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电工基础教学反思实用13篇

电工基础教学反思
电工基础教学反思篇1

一、教师教学方面的原因

1.教学目的不十分明确,教学内容攀高求难。

有些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对各专业《电工基础》教学大纲没有进行认真彻底地学习与研究,对《电工基础》各章节应该了解掌握哪些知识点、技能,应该了解掌握到什么程度不是十分清楚明了,这样必然会造成教学的盲目性,缺乏针对性。

有些教师认为教学必须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来实施,大纲要求的内容一个不漏。一切以教学大纲及对口高考考纲为中心的原则来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多给学生讲授那些复杂、高深的问题,从而忽视了多数学生,忽视对《电工基础》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讲授和理解,必然导致那些理解能力跟不上,分析思维能力不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能力弱的学生跟不上。

2.教学方法过于陈旧,教学评价手段过于单一。

当前多数教师仍然采取一支粉笔一本书,“以教师讲授为重心”的教学方法,其方法根本缺陷在于不利于学生习热情的激发、积极性的调动和潜能的挖掘;在于不重视授予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在于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在于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在黑板上安装日光灯电路,叫学生想象电感线圈端电压与电流相位关系等等,原本直观,具体的问题变得很抽象,很难理解。

3.教学进度过快,存在“应差式”教学。

目前,多数学校《电工基础》一般安排一个学期授完,就使得教师不得不加快教学进度,压缩授课时间,现加上《电工基础》知识本身也确实较难接受,而学生所应具备的抽象思维能力又没有完全培养出来,必然会使学生对所教授的内容囫囵吞枣,更谈不上理解、消化和吸收,应用就更不要提了!在就业型班级上课,“应差式”教学也普遍存在,不管学生掌握如何,有时自讲自听,效率低。

二、教师教学采取的对策

1.认真学习研究教学大纲,分类制定教学计划。

对于就业型班级学生,要根据专业特点及需求制定授课内容,要侧重基础性、实用性、够用性。如直流电路部分重点讲解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的基本内容;磁场、电磁感应部分重点讲解自感、互感、左右手定则等。

对于综合高中参加高考的学生,要弄清考试要求,明确教学目的。古语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对口单招考试大纲》是对口高考命题和学生应试的重要依据。它原原本本、不折不扣的告诉我们高考考什么,怎么考?考试的知识内容和能力要求达到什么样的层次,以及试题的题型和题量等。

2.教学内容一定要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构建好整个职业高中《电工基础》的知识网络

对于就业型班级学生,教学内容在根据专业特点及需求的基础上,构建好电路基本定律、电路基本元器件特性、常见应用电路原理的知识网络。

对于综合高中参加高考的学生,在吃透的基础上,根据其要求制定一个周密的教学计划,对所有的知识点逐一排查,对每一个电工概念、电工规律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彻底弄清它的来龙去脉,以及与其它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在复习中尽可能做到“温故知新”“知新温故”。

3.教学进度要视学生情况、合理安排,教学方法必须创新。

教学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故教学进度一定要根据学生基础的好坏、反应的快慢、能力的强弱,灵活把握,当原有的教案、学案不能适应当时的学生实际时,教师要随机应变,及时调整,遵循“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原则,该快则快,需慢则慢。教师要善于采用重复、停顿以及抑扬顿挫等多种方式的讲解,努力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不断地感受到惊奇与惊喜。

在教学手段、方法方面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及实物教学,提高直观性,能在实验、实习室上课的就不在教室上,能用实物展示就不用符号、模型。学过电工的同学连一个电容器认不识值得我们反思。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电工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即要重视学生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还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的训练。总之每讲一个问题,每做一个题目都力求达到四个一。即巩固一类知识,掌握一种方法,训练一项思维,提高一种能力。

4.教学要求上要“分槽喂养”,作为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真正实行“因材施教”。

电工基础教学反思篇2

一、引导学生研读课本从而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

近几年新高考试题频繁出现这一类试题:它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既考查了基础知识,又考查了基本技能,因此学生必须学会研读课本。而在实际的高三化学复习过程中却发现,许多学生认为课本没有什么看头,只是一味地做题,不花时间钻研课本,如果以看书作为课外作业,学生就会认为没有作业。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源在于教师强调学生要去研读课本,但没有让学生意识到研读课本的重要性,同时在学生研读课本时不做任何的指导,学生根本不知道看课本时要怎么看、重点看什么,因为学生不能够吃透教材。这时就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考纲、考试说明,以及近几年化学高考试题的基础上,确定知识的重难点,同时结合学生存在的问题,设置一些问题引领学生读课本。如布置学生研读苏教版选修四第16页铅蓄电池的工作原理时可设计下列问题:(1)铅蓄电池放电时是?摇?摇能转化为?摇?摇能,是?摇?摇(填“原电池”还是“电解池”)那么充电时呢?(2)放电时,负极材料是?摇?摇其电极反应式是?摇?摇正极材料是?摇?摇其电极反应式是?摇?摇,电解质溶液为?摇?摇,氢离子移向?摇?摇,硫酸根离子移向?摇?摇,溶解1mol铅需转移?摇 ?摇mol电子,这些电子从?摇?摇极移向?摇?摇极。(3)充电时铅蓄电池的阳极反应式为?摇?摇,它与充电时的正极反应式有何联系?(4)蓄电池充电时电池的正极需与外界电源的?摇?摇极相连。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感觉到课本上看似简单的知识原来还需更准确把握,还需更深层次地理解。当学生把以上的问题搞懂时,再呈现给学生2010年福建高考题第11题(略)。学生对上述问题弄清楚地基础上,得出C答案就十分地容易。引导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研读课本的重要性,学生在复习过程中遇到苦难时就逐步地学会主动翻看课本,并能从课本的研读中,学生的自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避免只是老师一味地输灌,从而提高化学复习课的效率。

二、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整合与再加工。

复习课不能对原有知识的简单再现,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对相关的接近的、易混淆的知识点加以对比,对零碎的、看似无联系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网络化总结,即对基础知识要进行整合与加工。学习是他人无法替代的事,对基础知识进行整合与加工不能由教师替代学生完成,而应由复习课的主体――学生来完成。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不对学生加以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整合与加工毫无头绪效率低下。因此必须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知道应朝哪些方面对基础知识进行整合与加工。

如,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可以从:符合A■B■C■D(酸或碱)的A物质有哪些?把中学阶段学过的置换反应按金属金属、金属非金属、非金属非金属、非金属金属总结;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的物质有哪些?中学阶段学过的九大工业反应是什么?学习物质的物理性质按“色、态、味、熔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方面掌握;中学阶段学过的化学反应条件要高温的、要通电的、要催化剂的分别有哪些?等等,引导学生自主地对所学的知识用点、线、面、体建立起知识的网络图,并从中引出新知。再如对“乙醇的催化氧化”的复习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乙醇催化氧化的实质是羟基上和与羟基所在的碳原子上都脱去一个氢原子,碳氧之间形成双键。教师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什么样醇可以氧化生成醛,什么样的醇可以氧化生成酮,什么样的醇不能发生催化氧化,最终延伸到多元醇。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醇的消去反应与催化氧化做对比。这样总复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整合与再加工,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整合与加工中,把基础知识激活,使基础知识成为学生可以随时调用、分析、迁移、转换、重组的活的知识,从而提高化学复习的效率。

