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测论文实用13篇

市场监测论文
市场监测论文篇1

(一)政府机构

美国从事房地产市场监测的政府机构主要是普查局(USCensusBureau)。

普查局除了每十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外,每五年还要对经济活动和州以及地方政府进行一次普查,每年普查局还要进行100多项其他调查。普查和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从个人和单位收集统计信息,汇总成统计数据。普查局的局长由总统任命,同时还需得到参议院的确认。

(二)行业组织与协会

1.全美房地产协会(NationalAssociationofRealtors,NAR)。全美房地产协会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拥有40多万名会员而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协会。现在该协会的会员总数已超过85万,在50个州及关岛、波多黎各等托管地建有州协会(stateassociation),在全国1500多个地方建有地方协会(localassociation)。

2.全美住房建筑商协会(NationalAssociationofHomeBuilders,NAHB)。全美住房建筑商协会公布的数据主要包括住房市场指数(HousingMarketIndex,HMI)和住房机会指数(HousingOpportunityIndex,HOI)等。该协会总部位于华盛顿,首要的目标是为所有的消费者提供拥有安全、体面和负担得起的住宅的机会,改善房地产行业和建筑行业的经营环境。

3.按揭银行家协会(MortgageBankersAssociation,MBA)。按揭银行家协会公布的数据主要包括周按揭贷款调查(WeeklyApplicationsSurvey)和各种住房按揭贷款的利率等。该协会是代表雇佣50名员工以上、分布在全国每个社区的房地产金融业的部级协会,总部位于首都华盛顿。按揭银行家协会的最高决策层是其董事会,由21人组成,负责管理协会的一般事务。

二、各监测机构公布的房地产市场数据

1.建筑支出。建筑支出统计的是在特定时段安装或建设的建筑的价值,包括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建筑设备租金、建筑商利润、建筑设计和工程成本、项目管理成本、建筑期间的利息与税金支出。

建筑支出报告中的数据分为总建筑支出、私人建筑支出与公共建筑支出三部分,其中总建筑支出统计的是在特定时段内某工程所有项目的价值总和,而不管个体项目何时开始或工程款何时支付给建筑商。

2.新房开工。普查局每月公布新住宅建筑报告,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新房开工许可数量、已经许可但尚未开工的数量、新房开工数量、在建数量和完工数量。新住宅建筑报告不包括旅馆、大学宿舍等集体居住建筑以及移动住宅。

当住宅的奠基工作开始时即计入当月的新房开工统计,该项统计始于1992年9月,包括在原宅基基础上的完全重建项目。美国并非各地都需新房开工许可,但新房开工数量包括那些不需要许可的住宅项目。

3.住房空置率和自有住房比率。住房空置率和自有住房比率被公共和私人部门广泛运用,从而判断是否需要增加新的房地产项目,此外,出租用房空置率还是用于预测未来经济走势的先行指数的组成部分。

住房空置率和自有住房比率季度报告于每季度结束后下月的最后一周公布,年度数据在四季度报告发表后公布。

4.签约未交付房屋销售。全美房地产协会从大房地产经纪商处获得签约未交付房屋销售数据,样本数量达到旧房销售统计样本的一半,相当于所有交易数量的20%。目前有一些住房数据被视为房地产市场的先行指标,如新房开工、住房按揭贷款申请和新房销售等。但这些指标与旧房销售的统计关系并不令人满意。例如,新房销售占所有房地产交易的15%左右,由于其基于上月签订的购房合约,因此被视为先行指数,但新房销售样本规模较小,数据的波动性大,要多个月的数据才能看出趋势。

因签约未交付房屋销售反映的是实际旧房销售,因此PHSI是未来房屋销售活动的准确和可靠的指标,经全美房地产协会统计,超过80%的签约未交付房屋销售在两个月内结算交付,剩下的20%中决大多数在3—4个月内结算交付。

以2001年的签约未交付房屋销售平均数量计算的指数值为100,全美房地产协会在每月的第一周公布两月前的PHSI,除全国的指数外,还包括四个地区的指数。

5.新房销售。新房销售报告每月由普查局公布,目的是提供私有、单家庭住宅销售的统计数据,报告的内容包括:新单家庭住宅的销售数量、新单家庭住宅待售的数量和已销售新房的中位价格与平均价格。

一旦签订销售合同或接受定金,该新房就被认为已销售,而不管房屋是处于尚未动工、在建或已完工阶段。新房销售调查并不跟踪至房产最终交付,即使最终交易未完结,该房屋也被认为已销售。

新房销售调查中的价格是买卖双方在第一次合同签署时或交付定金时约定的价格,不包括订单变化或其他因素引发的价格变化。新房销售的历史数据起始于1963年,除公布全国的总量外,还公布东北部、中西部、南部和西部的地区数据。

普查局的当地统计人员访问样本建筑许可办公室,抽取建筑许可样本,并跟踪这些建筑是否开工、完工和出售。

6.旧房销售。旧房销售占美国房地产销售总量的85%,因此,全美房地产协会公布的旧房销售数据是衡量住宅市场发展趋势的主要依据。每月的25日左右,全美房地产协会公布全国和四个地区的单家庭独立住宅(SingleFamilyHouse)旧房的销售数量和价格数据。NAR网站上公布的旧房销售报告包括最近12个月的月度数据以及最近三年的年度数据,其他历史数据需要付费购买。

地方协会每月向NAR的研究部报送旧房销售数据,调查占旧房销售总量的30%~40%,并且只有已交付的旧房才被纳入统计范围。全美房地产协会每季公布的各州旧房销售报告是基于所有700多家地方协会的调查数据,而每月公布的旧房销售指标是基于160家地方协会的样本调查数据。

旧房销售数量数据要经过季节调整并折算成年度数字以利于月度和季度之间作出比较。特定月份的年率数据代表如果该月的销售速度能够连续维持12个月的总销售数量。

7.全美住房建筑商协会调查。全美住房建筑商协会(NAHB)通过调查公布的指数主要包括:NAHB-WellFargo房地产市场指数(NAHB-WellFargoHousingMarketIndex,HMI)、NAHB-WellFargo住房机会指数(NAHB-WellFargoHousingOpportunityIndex,HOI)和房屋改建市场指数(RemodelingMarketIndex,RMI)。

HMI基于全美住房建筑商协会每月对其会员的调查,特别是单家庭住宅部门,反映房地产业的脉搏,调查让会员对总体经济状况和房地产市场状况进行评级。HMI是对不同扩散指数(diffusionindices)的加权平均,包括当前新房销售、未来6个月的新房销售和可能购新房的交易。前两项的评级分为好、一般和差三等,后一项的评级分为非常高、高、平均、低和很低五等。当前新房销售的权重为0.5920,未来6个月新房销售的权重为0.1358,可能购新房的交易的权重为0.2722。中国-HOI的定义为当地中等收入的家庭按照标准按揭贷款条件可以买得起的住房销售比重。因此构成HOI的两大因素为收入和住房成本。收入方面,NAHB住房与城市发展部公布的都市地区家庭中等年收入估计,NAHB假设家庭能承担将28%的总收入用于供房,这是按揭行业的传统假设,该估计值再除以12可以得到每月的数据。住房成本方面,NAHB每月从第一美国不动产经纪公司(FirstAmericanRealEstateSolutions)处获得交易记录数据,包括各州、县的房产销售时间和价格等。房主每月需偿还的本金和利息按照30年期固定利率按揭贷款和10%的首期假设来计算。在本金和利息之外,住房成本还包括当期的物业税和物业保险。HOI即是都市地区每月可供房的收入超过月住房成本的记录比重。中国

2001年住宅改建市场规模达到了153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2%和住房总支出的2/5。未来十年,住宅改建市场的年增长速度至少将达到5%,在此期间该市场的规模甚至将超过新房市场的规模。NAHB的房屋改建市场指数基于对房屋改建商的调查,并正成为该行业的衡量标准。NAHB通过向15000个房屋改建商发放调查问卷,最终选中约2000家改建商作为样本。NAHB的调查产生两个指数来描绘住宅改建市场状况,一是现期市场条件指数(CurrentMarketConditionsIndex),二是未来预期指数(FutureExpectationsIndex)。

8.周按揭贷款申请调查。周按揭贷款申请调查由按揭银行家协会进行并向订阅者公布详细的调查数据,该调查共包含15项指标,覆盖固定利率和可调整利率的购房及再融资常规和政府贷款申请情况。报告的内容还包括与前一周、前一月和前一年相比按揭贷款的数量和金额的百分比变化,此外还有平均贷款规模、平均合约利率水平、再融资和浮息按揭贷款数量与金额占按揭贷款总量的比重等数据。报告公布的指数分别为经过季节调整和未经季节调整的市场指数(MarketIndex)、购买指数(PurchaseIndex)、再融资指数(RefinanceIndex)、固定利率按揭/可调整利率按揭指数(FRM/ARMIndex)、常规指数(ConventionalIndex)和政府指数(GovernmentIndex)。

周按揭贷款申请调查报告每周三公布,反映此前一周的按揭贷款申请情况,历史数据可以一直追溯到1990年。

9.按揭贷款利率。按揭银行家协会为让其会员和业内人士了解房地产金融的市场环境定期公布和更新一系列的按揭贷款市场利率数据,主要包括:1990年至今的30年期固定利率按揭贷款月平均利率、1990年至今的15年期固定利率按揭贷款月平均利率,房迪美公司通过主要按揭贷款市场调查(FreddieMacWeeklyPrimaryMortgageMarketSurvey,PMMS)后公布的数据,分别为1971年至今的30年期固定利率按揭贷款月平均利率、1991年至今的15年期固定利率按揭贷款月平均利率、1984年至今的1年期可调整利率按揭贷款月平均利率、1999年至今的每周常规按揭贷款利率和1984年至今的月度可调整利率按揭贷款指数(ARMIndexes)。

房迪美公司的主要按揭贷款市场调查始于1971年4月,通过对全国各按揭贷款发放机构的调查来计算30年期固定利率按揭贷款的平均利率。

参考文献:

