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电子技术基础实用13篇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篇1

2.1转变电工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教学的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使得电工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再加上其它工艺的快速发展,如集成电路,都使得电工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教学工作必须要和当前的市场发展相适应,运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对其进行有效的学习。比如,学生应该利用计算机作为实验学习的辅助工具,对电路进行分析和设计,将计算机的仿真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像典型的EMB虚拟电子工作平台和Pspice电子仿真平台等等,这些先进的技术都可以进入教学中,这样不仅能为学生电路理论知识提供更好的验证,也能够激发学生进行创新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2.2调整电工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教学的内容,完善实验教学体系

只有调整电工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教学的内容,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才能使教学工作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才能从实际出发,由浅及深、循序渐进的进行实验教学。电工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教学涉及很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性的实验教学、基础性的验证实验教学、仿真实验教学以及综合性的实验教学。基础性的验证试验教学,这是我们对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验证方式,它是基于电工电子技术实验台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实验教学的基础。设计性的实验教学,是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对学生提出相关的设计要求,学生在这个要求之下进行项目的设计和操作,在这个过程中从实验总结出具体可行的方案。仿真性的实验教学不仅要在课堂上具有电工电子技术的实验台,同时还要利用电子仿真平台进行实验,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我们将教学内容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比如,针对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可以进行彩灯、电子琴控制电路的实验,针对设计性的实验可以进行晶体管收音机的安装、调试以及印制板电路的设计制作等以及进行声光控开关的创新性实验。

2.3大力推行开放式的电工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推广开放式的实验教学,并不是学生提前准备实验的内容,也不是将实验的场所打开、延长实验时间,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实验任务,独自完成实验电路的设计作业,通过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案,自己完成实验的过程,最终教师对学生设计的方案进行审查,要求实验内容要具有创新性、开放性,通过教学对实验结果的评价,学生能够得出启发和引导。推广开放性的实验教学,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验环境,能让学生在这个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在这个开放的空间里不断进行思维的碰撞,开动脑筋进行实验的设计和操作。也能够满足不同水平的学生对于实验的要求。这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篇2

1 课程标准

1.1 课程定位 :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的教学是职业技术基础课,授课对象为我系的数控专业、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以及机电一体专业。开课时间,均为大二上半学年。该课程的定位为:高职数控、机电一体化、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三个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具备高等职业技术人员所必需的电工、电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够为学习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从事实际工作准备一定的基础。

1.2 课程目标

该课程目标有三个,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通过课程的学习,要让学生完成相应知识的学习,包括: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定理;直流电路、正弦电路、三相电路的分析计算;基本放大电路、逻辑电路的运算等知识。

现代化教学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强调的是理论实践的结合,要能够用理论知识分析电路,解决实际问题。最终能够养成良好的素养,对于学习和实验都能够细心,认真,遵守实验室制度,提高对专业课的兴趣,拥有较好的自学能力。

1.3 课程衔接

该课程作为职业技术必修基础课,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先导课程:高数和专业课概论为电工电子技术,奠定了一定知识和专业的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主要讲解了基本电路知识,让学生学会实际电路的分析计算,正确使用电工仪表完成电路的测量,简单排故。这就为后期电机与电气控制、数控机床故障诊断和维修等专业核心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课程之间经历衔接的配合。

1.4 教学内容分和课时安排

在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上,教学内容要和实验紧密结合。总课时为64课时:主要分为4个大块:电路基本定理、线性网络共24课时;正弦交流电路、三相电路共18课时;放大电路、逻辑电路 共22课时。

1.5 重难点

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主要是:戴维南定理的灵活应用、正弦电路的分析计算、放大电路的分析计算、典型逻辑电路的分析应用。

解决方案:(1)注意知识点的衔接、由浅入深简明透彻、淡化难点,重在结论的理解和应用 ;(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图文并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教学资源

2.1 教学团队

我系授课教师团队高级职称占34%,初级和中级各占33%。

2.2.1 教材与教学参考:

本课程的教材依据:①时代性;②实践性;③适宜性。选择由周少平和李严主编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该书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为全国高职高专教育精品规划教材。

实验指导书为校本自编教材: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指导书。

学生的学习基于课本,又要高于课本,所以,适当的教材参考书是非常必要的,对此,我们简绍了相应参考书,供不同层次学生的选择。

2.2.2 网络参考资源

多层次化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和书本,我们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精品课程,及时对课上内容进行预习复习。

2.3 实验室硬件设施

我校拥有较好完善的电工实验室,实训室,以及相关的中级工实训室、自动化生产线实训室

3 学情与学生学习方法指导

3.1 教学对象

本课程作为职业技术基础课,教学对象为:数控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3.2 学生学情

现阶段学生的学情主要为:理论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自我驱动力及学习兴趣不足;对课程的需求:能用、够用、实用。

