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军事思想论文实用13篇

军事思想论文
军事思想论文篇1

江泽民坚持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军事战略思想,又不拘泥于毛泽东、邓小平的军事战略思想,因为时代在发展,他们的军事战略思想并没有也无法穷尽一切问题。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江泽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军队和国防建设中许多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经验做出新的理论概括。例如:从我军面临世界军事发展和国内市场经济对军队影响“两个挑战”的新情况,提出解决好“打得赢”和“不变质”这“两个历史性课题”的新任务;从军队建设指导思想上进一步作出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战略决策,这是对邓小平关于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的突破性发展;在加强军队质量建设上,提出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武装全军,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知识武装全军的“两个武装”的根本途径;政治上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不动摇,保证中国人民解放军不变质,等等。

江泽民对军队建设新经验的理论概括,正确反映了国际战略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时期我军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正确反映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我军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正确反映了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局部战争背景下我军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坚持、运用、丰富和发展,体现了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辩证精神。

二、坚持以“打得赢”、“不变色”的辩证结合作为军队建设总的指导原则

江泽民以两点论为指导,正确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我军建设的实际,提出了“打得赢”、“不变质”的总方针,深刻揭示了我军建设带根本性和方向性的历史性课题。“打得赢”是国际战略格局的重大变化和新军事革命对我军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军履行根本职能的最高体现。“不变质”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对我军建设提出的新课题,集中体现了新时期党和人民对我军的最高要求。

江泽民十分关注来自“战场”与“市场”两个方面的挑战,站在实现“打得赢”、“不变质”的战略高度,提出新思想、作出新决策、实施新举措,运筹和指导我军的全面建设。江泽民一再告诫全军,世界形势虽总体趋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我军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扎扎实实地做好应付战争的准备;针对世界军事变革带来的挑战,他及时在军队高层组织学习和研究,并向全军发出了实现“两个武装”的号召。为解决“打得赢”这个根本问题,在江泽民的领导下,我军确立了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统揽部队各项工作;采取“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战略方针,把军队的质量建设与军事斗争衔接起来;开创了科技强军之路,在部队掀起科技大练兵热潮;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迎接世界军事革命发展的挑战,努力发展军事理论,千方百计把武器装备搞上去,积极完善军队的体制、编制和政策制度,等等。为发扬我军政治优势,解决“不变质”这个根本问题,江泽民反复强调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提出了新时期军队思想政治建设“两个提供”的历史使命,坚持用正确的思想武装官兵头脑,努力加强各级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

三、国防建设服务服从于经济建设,力争有所作为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是一对矛盾。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对于指导我国国防军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江泽民指出,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发展战略,只有在服从国家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才能使自身有所作为,有所发展,从全局与局部相统一的辩证观出发,深刻揭示了军队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

首先,江泽民站在指导我国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明确地阐述了经济建设的优先重要性。他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经济实力的竞争。经济发展了,国力强大了,我们才有力量抵御外来的威胁和压力。因此,“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本身就是最大的政治,所以无论形势发生怎样的变化,除了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条是绝对不能动摇的”,“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依托,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经济发展了,才能为国防现代化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②。在指导军队建设的实践中,江泽民紧紧把握住了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强调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相适应,必须从国民经济的实际出发,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建设的全局中以及目前国家所能提供的财力范围内规划和实施军队建设。二是强调军队要积极支持和参加国家经济建设,在保证正常训练与自身建设的前提下,投入相应的力量参加国家经济建设,为国家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其次,江泽民从维护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利益出发,深刻阐明了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加强国防建设是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基本保证”,“在相对和平时期,同样要重视和加强军队建设。有了一支与我们国家地位相称的强大的军队,无论出现什么突发事件,都能从容应付,立于不败之地。军队的强大,关系着国家和人民的尊严、荣誉、安全和利益。”③在对国家建设的总体筹划中,江泽民十分重视国防和军队建设,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国家经济实力有所增强的情况下,适当增加了军费投入,为军队建设提供了较为充足的物质保证;强调军队要努力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军的精神,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所作为,不断推进军队建设向前发展;针对世界战争与和平形势的发展变化,重新制定了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并以此统揽军队建设的全局;着眼于解决我军存在的主要矛盾,制定了科技强军的指导方针;从不断提高我军战斗力出发,进一步明确了走中国特色的质量建军之路。

四、在推进军队全面建设的同时,特别强调军队的质量建设

在注重推进军队全面建设的同时,江泽民还特别强调军队的质量建设,从而实现了整体和重点的有机辩证统一。1991年1月,江泽民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提出:“一定要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战斗力很强的人民军队。”④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又进一步重申了“五句话”总要求。这个总的要求,总揽了军队建设全局,高度概括了我军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战斗力生成的基本要素,揭示了军队建设的客观规律。围绕着“五句话”总要求,江泽民号召全军要着力研究探索“三大特点和规律”,即“新形势下治军的特点和规律,军事斗争准备的特点和规律,国防建设的特点和规律”,赋予了我军全面建设目标以新的时代内容。

在努力推进我军整体建设的同时,着眼于新形势的迫切要求,江泽民突出强调了我军的质量建设,在对军队质量建设的一般与特殊规律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对我军的质量建设进行了科学的阐述与谋划。在理论上,他指出必须坚定地走精兵之路。1997年,江泽民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七十周年大会上指出:“加强质量建设,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是实现我军现代化的正确选择。”⑤为此,军队建设一定要实现“由人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在实践中,在裁员一百万的基础上继续裁员五十万,使我军的规模进一步适应质量建军的要求。同时,根据高技术战争的特点,为我军重新制定了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的发展规划,使我军新型武器装备的科技含量大大增加。作为质量建军的一项重要内容,江泽民对我军军事理论的发展也给予了高度重视。

五、科技强军,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由于历史和国情的种种原因,我军建设的起点是较低的,发展也受到不少客观条件的制约。更为关键的是,新时期我军的现代化建设是在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广泛运用,世界新军事革命和全球性军事战略调整深入进行,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挑战十分严峻的军事斗争形势下进行的。从世界军事发展潮流着眼,我军面临着从打赢一般条件下的战争,转变为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从武器装备的机械化、半机械化,转变为实现机械化和信息化双重历史任务。如何在机械化水平尚低的情况下加快赶超世界先进的步伐,这是摆在全军面前的一个极为棘手的课题。

军事思想论文篇2

军事理论课的军事思想的部分,从内容上主要包括中国传统军事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军事思想。这里所指的中国传统军事思想,是对中国古代和近代军事思想的合称。中国传统军事思想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宝库中占有相当重的分量,对中国历代战争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体现着中国特有的军事智慧和人文精神。直到今天,它的许多原理和思想仍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军事思想,主要包括军事思想、邓小平军事思想、军事思想、军事思想以及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军事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最富有时代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时展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发展的新成果。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对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理论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思想的新发展。一时代有一时代的主题,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是对泽东、邓小平、以及军事思想的继承发展,是指导当前及今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理论武器。

二、关于中国人民战史方面的内容

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人民军队。这支军队从1927年8月1日诞生,在党的领导个马列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进行了艰苦的斗争,战胜了国内外强大的敌人,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做出了伟大贡献,立下了不朽功勋。在新中国诞生不久,全国解放战争大规模作战行动刚刚结束之际,人民又以一部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和朝鲜人民一道,经过近三年艰苦、顽强的战斗,打败了美国侵略者,维护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保卫了祖国安全。

当前,许多大学生对战史了解甚少。现在时代不同了,社会发展了,生活也改善了,但爱国、爱家、爱民的心不能丢。战史是一座巨大的精神宝库,是无穷的精神力量。中国人民从南昌起义打响第一枪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革命战斗、建设国家,坚不可摧,使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功不可没。如今的中国,虽然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社会事业日新月异,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大大提升。但面临的战争因素,威胁依然严重,安全依然危险。所以大学生要认真学习战史,全面了解战史,从而使牢固树立宝贵的国防奉献精神。

大学生学习战史,首先,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国防意义,进一步坚定牢靠的国防意志,进一步发扬敢于亮剑的军人精神。其次,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国防的要义,进一步体现到军人奉献的价值。中国人民是一支历史悠久、战功卓著、将才林立、英雄辈出,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的人民子弟兵队伍。如果祖国遭受到外敌侵犯,我们青年大学生应当怎么办?是热血男儿就应当勇敢地奔赴卫国保家的战场,就应当用自己的鲜血捍卫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再次,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国防义务,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卫国的责任,有助于进一步坚决地担当重任。我们国家面临着新的霸权主义、国家分裂分子、恐怖主义和敌对势力的挑战。坚决维护我国和利益、坚决维护世界和平与秩序、坚决保卫国家领土的完整,这些都是每一个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关于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内容

军事思想论文篇3

江总书记同志在领导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的革命气魄和胆识,科学分析和回答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军队、怎样建设军队,未来可能打什么样的仗、怎样打仗的问题,集中全党全军智慧,创立了富有时代特色的江总书记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实现了党的军事指导理论新的历史性飞跃。《江总书记文选》收入的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著作,生动记录了江总书记同志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深邃思考和战略运筹,全面展示了江总书记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历史脉络和理论体系。

江总书记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对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在军事领域的生动展开,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指南。江总书记同志主持军委工作15年间,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所处的历史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国际战略格局出现重大转变,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世界新军事变革迅猛兴起,国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反“__”斗争任务日益突出。这些新的历史条件,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时代课题。江总书记同志敏锐地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和中国前进脉搏,始终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放在当代世界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加以思考,放在当代中国与当代世界的密切联系中加以思考,放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走向中加以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比如,关于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两头兼顾、协调发展的观点;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要解决好打得赢、不变质两个历史性课题的观点;关于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的观点;关于围绕中心任务加强和改进军队党的建设的观点;关于按照“五句话”总要求全面加强军队建设的[!]观点;关于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军队各项建设首位的观点;关于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实现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战略目标的观点;关于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实现军队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的观点;关于用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指导和统揽军队建设全局的观点;关于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牵引和带动军队现代化建设整体推进的观点;关于实施科技强军战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战斗力的观点;关于军事训练是部队经常性中心工作,要广泛深入地开展科技练兵的观点;关于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观点;关于把院校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的观点;关于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军队现代化建设路子的观点;关于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把国防和军队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的观点;关于高度重视抓基层打基础的观点,等等。江总书记同志这些相互联系的重要思想观点,科学阐明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指导方针、总体思路、根本途径、战略步骤、发展动力和政治保证等带有根本性、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国防建设的特点规律、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军治军的特点规律、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特点规律、未来战争与军事斗争准备的特点规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把我们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江总书记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宝库,为人民军队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对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具有长远指导作用。