市场监测论文篇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丰硕成果,经济富康、制度转型、社会稳定。从1972年到1992年是一个经济自由化的阶段,政府管得少了一点,给予了人们更多的选择。从1992年至今我国已进入一个建立现代市场体系的市场化阶段,而这一阶段的改革由于更深地触及到了制度环境和人们的观念,则需要相对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近二十几年,民营化浪潮几乎席卷世界各国。俄罗斯以及许多东欧国家采取了全面快速民营化这样一种激进式的经济转轨方式。这种改革方式的理论基础是标准的现代经济学产权理论,它认为清晰界定产权是经济繁荣的先决条件。而我国采取了渐进式的经济转轨方式。田国强提出内生产权所有制安排理论,论证了经济自由化、市场化和民营化三阶段式渐进改革方式的合理性。斯科特•沃尔斯顿的一项关于电信业改革问题的研究认为:民营化之前先行确立规制权威的电信企业,与电信投资环境的改善和电话普及率的提高有着直接的联系。提供了关于改革顺序应如何安排的经验性证据。本文试图在竞争与规制的制度框架中分析国有产品质量检验部门改革的方式与步骤,以及民营化问题。

目前我国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的管理运行模式

近几年,国内外对于许多中国制造产品的质量产生质疑,特别是三鹿奶粉事件,给企业以及市场监管者都重重地敲响警钟。我国承担技术监督和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的机构是成立于200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简称国家质检总局),由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与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合并而成,直属国务院。其中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前身是国家标准局、国家计量总局、国家经贸委质量局三个部门。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了经济自由化的阶段,各种所有制的企业共存于经济中,同时市场体系也自发地发展壮大起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对于产品质量的管理职能逐渐强化,发展成为一个兼具科学研究、市场监管以及技术服务的综合性部门。1999年国务院批准了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质量技术监督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开始实行省以下的垂直管理。质检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分四级设置,部级、省级、市级、县级。各级质检系统都由行政机构和技术机构两部分构成。行政机构即国家、省、市、县各级技术监督局,行使行政执法职能。各级技术监督局又分别下设各类事业性技术机构,包括产品检验机构、计量器具检测机构、标准及信息研究机构等。

质量技术监督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暴露出的体制性弊端

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的工作职责主要有三个层面:第一,科学研究和政策法规的制定。国家质检总局下设有各类科研机构,这些机构和总局各职能部门共同承担着国家各项科研与政策制定的任务。比如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承担着研究建立、维护、保存国家计量基、标准和研究相关的精密测量技术的任务。国家质检总局法规司负责组织起草有关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方面的法律、法规草案,研拟各项方针政策。第二,行政执法的职责。质检系统依法对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有关事项进行监管。以维护国家在生产、流通方面以及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第三,检验检测校准工作。质检系统各级技术机构面向企业、个人承担具体的产品检验、检测和校准工作。一方面为质量技术监督行政管理机构履行职责提供技术保障,另一方面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标准化、计量测试和产(商)品检验技术服务。从这三方面的职责不难看出,技术机构虽然将逐步被推向市场,但是它在行政上依然直接隶属于技术监督局,因此整个质检系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这项工作的立法者、执法者同时还是为市场提供服务的经营者,其中所固有的矛盾不言而喻。这样一种矛盾的状况所暴露出来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行政性垄断导致检验检测机构低效率

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的国家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其技术机构虽然是事业单位,但是与上级行政部门有着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整个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行政性垄断。这种垄断特性直接导致了检验检测工作的低效率。行政垄断导致了监督人事实上的缺位,质检系统技术机构的监管部门是其上级行政管理单位。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行政官员监管技术机构,监管人往往不具备实施监管所需要的技术知识。虽然监管人可以外聘专家,但是这些专家只是起到一个咨询的作用,并不能代替监管人实行监管权利。二是监管部门是被监管机构的上级主管部门,无法保证其可以完全客观地发现并评价自身存在的问题。这样的监督机制,监督人既没有足够的动力,也缺乏相应的能力来实施监督,造成监督人事实上的缺位。垄断造成激励机制缺失,行政垄断更加恶化了整体低效率的状况。虽然行政执法权在上级行政部门,但是具体实施检验检测、出具技术报告的是技术机构,而技术机构是按行政区划设置,所以每一个技术机构总有自己基本固定的市场份额。技术机构作为行政管理部门的直属事业单位,到目前为止人员工资一直是国家财政拨款,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所得收入成为员工津贴、奖金的来源。在市场份额比较固定的情况下,其检验检测行为普遍表现为只追求数量,忙于收取检定费,不追求质量,不顾及本单位的信誉。技术水平较低的一些技术机构常常会出现乱出检验数据和检验结果的情况。这样的行政垄断只激励技术人员创收,这种创收只建立在业务数量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服务质量的基础之上。低水平的检验检测使得强制检验的实质变成了强制收费。

(二)激励不足导致科研工作滞后

科研开发的速度和水平跟不上企业和市场的步伐。尽管在我国质检系统的科研机构和技术机构中有很多优秀的科研技术开发人员,并且完成了众多的国家、地方、企业的科研项目,但是,相对于整个经济社会中不断涌现出的新产品、新技术、新经济问题来说,相应的检验检测技术、法律法规的制定是滞后的。据商务部针对2002年国外贸易技术壁垒对我国出口企业影响的调查显示,2002年我国71%的出口企业,39%的出口产品受到了国外贸易技术壁垒的限制,出口损失高达170亿美元。事实上,作为一个政府部门在检验检测技术方面很难真正做到与企业日新月异的产品完全同步。而传统体制对科研技术人员激励不足,使这类人才流失严重,是导致科研工作滞后的重要原因。我国的现实情况是,由于行政垄断的低效率,产品技术检验检测市场需求量很大,富有创新精神的民营企业却被市场拒于门外,因此市场存在大面积的没有被覆盖的空间,同时,技术进步又会制造出新的市场,供给却明显不足。

质量技术监督系统业务分拆与民营化改革

(一)技术机构业务分拆与民营化改革

质检系统的技术机构向企业或个人提供检验检测调修的技术服务。技术服务的内涵包括:新检测技术的研发、对于技术标准的宣传培训、先进的仪器设备、工作人员高水平的技术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以及认真负责、热情积极的工作态度。在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凭借高质量、高性能的产品和企业自身良好的信誉和知名度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检验检测服务其实是企业生产活动的延伸。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专业化分工水平越来越高,独立公正的检验检测机构可以为企业提供高水平的专业化服务。比如:市场委托检验、产品认证等。也可以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有关产品质量的争议提供公正、专业的仲裁。技术机构向市场所提供的这种服务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具备效用的可分性,这样一种生产活动具有明显的私人产品的特点。

对于私人产品生产的最优所有制安排,传统的新古典经济理论已经给出了充分的解释和论证,民营化并且促进竞争是目前所知最好的制度安排。但是正如田国强对转型经济的分析,传统的新古典经济理论特别是产权理论都基于两个暗含基本假设:所讨论的社会具有充分的经济选择自由和存在着一个成熟、完善的市场体系。而这些条件是我国当前社会还不具备的,从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三阶段论来说,目前我国正处在第二个阶段,也就是市场化的阶段。对于具有行政性垄断特点的庞大国有质检系统来说,快速民营化即以期望市场自动促进竞争显然是不现实也是不可取的。斯科特•沃尔斯顿参考了200个国家从1985年至1999年的分组调查数据,检验了电信行业规制改革和民营化之间的选择顺序是否有直接结论关系,结果发现:仅仅是迅速民营化而完全忽略了竞争和规制是一个错误,其结果是南辕北辙的。特别是质检系统本身的工作就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市场体系的建设,其改革的方式和步骤更应该从转轨经济的现实条件出发。

田国强提出中国经济制度平稳转型三阶段:第一阶段经济自由化。这个阶段是从1978年到1992年;第二阶段建立现代市场体系的市场化阶段。市场化阶段的时间非常长,至今仍然没有完成;第三阶段市场环境达到了一定程度时进行民营化。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各级站点遍布全国,从业人员数量众多,固定资本投入总量巨大,但是由于其是从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技术机构转制过来的,很多部门中通过各种权利关系安排就业的人员为数不少,特别是在一些相对不发达地区,检验检测的技术技能不仅不能跟进企业新产品的创新速度,而且连基本应达到的水准都不能保证。固定资本投入总量虽多,但是办公设备不足、陈旧,检验检测设备过时、重复建设、浪费等现象也十分严重。在这样情况下迅速民营化可能遇到的国有资产流失、人员下岗分流带来的社会不安定和对立情绪是可想而知的。在目前市场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情况下,渐进式的改革比较适用于质检系统。

本文认为今后的改革应打破这一领域行政性垄断的格局,采取有效的规制政策,允许盈利性的私人机构进入检验检测市场,为企业和个人提品质量技术方面的咨询、培训、检验检测调修等服务。从而与现存的国有技术机构形成竞争,以达到提高效率,增进社会福利的目的。事实上,质检系统作为基础部门之一,面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巨额资金需求,有限的政府财政力量对于技术机构设备升级换代和科学研发的市场需求显然难以支撑,目前已经出现捉襟见肘、步履维艰的局面。与此同时大量民间资本却在闲置待用,不知投向何方。政府与民间在资金运动上的不平衡,源自国家垄断体制下形成的严格市场准入限制。因此,应解除国家垄断,放松市场准入限制,充分吸收社会和民间资本进入检验检测市场,进而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这将为市场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适宜的政府规制使服务供应商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趋向一种良性的循环,也就是说服务质量与信誉成为该服务供应商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使产品的消费者是企业生产活动和产品质量的真正监督人。良好的获利能力就是激励检验检测机构提高服务质量的动力,市场机制和合理的政府规制可以解决目前没有解决的激励不足、监督人缺位的问题。在推动民营化之前,先行设置合理的规制政策是非常必要的。

(二)规制、监管部门与技术机构脱钩

为维护市场秩序、度量衡的统一以及为了保护国家安全、人身安全、保护环境,政府应该对为市场提供检验检测服务的民营企业或国有事业单位所从事的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管和规制。这项服务应该由政府来提供,因为它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的特性,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但是监管者和被监管者如果是直接行政隶属关系,由此形成的行政性垄断格局会导致监管不力和监管不严。在开放民间机构进入市场的同时,要使那些进入市场为企业、个人提供检验检测服务的原国有事业单位也逐渐与上级行政执法部门脱钩,与民营公司保持平等的竞争关系。作为有行政执法权的技术监督部门则应该保留自己的技术力量,包括人员、设备、场地等,以便为行政执法提供技术支持,但是其不应再参与任何盈利性的市场经营活动,即完全退出市场。监管机构一方面要监管市场,另一方面应对从事检验检测活动的企业进行规制,包括:对进入企业的规制管理。成立独立于行政机构的技术委员会专门负责对进入企业资质的考核,比如对人员技术水平、设备、场地、资金的考核;对服务信息的监管。采取强制性产品信息,以及违规检验检测信息披露的措施;严格责任原则。加大对于市场中出具虚假检测报告机构的处罚力度等。