三、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从而实现基础知识的迁移与能力的提高。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掌握好基础知识只是学习的一个方面,学习中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知识转化为各种能力。这些离不开老师的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要引导学生先阅读题目,然后引导学生找出本题的知识结合点,进而通过类比、联想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学习原电池时,学生对课本的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基本原理很熟悉,但是解决实际问题时又常常觉得无从下手,这时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把已知条件进行加工、分析、转化,有意识引导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并进一步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如以学生书写氢氧燃料电池的正极、负极反应式为例。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燃料电池设计的理论依据是燃料燃烧的化学反应,只不过这个反应是在原电池反应来实现,请根据提示写出氢氧燃料电池的总反应,用双线桥表示该反应,并结合原电池工作的基本原理思考氢气通入负极还是正极,且尝试写出氢气发生的电极反应式(提示:结合总反应的双线桥及考虑环境及电解质情况)。学生通过我一步一步的引导去思考、分析,领悟到氢氧燃料电池的工作基本原来还是原电池的基本工作原理。我等学生如梦初醒的时候又引导:如果把氢气换成甲醇、甲烷等可燃性物质那电极反应式又应怎样书写?把氢气与氯气反应设计成燃料电池呢?你能尝试总结出书写燃料电池电极反应式书写的规律与方法吗?这样通过引导,学生能依据原电池的基本工作原理内化出适合燃料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特有的规律与方法,燃料通入负极,氧气、氯气等通入正极,书写电极反应式时应遵循电荷守恒、质量守恒且要考虑电解质溶液。从而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复习的效率。

四、引导学生对每次考试进行自我分析与自我反思。

高三复习中有一部分的时间是用来考试的,很多学生考试后不会分析评判自己解题方法的优劣,不善于找出与纠正自己的差错,导致学生每次考试都在重复很多错误,复习效率低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我分析与自我反思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自我分析与自我反思,提高高三化学复习效率。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经过引导与强调,认识到了考试后自我分析与反思的重要性,但是自己分析与反思时,感觉茫然而无从下手,这时就应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如,每次考试后我都制作失分统计表,要求学生认真填写,同时把每题按知识点分割,引导学生自己统计掌握情况;引导学生归纳自己出错的原因,是审题粗心大意呀还是化学基本概念、原理不清等;在讲评试卷时,引导学生自己的解题思路与老师的思路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每隔一次考试后,看看自己哪些“毛病”已经痊愈,哪些“顽症”未除,哪些“毛病”是新犯的。通过引导,学生考试后进行的自我分析与反思,变成有方向、有目标的积极的思维活动与探索行为,从而提高了高三化学复习的效率。

总之,高三化学备考复习,不能简单地拼时间、拼精力,而是应该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突出复习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高三化学复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电工基础教学反思篇3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in

"Electronic Technology Base and Skill" Teaching

ZHANG Guohua

(Guangzhou Huadu District Polytechnic Vocational School, Guangzhou, Guangdong 510800)

Abstract Some teachers currently exist in the electronic technology teaching vocational colleges offered relevant professional "Electronic technology base and skills" basic courses teaching mode when a single, teaching philosophy behind the problem, the students can not study full play to the initiative, the teaching effect is not obvious. This article on how to develop students' dialectical thinking ability and logical thinking ability in th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in-depth discussion, and describes modern teaching methods and focus mode.

Key words electronic technology; logical thinking; dialectical thinking; teaching mode

0 引言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在职业院校电子技术相关专业的教学中均有涉及。该课程内容繁杂,涉及面广,部分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基本放大电路、集成运放等内容,均为学生的学习和理解的难点。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吃透基本概念、掌握各部分内容的关联性、在不断地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和记忆方法,教师在讲授时应重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学生辩证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1 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辩证思维能力指的是运用辩证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的学习内容相对抽象,例如基本放大电路、集成运放的应用等章节,需要学生在具备扎实基础之上,在脑海中建立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网络,并运用抽象思维理解其核心,才能系统地掌握和贯通多个不同知识体系,真正消化为自己的东西。单纯地死读课本是目前职业院校在读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抓住教学主要矛盾,也就是教学模式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辩证的思考问题,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具体例子如下:

例1:在学习“半导体的基本特性和PN结”相关章节时,首先需要教授导体、绝缘体、半导体的定义,原子结构概念,载流子概念等最基础的知识。接下来介绍半导体的导电机理。其中需连带介绍半导体的热敏性、光敏性和掺入微量杂质对其导电性的影响。随后引出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定义,并逐步推进到PN结的学习。这是本章节的重点内容,教师可辅以多媒体设备甚至模型,如图1,将知识深入浅出讲述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知识教授的层次性,例如PN结正加电压和反加电压的不同结果,可形象地进行对比分析,会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不易记混。此类在知识层次上渐进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增强其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形成有体系的知识网络有很大帮助。

图1 PN结加正、反向电压示意图

例2:“集成运算放大器”章节也是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学习的一个重点,并且该部分知识也是大部分学生学习的难度。由于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能力有限,教师应适当放慢教学速度,按照大纲要求,详解每一个知识点。例如在理想集成运放的教学中,应注意强调“虚断”和“虚短”的概念,结合坐标对比分析理想集成运放工作在线性区和非线性区的特点,如图2所示。在比例运算电路的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反相比例、同相比例和差分比例放大电路推导的共性进行讲解,并要求学生熟练画出各种运算电路图,如图3,不断提问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是在整个教学过程的点点滴滴中逐渐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形成一定的辩证思维后,能够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遇到难题之后也能够利用否定之否定思维方法逼近答案,对于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难题具有很大帮助。

图2 理想集成运放电压传输特性

图3 反相比例运算电路

2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的前后章节环环相扣,要想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其中,主要包括归纳演绎思维、类比思维和求异思维。

归纳、演绎思维能力是对知识点扩展和应用的能力。其中,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在学习中通过知识点的习题训练掌握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即在学习中将某一知识点理解并应用到解决具体的问题。例如在负反馈电路教学时,主要内容包括判断电压串联负反馈、电压并联负反馈、电流串联负反馈和电流并联负反馈,单纯的逐一讲解方式非常枯燥,学生很容易走神,建议通过四种负反馈电路归纳出串、并联判断方法和电压、电流判断方法。这样方便学生理解、记忆其内容。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可以扎实学到课本知识,又可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归纳思维方法。而演绎思维方法的训练可以在学习运算电路的过程中进行。运算电路的学习首先要明确加、减、积分、微分等基础运算方法,这就属于认识一般规律的过程。在知道运算规则后,运用基础运算方法对具体电路进行分析和判断,这即为一般到个别的演绎过程。这样的教学方法一举两得,既使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演绎思维。

