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第三学年实习实用13篇

大学第三学年实习
大学第三学年实习篇1

终于今年jxzyw.com月7日上午开始,我在xx第一航务工程局第二工程公司附属单位科利公司进行了工商管理实习工作。在实习中,我在公司指导老师的热心指导下,积极参与公司日常管理相关工作,注意把书本上学到的工商管理理论知识对照实际工作,用理论知识加深对实际工作的认识,用实践验证所学的工商管理理论,探求日常管理工作的本质与规律。简短的实习生活,既紧张,又新奇,收获也很多。通过实习,使我对日常管理工作有了深层次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现实这段时间的工作总结如下:

我所实习的xx公司,隶属于xx第一航务工程局第二工程公司。xx第一航务工程局第二工程公司成立于195*年,是以水工、市政、工民建、路桥、安装工程等为主要经营项目的国有大型骨干建筑施工企业, 具有航务工程总承包一级、房建二级、市政、水利水电三级、地基与基础一级、钢结构一级、机电设备安装一级、商砼与预制构件二级、勘察设计甲级、计量二级、建筑材料试验甲级等资质。

回顾实习生活,感触是很深的,收获是丰硕的。实习中,我采用了看、问等方式,对科利公司的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分析了公司业务开展的特点、方式、运作规律。同时,对公司的“浇注明天”的服务品牌, "构筑精品,造福社会"的企业使命, "务实求新、敢争一流"的企业精神有了初步了解。

抢抓水工市场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进一步加大了对青岛港、烟台港、日照港等大型水工工程的跟踪公关力度,认真作好了北船重工搬迁、奥运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营工作,承揽到北船重工大坞、烟台港三期二阶段、奥运会青岛国际帆船中心标段、日照港中港区东部岸线等工程,确保了传统市场战略项目不丢失。同时,发挥地域优势广揽信息,积极跟踪,承揽到东营港扩建和蓬莱国电等工程,在开拓传统工程领域发面取得了新进展。

实习期结束了,可是实习对我产生的影响还在继续着,我相信在我一辈子之中这次实习都会对我产生巨大的影响。

大学第三学年实习篇2

搭配一:《中级会计实务》+《经济法》

此搭配是将难度最大和最小的两科进行搭配,难度中和时间也容易协调,只要足够用心准备充足,那么,一年通过两科的希望是非常大的。

搭配二:《财务管理》+《经济法》

此搭配是将最简单的两科进行搭配,这样报考可以通过学习先搞定两科来树立信心,但是要注意既然选择把最难的一科放在第二年就要在第一年一鼓作气争取一次通过。不能第一年抱着侥幸心理留下遗憾。

搭配三:《中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

此搭配是将最难的两科进行报考搭配,如果你会计基础知识比较好,同时时间可以保证学习,也可以报考这两门,让自己的学习有紧迫感又不至于学不完,同时也给第二年的学习留下了很多空间减少很多压力。如果第一年两科顺利通过,那第二年学习最简单的一科会省很多力,如果第一年有一科未通过那有了第一年的基础第二年学习也会轻松很多。

无论你是零基础还是会计专业考生,既然选择报名中级会计职称考试,就要踏踏实实学习,选择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学习方式,相信自己能够通过学习一次拿证。切勿急于求成,渐进式的学习才是一年内拿证的秘诀。怎样才能循环渐进呢?我们参考20xx年的考试时间,把学习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0月~12月):第一阶段首先要梳理学习思路,明确各章重点,这里建议大家参加课程学习,如果没时间可以课,因为第一轮的梳理学习思路很重要,会计知识专业性较强,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是很生涩难懂的;

第二阶段(12月~4月):这一阶段我们围绕着教材大纲,逐节攻破,因为一轮的学习,你对中级知识已经有一个大概的框架,这时再把框架内容完善我们记得才会更牢固,就如同建造楼房一样,所以需要的时间要更多一些;

第三阶段(4月~6月):第三阶段是习题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和考试靠拢,考试还是以试题的形式出现,我们要通过日常的习题练习来了解解析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

大学第三学年实习篇3

一、我区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进展顺利,取得明显成效

从今年3月份开始,我区共有46家单位、1081名党员参加了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各参学单位认真贯彻中央及省、市、区委的部署,紧紧围绕“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建设富裕和谐新迎江”的主题,突出实践特色,解决突出问题,较好地完成了各阶段各环节的工作任务,基本实现了“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是思想认识取得新提高。参学单位的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学习培训和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普遍受到了一次深刻、全面、系统的科学发展观教育,强化了理论武装,更加准确地把握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进一步转变了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通过认真开展分析检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审视过去、分析问题、明确方向,进一步理清了科学发展的思路和举措,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是经济发展取得新业绩。面对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坚持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最大实践特色,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一系列保增长的政策措施,扎实开展“五大功能区建设加速推进年”和“招商引资突破年”活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上半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4%;1-7月份,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49亿元,增长1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3.39亿元,增长19.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08亿元,增长14.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5.01亿元,增长21.6%,全区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向好的发展态势。

三是改善民生取得新成效。各参学单位认真制定细化整改措施,加大力度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多渠道、多形式解决当前经济形势下群众生产生活方面遇到的困难,办了一批群众普遍期待的实事好事。全区29项民生工程顺利推进,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正式建立,组织培训返乡农民工、失地农民6批700多人次,开展了教育收费规范年活动,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提升年”活动,着力改善城区环境面貌。全区公开承诺整改突出问题274个,已经整改的197个,让群众真正感受到活动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

四是作风建设取得新进展。着力解决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组织开展了“作风建设优化年”等活动,加强了机关作风集中整治,扎实开展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有关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建立了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制度,启动了区直单位与村、社区结对共建活动。通过多种有效措施,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改善发展环境,优化政治生态。各级领导干部通过开展调研走访,深入基层,倾听民声,为群众服务、为基层服务、为市场主体服务,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五是制度建设取得新突破。紧紧围绕制度创新这个关键环节,各参学单位坚持从促进科学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建立健全了一批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通过对现行的措施、办法和规章制度进行系统清理和筛查,结合工作实际,废除制度文件20个,修改完善43个。通过构建科学发展新机制,巩固了学习实践活动成果,为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提供了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

半年多来,我区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成效明显,不仅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而且我区的一些好做法、好典型也受到了上级领导及新闻媒体的关注,省委巡回检查组对我区学习实践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中央和省、市专题网站都对我区的一些经验做法进行了报道。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区学习实践活动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是:个别单位领导干部认识不够到位,工作不够扎实;一些单位理论学习还不够深入;少数单位在解决突出问题上效果还不明显。对这些问题和不足,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单位要认真做好后续工作,继续抓好中长期整改项目的落实,把突出问题解决到位;继续抓好体制机制的建立健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学习实践活动成果。

二、充分认识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根据中央和省、市委统一部署,我区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从现在开始,到明年2月份基本完成。开展好这一批学习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开展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是基层党员干部强化理论武装的重大举措。参加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处于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担负着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基层,团结带领群众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职责。这些同志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水平和理解程度,直接影响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当前,我区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还存在偏差,理解还不够透彻,贯彻还不够坚决。扎实开展好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可以使基层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第二,开展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是应对当前复杂形势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区经济运行总体向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仍然比较严峻,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尤其是当前做好国庆安保、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前沿。开展好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有利于引导全区广大党员干部,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及省、市、区委的各项决策部署上来,齐心协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千方百计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第三,开展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大契机。加强基层党的建设,是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一项重要目标任务,也是活动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我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主流是好的,战斗堡垒和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得比较充分。但也要看到,一些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基础比较薄弱,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能力素质、工作作风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不完全符合。开展好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有利于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有利于教育引导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进一步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第四,开展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是整个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应当看到,第二、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是一个紧密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是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拓展和深化。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形成的科学发展共识、体制机制成果、惠民利民举措等,也需要通过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贯彻到基层、落实到群众之中。因此,扎实抓好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对于巩固和发展第二批学习实践成果,确保整个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至关重要。

开展好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不仅意义重大,而且与第二批相比,情况更复杂、任务更艰巨、工作难度更大。一是参加这批学习实践活动的单位更多,人数更多,累计参学单位198个、参学党员7451人;二是参加这批活动的行业分布广泛,单位状况各异,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情况也不尽相同,需要解决的问题多,工作指导难度大;三是参加这批活动的党员绝大多数处于基层,处在生产工作一线,能力素质差异较大,工学矛盾相对突出。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认识,做好充分准备,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组织好、开展好。

三、准确把握总体要求,扎实开展好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

开展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要认真贯彻中央及省、市委部署,按照区委制定下发的“1+4”实施方案,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紧扣“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建设富裕和谐新迎江”的主题,把握“坚持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贯彻群众路线、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突出“五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取得实效,更加注重简便易行,更加注重分类指导,更加注重强化基层,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努力实现“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加强基层组织、促进科学发展”的目标。

一要突出理论武装抓学习。坚持把理论武装作为学习实践活动首要任务,从一开始就抓紧抓好,贯穿活动始终。要组织广大党员深入学习,真正搞清楚、弄明白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要根据参学对象的不同特点,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乡、街道机关的党员和其他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要进行集中培训、专题培训和个人自学;对自学能力不强的党员,要多采取辅导、讲解、讨论等直观形象的方式组织学习;对年老体弱的党员和流动党员,要耐心地帮学、送学。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理论学习与当前经济形势联系起来,与本单位工作实际联系起来,与本职工作联系起来,努力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形成科学发展的共识。

二要突出实践特色抓发展。各参学单位要围绕活动主题,精心设计切合实际、具有鲜明特点的实践载体,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把应对危机、狠抓“三保”作为最大实践特色,认真贯彻中央及省、市的重大决策部署,确保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措施不折不扣落实到基层,进一步巩固良好的发展态势。要围绕五大功能区和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建设,找准结合点,选准切入点,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要围绕服务群众、促进和谐,多干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事情,多做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工作。要深入排查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三要突出解决问题抓整改。各参学单位要把整改落实、解决问题贯穿始终,坚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和集中整改,切实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要深入排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明确责任,逐一抓好落实。尤其要把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作为重点,多办一些顺民意、解民忧、惠民利的实事好事,让广大群众感受到活动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解决突出问题一定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提不切实际的口号、目标和要求,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四要突出夯实基础抓根本。要把学习实践活动作为夯实基层基础的重大契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基层党的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堡垒。在农村基层党组织中,要深入推进三级联创活动,努力建设“五个好”村党支部,进一步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在社区党组织中,要围绕“五个好”的目标要求,以“三有一化”为重点,即有人有钱有场所、构建城市区域化党建格局,积极推进社区党组织建设;在“两新”组织党组织中,要坚持一手抓组建、一手抓作用发挥,切实解决“两新”组织中党组织开展活动难、发挥作用难问题;在学校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等基层党组织中,以抓师德师风和医德医风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骨干带头作用。