结论

本文在中国渐进式的三阶段经济改革的背景下,思考我国国有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的深化改革问题,对于改革的方式和步骤提出了建议。本文深入分析梳理了质检系统目前的业务内容,认为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即科学研究和政策法规的制定;对市场进行监管的行政执法的职责;向市场提供服务的检验检测校准工作。并进一步对这三项活动的经济属性做出了分析,认为其中向市场提供的检验检测服务具有私人产品的属性,因此应该推动检验检测技术服务机构的民营化,使原国有事业单位与上级行政主管部门逐渐脱钩,在该领域内引入竞争;鼓励民间机构参与科研活动,而政府退出市场。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对市场的监管显然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政府部门则应该做好监管人的角色。在推动民营化之前应先行设置好合理的规制政策,政府不仅应做好市场的监管人,还要对于进入检验检测市场的私营企业,以及与政府部门逐渐脱钩进入市场的原国有技术机构进行有效的规制。

参考文献:

1.安佰生.标准化的准公共物品性与政府干预.中国标准化[J],2004(7)

2.田国强.一个关于转型经济中最优所有权安排的理论.经济学[J],2001

3.田国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M].中国计量出版社,2003

4.斯科特•沃尔斯顿.在规制和民营化之间:改革的顺序选择――以电信行业改革为例[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3)

5.苏志明.质量技术监督管理[M].中国计量出版社,2003

6.高本虎,李贵宝等.水利技术监督.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协调发展战略研究[J],2005(1)

市场监测论文篇3

社会化环境检测对策建议

环境监测市场化是指引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直属环境监测以外的从事环境监测业务的机构提供环境监测服务过程。随着环境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环境监测任务也快速增加,由政府有关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为主开展监测活动的单一管理体制已不能满足监测市场的需求,亟需社会力量的参与。同时在国家政策导向的作用下,环境监测领域第三方治理步伐明显加快,环境监测市场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1发展现状

十报告指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更多利用社会力量,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环境监测市场化作为环境监测领域一项新的模式,近年来在探索中不断得到发展完善。在《关于推进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的指导意见》等国家层面的政策文件出台后,很多地方细划出台了操作性更强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制度,从准入条件、能力设定、运营管理、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更为明确的规定。比如江苏省作为试点省份于2014年1月就出台施行政策文件《江苏省社会环境检测机构环境监测业务能力认定管理办法(试行)》,上海市于2016年10月正式实施《上海市环境监测社会化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近年来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的市场初步成型,通过备案的社会环境检测机构数量上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其中不乏监测综合能力相对较强的规模化监测机构;检测业务范围上逐步扩展,实现由企业自行委托延伸到政府或职能部门的委托。

2存在问题

2.1法律制度相对缺失

我国的社会化环境服务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法制化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国家层面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相对宏观,仅在顶层设计方面提出了原则性和指导性要求,虽然一些地方开展了监测社会化的有益探索,但在实际具体操作层面无据可依、无法可依的现象仍有发生。在当前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的大环境下,出台必要的措施又遭遇政策窘境。比如,一些地方为严格准入,便于监管,在通过质监部门CMA论证的前提下在地方环保部门备案需由环境保护部门重新开展一轮论证,不仅提高了社会监测机构成本,也存在交叉审批和行政浪费的问题。

2.2监管体制不尽完善

在目前社会环境监测机构法律体系不健全,备案机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的大背景下,严格监管尤为重要。但当前监管机制建设、监管人员力量等相对薄弱,与快速发展的社会化环境监测间存在矛盾。特别是在市场化竞争条件下,不利影响已开始逐渐显现:价格上恶性竞争,为挤占市场故意压价;数据上弄需作假,为赢利不惜为企业主谋利益;质量上无法保障,技术人员流动性强、监测行为不规范等。如何加强政府监管,纠正不良行为,维护市场良性运行,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2.3体系建设亟待规范

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社会化监测相对起步较晚,管理体系不尽完善。比如环境监测人员的持政上岗管理,环保部门直属的环境监测机构已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考核制度,在人员的岗位培训、理论考试、操作考核、上岗证等考核上均有严格的制度规范。社会监测机构尚处于培育发展阶段,技术力量相对薄弱,考核培训制度不完善,由谁来对技术人员执证上岗情况进行考核也无据可依。

3对策研究

3.1加大扶持力度

加强政策扶持。出台国家层面的社会化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具体指导各地对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的管理,使各地在操作层面有法可依。同时鼓励多部门共同出台适合各地实际的相关政策文件和办法,推动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工作的制度化、体系化和规范化。加强资金保障,积极争取各级环保专项资金支持,专项用于对社会监测机构的业务培训、能力论证、技术扶持等方面。加强技术支持,通过开展业务培训、上岗证培训、能力大比武等,提高专业人员技术水平,规范监测行为,确保专业化上没有“水分”。

3.2强化监督管理

创新市场准入退出机制、考评机制、黑名单等监管制度,对社会环境检测机构实行动态监管,约束其服务行为。采用日常监督、飞行检测、年度监督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实行监管检查,严格中后端监管;制定实行星级化管理评定办法,鼓励优胜劣汰;加强信息公开,对通过备案的社会检测机构以名录管理方式公开,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监督;严格责任追究,对弄虚作假、扰乱市场依法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3.3加强行业自律

行业自律是转变政府职能的有效方式,是一个行业自我规范、自我协调的行为机制,是维护市场秩序、保持公平竞争、促进健康发展、维护行业利益的重要措施。通过制定健全行业自律规约、职业道德准则等,深入推进行业信用建设,要求社会监测机构重承诺,守信用,严格按照认证的标准方法开展环境检测,坚决杜绝行业内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4结语

社会化监测机构的良性发展,将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弥补了政府部门监测力量的不足,缓解了监测市场供需矛盾。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的作用,正确引导、逐步推进、加强自律,公众监督,将促使环境检测社会化的路子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市场监测论文篇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日趋频繁,公共场所的社会生活化需求逐渐增多,公共设施和公共物品受污染可能性增大,直接影响群众的身体健康。因此,加强对公共场所公用物品的监测,有利于防止疾病的传播,改善空气质量,保障人民的健康。现对凌源市公共场所公用物品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0――2012年凌源市公共场所公用物品监测结果,场所类型主要是宾馆、美容美发场所、洗浴场所;公共物品主要为毛巾和床上卧具、洁具类、拖鞋、茶具类;监测项目主要为大肠菌群、细菌总数和霉菌。

1.2 方法 依照《公共场所卫生标准检验方法》监测上述场所和项目[1]。

1.3 评价标准 按WS205-2001《公共场所用品卫生标准》进行评价,有1项不合格者即判定该样品不合格[2]。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临床资料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包。计量资料属正态分布的采用\to(χ±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P

2 结 果

2.1 2010――2012年年度监测结果分析,见表1。2010――2012年共监测公共场所公用物品616件,总合格率为89.94%,2010年最低为85.93%,三年抽查合格率呈上升趋势。

3 讨 论

公共场所公用物品卫生水平是衡量一个城市卫生状况的标杆,直接影响人民的健康状况,因此对监测的指标结果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3]。本研究结果显示,我市的总体卫生状况较好,总合格率为89.94%,且合格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我市在公共卫生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且各场所的卫生意识也逐渐提高。但在各场所抽查中,美容美发场所的合格率最低,为83.74%,说明该行业的卫生状况还有待加强,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重点抽查。在各项微生物指标监测中,大肠菌群的合格率较高为90.91%,细菌总数和霉菌的合格率相对较低,说明在消毒方面还应更加细致全面,做到卫生无死角。在各物品方面,洁具类和拖鞋的卫生状况相对较差,说明清洁消毒的力度仍有待加强。

综上所述,凌源市公共场所公用物品监测结果总体较好,但应加大对个别行业和物品的检查力度,努力提高卫生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安全卫生的公共场所环境。

参考文献

市场监测论文篇5

住房公积金是我国一项关键的政策性住房金融制度,公积金制度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内部外部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居民住房的保障性以及与住房的健康发展[3]。本文以统计学理论为基准,建立出了住房公积金供求均衡的监测模型,并通过该模型,对住房公积金市场的供求均衡状态做出了相应评价和判断,从而提供了住房公积金市场供求状况一定的理论基础。

一、构建模型的思路

基于国内现有的公积金制度运转情况,再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借助统计学相关方法建立出公积金有效供求关系的监测模型,基本思路如下:

1.以住房公积金市场的有效供求关系为前提,选取影响公积金有效供给及有效需求的监测指标,并建立出供给指数与需求指数函数,这分别反映出了住房公积金市场的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能力。

2.结合统计事实,监测数据可用各个指标的变化强度为基准,根据约定的规则,赋值与汇总各项监测指标,测算住房公积金的供给指数与需求指数,并给出相应的判断标准。

3.定义均衡指数等同于供给指数/需求指数,该项指数可作为反映住房公积金有效供需关系的一种监测指标,同时给出相应的判断标准,最后结合计算数据与判断标准,对住房公积金进行有效供需关系的评价。

二、确定监测指标的选择与供求指数

归集资金额度与公积金贷款本金偿还资金是影响住房公积金有效供给的重要因素,而提取资金额度与公积金贷款资金则是影响住房公积金有效需求的因素。因此,此处选用归集资金(CC)、贷款本金偿还资金(RL),作为住房公积金有效供给的监测指标,有效需求监测指标则是公积金提取资金(DC)与公积金贷款资金(LC)。

三、测算出供给指数与需求指数

由决定供给与需求的各项监测指标综合作用下的结果便是公积金供给指数(SI)与公积金需求指数(DI),本文在此运用评分法建立出测算模型。

1.根据历年统计数据确定出各监测指标的分布区间的上限值与下限值,且分别赋予10分与1分,之后,将每年各指标的相对得分用线性内插值法计算出来。如,设某指标n的上限值是A,下限值是B,那么某年份该指标的实际值是L时,其对应的得分是Mn,

四、测算均衡指数

供需关系监测的目的,可以判定公积金供需的关系,二者是基本等同,还是供小于求,又或是供大于求,因此,这就需要给出一个相应的判断标准以供均衡指数的取值。在合理区间内,如果供稍微大于求,便可保证公积金市场的正常运转,这是最为理想的公积金供需关系状态。通过该检测模型,得出的住房公积金供求均衡指数,能对公积金市场的有效供求均衡状态做出较为直观、准确的评价,极大促进了对公积金供需变化的良好掌握与监测,同时还能基于此制定出相应的调控政策。

五、实例分析

经了解2012年因房地产市场繁荣,供需矛盾突出,经采取一定控制措施,如加强对多套房控制、征信管理、开发商鼓励借款人提高首付等,2013-2014供需基本平衡,2015年供大于求,原因是房地产市场经过多年繁荣已达饱和,加上应对年初资金不足发放部分贴息贷款而形成。总体来说,重庆市某地住房公积金市场调控得当,市场供需资源基本平衡。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下可得知,供求关系主导着住房公积金市场,想确保市场良好运行与发展,有效的供需关系必不可少。基于此,本文通过统计学的相关方法,建立出住房公积金市场的有效供求监测模型,同时给出了相应指数的评价标准,并结合重庆市某分中心的住房公积金市场供需均衡状况,进行了相应的实证分析,希望能提供出有价值的参考文献,以献上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温雅.西安市住房公积金供需均衡的监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2]宋金昭.我国住房公积金的资源配置及效率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3]宋金昭.住房公积金供求市场的非均衡模型研究[J].商业时代,2011,13:66-67.

