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实用13篇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篇1

变量测量。本文相关变量的测量量表主要采用国内外现有文献已使用过的量表,并根据预调研对问题项加以修改以确保其科学性与合理性。调查问卷采用了通用的Likert五点量表形式。其中,社会网络测量量表主要参考了程聪等的研究成果,分为关系强度、网络规模和网络中心度等三个维度。关系强度的测量条目包括“相对于其他创业者而言,贵公司的创业者拥有更加广泛的人脉”;“相对于其他创业者而言,贵公司的创业者拥有更多的合作伙伴”;“相对于其他创业者而言,贵公司的创业者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三个问题项。网络强度的测量条目包括“相对于其他创业者而言,贵公司的创业者与研究人员关系密切”;“相对于其他创业者而言,贵公司的创业者与重要伙伴保持频繁联系”;“相对于其他创业者而言,贵公司的创业者能够快速获得朋友的帮助”三个问题项。网络中心度的测量条目包括“相对于其他创业者而言,贵公司的创业者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相对于其他创业者而言,贵公司的创业者能够不断认识新伙伴”;“相对于其他创业者而言,贵公司的创业者在相关行业都有新伙伴”三个问题项。大学生学习能力测量量表主要参考龙永等研究成果,分为机会识别与资源整合两个维度。其中,机会识别的测量条目包括“相对于其他创业者而言,贵公司的创业者更容易获得创业信息”;“相对于其他创业者而言,贵公司的创业者对创业机会更敏感”;“相对于其他创业者而言,贵公司的创业者会积极寻找潜在创业机会”;“相对于其他创业者而言,贵公司的创业者创业热情更高”等四个问题项。资源整合的测量条目包括“相对于其他创业者而言,贵公司的创业者素质更高”;“相对于其他创业者而言,贵公司的创业者拥有的知识能够推动企业进步”;“相对于其他创业者而言,贵公司的创业者能够与客户经常分享彼此的产业信息”;“相对于其他创业者而言,贵公司的创业者有能力与客户、供货商或伙伴相互合作来解决问题”等四个问题项。有关大学生创业绩效主要参考了丁岳枫和杜建华等的研究,分为生存绩效与成长绩效两个维度。其中,生存绩效的测量条目包括“贵公司的产品投资收益率(投资收益/投资成本)好”、“贵公司净收益率(净收益/总销售额)较高”、“贵公司的产品市场占有率高”三个问题项。成长绩效的测量条目包括“贵公司的产品销售额增长速度快”、“贵公司的产品市场份额的增长速度快”、“贵公司的产品资金周转速度较快且资金链稳定”三个问题项。研究样本获取与信效度检验。关于研究样本获取,本文采取问卷调查方法进行数据收集,以杭州地区的13所高校中展开创业或者有创业意向的高校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调研的形式主要采用现场发放问卷与邮件发放两种方式进行。本次数据收集活动从2012年9月开始到2013年11月,共发放600份问卷,收回486份,回收率为81%,其中有效问卷156份,有效回收率为26%。从调研所收集数据的分布来看,在样本的学校与专业分布方面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关于样本的信度与效度检验,在本文中,信度我们通过Cronbach’sα系数来进行检验。社会网络、组织学习以及创业绩效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801、0.813和0.739,所有量表的Cronbach’sα都超过了0.7的标准,测量量表中的问题条目相关度最小的为0.431,高于0.4的基本要求。这说明,本文的测量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水平。另外,KMO最小为0.793,且因子载荷量的比例也都在50%以上。因此,量表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综上所述,本文的测量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水平。

在本文提出的理论模型中,涉及大学生社会网络、大学生学习能力与大学生创业绩效等三个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此,我们将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来对这种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具体来说,在整体模型检验中,我们采用AMOS17.0对本文提出的理论模型进行检验。第一步,构建了大学生社会网络对于大学生创业绩效的直接影响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第二步,构建了加入中介变量条件下的大学生社会网络对于大学生创业绩效影响的中间变量模型,并对其进行实证检验。直接模型与中介模型的模型拟合指标中χ2/d.f值分别为2.46和2.43,均处于1到3之间,达到理论上的合理水平;GFI指标值分别为0.932和0.929,均高于0.9,达到理论要求的水平;CFI指标值分别为0.949和0.951,均高于0.9,达到理论要求的水平;TLI指标值分别为0.972和0.989,均高于0.9,达到理论要求的水平;RMSEA指标值分别为0.061和0.047,处于理想水平0.01到0.08之间。因此,我们可以推断,本文中的直接模型和中介模型可以用来检验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从直接模型中我们发现,大学生社会网络对于大学生创业绩效的影响路径系数为0.457,且显著性水平小于0.001。因此,我们推测大学生的社会网络对于大学生创业绩效将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即假设成立。在中介模型中,大学生社会网络对于大学生学习能力与创业绩效的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231和0.325,显著性水平分别小于0.01和0.001。大学生学习能力对于大学生创业绩效的影响路径系数为0.307,显著性水平小于0.001。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大学生学习能力在大学生社会网络与大学生创业绩效之间产生了部分中介作用。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篇2

一、网络创业、网络创业教育及其特征

(一)网络创业

龚志周(2009)认为,"网络创业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其它电子通讯设备,发现和捕捉新的市场机会,提供新的商品或服务,以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卢向华(2009)认为,"网络创业通过互联网创建和组织商业活动,并提供服务和产品的过程。" 笔者认为网络创业应该体现以下六个基本方面的内容:1)网络创业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2)网络创业是一个创造新价值的过程;3)网络创业要承担一定的风险;4)网络创业需要创新;5)网络创业能给社会和消费者带来效益;6)网络创业能产生在任何领域。

(二)网络创业教育及其特征

网络创业教育在学术界至今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基于以上关于网络创业内涵的分析,笔者认为网络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能发现和把握市场机会、整合资源、创建组织以开展新业务商业活动的教学活动。

大学生网络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拓展和延伸,高校实施网络创业教育,除了遵循教育规律,还需遵循网络创业教育的特征,以便更好的面向大学生实施网络创业教育。网络创业教育具有普及性、创业性和实践性三种特征。

1.普及性

所谓的普及性就是任何一位大学生都可以进行网络创业。一般的创业活动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去做,都能获得成功,它需要对行业有一定的了解和知识的积累。实体经济创业初期需要一定的资金对硬件设施的投入,造成行为者进行创业的门槛。但是网络创业门槛低,资金投入小,如只需要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有一台电脑和接通网络就可以进行网络创业。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网上购物在大学生中普及,使得大学生网络创业具有了普及性。

2.创新性

网络创业机会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都是平等,但是进入不意味着能取得成功。网络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创新,如微信是一种免费为网民提供的跨平台通讯工具,是移动终端的创新产品;巨鲸网为网民免费提供正版音乐是一种创新商业模式。可见,大学生网络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业综合素质教育。

3.实践性

网络创业教育不仅要求创业者掌握网络技术和创业知识,还应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将创业者置身与真实商业环境下,通过实践构建自身知识体系,进一步将知识内化转变成能力。因此,从能力培养的角度,网络创业教育是以实践教育为重点的教育活动。

二、网络创业课程建设的理念

网络创业教学任务是让学生系统的掌握网络创业技能,形成互联网思维,创新电子商务商业模式,构建组织,开展商业活动。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为培养创新的网络创业人才提供了可行性教学策略。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建构主义认为:(1)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教育是以学生的兴趣和投入为基础的;(2)学生通过特定情景,结合已有的经历和体验,对正在学习的新的、不同的信息进行整合,完成知识建构;(3)师生之间通过提问方式相互讨论,进行探究性思考。总之,建构主义作为网络创业课程建设理念具有可行性。

三、网络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

教育目标定位是课程体系的核心,为课程开发确定了方向。笔者根据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以下简称"泰勒原理")中提出的"目标源"理论以及教育目标筛选原则,通过对大学生网络创业实践者、网络创业教育研究者和专家的意见进行研究,结合网络创业内涵、网络创业教育及特征分析,确定网络创业教育目标分成基础性、普及性、提高性和高级性四个层次目标。

(一)基础性目标

网络创业教育的基础性目标是让学生对网络创业进行了解,对网络创业产生兴趣为目标的。该目标的具体要求包括:培养学生对创业精神的理解;认识进行网络创业需匹配的良好素质和心理品质,如创新力、领导力、决策力和风险承担力;产生网络创业梦想。基础性目标是为学生进行网络创业提供拉动动力。

(二)普及性目标

网络创业教育的普及性目标是学生对学习网络创业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具体要求。普及性具体要求有:掌握筛选网络创业想法的方法;组建和管理创业团队;掌握企业法律形态选择及相应企业承担的法律权利和义务;系统学习网络营销和财务管理知识,掌握营销方法,能预算启动资金,通过财务报表评估财务状况;了解创业计划书框架,掌握创业计划书撰写技巧。网络创业教育的普及性目标是网络创业的成功基础。

(三)提高性目标

网络创业教育提高性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网络创业技能为核心目标,并促进学生体验网络创业。该目标包括:掌握构建网络店铺或者独立网站的技能;掌握店铺装修、商品图片拍摄技能;掌握商品定价方法和促销策略;系统学习客户关系管理知识,掌握维护客户关系的技巧;学习物流知识,掌握配送技能。在这个阶段,重点是培养学生应用网络创业技能解决创业问题的能力。

(四)高级性目标

网络创业教育高级性目标是让学生进行创业实战,形成互联网思维,能从战略角度思考问题。该目标包括:掌握电子商务商业模式设计;掌握供应链管理,提升企业运营效率;重点形成互联网思维,帮助学生调整战略应对市场的变化。

四、分层次网络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课程设置原则

课程是实现网络创业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和途径,课程设置成为构建分层次网络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设置时,主要解决设置哪些课程、如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课程间如何衔接、如何处理现有学分冲突等问题。因此,构建课程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遵循泰勒原理要求,组织学习经验时要注意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三大标准: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2)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通过构建网络创业课堂环境,结合网络创业项目,提升学生对网络创业知识和技能的吸收度。(3)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模拟项目升级到真实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网络创业技能和网络创业能力。(4)坚持开放性原则,进行校企双方资源整合,协同培养学生。开放教师队伍,引进具有强素质的企业人士授课或辅导学生进行网络创业;开放课程内容,通过企业引进与社会实时案例,培养学生网络创业综合素质;开放课堂形式,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进行教学内容整合,解决网络创业与课程学习的冲突;开放课程考核方式,网络创业技能性课程内容通过实践效果来考核教学效果。

(二)网络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是高校为了达到人才培养目标而设计,是学生所有学习内容及其构成要素的总和,即根据人才培育目标,选择和组织的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并按照一定比例、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排列组合而成的系统。因此,根据课程体系构建原则,确定以目标、时间和组织为维度的三维网络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模型(见图1),实现分层次的教育目标。时间维表示课程安排的时间进程,一般以学期为单位。目标维是学生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组织维是指课程组织过程中应遵循的组织原则、组织结构等,甚至可以拓展到教学方法层面。

图1 三维网络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模型图

将三维网络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截面,切面平铺内容的具体情况可见表1 。

表1 三维网络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一览表

组织

内容 (学期) 第一课堂 第二课堂

时间

1 大学生创业指导 创业社团

2 创业基础 网络创业论坛

3 网络创业案例分析 市场调研大赛

4 网络创业 网络创业计划书大赛

5 网络营销 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6 电子商务战略管理 网络创业沙盘

7 项目运作与管理 网络创业实战(毕业实习)

8 网络创业实战(毕业设计)

第一课堂是组织理论教学的关键,第二课堂是组织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对第一课堂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有机延伸,以其活动的主体性、学习主体的互动性和探究性、内容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参与的实践性有效地补充了课堂教育的内容,是与第一课堂共同实施和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采取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统一规划,能有效的解决学时不足问题。

《大学生创业指导》、《创业基础》和《网络创业案例分析》是常识类课程,让学生了解我国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大学生创业政策,以及创业时具备的素质和创业时要做好哪些基本准备。网络创业论坛邀请网络创业的毕业生或社会人士进校园,分享网络创业经验,通过榜样力量,强化学生对网络创业素质的认识,激发学生进行网络创业意愿。市场调研大赛强化学生对市场机会的分析和识别能力,通过调研发现商机,为学生进行网络创业垫底基础。

《网络创业》和《网络营销》是网络创业技能类课程,为学生将要进行网络创业提供技能支持,促使学生实施网络创业计划。网络创业计划书大赛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目的是促使学生对创业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电子商务战略管理》和《项目运作和管理》使学生形成互联网思维,拓展网络创业所需要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提升已经在实施的网络创业项目的存活率。网络创业实战与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联系起来,配置专业教师进行辅导,提升学生网络创业能力。

(三)网络创业教学方法体系

根据网络创业课程实践性的特点,始终贯彻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引到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学生转化成主动参与学习,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在教学中,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商业游戏法、分组讨论法、项目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等。体验式教学法不仅运用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也可以运用。这些教学法不但可以单独应用,还可以两三种相结合进行应用。

案例教学法强调理论和案例紧密结合,在案例讨论中,通过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强化学生对创业理论的学习和网络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网络创业案例教学通过对成功和失败的网络创业案例分析,让学生从经验中学习,通过教师的指导将经验和教训上升到理论层面。因此,教师要把握案例的编写和选取,尽量从企业中获取详实的资料,让学生有真实的体验。

在网络创业大赛活动中,应用多种教学法,如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学生根据当前社会前沿和自身兴趣,选择网络创业项目和辅导教师参与大赛中。接下来,根据网络创业项目开展需求,寻找技术、财务、商务等知识结构的人才组建创业团队,根据队员能力和知识结构,分配角色。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队员从角色角度思考项目实施问题,当遇到困难时或需要团队成员一起探讨解决方案时,将充分发挥头脑风暴法的优势,在团队中产生创新、可行的想法以便解决问题。比赛答辩环节中,采用角色扮演对项目进行精彩展示和回答评委问题。 可见,在整个网络创业大赛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辅助学生在项目中通过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项目构建的情景中,以原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随着项目推进,动态的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四)网络创业课程实施保障体系

分层次课程体系实施需要通过师资、制度、实践平台三方面来保障。

师资是课程质量的关键,要推动分层次网络课程体系的实施,教师要根据课程教育目标进行匹配。要达到提高性和高级性教学目标,要求教师不仅仅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有创业经验。因此,网络创业教育师资除了有专家学者,还要有更多的企业家和创业者加入。高校可以通过建立网络创业教师实践基地,提升教师自身网络创业技能;也可以聘任企业家和创业者作为兼职教师,担任相关课程的实践内容指导。

通过学分制度保障分层次课程体系实施。将网络创业教育课程列入教学计划,纳入学分管理制度中。建立创新学分制度,鼓励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活动,学生在网络创业实践活动中获奖将获得创新学分。

建立真实和孵化器两种实践平台,帮助分层次学生的能力提升。真实实践平台无需创业学生承受风险,重在提升学生网络实践技能;而孵化器实践平台重在提升学生互联网思维方式。真实业务实践平台由校方构建,以教育为根本,不以盈利为目的,让学生通过平台体验从创建新企业和管理新企业的过程,即完成创业计划书,企业融资和还款,开展招聘、网络推广、市场开发、业务运作和财务管理全过程。孵化器实践平台为实施网络创业的团队提供咨询、资金、场地和物流四方面的支撑,保障网络创业项目顺利实施,让创业学生在市场真实体验创业过程中,积累网络创业经验,并为网络创业教育发挥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篇3

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与社会人才总量缺乏的强烈冲突日益明显,暴露出高校教育与社会严重脱轨、创业教育不尽完整、创业机制不够完善等诸多问题,造成极大的教育资源浪费和社会不稳定因素。于是,各大高校创业教育应运而生,各式各样的网络创业平台蓬勃兴起,但总的来说,高校的创业教育大多仅限于书面及线下,真正实现的创业资源共享平台屈指可数;而市场上的网络创业平台又良莠不齐,无法为大学生度身打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

