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影像系统实用13篇

影像系统
影像系统篇1

一、真实影像的叙事机制

在影视艺术的接受过程中,接受主体总是从自身所具备的一般现实逻辑出发,对一部影片或电视剧的叙事机制(故事)、环境造型机制的或真实、或神话、或虚构的审美判断。对影像系统的性质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存在于影像系统内部的叙事机制而不是环境造型机制。环境造型机制对叙事机制起着有机的反作用。我们把一部电影或一部电视剧的叙事机制在一般现实逻辑层面上所形成的审美判断,作为界定其影像系统的标准。这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划分影片类型的新方法,希望这种在学理上即逻辑上的严谨新型的划分标准能够正确地解释影视艺术的历史和现实,从而有利于影视艺术的实践。

在叙事中,事实上叙述者是控制一切的人,但是,“他”显然不是具有身体和灵魂的作者,而是一个抽象的存在。叙述者似乎躲在叙事文本之后(之中),以某种视角来叙述故事。虽然,“他”在某些时候看起来像是影片的作者,比如,在用画外音叙事的影片里,总给人这种幻觉,用画外音正在说话的人好像就是故事的叙述者,其实不是。同样,叙述者有时候好像是附在影片中的某一位人物身上,用那一位人物的视点来看待影片中的世界,比如说用第一人称叙事的影片,总是给人叙述者就是那个说话的“我”,但其实他也不是。叙述者应该在这个第一人称的“我”的背后,控制着我。

叙述者是叙事文本中所表现出来的抽象的故事讲述者,“他”没有物质上的对应物,只是一种抽象,一旦影片产生出来,“他”就远离作者,自己独立存在。跟叙述者对称的一个概念是接受者。同样的他跟叙述者一样,也是虚构之物,是观众在文本中的化身。接受者和叙述者一样,只存在于影片的叙事层面上。

真实影像系统其影像系统内部的叙事机制在一般现实逻辑层面上是能够得以实际发生的事件。真实影像系统是一个特指历史和现实时段的理论范畴,并不包含对描述未来事件的价值判断。叙事机制的真实和环境与人物造型机制的真实,是真实影像系统内部的基本的和本质的要求。真实影像系统与自身媒介的特性有着天然的亲和力,运动的声画影像永远是具体的物质现实。人与环境丰富的具体性给电影艺术中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

二、具象物在真实影像系统中的作用

事件是唯一的,对事件的评价却是多种多样的,甚至是无穷无尽的。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创作主体不满足于仅仅对事件的叙述,也不满足于在叙述过程中用叙述方式、叙述态度去影响接受主体对事件的评价,而试图用一种视觉或听觉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对事件的理性思考结论,那么,象征手段一用视听形象来负载一个思想结论的艺术表现方法,则应运而生。作为实践的理性总结,在真实影像系统中,象征完成的基本条件:具象物在叙事机制中有意义;具象物在叙事过程中得到足够的强调。

那么什么是具象?具象艺术指艺术形象与自然对象基本相似或极为相似的艺术。具象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都具备可识别性。希腊的雕塑作品、近代的写实主义和现代的超级写实主义作品,因其形象与自然对象十分相似,被看作这类艺术的典型代表。具象艺术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美术活动中,从欧洲原始的岩洞壁画,到文艺复兴时代的宗教壁画;从印度的佛教艺术,到中国的画像砖石,都可以看到这类艺术作品。在电影中,《党同伐异》中的“婴儿摇篮”,《公民凯恩》中的“玫瑰花蕾”,《人证》中的“草帽”,《鳗鱼》中的“鳗鱼”,《甜蜜蜜》中的主题歌曲等,都是用具体的视听形象来负载创作主体对事件的理性思考结论的艺术表现方法。

例如今村昌平的影片《鳗鱼》。本片用鳗鱼作为一个具象物体。一条鳗鱼从受伤到囚禁在鱼缸里,最后在一个偶然时间被释放,最后又有意识的流向大海并回归的可视形象的发展过程,成为一种精神情节的形成自我认识和自我宣泄,再到主动重建的一个精神过程,通过鳗鱼的形象来演绎。

鳗鱼作为全片的象征,起到的暗示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虽然它是个比喻是个象征,但是导演大部分用的是明喻,基本上把它表征的东西直接告诉给我们了。比如,鱼叉下扭曲的鳗鱼,比喻为山下杀死的前妻,通过高田和高崎把雄鳗鱼和雌鳗鱼的与山下的遭遇联系起来。既然鳗鱼是全片的主题,那么其他的信息,包括导演没有直接表达的意图也是与这个象征相关的,我们可以将它与其他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发掘到一些导演想表达的意图。比如高崎夜里找到山下,告诉他渡边怀了孩子,高崎捞起山下的鳗鱼,说这个孩子“一定是这样的”。这里,暗示了鳗鱼这个动物性的象征,在人类中间一代一代的遗传。

三、象征在真实影像中的作用

决定艺术创作成功与否的主要依据,不是创作主体对创作意图的主观阐述或主观愿望,而是决定于艺术时间层面,在一般现实逻辑层面上,艺术作品被接受,即艺术作品的实现程度。需要指出的是:象征在真实影像系统中是作为局部修辞手段而存在的,作为现实注意的总体创作方法的次要补充而存在的,但是,在象征影像系统中,象征是作为一种总体创作方法而存在的,这也是象征影像系统与真实影像系统的区别。

《文心雕龙》中即指出:“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下之妙:草木责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善自然耳。”说明了返璞归真的自然美才是可贵的。清代思想家叶燮在《原诗》中说:“文章者,所以衷人地万物之情状也。”表达了文艺与真实世界紧密相关的观点。中外文学史上描写现实的作品源远流长,既造成了欣赏描写现实之作的读者,又培养起观赏作品真实图景的心理需要,这种需要又反过来推动了艺术对真实的追求。

四、电影的纪实性与真实性

电影独有的活动照相特性和微观逼真记录特性以及认为电影“先天性”地便具有着客观性的电影理论,使观众们要求真实性电影能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观众处处以现实生活与之相对应,从摄影机拍摄的生活外观的表面真实到故事意蕴和空间造型所体现的深层真实,都为观众所注目。特别是一些细节,如果不注意辨真,往往会出现所谓的“穿帮”现象。因为逼真性是观众看真实性电影时的特殊观赏心态。观众要求真实性电影人物形象与现实 生活中的人一样具有生动、丰满的性格。情节尽可能地反映生活自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摒弃偶然性,展示必然性。比如影片(《乡情》结尾处当田杜的养母见到田杜的生母时,突然在脑海中闪回出当年在她家中养伤的红军女战士的面容,这种过分巧合的偶然性,给人不真实之感,削弱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这就要求真实性影片排除那些传统戏剧常见的程式化和“人为艺术化”的痕迹,诸如被搭救的姑娘就是未见面的对象等都是真实性电影中不可取的。

由于影像符写的表意,建立在“以自身为符号”的基础之上,所以纪实美学的理论家们纷纷把自然本身当作电影表现手段。巴赞认为电影是“机械复制的现实”。“虽然我们的批判精神使我们对摄影持异议,我们也不得不把再现的物体作为真实的存在。”卡维尔则认为,“电影艺术的媒介乃是物理现实本身。”克拉考尔强调,“其他艺术消化素材,电影艺术展示素材。”真实性风格电影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当时观众的需要,然而,观众不仅仅需要真实,而且需要超越真实。

五、结语

影像系统篇2

1 双镜头和图像传感器系统。为了模拟人眼看到的立体世界,就必须像人一样,具备两只“眼睛”。目前的数码相机产品都在努力进行着瘦身运动,甚至包括大变焦比相机。不过如果想在机身内装入两套镜头和图像传感器(这几乎相当于两台相机了)。123.6mm×68mm×25.6mm的机身尺寸,300g的重量,对于一款3倍光学变焦的数码相机显得是有些夸张了,但你需要把富士这款FinePix REAL 3D W1(以下简称富士W1)特殊对待,毕竟这是一款特别的产品。

2 特殊的菜单功能。拥有两套镜头和CCD,并不是只能用来拍3D照片,我们还可以用这两套系统做更多的事情,比如双重图像捕捉(一个广角,一个长焦,一次快门分别获得两张不同视角的照片)、宽幅全景照片拍摄(两个镜头分别拍摄图像的左半边和右半边)、静态照片与动态视频同时拍摄等功能。你还可以用不同的色彩模式、感光度来同时拍摄两张照片,总之是创意无限。

3 特殊的LCD显示屏。作为一款可以用裸服直接观看3D照片的产品,富士W1的液晶屏注定会与众不同。2.8英寸的规格,对于这一款大块头相机来说并不稀奇,但是这块液晶屏最重要的功能是呈现3D照片的立体效果,也就是让你的左右眼分别看到不同的影像,对于一个单独的平面显示设备来说,这显然需要一些独门秘籍。富士W1所采用的技术是光线方向控制系统,它能够控制进入左眼和右眼的光线方向,从而使每一只眼睛只看到应该看到的内容,并形成3D立体视觉。

在其他规格方面,这款相机具备1000万有效像素,CCD尺寸为1/2.3英寸,内置42MB内存,采用SD卡。相机的镜头焦距相当于135相机的35~105mm,最大光圈为F3.7(广角)/F4.2(长焦)。

实际拍摄体验

富士W1采用了滑盖式设计作为整体的电源开关,向下滑动前盖,即可开机进行拍摄。拍摄时,我们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右手的手指比较容易遮挡镜头,毕竟一般的数码相机镜头都不会安排在这个位置,而富士W1却不得不如此。在富士W1的机身背后,两侧分别

布置了最常用的功能按键。与普通相机相比,富士W1多出了一个3D/2D拍摄模式切换按钮,可以方便地快速切换拍摄模式。机身背后的这些按钮,在黑暗环境下会发出淡淡的蓝色背光,方便了操作。

在拍摄中,这款产品的操作表现与普通的数码相机非常相似,在拍摄2D照片时,你几乎感觉不到它与普通产品的区别,除了块头大一些以外。在拍摄3D照片时,你将获得两个文件,一个是可以供普通显示器观看的照片文件,另一个则是需要专门的3D显示设备才能还原效果的3D照片文件。在今后,我们将会进一步探讨3D照片文件的应用和观看。

影像系统篇3

The Implementation of Image Management in an Endoscope Image Information System

CHEN Li

(Tianhe Branch, Guangzhou Radio & TV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65,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a practical hospital project in common endoscope inspection department,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image management module in an Endoscope Image Information System, deeply discusses the key technical implementations in video recording function including the self-defined JPS video stream format and the recording thread based on the precisely video-capturing system clock.

