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儿童心理学论文

摘要:儿童心理学是一门很深奥的学科,儿童的心理也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性,是心理学所研究的两个重要的部分。现如今,社会如此关注儿童的健康成长问题,单单从学校教育上下功夫远不够。所谓劳逸结合,如何在游乐场中也能给孩子在玩乐中予以正确的引导,就需要在设计游乐场时,参考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设计出更符合当代儿童健康生活理念的游乐场。
儿童心理学论文

儿童心理学论文:小学低年段儿童心理学论文

一、小学低年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的注意、记忆、思维以及个性等心理结构的学科。小学低年段的年龄范围在6-8岁,属于小学一二年级阶段。这一阶段是为一生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的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在心理发展上有着一定的规律和特点。

(一)小学低年段儿童注意的特点小学低段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情绪容易冲动,自我的控制能力比较弱,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和暗示,从而产生不自觉的模仿行为。小学低段的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对游戏仍然保留着极大的兴趣。他们感觉只有在游戏中人才是没有拘束的可以自由发挥的人。因此,他们常把学习当成一种游戏。学习活动本身是否有趣,教学教师是否和蔼可亲,成为他们学习的主要兴趣来源。

(二)小学低年段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小学儿童思维形式发展主要分为: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本质抽象水平。直观形象水平主要表现形式是记忆的东西常常是直观、形象、具体和鲜明的。小学低年段儿童的概括能力主要处于直观形象水平。

(三)小学低年段儿童记忆的特点即无意识记忆占优势,有意识记忆在发展。儿童还不会向自己提出记住客观事物的任务,被记忆的东西常常是直观、形象、具体和鲜明的,经常是自然而然地记住一些简单的生活经验、语言、图形等。一项研究让5岁、7岁儿童记图片,并以录像中的口唇是否微动为指标,考察儿童的复诵行为。结果发现,有10%的5岁儿童、60%的7岁儿童表现出主动复诵,这说明大部分小学低年段儿童都能运用复诵策略进行记忆。

(四)小学低年段儿童个性发展特点童年期儿童处于脱自我中心阶段。我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文馥在一项“三山实验”式的研究中,利用绒毛动物模型代替三座山,考察4-13岁儿童认知的自我中心现象和脱自我中心化。研究发现,6-8岁的儿童具有自我中心现象,但并不是认知的主要成分。此时期,儿童容易肯定自己的优点,不容易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其自我评价几乎依赖于教师。来自各方面的表扬是他们学习的动力。

二、小学低年段数学知识范围、授课特征

数学是理解性和逻辑性兼重的学科,并且和现实联系特别紧密。小学低年级数学是数学学习的初始阶段,居于基础地位,其对高年级数学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数学运用起到铺垫作用。小学低年级数学的知识范围主要包括数的认识、钟面的认识、简单的四则运算、初步的几何图形认识、简单推理等。小学低年级数学的知识特点是较为基础,内容对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低年级数学的授课特征是:前后联系性较强,内容涵盖范围较广,教学对象年龄幼小,认知能力尚处在发展阶段。

三、儿童发展心理学在小学低年段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生处于儿童时期,这个时期的儿童个性心理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遵循此特点与规律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教学,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们从以下几点来谈谈。

(一)针对学生的注意力特点,培养数学学习兴趣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小学低年段儿童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先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低年级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所以我们首先应考虑从儿童所接触到的生活经验入手,以有效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例如,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这一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会比多少,比长短和比高矮。其中,有一道题是:比一比哪条绳子比较长。如果教师只是刻板地告诉学生1号绳子比2号绳子长,学生会产生模糊的思维,不能理解如何得出1号绳子是长的,从而使得有些学生会感到没有兴趣,甚至开小差。这时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注意力的特征,拿出实际的两根绳子,让两名学生到讲台上进行比一比操作,而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就能引起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而且,学生会把注意力都集中到讲台上的同学身上,能直观具体地理解1号绳子比2号绳子长。

(二)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抽象思维小学低年段儿童的感知觉是极其敏感的,一切新奇的事物都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而且,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转变的过程中。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应积极创设情境,以帮助学生构建时间和空间思维能力,让知识结构合理地联系生活情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二年级数学下册《小小设计师》一课,要求学生综合、灵活运用第三章所学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知识,发挥想象,设计出有创意的作品。如果教师不先预设出情境,直接通过讲授让学生设计出图案,学生会设计出与教师讲课时相似的图形。而且,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得到展开。反之,如果教师在课前先准备一些如桌布、墙纸等生活物品上见到的漂亮图案,让学生猜猜它们是怎么得到的。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移一移等活动体验图案的设计。,再让学生设计出自己喜欢图案。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三)针对学生的记忆特点,运用复诵策略,有效提高学生对固定知识的识记复诵策略指有意识地重复、诵读、诵习所要记住的信息。小学低年级儿童还不会向自己提出记住客观事物的任务,经常是自然而然地记住一些简单的生活经验、语言、图形等。例如,让学生记住这一概念:在计算有余数除法中,余数一定比除数小。如:22÷3=7……1,如果计算结果是22÷3=6……4,余数是4,而除数是3,4>3,因此余数大于除数,不符合“在计算有余数除法中,余数一定比除数小”这一概念,证明计算结果有误。通过算式举例,学生虽然能基本理解这个概念,还是很难记得住这一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重复地读出概念,每课时上课前都让学生反复地背读,这样,学生便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效地记住。

综上所述,小学低年段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有其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教师要遵循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善于学习和借用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最终切实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实现小学低年段数学的教学目标。

作者:梁愫瑜单位:广东省珠海市高栏港经济区金州小学

儿童心理学论文:德国文化精神与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摘 要:基于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以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与把握,探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契合之处,把握在坚持中发展与在发展中坚持的实质。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推进马克思主义要求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结合我国国情与时代特征、结合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还需要关注民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发展

基于当前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斗争,深入研究和正确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以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怎样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的”规定性与“时间的”规定性决定了对待马克思主义要做到既继承又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努力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

一、界定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的界定还包括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各国后继者继承、发展和实践的,以追求改变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最终达到解放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达到人的自由发展的学说[1]。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必须要从时间与空间双重角度来考量。马克思主义既具有“空间的”规定性,又具有“时间的”规定性。所谓“空间的”规定性,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即马克思主义必须要与具体的国家、民族和地区的实践相结合;所谓“时间的”规定性,就是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具有当代性[2]。

笔者认为,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从内容上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根本立场,基本方法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个过程,这种结合的过程应联系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使诞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真正地成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其次,从形式上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剥去马克思主义的欧洲外衣,使之带有中国的特色,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再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客体中国化的过程,即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应用到解决中国具体实际的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在于“化”字上,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调的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相结合,它关注的是“为什么结合,如何结合”的问题。为什么结合的问题,强调的是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神圣化的问题;另外,如何结合的问题,强调的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怎样应用到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当中去[3]。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相结合,确立和实施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鲜活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也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更新历史演进过程。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发展、理论创新以及现实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要做到既继承又发展。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批判性以及实践性的理论品质,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内容是要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并且结合具体的国情与时代的特征。

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要做到变与不变的统一。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质的规定性,而正是质的规定性确定了它与其他事物的区别。马克思主义的质的规定性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也是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实质。如果抛弃了这一质的规定性,马克思主义就不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这是不变的内在要求。发展马克思主义则是变的路径选择。发展马克思主义要求解放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新的形势、新的问题,得出新的结论。坚持马克思主义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且坚持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这就是变与不变内在统一。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与外在表现形式。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这才能真正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方向,避免出现偏离了的所谓的假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外在表现,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出现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宝贵产物。

十七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的”规定性孕育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时间的”规定性酝酿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作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时代孕育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时代更需要人们不断吸纳新的实践元素,用创新的成果去发展它,用创新的实践去丰富与完善它。任何一个科学体系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要保持住长久的生命力,就必须坚持继承与发展同时并进,做到与时俱进。当代中国的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它们都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与时展的近期要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它们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点、立场和方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和基本精神,使马克思主义有了永续的生命力。总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就时把马克思主义变为开放的活的动态的科学体系的过程。

三、坚持与推进相结合的具体要求

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契合之处在于需要做到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要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更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其具体要求首先需要对马克思主义持有科学的态度,做到坚信而不迷信。

(一)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首先要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并且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来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另外,还需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对待马克思主义要坚信而不迷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其次,要注意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具体结论的区别。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结论是指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实践得出的论断。其判断正误的依据要看它是否符合它所反映的特殊对象,而这只能借助于具体实践的检验。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儿童心理学论文:小学儿童心理学指导下教学情境分析

1情境创设的含义

情境创设一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二是指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根据以上解释,教学情境中的“境”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教学环境,“情”则可以理解为老师和学生的心情、感情。有位名师说:“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意思是盐只有溶入汤中,才能被人们愉快地吸收,知识也只有融入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才会吸引人情趣盎然地去学习。所以教学情境的本质内涵就是一种的教学环境,这种环境包括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师的肢体语言、教室内的设施设备、多媒体的运用等等。这种环境的创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

2小学儿童的心理特点及与教学情境创设结合

针对小学儿童教育教学方法上的研究,主要应结合小学儿童四个心理特征,包括记忆特征、注意力特征、兴趣特征以及想象力特征。这也是影响所有教学活动的主要心理特征。首先在记忆特征方面,小学儿童拥有着强大的记忆能力,处于大脑记忆功能运用的黄金时期,而这种强大记忆能力需要一定的有效刺激才能激发出来,学习动机与目的便可以提供这种有效的刺激,而对于记忆材料的理解程度也会影响学生的记忆,对材料理解得越充分,学生的记忆也就越深刻。因此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学要学生参与并发掘教学知识的活动及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感,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教学动机,以引导发现式的情景教学,使发现知识成为学生自己的学习目的,更主动的去记忆知识内容。同时教师也要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学习活动,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在教学材料上,一方面教师可以针对小学生思维的直观形象,化抽象为形象,提供有意义的学习材料;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比较、综合、分析、类比等方法来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注意力特征方面,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这个时期的儿童情绪常常处于兴奋状态,很难集中注意力,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是十分有限的,也因此小学生无法像大学生一样进行长时间枯燥的学习活动。小学儿童心理学指出:当小学生的知觉过程(视觉、听觉等)被组织起来的时候,注意就会产生。长久单调的活动不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多种教学活动互换可以维持注意的稳定性。明确的学习目的与学习任务促进学生注意的稳定。学生独立思考而不让老师牵着走时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因此,在对小学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综合运用多种情境,创设游戏情境、表演情境等,并将知识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在不同情境体会发现知识内容,运用情境的灵活转换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并且以任务形式施与学生一定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活动中张弛结合,是学生自觉地将注意力保持在教学活动中。兴趣特征方面,小学生因其年龄特征,容易对新事物产生兴趣,但兴趣的稳定性并不强,而兴趣的稳定性正是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对小学生兴趣的培养正是小学教学的关键之处。通过对小学心理学的研究,心理学家发现,将新旧知识结合,并用旧知识引出新知识的方法,对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而知识内容的表现越直观对学生的影响也越积极。在教学情境创设中,教师可以通过结合新旧知识的关联与矛盾处,创设一定的探究情境以及问题情境,让学生复习旧知识中,发现新的知识,以此激发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

