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教学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中学美术教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学美术教学论文

中学美术教学论文:中学欣赏教学及美术教学论文

一、欣赏教学对于美术教学的意义

中学美术教学与其他科目教学不同,既要秉承学术上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也要遵从艺术的发展形势,把握感性的情感表达与思想内涵。因此,中学美术教学要平衡好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关系。欣赏教学是美术课程中的基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用心感悟艺术品,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以及内在的思想。因此,欣赏教学的开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可以在理性教学的环境下形成感性思维,积极融入中学美术教育,有效强化美术教学的艺术特性。首先,在没有开展欣赏教学之前,学生与艺术作品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学生难以用艺术欣赏的眼光品评艺术品,难以理解艺术品深层的含义。应用欣赏教学法后,教师带领学生共同鉴赏艺术品,并在此过程中,教授学生如何欣赏艺术品及艺术品欣赏的意义。通过这种教学,学生会对艺术品产生全新的认识,建立起与艺术品沟通的“桥梁”,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体悟,感受艺术品的艺术魅力。这对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以及学生人格方面的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其次,以往美术教师在进行课堂授课的过程中,与其他科目教学一样采取固有的教学方法,没有根据美术学科的特性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师生之间的交流存在隔阂,导致美术课堂教学质量不高。作为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教学与固有的美术教学并不相同。美术教师带领学生欣赏艺术作品的整个过程,其本身就可以理解为师生之间的一次良性交流和互动。美术教师与学生在就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自然拉近了彼此的关系,改善了课堂的教学氛围,提升了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这为之后美术教学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随着学生思想上的不断成熟,欣赏教学更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思想的表达,让学生在与美术教师交流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进而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底蕴。,通过对欣赏教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欣赏教学并不仅仅是带领学生对美进行探寻,同时还涉及诸多方面的内容,从人文到思想,从艺术到哲学,都有所涵盖。因此,学生在接受欣赏教学的过程中,会在多个方面有所提高,对知识有了多维度的认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对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行了有效的提升,并让学生在欣赏艺术品的过程中产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崇敬之情。这对于改善中学美术教学现状,弥补中学美术教学的不足都有着正面的作用。

二、优化中学美术教学中欣赏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

在对欣赏教学意义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欣赏教学与美术教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开展欣赏教学可以让学生转变对美术教学的看法,积极投入美术学习,并在与教师的不断交流和互动中,得到自我提升。因此,中学美术教学必须在欣赏教学的支持下才能高效、顺利地开展,并在艺术性方面有所提高。欣赏教学对美术教学至关重要,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使得中学美术教学的发展受到了限制。中学美术教师应积极解决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欣赏教学应用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使欣赏教学的质量有所提升。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学美术教学中的欣赏教学进行完善:

1.发挥引导作用,激发学生感知

以往的欣赏教学主要由教师带领学生对艺术品进行鉴赏,并使学生感知艺术品的魅力。因此,以往的欣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作用,这种陈述式的教学方法,一味向学生灌输审美思想和艺术构成方面的知识,并不能让学生真正产生对艺术作品的感悟,学生缺乏自己的想法,这与欣赏教学的教学宗旨相悖。因此,今后在欣赏教学的过程中,中学美术教师应摆正自己在欣赏教学中的位置,对学生进行有益的引导,而不是直接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美术教师要注重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主动发表对艺术作品的看法。要想做到这一点,美术教师需要改变平铺直叙的讲授方法,要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思考。如,在欣赏印象派画家莫奈的《日出》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谈一谈对该画的理解,并就该画的艺术成就做出自己的评价。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也更容易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审美观念。

2.营造教学氛围,强化学生感悟

无论何种科目的教学,要想提升教学质量,关键在于使学生融入学习氛围,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欣赏教学也不例外,美术教师要想真正发挥欣赏教学的作用,就要让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真正做到用心感受艺术作品,而不是肤浅地仅从外形、色彩等方面对艺术作品进行评判。首先,美术教师在进行欣赏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进行教学氛围的营造,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氛围中,情不自禁地被艺术作品所吸引。如,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中国水墨画作品的过程中,可以在班级内播放一些传统的古筝乐曲,让学生在古朴优雅的氛围中欣赏水墨作品,有效强化学生的感悟能力。其次,要对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深入挖掘,注重人文方面的教育,使学生的情感可以得到充分调动,让学生带着情感欣赏艺术作品,提升欣赏效果。

3.丰富教学手段,保障教学质量

欣赏教学以艺术作品欣赏为主,但现代中学的教育资源有限,不能为学生提供真正的艺术品,也没有足够的时间经常带学生去艺术馆、画廊等地进行参观。因此,多数欣赏教学都是借助教材图片或者一些大型图片教具,这使得艺术作品的真正魅力很难被展现出来。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中学美术教师应借助现代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丰富教学手段,通过大屏幕向学生播放艺术作品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可以对艺术作品进行具体、、深入的了解。为了让学生了解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纪录片或者教学微课,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被激发起来,真正实现欣赏课的教学意义。

三、结语

我国中学美术教学在一些地方存在不足,其中欣赏教学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因此,改革欣赏教学需要中学美术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氛围,通过多种方式弥补欣赏教学的不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作者:王海明 来璐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中学美术教学论文:农村中学美术教学论文

一、充分利用校内的美术资源

1.校内图书室的合理利用

美术教师要上好一堂高质量的美术课,课前不仅要准备大量的资料,还应要求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但是由于农村的资源有限,教师就要有效地利用学校图书馆。如,上欣赏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美术书籍,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就会踊跃发言,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2.学校走廊、宣传板的合理利用

一些农村学校虽然没有专门的美术教室,但是每个学校都会有走廊和宣传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展示学生的美术作品。学生下课后会看到自己和其他同学的作品。教师定期更换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学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还可以陶冶情操。

二、巧妙利用校外的美术资源

在五年的农村教学生活中,笔者发现了农村美术学校存在城市学校所不具备的优越条件和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农村、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因而农村美术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巧妙地运用身边丰富的课程资源,大胆地开展农村特色的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1.就地取材,变废为宝

要想上一堂高质量的中学美术课,除了需要教师精心准备教具、设计教案外,更重要的是学生也要准备材料和工具。农村可再利用的废旧资源较多,如,废旧挂历、年画,可以用于手工制作包成书皮,还可以用于剪纸、绘画等;鸡蛋壳、火柴等用来贴画及造型训练;卵鹅石也可以进行手工绘画、雕刻制作;树皮、树叶、杂草及藤类可以用来粘贴和手工制作;黏土可以用于泥塑造型;等等。这样既可以变废为宝,让学生养成节约的好习惯,又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

2.发掘资源,活跃课堂

其一,利用农村自然景色拓展学生绘画范围。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可以成为良好的教育资源,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笔者发现了自然美,有弯弯的河流、蜿蜒曲折的田间小路、广阔的农田、幽静的村庄以及各种树木、连绵起伏的小山坡和各种色彩。农村的中学生对地里的农作物、山上的野生植物都非常熟悉。小河里结伴而行的鸭子、碧绿的禾苗、金黄的麦田,样样景观都令人赏心悦目,都可以作为素材让学生进行美术创作,这些都是城市学生不能切身感受的。

其二,利用农村农作物丰富美术课堂。在农村,一年四季都有各种各样的瓜果蔬菜,这些形态各异的农作物可以成为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材料和内容。如,在装饰活动中,可以利用的植物种子有菜籽、毛豆、红小豆、黑豆、黄豆、蚕豆、青豆、白云豆、扁豆、红豆、荠菜籽、葫芦籽、玉米、花生、高粱等。此外,学生还可以收集树叶、贝壳、果核、干草等运用到装饰中,通过贴贴、剪剪、画画等形式,将它们制作成漂亮又有特色的美术作品。学生在与农作物的接触过程中不断拓展思路,他们把农田里的稻草、玉米皮、高粱秆等扎成不同的造型挂在教室的墙上,美化环境。他们也深深感受到了农村资源的无穷魅力,在创造的天地间自由飞翔。

其三,农村文化在美术活动中的利用。文化是人类得以成长的核心因素,每一个地方都有各自的地域特征和地方文化,农村文化有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如,笔者所在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拜泉县富强镇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地域特色,这里的民间艺术等都是丰厚的教育资源。这里有许许多多的历史人物、民间传说、民间游戏、地方风俗等,这些都显示出了富强这块人杰地灵的沃土深厚的文化底蕴。农村孩子生活在这样具有地方特色的环境中,陶冶了情操,同时增加了对家乡的热爱。农村文化给美术创作添加了丰富的素材。

三、结语

艺术来源于生活,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美术。美术教师只要善于发现,就知道农村的资源是进行美术教学的无尽宝藏。美术教师应合理利用并挖掘美术教学资源,开放中学生美术学习活动的空间,多引导学生观察这片质朴的土地,摄取身边的画面,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美术,走进美术世界,这样学生才会喜欢美术课,并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农村的美术教育才会逐渐走向正规。