Key words: medical endoscope image; image management; M-JPEG

医疗内窥镜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治中因此,在开发面向内窥镜临床应用的医疗信息系统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需要从原有内镜影像设备中采集病人的检查影像信号,经数字化后,转换为计算机系统可支持的影像格式,完成对这些影像数据的模拟实际操作的拍片、挂片、录像与视频通信等要求,将检查影像数据与病人的基本信息、主要症状、诊断结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关联,最终实现医疗图文资料的统一存储和管理。

作者针对医院镜检科的业务需求,结合PACS的应用思想,利用Delphi6.0作为开发工具,以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作为后台数据库系统,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C/S模型的内镜影像信息系统[1]。本文将给出其中关键的内镜影像管理部分(包括检查影像信息的采集、拍片、挂片和视频录像与回放)的设计与实现。

1 内窥镜影像信息系统简介

内镜镜检科的业务流程要求对病人的基本信息(如镜检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日期、送检部门等)进行登记(同时也包括预约的病人)并写入数据库,创建每位就诊病人的镜检记录。医生为病人做镜检时可以调出其镜检记录,以便将镜检中的拍片和镜检视频录像与病人的镜检记录关联,最终可生成一份图文并茂的电子镜检报告,最后打印给病人阅览。同时,还需要对镜检过程中的影像进行录像并实时地通过医院内部的局域网传输到不同地点的客户工作站,以便远程的观摩、诊断与教学。本文所开发的内镜影像信息系统实现了上述业务需求,系统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2 内镜影像管理的关键问题分析

2.1 内镜影像信息的基本处理流程

根据镜检业务需求,对检查影像信息的处理包括以下基本流程:

1) 影像采集:系统针对一些老式的内窥镜设备(如胃镜、十二指肠镜、小肠镜等)进行设计。由于这些设备主要采用模拟视频接口,经过视频采集卡的模拟/数字(A/D)转换后,形成计算机能够处理的各种数字媒体数据。

2) 视频预览:在屏幕的指定窗口区域,实时显示内镜检查时传导过来的视频图像,医生通过视频预览窗口可观察当时镜检部位的状况。

3) 拍片:类似于实际工作中的拍片操作。医生在观察视频预览窗口中的实时镜检影像时,若认为某些影像片段(通常是患者的关键病灶区)对诊断有价值,可对当前预览图像进行冻结、保存,完成拍片过程。

4) 挂片:由于每条病人的镜检记录都关联多张拍片图像,因此需要对这些图片进行管理,在检索病人镜检记录时可以动态显示镜检记录所关联的所有拍片列表(相当于实际镜检中的挂片,医生可以通过看挂片来诊断,一目了然),并可在撰写图文镜检报告时选择合适的拍片图像供打印输出。

5) 视频录像、检索与回放:在检查工作站上可对检查过程进行视频录制,同时支持本地和异地工作站的录像文件检索与录像回放。

6) 视频传输与远程控制:在检查工作站上的实时检查视频可通过网络同时传输给远程工作站,以便于远程诊断、教学与观摩;远程工作站也可通过网络对检查工作站的操作进行远程控制,如远程控制拍片、录像与视频传输等。限于篇幅,这部分内容将另文叙述。

2.2 视频采集卡

视频采集卡的选型要能满足医学图像的高清晰度要求和丰富的颜色数支持,同时,也要考虑其是否提供全面的API,以支持系统的二次开发。本系统采用天敏SDK2000卡进行视频采集。SDK2000卡具有高品质的视频采集性能,显示分辨率可达640x480,24位真彩,显示画面流畅不间断,每秒可达30帧,在性能上已达到电子内窥镜影像的性能指标要求;具有复合视频端口和S-Video端口,匹配内窥镜的常规视频输出接口。SDK2000卡支持系统开发,兼容Windows VFW软件架构和WDM模式,提供功能全面的二次开发包。

2.3 拍片图像格式的选择

拍片图像采用JPEG标准进行压缩存储。JPEG是面向连续色调、多级灰度、彩色或单色静止图像的压缩标准,有真彩色和灰度图两种类型,而大多数医学图像都是灰度图像或真彩色图像,因此根据JPEG标准对医学图像实施压缩是合适的。另外,JPEG 还是一种比较灵活的图像格式,当将图像保存为JPEG 格式时,允许用户用不同的压缩比对文件进行压缩,即可以指定图像的品质和压缩级别。JPEG虽然是有损压缩方式,但当压缩比在(12-16):1之间,压缩后的一个像素点可用1.5-2比特存储,得到的压缩图像质量与原始图像几乎一样。

2.4 录像压缩标准的选择

目前,最常用的动态图像压缩标准包括:M-JPEG、H.263、H.264、MPEG(1,2,4)。采用哪一种压缩标准,需要考虑压缩视频图像的分辨率、码流等关键QoP指标。镜检图像对图像画质的要求比较高。MPEG的应用比较广泛,它是针对运动图像而设计的,为了适应各种码流要求,这一系列标准的压缩算法也采用帧间压缩,使得不是每一帧图像都容易达到高质量的画质要求。M-JPEG由于是帧内压缩,每一帧图像都是单独的整个画面,由于每帧图像都采用JPEG压缩,图像画质可以任意控制,直至获得满足使用要求的图像质量。从这点上看,M-JPEG比MPEG更适合于内镜检查用途。

M-JPEG允许自定义运动图像文件格式。我们按照M-JPEG的思想,自定义了本系统的视频录像文件格式(JPEG Stream,简称JPS格式)。JPS里的每帧图像都采用相同的JPEG标准压缩(采用相同的默认表和量化表),因此保证它们都具有相同的图像质量。由于采用帧内压缩,JPS文件在视频传输的过程中出现丢帧时,不影响整体QoP质量。对JPS文件的存取、回放与编辑等操作,都可以依据自定义的JPS文件头来实现。

3 内镜影像管理的设计与实现

3.1 视频预览模块

为了能够匹配内镜设备的模拟视频接口,同时也需要控制视频图像输出效果,视频预览模块通过设置SDK2000卡各个输出参数实现对视频色彩、视频格式、视频窗口三方面的视频图像输出控制:

1) 视频色彩设置:设置SDK2000卡的各个色彩参数(亮度、对比度、色调和饱和度)。

2) 视频格式设置:设置SDK2000卡的输入信号视频端口(即视频信号源,SDK2000卡支持同时接两路视频信号输入,也就是可以接两台电子内窥镜的视频端子输入,但某一时刻只能显示其中一路信号)、视频端口的制式(NTSC、PAL和SECAM)和视频编码类型(RGB555、RGB24、YUY2、YVU9和YV12)。

3) 视频窗口设置:设置视频尺寸(640x480、352x288、320x240和240x180);能够以不同风格来显示视频区域(按原始尺寸、窗口居中和满窗拉伸显示);可以按上、下、左、右四种不同方位移动视频图像幅面,以便于观察,另外,在拍片中保存图像时能够自动按不同的比例裁减图像大小(如若裁减10%,则系统自动保存包含图像中心位置的90%区域)。

3.2 拍片管理模块

系统通过以下步骤完成拍片过程:

1) 图像冻结:图像冻结操作主要在服务器端完成,但在客户端可以发送图像冻结命令给服务器,指示其完成图像冻结操作。服务器端的冻结操作实际上是调用SDK2000卡的SDK的暂停视频流函数TSDK_2000.Pause,使当前的图像停留在预览显示区域,完成图像冻结。

2) 保存图像:用户既可以先冻结图像,再保存被冻结的图像,或者直接截取当前正在预览中的视频图像来保存。实现保存图像要完成两个基本步骤:

图像的剪裁:对图像的保存并不是把采集视频窗口区域内的所有像素都进行保存,而是保留视频窗口区域内显示原始图像的中心部分,但按比例裁剪掉原始图像的无关重要的周边区域,为此要计算出图像在视频窗口区域内的顶点坐标。

