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项目信息化管理论文实用13篇

项目信息化管理论文
项目信息化管理论文篇1

(1)初始级(1级):工程项目管理处于较为简单较为传统的管理状态,使用基本的日常办公软件工具处理业务数据,局部利用信息技术,辅助以手工方法处理,信息系统建设没有整体规划,信息技术的利用是无意识的,无序的,甚至是混乱的,并且因为项目领导者管理水平的局限,项目本身对信息化管理的诉求不强烈,信息化并不具体。

(2)业务级(2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工程项目的主要部门,开始分别使用各自的软件工具系统处理数据,工作效率得到提升,但各系统部门软件基本只能满足本系统使用需要,与其他系统部门的软件没有交集,数据无法共享,重复录入的现象严重,如果需要综合的信息,必须二次加工。项目管理层逐渐体会到软件的使用给管理带来的方便和快捷,对信息化的建设开始产生兴趣,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承受信息化在硬件配置和使用方面的投入。

(3)初步集成级(3级):为避免信息系统的大量重复工作并加强各个业务部门的协同工作,项目部有意识地引进各系统部门协同工作软件,此类协同工作平台软件通常需要软件公司按照实际工程项目管理程序辅以对施工生产管理思路的理解加以开发定制,软件按项目各系统部门数据关联和逻辑关系加以整合,通常以成本管理为主线,或以进度控制为主线,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了全新的层次。同时,由于协同平台能实时反映项目所处阶段情况以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项目管理对信息化有了一定程度的依赖,意识到了数据库安全的重要性,对协同平台有了更多的想法和要求,已经有意识的尝试进行数据挖掘,完善旧功能,开发新功能,对原有的平台进行重构或者升级,对信息化的投入从硬件方面扩展到软件的开发定制,以及网络带宽的保障上面,并且对信息化的人才有了一定的重视。

(4)高度集成级(4级):在信息技术全方面长足发展和项目部对信息化管理的诉求和重视的双重作用下,工程项目信息化已达到高度集成的程度。在技术层面上,信息化渗透到了项目管理的方方面面,通过各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高度集成起来,实现各类型的数据的采集和输入,多类型数据的兼容和处理,多介质联合工作。在管理层面,由于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与项目的真实管理过程全面整合,可以多项目综合查看,具有智能的分析方法,实现一个数据变化,其他关联数据自动变化,能实时全面掌握项目综合情况,方便决策和管理,及时处理紧急情况,项目管理层强制要求使用信息化方式管理工程项目,并对信息化提供从硬件、软件、网络、设备和数据安全、人员配备等全面的保障。

(5)优化级(5级):随着信息化继续发展,项目不断追求自身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对于来自信息化过程方面、管理模式和综合集成应用方面的完善,来自新概念、新技术方面的各有用信息的定量分析,坚持不懈、持续地对信息过程进行改进,目的是达到一个持续改善的境界,不断的改进用信息方式管理工程项目的手段。

决定以上5个阶段特征的指标有5个方面(5个一级指标),即:业务指标、技术指标、保障指标、应用指标、成效指标。这5个一级指标,进一步分解出22个二级指标,根据这些指标衡量考核,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就可以一目了然。表1为各指标的具体内容和含义。

评价指标计算方法的基本思路是:业务指标(生产业务信息化程度)、技术指标(数据库应用水平)、保障指标(信息化保障水平)这3个一级指标得分按各自权重重新计算后相加的总分,应用指标和成效指标这2个一级指标的得分作为系数,与上述总分做乘法,所得分数为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成熟度分数。本文权重的数值来自于专家调查法,邀请10位业内专家,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根据各指标的重要程度分别对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打权重分,用统计方法进行处理从而得出权重。评价指标计算方法公式表示如下:工程项目信息化评价综合得分=应用指标*成效指标*(业务指标*相应权重+技术指标*相应权重+保障指标*相应权重)。业务指标、技术指标、保障指标所占权重分别为0.5、0.3、0.2。得分对照表2即可得出项目所处级别。

业务指标中10个二级指标的总分为100分,其中以成本管理与合约管理为主,权重约占0.34,物资和设备占0.1,安全和质量占0.1,工程进度计划、工程资料管理、技与试验管理约占0.17,招投标管理占0.12,其余协同工作和辅助设计约占0.17。业务指标所包含的二级指标和各自要点如表3所示,各行的得分相加的总和为该二级指标的总分。技术指标的总分为100分,其中,数据库管理水平、数据集成水平、应用集成水平3个二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3、0.3、0.4。3个二级指标的差别特征和评分取值见表4~表6,数据库集成水平各行的得分相加的总和为该二级指标的总分。保障指标总分为100分,其中信息化建设投入程度、信息化建设规划编制与实施情况、信息化制度制定与执行情况、信息化组织健全度、信息化安全保障度5个二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3、0.1、0.2、0.1、0.3。5个二级指标的评价点和评分取值范围见表7。信息化建设各行的得分相加的总和分别为该二级指标的总分。应用指标主要是考察在施工企业内部,信息化在工程项目层面上的应用范围。只有1个二级评价指标,即信息化应用范围。成效指标的总分为3个二级指标相加,其中,3个二级指标管理标准化程度、管理创新程度、总体应用效果的权重分别为0.4,0.3,0.3,各二级指标的评分点与评分取值范围见表8。二级指标得分与对应权重相乘,得出的结果累加之和与100的比值就是成效指标。

项目信息化管理论文篇2

1.简介

通过分析信息化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过程,发展的现状和不足,以及现有体系的不足之处,并且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在分析了大量文献和实践案例后,笔者提出了新型信息化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构想。这种新的模式以云计算为核心,以项目智能系统为关键,以网络数据库为基础和以专项管理体系为保障。

2.云计算

随着当今技术的发展,云计算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由于工程项目管理涉及的方面众多且繁琐复杂,借助云计算可以不仅具有快捷、方便的特点,而且提供的信息全面、可靠。同时还可以对项目智能系统、网络数据库、专项管理软件加以统筹协调,对各种信息和数据进行集成和交互,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并且可以将理论数据和实践数据结合,将静态分析和动态监控相结合,将管理经验和工程实际相结合,真正做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来研究工程项目管理问题,为工程建设提供安全可靠且操作性强,实用的参考意见。

3.项目智能系统。

(1)实验测试分系统。实验测试系统主要用于测试建筑材料和所制作模型的特性。建筑材料主要是测定钢材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伸长率等;水泥和沙石主要测定它的级配、吸水率、孔隙率和膨胀系数等;对混凝土要测定添加掺合料和外加剂后,它们的稳定性情况;对混凝土试样进行养护,主要测定其坍落度、泌水性,根据施工要求多混凝土耐久性和配合比进行测定,检验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2)持续监控分系统。持续监控系统主要是监控在施工时或刚建成项目的质量情况。主要方法是运用电子传感器和激光位移测定仪。在施工时应当将内部电子传感器和外部电子传感器安装到位。把监测所得到有关建筑物的膨胀、收缩、位移变化、开裂等相关资料上传到数据库中,用激光位移测定仪监测地基沉降,建筑物偏心倾斜等情况。

(3)分析研究分系统。分析研究体系是对实验测试和监控得到的数据根据不同种类进行分类,并且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对比,发现工程中监测量的变化情况以及变化趋势。同时分析出哪些是当前应解决的问题,哪些是潜在的安全隐患。通过对数据进行转化,转变成表格、图像或模型,从而对数据反映的特征有比较清晰的把握。

(4)辅助决策分系统。在收集数据库中的信息、智能系统传递的信息以及各种软件所得到的信息后,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总结。完成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后,指出工程项目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同时结合工程管理的经验,及时组织安排人员,快速处理突发问题。如果发现重大的安全隐患,将信息及时上报项目指挥部,并启动项目应急响应,为决策提供应急预案。

4.网络数据库。

(1)市场信息数据分库。市场数据库是用于整合市场信息的数据库,主要从政策层面而言包括国家,建设部门制订的相关政策和法规,颁布的新标准;从公司和企业而言,包括其他公司的新技术,新设备,新管理方法等;从竞标信息而言,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竞标的规则和要求等;从原材料方面来看,应当关注市场价格走向,把握市场的供求关系,以便确定在最佳时机采购。

(2)项目基本数据分库。项目基本数据库是记录一些项目基本信息。主要包括的部门和人员有:承包方、项目经理部、施工队、专业技术人员等;主要包括的资料有:中标协议、合同协议、人员组织安排情况、各种建筑材料的基本数据等。主要是为工程建设提供基本的信息查询,用于工程信息备案。

(3)专业技术数据分库。专业技术数据库所记录的数据均是项目中所涉及的工程技术方面的数据,包括施工要求,质量验收标准,工程设备的技术参数和操作步骤等,以及计算机技术,网络工程技术,传感器技术等与信息化项目管理相关的数据资料。

(4)员工数据分库。员工数据库主要是面向项目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施工人员等。主要用于员工查询相关信息,了解工程的建设情况;用于上传施工现场的数据,实验测定数据,勘察设计数据等;同时还用于向公司总部、部门主管汇报项目建设情况,及时沟通交流相关信息,更好地加强沟通协调,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

5.专项管理体系

(1)项目进度管理分体系。进度管理的基本方法是制订详细、周密的施工计划,然后将施工过程中的每一步与计划进行比对。主要管理的项目有:地基与基础工程、建筑主体工程、建筑设备工程。在检核工程进度的同时要关注施工的方式和方法,是否还有改进和提高的空间;同时掌握人员工作安排情况和绩效考勤情况,让他们各司其职,提高工作效率。并且对可能会拖延工期的问题要及时处理解决。

(2)预算成本管理分体系。在工程建设之前,对工程整体造价有准确的把握,具体到每一环节。在工程建设时,要审查是否超过了每一部分的预算,如果超出,要对相应的材料和设计方案进行适当地调整。在工程竣工后,要对所有的账目明细重新审核,发现问题后要及时进行处理。

(3)人员组织管理分体系。在施工前要确定组织安排方案,明确分工和职责范围。同时采用数字化管理技术,对每一位员工当前工程进展进行实时监控,让其各司其职。在安排日常工作的同时,对不称职或频繁出工作事故的人员要及时撤职或更换。同时对每位员工的工作信息,包括工作出勤、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效率进行汇总,以备考核使用。

