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信息化教学实用13篇

德育信息化教学
德育信息化教学篇1

但是,网经扣寸代的网络文化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同时也在深刻地影响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认知、情感、思想与心理,特别是今天校园学生。据统计,目前我国各类网站已有15000多个,网民近2000万,其中,学生占上网总人数的20%。据《北京青年报》在《中学生网上生活有滋有味》一文中的调查表明,中学生上网60.7%的人数在玩游戏,34.1%的人找朋友聊天,20.1%的人关注影视文艺动态,27.9%的人关注体坛动态,27.5%的人看新闻,24.3%的发E-mail,18.6%的人选择软件,5.7%的关注卫生保健信息。可见,目前中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游戏、娱乐和交友。因此,如何指导学生选择和参与上网,让网上的有用信息积极指导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令他们做到上网有益,成了当前我们关注的焦点。所以,我们要通过德育教育与引导,让德育工作切入互联网络,建立起德育的网络前护部车地,使网络为我所用,助我所长。

本人就作好新时期校园网络德育建设作如下思考与探索:

一、加强校园网络德育建设的必要性

我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种种好处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网络的不良冲击。上网成瘾、虚幻代替现实、黑客横行、病毒泛滥、信息混乱等种种负面效应,不仅对学校的传统德育工作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和挑战,而巨对尚不具备判断力和自制力的青少年,在身心的健康发育和成长方面,可能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1、不良的网页内容的泛滥犹如一种“慢性”。有一所大学的专业机构对一批网吧进行了点击率的监测,发现网吧中的上网者中有20%多在聊天室里聊天,20%多在浏览黄色网站……因此,网络对青少年而言有可能成为一种“慢性”,而影响其身乙的发育和成长。

2、网络的虚拟空间很容易造成网络沉迷者脱离现实的幻想,从而融向正常的工作不肆学习、因特网本身就是一个虚拟的社会,现实中有什么,网络上就有什么。在这个虚拟社会中,网络用户特别是青少年可以摆脱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随心所欲地成“大侠”、“剑客”或是“流氓”、“泼妇”,其身份、行为等都能够得到充分的隐匿和篡改,而且大多不需要承担任何的责任和义务。

3、网络信息的泛滥给人干扰、使人弱智。在网络空间中,由于信息具有公开、共享和易于传播的特点,使得网络信息可以无限泛滥,如果让他们沉沦在这些有用信息和无用信息(假消息、黄色信息、暴力信息等)之中,就有可能使其变得麻木、弱智,甚至受到毒害,使他们的身心在广度、深度以及强度方面受到空前的干扰,使他们的个体思维发展偏离人类正常的价值取向,甚至走向极端,产生不良后果。

因此,加强使用网络的道德教育,对于信息化时代成长的青少年学生而言,有者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校园网络德育建设的可行性

开放的、交互式的、个性化的网络,又使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学校德育,突破时空的限制,为构建网络文明创造了条件。

I、网络的介入,使学生群体的生存环境发生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变化。传统的德育工作,主要是在学生上学时间内通过学科渗透这一主渠道,以及“两课”和社会实践活动来开展。今天,教育的时空由于网络得以延伸。在时间上,借助于信息网络技术,学校德育不仅限于班会课、团队活动等有限的在校时间,完全可以通过网络的信息传递方式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德育关怀。在空间上,借助于信息网络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冲破物理空间的限制,由学校、教师所构成的有限的德育空间,与现代化的“电子空间”、“电子社区”等开放式的德育空间进行整合,逐步实现德育的电子网络化改造。

2、学校德育内容得到了扩展。互联网的兴起,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空间,吸引了学生也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教师不必再摊上“唇焦口燥呼不得”的尴尬局面。在网上,学生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通过有效的分析、参与、整合、创新,很快地便有所获。无疑,网络技术的支撑,提高了学校德育工作内容的存量。

3、教学相长得到新的诊释。身处网络时代的教育工作者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之类的古训。这让因闻道在先,有一定专长而为人师的教育工作者感到危机四伏。面对网络,我们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直抒胸臆,表达他们的见解、意见和建议。这种交流,无疑是一种全新的方式,它让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重现“亲其师,信其道”的和谐,更能闪耀出智慧的火花。

4、网络教育双向互动,开放、活泼,符合素质教育要求,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学生个性化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网络极大地动摇了传统教育(当然包括德育)的基本模式。网络的精彩,使得学生真正能从思维上打破传统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开阔眼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现代意识,提高了素质。

5、正是网络的开放、交互式的特点,真正拓展了学校德育的途径。(1)教师利用无限的网上资源,查阅各地方德育工作信息,了解发展动态,学习新的具体方法......

(2)建设校园网,通过过滤技术及软件让学生从原来的无限上网变为有限上网。实现采编人员过滤后的新闻上载、;学校工作动态上载;政策法规上载;网络知识竞技大赛等。

三、如何搞好校园网络德育建设

1、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是构建数字化校园文明的先导。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如何引导教师转变观念,提高他们对运用现代信急技术的重要性、紧迫感的认识,是一项重要任务。为此,我们应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实施教育信息化的文件和理论文章,使老师们深刻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谁赶不上那个潮流,谁就必然被淘汰;使老师们充分认识到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对老师的传道、授业的地位的冲击,教师将失去先知先觉的优势,教师的作用将着重在于指导、帮助学生提高选择信息的能力;使老师们认ip,}0现代认息技术广泛应用下的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必然会发生变化,教师不再是权威,而是与学生一起学习的伙伴、朋友。意识增强了,观念转变了,老师们才会以最大地热情投人到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中去,成为数字化校园文明建设的主力。

2、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培养一支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具有学生思想教育经验、有科研能力的新型教师队伍,是构建数字化校园文明的关键。

构建数字化校园文明,必须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能较有效地掌握网络技米、熟悉网络文化特点,能够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包括专职工作人员队伍、班主任、党团员和师生骨干队伍。

3,建立一套相关的规章制度和处罚措施,是构建数字化校园文明的法律保障。

网络德育就像大禹治水一样,要根据具体情况,该堵的堵,该引的引,该教育的就教育,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因势禾得。对于该堵的东西,比如宣扬色情、暴力以及主义制度言论的网站等,要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彻底封杀,违反了哪.条规则,就要给予相应的处罚和教育,使校园网的环境尽可能得到净化。

德育信息化教学篇2

中职德育教学设计要考虑中职学生身心特点。 大部分中职学生热衷于网络、游戏,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的文化基础薄弱,但智力素质并不差。许多学生思维敏捷,动手能力较强,对新事物、新观念容易接受,适应性强且追求时尚。因此课堂教学设计一定要以“学情为本”,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年龄特点、性格爱好的基础上,选用学生喜闻乐见且易于接受的方式来渗透理论知识的学习,避免理论课堂的枯燥乏味。如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调节情绪的方法教学时,课前搜集学生情绪方面的问题案例,在课堂上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呈现出来,甚至老师也参与到表演中去,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将问题产生的原因、各自内心的想法呈现并交流,有效缓解了情绪,掌握了相关的方法。

中职德育教学设计要考虑专业特点。中职生的专业性比较强,德育教学要为专业学习服务。学生一般对德育课不重视,但对专业课比较感兴趣。教师要针对不同专业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在《哲学与人生》的课堂教学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个经常使用的案例,但用在农学专业的德育课堂上,学生对这一案例的分析就更得心应手。给学前教育专业讲创业时,利用身边中职生自己创办幼儿园的案例比利用“创业教父”马云的案例就更有启发性。

中职德育教学设计要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普通教育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偏重于,为上岗做准备。中职学校德育教师很多是从普通中学政治教师转过来的,要想适应中职德育教学的需要,首先要转变学生观。要树立“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个个成才”的观念。教师要通过德育课堂教学做学生成长中的“贵人”,成为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还要转变教学观,很多教师多年的应试教育和理论讲授的观念根深蒂固,而中职学生一般动手能力强,在课堂上坐不住,他们的特点决定了传统理论讲授的形式早已不适应德育教学的需要,只有贯彻“做中教,做中学”原则,让学生动起来,德育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起到“育德”的作用。在《职业道德和法律》的教学中,与其在课堂上讲礼仪的理论,就不如走出教室在舞蹈室、操场甚至实习基地进行各种模拟场景下的礼仪训练。

与传统的教学设计相比,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是在综合把握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其学习能力,提高学业成就,并使他们最终成为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主动的终身学习者。信息化教学设计提倡教师不仅需要通晓现代信息技术,而且需要掌握如何学会设计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中职德育信息化教学设计要求德育教师必须不断提高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有些德育教师存在惰性心理,只是出于职称计算机考试的需要才去接触计算机,不愿更深入地研究。还有些教师自己平时不学习,只是在比赛时请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帮忙做课件,日常教学就更谈不上信息化教学了。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德育信息化教学设计已从传统的PowerPoint转为画面更流畅的Flash乃至互动性更强的网页设计以及教学主题网站的建设。中职德育教师必须主动学习相关技术,积极参加相关培训,才能适应信息化教学的需要。

