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学论文实用13篇

中学地理学论文
中学地理学论文篇1

(二)学习习惯不好

有些学生很聪明,课堂上思维也很活跃,但课后不注意及时复习,不积极完成作业,导致成绩不佳。还有些学生课堂上爱做小动作,没有做到专心致志地听讲,这必然也影响学习成绩。

(三)学习兴趣不大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学生的问题。有些学生对学习本身就没有多大兴趣,或者对地理学科不感兴趣,导致学习地理时劲头不足,成绩很差。二是教师的问题。如教师教学时缺乏饱满的激情,不能很好地感染学生;教学方法简单,不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学生觉得学习地理用处不大等。

(四)学习方法单一,只重视死记硬背,没有真正理解相关知识

很多学生,尤其是刚上高一的新生,认为地理学习就是记一记、背一背。其实不然,很多地理问题必须先理解了才能解答,如计算某一点的地方时或正午太阳高度角等。

(五)忽视了地图的作用,读图能力差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在实际学习中不少学生忽视了地图的重要作用,不注意读图、析图,导致很多信息没有被挖掘出来。再者,很多学生的读图能力很差,即使认真读了,还是不能获取图中蕴含的信息,这也会影响到对地理知识的掌握。

二、解决措施

针对上述这些原因,我经过深入的思考,结合教学实践,特提出如下解决措施。

(一)通过复习导课和课后辅导等措施,帮助学生夯实基础

学困生往往课堂听讲时不够专心,对当堂课的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那么,下节课开始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复习上节的重点就很必要了。这有利于他们及时补上上节课的漏洞。值得说明的是,不是每节课都得采用复习导课法去导课。高中地理有些知识紧密联系初中,所以我们在开讲每个与初中有联系的新知识之前,也应有意地去复习,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串联知识,使后续的学习更容易;另一方面是为了照顾学困生,帮他们查漏补缺。如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运动》一节是整本书的重点和难点,这一节知识点很多,教师在正式讲授之前,就应先复习初中的经线、纬线等知识,不能为了赶进度就忽略此项,否则一些学生会越学越吃力,严重影响后续的学习。在平时的上课和作业批改中,我们也能发现学困生存在的问题,这时,要耐心地帮他们解决。如课堂上某个学困生回答不了教师的提问时,我们可以一步步提示,推动他的思维向前,直到解决问题;还可以在课后单独给他辅导,再配合几道题目让他练习,考查他是否真正将知识融会贯通。

(二)通过耐心教育和严加管理,使学生改掉不良学习习惯

“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这是巴金的一句名言,很有道理。习惯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为人处世的方式等。坏的习惯会让学生越来越差,所以急需摒弃,而这就需要教师的配合和引导。我们可以首先从思想上对其进行教育,可以引经据典,也可以分析现状,总之,让其认识到不良习惯的危害,从内心深处激发出正能量,努力改掉不良习惯。其次,应严格要求学生。如果发现他们一如既往,就要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惩罚(当然不是指体罚),如罚背课文、罚重做作业、罚打扫卫生等,总之要让他们知道犯错要付出代价。

(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去学,快乐地去学。如何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地理课的有用性。这就要求教师讲课时经常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多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如探究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角度问题、探究桂林喀斯特地貌的成因问题。其次,教师上课要精心设计,导入材料新颖,自学问题清晰,合作探究有力,课堂练习充分,课后作业典型。同时教师应幽默风趣、和蔼可亲,或适时展示某一方面的才能,如偶尔在课堂上说句英语,唱几句反映地理问题的歌词如《黄土高坡》等,让学生认可,让学生喜欢。爱屋及乌,那么学生也会把对教师的喜欢延伸到知识的学习上去。

(四)教会他们多样化的学习方法

地理学习方法很多,有记忆法、联系法、比较法、总结归纳法、作图法、查阅资料法等,我们应让学困生掌握多种学法,并灵活运用。如讲完“地球自转与公转”后,可设计作业,让学生从方向、周期、速度、产生的地理意义等方面比较自转和公转,还可让他们手绘地球在二分二至日的光照图。遇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可让其查阅资料,书写地理小论文等。通过有意引导,可以让学困生学会驾驭这些方法。

(五)提高他们的读图能力

教师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读图方法,还要让他们知道一些特殊图的读法。教师在教学时应有意识地多训练学生读图,如可以上专题读图课,提前找到很多典型地图并归类,在课堂上一一讲解各类图的读法,并配合有效的训练使学生掌握。

中学地理学论文篇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国之魂、育人之本,它更是中学地理教育的根基所在。地理课程资源中蕴涵着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要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成为地理德育的根基,统领着地理学科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开发与评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地理德育目标应主要包括:国情乡情、国际理解、思维学风、环境伦理教育等内容,它们在地理学科教育中分别对应着区位分析、整体性、差异性、可持续发展等地理思想,体现在地理课程的具体内容当中。

三、以核心地理思想解构地理德育的关键路径

地理学科有其独特的价值,其核心地理思想—区位分析、差异性、整体性、可持续发展观等解构地理德育的关键路径。

1.区位分析的思想。地理学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是从自然与人文等诸多地理要素出发,运用科学原理和方法进行论证。即运用区位分析的思想,认识国情乡情,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分析我国人地关系的基本状况。学生通过了解我国基本国情,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感,实现中国梦的美好信念。通过区位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掌握的基本规律,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

