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报告实用13篇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报告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报告篇1

(一)管理者公司经营管理者必须通过财务分析,发现公司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便把公司经营得更好。

(二)投资人公司的投资人包括公司股东及潜在的投资人,他们通过分析公司定期公布的财务资料,获得各自关心的财务信息。例如,股东中的优先股东更关心公司的偿债能力;而普通股东则关注他们投资的增值能力。不同的投资策略使投资人对公司财务分析的侧重点不同。例如,短期投资人通常比较关心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以及其他可作为“炒作”题材的信息,以谋求股价较大的提升空间,以便套现。长期投资人则比较关心公司的发展前景,他们能够接受上市公司暂时不发放股利,以使公司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扩大经营。

(三)债权人公司的债权人包括贷款人、公司债券的购买者和其他债权人,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给公司融资,收取利益因而他们最关心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和信用度、此外,政府有关部门(包括财政、税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及公司主管部门等)也需通过汇总分析各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调整相关政策,加强宏观管理。可见,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能向各类群体提供有用信息。

二、上市公司财务分析内容及方法

(一)财务报表可信度分析财务分析的第一步就是要对财务报告的可信度进行分析。由于虚假财务信息的蔓延,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对投资者来说至关重要。一般情况,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判断。广泛搜集资料:财务分析的基本依据是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如经济环境、管理层变化、竞争对手的活动、先进科研对公司的经营的影响。这些资料,投资者可以从证券交易管理机构、有关经济新闻媒介等其他来源进行分析得到。关注公司治理机制:在我国上市公司中,“一股独大”和“内部人员控制”现象严重影响资本市场。由于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中小股东又没有合适的方式监督管理当局的行为,一部分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往往被上市公司大股东或经营者所控制,公司内部无法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导致经营者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肆无忌惮地造假,损害其他股东的利益。关注财务报告是否规范:首先,要注意财务报告重要项目是否有遗漏,遗漏通常是上市公司隐蔽信息的主要行为,应引起注意。其次,如果某些重要会计项目出现异常变动,投资者也必须认真对待,考虑上市公司是否存在利用这些项目进行盈余操纵的可能性。例如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上市公司对于持有股权比例在20%以下的子公司,一般采用成本法核算,对于持有股权比例在20%以上的子公司采用权益法核算。因此对于连年亏损的子公司,上市公司可能会将其股权减持至20%以下,以暂时隐藏该项亏损。最后,还要关注审计报告的意见及注册会计师的声誉。注册会计师应当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不偏不倚各方利益,正确披露出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出具真实有效准确的财务报告。

(二)公司经营战略分析对上市公司来说,战略是为了实现总目标所制定的活动方针和资源使用方向的一种规划。发展战略弱化将造成企业相对他的竞争对手的地位恶化,危及企业的发展生存。因此,公司经营战略的正确与否非常重要。现对上市公司经营战略分析做以下总结。公司核心能力分析:核心能力是一个组织内部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它是企业在长期经营进程中不易被竞争对手仿效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企业应该培育其基本的核心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在进行核心能力分析时,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只涉及正常的经营情况,非正常的经营情况虽然也会给企业带来收益或损失,但只是特殊情况下的个别结果,不能反映公司的核心能力,在分析时应当剔除。常见的非正常经营情况有:证券买卖、将要停止的营业项目、关联方交易、会计制度变更带来的影响因素等。公司发展阶段分析:根据企业的生命周期,可以将上市公司的发展阶段划分为创业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及衰退阶段。公司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盈利能力、股价水平,产生现金的能力等方面是有显著差异的。

(三)辩证分析策略会计信息的辩证分析一直是信息使用者必备的素养,既要充分看到发展前景也要紧抓实际生产经营弊端短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是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方法,通过数字表达静态状况。定性分析是要求投资者跟随国家政策为前提对呈报出来定量分析指标进行判断审核。例如:上市公司对经营者、投资者的股权激励机制出现的正反两方面影响。上市公司财务分析出现的问题由于种种原因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仍存在财务分析的局限性。以下我们从会计信息质量以及财务分析方法两大主要方面进行讨论。首先,经营者或利益集团为达到自身利益对会计信息披露失真或不及时严重影响使用者的利益,错误信息将严重误导投资者的判断。《公开发行股票信息披露实施细则(试行)》中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中不少于两次向公众提供定期报告,中期报告应于每个会计年度的前6个月结束后,60日内编制完成,年报应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120日内编制完成。此规定给上市公司提供了宽松的时间,使信息未公开阶段的时间较长,知道未公开信息的内幕人容易进行内幕交易,并且多数上市公司均在报表截止日前才刊出,给投资者及时掌握公司信息,正确进行投资分析带来了困难。其次,分析方法的滞后性对会计信息质量带来的影响。相对美国等西方国家财务分析方法的规定,我国现行财经法规过于一致单调,不能做到财务报表中凸显出的行业规律和特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报送的相关信息并没有体现出时代网络化、信息化特点。

三、提升上市公司财务分析质量的措施

(一)提高财务分析依据资料的质量拓展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首先应该把财务报告的披露时间做修改;其次,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平台,实现实时报告与定期报告并存,企业要及时的把相关的信息在自己的网站上,用户随时可以查找该企业的财务信息,选取有价值信息,提高会计信息的效率和使用价值。

(二)加强从业人员素质培养要求财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一方面要重视对分析人员的选拔和培养。在人员培养过程中,除了专业知识以外,其综合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如,分析人员要熟悉企业生产经营特点,能够根据企业特点建立适用的分析指标体系,从而才能实现高质量的财务分析。另一方面对出具报告的从业人员定期进行职业操守学习和职业道德培养。对其所出具的财务分析报告本着真实有效、公平公正的专业态度。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报告篇2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综合分析的必要性

(一)上市公司财务会计信息的特点

1.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提供的内容与方式有专门制度和法规规定

会计制度体系是制约企业财务报告编制的法规体系,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有其专门的法规体系。目前我国涉及上市公司的法律规定主要有:《公司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方法》、《第13号季度报告内容与格式特别规定》、《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等,这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提供的内容与方式做出了专门的规定,并且形成以制度化。企业在上市后必须首先要履行信息披露制度,对股东负责。

2.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更加详细、公开、公平同时强调时效性

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主要是为与企业相联系的各种股东提供参考的,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对内与对外提供会计信息,以此改进加强管理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由于上市公司的股东比较分散而且他们所涉及的信息渠道比较的单一,这就要求上市公司提供的有关公司经营的财务信息更加的详细,甚至要求提供很多的非财务信息。对于信息披露的时间也有明显的规定:年度报告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之日起4个月内,半年度报告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的上半年结束之日起2个月内,季度报告应当在每个会计报告第3个月、第9个月结束后的1个月内编制完成。

3.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必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

财务报告信息涉及公司及多个子公司的利益,它涉及许多的部门以及个人,因此为增强公司外部会计报告使用者对其真实性、公允的信赖,证监会规定上市公司必须利用外部独立的注册会计师对其提供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综合分析的目的

财务报告分析就是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对其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可以说不同的报告使用者对财务报告分析有不同的目的。投资者在对企业进行投资时都会对企业的各种财务进行分析,进而了解企业的投资风险。

1.评价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

通过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与相关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上市公司资产的流动性、负债水平及偿债的能力,以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财务风险。

2.评价上市公司的资产管理水平

公司的生产经营过程就是利用资产取得收益的过程,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资源,资产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企业的收益,企业的资产管理水平体现了企业的整体素质水平。进行上市财务报告分析可以直接的了解企业的资产管理水平、使用效率情况及资金周转状况,以此评价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

3.评价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

获取盈利是企业生产活动的根本目的,企业的盈利直接反应了企业的综合素质,企业要想获得更大更好的发展必须要获得较高的盈利,这样才能在市场机制中占有一席之地。上市公司为了获取投资者的投资他们的财务报告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投资者对于盈利水平不能只是停留在利润的多少简单的层次上,还要分析它的内在含义,并且要结合企业的内外因素、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等多方面综合进行考虑,分析未来企业盈利发展变化。

4.评价上市公司的成长能力与发展趋势

企业的发展趋势关系到投资者的自身利益。通过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分析,可以判断上市公司的成长能力与发展趋势,预测公司的经营前景,避免盲目投资带来的损失。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分析的内容

(一)经营业绩分析

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于企业的业绩是非常关心的,因为企业的业绩能力强企业就会盈利,企业的业绩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分析上市公司收入的构成情况

上市公司的收入主要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其中主业务是上市公司最重要的收入指标,对该指标的分析可采用本期收入和以前年度同期相比较,一般使用最近3到5年的数据。在分析主营业务收入时要注意分析各收入项目在收入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以便了解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在同行中的地位。简单的一句话就是主营业务收入要占到总收入绝对值,否则企业的发展前景就不容乐观。

2.分析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

各项利润和利润指标是上市公司最重要的经济效率评价指标之一,通过对该类指标的分析,可以了解公司的盈利水平和发展前景,通过观察企业的经营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及营业外支净额在企业总额中的比重,评价企业利润来源的可靠性。

3.分析成本费用对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

成本费用是影响企业发展重要的一项,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成本费用越低,企业的盈利就会越高,相反就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因此通过企业财务报告分析获取企业的成本费用的分析,了解各种成本费用在项目中所占有的比重,以此达到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的目的。

(二)资产管理效率分析

对于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各项资产运营的能力强弱直接体现了管理者对现有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资产使用效率越高,周转速度越快,反映了资产的流动性越好,偿还债务的能力越强,公司的资产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对资产管理效率的分析主要是:应收账款周转率、货存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

(三)偿债能力分析

偿债能力是公司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包括偿还短期和中长期债务的能力。

1、流动比率

一般的情况下公司的流动比率为2时较为理想,但是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要求,比如非生产性公司由于存货少,流动性资产主要是现金和变现能力较强的应收账款。

2.速动比率

一般而言公司的速动率为1较为合适,但由于流动资产中可能存在账龄较长的应收账款,公司的实际偿债能力会收到影响,为了弥补该情况的不足,以较客观的评价公司的偿债能力,还可以用超速动比率来进行评价。

3.利息保障倍数

该指标说明用公司利润偿还利息以后还有大量盈余,该指标越大,公司的财务风险越小,偿还债务利息的能力越强。

(四)现金流量分析

由于现金流量的客观性及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对现金流量的分析,可以对其他指标的分析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

1.经营现金流量与销售收入比

此比率说明企业每实现一定的销售所获得相应的经营现金流量。比率越高,说明公司通过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的效果越多,支付能力越强。

2.经营现金流量与营业利润比

该比率也说明企业每实现一定的营业利润所获得经营现金流量。比率越高,表明公司账面利润实现流入的经营现金流量越多,企业的营业利润质量越高。

3.经营现金流量流动负债比率

企业在有利润的时候不一定具有足够的资金还债,所以利用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现金流量负债比率指标,能充分的体现企业的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入在多大的程度上保证偿还当期流动负债。

(五)对财务报表附注的分析

由于财务报表中规定的内容具有一定性和规定性,它只能提供定量的财务信息,而财务报表附注作为财务报表的重要的补充,因此对财务报表附注的分析就会显得格外的重要,他可以帮助投资者进一步的了解企业的财务情况以及动态发展。

1.对或有事项的分析

公司的或有事项是指导致企业发生损益的不确定状态或情形,因为或有事项的后果需要时间的检验,所以一般的公司不应确认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但必须在报表附注中披露。