图像的压缩与保存:图像文件不保存在数据库中,而是以文件的方式存放在指定的系统目录,在镜检图像表(Pict)中存放图像文件名,因此,检索Pict表能够找到与某病人镜检记录关联的所有图像文件。

3.3挂片管理模块

挂片管理完成以下基本功能:

1) 拍片图像预览列表:在系统主界面或在影像管理界面的底部显示与某病人镜检记录关联的拍片图像列表,在每幅图像的左上角,显示图像的顺序编号;

2) 拍片打印选择:在打印镜检报告时,同时可以附上并排的最多六幅拍片图像,用户可以选择某幅图像作为打印用,同时选择的次序被保存在镜检图像表(Pict)里,被选择的次序也决定了该图像在打印报告里的先后排列次序;

3) 添加或删除关联的拍片图像文件:用户拍照时所保存的图像文件名将自动与病人镜检记录关联,用户也可以在拍片图像预览列表里删除或添加部分图像文件,同时在镜检图像表(Pict)中删除或添加这些图像文件与当前病人镜检记录关联的所有记录。

3.4 视频录像管理模块

视频录像模块完成以下的基本操作:

1) 视频录制:对镜检视频进行实时采集与压缩,生成自定义JPS格式的视频录像文件,最后将完整录制好的录像文件与在检病人的镜检记录关联,并写入数据库;

2) 录像检索:可按镜检号和录像时间段来检索已存档的镜检录像文件;

3) 录像回放:可连续播放多个指定的镜检录像文件。

录像存档和录像检索的实现比较简单,限于篇幅,本文只讨论视频录制与录像回放的主要实现过程。

3.4.1 JPS录像文件格式设计

JPS文件包括文件头(文件标记用字符串“JPS\0”标识)和图像数据,文件格式如图2所示。JPS录像文件除前面的32K字节,即从第32768个字节开始,连续保存多帧图像数据(完整的JPG图像数据),每帧图像的大小视压缩的图像质量而定。

3.4.2 视频录像与回放的实现

1) 视频录像

每一个录像片段只能在15分钟以内,即每一个JPS文件只能存储15分钟长的录像数据,这主要是受到JPS文件头的帧图像存取偏移量的总数的限制,但规定其长度也有好处,就是能够避免产生巨大数据量的录像文件,从而给录像文件的存取和编辑造成困难。视频录像程序流程如图3所示。

2) 录像回放

视频录像回放是在录像文件检索结果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或多个视频录像文件进行播放。具体实现时使用Delphi的时钟Ttimer组件,设置其超时时间间隔(可根据JPS文件的播放帧率计算得到:1000 ms / 帧率),在超时时间到(time out)所触发的事件过程里执行播放函数。视频录像回放流程如图4所示。

3) 视频录像的关键技术实现

JPS要求按一定的帧率来录像和回放,时敏性高,因此需要用一个工作线程在相对精准的时间间隔里完成图像帧的捕捉、压缩与存储。为实现这一过程,先定义一个回调函数:

procedure TimeProc(uTimerID, uMessage: unit; dwUser, dw1, dw2: dword) stdcall;

在回调函数中,完成原始图像数据的捕捉以及对图像进行JPEG压缩等。然后,把回调函数与操作系统的多媒体时钟事件(timeSetEvent)挂接起来。其实现的主要代码如下:

proTimeCallback:=TimeProc;

hTimeID:=timeSetEvent(callbackInterval,callbackIntervalResolution,proTimeCallback,1,1);

这时,操作系统会为其分配一个系统的多媒体时钟(实际上是一个工作线程),该时钟具有较高的线程优先级,能够比较精确地在一定的时间精度(或误差,由参数callbackIntervalResolution确定,以毫秒为单位)内,准确地每隔一定时间(由参数callbackInterval确定,以毫秒为单位)触发该多媒体时钟事件(timeSetEvent),从而能够准确地执行每帧图像的采集、压缩和存储,实际上也就能够保证稳定的帧率,因此能够保证较好的QoP质量。回调间隔时间callbackInterval=1000ms / 帧率。如采用15帧/s,结果是为66ms。callbackIntervalResolution表示时间误差,理想的情况下(其值为0ms),系统准确无误地在每隔callbackInterval毫秒就可以调用一次回调函数。但在实际的运行环境中,由于操作系统同一时刻不仅仅只有一个计算任务,因此,应尝试找到一个合理的时间误差(本系统的取值为10ms),如果值太小,会引起系统过载,而值过大,则又可能使采集帧率难以保证。

4 结束语

本文给出了内镜影像信息系统中的内镜影像管理功能的设计及其关键技术实现。该系统的内镜影像管理基本涵盖了内镜检查科对内镜影像的管理需求,包括影像采集、拍片、挂片、视频录像与回放等功能。系统参考M-JPEG运动图像编码思想,采用自定义的JPS视频流格式存储录像数据,运行测试表明JPS格式能够节省视频录像的存储空间并能满足常规的内镜图像质量要求。本系统来源于实际的医院项目,其使用效果表明,它的设计在一定程度能满足已有电子内窥镜影像处理的数字化要求,对于提高医院的医疗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其积极的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力,梅炳夫.内镜影像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9(5):102-106.

[2] 樊庆福.国内外PACS现状及发展趋势[J].上海生物医学工程,2004,25(3):44-46.

[3] 龚华,刘雪松,张奎刚.JPEG标准格式的编码方法[J].微处理机,2002(1):12-16.

[4] 张仿彦.Delphi接口技术开发实例解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5] 李彦,韩光林,李玉波.SQL Server完全自学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影像系统篇4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也在不断进行着变革。有效提升影像设备的图像质量,对于提升医院工作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医院数字化发展的今天,这种问题更为严重。从目前来看,图像归档与通讯系统( picture arch 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的控制标准,容易出现兼容性差的问题。因此,PACS系统关于影像设备的图像质量控制是非常关键的,本文就对PACS系统影像设备的图像质量控制进行深入研究。

一、传统的图像处理方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保存胶片需要提供非常大的空间,而为了有效提升胶片的质量,最大限度地提升其可利用的价值,需要有片库来提供充足的储存空间,将影像胶片有效保存于此,从而有效提升影像质量。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归档”。

然而,随着人们对图像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上图像数量的不断增大,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这不但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无法有效保证影像的质量。比如说医院中的常规X射线摄影,其一般采用的是胶片增感屏系统,在其成像时,会存在胶片记录,需要利用暗室来进行冲洗,而冲洗的过程非常复杂,需要显影、定影、冲洗、烘干、归档等环节,整个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仅如此,胶片库往往采取的是手工管理的方法,使得管理的效率非常低,大大降低了查询资料的效率。而在传递图像的过程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效率非常低下,根本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而数量庞大的胶片也让归档工作变得异常复杂,常常会出现错误归档的问题,胶片也很容易出现损环和变质的问题,这会让胶片中的信息出现丢失的问题,这让资料的再次利用非常不便。这些问题都阻碍了相关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PACS系统的优点分析

1、PACS系统能够非常快速地调阅胶片图像,医院中,工作人员能够通过PACS系统来开展相应的读片与诊断工作,且能够实现随时调阅,这势必会大大提升其工作效率,从而非常有效地降低了胶片传递过程中出现丢失问题的几率。

2、医院能够通过利用PACS系统有效开展复合影像诊断,实现多学科的会诊,这样就能够非常有效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在这种背景下,医护人员能够提供更加高效的服务,更好地为患者提供诊断、治疗以及护理服务。

3、通过利用PACS系统,医院各部门之间能够更好地利用图像进行交流和互动,这样就实现了图像数据的有效共享,能够满足医院工作以及相关教学科研的应用。这样一来,医院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就得到了有效提升。

4、通过利用PACS系统,传统的影像科与其他科室的关系得到了有效的改变,其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应用,这样会对放射学实践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其会变得更加专业化,加速行业内的竞争,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促进行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5、PACS系统能够有效降低胶片的使用率,这大大降低了胶片的开支,同时也有效节约了其他的相关的管理费用,从而打造无胶片的工作环境,在节约资本的前提下也提升了工作效率。

三、PACS系统关于医学影像质量控制的设计思路研究

PACS系统关于医学影像质量控制的设计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考虑。

(一)DICOM信息的修改

主要包括修改patient name、patient sex、pat ient age、pat ient ID / study ID 、orienta tion以及初始窗宽窗位值等。

(二)信息匹配

能对远程HIS或PACS数据库进行信息查询,并且能够将远程信息与本地采集到的检查信息按照一定的条件进行初步比对匹配。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找到信息不一致的内容,发现与申请信息存在的不足。这样一来,就能够更为有效地实现自动化的匹配,有效降低人工的工作量。

(三)采集和发送

医学影像质量控制子系统在采集到影像设备发送的D ICOM 图像, 确认影像正常后, 需要将影像发送到DICOM网关, 从而完成正式PACS采集过程。因此医学影像质量控制子系统需要具备storage/ retrieve的功能, 并且一定是符合D ICOM 标准的。

(四)规范检查信息

规范检查信息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目前来看,很多厂家的影像设备质量千差万别,这也带来了设备影像形成的DICOM信息内容参差不齐,没有形成规范的体系。不仅如此,厂家在设定发送规则时,也是各有不同。例如,在某一个设备中,一个图像在被检查时,会被分成不同的多个Study InstanceUID来进行发送。而通过利用IQCS提供的有效的规范检查功能,能够将相同检查但Study InstanceU ID不同的图像合并在一起,从而有效避免在经过DICOM网关采集时被认为是不同检查。