中职德育信息化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必须恰当把握师生在课堂中的角色。有些教师以为信息化教学就是利用PPT把大量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一股脑倒给学生,完全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极端表现则是完全地让学生自己利用计算机去搜集素材,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果就是学生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花费大量的时间打开一个又一个网页,却不知道自己到底怎样才能达到任务要求。这些都不利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实施。信息化教学设计要以多媒体技术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找点、埋雷”,巧妙引出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中职德育信息化教学设计要求德育教师必须学会教学资源配置。一方面,中职德育信息化教学设计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形式和学科知识系统,而是将教学目标组合成新的教学活动单元。在开始课程教学之前,一定要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在备课时要吃透教材。根据教学大纲、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对教材做适当处理,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一线德育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时间有限,同一课题各自为战,质量不高。要精心制作、整合一个好课件,从构思到收集素材到制作到修改到完成需要很长的时间。为了合理使用宝贵的人力资源,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就要由教研组把教师组织起来,进行资源的整合,进一步把这些小规模、零散的宝贵教学资源保留、优化并加以利用,共同享用这些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全面提高德育课堂教学质量。

德育信息化教学篇3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创设多媒体情境,更能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创设多媒体情境,可以完善中职德育课教学,以“新”和“美”的感观、意境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开拓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氛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一旦处于积极状态,他们就会乐学,然后爱学,最后能学好,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提升中职德育课的实效性。

例如,班主任在上《职业生涯规划》班会课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软件,为学生展示一些名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组织学生一同分析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同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未来发展目标,展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再比如学习《职业生涯规划》教材中讲到求职面试的内容时,在课堂一开始我就利用PPT出示猪八戒求职故事的动画视频,视频一播出就一下子吸引了学生,让课堂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使学生在瞬间就呈现出对知识的渴望,很快就进入了“最佳学习状态”,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通过恰到好处的课堂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顺利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

德育教学中包含着大量的内容,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指导,能够使枯燥的课堂教学模式变得更加生动、直观,对中职学生德育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入学习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化难为易,突破难点重点

兴趣是推动学生德育课程学习的重要因素,在德育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巧妙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德育课程学习兴趣,化解教学中存在的难点,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比如,教师可以将微课等教育方式融入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活动中,借助一些优秀的微课教育视频,提升学生对各个重点知识、难点知识的学习。

例如中职德育课程《哲学与人生》第八课《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经过深入的分析和比较,我选择“识别假象,谨防受骗”这个知识点进行微课开发。除了制作PPT课件之外,我还收集了与微课教学主题相关的各种图片、音频、视频、案例以及社会热点问题等资源。我还根据教学需要用photoshop软件设计、绘制若干图片,用flash软件设计、开发了“购物陷阱”、“合同陷阱”和“传销陷阱”三段简短动画片段,最后剪辑输出一节完整的《识别假象,谨防受骗》微课视频。因为该知识点是在学完现象和本质的概念及其关系的基础上,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普遍感兴趣的问题。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围绕所讲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学生易混淆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优化课堂结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课堂教学模式变得更加生动、直观,对中职学生德育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入学习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知识迁移,培养积极思维

传统教学对于一些距离学生现在生活较远的内容,总是不能很好的让学生理解。有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加入,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生动形象的特点,让学生感同身受,培养其积极的思维。

比如《职业道德是职业成功的必要保证》一课,当中讲述的内容与现在的学习生活相距甚远,工作中会遇到的种种问题,学生很难想到,更不要说理解。所以为了让学生们理解本节课的内容,就需要制作关于以后的工作中会遇见的种种事情,以及相对应需要注意的道德问题的多媒体课件。用课件把视频案例、配乐、教师的解说一起打包来实现繁而化简的教学目标。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使他们认识到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性,进而激发他们对职业道德的学习兴趣。再比如讲授《劳动者权利维护》的时候,可以先用课件在大屏幕上展示出一幅漫画。画面上描述的是一名员工在公司的大楼楼顶高举一块讨要薪酬的大牌匾,而楼下站满了许多人,都在围观,议论纷纷。当学生们正在疑惑的时候,教师可以用一句过度的话来引出下面的内容。之后展示各种现实中人们讨要薪酬的新闻图片。对于这种图片集中出现的冲击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们主动讨论。教师可以接着问大家,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时有发生,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应该怎么做?之后就可以让大家分成小组来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加以解答和引导。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更让大家对以后工作中的劳动维权打下了基础。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具象化、形象化,有目的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促使他们进行反复的思考,仔细观察,从而达到锻炼他们思维和观察能力的目的。

综上所述,运用信息技术改革中职德育课的教学,既能为中职德育课的教学提供经验和素材,以提高教学质量,又能使中职德育课顺应新课改的要求。因此,我们广大中职教师应当勇于探索、善于总结、精心设计、巧妙运用,结合中职德育教学的实际,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使中职德育课教学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如添双翼,优化教学效果。

德育信息化教学篇4

一、中职德育教学现状

德育课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本身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许多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学在很大的程度上使用的仍是“成人化的标准,知识化的形式,课堂化的模式”的教学方式。以这种模式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课堂仍然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仍然是传统的“填鸭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所讲的事例仍然是以古代、名人、伟人的事例多,很少联系到学生的实际;内容缺乏针对性、生活性和实效性,等等。

近年来,许多学校都在大力地建设校园网络中心,在信息化方面花费了很多的精力,积极地建设信息技术环境,投资建设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多功能教室等硬件环境,同时也在积极建设多媒体教学资源库,从而为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造条件。但是有了条件,许多教师却缺乏相关的知识,不能够很好地利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浪费了许多的教学资源。

二、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

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的方法。在德育课中则更应该有效地利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以便于对学生更好地进行德育教育。

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将现实生活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实现内容的整合。进行内容的整合主要是为了将课本中各种“偏,难,旧”的知识融合到现实中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从这些内容中学习到对自身有用的各种基础知识和技能。通过多媒体的图、文、声、视频等效果,可以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加上老师适当的引导,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观察和思考。例如在讲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时,我为学生播放玉米、水稻、白菜等各种农作物的图片及其生长周期视频,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农作物,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进而得到结论:“矛盾着的事物各不相同,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再引导学生找到这些农作物的共同特点,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农作物存在着共同特性,这些共同特性存在于每一个具体的农作物之中,进一步得到结论:“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灵、现象也皆如此,从而得出最终结论――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特殊性包含普遍性。”通过一步步的引导可以触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让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事物有更多的了解。

通过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的不断深入,德育教学的内容也在不断地加深加难,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已经变得不能够适应新的教学内容。同时传统的教学形式与方法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利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德育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地展现到学生眼前,更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讲授“事物的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做几个Flash短片:一片森林开始拥有很多的大树,但是后来被一棵一棵地砍倒,树木砍倒之后却没有人种上,最后森林被砍光,土地变成沙漠;一条有许多鱼的小河,在河的上游建造了一家工厂,工厂向河中排放污水,水中的鱼还能活下去,后来又在河边建造了许多工厂,水中的活鱼随着工厂的增多而不断地减少,最后变成一条没有鱼的河流;一个人折筷子,开始一根,很容易折断,随着筷子的增多,那个人想折断筷子变得很困难,到最后则不能够折断一捆筷子。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找到原因,在适当的时候加以阐述,但主要仍然由学生自己进行思考。由于这些例子就发生在学生的周围,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主动地思考。这些例子涉及了我国的土地沙漠化和环境污染的问题,虽然作为阐述“量变”与“质变”关系的例子有一些牵强,但是还可以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更多的思考,从而掌握更多的知识。

三、小结

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有着许多作用,除上面所说的外,还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为教学提供更多的素材。但是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时候必须处理好“人”和“技术”的关系,否则不能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德育信息化教学篇5