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各参学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基层、取得实效。

一要落实领导责任。为加强对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领导和指导,区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已增补区委统战部、民政局、卫生局等部门负责同志为领导小组成员,并分别成立了区委指导检查组和分系统的指导小组。各参学单位也要成立高效精干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确保领导力量不减、工作标准不降。要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各单位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负直接领导责任,党组织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要完善学习实践活动领导联系点制度,努力把联系点建成示范点。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参加活动,发挥表率作用。各参学单位要精心组织、尽快启动,在这次会议后一周内完成动员部署等工作。

二要坚持简便易行。要在坚持总体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基层实际,灵活安排活动时间,科学设计活动步骤,学习内容上注重通俗易懂,学习方式上注重喜闻乐见,使学习实践活动既符合中央精神,又贴近基层实际。要鼓励和支持基层单位结合实际,在具体主题、实践载体和活动方式等方面大胆创新,做到落实规定动作与搞好自选动作有机统一,使学习实践活动更加具有针对性,好操作、易落实。需要强调的是,简便易行不是简化工作,更不是降低标准、放松要求,必须精心组织,严格把关,确保学习实践活动的质量。

三要加强分类指导。要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行业、不同群体党员的特点,找准不同单位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着力点。在这批学习实践活动中,乡、街道和村、社区是重点,一定要着力下功夫抓好;“两新”组织和流动党员是难点,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予以突破。区委指导检查组和指导小组要认真履行职责,紧紧依靠联系单位党组织开展工作,同时要讲究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注重轻车简从,减轻基层负担。各参学单位对区委指导检查组和指导小组的工作要积极支持,密切配合。

大学第三学年实习篇4

依据高考考试大纲的要求,将整个高三的复习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轮复习,第二轮复习,第三轮复习,每个复习阶段的时间不同,但都有明确的任务。

1.第一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耗时最长,达到4个月之久,这么长的时间,旨在夯实学生的制图基础,构建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显然,在本阶段,学生需要下很大的工夫,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第一轮复习,要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老师有很高的要求。老师犹如指南针,指错了方向,学生就会事倍功半。所以笔者觉得,第一轮复习与其说是对学生的考验,倒不如说是对老师这个引路人的考验。为此,第一轮复习之前,老师先必须做三件事。其一,研究考试大纲,在浙江省机械专业的单招单考中,机械专业总分150分,其中机械制图占60分,机械基础60分,零件测量30分。机械制图占的比重为40%。相比较其他两门记忆型的专业课,机械制图的得分率较低。通过研究考纲,教师知道哪些知识点考,哪些知识点不考,哪些知识点考得多,哪些知识点考得少,不同的知识点需要学生达到的层次也不一样。教师首先做到心中有数。另外,教师可告知学生,制图科目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从而引起学生的重视。其二,教师要研究历年真题。高职考的历年真题是对考试大纲具体的诠释。哪个知识点用什么题型考,占多少分值,历年真题都是标准化旳试题,分析近3年的试题,这些问题就一目了然。在以后的复习过程中,哪些知识点需要分配复习时间,老师做到心中有数。其三,学情分析,摸清学生基础。学生原有的制图水平参差不齐,制图的薄弱环节也因人而异。再加上老师不一定是从高一开始带起,所以对学生原有的掌握情况不甚了解。高三第一轮复习至关重要,旨在扎实知识基础,但有的老师不会按照讲授新课的方法去复习,而是走马观花地匆匆把知识点过一遍。这样既浪费时间,复习效果又不佳,学生对该重点掌握的知识没有掌握好,学习中的难点很难突破,从而会逐渐产生抵触情绪。为了提高复习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需要对学生原先的掌握情况略知一二,了解他们已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需要什么,什么学起来比较困难,从而更有效地安排复习计划,精心准备复习内容,设计学生习题复习,让学生每节课都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另外,教师必须告知学生,机械制图第一轮复习非常重要,第一轮是第二轮的基础,如果第一轮复习不认真,不能掌握基础知识,第二轮、第三轮根本不明白,从而引起学生对第一轮复习的重视。其四,精心设计学生习题。切忌盲目采用题海战术。高三复习资料比较多,教师必须正确选择学生使用的参考资料。教师不能要求学生学完全部资料,而应结合自己教学的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做出最佳选择。最好自己精选题目认真制卷,卷子上要同时分布基础题、拔高题和拓展延伸题。教师要依据学生的掌握情况,结合学生实际基础差异进行分层次练习,以便对基础好的学生进行培优。如截交线与相贯线是每年高考必考项目,以方形与圆柱为主,教师可以在学生练习题中由浅入深,从简单形体入手,由一个方向一个平面切割到几个平面组合、多方向切割,再过渡到组合体的切割,进行分层次练习。对相贯线的考查,主要是圆柱、球、长方体的形体相贯,由外表面相贯到内表面的相贯。老师教授学生应由单独的相贯与截交线练习,过渡到这两种情况的组合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截交线与相贯线的做法。制图的题目很多,千变万化,如果让学生盲目地做题目,既浪费学生的时间,又未必能达到练习的真正目的。另外,作业最好面批,既省时间,又能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第一轮复习最忌讳拿难题让学生练习,对于制图学习差的学生,如果这样做,就相当于把学生拒之于高职考试之外。总而言之,第一轮复习教师能够做到以上几点,同时学生能够端正学习态度,按照老师指引的方向,认真对待复习,为第二轮复习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高职考试就成功了一半。

2.第二轮复习

第二轮复习为期2个月的时间,是建立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之上,首先,教师要研究历年真题。第二轮复习,教师研究真题与第一轮有所不同,第一轮研究真题,旨在对考试大纲的理解,便于第一轮复习把握每个知识点的复习方案。而第二轮复习则完全不同,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亲自练真题,让学生把握高职考的命题脉络。对每一种题型,教师做到精讲做题方法,学生做到精练。每一道真题,教师都要要求每位学生强化练习,每题必会。笔者依据近4年的每年高职考真题的题型,对每一种题型进行总结,精讲每一题型的做题方法,然后以专项练习的形式要求学生强化练习。下面是笔者根据历年真题总结的9个专项练习,每个专项练习耗时约1周,共需2个月完成。如果教师在上述过程中严格把关,学生基本上在第二轮复习结束之后,从知识水平上已经达到高职考的要求,对高职考的每一种题型都很熟,每一种题型的做题方法都已经了如指掌。

大学第三学年实习篇5

第二阶段:2011年酒店管理专业作为一个独立专业开始招生,,在现在生源紧张的情况下招生人数呈逐年平稳上升趋势。

第三阶段:2014年学院要建设河南省职业教育特色院校,形势变化需要我们在人才培养上做出变革以适应学院发展、专业发展的需要。

(二)外因推动

原因一:酒店业人才市场需求调查显示,近几年来,酒店对各类中、高档人才需求量呈现逐步上升趋势。酒店从业人员总量不足、需求缺口大、人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突出。

原因二:“2+1”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在实际运作过程当中暴露出许多问题。突出问题是,学生在第三学年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顶岗实习,方方面面原因导致部分学生选择中途放弃。退岗比例高的可达1/2强。

二、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对“四段推进,能力提升”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设计,把学生三年学习时间分解为四个阶段,即1.5年学校学习+0.5年企业实习+0.5年学校学习+0.5年顶岗实习,彻底改变了传统的“2+1”模式,实现学校学习和企业工作两个过程交替进行。学生既能获得直接经验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形成实际工作能力,养成良好职业态度,又能实现学生在校期间与企业、与岗位零距离对接,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三、进行改革的目标及实施范围

(一)改革目标

改革研究目标是建立“四段推进,能力提升”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阶段即第一学年的第一、二学期及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学生在学院学习基础理论和酒店各岗位技能课程;第二阶段即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以顶岗实习的形式将学生输送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岗位技能的实操与职业能力的培养;第三阶段即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学生重新返回学校,通过顶岗实习,学生技能提高很快,主要进行专业素质课程的学习;第四阶段即第三学年第四学期,将学生再次输送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从而完成以理论指导学生再实践的过程,完成学生能力的递进式培养。

(二)实施范围

15级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视推行效果进而加大“四段推进,能力提升”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数量和范围。

四、项目存在的困难和智力支持

学院近年对专业实习实训建设很重视,资金陆续到位。从2013年教学改革项目的大力开展,到2014年河南省职业教育特色院校建设,学院教学改革的力度越来越大,这样的环境非常有利于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和探索。

但是,由于学院现在处于建校初期,资金比较紧张,对酒店管理专业的资金支持比较有限。现在酒店专业校内实训室还在建设当中,这势必对学生校内实训有一定的影响。我们准备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及学校适当资金支持等方式解决现有困难。

五、已取得的改革成果

根据“四段推进,能力提升”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制定15级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 张丽华. 酒店管理专业推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障碍研究[J]. 中国-东盟博览. 2013(09)

[2] 潘瑞艳. 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科技创业家. 2013(15)

大学第三学年实习篇6

我们把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大契机,突出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突出解决问题,突出创新创造,取得了明显成效,基本实现了“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紧紧抓住解放思想这一主线,形成了新的发展共识。我们把解放思想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几次组织党政代表团赴苏北和省内兄弟市进行学习考察,举办了“百名专家百场宣讲”理论下基层活动,召开了千名党员干部解放思想动员大会,各级领导干部共形成调研报告2400多篇。扎实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市“一报两台”在显著位置刊发了三篇普通干部群众对*改革发展思考的文章,向党员干部推荐《要结果不要理由》等三本书,在全市上下引起很大反响和震动。通过学习讨论,全市上下形成了三个共识:即在追、赶、超上形成共识,确立了“追宿迁、超千亿、进前列”的奋斗目标;在创新创造上形成共识,认识到唯有创新才能跨越;在效能建设上形成共识,坚持营造干事氛围,强化落实举措,用实绩来衡量,用结果来评判,提高执行力。

第二,紧紧抓住应对危机这一最大实践,形成了一批新的发展亮点。我们把应对危机、促进发展作为最大的实践,危中寻机,破难奋进,奋力开展“大滁城”建设突破年、招商引资攻坚年和项目建设推进年活动,形成了一批新的发展亮点。世界500强ABB、*晋煤、中材、中建材集团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国电集团、格兰仕、盼盼、台玻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正积极引进。无中生有引进了一批绿色照明企业,12平方公里绿色照明产业园建设全面展开。“大滁城”建设如火如荼,市政务新区和南谯政务新区、琅琊工业集中区建设全面启动,一批影响民生多年的“顽点”被拆除,新建城市道路总长近百公里,拆迁、建设安置房面积分别达近百万平方米,城市面貌迅速改观,城市形象快速提升。土地整治取得突破,积极抢抓试点政策机遇,统筹规划,高位推进,完成土地置换1.2万亩,占全省近三分之一。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1.8%、财政收入增长13.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0.3%,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首次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扭转了多年来持续低位运行、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以下的被动局面。