类比思维能力是利用已知知识推知未知知识的举一反三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学生学习任何知识都非常重要。锻炼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有较大帮助,这不仅仅限于同一门课程中的学习,在不同专业课的学习,甚至是不同领域的学习都有效。例如在学习同步RS触发器的相关知识时,可以类比基本RS触发器,分析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R、S之间相互约束为其共同点;结构差异为其不同点。此外,类比学习可以减轻学习负担,但是前提是扎实掌握已有知识内容。

求异思维能力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思维能力。通常,我们都习惯使用求同思维,即按照已给条件步步下推得到最终答案。然而,问题有时并不那么容易,需要我们从反面或者其他角度进行思考,“另辟蹊径”得到解题思路,最终找到解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差动放大电路的内容时,学生常常碰到的难点是不会求解单端输入差放电路(图4)电压。这是受我们在双端输出差动电路(图5)的差模电压增益和共模电压增益的求解思路影响,在单端输入差放电路电压的求解中运用了求同思维,还按照先画微变等效电路,再求电压增益的老思路求解,很难求出电压。使用求异思维方式,试着将单端输入转化为双端输入,即将图4转化为图5,再来求解,问题迎刃而解。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求异思维能力的训练对于提高学生整体理解和认知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这种训练比较困难,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对该方面着重关注,提前设计桥段。

图4 单端输入差动电路图

图5 双端输入差动电路图

3 改进教学模式,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现阶段,职业院校、高校等在教学模式上基本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效果一般。教学模式的改革也早早提上各高校、职业院校的议程,然而进展较慢,效果不好。为了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应从教师身上入手,灌输新型教学模式理念;并尽量选用多媒体资源较为全面的新教材,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式教学方式重组教学内容,让每个章节得到学习更贴近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氛围;同时,加强实践环节,锻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以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为根本。本课程教学大纲中对于教学目标的设置为“使学生理解常用电子线路的工作原理,掌握典型电子电路的分析方法,具备应用常见电子电路的能力”等内容,从这我们可以看出该门课程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对电子电路的分析方法,更突出要求了学生对电子电路的实际应用能力。这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在电路中的分流与分压、基尔霍夫定律、戴维南定理等重要内容的讲解时,多举日常生活中能够用到它们的电路进行实例分析,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些重要定理和内容的应(下转第137页)(上接第134页)用环境,让课本的知识更加贴近实际,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不仅如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具备工程观念,也就是说要具备一定的“近似观点”,在一些不必要的问题上避免吹毛求疵,以电路的分析和应用为主要思路。另外,在重点知识的讲解上要投入更多的时间,把知识点讲深、讲透。

在保留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的基础上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仅注重知识本身,对于教学方法则并不深究。现阶段对教师要求创新教学,例如引入“拼图式”思维方法,打破常规的学科体系,整合教材内容从顺次教学转向项目教学,加强多媒体及Proteus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其中,“拼图式”思维方法的引入对于学生分析复杂电路具有很大帮助,教材中一些复杂的实用电子电路本质上是由基本单元单路组合而成的,“拼图式”思维方式能够帮助学生看透电路基本组成,在进行电路分析时思路更加清晰。而项目教学可以以项目设计的方式作为小组作业布置给学生,一方面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一方面促进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此外,因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能力有限,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在讲授自然科学的同时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例如提醒学生课前预习和课下复习、做题等,另外,对于一些易混淆的知识点可以用编口诀的方法增强同学们的记忆。

4 总结

在教授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这门专业基础课的过程中,教师在紧抓课本内容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介绍的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对于该专业课的学习均不可或缺。学生运用这两种思维对知识内容和体系进行思考,加以自身实践的体会,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学活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在其他知识的学习中举一反三。另外,该门课的教改也刻不容缓,通过以上内容的分析,希望广大教师可以从自身出发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模式,相关教育部门也应投入一定精力进行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李山兵.浅述《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考试,2011.7.

电工基础教学反思篇4

一、培养学习兴趣

1.树立信心

《电工基础》一开始是直流电中的基本计算,包括串并联和混联的计算,功率和焦耳热的计算,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过的,只是学得不扎实而已。有些学生对这些只是觉得似曾相识。这时可以稍微放慢教学进度,有针对性地对一些电路图进行反复练习,以鼓励表扬为主,帮助学生建立信心。

2.喜欢思考

有很多学生因为初中时对物理课程抗拒,所以对这门课的学习没有思考的习惯,被动地接受标准答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学会思考,喜欢思考,比教会他们这个题目怎么计算更有意义。比如基尔霍夫定理和戴维南定理,这是学生进入技校后在《电工基础》课上碰到的第一个真正陌生的知识。这时一定要耐心讲解例题,甚至要抽丝剥茧般地“解剖”。在学生练习列节点电流方程和回路电压方程时,让学生多练,并且要让学生多讲,讲他为什么这么列方程,如何选择参考方向,等等,对一道题让学生选择不同的参考方向列方程,让学生明白选择方向只是解题的方法,它改变不了最后的结果。这些练习会让学生明白学习是灵活的,懂得原理才是重要的,并且不会盲从其他学生的意见,开始喜欢思考,并且接受事物的多样性。明白“殊途同归”。

二、实施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方法

学习当然不能仅仅依靠兴趣,所以有良好的教学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学生很反感灌输式的教学,因此应采用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法。

《电工基础》第二学期主要是交流电的学习,这部分的内容很枯燥,而且又很容易混淆。所以我采用了实例教学法。比如正弦交流电的波形图,学生记不住而且反感死记。笔者帮他们复习中学正弦型函数的图像,把函数和函数图像的相结合,演变成大家相对比较熟悉的数学问题,这样很多学生就能解题了。现在很多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不能很好地应用,很多“财富”白白浪费,所以有时我们不需要讲解太多,只要帮助他们把已经学过的一些知识找出来就可以了,而且这样学生也觉得原来学习的一些知识是有用的。

再比如阻抗的概念和性质没有直接给出来,同学们不容易接受。笔者在讲解交流电路的分析时循序渐进,三个元件从串联到并联,把分析结果同时列于一个表当中,引导同学们对着表观察、对比发现:8个相量关系式中与电流相量相乘的这部分各不相同,但是每个式子中的这部分都涉及各电路中的各元件,所以这部分命名为各电路的阻抗Z;同时在8个大小关系式中看到与电流相乘的这部分是各电路阻抗的模。这时阻抗概念的提出就顺理成章,同时学生对其性质已有了相应的认识。如:(1)阻抗是复数,单位与电阻一样,其实部是电阻,虚部为电抗;(2)电阻的阻抗ZR=R,电感线圈的阻抗ZL=jXL,电容器的阻抗ZC=-jXC;(3)串联电路总阻抗Z=Z1+Z2+…,并联电路总阻抗1/Z=1/Z1+1/Z2+…;(4)阻抗角等于电路的电压与电流的相位差。一旦引入阻抗概念,表中相量关系可归纳为一个式子:同样的,大小关系式最终也与欧姆定律形式类似:U=|Z|I。