2.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对于公司来说既有有利的因素也有不利的因素,财务报告使用者通过对它的分析可以判断这些事项将会给公司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率还是会使公司遭受损失。

3关联易

关联易是企业之间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交易,对于此种交易我们应该了解其交易的实质,了解上市公司被交易出去的资产是否是企业的非重要性资产,而被交易进来的资产是否能在未来给公司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存在的局限性

(一)比率分析法的局限性

比率指标的计算一般都是建立在以历史成本、历史数据为基础的财务报表之上的,这使比率指标提供的信息与决策之间的相关性大打折扣。弱化了其为企业决策提供有效服务的能力。而且,比率分析是针对单个指标进行分析,综合程度较低,在某些情况下无法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

(二)趋势分析的局限性

趋势分析法是指与本企业不同时期指标相比,给分析者提供企业财务状况变动趋势方面的信息,为财务预测、决策提供依据。但是趋势分析法所依据的资料,主要是财务报表的数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由于通货膨胀或各种偶然因素的影响和会计换算方法的改变使得不同时期的财务报表可能不具有可比性。

(三)对比分析的局限性

比较分析法是指通过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确定指标间差异与趋势的方法,但由于不同地区的价格水平存在差异,各企业业务关系在区域上又不尽相同,其必然导致不同企业指标水平的差异,从而使之缺乏可比性。

四、财务报表分析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一)在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进行分析时,首先要了解和掌握上市公司执行的会计政策和核算方法,这样才有利于掌握报表中各个项目数据所反映的情况和变化的原因;其次在运用财务指标进行分析时,不能用很少的指标进行分析以避免作出简单、片面的判断,使投资者陷入误区,并影响政府、债权人及股东作出相关对策。

(二)因为对上市公司各项财务指标分析的数据都是上市公司过去或历史的经营业绩,所以,用这些数据去精确分析和预测公司未来的发展情况是不确实的,它仅仅是投资分析的一个方面,还必须根据行业背景、公司自身的特点、经营条件和地区乃至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采用连续的动态分析才可能做出全面的判断降低投资的潜在风险[3]。如2003年以来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曾使被人们认为“夕阳产业”的钢铁、煤炭、建材等产业就出现了强劲增长,给相关上市公司带来了可观的盈利水平。

(三)以上内容是互相联系、相互补充的关系,同时也各有自身的局限性,在运用时不能孤立的运用一两方面数据就据此作出投资判断。一般的投资者往往只根据每股收益的净资产收益率等“单位化”后的指标,或是仅仅依靠静态的对比来决定投资策略,这样做就很容易走入误区。

(四)采用以上分析方法时应该从正反两方面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判断。在分析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时,我们不仅要寻找挖掘出其投资价值,同时也可以发现公司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财务风险,并判断它是属于系统风险还是非系统风险以及企业的克服能力,从相反的方向来说明企业是否具备持续经营的能力和是否具有投资的价值。

总之,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时不能单一地对某些科目关注而应将公司财务报表与宏观经济一起进行综合判断,与公司历史进行纵向比较,与同行业进行横向宽度比较,并把其中偶然的、非本质的东西舍弃掉,发掘出与决策相关的实质性的信息以保证投资决策的正确性与准确性。

参考文献:

[1]王琳.财务综合分析的运用[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2]李晶晶.论财务报表综合分析——以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1,5.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报告篇3

国外财务报告舞弊的定义。美国注册舞弊审查师协会(ACFE)将财务报告舞弊定义为:“有意地、故意地错报或漏报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误导性会计数据,以及提供在与其他所有可获得的信息疫病考虑时,可能导致阅读者改变或者调整其判断和决定的会计数据。”

国内财务报告舞弊的定义。我国2001年7月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8号错误与舞弊》中对“舞弊的定义是指导致会计报表产生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它主要包括:伪造、变造记录或凭证;侵占资产;隐瞒或删除交易或事项;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蓄意使用不当的考会计政策。财务报告舞弊包括了除侵占资产意外的其他行为(挪用或侵占资产是不同于财务报告舞弊的另一种舞弊行为)。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真实性存在的常见问题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真实性存在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问题,但是总的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资产问题、负债问题、收入问题、费用问题等等,下面就各个问题的典型进行集中深入阐释:

(一)资产问题

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盈亏情况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利用存货不同的计价方法可以起到调高利润或者资产的作用。不仅如此,一些上市公司在本年度经营情况不乐观的情况下也许会选择存货估值来影响财务报告。比如说,将期末存货估值估得较高,因此而带来的后果是资产价值偏高以及成本偏低从而使得利润偏高。除了存货计价方法与估值以外,存货本身也有可能影响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存货往往需要定期盘存,这时一些上市公司可能为了舞弊财务报告随意更改存货数量,有的甚至将合格产品报废,或者在虚增销售的同时虚转成本给人存货减少的假象。由于存货占有流动资产的绝大部分,并且差异较大,计价方式复杂、繁多,多数上市公司利用这些为审计带来的不便进行舞弊。

应收项目的产生往往涉及赊销,赊销是指商品的让渡和价值实现从时间上分离。同时,赊销也经常作为上市公司扩大销售的手段,因为赊销可以增强公司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正因为赊销牵涉收入的确认,一些上市公司为了粉饰财务报告一面夸大收入的确认一面虚增应收项目以达到利润虚增的目的,这也是一种虚构商业性用的行为。应收账款还涉及坏账准备的计提,一些公司本期多提或少提坏账准备使得本期利润虚低或者虚高。除此之外,应收账款还有其他方式被一些上市公司用来粉饰财务报告,比如利用应收账款科目来转移部分资金、将本来可以回收的资金作为坏账从而挤出帐外资金,有的甚至将已确认的坏账私自收回来谋取利益等等。

(二)负债问题

负债问题主要是应付账款以及其他应付款的问题。应付账款主要用于企业正常经营中购买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以及劳务供应。这也为上市公司舞弊财务报告提供了契机。比如,在很多情况下,原材料先到并且入库,然后跟随原材料的发票并未及时开出,此时根据会计准则应当确认负债,但是上市公司为了舞弊财务报告就会选择推迟应付账款的确认。此外,其他应付款科目也可以被用于财务报告舞弊,比如说将本应该计入销售成本费用的部分计入其他应付款来隐藏部分成本;将一些民间融资也计入其他应付款从而使得负债的期限无法准确区分,影响投资者的判断,也骗取了他人的信用。

(三)收入问题

一些会计人员错误的安端或者是有意地舞弊,提前或者延后确认收入。这种情况大概分为以下几类:已经发出的商品或者委托上市公司代销的商品在发出或者代销成立时就确认收入;商品或者服务尚未售出就确认收入;客户对销售的货品持有退货、取消或者延后的选择权时提前确认收入。收入的延后确认大多数是为了平缓利润避免出现期间利润相比差距较大的局面。

再有就是快到会计期间末时,将固定资产或者库存商品等售出再在下一期间将商品买回从而增加本期利润,或者是下一期间将货物租回继续使用。再有类似的就是将委托加工的货物发出然后再收回,或是向子公司等类似的附属机构出售产品并将此确认为收入等等。

(四)费用问题

会计估计涉及的内容有很多,比如:固定资产折旧、资产减值准备、坏账准备等等。上市公司为了操控利润往往从这些方面入手。按规定,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与残值不能轻易更改,如果更改需要及时全面地披露。但是一些上市公司会通过延长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或是增加净残值来虚增利润。例如,2009年,吉电股份讲发电及供热设备的使用年限从12年改到了20年,同时,将净残值率的范围提升了2个百分点。就此一决策,使得2009年吉电股份的折旧费用减少了7721万元。这种手法常见于固定资产较多的大型上市公司。可见,小小的一点改动对利润可以起到猛增的作用。

此外,除了固定资产折旧的估计,资产减值准备也常常被上市公司操控用来调节利润。根据规定,上市公司每年终了应全面检查资产并计提减值准备。若此时公司经营成果并不理想,通过少提甚至不提资产减值准备从而减少费用可以减少当期亏损。比如:美国APEX公司长期经营不善,使得自身的贷款难以偿还。而四川长虹正是众多债权人之一,对APEX的收款早在03年之前就得知很难收回,但是长虹公司并没有合理的估计损失并计提减值,从而导致2004年出现巨额计提以及巨额亏损。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报告篇4

1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手段

1.1虚构交易或事项

在2001年受查处的上市公司中,虚构交易,虚增销售收人、其他收益,或者虚增资产等舞弊案约占40%。常见造假手段包括虚构销售对象、填制假入库单、假成本计算单、假发票、假出库单等。被称为舞弊现象代表的银广夏,通过伪造购销合同、伪造出口报关单、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伪造免税文件和伪造金融票据等手段,虚构主营业务收入,虚构巨额利润7.45亿。下面是对近两年闹得沸沸扬扬的科龙公司舞弊案的分析:2001年科龙营业收入仅43.8亿元,但2002,2003,2004年分别达到了48.8亿,61.7亿,84.36亿。用对比分析法计算营业收入增长率,三年平均每年增长率为30%左右,与2001年相比,科龙2004年营业收入增加了40.6亿,同比增长93%,。在家电行业步履维艰之际,如此惊人的高增长率,实在是一个舞弊的信号。后经证监会的调查,认定科龙对合肥市维希电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肥维希)和武汉长荣电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长荣)的4亿多元虚假收入,科龙销售给合肥维希和武汉长荣的产品,在次年又退回给了科龙。这种大规模的退货并不是市场行为,而是科龙为了虚增销售收入而为的账面游戏。货就在仓库中,并未售出,办理退货手续只是完成此前的虚假销售。

1.2会计“摆弄”

(1)混淆借款费用资本化与费用化边界。例如,金路公司在1997年年报中,以多计资本化利息、少转财务费用等手段虚增利润3415.17万元,同时,原四川德阳会计师事务所未勤勉尽责,为金路公司1997年年报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2)在股权投资核算上做手脚。例如,1998年8月,张家界公司以2160万元从香港一公司购得张家界地区有关公路的权益。按合同约定,该权益包括资本金和投资利息补偿,且当年应收回591万元投资回收款。公司将这笔款全部计入其他业务利润,在扣除63万元摊销费用后,差额528万元则虚增了利润。(3)随意确认收入、成本和费用或打收入确认的时间差。例如纵横国际,根据公司2001年12月底的自查盘点资料,仅在产品成本一项,就存在潜亏8555万元。(4)虚拟资产挂账。例如纵横国际,固定资产中职工宿舍计873万元于1998年以前参加房改却一直未作账务处理,压缩机270万元已销售而挂账未作处理。

1.3掩饰交易或事项

掩饰交易或事项的常见作假手段有对于重大事项(诉讼、委托理财、大股东占用资金、关联交易、担保事项等)隐瞒或推迟披露。在2001年遭处罚的上市公司中,不披露重大事项的上市公司有十几家,约占总数的15%。

1.4盈余管理

(1)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不当。例如,在计提一年以内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比例上,ST实达是0.5%,而同行业的长城电脑和湘计算机都是5%,仅此一项ST实达就少计当期管理费用约720万元。(2)变更资产减值准备比例。例如,国电南自2001年度变更了应收账款的坏账计提比例,将一年以内的应收账款的计提比例由5%降到1%,1-2年的应收账款计提比例由6%降为3%,但在其总额达42200万元的应收账款中一年以内的占69.47%,1-2年的占21.24%,从而增加利润1436万元,占当年利润总额的41.6%。(3)冲回上年计提。例如,通辽化工2001年报显示,除了当期坏账准备增加了2325074.85元外,存货跌价准备减少了1199330.00元,长期减值准备冲回了255000.00元,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冲回了5152866.82元,因此当年利润增加4282121.97元,占当年净利润的176%。