我国现有的高校网络创业平台从性质上来说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高校依托本校创业协会、公共管理学院等,以创业学院为主的网络创业平台,鉴于资金、资源的问题,这一类平台相对较少,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作为国内网络创业学院的首批创建者,虽然已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网络创业平台,但在平台建设、信息、社会联动、平台推广等方面还不够完善。另一类为教育部门或政府部门等依托企业,针对高校大学生共同联合建立的网络创业平台,这类平台在资金、资源和技术上都相对充裕,社会影响力较大,但主要以大赛形式进行,无法细致入微兼顾每一所高校自身的学科特色、每个专业方向及每个层次人才的需求。

二、依托本校资源的高校网络创业平台

迄今为止,全国已有逾10家大学创办了创业学院并有相对完整的网络平台为载体,其中不乏一些重点本科院校以及国内知名大学,下文以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广东省211工程华南某某大学创业学院、广东省某985工程大学创业学院为案例分析这一类网络创业平台的优势与不足。华南某某大学创业学院成立于2009年,为广东省内高校第一个创业学院。学院网站共设有七个模块:创业学院、创业教育、创业课程、创业导师、创业项目、创业测试、资料下载,每个模块下设数个子模块(如图1所示)。创业学院线下设立了三个分院,各分院具体负责落实创业教育教学实践场地,建立和完善创业课程体系,推荐校内、校外创业教育任课教师以及指定创业教育教辅、管理人员面向各自校区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加强与各企业的合作联系,拓展创业教育基地。2009年,广东省某985工程大学创业学院成立,学院网站共十二个模块,每个模块下设数个子模块(如图2所示)。创业学院以管理学院为依托,从学校各个其他学院招收30位有志于创办企业的同学组成创业精英班,学习商业知识和锻炼商业技能。

纵观两所高校创业学院的整个网站架构,优势与不足并存。高校作为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在理论指导、师资力量方面有着绝对的优势。华南某某大学创业学院网站关于理论指导方面有创业教育与创业课程两个大模块,其中创业教育下设有创业新闻、创业分享、创业案例、创业政策、创业启蒙、创业大赛、创业讲座七个子模块(如图1所示),除创业讲座仍在建设中之外,其他子模块都有丰富的内容,最新资讯、分享创业经验、分析名人案例、解读创业政策、普及创业知识、组织创业大赛等,;而创业课程则主要是线下的三个分校区的课堂教学为主,通过网络课程时间、地点、内容等信息,全方位的在理论上给与学生一个引导,帮助学生完成一个从“菜鸟”到“老手”的理论知识蜕变。广东省某985大学创业学院网站关于理论指导方面有新闻资讯、创业资源、创业新星三大模块,其中新闻资讯下设有学院新闻、创业资讯、公告通知、活动预告四个子模块,主要学院新闻、分析成功案例、公布教学通知、组织创业活动等;创业资源是线上最主要的理论知识指导基地,下设创业文献、创业视频、创业图片、创业故事、创业政策五个子模块,除创业视频与创业图片仍在建设中之外,主要提供创业教程、讲述名人故事、解析创业政策;而创业新星则主要是线下的创业培训,下设课程介绍、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报名资讯四个子模块(如图2所示),分别从线上、线下给学生提供全面的创业理论知识,此外,企业、学校双导师制是中大创业学院的特色所在,除了高校内资深的理论老师,企业成功人士可以作为学生实践指导老师,理论与实践结合,帮助学生更好的迈向成功之路。

但在网站建设和创业实践方面,各大高校的创业学院仍存在着某些不足。首先,作为创业学院的网络载体,学院网站是最主要也是最快捷的各类信息的渠道,据统计,华南某某大学创业学院网站平均每日有60多人的访问量,但笔者于2012年11月16日登录网站查看时,创业新闻仅更新到2012年4月,创业分享、创业案例、创业政策更新至2012年9月,创业启蒙更新至2012年10月,创业大赛更新至2012年6月;某985大学创业学院学院新闻更新至2012年10月,创业资讯仅更新至2012年5月,公告通知更新至2012年7月,活动预告仅更新至2011年11月,信息相对来说稍有滞后。其次,两所院校均为2009年成立并建设网站,但至今华南某某大学有3个子模块仍在建设中,而某985大学有6个模块仍在建设中,网站建设方面,并没有得到各大高校的充分重视。再次,在创业实践方面,两所高校线上的创业实践平台几乎为零,网络仅作各类实践信息之用,所有的创业实践活动都在线下进行,没有充分的利用网络这一良好的平台。最后,大部分的创业实践针对的是少数学生,华南某某大学创业学院的创业项目申请、某985大学创业学院的精英班以及各大创业比赛都是针对小部分人群进行的精英教育,在人数和层次上都有诸多的限制,不能解决大多数学生创业实践的问题。

图1 华南某某大学创业学院网站结构图

图2-1 某985大学创业学院网站结构图

三、依托社会资源的高校网络创业平台

目前,全国共有不超过7个教育部门或政府部门依托社会资源建立的大学生网络创业平台,其中网络影视中心主办的全国高校网络联盟①创新创业学院以及其旗下的全国青年创业综合服务平台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办的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是众多创业平台中最为权威和完善的。除此之外,大多数为地方性大学生联盟,例如由共青团广西区委、广西新闻网主管,广西校园网主办的广西大学生创业联盟极其网络载体——广西校园网创业板块;由咸阳市人才市场主办的咸阳大学生创业联盟及其官网等。下文以全国高校网络联盟创新创业学院以及其旗下的全国青年创业综合服务平台和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为例分析这一网络平台的优势与不足。

图2-2 某985大学创业学院网站结构图(续)

因为此类网络创业平台一般以强有力的主办单位作为后盾,所以在网站建设、信息资源、社会联动、平台推广、创业项目级别等方面都占有很大的优势。高校网络联盟创新创业学院网站有创业动态、业界观察、创业公开课、创业者说、创意项目共五个模块以及一个特别推荐频道,笔者于2012年11月16日登录网站查看时,其中创业动态有180条新闻,业界观察有220条资讯,创业公开课有40条资讯,创业者说有60条资讯,创意项目60条资讯,最新更新均为当日,特别推荐频道链接创视网的国内外各大创业比赛、创业项目,其中多数模块有视频资源。全国青年创业综合服务平台作为全国高校网络联盟的互动平台设有八个主要模块,分别是创业要闻、活动天地、孵化基地、金融联盟、创业者、精彩案例、服务模式、创业问答,三个辅助模块,精英会、创业书店和中青漫联。其中全国范围内罕有的是其三位一体的就业创业综合服务,包括了就业支持——太阳岛公益行动、资金支持——创业融资精英会、业务支持——创业者官网家园三种出资加服务的创业服务模式。最具特色的是服务平台特别设有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网易微博、搜狐微博四种互动方式,有利于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更好的进行平台推广。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设有创业动态、创业证书、创业政策、创业测评、创业举措、创业实训、创业典型、学生项目、创业宝典、创业基地、创业课堂、投资机构、创业计划书、创业大赛共14个模块,内容全面、细致,包括了大学生创业者从一无所知到得心应手所涉及到的所有内容,最具特色的是创业证书与创业实训模块,创业者可以通过证书模块在线上申请“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凭证享受各项优惠政策,而大学生创业实训系统分为在线模拟版和就业指导中心版。线上版可供网站用户线上进行创业模拟练习。

但此类网络创业平台也有其不足之处,除了与高校自主开发的网络创业平台有着某些同样的问题:线上实践过少、精英教育化等,国家教育部门或镇府部门主办的网络创业平台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线下理论课程不足。由于此类平台受众范围广,层次参差不齐,地域限制较大,进行线下课程的可能性相对减少,但单凭线上的讲座式课程,很难系统、全面的对创业者进行创业知识传授。第二,针对性不强。此类平台基本致力于宏观上的创业知识与实践,大而难全,无法顾及到每一所高校的特色、每一个专业方向、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第三,以偏概全。基本以金融、、商业、科技类的创业知识及实践项目为主,而文科类,艺体类以及一些较偏的专业几乎没有,大大局限了创业平台的影响范围,忽视了某些学科的创业机遇。

总的来说,无论是高校自主开发的网络创业平台,还是教育部门或政府部门主办的网络创业平台,在近几年虽发展迅速,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但仍是不完善不能物尽其用的,校内外多种资源优势没有得到整合和体现。

注释:

①全国高校网络联盟是在网络影视中心的关心和指导下,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携手科苑星空、北大未名、新一塌糊涂、北邮人论坛、天地人大、五色土、吞吐大荒、村里村外、北交大论坛、小天鹅、蛋蛋网等全国各主要高校BBS以及其他校园网络媒体,共同发起成立了全国高校网络联盟,其宗旨在于为全国各高校的校园网络媒体搭建一个交流、共享、提高、互助的合作平台,为广大在校大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忠晓,张忠臣新.形势下基于网络平台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17).

[2]程艳林,周勇炜.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7(11).

[3]胡铮.关于杭城大学生创业企业的发展需求探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1(12).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2011年度研究项目(编号:2011TJK293)。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篇4

一、引言

全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有电子商务专业,但该专业的全国平均就业率远低于其它专业的平均就业率,造成了一方面各行业电子商务人才奇缺,另一方面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尴尬局面。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与实际需求的脱节。

本课题基于我校与淘宝大学共同建设的淘宝创业实验室,借助武汉市江夏区工商联等政府资源、阿里巴巴公司、淘宝网等企业资源,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研究和实践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服务地方经济输送优秀人才,是一项非常具有意义的实践探索。

二、电子商务创业教育的总体设计

(一)构建“改变观念、培养技能、掌握知识、付诸行动”的课程体系

设置符合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树立用创业精神开展工作的意识;认识创业活动的内在规律;掌握企业家和创业者所特有的技能和素质;在行动体现创新性。突出网络创业教育的素质教育功能,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创业技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二)研究型和全程互动型的教学模式

教学整体思路:理论前沿与创新型讲授、问题导向与启发式教学、案例讨论与演讲式教学、文献阅读与交流式学习、案例调查与咨询式学习。教学组织和过程特别强调教师与学生互动,整个教学过程通过以上手段,让学生全程参与学习讨论,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并重。注重课堂教学的生动性、给学生创造互动空间,让师生在交流讨论中互相启迪,建立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形成“互通、互助、互联、互促”的交流氛围,在潜移默化之中,增进学生的自信、发言与思辨之能力,优化学习效果。

(三)教师与实践人士联袂讲授

高校教师虽然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普遍缺乏企业管理经验及创业经验。考虑到网络创业是科学和艺术的综合体,且具有非常强的时代特点,笔者不定期地从校外邀请一些杰出企业家、创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相关机构的高层主管讲授部分内容。在高校教师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后,由这些实践人士用他们的亲身经历进行解读。他们大部分既有创业经验,又是所属领域的专家,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及创新精神。把课堂讲到创业现场,实现创业者与学生共同上课。

(四)“三结合”的实践性教学特色

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系统讲解与专题报告的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笔者讲授的50%以上案例为原创性案例,来自于合作客户的项目。笔者还组织学生到实际企业调研或实习,直观地接受教育。另外,聘请校内外专家开设不定期地开展讲座,为学生补充专题性创业管理知识。此外,采用部门划分、岗位设置、专题讲座和企业考察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能自如吸收最新的理论知识,学以致用,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大力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针对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撰写科研论文。

三、电子商务创业教育的具体实施

根据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本课程教学目标,结合《网络创业管理》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网络创业体验,提高学生的网络创业能力。在第一课堂,突出课程实验、网络创业计划书撰写,使学生领悟并系统地掌握网络创业知识,熟悉各种网络创业软件的使用,夯实学生的网络创业技能;在第二课堂,突出课程实训,让学生熟悉网络创业全过程,熟练掌握网络创业知识,提高创业素养,开发创业潜能;在第三课堂,突出学生网络创业体验,做到知行合一,提升学生网络创业能力。

根据上述实践教学思路,本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和创业计划书撰写、网络创业技能大赛和网络创业论坛、网络创业调查、校内网络创业孵化中心与校外创业实践基地等实践活动。并编制了详细的实践教学实验指导书。

1.第一课堂――课程实验和网络创业计划书撰写

(1)课程实验。课程实验内容为网络创业与企业经营管理综合模拟、模拟公司设立、ERP在营销中的模拟应用等。在实验过程中,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做到创业知识与创业技能相结合。

(2)网络创业计划书撰写。网络创业计划书撰写是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网络创业计划书写作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根据所发现的创业机会,对网络创业的全过程进行设计。学生自我选择伙伴组成创业团队(一般5人左右),商讨创业创意,讨论写作风格及分工。最后,教师要求同学们将各自的设计方案进行交流、互评,展示。每组在展示自己的网络创业计划书的时候,其他组的同学均可以发表意见。

2.第二课堂――课程实训

(1)网络创业技能大赛。网络创业技能大赛是课程实践教学一项重要内容,包括创业计划书大赛、网络营销大赛等创业技能大赛活动。网络创业计划书大赛是在大量的网络创业调研基础上,通过发现和识别创业机会,对网络创业全过程进行设计,从而撰写网络创业计划书;然后,开展网络创业计划书大赛,对网络创业计划书进行评估、优选。

(2)网络创业论坛。举办网络创业论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实践教学,也是一种情境教学,可还原创业情境。四年来淘宝创业实验室邀请了多位创业实践人士来校讲学,阐述创业理论,介绍创业成就,并与学生交流创业经验。每次讲学都能在大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震撼,刻下创业的烙印。

3.第三课堂――网络创业体验

(1)网络创业调查。网络创业调查是通过开展课外创业访谈、调查与案例写作,使学生深入社会,亲历创业情境,增强创业体验。本课程实践教学安排学生进行网络创业调查培训,利用课外时间及暑假进行网络创业调查。网络创业调查是任务驱动、目标导向,要求学生通过对企业家创业调查与访谈,亲历创业情境,体会创业过程中的成功与艰辛,提交调查报告或案例分析,最后是成果演示与评价。通过网络创业调查,实现知行合一,激发学生创业意识,提升学生创业能力。

(2)校内网络创业孵化中心与校外创业实践基地的实践活动。校内网络创业孵化中心与校外创业实践基地的实践活动与是本课程创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本课程实践教学安排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分别到淘宝创业实验室等校内网络创业孵化中心等校外创业实践基地进行考察实习,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校内外网络创业实践教学环境。

四、网络创业教育的成果

2008年至今,我校以淘宝创业实验室为依托,在长期的网络创业研究与实训改革探索中明确了“网络创业实训电子商务服务网络创业孵化”的网络创业人才培养路径。在有限的条件下,初步取得一些成果。

1.网络创业实训平台建设初见规模

2012年1月,被淘宝网评为“最佳合作伙伴”。相信经过改扩建后的淘宝创业实验室,一定能成为我校电子商务及相关专业学生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最佳契合点。

2.网络创业实践实训项目取得突破

2012年6月,我校申请的“淘宝创业实验室创业训练与实践计划”、“电子商务运营团队培养计划”被教育部列为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业实践项目。项目引导项目成员以业务需求为导向,搭建团队构架,实现学生在校“顶岗实习”,并对有潜力的电商创业项目进行重点孵化,帮助学生零距离地进行校内创业实践。

3.电子商务企业孵化功能逐步显现

从2009年至今共引进了4家电子商务企业进驻我校开展项目合作,由公司专门安排员工进驻我校创业园智慧园,招聘在校学生课外创业,形成企业部门经理和专业学生构成的电子商务创业团队。

4.电子商务人才创业就业效果显著

从我校淘宝创业实验室走出了一批大学生创业典型。还有一批电子商务就业领军人物也脱颖而出。近5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专业对口率逐年上升,2013年已接近80%;就业质量逐年提高。毕业生所在工作单位对我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给予高度评价。我校的网络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得到电子商务行业推介、兄弟院校同行借鉴和媒体经常关注。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篇5

从国外发达国家的创新网络构建来看,企业的聚集活动只是创新网络形成的必要条件,而企业与中介机构、政府、大学之间的交互关系,才是网络发挥其功能、保持创新动力,进而保持企业和地区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