2.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思想。以区域差异的视角,认识世界,进行国际理解教育。通过世界地理的学习,通过对于各国地理环境差异性的了解,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到国与国的差异和特点。使学生在对本民族主体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尊重各国、各地区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风俗习惯,学习、掌握与其他国家、民族、地区人民平等交往、和睦相处的修养与技能,理解世界各国的发展诉求。地理德育通过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路径研究,能使学生树立全球意识,理解和平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探讨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念。从而增进学生对于不同和文化背景的民族、国家、地区的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宽容,将事实上的相互依赖转变成为有意识的团结互助,理解文化的多样性,让学生初步具有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交往的能力,促进整个人类及地球上各种生物与自然和睦相处、共同繁荣与发展。以实现地理德育的目标: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倡导的平等、公正、诚信、友善、和谐等优秀品质,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新时代接班人。

中学地理学论文篇3

2.授课群体及过程

授课教师为华师一附中高一地理备课组长李斌老师,授课对象为华师一附中高一年级6班(普通理科班)。教学课时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工业区位因素(结合多媒体教学)。首先在对比农业生产特点基础上,介绍什么是工业以及工业区位因素。按照学案内容,分小组阅读材料,归纳分析武钢的区位条件。然后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武钢区位图,上讲台分析武钢位于青山区的原因。第二课时: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本节内容依然以学案武钢为教学主线。首先,分析为什么武钢由原来的青山区搬迁至阳逻区。接着进行小组角色扮演,分别作为武汉市长、武钢集团执行总经理、阳逻经济开发区领导、阳逻居民,如何看待武钢在阳逻建立子公司的行为。最后,对区位因素的变化进行归纳总结。

二、研究方法

从实际出发,本研究采用具有“解释的”和“实证的”特征的质性研究。“质性研究”属于“解释主义”的范式,虽然其哲学基础不属于“实证”,但其研究形态却是标准的“实证的”,它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如深度访谈、开放式观察、实物分析等),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主要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同时,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具有探索社会现象、阐释意义、发掘整体和深层社会文化结构的作用。

1.直接访谈法

鉴于与授课教师有长达三个月的连续接触,所以,直接采用非正式的直接访谈法,在授课结束后随即进行。访谈问题主要围绕为何如此准备本节教学内容进行。另外,本部分内容有一位华中师范大学研二学生一同观摩听课,该生在2013年于华师一附中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教育实习,遂也对其进行了直接访谈,主要围绕听课后对本节人文地理教学的看法进行。

2.参与观察法

进入现场观察在质性研究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有可能影响到研究的成败。所谓观察,就是一边看,一边想。也就是说,观察不仅仅是一种外显行为,而且还是一种思维活动。在本研究中,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深入课堂,全程参与听课。为尽量保证研究的科学性,使课堂更为接近实际,事先未给学生进行任何特别说明,同时,进入教室听课时,从教室后面进入,以减少对学生的心理干扰。

三、研究结果分析

1.教师访谈

根据访谈内容,主要整理出如下信息。学生大都对人文地理不感兴趣。在进行人文地理内容教学时,需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案例教学,可提高学生兴趣以及认同感。鉴于学生缺乏对工业的直观认识,遂采用多媒体把课本第58页进行图片化处理,以钢铁工业为例向学生展示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不能为了案例教学而进行案例教学。本节内容,武钢的区位选择作为一条教学主线贯穿始终,且在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也可以作为案例继续分析。但是一定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可充分提高综合分析和辩证思维能力以及课堂参与度,减轻学生的疲劳感。但需根据实际需要,结合班级具体情况开展。

2.研究生访谈

访谈对象在2013年参加教育实习时,主要是必修一自然地理内容。针对本节内容听课之后,她感叹做好高中人文地理教学对于初入职教师而言是很难的一个坎。同时,认为要将如此困难的内容讲解有趣严谨实属不易,需要教师的信息整合、课堂调控能力,案例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离不开教师扎实的基本功。

3.参与型观察

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对三段材料独立阅读分析,而不以小组讨论形式,让学生不会因为小组讨论而存在蒙混心理。同时,教师注重引导,注重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在讲解区位选择时有理有据。学生在分析、解决地理问题能力方面得到有效训练。在让学生上讲台分析为什么武钢位于青山区时,首先要求画出武汉市的盛行风向以及河流流向。在这里,体现了人文地理教学中,同样离不开对学生认识地理图像的能力的培养和分析问题的严密逻辑性。第二课时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变得十分活跃,热烈讨论。最后由各小组推选代表发言人。令人惊讶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小组内部也会出现不一致的意见,如作为武钢集团的执行总经理小组,其中一位成员就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武钢由青山区搬迁至阳逻区,会由于一部分工人因为家庭、距离等原因不愿意跟随工厂走,另一方面也存在阳逻区这边不一定能寻找到掌握核心技术并娴熟的工人等,以致增加生产成本。面对如此临时突况,教师机智应对,先肯定武钢集团内部其实也可以有不同声音,但随即进行深入分析为什么搬迁至阳逻区利大于弊。

四、讨论与建议

1.充分运用乡土资源

生活案例教学是案例教学的一种,它是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地理事物,引述地理问题、印证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规律,将抽象的地理原理、过程和规律具体化,达到降低教学难度、缩短理论与实践距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基础性和实用性,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与学的统一。本节内容直接采用武钢为教学主线,贯穿始终,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运用发展变化观点

