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艺术论文实用13篇

烹饪艺术论文
烹饪艺术论文篇1

采用讲、演、练、评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使学生由“学中练”转变为“练中学”,为职业技能鉴定项目训练奠定基础。教师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讲解雕刻步骤,指导学生基本功训练,之后进行总结评价,并安排学生课余时间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吉祥图案造型,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习项目的具体内容,教师根据所制作造型作品的特点,详细讲解作品的特征和技术操作要领,通过一步步的手法演示和图片对比,有效的让学生看到作品制作的具体步骤,从而在脑子里形成一种感性认识,在自己制作中起到指导作用。教师将作品制作的每一个步骤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播放,学生在练习时遇到不懂的步骤可以参考图片标准进行练习,在课堂学习和练习中积累技术经验,在完成作品的同时总结不足,使作品精益求精。

三、巡回指导的教学方法

课程引入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本位、以考试为终点的局限,而是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探究为途径、以综合考评为结果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确定自己的作品设计特点,明确专业技术与岗位之间的关系,通过设计制作作品的全过程验证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结合能力。教师在整个完成项目任务工作过程中只是起到导演作用,保证学生行动方向始终锁定项目任务,真正的角色是学生。

烹饪艺术论文篇2

一、专业课程布局方面

《烹饪美术》课程教学应占专业课总课时的25%左右,主要分为基础美术课和工艺美术课两部分。基础美术课主要是通过美术基础性练习,让学生掌握美术绘画的常识和技巧,培养事物的整体塑造力,主要有素描、色彩课等。工艺美术课学习是烹饪美术教学的核心环节,通过课堂学习实践,学生掌握烹饪工艺美术造型和烹饪作品美学知识,并将图片选择、色彩搭配应用于烹饪工艺实践中,包括烹饪美术技法、烹饪色彩搭配技艺、烹饪冷拼造型技法、菜点造型设计等。

二、专业课程设置方面

素描课理论:素描的常识和写生步骤,在美术实体造型中的作用及常用的绘画原理。主要通过对石膏、陶罐、水果的素描写生练习,学生掌握简单的白、灰、黑的线条表现力和空间实体塑造力。

色彩课理论:色彩的形成相环、三原色、间色意义作用,色彩的调和对比,空间实体搭配的知识。主要是对色相环冷暖练习、色彩的调和、色彩的情感、作色技巧练习等。

烹饪色彩搭配技艺课:色彩在烹饪中的作用,烹饪原料色彩搭配及对饮食者的心理、生理的作用和变化等。原料在烹饪中的运用及通过烹、炸、煎、煮等工艺前后颜色的变化,烹饪技艺中的色彩调配与应用的规律和方法等。课堂练习:各种冷暖色的烹饪原料搭配练习,如大红椒、番茄、红枣等暖色原料与青蒜、西芹、黄瓜等冷色原料的比调练习。原料烹制的色彩变化对比练习,如大虾、生蟹烹前是灰色,烹后变成金红色。烹饪冷暖色调料应用,如番茄酱、辣椒红油等,冷色调料的应用,如葱、蒜、青椒的应用及无色汤料的练习。

烹饪冷拼造型技法课理论:冷拼造型图案规律,动植物、风景动态变化表现手法。冷拼图案的特性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单一拼盘、花色拼盘是原料搭配的表现形式,如瓜果、菜叶、鱼虾、禽蛋等原料在冷、热菜肴设计中的重复排列及围边、围花的应用。课堂练习时,先从临摹再到设计的纸上练习,继而进行原料的拼摆练习,多以蔬菜、水果拼盘等实物练习。而其中的字体设计主要讲述美术字在烹饪中的作用,练习时主要应用在中餐热菜、冷拼、糕点中,如福、禄、寿喜庆吉祥等字样。

菜点造型设计课讲述了烹饪造型的美学原理、艺术表现的具体手法,在烹饪工艺中的应用,冷菜拼盘的形式,花卉、动物、风景的造型,瓜果等原料雕镂技巧和造型的综合应用等。课堂练习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学生加以瓜果、蔬菜雕刻的实物训练,特别是一些传统喜庆菜肴和拼盘,如花开富贵、福寿延年、荷塘秋色等作品。

三、专业课程教学方面

《烹饪美术》是一门艺术美学、烹饪原料学、烹饪工艺技能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其教学过程就是专业知识理实一体相结合的过程,有别于其他美术教学,强调实用性、示范性、技能性,这也是职业教育的特点,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美食文化艺术的熏陶。通过理论到实践,实践到理论的生动灵活教学,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热情。烹饪专业学生大多没有美术基础、缺乏学习美术课的兴趣,因此,对学生应因材施教、由浅入深、耐心细致地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专业动手实践能力。