作者:李忠杰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中学美术教学论文:农村中学美术教学论文

一、引言

初中美术教育作为初中九年义务教育的必修艺术文化课程,也是学校德、智、体、美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内容。初中美术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初中生的美术、人文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对于培养初中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在农村美术教学中,由于美术教学设施条件差、学生重视不足以及教学方式落后,造成农村初中美术教育一直属于初中教学工作的薄弱环节。因此,重视美术教育在初中义务教育中的重要性,提高农村初中美术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农村初中生的审美意识,已经成为当前农村初中教学改革的关键内容,这对于促进农村初中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农村初中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农村初中,学生、教师以及学校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对于初中美术教育重视不足,一直将初中美术作为副科,不仅分配给美术课程的课时不多,而且必要的基本教育教学设备也不齐全,造成农村初中美术教育水平一直得不到提高。

2.农村初中美术教育教学方法落后

当前,在农村初中美术教学的教学方法上,对于美术教育的功能以及美术教育教学任务认识不清,在课堂教学中仅仅是以绘画作为教学目的,通过对一些艺术作品进行简单的临摹来追求技法训练。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与创新能力,对于农村初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创造是十分不利的。

3.师资紧张,设施缺乏

在农村初中美术教育教学上由于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农村初中美术教学设备缺乏,而学生家长为学生购买颜料、水彩以及其他美术工具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学习所需要的基本环境条件较差,教师也难以根据课程需要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这些都是制约农村初中美术教育水平提高的硬伤。

二、初中美术教育教学开展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在农村初中美术教学上,应该将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主体,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出能够独立思考与创造的空间,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对于初中美术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2.创新原则

对于农村初中美术教学,必须强调创新,可以根据故事情景、生活现实、虚幻内容或者是自由发挥等几种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能力。

3.启发性原则

在农村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还未步入成年,因此视野范围相对较窄,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学生自主探索能力,探索对于艺术的认识,对于各种美术表现形式的认识,重点在于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能力。

4.因地制宜的原则

由于农村初中教学资源有限,因此在农村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身边的各项资源,因地制宜的开展农村初中美术教学,注重利用当地的民间艺术资源,丰富美术教育活动,体现出农村初中美术教学的特色。

三、提高初中美术教学的可行措施研究

1.提高农村初中美术教育作用,增强师资以及硬件设施投入

国家一直提出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教育上更应该如此。首先,农村初中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在政策上应该向弱势的农村倾斜,重视美术教育,可以增加专业的初中美术教育教师,也可以通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初中美术教育老师的能力水平。其次,对于农村初中,应该增加各种教学硬件设施,逐步改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不合理的现象,通过齐全的软硬件设施,尤其是多媒体教学设施,提高农村初中美术教育水平。再次,相关主管部门应该强化对于初中美术教育教学的监督检查,重点掌握各初中学校的美术教育方面的课程是否齐全,美术专业的教师是否配齐,并对学生在美术教育方面的学习成效进行定期的摸底检查,通过这些措施,提高初中美术教育的学习效果。

2.激发学生对于初中美术学习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应该深入的了解学生,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按照不同学生在接受能力上的差异性,制定有针对性的美术教学方案,重点是要允许学生按照兴趣的不同方向来学习美术课程。其次,在美术教学课堂活动开展过程中注意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结合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来创设生动灵活的美术教育课堂气氛,同时借助不同的初中美术教材,采取独特的美术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再次,由于美术教育是一项创造性与思维性很强的功课,因此对于初中美术教育教师应该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思维能力,对于学生应该多鼓励,以便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在农村初中美术教育中应该注意结合实际,适当的融入乡土艺术

在美术教育新课标中也明确地提出了,要尽可能结合自然环境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资源来开展美术教学。广大的乡土地区能够为农村初中美术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这些天然的素材为初中美术教育提供了较好的创作材料。因此,在农村初中美术教育中,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初中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积极地从身边寻找各种美术素材。同时,在农村初中美术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各种乡土艺术的融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美术教育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够降低农村初中美术教育学习的成本,拓宽农村初中美术教育学习的资源,真正的做到就地取材。通过这种形式,逐步的让学生体验到地方的艺术特色,逐渐培养学生对于乡土艺术的喜爱,这对于传承我国不同区域的乡土文化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农村初中美术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

农村初中美术教师对于美术教育课堂质量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提高农村初中美术教育水平,必须依靠提升农村初中美术教育教师的素质与创造能力。首先,在农村初中美术教育教师的引进上,应该尽量在的美术专业院校毕业生中择挑选择,特别是有志投身于农村美术教育建设的人才。其次,应该通过培训交流或者是学习等多种途径,尽可能的提高农村美术教师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内涵非常丰富的学科,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同时也可以提高初中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农村初中美术教学中,应该不断地分析探索制约农村美术教育水平提高的原因,并通过钻研与大胆地开发,形成特色化的农村初中美术教学,逐步培养学生欣赏、感受与创造美的意识能力,进而在农村初中美术教学中推广贯彻新课标,提高农村初中美术教育质量。

作者:陈玉静单位:山东省济阳县济阳街道办事处中学

中学美术教学论文:初中学生参与美术教学论文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美术教学中来就必须要改变这种对立的师生关系,努力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距离,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好感,使学生实现积极情感的转移,使学生对美术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正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亲其师,信其道”。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对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对师生关系进行重新审视。教师并不只是传道授业,是知识与智慧的化身,而且要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鼓励学生,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让教师能够真正地走进学生,与学生敞开心扉,进行心灵对话。这样自然能够换来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喜爱,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也就在无形中形成了。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求知的欲望

学习环境以及学习氛围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时的心情。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种舒适、愉悦、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就会以一种十分欢快的、积极的心情投入到知识的学习和探索中来。对知识的掌握和占有欲就会凸显出来,由此表现出来的就是强烈的求知欲望。相反如果教学氛围紧张、枯燥,学生自然也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与不安的心理,而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来。这样的教学即使教师付出再多,学生依旧是游离于教学之外,成为教学的附属,教学效果自然事倍功半。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着力为学生营造愉悦而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处于积极、良好的教学氛围之中,这样会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正面情感效应,使学生对教学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与强烈的求知欲,这样的教学自然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要改变以往教学中黑板加粉笔的单调式教学,教师要学会运用优美的教学语言、高超的教学技巧、先进的教学工具来为学生营造愉悦而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陶醉其中,身心放松。例如,《花鸟画的欣赏》这堂课的教学,我在教学伊始就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大自然中花儿盛开、鸟儿起飞的美丽画面,让学生抛弃单纯学习的沉重心情,敞开怀抱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此时在没有我任何提示和引导的情况下,学生便自己欣赏起了教材中的花鸟图画,并且津津乐道地用自己的美术知识来描述和进一步学习。这样我就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和谐的、轻松的、优美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这样的情境中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和提高,从而自主而积极地投入到了学习之中。因此,我们想要轻松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的情趣,就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环境和氛围。教师用自己的知识和素养来精心地为学生创设和营造适宜学习的环境,较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三、巧妙设计有探索性问题,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

初中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通过提出富有探索性的问题,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得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来,展开积极的探究活动,这样的教学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一味地说教,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与机械地记忆,使得学生失去了展现个性与展开思考的权利。我们要为学生设计富有探索性的问题,以问题来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将学生带入求知的愤悱状态,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参与教学的空间,使得学生的个性得以展现、潜能得以挖掘,不仅可以让学生亲身经历教学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更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与教学内容的密切关联,加强问题本身的针对性与目的性,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兼顾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才能实现问题面向全体学生,激起全体学生学习的激情、参与的动力,使教学成为全体学生共同探究的平台。

四、结语

总之,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我们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学原则,以学生为出发点来设计教学活动,突出美术的学科特色,着力为学生打造一个富有活力与朝气的美术课堂,这样才能让全体学生主动地参与进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作者:张景华单位:河北省迁安市建昌营镇建昌营初级中学

中学美术教学论文:电子白板应用的中学美术教学论文

一、基于电子白板的中学美术教学

(一)教学理论基础

基于电子白板的中学美术教学理论基础包括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思维发展理论等。其中,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强调知识观、教师观、学生观,倡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思维发展理论强调思维的重要性,指出了问题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相关的问题也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基本原则

基于电子白板的中学美术教学需要坚持多项原则。具体为:及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第二,坚持启发引导原则;第三,坚持实践性原则;第四,坚持分层性原则。

(三)处理好三种关系

基于电子白板的中学美术教学需要处理好三种关系,具体为:及时,处理好基础知识与实践创新能力两者之间的关系;第二,处理好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第三,处理好学生和学生多个个体之间差异的关系。

(四)形成科学的教学结构

基于电子白板的中学美术教学需要改变教师以往的使用粉笔和黑板进行语言讲授的教学方式,而应该形成科学的教学结构。具体表现为:及时,教师活动。教师的活动包括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确定课堂学习的主题与重点、组织与指导学生进行具体的课堂学习实践、评价学生反馈回的学习信息等等。第二,教学流程。教学流程即为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导入、呈现课堂学习的主要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互动探究性的活动、教师促进自身以及学生的发展等等。第三,学生活动。学生活动为思考所学与所见问题、提取相关的学习信息、进行知识的分析和综合、实现创新应用等等。第四,白板作用。白板作用即为呈现多样化的学习资源、重点性的记录学生发言、存储相关信息、实现学生的练习和教师批改活动等等。

