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扶贫就业实用13篇

大学生扶贫就业
大学生扶贫就业篇1

一、当前贫困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就业整体水平低

贫困大学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在就业中往往处于劣势,在就业时贫困大学生对考虑职业情景更加考虑的是收入的多少,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就业之后也会频繁的跳槽。贫困大学生在就业之后一般不会找到合适的工作,即使有的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找到一份工作,也往往和自己学习的知识内容不符。从就业时间来看,贫困学生的签约时间往往比较晚,这样就导致贫困生初次就业并不是那么理想,使得贫困生的就业整体水平比较低。

(二)目的性过强

贫困大学生相对于其他的大学生群体在教育教学中往往会考虑到很多的因素,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家庭因素,在就业时会考虑到改变自身的家庭状况。这样导致贫困生在就业时往往就会考虑到收入方面的高低,至于专业对不对口则不是很在意。在高薪的追求时,对于去基层、回老家发展更加倾向于向大城市发展。

(三)自主创业艰难

贫困大学生在毕业之后也会有创业的想法,希望通过创业能够快速的改变自身的家庭状况,但是贫困大学生在创业时也会受到经济方面的限制,另外创业时也寻找不到较好的资源。这样就导致学生仅仅是有创业思想的萌芽很快就会减退。国家在发展中不断出现相关的就业政策,会设置大学生自主创业贷款政策,但是实际对贷款资金需要经过烦琐的审批手续,这样就导致学生不愿意麻烦去申请贷款。

二、贫困大学生就业帮扶对策

大学生就业问题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和高校发展的关注,对于贫困大学生德吉就业问题要不断完善相关帮扶政策,以此提升学校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一)注重心理辅导

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帮助贫困大学生,除了在生活、学习中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之外,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心理辅导。通过和贫困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通过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氛围,更好地进行就业指导。通过组织多种多样的就业心理辅导,让学生能够在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开展有针对性、层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对心理存在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调节,以便更好地排除心理障碍,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贫困大学生在校园也会接触一些励志性的人物,这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这些励志人物的作用,可以让一些贫困大学生进行毕业回访,通过一些贫困毕业生的成功就业给贫困大学生在心灵上的震撼,通过贫困大学生之间相似的经历来传递能力,让贫困大学生能够克服自身负能量,从而能够取得就业上的成功。

(二)注重能力帮扶

为了更好地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要注重对贫困大学生的能力帮扶,在专业设置上要能够联系实际岗位,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应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实验课、实践课等形式在提升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帮扶应该从大学开始,要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让学生形成对自身就业的清醒认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对自身就业制定明确的职业规划,以便更好地进行努力。贫困大学生作为重点帮扶对象,要能够注重对其的帮扶效果,以便更好地提升贫困生的就业效果。

(三)注重经济帮扶

在对贫困生的就业帮扶时要注重对学生在经济方面的帮扶,可以通过设置奖学金和助学金的方式来帮助贫困生进行就业。当前高校在发展中针对贫困生也设置了一些勤工助学岗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经济方面的压力。但是学校本身能够提供给学生的岗位毕竟有限,这样就不能很好地满足贫困大学生的需求。为此,学校在发展中要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勤工助学、实习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实践、劳动中获得相应的收入,以此解决贫困生在就业上的竞争力。

结语

贫困大学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在就业中往往处于劣势,在就业时贫困大学生考虑的是收入的多少,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就业之后频繁跳槽。目的性过强、自主创业艰难等问题,这就需要高校在教育教学中注重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教育教学中不仅仅注重相应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能够注重对贫困生的理论指导,高校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帮扶,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注重加强与贫困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并对其进行思想上的引导,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创设一定的氛围。要注重对贫困大学生的能力帮扶,在专业设置上要能够联系实际岗位,注重对学生在经济方面的帮扶,设置了一些勤工助学岗位,在高校发展中还要不断注重对贫困生的就业帮扶,以便更好地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张勤景.贫困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帮扶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10):153-154.

[2]陈智旭.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帮扶对策[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02):42-47.

大学生扶贫就业篇2

1我国教育领域扶贫现状

“治愚”和“扶智”的根本手段是发展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来提升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促进贫困人口掌握脱贫致富本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对于大部分高校而言,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工作已达到一定规模,基本完成了量的累积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温饱问题,但是在国家的资助之下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之后是否能够使得家庭摆脱贫困,更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只有顺利就业才能改变贫困现状,真正实现脱贫。

2精准扶贫大学生就业观的年级差异调查研究

2.1调查对象

本研究通过对六盘水师范学院大学一年级至四年级的本科生发放问卷的方式收集相关资料,内容主要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就业观的差异,之后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选取代表性问题对学生进行访谈。

2.2调查实施

本研究共向六盘水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660份回收问卷66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646份有效率97.88%。因为问卷是在课间时间以班级为单位发放的所以回收率较高,但是有一些同学没有按照问卷要求进行勾选,产生了14份无效问卷。

2.3调查结果与讨论

在題目“在校期间是否有比较系统的职业规划”回答分布为:受资助的学生中10.6%的同学有很明确的职业规划,81.9%的同学有较模糊的职业规划,7.4%的学生选择走一步看一步,没有同学选择“没考虑过”这一选项。同时从年级来看大一年级的同学与大二、大三、大四的同学相比有明确职业规划的占比较多占18.8%。随着年级的增长选择有较模糊的职业规划的学生占比增加,选择走一步看一步的比例增加。

受资助的大学生中有81.9%的同学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并且在大四年级尤为突出占90.0%。这对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非常不利。

在题目“你认为最佳的求职渠道”回答分布为:仅有5.3%的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求职,大部分同学通过社会招聘和社会实践中获得工作机会。其中大一的学生没有人选择通过网络求职,可见大家对网上投简历找工作这种方式特别的陌生。可是,网上投简历已经是现在很多大学生找工作的一种重要途径了,可是在所调查的样本中却很少,这是很不正常的。

在题目“你认为最佳的求职渠道”回答分布为:精准扶贫资助学生中79.8%的学生认为学校就业教育很重要,普通学生中69.4%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就业教育比较重要。这一数据说明,对于在校生来说,他们更多地希望学校能够多开设就业教育方面的课程或者讲座,使得他们能够丰富自己的就业渠道,不仅仅局限于社会实践过程中来获取就业方面的信息。

3结论

(1)大一年级学生普遍具有自己的就业规划,但是随着年纪的增加渐渐放弃了自己的规划,开始毫无目的的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到了大四才发现自己将要面对社会残酷的竞争往往会出现就业困难的现象。

(2)学生不能很好地利用网络资源来进行求职,大部分同学会通过招聘会来进行职业选择,这无疑是减少了自己的就业渠道,减少了自己的就业机会。

(3)学生希望学校多增加就业指导类课程,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但是在实际开设课程的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为了考试及格才去上课,并不关心上课的内容。

4改进措施

(1)学校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就业观,在大一时期就应该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之后还要按照自己的规划严格监督,保障执行的有效性。

(2)就业指导老师要帮助学生更多的利用网络资源来寻求就业信息,扩大就业渠道,丰富自己的就业信息。

(3)作為学生要对自己要较高的要求,不能放任自己,大学所开设的课程都是有严格考勤制度,同时也是为了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能够具备专业知识,学生应认真学习学校所开设的各门课程,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4)辅导员在平时开班会或者谈心谈话过程中给学生多加引导,提前告诉他们自己专业的就业情况以及之前毕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帮助他们系统的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以及自己毕业之后的职业规划。此外,作为大学生的科任教师,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不仅教授学生专业课知识,同时也要教授学生当前的社会形势以及自己专业的就业状况。使得他们能够从多方面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情况,对自己毕业以后的工作情况做出更好的规划。

【参考文献】 

[1]曾继平.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郑擎,张坤.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及解决途径[J].大众科技,2012,14(02):149-150+148. 

[3]贺平.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思考[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27(01):72-76. 

[4]成长群.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0. 

[5]杨宝珠.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大学生扶贫就业篇3

广西是我国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贫困人口总量排全国第5位,要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毫无疑问要突出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抓好两头,一头要不断利用区位优势,做好沿海沿边沿江“三沿”开放发展和“双核”驱动的文章;另一头要实施山区扶贫开发战略,切实抓好扶贫开发工作,这样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有希望。

当前,扶贫开发已经从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广西自治区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任务就是要按照中央提出的“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确保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区平均水平;2014-2017年每年减贫100万人左右;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力度,争取2014-2020年每年实施扶贫生态移民10万人左右。

为此,各级各部门必须把扶贫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树立科学精准有效扶贫的新理念,在深入总结近年来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的基础上,找准贫困地区发展路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游则游、宜迁则迁,将整乡整村推进与扶持到户相结合、产业开发与改善基础设施环境相结合、物质扶贫与智力扶贫相结合、就地扶贫与易地搬迁扶贫相结合,因地制宜、精准扶贫,持续不断地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创新扶贫开发方式 保障稳固长效增收

(一)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建立稳固长效的收入增长机制。产业扶贫是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主要来源,无论是完成减贫任务,还是增加就业机会、加快区域发展,都离不开产业支撑。必须把产业扶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主体、企业带动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创新产业扶贫方式。

要坚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关键要解决发展什么、怎么发展的问题。要从各地实际和市场需求出发选好产业项目,完善扶贫产业规划,确定本地产业发展项目,把产业项目落实到村到户到人。要构筑起完整的产业链条,充分发挥产业带动效应,探索建立企业与贫困户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要做好旅游扶贫这篇大文章,坚持政府主导、培育市场,统一规划、有序开发,能人带头、成立协会,充分调动贫困群众发展旅游脱贫致富的积极性。要结合农村改革推动产业扶贫,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探索股份化扶贫模式。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方式流转,引导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参与公司分红,稳定增加收入。

(二)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让贫困群众告别穷乡僻壤。因地制宜开展易地扶贫搬迁,既保护生态,又减少扶贫成本,更有利于贫困户长远发展,无疑是从根本上解决生存条件恶劣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

要总结推广基层经验,学习外省好经验、好做法,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科学规划、有序安置”的原则和“自治区统筹、市推进、县负责、乡落实”的工作机制,把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自治区扶贫开发的重大战略和重点工程来抓紧抓好。首先,摸清底数,有序搬迁。要继续深入摸底,瞄准目标,搞清楚有多少人需要搬迁、有多少人能够搬迁、这些人具体分布在哪里,把目标分解落实到市县乡村,精准到户,对搬出来的群众是实施有土安置还是无土安置,也要因地制宜。要量力而行、有序搬迁,确保“搬得出、留得住、有社保、有出路”。其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实事求是地做好搬迁规划,更加注重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融合,解决好长远发展问题。第三,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在加强政府引导、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借助市场力量,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吸引社会、市场资金,调动对口帮扶、社会帮扶等区内外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形成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抓紧研究建立市场化融资机制,重点支持搬迁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服务配套。