1.教学方法基于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笔者运用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和讲授法开展教学。与之相对应,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法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同时尝试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重难点突破,体现“做中教、做中学”的理念。2.设计思路以微课中的案例来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体验和思考感悟中发现问题;在问题启发下,借助网络平台,沿着“什么是犯罪—有什么特征—应受到怎样的刑罚处罚—刑罚处罚有哪些种类—我国刑法的任务“这一逻辑主线,实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知。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分为5个环节,计划用时1课时。1.首先是课前准备,预习微课笔者提前录制了一节微课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通过师生交互平台要求学生登录学校网络学习平台,根据自主学习任务单要求,自学微课《犯罪的含义》,并在线交流。笔者用录屏软件制作的微课,提前上传。这节时长约4分钟的微课讲了犯罪的含义,并引用了一个案例来说明,案例的名字叫《抢劫八毛判罚八千》。上课时,笔者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做诊断性评价,并要求学生将同学之间的互评到班级微信群中交流。信息化手段:教学平台、微课、视频、班级微信群。2.情境导入,任务引领以微课中的案例设置情境导入,设计两个问题:①法院为什么判得这么重?②如果只是偷了八毛钱,结果会如何?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信息化手段:教学平台、微课、班级微信群。优势:直观生动的视频能提高学生注意力,有利于学生尽快融入教学情境,在情境中体验、感悟。微信交流群能提高学生参与度,发言交流可记录。微课预习和学生在线交流的情况,经教师审核通过后在线反馈,形成学习资源。3.讲授新课、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利用教学课件讲解新课内容,运用案例教学法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利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在网络平台上搜索震惊全国的“四川刘汉集团涉黑案”,以信息化手段切入,将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一一讲解,以案说法,依法析案,帮助学生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信息化手段:教学平台、互联网、班级微信群。4.任务驱动,小组合作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笔者设计通过分组学习、小组讨论和展示交流三个步骤,引入不同的信息化学习手段,突破重难点,实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知。在步骤一中,以微课案例迁移至小组合作学习,并拓展延伸,驱动教学,并以信息化手段将学生预习及交流情况当堂反馈,让学生在线搜集犯罪和一般违法行为的区别,从而解决好教学重点。教师在利用教学课件讲解时,要兼顾学生的不同层次,及时点拨,利用信息化手段引导学生有效掌握教学内容。在步骤二中,考虑到该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是艺术表演及学前教育类岗位群,笔者提前在网络平台上放置了曾轰动一时的“幼儿园喂药案”,要求每个小组对同一案例发表各自的见解,组长负责把各种观点收集汇总,小组成员协作完成。在此过程中,教师仔细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各种表现,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便进行个别指导。最后结合所学专业以及对未来职业的期许,增进体验和感悟,以突破难点。在步骤三中,请各小组将讨论意见归纳汇总,由组长展示,并点评本组成员意见,同时评价其他小组的结论。将小组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并邀请专业律师视频讲评,然后由教师进行全面总结,为学生梳理出最佳思路。信息化手段:教学平台、微课、互联网、视频。优势:运用教学平台、互联网、视频等信息化手段,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避免了传统课堂部分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弊端。相关案例提前为学生敲响警钟,引导学生树立遵纪守法的自觉意识。5.强化练习,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虽然有些枯燥,但前面这些教学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理解能力非常有效。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笔者又为学生设计了与其就业相关的案例分析(幼师颜艳红虐童案)来巩固提高。请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说说学到了哪些知识以及有什么感受,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让学生填写课堂教学评价表,教师将表中反馈的信息进行统计并得出结论,以便指导今后教学工作,针对学生特点充分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设计新颖的教学环节,增加师生互动内容,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信息化手段:教学平台、互联网、视频。优势:形象直观地再现教学内容,巩固强化了学习效果。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犯罪和一般违法行为并没有严格的界限,罪与非罪只在一念之间,从而告诫学生,只有自觉珍惜青春年华,遵纪守法,才能打造成功的职业生涯。6.布置作业,多元评价作业分为常规性作业和拓展延伸性作业,拓展延伸性作业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一两个案例,以说明我国刑法惩治犯罪、保护人民的作用,并到学生综合评价平台和师生交互平台上与同学、家长、教师和律师进行交流,目的是由多元的评价主体通过多元的评价方式,在不同环节中分别做到诊断性、过程性、效果性和总结性评价(如组内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律师讲评、在线评价等)。信息化手段:教学平台、资源库、互联网、班级微信群。

德育信息化教学篇6

在人类文明史上,信息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对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阶段,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带来了教育技术的全面更新。这种深刻的变革必将对德育课教学产生广泛的影响。

一、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了中职德育课的教学改革

当代中职学生不论是政治观念还是思想认识、道德行为都带有明显区别于信息时代前青少年的特征。他们并不是盲目地“惟书”“惟上”,不加分析地接受广播、电台、书本、教师、家长的要求,而是十分注重自己的直接经验和切身感受。不容忽视的是,很多中职生是现代应试教育培养模式、评价体系下的落选者,心理问题多、厌学情绪严重、行为习惯差是他们给大众的印象。如何帮助他们找回自信、找回自尊,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是全体中职德育工作者的责任和挑战。

现代信息技术是借助以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结合而形成的手段,对声音、图像、文字、数字和各种传感信号的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储存、传播和使用的能动技术。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可以将之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作为协作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讯工具;作为知识建构和创作实践工具。

本研究对中职德育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就是从德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出发,确定哪些内容、哪个环节适合使用何种现代信息手段。同时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中职德育课的辅助教学,达到优化中职德育教学效果的作用。

二、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中职德育课的教学策略

(一)多媒体技术引入德育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的多媒体设备提供的是视、听、触等多感官的人体外部刺激,比单纯的“听”效果好得多。

1.多媒体课件中插入的图表和图片,能够图文并茂地展示当节课程知识的条理与逻辑关系,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物品的外形和结构,可以简单清晰地再现事件的人物与情感。如:对学生进行禁烟宣传,苦口婆心讲道理,比不过一张肺癌患者腐烂的肺叶照片更有说服力。在交通安全教育中,一张触目惊心的车祸现场照片就能瞬间起到警示目的,使学生时刻提醒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2.多媒体课件播放的优美的音乐,能更快地在课堂上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使学生兴味盎然地跟随教师的引导,在情境中思考和体验。例如,教学《生涯规划》课程的“生涯幻游”内容,在安静空灵的舒缓乐曲声中,连最调皮的学生都安静下来,沉浸于对自己未来的幻想。在《快乐学习快乐生活》的心理健康主题活动中,师生一起跟随《向快乐出发》的音乐,共同歌唱起舞,掀起了欢乐的浪潮,激发出奋斗的勇气。

3.多媒体课件的视频片段和动画,则最能吸引学生的关注,鲜活的人物、缤纷的色彩、有意义的故事,使学生既集中了精神,又能结合情节进行学习思考,反省自身。如结合《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内容,播放中央一台的“今日说法”案例视频,学生观看这种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犯罪案件时十分认真,并能联系学过的法律条文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因为事件中往往参杂着错综复杂的人情法理纠葛,不是简单的是非对错,黑白分明,学生各持所见,甚至激烈争论。经过讨论,大大加深了对法律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二)人机交互学习模式,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当今的中职学生,年仅十六七岁,已经有不少人是“资深游戏玩家”和“拇指一族”,他们对游戏界面有着特殊的亲切感。如果在德育课程学习中,使用交互软件和平台进行教学,使教学带有游戏性质如:学生

软件中做练习题,每次答对,都会跳出“恭喜你,答对了!”,学生像在玩游戏一样,乘胜追击,乐此不疲,必定是学习兴趣浓,学习效率高。而且交互式软件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学内容,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作业,同时能自主安排学习进度的快慢。这种自己作主、自己决定的锻炼,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和责任感。

(三)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有效拓宽学生视野

社会上把上网称为“网上冲浪”,大概是因为网络上充斥着海量的资源,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为学生带来了丰富的学习和求证的素材,这是过去传统课堂教学,只能被动地听教师讲读课本中陈旧稀少的德育故事远远不能比拟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布置开放性探究学习任务,如:“本专业职业群探索”,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资源目录和网址,学生上网查找,完成任务,并制作研究报告课件,最后由学生进行展示和汇报,全班讨论和评价。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得到发挥,提高了学习能力。通过经常性地浏览,学生们增长了见闻,开阔了视野,还能够形成接纳和包容的健康心态。

参考文献:

[1]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2]郭琴.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影响[j].电化教育研究,2000(6).

