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实施方案实用13篇

课题实施方案
课题实施方案篇1

《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基于这一点,进行此课题研究有其可靠性和必要性。

2、新课标十分重视和强调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即教师和学生要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语文教育内容来源,组织语文实践活动,创设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观察,感悟和积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搞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必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3、从教学现状看,语文课程正在逐步趋向于综合性、生活化,但教学操作却流于表面及形式。进行比较研究,意在探索寻求落实“大语文”的渠道,通过“写作”构建起语文与其他学科、活动、生活的联系。

4、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普遍对写作不感兴趣,写作内容单一,常常是“巧妇却难解无米之炊”。这种现象反映了当前作文教学过程的形式化、空洞性。我们进行课程资源与小学作文教学有效链接的研究,试图从多个角度来优化作文教学,赋作文教学以灵性。

二、研究意义

1、利用课程资源进行小学作文教学研究首先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其次源于我们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思考。生活处处有语文,处处都能学语文。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务必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挖掘一切可开发和利用的语文课程资源,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春风得意,勃勃生机无限。

2、这是小学作文教学现状的需要。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还很严重,“造文”现象还较普遍,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这种现象反映了当前作文教学过程的形式化、空洞性,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我们进行课程资源与小学作文教学有效链接的研究,试图以习作为桥梁,沟通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知识、课外活动、社会生活的渠道,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观察与思考、积累与表达的能力,丰富习作的内容、激发习作的兴趣,从多个角度来优化作文教学,赋作文教学以灵性。

三、研究问题

(一)主要问题

1、解读课程标准理念,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基本特点。

2、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寻求语文文本与其他学习资源链接的方法方式,有效训练学生的观察与思考,积累与运用的能力。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3、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正确处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落实研究方向。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进行小学作文教学的研究。

(二)重点难点

一是如何通过课题实验,使课程资源与作文教学达到有效链接;二是如何通过课题实验,改进教师教学行为,提升校本教研的深度。

四、研究方法

1、理论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深入、系统地解读各种教育理论,本课题在申报立项之前请教育教学专家做宏观的理论论证,在实施过程中就微观问题请专家做过程性指导,中期请专家做初步鉴定,再次做论证,根据专家意见调整研究活动。

2、行动研究法:对参与研究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动态掌握实验者的实际情况,将实验情况做动态分析掌握第一手资料,并与实验预设进行对比,不断重新审视、调整研究方向。

3、文献研究:收集国内外关于作文理论方面的文章、成果,了解研究的动向,做必要的分析、对比、借鉴和动态调整,保证课题研究的独特性、超前性。

4、案例研究法:收集典型的案例实录,进行研究分析并进行案例反思。

五、学术价值

1、组织富有实效的课题研讨活动,形成校本教研活动的良好氛围。

课题实施方案篇2

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坚持“立足教学实际,切实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原则,全校教师共同参与,从教育教学中的小事情、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实实在在,针对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实实在在地研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实施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将教育科研与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通过课题研究,切实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有效性。

3、形成教研组科研氛围,提高教研成效,促进教研组建设。

三、总体思路

以校为单位,制定校级研究课题,组织构建研究团队,开展研究,业务副校长和教导主任为课题负责人,部分骨干教师参与研究过程、收集资料等。教师个人以校级课题为参考依据,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制定出个人研究课题。全校上下形成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的研训一体的校本研训机制,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校教育的发展。

四、实施流程

1.选题(x月上旬)。结合市教育局的文件精神,以市教研室制定的“以导学案为载体,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这一总题为依据,结合我校一年来在实施导学案模式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制定校级课题“导学案模式下的小组合作研究”。教师根据这一总题,制定出自己的的子研究课题。

2.申报立项(x月中旬)。校级课题研究组,在规定时间内向市教研室提交课题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阐明所解决的问题和预期达成的目标,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骤等,并在校内公布立项的课题。教师个人及时向教导处上报研究的子课题。

3.实施研究(20xx年x月-20xx年x月)。课题负责人组织成员按照课题方案,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工作,积累研究过程资料,建立课题研究档案,并将常规教研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在教学、听课、评课过程中开展实践研究,从而解决问题。教导处将对教师个人的课题研究进行督查指导。

4.结题(20xx年x月上旬)。每个学期结束,都要开展子课题研究成果交流会,学校对研究状况进行评估;校级课题要根据上级要求及时向市教研室进行汇报。

课题成果一般应是一份总结报告(附件四)和相关附件材料(附件包括支持研究课题的论文、案例等以及研究的过程性材料)。结题程序为:(1)课题组及时整理研究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撰写研究报告;(2)将研究报告、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交学校教导处。

5.成果鉴定与推荐(20xx年x月下旬)。结题后,学校将对开展的子课题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对优秀的研究成果进行全校推广,推动成果在学科内及学科间的应用与共享。

五、课题管理

1.营造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学校积极倡导和要求全体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并提供理论上和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具体指导。要进一步强化“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新理念,以“短、小、实、快”为教育科研工作指导方针,促使广大教师破除教育科研“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引导课题组选择一些内容具体、切口小、周期短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从而克服传统课题研究“假、大、空”的不良现象。

课题实施方案篇3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反对填鸭式、注入式教学,解放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面向新时代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如何学习,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在学习上获得主动、自主和独立。

二、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语文课题组将在上级相关部门和学校教科室的领导下,以推进课程改革为核心,加强我校的教学常规建设,完善我校的语文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认真进行课题研究,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为学生创设和提供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让每个孩子都接受良好的语文熏陶。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研究的总目标:

1、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2、拓宽学生自主性阅读的渠道,扩大阅读面,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3、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让学生能读通文言文。

4、通过无命题自由习作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审题,立意,自由写作的能力。

(二)预期目标

1、使学生"会学"、"善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特别是在学法指导方面的能力,并不断总结,不断实践,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探索初中生学习方法指导的途径及方式,形成系统、实用、开放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法指导模式。

四、研究措施:

1、建立课题组,形成管理网络。由校长顾问,教导处监督,教研组长组织实施,教研组长、组员具体开展,做到分层管理,步步落实,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运行。

2、注重教师培训,加强理论学习。

实施"学法指导"的实验研究,对教师的教育思想和业务素质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组内首先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弄清"学法指导"的实质和任务,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

3、强化过程,加强全程管理。

首先开展课题研讨活动,使研究者明确研究的任务和目标;( .网)其次是加强调查研究,把握学生在实验前、中、后三个不同阶段的学法水平,以有的放矢的实施指导,不断修正课题研究方案,使课题研究工作更趋科学化和规范化;再次是开设学法指导课,选择课题承担者根据各自研究的内容上好实践课,供大家观摩学习;第四是督促全体组员不断总结,积极撰写论文、心得体会、个案分析等。