[4]住房公积金抵押贷款资金供需平衡问题浅析[J].上海房地,2001(12):25-28.

市场监测论文篇6

市场化改革30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而近二十几年,国企民营化浪潮也几乎席卷世界各国。俄罗斯以及许多东欧国家采取了全面快速民营化这样一种激进式的经济转轨方式。这种改革方式的理论基础是标准的现代经济学产权理论,它认为清晰界定的产权是经济繁荣的先决条件。而中国采取了渐进式的经济转轨方式。田国强提出内生产权所有制安排理论,论证了经济自主化、市场化和民营化三阶段式渐进改革方式的合理性。斯科特・沃尔斯顿的一项关于电信业改革问题的研究认为:民营化之前先行确立规制权威的电信企业,与电信投资环境的改善和电话普及率的提高有着直接的联系。提供了关于改革顺序应如何安排的经验性证据。本文试图在竞争与规制的制度框架中分析国有产品质量检验部门改革的方式与步骤。

二、改革的背景

近几年,国内外对于许多中国制造的产品在质量方面掀起质疑声浪,特别是三鹿奶粉事件,给企业以及市场监管者都重重地敲响警钟。以往并不为中国老百姓所熟悉的国家质检总局浮上台面,频频成为媒体焦点。虽然国外对中国制造产品的围攻难免让人看出别有用心的痕迹,显然背后藏有贸易保护主义的手。但是以三鹿奶粉为代表的典型事件,也不得不引起人们对进一步的市场化改革进行深入的思考。我国承担技术监督和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的机构是成立于200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简称国家质检总局),由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与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合并而成,直属国务院。其中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前身是国家标准局、国家计量总局、国家经贸委质量局三个部门。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了经济自由化的阶段,各种所有制的企业共存于经济中,同时市场体系也自发地、自然而然地发展壮大起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对于产品质量的管理职能逐渐强化,发展成为一个兼具科学研究、市场监管以及技术服务的综合性部门。1999年国务院批准了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质量技术监督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开始实行省以下的垂直管理。质检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分四级设置,部级、省级、市级、县级。各级质检系统都由行政机构和技术机构两部分构成。行政机构即国家、省、市、县各级技术监督局,行使行政执法职能。各级技术监督局又分别下设各类事业性技术机构,包括产品检验机构、计量器具检测机构、标准及信息研究机构等等。这样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的国家质检系统就构成了一个站点遍布全国由国家直接管控的庞大系统。

三、质检部门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暴露出的体制性弊端

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的工作职责主要有三个层面:⑴科学研究和政策法规的制定。国家质检总局下设有各类科研机构,这些机构和总局各职能部门共同承担着国家各项科研与政策制定的任务。比如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承担着研究建立、维护、保存国家计量基、标准和研究相关的精密测量技术的任务。国家质检总局法规司负责组织起草有关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方面的法律、法规草案,研拟各项方针政策。⑵行政执法的职责。质检系统依法对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有关事项进行监管。以维护国家在生产、流通以及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保护消费者的权益。⑶检验检测校准工作。质检系统各级技术机构面向企业、个人承担具体的产品检验、检测和校准工作。一方面为质量技术监督行政管理机构履行职责提供技术保障,另一方面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标准化、计量测试和和产(商)品检验技术服务。从这三方面的职责不难看出,技术机构虽然将逐步被推向市场,但是它依然在行政上是直接隶属于技术监督局的,因此整个质检系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这项工作的立法者、执法者同时还是为市场提供服务的经营者,其中所固有的矛盾自然是不言而喻的。这样一种矛盾的状况所暴露出来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行政性垄断导致检验检测机构低效率

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的国家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其技术机构虽然是事业单位但是与上级行政部门有着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整个系统 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行政性垄断。而这种垄断特性又直接导致了检验检测工作的低效率。⑴行政垄断导致了监督人事实上的缺位。质检系统技术机构的监管部门是其上级行政管理单位。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行政官员监管技术机构,监管人往往不具备实施监管所需要的技术知识。虽然监管人可以外聘专家,但是这些专家只是起到一个咨询的作用,并不能代替监管人实行监管权利。二是监管部门是被监管机构的上级主管部门,这样实际上就是自己管自己。不可否认,自己管自己也可以发现问题,纠正错误,但是无法保证其可以完全客观地发现并评价自身存在的问题。所以这样的监督机制,监督人既没有足够的动力,也缺乏相应的能力来实施监督,造成监督人事实上的缺位。⑵垄断造成激励机制缺失,行政垄断更加恶化了整体低效率的状况。虽然行政执法权在上级行政部门,但是具体实施检验检测出具技术报告的是技术机构,而技术机构又是按行政区划设置,所以每一个技术机构总有自己基本固定的市场份额。技术机构作为行政管理部门的直属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到目前为止一直是国家财政拨款,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所得收入成为员工津贴、奖金的来源。在市场份额比较固定的情况下,其检验检测行为普遍表现为只追求数量,忙于收取检定费,不追求质量,不顾及本单位的信誉。技术水平较低的一些技术机构常常会出现乱出检验数据和检验结果的情况。这样的行政垄断只激励技术人员创收,这种创收只建立在业务数量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服务质量的基础之上。低水平的检验检测使得强制检验的实质变成了强制收费。

2. 激励不足科研工作滞后

科研开发的速度和水平跟不上企业和市场的步伐。尽管我国质检系统的科研机构和技术机构中有很多优秀的科研技术开发人员,并且完成了众多的国家、地方、企业的科研项目,但是,相对于整个经济社会中不断涌现出的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经济问题来说相应的检验检测技术、法律法规的制定是滞后的。据商务部针对2002年国外贸易技术壁垒对我国出口企业影响的调查显示,2002年,我国有71%的出口企业39%的出口产品受到了国外贸易技术壁垒的限制,形成出口损失高达170亿美元。事实上,作为一个政府部门在检验检测技术方面很难真正做到与企业日新月异的产品完全同步。而传统体制对科研技术人员激励不足,使这类人才流失严重,也是导致科研工作滞后的重要原因。我国的现实情况是,由于行政垄断的低效率,产品技术检验检测市场需求量很大,富有创新精神的民营企业却被市场拒于门外,因此市场存在大面积的没有被覆盖的空间,同时,技术进步又会制造出新的市场,供给却明显不足。

四、竞争与规制――质检部门的改革

1.技术机构的民营化改革

质检系统的技术机构向企业或个人提供检验检测调修的技术服务。技术服务的内涵包括:新检测技术的研发、对于技术标准的宣贯培训、先进的仪器设备、工作人员高水平的技术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以及认真负责、热情积极的工作态度。在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凭借高质量、高性能的产品和企业自身良好的信誉和知名度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检验检测服务其实是企业生产活动的延伸。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专业化分工水平越来越高,独立公正的检验检测机构可以为企业提供高水平的专业化服务。比如:市场委托检验、产品认证等。也可以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有关产品质量的争议提供公正、专业的仲裁。技术机构向市场所提供的这种服务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具备效用的可分性,这样一种生产活动具有明显的私人产品的特点。对于私人产品生产的最优所有制安排,传统的新古典经济理论已经给出了充分的解释和论证,民营化并且促进竞争是目前我们所知最好的制度安排。但是正如田国强对转型经济的分析,传统的新古典经济理论特别是产权理论都基于两个暗含基本假设:所讨论的社会具有充分的经济选择自由和存在着一个成熟、完善的市场体系。而这些条件是我们当前社会还不具备的,从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三阶段论来说,目前我们正处在第二个阶段,也就是市场化的阶段。对于具有行政性垄断特点的庞大的国有质检系统来说,快速民营化以期望市场自动促进竞争显然是不现实也是不可取的。斯科特・沃尔斯顿使用了200个国家从1985年至1999年的分组调查数据,检验了电信行业规制改革和民营化之间的选择顺序是否有直接结论关系,结果发现:仅仅是迅速民营化而完全忽略了竞争和规制是一个错误,其结果是南辕北辙的。特别是质检系统本身的工作就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市场体系的建设,其改革的方式和步骤更应该从转轨经济的现实条件出发。

田国强提出中国经济制度平稳转型三阶段:⑴经济自由化。这个阶段是从1978年到1992年;⑵建立现代市场体系的市场化阶段。市场化阶段的时间非常长,至今仍然没有完成;⑶市场环境达到了一定程度时进行民营化。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各级站点遍布全国,从业人员数量众多,固定资本投入总量巨大。虽然职工人数很多,但是由于是从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技术机构转制过来的,很多部门中通过各种权利关系安排就业的人员为数不少,特别是在一些相对不发达地区检验检测的技术技能不仅不能跟进企业新产品的创新速度,而且连基本应达到的水准都不能保证。固定资本投入总量虽多,但是办公设备不足、陈旧,检验检测设备过时、重复建设、浪费等现象也十分严重。在这样情况下迅速民营化可能遇到的国有资产流失、人员下岗分流带来的社会不安定和对立情绪是可想而知的。在目前市场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情况下,渐进式的改革同样适用于质检系统。本文认为今后的改革应打破这一领域行政性垄断的格局,采取有效的规制政策允许盈利性的私人机构进入检验检测市场,为企业和个人提品质量技术方面的咨询、培训、检验检测调修服务。从而与现存的国有技术机构形成竞争,以达到提高效率,增进社会福利的目的。事实上,质检系统作为基础部门之一,面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巨额资金需求,有限的政府财政力量对于技术机构设备升级换代和科学研发的市场需求显然难以支撑,目前已经出现捉襟见肘、步履维艰的局面。与此同时大量民间资本却在闲置待用,不知投向何方。政府与民间在资金运动上的不平衡,源自国家垄断体制下形成的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为此,解除国家垄断,放松市场准入限制,充分吸收社会和民间资本进入检验检测市场,进而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将为市场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适宜的政府规制使服务供应商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趋向一种良性的循环,也就是说服务质量与信誉成为该服务供应商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产品的消费者就是企业生产活动和产品质量的真正监督人,良好的获利能力就是激励检验检测机构提高服务质量的动力。市场机制和合理的政府规制可以解决目前没有解决的激励不足、监督人缺位的问题。在推动民营化之前,先行设置合理的规制政策已被证明是非常必要的。