江总书记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军事领域的创造性运用。江总书记同志在对当代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重大问题进行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中,始终坚持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继承前人与锐意开拓的统一、尊重实践与理论创新的统一,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江总书记文选》中有关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著,我们可以体悟到洋溢其中的科学精神和革命风范。一是胸怀全局的战略意识和世界眼光。江总书记同志总揽国际战略全局和国家发展大局,科学判断国防和军队建设所处的历史方位,始终把国家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强调军队建设必须着眼世界发展大势,既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又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快现代化步伐,不断提高国家战略能力,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二是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深刻的政治洞察力。江总书记同志十分注重并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对军队建设的重大问题始终从政治的高度加以认识和把握,许多事情见事早、思考深、看得远,强调军队在讲政治的问题上要有更高的标准和更严格的要求,从而保证了军队建设的正确方向。三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革命精神。江总书记同志始终关注世界新军事变革潮流,坚持一切从中国的国情军情出发,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解决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建设各个领域领导和推进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开启了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之路,进一步加快了我军现代化建设步伐,表现了非凡的创新勇气。四是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江总书记文选》中的军事论著,字里行间饱含着江总书记同志对党、对国家、对军队的深厚感情和极端负责的精神。江总 书记同志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殚精竭虑,夙夜在公。担任军委主席期间,他走遍了全军所有的大单位,深入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情况,不辞辛劳。这15年军队建设所取得的成就,都凝结着江总书记同志的智慧和心血。五是尊重群众、情系官兵的领袖风范。江总书记同志在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实践中,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基层连队,倾听官兵呼声,集中官兵智慧,总结官兵创造,始终与官兵心连心。《江总书记文选》的终篇之作《我的心永远同人民军队在一起》,深切表达了江总书记同志同全军官兵结下的真挚感情,充分体现了他对人民军队建设的殷切希望。

江总书记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江总书记同志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实践的生动反映和科学总结。《江总书记文选》收入的江总书记同志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著作,既反映了江总书记同志军事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又展现了江总书记同志领导我军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

江总书记同志在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审时度势,总揽全局,运筹帷幄,作出了一系列关乎全局的重大决策,解决了一系列制约军队建设与改革的突出矛盾,推动军队建设取得了历史性进步。全军部队出色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经受住了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和同严重自然灾害斗争的严峻考验。

面对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政治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转变,国内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江总书记同志高度关注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强调必须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坚决抵制“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等错误政治观点,要求全军在这个重大问题上,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含糊和动摇。为了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江总书记同志果断作出停止军队和武警部队一切经商活动的战略决策,提出在全军开展“四个教育”,指出部队必须警惕酒绿灯红的影响,要求把选拔培养优秀年轻干部作为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来对待等,充分反映了江总书记同志注重从思想政治上建设军队的重要思想。

面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发展变化和世界新军事变革突飞猛进的严峻挑战,江总书记同志主持制定并充实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提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构想,作出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战略决策,实现了我文秘站:军战略指导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为军队建设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江总书记同志亲自领导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先后裁减军队员额70万,使我军朝着精兵合成高效的道路迈出新步伐;决定实施科技强军战略,推动我军建设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强调以机械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主导,实现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这些重大战略决策,在我军建设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面对日益严峻的,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江总书记同志要求加紧推进军事斗争准备,强调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牵引和带动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推进。江总书记同志亲自决策和领导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建设,大大提高了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实施军队人才战略工程,培养造就了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号召全军科技大练兵、一切为打赢,增强了部队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推动“大联勤”和后勤保障社会化等改革,提高了后勤保障能力。

面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加速推进的新形势,江总书记同志深入思考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军治军之道,确立依法治军方针,强调把正规化作为从严治军的根本目标,把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作为全局性、基础性、长期性工作紧抓不放,把军队建设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在江总书记同志的领导下,军队立法进程明显加快,从严治军力度明显加大,正规化水平不断提高。

江总书记同志还亲自组织、领导和指挥了许多重大军事行动。比如,成功组织一系列重大战略战役演习和战备行动,配合党和国家政治、外交斗争,沉重打击了“__”分裂势力的嚣张气焰,有力维护了国家统一、安全和领土完整;组建驻港、驻澳部队并顺利进驻香港、澳门履行防务,彰显了国家和尊严,为香港、澳门回归后的繁荣稳定提供了重要保证;组织数十万大军挥师三江,取得98抗洪抢险伟大斗争的胜利。这些重大军事行动,显示了江总书记同志高超的领导艺术、卓越的指挥才能,展现了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的良好形象。学习《江总书记文选》,必将使全军官兵更加深刻地认识江总书记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更加深切地感受江总书记同志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所建立的丰功伟绩,更加自觉地贯彻落实江总书记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以实际行动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谱写军队建设和发展新的历史篇章。

军事思想论文篇4

一、完善理论支撑平台

对于党的建设来说?理论上的成熟是思想发展和政治坚定的基础与前提。在长期实践中?军队党组织形成并不断丰富着自身建设的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科学理论?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和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推进?与军队建设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的新思想和理论不断涌现?军队党的建设在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的同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更为深刻地感受到党的创新理论、现代科技理论、现代军事理论以及人文科学理论等的强烈影响与激荡。勿庸置疑?吸收、掌握这些新理论?是加强党的建设之必需?这就给我们提出了完善军队党组织建设理论平台的现实课题。依据军队党的建设的实践与经验?这一平台的完善?应当突出以下几个重点?首先?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深入地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握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在学习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上下功夫?努力掌握精神实质?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的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和体现的科学态度与创造精神学到手?为军队党的建设奠定坚实的理论根基。其次?系统掌握党的建设原理?形成实施党的建设的理论内核。在社会发展尤其是政党政治的历史上?政党建设理论从来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不仅有一般的政党政治理念?而且还有真实明晰的科学原理以及对客观规律的揭示和历史经验的概括。我军党组织建设虽然有其特殊性?但具体到党的建设这一范畴?党的建设理论对其无疑具有基础性的规范意义。掌握这一理论?重在把握党的建设客观规律?汲取历史经验?为军队党组织建设奠定科学理论根基。再次?系统掌握现代军事理论与战争理论?建立领导军队建设的直接理论支撑。在长期革命战争及军队建设实践中?党和军队的缔造者、领导者创建了宏伟的军事理论大厦?这一理论大厦由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理论和国防与军队建设思想三大部分组成?是推动军队党组织建设和军队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法宝。认真掌握、深刻理解这一一脉相承、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是加强军队党组织建设、确保军队使命实现的根本性要求。与此同时?近年来?适应世界军事变革趋势和现代战争需要?现代军事、战争和作战本体理论发展突飞猛进。系统了解、掌握这些新的理论?是军队党组织领导部队打赢现代化战争之必需。学习、掌握现代军事理论的重点?在于把握军队现代化建设规律?了解现代战争的规律与特点?为实现打得赢的根本要求提供科学理论指导。第四?掌握现代人文与社会科学基本理论?奠定军队党组织建设的文化基础。就科学的系统意义而言?人文社会科学?无疑是人类一切认知与行为的基础。军队党组织建设本身亦是基于这一基础的社会实践。我军是在特有形势、环境中以特定成员为主体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底蕴不足一直是困扰军队建设的突出问题。现代社会条件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迅猛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军队跨越式发展的迫切现实?要求军队党组织在社会综合文化基础的形成与巩固上有大的突破?旨在提高党组织与其成员的人文科学知识水平?从根本上改变文化相对落后的状况?形成党的建设的现代文化氛围和文化基础。第五?掌握现代军事科技基本理论?奠定党组织领导部队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技术知识基础。当今时代?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特别是在先进科技更为普遍、广泛应用的军事领域?军事革命不断发展、战争样式不断变化、战争手段不断进步。而从科技水平上比较?我军与发达国家军队尚有较大的差距?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因此?对于军队党组织建设而言?掌握现代军事科技基本理论?具有更为重大紧迫的现实意义。军队党组织致力于军事科技的掌握?主要在于熟悉该方面知识?形成与组织领导部队现代化建设和指挥现代化战争所必需的科技理论功底?使之在实现政治思想过硬的同时?达到军事科技过硬的目的?促进其基本功能的有效发挥。

二、完善专业知识结构

作为各该单位统一领导和团结的核心?军队各级党组织承担着目标相同、内容有别的实际工作任务?党组织的成员更有各自的具体工作职责。从推动军队建设的实际讲?加强军队党组织建设?就是要使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更好地履行职责?完成好自身承担的各项任务。有鉴于此?完善军队党组织及其成员的专业知识体系?不仅是加强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之必需?更是保证其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新形势下?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内涵日益丰富?专业化更为突出?专业分工日益细化?对党组织及其成员的素质能力要求日益提高?而我军各级党组织及党员干部在军队转型、建设转轨的环境中?固有的专业功底明显不敷应用?离高素质、复合型和军政兼通、指技合一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完成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的客观现实?迫切需要军队党组织切实掌握组织领导部队建设所需要的现代军事专业知识?精通本行、兼通其他、全面发展?形成与军队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履行职责所必需的、贯通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各领域的、个体作为与组织领导相统一的、结构科学合理的知识系统。

三、完善科学思维方式

一定思维方式是一定态度与行为的基础。军队党组织及其成员的思维方式?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在军队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从理论上讲?这一思维方式应该是科学的、合乎规律的。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种思想观念、价值意识?时时影响以至干扰着党组织及其成员的思想?致使其不时出现偏差。现实中一定程度及范围内存在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利己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以及消极懈怠倾向等?就是思维方式不科学的表现?这就为我们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军队党组织科学思维方式的命题。着眼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深刻性与广泛性?军事变革的复杂性与长期性?市场经济条件下军队面对考验的全面性与严峻性?军事斗争准备中各种因素的矛盾性与多变性?积极改进和完善党组织的思维方式?是其思想理论建设必须完成的现实任务。完善科学思维方式?主要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将党组织的建设同军队建设的客观需要结合起来?将自身认识与党的思想、理论、路线统一起来?将自体需要同党和军队的目标融会起来?在学习理论、升华思想和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规律性思维模式。

