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军事心理学论文

摘要:值得深入探讨的是,这些统计学文献讨论了误差控制、调节与中介变量以及多重回归等统计学问题,从严格意义上讲并不属于军事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它们的被引用次数如此之高,主要是因为它们构成了人事选拔测验、士兵问题调查等军事心理学主要研究问题的方法学基础。
军事心理学论文

军事心理学论文:知识图谱在军事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以ISI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2004年至2013年近10年间的16400篇文献为原始数据,应用知识图谱工具CiteSpaceⅢ,绘制国际军事心理学研究的知识结构框架图与发展进程谱,挖掘军事心理学领域的高学术影响力期刊、作者与文献,描绘军事心理学研究在不同时期的热点问题与前沿趋势。结果显示:近十年来,军事心理学以临床和作战两大分支为研究主线,涵盖了人事选拔、岗位分类、心理训练、领导力开发、应激防护、创伤治疗、退伍军人心理康复等多方面内容,为军人提供多维度、终身性的专业服务。在国际战争、自然灾难、恐怖主义等环境外因以及研究方法、科学发现、理论进展等学科内因的共同推动下,军事心理学紧扣军队热点问题,表现出了较强的时效性与前瞻性。

关键词:军事心理学;知识图谱;信息可视化;CiteSpaceⅢ

1、引言

1917年,心理科学这颗石子被投入军事池塘,催生了军事心理学。军事心理学从诞生伊始就在心理学领域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军事心理学论文占据了美国心理学期刊的半壁江山,从事军事心理学研究的专家几乎占到了全部心理学家的25%(Driskell&Olmstedt,1989)。据统计,在美国约有80%的高、精、尖技术被应用到军事领域,心理学研究的大多数分支也都可以在军队中找到其应用(Gal,1991/2004)。美国著名的军事心理学家认为:世界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组织或机构会像军队那样与心理学科的成熟和发展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Driskell&Olmstedt,1989)。国防与战争的实践告诉我们,有军人的地方就有军事心理学(苗丹民,2006)。

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及方法在军事这个特殊领域的转化应用催生了军事心理学。这门学科在及时次世界大战期间为选拔军人而诞生,随即又在二战中凭借陆军普通分类测验而得到了军队高层普遍的认可,初步奠定了其在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地位。此后,军事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日益拓展,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对人体工效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的尝试,到50年代中期对人机交互系统的研究;从60、70年代对心理训练、新兵分配、人员储备以及载人操作系统设计的关注,到80年代对士气、凝聚力以及领导力的探索(Gal,1991/2004;Shalit,1988/2005;Cronic,2003/2006)。多年来不懈地探索使得军事心理学一直保持着持续发展态势,并以燎原之势蔓延到了广阔的军事领域,特别是近10年的发展速度尤为迅猛。

军事心理学既不像实验心理学那样有一整套完整的实验技术,也不像发展心理学那样有一系列要探寻的理论问题,它注重心理学在军事领域中的实际应用(Driskell&Olmstedt,1989)。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武器装备更新换代的今天,军队必须不断做出调整和改变才能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威胁与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军事心理学义不容辞地扛起了“应用”的大旗。在许多与临床和作战相关的重要问题上,如自杀预防、创伤后应激障碍、人质与战俘的应激干预、恐怖主义心理分析、舆情分析与态势感知、军事信息支援战等方面(Kenndy,2006/2008),军事心理学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年来,军事心理学家的角色正在由传统的医生或咨询师转变为顾问或决策者,并在军事作战、司法犯罪、人质战俘、恐怖主义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十年来的作战指挥与灾难救援行动中,也能够越来越频繁地看到军事心理学家的身影。这些现象表明,军事心理学正在逐步从“幕后”走到“台前”(cronic,2003/2006)。因此,在这样一个重要的阶段,对国际军事心理学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以及前沿趋势进行探索与分析是及时且迫切的,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与启示意义。通过对过去10年间国际军事心理学文献的梳理与分析,总结学科的知识基础与研究前沿,理清关键点与重要事件之间的内部联系,可以拓宽军事心理学研究的眼界与思路。

美国的信息可视化学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数据是一口新油田(chen,2002)。言外之意是数据中蕴含着丰富且有意义的信息,对人类认识自我和行为决策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在信息化时代,知识呈爆炸式增长,每个人都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大数据”增加了人的认知负荷,但同时数据内部又隐含着巨大的“秘密”等待探寻。遗憾的是,“大数据”被人类挖掘并利用的部分仅仅是“浮出水面的冰山”,其更多的价值则需要利用一些专业方法来窥其全貌。在时代的需求下,知识可视化技术应运而生(White&Mccain,1998;Small,1999)。生理学表明,人的大脑皮层中有40%是视觉反应区,人类的神经系统天生对图像化的信息最为敏感。通过图像,信息的表达和传递将更加直观、快捷、高效。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上,知识可视化技术可以通过图像进一步激发人的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帮助人们洞察数据之间隐含的关系和规律(涂子沛,2012)。

1983年耶鲁大学的政治学教授爱德华・塔夫特出版了《定量信息的视觉展示》一书(Tufte,1983),后被公认为是“数据可视化”作为一门学科的开山之作。该书系统地考证了人类利用“图形”表达“数据”和“思想”的历史,并结合计算机技术和统计学方法,率先奠定了“数据可视化”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在2010年3月,美国总统奥巴马正式任命爱德华-塔夫特为顾问,聘请他运用“信息可视化”技术来推进联邦政府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透明度,解决信息选择和解读的困难(涂子沛,20121。

随着科研、商业、政府等部门对大数据的愈发重视,信息可视化技术正处于飞速发展时期。可视化分析发展出了多种多样的类型,包括了多视角共引网络知识图谱(Multiple-PerspectiveCo-citation Network Mapping)、自组织知识图谱(self-Organizing Mapping)、社会网络分析图谱(soeial Network Analysis Mapping)、多维尺度图谱(Multi-Dimensional Sealing Mapping)、时间线知识图谱(Timeline Knowledge Mapping)等等。在众多基于引文网络的可视化分析系统中,知识图谱是国际知识计量学界最为公认的技术之一(Chen,Ibekwe-SanJuan&Hou,2010)。该技术应用范围广泛,特别是在探讨学科前沿、科学发现、科学合作等方面具有应用价值(刘则渊,王贤文,陈超美,2009)。

与其他职业相比,军人更多暴露于极端环境中执行特殊任务,使得军人面临着更严重的心理高危风险。美国兰德公司的报告称,从伊拉克及阿富汗前线返回的美军士兵中,约有30万人遭遇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其中创伤后应激障碍与抑郁症占大多数。据美军国防部统计,伊拉克参战回国的士兵中约30%需要心理医生的帮助才能适应战后生活。美国军方消息称,美国陆军在2008年至少有128名现役士兵自杀。这些数据表明,自杀、物质滥用、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症等心理与精神问题在军人群体中日趋严重,体现了军队对心理干预和临床治疗的迫切需求。因此,《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对于军队心理学家与精神病学家来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评估、诊断与治疗的参照工具。

通过对重要节点的深入分析发现,方法学文献在整个网络中处于基石地位。例如,Reuben M.Baron和David A.Kenny在1986年发表在《人格和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Social Psychology)上的文献“社会心理学研究中调节一中介变量的差异:概念、策略以及统计学问题”(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strategic,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被引用了898次。该文献从概念、原理和统计方法上讨论了中介一调节变量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差异,并从多个角度对调节和中介变量做了区分。作为一篇方法学文献,它对军事心理学中问卷调查、心理测验等量化研究有着重要参考价值。另外,Leona s,Aiken在1991年出版的书籍《多重回归:测验与解释的交互作用》(Multiple regression:Testing andinterpreting interactions)被军事心理学文献引用了743次。该书详细论述了多重回归在测验和解释上的方法和应用。Jacob Cohen在1988年出版的著作《行为科学的统计力分析》(statistical power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被引用了561次,该书是一本应用性很强的统计学著作,不仅从技术层面上给予读者统计方法指导,还提供了丰富的统计学案例分析。Philip M,Podsakoff等人在2003年发表在《应用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applied psychology)上的文献“行为学研究方法的共同偏倚:基于文献和建议的重要综述”(commonmethod biases in behavioral research:A critical reviewof the literature and recommended remedies)被引用了254次。该文献回顾了行为学研究中方法偏倚的来源、对结果的影响以及控制方法偏倚的技术,并提供了相应的矫正方法。

值得深入探讨的是,这些统计学文献讨论了误差控制、调节与中介变量以及多重回归等统计学问题,从严格意义上讲并不属于军事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它们的被引用次数如此之高,主要是因为它们构成了人事选拔测验、士兵问题调查等军事心理学主要研究问题的方法学基础。

,我们还挖掘了若干具备军事特色的心理学文献。Charles w Hoge在2004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Medicine)上的文献“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的作战任务:心理健康问题,以及需要注意的障碍”(Combat Duty in Iraq and Afghanistan,MentalHealth Problems,and Barriers to Care)被引用了348次,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对2000多名伊拉克和阿富汗参战士兵在战争前后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了对比,讨论了战争对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疾病的影响。Staal MA在2006年发表在《军事心理学》(Military Psychology)上的文献“心理战:一个悄然兴起的学科”(operationalpsychology:An emerging subdiscipline)中,用大篇幅讨论了心理学在军队和战争中的重要性。该文献提指出,为了应对未来的军事战争,军队指挥官对心理学家的需求是持续增长的,心理学家在心理战、心理训练、军事战备、道德伦理等问题上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心理学对军队高层的决策和指挥也越来越具有指示性意义。此外,积极心理学之父Seligman于2011年发表在《美国心理学家》(American Psychologist)杂志上的文献“的士兵适应与心理学的未来”(ComprehensiveSoldier Fitness and the future ofpsychology)也应引起重视,该文献认为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自杀、焦虑等问题正迫使美军面临着自两次世界大战创伤之后的第三次心理危机,作者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讨论了测验、教育和训练等领域可能为军人心理健康带来的巨大价值。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研究特殊群体的心理问题可能会成为一种悄然兴起的研究趋势,因此该文献对日后研究的推动作用不可小觑。

3.4 军事心理学的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对文献研究内容的高度浓缩,军事心理学关键词在不同时期的出现频次反映了军事心理学的研究热点走向。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反映了研究领域内的关注焦点,它们可能反映了某个时间段内先进的研究方法、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或者研究者们感兴趣的学术话题。

图4显示了军事心理学的关键词图谱,它代表了过去10年间军事心理学的研究热点,排名前10位关键词及其出现频次如下(见表1)。

在这些关键词节点中,Conflict(冲突、斗争)的节点较大、被引用频次最多,这说明近10年来军事心理学的研究热点逐渐朝着战争、对抗、冲突等作战相关领域倾斜,体现了心理学对军队战斗力的催化作用。此外,Performance(绩效)这个关键词也屡次出现在心理选拔、人岗匹配、心理训练、领导力开发、人因工程、危险因素分析等研究中,可见士兵和指挥官的工作绩效直接影响着军队执行任务的成败。从节点中还可以看到“Decision making”(决策)、“Information”(信息)、“Attitude”(态度)、“Violence”(暴力)等关键词,军事心理学的这些研究热点与一般心理学研究的大发展趋势相吻合。由此可见,军事心理学的研究热点有着浓厚的军事味道和强烈的应用色彩,其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体现了学科的作战属性。

此外,另一类高频关键词如Depression(抑郁)、Stress(应激)、Trauma(创伤)、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创伤后应激障碍)、Veteran(退伍军人)、Mental-Health(心理健康)、Social support(社会支持)等,都属于精神病学与临床心理学分支下的研究方向。这类关键词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共同形成了一个小型的关键词群共现网络。近10年来,美军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场上投入了大量兵力,长时间在跨文化环境中执行任务使士兵面临着陌生情境、战斗应激、思乡与厌战等问题的困扰,因文化摩擦、应激障碍和精神疾病等因素造成的非战斗减员对美军的打击越来越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军队对心理治疗、干预和治疗的需求愈发迫切,加上精神病学与临床心理学学科自身的蓬勃发展,使得近年来咨询与临床成为军事心理学的一个热点领域。

综上,我们可以归纳:军事心理学具有全程性为军服务的特点,其研究热点涵盖了战斗应激预防、退伍军人治疗、士兵与指挥官的绩效、军事领导力、战争危险因素分析等诸多方面,从关键词网络可推知军事心理学具有研究角度广、时效性强、活跃程度高的特点,其研究内容跨越了作战的前中后期,为军人的健康与效能提供了的保障。

4、讨论

4.1 检索方法对知识图谱分析结果的影响

心理学既有自然科学的属性又有社会科学的属性,WoS数据库中的SCI和SSCI数据库对心理学这种多元交叉性特点有着较好的兼容性,这两个数据库涵盖了心理学研究的大多数领域。然而,如何从庞杂的文献资料中筛选出军事心理学的全貌尤为值得研究者们思考:既要尽可能地将军事心理学领域的全部文献一网打尽,又要过滤掉其他领域不相关检索结果的“污染”。对图谱分析来说,检索到的原始数据的性是效度的重要影响因素。根据学科的特点和研究目的的不同,图谱分析的检索方法主要包括了主题词检索和期刊检索这两大类(刘则渊等,2008;李峰等,2012;杨淑萍,邸燕鸣,魏新岗,刘文,2013;侯海燕,刘则渊,陈悦,姜春林,尹丽春,庞杰,2006)。

这篇文章在检索时,首次尝试以“MilitaryPsychology”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得到了大量不相关领域文献,“检准率”较低;同时还有很多研究属于军事心理学领域,但由于检索点中并未出现“Military psychology”一词而遗漏,因此“检全率”也较低。调整检索策略后,选择按期刊进行检索,根据作者经验选择了军事心理学领域的核心期刊《军事心理学》(Military Psychology),该期刊由美国心理学会主编,其定位与军事心理学学科主题吻合度高,并且内容涵盖面广,文献质量较高。然而在检索时只得到了450个结果,数量的局限性使这些文献可能难以代表军事心理学的全貌。故再次调整检索逻辑,首先以“军事”相关词汇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其次以军事心理学领域内相关专业词汇进行检索:将两个检索结果进行组配。最终得到了近10年的16400篇文献,且文献的精度和广度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基本上反映了军事心理学的全貌。

4.2 对关键点本质的验证

本研究的原始数据均来自于WoS数据库,因此数据库中记录的文献来源、作者、年代、关键词、摘要等基本信息的质量直接决定了知识图谱分析的性。在绘制图谱时发现,WoS数据库的部分文献存在录入信息错误,例如某些文献缺少作者或出现无意义字符,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分析结果的性。此外,由于任何数据库在文献收录的时间及内容上都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使得分析结果的性可能会出现一定的下滑(侯剑华,陈悦,王贤文,2009)。,由于检索策略不造成的原始数据偏倚也可能给分析结果带来系统误差。上述因素都会影响图谱分析的性,因此对图谱结果效度的验证是非常重要的后续工作。