另一方面,在情境创设中给予学生适当的竞争因素,并适时通过表扬等方式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也对提高小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大帮助。教师可以创设一些学生有能力完成的挑战性活动,在学生通过努力完成后给与学生鼓励与表演,并表现出对学生的信任,让学生在成功与鼓励的激发下,提升学习兴趣,并且通过心理的满足感保持兴趣。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稳定性,教师也应综合多种方式方法,不使课堂教学活动变得枯燥,而令学生失去兴趣,应适时并持续的给与一定的刺激,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稳定。在想象力方面,儿童拥有比成人更丰富的想象力,具有很强的创造性思维。这一点在儿童教育中是不可忽视的,如何能充分发挥出儿童的想象力的优势,利用儿童的创造思维在学习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是教学活动中很重要的问题。小学儿童心理学指出:在表演、游戏等活动中最容易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能力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想象和经验的基础之上。在发挥学生想象的过程中,教师进行指导,点拨类干预是必要的。因此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应注意提高学生的参与性,通过表演和游戏类的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在想象中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教师也应对学生想象的范围予以设定,让学生围绕着某一主题进行想象,避免学生因天马行空、漫无边际的想象,而使思维脱离教学主题。

小学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综合考虑小学生多方面心理因素,以科学的小学儿童心理学研究理论作为指导,结合丰富多样的情境创设,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培养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发挥小学生记忆上的年龄优势,提高知识的记忆效率,使学生自发自觉得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也让情境的创设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作者:张志 单位:大庆一中实验二小

儿童心理学论文:幼儿园户外空间设计与儿童心理学的结合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揭示儿童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的一门科学。通过对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样的幼儿园户外空间是儿童喜欢并需要的,在此基础上做出的设计才能良好的辅助儿童的健康成长。

划分不同游戏空间

美国心理学家帕腾根据儿童在游戏中的相互关系,对游戏进行了以下分类。表1儿童游戏的不同种类[5]此外,在幼儿时期,儿童已经开始形成性别角色观念,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性别化行为会表现的越来越明显。儿童在户外活动空间中进行游戏时,性别化行为也很明显。表2儿童在户外活动中的性别化行为[6]综上所述,不同的社会性水平和不同性别的儿童需要的游戏类型都会有所不同,进而需要的活动空间也就不同。首先,为了避免同一种游戏内容使一些孩子感到厌烦或使另一些孩子感到挫败,空间的划分是十分必要的。其次,为了使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孩子互相交流友好相处,场地也无需过分细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区域,彼此之间利用植物或者座椅等进行区分或者以道路进行连接,这种“障碍”会提示孩子哪些范围是适合自己玩耍的地方,同时也能通过“障碍”观察到其它区域内儿童的活动,从而判断自己要不要“越界”。,休息和独处的空间也需得到安排。

设计中应体现对特殊儿童的关怀

身体有残缺的儿童。他们通常不能像别的孩子一样自由玩耍,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或者被其他的孩子排斥。因此,对于这些孩子,我们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爱护,帮助他们得到良好的身心锻炼,走出阴影。身体残疾的儿童需要加强锻炼和活动。无障碍设计显然是非常重要的,能够为残疾儿童的行动提供很多方便。此外,虽然每个残障儿童的情况都不一样,为他们所做的设计也应该有所侧重,比如,对于肢体残障儿童,地面的坡度、道路宽度、游戏器械等都要严格按照要求设置;对于智力残障儿童,设计的重点是组织顺畅的空间秩序,加上丰富的色彩、声音、质感等都可以刺激他们的神经。[7]但是在幼儿园有限的空间中我们常常做不到如此细致,因此,要找出最为基本的问题,那就是要解决交通障碍,技巧障碍和信息障碍,使他们能够自由通行,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参加一些游戏。

丰富多彩的设计要素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感知觉、注意力、记忆、思维等认知能力在幼儿期会迅速发展。而这种发展依赖于幼儿的各种感官,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都充分地敞开,接受各种适宜的刺激。在此阶段,教育者一方面要创设一种刺激丰富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和引导儿童的兴趣[8]。

1植物造景。不同的植物,其颜色、气味、外形、花朵、果实等都有所不同,随着季节的转换又会产生很多变化。在选择植物种类时,首先要选择生命力强和便于管理的物种。其次,要考虑功能要求,比如,夏季遮阴、降尘除噪。然后,要适当选择具有观赏性的植物,儿童对于形状奇特、色彩鲜艳和有独特质感的植物会显示出更多的兴趣和热情。也是最重要的,一定要选择对儿童无危害的植物,坚决不能使用有刺、有毒和有刺激的物种。在进行植物配植时,要注意常绿植物和色叶植物的搭配,为孩子营造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这也符合儿童活泼的天性;建议常绿和落叶、乔木和灌木的多层次搭配,在丰富空间的同时也能满足多种功能需求;在幼儿园区的重要节点处要进行特别处理,可以利用大体量或者具有独特树形的植物进行强调。

2其它自然元素。儿童天生是与大自然亲近的,水、沙、石等自然元素都能给儿童带来游戏的灵感。建议根据幼儿园学生的数量在户外空间中设置面积和大小合适的沙坑,可以在沙坑周围摆放长椅作为边界。同时在沙坑旁边应该有可以遮阳的植物或者伞,既可以丰富景观又具有实用价值。此外,还可以在空地和绿化范围内增加石块的摆放,有时你会发现,仅仅是几块石头就可以令孩子们玩的不亦乐乎。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在园区内设置浅水池,儿童生来是亲水的,若与喷泉、雕塑和一些小品结合则更具趣味。各种各样的自然元素都能为儿童提供丰富的刺激,应该被广泛地应用到幼儿园的户外空间中。

3游乐器械。游戏器械能给孩子们提供大量的锻炼体力和脑力的机会。我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当环境不断地对儿童现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提出挑战时,它向儿童提出的新要求与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会不断推动着儿童的心理发展。[9]因此,我们常会发现,像秋千、滑梯等单一的游戏器械很容易令孩子乏味,而能提供更多挑战性和选择性的组合型游戏器械,则可以令儿童保持长久的兴趣。同时,儿童游戏器械的安全性要受到足够重视,材料的选择、尺寸或是安装过程等环节都应该严格遵守相关的规定。

充分尊重儿童的意愿

心理学研究表明,丰富的刺激能够促进儿童脑的发育和智力的发展。当然,儿童也不是被动地顺应环境,而是主动地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他们会主动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改变不适合自己或自己不喜欢的环境,建构和创造适合自己的新环境[10]。设计师应该把自己当成孩子,不仅要从儿童的角度去想问题,更需要与他们平等、真诚地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一方面,在设计之初,我们可以在幼儿园周围,与将来有可能进入该幼儿园学习的小朋友接触,去了解他们心目中的幼儿园是什么样的。而儿童的思考毕竟是不成熟的,这就需要我们去把孩子的理想变成现实。另一方面,可以实地考察其它已经建成的幼儿园,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充分了解孩子们对该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的满意和不满意之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自己的设计所利用。

通过对相关的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能够为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提供更多具有人性化和科学依据的指导。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让孩子们在幼儿园中获得更多的欢乐,更强健的体魄,更健康的心灵。(本文作者:晏婷婷、马军山、金荷仙、王婧寰单位:浙江农林大学)

儿童心理学论文:儿童心理学合理评价探讨

自从美术新课程改革以来,每个老师都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了方方面面的改革,改革美术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美术课堂教学评价俨然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那么要怎样来评价好一堂美术课呢?《新课标》要求教师的教学思路要清晰,教学结构要严谨、合理、自然,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合作和交流。通过评价,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引导全体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只是我们对美术课堂教学评价的表面认识,那么怎样才能使评价真正在教学中发挥作用,为学生发展服务呢?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思考,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点赞式评价,营造气氛

绘画需要一定的天赋,在每一个班级中,我们总能发现一部分绘画能力较为薄弱的学生,他们在低年级时还是很喜欢绘画的,但由于长期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称赞和肯定,逐渐丧失了对美术的兴趣,对绘画的热情。对于这些孩子,就需要老师适当地运用一些鼓励性评价。我曾经碰到过这么一个学生,每次完成作业以后,他从来不会自觉地交给我批,有时甚至还会偷偷地藏起来、带回家。一开始我还没有发现,但是有一次查作业时发现了这样的现象,对他就分外留意起来,闲聊中问他为什么不来批作业,他说是因为自己画得不好,不想给老师和同学看到。后来,在美术课上,我对他多了一份关注,他的每一幅画我都会找出一、两个闪光点,加以鼓励性的评价。有时是“线条勾得比上一次流畅多了!”有时是“画面色彩太丰富了,真棒!”有时也许他的画并没有那么好,但我在鼓励式评价时会夸大他的优点,看到同学们羡慕的目光,我能感受到他心中的兴奋和快乐。从此以后,我发觉他有了很明显的改变:画画越来越认真,而且每次都是争取在及时时间拿给我看,上课时发言也很积极,越来越有自信了。我知道了,原来教师的评价在学生的心目中起着那么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句鼓励性的评价可以成为一场滋润学生心灵的春雨,也可以成为一缕抚慰学生心灵的春风。