三、教育实验研究法的一般程序

1、准备阶段

(1)选定实验研究的课题形成研究假设

(2)明确实验目的,确定指导实验的理论框架

(3)确定实验的自变量

(4)选择适合的测量工具并决定采用什么样的统计方法,从而明确评价因变量的指标

(5)选择实验设计类型,确定控制无关因素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2、实验的实施阶段

课题实施方案篇4

而当前教育,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在教学中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课堂教学关注学科、忽视学生的情况仍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师生往往急功近利,不仅造成了大量学生厌学,产生学习倦怠,而且造成许多教师厌教,产生职业倦怠。导致师生之间情感关系冷漠,缺乏沟通。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1)、新课改下和谐师生关系的理论价值

(!)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要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与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构建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所在,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保证。

(!!)和谐是新课改下的教育理念实现的基石。

新课改理论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学应形成师生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

(!!!)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实现师生间融洽的沟通,增加

师生间的了解和互信,使学生做到自信和他信,是教育与教学

成功的先决条件。

新课改理论首先要求教师杜绝等级歧视。基础有差别、智力潜力需挖掘。不要凭某阶段的成绩做高低定位。师生应是平等的、和谐的。《教育法》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的对待学生,应当尊重学生们的人格。教师和学生一样,具有法律赋予的平等的人格和尊严。

新课改的实施要达到师生间和谐互信。不难设想,一个连自己都接纳不了,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人,会做什么事情。和谐则能沟通,和谐则能自信,和谐则必然成功。正是有了和谐的师生关系,魏书生才能把考试只得八分 学生教到了及格乃至更高。

(2)、新课改下和谐师生关系的实践价值

(!)新课改下的和谐师生关系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必需。

普通高中新课改正走进我们的校园,走进我们师生的生活。新课改以提高学生科学与人文素养为宗旨、强调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着力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目标体系。在新课改实施中,要实现课改目标,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至关重要。

(!!)新课改下的和谐师生关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传统的师生观认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一种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说起来是猫和老鼠的关系。

新课改理论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即学生的身心发展有规律的。学生是独特的人,即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个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即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大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主体。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无论是从时代的要求,还是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要求,教师与学生应当是教与学的朋友,师生关系应该是共同教学实践主体与主体的和谐关系。

(3)、新课改下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实现,关键在教师,获益在学生。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教师。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平等、民主的交往关系和伙伴关系。教师应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自身修养,用师爱的甘露去滋润学生的心田,积极参与、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发挥“导()航”作用,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

二、概念的界定

(一)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也是学校里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他是教师与学生在日常的正式与非正式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

(二)和谐师生关系

“和谐”是我国古哲先贤们所追求的理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种把社会矛盾调节到适度、适时、适量、适当的和谐状态的哲理学说。和谐师生关系体系在两个放面:一是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学生和教师同作为“人”,具有同等的人格和尊严。二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师生之间心灵沟通,互相关爱;师生创造性可以充分发挥,性情和灵魂可以共同提升。

(三)影响构件和谐师生关系的因素

影响构件和谐师生关系的因素和多,既有教师、学生及师生交往认识、交往时空和方式的因素,也有学生家庭及社会等因素。这里我们着重分析教师、学生家长、学生和社会因素四个方面。

1教师: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和学生观,以及体现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与行为,是影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首要因素,也是关键因素。教师作为长者、师者,若不能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教学观和学生观,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和行为,就会成为师生交往的控制者,教育教学过程值得主宰者,师生之间只能形成“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无法建立民主、平等、融洽、合作的和谐关系。

2学生家长:学生家长的成才观及对学习的态度,是影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学生家长作为学生的法定监护人若没有正确科学的教育观、质量观和成才观,没有正确对待学习态度,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心态和学习态度,影响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3学生;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中,学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影响力逐渐增大的。学生若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对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影响很大。

4社会因素:当前我国处于社会变革和转型时期,各种社会文化、社会现象和社会价值观等通过多种方式,特别是网络等媒体直接和间接地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产生影响。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在整个课题的研究实施过程中我们不是胡乱实施的,是有章可循。有理论依据的。

(1)我们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略。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又规定:教师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的人格。这样以来学生和教师就一样了。具有法律赋予的平等的人格和尊重。我们在实践中也是遵循这样的法律依据,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师生平等,师生共策。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2)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有法律依据还有社会主义和和谐社会理论。建设社会主义和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充分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得出的基本结论。社会主义和和谐社会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构建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所在,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

(3)我们在实施过程中还要坚持建构主义原则。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情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获得。建构主义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4)新课程理论原则。新课程理论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 ,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践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教学中师生要定好自己的位,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和谐共处,才能形成良好校园环境。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我们的研究学习,使广大师生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师生关系问题,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的核心问题,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传统的师生关系受到严重的考验,在当前无论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转变还是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或者是新课程的推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都要靠师生互动与交往来达到教育目的。因此,研究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师生关系的现状、特点、变化和发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主导,教师只有更爱学生,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形成新的师生关系是这次研究的主要目的。

2、通过这次课题研究,使师生切实提高认识,转变师生关系。教师明白为什么而教,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学生明白为什么而学,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这次活动实现和谐共生,促进教学相长,让师生关系得到根本改变,师生生命质量得以提升。师生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真诚相处,和谐合作,共同健康发展,形成优良之风,建立和谐校园,使学校成为师生共同向往的幸福港湾、精神家园。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措施

(一)、研究内容

1、班级文化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

2、师生行为文化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

3、学生管理制度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

4、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

5、家长、学校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

6、感恩教育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学习材料,反思、座谈、家访、结对帮扶、班()会、报告会等教育活动。

(三)措施

1、加强师德建设。教师素质师德为本。切实加强师德规范学习,提升教师师德认知水平,转变教师观念,建立一支观念新、师德好、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2、加强课改探索。课堂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主渠道。教师要以实施新课程为契机,秉持“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加强师生课内交流、沟通、协作,让学生放松心情积极思维,大胆探索合作学习,从而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3、加强班级建设。班级建设是学校教育相对独立的实践领域,是与课堂教学相并列的,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改变大多数学生在校社会生活中受支配、被管理的生存状态,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

4、创新德育活动。活动是德育的有效载体。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张扬个性,焕发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要以贯彻《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重点,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5、开放学校教育。开放的教育才会充满活力。学校首先要向学生家长开放。加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联系,让学生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来,他们才会更加懂得教育,更加理解教育。到学生家去家访,提供急需的帮助和必要的服务,家长才会真实感受到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毫不保留地支持教育。

六、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七、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

1、起草“关于新课改下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的通知”,并制定方案,确定实验班,实验人数。

2、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会议交流与个人思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集中学习,利用政治学习和日常教学时间。

3、学习内容:《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二)研究阶段(20xx年7月——20xx年6月)

