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服务管理论文实用13篇

餐饮服务管理论文
餐饮服务管理论文篇1

一、餐饮业服务员的特征

1.年龄偏小,一般来自于农村。由于餐饮业招聘时一般要求年龄不超过25岁,所以服务员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目前,餐饮业服务员一般属于90年左右出生的,城市里90年左右出生的收人压力较小,大部分都不愿意从事服务员的工作,从事服务员工作的一般是来自于老少边穷地区的,这些地区的年青人没有上大学之后,进人城市打工的首选就是服务员行业。

2.学历低,整体素质不高。根据社会相关人力资源调查资料显示,餐饮业服务员初中及以下学历约占总人数的24%;高中学历的约占总人数的71%;大专学历(包括进修取得的学历)的占总人数的4.66%;本科学历的仅占约总人数的0.34%。这是因为,一方面是受我国文化观念的影响,很多有本科学历的人耻于从事服务员,一般在餐饮企业工作都选择做管理层;另一方面从事服务员需要的是体力劳动,大部分的从业人员还没有意识到低学历所带来的困难。

3.男女比例相差很大,根据统计,目前餐饮从业人员中,服务员男女比例为1:3.7。造成男女比例相差大的原因主要是企业在招聘服务员要求为女性,一是认为女性比较细心和周到,较适合做服务工作,二是长久以来,顾客比较习惯女员为之服务。

二、餐饮业服务员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服务员流动性强,离职率高。据报道,餐饮业服务员流动率高达80%,这是因为餐饮业一般不与服务员签订正式劳动合同,企业与服务员之间没有稳定的雇用关系。因此,在工作期间,餐饮业可以根据服务员的工作表现,企业的经营好坏随意的解雇服务员;服务员也可能因为有其它更好高薪或者环境更好的就业机会而随时离开企业。导致餐饮业服务流失的原因有多方面的,经过统计,依次得出流失的原因为:服务员想另寻发展、认为薪酬偏低、自身违规违纪、劳动强度过大以及其他原因。

2.服务员工作强度大且工作时间长。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服务员每天从早上9点工作到晚上9点,中午一般会休息2个小时,工作时间长达10小时之多,其中站立时间达长6小时。在顾客进餐时,服务员是一刻不停地忙碌着,在周末和节假日,或是有承接宴席时,服务员一般几乎要有分身术才能忙碌得过来,可见服务员的工作强度之大。

3.薪酬管理不科学,缺乏公平性。在对餐饮业服务员的离职调查中发现,决定服务员离职的所有要素中,最重要的影响要素就是薪酬水平。餐饮企业管理者认为,市场上的人才很多,对薪酬管理不是很积极对待,一般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更多地依赖经验化管理。薪酬是指企业支持给服务员物质和非物质的总和,包括基本工资和奖金、福利三个层次,但是餐饮企业服务员一般只有基本工资,即使有奖金也少之又少,更谈不上福利,几乎所有的餐饮企业都没有给服务员办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薪酬计量没有和绩效挂勾,做得好和做得坏没有区别,缺乏公平性,并且往往是根据规章制度罚得多,奖得少,严重挫败服务的工作积极性。

4.职业发展潜力小。服务从事的都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工作,企业一般没有进行职业培训,服务员的职业生涯相对于其它职业来说比较短,服务员如果没有提升到管理层,由于年龄的关系,一般怀孕以后就不会从事服务员工作。服务员工作时间不长,企业也考虑到成本的原因,也没有必要为服务员进行职业发展规划。

三、对餐饮业产生的影响

1.服务员高离职率影响餐饮业收益。餐饮业服务员大量离职,导致餐饮业出现用工荒,客户进店消费却没有服务人员,这样会流失了大量的客源。特别是在节假日和春节前后,都是餐饮业生意红火的季节,据统计,在武汉这样的城市,90%有一定规模经营的餐饮企业客户全部爆满,像湖锦和太子这样酒店翻台率达到100%。如果在这样的季节缺少服务员,那将会给餐饮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2.服务员流动率过高,无法保证服务质量,并且还会增加企业重置成本。适度的人才流动能优经企业内部结构,使企业充满生机活力,但流动率过高,餐饮业服务质量稳定性将无法保证。企业也将陷人不断招聘和培训管理的漩涡之中,大大地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目前餐饮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不断应付有两大问题:一是服务员的流失,总是在做招聘和培训这样的工作,这样的工作占了他们工作时问的90%以上;二是由于服务质量不稳定所带来的客户投诉。

3.服务员流失将制约餐饮业的发展。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对餐饮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餐饮业的竞争越来越大,餐饮企业需要从基层的服务员中培养人才,因为他们更懂得消费者,懂得如何管理经营,如何引领消费者潮流。由于观念上的误差,餐饮业很难吸引优秀的人才进人企业担任管理者,所以很多企业选择从服务员中培养管理人才,服务员大量流失,企业想培养人才也无从下手。现代企业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餐饮业也不外。留不住优秀的服务员,是目前餐饮企业面临的共同难题。

四、应对餐饮业服务员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餐饮业是服务行业,所提供的是对人的服务。现如今餐饮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有效地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是餐饮企业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餐饮行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提高服务员对企业的忠诚度,增加服务的满意度,为餐饮企业留住人才,增强企业的外部竞争力,吸引人才进人餐饮行业是目前餐饮企业鱼待解决的问题。

1.树立科学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餐饮企业要走出传统的人事管理的误区,必须从观念上有所突破,树立人力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人力资本是企业第一资本的观念。管理者应由传统的领导型转为管理服务型;服务员应由实用型转为发展型;服务员的培训应由应急型转为终身有用型;待遇应由工资制度转为薪酬制度。只有观念上改变了,才能开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工作。

2.服务员的引进。一方面,大部分餐饮企业目前对服务员的年龄依然有所限制;另一方面由于服务工作不稳定,工作强度大,薪酬不科学,职业发展前景小的各种因家,餐饮企业服务员缺少已经非常明显。所以餐饮企业管理者可以放宽用人的标准,不能局限只用年经服务员,可以适当考虑将年龄放宽,引进一些下岗企业的员工来餐饮行业从事服务员的工作。另外,企业还可以和几个中专院校、培训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引进这样的服务员,不仅可以为社会解决就业问题,增加餐饮企业的知名度,还可为企业引进年轻有活力、素质相对较高的服务员,填补高学历毕业生不愿从事服务员工作的空白。

餐饮服务管理论文篇2

(二)餐饮服务员服务过程中的卫生问题

有的服务员不清洗双手就直接摆台。在摆放餐具、酒具时,用手直接抓拿,甚至将手指伸入杯碗内夹拿,让手印留在了器具内侧,从而影响了餐饮器具的美观和卫生。在一些小型餐饮店里,常见到服务员上菜时不用托盘而直接用手端送菜盘和汤碗,甚至出现手指接触碗口内侧,进而接触菜肴及汤汁的现象。有的服务员在上菜时不注意卫生,对着菜肴大声说话,甚至对着菜肴咳嗽和打喷嚏,这样很可能造成口腔、呼吸道飞沫对菜肴的污染。有的服务员在服务过程中不重视筷勺的使用卫生,没有适当增设公勺和公筷,由此带来一人单筷所引发的餐饮卫生问题,可能导致疾病的传播。

(三)餐饮企业对服务员的卫生管理问题

尽管国家法律规定,餐饮服务员必须持健康证上岗,但有些餐饮企业尤其是小型餐饮企业还存在某些不规范之处,聘用没有健康证的人做服务员,主要是来自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外来务工人员。有些餐饮企业为了省事,没有定期对服务员进行有关食品卫生法的宣传教育和卫生知识培训以及法制、职业道德教育等,以致有的服务员根本没有意识到讲卫生的重要性,在进行服务时,也无视各项操作卫生制度,使食品安全卫生缺乏必要的保障。

二、餐饮服务员卫生问题的控制措施

(一)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1.服务员的身体和仪态卫生。服务员应当做到“五勤”,即勤洗澡、勤理发,勤刮胡须、勤刷牙、勤剪指甲。要求有条件的服务员每天洗澡,冬天也要每隔一两天就洗澡,应该在工作前洗,以保证服务时身体无异味。头发应经常清洗和梳理,保证头上无异味,无头屑。要求男服务员一般两周左右理一次发,不留怪发型,长发不过耳,不留大鬓角,上班前梳理整齐。女服务员不留披肩长发,亦不能留怪发型,宜留短发,或在工作时将头发盘起,必要时可戴上发网。男服务员每天刮一次胡须,保持面部干净整洁。服务员要养成早晨、晚上刷牙的习惯,餐后要漱口。美丽洁白的牙齿,会给客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勤剪指甲是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起码要求,服务员每星期要剪一至两次指甲,女服务员不允许涂抹指甲油。勤洗手,保持手部的清洁,这样可以减少疾病的传播。此外,餐饮服务员在岗位上应精神饱满,态度热情。要做到“七不”和“两个注意”。“七不”即在客人面前不掏耳,不剔牙,不抓头皮,不打哈欠,不抠鼻子,不吃食品,不嚼口香糖。“两个注意”即服务前注意不食韭菜、大蒜和大葱等有强烈气味的食品;在宾客面前咳嗽、打喷嚏须转身,并掩住口鼻。上班期间不得佩戴任何有可能影响食品卫生和服务操作的饰物。

2.服务员的着装卫生。餐饮服务员必须按照规定着装,对工作服要经常清洗和熨烫,保持工作服的整洁卫生。男服务员西服裤的长度要适中,上衣平整清洁,纽扣齐全,衬衣要勤洗勤换,保证领子袖口无污渍。领带扎结规范,长度适当,左胸前宜佩戴胸卡,脚穿指定的皮鞋,鞋面清洁光亮。女服务员着装应大方得体,工作服的上衣应大小合身,裙子应长短适宜,清洁平整,宜配穿长筒全肉色丝袜,整体上给人一种和谐的美感。每位餐饮服务员至少要有两套工作服。