(五)管理功能

要能够实现定时定点对科室检查的阳性率、工作量等进行统计。在此过程中,应该做到自动提示。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工作效率,保证科室诊断工作的质量,提升其标准化水平。

结语:本文通过对医学影像质量控制系统进行细致的研究,分析采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问题。通过深入分析PACS系统的优点,然后根据其特点进一步完善相应的环节,实现在最快的时间内有效发现错误的影响或者那些质量不达标的影响,然而更快的进行修改和完善,这样就能够更好地提升PACS系统的质量,有效保证影像质量,为相关的工作提供良好的支持。

参考文献:

影像系统篇5

随着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技术以及卫星、航空产业的快速发展,遥感影像已成为人们实际生活中重要信息来源。天地图、百度和谷歌等手机地图服务为众多移动用户提供出行便利,但地图服务更新周期一般较长且更新过程复杂,在地貌发生变化区域,移动用户采用未更新的历史数据服务容易被误导,因而,用户渴求最新周期短的地图服务模式。因此,采用更新周期短的遥感影像作为的基础数据成为移动地图服务的新发展方向。然而,当前遥感影像的请领与分发主要以景、图幅为单位,数据量较大,特定目标区域的影像一般需要进行切割、拼接、融合等处理,也就是说遥感影像更新需要耗费很长时间。针对这些因素,本文提出了基于GeoSOT的遥感影像快速更新机制,基于该机制,开发和实现了遥感影像移动服务系统,统一了遥感影像的存储、索引、请领与分发各个应用环节的数据单位(剖分网络对应的数据块)。该系统采用成熟ACE通信框架保障了移动通信传输可靠性,为移动用户提供全球范围内的地图服务、局部更新、订阅和主动推送等遥感影像服务。

1 遥感影像剖分化存储与索引

1.1 GeoSOT概述

全球剖分网格GeoSOT(Geographical coordinate global Subdivision based on One-dimension-integer and Two to n-th power),全称为基于2n一维整型数组地理坐标的全球剖分网格,其核心思路是:通过三次地球扩展(将地球扩展为512°×512°、将1°扩展为64′、将1′扩展为64″),实现整度、整分的四叉树剖分,形成一个上至地球(0级)、下至厘米级面元(32级)的多尺度四叉树网格。网格编码设计有四种形式:四进制1维编码、二进制1维编码、二进制2维编码、十进制2维编码。这四种形式是完全对应、一致的。该系统采用二进制1维编码,可以转换为网格的定位角点的经纬度,定位角点的定义与网格所在区域有关。

全球剖分网格GeoSOT具有全球无缝覆盖、多尺度、全整型编码等特性,采用GeoSOT作为数据组织的基础,可实现海量遥感影像数据的高效存储、快速检索与按需分发。

1.2 GeoSOT遥感影像快速更新机制

遥感快速更新机制核心思路是:1)遥感影像数据按照GeoSOT网格进行金字塔构建。2)把变化区域表达为最小外包剖分网格的集合。3)按照影像金子塔进行局部更新服务。

首先把海量遥感影像存储在剖分集群里,由于集群中的各个存储单元与剖分网格关联在一起,可以依据网格编码直接定位到关联的物理存储单元,提高存取访问效率。

单个遥感影像采用与全球剖分编码相结合的压缩影像金子塔存储,将同一区域不同剖分层级对应分辨率的影像用金子塔组合起来,根据用户需要区域的大小来分发不同尺度,不同分辨率的影像,达到按需分发的效果。并且基于Hilbert编码建立了剖分金字塔的索引机制。

对热点区域最新遥感影像数据,进行自动或手工提取变化区域,把变化区域表达为最小外包剖分网格的集合。当进行影像更新时,只需传输覆盖变化区域的影像面片即可,从而减少影像更新时的数据传输负担。

2 系统体系结构

遥感影像移动服务体系结构分为数据层、网络层、服务层和应用层,如图1所示:

其中:1)数据层包括遥感影像数据、热点区域的变化影像数据和剖分金字塔索引数据的管理。 2)网络层包括3G、WiFi、电台和集群内部局域网的通信保障。3)服务层提供地图、局部更新、订阅和主动推送服务。4)应用层包括智能手机、PAD和笔记本等移动设备的应用。

3 系统组成与功能

遥感影像移动服务系统由剖分存储子系统、高效检索子系统、通信保障子系统、影像服务子系统和移动终端子系统组成,其中:1)剖分存储子系统,基于剖分集群管理所有服务数据,为影像服务子系统提供数据检索功能,通过通信保障子系统为移动应用子系统提供影像数据。2)通信保障子系统,基于ACE自适配通信环境的反应器模式框架,为其它子系统提供数据传输功能,支持断点续传。3)影像服务子系统,为移动用户提供地图服务、局部更新服务、订阅服务和主动推送服务。主要功能包括处理移动应用子系统请求,根据请求在剖分存储子系统检索相应影像数据,根据检索结果启动影像数据传输链路功能。4)移动应用子系统,为移动设备用户提供遥感数据可视化应用,主要功能包括基于剖分网格编码提交数据请领申请、接收遥感影像数据和遥感数据可视化。

4 技术特点

1)该系统对遥感影像数据的存储、检索、请领与分发采用了

统一全球剖分网格,在各个应用环节形成区域概念的语义统一,可以提高系统效率。

2)依托变化影像数据管理,结合移动设备屏幕特征,为热点区域提高局部更新服务,可以弥补现在地图服务更新周期长、更新过程复杂,提高遥感应用服务的实时性。

3)提供地图、局部更新、订阅和主动推送等多种服务,可以满足移动用户各种差异化应用需求。

5 结束语

基于GeoSOT全球剖分网格,提出了遥感影像快速更新机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遥感影像移动服务系统,经过实际系统开发与测试验证,系统用户可以在任意时刻任意地点快速获得影像服务,进而获得更加直观和详细的移动地图服务。

参考文献

影像系统篇6

一、ReSDISAMS系统的构成

1、ReSDISAMS系统的软硬件平台

遥感数字影像系统主要由立体微机图形平台、立体观测设备以及专业化软件构成。其中立体观测装置有三种,一种是带有主动立体眼镜的观察装置,再有一种是立体观测装置带偏振屏,第三种是屏幕反光的立体镜。系统中包含三维测量设备,这种设备是采用立体观测模型的空间坐标,三维测量设备也有两种可以选择,分别是手轮脚盘式和手扶式的。系统软件则为Windows系统,编程采用C++语言,部分模块会使用OpenGL和MicroStation开发。

2、专业的功能软件

遥感数字影像测绘系统包含九个专业功能软件,分别是单像测图软件、空中数字三角测量软件、立体测图软件、正射影像软件、高程模型数字软件、三维地形透视软件、数字城市软件、航天测量软件、成果编辑软件。

3、ReSDISAMS系统的集成和生产运用方式

ReSDISAMS系统应用的方式有三种,一种是单机和单功能的,也就是每个软件与之相配的硬件构成独立工作站;第二种是单机和多功能的方式,也就是各种软件全部安装在同一个硬件平台上;第三种是网络式的,许多单机工作站通过网络连接成一个整体。目前网络式逐渐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遥感数字影像测绘系统的技术特征

1、立体图像通过显示卡平稳漫游测图

立体图像显示是数字摄像测量系统中的关键问题,此系统通过自主研制的驱动程序,解决了固定侧标的移动立体图像屏幕立体显示的问题,节约了成本并提高了效率。

2、自动内部定向

此系统实现自动内部定向的步骤是:首先在相框内部边缘识别,取得影像的旋转角与框标的搜索窗口;第二是机器通过学习得到标准的框标模板,建立框标匹配的模型;三是采用相关系数的方法识别框标;四是应用相关系数的抛物线中插实现精确定位框标中心点;五是计算内定向参数。

3、自动生成影响拓扑关系

此系统采用特征提取、影响预处理、拓扑关系参数的计算、特征匹配实现自动生成影像拓扑关系。

4、影像匹配

①根据有限的高程平面特征整体匹配,这种方式的思想是,把局部范围的高程平面分成有限的高程平面,再根据同一个高程平面中同名点间视差的相似性,达到特征点的高程平面的整体匹配。

②非均衡的采样影像匹配,光感受器是非均匀分布的,这是人眼的重要特征,视觉通道的视网膜上,光感受器会非均匀采样图像信息,而视觉中央的采样密度是最大的。大部分的神经处理单元处在视觉系统的中央区域,这就是人力视觉的非均衡采样处理能力。系统仿照眼睛特点,使得影像采样和处理具有非均匀性的特点。

③基于灰度和特征的分层匹配方法

我们应用二维的匹配技术利用Haar小波,建成的正交型小波滤波器分解二维影像的小波,建立三个特征影像的金字塔和一个逼近影像的金字塔,三个特征影像的金字塔分别表示垂直、水平、对角方向的纹理特征。应用由粗到细的方针,分层匹配。为了增加匹配结果的准确性,影像相关会双向进行,仅当双向相关一致的时候,才能够匹配准确。