1、根据课题研究内容,制定相关理论

2、聘请部分教育专家、优秀教育工作者做经验报告

3、组织座谈会,讨论交流体会——如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

4、评选“优秀案例”促进课题研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总结阶段(20xx年7月——20xx年9月)

1、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形成课题研究工作报告,汇总研究成果,对好的案例进行推广

2、针对研究结果,对课题进行研究价值的分析。

3、对课题中出现的先进个人,个案进行表彰。

八、成果的预期形式

1、撰写实验课题研究报告和课题总结

2、撰写如何建立新课改下和谐师生关()系研究与实践论文

3、将实验研究典型个案汇编成册

九、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

十、保障机制

课题实施方案篇5

1、从美国的“比尔.盖茨”现象到“东南亚金融危机”,人们已经感受到了“知识经济”的巨大力量,体会到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面对飞速发展的经济建设,国家也提出了“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2、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就一贯倡导“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未来的祖国建设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科技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

3、******总书记在中国科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科学技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这一论述是对科学技术与精神文明建设关系的正确定位。进一步突出了科学技术的地位,从而揭示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的弘扬与普及的重要性。

二、概念界定及其目的意义:

课题概念界定:

科技是科学技术的简称,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反映客观规律的经验和知识。科技教育就是用科技知识武装学生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发展学生的科技潜能,从而使学生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开展科技教育的研究,就是积极探索学生的科技素质如何在最佳的教育影响下,形成新质,逐步提高;探索如何把科技教育在环境、学科、活动课程中协同推进,达成教育的最佳状态。

课题研究目的:

1、通过“农村小学科技教育的实践探索”的研究,认识和把握当前农村小学科技教育的特点,探索农村小学科技教育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2、促进教育工作者育人观念的转变,确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的教育思想,提高农村小学科技教育效果。

3、通过研究,把科技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多途径、多层面开发学生科技潜能,提高学生科技能力。

课题研究意义:

1、科技教育是学校工作的一项重点工作,研究科技教育工作,有效地对学生实施科技教育是提高学生科技素养的关键。

2、在转向素质教育的探索中,不断探索农村小学科技教育的实践途径,改进科技教育工作的方法,增强小学科技教育的实效性。

3、促进学校科技教育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强化科技教育研究效果。

三、研究的具体内容:

我们依据研究目的和意义,结合学校实际,初步探索出在环境、学科、活动课程中协同推进科技教育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即“在环境课程中陶冶,在学科课程中渗透、在活动课程中深化”。

1、在环境课程中陶冶。

学校环境中有着科技教育不可缺少的大量的非学科体系的知识和经验,诸如学校的物质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人际环境、校风学风等因素。这种教育氛围----环境课程能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1)优化教育硬件。

优良的物质环境是学校实施科技教育的有力保障。学校开辟了“小牛科技园”,配备了标准微机房、自然实验室、标本室、多媒体教室等设施,为正常开展科技教育提供了优良的硬件。现今微机上机率达到了规定要求,自然实验开出率100%,使得科技教育在常规教学活动中的比重不断加大。为改善科技教育硬件、学校还开辟了校内外实验基地,如养鸡场、养殖场、小植物园等,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实践。让学生从亲身实践中体验科技活动的乐趣,看到科学技术的价值。

(2)营造科技氛围。

①教室、实验室悬挂科学家肖像,为学生树立榜样,烘托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气氛。

②设立报架、画廊、开辟科技角,开阔学生眼界,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科技动态,增进对科技事业的思想感情。

③开展校园科艺节。学生在科技活动中取得成绩,及时公布、表扬,不断激励后来者。

④开展科普知识宣传。结合有关节日,如植树节、爱牙日、爱鸟周、国际减灾日、国际地球日、世界无烟日等,开展系列宣传活动,普及科技知识,营造浓厚科技氛围。

2、在学科课程中渗透。

学科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因此借助学科课程进行教育也是科技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科课程一般都有相应的教材来承载,与环境课程相比,具体而有形,对科技教育的实际操作十分有利。

(1)主课中的渗透。

主课一般都有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科技渗透应在不破坏课程知识体系情况下“点到为止”,切不可长篇大论而产生“喧宾夺主”的不良后果。找准结合点能提高渗透的精度。实际操作中,我们把结合点粗略地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教材中有关科技发明以及改进技术在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运用的知识,主要向学生介绍当今科技研究成果,激发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第二类是教材中科学发展史的知识,让学生对中国甚至国外科学发展史有一个大体的认识,进而掌握科学研究的相关知识。

第三类是教材中有关科学家生平事迹的知识,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对推进科学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学习科学家不畏劳苦、善于钻研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不怕失败、敢于探索、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2)副课中的渗透。

根据副课具有个性化的特征,我校把自编乡土教材、校本教材加载到副课中,进行渗透教育,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科技知识、科技能力和科技素养。许多学生通过选修课的学习,触发了创造灵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原六级一学生设计了一组对照实验,证明马铃薯生长过程中摘花或不摘花对块茎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摘花处理后块茎增产10%,从而获得了一项有价值的实用技术。

3、在活动课程中深化。

开展科技活动是活动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科技活动中,我们着重开发两个层面,做到两个结合,开展五种活动。

(1)开发两个层面。

开展科技活动重在增强全体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科技素质。我们认为普及的同时,应该培养一批尖子学生。因此,学校的科技教育是一手抓普及、一手抓提高。普及层的教育,动员全体师生参与,重在激发兴趣,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

(2)做到两个结合。

科技活动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与环境课程、学科课程,社会背景氛围等因素都有密切联系,因此,开展科技活动必须与学校实际、与农村实际相结合。为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达到绿化、净化、美化的目标,种植兴趣小组的学生开展了“校园植物资源的调查”活动,调查报告为学校绿化工作献计献策,收效显著。

(3)开展五种活动。

要使学生掌握活动课程的内容,达到活动课程的目标,必须让他们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①实际操作。目的是变革活动对象,创造物质成果,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这方面我校曾开展过动物饲养、植物标本制作,自然学具制作等活动。

②作品创作。通过撰写科普童话,科技小论文等形式,传播科技知识。

③调查研究。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提高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我校曾开展过“关于竹箦地区生态环境调查”、“校园及周边地区鸟类调查报告”等科学调查活动。

④开设兴趣小组。开设科技兴趣小组有助于学生科技意识和兴趣的提高。通过活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技知识、科技技能和原理。

⑤制作科技版面。研究性学习版面是学生通过自己平时的调查研究并把数据、资料加以归纳整理成课题性科学小论文的版面。通过版面把学生的科技小成果一一展示。使其相互学习、集思广益。

四、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手段

1、文献研究:对近几年来有关科技教育工作方面的文献资料、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归纳比较,筛选出有效的经验,为本课题的研究所借鉴。