(4)安全监控管理分体系。安全管理是工程建设的生命线。主要包括:人员安全、工程质量安全和建筑机械设备安全。其中以人员安全为核心、以工程质量安全为关键、以建筑机械设备安全为基础。不仅要对施工过程中每一步都进行监控,同时还要有安全施工突发的应急方案,能及时疏散人员,尽最大程度减少工程损失。

(5)建材原料管理分体系。在工程建设前,先在市场上对材料的价格,质量进行调查研究,以确保建材的质量和性价比。在工程建设时,要检验建材的各种性能是否符合规范和标准的要求。如不符合,则应立即停工,并安排合格的建材。绝不允许不合格、不达标的材料应用于工程建设中。

(6)财务账目管理分体系。财务管理是建设工程的保障。在工程建设之前,对采购原材料,购置建设设备,雇佣人员等每一部分的账目应清楚明确。在工程建设后,对工资的发放和欠款的数目及时予以兑现。对因工作致伤致残的人员给予必要补偿,对在工作中表现突出、业绩显著的人员给予嘉奖。

(7)安全监控管理分体系。质量安全管理主要分成三步来进行。首先,在工程建设之前,应检核设计图纸、审查施工组织人员安排。其次,在工程建设中,应检查原材料、变更设计和各项工程的质量情况。最后,在工程建设完毕后,将竣工资料和质量检查报告上传至数据库中。

(8)资料设备管理分体系。对于工程相关的资料、信息和数据等,应及时存档和分类。同时要将其及时上传至数据库、局域网中以便共享。对于建筑设备出现的问题应及时登记备案,对于损坏的应及时维修。同时对于工程中的垃圾和剩余材料等进行回收处理,对工程的善后工作进行统一管理。

项目信息化管理论文篇3

1.2项目管理工作重点转移

借助于现代高新信息科技,项目管理的根本目标不再局限于项目工期与成本的减少,而是以实现企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为重点,借助信息化技术加强部门与部门的沟通与交流,提高项目管理理念的科学化与完善化。具体来说,就是将企业项目管理根据一定的标准分解为不同的工作内容,分别派给相应部门,既有效减少项目管理决策时间,同时提高项目管理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2.基于信息化的企业项目管理模式的实际应用

2.1信息化下的项目成本管理

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单一项目进行成本管理,是信息化的企业项目管理中最重要的内容。成本管理是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用到的企业资源进行的整体统计,项目成本管理的主要作用是为了约束项目进程中的资源利用,是资源优化,进而使企业利益达到最大化。信息化下的项目成本管理通常表现为以下两个特征:第一,传统项目管理过程中并未被计入到项目成本的内容,介由信息化管理的“大数据”理念,被广泛注意到,其中包括参与项目活动的组织成员自身所代表的人力资源成本等;第二,信息化管理模式下的成本管理规则发生了改变,从传统的计划模式转变为灵活模式,例如,企业对项目的投资额度以及在项目各个环节中的资源应用力度,能够通过对项目进程的详细分析进行及时修改。较之以往的计划型成本应用,信息管理能够使成本管理的效力进一步提升。但是,信息化管理模式下的项目成本管理要想发挥其最项目盈利的根本作用,其基础在于参与项目的组织成员都能够将项目进程中的各种有关于成本应用的信息都及时归档并进行系统处理。但是,大多数企业项目管理者或项目组成员都缺乏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这使得项目成本管理的效力减弱。

2.2信息化下的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项目管理中的主要环节,人力资源管理关系到参与项目的组织成员的工作责任分配以及工作效率管理,其中成员间的配合度和工作目标的一致性,对项目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信息化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从简单的工作安排、绩效考核和薪酬制定以及项目参与员工的激励行为,扩大到能够根据项目进程而对人力资源管理行为进行合理化调整的程度。很多企业的单一项目经营都涉及市场调研、项目跟踪以及客户管理等多项事务,因此,项目组成员的日常工作也容易受到外界条件限制。信息化下的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使管理者能够对员工的工作行为进行远程跟踪,例如用手机定位来确定员工是否在岗、通过客服记录和客户回访确认员工的工作结果等,这些都是信息技术和网络人际甲流工具的发展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的新方法。然而,信息化下的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的实施需要以一系列动态式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为依据,其中包括了对员工个人主动工作行为的尊重、对员工的组织凝聚力的培养等,很多企业只重视信息化对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促进作用,却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创新。

2.3信息化下的项目风险管理

企业项目经营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这与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企业对项目活动的整体安排以及企业的发展规划都有关系。进行风险管理已经成为项目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传统的风险管理倾向于对项目期间的企业内外环境进行分析,得出项目经营的优势和劣势并采取一系列的防御措施,但是,由于企业项目实施的时间长短不一样,项目所处的环境也在不断变化之中,这使得风险管理并不能像预期的那样发挥作用。在信息化背景下,项目风险管理的机动性得到明显提升,一方面,项目管理负责人可以从网络中迅速获取有关信息并进行分析,使项目组成员能够迅速应对环境变化,采取一系列的风险应对策略,例如,转换与客户沟通的模式,或者临时进行市场范围调整等;另一方面,基于信息数据库的大量资料项目管理者能够分析出某一类项目常见的风险,并采取相关的防护措施。值得注意的是,在信息化管理模式下进行项目风险管理,其前提是项目经营相关的各个细节都在项目管理系统中被如实记录,即要求参与项目的员工保证数据资料在时间上和质量上的统一性,做不到这一点,信息化管理模式下的项目风险管理效力就难以提升。

3.对信息化下的企业项目管理模式发展的建议

3.1提高项目组员工的信息化工作能力

在信息化管理模式下进行项目成本管理的基础,是项目组成员对信息化成本管理数据的提交,因此,企业有必要提高项目组员工的信息化工作能力,即使成本概念深入到项目组成员的工作理念中,使员工能够在工作过程中高效地筛选那些能为成本管理提供帮助的信息,统一归入管理数据库。建议企业进行以下两种培训活动:第一,对项目组成员进行信息化管理培训,通过信息提取讲座、信息化工作与传统工作的效率对比讨论等方式,使项目组成员自动自觉地使用信息化工作方法,例如,利用微信、微博等交往工具与客户建立紧密联系,而不是通过打电话、登门拜访等行为进行产品推销,以此大量节省项目运营成本;第二,给员工建立一个成本记录模型,使员工明确哪些工作内容涉及项目成本的应用和变动,并要求员工将这些活动及时记录到成本信息数据库中,例如,在项目组成员的手机里安装“随手记”APP,使他们随时记录资源使用情况,然后上传至分享平台再进行汇总。

3.2根据信息化特征调整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为了从根本上推进企业项目管理与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技术的有机融合,要注重企业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为信息化项目管理模式的建立提供坚实的制度与体制保障。建议企业加强民主制度的建设,鼓励项目员工参与管理工作,给予项目人员发言权,调动基层项目员工参与项目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要构建项目工作人员晋升制度,根据企业行政职位设置相应的项目管理职位,一方面有效解决技术项目开发人员晋升难的问题,另一方面能够稳定企业技术开发工作团队,减少高层次、高质量、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流失。

3.3加强企业项目信息集成化建设

信息化管理模式下的项目风险管理之基础在于企业项目信息的全面收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企业项目信息集成化建设。目前,大多数企业在项目管理中进行信息搜集的方法是将一系列管理ERP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但是,企业在管理ERP应用上并未做到全面和完善。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应用ERP的情况最为广泛,而与项目进程细节相关的内容,如产品的宣传、新产品的创新过程等,却很少有ERP的参与。因此,建议企业根据项目管理的需要拓展管理ERP的使用范围,在项目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建立信息化管理程序,将项目进程中每个时间点产生的行为进行如实记录,这样的信息集成化建设,最终能够为项目风险管理提供帮助。

项目信息化管理论文篇4

上海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进行项目执行(包括各类监督检查、资金管理、整改处理等),各类数据经本系统校验通过后,形成上报文件,上报市级农委。上海市级农委、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对区县农委上报的各类材料进行审核与评估,必要时聘请专家参与项目评审,评审结果通知申报单位。

3项目验收管理

上海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进行项目验收申请,提交验收材料,各类数据经本系统校验通过后,形成上报文件,上报市级农委。上海市级农委、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对区县农委上报的各类验收材料进行审核与评估,聘请专家参与项目评审,评审结果通知申报单位。

4项目资金管理

上海市级和区县级农委通过本系统,实现农业科技项目支出预算录入、预算审批、预算审核等项目资金管理功能,同时通过与市财政局部门预算软件的数据交换实现数据共享,向是财政局提交预算与接受市财政局的预算批复信息。

项目信息化管理论文篇5

当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从经济效益、技术手段和工程应用等三个方面,对建筑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发挥起了巨大的作用使建筑施工管理上了一个新的层次。

我国建筑业,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了数字化、信息化进程,并首先表现在各大设计院坚定不移地推行计算机画图。从20世纪末起,我国政府部门的数字化、信息化进程加快,尤其是北京、上海及各省省会城市现己不同程度的普及了电子政务。但是,全国建筑业的发展很不平衡。设计院虽己普遍实现计算机画图,但仍多停留在较低的信息化水平上,校核、审批图纸仍延用传统手段;大多数工程施工公司的信息化水平更低,仍停留在手工画、写的方式;上级主管部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进程也较慢。目前,我国建筑业在技术、管理、效率、成本控制、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相对欧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严重制约其发展。

建筑业是一种分工细致及劳力密集的行业。建筑工程管理具有施工人数众多、工序繁复、分散性、移动性和一次性等特点。根据欧美国家有关调查统计显示: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工程设计人员每天约有35%左右的工作时间花费在查阅图纸资料及交流协调上;工程施工管理人员往往需要花费多达50%的工作时间用

来搜查必要的信息和信息交流,严重降低了生产效率。上述调查统计还显示:远程管理和文件传输的成本约占总成本的10%左右。我国工程量堪称世界之冠,积累了数量庞大的图纸,快速进行组织、归档、分类、查询、检索,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灵活地组织管理技术文档,共享设计信息资源,快速、准确地协同设计与施工,使工作流程自动化已成为提高工作效率的当务之急。为了和国际接轨,建筑业迫切需要采用先进科技、强化科学管理和加速信息化。