(三)实施生态扶贫,发展生态经济。生态扶贫既是石漠化治理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一种新的可持续扶贫方式。要积极探索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路子,坚持资源永续利用、开发与保护并重,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通过加强贫困地区生态环境管理和建设,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扶贫效益。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产业,构建林区立体复合生产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培育和扶持环保型、生态效益型的产业和龙头企业。通过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种养、加工、商贸、旅游等特色产业,形成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的良性互动。

(四)大力开展金融扶贫,既输血又造血。农民的贫穷在一定程度上是金融的贫穷,贫困地区农民居住分散、资金匮乏,不少农民脱贫致富并不缺乏点子和能力,而是缺乏金融支持。要创新金融扶贫服务机制,既要通过输血式扶贫为贫困群众雪中送炭,也要加大造血式扶贫给贫困群众强身健体。应加快完善扶贫信贷体系,引导、激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扶贫力度。加强贫困地区金融服务主体建设,开设扶贫贷款绿色通道,探索建立扶贫信贷风险补偿、担保和奖励机制。完善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开展金融扶贫工程。加强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建立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三位一体的农村信用机制,积极推进贫困地区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发展农业保险,建立财政资金支持扶贫对象参加农业保险机制,鼓励保险公司开发适合贫困地区发展的特色保险产品,扩大贫困地区农业保险覆盖面。

(五)加大教育扶贫力度,用知识和技能斩断穷根。教育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治本之策,我们既要抓好物质扶持、产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扶贫”,又要抓好教育扶贫、文化扶贫、智力扶贫等打基础、利长远的“软扶贫”,帮助贫困户彻底改变命运。突出教育扶贫重点,要加大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投入,重点向贫困地区等教育基础薄弱地区倾斜,经过3-5年的努力,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设施、生活设施满足基本需要。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倾斜支持贫困地区建设一批示范特色中职、高职学校,在每个市建立1-2所实训培训基地。建立教育精准扶贫机制,对自治区贫困户子女建档立卡,建立到户、到人的教育精准扶贫动态管理信息系统。从小学到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实行学费全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补助和扶贫培训补助等扶持政策;对初中毕业未考入高中、高中毕业未考入大学的学生,可在当地县级中等职业学校免费享受三年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到高等教育阶段,按奖、贷、助、勤、减、补等资助政策给予资助,真正使这些贫困子女有学上,并完成学业。

(六)提高劳务输出水平,拓展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劳务输出是贫困群众扩大就业、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要坚持就地务工与外出打工相结合,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权益维护三位一体的机制,加强信息引导和服务,完善劳务输出服务体系,稳定和扩大贫困群众劳务输出规模。加强农民工输出输入地对接,积极开展跨地区劳务合作,为农民工免费提供公共就业服务。加快推进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实现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全覆盖,2015年年底前,使全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实现自治区、市、县三级全覆盖。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小城镇经济,为贫困群众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在财政金融、创业用地、创业服务等方面,加大对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扶持力度。

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

(一)以路、水、电、通信为重点,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要继续以实施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规划、兴边富民行动大会战和贫困村整村推进为载体,以路、水、电、通信等为突破口,加快基础设施项目向特困区域、贫困村延伸、倾斜。

解决出行难问题,把高速公路建设与扶贫攻坚结合起来,攻坚克难,确保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区所有县(区)通高速公路。要加快推进“千村公路通畅工程”,力争2015年全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争取2020年大部分片区县、重点县20户以上的自然村95%以上通村屯道路。

解决饮水难问题,优先安排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确保“十二五”时期全面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解决用电难问题,到2015年全面解决无电村屯和无电人口用电问题。

解决通信难问题,力争“十二五”期末实现行政村互联网覆盖率达到100%,基本解决义务教育学校宽带接入问题,到2020年自然村基本实现通宽带。

(二)突出教育、医疗、住房三大保障,大力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服务建设工程。要加快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向贫困村覆盖。

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加强片区县、重点县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布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保障学生就近入学,最大限度降低辍学率。

抓好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加强贫困地区基层图书馆、文化馆(站、室)、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提高电视覆盖率。

抓好卫生和计划生育设施建设。重点支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加大对计划生育扶贫对象的扶持力度。继续加强县、乡、村三级卫生计生服务网络建设。巩固扩大农村医疗保障覆盖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加大重大疾病和地方病防控力度,力争重大疾病补偿比例达70%左右。

抓好社会保障工作,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到2020年农村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达到或接近全区平均水平。

抓好住房保障,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确保2014-2020年完成82万户改造任务,到2020年基本实现农村居住无危房目标。

创新工作机制 确保扶贫目标任务实现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要啃“硬骨头”、“深水区”、打“攻坚战”,必须在工作机制上创新突破,确保扶贫工作更加科学精准有效。

(一)创新资金整合使用监管机制。要按照“简政放权、高效安全”的原则,对扶贫和相关涉农资金进行清理和归并整合,给予县级更灵活的项目资金调配权,把“大水漫灌”变成“滴灌”,确保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更加精准更加有效。

加大资金整合力度,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原则上按照因素测算法切块到县,其他相关行业部门涉农资金要向片区县、重点县倾斜。各项到县扶贫和涉农资金,除中央有明确的项目投向规定外,由县整合集中使用。各县要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的原则,统筹整合扶贫资金和其他相关涉农资金,集中解决贫困问题。

改革资金分配使用方式,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加大竞争性和扶贫绩效在资金分配中的权重,鼓励县级开展产业扶贫资金委托金融机构管理、集中使用试点。逐步扩大扶贫资金补助项目范围,提高以奖代补、先建后补和民办公助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中的比例。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参与扶贫开发,加强资金监管,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落实监管责任,创新监管方式。

(二)改革项目管理机制。要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完善扶贫开发责任、权力、任务、资金“四到县”机制,将扶贫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自治区、市两级政府主要负责制定规划、项目资金使用监管、工作指导和扶贫考核,县级政府负责项目平台建设、项目确定和组织项目实施,真正做到钱跟项目走。

(三)明确县乡主体的责任机制。必须建立起以县乡为主体、有职有权、权责对等的扶贫工作责任机制。明确党政主要负责人的扶贫开发责任,县委书记、县长,乡镇书记、乡镇长是扶贫开发工作第一责任人,连片特困地区县、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及乡镇党委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工作上。

大学生扶贫就业篇4

xx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万企帮万村”、省“千企帮千村”、市“百企帮百村”工作部署,动员全县广大民营企业家,非公经济人士积极参与“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目前为止,我县共有40家企业参与“百企帮百村”行动,共计帮扶542个村、23331人。通过产业帮扶、就业帮扶、公益帮扶、技能帮扶等多种形式,打造出1008个扶贫项目,合计帮扶金额152.58万元,参与帮扶的企业数量、帮扶总金额均位居全市前列。为更好地发挥全县非公经济人士力量,为脱贫摘帽再助力、脱贫成效再巩固,县委统战部和县工商联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方案》从帮扶范围、帮扶力度、帮扶措施等方面对“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进一步细化,明确最低帮扶金额200元以上即可纳入省帮扶台账,作为将来企业评选推优的重要依据,为尚未加入“百企帮百村”行动中的企业明确目标,消除存疑。

二、深挖民主党派人士潜力,鼓励投身扶贫事业,为脱贫攻坚出计献力

在助力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民主党派人士从未缺席。xx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民建党成员xxx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自负责xx县社会扶贫工作以来,xxx同志始终将“实”字作为工作守则。一是“干实事”。积极协调动员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及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工作,认真推动全县扶贫微工厂的建设,通过合理布局,分布在全县20个乡镇的262家扶贫微工厂共计带动从业人员25000多人,带动贫困户3100多户,实现年均增收20000余元。二是“抓落实”。大力开展各级各类培训工作,全年累计培训干部、致富能手、贫困劳动力等6500余人。极大的激发了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为xx县脱贫摘帽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是“讲实效”。扶贫工作既要久久为功,更要讲究实效。xxx积极协商企业,按时督促完成贫困户资产收益工作,督促企业及时为贫困户分红,今年第三季度以来,已为贫困户追缴分红资金270万元,取消两家效益差的扶贫龙头企业,使全县脱贫攻坚工作见真章、见效果。像xxx这样的事迹还有很多,他们借助自身的优势,积极建言献策,投身扶贫事业,履行社会责任,在扶贫路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凝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智慧,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拔掉贫穷的病根。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涉及各个行业、各个领域,他们都是所在行业的精英骨干,xxx县将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汇聚到一起,成立新联会,积极鼓励新联会成员集思广益,各尽所能,为全县脱贫攻坚注入力量。新联会成员xxx是一名自媒体行业从事者,他创办的“xxx信息港”公众号将扶贫作为己任,及时传达我县扶贫工作成效、扶贫政策信息,同时他本人还积极筹办各种公益活动、志愿行动,为贫困学生资助学习用品,为孤寡老人发放过冬装备,为深度贫困村提供资金、技术等帮扶措施。

新联会副会长xxx自加入新联会以来,利用自身优势,主动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组织贫困户进行培训,目前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300多个。脱贫先立志,治穷先治愚。xxx积极关注教育扶贫事业,2016-2018年先后出资20余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上学,2017年出资3.7万元帮助东关小学建设电教室,带领企业中层干部深入贫困学生家庭,帮助解决生活上的难题。通过他们的带头作用,新联会成员踊跃参与扶贫,110名成员企业通过各种途径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418万元,提供就业岗位800多个,帮助2548户贫困户顺利脱贫。

四、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以“泛海助学”为桥梁,为脱贫攻坚注入新动力。

中国泛海集团有限公司与河北省委统战部联合发起的河北省统一战线泛海助学行动已在我县实施两年,中国泛海集团出资2亿元,从2017年-2020年,每年资助1万名参加当年河北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并被录取的贫困家庭本专科考生。两年以来,我县共资助贫困大学生275名,资助总金额达137.5万元,为众多贫困家庭学子圆了大学梦。泛海助学行动与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紧密结合,资助对象主要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家庭、残疾家庭等。通过泛海助学行动,全县因学致贫这一难题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

资助不是根本目的,为xx县发展留住人才才是应有之义。县委统战部通过泛海助学行动,将新联会成员企业与受助学生有机结合,建立长久联系、打造合作关系,学生与企业签订合作意向书,在上学期间,将学校优秀科研成果项目,创新技术引进到xxx来,企业为这些科研成果提供孵化转化基地。另一方面,企业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毕业后的就业提供岗位和机会,积极吸纳本县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实现学生与企业的“双赢”,为大名脱贫攻坚,全面发展提供新的动力,输入更多新鲜血液。