(五)形成新的教学流程

基于电子白板的中学美术教学需要形成新的教学流程。新的教学流程可以总结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呈现教学目标,开展探究性学习;联系实际,使用规律;教学拓展;课堂总结。

二、基于电子白板的中学美术教学实例——以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为例

(一)教学设计部分

1.大纲、教材、学生三部分分析

教师要分析美术教学的大纲,分析学生学习活动使用的教材,分析当前学生的基本知识基础及基本技能与能力,以及学生的差异化。其中,最重要的是进行学生学习特征的分析,具体而明确的指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差异性以及学生学习是否善于使用探究性的教学方式等。

2.教学目标

使学生对主要成就及主要雕塑作品有所了解、认识,开阔眼界、提高认识、增进知识,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也可以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设定三维目标。

3.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雕塑中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的艺术成就及艺术特点。陵墓雕塑重点是霍去病墓雕刻(地面雕刻)和秦始皇兵马俑(陶俑),宗教雕塑重点是四大石窟艺术。教学难点:分析雕塑艺术的艺术成就。

4.教学工具

黑板,电子白板

5.教学方法

探究性教学法

(二)教学活动部分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和学生通过共同观看视频进行互动,并导引出: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成就非常高,尤其体现在中国古代的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上。

2.呈现教学目标,开展探究性学习

教师指出,本节课需要了解中国古代雕塑中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的艺术成就及艺术特点,本节课还需要了解相应的雕刻艺术作品。

3.联系实际,使用规律

及时步,介绍陵墓雕塑。教师分析:古人认为,人有灵魂,灵魂不死,通过陵墓,进入天堂。然后使用电子白板展示出思考题:中国古代的历史传统是什么?然后,使用电子白板播放作品《汉霍去病墓雕刻》,学生欣赏:(内容)雕刻的是什么?(主题)为什么这样雕?(理解)霍去病墓雕刻的特点是什么?之后,以《秦始皇兵马俑》为例使用同样的方法归纳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特点。第二步,介绍宗教雕塑。教师使用电子白板动态性地介绍宗教雕塑的含义。

4.教学拓展

让学生选择某一经典作品进行实例讲解。

5.课堂总结

中国雕塑艺术的特点、中国雕塑艺术取得较高艺术成就的原因。

作者:谢月云单位:福建省安溪沼涛中学

中学美术教学论文: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我国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发展,有理想、有道 德、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学 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对于中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 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并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在处理教材方面,目前全国在“ 一纲多本”思想的指导下,编写了多种版本的中学美术课本。这些课本保持了各自的地方特色,但又在总体上 体现了大纲的精神,注意到了美术的基础文化教育作用,涉及造型艺术的各个领域,又突出了审美教育的主线 。这些新编教材的特点,是打破了长期以来在绘画教学上以写生为基础的技能训练传统,强调了以艺术观和修 养教育为中心线贯穿全教材的指导思想,以美术常识和欣赏为主导,把美术语言系统的知识技能训练纳入美育 轨道,并在这种审美教育的基础上,突出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 ,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教育大辞典》艺术条目)这个定义虽然未必, 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对我们讨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启发的。所以,今天许多人仍然主张审 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与蔡先生的观点是相通的。

必须纠正认为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的错误观点。艺术固然比较集中比较典型地表现了生活中的美, 也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但是,审美教育的内容并不限于艺术。“自然美、社会美, 特别是社会美,作为审美教育的内容,其作用是不应低估的。”(陆广智《基础美学》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把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共同纳入美育的范围,把三者结合起来;而艺术教育在三者之中自然承担首当其冲的 作用。

由此,我们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 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发展的新人。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 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 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在学校教育中,音乐、体育和美术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但光靠这几门课是不够的,这个任务的完 成应该由各门课的教学来共同承担。而音乐、体育、美术,特别是美术,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措施,并主 动配合学校教育的各方面,构成美育的统一的整体。

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二、三岁至十八、九岁之间。初中阶段的学生基本上属于少年时期,而高中阶段的 学生已开始步入青年时期。处于少年时期的初中生,是从童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在他们身上一方面保留了童 年期富于幻想、可塑性强等特点,另一方面已出现了青年的某些年龄特点。他们身体的发育还不成熟,体力和 意志还不太强,易于冲动,缺乏克制能力,兴趣广泛而不稳定,好动而容易犯规,对于生活中的善恶美丑还缺 乏辨别能力。这些身心特点,都说明了初中学生教育的艰巨性。

作为发展教育的美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 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 能训练,完成一定的低层次的美丽创造任务,以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二)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我们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有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条文进行剖析,并结 合上节所叙中学美育的任务,可将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内容作如下概括:

1.形式美感的培养。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 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 ,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 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 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 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 ,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 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传统作品指导学 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 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 和表现能力。

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每个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人只分辨红、橙、黄、绿、青、紫、黑、白等简 单的色彩,而画家和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就能表现出事物的丰富色彩的色彩变化和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互相关系。 在美术课中我们通过讲解、观察、练习,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分析 能力。进而掌握这一造型语言。在图案课里,则让学生了解诸如均衡、对比、统一、变化、节奏、韵律等形式 法则,并通过图案组织规律的训练,系统地了解和初步掌握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规律。

2.审美情趣的培养。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较大的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 感秘密的钥匙都把握住了。”(《趣味教育与教育的趣味》),国外也有人主张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种 论断虽然未必,但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是无可非议的。如一次家乡风景的写生和校园风光 的描绘,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和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

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征服过不少人,许多人从中受到了 爱美情操的感染。舍科特尼科夫绘的《又

是一个两分》使很多学生为自己学习成绩的落后感到羞涩。美术课要 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 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摩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 多方位地展开。

3.审美理想的培养。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 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 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 的情感反应。一切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 过来,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 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美术课中,教师选择古今中外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 谈话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4.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 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著名美术 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像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像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 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孩子们充满幻想,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像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这 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以他们逐渐形成的想像力为前提,又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 所以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在中学美术课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学生们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构 图、透视、解剖、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能够变无形的 想像为可视的形象,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

美术不限于绘画。随着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美术的触角已伸向了商品经销、印刷工艺、建筑装饰 和服装设计等广泛的领域。培养未来劳动者素质的美术教育,理应在上述这方面发挥作用。新编美术教材中, 列入了诸如纸盒包装,广告招贴、标志设计、壁挂设计、服装设计、折纸建筑等内容,都是为了教给学生实用 美术的知识,并训练其进行实际设计的初步技能。这些课题内容的教学并不要求学生成为将来的设计师(当然 不排除这种可能性),目的在于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激发其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愿望和追 求。

以上述四个方面为内容的审美教育,应该贯穿美术教学的始终,要克服过去以技能训练为目的的教学模式 ,使审美教育成为中学美术教育的一条主线,并用这条主线将视似独立分散的各课题联系起来,组成一部主旋 律强劲的美育乐章。

中学美术教学论文: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形式进行了改革。多媒体课件进入课堂,将现代教育技术带人了崭新阶段。笔者就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美术课堂教学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能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自发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自动投入到学习任务当中,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作出相应的调适,并能获得良好的高品质的学习效果和情感上的满足体验。对于美术教学来说,正确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能较大限度地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变。

当学生对学习的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认识到学习任务的意义时,他会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活动。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则在教学中大展身手,使教学具体、生动、形象,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多媒体信息,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即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同时,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进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爱学、乐学。如:《美术世界中遨游》一课,准备给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地认识美术世界的机会,增加对美术不同种类的了解。但书上图片不多,又没有与教材配套的挂图,欣赏实景更是不可能,这时候多媒体就是好的辅助工具。我将各处搜来的图片扫描进电脑,并精心分类。上课时,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一边欣赏,一边赞叹,很快产生了愉悦的学习氛围。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回忆欣赏过的图片,进行美术作品制作材料的分析,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培葬学生的欣赏能力

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历来是美术教育教学的难点。把艺术作品不同元素间的相互关系在大脑中形成反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利用知识经验进行综合加工,是形成审美情感和审美理解的过程。使用计算机,可以容易地将多种媒体融合在一起,并方便地展示给学生,突破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在计算机辅助的美术欣赏课中,把音乐和美术、电影与美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图文并茂、声色俱全地表现深刻主题,能充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如欣赏《格尔尼卡》时,如果只看课本中的小幅图片,学生会因为对作品内容及产生背景缺乏一定的认识,而印象不深,难以产生共鸣,影响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欣赏。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将画子投影到大屏幕上,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稍加提示作品背景、内容,通过鼠标指针,指点画中细节,引导学生观察,同时播放合适的背景音乐……这时学生就开始自觉地“设身处地”,进入某种情景,产生审美同情。学生受到欣赏对象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其审美思想的启示,展开想象,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当学生进入联想境界后,计算机播放的背景音乐重新响起,以配合着教师的解说:“是谁在画面上呻吟?这呻吟声像是一支沉痛的歌曲,是人民在痛苦地扭曲。”这时学生们原先模糊的、朦胧的审美享受就会变得清晰,学生将获得对艺术作品深层意蕴的更深领悟,从而提高了审美能力。