2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预防与治理

2.1完善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结构是防范财务舞弊最基础的一道防线,如果没有适当制约机制,很容易出现实际控制人在董事会一言堂现象.将上市公司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近年来来,监管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完善上市公司治理,包括引进独立董事,成立审计委员会,分类表决制度,但中国的经济,法律和文化环境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别,如何保证这些制度实施过程中的有效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需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特别是内部审计制度。据美国相关统计资料

表明,在发现舞弊的手段中,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占34%。

2.2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督力度

据相关统计资料,1996年至2005年7月因财务报表存在舞弊行为被证监会处罚的上市公司共有31家。我们发现,从上市到第一次发生财务舞弊期间,仅有一家公司更改了会计师事务所。第一次发生舞弊时,仅有3家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而其他2家仅被出具带说明段的无保留审计报告。证监会的处罚中,31家公司仅有5家公司的会计师事务所未被处罚。可见,大部分的财务舞弊行为都与会计师事务所有关。注册行业最为重要的是职业道德问题,注册会计师对本身职业道德的要求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其审计的力度。

2.3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灵魂与生命,是其能否发挥防范财务报告粉饰作用的关键所在。从根本上说,有效的财务信息需求市场是最为有力的保证,有研究表明,对高质量的财务信息需求的缺乏是导致当前我国审计质量不高的最重要原因。另外,应优化执业环境,使注册会计师审计在实质上能够保持独立。在当前的会计市场上,政府官员干预上市公司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干预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发表审计意见的现象并不鲜见。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注册会计师是难以保持实质上独立的。我们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如有关部门应为注册会计师从事异地审计业务“保驾护航”等。

2.4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监管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报告篇5

(2)看资产运行指标,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如果把经营收入比作一个人的肌肉,那么资产运行就好比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存的血液。资产作为"血液"其运行质量的优劣,自然对企业的经营好坏至关重要。

看企业的资产运行指标要重点分析资产与权益的关系。一家公司的全部经营资金来源与全部资产总额肯定相等,经营资金来源又包括股东权益和债权人权益(负债)。一个公司的资产总额很大,并不能说明这家公司经营业绩与财务状况就好,而要看其股东权益对应的那部分资产(净资产)的数额有多少。企业的净资产=总资产-负债。一般而言,如果企业的净资产大于企业的固定资产(包括土地、设备、建筑物),就表明企业财务结构良好,安全性较大。现在有许多公司是靠高额负债形成的大量资产。这种资产越多,就意味着其固定利息支出也随之上升,普通股东所负担的财务风险也就越大,倘若再加上这部分资产市场价值不大的话(例如滞销货物、积压商品),则表明企业经营业绩的劣化。这方面的分析集中通过资产负债率和指标反映。其计算公式为:资产负债率=(企业全部负债÷企业全部资产)×100%。评判某个企业的债务是否具有较大的风险,除上述负债率指标外,股民还可注意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企业偿债能力既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高低,又反映利用负债从事经营活动能力的强弱。因为优质企业负债结构合理,偿债能力较强,"像鸡生蛋、借船出海"正是其形象的比喻。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主要有两项指标。一是流动比率,其计算公式是: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二是速动比率,其计算公式是: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生产经营型企业合理的流动比率应为不低于2,而正常的速动比率应低于1。

除此之外,分析企业的资产运行状况,还应关注的指标是:应收帐款周转率和库存及库存周转率。一般而言,企业的库存视不同行业而定,而应收帐款周转率和库存周转率则是越高越好,周转率越高,周转效数越多,企业的经营状况就越好。

(3)看回报水平指标,掌握企业的盈利能力。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报告篇6

收录日期:2015年8月25日

一、财务报告重述概念的界定

财务报告重述即财务报告的重新表述,是指上市公司在发现并纠正前期财务报告的差错时,重新表述以前公布的财务报告,指上市公司基于自愿或者外部监管强制性的对以前会计期间财务报告中存在的错误信息、不真实信息、缺失的信息或误导性信息进行追溯调整和重新披露的事后补救性公告行为。

二、2010~2014年深圳主板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重述现状分析

1、不同类型财务报告重述现状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重述类型分为补充公告、更正公告以及补充更正公告三种。从图1可以看出补充公告和更正公告所占比重近5年来一直较平稳,占重述公告的一半以上;补充更正公告在2012年比重出现大幅上升,2012年之后比重呈下降趋势。(表1、图1)

2、不同内容财务报告重述现状分析。表2显示,调整收入、成本费用及非经常性损益三类所占比重缺乏显著性的变化规律,而“其他”类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并且所占比例目前最高。通过调查发现“其他”类中通常包含公司各项重要会议的公告,管理层变更公告等公司内部事务。一方面可以推断上市公司财务重述从早期用于调整收入、成本费用和非经常性损益,朝更加分散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可以看出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重述涉及的四类内容所占比重之和大于100%,表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重述内容并非单一,具有多重性特性。(表2)

3、不同原因财务报告重述现状分析。财务重述可以分为自愿财务重述和非自愿财务重述。自愿财务重述主要是基于上市公司自身要求,非自愿财务重述主要是基于外部审计机构、政府监管部门及其他组织和个人的要求。表3列示了2010~2014年五年间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重述意愿及变化情况,可以发现上市公司自愿财务重述倾向明显,均超过总数的50%,表明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自愿财务重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比非自愿重述要小。进一步分析非自愿财务重述发现,政府监管部门提起的财务重述远高于会计师事务所,这说明在对财务重述现象的监控方面政府监管机构比作为独立第三方的会计师事务所发挥的作用大。税务部门提起的财务重述比例最高,表明较多上市公司财务重述发生在税费的差错更正。(表3)

三、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重述的动因

1、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管理层自利行为导致盈余操纵。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缺陷,会导致管理层通过财务信息的漏报或错报进行盈余操纵,以满足财务预期、公司融资需求、避免因业绩连续下滑被“ST”、新的管理层对旧账的清理、监管机构的监管、税务稽查、政府执法部门的督查、资本市场的压力等。表4列示了2010~2014年期间深市主板上市公司财务重述对利润影响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出上市公司财务重述涉及利润增减所占比例波动较大。财务重述若是涉及对前期利润的调减,表明上市公司前期财务报告所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中存在利润被高报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发生在投资者中会产生更大的消极影响;相反,财务重述若是涉及对前期利润的调增,表明公司有刻意通过少报利润减轻税负的倾向,逃避社会责任。(表4)

2、外部监管不力导致重述现象频发。财务报告重述是监管的产物,也是监管有效性的证明,体现出监管力度以及审计师的独立性,但财务重述现象的频发也反映了监管制度的缺陷,不少上市公司利用这一制度缺陷来对财务报表进行粉饰。对上市公司负有广义监管责任的机构包括证监会、政府相关部门、审计机构等,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因外部监管部门要求而进行重述行为所占比例仅占到30%左右,主要是因格式、内容等不符合要求或存在技术性错误而进行的重述行为,上述情况表明上市公司缺乏对信息披露的重视。

3、财务报告重述披露制度制定的模糊性。近5年深市主板上市公司财务重述的研究表明财务重述是以调整盈利水平为核心,也就是说上市公司财务重述的基本动因是调整盈利水平,可以划分为收入、成本费用、非经常性损益等的变化。涉及收入的调整主要包含收入的计量错误,被虚构或隐瞒,提前被确认,以及其他的导致收入错误的重述;成本费用的调整包括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期间费用等;调整非经常性损益包括短期和长期资产减值、冲销调整,或有事项形成的预计负债费用、关联交易等一系列问题,这些财务问题都有可能导致重大错报。目前我国有关法律法规还处于修订当中尚未完善,并未出台针对财务报告重述的明确规定,所以加大了对财务报告真实有效性判定的难度,给了企业“漏洞”可钻。

四、针对财务报告重述的动因提出合理建议

1、完善内部控制,减少管理层财务重述的机会。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财务重述数量逐年呈上升趋势,除对上市公司产生不利影响外,还不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成长。上市公司存在重述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必然是源于公司内部治理不到位的产物,因此强化上市公司内部的监督与治理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进行财务报告重述的可能性,防止一些公司虚假财务会计信息,对规范资本市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完善公司内部的监督与治理,加强内部监督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这需要政府监管层和各上市公司的共同努力,从而减少财务重述现象发生。

2、加强外部监管。财务报告作为对外信息披露的主要载体,是投资者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其在披露内容格式等各方面监管当局均制定相应的规范,上市公司应严格予以遵守,现实中存在的因格式内容等不符合要求而进行重述的行为和存在技术性错误而进行的重述的行为都是上市公司对外信息披露的不重视,更是上市公司肆意对现有规则践踏的一种直接表现,尤其是其直接责任人对于因舞弊等原因而需要进行的重述,针对这些情况监管当局加大监管力度,并进行严厉的处罚,才有助于扼杀这种不良风气,从源头解决这种问题。政府监管部门需要强化打击舞弊的手段,增强打击的力度,加大上市公司舞弊处罚力度,使其因此而付出巨大的代价。

3、完善财务报告重述披露法律制度。目前,我国针对财务报告重述情况并未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会计政策中并未对财务报告重述出现的后果做明确规定,因此在现有的法律制度中,投资者因证券投资产生损失很难通过法律诉讼获得赔偿,不利于解决上市公司进行财务报告重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监管当局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如果投资者能够通过法律诉讼向上市公司进行索赔,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过程中势必会更加仔细更加小心,这也将有利于改变当前很多公司因进行财务报告重述代价小而在编制财务报告时不够细心,不完全按照规则进行编制,甚至进行舞弊的状况。完善相关法律条款,对责任作出明确规定使投资者有法可依,上市公司有法必依。

主要参考文献: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报告篇7

根据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及其指南,股权投资差额是指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时,投资成本与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用公式表示:股权投资差额=投资成本-投资对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投资持股比例。股权投资差额的产生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从证券市场购入某一上市公司的股票,购买价格高于或低于按持股比例计算的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差额。

第二,投资企业直接投资于某非上市公司,投出资产的价值高于或低于按持股比例计算的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差额。

第三,在会计政策不变的情况下,原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由于增资改按权益法核算时,由于被投资单位历年累积盈亏等所产生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

会计准则规定,股权投资差额按一定的期限平均摊销,分期计入损益。对于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期限,合同规定了投资期限的,按投资期限摊销;没有规定投资期限的,投资成本超过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差额,一般按不超过10年(含10年)的期限摊销,投资成本低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差额,一般按不低于10年(含10年)的期限摊销,同时摊销金额计入当期投资收益。

财政部印发的《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中规定,母公司对于子公司权益性资本投资项目的数额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母公司所持有的份额相抵销时发生的合并价差,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以合并价差项目在长期投资项目中单独反映。

从性质上说,合并价差的范围要比股权投资差额大。按照《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对于长期投资中内部债券投资与应付债券抵消时发生的差额,也应当作为合并价差。但从层面上说,股权投资差额的范围要比合并价差大,因为在不纳入合并的情况下的那些股权投资差额是不能称为合并价差。这就是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购前利润的会计处理