2.规制、监管部门与技术机构脱钩

为维护市场秩序、度量衡的统一以及为了保护国家安全、人身安全、保护环境,政府应该对于为市场提供检验检测服务的民营企业或国有事业单位所从事的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管和规制。这项服务应该由政府来提供,因为它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的特性,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但是正如上文所说,监管者和被监管者如果有着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从而形成了行政性垄断的格局会导致监管不力和监管不严。在开放民间机构进入市场的同时,要使那些进入市场为企业、个人提供检验检测服务的原国有事业单位也逐渐与上级行政执法部门脱钩,与民营公司保持平等的竞争关系。作为有行政执法权的技术监督部门则应该保留有自己的技术力量,包括人员、设备、场地等等,以便为行政执法提供技术支持,但是其不应再参与任何盈利性的市场经营活动,即完全退出市场。监管机构一方面要监管市场,另一方面应对从事检验检测活动的企业进行规制,包括:①对于进入企业的规制管理。可以成立独立于行政机构的技术委员会专门负责对进入企业资质的考核,比如对于人员技术水平、设备、场地、资金的考核;②对服务信息的监管。采取强制性产品信息以及违规检验检测信息披露的措施;③严格责任原则。加大对于市场中出具虚假检测报告机构的处罚力度等等。

五、结论

本文在中国渐进式的三阶段经济改革的背景下,思考我国国有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的深化改革问题,对于改革的方式和步骤提出了建议。本文深入分析梳理了质检系统目前的业务内容,认为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即科学研究和政策法规的制定;对市场进行监管的行政执法的职责;向市场提供服务的检验检测校准工作。进一步对这三项活动的经济属性做出了分析,认为其中向市场提供的检验检测服务具有私人产品的属性因此应该推动检验检测技术服务机构的民营化,使原国有事业单位与上级行政主管部门逐渐脱钩,在该领域内引入竞争;鼓励民间机构参与科研活动,而政府退出市场。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对市场的监管显然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政府部门则应该做好监管人的角色。不仅如此,本文采用在某些行业已经被理论和实践检验证实了的流行观点,即在推动民营化之前应先行设置好合理的规制政策的观点,认为政府不仅应做好市场的监管人,还要对于进入检验检测市场的私营企业以及与政府部门逐渐脱钩进入市场的原国有技术机构进行有效的规制。

参考文献:

[1] 安佰生. 标准化的准公共物品性与政府干预. 中国标准化[J]. 2004年第7期

[2] 田国强. 一个关于转型经济中最优所有权安排的理论. 经济学[J]. 2001年第1卷第1期

[3] 田国强.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M]. 中国计量出版社,2003

[4] 斯科特・沃尔斯顿. 在规制和民营化之间:改革的顺序选择--以电信行业改革为例[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3年第3期

[5] 苏志明. 质量技术监督管理[M]. 中国计量出版社,2003

[6] 高本虎、李贵宝等. 水利技术监督. 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协调发展战略研究[J]. 2005年第1期

[7] 孙早、鲁政委. 从政府到企业:关于中国民营企业研究文献的综述. 经济研究[J]. 2003年第4期

[8] 杜传忠. 激励规制理论研究综述. 经济学动态[J].2003年第2期

[9] 何喜冠. WTO/TBT与质量技术监督. 技术监督实用技术[J]. 2003年第3期

市场监测论文篇7

目前,国内对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研究已有了一定的成就。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粮食生产、流通、消费、储备等各个环节,其指导思想就是在出现粮食不安全时,立即启动系统中相应的调控措施,确保粮食市场安全、社会稳定。当然,系统采取的措施应当是可操作的、有效的。因此,粮食安全预警系统是应对粮食不安全警报而建立的,用来消除、防范、抵御粮食不安全,实现粮食安全。本文分别以上海、河北、福建为例介绍。

(一)上海市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型

上海是一个特大型的粮食消费城市,一个由市场检测、信息收集、数据分析、先兆预警等环节有序衔接的粮食安全预警监测体系在上海已经逐渐成型。这个预警监测模式的特点是能够即时应对粮食市场的供求波动。上海信息监测网络涵盖了九个大型粮食批发市场、五个粮油加工、销售骨干企业以及19个区县的粮食市场。其中有33个监测点,这些监控点按照每天每周每月的不同要求,将各自的进货量、销售量、价格等数据上报汇总。粮食预警监测体系就根据这些数据进行监测。

随着上海粮食流通市场的发展,监测点的数量和检测网络的规模都将不断的扩大。除此之外,上海还密切关注周边地区和粮食主产区、主销区的市场走势,以及国际农产品现货、期货的市场行情。业内人士认为,在广泛监测和信息收集的基础上,粮食预警监测体系将对粮食市场的供求情况进行分析。判断粮食市场的变化趋势,进而实现先兆预警,然后即时采取应对措施。

(二)河北省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型

建国以来河北省的粮食生产得到了稳定的发展,1949年河北省粮食产量仅为469.5万吨,到1998年河北省粮食产量已经达到2917万吨,50年来增长了521.96%。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粮食生产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2007年河北粮食产量为2841.6万吨,与1978年相比河北省粮食年产量增长了68.3%,增加了1153万吨。但是河北省粮食增产速度时快时慢,有时甚至出现负的增长,由于种种原因河北省粮食产量在年度间的分布并不平均,而且还存在品种结构不合理,因而需要生产预警系统来对其进行监测和预警。目前,河北已经研究出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它的特点是把经济波动理论、经济预警理论运用到粮食安全预警监测分析之中,并运用灰色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计算手段,以及扩散指数法和预警灯图法对河北的粮食生产进行了实证和预警。这种模式的建立已经成为河北省研究粮食安全预警监测体系的一个重要成果。

(三)福建省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型

为了确定粮食生产警情,福建省也建立了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它的特点是研究福建省粮食总产量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以粮食产量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计量经济学方程。福建省对粮食生产一直持积极支持与鼓励的政策,但是福建省粮食生产尚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所以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投入要素,而不是需求,故在方程中应选择主要投入要素作为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变量,诸如农业劳动力X1、粮食作物播种面积X2、化肥使用量X3、农机动力X4等,用这4个变量作为解释变量(数据来源:福建省统计年鉴),建立方程,经参数估计和检验后发现,由于我国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充足,农业机械虽然在提高产量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并非关键的作用,因而农机劳动力在方程中并不显著。重新建立模型,计算结果如下:

模型1:ln(Y)=O7340741n(X2)+0.186691n(X3X2)+U

(0.056382)(0.10234)

(13.02)(1.824)

R2=0.99987,F=59234.33832,

SE=0.07582,D.W=1.49310

模型2:In(Y)=0.8065071n(X1)一0.1731421n(X2)+V

(0.108729)(0.089483)

(7.418)(1.935)

其中方程下方第1行为参数估计值的标准误差,第2行为对应参数的T的检验统计量值。R2为较正可决系数。模型1的参数估计值0.734074,0.18669分别为播种面积,每亩化肥使用量的产出弹性。即播种面积增加1%,产量增长0.734074%;每亩化肥使用量是这样的:播种面积增加1%,产量增长0.18669%。所以模型1通过经济意义的检验。类似地,模型2也通过经济意义的检验两个模型的方程和变量都很显著,拟合优度也都很高,接近于1。两个模型的随机干扰项都不存在一阶自相关。由于未采用截面数据作样本,且观察值全部为实物量单位,两个模型随机干扰项的异方差性可以避免。因而两个模型都是较理想模型。

(四)粮食安全预警监测体系相关研究

尽管国内的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是根据不同的省份来设计的。不过它们有这样一个共同的模式。这种共同的模式可归纳如下: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由信息网络、信息处理、信息、预警指标、发出预警信号等子系统构成。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信息网络,它能借助现代互联网工具将遍及全省的粮食信息网点相互连接,并有效且及时的将收集到的信息传递到预警系统进行处理。这种预警监测系统,对可能发生的问题早作防范,然后信息处理。信息模式的特点是将信息处理形成信息网络,加强对粮食市场监测,及时收集、分析监测省内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预警系统根据信息处理结果,即时将这些信息定期提供给政府及有关部门,作为粮食行政管理和宏观调控的参考,采用适当的渠道定期向社会,使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和有关政策法规,调整生产计划或经营策略,以期达到调节市场供求平衡目的。预警指标,建立灵敏、准确提供信息的粮食安全预警系统,进行粮食安全预警。需要选择科学、合理的预警指标,因为从这些指标中可以判断粮食安全与否,如粮食生产、需求、进出口、储备、粮食价格等方面的指标。所以要建立某省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就要根据该省粮食生产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对系统进行设计。

2国内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式的启示

通过对以上三个省份的具体分析,以及对国内研究的归纳,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一种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都是根据各自省份的具体情况来设计的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我们不能盲目的借鉴。但是可以借鉴别人好的经验。其中适用于湖南省的可归纳成如下几个方面:

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指标体系的设置是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的关键,国内对有关粮食安全的研究比较多,但对地区粮食安全预警的研究较少,分省尺度上的粮食安全预警监测不仅受国家整体水平上的粮食安全的制约还受各省具体粮食安全影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设计湖南省粮食安全预警指标体系时考虑的警情指标较全国尺度要少,可以忽略国际粮食供需变化的影响,同时重点考虑涉及湖南地区本身的指标。