三、增强学生的审美创造

充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是教师操作,更多地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信息技术可以把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激情顷刻间变为形象的画面。还可以使教师的板书更加清晰并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可以把多层次、多方位的思维集中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目的是通过设计实践,帮助学生提高审美创造和实践能力。

如教学《我为校园添色彩》,要求学生用照相机、手机等多种工具去记录生活中的美,拍摄后,让学生用计算机处理拍摄的图片,截取其中有趣的画面,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来,再将自己美术实践活动的成果在班级展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美术实践的能力。这既是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美术实践的结果,也是学生发展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活动过程展现,再结合课堂内容要求,学生就能更好地形成动手创造的潜能,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四、突破教学难点在工艺与设计课的教学中,有关工艺制作的程序、步骤和方法复杂、严谨,技法的要点、难点较多,教师要做大量的示范。教师要想利用课堂时间演示一个完整制作过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绘制“简单图案”教学,仅其中的上色环节,就不是一遍两遍能完成的,非常耽误时间,而且没有办法让全班学生都能看清楚。在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只好口头教授,稍作演示,这样的教学,学生往往不能掌握技法上的难点。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我们可以将图案制作的完整程序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幻灯片进行放映,从绘制草图、拷贝、涂色,到调整、修改,色彩转换,都非常方便、快捷,整个过程展示清晰明了又独特,学生边看放映边学习,印象深刻,教学难点轻松解决。

中学美术教学论文:中学美术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渗透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中学美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美术教学以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为主的特点,在中学美术课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主要包括:一是在欣赏课,二是在技法课这样两个教学过程中进行,即通过欣赏美等审美教育和表现美等课业实践来实现,开辟一个贯穿爱国主义教育与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教育新天地。本文旨在从欣赏课和技法课教学以及注重教学方法等方面,来探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一、欣赏课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欣赏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通过中国历代美术作品简介和欣赏,让学生基本了解我国历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的情况,使他们对祖国极其丰富的古代文化和艺术遗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去理解、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通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感,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中学美术教材中的欣赏部分,有大量的中国历代以来各种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图片资料,如彩陶、青铜器、石雕、秦陵兵马俑、秦长城、汉画像石、壁画、帛画、版画及有代表性的美术家及其作品等。这些教材中,又有大量的内容蕴含着爱国思想情感因素,可谓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揭示教材的内在思想性。在教学中,应首先围绕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向学生作简要的介绍。在此基础上,对作品有关的爱国主义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进行分析,使学生逐步加深理解、领会东方文化的骄傲——我国历代美术作品自信、豪迈、博大、精深的艺术所孕育的民族传统文化精神。通过教学,引导和启发学生热爱祖国悠久的光辉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美术;培养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加深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同时,欣赏教学可采取多种形式,如结合挂图和课本图片及平时收集的史料典故进行分析讨论,可以运用投影仪放映幻灯片展示并作简要讲解,也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和画展等,使欣赏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教学方式,始终落实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之上。

二、技法课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技法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则主要通过美术作品的临蘑写生与创作等课业实践,使学生基本了解和初步掌握我国传统美术形式的主要特征和技能技法。

在引导和启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物象的理解、感受和想象进而来临蘑塑造形象过程中,培养他们对传统民族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培养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以此来激发其爱国之情。

中学美术技法教学中,教材要求对学生安排一定内容的临蘑写生、创作等课业实践,应该说,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好时机。

在课业实践方面,学习中国画是广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绘画种类之一。因为中国画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绘画,为东方绘画的主流,它在材料、题材和技法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在中国画技法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说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中国画艺术特征,在讲述其基本技法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具体的临摹或写生实践。如在辅导某一作品临摹或某一实景写生时,教师可围绕作品外在形式的美、围绕其写生场景,结合直观演示向学生讲解中国画艺术特色及其技法特点。着重指出中国画十分重视对事物本质的表现,讲究形式美;塑造形象以线条为主,尤其重视用笔用墨;构图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也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并十分注意画面空白的运用;同时强调文学、书法、篆刻与绘画的有机结合;在创作过程中,从观察生活、研究事物到表现形式上都有它独特之处等要点。通过这样的讲解,使学生对中国画艺术特点有较深的认识,便于学生从艺术角度来加深理解、掌握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及技能技巧。

此时此刻,学生会被中国画特有的艺术勉力所折服;他们的艺术感受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从而激发出对传统民族美术热爱的浓厚感情,同时也激发起极大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就受到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又能兴趣盎然地投入临摹与写生。

三、注重教学方法,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效由上可见,在美术欣赏课与技法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是十分广泛的,还可以在雕塑、工艺、年画、书法等方面广泛进行。那么,如何根据美术课及其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来深入钻研教材、体现教学层次、重视情感激发、创设教学情景,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欣赏教学和技法教学之中,提高课堂教学和思想教育实效,这是每位教师应该重视的。

中学美术教学论文:对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之我见

素质教育要求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新课程的改革给我国教育机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美术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以及不断完善其他相关的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究。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科学、美术与社会、美术与生活的和谐关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现代教育的目标,也是新课改革的目标。我们并不是要小学生现在就有什么重大发明创造,画出什么不朽之作,但要他们学会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正是由单纯幼稚走向成熟的阶段,是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如果我们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时刻不去帮助他们树立创新意识,忽视创造力的培养。久而久之,作为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美术学科也将失去应有的作用。

一、注重学生个性的发挥

正确的文化心态对美术老师很重要,我们要更多地去读懂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艺术流派的美术作品。现代文化心态对美术老师要求也很严格,包括对待不同个性风格的学生作品,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心态。这种观念,也是一种开放的、系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是现代价值观的体现,它将有利于美术老师广泛地吸纳先进的教学观念、教学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一次,我正在上欣赏课时,正分析油画的颜色、动态、用笔,写意花鸟的着色、意境,突然有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用漫画更有意境……”当时,因为还要给其他学生上课,我只让这位同学简单说了自己的想法。课后单独找他谈话,了解这位学生的想法后,我们就共同分析了怎样构图和情境设置。第二天他就把作品带来了,他可以把水画成红色,山只用简单的线条画几下。那不受约束的线条和想象力,一般人都很难想到,在过去的美术教育中是以专业与技能的训练为目标,课堂教学是教师示范,学生学画、学做的过程,是以老师为中心,评价以“像”或“不像”作为衡量好、坏的标准。现在的美术课堂就要锻炼学生的记忆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展现出个性的一面,放飞学生的梦想。我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搜集资料自行创造,让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争取与众不同。同学们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大胆地再现了他们对美的追求。

二、创新——生活中的体会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并不是凭空想象的,是他们对生活细心的观察记忆与情趣想象。老师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去创造和思考。可以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我给初一学生上课时,有一节是取景框,为了激起学生的激情,我让同学们把自己的手抬起摆成八字形,然后旋转放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小小的取景框了。同学们想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画什么,就可以通过自己小小的取景框去观察了。这节课同学们学的都很认真,而且还兴趣十足。让学生在新鲜的环境中去学习,只有让学生乐学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更容易被激发。老师应多提供学生参与生活的机会,让学生积极思维,用自己的智慧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还要帮助学生解决“思路障碍”,提高他们掌握学法的成功率,促进学生情感和创造性的发挥。我在给学生上“透视”这一课时,就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引领他们主动去观察路、人和树的变化。远处的树和近处的树有什么不同,是不是近的清晰、远的模糊。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路上行人的变化,学生自己发现路上的行人越来越小、路越来越窄。从而得出透视的基本原理:“近大远小,近实远虚。”让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点滴做起。我们要发散他们的思维,发挥他们的想象力,锻炼他们的记忆力。用心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其主动性得到提高,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课题的编写研究中要有激励作用和强化个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承认个性的差异,立足健康发展,构建平等平台,为生命个体的发展撑起一片自由、和谐、明朗而多彩的天空。

中学美术教学论文:美术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美术是最适合发挥人的创造才能的学科,它在整体教育中是比较独特的。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培养学生创造力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核心

小学美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就是对已知事物或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这是指对人们熟悉或已认识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新的途径重新进行思考,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而对未知的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是探索性的,创造性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新颖性、独特性等特点。它是整个创造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造能力的核心。

(一)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感知觉是思维的必然前提。形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在学校体系中,大多数课程都是建立在抽象符号的基础上,而美术课程则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为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为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注意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新颖性、独特性、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例如,在教学《小扇子》时,先为学生准备了几种材料和不同样式的小扇子,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初步感知,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研究思考:看到这些不同款式、材料的小扇子,你还能想出用哪些材料来制作新颖、美观、实用的小扇子?教师这样精心地为学生铺设求异思维的路径,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提高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质量,锻炼他们思维的独创性。

创造性思维不是一种单一的思维形式,而是多种思维形式的协调活动。如教学《滚动乐园》一课时,先让学生搜集很多会滚动的物体,观察、触摸,初步感知物体的质感、形状,再进行滚动游戏比赛,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滚动的乐趣,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逐渐敏锐起来,再引导想象创作圆形物体滚动情景的画面,通过此活动发展了学生的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在眼、脑、手并用中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运用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这是一种寻求多途径、多模式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体现出高度的创造性思维特征。在创造性教学过程中,借助发散思维,可以引导学生广泛的联想,思路流畅开阔,从而获得许多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它表现出流畅、变通、独特三大特征。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培养和训练的方面。再例如,教学《小扇子》一课,学生想出用许多的材料来制作,有用彩色纸的、有用硬纸板的、有用布的,用包装袋、高粱秆、羽毛……材料真是多种多样,制作时不光考虑扇子的新颖、美观,还要考虑实用性。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扇子的结构特点,探索新的制作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丰富想象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支柱