财政部财会字[1998]66号文《问题解答》中明确了股权购买的确认标准,即:(1)购买协议已获股东大会通过,并已获相关政府部门批准;(2)购买公司和被购买企业已办理必要的财产交接手续;(3)购买公司已支付购买价款的大部分(一般应超过50%);(4)购买公司实际上已经控制被购买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从其活动中获得利益或承担风险等。显然,由此界定的股权购买日必定迟于收购资产评估基准日。有关文件还规定,收购企业对收购日前被收购企业的利润不能并计自身利润。但是,对被收购企业从资产评估基准日至购买日形成的老股东不再享有的损益(以下简称购前损益),收购企业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对此,实务界有不同认识。有的认为,这是收购企业从收购业务中获取的额外收入,应单独结算,收到这部分利润,作营业外收入;也有的认为,这是被收购企业对收购企业的一种捐赠,应列为资本公积;更多的同志认为应作股权投资差额。我们倾向第三种观点。

按照《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规定,公司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时,按其在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中所占份额,借记投资成本,按实际支付的价款与其在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中所占份额的差额,借记或贷记股权投资差额,按实际支付的价款,贷记银行存款。这里所谓公司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时,按财政部财会字[1998]66号文《问题解答》要求,就是实现股权收购之日。因此,购前损益也就应当作一种所有者权益,从而构成股权投资差额的一个部分。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有二:一是收购日往往不在月底或月初,月度中间又不产生报表,如何准确确定购前利润。从简计议,同时也便于实施,建议按就近原则以月初或月末确定收购日,从而便于确定购前利润。二是这部分利润形成收购企业的股权投资差额,根据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借方差额一般按不超过10年的期限摊销,贷方差额一般按不低于10年的期限摊销。这里的10年,收购当年可否不论月份,均作一年处理,抑或是从收购日之月起分10年摊销?显然前者操作简便,但后者更符合实际情况,也更严密。当然,如果收购之后不到10年又将此长期股权投资转让出去,则应按实际持有期限摊销。

三、审计被收购企业的会计制度基准

上市公司欲对某企业进行收购,按照现行证券法规的规定,需聘请具有从事证券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这就引申出两个问题:

一是审计的会计制度基准问题。被收购企业如果不是股份有限公司,审计的会计制度基准是该企业原执行的会计制度,还是要按照收购企业的要求改为《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我们认为,审计的会计制度基准是与委托审计不同目的相配套的,在被收购企业审计中应按照收购企业执行的会计制度确定其财务状况和净资产,以便于收购企业进行相关的经济决策。

二是调账问题。根据财政部有关文件规定,公司购买其他企业的全部股权时,被购买企业保留法人资格的,被购买企业应当按照评估确认的价值调账,被购买企业丧失法人资格的,公司应按被购买企业评估确认后的价值入账。公司购买其他企业的部分股权时,被购买企业的账面价值应保持不变。

四、以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的会计处理

公司用自创的账面未记录的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对外投资,除了一般要经过资产评估、合资几方同意确认外,其作价比例还要符合企业登记法规制度的规定。对此,根据会计学的一般原理,以经过资产评估、合资几方同意确认的价值,借记长期股权投资,贷记资本公积。

在实务工作中,还有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即用账面已有无形资产使用权去投资,如上市公司将专有技术使用权有偿转让给另一公司使用。实际上,这可以理解为专有技术等使用范围的扩大,是原公司专有技术价值的降低,对此,按照稳健原则,会计处理是:借记长期股权投资,贷记无形资产,即冲减原账面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之后,按冲减后的无形资产--专有技术账面价值摊销。假如投资价值大于摊余的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其差额则列入资本公积。

五、所得税的有关问题

2000年1月11日,国务院颁发了国发[2000]2号文件《关于纠正地方自行制定税收先征后返政策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区自行制定的税收先征后返政策,从2000年1月1日起一律停止执行。

2000年10月13日,财政部印发了财税[2000]99号文件《关于进一步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纠正地方制定税收先征后返政策的通知〉的通知》。通知规定,对各地采取的对上市公司所得税优惠政策在一定期限内予以保留,即对地方实行的对上市公司企业所得税先按33%的法定税率征收再返还18%(实征15%)的优惠政策,允许保留到2001年12月31日。从2001年1月1日起,除法律和行政法规另有规定者外,企业所得税一律按法定税率征收。这就是说,上市公司所得税先征后返的政策允许执行到2001年底为止。

财政部在财会[2000]3号文《股份有限公司税收返还等有关会计处理规定》中指出,按照国家规定实行所得税先征后返的公司,应当在实际收到返还的所得税时,冲减当期的所得税费用,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所得税科目。换言之,在实行先征后返的公司中,返还的所得税应按照现金收付制确认。实务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另一问题,就是退补以前年度所得税的会计处理问题,根据前述文件精神,似应计入退补当年的所得税科目较为妥当。

六、住房周转金的处理

财政部财企[2000]295号文《关于企业住房制度改革中有关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规定,取消住房周转金管理制度后,企业现有住房周转金余额调整2000年度报表期初未分配利润处理。由此造成期初未分配利润负数,年终经过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鉴证后,报经主管财政机关批准,依次以公益金、盈余公积金、资本公积金以及以后年度实现的净利润弥补。这一规定要求从2000年9月起执行。

2001年1月7日,财政部又印发了财会[2001]5号文《企业住房制度改革中有关会计处理问题的规定》,要求企业从2001年开始,取消住房周转金科目,其余额全部调整2001年年初未分配利润,并按规定冲销有关所有者权益项目。上市公司尚需经股东大会审议批准。企业应在对外提供的2000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中,将住房制度改革的有关会计处理作为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非调整事项,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由此可见,财政部前后两个文件对企业住房周转金结转净资产的执行时间要求是不一致的。我们认为,上市公司在2000年度决算中如已按财政部财企[2000]295号文的要求作了相应调整的,则从其处理,也无需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作为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非调整事项说明;上市公司在2000年度决算中尚未按财政部财企[2000]295号的要求处理,则可以改按财政部财会[2001]5号文规定执行,即在2000年度报表中住房周转金暂不结转,而是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作为期后事项予以说明。

七、房地产行业的收入确认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收入》的有关规定,销售商品的收入,只有在符合以下全部条件的情况下才能予以确认:(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商品实施控制;(3)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4)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实务工作中,有人认为,在收到预售房款或签定正式销售合同后便可确认收入实现。我们认为,这种情况因不符合上述收入确认标准第一条的规定,不能确认,否则有提前确认收入之嫌。另外,还有的认为,只有产权过户后方能确认收入实现。对此,我们认为,产权过户涉及多个政府部门,产权过户仅具法律形式意义的收入实现,与真实情况也有出入,否则,有推迟确认收入之虞。为了正确、真实界定房地产企业收入实现,我们认为,房地产收入实现标准应具备以下四项具体条件:(1)工程已经竣工并验收合格;(2)具有经购买方认可的结算通知书;(3)履行了销售合同规定的义务,且价款已经取得或确信可以取得;(4)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八、软件企业收入的实现确认

由于软件不具有实物形态,不可触摸,不为人眼所识别,其销售收入实现的确认要比一般制造业、商业等行业困难些。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收入》对收入实现确认标准的规定精神,我们认为,软件销售实现应同时具备以下四个具体条件:(1)该项软件已转让给购买方,并由购买方出具该项软件的验收凭证;(2)销售合同的有关条款(如安装、测试)已经执行,注册会计师采取函证方式获得购买方的销售实现的认可;(3)已经收到货款或取得收取货款的凭据;(4)相关成本能可靠地计量。

与此相关的是软件研究与开发费用的处理,实务中有二种方法:一是作为当期费用支出;二是转作长期待摊费用,待软件开发成功并实现销售分期摊入。在后者处理中,如若该项软件开发失败则一次计入损失。鉴于软件开发的技术密度和商业风险,按照稳健的会计原则,我们认为,软件的研究开发费用应计入当期费用为妥。

九、允许转增股本的资本公积项目问题

将资本公积转为实收股本是公司增加资本的主要途径之一。虽然将资本公积转为股本是公司所有者权益项目之间的增减变动,但由于其涉及公司实收股本的增加,所以必须具备增加实收股本的条件,并办理必要的手续。对于资本公积,虽然它和实收股本同属于所有者权益,但是资本公积有多种特定来源,有些资本公积项目可用于转增实收股本,而另一些资本公积项目不能用于转增实收股本。

记入资本公积总账所属以下明细账的资本公积项目(准备类),是不能用于转增资本的,如接受捐赠资产准备、资产评估增值准备、股权投资准备、被投资单位评估增值准备、被投资单位股权投资准备等。这些项目属于所有者权益中的准备项目,是未实现的资本公积,因此不能用于转增资本。

记入资本公积总账所属的股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转入、外币资本折合差额、被投资单位外币资本差额和住房公积金转入等明细账的资本公积项目,是所有者权益中的已实现的资本公积,可按规定程序审批后转增资本。其中其他资本公积转入项目,是指企业从前述各资本公积准备明细科目转入的已实现的各项准备的金额。

对于国家扶持基金,它不在《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及其补充规定所列的范围之内,但却是实务工作中确实存在着的,可否转增股本?从理论上说,将国家扶持基金转增股本合情合理,但从现行政策看,并无明确的规定。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国资法规发[1993]68号文件《国有资产产权界定和产权纠纷处理暂行办法》规定:集体企业改组为股份制企业时,改组前税前还贷形成的资产中国家税收应收未收的税款部分和各种减免税形成的资产中列为国家扶持基金等投资性的减免税部分界定为国家股,其他减免税部分界定为企业资本公积金。据此,对集体企业的国家扶持基金,可分为投资性的减免税部分和其他减免税部分来分别作出处理,前者不可转增股本,后者可以转增股本。而对于其他企业,我们认为,国家扶持基金虽然是已实现的资本公积,但税务部门减免税时,坚持企业将此列入资本公积下的国家扶持基金,在政策法规没有明确其可否转增股本之前,将其作为一项特殊的所有者权益项目看待,暂时不转增股本较妥。如要办理转增,也应取得主管财政税务或国有资产经营管理部门的有关批件。

十、资产减值准备的有关问题

按照现行证券、会计法规规定,上市公司在中期或年度报告中均应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提取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以及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对此,企业自身要本着审慎经营、有效防范化解资产损失风险的原则,建立健全有关资产减值准备的内部控制制度,经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后正式实施。公司经理应按董事会的要求提交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书面报告。公司经理书面报告应详细说明提取减值准备的依据、方法、比例和数据,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等。董事会应就公司经理报告中的各项内容逐项表决通过后实施,同时对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是否符合公司实际情况作出评价。

已提取减值准备的资产确需核销时,公司经理应向董事会提交拟核销资产减值准备的书面报告。公司经理书面报告经董事会逐项表决通过后实施。公司经理书面报告至少包括下列内容:(1)核销数额和相应的书面证据;(2)形成的过程及原则;(3)追踪催讨和改进措施;(4)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5)涉及的有关责任人员处理意见;(6)董事会认为必要的其他书面材料。公司应在定期报告中披露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比例和提取金额。如已提准备的资产在减值准备提取后,其价值又有较大变动,且对公司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有重大影响,公司应及时作出公告。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报告篇8