(二)规范服务卫生

服务员养成良好的卫生操作习惯,既体现了对客人的礼貌,也是服务素质高的表现。

1.规范摆台卫生。台面是宴席的构成要素,摆台卫生是宴席卫生的重要内容,而餐饮具的卫生是摆台卫生的基础。正式摆台前,首先必须对所用的餐饮具进行必要的卫生检查。餐用具有破损的,如餐盘有裂缝、破边的,玻璃杯有破口等,要立即挑拣出来,不可继续使用,以保证安全。服务员摆台前必须清洗双手,保证双手的清洁卫生。餐具、酒具应用托盘托拿,在不分菜的餐桌上必须摆设公用筷和公用勺,以保证进食的卫生。

2.规范餐前服务卫生。进餐前,当客人到齐后,服务员应给每位客人送上一条餐巾,以给客人保持手、脸的卫生,这是餐前服务卫生必不可少的内容。所送餐巾要用盘具盛装,递送时用餐钳夹取。

3.规范上菜服务卫生。服务员往往是上菜之前,最后一个对做好的菜进行质量控制和检查的人。“顾客首先是用眼来品尝”。餐厅内销售的各种食品,服务员要从感观上检查其质量,如发现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则应立即调换。应使用清洁干净的托盘为客人服务。如有菜汤、菜汁洒在托盘内,要及时清洗。托盘是服务员的工具,要养成随时清洁托盘的好习惯。服务操作时动作要轻,要将声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动作要轻,不但表现在上菜等服务上,而且走路、讲话都要体现出这个要求。

4.规范餐间服务卫生。餐间服务卫生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勤换食碟,当食碟尚未完全装满时,就应及时更换。应重视筷勺的使用卫生。运送杯具要使用托盘。拿杯时要拿杯的下半部,高脚杯要拿杯柱,不得拿杯口的部位。任何时候都不要将几个杯子套摞在一起拿,或者抓住几个杯子内壁一起拿。拿小件餐具如筷子、勺、刀叉时,筷子要带筷子套放在杯盘里送给客人,小勺要拿勺把,刀叉要拿柄部。筷和勺必须符合卫生要求,每次使用后必须清洗、消毒和保洁,以防止疾病的传播。

5.规范餐后服务卫生。餐后应向客人再送一次餐巾,供客人清除面部和手上的油污。餐巾每次使用后应再次清洗、消毒和保洁,以防疾病传播。对有传染病的客人使用过的餐具、用具,不要与其他客人的餐具混在一起,要单独存放、清洗,及时单独做好消毒工作。当客人餐毕离席后,服务员应及时收拾餐桌,搞好桌面、地面卫生。

(三)个人卫生制度化

餐饮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一套卫生管理制度的保障。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需要经过长期的卫生教育培训、必要制度措施以及高度的自觉性保障才能完成。

1.健康检查,持证上岗。《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二十六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新参加工作和临时参加工作的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不得参加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餐饮服务员通过体格检查,可以及早发现疾病,便于及时治疗和早日恢复健康,一方面可以使本人免受疾病折磨,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把疾病传染给广大的消费者和自己的亲属。经定期检查合格后,取得经当地卫生检疫机构颁发的健康证,方能上岗,并随身携带,以便监督机构的检查。

2.宣传教育和卫生培训。餐饮服务员应定期接受有关食品卫生法的宣传教育,充分认识个人卫生与饮食品质的密切关系,自觉按照卫生条例、制度办事;每年都应接受卫生知识培训和法制、职业道德教育;新近服务员和临时服务员应做到培训后上岗,只有通过卫生培训,懂得讲卫生的重要性,才能自觉遵守各项操作卫生制度,也才能防止食品污染,保障食品安全卫生。

3.建立必要的卫生奖惩制度。应针对本餐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卫生奖惩条例,把卫生管理工作列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考核、奖惩紧密挂钩起来。要在支持工商、卫生等部门对企业进行检查和监督的同时,认真抓好服务员卫生工作的检查考核,做到经常化、制度化。班组长每班检查,部门经理每日检查,总经理经常抽查。对于认真执行饮食卫生各项规章制度的服务人员进行表扬和必要的奖励。检查中,凡是发现违反食品卫生法规,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罚款。对于情节严重以及屡教不改或者造成食物中毒等重大事件的有关人员,可以根据国家食品卫生法令、法规精神和本企业内部员工奖惩条例的规定,分别给予行政处罚或经济处罚,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4.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道德是餐饮服务员做好个人卫生的保证。餐饮服务员要增强职业道德观念,提高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的意识。

三、结语

餐饮业生产的最终产品是食品。食品除了具有良好的感官性状,以及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外,还必须是无毒无害,即符合食品卫生质量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食品卫生质量是食品的第一要素。餐饮业卫生管理是一个综合的、全面的系统管理。为了提高餐饮业的卫生质量及服务质量,服务员的卫生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我国目前餐饮业卫生现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之一是服务员的卫生问题。如果服务员出现卫生问题,就会影响最终的产品——食品的卫生质量。当前,我国的餐饮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必须加强对餐饮服务员的食品营养卫生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严格规范管理。只有这样,才能让消费者享用到营养且卫生的食品。

【参考文献】

餐饮服务管理论文篇3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教发[2014]6号)第四条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中的第七点明确提出要完善职业人才衔接培养体系,加强中高职衔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作为中高职衔接模式中已被普遍认知、开展时间久、地区广、规模大、生源质量好的对口单招已经渐趋成熟,也是中高职学校极力推崇的一种衔接模式。

现代职教体系背景下中高职衔接的核心部分就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衔接,而餐饮服务与管理是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核心课,该课程是以管理理论为指导,以餐饮实际业务活动为基础,探寻餐饮服务与运营管理的客观规律,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一门课。

一、目前中高职学校《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及衔接上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上

在高职院校制订的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餐饮服务和餐饮管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锻炼学生的餐饮服务实践技能,包括餐饮服务的基本技能,如托盘、餐巾折花、斟酒、摆台、中餐西餐服务等,第二部分主要培养学生餐饮经营和管理的能力,包括餐饮服务的质量管理、宴会运营管理、营销管理、库存管理、采购管理等。

而根据江苏省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旅游管理类专业综合理论考试大纲要求,餐饮服务与管理是必考内容,占所有理论考核内容总比达20%,对餐饮服务与管理这门课的考核主要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要求考生了解餐饮服务与管理基本理论,理解餐饮服务与管理基本知识和原理,掌握餐饮服务与管理的基本方法。第二部分主要是依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餐饮服务)职业鉴定标准来考核学生的职业技能。

可以看出,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餐饮服务与管理这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着诸多的相似甚至重复之处,没有体现中高职课程内容的衔接,这也导致了考上高职的学生在重新学习这门课时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教学方法上

由于对口单招模式仍然是一种应试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如果想顺利进入高职院校深造,必须要通过《餐饮服务与管理》等6门课程和专业技能的考核,能否取得理想成绩成功升学为师生共同的目标,所以在教学方法上老师还是强调死记硬背,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加上中职学生都是初中升学后就读的,年龄小,基础理论学习不够,没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对餐饮行业缺乏认识和理解,所以即使是能取得较好分数录取高职,也都需要集中强化训练和记忆。

而高职与普通本科院校一样,教学方法仍然是以讲授为主,最多穿插一些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常用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也比较陈旧,无论是理论模块还是职业技能模块与中职校并无太大差别。

(三)使用教材上

中职餐饮服务与管理教材都是采用对口单招考试指定教材,教材体系和内容更新慢,多年固定不变,不能与时俱进体现餐饮行业的变化,包括理论和实践,学生和教师没有其他选择,唯有在这本教材上才能找到标准答案。

与中职相比,高职的教材则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师可以选择自己适用的教材,但从教材的内容上来看,高职与中职在教材体系、章节内容、任务模块等方面相差无几,即使有些教材标明是高职高专或中等职业学校用教材,内容上也有很多雷同,没有体现中高职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所要求的不同深度、不同层次、不同目标。

(四)考核评价上

对口单招模式下的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和实践动手操作的娴熟程度。理论知识方面,为了备考,老师会根据餐饮服务与管理这门课的考试大纲,明确这门课要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牢牢背牢这些内容,考试分数高低便是对这门课学习成绩的唯一评价。而实践技能(中餐宴会摆台)的评价主要是考核学生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内高质量完成。

高职由于没有升学压力,所以老师对这门课的考核相对中职内容上面更广,题型更加丰富,理论和实践考核形式多样,分值比例也都由任课老师决定。所以在考核评价上,中高职还是各自为政,没有根据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确定考核评价方式。

(五)实践教学上

实践教学环节,中高职教学内容基本一样,都是中餐宴会摆台,主要包括铺台布、摆餐具、酒具、餐巾折花、斟酒等内容。因为中餐宴会摆台在对口单招中总分达200分,所以一般会在考试之前集中强化训练。而高职一般会开设餐饮实训课程专门锻炼学生动手服务能力,或者将实践操作部分融于理论教学穿插其中。应该说实践教学部分也没有能体现中高职差异,而是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炒冷饭”,重新再学一遍。

餐饮服务管理论文篇4

《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是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该课程以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对餐饮服务基本技能,餐饮服务程序,餐饮原料采购,餐饮产品生产、销售、服务管理等内容进行阐述,使学生掌握餐饮服务与管理工作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目的在于提高学生餐饮服务技能与团队协作、创新、应变等职业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使学生适应餐饮服务与管理各个岗位的要求,为毕业后从事餐饮行业工作奠定基础。