本文认为可以将预警指标设置如下:粮食亩产增长率,受灾面积增长率,播种面积增长率,食品工业产值增长率,人口增长率,化肥销量增长率,农药销量增长率,役畜拥有量增长率,农民与非农业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比例增长率,财政支农资金增长率,有效灌溉面积增长率,农业商品率增长率,农业生产资料零售价格指数,粮食收购价格指数,粮食经济作物比价,农用机械动力增长率,化肥价格指数,另外,农资价格是一个重要指标,由于受农民本身货币购买能力的限制,农资涨价对农民的购买能力更是雪上加霜。所以监测好农资价格是影响农民投资积极性的关键因素。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一套自动的预警监测系统。网络不仅可以提高预警监测的准确性还可以提高办事效率。利用统计信息和遥感估产信息动态分析区域粮食的年度和年内供求状况,对湖南省粮食供需总量和结构平衡进行预测和预警。这将为我省粮食宏观调控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为各粮食部门提供方便有用的信息参考发挥着重要作用。

3湖南构建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式的思路

从湖南粮食生产的实际出发,把经济理论、经济预警理论运用到湖南省粮食生产中,进行粮食生产的监测预警研究,根据监测、信息收集、数据分析、先兆预警等有序的环节建立湖南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从粮食生产增长率的角度去发现湖南粮食生产中潜在的问题。

从湖南粮食生产的实际出发,运用预警的有关理论,进行粮食生产的监测预警研究,构建湖南省粮食生产监测预警系统。这种系统从逻辑上讲应包括这样几个阶段:明确警情,寻找警源,分析警兆并预报警度。这里,明确警情是大前提,是预警研究的基础,而寻找警源,分析警兆属于对警情的因素分析,预报警度则是预警的最终目标。湖南粮食生产监测预警是根据粮食生产所出现的严重偏离正常的状态,在未造成粮食生产灾害之前进行预测、预报及调控。湖南粮食安全监测预警模型就是依据宏观经济预警的逻辑过程,即确定警情,寻找警源,分析警兆,预报警度,并对湖南省进行粮食生产预警研究。通过探索建立湖南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做到有备无患,加强对湖南省粮食市场供求形势的监测和预警分析,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准确把握市场动态,科学分析市场走势,确保湖南省粮食安全。对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稳定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预警就是对事物发展的未来状态进行测度,预报不正常的时空范围和危害程度以及提出防范措施。粮食生产预警系统是为了防止粮食生产运行偏离正常发展轨道或可能出现危机而建立的报警系统。湖南是农业大省,自然条件优越,水稻产量居全国第一。但近些年其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2000年湖南耕地面积为507.98万顷,而到2003年耕地面积只有452.98万顷,平均下降13.75万顷年,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耕地面积少有回升,但是增长速度缓慢。

参考文献:

市场监测论文篇8

二、调查研究、广泛交流是做好监测工作的有效手段

04年我们突出的成效之一就是提升了监测质量。我们认为市场监测工作内容分为两个层次,作用有两方面。监测内容第一层次指及时监测粮油市场价格变化,第二层指监测粮油市场价格变化的内外因素;监测第一方面作用指为上级提供进行宏观调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真实依据,第二方面作用指为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提供服务。基于此点认识,我们的监测工作也是从两个层次、两个方面展开的。在市场价格监测方面,有固定的监测网点和固定的监测人员基本上可以圆满完成工作,而监测粮油市场变化的因素就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在体现监测作用方面,提供依据只要如实上报监测结果就完成了,而服务则需要大量的工作。为真正使监测工作到位,我们在重视第一层监测内容和第一层监测作用的基础上,重点抓住另一方面,而主要的做法就是深入企业,加强交流。我们有个监测制度,在市场平稳时期,每个月到企业调查了解一次情况,市场波动期随时到企业摸实情。深入企业主要是与企业领导和业务人员交流信息、沟通情感,首先将我们日常获得的信息进行综合,向企业谈我们对市场的看法,征求企业意见,探询企业所掌握的更多的、深层次的信息,并综合所有方面的信息,共同研究、探讨市场变化趋势。在各企业对市场认识分歧较大时,我们还通过市中心和其他途径进一步了解市场,并将部分企业领导聚到一起共同探讨,以期形成较为统一的观点。通过实践,这种做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不但使我们了解、掌握更多的、深层次的信息,增加了上报信息和分析文章的数量、质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信息监测的成果,指导企业经营,达到了为企业服务的目的。

例如:在04年3月初,我们监测到玉米价格有上涨趋势,我们及时到XXXXXXX等国有购销企业和XX粮贸有限公司、XXX粮油经营部、XX粮油经销部等个体、私营玉米经营企业了解并通报情况,当时有部分企业认为玉米价格真正上涨期在7-9月份,目前不可能有大的上涨空间,而另一部分企业则根据小麦与玉米的比价效应认为玉米会大幅上涨,价位应该在1500元/吨为正常。为此我们及时与信息中心取得联系,了解全国的玉米生产、库存、使用量等情况,并与在吉林、辽宁、内蒙等地搞运输的XXX等粮食经营者了解产区动态,基本上掌握了玉米价格上涨和制约上涨的内外因素。随后,我们在上仓粮库召集了部分企业负责人,将我们所掌握的各方面信息进行转达,请各企业讲述自身渠道内得到的信息,大家共同探讨玉米未来发展走势,达成了玉米在短期和中期具备上涨动力,目标价位在1340-1440元/吨的共识,并约定根据市场变化情况,随时沟通,随时调整经营策略。在此基础上,我们上报了关于玉米市场现状及未来走势预测的分析文章,得到了市信息中心的认可,企业据此进行了适度的经营活动,大部分企业取得了毛利润15-20%的经营成果。

04年3月底,小麦价格上涨,部分企业根据我国粮食总体短缺的信息,得出小麦还将大幅上涨的结论。为此,我们深入农村、企业和消费者中广泛调查,深入了解,提出小麦价格全年处于上升通道,最高价应出现在10-12月份,最高价位在1700-1800元/吨,最低价应出现在6月底-7月初,最低价位在1460-1520元/吨的分析结论,并及时与XXX等五家国有购销企业和XX面粉工贸有限公司、XX面粉厂等8家个体私营面粉加工企业进行沟通,达成了在夏收前以销定购、以产定购、夏收初期充实库存的经营观点,避免了部分企业盲目抢购的行为。结果显示,小麦价格走势基本符合分析结果,仅高位区的预测价格略显偏高,遵循这一经营思路的企业大部分取得了不错的收益。

04年10-12月份,我们多次对玉米、小麦、面粉、大米市场进行调研,综合生产者、消费者、经营者多方观点,结合我们所获取的各方面信息,分别写出“玉米市场现状及后期走势分析”、“小麦及面粉市场动态”、“大米市场出现降价形式”、“玉米、小麦市场近况分析”等10多篇分析预测文章上报,并被中华粮网、中国商情网、粮油市场报等多家网站和媒体转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监测工作也得到了上级的认可。

市场监测论文篇9

二、调查研究、广泛交流是做好监测工作的有效手段

*年我们突出的成效之一就是提升了监测质量。我们认为市场监测工作内容分为两个层次,作用有两方面。监测内容第一层次指及时监测粮油市场价格变化,第二层指监测粮油市场价格变化的内外因素;监测第一方面作用指为上级提供进行宏观调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真实依据,第二方面作用指为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提供服务。基于此点认识,我们的监测工作也是从两个层次、两个方面展开的。在市场价格监测方面,有固定的监测网点和固定的监测人员基本上可以圆满完成工作,而监测粮油市场变化的因素就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在体现监测作用方面,提供依据只要如实上报监测结果就完成了,而服务则需要大量的工作。为真正使监测工作到位,我们在重视第一层监测内容和第一层监测作用的基础上,重点抓住另一方面,而主要的做法就是深入企业,加强交流。我们有个监测制度,在市场平稳时期,每个月到企业调查了解一次情况,市场波动期随时到企业摸实情。深入企业主要是与企业领导和业务人员交流信息、沟通情感,首先将我们日常获得的信息进行综合,向企业谈我们对市场的看法,征求企业意见,探询企业所掌握的更多的、深层次的信息,并综合所有方面的信息,共同研究、探讨市场变化趋势。在各企业对市场认识分歧较大时,我们还通过市中心和其他途径进一步了解市场,并将部分企业领导聚到一起共同探讨,以期形成较为统一的观点。通过实践,这种做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不但使我们了解、掌握更多的、深层次的信息,增加了上报信息和分析文章的数量、质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信息监测的成果,指导企业经营,达到了为企业服务的目的。

例如:在*年3月初,我们监测到玉米价格有上涨趋势,我们及时到*等国有购销企业和*粮贸有限公司、*粮油经营部、*粮油经销部等个体、私营玉米经营企业了解并通报情况,当时有部分企业认为玉米价格真正上涨期在7-9月份,目前不可能有大的上涨空间,而另一部分企业则根据小麦与玉米的比价效应认为玉米会大幅上涨,价位应该在1500元/吨为正常。为此我们及时与信息中心取得联系,了解全国的玉米生产、库存、使用量等情况,并与在吉林、辽宁、内蒙等地搞运输的*等粮食经营者了解产区动态,基本上掌握了玉米价格上涨和制约上涨的内外因素。随后,我们在上仓粮库召集了部分企业负责人,将我们所掌握的各方面信息进行转达,请各企业讲述自身渠道内得到的信息,大家共同探讨玉米未来发展走势,达成了玉米在短期和中期具备上涨动力,目标价位在1340-1440元/吨的共识,并约定根据市场变化情况,随时沟通,随时调整经营策略。在此基础上,我们上报了关于玉米市场现状及未来走势预测的分析文章,得到了市信息中心的认可,企业据此进行了适度的经营活动,大部分企业取得了毛利润15-20%的经营成果。

*年3月底,小麦价格上涨,部分企业根据我国粮食总体短缺的信息,得出小麦还将大幅上涨的结论。为此,我们深入农村、企业和消费者中广泛调查,深入了解,提出小麦价格全年处于上升通道,最高价应出现在10-12月份,最高价位在1700-1800元/吨,最低价应出现在6月底-7月初,最低价位在1460-1520元/吨的分析结论,并及时与*等五家国有购销企业和*面粉工贸有限公司、*面粉厂等8家个体私营面粉加工企业进行沟通,达成了在夏收前以销定购、以产定购、夏收初期充实库存的经营观点,避免了部分企业盲目抢购的行为。结果显示,小麦价格走势基本符合分析结果,仅高位区的预测价格略显偏高,遵循这一经营思路的企业大部分取得了不错的收益。

*年10-12月份,我们多次对玉米、小麦、面粉、大米市场进行调研,综合生产者、消费者、经营者多方观点,结合我们所获取的各方面信息,分别写出“玉米市场现状及后期走势分析”、“小麦及面粉市场动态”、“大米市场出现降价形式”、“玉米、小麦市场近况分析”等10多篇分析预测文章上报,并被中华粮网、中国商情网、粮油市场报等多家网站和媒体转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监测工作也得到了上级的认可。

