了水稻、蔬菜,受到了瓦国政府农业部、中国商务部、驻瓦大使馆的好评,极大地提升了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科研单位已经同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间开展了一系列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一方面在原有渠道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多边、双边和民间的合作,同瓦努阿图农业部,越南南定省、河西省等继续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并签订长期友好合作协议,争取更多的援外项目。另一方面通过政府间、民间及专家往来等形式继续寻找合作研究项目,从而保证涉外农业项目可持续良好的发展。

2.2立足自身科研优势,加强国际合作增强国际合作意识,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和科技援外工作,提高科研生产的总体水平。在外事管理工作中外事管理人员除加强科研人员的这一意识外,还加大了宣传力度,并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具体政策措施,鼓励并支持各研究室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

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与越南南定省良种栽培中心有着长期的友好的合作关系。1996年开始,我所下属企业盐城名特优农副产品开发公司通过边境贸易形式,与越南南定省良种栽培中心有着业务上的往来。2003~2005年我所承担科技部中越长期合作项目“杂交水稻高产制种技术研究”,项目的实施在越南南定省良种栽培中心的试验田进行。2004年,我所与南定省良种栽培中心合作执行了“设施栽培蔬菜、花卉在越南的示范应用”项目,在越南南定省示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所多次派人前往南定省进行水稻栽培和育种的技术指导。2005年7月,越南南定省良种栽培中心派技术人员来我所学习水稻育种和制种技术,为期2个月,中心经理阮文还先生也来江苏进行农业考察,希望和中方保持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2005年12月,“杂交稻新品种及新型农机具在越南示范应用”项目被江苏省科技厅作为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项目获准立项,同年也被列入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项目执行期两年。因双方的合作基础良好,目前双方又有了新的农业合作意向,新一轮的合作又将要展开。通过合作,能带动江苏杂交稻种向越南乃至东盟国家的出口,使我所的科技成果跨出国门,走向世界。

2.3促进科技外事和外经贸相结合,把科技成果推出国门,走向世界随着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必须打破关起门来搞科研的被动局面,不但在科研方面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而且要充分利用外事渠道,发展外经贸合作。农业科研单位应突出自己的科技特色,发展外向型科技产业,在促进技术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同时,注重引进外资,创办和发展技术和贸易,加大开发领域的国际合作力度,使科研与开发的国际合作齐头并进,协调发展,利用一切有利机会,努力促成合作。

多年的实践证明,国际合作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促成,但最重要的是先有投入,合作后才有回报。一是精力的投入。科技人员选准了合作意向后,就要努力实现意向中的合作,这就需要花费较大的精力。比如,宣传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可以借用科技论坛、座谈会、会等展示科技人员的学术水平,让国外同行相信你是一个高明的合作伙伴;也可以通过展示会、洽谈会、恳谈会、招标会等场合和活动展示课题的先进性,招揽外国同行涉足于共同的课题之中。二是资金的投入。我国的经济状况虽不如发达国家,但有时候缺少的并不是资金,而是人才,这类情况,要借用外脑,就应在借用条件上予以优惠,以吸引外脑介入[5]。三是感情的投入。即和外国人交朋友,或借助于同学、亲属或其他关系,使他们投身于我国的科研工作中,把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出国门,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李咏梅.省级农科院科技外事管理工作之我见[J].农业科技管理,2000,(6):50~51.

[2]周汝芹,右春山,葛兆健,等.试论地市级农业科研外事工作的管理与发展[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9):152~154.

项目管理理论论文篇13

企业科技项目是科技创新的载体,也是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细化。它是进一步提升企业科技含量,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的有效手段。也是企业管理者和生产科技主管部门不断研究和实施的重要工作。

一、企业科技项目的实施过程

(一)企业科技项目的内容

1.重大技术改造项目;

2.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在企业中的推广与应用;

3.对企业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环境保护有重大改善的项目;

4.节能、降耗、改进产品质量的技术项目;

5.为提高科技水平进行的课题研究及其技术成果;

6.为改善企业管理和经营,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果,有重大改进的项目。

在企业内部,科技项目一般分为三个级次:

区科项目;

分公司级项目;