想象是指人的大脑对曾经知觉过的各种事物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未曾知觉过的甚至是并不存在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在认识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思维活动中如果没有想象参加,科学发明、艺术创造就难以进行。想象是创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是发展人的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力的重要支柱。

创造性想象是指在想象中形成创造的新形象,是整个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内容。而美术教材的直观性、形象性更适于儿童发挥想象。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图片素材,设置疑点,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训练思维。例如《漂亮的瓶子》一课;书中的图片,色彩鲜艳、图案精美,排放美观别致,引导学生欣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兴趣,发挥他们的想象潜能,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中产生大量新奇大胆的创造成果。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它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教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条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其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

(一)通过指导观察,培养想象能力

培养观察能力是发展想象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和事物的过程中,不仅要教给观察方法,还要启发学生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展开创造性想象,具体合理地想象出与观察对象有关的形象内容。如《漂亮的瓶子》一课,教学时先引导学生观察古今中外瓶子的外形,自己总结出瓶子的结构特点,再观察瓶子的装饰美化方法,进而想象设计出更加新奇的瓶子来。

教师应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优势,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善于观察,观察和敏锐观察,提高创造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水平。

(二)通过造型表现,培养想象能力

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其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设,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教学中可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体验,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可以恰当地运用电脑、投影、录像等媒体,展示多种造型表现方法及其艺术形象,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充分利用教材中创造性的内容,展开想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不受约束,随意性的思考习惯,还可以从中获得自信心的满足。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依据基本造型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使形象具体、清楚、直观、明朗,使学生的想象力不断发展。

(三)通过设计应用,培养想象能力

设计应用的目标之一是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如教学设计应用课《泥条盘筑》时,首先让学生欣赏感受到泥条盘筑造型的美,进而再让学生分组探究器皿的造型以及泥条盘筑的方法。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大胆的设计想象,制作出了许多造型新颖、实用的生活器皿,盘筑的方法也有所创新,如层叠法和捆扎法相结合利于物品的美观实用。

学习设计应用课时,教师要注意做好以下三点,一是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设计想象的欲望;二是指导学生创造性地设计;三是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制作,特别[!]是在材料运用上和技法上要敢于创新,突破常规。

三、勇于实践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保障

创造能力是和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相伴、相辅、相长的。当学生想到的事物要准备付诸行动和实施时,会有一种动力、一种激情。而当他想出来的事物能做到、能实现时,就会进一步激发 其创造的潜能,使之源源不断地进行创造。反之,如果想出来的事情没有实践的机会,或者没有实践的能力,那么,时间长了其创造兴趣就会慢慢地淡化或泯灭。因此,勇于实践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保障。美术课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

(一)给学生充分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只要学生自己能看懂的,要指导学生自己看;只要学生自己能够实践的,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做;只要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要启发学生自己去解决。

再如教学《小扇子》一课时,教师创设出扇子展销会的情境,学生在此情境中观察、发现、比较、探究扇子的不同材料特点及其做法,然后再给学生充分制作实践的时间,这样学生就能够将想法变成成果展现出来,如果在制作过程中遇到一些小的问题也就会主动想办法解决,从而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

情感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动因;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是坚忍不拔地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基础。

如教学《泥条造型》一课时,首先通过欣赏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古代陶艺的发展史,知道劳动人民是如何创造泥条盘筑的生活用品的,在欣赏中使学生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聪明与伟大;即使在自己的盘筑过程中出现了泥条破损、坍塌的现象,学生也就不会灰心,相反的会更加耐心、细致地盘筑,创作出了许多造型新颖、美观的生活用品来美化生活。

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的优势,注重学生的情感和意志的培养,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动力因素。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创造性的作业练习和制作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创造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中学美术教学论文: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孔子说:“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所说的“好”与“乐”就是一种兴趣,一种愉悦的心理,一种力求认识和创造的倾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也是推动学生探求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在美术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发展美术实践能力,激发创新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的有效手段。激发兴趣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美术课是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课程,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我们全力提倡和实施素质教育,这对学生学好美术具有很重要作用。通过美术课的教学,可以培养、激励和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的手、脑的同时得到锻炼,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美术产生较浓厚的兴趣是教学的根本任务。美术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低段学美术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情感的体验,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跨学科学习,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在初中美术课上怎样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的经验谈谈一点粗浅体会:

一、了解学生心理,培养学生兴趣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多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着密切的关系,美术教育是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人们需要对事物的认识表达时就有画画描述的冲动和欲望,每当人们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会受到鼓舞,从而有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喜、恶的冲动。因而应该给他们创作自由,让学生从兴趣开始,可以先画自己喜欢的,兴趣往往会产生“阶段性”的成果,我们要把握好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的给予表扬和肯定,再画教师布置的作业,使学生乘胜进步。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心理,正确的引导,才能培养其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二、趣味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美术课教学中,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原动力,正如一位着名教育家所说“教人未见意趣,心不乐学”,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呢?首先,以德育教育,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思维能力。在美术课中,不仅是按课本有什么就教什么,而是要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不仅在提高学生美术知识和技巧的同时,还增强了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其次是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在美术课中,教师要善于利用与课本内容有关的儿歌、谜语等语言形式,设置各种情境,以吸引学生的眼球,以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老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才能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永远沉浸在快乐之中,达到寓乐于学到目的。

三、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审美意识

美术课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画家、美术家,也不是为了应付一节课或者认为是简单的哄孩子玩。学生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要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也不能以太高的准则来评价学生。而是看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的表现。要多给予肯定的表扬,少有居高临下的指责。观念的转变是教学的指导思想,首先教师不能有副科意识,美术是不重要的课程等意识。美术联系其他各学科,渗透各学科,体现在生活的衣食住行中,教师要转变观念,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知识和意识,才能达到美育的目的。

四、运用媒体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媒体指的是教学中常用的图片,实物、模型、音响、幻灯、语言描述等一些“辅助工具”。教学中能够尽多地将媒体介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媒体的使用,能使绘画内容变笼统为具体,变抽象为形象,变模糊为清晰,变难为易。如透视规律是比较抽象和复杂的,仅靠语言的描述很难理解,利用演变教具不仅让学生发现规律,理解规律,而且使美术课摆脱了理论知识教学中的枯燥说教。美术课也可以通过幻灯投影从视觉角度发展学生审美能力。同时,还可录制与课文内容吻合的配乐录音,调节学生心态,为完成创作创设一个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进入其境,然后进行创作。

五、漫画卡通教学,促进学习兴趣

漫画和卡通画的形式比较容易掌握,可以使学生学了就用,其技法的多元性和自由性,在进行表现的过程中束缚较少,为学生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提供了工具,所以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学生既可以充分地利用这种工具进行信息交流,也可以用漫画或者卡通画来帮助表现和装饰书信、贺卡或者笔记本等等。漫画、卡通既可以是单幅的,也可以是连续的图画,这种灵活性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表现的内容来决定采用什么样的形式,而且不同水平及能力的学生都可以选择力所能及的形式进行创作与表现。总之,漫画或者卡通画的故事、设计和作品能够使美术课堂更富有活力和吸引力,促进学生在美术课中学习动机的形成。

总之,兴趣是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向导和推动力。以上几点,是笔者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感受。笔者相信,课堂激趣只有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把趣味性与知识性、科学性结合起来,并能恰当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美术课必然会活起来,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会更浓。

中学美术教学论文:中学音乐与美术教学的互通

音乐和美术学科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主线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阵地.有人说美术是凝固的音乐,而音乐是流动的画面,两者应紧密相连.的确,音乐与美术都是借助情感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工具,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思想情操.它们的共同点是在一定的艺术氛围感染下,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他们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感受“真善美”的艺术真谛.好的音乐就是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好的美术作品又宛如一支美妙的乐曲.尤其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加入美术欣赏及创作,或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播放同主题的音乐,会让学生更能深切地理解作品,提高其鉴赏水平,拓宽知识面.