二、典型化评价,树立榜样

不仅绘画能力薄弱的孩子需要鼓励,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我们在运用美术教学评价鼓励学生时如果只是运用单一的语言评价,当然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还要注重课堂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如果长期而又单一地运用语言激励学生,渐渐地,我们会发现这样的评价对于学生失去了作用。所以,除了语言我们还可以运用一些动作来评价、鼓励学生。比如一个赞许的笑容,一个激励的抚摸,一个竖起拇指……都会给学生带来无形的赞赏,带来一定的成就感。同时,一些物质的鼓励也可以提高学生做事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信心。适当的物质奖励可以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随机性评价,照顾多数

在美术课堂评价的过程中,要让每个孩子对自己都树立信心,但一味的鼓励会让孩子从自信发展成自负,认为自己是好的,什么都对,再也听不进任何善意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就偏离了我们的教学目的,所以我们应该合理运用褒贬有度的评价,对良好表现做出肯定,也对他们的不足给出善意的指导。在一次小学美术《吃虫草》的课堂上,我给学生看了几个毛毡苔、捕蝇草、瓶子草捕捉虫子的影像片段,并让他们说说看完以后自己的感受。有些同学说:“吃虫草的形状都很奇怪。”有些说:“它们的颜色都很鲜艳。”有一个学生却大声地说:“这些草真可怕!”还很得意的样子。对这个学生的回答应该如何评价呢?在新课的教学中,会发生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这时教师就要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引导和规范学生。如果放任那个学生发挥“个性”,对他回答加以肯定说:“有点道理。”那么教师想要带给学生的审美的标准是什么呢?这会导致学生“美丑不分”,严重影响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而且势必会造成课堂教学的无序和学习的低效,甚至会造成课堂的失控。所以我并没有对他的回答加以肯定,而是换一种方法:“是啊,老师及时次见到它们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想法。但后来又喜欢上了这些奇特的草,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吃虫草的世界,来接近它们,了解它们。我想,你的想法也许也会改变……”这样的评价既尊重了学生,又巧妙地把认知差异转化成问题的情境,成为学生展开探究学习的目标和动力,真正体现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积极作用。

四、大胆又谨慎评价,以人为本

杜威说过:“每一个儿童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每个学生都存在着学识、意向、趣味上的差异,审美也是因人而异的。因此,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经常会发生审美分歧。这时就需要我们立足在让孩子自由发展的前提下,谨慎地运用课堂教学评价。我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是说在一次美术课堂上,一个学生兴冲冲来交作业,喜滋滋地问:“老师,你看我画得怎样?”老师一看,未曾言语,随手拿起笔,在作业纸上唰唰地添了几笔,对学生说:“这样要好一点。”没有想到学生很不高兴,回到座位就把作业纸丢进了废纸篓。新课程要求教育的评价要“立足于学生、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那么首先教师就要了解自己学生的习惯、爱好和特点,把握好学生的审美倾向,对一些有个性的学生更要谨慎地运用评价,才能有指导性和有说服力。本案例中的老师可以首先聆听学生的诉说,找出他喜滋滋的原因,先在某些方面肯定他,再有目的地通过恰当、中肯的评价来调整、补充自己的教学,有针对性地处理问题,解决矛盾,促进学生的发展。总之,在美术课堂中巧妙地运用评价技巧,把握好评价的时间、掌握好评价的方式,适时、适度的评价,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教学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效果。对于美术课堂教学评价,我还会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继续实践、思考和认识。

作者:王晓琴 赵霞 单位:苏州宝带实验小学

儿童心理学论文:儿童心理学与游乐场设计的关系

摘要:儿童心理学是一门很深奥的学科,儿童的心理也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性,是心理学所研究的两个重要的部分。现如今,社会如此关注儿童的健康成长问题,单单从学校教育上下功夫远不够。所谓劳逸结合,如何在游乐场中也能给孩子在玩乐中予以正确的引导,就需要在设计游乐场时,参考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设计出更符合当代儿童健康生活理念的游乐场。儿童游乐场的设计,结合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将会在游乐设施、游乐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探索,以设计出理想的更有益于儿童成长的游乐场所。

关键词:儿童心理学;游乐场;设计

如今,社会正在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儿童的生活,已然成为时代的焦点。祖国将来的发展,也要靠新一代的努力,而儿童时期的生活教育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的成长除了家长的看管、学校的教育之外,娱乐项目必不可少。孩子健康性格的形成其实不仅受到家长和学校老师的影响,更多的是自身成长发展的影响。儿童更多的是需要自由的空间,在愉快的氛围中摸索未来,逐渐形成完整的性格,而游乐场作为儿童主要的娱乐活动场所,其设计能否关乎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儿童心理的发展

1.1儿童的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由客观的一些刺激所引起的,它一般无法直接观察到,需要通过外在的行为特征才能间接地表现出来,而这个中间反应的环节称为心理活动。例如,老师通过学生上课时的面部表情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今天的课堂知识,也会通过下课后的作业完成情况来判断学生是否掌握已讲授的内容要点。儿童的注意力也是心理的一种表现。一般将儿童的注意力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2种。有意注意是一种有意识的、主动去想注意的一种状态,此状态需要费一些努力才可完成。无意注意则是一种通过客观刺激所吸引来的,这个客观刺激可以是新鲜的、有趣的也可以是孩子自己所感兴趣的亦或是不感兴趣的,属于一种被动的吸引来的注意,这个则不需要费神。

1.2儿童心理的发展

经研究表明,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有2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儿童在其现阶段所能够达到的某一种智力和知识方面的水平,其二是儿童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某种动机或是需求。儿童到了一定的年纪后,需要进行适当的教学,从而开拓其思维能力。通过启发式教育,培养孩子面对问题时候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并且在生活中培养孩子在参加活动和交流时运用多种感觉器官,从不同的感觉器官中,例如听觉、视觉、触觉等方面来更好的接触信息,锻炼其逻辑思维能力。

2儿童对于游乐场的需求

2.1儿童心理学融入游乐场

游乐场对于儿童来说,是一个愉快、放松、自由且敞开心扉的一个公共场所,在其中体会娱乐设施所能带来的快乐和满足。这也正式游乐场的设计更要将儿童心理学考虑在内的一大原因。如果将游乐场比作一个机器人,那么这个机器人能否健全的工作全要靠它的中枢线路是否完整,儿童心理学就相当于是这个机器人的中枢线路,有了它机器人才能够更好地运行。换言之,如果在设计游乐场时,考虑到儿童心理学的因素,那么这个儿童游乐场才是更符合孩子身心健康的游乐场。

2.2游乐场对儿童的意义

每当儿童在游乐场玩耍时,不仅可以玩一些游乐场内已有的游乐设施,直观地感受到玩耍时的快乐,而且在玩其它一些游戏时,可以在自己所幻想的情境中自由的分配角色,体验不同的角色所带来的快乐,例如不同职业的体验,医生、老师、司机、厨师等,在角色体验的同时,不会受到现实生活中许多条件的限制,又可以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通过这种游戏来体验一些情感关系,还可以满足认知方面的欲望。在游乐场玩耍时,可以满足孩子对未知领域探索的欲望的实现,推动孩子对知识探索的渴望。同样,在玩耍的过程中,面对突发的问题状况或者是游戏中的问题,可以更好地去分析解决问题,在游戏中锻炼孩子分析问题解决矛盾的能力。当然在游戏中,通过不同的活动方式,在没有成人的帮助下,学会处理一些情绪,学会自我控制的能力的锻炼等。

3结论

综上所述,儿童游乐场的设计,不单单是一个供儿童纯娱乐的游乐场的简单设计,而是一个不仅能够提供儿童娱乐玩耍的游乐场所,更是一个能够让孩子在娱乐中学习知识、健康成长的游乐场所。儿童作为现如今社会的焦点弱势群体,对儿童的关注必不可少,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是儿童成长的关键因素。由此可知,儿童心理学对于游乐场的设计,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考虑因素,只有将儿童心理学的相关内容融入到游乐场的设计中去,才能够设计出更适合儿童娱乐玩耍的场所,才是更人性化的游乐场所。

作者:安琪 单冬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儿童心理学论文:儿童心理学在幼儿园户外空间设计的运用

摘要: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女性逐渐走向社会,同时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也是提供给女性的。但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很多幼儿在成长到3~5岁阶段,就处于一个尴尬期,没有家长的看护,又没到入学的年龄,所以幼儿园就发挥出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在儿童心理学的角度入手,重点分析幼儿园在户外空间的设计过程中所需要关注的内容,以及设计阶段需要注意的问题,目的就是为了能够通过对幼儿心理状态的研究和分析,了解到幼儿的需求,以期能够设计出适合幼儿发展的户外空间,为幼儿创造更加舒适的幼儿园生活环境。

关键词:儿童心理学;幼儿园;户外空间;设计;启发

作为幼儿成长的主要环境,幼儿园还需要在各个方面空间设计和建造过程中结合孩子成长的需求,尽可能的设计出幼儿需要的活动场所,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幼儿娱乐和玩耍的户外空间。主要就是由于户外空间是幼儿在园中主要的娱乐场所,也是幼儿成长阶段非常需要的娱乐内容,所以幼儿园在针对户外空间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加倍重视。因此本文结合儿童的心理学特点,重点分析幼儿园户外空间的设计,以期能够为幼儿提供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娱乐场所。

一、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的重要性

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与此同时成年人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具现阶段我国心理学家所分析的实际情况来看,一般孩子的幼儿期在3~6岁,这也处于幼儿成长的及时阶段,这一阶段的幼儿一般需要在幼儿园中学习。由此可见,幼儿园对于幼儿的教育属于及时个阶段,这一阶段也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幼儿园中户外空间,是幼儿园所有设施构成的一部分,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孩子在幼儿园中主要的活动都在户外设施中进行。国外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说过,儿童接受户外游戏是好的一种社会教育方式。同时也有心理学家表示,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的眼前能够看到不一样的世界,能够在基础上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幼儿园中的户外设计能够为幼儿提供游戏的场地,这也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方式。因此幼儿园中户外空间的设计对于幼儿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结合儿童心理学进行设计

据调查和研究显示,幼儿园生活是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阶段。儿童心理学主要就是针对儿童心理进行研究,并且在研究的过程中重点揭示幼儿的心理活动特点,还有心理状态以及思维规律的一门学科。通过对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相关学者能够了解到幼儿对于户外活动空间的需求,这样也能够对幼儿园的建设进行辅助,以此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1、划分不同类型的游戏空间