但是,纵观我国各地创新网络的发展,尽管大量的企业在空间地理上实现了集聚,但由于这些创新网络或称科技园区尚处于起步阶段,并且大多是由政府出面规划建立,所以企业间、企业与研究机构及大学等主体合作相对较少,或者合作效果不好,合作关系不稳定,致使创新网络的协同效应、企业的交互作用较弱。因此,本文从一般企业合作问题的角度出发,在对创新网络中企业合作的内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促进目前网络内企业合作的对策。

基于创新网络的企业合作

(一)区域创新网络内涵

区域创新网络(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RIS)的概念在理论上并没有严格的限定,英国卡迪大学的库克(Cooke)教授对创新网络进行了较早和较全面的理论及实证研究。他认为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网络)主要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而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

其他学者如Dloreux等也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创新网络的概念。Cooke比较明确地指出了区域创新网络的地域性和网络性特征,而Doloreux则把主体要素和主体间互动形成的网络关系等量齐观,既重视创新主体的多元性,又注重创新的网络性。尽管视角不同,但是所有的定义都是建立在对创新系统和区域科学两方面内容归纳的基础上,前者重视技术经济的演化过程,后者则关注创新产生的社会、制度环境。

Sternberg等人认为创新网络具有协同特征,即创新网络中不同的创新参与者共同参与创新的相关活动,网络的整体创新能力会大于个体创新能力之和。Freeman指出创新网络构架的主要联结机制是企业间的创新合作关系。

20世纪90年代末,创新网络的概念引入我国,结合国内区域创新的实践,不少学者也提出了对此概念的不同解释。如冯之浚在《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与政策》一书中认为,创新网络是指由某一地区内的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地方政府构成的创新系统;是创造、储备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的相互作用的网络系统;盖文启、王缉慈则指出从狭义上说创新网络是企业有选择性的与其他企业或机构所形成的持久的稳定关系等。总之,我国学者在定义中多是从结构分析的角度入手,强调体系中的构成要素,但忽视了要素间的互动、协同,忽视了创新的过程。 综上可以得出创新网络的概念至少应包括以下基本内涵: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和开放的边界;以生产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地方政府机构和服务机构为创新网络的主要单元;不同创新单元之间通过关联,构成创新网络的组织结构和空间结构;创新单元通过创新(组织和空间)结构自身组织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创新功能,并对区域社会、经济、生态产生影响;通过与环境的作用和网络自身组织作用维持创新的运行和实现创新的持续发展。

(二)企业合作行为的本质与特征

较早对企业合作进行研究的是科斯(Coase),他认为合作是企业在市场交易成本和企业管理成本之间博弈的结果,这为人们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分析企业之间的合作行为提供了理论基础。Parkhe认为企业间的合作是指相关企业间长期的合作安排,通常以联盟组织的形式出现,企业可以通过利用联盟组织的资源或管理结构等来实现自身的目标,他强调企业合作的共性。Steven则从动态角度把企业间的合作看成是合作双方相互作用的一种连续性的循环。

Brandernburger和Nalebuff首次提出了合作竞争的(coopetition)概念。企业间合作问题的一个最基本的矛盾就是合作双方在合作的同时,还常常伴随着彼此的相互竞争。尽管合作的企业双方具有共同目标,但仍有利益不一致之处,企业为了能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就有可能采取投机行为,故意减少合作努力或信息的限制来满足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合作伙伴的选择、合同的签订、确立适当的管理模式以及谨慎合作来避免机会主义的发生就非常重要,而信任则是确保企业间有效合作最重要的前提。

在解释企业间合作的驱动因素上,学者们从交易成本理论(Coase和Williamson)、基于资源观点理论、专业化分工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以及规模经济理论等多种理论观点来解释为什么企业之间会寻求合作。目前,我国学者大都围绕着国外交易成本理论对企业合作动因展开探讨,同时有规模经济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专业化分工等理论流派。在此基础上,延伸出企业资源和能力理论、战略选择、理论、学习理论与制度理论等多种理论。

在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的过程中,分析企业间的合作过程,设计有效的合作方式,并加强对合作关系实施过程的管理和控制是建立合作关系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我国学者主要运用博弈论和委托理论来分析该问题。

国内王永平等通过构建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企业合作竞争的动态过程,结果发现,该系统的演化方向与博弈双方的支付矩阵相关,并受到系统初始状态的影响。另外,合作产生的超额利润、双方因合作所投入的初始成本以及其贴现因子是影响供应链合作竞争关系演变的重要参数。只有遵从合作利益的极大化,建立良好的合作环境以及坚持长远的观点,企业才能建立和保持稳健的合作伙伴关系,达到双赢的境界。

刘松先则从战略联盟的角度对联盟内各企业成员间的合作进行了博弈分析,得出建立合作博弈关系的六个约束条件,特别强调博弈必须是无限次重复博弈才有合作的可能,在合作中有效信息沟通和信任关系的建立是合作稳定而长久的前提。

冯春花把企业合作看成是委托关系,她认为企业首先关心的是自己的利益,基于此基础去与其他企业合作,所以企业之间是通过一种协商机制来谋求共赢的目标,而能力较强居于主导地位的一方为委托方,能力较弱的一方则为方。委托方要设计一种合作方式使对方在合作中能积极参与,双方必须通过协商或者讨价还价最终形成一种使双方都满意的合作方案,从而双方的利益能互相均衡。该委托模型有时候不存在最优解,只有次优解。从动态博弈的角度来看,企业间的合作带有不确定性,合作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企业间的合作不应该追求合作的最优解,而应寻求合作的动态均衡。

(三)基于创新网络的企业合作内涵

在我国,很多学者围绕着企业合作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王辑慈等人对高新技术开发区内企业的根植性和区域创新环境进行了分析,认为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企业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通过企业在本地的植根和结网所形成的地方集聚可以使企业构筑起交流和合作系统,从而增强区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企业在本地之间合作越频繁越有利于营造当地的创新环境。

贾若祥在《企业合作与区域经济发展》一书中详细研究了不同企业合作模式以及跨区域合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重点提到了企业间研发合作不仅直接关系到企业运营,而且由于研发技术的外溢性,可以给相关毗邻企业带来收益,促进地区创新网络形成,增强企业开拓市场的能力。他认为企业合作的“涓滴效应”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推进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网络化,而企业跨区域的合作则促进了区域生产要素的区域间流动。

可见在创新网络中企业的合作行为是保持创新网络的活力,发挥网络优势,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在创新网络中,与一般企业的合作问题相比,企业的合作对象更多样化,合作会更频繁,而且环境对其合作的影响更大。

因此,在借鉴国内外创新网络与企业合作的研究理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基于创新网络的企业合作概念。即在创新网络内部,企业之间、企业与各种机构、大学之间进行的包括合作生产、合作研发、人才交流在内的各种以创新为目的的活动,目的在于整合网络资源,追求知识共享及风险分担,实现企业与网络的创新功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促进创新网络中企业合作的建议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篇6

一、引言

在创业资源的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已经得到一致的结论:要保证创业成功,创业者就必须广泛地获取各类资源。然而,在创业初期,其自身并不拥有充足的创业资源,这个阶段新创企业如何以较少的成本从外部获取所需的各项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这方面,研究者已达成共识:社会网络是创业者获取创业资源的关键渠道,并且网络关系中的友谊和信任可以大幅度降低资源的价格(Zhao and Aram,1995;张君立、蔡莉等,2008)。建立和发展中小企业需要大量不同类型的资源,而网络活动为企业获取资源提供了有效的渠道(Jarillo,1989)。所以,创业者的社会网络关系是其与外界沟通并有效获取创建企业所需资源的重要方式,对企业经营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同时得到了理论界和实业界的认可。

然而,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其社会网络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网络关系的规模、强度和结构等特性也会发生变化,创业者应根据不同的情境相应地构建和管理其网络关系,通过发起新的关系调整不合理的或对已有的关系进行管理以获取不同资源。然而,不同的创业者在社会网络构建过程及结果上展现了不同的行为,主要表现在“是否会构建网络和管理网络”以及“如何构建网络”和“如何管理网络”,有些创业者在处理外部网络关系上十分外行,他们没有构建新的关系的意识或是不会主动去构建新的社会网络,而有些则是社会网络的天才,他们通过不同途径寻求新的网络关系并很好的管理这些关系,这两种不同的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呢?通过大量查阅文献,笔者发现影响创业者这些网络行为的因素有很多也很复杂,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

二、创业者社会网络行为的界定

社会网络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学术界关于创业领域的社会网络研究主要存在两种视角:一种是从个人层面的“个人网络视角”,关注创业者个人特质对创业动机和活动的影响;另一种是以企业整体为研究对象的“组织网络视角”。本文主要是从创业者个人层面研究其社会网络行为的影响因素。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社会网络对创业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社会网络理论对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具有独特的分析视角和解释,同时,越来越多的创业行为研究者开始关注社会网络研究方法(张荣祥,2010)。然而,关于社会网络的研究都局限于研究社会网络的静态特征(网络强度、网络规模和网络异构性等),而对于社会网络的形成和演化却研究甚少。本文中的社会网络行为不仅关注创业者是如何构建、动态调整和有效管理其网络关系,更关注创业者为何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网络行为。

基于对以往文献的梳理,笔者认为社会网络行为是指创业者利用关系技巧和合作技巧所进行一系列网络构建和网络管理活动,以实现资源获取目标的行为。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创业者的社会网络行为能有效克服资源约束,实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本文将社会网络行为划分为两个维度:一是网络构建(邢小强、全允桓,2006,2007;张君立,2008;李玲,2009;任胜钢,2010;朱秀梅,2010);二是网络管理(Moller and Halinen,1999;邢小强、全允桓,2006,2007;朱秀梅,2010)。各个维度的构成和测量主要基于现有理论成果,考虑中国情境进行重新整合和扩展.

1、网络构建

我国学者徐金发等(2001)指出,虽然有些企业的关系网络比较稳定,即一般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但是一般性关系网络都会随着关系主体状态的变化而动态发展的。

朱秀梅等(2010)通过归纳已有的研究得出:网络构建是指新企业利用关系技巧选择潜在合作者、发起并动态调整网络关系。

我国学者张慧玉,谭劲松(2012)表明:网络构建活动最重要的意义是促进新企业获取外部资源以突破资源局限,满足生存和成长所需的资源。网络构建的效果是新创企业社会网络规模、强关联数量及优质关联数量等多项指标的综合。

通过综合上述研究者的观点,本研究认为网络构建是指创业者通过对网络个体价值的评估和判断,主动结识潜在合作伙伴并利用策略与潜在合作伙伴建立关系。网络构建的任务包含寻找最优对象(如搜索与评价)、建立有效连接、扩大网络规模、调整网络位置,网络构建能力的大小可反映在网络规模、网络位置、网络多样性上(张君立,2008)。

2、网络管理

Moller和Halinen(1999)从企业层面定义了网络管理,他们提出网络管理是指焦点企业在其网络中调动(mobillze)和组织其他行动者的资源和活动的一种行为。为了创造价值,构建和管理网络(包括供应商网络、客户网络和研发网络等)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能力。从企业管理职能活动来看,网络管理主要包括计划、组织和控制等三方面的活动

我国学者蔡莉、张君立(2008)则从创业者个体层面定义了网络管理。他们提出网络管理是创业者社会网络动态特征的有效体现,它不仅仅是指创业者依据企业的发展战略而进行的一系列关系管理,也包括管理供应商、合作伙伴、竞争者、科研机构和顾客等关系组合的行为。网络管理包括网络计划、组织、建立新关系以及优化关系组合四个模块,具体包括网络需求分析(内部分析、网络分析、环境分析和特定网络关系的任务分析)、寻找最优对象(搜寻与评价)、与之建立有效关系(交流与信任)、发展最优关系组合(连接数量,连接内容,连接强度)。

朱秀梅(2010)认为网络管理是指创业者对外部的个体或是组织提供的机会而做出的反应,即利用合作技巧进行网络组织、协作、交换和控制。网络中有各种各样的成员存在,而任何一个网络成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整个网络。然而创业者管理网络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有些创业者可以游刃有余地管理网络,而有些在这方面则表现得很吃力。

综合以上,本文认同蔡莉的观点:网络管理是指指企业根据其战略及策略的需要进行关系管理及管理供应商、合作伙伴、竞争者、科研机构和顾客等关系组合的一系列行为,可以通过网络计划、组织、建立新关系和优化关系组合四方面来反映。

三、网络行为的影响因素

Hoang & Antoncic(2003)认为研究创业者个体的社会网络形成过程离不开对创业者个体特征因素的探讨,Koka等(2006)也认为,由于环境中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网络的演化,因此,探讨创业者特质和创业环境对创业者的网络构建和管理的影响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1、创业者特质与其社会网络行为

在创业研究领域中,创业者的个性特征越来越得到学者们的关注,早期这一领域的研究者都认为创业者所拥有的一些心理特征是致使他们着手创业或创业成功的重要原因,Hoang和Antoncic(2003)认为研究创业者个体的社会网络形成过程离不开对创业者个体特征因素的探讨。创业者个体的个性因素研究的重点是社会技能和个人主动性等。

(1)社会技能。依据外国学者Gesten等的定义,社会技能是指“特定的可观测的行为模式,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影响别人,并且满足个体自身需要”(Gesten等,1987)。通过国内外学者们多年来的研究,得到了被普遍认同的结论:在人与人的相处交往中,社会技能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很多情境下,社会技能与成果变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iggio & Throckmorton,1988;Witt & Ferris,2003)。Riggio (1986)把社会技能定义为一种个人在人际交往中学到的能力以及策略。社会技能并非一个独立的概念,而是综合包含许多个具体的、互不关联的内容,如情绪敏感性、情绪表达力以及情绪的控制力(Riggio,1986),自我监控力(Gangestad & Snyder,2000),自我表达、沟通、劝说他人以及应用权力的能力(Guirdham,1990)。

Baron和Markman认为,与社会技能低的人相比而言,社会技能高的人更容易给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通过社会技能的应用,他们自身社会网络的密度会得到有效的加强,社会网络的规模会得到有效提高,即创业者的社会网络是其是否高效利用社会技能的集中体现。

(2)个人主动性。个人主动性(Personal Initiative)是一种综合性的行为,表现为个人自发并主动地完成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不畏艰难并且持之以恒(Frese,Fay,Hilburger,Leng,& Tag,1997;Frese,Kring,Soose,& Zempel,1996)。

在创业研究领域,Frese和Fay(1997)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个人主动性的程度与其再次找到工作的速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且,拥有高主动性的个体会快速建立明确的职业规划并为之而努力奋斗。Koop(2002)通过对乌干达的中小企业的所有者进行的实证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主动性高的个体,其成功建立企业的概率也相对较高。Van等(2000)则通过对欧洲的创业者进行实证研究也得出一致的结论,即创业者的个人主动性特征与其创业的成功也存在高度相关性。

李亦晨等(2013)认为个人主动性高的创业者更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维持、经营和管理他们的社会网络。因此,创业者社会网络的构建和管理与其主动性密切相关。主动性程度高的创业者更倾向于与外界组织和个人构建和维持密切的关系,其社会网络的规模和范围将得到有效扩大,社会网络的关系强度也会得到提高。

2、创业环境与创业者社会网络行为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必然会受到其外部环境的约束,并且外部环境不是静止不动的,企业要维持生存和发展,必须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而相应的调整应对。通过综合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对创业环境的内涵定义和其所包含的指标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我国学者池仁勇(2002)将创业环境定义为创业者在进行创业活动和实现其创业目标的过程中所必须面对和能够利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Marc J.Dollinger(2006)从创业者的视角出发,认为企业运营中的宏观环境应包括五个维度:政治和政府,宏观经济,技术,社会人口统计和生态。Austin等认为创业环境是独立于创业者,不受创业者控制,但是会影响企业成功或者失败的重要因子,这些因素包括社会政治环境、宏观经济环境、税收和规则结构。张玉利、陈立新(2003)认为,创业环境是指在创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要素组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影响人们开展创业活动的所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要素,二是获取创业帮助和支持的可能性。王飞绒、李亦晨等(2014)认为,企业的环境主要包括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两部分,制度和市场的变化都会对社会网络的动态变化产生影响。