大学生扶贫就业篇5

(一)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促脱贫帮解困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贫困问题,新中国发展的历程就是一部反贫困的历史。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 年)》、《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1996 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 年》、《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2010 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 年)》等一系列政策规划。随着2020年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进入倒计时,2013 年1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2015 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吹响了全部脱贫、全面脱贫的号角。多年来,配合国家反贫困战略的实施,教育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积极开展教育扶贫。中国的问题根本上是农民问题,或三农问题,教育扶贫从农村开始。1995 年6 月,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通过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为农村培养了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000年7月国家民委、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2003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2004 年3 月农业部等六部门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2011 年11 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2013 年7 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多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在2014 年7 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学习贯彻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指导和支持下,近些年来我国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为扶贫开发提供了大批技术技能人力资本,为贫困家庭脱贫致富提供了技术支撑。中国教育统计数据表明,2013 年与2005 年相比,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增加了1.1%,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增加了20.18%。其中,东部地区普通高中在校生数下降了6.39%,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增加了9.25%;中部地区普通高中在校生下降了4.3%,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增加了8.81%;西部地区普通高中在校生增加了20.03%,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增加了59.89%。也就是说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的增加主要是因为西部的增加;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增加,三类地区都有增加,但增长幅度最大的是西部地区。从西部地区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之比来看,由2005 年的1.77∶1 变为2013 年的1.33∶1;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的比例由2005 年的36.13%提高到2013 年的43%,提高了7个多百分点。可以看出,近些年西部地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化进程加快,但中等职业学校发展更快。

(二)免学费政策保障了贫困学生人人就学贫困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农村概念。进入新世纪,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的贫困问题越来越凸显,国家对农村采取了一系列惠民扶持政策。在教育领域,农村中小学教育实现了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体系,两免一补,建设标准化校舍,县级职教中心建设,改革创新示范校建设等。2005 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建立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从2007 年秋季起,国家设立中职学校助学金,资助对象是全日制在籍的一二年级农村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标准每人每年1 500 元,受资助学生约占90%。2008 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重点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而且要逐步实行免学费。从2009 年秋季学期起,国家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中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开始免除学费;2010 年免学费范围由农村学生、涉农专业进一步扩大到城市低收入家庭。2012 年秋季起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进行了调整,扩大了免学费政策范围,进一步完善了国家助学金制度,使绝大部分学生能够享受免学费政策,真正贫困的学生得到助学金资助。针对物价上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支出不断提高的实际,从2015 年春季学期起,助学金标准从1 500 元提高到2 000 元,旨在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中职教育免学费政策已覆盖91.5%的学生。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基本成了一种普惠制,但对贫困地区学生影响最大。贫困地区的普通教育资源相对不足,教育水平也落后,加之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多,必然导致贫困地区学生升学率偏低,而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免学费和助学金政策却为他们免除了上学的后顾之忧,顶岗实习期间就可以拿到报酬、毕业后马上能够就业,上学效益明显直接,所以职业教育对贫困地区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三)东部和城市对口支援和联合招生

适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和扶贫开发战略的需要,国家和教育部门采取多项措施支持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2002 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要求大中城市和东部地区支持农村和西部地区的职业学校,包括培养培训骨干教师,帮助改善办学条件,校长和教师去任职和办学,开展合作办学等。2003 年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东部对西部、城市对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强了指导工作。2005 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加大统筹协调力度,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加大对口支援的力度,而且要与西部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教育扶贫等有效结合起来。针对城市和东部地区职业教育资源丰富、生源不足和就业市场潜力大的特点,而农村和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不足、办学条件薄弱和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实,二者合作可以做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要大力推进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职业院校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此后教育部还组建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协作会,成立相关组织,每年定期组织召开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洽谈会,为东西部、城乡教育部门和学校之间洽谈提供平台。2014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对扩大面向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与西部地区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资源共享、学校管理等领域进行广泛合作的东部地区职业院校,国家将通过奖补机制来予以支持。

在这一大背景下,各地区、各职业院校积极创造条件,以各种方式践行着职业教育扶贫工作。如,四川藏区等民族地区9+3免费教育计划,项目实施以来中等职业教育探索出一条州内打基础、内地学技能的办学模式,7 年时间内地先后有90 所优质中职学校、5 所高职院校承担藏区9+3教育任务,共招收藏区9+3学生4 万余人。海口旅游职业学校与海南省9个市县联合办学,在全国首创以城带乡的1+1+1三段式办学模式,为贫困市县培养了近5 000 名毕业生。

(四)职业技能培训扶贫

早在20 世纪90 年代,国家就开始实施职业技能培训扶贫工作,1995年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等单位组织实施的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帮助贫困母亲治穷、治愚、治病。《职业教育法》总则中明确指出:国家应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失业人员接受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帮助妇女接受职业教育,扶持残疾人接受职业教育。1996 年,全国妇联与农业部共同实施千万农家女、百项新技术推广培训计划。此后,1999年农业部、财政部、团中央组织实施的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2000年由全国妇联等六部门组织实施的巾帼科技致富工程以及全国妇联实施的建西部美好家园行动,2003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实施的雨露计划,2003 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等部门《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的通知》,2004年农业部等六部门组织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教育部印发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2010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2013 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2014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2015 年1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把教育扶贫作为五个一批之一。

缺乏技能、难以就业是致贫、返贫的重要根源,职业培训是直接而有效的扶贫手段。政府设立扶贫专项资金,通过资助、引导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和各类技能培训、培养贫困村产业发展带头人等途径,推进技能富民、就业安民,扶持和帮助贫困人口增加就业发展机会和提高劳动收入成为技能扶贫的一条基本经验。各地创新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做法。如,陕西省实施了一网两工程,四川省开展了千万农民培训工程,浙江省开展了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江苏省开展了两后双百工程等。这些有益的做法为今后技能扶贫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三、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

以往的教育扶贫,虽然不乏点对点的精准帮扶,但总体看,教育扶贫主要是针对区域性教育薄弱、广泛的贫困人口,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不够精准。对未来五年脱贫提出了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的指导思想,结合教育扶贫的特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各地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开展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教育扶贫。如海南省教育厅提出六个全的精准扶贫方略,湖北省制定实施了五个精准实施方案,甘肃省教育厅实施了7+1系统化的教育精准扶贫项目。总结以往的经验,借鉴各地的经验,当前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应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国家加大对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支持近些年来,我国西部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办学条件十分简陋,难以有效发挥精准扶贫的作用。根据全国建档立卡数据的统计分析,贫困户致贫的原因主要是疾病、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四个方面。其中,因病致贫的贫困农户占42.1%,因缺资金致贫的贫困农户占35.5%,因缺技术致贫的贫困农户占22.4%,因缺劳力致贫的贫困农户占16.8%。[4]当前,精准扶贫面对的是2 000 多万户贫困家庭、7 000 多万贫困人口,也就是说有448 万贫困农户迫切需要掌握脱贫致富的技术技能。一些贫困地区积极谋划对职业教育的规划和投入。如甘肃省教育厅、省扶贫办联合制定了《关于精准扶贫教育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明确扩大职业教育规模,资源进一步向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倾斜。到2017年,计划每年新增贫困家庭接受免费教育学生,中职8 万名、高职高专4.6 万名。到2020 年,每个地级市(州)办好1~2 所,每个县(市、区)重点建设好1 所特色鲜明的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家庭中职学校毕业生接受高职教育比例不低于40%。这些目标的实现,完全依靠地方政府是难以实现的,需要中央财政给予大力支持,给予精准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满足精准扶贫的需要。

(二)积极开展东部对西部、城市对贫困地区职业院校一对一精准帮扶工程贫困地区职业学校也需要扶贫。长期以来,我们对贫困地区职业院校只注重资金的投入,办学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办教育仅有资金是不够的,教师队伍、管理队伍建设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需要长期的建设和积累,短期内难以有效解决。落实好国家教育扶贫结对帮扶行动计划,进一步发扬对口支援的政策。东部地区的省市政府、职教集团和职业院校对口支持贫困地区职业院校,可以采取双方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双岗置换形式,即东部地区职业院校重点专业教师和重要岗位管理人员到西部地区任课、挂职,西部职业院校被代替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到东部地区任课、挂职锻炼学习。当然,在政府政策扶持的情况下,也可以采取市场经济的手段建立有效的帮扶机制,增强贫困地区职业院校造血功能,变输血为造血。如,贫困地区的职业院校可以依托东部职业院校进行委托管理、合作办学,委托管理和合作办学所需的经费由政府支付。结合转移就业扶贫,东部地区和城市职业院校与贫困地区开展联合招生,实行1+1+1办学模式,即一年在贫困地区职业学校,一年在东部或城市职业院校学习,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也可以采用一二分段二一分段三年对半分段等模式。__

(三)贫困地区职业院校发挥精准扶贫的主体

力量,贫困地区职业院校是了解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了解当地产业和就业需求,了解贫困人口的急切期盼,与贫困人口有着地缘、血缘的关系,甚至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因此,教育扶贫的主体仍然是当地的职业院校。贫困地区应出台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政策。如,湖北省2015 年底全面启动了教育精准扶贫行动计划,实施 五个精准精准改造,让贫困户子女不仅有学可上,而且能上好学校;精准招生,让贫困户子女不仅拥有受教育机会,而且拥有更多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精准资助,让贫困户子女不仅上得起学,而且免费上学;精准就业,让贫困户子女不仅有业可就,而且能够持续发展;精准培训,让贫困农民拥有一技之长,能够脱贫致富。产业扶贫是最主要的扶贫方式。多年的产业扶贫实践证明,许多贫困户在国家政策和扶贫项目的支持下,取得较好的效果,一旦国家支持政策取消了,生产经营就陷于困境,这与贫困户缺乏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有关。因此,职业院校要配合产业扶贫,与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密切配合,做好农民的技术技能和经营管理的培训工作。

易地搬迁也是扶贫开发的重要途径,我国许多贫困地区民居生活的自然环境较恶劣,有的地区是一方水土不能养育一方人,需要搬迁到适宜生存的地方。易地搬迁扶贫要让移民在移入地安居乐业,安居通过政府资金政策支持一般没有多大问题,但乐业需要多方努力,让移民掌握一技之长是实现乐业的重要条件。所以,移入地的职业院校也要针对移民从业需求搞好技能精准扶贫,使他们通过教育和培训,在国家政策扶持下能够好就业、就好业,尽快融入当地。