四、专业师资建设方面

中职烹饪专业是一个技能实用型专业,目前大部分高职中专院校都设有此专业。大部分学校没有专职烹饪美术教师,有的只是美术专业教师兼课,美术课安排较少或不够合理,或根本没有这门课程。某些美术教师对烹饪工艺、烹饪原料的性能不够了解,没有很好地突出烹饪美术教学的特点,不能将实用美术与烹饪工艺相结合地讲授,使美术课没有发挥烹饪专业中应有的作用。烹饪美术教师除具备应有的美术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烹饪专业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实践技能。同时学校要为他们学习烹饪工艺知识提供条件,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以更好地吸引一批教师从事烹饪美术教学工作。

中国是美食之乡,饮食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衣、食、住、行有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合理制订烹饪美术教学计划、不断探索新的教学形式,才能培养既具有美术知识,又有较高烹饪技能的新型厨师,这才是烹饪专业培养人才的方向,只有这样中国烹饪工艺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烹饪艺术论文篇3

一、烹饪造型的视觉艺术

1.视觉,是人类首当其冲的感觉,视觉过程是人类生存中如此基本而又奥妙的经历,以致我们把所有的精神活动都与视觉联系在一起。目前心理学界理论研究认为,人类对外界事物的感受有80%左右来自视觉所传达的信息,只有20%是由听觉、触觉、嗅觉等引发的。“色恶不食”、“秀色可餐”、“赏心悦目”、“观之者动容,味之者动情”等经典语言说明,视觉的作用实际上已影响到了我们的认识、思维和感觉。烹饪造型艺术则是欣赏与食用并存,将艺术之美赋予烹饪之中,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是人类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是烹饪发展之必然。

2.烹饪工艺美术的艺术观

烹饪工艺美术是一门研究烹饪造型的视觉艺术,中国烹饪自古以来就注重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始终将味美可口与色、形的美观相结合,特别注重外表的视觉作用,讲究一菜十法、一饺十变、一酥十态等特色,充分运用艺术变化规则和烹饪工艺造型技法,使烹饪造型生动有趣、朴实自然,富于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烹饪造型艺术的主要宗旨是以欣赏促食欲,在食者进行美的艺术享受的同时,增进食欲享受。

3.烹饪工艺美术实践的全过程

在烹饪工艺美术的研究中,以宴席菜点为媒介,使制作者与食者之间产生共鸣,出现了一种美的和声,一种美的共同追求。烹饪工艺美术自始至终贯穿于烹饪实践的全过程,不管是高档的宴席酒会、精致讲究的菜点、玲珑剔透的食品雕刻,还是大众化的饮食及一般的菜肴,都离不开烹饪工艺美术知识。正确认识、深入理解烹饪工艺美术的艺术观,并在实践中合理地运用,是当前烹饪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任务二人的食欲因生理条件所限,总有一定的“量”和“度”,因此人类的食欲享受是有限的,而艺术享受是无限的。随着人类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不但需要烹饪,更需要用烹饪艺术方法去丰富烹饪、美化烹饪、提高烹饪。

4.审美观和创新能力

目前,烹饪界虽然创新了不少艺术菜点,也出现了若干色彩、造型、用料、口味及工艺和谐统一的好作品,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就整体而言,烹饪艺术与其他姐妹艺术相比,差距还很远。不少宴席菜点的造型不美、水平不高、片面追求菜点表面形式的倾向仍然存在,使创新的艺术菜不伦不类,或毫无食用价值。有的地方把衡量菜点的艺术水平仅限于是否出现食品雕刻和围边上,许多人不理解烹饪工艺美术的含义,一提及烹饪艺术,不管是冷菜还是热菜,都是放上几朵雕刻小花。如此做法不仅降低了中国菜的格调,而且有损于中国烹饪的声誉。因此,烹饪工艺美术主要目的是为了研究、提倡、推广烹饪造型的艺术规律,提高、拓展烹饪作者的审美观和创新能力