5、正射影像边界效应会自动清除

正射影像的制作过程中会出现边界效应的问题,这也是正射影像制作的一个难题,这个算法是把区域内任意一点深度值作为基础,确定权函数的表达方程式,之后按照权函数的图形设定的区间范围内像素处理,将区域中靠近区域边界的像素灰度改正量降低,使得区域中远离区域边界的灰度改正量加大,实现了区域图像渐变的处理。也被称为羽化处理。

6、镶嵌图像的拼接缝隙自动消除

制作正射影像时因为每幅图像反差和色彩的差异,导致几何镶嵌图形不可避免的出现拼接缝效应。消除拼接缝主要有两点,一是在图形的结合拼接时确定图形间的剪裁线,记录每条剪裁线,并记录其属性。二是统计分析拼接缝两边的灰度差,之后羽化处理拼接缝两侧的灰度差。

7、大纹理贴图采用显示列表的方法

遥感数字影像是一种反映地形表面纹理的影像,具有现势性强、内容丰富、真实性高的特征,可是采用比较高的分辨率纹理影像当作地表的纹理图像做纹理映射时,这些纹理有比较大的尺度,大大超过了OpenGL中的最大纹理限度。即便是硬件可以支持纹理映射,可是目前市场上面世的高端图像加速卡能够在微机上取得的最大纹理图像是2048*2048。最新的芯片加速卡仅能达到4096*4096,这还是以工作站为基础的。因此采用显示列表的方法,可以达到大纹理图形的映射,消除发生纹理边界效应的可能性。

8、分块投影解决了分屏存储超大三维景象的问题

把三维空间内的物体影像投放到二维计算机的屏幕上,基本上靠视口变换和投影变换来实现的。通过科学合理的控制视口变换的矩阵和投影变换的矩阵能够把特定的图像显示在屏幕上。那些远远超出屏幕显示范围的三维图像,本系统利用变换视口矩阵与投影矩阵实现,将不同的区域分屏投影,同时保存每一次投影屏幕的图像,最后把各个投影图像整合到一个比较大的图像文件中,达到了快速制作超大区域的三维地形透视图像。

9、半自动获取与粘贴多源数据下的城市景观的纹理信息

城市区域的大比例正射图像技术日渐成熟,我们可以从城市正射图像中直接获得地表纹理数据,这样更加简单便捷。但是考虑到获得的表面纹理具有不完整性,并且计算机的工作量也很大,所以系统采用了地面摄影、航空影像与人造纹理结合的办法尽心粘合,增加了三维透视图质量,减少了工作量。

10、CCD 扫描型航天影像的一般解法

使用CCD传感器,通常有同轨与异轨两种生成立体影像对的方法,所以也就有两种公式。此系统很好的解决了两种不同数字立体影像问题,提高了定位的精度。

参考文献

[1] 钱曾波.遥感数字影像测绘系统ReSDISAMS[J].测绘工程,2002(11)

[2] 李虎保,舒硕果.遥感数字影像立体生成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8)

[3] 于延,王建华,段喜萍.遥感数字影像中提取植被指数并行算法的研究与实现[J].科技通报,2013(29)

影像系统篇7

作者简介:陈彬彬(1975-),女, 硕士,雅安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多媒体技术及其应用。

0引言

在200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明确了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医改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国家新医改政策实施过程中,现代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和业务网络化应用程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数字影像设备在各级医疗单位应用广泛。PACS(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系统作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医疗诊断环节紧密结合,已成为病人诊治的重要依据。医疗信息化的发展,使各医疗机构之间信息的共享成为必然趋势。创建一个区域化的医学影像数据中心,提供医疗机构之间信息和存储设备的共享平台,将起到支撑区域医疗发展,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作用。

1区域医学影像数据中心概述

1.1区域医学影像数据中心功能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与临床各学科的结合也日益紧密,在医疗诊治工作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PACS系统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医学影像进行数字化处理的系统,主要包括数字化医学影像的采集、存储、传输和重现等,该系统所需设备和技术与传统的文字信息处理系统差别很大。许多医院在建成了全院PACS后,医学影像数据呈海量增长,其管理和使用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医学影像数据中心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目前区域医学影像数据中心一般由政府部门建设,统一架构将各医院的医学影像数据集中存储和共享。区域医学影像数据中心采用基于安全存储和高效检索的IDC(Internet Data center)体系架构,集成了安全环境和专业服务环境,向各级医疗机构及医政管理部门提供医学影像信息存储和共享服务。以医学影像数据中心为平台,利用网络将各医院的医疗影像数据集中交给专业人员进行专业化管理,医院不需管理日益膨胀的海量影像数据,可以更专注于对病人的诊断治疗。对于数据中心的数据实现区域化数据共享,不同医院之间可以互相调阅被作为重要诊治依据的医学影像资料、诊断结果、电子病历等相关信息,对患者在不同医院和不同时期的就诊数据进行跟踪,报告互认共享,初步实现基于医学图像的远程医疗,有利于减少重复检查费用,降低医疗成本,提高诊治的有效性。汇集到数据中心的数据还可以为更多的机构服务,如医学院可向数据中心申请对医学影像数据的借阅,起到了医学影像教育和培训平台的功能。

1.2区域医学影像数据中心系统设计要求

区域医学影像数据中心特别强调的是资源的充分共享和流程运作的一体化,优化医疗资源和提高诊疗水平。该中心以实现区域数字医学影像信息实用共享为目标,基于业务分布、数据集中的管理模式,采用区域化集中式存储管理架构,建立区域医学影像共享应用系统,确保医学影像数据的集中归档管理和存储。区域医学影像数据中心实现市、区级阅片、诊断、报告、会诊(TDS)、管理、业务应用和数据挖掘分析等的全面应用和管理;支持区域医学影像资源专家库和区域远程影像会诊中心的建立;支持区域内各级医院调阅在本区域内就诊的病人影像信息和诊断信息;支持区域医学影像教育和培训平台的建立,实现资源共享。在新的模式下,患者的医学影像资料由前端的医疗设备采集后,通过交换机传送到中心服务器,并存储在中心数据库中。当有影像数据应用需求时,服务器会通过网络将图像传输给相应的临床医生的终端,或者传输到科室的工作站。医学影像共享应用系统须遵循国家及医疗卫生行业的信息化数据标准或规范,如HL7 CDA、DICOM、ICD10、电子签名法、电子病历国家标准等,能够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安全性及保密性。在大量数据环境下能保证系统的运行速度;有数据迁移功能和技术;能确保数据存储及共享的标准化。

1.3医学影像数据中心体系结构

区域PACS在各级医疗机构以及医疗主管部门之间通过专用网络或公共网络进行影像同步和传输,主要实现跨医疗机构的影像共享和中小医疗机构的影像托管。区域影像数据中心采用符合IHE相关技术规范的应用架构,建立三层体系结构,自下而上是资源层、服务层、应用层,如图1所示。各层有相应的功能构件,来实现服务器系统、存储系统、区域内医院各种异构PACS的集成、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以及运行维护管理等方面的功能。当需要扩展影像数据中心的功能时,通过在服务层增加对应的功能模块来实现,充分体现了系统的可扩展性。

2区域医学影像数据中心存储技术

2.1区域医学影像数据中心影像存储系统设计要求

医学影像数据具有占用存储空间大、保管时间长的特点;数据类型复杂多样,主要是大量的图形和影像等信息:使用时响应速率要求高。区域医学影像数据中心采用DICOM标准来统一管理影像数据,归档数据统一存储,必须配有专门的服务器、磁盘阵列、光盘库、磁带库,以支持影像的在线、近线和离线存储,满足医学影像资料存储空间巨大的需要。区域医学影像数据中心负责存储和处理PACS系统中的在线影像和归档过期的影像,对存储系统的要求有:影像数据完整无缺失;数据访问的高效率,及时响应医生在各工作站上提出的各类检查影像的调阅申请;支持异质存储设备,即不同厂商提供的不同类别的存储设备;无限扩充系统在线数据存储容量,各级存储点可自由增设,且存储容量可扩充;灵活实用的存储策略规划;支持服务器集群机制,保障系统24h不间断服务。

2.2医学影像数据智能分级存储管理

区域医学影像数据中心的建立解决了各医疗单位日益膨胀的医学图像数据安全高效存储的难题。依据影像数据存储要求和数据量,在集中统一存储和管理的架构下,医学影像数据大多采用多级存储和管理结构,分为影像在线存储、近线存储、离线存储三级,如图2所示:

(1)在线存储:集中存储区域内各医疗单位产生的短期(3个月)在线影像数据,供各医院医生及医政管理机构快速地通过网络实现查阅。在线存储需要大容量、高性能存储器,能满足工作站高频率的访问、读取、写入请求。设备存储介质采用高转速、高接口带宽的SAS/FC高速磁盘,具有访问速度快、吞吐量大的特点,但存储空间有限,单位存储价格较高。

(2)近线存储:集中存储区域内各医疗单位产生的超过一定期限的影像数据,在某一时刻存储设备中只有少数存储介质在线,要获取所需影像数据时通过各种优化算法将其加载到系统中,提供安全、及时、准确的数据访问。设备存储介质采用大容量SATA硬盘,可集中存储区域内5年的在线影像数据,每GB的存储价格最低。近线存储满足数据精确定位及存取要求所耗费的时间长,智能化程度低,需要一定的手工操作与管理。