大学生扶贫就业篇6

2、能力扶持到户。能力建设是贫困户致富的关键。着力抓好“雨露计划”是目前重要的手段。对于农村有转移愿望的贫困户青壮年劳动力,要继续实施“一村一名”中专生和中高级人才培养计划,并扩大规模。对中年以上、在家务农的贫困劳力,认真组织各种短期技能培训,培训坚持就近就地原则,分散办班,分类指导。因为这类受训对象多半是成家立业的劳动力,这样做能使学习劳动两不误,所以尽量安排农闲时间组织招生,要针对不同地区农村的特点,实行随到随学,只要达到要求和学习目的就行,时间上一般在2个月以内,在课程安排上以当地产业的管理为主,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贫困村致富带头人,按照实际帮扶的贫困人口,每脱贫一个贫困人口,给予带头人500-1000元的奖励。

3、居住条件扶持到户。对符合深山区、库区移民搬迁条件的扶贫对象,给予优先安排移民搬迁。对贫困农户进行危房改造或者建房的,按低保户、扶贫户的标准给予补助。扶贫搬迁是贫困户改善生存环境的一条途径,目前国家对农村有很多优惠政策,要有效整合这些优惠政策,使之更好地发挥更大的作用。具体地就是对需要搬迁的贫困户要先摸清底子,整合民政部门的危房改造资金,发改部门的生态移民资金、扶贫部门的扶贫搬迁资金、移民后扶资金,分清轻重缓急,整合资金一般每户每人不少于5000元,迁入地要积极为搬迁户协调解决宅基地,土地、菜园、山场以及治安,上学、卫生等必须的生产生活资料,新搬迁农户要符合农村规划,并与新农村建设结合。

4、结对帮扶到户。一是明确帮扶单位。以市、县直部门为主导,采取对口支援、部门(企业)帮扶、市、县副科级以上党员干部定向帮扶、乡(镇)村干部直接帮扶等形式,以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档案为基准,分别与贫困户“联姻结缘”,承担帮扶任务。二是创新帮扶方式。坚持以人为本,因户制宜,实施项目帮扶、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科技帮扶,充分调动帮扶单位(个人)和帮扶对象两个积极性。三是注重帮扶成效。对帮扶工作要一抓到底,不可半途而废。每年都要联系一批,帮扶一批,消化一批,脱贫一批,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四是强化帮扶责任。要把帮扶贫困户作为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进行落实。帮扶情况登记造册,一定三年不变,贫困户不脱贫,党员干部不离开,并将此项工作列入选拔重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5、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到户。凡村级组织实施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项目,如修路、人畜饮水、有线电视等,均让贫困户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按照建设公益项目村民均摊的资金,由村委会核实,贫困户可以劳抵资,剩余部分由扶贫资金直接补贴到贫困户,让贫困区域群众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6、教育、医疗等资助到户。目前国家已免去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费用,建议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保险由扶贫资金补贴到贫困学生手中。为达到教育公平,对高中、大学阶段的贫困学生,如果学生有意愿,在发放助学贷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在校实际支出费用,再给予50%左右的财政补贴。三是医疗卫生单位目前为所有病人实施了大病救助,大病救助标准以外的部分,低保户由民政部门出,建议在大病救助解决70%费用的基础上,再为贫困户解决剩余部分的80%;对住院的贫困人口,除国家解决的部分外,再报销剩余部分的50%。

二、要加强到户项目资金的监测管理

1、项目管理:为创新产业扶贫机制,采取由专业合作社负责组织实施、管理项目,带动项目区贫困群众共同增收。县扶贫和移民办严格按照《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督促、落实项目的实施及后续管理工作。

2、资金管理:扶贫到户投入资金要封闭运行,为保证扶贫到户资金的安全运行,应以县为单位先行试点。可先选择10-30个整村推进村作为扶贫到户的工作试点。待取得经验后,再在所有整村推进村中铺开。对贫困户扶持的项目资金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县扶贫部门对所有贫困户的扶贫资金建立专帐,以“一卡通”的形式直接拨付到贫困户手中。建议省扶贫和移民办开发扶贫到户项目资金操作软件,对扶贫资金实施全程动态管理,封闭运行,确保安全。

3、监测管理:项目和资金的监测管理工作是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一是为使项目能按质、按量如期完成,扶贫和移民办对产业项目资金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保证项目资金的正确使用,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益;二是项目管理人员参加合作组织的每年分红股东大会,对分红情况进行监督,并要求合作组织将分红情况进行张榜公示;三是项目周期结束时,将对农户重新选择入股的企业进行调查评价。

三、扶贫到户的组织体系要保障有力

一是要建立扶贫到户的运行机制。扶贫到户的工作网络,要覆盖所有扶贫到户区域,也就是说要把工作触角延伸到行政村。要配备工作人员,除县扶贫和移民办作为县级主管部门外,村要设扶贫工作员(兼职,可以是村文书),以保证工作的正常运转。要划拨工作经费,有人办事解决后,就要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扶贫到户工作开展后,涉及的工作范围扩大,工作量相应增加,原有的工作经费无法保证工作的正常运转,增加工作经费非常有必要。二是坚持阳光操作。贫困户认定后,从扶贫到户项目的选择,项目的认定,到户资金的拨付,项目的进展,项目的效益评估等都要实行全程监督,公开公示,将扶贫到户的项目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三是建立严格的考评机制。以县为单位,成立扶贫到户工作领导小组,对扶贫到户工作进行半年一考评,一年一考核,将考核结果与下年度的扶贫到户资金挂钩。对年度考评为“不合格”的乡(镇),取消下年度申报扶贫项目资金的资格,并在全县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对转移、挪用、拖欠、挤占、贪污财政扶贫资金的,必须如数追回,并依纪依法追究有关负责人和当事人的责任。

四、几点建议

1、扶贫到户要以实施项目扶持为主。扶贫开发对象本身就是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有参与发展产业项目的能力,通过适当扶持,使他们增加收入。要建立扶贫到户专项基金,制订专项管理制度,让贫困户专享、专用、特惠、可持续地使用基金,杜绝扶贫到户资金对贫困村农户平均享有的现象。

大学生扶贫就业篇7

(一)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促脱贫帮解困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贫困问题,新中国发展的历程就是一部反贫困的历史。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 年)》、《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1996 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 年》、《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2010 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 年)》等一系列政策规划。随着2020年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进入倒计时,2013 年1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2015 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吹响了全部脱贫、全面脱贫的号角。多年来,配合国家反贫困战略的实施,教育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积极开展教育扶贫。中国的问题根本上是农民问题,或三农问题,教育扶贫从农村开始。1995 年6 月,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通过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为农村培养了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000年7月国家民委、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2003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2004 年3 月农业部等六部门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2011 年11 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2013 年7 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多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在2014 年7 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学习贯彻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指导和支持下,近些年来我国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为扶贫开发提供了大批技术技能人力资本,为贫困家庭脱贫致富提供了技术支撑。中国教育统计数据表明,2013 年与2005 年相比,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增加了1.1%,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增加了20.18%。其中,东部地区普通高中在校生数下降了6.39%,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增加了9.25%;中部地区普通高中在校生下降了4.3%,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增加了8.81%;西部地区普通高中在校生增加了20.03%,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增加了59.89%。也就是说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的增加主要是因为西部的增加;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增加,三类地区都有增加,但增长幅度最大的是西部地区。从西部地区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之比来看,由2005 年的1.77∶1 变为2013 年的1.33∶1;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的比例由2005 年的36.13%提高到2013 年的43%,提高了7个多百分点。可以看出,近些年西部地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化进程加快,但中等职业学校发展更快。

(二)免学费政策保障了贫困学生人人就学贫困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农村概念。进入新世纪,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的贫困问题越来越凸显,国家对农村采取了一系列惠民扶持政策。在教育领域,农村中小学教育实现了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体系,两免一补,建设标准化校舍,县级职教中心建设,改革创新示范校建设等。2005 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建立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从2007 年秋季起,国家设立中职学校助学金,资助对象是全日制在籍的一二年级农村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标准每人每年1 500 元,受资助学生约占90%。2008 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重点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而且要逐步实行免学费。从2009 年秋季学期起,国家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中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开始免除学费;2010 年免学费范围由农村学生、涉农专业进一步扩大到城市低收入家庭。2012 年秋季起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进行了调整,扩大了免学费政策范围,进一步完善了国家助学金制度,使绝大部分学生能够享受免学费政策,真正贫困的学生得到助学金资助。针对物价上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支出不断提高的实际,从2015 年春季学期起,助学金标准从1 500 元提高到2 000 元,旨在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中职教育免学费政策已覆盖91.5%的学生。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基本成了一种普惠制,但对贫困地区学生影响最大。贫困地区的普通教育资源相对不足,教育水平也落后,加之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多,必然导致贫困地区学生升学率偏低,而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免学费和助学金政策却为他们免除了上学的后顾之忧,顶岗实习期间就可以拿到报酬、毕业后马上能够就业,上学效益明显直接,所以职业教育对贫困地区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三)东部和城市对口支援和联合招生

适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和扶贫开发战略的需要,国家和教育部门采取多项措施支持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2002 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要求大中城市和东部地区支持农村和西部地区的职业学校,包括培养培训骨干教师,帮助改善办学条件,校长和教师去任职和办学,开展合作办学等。2003 年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东部对西部、城市对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强了指导工作。2005 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加大统筹协调力度,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加大对口支援的力度,而且要与西部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教育扶贫等有效结合起来。针对城市和东部地区职业教育资源丰富、生源不足和就业市场潜力大的特点,而农村和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不足、办学条件薄弱和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实,二者合作可以做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要大力推进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职业院校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此后教育部还组建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协作会,成立相关组织,每年定期组织召开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洽谈会,为东西部、城乡教育部门和学校之间洽谈提供平台。2014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对扩大面向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与西部地区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资源共享、学校管理等领域进行广泛合作的东部地区职业院校,国家将通过奖补机制来予以支持。

在这一大背景下,各地区、各职业院校积极创造条件,以各种方式践行着职业教育扶贫工作。如,四川藏区等民族地区9+3免费教育计划,项目实施以来中等职业教育探索出一条州内打基础、内地学技能的办学模式,7 年时间内地先后有90 所优质中职学校、5 所高职院校承担藏区9+3教育任务,共招收藏区9+3学生4 万余人。海口旅游职业学校与海南省9个市县联合办学,在全国首创以城带乡的1+1+1三段式办学模式,为贫困市县培养了近5 000 名毕业生。

