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工作计划实用13篇

康复护理工作计划
康复护理工作计划篇1

2、将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监督到位,并有监督检查记录。

3.加强重点时段的管理,如夜班、中班、节假日等,实行弹性排班制,合理搭配老、中、青值班人员,同时注意培养护士独立值班时的慎独精神.

4、对重点员工的管理,如实习护士、轮转护士及新入科护士等,对她们进行法律意识教育,提高他们的抗风险意识及能力,使学生明确只有在带教老师的指导或监督下才能对病人实施护理。同时指定有临床经验、责任心强具有护师资格的护士做带教老师,培养学生的沟通技巧、临床操作技能等。

5、完善护理文件记录,减少安全隐患。重视现阶段护理文书存在问题,规范护理文件记录,认真执行护理记录中“十字原则,即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避免不规范的书写,如漏字、涂改不清、前后矛盾,与医生记录不统一等,既要体现综合护理问题记录,又要体现专科症状的特殊性,使护理文件标准化和规范化。

6,加强护理人员自身职业防护,组织全科护士学习《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和《艾滋病防护条例》,制定职业暴露报告制度、职业暴露防范措施及职业暴露后具体的处理措施和程序。

7、完善护理紧急风险预案,平时工作中注意培养护士的应急能力,对每项应急工作都要做回顾性评价,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提高护士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

二、以病人为中心,提倡人性化服务,加强护患沟通,提高病人满意度,避免护理纠纷。

1、办公班护士真诚接待新入院病人,把病人送到床前,主动向病人家属做入院宣教及健康教育。

2、加强服务意识教育,提高人性化主动服务的理念。

3、要求责任护士每天与患者家属沟通,包括健康教育、了解病人的病情转归、生活需求、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等,护患沟通能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是做好一切护理工作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4、认真执行临床处置前后的告知程序,尊重患者家属的知情权,解除患儿者家属的顾虑。

5、每月召开工休座谈会,发放病人满意度调查表,对服务质量高的护士给予表扬鼓励,对服务质量差的护士给予批评教育。

三、定期与不定期护理质量检查,保持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1、充分发挥护理质量控制小组的作用,每周进行质量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

康复护理工作计划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6月-2010年6月住院冠心病患者成功接受PCI术者120例。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①观察组60例,男42例,女18例;年龄35~80岁;26例工作,34例退休;文化程度20例大学,25例高及初中,15例小学。②对照组60例,男40例,女20例;年龄35-79岁;23例工作,37例退休;文化程度22例大学,24例高及初中,14例小学。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病人均严密监护、规范用药。对照组只给予常规健康教育、饮食指导、督导服药不做护理干预。干预组采用PDCA循环式家庭护理干预。计划(P):根据调查结果,评估病人的健康状况及工作、生活习惯制订针对性的计划来规范病人的治疗与保健行为;①制订饮食计划:良好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有助于控制血脂和血压,从而防止冠脉再狭窄的发生。应以清淡饮食为主,蛋白质以鱼类为主,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富含粗纤维食物等,切忌暴饮暴食,少吃动物内脏、蛋黄以及煎炸、烧烤等食品。②戒除不良生活习惯的计划。通过多种宣教方式,让病人了解吸烟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让病人认识到吸烟的危害性,自觉地戒烟。③制订心理指导计划:PCI术后患者焦虑、紧张,担心术后再狭窄及今后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受影响。应予以充分理解并指导病人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情,正确对待自己的病情,告知情绪与疾病康复的关系,争取家属的理解和支持。④制订适量活动计划。根据术前的身体状况活动习惯,手术后心脏情况和所处的环境不同而定,提倡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做保健操,打太极拳等。应循序渐进,逐步增加活动量,避免劳累。⑤督促服药,让病人了解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指导病人按医嘱服药,定期门诊随访,如有不适及时就医。执行(D):每月通过电话随访一、两次,指导病人及家属实施护理计划。检查(C):通过电话随访及门诊复诊时检查病人在执行计划时存在的问题。处理(A):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进一步的干预计划。通过PDCA循环式家庭护理干预,对病人的整个术后康复过程进行督导。

1.3观察指标

通过调查表了解病人术后3个月门诊时心理状态,服药依从率,掌握相关知识情况,吸烟及饮食习惯、活动等指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资料行x2分析。

2结果

通过PDCA循环式实施家庭护理干预,对两组病人术后康复情况进行比较。详见表1。

通过表1结果显示干预组术后康复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介入治疗术后康复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2]。将产品环节质量控制管理模式(PDCA)应用于冠心病介入术后的病人康复护理,对介入术后患者的康复实施饮食运动生活习惯、心理护理、服药指导等护理干预,并要求患者家属共同参与对病人整个康复过程进行督导。由于病人和家属从被动的参与向主动的参与转变,使病人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康复的护理活动,提高了病人的自我护理能力,促进了术后的身心康复。

康复护理工作计划篇3

1 临床资料

2007年3月至2008年2月在本科住院的100例骨折患者,按住院先后由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0例, 男34例, 女16例,年龄15~72岁。对照组50例, 男30例, 女20例,年龄17~70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部位、职业、文化程度以及社会支持系统经统计学检验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P>0.05)。

1.1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给予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系统化健康教育,通过沟通与观察患者的生理、心理状态, 制定出有针对性、指导性、实用方便的教育计划,有阶段性地实施术前准备期, 术后恢复期、功能锻炼期的健康教育计划, 采用多样化的手段方法,如应用图册、口头讲解、示范练习等。评价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功能锻炼计划的依从性、并发症及功能康复情况。