一、研究背景

2008年,是警醒的一年。美国五大独立投行无一幸免遇难,华尔街神话破灭,经济危机根源之一在于金融衍生工具的泛滥和滥用,把难以准确估价的金融产品包装的精美堂皇,花言巧语的欺骗投资者;另一方面,人们热衷于投资,在没有实际考察和缜密思索后盲目听取投行的一面之词,结果损失惨重。

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灾难无法避免。中国政府在积极采取措施,温家宝做重要讲话。在这一背景下,对审计的重视程度一览无疑。投资者在听取投行方面意见的同时,也要时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认真阅读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对财务报告中易出现违法舞弊的事项多加注意。

二、中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比较研究

本文对2007-2009年间,证监会对103家上市公司及其管理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作出处罚通知的案例进行研究和统计分析。通观中美上市公司舞弊现象,可以大致得出如下的异同处:

(一)中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相似点

1.拓宽业务范围,寻求最高地位

公司得以上市,需要满足一系列苛刻条件。当公司历尽千辛万苦成功上市后,大股东们往往会希望得到更多报酬。这就促使管理者们制定更高的公司战略。论文大全。当年德隆提出:3-5年内快速进入世界五百强,谋求成为中国制造业新价值的发现者和创造者。当时已是美国第一大能源公司的安然,不甘心只限制在美国,妄图成为世界第一。从美国到印度,从能源管道到宽带网络,处处是安然的身影。过于冒进的公司战略和过高的战略目标,促使他们在无法按时完成预定目标的的情况下只好粉饰报表,以维持其光鲜的形象。

2.利益驱动

利益,永远是商人不变的话题。为保住有红可分,为一己私利,安然管理层“偷窃”公司员工和广大投资者的财富。当漏洞越来越大无法弥补时,安然虚构了12亿美元的利润。最终无法摆脱破产的命运,成为当时美国最大的破产企业。一个公司的上市,涉及关系复杂,涵盖了众多利益。对股东而言,股东价值最大化,持有的股票有保值升值的能力最重要;管理者倾向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管理者收入来源以公司的经营成果为依据,直接取决于公司的经营发展;而员工的生存发展更离不开公司。外部环境,则有广大分散小股民、会计师事务所和政府、单位和社会团体组成。股民们希望跟着上市公司赚取收益;会计师事务所收入主要来源靠审计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政府需要若干知名企业带动地区发展,为地方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当这些利益者向公司施加压力或抱有太多期望时,对公司而言就会形成无形的压力。当各项财务指标没有达到要求时,公司就只能通过一系列舞弊手法粉饰报表,稳定人心。

(二)中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不同处

由于国情的不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与美国的相比,在“普遍性”里又存在“特殊性”:

1.背景方面――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

美国的资本主义市场发展较为完善,市场经济引领美国发展。直到2008年经济危机,美国有五大独立投资银行全部葬负于危机中,接受美联储的监管。在此之前,美国市场一直由市场自由调节。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持续时间较长,国有企业改革不完全,遗留下不少“后遗症”。解决这些问题也成为其不惜编造虚假财务报告以争取上市资格的动机之一。

2.内部管理方面――我国公司管理体制带有浓厚行政色彩人事制度

能被形象得分成几个“圈子”不仅是在社会大环境里的社会关系,中国的公司内部管理上也可以划分为一个个“圈子”。公司内部的升迁制度,薪酬管理制度,上司和下属之间、同事之间的交际关系等,都是影响公司经营的因素。虽然规定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直系亲属不得在本单位会计机构中担任出纳工作。亲属这种亲人关系对报表舞弊也产生一定影响。

3.与中国特有的政策紧密联系――上市保“壳”

“壳”是指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我国目前实行特有的“标准控制”和特别处理制度。它在保证上市公司质量的同时,又给上市公司带来巨大压力。国交易所上市公司如果连续2年亏损、亏损1年且净资产跌破面值、公司经营过程中出现重大违法行为等情况之一,交易所对公司股票进行特别处理,如果再出现问题,则进行PT处理。上市已属不易,在证券市场上“保市”难度更大,为了能够在证券市场上长远发展,公司上市后往往也会采取些舞弊手段,以确保公司平稳发展。

4.监管制度上――起步晚,条例不完善,操作、执行有一定困难

1985年全美反舞弊性财务报告委员会成立,致力于有关财务报告舞弊问题的研究。2002年通过了独立于政府的SOX法案,成立独立的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对行业监管、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等做出具体规定。而我国1988年成立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92年9月8日建立了中国注册审计师协会。2002年11月,财政部下发相关文件,明确注册会计师的职责和会计管理机构的工作要求。尽管有了明确的条款,但由于市场经济不发达,证券市场起步晚等原因,我国证监会的作用并没有完全体现。

三、财务报告舞弊防范预警、治理方法的探讨

财务报告舞弊是各方面利益相关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探讨其防范、治理方法需要国家、上市公司主体、社会公众的齐心协力,共同防治。

(一)加强上市公司外部监管

1.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公司管理当局往往会利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漏洞进行舞弊,所以加强对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自身建设,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就成了当务之急。

2.完善政府监管,加大惩罚力度,提高工作效率

目前对违法行为最一般的处罚就是罚款,在数额上,明显偏低。证监会处理时间滞后,工作效率有待加强。当前,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检查,报表使用者们只能看到上市公司舞弊的最终结果。但对大多数投资者而言,并不熟悉中间检查的流程。如果证监会能够让工作流程更“公开化”、“透明化”,相信投资者们能够更及时的发现问题,避免盲目投资或将损失降到最低。

3.投资者适时改变角度,不仅要对钱财投资,更要对知识投资

上市公司报表公布时,要仔细注意容易舞弊的报表事项。关注利润也不能忽视资产和负债的比例结构,尤其是报表附注内容。很多投资者往往不注意报表附注,附注是财务报表的重要组成部分,报表列示项目的文字描述或明细资料以及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附注往往可以体现舞弊倾向,投资者关注这些细小环节,有助于提高投资者的防范意识,防止被骗。

(二)加强上市公司内部监督

1.加强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指由各部门、各单位内部设置的专门机构或人员所实施的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内部审计通过审查、评价企业经济活动和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2.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

加强对大股东的控制。公司是股东的公司,财务报表总体上受大股东的主观影响。要维护员工和小股东们的利益,就要建立属于自己的组织机构。而当前我国大量的中小股东由于势单力薄,加上受业务素质和技术条件等的限制很难做出有影响的决策,因此往往只有名义上的发言权,使得股东大会被大股东所操纵,对董事会的监督作用也无从实现。因此,要限制大股东的权利就要实现“权力制衡”,通过提高小股东们的权利来制约大股东的行为。其次,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可以由大股东先提出候选名单,股东大会表决时采取回避制度,尽量减少大股东对选举的影响。最后,加强和改善监事会在公司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大全。增强监事会的独立性。可以进行监事会人员构成改造,改变监事会成员的产生办法,控股股东代表在监事会上的席位,增加相关利益者代表在监事会中的席位,同时提高候选人员的知识水平,提高监督能力,使监事会的作用得到真正的发挥。

3.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和审计质量

当前危害最大的是会计人员协同舞弊,即企业内部高层、高级管理人员之间的合伙舞弊,预防这种类型的舞弊,仅从企业内部采取预防措施效果已经不大。必须加强政府和注册会计师合作,共同实施监督以对其进行控制。论文大全。对外需要政府要出台严格规范的审计准则,加大处罚力度;对内则要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教育,用道德的约束力时刻提醒注册会计师的任务责任,警惕违法行为的发生。

四、结束语

财务报告舞弊三百多年来一直困扰着人们,探讨对财务报告舞弊的防范和治理,不仅是政府、金融界思考的问题,更是广大财务报表使用者时刻关注的问题。总体而言,中国的财务报告舞弊技术并不高端,在政府、会计师事务所、社会公众的共同协作下,把舞弊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最大限度的将损失降低。

参考文献

[1]家宜宾,美国上市公司典型舞弊案例分析,财会学习,2009,8(302),27:29

[2]刘一天,张大为,基于博弈论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研究,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 ,5(344) 48:50

[3]秦文娇,王清峰,逯统明,上市公司年报审计应重点关注的问题,财务与会计综合版, 2009,3(29),56:60

[4]万里霜,阎至刚,高莹,审计学原理及实物,2005,11,105:138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报告篇9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172-02

财务报告是证券市场信息传递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证券市场参与者进行投资决策的基本依据,是证券市场有效运行、发挥合理配置资源功能的基础。然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已经成为全球证券市场上的一种普遍现象,给投资者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探讨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财务报告舞弊概念

财务报告舞弊是财务造假主体在会计信息加工处理和报告过程中,为获取不正当的经济利益,采取欺骗性手段,故意谎报重要性和实质性财务事实的违纪、违法行为。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中对财务信息作出虚假报告通常表现为:对财务报表所依据的会计记录或相关文件记录的操纵、伪造或篡改;对交易、事项或其他重要信息在财务报表中的不真实表达或故意遗漏;对与确认、计量、分类或列报有关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故意误用。[1]

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现状

在国外,18世纪的南海公司舞弊案揭开了财务报告舞弊的序幕。随后,2001年能源帝国安然公司被迫承认虚报盈利接近6亿美元的事实。此后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丑闻不断,特别是2002年的世界通信公司会计丑闻事件,彻底打击了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

在我国,财务报告舞弊同样十分严峻:从90年代初的原野公司舞弊案开始,继而又是琼民源、银广夏、科龙电器等,而后中国铝业、五粮液等也卷入了造假风波。这一系列的财务舞弊问题,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市场经济秩序的有效运转,大大降低公众对证券市场信息的可信度,因此,严厉打击和治理财务报告舞弊行为已刻不容缓。

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机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件频发,探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外在动机,即上市公司面临的经济压力,它一般表现为上市、筹资、融资等压力;其二是内在动机,企业及其各利益相关者为满足自身利益或需求,积极主动地进行舞弊。具体表现为:

(一)外在动机

由于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受到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的制约和政府的调控,这些外在因素易引起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例如我国证监会、证券法和公司法对上市资格、挂牌、配股等都做出了明确财务指标规定,促使那些未达到标准的公司蕴藏着财务舞弊的潜在动机,通过舞弊进行利润操纵,使公司扭亏为盈或隐瞒亏损的事实,以达到政策要求。另外,上市公司若出现亏损情况,将面临证券监管部门的其他特别处理、退市风险警示、暂停上市或终止上市的处理,因此,为了避免退市,亦存在舞弊的动机。

(二)内在动机

财务报告舞弊的内在动机主要是满足上市公司自身、管理者、大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不同利益和目的。[2]引起内在动机,主要是受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的驱动。首先是管理者的个人价值与其业绩挂钩,绩效考核结果直接决定其报酬,同时也是管理者能力与价值高低的体现,这直接导致存在舞弊动机。其次,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大股东关注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政府关注财政收入和税收,债券人关注本金和利息,投资者关注公司业绩,各利益相关者对财务报告有着不同的期望和要求,为了迎合这些要求,必然存在舞弊的动机。

四、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手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乃至世界范围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行为日益猖撅。在这里,笔者对广泛使用并具有共性的一些财务舞弊手段进行归纳,将其分为财务数据舞弊和非财务数据舞弊。