3.3 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对于学生学习

方法指导主要有以下方法:交流学习,产生兴趣,建立自信;勤学活用,理论实践并行,敢于动手;观察生活,学以致用,创新思考。

4 教学方法和手段

4.1 讲授启发法

抽象的理想电路元件及其组合,近似地代替实际的器件,从而构成了与实际电路相对应的电路模型。就难度来讲,学习理论性的知识抽象的概念比较多。所以,在教学方法上面就要更加用心设计。由于理论知识比较多,本课程采取讲授法,使用多媒体教学,讲授相关理论知识,启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学习,如图在讲电路模型的时候,可以由学生所熟悉的实际电路,用代替实际元件的方法自然的引出电路模型,让学生容易接受的同时,印象深刻。

4.2 多媒体课件教学,提高课程的生动性

比如:pn节的讲授。使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的生动性,比如,关于pn结的形成,其内部的多子,少穴的游动,学生很不好理解,但是,通过动画,播放,学生能够通过动态效果图,加深理解,印象深刻。

4.3 实例教学法

教学特色:讲练结合。

学生预习,教师讲授,归纳总结,实际演练,结果对比,问题讨论。在教学过程中,还采用了实例教学方法,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课堂通过学生预习,老师讲授,总结方法,让学生实际演练操作运算,最后把同学验算结果进行对比,最后对于疑问的地方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加深学习。

4.4 理实结合,培养能力

将理论和实际结合,理实一体化,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4.5 学生成绩考核

考勤和课堂表现占10%,实验成绩和课堂作业占20%,期末成绩占50%。

5 教学程序设计

例如:电路的等效变换。如何将多个电源的等效电路等效为简单电路呢?

5.1 时间安排:2课时(90分钟)

5.3 重点定义原理讲解

1)支路:电路中的每一个分支。

2)节点:3条或者3条以上支路的交点。

3)回路:电路中任意一个闭合路径称为回路。

4)网孔:回路平面不含支路的回路。

5.4 核心定律,多媒体动画演示定律

5.5 学习成果

学生能够解出相关习题,并且做出相关实验。

5.6 课程不足

实验室的条件、设备有待进一步提高;课程理实一体化改革,有待进一步加强。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篇3

一、优化教学内容

结合《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目标,选用符合具有学校教育特色的教材,比如冶金石油类高校,应该结合冶金、石油的生产过程,选择内容恰当的教材。因为现行很多高职教材大多套用高校学历教育相关教材,大多数的高等院校教材主要以理论为重点,未能体现出行业生产的专业技能培养,也未能及时反映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成为制约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的障碍。

在考虑学科内在的逻辑关系和培养实际生产能力宏观指导下,微观上精选、调整教学内容。《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知识面广,信息量巨大,而授课对象通常是非电类专业的学生,他们的电类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另外一方面由于课时非常有限,不能详细地讲解所有的知识点。因此必须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有所侧重地选择、调整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我校冶金工程专业上,我们则重点考虑在现在使用各种冶金设备上,在工业控制上的自动控制系统等。在授课时关于以后的实际应用我们要加以区别,使学生有重点、有区别的对比性学习,增强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改革

以往的教学主要以课本为主导,教师为主体。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学习缺乏内部诱因,表现出很大的被动性,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中,应该由学生自己积极探索而获得。因此,应该采用案例教学法贯穿全课程的教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精心选用较典型的、有实用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实例。案例教学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自己探索研究的过程中,学习过程的每个序列都激发着学生大脑的活动。使其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中,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形成了精细的知觉力,养成了良好的想象力,锻炼了抽象思维力。有利于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保持思想的敏捷、活跃。

三、教学手段改革

高等教育在教学目标上有明确的专业性,在教学内容上,有一定的探索性;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学生学习又相对的独立性。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1)要做到教学要点少而精、点面结合,把观点教育与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教师要系统地掌握全部知识点的内部联系和逻辑关系,找出每次课内容的知识点,从每个知识点切入,逐步向外拓展,使教学内容的安排达到最优。(2)教学过程中要重点突出,注意传授知识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又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自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例题或问题讲解引导学生去了解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3)要合理使用视频和动画技术,将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发扬教师、学生双向互动的效应。

四、实践教学改革

《电工与电子技术》是一门工程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一定要通过实践环节来培养职业能力和素质,具体包括:课程的验证性和综合性的设计实验,两者不可偏废。在实验方面,要减少验证性实验,从原来简单地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转变为在培养实践能力的同时,加强综合应用能力、系统集成能力、设计能力的培养。教师和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的一些想法、思路,完全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在实验室中得以解决。在软件实验方面,要重视虚拟实验室的建设,这样可以克服教学课时、实验场地、实验元件和设备等的制约,开设出许多实际中不能开设的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另外,虚拟实验可以减少对实验设备的损坏,提高实验的安全性,提高实验效率。

参考文献:

[1]张久全.电工电子技术实训.冶金工业出版社,2008-06.

[2]李耐根.电工电子技术实训.冶金工业出版社,2010-06.