二、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特点与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建筑施工的目的,是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建筑物产品。建筑物产品的位置固定、形式多样、结构复杂和体积庞大等基本特征决定了建筑施工具有生产周期长、资源使用的品种多、用量大、空间流动性高等特点。对建筑施工过程本身以及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和控制,是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涉及面广

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是一个多部门、多专业的综合全面的管理。它不单包括施工过程中的生产管理,还涉及到技术、质量、材料、计划、安全和合同等方方面面的管理内容。

(2)工作量大

一个建筑物的形成,需要消耗的物资种类繁多,需要大量的施工活动共同参与。对所有这些施工环节及其用到的资源都做到管理工作的深入到位,可以想见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工作的复杂与繁重程度,而这些仅仅是项目管理中的生产管理和材料管理两个侧面。

(3)制约性强

项目管理工作必然要符合建筑施工从准备到竣工验收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内在规律。因此,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不仅要符合建筑工程有关规范规定的要求,还要做到彼此协作、安排有序。

(4)信息流量大

信息与物质、能源一样,是构成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任何一项管理活动都离不开某种信息的处理工作。建筑施工项目各方面的管理活动并不孤立,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联系。于是,各管理活动之间必然需要信息的交流与传递,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工作的复杂与繁重程度直接决定了项目管理过程中信息流动的复杂和频繁等特点。

可是,在传统的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模式中,项目上各种信息的存储主要是基于表格或单据等纸面形式,信息的加工和整理完全由大量的手工计算来完成,信息的交流则绝大部分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手工传递甚至口头传递,信息的检索则完全依赖于对文档资料的翻阅和查看。信息从它的产生、整理、加工、传递到检索和利用,都在以一种较为缓慢的速度在运动,这容易影响信息作用的及时发挥而造成项目管理工作中的失误。随着现代工程建设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施工技术的难度与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各部门和单位交互的信息量不断扩大,信息的交流与传递变得越来越频繁,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复杂程度和难度越来越突出。可见,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在速度、可靠性以及经济可行性等方面明显地限制了施工企业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近年来,一些实力雄厚的建筑施工单位(如中建一局四公司、中建二局一公司等)率先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辅助项目参与人进行某些项目管理工作。例如,专业预算员使用概预算软件编制施工概预算,生产计划员使用网络计划软件安排施工进度,技术资料员使用AutoCAD图形软件绘制竣工图纸等等。通过这些软件的使用,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有了显著改善。一方面,这说明在建筑施工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各参与人单机独户式的工作方式,必然导致数据信息在参与人群体中得不到共享。频繁的信息交流与传递,重复的信息采集和处理同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如出一辙。此外,由于各软件使用的数据标准不尽相同,信息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得不到保证,从而为用于决策的综合信息难以提取。可见,建筑施工单位应用计算机技术,并不是做得不好,而是做得不够。应该看到,建筑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不仅仅意味着在建筑施工项目内部的管理过程中使用计算机,它具有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首先,它基于信息技术提供的可能性,对管理过程中需要处理的所有信息进行高效地采集、加工、传递和实时共享,减少部门之间对信息处理的重复工作。共享的信息为项目管理服务、为项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其次,它使监督检查等控制及信息反馈变得更为及时有效,使以生产计划和物资计划为典型代表的计划工作能够依据已有工程的计划经验而变得更为先进合理,使建筑施工活动以及项目管理活动流程的组织更加科学化,并正确引导项目管理活动的开展,以提高施工管理的自动化水平。

三、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应用

在此,我们以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为例来说名项目管理信息化在施工单位的应用。

3.1准备工作

项目管理信息化实施之前,首先针对工程项日本身的基本内容,系统的实施人员和相关业务的管理人员相互配合,利用先进的网络计划技术,结合P3项目管理软件,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能够准确的用施工工序的逻辑关系反映项目实施过程;(2)理解网络计划中如工期等时间参数及其含义;(3)结合现场施工经验,标明关键路径与关键作业;(4)结合现场施工经验,理解进度、资源、费用的相互关系;(5)结合目标工程,了解目标管理与网络计划技术结合对项日实施动态跟踪控制的方法。

3.2管理层次的划分

电力施工企业总部管理层使用网络版P3项日管理软件,项口部管理层使用P3单机版或VPN(虚拟个人网络)方式直接登陆P3网络版,采用工程组形式管理工程,进行。分头管理、统一协调。。各工程之间人、材、机项目协调调度,充分利用资源,在工程组层面进行分析统计。

3.2.1公司总部管理层

该层可以认为是工程项目的业主监理、总承包商。公司工程技术处和信息中心总体规划,由各业务处室包括财务、物资、经营计划、档案、质量、安全部门等部门参与。主要负责工程进度、成本、合同、安全、质量、协调等信息的控制和管理,及时掌握公司所有工程的进度、资金使用、物资到货、安全、质量、成本等信息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决策。

3.2.2项目部管理层

该层是施工现场管理层。主要负责工程进度计划的具体实施和实际的进度控制、资源加载、安全、质量、工作联系等信息的提供。并且负责向公司总部定期上报具体工程施工进度、资源和费用情况的报表。

3.2.1施工队管理层

该层提供施工现场实时数据。施工部门根据进度计划,合理安排施工任务,并负责将本日、本周的施工情况进行上报。

工程项目人员使用P3单机版在现场输人工程的进度、资源和费用情况后,将工程导出,并在规定时间上报至总部管理层,由总部管理层人员导人P3网络版中对应工程,进行数据更新。

工程项目人员还可以在工程项日所在地采用拨号卜网,使用VPN(虚拟个人网络)方式直接登陆公司P3网络版服务器,通过互联网输人工程的进度、资源和费用情况。

3.3工程管理信息编码分类

P3中项目信息编码包括工程项目分解结构编码(WBS)、作业分类码、作业代码、作业代码分类码、资源代码、费用编码、日历代码、自定义编码等。

3.4项目进度计划编制及审查

项目进度管理人员将工程分为4级进度计划,进行控制与管理:

(1)里程碑进度计划,此计划由业主/建设单位根据项目总体安排确定;

(2)由业主或建设单位编制的指导性计划及各承包商的总进度计划合并的总控制计划;

(3)公司总部各部门编制的详细的施工总进度计划,根据上一级级控制计划编制。反映公司总部对项目内容的整体安排,此计划要报监理批准,为3级总体目标控制计划。

(4)项目部编制的具体指导施工的进度计划,根据第3级进度计划编制。反映项目部对具体施工方案的安排。此计划要报公司总部批准。各级计划相互依存,各级进度计划工序与工作分解结构编码对应。

计划员利用P3软件将多层的计划纳人一个工程或工程组进行管理,生成目标计划并进行动态更新,通过分析现行工程的进展与目标工程的对比,采用工程施工过程中实际产生的定量数据为项目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电力施工企业的领导及相关人员通过项日管理信息化系统,可及时掌握企业当前各工程的进度、费用和资金使用情况,准确、迅速地制定企业今后经营、工程资源、资金调拨等决策。以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作为公司信息化建设的突破日,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对建筑施工项目实行信息化管理是十分必要并且是切实可行的。遵循一定的开发步骤是研制开发高质量建筑施工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根本保障。对建筑施工项目实行信息化管理,通过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互访,为项目参与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协同工作环境,减少由于信息传递障碍造成的管理失误和决策失误,提高项目的整体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

四、参考文献

[1]马智亮,莫方彬,陈娟.建筑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面向对象建模.土木工程学报

[2]刘克选.信息高速公路与信息社会.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1998

[3]马智亮,陈娟.建筑施工信息化发展趋势与对策.施工技术,1998

项目信息化管理论文篇6

项目是建筑施工企业最基础的业务单元,是以单体项目为对象,以工程项目的工期、质量、安全、文明施工、成本等目标为主要内容的生产组织管理。项目管理的过程就是整体分解和结合统一的过程。项目管理的突出特点是项目本身作为一个组织单元,围绕项目需求来组织资源,避免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用最少的人干最多的事”。项目管理一般是采用矩阵型的组织结构,可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并能根据项目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具体需要,适时调整组织的配置,以保障工作和组织的高效、经济运行。为了提高我公司项目管理水平和成本控制能力,作为信息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信息管理部从2003年8月选择了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下属软件公司PKPM协同开发了上海市安装工程有限公司项目管理系统,目前已进入了项目组试点阶段。 1、项目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1.1 项目管理遇到的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发现,有的项目已经施工一段时间了,但图纸还没有完成,为了避免造成项目延期,于是在没有预算的情况下材料和人工就已经到位并进行施工,个别项目甚至在工期进行到了将近一半都无法得到完整的图纸。长此以往,会对以后的项目进行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为此我们制定了许多的制度和管理方法来控制项目成本,但是这些刚性的规章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执行不力。既然依靠员工自身无法推行,所以就需要一套成熟的系统的信息化工具来执行,通过电脑来规范这些过程,目的是使项目的整个过程更加透明、规范、科学,从而达到有效控制项目成本的目的。 1.2 成本控制是项目管理信息化重点 在项目管理中成本控制是最大的问题也是公司和项目部所最重视的,其中材料成本在整个项目成本中占的比重约为80%,能否对材料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说是项目资金运作的关键。还有,例如:施工任务书的编制,很多项目不按照要求进行人工结算,而将“领料”作为结算人工的方式,然后再根据“结算”的结果重新制作施工任务书。这种“以领代耗”的方式一直是项目管理中一个长期存在的弊病。由此造成的结果是管理流程严重颠倒,原本管理思想中的“事先控制”俨然变成了“事后汇总”。 项目管理软件开发的重点就在于控制成本,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控制工程直接成本:材料成本、人工费、机械费。 ②加强质量管理,控制质量成本。质量成本是指项目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降低这一部分的费用同样可以大大提高成本控制能力。 ③组织连续、均衡有节奏地施工,合理使用资源,缩短工期、降低成本。 ④加强项目资料的及时整理,不但可以降低工程竣工期的资料处理时间,而且可以在遇到纠纷时及时索赔,从而降低成本。 1.3 提高员工管理能力,规范施工体系 在许多项目中,项目经理会发现项目部的员工工作自觉性不够,其实这也是有许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就包括项目部成员对于项目进行情况不了解,导致了项目工作人员不知道近期要做什么,这样就加重了项目经理的工作量,同时让业主觉得施工情况比较混乱。推行项目管理信息化,就是为了通过软件规范项目管理的各个分部分项,明确告诉项目实施人员应该做什么和必须做什么。整个信息化的目的就是让公司项目管理理念形成一种统一的模式,而管理方法又可以多样化,也可以说是公司在施工过程中的企业文化。当公司在完成信息化项目管理后,在工作中员工可以通过相应的辅助手段清楚地明确当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而当项目部所有的人都明确了工作后,项目经理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处理其他事务,这样同样可以减少生产成本、提高效益,并且树立公司规范管理的形象。 2、项目管理系统软件