(一)财务数据舞弊

财务数据舞弊的财务报告是最常见的,主要是编制虚假财务报表。操纵利润的手段通常有:1、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结转成本、少提各项准备、少计费用、跨期调整费用、滥用费用资本化、舞弊应收项目、少提减值准备等;2、虚构收入、经济业务,虚构资产评估、交易等高估资产,通过账外账、特殊目的的实体等低估负债进而操纵利润;3、推迟确认收入、多转成本,多提各项准备等使利润最小化,对某些资产一次性处理为损失等方法清洗利润;4.利用不当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会计核算和估计方法,对企业的利润进行操纵。[2]如:利用变更存货计价方式、利用固定资产折旧政策、滥用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等方法来有效操纵利润,以达到出具虚假财务报告的目的。

(二)非财务数据舞弊

非财务数据舞弊是指对非财务数据进行虚假表述。如虚假陈述股票托管、大股东的持股份额,篡改审计报告、股本金和股份数虚假、虚假募集资金用途等。对不影响财务报表的重大事项有意漏报、迟报或假报,如:对关联方关系、企业实际控制人的虚假陈述、虚假披露募集资金用途、隐瞒或不及时披露诉讼、委托理财、大股东占用资金、关联交易、违规为关联方提供资金或担保,以及关联方非法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事项等。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报告篇10

(二)股权分置改革的必要性股权分置改革势在必行,其具体原因如下。

其一,股权分置使非流通股和流通股股东的财务目标不一致。由于我国的历史国情决定了大多数的股权掌握在少数的大股东手中,并且这部分股票属于非流通股,而只有少部分股权掌握在流通股股东手中,这种局面造成了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的权利与利益不一致,从而使得他们有着完全不同的财务目标。流通股以股票市价为基础转让,因此流通股股东就要努力提高股票市价,所以流通股的财务目标是股价最大化。非流通股由于无法通过二级市场的买卖获取资本利得收益,因此他们通常是通过以牺牲流通股股东利益为基础,实现控股股东财富的最大化。

其二,股权分置严重影响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由于两者交易方式的不同造成两者不同的股权价格,从而形成了一个公司的股份有两种市场价格,造成整个资本市场价格体系的紊乱状态,股票价格很难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和市场的投资价值,价格信号的失真极易被人为操纵,加剧了市场的投机行为。在股权分置的制度下,“一股独霸”从根本上削弱了股份制经济本身具有的财产约束力和监督作用,使得公司治理结构严重扭曲,控制性大股东与中小投资者的问题无法协调。

其三,股权结构方面过于强调国有股权的绝对控制地位导致控制权僵化。三分之二的法人股不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流通,这意味着上市公司的大股东特别是其国企母公司,对上市公司具有不可动摇的控制权。这也意味着,如果某个大股东对企业的控制权如果运用不当,企业经营必然出问题,企业生产力将下降,利润减少,股价下跌。具有中国特色的股权分置制度完全限制了企业控制权市场的存在与发展,有能力的大股东无法替代无能的大股东,持有烂股的小股东也就无法借收购兼并来改换投资方向,股市也就失去活力而一撅不振。可见,控制权僵化是中国上市企业及证券市场最大的限制。

(三)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历史进程我国股权分置改革渐进的经历,依据政策者对于解决股权分置的相关提法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法,基本上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国有股转让――国有股减持――国有股流通――股权分置改革。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引入了对价的概念,指出非流通股东要想获得流通权需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对价的前提是一方为达到其经济利益的最优化对可能给另一方造成的损失给予一个承诺来进行保护。对价的双方是非流通股股东必须承诺其可流通不损害流通股股东的利益。通过股权分置改革,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公司治理、优化治理结构、财务报告分析方面都有重大影响。

二、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分析的影响

股权分置改革给股票市场和上市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制度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都将在财务报告中显示出来,我们通过财务报告分析找出股权分置改革对其的影响。

(一)股权分置改革对财务报告分析目标的影响由于股权分置时期,由于我国历史国情,流通股东和非流通股东权利和利益不一致,进而二者具有不同的财务目标。而股权分置改革则改变了这种目标不一致的现状,将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的利益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因此财务报告分析的目标也达到了最终的统一,即寻求最有价值的企业,最大化的实现股东的利益。这一改变使得产权更加清晰,而且在全流通实现后,可能会使得公司的股权更加分散,有利于股东之间的制衡,使得公司的行为更加趋向与公司所有股东的利益最大化。从这一点上而言,公司价值最大化会是公司进行各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衡量的主要标准。

(二)股权分置改革对财务报告分析内容的影响财务报告分析的内容仍然是公司的资产管理能力分析、负债管理分析、成长性分析和经营效率分析,但由于股改后资本市场机制的完善,股东在这方面的要求提高了。投资者多关注资本的回报率及公司成长性对股价的影响。因此,财务报告分析的内容将在整个资本市场上寻找可比的指标,在指标的权衡下找到去向,这更有利于夕阳产业的淘汰,迫使上市公司优化投资筹资的各项指标。

(三)股权分置改革对市盈率可信度的影响股权分置改革消除了上市公司发展的制度障碍。消除了超额发行溢价和流通溢价,股市的价格体系不再扭曲,定价机制功能得以有效发挥,从而使市盈率水平有所“着落”,处于一个合理的投资区域。这种合理的市盈率的状态有利于充分体现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使得市盈率成为横向对比上市公司的价值的强有力杠杆,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促使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作出合理判断、得出合理决策,引导资金的正确流向。

(四)股权分置改革对盈利能力分析的影响具体影响有以下几点:

其一,经营活动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在股权分置改革后,由于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股东同股同权同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非流通股侵犯流通股股东利益的行为。而且所有的股东更多的是来关注上市公司所能实现的最大价值,即使他们的利益最大化,而非仅仅关注净资产。

其二,筹资活动对盈利能力的影响。股权分置时期,上市公司只要以高于净资产价格的投资收益率项目进行股权融资,都是符合非流通股股东利益的,因而会得到他们的支持并得以实施。而这便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流通股股东的利益。股改后,在全流通时期,上市公司只有为投资收益率水平大于投资者目前在市场上要求的投资回报率的再融资项目进行股权融资,才是对全体股东有利的,才能得到股东的支持并实施。

其三,投资活动对盈利能力的影响。由于股权分置改革后,股权并不是一股独大,而是趋于分散的,因此使得控制权转移变得相对容易。这样便会削弱并购壁垒,从而使得公司间的战略并购变得容易,从而能够促进并购双方的健康发展,进而会提高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

其四,股利政策对盈利能力的影响。股利分配政策已经成为了上市公司一项必不可少的利润分配方式,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股权分置时代,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非理性化,比如通过保留现金、不分或少分股利等使大股东谋取更多的控制权收益。而股改后,实现了股票的全流通,股权结构更加合理,解决了非流通股和流通股之间的利益冲突,进而完善了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此外,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健全,我们应借鉴成熟证券市场的经验,规范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

三、结论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报告篇11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主要手段

(一)虚增收入,虚增利润第一,上市公司通过伪造顾客订单、发运凭证和销售合同,开具税务部门认可的销售发票等手段来虚拟销售对象及交易;或虽以真实客户为基础,但在原销售业务的基础上人为扩大销售数量,使公司在该客户下确认的收入远远大于实际销售收入;或在报告目前(如年末)做假销售。同时增加应收账款和营业收入,再在报告日后(如次年)以质量不符合要求等名义作退货处理,从而虚增当期利润。第二,寅吃卯粮,提前确认收入。上市公司出于自身目的需要,不遵守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定,提前或推迟确认收入或成本费用。

(二)变更会计政策,调节利润 有些上市公司随意变更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从而在报告年度多提折旧减少利润或少提折旧增加利润。还有些上市公司通过改变发出货的计价方法来调节利润。

(三)掩盖交易或事实 由于财务报表只能提供货币化的定量财务信息,决策者如果想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仅仅依靠财务报表信息是不够的,往往需要比报表资料更详细、更具体的信息,这些一般在会计报表的附注中体现。但目前公司出于粉饰报表的目的,在报表附注中通常掩饰交易或事实,常见作假手段主要包括对未决诉讼、未决仲裁、担保事项、重大投资行为和重大购置资产行为等的隐瞒或不及时披露。

(四)利用资产重组“扭亏为盈” 资产重组是企业为了优化资本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完成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然而,资产重组已被一些上市公司用于粉饰会计报表。那些陷入PT、ST的上市公司企图通过重组走出亏损状态,精心策划资产重组,精心设计缺乏正当商业理由的资产置换,利用劣质或闲置资产换回优质或盈利强的资产来增加利润。资产重组已成为许多上市公司扭亏为盈的工具和免遭摘牌的保护伞。

(五)假借关联交易转移利润 我国不少上市公司和关联人扭曲交易条件转移利润,从而滋生非法或不当关联交易来调整其账面利润,粉饰报表。其中,关联方重组更是亏损公司“扭亏”的捷径,其手段多种多样:通过交易安排,设计有法律依据、无经济实质的关联交易,虚构经营业务;上市公司以高价或显失公允的交易价格与其关联企业进行购销活动,通过价格差实现利润转移;收取关联企业资金占用费,或利用低息或高息发生资金往来,调节财务费用;分摊共同费用或将管理费用、广告费用等转嫁给母公司;关联交易外部化――控股方通过自己控制的上市公司从银行贷款,再让控制的上市公司互相担保贷款,进行关联交易,编造业绩。

(六)少计营业收入,偷逃税款 一些利润充盈的绩优公司为达到少交增值税和所得税的目的,少计收入,藏匿收益。有些在应确认收入的情况下不确认收入,如采用直接收款交货方式销售产品,已收到货款并将发票账单和提货单全部交给对方,已符合收入确认条件,却将货款记入“预收账款”账户,延期反映收入;有些以收入直接冲减成本,即以“应收账款”或“银行存款”账户与“库存商品”账户对应,不反映销售业务;有些虚构销售退回,以偷梁换柱的假退货方式截留收入少交税金;有些对视同销售业务不反映增值税销项税额。

三、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原因

(一)利益驱使是根本原因 财务报告舞弊的背后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作动力,上市公司通过提供虚假财务信息可骗取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银行和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并因此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如上市公司为满足配股增发条件的需要、避免被sT或退市的需要、银行贷款的需要、管理目标的需要等。大股东在其利益与国家、其他小股东、债权人发生矛盾的情况下,也会对管理者施加影响,粉饰财务报告。单位负责人有能力也有条件影响会计人员,为局部利益作假账,出假报表。同时,我国目前处于买方市场困境下的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为了一定的经济利益,不得不与上市公司管理层“合作”,出具虚假报告,甚至主动配合上市公司造假。

(二)舞弊收益大于舞弊成本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目的主要是虚增利润,而虚增利润后的报表一旦对外公布,往往带来的就是流通股股价的上升,因此,流通市值的增加是舞弊回报的重要方面。当然,舞弊也有一定的成本。但是目前在我国,舞弊收益往往大于舞弊成本,这是很多上市公司铤而走险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漏洞与执行的伸缩性,为财务报告舞弊提供了条件 一方面会计准则为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操作空间,另一方面会计政策提供了越来越宽的选择范围,会计信息提供者总是在规定的范围内选择有利于自身绩效或其他目的的会计政策。再一方面,会计准则的滞后性为会计造假提供了契机。

(四)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我国上市公司多数股权高度集中,股东大会成为“大股东会”,形成“一股独大”,客观上造成了财务造假的土壤。同时,董事会成员构成也不尽合理,“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董事会成员和经理人员往往互相兼任,董事会不但不能监督约束经理层的行为,反而还常常与经理层共同操纵上市公司,并在种种利益的驱动下,肆无忌惮地造假。另外,由于监事会成员的身份和行政关系不能保持独立,其工薪、职位等基本都由经营者决定,难以担当起监督董事会和经营者的职责。