一、《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教学比例大,理论与实践缺乏良好的衔接。《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许多理论知识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来加深理解,通过操作掌握基本技能。但是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教学为主,尤其是餐饮管理部分,教师注重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缺乏实际操作和训练,学生只是识记课堂上教师讲的内容,参加期末考试,考试结束后将知识抛诸脑后,很多学生毕业后进入餐饮企业不能直接上岗,甚至需要重新学习相关知识。

2.教学方法传统、单一。《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有两部分内容,餐饮服务部分内容还可以采用演示法、实践操作、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法,但是餐饮管理部分内容仍习惯性地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满堂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结果是学生对菜单制作、餐饮原料采购、餐饮销售等环节只是概念化的理解,而欠缺真正的融会贯通和对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

3.实训、实习场所较少,缺少实践训练平台。校内实训室、实体酒店、餐厅、校外实践基地等是《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的场所,也是学生通过实践验证和理解理论知识的最佳平台。但是由于设施设备、成本耗费等问题,该课程校内实训室、实体酒店、餐厅的建设与管理成为一大难题,实体酒店和餐厅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却没有办法真正地经营管理以致盈利,所以只能训练摆台、托盘、餐巾等基本技能,餐饮管理知识仍然是“纸上谈兵”,得不到实际训练。校外实践基地需要企业、学生、学校三方面的沟通与配合,大多数餐饮企业只是把实习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不给予轮岗和充分学习的机会,更不会为实习学生提供管理岗位使其能进行实际操作,所以该课程要建立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

4.缺乏“双师型”教学人才。《餐饮服务与管理》是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作为讲授这门课程的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还需要具有全面的综合知识结构和开阔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实际操作的能力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但是该门课程的教师大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和行业工作经历,所以在教学时仅限于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讲授。

二、《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增加实践教学比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加实践教学比例,在该课程餐饮服务知识部分的学习过程中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手段,理论和实训教学融为一体,教师的讲和学生的练融为一体。例如中餐宴会摆台基本技能的教学,按整个操作过程进行分解教学,由教师示范、讲授为辅,学生练习强化为主,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整个中餐宴会标准台面的规范操作,既要求操作美观又要求操作速度。在该课程的管理知识部分,教师要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在系统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可适当安排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对餐饮企业及其相关行业进行实地调查,了解把握企业自身运行的规律和特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譬如去调查学校所在城市的大型农贸市场,了解食品原材料的市场价格,掌握餐饮企业食品原材料的采购原则和采购程序等。通过一系列的实地调查,学生们既能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切实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又能了解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紧跟企业发展的步伐,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很快适应餐饮企业的需要打下基础。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教学方法,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提升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等,如项目教学法是教师设计出具体的项目或任务,由学生在一定时间段完成其项目或任务的教学方法,授课教师可在讲课后布置某个项目课题,如某某生日宴会的策划、固定菜单制作过程中菜肴的选择、餐饮产品的销售策略等,提出课题任务和目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提高其创新、组织策划、协作、沟通等综合能力。教学手段也要不断创新,在《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借助典型图片、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同时可以购买相关教学软件,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模拟操控,以更好地掌握餐饮管理的各个环节。

3.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为实践教学搭建平台。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包括模拟餐厅和实体酒店,模拟餐厅主要用于餐饮服务技能的实践训练,包括摆台、餐巾花折叠、托盘操作等,将行业工作标准引入到训练过程中,使学生毕业后一进入餐厅就能上岗。建立实体酒店,该门课程讲授之前安排学生进入实体酒店观摩。高薪聘请往届本专业的毕业生进行经营管理,在盈利的基础上,为应届学生实训创造条件,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及结束后可以安排学生进行餐饮管理环节的实际训练。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选择设施设备、管理机制良好的餐饮企业,构建与企业的沟通机制,实现实习岗位轮换制。加大对实习工作管理的力度,由任课教师直接带队,指导、解决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餐饮服务与管理》是专业性、应用性以及行业指向性非常强的课程,所以在招聘专业任课教师时要有意识地吸引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践经验的资深人士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采取措施对专业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进行培养,通过进高校脱产学习、到企业挂职锻炼、顶岗教师跟班实习等方式,使任课教师迅速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另外,要求教师从事餐饮服务与管理实践活动,可根据课程安排情况确定时间,最好在半年至一年之间,这样既能丰富教师的实践知识,又能使教师了解到行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提高其教学能力。

5.举办专业技能大赛,改革教学考核评价方式。定期举办专业技能比赛,包括中餐摆台技能比赛、餐巾折花技能比赛、菜单设计比赛等,邀请行业专家或者企业管理人员做评委,使学生不断提升服务技巧和能力。

改革《餐饮服务与管理》课堂教学考核评价方式,不但要考核餐饮服务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要评价学习的态度、学习的能力等,所以考试内容可以是基础知识的理论考试,也可以是基本技能的实践考试。考试可以采用笔试、口试、实践操作等方式。

参考文献:

[1]李勇平.餐饮服务与管理[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6

[2]杨婷婷.《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现代教育管理2013.1

餐饮服务管理论文篇5

1现阶段我国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1高校后勤餐饮服务管理不到位

目前,我国高校餐饮后勤服务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管理观念保持、管理方式落后、缺乏服务意识、饭餐质量不合理、餐饮服务机制不完善等。许多高校后勤餐饮制作方式还停留在过去的手工制作水平,不使用便捷设备,技术含量低下,大多都是依赖厨师过去的经验,直接导致高校后勤餐饮服务运营流程不合理、工作质量和生产力水平低下、缺乏规范性、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由于高校后勤餐饮的公益性和投资成本的逐利性二者存在矛盾,加上高校后勤餐饮服务管理不到位,使得许多高校投资方为了扩大收益,不择手段的追求经济效益,使用不合理的食品滥竽充数,这给高校后勤餐饮食品质量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与此同时,高校后勤餐饮服务忽视食品的卫生营养、食物类型单一、卫生清洁差、设备老化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我国高校后勤餐饮食品质量差,不利于高校后勤餐饮工作的发展。

12高校后勤餐饮工作人员服务意识薄弱,效率低下

由于高校后勤餐饮工作盈利小,许多学校都对高校食堂进行了外包,导致高校后勤餐饮聘用的餐饮人员缺乏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服务意识薄弱、缺乏正确的卫生常识,有些餐饮服务人员文化水平低下、很少有机会进行精益化管理培训,甚至存在态度恶劣等现象,引起广大师生的不满。这些因素直接制约了我国后勤餐饮服务的竞争力,给我国高校后勤服务带来了不良影响。

2精益化管理应用到高校后勤服务工作中的现实意义

现阶段,“精益化管理”又被称为“精细化管理”或者“改变世界的机器”,它最初来源于日本汽车生产的管理模式,后来在人们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更新演变成为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所谓精益化管理模式是指一种科学的集约化、规范化、规模化的生产模式。“精”顾名思义就是精益求精,只投入生产所必要的生产要素,没有多余的浪费,保证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生产出符合市场标准的合格产品;“益”是指利益,即所有的社会企业活动,都要有一定的收益。有相关资料对“精益化管理”做了详细明确的阐述:“精益化管理,是现代企业为适应集约化和规模化的生产方式,建立目标细分、标准细分、任务细分、流程细分,实施精确计划、精确决策、精确控制、精确考核的一种科学管理模式,是管理者用来调整产品、服务和运营过程的技术方法。其核心思想是精、准、细、严;本质是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突破口是提升员工的执行力;管理目标是降低物料成本和人力成本,提高效率以及产品和服务质量,打造品牌竞争力。”可见,将精益化管理模式与我国高校后勤餐饮服务相结合,不仅能使高校食堂运行经营成本降到最低、消除无效的浪费和劳动,还可以建立健全高校餐饮管理体制,提高高校餐饮的食品安全质量,增强高校后勤餐饮的核心竞争力,促进高校后勤餐饮管理工作的创新和发展,推动我国高校餐饮事业的发展。

3运用精益化管理提高高校后勤餐饮服务工作的有效措施

31建立健全高校后勤餐饮服务制度,增强食品安全性

针对我国高校后勤餐饮服务管理工作不到位的现状,各大高校应该转变过去落后的管理理念,将精益化管理与后勤餐饮服务相结合,逐步完善管理制度,首先,高校餐饮行业可以借鉴我国上海世博会“中心厨房”的经验,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学生的需求,开办多种多样的小吃窗口,如:西部、南方风味、西餐、小炒、西点、快餐、大众菜肴等,与此同时还要严格按照标准化、精细化的要求进行食品制作,确保食品在质量上和口味上都能使师生满意。其次,学校还要与时俱进,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结合精益化管理手段,建立严格的质量检测管理政策,对高校食堂饭菜进行严格的监察,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并解决师生的反馈意见和要求。最后,国家还要建立相关这能部门对高校食堂进行有效的安全卫生监督,相关部门可以不定期的去高校食堂进行抽样检测、明察暗访,做到有效的监管,从根本上消除高校餐饮行业的食品安全隐患,维护广大师生的自身利益。

32提高高校后勤餐饮服务人员素质,培养新型服务人才

高校后勤餐饮服务人员是整个学校餐饮服务工作的保障,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高校餐饮事业发展的快慢。可见,高校餐饮服务人员在高校餐饮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首先,学校应该更新转变服务人员的思想理念和工作态度,提高餐饮服务人员对自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同时还要对餐饮服务人员进行多方面的培训,加强对其工作技能的训练,让餐饮工作人员正确理解食品安全质量标准,注意食品安全卫生,加强餐饮服务工作人员的精细化管理理念,进一步提高餐饮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和协作能力,为高校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新型餐饮服务人员。其次,各大高校还要对餐饮服务人员进行合理的弹性安排,在高峰时段和非高峰时段进行合理的人员安排、进行人员流动,从而减少师生在高峰期就餐排队等待的时间,确保广大师生能以最快的速度接受服务,避免出现“忙闲不均”的情况。最后,学校同时还可以及时对餐饮服务工作人员的数量进行必要的增减、调整,避免人员闲置而带来的不必要的浪费,提高餐饮服务质量和广大师生的满意程度,将精细化管理与后勤餐饮服务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我国餐饮事业的快速发展。