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来源于人类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区的人文地理现象也在不断变化。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运用“历史分析教学法”实现人文地理教学的过程化。这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人文地理事象及其发展过程,探究人文地理规律,以及有利于学生对人文地理问题进行动态分析。本节内容分析武钢随着时间推移,区位因素发生变化,很好地体现了“历史分析教学法”。

中学地理学论文篇4

特色与其他学科注重计算、识字、识意不同,地理学科很重要的一个特色就是“图表系统”的学习,各种地理图像中包含了很多重要的地理信息合地理规律。这些地理图像在呈现出众多地理信息、简明表述地理事物空间的分布等方面比单纯的文字描述更加形象和具体。因此,地理学科中的图像系统是反映地理学科的一项重要特点。

2.包含地理学科的教学

内容与其他学科教材中的图像只是发挥辅助功能不同的是,地图在地理学科中还承载着地理知识的重要功能,是地理知识的重要来源,图像系统在地理教材中所发挥的知识载体功能也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教材的重要标志,可以说,文字、图像合作业共同构成了地理教材的表述形式,从新课程的教材改革来看,课改后的地理教材中图像与文字的比例已经超过了1:4,地理知识图像化成为教材改革的一种发展趋势。

3.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高中阶段是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通过地理地图教学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地图是地理知识的图像表达方式,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合简明特征,经常的阅读、研读相关的地图,综合掌握对各种地理知识要素的归纳和地理演变过程图像展示,也有利于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培养。

二、地图教学的方法

1.教会学生阅读地图

初学读图时,理解课文的能力高于理解地图的能力,往往习惯于读书而不习惯于读图。因此,开始读图时应从文到图,把课文中描述的地理事物的方位、范围、大小、形状、高低、水系、城镇、交通线等,在地图上找出来;即把文字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形成初步的地域(分布)观念。这是依靠课文辅助读图的过程。教师要学会充分地了解地图的作用与功能,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读取地图中所包含的内容和信息,具体来说,首先就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地图,掌握地图的三要素:地图上的标记、比例尺和图例等等。通过让学生熟练的掌握看地图不同区域的地理差异,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所需的地理知识。此外,地图中的许多图像素材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此,要注意教授学生如何的正确阅读地图,把握地图中的有用信息。根据高中地理学科的特点,应该进行分步骤,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是让学生看地图的标题,在讲授“气旋与反气旋”的相关课程知识时,首先告诉学生们气旋与反气旋中的高压、低压的相关理论,然后绘制气旋与反气旋的天气状况图,帮助学生了解该图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让学生有目的的阅读地图,在对比中尽快掌握和了解需要讲授的课程内容。其次是看地图的图例和注释,指导学生掌握地图的重点和细节。最后是看地图的内容。通过地图主题的了解合细节的特征分析,为学生学习地图的内容打下了扎实基础,引导学生结合地图的内容和课本教材知识进行归纳合整理,阐述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分析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前做好地图分类

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的图像较多,分布较为零散,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地理地图的教学,必须要先做好地理地图的分类。根据地图的内容可以分为专题地图和普通地图两大类,通过分类让学生掌握某一类地图的特点,进行比较合归纳。例如专题地图中的自然地图、环境地图、人文地图中大多包含了气候、地貌、海洋、水文、土壤等等,将每一类地图进行归纳整理,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对中国的铁路网图进行了归类,归纳起来就是①~⑥代表的是我国南北向铁路干线;⑦~⑩则代表我国的东西向铁路干线。其中,①京哈线;②京沪线;③京九线;④京广线;⑤同蒲线-太焦线-焦柳线;⑥宝成线-成昆线;⑦京包-包兰线;⑧北疆线-兰新线-陇海线;⑨贵昆线-湘黔线-浙赣线-沪杭线;⑩兰青线-青藏线。

3.加强地理填图、绘图训练

做好地图分类是地图教学的前提,而教会学生阅读地图则是基础,在这前提合基础之后还需要加强地图的理解,这时通过加强地理填图的训练,让学生准确地将信息填到相应位置是学生掌握地图技能的升华。例如让学生准确填出外国各种矿产的位置、主要河流的流向以及水资源的分布等等,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此外,还要做好绘图的训练,绘图是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又一重要环节。通过绘图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可以先让学生跟着老师版图由简入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进行,然后再布置一定的作业让学生巩固知识,最后让学生及时的对知识进行归纳合整理。

4.适时归纳总结

地图教学在地理教学中,不能为了用图而用图,而是应把培养学生运用各种类型的地图及图表解决地理问题或实际问题放在首位。独立运用地图,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先分析各自然要素、经济部门和城市特点,阐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描述这个地区的地理特征;再对照课文,检查是否有错误和遗漏,是否抓住了重点和特点,并检查失误的原因,然后进行修正和补充。高中的地理学科中,地图的形式丰富多样,有的时候为了对某一特殊区域的相关研究往往会运用到多种地图,这就要让学生学会掌握综合的运用地图的能力合水平。例如在分析西南地区的环境特征时,往往就需要应用到西南地区的政区图、地形图、资源分布图以及气候图等到。所以,当老师在讲授完一个重点区域内的地理知识后,要注意及时帮助学生搜集、整理归纳。