制度环境。制度环境可以为新创企业的良好成长提供有力保障。政府对新创企业的态度,扶持政策的实施与否,贷款和税收方面的优惠程度,都会影响到企业获得资金等各项要素资源的难易程度。如果制度环境不完善,那么就有可能阻碍创业者和新创企业通过市场手段来获取资源,但却会驱使他们动用网络关系等非市场手段。王飞绒、李亦晨等(2014)通过调查浙江台州的小微企业,通过实证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制度环境的完善程度与网络规模呈负相关关系。

(2)市场环境。市场环境会影响小微企业通过交易获取其所需资源的难易程度。王瀚轮、蔡莉、尹苗苗等研究得出,伴随着市场动态性的增强,那些成功创办新企业的创业者更倾向于写商业计划、组织创业团队、计划财务报表、创办合法实体、从他人那里获得资金等等。如果市场的调节作用有限,那么就有可能阻碍创业者和新创企业通过市场手段来获取资源,但却会驱使他们动用网络关系等非市场手段。

3、创业的资源需求与创业者社会网络行为

社会网络是新创企业获取所需资源的重要渠道,创业者可以利用其网络关系从外界得到其创业所需的重要资源。依据我国著名学者林南的资源学说,不同层级的网络主体之间建立联系能很好地传递资源与信息,所以,为了满足企业对多种类型资源的需求,创业者必须发展不同类型的社会网络,即企业对资源需求的程度会影响到网络的规模和强度。

四、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我们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创业者的社会网络,然而,以往创业网络的研究多关注特定网络的静态特征对创业绩效的影响,比如社会网络的强度、密度和异质性。本文在创业者社会网络行为的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理论分析了创业者社会网络行为的本质以及影响创业者社会网络行为的相关因素。

尽管国内外学者已经在该方向做了大量的研究,并且产生了很多有意义的成果,但依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着重考虑。

第一,相关变量测量工具的完善。随着社会网络理论的倍受关注,网络构建和网络管理的测量工具也随之出现,然而这些测量工具尚存在一些问题,如量表过于简单,不能系统全面的测量相关变量。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需结合我国特有的文化特征建立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测量量表。

第二,本文只是在理论上分析各因素对创业者社会网络行为的影响,有待于实证检验:在后续研究中,笔者将根据完善后的测量量表设计问卷调查,通过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最终为创业者提高其社会网络行为提供有益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 张慧玉:新企业社会网络构建的效应机制分析――基于效率和效果的实证研究[D].南开大学,2012.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篇7

一、目前国内技工院校网络营销课程现状

网络营销是一门新兴的实践性强的学科。国内外并没有统一的网络营销内容体系,一方面是因为网络营销实践还在不断地探索过程中;另一方面,学界对网络营销的理论总结总是落后于企业的实践。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网络营销的教学对象“五花八门”,既有具备一定市场营销基础理论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也有具备了一定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因此现有网络营销课程大致呈现两大类情况。

1.传统营销派

这种课程思路认为网络营销是市场营销在信息时代的发展,是将网络营销作为传统营销理论与方法的延伸。通常在教学过程中都是借助传统市场营销学的内容框架来组织网络营销的内容。在传统营销派中,往往没有以新的思路和创新的思维方式来看待网络营销,网络营销特有的思维和规律被打散分配到市场营销的各个理论模块中。这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来说,有点“老瓶装新酒,总觉得还是老酒”的感觉。

2.工具技术派

工具技术派则注重于网络技术的实现及其营销工具的运用。看到的更多的是技术实现,营销思维、理念和思路体现较少,强调网络工具在营销中如何应用,更多地将网络工具当做信息传递的工具,忽略了网络营销的营销本质。这对于具备了一定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来讲,似乎有重复学习之感,同时对市场营销架构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二、互联网+创业时代,技工学校人才发展趋势

1.创业促就业

如今,我国各级政府陆续的应对“就业难”的举措,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努力稳定现有工作岗位、积极创造新的工作岗位、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广大技工院校的学生面向基层、面向中低端就业岗位和再就业成为必然。技工生要想摆脱就业困境,需要通过学习培训提供自身技能,从而进入技能劳动市场,获得较高的工资收入。

“以市场为导向,以技能为根本,以就业为目标”是技工教育的特质。因此中、高技学生作为技能型人才,具有一定的创业素质。广大技工院校要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学生既有创意又有技能的特长,对自主创业的学校毕业生进行全程指导和一站式服务。

2.技工学校创业现状——网络创业占主导

我国一直持续高速增长的经济,尤其是电子商务市场的迅猛发展,给个人提供了大量的创业机会。网络消费已经成为大众的日常习惯,尤其是对于在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80后和90后更是如此。我国政府出台了许多鼓励创业的法规、法令,鼓励青年人、学生进行创业。腾讯教育与麦可思联合开展的“在校大学生创业动机”的调查显示,“理想就是成为创业者”是本科(52%)、研究生(47%)、高职中职生(46%)选择创业和计划创业的首要原因,紧随其后的依次是收入好、有好的创业项目、受他人邀请加入创业团队、受社会创业气氛影响,以及其他。目前为鼓励和引导学生投身创业,国内也出现了许多创业大赛,各类创业比赛平台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大学生投身到创业大潮中。

由于网络创业相对成本较低,具有服务相对便捷、个人易于管理、白领工作特点等优点,已逐渐成为中、高技学生青睐来的创业方式。

三、创业导向下网络营销课程的新思路

1.课程内容体现创业导向

网络营销课程以创业为导向,并不是局限于网上开店。而是要把真实的网络创业项目融入到网络营销的教学中去,与真实企业紧密结合。让学生组成创业团队,明确每一个网络营销学习任务,通过网络信息的收集与,进行网络营销市场调研,运用网络营销工具来提高网络营销策划能力,通过网络营销的实施和控制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提升创业能力。

2.通过网络营销创业项目营造问题导向的学习情境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它设计真实性任务,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在网络营销一体化课程中以创业案例为先导,构建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案例选择方面以学生的网络创业项目为来源。让案例更接近学生,毕竟发生在“身边的事”比发生在“天边的事”对当事人来讲更有冲击力和说服力;同时采用系列案例,为学生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任务,从而通过问题解决或任务完成的方式,帮助学生构建课程的知识与能力体系。

3.教学中注重思维拓展和方法运用

在网络营销教学中,通过真实的网络创业项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具备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灵活运用解决问题思路中各个环节涉及的网络营销技术、方法,掌握工作中所需的知识,具有相关工作能力和素质。

4.组建创业团队,以小组学习为中心

在网络营销课程中,大家为了同一个目标,组成创业团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与困难时,一起讨论解决,通过集体的思考和分析,找出个人弱点,强化这个团队的凝聚力,团队成员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实现自我的超越。这种教学和合作模式,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互联网+”创业环境下的网络营销一体化课程通过团队组建、项目选择、网络营销创业计划书撰写、展示答辩、校企三方评价等环节,锻炼了技工学校学生的管理自我、管理认知、管理沟通和管理项目的能力;促进现有网络营销课堂由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自我学习为中心向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中心,以项目为中心,以团队为中心的网络营销一体化课堂转变。

参考文献:

[1]李木杰.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和保障出版社,2012.

[2]李强.职业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樊建峰.网络营销:创业导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篇8

当今,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化、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企业所面对的环境与以往有着明显的改变:市场和用户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剧;全球范围内的产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出现使企业传统经营方式面对挑战等等。这些就使得企业改变其组织形式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以适应环境。从经济发展史的角度研究指出每一次生产效率的突飞猛进都伴随着企业组织形式的创新和演变。在如此的形势下,企业生产的社会组织形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一是企业之间纵向和横向的非一体化逐渐发展,生产专业化、社会化更加深化;二是企业集群的出现,不仅极大的提高了竞争力,而且改变了集群内企业的经营方式;三是企业之间的关系随着日益发展的外包、供应链协调、战略联盟、特许经营和连锁经营等方式的出现,更加复杂化;四是出现了以虚拟企业为名的新的组织形式,实现了跨地区企业间敏捷生产的方式,以快速响应客户的需要。由此观之企业组织形式正从自主的单个企业为主的组织形式发展到多向的互联的网络组织形式;而当前的产业组织形态也正向网络化、集群化、虚拟化的方向发展。因此说,不管在当今的产业还是企业层面上,网络组织形式普遍存在。而技术创新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已然成为企业提高其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和方式。随着网络化的普及,技术创新这项企业战略措施的内容也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技术和市场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产品周期越来越短,研究开发项目越来越耗时耗资,任何一个企业仅凭内部技术开发来寻求技术上的突破已经不可能产生竞争优势,从而他们必须将竞争重点从内部开发转到通过网络关系来学习。因此,技术创新的焦点也从寻求技术诀窍(know-how)向寻求合作者(know-who)转移(西格法德•哈里森,2004)。这就需要在理论上对企业网络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就此对相关理论进行一个综述。

企业网络的含义

每当提及“网络”一词,自然想到的是因特网,即由很多个不同结构的局域网通过一个统一的协议构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大型网络(陈守明,2002)。但网络可以同时延伸到社会科学领域中,其中的企业网络就有着越来越强的生命力。学者们对企业网络的研究也从不同的角度赋予了其不同的描述性定义。

国外学者中,Thorelli(1986)指出网络是具有长期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织,组织间所建立的是一种介于透过市场机能的交易关系与同一正式组织结构的层级关系之间的关系。Hakansson(1996)将网络定义概括了三大构成要素,即主体、资源和关系(活动)。企业网络是企业间关于交换、共享或共同开发产品、技术、服务的一种自愿的安排,是企业间多种动机与目的的结果,这是Gulati(2000)从功能角度来界定企业网络。阿卡尔和科特勒(Ravi S.Achrol,Philip Kotler,2004)将网络组织界定为网络组织是由多个独立的个人、部门和企业为了共同的任务而组成的联合体。Anna Grandori(2006)将企业网络概括为一种节点之间保持一定程度持续联系的模式,网络中的节点代表不同的组织单元,这些单元可以是各个企业或企业内的分支机构(部门或者附属机构)。由此可知,企业内、企业间以及企业联合体之间都可以形成网络,网络联系可以是单向或双向的,代表着产品流、资源分享、所有权关系或别的控制形式及合作与交流的链条。

在国内的研究中,陈守明(2002)对企业网络的含义界定与Anna Grandori相似,即企业网络由一组自主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企业,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建立起来的,一种具有长期性的、指向的、既包括企业间的又包括企业内部的组织联合体。林润辉(2005)从网络组织的具体形式中抽取其本质特征,将网络组织描述为一个由活性节点的网络联结构成的有机组织系统:信息流驱动网络组织运作,网络组织协议保证网络组织的正常运转,网络组织通过重组去适应外部环境,通过网络组织成员协作创新实现组织目标。孙国强(2006)认为企业网络是以独立个体或群体为结点,在企业及社会组织之间进行的跨边界的资源整合过程中所形成的,以各种经济性连接为纽带的分工协作系统。在这里企业之间或企业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跨界经济联合均应纳入该组织的研究范畴。刘佳勇(2008)等人从广义的角度理解,认为企业网络是通过契约形式的作用所形成的一种非一次易关系的界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动态组织形态。

尽管这些对企业网络的概念界定的出发角度各不相同,但是它们的本质是一致的,即都在强调企业网络是在特定时空范围内,企业或组织间为了某一个共同的目的,基于组织间的相对稳定关系,并且通过不同的形式(正式和非正式的)而建立的一种联系沟通的互动集合。这种企业网络可以被视作一种介于纯市场和企业科层之间的“中间性组织”,且在该网络内的成员之间具有互补性、相关性和互惠互利性等特征。

企业网络的形成动因

企业网络理论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其中对企业网络成因的分析主要集中在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特别是战略管理研究领域,各学者采用了不同的研究视角去观察与审视企业网络。

(一)交易费用理论角度

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企业网络是介于市场和企业间的中间组织,是混合的管理结构。Williamson(1985)指出,由于资产专用性导致相互依赖和“要挟”风险,进而产生如何在形式上独立但实质上却相互依赖的企业之间关系治理的复杂问题,这就产生了介于市场和企业科层管理中间的组织形式。理论上来说市场机制是解决资源配置的最有效办法,但由于市场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及机会主义行为,当企业寻求的资源内部一体化由于竞争的交易成本很高或受限时,企业会通过跨越组织边界的合作活动来减少其交易费用。由于网络能够整合市场和企业这两者的优势,在减少企业交易费用方面,它比市场、科层组织结构更有效 (Jarillo,1988)。交易费用理论的这种解释得到了较广泛的认同。但它没有对该网络内的各成员所拥有的资源在形成网络中所起的作用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资源理论角度

在对企业网络的阐释中,资源理论认为企业网络代表了一种非常有价值的信息源。Stuart(2000)指出不同的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关系实现优势互补,获得各种处于企业之外的关键技术或者技术诀窍,可持续的不同种类的互补性资源不仅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也是企业建立战略性网络关系的重要原因。互补的资源不但可以获得规模经济创造协作而且可以用来发展新资源、新技术和新的竞争优势(March 2001)。Barney(2003)认为企业网络带给企业的外部经济性是网络内企业特有的资源,这种资源是稀缺的、有价值的,同时也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以及其它资源难以替代的。正是这种资源能够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所以在企业网络中,Gulati(2005)指出企业经常将拥有自己所缺资源的公司作为合作伙伴,这样企业便能利用伙伴的资源为自身的发展服务。

(三)战略管理角度

在管理领域中研究者们更多地将网络称为战略网络(strategy network)。雅里洛 (Jarillo,1988)在《论战略网络》一文中对“战略网络”的内涵作出了详细的阐述,极大的推动了战略管理领域对企业网络的研究。他提出网络是一种组织形式,管理者和企业家可以通过它在市场竞争中定位,这种组织形式是一种独立而又相关的企业之间长期的有目的的合约安排,可以使他们与网络外部的企业相比更具有竞争优势。N.Nohria和R.Eccles (1992)编写的文集《网络与组织:结构、形式和行为》则标志着网络研究进入了一个兴盛时期。美国著名的《战略管理杂志》在1998和2000年分别刊出了有关网络理论与企业战略关系方面文章的专集。Gulati,Nohria&Zaheer(2003) 强调企业所嵌入的关系网络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和绩效,组织间建立的持久、稳定的关系对企业自身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社会网络角度

社会网络研究最早出现于社会学领域,在研究社会经济行为和过程中逐渐扩展到企业领域。Granovetter(1973)“弱联结力量”理论、Granovetter(1985)的“嵌入性”理论、Burt(1992)的“结构洞”理论、Coleman(1990)的“密集型网络”理论、林南(2005)的“社会资本”理论都是社会学对网络解释的代表性理论。社会网络理论中,Ahujia(2005)认为,企业所在的社会环境是一个关系网,企业与网络参与者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资源关系,会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许小虎和项保华(2006)的研究表明,企业网络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网络关系方面,网络关系是一种较为稳固的社会关系,是企业的一种社会资本,它的存在为企业带来了很多隐性资源优势,推动企业参与到网络中。

(五)组织和学习理论角度

企业对知识资源的获取和学习现在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企业在技术创新中持久的竞争优势更多的是建立在企业拥有的经验性基础上,而企业网络的建立是解决经验性知识转移的有效途径。企业网络常常被当作企业从其它企业那里获得技术诀窍和学习新技能的一种工具,很多公司不但希望通过联盟获得互补资源,而且希望能够学习这些能力。Hamel (2003)认为合伙人学习能力的不同,学习是否对称会影响合伙人协商的能力,公司的学习能力直接影响公司对联盟管理的手段。Lane和Lubatkin(2006) 的研究表明在企业网络中,从传统的资源依赖或者风险承担向以学习联盟伙伴的知识为主要目标的学习型联盟转变是一个显然的趋势。