2、调查研究:通过调研、测试、开座谈会等手段,了解目前学校科技教育的现状分析研究,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使实验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3、实验研究:通过对实验因素和无关因素的控制,探索农村小学校科技教育的实施途径,优化科技教育效果。

4、研讨法: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加强对变量的研究,不断改进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质量。

5、行动研究法。即行动者用科学的方法为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而进行研究。其主要环节包括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

五、研究项目实施计划(含分阶段完成工作任务的指标)

1、第一阶段(2003.10--2004.2)实验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组,通过调查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制订实验方案,提出实验假设以及完成实验的总体设计。

2、第二阶段(2004.3--2005.2)实验研究阶段。

课题实施方案篇6

一、比赛时间

微型党课大赛分为初赛和决赛,拟定5月中旬进行,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二、参加人员

微型党课活动以机关基层党支部为单位,活动对象为机关全体党员,把主要领导、主管领导、支部书记、支部委员和新老党员作为讲课主体,突出领导干部带头讲党课,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率先讲党课,全体党员干部积极参与讲党课。

三、党课内容及方式

“两学一做”即学习党规、学习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党课大赛要以此为主要内容,主题鲜明,言简意骇,富有寓意,通过采取小角切入、多角论证、举实例用数据的形式和方法,围绕通读、党史知识、党员义务和权利、关于治军、治党、治国等系列重要讲话的精髓、“两条例一准则”,围绕如何做新时期讲政治、讲规矩、讲道德、讲奉献的合格党员,尤其要深入学习和挖掘身边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紧扣活动主题讲心得、谈体会,予人以教育和启迪。

党员领导干部要在所在党支部讲党课,并可延伸到社区、企业、学校讲党课。基层党组织书记、普通党员要联系实际讲党课,并注重运用身边事例、现身说法,强化互动交流、答疑解惑,增强党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层层传导示范、层层选拔评比,促进党员干部尊崇、遵守党规、廉洁奉公、岗位奉献,进一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升党员的党性观念、提高向党中央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四、主要步骤

1、备课讲课(3月、4月)。

机关各级党组织要组织党员边工作、边学习、边备课,课案要体现微型党课切口小、时间短、寓意深的特点,一般在10分钟之内。党课要求党员原创,并使用PPT多媒体技术辅助讲课,使课件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增强讲课效果。

2、初赛(5月中旬)。

市直机关党组织要按照好中选优原则,每个单位推荐不低于2份(多者不限)优秀课案,参加市直机关“两学一做”微型党课大赛。机关工委将组织有关专家组成大赛评委组进行评比。

3、决赛(5月中下旬)。

将初赛中表现突出的选手按一定比例参加决赛。大赛评委组将对本次大赛比赛成绩按一定比例评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

五、几点要求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市直机关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积极动员并精心组织本单位党员干部踊跃参与微型党课大赛活动,并把此项活动作为开展“两学一做”实践活动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切实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升机关广大党员干部能力水平,本单位要为参赛党员在时间和课件准备上提供支持。

2、领导带头,全员参与。

党员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带头参加所在支部的讲党课活动,为其他党员做好示范;普通党员要积极参与,认真设计党课内容,形成讲党课全员覆盖的良好局面。通过开展讲党课,牢固树立“三严三实”的工作标准,坚持以知促行,努力争做有信念,有纪律,有品行,有作为的合格党员,达到以赛促学、以学促做、以做促发展的活动成效。

3、找准定位,亮点突出。

要围绕本单位中心工作和职能特点,结合机关党员干部思想现状,找准党课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注重形式创新,突出特色亮点,教育意义丰富,活动效果显著,进一步增强机关广大党员在服务基层、贴近百姓、推动发展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上下互动,务求实效。

市直机关党组织要按照自下而上、逐级推荐、好中选优的原则,上下互动,形成联动,组织所属基层党组织认真开展微型党课评选推荐工作,将优秀微型党课在本单位范围内进行试讲、巡讲。4月30日前,将推荐的微型党课课案文本和PPT报送机关工委组织部。

【二】

为践行中央“深入学习党规,深入学习系列重要讲话,做合格的共产党员”学习教育活动,城关镇结合实际安排部署,把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融入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形成学习、工作新常态,迅速在全镇党员中掀起了学习热潮。现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目的意义

开展“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集中学习教育,是“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继续和深化,也是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教育、转变工作作风的有力举措,目的是为即将开展的“两学一做”(学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做好思想准备。通过学习教育,有效治理干部“慵懒散奢”和“为官不为、廉而不勤”问3题,进一步转变作风、严明纪律,凝心聚力、振奋精神,为“十三五”高点开局奠定坚实思想基础和过硬作风保障。

二、领导小组

镇党委成立“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集中学习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全镇学习教育的组织实施和督导检查工作。

组 长:张**(镇党委书记)

副组长:赵**(镇长)、韩**(副书记)

成 员:马**、金**、李**、杨**、王**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党政综合办公室。各村要切实加强领导,结合实际,迅速制定方案,迅速安排部署,将学习方案报办公室。

三、主要内容

我镇“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集中学习教育从2月14日开始,到3月15日结束。参加范围为全镇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集中学习教育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

(一)快速宣传动员,认真开展学习。

我镇集中学习教育《实施方案》下发后,各村(社区)党组织要立即进行动员部署。将学习贯穿始终,组织干部通过集中学习、研讨交流、专题辅导、个人自学等方式,深入学习党规,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省、市纪委全会精神,学习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全省领导干部大会、市委六届十二次全会、县委十五届九次全会和县“两会”精神,把全镇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中、省、市、县的决策部署上来。各村要严格学习纪律,集体学习要有记录,个人学习要有笔记和心得体会,务求做到内容、时间、人员、效果“四到位”。

(二)严格对照检查,深入自查自纠。重点开展“七查七看”。

一查政治觉悟,看理想信念是否坚定。从思想深处认真查自己的理想信念动摇没有、淡化没有,自己的党员意识、大局观念强不强,坚持党的基本思想、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自觉性高不高,等等。

二查学习效果,看能力素质是否过硬。检查自己的知识水平、组织能力、思维方式与新形势的要求和我们所担负的责任、应履行的职能是不是相适应。

三查责任担当,看推动发展是否有力。围绕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产业发展、维护稳定、改善民生等重点工作,看是否敢于担当、敢抓敢管,迎难而上、善破难题,推进发展、促进和谐;对照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检查“两个责任”是否履行到位。

四查作风建设,看执行八项规定是否彻底。认真自查八项规定出台以来,特别是县委“十项规定”出台后,是否存在有违纪违规的人和事。

五查纪律规矩,看遵守纪律是否严格。对标《准则》高线,检查自身模范作用发挥如何,遵守党的“六大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否严格。