(四)职业技能培训扶贫

早在20 世纪90 年代,国家就开始实施职业技能培训扶贫工作,1995年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等单位组织实施的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帮助贫困母亲治穷、治愚、治病。《职业教育法》总则中明确指出:国家应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失业人员接受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帮助妇女接受职业教育,扶持残疾人接受职业教育。1996 年,全国妇联与农业部共同实施千万农家女、百项新技术推广培训计划。此后,1999年农业部、财政部、团中央组织实施的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2000年由全国妇联等六部门组织实施的巾帼科技致富工程以及全国妇联实施的建西部美好家园行动,2003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实施的雨露计划,2003 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等部门《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的通知》,2004年农业部等六部门组织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教育部印发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2010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2013 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2014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2015 年1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把教育扶贫作为五个一批之一。

缺乏技能、难以就业是致贫、返贫的重要根源,职业培训是直接而有效的扶贫手段。政府设立扶贫专项资金,通过资助、引导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和各类技能培训、培养贫困村产业发展带头人等途径,推进技能富民、就业安民,扶持和帮助贫困人口增加就业发展机会和提高劳动收入成为技能扶贫的一条基本经验。各地创新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做法。如,陕西省实施了一网两工程,四川省开展了千万农民培训工程,浙江省开展了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江苏省开展了两后双百工程等。这些有益的做法为今后技能扶贫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三、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

以往的教育扶贫,虽然不乏点对点的精准帮扶,但总体看,教育扶贫主要是针对区域性教育薄弱、广泛的贫困人口,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不够精准。对未来五年脱贫提出了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的指导思想,结合教育扶贫的特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各地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开展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教育扶贫。如海南省教育厅提出六个全的精准扶贫方略,湖北省制定实施了五个精准实施方案,甘肃省教育厅实施了7+1系统化的教育精准扶贫项目。总结以往的经验,借鉴各地的经验,当前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应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国家加大对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支持近些年来,我国西部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办学条件十分简陋,难以有效发挥精准扶贫的作用。根据全国建档立卡数据的统计分析,贫困户致贫的原因主要是疾病、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四个方面。其中,因病致贫的贫困农户占42.1%,因缺资金致贫的贫困农户占35.5%,因缺技术致贫的贫困农户占22.4%,因缺劳力致贫的贫困农户占16.8%。[4]当前,精准扶贫面对的是2 000 多万户贫困家庭、7 000 多万贫困人口,也就是说有448 万贫困农户迫切需要掌握脱贫致富的技术技能。一些贫困地区积极谋划对职业教育的规划和投入。如甘肃省教育厅、省扶贫办联合制定了《关于精准扶贫教育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明确扩大职业教育规模,资源进一步向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倾斜。到2017年,计划每年新增贫困家庭接受免费教育学生,中职8 万名、高职高专4.6 万名。到2020 年,每个地级市(州)办好1~2 所,每个县(市、区)重点建设好1 所特色鲜明的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家庭中职学校毕业生接受高职教育比例不低于40%。这些目标的实现,完全依靠地方政府是难以实现的,需要中央财政给予大力支持,给予精准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满足精准扶贫的需要。

(二)积极开展东部对西部、城市对贫困地区职业院校一对一精准帮扶工程贫困地区职业学校也需要扶贫。长期以来,我们对贫困地区职业院校只注重资金的投入,办学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办教育仅有资金是不够的,教师队伍、管理队伍建设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需要长期的建设和积累,短期内难以有效解决。落实好国家教育扶贫结对帮扶行动计划,进一步发扬对口支援的政策。东部地区的省市政府、职教集团和职业院校对口支持贫困地区职业院校,可以采取双方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双岗置换形式,即东部地区职业院校重点专业教师和重要岗位管理人员到西部地区任课、挂职,西部职业院校被代替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到东部地区任课、挂职锻炼学习。当然,在政府政策扶持的情况下,也可以采取市场经济的手段建立有效的帮扶机制,增强贫困地区职业院校造血功能,变输血为造血。如,贫困地区的职业院校可以依托东部职业院校进行委托管理、合作办学,委托管理和合作办学所需的经费由政府支付。结合转移就业扶贫,东部地区和城市职业院校与贫困地区开展联合招生,实行1+1+1办学模式,即一年在贫困地区职业学校,一年在东部或城市职业院校学习,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也可以采用一二分段二一分段三年对半分段等模式。__

(三)贫困地区职业院校发挥精准扶贫的主体

力量,贫困地区职业院校是了解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了解当地产业和就业需求,了解贫困人口的急切期盼,与贫困人口有着地缘、血缘的关系,甚至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因此,教育扶贫的主体仍然是当地的职业院校。贫困地区应出台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政策。如,湖北省2015 年底全面启动了教育精准扶贫行动计划,实施 五个精准精准改造,让贫困户子女不仅有学可上,而且能上好学校;精准招生,让贫困户子女不仅拥有受教育机会,而且拥有更多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精准资助,让贫困户子女不仅上得起学,而且免费上学;精准就业,让贫困户子女不仅有业可就,而且能够持续发展;精准培训,让贫困农民拥有一技之长,能够脱贫致富。产业扶贫是最主要的扶贫方式。多年的产业扶贫实践证明,许多贫困户在国家政策和扶贫项目的支持下,取得较好的效果,一旦国家支持政策取消了,生产经营就陷于困境,这与贫困户缺乏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有关。因此,职业院校要配合产业扶贫,与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密切配合,做好农民的技术技能和经营管理的培训工作。

易地搬迁也是扶贫开发的重要途径,我国许多贫困地区民居生活的自然环境较恶劣,有的地区是一方水土不能养育一方人,需要搬迁到适宜生存的地方。易地搬迁扶贫要让移民在移入地安居乐业,安居通过政府资金政策支持一般没有多大问题,但乐业需要多方努力,让移民掌握一技之长是实现乐业的重要条件。所以,移入地的职业院校也要针对移民从业需求搞好技能精准扶贫,使他们通过教育和培训,在国家政策扶持下能够好就业、就好业,尽快融入当地。

大学生扶贫就业篇8

卢氏县共有6万余贫困人口,昊豫公司帮扶的贫困人口有3万之多,当地政府人员告诉记者:“非常感谢王总,他和昊豫实业有限公司的帮助让卢氏在打赢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看到了希望。王总对扶贫的认知也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像,比如他曾说过‘我眼里没有贫困户,人有收入差距,但我首先面对的是市场参与人,我只能以企业和市场模式改变收入结构,同时解决农村的代际发展’。对于他来说,企业扶贫必须实现百姓和企业的共赢,不仅解决贫困人口当前收入差距,更要解决代际发展问题。昊豫实业有限公司的到来和王总的新思维对于卢氏县来说可谓是久旱逢甘霖。”

精准扶贫政策提出以来,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其中产业扶贫瞄准的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这一政策要求。同时,扶贫应当“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走开放扶贫的路子”,即实现“社会扶贫”。如果说“产业扶贫”是目标要求,那么“社会扶贫”就是方式手段。

王雪霞对于扶贫有着独特的认知,他认为扶贫开发意义重大,需要全社会参与。但对于企业来说,贫困百姓既是贫困人口又是平等的市场主体。如何把市场思维引入脱贫攻坚中来?为此,他专门从北京邀请众多专家来调研,最终确定了“循环流动型扶贫模式”。

王雪霞认为“循环流动型扶贫模式”有三个主要特征,首先在贫困人口、发展资源和市场模式的系统内,通过与专业的市场法人以平等的市场交易方式进行合作,由合作主体把贫困人口的全部情况,包括家庭结构、人口数量、性别、就学状况、就业状况、收入结构作为基准材料,列入合作的人力资源条件。由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在资源投入、劳动力配备、市场开发中进行统一安排,把传统的救济型扶持改为线形收益增长可持续模式。

其次,昊豫公司参与扶贫,必须力求消除产业扶贫的“终端障碍”。在寻求产业扶贫与社会扶贫相结合的过程中,公司如何与分散贫困户之间进行对接是一个必须解决的现实难题。以往的探索中,大多数公司采取的是“企业+贫困户”的模式,即企业直接对接若干个贫困户,通过结对帮扶等方式增加贫困户收入。但是这种模式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如各个贫困户致贫原因不一致、发展生产的态度不一致、组织化程度低导致管理成本高等,这些难题使得产业扶贫政策难以落地。为此,昊豫公司探索出了消除产业扶贫“终端障碍”的方法,即通过“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实现贫困农户的组织化,减少管理成本。发挥合作社的优势,一方面可以搜集贫困户信息、整合贫困户资源,另一方面可以对接企业,实现管理幅度与管理层级的最优化。通过发展当地特色的‘卢氏鸡’养殖业与连翘种植业,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协议,企业与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合作社的介入,帮助企业与贫困户实现了顺利对接,整合了原本分散化的贫困户资源,减少了企业与贫困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循环流动型扶贫模式”的第三个特征是将参与主体经济收益增加、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三个方面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融合布局。在收入方面,昊豫实业通过“卢氏鸡”养殖产业与卢氏县10个乡镇29个村级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并通过连翘种植产业与8个乡镇35个村级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通过土地租金、岗位就业和产业发展三项收入来源,仅“卢氏鸡”养殖产业一项就可以将8500户、2.6万人吸纳进合作社脱贫致富,占全县贫困人口41%。若按年人均纯收入3000元的脱贫标准计算,可使14000户、55000人直接脱贫。同时,通过三产融合,生产、加工、销售与旅游等相结合,可以实现农民脱贫致富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确保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达到社会进步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捐钱捐物属于慈善,扶贫要求帮扶措施需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因此,科学长效的产业发展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抓手。发展产业需要市场思维,公司作为企业参与扶贫必须真正将农户纳入市场,将内生的市场意识融入发展观念,最终提高收入。

脱口而出的法律和经济专业术语,让人肃然起敬,而王雪霞只是高中学历。“我在北京的大学旁听过3年多的经济学、法学课程,我对中国政法大学的教学楼的大多数教室闭着眼都能找到!” 王雪霞告诉记者。

从“要我扶贫”到“我要扶贫”――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如何实现“利益绑定”

产业扶贫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现在有些地区使扶贫成了企业的一项政治任务,甚至成为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极重要的衡量因素。“要我扶贫”虽然也可以助推扶贫事业,但往往使扶贫与企业发展出现脱节,不利于企业产生参与扶贫的内生动力,从而不利于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

因此,产业扶贫应当走出一条依靠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与贫困户协同参与的道路。追求利润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第一要务,从“要我扶贫”到“我要扶贫”意味着将扶贫需求转化为企业的利润需求,使得企业与贫困户共享共同利益,从而形成“利益共同体”,甚至形成与二者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企业的内生动力,使企业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扶贫事业中。