四、完善动态内化机制

军事思想论文篇5

一、完善理论支撑平台

对于党的建设来说。理论上的成熟是思想发展和政治坚定的基础与前提。在长期实践中。军队党组织形成并不断丰富着自身建设的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科学理论。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和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推进。与军队建设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的新思想和理论不断涌现。军队党的建设在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的同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更为深刻地感受到党的创新理论、现代科技理论、现代军事理论以及人文科学理论等的强烈影响与激荡。勿庸置疑。吸收、掌握这些新理论。是加强党的建设之必需。这就给我们提出了完善军队党组织建设理论平台的现实课题。依据军队党的建设的实践与经验。这一平台的完善。应当突出以下几个重点。首先。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深入地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握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在学习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上下功夫。努力掌握精神实质。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的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和体现的科学态度与创造精神学到手。为军队党的建设奠定坚实的理论根基。其次。系统掌握党的建设原理。形成实施党的建设的理论内核。在社会发展尤其是政党政治的历史上。政党建设理论从来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不仅有一般的政党政治理念。而且还有真实明晰的科学原理以及对客观规律的揭示和历史经验的概括。我军党组织建设虽然有其特殊性。但具体到党的建设这一范畴。党的建设理论对其无疑具有基础性的规范意义。掌握这一理论。重在把握党的建设客观规律。汲取历史经验。为军队党组织建设奠定科学理论根基。再次。系统掌握现代军事理论与战争理论。建立领导军队建设的直接理论支撑。在长期革命战争及军队建设实践中。党和军队的缔造者、领导者创建了宏伟的军事理论大厦。这一理论大厦由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理论和国防与军队建设思想三大部分组成。是推动军队党组织建设和军队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法宝。认真掌握、深刻理解这一一脉相承、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是加强军队党组织建设、确保军队使命实现的根本性要求。与此同时。近年来。适应世界军事变革趋势和现代战争需要。现代军事、战争和作战本体理论发展突飞猛进。系统了解、掌握这些新的理论。是军队党组织领导部队打赢现代化战争之必需。学习、掌握现代军事理论的重点。在于把握军队现代化建设规律。了解现代战争的规律与特点。为实现打得赢的根本要求提供科学理论指导。第四。掌握现代人文与社会科学基本理论。奠定军队党组织建设的文化基础。就科学的系统意义而言。人文社会科学。无疑是人类一切认知与行为的基础。军队党组织建设本身亦是基于这一基础的社会实践。我军是在特有形势、环境中以特定成员为主体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底蕴不足一直是困扰军队建设的突出问题。现代社会条件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迅猛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军队跨越式发展的迫切现实。要求军队党组织在社会综合文化基础的形成与巩固上有大的突破。旨在提高党组织与其成员的人文科学知识水平。从根本上改变文化相对落后的状况。形成党的建设的现代文化氛围和文化基础。第五。掌握现代军事科技基本理论。奠定党组织领导部队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技术知识基础。当今时代。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特别是在先进科技更为普遍、广泛应用的军事领域。军事革命不断发展、战争样式不断变化、战争手段不断进步。而从科技水平上比较。我军与发达国家军队尚有较大的差距。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因此。对于军队党组织建设而言。掌握现代军事科技基本理论。具有更为重大紧迫的现实意义。军队党组织致力于军事科技的掌握。主要在于熟悉该方面知识。形成与组织领导部队现代化建设和指挥现代化战争所必需的科技理论功底。使之在实现政治思想过硬的同时。达到军事科技过硬的目的。促进其基本功能的有效发挥。

二、完善专业知识结构

作为各该单位统一领导和团结的核心。军队各级党组织承担着目标相同、内容有别的实际工作任务。党组织的成员更有各自的具体工作职责。从推动军队建设的实际讲。加强军队党组织建设。就是要使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更好地履行职责。完成好自身承担的各项任务。有鉴于此。完善军队党组织及其成员的专业知识体系。不仅是加强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之必需。更是保证其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新形势下。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内涵日益丰富。专业化更为突出。专业分工日益细化。对党组织及其成员的素质能力要求日益提高。而我军各级党组织及党员干部在军队转型、建设转轨的环境中。固有的专业功底明显不敷应用。离高素质、复合型和军政兼通、指技合一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完成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的客观现实。迫切需要军队党组织切实掌握组织领导部队建设所需要的现代军事专业知识。精通本行、兼通其他、全面发展。形成与军队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履行职责所必需的、贯通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各领域的、个体作为与组织领导相统一的、结构科学合理的知识系统。

三、完善科学思维方式

一定思维方式是一定态度与行为的基础。军队党组织及其成员的思维方式。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在军队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从理论上讲。这一思维方式应该是科学的、合乎规律的。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种思想观念、价值意识。时时影响以至干扰着党组织及其成员的思想。致使其不时出现偏差。现实中一定程度及范围内存在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利己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以及消极懈怠倾向等。就是思维方式不科学的表现。这就为我们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军队党组织科学思维方式的命题。着眼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深刻性与广泛性。军事变革的复杂性与长期性。市场经济条件下军队面对考验的全面性与严峻性。军事斗争准备中各种因素的矛盾性与多变性。积极改进和完善党组织的思维方式。是其思想理论建设必须完成的现实任务。完善科学思维方式。主要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将党组织的建设同军队建设的客观需要结合起来。将自身认识与党的思想、理论、路线统一起来。将自体需要同党和军队的目标融会起来。在学习理论、升华思想和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规律性思维模式。

四、完善动态内化机制

军事思想论文篇6

一、提升军事文化动员力

动员力主要是指先进的军事文化对内产生的鼓舞士气、砥砺意志、激昂热情的一种力量,突出表现在国家或者军队在出现突发事件,如战争、灾害等涉及国家和社会安定的事件时,能够把军心民意动员起来。而落后的军事文化是不能产生强大持久和广泛的动员力的,只能欺骗和愚弄军民。无产阶级战争观认为,战争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正义战争符合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顺应道义伦理,因而能够赢得民心士气。用先进的无产阶级军事理论指导革命战争,用积极向上的军事文化贯穿战争始末,必然能够激发广大民众和官兵为正义而战的战斗热情,必然能够产生强大的动员力和凝聚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就是最好的例证,而用“伟大的人民战争”这样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民心士气对于战争的重要性。早在1953年5月,在《论持久战》中全面、具体的阐述了政治动员的作用和意义,以及政治动员应采取的方法和注意的问题。他指出,“如此伟大的民族战争,没有普遍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这里所说的政治动员,是指要把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使每个士兵每个民众都明白为什么要打仗,打仗和他们有什么关系”。我们必须进一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党的创新理论来武装官兵头脑,凝聚军心,统一思想,不断巩固和促进先进军事文化的动员和凝聚作用。我军八十几年的成长历程中,积累了许多关于战时政治动员和战场宣传鼓动的经验做法,形成了丰富的军事文化软实力资源。在今后的军事训练和军队建设中,要充分挖掘和发扬我军优秀的军事传统,并不断发展创新能够鼓舞激励广大官兵的动员力量,不断凝聚军心鼓舞士气,让人民军队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坚强堡垒。

二、提升军事文化支撑力

军事思想论文篇7

一、 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是在他长期的政治、革命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邓小平同志在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事并指导军事教育工作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概括。这一思想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对军队建设的要求在理论上的表现。从发展的观点看,这一思想的发展和最终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 准备和萌芽时期

邓小平青少年时期,中华民族苦难深重,危机重重,他负“工业救国”之志到法国勤工俭学,在那里他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革命道路,迈出了革命军事实践的第一步。1926年,他入莫斯科“中山劳动大学”学习,接受军事训练,通过近一年时间的系统学习,他对培养从事革命武装斗争的军事人才的重要性在理论上有了一定的认识。回国后,邓小平即开始直接从事军事人才的培养工作。1927年2月,他担任西安军事学校的政治部主任和党的书记,致力于军校的政治教育。在此期间,邓小平同志的军事教育思想开始初步萌发。

(二) 探索和形成时期

在艰苦的革命年代,邓小平的军事教育思想获得了蓬勃发展。1929年他领导百色武装起义,革命斗争实践使他深刻领悟到中国革命需要一大批军事人才。在此后的万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他十分注意以各种方式和手段提高干部的军政素质,发表了人才培养重在提高素质的精辟见解,认为“兵贵精,不贵多。现在还是要从提高人员素质,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来解决问题。”[1]建国后,邓小平更加关注军事人才的教育培养。1954年7月9日,他在政务院讨论教育工作时郑重指出:“现在我们是搞建设,干部已成为决定性的因素……办好学校,培养干部,才是最基本的建设。”[2]1961年11月23日,他又指出:“把年轻人提起来,放到重要岗位”[3]上去。1975年,他首先提出了“军队要整顿的思想”,并先后发表了《军队要整顿》、《军队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近10篇主要军事著作,提出了一系列的军事教育观点,其军事教育思想初步形成。

(三) 丰富和发展时期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邓小平的军事教育思想又到了丰富和发展。在1981年6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邓小平当选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并自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起,邓小平先后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他从新的历史条件出发,就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大政方针进行了总体设计,相继发表了《精简军队,提高战斗力》、《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在军委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等一系列重要讲话,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如果工作做得好,世界大战就可以延缓;霸权主义是当代战争根源,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要在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下行动;要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建设巩固的国防;中国今后的反侵略战争要坚持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实行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大力加强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实现武器装备现代化;人民解放军要建设成为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要减少数量,提高质量;要按照现代化战争的要求和精兵合成、提高效率的原则,改革军队体制编制,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实行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军人,开展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要继承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发展中国军事科学;等等。上述观点和原则的确立,使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形成了一个科学理论体系。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也获得了极大地丰富发展和贯彻执行。全面阐述了关于军队建设和军事教育的一系列战略观点,标志着其军事教育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成为指导培养适应现代化战争需要和合格人才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二、 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 核心内容是把军事教育思想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

邓小平同志科学地总结了军队教育训练中的历史经验,着眼于我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现代战争的特点,创造性地首先提出军队教育训练的战略地位问题。他说:“战略要研究的问题,不仅是作战的问题,还包括训练。要把训练放在战略问题的一个重要位置上。”[4]1977年8月,他在军委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指出:“在没有战争的条件下,要把军队的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5]1980年3月,邓小平同志针对个别单位教育训练不落实的情况,严肃要求: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作为一个制度问题加以解决。”[6]现在看来,邓小平提出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这是关系到全军新时期建设的全局性的大问题,奠定了新时期我军教育训练工作的理论基础,是对军事教育理论的创新和贡献。

(二) 指导思想是“三个面向”