经过这样分析、归纳的过程,虽然未解过一个题,但是帮助学生推导有时更能帮助学生解题,因为学生已经可以通过这样的分析思考,自己弄清了缘由,在以后的解题和测验中,思路较为清晰。最后用两个例题来讲解、归纳解题的思路,验证刚才的推理,巩固加强刚学的内容,效果反而更好。在实践中笔者发现这样的方法有较好的效果,大部分学生感觉内容不是太多了,拿到题目有了思路。当然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比如学生特点、性格不一样,实际应用时需稍作调整,对基础太差又不太爱思考的同学来说,问题好像更复杂了,这时需要进行个别辅导。

三、行为引导教学法

行为引导教学法源于德国建立在现代职业教育学的科学基础之上的职业教学法和模式,它是由多种教学技术、手段、方法结合而成的,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内核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现在在专业课当中被广泛应用,《电工基础》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也可以适当地采用这种方法。笔者尝试采用过这些方法:实例展示法和角色扮演法。自己做一些教具或者做一些未完成的教具,让学生接着完成,并且似乎不经意地让学生扮演老师的角色,讲解分析他的思路和方法,还带学生参观电工电子实验室,回来后讲述所见所闻所想,等等。

电工基础教学反思篇5

一、反思性学习的四个基本特征

1.自主性。反思性学习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反思性学习的整个过程是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它以追求自身学习的合理性为动力,进行主动的、自觉的、积极的探究。学生既是演员,又是导演,自始至终都是真正的主人。它通过自我认知、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获得自我体验,是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2.探究性。探究性是它的基本特征。反思不仅是“回忆”或“回顾”已有的心理活动,更是要找到其中的“问题”以及“答案”。也就是在考察自己活动的经历中探究知识的内在联系,重构知识体系,激活个性思维,并在反思活动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下产生超越已有信息以外的新信息。

3.发展性。常规学习是学生凭借自己有限的经验进行简单的、重复的、直觉的操作活动,以“学会知识”为目的,关注的是学习的直接结果。而反思性学习是一种复杂的探究性学习,以“学会学习”为目的,既关注学习的直接结果又关注间接结论,即学生眼前的学习成绩和学生未来的发展。另外,常规学习只要完成了学习任务就达到了学习的要求;而反思性学习不仅要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要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得到发展。因此说,反思性学习具有发展性。

4.创造性。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究行为,通过反思,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并进而产生新的发现。反思是同化,是探索,是发现,是再创造。历史上许多新的发现就是在反思过程中获得的。因此说,反思性学习具有创造性。

二、反思性学习的六个基本环节

反思的过程是元认知的过程,也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反思性学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反省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它包括回顾学习内容、检查学习过程、检验学习结果等。第二,自我评价学习过程和结果是否完善。如完善,反思活动并未终止,而是进入总结提高阶段,它包括总结经验、自我探索、深化知识等;如果不完善,则进入察觉问题阶段。第三,内化知识结构,通过搜索、探究等方法确定解决问题的对策。最后,检验所采用的策略是否正确。如果正确,就进入总结提高阶段;如果不正确,又进入再反省阶段,开始新的周期。

笔者认为,反思性学习基本环节可以概括为如下六个方面:反省阶段、比较阶段、评判阶段、定格阶段、验证阶段和提高阶段。

三、反思性学习在单招班《电子》复习教学中的必要性

《电子》是电工电子专业单招班学生必修、必考科目。《电子》科目的复习过程是学生对电子知识结构掌握和优化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过程,因而具有反思性学习的基本特征,所以在复习阶段开展反思性学习具有现实意义。反思活动进行得越全面、越及时、越深刻,就越能确保学生的复习效率及效果,潜能就越能充分发挥,高考成绩也越能稳定增长。

四、反思性学习在单招班《电子》复习教学中的实践

《电子》科目中有许多电子元件、电子线路,工作原理各不相同,在复习时不能仅仅根据教材中的知识点顺序按部就班去讲,而要引导学生去回顾反思,把前后知识融会贯通、重新整合,做到举一反三、熟能生巧。

单招班《电子》复习阶段开展反思性学习符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体现了教学观念的一大转变,即以教师的教为主到以学生的学为主的重心转移。因为在整个反思过程中始终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笔者通过反思性学习在单招《电子》复习中的应用教学实践,实现了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的改变,促进了对本人教学行为的反思,由此也走上了正确的教科研道路,成为反思型、研究型教师,同时还促进了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

电工基础教学反思篇6

一、电子线路课程的特点及教学方法

电子线路课程是一门应用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学生普遍感觉电子线路课程内容多、理论深、分析繁琐、难懂、难记、难掌握。首先,各个电子器件是构成不同电路的核心部件,电路的形式和功能的变化,器件在不同条件下的应用,对于器件的原理、特性必须讲够、讲透。学生是在高中知识和学完《电路基础》课程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按照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学生做到基本概念牢固掌握,基本原理、特性透彻理解,为进一步学习电路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专业基础课,其学习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效果。在教学内容上,除讲清器件的结构、原理、特性和参数外,还要着重强调非线性器件加偏置,以及改变偏置可以控制其工作状态的条件、特点、变量关系特征和模型。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难以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必须对电子线路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加以改革,在教学上还应包括作为典型有源电路的恒流源电路的组成、静态、动态特征和电路模型,因为恒流源主要体现了器件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特征,反映了有电源电路代替无源元件这一趋势。

二、电子线路课程改革思路

电子线路课程内容是随着电子线路的发展而发展的,电子线路课程的内容随着知识的积累逐年增多,可随着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单片机技术和嵌入技术的发展,生产现场的设备向集成化、小型化方向发展。电子线路课程的课时数、教学内容在压缩,课程体系还是对各种电路分门别类、就事论事、面面俱到,增加了教学负担。因此在内容和思想方法上,必须经过科学的论证和总结,使之更符合认识规律,且能充分体现知识内涵的思想体系和鲜明的导向性。关键不在于课程内容的包罗万象,而在于对学生系统的、基本的思维和操作的训练、培养,授之以渔。依据这一原则思想,结合教学特点,对本课程的教改,分器件和电路两个方面谈谈看法。

首先,电子线路课程要学习基本电子器件,在电路部分应改变过去那种过分强调电路功能以至于以此来分门别类划分课程章节的方式,这种体系对于某些高等院校以电路设计作为重要内容的教学或许是合适的。这部分内容要突出各种电子器件不同工作状态的条件、特点、应用这条主线。

而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而言,对于电路功能只要通过电路分析能够正确识别和区分就可以了。电子器件是有源、有极、非线性器件,由静态到动态,由分立元件到集成电路,使用中必须加偏置,不同的偏置,在电子器件和偏置电路在直流电源作用下,静态工作点的设置、稳定过程的分析与计算。可以使器件工作于不同的工作状态,其静态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可归结为具有共性的电路静态分析方法,不同的工作状态具有不同的特性,应用于各种形式的电路。