(五)注册会计师审计作为上市公司外部治理的重要环节,未能发挥应有的揭露舞弊作用 上市公司报表使用者众,使用目的各不相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已由对资本所有者负责扩大为对整个社会的责任。社会公众一方面要求注册会计师以社会公众利益为重,揭露管理当局的舞弊,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另一方面却要求注册会计师自负盈亏,承担揭露舞弊的成本。当管理当局实际操控委托大权,即委托人与被审计人合二为一时,作为经济人的会计师事务所很难保持应有的独立性,从而无法保证审计质量,难以发挥应有的揭露舞弊作用。

四、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治理建议

(一)内外结合杜绝舞弊 要想从根本上杜绝因利益驱使导致的财务报告舞弊,必须多管齐下,内外结合。(1)建立相应的职业道德管理监控机制,对会计人员违规、违法行为严惩不贷,严格把好第一道关。(2)提高相关检查、审计、监管机构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3)保证信息及时、准确的沟通,减少信息不对称。(4)完善上市公司股票发行规则。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舞弊动机往往围绕股票发行上市、新发和增发股票进行,因而证监会在制定各种相关规则时,应采用更科学的方法,对公司多项会计指标同时考核,遏制上市公司的舞弊行为。

(二)提高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本。加大法律的惩处力度一是引入民事赔偿机制和相应的民事诉讼机制。民事赔偿既可以使因舞弊而蒙受损失的投资者得到补偿,又能给舞弊者形成确实的经济压力,抑制其违法冲动,从另一角度看,民事赔偿还具有调动有关利害关系人的积极性,提高对财务报告舞弊者的威慑力。二是加大舞弊行为的刑事责任。虽然加大对舞弊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行政和民事处罚力度有利于对财务报告舞弊形成威慑,但尚不能从根本上阻止财务报告舞弊,因此,加强对相关责任人的刑事惩罚应当成为重要选择。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报告篇12

公众公司财务报告的披露机制是经批准的已审计财务报告向使用者公开提供过程中的一系列正式规则、非正式约束和它们的执行机制的总称(方红星,2004)。本部分首先对公众公司财务报告披露机制在整个架构中存在的合理性进行理论探究,然后从披露规则和披露过程两个方面探讨公众公司财务报告披露机制的具体内容。

(一)公众公司财务报告披露机制的理论剖析

公众公司的突出特点是股权分散,而且股权可以自由流通。股权分散的必然结果是投资者众多,而股权可以自由流通的必然结果是,需要根据财务报告信息进行投资决策的不仅包括现有的投资者,还包括潜在的投资者。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到成本和效率,提供财务报告的方法就只能是公开披露了。

财务报告披露的首要意义在于它改变了公司财务报告的沟通模式,即由公司消极地应特定使用者的要求提供,变为积极地向社会公开。这就显著提高了财务报告的可获得性(accessibility)。对于财务报告使用者而言,如果没有披露机制,他们就需要私下搜集财务报告,这是一项成本高、难度大的任务。从这个角度看,公开披露既降低了他们获得财务报告的成本,又增加了便利性。

随着以计算机、互联网络等为代表的使能技术(enabling technology)的发展,专业性的金融媒体逐渐成为财务报告披露的主要载体,披露的形式也实现了由平面到立体再到网络的多样化。此时,财务报告披露还能有效地保证财务报告信息沟通的及时性和便捷性,也便于多人同时使用和一人反复使用。还有利于财务报告信息的集成和比较,能显著地降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信息搜集、加工成本。

此外,金融媒体的披露还能对公众公司的财务报告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这种监督作用主要表现为对财务报告披露程序、形式、及时l生和充分性的把关,这种把关可以是积极的,例如拒绝登载、传播不符合规定要求的财务报告,也可以是消极的,例如把这种不符合的情形公诸于众。此外,金融媒体是一种典型的声誉性中介,它的专业化和独立性,使得它在对财务报告进行披露之余,自然会衍生出一些副产品,例如有关公司财务报告的消息、评论、谴责、深度调查报道等,这些都能发挥舆论监督的功效。③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提高财务报告使用者价值的角度看,还是从节约社会交易成本的角度看,公众公司财务报告披露机制都有其存在的内在合理性。正是这种内在合理性,使得以金融传媒为主体的公众公司财务报告披露模式逐渐成为通行的主流模式。

(二)公众公司财务报告的披露规则

公众公司财务报告披露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披露规则。从现行实务来看,公众公司财务报告披露规则的内容构成比较复杂。一般来看,它包括法定披露要求、监管部门制定的披露法规、证券交易所制定的具体规则等多个层次。不同层次的披露规则,其约束力和执行机制也各不相同。

公众公司财务报告披露的法定要求一般源于《证券法》或《公司法》。这种法定的强制性披露要求,是披露导向的证券市场监管模式的核心内容,也是规范公众公司行为的重要手段。以英美法系的典型代表为例,美国的公众公司财务报告披露立法以《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为主导,而英国的公众公司财务报告披露立法以《公司法》为主导。这既反映了两国法律传统和现状的差异,其实也反映了立法角度的差异。证券立法以保护投资者为中心,而公司立法则以保证公司作为一种营利主体的有效组织与运行为目的。在证券市场普遍不发达的大陆法系国家,公众公司财务报告披露立法一般以《公司法》为主导。

监管部门制定的披露法规是公众公司财务报告披露法定要求的具体化,它是公众公司财务报告披露监管的重要实现形式之一。在对证券市场实行高度集中的监管模式的国家,制定披露法规的权力也相应集中。例如在美国,公众公司财务报告披露的规则制定和监管权高度集中于证券交易委员会。即使在分权监管的模式下,制定披露法规的职权一般也由证券监管部门所主导。监管部门制定的财务报告披露法规也具有强制性,是监管部门进行调查和处罚的主要依据。

证券交易所一般属于自律性组织,它所制定的财务报告披露规则只对在本交易所上市的公众公司有约束力。这种约束力往往以证券交易所和公众公司之间的上市协议为保障。相对而言,证券交易所的财务报告披露规则更为具体,是交易所对上市的公众公司的财务报告披露行为行使必要的监督职权的直接指引。

(三)公众公司财务报告的披露中介和披露形式

公众公司财务报告的披露方式有多种,主要包括:公众公司自行印制财务报告向投资者散发,将财务报告备置于证券监管机构、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公司注册登记机构等指定场所供公众阅览,通过披露中介公开等。这些披露方式各有利弊,其中通过披露中介公开是主导的披露方式。

公众公司财务报告的披露中介主要是指金融媒体,具体说来,承担公众公司财务报告披露任务的金融媒体主要是专业性的公众媒体,包括报纸、电视、网站等。从事公众公司财务报告披露的媒体一般都要经过监管部门、证券交易所的指定或认可,有的甚至是由监管部门和证券交易所自己设立或控制的。

随着互联网络的普及,通过网络披露财务报告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因此借助网络媒体披露财务报告逐渐成为公众公司财务报告披露的一个发展趋势。从1996年起,美国和加拿大分别规定所有的强制性披露信息必须采用电子申报方式,一些交易所不再接受纸介质的申报文件。从事包括财务报告披露在内的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官方系统,美国称为“电子数据收集、分析和调取系统”(EDGAR),在加拿大称为“电子文档分析和检索系统”(SEDAR)。这些系统也迅速成为获取公众公司财务报告信息的权威数据库。

公众公司财务报告的披露形式一般为定期披露(periodic disclosure),属于证券市场持续性披露(continuous disclosure)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公司一般需要披露年度财务报告和中期财务报告,中期财务报告可能每半年或者每季度披露一次。一般而言,财务报告披露会和其他的信息披露结合起来进行,或者直接包含在证券市场的一体化信息披露之中。

由于一些国家对公众公司财务报告信息披露内容的强制性要求十分严格、具体和复杂,以致出现财务报告披露“信息超载”(information overload)的现象。过于冗长、过于复杂的财务报告披露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影响财务报告信息的可理解性,并且把真正重要的(material)、具有价格敏感性的(price-sensitive)信息淹没在众多的信息之中。因而,对于财务报告披露,应该坚持适度监管、适度披露的原则,注意披露内容的可理解性、重要性和及时陛,以便更好地发挥披露机制在公众公司财务报告架构中的价值传递和增值作用。

二、公众公司财务报告的分析与解释机制

以披露为基础的财务报告架构要想有效地发挥其功效,必须做到两点:第一,必须要披露财务报告,第二,使用者应该有效地使用所披露的财务报告。前者已经通过公众公司财务报告披露机制完成,后者则需要借助公众公司财务报告的分析与解释机制。公众公司财务报告的分析与解释机制的运行,则主要应该借助证券分析师、评级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功能的发挥。

(一)公众公司财务报告架构中的分析与解释机制

从公众公司财务报告使用者的构成来看,大部分使用者都不具备全面理解和把握财务报告信息的能力,都是“有限理性的”(boundedly rational)。这样,对于大多数使用者而言,公众公司财务报告披露所提供的只是原始资料,要把它们变成决策有用的信息,还需要有一个分析、加工、转换、解释的过程。

对公众公司财务报告的分析与解释,是需要花费成本的。这些成本用于财务报告披露信息的搜集,相关基准数据、行业数据、历史数据等信息的挖掘,技术处理,对专业性工作的报酬等。即使放松有限理性的约束,即假设人人都有理解和分析能力,他们各自私下去从事分析与解释活动的成本也会相当高昂。专业的分析和解释者存在的合理性除了其专业优势之外,更重要的在于由他们进行专业化的分析与解释工作,其成本总和远远小于所有投资者私下进行分析和解释活动的成本总和。这种朴素的成本权衡逻辑,直接决定了分析和解释服务出售方和购买方存在的经济性。

进一步放松约束,假设无需考虑成本。专业分析和解释者可能会出于扩大影响、提高声誉或者其他间接的目的而免费提供分析与解释服务,此时对于财务报告使用者而言,接受分析与解释服务是无成本的。

一旦专业分析与解释的结果因为这种正的外部性而影响某些投资者的决策,证券市场的“从众心理”就会放大这种影响。分析和解释服务的这种溢出效应,使它得到典型的自我强化。而公共服务的网络效应又会加剧这种自我强化。这样,分析与解释功能就会嵌入公众公司财务报告的提供和使用过程之中。

总体看来,高质量、中立的财务报告分析与解释有助于增进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价值,也有助于节约社会交易费用。

(二)证券分析师及其功能发挥

证券分析师是专门向个人投资者或机构投资者提供证券投资分析意见、预测意见并指导其进行投资的专业人士。证券分析师是公众公司财务报告的主要分析与解释者。由于证券分析师能够较为专业地理解财务报告、较为充分地挖掘相关信息,因此能够为财务报告创造出“增量信息”(incremental information),对于优化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增进证券市场的有效运作发挥着一定的作用。经验研究也证明证券分析师在提高资本市场效率方面起到了有价值的作用(Healy&Palepu,2001)。

但是,由于受到证券价格波动性、市场不确定性、信息不完备和自身专业能力的限制,证券分析师不可能完全准确地预测证券价格的走向。而且,从理论上讲,证券分析师既没有义务、也没有权力去核实公众公司财务报告的内在质量。因此,也不能过高地估计证券分析师的作用。