项目信息化管理论文篇7

秦山核电位于浙江省海盐县,处于华东电网的负荷中心地区,是中国大陆核电的发源地。秦山核电基地现有9台运行机组的装机容量为650万千瓦,是中国堆型最丰富、装机容量最大的核电生产基地。公司制定了“资源集约化、运行标准化、技术专业化、管理精益化”目标,向“世界一流”核电运行企业迈进,除了负责秦山核电地区9台机组的运行管理工作,还负责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1号、2号机组的运行支持及3号、4号机组的调试工作等。在2015年,秦山核电发展三十周年之际,公司以“一体两翼”作为战略目标,在做好秦山核电9台机组的稳定发电的同时,积极开拓外部市场并推出了“产品”,其一就是信息化系统建设和运维服务。

秦山核电信息化伴随着秦山核电三十多年的发展,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规范、从工具直至两化融合的历程。总体而言,秦山核电信息化阶段主要分成5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0年代初至1997年,信息化因PC电脑的开始普及而出现,这是一个“IT工具”的阶段,主要有财务记账、人事记录和档案等软件的单项应用。第二个阶段是1998年至21世纪初,这个阶段随着电脑终端的大量普及而成为“业务支撑阶段”,IT发展处于被动式的跟随业务需求而动的模式,主要发展为邮件、文件和引入国外工作管理平台等。第三个阶段是21世纪初至2009年期间,在这段期间秦山核电投用了大型的企业资产管理系统EAM,对核电厂生产管理提供了有效支撑,属于“运作阶段”。第四个阶段从2010年至今,信息化发展到了“业务伙伴阶段”,信息化随着秦山核电资源管理的集中而出现平台集中、数据集成等局面,信息化基本覆盖了核电成生产经营的主要业务方面,业务管理已无法离开信息系统的支撑,信息化建设也不可能脱离业务的主导。因此秦山核电也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完成了两化融合体系的落地和实施。在不久的未来,秦山核电信息化将出现第五个阶段,那就是信息化技术引领的时代,随着核电本身业务的梳理完毕和数据标准化过程的完成,将出现用先进信息化技术来驱动更优化的业务解决方案。

2 秦山核电信息化项目管理的发展历程

秦山地区信息化经历20多年建设形成覆盖各电厂运行、生产、经营、管理等各领域的信息系统,在这发展历程中,曾经出现过信息系统数量多、信息化发展不均衡、系统繁杂标准化低的问题,信息系统从无到有、从数个到上百个,再到系统平台的逐渐统一和集成,到两化融合体系下的以公司新型能力驱动的信息化建设核心。公司信息化建设呈现遍地开花、集中建设、集成提升等发展阶段,在这些过程中,公司逐渐认识到信息化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到2013年期间,公司制定了“资源集约化、运行标准化、技术专业化、管理精益化”目标,向“世界一流”核电运行企业迈进,信息化建设随之也要符合公司战略的引领,凸显出公司原有信息系y以“单项应用”为主、无法实现跨平台数据共享的突出矛盾。公司对信息化建设的综合集成的业务需求强烈,并要求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助推公司管理提升和管理精细化。在2013年至今的时期,是公司信息化发展的规划化、标准化时期,面临这样的局面,公司信息化部门以打造IT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标准化管理为支点,在组织上、制度上、人员培养上面投入资源,实现IT项目管理的能力提升。

公司的信息化部门在面临即要承担因标准信息系统整合的任务,又要承担上级单位下达的信息化建设的任务,但因IT项目因其应用领域、规模、类型、复杂性等方面的不同而在管理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为提高IT项目管理效率及规范需建立适用于本公司规范IT项目管理的方法、手段、制度、流程和文档标准。但目前尚未形成像工程项目那样完整、成熟的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体系,现有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难以完全适用IT项目管理的需要。另外,信息化工作作为企业重要组成部分,每年都要接受公司内外部管理审计及安全审计,中核核电运行管理有限公司信息项目归口管理部门,需要结合企业特点,借鉴现有IT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以及取得的成功经验,对IT项目标准化管理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经过实践,初步建立IT项目标准化管理方法框架体系。

3 两化融合体系下的信息化项目全过程管理实践

从2014年开始,秦山核电基于EA架构方法论,开始实践信息化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将信息化工作按两化融合规划、信息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和信息系统运维等四大维度开展工作。

在信息化建设这一IT项目管理区域中,以公司两化融合体系为运行环境,基于公司战略和需打造的新型能力为出发点,形成IT项目的主要输入。以两化融合中长期规划作为IT项目建设的总体实施路径,形成IT项目建设的年度工作计划。信息化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形成了:策划输入、项目准备、项目实施、上线应用和项目后评估等阶段。

3.1 严控信息化需求管理,统筹规划项目资源

根据公司两化融合体系的落地,梳理了公司在十三五期间的主要新型能力创新点,主要是:核电生产精益化管控能力、核电运营成本精细化管控能力和核电运营风险管控能力这三大核心能力,公司信息化建设主要围绕这三大核心能力去开展信息系统建设,提升信息系统对核电核心能力的支撑和提升。

为有效信息化需求评估和实施的管控:结合公司标准化业务管理模式,优化信息化需求评估流程的,确定统建信息系统信息化需求评估方式。确定了信息需求实施任务的规范管理模式。所有涉及信息系统信息化需求评估流程调整为在ERP-BPM中实现,对于中国核电各成员单位的ERP系统的需求申请,也实现了需求的统一入口管控。流程主要环节由申请部门进行需求自评估、信息部门进行技术层面可行性分析,并给出需求审查意见,如涉及业务流程变化的还需要关键用户、业务领域审查、公司CIO审查或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中国核电审批,需求评估进行分级管理实现实时跟踪。信息化需求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变更申请严格履行程序流程,按照流程发起申请,进行充分合理的评估,得到批准后方可实施。未按流程、未完成最终审批的需求或变更一律不得实施。

根据需求的轻重缓急,考虑预算、计划、人员等资源的约束,统筹规划项目资源,安排项目开展计划及项目预算,对于完成所有前期审批的信息化项目,有预算的直接办理相关立项审批;对于无预算的信息项目,视情况安排至下一年度或等待预算落实后实施。

3.2 标准化信息项目管理流程

依据上级单位信息化工作的要求以及公司经济授权等明确信息化项目的分级、分类,以及对应的审批流程,明确项目全过程管理流程。将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有关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以及两化融合体系的管理要求,落实到各管理细则中,通过项目实施细则,明确项目进度、成本、质量、沟通、风险等管控方式以及问题处理机制。

根据IT项目管理理论的九大知识领域,秦山核电根据核电厂工作实际,在实践中进行利用和创新,达到了符合企业实际又能满足项目标准管控的要求。

3.3 规范IT技术文件管理,形成IT最小化标准化文档模板

“IT技术文件管理规范”是管理程序的延伸,是信息技术文件规范管理要求。IT技术文件分为四层、18个类别,四层分别是管理规范级、企业级、系统级、记录级,从高到低分别是一、二、三、四级。每个类别技术文件都有确定的责任方、文件流转的信息平台、文件模板、归档移交要求。涉及信息安全的技术文件不在信息平台中管理。

规范各类文件名称命名规则及项目编码,项目编码在项目可行性期间就要给出文件编码,文件编码作为后续项目存档查询的关键信息,作为重要索引信息。

结合信息领域管理程序及制度,承接信息项目管理程序、IT技术文件管理规范的落地要求,立足于项目全过程文档规范管理,以项目前期、立项启动、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环境搭建、系统测试、培训、项目验收等主要环节控制要求文档。结合历年信息化建设项目文档管理工作实践,信息项目处通过梳理信息项目文档清单、查阅IT项目管理相关专业资料,总结以往项目相关文档管理做法、经验和体会,开发出了信息化项目管理最小文档。文档清单和模板内容结合信息项目建设过程中良好实践,同时借鉴IT业界标准信息化项目标准文档,经数次讨论修改,最终形成信息系统项目最小化标准文档模板24份。

3.4 借助系统平台,落实项目管理

利用SAP-ERP系统管理信息项目预算,为部门管理者提供总体预算执行情况实时显示与跟踪,为项目负责人提供从项目立项、审批、合同签订、支付等项目成本全过程管理和控制,及时掌握项目所处环节,根据项目进展实时确认工作量以及对应的成本,以反应项目进度。

通过IT项目跟踪平台,实现IT项目群管理有利于部门领导在整体上进行规划、控制和协调,指导各个项目上具体管理工作。所有新增、在建项目在IT项目跟踪平台中管理,根据对应的标准系统统一编制项目码,项目码作在文档归档时索引的关键字段。

固化里程碑节点,每个项目先制定项目里程计划,根据项目进展更新项目进度,不同进展使用不同颜色的进展条显示,定期报告反馈进展情况分析差异,发现的问题通过问题反馈机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解决问题。

利用禅道项目管理软件,管理项目任务及团队成员,增强任务分配及完成及时性,任务工时评估,提升团队成员工作饱和度,促进项目团队工作效率。

所有项目文档归档至ECM系统,所有因项目而产生的技术规格书(技术规程文件类)、实施文件(项目文件类)、会议纪要、交付归档的项目文件,通过规范的项目编码快速检索。

3.5 项目实施团队的管理

信息化项目管理内部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经理在信息项目处部门领导的指导和监督下,全面负责项目计划、预算、组织和实施,严格控制项目的质量、进度和费用,保证完成项目目标,为项目JYK考核工作负责。