要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各种工作状态的条件、特点和应用。教学内容上更主要的是电路的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对基本电子器件的结构、原理有所了解,基本电子器件的特性、参数要讲透并且深刻理解,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和人的认识规律,对于电路分析、选择、使用器件以及不同型号器件的替代是必不可少的,反映电路原理和分析方法的内在联系,总结出具有共性的原理和分析方法,也是实际工作中分析和处理电子技术问题所必需的。

其次,电路的动态分析要突出三种组态这条主线。在电路的动态分析中,无论电路形式、如何变化,我们必须抓住三种组态来进行电路分类,三种组态是基于对基本电子电路深入理解和高度概括的总结,作为一种思想体系贯穿全课始终,有着深刻的内涵。这是基于对电子器件原理、特性,用三种组态的思维方式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训练,使学生深刻认识和对电路原理的透彻理解,可以在基本电路、简单问题上,并且进一步在复杂电路中灵活运用,无论分立元件电路,还是集成电路的分析得以简化,避免了每种电路对应一种分析方法的复杂局面,这种方法能适应新知识的发展。

当然,三种组态电路也有局限性,三种组态蕴含于放大电路的两种输入、两种输出的基本概念(同、反相,高、低阻)和变量控制关系的变化形式,电路的动态工作过程和电路分析,由于电路形式、功能的差异,利用负反馈手段可以解决,反复运用三种组态的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在电路分析上可用于估算多极负反馈应用的具体形式,定性描述对电路性能的影响。利用三种组态和反馈的概念加以分析,使学生在简单问题和简单电路上做到深刻理解,可以利用估算法定量进行电路分析,作为电路的性能指标反映电路的特性,无论是分立元件电路还是集成电路的分析都具有实用性,其分析方法不外乎图解法和等效电路法,要使学生熟练掌握反馈组态、极性的判别方法。进而在复杂问题和电路中自如应用,可以避免每种电路对应一种分析方法的复杂局面。

总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不仅是专业课的任务,通过《电子线路》课程的教学改革,要从基础课做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地学习,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的合格人才,从而真正实现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使高职教育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相磊.电子线路课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2]王晓峰,王立梅.电子线路的故障诊断和测试点的选择.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01(4).

[3]陆中石.对高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思考.今日科苑,2009(24).

电工基础教学反思篇7

“四小科技”活动不但是对于学员知识掌握的考查,也是对教员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作为基础学科的教员,很多都是专注于教学方面,搞科研的机会很少。通过“四小科技”学员的一个具体的制作,为了成功制作一个有创新意义的活动成果,教员在指导的过程中必须深入研究这一个制作所涉及的领域的发展前沿,可行性和实用性,从而使教员自身的科研能力有所提高。在指导的过程中学员和教员之间的互动也给师生之间提供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由于这些参加“四小科技活动”的学员的学习基础相对是比较好的,因此教员可以通过和他们的交流以及他们制作的过程,了解学员在理论和实际操作方面存在的不足,继而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三、以专业角度审视电工电子基础课,深化电工电子基础课改革思想

3.1加强了专业课和电工电子基础课教员之间的交流电类专业在士官学校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这就意味着这门课必须要在紧密结合专业,紧贴岗位需求的基础上打牢学员的电类基础知识。由于基础教员和专业教员接触的机会较少,因此电工电子基础课目前还偏重于理论知识,紧贴岗位的力度还不够。在学员学习专业课时可能就存在一些问题:专业需要的知识基础课讲解的内容偏少,专业用不到的内容又是基础课的重点。“四小科技”的活动的举办就加强了基础教员和专业教员之间的交流。由于学员是在学习完专业课之后才参加这项活动,他们多数受到专业教员的启发利用电类基础课知识制作,通过学员和双方教员的交流,以及双方教员面对面的交流,使基础教员更深入了解到专业课所需要的知识内容和结构,可以优化电工电子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和结构,也使得电工电子基础课更紧密地结合于专业。

电工基础教学反思篇8

电工学具有涉及知识面广、内容繁杂、实践性强等特征,它在工科的学科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对电工课程真正有效的理解将有助于学生学习后续相关的专业课程、进行科学研究、从事相关的工程技术工作和融入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情况为电工学课程的教学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对此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很多改革策略[1-2]。

对教育的影响,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主张学生学习或教师教学的真正目的是使学生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和积极建构编码系统,他认为编码系统除了可以进行信息的分类和联系之外,最重要的是能够超越现有的信息,即产生新的创造性信息,学生从而获得创新能力。该文以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为核心,在调查分析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布鲁纳的教学思想精心设计电工学的教学过程、教学情境和教学结构,使电工学课堂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智慧潜能的激励及创造思维开发的重要场所,学生在此过程中建立的认知结构、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将对其在学科领域的后续学习产生持续影响。

1 学生对电工学的认知状态分析

布鲁纳认为新知识的学习取决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在教授电工学知识时,客观了解学生已有的相关的认知状态及其个别差异是非常必要的。电工学课程需要学生应用物理理论和数学方法分析、解决实际电路问题,但调查发现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程度参差不齐,多数学生没有透彻掌握、理解数学原理的内涵,对电磁学的本质问题也比较陌生。同时发现部分学生曾在有关电学知识的学习、考核中多次遭遇失败,学生自我效能感低,产生自认不擅长学习这些方面知识的错误认知,导致学生对电工学的学习存在抵制的心理趋势。部分电工学后续专业课程少的专业学生由于意识不到课程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因而存在消极、轻视的学前态度。

2 围绕基本结构开展教学活动

布鲁纳强调教师最重要的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其中“基本”意味着概括性程度高和具备广泛、深刻的适用性。从学生的理解与迁移角度来看,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规律的“三基”作为学生学习电工学的核心内容有着非常明显的合理性,而且可以自然而然解决高校教育中现存的几个不可避免的矛盾问题。

首先,随着高校学分制、素质教育和学生减负等政策的推行,电工学总学时被数次压缩,而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发展,电工学知识日益繁杂,基于“基本结构”的教学策略则可以有效解决学时与内容之间的冲突问题。其次,由于电工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简洁明了概括电磁学知识的本质属性和特征,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变得更加明确,有助于学生有效引申展开以解决课内、外及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至于电工学“三基”以外的知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以下环节中共同完善,如:习题、实验及实习等。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结构和内容促使学生反复应用、分析电工学基本理论,自“上”而“下”,从“一般”到“具体”,在不断使用中不断更新完善基本结构,直到学生主动加工形成一个与基本结构相统一的、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完整电工学知识体系。