在企业网络理论里,20多年来,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企业网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基本上形成了理论体系。而且这些研究成果使人们关于企业网络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实践作用有了新的认识。但是现有的研究大部分是就网络本身来进行的,它们侧重于企业网络形成的理论解释、具体类型的辨析、单方面关系的研究等,而且企业网络的论述中,大部分是关于企业间形成的网络,而针对企业内部网络的研究并不多,将两者结合起来共同论述的就更少之。

企业网络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企业网络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内部控制方式是一种介于市场和科层之间的中间状态,由此带来了技术创新过程的变化。在这个网络中,结合进了参与该网络的“团队”成员的自我意识、共同语言、社会关系、丰富资源和价值观等控制手段,便使得内部控制结构更加有效,同时使创新基础丰厚、创新资源共享、创新过程加快。因此,企业网络对技术创新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网络化的环境中,研究者们发现网络能够给企业的创新提供大量的信息和知识。Grandori&Soda(2004)认为在企业网络中的企业在获取原材料与技术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Freeman (1982)在其《工业创新经济学》提到成功的创新企业的特征包括:企业内部很强的R&D能力;关注潜在市场努力培养并帮助用户;与客户和科学界保持密切联系等等。高建(1997)通过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调查发现,技术创新的成功因素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前者又分为互惠因素(消费者合作与支持、与大学研究机构及其他公司合作)和支持因素(政府和咨询服务),后者包括高层领导支持,研发、营销和生产三部门之间的合作以及技术带头人。从学者的研究中可以发现企业网络主要是为技术创新提供知识源和信息源。因此,相互合作的关系不论在企业内部或是企业间都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联系合作机制,它能够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Imai and Baba,1991;Hakansson and Henders,1992)。Cooke(1999)提出企业网络能够作为获取外界知识的工具,在企业着力创新的过程中可以借此从外部获得所需知识和信息。Das&Teng(2003)认为企业与其他组织一同工作,有助于编码的知识和隐形知识的转移,这将导致一些难以移动或者难以开发的资源的创造与开发。张其仔(2005)在他的《新经济社会学》中引用Mark Casson和Howard Cox关于网络的观点,认为网络是一种高度信任的、把不同所有者联结起来的合作机制。所以一个企业拥有的企业网络资源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有着突出的影响,这是获取和利用知识的关键,也是提高企业创新绩效的关键。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学者们发现融入不同的相关成员,可以给创新带来更多的益处。企业与所处网络中的供应商及客户等之间的垂直联系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非常大。Ragatz、Lorenzonim和Lipparini、Romijn等人(2002)认为将供应商纳入新产品开发的过程之中,不仅有助于缩短产品从概念到顾客的时间周期,降低成本,还能够更加容易获得供应商的知识和专有技术。Romijn&Albu(2005)在研究中发现供应商能够使新产品开发企业接触到更广泛的专门技术,有助于新产品的开发,更重要的是能够增强企业今后开发新产品的能力。此外,Biemans(2006)认为在新产品开发的初级阶段,客户的参与能够协助提供开发的思路。我国学者许庆瑞(2003)认为,成功商业化是创新的一个必要条件,这就要求与使用者的需要紧密结合,使产品从创新的思想到生产投放市场的过程构成了一个“链接过程”,始终贯穿于创新活动始末。李惠斌、杨雪冬(2004)在《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一书中指出,许多公司把与供应商及竞争者的关系作为产品开发技术的外部动力,但现今高校和实验室也被纳入到获得基础研究信息的来源之中。

将竞争对手归为网络成员,与竞争对手建立合作关系同样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成功的创新不仅要求与供应商、使用者的垂直合作,还要求与竞争对手之间的水平合作。因为企业间的水平联合有助于建立起系统创新的技术标准,这样能够克服技术标准形成过程中的重复研究,降低创新成本;还能形成公开统一的行业标准。其次,由于创新成本高、环境变化迅速,单个企业往往无法独立承担,而拥有强大的企业网络便能很好地适应环境。再次,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使之具有很大风险,与竞争对手的合作能够使风险分散。

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充分利用互补资产及互补技术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会发挥很大作用。企业的技术创新只有在商业化之后才会带来价值。要想企业的新产品和新工艺能够成功商业化,企业必须获得诸如营销、声誉以及售后服务等等,这就是互补资产。大部分企业的技术创新对互补资产依赖程度很强,尽管创新企业拥有核心技术,也必须进行外部协调才能实现成功的商业化。由于技术创新存在路径依赖性,企业如果没有参与过该技术项目,就必须与熟悉该技术前期发展的企业联合起来。要想成功创新还要协调多种技术之间的关系:与同种技术发展状况的联系;与互补技术的协调发展。在一个技术系统中,某一个方面的发展就为其他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与机会,这种相互依赖性要求组织之间大量的知识流动以及在行动上基本保持一致。所以说,互补资产和互补技术对企业的技术创新都有很大作用,而企业网络正好能够凭借自身的网络特点为网络内企业提供互补资产和互补技术,使企业在网络化的创新环境中对资源需求、知识利用等方面降低相关费用的投入。

提高员工的创新积极性有助于企业提高技术创新绩效。一个良好的企业网络能够极大地调动起员工的热情,促进企业的全员创新,为企业创新提供动力。企业员工是企业创新最重要的源泉。员工和部门之间顺畅的沟通与配合,员工之间良好、和谐的合作机制可以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满足员工社会交往、尊重、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因而能有效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减少和避免员工的机会主义行为和任意行为,从而能为企业创新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支持。

从以上文献研究发现,目前将企业网络应用到企业的技术创新中是近些年学者们所关注的,其将企业网络与技术创新结合起来的研究相对比较少。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分析,微观实证分析尤其是针对我国企业的微观实证分析相对欠缺、不系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模式。而且对于定量研究的文献更少,Tsai and Ghoshal(1998)研究企业网络对于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时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得出结论企业网络有利于企业之间的资源交换,从而促进产品创新。除此之外,还有陈劲和李飞宇(2001)等少数学者对此进行了定量方面的研究。

企业网络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是一个随当今环境变化而产生的新的理论问题,关系到企业能否运用网络化为自己的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以企业网络的要素为逻辑起点,深入研究企业网络的实质。在深入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可行的适应企业技术创新的网络模式。其次,以网络连结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分析企业网络对技术创新的现实影响,拓宽连结的研究范畴,分析企业的内、外部网络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深入分析二者的内在机理,对今后研究有一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守明.现代企业网络[M].人民出版社,2002

2.Ravi S.Achrol,Philip Kotler.Marketing in the Network Economy.Journal of Marketing,2004

3.安娜•幅兰多里.企业网络:组织和产业竞争力[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林润辉.网络组织―更具环境适应能力的新型组织模式[J].南开管理评论,2005(3)

5.孙国强.网络组织的内涵、特征与构成要素[J].南开管理评论,2006(4)

6.刘佳勇.企业网络的效率边界研究评述[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6)

7.Williamson,O.E.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M].New York:Free Press,1985.中文版.商务印书馆,2002

8.Stuart,T.E.International alliances and performance of firms:A study of growth and innovation rates in high-technology industr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 (8)

9.Gulati,R.,Nohria,N.&Zaheer,A. Strategic Network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1)

10.Ahuja,G.Collaboration networks,structural holes and innovation:A longitudinal study[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5(3)

11.许小虎,项保华.社会网络中的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6(10)

12.Lane,P.J.and Lubatkin,M.Relative absorptive ability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learning.Strategic ManagementJournal,2006(5)

13.Das,T.K and Teng,B.S.A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Strategic Alliances[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3(1)

14.张其仔.新经济社会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篇9

一、针对于中文原创网络文学的基本现状进行分析

中文原创网络文学不同于传统的文学,该文学主要通过互联网实现传播,并可以在作者的实际创作中实现和读者进行文学作品建议的互动,对于读者的提议进行文学作品的改善。中文原创网络文学可以在BBS论坛,文学论坛或是贴吧中进行传播,网民也可以通过个人微博的多样化形式进行个性化文学的创作。原创网络文学主要依赖于草根文化得以发展,它属于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因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原创网络文化属于媒介文化的一种,它使人们对通俗文化进行深入的思考。

(一)中文原创网络文学逐渐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自网络文学发展以来,发展趋势迅速,早已由个人兴趣转化为谋生计的商业化创作,可供写作的平台已经由论坛发展为现代以营利为目的的文学网站,中文网络文学的创作以版权交易为主要核心,在原创网络文学的平台中充斥着商业金钱的气息。国内的知名网络文学创作网站较多,由此原创网络文学已经开始以文学创作为基本前提,对于多方的资源进行整合,充分挖掘最新的中文网络文学创意,拓展网络文学的发展。中文原创网络文学没有因商业环境的影响发生改变,而是拥有更大的发展平台,并开始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原创网络文学的未来发展具有不可阻挡的趋势。

(二)中文原创网络文学是版权输出的关键部分

出版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部分,它既需要传播本土文化,还需要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由此可见发展文化产业是具有较强战略意义的政治决策。中国的文学版权产业经过了一个较为漫长的发展过程,已经由合作出版发展为独立出版,同时原创网络文学已经由优质高效型取代了以往的规模数量型。网络文学是文化产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畅销的小说中不乏出现新兴的网络文学,这使网络文学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社会上的商家展开了版权的争夺之战,把中文原创网络文学翻译成多国语言进行传播。

二、对于极具代表性的网络原创作品以及作者的分析

在互联网中原创网络文学作品众多,作者更是数不胜数,作者的成名作中都标志着网络文学的发展。更多读者愿意支持网络作品是因为原创网络作品自身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吸引读者的关注,读者的阅读量的增加,会使网络文学作品发展为著名作品,这是网络文学发展的最高境界。以安妮宝贝与其中文原创网络作品为例,安妮宝贝是最早进行中文网络文学创作的女性作者,在作品中表现出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与写作风格。安妮宝贝本是宁波人,早期在文学网站与杂志社工作,擅长撰写长篇小说与随笔等,在2014年曾发微博宣布自己笔名改为庆山,著名的代表作品是《七月和安生》《得未曾有》《告别薇安》等。安妮宝贝自己的写作风格与其它的作者不同,安妮更重视以叙事的方式以及个人化的语言展开文学写作。与安妮宝贝为同期的网络作家有痞子蔡,何员外以及宁财神等人,但是安妮宝贝的网络文学不同于他们,她的作品中充满着阴郁的气息。例如安妮宝贝在《彼岸花》中描述女主人公对于爱情感觉,与永恒的爱情相比较而言女主更信任一刹那的激情,因此会在流浪中与不同的男人交往,一直处于恋爱的状态,这种表现手法可以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女主对于现实生活中的爱情与生命的绝望,在这本原创网络文学中安妮宝贝表现出与其他作家相比更为犀利的写作。

三、在中文原创网络文学发展中需注意的事项

(一)中文原创网络文学的自律问题

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使互联网使用群体日益扩大,使网络原创文学得以不断发展,在网络文学的创作中涌现出大量的文学作者,文学作品也顺势大量来袭,平均每个网站的月均投稿量在5000篇以上,在W站中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作者。在网络原创作品不断增加的同时不能够忽略网络文学从属于文学这一事实,传播垃圾文学的网站不能够得到长足发展,由此中文原创网络文学需要注意自律问题,作者应该以严谨的写作态度看待网络文学。

(二)中文原创网络文学作者应注意自身的局限性

网络社会中的文学作者年级在20~30岁之间,这一年龄阶段的作者对于网络新事物更感兴趣,他们能够为读者提供创新性的文学作品。但是近期进行网络文学创作的作者自身阅历不多,他们的写作会围绕自身展开,这样的网络文学不能够承载更多的社会内容。青年作者的网络文学创作一般是以发泄自身情感,满足自身的写作欲为主要目的与写作方向,网络文学的创作方式是即兴式,不利于网络文学的发展。而早期进行网络文学创作的作家长期生活在自己写作的空间里,与社会发展相脱轨,写出的作品不够有新意。由此中文网络原创文学作者需要为社会提供更加成熟的作品,以推动文学的发展。

四、结束语

中文原创网络文学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形势,需要社会的积极支持,有利于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进步,加之中文原创网络文学已经向产业化方向发展,这有利于网络文化向着更好方向进步,优化中国文学的整体布局。

参考文献:

[1]黄发有.从宁馨儿到混世魔王――华语网络文学的发展轨迹[J].当代作家评论,2010(3):10-18.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篇1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互联网自身符合大学生心理预期及心理特征等特性,大学生逐渐成为网络社会的主力军,网络社会的发展对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政治倾向,甚至自我谋生能力等方面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高等院校由于在信息资源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使其成为网络社会发展的前沿。在高等教育过程中,研究大学生的网络社会行为以及网络社会对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研究采取何种教育对策以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利用网络社会资源促进大学生创业蓝图的构建;并研究网络社会教育模式在哪些方面对我国传统素质教育理论与方法进行改革创新,这些都对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并提升大学生创就业成功率,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

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及实践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关注,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社会调查,分析大学生的网络社会行为,总结网络社会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所带来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并探讨网络创业的各种优势和阻力因素;致力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形成利用网络社会资源辅助大学创业教育的新模式。

一、网络社会给大学生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网络社会促使大学生创业产生的主要因素。随着互联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创业环境的不断优化,国内大学生对网络创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认可度不断上涨。互联网高速增长蕴含的巨大商机,直接激发了和网络接触最频繁的大学生群体的创业热情,这是网络社会促使大学生创业产生的最主要因素;另外,利用互联网创业具有成本低、风险小、见效快、市场广阔等独特优势,非常适合在校大学生。

2.电子商务的迅速崛起。纵观近几年我国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典型模式,包括网络技术创业、个人门户网站和电子商务相关领域等。其中,电子商务领域创业由于门槛低、风险小,尤其适合初涉商海的大学生创业者。

电子商务由于其产品种类丰富、足不出户方便快捷的购物体验、相对市场更低廉的价格等特点,在网络逐步发达的当下,获得迅速崛起和发展。未来的世界是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混杂的世界,电子商务的主流化发展趋势,为大学生网络创业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3.网络创业教育从无到有。在国家利好政策的支持下,各大高校通过设立市场营销等相关专业、成立培养班等措施,从网络创业理论与实务出发,积极进行大学生网络创业教育。然国内高等教育中,创业教育特别是网络创业教育刚刚起步,尚需加强和完善,以使大学生网络创业者能够获取创业所需知识、技能的直接补充和选择。

4.考验心理承受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大学生网络创业收益较小、成功率较低,主要原因是大学生自身普遍存在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现象,且缺乏社会经验和职业经历。因此,网络创业的大学生需要减少创业的盲目性,加强心理承受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这是大学生网络创业面临的主要挑战。

二、多角度多层次调查大学生网络社会创业现状

本文采用走访调研、问卷调查、座谈和个别访谈等形式,获得筹备创业、创业初期和成功创业的大学生和社会人士,对当前网络社会创业形势的看法,以及对比中西方、其他院校大学生网络创业的教育实践,多角度和多层次地调查分析当前高校学生利用网络创业的现状和问题。

1.网络社会开辟创业新领域。2014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大量普通高校毕业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面临的却是用人单位招聘岗位的下降。在巨大的就业压力和蓬勃发展的互联网行业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投身新兴行业,自主创业符合社会需求。

调查显示,中国网络经济平均增速约30%,拉动就业作用显而易见。到目前为止,互联网行业带动的直接和间接就业岗位已超过1000万人,互联网不仅让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革命性变革,同时在各个经济层面的发展中,发挥不容小觑的作用。

2.大学生网络创业现状与条件。当前不少应届大学毕业生选择网络创业,不少在校学生也加入网络创业的行列。然而大学生网络创业的成功率并不高,调查显示,只有2%-3%的大学生网络创业者获得成功。

大学生创业者需要在分析网络创业现状的基础上,了解网络创业的条件:主要分为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两方面。外部条件包括:社会对大学生网络创业行为的认同度;风险资金的支持;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网络创业方面法制建设的健全性等。

另一方面,内部条件主要指大学生创业者需要提高自身能力,包括:需要树立全新的人才观,重视创业素质的自我培养,培养自己的创业人格、创业者思维和创业技能;在思想和精神上锤炼自己,善于设计和规划自己的未来;广泛获取创业经验,积极实践,培养自己的创业能力。