第三,紧紧抓住创新创造这一关键,形成了一批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我们深刻认识到*发展的差距根源于体制机制的差距,把创新创造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环节,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启动了重点工作推进、重大项目联系、目标绩效考评、帮办服务体系等十二大体制机制创新工作。各参学单位也紧紧抓住创新创造这一关键,结合实际,建立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一批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四,紧紧抓住整改落实这一重点,解决了一批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通过深入查找和剖析,我们深刻认识到*发展存在“五个反差”,即区位优势与发展速度之间的反差;优质资源与开发水平之间的反差;周边大建设的态势与我们小步慢行现状之间的反差;产业快速转移与承接产业转移能力之间的反差;成长性产业与“双低”困局之间的反差。针对“五个反差”,我们提出了34条整改措施。特别是抓住机遇,有效破解了制约发展的土地、资金等瓶颈问题,为长远发展打下了基础、开辟了空间。全市各参学单位征也都广泛征求意见,明确整改落实项目,提出整改落实措施。市委常委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得到省委主要负责同志的充分肯定。

总的来说,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成效良好、群众满意。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主要是:一些地方和单位对理论学习重视还不够,学得还不够深;一些部门在解决突出问题上行动还不快速,效果还不明显;一些工作的体制机制创新方式方法还不多,坚持还不够。下一步,各地各单位要继续抓好整改方案的实施,抓好突出问题的解决,不断巩固和扩大活动成果。

二、提高认识,抓紧抓实,确保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顺利推进

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从现在开始,到明年2月基本结束。全市共有2900多个参学单位、6400多个党组织、14.6万名党员参加。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与第二批相比,情况更复杂,任务更艰巨,工作难度更大,不仅参学单位多,而且人数多;不仅行业分布广,而且单位状况各异;不仅参学党员能力素质差异较大,而且工学矛盾相对突出。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精心准备,确保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健康有序开展。

第一,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搞好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责任感。参加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身处一线,面向基层,面对群众,这些同志认识水平高低、工作能力强弱,不仅代表着党和政府形象,而且直接影响着科学发展观的广泛普及,影响着党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影响着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从学习实践看,长期以来,我们的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由于条件所限,在理论学习上存在着系统学习不多、深入学习不够等问题,而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一次良好契机,有利于广大基层党员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提高广大党员干部领导和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从发展实践看,今年以来,虽然我们的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但是当前经济回升基础尚不稳固,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完成全年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同时,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即将来临,维护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实现“三保”,关键在基层,执行靠基础,抓好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有利于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共克时艰,有利于促进发展、维护稳定。从强化基层看,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有利于解决基层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有利于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一定要从政治的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抓好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部署上来,切实把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组织好、开展好。

第二,把握基本要求,扎实推进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健康开展。中央和省委对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和具体的工作要求,市委也制定下发了实施方案。各地各单位要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部署,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坚持做到“五个更加注重”,扎实推进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努力实现“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加强基层组织、促进科学发展”的目标。

一要正确把握“三个阶段”。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分3个阶段进行,一是学习调研阶段。主要抓好学习讨论、调研走访两项工作。二是分析检查阶段。主要抓好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撰写分析检查报告和分析检查材料两项工作。三是整改落实阶段。主要抓好制定整改落实方案和整改落实措施、解决突出问题两项工作。学习实践活动从现在开始,乡镇、街道机关集中活动时间6个月;其他参学单位集中活动时间不少于4个月,另外安排2个月时间用于巩固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

二要突出四个工作重点。一是突出抓学习。要组织广大党员认真学习,搞清楚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要科学发展、怎样科学发展。要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乡镇、街道机关的党员和其他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可进行适当的集中培训、专题培训和个人自学;对自学能力不强的党员,要多采取辅导、讲解、讨论等直观形象的方式组织学习;对年老体弱的党员和流动党员,要耐心地帮学、送学。要充分发挥理论宣讲团、理论辅导员的作用,运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资源,扩大覆盖面,提高参学率,增强学习效果。二是突出抓发展。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我们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参学单位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把应对危机、促进发展作为最大实践特色,把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作为最重要的检验标准,抓投入、上项目,强改革、调结构,重民生、保稳定,千方百计巩固和拓展业已形成的好势头。三是突出抓整改。第三批活动与人民群众贴得最近,与具体工作联得最紧。各参学单位要把整改落实、解决问题贯穿始终,坚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和集中整改,切实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尤其要把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作为重点,让广大群众真切感受到活动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四是突出抓根本。各地各单位要把学习实践活动作为夯实基层基础的重大契机,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强化组织功能,进一步完善选人用人制度,把选好配强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尤其是支部书记作为关键,不断提高基层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三要坚持做到“五个更加注重”。一是更加注重取得实效。要联系工作实际、联系身边典型开展学习,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认真解决影响和制约本单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身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及基层党建方面的突出问题;多办解民忧、增民利、化民怨的实事好事。同时办实事、做好事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提不切实际的口号,承诺的事一定要兑现。二是更加注重简便易行。要在坚持学习实践活动总体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各参学单位实际,灵活安排时间,科学设计步骤,在学习内容上注重通俗易懂,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喜闻乐见,努力使学习实践活动要求更加切合基层情况。三是更加注重分类指导。要针对不同类型单位、不同行业、不同群体党员的特点,分别找准各自的着力点;区别担任领导职务的党员以及广大普通党员的不同职责,分别提出具体要求;切实防止活动主题“一个调”、学习培训“一锅煮”、活动要求“一个样”、督促检查“一把尺”等现象。在这批学习实践活动中,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是重点,一定要突出下功夫抓好;两新组织和流动党员是难点,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予以突破。四是更加注重强化基层。要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作为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即将召开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农村、街道社区和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以及“两新”组织党的建设。五是更加注重统筹协调。要加强两批学习实践活动的统筹联动,把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形成的科学发展共识、体制机制成果等通过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贯彻落实到基层,把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需要上级帮助解决和普遍性问题纳入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的内容。

第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顺利进行。搞好学习实践活动,加强组织领导、抓好工作落实是关键。各地各部门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一要落实领导责任。为加强对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领导和指导,市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已增补市委统战部、民政局、卫生局等部门负责同志为领导小组成员,并分别成立了市委巡回检查组和分系统的指导小组。各地各部门也要成立高效精干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确保领导力量不减、工作标准不降,确保学习实践活动不走过场、不出偏差。各级党组织主要负责人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拿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抓好学习实践活动。要建立健全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特别是要在党组织力量比较薄弱的村、社区、“两新”组织等单位建立活动联系点,落实具体联系人,加强工作指导。各地各单位的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带头查找问题,带头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带头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二要鼓励探索创新。各地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性质和基本职能不尽相同,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活动始终,在鼓励和支持基层单位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市委要求的同时,紧扣实际,大胆探索,创新活动载体,创新活动内容,创新活动方式,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做到“规定动作”上水平,“自选动作”创特色,多组织一些看得见、摸得着、实际管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使学习实践活动更加贴近实际,更具有吸引力和实效性。

大学第三学年实习篇7

   一、学习理论高度,提升党性修养

   《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生动详实地记录了党的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立足“两个大局”、推进“两个革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此同时,第三卷还以全新的视野,缜密的逻辑,深刻揭示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作为年轻干部,必须全面系统学习这些理论,把握理论高度,提升党性修养。要坚持横向和纵向结合,把《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与第一卷、第二卷结合起来,一并学习领会,同时要纵向结合学习党的报告、《矛盾论》、《实践论》等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以及上级重要会议精神,不断进行融会贯通。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到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一线上,用学到的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二、感受为民温度,强化宗旨意识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第三卷中,字里行间充分彰显了深厚的为民情怀。在开篇的报告中,“人民”二字就出现了203次,直抵人心,激发共鸣。并且,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最多的也是人民群众。比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与群众一块过、一块干”,等等。在新冠疫情防控中,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开始就明确要求,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不惜一切代价防控疫情、救治患者,充分体现了坚持“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作为基层干部,要深入学习这种为民情怀,坚持将人民群众利益摆在最高位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通过开展基层调研,着力解决好群众看病、上学、就医、产业发展、生态环保等民之所难、民之所盼的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领会方法纬度,提高业务能力

   第三卷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工作方法,对于各级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来说,尤其需要认真深入学习把握。比如,第三卷多次提及“精准”,精准方法论也广泛运用于脱贫攻坚、全面深化改革、生态文明建设、城市治理、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贯穿于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作为基层干部,面对“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繁杂工作局面,必须用好精准方法论,定期对工作进行精确梳理,准确辨别工作轻重缓急,确保每项工作精准高效。再如,统筹协调法。基层工作涉及面广、内容多、任务重,需要充分用好统筹协调法,学会并联工作、十指弹钢琴,从而推动工作综合协调高效开展。此外,书中还论述了“关键少数法”“调查研究法”“问题导向法”等等,这些方法论纬度广、作用深,对基层的实际工作都有很大的启示和帮助,要深入学习,准确领会和把握。

   四、保持工作力度,务实工作作风

   透过第三卷,随处可见总书记扑下身子、深入基层的工作作风,真切感受到总书记奋发有为的工作热情和求真务实的工作力度。从近段时间总书记的足迹也能印证,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国内外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愈加复杂严峻,就是在这样日理万机的繁重工作中,总书记坚持深入调研、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为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以及经济社会工作,深入吉林、安徽、湖南、广东等地调研考察,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党外人士座谈会、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等,听取基层群众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基层年轻干部,我们都要学“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工作精神,用更加积极的态度对待发展。越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越要保持积极进取的激情,认真研判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切实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要秉承“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抢抓四季度,夺取双胜利。要带头改进工作作风,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破除“怕慢假庸散”作风顽疾。埋头苦干,真抓实干,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于学习《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发言材料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研讨《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传达学习《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关于认真组织学习〈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通知》精神。会议强调,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之际,《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英文版面向海内外公开发行,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丰富思想内涵,始终胸怀“两个大局”,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筑牢打造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的思想根基,更好履行党的意识形态重镇的职责使命。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党组书记、台长、总编辑慎海雄主持会议并讲话。

   会议强调,要在学深悟透上持续下功夫,深刻认识《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重大意义。《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生动记录了党的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集中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面系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的权威著作,必须在学懂弄通做实上花大力气、下真功夫,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越是在关键时刻,越是需要科学理论引领,越需要高举伟大思想旗帜,深刻把握伟大思想贯穿的真理力量,深刻领会伟大思想蕴含的丰富内涵,深刻感悟伟大思想彰显的人格魅力,不断提高我们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在经风雨、见世面中长才干、壮筋骨,练就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不断提高履职尽责能力。