对以外包方式的项目实施商及实施人员建立管理台账,定期开展项目及实施人员评价,实施单位在项目结束后进行评价,对于长期合作的实施商开展每年定期评价的方式,实施人员评r由项目经理评价,均采用积分制,积分排名优先者,优先选择作为下个项目的合作伙伴。

3.6 项目验收管理

项目验收是对整个软件开发、建设项目管理结果的综合评价,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随意性大。经过治理,梳理出三项验收环节控制措施:

1)制定信息化项目验收管理要点,内容包括项目实施结果与对应信息化需求符合情况、项目文档要求、文档格式标准执行、合同遗留主要问题、项目转运维落实情况、产品授权、版权要求等方面;

2)组织全方位验收会议,项目验收由业务部门/单位、信息部门、承包商、商务部门等有关联的部门参加,以保障验收效果,建立项目观察人角色,保障项目管理各环节规范落实;

3)项目完工后对承包商综合能力进行评估。

公司通过以上三方面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同时针对集团公司要求的达到一定投资额、部分重要专项的控制要求,开展了信息化项目的档案审查、财务竣工审查等额外工作标准。

3.7 项目成果管理

项目实施的效果与项目参与人员的价值主要通过项目前成果来体现,信息人员将更多的精力投入专注于具体工作,未意识到成果总结与管理的重要性;在对报奖渠道、知识产权保护、渠道进行专项梳理中发现,存在成果报奖、等渠道了解不足,项目前期未筹划,报奖时材料来不及准备,错过报奖时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重视程度不够。通过组建专门团队进行信息化成果的统一管理工作,取得较大成效,信息化相关获奖成果、知识产权申报明显上升。

在公司开展信息化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之后,公司已对IT项目的成果管理实现了较好的效果实现,主要是信息系统知识产权、软件版权等方面的注册和保护,这些形成的公司IT软资产、软实力对公司“一体两翼”的信息化对外服务能力有极大的增值和品牌效应。

3.8 项目后评估机制

项目信息化管理论文篇8

【关键词】财务共享中心;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F426;F40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20)03-0033-02

1引言

财务共享中心属于近年来新兴的一种财务管理、核算模式。财务共享中心就是将不同企业的财务核算业务,在同一個共享中心进行核算,并对外报告。这种核算模式能够保证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性,使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得到保障,便于企业投资者能够快速获取所需的财务信息。

2财务共享中心对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提升作用

2.1提升企业不同管理信息的共享性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资源共享已经成为一个趋势,各行各业都在进行资源共享,以实现对自身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也一样,要提升管理效率,对企业内部实施有力的监管,就要进行信息共享。企业是通过产生经济活动的形式,来实现经济利益的,而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的产生,都需要财务核算、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参与,建筑企业要开展经济活动,实施管理行为,都离不开财务工作的支持。而且建筑企业的很多管理信息,要进行有效传递,也需要经手企业的财务部门。

因此,财务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讲,财务部门扮演着信息传递的角色。财务共享中心的设置,在提升财务监督效果的同时,也共享着财务信息。共享一些对企业管理而言非常重要的信息,财务部门属于企业的信息共享源。在工作中,财务部门能够为企业的其他职能部门提供更多的经济信息,这些信息能够使管理层的决策更加可行,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管理信息的作用。

2.2控制企业运营成本

多数建筑施工企业的职能部门不仅繁多,而且相对较为分散,各个子公司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的财务链也就被拉长,致使很多资源就不得不分开使用。而要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企业的各个子公司都会在其施工地,以项目部为中心设置财务核算部门。其财务人员需要管理各项建筑材料的使用情况,如验收入库、结存、领用等具体事项,并检验企业的各类发票的真实性,可见其工作之冗杂[1]。

同时,很多时候各个子公司的财务人员岗位会出现重叠的情况,这就使得企业的人力成本大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若企业拥有自己的财务共享中心,借助流水线形式的管理,就能够使上述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财务核算工作的效率也会显著提升。此外,共享中心的建立,也能使材料的采购成本得到控制,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对接工作,也才能更加高效。建筑企业对材料的采购、验收、核对等环节实施统一而标准的管理,使得这些环节中的一些不必要的业务大大缩减,从而使损耗时间得以降低,从而能够从源头上帮助企业,降低与供应商接洽的运营支出。

2.3强化财务职能,保证财务管理工作能够扎实开展

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职能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就能有效减少企业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同时使得企业财务的行为得到规范,舞弊行为得到遏制,从而更好地发挥财务工作的作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基于此,不少建筑施工企业都能意识到财务职能强化的必要性。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建筑施工企业项目部的财务工作,其独立性并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这是由于建筑企业会对下属的项目部下达不同的指标。很多项目部管理者为实现该指标,就会不择手段地进行一些违规操作。但是财务人员归属于项目部,其薪资待遇、薪酬福利等内容都直接与项目部的效益挂钩[2]。这就会导致不少财务人员,对于出现的各种违规操作,只能睁只眼闭只眼,企业的财务风险、税务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财务共享中心成立之后,财务职能部门、职能管理部门就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财务管理工作也才能体现其应有的专业性、系统性。除此之外,财务共享中心的财务人员与项目部也进行了分离,核心的财务核算人员、财务管理人员会统一由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因而避免了项目部利益的牵绊,各项财务活动都会严格按照票据、数据来进行,项目部的违规操作也就会得到遏制,从而使项目管理工作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借助财务共享中心提升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水平的策略

3.1注重日常的维护,明确职工的访问权限

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数据需要设置一定的权限,而不能对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的职工都一视同仁。这就要求建筑施工企业的技术部门对财务数据的访问权限进行严格的把控,根据不同岗位的职工,授予其相应的范围的使用权限,并按照既定的权限要求,进行财务共享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在实际的工作中,对于需要查阅财务信息的职工,要保证其拥有相关的权限,并对其查阅资格进行严格的检查和审批,保证其权限与个人一一对应。

同时对于一些没有使用权限的人员,不得让其查阅、修改财务信息。通过上述的种种举措,来有效保障财务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另外,技术人员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做好财务共享中心的日常维护工作,设置网络防火墙,并将重要的财务数据进行备份处理,同时还要防范病毒木马、黑客的入侵,保证财务共享中心能够正常的使用和运转。

3.2对财务核算实施统一的标准,保证工作的规范性

对财务共享中心的正常运转而言,财务核算标准显得相当重要。只有形成统一的财务核算标准,财务共享中心的工作才能高效运转,财务核算的准确性也才能得到保障。因此,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形成一套统一的财务核算标准。在制定的过程中,企业需要综合考虑下属单位的状况,综合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核算标准。而后,企业需要将其在全公司进行应用,从而保证财务共享中心接受、汇总的子公司财务信息能够统一,进而对其实施集中处理。

3.3完善福利保障制度,发挥团建的作用

企业要想真正留住职工,就需要从物质层面满足职工的需求,从而能够提升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这就要求建筑施工企业着力提升职工的福利和待遇。不仅如此,企业还要定期组织培训,加强对职工职业素养的培养,让其不断提升自己。同时,建筑施工单位可以采用“轮岗制”,让不同岗位的职工进行轮换,体验不同的工作岗位,从而便于对职工的才能结构进行了解,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职工的价值。此外,建筑施工企业也可以积极举办一些文化、娱乐活动,来调动企业的氛围,密切职工之间的联系,让他们感受到企业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才能更好地投入接下来的工作中。

4结语

综上所述,财务共享中心对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工作的提升作用不言而喻。广大建筑企业财务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财务共享中心的优越性,在实际的工作中,要充分发挥财务共享中心的价值和作用,注重日常的维护,明确职工的访问权限。完善福利保障制度,发挥团建的作用。对财务核算实施统一的标准,保证工作的规范性。只有这样,才能显著提升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的管理水平。

项目管理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探讨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实践论文

摘要:电力行业的市场竞争逐渐激烈起来,更加突出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开展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显著提高电力项目工程建设的效率和质量,从而增加电力企业的经济收益。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简化和规范电力企业的管理流程,促进电力项目管理朝着标准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可以帮助电力企业规避风险,提高电力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关键词: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践

引言

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具有投资高、建设周期长以及技术水平要求高等特点,所以电力项目管理的难度比较大。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就是旨在提高电力项目管理水平而开展的一项工作。本文首先对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最后提出了加快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对策。

1、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概述

电力项目信息化建设就是在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的支持下针对电力工程建设的信息一体化管理平台的过程。信息一体化管理平台可以将网络信息与管理生产模式进行充分结合,在基础上对收集到的各种数据信息进行归纳、整合和分析。在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之前应该做好相关准备工作,首先技术人员应该梳理好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流程,明确各个流程的步骤以及主要注意的事项;在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应该全面了解各种设备的参数信息;加强施工进度的管理,对工程进程进行实时动态的跟踪。目前我国电力行业开展的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通常采用的是工程组形式,这种形式可以实现各级管理人员的高效管理,可以加强各个部门的互动和沟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有效降低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成本。

2、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

2.1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缺陷

虽然我国目前的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在一些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整体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这种缺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程序文件的执行力度不够,电力企业的规章制度不完善,在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无据可依的情况,导致电力项目管理的各方面都不到位;第二,多个电力项目综合性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不高,在对多个电力项目进行管理时,在人员分配、项目产值分配等方面的工作量比较大,再加上应用的是传统人工管理方式,所以无法实现精细化管理,也无法实现动态化管理,所以电力项目管理過程难以进行适当调整。第三,电力企业管理缺乏标准性,所以在检索项目信息过程难度比较大,缺少工程质量的反馈信息,无法对之后的同一类电力项目建设工程提供指导。

2.2项目框架构建

2.2.1市场开发

市场开发包括客户关系管理、市场调研管理以及项目开发管理等诸多方面。市场开发过程要将客户置于主体地位,通过加强对客户关系的管理,才能对合同进行准确评审,为市场开发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此外还应该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帮助电力企业开展精细化管理。

2.2.2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是将开发、计划等各种内容全都纳入到一个平台上进行管理的方式,让电力企业各个部门在一个平台上合作。根据ISO9000质量体系对电力项目建设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在知识管理理论体系的支撑下不断完善电力项目管理模式,促进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开展。

2.2.3经营计划

经营计划管理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合同管理、其二是招标管理,其三是项目开发管理,其四是产值管理。经营计划可以有效整合工程项目的收付费流程和采购立项流程,不仅能够确保电力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还能提升电力项目管理的整体性。