美国的儿童心理学家在分析儿童和游戏之间的关系上看,对于游戏可以分成以下几个类型:游戏可见,儿童在幼儿园中所玩的游戏有着不同的意义,同样的不同的游戏方式对于幼儿产生的影响也是不相同的。因此对于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还需要重点划分游戏的种类,分区域的为幼儿提供由此场地,这也是户外活动空间在设计过程中所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

2、关注特殊儿童,给予关怀

很多幼儿园中都不可避免的会接收身体上存在残缺的幼儿,这样的幼儿不能够向别的孩子一样游戏和娱乐,同时很多孩子会对这一类特殊儿童出现排除的现象,导致特殊儿童无法融入到集体中。甚至有些肢体上存在残疾的幼儿也无法加入到一些游戏之中。所以幼儿园对于特殊儿童还需要给予更好的爱护,给予更多的关注,这样才能够帮助特殊儿童走出阴影。由于每一个特殊儿童的情况都不相同,所以在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按照儿童的特点,加上比较丰富的色彩和声音,这样能够有效刺激幼儿的神经,保障幼儿能够适当参与到游戏之中。

3、尊重丰富多彩的设计要素

心理学家任务,幼儿的感觉、听觉、注意力和记忆以及思维等在这一阶段会处于快速的发展期,但是各种感官的发展依然依赖的是幼儿的身体机能是否充分敞开,接受刺激。因此在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的过程中,不仅仅要给予幼儿丰富的环境,还需要遵循幼儿的兴趣。(1)利用植物造景在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的阶段,想要选择植物种类,还需要首先考虑生命力顽强,便于管理的物种,其次才是靠考虑到植物的功能。儿童对于形状奇特,色彩鲜明的植物会产生比较多的兴趣。因此在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过程中,如果选择了比较多的植物,会激发幼儿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同时幼儿在观察植物的形态之后,也能够激发幼儿潜在的创造力。这些都是力求为幼儿营造出色彩斑斓的世界,能够满足幼儿的天性和活动需求。(2)多使用游乐器械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但是幼儿阶段也是最短暂的,儿童的心灵和世界永远是最纯洁的圣地。所以幼儿所成长的环境也需要保障幼儿的纯净,并且在这样的基础上能够促进幼儿长久发展。因此机械在孩子的游戏中能够较大程度的锻炼和发展幼儿的脑力和体力,因此在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设置的过程中,还需要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水平,向幼儿提出近期的要求,并且保障幼儿的发展水平之间能够相互符合。只要满足幼儿的各项需求,户外活动空间都能够在根本上推动幼儿的心理发展。但是如果户外活动仅仅限制在秋千和滑梯这种常见的娱乐设施中,幼儿很容易出现乏味的现象。因此在户外活动设计阶段,还需要尽量寻求具有挑战性和选择性的游戏器械,同时需要保障器械的安全性,这样才能够在根本上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

三、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和探讨的内容能够看出,幼儿在幼儿园中生活的时间相对比较长,甚至很多家长由于工作繁忙,把幼儿长期放在幼儿园,所以幼儿园中的各项设施都和幼儿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通过对幼儿心理学的研究能够看出,幼儿成长阶段对于户外娱乐设施的需求量非常大。幼儿的天性就是游戏和玩耍,因此对于幼儿园户外设施的要求也非常高。针对幼儿的心理状态能够看出,对于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更多的设计依然需要遵循人性化和科学的指导,这样才能够在根本上改善幼儿的生活环境,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户外娱乐空间。因此经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给幼儿园的户外空间设计提供有效的建议。

作者:于洋 单位: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

儿童心理学论文:儿童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儿教育问题分析

摘 要:幼儿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不论对于个体家庭还是对于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部门的一项调查显示,60%的儿童不程度上存在着心理疾病,值得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本篇文章中笔者立足于心理学视角,分析目前幼儿教育现状,浅析儿童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儿教育方法。

关键词:儿童心理学;幼儿教育;分析

幼儿是人生的启蒙时期,如同一白纸,心理上形成的意识引导存在重大作用,幼儿所接受的教育甚至可以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轨迹,因此幼儿时期的教育问题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相关教育部门也开始重视幼儿群体的教育问题。本篇文章中笔者就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审视目前社会上幼儿教育的现状,探讨适合幼儿教育的方略。

一、儿童心理学视角下幼儿教育的现状。

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基础阶段,就像小苗之于大树,小苗的茁壮健康与否,为将来它是否能长成有用之才埋下伏笔。由于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理念的转变,不少家庭、婴幼儿教育机构也开始认识到幼儿时期的教育重要性。家庭方面主要表现为:不少家庭父母们通过电脑下载幼儿教育节目、购买相关育儿书籍,有的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还“贴心”地为孩子报名各种智力开发班,笔者就曾在一个幼儿智力开发机构中,见到了一个刚刚6个月大的“学生”。

应该说,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样做是不是真的可以让孩子将来比同龄孩子更容易成才、成功呢?笔者的一些走访和调研反映,不少原本自信开朗的孩子在经过这样“魔鬼”训练之后,出现了自闭、自卑的性格情绪,有的甚至出现了叛逆心理。学校方面主要表现为:一些教育机构尤其是各种智力开发培训班和幼儿园,让孩子通过各种类目繁多的智力开发活动和练习,但这些教育机构的教育目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发育,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这样的一些教育机构经营得红红火火,在家长们中间也是好评如潮,但笔者对这样的教育方式表示担忧。

二、儿童心理学视角下幼儿教育的问题

目前幼儿教育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家庭方面,一是学校方面。

首先家庭方面,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这一时期家长决定着幼儿的教育质量。有文化水平、教育观念和经济水平的不同,幼儿所接触的家庭教育也是千差万别。有的父母文化水平较高,对于幼儿的教育方式比较科学,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心理乐观开朗、文明礼貌;而一些家庭不和睦、父母性格暴躁的家庭,动辄就对孩子连打带骂,这样环境中的孩子极易产生自卑、怯懦的心理,不利于将来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其次是学校方面,有很长一段时期,“应试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口号深入人心,虽然目前新课标倡导素质教育,但考试体制仍偏重于卷面考试,这就迫使学校为了保障考试升学的水平而纷纷重视应试教育,疏于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工作,学生在面对各种身心压力和烦恼疑惑时,不知道如何疏导和排遣。这样的家庭和学校教育方式很容易为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埋下隐患。

三、儿童心理学视角下幼儿教育的方法

通过上述对儿童心理学视角下幼儿教育现在和问题的分析,下面笔者来谈谈幼儿教育的方法。基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幼儿教育问题起着决定的影响,下面笔者从这两个方面来进行方法的阐述。

及时、家庭教育方面。孩子的心理发展体现着一个家庭关系和谐与否。所以要对幼儿进行科学的心理教育,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必不可少。在和谐家庭氛围下的幼儿,心理是健康的、阳光的、有活力,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反之,心理则是病态的、阴暗的、忧郁的、对生活毫无希望的;心态不同,他们对待社会上的人、事、物,态度都会不同。首先,家长们一定要时刻审视自己的行为,提高自身修养,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树立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其次,家长要积极学习相关的育儿书籍和关于心理学的知识书籍,采取积极的教育方法,善于鼓励孩子,增强孩子信心,培养幼儿积极乐观的心态。,家庭中的父母长辈要保持和谐的关系,做到相亲相爱,互敬互助,给幼儿一个安全、稳定、和谐、幸福的家庭。

第二、学校教育方面。学校教育对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其中影响孩子的关键环节主要有教材内容和教师引导两个因素。教材是幼儿学习知识的载体,教材的内容直接决定了孩子接触到的学习对象,因此,教育部门和学校一定要严格把控教材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甄别,要保障教材内容的可行、健康,适合学生,切实确保孩子可以在教材上接触到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同时学校应当及时对教材进行更新、突出德育教育,使其与不断变化着的幼儿教育任务相匹配。

第三,教师因素方面。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应当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比如,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回答问题,说出自己对所讲内容的看法,对于回答好的同学,要不吝表扬,对于表现较差的学生,要采取妥善的办法对其进行鼓励。让学生在有爱心的教育环境中,在有鼓励的气氛中快乐地学习,这样才更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健康心理的形成。

儿童心理学论文:儿童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儿教育问题分析

摘 要:随着教育教学模式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儿童心理学的教育和培养是教育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环境的运用和发展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从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方式对儿童健康成长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合理分析,并阐述了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教育l展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儿童心理学;视角;幼儿教育;问题分析

一、家庭教育理念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的教育方式决定着孩子的思想方式和学习理念,父母是孩子成长和发展中的关键指导教师,父母的思想行为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教育。经过相互数据调查发现,某幼儿园的调查结果为幼儿文化水平的高低与家庭教育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文化素质较高的父母使得幼儿心理健康产生的问题越来越少,反之文化素质较低的父母导致幼儿的基本素养水平达不到,每个家庭的教育方式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之处。如果采用鼓励的方式进行正确引导有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发展心理,如果采用责骂的方式进行教学容易使幼儿心理发展产生扭曲,对学习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与家长的交流对待方式有着重要影响,需要家长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及时修改和完善,以民主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特征。但是,有的家长的教育方式依然受到传统思维教育的影响,孩子出现错误后就会体罚孩子,长时间下来使得幼儿的心理压力比较大,容易出现思维幼稚、独立性差等弊端问题。而且会使幼儿产生极端的抗拒力,情绪变得更加暴躁。而且有的家长比较放纵孩子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他们认为孩子都是靠经历才明白越来越多的道理,明显缺乏对孩子的关心,在这样家庭中成长会使孩子感到孤独寂寞,养成冷酷的态度,阻碍了幼儿的正常发展。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一定的影响,美国科学家通过数据调查分析得出,气氛和谐活跃的家庭能够培养孩子的智商,如果家庭不够和睦在心理上就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情绪。研究人员发现在气氛愉悦的家庭中学习和生活、能够有效拓展知识内容,反之,所以对于父母来说,形成和睦的夫妻关系对于孩子们的心理教育有潜在的巨大作用。通过上文的比较看出,采取表扬鼓励的教育方法和采取威胁打骂的教育的方式对于孩子们的心理建设的影响是南辕北辙的,且会极大地影响幼儿的个性品质。所以多鼓励孩子,让孩子们增加自信心,往积极乐观的方向发展。亲子间采取正确的沟通态度和行为方式。亲子沟通是指家庭中父母――子女之间交换信息、资料、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的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过程。亲子沟通的质量、状况、方式等将会影响儿童的自我概念的确立、道德判断的形成、学业成绩、和心理行为问题。父母应该在平时的时间有意识的分配专门与孩子玩耍、交谈的时间。从中了解和解决孩子们的心理变化、需求、困惑。