   会议要求,在宣传阐释上持续下功夫,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一要持续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阐释,创新方式手段,突出思想内涵,在打造原创精品力作上下更大功夫。二要精益求精做好时政新闻报道,精心谋划、精细组织重大时政活动报道,充分挖掘总台时政报道独家优质资源,推出更多微视频、时政特稿、视频博客等接地气、有新意的产品,让领袖思想传播得更精准、更新潮、更富感染力。三要“一国一策”做好领袖思想风范和人格魅力对外传播,精心做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有效宣介,深化提升“媒体外交”的实效性,进一步发挥总台语言、网络等资源优势,讲好总书记的故事、传播好总书记的思想,为元首外交、大国外交添彩。

   会议指出,要以效果为导向,在知行合一上持续下功夫,奋力打造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一要把学习贯彻《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与总台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海阔天空去想、脚踏实地去干,真正把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和殷切期望不折不扣落到实处。二要把学习成果切实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成效,加快推进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狠抓改版提质,强化精品节目生产创作能力,大力提升总台在影视剧、纪录片领域的影响力。三要把学习成果切实转化为深化“5G+4K/8K+AI”战略格局的工作成效,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新机遇,把技术实力转化为生产力。四要把学习成果切实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工作成效,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等重要论断,以变应变、化危为机,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有效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力争取得更大突破。

   会议强调,要在组织领导上持续下功夫,扎实开展《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学习贯彻工作。一要切实担起政治责任、领导责任,精心制定方案、周密组织实施,把学习贯彻《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与学习贯彻对总台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结合起来、贯通起来,扎扎实实抓好学习贯彻各项工作。二要坚持以上率下、突出示范引领,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干部领学促学作用,做到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带头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高能力水平,以“关键少数”示范带动绝大多数自觉深入开展学习贯彻工作。三要把《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作为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重要学习内容,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在全台掀起学习贯彻热潮。

关于学习《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发言材料    学习《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通过联系当下学、躬身自省悟、着眼未来思,深刻感到,着重强化党委机关“四种能力”,对于更好抬高政治站位、指导日常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理论的学习力,就是用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优化思维、指导实践。切实把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作为坚定政治信仰、砥砺忠诚品质的教科书,做到在“真”上走心、“新”上保鲜、“实”上落地,肩负起维护核心、听党指挥的政治责任,在思想上对标对表,在行动上紧跟紧随,在执行上坚定坚决。

大学第三学年实习篇8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何克抗(1937—),男,广东大埔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工程、中小学教学改革试验和教育创新理论的研究。E-mail:。

一、引 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AECT(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组织本行业内著名专家、学者编撰与发行的《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以下简称《手册》)在国际教育技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到目前为止,该手册已先后发行了三版。第一版、第二版分别于1996年、2004年推出,主编均为大卫·乔纳森(David Jonassen,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当代激进建构主义代表人物);第三版于2008年正式出版、发行,主编则由个人改为专家组担任,这个专家组由迈克尔·斯佩克特(J.Michael Spector)、大卫·梅瑞尔(M.David Merrill)、范·麦里恩博尔(Jeroen van Merri?觕nboer)和德里斯科尔(Marcy P.Driscoll)等四位专家组成。

第一版内容共42章,分为七大部分:[1]Ⅰ.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的基础;Ⅱ.硬技术:和媒体相关的技术;Ⅲ.软技术:教学和信息设计的研究;Ⅳ.教学讯息设计研究;Ⅴ.教学策略研究;Ⅵ.教育传播与技术中的组织与变革;Ⅶ.教育传播与技术的研究方法。

第二版保留了第一版的结构及总体框架,[2]只对第一版各章的具体内容作了修订和更新,以体现自第一版发行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最新进展。

第三版则有较大的创新与突破。不仅整个《手册》被重新设计成“基础、策略、技术、模型、设计和开发、方法论观点”等六大部分,共包含56章内容; [3]而且由于主编从个人负责改为由四位专家共同担任,所以每一部分均由四位专家中的一位担任领衔主编,除此以外,他还能得到一位合作主编和多位编辑成员组成的编写团队的支持。与此同时,第三版的编辑成员和第一、第二版相比,也有了较大的变化——在第一、第二版中,各章节的内容毫无例外都是由美国当代较知名的专家、学者撰写;而在第三版中,大部分章节的内容则是由知名专家、学者和一些尚未出名的中青年学者合作撰写,并且这些专家、学者中有20%的作者和一位领衔主编并不是美国人。[4]正因为编写团队的这种变化,使《手册》第三版与前两个版本相比,在开放性、国际化和多元理论视角等方面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为教育技术的未来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更令人感到鼓舞和欣慰的是,经过任友群、焦建利、刘美凤、汪琼 等四位主译为首的翻译团队将近5年的艰苦努力,这部长达100多万字的鸿篇巨著——《手册》第三版中译本,终于在2012年9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二、《手册》第三版的总体框架及主要内容

《手册》第三版的总体框架由“基础、策略、技术、模型、设计和开发、方法论观点”等六大部分组成。其中的第二至第五部分(即“策略篇、技术篇、模型篇、设计和开发篇”)分别概括地介绍与评述了这四个部分各自研究主题的历史发展、研究演变、最新动态和未来走向,是运用信息与通信技术来支持“教与学”过程的重点或关键,所以是《手册》的核心内容;而第一部分的“基础”篇和第六部分的“方法论观点”篇,则着重介绍“教育传播与技术”的研究基础与研究方法,让读者可以对这一领域的理论基础、有关假说以及方法论观点等有较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因而这两个部分,在帮助读者如何有效运用“教育传播与技术”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于《手册》第三版六大部分的具体内容,以任友群、焦建利、刘美凤、汪琼等四位学者为首的翻译团队,曾在《远程教育杂志》2010年第1期至第6期上连续发表6篇评介性文章,对此作过较详细的分析与评论。[5][6][7][8][9][10]为使广大读者能尽快了解《手册》第三版的相关内容,并能准确地把握其中的精华与要点,下面先对这六个部分的内容作一简要的介绍。

《手册》第三版第一部分“基础”篇的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1][12]历史基础、理论基础和指向学习真实性的理论观点。关于“历史基础”,《手册》回顾了教育传播与技术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和经历的范式转变;关于“理论基础”,《手册》概括了教育传播与技术所基于的学习心理学观点及其哲学基础、有关记忆与动机的实证观点以及传播理论、人机交互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而在“指向真实性的理论观点”中,《手册》综述了复杂性理论、体验学习理论和情境主义理论;最后还对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基础的特点进行了简要讨论。

《手册》第三版第二部分“策略”篇的内容也涉及三个方面:[13][14]教育传播与技术视角下“学”的理论、教育传播与技术视角下“教”的模型以及教育传播与技术视角下的教学设计原则。在“学”的理论部分,重点回顾了与技术支持有关的学习心理学观点和生成性学习理论;在“教”的模型部分,概述了九类当前流行的、对教学改革产生重要影响的真实性教学模式,并介绍了技术支持探究式教学的四类着眼点;在教学设计原则部分,则介绍了首要教学设计原则和有关知识呈现和教学反馈的处方性原则。

《手册》第三版第三部分“技术”篇的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15][16]一是对技术篇中共16章内容的介绍,在介绍中兼顾了不同技术的发展脉络,从中探讨不同技术的研究发展状况及前景;二是在与《手册》第二版“技术”篇内容进行对比的基础上,概述了技术研究主题的延续与变化;三是从“硬技术”、“软技术”到“设计技术”的发展视角,评述了教育技术的发展轨迹;四是评述了当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进一步融合。

《手册》第三版第四部分“模型(模式)”篇的内容也涉及四个方面:[17][18]一是关于“人类认知结构与基于技术的教学”——概述了人类认知结构的进化基础,和在认知负荷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多条教学原理;二是关于“九种面向学校内外的通用学习模式”——分析了教育传播与技术视角下的九种通用学习模式;三是关于“模式在特定领域和专业中的应用”——讨论了各种学习模式在阅读、数学、科学、法律以及医学等五个学科领域的应用;四是“总结讨论与展望”——对学习模式的认知心理学基础以及各学习模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各种学习模式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手册》第三版的第五部分,关于教育传播与技术的“设计与开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介绍与评述:[19][20]首先,以“新时代教学设计者(应具有)的能力素质”为题,强调了当前教学设计人员所面临的挑战;第二,是关于“设计与开发的具体研究内容与实践” —— 介绍了认知任务分析、在线教学的设计与开发工具、设计语言、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与开发、设计过程中作为工具的人工制品,以及设计与开发团队的社会影响等相关内容;第三,是关于“评价”—— 回顾了评价的模式与方法,详述了基于技术的绩效评估的设计与验证;第四,是关于教育与培训中的“整体变革”—— 阐述了变革的职责,并介绍了当前教育与培训领域中为整体变革而进行的系统设计。

《手册》第三版的第六部分,关于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的“方法论观点”也是从四个方面进行概要介绍与评述:[4][10]首先,以“研究与理论的开发”为题,系统介绍了理论陈述的四种视角、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的两种理论及理论的开发方法;第二,是关于“研究的范式及四种研究的设计”——分析了教学策略、教育技术、教学设计模型及教学设计与开发这四种研究的设计类型和研究方法;第三,是关于“研究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讨论了学习过程、复杂行为表现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方法;第四,是关于“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总结了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过去五年的重要发展和研究发现, 探讨了未来五年的可能发展和将要研究的问题, 并对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内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讨论、总结和展望。

三、《手册》第三版的哪些论述

使我们最受启迪与教育

通过对《手册》第三版中译本的认真学习,并结合我们自身多年从事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进行深入思考,我们发现,这部著作给我们印象最深、使我们最受启迪的是关于以下五个方面问题的论述。第一,关于建构主义学习原则和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第二,关于“复杂性理论”与“技术支持的复杂学习”;第三,关于“情境理论” 与“九种情境化教学策略”;第四,关于“首要教学原则”与“四成分教学设计模型(4C/ID)”;第五,关于“如何实现技术对教学的有效支持”。其中,属于第一个方面问题的“建构主义学习原则的局限性”,是被《手册》第三版列为过去五年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的“两项重要研究发现”之一(另一项重要研究发现与对“专长逆转效应”的深化认识有关——见第56章“未来的基础”),而与这方面问题密切相关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和工程型教学设计之间的差距与对抗极大地缩小”则被《手册》第三版列为过去五年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的四项重要进展之一(第56章)。我们认为,《手册》第三版关于建构主义学习原则和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分析、评价,是符合现实状况的,也是切中要害的。