中学地理学论文篇5

(三)激发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找到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兴奋点,教师在研读教材时应注意充分挖掘教材知识内容背景下的感性材料;与此同时应广泛搜集、充分积累相应的素材作为课程切入点,在潜移默化的课程进度中带领学生走向正轨。在保证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同时,不忘对学生的思维以正确引导。

(四)重视高中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高中地理--“自然之所向,通晓以为理”,在高中地理学科的建立之初,以高中地理事物的标记起源,因此,地图成为高中地理学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已发展到包括统计学在内的相关图表的研读与总结。所以如何在观察到外部表象时,分析其个中道理成为高中地理学习的关键所在。在对高中地理图表的判读当中,其外部表象特征,反映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的开阔性、准确性都是高中地理学科考查的范围且常见于简答题。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学生自己的思维表达方式,注意其思维的偏差和纰漏,教师要给予及时的方向性的引导。其细节可以从一下几个点来掌握。第一,高中地理图名。高中地理图名揭示了该图的总结内容,是解决问题的起点。掌握图名内容有助于迅速查找相关材料。第二,图例和注记。是高中地理事物的符号表达,最能直观表示高中地理事物的分布及相关高中地理事物的外在联系,结合知识的点构成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最后,区域高中地理知识的应用。相关表象的内在联系在是课堂的教学的重要组成,通过学生应用情况教师应调整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方式,表达方式的训练内容和强度。

二、高中地理教学方法

(一)多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很多抽象的理论和概念,多媒体是高中地理教学中重要的辅助手段,将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感性素材通过多媒体形式的展现是建立高效课堂的有力保障。特别是在“言传”很难表达的素材上,多媒体的表现使原本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例如人教版必修一教材中关于地球运动的部分,多媒体可以展示立体的地球运动状况,太阳光照图,天体之间的运动等。

(二)图示法。自制简图和填图册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高效利用。其中,自制简图甚至比多媒体的展示效果要好,简图能够有效化繁为简,更易寻求掌握高中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在简图的应用过程中,教会学生要掌握如何将复杂高中地理事物通过一定规则的转换成为易用图表。如世界大洲轮廓,洋流简图等。同时教师和学生共同制作简图,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以及动手能力。填图册的应用可以成为粗略内容的精细加工。将统一冗繁的高中地理知识整体打碎成数个区域各个击破是建立高中地理整体的有效方法。在自然高中地理和人文高中地理的相关图标应用中,学生要注意将不同高中地理事物分图层掌握,而在规律的总结当中就要应用图层叠加,分析其相关规律。填图册也可以通过自制的方法加强记忆。适合不同学生的手工填图册使不同的内容得到了有针对性的训练。

(三)列表比较法。高中地理学习中的同类型知识内容,是学生容易混淆的高发内容。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可以利用学生建立相关图表,相互对比并通过总结规律、语言描述、试题猜想、资源共享等课内授课方式来增大类似知识点的区分度,适时的锻炼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和相关内容的思维习惯。

中学地理学论文篇6

地理学科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以地理科学知识为基础,结合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于一体,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其优势地位是别的学科不可取代的。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应在努力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的前提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好当前中学地理教学方面存在的突出性问题。要督促学校严格按照中学课程计划和地理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坚决制止有些学校滥砍、滥占、滥挤地理课时和压缩地理教学投入的不良倾向;要有效地制止中学地理教师的流失,稳定教师队伍;应迅速纠正少数学校对地理教师的不公正待遇,不得在评职、晋级、奖金、住房等方面人为地压低地理教师,而妨害他们的切身利益,也不能在业务进修、教学研讨、外出学习考察等方面,剥夺地理教师正当的工作权利。

作为直接耕耘于中学地理教育阵地的每一位成员,在目前“转轨”阶段地理教育所面临的困境面前,再不能永无休止地怨天尤人、消极悲观和无视现实地盲目抗争,也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所涉及的教育本身和社会各方面深层次的问题都完满解决后,来自然而然地走出困境,而是应当积极、理智且勇敢地闯出一条新路,首当其冲地从困境中“突围”出去。这就需要站高望远,在全国全面改革的大背景下,认识到原来高考科目的设置方案,不可能成为一成不变的金科玉律。在高考已取消地理达数年之久的负效应面前,我们在积极多方争取国家尽快地出台一个合理的、科学的、有利于中学地理教学的高考新方案的同时,也决不能把地理教育的命运只附着在高考这一棵树上,而是应当面对现实,充分利用高考不考地理的“松绑”机会,在认真总结过去地理教学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根据变化了的教育、教学形势,适时地抓住获得生机、发挥优势的各种有利因素,努力使中学地理教育由衰转兴。

二、深入钻研大纲、教材,加强教研工作的力度

近年来,拟订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和中学地理教材改革的步伐很快,今后还将继续改革。要适应这一变化,广大教师就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地理教学大纲的基本精神,明确地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以及完成这些任务的途径和方法,使地理教学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标准。 教师要特别重视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把握各知识点在结构中的地位,明确它们所处的层次和讲授的深度和广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设计科学的教学过程,实施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地理教学的实践必须有理论作指导,才能健康顺利地发展。目前一些新的教学方法都是在新的教育理论和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研活动应注意把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教学时能够力求选择最佳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课堂教学的信息反馈和总体控制,把握课堂教学过程的动态平衡,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作为教学管理人员和地理教研员,要及时发现和推广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的经验和做法,努力牵线搭桥,沟通信息渠道,提供条件,达到相互学习、共同研讨提高的目的。