德育信息化教学篇7

Keywords: information teaching mor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局域网、互联网更多的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具体到学校来说,很多学校配备了机房、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等新技术,尝试利用新技术配合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基于传统理念下的授课方式必然受到冲击。

一、传统的中职德育课教学模式

以中职学校的德育课为例,中职学校的学生,本来就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兴趣不高。而旧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强调教师的讲授,这种模式只是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但它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了不爱问也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这是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弊端。另外,从教学评价上来说,强调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经验和体验的获得,从教学内容上来说,讲名人、伟人的事例多,讲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少,教师的讲解空洞的理论较多,尊重学生个性和实际生活的少。德育课程缺乏针对性、生活性和时效性,很难触及学生的心灵。

信息化教学模式并不仅仅意味着“新技术手段+传统教学模式,并非将所讲的知识单纯的由黑板上搬到多媒体电脑上,实际上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依托现代教学媒体构成理想教学环境的前提下,去探讨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构建者。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下中职德育课教学策略改革

信息化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同学们在教学过程中主动进行知识建构,因此要注意几个原则:一是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不同的伙伴进行自主化学习;二是带着问题或者任务进行学习,激发学生思考,寻求答案;三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教师是问题的设计者和组织者,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完成学习。四是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分享成果;五是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以学生个性为基础,针对他们在学习中的关系形成个体化评价,不但关注他们掌握知识的情况,还要关注他们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批判思维、语言表达、信息查询分析能力等,从而帮助他们调节努力的方向,促进持续的进步。根据这几个原则,笔者对中职德育课课堂的教学策略进行了初步改革试验。

视频情境导入,引发兴趣,设置任务。在多媒体技术成熟的时代,通过栩栩如生的动态画面,抑扬顿挫的情感语言,悠扬动听的情感音乐,使学生产生一种亲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设置问题。例如在《哲学与人生》的第三课《能动自觉与自强不息》的教学中,教师先播放了一段视频,是《中国达人秀》的达人选手高逸峰,他从拥有千人的大企业到如今小小的包子铺,传奇人生经历受人关注。这段视频让学生们在欣赏歌曲之余,不知不觉进入教师设置的感人情境之中,教师随即设置问题,让同学们思考破产富翁为什么没有被失败击垮,为什么可以“从头再来”?这样的情境导入方式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兴趣高,打破了以往德育课无味说教的常规,并注重了情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非智力的开发。

分组讨论,协同合作。讨论的方式自古有之,但传统讨论模式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模式,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利用教师的提示和书本的有限资源获得信息,来得出结论,很难达到讨论的真正目的。在信息化模式下,学生可以得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大容量、交互性的资源,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查询资料,在课堂上充分展开讨论。具体实施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在小组中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例如,在每个小组设置组长、信息员、发言人和记录人等,组长组织本小组活动,信息员提供资讯,记录人整理文字,表达能力强的同学最后代表小组发言。如果每个班级设置多个小组,教师可向多个小组布置同一学习任务和问题,学生可分组进行竞争式的学习,比赛谁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竞争必然伴随着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结合职业,角色扮演。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学生思想道德、情感和行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过程,是知、情、意、行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要求受教育者作为参与德育活动的主体,积极的认识社会、体验社会,把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内在精神,从而形成自己的品德结构,中职德育教育要很好的实现德育这一目的,就要突出通过学生自主实践活动过程还促进自身思想品德的形成。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置于一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真实任务情境”中,创造一种模拟生活原型的情境,让学生承担其中一个“准角色”,推动学生置身其中去完成“假设的任务”。例如,在《哲学与人生》第七课《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中,教师针对物流专业的学生设置了一个送货员和顾客之间的情境小品,要求学生分组表演,小品具体过程由学生自己编导。通过这种教学设计,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还可以加深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体验和职业情感,获取相关知识技能,培养道德情感,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生活技巧的训练。

训练学生快速准确的查询并分析信息。21世纪的重要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是一个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互联网为大量和快速的信息获取提供了不可替代的途径,但如何从大量的信息中选取有用的信息,是学习中一项必不可少的的技能,在搜索到大量的信息之后,更要学会分析资料,选取对自己有用的内容,学会归纳综合。另外,并非所有的学校都有在多媒体教室上课的便利条件,而在便携式通讯工具发达的现代社会,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手机上网查询资料。手机上网具有即时、方便的特点,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手机不仅是聊天和游戏的玩具,也是信息时代获取资讯的有利工具,并借此改善学生上课玩手机的不良习惯。

师生互动的网上交流。大多数中职学校在校园网上设置有德育专区和心理咨询室,学生在课下通过网络与教师开展互动交流,主要方式有E-mail,聊天室,电子论坛,甚至QQ等聊天工具。教师可以深入了解学生们的思想动向,解决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聊天的交流方式使学生们更容易放下心理的负担,向老师敞开自己心扉。学生在自学的中遇到问题,可通过网络以聊天的方式寻求老师的帮助,老师同样可以在网上时时指导和监督个别学生在家中的学习情况。充分体现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多重身份,还活跃了师生关系。

三、结束语

在信息时代,教师不仅仅是传递知识的中介,而是学生学习德育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教师的作用倾向于发现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思想道德问题并提供解决的意见、机会和条件,从而使因材施教有了实现的可能,教师的教学效率也大大提高。同时,信息化也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从单一帮助学生获取德育知识转变为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策略,运用教学艺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师晶晶.浅谈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的教与学[J].甘肃科技,2010 (2).

德育信息化教学篇8

笔者在工作中调查发现,有80%的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接触过网络,其中有一大半的学生上网是为了打网络游戏或者去聊天室聊天:15%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超过3个小时:更有3%的学生经常接触到一些黄色或者暴力等不良网站。还有部分学生对“网络黑客”非常崇拜调查结果大大出乎我们的预料.这说明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是摆在全社会.特别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面前的一个刻不容缓的新课题。

当前,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有学生认为:“在网上,我是绝对自由的,想干啥就干啥。”他们在网上聊天时谎话连篇,在BBS论坛上发表议论时毫无顾忌,观点偏激,甚至会发表一些越轨的言论。这主要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和信息接受、传播的隐蔽性,使中学生在网络上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管束,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自己想做的事,忘却了社会责任。避害就利的心理又促使青少年将现实世界中的情感移植到网络世界中,长此以往,青少年会逐渐丧失现实社会交往的技能,甚至有意识地逃避社会现实,情感更趋向于冷漠。另外,由于网络上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刚好迎合了青少年的好奇心理.因而对青少年产生巨大而持久的吸引力,往往会导致青少年对网络的极度迷恋,产生“网络强迫症”,欲罢不能。

第二,对青少年行为方式的影响。互联网带来大量的不良信息,使喜欢猎奇、缺乏免疫力的青少年很容易受到腐蚀,渐渐地抛弃原有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受到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盲目模仿、追求,导致种种畸形行为方式的形成。有的人将网络世界当作现实生活.脱离时代,与他人没有共同语言,从而表现为孤独不安、情绪低落、思维迟钝、与他人相处不融洽等症状。

第三,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影响,有少数学生会上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如黄色网站和暴力网站。这主要是凶为部分学生好奇心强,辨别能力较差,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较弱,抵御网络糟粕的能力较弱,不能主动地抵制不良信息的入侵。

二、网络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作为学生在学校接触网络的主要引导人,在立足本课堂的基础上.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网络道德教育。目前,我们可以从“育”、“疏”、“控”、“建”等方面人手.以期为学生营造一个较为和谐的网络学习环境。 转贴于

1、育。

所谓育.就是教育,说服。在学生上第一堂信息技术课时,就要对学生进行计算机使用规范教育.了解国家《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让学生知道上网需要受到道德法律的约束。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道德规范,遵守使用计算机的安全制度,未经许可不擅自使用他人的计算机,拒绝不健康和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盗版软件,不制作和有意传播计算机病毒。

在学生开始上网之前,首先要学习《全国青少年文明公约》。

要善于上网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还要对学生进行慎独教育,教会学生不逾越道德的底线,抵御来自网络的有害信息,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从而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健全自己的人格,提高自己的品格。否则,我们如果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小节无害,无所顾忌地放纵自己的行为.甘为欲望所驱使.很可能就会像吸食毒品一样,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最终落得害人害己。

2、疏。

疏.其实就是指使用好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到教学中来。在具体学科内容教学中,网德教育可以和学科内容结合起来,譬如文件的下载,教师可以预先制作一个专题网站.让学生掌握常见文件类型的下载技能.同时教育学生,在下载之前要了解该文件会不会对自己的计算机造成破坏,学会保护好自己的计算机。

3、控。

所谓控,即用技术手段控制学生上网的内容,上网的范围可以在每台学生机上安装防毒、防黄软件,譬如“网络爸爸”,可以过滤不良网站.推荐健康网站.记录上网历史等等。还有在信息技术教学和机房的日常管理中,并不是希望学生时时都能上网。那么如何对学生机实时上网进行控制?我们的解决方案是:使每个机房都自成一个局域网,再加上一个合适的服务器,让学生机通过教师机才能连接到校园服务器,然后连接Internet.在教师机上实现控制学生上网的功能。需要额外准备的设备硬件是一块网卡,软件是服务器Winroute。

4、建。

德育信息化教学篇9

(一)师生之间互动性更强,地位也更趋于平等

传统的德育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是以老师为主体的,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教学设计的初衷往往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师生及生生间的互动较少,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有效突显。介于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内容本身就显得比较枯燥乏味,学生渐渐失去了对于德育课的兴趣,课堂效率逐步降低。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主动建构,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则起主导作用。因此,教师需借助多种信息化手段,丰富课堂资源,营造形象化、可视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机会和条件。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使得师生间的地位趋于平等,互动更为频繁,从而建立起师生学习共同体。在这样的协作学习课堂上,学生成为了?n堂真正的主人,通过师生间的“共省”,学生就可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知识建构。[2]