4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后勤餐饮服务仍面临诸多问题,例如:物价上涨、在校师生消费水平的提高、需求量的增多、餐饮行业竞争激烈等。这就需要高校餐饮服务工作人员要全面理解精益化管理的具体内涵、掌握精益化管理的基本方式并将其应用到高校后勤餐饮服务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配置资源、不断完善精益化管理的生产、技术和信息要素,从根本上提高高校餐饮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推动我国高校后勤餐饮服务事业的向前发展。

餐饮服务管理论文篇6

"Hotel Catering Services and Management" Curriculum Reform Research

Abstract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direction of the hotel professional training, work process-oriented research path, as the carrier curriculum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s the goal, reform the curriculum content, structure and teaching methods for the hotel and catering services and management research, designed to make thiscourses in practice to be a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Key words hotel; catering services and management; curriculun reform

1 课程改革的背景

(1)国内酒店业发展背景。全国住宿餐饮企业近330万家,年营业收入超过2万亿,占当年GDP的5%左右。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餐饮收入20543亿元,同比增长16.9%,从业人员2200多万人。中国酒店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表现最强劲”的市场。

(2)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背景。“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正在成为许多职业院校教育改革发展方向的共识,这为本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2 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

2.1 课程设计理念

以“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内容就是今后工作的内容”的原则指导课程教学设计,按照酒店餐饮部的业务运行的前后流程安排教学内容,以“酒店餐饮工作对象、工作手段、工作载体”作为引导,学生能在餐饮业务运行的真实环境条件下完成教学过程,达到以下各项要求:

(1)职业道德要求。能正确处理好从业、敬业、爱业、乐业间的关系。

(2)专业知识要求。掌握餐饮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餐饮经营策划知识、餐厅设计与布局、菜单分析与设计、餐饮服务知识、菜点酒水及酒吧经营的相关知识等。

(3)能力与技能要求。培养具有较强的操作规范能力,通过餐厅服务国家技能职业鉴定;掌握酒店服务的基本技能,提供个性化服务;掌握餐厅布局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菜单设计的能力和餐厅营销策划的能力。

2.2 课程设计与改革思路

(1)科学性。课程内容源自国内外餐饮业的实践第一线,并经酒店专家、职业教育行家总结、概括、提炼后的切实可行的科学结晶。

(2)职业性。课程内容源自实践又紧密结合职业实际,紧紧围绕行业业务内容展开的实际情况,服从服务于行业的职业要求。

(3)实用(可操作)性。课程内容应是餐饮行业所需要的、实用的,学生毕业去酒店餐饮岗位工作时能够很方便地上手操作。

(4)开放性。课程教学资源全部上网,包括具体的教学大纲、课件、案例、习题(理论与实操)等。

3 课程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改革

(1)教学内容的组织以酒店餐饮部营运的工作过程先后顺序为逻辑主线;(2)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工作任务为引导,教、学、做融为一体;(3)教学内容的展开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如表1)。

4 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4.1 课堂情景模拟教学法

课程组老师为学生创建真实餐厅环境,学生分小组模拟餐饮服务,一方面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工作的流程,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图1)。

4.2 餐饮服务与管理竞赛法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安排一些重点项目的竞赛,如“中餐宴会摆台大赛”、“西餐宴会摆台大赛”、“菜单设计大赛”和“美食节方案策划大赛”,大赛制定评比规则和评分标准并邀请课程组教师作为评委,极大地调动学习小组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4.3 案例研论法

提供大量的来自真实餐饮企业服务与管理的案例供给学生阅读研讨,在经过同学们分小组研讨以及最后上台陈述的过程中,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沟通与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4 企业调研法

为了提高学生对餐饮企业各方面的认知,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带领学生深入到合作餐饮机构了解其餐厅、厨房的布局、设施,分散在隐蔽处观察餐厅员工的对客服务,并提交调研与学习报告。

4.5 视频资料教学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和餐饮教学视频资料,引进餐饮管理信息系统包括餐饮点菜、收银、采购与库存、成本控制等,吸收国际国内酒店职业培训技术,“给你看、跟我学、你来做、检查”,系统训练和模拟操作,教、学、做、验一体化 。

5 结束语

通过酒店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的改革研究,我校将进一步学习、掌握、贯彻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研究过程中,编者编写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酒店餐饮服务与管理实训教程》教材。 学校以此为契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丰富实践服务与管理经验。建立、健全课程教学平台,大大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化需求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服务操作技能和基层管理能力,在国、市技能竞赛中获得好成绩,在实习和工作中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餐饮服务管理论文篇7

《餐饮服务与管理》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必须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餐饮服务与管理》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必须遵循餐饮业与学生自身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必须具有充分的理据性和合理性。

(二)先进性原则

所谓“先进”,是先行、先导、先锋的意思,把它落实在餐饮服务与管理的教学改革中,主要是指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不仅要顺应时代进步潮流,而且应集中体现餐饮业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思想。

(三)适用性原则

由于课时数的限制,在内容安排上必须遵循适用性原则,即知识体系的架构必须适合和有用,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泛泛而谈将无法培养学生的餐饮服务与管理方面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四)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主要是指在《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中,应从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出发,把“教、学、服务社会”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三、《餐饮服务与管理》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的实施

根据行业、学校、学生三方面的具体情况,了解其供需矛盾节点;在此基础上,依据企业和学生自身发展的科学规律来确定教学内容;科学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高学生就业与创业素质。

(一)通过多次调研,找到了餐饮企业、学校及学生素质培养之间存在的问题

对症下药、因需施教才能确保供需矛盾的真正解决,因此,笔者从基础理论、服务技能、综合能力三方面对餐饮企业的服务与管理内容、餐饮企业从业人员素质与择人标准、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及学生学习的目的、心态及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多次调研,结果发现存在如下问题:一是目前高校使用的教材内容、教学内容与餐饮企业实际的运作管理有部分脱节;二是目前餐饮企业的从业人员出身五花八门,总体素质偏低,其用人方面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其择人标准指向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过硬的服务技能等方面;三是学校管理层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技能的办学意识,不重视实践技能训练的教学设备投入。四是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不明确,缺少主动性,学习效果受影响。如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专业方向的选择上很盲目,不知道自己特长,不知道服务管理行业人才需求特点与工作内容,更不知道自己毕业后将要从事什么工作,因而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与计划,表现在学习具体课程时,欠缺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以致影响学习效果。

(二)依据调研结果,结合行业专家意见,重新修订了课程教学内容

科学确定教学目标与内容是《餐饮服务与管理》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能否成功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笔者依据调研结果,将餐饮服务与管理的教学内容从基础理论模块、服务技能模块、综合素质提升模块三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设计,通过信函和访谈的方式分别征求了长期从事本课程教学的专家、知名餐饮企业的领导以及已经毕业正在从事餐饮服务与管理或在餐饮行业创业的学生等的意见,重新修订了课程教学课时数、教学内容,具体如下:

1、教学课时数修订

重新测量并修订了教学时数,总课时从36增加到54,理论增加12小时,实操增加12小时。

2、教学内容修订

教学内容以打造学生高创业素质为出发点与归属点,以谋划、筹建、经营管理为教学路线,从基础理论模块、服务技能模块以及提升综合素质模块三个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修订。其中基础理论模块新增加了“餐饮企业的从业资格、餐饮企业建筑室内外功能与装潢设计、餐饮企业岗位制度编制”等内容,将“餐饮业市场调研与市场机会分析能力以及市场定位,餐饮建筑室内外功能与装潢设计,餐饮企业科学选址方法,餐饮企业岗位编制计算与制度编写,餐饮企业菜单确定、制作与修订,餐饮原材料采供管理,厨房生产与餐厅服务质量管理、餐饮营销活动的策划与方案编写,餐饮成本控制管理”等确定为重点与难点内容。服务技能训练教学模块新增“重托操作技能训练、最新25种酒店常用餐巾花型折叠技能训练、两种台布铺放方法、中餐早餐摆台、中餐正餐摆台、西餐摆台、斟茶技能操作训练”等内容。综合素质提升部分新增“餐饮市场调研能力与餐饮市场分析能力训练、团队组织管理与协作能力训练、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训练以及餐饮营销活动的策划与实施能力训练”等内容。

(三)完善教学条件,选用较为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学院先后建设了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餐饮服务与管理实操室、酒店管理系统模拟练习室,充分完善了教学条件。在具体的教学手段方面,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积极利用校园网、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餐饮服务与管理实操室、酒店管理系统模拟练习室等,并根据课程内容的难易度、重点、难点,将教材内容“提纲化”和“问答化”,让学生按提纲和问题认真准备,采用多模式教学法,如情景模拟法、角色互换法、团队管理法、项目创新法、四步操作法、餐饮企业实体调研与观摩法等多模式综合教学与练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胆识和勇气,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团队的协作能力,研究方案的设计能力,PPT的制作和普通话水平,组织与控制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比较过硬的服务技能素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自信心。部分教学方法的选择及运用如下:

1、团队与创新项目管理法

(1)团队与创新项目管理法的基本原理

团队与创新项目管理法是指利用课程某知识点,根据班级人数成立N个项目组,根据项目目标和要求采用团队合作的模式完成项目内容,并且每个项目组至少派一名代表将项目的成果向全班汇报,最后进行比较和总结的方法。该方法能充分锻炼和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资料、团队协作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团队与创新项目管理法的教学内容落点