从公众公司财务报告架构保证财务报告质量、增加使用者价值的角度考察,证券分析师的功能发挥不仅取决于其专业胜任能力,也严重依赖于其独立性。根据证券分析师利益属性的不同,一般可将其区分为卖方分析师(sell-side analyst)、买方分析师(buy-side analyst)和第三方分析师。卖方分析师一般是为投资银行和证券经纪商服务的,他们一般都会参与公众公司发行工作的策划过程,也很有可能迫于压力或受利益诱惑而有利于出售证券的信息。买方分析师要么附属于机构投资者,要么是为其服务的,他们虽然没有虚夸公司业绩的动机,但是由于对于购买证券专业意见的检验更加直接,因而他们的职业风险更大,坚持中立也会使他们丧失服务于卖方机构的机会。而第三方分析师则是没有指向证券买卖双方中任何一方的明确利益倾向的证券分析师。第三方分析师的独立性最强,因而也最有可能为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分析和解释服务。实际上,在前文的公众公司财务报告架构设计中,我们所强调的就是这种具有独立性的第三方分析师。

除了明确的利益倾向之外,证券分析师还会存在其他影响服务质量的利益冲突(Boni,et al.,2002)。例如,以成交额为基础计提佣金的协议可能会促使分析师系统地倾向于促进成交,从而过于乐观地发表分析意见(Beaver,2002);此外分析师可能会成为公众公司进行“选择性披露”(selective disclosure)和拉拢的目标。

为了有效发挥证券分析师在公众公司财务报告架构中的设定功效,应该采取切实措施保证其独立性和服务质量,包括实行资格准入和许可证制度,制定职业行为守则和职业准则,强化市场声誉机制和法律惩戒机制的作用等。

(三)评级机构及其功能发挥

评级机构(rating agency)主要指的是信用评级机构,它是专门分析和评估公司投资价值及投资风险的专业性中介机构。评级机构进行评级的主要依据是被评级公司的财务报告,而所做出的评级又是对被评级公司信用状况、投资价值的高度概括的专业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公众公司财务报告的使用者而言,利用相应的评级信息有助于对相应公司的财务报告有一个总括的理解,或者提供一个重要的补充参考因素。

评级机构是典型的声誉性机构,如果从纯粹的市场竞争的角度考虑,追求声誉的动机和行动能自发地引导和矫正评级机构的职业行为。但是,在现实中,利益冲突问题同样也会影响评级机构的功效发挥。评级机构一般会提供其他相关的咨询、培训、评估服务等高利润的业务,因此很容易与服务对象之间形成利益关联,从而影响其对服务对象的评级。安然事件之后,在参议院的调查报告中,对评级机构未能尽到应尽的“看门狗”(watchdog)责任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因此,对于评级机构而言,同样存在如何维护独立性的问题。

三、立足中国的分析与启示

通过前文的分析不难看出,公众公司财务报告的披露、分析与解释机制在维系资本市场有效运作和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和透明度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是,这些作用在中国的相关理论研究、制度设计和实际运作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忽视、误解或偏差。本部分试图运用前文的理论和观点,针对中国的上市公司④财务报告披露、分析与解释机制进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和改进的建议。

(一)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披露机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规定,股票或债券上市交易的公司,应该在每一会计年度的上半年结束之日起2个月内和年度结束之日起4个月内,向中国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提交中期和年度财务报告,并予以公告。公告的方式为在中国证监会指定的报刊或者专项出版的公报上刊登,同时备置于公司住所、证券交易所,供社会公众查阅。中国证监会就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了一系列内容与格式准则、编报规则和规范问答,其中包括对中期、年度财务报告、年度财务报告审计等方面的披露规定。

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披露是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公开刊登的角度看,中国证监会一共指定了3种全国性报刊,这样会导致上市公司选择的余地小,从而加大信息披露成本和影响时效。

中国证监会和两个证券交易所也在倡导网络披露。新闻媒体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能够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这一点在猴王、银广厦等案件中体现得比较突出;《财经》杂志等已经成为证券市场舆论监督的代表性媒体。而中国证监会指定的信息披露媒体在信息披露、信息集成、舆论监督等方面则存在明显的差距。

(二)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分析、解释机制

中国对从事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的机构和人员有相关的管理规定,其资格准入和监管由中国证监会负责。总体看来,在目前中国的证券市场上,能够熟练使用财务报告信息的市场证券分析师还十分缺乏。而且中国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一般附属于证券公司或机构投资者,因而难以提供独立有效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分析、解释与预测。

胡奕明等(2003)通过对中国证券分析师1994-2003年的1156份年报分析的调查发现,中国证券分析师对财务报告信息的使用能力在逐渐提高,但是他们所使用的分析工具和方法还很原始和落后,很少有预测分析,很少做出具体的买卖建议,而且不敢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决策做出批判性的评价。这与前面的基本判断是吻合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发展证券分析师行业和进一步健全相关法规、准则的必要性。中国的资信评级机构发展水平更低,对从事证券相关业务的资信评级机构目前尚无正式的监管。

(三)启示与建议

以上分析表明,中国的公众公司财务报告制度尚处于逐步健全和完善的过程之中,其中财务报告披露、分析与解释机制的发展严重滞后。为了改善这一情况,应采取的主要措施至少包括:(1)扩大公众公司财务报告信息披露指定报刊的范围,降低披露成本,提高时效性;(2)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公众公司财务报告的网络披露;(3)创造制度条件,引导金融媒体充分发挥对公众公司财务报告的舆论监督作用;(4)大力发展证券分析机构、资信评级机构等证券市场中介组织,加强监管,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职业准则,以充分发挥它们在公众公司财务报告分析和解释方面的作用。

注释:

①公众公司是指公开募集股份的公司,也叫公众持股公司。它是与私人(私下持股)公司相对应的。公众公司/私人公司是英美法系国家对公司组织形态的称谓,也是目前世界通行的主流提法,二者的区分大体上类似于一些大陆法系国家中的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公众公司的股份一旦在有组织的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就变成了上市公司。由于强调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本身就是英美法系的传统,加上一些成熟的理论和经验也主要来自英美法系,所以笔者在研究相关问题时倾向于采用“公众公司”这个称谓。

②笔者一直坚持认为,公众公司财务报告的生成和提供是一个长链条、多环节的复杂过程,所以只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会计准则、审计等显在的重要因素之上,而忽视其他因素,可能是片面的和有害的。从国内外一系列事件被冠以“会计丑闻”之名,嗣后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机构立即被千夫所指,而其他方面则鲜被提及,就可以管窥其流弊。本文研究从经批准的已审计财务报告到最终使用之间的环节和因素,一个附带的目的就是呼吁相关研究能着眼全面、跳出窠臼。

③媒体对公众公司财务报告的监督作用在美国等资本市场发达国家表现得十分突出。《华尔街日报》等金融媒体在安然事件中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即使在资本市场相对不发达的中国,也有《财经》杂志追踪揭露银广厦事件等著名的事例。

④前文注释中已经指出上市公司和公众公司的区别。但由于中国的相关监管侧重于上市交易的股份公司(公众公司),所以在本部分会根据文意不同而交替使用这两种称谓。

主要

Beaver,William H. 2002. Perspectives on Recent Capital Market Research. Accounting Review,77(2),453 ~474

Boni,Leslie,Luis Alberto Giorgio,and Pietro Masci. 2002. Conflicts of Interest Facing Securities Research Analysts:Implications for Capital Markets. Infrastructure and Financial Markets Review,8(1),5 ~ 10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报告篇13

引言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任何信息都会公开透明的展现到公众的面前,所以民众对上市公司的经济状况了解的比较详细,财务状况的下降会直接影响到上市公司的股票,所以务报告相当重要,要注重对财务报告的评价,以此来鞭策财务部门认真对待工作,把相关的财务报表做的真实有用。这样才能有利于公司领导做出正确的决策,有利于公司效益的增加和未来的发展。

一、财务报告概述

现代企业的财务报告主要包括基本的财务报表、附表和附注,其中财务报表还分为主表和附表,主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财务报表主要是指企业向外提供的反应本企业的某一个日期或者某短时间内的经营成果或者经济状况的文件。财务报表不仅提供给外人看,能够让外人直接看出公司的经营状况,最主要的是提供给公司老板和财务工作者反映企业相关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有助于他们根据公司的财务状况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对公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财务报告可以提供给投资人、债权人、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这都是国家规定,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有利于公司发展的,所谓多一层监督就多一层保险。财务的各种报表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每一个步骤都必须认真对待,每一个公司都必须有专门的会计和财务部门,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都有明确的分工,也会有彼此的限制作用,对公司的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现状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财务报表的重要性,对财务报表的质量评价也越来越重视,所以现在我国也基本形成了一套质量评价体系。

首先,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主题、目标和对象。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主要是向外提供财务信息,来满足不同的使用者的需求,使用者包括投资人、债权人(员工等)以及企业的决策者。就企业的投资人来说,企业的经济状况决定了是否给予投资,以及投资的比例,这对企业的扩大再生产有相当大的作用。债权人则关心公司的偿债能力以及付薪酬的能力,员工可以根据财务报表来思考是否继续工作下去或者是否跳槽。对于公司的领导来说,对于公司的财务政策的实施和正确决策的制定有相当大的作用。

其次,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分析方法是运用一定的数学模型和相关的汇总整理的数据进行分析,包括很多分析方法,有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比重分析法等等。其中比较分析法是将相同或者相似的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并进行评价。趋势分析法是将本上市公司的一段时间内的财务报表进行比较,然后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进行质量评价。比率分析法是将会计中的某几个相关的指标按照其相关的关系进行评价的方法。因素分析法是通过替换某个财务指标的方式来确定某种因素的重要性,达到评价的目的。比重分析法是通过分析某项指标的比重来显示各个项目之间的关系。

最后,我国证监会、证券交易所都要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质量评价,其评价的方法就是:首先对年报进行分析,尤其是注册会计师所提供的审计报告,然后对公司的基本财务信息进行比较分析,最后针对行业中的问题和趋势进行风险评估和质量评价。

三、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上市公司可以在公司内部建立一个评价小组,专门针对财务报告进行质量评价。因为公司内部员工对本公司的业务比较熟悉,能够更好地进行分析和利用。也可以邀请别的公司的财务部门进行对本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质量评价,以一个客观的角度进行分析,有利于公司的进步,还可以互相进行评价,这样既可以互帮互助还可以扬长避短,对于公司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还可以通过听取或学习别的公司的财务报告的质量评价报告的经验,来分析本公司的状况,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充电,不断地与时俱进,不断地进步,让公司的发展越来越好。在进行质量评价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从局部到整体的思路,先将财务报表分成几部分,让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每一部分附权重,然后对于每一部分的因素根据其质量进行打分,然后进行运算,最后将每一部分的得分相加,则是进行质量评价的最后结果,得分高即质量好,然后就完成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质量评价。

四、结语

上市公司的经济状况不仅仅要对股东负责,还得对广大股民负责,所以财务报表成为广大民众获取公司信息的途径,并且法律法规也规定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要对外公布,财务报告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公司的经济状况,关系到公司投资人、债权人等各方的利益。所以对财务报告的质量评价是相当重要的,通过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目前的质量评价的状况,进行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这样有利于上市公司的发展,以及国家经济的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齐云云,谷栗.农业类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商业会计,2016(10):71-73+51.

[2]刘明珠.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商业会计,2015(14):90-91.

[3]吕旭.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4.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