1983年10月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7]这“三个面向”从现代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概括了时代对教育工作的要求,指明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也是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的精髓,是军事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面向现代化”强调了军事教育要为军队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建设服务,通过现代化的教育训练,造就大批现代化的优秀人才;“面向世界”强调了教育要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改革发展我国军事教育事业;“面向未来”强调了军事教育要着眼于未来发展的需要,立足于培养未来高技术条件下战争所需的军事人才。总体上看,“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邓小平军事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是新时期我军教育训练的基本方针。

(三) 基本途径是坚持“两条腿走路”

一方面,实践是锻炼人才的大熔炉,强调勤学苦练。邓小平指出:“部队本身要提倡勤学苦练。”“要从勤学苦练的实践中学本领”,“军队要能打仗,靠提高政治觉悟,靠勤学苦练,不苦练不仅不能提高本领,还会出事故。从战士到干部都要苦练,包括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在苦练中增长指挥能力和管理能力。”[8]他还对部队勤学苦练的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尤其指出干部要身体力行,当好排头兵。通过学习、训练、拉练、演习等提高军队政治觉悟和军事本领。另一方面,重点办好各级各类军事院校。军队院校是培养军事人才的基地和摇篮,是军队建设的基础,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院校在军事教育中的作用,一贯强调军事教育要以军校教育为重点的思想,他说:“现在打仗,我们的军队没有现代化战争的知识不行……各级军官都必须经过军官学校的训练。”“过去是在战争中的训练,从战争中学习,而且那个学习是最过硬的。但是现在,即使有战争,不经过学校学习也不行,因为装备不同了,指挥现代化战争需要多方面的知识。” [9]不仅如此,他还就如何办好军事院校提出了基本要求:“第一,训练干部,选拔干部,推荐干部。”“第二,认真学习现代化战争知识,学习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第三,恢复我们军队的传统作风。”[10]这为办好各级各类军事院校指明了方向。在他的亲自关怀下,中央军委于1977年作出了《关于办好军队院校的决定》,大批部队干部进入院校培训,有力地推动了军事教育工作的展开。邓小平指出,进行现代化战争,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天上、地下、陆上、水下,包括通信联络,都要懂得。在战争年代,人民解放军主要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那是最过硬的学习;在和平时期,就要从教育训练着手来提高干部战士的素质,提高军队战斗力。在没有战争的条件下,要把军队的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作为和平时期军队的经常性中心工作,这个原则要从制度上加以贯彻。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这一方针具体化,需要从两个方面去做。一方面是部队本身要提倡苦学苦练。部队要能打仗,靠提高政治觉悟,靠勤学苦练,从战士到干部都要苦练,从勤学苦练当中学本领。要根据现代战争的需要,学习现代化战争知识,学习诸军兵种联合作战。要通过学习、拉练、演习,增长各级干部的指挥能力和管理能力,战士则要学会怎样对付坦克、飞机等。军队的好传统、好作风,也要从苦练当中恢复和培养起来。同时,还要努力学习其他一些必要的政治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知识。另一方面是通过办学校来解决干部教育训练问题。为了提高干部的指挥水平、管理水平,增加他们的知识,要办好学校,包括各总部、各军兵种、各级的学校,都要办好。办学校,一是训练、选拔和推荐干部,起到集体政治部、集体干部部的作用。二是认真学习现代战争知识,不但高级干部要学,连排干部也要学,要使军队各级干部都懂得现代战争。三是恢复人民军队优良的传统作风。要在学校里培养这种作风,并把它带到部队,发扬光大。办好学校,首要的是选好办校的干部和教师。这些干部比部队现职干部还重要,要选最优秀的。其次是搞好教材。

(四) 重要保证是加强政治教育

邓小平同志结合时代特点,创造性地维护和发展毛泽东提出的政治工作是我军生命线的论断,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的“真正优势”和“看家本领”,强调“部队要加强政治教育”,[11]指出军校的教学活动除了军事训练外,主要是政治教育和开展党的工作,同时提出了部队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他说:“对我们军队来说,有坚定的信念现在仍然是一个建军的原则,仍然不能丢掉,这是中国自己的特点。”[12]二是党的方针政策尤其是基本路线教育,他告诫全党全军:“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13]三是服从国家建设大局教育,他指出军事教育要“紧密地配合这个大局,而且要在这个大局下面行动。”[14]实践证明,由邓小平倡导的军事政治教育,能够引导广大官兵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提高政治素质,使我军军事教育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五) 根本目标是全面提高现代军事人才素质

人是军队建设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军队人员素质的优劣是衡量军事教育质量高低的基本标志。在培养什么样的军事人才问题上,邓小平反复强调:革命化是第一位的,“军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主要工具。军队不搞好,军队干部不纯,祸害很大。”[15]良好的政治素质是军事人才的首要条件。其次,要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化战争的军事知识,特别是要“认真学习现代战争知识,学习诸兵种联合作战。不但高级干部要学,连排干部也要学,都要懂得现代化战争。”[16]同时,邓小平同志针对和平时期的特点,重点强调了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军队要搞得生动活泼些。只着眼于单位本身建设的需要是不够的,还要着眼于干部、战士转业复员到地方的需要。”[17]要求军队干部和战士既能打仗,又能搞社会主义建设,并指出:“培养军队和地方两用人才,也是个顾全大局的问题。”“军队培养两用人才,地方是欢迎的。”[18]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思想,是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在人才培养上的一个创造,军队增强了战斗力和凝聚力,也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有用人才。

三、 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的理论特色

(一) 时代性特色

任何理论思维都是时代的产物,任何伟大人物及其伟大思想的背后,都有与之相联系的深刻的时代背景。正是邓小平同志在立足于时代背景,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科学分析时代任务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要求,对军事教育的内容、方法、目标等作出恰当判断,提出一系列精粹的见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军事教育思想。如军事教育的内容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他认为,排兵布阵,勇敢善战是冷兵器时代的要求;小米加步枪时代则要懂得射击、刺杀、扔手榴弹;陆、海、空立体战时代就得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于是他反复强调:“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研究和解决任何问题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条件。”[19]要分析新的历史条件,要知道什么是新的历史条件。1978年,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一定要和实际相结合,要分析研究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20]

(二) 继承和发展并举的特色

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同志是我们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是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对毛泽东军事思想不仅是熟悉,更是有军事体验的,因此,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的各项内容都体现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光辉。如他在提出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时直接指出:“毛泽东同志就指出过,军队要办成一个大学校。在新的条件下,我们重新强调贯彻执行毛泽东同志的指示,显得特别重要。”[21]不仅如此,他还把毛泽东军事思想与不断的历史条件相结合,并在新的实践中加以丰富和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革命论断和构想,从这个意义上,邓小平新时期军事教育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教育思想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

(三) 显明的哲学特色

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不仅包括着一系列重要理论原则,而且包括许多方法论,从其基本内容,我们可以看出,邓小平在提出这些理论原则的同时,特别强调理论原则的具体化,相应提出了具体政策、具体措施、具体办法,切实地加以贯彻落实,认认真真解决问题。如他提出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接着就具体指出应采取两种措施——勤学苦练和办好军事院校,同时又分别指出具体实施办法和工作要求等。可见,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又是一本活的哲学教材,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和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军事思想论文篇8

根据上述对文化分析的理解,通过考察军事思想发展史,可以发现,在军事研究过程中,文化分析与经济分析一样,是人们观察和透视军事活动的一种古老的、同时又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方式。人类最初在神话中描述战争的进程,表达自己对战争的感受和领悟,这实质上就是一种朴素的文化分析。艺术、道德、宗教、科学等众多文化要素既是人们创造的精神成果,又是人们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军事活动的一个个独特视角。其中,道德和宗教与社会生活和军事活动的联系更为紧密,因而更为人们所关注,成为古代军事研究中文化分析的两个基本方面。从道德文化来看,早在商周之际,人们就开始考察道德与战争、军事之间的关系,从道德视野来解释军事活动中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以仁为胜”的战争指导思想以及“以礼治兵”的治军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思想体系的完善及其在社会生活和军事活动中的作用的增强,人们发现越来越多的诸如“仁、忠、孝、礼、信”等道德范畴点缀在军事研究成果的字里行间,展现着从道德视角剖析军事问题的认识传统。从宗教文化来看,早在阶级社会初期,人们就从宗教世界观出发,探讨战争的根源,提出了宗教战争根源论,这种观点成为夏、商、周三代占主导地位的理论观念,并对以后的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宗教分析在古希腊、古罗马也曾占据重要位置,并在中世纪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在中世纪,宗教神学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统治地位,宗教分析方法成为观察一切现象的基本认识形式。人们从宗教出发,解释战争的起源、根据以及军队建设的法则。长达两百多年的十字军战争、持续了一个半世纪之久的波兰条顿骑士团战争以及胡斯战争等都被视为宗教战争。对英法百年战争、意大利战争的分析也常常被纳入宗教视野。这种分析方式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直至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许多观点中找到其思想印记。如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以宗教为核心的文明冲突论”以及把“9·11事件”归结为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战争的观点,虽然在论述中运用了大量的现代社会材料,但从其思想实质来看,仍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中世纪的宗教分析方式。

可以看出,古代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有两个鲜明的特征:第一,从文化要素而不是从文化整体出发来分析和研究军事问题;第二,与经济分析或技术分析相比,文化分析常常被看成是考察和理解军事活动规律的更为根本的方法。这两个特征在近代特别是19世纪中叶以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从第一个特征的变化来看,近代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的主导倾向不是从文化要素而是从文化整体出发来观察和认识军事问题,即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分析。这种变化,从理论根源来看,与文化人类学的兴起密切相关。

粗略地说,文化人类学萌发于16世纪,形成于19世纪初叶。这门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文化整体来研究社会的发展历程、比较不同社会间的差异。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近代西方世界在地理大发现、殖民扩张、商业资本输出等一系列活动中,接触到了许多不同于他们的种族和民族,为了认识这些种族和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思维习惯,仅仅通过分门别类地分析该社会的神话、艺术或宗教等意识形式是难以达到的,它需要一种把这些文化要素统一起来的综合性概念及思维手段。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近代科学意义上的文化概念及文化分析方法,并把这一概念及方法运用于军事研究。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家卡·恩伯—梅·恩伯夫妇在其《文化的变异》一书中,就曾从文化视角分析和探讨战争问题,给人以诸多启示。美国的另一位文化人类学家罗思·本尼迪克特,则不仅注重对军事、战争进行文化分析,而且还运用其研究成果干预政府决策。她曾给美国政府递呈过“日本文化的一些类型”的调查报告,认为日本文化适合自我管理,而不宜采用直接军事占领的管理方式,这一建议对于战后美国选择管理日本的方式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她根据调查报告写成的《与刀》一书,也因此成为文化人类学名著,从文化视角分析战争、政治问题的力作。