六查工作状态,看履行职责是否到位。认真查自己的事业心、责任感强不强,是否存在思路不清、措施不力、效果不佳的问题,是否存在目标定位不高、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的问题,是否存在抓而不紧、走过程不管实效、只部署不抓落实的问题,是否存在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办事拖拉、漠视群众的问题。

七查建章立制,看制度执行是否从严。对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各村要检查在干部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是否存在制度漏洞,是否有问责不严的地方。对照检查要突出重点,查摆问题要一针见血,见人见事见思想。

(三)突出“四个促进”,凸显活动成效。

一是促进“三严三实”问题的整改。把解决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班子整改方案和个人整改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一次“回头看”,对完成效果不明显或者出现反弹的问题要持续抓好落实,整改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在一定范围公示,接受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监督(责任单位:镇党政办)。

二是促进省委巡视组反馈问题的整改。对巡视组指出的问题立行立改,务必全面整改到位。从严执行八项规定,进一步规范公务接待、办公用房的管理,重点整治公款吃喝、违规发放津补贴、大操大办婚丧喜庆事宜以及文山会海等问题。层层传导压力,解决管党治党责任不实的问题,严格实行“一案双查、一责双问”,确保“两个责任”落到实处(责任单位:镇纪委)。

三是促进县委全会和县“两会”精神的落实。围绕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和县委十五届九次全会精神及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明确做好各项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层层分解落实任务,同时作出公开承诺。村干部给镇机关作出承诺(责任单位:镇纪委)。

四是促进干部作风的转变。全面积极做好2016年全员大培训工作,强化理论武装,提升素质能力。转变干部纪律作风,促使干部职工收假收心,尽快以全新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新的工作中来(责任单位:镇纪委)。

(四)自觉整改提升,巩固深化成果。

各村对自查自纠“七查七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分门别类进行归纳,列出详细的问题清单、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将问题具体到每一名党员干部身上,将责任落实到每一名班子成员,明确完成时限,保证按期完成整改。学习教育结束后,要及时进行全面小结,总结完善学习教育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建立健全干部纪律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在作风建设上实现“五个见实效”(党员干部政治素质提升见实效、纪律观念增强见实效、工作作风改进见实效、精神面貌改观见实效、服务水平提高见实效),把村干部作风建设持续推向深入。

四、工作要求

1.坚持统筹兼顾。

各村要把开展“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集中学习教育与贯彻落实市委六届十二次全会、县委十五届九次全会和县“两会”精神、实现首季“开门红”结合起来,与从严执行党规党纪、整改“不严不实”突出问题结合起来,与即将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严肃换届工作纪律结合起来,与抓好基层党建、开展“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年”活动结合起来,与脱贫攻坚工作、春季农业生产等有机融合、相互促进,两手抓、两不误,为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作风保障。

2.深刻查摆问题。

各村要结合自身实际和工作职能,按照“七查七看”要求,集中查找理想信念、能力素质、精神状态等方面存在的不符合“三新”要求的突出问题,研究制定整改措施,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2月18日前将附件1报送党政综合办公室。

3.强化督查落实。

课题实施方案篇7

一、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实施中的问题

1.教育目标理解不清楚,贯彻力度不够

儿童教育的起始阶段就是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具有启蒙教育的特点、导向性、基础性等。儿童在学前教育中主要是培养其基本的生活能力、适应学校环境能力,养成潜在的学习意识。在学前教育中注重的是对儿童智力的开发和对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儿童学习的重要阶段。但是在实际学前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学校教师对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理解得不够清楚,对儿童的培养目标理解得也不够到位,在进行课程内容实施和选择过程中,没有根据儿童的成长特点和身心特点对内容进行准确把握,即使选择了适合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对其贯彻的力度也不够,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对学前教育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2.混式教育目标的实施过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和深入,相比较传统的学前教育比较注重学生的成绩而言,新课程目标下的学前教育发展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成绩作为学生考核的一种标准,但绝对不是唯一标准,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学习能力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关注和培养的重点。但是在现阶段学前教育中,仍然存在只注重学习结果,不注重学习过程的现象,这样不仅影响了学生健康成长,还严重影响了学生全面综合发展。教师更应在引导儿童完成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培养儿童独立思考问题,深入探究问题的能力,努力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3.缺乏对学前教育隐性课程目标的关注

现阶段我国学前教育的教学内容多为教育部门要求课程,但是相关的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课程并不健全,这样不仅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还阻碍了儿童全面综合的发展,学校缺乏学前教育隐性课程的关注是不利于儿童综合素质的培养的。

二、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实施策略研究

1.明确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加大实际贯彻力度

为使学前教育能健康的发展,明确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并加大实际的贯彻力度是其重要的基本保障。作为学校学前教育的教育者,教师和学校都应该对学前教育课程的目标有清晰的了解,并能用实际行动实施课程教学目标。在经过详细阅读学习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新课程目标实施标准后,应响应国家的号召,针对儿童的成长特点制定相适应的儿童发展目标,以这个发展目标作为儿童系统发展的指导性方向,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身心、道德、智力等健康全面的发展,实现课程目标,达到预期效果。

2.关注学前教育目标实施过程

在学前教育目标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教学活动对课程目标的实施过程关注的较少,造成课程目标的流失,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要加大学前教育目标实施过程的关注度,将教育目标的实施过程和结果共同作为考核的内容,量考核的标准多元化,建立起多元化的考核标准,使成绩评价体系更科学化、公平化,对儿童的成绩和能力有一个客观、正确、全面的评价。教师在实际的学前教学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提高教学效果和课程目说幕础上,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态度。

3.发挥隐性目标作用

隐性课程对儿童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学校对学前教育体系的课程设置应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全面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对于显性课程来说,教师要做好对显性课程的发展,而对隐性课程来说要做好对隐性课程的发掘,促进儿童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发展。

学前教育是儿童学习发展的基础阶段,也是启蒙阶段,对儿童长远的学习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针对现阶段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加大实施力度、提高目标实施过程关注、发挥隐性课程作用等老促进学前教育课程目标的实施,保障学前教育的课程实施能达到预期效果,推动学前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2]张娜.学前教育课程模式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课题实施方案篇8

细细品读入选教材的课文,不难发现,这些作品大都出自专家、名师精挑细选之作,它们在以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情感魅力感染读者的同时,更以其优美生动的语言,灵活精致的表达,独具匠心的布局谋篇,为每一个阅读者提供写作的范本。教师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从课文的内容选择、材料组织、语言表达、篇章结构等诸多方面着手,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延伸开去,自然而然将课堂引向作文教学,使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融为一体,作文对于学生而言,便不再是可怕的事情。