学校应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创造良好的地理教研环境。要加强和改进教研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使教研活动真正成为教师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基本形式。应在备课、讲课和评估诸环节上制订一套科学的管理和实施方案,以引导和推动地理教学的发展。

三、围绕素质教育的主题,积极开展地理教学改革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力军。广大地理教师应尽快从因高考出现不谐之音造成的失落心态下解脱出来,挺起腰杆、振作精神,很好地顺应全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大潮,以新的机遇、新的起点、新的追求,积极开创地理教学的新途径,努力探索地理教学的新模式,使非高考科目的地理教学能抢先一步走出“应试教育”弊端造成的误区,以结束那种狭隘、陈旧的教育思想和死板单一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素质的危害,大刀阔斧地进行地理教学改革。当前,围绕素质教育的实施这一主题,中学地理教学改革应注重以下十个方面:面向结果的教学与面向过程的教学并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一般能力培

养与创造品质形成并重;知识的形成与品德的培养并重;教师指导与学生学会学习并重;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并重;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并重;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并重;必修课与选修课并重;教材改革和教法改革并重,努力使中学地理教育成为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四、结合教学内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地理教材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教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要善于根据不同学段,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很好地发挥教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并强化学生的现代观念和现代意识。在这方面,应进一步搞好以下几方面的教育:

1.通过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前、后全国和家乡各条战线发生的巨大变化,来弘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如通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的比较,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科学技术成果的比较,治山、治水、改造自然成就的比较,家乡人民文化、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比较,特别是通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用事实雄辩地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

2.以国情教育为依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地理教学中,既要善于通过展示我国地理国情的优势,来激发和强化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又要善于通过指出我国地理国情的劣势,例如:山区面积广大、自然灾害多发;许多地区环境严重污染,生态条件恶化;人口压力大,人均资源和各种产品占有量偏少;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综合国力还待于进一步加强,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等等,使学生在产生必要危机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难得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以上两方面的教育,达到让学生逐步树立无限热爱祖国,立志建设祖国,改变祖国面貌的雄心壮志。

3.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等世界性的重大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强化学生的全球意识、忧患意识、未来意识、开放意识、开发意识和创新意识等,从而促使学生思想素质的健全和提高。

五、改进课堂教学和开展课外活动结合,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非智力因素

当前,由于受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一些学生中存在着厌学地理的倾向,这直接影响着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要克服这一问题,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很好地改进教学方法,并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精心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注意教学艺术,以努力捕捉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每一教学环节能紧扣学生的心弦,磁石般地吸引住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针对高中地理理论性、综合性强,兼具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二者的特点,在教学中应改单向的“注入式”为双向的“反馈式”,在课堂中变单纯的“听讲式”为多法“启导式”,知识的传授从“封闭式”的照本宣科转向“开放式”的旁征博引。针对初中地理区域性、实践性强及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合理、巧妙地安排“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动手练习”等活动内容。

中学地理学论文篇7

地理这门学科实际上非常生动有趣,教师展开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利用多媒体、各种直观教具,或投影仪等,将教学内容以动态化的形式呈献给学生,生动直观的画面非常形象,能够将抽象知识具体化,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提高了学生的现场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有效丰富了学生掌握的信息量,调动了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都上升到了新的层次。

三、对教学方法创新,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实际上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师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在这个过程中相互沟通、启发,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分享经验与知识,达到情感上的交流,分享彼此的观念与体验,丰富教学内容,经过探索实现新的发现,最终形成共识,实现共同发展。教师展开地理教学,要注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改变唱独角戏的状态,不能采取满堂灌教学方式,多途径进行师生互动。对学生做好引导,使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启发学生,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学生的议论,详细讲解重难点,做好归纳总结与评价。教师应对途经开辟信息反馈渠道,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对教学进程有效调控。多多运用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更好地巩固,使学生能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提升学生在地理方面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潜能与创造性,提升课堂教学活力,构建愉悦轻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快乐的体验中轻松完成学习任务。

中学地理学论文篇8

2、社会各界对地理的支持力度不够

众所周知,在初中还有高中的教学课程中,地理并没有被摆在一个很关键的位置上,得不到学生、老师的足够重视,在大学教育中受重视程度更低。老师教授少、家长不重视、学生们不愿学等现象都对地理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从而导致地理这门学科很冷清。现实社会中人们对地理这门学科的不在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理教学的长远发展。

二、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新课伊始、力求新颖

为了上好每一节地理课,在讲新课的开始,教师就应该以活泼的话语,富有深意的问题,有趣的实验,耐人寻味的案例,或者在课堂中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实物、模型等,由此进入到课程的讲解,可以有效的将学生带入到课程之中并且对于知识的学习更加渴望。例如,在讲到“洋流”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引用历史上一个战争的例子进行课堂开头的铺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关闭了发动机的德国的潜水艇,顺利地通过了由英军把守的直布罗陀海峡,并且在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间畅通无阻,成功的避开了英军的炮弹,不但如此还在背后给英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当学生思考完之后,教师再揭晓答案,告诉学生其实是洋流帮了德国潜艇的这一大忙。这样一段有趣且真实存在的开场白必定能引起学生上地理课的兴趣,能将许多思维还处在游离状态的学生迅速地拉回到课堂中来。从而,为继续讲解其他地理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师在讲课时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当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学生才会自发的、主动的投入到地理的学习过程中。从教多年,我发现兴趣就像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是学生求知的不竭动力,它能充分的激发学生自身的潜力,从而使其变得更加优秀的表面状态。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根据教材能容并且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的生活经历,创设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丰富的、有趣的、生动的学习情境;更重要的是学习情境中的问题要有知识性和挑战性。比如,在讲“热力环流”这一节中,教师可以采用小实验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情境如下,在玻璃杯里面放上一些沙土还有水,紧接着使用荧光灯直射它们,再用温度计测量水和沙子的温度,并且让学生们观察实验现象,注意水和沙子的温度,再放上一根香,试验完成后,让同学们谈谈自己观察到的现象?通过实验,让学生们就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来小组讨论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