1.2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见表1。

2.2 两组患者对功能锻炼指导依从性见表2。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及功能康复情况见表3。

3 讨论

骨折病种复杂,患者年龄跨度大,治疗方法各异,康复时间长,自理困难,因此在骨科整体护理中需要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将健康教育纳入患者住院的全过程,始终将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医疗护理知识,指导患者正确的功能锻炼作为护士的重要职责。因此, 健康教育已成为骨折患者整体护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

健康教育是一项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的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以改善维持和促进人们的健康[3]。通过开展系统化健康教育,争取到了患者及家属最大程度的配合与支持, 使患者了解自身疾病及掌握康复保健知识, 消除危险因素及预防疾病, 有利于使患者从被动接受治疗和护理转变为主动采取措施预防疾病[4],促使患者对疾病树立正确的态度、信心, 以有利于健康的行为配合治疗与护理。从而也大大地增进了护患交流水平,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健康教育在生理功能的恢复和并发症的防治上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通过讲解功能锻炼的意义,使患者了解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并教育患者功能锻炼应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即促进了生理功能的恢复,也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尹竹萍,尹婷蕾,宋建华,等.对骨科患者实行健康教育的临床效果分析.昆明医学院学报,2007,(5):56-59.

康复护理工作计划篇4

资料与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5月行计划性剖宫产的产妇20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各100例。对照组年龄23~38岁,平均(30.05±3.50)岁;孕周38~41周,平均(39.80±1.20)周;初产妇30例,经产妇20例;文化程度小学6例,中学45例,大专及以上49例。观察组年龄22~36岁,平均(30.30±4.20)岁;孕周38~42周,平均(39.60±1.60)周;初产妇28例,经产妇22例;文化程度小学5例,中学42例,大专及以上53例。本研究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行计划性剖宫产;(2)产妇意识清楚、有配合能力;(3)足月、单胎[4]。

排除标准:(1)严重心脏疾病;(2)精神障碍[5]。

护理方法:⑴对照组予以产妇常规护理:即环境宣教、病史问询、术前知识宣教以及剖宫产分娩术前准备、术后常规护理、母乳喂养指导等。⑵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产妇临床路径+责任护理:(1)责任护理干预:落实护理单元小组包干,落实管床护理责任制,产妇自入院后责任助产士依靠流动护士站进行产妇产前全程护理,予以产妇剖宫产分娩知识宣教,术前进行抽血检验以及相关检查工作,以评估产妇剖宫产分娩的可行性;(2)自制临床路径表实施护理:产妇入院当天辅助完成入院体检、病史采集,进行住院环境、设施等宣教,进行护理风险评估、健康宣教以及合理的心理疏导。手术当天产妇返回病房,做好交接工作,观察产妇身体、意识、切口等状况,指导产妇饮食、母乳喂养、新生儿照护方法,根据产妇理解能力介绍早接触、吮吸以及开奶的价值,并予以产妇鼓励,做好产后卫生宣教、心理疏导。术后第1天观察产妇切口、子宫收缩等情况,评估产妇新生儿照护方法,鼓励产妇下床活动并从旁辅助预防跌倒等风险。术后第2天继续观察产妇切口、子宫收缩等情况,做好产妇会阴清洁,恢复排气后指导产妇高营养半流饮食。另外,做好新生儿脐部、沐浴等护理。术后第3天继续加强产妇以上护理、新生儿护理。术后4~5 d评估产妇健康情况,指导乳房保健、新生儿沐浴,并进行出院指导,发放相关须知通知单叮嘱复诊。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产妇健康知识掌握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住院时间、遵医行为率、母乳喂养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尿潴留、产后出血、切口感染)。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21.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产妇遵医行为率、母乳喂养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遵医行为率及母乳喂养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遵医行为率、母乳喂养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两组产妇健康知识掌握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及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健康知识评分与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健康知识掌握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及住院时间比较(±s)

讨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二胎政策的开放、高龄产妇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产妇倾向于剖宫产分娩,对产科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大程度上确保母婴安全性[6]。鉴于常规护理工作缺乏针对性,从而导致产科护理工作效率低、无法满足产妇护理需求的情况。临床路径配合责任护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理念,护理效果理想,满足产妇护理需求[7]。护理临床路径使产妇、家属了解护理计划与目标,从而积极参与护理工作中,提高参与感,规范了宣教的内容、时间,护理工作的执行有章可循,促进产妇生理、功能康复。责任护理干预打破了传统护理的被动性,逐项落实护理工作,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主动、全程参与,提高了工作热情、能力、效率[8]。联合实施基础上助于提高产妇健康知识掌握程度、依从性,从而提高分娩安全性、加速产后康复。李晨芳等人研究指出,临床路径配合责任护理用于计划性剖宫产产妇中通过为产妇提供良好医疗护理服务的基础上提高了产妇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具有推行实施价值[9]。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产妇遵医行为率、母乳喂养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健康知识掌握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文结果与钱倪研究结果有一致性,其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护理后护理满意度(77.42%)明显低于研究组(96.77%),平均住院时间[(7.02±0.01)d]明显长于研究组[(6.68±0.5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由此说明,计划性剖宫产产妇应用临床护理路径下的护理干预工作,可以满足产妇的护理需求,促进患者分娩后康复。

综上所述,产科工作中护理干预工作的辅助可以有效稳定产妇的身心状况,可以在提高护理质量的基础上提升护理效率。计划性剖宫产产妇护理中加强产科护理服务,通过临床路径配合责任护理对于提升产妇护理效果、遵医行为、母乳喂养、健康知识掌握等方面效果理想,满足产妇护理需求,具有推行价值。

参考文献

[1]张银,高艳君,沈烨.临床护理路径在计划性剖宫产产妇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20,10(16):108-110.