(二)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并具有一定的共享性

由于信息化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建立在计算机、互联网以及通讯技术的基础上的,且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海量资源的资源库,学生以及老师可以针对自身的兴趣点、疑难点、需求方向等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获取需要的知识和内容。这些教学资源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类型也比较丰富。比如一些教学软件、各种形式的数据库、论文成果及微课慕课视频等,对于这些教学资源,每个人都可以对其进行添加,不断丰富其形式和内容,而且也可以将这些有效的资源通过互联网进行分享,提升其共享性。

(三)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要使得学习更具效率,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化教学就具备这一功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与学习内容,对学习地点以及学习进程进行自主选择,对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料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搜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在此基础上,老师只需对学生进行学习上的引导,对其参与学习的过程进行客观的评价,指出他们的优缺点,并督促其及时改正。同时老师也可以向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供学生使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3]

二、中职学校德育课信息化教学的价值意蕴探析

将信息化教学应用于中职学校德育课,摒弃了传统教育的弊端,顺应了时展的潮流,更是教育体制不断改革的必然趋势,这使得中职德育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其价值也是多样化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一)顺应教育体制的改革趋势,更加符合现阶段学生的特点

因为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教育理念也渐渐朝着“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方向发展,而国家针对中职教育也提出了相关的要求,即以信息化教育为主要目标对职业教育进行建设,所以说将信息化教学应用于中职学校德育课顺应了教育体制的改革趋势。另一方面,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涉及的概念性知识比较多,而且部分知识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懂;其次,大部分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逻辑思维也较差,没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导致学生的德育课成绩普遍比较低,但是中职生也有自身的优势,比如思想活泼、有一定的可塑性,对于事物有一定的模仿能力,作为信息原住民的他们对于信息化的教学方式也比较容易接受,将信息化教学应用于中职学校德育课更加符合现阶段学生的特点。[4]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水平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有兴趣就能创造良好的学习动机。中职德育课堂由于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概念性的知识居多,使得学生在理解和认知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抽象知识的掌握程度不高,逐渐失去了对德育课学习的兴趣。而通过将信息化设备运用于德育课堂所形成的是一种动静结合资源体,它们所呈现的不仅有文字,还包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其他媒体信息,具有表现直观、色彩丰富等特点,进而使得抽象的知识变得简单易懂,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感性参与性,引发其情感共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水平。

(三)教学过程更加具有针对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德育信息化教学篇10

当代教育界不断将信息化技术引入到教学活动中。在专业课程中,信息化教学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我们德育工作者也可以利用和借鉴现代信息化技术从事德育工作。以下就是笔者对德育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与设想。

一、德育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教育信息化下学生德育面临挑战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今天,对德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育手段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在教学中,教师采用简单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因此,如何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已成为一大难题。其次,在网络时代的环境下,学生接触到大量的网络信息,其中一些信息是有害的,会对某些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如何抵御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危害,是德育工作者面临的巨大挑战。

(二)与时俱进,拓展学生德育空间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学生的德育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目前上网已成许多学生生活中的一种必要的活动,很多学生都喜欢在网络上寻找自己喜爱的信息。因此,可以构建适合学生的德育信息化网络教育平台,延伸学生德育的时间和空间,这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德育信息化网络环境有待改善

现代信息化技术虽然已应用于学校的教学和日常管理,但是德育信息化基础环境有待改善。首先,信息化设备存在缺陷,某些学校仍然在使用陈旧的计算机、投影仪和话筒等老式的多媒体设备从事德育教学。教育硬件设施不足,影响到大量的德育音频、视频软件的投入使用。其次,德育网络优质资源不足,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目前虽然有丰富的网络资源,但专门用于德育的资源却明显不足。

二、德育现代信息化的探索和设想

(一)改善德育信息化网络环境

德育现代信息化建设需要一个良好的信息化网络环境。学校可以为开展德育工作搭建一个优质平台,让德育工作者在此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从事德育教学。学校要做到这样几点:更新网络设备,改造学校信息化网络硬件设施;增加接入带宽,提升上网速度;建立校园德育信息化网,收集、整理、编辑网上与德育相关的优质资源和素材,建立和充实德育资源库,丰富教学素材,充实教学内容。

(二)转变德育观念,将信息化教学运用于学生德育

当代的学生运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很强,电脑和手机已是他们重要的信息来源工具。首先,德育工作者应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依据学生的兴趣和偏好,采用新颖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运用信息化工具参与教学,形成师生互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利用“云课堂”。“云课堂”是面向教育和培训行业的互联网服务,通过租用网络互动直播技术服务的方式,就可以实现面向全国的高质量的网络同步和异步教学及培训,开展完全突破时空限制的全方位、互动化的学习。其次,加强信息化教学培训,提高德育工作者运用信息化进行教学的能力。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德育工作者运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需要不断提升。学校相关部门应注重培养德育工作者运用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开展各种信息化教学的培训,把信息化应用能力变为教师教学的一项重要考核标准,提高教师使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的水平。

(三)构建德育信息化网络平台,拓展德育空间

学校平时应该多注重课外的学生德育工作,在德育课堂之外,构建德育信息化网络平台,加强网络监督,督促学生文明上网。首先,建立新颖的德育网站,网站内容尽量贴近学生实际,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资讯内容,通过真实的德育案例和视频等信息化手段,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远离不良信息,展示不良信息给人们造成的危害,引起学生的警觉。其次,引入现在主流的社交媒体(如QQ和微信等工具)平台,与学生展开交流、互动,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积极进行心理疏导;建立QQ群,随时评论社会事件,向学生传播社会正能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最后,关注学生的QQ空间和微博,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引导学生文明上网,加强自律,塑造健康人格。

(四)开通德育邮箱,解决德育的实际问题

网络邮件可以不用实名,因此许多内向的学生可以通过网上邮箱和老师交流,有些不愿意向别人透漏的事情也可以请老师指导,达到邮件育人的目的。首先,学校应该安排专门从事学生德育的老师开设德育邮箱,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老师进行交流,及时解决各类德育问题。其次,将邮件中学生的德育问题分类,整理后形成建议和指导方案,积累处理学生德育问题的经验。

总之,德育现代信息化建设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和完善,充分发挥其在德育工作中的优势,为学生德育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德育信息化教学篇11

如何构建有效的信息技术与学校德育工作相整合的运用体系,我就参与的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探索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相整合的运用体系》的实施情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网络德育教育较传统的德育教育有着明显的优势

我国传统的德育教育无视教育环境和主体的变化,观念落后,方法陈旧,形式呆板,片面强调外在功能而忽视德育本体的育人功能,已无法遏制青年学生道德素质的下降和滑坡。目前全国大部分中小学都已经开设《信息技术课》,建立校园网,与互联网或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联通。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模式中,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教室和学校,教育时间不再相对统一、固定,教学工具不再只有粉笔、图片等。借助于信息技术工具后,学校的德育工作可以从视、听、触多个维度展开。因此较传统的德育教育而言,具有开放、交互、趣味、能动的优点。

二、具体的实施方法

我们选择柳州二中2004级三个班(165人)进行信息技术与德育整合的实践研究,并以标准参照进行科学评价。采取档案袋评价法,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同时选择同年级另三个班级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实验。在德育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上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的资源和优势,建立一种社会、学校、家庭、媒体四结合的德育教育模式。实施“德育设计目标呈现引导学习小组讨论活动导行网上德育评价反馈与补救”的德学模式,采用班主任工作与团队活动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借助网络信息平台,将德育引向深入并向社会延伸,探索更科学、更有效、更适合高中生特点的现代德育模式。

1、在新生入学时进行德育现状与家庭德育教育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已有的道德准则与心理,建立每个学生的德育档案袋,设立个人德育目标。同时学生在填写问卷时势必会审视自身的行为有没有合乎道德标准,这本身就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而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家庭德育问卷也给学生与家长相互沟通的机会。

2、以政治课为核心的各学科要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政治课在整个德育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德育的主渠道。但传统的政治课教学形式手段过于单一,以课本为主、以理论说教为主,造成学生厌上政治课,教学效果也就强差人意。而现代信息技术使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的信息都能在第一时间反映出来,政治教师可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备课,补充教材、更新知识、扩大学生视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互联网、校园网的资源分析政治课中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教学效果必然显着提高。同时其它学科也利用互联网上的德育资源结合本学科的实际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那么德育的渗透自然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

3、班主任工作和团队工作利用网络德育资源进行德育内容和德育手段的创新。

(1)、为了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互动效果,我们尝试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工具,打破学生的班际界限,不受空间限制的班会课——网络班会课:利用网络在时空上的优势,让学生走进“校园聊天室”,在班会课的时间段,实现班与班之间的“主题对话”。使学生与学生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在同一时间里,各抒己见,博采众长。网络班会是对班会形式的一种创新和拓展,深受学生喜爱,做到了全员主动参与、交流与互动。