团队与创新项目管理法可依托的教学内容落点有:餐饮业客源市场调研与分析;某一主题的宴会营销与管理设计等。

(3)在实施教学时要注意的关键点

第一,项目团队成员构成上要兼顾主动性及能力强弱的搭配,要保证团队的力量能完成项目任务;第二,项目组至少要有一个负责人,并要求上交团队成员的分工与合作细则,这样可以避免团队学习变成一个人的事;第三,教师要随时做好顾问,做好指导性工作,不能做甩手掌柜;第四,在项目内容的确定上要与学生的能力相匹配。

2、角色互换法

(1)角色互换法的基本原理

角色互换法是指教师根据部分章节内容,在时间允许、学生有知识基础、教师给学生适当指导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备课并主讲,教师充当学生和督导员,最后由同学点评,由任课老师总结的教学方法。该方法改变了传统一言堂课堂模式,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学习的一大法宝,同时能有效锻炼学生胆识和勇气,提高其口头表达能力和普通话水平,培养课堂组织管理与控制能力、团队的协作能力、研究方案的设计能力以及PPT的制作能力。

(2)角色互换法的教学内容落点

角色互换法运用可依托的教学内容落点有:菜单设计与制作;食材原料的采购、储存管理方法等。

(3)在实施教学时要注意的关键点

第一,教学内容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学生围绕此内容能否搜集到相关的辅助资料;第二,授课内容知识点一般要相对完整,便于学生相对容易地将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第三,每人单次授课时间最好控制在30分钟左右;第四,教师要随时做好学生的帮手,尽可能帮助解决他们无法解决的问题。《餐饮服务与管理》中的“菜单章节”可以实施角色互换法教学,并附带制作一份菜单。可行的理由有三:第一,该章节内容相对容易,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完全可以支撑学生完成授课任务;第二,该章节知识点少、知识体系完整,且比较容易搜集到所需要的辅助资料,如图片资料可以在互联网上搜集到,菜单模板可以在市区酒店、餐饮企业进行考察时搜集到;第三,作业即菜单的制作,学生在菜单的制作过程中可以充分将理论如菜单布局、菜单模式设计、文字、图片、字型处理等与实际结合起来。

3、实体调研、观摩、交流法

(1)实体调研、观摩、交流法的基本原理

餐饮企业实体调研、观摩、交流法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内容需要,与学院主管实践教学的领导一起联系国际品牌或国内品牌的酒店或餐饮店企业 ,确定需要调研、观摩、交流的内容点和环节,并到企业进行现场调研、观摩、交流的教学方法。该方法一方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充分了解餐饮企业的服务与管理知识要点,以及从事本行业需要的素质与技能要求,从而找到学生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为以后的学习及个人素质、技能的培养指明方向。

(2)实体调研、观摩、交流法的内容落点

该方法可依托的内容落点有:餐饮服务技能;餐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餐饮企业成本控制等。

餐饮服务管理论文篇8

一、餐饮服务的概念

王立祥(2007年)认为餐饮服务是餐饮部工作人员为就餐客人提供餐饮产品的一系列行为的总和。优质的餐饮服务是以一流的餐饮管理为基础的,而餐饮服务质量管理是餐饮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搞好酒店餐饮管理的重要内容,对其控制和监督的目的是为宾客提供优质满意的服务,创造酒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的餐饮服务能为饭店带来多方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

其次,关于餐饮服务质量的概念,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定义。下面引用两位国外学者的定义:

Rust(罗斯特)和Oliver(奥利弗)将服务质量定义为三方面:服务产品、服务过程和服务环境。

Gronroos(格郎鲁斯)提出服务质量包括技术性质量和功能性质量。服务的技术性质量表示服务结果的质量,指服务本身的质量标准、环境条件、网点设置、服务设备以及服务项目、服务时间等是否适应和方便顾客需要;服务的功能性质量表示服务过程的质量,指在服务过程中服务人员的仪态仪表、服务态度、服务程序、服务行为是否满足顾客需求。[2]所有这些学者都认为,顾客在形成对质量的感知时所评价的服务内容存在相同的方面。[3]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所谓餐饮服务,是指餐饮服务人员为顾客前来就餐所提供的一系列的行为的总和,包括提供的服务产品,服务的过程以及服务环境。

二、餐饮服务的特性

餐饮服务业与一般行业不同,不论从生产的角度来看,或是从销售方面来说,餐饮服务业都有其独特性。[4]

(一)综合性

餐饮服务质量是由设备质量、产品质量、服务水平三部分构成,它综合反映了酒店的管理与服务能力。服务质量的好坏不仅取决于餐饮设施的好坏,还取决于厨房所提供的菜肴质量,更取决于酒店各岗位服务员的服务水平,如服务员的服务态度、服务技能、服务效率等,是评定服务质量好坏的主体。

(二)短暂性

餐饮服务与顾客消费常常是同时进行的,顾客就餐结束,服务工作也就基本完成。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要想出色地完成迎客、点菜、上菜、斟酒等一系列基本工作,并为顾客提供满意而又惊喜的定制化服务,给顾客留下长久的美好印象,服务员就必须在每次服务过程中对自己的工作及顾客都极为用心,这样,短暂的服务不仅培养了忠诚的顾客,而且还提升了酒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4]

(三)服务的无形性

服务是抽象、无形的,很难确定服务的客观标准,不同的顾客对服务有不同的期望,评估的标准就不相同。有的餐饮顾客希望服务人员站在餐桌的周围,随时为之服务;有的顾客则不愿在服务人员的注视下就餐。每位服务人员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也无法像制造业产品那样完全标准化。这种供需的异质性必然为无差错服务埋下隐患。

(四)不可储存性

餐饮产品不能预先生产储备,常常形成忙时极忙、闲时极闲的现象。在服务高峰时段,顾客对菜肴的需求量突增,很有可能会发生牛排烤焦、递送延误、递送错误等差错。这些看来无关紧要的事,却可能形成劣质服务,激怒顾客,降低餐饮顾客感觉中的服务质量。

(五)服务和消费同时性

工业产品可以大规模生产,储存在仓库里,服务产品难以预先储备,具有生产和消费过程同时发生的特点。这一特点使餐饮产品的生产、零售和消费融为一体,服务人员必须经常与顾客面对面接触,服务人员的服务方式、态度、语言、行为对顾客感觉中的服务质量有极大的影响。服务人员行动迟缓,顾客等待的时间过长,会导致顾客的不满。服务人员态度不佳、语言生硬,会影响顾客就餐的情绪。打扫卫生的服务人员同时又在进行上菜服务,会影响顾客的视觉卫生。顾客对餐饮服务的满意程度还受其他顾客的影响,其他顾客的不文明行为,将会破坏就餐环境的气氛,最终降低顾客感觉中的服务质量。[5]

三、我国餐饮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饭店餐饮业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竞争力日益增强,但是由于起步较晚,观念落后,饭店餐饮服务质量还存在着很多问题。[6]

(一)主动服务意识淡漠,餐饮服务相关知识欠缺

饭店是借助产品销售服务的企业,对服务进行设计和管理是其生存、发展的根本。现代酒店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搞好餐饮服务质量管理。[7]调查中发现,服务员对顾客主动服务意识比较淡漠,对本餐厅所售产品较为陌生,对消费心理、推销艺术等知识掌握不足,其原因在于:

1.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不足

意识决定态度,态度影响行为。饭店行业从古至今在社会大众的价值取向中一直处于最底层,始终影响从业人员的精神状态和意识行为。同时,由于从业人员自身对选择饭店行业的无奈心理和缺乏对服务的良好认同,也影响工作的责任心、主动性和快乐感。

2.饭店人员培训存在局限

饭店对员工的培训局限于基本的餐饮操作技能,狭隘的训练内容制约了服务员服务素质和技能的提高,同时也打击了服务员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工作过程中缺乏新鲜感,这就自然会影响到餐饮服务的质量。

3.饭店管理的不合理

由于饭店管理的不合理,部门安排不当,造成饭店的条块管理割裂了部门、员工之间的联系,信息传递和沟通的失真、不畅,降低了饭店为顾客服务的效率,影响顾客服务要求的执行速度和完好程度。

(二)职业素养薄弱,劳动纪律涣散

餐饮服务的特点是服务人员在没有管理者直接管理和监督的情况下,靠自我约束面对面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穆军(2005年)认为,由于人是餐饮服务中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因此餐饮服务人员的素质高低对餐饮服务质量的影响最大。[8]它要求服务员以自身良好的形象传递饭店优质服务的多种信息。调查中,有较多顾客认为服务员劳动纪律涣散,职业素养较差,其原因是:

1.服务人员受教育程度不高

由于餐饮业的特点,导致餐饮从业人员的进入门槛较低,大部分服务人员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相关餐饮服务知识,也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或岗位培养,因而职业素养较差。

2.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

很多服务人员为就业选择饭店,职业目标模糊,缺少进取精神,行为表现与饭店及顾客的要求差距甚远。他们很少会真正从饭店的角度去考虑,而是片面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有时就不会考虑酒店和顾客的要求,从而导致服务人员在进行服务时不能做到真正用心,而是得过且过,这样一来,服务质量自然上不去。

3.饭店企业文化的缺失

饭店缺少积极向上、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的企业文化也是导致服务人员劳动纪律涣散的原因。由于饭店工作的特殊性,其管理更需要倡导一种关于员工的新的文化观念,即用观念的整合来达到行为的整合,通过思想的共鸣来达到力量的凝聚。否则,一旦出现约束真空,服务员便会出现懈怠而影响服务质量。