从政治任务、社会责任到利益驱动,昊豫实业参与扶贫实现了企业、合作社与贫困户三者的“利益绑定”。通过战略调整,公司将“卢氏鸡”养殖与连翘种植打造为主营业务。未来几年,公司计划投资30亿元,实现“卢氏鸡生态养殖产业”的战略布局,计划建设40万亩卢氏连翘野生抚育基地,实现国家地理标志(原产地域)保护产品等优势资源的大力推广。这一系列的“大手笔”不仅依靠政治任务或企业社会责任,还需要企业将自身发展与国家扶贫政策完美结合,通过多元主体的“利益绑定”,实现“荣辱与共”,实现将扶贫需要塑造为企业的利润需要。

产业扶贫专注“造血”而不忘“输血”――公益捐赠“慈善责任”

对于病人来说,采取“造血”“输血”还是“换血”的治疗方式应该取决于其病情的具体情况。王雪霞认为,对于扶贫工作来说,“公益扶贫”虽然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慈善行为,但公益捐助无疑对缓解极端贫困有特殊意义。

大学生扶贫就业篇9

这些都是河南省今年精准扶贫工作的缩影,脱贫攻坚战役中,“河南方法”总是走在全国的前列,无论是兰考首创“上保险”的金融扶贫,还是在嵩县率先打响旅游扶贫,不断创新而且细化的扶贫方法,让河南精准扶贫“滴灌”得更加有效。

政策护航 合力攻坚

“十三五”时期,是扶贫开发工作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冲刺时期,扶贫开发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所面对的多数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需要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确的举措抓工作。河南省决策者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作为全省三大攻坚战之首,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聚焦精准扶贫,强力推进脱贫攻坚。

今年以来,河南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由省委书记任第一组长、省长任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先后召开省委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省级领导干部联系贫困县工作动员会议、全省脱贫攻坚第一次推进会议等高规格会议,层层签订脱贫攻坚军令状。从省直机关选派53名优秀正处级干部,到53个贫困县挂职县委常委、副县长,主抓脱贫攻坚工作。举办全省扶贫开发与精准脱贫专题研讨班,宣讲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并由14个省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分别授课,对53个贫困县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进行培训。市县两级成立了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充实强化了扶贫机构队伍。结合党委换届,乡镇配备一名专抓扶贫工作的副书记,明确了专职扶贫工作人员,基层一线扶贫力量得到加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基于精准扶贫的制度创新,河南打出脱贫攻坚的“组合拳”,探索脱贫攻坚河南路径的“顶层设计”。省委、省政府在出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贯彻实施〈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重要政策措施分工方案》的基础上,围绕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制定了“三个五”精准扶贫政策性文件,形成了 “1+N”脱贫攻坚政策体系。着眼于扶贫工作精准管理,制定了扶贫对象精准识别、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扶贫资金管理、脱贫成效考核、贫困退出“五个办法”。着眼于贫困人口精准脱贫,制定了转移就业脱贫、产业扶持脱贫、易地搬迁脱贫、社会保障脱贫、特殊救助脱贫“五个方案”。着眼于脱贫攻坚基础保障,制定了教育脱贫、交通脱贫、医疗脱贫、水利脱贫、电力脱贫“五个专项方案”。“三个五”精准扶贫政策经过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筹划、参与、推动及省直有关部门的广泛调研、深入研究、反复完善,部群众称为具有河南特色的脱贫政策大全、解答基层实践困惑的脱贫工作指南、含金量很高的脱贫红包大单,可谓“全方位覆盖”。各市县结合本地实际,细化实化“三个五”精准扶贫政策,制定实施了一揽子接地气的政策措施,促进了精准扶贫深入推进。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成于实。河南省建立健全三大推进机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联系帮扶机制方面,省委、省政府制定《省级领导干部和部分省直单位联系贫困县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明确37名省级领导干部联系38个国定贫困县、15个省直主要部门联系15个省定贫困县的脱贫攻坚工作,不脱贫不脱钩。省主要领导率先垂范,多次深入到“三山一滩”地区及所联系县调研指导,并召开分片座谈会研究部署。其他省级领导和省直有关部门也纷纷到所联系县深入调研摸实情、出谋划策引路子、想方设法解难题。各市县也分别建立了领导干部和部门联系帮扶贫困乡、村、户制度,有力推动了脱贫攻坚工作。省委组织向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艾滋病防治帮扶重点村派驻1.2万名第一书记,对每个贫困村派驻了驻村工作队。

河南省的常态督导机制可谓组织严密,明确10名厅级干部任组长,组成10个督导组,对全省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为期5年的常态化督导,今年已进行5轮。省级督导以暗访为主,采取“4个100、1个50”抽查法,即每个督导组一年内必须抽查100个贫困户、100个低保户、100个驻村第一书记、100个贫困户帮扶责任人和50个扶贫项目,确保摸到实情、找准问题;每次督导后,向各地党委、政府原汁原味反馈意见、原汁原味通报点评,建立整改台账,跟踪整改落实,确保整改实效。各市县也都建立了督导、督查机制,全省共派出近700个督导组进行拉网式、不间断的督导检查。

革命老区新县群众有外出“打洋工”的基础,县里出台《就业创业扶贫工作实施意见》,因势利导,通过技术培训,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就业对接服务,依托当地、国内、国际三个市场,促进贫困人口向二三产业转移。全县36万人中,持有护照的就有6万多人。“转移就业”,为新县脱贫摘帽打开了一方新天地。

河南组织各地根据贫困家庭劳动力状况,采取不同的就业脱贫方式,劳务协作对外输出一批,产业发展就地吸纳一批,鼓励居家灵活就业一批,扶持自主创业带动一批,中介组织介绍就业一批,开发公益岗位安置一批。台前县实施“百企万户”扶贫工程,今年在贫困村村头建设“精准扶贫就业点”113个,吸纳贫困户300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实现了送企业到村、送项目到户、送岗位到人。平舆县综合采取巧媳妇工程安置、电子商务安置、户外藤编安置、防水防潮安置等形式,帮助贫困家庭劳动力就近就业。郸城县今年引回18名大学生返乡创业,其中复旦大学研究生王文一返乡后,创建了以种植美国大樱桃为主的种植合作社,带动800多人脱贫。鹿邑县为贫困人口提供了1600个保洁岗位。截至9月底,今年河南省已对42.3万贫困人口实施了转移就业扶贫。

“认识你自己”,这是贯穿古今的哲学命题。当贫困地区选择脱贫产业时,这一问题依旧首当其冲。

扶贫攻坚,最有力的武器是产业,最根本的途径是发展。找准“好路子”,汇聚“金点子”,摘掉“穷帽子”,有产业支撑,才能从源头上解决贫困问题、拔掉“穷根”。

在脱贫攻坚的宏大战役中,河南省全力推进产业扶持脱贫,通过“造血工程”不断提升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越来越多的贫困村正实现脱胎换骨式的跃进。

河南省委、省政府结合河南实际,按照投资少、风险小、带动强、发展快的原则,确定了特色林果业、畜牧养殖业、乡村旅游业、轻纺制造业、农产加工业、电商流通业等8个重点脱贫产业,组织各地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方向,按照特色发展、规模经营的原则进行产业布局,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鼓励各地积极探索产业扶持模式,灵活采取直接帮扶、托管帮扶、合作帮扶、社会帮扶、股份帮扶、资产收益帮扶、代种代养帮扶等多种模式来帮助贫困户。兰考县组织各乡镇围绕“一乡一业”和“多乡镇连片一业”,大力发展木制品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两个主导产业相配套的关联产业,建成了一批特色产业示范园和特色农业基地;积极探索政府主导、金融支持、企业发展、风险保障的“四位一体”金融扶贫模式,今年发放扶贫小额贷款3亿元。滑县打造产业扶贫就业基地306个,扶持5900多个贫困户;建设光伏电站点141个,覆盖9891个贫困户;建设服装、家纺等加工点41个;整乡连片发展温室、拱棚瓜菜和果蔬种植5万余亩,直接带动3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泌阳县在发展夏南牛养殖主导产业上,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组织+扶贫基地+贫困农户”的模式,实行“统一发放牛犊、统一进行培训、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实施防疫、统一回收成牛”的扶贫带动方法,辐射带动4100多个贫困户。固始县明确产业集聚区65家企业对全县113个贫困村结对帮扶。截至9月底,全省已有60.6万贫困人口在产业扶贫的带动下走上脱贫致富之路。按照全省的规划,到2020年将通过产业发展带动200万贫困人口脱贫。这条稳固长效的产业扶持脱贫之路,正在中原大地拓展延伸。

“出门就翻山,一趟走半天。出行两条腿,种地靠老天。”“九沟十八岔,岔岔有人家。姑娘往外跑,有哥没有嫂。”这些都是河南“三山一滩”地区贫困群众生活的生动写照。“山高谷深一线天,吃水用电行路难,危重病人干瞪眼,蹲山守穷一年年。”这曾是地处伏牛山山区部分农户的生活实景。

易地扶贫搬迁是新一轮脱贫攻坚的“当头炮”,尤其是打赢“三山一滩”脱贫攻坚战的重点。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难以就地脱贫的贫困人口,河南省坚持“政策鼓励、农民自愿、资金补贴、县市包干”的原则,实施易地搬迁脱贫。在搬迁安置上,要求各地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科学确定安置点,尽量把分散的单家独户向条件较好的行政村内集中安置,把需整村外迁的向乡镇或者有产业基础的园区、县城附近安置。在搬迁标准上,要求各地量力而行,防止建筑面积过大、建设标准过高、资金投入过多。在后续扶持上,要求各级各部门想方设法为搬迁人口创造就业机会,保障他们有稳定的收入。今年全省计划投资39.85亿元,建设搬迁安置点349个,搬迁9.74万人。卢氏县在搬迁工作中,实行分类搬迁、梯度安置、差异化奖补,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引导其进县城、进园区、进集镇安置,对劳动力弱的贫困户引导其进中心村或就近安置;创新土地供应方式,将安置点建设用地由集体划拨土地变更为国有挂牌出让供地模式,破解农村建房无法办理房产证等难题;创新安置点社会管理模式,对搬迁人口大于500人的安置点,实行社区化管理,统筹解决搬迁人口的户籍管理、就医就学、社会保障等社会化管理难题。淅川县坚持“四个结合”,将扶贫搬迁与去库存相结合、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与建设美丽乡村相结合、与发展生态产业相结合,制定实施搬迁人口、集中安置点、产业发展“三个规划”,在搬迁工作中广泛发动群众、接受群众监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过得好”。10月中旬,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和产业扶贫现场会,交流经验,加压推动。10月16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创新搬迁补助方式,原先由搬迁农户自筹的人均3000元资金由省、市、县三级财政各分担1000元,搬迁农户不再自筹资金。