[3]首全胜.EAD应用技术.冶金工业出版社,2008-11.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篇4

电工电子技术中,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很难理解,可以借助一些器件设备来展示,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比如,分析桥式整流电路中二极管轮流导通,用常规的理论分析、画波形图,学生很难理解,但用发光二极管演示,在输出端串联一个发光二极管,从二极管的持续发光,学生可了解到输出的是单向电压,有了直观的印象。这样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意愿,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学好这门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精心设置教学情境,培养职业能力

建构主义提倡情境教学,这种教学要求学习要与现实情境相类似,学习内容要选择真实性的任务,同时教学过程要与现实问题的解决相类似。教师在课堂上,将职业情境融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全面素养。以检测继电器好坏为例:先给学生看视频,视频中驾驶员发现大灯不亮,来到4S店,师傅判断有可能是继电器的损坏,那么到底是不是继电器损坏,只需拆下来检测就可以了。怎样检测继电器的好坏就是今天的学习任务。由于真实任务中学生了解到自己要解决的问题,任务本身又具有整体性和挑战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课程中的不同项目和任务,对教学内容重新编排组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职业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以形成巩固的职业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保证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是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切办法的总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讲究以做求学、以学定教、以行获知。在课程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才能保证教学效果。

1.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可分为四个步骤来进行:第一步,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第二步,教师明确要完成的任务,学生知晓完成任务的目标;第三步,教师提供完成任务的相关方法,简单任务,学生自主完成,较难任务,教师提示、指导,小组合作完成,很难的任务,教师重点讲解帮学生完成;第四步,教师点评,学生自评互评。

通过任务实施的整个过程,教师了解到学生对内容的掌握情况,可以对所涉及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并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全面掌握理论知识。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篇5

1 引言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我系机电一体化、供用电技术等专业都开设此课程,它不仅对本专业后续的学习很重要,也跟学生今后的工作有着直接关系,这就决定了该课程在电类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我院“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目前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年的教学实践体会到存在以下问题:①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相对下降;②学生普遍感觉抽象,厌学情绪严重;③教、学、做不能有机的结合,理论不能为实践服务;④对学生的社会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起不到太大的作用。这些现象不得不令我们想到:我们的课程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存在许多问题。为此,应进行基于工作系统化课程的改革。

2 课程定位

机电一体化专业被列入我院第一批课改专业,通过广泛、深入调研,确立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通过对职业岗位分析和对典型工作任务分解制定出适合该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该专业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岗位之一就是“电气设备生产线操作工”,这一岗位的实际典型工作任务有:分析电子线路图、元器件选择与检测、元器件安装与焊接、产品验收与调试、产品维修,我们把它们归纳为“电子产品制作调试维修”。

通过对“电气设备生产线操作工”这一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电子产品制作调试维修”的分析,我们将传统的“电工电子及技术基础”课程转化为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电路制作调试”课程,这门课程定位如下(见表1:课程描述)。

这样,变教师传授知识技能为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锻炼技能;变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为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的主动学习;变学生听从老师指挥的“要我学”为学生根据有兴趣的项目学习的“我要学”;变老师挖掘学生的不足点以补充授课内容为老师利用学生的优点开展活动。

3 学习情境的设计和实施

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就是师生为完成某一具体的工作任务并注重整个工作过程而展开的教学行动,它以真实工作环境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将课程按类别分为若干技术或技能单元,每个技术或技能单元作为一个教学项目,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单元式教学,每个单元教学都以应用该项技术或技能完成一个作业来结束,并进行下一个项目的教学。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电子产品制作调试维修”的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我院现有条件,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规律将该课程分为9个学习情境(见表2)。

为了使教学顺利开展,结合典型工作任务“电子产品制作调试维修”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每一个教学情境设计中都围绕职业岗位所需人才规格,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等给予详细的描述。表3是学习情境5――简单直流电源的制作与测试的学习情境设计。

4 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电路制作调试”课程依托载体,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但是在进行课程实施时,应结合课程性质和能力目标,合理安排,最终评价的标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玉军.谈电子技术基础课的教学方法[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6).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篇6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技工院校机电类专业基础课程,安排在中级工阶段进行。一直以来,由于技工院校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习惯较差,学习兴趣不高,给《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传统授课带来了很大困难。随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以“一体化”教学思想为主导的教学改革的不断开展,因地制宜地对《电子技术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也势在必行。

我校机械设备维修、电气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最先完成的主要是核心课程建立与改革,而作为基础课程,还未被系统地完成课改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尝试以任务为载体,将《电子技术基础》的各相关知识点,结合中级工阶段其他专业课程对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对本课程进行梳理设计,尝试开展课程改革。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较传统教学的优势

以往《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授课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也结合个别小实验课程,知识的习得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在座位上安静地听,这样的单方向的传递为主,由于知识的抽象性较强,看不到,摸不着,很多学生听着听着就去见了周公。虽然偶尔有实验,但或因为趣味性差,或因为基础知识没掌握,不知实验到底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而做,使得实验也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形式上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室的指导下完成某项任务,按照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的实施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主体,通过教学任务的设计,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项目实施当中。整个过程,知识的传递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完成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