3、正面展示、增加课程趣味

高中地理学习中,老师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正面的展示,这种直观的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中应用非常广泛,效果也十分明显。因此作为高中地理教师要更加善于使用直观的手段进行地理教学。在进行实例展示、图片、影像、模型、实验、实地观察等传统直观教学的手段的同时,还要联合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转变成生动、有趣、形象的教学。使学生们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教学的新鲜及趣味性,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制作一次“火山爆发,地震”的动画过程,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有效的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与此同时还可以感受火山爆发和地震的全过程。

中学地理学论文篇9

1.2.其次,教师在对地理学科教学认识上存在问题

虽然我国的教学体制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但是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念却不能随着教育教学体制的发展而变化,尤其是对于中职学校教学来说,由于地理属于文化课,不属于专业课,所以大量教师在教学中掉以轻心,不能将地理学科教学与专业课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所以中职地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长期滞后,影响了中职地理学科教学水平的提高、影响了学生地理素养的提高。

2.中职地理教学创新策略的研究

2.1.第一,加强师生融合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师的讲、学生的学,更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所以,师生之间只有不断融合,才能为高效率教学做好准备。新课程改革也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师生之间是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师是知识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这样才有利于中职地理课有效教学的开展。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精神振奋。再次,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及时的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同时学生有什么想法、事情还可以与教师及时沟通,来实现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局面。

2.2.其次,要结合专业开展教学

我们知道,中职学生更加注重专业学科的学习,所以,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需要发挥出专业课程的有谁,即在教学过程中将专业知识与地理学科教学相结合,这样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中职铁道运输管理专业地理教学,铁道运输管理专业所学内容涉及到运输方式的选择、旅游资源的分布,这些内容都与地理知识息息相关,所以,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将地理知识与铁道运输管理专业知识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再如中职音乐专业的地理学科教学,我们知道在中职音乐专业教学会涉及到民族音乐教学,因此,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渗透一些音乐专业知识,如在讲到区域地理内容时,我们教师就可以相应的介绍我国各个区域的民族音乐发展,即不同区域的人民创造出来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和舞蹈,丰富了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

2.3.采用多样方法

中职地理教学中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这是决定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教师应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中职生比较懒,缺乏主动思考的意识,如果教学中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开启学生思维,必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从而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启发式教学方式有很多,如对比启发式、直观启发式、设疑启发式等。教学“自转公转”时,可以用列表形式比较自转与公转在方向、周期、线速度等方面的特征,先给学生讲解自转的一些特征,然后启发学生阅读完成公转方面的内容,并进行讨论,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中职生抽象思维能力差,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加强方法的直观性。

2.4.进行有效评价

新课改倡导“立足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观,有效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正确合理的评价。由于学生水平存在差异,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其实错误本身就是有效的教育资源,教师应很好的利用而不应视而不见,所以评价应客观,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及时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具体来说有效评价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重。在原来结果性评价的基础上,增加过程性评价,融入学生平时学习的态度等;其次加大情感比例。评价注重课内外的学习,建立考试+课堂表现+回答问题+作业等评价模式,这种模式重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有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中学地理学论文篇10

地图是地理教材最基本的插图,地图既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最必须的工具,而且也是最直观、最简明的地理“书”。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地图进行教学,首先需要做的是,要明确读图的要求,地理教师要指导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在地图上去寻找需要寻找的东西。其次是定位,就是根据教学需要,要明确地理事物的经纬位置以及海陆位置、地形位置和其他与之相关的位置,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础。此外,在地图上要找出有关的地理事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再抓住这些主导因素,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对此知识点的印象。为了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教师也要根据大纲的要求指导学生去理解记忆事物空间的分布特点,让学生能读会填。此外,教师在使用地图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结合图表的标题、图例或者是地理热点等对图表进行分析,从地图上获取必需的地理信息,并且适时的进行板书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达到观其“图”能够知其“地”,然后再知其“地”,能够求其“理”的学习目的。