除此以外的其他四个方面的问题(如“复杂性理论”、“情境化教学策略”、“首要教学原则”与“4C/ID模型”和“实现技术对教学的有效支持”等),也都属于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非常核心、非常关键的内容,并且是在教育与培训实践中已经产生重大影响的创新理论或应用成果。

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由于参加《手册》第三版撰写的人员众多,良莠不齐,学术观点难免有分歧、有偏颇,因而有些论述带有片面性,甚至有明显的错误。为了避免误导,特别是为了避免对国内教育技术事业以及教育技术学科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应有的伤害,我也想大胆地对这部集当代国际上诸多名家之大成的巨著的不足之处发表一些个人的观点与看法。因此,在学习与思考《手册》第三版的过程中,形成了第六个方面有待探讨的问题,相应题目拟为:对《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存在的主要缺陷与不足的分析。

(一)有关“最低限度教学指导”的争论及取得的共识

当代激进建构主义代表人物乔纳森(Jonassen D. H.)针对科施纳等人关于“认知结构的认识是基于信息加工理论的有限容量工作记忆”和“最低限度教学指导似乎没有考虑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特性以及这二者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的说法,明确地指出:[28]“科施纳等人所说的认知结构只是强调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而忽略了所有其他方面的认知建构。事实上,人类的认知结构必须考虑学习的情境、学习者和认知过程(社会认知过程),以便能够解释或预测认知活动。”

接着,怀斯和奥尼尔(Wise & O’Neill)进一步指出,[29]关于教学过程中指导数量应如何把握的实验研究结论,并不能够为建构主义教学的基本价值判断提供有效基础。他们认为,目前学术界虽有不少关于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到底是“多一些好还是少一些好”或是“强一些合适还是弱一些合适”的争论,但是通过对这类文献的认真考查(特别是对文献中教学案例的考查),他们发现:教学过程中进行指导的次数,只是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一个维度;“指导次数”这一维度必须与其他维度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例如实施指导的“背景”和“时间”长短,就是必须给予关注的另外两个维度。与此同时,格勒思奥菲和勒斯特(Gresalfi & Lester)也强调,[30]建构主义教学和传统教学之间的差异,不在于提供指导的次数,而在于指导的“类型”。他们声称,在他们所倡导的教学指导中,至少包括了用适合学生理解该知识点的方式去进行提问、讲解和检测等多种不同的指导类型。

皮艾(Pea R)则针对人们认为建构主义教学不进行教学指导或尽可能少地进行教学指导的误解,结合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策略”的特点作了颇有说服力的论述。皮艾指出,[31]“支架式”策略有两个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显著特点:第一,传统教学是当学习者的学习遇到困难、无法进行下去的时候提供指导,而支架式策略则是为学习者能进行无需别人帮助的自主学习提供支持;第二,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确定后,传统教学的指导次数与指导力度往往随之固定,而支架式策略则要随着学习者知识与能力的提高,将指导的次数与力度逐渐减少,直至最后完全撤除。

可见,通过以上关于“最低限度教学指导”的辩论,使原来观点对立的双方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了共识:一是关于人类的认知结构——不能只考虑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还应考虑学习的情境和学习者的认知过程;二是关于教学过程中指导的有效性——不能简单地只考虑指导的“次数”这一个维度,还必须与其他维度(例如指导的“背景”、指导“时间”的长短、指导的“类型”、指导“对象的能力基础与需求”等)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二)有关“用科学家‘做科学’的方法来学习科学”的讨论及认识的深化

建构主义的积极支持者杜施尔和邓肯(Duschl & Duncan)明确反对科施纳等人在2006年发表的文章中关于不应该让学生用科学家“做科学”的方法来学习科学的观点。他们认为科施纳等人的理由——“学生还欠缺必要的知识与认知能力,不可能让学生用‘亏欠’模式(或‘赤字’模式)来学习科学”——不够充分。杜施尔和邓肯指出,[32]科施纳等人并不知道,事实上没有哪一个与年龄有关的发展阶段将会阻碍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学习。杜施尔和邓肯认为:应当加强对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不要把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单纯看作是长时记忆中知识积累的过程,而是要把对科学课程的学习看作是促进记忆中概念改变与重组的认知发展过程。与此同时,他们还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强调:[33]在科学内容变得非常抽象或复杂的情况下,由教师基于系统方法仔细设计课程和提供教学指导,可以有效地在“发现式”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掌握表示数据的模式,发展和修正对问题的解释,并使他们能就概念的建构展开更深入的讨论。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的积极支持者杜施尔和邓肯看来,教师基于系统方法进行的适当指导,和用科学家“做科学”的方法(如“发现式”方法)来学习科学,这二者之间并不矛盾,而是可以相辅相成——基于系统方法开展的传统教学指导,正好能弥补建构主义教学范式(如“发现式”范式)的不足。

(三)有关“直接教学”与建构主义教学的辩论与比较

有些学者如斯皮罗和德施瑞弗(Spiro & De Schryver)承认:[34]基于系统方法、并以直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也称“直接教学”)可以在结构良好的学科领域(如数学、物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结构不良的学科领域(如医疗诊断),建构主义教学方法却可以使学生取得优异成绩(建构主义教学方法通常是指用科学家“做科学”的方法即“发现式”方法以及“探究式”方法——包括“基于问题的探究”、“基于情境的探究”、“基于项目的探究”、“基于资源的探究”等等)。

赫尔曼和戈麦兹(Herman & Gomez)也指出,[35]有些人之所以否定建构主义教学,是因为他们忽略了像动机、课堂的社会背景以及动态教学过程的其他一些关键性要素。

除此以外,正如杜施尔和邓肯(Duschl & Duncan)在前面已经指出的[36]——教师基于系统方法开展的传统教学指导和用科学家“做科学”的方法来学习科学,这二者并不总是矛盾的、对立的。而建构主义学者格勒思奥菲和勒斯特(Gresalfi & Lester)所做的研究实践与案例介绍也表明:[37]在他们所倡导的建构主义教学指导中,明确包含了用适合学生理解该知识点的方式去进行提问、讲解和检测等多种基于系统方法的传统教学指导类型。

这就表明,新型的建构主义教学完全可以不排斥教师的讲解——它反对的只是一堂课从头到尾完全以直接讲授为主的教学(即灌输式教学),而不是反对基于系统方法的“直接教学”本身。

六、结束语

自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2004年以后),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领域的上述两种对立观点,经过多次激烈的争论和坦诚的交流,终于在以下两个方面普遍取得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与提高。

1. 以发现式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为标志的建构主义学习原则确实有其不可替代的特点与优越性,但并非完美无缺的最佳学习原则——它仍存在科施纳等人所指出的三种局限性。

2.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原则的教学设计(即“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和基于系统方法的传统教学设计(即“工程型教学设计”)两者并非誓不两立,而是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很好地整合在一起,相互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上述有关“最低限度的教学指导”、有关“用科学家‘做科学’的方法来学习科学”和“直接教学与建构主义教学的比较”等三个问题,从开始时的激烈交锋,到最后双方能相互吸纳、包容并取得宝贵共识的事实,已为我们作出了充分而且令人信服的说明。

正是依据这种现实状况,《手册》第三版把对“建构主义学习原则局限性”的认识,列为过去五年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的“两项重要研究发现”之首;并把“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和工程型教学设计之间的差距与对抗极大地缩小”,列为过去五年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的四项重要进展之一。我们认为,这种分析、判断与评价是符合实际的,也是非常中肯的,因而将对国际教育传播与技术(即国际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Handbook of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Edited by David H. Jonassen[DB/OL], http:///edtech/ed1/firstedition.asp,1996.

[2] David H. Jonassen.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Second Edition)[M].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d, 2004.

[3] J.Michael Spector, M.David Merrill,Jeroen van Merri?觕nboer and Marcy P.Driscoll.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Third Edition)[M]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d, 2008.

[4] [11] [13] [15] [17] [19] [21] [24] 迈克尔·斯佩克特,大卫·梅瑞尔,范·麦里恩博尔,德里斯科尔.《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M].任友群,焦建利,刘美凤,汪琼,主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 [12] 郑太年,任友群.教育传播与技术的研究基础——《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第一部分述评[J] .远程教育杂志,2010,(1):18~24.

[6] [14] 汪琼.教育传播与技术视角下的教学策略研究——《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第二部分述评[J].远程教育杂志,2010,(2):29~34.

大学第三学年实习篇9

在黄炎培“大职业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职业补习教育渐渐和平民教育融合,对民国时期提升国民素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甚至抗战的胜利都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主要以民国时期相关原始文献为依据,对该时期职业补习教育的内涵、制度、类型、课程、师资、考核等主要问题进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评述。

一、职业补习教育的内涵

职业补习教育,原称实业补习教育,是从实业教育的称谓演变而来。1921年以后,实业教育改称职业教育,实业补习教育随之改变,称职业补习教育。随着民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补习教育的内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民国二年颁布的《实业学校规程》第六章中对实业补习学校的定义是:“实业补习学校,为已有职业或志愿从事实业者,授以应用之知识技能,并使补习普通科学。”从上可知,职业补习教育的施教对象为已有职业或志愿从事职业者,教学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为应用之知识技能,一为普通科学文化知识。而顾树森认为职业补习教育是“欲使已有职业之徒弟,再补习关于职业上相当之教育,莫如实业补习学校,现今世界各国对此等学校最为注重。”{2}着重强调职业补习教育施教对象为已有职业者。1917年10月召开第三届全国教育会议与全国实业学校校长会议,一致认为,对无力升学之小学毕业生应设职业补习科,对已在职业界服务之徒弟、雇工等应设职业补习学校。直到1925年,职业补习教育的内涵都没有大的变化。1925年,鉴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日渐萧条,职业补习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就业越来越困难,于是黄炎培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把职业教育的重心转向职业补习教育和民众教育。此后,职业补习教育空前发展,职业补习教育的内涵逐渐扩大,施教对象逐渐扩大为全体民众,施教内容也开始从重视普通的和职业有关的知识和技能转向职业知识技能和民众文化教育相结合。职业补习教育开始从单纯地照搬西方的办学模式逐渐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

1933年《职业补习学校规程》规定“曾受相当识字教育年在十二足岁以上者”均可接受职业补习教育,门槛更低,范围更广。江问渔认为:职业补习教育,利用工余时间来参加有组织的职业补习教育,以提高职业者的理论和技术。如:若乡村施行农民教育,若采用活动补教方式,使之同时做、同时学。从定义上看,职业补习教育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变化的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它的施教对象和内容在最初的基础上是逐渐扩大的。1944年,针对在抗战期间大多数青年因为战事或经济影响而未能完成预定之学历的情况,以及战后建国工作的需要,而颁布《补习学校规程》,至此,职业补习教育和民众文化补习教育融为一体。因此,可以说,职业补习教育的内涵变化过程是在借鉴西方办学模式的基础上逐渐本土化的过程,是单纯的职业补习教育向基本文化知识补习和职业技能补习相结合的过程。