从文化整体来观察和分析战争、军事的认识方式,在中国近代军事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运用。中国近代军事研究从方法论来看,经历了由技术分析向制度分析和文化分析的转换。在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时期,中国的官员、学者主要从技术、物质层面思考军事问题。中国在鸦片战争中之所以失败,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坚船利炮,于是有了“师夷之长技”的思想和洋务运动的实践。经过33年洋务运动的武装,我们有了坚船利炮,当时中国海军舰队的吨位占世界第七位,然而在甲午战争中又败给了排名第21位的日本舰队。这样,人们开始把思考的视角转向制度、文化层面,认为军事上的失败主要不在于技术及武器,而在于制度与文化。中国要想实现军事上的真正振兴,必须进行制度与文化的变革。这种从制度、文化层面对军事问题的透析,深受国学大师梁启超的赞赏。

从第二个特征的变化来看,近代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出现了一种越来越强的价值趋向,即不再把文化分析看成是观察和认识军事问题的最为根本的方法,而看成是多种方法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造成这种变化的理论根源是唯物史观的出现。在古代甚至近代,文化分析之所以被视为观察和认识军事问题的根本方法,原因在于,人们把文化看做是社会的灵魂和核心,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用这种历史观及以此为基础的文化分析来认识军事活动,不可能深刻地揭示军事活动的本质及规律。与唯心主义的文化史观不同,唯物史观从社会生产出发,揭示了社会的基本结构及发展动力。唯物史观认为,文化不是社会结构中的最本质的内容,它只是社会结构的一个基本层面,文化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只是社会合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科学地阐述了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为建立科学形态的文化分析奠定了基础。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科学形态的文化分析得以产生,成为人们正确认识军事活动的本质及规律的重要思想武器。

(二)

文化分析作为观察和认识军事活动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遭到了忽视和冷遇。从1949年至1978年间,我们没有出版过一本文化学或文化史著作,从文化视角考察军事的文章更是寥若晨星。按照庞朴同

志的说法,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片面地理解唯物史观,认为唯物史观只讲经济、政治,不讲文化。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中外文化交流的拓展和深化、文化在军事活动中的作用的日渐增强以及社会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也悄然复兴。这一时期,社会科学界、军事理论界曾围绕文化与军事的关系问题进行过一系列的主题讨论,主要涉及到以下内容。

一是文化与战争根源。这方面的讨论主要围绕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展开。亨廷顿把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划分为七大或文明,认为未来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这一观点几乎刺激了所有文明的神经,在许多国家引起了关于文化与战争根源问题的讨论。围绕这一论题,我国学者在几年内发表了数以百计的介绍、分析或批判性文章,表达了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考和立场。二是战略与思想文化。学者们讨论这一问题的视野非常宽广,既有对世界多元文化与多极战略格局的宏观思考,又有对国家军事战略与其民族文化关系的微观探析;既分析了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等一些美洲、欧洲国家传统战略思维形成和发展的文化根源,又探讨了印度、日本、东南亚各国等一些亚洲国家的文化传统对其战略思想的影响与作用;既思考了中国古代战略思维的特色及其文化因素,又剖析了战略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深厚的民族优秀文化底蕴。三是文化与新时期中国军事发展。学者们发表了大量文章,从不同侧面分析新时期文化与战斗力的提高、训练效能的增强、军事理论的创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等关系,阐述了军队建设中加强精神文明或先进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可见,90年代以来,文化分析已经成为军事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拓展和丰富了这一时期军事研究的内容及空间,而且对于推动未来军事研究的深化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文化分析有助于我们认清军事活动中科学文化的作用,准确地把握新时期军事发展的脉络及特征,并制定相应的策略与原则。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科学文化出现了迅猛发展的趋势。它催发了高技术的巨大进步以及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引起了军事活动的一系列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一些西方国家特别是在美国发展成为一场军事革命,从而给世界军事发展带来了广泛影响。在这场军事革命中,文化及技术不仅直接推动了武器装备的精确化、智能化及系统化发展,而且在编制体制、作战方式、军事理论、教育训练等各个方面的变革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军事领域的一系列变革正在引起军事形态的变化,尽管人们对这一新的军事形态尚未形成统一看法,如有的称之为信息化军事形态,有的称之为知识化军事形态、智能化军事形态,但人们都认识到当代科学文化及高技术的发展,是产生新的军事形态的基础。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战争》一书中认为,文化知识正在成为军事战斗力的核心资源,未来战争将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的、以各自的文化知识战略为指导的、以知识战士为作战主体的新型战争。可见,科学文化在当代军事变革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缺乏或忽视文化分析的视角,看不见或低估科学文化的作用,就难以全面认识当前军事发展的基本特征及趋势并做出科学的应对决策。

其次,文化分析有助于我们认清军事活动中思想文化的巨大作用及其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保持军队建设的正确方向。思想文化属意识形态范畴,是一定阶级、国家的政治意识及价值追求的理论反映。如果说科学文化带来了武器装备等因素的变革和进步,决定着军事活动的水平及效能的话,那么,思想文化则带来了军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变化,决定着军事活动的性质和方向。正因为思想文化在军事活动及军队建设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因而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并成为敌对双方相互对抗的“软肋”。考察近代以来的世界军事史可以发现,军事活动中思想文化的渗透与反渗透、扩张与反扩张始终是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国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斗争的一条重要战线,而且这种冲突与斗争随着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出台,经济全球化的展开以及文化交往的增多,呈现出越来越复杂、加剧的态势。美国的爱德华·萨义德在《东方主义》、《文化与帝国主义》等书中对这种思想文化冲突与对抗的景象作了详尽的描述与分析。这种状况要求我们坚持文化分析视角,大力研究新时期军队思想文化建设的特点及规律,切实加强思想文化建设,警惕和防止西方国家思想文化的渗透与侵略,保持我军建设的正确方向。

第三,文化分析有助于我们反对军事认识中的“唯武器论”思潮,认清和发扬我军注重先进文化武装的优良传统,增强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信心和效能。在冷战之后的几场局部战争中,高技术武器装备显示了巨大威力。它使各国更加注重武器装备建设,同时也为“唯武器论”思潮的复苏提供了契机。在美国军事革命的讨论中,有一批颇有影响的“新技术论者”。他们把战争的胜负归结为武器的质量及武器装备系统的优化程度。这种观点在我国军事认识中也有所反映,认为我军武器装备落后,在未来战争中难以取胜,因而对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信心不足。我们承认,先进武器在战争中具有重大作用,但先进武器只有与掌握了先进科学文化及技术、先进的思想文化的军人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并保持正确的使用方向。战争从来就不仅仅是武器与武器之间的对抗,而是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综合力量之间的较量。我军具有在注重发展武器装备的同时,注重文化建设并用先进文化武装官兵夺取胜利的优良传统。坚持文化分析,对于认清和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反对军事认识中的“唯武器论”思潮,在大力发展先进武器的同时,加强文化建设,提高综合实力,做好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三)

十几年来,我们在对军事问题进行文化分析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推进了军事研究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有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第一,从文化分析的理论基础来看,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文化分析方法论研究,不断总结马克思主义者运用科学的文化分析方法研究、解决军事问题的宝贵经验和理论成果。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也是科学的历史认识方法论。这一方法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经济分析、政治分析方法,同时也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分析的思想。马克思主义不仅创立了科学形态的文化分析方法,而且还运用这种方法研究和认识军事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成果。恩格斯关于文化素质与军队战斗力之间关系的分析,列宁关于建立一支有文化的军队的论述,关于进行战争中的政治文化动员的思想,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与军队建设关系的论述,以及关于大力发展先进文化确保打赢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论述等,对文化在军事活动中的地位及作用作出了科学说明。他们的研究视域非常广阔,涉及到文化分析的必要性、文化分析的基本原则、文化与战争动因、文化与军事力量、文化与军事战略构想、文化与军队建设、文化与军事理论创新、文化与作战指导、文化与作战方式等许多方面。认真挖掘、系统总结这些思想,既是军事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对于我们坚持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而在这方面我们的研究显然是不够的,需要进一步加强。

军事思想论文篇9

根据上述对文化分析的理解,通过考察军事思想发展史,可以发现,在军事研究过程中,文化分析与经济分析一样,是人们观察和透视军事活动的一种古老的、同时又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方式。人类最初在神话中描述战争的进程,表达自己对战争的感受和领悟,这实质上就是一种朴素的文化分析。艺术、道德、宗教、科学等众多文化要素既是人们创造的精神成果,又是人们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军事活动的一个个独特视角。其中,道德和宗教与社会生活和军事活动的联系更为紧密,因而更为人们所关注,成为古代军事研究中文化分析的两个基本方面。从道德文化来看,早在商周之际,人们就开始考察道德与战争、军事之间的关系,从道德视野来解释军事活动中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以仁为胜”的战争指导思想以及“以礼治兵”的治军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思想体系的完善及其在社会生活和军事活动中的作用的增强,人们发现越来越多的诸如“仁、忠、孝、礼、信”等道德范畴点缀在军事研究成果的字里行间,展现着从道德视角剖析军事问题的认识传统。从宗教文化来看,早在阶级社会初期,人们就从宗教世界观出发,探讨战争的根源,提出了宗教战争根源论,这种观点成为夏、商、周三代占主导地位的理论观念,并对以后的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宗教分析在古希腊、古罗马也曾占据重要位置,并在中世纪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在中世纪,宗教神学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统治地位,宗教分析方法成为观察一切现象的基本认识形式。人们从宗教出发,解释战争的起源、根据以及军队建设的法则。长达两百多年的十字军战争、持续了一个半世纪之久的波兰条顿骑士团战争以及胡斯战争等都被视为宗教战争。对英法百年战争、意大利战争的分析也常常被纳入宗教视野。这种分析方式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直至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许多观点中找到其思想印记。如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以宗教为核心的文明冲突论”以及把“9·11事件”归结为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战争的观点,虽然在论述中运用了大量的现代社会材料,但从其思想实质来看,仍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中世纪的宗教分析方式。

可以看出,古代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有两个鲜明的特征:第一,从文化要素而不是从文化整体出发来分析和研究军事问题;第二,与经济分析或技术分析相比,文化分析常常被看成是考察和理解军事活动规律的更为根本的方法。这两个特征在近代特别是19世纪中叶以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从第一个特征的变化来看,近代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的主导倾向不是从文化要素而是从文化整体出发来观察和认识军事问题,即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分析。这种变化,从理论根源来看,与文化人类学的兴起密切相关。