三、网络社会大学生创业教育指导措施

从网络社会的视角理解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才能形成指导大学生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创业的教育新模式。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导思想,以学校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纲领性文献为核心和原则,坚持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高校学生创业教育的指导措施,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1.转变就业观念,转变教育观念。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让大学生不再单纯作为求职者,而是自主称为就业岗位的创造者,挖掘大学生的创业潜能。同时,转变教育观念,将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依托专业优势开展创业实践。不能将创业教育局限于技能层面,创业不单是掌握某种技能或技巧,而是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的深层教育。

2.培养网络社会大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我国高校开设的创业教育系列课程较少,对学生的创业精神培养尚不成熟,尤其是网络社会的飞速发展,过去的“风险投资”、“创业管理”等课程不能紧跟时展需求,可对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开展网页设计等网络技术相关课程。

另外,可以开展一系列与大学生网络创业相关的校园创业活动,如设计大赛、网络营销能手大赛等,邀请知名企业家参与和提供支持,用成功企业创业和管理案例,引导启发大学生主动思考,掌握创业要领。

3.搭建网络创业实践平台。创业教育是实践教育,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具体实现途径,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有效方法。目前,我国部分高校成立了创业园、创业工作室,为缺乏创业经验和经营场地的创业者提供政策扶持;同时,整合网络社会资源搭建创业平台,注重积累,强调实践,这必将对掌握有限社会资源、创业理论与实践经验不足的大学产生重要作用。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利用互联网信息交流的便捷性特征,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在使用互联网方便生活的过程中,开发创造性思维并积极投身实践。

4.产、学、研、创、网相结合。将创业教育与生产、教学、科研、互联网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促进创业教育发展。为学生配备创业教育导师,实行创业教育导师制。导师在创业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利用网络和专业知识,转化科研成果;另一方面,帮助大学生将转化的科研成果推销到盈利平台,可解决科研资金紧张问题,从而推动新的科研成果产生。在学校和导师的通力合作下,将成果研发、知识转化、学生创业、互联网商机更好的协调融合,使之互相促进和发展,提升创业教育的层次和高度。

四、网络社会大学生创业教育价值

网络是把双刃剑,它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在挑战我们的传统价值观。如今的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历史未曾有过的全新社会,他们身上已经深深地打下互联网的烙印,大学生在网络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现状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决定着国家的未来。

大学生对网络的高度关注,表达着个性化的网络观念。通过网络,他们能获取大量信息,能够认知世界,并积极快速地加入社会大众,这不仅能推动网络社会的发展,反过来网络社会的资源也能很大程度上帮助大学生创业、就业,创造新形式的社会财富。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篇11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当代文化语境下中国网络文学商业化发展研究”(2012SORW223)

李如,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讲师。(安徽合肥230022)

如果从1991年留美学生创办第一份网络中文杂志《华夏文摘》算起,中国网络文学已经有24年春秋;如果从1998年痞子蔡《第一次亲密接触》引发网络文学热潮算起,网络文学也已经有17年历史。近年来,网络文学风生水起,发展迅猛,以其作家和作品数量之多、读者和社会影响力之广,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和文化领域一道亮丽风景和一种独特现象,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学阅读也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一种常态文学阅读,由网络文学改编的电视剧如《亮剑》《裸婚时代》《步步惊心》《倾世皇妃》《美人心计》《后宫・甄执》《何以笙箫默》等热播和电影《失恋33天》《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杜拉拉升职记》《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热映,让社会各阶层无法漠视网络文学的存在和力量。

相对于网络文学的繁荣热闹,学界对网络文学重视不够、评价不高,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网络文学的商业化气息浓厚、文学审美价值不高,尚未出现“大师之作”。但这是失之公允的看法,评价网络文学,不仅仅要看到网络文学作为文学现象的一面,更要看到网络文学作为文化现象的一面,辩证考察网络文学的文学性与商业性关系,才能认清网络文学的真实发展。

一、文学性:与传统文学的对比

对网络文学文学性或文学审美价值的判断是基于传统文学的标准,在与传统文学的比较中,评论家对网络文学或赞誉,或批判,具体就不一一概述。但是在对比之前,必须回答一个问题:传统文学是什么?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回答起来却不简单。先回答传统是什么?最具有权威的《中华辞海》对“传统”的解释是:“从历史上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尚、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它通常作为历史文化遗产被继承下来,其中最稳定的因素被固定化,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如民族传统、文化传统、道德传统等。”却没有收录“传统文学”这一词条。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传统”都指过去的、历史的、已完成的某种事物。当中国的网络文学从北美华人文学圈诞生,到20世纪末流行于汉语文学圈时,同时随着互联网流行于华夏大地,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以其网络媒介载体的属性被称为“网络文学”。

为强调网络文学“新”,新闻界、评论界很随意地把“传统文学”作为“网络文学”的对立面来命名,显示对网络文学的无所适从和文学理论的苍白无力。在网络文学没有产生之前,中国文学没有“传统文学”的概念,只有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20世纪文学等概念。如果从“传统”的语义学来理解,那么古代文学对现代文学而言是不是传统文学?现代文学对当代文学是不是传统文学?答案显然是。现在一提起网络文学,就会与传统文学相提并论、相互比较,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提法,实际上这是不科学的。

以媒介为载体,文学经历了口头文学、书面文学和印刷文学的变化,发展到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学以网络为媒介。如果强调网络文学的媒介属性,那么不以网络为媒介的文学都是传统文学,包括口头文学、书面文学和印刷文学。从历时性的角度,口头文学、书面文学和部分印刷文学都成为遥远的过去,被称为传统文学无可非议,但是从共时性的角度,与网络文学并存的当代印刷文学难道还可以称为传统文学吗?正如康桥所言:“网络新闻对应的是广播电视新闻、报纸新闻。我们能把广播电视报纸新闻叫作‘传统新闻’、把这些从业人员叫作传统新闻工作者吗?那我们将每天生活在‘传统新闻’中。”显然这是不恰当的,容易引起误解和混乱。那么回到网络文学本身正在发生的实际,当前以玄幻、仙侠、武侠、科幻、言情、官场、都市、穿越、盗墓、恐怖、网游等为主的类型化网络小说是网络文学的主流,是一种大众的通俗文学,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以雅俗来判断,传统文学似乎应该称呼为严肃文学或纯文学。但是这又与网络文学的历史和现状并不十分符合。中国网络文学起源于北美华人文学,北美华人网络文学基本上还是属于纯文学的范围121,国内早期网络文学作家安妮宝贝、宁财神、邢育森、李寻欢等人的作品以及如今网络上的网络诗歌、散文、博客文学等也不属于通俗文学范畴,显然网络文学中也存在着纯文学,

网络无限。网络文学也具有无限可能性。面对网络文学这个无限可能、包罗万象、千变万化、丰富多样的庞然大物,任何试图从本质上加以定义都难免有遗憾之处。一些评论家和文学家已经抛弃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二元对立的观念。马季认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是同一个事物的不同表现形态,两者扮演的角色不一样。”陈鲁强调:“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一样,是基于人文、人情、人性等基本要素之上的精神创造。”莫言断言:“在浩瀚的网络文学作品中不缺乏经典,网络文学的艺术标准并没有下降,而在不久的将来传统文学将与网络文学合二为一。”严歌苓认为:“网络文学每一个作家都是很个体的,从他的写作形式到他的思考,还有对他作品美学上的追求都是很不一样的。这点和传统文学没有区别。”

面对网络文学发生的实际,较真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已经没有实际意义。其实不妨换一种思路,将“传统文学”置换为“文学传统”,那么研究视野就会豁然开朗。中国网络文学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以其网络的包容性,充分汲取中国古典文学传统、“五四”新文学传统、通俗文学传统以及西方大众文学传统等营养因素而应运而生。比如网络文学最为流行的玄幻、仙侠小说,既有中国上古神话、志怪传奇、明清神魔小说、民国港台武侠小说等文学传统的渊源。又有西方神话、西方幻想小说《魔戒》《哈利,波特》等文学传统的渊源。

当评论家站在传统文学立场以“文学性”标准批评网络文学时,恰恰说明面对网络文学的冲击,文学研究者感受到了危机。“文学性”概念源自俄国形式主义。罗曼・雅克布逊认为:“文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亦即使某一本书成为文学作品的那种东西。”强调“文学性”就是强调文学的内部研究。美国著名学者乔纳森,卡勒说:“文学性的定义之所以重要,不在于作为鉴定是否属于文学的标准,而是作为理论导向和方法论导向的工具,利用这些工具,阐明文学最基本的风貌,并最终指导文学研究。”因此,文学本身并不需要“文学性”,而是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需要“文学性”。

不必纠结于与传统文学的对比,也不必纠结于“文学性”的理论界定。网络文学本质上还是文学,具有成为文学作品的本质属性。遵循着文学的基本规律,以描写人、刻画人为主,无论是什么类型,反映的都是人性。神也好,魔也好,都有着人的七情六欲,对真善美的追求依然是永恒的主题,对亲情、爱情、友情的弘扬依然是不变的追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文学发扬了文学的想象力,接续并重塑了中国延绵几千年来的幻想文学传统,激活了当代中国人的幻想力,使文学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幻想的世界,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这也是网络文学的魅力之所在。

二、商业性:作为文化产业中的一环

从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历史来看,最初的网络文学,无论是北美华人网络文学,还是大陆原创网络文学,都是网民的一种自由抒写、自娱自乐,与功利无关,与赚钱谋生无关,更加注重文学抒发心灵、表现自我、关注现实的功能,更加强调文学本身,只是借助互联网圆文学的梦想而已。因此,早期的网络文学更加贴近纯文学,网络作家创作作品也是基于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作品的内容也较为文艺,较为符合传统的文学价值观和审美观,作品的文学性占据主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出,文学创作是一种艺术生产,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属性。对于中国网络文学来说,商品属性异常显著。我们今天之所以越来越重视网络文学并加以研究,是基于网络文学产业化飞速发展的事实。网络文学作为互联网的产物,天然具有商业性。网络文学必须依存于文学网站,而文学网站的运营没有金钱的支撑是万万不行的。如国内早期最为著名的“榕树下”文学网站。1997年由美籍华人朱威廉创办,朱威廉坚持网络文学的理想主义精神和原创精神,坚持“文学是大众的文学”,倡导“生活,感受,随想”,免费发表网友原创网络文学作品,带动了国内网络原创文学的创作热潮,凝聚了慕容雪村、宁财神、李寻欢、安妮宝贝、邢育森、今何在、韩寒、郭敬明等作家。1999年到2001年。“榕树下”举办三次网络文学大赛,王朔、王安忆、苏童、陈村、阿城等知名作家出任大赛评委,在文化界引发了“榕树下”网络文学现象的讨论。然而到了2002年,随着全球互联网泡沫的破灭,“榕树下”运作步履维艰、陷入低谷,于是朱威廉以1000万美元价格将“榕树下”卖给全球传媒巨头贝塔斯曼。

可以说,2002年,中国网络文学进入了历史的拐点,是从此一蹶不振、烟消云散,还是困局突围、一飞冲天?于是,面临生死存亡的局面,各大文学网站开始探索收费阅读制度,2003年起点中文网开始实施VIP付费阅读,并成为各大文学网站的基本盈利模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付费阅读拯救了中国网络文学,从此,中国网络文学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走上产业化发展的快车道。

逐利是资本的本性,当网络文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资本敏锐把握了市场动态,于是将资金投入了网络文学。2004年开始,盛大公司陆续收购起点中文网、红袖添香网、小说阅读网、榕树下、言情小说吧、潇湘书院六大原创文学网站,并于2008年7月成立盛大文学有限公司。近几年,网络文学成为资本角逐的战场。2013年5月。腾讯高价挖走了起点中文网的核心团队和近一半大牌作者,成立创世中文网,推出腾讯文学。2013年10月,人民网2.48亿收购网络文学企业成都古羌科技有限公司69.25%的股权,向网络文学领域进军。2013年12月,百度1.915亿元收购了纵横中文网,2014年11月27日,宣布百度文学正式成立。2015年1月,腾讯50亿元完成对盛大文学的收购,腾讯文学和盛大文学整合成立新公司“阅文集团”,统一管理和运营原本属于盛大文学和腾讯文学旗下的起点中文网、创世中文网、潇湘书院、红袖添香、小说阅读网、云起书院、QQ阅读、中智博文、华文天下等网络文学品牌。此外,阿里巴巴和360也有意进军网络文学市场。

可见,产业化运营的文学网站成为中国网络文学的主阵地,商业化写作成为网络文学的基本生存方式。网络文学的商业性特征越来越明显,从创作目的上表现为金钱化倾向,很多作者投身网络文学创作就是看中了网络文学的赚钱效应。2014年12月3日,华西都市报第九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品牌子榜单“网络作家富豪榜”,著名网络作家唐家三少、辰东、天蚕土豆分别以5000万元、2800万元、2550万元的版税收入位居榜单前三位。从创作内容上表现为类型化倾向,玄幻、仙侠、官场、穿越、言情、都市、盗墓等通俗流行的题材。这类作品通俗易懂、适合各年龄层次、各社会阶层的读者。从内容传播上表现为消费性倾向,作者论字卖钱、读者以钱买字,粉丝经济逐步流行,一些读者打赏作者动辄百万元人民币。从作品篇幅上表现为超长篇化倾向,由于字数越多越赚钱,很多作品总字数达到几百万甚至上千万,“注水”现象比较严重。过度商业化已经损伤了网络文学的文学性。

另一方面,网络文学不仅仅作为文学而存在,更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一环而存在。美国文化批评家杰姆逊说:“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在消失,商品化进入文化,意味着艺术作品正成为商品,甚至理论也成为商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和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纳入全球化进程中,当代消费社会快速成型,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和娱乐文化日益流行,互联网经济和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网络文学乘中国文化产业东风而蓬勃发展,其商业性不仅表现在自身是文化创意产业,还表现在知识产权全版权开发,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文化产业链,网络文学作为产业链的上游,通过知识产权授权将产业链打通,开发实体书出版、影视改编、游戏改编、动漫改编等,从而给下游的出版、游戏、影视、动漫等文化产业不断提供内容和素材,促成了文化产业的大融合。作为通俗文学作品的《哈利,波特》虽然不是网络文学,却是文化产业链的完美诠释,由出版开始,电影、DVD、录像带、电视片、唱片、游戏、广告等周边产品不断扩展,还有难以计数的玩具、文具、服装、食品、饮料、手机等成千上万种特许经营商品,再到主题公园、主题旅游,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并且不断丰富,对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具有启发意义。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有114部网络小说被购买影视版权。在游戏动漫领域,越来越多的网文‘天价’授权案例出现:《择天记》5000万元授权动漫开发,《不败王座》《我欲封天》分别以810万元、655万元授权手游改编……网络文学俨然已成为当下文化产业的‘内容金矿’。”市场研究机构易观智库的《中国网络文学产业年度研究报告2013》显示。2013年中国网络文学市场收入规模达46.3亿元,较2012年环比大幅增长66.7%,预计在2015年,网络文学整体市场规模将突破70亿元。网络文学已经成为庞然大物,仅盛大文学网站就有“200万名作家、700万部原创小说、1.5亿个用户、超过7成的市场份额、每天新产生1亿字的作品”。这是何其令人生畏又令人振奋的数字,这将为文化产业提供多少创意的内容和素材?“网络文学在作品的市场转化方面已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网络文学的商业化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否定网络文学的理由,由读者粉丝、文学网站、书商、影视公司参与形成的网络文学商业运作机制带来了文学发展的新机遇,蕴含着新的活力,是时代文化转型的一部分。”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文学的商业性价值有助于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将打造中国文化产业链的《哈利・波特》。