然而在现有研究中,少有研究对关键点的分析结果进行了追踪验证。因此,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应深入检验关键点的本质,考察图谱中的关键点是否确实是知识转移、焦点转化或知识领域图景改变的枢纽与桥梁。验证关键点本质的方法有两种,其一是内容分析法,即通过对关键点文献的被引和共被引段落的阅读,判断关键点的价值与影响力。其二是专家访谈法,即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就图谱分析结果与关键点的作者进行讨论。作为该领域的专家,他们对关键点的意义以及与邻近关键点的本质联系有着及时视角的体察。通过制定访谈提纲,设置一系列问题对关键点作者进行访谈,可以深入验证关键点的意义,并根据专家的意见扩展对关键点的深入解读(Chen,2006)。不得不说的是,上述两种验证关键点的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主观色彩,未来的研究应该尝试探索更为客观和量化的效度验证方法。

4.3 知识图谱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在信息表达的方式上,图像优于表格,表格优于文字(涂子沛,2012)。以往的综述性文献基本都是通过主观加工或元分析完成的,这种仅靠文字或数字的综述方式终究不及图形来得直观,其所蕴含的信息量也难以与图形匹及,同时还可能给读者造成较大的阅读负担。而知识图谱则彻底颠覆了传统综述的研究方法,通过可视化的图形表达出文献的全部信息,并允许研究者对某些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检索和扩展阅读,从而对学科或知识域的知识基础和研究热点做出解释、描述和推论。知识图谱的研究方法较为简便、形象和直观,同时有助于挖掘研究对象背后的引申意义,可谓“一图胜万言”(Larkin&Simon,1987)。知识图谱的应用范围广泛,它能够从学科的制高点俯瞰领域内的全部内容,既可以为刚接触某个新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宏观的概括性知识,同时也可以给正在寻找研究方向的研究团队提供更加清晰的研究思路。

CiteSpace的作者陈超美在其博客中提到,在以往的研究中使用CiteSpace分析自然科学的领域目前可能比社科领域更多一些,这是因为自然科学的新发展、新理论、新概念、新发现等形形色色的变化比社会科学领域相对频繁,内容变化幅度大,也较容易铺捉。然而他仍然认为,CiteSpace可适用于各个研究领域,其用于分析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具有同等的价值(陈超美,2012)。

由此可见,凡是WoS数据库中能够检索到的研究领域,都可以使用知识图谱进行深度“绘制”。因此该方法可以轻松迁移到心理学的各个领域(张明华,雷二庆,2010;李峰等,2012;杨淑萍等,2013),,成为心理学研究的“开山之石”。为了验证知识图谱在心理学领域的应用效果,研究小组对美国心理学会官方网站列出的若干热点关键词汇进行检索,均得到了较为令人满意的检索结果,这为心理学研究的图谱分析提供了原始数据的保障。因此,知识图谱研究方法的更多应用价值等待着心理学和相关学科研究者们的挖掘和创造。

4.4 军事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根据军事心理学高引用期刊的属性,可以推知军事心理学的学科定位。《心理学公报》(Psychologieal Bulletin)是综述类期刊,具有全域属性。它收录的文献涵盖心理学的各个领域,在世界范围内有着较强的影响力,不但扮演着军事心理学的知识源泉的角色,更是整个心理学研究的知识基础。《人格和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是研究人格、个体态度、社会认知、人际与群体过程等问题的重要期刊,具有社会心理学属性。士兵选拔、领导力开发、士气与凝聚力等诸多军事心理学研究中都引用到该期刊,说明军事心理学包含了社会心理学的定位。《咨询与临床心理学杂志》(Joumat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l和《美国精神病学杂志》(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是研究心理咨询与精神治疗等问题的重要期刊。新兵适应、家庭与婚姻、战斗应激、危机干预等诸多军事心理学研究频繁引用上述两期刊,说明军事心理学的定位包含临床心理与精神病学两大领域。此外,顶级自然科学期刊《科学》(science)被军事心理学研究引用的频次也较高,从侧面证明了军事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定位。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推论,军事心理学研究与一般心理学研究有着“同”和“异”:“同”表现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军事心理学与一般心理学研究的问题不但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反而有着较为紧密的交叉与联系;“异”表现在研究对象和情境上,军人群体、军事环境以及军事行动的特殊性使得军事心理学面临着极端环境绩效、战俘心理干预、战后应激障碍等一般心理学研究较少涉及的议题。这种“同”和“异”让我们对军事心理学的学科定位、研究目标、任务与使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4.5 军事心理学的知识基础

从军事心理学研究的高引用文献中可以提炼出军事心理学的知识基础,这些文献为近10年来的军事心理学研究提供了理论、方法和结果的支持。军事心理学的知识基础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统计学文献为代表的方法学知识基础。这些文献涉及了统计理论、参数指标、数据处理等统计学问题,为军队职业倾向测验fArmy ServicesVocational Aptitude Battery,简称ASVAB)、应征人员分配系统(Enlisted Personnel Allocation System,简称EPAS)、军队人事样本调查(Sample Survey ofMilitary Personnel,简称SSMP)等涉及问卷、量表、测验的军事心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学依据。

另一类重要的知识基础是与军队战斗力有关的应用性问题:例如通过征兵选拔保障兵源的数量和质量:通过职业分类系统实现人力资源的较大化;通过训练解决突发问题的快速反应;通过职业分析探索岗位及武器装备的改变对士兵和指挥官的影响,通过调查问卷把握士兵和领导者的态度及其所关心的问题等等。这类知识基础又包含着两个子类:一类是以心理战、战场决策、军人绩效、领导力开发等问题为代表的作战心理学问题;另一类是以自杀问题、物质滥用、特殊环境、创伤后应激障碍等问题为代表的临床心理学问题。这两子类知识基础奠定了军事心理学“攻守兼备”的特点:“作战心理学属性”的知识基础以提升军队战斗力为研究目标,具有“进攻色彩”;而“临床心理学属性”的知识基础以降低损伤为研究目标,具有“防守色彩”。可见,“作战”与“临床”这两子类知识基础是军事心理学走向应用的“左膀右臂”,它们的共同存在塑造了军事心理学的应用性知识基础。该结论与美国陆军行为和社会科学研究所(U.S.Army Research Institute for theBehavioral and Social Sciences,简称ARI)在2 1世纪初规划的军事心理学的研究主线在内涵上是吻合的。

4.6 军事心理学的研究热点

从军事心理学的关键词中可以提炼学科的研究热点,它们往往代表了先进的研究方法、国际热点问题或悄然兴起的研究方向。近10年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所带来的“第四次技术革命”在军事心理学研究中的作用愈发突显:功能性核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fMRI)、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简称ERP)、正电子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Tomography,简称PET)、功能近红外光谱(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简称(NIRS)等关键词崭露头角。虽然它们的出现频次不是较高,但这类词的共同涌现却将神经科学的种子埋进了军事心理学的沃土中。

在认知神经科学方面,2008年5月美国科学院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与美国陆军行为和社会科学研究所共同出版了《新兴的认知神经科学及相关技术》,书中分析了印度、以色列、东欧等国家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进展及其可能对军队战斗力产生的影响:例如利用功能神经影像实时阅读士兵大脑;利用神经精神药物控制士兵认知;利用脑机接口实时控制武器装备等等。2009年6月美国科学院的陆军科学技术委员会出版了《神经科学:未来美国陆军应用前景》,该报告指出:神经科学技术将推动新型技术与装备的开发,并可能在训练、决策、认知适应、脑机接口、神经状态标志物等领域为军队带来难以估量的应用价值:例如利用神经科学的方法进行选拔,评价训练效果,监测并预防个体作业能力缺损;利用神经关联性判断个体决策差异等等。

与此相对,社会神经科学也成为近年来军事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兴领域:它探索了社会过程与社会行为的生物学机制,即大脑活动与社会行为的交互。在战争时期,军队士兵和指挥官可能被部署到跨文化的环境中,如何帮助士兵和指挥官快速适应陌生环境,并促进任务完成是军队面临的重大难题。近年来,美军提出了“文化战”的概念:即以执行军事行动为目的,使士兵快速融入陌生环境,避免语言、文化、习俗等社会差异带来的非战斗损耗。美军致力于用神经科学的方法提高士兵文化战的能力,通过找到社会行为对应的脑区并加以训练,提高士兵在表达、沟通、合作、说服、欺骗等社会人际过程的能力。

5、结论

军事心理学将心理学的原理及方法主要应用于军队临床和作战领域。在研究内容上,既涵盖了心理咨询与治疗、自杀预防、战斗应激障碍等临床方向的研究,又包括军人绩效、战场决策、心理训练、领导力开发等作战方向的研究,使得临床和作战成为军事心理学的“左膀右臂”。近年来,由于学科发展等内因如认知神经研究方法的兴起,以及国际事件等外因如伊拉克战争、恐怖主义,军事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与趋势频繁涌现,且保持着较快的更新速度。这些研究已经或即将为心理学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军事心理学论文:军事心理学视野中的内隐联想测验

[摘要]目的探讨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AssociationTest,简称IAT)在军事心理学领域的应用。方法结合军队的需要,对内隐联想测验的理论和原理进行介绍,并整理其性能及应用的近期进展。结果相对其它测量方法,内隐联想测验在军人价值观测量方面应用有很强的优势。结论该方法在我军技术岗位和重要领域军官选拔中的价值取向等空白测量领域会产生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军事心理学;内隐联想测验;人员选拔,价值取向

著名军事心理学专家Driskell和Olmstead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组织或机构会像军队那样与心理学科的成熟和发展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研究方法的进展会推动科学的进步,军事心理学和其它心理科学领域一样,同样依赖于方法上的重大突破。内隐联想测验(Imph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Greenwald等于1998年创造性提出的一种社会认知研究范式,该方法代表着现代心理测量学的近期发展方向。当前,台军已启动了此类范式在军事领域应用的探索,然而使用IAT测量价值取向在我国心理学界和我军军事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仍然是一片空白,将IAT测量引入军事心理学,对于人员选拔中的价值取向测量将会产生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军事人员应用的测量技术概要

每年有大量的地方青年、大学生、技术人员、各领域专家经过一段时间的军事训练和教育充实到部队各个领域。如何客观、、科学、定量化的选拔其中具有集体观、大局观的人才特别是将要走上关键技术岗位及重要领域的军事人员,如昂贵武器平台操作人员、情报人员、军政主官是我军适应未来信息化作战需要的保障和支撑。军事心理学通过向上级提供科学合理的人员选拔心理学建议和方案,是心理科学在军事范畴内的重要实践。

1.1 主要国家军事人员采用的测量技术心理测量技术是军事心理学应用和研究的基础和难点。当前主要在3个军事心理学领域得到应用;人员选拔与评估;社会心理与社会科学评估;心理诊断与临床评估。现在世界主要军事强国都采用各种评价技术和方法(附表),开展了一系列军事人员选拔和评估。

目前台军采用的心理选拔的技术主要是模仿美军,采用履历表、纸笔测验、实作测验及评估面谈相结合的方法系统。

为适应部队现代化建设和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需要,提高我军兵源质量,全军于2000年由驻地军医院开始进行新兵的心理评估和选拔主要采用修订后的MMPI、SCL-90等诊断量表;李川云等在国产新型防空型驱逐舰、海军某登陆舰支队、赴利比里亚维和部队及部分保密单位的重要部门和岗位上进行了官兵选拔,主要采用了具有中国军人评价标准的投射测验、中国军人常模的人格测验、认知心理实验等技术手段;在航空兵选拔上,第四军医大学的胡文东等开发了由心理运动能力测验、人格测验、认知能力测验等量表及方法的构成的DXC系列心理测评仪。

1.2 传统军事人员心理选拔技术在价值取向测量的困境

1.2.1 被试人员掩饰性高人的心理现象具有间接性、相对性和复杂性。当个体有被尊重或肯定的社会需求,这种需求还很强的时候,个体会选择扭曲事实来达成这样的需求。特别是涉及到选拔任用等利害关系时,自我意识防御机制直接导致测量工具的敏感性下降。

1.2.2 传统测量技术不完善 在信度和效度上无法满足人员选拔量化的要求。一些价值取向量表表面效度较高,心理量表在使用过程中,其效度也就是有效性大多在0.3~0.6之间,而信度的波动在0.15~0.71之间,导致很多测量结果的使用价值较低。同时例如面谈、生平资料、投射测验等许多评价技术进行的是一种质化的评估,项目标准化过程面临诸多难题,对施测者的临床经验和心理专业水平要求较高,一般心理工作者难以掌握。

2 IAT测量简述及进展

IAT(Implieit Association Test)采用的是一种辨别分类任务,一般都在计算机上进行,屏幕的左上侧和右上侧分别呈现类别标签,刺激词呈现在屏幕中央,由被试按动键盘相应按键,以反应时为指标,单位为毫秒水平,通过对概念词例如(国家、个人)和属性词(重要、次要)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紧密程度的评估进而来对个体的价值取向进行间接测量。

2.1 理论基础

2.1.1 精神分析理论“内隐”这一概念起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个体认知过程中的无意识现象。现代心理学承认无意识过程的存在并影响着个体的思维、感受或行为,并独立于意识过程。杨治良等通过实验成功地分离出影响社会认知的内隐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内隐态度的存在。价值取向,亦称“价值取向”。理论化、系统化的评价意识。在心理层次上,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影响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旦形成便作为传统的力量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发挥作用。因此,价值取向也属于内隐认知的范畴内,也可以采用内隐测量方式进行测量。

2.1.2 社会认知领域 确切地说,关于内隐联想测验的机制,至今为止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正统解释。但是以上观点都蕴含着一个核心的假定,即内隐社会认知现象的根本机制是自动地提取预存的、稳定的心理结构。在人的头脑中存在着一个社会认知的网络结构,用不同的节点表示各种事物、概念或评价。这样,在概念联系和社会认知之间就形成了紧密的对应关系,从而只要测量出概念之间的联系就等于测量到了个体的倾向性。

2.2 IAT测量的心理计量学特征

2.2.1 效度Dasgupta,McGhee和Greenwald等(2000)研究还表明对刺激词的熟悉程度对结果没有显著影响。后来,高旭辰(2005)对内隐联想测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比较地探讨了与内隐联想测验本身有关的问题,发现内隐联想测验能够比较地反映两个目标概念在属性维度上的相对位置和距离,因此可以作为有效的内因测量工具。

2.2.2 信度Greenwald等(2000)对测量自尊和自我概念的内隐联想测验复份信度和重测信度进行了研究,发现不同复份之间的相关分别为r=0.43和r=0.68,在Dasgupta(2000)等研究中,复份信度为r=0.39。这表明内隐联想测验具有很好的性和稳定性。Jennifer & K.Bossond等(2000)的研究表明,在内隐自尊的测量上,内隐联想测验显现出了良好的内在一致性(α=0.88)和重测信度(r=0.69)。

3 IAT测量在军事人员选拔领域的应用

3.1 优点突出 抗干扰性强。一般而言,所测对象的社会意义越丰富,人们就越可能迫于社会压力而掩饰他们的真实想法,越会在意识的驱动下作出和社会期许相一致的反应,从而使外显测量工具的敏感性减小。内隐联想测验运用了反应时这一基本范式,利用被试毫秒级水平的反应,有效地降低了意识的监控作用,即使被试不愿意表露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内隐联想测验能有效降低意识的干扰作用,较地测量人们无意识中的真实态度,保持测量结果的相对稳定(即效应大小相对不变)。参加人员选拔的被试有可能获得任用,因此部分人具有比较强烈的掩饰性,应该被淘汰掉。