3 适当将学科的新科学成就贯穿于教学中

布鲁纳认为,在儿童的早期教学中提前引入基础学科知识可以促进早期智慧的开发,同理在高校的电工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学科专业相关的生产、生活各方面的应用、新科技知识及发展趋势,能促进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与以后的工作中更好理解所遇到的类似知识,有效促进学科整体知识之间的迁移,尽快融入相应的科研及职业领域。例如:加州大学的蔡少棠教授在研究电荷、电流、电压和磁通量之间的关系后推测出电学中除了电阻器、电容器和电感器基本元件之外,应该还存在一种组件,并于1971年提出了忆阻器[3-4]。研究人员声称,忆阻器可让手机能耗低、节能,也可使电脑在断电后再次打开后仍能保存信息。惠普集团甚至预测若在电脑系统中使用忆阻器可以产生人类某种模式(patterns)的记忆和关联。再比如自20世纪80年代初,电磁轨道炮被作为未来新式武器提出以来,一直被世界各国的军部所重视。电磁轨道炮是一种具有射远程、高能和多任务特征的先进杀伤武器,其军事用途十分广泛[5]。

4 创设发现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布鲁纳提倡“发现教学”,发现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提供信息的基础上,学生自主的依据自己独特的认识程序获取知识,他发现此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并获取创新能力。发现法的有效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及教师对学生提供反馈信息的时机、步调和方法。因此,教师应从内心转变灌输思想,创设促进学生潜能发挥的良好氛围,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以和学生完全平等的情感与学生共同合作,保证学生处于轻松、平和、自主的环境。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消极、被动,觉得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需要提供即时反馈,在每个小步骤都予以及时鼓励和奖励反馈,学生的探究过程将变得顺利,容易获取新的信息。学生在发现法的学习过程一般要经历信息的组织、提取、检索、分析、应用、检验几个阶段,教师则需要抓住学生总结自己的成果并与预定目标进行对比的时机给出合适的对学生具有帮的矫正性反馈信息。教师提供的反馈信息应采取合理措施以保持学生的认知过程的独立性,在充分考虑学生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做到点拨即可,以避免学生对老师的反馈产生依赖性。

5 结语

该文在分析高校工科学生认知结构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在电工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怎样有效应用布鲁纳的认知-发现教学方法,旨在使学生在掌握课程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能够优化信息的组织、整理、储存和提取方式,激发知识结构内在相互关联性的认识和掌握,促进认知结构的有效迁移,提高学生发现知识、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加强对学科体系横向和纵向知识结构的融会贯通。

但布鲁纳教学理论的有效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技巧和博学等方面有着极高要求,因此,教师平时一定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学习和培训,不断完善、充实自我,全面、深人探究课程结构和相关的扩展知识。

参考文献

[1] 梁凯.关于高校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的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3(1):113.

[2] 黄琦兰,马欣,沙琳,等.电工电子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C]//电工电子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7:2230-2233.

电工基础教学反思篇9

一、课程的定位

课程定位,就是确定课程的性质任务和教学目标。首先我们要了解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目前由于国家的教育形势的影响,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基础与水平较低,这一点必须正视。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这一点,将学生的基础与水平估计过高,无异于拔苗助长;估计过低,造成教学的浪费,也使学生失去兴趣。正确估计学生水平,是课程定位的前提和基础。其次,要明确教育的培养层次。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特别是用人单位热衷于人才高消费的形势下,我们必须明确,技工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其培养的层次是应用型技术人才,同时要兼顾部分学生的进一步求学深造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培养层次问题决不只放在嘴上、停留在纸上,必须落实在教育的实践操作中,这关系到技工教育的发展和学校的生存。

二、课程的设置

1、教学要求

从课程定位分析来看,教学要求应该定位在“双基础”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基础,离开双基去强调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本末倒置:离开“双基”而大谈特谈“素质”、“能力”的培养,只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电子技术课程,我觉得应用“基础要求”+“提高要求”的双轨教学比较适合。基础要求是立足双基,使学生掌握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和教学方法,进而形成了基本技能,在“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提高要求”,要求学生学以致用。能够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小问题,同时兼顾继续深造的学生要求。

2、课程体系

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一门课程都不是孤立的,电子技术课需要物理课和电工基础课为其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这课程也为后续课程如电力拖动、继电保护、家电维修等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方法的探讨

(一)传统的教学方式

1、传统的教学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教学,使用的教材跟不上电子技术的发展,采用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力求对教材讲细讲透,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学习一些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消失。电子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实践操作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一般的实践安排的内容是简单验证类的,学生只要按照指导书去做就可以得到,有些教师怕麻烦,将实验操作去掉,只在黑板上讲实验。

2、传统的教学方法总是以电子元件为基本的知识单元,注重从元件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特性曲线等进行反复讲解,使本来就怕学习的学生更加厌烦,从而失去了本来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传统教育观念的陈旧,对教育进行创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动手多操作,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理论知识。

3,传统的教学内容难度较大,分立元件讲授的课时太多,着重点是电子元件的内部结构、内部工作原理和较难理解的波形分析,模拟电路的内容过多,而数字电路、集成电路和实用电路分析过少,传统的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优化教学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难以让学生掌握更好、更多的电子技术知识,社会的发展,对电子专业的要求越高,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我们必须对电子技术课程进行优化改革,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才适应社会对新世纪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

1、教学内容的改革

现存的电子教学内容基本上是参照大学同等专业的电子技术课程,在学科体系上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过深,容量过大,把理论放在首位,而忽视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实际情况。随着职业技校教育培养目标由“技术员”向“操作员”转变,应该打破科学体系,突出应用特点,把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所以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应体现“精、宽、用、新”四个方面。

(1)精:指应当承认理论知识的相对完整性,精选理论知识,降低理论难度,在讲解概念基础上,应以电路分析为主,删除部分过时、用处不大的理论知识。如放大电路的图解分析法,可以简单地讲静态工作点的估算、测试等,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宽:指电子技术的知识面要宽,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我们既要充分体现当代社会的实际需求。又要充分考虑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使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电子技术涵盖了强电、弱电的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所以作为电子电器类等和维修电工类,必须强电弱电有机结合,不能忽视一方面而注重另一方面。因此我们必须结合专业特点,为服务各门专业课的教学方法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3)用:电子技术是一门实际性很强的课程,电子教学应理论联系实践,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达到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如在介绍整流滤波电路时,可以制作一个直流稳压电源,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电路,并掌握电子制作中的一些基本测试,从而既巩固理论知识。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

(4)新: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知识不断涌现,新产品不断趋于大功率化、数字化、智能化、大规模集成化。电子技术的教育应尽可能跟上电子技术的发展,引入新的知识点。如机电类电子工业技术引入可编程控制等等。引入新知识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也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基础。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全面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已为广大职教革命者普遍接受,其中的一个重点是提高学生的能力。以下是本人常采用的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例如在学生学习电子元件时,可以多带些不同形状、不同型号的电子元件器让学生辨认、测试,还可在电子产品的线路板上寻找元件器。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更好地掌握。

(2)实验演示法:演示实验能清晰地反映教学内容,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学生在学习直流稳压电源时,可以在实验中用示波器测试整流滤