三、一体两翼:文学性与商业性的平衡

网络文学的文学性与商业性关系问题实际就是网络文学的质量问题。与海量作品相对,网络文学为人所诟病的一点是:质量不高,无数的作品沦为文化快餐、文字垃圾,只有一次性商品的消费价值,而无流传于世的审美价值。但另一方面。大浪淘沙,是金子总会发光,网络文学有不少优秀作品。2008年10月29日至2009年6月25日,在中国作家协会的指导下,中文在线旗下的17K网站与《长篇小说选刊》联手承办的网络文学十年点评活动,经过7个月的海选和推举、网络投票,在网络读者推荐约1700部作品的基础上,由文学界推举出10部最佳作品:《此间的少年》《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新宋》《窃明》《韦帅望的江湖》《尘缘》《家园》《紫川》《无家》《脸谱》。由网络读者推举出10部人气最高作品:《尘缘》《紫川》《韦帅望的江湖》《亵渎》《都市妖奇谈》《回到明朝当王爷》《家园》《巫颂》《悟空传》《高手寂寞》。这些作品都是网络文学的精品,当然不仅仅只有以上的作品,凡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经久不衰的作品都可能是网络文学的优秀作品。

那么网络文学如何寻求文学性与商业性的平衡?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这段话也适用于网络文学,网络文学应兼顾文学性与商业性,两者并不是完全对立、完全矛盾的。正如马季所言:“网络文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范式,确立了文学性与商业性的双重身份。”在浩如烟海的网络文学作品中,只有具备较强思想性、艺术性的精品才能脱颖而出,受到读者的欢迎,自然就能占据市场份额。如《诛仙》语言清新优美、情节跌宕起伏、人物生动鲜明、布局场面宏大、想象瑰奇惊人、写情细致人微,整篇小说极富文学色彩,同时又受到市场的热捧,获得了文学性与商业性的双重成功。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篇12

1 引 言

随着硅谷、第三意大利及中国台湾新竹等块状经济的成功,人们逐渐意识到企业网络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企业技术的创新不仅依赖于企业内部资源,同时也受到企业网络所提供的资源和能力的影响。企业与供应商、竞争者以及高校和实验室等相关者所形成的网络越来越成为获得研究信息的主要来源,该网络有效地促进了企业之间的知识共享和信息交流,有利于发展和吸收新技术。

企业网络理论成为研究热点已有近十年的时间。虽然目前对企业网络还没有一个通用的定义,但学者们大多认为,企业网络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在各个生产环节上长期合作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产业组织形态。它具体表现为虚拟企业、战略联盟、分包制、特许经营等形式。另外,学者们还一致认可的是,已成为新经济环境中的重要产业组织形态的企业网络,对全球产业结构的影响日益增大。然而,尽管该理论引起关注已有十余年,但由于研究热点的分散以及研究方法的混乱,其研究仍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如格兰多里所言,尽管上述研究成果很多,但只能算是对该领域所做的初步理论探索,因为这些探索还没有形成一个一致性的理论框架,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尚没有列入正式理论研究的行列。

2 企业网络概念的提出

从20世纪50年代起,一些学者如纳德尔(S.F.Nadel)、伯恩斯(J.A.Barnes)等人为了研究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跨界关系,开始系统地发展社会网络概念。他们认为社会网络是跨界、跨社会的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米切尔将社会网络定义为“一群特定个人之间的一组独特的联系”。

企业网络概念是基于社会网络概念提出的。鲍威尔(W.Powell)指出,市场和层级结构无疑是人类交换关系的两种重要形式,但不是唯一重要的两种形式。加瑞拉(C.Jarillo)将网络看成是介于公平市场和层级制之间的合作关系。这种企业合作关系网络被看成是一种降低成本、减少与生产技术相关联的不确定性的手段。尽管企业网络的概念脱胎于社会网络,二者之间仍有差别。在社会网络中,行动者及其交换关系占主导地位,而行动者从事的活动和使用的资源基本上被看做是行动者的从属特性。而在企业网络中,行动者的活动及资源同行动者一样重要,三者之间存在着强依赖关系。因此,企业网络不仅包括行动者、行动者之间的关系,还包括行动者的活动、资源以及这几方面的依赖关系。

近年来,大量文献从不同的角度对不同类型的企业网络作了研究。凯尔(P. Kale)等人探讨了企业间联盟常会发生的两难困境:一方面要向伙伴企业学习,另一方面还要保护自己的核心技术。他们指出,以信任为基础的关系可以使企业同时达到这两个目的。道兹(Y.L .Doz)等人通过对53个R&D合作共同体的研究,揭示了企业间合作网络的形成过程。戴尔(J. H .Dyer)等人研究了在构建知识共享网络中如何克服合作中存在的障碍,并通过丰田公司构建的网络结构说明“网络共识”对于企业间的良好互动是何等重要。这些文献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企业网络组织的生成、治理等问题,对网络结构为企业带来利益这一点持积极、肯定的态度。由于研究的着眼点和所选取的皆为成功案例,这些文献中没有指出网络有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

3 企业网络的绩效研究

3.1 企业网络对知识转移的影响

3.1.1 组织内知识转移

从网络角度研究部门间知识转移的问题,国内尚缺乏有代表性的、系统的文献,有些关于跨国公司子公司间知识转移、部门间知识转移的硕士、博士论文也很少采用社会网络理论分析。因此,下面归纳的是国外有关企业内部部门间网络对知识转移影响的文献。总结如下:

Hansen(1999)的经典文献以新产品开发团队为例,将各部门人员间的知识共享分为搜寻与转移两个阶段,并考虑知识的特性,进而分析不同部门人员间非正式关系中强联系和弱联系对知识转移不同阶段的影响作用。最后得出结论,当转移的是高度编码性的知识和非依赖性的知识时,弱关系更有利于研发项目的完成。当转移的是高度未编码和依赖性的知识时,弱关系不利于研发项目的完成。

Tsai(2001)分析了组织内部各单元间关系网络中的知识转移问题,他主要从社会网络对多元化企业知识转移的影响研究分析网络位置和吸收能力对业务单元创新与绩效的影响。他选择了网络中心性角度分析网络中心位置对业务单元从其他单元获取知识的重要性,得出的结论是处于中心位置且有良好吸收能力的单元的创新性和绩效会很好。

Hansen(2002)从部门间横向关系角度,讨论促进多部门企业中知识共享以获取知识协同的机制问题。他结合网络链接和知识相关性两个方面,研究多部门企业中知识转移与协同问题,填补了理论空白。主要讨论非正式部门关系中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对知识转移与获取的影响。实质是从关系强度、结构洞角度分析对知识搜寻、路径长度、搜寻成本及转移成本的影响。

Hansen、Mors和Lovas(2005)以新产品开发团队为对象,研究了不同的社会网络子集(团队内部网络、子公司间网络和子公司间的知识转移网络)对知识转移三个阶段(决定搜寻、搜寻知识和转移知识)的不同影响。与其他人不同,他们强调了知识转移的几个不同的阶段,各种网络对每个阶段的影响都是不同的。他们所研究的三类网络都是非正式的直接联系,用几种关系变量(网络规模、关系强度、感知的竞争程度等)分析各种网络系统对三个知识转移阶段的不同作用和影响。

3.1.2 组织间知识转移

组织间知识转移关注组织之间转移知识时形成粘滞知识的原因、知识转移效率的影响因素以及促进黏滞知识转移的对策,具体内容包括战略联盟、供应链、合资企业、跨国公司、虚拟组织之间的组织学习与知识转移。

Joseph和Badaracco认为联盟可以促进知识转移,但是管理者必须做到:①对企业目前能力与未来需要的能力有一个清晰的战略理解;②宽范围地考虑联盟可能性;③联盟之前,明察潜在合作伙伴的价值、承诺与能力;④警惕机会主义、知识渗漏和退化的风险;⑤避免不当的联盟依赖;⑥独立公司一样地管理结构化的联盟;⑦赢得合作伙伴相互信任;⑧交流核心业务等。

Lindholm将国际合资企业中学习程序总结为:①合作双方向合资企业的知识转移,多数采取技术转让的形式,包括现有技术、知识、管理经验的转移;②合资公司双方提供的不同知识信息进行磨合产生的学习;③合资企业产生的知识向母公司反馈转移,并应用到母公司的经营环节中去。

组织间知识转移已经深入到从某些特定因素展开研究。Makhija等人研究了关系在合资企业知识转移的作用;Eric等人研究了伙伴相似性对知识转移的促进作用,指出战略相似是比顾客相似和位置相似对知识转移更具影响力的维度;Wenpin Tsai发现网络位置与吸收能力的互动对网络组织间的知识转移具有重要影响,进而影响部门的创新与绩效;El-Sayed深入地讨论了文化因素,提出组织间文化差异影响知识转移的分析框架;Cummings和Teng探讨了研究开发伙伴之间进行研究开发知识转移的关键影响因素,发现知识特性、伙伴之间的关系、知识差距和转移活动都会影响知识转移的成功等。

3.2 企业网络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企业网络中各主体之间的社会互动有利于企业技术学习和创新活动是目前理论界的共识,即社会关系网络的存在有利于集群内的知识和信息传递,从而推动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很多文献从这个角度讨论了企业地理聚集的原因和后果,把集群企业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看成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有力支撑。

最生动的例子来自萨克森尼(Saxenian,1994)对美国“硅谷”企业创新网络的分析,“硅谷”的成功是由于区内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等组织之间形成了一个高效的区域创新网络,密切的社会互动对该网络的高效运行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紧密的社会关系网络促进了信任和合作,有利于知识的扩散和共享,提高了企业创新活动的效率。罗森费尔德(Rosenfeld,1996)、伦德瓦尔(Lundvall,1988)和弗里曼(Freeman,1996)等人的研究也有类似的发现,认为在企业集群知识溢出的过程中,人际关系中的信任、承诺与隐性知识对企业的集体学习十分重要,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弥补中小企业技术学习和创新能力的不足。

戴尔等人探讨了合作网络中常常出现的三个困境,以及丰田如何通过建构知识共享网络成功地加以解决。这三个困境分别是:①如何刺激追求自我利益的网络成员加入到网络中来,并与其他成员共享知识;②搭便车行为;③如何使知识在一大群个体中更有效地传递。丰田对这三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是:①通过网络水平的知识共享产生强烈的网络认同,从而降低网络中知识共享的费用;②建立网络规则;③形成多重知识共享过程,在大网络中建立子网络,有助于分享不同类型的知识。丰田公司所构造的强联系占主导地位的网络有助于网络成员彼此产生较强的信任,这是该网络结构成功的关键。但是,也正是由于这种强联系,网络中知识的多样性会日益减少,从而不利于企业的根本性创新。

那么,不同的网络结构与企业的技术创新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对此,罗利(T.Rowley)等区分了强联系占主导地位的网络和弱联系占主导地位的网络。前者适合于充分运用现有知识进行渐进创新,而后者则适合根本创新。目前,对网络结构,有着不同的划分方法。罗伯逊(P.L .Robertson)等人将企业网络分为五类:马歇尔工业区、意大利北部工业区、钱德勒式企业、日本企业间层级制关系网络、硅谷的高技术创新网络。不同网络结构的选择不仅与该企业所在地的文化习俗有关,而且也与产业的生命周期有关。网络结构不同,技术创新的类型和发生频率也不相同。

从总体上说,目前关于网络、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方面的研究过多地强调了它们的积极影响,而忽视了它们可能产生的消极作用,尤其未能探明究竟在何种条件下,企业网络可以促进或抑制技术创新。另外,目前的相关研究更多地侧重于理论分析,较少立足于具体的企业进行实证考察,而实证研究对于分析研究企业的网络结构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4 结 论

企业网络理论的出现与发展对企业战略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企业战略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对竞争优势之源的追寻。很多学者与理论流派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波特最初提出产业结构理论寻找问题的答案,指出产业结构选择与进入壁垒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决定作用,这时企业竞争优势源于由五种产业竞争力量组成的竞争型外部环境。资源基础理论发现了产业结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果的矛盾,试图从企业内部的资源状况寻找企业优势之源。战略学者开始引入企业网络理论,指出企业网络中蕴涵的网络资源与社会资本是企业获取优势的关键。总之,企业网络理论在战略维度和资源维度均拓展了企业的发展空间和思路,但它不是对以往资源基础理论的替代,而是有益的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新春.企业战略网络的生成发展与市场转型[J].经济研究,1998(4):70-78.

[2]林润辉,李维安.网络组织――更具环境适应能力的新型组织模式[J].南开管理评论,2000(3):4-7.

[3]罗仲伟,罗美娟.网络组织对层级组织的替代[J].中国工业经济,2001(6):23-30.

[4]芮鸿程.企业网络的治理边界探析[J].财经科学,2003(5):69-72.

[5]刘茂松,陈素琼.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治理结构中权威关系的变化[J].中国工业经济,2005(3):76-83.

[6]Argote L,Ingram P.Knowledge transfer:a basis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firms[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2000,82(1):150-169.

[7]Bian,Y.J.Bringing strong ties back in:Indirect ties,net-work bridges,and job searches in China[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7,(62):366-385.

[8]Cummings J L,Teng Bingsheng.Transferring R&D knowledge: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knowledge transfer success[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3(20):39-68.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篇13

1.1创业网络创业网络早期被定义为创业者个体与外界构建的连带[9],并未引起学者的足够重视。随着创业研究由特质论逐渐转向关于创业过程的研究,创业网络的概念才真正焕发活力。在创业过程研究中,Birley(1986)较早运用了创业网络这一概念,认为创业网络是新建企业创业时创业者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10]。随着创业网络研究的兴起,一些经典文章逐渐诞生,其中广为引用的是Larson(1992,1993)的系列研究,他们从社会网络的视角剖析了创业网络的基础构成要素,将创业网络定义为创业者个人或者创业企业与其他个人和组织间的关系集合,并且认为创业网络包含行动主体、关系、联络或连接3个要素[11-12]。后来的一些学者认为,创业网络是创业者为了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构建的网络连接关系。这些研究为创业网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Hoang和Antoncic(2003)对1984—2001年间有关创业网络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将创业网络研究分为内容、治理和结构三个方面,深化了Larson和Starr(1993)所提出的创业网络的内容、方向和强度3个属性。到目前为止,多数学者认同Hoang和Antoncic(2003)的研究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沿着不同的方向开展研究,但通过进一步的文献梳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网络结构、网络内容和网络治理等因素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从单一方面难以说明创业网络对创业企业成长的影响。如在创业网络结构研究方面,一些学者认为,间断网络能够为核心企业提供多样化信息,同时间断网络中的结构洞有利于企业的知识创造,因此间断网络更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密集网络结构能够产生信任、互惠规范,有利于企业间的合作和知识共享,增加企业间的知识转移和创新。对此,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大部分学者检验了网络结构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却忽视了网络行为的作用。对创业网络行为的研究有助于解决网络结构研究的结论不一致问题,能更好地理解创业网络对创业企业成长的影响。最新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声誉和信任等网络成员的行为会显著影响整体网络的价值创造和获取[21]。而先前学者的多项研究也表明,网络成员之间的关系行为会影响整体网络的演化和绩效,当网络成员之间具有更高的信任、合作、沟通和协调时,他们更容易从中获益并进行创新。简而言之,企业与伙伴成员进行互动和知识分享的网络行为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组织能力,有利于创业企业的成长和创新。因此,本文沿用多数学者对创业网络的定义,认为创业网络是创业者为了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构建的网络连接关系,但不同于Hoang和Antoncic(2003)对创业网络的分类,本研究在研究设计上聚焦于网络结构和网络行为两个关键因素,目的在于探索创业网络对创业企业成长的影响。其理由在于,一方面,网络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创业企业的位势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创业企业可能摄取的信息和资源优势,这构成了创业企业成长的基础[23];另一方面,网络行为则是创业企业对网络中资源的利用与撬动,是将位势资源转变为现实优势的关键途径,这是实现创业企业成长的重要途径[24]。