粗略地说,文化人类学萌发于16世纪,形成于19世纪初叶。这门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文化整体来研究社会的发展历程、比较不同社会间的差异。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近代西方世界在地理大发现、殖民扩张、商业资本输出等一系列活动中,接触到了许多不同于他们的种族和民族,为了认识这些种族和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思维习惯,仅仅通过分门别类地分析该社会的神话、艺术或宗教等意识形式是难以达到的,它需要一种把这些文化要素统一起来的综合性概念及思维手段。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近代科学意义上的文化概念及文化分析方法,并把这一概念及方法运用于军事研究。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家卡·恩伯—梅·恩伯夫妇在其《文化的变异》一书中,就曾从文化视角分析和探讨战争问题,给人以诸多启示。美国的另一位文化人类学家罗思·本尼迪克特,则不仅注重对军事、战争进行文化分析,而且还运用其研究成果干预政府决策。她曾给美国政府递呈过“日本文化的一些类型”的调查报告,认为日本文化适合自我管理,而不宜采用直接军事占领的管理方式,这一建议对于战后美国选择管理日本的方式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她根据调查报告写成的《与刀》一书,也因此成为文化人类学名著,从文化视角分析战争、政治问题的力作。

从文化整体来观察和分析战争、军事的认识方式,在中国近代军事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运用。中国近代军事研究从方法论来看,经历了由技术分析向制度分析和文化分析的转换。在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时期,中国的官员、学者主要从技术、物质层面思考军事问题。中国在鸦片战争中之所以失败,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坚船利炮,于是有了“师夷之长技”的思想和洋务运动的实践。经过33年洋务运动的武装,我们有了坚船利炮,当时中国海军舰队的吨位占世界第七位,然而在甲午战争中又败给了排名第21位的日本舰队。这样,人们开始把思考的视角转向制度、文化层面,认为军事上的失败主要不在于技术及武器,而在于制度与文化。中国要想实现军事上的真正振兴,必须进行制度与文化的变革。这种从制度、文化层面对军事问题的透析,深受国学大师梁启超的赞赏。

从第二个特征的变化来看,近代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出现了一种越来越强的价值趋向,即不再把文化分析看成是观察和认识军事问题的最为根本的方法,而看成是多种方法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造成这种变化的理论根源是唯物史观的出现。在古代甚至近代,文化分析之所以被视为观察和认识军事问题的根本方法,原因在于,人们把文化看做是社会的灵魂和核心,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用这种历史观及以此为基础的文化分析来认识军事活动,不可能深刻地揭示军事活动的本质及规律。与唯心主义的文化史观不同,唯物史观从社会生产出发,揭示了社会的基本结构及发展动力。唯物史观认为,文化不是社会结构中的最本质的内容,它只是社会结构的一个基本层面,文化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只是社会合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科学地阐述了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为建立科学形态的文化分析奠定了基础。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科学形态的文化分析得以产生,成为人们正确认识军事活动的本质及规律的重要思想武器。

(二)

文化分析作为观察和认识军事活动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遭到了忽视和冷遇。从1949年至1978年间,我们没有出版过一本文化学或文化史著作,从文化视角考察军事的文章更是寥若晨星。按照庞朴同志的说法,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片面地理解唯物史观,认为唯物史观只讲经济、政治,不讲文化。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中外文化交流的拓展和深化、文化在军事活动中的作用的日渐增强以及社会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也悄然复兴。这一时期,社会科学界、军事理论界曾围绕文化与军事的关系问题进行过一系列的主题讨论,主要涉及到以下内容。

一是文化与战争根源。这方面的讨论主要围绕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展开。亨廷顿把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划分为七大或文明,认为未来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这一观点几乎刺激了所有文明的神经,在许多国家引起了关于文化与战争根源问题的讨论。围绕这一论题,我国学者在几年内发表了数以百计的介绍、分析或批判性文章,表达了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考和立场。二是战略与思想文化。学者们讨论这一问题的视野非常宽广,既有对世界多元文化与多极战略格局的宏观思考,又有对国家军事战略与其民族文化关系的微观探析;既分析了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等一些美洲、欧洲国家传统战略思维形成和发展的文化根源,又探讨了印度、日本、东南亚各国等一些亚洲国家的文化传统对其战略思想的影响与作用;既思考了中国古代战略思维的特色及其文化因素,又剖析了战略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深厚的民族优秀文化底蕴。三是文化与新时期中国军事发展。学者们发表了大量文章,从不同侧面分析新时期文化与战斗力的提高、训练效能的增强、军事理论的创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等关系,阐述了军队建设中加强精神文明或先进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可见,90年代以来,文化分析已经成为军事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拓展和丰富了这一时期军事研究的内容及空间,而且对于推动未来军事研究的深化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文化分析有助于我们认清军事活动中科学文化的作用,准确地把握新时期军事发展的脉络及特征,并制定相应的策略与原则。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科学文化出现了迅猛发展的趋势。它催发了高技术的巨大进步以及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引起了军事活动的一系列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一些西方国家特别是在美国发展成为一场军事革命,从而给世界军事发展带来了广泛影响。在这场军事革命中,文化及技术不仅直接推动了武器装备的精确化、智能化及系统化发展,而且在编制体制、作战方式、军事理论、教育训练等各个方面的变革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军事领域的一系列变革正在引起军事形态的变化,尽管人们对这一新的军事形态尚未形成统一看法,如有的称之为信息化军事形态,有的称之为知识化军事形态、智能化军事形态,但人们都认识到当代科学文化及高技术的发展,是产生新的军事形态的基础。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战争》一书中认为,文化知识正在成为军事战斗力的核心资源,未来战争将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的、以各自的文化知识战略为指导的、以知识战士为作战主体的新型战争。可见,科学文化在当代军事变革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缺乏或忽视文化分析的视角,看不见或低估科学文化的作用,就难以全面认识当前军事发展的基本特征及趋势并做出科学的应对决策。

其次,文化分析有助于我们认清军事活动中思想文化的巨大作用及其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保持军队建设的正确方向。思想文化属意识形态范畴,是一定阶级、国家的政治意识及价值追求的理论反映。如果说科学文化带来了武器装备等因素的变革和进步,决定着军事活动的水平及效能的话,那么,思想文化则带来了军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变化,决定着军事活动的性质和方向。正因为思想文化在军事活动及军队建设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因而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并成为敌对双方相互对抗的“软肋”。考察近代以来的世界军事史可以发现,军事活动中思想文化的渗透与反渗透、扩张与反扩张始终是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国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斗争的一条重要战线,而且这种冲突与斗争随着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出台,经济全球化的展开以及文化交往的增多,呈现出越来越复杂、加剧的态势。美国的爱德华·萨义德在《东方主义》、《文化与帝国主义》等书中对这种思想文化冲突与对抗的景象作了详尽的描述与分析。这种状况要求我们坚持文化分析视角,大力研究新时期军队思想文化建设的特点及规律,切实加强思想文化建设,警惕和防止西方国家思想文化的渗透与侵略,保持我军建设的正确方向。

第三,文化分析有助于我们反对军事认识中的“唯武器论”思潮,认清和发扬我军注重先进文化武装的优良传统,增强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信心和效能。在冷战之后的几场局部战争中,高技术武器装备显示了巨大威力。它使各国更加注重武器装备建设,同时也为“唯武器论”思潮的复苏提供了契机。在美国军事革命的讨论中,有一批颇有影响的“新技术论者”。他们把战争的胜负归结为武器的质量及武器装备系统的优化程度。这种观点在我国军事认识中也有所反映,认为我军武器装备落后,在未来战争中难以取胜,因而对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信心不足。我们承认,先进武器在战争中具有重大作用,但先进武器只有与掌握了先进科学文化及技术、先进的思想文化的军人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并保持正确的使用方向。战争从来就不仅仅是武器与武器之间的对抗,而是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综合力量之间的较量。我军具有在注重发展武器装备的同时,注重文化建设并用先进文化武装官兵夺取胜利的优良传统。坚持文化分析,对于认清和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反对军事认识中的“唯武器论”思潮,在大力发展先进武器的同时,加强文化建设,提高综合实力,做好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三)

十几年来,我们在对军事问题进行文化分析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推进了军事研究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有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军事思想论文篇10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党在领导中国进行革命建设以及改革的进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处理中国军事问题,在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独创性的军事指导理论。这些理论包括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以及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等。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创新发展,是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军事领域的具体运用和展开,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为在新的起点上不断开创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局面提供了理论指南。

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相联系,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随着革命实践及时代要求的转变,我党逐步形成了以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代表的军事指导理论。这些成果,即是我党独立自主地探索军事发展道路的理论结晶,也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三次历史性飞跃的巨大成就。这三大军事理论成果形成的历史条件不同,回答和解决的历史课题也迥然相异,构成了既一脉相承又不断创新发展的科学思想体系。

在中国现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军事思想是在战争与革命背景下产生的最杰出、最有代表性的军事思想,是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意义在于:建立和缔造了党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下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历史任务的军事指导理论及优良军事传统。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也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军事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运用和发展,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军队和国防建设的根本依据和指导方针。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邓小平军队建设思想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最重要的军事思想。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适应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下做出的新的历史贡献,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军事思想的代表之作。

近年来,以同志为主席的党中央、中央军委高举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军,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兵之路,不断取得新的成效。新世纪,我国处在实现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矛盾多发期,既有机遇也有风险。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华民族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开始了又一次新长征。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我军肩负着为国家生存和发展提供强有力安全保障的历史重任,进一步增强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能力是我军义不容辞的义务。胡主席准确把握国家发展的历史方向,提出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忠实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并努力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与国家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军事力量。

从历史来看,以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以及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指引我们成功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新路子。这一切成果都和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大众化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大众化工作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时就开始了。军事思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结合上述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指导问题,尤其是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建立以农民为主体的军队,实行积极防御和灵活运用战略战术,以及在人民民主条件下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等重要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宝库中具有中国特色的第一笔财富。