组合性高。由于它是以反应时为指标,融入了实验设计的基本思想,因而也更灵敏;此外,它还具有灵活性,可以通过不同的设计从而实现对涉及内隐社会认知的不同的特质的测量(如,内隐自尊、组内认同等)。在军事心理学领域可以用于军人价值取向、对敌国态度等的测量,而且领域可以在大量实验的基础进一步拓展。

3.2 有待实验补充IAT测量的结果只能是对个体测量的一系列技术集合的一部分,反映的是个体个性的一个侧面,应当以我军传统选拔工作方法为指导,将实验的方法和测量的方法相结合,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相结合。

内隐联想测验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通过对过程的动态评估从而实现对内隐态度的静态测量。表面上看它是对反应过程的记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际上该方法是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测量了一个较为稳定的静态的内隐特质。作为我军人员选拔工作方法中的新工具,必将在军事心理学领域展现其强大的生命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军事心理学论文:反恐战中美军军事心理学应用的新领域

摘要本文综述反恐战争中军事心理学在美军中的新应用,认为军事心理已经从后台走到前台,直接参与到从反恐战略设计到具体反恐军事行动的各个层面,根据作战心理学的新进展,作者就我军军事心理的发展提出了三点启示。

关键词反恐战 军事心理 军事行动

“9・11”后,美军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反恐战争,与前几场战争一样,这场战争也必将对美军军事行动和军事科学产生较大的影响。对军事心理学而言,由于战争中的广泛使用,因而产生不少与传统军事心理应用范围不同的新领域。有美国军事心理学家提出这些新领域代表了军事心理学新的发展方向,甚至将其称为作战心理学(operational psychology)作为新的学科方向。综合国外的军事心理学文献,所谓作战心理学是指军事心理学家直接参与军事行动的策划或执行,对部队的战斗力形成起着直接作用,比如直接参与战斗计划的制定,直接为军事指挥人员提供决策,在这些活动中,军事心理学家有别于传统的服务角色(如战场心理救助、自杀预防等),而是作为参谋人员角色直接为军事指挥官提供决策支持。

本文拟将军事心理学的这些新应用做一介绍,并结合实际谈谈对我军军事心理学的发展启示。

1 军事心理学家对恐怖分子进行心理分析,提供反恐策略制定依据

这方面应用包括两个层面的研究,一是“9・11”后军事心理学家与行为、社会学家关注的关于恐怖分子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恐怖分子的决策过程以及恐怖分子的个人人格特点、社会状况的研究。通过这方面的宏观分析,为国家层面反恐策略的制定、恐怖袭击的预防提供决策依据。二是与作战行动紧密结合的对伊拉克、阿富汗等反恐作战对象的心理分析,为具体的军事行动提供决策依据。

反恐作战对象的心理分析,所依据的方法一是团体动力学知识主要分析团体的形成、团体的演化以及团体动力的分析;另外一类方法是心理画像和行为分析,传统上这类方法广泛应用在国家情报组织、司法、警察系统。在伊拉克、阿富汗等反恐战争中,越来越多的军事心理学家承担这类任务,比如,在巴格达的美国大使馆有专职的作战心理学家,主要负责运用心理科学知识和团体动力理论进行反恐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军队作战力量的反恐行动策略。对恐怖分子心理行为分析的目的就是指导美伊联军开展对恐怖分子的心理战、锁定敌对人员和恐怖组织网络,以及促进与部落联盟的联系。作战心理学家受战线指挥官和负责军事行动制定参谋指挥,他直接参加各种高级别的军事会议,依照对恐怖分子的心理分析,对战役指挥官提出策略和行动上的建议。作战心理学家还直接与部落领导人和新政府官员交流,帮助他们向和平转化,并评估他们对前政权的忠诚度以及发现可能的恐怖分子支持者。作战心理学家还对恐怖分子网络和领导人进行行为分析和心理画像,以便发现恐怖组织的弱点和可能的恐怖分子以及恐怖行动的活动特点等;军事指挥官可以利用这些资料瓦解恐怖组织、抓获他们的领导人。作战心理学家所进行的心理行为分析,为战地军事指挥官制定计划和实施反恐战斗行动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2 在未判决犯人的审讯和关押中发挥作用

反恐战争中,由于作战心理学家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如社会心理学、法律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知识)对未判决恐怖分子的审讯、关押提供有效建议,他们的地位很快就得到了战地指挥官的认可。作战心理学家的这些工作并不同于传统军事心理学家对被关押者的健康和心理支持。临床心理学家目的是处理犯人的心理问题、减轻应激、治疗心理疾病,他们往往需要直接与犯人接触,并提供各种治疗方面的服务。相反作战心理学家很少甚至不与犯人直接接触,他们服务的对象是负责审讯的工作组。他们负责在对在押犯人进行人格、心理分析的基础上,为小组制定计划、设计、比较有效审讯的方法;为审讯人员制定针对犯人个体或文化方面的特点,可以快速与犯人建立关系的建议。当然由于美军监禁囚犯的丑闻,美军现在也特别强调作战心理学家的主要工作是在促进审讯和关押过程的同时,要保障安全,所设计制定的关押、审讯措施要符合法律和伦理道德以及关押对象的文化禁忌。

3 被俘人员、获救人质的遣送与复健

工作对象主要是战争中的隔离人员、释放战俘或人质,其目的是获取重要情报和促进他们回到正常的健康生活。比如在巴格达可能通知一位作战心理学家领导被营救人质处理小组。一旦解救人质被送到,小组立即工作。作战心理学家对解救人质的工作包括心理评估与干预,通过快速的心理评估,对获救人员的心理状态进行有效判断,并在快速评估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危机干预措施,以便使他们能够尽快达到相对稳定的情绪状态,在此基础上完成协助情报人员收集时效性强的信息。另外对评估时发现的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控制措施,以保障满足人质恢复情绪与行为健康的需要。

作战心理学家在处理获救被俘人员和人质中的作用,既不同于临床心理学家单纯的进行危机干预工作,又不同于情报人员单纯的情报收集。他们可以利用心理学专业知识较好地把握既采集了时效性强的情报,又避免人质在采集情报过程中受到二次创伤这两种军事需求间的平衡。

4 信息心理作战

美军条令中将信息作战(IO)定义为通过向敌方及其民众传播经过选择的信息影响他们的情感、动机、客观推理,以及最终影响他们的行为。信息作战包括五种形式:电子战、计算机网络战、秘密战、军事欺骗和心理作战。作战心理学家在后两种战斗中起到重要作用。军事欺骗即根据心理学相关原理比如感知觉规律、思维推理规律等,向地方传播可以引起错误判断的信息,造成信息欺骗,比如伊拉克战争初期美军军事行动的欺骗,电视上传播的经土耳其进军画面就是一种欺骗信息。在伊拉克反恐战的心理作战行动中,作战心理学家和情报人员一起共同设计对叛乱分子有效的宣传策略。心理学家提供恐怖分子和民众心理状态分析、提出从战略到战术层面的建议,保障宣传概念与国家战略目标一致。心理学家还对宣传材料设计、民众态度和当地一些项目提供文化心理咨询,以保障不违背文化风俗,获得当地民众的心理认同,美军在伊拉克的效果评估显示,心理学家在伊拉克的宣传中为分化敌对叛乱分子、赢得当地民众“从心到脑”的支持起到了关键作用。

5 执行特殊使命人员的心理选拔

对执行特殊使命人员的心理选拔可以追溯到二战时的美国战略服务局(OSS),该局早期人员的选拔主要是靠内部人员推荐,结果执行特殊使命的人员往往疲于应付自己并不胜任的岗位。为改变这种状况,战略服务局征召心理学家成立了评价中心,通过一系列的心理评估选拔人员;结果选出的人很少失败,这样就提高了战略服务局的作战效能。今天在巴格达的反恐战中,执行特殊使命人员的心理选拔再次受到重视。反恐战争特殊军事行动频繁,如何保障行动的顺利进行,作战心理学家往往从早期的特战队员的选拔、训练到每次的特战行动的队员的挑选都参与其中,保障特战的成功。驻伊美军为了改善伊拉克的国内安全,决定成立伊拉克本土的安全力量。其组成人员的招募面临诸多困难,如人员对恐怖分子的态度、恐怖分子的主动渗透等等,美军充分发挥了心理学家的作用,主要负责筛选人员的人格和智力,甄别对旧体制的态度、并设计一些候选人在体力和心理承受压力的情景下,评估他们的团体协作能力和心理承受力。

美军反恐战争中军事心理学的新应用说明军事心理学家由过去间接为军人服务,正走向前台。军事心理学正从单纯的支持角色转化为直接地参与角色。我军的军事心理学正处在发展初期,在军事心理学家的角色定位、部队中的配置、作战行动时心理学家的使用都还在探索之中。根据中央军委关于实行我军军事科技跨越式发展的思想,美军心理学在作战领域的新应用对我军军事心理学的发展也有启示所用,提出以下几点供思考。

(1)军事心理学人才培养上,采取拓宽增厚策略。“拓宽”指应发挥我军政治工作优势前提下,进一步拓展军事心理学人员的知识面,加强军事指挥知识的教育,以便未来与军事指挥人员更好地协调;将我军目前开展的三战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尤其要注意强化法律知识、文化知识的培养。“增厚”是指在培养体制上,设计多层次培训,每一阶段重点不同,通过培训达到越来越专业化的增厚目的。比如本科教育阶段,重点是军事心理学共同科目的教学,毕业后能基本胜任日常性军队心理工作。任职教育应根据不同的任职岗位进行专项强化训练,比如心理战策划人员更多地进行设计、策划、文化、传媒方面的培训;情报分析人员更多地强化人格与社会心理知识,加强行为分析、团体动力以及心理画像技术培训。

(2)我军心理战专业部队的建设方面,应加强美军心理战部队建设研究,跟踪心理战行动的近期发展,实现我军心理战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从美军的心理战实践看,心理战并不完成由心理专业的人员组成,但心理专家在宣传策划、心理战行动设计中起关键性作用。因此在我军心理战专业部队建设过程中,应加强与其他部队的协作研究,使心理战专业部队能够紧贴作战部队的军事行动,在未来的战争中真正发挥出心理战的作战效能。

(3)加强军事心理专业人员与各作战行动的结合,从美军反恐战争中的军事心理学实践看,军事心理人员渗透到作战的各个环节,因此我军要重视对军事心理专业人员的使用,充分发挥军事心理人员在部队建设、军事训练、以及执行特殊军事行动中的作用。通过对军事心理人员的使用不断总结经验,同时军事心理工作人员在军事演练和军事行动中不断提高对军事决策、军事心理分析的能力,促进作战心理学的发展。

军事心理学论文:军事心理学研究

著名军事心理学家Driskell和Olmstedt(1989)曾话:“可能没有任何组织或机构会像军队那样与心理学科的成熟和发展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Edgar M. Johnson(1991)也讲过这样一句话:“军事心理学只有把焦点集中于军事应用上,它才真正是的学科。”

自美国心理协会主席Yerkes博士会同美国陆军军医总署心理学部编制了著名的陆军α测验和β测验,在及时次世界大战期间对170多万军人实施测评,标志着现代军事心理学的诞生,也标志着心理学在军事领域中获得了合法地位。美国陆军军务局人员测评处编制的“陆军普通分类测验”(Army General Classification Test)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对1200万军人进行了测验,为军事心理学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随即,特殊军事人员筛选、军事领导者、军人士气、小团体凝聚力、武器装备工效学、特殊军事环境与应激、物质滥用、战俘心态、女军人心理等问题逐渐收入军事心理学家的视野。

“实际上,军事心理学所涉及的问题都同时存在于民用领域。”因此,军事心理科学,既不是建立在一套独立的理论系统上,也不是一套常规技术的总和,它起源于军事应用,也始终服务于这个应用领域。军事心理学将研究焦点聚焦在军事应用上,它是心理学原则、理论和方法在军事环境中的应用。军事心理学是一门广阔而复杂的学科,几乎包括所有心理学专业门类。

然而,由于军事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特殊性,它又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首先,它研究的是特殊军事问题与特殊人群;第二,即使在和平年代,军事行动也通常是在异常的环境中实施,有一定的危险性;第三,军事活动负有特殊使命和责任;第四,军事活动强调武器装备与人类认知的有机协调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关卡。因此,军事心理学不强调建立新的“理论体系”,它始终以提高军事人员活动效能和军事组织工作效率为目标。同时,军事心理学在特殊环境、健康促进、太空探险、群体心理、急性应激、物质滥用、多学科综合研究等领域,为现代心理学研究开创了新的发展契机,也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提供了“实验室”。

Mangelsdorff和Gal组织7个国家60多名军事心理学家编著的《军事心理学手册》,总结了国际军事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从7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军事心理学的概念、研究领域、研究内容、技术方法、近期成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由于这本专著的性,我们不妨以此为线索简述军事心理学研究问题。

1 军事人员心理选拔

军事活动的特殊性要求军队必须通过人员筛查,选拔在躯体、心理上适合部队需要的个体进入部队。及时、二次世界大战,心理学工作者帮助部队选拔了大批青年人入伍,出色的工作奠定了军事心理学在军事研究中地位。今天,心理选拔、人员分类与安置仍然是军事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和焦点问题。90年代初美军推出的《美国军队认识选拔和分类项目》(Project A)、CAT和综合评价技术研究,使该项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2 军事人因学

人-机协调的设计理念,改善了武器装备设计的人性化,其目的是提高掌握武器装备的效率。仿真模拟、人工智能研究,通过优化人类活动绩效,指导专业选拔与训练,以提高武器系统的智能化。目前军事工效已经受到各国军事研究机构的高度重视;研究领域中逐渐从高技术含量的航空准备扩展到陆、海军常规武器装备上。但目前我军相关研究仅仅在起步阶段,有许多问题亟待需要解决。

3 特殊军事环境与军人适应

高海拔、严寒、酷暑、噪声、有毒物质、射线、加速度、振动、睡眠缺失或疲劳等特殊环境常常能够见到军人的身影。这些环境十分艰险,不但能严重影响作战能力,甚至危及生命,给军人身心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压力。研究这些环境的特点,制定职业标准和训练标准,有助于寻求有效的防御措施,维护身心健康,保障战斗力。

4 军队领导与组织

军队的任务莫过于建立一个有凝聚力的战斗单位,领导才能通常是决定凝聚力的关键。有人研究发现,凝聚力是减少部队内在压力的重要因素。二战期间对93万精神障碍伤员的分析发现:那些战斗精神障碍的士兵,主要特征是因人际关系被瓦解而变得极度恐惧、孤独和无助而最终导致精神障碍的;他们感觉布道自己是一个强大群体的一部分,却强烈地预感到任何自我保护的努力都注定会失败。正如马歇尔将军在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时说:“战争中最朴素的真理,就是当有战友在场或假定有战友在场,就足以驱使一名士兵勇往直前”。与战友的相互信赖,是驱动勇往直前的内在动力。个体在小的作战单位中具有许多不同的功能,与其他人的关系是完成战斗任务并在战斗中得以生存的关键。然而,士气、凝聚力、集体荣誉感、适应军事环境能力等是影响作战单位军事活动绩效的重要因素。有关研究应该成为我军心理训练的主要内容。