在通过生态补偿脱贫方面,河南省今年已下达1亿元财政专项资金安排生态护林员支持脱贫;实施林业生态建设扶贫,使贫困人口参与重点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收入,并为贫困地区营造“绿色银行”,为长期稳定脱贫打下坚实基础;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扶贫,扩大森林保险规模和险种,减轻林农损失,间接增加林农收入。将8项中央财政林业资金、4项省级财政林业资金纳入统筹整合范围,将财政林业项目审批权下放到县,支持贫困县精准扶贫。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在教育扶贫方面,河南省建立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接受教育保障和资助制度。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全面覆盖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保障和资助政策,确保不让一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因贫失学。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免除学杂费、教科书费基础上,按照年生均小学生1000元、初中生1250元标准对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费;将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范围扩大到全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普通高中学费、住宿费,并按照每生每年2000元的标准发放国家助学金。免除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学费,并按照每生每年2000元的标准发放国家助学金、每生每年2000元的标准发放“雨露计划”扶贫助学补助。对在本省就读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普通本科学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分别按照每生每年4000元、6000元、12000元标准发放国家助学金。专科学生按照每生每年4000元标准发放国家助学金,并按照每生每年2000元的标准发放“雨露计划”扶贫助学补助。另外,该省大力改善贫困地区学校办学条件;计划“十三五”期间投入资金245.56亿元,实施贫困地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积极为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脱贫致富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

与此同时,河南省通过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兜底、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教育保障、基本医疗保障、基本养老保障、住房保障、保险救助等扶贫措施,对部分农村贫困人口实施兜底保障。截至9月底,全省已对35.6万贫困人口实施了社会保障兜底扶贫。

扶危济困,重在立行。对那些因病、因学、因灾、因残等致贫或返贫的群众来说,特殊救助就是“及时雨”和“雪中炭”。河南省通过实施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灾害救助、临时救助、特殊救助、慈善救助等方式,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保障其基本生活。截至9月底,全省已对4.8万因突发灾祸致贫返贫人口实施了特殊救助。

社会力量是脱贫攻坚的有效补充,在中原大地,扶危济困、扶弱助贫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近日,河南省扶贫基金会成立。省农业综合开发公司、中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雏鹰农牧集团董事长侯建芳、牧原集团董事长秦英林等单位和个人共出资2300万元,作为基金会的原始基金。新县以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冠名的各类基金就有17项,总金额超过2000万元;伊川农村商业银行不到2年向省慈善总会定向捐赠1400多万元;河南省开展的“扶贫日”“金秋助学”“爱心包裹”“同心康福”等扶贫活动,得到广大企业和群众的热情响应……

把握标准 精准退出

大学生扶贫就业篇10

明确扶贫目标,着力抓好8个重点村的整体推进工作。坚持“一个中心”即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中心,推进扶贫开发方式创新,把握“一个重点”即以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为重点,确保扶贫开发工作整体推进实现实施“一大战略”,就是着眼新的形式和贫困村的实际,大力实施贫困户增收战略。做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扶助一批龙头企业,培训一批创业型农民,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

(二)、工作举措和成效

1、积极争取扶贫资金,争取扶贫项目

为全面实施我县重点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进一步推进“一村一品”扶贫产业建设,改善重点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贫困群众生活水平,组织8个重点村本着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确保贫困人口真正受益的原则,根据群众意愿,科学合理的从整村推进扶贫规划中挑选项目,2009年共上报公路建设、水利设施、学校建设、科技培训等***个项目。按时、保质、保量完成2009年度扶贫项目计划,县扶贫办积极争取各项扶贫项目,2009年争取到财政扶贫资金***余万元。

2、社会扶贫工作有了新的突破

整合社会扶贫资源,树立“大扶贫”观念,是新阶段社会扶贫工作的重点,也是扶贫开发工作中深具潜力的重要方面。一是社会扶贫工作参与性增强。当前,重点村对挂点扶贫工作都很支持,迫切希望挂点单位能办好事、办实事。全县**个扶贫重点村安排了县直单位挂点帮扶,并已全部到村开展工作。500名党员干部“1+1”结对扶贫工作已全面开展,建档立卡工作。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工作顺利开展,**县**有限公司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扶持农民养鸡,公司提供鸡苗并进行技术指导和负责回收,有效降低了农户养鸡的成本和风险,带动了广大贫困农民增收致富;二是重点组织实施好“爱心包裹暨‘5.12’灾区学生‘六?一’关爱行动”。“爱心包裹”由县扶贫办牵头组织,县委宣传部、邮政局、教育局、总工会、团县委、妇联会、县关工委八家单位联合在全县发起“5.12灾区学生六一包裹”发起的爱心活动,通过我办及兄弟单位的努力,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是全力帮扶及支持新农村建设。我办特别重视新农村的建设,今年挂点礼陂镇洋陂村委会柿坑村。该村地处偏远,交通不畅。经多次实地勘察,了解了当地实际情况。经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研究决定,支持**万元用于该村至崇宜公路的水泥路建设。

4、认真做好扶贫贴息贷款工作

充分发挥扶贫职能作用,为崇仁经济发展服务,为符合扶贫贴息贷款的企业争取扶贫贷款。2009年获扶贫贷款贴息的企业有两家,贴息额度**万元,他们将解决部分贫困劳动力务工问题,并为村里办点实事。

5、切实抓好产业化扶贫

2009年度产业化扶贫和“一村一品”工作有效加强:一是加强了组织领导,落实了人员负责,健全了工作制度;二是加大资金的投入,强化示范引导,抓住**县跃民有限公司被评为省级扶贫龙头企业的有利契机,进一步扶持企业发展壮大,提高企业的覆盖面,增强企业的辐射力和示范带动作用;三是着力实施产业扶贫工程,密切配合新农村建设,结合我县实际,在六家桥、孙坊、航埠等乡镇重点村建立树莓、毛竹、麻鸡养殖等产业示范基地,从而以点带面,推动扶贫产业和“一村一品”逐步发展壮大。此外,我们将大力扶持村民养殖麻鸡,运用各种条件和技术,使村民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四是举办了两期实用技术培训班。组织水稻种植、麻鸡饲养、蔬菜栽培等方面的农业专家在三山乡张家、六家桥乡七分等村举办了“水稻栽培技术、绿色无公害麻鸡种养技术和蔬菜高产栽培”的实用技术培训班。此次活动在**个重点乡镇开展,参训人数达***多人次,指导农民***余人,共发放科技书籍***余册,各种农业科技资料***余份,深受群众好评,效果良好。

6、全力推进“民生工程”。

做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创新方式,实施好“雨露计划”。会同就业局举办“雨露计划”。因金融危机提前返乡的人中,绝大部分是初级务工就业者,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较低,缺乏抵御外部经济风险的能力。**县扶贫办针对这一现状,在原有的县劳动力培训中心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实行校企合作培训模式,将高校理论知识和企业实际操作相结合,将培训课堂放入生产车间,极大的提高了“雨露计划”的效果,提升劳务技能培训的层次,提高就业能力,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以最大限度地加大就业机会。正确引导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并稳定转移就业。今年,我县的“雨露计划”培训任务为**人,其中含“一村一名中高级技师”培训任务**名。截止到目前,我县培训已全部完成,占任务的100%,实现转移就业**人,转移就业率为***%,其中在园区就业的有***人,省内就业率为***%。

二、中心工作完成情况

(一)、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加强县城经济发展及招商引资工程

我们在做好业务工作的同时,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工业强县的战略部署,把招商引资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成功引进***创办***有限公司。2009完成招商引资工作任务***万元。

(二)、积极发挥扶贫部门职能作用,大力加强综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工作落实。

为了做好综治工作,扶贫办坚持把维护稳定与实现党的根本宗旨,履行扶贫部门基本职责统一起来,积极发挥扶贫部门在综治工作职能作用。今年以来,扶贫办未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未出现一起因执法不公引发群体上访、闹事事件,为确保扶贫系统一片净土,社会的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严格履行扶贫部门的计划生育工作职责。

我们在做好本单位的计划生育工作的基础上,严格履行扶贫部门的计划生育工作职责。制定有关扶贫开发工作中计划生育相应政策,在农村特困户扶贫项目,党员结对、县直单位帮扶、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面优先考虑计划生育户;落实了农村特困户中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独生子女户和实行计划生育的贫困户给予优先安排扶贫项目的工作。如在今年孙坊镇优先支持了计划生育贫困户**户发展生猪养殖等产业户;在安排县直单位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中优先安排计划生育贫困户,县直单位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率超过**%以上。

大学生扶贫就业篇11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王涛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和使命,希望同学们尽快完成从领导岗位到学生角色的转变,结合扶贫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存在的不足,更新理念、汲取知识,努力做到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金龙安华扶贫英才成长硕士项目”的捐资企业方陈安华、曹金龙表示,扶贫英才成长项目旨在落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指示,作为企业家,他们愿倾力资助。

大学生扶贫就业篇12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将其摆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来谋划、来推进,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与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要求及群众期望还有一定差距。总体来看是:成绩不少、压力不小。

3、产业发展不断进步,但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各地把产业扶贫作为开发式扶贫的重中之重,依托贫困地区优质资源,大力培育特色种养、特色旅游、特色加工等特色产业,很多地方成功甩掉贫困帽子。但我们也要看到,产业扶贫犹如登山,越往后越难。特别是我市贫困村产业发展基础弱,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没有形成真正的主打扶贫产业,脱贫致富任重道远。

4、幸福指数不断提升,但收入水平还相对偏低。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幸福不幸福,还要看收入。近年来,各地严格落实国家惠农政策,大力实施“雨露计划”,强化项目资金扶持,贫困群众口袋鼓了、生活好了,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高。但还有部分群众因重大疾病、天灾人祸、缺少技能等原因,生活十分艰辛。我们要想尽办法,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决不让困难群众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落伍。

5、扶贫机制不断健全,但思想认识还不够统一。各地按照中央“精准扶贫”要求,转变扶贫思路,创新扶贫方式,形成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大扶贫机制。特别是领导联点帮扶、干部驻村帮扶、企业结对帮扶、志愿者自发帮扶等措施力度大、效果好。但我们也要看到,少数同志对扶贫工作认识不统一,存在被动应付、疲劳厌战、消极对待等现象,扶贫决心不大、措施不力、效果不佳。这些错误思想直接影响到精准扶贫效果,必须纠偏调向、端正认识,确保扶贫开发各项举措落到实处。

二、科学把握扶贫工作重点,精准扶贫、精准施策

实施三年精准扶贫攻坚,关键要按照“四个一批”、守盛书记“五个突出”、家毫省长“四个精准”的工作要求,牢牢抓住扶贫开发难点与重点,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个一个地解决好突出问题。