集团公司级项目。

(二)科技项目组织实施的责任

1.基层单位或项目承担人,提出立项申请、研发实施、接受组织考核与鉴定等,具备:研发实施、完成项目的责任。

2.专家或科技主管部门具备:决定立项、完成后的评审、评价责任。

3.企业科技主管部门是项目管理的日常工作单位,负责项目的组织工作,申报工作,考核工作,具有组织责任。

4.企业科技工作领导人,一般是总工程师,负责项目的协调、组织,是项目工作的主管领导,具有领导责任。

5.企业领导层(即经理层)决定立项、资金、奖励,是决策层面。

(三)科技项目实施的流程

1.予申报和立项

科技项目一般在上年度末,由基层单位或项目承担人,根据企业科技创新任务、科技改造任务和企业生产实际提出。首先,上报予申报材料,此为予申报。

企业科技主管部门接到予申报后,提出评价意见,交由总工程师负责的评委会审定。这是由专家和权威人士组成的机构,他们评估确认,提出立项意向。最后,由企业经理层批准立项。

2.过程管理

(一)项目确定以后,每月末由总工程师召开项目负责人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科技项目技术例会。汇报进度,解决问题。该会议还对下个月项目的进度,做出统一部署。

(二)责任控制

经批准立项的科技创新项目,由项目承担人填写《计划任务书》,注明项目负责人、进度安排、完成日期、经济概算、达到的技术水平等内容。依据上述要素,项目承担人在科技主管部门和系统的管控下,实施项目的研发、研制或改造工作。

3.评审管理

项目完成后(项目基本一年为一个周期),项目负责人填报《项目完成报告书》,并填写《科技创新项目完成验收申请表》。由科技主管部门和专家组织评审,确认其真实性、先进性。

科技项目评委会评审。讨论主管部门和专家的意见,提出奖励额度和初步意见。

最后,由企业经理层批准。

企业对科技项目必须慎重,对一般项目,须经三个月的使用考验;重大项目须经六个月的使用考验,在正式验收和技术鉴定后方可奖励。

4.奖励

企业一年召开一次科技表彰大会,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精神鼓励,在晋职、晋级方面予以优惠。另外,给予可观的物质奖励。笔者所在企业,一年专项奖励资金在40-50万元左右。

项目管理流程:

项目予申报专家评议确定立项过程管理评审管理奖励

二、企业科技项目管理与实施存在的问题

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笔者归纳了以下问题:

(一)项目确立环节

一是项目选项不科学、品位不高。申报单位没有从大局着眼,没有抓住影响、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存在着科技项目水平一般化倾向。

二是批准立项把关不严,时有“来者不拒”现象,存有滥竽充数倾向。

(二)项目实施环节

首先,责任不到位,缺乏系统的长时间的有效管控,科技主管部门作用发挥不够,存有自然成熟现象。

其次,责任控制政策不到位。项目承担人的责任意识不强,约束力、执行力较弱。具体表现:项目实施过程松散,存有自由主义表现,在时间上、目标上存有一定的随意性。

再次,评审阶段要求标准不高,特别在先进性把握上,还存有低标准现象。

(三)奖励环节

主要是政策缺乏长期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年初规定并的政策,到年底兑现时,发生了变化,影响制约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凡此种种。在不同企业中,围绕科技项目,存在着众多的问题,它们阻碍着科技创新工作的发展,需要通过有效措施,尽快加以解决。

三、企业科技项目管理的措施

(一)完善科技项目管理的组织网络,形成系统化

项目管理的对象既有人,又包含了科学技术,因此,必须具有配套的组织作保证。

一是健全科技项目主管部门,在笔者单位此项工作由科协负责,科协负责科技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人员到位,管理职责到位。

二是项目承担人及其队伍到位。他们是项目的实施者,只有组织健全、人员到位,才能保证科技项目迅速发展和成功。

三是要有项目的统筹者。即由企业的一名负责人,组织协调此项工作。

(二)制定机制,出台积极的政策,实现科技创新规范化

主要抓好两个环节:

一是制定开展科技项目的总体方案,即方法、步骤和责任。要科学、明确和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二是奖励政策,要早规定,求稳定,保兑现。

(三)加强检查、考核和评审工作,实现项目管理的标准化

1.加强日常的检查与督导。主要通过现场检查、报表、媒体等手段,实施有效的管控。

2.加强项目的申报考核,做好过程考核和终结考核工作。

3.组织好专家评审和科技主管部门的评审。

以上三项检查、考核和评审,都需要高标准,严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科技项目管理的标准化。

结束语

科技项目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反映了企业的人才实力、管理实力和经济实力,做好此项工作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