[2]赵小军.围术期快速康复理念护理对计划性剖宫产产妇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疗,2020,39(24):154-155.

[3]朱洪波,白洁,汤慧芹,等.基于临床路径的计划性剖宫产诊疗过程质量研究[J].中国医院,2018,22(5):48-50.

[4]刘阳春.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计划性剖宫产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上旬刊),2020,27(5):90-92.

[5]徐朋辉,邹文静,王国平,等.临床路径管理在计划性剖宫产中的成本与效果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8,39(14):1663-1664.

[6]朱培,曾静杰.计划性健康教育对剖宫产围手术期产妇护理效果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1):172-174.

[7]孙蓓.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计划性剖宫产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49):91-92.

康复护理工作计划篇5

股骨头坏死致残率高、病程长、治疗困难、康复缓慢,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普遍缺乏。贯彻护理健康教育程序的理论[1],运用护理程序对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护理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对治疗护理配合,增强患者功能锻炼的主动性,改变造成股骨头坏死和影响髋关节功能恢复的不良行为,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起到重要作用。

1 临床资料

2005年1月~2006年9月在我科住院的股骨头坏死择期手术治疗患者中,选择60例有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无精神障碍的患者。男38例,女22例,年龄20~60岁。

2 方法

2.1 分组: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按护理程序采取正式、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护理健康教育为观察组,采取非正式的教育方式为对照组。

2.2 方法:观察组按护理程序的五个步骤:(1)评估:收集和组织资料、了解学习的需要和学习的准备。(2)内容:确定学习的项目。(3)计划:建立行为目标,设计行动计划。(4)实施:做好教育准备,实施教育活动。(5)评价:评价教育的成效及行为和态度的改变。制定有目标、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方法。

2.2.1 评估:评估患者学习的能力,学习的方法、家庭情况、生理和心理状态及需求。评估是护理程序的第一阶段,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收集资料的过程,为确定教育目标、实施教育计划提供依据。

2.2.2 内容:通过评估、 判断患者所需学习的内容。包括:(1)疾病概述、发病原因、症状、体征。(2)治疗方法、治疗过程及预后。(3)术前准备。(4)功能锻炼的方法和目的及注意事项。(5)预防并发症。(6)饮食指导。(7)改变不良健康行为和影响髋关节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

2.2.3 计划:包括对诊断项目次序的排列、教育目标的确定、教育方法的选择等。

2.2.4 实施:实施是将计划落实到护理健康教育的过程。(1)采用一对一的教育方式,由浅入深向患者讲解过量及长期饮酒、滥用激素、外伤引起股骨头坏死的原理;分析术后肢体过度内收、外旋、弃拐过早对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说服患者改变不良健康行为;(2)通过知识小讲座、介绍股骨头坏死的发病原因、症状、体征、治疗方法、治疗过程、并发症预防;(3)利用图片讲解功能锻炼的方法和目的及注意事项;(4)组织患者学习有关健康教育手册和资料,推荐有关书籍,让患者充分了解本病的相关知识,掌握正确的功能锻炼方法和饮食调护。

1.2.5 评价:评价是对护理健康教育过程的反馈,通过教育― 评价―反馈―再教育的过程,不断评价健康教育内容是否适合患者,评价患者是否达到教育目标,如未达到目标,听取患者对健康教育的建议,通过评估,找出原因,改进教育方法,反复讲解、示范,直至患者掌握为止。

对照组在采取非正式的教育活动,即在日常护理工作中穿插向患者介绍股骨头坏死的发病因素、防治原则、手术前后注意事项、饮食、功能锻炼方法等。

2.3 统计学处理方法: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形式进行护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做χ2检验。

3 结果(见表1)

4 讨论

护理程序,是一种系统、科学的确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不仅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也可以用于对患者进行护理健康教育工作,它为护士提供一个符合逻辑的、科学的健康教育活动的工作框架,护士按照这个框架解决患者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的需求问题,可以调动护理人员与患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到因人施教,运用护理程序可以提高股骨头坏死患者健康教育质量[2],可以改变患者不良习惯,避免发生髋关节脱位、关节僵硬,达到健康教育目的,提高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康复护理工作计划篇6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255-01

脑外伤和脑出血是脑损伤最常见的致病原因。脑损伤的幸存者70%-80%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较差。康复治疗对脑损伤的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康复医学认为,康复护理是康复治疗的延续,是实现整体康复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成功的康复都离不开康复护理。从人的大脑半球分工来讲,右侧大脑半球通过运动中枢管理着左侧肢体运动而左侧大脑半球,通过运动神经管理着右侧肢体运动。脑损伤给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都造成了重要伤害,严重影响了治疗的效果,也给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不良影响。我院根据我国三级康复网络建设经验,凭借三级康复整体护理的概念,对35例脑损伤患者进行系统化、规范化三级康复整体护理,经临床观察,康复效果满意,并对疗效进行研究。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入院的脑损伤患者70例(脑外伤和脑出血)。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35例。征得病人及其家属同意,签订知情同意书。康复组35例:男29例,女6例;年龄15岁~65岁;脑挫裂伤10例,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硬膜外血肿8例;对照组35例:男25例,女10例;年龄9岁~60岁;脑挫裂伤12例,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硬膜外血肿11例。两组病人随机分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损伤类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按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提出的治疗指南,采用神经外科常规治疗、高压氧及穴位低频电刺激治疗,未给予任何规范的康复护理和训练,仅由家人及护工帮助锻炼。