(三)相关文化元素单薄,餐饮软环境建设不足

餐饮消费是一种审美消费、感觉消费。顾客在选择餐厅用餐时,除了关注餐厅的服务和产品质量外,还非常强调餐厅文化氛围的独特体验。[9]据调查,消费者对饭店餐厅的软环境建设普遍认为不足,其原因是:

1.饭店片面强调硬件设施

饭店在建设过程中,比较强调饭店的面积、规模、档次和硬件设施,对软环境建设缺乏统筹考虑,造成软、硬环境不和谐或软环境建设的缺损和不足。

2.管理者和员工缺乏相关意识

饭店管理者和员工缺少软环境建设的意识和相关知识,对相关餐饮文化元素的选择、布局等不能从审美和实用两方面加以管理,容易出现餐厅的经营风格和背景音乐、饰物饰品等文化元素不吻合。

3.硬件条件的制约

没有良好的硬件设施做基础,软环境自然就上不去。受硬件条件的限制,如厨房油烟排放倒灌、餐厅空气交流困难,温湿度自动调节缺乏等,再好的软环境也不能弥补,[10]餐厅的整体环境就可想而知不会好到哪去了。

四、餐饮服务的内容

餐饮服务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按照规范的服务标准操作,但却达不到预期的服务效果,也不能满足客人的需要,其原因在于服务人员对餐饮服务内容的了解还不够深刻。餐饮服务的内容从性质上分为两种:

(一)软件服务

餐饮服务的软件服务指不以程序的形式呈现在客人眼前的内在服务。其体现在企业文化、餐饮服务理念、餐饮服务的管理机制、餐饮服务的营销上。

1.企业文化

是餐饮企业经营的灵魂一个餐饮企业没有企业文化就等于没有自己的特色,也没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就更谈不上服务创新。所谓的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以及体现这些企业精神的人际关系和规章制度、产品与服务等事项的物质因素的集合。企业文化对餐饮服务的发展和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餐饮服务理念

企业文化决定餐饮服务理念。而员工的餐饮服务理念对餐饮服务产生的是更直接的影响。每个餐饮企业都要有符合企业发展方向的服务理念,而服务理念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客人的需求。因此,体现企业文化的服务理念是关系到餐饮服务质量的关键。

3.餐饮企业的管理机制

餐饮企业的管理机制决定了餐饮企业是否能够长期的生存下去,关系到企业整体的正常运行。管理机制主要可分为对人的管理和对餐饮产品的管理两个方面。对人的管理就是对企业员工的业务培训,因为他们是企业与顾客直接接触的因素之一,顾客从他们身上能够感觉到企业文化及服务意识,因此,为顾客提供贴心的服务,使宾客感觉得到了优质的服务极为重要;[11]而另一方面就是对餐饮产品的管理,这是企业与顾客接触的另一大元素。顾客根据产品的优劣来对企业进行评价,[12]决定了企业是否能赢得顾客的忠诚。因此,餐饮企业还应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努力为顾客提供一个优质的餐饮环境,赢得客人对企业的忠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13]

4.餐饮服务的营销

餐饮服务的营销是指餐饮经营者为满足顾客的需要,实现经营目标开展的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餐饮营销的整个过程,是依赖于一整套营销活动,不断地追踪顾客的需求变化,根据变化及时调整企业整体经营活动,努力满足顾客的各种需要,赢得顾客的忠诚。餐饮企业的营销方针,决定着顾客利益与企业利益是否达到一致,因此它还是企业与顾客利益的协调者。

(二)硬件服务

餐饮服务的硬件服务是指客人能看得到的,在服务过程中显而易见的服务,同时也是软件服务的表现方式。硬件服务包含的内容很多,其核心内容包括:菜肴的质量、就餐的环境及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

客人来饭店的主要目的是用餐,菜肴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饭店的声誉及经济利益。一个环境优雅、设施齐全,并且餐饮文化能烘托出主题的饭店,必定会吸引客人的光顾。因为现今客人进饭店就餐不仅仅是满足果腹的需要,他们对饭店的设施装潢、用餐服务等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另外餐饮环境、餐饮服务也是体现企业文化的一个主要方面。所以企业员工除了对业务要熟练掌握以外,更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为顾客提供满意周到的服务。

总之,软件服务和硬件服务是组成优质餐饮服务的必要条件,是影响餐饮服务质量的两大因素,更是饭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14]

五、餐饮服务创新研究

如今的餐饮场所已经不仅仅是人们为了填饱肚子的去处,更多地成为商务接待、友情聚会、情感交流,甚至是传播文化、舒缓压力等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场所。这就要求餐饮业的管理者和服务人员,要针对企业的经营目标、菜品特点以及固定顾客群的需求来设置极具个性的服务,[13]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要进行餐饮服务创新。

所谓餐饮服务创新,金岩、金燕(2007年)认为是指餐饮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在符合企业服务理念层次相对应的经营策略的同时,将创新当作一种经营决策在餐饮服务中加以重视、研究并且运用。餐饮服务创新是餐饮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服务创新不仅给广大消费者带来实惠、美食,即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享受,而且还能给饭店带来丰厚的利润和可持续发展的机遇。

餐饮企业创新涵盖的内容可以说是多方面的,包括:餐饮服务的经营理念、管理机制、服务艺术、菜肴设计、营销方式等。[14]

(一)管理机制的创新

餐饮企业规模的拓展及提升离不开企业文化的不断建设和发展。然而企业文化的建设要靠员工共同努力,并且通过一定时间的企业形象建设,良好的精神风貌塑造,及员工温馨工程建设才能办到,让员工感到企业就是自己的依托,有一种归属感。

(二)经营理念的创新

餐饮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就要不断调整经营策略和经营理念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如杭州红泥餐饮娱乐公司的经营理念是“让价格回归合理,请百姓走进红泥”。这种经营理念让人有一种“面向社会、贴近市场、贴近百姓”的感觉。由此可见,餐饮服务的经营理念创新不仅让消费者感到实惠,还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发展和社会美誉度双重效益。

(三)服务艺术的创新

餐饮服务内涵不仅只是限于服务行业、服务技能,而是要经过不断的创新来完善和补充服务艺术。如分餐制这种服务艺术技能既培养消费者文明健康的饮食习惯,还能预防疾病的传染,是应对危机的科学方法。因为分餐服务涉及到就餐标准、营养搭配及服务行为和技能等多方面的要求。因此,服务艺术创新是餐饮服务创新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菜肴设计的创新

在菜肴上的创新必须符合现代消费者的口味、习惯和消费水平,以及社会整体的发展水平。菜肴的创新应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消费者需求,做到根据不同消费群体的要求来设计菜肴。如绿色菜肴设计,即选用有机原料,无农药和化肥的原料制作菜肴;文明卫生、健康的菜肴设计,即制作符合本国居民饮食特点的菜肴;经济实惠的菜肴设计,即符合老百姓消费水平的菜肴。

(五)营销方式的创新

营销方式的创新是餐饮服务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到餐饮企业如何把餐饮产品推向市场,也决定餐饮产品将给企业带来怎样的声誉,也为企业以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现如今营销的观念也从原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产品观念、生产观念和推销观念逐步向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发展,因为企业不能只着眼于眼前利益,而应同时注意到长远利益。餐饮业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各样的营销方式必然会层出不穷,营销之战也有愈演愈烈之势。[15]

六、总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餐饮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要想留住顾客,增加企业的利润,培育顾客的忠诚度,必须深入了解顾客的各种需求,通过研究餐饮服务的内容与特征,看清餐饮服务的现状,使我们能更好的了解餐饮服务的本质,针对性地提供或者改进现有的服务,从而从根本上提高餐饮服务质量,增强顾客的满意度,建立忠诚的顾客关系,实现餐饮行业的长足发展。[16]

参考文献:

[1]王立祥.餐饮服务质量如何控制[J].餐饮世界,2007(6).

[2]张璐.关于提高酒楼餐饮服务质量的思考[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8(4).

[3]张世琪,黄浏英.饭店业服务的互动质量分析及控制研究[J].旅游管理,2004(6).

[4]娄革莲.酒店管理与餐饮服务[J].咸宁学院学报,2008,28(5).

[5]邓明艳,罗莹华.提高餐饮服务质量可靠性的重要措施[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4).

[6]生延超.饭店餐饮服务质量提升的另一种思路——一个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分析框架[J].饮食文化研究,2006(4).

[7]李德春.认识餐饮产品提高服务质量[J].吉林商业大学学报,2001(62).

[8]穆军.餐饮服务质量三论[J].中国科技信息,2005(21).

[9]赵霞,黄艳峰,苏晓艳.个性化服务在餐饮服务中的应用[J].职业圈,2007(12).

[10]李翔翔.当前若干星级饭店餐饮服务质量的问题及对策[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5,17(3).

[11]刘太萍.餐饮服务人员的五项修炼[J].饭店现代化,2007(3).

[12]吴克祥.试论餐饮服务质量定量评价[J].商业时代,2005(2).

[13]李丽.浅谈餐饮业经营中的个性化服务[J].中国校外教育,2008(8).