2.2.4辅助决策

辅助决策可以为电力企业管理者制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可以将平台中的各种数据信息进行直观化和具体化转化,形成对应的统计报表。辅助决策还能全面反映电力企业管理的整体情况,有效识别电力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风险。

3、促进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对策

3.1分析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求

科学的信息化建设方案制定充分满足各种工作需求,一个良好的需求分析方案可以对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直接观察法、访谈法、调查问卷法等都是目前常见的需求分析法,可以单独利用某一方法或者综合利用这些方法来充分了解用户的实际需求。此外,还应该对电力企业管理高层、各个项目负责人以及一线施工团队制定岗位说明书。

3.2重视信息化水平建设

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电力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力企业应该充分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来促进电力线路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电力企业应该根据施工的实际特点制定战略规划,切实提高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先进科技的支持,电力企业应该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健全监管体系来不断完善信息系统工程。

3.3完善信息化建设法律制度

项目信息化管理论文篇9

2003年,原来负责自动化工作的强伟被调过来负责信息化建设。在知名咨询公司的帮助下,首钢成功实施了SAP的ERP,为首钢北京地区钢铁主业建立了以财务为核心的管理信息化平台体系,基本实现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三流合一,企业管理透明化。

2006年,首钢实现了北京以外地区迁钢、首秦、顺义三个钢铁基地的ERP和MES信息化平台体系建设,实现了“一业三地”(除首钢京唐公司)的管理。

强伟说,这五年的信息化建设走了很多弯路,但是也给首钢的信息化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三个层次就是在此基础上得出的。

强伟解释说,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第一个层次,就是实现引进体系的主要功能,比如说ERP系统中的主要功能。对很多企业来说,系统功能成功移植到企业中就算成功。但是企业原来的管理也是一个系统,如果这两套系统没有很好地集成,就可能形成两层皮。第二层就是体系化、系统化,使得企业的运转成为一个相互衔接的体系。对生产企业来说,要实现以生产为中心的管理向以财务为中心的管理转变。第三个层次,就是在第二层次的基础上不断优化,随着企业经营管理的不断变化而不断重组。

强伟说,首钢集团在信息化平台上实现的“一业三地”的管理,基本上实现了第二层次,这是多数企业需要做到的。首钢京唐公司希望在吸收首钢和唐钢的经验基础上,在管理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首钢和唐钢总结的信息化实践经验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经验丰富的团队。所以,首钢京唐公司信息化建设队伍中的骨干大都是原来首钢或者唐钢的信息化人才。强伟认为,这些人熟悉信息化的理论和方法论,可以走得更高。

关键是要有方法论

“基本上我是星期一下午到星期五上午在曹妃甸办公,星期五下午到星期一上午在首钢办公。”强伟同时还是首钢集团负责信息化建设的总经理助理。

负责首钢集团或者首钢京唐任何一个信息化建设工作,都不可能轻松。那么,强伟是怎么兼顾两头的呢?“我只负责基本的方法论,把握大方向。”强伟说。

在强伟的眼里,从实际出发,站在管理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是信息化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系统地考虑问题,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和技术线路。

在首钢京唐公司多达70万字的信息化建设蓝图中,记者发现,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京唐战略解读。强伟说,信息化建设是一把手体系工程,信息化建设团队不能决定企业的战略方向,但是一定要理解既定的战略,信息化才能真正为企业战略、管理服务。

没有选择专业的咨询公司来实施信息化项目,可能节约30%的实施成本,这并不是首钢采用以自己为主的实施方案的根本原因,更重要的是,他们认为企业自身的团队更加了解业务,能保证项目质量。“我们的实施周期有限,咨询公司不能在短时间内深入了解业务。”

但是,首钢京唐公司并没有完全排斥外来的力量。首钢京唐公司信息化蓝图是强伟引以为豪的杰作。“这不是一般咨询公司能做出来的。”强伟说,这个蓝图形成,除了首钢京唐公司自身信息化团队的努力之外,还征询了许多业内专家的意见。碰到有不清楚的技术等问题,首钢京唐公司也会按照市场行情请咨询公司的专家来解决。

链接:首钢京唐公司的十条方法论

在采访中,强伟一直强调,大型信息化项目的实施一定要有方法论,这是保证项目效率的重要条件。这种方法论,从形式逻辑来讲包括正确的目标分解、正确的能力定位、正确的路线、正确的方法、正确的结果。项目目标的定位需要主要领导亲自关注。

具体来说,首钢京唐公司的信息化建设主要遵循以下十条方法论:

方法论一:清晰的工作路线图和WBS?穴工作分解结构?雪方法。在优化管理的过程中各专业按照统一的工作路线图进行:现状问题的描述,系统支持的把握,改进的工作流程的描述,相关人员的培训,相关制度的完善,流程的实现,流程的验收。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针对不同阶段把工作任务进行层层分解,分解到最小单位,然后从最小单位开始具体实施,并将任务落实到人和具体作业时间。这也是进度计划、人员分配、预算计划的基础。

方法论二: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到具体操作岗位的实证调研方法(问卷+访谈+无记名问卷+专业座谈会+专题座谈会)。在优化管理的项目过程中进行充分的调研,特别是对于具体的操作岗位的人员和相关跨部门的协作接口进行了细致的调研,以保证优化的管理流程的可操作性。

方法论三:严密的动态计划和迅速的进度跟进方法。在信息平台上优化管理的工作任务涉及的管理工作面宽广,涉及的基础工作相当复杂,为保证工作的质量与进度,指挥部必须进行动态的指挥协调,原则上按周计划动态滚动协调。

方法论四:严格的文档管理方法。为保证工作的条理、有序,各承担单位建立了有效、严格的文档管理制度,及时进行文档的规范与收集,原则上按ERP指挥部文档管理办法执行。

方法论五:应用ARIS工具(一种工具软件)描述工作流程的工作方法。在优化管理的过程中,各单位应用ARIS工具具体地描述优化的工作流程。项目验收以实施的流程图为准。

方法论六:KPI中的BSC(平衡记分卡)方法。绩效考核是保证管理流程落实的必要手段,各单位在优化管理流程的同时,提出应用平衡记分卡考核的KPI指标,经过KPI工作组的设计纳入KPI考核体系,形成了一套适合首钢的健全的KPI体系。

方法论七:首尾相接的系统方法。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方案、制度的落实,到岗位职责的调整、基础工作的完善、文件的齐全、流程的控制和工作质量的标准,最后到考核评价的落实,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方法。

项目信息化管理论文篇10

建筑项目的信息化管理主要是利用信息化的理论来对整个工程项目中各个方面的系统资源进行整合,以此来使得工程项目自身的经济效益能够最大化。再加上工程建设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参与者数量较多,导致整个工程管理工作也更加的复杂。以往传统的管理方式和决策已经无法在当前建筑行业中适用。而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更加有效的为建筑工程管理效率提高,就成为了当前项目管理的新课题。下文主要针对基于项目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进行了全面详细的阐述。

1 工程项目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的涵义

信息化管理主要就是指利用信息化思想,来保证所管理的对象与整个管理系统之间保持着良好的联系,从而利用这一方式来确保系统自身的协调程度有所保障,从而达到提升管理效益的目的。而工程项目自身的生命周期管理主要就是从工程生命周期这一角度,采用信息化管理的思想,把以往传统的管理模式直接在各个阶段就转变成为有机信息化,以此来达到对信息化系统维护的目的,切实有效的实现对工程项目的优化和价值提升的目的,以此来使得建筑工程项目自身在生命周期之内的经济效益能够最大化。

1969年,美国学者霍尔(HalIAD)提出了系统工程“三维结构体系”,它将系统工程的活动分为前后紧密连接的7个阶段和7个步骤,同时又考虑为完成各阶段与各步骤所需的各种专业知识,由时间维、逻辑维与知识维,组成了一个三维立体空间结构,是一种解决规模较大、结构复杂、因素众多的大型复杂工程组织与管理问题的思想方法。系统工程“三维结构体系”本质上是一种管理理念信息化的体现。

按照上述分析,可以归纳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就是在信息化理念指导下,由逻辑维——组织信息化、时间维——过程信息化、知识维——信息方法信息化所组成的三维信息化系统空间结构,知识维一工程项目管理的工具与方法知识维是指为完成各阶段、各步骤所需的各种知识和专门技术的总和。在工程项目领域主要包括:运筹学、控制论、社会科学、工程技术以及各种方法之间的信息化等。

B、逻辑维——工程项目管理的工作步骤

逻辑维是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过程。对于项目管理则指对项目进行管理时一般采用的工作步骤。

C、时间维——工程项目生命周期管理

时间维是指把整个项目生命周期划分为若干个阶段,从而进行阶段管理。在工程项目中就是生命周期管理。由于不同类型项目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其寿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划分也不尽相同。一般项目的寿命周期分为概念阶段、实施阶段与结束阶段。

2 建设项目生命周期管理系统

以往传统的工程项目在进行设立的过程中,其项目可以分为前期策划、准备和设计、施工与运营4个阶段,而工程自身的生命周期管理工作则可以直接划分成为开发管理、项目实施管理、项目使用管理这三个不同的模式。而具体对生命周期管理工作的项目参与情况分析来看:工程项目的管理类型可以分为投资与业主两方的项目管理、施工和设计方的项目管理、工程监理和咨询的项目管理、项目使用管理等几个不同的项目管理工作;但在实际进行操作的过程中,无论是项目管理自身的执行单位还是决策部门,其参与方和建设方之间的管理目标必须要是完全一致的,通过这一方式,便能够使得整个项目管理工作能够拥有更好的质量、进度,并且减少资金的耗损。

3 企业应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策略

在当前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企业不仅面临着挑战,同时也意味着机遇的到来。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拥有前瞻性的眼光,最大限度的适应当前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以此来改变企业对于当前市场所采取的相关经营理念,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管理秩序,在期间持续不断的培养大量的人才,通过现代化的高科技技术是和信息化的管理方式来提升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达到占有更大市场份额的目的。