二、理清课程横向与纵向知识脉络

实施课程改革的前提时熟练掌握本门课程的横向知识脉络,明确对知识点的要求程度。《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包含七章内容:半导体二极管、半导体三极管及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直流稳压电源、门电路及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及时序逻辑电路、晶闸管及其应用电路。还要了解本课程知识点对应在本专业的纵向要求。即了解整个课程体系中后续课程对该课程的要求,这样项目设计才能有针对性。

对于七章课程内容,出熟练掌握各知识要点外,可以按了解、理解、掌握等几个层次将知识点归类,以表格的形式,为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改革做准备。举例如下:

三、广泛调研需求,设计教学任务

这一课程任务的设计也许依赖于广泛的调研与研讨。由于是中级工一年级阶段的专业基础课程,要求的难度不高,因此,该调研应以本专业毕业生职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为目标开展。设计的任务能够把学生引入电子技术知识之门,打开他们的兴趣之窗为后续高年级的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以此为目的,设计调研表,开展系列访谈。(1)开展毕业生的调研与访谈,了解学生工作中体会到的在技校初级学习阶段的需求。(2)开展中级工二年级阶段学生调研与访谈,了解学生学习该课程时的兴趣点,知识难点。(3)开展高级工阶段学生调研与访谈,了解哪些中级工阶段知识的对高级工阶段的学习最重要,哪些是难点。将学生反映的问题收集整理,作为任务设计时的重点。

四、依托大赛,以赛促学

学生兴趣的激发需要应用各种手段,其中职业技能竞赛在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和激励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委每年都有针对中学生开展的电子技术大赛,劳动部也会开展相关内容的职业技能大赛。深入了解大赛的竞赛内容,将相关知识融入课堂教学,如电子技能大赛中寻轨器的焊接等,均可作为课题进行设计开发,融入相关知识点,使学生能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是参加大赛成为学生有一个短期的努力目标,促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

五、任务设计举例

以第一章半导体二极管为例设计学习任务如下:

具体课堂实施设计如下:

学习活动1:认识二极管。能力目标:(1)能通过观察了解二极管的结构;(2)能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制作二极管的材料、结构、型号和分类。知识目标:(1)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基本知识;(2)了解二极管的结构、分类和型号。组织方式:小组学习。学习手段:下发任务书和学材。学习步骤:分析任务,了解任务要求,查看任务资料;查阅资料。了解二极管的相关知识,符号;完成任务书。可展示的结果书面成果:任务书。

学习活动2:拼插二极管电路。能力目标:能设计简单电路;能正确拼插电路;能通过分析得到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知识目标:理解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掌握二极管两个极的判别区分。组织方式:小组学习。学习手段:下发任务书,下发学材电子百拼世界。学习步骤:(1)分析任务制定计划,了解任务要求,查看任务资料;(2)制定计划;(3)查阅资料,了解二极管的相关知识、符号;(4)连接百拼电路,理解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5)检查发现问题。书面成果:任务书。实物成果:电路。

学习活动3:制作个性闪光标志。能力目标:能设计简单电路;能正确连接电路;能保证电路安全。知识目标:理解二极管的参数;掌握用万用表完成二极管正负极的识别、好坏的判别。组织方式:小组学习。学习手段:下发任务书,下发学材二极管、导电胶带、电池盒、电池等。学习步骤:(1)分析任务,了解任务要求,查看任务资料,了解二极管的参数;(2)制定计划;(3)设计标志,计算出要用到的二极管数目,电池的电动势要求;(4)万用表检测二极管的正负极与好坏;(5)连接电路;(6)检查电路,通电;(7)总结。书面成果:任务书。实物成果:标志电路。

学习活动4:总结评价。能力目标:能总结任务过程,语言通顺、突出重点;能客观评价自己与他人表现。组织方式:小组学习。学习手段:总结展示。学习步骤:(1)展示每个小组设计的标志,是否发光;(2)总结评价;(3)教师点评。

六、实施效果与反思

通过在新一级机电类专业班级中进行该课程改革实践发现,学生的学习活动参与率较之前的传统教学有了显著提高,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愿意探究相关知识,在任务的完成中获得了成就感,看到他们脸上的满足的笑容,教师也深深地感受到了教与学之中的满足感。但是,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学习任务的设计是否具有实用性,如何能够更多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等问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篇7

铁路的建设发展十分迅速,每年都招进一批退伍专业军人,到铁路就业。为此进行二年的岗前培训。虽说他们是高中毕业,但实际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基础教学也有不少困难。《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系统性、实践性较强,内容广泛课时偏少的课程,在有限时间内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好掌握好《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为专业课打好基础,要求教师课程设计要合理。

1 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特点,对铁路当前发展知之甚少,讲诸论时教师要准备充分,让学生了铁路的现代化的发展,如电气化铁路、高速列车、磁悬浮列车、办公自动化……等。这些现代化技术都离不开《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让学生知道学习这门课的重要性、必要性。老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鼓励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将来投身铁路建设的热情,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创造未来美好生活。