1.2.2 康复组。除常规临床治疗外,采取早期的康复护理及康复疗法。一旦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早期及时地介入康复疗法,三级康复整体护理方案更是要贯穿于治疗的始终。一级康复护理是指患者从发病到发病后第1个月末,主要在神经内科病房进行治疗。二级康复护理是指患者在发病后第2个月初至第3个月末,随着病程延长,病人的体能逐渐改善,由神经科病房转入康复病房继续康复训练。内容包括:仰卧或侧卧位时,头抬高15-30°、转换、轮椅转移、坐卧训练;坐位保持及平衡训练;同时进行进食及穿衣等床上ADL训练、如厕训练、并发症护理、膀胱直肠训练、心理护理。三级康复护理是指患者第4个月初至第6个月末。康复医院出院前,康复责任护士根据患者功能恢复情况及患者出院时的实际需求,对患者进行出院指导。而患者继续在家庭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康复训练。康复护士定期上门指导,对脑损伤患者康复护理训练给予帮助,教会病人如何自我锻炼,日常生活能力训练以及适应患者的家庭环境改造指导。在给病人治疗的同时,指导病人家属或护工采取正确的辅助训练及护理方法教,并由他们完成每周其余部分训练活动。两周上门1次,直到6个月末随访结束。各康复阶段具体内容视患者个体情况选择进行,在护理过程中应注重心理护理以及康复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及家庭康复指导。

2 结果

我院对70名患者进行为期7至11个月跟踪随访,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指数(Barthel index评分)在治疗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虽然在医院在进行一级康复护理后,康复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康复中心或康复医院进行二级康复,康复组出院后进行三级康复,通过比较发现,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差值变化时,康复组在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

康复护理工作计划篇7

临床路径是由医师、护士和其他人员对一定诊断和手术做出最适当的、有顺序和时间性的医护计划, 以减少康复的延迟及资源浪费, 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医疗服务[1]。它是一种既能控制医疗成本、降低医疗费用, 又能保证并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的管理模式[2]。本科将临床路径与白内障患者的健康教育相结合, 取得较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科实施白内障手术的患者600例, 男320例, 女280例;年龄47 ~92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0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入院视力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按传统护理模式进行整体护理, 采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护理人员利用各种接触患者的机会, 进行随机的健康教育。

1. 2. 2 观察组在整体护理的基础上, 按临床路径为每位患者实行健康教育。①制定健康教育路径表:在充分了解白内障患者对健康教育需求的基础上, 制定了白内障健康教育路径表。见表1。②健康教育路径的实施:责任护士对住院的白内障手术患者做入院评估后, 纳入临床路径管理, 按照需求分别于患者入院时、术前、术中、术后及出院前,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护理要点和注意事项, 并配以眼球模型和道具进行示范, 取得患者的理解与配合, 每完成一项内容在患者的教育路径表上相应的方框内打勾, 并签名以示责任。

1.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和资料统计等方式, 由质控护士定期发放健康教育效果评价表和满意度调查表进行效果评价。根据患者对白内障手术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等指标来观察评价健康教育路径实施效果。①患者对白内障手术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评价:患者能复述宣教内容≥80% 为掌握, 能复述60%~80%为部分掌握,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白内障手术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好, 对护士的满意度高, 住院时间短,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3 讨论

3. 1 健康教育的目的 健康教育是以医院病房为教育基地, 以住院患者及家属为教育对象, 通过教育过程, 使患者的行为向有利于康复方向发展的教育活动。良好的健康教育对手术顺利进行、保证手术质量、预防和避免并发症及术后恢复均有密不可分的关系[3]。

3. 2 按路径宣教能提高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 传统的健康教育因没有计划, 责任护士缺乏系统的健康教育意识, 因此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实行临床路径宣教管理是一种新型的规范化医疗护理模式, 是针对患者管理的无序状况进行的优化、简化和增效的管理[4]。具有计划性、针对性, 保证了健康教育的连贯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3. 3 临床路径能规范医疗护理行为, 提高医疗质量 按路径实施健康教育, 要求护士每日严格按照计划, 有目的、分步骤地完成, 这一标准化和程序化的工作方式培养了责任护士的工作责任心和自觉性, 使护理工作变被动为主动, 有计划、有预见性地进行各项护理工作, 规范了医疗护理行为, 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

3. 4 按路径宣教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健康教育路径表的应用, 有效的组织协调护理工作, 在实施中, 患者主动参与医疗护理工作全过程, 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促进了医患护患之间的沟通交流, 从而减少或避免了医疗纠纷, 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3. 5 临床路径的实施有效缩短了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 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临床路径的规范实施, 科学地理顺了医疗护理工作流程, 避免了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 降低了医疗成本, 避免了各种因素造成的时间浪费, 有效缩短了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 大大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 按照临床路径对白内障患者不同时期适时进行健康教育, 保证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有利于患者康复,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梁桂玲, 梁燕霞, 曾少婷, 等.基于电子病案系统的临床路径应用设计.中国病案, 2012, 13(2):29-30.