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老师独具慧眼,几十年前就发现利用课文这一现成的资源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是一个好渠道。因此,几十年来,他孜孜不倦地致力于“读写结合”的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还专门编写了“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丁有宽老师“读写结合”的实验使我们深受启发,如何活用课文资源,挖掘课文中最有利于调动学生习作积极性并能给学生习作提供参考和借鉴的因素,让学生在习作时不但能模仿,更能创造,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二、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作文的总目标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让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指导学生“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课标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明显告诉广大语文老师,应该好好利用教材资源为作文教学服务,让学生将从阅读教学中学到的知识与方法及时地迁移和运用到习作中去。

2、心理学提供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指出,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写作则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同时,阅读还能为作文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从这一意义上讲,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则是阅读的发展和提高。当然,反过来讲,作文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需要,从而带动阅读、促进阅读。所以说,阅读与作文,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读与写,确实存在着有机结合的客观依据。

儿童最善于模仿,充分利用教材中优美的句、段、篇作为读写结合的范本和中介,让孩子通过小练笔的形式,及时运用阅读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写作,不但能满足了儿童好表现的需要,还能激发孩子习作的积极性。

3、专家观点

叶圣陶先生说:“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叶圣陶先生还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个例子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为学生如何阅读提供样式,二为学生如何写作提供样式。我们一般在第一个方面下的功夫甚多,在第二个方面下的功夫较为薄弱。其实加强第二个方面的研究,教材才真正起到了叶老所说的作用。 朱作仁教授在其著述的《阅读心理》中,曾把阅读写义为“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并指出这种“意义,不但指阅读材料内说的“是什么”,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表达”。因此,阅读不仅是自外而内的吸收过程,更是写作的基础。

4、关于阅读与作文教学的成功经验

广东的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老师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进行了“读写结合”研究,形成了独有的读写结合导练教学新体系和“读写结合教学法”,给了我们借鉴。他在其“读写结合”实验中指出: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抓住它们之间这个联系点,即读写对应性,也是读写迁移的基本因素,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不仅是提高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听、读、说、写各项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上海吴立岗教授“素描作文”实验、南京市重点课题《体验性阅读与探究性写作》也证明了阅读与写作是相通的,读与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

三、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培养学生对读写的兴趣,达到读中悟写、读中导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2、 通过研究,提高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增强教师树立读写相结合的教学意识,探索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的途径和方法。

3、通过研究和实践,引领本校的语文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不断提高自身的教研能力,从而使我校的教育科研取得新的突破。

四、研究的内容

1、加强对学生的课内阅读指导,使学生乐于读书,善于读书,并学会从阅读中积累有利于写作的素材,在阅读中吸取营养并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2、精选课文中经典词句以及段落,供学生欣赏背诵,以积累丰富语言,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师应根据本学段的读写目标,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综合学生与教材、读与写、教与学的关系寻找读与写的最佳结合点,探寻每篇课文中对学生进行习作练笔的训练点,从课文以及生活中提供学生习作练笔的材料,解决学生无话可说的困难。

4、探讨每篇课文中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习作方法,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一定的习作技巧。

课题实施方案篇9

一、目标任务

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减轻学生和家长负担、规范教师从教行为为目标,以人民群众密切关信关注的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为重点,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切实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营造有利于宣汉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和谐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整治内容

1.在职教师组织学生有偿补课;

2.在职教师参与有偿补课;

3.在职教师为校外培训机构介绍生源、提供相关信息,或到校外培训机构兼职兼课;

4.社会培训机构在招生、教育培训等方面与在职教师存在的利益输送。

三、整治时间

2019年有偿补课集中专项整治从即日起至2019年12月,以后长期坚持。

四、实施步骤及措施

(一)宣传动员阶段(20119年6月)

牵头领导:XX

责任部门:党建办

工作时限:2019年6月30日前

具体措施:

1.召开专项整治工作动员大会。及时召开动员大会,针对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題,制定专项整治实施方案,成立组织机构,组织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动员会,并把宣传整治有偿补课作为常态,始终保持有利于整治的與论态势和氛围,做到教师、学生及家长全员知晓、全员参与。

2.扎实开展专題学习教育活动。以全县开展的“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以多种形式组织全体教职工开展师德师风活动,争当“四有”好老师,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徳施教。建立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制度,每月至少组织1次政治学习。要严肃学习纪律,科学安排时间,扎扎实实抓好暑假政治学习。要宣传解读好《新时代中小学数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2018年修订)》,坚持全覆盖、无死角,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广大教师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做到人人应知应做、必知必做。

3.在职教师人人签订“承诺书”。学校是师德师风建设的责任主体,校长是师德师风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组织广大教师向师生和社会作出“师德承诺”,与每位教师签订《在职教师廉洁从教承诺书》和《在职教师杜绝有偿补课承诺书》,将承诺内容公布在学校宣传橱窗等醒目位置。

    (二)自查自纠阶段(2019年7月)

    牵头领导:XX

责任部门:党建办、教导处、安办、政教处

工作时限:2019年7月10日前具体措施:

    1.认真开展自查自纠。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对全校在职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开展一次大排查、大清理,采取学校和教师个人自查、对学生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等形式,周密排查有偿补课情况。在自查自纠过程中,按照“自査从宽,被査从严”的原则,参与有偿补课的在职教师,要立即自行停止有偿补课行为,并及时清退相关费用。同时对在职教师有偿补课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与分析,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清单”三单。明确整改时限,严格落实整改,建立和完善管理长效机制。将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并纳入教师年终考评范畴。对整治方案、规章制度不完善,管理措施不到位,包庇隐瞒问题的责任人,给予严肃处理,并追究相关领导责任。

    2.强化“廉洁基因”植入,要紧紧围绕“廉洁学校”建设,营造廉洁文化氛围,分层分类梳理学校党政班子成员、中层干部、班主任、科任教师的岗位风险点。以惩防体系建设为主线,以传播廉洁价值理念为核心,以主题教育为截体,以弘扬廉洁文化为重点,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健全内控机制,强化监督,实现学校领导班子廉洁治校、教师廉洁从教、学生崇廉尚洁的目标。

 (三)集中整治阶段(2019年7月至12月)

牵头领导:xx

责任单位:党建办

整改时限:2019年11月30日

整治措施:

1.惩处违规行为。一是乱收费,在职教师违规向学生收取费用;二是乱补课,在职教师个人违规有偿补课;三是乱订教辅,学校和教师违规向学生推荐征订教辅资料。畅通信息渠道。公开举报电话、公布举报邮箱。重点紧盯节假日、双休日、寒暑假等时间节点,对在职教师有偿补课情况开展全面检查和重点抽查。走进班级翻看学生书包、课桌,检查违规教辅。建立健全内控机制,强化监督,实现学校领导班子廉洁治校、教师廠洁从数、学生崇康尚洁的目标