波前后的波形,引导学生推出结论。

(3)问题探索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精心设置、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分析并最终解决问题。例如在讲授负反馈放大电路自激振荡的产生和消除时。教师可通过实例来说明,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如在唱卡拉OK时。如果音箱和话筒位置不对,大家能听到刺耳的啸叫声。最后得出结论只有满足相位和振幅平衡条件时,才可消除自激振荡。

(4)总结归纳法:教师把一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并传授给学生,便于学生应用研究,例如反馈电路的判断,从第一级放大电路的基极输入来看,同号(如都为“+”)表示为正反馈,异为负反馈,短接输入端,输入端有电压为串联反馈,无则为并联反馈。

四、现代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素质教育的深入,电化教学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入课堂教学后,已明显显示出“粉笔+书本”的传统模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运用多媒体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复杂过程简单化,枯燥内容形象化,可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调动学生的兴趣。如对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的讲授,如教师口头讲述。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充分认识,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借助开关的通断形象地总结加正向电压导通,加反向电压截止的现象,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而讲授二、三极管的测试量时,可以通过图片来展示二极管的外观、型号,通过三极管的外形估测基极、发射极、集电极,学生在实验时,只要验证其判断的正确性。进而提高了测量的速度,也提高了效率,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可见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使学生手、眼、脑、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独特感、直观形象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五、加强电子技术基础的实验教学

电工基础教学反思篇10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为此,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1]。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探究情境,营造探究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深度。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体,应该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

二、开放课堂,发掘自主探究潜能

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路开阔了,思维火花闪现了,这时教师如果没有给学生提供尝试的机会,学生就会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样会严重阻碍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尽量是开放的,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那就是要变先讲后练为先尝试再点拨。

教师在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呢?首先,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做好充分准备(必备的教具,相关的材料,可供探究的问题,探究的方法与途径)。其次,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目标和途径,通过阅读、思考等学习活动,自主概括原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以期找到问题的答案。再次,学生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或不甚理解的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并通过实验做进一步探究。最后,在以上几个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探索的问题,对初探和交流中获得的知识、结论加以归纳整理,使知识系统化。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中,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探究。

三、善于质疑,敢于想象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即使无疑也要寻疑,将自身置于特定情境中,对自己提出问题。宋朝思想家张载说:“于不疑处读书,定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新的喜悦。”[2]激发学生学习电工基础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适时点拨,诱导探究方向

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因此,必须正确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又不能过多牵引。我们认为:一是要适当点拨。当学生在思维的转折处,或知识的重、难点处经过自身的努力,还感到无法解决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点拨,给学生某种启发性启示,拨开学习上的迷雾,使学生看到光明,看到希望。点拨的关键是要符合学生需要,使学生顺利进行探究。如在“串联谐振电路”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探究,总结阻抗最小时,根据阻抗三角形和电压三角形,不但知道利用电感感抗等于电容容抗判断电路是否谐振,而且知道也可用电感、电容上的电压和总电压的关系确定电路状态。这就意味着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就可能有新的发现。

五、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训练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这一步骤是探究式课堂的教学核心,是学生思维最艰难的阶段,也是最富有创造性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需要对大脑里存储的知识、经验、形象等信息进行提取、加工、选择、组合,通过大量的思维活动,特别是探究性思维活动,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开始,学生可能一度思考不下去,如在“三相正弦交流电路”的教学中,学生很难想出单相电源与三相对称电源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适时引导,教给学生思考方法。

六、注意反思,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可能一下子获得系统知识,也不可能在探究知识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每次都是科学的,为此,学生在课堂探究结束后,必须反思自己学习的行为和获取的知识[3]。在每节课结束后,都要问一问: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通过反思,让学生把思维过程上升到一定高度,找到科学的探究方法,探究规律,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就教师的教学而言,通过学生的反馈,反思本节课的探究方法对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否有所帮助。在“以人为本”的今天,总结经验比检讨错误更加重要,所以在反思过程中,首先应指出自己的独特之处、得意之处、成功之处、感动自我之处,然后才是怎样做得更好。再把探究教学反思成果及时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电工基础教学反思篇11

探究性学习是与接受式学习相对的,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要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思考怎么做,而不是由教师教给他们已经思考好的现成结论。教师作为指导者和引导者,启发和诱导学生,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多层面的活动,包括通过观察、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调查研究、实验来收集、分析、解释数据,得出结论或作出评价,以及交流结果。通过个人、小组、班级等多种方式组织活动,发挥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小组协作能力。

《电工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所有内容都是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实验巩固所学理论,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与实际联系紧密,特别适合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本课程实施研究性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能力有很大帮助,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职中学生在初中已形成不学、厌学等许多不良学习行为习惯。如何调动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呢?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现总结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情绪,激活他们的思维,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只会冷漠对待,被动参与甚至很少参与教学活动,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为此,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

2、开放课堂,发掘自主探究潜能。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路开阔了,思维火花闪现了,这时教师如果没有给学生提供尝试的机会,学生又会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样会严重阻碍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尽量是开放的,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要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那就是要变先讲后练为先尝试再点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再创造,有利于学生猜测与验证。

例如,《电工基础》中的“串联谐振电路”,该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是电子专业课中的基础电路,它是很多谐振等电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际生活也密切相关。若按照传统的教学,这一部分内容的常规教法是先介绍什么是串联谐振,然后讲述它的特点,再介绍谐振电路的应用和通频带。只要学生了解了特点,会用公式计算,就算达到了教学目的。

探究性学习则不然,其教学重点是放在探索前人思索的过程;①对“谐振”的了解,什么是谐振电路的模型。②一旦电路谐振了会形成哪些特点?③在实用电路中要讨论哪些参数?④用什么参数衡量电路?如何选择该参数?⑤该电路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去领悟和尝试前人的思维过程,从中学会探究式学习的思维技巧,使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3、善于质疑,敢于想象。探究性学习是围绕着问题解决的求知过程,因此,能否设计出好的问题系列是探究的关键。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即使是无疑也要寻疑,将自身置于特定情境之中,给自己提出问题。宋朝思想家张载说:“于疑处读书,定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新的喜悦。”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电工基础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讲到电容器串联时,提问:已知电容器C1:40uF,150V,C2:60uF,400V串联在500V的直流电压下,试讨论电容能否安全工作。学生先求各电容器实际分到的电压,然后与额定比较发现C1分到的电压大于额定电压,而C2分到的电压小于额定电压。学生可能会得出一个结论:C1被击穿,C2能安全工作。此时,有一部分学生质疑:总电压500V加到什么地方了?教师不急于回答,而是组织学生讨论要求学生大胆想象,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4、适时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因此,必须处理好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地探究,又不过多牵引。我们认为:一是要适当点拨。当学生在思维的转折处或知识的重、难点处经过自身的努力,还感到无法解决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给学生某种启发性启示,拨开学习中的迷雾,使学生看到光明、看到希望。点拨的关键是要符合学生的需要,使学生能顺利进行探究。例如,在“串联谐振电路”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探究,总结出“阻抗最小时,电路处于谐振状态”;于是提出根据“阻抗三角形中电感感抗等于电容容抗”来判断电路是否谐振,而且还可用电压三角形中电感、电容上的电压和总电压的关系来确定电路是否处于谐振状态。这就意味着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就有可能探究出新的发现。