2 理论联系实际用已知学未知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中,有的知识概念难以理解,例如:P型半导体中以空穴导电,这个原理同学们难以理解,老师举一例,教室前排有一个空位,同学逐一前移座位,空位就会移到后排,空穴同理。

3 确立每章每堂课的重点、难点、删繁就简

例如:《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电子技术章节,放大器是重点,“负反馈在放大电路中的作用”这一节是难点。老师要求学生掌握,放大器的基本原理,基本电路,基本公式。在难点上老师帮助学生总结,判断负反馈电路类型的方法,“串联、并联看输入,电压、电流看输出”。这样学生易懂好记,有助教学质量的提高。

4 注重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教学质量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中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制作多媒体逼真的模拟课件,帮助学生摆脱认识障碍和困惑。例如:组合逻辑电路编码器、译码器的分析,在黑板上讲学生不易理解,使用模拟课件学生易懂易会。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中的电磁互感知识点,其中电磁感应的认识,互感线圈同名端的判断。是这一节的难点,教师要借助教具和仪表,做实验演示,加强直观教学。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篇8

一、开展互动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要提高教学效果,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基础上,才能接受教学内容。笔者教授广东省海洋工程职业技术学校电子技术1301班、电子技术1302班学生,共计80人,互动教学的开展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加强了与学生的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互动课堂上,我对每一个环节和问题都精心备课,创设问题后,学生在自主探究基础上,小组之间进行协作、分工,共同分析、综合、推理、得出结论,使课堂价值更大的发挥出来。例如:在讲授“三相负载的连接”时,我将“Y―对称负载线路连接”的分析设置为探究题,让学生进行讨论,由教师进行评价,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二、创新教学方法的运用

1.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法

笔者积极进行了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中以“任务驱动法”为主,还根据不同项目的不同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利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灵活运用于每一个学习情境的各个环节。在获取信息环节,注重发挥项目引领和任务驱动模式的作用,以提高所捕捉信息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计划和决策环节,更强调项目引领作用;在实施、控制环节,则是工学交替、任务驱动、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

2.行为导向教学法

中职学校《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技工人员,并非电工电子技术领域的科研专家,因此笔者将重点放在实践活动中,将理论知识弱化,例如:二极管的单向导电原理、硅稳压管稳压原理、三极管的电流放大原理、振荡器工作原理、晶闸管的工作原理等等,只强调其工作特性和实际应用,节省下来的课时用来加强实训锻炼。如讲完二极管的单项导电、三极管的电流放大原理时,没有通用电工电子试验台进行插件实验来验证特性,只是我演示学生就可理解。行为导向教学,就是用有实际价值的实验代替理论验证实验。在二级管的单项导电性和稳压特性讲解时,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桥式整流滤波稳压电源制作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主动了解电烙铁的应用、元器件的基本常识,在实验过程中反复调试和排除故障,从而实现了教学目标,复习了有关电容的滤波知识,提高了学习的实际效果。

三、重视实验教学

《电工技术基础》的理论比较抽象,笔者一向注重实验教学质量,提高对理论的理解能力,为学生将来就业时打下了良好的技能基础。例如:教学中的电阻测量一节,伏安法测电阻中讲述了两种接法,学生心中会存有疑惑。我的做法是让学生亲自做实验,学生在思考中实验,用实验的结果论证自己的观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见,在实验教学前,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布置相关的探究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做实验,增强实验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教师最后归纳点拨,学生会有种豁然开朗和知识升华的感觉。例如:电动机的知识有比较强的实用性,教师采取单一讲授法很难让学生深刻体会电动机的机构和转动原理。因此,我在讲课时主要采用形象化教学,利用电动机模型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一个感性、形象的认识,同时把电动机的型号和正反转控制进行演示,此时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在讲解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时,可以将熔断器、交流接触器发给学生观看,方便的话可以变演示边讲解交流接触器的工作原理,介绍寝室用的熔断器。实验教学能有效的拓展学生的思维,对理论的理解有很强的启发和深化作用。

四、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中职学校的教学方法改革,必须有先进的教学手段向配合。要引进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变抽象的教学内容为形象化、生动化、直观化、动态化。我们广东省海洋工程职业技术学校使用天煌牌THETDD-1型电工电子技术实训装置、多媒体电脑等设备,有效的提升了学生对电工电子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在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的课堂上,我利用了多媒体技术在屏幕上展示了磁场慢转的模拟画面,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动态的演示增进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校的电工电子技术课堂中,学生可以利用仿真设计软件进行电路的设计和测量实训,利用新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培养了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将来的工作打下牢固的技能基础。

五、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电工技术基础》主要为学生就业后的技术应用打下基础,笔者上课时重点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我们在常规课堂中,不是事无巨细的回答学生所有问题,而是对学生的困惑和疑问进行辩证分析,对大多数问题都引导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在研读教材和资料中探究、思考,从而自主解决问题。笔者经常提供适当的参考书目和文献,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向,而不是直接告诉答案。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让学生自行了解学科的最新动态和学术观点,参与网上论坛讨论和交流,拓展视野和思维。