1二者之间既相应独立,又相互联系

音乐是在时间过程中显示的诉诸听觉的一门艺术,基本手段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有特定精神内涵的音响结构形式.它很难对客观现实进行再现和描述,但是却极善于抒发感情和情绪;而美术是采用造型手段塑造的视觉形象和众多艺术类型的总称,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它是人类直观地反映现实和掌握世界的艺术手段,具有造型性与静止性.表面看来,音乐与美术好象并无多大关系,而实际上,由于音乐很难对现实进行再现和描述,但极善于抒发感情和情绪,而美术又恰好充当了音乐从单纯的音响到情感抒发这一飞跃的纽带和桥梁.我们通过对音乐、音响的听觉、想象而获得各种视觉形象及画面,进而引发出相应的情感与情绪,这时候,人的所有感官几乎都被调动起来,使音乐真正成为“音乐”,而不再是仅仅由旋律、节奏等机械组合出来的音响.所以,我们也把音乐的音响本身不能包容的,但又能通过音乐提供给听众,亦即听众由音响想象和联想出来的内容称为音乐中的非音乐性内容.那么为什么人能从音响的听觉联想到各种视觉形象与画面呢?从艺术发生学的角度来说,各艺术门类之间本来就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融通的关系,有些现在作为独立门类的艺术原本就是结合在一块的.例如,在原始艺术中,音乐、舞蹈、诗歌就是三者同源的.在艺术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同门类之间都在互相融合、互相吸收.郭声健先生在他的《艺术教育论》一书中也谈到:“一切艺术都是心灵的艺术,只是各自所用的感性材料不同而已.如果我们从某一艺术形式的角度去审视其他各种艺术形式,我们将不难发现,其他艺术形式都或多或少具有该艺术形式的表现特征.这就意味着,不同的艺术形式在审美意蕴、表现手法等方面本来就有许多相通之处”.这就为音乐与美术的融通提供了前提.当我们欣赏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作品《月光》时,常常会产生这样的感觉:深夜里高挂在云端的月亮若隐若现,沉浮不定,一片朦胧的月色,使游子的心头泛起了几丝乡愁…….而当我们凝神注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画家拉斐尔的名作《西斯庭圣母》时,又有多少人为这位女性所象征的圣洁、真挚、善良的灵魂而激动啊!人们耳边彷佛响起了美妙的音乐,那是舒伯特,古诺谱写的圣母颂歌,歌声是那样崇高真诚,它的音调像水晶那样晶莹清澈,又像慈母的双手那样温暖,充满了柔情…….

这些并非毫无根据的感情体验告诉我们:各种不同的艺术虽然都具有自己的独特的性质、规律、特征和特殊的表现手段,但它们之间又存着内在的、心理上的联系,这种感觉在心理学上称为“通感”.现代心理学也为各艺术门类之间的融合提供了理论依据.而通感这一心理现象使艺术之间的综合成为必要和可能.朱智贤在他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中是这样解释通感的:“通感,亦称联觉.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说,是指彼此联系、相互感应的心理现象……各个感官之所以不是孤立的,因为它们都受大脑的统一控制.而且在各个感官中,视、听起着主导作用,并与其他感官相沟通,引起了共鸣.总之,通感是很复杂的心理现象,是多层次的,有的偏重感官直观,以景取胜;有的偏重情感态度,以情取胜;有的情景交融,或情趣隽永,或哲理深邃,因人而异.于是,当我们听到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中的《两个犹太人》时,我们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一位趾高气扬的富人和一位战战兢兢的穷人的形象.这便是通感带来的效应,它使听觉艺术音乐与视觉艺术美术如此紧密与自然地联系在了一起,如此看来,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与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之间的确存在着某种十分微妙的关系.于是把握音乐与美术的关系,根据音乐来想象和联想,置身于音乐所描绘的画面中来抒发情感不失为一个好手段.

2在教学中如何将两种艺术形式融通

在音乐、美术的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欣赏绘画作品时配有相关的音乐作品,通过音画的结合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学习积极性,同时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例如音乐课中的《伏尔加河船夫曲》,美术课中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两个作品,在教学中,我们就将二者有机地融通在一起,引导学生从画的构图上来分析,理解画家如何利用沙滩的地形和河湾的转折,使十一个纤夫犹如一组雕像,被塑造在一座黄色的、高起的底座上,使这幅画具有宏伟、深远的张力.画中的背景运用的颜色昏暗迷蒙,空间空旷奇特,给人以惆怅、孤独、无助之感,切实深入到纤夫的心灵深处,亦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对情感的烘托起了极大的作用.在画面上画家又对伏尔加河的景色进行了巧妙的布局,以狭长的横幅展现这群纤夫的行列.伏尔加河畔阳光酷烈,沙滩荒芜,近景只有埋在沙里的几只破筐作点缀,景色十分凄寂.一队穿着破烂的纤夫在拉着货船,步履沉重,似乎可以听到压抑低沉的《伏尔加河船夫曲》,沉郁而饱含感情与力量地由远及近从我们的耳朵轻轻地抚摸着我们的心灵,仿佛在一个炎热的夏日,伏尔加河的河水在缓慢的流淌着,在炙热的沙地上,一群拉着纤绳的纤夫们在“嘿嗬、嘿嗬”地喊着,那是一种压抑于心头的喊声、透着无奈,他们迈着蹒跚的脚步,沉重踏在了那炙热的大地上.但那渺远的声音很快由低缓转到了高昂,伏尔加河的河水很快变的汹涌起来,纤夫们那种喊声在心头中勒出了血,并喷涌出一种爆发的力量,那蹒跚的步伐很快变得刚劲而沉稳,那种喘息声随着“哎嗒嗒,哎嗒嗒”的高音而变成了豪迈强壮的抗争之声,他们穿过了白桦林,对着金色的太阳唱出了压抑已久的战歌,和着奔流不息的河水,唱出了广大劳动人民、俄国被压迫的民族那种怒吼、那种冲破羁绊的战斗之声!很快,高音转入了较高潮,大河势如破竹地撞击着罪恶的巨船,纤夫们那种震惊寰宇的战斗声不可阻挡地随着伏尔加河澎湃的浪涛卷入了那伟大的抗争中,那饱满的男声如号角、如战鼓、如雷鸣一般重重地抨击着我们的心灵,没有号角的昂扬、战鼓的粗狂浑厚,也没有恢弘的交响乐器,全凭那副优美、但叫出最有力的抗战声音的男低音,那反复的高潮迭起的“踏开世界的不平路,哎嗒嗒,哎嗒嗒”的歌词,代替了一切多余的话语!大船终于靠岸了 ,那鼓舞的高音忽而回到了开始时的渺远低沉的“哎嗬,哎嗬”,但在我们耳边,那是不会消逝的强音,船夫的怒吼却沉重地压了下去,给予了我们回味、思考的余地,我们心灵像那奔流不息的伏尔加河,积蓄着爆发与阵痛排解的力量.一阵渺远的鼓声,将我们的思绪带回了轻淌的伏尔加河……

通过在音乐和美术课上的尝试,我们发现学生无论是在理解音乐还是在美术鉴赏上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反响很好.而如果遇到一些并非与绘画作品直接相关的音乐作品,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去想象和联想,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激发了他们新的思维.更重要的是,把音乐和美术融合起来教学,体现了学科综合的教学理念.众所周知,中小学音乐教育是一种的、整体性的艺术教育,其直接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修养,那么学科综合便是最行之有效的手段了.而音乐与美术这两种中小学生最容易接受,最为熟悉的艺术形式的融通教学便可以成为主要教学手段之一.总之,音乐与美术是相互联系相互融通的,他们有着相同的目标和功能.在新课改下的课堂中,音乐、美术教师应适当地将两者的结合起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艺术带给我们的无穷魅力.

中学美术教学论文:多媒体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技术正是将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元素动态地联系在一起,多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美术教学则要更加强调多媒体的这种功效。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或软件,应当意识到多媒体教学是为了实现多方位传输授课内容的最终目的,实施传统板书课堂教学过程中所不具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将知识融于愉悦的视听过程中,让学生怀着积极的心态去学习,较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对美术课浓厚兴趣。下面我们对多媒体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作了些思考。

一、多媒体的直观性能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的重要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兴趣也是人们力求探索某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世人的认知活动的动力来源。因此,在教学中努力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教学的导入,让学生学得主动而有兴趣。如果学生毫无兴趣,是强制性被迫学习,就会扼杀学生的学习意愿。现代教育技术的参与为美术课堂找到了“教”与“学”的重大发现,也大大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它可以把图像、声音、文字、动画等各种功能为一体,把美术教学素材逼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让课堂上充满了儿童情趣,而且使课堂教学效率大为提高,就像为美术课堂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提升了美术教学的品位。多媒体辅助教学,还充分调节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实现了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能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从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较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CAI演示,主要是把一些与时代接近的图片显示给学生欣赏,教师进行讲解和诱导,使学生视觉上耳目一新,思维上有一个美好的、能够各自发挥的想象空间,那么,美术欣赏教学课的目的就能真正落到实处。一些色彩教学,我们可以播放一些学生喜欢的动画画面,增强色感,指导配色学习;在想象画教学中,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想象非常重要,我们可以播放一些动画片来引导,学生既高兴又启发了想象,整堂课自始至终都有趣味。

二、利用CAI技术辅助教学增强美术教学的情境感

传统的绘画教学是语言与静止的图片的组合,学生易于在消极被动的情绪下,目睹枯燥无味的简单图片,而多媒体教学系统提供的图形、声音、语言等交互界面及其交互操作,便于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能对学生产生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使学生通过各种灵活方便的交互界面来操纵控制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学习效果,为学生酿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形式的新颖,计算机的神秘,设计的独特,加上激人之情、启人之智的音乐,较好地调节了学生的情绪,使他们的信心十足,跃跃欲试,轻松愉快释疑克难。如在教学《远航的大船》一课时,因学生对大轮船形象模糊。运用各类素材库中的轮船等图片制作CAI课件,插入音乐,揭示课题:立体紫红色的课题从屏幕中心由小到大,随着优美、深远、动听的萨克斯独奏曲推出“远航的大船”的课题。此设计效果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催人振奋。接着画面在蓝色海洋的背景下,迅速展示出各种不同外型的大轮船。那如楼房一般的客轮,架起各种不同起重机的货轮,以及色彩艳丽的彩旗,还有那生动的解说词,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随即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在此亢奋情绪的反应下,学生愉快地拿起画笔,主动地参与到“大船”的绘画中。当然很多以风景、动物、欣赏等为素材的课程都可以发挥其巨大作用。