5 军队临床心理

美军现有400多名现役心理医生为220万现役军人和700万军人家属、退役人员服务。二次大战期间,除军人心理选拔外,心理学工作者主要工作是对大量有心理问题的军人进行评估,以确定治愈、留用或退役。50年代以来,为保障高学历的心理军医留在部队服役,美军制定了一系列高待遇、高质量的培训方案,吸引了大量心理学工作者入伍;博士后制度引进,完善了人才培训体制。60年代以来,一些心理评估、咨询与治疗技术在部队得到改进和发展,神经心理评估与治疗、物质滥用综合治疗、危机干预、组织绩效与心理健康人力资源匹配、健康促进、自杀预防,以及战斗应激反应矫正等研究成为军队临床心理发展的趋势。

6 心理战

心理战(psychological warfare)由英国军事分析家、历史学家JFC富勒20世纪20年代提出,兴起于90年代。心理战既能削弱敌军的战斗力,也能维护和提高我军战斗士气,是战斗力的“增效器”。心理战的实质是“利用信息打击敌方的心理弱点,导致敌方的信息损伤”。心理战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对信息利用的巧妙性和对心理弱点分析的透彻性;而心理战效果的评价是看其导致信息损伤的程度。在心理战防御研究中,苗丹民等提出心理战信息损伤的概念:信息损伤是因不全信息、虚假信息、恐吓信息、隐蔽信息等,导致人的认知偏差、情绪紊乱、意志消沉、甚至人格扭曲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该理论的提出为心理战的实证性研究和战平结合研究奠定了基础。

7 特殊军事心理学问题

军事心理学家始终在为指挥人员和军事机构提供咨询服务,包括专题咨询、组织发展咨询、心理剖析;研制犯罪嫌疑心理检测工具;积极参与军事行动方案制定,包括特种作战、心理作战、生存营救、人质谈判、政治宣传、反恐策略、团队建设、宇宙空间探索等等。

军事心理学是一个应用性强、研究范围广、多学科交叉、需要集团作战的研究领域。它是应用心理学的先驱,又为心理学理论性研究提供了好的“实验室”;它从心理选拔起步,又成为现代军事科学发展不可缺少的伙伴;它的胸怀非常宽广,却又缺少投入其怀抱的“研究者”。希望步入心理科学界的年轻人读完我们提供的这组论文,能对军事心理学有一概观了解,也希望喜欢它,投身到它的怀抱。

军事心理学论文:飞行学员军事体能训练与心理训练的研究

摘 要 由于现代战争的残酷性、复杂性和作战的超负荷,不仅对军人的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而且对军人的心理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把握军事体能训练中心理训练的原则出发,并对其训练的内容和方法加以探讨,对于增强飞行学员的心理素质,提高体能训练的质量以及适应未来作战心理潜能的需要,都有具指导意义。

关键词 军事体能 心理训练 原则 内容和方法

随着大量高科技武器装备的不断涌现并广泛应用于战场,飞行人员的体能素质和心理素质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由于人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是相互影响的,生理活动会导致心理反应的产生;心理活动会伴随相应的生理变化。因此,通过适当的技术操作,可以控制人的生理活动从而引起某种心理状态的产生。

1 军事体能训练中心理训练的概念

军事体能训练中的心理训练是指通过军体训练的形式,运用心理学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从广义方面说,心理训练是有意识地对飞行学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以影响,为个体获得良好的身体素质储备心理能量,做好心理准备;从狭义方面说,心理训练是使其学会用意识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使之能在运动训练和复杂的作战中,保持心理稳定性,发挥个体的运动潜能。

2 军事体能训练中心理训练的意义

在现代高技术战争条件下,战斗的突然性、快速性和剧烈性与日俱增,需要军人强壮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不但对军人的体能要求没有减弱,反而对体能水平和训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通过体能训练,使学员从力量、速度、耐力素质到灵敏、协调素质,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尤其是飞行学员的抗眩晕能力、抗疲劳能力、野战生存能力和高负荷的心理承受能力,在现代战争中显得尤为重要。

3 军事体育训练的心理原则

3.1身体发展的原则

人的各个部位的器官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某一部位器官的不协调,就会造成畸形发展,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所以在军事体育训练中,要选择多方面的训练内容,恰当运用各种训练方法,通过军事体育训练,使身体各个部位、各个器官系统的机能,以及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得到发展。

3.2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原则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原则,是指军事体育训练要根据训练任务、内容特点、受训者的实际,合理地安排训练科目及其每项内容的运动负荷,使练习与休息互相交替,达到有效增强体质的目的。要贯彻好这一原则,重要的是正确处理运动负荷表面数据和内部数据的关系。作用于受训练者一定“量”和“强度”的运动负荷数称为运动负荷的表面数据。一定量和强度作用于受训练者所引起的身体内部一系列的生理、生化的变化,称为内部数据。因此,决定运动负荷不仅要看负荷的表面数据,还必须注意身体内部的数据变化,以身体的承受能力为标准。

3.3循序渐进的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军事体育训练的内容、方法和运动负荷的安排顺序,要严格遵循系统性和连贯性的要求,使学员通过一定努力能够掌握军事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并逐步深化,使机体功能不断提高。遵照这一原则,就必须科学安排训练内容、方法,合理决定运动负荷的量。军事体育训练过程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运动负荷逐渐提高。

3.4自主性训练原则

自主性训练原则是指在军事体育训练中,教员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引导受训练者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自觉刻苦地掌握军事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把完成训练任务变成自觉行动,要贯彻这一原则,一是要使受训者明确训练目的和意义;二是在提高训练兴趣上下功夫;三是安排训练要从受训者的实际情况出发,使之经过努力能争取到好成绩。

3.5因人施教,区别对待原则

由于每一个学员的心理特征不同,心理素质的水平也就不同,应注意区别对待,因人施教。其一,根据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不同要求的心理训练。其二,施教对象不同,心理训练的标准也应有所区别,切忌“一刀切”。

4 心理素质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随着高技术武器装备和多样作战样式广泛应用,官兵的心理素质在战斗力发挥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发展军人心理素质的训练内容包括:心理适应力,承受力,毅力品质,抗干扰能力(注意力高度集中)以及脑力素质训练等。

心理适应力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对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一个认同程度和能力,是人心理素质中的一个不稳定,容易消退的成分。现在的飞行人员都未经历过残酷战争的实际考验,一旦战争爆发,极易出现恐(畏)惧,失眠,动作僵硬,对战争前途担忧等到一系列“战争心理扰乱症”。为此,有必要开展为提高飞行学员心理适应力和承受力的适应性训练。

4.1 教学训练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人体视听感受特点,通过直观教学,一方面,让学员了解现代高技术战争的特殊性、残酷性以及夺取战争胜利的艰巨性,了解高技术战争,在其心理上形成一定的负荷,产生强烈的精神震动;另一方面,通过反复实施这种刺激,辅以分析讨论,深刻认识和理解人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的辩证道理,产生一种适应性反应,增强心理承受力。

4.2 模拟训练

通过应用一些简易实用的训练方法,进行针对性训练。如对恐惧、畏孤独、怕“血腥”等本能心理弱点较突出的学员,可采用动物血或血色颜料涂面,观看立体或动感电影,独自站夜岗或夜间执行任务等方法进行适应性训练;对于有恐高症的人员,可进行“通过高平衡木”训练等。

4.3 极限强化训练

这种训练多在每年的强化训练阶段进行,突出大强度,超负荷,克服难以忍受的巨大痛苦的极限体能训练模式,培养不屈不挠,战胜巨大的困难,完成战斗任务的坚强意志。从某些意义上讲,军人的毅力品质训练,就是向自己的生物学极限挑战的过程。

军人所具备的体质、体能既是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他们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适应战场和战争环境需要、完成承担任务和夺取胜利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障。只有均衡发展才能真正提高军人的体能水平,并在战争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军事心理学论文:导师队伍军事心理素质培养刍议

摘 要 从研究生军事心理素质与导师队伍优化的关系、研究生军事心理素质构成要素、导师队伍建设优化策略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旨在为军校研究生导师队伍优化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军事心理素质;导师队伍;研究生

1 研究生军事心理素质养成与导师队伍优化的关系

研究生军事心理素质是导师队伍建设目标的构成要素 军人个体的战斗能量是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军事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体能素质整合及发挥的结果,而高技术战争中,军人心理素质对战争进程和结局影响至关重要,已经成为战斗力构成的重要因素。

军事高等教育中加强研究生军事心理素质养成已经成为军校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重要构成部分。导师作为研究生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必须身先士卒、率先垂范,过硬的军事心理素质也是导师队伍建设的构成目标。目前,很多军事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培育学员的心理抗压力和应激力等军事心理素质能力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也对导师自身的队伍建设和考核提出更高的要求[1]。

导师队伍优化是研究生军事心理素质养成的实现途径 军校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和输送的军事专业技术人才为使命,是军事战斗力生成的直接载体。加强心理教育训练,培养研究生学员过硬的军事心理素质,对提高我军战斗力和实现强军梦具有重要意义;而提高军校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动研究生学员军事心理素质的养成,必须优化导师队伍建设,为研究生教育提供品质的师资。

导师是军校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导师对研究生的教育影响除了表现在专业学术的精通上,更多则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人格影响发挥作用。因此,优化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导师的军事素养,是研究生军事心理素质养成的实现途径,培养一支结构合理、专业过硬、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对军校研究生教育工作意义重大。

2 导师队伍军事心理素质的构成要素

作为战斗力的重要指标和考量标准,导师军事心理素质表现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客观的认知能力、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乐观积极的情绪特征、稳定完善的人格特质、顽强果断的战斗作风、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敏锐审慎的心理防御能力等内容。

认知,信念坚定 认知因素是构成战斗精神的基础要素,面对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缺乏正确的认知能力就无法做出正确的抉择和反应。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形成坚强的革命意志,是激励军人向既定目标奋斗进取的动力。促进军校导师队伍的认知水平,有助于提高研究生学员认知度,强化信念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军人的心理品质。

爱国情感,情绪积极 军人的爱国情感不仅包含对祖国,对党和人民的爱,也包含对军队和军人职业本身的爱,这种爱国情感作为一种不败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召力,可以促进军人职业动机的形成,迸发巨大的精神力量,鼓舞和指引军人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所向披靡。爱国情感是战斗精神的直接动力。

人格稳定,意志坚定 无论是日常的军事训练还是战时的应激状态,军人职业和军事环境需要军人具备稳定的人格特质。面对高强度的联合作战行动和严格的军事训练,具备坚忍的意志品质,耐挫抗压,心理承受力强,及时调节心理疲劳,对突发事件和应激问题果断处理,也是衡量心理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团结协作,适应良好 军人集体是一个由统一目标指挥的合作性团队,这就要求每个个体成员要具备集体意识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处理好军队内部的人际关系,同时也能处理好自身与周围亲密人群的个体关系,从而获得更好的心理支持,做到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军事活动和军事训练中。

敏锐审慎,应激防御 信息化战争中,心理战已成为与火力战同等重要的作战样式。未来作战,面对敌人强大的心理攻势,我军需加强开展心理训练,培养学员敏锐审慎、警惕缜密的心理品质,提高对敌心战手段的识别和防御能力,从而建立起牢固的心理防线。

3 军校导师队伍建设的优化策略

导师是军校研究生教育的直接推动者和及时责任人,导师队伍的质量和导师的指导作用是决定军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着军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质量。

遴选:注重专业技能,突出军事素质 导师的能力水平各有千秋,而指导能力较差者往往影响军校研究生培养的整体质量。因此,通过选拔,保障军事院校的导师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并具有深刻的影响能力,是有效保障和提高军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2]。

导师选拔中不仅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娴熟和精通,保障军校研究生基本的专业学术能力和研究拓展能力,也要重视导师作为军人的基本军事素质,并把它作为导师遴选的基本条件。通过导师完善的军事素养影响和促进军校研究生的人格养成,使之不仅成为一名军事专业技术精通的高科技人才,也成为一名军政素养过硬的军人。

重组:重视岗位培训,加强梯队建设 岗位培训是导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开展岗位培训可以使在任导师明确军校研究生培养目标和手段,明确他们的责权意识,通过经验交流和座谈分享,掌握军校研究生培养的人才运行机制,从而更好地发挥导师团队的指导作用和教育影响。

利用科研帮扶、政策倾斜等方式以强带弱,加强导师队伍梯度建设是优化导师队伍的有效措施。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一是加大对各层级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二是培养中青年骨干作为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三是调整学科结构,突出重点学科建设;四是加强学术科研创新,创造良好的军校学术科研环境,调动导师团队科研创新的主动性[3]。

考评:实行动态管理,采用多元参评 在军校研究生教育实践中,建立并实施完善的导师考评制度。对导师实行动态管理,参照导师思想政治素质、任职资格、学术水平、指导能力、施教影响、个人业绩、工作作风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动态监控。

采用多元参评,促进导师群体生成内在动力。依据导师考核结果,实行优胜劣汰、竞争上岗的动态管理制度,不仅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导师队伍结构,而且能够激发和较大限度地调动导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满腔热情地投入军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

实践:贴近基层部队,建立连接机制 导师要利用课题和科研项目深入基层部队开展调研实践,检验训练效果和教育评估方法的可行性,寻找军校高等教育与部队军事实践的有效结合点。同时院校和部队结合,通过参观见学和建立连接机制,针对部队带兵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和人才心理素质需求,有侧重地开展教学训练,培育学员过硬的心理品质,利用校资源解决部队的实际训练难题,提高学员对未来战场的适应能力,从而提升军队整体的战斗力。

4 结语

军校研究生导师队伍优化建设,需要充分利用教学科研实践完善和发展,通过导师选拔、培训、考评、拓展等方式积极探索军校导师队伍建设,是生成研究生培养创新模式的有效保障,是不断推进学位与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培育聚焦实战军事人才的有效举措,也是现代化战争中增强军事战斗力的迫切需求。

军事心理学论文:心理素质训练在军事训练中的作用探析

摘 要:心理素质训练是军事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学员迅速适应军校生活的必经阶段,不仅能够提高学员的身体素质、军事素质基础,还能缓解其心理应激反应,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本文探讨了心理素质训练在军事训练中的重要作用,并就加强心理素质训练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心理素质训练;军事训练;作用

由于高职业风险、高压力的军事活动影响,军人必须具备足够的生理、心理素质,以便抵御高压力对其身心的损伤。因此,在军事训练中必须注重加强心理素质训练,切实提升学员心理健康水平,以便确保军事任务的顺利完成,保障学员的健康发展。

一、心理素质训练

军人的心理素质是建立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之上,以人格作为核心,在个体、军事环境的相互作用下,所形成的稳定、综合的,具有较高挫折耐受力的一种心理品质。

作为人的心理方面较为稳定的特点,心理素质体现为一个人心理发展水平的总和,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先天所具有的素质,这是人类长期发展的综合结果;二是后天所形成的稳定素质,通过后天的教育、自我修养所形成的。因此,心理素质的发展离不开先天的遗传,更离不开后天的实践训练。