三、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地理教材有三分之一的内容都是由图像组成的,图像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地图也是他们学习地理知识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教师要教会学生直接在图像中获取自己必需的地理信息。在实践教学中,地理教师要充分的结合课本、图册等工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逐渐的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这也能够为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很多学生喜欢跳过枯燥的地图,直接去看教材上的彩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及时的引导,改变学生的这种错误的思想认识。比如,组织学生探究“东南亚”一节内容时,我首先是引导学生去看《中南半岛河流与城市的分布》图,然后告诉学生这是一张地形图,这节课主要是学习“中南半岛地形的分布特点、对河流、城市分布的影响”,根据教学内容,再提出相应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去看分层设色的地形图图例,让学生明白其中不同的颜色则代表的不同的海拔高度,然后在分组讨论,然后再将“中南半岛各地区的不同海拔高度以及范围”叙述出来,结合这些再回答教师提出来的问题。这个时候,学生们也会非常热情的展开讨论,课堂的氛围也异常的活跃起来。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们也很顺利的总结出是由于北高南低的地势导致了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然后再根据河流上、下游的相对高度推断出了上游的水湍急,水力资源非常的丰富;下游的河谷展宽,泥沙沉积则形成了冲积平原。这种让学生观看地图,然后再讨论的教学方式,既能培养学生从地图中获取需要的地理信息,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中学地理学论文篇11

另一方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例如,滥伐森林和植树造林都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一系列的不同影响。为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还会和学生们就谈到的这些实例展开分析探究,并且鼓励学生们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见解。这个教学过程不仅能够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这也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很有效的途径。

二、优化教学设计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具备还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方案设计不仅决定着整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也是对于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指引。教师应当优化教学设计,在课堂中加入更多学生间的交流互动以及学生们自主学习的环节。这不仅是对于课堂教学的一种丰富与拓宽,这个过程也能够留给学生们更多思考与体验的空间,可以深化学生们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与认知。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都很有帮助。在学习“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这一节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话题研讨课程,我组织学生们就“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展开了相关探究。在展开具体教学前,首先我做了较为详细的教学设计:本节内容会分两节课完成,第一课时让学生探索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第二课时讨论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本节课完成第1课时,主要是探索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内容涉及黄土高原区的气候、地貌、内外力作用、经济发展状况等知识。本节课知识跨度大,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的探索,使学生对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有明确的认识,从而认识到治理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的紧迫性,正确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第2课时讨论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治理措施”打下基础,同时为分析其他区域的存在问题及治理找出分析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整个教学设计中十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设计了很多学生间交流探讨与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只有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凸显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理念,才能够真正在教学实践中让这个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三、提高学习动机

想要有效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样非常重要。学生只有具备正确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目标才会有针对性地展开学习实践,才会在地理课程的学习中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才会借助更多的自主学习与独立探究来进行有效思考与知识体验。学习动机不仅是学生学习一门课程的原动力,这也能够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只有具备这些正确的指引,学生们才能够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并且在过程中有更多收获。以“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的教学过程为例。

中学地理学论文篇12

(一)试题自我检测与提升

在现阶段有效教学模块中,突破常规的教学方法应用是必要的,这就需要进行梳理模块及其训练模块的协调,进行导与练的结合。保证对课表及其考纲的结合,进行优秀的试题的筛选,保证学生的积极学习及其练习,使其在日常的试题练习中,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再通过复习及其教学引导,进行知识点不足的分析。一般来说,有效教学教学模块需要进行试题实践的开展。这些地理试题一般都是多年累积的好题目,比如历年的高考题、模拟试卷等。在训练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不断训练,进行自身地理知识薄弱点的发现,了解自身的知识能力的缺乏,从而进行求知欲及其好胜心的营造。在当下试题整合模块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试题的整合,保证其试题的清晰化、直观化,保证那些直观形象、逼真文字的呈现,保证学生的欣然接受,进行学生的注意力的吸引,进行学生的求知欲的探讨,保证良好教学效果的提升。通过对时代性强的试题的选择,更有利于提升地理教学的效率。比如在人文地理教学模块中,进行实时材料的更新是必要的。比如针对最近一次的人口普查资料进行更新。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一系列的人口大城市不断发展,这也需要教师进行及时更新。在试题教学模块中,要针对那些怪题展开辩证的分析。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教师肯定手头有很多比较难懂、奇异的题目,通过对这些题目的选取,一定程度能提升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教学资源的互动,教师在该模块中,要做好相关的演练及其检查工作。

(二)综合有效性方案

在高中地理教学拔高阶段,教师要注重对于基础地理知识的回顾。特别是一般性的知识点,学生都是比较容易忘记的。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地理知识的有效复习,进行不同知识点脉络关系的探讨。在每章节复习过程中,让学生先自己复习一遍,而后搜集学生复习过程中的问题,再进行补充。或者教师进行整体教材知识大纲的学习,以此构建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了解脉络。学习的过程是比较复杂的。教学也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经验的总结,其需要教师做好相关的引导工作,进行合作教学及其自主教学模块的协调。在教学模块中,进行少量习题的布置是必要的,这是学生地理知识巩固的需要。在课堂教学模块中,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必要的,从而防止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出现。比如在上下课习题联系中,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题的精选,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培养思维的严密性。然后,再选一至两道综合题,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都会学生用规范科学的地理术语进行表达。这一环节一般约需10分钟。通过对备选方框的提供,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反馈交流,这就需要进行教师的教学手段的更新,进行自身教学魅力的提升,积极做好与学生的互动及其交流。每一个学生内心都有一把尺子,能够衡量出任课教师的知识深度及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教学的最大有效性,与学生形成良好的朋友关系是必要的。然后,我把学生反馈上来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把学生集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再备课,进行查漏补缺,弥补平时教学中的不足,保证地理有效教学模式建构的实践和探索,模式操作始终以新课标和考纲为统领,围绕其展开学习、知识构建和拓展,并注重师生互动。