三、利用CAI技术辅助教学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

美术欣赏是一门视觉造型艺术,在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手段,能使教学向多元化发展,如实物展示、投影运用、多媒体音像的引进等等。这都大大地增加了课程的信息量和科技量,同时适应学生认识的发展和身心发展的需要。美术欣赏课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下,成为简易、新型、交互、愉悦的学习方式,满足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实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目标。同时,也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欣赏古今中外的作品,传统的教法是以教师按照教材上很有限的作品讲解、照本宣科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而多媒体则可以把大量的作品图片、文字、音乐和视频结合起来让学生直观感受和欣赏,这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可以直观地完成欣赏课的教学任务。美术教材中有诗情画意的中国画,也有浪漫古典的西洋画;有独具特色的中外建筑,也有令人感叹的中外雕塑。美术情感所表现的多姿态的美,对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感染作用,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挖掘教材的内在美,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调动学生欣赏美术的积极性,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学效果。

四、利用CAI技术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美术欣赏水平和能力

利用CAI,产生真实新奇的视觉效果,独特的感染力,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留下难忘的印象。如欣赏《的中外绘画作品》时,由于课本中的图片都很小幅,学生对作品内容及产生背景缺乏一定的认识,难以产生学习探究的激情,影响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欣赏。CAI可以将绘画作品投影到大屏幕上,声音、图像、音乐相结合对作品背景及内容进行分析讲解。放大画面通过鼠标指针,指点画中细节,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情景,从而自觉地体验作品画面意境。CAI可以使抽象问题形象化,静态问题动态化,在解决那些教师难以表述而学生又难以理解的问题上,动态展示变化的过程,突破教学难点。利用CAI,我们可以将图案制作的完整程序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幻灯片进行放映,从绘制草图、拷贝、涂色,到调整、修改、色彩转换,都非常方便、快捷,整个过程展示清晰、明了又独特,学生边看放映边学习,印象深刻,教学难点轻松解决。

中学美术教学论文:德育如何融入中学美术教学的策略创新

摘 要:德育在中小学生接受教育中有着非常特殊与重要的地位,是现代教育的一部分。 在美术教学中融入德育的思路是:将德育教育贯穿美术教学的始终,因势利导地开展德育教育;在美术课外活动中融入德育教育;建立正确的评价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心灵进行感染和熏陶。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学;德育

中学美育和德育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德育居于五育的首位,有着特殊地位和举足轻重的作用。王国维说道:“美学上最终目的,与伦理学上最终之目的合。”美的本质,是美育追求的较高境界,也是德育追求的较高道德理想。由于美与善的统一,所以崇尚的道德行为,是德育的内容,也是美育的内容。这说明美育和德育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在校园教学中,美育教育的实施手段就是美术教学,因此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德育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教师不能只重视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忽略对审美意识和思想品德的教育,而应该使学生能够在教师创设的富于美感的教育情境中自觉地形成良好的道德和健全的人格。那么,我们该如何将德育融入美术教学之中呢?对此,笔者结合教材,同时参阅相关的课外资料,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在新课导入中融入德育教育

新课导入是一堂课的首要环节,也是教师引导学生融入课堂的关键环节。在教学中,教师应用富有感情的预言,配以适当的电教内容,将学生的思维带入教学情境之中,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共鸣,唤醒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渴望。如在讲授《中国民间美术赏析》一课时,可以将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巴人之谜》专题片投放到大屏幕上,让学生对家乡巴人的历史深入认识,进而从学生的身边入手,对家乡的民俗文化从衣、食、住、行、赏、玩等方面进行赏析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美无处不在。这样的导入,对教育学生了解民间美术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的成就,继承和发扬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很有现实意义,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他们受到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2 在美术教学中因势利导地融入德育教育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出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创造一个鼓励性的环境,一个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以及一片自主探究的蓝天。每一位学生在尊敬的基础上都渴望教师能放下尊贵的身架,坦诚、平等地走进自己的心灵,成为可以倾诉的朋友。这种关系要求教师的从此不再建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好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关心每一个学生,不但让学生得到展示才华的机会,还要有意识地鼓励表现差的学生积极进取,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关怀和尊重,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热情和信任,让他们在和谐的氛围里发现美、创造美,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艺术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但艺术作品的审美特性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纯粹、更具魅力。真正的艺术形象美,能够以典型的艺术形象深入人的心灵,或唤起人心,或鼓舞斗志,或净化灵魂,或完善人格。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一定的艺术创作实践是在美术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美术欣赏的内容包含很多,有绘画、雕塑、建筑等。在引导学生赏析时,一定要抓住画面中具鲜明特征的内容为主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贴近学生生活的提问和讨论。如引导学生从《开国大典》中感受艰苦奋斗的精神;从《格里尼卡》中感受和平的来之不易。又如在《用“第三只眼睛”感受世界》一课中,引导学生运用镜头这只“第三只眼睛”让学生感受“第三只眼睛”看到的世界,学会关心身边平平常常的小事,培养关心社会、热心对人的良好品格。

3 在美术评价中恰到好处地融入德育教育

美术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和美术作业的评价。教师给予的评价,对学生个人以及整个班级都具导向作用。在评价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客观行为,尊重学生个性。在美术学科中,个性和创造性是基本的特征,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及其结果是应该受到尊重的。无论是谁,无论作品质量如何,学生只要参与学习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我们应该坚信每个学生都有优点,也有缺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艺术才能,寻找学生作品中某些积极因素,赏识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推掉压在生命上自卑的巨石,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加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力。除教师评价外,学生互评或集体评价也不能缺少。教师引导学生之间的评价应该培养学生的善意和多元宽容的心态,让学生在过程中逐渐学会坦诚而委婉地评价他人的行为,使他们在成人社会更好地与人相处。

4 在美术课外活动中融入德育教育

课外美术教活动是课堂美术教育的延伸和扩展,同时也是进行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途径。积极开展各种美术课外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受到启迪和教育,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如在校内举办黑板报比赛、摄影展、漫画比赛,或是在节日期间搞一些制作类活动等,让学生在过程中获得亲身参与的体验和经验,提升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归属地,并基本上以当地的居民的子弟为生源,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都无可避免地受到所在地自然环境、文化特征的影响。因此,在校外可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纪念馆等,也可适当安排写生活动,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领略大自然的桃红柳绿、鸟语花香,使他们的精神为之振奋,心胸为之开阔,更加感到生活的美好,激发起对生活的热爱,从而努力去追求美好的事物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这种对自然美的欣赏,由于情感的参与从而能够产生一定的道德和思想意义,在客观上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以及提升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德育与美育是人格完善的两个必要方面,在美术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是利用了艺术学科的特殊性,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接受教育,使他们受到高尚、健康的美育情感熏陶,在潜移默化中过滤掉情感上的杂质,使之趋于纯正,并在点点滴滴中不断接受教育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品质!

中学美术教学论文: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摘 要: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在不断更新,美术教育的内涵在日渐丰富。美术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创造用多种感官去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实现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追求真、善、美相结合的人生境界。

关键词: 美术教学 审美能力 感受美 欣赏美 创造美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标已打破了传统的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框架,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增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陶冶高尚情操,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产生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引导他们多听、多想、多看、多做,促进在成长中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能力的发展。逐步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意识,不断提高在生活中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从而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为了使美术教学更能充分发挥审美效能,我注意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美

在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活动中,首先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在美术教学中,美术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很直观的形式之一,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美术课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美。

多媒体教学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美术课当然也不例外。在欣赏课教学中,它更是一个很好的助手。例如学习《北京故宫》和《巴黎罗浮宫》时,借助于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观看欣赏大量的中、西方经典美术作品,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还可以配上背景音乐,让学生在音乐韵味中赏画,感受作者的情感,由此转入对美术知识的学习。美术是视觉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两者都是不可触摸的,但都能带给人们强烈的感受。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情境,可以在学生的心理上形成一种强烈的挂念,使学生产生企盼、渴知的心理状态,由此激发参与美术活动的欲望,引导学生积极而主动地学习和创造。如学习《萨莫德拉克的胜利女神》时,先在PPT中展示罗浮宫各展厅及收藏的王冠、钻石、金银饰品的图片,学生往往会发出感慨,这时我说这些都算不上罗浮宫里的镇宫之宝,从而引出罗浮宫的镇宫三宝之一是《萨莫德拉克的胜利女神》,PPT中展示出胜利女神像,让学生对女神像有了直观的感知,提问为什么它会成为罗浮宫的三宝之一呢?由此激发学生的参与美术活动的欲望。这座神像虽然没有头和双臂,只剩下身体和翅膀,但作品的艺术造诣仍然令人赞叹。一件薄薄的衣衫给浪花打湿,紧紧贴着肌肤,显出健美的肌肉和细致的纹理,最难得的是衣褶的处理,顺滑的衣褶栩栩如生,就如真实的一样自然流动;猛烈的狂风将女神的裙子吹向身后,如随风抖动,令原先沉甸甸的石头变得轻柔灵巧;神像的形态自然流利,充满动感,以右脚前、左脚后的站姿,有力地稳固自己的身子,加上一双庞大而舒展的翅膀,平衡了整座雕像的重心。无论是形态、曲线还是明暗的效果,都彰显出这座神像的巧夺天工。即使无法看到女神的面貌,也能想象到她所拥有的英姿,指挥着乘风破浪的船舰,迈步迎向胜利的呼声。在感受作品构图、造型美的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社会风俗等相关信息,轻松实现多元知识的吸收。