市场监测论文篇10

公共场所由于人群聚集,流动量大,极易造成疾病的传播与流行,为了加强经营单位卫生行政管理,提高本地区公共场所卫生水平,掌握本地区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确保黄浦区公共场所在世博会期间不发生群体性健康损害事件,并预防控制疾病传播和群体性健康危害事件的发生,更好地保护广大市民的身体健康,黄浦区疾控中心对辖区内60家公共场所进行了主动性卫生监测,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对象与方法

1.监测对象 按照分层随机抽样的原则,选择60家公共场所作为监测点,其中宾馆、招待所19家;饭店、餐厅5家;酒吧、咖啡馆、茶室、KTV等娱乐场所8家;公共浴室2家;足浴室2家;理发美容店18家;游泳馆1家;商场、超市5家。

2.监测方法 根据《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技术规范》(GB/T 17220-1998)、《公共场所卫生标准检验方法》(GB/T 18204.1~30-2000)和《实施指南》(2004)对公共场所的空气质量、用品及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进行监测。在营业高峰期间监测1次。

3.评价标准 指标监测结果按现行《公共场所卫生标准》(GB 9663~9673-1996,GB16153-1996)、《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GB14934-94)、《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卫监督发[2006]58号)和《足浴服务卫生要求》(DB31/359-2006)进行评价。

结果

1.公共场所室内空气质量监测 饭店、餐厅,公共浴室及足浴室的合格率达100%,酒吧、咖啡馆、茶室、KTV,宾馆、招待所,理发店、美容店,商场、超市的合格率次之,游泳馆合格率最低,仅为62.5%。不合格指标有空气细菌总数、CO2和噪声,合格率分别为99.0%、98.5%和71.9%。见表1、表2。

2.公共场所公共用品卫生监测 宾馆、招待所仅1个细菌总数样品不合格,合格率为99.6%,其余场所合格率均为100%。见表3。

3.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监测 在进行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监测的三个场所中,饭店、餐厅合格率相对较低,仅为80.0%,宾馆、招待所和商场、超市略高,分别为94.3%和96.7%。合格率最低指标为细菌总数,为80.2%,PM10、新风量合格率较高,均只有一个样品不合格。见表4、表5。

讨论

在公共场所监测工作中,卫生指标是决定该场所能否获得卫生许可证及是否对其进行卫生行政处罚的主要依据之一,因此,监测指标必须要真实反映该场所的卫生状况,对监测的指标进行结果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1]。总的来说,2010年黄浦区世博园区外公共场所卫生情况较好,主要特点如下。

1.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的总合格率较高,不合格项目为CO2、空气细菌总数和噪声,其中噪声合格率最低,合格率较低的场所为游泳馆和商场、超市。噪声是影响人的正常休息、睡眠和工作的重要因素,超标的主要原因是公共场所多在商业繁华区和城市交通主干道旁边,城市噪声、交通噪声是室内噪声一大固定来源,另外,商场等公共场所人流较大,场所内促销的播音、背景音乐以及人声等也是室内噪音的主要来源,在节假日等人流高峰期噪声容易超标。空气细菌总数不合格,主要与场所设计不合理、换气次数不够、场所人员密集、卫生习惯不好等有关。

2.公共场所公共用品卫生合格率较高,合格率为99.8%,仅宾馆、招待所细菌总数一个样品不合格。公共场所的公共用品既是致病微生物的载体,也是某些传染疾病的传播途径,因此公共用品消毒措施落实与否在公共场所卫生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2],宾馆、招待所和美容美发行业是公共用品卫生监测的两大主要行业,据国内相关报道,美容美发行业的公共用品卫生细菌学指标不合格情况较为突出[3],本次监测结果表明我区在美容美发行业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尤其是公共用具消毒知识的工作落到实处,公共卫生用品的消毒质量较高。

3.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中细菌总数和真菌总数不合格率较高,饭店、餐厅的合格率相对较低。这可能和饭店、餐厅厨房对室内空气的污染有较大关系。对于装备中央空调的公共场所,通风系统的污染后果十分严重,有可能会导致整个场所的空气污染,而公共场所人员密集,对人员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不可忽视。建议各使用中央空调通风系统的场所对中央空调的风管进行定期清洗和消毒,消除卫生隐患;各场所应设置专人对中央空调通风系统进行规范和系统的维护;空调系统的冷却塔加强消毒工作,加强对环境中嗜肺军团菌的监测。

参考文献

[1]徐 村,毕学娟.公共场所卫生监督中存在的问题[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2,19(1):75.

市场监测论文篇11

摘要:文章阐述了制约监测站发展的存在问题,论述了解决方法及提高环境监测工作效率的途径。 关键词:环境监测效率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眼睛。监测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环境保护工作的全局。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技术行政的支点,是环境治理技术及工程评价的依据,是一项极具科学性,技术性的工作,目前,环境管理已逐步实现从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单向治理向综合治理,浓度控制向浓度与总量双重控制的深层次转变。这一转变对环境监测的要求越来越高。 我国目前共有2000多个监测站,普便存在仪器设备落后,监测人员技术水平低,信息化程度差,对辖区内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现状不能说清楚等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监测站自身建设,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效率。 制约各级环境监测站发展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上级单位拨款少,仅用于工作人员的工资;二是规划不到位,环境监测的标准水平滞后,不仅和外国有差距,而且满足不了当前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分析方法也比较落后;三是监测人员缺少系统培训,技术水平不高;四是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不够完善,整个系统信息传输速度慢。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要更新,配备仪器设备,使各级监测站分层次,有重点地完善其硬件设备,引进,培养高水平人才,加强软年能力建设,在数据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上多下功夫,使服务水平有所提高。 尽快取得各种认证资格,严格按照规范和标准做运转,扩大服务范围,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环境监测站承担着为政府决策提供技术支持,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监督,为污染防治理供技术服务的重要职责,所以其理所当然地成为所在区域的技术,数据中心,因此实现环境监测站网络建设,就显污尤为重要。当前,由于环境信息传输的滞后,直接限制了监测信息对环境决策的支持效能,已远不能满足环境管理向深层次发展的需要。只有积极,有效地开展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才能将环境监测信息优质,高效地提供给决策部门,环境监测网络由环保系统监测站和有关行业,企业监测机构构成监测信息协作组织,其作用在于通过信息的交流和传递,提高信息的利用率,保证各类息快速,高效地传递,以满足环境管理现代化的需要,同时推动环境监测工作向全方位,深层次发展。 监测仪器的购置和完善,监测人员的培训和引进,监测网络自上而下的建立,保证了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客观性,提高了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从而最终提高了环境监测工作效率。 市场机制的引入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我国的环境监测站基本上属于国家拔款的事业单位,主要为各级环保局服务,但是,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之中,对开放监测市场做了承诺,目前,已有外商在我国开办从事环境资询业务和监测业务的公司,竟争机制会逐步形成,监测市场的开放已成必然。从目前情况看,我国监测机构普便存在能力薄弱,监测项目少,工作效率低,从长远来看,监测站走向市场已是必由之路。入世后,垄断地位将会被打破,因此必须面对市场,在竟争中提高自己,从而提工作效率。 在加快能力建设的同时,要营造竟争环境,在数据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上多下功夫,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尽快适应市场竟争的环境,注重服务过程中的盈利状况,增加监测项目,扩大服务范围,以效益为指标,改革监测站的内部机制,加大技术投入,从而使环境监测高效运转又能保持活力。参考文献: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徐新华 《现代环境科学导论》,盛连喜 《中国环境管理》杂志总第100期 《中国环境报》2002-2-2

市场监测论文篇12

动物疫病监测是掌握动物疫病分布特征和发展趋势的重要方法,是掌握动物群体特性和影响疫病流行因素的重要手段,是评价动物防疫水平和制定科学免疫程序的重要依据。近年来,随着恩施市畜牧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国内动物疫病流行状况的日趋复杂,动物疫病的防控形势日益严峻,动物疫病监测作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预警预报动物疫情,分析评估疫情流行趋势,在保障全市畜牧业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共卫生安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 恩施市动物疫病防控机构成立及职能

恩施市于2008年批准设立了恩施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隶属恩施市畜牧兽医局管理,核定编制7人。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实施动物疫病的监测、预警、预报、实验室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负责动物疾病和畜禽寄生虫病的查、治、灭、管、防等重大技术措施的实施;负责动物疫病预防的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科普宣传。

2 恩施市动物疫病监测的现状

2.1 兽医实验室的发展

监测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兽医实验室这个技术平台,恩施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兽医实验室于2009年初步建成,面积约100 m2,由于条件限制,只能分布于原畜牧局1楼和4楼,依托于2009年检疫监督项目,构置了酶标仪、离心机、蒸馏水器等部分仪器设备,基本能满足该市当时的血清学监测工作。2010-2011年借助于全省兽医实验室的考核验收,恩施市进一步完善了兽医实验室的建设,设有接样室、洗涤消毒室、血清学室、病原学室、档案室、样品保存室、解剖室,再次购置了电脑洗板机、纯水仪等一批仪器设备,配备了3名技术人员,建立了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制定了实验室相关管理制度,制定了实验室检测流程,实验室原始记录、检测报告、档案等软件统一规范。2011年通过了省兽医系统实验室考核验收,取得了考核合格证,获得了一级生物安全水平实验室的资质。

2015年借助于市政建设的需要,恩施市疫控中心及兽医实验室、疫苗物资仓库迁址改建,改建后的实验室面积达300 m2,有各种仪器设备48台套,新增了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核酸提取仪,冷冻离心机等仪器。布局更规范合理,设有解剖室、接样室、样品保存室、血清学检测室、PCR室、病原学室、仪器室、洗涤消毒室、档案室、保存室、更衣室等。目前的实验室已具备开展血清学检测、病原分子生物学检测的设施设备,基本达到二级生物安全水平实验室标准。

2.2 监测网络建设情况

建立了科学的监测网络,能有效地监控全市动物疫情。全市建立了市、乡、村三级动物疫情监测网络,覆盖了全市各个村组,其中有17个乡级监测点,172个村级疫情监测点。村级监测点直接面对养殖户开展日常的疫病监测,从源头上把动物疫情扼制在萌芽状态,发现一般动物疫病及时处理,发现病、死畜禽、疑似重大动物疫病及时上报和处置,配合上级业务部门采样监测、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2.3 监测技术队伍状况