(3)离线存储:各医院的过时(5年以上)的医学影像数据交由数据中心统一存储和管理。医学影像数据中心服务平台与各医院的PACS系统相连接,通过VPN专线将影像数据定时上传。离线存储在安全性、大容量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存储介质以磁带库(AIT)和光盘塔为代表,将影像数据刻录在磁带或光盘存储介质上,按时间顺序垒放在档案柜中,实现医学影像资料的永久性海量存储。

通过合理配置各级存储设备容量构建的医学影像数据在线、近线和离线三级存储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海量影像数据的长期存储与管理问题。

2.3影像数据存储解决方案

区域影像数据中心以存储和查询为主要应用,而影像数据存取的效率与存储架构密切相关,可以使用大容量存储器实现海量永久存储要求,使用高速存储设备满足影像高速率的存储要求。目前常用的存储架构有:

(1)以服务器为中心的直连式存储(Direct Attached Storage,简称DAS)是将RAID硬盘阵列直接连接到服务器扩展接口的数据存储设备,有近40年的使用历史。DAS依赖服务器主机操作系统进行数据的存储维护管理,大量占用服务器主机资源(包括CPU、I/O等),数据流需要回流主机后再存储到与服务器相连的磁带库。由于DAS本身是硬件的堆叠,不带有存储操作系统,存储效率较低。另外直连式存储的数据量越大,存储和恢复操作耗时越长,对服务器性能的依赖性就越大。

(2)以数据为中心的网络附接式存储(Network Attached Storage,简称NAS)是一种任务优化的直接与网络介质相连的存储设备,每个设备都分配有 IP 地址,所以客户机通过充当数据网关的服务器来实现数据的集中存储与访问。NAS具有网络服务器的功能,能够提供独立的存储空间和设置文件夹或文件的存取权限,通过以太网接口实现存储设备与LAN的互连,支持数据从服务器中传送到外接的磁带机上,保证数据安全和快捷备份。

(3)以网络为中心的存储区域网络(Storage Area Network.,简称SAN) SAN是一种基于光纤通道技术的高速网络或子网络,提供在计算机与存储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SAN的传输介质是同轴电缆和光纤,以专用SAN光交换机(或光集线器)为核心,与配备光纤接口的存储设备(如磁带库、磁盘阵列等)组成一个专用存储网络系统。非光纤连接的存储设备(如基于SCSI的存储设备等)可通过网桥、路由器等互联设备连接到SAN中。SCSI 和 iSCSI 是使用较广泛的两种存储区域网络协议。

SAN存储实现的是直接对物理硬件的块级存储访问,提高了存储效率和具备更强的升级能力,适合做数据库服务器存储;NAS可提供多台服务器文件系统级的共享,适合做文件服务器;DAS存储效率低,逐渐被淘汰。在区域影像数据中心存储应用中,建议采用FCSAN(FC,Fiber Channel光纤通道)存储架构,SAN可简化数据管理及实现集中控制,允许服务器连接到任何存储阵列中,不仅增加系统存储容量,而且方便服务器实现数据的直接存取。基于SAN的存储架构能更好地满足医学影像数据中心日益增长的存储和查询需求,实现对医学影像数据的高效管理和维护。

2.4医学影像数据存储、查询的实现

区域数据中心的存储系统存在两种数据存储类型:关系数据库和文件。影像文件通常以文件的形式存储,而病人基本数据则采用关系数据库存储。

影像数据存储格式遵循DICOM(医学数字图像存储与通信标准)规定,DICOM医学图像文件的后缀名为.dcm,一般的图像处理软件不支持该种格式。DICOM文件包含文件头和数据集两部分,其中DICOM文件头包含病人信息(如ID号、姓名、性别、年龄等)、图像信息(如生成日期、采集设备型号、厂商信息等)、文件大小等数据。图像数据集部分存储数字医疗设备的原始图像数据,其数据量大小因医疗设备而异。

PACS大部分是基于文件系统的。病人的某次检查的所有DICOM影像数据,以文件形式单独存放在文件服务器上为该次检查建立的文件夹下,而其相关信息如:病人信息、医疗信息、诊断分析等文字信息及医学影像文件的物理存储路径以记录的形式仍旧存储在关系数据库服务器中。该数据库记录使得影像数据与病人信息之间建立起了索引关系,客户端在查询某个病人的影像资料时,首先从数据库服务器上依据病人ID、姓名等基本信息索引出相关影像资料存储的路径,然后登陆文件服务器,在该路径下读取所需影像资料。

2.5医学影像数据中心安全措施

(1)链路安全:二级以上医院均采用双链路、双路由器做热备份。

(2)数据安全:通过存储消冗网关对数据进行重复数据删除、数据自动归档及网络查询调用,实现数据绿色智能存储;中心容灾架构,实现正常情况下的数据备份、遇到不同灾难时的数据修复,确保数据无损;在应用层面进行数据加密传输防止数据外泄,数据库行为审计防止非法数据操作。可实现对归档信息及归档操作日志的记录,并可以查询某个时间范围的归档日志或用户操作日志,方便管理员对归档过程的监控。

(3)边界安全:在数据中心和医疗机构间架设防火墙、入侵检测,数据中心和公众服务区用网闸隔离。

(4)虚拟机安全:采用虚拟化技术,打造计算资源统一管理、按需分配的基础架构云计算平台,占用资源少,升级维护简单。

(5)业务安全性:关键业务采用负载均衡技术,有效提高业务的连续性。核心业务利用医院原有设备,将数据同步至医院。

3结语

在建立医学影像数据中心之后,可以逐步完成各级医疗机构的PACS系统集成,并在建立和完善医学影像数据库的基础上实现各医院的远程会诊,具有在会诊医生之间进行高效影像综合信息传输功能。医学影像数据中心的出现突破了医院局域网限制,使优质的医疗资源得到高效共享,医生可随时随地了解患者的情况并给予及时处理,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医生的工作效率,还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区域医学影像中心的建立与使用为我国医疗的现代化及医疗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影像系统篇8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要求进一步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重复检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而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是实行医疗资源重组。因此,医疗集团化是医疗资源重组的主要实现形式和运行方式[1]。这种资源共享不仅是在同一家医院内实现,还可以在各家医院之间,甚至在包括整个医疗体系之间实现。而区域RIS/PACS系统正是基于区域网络平台,建立标准化数据中心,实现区域内数据的安全共享、互认。因此,RIS/PACS系统走向区域化,资源共享是RIS/PACS系统的发展的必然趋势[1]。

2浙江医院及三墩分院RIS/PACS系统的现状

2.1浙江医院RIS/PACS系统的现状

浙江医院从2000年开始放射科先后逐步将CR,DR,16层螺旋CT,数字胃肠、DSA等设备接入到科室级的DigitalPACS系统,到2007年的64层双源螺旋CT、3.0TMRI、全数字化乳腺机、超声机、电子胃肠机、口腔全景机等新型大型设备通过DICOM3接口标准与RIS/PACS系统相连,进行医学影像撷取、传输、储存和管理,构建了全院级FULL-PACS系统。各设备所采集的图像传送到应用于RIS/PACS系统的服务器进行存储。本院RIS/PACS服务器有两台HPDL585服务器(2P,8G)连接EMCCX3磁盘阵列,这两台服务器支持双机热备,其中一台宕机后另一台服务器可以自动把服务切换过来。另有一台HPDL380用做web影像传输,并连接HPMSA1000磁盘阵列。现总计存储容量15TB。其中4TB用于在线无压缩存储,11TB用于近线压缩存储。现PACS系统每月的新增容量为压缩300GB以上。RIS/PACS管理员定期把存储影像定期拷贝至移动硬盘,离线存储用做于异地备份。另有两台胶片打印机及一台彩色打印机用于胶片按需打印。本院的RIS/PACS系统采用web-servise方式与医院HIS,CIS实现了无缝衔接。CIS开出检查申请把病人信息用电子申请单的形式传至RIS/PACS系统,等病人检查完毕,放射科医生写完并审核报告后把报告结果(图像和文字报告)即时发至HIS,CIS。临床医生就可以查看病人检查报告。不再需要去放射科查询报告。真正实现了无纸化。

2.2三墩分院RIS/PACS系统的现状

分院放射科现有一台CT,一台CR,一台DR,一台胶片打印机和一套科室级的mini-pacs系统。

3浙江医院RIS/PACS系统区域影像设计

3.1建立区域影像中心的实现方式

建立区域影像中心,这是全院级RIS/PACS应用发展后的必然结果[2]。从区域影像数据中心就技术架构来看,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两种实现方式:基于模式下集中的区域性RIS/PACS和基于分布式医学影像信息处理的模式。基于集中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对共享交换的影像(图像和报告)数据、索引信息都采用集中式在总院RIS/PACS服务器存储、;各分支医疗机构通过页面集中调用DICOM影像和报告。该模式对网络带宽要求较高,对存储空间要求较大。

3.2现阶段浙江医院与三墩分院区域影像的设计

由于三墩分院是异地重新建设,所以现阶段三墩分院放射科通过裸光纤专线直接接入到浙江医院总院,利用总院现有RIS/PACS服务器端软硬件系统,所有服务器软件均使用总院的原有系统,具体集中式应用架构图见图1:

3.3浙江医院与三墩分院区域影像的设计展望

随着浙江医院新分院的异地启动建设,及西湖区周围卫生服务站的合作加入,属于典型的分布式应用系统。未来的浙江医院区域影像中心必定会采用基于分布式医学影像信息处理的模式。分布模式的主要核心思想是首先各分院按照自己的业务发展需求建设各自的RIS/PACS系统,然后各区域子系统采用统一的病人区域主索引,使区域内每位病人都有唯一的标识,使用病人的唯一的标识作为查询条件通过服务器查询总院影像中心[3];接着,根据查询结果从对应的“文档存储表”提取影像信息文档并解析;最后,根据解析清单信息去对应的RIS/PACS服务器提取DICOM影像和报告。总体网络总拓扑图见图2。业务流图见图3。浙江医院新分院建成后,放射科将会有4台CT,2台MRI,2台数字胃肠机,10台DR,5台CR,1台全数字乳腺机,1台口腔全景机。根据规划分院RIS/PACS系统采用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及客户端的三层分布式体系结构。分开处理影像、系统应用和数据服务,从多个方面保证系统的高稳定性、易扩展性、易维护性;RIS/PACS系统数据库服务器采用hp小型机2台。分别跑RIS数据库和PACS数据库业务。这两台数据库服务器支持双机热备,当一台服务器宕机后,该服务器上的业务会在另一台服务器上自动启动。存储采用EMC磁盘阵列,初步估计存储总量10TB.RIS/PACS系统应用服务器采用hpG7服务器2台。用于RIS/PACS系统应用服务。这两台应用服务器支持双机热备,当一台服务器宕机后,RIS/PACS应用服务会自动切换到另一台服务器上。RIS/PACS系统应用web服务器采用hpG7服务器2台,用于调用发送RIS/PACS报告及影像至本院及总院的临床各个客户端。RIS/PACS系统区域影像中心采用hpG7服务器1台。用于总院与本院查询调用相互共享的影像及报告。总院及分院临床各个客户端统一采用集中模式调用RIS/PACS系统影像和报告。而总院及分院的放射科统一采用分布式模式调用RIS/PACS系统影像和报告。

4浙江医院RIS/PACS系统区域影像设计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实施改进的方向

4.1浙江医院RIS/PACS系统区域影像设计存在的问题

(1)如果新分院是与总院不同厂商的RIS/PACS系统,要实现全面的数据整合是非常困难的。(2)区域影像服务器作为RIS/PACS系统的一种前端设备,与分院的RIS/PACS系统的联系非常紧密,但区域影像服务器又是部署在总院的局域网中的,因而对区域影像服务器的有效进行维护与管理将是系统实现的一个难点。

4.2今后改进的方向

(1)新分院最好能用与总院同家RIS/PACS厂商提供的RIS/PACS系统,这样就可以与总院的RIS/PACS系统无缝连接。(2)把区域影像中心服务器接入到医院信息中心接入防火墙。且信息中心专员定期对区域影像中心服务器进行系统补丁升级及病毒扫描,并关闭一切与业务无关的网络端口,如发现问题马上解决。

5建设区域RIS/PACS系统的意义

(1)通过建设区域RIS/PACS平台,打破了我院与三墩分院,西湖区周围各个卫生服务站之间信息孤岛的局面,实现病人检查信息的长期保存和查询使用,同时避免出现同一病人多次检查无法关联互访的问题,保证数据长期使用。(2)方便高效的利用紧缺的三甲医院医疗资源。随着政府加大了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我院三墩分院及西湖区各卫生服务站都购买了检查设备,但资深的检查诊断医生则一直处于紧缺状态。而大医院的影像检查设备不堪重负,通常要预约排队等很长的时间。通过建设区域RIS/PACS平台,就可以利用大医院的优质的诊断资源,协助分院各基层医疗机构完成检查,将基层的影像检查设备充分有效地利用起来。同时又可以提高诊断质量。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检查出现疑难问题的时候,无需转诊就可利用专家的能力实现高质量的疑难病症诊断。大大提高了诊断的质量,同时减轻病人负担。

6结论

区域影像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必须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必须充分考虑系统的复杂性和建设的长期性[4]。建成后,我们将充分发挥浙江医院整体医疗资源的优势,努力提升分院医学影像诊断水平,为杭州老百姓提供更高品质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朱晓锋.依托区域卫生信息系统构建区域PACS[J].福建电脑,2011,7:142-144.

[2]夏新,郑西川,于广军,等.PACS发展方向与应用研究[J].e医疗,2010-01(9):31-33

影像系统篇9

CVIT是心脏科的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架构

心脏科的信息化建设涉及医生办公室、急诊护理室、导管室、电生理室、心脏护理室及恢复室等。系统涉及图像、波形和文字数据的综合管理,专业性强、实时性和准确性要求高,界面和标准复杂,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难点。而一个专门用于显示和存储病人的数字影像、报告和其他重要数据的综合心血管医疗信息系统,就是心血管影像综合信息平台(以下简称为CVIT)。

CVIT是心脏科的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架构之一。CVIT系统从多种设备和仪器上采集数据,包括心脏血管摄影、电生理仪器、心电图机、心脏科超音波、核子医学设备等。病人的检查结果能够被统一归档在可随时随地浏览的单一电子记录系统中。同时,可以随时把重要的图像和报告传输到手术室、心导管室、心脏内科临床医生办公室和门诊医生的办公室。

之前CVIT并非医院信息系统的考虑重点,但事实证明CVIT已经能够显著提升心脏内科医务人员的生产力和对病人医护工作的流畅性,让心内科整个工作流程(从病人入院登记到出院结账)可以被适当的监控和管理。

心血管信息系统提供数据一致性

心血管信息系统面对的信息复杂多样,专业分析功能的要求较高,集成技术难度大。GE Centricity Carddas心脏血管信息系统建立在网络技术的ON-DEMAND架构上,提供数据的一致性。以管理角度而言,ON-DEMAND能提供目前最高的管理效率。以应用的角度而言,提供用户在任何单一工作站上同时调取权限下可以浏览的所有放射科和心脏血管DICOM影像及相关数据报告。

Carddas系统能通过与多种心血管设备及PACS系统获取数据、波形及影像,使用户仅需通过一个界面就能实现全面浏览和多方查询,从而完整地向医生提供关于病人的心血管状态信息,足以满足整个机构的心血管信息需求。

影像系统篇10

1.2 GR系统的影不是直接记录在胶片上,而是通过一种涂在IP上的特殊物质(PSL)-光激励发光的荧光物质来完成影像信息的采集记录。PSL通常选用掺入2铕离子的氟卤化的结晶,影像信息采集表明,IP具有固有特征,即x线辐射剂量与激光束激发的光激发光(PSL)强度之间的关系。二者关系在1:104范围是线性的,该线性关系使CR系统具有高的敏感性和宽的动态范围。

1.3 IP板是CR成像设备的关键载体。量子噪声大小取决于IP板探测到x线量的多少。我们通过实验性摄片对量子噪声和x线量的在实际使用中关系作了初步探讨。

2 试验型摄片

2.1 用AGFA激光胶片系统标准条件投照摄片,大部分影响不需要进行图像后处理即可获得优质的CR片。

2.2 投照条件降低,在小于50%范围内影像通过图像处理,可获得优良的CR片。

2.3 投照条件降低60%,影像通过图像的后处理仍可获得满意的CR片。

2.4 投照条件降低70%时,影像经图像后处理可满足临床诊断要求,但有量子噪声出现。

2.5 投照条件降低80%时,影像通过图像的后处理也难获得满意的CR片。图像量子噪声明显增多,图像质量较差影响诊断。

3 结果

摄片条件选择过高或过低,想用CR的后处理功能来改善影像质量是不可取的。摄片条件过低会增加影像颗粒性和噪声的可视性使影像质量较差。摄片条件过高,影像灰雾度增大对比明显降低。因此不能为了增强影像细节而一味地提高摄影条件,也不能为了降低x线辐射剂量而一味地减少摄影条件。

4 结论

应有CR系统摄片,虽然摄影条件的选择宽度较大,但选择适宜的摄影条件对图像的质量保证是十分重要的。

影像系统篇11

在实际工作中,注意到一种情况:技术员用IP盒依照X线检查申请单摄片后,将IP盒插入CR的读出装置对IP进行扫描中,显示器上相应图像框内未见影像(即使CR系统处理IP逐渐显示影像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影像的蒙片图像)。