二、心理素质训练在军事训练中的作用

在高技术战争背景下,高技术武器的杀伤力、破坏力不断增大,不仅会对物质设施带来破坏,还会对军人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影响,为了更好地面对各种复杂情景,军人应当具有顽强、果断、机智、冷静的良好心理素质,否则很难取得胜利。因此,各国军队都将心理素质训练纳入军事训练中,以提升部队的战斗力,提高心理素质也开始成为军队建设的重点。对于军校学员而言,加强心理素质培养,不仅是军队训练、军队建设、高技术战争的客观要求,还是提高学员心理活动水平,培养其良好的心理品质,形成积极、主动心理准备,为军队建设夯实基础的基础条件。因此,有必要将心理素质训练纳入军事训练中来。

在军事训练中,加强学员心理素质训练,有助于提升其军事活动能力,确保军事活动的顺利开展,切实提升军事活动的绩效。只有心理素质良好,才能承受高压力、高风险的军事活动所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帮助军人克服紧张、焦虑等不利干扰,做出科学的决策。研究显示,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存在着正相关性,因此,加强心理素质训练,可以显著提升学员心理健康水平,改善其孤独情况,帮助其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增强其军队生活适应能力,减轻其忧虑、焦虑等不良情绪。

目前,心理素质训练已经成为军人心理问题的有效解决途径,也是促进军人心理健康、健全其人格,增强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保障。但从当前现状来看,军事训练中该项工作仍相对薄弱,无法保障军事作业的绩效与战斗力,因此,加强学员心理素质训练势在必行。心理素质训练必须穿插在军事训练中,密切加强与军事训练的结合,将二者融为一体,这样,军事训练为学员提供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培养其军事技能,提升其军事素质,而心理素质训练能够增强学员素质,实现人与武器、人与战法的有效结合,实现心理素质、军事素质的协调、稳定发展。

三、加强心理素质训练的策略

结合军事训练中心理素质训练的特点,在实际心理素质训练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优势,促进学员心理素质的提升,具体而言,应从如下几点着手:

(一)思维训练

为了更好地面对错综复杂的现代化战争、环境及意外,必须保持敏捷的思维和冷静的头脑,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出科学的决策。在训练过程中,应注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表象思维能力,应通过有意识的讲解动作程序,不断提出问题,启发学员思维,使其主动分析、探研,从而在实训中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经过各种技术、动作、战术方法的模仿、训练,使思维表象与实际趋于一致,增强其理解,实现由感性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二)意志训练

训练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员的吃苦耐劳、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所选择的训练方式应对人体生理负荷具有足够的挑战性,这样才能培养其不怕苦、不怕累,坚持,踏实的精神。在军事训练中,应将培养学员的意志品质作为重点,严格根据要求进行训练,精雕细琢,逐步养成。

(三)性格训练

军人应具备良好的性格,尤其是勇敢、果断、谨慎等品格。在训练过程中,品格、性格的训练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可能会引发生理极限,个别项目还存在极大的危险性,例如,400米游泳、障碍、旋梯、滚轮等训练中,需要培养大家不怕困难、果断、大胆、勇于挑战自我的品质,通过训练克服一个个技术难关与主观困难,通过激烈的比赛,树立起不怕竞争、勇于拼搏的意识,能够科学面对失败,积累成功经验。

(四)情绪训练

情绪稳定与否关乎学员训练效率及任务完成情况。所谓稳定的情绪,即确保学员在任何情况都能做到沉着、冷静。在情绪训练中,可以采用放松训练法,可指导学员借助于言语暗示、思维表象、调整呼吸等多种方法,使其放松入静,消除其紧张感,提高其大脑兴奋性,经反复训练之后,学员再遇到该刺激就能够很好地控制自我情绪。

(五)感知觉训练

如今的战争都是高技术战争,所面临的环境十分复杂,因此,必须培养其灵敏的感知觉,能够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获取各方信息,加强分析和判断,争取最终的胜利。在训练过程中,一方面,要促进学员的身体健康,确保其各方面机能的状态良好,同时,注重提升其反应灵敏性,拓宽其视野,增强其观察能力。

(六)承受力训练

由于作战环境的复杂性,要求军人具备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具备过硬的身体素质。因此,在军事训练中,应将训练场视为战场,借助于恶劣的天气,提高训练的难度、时长,使其消除恐惧,增强对超常刺激的忍耐度。对于心理承受力的培养,可以借助于模拟战争进行训练。

一言以概之,作为军事训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心理素质训练需要长期、多方面、多方法进行开展,以便提高其心理素质,在心理素质训练过程中,应坚持“发展、健康发展、循序渐进、区别对待”的基本原则,这样才能使各学员心理素质达到较高的水平。

军事心理学论文:抗战军事思想之心理学探析

摘 要:抗战军事思想博大精深,贯穿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的因素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立足于对个人及群体人格以及战争各方心理特点的分析来探究抗战时期各方社会行为背后的思想根源,以此来阐述抗战军事思想得以发挥正确指导作用的历史应然性。

关键词:;抗战军事思想;社会心理学

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是永远值得人们铭记的日子。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全民族的浴血奋战,而在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抗战时期的军事思想有效地指导了抗战的胜利。其间,本人的人格特质以及对抗战时期各方心理特点的分析和把握对抗战时期军事思想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抗战军事思想是以“民”为本人格特质的体现

人格是社会行为产生的内在动力,是社会行为产生的重要制约因素。社会心理学认为人格是在社会化进程中形成的包括思想、情感等在内的个体独具的、稳定而统一的系统。人需要融入社会,接受社会生活的影响,在社会学习理论框架基础之上,个人生活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独特的生活经历对人格的形成起制约作用。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人类通过反应结果所进行的学习以及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行为习得过程,学习者不必自己直接做出反应并亲自体验到强化,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学习者会呈现不同的效应,即加强或削弱观察者对自己已有行为的抑制所形成的抑制效应或解除抑制效应,以及激活学习者行为库中已有的反应。

具有在逆境中同一切阻力做斗争的坚强意志。这种独特的个人生活经历并没有使他呈现出反对封建统治的示范者的行为未得到强化时的抑制效应,反而呈现出解除抑制的效应。处于人民群众遭受深重苦难的文化背景下,这种解除抑制的效应激发了行为库中已有的反应,激活了心中已有的忧国忧民情怀。内在动力和自身能力的激活使形成了不畏强权和以“民”为本的人格特质,这种人格特质在民族战争中同样得以体现。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超越了当时社会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时片面强调英雄人物和精神力量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唯心史观,在整个观察学习过程中,习得超越所观察到的特定反应之上的原理,运用唯物史观来分析现实社会的变革,以民为本的人格特质不仅体现在为民情怀,同样体现在依靠人民群众,在具体的战役战斗中,广泛地进行政治动员,使民众明白打仗和他们的关系,使军队在民众眼中是自己的军队,尤其在争取战争主动权,使敌人丧失优势方面有重要作用。转被动为主动的重要方法即是造成敌人的错觉,给予出其不意的攻击。而具备优越的民众条件,足以封锁消息时,采用各种欺骗敌人的方法,常能有效地陷敌于判断错误和行动错误的苦境。深谙这一道理,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中”。

二、抗战战略方针的实现依托于中华民族群体人格能动性的发挥

民族的群体人格是民族最深层次的心理特质。早在先秦时期,中华民族在征服和改造自然以及反对外族入侵的过程中,就体现出强烈的变革社会的内在需求,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变革。主观能动性在三元交互决定论中内隐地存在。三元交互决定论是班杜拉学习理论的重要部分,班杜拉认为,“行为、人的内部因素、环境因素三者相互联结、相互决定。这些因素之间彼此双向地影响,而不是两个因素的结合或两因素之间的单向作用。”

在人的主体因素和环境的关系中,抗日战争的残酷环境和国民党军队的参战使国民党内和部分共产党人存在着“亡国论”和“速胜论”的思想倾向,而这两种不良的情绪给国共两党部分人的内心带来冲击,也给抗战带来消极的影响;在人的主体因素和行为的关系中,对于国民党,虽然行动上参与抗战,但由于内心受不良情绪的影响,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采取了一些不利于抗战的政策和行为;对于共产党,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能够变消极被动的行为为积极主动的行为;人的行为会影响和决定主体的思维方式,通过共产党采取的积极行为结果的反馈,起到统一国共两党思想、提升士气,从而达到抗战胜利的目的;在行为和环境的关系中,人并不只是消极地适应环境,而是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采取积极的行为激活环境,使环境向着有利于己的方向转化。积极行为的采取会使“日本的经济行将崩溃,在无数战争的消磨中,日本的士气行将颓靡;随着抗战环境向着有利于我的方向发展,抗战的潜伏力24小时24小时地奔腾高涨,中国大批的革命民众不断地倾注到前线去,为自由而战争。”

在辩证地把握环境、人的内部因素和行为的关系中,主观能动性内隐地存在于三元交互决定论这一互动系统中,认为,“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持久战和胜利没有人做就不会出现。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人类在战争中强烈地表现出自觉能动性的特点,战争是力量的竞赛,但力量在战争过程中变化其原来的形态。客观因素具备变化的可能性,主观作用在实现这种可能性中起着重要作用。主动性和灵活性则为自觉能动性在战争中的具体体现。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指挥员通过灵活地使用兵力,坚决地实行战略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通过许多战役的局部优势和局部主动地位,逐步地造成战略的优势和战略的主动地位,并逐渐地变化着总的形势,做到古人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领导的人民战争,不论是正规战或是高度活泼的游击战,都依靠全体军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造成了集中全民力量正面冲击敌人的威势。

三、持久抗战战略方针的实现依托于对战争各方心理特点的把握

在社会心理学理论中,社会态度是对某一特定的客体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稳定性的心理倾向。社会态度积极与否源于社会认知是否出现偏差,当不同群体对社会性信息的加工、判断和理解出现晕轮效应时,就会成为影响社会认知偏差的重要因素。抗战以来,针对“亡国论”和“速胜论”甚嚣尘上,持久抗战思想是对持有不同声音的群体进行的沟通,统一国共两党思想,促使积极的社会态度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亡国论”和“速胜论”者正是受晕轮效应的影响,“亡国论”者看重了强弱这一矛盾,把它夸大起来作为全部问题的论据,而忽略了其他的矛盾,是主观的、片面的。“速胜论”者则对于中国的长处,夸大得离开了真实情况,变成另一种样子。他们的共性在于仅抓住战争双方某个方面特征来进行以偏概全的推断,形成主观主义推断的泛化,导致社会认知出现偏差。

军事心理学论文:浅谈士兵军事体育训练损伤的心理原因及对策

摘要:军人职业的风险性和危险性,使军人不可避免地受到伤残的困扰。本文分析了士兵在军事体育训练损伤的心理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为部队军事体育训练提供粗浅参考。

关键词:士兵;训练;损伤

军事体能训练具有单一、枯燥、强度大、易疲劳等特点,在训练中由于个体心理素质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军人职业的风险性和危险性,使军人不可避免地受到伤残的困扰。若不能正确对待伤病,就会引起消极的心理反应,如攻击、轻生厌世、压抑、冷漠等,甚至导致心理障碍和行为失控。通过心理训练,可以培养士兵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抗挫折能力、强烈的自信心、敏捷的反应能力。

一、军事体育训练损伤的心理原因

(一)紧张心理

由于军事体育训练有一定的趣味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在,尤其对新士兵而言,刚开始训练时多数士兵心情振奋,情绪高昂,积极性高,由于动作要领不能很好的掌握,一旦出现危险或看到别人受伤后,部分士兵情绪紧张、惊慌、担心,害怕自己受伤,因而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训练往往精力不集中,思维不灵活,容易出现偏差,导致训练受伤。

(二)恐惧怯场心理

在军事体育训练中,许多士兵英勇顽强,训练刻苦,不怕流血流汗。但是训练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勇敢无畏,有的士兵,特别是新兵缺乏训练,一时不适应强度大的军体训练课目,加之看到别人受伤,因此有些恐惧胆怯,情绪上表现为恐惧、担心害怕,不敢出手,训练中不敢主动投入,畏首畏脚,恐惧怯场,因此,在训练中犹豫不决,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一旦碰到复杂的技术动作就胆小害怕,一不留神就会摔伤或被踢中,导致受伤。

(三)消极避训心理

主要表现在训练到一定时期时,一些士兵训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下降,训练热情减退,想求得平平安安结束,训练中比较谨慎,不敢出手,或过于小心谨慎,注意力分配不够,忽略重要信息反馈,在训练中容易失手导致受伤。

(四)麻痹厌倦心理

在训练中,一些士兵自恃身体素质好,训练技术过硬,视训练为小儿科,思想容易麻痹轻敌,自我保护的自觉性降低,随着训练时间增长,身心疲劳加剧,产生厌烦情绪,有时急于求成,瞬间造成伤害事故。

(五)反思后怕心理

由于对训练受损伤的痛苦体验过于激烈,神经受刺激过深,一些士兵在训练过程中常常被受伤后的痛苦和战友受伤的惨痛教训所威慑,心理上感到十分害怕。因此表现为训练斗志不坚,担心训练中重蹈覆辙,产生后怕心理。有的甚至产生装病不训练的念头。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一些士兵对训练持观望态度,找机会溜号,实在躲不过,轮到自己上场时,只好硬着头皮,由于后怕心理作用,往往动作不到位,结果造成损伤。

(六)过分热情心理

一些士兵为了得到表扬,或为了显示自己的能耐,训练的热情很高,凭着一股蛮劲、猛劲训练,但由于动作技术掌握不熟练,训练中不加思考,不动脑筋,在技术较为复杂的项目训练中容易造成损伤。

(七)自我骄傲心理

这种心理一般表现在一些训练成绩较好的士兵中,由于他们的动作技术较好,多被教员指定为小教员或动作示范者,这样往往使他们对训练中的成绩与问题缺乏正确的分析,居功自傲,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训练的组织纪律观念淡薄、作风散漫,甚至有的不服从指挥,往往造成受伤。

二、军事体育训练损伤的心理学对策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军人适应现代高技术战争的前提,随着我军军事体育训练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深入,军事体育训练的强度、难度不断加大,为了避免训练中产生训练恐怖症、逆反训练症、抑郁症及危险行为等心理问题并由这些问题导致的训练损伤,我们应该从训练心理学的角度探讨预防军人在军事体育训练中出现训练损伤的心理学对策,从而提高军人的训练成绩和战斗力。

(一)从心理上重视训练过程

军事体育训练重在过程训练,因此对训练实行严格控制和管理,注意训练过程的科学性,在训练中开展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受训者了解训练与心理的相互关系,训练心理作用与训练事故的预防办法,就能够有效地预防训练伤的发生。

(二)及时排除训练心理障碍

在军事体育训练过程中,一些士兵会受到上述心理因素的影响,进而发展为一定的训练心理障碍,严重影响训练效果,甚至造成训练损伤。因此,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应该对有训练心理障碍的士兵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和心理咨询、心理疏导,才能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三)预防训练中产生的身心疾患

为了保障良好的训练效果,围绕士兵的训练,各级各部门都应该成立有关的心理机构,对在军事训练中发生的心理疾病和军人身心健康进行不定期的心理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身心疾病的治疗和预防。这样,对减少发病将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四)强化军人心理训练