市、乡、村三级监测网点共有动物疫情监测人员511人,市级监测人员5人;乡级监测人员51人;村级动物疫情监测人员455人,由村级防疫员兼任。人员分布合理,能纵横监测全市各个部位,形成了应对动物疫情快速反应、快速处置的人员运行机制。

市疫控中心兽医实验室现有管理技术人员3人,实验室主任1名,兼任实验室质量责人及生物安全负责人;实验室技术负责人1名;检测人员1名,兼实验室仪器管理、档案等其他工作。3人全为畜牧兽医专业专科以上学历,中级职称,均具有较高的理论及实际操作技能水平。3人共同编制了本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能规范熟练进行各种血清学实验,并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结果。3人均多次参加过州级监测技术培训,也参加过省、部级培训。近几年,有2人参加过2届全州兽医技能比武,1人参加了1届全州兽医技能比武,在理论测试、实验操作及现场操作技能上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4 主要监测工作

(1)每年春秋两防结束后对辖区内畜禽集中随机抽样监测,畜禽主要以抽取养殖大户的为主,兼顾散养户和屠宰场。对抽检样品分别监测猪瘟、口蹄疫、猪高致病性蓝耳病、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等免疫抗体水平。这两次集中监测要求量大面宽,监测结果尽量能全面客观地代表全市的整体免疫效果,达到风险评估预警预报的作用。

(2)每年两次牛羊的布鲁氏菌病监测,对辖区内的牛羊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按饲养比例抽取血样,用虎红平板试验初筛后,疑似阳性样品用试管凝集试验重检。

(3)每年开展一次奶牛布病、结核病监测。对辖区内的所有奶牛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血监测布病,皮内注射牛型结核菌素进行皮内变态反应试验监测结核病。

(4)每年进行2~4次H7亚型禽流感监测,主要针对活禽市场和一些重点养殖区域。

(5)规模养殖场不定期地送检。

(6)种畜禽场部分动物疫病的净化工作。

(7)发生疫病和洪涝灾害后开展的紧急流行病学调查、监测、诊断工作。

(8)病原学监测采样工作。

3 存在的问题

3.1 监测诊断技术能力有限

目前实验室能开展的监测诊断工作能力有限,方法单一,只具备开展畜禽的血清学检测技术,在疫病的实验室病原学诊断技术上还比较欠缺,只能开展临床解剖、病料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和使用胶体金快速检测卡,由于当前动物疫病的相似性和复杂性,有时很难判定疫病,而又得不到进一步快速论证,当前恩施市兽医实验室有开展病原分子生物学检测的设施设备,但缺少这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

3.2 监测队伍不稳定

由于动物疫病监测系列工作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较高,目前监测队伍存在的问题,一是监测工作是近几年才逐步发展并加以重视的,市疫控中心专业监测技术人员偏少,整体业务水平不强,人员由主管部门统一安排调整,目前中心共有5人,既要从事动物防疫、疫病防控工作又要从事疫病监测工作,长期从事防疫监测工作业务熟练的只有2~3人,其余都是2016年陆续从其他岗位转过来的,有的临近退休,有的不是本专业人员,学习业务有一定的困难;二是乡村兽医监测技术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年龄老化,青黄不接,监测技术欠缺,工作报酬低,工作积极性不高。

3.3 监测采样难

近年来监测任务越来越重,采样量大,监测样品采样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一是技术问题,由于采样技术有一定的技术性和熟练度,而目前乡村兽医技术人员普遍老龄化,虽经多次培训,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兽医人员掌握了部分采样技术,大部分不能操作到位,存在采样时间长,采样时对畜禽反复扎针,对畜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伤害,引起养殖户的反感;二是认识问题,一方面部分兽医存在认知和畏难的问题,没有认识到监测工作的重要性,认为他们的工作主要就是防疫,觉得监测工作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工作收入偏低,存在负面情绪;另一方面部分养殖户认为采样对畜禽的生长有影响,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

3.4 对中小规模养殖场(户)指导性不强

虽对规模养殖场(户)的监测逐年在加强,但仍存在开展不够、指导性不强的问题。通过对近几年抽检的部分中小规模养殖场(户)免疫抗体水平分析,免疫失败的不在少数。一方面大部分养殖场虽然重视疫病的防控,但没有主动进行抗体监测的意识,没有认识到抗体监测的重要性;有的中小养殖场没有固定技术人员,怕麻烦,怕影响畜禽生长,不愿意采样监测,认为只要按照免疫程序注射了疫苗就高忱无忧了,不知道存在母源抗体的干扰、机体本身的原因、疫苗质量因素、免疫操作技术方面的因素都可能导致免疫失败,使畜禽得不到有效保护。另一方面由于市级监测技术人员有限,只能春秋两季抽检部分养殖场(户)少量样品,对免疫不合格的养殖场(户)临时建议指导,监测数量、监测频次和监测面不够,对中小规模养殖场(户)的指导意义不强。

3.5 样品本身问题

不按要求范采样,采集的血样存在溶血、量少、脂血的情况,有的不能用于检测,有的量少不能备份;拭子样品存在保存液过多或过少的情况;样品的编号不规范;部分样品没有真正做到随机,代表性不强;样品信息登记不清楚,填写不全。

4 建议

4.1 加强监测队伍建设

由于动物疫病监测工作的专业技术性要求和越来越重的监测任务,建议主管部门能高度重视。一是加强市级动物疫病监测队伍的建设,扩充监测技术队伍,选拔一些懂专业、爱专业、踏实肯干的技术人员。加强现有技术人员的培训,争到每年参加省、州级培训的机会,进行针对性学习和培训,不断更新提高动物疫病监测技术水平和能力。二是进一步加强乡镇兽医技术人员监测技术的培训,市级监测机构要每年制定培训计划,举办培训班,结合春秋集中采样监测到各乡镇现场指导,实地演练,指导样品的信息登记、编号及样品的运输和保存,提高样品的质量和有效性,逐步提高基层兽医人员的监测采样技术。

4.2 加强实验室技术能力建设

进一步完善提高血清学检测水平,更新部分血清学检测设备以适应新的检测方法的应用,提高工作效率和检测水准;逐步学习掌握部分病原学检测技术,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设施设备,提升实验室疫病诊断能力,使实验室更好地发挥技术支撑作用。

4.3 加强中小规模养殖场(户)的监测

每年定期对中小规模养殖场(户)畜禽开展疫病监测,重点加强中小规模养殖场(户)的重大动物疫病抗体监测,进一步扩大监测面,增加监测量及监测频次,引导养殖户主动接受监测,指导他们做好免疫工作,制定较为科学的免疫程序,适时分析评估免疫质量,预判疫情风险。

4.4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市场监测论文篇13

特种设备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娱乐设施、客运索道、场(厂)内机动车辆等设备设施,是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基础设施。特种设备安全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长期实践形成了认证认可与监督检查两项基本制度,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更多体现了政府单一主导的形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单一主导的特种设备安监体制的边际效益不断减少,但负外部性不断增加。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与摩擦不断升级,暴露出一系列问题,集中体现在多头管理、权责不分,不能有效应对风险的防范。这些问题的出现,必然要求一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体制与机制。

对于特种设备监管体制改革的研究,梁广炽(2002)、张宝珠(2005)、李晓明(2006)在探讨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改革与发展中指出,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下,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作为事业单位,在部门利益的驱动下,有偏离公益机构的倾向。虽然都指出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业务应推向市场化的改革,但具体方法并没有给出。仅是在某些方面做出了一些建议,如建议法律授权非营利机构承担特种设备注册登记和强制性检验职能。罗云(2005)、周蓉(2008)、杨振林(2008)、苗宏亮(2008)等将安全系统工程和风险管理理论全面引入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按照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的原理、程序和方法,分别就特种设备重大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等主要环节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分别设计了侧重点不同的特种设备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安全评价模型,丰富和完善了安全生产的评价体系,以促进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效率的提高。

在质量博弈相关研究中, Rubinstein(1982)提出了一个序贯报价过程的非合作博弈基本框架。 Kessler(2004)等在Rubinstein框架基础上, 研究一个不可验证质量产品的价格谈判博弈,构建买卖方道德风险问题模型, 分析交易配置效率和分配效率的互相作用关系。Reynier(1995)等提出了一个供应商提品质量和生产商实施质量检验的方法, 研究了在冲突环境中合同设计与质量控制问题。他们认为供应商和生产商之间的博弈模型为非零和博弈, 通过博弈均衡识别在何种合约参数下能够求得合作解。Hsieh等(2010)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了,研究了质量供应商的质量投资和检验策略在四种不同信息披露情况下,不同的博弈均衡策略以及不同的检验利润效应水平。毕军贤等(2011)主要在借鉴Kessler与Hsieh的模型框架与理论基础上,设计了抽样检验产品质量裁决权模型以及诚信机制设计方法。蒲洪涛、史晓冬 (2011)运用博弈论基础理论建立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与特种设备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博弈模型,得出了安全监管成本和处罚力度及检查概率之间的关系。

由于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的技术性很强,具有非常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根据Akerlof(1970)的柠檬市场理论,特种设备检验检测市场同样存在“柠檬市场”现象。在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的特种设备检验检测市场中,交易一方掌握着充分的事实真相,另一方处于信息劣势地位;于是强势一方受逐利本性驱使,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扭曲隐瞒安全信息,致使低质量检验检测服务不仅没有萎缩,反而规模越来越大,质量高、检验检测到位的质量供应企业逐渐被质量差、检验检测不到位的企业以“劣币驱良币”态势所替代,形成了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的柠檬市场现象,致使特种设备检验检测市场中机会主义行为盛行。由于特种设备检验检测市场中各利益主体的逐利行为,使得各利益主体间的博弈进入“囚徒困境”,而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机构偏离公益性轨道,增加了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风险。电梯作为城市化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的发展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电梯的安全监管在社会治理中也越来越重要。由于电梯广泛应用于人民的日常生产与生活中,较其他特种设备更突出体现了公共属性、市场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因此本文以电梯为特种设备的代表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电梯质量安全现状,再运用博弈论的基础理论证明电梯检验检测市场存在柠檬市场现象,随后根据不同的奖惩情景设计来分析可能的问题,并提出了特种设备检测市场的市场化改革是解决这一困境的基本方法。

本文其他部分具体的组织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建立特种设备安全博弈模型,并根据不同的情景假设进行博弈分析;第三部分根据分析结果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