综上所述,我们中职学校电子专业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充实自身的专业和教学能力,提高《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篇9

1.2汽车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汽车专业的学生具有数理基础较好、认知能力强、求知欲较强,尤其是对汽车机电相关的电工电子方面的新知识、新技能与经典案例比较感兴趣,但人文社科类课程相对较少、对社会发展和国家政策方针的关注度需加强引导等特点,教学环节融入与专业发展相关的产业政策、重要事件、典型人物等科普或轶事更具贴切感,善于扑捉实现自身价值与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契合点,从而激发出与之相关的认同感、责任感、民族自豪感[4]。

2专业基础课程融入思政要素的做法

课程设计是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基本路径。要让课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的育人功能,课程的开发设计就要切实遵循教书育人规律[5]。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即首先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发挥专业课程本身的特色,在教学目标制定和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注重“术道结合”[6],深度挖掘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以高铁、大型驱逐舰、国产航母、国产大飞机、天眼等大国重器研发成就为案例,提炼出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自信等要素纳入融入专业课程标准,推动以课程思政融入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完善课堂教学设计,梳理出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2.1课程设计融入思政要素,实现课程思政

以汽车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为例,首先研究教材,深度挖掘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精选出与授课内容相匹配的经典案例。例如,在“半导体器件及应用”单元课中,列举高铁、风电等中国高端装备由每年需花费数亿元从国外采购IGBT产品到成功研制出了堪称“半导体领域的珠穆朗玛峰”的国产耐高电压高电流的IGBT,实现高铁高速列车用上“中国芯”的梦想;在“电磁场及应用”章节中,列举中国电磁炮技术成功赶超美国技术,扬我军威等案例,通过观看震撼的视频,激发学生的认同感、责任感、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

2.2以大国工匠事迹为引领,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生产者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和极致,对产品质量有着执着的追求。我国有身怀绝技的大国工匠顾秋亮,深海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组装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被人称为“顾两丝”。在实践课程中,以大国工匠事迹为引领,锤炼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严谨治学的工匠精神。再如,在“基尔霍夫定律验证”“直流稳压电源电路的制作”等实验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要认真绘制电路图、剥削线头、压接线头、仔细连接线路、万用表的测量、工具的摆放、环境卫生、工作服的穿戴,课后工位的环境卫生整理等认真做好每一个细节。这些元素都是职业素养的具体体现,与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培养有紧密内在的联系。

2.3开展第二课堂学、创活动,实现科技创新

创设了“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新能源技术应用”2个课外学生科技社团,在教师指导下利用第二课堂,自主组织开展活动,开展了“直流集成稳压电源电路的制作”“汽车转向指示电路制作”等活动,验证了所学半导体二极管、电源集成稳压器、变压器等器件的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激发创新意识。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17新能源11班学生王昭元是科技社团的成员之一,在2018年唐工院举办的“新能源技术应用”“智能控制电路设计与制作”2个赛项分获一等奖、二等奖;科技社团学生参加了2017年中国技能大赛河北省电子信息职业技能大赛电子产品设计赛项,获团体二等奖,形成了以学促赛、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学习范式。

2.4服务社会、引导创业、规划职业生涯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篇10

一、重视“绪论”教学,激发兴趣

绪论是学生接触到“电”的第一课,如果教师轻描淡写地来处理这节课,势必给学生产生不好的印象。因此在讲解绪论课时要让学生明白本课程学习些什么,让学生理解本课程的大概内容,知道将来能学到哪些知识和技能,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一旦学生对该门学科感兴趣,他们就会兴致勃勃地学习这门课的知识。我觉得此时多说不如多做,因为对于他们学习基本知识是枯燥乏味的,但是让他们自己动手的话兴趣就大多了。这样的话,就在刚开始多安排几个有趣的实验,如:欧姆定理的论证,测量电阻如何使其误差减小等等。这些理论在初中就已经知道,在此让他们眼见为实,这样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形成先入为主的求知欲望。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的兴趣就成为“绪论课”的一个首要任务。

二、加强直观教学,重视实验教学,引发兴趣

电工基础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要根据这一学科特点,多利用直观教具和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电容和电感时,在黑白电视机的主板上让学生寻找各种电容和电感,并让他们记下各种元件的型号。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初步认识元器件的外型、型号,了解元器件的应用情况,也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在演示实验中,让他们自己动手,比如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法,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独立地思考,并通过实验否定错误的假设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和信心。比如:在讲授基尔霍夫定律时,首先强调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基霍夫电压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其内容相对较难理解,虽然在讲解基尔霍夫电流定律时已采用形象教学方法,但是总的来讲还是比较抽象,这时我们可以再通过实验数据来说明问题。通过对实验数据来理解该内容,可起到较好的效果。很多学生经过亲自动手实验,得出实验数据,展开讨论和分析,大家各抒己见,教师不要轻易否决,而是采取师生共同商讨,分析对错,肯定他们的成果。这样的话他们就有很大学习兴趣。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篇11