二、职业补习学校的制度沿革

(一)制度模仿时期

1909年以前,为职业补习教育酝酿之始,开办职业补习教育的相关政策还没有正式形成。就在这年,两江总督端方奏《请创设职业补习学校折》称:“各国大高中小学校,系统秩序不紊,固必于学校直系以外,另设专修预备之科,为补习地也。”此为职业补习教育首次出现在官方的文献中。宣统二年,清政府颁布《实业补习学堂章程》,职业补习教育首次以制度的形式出现在官方的政令中。1913年,教育部颁布《实业学校令》,把艺徒学堂视作乙种工业学校。同时还颁布了《实业学校规程》七章计十六条。其中对实业补习学校的种类、校址、科目、授课时间、入学资格、教员和设备等都作出了规定,但在具体的管理实施上也留有伸缩的空间,例如科目的设置可因地制宜。民国十七年,全国教育会议通过学校系统案,规定小学修了以后,得施行相当年限之补习教育,并规定各地应设中等程度之补习学校。在这个时期,职业补习学校的制度和实施办法完全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制度和办法的移植。

(二)制度本土化时期

民国二十二年,国民政府颁布《职业学校规程》,规定“职业学校得酌量情形,附设各种职业补习班。”另外,各地方政府、行政机关、私人或团体还可视地方需要,举办各种旨在培养某项专业技术人才的短期职业培训班,招收初高中毕业生,并且把学生入学门槛降低为“曾受相当识字教育年在十二足岁以上者”,这标志着中国职业补习教育从借鉴欧美日等办学模式开始转向本土化。民国二十五年五月,教育部颁布《各省市推行职业补习教育办法大纲》,把职业补习教育的办学主体扩展为大学、农工商等专科学校、职业学校、乡村师范学校、中学、师范学校以及中学师范之有特殊劳作设备者。大学以及专科学校应该举办高级职业科目补习班,或短期职业训练班。并且规定少部分办学主体办理职业补习教育属于推广事业,办理之班级和数量视学校设备之容量定之,各校办理之补习科目,必须要与本校原来的科目性质相同。职业补习教育从制度上看,已经开始逐步和中国国情相结合,例如办学主体的扩大,施教内容和办学形式要因地方制宜等。

(二)独立制度时期

民国三十年以前,职业补习教育缺乏统一的规程,大都是以二十二年颁布的《职业补习学校规程》作为参考,大部分私立职业补习学校更是任其“自生自灭”。民国三十年春,教育部鉴于补习教育之重要,颁布“补习学校规程”与二十二年颁布的并行。民国三十二年7月,鉴于职业补习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界限不明晰,而且两个学制并行多有不便,把上述两个规程合并,改定为《补习学校规程》。该规程的目的是培养建国所需要的各类人才,补救受到战事或经济影响而辍学或未能入学之青年。该规程比以前的更全面,其中第十二条规定“补习学校不收学费,但得酌收讲义费,职业补习学校并得收实习费,均须呈经主管教育行政机关核准”,这是以前没有的。民国三十五年,教育部制定并公布《补习学校规则》,把补习学校分成初、中、高三级,使补习教育在国家法规层面形成了一个与正规教育并行的独立体系,并具有主管教育行政机关颁发的学历资格证明;第二年,《补习学校法》则以法的形式赋予补习学校与正式学校同等并行的法律地位,而且明确规定,补习学校学生可以同等学历投考与原补习学校程度相衔接之正式学校,在补习学校与正式学校之间搭起了沟通的桥梁。这些法律规定正式确立了有中国特色的职业补习教育制度,标志着西方职业补习教育中国化的完成。

三、职业补习教育的类型和课程

(一)学校中设职业科。这种办法是在小学校和中学校中设职业补习科目,目的是“使毕业于国民学校而不能升学者入此科补习修业年限一年或二年,毕业后即可出外谋生焉。”{3}根据地区差异,该类学校又分为两种,即城市和乡村两种。在城市注重商业和工业,在农村注重农业。课程大致分三类:普通科、职业科和实习科。普通科是公民科、国文、算术、体操,职业科则是根据地方情形来开设。课时数随年级的变化而变化。在高等小学校中,增设职业科,培养不升学之生徒的职业技能,其中普通科的比重比较大,还增设英语、理工等科目。在大学和专科学校中,也得根据需要设置职业科目补习班或短期职业训练班,对已有职业者予以高深学科之补习。

(二)职业补习学校。这种学校分都市和乡村两种,都市注重工商两种,农村注重农、林、畜牧业等等。课程分为普通科、职业科和实习三大类。根据地方的实际需要而开设,比如有河流的地方可以增设水产科,宜养蚕的地方开设蚕桑科等。在实业补习学校中,职业科的比重明显大于普通科。

(三)在普通中学增设第二部。针对毕业后不能升学的学生找工作很困难的情况,因此提议在普通中学中增设职业科。普通中学校得从第三年起设置职业科,主要是农工商三科,有的中学则是在第二年或第一年就增设职业科,“如江苏省立第四中学校所设之第二部即其例也。”{4}授课时间得根据中央规定,每周最多可以增加5小时。

(四)女子职业补习科。女子职业补习科得附设于小学校内,有全日制和半日制两种形式。课程分普通科和职业科。职业科主要是家事、裁缝、烹饪等,根据地方的情形,可以适当增减。如在城市之区,则可增加刺绣、编物、造花、花边等科。在农村之地方则可授园艺、养鸡、养蚕等科。女子职业补习学校注重实习,修业期可分为一年或两年毕业。

(五)工厂劳工职业补习教育。这种职业补习教育主要是在工厂里开办,“一方面施以补习技能教育,一方面指导其生活,并代谋生活福利的增进,”{5}课程的设置则根据各厂的实际情况而定。同样分普通科和职业补习科目,普通科目是增进其文化知识,而职业科目在于发展职业技能,为提高生产服务。

(六)农人补习教育,“村间重心,在乎年壮有生产能力之农夫农妇。所以乡村学校,不但要教育农家子弟;且要注意于农民之教育。”{6}根据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中国农人有80以上是文盲,因此,开展对农民的补习教育尤为重要。农人补习教育的课程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文化补习教育,一为职业补习教育,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人补习教育的开办形式和课程设置灵活,比如,有平民问字处、图书馆、体育场、阅览室、演讲厅、讲习会、耕作示范会、谈话会、娱乐会和比赛等形式对农人进行教育。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设江宁县沙洲团乡村农业学校为例,“本校之职业课程不宜固定,应就当地农业情形以为变通,如当地农家以种稻为最多,则本校之职业课程悉注意种稻。”{7}这种灵活多样的课程开设方式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提高中国农人的生活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四、师资

从职业教育开始兴起以来,师资问题是一直困扰着教育提倡者和办理者的难题,而职业补习教育的师资更难解决是因为职业补习教育老师待遇低,多在夜间授课,而且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没有一定耐心和资历的老师是很难胜任的。因此,职业补习教育倡导者和办理者们一直把师资问题的解决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来抓。常道直认为教师应该“具备的条件:(一)有专门之教育学识。(二)现实从事教育。(三)确以教育为业。”{8}要获得达到这样标准的老师,确实很困难,因此,潘文安针对具体存在的师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他认为:(一)优良教师来源。在较大的职业学校中开设师资训练班,对理论优良的学生,加强技能训练,对技能娴熟之工匠,加强理论训练。(二)如果厂店中无专门教师,应由商会及工会中议决各厂店专聘教师办法。(三)关于教师薪水低的问题,有商会及工会议定一个标准,令各厂店执行。(四)商会及各工会联合大厂店之股东、经理、议定教师进修办法,以此促进教师继续学习。(五)对于学校出生的教师和厂店出生的教师各自的优缺点问题,应有校长组织牵头两类教师共同讨论,以求取长补短。{9}而对于农人补习学校的师资,则由农校培养或小学教员兼任。

为聘请到合格、优良的教师,各补习学校均还积极邀请职业界资深与热心人士充任教师,有的学校还制订出严格的选聘程序,以保证师资质量。如第四中华职业补习学校拟定的“选聘教员条件为:兼课不多,且能热心负责;学识丰富;教学技巧与经验丰富;有一定社会阅历。凡合此条件者,均可由本校深知之人介绍,到校谈话,认为合格,给予登记;需要时通知到校,试行上课,每日一小时;经考查满意正式致送聘书;上课一学期,确能胜任愉快,且为学生欢迎而富有民族意识及服务社会兴趣者,次学期即可续任。”{10}在20世纪40年代,还倡导从补习教育中培养师资,把参加补习教育的工农群众中有毅力、有上进心的青年培养为补习教育的师资和干部。这样的师资解决办法尽管有些粗糙,在现在看来不甚妥当,但是在民国时期大众科学文化知识极端落后而且工商业不发达的背景下,大大地促进了职业补习教育的发展。

五、成绩考核

职业补习学校学生与其他学校学生在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成绩的考核方式不能照搬别的学校的考核办法。从时间上看,分平时由教员举行的临时试验,和结业时的结业试验。从成绩的类型上来说,分学科成绩和工作成绩,杨卫玉认为,学科成绩是表面上的成绩,而工作成绩才是实在的成绩,对于学科成绩,考试要注重平时的口试,也可以用简单的笔试,宗旨是不能让学生感觉考试是一件繁重的事。而工作成绩的考查,应该注重平时调查观察,要联合各界的上级职业机构,学校还要按时进行访问或通过专涵询问的方式,了解实际工作情况,随时指导,优则褒扬,劣则矫正,不能为了考试而调查,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或改进工作效率。在今天,尽管职业补习教育的名词已经不复存在,但在当今的职业教育考评系统中还能发现它灵活的考核方式的影子,例如,现在流行的成绩考评通常是由实际操作成绩加笔试成绩。

六、评价与思考

(一)职业补习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职业补习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首先来源于对欧美日等国家办学模式的移植,是建立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商业和民众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文化知识的基础上的。而在近代的中国,尽管资本主义工商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民众的基本文化知识和当时的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就是工商业的发达程度也和当时的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想通过直接借鉴发达国家的办学模式注定是要失败的。但是,在职业教育倡导者和办理者的大力鼓吹和他们的辛勤探索下,职业补习教育从民国初纯粹的借鉴和模仿中不断和当时中国的国情相结合,逐渐本土化,到形成有中国自己特色的职业补习教育体系,从最初的重视职业知识和技能补习发展为重视职业知识技能和民众基础文化补习教育相结合,从初期重视工商业补习到注重占中国当时社会80%的农业人口的农业知识技能和基本文化知识的补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提高了民众的文化水平,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战后的重建工作。