3.1从项目的阶段性管理拓展为生命周期管理

有条件的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等企业可以通过并购、重组、联合等方式实施工程总承包乃至更大范围内的承包,我国一些工程设计企业已在工程总承包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工程项目管理企业也应实施“三位一体”、“四位一体”甚至“五位一体”,为业主提供集工程咨询、工程设计、招标、造价咨询、工程监理于一体的项目管理承包或服务。

在企业自身拥有相应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并购或者重复、联合的方式,促使作业能力提高,从而承包下更大的工程,而我国目前部分建筑企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便在工程总承包方面做出了良好的表率。

3.2从项目目标的分散管理发展为综合管理

以往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往往是将整个建筑工程各个不同的方面分割成为几个不同的部分进行管理,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既不利于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掌控,也不利于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我国至今仍未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以及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工程监理企业的发展空间受限等,与建设工程项目目标的分散管理不无关系。工程承包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企业定额体系,工程投标报价应与施工工艺及施工组织方案密切地联系起来,并实施全要素成本管理。工程项目管理企业也应综合考虑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成本、工期、环境、安全等因素为业主提供信息化管理服务。

3.3从项目目标的定性管理发展为定量管理

由于信息技术、项目管理方法的迅速发展及项目管理的信息化,进一步促进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定量化、科学化。无论是工程承包企业,还是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均应建立项目管理数据库,存储建设工程项目策划决策及建设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这样不仅为项目的运营维护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而且可以为以后类似工程项目的策划决策及建设实施提供重要参考。

4 结论

综上所述,本篇文章主要以目前现有的工程管理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以国外的霍尔系统作为指导思想,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建立起了信息化项目管理理论体系,并且依据该管理理论体系建立起了极为完善的生命周期管理系统,这对于我国建筑行业的工程管理工作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项目信息化管理论文篇11

前言

随着信息系统工程的高速发展,工程监理的位置变得越来越重要,构建一种新型的监理模式---三维实施模型,是使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走向更全面,高效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现状

依据信息产业部《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信息工程建设监理是指针对信息工程项目建设,社会化、专业化的信息工程建设监理单位接受建设单位的委托和授权,根据国家批准的信息工程项目建设文件、有关信息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和信息工程建设监理合同以及其他工程建设合同,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手段,对信息工程建设参与者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监督、约束和协调,并采取相应措施,制止行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在国际上是工程建设组织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确保工程项目质量和进度的一种通行惯例。在国内,在信息系统工程的建设中引进监理机制也日益成为投资方的共识。早期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开始以不同形式出现,但目前计算机信息系统工程中缺少信息系统建设的规范及详细的成套标准,软件工程更是如此,监理人员对项目的控制可以参照的依据和标准不多。 欧美等西方国家先后成立并完善了一系列的信息化标准化组织,同时也越来越重视信息系统工程的监理。但大多是一些比较抽象的规章制度,较少应用在实际软件工程项目中,仍采用各种质量瞥理方法来控制,现行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资质认证体系才建立不久,无法满足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市场的需求。因此,客观来说,国内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市场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对信息化项目全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

三、企业信息化项目监理的必要性

现行的“企业信息化项目监理”很大程度上是参考了传统建筑工程的监理模式,但企业信息化项目与建筑工程等一般工程不同:首先信息系统工程知识高度密集、开发过程复杂多变、显现度很低。建筑工程监理方在施工现场随时可以对工程的进度、质量进行现场监理、而信息化项目监理根本就没有什么施工现场可以考察、工程进度、资金使用情况、软件质量、合同执行情况也难以掌控。这就是造成信息化项目监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操作性差、“能见度”低的主要原因。而软件工程把高复杂度的工程进行分解,同时也针对能见度低的问题研究了一整套工具和方法。同时,借助软件工程现有的工具和平台,可以为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提供一个可视化的平台,这是我们企业信息化项目监理所迫切需要的。

四、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模型构建

目前软件工程理论和方法在国内已得到广泛应用已深入人心,大多企业都已经在用软件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运作,这其中包括信息系统工程的供货商、集成商、甚至业主。借鉴软件工程理论和方法的监理更易于被监理活动过程中的三方接受结合企业信息化项目自身特点,特别是充分考虑软件项目不可见性、复杂性等特点将软件工程的理论引入到企业信息化项日监理中,对工程项目监理进行有效整合。现有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软件工程在国内已经有了多年的发展和应用。

1.三控四管一协调”监理三维实施模型的形成

信息化项目监理模型分析企业信息化项目特点,将项目分解为项目需求分析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以及系统维护阶段。借鉴软件工程理论对能见度低、复杂度高的项目进行管理和设计方法,并融入信息化项目监理中逮立软件工程理论的企业信息化监理模型该模型以信息化项目过程控制为主线对企业信息化项目需求分析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以及维护阶段进行全方位监督控制、从管理上对信息化项目进行信息管理、合同管理、需求管理以及风险管理、从控制上对信息化项目进行成本控制、质星控制以及进度控制、并从管理角度对项目阶段进行总体协调,形成企业信息化项目监理的“三控四管一协调”三维监理模型。

2.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模型过程分析。

基于软件工程理论信息化项目监理模型,它主要包括三个控制、四个管理以及一个协调,其贯穿于信息化项目监理每个阶段中。

需求管理。需求分析阶段监理主要是监理的准备和规划阶段.组织监理团队.建立协同机制进行结构整台、程序整合以及社会整合这个阶段是信息化项目监理的里程碑。

监理中成本管理。目前,我国已完成信息化项目费用超支占绝大部分,所以成本管理显得尤其重要。成本管理的任务,主要是在建设前期进行可行性研究,协助建设单位正确地进行投资决策:在设计阶段对设计方案、设计标准、总概预算进行审查;在建设准备阶段协助确定标底和合同造价:在实施阶段审核设计变更_核实己完成的工程量,进行工程进度款签证和索赔控制.但是这个任务对于能见度低的信息化项目执行和控制非常困难为了更好地管理信息化项目的成本,信息化项日监理可以借鉴软件工程理论、按照软件工程的系统需求分析、设计、实施及维护等阶段进行分阶段成本管理和控制、对于合同及验收也应该分阶段进行、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成本控制的风险。

监理中进度控制。设计阶段监理是项目已经进入设计阶段.监理重点是信息化项目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其监理的主要任务是项目设计阶段进度计划审核、项目进度施工阶段的工程进度检测与纠偏。

监理中的质量控制。.质量控制要贯穿在项目建设从可行性研究、设计、建设准备、实施竣工、启用及用后维护的全过程主要包括组织设计方案评比1进行设计方案磋商及图纸审核控制设计变更:在施工前通过审查承建单位资质等:在施工中通过多种控制手段检查监督标准、规范的贯彻以及通过阶段验收和竣工验收把好质量关等。

监理中的信息管理。信息管理包括投资控制管理、设备控制管理、实施管理及软件管理现有企业信息化项目监理理论中的信息管理与软件工程中定义的配置管理出发点和针对的内容是一样的。企业信息化项目往往需要多人集体协作完成,而且由若干个模块、程序代码以及注释文档组成。为了发挥团队优势实现分布式开发和协同工作模式必须要解决开发冲突和变更控制两个问题、主要通过版本管理和控制软件来实现。软件工程中配置管理已经形成了一套从方法到工具的完整的理论和工具集合、更适合信息化项目开发、所以用来进行监理中的信息管理最适合不过了、可以协调软件开发使得混乱减到最小,是一种标识、组织和控制修改的技术,目的是使错误达到最小并最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

监理中的协调。协调贯穿在整个信息系统工程从设计到实施再到验收的全过程‘主蔓采用现场和会议方式进行协调。

因此,信息系统工程中监理的三维实施模型通过““三控四管一协调” 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3.信息化工程项目监理模型实施

信息化项目监理按照监理工作开展时间顺序。在信息化项目每个阶段都要进行监理实施。内容包括规划与组织、集成与实施、交付与支持滥督与评价4个过程,每一个过程随时间不同分为若干过程,主要由监理准备、监理规划、监理执行、监理收尾4个过程组成、相当于内容维中每个过程的生命周期。

总之,“三控四管一协调”构成了监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为完满地完成监理基本任务,监理单位首先要协助建设单位确定合理、优化的三大目标同时要充分估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细致的风险分析与评估,研究防止和排除干扰的措施以及风险补救对策.

结束语

在信息系统工程中,监理的三维实施模式发挥着重大作用,对信息化项目建设实施进行主动的、不间断的、动态的跟踪和纠偏管理,这样既节约了成本,加快了工程的进度,保障了工程的质量,达到了最终的控制目标。

参考文献:

[1]安红昌.信息化工程的全面监理休系研究.见:第二届武汉电子商务国际会议论文集.北京:

项目信息化管理论文篇12

1.1.2科研人员的需求分析:普通科研人员只能浏览本人的科研信息、进行统计打印,个人的科研信息必须提交本部门审核入录。所有系统使用者还关心系统的界面是否有好,容易操作;是否能减轻日常科研活动的工作量;系统设计是否符合整个业务流程;是否方便查询历史数据等。

1.1.3维护人员的需求分析:一个可维护性好,适应性强的系统能够大大减轻维护人员的工作量。系统维护人员的需求包括数据备份、数据恢复、数据更新等不可或缺的维护功能。

1.2基于数字化医疗的科研管理系统功能分析:综合现行国内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及用户需求,提出基于数字化医疗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

1.2.1信息:主要用于政策性文件(如新闻、通知等)以及材料性文件(如项目申报表、项目开题报告表、结题报告表、专利申请表等文档的下载)。

1.2.2科研人员信息:主要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个人科研项目、在线申报、通知系统、意见反馈。个人科研项目可以管理自己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在线申报项目用于在线申报课题。接收通知和文件接受管理部门及系统的通知。意见反馈用于提交相关反馈意见至管理部门或系统维护部门。

1.2.3科研项目管理:主要包括申请项目的相关信息(横向或纵向)、项目的申报、审核、科研项目的管理等内容。科研项目子系统设置的主要功能有:项目申报、项目审核、项目验收、项目中止和项目查询。

1.2.4科研经费管理:科研经费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有:经费基本信息、经费到账、经费使用、经费结转。

1.2.5科研成果管理:科研成果是高校科研工作的主要结果,包括著作管理、论文管理、专利与鉴定成果管理、获奖成果管、成果转化管理等。主要功能包括:科研人员出版的著作、发表的论文,科研项目的鉴定成果、成果获奖的情况及成果转化情况等。