[2] 梁翠萍, 张远娇, 吕顺欢, 等.应用临床路径在白内障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右江医学, 2010, 38(3):320-321.

康复护理工作计划篇8

1 当前出院患者康复护理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对出院后社区康复护理的认识

1.1.1 我国社区康复护理起步较晚,绝大部分地区的工作重点仅停留在治疗疾病的层面,其服务对象局限于患病的人群,社区康复护理人员对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全方位服务存在认识不足,不能及时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和医疗康复需求,无法为其提供康复治疗和咨询服务。

1.1.2 社区康复护理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社区护理人员常缺乏预防残障加重及肢体功能重建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无法采用各种康复护理技术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不能最大限度地恢复康复对象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防止继发性残疾的发生。

1.1.3 缺少适宜的康复环境,我国目前绝大多数社区不能为残障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康复治疗环境,无法实现社区内无障碍生活环境,不能满足偏瘫患者的需要及解决就业等方面的问题。

1.2 缺乏对出院后家庭康复护理的认识

1.2.1 患者对出院后肢体康复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1.2.2 患者出院后,自觉进行肢体康复训练的依从性下降,家属不能参与康复计划的实施,不能有效帮助、鼓励、监督患者执行康复护理计划。

1.2.3 悲观消极的情绪导致患者对肢体康复信心不足,少言、淡漠、缺乏主动性,日常生活过分依赖家人,对治疗缺乏信心。

2 对 策

2.1 在患者住院期间,要对其做好健康教育,详细讲解主动进行肢体康复锻炼的重要性,讲授家庭康复护理计划的内容、目的和方法。

2.2 住院期间和出院前,医生护士要强调患者家属在促进患者重获自尊心和自信心方面的重要作用。出院前一天对患者再次进行针对性的康复护理教育和健康指导,强化巩固患者家属接受相应的护理知识,指导患者家属亲自参与家庭康复护理计划的实施,帮助、鼓励、监督患者实施家庭康复护理计划。

2.2.1 保证每天的有效康复护理时间,康复护理计划明确规定每天康复护理次数、每天康复护理时间,并把这些康复护理时间结合进患者日常生活之中。

2.2.2 提高患者参与康复护理的积极性。所指定的康复护理计划要强调患者自我康复护理,强调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家属或陪护仅为学习、辅助和监督。

2.2.3 规范每天康复护理的内容及强度。患者自己要明确每天康复护理的项目、每天康复护理的强度、近期康复护理目标、远期康复护理目标。

2.2.4 提供一个丰富的康复护理环境,该环境由康复护士、患者、家属或陪护参与,具有鼓励、指导、监督和保障机制。

2.3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康复护理的先导,要启发诱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介绍出院后康复护理的重要性,介绍社区康复和家庭康复护理的成功病例,增加患者参与家庭康复护理的信心。

2.4 出院后护理

康复护理工作计划篇9

1.1规章制度执行不严格,业务素质有待提高。计划生育临床护理工作是以计划生育“四项”节育手术服务为主,服务对象大多为健康人,相对医疗护理而言,护理技术局限、知识面窄,护理操作技术水平偏低,导致服务对象不满,引发纠纷;各种规章制度不够规范,如交接班制度、“三查七对”制度、病房管理制度等,从而易发生差错事故。

1.2 服务意识跟不上,服务措施不到位。随着护理事业发展,我国的护理模式已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转变,但目前有些从事计划生育服务工作的护士没有适应这一变化,缺乏以育龄群众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忽视对服务对象的情感、思想、意识,服务态度欠佳,缺少护患之间必要的说明与沟通。服务意识跟不上,服务观念迟滞,不可避免的存在发生医疗纠纷的潜在危险因素。一些县市级计划生育服务站就诊的急、重患者较少,急救物品的更新、配备不到位、不齐全,抢救设备陈旧,遇到急救情况,便忙乱无序,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1.3 法律意识淡薄,病历书写不规范。计划生育工作有一定的特殊性,如计划外妊娠而终止妊娠对象易与医护人员产生对立情绪和抵触心理,不配合工作。随着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大力宣传,育龄妇女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加强,要求享有知情选择权,然而一些从事计划生育服务的护士对一些可能引起的护患纠纷认识不足,对由违规行为引起的严重法律后果缺乏充分认识,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导致护患纠纷日趋上升。例如护士代替育龄妇女在“知情选择同意书“上签字,术后服务对象及家属以不知情为由而引起纠纷。大部分护理病历可作为医疗法律文书归档并允许复印,要求记录全面、清晰、准确、及时。而当前护理记录中存在许多不利举证的问题,例如护理病历的书写尚无标准化、规范化、收集的护理资料不全面、不真实,主观性强,护理记录与医生记录不一致。护理病历书写时常出现字迹潦草、任意涂改等现象。如果发生医疗纠纷,这类病历将不能提供有效法律依据,是护理人员处于不利的诉讼地位。

1.4 缺乏良好的职业素质,工作责任心不强。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部分护理人员在思想上不够重视,工作中缺乏主动性,机械的执行医嘱,服务中不能做到勤巡视、细观察,病情变化未能及时发现,从而导致诊治延误,甚至错过救治的最佳时机。在护理过程中仍存在职业道德水平低下的现象,护士工作态度不积极,岗位责任意识淡薄,服务态度生硬,对服务对象造成有意或无意的伤害,促发护患纠纷。