三、学校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儿童成长期是生理和心理的塑造阶段,在认知、情感、自制力都不成熟,还需要学校和老师的指导。因此,除了家庭教育外学校和老师的角色要从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向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转变。影响儿童健康心理发展的因素很多,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的影响主要有:教材内容的影响、教师的影响、校园环境及校风的影响。下面我就学校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影响做些具体的探讨。在教材的选择上来说,教材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文化的选择结果。对于儿童的价值观形成,行为准则进行文化灌输。但是另外一方面来说,教材也为儿童提供了效仿的模式。所以教材对于儿童的成长是很重要的。要注重对于教材的更新,以及教材的内容要与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结合。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的是提问――回答的模式。在教学中若采取有效的课堂模式提问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到书本知识的同时营造出良好的心理环境。例如语文课堂上对于诗歌声情并茂的朗读和人文思维,都能为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引导、疏通;激励和启迪等作用。老师要对儿童的导读发挥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鱼,教师要指导他们的阅读方法,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学习,通过良好书籍的作用,对他们的心理发展进行引导。正如上文所说的,学校和老师的角色要从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向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转变。在教材的选择上、老师的教学方法上、校园环境和校风上都下功夫。这样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双管齐下,希望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起到帮助作用,为孩子未来的良好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教师在开展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幼儿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相互掷调,通过各种个别性教育措施来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在教育活动教师要充分地尊重与信任幼儿,在教育活动中遵循渗透性原则,认知教育与行为训练相结合,以适应幼儿的发展特点与规律。

儿童心理学论文:从儿童心理学角度谈小学音乐课程曲目选择

小学阶级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期。在这个时期,儿童已经具备了观察音乐现象的能力,音乐记忆内容与篇幅增大,音乐想象丰富。小学音乐教师要善于抓住小学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精心选择适宜的音乐课程曲目,帮助孩子们进入到音乐这个神秘而又无比富饶的王国,领略其中绚烂多姿、难以言说的美。这种少年时代美的启迪会影响和伴随他们的一生,这是作为音乐教师光荣的使命,也是沉甸甸的责任。

一、有意识地选择游戏教学法中的曲目,丰富学生的听觉感知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具有天然的探索欲望,什么都想自己试试。对于音乐也不例外,老师干巴巴地说,孩子被动接受,只会扼杀孩子对音乐的兴趣。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自由的探索空间,启发鼓励孩子们去发现音乐、感知音乐、创造音乐。游戏是儿童永远的天性,我们可以将音乐欣赏教学寓于游戏中,让小朋友感受不同的音乐情绪,表现不同的音乐感受。这时,曲目的选择就变得很重要了。例如,《跳圆舞曲的小猫》,乐曲轻快、活泼,老师可以让小朋友们围成圆圈边听边跟着音乐节奏翩翩起舞,感受乐曲带给他们的快乐气氛。在音乐欣赏教学《小青蛙》中,我在小朋友欣赏完以后,要求小朋友们分角色扮演小青蛙、荷叶、月亮、狂风、暴雨、公鸡等不同的形象,用他们自己的感受与想象来表现故事的起源、经过和结果。还有在《龟兔赛跑》中,让小朋友们分别扮演成乌龟和兔子,随着音乐自己来表演动作。儿童在欣赏音乐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教W手段和途径来帮助其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涵、意境,只要能让他们动起来、玩起来、跳起来,激发儿童的联想和想象,就能丰富他们的听觉感知,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思维,从而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

二、有意识地选择音乐曲目,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

音乐形象表现信息的前提是通过听觉而非其他途径(如教师的讲解等)达成的。在音乐欣赏课中想象某种形象,其根本目的是加强学生对音响的感知,而不是想象形象本身。因此,教师需要有意识地选择合适的曲目,引导小学生在音乐音响中找到与形象相联系的表现手段。如教师可以选择《狮王进行曲》,让学生通过聆听记住音乐的主题,感受速度、力度、音区、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与动物形象的关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给《狮王进行曲》的主题旋律编配歌词,如:“我是狮子,森林之王,我的叫声吼吼吼……”让学生对音乐所表现的视觉对象狮子及其对应的主题音乐之间建立起联系,继而请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模仿狮子行进的动作。当主题音乐由低音区升至高音区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通过音乐的变化,想象出狮王出现后,还有很多的小狮子跟着出来,从而将音区的变化与形象的大小之间建立了联系。通过这样的曲目选择和教学手段,鼓励学生自由地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方式描绘音乐所带来的视觉体验。

三、巧选曲目设计课堂教学,感受音乐的变化

《音乐新课程标准》将小学六年级分为两个学段,制定了相应的学段目标。1~2年级,要求学生“能听辨童声、女声和男声。能感受乐器的声音。能辨别打击乐器的音色,能用打击乐器奏出强弱、长短不同的音。能感受并描述音乐中力度、速度的变化。”一部音乐作品中的诸多音乐要素,如音高、音色、节奏、和声等均有着极为多样、微妙的变化方式,教师在选择音乐曲目时,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根据音乐节拍的强、弱、次强,乃至音乐节拍的延续感、流动性等选择曲目和设计课堂教学。例如,教师可以选择《玩具兵进行曲》,让学生按照音乐的节拍走路,在均匀律动的步态中拍拍手摇响铃,或者简单地加重脚步,加深对2/4拍节奏律动的体验。在乐曲开头由引子导入主题,由渐慢到恢复原速这一部分,可以让学生先蹲下,之后随着音乐逐渐地站起,待恢复原速时再踏步向前走,帮助他们体验速度的渐变。再如,选择弦乐曲《钟表店里》,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拍手和点头的方式表现音乐中不同段落所使用的快、中、慢三种速度,还可以让学生在听到跳音时垫着脚尖走路,在听到连奏时用滑动走路,或者挥动手臂走路,体验音符之间的连贯性。

儿童的生活离不开音乐,儿童的发展需要音乐。作为小学音乐教师,我们要善于利用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曲目,配合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乘着音乐的翅膀,感受音乐艺术的美。■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学校)

儿童心理学论文:基于儿童心理学的合理评价

自从美术新课程改革以来,每个老师都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了方方面面的改革,改革美术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美术课堂教学评价俨然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那么要怎样来评价好一堂美术课呢?《新课标》要求教师的教学思路要清晰,教学结构要严谨、合理、自然,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合作和交流。通过评价,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引导全体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这只是我们对美术课堂教学评价的表面认识,那么怎样才能使评价真正在教学中发挥作用,为学生发展服务呢?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思考,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点赞式评价,营造气氛

绘画需要一定的天赋,在每一个班级中,我们总能发现一部分绘画能力较为薄弱的学生,他们在低年级时还是很喜欢绘画的,但由于长期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称赞和肯定,逐渐丧失了对美术的兴趣,对绘画的热情。对于这些孩子,就需要老师适当地运用一些鼓励性评价。

我曾经碰到过这么一个学生,每次完成作业以后,他从来不会自觉地交给我批,有时甚至还会偷偷地藏起来、带回家。一开始我还没有发现,但是有一次查作业时发现了这样的现象,对他就分外留意起来,闲聊中问他为什么不来批作业,他说是因为自己画得不好,不想给老师和同学看到。后来,在美术课上,我对他多了一份关注,他的每一幅画我都会找出一、两个闪光点,加以鼓励性的评价。有时是“线条勾得比上一次流畅多了!”有时是“画面色彩太丰富了,真棒!”有时也许他的画并没有那么好,但我在鼓励式评价时会夸大他的优点,看到同学们羡慕的目光,我能感受到他心中的兴奋和快乐。从此以后,我发觉他有了很明显的改变:画画越来越认真,而且每次都是争取在及时时间拿给我看,上课时发言也很积极,越来越有自信了。我知道了,原来教师的评价在学生的心目中起着那么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句鼓励性的评价可以成为一场滋润学生心灵的春雨,也可以成为一缕抚慰学生心灵的春风。

二、典型化评价,树立榜样

不仅绘画能力薄弱的孩子需要鼓励,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我们在运用美术教学评价鼓励学生时如果只是运用单一的语言评价,当然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还要注重课堂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如果长期而又单一地运用语言激励学生,渐渐地,我们会发现这样的评价对于学生失去了作用。所以,除了语言我们还可以运用一些动作来评价、鼓励学生。比如一个赞许的笑容,一个激励的抚摸,一个竖起拇指……都会给学生带来无形的赞赏,带来一定的成就感。同时,一些物质的鼓励也可以提高学生做事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信心。适当的物质奖励可以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随机性评价,照顾多数

在美术课堂评价的过程中,要让每个孩子对自己都树立信心,但一味的鼓励会让孩子从自信发展成自负,认为自己是好的,什么都对,再也听不进任何善意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就偏离了我们的教学目的,所以我们应该合理运用褒贬有度的评价,对良好表现做出肯定,也对他们的不足给出善意的指导。

在一次小学美术《吃虫草》的课堂上,我给学生看了几个毛毡苔、捕蝇草、瓶子草捕捉虫子的影像片段,并让他们说说看完以后自己的感受。有些同学说:“吃虫草的形状都很奇怪。”有些说:“它们的颜色都很鲜艳。”有一个学生却大声地说:“这些草真可怕!”还很得意的样子。对这个学生的回答应该如何评价呢?