(2)、班主任可以通过网上BBS、MSN、qq、E-mail与学生、家长沟通。有些学生渴望与老师沟通,但有些话又不好意思当面对老师说。这种与学生间接沟通的方式,教育效果往往会更加好。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也会因网络的出现而更得心应手,班主任可将每学期对学生的德育评语以E-MAIL的方式发给家长,并及时掌握家长的信息反馈,互相沟通学生的思想动向。

(3)、信息网络也有利于提高共青团的德育工作层次、拓宽德育渠道。如目前互联网上的“中国共青团”以及各地的共青团网站,为学校的各级团组织提供新的德育载体,团员的组织生活会更丰富多彩。团支部应该在主题团活动、团课中充分利用这种新型的德育资源和手段,使团队的思想组织建设更富实效,增强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在青少年中的凝聚力。

4、发挥学校德育网站的阵地作用。德育网站不仅是一个德育管理、信息交互的平台,也是一个如同板报、报刊、杂志一样弘扬主旋律,进行宣传教育的阵地。为此,我们紧跟形势,针对热点问题,在校园网上开辟德育网页,适时设立教育专题,营造舆论氛围,对师生进行了正面引导。如我们设立“校园说法”专栏,宣传法律法规,以典型案例给学生以警示。设立网上德育论坛:及时就某些热点问题或典型案例在论坛上提出讨论话题,如“我眼中的民族精神”、“我心中的好老师”等,引导学生自由登陆,发表见解。利用BBS进行网上辩论,轻松的氛围、活泼的形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自由的空间。各班都建立班级子网页,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利用课余时间投入到这项展示班级体建设成就的活动中来。

5、在网上开展青春期教学活动与心理健康指导。网上开展青春前期教育,摆脱了传统单一、尴尬的说教模式,在拓宽了教育渠道同时,还为学生与教师坦然面对性教育,提供了宽松、自主学习的教育环境,让花朵顺利绽放。由心理老师开设“心灵之窗”专栏,解答学生考试忧虑,人际交往等问题。同时保护了学生的隐私,使学生少了一分顾虑,多了一分坦诚,能够大胆地说出心理话。同时,心理辅导员也能够通过网络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准确地开出“处方”。

6、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校可以根据德育工作的需求,自主选择、开发一些网上实用软件工具,为学校的教育活动提供服务。如可以设计网络选举:我校团委在校网上开展了竞选学生会成员、评选文明班,推选“三好学生”等活动。利用网上“投票”功能,把以往书面选举变为网上选举。这种方式改变,使选举工作更为透明、公正,深受学生、教师的欢迎。人人都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庄重地投上一票,增强了学生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

三、效果

实践表明,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学校德育建设中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德育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丰富了德育的方法与途径,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提问、讨论、交流、尝试、倾听、思考、反思等一系列活动,最终使学生在认知能力、道德情感、人格完善上得到协调的发展,从而做到知行统一,为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

四、反思

课题组在研究中也注意到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学校德育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建设德育信息化,必须以一个区域的教育信息技术整体氛围为依托。区域性教育信息观念的形成,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积极性的提高,是实施德育信息化的前提条件。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或乡村学校往往无法兼顾到硬件的基础设施建设与软件的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培训。

2、要做好网上资源的过滤和分类。网络中包含丰富的德育资源,但也有大量的暴力、色情、黄毒等不健康的网页内容。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网上资源的过滤和分类。我们主要采用了两种方法,一是在校园网上安装过滤软件,屏蔽不良信息;二是安排专人对互联网上的信息进行筛选,剔除不良信息,保留健康有益的内容,然后下载到校园网上,进行重新归类、编辑后,供学生浏览使用。为学生创设一个资源丰富、安全文明的网络环境。

3、帮助学生懂得如何使用信息,引导他们正确判断各种信息的意义和价值,提高他们对假、恶、丑的分辨能力。要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德育和主体。教师利用网络技术引导学生时要注意做到:(1)导向--引导方向。教师要明确、揭示德育目标,让学生围绕目标利用网上资源开展学习;(2)导法--指导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获取德育资源的方法以及利用德育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3)导疑--引导学生质疑。使学生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4)导行--引导德育行为。引导学生将德育思想落实到德育行动上,才能使德育知、情、意、行的过程得到最终的体现。

4、现有德育信息化资源匮乏问题。现在还没有有关这一内容的配套教材与资料。当前,学科教学的信息化网络资源非常丰富,也比较容易购置和使用,但德育信息化网络资源却十分短缺,很难找到。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不等不靠,主动进位,在课题研究探索中着重自行设计,创新内容,积累素材,用科研的方法推进工作。

5、要注意摆正信息网络技术在德育工作中的位置。在教育信息化时代,信息网络资源和技术在德育改革中占据重要位置、起重要作用。但德育工作说到底是"以人育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信息网络技术只是这德育系统工程中的一种新的手段和方式,绝不能盲目夸大信息网络技术在德育中的作用。教育者必须综合运用包括传统的德育方法和手段,不断地探索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坚持原有的各项德育基本原则。

6、要注意做好德育信息、德育效果的反馈。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德育工作是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新事物、新尝试,现在仅处于一个摸索探求的阶段,其中的方式方法不一定完全正确。故德育工作者要注意德育效果的反馈,以便及时矫正修改。

我们开展信息技术与学校德育工作整合的运用体系的课题研究,一方面是为探索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新路,另一方面德育信息化是大势所趋,是新形势下提高德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的必由之路,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跟进社会网络化、教育信息化的趋势,无论是深化学校信息技术还是学校德育工作,我们还面临许多新的课题,更需要我们创造性的进行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高玉丽:《学校德育的新视点--网络德育》,《北京教育》2002年第11期

德育信息化教学篇12

如何构建有效的信息技术与学校德育工作相整合的运用体系,我就参与的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探索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相整合的运用体系》的实施情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网络德育教育较传统的德育教育有着明显的优势

我国传统的德育教育无视教育环境和主体的变化,观念落后,方法陈旧,形式呆板,片面强调外在功能而忽视德育本体的育人功能,已无法遏制青年学生道德素质的下降和滑坡。目前全国大部分中小学都已经开设《信息技术课》,建立校园网,与互联网或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联通。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模式中,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教室和学校,教育时间不再相对统一、固定,教学工具不再只有粉笔、图片等。借助于信息技术工具后,学校的德育工作可以从视、听、触多个维度展开。因此较传统的德育教育而言,具有开放、交互、趣味、能动的优点。

二、具体的实施方法

我们选择柳州二中2004级三个班(165人)进行信息技术与德育整合的实践研究,并以标准参照进行科学评价。采取档案袋评价法,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同时选择同年级另三个班级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实验。在德育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上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的资源和优势,建立一种社会、学校、家庭、媒体四结合的德育教育模式。实施“德育设计目标呈现引导学习小组讨论活动导行网上德育评价反馈与补救”的德学模式,采用班主任工作与团队活动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借助网络信息平台,将德育引向深入并向社会延伸,探索更科学、更有效、更适合高中生特点的现代德育模式。

1、在新生入学时进行德育现状与家庭德育教育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已有的道德准则与心理,建立每个学生的德育档案袋,设立个人德育目标。同时学生在填写问卷时势必会审视自身的行为有没有合乎道德标准,这本身就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而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家庭德育问卷也给学生与家长相互沟通的机会。

2、以政治课为核心的各学科要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政治课在整个德育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德育的主渠道。但传统的政治课教学形式手段过于单一,以课本为主、以理论说教为主,造成学生厌上政治课,教学效果也就强差人意。而现代信息技术使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的信息都能在第一时间反映出来,政治教师可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备课,补充教材、更新知识、扩大学生视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互联网、校园网的资源分析政治课中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教学效果必然显著提高。 同时其它学科也利用互联网上的德育资源结合本学科的实际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那么德育的渗透自然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

3、班主任工作和团队工作利用网络德育资源进行德育内容和德育手段的创新。

(1)、为了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互动效果,我们尝试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工具,打破学生的班际界限,不受空间限制的班会课——网络班会课:利用网络在时空上的优势,让学生走进“校园聊天室”,在班会课的时间段,实现班与班之间的“主题对话”。使学生与学生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在同一时间里,各抒己见,博采众长。网络班会是对班会形式的一种创新和拓展,深受学生喜爱,做到了全员主动参与、交流与互动。

(2)、班主任可以通过网上bbs、msn、qq、e-mail与学生、家长沟通。有些学生渴望与老师沟通,但有些话又不好意思当面对老师说。这种与学生间接沟通的方式,教育效果往往会更加好。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也会因网络的出现而更得心应手,班主任可将每学期对学生的德育评语以e-mail的方式发给家长,并及时掌握家长的信息反馈,互相沟通学生的思想动向。