餐饮服务管理论文篇9

餐饮服务是指通过即时制作加工、商业销售和服务性劳动等,向消费者提供食品和消费场所及设施的服务活动。餐饮消费环节是"从农田到餐桌"食品供应链的终端,也是整个食品生产、加工和消费链条中诸多不安全因素累积和问题集中暴露的环节。餐饮服务环节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抽验工作是对餐饮食品进行监督的重要措施之一。2010年和2011年在对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抽验工作中,分析探讨了我国餐饮食品监督抽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做好未来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抽验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1、存在问题

1.1 样品采集

1.1.1 餐饮食品抽检分离的问题

抽检分离是指餐饮食品抽样与技术检验相分离,行政监督与技术监督相分离,简而言之,就是指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监督抽样、食品药品检验所负责餐饮食品检验。相对于抽检不分离的做法,抽检分离是一种创新和改革。抽检不分离,食品药品检验所又抽又检,缺少第三方监督,很容易造成某些食品药品检验所受利益驱动,以及受检验技术和检验物质限制带来的抽样的随意性和不公正性。同时,抽验分离是一种相对的抽检分离制度,看似分离,实为结合,监督抽样与监督检验应结合起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食品药品检验所的工作思路应结合起来。只有做到这两个结合,才能更好了解餐饮行业。

1.1.2 餐饮食品监督抽样、评价性抽样的科学性和代表性问题

抽验包括监督抽验和评价性抽验。监督抽验常常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日常餐饮食品监督管理活动中,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可疑餐饮食品进行了抽验,是动态的监管。而评价性抽验是为保证饮食安全,对餐饮食品质量有预见性的技术监督措施,用以控制餐饮服务中重点品种和防止市场上出现餐饮质量问题的重要手段。评价性抽验是为了掌握和了解该地区内餐饮食品质量总体状况进行的抽验工作,是通过小样本抽验来推断该地区区餐饮食品质量总体状况的一种科学抽验方法。无论哪种抽验,抽样的科学性和代表性就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做到科学抽样呢?抓有效覆盖率。抽样的品种应是餐饮服务行业中使用流通快、消耗量大的品种,在考虑样本数量的情况下,采用分层按比例随机抽样的方法来提高抽样的代表性。那么,又如何确定哪些食品具有流通快、用量大的特征,哪些食品是抽样的重点对象呢?这就需要对该区内被监管餐饮行业的情况展开广泛的调研并建立动态数据库,调研可采用实地调研、问卷调研、电话调研等多种形式。其次是对以往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汇总和分析,依据以往的数据推断出统计最佳置信区间的理论值,以往的数据积累越多越精确,得到的理论值对工作的指导意义就越大。但在实际抽样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比如体制上的因素,餐饮环节实际样品量不足,无法满足抽样数量、抽样品种要求等原因,因此,餐饮食品的抽样问题是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抽验工作的必须面对的问题。

1.2 检测工作

1.2.1 检测方法

餐饮食品的检测方法首选是国家标准方法,食品检验标准交叉较多,方法重复性差适应性差,检验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方法,并且应该做方法的检出限和回收率,以保证方法的适用性,并建立SOP。

1.2.2 评价标准

餐饮食品的检测方法与评价标准是独立的系统,评价标准国家是动态过程,因此,应该时时关注相关的网站,依据最新的评价标准进行判断。

2、解决对策

2.1 样品采集

2.1.1 加强抽样的组织工作

组织工作是基础和保障。建议按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规范》,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抽检工作制度,实行抽、检分离,明确责任、分工。

2.1.2 编写餐饮执法文书规范

建议组织有关专家编写执法、采样操作技术规范,保证采样的科学、规范,从而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按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规范》要求,统一全省采样记录文书,保证抽样工作的严肃性、规范性和可追溯性。

2.1.3 加强培训和工作交流

抽检是餐饮监管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系统内开展抽样、检测工作,应集中时间专项培训,以到达基本符合要求的水平,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2.2 开展快速检测

快速检验是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各级食品药品检验机构要重视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通过快检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不仅可以节省检验检测资源、满足日常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的需要,而且也能大大提高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测的效率。

综上所述,在新的食品安全监管新形势下,食品药品检验机构要依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规范》[2]对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的相关风险因素进行抽样检验,并进行持续性的跟踪监测,从而有效监控餐饮服务食品的安全风险因素水平。以风险分析为基础,快速提升监测检验能力,积极开展风险评估、风险监测和信息交流工作,才能适应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的需要,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餐饮服务管理论文篇10

1.实践教学内容

为了使学生对餐饮运营管理的实践环节有更为深刻和明确的认识,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的运用,力求通过实践教学、角色模拟、实际考察、实验室实验等方法,使学生最大限度的观察和体验到餐饮运营管理。教学实践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室实验和企业实践。

1.1 实验室实验

1.1.1 鸡尾酒配制

使学生通过酒水配制、生产和服务实验,更深入地理解酒水生产管理、销售管理。通过试验,使学生了解鸡尾酒生产的准备工作、调制工艺和服务环节等,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酒水运营管理的细节和特点。

1.1.2 菜肴设计

通过规定的开胃菜(Canape 与Cocktail)设计,使学生更加了解Canape与Cocktail的食品原料组成和制作程序,了解食品原料搭配和制作程序对菜肴质量和特色的影响,使学生理解菜肴的生产工艺、生产环节、质量标准,从而使其更深入地理解菜肴生产管理的程序和方法。

1.1.3 餐饮服务

通过学生对餐饮服务的实验,使其理解餐饮服务的主要方法和特点,掌握不同类型餐厅服务设计,使学生更加理解服务产品的内涵与特点,更加了解餐饮服务在营销中的重要作用。

1.1.4 菜单设计与制作

通过本试验使学生了解菜单制作的基本要素、方法与步骤,并能够创造性地根据市场需求、餐厅主题、餐厅人力资源、技术水平和其他经营要素,设计出与餐厅主题相适应,具有理想营业收入的菜单。

2.企业实践

为加强实践教学,专业积极与旅游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并建立了符合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参与管理服务实践、生产实践和管理实践,使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践,为其成为旅游业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应用型的管理人员打下良好基础。

在校学习期间的企业实践共包括三个阶段:

2.1 认识实践

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结束时,根据学生的个人意向,安排学生到旅游企业进行为期2周的专业认识实践。通过参观和实习,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旅游企业工作环境和业务流程,完成认识实践环节的调研报告,为今后的学习和就业方向提供初步的指导。

2.2 服务实践

在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结束后,根据学生对餐饮运营管理不同工作的爱好,安排学生到饭店进行为期四周的服务实践。通过深入到旅游企业服务,进一步了解饭店餐饮运营管理中的西餐服务、中餐服务、酒水服务和餐饮生产状况及管理模式,实习结束后完成调查报告。

2.3 管理实践(毕业实习)

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后,安排学生到饭店餐饮部门进行为期六周的管理实践和调研。实践内容包括餐厅管理、厨房管理、食品采购管理、餐饮成本管理、餐饮营销管理等,为开学后的毕业论文设计提供第一手资料。

3.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餐饮管理不仅仅是简单的烹饪菜肴与销售菜肴的过程,而是由许多更加细节、更加专业化的部分共同组成,这就要求从事餐饮管理的人员不仅有全面的专业素质,更要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包括较强的沟通能力、灵活的应变能力,最重要的是应有社会责任感,这样才能在保证餐饮质量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企业的利润。国际化的餐饮管理需要富有战略眼光和注重处理细节的高素质人才,所以在酒店业和餐饮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作为一名预备的酒店管理人员,必须要正确的认识到饭店餐饮管理的重要性。从多方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自己能够适应如今日趋激烈的竞争!

3.1 服务意识培养

服务意识应该是所有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高度的认同感是做好酒店服务的前提,在餐饮管理过程中须树立高度的“顾客”意识,在学习专业技能时要认识到这是一门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技能,而不是简单的“伺候人”的工作。

3.2 人际关系能力

餐饮管理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除了通过专业课程来培养,还可以通过学生丰富的社团活动来提高。学生懂得了基本的礼仪,懂得了敬人重人的规则,才能使人际沟通顺畅无碍。

3.3 团队工作与领导能力

由于高职类院校的学生一般在前期的学习过程中担任班委的较少,其团队工作与领导能力亟待加强。这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加入项目管理培训的相关内容,多给学生一些机会在课堂讨论,实训课程中组成团队,进行简单的项目实施,这样才能有效加强学生的团队工作与领导能力。

餐饮服务管理论文篇11

一、餐饮企业个性化服务的理论依据

1.餐饮企业个性化服务的消费行为学依据。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个性飞扬的时代,是告别了简单化、片面化思维的异常复杂多样的时代。在个性飞扬的时代,人的消费行为(包括餐饮的消费行为)必然会产生多样化、个性化的选择,而一个开明、进步的社会对个性化的选择是尊重的、提倡的。因此,在餐饮业提出个性化服务的概念,使所有就餐的客人都能够处处享受到个性化的服务,表现出了社会进步的价值取向,符合消费行为多样化与个性化的规律,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大潮流。

2.餐饮企业个性化服务的营销学依据。营销的出发点是消费者的需求,营销的核心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我们可以把消费划分为三个时代:理性消费时代、感觉消费时代、情感消费时代[1]。理性消费时代,消费者注重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和价格,着眼于物美价廉,“好”与“坏”成为顾客的消费标准。感觉消费时代,消费者重视品牌和形象,“喜欢”与“不喜欢”成为顾客的消费标准。情感消费时代,消费者越来越重视心灵的充实,“满意”和“不满意”成为顾客的主要消费标准。日本知名营销顾问平岛廉次指出,在成熟的市场上,顾客的消费行为已由“目的消费”转为“手段消费”,因此只有做到风格化、个性化,才能获得顾客的心理认同[2]。

3.餐饮企业个性化服务的管理学依据。美国管理学家赫茨伯格运用“双因素理论”来分析客人对服务的心态与评价。他指出,服务有两类因素:一类是“避免不满意”因素,称为保健因素,或维持因素,即服务的必要因素;另一类是“赢得满意”因素,称为激励因素,即服务的魅力因素。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的服务就是必要因素,这种服务使客人得到“一视同仁、平等公正”的服务,不会产生“吃亏”的感觉。然而有针对性、具有个性化与情感化的服务,就是魅力因素,这种服务由于针对个人,使客人享受到“专门为我提供的服务”,产生被“优待、重视”的感觉,从而感到特别满意。