在新课的教学中,会发生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这时教师就要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引导和规范学生。如果放任那个学生发挥“个性”,对他回答加以肯定说:“有点道理。”那么教师想要带给学生的审美的标准是什么呢?这会导致学生“美丑不分”,严重影响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而且势必会造成课堂教学的无序和学习的低效,甚至会造成课堂的失控。所以我并没有对他的回答加以肯定,而是换一种方法:“是啊,老及时次见到它们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想法。但后来又喜欢上了这些奇特的草,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吃虫草的世界,来接近它们,了解它们。我想,你的想法也许也会改变……”这样的评价既尊重了学生,又巧妙地把认知差异转化成问题的情境,成为学生展开探究学习的目标和动力,真正体现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积极作用。

四、大胆又谨慎评价,以人为本

杜威说过:“每一个儿童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每个学生都存在着学识、意向、趣味上的差异,审美也是因人而异的。因此,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经常会发生审美分歧。这时就需要我们立足在让孩子自由发展的前提下,谨慎地运用课堂教学评价。

我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是说在一次美术课堂上,一个学生兴冲冲来交作业,喜滋滋地问:“老师,你看我画得怎样?”老师一看,未曾言语,随手拿起笔,在作业纸上唰唰地添了几笔,对学生说: “这样要好一点。”没有想到学生很不高兴,回到座位就把作业纸丢进了废纸篓。

新课程要求教育的评价要“立足于学生、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那么首先教师就要了解自己学生的习惯、爱好和特点,把握好学生的审美倾向,对一些有个性的学生更要谨慎地运用评价,才能有指导性和有说服力。本案例中的老师可以首先聆听学生的诉说,找出他喜滋滋的原因,先在某些方面肯定他,再有目的地通过恰当、中肯的评价来调整、补充自己的教学,有针对性地处理问题,解决矛盾,促进学生的发展。

总之,在美术课堂中巧妙地运用评价技巧,把握好评价的时间、掌握好评价的方式,适时、适度的评价,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教学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效果。对于美术课堂教学评价,我还会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继续实践、思考和认识。

【作者单位:苏州宝带实验小学 江苏

儿童心理学论文:初探儿童心理学与游乐场设计的关系

摘要:儿童心理学是一门很深奥的学科,儿童的心理也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性,是心理学所研究的两个重要的部分。现如今,社会如此关注儿童的健康成长问题,单单从学校教育上下功夫远不够。所谓劳逸结合,如何在游乐场中也能给孩子在玩乐中予以正确的引导,就需要在O计游乐场时,参考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设计出更符合当代儿童健康生活理念的游乐场。儿童游乐场的设计,结合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将会在游乐设施、游乐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探索,以设计出理想的更有益于儿童成长的游乐场所。

关键词:儿童心理学;游乐场;设计

如今,社会正在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儿童的生活,已然成为时代的焦点。祖国将来的发展,也要靠新一代的努力,而儿童时期的生活教育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的成长除了家长的看管、学校的教育之外,娱乐项目必不可少。孩子健康性格的形成其实不仅受到家长和学校老师的影响,更多的是自身成长发展的影响。儿童更多的是需要自由的空间,在愉快的氛围中摸索未来,逐渐形成完整的性格,而游乐场作为儿童主要的娱乐活动场所,其设计能否关乎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儿童心理的发展

1.1 儿童的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由客观的一些刺激所引起的,它一般无法直接观察到,需要通过外在的行为特征才能间接地表现出来,而这个中间反应的环节称为心理活动。例如,老师通过学生上课时的面部表情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今天的课堂知识,也会通过下课后的作业完成情况来判断学生是否掌握已讲授的内容要点。

儿童的注意力也是心理的一种表现。一般将儿童的注意力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2种。有意注意是一种有意识的、主动去想注意的一种状态,此状态需要费一些努力才可完成。无意注意则是一种通过客观刺激所吸引来的,这个客观刺激可以是新鲜的、有趣的也可以是孩子自己所感兴趣的亦或是不感兴趣的,属于一种被动的吸引来的注意,这个则不需要费神。

1.2 儿童心理的发展

经研究表明,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有2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儿童在其现阶段所能够达到的某一种智力和知识方面的水平,其二是儿童在某种隋况下可能产生的某种动机或是需求。

儿童到了一定的年纪后,需要进行适当的教学,从而开拓其思维能力。通过启发式教育,培养孩子面对问题时候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并且在生活中培养孩子在参加活动和交流时运用多种感觉器官,从不同的感觉器官中,例如听觉、视觉、触觉等方面来更好的接触信息,锻炼其逻辑思维能力。

2 儿童对于游乐场的需求

2.1 儿童心理学融入游乐场

游乐场对于儿童来说,是一个愉快、放松、自由且敞开心扉的一个公共场所,在其中体会娱乐设施所能带来的快乐和满足。这也正式游乐场的设计更要将儿童心理学考虑在内的一大原因。如果将游乐场比作一个机器人,那么这个机器人能否健全的工作全要靠它的中枢线路是否完整,儿童心理学就相当于是这个机器人的中枢线路,有了它机器人才能够更好地运行。换言之,如果在设计游乐场时,考虑到儿童心理学的因素,那么这个儿童游乐场才是更符合孩子身心健康的游乐场。

2.2 游乐场对儿童的意义

每当儿童在游乐场玩耍时,不仅可以玩一些游乐场内已有的游乐设施,直观地感受到玩耍时的快乐,而且在玩其它一些游戏时,可以在自己所幻想的情境中自由的分配角色,体验不同的角色所带来的快乐,例如不同职业的体验,医生、老师、司机、厨师等,在角色体验的同时,不会受到现实生活中许多条件的限制,又可以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通过这种游戏来体验一些情感关系,还可以满足认知方面的欲望。

在游乐场玩耍时,可以满足孩子对未知领域探索的欲望的实现,推动孩子对知识探索的渴望。同样,在玩耍的过程中,面对突发的问题状况或者是游戏中的问题,可以更好地去分析解决问题,在游戏中锻炼孩子分析问题解决矛盾的能力。当然在游戏中,通过不同的活动方式,在没有成人的帮助下,学会处理一些情绪,学会自我控制的能力的锻炼等。

3 结论

综上所述,儿童游乐场的设计,不单单是一个供儿童纯娱乐的游乐场的简单设计,而是一个不仅能够提供儿童娱乐玩耍的游乐场所,更是一个能够让孩子在娱乐中学习知识、健康成长的游乐场所。儿童作为现如今社会的焦点弱势群体,对儿童的关注必不可少,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是儿童成长的关键因素。由此可知,儿童心理学对于游乐场的设计,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考虑因素,只有将儿童心理学的相关内容融入到游乐场的设计中去,才能够设计出更适合儿童娱乐玩耍的场所,才是更人性化的游乐场所。

儿童心理学论文:基于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幼儿园室内环境设计研究

幼儿园作为幼儿学前教育最重要的场所,它的室内环境设计对儿童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基于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在设计中引入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有助于创造健康、人性化的教学空间。将学前儿童心理学与幼儿园室内环境设计结合在一起研究,不仅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儿童人文关怀的体现。结合儿童特点,提出幼儿园室内设计的具体对策。

绪论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儿童的成长教育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幼儿期是儿童成长和发育的重要阶段。幼儿是特殊的人群,同妇女和老人一样应该得到人类和社会更多的关注。幼儿园是国家培养儿童重要的基础设施,学前儿童有一大半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所以它的环境设计尤为重要。3到6岁是年龄特征非常显著的阶段,儿童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设计者从儿童心理出发,创造一个以儿童为本的幼儿园,让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这是当前设计者必须重视的。一个幼儿园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健康。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概述

儿童心理学表明: 学龄前儿童处于自我中心阶段,正是社会化的重要时期,急需要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习理解他人,认识自我,把握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摆脱思维的自我中心主义。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上小学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一般是指3到6岁这一时期。设计者学习学前心理学有助于树立科学的学前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有助于更好地开展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幼儿园设计策略,最终以创建适宜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室内环境为目的。总的来说,学前儿童心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源于实践,但又是服务、指导实践的。

学前儿童心理学在幼儿园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近年来,幼儿园的室内环境设计作为“隐形学科”在儿童性格、情感方面的塑造发挥出了巨大的优势,成为不少专家和老师的研究课题。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所处的环境是影响幼儿发展的主要因素,这就需要我们科学合理地设计幼儿园的室内设计,以求能够满足他们健康成长的需要。这里的室内环境,主要指幼儿园主体建筑物内部环境,包括门厅、走廊、过道、楼梯等室内公共部分和办公室、会议室、活动室、接待室等专用空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幼儿打造学习和生活的乐园。

1.活动室

对儿童来说,除了基本的日常活动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进行游戏。儿童的许多社会技巧和积极的非正式学习是在课后,在活动室学到的。因此,对活动环境的需求大,设计要求也更高。要求设计者能够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支持幼儿的学习,鼓励幼儿探索和实践,做到寓教于乐,促使幼儿与周围环境互动,充分发挥儿童的潜能。在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生理、心理需求。首先,活动空间的设计应该要让儿童在活动时能充分接触自然,亲近自然。优美的自然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经过长期熏陶从而认识世界,进而促进人格的发展。其次,活动空间设计要趣味化。儿童对周围事物天生就有一种好奇的探索精神,他们更喜欢狭小的、曲折多变的空间,所以设计时要尽量做到室内空间的多变性和灵活性。,要保障空间的安全性,使儿童的行为活动得到安全的保障。各项游戏设施、项目应该选择符合国家安全质量标准的产品,并且贴上注意事项和使用说明。设施也要定期做检查和维修,避免发生事故。

2.生活区

生活区的主要活动是睡眠和盥洗,所以生活区的装饰应体现安静。其色彩要柔和,多用暗色,让儿童有安全感,这样有助于睡眠。生活区尤其要注意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的有效结合,避免强烈的光源直射,造成幼儿紧张的心理。在家具、设施选取上要依据儿童人体工学的要求,充分考虑儿童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和方便原则。家具要坚固、轻巧、无尖角、圆弧,以满足各种活动形式的需要。家具的造型上可以采用动植物、几何、人物等造型,家具色彩要明快艳丽,符合儿童的审美情趣。装饰艺术可采用儿童易理解和乐于接受的题材。

3.门厅、走廊、楼梯空间

门厅是所有人员进出的集散地,是幼儿、家长、教职员工人员必经之地,代表着幼儿园的及时形象,所以其空间环境的设计应该格外精心,以较大程度地体现出本园的教学理念。门厅一般比较宽敞,方便家长接送孩子。校门可以采用幼儿常见的,并且与他们已有的认知和记忆储备能引起联想的形象。幼儿每天都要经过走廊,在走廊展示的内容可以多次、反复的作用幼儿,因此,可以利用走廊陈设帮助幼儿学习一些生活和小常识。布置作品或装饰物可以采用平面粘贴或立体悬挂等方法。墙面上还可以饰以彩绘装饰,利用丰富的色彩和活泼的图案刺激儿童产生愉悦的心情。幼儿园的楼梯要同时兼顾成人与儿童使用的要求,所以楼梯要设成人扶手和儿童扶手。以上各方面设计上都十分注重色彩的搭配与运用,可适当采用鲜艳明快的颜色,亮色的色彩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有好处,有助于儿童智力的开发和儿童性格的培养。