为了帮助士兵克服在军事体育训练中造成损伤的不良心理因素,应该进一步强化军人的心理训练,提高训练的心理素质。从现代军事医学的观点看,人的军事、政治、业务和身体素质,只是战斗力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作支柱,军人的战斗力就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为了提高军人在军事体育训练中的心理素质,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教育,使每个军人都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完善的道德与意志品质,具有勇敢、果断、顽强、镇静、不怕牺牲和战斗必胜的信念。其次要加强军事和专业技术训练。军人产生恐惧的程度,与其掌握的军事、专业技术的熟练程度有关,军人掌握了过硬的军事和专业技能,就能够减轻或消除恐惧,增强战胜敌人的信心。要加强军人的心理适应性训练。从训练强度、难度和环境适应上,较大限度地接近于实践,培养军人良好的心理品德,使其心理和身体能适应战场上的复杂情况,从而减轻战场刺激因素对军人的影响。

浅谈军事体育的心理特点及效用

摘 要:该文从多种心理活动伴随着特定的运动过程、各种情绪体验强烈而鲜明、心理活动水平具有明显的年龄阶段特征三个方面探讨了军事体育的心理特点。从军事体育能促进军人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军人身体素质;军事体育能增强军人在恶劣条件下的适应能力,提高战斗力;军事体育能提高军人的学习效能等三个方面揭示了军事体育的心理效用。对军事体育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军事体育 心理特点 效用

现代战争的残酷性对军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军事体育对军人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军队战斗力以及培养军人的思想品德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心理学研究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1 军事体育的心理特点

军事体育的心理活动和人的其他活动一样,体现了某些相同的心理活动过程,但又表现出了某些方面的特殊性。军事体育各个项目的心理活动过程又各有不同的特点。

1.1 多种心理活动伴随着特定的运动过程

军事体育是具有一定特殊技能的运动,各种心理活动就是伴随着这些特定运动而发生、发展的。这就使各种心理现象具有更为突出的一些特点。

(1)是空间知觉的性。运动者要能通过观测空间的大小、方位和距离来调整自己的动作。如射击要估计目标的方位、距离和高度;球类运动要预测球的距离、位置和移动方向。

(2)是时间知觉的相应发展变化。只有具备相应发展的时间知觉,才能在运动中借以判断动作的速度、周期性动作的时距和到达终点的时间,从而调整动作的强度和速度。如田径中的赛跑、武装越野等。

(3)是行动和思维的一致性。军事体育中伴随的各种思维活动,是直接与动作相结合的。由于运动环境常常迅速变化,所以,运动者必须根据当时的情景,根据运动能力和运动方式作出正确预见或判断,并且要求迅速采取相应的行动和动作。可见,军事体育运动过程是一个不断通过行动和动作落实思维成果的过程,也是一个通过积极思维不断校正行动和动作的过程。

1.2 各种情绪体验强烈而鲜明

在人的一切活动中,总是伴随着情感的体验,因而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外在情绪。在军事体育中,由于外界条件的影响和运动者本身因素的制约都会使运动者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以及复杂的情绪变化,而情绪变化又对运动效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由于军事体育的特点和各种外界因素的刺激影响,使情绪体验更强烈、更鲜明。比如:对复杂、困难、甚至带有一定危险性的运动练习,心理准备比较充分,会使人精神振奋而产生增力的情感;运动中节奏性、优美性的动作会引起自己愉快的情感;别人的赞誉可以引起自豪的情感;过度疲劳和挫折可以引起厌倦和沮丧的情感体验等。这些强烈而鲜明的情绪变化,会在军事体育中充分表露出来,并且对运动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1.3 心理活动水平具有明显的年龄阶段特征

军事体育重要作用之一是能够增强军人的体质,但是军事体育各种项目具有明显的选择性,每一项军事体育活动对人的心理活动水平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有的要求心理活动强度高,比如:武装泅渡、武装越野、爬山、越障等;有的要求心理活动强度低,比如说射击、无线电报接受传递等。而人的心理活动水平,又受到人的年龄、性别、运动经历、健康状况等条件的制约,其中年龄是决定人的心理活动适应强度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军人进行军事体育活动必须选择适应自己心理活动强度水平的项目,否则将会有损于健康。因此,军事体育中的心理活动水平,具有明显的年龄阶段特征。即使是在同一个体育项目中,不同心理年龄对项目效果的体验也是不一样的,它同样反映出心理活动的年龄阶段的差异性。

2 军事体育的心理效用

军事体育对军人的身心发展,对提高教育训练的效能,增强战斗力以及军人的思想品德培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1 军事体育能促进军人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军人身体素质

青年军人虽然身体发育已基本成熟,但身体各方面的发育成长并没有停止,需要继续通过军事体育活动来促进军人的身心的发展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军事体育可以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一方面它能促进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从而改善了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另一方面它能提高中枢神经对内脏器官的调节,使整个系统更加灵活和协调,使人体的各部机能得到相对提高。军事体育还可以促进运动系统机能的提高。一方面它能促使骨骼坚实,抗压性强,肌肉变得粗壮、结实、有力,提高中枢神经对肌肉的控制能力,使动作的反映速度和灵活性提高;另一方面它还可以促进内脏器官机能的提高,促进消化功能,增强吸收营养的效果,从多方面促进新陈代谢。

2.2 军事体育能增强军人在恶劣条件下的适应能力,提高战斗力

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最终是求得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体魄是一个人体格和精力的统称。强健的体魄是指一个人在一定条件下表现出来的巨大忍耐力,良好的适应能力和旺盛的精力。它是战斗力的重要组成因素之一,没有强健的体魄一切战斗技能都会失去发挥的物质基础。试验证明:72小时不睡眠,人就会丧失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酷热综合症可以使人的思维和行动出现紊乱。据测算,军事体育达到等级标准的战斗员,野战生存能力比一般人高30%。人在战场上,不但受到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险恶残酷的战场环境的威胁,而且还承受着死亡的巨大心理压力,这些都能降低中枢神经的功能,从而大大降低战斗能力。军事体育可以提高恶劣条件下的适应能力。比如说,跑跳可以锻炼速度,攀登、越障、武装泅渡可以锻炼抗晕、抗震。况且有些军事体育项目内容就是军人必须具备的战斗技能,像投弹、刺杀、擒拿格斗、武装泅渡、越野等。另外,在军事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还可以形成英勇果敢、坚忍不拔、主动协同、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所有这些,都为战斗力的提高奠定了物质基础。

2.3 军事体育训练能提高军人的学习效能

人的生理活动有一定的节律性,只有适应军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才能保持各器官的正常工作而不至于发生疲劳。曾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这就要求,学习、休息、锻炼、睡眠要交替进行,做到有张有弛,有劳有逸。而军事体育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早操能尽快地驱除大脑皮层因睡眠而残留的抑制;课间操和课外活动能调节大脑皮层各系统各器官的活动,使其紧张部分得到休息。因而有规律地安排体育锻炼,才能使军人心情舒畅,保持旺盛的精力,提高心智活动能力,促进学习效能的提高。

军事心理学论文:浅谈军事体育训练常见心理问题及调适

摘 要:解放军四总部近期联合颁发的《军事体育训练改革发展纲要(2015-2020)》明确指出军事体育训练是提高军人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基本途径,该文从训练疲劳及其调适、“训练高原”现象及其调适、关键时刻心理紧张及其调适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军事体育训练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调适的一般方法。对军事体育训练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军事体育训练 心理 调适 锻炼

曾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指出:“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还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很显然,人心的对比理所当然包括作战双方心理素质的较量。未来战争对参战人员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赢得未来战争的胜利,一项紧迫的任务就是提高参战人员的心理素质,确保参战人员能以过硬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战争的挑战。解放军四总部近期联合颁发的《军事体育训练改革发展纲要(2015-2020)》明确指出军事体育训练是提高军人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基本途径,这就要求我们要更进一步认清军事体育训练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并掌握其调适的一般方法。

1 训练疲劳及其调适

训练疲劳是指训练过程中产生的疲劳现象。在行为上表现为精神麻痹,训练动作的度下降,协调性降低,言语减少,动作迟缓,失眠多梦等;在心理上表现为倦怠,感觉器官(如:视觉、听觉等)敏感度降低,反应敏感度和辨别力降低,思维迟缓,紧张易怒,缺乏耐心和细心,同时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对训练产生厌倦情绪,工作效率下降等。

产生训练疲劳的原因很多。如训练安排不合理,科目过多,强度过大,难度过高,进度太快,训练时间过长等导致睡眠不好,对训练失去兴趣和信心;训练者未形成合理的行为模式以及饮食结构不合理等。面对复杂的训练环境,学会消除和预防疲劳是取得训练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训练疲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调适。

1.1 树立适当的训练动机

动机是引起个体行动的心理动力。动机决定态度,态度影响情绪和意志,情绪和意志力的好坏进一步影响训练疲劳的产生和恢复。训练动机太弱,训练效率低下;训练动机太强,心理生理都处于过分紧张状态,容易产生训练疲劳。中等强度的训练动机不但不会使军人产生疲劳,而且会使训练效果达到好。

1.2 保障充足而有效的睡眠

充足的睡眠是保持个体生理心理功能正常发挥的前提。睡眠缺乏可使人的警觉性下降,记忆力减退,注意涣散,情绪低落,增加疲劳感,进而导致训练效率下降。充足而有效的睡眠是消除训练疲劳的有效方法之一。

1.3 充足营养保障

青年人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因此,均衡营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总的来说是要平衡膳食,保障营养物质而平衡的供应,这有利于训练疲劳的消除。

1.4 丰富的文娱活动

经常参加各种文艺活动、阅读、演讲比赛、听音乐等,都可以起到转移注意力,消除疲劳的作用。研究发现,旋律优美的轻音乐会使人情绪镇定、恬静愉快;激越昂扬的曲调,能激发人体内的潜能,使人精神焕发,对于消除因情绪紧张、遭受挫折而引起的心理疲劳来说,效果尤为明显。

2 训练“高原现象”及其调适

在军事体育训练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在训练初期,对技能掌握得较快,成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而到了训练中期,技能水平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现象,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高原现象”,就像是一座高原挡住了前进的道路,成了训练提高的拦路虎。

“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2.1 生理原因

由于长期进行高强度的、艰苦的军事体育训练,体力消耗较大,容易使身体产生疲劳现象。在疲劳状态中,人的身体素质会下降,引起视力减弱、肌肉松懈、注意力分散、思维迟缓、情绪烦躁等,从而影响训练的质量和效果。此外,个人的身体素质会影响训练,有的训练项目要求训练者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如推铅球,当成绩达到一定水平后,身体素质就会限制成绩的进一步提高。

2.2 心理原因

有些训练者对自己没有信心,面对训练中的困难和挫折,过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以致在挫折面前灰心丧气,阻碍了训练成绩的提高。另有一些训练者在训练初期进步快,受到表扬赞誉,就滋生了骄傲、自负情绪,到训练中期,一遇到困难、挫折便觉得没脸见人,不能正确对待外界舆论,结果心理包袱过重,导致停滞不前。此外由于军事体育训练的各项科目都要求长时间的练习,在这种长期枯燥的训练中,训练者的学习兴趣可能下降,甚至对每天重复的内容产生厌倦心理。

2.3 基本技术不过关

由于训练者某些基本的技术掌握不过关,制约和限制了新动作的掌握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有些训练者对局部动作注意过多,缺乏对动作的整体掌握观念,或是由于改进某一技术环节,使技术的整体性暂时失去平衡,在学习新技术时,就不易获得理想的效果。

针对以上情况,训练者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自我调适。

(1)练习时应循序渐进。

在军事体育技能的学习和练习中,训练的内容应按照由高到低、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原则来安排。遵循这一学习的规律,顺应技能掌握的自然适应过程,就容易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

(2)合理安排练习时间。

练习时间的合理安排也是克服“高原现象”的一个重要途径。有的训练者认为军事体育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因此在训练中一味地训练。这种集中训练虽然会使训练者加深对该技能的印象,但是,这种简单的重复练习会使训练者产生疲乏和厌倦,从而引起心理上的抵触情绪,而失去对军事体育技能训练的兴趣。所以,训练者在训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劳逸结合,注意集中练习和分散练习的结合。当训练者在练习了一段时间后,可以改换为另一项目的练习,练习中间还可以适当安排休息时间,这样可以消除疲劳和厌倦感,保持旺盛的练习兴趣,促使成绩继续上升。

(3)利用反馈信息。

美国心理学家比拉等人对军人的射击训练进行实验,发现当提供了电机响声表示击中目标多少环后,军人的射击练习成绩会直线上升;而当电机报靶信号停止后,军人由于不知道射击训练结果,因而射击成绩没有进步。这说明,如果学习者了解了自己的练习效果,就会提高练习成绩,克服“高原现象”。

(4)坚持就是胜利。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克服“高原现象”的法宝之一。中国荀子曾言:“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些都说明顽强的意志、持之以恒的毅力是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坚强的意志品质可以帮助训练者克服训练中的一切困难,直至成功到来。在克服“高原现象”中,我们还要有意识地创设困难情况锻炼坚强的意志,以顽强的毅力和无畏的精神完成练习任务。在美国军队中,军人的训练情境都很艰难,例如,美国空军战术航空兵飞行人员,在完成航校的训练后,都要到训练联队完成28次飞行,其中10次都是特殊任务,是在雷达情况复杂且有敌防空兵器强烈抵抗的模拟环境中进行的。

3 关键时刻心理紧张及其调适

有些训练者会产生这样的苦恼:平常训练,一个动作最多三遍就能掌握,可一到做示范,或进行会操、阅兵、表演科目等比赛场合时,心理总会莫名其妙地紧张,导致发挥失常。

这种状况就是由于紧张过度而引起的。紧张是一种情绪状态,每一个正常人,特别是年轻人,遇事显得慌些、有一定的紧张感,这是比较常见的现象。紧张并不就是问题,就倡导要“团结、紧张、严肃、活泼”。适度的紧张不仅无害,反而可以使人心情振奋,提高效率,思维敏捷。这里所要克服的紧张是指过度的紧张。过度的紧张能对人的心理活动产生抑制和阻碍,感觉知觉不够、敏锐,记忆不佳,注意力分散,思维变得迟钝和混乱,主要表现在公共场合紧张的说不出话来,工作中动作缺乏性和控制能力,技术和水平发挥失常甚至酿成差错。心理紧张是可以克服的:

3.1 学会自我松弛

遇到自己精神紧张时,可以多做几次深呼吸,深吸一口气,保持一会,再慢慢地呼出来,这样做四五次就可以起到稳定情绪的作用。另外,还可配合肌肉从紧张到放松的训练。把一组肌肉绷紧,形成张力紧张,停止呼吸,体验自己是什么状况和什么感觉,体验肌肉的紧张,然后慢慢地放松、呼气。这样对于缓和心理紧张是有效的。

3.2 进行自我暗示

所谓自我暗示,就是用积极的思想、语言不断地提示自己,克服悲观、沮丧和恐惧的心情,使精神振奋。例如,比赛前,可以对自己说:“这个项目的动作对我虽然有难度,但对别人也不见得容易,我一定不能慌!”,“我感到很镇定,没什么可怕的”,“这个项目我一定能够做好!”,这样做可以达到自我鼓励、自我安慰的效果,减轻和消除心理紧张,使心理状态得到自我调整、自我平衡。