作为计划生育医疗机构中的护理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查找目前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以保证护理安全,减少护理纠纷。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护士素质训练与培养,提高医护服务质量与水平。

2 对 策

2.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牢固树立人道主义精神,把护理工作看作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应尽的职责,尊重服务对象的尊严和权力,刻苦钻研护理技能,确保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的崇高思想。只有加强护理职业道德教育,才能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从而增强患者信心,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缩短康复时间。

计划生育服务站护士的职业道德包括以下内容:政治思想教育、道德规范教育、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本地区计划生育工作概况、站内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操作常规和安全教育等。在培养形式上,可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如进行上岗和在岗培训,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举办职业道德讲座、知识竞赛,观看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在各病区建立护士服务态度和服务意识测评制度,把测评成绩作为考核成绩;组织护士参加“爱心服务周”、“我为患者献爱心”等活动,鼓励其利用业余时间为患者服务,解决患者的困难;护士认识到自己的工作与患者安危息息相关;培养以患者为中心的观念,并贯穿于每一项护理行为中。

2.2 加大业务素质培养在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基础上,业务素质的培养也不容忽视。加强护理岗位继续教育工作,不断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操作技术水平和临床观察分析能力。加强计划生育服务站护士业务素质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2.1 护理技能的培养计划生育的护理服务范围广、技术性强、服务要求高,关系到服务对象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护士往往最先掌握患者的情绪和表情变化,熟练的护理技术可以使患者在生理及心理上减少很多痛苦。因此,要通过业务学习、进修、医生带教、择优培训等方式,使部分护士能使用比较先进的仪器设备,如激光治疗仪、臭氧生殖道康复治疗仪、B超查环查孕、乳腺检查仪、骨密度仪等。要求护士轮流在手术室工作,且应学会一些麻醉的常识,必要时协助医生处理。经过这些方面的培训,护士的业务能力将大大提高,真正成为医生的助手,是医生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做好医疗诊治工作,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服务。

康复护理工作计划篇10

1腹部手术病人健康教育计划及评价指标的制定

1.1目的及意义

护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的产物。我国的护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虽然在不长的时间内取得了较明显的成绩,但客观地评价其水平大体上处于初始阶段。要使健康教育高质量、高效率地开展,建立一套对临床有指导作用的标准健康教育计划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探讨制定具有理论依据、适合中国护理的腹部手术病人标准健康教育计划及评价指标,指导护理人员在护理腹部手术病人时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护理健康教育效果,提升腹部手术病人的手术适应能力和自我保健能力,降低并发症。同时也为护理管理者评价临床健康教育工作效果提供参考。

1.2内容及特征

本标准计划参照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及北美护理评价标准和分类系统,对腹部手术病人的健康知识、健康信念、健康行为3方面的内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评价标准进行探讨和研究。通过规范化的护理健康教育手段为腹部手术病人健康知识的改善、健康信念的建立及健康行为的改变提供帮助。

1.3腹部手术病人健康教育计划的内容

1.3.1健康知识1疾病知识:疾病名称、发病因素、症状、治疗方法。2手术前检查:心电图、胸部<线、超声波检查;三大常规、肝肾功能、生化检查。3手术前准备:手术方法、麻醉方法;手术前用药:如镇静药、等;;备血目的、血的来源;个人卫生准备:包括皮肤、胃肠道的准备;;禁食目的与要求;贵重物品保管:如饰物、假牙等;;术后特殊卧位与床上大小便训练。4手术环境及时间:手术小组成员;手术时间及等待地点;手术准备室、手术室、手术恢复室环境;手术所需时间及术后麻醉清醒的时间。5术后镇痛方法:疼痛程度及持续时间;药物镇痛方法:如麻醉镇痛包、止痛药物的使用方法;;非药物镇痛方法:如加压法、放松疗法等).6术后功能康复方法:有效咳嗽、咳痰方法;早期床上活动及下床活动方法;术后功能锻炼方法及进程;自我照顾:如饮食及生活起居护理、伤口护理等)。7术后进食:进食时间及方式;膳食调理过程。

1.3.2健康信念能表达自我感受;对手术及治疗信心;对家属的依赖;对医护人员的依赖;寻求术后康复信息的意愿;寻求术后康复知识的意愿;接受各种术后康复锻炼的意愿;对出院后社区医疗服务的信任感。

1.3.3健康行为参与制定术后康复计划;寻求术后活动方式)如早期下床、功能锻炼*;寻求控制疼痛的方法;伤口自我监护;定时有效咳嗽;主动早期活动)床上、下床活动*;洗漱与保持口腔卫生;沐浴、更衣及上厕所)病情稳定情况下*;配合药物治疗计划;合理选择术后营养食品的摄入;康复与功能锻炼。

1.3.4其它根据病人具体情况的特殊计划内容。

1.4腹部手术病人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指标的制定腹部手术病人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指标的制定是以上述腹部手术病人健康教育计划为基础,设置效果等级评定,每一项目分4级。健康知识评定,明确:全部能叙述/描述/演示;比较明确:大部分能叙述/描述/演示;不够明确:少部分能叙述/描述/演示;不明确:不能叙述/描述/演示。健康信念和健康行为评定,积极:全部能主动参与/执行;比较积极:大部分能主动参与/执行;不够积极:少部分能主动参与/执行;不积极:不主动参与/执行。