总结

幼儿园的作用是给予儿童从事人类的各种具体活动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在社会生产、科学、文化各领域中工作)以及发展相应的心理品质。3-6岁是非常重要的时期,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智力、性格、行为习惯等各方面的可塑性非常强。所以只有从儿童感受出发,结合学前儿童心理学相关理论的引入,才能创造出真正适合儿童健康成长的幼儿园环境。为儿童提供一个品质的环境,以帮助他们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作者简介:江 霞(1990-),女,福建福州人,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学位,环境艺术设计方向。

儿童心理学论文:学点儿童心理学,能更好地理解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上天送给我们的礼物,他们的生命是一个个的奇迹。但是在他们的成长中,由于知识是24小时天学到的、能力是一点点发展起来的,所以他们的身心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健全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便会不时地有一些让人费解的行为。

记得儿子小时候,手里喜欢拎一条小毛巾,或者一件小衣服在家里走来走去。我从他手里拿下来,他一会儿又会拿起来,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

还有些孩子,只有抱着个柔软的玩具才能入睡。

有位母亲告诉我,她女儿总是咬手指,她的手指甲从来没有剪过,都是自己一点点咬下来的。

孩子们这些行为背后,都有他们特殊的心理需求。如果我们不能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很可能就会简单地斥责他们,或者强行改变他们的行为。我们的简单和强制,一般都不会真正地解决孩子的问题,反而会使他们的这些需求隐藏起来,或者转移到其它地方。

有个小男孩,被邻居家的狗咬过后,就非常害怕狗,还由此害怕其它动物。母亲不能理解他的行为,在他害怕的时候,就责备他胆小。在学校里,同学也时常讥笑他。这个孩子的心理问题后来越来越严重了,连电视上的动物也开始害怕,还经常做噩梦。父母不得不带他去看了心理医生。心理医生让他的母亲在家里养了只小兔子,每天让这个孩子放学以后,都去抚摸一下这只兔子。一开始,这个孩子哭喊着不敢去接触兔子,但在他的手触到了兔子柔软的皮毛以后,兔子一点也没有伤害他,他才镇静下来。慢慢地,他抚摸小兔子时不再害怕了。母亲以这种方式,又养了只小狗,小狗24小时天地成为了孩子的好朋友。这个孩子的心理问题才慢慢解决了。

所以,学一点儿童心理学,会使父母亲更为理解孩子的各种行为,也能够及时地帮助孩子,解决他们遇到的心理问题。

我是在孩子成长起来以后,才接触到儿童心理学的。有一次到北京出差,我在一家小书店里买了一本意大利心理学家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这本书翻译到中国已经很多年了,我却及时次看到。我想要是我早读到这本书的话,我对孩子的理解一定会更好一些。

后来我又系统地读了一些儿童心理学的书,还读了罗伯特・费尔德曼的《人的毕生发展》。这样的书让我的心明朗起来,那些养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疑惑一一消散了。我开始帮助周围一些年轻的母亲。这几年,不时地有一些母亲打电话给我,或者找到我,跟我讲述她们孩子出现的问题。

读几本心理学的书,学一点儿童心理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理解孩子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从长远人生发展的角度,更好地引导孩子的行为。

人们常说,再大的孩子也是个傻瓜。我走在路上,时常会听到前面的几个孩子突然尖叫了起来,或者他们大声地喊着同学的外号、唱着自己喜欢的歌曲。成年人一般是不会有这种举动的。并且在现代社会,由于学业负担很重,户外活动减少,孩子们患忧郁症、强迫症、自闭症的比率都在上升。作为父母亲,多少具备一点儿童心理学知识,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帮助孩子,也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呢。

儿童心理学论文:儿童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儿教育问题探析

摘要: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发育起重要的作用。除了家庭外,幼儿最早进入的托儿所、幼儿园等集体机构对其心理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应结合幼儿心里发展的特点,有规律地进行正面教育。本文在认识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幼儿成长重要影响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注意的几方内容,以期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有所助益。

关键词:儿童心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我国曾经有过一个城市做过调查,发现孩子患有各种身体疾病的约占65%,而有心理障碍的却占受检人数的69.9%,超过了身体疾病的患者。这一结果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心理健康的隐蔽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多年来对心理健康的漠视。儿童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对自己、他人行动的认知,对心理状态彼此间相互联系的认知均与其心理理论发展水平有关。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主要标志是达到对于“错误信念”的认知。大量研究表明,3-5岁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4岁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键期,主要标志是获得对一级错误信念的认知;5岁左右的儿童逐渐能够对一级错误信念的认知发展到对二级错误信念的认知,此时儿童逐渐开始谈及自己或他人的想法、愿望、感受和认知,开始能够与他人分享信息;他们开始具有同情心,知道什么可能使人感到伤心,什么可以用来安慰人。所以,在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要注意到对于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的培养。儿童出生以后遇到一个具体的生活环境就是家庭,之后随着年龄的成长将面临学校教育。本文试就儿童心理教育问题从家庭以及学校两个方面的提出建议,希望对儿童心理的成长有所帮助。

一、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启蒙课堂,父母是孩子的及时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河北张家口的某幼儿园做了一个以40名3-4岁的幼儿以及家长为调查对象的调查中,显示以下问题:

(一)文化水平的高低反映出幼儿家庭教育的环境

基本上是文化程度高的父母,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少,文化程度低的父母,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多。

(二)家庭成员中的父母对幼儿的教育方式不同

即采用表扬鼓励的教育方法有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经常运用威胁打骂的教育方式,往往会使儿童发展产生多方面的问题。

(三)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和家长适度的精神交流

以上的调查对于我们提出家庭对于幼儿的教育的建议具有关键性的指导意义。家长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要以民主和开发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但是,有的家长的教育方式还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认为“不打不成材”。所以一旦孩子的成绩不好或者犯错误,就动辄棍棒相向。其实这是个错误的观点。长期处于家长高压政策下的孩子们容易出现幼稚、缺乏主见、缺乏独立性、神经质等问题。一部分的孩子可能出现极端的情况,变的更加反抗和暴力。另外的一种教育孩子的错误方式是家长们对于孩子的发展采取“放任”的态度。他们认为孩子们的成熟是水到渠成的,认为很多道理孩子们长大了就自然而然的明白。于是他们对孩子们漠不关心。在这样形态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因为得不到适度的关心而产生孤独感,逐渐形成富于攻击、冷酷、自我、甚至是放荡等不良的品质。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文化程度家长都应该注重自己正确的教育观念的形成。家长对待儿童教育方面的认知和观念,直接决定了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和行为。所以家长们形成一套正确的教育儿童的观念是至关重要的,家长们应加强自身的修养、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儿童教育和心理素质,多一些育儿知识。以上本文提到了诸多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包括“严厉教管”、“自然成熟”等,都是值得改进的。以下我提出几点建议:

(一)培养良好的家庭气氛

这对于儿童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美国一位心理学家通过对4000名独生子女的调查发现:家庭气氛活跃、常有笑声陪伴的家庭,孩子们的智商都比不和睦的家庭高。研究人员发现在气氛愉悦的家庭中学习、生活、能使知识面拓宽。反之。所以对于父母来说,形成和睦的夫妻关系对于孩子们的心理教育有潜在的巨大作用。在大量的青少年犯罪的案件中,绝大数的少年罪犯来自于单亲家庭。父母对抗、父母分居、父母离异、父母再婚等这些因素会导致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容易出现不安全感、内疚感、自卑、猜忌的心理。所以家长们要注重对于家庭气氛的培养。

(二)采用积极教育方法

通过上文的比较看出,采取表扬鼓励的教育方法和采取威胁打骂的教育的方式对于孩子们的心理建设的影响是南辕北辙的,且会极大地影响幼儿的个性品质。所以多鼓励孩子,让孩子们增加自信心,往积极乐观的方向发展。

(三)亲子间采取正确的沟通态度和行为方式

亲子沟通是指家庭中父母——子女之间交换信息、资料、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的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过程。亲子沟通的质量、状况、方式等将会影响儿童的自我概念的确立、道德判断的形成、学业成绩、和心理行为问题。父母应该在平时的时间有意识的分配专门与孩子玩耍、交谈的时间。从中了解和解决孩子们的心理变化、需求、困惑。

(四)一些细节上,家长还是要注意

包括:对孩子们要有适度的期望值。福禄倍尔曾说过:“假如儿童有两条腿而要求他马上站起来走路,那么你一定是会是他变得软弱的弯脚人。”保护孩子们的自尊心,不要在陌生人面前批判孩子。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曾说过:“自尊心是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及其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上的露珠”,这的确是一个真理。父母应该帮助孩子们保护自尊心并找到正确的情绪宣泄的方式,从而逐步控制孩子的发脾气程度。上述提到了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毋庸置疑,家庭因素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三、学校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儿童成长期是生理和心理的塑造阶段,在认知、情感、自制力都不成熟,还需要学校和老师的指导。因此,除了家庭教育外学校和老师的角色要从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向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转变。影响儿童健康心理发展的因素很多,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的影响主要有:教材内容的影响、教师的影响、校园环境及校风的影响。下面我就学校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影响做些具体的探讨。

(一)在教材的选择上来说,教材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文化的选择结果

对于儿童的价值观形成,行为准则进行文化灌输。但是另外一方面来说,教材也为儿童提供了效仿的模式。所以教材对于儿童的成长是很重要的。要注重对于教材的更新,以及教材的内容要与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结合。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二)教师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的是提问——回答的模式。在教学中若采取有效的课堂模式提问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到书本知识的同时营造出良好的心理环境。例如语文课堂上对于诗歌声情并茂的朗读和人文思维,都能为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引导、疏通;激励和启迪等作用。老师要对儿童的导读发挥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鱼,教师要指导他们的阅读方法,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学习,通过良好书籍的作用,对他们的心理发展进行引导。

(三)校园环境及校风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整洁美观的校园环境能培养学生美的情感、美的品质,使学生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文明习惯。有一句话叫:文明的环境使人不得不文明,文明的环境使人没有必要不文明。在美丽干净以及舒适的环境中,孩子们能够以最轻松的心情专注于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校风对于孩子心理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如果周围的孩子们都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乐观的生活态度、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们本身会起到一个良性的暗示作用,甚至能“净化”一些入“歧途”的儿童们的身心。