二、个性化服务对餐饮企业的作用

1.有利于增强竞争力。在当今经济繁荣的时代,价格、品质等方面相似的餐饮企业很多,顾客有很多的选择空间。竞争的核心在于与众不同,在于差异化,在于鲜明的特色和个性。要在竞争激烈的众多餐饮企业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有与竞争对手不同的竞争策略,体现在服务特色方面就是个性化服务。

2.有利于培养顾客忠诚。当一位顾客的个性化需要得到很好的满足时,无疑能成为餐饮企业的回头客或忠实顾客。因为个性化服务是建立在充分了解顾客个性的基础上的,通过个性化服务,使顾客找到了“知己”,而人们通常都愿意与知己相处。

3.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首先,餐饮企业可以通过个性化消费了解到市场的需求变化,挖掘出尽可能多的市场销售机会,扩大销售量,提高利润。其次,由于餐饮企业个性化服务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和餐饮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必然会吸引更多的客人进行长期消费,从而使餐饮企业赢得更多的利润,占有更大的市场。

4.有利于开发新市场。餐饮企业对顾客个性差异的不断观察和分析,有助于发现和开发具有相同个性的顾客群,即新的细分市场。例如,一位来重庆出差的哈尔滨客人经常来“小天鹅”吃饭。这位客人公务结束后专程来“小天鹅”谢别,希望能得到一盒汤料带回哈尔滨让家人共享。“小天鹅”满足了他的特殊要求。后来,这位哈尔滨客人又多次来信帮邻居、朋友代买。由此,“小天鹅”萌发了兴办火锅底料厂和发展火锅底料市场的主意。这里,个性化服务为“小天鹅”带来了一个新的细分市场――火锅底料市场[3]。

三、餐饮企业个性化服务的策略探讨

1.建立顾客资料库。占有充足的顾客资料是了解顾客需求、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基础。因此,餐饮企业必须要建立起独一无二的顾客资料库。首先,餐饮企业要从收集顾客资料着手,全程跟踪,完整准确地建立常客档案。所谓全程跟踪,就是指从顾客第一次接触到接受服务到服务结束到再次光顾的整个过程中顾客所有有关的信息都必须记录在案。其次,要应用计算机进行数据技术开发,建立详尽而又细微的顾客需求档案,最终建立顾客信息库。如对顾客的地址、生日、口味、最喜爱的菜、最受欢迎的颜色、等方面资料进行计算并存档,等到春节或顾客生日时给顾客发一封由总经理签名的贺卡或E-mai1,等到顾客再次光顾时有针对性地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等。

2.了解顾客需求。市场营销理论告诉我们,只有真正地了解顾客需求,才能提供令顾客满意的服务,才能提高餐饮企业的竞争力。西方餐饮企业在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它要求上到最高层的管理者下到最普通的员工,平时一有机会就要主动创造机会与客人交流,以便获取最真实可靠的第一手信息。在为客人提供服务时,首要的任务是要先跳出自己设定的框框,要打破自己的思维模式,切忌以习惯性的眼光看顾客。要站在顾客的角度,去了解顾客真正的需求与渴望。只有这样,在实行个性化服务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而不会画蛇添足,甚至给顾客造成过度服务的反感。

3.培养全员营销思想。所谓的全员营销就是指所有员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各司其职,并积极地利用优质服务创造声誉,吸引客人,留住客人。一线员工的对顾客个性化服务离不开二线员工甚至管理人员的帮助。没有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合作,没有其他员工的参与,个性化服务就很难实施。因此,只有培养全员营销的思想,才能从服务管理、后勤保障等多层面重视服务产品的营销,从思想上树立针对客人的不同兴趣爱好和个别要求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理念。

4.向一线员工授权。餐饮企业是否能提供高质量的个性化服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服务过程中的顾客―员工互动关系,而影响其服务效果的主要因素是餐饮企业的一线员工。因此,为了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就必须充分激励员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就必须关心他们、支持他们,就必须充分信任他们,就必须进行必要的授权。当一线服务人员有了处置权,就可以迅速地回应和满足顾客特殊的个性化的需要。同时,在与员工分享更多决策权的同时,要求员工承担更大的责任,使员工有更大的自我控制感、自我决定感与个人成就感。

作者单位:河南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餐饮服务管理论文篇12

所谓“渗透式”教学,即在教学上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理论,而是要将其延伸至课外,将理论知识转换为生活实践以培养学生技能的一种教学过程。“渗透式”教学模式所需具备的要求如下:

(1)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兴趣。实践教学是建立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的,在课堂上建立基础知识构架,让学生了解课程的重点,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确保“渗透式”教学顺利开展。

(2)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不断加强和完善“渗透式”教学教育,促使餐饮服务业迅速发展。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餐饮服务业和管理企业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高职餐饮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是高校里面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只有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服务管理能力,才能使学生适应社会对于餐饮服务管理行业的需求。

(3)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餐饮服务与管理是一门注重实践的课程,可以通过“渗透式”实训教学法来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实训课程中,营造餐厅氛围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与习惯,加强礼仪训练以及对餐饮服务职业的积极感悟等。通过实践教学培训来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对餐饮服务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2.“渗透式”教学在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在“渗透式”实训教学模式中,学校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得到了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得到了提高,不但提升了餐饮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及水平,还能对高职院校中该专业的就业率产生一定的影响。要实现“渗透式”实训教学模式在高职餐饮服务管理专业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增加课程内容。任何一门专业对于技能型教师都是有需求的,餐饮服务与管理教学亦不例外。学校应当注重诚聘技能型教师,对其进行教师素质培训,以此来充实学校教师队伍。学校还应增加课程内容和时间,包括硬件设备的实训内容,适当缩减不必要的内容、重复的内容等。遵循“少而精”的原则。

(2)给学生进行操作示范。在许多实践中,老师需要进行亲自示范。老师必须要标准、规范地完成示范,以便于学生也能够标准规范地完成操作。只有亲自实践操作了,才能更好地去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

(3)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对于餐饮服务管理专业来说,实训是个必不可少的课程,在实训过程中,应该强调情景模式,让学生置身于餐厅的气氛中,投入到实训中去,在此氛围中培养出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与习惯。严格要求学生的仪容和着装,可以聘请社会上专业的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不断完善自身条件,提高职业素养。

(4)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只局限在课本上,并且其教学活动非常单一、枯燥,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该课程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起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作用。如,对于某一门课的讲授,可以表现独特一点,要求学生统一着装,模仿餐厅对客服务时的迎宾、推销特色菜肴以及上菜动作等。独具特色与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让学生随时保持对该专业的热情。

(5)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餐饮服务与管理“渗透式”实训教学需要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自古以来教师起着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故教师的水平也是极其重要的。学校在诚聘该门专业的教师时,应当着重考虑筛选一批理论知识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这样能够让学生在课程上学到更丰富的知识,并且一定程度上来说,还能够有效提升餐饮服务职业岗位的就业率。

(6)完善鼓励与考核机制。餐饮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中,可以采取鼓励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比如,班级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可以对其进行特训,或是当有相关比赛时,鼓励其参与比赛,以其作为榜样激励其他学生学习。此外,对餐饮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考核方式已经不能沿用传统的考核方式,应当引入“渗透式”教学来要求学校对其考核制度进行改革,将其纳入考核范围,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

3.结语

“渗透式”教学在餐饮服务与管理专业中的使用,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不仅能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想“渗透式”教学能够实现,就必须不断加强完善设备硬件、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韦 飞.高职“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8(33).

餐饮服务管理论文篇13

二、课程目标

课程 目标是根据旅游餐饮岗位的任职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制定的,比如根据国家餐饮经理人考试课程《餐饮管理与实务》、《餐饮市场营销》、《餐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餐饮企业战略管理》设定六大学习板块,方便学生获得由中国烹饪协会和全国考办联合颁发的中国餐饮业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

本课程针对的企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主要是各类酒店餐厅基层服务人员和中层管理人员以及职业餐饮经理人。

这个 目标可以用一个三维体系来表示: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目标。

1.认知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餐饮业,掌握餐饮业经营要点;了解餐饮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内容。掌握餐厅的机构设置和岗位设置;掌握餐饮服务的程序;了解菜单的概念、分类,掌握菜单的设计原则;理解并掌握餐饮成本管理、销售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

2.能力目标

能运用人力资源理论知识完成对餐厅员工的招聘、培训、绩效考评,根据员工特点进行有效的激励;能运用餐厅服务知识对就餐的客人进行服务;能根据所学菜单知识制订固订菜单,并能依据情况变化进行调整:运用餐饮成本管理知识在原料采购、原料库存、产品生产三个环节进行成本控制:运用餐饮销售知识进行餐饮的销售策划,设计美食节促销;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完满的人格。包括团队意识、创新意识、环境意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三、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

改变以往“难、繁、偏 、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课程设计.根据能力本位观设计课程内容,把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内容设计为六大模块,共计64课时。第一模块:饭店餐饮概述 (8学时);第二模块 :餐饮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16学时)第三模块:餐饮服务管理(16学时);第四模块:菜单管理(8学时);第五模块:餐饮成本管理 (8学时);第六模块:餐饮销售管理(8学时)。

四、课程实施

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改变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的传统,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工学结合,进行项目教学,并设计项目任务,构建与实际工作过程同步的课程实施。

我们为本课程设计了一个总项目,即四星级酒店 “举贤庄”新开餐厅的运营。这是一个模拟酒店,酒店假定在北京西单,共十一层,其中一到三层为餐厅,一楼是大厅,有中西餐零点,二、三层为豪华包间。为完成这个总项目。设计了六个子项目。内容如下表:

其中,项目1、2、4、6在校内课堂完成,3、5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

五、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打破传统考核方式,采用实践加理论的方式。实践考试注重考过程,理论考试采用试题库抽题,合作企业参与出题的方式。考试结果更能说明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老师的教学成果。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