5、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训练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这一步骤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是学生思维最艰难的阶段,但也是最富有创造性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里,学生需要对大脑里存储的知识、经验、形象等信息进行提取、加工、选择、组合,通过探究性思维活动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开始,学生可能一度思考不下去,如在“三相正弦交流电路”的教学中,学生一下很难想出单相电源与三相对称电源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适时引导教给学生思考方法,让学生通过相量图方法来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在。

6、注意反思,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可能一下子获得整个系统知识,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可能每次都是科学的。为此,学生们在课堂探究结束后,必须反思自己学习的行为和所获取的知识。在每节课结束后,都要问一问:刚才的学习,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最成功的探究方法是什么?通过反思,学生的思维过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找到科学的探究方法、探究规律,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就教师的教学而言,通过学生的反馈,反思本节课的探究方法是否对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帮助。在“以人为本”的今天,总结经验比检讨错误更加重要。所以在反思的过程中,我们应首先指出自己的独特之处、得意之处、成功之处、感动自我之处,然后才是我怎样做得更好。最后把探究教学反思成果及时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电工基础教学反思篇12

初中的时候绝大多数学生已经接触过电解水的装置,所以在结合电解原理的知识进行实验的实际操作的时候,高中阶段的实验应当更加的开放化.应当没有严格的格式进行限制,以学生理解知识入手:具备电解的条件即可进行反应.即有回路有自由移动的离子以及外部的导电这三个条件满足了,即可进行实验.接着引领学生分析阴阳两极的产物以及产物的体积的比例进一步加深对电解原理的基础理论的理解.

二、有规律的进行归纳提升,防止以偏概全

电工基础教学反思篇13

【 key words 】 the new curriculum backgrou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basic skills development way.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的培养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迫切要求的相关决定,作为培养相关技能人才主力军的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其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高低。深化教育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中职学校专业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中职学校专业教师除了应提升相关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以外,还应提高将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本领,也就是相应的教育素质。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笔者认为专业教师教学素养包括教学基本功、教育理论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素养等几个方面。

一、组织教学,掌握驾驭课堂的基本素养

教师离不开课堂就像鱼儿离不开水,组织教学最能考验教师的基本功。教师基本功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它包括通用于所有教师的一般基本功,也包括学科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基本功。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基本功的含义越来越广,教师基本功包括的范围越来越大。主要有以下十种:写字基本功和写作基本功、课堂语言基本功、分析学生基本功、解读教材基本功、引导启发基本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基本功、教学设计基本功、组织教学基本功、教学评价基本功和教育科学研究基本功。

二、专业发展,引导学生热爱专业知识的专业素养

1、善于进行专业教育

很多职高学校开设了多个专业,新生刚到校时并不了解各个专业的具体情况。有些学生爱从众,少数学生仅凭兴趣爱好选择专业。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学生或因缺乏基础知识,或因缺乏学习毅力,特别是对专业理论学科的学习,更是力不从心。

作为任课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 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的支柱产业之一,人才的地位和作用极其重要。中职学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培养的是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中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

经常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有助于他们了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景,电子电器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现状,明确市场对电子电器专业人才的要求(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与现代企业对岗位(群)职业能力的新要求),树立坚定的学习信心。

2、善于整合各类知识

近年来,电子元器件、电子产品,电子技术日新月异,人才培养滞后于科学的迅猛发展及生产技术的变革。因此,如何在2年的在校学习时间内教给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知识和技能,是我们每个专业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

在市级电子专业技能竞赛中,我发现许多参赛教师只作答自己所教学科的试题,有些教师在操作中也发挥失常,主要表现为:动作不够娴熟,操作不够规范等。这些现象反映出了:要想成为合格的专业教师,必须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多探索,多实践。

中职学生普遍排斥纯理论的知识,而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是实践的依据,是根源,不得不讲。为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研究和探索知识的兴趣,教师应该学会处理教材,有效地提问、举例、开展实验实训项目,创造机会多与学生交流。争取做到:热心于学生关注的问题,有问必答。

我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每学一个新概念、新物理量、新电路、新定律等,我都会将其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音视频设备、办公通信设备、电热电动器具等电子产品联系起来讲解。例如在讲解电容的相关知识时,我会将其与电视机里的串联可调稳压电源、收音机里面的调谐电路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电容的作用。

3、善于用实验辅助教学

电子技术基础和电工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电器专业的技术基础课,任课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主要内容,善于用多媒体课件,CAD软件和实物性实验将抽象的概念、复杂的计算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在适当的时机,鼓励学生好好学习:电子电器产品市场营销理念,单片机、电子CAD和PLC等先进技术,让学生们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对自己的要求,越学越有信心和干劲!

4、善于反思

华东师范大学专门研究基础教育的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了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

反思中教师要与自己对话:反思自己已有的教学行为与先进的教学理论、先进的教学环节的差异;反思理想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获得多少;反思自己课堂教学结构和组织是否形成固定模式。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反思,在理论学习中反思,在相互借鉴中反思。

三、自主发展,树立开拓进取,争做专家型教师的创新素养

顾明远教授指出: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实质就是要使教师更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普通人所不具备的专业素质。我个人认为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的途径有:自主学习,自我反思,合作交流,不耻下问。

1、自主学习

这是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最重要的途径。它呈现成人的学习特点:由依赖性向自我指导转变,别人的启发所引起的思考。这个别人的启发可能是听课,也可能是读书,还可能是谈话。教者有心,学者得益,教学相长。在工作中有意识的积累更多的经验,意愿和职责与自主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一个追求目标高的教师,自主发展的愿望就很强烈;一个有强烈责任心的教师,他的自主学习的兴趣就越浓,反之,则不然。在自主学习中,应以问题为中心,需求什么,教师自我心中十分明白,“教然后知不足,学然后知困。”带着强烈的学习意识,找到存在的问题。

2、自我反思

反思是作好教育教学的基础,没有反思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就是一句空话。一个优秀的教师要乐于反思,善于反思。一节课后,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反思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反思的内容有教学中的设计、教学中的失误、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记叙在教学中学生独到的见解;教学再设计。

3、合作交流

信息时代的特点就是信息互连,资源共享,思想互通,这就要求教师提倡团队精神,虚心向中老年教师学习。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智者千虑,必有一得”。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

4、不耻下问

教师最大的荣誉就是:桃李满天下。从教几年来,我的往届学生小有成就。有的留校当了实训指导教师,深受学生欢迎;有自己开店创业的;也有考入本科院校的。老师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想提高自己不妨多向学生请教,教学相长, 相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教有常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练好基本功,争做专家型教师!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