很多家长抱怨自己在孩子们的身上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正如上文举到的很多实例,看出其实很多家长做了“无用功”,甚至还会对孩子们的身心成长造成不良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及时任老师,对于孩子的教育家长不可只停留在孩子们的身体健康这个层面,还要足够重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对孩子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引导和教育。学校作为孩子们的第二任亲密接触的老师,也是任重而道远。正如上文所说的,学校和老师的角色要从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向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转变。在教材的选择上、老师的教学方法上、校园环境和校风上都下功夫。这样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双管齐下,希望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起到帮助作用,为孩子未来的良好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儿童心理学论文:浅谈基于儿童心理学的科教创新

伴随着信息技术科学发展与新课程改革,积极、稳步地开展新课程改革、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创新活动,持续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引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加强团队合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会创造”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参与科技创新和学科竞赛并不纯粹是为了获奖,更是为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学科交叉,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科学的兴趣、态度和合作竞争能力。宗旨是:向中学生普及科学知识,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他们提供相互交流以及学习的机会;学科竞赛属于课外活动,坚持学有余力、有兴趣的学生自愿参加的原则。

创新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不可动摇的动力,但是不能强求一味的新鲜,要根据小学儿童发展时期的不同心理状态来制定创新的目标和过程。

小学儿童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时期。小学阶段是儿童在各方面是打基础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教育、学习对于儿童今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儿童身心发展具有特殊性。在这个阶段儿童生理、心理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教育过程中只有遵循这些特点采取有效教育、教学措施才能促进儿童的发展,取得良好的效果。

小学儿童身心发展与教育存在辩证关系。小学儿童的身心如何发展,向哪里发展,不是由外因机械决定的,也不是由内因孤立决定的,而是由适合于内因的一定外因和内因共同决定的。

科技创新活动坚持点与面普及的形式。两者都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方式。我注重以学生为本,提倡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和增强创新能力的理念。应该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创新教育为重点,以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推进各类学科竞赛为抓手,拓展和深化实践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将一切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知识增进、能力提高、素质养成的活动,都看作是课程;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家长、学生和社会的参与积极性。

儿童成长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社会都是孩子学习的对象。创新活动是增长孩子见识,对孩子未来有巨大影响的活动,所以一定要非常的注意。

举个例子来讲,儿童心理学中讲到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可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小学低年级儿童由于其高级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备,其有意注意的选择性和稳定性都较差,他们还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容易被新颖、奇特、突发的无关刺激所吸引,因而容易分心。所以新生入学之初,首要的一个教学任务就是注意力的培养,促进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对小学低年级儿童来讲,一堂课45分钟都要求他们保持高度的集中,这是不科学的,特别是当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单调乏味的时候。教师在教学中不可以强制小学生集中注意力,而应当通过新颖、生动、活泼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规律巧妙地结合,延长学生的注意保持时间,保障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到小学高年级,由于儿童高级神经系统的发展和成熟,也由于经常性的学习行为习惯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自控能力,使有意注意的稳定性不断增强。同时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能力也有很大发展。这样的注意是可以利用的。无意注意也就是不随意注意,这主要是由事物本身的特点所引起的、没有既定意图的、不需特别努力的一种注意状态。对于小学生说来,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教学的直观性,由于对课业本身的兴趣图、朗读),由于在课堂上听到或看到的东西所引起的情绪激动,都能引起儿童的注意,所有这些,都是无意注意。在小学教学上,应该怎样利用儿童的无意注意呢?

首先,应该充分利用儿童的学习兴趣。教师善于了解儿童学习兴趣发展的特点,就能有助于掌握和利用儿童的无意注意。低年级儿童往往对学习过程本身更有兴趣,以后才逐步对学习内容感到兴趣;低年级儿童对具体事物更有兴趣,以后才逐步对抽象的事物感到兴趣;低年级儿童一般还没有分化性兴趣,以后才逐步产生分化性兴趣;等等。

其次,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的直观性。小学儿童的无意注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材的具体性和直观性,因此,适当运用直观教具,教师特别注意言语的直观性等等,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在运用直观性时,也必须竭力避免把儿童的注意引到不必要的方面去。为此,在利用儿童的无意注意时,必须积极组织儿童的注意,使无意注意沿着必要的方向前进。

另一方面,就像是从众心理一样,还有着消极的作用。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在科技研究领域,也时常出现,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尤为明显,给创新带来重重阻碍。其从众心理主要表现在对人士或者其他相关科研人员的服从和顺应,也就像是儿童对老师的盲从。从众心理对科技创新有着消极影响,从众心理在现实中主要表现为服从和顺应。这主要是由从众的心理基础决定的,通常情况下,个体都期望被他人喜欢和接受或者期望自己正确。从众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时个体并没有自己的意见,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有时个体有自己的意见,但与大多数人或其他人的看法都不同,在群体压力下,放弃原先的意见,改变态度,转变立场。它是一种直接的、感情的心理反应,不能与丧失立场、没有原则混为一谈。

从众心理和科技创新的本质背道而驰。科技创新的本质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积累新知识,并应用到产品或服务中去,以促进企业获得成功、人们生活得到改善、国民经济实力得到增强、社会取得进步。思维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同样一个问题,思维不同,所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有意识的克服从众心理有益于实现思维创新,最终达到科技创新。因此,要想使自己有科技创新能力,首先应具有创新精神,不轻信传统,不迷信,不唯书是崇,不囿于思维定势,真正意义上的做到思维创新。这也就从根本上抵御了从众心理。

综上所述,真正的科教创新是基于教师队伍对儿童心理了解的基础上,实施的针对素质教育衍生出来的一种方法,只有真正的了解分析不同时期的儿童的特点,情绪,想法,才能真正地搞好创新教育,实现科教创新和素质教育。

儿童心理学论文:音乐课堂中运用儿童心理学

人们进行音乐活动,无论是表演、欣赏,还是创作,都是心理活动的过程。在音乐活动中,首先涉及到的是听觉和动觉,接着便是发展丰富的想象并对音乐做出情感反应。人们由感知音乐声响,到对此做出主观的反应,都是心理活动。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能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心理过程,即要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引发他们丰富的情感,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是把握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合理安排音乐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感受、鉴赏音乐的能力。

激趣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童趣的故事串联课堂 例如:教唱二年级歌曲《小花猫和小老鼠》时,教师给学生讲故事:从前,有一只小花猫和一只小老鼠,一个瞪着小眼珠,龇着两只小牙,长着八字胡;一个张着大眼睛,说话喵喵叫。有24小时它们相遇了,猜猜看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听了歌曲你就会知道了。这样,很自然地就激起他们的好奇心。但故事不宜过长,应恰到好处,不能因故事冲击了教学,造成喧宾夺主的后果。

有趣的活动引导学习 例如:在教学《共产儿童团歌》一课时,教师生动地描述儿童团员们雄纠纠气昂昂的模样,然后带领同学们模仿儿童团员们走路时的模样,通过生动的模仿活动激起学生们学唱歌曲的兴趣,然后因势利导,乘学生的兴趣进入教学。

风趣的语言启发歌唱 低年级学生思想单纯,幼稚的心灵却很有爱心,他们对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尤其是对小猫、小狗之类的小动物更是关怀备至。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以选用富有趣味性的发声练习曲,启发学生歌唱。

生成教学:增强理解能力

顺应本性,实施开放性教学 例如:在教二分、四分、八分音符时,笔者努力营造了一个让学生自身感受、想象的音乐环境,把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分别比作爷爷的脚步、爸爸的脚步和孩子的脚步,使学生得到感性的认识。接着,笔者再让学生仔细聆听发出的不同节拍的脚步声,由学生听辨这是谁的脚步,然后再把听到的声音说出来,从而完成由声音感知到口头表达的过渡。又如:在创编环节,笔者经常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编表演的比赛。在《小伞花》这首歌曲学唱后,让学生根据歌曲的主题、内容、情感特色来编排舞蹈动作、创作旁白、制作道具、设计人物造型等。在各组的汇报演出中,虽然学生的“作品”质量参差不齐,但每位学生通过在作品中担任不同的角色,获得了不同的经验,从而较大程度地感受、理解、想象,接受艺术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地获取知识,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迎合好奇心,开展探究式教学 例如:在三年级刚开始接触轮唱这种演唱形式时,笔者通过让学生多次聆听和观察曲谱,找出轮唱和齐唱的不同点和相同点,然后分组探寻轮唱该如何去唱,通过汇报演出的形式展示每组的结果。通过这样的探究式教学,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能动教学:提升学习自信心

先学后教,把学习选择权交给学生 这种方法的一般模式为:提前一节课告诉学生将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通过查阅书刊、网上查询等渠道去搜集相关音乐知识,积累更多的“及时手资料”;接着,学生根据教材围绕音乐教学内容展开自学;然后在课堂上,教师答疑解惑,组织有效探究活动和讨论;让学生在音乐演唱、演奏和表演等方面展示自己的才华。以上环节简练一下就是:提出问题、教师引导、探索讨论、展示评价。其中,探索讨论是中心环节,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学习苏少版音乐五上第三单元《梨园英秀》时,首先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上网查询有关戏曲的相关知识和音像资料的任务,然后在课堂上组织了戏曲知识的大讨论,接着根据学生的要求,学习了戏曲的相关动作,并引导学生把动作编排入歌曲《梨园英秀》中,分组进行了展演。通过以上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并对未知领域产生好奇心,促使他们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主动参与,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这种方法是通过创设情境(初步参与)、引导自学(独立参与)、组织交往(合作参与)、精讲解疑(深入参与)、总结演练(拓展参与)等过程来实现的。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除了作为主导者的角色,也应该以体验者的身份进入角色,和学生一起参与课堂学习与活动,从而激发课堂活泼、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同时对活动中学生的创造性意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如在欣赏《未孵化的鸟雏的舞蹈》时,笔者和学生一起参与到表演中去,扮演鸟妈妈,学生们扮演鸟宝宝,通过和学生间的沟通交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音乐的内涵和音乐带给大家的快乐。

音乐教学是一门视、听、动多方面结合的情感艺术。只有通过多种手段,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这样的学习效果才是深刻的、有效的。所以,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地制宜地采用一些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达成高效课堂的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市华阳实验小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