(3)、信息网络也有利于提高共青团的德育工作层次、拓宽德育渠道。如目前互联网上的“中国共青团”以及各地的共青团网站,为学校的各级团组织提供新的德育载体,团员的组织生活会更丰富多彩。团支部应该在主题团活动、团课中充分利用这种新型的德育资源和手段,使团队的思想组织建设更富实效,增强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在青少年中的凝聚力。

4、发挥学校德育网站的阵地作用。德育网站不仅是一个德育管理、信息交互的平台,也是一个如同板报、报刊、杂志一样弘扬主旋律,进行宣传教育的阵地。为此,我们紧跟形势,针对热点问题,在校园网上开辟德育网页,适时设立教育专题,营造舆论氛围,对师生进行了正面引导。如我们设立“校园说法”专栏,宣传法律法规,以典型案例给学生以警示。设立网上德育论坛:及时就某些热点问题或典型案例在论坛上提出讨论话题,如“我眼中的民族精神”、“我心中的好老师”等,引导学生自由登陆,发表见解。利用bbs进行网上辩论,轻松的氛围、活泼的形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自由的空间。各班都建立班级子网页,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利用课余时间投入到这项展示班级体建设成就的活动中来。

5、在网上开展青春期教学活动与心理健康指导。网上开展青春前期教育,摆脱了传统单一、尴尬的说教模式,在拓宽了教育渠道同时,还为学生与教师坦然面对性教育,提供了宽松、自主学习的教育环境,让花朵顺利绽放。由心理老师开设“心灵之窗”专栏,解答学生考试忧虑,人际交往等问题。同时保护了学生的隐私,使学生少了一分顾虑,多了一分坦诚,能够大胆地说出心理话。同时,心理辅导员也能够通过网络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准确地开出“处方”

6、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校可以根据德育工作的需求,自主选择、开发一些网上实用软件工具,为学校的教育活动提供服务。如可以设计网络选举:我校团委在校网上开展了竞选学生会成员、评选文明班,推选“三好学生”等活动。利用网上“投票”功能,把以往书面选举变为网上选举。这种方式改变,使选举工作更为透明、公正,深受学生、教师的欢迎。人人都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庄重地投上一票,增强了学生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

三、效果

实践表明,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学校德育建设中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德育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丰富了德育的方法与途径,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提问、讨论、交流、尝试、倾听、思考、反思等一系列活动,最终使学生在认知能力、道德情感、人格完善上得到协调的发展,从而做到知行统一,为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

四、反思

课题组在研究中也注意到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学校德育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建设德育信息化,必须以一个区域的教育信息技术整体氛围为依托。区域性教育信息观念的形成,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积极性的提高,是实施德育信息化的前提条件。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或乡村学校往往无法兼顾到硬件的基础设施建设与软件的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培训。

2、要做好网上资源的过滤和分类。网络中包含丰富的德育资源,但也有大量的暴力、色情 、黄毒等不健康的网页内容。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网上资源的过滤和分类。我们主要采用了两种方法,一是在校园网上安装过滤软件,屏蔽不良信息;二是安排专人对互联网上的信息进行筛选,剔除不良信息,保留健康有益的内容,然后下载到校园网上,进行重新归类、编辑后,供学生浏览使用。为学生创设一个资源丰富、安全文明的网络环境。

3、帮助学生懂得如何使用信息,引导他们正确判断各种信息的意义和价值,提高他们对假、恶、丑的分辨能力。要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德育和主体。教师利用网络技术引导学生时要注意做到:(1) 导向--引导方向。教师要明确、揭示德育目标,让学生围绕目标利用网上资源开展学习;(2)导法--指导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获取德育资源的方法以及利用德育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3)导疑--引导学生质疑。使学生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4)导行--引导德育行为。引导学生将德育思想落实到德育行动上,才能使德育知、情、意、行的过程得到最终的体现。

4、现有德育信息化资源匮乏问题。现在还没有有关这一内容的配套教材与资料。当前,学科教学的信息化网络资源非常丰富,也比较容易购置和使用,但德育信息化网络资源却十分短缺,很难找到。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不等不靠,主动进位,在课题研究探索中着重自行设计,创新内容,积累素材,用科研的方法推进工作。

5、要注意摆正信息网络技术在德育工作中的位置。在教育信息化时代,信息网络资源和技术在德育改革中占据重要位置、起重要作用。但德育工作说到底是"以人育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信息网络技术只是这德育系统工程中的一种新的手段和方式,绝不能盲目夸大信息网络技术在德育中的作用。教育者必须综合运用包括传统的德育方法和手段,不断地探索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坚持原有的各项德育基本原则。

6、要注意做好德育信息、德育效果的反馈。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德育工作是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新事物、新尝试,现在仅处于一个摸索探求的阶段,其中的方式方法不一定完全正确。故德育工作者要注意德育效果的反馈,以便及时矫正修改。

我们开展信息技术与学校德育工作整合的运用体系的课题研究,一方面是为探索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新路,另一方面德育信息化是大势所趋,是新形势下提高德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的必由之路,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跟进社会网络化、教育信息化的趋势,无论是深化学校信息技术还是学校德育工作,我们还面临许多新的课题,更需要我们创造性的进行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高玉丽:《学校德育的新视点--网络德育》,《北京教育》2002年第11期

德育信息化教学篇13

在信息公开不完善的环境下,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组织,高校的自我监督机制出现失灵状况。高校内部的诚信、腐败等问题愈发凸显,伴随着公众的各种诟病,高校渐渐远离了尊崇和激赏。当前,高校面临着重塑公信力、重拾公众敬意的现实挑战。《报告》显示112所被调查高校仅有38.4%比例的高校信息透明考评及格,这也说明了高校信息公开实践的严峻状况。高校信息公开并非道德义务,实践中高校对法律义务性规定集体的“怠惰执行”难免让人产生疑问,高校作为德育教育方也会违法?作为创造知识传承文明的重要场所,高校依法公开信息为何在实践中进展缓慢?现实中高校的公众形象当然无法同作为德育教育组织主体的高校切割,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在德育实践的互动关系中将会对作为教育者的高校产生德育信任危机,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正是受教育者对作为德育教育方的高校的认知冲突,即实践认知与预设认知之间的冲突,这种信任危机将会对德育教育的实效构成直接的影响。

(二)德育价值生成受限

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框架下,决策往往是“内部”的事情,“关门决策”习以为常。学生和教师对学校公共事务的利益表达最容易被忽略,决策遗漏了利益相关者的意愿常导致批评和执行不力。国内较早对现代大学制度进行研究的学者指出:“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特征是大学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适应性。构建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利益相关者参与逻辑下的共同治理模式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精髓。”信息的有效获取是参与治理的前提,没有信息公开的完善环境,利益相关者对高校相关的信息未曾掌握或知之甚少,则不可能实现有效的、真正意义上的参与。进而,没有参与治理的途径,德育教育实践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客两分”的关系就得不到改变,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难以发挥,现代德育教育主体间性关系的构建就无法完成,受教育者也无法在参与治理的实践过程中内化德育教育的价值观念,德育教育价值的生成就会受到阻碍。

(三)负面示范效应积聚

作为德育教育方的高校如未能审时度势及时推进信息公开工作,在实践中不利于塑造高校积极健康的公众形象,不利于高校逐渐远离腐败、暗箱操作等诟病。高校作为授权的行政主体行使着部分行政权力,接受必要的监督则是应有之义。如学生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在学校和学生的德育互动中就不利于树立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度,从而间接弱化学生对学校德育教育的接受和认同心理。众所周知,个人和组织都必须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高校当然不是例外。《办法》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属于法的范畴,其施行后,高校未依法履行信息公开义务即是违反了法的强制性规定。信息公开实践滞后的环境下,高校作为德育教育方只会积聚负面的德育示范效应,不利于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

(四)道德风险难以避免

南京一项针对当地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学生关注的信息内容与相应的信息公开的程度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这说明学生在期望获取有关高校信息时存在较大的困难。学生对信息的现实需求与高校对信息的供给之间的不平衡将会导致不理想状况出现,如利于德育教育相关责任部门逃避、推卸责任。德育教育存在方式是非实物形态,学生获取德育教育内容的效用不易测量。同时,德育教育还是一个多主体合作生产的过程,从信息不对称的理论出发,这容易导致拥有信息优势的学校德育教育相关责任部门用无法观测和监督的“隐藏性行动或不行动”给学生带来利益损害,从而带来“道德风险”。每一个德育教育环节的主体都可以利用信息优势推卸责任而无人为低质德育教育负责。除以上问题外,信息公开不完善还会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成本,降低学生对学校服务的认同度,并导致学生对个人事务决策的低效率,同时增加了学生获取错误信息及决策失误的概率。作为德育教育受教育者的学生会将责任笼统地归因于作为德育教育方的高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间接地消解德育教育的实效。