2腹部手术病人健康教育计划临床应用的效果

2.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3家省级、1家市级综合性三甲医院,2002年8月—2003年3月期间,外科整体护理模式病房、腹部切开手术、手术后5-7天的住院病人共180例。其中实验组80例,对照组100例;男性82例,女性98例;年龄20岁-75岁;文化程度:大学17例、高中36例、初中56例、小学41例、文盲30例;职业:工人86例、农民41例、干部43例、教师7例、学生3例。

2.2研究工具

1健康教育满意度调查表。其内容包括护士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情况调查和病人对自己所患疾病知晓情况调查两部分。该问卷采用1998年10月中华护理学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联合举办的“健康世纪行”活动指定使用的调查表。分别用于实验组和对照组病人的调查,旨在评价两组病人对护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2腹部手术病人健康教育计划表。3腹部手术病人健康教育效果评价表。

2.3研究方法

调查表由病人或家属填写;效果评价由护士长和研究者采用访谈观察法进行评价。评价者前往病人房间,首先请病人填写健康教育满意度调查表,然后与病人交谈,了解病人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及健康信念,观察病人的行为,对照效果评价表进行评价。对照组:护士按常规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实验组:护士按腹部手术病人健康教育计划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

2.4结果

2.4.1健康教育满意度调查分析两组病人的护理健康教育满意度调查结果为:对照组病人的护理健康教育满意度为87.25%,实验组病人的护理健康教育满意度为98.20%。实验组病人比对照组的护理健康教育满意度有明显的提高。

2.4.2两组病人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价结果两组病人均使用腹部手术病人健康教育效果评价表进行评价,其结果采用卡方检验,显小有极显著差异,x2=239.637P<0.01.其中在42项评价项目中:18项有极显著差异,P<0.01;10项有显著差异,P<0.05;14项没有HV著差异,P>0.05.

2.4.3相关因素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使用计划前后两组病人年龄没有差异,F=0.032,P>0.05。

卡方检验显示使用计划前后两组病人职业没有差异,X=10.87,P>0.05。

卡方检验显示使用计划前后两组病人文化程度没有差异,X=8.983,P>0.05。

3讨论

3.1病人教育程序与计划、评价指标内在联系病人

教育程序是健康教育的基础,它遵循从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的过程,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评价的教育过程,通过这种系统的教育过程来帮助人们形成正确行为和观念[1]。程序中的5个步骤形成一个循环系统,一环紧扣一环,缺少一个步骤都将使该系统的完整性受到破坏,而达不到健康教育效果。

3.2健康教育标准计划的使用提高了健康教育的质量

标准计划的制定为护士的健康教育工作即内容、要求、结果提出了方向,为护士对健康教育的工作能力的自我监测提供工具,为护理管理者的健康教育质量、效率提供指导标准[2]。可以保证护理工作有序地进行,降低人力、物力的损耗,提高护理质量与效率,以获取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6(7。本研究调查资料表明:实验组病人的健康教育满意度有明显的提高;两组病人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价结果,有极显著差异,P<0.01.42项评价项目中#,项有极显著差异(P<0.01)、10项有显著差异(P<0.05)因此,可以认为该计划及评价指标对提高健康教育质量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康复护理工作计划篇11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本病区收治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74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7例(男性17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58岁。股骨颈骨折18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4例,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伴脱位畸形5例),对照组37例(男性15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56岁。股骨颈骨折20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2例,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伴脱位畸形5例)两组病人均无手术禁忌症(心肺脑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髋部的化脓感染,神经肌肉疾患影响髋部肌肉运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手术方法、给药方法、治疗原则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一般健康教育方法,在手术前,安排一个时间段由责任护士讲解疾病知识,手术方式,围手术期康复训练方法。试验组按照临床路径,自行设计路径表:将健康教育分为五个阶段(入院阶段、手术前一天、手术当日、手术后2~14天,出院时),同时将护理程序的五个步骤:评估、诊断、计划、教育实施、评价,应用于健康教育中。由责任护士按照路径表的内容每天有计划地进行健康教育,主管护师、护士长按照路径表的参考时间定期检查,了解病人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定期组织健康专题查房。病人出院前进行总结评价,并发放指导卡及建立电话随访制度。

负性心理评价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共有20个反映焦虑主观感受项目,依据每个项目所定义的症状出现的频率,分四级评分,≥50分为负性心理控制差,<50分为负性心理控制较好;健康知识及康复训练技巧的掌握程度,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评价,问卷中含相关问题10项(包含康复训练技巧的实践4项),能准确回答及实践5~8项者,评估为优良,准确回答及实践少于5项者为差;病人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包含满意、不满意;住院天数按不同病种进行比较。两组均在出院时当场发放,由病人完成后当场收回。发放的问卷全部收回。

1.3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采用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对病人负性心理控制、健康知识及康复训练技巧的掌握程度、病人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效果比较(见表2)。

3讨论

本组资料显示,实验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病人的负性心理控制程度、健康知识及康复训练技巧的掌握程度、病人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住院天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以临床路径开展健康教育,使病人更易于接受健康知识及康复训练技巧,增强了病人及家属参与治疗、护理过程的能力。如通过康复训练,使手术疼痛减轻,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效果,生活自理能力恢复快,更好地投入生活,提高生活质量。试验结果表明护士在与病人互动的过程中,建立信任的护患关系,使病人能领悟并主动参与护理,建立健康行为。在提倡高效率、高品质、低费用的医疗服务中,临床路径的实施,保证了医疗护理措施在既定的时间内实现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康复护理工作计划篇12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s, CNP)的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是一种先进有效的护理管理模式[1]。