(二)职业补习教育对教育界的影响。近代中国,尽管已经废除了科举制度,但科举制度却深深扎根在人们的心中,一系列学制的出台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当时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人们的思想上还是存在着“学而优则仕”的落后观念。再说,由于中国当时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他们已经习惯了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从思想上根本没有感觉到接受教育的需要。经过职业教育人士的探索,职业补习教育从城市逐步转向农村,给农民生产带来了实际的好处,而且又不耽误农人的生产,提高了农人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兴趣,为民众教育的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当全社会都形成了一种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氛围的时候,反过来又推动了普通教育的发展。战后,职业补习教育更是以它灵活的办学方式满足了在抗战期间失学或根本无法接受普通教育的年轻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需要,从而填补了普通教育留下的一个缺口。

(三)职业补习教育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民国的“职业教育可分为三种,曰特设之职业学校,曰普通学校分设职业科者,曰职业补习学校。”{11}在民国初期,由于世界其他大国家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放松了对中国的控制,因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充分就业,也很受社会的欢迎。一战后,帝国主义又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致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陷入困境,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即失业”。在这种背景下,以黄炎培为首的职业教育倡导者们渐渐感觉“使无业者有业”这个目标已经无法实现,因此他们致力于第二个目标的实现――“使有业者乐业”,当职业学校不景气的时候,职业补习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教育形式更加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以说,职业补习教育是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系统中必不可少的成分,适应了民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它可以说是真正属于中国自己的职业教育。

尽管职业补习教育以它独特的方式为近代中国的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然而,由于当时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不稳定,许多地方的职业补习学校缺乏可操作性、教材、合格的教师和经费等,这些都严重制约着职业补习教育的开展,以抗战期间中华职业教育社举办的职业补习学校为例,“设科均以当时当地的需要为标准,以职业技能科为主,辅以国文科和数理化科。但是所授的职业技能,关于农业的没有,关于工业的较少,有电机、汽车机械、无线电等。另外十分之八皆为簿记、文书、会计、外语等属于商业和机关工作的科目,这样一种比例,是为旧中国行业畸形发展而工农业萎缩经济现象决定的。”{12}商业科目之所以较多,是因为商业和机关工作科目的补习教育不需要很多的设备,师资相对也要容易找,而工业则需要设备和技术人才,农业也是师资比较难找。

注释:

{1}蒋致远.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第三册[M].宗青图书出版有限公司,641.

{2}顾树森.我国设施职业教育之方法[J].中华教育界1918―1920年,第7卷,第6期,第6页.

{3}顾树森.我国设施职业教育之方法[J].中华教育界1918―1920年第7卷,第6期,第1页.

{4}顾树森.我国设施职业教育之方法[J].中华教育界1918―1920年第7卷第6期,第10页.

{5}江问渔.职业教育的演进及展望[J].中国建设,(1946)第3卷,第4期,第105页.

{6}过探先・改良乡村学校实施办法之商榷[J].新教育第9卷,第1、2合期(1924年),第182页.

{7}记者・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设江宁县沙洲团乡村农业学校缘起及简章[J]・中华教育界1921,第10卷,第6期,第63页.

{8}常道直.教育专业论中[J].中华教育界1925,第14卷12期,第2页.

{9}潘文安.中国目前职业师资之实况[J]・中华教育界1935,第20卷,第3期,第71页.

{10}汪光华.民国时期中华职教社对职业补习教育的探索与推广[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10).

{11}汪光华.论职业补习教育的中国化及其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7(24).

{12}黄嘉树.中华职业教育社史稿[Z].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167.

参考文献:

[1]汪光华.论职业补习教育的中国化及其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7(24).

[2]汪光华.民国时期中华职教社对职业补习教育的探索与推广[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10).

[3]汪光华.民国学者对职业补习教育的理论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4,(2).

[4]汪光华.近代职业补习教育的理论研究[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3).

[5]李华兴.民国教育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大学第三学年实习篇10

第二条党委中心学习组的目的是促进党委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素质,进一步增强学习、贯彻和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指导实际工作的能力。

第三条必须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林区建设为中心;坚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理论学习同解决实际问题及自身党风问题相结合。

二、党委中心学习组人员组成和管理

第四条党委中心学习组成员由在职副局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和党委、工会、纪委副处级以上领导组成。

第五条党委中心学习组设组长、副组长各一名,学习秘书一名。组长由党委书记担任,副组长由主管宣传的副书记担任,学习秘书由党委工作部负责宣传副部长担任。

第六条党委中心学习组学习计划由主管宣传工作的副书记主持制定,每年提交一次。学习秘书负责起草具体学习计划,提供学习材料和必读书目,作好学习记录,确定理论学习的时间、地点、人员的协调和落实等工作,并负责签到考勤。完成组长交办的其它有关工作。

三、学习内容

第七条学习内容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重大方针政策。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和理论。

四、学习时间与形式

第八条中心组学习每季度一次集中学习,每年度召开一次学习研讨。

第九条党委中心组的学习采用自学、集中辅导、学习研讨、外出考察、观看录像等形式进行。

五、加强对中心学习组学习的领导

第十条党委书记为中心学习组制度实施落实第一责任人,党政班子成员要带头参加党委中心组的学习。

第十一条中心学习组的学习同贯彻落实中央和州林管局的重大决策,推进林区建设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确保学习的实效性。要做好学习前的调查研究,每次学习都要有明确的专题,重点学习研究一、两个问题,但不能以具体工作代替理论学习和讨论。

第十二条中心学习组实行签到考勤制度,无特殊情况,不得挤占学习时间,中心组成员必须参加学习,以保证学习时间、人员和内容的落实,中心组成员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学习讨论的,要向组长请假,由学习秘书履行请假手续。

大学第三学年实习篇11

我想在这次大会上讲三个话题:

一、公布本次期中考试班级语数英第一名成绩、学生年级名次、学习进步生。

1.班级语数英成绩(年级第一名)

一年级:语文第一名:一(1)班,数学第一名:一(1)班。

二年级:语文第一名:二(1)班,数学第一名:二(1)班。

三年级:语文第一名:三(1)班,数学第一名:三(2)班,英语三(3)班。

四年级:语文第一名:四(2)班,数学第一名:四(2)班,英语四(5)班。

五年级:语文第一名:五(4)班,数学第一名:五(4)班,英语五(4)班。

六年级:语文第一名:六(1)班,数学第一名:六(5)班,英语六(2)班。

2、学生名次:

一年级:(另有名单)

二年级:(另有名单)

三年级:(另有名单)

四年级:(另有名单)

五年级:(另有名单)

六年级:(另有名单)

3、学习进步比较快学生: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二、几点要求

同学们,经过半个学期以来的学习,我们每一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我们高兴地看到:你们能热爱集体,珍爱荣誉;你们品德端正,积极上进;你们学习努力,勇攀高峰;你们能独立处事,谦让有礼;你们尊爱师长,礼貌有加。刚才表彰过的、已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仅是我们众多优秀学生中的代表,希望你们在下半学期里不骄不躁,不断进取,再创佳绩,也希望其他同学向优秀同学学习,顽强拼搏,勇于争先。

我们学校为大家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完善的后勤保障,整齐的师资队伍,优质的教学资源,在校的每一个教师无不辛勤努力、任劳任怨,全心全意的扑在学生的身上。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同学们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我们更应该看到同学们的不足。有的同学的学习成绩还不够理想,进步的幅度较小;有些同学学习目的不够明确,每天待在学校里不知道自己做什么,无所事事,不知道珍惜时间,毫无进取之心;有些同学的学习态度还不够端正,不能认真听讲,不能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能正确对待每一次考试,还有的同学打架骂人,违返校纪班规,给学校、给班级、给老师、给同学带来负面影响,让自己成为同学们学习的绊脚石。

为此,我想在这次大会上向全体同学们提出几点要求:

第一、学习要刻苦。

我们今天要提倡的就是学习,学习就要刻苦。大家可以回顾,古往今来所有的成功人士,包括我们的父辈,哪一个没有经过一个刻苦的阶段?再看看我们的前后左右,哪一个成绩好的没有经过刻苦学习?为什么要刻苦学习?因为专家已经研究过,人的先天智力没有多大的区别,要想取得成功,只有靠后天努力。如果你成绩不理想,不是你的智力有问题,而是你刻苦学习不够,在习惯养成上不如别人,刻苦精神不如他们强。

第二、学习要讲究方法。

学习要有好的方法。曾经有一个考上清华的大学生在谈自己的学习体会时说:优秀学生在学习上大多注意做到“三先三后”。这“三先三后”的学习方法是: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做作业;先独立思考后请教别人。这说法,同学们并不陌生,可不少同学就是不愿意老老实实去实践,嘴巴喊难,行动懒惰,不去尝试,当然没有收获。其实,实行“三先三后”的学习方法,突出表现为我们学生对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自我培养。这种自学能力一旦形成,学习的被动局面就有可能改变,学习成绩就有可能上升。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形成,也必将为你今后学习的深造与事业上的发展奠定基础,它将使你受益无穷。

第三、要时刻用目标激励自己,要相信自己能行。

目标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远大的学习目标。古人说“选其上得其中,选其中得其下,选其下得其下下”。哲人说“伟大的目标产生伟大的力量”,这些话语都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树立远大的目标。我们很多同学都有远大的理想,他们在进入学校以后就树立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不断地用自己的目标去鼓励自己,鞭策自己这就是他们学习的动力,这就是他们之所以能取得优异成绩的原因。所以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要有远大的目标,然后将目标细化到平时的日常行动上,具体地说就是制订好学习计划,合理地分配好学习时间,该休息的一定休息,该玩的时候一定玩,调节自己的大脑。将远大的目标落实为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名校离我们并不遥远,清华北大离我们也不遥远。对于短期目标我们也要正确对待,受到挫折时要看得开,要能作到胜不骄、败不馁,应该总结经验,迎接以后的考试,不要哭哭啼啼,只能增加自己的负担。我们只有做好了一点一滴、才能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只要我们时刻用目标激励自己,相信我们将来都能成为时代的栋梁。

三、我们后一阶段的目标

下一阶段,等待我们的是学校质量检测。我们的任务是上好新课,完成好常规学习任务,搞好后期的复习备考。我们的目标是在下次考试中创佳绩,我们每一个年级都要在全乡考试中位居前列。我们的目标一定要达到,我相信,只要我们师生共同努力,我们的目标一定能达到。

共2页,当前第1页1

同学们,你给生活多少懒惰,生活就会回敬你多少苦涩;你为生活付出几分耕耘,生活就会回馈你几分收获。我们希望通过本次期中考试总结表彰大会,激发同学们争先创优意识,掀起学习高潮。希望全体受表彰的同学再接再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期末考试中,再攀高峰;希望其他同学,以受表彰的同学为榜样,顽强拼搏,激起直追,刻苦努力,争创一流。那时我希望有更多同学,以自己的汗水赢得热烈的掌声,以自己的勤奋赢得更多的喝彩!