2.弘扬先进典型。积极数育引导教师践行“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着力宣传报道表扬先进典型,充分展现新时代优秀教师敬重学问、关爱学生、严于律已的精神风貌,传播教育正能量,教育引导教师自觉遵循《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自觉拒绝有偿补课。

 (四)检查验收阶段(2019年12月)

以问题为导向,强化措施,常抓不懈,积极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广泛参与的监督体系,有效杜绝有偿补课现象发生。认真开展专项整治工作总结,提炼整治行动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广泛宣传,弘扬正能量。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问题”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党建办,负责日常工作。定期向教科局报送专项整治工作情况。

 (ニ)强化责任落实。校长是专项整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担负起教育和监管教师的责任与义务,旗帜鲜明地反对有偿补课行为,依法依规、果断有力、及时有效地处置有偿补课行为。

(三)严格依规处理。教师从事有偿补课一经查实,除处罚违规所得金额的2至3倍,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评职资格,报送教科局进行处理。

监督举报电话:xx

教科局党建办:xx

课题实施方案篇10

2、意义

(1)适应当今社会教育发展的要求

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当代幼儿园的孩子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和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孩子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因此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

(2)全面实施新纲要精神的需要

新《纲要》第一部分的第五条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它首先强调了我们幼儿园的教育要尊重幼儿人格和权利,外来孩子也是我们大家庭中的一员,他有权利接受早期教育,有权利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有权利得到全面和谐发展。所以我们老师就不能因为棘手就舍弃对他们的教育;另外它还强调了我们幼儿园的教育要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我们必须一视同仁,认真对待每一位孩子的发展,真正做到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同时在纲要的第二部分提出: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它把幼儿的心理健康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用了“高度”两个字来强调它的重要。为了使新《纲要》精神落到实处,在我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而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是迫在眉睫。

(3)幼儿园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计划生育”这个口号已根深蒂固于人们的脑海中,使我们农村孩子的出生数比较少,而且现在的家长择校心理强烈,使区域内的学校生存面临危机。但一支强大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到来,使我们幼儿园的入园率大幅度增长,随即也带来了许多的问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攻击性行为多、不喜欢与同伴交流等等,适应过程比较长,这给幼儿园的教育带来了困难,给外来务工人员的心理造成了压力,带来了困绕,不能安心工作。所以对外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但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刚刚起步,他们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我园全体幼儿生动活泼和谐发展,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 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总目标

通过课题的研究,针对我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主要心理问题及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条开展区域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子,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园成功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主要目标

(1)探寻在我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积累切合我园实际的、有自己特色的开展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

(2)研究我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外来孩子心理现状进行科学的测查分析,掌握基本情况,并针对本地孩子的心理现状进行比较,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3)对个别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外来孩子和本地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咨询与辅导(与家长一起),一方面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摆脱心理障碍,调节自我;另一方面,也积累个案,为个案研究提供素材。

(4)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教师,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保障和推进我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

(二)研究内容

1、通过调查分析,掌握所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现状,找到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因素。

2、进行实验、观察本地幼儿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现状进行比较,找出差异,御用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研究。

3、根据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的突出障碍,进行排除,使他们活泼健康地与本地幼儿同成长。

4、各班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成长档案,进行个案跟踪研究。

5、不同年龄段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时在环境适应过程中不同表现,研究各自的对策。

6、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合理安排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三)实施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在研究过程中,要以如何引导幼儿自我体验、自我感知、自我探索、自我完善为主线,以他助、互助、自助等手段,构建幼儿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体系。要把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辅导与幼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有机结合起来。

2、整体性原则

要以面向全体幼儿,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并以心理素质教育的发展为实践的价值目标。

3、可行性原则

在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教育体系过程中,要明确区别不同区域、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不同幼儿,注意切实根据自己幼儿园和幼儿的实际,重在针对性、实践性、操作性。

4、灵活性原则

各子课题实验时要根据原有的心理健康基础和发展目标,指定体现纲要和幼儿个体的灵活的实施方案和计划。

(四)预期突破的难题

对区域内不同地域、不同族别、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测查、建模,以及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具体方法的探寻。

三、 课题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1.方法

(1)调查法

课题研究将通过有关量表测查,掌握所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基本状况,建立幼儿心理档案,把握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因素。

(2)个案法

建立成长档案,对孩子进行三年的跟踪研究,观察外来孩子通过三年的培养,与本地孩子的差异程度。

(3)经验总结法

根据幼儿的特殊心理表现,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大胆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创新研究,积累总结经验,为以后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便利。

2.途径

(1)全面渗透在幼儿一日活动的全过程中。在各项活动、家长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2)除与原有健康教育等相关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进行外,还可利用一日活动中的游戏、娱乐等活动,帮助幼儿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3)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幼儿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一般在咨询时要由家长带着)

(4)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幼儿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四、 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阶段目标

1.周期:三年

2003年11月-2006年12月

2.主要步骤和阶段目标

(1) 2003年11月—2004年1月 制订方案,组织宣传。2004年1月申请立项。

(2) 2004年2月-2004年7月

①理论学习,师资培训;

②做好宣传,落实分工;

③选取小班和中班各班进行研究,列出各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作为研究对象,在全园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基础上,开设每周一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保存好资料;

(3)2004年8月-2006年8月

①新小班加入研究,其它各班继续做好个案跟踪研究。

②全园开展深化研究,总结经验,在全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展示活动,邀请联合课题组成员参加,研讨研究情况。

③召开中期研究成果汇报会,交流经验,出论文、个案、读本。

(4)2006年7月-2006年12月,

完善资料,形成成果,申请结题,同时借鉴研究成果,进行第二轮研究工作。

五、课题研究措施

1、进行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幼儿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幼儿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我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课题实施方案篇11

2、从阅读课外书的目的来看,有73.7%同学认为可以增长见识,说明学生阅读的出发点是好的;有55.08%的同学认为是提高语文水平,说明了学生读书还有较浓的功利色彩;有36.05%的同学认为是学会做人和处世,也有33.38%的同学认为是休闲娱乐,说明了部分学生还没有把读书当成一个人所必需的精神需求。从阅读时间来看,部分调查结果显示,决大部分学生平均每天看书的时间不到30分钟。

3、教学实验的纲领性文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要求学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4、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及我们的阅读现状,我们应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同时又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立足课内,注目课外,依托智慧型课外阅读,点燃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的课外阅读充满智慧的探险。

智慧就是“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智慧是由智力、知识、方法、技巧、意志、情感、个性意识倾向、气质与美感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智慧阅读就是读书有道,一凭勤奋和毅力,二靠规律和方法。凭勤奋和毅力可以水滴而石穿,靠规律和方法能够事半而功倍。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综述