中学地理学论文篇13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地理形象内容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通过实物、模型、幻灯照片、声像资料等表现具体可观的地理形象;二是通过教师生动丰富的语言,描绘出具体的地理情境;三是通过简洁的线条符号和地理示意图形附加少量的说明文字表达一定的地理知识内容的形象化图示。它们都为教学中构成地理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

    二、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幻灯片上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缩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我们都知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人尽皆知,但这一点仅从流域的平面图中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的结论)。而在讲解黄河中游特点时,教师事实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学生,因而,这一要求对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难。

    三、联系生活实际,活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水产业和野生动物及自然保护区等章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死记硬背去掌握水产品的种类及分布、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及所保护的珍稀动物,出现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的现象在所难免,甚至比比皆是,但教学中如能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结合,则效果就大不相同。例如:利用温州地处东海之滨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让学生凭自己的生活经历讲出所吃过、见过或了解的鱼类,再把这些鱼类按生活在淡水或海洋进行分类,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如,把野生动物的分布情况与国内的旅游景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许多学生原本对珍稀野生动物本身并不感兴趣,但因为平时的一次旅游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念念不忘,利用这种潜意识去识记野生动物或自然保护区就成了他对以往旅游的美好回忆。效果自然也不同凡响。人类学、心理学、生理学、逻辑学的新发现证实:人类具有巨大的潜能。人类储存在脑内的潜能惊人,平常只运用到潜能资源的10%。美国着名心理学家乔瑟夫·摩苏博士说:“人的潜意识好比一座‘冰山’,浮出水面一小部分是意识,而潜意识隐藏在水下大部分。……人只要适当地加以运用,记忆就变得十分轻松。”

    实践证明,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越贴近,其学习的兴趣和识记的效果就越好,期间的思维活动也越活跃。

    四、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诚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引发学习热情,可以从邮票、旅游、动物世界等多种角度进行切入,以充分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但一切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地理教学本身旨在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例如:长江大堤上的“万寿塔”塔基为何要“建”在九米多深的地下?你知道原因何在?从中可以揭示哪些相关的地理知识?

    粗粗一看,万寿塔与地理知识能有什么关系,至多因为塔身太重而江堤地质不硬陷入地下的吧!如果没有仔细思考,这一结论很迎合常人心理,但事实上,众所周知,塔基原本是在高出河面数米的江堤上,因年代久远,长江受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并超过塔基,为了保护塔身免受江水浸蚀而在四周筑土叠砖,年复一年,四周越来越高,塔基便“越陷越深了”。那么这个原因本身又是怎样形成的?这就可以联系到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点植被情况:长江上游多穿行高山深峡之中,水流湍急,落差大,植被情况相对较好,即便有泥沙入河,也因流速快而不能沉积。中下游河道流经平原地区,地势低平,使流速减缓,必然使泥沙沉积,抬高河床。通过“万寿塔”塔基低于地面这一普通现象,引发学生进行地理方面的逻辑思考,从而达到深化教学的目的。

    五、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特意对一些问题进行设计,以定向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中的某一方面的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转变看问题的角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往往会犯单向性思维的错误,这种情况下,教师引导他们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是至关重要的,往往有“蓦然回首”之功效。如:有学生问:“老师,你曾说过南海诸岛中,岛屿都很小,而且尽是珊瑚礁”,“这样的岛还值得保卫吗”?问题提得很幼稚,但很实际。因此教师仅从岛屿本身去解释是很难有说服力的。但如果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根据“海洋法公约”岛屿拥有与大陆一样的权利。可以围绕岛屿划定其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等各类管辖海域。据海洋学家测算,一个面积为2平方千米的小岛,从围绕该岛的领海基线起划定宽度为12海里的领海,则该小岛即可拥有面积为400平方千米的领海海域,此外还有12海里的毗连区及从领海基线起算宽度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可想而知,为什么不能放弃哪怕是再小的看似毫无价值的孤岛了。象这样把审视问题的角度进行变换而使问题变得明了,极易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2、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

    同样是上面的小岛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充分让学生理解其保卫的价值,小岛作为国土的一部分,不仅具有主权意识(国防意义),而且具有广阔的资源价值(海域内的石油、天然气、矿产品、鱼类及其他生物),更具有开采捕捞形成的经济价值。例如在“南海诸岛”的教学中,南海诸岛,绝大部分是水下暗礁、暗河和暗滩,岛屿不多,其共同点是海拔低(最高的石岛海拔不超过15米),面积小(最大永兴岛仅1.85平方千米),南海诸岛分布范围展布在南北纵长1800千米,东西横宽800多千米的南海广阔海域,约160万平方千米,占我国管辖“蓝色国土的一半还多,其主权方面政治意义可想可知。同时从自然资源方面思考,岛上长夏无冬,林木繁茂,海岛众多,鸟粪积藏量十分丰富,为农业发展提供理想的天然有机肥,具有相当的经济开发价值。再者,之所以聚集众多海鸟,缘于就近海域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所以这里也是中国第二大渔区和重点开发渔区。第四,据科学勘测表明,南海盆地如同其他海底盆地一样,均已发现有大型储油、气的地质构造。因而保卫南海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珊瑚小岛,其意义远不在于小岛本身,而在于它是扞卫国家的领土主权,保卫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和丰富的石油及矿产资源。因此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

    3、通过引导学生转换问题形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