我国脑卒中患病率呈上升的趋势,发病率为(109.7~217.0)/10万,死亡率为(116.0~141.8)/10万。随着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脑卒中的致死率缓慢地持续下降,从而使存在躯体障碍的幸存者增加。幸存者中约有3/4有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丧失,重度致残者占40%以上[2],给患者本人、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3]指人们在每日生活中,为了照料自己的衣、食、住、行,保持个人卫生整洁和独立地在社区中生活所必须进行的一系列基本活动。康复护士运用所学的康复知识按照CNP标准化程序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提供帮助脑卒中患者康复的有效护理服务,从而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9年1~10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并经CT 或MRI 确诊为脑梗死的患者 101 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实验组:男34例,女19例,平均年龄68.2岁;对照组:男28 例,女20例,平均年龄57.1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人员培训。组织科室参与临床护理路径的护理人员学习护理路径的概念、目的、特点及应用。

1.2.2临床护理路径方案的制订。对患者进行评估,针对进食、转移、修饰、入厕、穿衣、大小便控制等的评估结果进行日程康复训练计划表,让患者了解自己的康复计划,主动参与ADL训练。

1.2.3实施方法。两组均以常规护理为基础。实验组根据科室统一制订的护理路径(表1)进行护理。护士必须按照当日护理路径的内容观察、分析康复进度, 实施相应的康复训练内容, 根据康复的不同阶段向患者及家属开展健康教育等。护士长随机进行检查评价。

1.3评价标准

进行临床护理路径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4]。

表1日常生活能力临床护理路径

2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 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见表2。

表2两组治疗前后 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分)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各项指标在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3.1康复护理路径,增加了脑卒中患者康复知识和满意度

在实施护理路径中,护士按照路径计划表预定的内容实施,健康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具体化。患者和家属住院期间掌握了相关康复知识、训练方法,从而增加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3.2康复护理路径,提升了康复训练有效率

实验组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在急性期介入临床,并保持连续性,明确康复的目的及重要性,在康复护士的指导和协助下,进行循序渐进的康复,显著提高了康复效果。

3.3康复护理路径,指导和协调了护理工作,提高了护士素质

护理工作必须沿路径内容进行,由康复护士负责具体落实。每日的工作重点和内容随病情发展而不同,可使其有预见、有计划地工作。护理路径对低年资护士指导性更强,使她们很快投入工作,促进了她们学习专科知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素质,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5]。

3.4康复护理路径,提高了患者的参与意识

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明确自己的护理计划目标,能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积极性,增强了自我康复护理意识和能力。

临床护理路径是护士与医生及其他人员共同合作,以提供最恰当的有序性和时间性的照护路线,以减少康复延迟及资源浪费,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照护计划[6]。康复护理临床路径的实施,能帮助脑卒中偏瘫患者尽早开始针对ADL能力的评定和训练,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回归家庭,重返社会。

对脑卒中的康复,不能只注重于改善患者的生理功能,提高他们的生存时间、生存率,还应注重患者ADL能力的评估和训练,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生存质量。康复护理临床路径的早期介入在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雪丽霜.日本对临床护理路径管理的研究[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20(12):547-549.

[2]王拥军.卒中单元[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536.

[3]缪鸿石,南登昆.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33.

[4]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14.

康复护理工作计划篇13

1.2功能状态的观察与评定社区护士接诊后,对患者的功能障碍情况(包括性质、程度、范围、影响)进行全面观察和评估,如运动功能(包括肌力、耐力、关节活动范围、平衡、协调与控制力)、生活自理能力、心理状况、疼痛等。发现机体失去的、残存的以及潜在的功能问题,以便更好的实施康复计划。

1.3心理护理患者因康复时间长或经济原因转入社区,由于病人的病因、病情、以及伤残程度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心理反映。但大多数病人都随着病情的发展与转归而发生相应的心理变化,有的一直持否定态度,伤残程度超过病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的病人表现出抑郁状态,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病人意识到创伤或疾病将造成身体的伤残时,就会出现情绪悲伤、抑郁、失望、自卑、痛苦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有的则比较依赖,病人一切事情都需要依赖他人的帮助和替代,不肯进行艰苦的康复锻炼,缺乏独立生活的信心[2]。因此,心理康复护理在骨科病人的全面康复中起着主导作用,特别是转入社区继续治疗的患者。

1.4对于骨科患者来说,通过正确的护理能有效防止废用和误用综合征,为进一步进行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打下基础,以利于肢体及躯干综合运动的恢复和改善。

1.5并发症的预防这对长期卧床者尤为重要,除正确的护理外,还包括呼吸训练、排痰训练、大小便控制训练、被动运动、床上操及维持性按摩等,以预防感染、压疮、挛缩、畸形和肌肉萎缩等。

1.6日常生活能力的护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包括进食、个人卫生、穿衣、洗澡、大小便活动及转移等,是维系个人生存所必需的基本活动单元。骨科患者往往不能自理,通过评估确定其自理等级,通过促进、代偿训练,由替代护理转变为自我护理,帮助、指导或训练患者逐步独立完成自理。

1.7康复辅助用具使用指导对于已经致残的患者,通过恰当地使用各种辅助和替代用品可以补偿部分失去的功能,改善其活动能力。社区护士应熟悉各种常用的假肢、矫形器、助行器等的用法和性能特点,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和维护。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