古今中外,作品数不胜数,在美术教育的舞台上,我们应充分挖掘资源,通过对艺术品的高层次的欣赏,使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等都得到提高,这就是新课程标准中美术欣赏课应该起到的作用。

二、让学生在自然与生活中体验美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育。”法国着名艺术家罗丹曾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些都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然中转瞬即逝的美。在美术教学中,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感知训练,即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美”的眼光去认识和观察周围的世界。比如在教学《美丽的西湖》时,先在PPT中播放西湖十景和西湖春夏秋冬、阴晴昏晓、雨雪风霜等能呈现各自特点的风光图片及校园和校园周围的风景照片,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大自然的美,善于发现身边的自然美,然后用西湖水彩画和西湖自然风光图片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体验自然和艺术之间的美。这样既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水彩画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又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其次,教师在帮助学生捕捉大自然美好瞬间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良好人格品质的养成。在一部分学生的心里,“红毛”、“黄毛”成了一种时髦,假期中,更有一些中学生忙于整容,让自己的着装、外表更接近酷哥、靓姐。更有甚者,有些学生挥起拳头,操起家伙,学起了“行侠仗义”的黑社会老大,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危害。针对这种现象,在进行美术教学时,组织学生展开“真、善、美”的大讨论。并利用画家刻苦求学的曲折经历、美术作品描绘出的动人画面、我们身边发生的感人事迹等典型资料,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教育,让学生了解人的美分为外在美和内在美,而内在美重于外在美,逐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由此可见,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美的创造过程,更是一种心灵美的塑造过程。

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美

新课标注重学生审美感受和视觉经验的培养,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以“接近社会、贴近学生、学以致用”为原则。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生活。我国近代着名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这说明了在实践生活中,学生才可以真实地体验到各个方面的美。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特别注重把美术创造活动与学生日常活动紧密相连,比如在学习《校园环境标识设计》时,课前让学生观察校园中已有的标识及校园中还缺少的标识,课中我在PPT中展示本校园中的标识,让学生从中找出标识的作用、特点及了解标识的设计流程,同时也引导学生从环境中发现美,激发美化环境的强烈欲望。然后让学生制作校园中还缺少的标识,课后把学生制作相对的标识放置在校园中 。此外,比如《版面设计》时,进行“保护环境”为主题手抄报比赛,比如在教学《老师您好》这课实际上就是卡片制作课,让学生设计感恩教师卡片,固然很好,但时间过紧,这样学生创造美的结果就不能在实践中得到体现,因此我把它调到圣诞、元旦前一两周上,这样学生既可以选择是设计圣诞卡片还是设计元旦卡片,又可以把设计好的卡片送给亲朋好友,真切体会自己的爱给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带来的喜悦和温暖。把美术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在美术课中审美理想得到实现,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身心健康发展,达到“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美怡情”的审美教育作用。

让美术教育走进生活,变生活为美术学习的大课堂。让学生热爱美术,并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逐步提升审美观,从而以艺术美熏陶日常的思想言行。以丰富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良好的价值观去热爱祖国传统美术文化,去热爱世界的多元文化。

中学美术教学论文:中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中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提要】美术学科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和审美创造力。这四种能力的有效提高,才能达到中学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

美术教育的最根本的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最完善的发展。中学美术课教学中的能力的培养正是通过对视觉艺术的欣赏,增强对艺术作品和生活的审美感知能力。在欣赏过程中,用美的形象和意境感染学生,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但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实践美,从而使他们得到陶冶,受到教育,并勤于实践,这是每一个美术教师必需重视的问题。

一、在欣赏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美术欣赏是一种主动接受艺术的审美过程。美术欣赏教学是使学生通过艺术作品的赏析逐渐提高对艺术形式的审美感受能力。除让学生直观感受产生及时印象外,更多的教学时间和精力是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启发下,通过对作品构成因素及艺术表现特点的分析,理解作者创作初衷,从而引发学生在自身审美经验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联想和想象,获得再次感受,使他们的思想境界伴随着激越的情感得到升华。美术欣赏要求学生更多地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应用的一些艺术形式规范。如:绘画语汇(形体表现、透视法、明暗调子、色彩关系等),绘画类型(写实的、浪漫的、象征性的、荒诞的),绘画基本原则(点、线、面;黑、白、灰;色彩分布等)。例如:在欣赏法国画家米勒的作品《拾穗》时,引导学生分析作品是怎么用光、用色彩的,这幅作品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背景上坐在马车上的一个工头说明了什么?三个正在抬穗的农妇,为什么安排得如此疏密有致,变化自然?这幅作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在学生回答时.让他们在不自觉中懂得美和丑、善与恶,懂得劳动的伟大而光荣等。

由此可见,美术欣赏教学就是要使学生成为一个能对艺术和艺术以外的一

这是为某中学教师的评聘中级职称的论文,发表在20__年6月的《中学教学》杂志上。

切美的因素进行审美感知的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

二、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对于美术作品教学来说,想象是理解的翅膀。读者的欣赏就是创造,作品不过是读者阐释的蓝本而已。在美术欣赏中,关键在于营造情境效果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高峻的黄山,壮美的三峡,连绵的大青山,巍峨的长城……一套中学美术教材就是一个森罗万象的世界,这是美的根本源泉。音乐与绘画被称之为姊妹艺术。在深沉悲壮的交响乐《命运》、幽雅飘渺的《小夜曲》、疯狂激烈的霹雳舞曲等播放中,要求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欣赏,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在音乐的海洋之中。欣赏完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对每个音乐作品进行点评。笔者随着学生的点评进行跟绘画相联系的引导。,要求学生选一段自己最喜欢的音乐,用抽象的点、线、面、色彩来表达对该音乐的感受和联想;绘画与文字,同根孪生。如在美术课上引入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先可以让学生进行再造性想象:诗人站在一望无际的长江边上,目送友人泛舟而去,一直呆呆地望着友人的船帆渐渐地消失在远远的地平线上,只见不尽的长江与天际相接。学生由此展开联想,想象当时作者的心境、生活的环境及历史背景。这些都能帮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艺术创造。丰子恺先生说过:“想像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像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借助音乐和文学作品营造的情境效果运用到美术教学中,使中学生从具体的绘画语汇和类型出发,通过想象,使那些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形象鲜活起来,使他们对审美对象的把握与再造十分具体和真实。

三、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

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够更深刻的感觉它。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提高了,分辨是非的能力就会增强,就会在正确的审美观念的指导下审视社会,对待人生。学生如果缺乏审美理解能力,就会美丑不分、荣辱不明。这样的学生去读美术作品,永远也只是“雾里看花,终隔一层”。中国历来讲“游于艺”。因此,中学美术教育应把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放在首位,不能只“观于艺”。美术的学习不是言词的教诲,而是实践和操作。要从画图学会画图,使学生从模仿开始,通过反复的练习达到创新。学生在创作实践中不但能更好地体会艺术魅力,而且会培养艺术创造操作能力,感受体味艺术创造活动的艰辛与乐趣,实现视觉艺术教育完善素质教育的功能。培养审美理解力的重要一环,就是将日常态度转变为审美态度,转变成以事物外在形式的情感表现性。一旦实现这种转变,就会感到彩虹就是通往幸福的桥梁,垂柳则是某种柔情蜜意的化身。这时无生命的事物也有了生命的意味:一弯新月看上去含情脉脉,一轮圆月看上去在微笑点头…..这便是审美理解力达到高潮后的产物。

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中学美术教育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将学生的丰富的想像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让学生应用所学剪,拼,撕,贴等制作方式,运用有关线条、色彩、比例、构图、透视、解剖、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和对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在动脑动手实践中观察,思考,想象,鼓励学生努力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加强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逐渐形成相应的技能。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变无形的想像为可视的形象,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每年春天,我都要让学生学做风筝。风筝包括扎、糊、绘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包含了材质选用、形体设计、空间平衡、图案绘制等。当学生们带着自制的风筝来到田野放飞对,那雀跃的身影、喜上眉梢的笑脸,使我充分感到学生收获的已远远超过了掌握制作风筝技巧的价值。

以上述四个方面为内容的审美能力培养,应该贯穿美术教学的始终,而审美理解力和审美创造力应成为中学美术教育的一条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