1、要把产业发展问题解决好。产业问题是贫困地区其他问题的总症结、总根源,必须下决心抓实抓好。要抓特色产业培育。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实施“一县一业”产业对接和“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工程,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尽快建立扶贫主打产业。要抓产业项目落地。坚持科学规划、合理统筹,尽可能安排一些吹糠见米、立竿见影的项目与打基础、管长远的项目。到村项目要符合地方实际、发展需要与群众意愿,成长性要好、带动性要强;到户项目要符合农户自身条件和经济实力,更有针对性和可行性。要抓产业帮扶转型。产业扶贫方式要由“输血”向“造血”转变。重点用好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变给钱给物为直接帮扶、委托帮扶和入股合作,引导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与贫困农户结成利益关联体。要确保贫困群众收入、贫困村集体收入增速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2、要把帮扶就业问题解决好。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提高贫困群众收入水平的有效途径。要加强技能培训。全面整合人社、扶贫、移民、工会等培训资源,加大种养业、加工业、服务业等技能培训力度,尤其要推行订单、定向、储备和创业培训,力争2016年实现新增“两后生”培训全覆盖。要拓宽就业渠道。人社部门和各类劳动服务公司要加强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强化劳务基地建设,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向贫困地区倾斜,构建技能培训、外出务工、返乡创业良性互动的劳务输转新格局。要搭建就业平台。通过加快“135”工程、工业园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进程,搭建更多就业平台,吸纳贫困农民就近就业,真正让贫困群众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弃农不弃业。

3、要把危房改造问题解决好。安居才能乐业。目前,我市一些贫困户仍居住在D级危房里,有的甚至居无定所,危改问题重任在肩、迫在眉睫。要发挥部门单位联动作用。坚持政府牵头,农委、住建、扶贫、国土、规划等部门参与,摸清底子,挂号销号,尽快消除农村深度贫困户D级危房。要发挥政策导向杠杆作用。充分利用市政府规范农村村民建房新政策,严格按照“两鼓励、两禁止”要求,引导贫困户合理选择建房方式,有效发挥政策的杠杆效应、撬动效应。要发挥贫困群众主体作用。扶持贫困户建房原则上以自筹为主,不能大包大揽。要拓宽专项补助、社会帮扶、群众自筹等筹资渠道,不能因建房加剧贫困度。要尊重群众意愿,充分考虑生产生活要求,不仅要让其有房住,更要让其住得称心、舒适。

4、要把教育扶贫问题解决好。扶贫先扶智。最大的贫困不是经济贫困,而是知识贫困、智慧贫困。阻止贫困代际传递,不让贫困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扶贫开发的基础性工作。要加大教育资源投入,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推进贫困地区幼儿园和中小学“合格学校”建设,让贫困孩子“有地方上学”。要提高贫困学生生活补助,加快实施“雨露计划”和“一加一”项目,健全勤工俭学、扶贫助学等机制,落实助学贷款政策,让贫困孩子“上得起学”。要加大贫困地区教师培训力度,完善教师补充机制,保障教师待遇,留住优秀教师,让贫困孩子“上得好学”。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贫困地区学生就业能力和致富技能,让贫困孩子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5、要把搬迁安置问题解决好。对“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贫困地区,有针对性地实施搬迁安置,既能成功脱贫,又能长效长久。要抓好科学统筹。将搬迁安置与新型城镇化、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规范农村村民建房等有机结合起来,优化搬迁方案,兑现安置政策,充分调动困难群众搬迁安置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要抓好用地协调。积极探索贫困户搬迁安置用地新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兑换、闲置农林场转让等方式,解决项目用地问题。特别是土地开发整理、河道整理等项目新增土地,要优先保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要抓好后续管理。高度重视搬迁群众生产生活,加大搬迁后贫困群众就业、就学、社保、生产等跟踪服务力度,确保困难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

6、要把基础设施问题解决好。农村扶贫要达到“走得出去”、“引得进来”的双重目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所在。要严格按照省里精准扶贫要求,加快实施水、电、路、气、房、环境“六到农家”。农田水利方面:要突出贫困村中低产田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山塘水库清淤扩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安全饮水等项目建设,强化水利保障;电力电讯方面:要突出贫困地区农村电网改造、村村通三网融合工程等项目建设,消除贫困地区用电与通讯盲区。道路交通方面:要突出乡村通畅工程、通村通组公路硬化等项目建设,畅通农村道路节点中的盲肠路、半截路。生态环境方面:要以农村环境整治为切入点,积极发展沼气、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持续开展造林绿化,防治农村面源污染。确保到2017年,贫困村电网改造、交通通畅、互联网覆盖、安全饮水等比率达到100%。

7、要把政策兜底问题解决好。政策兜底是扶贫工作最后一道保障防线,必须切实用好用足用到位。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真正保基本、托住底。要严格落实社保政策。坚决兑现农村低保、五保供养、基本社会保障等政策,该提标的要提标,该扩面的要扩面。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户要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实现农村扶贫标准与低保标准“两线合一”。要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对因灾、因病、因残、父母或子女死亡丧失劳动力、政府认定的其他困难群众等五类特殊贫困户,严格按相关政策给予临时救助,真正让其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要鼓励发展慈善事业。全力支持公益性民间组织发展,倡导开展群众间经常性互助互济活动,帮助困难群众共享发展成果、齐奔全面小康。

三、全面强化扶贫工作举措,合力攻坚、决战决胜

当前,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冲刺阶段,任务重、时间紧、难度大,必须坚定信心、下定决心,打一场扶贫开发攻坚战、决胜战。

1、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一把手任组长,亲自部署、协调与调度,抓好工作落实。各县市区要担当主体责任,抓好责任分解、项目建设、资金使用、人力调配等工作,一项一项压茬推进。各部门要立足职能抓扶贫,各负其责,联动协作,形成整体合力。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选优配强贫困村支部书记,强化经费保障,确保有能人干事、有条件办事。

2、进一步突出科学统筹。要统筹项目。科学捆绑发改、财政、水利、交通、卫生、电力、移民、农业等部门项目,引导投向贫困地区,收拢五指、集中力量办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事。要统筹资金。重点整合民政、人社、教育、卫生等部门资金,完善扶贫资金管理办法,更多地往贫困地区投放,把有限的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要统筹平台。积极推进“精准扶贫+”,科学对接商务、供销流通平台,远程教育平台,人社、农业、教育的职业培训平台,构建“一平台、两系统”,提升扶贫效率。

大学生扶贫就业篇13

扶贫对象要精准,应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建立“一人一策”制度。个别学生在生源地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建档立卡,其家庭贫困程度可能比建档立卡的学生还要高,这类学生也应被纳入精准扶贫对象。资金使用要精准,要将资助金及时发放到学生账户。可结合学校情况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帮助学生减轻家庭负担,同时将社会捐助的扶贫物资及时发放到学生手中。职业院校要根据学生意愿帮助其完成就业或创业,隔断贫困的代际相传。

2“一人一策”职业院校精准扶贫的探索实践与成效

2.1准确把握精准扶贫学生情况。新生入学后,要建立精准扶贫学生特别关注对象档案。档案内容主要包括家庭成员及其身体健康情况、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学生入学学业情况、学生特长及爱好、报考学校的原因、未来打算等。精准扶贫的学生大部分有自卑心理,可通过谈心谈话、入学心理测试、舍友访谈等方式较为全面地了解学生心理基本情况,以便下一步进行更精准的心理健康辅导,帮助贫困生适应社会。为了使学校和家庭在培养精准扶贫学生的过程中形成合力,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走进学生家里,与学生、家长进行面对面交流沟通,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同时聆听家长对学生培养的意见和建议。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精准扶贫学生家庭贫困的原因主要分为家庭成员大病、单亲家庭、孤儿、残疾人家庭。结合精准扶贫学生致贫的原因和学生在校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家校双方进行了深入沟通交流,分析了问题出现的原因,及时修正“一人一策”方案,增强精准扶贫学生培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2.2多措并举,精准发力施策。将精准扶贫学生安排在班长或团支书宿舍,先让其融入到宿舍和班级群体中去,让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班长和团支书也能及时发现精准扶贫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有效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积极向辅导员或系里反映。辅导员应定期与精准扶贫对象进行谈心谈话,根据其生活、学习、活动等情况适时调整“一人一策”方案。结合所学专业积极引导精准扶贫学生加入专业社团,提升其专业技能水平。山东交通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设有科技创新协会,下设15部,其中专业部13个,要鼓励精准扶贫学生积极参与文体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可通过国家奖学金报告会、励志奖学金报告会、身边励志故事来不断激励精准扶贫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义务家教等活动。每一名精准扶贫学生和本专业的党员教师结成爱心帮扶对子,通过理想信念教育、意识形态教育、文化知识学习和毕业就业等角度来实行一对一帮扶。教师要针对帮扶对象的思想品德和个性表现作出科学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心助学工作。要积极落实好国家资助政策,通过实地调查走访、数据分析、班级同学评议等手段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可以组织精准扶贫学生观看励志感恩视频,参加优秀毕业生报告会,对其进行励志感恩教育。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和金融进校园活动对精准扶贫学生进行诚信和金融常识教育[1]。应定期召开精准扶贫学生工作研讨会,让班级辅导员列出“一人一策”的落实情况、方案调整情况、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等。对于工作中的困难,山东交通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将分类整理提交给党总支委员会,会有专人负责解决落实。要将精准扶贫学生“一人一策”落实情况和效果纳入辅导员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审,对于工作突出的辅导员应给予绩效奖励和评优评先优先推荐。要实行精准扶贫毕业生跟踪机制,辅导员应定期通过电话、微信、QQ等方式与已毕业的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其在企业的表现,重点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完善“一人一策”方案。2.3精准扶贫成效。精准扶贫学生经过“一人一策”的培养能够树立信心,有良好的团队精神,能够融入班集体,性格开朗,阳光向上,70%以上的精准扶贫学生曾荣获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能够较好地完成学业,掌握专业技能。近年来,山东交通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精准扶贫学生在全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国赛二等奖1项,行业赛一等奖1项,省赛一等奖1项,在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等赛项中获得一等奖10余项。经“一人一策”的精准扶贫培养,学生相继到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鸿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汽车工业制造有限公司、歌尔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知名企业就业。学生可结合家庭实际情况到离家相对较近的企业就业,我系在个人发展和经济收入方面都为精准扶贫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实现了精准扶贫一个学生,脱贫一个家庭的目标,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

3结语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采用的“一人一策”精准扶贫模式较为成功,培养效果突出,为同类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学生培养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职业院校可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和贫困地区结成对子,为企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产业技术工人[1],企业也可为当地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在招生环节,要结合国家和地方招生政策扩大在贫困地区的招生数量[2],招生方式应灵活多样。要通过“一人一策”让更多的贫困生学有一技之长,能够顺利就业,在职业发展中呈现出向好态势,实现真正脱贫。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