大学第三学年实习篇12

一、英国学分累计与互认制度的发展过程

1)第一阶段为1963年到1985年的初创时期

1963年,了《罗宾斯报告》,这标志着英国学分累计与互认的开始实施,该报告提出对学分累计与互认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分互认:当学生的学习卓有成效时,高校应该允许实现从一个机构到另一个机构的学习互认。

2.学生选择权:对于中途需要中止学习的学生,学校应给予更大的弹性去完成学业。

3.课程体系:高等教育应该提供更多、更广泛的课程给有兴趣的人学习。

1969年设立的开放大学,对模块化课程与学分互认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开放大学是英国首个实施模块化课程、学分累计与互认的高校,该校的学位实行学分制,每个学分代表学生修完一年的某一课程并考试合格,课程实行模块化,学生通过学习课程内的学习单元来获得学分,积累了相应的学分就可以获得文凭或者证书。同时开放入学制度也是开放大学的一大特色。

2)第二阶段为1986年到1992年的国家学历颁授委员会时期

国家学历颁授委员会成立于1964年,该机构1986年3月颁布的学分累计与互认方案具体规定了获得学分数量与所能获得证书或文凭的标准。

3)第三阶段为1992年以后的蓬勃发展时期

1992年,国家学历颁授委员会废除了学分互认制度。随后,国家成立了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又认可了学分互认,并对学分累计与互认制度的发展过程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对高等教育学分互认制度和继续教育进行了比较研究。

二、英国学分累计与互认制度的主要做法

2.1学分的累计

所谓学分累计,是指学生通过自己的课程学习,得到一定的学分后,学校将分别颁给高等教育证书、高等教育文凭、一般学位、学士学位、研究所证书、研究所文凭、或者硕士学位。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 第一种类型

这一类型的学分累计制度以大学课程全日制三年为架构,学习第一年的课程(第一等级)120学分,授予高等教育证书;随后学习完第二年的课程(第二等级)120学分,授予高等教育文凭;接着学习完第三年的课程(第三等级)120学分,则授予学士学位。研究所课程则需学习M等级180学分授予硕士学位,学习M等级120学分授予研究所文凭,学习M等级60学分则颁发研究所证书。

2、第二种类型

这一类型的学分累计制度,是根据国家学历颁授委员会的制度为主,仍以大学课程全日制三年为架构,学习第一年的课程(第一等级)120学分,授予高等教育证书,加上学习第二年的课程(第二等级)120学分,授予高等教育文凭,若再加上学习第三年的课程(第三等级)120学分,则授予学士学位"研究所课程则需学习M等级120学分授予硕士学位,修完M等级70学分授予研究所文凭,学习M等级35学分则颁发研究所证书。

2.2学分的互认

学分互认可以这样理解:学生在一个学校学习相应课程,并得到一定的学分,这些学分可以互认到另一个学校。学分互认的意义在于缩短学生毕业时间,使学生尽早毕业。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地区性学分互认

所谓地区性学分互认,是指学生在一个地区的某个高校获得了相应学分,这些学分可以拿到本地区的其他高校互认。当学生从一个高校去另一高校就读时,前期获得的学分将被继续采用。爱丁堡大学、阿伯丁大学、格拉斯哥大学、圣安德鲁斯大学等苏格兰地区的学校,学分可以相互认可。

2、大学间的学分互认

所谓大学间的学分互认,是指学校之间通过签订一定的协议,建立起学分互认的良好关系。比如:剑桥大学的学生可以将大学第一年课程的高等教育证书所获得的学分,互认到各高校,这就大大方便了学生在其他大学继续修完课程。

3、继续及高等教育间的学分互认

在继续及高等教育间的学分互认,主要是通过认可课程及衔接课程。认可课程是由继续教育机构设计课程,由高校评定价值而取得高等教育合适的资格。衔接课程由高校设计课程,而在继续教育机构实施。

三、英国学分累计与互认制度存在的问题

虽然学分累计与互认制度已经在英国实行了多年,大部分沿用国家学历颁授委员会的模式,但是各个学校在具体实施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主要面临以下的问题:

1、缺乏统一的标准

每个学校的大学课程所采用的课程等级不一样,据统计,有10%的高校采用两个等级,70%的高校采用3个等级,另有20%的高校采用4个等级,因此,在等级的区分不一致的情况下,学分累计与互认制度无法在所以高校畅通无阻。

2.继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学分体系不同

继续教育大部分采用1个学分30个小时学习时间的规定,这与大部分高等学校采用的1个学分7-10个学习时间的规定不同,这样就造成了学分与学分之间在价格学时和质量上也是不等值的。

四、对我国学分互认制度建设的启示.

从英国学分累计与互认探索中,我们可以从3个方面获得启示和借鉴。

1.形成专门机构确保学分互认制度的推广与运转。

英国高等教育系统如1964年成立的国家学位委员会,1992成立的国家学历颁授委员会及后继机构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前后相继负责对高等教育机构的课程进行严格的审查和控制,来保证各院校课程质量与水平的一致,为学分的等值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2.制定标准化的课程体系

各个高校之间的同一门课程,尽管在各自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时量化、理论与实践的比率不同,但是都具有大量相同的教学内容,这种内在的联系和共同的教学内容是形成标准化课程体系的基础条件。

3.形成多种学分互认的模式

我国目前的院校类型多种多样,地区和各院校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可以在统一规划的指导原则下,针对不同的情况,指定不同的学分互认协议,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何娟.英国高等教育学分积累和转换系统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大学第三学年实习篇13

中学课堂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情感领域的学习,因此对于自主学习意识较差、口头表达能力欠缺的七年级学生,我们倡导教师通过侧重培养他们的讲演表达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学科学习能力。

在七年级分步推进的第一阶段,我们将第一阶段的目标定位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中培养大多数学生讲演时外在方面做到口齿清楚、声音洪亮、语速适中、大胆自信等;内容上做到有针对性。第二阶段的目标是在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讲演时外在方面做到姿态端庄,注重礼仪礼貌,能恰到好处地以手势、动作,目光、表情帮助讲演;内容上做到有逻辑性,层次清楚,有条理。第三阶段目标是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中指导、帮助学生为讲演做准备,如收集、整理资料,开展讨论;在内容上做到辩证、多角度地进行讲演。第四阶段目标是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会为讲演撰写发言稿(详稿)、发言卡片(简稿);在内容上做到能辩证、多角度地进行讲演。第五阶段目标是学会使用PPT辅助讲演;内容上进一步做到针对性、逻辑性、辩证、多角度,并强调语言的精炼与概括。第六阶段目标是讲演时在内容上进一步做到具有感染性、独创性。第七阶段目标是学会与他人合作进行团队的讲演。第八阶段目标是学会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演练、学科讲演。

通过对以上阶段具体目标的实施,我们认为时政播报、演讲、点评同学的发言、讲述事例、表演小品或课本剧、根据情境回答问题、辩论、课堂讨论等是提升初中思品学科学习能力的重要形式。学生自评、教师点评、学生互评等是教学点评的重要方式。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要求和布置不同任务,优等生要求独立讲演,声情并茂;中等生鼓励独立讲演,声音洪亮;后进生可以找人合作。

2.基于认知领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中学课堂教学还需要解决认知领域的学习,因此对于逻辑思维和认知能力比较强的八年级学生,我们倡导

教师通过侧重培养他们阅读教材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学科学习能力。

教育学者布卢姆认为“记忆过程促进学习的保持,其他五个过程促进学习的迁移”,因此我们将八年级第一阶段目标定位为:以课本的前言和目录为载体,了解课本构成,从宏观上把握学习内容,了解整体知识结构;以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载体,学会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某节或某段的中心意思。第二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载体,训练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准确地在教材上找到答案。第三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载体,学生经过分析,能表达出节与节、目与目之间的关系(总分、并列、递进、因果、条件等)。第四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载体,学生经过分析,能表达出框与框之间的关系,表达方式可以包含口头表达和书面(如画结构图)表达。第五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载体,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能够详尽地写出一课或一个单元的结构图,知识点概括全面。第六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载体,学生能够创造性地画出一课或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图,结构图涵盖重要知识点,体现自己对知识的思考,发挥创造性思维。第七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载体,学生能够精炼地构建一课或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图,体现宏观性。第八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载体,学生能够构建出整本书的知识结构图,突出重点,体现对知识的宏观和整体性把握,体现系统性思维。

通过对以上阶段具体目标的实施,我们发现建设小组、教会学生认识单元题、课题和框题、学会用相应的符号、动手实践是提升初中生思想品德学科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制定读书卡、合格证等是对学生评价的有效方式。

3.基于动作领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中学课堂更需要解决动作技能领域的学习,因此对于习惯于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提问质疑的意识、能力和习惯欠缺的九年级学生,我们倡导教师通过侧重培养他们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学科学习能力。

我们将九年级第一阶段的目标定位为:能培养大部

分学生敢于提问,了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提问方法,能从认识事物的一般性逻辑思维过程来提问。如:什么是责任?为什么要承担责任?怎样承担责任?

第二阶段目标是:能让学生了解不同思维层次的提问方法,绝大部分学生能提出第一类梳理教材基础知识类的问题,大部分学生能提出第二类基础知识理解运用类的问题。如:我国最基本国情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全面辩证地看待我国的基本国情?第三阶段目标是:部分学生能对教材、教师、社会现实提出有独创性、批判性思维的质疑问题,大部分学生能通过讨论及课本阅读解答问题。如:目前社会贫富差距在拉大,实现共同富裕还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吗?第四阶段目标是:学生能对自己的提问能力做出回顾总结。

通过对以上阶段具体目标的实施,我们提升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学科学习能力,首先就要明确问题价值判断的标准:有效性、准确性、科学性。其中对于学生提问中的优质问题给出了评判的标准:答案不是现成的,需要经过自己加工归纳、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以及其他知识来解答的,引起大家思考的问题。

三、基于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学习能力的资源平台建设

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有利于教学新思维的实施和优化。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查阅、存储、提取、整合、提问、鉴赏、交流、探究、实践、创新等多维度、多层面的思想品德学科能力,我们着力进行了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平台建设。

1.教学资源建设

在2012年暑期期间,面向全南京市的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师网络培训就是以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学科学习能力提升课题研究为主要培训内容,我们的研究成果已成为南京市重要的教师培训资源。《新课程自主学习与评价》是全南京市学生配套教材使用的学生用书,每册书每个单元都有单独的一个栏目属于我区开展的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学习能力提升的阶段实施内容,这也使其成为一份不可缺少的学习资源。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