二、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方法

(一)以“发现式”教学为课堂主要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对于一般的技校生来说,由于自身的文化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主动学习和自学的能力并不很强。针对这种技校生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上课时,我采用“发现式”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课上尽可能掌握相关知识点,让他们在课堂上自己去“发现”。

在学习新的概念时,我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将书中的定义读一遍,找出定义中的关键词有哪些?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举出实例,或用自己的语言再描述定义。如果有错,我再及时纠正。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自己“发现”新知识的真正含义。从而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更不会有开小差之类的事情发生了。比如:在讲解电流这一概念时,先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关键词。大部分学生会找到“定向移动”这个关键词,而忽略了“电荷”。其实电荷也要区分正、负电荷的移动。如果学生只粗略地知道电荷而未细化到正负电荷的话,那么对下一个概念“电流的正方向”的理解必然会出现问题。于是,我提出疑问:“金属为什么会导电,NaCl溶液又为什么会导电呢?”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很快便会得出结论,这样便自然地引出正、负电荷定向移动都能导电。从而为“电流正方向”这一概念的讲解做好铺垫。这样环环相扣,不仅学生主动参与,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听课效率。

(二)将比喻法引入教学,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程中,电学概念比较抽象,初学者往往表面上理解了定义,甚至可以背出来。但在应用定义解题时却不会灵活运用了。其原因在于没有真正理解概念的内在含义。为此,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比喻的方法将一些难以记忆的概念比喻成生活中大家熟悉的事物,从而提高记忆的效率。比如:在讲解电阻并联电路分流定理时,把支路比喻成马路,把各支路电阻比喻成马路中的车辆,把各支路电流比喻成车速。车辆越多,阻力越大,车流速度越慢;继而想到:电阻越大,各支路所分电流越小,电阻越小,各支路所分电流越大。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研究表明,眼、耳等多种器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计算机辅助教学(CIA)具有电工实验的不可替代性和模拟性。它有利于学生对实验现象、过程的观察、分析理解和思考。如在“交变电流”的教学中,矩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绕垂直于磁场方向的轴匀速转动,切割磁感应线产生感应电动势就是一个典型的“变量模型”,可通过动画、色彩、灯光和音响等多种技巧的运用,制成“交变电流”的课件。通过课件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头脑中对“速度矢量与磁感应线之间夹角的变化和感应电动势变化的过程”形成一个很鲜明生动的印象。另外,计算机也可以链接大量的课外读物,增加课堂教学信息的容量,放大课堂教学的“空间”,减轻师生的负担,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快速化、全面化、深刻化。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篇12

工学结合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为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培养职业技能为目标,以实践过程为导向,把课堂学习和实践工作动态结合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概括成一句话就是:在工学结合的课程中,学习的过程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二、课程的性质

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发展迅速、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是培养生产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入门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电子电路分析能力、测试能力、电路装配、调试、检修、制作能力、检索资料、看参数、查手册能力以及一定的电子产品设计和开发创新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电子技术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将“工学结合”应用于电子技术课程的必要性

传统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采用的是:教师先在课堂上讲授相关理论知识,如电路的原理、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实验器材、计算结果及注意事项。然后学生在实验室中按照教材完成实验内容。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有:(1)实验电路、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由教师提前提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付了事或盲目操作不动脑,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学会了在实验室制作电子产品,无法了解工厂从元器件进货、元器件检测、电路装配、调试、质检、包装等全过程。课堂教学与工厂实践严重脱节。因此,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导入“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以学促工,以工代学,能够帮助学生把课堂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从而实现学生的技能稳固与心智开发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及生产企业对电子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满足就业的需要。

四、课程改革思路

按照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要求,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改革就是通过紧密的校企合作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满足校内学习和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学习的环境就是实际的工作环境,学习的内容就是实际的工作内容,学习的流程就是实际的流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满足企业岗位的需求上设置课程内容,使课堂与实习实训地点一体化,校内成绩考核和企业实践保持一致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的模式设计教学过程。

五、课程改革的措施

1.根据工学结合培养模式重新构建教学内容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岗位群是电子行业生产企业的操作工、工艺员、质检员、维修员等,因此,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应打破以往的学科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应紧扣学生就业岗位群,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为此,电子技术教学应以就业为导向,重新构建教学内容,并兼顾中职学校重视实践性的特点,加强实验教学,以培养出实用性的人才。

教学内容的整合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本着以实用为目的、够用为准则,对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要进行适当的删减或增补。参照电子产品安装工、质检工、维修工等工种的职业标准,把无线电装接工、电工维修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融入到课程建设中,架构新的课程内容体系。教学内容整合要适用于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处理好理论与技能的关系,以技能带动理论。