1.2创业网络结构与创业企业成长网络结构是指网络成员的数量、相关关系以及关系的异质性等特征[25]。在该构念中,网络规模、网络多样性、网络密度、中心性、结构洞等是最重要的几个变量[7]。在创业网络结构的相关研究中,学者考察的多数是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的自我中心网络,难以从整体网络的视角来研究中心性、结构洞等指标,相对而言,网络规模和网络多样性则是研究变量的最优选择。网络规模是最常用的结构性变量。先前一些学者强调了网络规模和产品创新之间的关系,认为商业连带的数量越多,企业的创新绩效越高[26]。还有一些学者强调了网络规模对信息获取、资源获取和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认为网络规模越大,创业者越有可能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稀缺信息和资源,进而识别和开发创业机会[27]。创业企业成长是一种基于机会开发、资源整合的成长行为,而网络规模的大小意味着资源、信息、机会获取途径的多寡,网络规模是影响创业企业成长的重要变量。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1a:创业企业的网络规模越大,创业企业的成长性越高。网络多样性影响知识创造的来源,是网络结构的重要指标。在创业网络研究中,网络多样性是指网络参与者或主体的异质性。Baum等(2000)用网络伙伴类型数量来测度网络多样性,比较正式的网络伙伴类型一般包括技术提供商、零部件供应商、客户、科研机构、行业协会、金融机构、政府机构等[7]。边燕杰等(2012)则用网络成员的体制属性来测量网络的多样性,将网络成员分为体制内、体制外和跨体制3种,他们的研究表明,具有体制多样性的网络更能够为体制跨越者带来经济收益[28]。创业企业的网络多样性还意味着创业企业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异质性信息,从而有利于企业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整合来识别并开发更多的商业机会,进而实现创业企业的成长。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1b:创业企业的网络多样性程度越高,创业企业的成长性越高。

1.3创业网络行为与创业企业成长对于创业网络成员行为的研究,学者们一直强调的是信任与承诺、机会主义等行为[29]。创业网络中成员行为中的信任、声誉效应等对整体网络的价值创造和获取会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机会主义行为则相反[21]。然而网络成员并不是仅仅依靠信任和投资来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更确切地说,关系型治理依靠彼此之间的合作,而合作表现为双方以联合制定规划和联合解决问题为中心的联合行动[30]。庄贵军等(2010)也认为,关系型治理的秘密在于信任和承诺,而企业之间的默契、互信和承诺水平很大程度体现在联合制定规划和联合解决问题上[31]。因此,本文运用联合制定规划、联合解决问题识别出创业网络行为具有理论效度。创业网络是创业者作为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重要手段,但创业网络起源于创业者先前的关系连带,具有一定的结构局限性。Ozcan和Eisnenhardt(2009)的相关研究表明,在创业网络一定的条件下,创业企业倾向于倡导独特的行业架构以激发多种类型的合作伙伴与之建立关系,从而形成高绩效的联盟组合[32]。这种关系建立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联合制定规划。联合制定规划是指提前预期未来的经营关系状况以及明确在关系中相应的权责分配方式的合作行为,反映了特定经营关系中未来的合作在多大程度上被关注、协调与管控[30]。相关研究表明,联合制定规划可以使双方在关系建立初期就建立起良好的相互预期,并努力进行良好合作,这可以强化双方关系,并进一步强化双方的联合规划行为[33]。联合制定规划行为反映了一种超越既定二元关系的行业网络认知观,它拓展了创业企业的战略选择,从这些战略选择中创业者能够选择并充实战略可能性,进而实现创业企业成长。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2a:创业企业采用联合制定规划行为越多,创业企业的成长性越高。联合解决问题是指谋求解决经营关系中新出现的不和与争执的合作行为,反映了经营关系中的冲突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有效解决[30]。在创业企业与网络成员进行合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关键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如果对问题置之不理或者相互埋怨,就会逐渐增加彼此之间的误会和分歧。如果能够相互协商,共同解决所出现的问题,那么就会逐渐增加双方的理解和信任,从而更加有利于关系的稳定。联合解决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基于信任的行动,在对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中,创业企业与网络成员会形成共同的实践经历,有助于双方建立共同的认知基础,从而加深信任。如果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则创业企业与网络成员双方都比较满意,有利于进一步开展深入合作,进而为共同开发并推广新产品、试验新的市场和交易方式奠定良好基础,能够推动创业企业成长。同时,联合解决问题本身也是一种创新和知识创造的过程。在联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业企业与交易伙伴通常面临的是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意外情况。对于如何处理这样的情况,创业企业缺乏惯例可循,因此,一方面是创业企业进行产品改进和市场验证的良好学习机会,另一方面也是发挥创业者创造性的具体场景。在每一次联合解决问题之后,创业企业通常能够对产品、市场形成新的认识,并积累问题处理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实现创业企业的成长。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2b:创业企业采用联合解决问题行为越多,创业企业的成长性越高。

1.4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Duncan(1972)将环境不确定性定义为决策需要考虑的环境构成要素的数量和变化,认为在考察外部环境对组织状态的影响时应将重点放在总体或任务环境的不确定性水平上,并将环境不确定性划分为复杂性和动态性两个维度[34]。借鉴Duncan等人的研究,本研究从环境复杂性和环境动态性两个维度来分析环境不确定性对创业网络与创业企业成长之间作用关系的调节效应。环境复杂性是组织活动范围的变化和异质性,反映了外部环境组成要素的差异和竞争激烈程度[35]。根据信息不确定性理论,环境作为信息源泉,如果其中存在的组织形式和类型越多,那么这些组织对单个企业所提供的信息越多,企业将会面临复杂信息的处理过程。随着创业企业的成长,创业企业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产品质量不断升级,竞争程度也会越来越激烈,环境复杂性越来越高。在这种环境中,创业企业快速有效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有利于企业做出精准的判断,从而做出正确决策实现良好成长。对于创业企业而言,创业网络是其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创业网络的规模越大,企业获得信息的数量越多,越有利于创业企业应对复杂环境,进而实现成长。而创业网络多样性程度越高,创业企业所能获得的异质性信息越多,有利于企业全面掌握复杂环境的信息,进而采取相应对策实现成长。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3a:环境复杂性越高,创业企业网络规模与创业企业成长之间的正向关系越显著。H3b:环境复杂性越高,创业企业网络多样性与创业企业成长之间的正向关系越显著。所谓环境动态性,是指环境变化的速度[36]。环境变化可能表现在技术、顾客需求、产品需求或者原料供应的变化上,这些领域中的变化越大,环境动态性越高[37]。处于动态性较高的环境中,创业企业对未来的准确预测变得困难,产品或服务能否被顾客认可和接受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在不可预见的动态环境之中,一些基于错误信息或决策前提做出的决定,可能对创业企业的生存形成威胁。同时,在动态环境中,创业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很容易失去市场,行业整体会面临环境动态性所带来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共同实现产品、技术的改进逐渐成为企业之间的共识。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中,创业企业要实现成长,一则需要建立共同的规划,实现企业与供应商、合作伙伴、竞争对手之间的联盟,从而建立应对环境变化的整体抗风险性;二则需要发挥企业的能动性,当在向着既定目标前进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应共同解决问题,突破行业发展的整体瓶颈,创造更多的战略成长选择。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在环境动态性越高的环境中,创业企业的能动行为越重要[38]。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4a:环境动态性越高,创业企业联合制定规划行为与创业企业成长之间的正向关系越显著。H4b:环境动态性越高,创业企业联合解决问题行为与创业企业成长之间的正向关系越显著。总体而言,本文的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2研究设计

2.1样本与数据收集本研究主要关注中国情境下创业网络与创业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依据Bhide(2000)的研究,他们将创业企业定义为具有潜力获得显著规模和利润的相对年轻的组织[39]。具体在成立年限上,Zott等的研究既包括刚成立1年的企业,也包括成立在20年以上的企业[40]。本文主要研究1999年1月1日以后成立的企业,即截至2013年12月31日成立时间在15年以内的企业。由于本研究所关注的是企业层面的网络及成长,需要被调查者必须全面了解企业的整体情况,因此创业者或创业团队成员是本研究最佳的调查对象。本研究正式调研委托专业的市场调研公司来进行问卷发放和收集。在问卷调研的过程中调研公司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通过调研公司共回收问卷450份,剔除无效问卷222份,最后回收有效问卷22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50.67%。针对收集到的数据,首先对被调查者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表1所示。从被调查者的描述性统计信息来看,被调查的创业者分布比较符合正态分布,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从样本企业的描述性统计信息可以看出,本研究的样本分布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因此数据的研究结果可以接受,且具有较好的普适性。

2.2变量测量(1)创业网络结构:规模与多样性。创业网络规模反应的是创业企业所嵌入网络的网络成员数量,它是网络结构测量的主要变量之一。一般来讲,在个体网络中,网络规模越大,个体所能动员的社会资本和可获得的有价值信息越多。在企业层面而言,以企业为核心的社会网络规模越大,意味着企业所能获得资源和信息的途径越多,越有利于企业把握机会实现创新。具体在测度方面,个体网络规模可以直接通过个体所接触到的联系人数量来衡量[41]。拓展到创业企业层面,则可以通过直接计算新企业与之建立关系的企业或其他组织的数量来衡量创业网络规模[42]。具体而言,请创业者分别回答企业与下列不同网络成员之间的联系情况,主要包括顾客、供应商、经销商、竞争者、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其中,顾客是指组织客户,并可将终端个体消费者视为1类客户。中介机构主要包括广告公司、会计事务所、调研公司等服务型企业。请创业者在框内填写大体数字,没有该项请填0。最后将不同网络成员的数量相加作为该企业的创业网络规模。创业网络多样性是指网络参与者或主体的异质性,具体可以用网络伙伴类型数量来测度,比较正式的网络伙伴类型一般包括技术提供商、零部件供应商、客户、科研机构、行业协会、金融机构、政府机构等[7]。本研究主要测量创业网络中顾客、供应商、经销商、竞争者、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的种类多少,从而比较不同创业网络之间的多样性高低。本文首先将不同网络成员进行重新赋值,原值为0的赋值为0,其他赋值为1,然后将不同的网络成员进行加总,理论上得到从0~9的数字,用来代表网络多样化程度,数字越高说明网络多样化程度越高。(2)创业网络行为:联合制定规划与联合解决问题。对于创业网络成员行为的研究,早期学者们强调的是信任与承诺,交易专项资产等[29]。然而网络成员并不是仅仅依靠信任和投资来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更确切地说,网络成员依靠彼此之间的合作,而合作表现在双方采取联合行动的程度上。Claro等(2003)认为,两种联合行动是网络行为的中心——联合制定规划和联合解决问题[30]。因此,运用联合制定规划、联合解决问题以及合作性沟通识别出创业网络关系治理行为具有理论效度。具体在测量题项方面,本文主要采用了相对成熟的国外量表,如联合制定规划和联合解决问题主要采用Claro等(2003)的李克特5点测量量表[30]。本文采用了“翻译—反翻译”、与专家访谈、创业者访谈等方式对量表进行了设计。(3)环境不确定性。本文借鉴Ducan(1972)的研究将环境不确定性划分为环境动态性和环境复杂性两个维度[34]。环境动态性的量表来自Jansen等(2006)的研究[36]。在问卷中主要包括4个题项,分别是: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变化程度很剧烈;顾客经常对企业的产品(服务)提出新的需求;外部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企业所处市场上的产品(服务)数量和种类不断在变化。在测量的过程中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环境复杂性的量表来自Jansen等(2006)、Ducan(1972)等的研究[34,36]。在问卷中主要包括3个题项,分别是:公司所在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相对而言,公司面临的竞争者都非常强大;公司处在一个高度竞争的市场中。(4)创业企业成长绩效。先前学者从销售增长率、雇员增长率、利润增长率、预期企业规模等多种指标来衡量创业企业的成长绩效,本文借鉴Baum等(2012)的研究,以创业企业的规模、员工人数和销售额来衡量企业成长绩效[43]。其中,本文将企业的资产规模和销售额均划分为100万元及以下、101万元~500万元、501万元~2000万元、2001万元~5000万元、5001万元~2亿元、2亿元以上,并均赋值依次为1~6;将员工人数划分为50人及以下、51~100人、100人以上,赋值分别为1,3,5。(5)控制变量。通过对有关创业企业成长文献的梳理,本研究选择创业者的基本特征(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和创业企业的基本情况(成立时间、行业、风险投资等)作为控制变量,其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由于本研究所使用均是较为成熟的量表,因此,本文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来检验该量表的建构效度和信度。运用AMOS6.0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运行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各条目与构念之间的因子载荷均值在0.01的水平上显著,最小值为0.559,大于0.35的最低载荷标准。另外,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χ2/df=1.231,小于2.0的标准;RMSEA=0.009,小于0.05的标准;NFI=0.917,CFI=0.989,GFI=0.981,AGFI=0.967,均大于0.90的检验标准。由此可知该测量模型的拟合度较好,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建构效度。对于各量表分别进行信度检验,得到的α最小值为0.702,均大于0.70的整体信度检验标准,且条目总和项相关系数最小为0.466,大于0.40的最低标准,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

3实证研究

3.1描述性统计分析在通过样本有效性分析、信度和效度分析之后,通过对主要变量之间的回归分析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首先,依据因子结构计算各因子条目的平均分作为后续分析的基础。其次,对所有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而初步判断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后,采用层级回归分析的方法逐步加入控制变量、自变量、中介变量,形成多个回归模型,通过回归分析结果中的标准化系数和系数显著性水平判断、比较不同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作用。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如表3所示。从自变量与控制变量之间的关系来看,并没有其他太多的显著相关性,说明各自变量之间的自相关性并不严重。同时,本文在进行回归分析时,采用层级回归的方法,有效地将相关性较强的变量放入不同模型进行检验,因此模型中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并不严重。

3.2假设检验本研究共构建了4个模型:模型1主要检验了控制变量对创业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模型2主要检验了创业网络结构与行为对创业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模型3主要检验了创业网络结构、行为以及环境不确定性对创业企业成长影响的主效应;模型4主要检验了环境复杂性、环境动态性对创业网络与创业企业成长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各变量与创业企业成长之间的层级回归分析如表4所示。(1)创业网络结构与创业企业成长。通过模型3可以发现,网络规模与创业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不显著(β=0.065,p>0.10),假设H1a被拒绝。而网络多样性与创业企业成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β=0.240,p<0.01),假设H1b得到验证。这与先前的研究不一致,可能的原因是由于在中国网络规模的大小并不能反映网络成员的社会地位,社会阶层的固化阻碍了信息和要素在网络成员间的传递。即使处于同一阶层的网络成员数量众多,企业也难以获得跨阶层的关键信息和资源。因此,在中国对于创业企业而言,创业网络结构的多样性比规模更有利于企业的成长。(2)创业网络行为与创业企业成长。通过模型3还可以发现,联合制定规划与创业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不显著(β=-0.033,p>0.10),假设H2a被拒绝,而联合解决问题与创业企业成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β=0.160,p<0.05),即假设H2b得到验证。这说明在中国市场转型的环境中,人们更倾向于在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成长,而非通过网络成员间的规划来实现发展。这其中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在于中国社会法制环境尚不健全,守法、用法维护权益的成本较高,人与人之间倾向于能够建立“信任”的交往方式,而相对缺乏契约机制。因此,以“信任”为基础的联合解决问题行为比以“契约”为基础的联合制定规划行为更能够促进创业企业的成长。(3)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模型4在模型3的基础上加入了环境复杂性、环境动态性与创业网络结构变量、行为变量中心化之后的交互项。通过模型4可以发现,环境复杂性与网络多样性之间的交互项系数为正且显著(β=0.245,p<0.01),即环境复杂性有助于增强网络多样性与创业企业成长之间的正向关系,假设H3b通过检验。环境动态性与联合制定规划之间的交互项系数为正且显著(β=0.164,p<0.10),即环境动态性会增强联合制定规划与创业企业成长之间的正向关系,假设H4a通过检验。这说明随着行业竞争性程度的增加,通过构建网络多样性来实现成长越来越重要,而随着行业动态性的增加,联合制定规划的网络行为对创业企业成长的影响开始显现。而环境复杂性与网络规模交互项系数(β=-0.049,p>0.10)、环境动态性与联合解决问题的交互项系数(β=-0.098,p>0.10)均不显著,假设H3a与假设H4b被拒绝。这说明网络规模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对于创业企业成长的贡献都不显著,而联合解决问题对创业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是稳定的且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4研究结论与启示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