1.2.6科研考评:科研考评为高校评定职称、竞聘岗位、岗位津贴定级、发放科研津贴和评先选优提供重要依据[2]。主要功能包括设置计算方式、设置奖励计算范围、计算科研工作量、考评结果查询。

1.2.7学术交流:学术交流是为了提高医院科研及学术水平,活跃院内学术氛围,建立和促进医院同国内外医院、科研机构及学术组织之间的学术关系,加强科研人员与国内外学者之间的交流。学术交流子系统主要功能:学术会议、受聘讲学、访问考察和进修学习。

1.2.8专著及论文管理子系统:主要记录科研工作人员发表的著作,在期刊、报纸、会议文集上发表的论文情况,包括作者、出版社名称、刊登期刊(报纸、会议文集)的名称、写作及发表日期、影响因子、索引收录情况等内容。

1.2.9情报检索子系统:情报检索子系统的功能包括人员信息检索、课题名称检索、著作信息检索、论文信息检索、获奖成果检索、学术会议检索等。

1.2.10统计分析子系统:为方便综合管理从不同角度,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综合统计分析。统计分析子系统的数据处理流程见图2。

2基于数字化医疗的医院科研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2.1系统架构设计:笔者提出的基于数字化医疗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架构为系统管理分系统、功能模块分系统和数据管理分系统三个部分,见图3。系统管理分系统负责整个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运维,保障科研人员正常使用。通常包括页面管理、权限管理、门户日志和安全维护等工作。功能模块分系统是主体,负责实现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各项基本功能,对管理信息系统所要完成的功能和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数据管理分系统为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提供数据支持,同时负责管理数据库,如数据导入和导出、数据连接及备份等。

2.2系统开发设计:系统开发模式选择广泛使用的B/S模式,数据保存在服务器端。这种B/S结构实现流程如下,见图4。在客户端通过浏览器请求到web服务器,数据库通过开放数据接口(ODBC)允许web访问请求,得到查询的数据,动态生成HTML文件反馈给客户端的浏览器。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是本流程的核心,web服务器上安装系统运行程序。实现这个流程可以采用IIS、ASP、SQLServer的组合形式,这三者分别对应着web服务器、服务器上加装的脚本语言编译程序和数据库软件。系统开发人员负责的是web服务器上脚本语言的设计和数据库的构建。

项目信息化管理论文篇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8-0031-02

1 浙烟信息化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

1.1 来自浙烟企业内部的管理风险

企业内部管理风险主要体现在管理变革风险与企业内部管理部门的风险。

(1)管理变革风险。

信息化首先是一个管理问题,其次才是技术问题。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整个浙烟企业信息化的变革,从而使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它的变革如同“工业革命”一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企业内部管理部门的风险。

企业内部管理部门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与管理理念的差异。浙烟商业企业是一个特殊的企业,各级企业领导对信息化的认识也是参差不齐,有些企业实施“信息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用信息化提升管理、促进战略目标的实现,而是为完成信息化任务上信息化而信息化。

1.2 信息化建设信息系统规划风险

信息系统规划是企业信息化建设重要步骤,是基于企业信息化客观的需求分析和技术要求,结合信息化投入预算和对市面上主要系统产品和供应商进行调查、比较、分析和评估,最后确定是自行开发系统、委托开发系统、还是购买现成产品。在此过程中存在着多方面的风险,比如:

(1)IT战略与业务战略相脱节。

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支持业务战略的实现,而IT战略是信息系统规划的总纲,定义了信息化的使命、远景和原则,但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常见的情况是没有定义清晰的IT战略,对企业业务战略的有效支持自然无从谈起;另一种情况是仅仅在形式上给出了与业务战略相一致的描述,而在实际规划和实施过程中依然是IT和战略“两张皮”。缺乏与业务战略相结合的IT战略,通常导致业务驱动的IT规划路线,即“业务要什么,IT就做什么”,一方面,业务本身需求的无序性,从而导致了企业信息系统应用的无效现象;另一方面,业务驱动的IT规划路线也往往导致柔性不足,无法适应业务和技术的变化。

(2)技术选择风险。

在技术选择方面常见两种倾向:一是恪守“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从硬件的购置到系统的选择都走低端路线;二是“要上就上最好的”,走一流配备的路线。对于前者我们要说,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盲目追求廉价的选型方式只会导致系统和设备加快被淘汰的速度,其结果是增加了企业再次投资的成本;而盲目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同样不是我们提倡的做法,技术选择的最佳标准是与业务需求相匹配,前面两种做法都将最终导致成本的增高。

(3)选择规划者风险。

这里常见的问题是信息化技术人员往往倾向于关注技术问题而不擅长于对企业战略和管理问题的把握,而管理者一方面事务繁忙,另一方面通常对信息技术了解不足,同样难以承担信息系统规划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转而求助于专业咨询公司。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内提供IT规划咨询服务的机构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系统提供商,以其技术实力为背景,更多地从技术层面为企业进行IT规划;纯咨询类机构,通常有着相对完善的方法论体系,对管理问题有着较深的理解,所做规划与战略和业务结合较好;专业系统提供商与咨询服务机构的结合体,这类企业一方面对IT系统有着较深的认识,另一方面拥有系统的方法论体系,能够较好地实现IT与战略和业务的衔接,倘若在IT规划之后提供其后续的系统实施服务,更易实现规划结果的落地。

1.3 信息化项目建设组织风险与项目管理者行为风险

(1)组织风险。

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涉及范围广,人员多,知识综合性强,不确定因素也多。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除了涵盖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外,甚至将供应商、客户、相关联系单位、下属企业等都纳入到系统中,是一个内、外互动的系统。同时,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牵涉到现场的操作工人、职能部门的专业人员、部门管理人员直至企业高层领导。再者,组织实施企业信息化系统,需综合运用计算机知识、项目管理、系统工程论、管理理论、相关软件知识、行业经验和实施方法论。因此其项目组织的难度之大,细节之多是一般项目很难比拟的,因此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过程的组织风险是显然的。

(2)项目管理者行为风险。

通过分析,有下列四类代表性的项目管理者行为风险。第一种类型为不确定性的否定。项目管理者认为有风险的项目是可怕的项目,管理者总是尽可能地减少风险和问题以便使自己的团队看起来更加合适和有竞争力。这类项目管理者认为风险管理存在更多负面的影响,从而趋向于不愿意管理风险。第二种类型为不确定性的规避。主要体现在客户与项目管理者对风险合理性的矛盾看法及其行为倾向。也体现在项目团队对风险认识与风险评价的不一致性,在这种情况下,项目管理者为了项目团队达成一致意见,项目管理者选择不管理风险或管理容易被识别的风险。第三种类型是不确定性的延期。项目管理者不愿意对风险进行积极的管理,对风险漠不关心,直到风险发生时才匆忙采取行动。第四种类型是不确定性的忽视。它是由两个原因引起的,首先,因为项目状态的复杂性和动态性,项目团队不能准确预测风险;其次,项目管理者不愿意寻找项目风险管理技巧来定义项目以外的风险。

1.4 企业信息化建设实施、应用维护及信息安全风险

(1)实施风险。

实施过程中,服务方缺乏相应的实施规范,忽视或者不深入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系统分析等前期工作,导致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功能、实用程度都不够理想;实施过程中的监控力度不够,使信息化实施项目不能按计划完成;实施结束,没有相应的验收,或是验收的标准出现分歧,使企业的信息化项目成为“难楼工程”。因此企业信息化实施工作应该循序渐进,分步进行。

(2)应用维护风险。

系统正常运行后日常的维护工作是不可避免的。作为企业,应勤于积累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注意系统的异常。无论数据库有多先进,软件厂商技术实力有多雄厚,也难免会有不足之处。因此企业至少应该做到在硬件条件上消除会造成系统全面瘫痪的可能。另外也应该有一定的人员在系统的功能模块的技术实现上有所了解,或者对二次开发内容以及用户自行开发部分的有所把握,从而

使企业在软件故障方面具备了一定的解决能力。

(3)信息与系统安全存在的风险。

对于一个典型的信息化系统,主要的依赖网络安全,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和应用安全、病毒的预防、非法入侵的监督、数据更改的追踪、数据的安全备份与存档、主机房的安全管理规章、系统管理员的监督等等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目前,普遍存在着不重视系统安全的现象,诸如用户口令泄密、超级用户授权过多等。缺乏安全意识的直接后果是系统在安全设计上出现漏洞和缺陷,它将导致系统的瘫痪。对系统软件过多的更改可能会影响程序和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也给将来的软件版本升级增加了难度和成本。

2 浙烟信息化项目风险管理与风险防范

企业信息化过程面临着如此之多的风险,因此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风险管理及预警体系,加强风险管理,做好信息化项目风险防范工作。

(1)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风险管理体系。行业高层管理积极地参与并大力支持,组织强有力的实施团队,技术部门、业务部门积极地参与到实施过程当中,充分地沟通,及时预防、分析、研究及化解信息化项目实施中潜在的风险;并进行风险管理定期检查,重点关注管理上的死角,及时发现工作中的疏漏和问题,督促相关部门或单位采取处理措施。

(2)积极改善项目管理者行为风险。改善项目管理者行为风险的策略有四:①营造鼓励风险沟通的信息化项目文化,行业领导者负起支持和推动风险管理工作的责任,把风险沟通和预防纳入项目管理者绩效考核工作中。②进行信息化项目团队建设。项目管理者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通过合理的授权令每一个团队成员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定期组织各种团队活动,增加成员彼此交流、增进信任的机会,营造一个平等开放、相互信任的工作环境。加强管理者对风险认识差异的理解。提高项目管理风险的积极性,项目管理者应该首先接纳他们的不同意见,站在他们的立场来理解和关注其情感反应,本着坦诚、开放和主动的态度来寻求他们的支持。④提供风险沟通工具的支持。便利的沟通工具会影响项目成员风险沟通的信心和控制力,并且能加速风险信息的收集与共享。⑤制定合理的风险管理流程。本文参考卡耐基・梅隆大学的软件工程研究所建立的能力成熟度模型提出闭环的浙烟信息化项目风险管理流程,如图1所示。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