在CR机可以正常工作的情况下,我考虑原因有:①X线机出线量不足(我院的X线机使用的时间较长),IP成像层未接受到足够的X线光子能量,激光阅读仪扫描时IP成像层产生的荧光(荧光的强弱与与IP在X线下受到第一次激发时的能量精确地成比例,荧光被读出最后转换成数字信号)少,经CR系统进一步相关技术处理不能形成可见影像;②曝光条件选择不当,安排后一位患者摄片时,摄影条件没有针对摄影部位进行相应调整,用小部位的摄影条件投照了厚,大部分的X线被人体吸收,只有很少的X线投射到IP成像层,同样不能形成可见影像;③技术员忙乱中出现摆位疏漏,X线管球的位置未与摄影部位、IP盒调整在同一直线上,IP成像层实际上并未受到X线的照射激发,也未储存摄影部位的模拟信号,当激光阅读仪进行激光扫描时不会有第2次激发而产生荧光,CR系统处理后也不会出现影像;④已曝光的IP盒与未曝光的IP盒混淆了,见于工作次序处于一种混乱状态的情况,会出现有一个IP扫描后无影像同时有一个IP出现重影;⑤曝光条件选择正确但摄影部位厚而摄影功能栏所选部位体厚薄,在IP影像读取过程中CR系统根据预先登录的摄影部位而自动设定的激光束能量低,在进行激光扫描中不能释放更多的俘获电子即不能释放更多的IP成像层中储存的X线光子的能量、扫描时间缩短、荧光效应滞后,更多的影像信息仍以潜影信号被保留在光激励荧光物质层中IP即被自动送回IP盒中然后退出,而不是经CR系统技术处理后以人眼可读的影像出现;⑥IP超过使用寿命,在经过一定次数的曝光后IP成像层的晶体贮能及发光能力都在下降,相应的接受并储存的入射的X线曝光量与IP光激励发光强度也下降,如果超出了CR系统的补偿,不能形成影像。

出现类似白板现象后:应注意此现象出现的次数,如果一天的工作中并不是连续、频繁出现白片情况,可暂不考虑X线机出线量的问题;审视曝光条件的选择是否恰当,选择适合的曝光条件摄重新片;回忆摄影部位的摆位情况,重新摄片即可;梳理工作流程中IP盒的使用情况,将不确定使用情况的IP盒插入CR系统的读片装置中对IP作擦除处理,然后重新摄片;核对摄影功能栏中的摄影部位是否和所摄部位一致,如不一致,正确选择后重新摄片;在CR机上检查IP的使用次数是否超过了设计寿命,如果超过了使用寿命立即更换新的合格的IP。综上所述,在日常的工作流程中,要保证进行CR系统处理的IP接受了足够量的X线照射,从摄片条件的选择、摄影功能栏部位的选择、IP的使用等的各个环节都不能因CR在影像后处理上的优点而掉以轻心,工作思路清晰,保持认真仔细的工作态度,定期保养X线机、CR机和IP,及时发现问题,尽可能的避免多次重新摄片造成患者辐射剂量的增加和工作量增加以及其他患者摄片的等待时间。

影像系统篇12

高效高速的影像业务流程:能够为国内客户量身定制PACS系统流程和功能模块,系统涵盖医疗业务的多个环节,具备高速且高效的业务流程。

业内领先的调图速度:具备数十项图像处理专利技术,能够轻松应对业内最新款的多排CT、高场MR、双板DSA和PET-CT等所产生的海量数据。近几年来,爱克发医疗在国内多家大型三甲医院所举行的PACS系统测试大赛中,调图速度均排名第一。

功能强大的原厂后处理软件:拥有一系列原厂PACS后处理软件及临床应用工具,软件功能和重建质量堪比影像设备原厂工作站。

数据中心解决方案

IMPAX数据中心(IDC)是一种可扩展和高容错的企业/区域级临床DICOM数据对象归档存储解决方案,它同时也支持对非影像对象的DICOM的封装。它可以存储来自多个部门的临床信息系统,以及不同的PACS系统影像资料。IMPAX数据中心迎合企业的大型、多站点和多领域的影像库的需求,它将数据进行纵向聚集从而提供统一的患者影像信息的来源。

全面兼容各类标准接口:IMPAX数据中心(IDC)严格遵守行业国际标准,设计良好,可以与众多遵循IHE标准的不同厂商的系统集成,避免了高昂的项目重复建设成本。

它支持所有主要的DICOM SOP类别(数据对象类型)和传输语法(图片格式),新的DICOM SOP类别的支持可以很容易通过配置添加,这使得客户寻求新的应用和检查设备整合时进行最小程度的变化。

如果设备所生成的图像不是DICOM标准的,这些图像需要先进行DICOM封装再存储到IMPAX数据中心。这样就确保了这些数据在转换后存储到数据中心时能够被关联到一个患者的已归档检查。根据要求,IMPAX数据中心采用DICOM协议服务这些转换好的流媒体视频、静态图像或文件。医生利用集成到数据中心的电子病历系统(EMR),可以拥有一个跨部门的患者医疗纵向数据。医生不需要访问多个小型的PACS系统或部门的不同应用程序来访问患者的不同资料。

影像系统篇13

为满足内蒙古某县“十二五”基础测绘服务城乡规划建设需要,2013年对该县进行航空摄影,采用新型A3数码航摄仪,制作1:2000真彩色数字正射影像图(DOM)。

1 A3数码航空摄影测量系统的组成和特点

A3数码航空摄影测量系统是一整套不可分割航空数码系统,主要包括空中和地面两大部分。空中设备主要有:航摄仪、控制存储设备、飞行导航管理系统,见图1。

地面数据后处理系统由后处理软件和硬件组成,主要功能包括:飞行设计、数据下载、数据准备、和数据处理。可自动完成空中三角测量并生成DSM、DOM、倾斜影像、拼合后常规大幅面立体模型等产品。

整套A3数码航空摄影测量系统的特点:(1)影像获取非常高效,是同类数码航空摄影系统的2~4倍。(2)一次飞行可同时获取垂直和倾斜影像。(3)无需控制点和IMU设备就可获取高精度结果。(4)全自动的空中三角测量、DTM、大面积正射影像成图及镶嵌。(5)数据处理能力非常强大,可在2天~5天时间内处理5000 km2的影像数据。

2 正射影像生产实践

常规摄影测量制作正射影像图的流程一般为:航摄获取影像数据、外业布置像控点、内业空三加密解算、手工或半自动获取DEM数据、几何纠正生成正射影像图,从航摄到最终产品输出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A3自带IMU/UPS辅助系统,获取影像数据的同时,获得每张像片高精度外方位元素,三线阵分别组成的立体像对自动提取DEM数据,该方法能够满足1∶2000比例尺正射影像图精度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外业工作量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内业数据处理时间,缩短生产周期。具体正射影像制作流程如图2所示。

2010年利用UCX航空影像数据源制作1∶2000正射影像部分区域如图3所示,利用A3影像制作相应区域正射影像如图4所示。通过对比发现,A3正射影像纹理结构信息更丰富,色彩真实、阴影等细节体现更好。

3 快速成图方法研究

在大比例尺正射影像生产过程中,海量的数据组织、影像匀光匀色、镶嵌方法的选择、后期编辑检查等问题均能直接影响数据生产质量和效率。德国InPho公司的OrthoVista软件模块在多源数据的色彩调整、拼接匀色、镶嵌编辑方面具有强大优势,该工程的影像拼接及镶嵌等工序均在OrthoVista模块下完成。像片总数高达2300余张,总数据量超过10TB,测区内存在大面积水域及云影,影像颜色不均匀等不利因素,因此探索快速成图方法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具体生产实践问题,探索出A3正射影像制作快速成图规律与方法。

(1)采用基于InPho和SQL Server相结合的客户端/服务器(C/S)生产模式。针对A3数据特点,选用InPho和SQL Server相结合应用模式,数据组织时只需提交海量A3数据的存储路径信息,即可方便地进行数据更新和工程的修改,在影像镶嵌中,可以实时预览不同成图分辨率的影像拼接结果,根据不同需求及时修改编辑不合理接边线信息,避免产生常规影像镶嵌时大量中间冗余数据,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2)分机批量匀色处理可缩短成图时间。项目涉及武汉市全市域,范围广,地貌类型较复杂,包括城市及远城区居民地、水系、山体和植被等,颜色呈多样化。为保证镶嵌后正射影像色彩一致、均匀,需针对航摄过程中出现的色差,对生成A3 L2级正射影像进行色彩处理,包括单影像色彩调整与多影像色彩均衡。影像的均值反映其色调和亮度,而标准偏差则反映其灰度动态变化范围,由于镶嵌范围内地物具有相关性,理想情况下获取的用于镶嵌的不同影像应该具有近似一致的均值与标准偏差。Wallis滤波器则可以将影像的局部灰度均值和方差映射到给定的灰度均值和方差值,因此采用Wallis滤波器整体匀色批处理。选取5个代表不同地貌的影像图,进行综合处理,计算出符合整个测区的标准均值和方差。因为待处理影像比较多,匀色时间消耗长,所以同时采用多台计算机分机分步进行匀色整体批处理,且尽量在夜间进行,有效提高运算效率,节约时间成本。(3)镶嵌线自动生成及二次重用。通常城区的建筑物密集,高层建筑在影像上容易产生投影差,导致在影像镶嵌过程中极易出现拼接错位、边缘模糊、有虚影等情况,因此在进行城市居民地密集区A3正射影像生产中,镶嵌拼接是影响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项目采用InPho拼接线自动生成、辅以人工检查的方法对影像进行拼接,既保证了产品质量,又确保了项目进度。

4 结语

该项目数据量大、工期紧,采用A3数据源进行大比例尺正射影像生产,成果通过了精度评定与质量检查,及时为武汉市新农村集体土地调查提供了遥感信息保障。实践表明,采用基于InPho和SQI. Server相结合的网络化生产模式,分机批量Wallis滤波器匀色处理及镶嵌线自动生成辅以人工编辑,不仅保证了A3正射影像产品质量和精度,而且在海量数据存储与组织、提高生产效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