2.改革教学方式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人的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在教学策略上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其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在自我控制和合作式的学习环境中,构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教学方式上,采用以学生为主体,将“先学后做”变为“边做边学”或“先做后学”。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改变:把课程从知识讲授型变为知识应用型;把课程从理论学习为主,变为能力训练为主,把课程从以知识、概念、定律、逻辑推导为载体,变为以完成工作任务为载体,把课程从教师讲授为主、变为由教师引导、创造学习的环境为主;把课程从学生被动听讲,变为学生主动参与操作,积极参与新知识探索。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即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和学习知识的关系,而是具有一般社会特性和社会品质的角色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不再是制度上的支配—从属关系,而是具有感情体验的精神协调关系。由此而产生和谐、积极并充满活力的学习气氛。

3.评价方式多样性

评价方式多种多样,学生作品成绩(根据学生自评/他评报告成绩、教师评价报告成绩)、技术难度(新技术运用能力、作品难度系数)、课堂表现(项目研究中积极程度、团队合作能力等)等都可为评价的方式,教师在实践中应针对不同的需要进行选择,并将各种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灵活变通,创造性的使用。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篇13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是电气类、机电类等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是研究电路与电子技术的入门课程,同时也是学习后续相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桥梁。然而由于该课程概念多、实践性强,高中阶段学生相关知识积累少,在学习中学生往往觉得难学、难记、难理解,因而学习热情不高。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该课程的特点出发,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注重新课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通过导入新课向学生交待要讲的内容和要分析解决的问题,简明扼要地提出本次课的目标任务。巧妙地导入新课能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讲授新课内容打好基础和铺垫。

比如在绪论课,教师可以首先介绍一些电工与电子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现代科技中的应用以及与学生生活体验联系密切的事例,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有电,所学内容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增加学生对该学科的亲切感。其次,教师要讲清本课程与专业理论课及实习操作技能课之间的关系,强调本课程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重视。最后教师要结合本课程的特点教给学生学习本课程的一些方法。这样,先入为主,无疑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好奇,会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和情感,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可以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形象,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学习情绪的高涨,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到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中去。其导入方法必须依据每堂课的教学任务和内容,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知识基础进行设计。主要有:

1、生活经验引入法。它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知的素材为出发点,教师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谈话或提问,以引起联想,自然地导入新课。例如,照明电路为什么忽明忽暗?电力系统中的雷击现象是怎么一回事?而短路跳闸时电力系统中又会产生哪些异常现象?电费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些都使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就是身边所发生的事情,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2、设问引疑法。在课堂教学之初,认真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学生联想。例如:在学习串联谐振时,可以这样引入课题的:“大家都用过收音机吧?普通收音机如何调台?调台时到底调的是什么?为什么有的收音机杂音较大,而有的却很小呢?短短的几个似懂非懂的问题使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被吸引过来了,学生都跃跃欲试,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大家以饱满的学习热情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之中。

3、悬念激趣法。例如:在学习“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时,先结合磁极间相互作用的原理,给学生看一些磁悬浮列车的图片。学生看完后对磁悬浮列车很感兴趣,他们会不断向教师提出问题。用这种设置悬念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把探究内容由书本知识向社会事件延伸,并把探究活动由外在兴趣转化为学生的内动力。这样引入新课,使枯燥的知识变得趣味横生了。

此外还有我们较为熟悉的开门见山法、类比引入法、复习引入法、演示现象导入法等。

二、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及与专业知识结合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应把枯燥的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或生产生活等实际联系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深人浅出。例如,学习"电流"、“电位”、"电压"、"电动势"前,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水流"、“水位”、"水压"、"水泵"等概念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因此在讲解这些物理量之前,可以先简要说说"水流"是指水分子在"水压"的作用下由高水位向低水位的移动,而低水位的水又由"水泵"把它抽到高水位位置,从而保证高水位和低水位之间始终存在"水压",致使"水流"能不断循环。进而说明:"电流"是指电荷在"电压(电场力)"的作用下,由高电位有规则流向低电位,而低电位的电荷又通过"电动势"的作用,不断由低电位移到高电位,从而维持电路两端"电压"及"电流"。又如在讲述"电容器,电容量"概念时,学生很难想象和理解,我们就可以用水桶装水作为例子,指出"水桶"是一种容器,它储存的东西是"水";"电容器"也是一种容器,只不过它储存的东西是"电荷"。水桶储存水量的多少,取决于水桶的容量;同样电容器储存电荷的多少,取决于电容器的电容量(电容)。再进一步指出电容的大小与其结构的关系,学生就会融会贯通了。

基础理论是为专业理论和实习操作技能服务的,电工基础教学也不例外。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联系专业实例进行教学。如讲授“互感”、“自感”时,可分别联系常见的变压器和日光灯的镇流器;讲授“功率因数”“串联谐振条件”时可分别联系功率因数在电力系统中的实际意义、用电单位需安装功率因数表和收音机的选台;讲授“三相交流电”时可联系机车车辆中的供电线路、牵引电机等来讲。这些实例,专业性、实用性都较强,可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能够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实物与实验教学,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