1、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母语课程资源,这是一个全球性的实践研究课题。

2、苏霍姆林斯基把课外阅读比喻成“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并提出了阅读跟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给学习创造“智力背景”,要把握和实施“学习”和“课外阅读”两套教学大纲。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有读书能力,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使学生具有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读书中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

2、探索以课内阅读为本,拓展链接课外阅读的教学策略和课内外阅读链接的途径。

3、全面提高农村小学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拓展视野,丰富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阅读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及研究方法与策略

课题研究的对象:小学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

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让学生智慧地课外阅读

1、以兴趣诱导学生读书

全校利用部分中午时间开展语文兴趣课,试从学生的实际及兴趣出发推荐读书书目,进行个人藏书乐园、班级书架的建设,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以文化名人命名每个班级,诣在培养学生兴趣,因为它始终都是最好的老师。

2、以自主形式促进学生探究

利用晚托课进行大阅读自主学习。要实现让学生“学会阅读”这一目标,必须要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我们在阅读课上努力做到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提倡阅读的自主性、开放性、创造性和主体性。

3、以科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因此,我们应教会学生一些阅读技能。首先指导学生掌握几种基本的读书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跳读法、批注阅读法等。同时还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的读书方法,如: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略读和精读相结合;做读书笔记,摘抄,平时“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积累习惯等。

4、以良好的读书习惯推进学生进步

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一个人、尤其是青少年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可以使人获取信息,汲取知识,还可以给人带来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机会,并且可以怡情养性,多一种丰富生活、享受生活的途径。所以我们在组织进行阅读时非常重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主要包括带着明确目的去读书、按计划读书、读写结合、读思结合、善用工具书等。

5、以丰富的外延吸引学生不断提升

鼓励学生积极向图书室借阅资料阅读、订阅《少年报》、《小学生时代》等刊物杂志,像学生介绍可读性较强的作品等,让他们感受课外知识的广、深及读书的迫切感。

(二)进行课内外链接阅读

充满智慧的课外阅读总不会脱离课内文本而孤立存在。课内外阅读要链接好,应以课文为基点辅以课外读物,最终形成以课文为中心向周围呈辐射式阅读的方式。这样既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拓宽了视野,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

(三)创建大阅读学习型校园文化

阅读的还有一种大智慧,是创设阅读大情境。大阅读进校园,我校确定了《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校本教材,把“我读中华古诗文”、“世界优秀儿童文学”等传统经典篇目作为学生必修校本课程。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过程

起始准备阶段

1.搜集相关理论知识。如读书心理、读书理论方法、学习心理等方面的资料,并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培训,方法指导明确课题组成员分工,开展研究探讨,整理读书策略,做好理论的积累。

2. 开展广泛的调查。通过资料整理,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手段,掌握全校三至六年级的学生读书现状及心理状态,由此筛选整理出小学生常用的一些具体阅读方法和喜爱的书籍,提炼归纳出可操作的阅读基本策略,筛选、整理出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并以此作为读书教学的基本内容。

课题实施阶段

(1)、开拓读书空间开设读物推荐课。

(2)、提高读书品位开设阅读欣赏课。

(3)、享受读书乐趣开设读书汇报课。

课题总结阶段

课题实施方案篇12

(2)以学论教,改变课堂教学评价。

(3)灵动调整,设计弹性化的教学方式。

学习方式方面:

(1)引导自主学习方式的构建,完成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2)引导合作学习方式的构建,让学生分享合作的喜悦。

(3)引导探究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乐于探求精彩的未知世界。

2、分专题研究、实验。

3、及时总结、撰课题研究论文。

(三)总结阶段(2005、10)完成课题的总结工作:形成研究报告。

七、预期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一份。

2、研究论文若干篇。

3、实验课教学设计若干份。

课题实施方案篇13

管理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在教学中一味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对学生实践经验的教育和传授,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基本原理和问题的解决方法。案例教学是通过模拟真实的事例,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体验、分析、决策,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和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实施案例教学,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启迪学生的灵感和智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协调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因此,应在教学中大力提倡和推广案例教学。目前,在案例教学的认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就是往往把案例教学单纯地理解为围绕着案例而展开的课堂讨论。其实,一堂完整的案例教学课,既包括案例教学的实施,还包括案例教学的准备和案例教学的评价,是一个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的完整的工作流程。

一、充分做好案例教学准备

案例教学准备是案例教学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在这个阶段,重点做好案例教学设计、课前准备和案例教学保障三项工作。案例教学设计,主要是明确教学目标、编写或选择教学案例、制订教学实施计划。课前准备一般包括三个环节,即熟悉案例内容、预设课堂讨论问题、集体研究实施方案。案例教学保障包括教材、教具、技术和场地保障。案例教学的场地设置,要方便学生听、看,方便教师指导,方便学生的交流与沟通。通常可灵活采取环形式布局、集团式布局、对抗式布局等多种形式。

在这个阶段,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必须及早动手。案例教学准备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通常一堂案例课的教学准备要持续3—6个月时间。其间要完成搜集编写案例、组织试讲试教、组织实践性教学、充实完善案例,然后才能正式进入教学。二是任课教师要亲自调研、搜集、编写案例。一般的理论课和实践课,任课教师可以在借鉴、吸收、消化现有资料的基础上组织实施教学。但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对使用的教学案例要了如指掌,准确掌握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和细节,把握案例的实质和关键。如果教师不亲自调研、编写案例,就难以做到这一点。即使是采用别人编好的现成案例,也要采取多种途径,尽可能多地了解案例的详细情况,做到胸有成竹。三是高度重视预演环节。案例的情景通常比较复杂,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难以预测,要真正上好一堂案例课,不仅要求教师要有相关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有娴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技巧。有时,仅凭任课教师个人智慧难以实现上述要求,必须集中教研室、教学组力量,集思广益,加强预演,明确教学步骤,确定分析思路,力争通过预演,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尽可能想全想细,做到有备无患。

二、周密组织案例教学实施

案例教学的实施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可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和教学对象特点分步组织实施。在教学实践中,通常可按照布置作业、个人学习、小组研究、课堂讨论、总结归纳、成绩评定等六步进行。

1.布置作业。就是明确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步骤和时间安排,介绍案例来源和相关背景,提出作业要求,划分学习小组等。可采取在课前下发案例材料、课堂介绍案例等方法进行。有条件时,也可采取请案例当事人现场介绍,或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网上布置案例作业。布置作业的时机,通常选择在理论课结束前,当堂布置。如果案例内容较多,学生作业量较大,可以在课堂讨论前几天甚至更长时间布置。

2.个人学习。个人学习是学生熟悉案例,进入角色、独立思考研究的环节。要求学生一要阅读案例,进入情况,发现问题;二要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找出案例所提供和隐含的所有可能影响决策的因素,同时,找准问题的实质和关键;三要尽可能详细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四要形成文字材料,写出案例分析报告初稿。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