军事思想,是“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以及军事领域一般规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就其军事思想主要内容来看,战争观和方法论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物质观、阶级观点和方法、形式与内容的观点和方法、一般与个别的观点和方法、历史的观点和方法以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等作为哲学依据;人民战争思想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原理、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人性理论、需要和利益理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先进性理论、矛盾规律、质量互变规律等作为哲学依据;人民军队思想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学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唯物史观、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等作为哲学依据;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主要是以矛盾规律、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原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质量互变规律等作为哲学依据;国防建设思想主要是以矛盾特殊性原理、内因与外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机器学说等作为哲学依据;军事辩证法思想主要是以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哲学依据。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构成军事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军事思想的所有具体理论,都不是片面、单纯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中的某一具体原理,而是在对马克思主义有了全面、系统掌握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重点地运用了某些原理。

军事思想论文篇11

长期以来,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各高校已经开始普遍重视军事课教学研究,将军事课纳入教学计划,设为必修课,对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国防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精神和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学习掌握现代军事知识,磨练意志、增强体质,提高组织纪律性和战胜困难的信心与能力,具有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为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充分发挥军事课教学效果的广泛影响, 对军事课教学组训模式进行探索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1 构建军事理论课堂讲授体系,完善军事理论教学

目前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两个:一是课堂讲授内容不规范;二是理论与实际脱节。军事理论教学中存在的这两个根本性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指导思想的贯彻,很难真正实现它本身所应达到的目的和要求,任其发展下去,不仅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果,而且会使军事理论课失去其应有的生命力。这就是提出构建规范、完善的军事理论课课堂讲授体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所在。

1.1 构建军事理论课课堂讲授体系的根本目的和原则

构建军事理论课课堂讲授体系的根本目的,是要根据军事理论课的教学目的 和要求,规范课堂讲授内容,即明确规定对教材中的基本内容应该重点讲什么,不讲什么,对不断变化的军事形势和学生国防意识方面出现的新问题应该讲什么,怎么讲,从而把对教材内容的取舍和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予以明确划定,把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导思想真正落到实处。

为实现上述目的,构建军事理论课堂讲授体系必须遵循“精”、“新”、“近”的原则。所谓“精”,就是对教材内容在科学概括和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抓住重点,提取精华,少讲、精讲。提出这一问题的基点在于:军事理论课的内容,就一般而言,学生在自学阅读上不存在文字和理解上的障碍,教材上的基本理论学生基本上能够自己解决。因此,教官讲课无须面面俱到,许多内容可以通过简单提示、引导、布置思考题等多种方式,由学生自己解决。如果对基本理论部分面面俱到,费时太多,必然影响对战例和现实问题的分析讲解。因为课时是有限的,如:军事高技术课题如果过于追求理论和技术问题,就很难突出重点,对其在军事上应用及战例和现实问题的分析也只好一带而过。所以必须减少对基本理论和纯技术的讲解,以便腾出时间来研讨军事中的应用等现实问题,这不仅是贯彻教学指导思想,加强教学针对性和现实性的需要,也是减少重复,解决照本宣科,提高教学效果的需要。

所谓“新”,就是要始终关注国际国内军事形势、热点的新变化及学生国防意识的新发展,要运用国防的基本理论来分析研究高技术战争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这就是说,作为军事理论教官,无论是研究还是讲授军事理论,都一定要着眼于对现实和未来的发展。军事理论课如果离开现实和未来的发展,静止地、孤立地研究和讲授军事有关理论和技术,如在讲授“孙子兵法”时,把其理论同现代战争的情况割裂开来,那就失去了它的本来意义,是无法使学生受到教育的。因此,军事理论课的讲授体系中、必须有相当份量的研究分析现实问题的新活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它的生机和活力,才能使其充满时代气息。

所谓“近”,就是贴近学生的思想脉搏、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军事理论课以培养学生国防意识、爱国主义精神等为目的,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转变人的思想,提高人的觉悟为重点。据此,我们必须强化军事理论课的思想性和育人功能,把分析和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作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军事理论教官讲课,决不能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离开学生思想放空炮。成功的军事理论课,应该是从解决学生现实的国防观念问题出发,结合国家安全形势和军事高技术的发展等问题讲理论,运用战例、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等,开启学生的思想闸门,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达到触动思想,消除疑云,提高认识的目的。规范、完善的军事理论课课堂讲授体系,在联系学生思想实际的内容份额和时间比例上应有充分的体现,而且对联系思想实际的基本方面和主要问题。要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联系实际、转变学生思想的教学指导思想落到实处。

1.2 军事理论课课堂讲授体系的基本框架

军事理论课课堂讲授体系,在内容构成上应包括两部分,教材上的基本理论和联系实际的新活内容。为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和规范课堂教学,将这两部分内容具体分解为三大板块:基本理论概述、重点难点讲解、现实问题分析。即每一个课题教学内容相对地分解成三大板块,然后根据各个板块的不同特点和要求来实施课堂教学。

理论概述部分要突出简明的特点,它是一个课题的纲目,根据理论逻辑,理清思路,概括和浓缩基本问题,勾画出这一课题的基本框架,为学生理解提供一个基本线索。同时给学生一块有关这一课题内容的“压缩饼干”,使其对这一课题有一个简明、清晰的概念。讲解这一部分的要求是:逻辑要清楚,讲述要扼要,概括要准确。

重点难点部分要突出深透的特点,这是课题的主干。为使学生对课题的一些重要观点和其中的难点问题系统、深入、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和自身的思想问题。这就要求教官在讲授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做到深入浅出,分析透彻,注重诱导。

联系实际的主要特点是新活,所谓“新活”是指教材上没有直接反映出来的,但与课题有密切联系、对学生思想发展有密切关系的现实军事热点和思想认识问题。为使军事理论课达到强化学生国防意识目的,这部分内容应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准确把握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找准切入点,充分说理,循循善诱,真正把它讲活、讲好。也就是帮助和引导学生,通过课题的讲解,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高认识,转变思想。

2 围绕质量效益抓融合,创新军事技能训练模式

当前,普通高校与中学的军事技能训练模式缺乏纵深的延续,高校军事技能训练模式陈旧,大都是对中学军事技能训练内容的重复,已经不适应新时期的形势要求。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的知识甚至要比军事课教学训练的内容还要丰富,传统的军事技能训练模式对大学生越来越缺乏吸引力。因此,军事技能训练模式必须改革创新。

学生军事技能训练模式的确定既要依据培训目标,又要考虑现实条件。我国学生军事技能训练模式,经过二十多年探索,逐步趋向科学和规范,但仍需不断完善与发展。汶川大地震,也给学生军事技能训练模式创新提供了新的课题。我国的《兵役法》也规定,经过军训的大学生是预备役军官的重要来源,他们除应具备基本的军事技能外,还应该掌握重大灾害应急避险等知识和技能。因此,军事技能训练必须走军地融合式发展的道路。

一是坚持“军事技能”与“应急能力”相融合,强化学生应付突发事件能力。军事技能训练模式应出于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把非战争军事行动内容充实进来,使学生在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理论、军队和国防建设新的使命任务、军队和国防动员系统担负多种任务、多项职能的了解和认同的同时,通过应急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掌握应急情况下行动的基本原则、程序、动作要领,同时结合野外生存训练内容,根据各学校实际条件,开展自救、互救、紧急避险、遇险情况下生存等训练和演练。

二是坚持军事教学训练与地方院校特点相融合,增强军事技能训练的针对性。紧紧抓住军事技能训练这一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平台,坚持训用一致原则,结合学校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军地对口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训练,使军事技术与民用技术相接、相纳、相融。特别是对与军事斗争紧密相关的专业,如:通信、计算机、生物学、医学、电子信息、工程机械等专业,可结合课程增加军事信息技术、三防、战场救护、电子对抗等应用科目的内容,并安排必要的演练,使学生能够更多地学习和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军事知识和技能,储备更多的后备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实战应用能力,一旦需要就能在最短时间内形成战斗力。

三是坚持基地轮训与校内帮训相融合,切实保证训练的有效落实。随着军事课深化与普及,技能训练缺场地、缺器材,以及帮训教官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制约了按纲施训的落实。为此,可通过科学计划、融合现有资源、灵活施训等缓解这一矛盾,逐步走出校内帮训与基地轮训的组训路子。

四是坚持军事训练育人与环境育人相融合,广泛开辟军事技能训练新途径。充分利用历史人文景观、战斗英雄事迹,力求将红色文化育人融入军事技能训练,向学生讲传统故事、战斗故事,用战例激发学生军事技能训练热情;利用军地信息技术装备,增加信息作战样式等内容,如电子战、网络战、黑客战、指挥控制战、精确打击战、计算机空间战等;有条件的学校还结合部队每年组织的紧急动员演练、防汛抢险演练、应付突发事件演练和民兵预备役部队综合性实战演习,组织大学生进行实地观摩和锻炼。

3 注重军事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军事教师能力素质

军事教师是军事课的骨干力量,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军事课的质量和效益。我们贯彻以人为本理念,不断加强军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抓选配打基础,抓培训强素质、抓管理硬作风、抓制度留人才,使军事教师队伍素质不断得到强化,军事课教学训练水平稳步提升。

军事思想论文篇12

《中国人民院校教育条例》第六条明确规定:“院校教育必须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思想政治建设要摆在军队院校各项建设的首要位置,保持坚定的政治方向。”这一规定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军校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为加强院校的思想政治建设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所谓军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军校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员进行以政治立场、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育活动。

一、军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在军队中进行的思想引导和理论武装工作,是我们党对人民军队实施思想政治领导的最基本途径,是加强部队全面建设、完成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这是对我军思想政治教育地位作用的高度概括,是总结我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得出的基本结论。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成立之初,就建立了一套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团结官兵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始终贯穿于我军的各项建设之中,为军队全面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在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人民军队的建军宗旨、提高战斗力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是军队院校的生命线,要重视从思想上、政治上建设军队院校,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院校各项建设的首位。要始终坚持以德育为先,把提高学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作为第一项任务来抓。

军校历来是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重要基地,军校学员作为我军未来人才方阵构成的核心,其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关系着我军建设的成败,因而,着眼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军校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出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是加强我军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措施。从教育实践看,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得到加强并取得实效,关键在于能否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军校学员的思想脉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主动性,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

二、当前军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继续深化,经济全球化,中国与外界的交往日益广泛,新技术如移动通信、网络等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新军事革新的到来等,都使我军建设面临着全新的社会历史环境。新的社会历史环境不可避免地给当代军校学员的思想打下深刻的时代烙印,使其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也为军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军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着明显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还不够丰富,难以适应学员的思想特点

虽然教育已经跳出了过去“一块黑板一支笔,一份报纸念到底”的旧模式,但教育手段还是比较单一,没有充分吸收现在科技的成果,没有用好社会教育资源,教育还是相对封闭。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效性不强,难以满足学员的心理需求