3.3 强化意志锻炼

首先要对自己树立信心。做任何事情都不要怕失败,因为只要有自信,就会抓住成功的机会。要坚决克服掉“我这个人一遇事就慌神”的想法,善于挖掘自身的潜能,大声对自己说:“我行”。那么,你就一定可以获得成功。其次要善于控制自己。遇到一些特殊场合,能够正确而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把心理紧张控制在适当的程度,逐步养成处惊不乱、临危不惧的心理习惯和行为风范。

军事心理学论文:基于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军事训练研究

摘 要:大学生军训作为全民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按照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纳入了法制的轨道。军训对于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有重要意义。但是在目前的实践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本文旨在通过结合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的研究,更好地服务于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服务于学生军训工作,构建“大国防”的理念。

关键词:大学;心理特点;军事训练

按照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大学生军训已经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兵役法》《教育法》《国防法》和《国防教育法》对此都有明确的规定。大学生军训作为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于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而且对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在军训中,大学生国防意识的增强、强健体魄的锻炼、严明组织纪律观念的塑造、吃苦耐劳和顽强拼搏精神的发扬、综合素质的提升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大学生军训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重理论、轻技能,重说教、轻思想等问题。因此,结合新一代大学生的性格和心理特点,客观地分析军训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采取积极稳妥的改进措施,切实提高军训的质量和效果。

1.当代大学生主要的心理特点

(1)理想信念不够坚定,“三观” 多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已进入以“90后”为主体的时代。在他们身上具有年轻人的普遍特点:充满活力、朝气蓬勃、富有理想、富有激情、敢于尝试、敢为人先。但由于受到整体社会环境的影响,思想上对马列主义的信仰不够坚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多样化;受实用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

(2)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抗挫能力较弱。人际交往能力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综合体。一些学生由于个人性格内向、孤僻等原因,不愿意与同学交往、不愿意跟老师交流,再加上个别家庭贫困、单亲、孤残等原因不愿意让别人了解自己,无形中与他人造成隔阂,也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3)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的优越感。“90后”是在父母的呵护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是在蜜罐中长大的一代,是在溺爱中长大的独生子女。因此或多或少存在家庭教育缺失造成的任性、自私、自我等烙印。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素质平均水平降低,特别是目前大学中的独生子女特征明显地反映到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个人意志强、集体观念差、优越感强、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差,等等。

(4)自我管控能力弱,对网络过度依赖。“90后”被称为含着“鼠标”长大的一代。由于家庭教育中监管的不到位以及自我管控能力弱,大学生或多或少都受到网络的不良影响,部分同学利用网络不是用来汲取知识,而是沉迷于游戏。加上通信科技的飞速发展,QQ、微信、微博的广泛应用,以前需要一台电脑才能实现的沟通,现在通过手机能够轻而易举地实现。因此才会出现一些非专业课上老师的谆谆教诲抵不上手机游戏的诱惑,一些学术讲座上专家教授的言传身教敌不过电子书、连续剧的魅力等情况。因网络成瘾引发心理疾病的案例,因沉迷网络影响学业被学校劝退的案例,因网络交友上当受骗的案例比比皆是。

(5)缺乏较好的人生规划。由于部分院校没有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加上部分学生从大一开始认为大学的四年时间很漫长,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缺乏系统的分析和了解,抱一种“随大流”的态度对待学习生活,致使荒废一年又一年的时光。

(6)功利心较强。部分同学只关心个人利益,从来不为集体做贡献。面对大学生活中的推优入党、各类奖助学金的评定,以及一些集体活动的开展,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考虑到自己能够得到什么,从来不想自己要付出什么,忽视自身能力的长足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

2.军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军事理论课与专业课相冲突。军事理论课程作为军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国防意识,锻造良好品质的重要阵地。但是由于教学时间的冲突,个别专业课程任务重,学生学习压力大,并不能保障军事理论课的公共必修课的课时量的合理安排。

(2)军训中各类保障不到位。军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上级职能机关、学校、地方、军队等多个部门的有机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参与。但是在执行过程中,训练场地、训练器材严重不足,资金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制约了军训活动的更好开展。

(3) 军事理论学科专业建设薄弱。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员大多不能按照专职的身份配备,缺乏应有的软硬件设施。缺乏统一的教材,教学内容没有统一的规范。

(4)重理论、轻技能,重说教、轻思想现象较普遍。在军训过程中,为了安全和时间安排的考虑,只涉及一些简单的队列训练、步伐训练、内务整理的内容,对于武器原理、轻武器的拆卸分解、实弹射击、手榴弹的投掷则很少涉及。在军事理论课的过程中,很少对学生思想、爱好、专业等作具体的分析,而大多用一成不变的课件来应付逐年变化的学生群体。

3.加强当代大学生军训工作的建议

(1)构建“大国防”理论体系。建立由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军事管理部门、学校、教员四位一体的“大国防”工作格局。首先要通过实实在在的教育观摩、评比等活动使每一名组织者明确国防的重要意义,在军训工作中给予支持。其次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使学生关心国防,热爱国防,最终使“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的理念深入人心。

(2)经常性的思想教育与管理教育相结合。要结合《军事思想概述》的讲解,灌输马列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要结合《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学习,灌输当前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灌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要结合《信息化战争》的学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从而增强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要结合宿舍卫生评比、良好班风学风的评比、创先争优的评比、班团干部的评比等活动,将思想教育的成果融入经常性的管理教育活动之中。

(3)发挥军事理论课程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要改变原有的“填鸭式”“一言堂”等授课模式,采取提问式、启发式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要结合“90后”的心理特征,针对部分学生在了解家庭状态、性格特征、情感经历、人际交往的情况下,通过参观军营、登山竞赛、团队协作等丰富多样的活动中引入心理疏导、心理干预教育,做到早发现、早预防,从而避免心理“亚健康”等问题学生的出现。

(4)制订严格的奖惩机制。要将军训工作纳入年终考核范围,纳入领导政绩考核范围,实行“一票否决制”。对于军训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在考核任用方面,享受各种待遇方面给予倾斜,要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对于阳奉阴违,推三阻四的单位和个人,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消除不良的环境和土壤,使军训工作不因领导作风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工作改变而改变。

(5)建立保障军训效果的长效机制。高校军训实践一致表明:通过军训,学生在政治思想、组织纪律、生活作风上有很大的进步。然而,如在军训后得不到巩固,军训的作用会逐渐淡化或消失。因此,巩固军训成果应作为提高学生军训质量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部分高校积极采取了各种方法,充分发挥班团干部的作用,激发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构建专职辅导员、兼职班主任、兼职辅导员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积极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因此,各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长期的切实可行的军训工作计划、方案,以保障军训成果的不断巩固和发展。

军训工作是集政府、军事部门、学校、教员于一体的宏大工程,只有找准“90后”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制订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长效机制,将经常性的思想教育与管理教育相结合,发挥军事理论课程的主阵地作用,就能够构建“大国防”的体系,真正实现固国强军。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军事心理学论文:军事化学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分析

【摘 要】目前高校开设的军事化学教学课程中,一般以课堂讲授为主,理论性较强,导致整个课程的教学实用性、趣味性不够,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育效果不理想。经过一定的理论分析,军事化学教学实施有必要合理应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因素进行科学干预,以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同时使学生适应未来岗位需求。

【关键词】军事化学 心理教育 学科心理融合教

一、军事化学课堂教学中涉及心理健康教育

(一)军事化学教学中拥有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

随着国际国内恐怖形势的发展,以核生化为手段的恐怖事件将明显增加,造成的核生化恐怖现场环境异常复杂,防化保障难度空前。有的防化兵由于心理素质不稳定,可能出现一些消极的心理反应,给防化保障和救援行动带来一些影响。

恐惧是一种能够极大地消耗人的心理资源及生理资源的情绪状态。当恐怖分子利用核生化手段实施恐怖行动后,毒剂迅速扩散漫延,造成大量人员中毒;生物战剂散布,造成传染病以链式作用迅速形成疫区,导致大量人员发病;脏弹袭击形成的高辐射沾染区,对人体造成急性放射病等。在这种情况下,部分防化官兵容易产生畏惧、胆怯心理,其注意力集中和转移能力降低、反应时间延长、记忆力下降,甚至还可能产生遇险躲避、畏缩不前,不敢深入一线查明毒情、传染源污染扩散情况以及地面或物体表面的沾染剂量率等反应。这些反应将造成污染源长时间污染环境而得不到处理,从而贻误救援时机,致使更多人员伤亡。

军事化学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进行学习、进行知识构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它存在着非常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军事化学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双方,这两者都是鲜活的,具有饱满和充分生活热情的心理个体,他们具有充分的活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教师作为学生教育的主要工作者经常把自己的爱好、情绪、能力、感情、意志品质和性格品质组合在一起,用非常整合的方式在学生的面前呈现。这也就导致了学生从教师处得到的也同样不单纯是知识,也包含了情感、意志、品格等多种心理因素的综合信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并非只是单纯地接受来自教师的信息,同时也是一个信息加工和处理的个体,同时拥有着属于自己原本的爱好、情绪、能力、感情、意志品质和性格品质,因而会选择按照原本自己拥有的方式来选择接受的知识,并把知识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将知识再现。

(二)军事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具有广泛性和整体性

在整体的学科教学过程中灌输心理教育过程,相比于单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说具有整体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化学学科教学中,是面对学生接受新知识时的普遍心理活动而言的,包含了学生的兴趣因素、意志、个性等成分。从心理教育的功能上来说,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学是一种隐性的教育方式,是一种从底层潜移默化的影响方式,将教学中所造成的影响牢固在心理教育的结构之中。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种方式更为灵活,因而更容易被忽视。

二、军事化学学科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是重要的素质教育内容

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教育目的除了出于发展学生性的需要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深化素质。教育过程也需要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影响因素,这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而且是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的是知识的基础传授,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这也就势必将会导致师生之间关系发生变化,转化为讲与听的关系。根本不能从实际的角度考虑学生是否乐学,是否想学,是否爱学。常规的教学策略导致的结果通常是学生苦学、教师苦教。在这种模式下势必也将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如此长此以往根本无法达到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让学生全方面、多才能地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必然也不能很好地应对多样化军事任务带来的挑战。目前在教材的改革过程中,我们的国家意识到这一问题,并逐渐在有目的有计划地添加相关情感教学的因素,同时倡导和强调情感教学模式。

三、在军事化学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让学习变成一个快乐的过程

在整个军事化学教学的过程中贯穿积极的刺激因素在其中,让师生双方在这种刺激中都得到正向的刺激,师生双方在这个过程中都有积极的情感投入在里面,教师教得更投入,而学生学习得更加有积极性,如此一来师生双方的情感都得到了激发。这样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之中,始终陪伴学生的便都是汲取知识后的愉快心情,在这种精神情感的背后还将会伴随着学会知识所带来的自豪感,而这样的情感本身便是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是正确的心理健康导向。而乐学的过程并不是意味着学习就会是一个轻松的、娱乐的、无压力的过程。在乐学的过程中依旧具有压力、学生也会产生烦躁的情绪,也会有烦恼。但是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之中,学生的整体情感体验应该是快乐的,是愉悦的。在整个的军事化学学习过程中,愉快是他们最主要的心境。

(二)从知识教学转换成方法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习如何掌控学习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出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表现在三个层次上。及时层,学会学习,学生就会减少对学习的无力感,当学生感觉自己可以胜任学习,产生一种可以操纵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就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面对学习时的自信心,而自信正是健康心理与个性的基本特点。第二层,会自主学习的学生能感觉到学习带给自己的欢乐感,让他们拥有更强的学习兴趣,更丰富认知上的理智感。这种自主学习能够给学生带来好心情,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让学生富有优良的学习体验,也利于学生良好心理健康的形成。第三层次上学会如何学习,能够让学生从根本上提高学习效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从单纯的学习者,变成了知识的创造者和探索者。学生亲自获取知识,让他们产生学习的胜任感,这种心理感受会转化为学生的内在求知欲,变成动力因素,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成功者。让学生走上心理更健康的道路。使学生形成迎难而上、勇于面对的思想认识。唯有如此,将来在危急关头才有顽强的意志保障其克服困难并保持良好的战斗状态。在反核生化恐怖事件中,由于保障范围空前,兵力少,保障难度大,防化兵往往超强度地连续作业,甚至在小群单兵、孤立无援等不利条件下,精神和心理压力大,身体健康还可能受到威胁。面对险境,防化兵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和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具备不惧危险和不怕牺牲的心理素质。

(三)正确鼓励学生

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鼓励具有非常重要的心理价值。鼓励学生的同时可以给学生带来成功感,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带给他们的趣味。因而鼓励的使用具有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个性健全发展的价值,这一点是无可非议的。在当前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模式下,给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鼓励都是依靠学生的考分和学习上的成功与否来定的,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成绩并不理想的中等生、学困生就罕有受到鼓励的机会,如若只有少数学生可以收到鼓励的好处,而多数学生无法享受这样的教学方式,那这样的教育就注定不是一种成功的教育、不得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将理论教学与行为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有利于多方面地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增强其学习动力,另一方面通过训练使学生在模拟环境中逐渐增强心理机能,优化心理素质,以更好契合未来职业需求。

结语:在军事化学学科教学中融入心理教育是当前教学发展和学生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将心理教育的内容引入军事化学学科的学习,这对中国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军事化学学习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军事化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意味着教师要努力对自身的修养进行提高,也意味着院校培养教育人才进又有了一个新任务。

军事心理学论文:印度军事崛起与民族心理特征的关系分析

【摘要】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也曾经悲惨的沦为英国殖民地。自独立以来,印度一直苦苦追求世界大国地位。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印度立足南亚、称雄印度洋、争当世界军事强国的野心也越来越迫切。历史文化、地域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民族心理特征,文章试从这个的角度来分析印度的军事发展动向。

【关键词】印度;军事崛起;大国;战略

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曾豪言道:“印度要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在当时,印度对大国地位的追求主要表现在政治和外交方面,更注重树立道义和政治上的大国形象,带有厚重的理想主义色彩;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在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思想和策略方法上,印度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依靠强劲军事实力实现大国地位的现实主义行为,已成为印度国家战略的主流[1]。

一、印度军事发展概况

(一)战略方向及兵力部署

印度主要将中国和巴基斯坦作为作战对象。对中国目前仍坚持防御的方针,而对巴基斯坦,将重兵集结在印巴边境地区,以战略上的进攻态势获得战略上的主动地位。此外,南下印度洋的海洋战略与陆上战略同步实施。目前,印度陆军总兵力约103.5万人,海军总兵力约7万人,空军兵力约17万人。印度平时把25%左右的兵力部署在北部边境;把45%左右的陆、空兵力部署在西部边境;把30%左右的兵力部署在纵深地区。海军在沿海部署东、西两支舰队,活跃于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空军则重点部署在西部和首都附近。

(二)武器装备建设情况

印度不断强化各军种武器装备水平:陆军目前装备3000多辆主战坦克、近2万门火炮、500枚巡航导弹、1.9万多枚地空导弹和200多架各型直升机以及少量无人机;海军方面现有150多艘各型战舰,包括2艘航母、1艘大型两栖战舰、8艘导弹驱逐舰、约40艘大小护卫舰、16艘潜艇以及大量辅助战舰。海军航空兵目前拥有“鹞”式战斗机、米格-29k舰载攻击机等,还将采购E-2C预警机、F-18E/F战斗机、“宙斯盾”防空系统等先进作战装备。空军方面包括苏-30、幻影-2000、米格-29和米格-27等,直升机包括米-8、米-17、米-26和米-35等,此外还有安32、伊尔76、C130J运输机,伊尔-78空中加油机、“费尔康”预警机等。在战略导弹部队方面,大约拥有700枚“烈火”-1、2型、3型弹道导弹弹,“烈火”-5洲际导弹也试射成功。