二、高校信息公开对德育教育的积极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领域改革的深入,高校信息公开的实践必将会深刻影响到高校德育教育的整体环境,这样的影响深远且极具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打破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增加德育环境的透明程度

网络助推下的信息化时代,高校内在和外在环境都发生了深层次的积极变革。令人欣喜的是,这一变革并没有就此止步,随着国家法治化进程的推进,高校封闭的自我监督体系逐步被打破。保障公民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等权利的高校信息公开制度将再次为高校变革注入催化剂。倘若将视野聚焦在德育活动上,我们会发现高校信息公开正在并逐渐加深影响德育活动参与者的信息平衡关系。高校德育主体凭借信息垄断的优势开展德育工作将会变得越来越吃力。伴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学生也将不断强化对高校组织行为包括高校信息公开行为合法性的评判和期待,这就意味着德育教育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关系将逐步得到扭转。因此,客观上也给德育教育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德育教育只有不断加强说理逻辑和增强透明程度,才能应对高校信息公开带来的情势变化。

(二)引入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丰富德育主体的内涵认知

上文提到,建立利益相关者参与下的共同治理模式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方向。就高等教育而言,学生应是最当然、最核心的利益相关者。199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就明确指出:“国家和高等院校的决策者应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重点,并应将他们视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参与者和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要使“学生参与有关高等教育问题的讨论,参与评估,参与课程和教学法的改革,并在现行体制范围内参与制定政策和院校的管理工作”。高校信息公开为学生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的共同治理进行了铺垫,学生不再仅仅作为被动参与的德育对象。这种趋势也符合马克思主义主体间性理论,参与德育教育活动的双方都被视为主体间的统一性与协调性的交往互动。高校与学生的德育教育关系在信息公开时代将会得到新的发展,关于德育主体的认知也将达到一个新的层面。

(三)激励高校接受规则约束,确认德育垂范的必要条件

高校信息公开会强化学生对高校各类组织行为合法性和合理性的期待和评判,客观上增加了学生对学校德育活动认可的难度,对德育认同的达成形成了挑战。但毋庸置疑的是,高校信息公开为高校塑造公众形象,提升公信力提供了一个契机。良好的公众形象会为德育对象接受和认同相应的德育教育奠定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础。高校作为创造知识传承文明的重要组织,应在遵守法律、道德等社会规范上树立积极的形象典范。高等学校的德育活动一直强调训练学生对社会共同规范的信仰及遵守,其逻辑前提是高校自身对社会共同规范有着必然的认可和尊重。高等学校与学生之间就社会规范之执行建立了一个双方默认的“契约”,双方共同维护社会规范的尊严。信息公开的宏观趋势及实践会激励高校积极遵守社会规范,高校对规则的尊重将会形成一种德育垂范,这种德育垂范将会构成未来德育教育产生实效性的必要条件。

(四)引导高校再造服务规程,拓展德育教育的外延边界

高校信息公开为高校相关部门严格履行服务职责、完成充分的信息披露、提供高质量教育服务创造了外在条件。信息的公开将进一步挤压高校内部相关部门引发“道德风险”的可能性,促使高校切实以学生利益为中心提供服务。高校内部相关部门的服务规程将进一步得到再造,各部门除业务工作之外还承担普遍意义上的德育教育责任的认识将得到强化。德育教育的内容将通过高校内部各相关部门高质量的服务传递给德育对象,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会因此受益。这种趋势契合“大德育”理念下高校内部相关部门对德育教育功能的承担及发挥,从实践上拓展了德育教育的外延边界,从理论上丰富了对德育教育的认知层面。当然,高校信息公开也会为学生个人事务的决策提供充足的信息判断基础,会提高学生对学校服务的认同度,从而间接激发学生作为德育教育受教育者的自觉性,积极将外在的教育转化成内在需要,形成自觉追求。

三、高校信息公开趋势下德育教育的思路调整

高校应顺势而为,积极借助信息公开的契机,对德育教育的思路和方法进行重新梳理,为德育教育在信息公开的背景下开创新的局面。总体而言,主要应做好以下几点转变:

(一)德育教育的模式应融合制度参与

高校信息公开促生了利益相关主体共同参与学校的治理,“关门决策”在信息公开潮流的裹挟下将不再具有市场,学生作为核心利益相关者必然会以恰当的方式逐步介入决策和管理的体系。高校信息公开的制度设计为这种参与提供了一种程式化的渠道,伴随着共同治理实践的深化成熟,学生对学校公共事务的参与愿望和参与能力都会得到锻炼,不会参与、不愿参与、不能参与的局面将会得到改观。高校信息公开背景下长期的协同治理必定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传统而使学生得到浸染。高校的德育也应把握趋势作出相应调整,将学生制度化参与高校公共事务的实践作为德育教育的良好范本,培养学生热心公共事务的精神,训练学生参与公共事务能力。制度化的参与本身就可以看作是一种实践型的德育模式,通过事前的程序化参与机制吸收学生对决策事项的各类意见建议,经过学校、教师、学生的充分互动、争议的拢合、共识的达成,可以最大程度上消弭决策事项事后的不满抵触和执行不力。最重要的是,通过学校公共事务的“共同治理”,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度,强化德育实践教育的效果。

(二)德育教育的双方应建立契约关系

信息公开条件下共同治理的精神和实践也会逐步影响到德育教育者和德育对象双方之间新型关系的建立。通过高校的信息公开工作,作为德育对象的学生可以通过更加公开正当的途径去了解作为德育教育者的高校遵守法律、社会公共规范及校内规则的具体情况,通过程序化的、良性的批评建议与高校形成互动的实践。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政府与社会民众就规则的达成及遵守形成了“共同的契约”,社会各阶层共同的法律规则、道德规范、核心价值观念能否得到信仰并尊崇,关键在于政府的模范遵守带来的上行下效。在高校的德育实践中,德育活动要传播的德育观念和德育规范在特定意义上也是德育教育者及德育对象“共同的道德契约”,是德育教育双方共同的价值认同,双方都应当无条件遵守。对道德契约的共同维护和遵守打破了传统德育教育中德育观念单向性的、权威性的传递,通过德育教育双方共同履行契约的德育实践达成德育教育的目的。高校信息公开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学生对高校校务的知情权、监督权,也促成了高校与学生共同遵守规则的“契约关系”。保障了学生知情权监督权的高校信息公开有助于高校依法履行职责,提供良好的服务,能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德育激励,创造良好的遵守规则的德育生态环境。

(三)德育教育的终端应强化规则意识

高校信息公开的内容范围较广,涉及高校内部的各个部门。在日常的工作中,这些部门的信息能否充分透明的公开决定着信息服务的意识和水准。尤其是从等级上属于教育组织的终端机构,与学生直接接触,学生对这些机构的信息服务具有最直接的感受,他们从高校的管理和服务中进行评价,去有意识地比较高校宣扬的教育理念跟高校的身体力行是否一致。随着高校服务更加精细、所涉内容更加广泛、终端组织越来越多,在面临着信息公开的压力下,管理和服务更要经得起推敲。因此,依规则办事、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服务流程是必然的选择。如果把德育理念比喻成河流的上游或水源地,那么高校各部门尤其是与学生直接接触的各类终端组织的管理服务则是德育教育过程的下游,这些终端组织才是决定德育教育的接收方即学生能否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的关键。因此,高校信息公开趋势下,高校各职能部门,尤其是终端组织的窗口部门,包括很多看似与德育不相关的部门更要树立规则意识、服务意识、程序透明意识,提供高质量的管理和服务,要经得起信息公开的检验,从而为德育教育作出全员育人意义上的贡献。

(四)德育教育的过程应趋于精细实证

高校信息公开的实践会越来越多地将教育过程的细节展现出来,无论是通过信息的主动公开还是依申请的公开。高校信息公开越彻底,程序越透明,对教育的猜测和质疑则会越少。在更加强调教育细节的信息公开时代,德育教育也必须重视用无可辩驳的数据和事实来说话,而非纯粹依靠似乎“永远正确”的道德形象感召。德育本身是一门科学,同时又依赖于其他领域,德育本身并非体系内的自给自足,其立论依据具备相应的“科学”基础,纯粹的粗线条的“好”或“坏”的价值判断及意识形态式的论断已不具有充分的说服力。德育工作者的德育教育应更充分运用多学科知识并集合具备数据和实证特征的社会事实来阐述教育内容。转型期的社会给高校的思潮带来了复杂的影响,在面对众多争议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观念时,德育教育更应该就其推崇的观点展现其精细的论证方法、条陈缕析式的论证过程。正是因为高校信息公开打破了德育教育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局面,高校德育就需用共同认可的信息素材来完成德育任务。高校信息公开条件下的德育注重结论,但应更重视精细的、实证的论证说理过程。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