从当前的形势来看,军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教育内容没有及时更新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滞后性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及教育对象的需求。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不强,难以适应学员的成长规律

军校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抓住军校学员成长规律,忽略了军校的自身特点,对学员在日常生活中关心的热点、难点、社会民生等问题没有及时解答,思想政治教育空洞无力,缺乏说服力。

三、加强军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针对军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并逐步解决,笔者认为,应该从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队伍三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拓宽教育内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提升教育效果

当代军校学员是充满朝气和活力的一代,他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他们为核心,突出教育的针对性。一是把党的创新理论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军校的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军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它不仅是提高学员思想政治素质的基本途径,而且也是做好军校各类人员思想工作的重要形式。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总书记加强军队和国防建设一系列重要指示作为重要内容,有计划地开设新课程。二是加强形势政策教育,提高学员的政治敏锐性。形势政策教育主要是学习理解国内外大事和时事政策,学习党中央、中央军委决策部署和上级有关指示精神,学习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要求。要紧紧抓住国内外重大事件发生,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出台,军队重大改革举措实施的契机,及时组织传达上级指示精神,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形势任务,增强政治敏锐性。三是重视人文知识教育,加强心理疏导。军校学员不仅应该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素质,而且还要有厚实的人文底蕴,单一的素质结构将难以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人文素质对获取知识,完善人格,启迪思维,增强创新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在现有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人文课程,丰富完善教学内容。另外,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军校学员思想的严重问题,因此加强学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咨询与疏导,已刻不容缓。

(二)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增强教育的有效性,提高教育质量

有效的方式方法是确保军校思想政治工作任务完成的基本条件。从军校实际出发,结合《中国人民思想政治教育大纲》的要求,军校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采取理论学习、经常性思想教育和重大主题教育等形式。

1.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军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政治理论课教学。院校各级党组织均应确立以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主渠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功能,努力协调政治理论课教学、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和重大主题教育等各渠道之间的关系,建立以政治理论课为轴心的各教育渠道相互沟通的机制。要及时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时事政策教育纳入政治理论课教学,通过系统教育灌输,打牢学员思想理论根基。要把重大主题教育内容作为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点显现出来,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回答解决学员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2.发挥好学员队做学员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作用

学员队是院校组织教学的基本单位,院校的活动一般都是以学员队为基本教学单位组织实施的。学员队是教与学相结合的媒介,因而,学员队应该在学员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主体作用。学员队要及时分析掌握学员思想动态,认真落实好上级统一部署安排的各项教育,同时要采取多种形式抓好经常性的教育引导,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员的学习生活中。学员队要广泛地进行随机教育,根据学院的工作任务和学员的思想变化,随时随地进行谈心交心、一事一议、现场鼓动等教育。学员队思想政治教育还要注重与党团活动相结合,统筹安排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团活动,把教育的内容、要求融入到党团活动中。同时学员队要深入细致地做好经常性思想工作,及时解决遇到的现实思想问题,使经常性思想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衔接起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3.合理利用学院组织的各种重大活动进行教育激励

学院可以通过组织入伍、入党宣誓,开展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庆典活动,举行升旗、授装、授衔等仪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引导官兵强化政治意识、军人意识和荣誉意识。学院还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如读书演讲、文艺演唱等,用优质的教育资源及各种文化设施,激励教育学员。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也是一种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通过宣传先进典型事迹,剖析反面典型教训,典型引导与思想启发相结合,让学员分清荣辱、是非、美丑界限,养成良好的军营风气。

4.利用好网络媒体手段,用新闻舆论引导学员

通过全军政治工作网和学院的校园网,开办“网上党校”、“网上团校”,开展思想互动、网上学习交流、嘉宾访谈、文化娱乐等活动,增强教育的覆盖面和时效性。组织学员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新闻,观看优秀影视节目,开展读报评报、新闻点评和影视评介等活动,运用大众传媒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总之,军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运用网络互动性强的特点,不断创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

(三)建设高水平的军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提高教育水平

高水平的军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军校搞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障。院校要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选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建立完善军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整套培养制度,还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考核工作。

军事思想论文篇13

一、高校人文教育缺失

近代以前,我国传统教育模式都是以人文教育为主。封建正统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思想讲究“修齐治平”,其目的是最终能够“化成天下”,达到“至善”的境界。20世纪以来,随着西学东进的进程,科学教育逐渐成为中国高校教育的中心,人文教育被忽略、挤压。

(一)大学教育功利化导致人文教育缺失

中国教育的传统是人文教育,但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高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由,急剧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产生出一系列新的人才培养方法。就总体而言,在这些新模式、新方法中,人文教育处于被忽视的地位。高校盲目追求人才创造社会价值的能力,而忽视了人对自我的精神追求及人性的培养。从教育者到被教育者都从实用主义角度审视大学,使得大学教育功利化,必然就会导致人文教育的缺失。为了使人才能快速地适应社会需求,能更多地创造社会财富,高校对人才的教育更注重知识、技术和能力的培养,精神层面的教育则欠缺很多。最终大学教育演化为一种人的劳动能力的培养,偏离了大学教育的初衷——培养完整的人。正如有学者所说的,高等教育“在适应论或工具论理念的支配下,逐步遮蔽其本质,在实践中走向了偏狭”。

(二)人文教育中人文性的丧失与科学教育中科学精神的缺失

人文教育中人文性的丧失,主要是指人文教育科学化的问题。随着国家对大学人文教育重视程度的增加,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一些人文公共课程。但是,开设人文课程并不等于人文教育取得长足发展。很多人文课程教学内容过分强调逻辑化,教学过程程式化,教学方法机械化。整个人文课程为“唯理性教学模式”,偏重于智力教育、知识灌输、推崇能力,重视培养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和逻辑思维能力,忽视情感、态度、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

科学教育中科学精神的缺失。20世纪以来,一方面我国科学主义盛行,一方面我国却很少出现科学领域具有卓越地位的大师。究其缘由,在于科学教育的不完备。完备的科学教育应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科学知识与方法一直是我国大学教育的主旋律,但是科学精神却长期不受重视。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批判的理性,是科学精神的核心,而用功利化的视角看待科学,只能看到具体层面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却永远也看不到抽象层面的科学精神。

二、高校军事课的人文特征

在我国高校,人文教育主渠道是人文课程。同时,非人文课程同样具有人文教育功能。根据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2006年修订版)之规定,我国高校的军事课包括军事理论课和军事技能课,这两门课程都具有很强的人文特征。

(一)军事技能课的人文特征

军事技能课是目前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途径。军事技能课采取在校内集中组织实施或在训练基地分批轮训的形式。军事技能课主要包括条令条例教育与训练、轻武器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和综合训练。通过军事技能课使大学生了解掌握手中武器装备、技术器材工作原理及性能,增强组织纪律性,熟悉相应的战斗动作等。除此之外,军事技能课还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团队协作能力,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简单来说,军事技能课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体质锻炼、军事技能教育和思想意识教育。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军事技能课的人文特征主要体现在思想意识教育过程中,在军事技能课中,学生可以得到成功的欢乐,失败的痛苦等全方位的情感体验,学生们的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能得到极大的锻炼。

(二)军事理论课的人文特征

相对于军事技能课,军事理论课的人文特征表现更为突出。首先,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人文特征。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包含五大部分,即中国国防、军事思想、战略环境、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这五部分,每一部分内容都有一定的人文特征。例如,中国国防中的国防历史,军事思想中的不同思想流派,战略环境中战略思想,军事高技术中的科学哲学与战争哲学,信息化战争中的战争形态与国防意识转变等等,这些内容都是以人文的视角,深层次挖掘教学内容的切入点。其次,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方式有很强的人文教育特点。军事理论课思想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教育者要带领学生对人类的各种矛盾冲突进行反思,反思利益冲突、宗教冲突、族群冲突、价值观念冲突等等。在反思的基础上,形成学生自己的价值观和历史责任感。用这种“提出——分析——反思——形成观念”的方式来教育学生,远比传统的理论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有效的多。最后,贯穿军事理论课的爱国主义思想需要深层次的人文解读。高校军事课程的核心思想,就是爱国主义思想。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爱国主义教育从学前教育一直延续到大学教育。大学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本质是一样的,但显然大学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具有更高的层次。大学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是一种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信仰教育。所谓“理性”,就是大学生应该能够更深层次把握事物本质,并且理智对待。所谓“信仰”,就是指大学生牢牢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且能积极地履行自己的责任。以人文的角度去解读这个深层次的爱国主义,更容易帮助学生确立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意识。

三、高校军事课的人文教育功能

正是由于人文教育是如此重要,也由于军事课自身有鲜明的人文特征,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军事课有很丰富的人文教育功能。

(一)心理层面:人格健全,思想独立

健全的人格包含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高校军事课,主要是军事技能课,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身体(生理)基础。同时军事课为学生提供的心理锻炼、意志品质培养、独立的思想的养成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军事技能课中,通过各种艰苦的训练,磨砺大学生个人品质;通过各种任务的设定,锤炼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通过各种竞赛,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等。在军事理论课中,通过学习军事思想,奠定了学生的思想基础;通过学习战略环境,引领学生自主分析我国周边安全环境;通过学习信息化战争,让学生在驾驭所学知识基础上,探讨信息化战争对人本身和国家本身带来的挑战。

此外,军事课的教学内容中,几乎涵盖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全部领域。如此宽广的知识面,对丰富学生头脑,完善知识结构,进而培养他们自主思考的能力和习惯,都有着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优势。

(二)认识层面:反思能力

军事课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一定要培养学生反思的能力,这种反思能力是建立在思想独立的基础上,以批判精神为指导,对事物的本质进行剖析,进而对事物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位。历史是一部教科书,人类的历史从一定角度讲,就是一部战争史。以史为鉴,学习人类的战争史,不是简单地记住它,而是要学会反思,反思人类历史上的战争。军事课中,对战争史、军事思想涵盖古今的评析,对种类繁多的军事理论横跨东西的对比论证,无不是在引导学生反思战争与人、战争与社会、战争与国家、战争与民族的关系。通过学习,学生对人的本质、社会的本质、国家的本质、战争的本质都有一个新的、深层次的思考与认识。让学生体味到人生之苦、社会之复杂、国家之忧患、战争之危险,使学生珍爱生命、尊重他人、肩负起社会责任、承担起历史使命。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学会反思能力,同时运用反思能力进一步加深理论学习。反思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能力,与文化知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同时,在反思人类历史和反思人类历史上的战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不断追求真理。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