二、民族心理对军事发展的影响

印度民族非常自豪于国家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但是印度在近代却沦为英国殖民地,所以印度民族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心态:对被殖民统治的历史深感屈辱,渴望重现昔日的辉煌;另一方面,又希望继承过去英国的种种特权,因此走不出殖民主的阴影。

(一)自豪的历史文明与地缘环境

公元前2000年左右,印度就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公元前1500年至前1200年,雅利安文化成为印度教以及印度文学、哲学和艺术的源头,并开始了恒河谷地文明。约公元前6世纪,出现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大种性,为奴隶制度的萌芽时期。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是印度文化史上最灿烂的阶段,形形色色的哲学流派和社会理论相继涌现,产生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入侵,又带来了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具有十分鲜明而又强烈的宗教性、多样性和包容性。[2]。

同时印度的地缘战略位置极其特殊,它位于亚欧大陆外缘弧形地带的中心部位,是东南亚至西亚的陆上交通要冲、西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海上战略通道,向西通过苏伊士运河可进入地中海,经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可进入大西洋直达欧洲。向东经印度洋与西太平洋的交通咽喉马六甲海峡可进入太平洋或直抵澳大利亚,印度半岛具有扼控东亚、澳洲、太平洋地区和非洲、欧洲、大西洋地区之间国际航空及海运的战略优势。所以,在辉煌伟大的历史文化、得天独厚的地缘战略地位面前,无论是印度的领导人,还是广大的印度百姓,又有着天生的自信,认为印度必将是亚洲乃至世界的中心[2]。

(二)殖民历史的影响

印度是虽然是有着5000多年文明的历史古国,但同时也是一个长期受西方殖民者奴役的国家。16世纪欧洲殖民主义开始进入印度。1600年英国建立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进行经济掠夺。1849年英国占领印度全境,开始了残酷的殖民统治。英国在印度确立新的统治机制,破坏了印度原有的社会结构,给印度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马克思讲道:英国在印度殖民地兴办教育、改革管理、修建工程,客观上促进了印度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实际上这只是为了更好地统治它。贵族只是想降服它,财阀只是想掠夺它,工业巨头只是想用低廉商品压倒它。二战结束后,“蒙巴顿方案”实现印巴分治。1947年8月15日印度宣布独立,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国,但仍为“英联邦”成员国。200多年苦难的殖民历史,在印度国民的心灵上留下了刻骨铭心的惨痛教训,也使印度要成为世界军事强国的愿望表现得尤为迫切强烈[3]。

三、1962年战争的失败意义深远

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爆发。在战争爆发前,印度认为中国惧怕其强大的军事实力。他们也认为即使开战,强大的印度军队也能够在短时间内给中国军队以重创。印度在战争中的惨败,不仅使印度意识到了自身军事力量与中国的差距,更造成了印度民族的心理恐慌,甚至认为中国会攻占新德里。战争的失败,使印度的“中国威胁论”有了现实的依据,而“中国威胁论”也成为印度扩充军事力量的好借口。

从1950年中国解放西藏时起,印度就深感不安,认为统一强大的中国对印度的安全是较大隐患,由此引发两国间的“西藏问题”以及中印边界冲突。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的失利给印度人的民族自尊心以极大打击,使印度其后一直以敌对的心理对待中国,视中国为“北方较大的威胁”。中印边界战争给使印度民族深刻认识到:没有实力,尤其是军事实力支撑的国家并不能成为真正的大国。由此,印度走上了一条极度膨胀的国防道路,试图以军事实力显示其大国地位。1998年印度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坚决进行“核试验”就是一个证明。

四、结论

印度民族心理对国家的影响是多层次和多方面的,也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这种民族心理特征的形成和变迁有其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渊源。近年来,印度制定了新的军事发展战略,加快了新军事变革步伐。这些无一不受到印度“争当大国”的民族心理的影响。而分析印度军事崛起与民族心理特征的关系,对于我们认清印度的军事母的有着重要意义[4]。

军事心理学论文:心理训练在军事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在军事体育教学中,可以利用学员认知特点和气质差异,去弥补学员基础差的劣势,把他们的知识、智慧渗透于教学之中。指出在进行技术教学的同时辅以心理训练.可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心理训练;军事体育教学;应用

众所周知,在各种竞赛中,除了是实力的比试外,更是竞争者之间心理素质的较量。由于心理素质欠缺,不能发挥真正水平者屡见不鲜。因此.赛前训练中的心理训练已为教练员所重视。军事体育教学中,在进行技术教学的同时辅以心理训练,可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一、心理训练在军事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1、什么是心理训练。近年来,心理训练不仅是运动心理学最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而且已经渗透到体育活动的许多方面,并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和应用。那么,什么是心理训练呢?心理训练是指:对大脑或心理进行的专门化训练的过程。有的学者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来对心理训练下定义。从广义上讲,心理训练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运动员或学员的心理施加影响的过程;从狭义上讲,心理训练就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形成运动员或学员良好心理状态的过程。

2、心理训练的作用。心理因素或人的心理素质,并不由先天遗传决定,也不由后天环境决定,而是由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为人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环境和教育则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正是由于人的各种心理因素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心理训练才有存在的必要和用武之地。心理训练的作用总的来说,是有助于提高学员情绪调控能力,有助于学员在基本功训练或成套练习时增强意志品质,有助于学员掌握和改进军事体育动作技术,有助于学员消除练习后的身心疲劳。

二、军事体育教学中心理训练的几种方法

1、联想训练法

知识联想思维利用和开发学员过去已掌握的知识可以助教学一臂之力,教学中笔者经常诱导学员进行知识联想思维。

(1)感知联想思维。它是身体的本体感觉与大脑内存的知识间相互联系的一种思维。在学员通过联想获得理性认识以后,感性的认识(即悟性)更高。练习时,一边体会动作的要领,一边回忆和联想动作结构和动作原理,每一次的成功或失败,都是理性认识的一点点的积淀,不断的积累。不断的丰富感知联想思维认识,使学员逐步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自学能力。

(2)形象联想思维。它是运用已有表象进行的思维活动。其特点是运用直观形象去解决问题。因此,要使联想思维的途径更快捷、更生动,直观形象的讲解和示范无疑是最快捷的方式之一。

(3)语言联想思维。就是利用语言刺激人的听觉器官使之在人脑中产生联想思维。学员在练习过程中,不断听到教师对动作要领的语言提示后,会马上对自己的动作进行校正,在此过程中会体会正确的动作姿势要领,由此联想动作的原理等等。

2、动作表象训练法

表象训练法是体育领域最常用的一种心理训练方法,它是在某种暗示下,在头脑中反复想象某种动作或运动情景,从而提高技能和控制情绪的方法。表象训练法有助于强化技术的学习,加快动作的熟练和改进速度,加深和巩固动作的效果。表象训练有很多形式,可以运用语言暗示、放录音引导和看录像等方法来进行。可拍摄出有关运动技术的录像,然后播放出来供练习者观看,练习者在看完录像后。先闭跟放松,然后把刚才看过的动作形象在大脑中“过一遍”。

(1)自我暗示训练法。就是利用各种手段对学员的心理施加影响,并进而控制行为的过程。自我暗示能够提高动作的稳定性和成功率。

(2)激励调节法。指老师用称赞和肯定的语言对运动员的心理活动施加影响的方法。在选择和运用这种方法时。应根据学员的技术水平、气质类犁、年龄特征以及动机等条件,选择适合学员特点的方法,反复运用会取得调节心理状态的良好效果。

3、军事体育教学后的心理调节

放松训练是最常用,最基本的一种心理训练方法它主要是借助语言暗示等手段使身体松弛,进而引起心理放松。

(1)表象放松训练。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想象放松情景来逐渐达到放松的目的。例如,想象自已躺在海绵垫上或草坪上;想象自己在树林中或公园里散步:想象自己在温暖的阳光下躺在海边沙滩上或其他你能想象到的放松情景等。需要指出的是,想象出来的放松情景应该是自己曾经感受到放松的那些环境和地方。表象放松训练时,一般要求练习者躺在地上或床上,手臂放在身体两侧,腿不要交叉,闭上双眼;同时要求他们想感到非常放松和舒适的一些情景。让他们尽可能地将这些情景想象得生动、逼真,有身临其境之感。另外,不必拘泥于产生一种放松情景的表象,可以经常变换。

(2)渐进性放松训练。这种方法要求主动地先收紧某一肌群,体会这种紧张,然后让它充分放松,并把这种紧张“排出”体外。方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肌肉紧张与放松的对比,使身心逐渐放松。与其他放松训练方法相比,渐进性放松训练略显繁琐,但可以通过对这一方法的实际尝试来了解放松的要领。例如,“用力握右拳5s”,然后放松10s,并体验这种紧张被全部赶走的松弛状态。

(3)三线放松功。在长期的做功实践中人们总结出一套放松的有效方法,称它为放松功。放松功是通过有步骤、有节奏地依次注意身体各部位,结合默念“松”字的方法,逐步地松弛四肢和全身的肌肉,以调整身心反应。由于放松功主要是把身体分成两侧、前面和后面3条线,自上而下地依次进行放松,因此也称三线放松功。身体放松的3条线如下:及时条线:头顶一头部两侧一颈部两侧一两肩郎一两上臂一两肘关节一两前臂一两腕关节一两手十指。第二条线:头顶一面部一颈前部一胸部一腹部一两大腿前侧一两膝关节一两小腿前侧一两脚背一10个脚趾。

三、结论与建议

1)上述几种心理训练方法,在军事体育教学运用的过程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2)心理训练时应注意与教学实际联系起来,从而能使心理训练起到更好的效果。

3)心理训练只能作为动作技能训练的辅助手段,而不能取代实际的动作练习。

4)运用心理训练旨在帮助学员掌握、改进和提高军事体育动作技能,并帮助学员克服紧张、焦虑情绪,从而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军事体育教学。

5)对于学习者而言,心理训练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都要从不会到会、由做不好到做得好,要想取得较好的效果,首先要能够长期系统地进行心理训练,单独的练习,少数几次是见不到效果的。

6)在进行心理训练时应遵循自觉自愿原则一般要求与个别对待相结合原则、持之以恒原则、结合实际原则和保健性原则等。

军事心理学论文:高等军事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开设问题例谈

摘要:高等军事院校是为我国培养输出军事人才的训练营,除了过硬的知识储备与技术水平,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新型军事人才不可缺少的硬性条件。本文将对于高等军事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开设问题进行浅析。

关键词:军事院校心理健康课程开设

研究表示,现代人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军事院校不同于其他高校,高强度的训练以及严格的纪律等多种因素使得军事院校学员同比其他院校学员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概率更加高。然而高等军事院校对于学员的心理健康素质要求远远高于其他院校,所以在高等军事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势在必行的。

一、高等军事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的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大院校目前都存在着许多发展的阻碍,下面根据高等军事院校的特殊性,列举几项妨碍高等军事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展的原因:

1、缺乏课程资源

目前高等军事院校的课程安排已经十分紧凑,要求军人拥有高水平的学习能力。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院校提供健全的教学环境,以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现在高等军事院校由于对于该课程的不重视,所以即使开设了此项课程也没有加强宣传力度。因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概念的不理解,所以许多军人对此课程产生抵触情绪,忽略自身的心理问题甚至否认自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无法正常运作。

2、课程质量较低

因为目前并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专业计划中,所以课程的质量也参差不齐。大部分军事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质量是较低的,缺乏系统并科学的教材,课程设置也有单一性、片面性、随意性等特点,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直接导致心理健康课程无法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3、缺乏师资力量

由于军事学院的特殊性,所以并没有大量引进心理学专业的教师。而社会上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也都是偏向于对于普通院校的学生心理研究,军事学院军人的特殊性,使得此方向的专业教师人员较少。

二、高等军事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存在的问题

下面以具体某高等军事院校为例,通过对其中调查而得出的结论,具体分析高等军事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所存在的问题。

1、教材不统一

教材的选用,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很重要的一点。因心理健康教育的盛行,市面上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材也层出不穷,军队出版社近些年也出版了许多关于针对军事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但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较晚,教材编写人员也是根据国外的经验以及自身实践编制的,其侧重性以及性都不够完善。高等军事院校所采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应当是符合中国军事院校特点,具有的辅导性,概括性,系统性,以及专业性的科学教材。根据某高等军事院校实例,现使用的教材研究显示此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更侧重心理行为训练。因为目前没有专门的标准,所以出现了许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不符合的情况。

2、教师水平偏低

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所以许多教师并非专科出身,有的是从其他专业转到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也有自学成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需要教师长期系统的进修,只有的教师水平,才能够保障军人的心理健康。在研究中发现,大部分军人会因教师的专业性不够,对于许多问题无法给与专业科学的解答,从而影响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积极性。而教师水平的良莠不齐,也是现今高等军事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存在的极大的问题之一。

3、评估不

对于军人的心理健康情况的正确评估,是能体现一个军人心理素质的重要方面。然而调查显示,在军事院校进行心理健康情况评估时,多数仅采取了单一的问卷调查式评估方法,这样评估方法是存在很多弊端的。及时,学员作答时的认真性不能保障,许多学员因为有意识地回避心理健康问题,所以不如实回答问卷,使得问卷的性受到影响。第二,心理健康评估测试的测试题目并不科学完善,许多方面都没有涉及到,使得得出的结论也缺少性。

三、高等军事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的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是为了能够在紧张的军事学习中,保障军人的心理素质。中国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现代军人需具备综合的智力能力,拥有合格的身体素质,专业素质以及心理素质。心理素质问题不断地被提上台面,由此可见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性已经越来越强,为培养高质量的军事人才,高等军事院校必须要为军人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

1、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许多心理问题都与不良的情绪有直接关系。通过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军人管理情绪的能力,使得学员了解情绪成熟的标准以及自身情绪变化特点,从而学会掌握情绪的方法,有助于建立乐观良好的心境。学会如何控制不良情绪,调动自身积极情绪,是每个军人都应具备的素质。

2、提高抗挫折能力

提高学员的抗挫折能力,通过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正确而客观的分析挫折原因,寻求解决方法,能够勇敢的面对挫折并且能够走出困境。

3、提高环境适应能力

环境适应能力是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素质。通过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快速适应不同的环境,并保持自己的状态,是当代军人应有的水平。学员在学习中,培养对于现实的正确认识,不盲目幻想,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为日后不同的情况提前做好准备。

4、提高人际关系交往能力

在任何情况之下,拥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都是一项受用终身的技能。通过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自身的品格,学会如何与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尊重与平等,学会沟通与合作,无论是在亲人,朋友,同学或是教官之间,都的人际交往能力都会使学员受益无穷。

总结:

面对高强度的学习,高等军事院校的学员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在全球掀起了热潮,高等军事院校应当与时俱进,才不会落在时代的后面。学员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着学员的身体健康以及学习能力,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军事院校应当分清主次,充分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学员带来切身的好处。虽然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有许多不足,但是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定会变得更专业,更,更完善。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