二、烹饪的吉祥文化

在现代烹饪美术教学设计中,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具有专业性和艺术性的现代烹饪理念的关键。但这样的一种结合,并不是对传统图形进行纯粹的拷贝或者简单的挪用,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传统图形,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会逐步挖掘、变化和改造传统图形,基本掌握烹饪工艺造型中常用的素描、图案、色彩等工艺美术基本知识及技能。学习烹饪造型艺术过程中的美学基本原理,并懂得如何实现饮食最佳美学境界的具体途径。让传统图形成为他们进行设计的一个新的创意点和启示点,从而焕发生命力的中国烹饪吉祥图案。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主客统一的整体意识和“求全美满”的美学观念,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都遵循同一个本质规律。因而中国古代的艺术家始终致力于“以整体为美”的创作,将天、地、人、艺术、道德看作一个生气勃勃的有机整体,以人的情感赋予物的形式,借物抒情,“以形写意”,“形神兼备”,这是一种善和美的行为和意志。在传统图案的题材和构成形式上,都表露出我国人民那种“善始善终”的处世哲学。中国吉祥装饰艺术不重“写实”重“传神”,不重“再现”重“表现”,提升为“物我同一”的审美观念,是中国人文化意识和形态哲学观念的体现。即使吉祥主题的装饰在传统观念中仍具有神性的一面,但它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其深层的装饰动机是创造一个吉祥化的世界,表达一种对安定、和谐、康富生活的企盼。

中国吉祥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它题材之广泛、内涵之丰富、形式之多样、流传之久远,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它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宝库中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即使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它那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也丝毫不会逊色。把吉祥符号的精神元素融入现代烹饪美术设计之中,必定会使烹饪美术吉祥图案的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

参考文献:

[1]周文涌.烹饪工艺美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6-29

[2]周明扬.烹饪工艺美术.[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年1

[3]谢先平.传统吉祥图案在烹饪美术设计中的运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9期

[4]隋国荣.现代本科教学中科学发展观运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9期

[5]卢麒.浅议传统陶瓷装饰吉祥图案的文化意蕴中国陶瓷工业[j].2010年3期

[6]盛键.传统吉祥纹样在现代设计中的重生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j].2005年6期

烹饪艺术论文篇4
烹饪艺术论文篇5

2、菜肴造型和色彩搭配突出伊斯兰民族特色

由于本课程是针对清真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所开设,因此伊斯兰文化、习俗、禁忌以及不同阿拉伯国家色彩图案禁忌都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所掌握的。针对清真烹饪工艺美术课程,教师不仅要讲美的法则、色彩的搭配,还应讲解伊斯兰民俗知识,避免在菜肴造型设计和色彩搭配中出现禁忌图案或色彩。

3、跨课程合作,弥补美术教室缺乏烹饪知识和技能的不足

缺乏烹饪工艺美术师资是影响烹饪工艺美术课程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有些院校是烹饪教师教授,有些院校是由美术教师教授。不管是烹饪教师还是美术教师,他们存在者部分知识技能的欠缺,因而不能使课程发挥其应有作用。而与冷菜拼盘、食品雕刻、面点制作等课程跨课程合作就能较好的弥补教师所欠缺的知识与技能。

4、优化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展示创造力的平台

课程教学应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变信息单向交流的方式,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并为学生提供展示创造力的平台,提供设计交流的平台,增强竞争意识,形成良性循环。

二、清真烹饪工艺美术课程体系

清真烹饪工艺美术课程本着服务于清真烹饪的理念,根据菜肴制作需要,将课程内容整合为四个模块,即:烹饪造型图案、烹饪色彩、烹饪宴饮器具的造型、筵席设计。烹饪造型图案,主要结合伊斯兰文化以及颜色图案禁忌学习烹饪菜肴中常出现的花卉图案、动物图案、人物图案、吉祥图案等。教学采用多媒体,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各种图案在烹饪菜肴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以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烹饪色彩的学习,是将色彩的理论知识与食品色彩的应用相结合,使学生掌握烹饪色调的处理技巧,培养学生对菜品的配色能力及因料施艺的能力。烹饪宴饮器具的造型模块则是培养学生对饮食器具的审美能力,使学生掌握饮食器具实用美学原则,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对不同宴会的餐具进行选择和组合。提高学生对烹饪宴饮器具的应用能力。而筵席设计是根据菜单的种类,训练学生设计婚宴菜单、寿宴菜单、商务菜单、欢庆菜单等,并突出伊斯兰特色。理论知识贯穿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三、清真烹饪工艺美术课程教学模式

烹饪工艺美术不同与美术教学课程,可采用各种丰富的色彩颜料调配涂抹,构成烹饪艺术造型的内容必须是食用原料,它必须选用各种食用的美味原料,塑造出形形的艺术姿态和画面。它是融合进了烹饪菜肴制作中,经过严格的制作工艺和艺术处理,产生视觉冲击,达到“秀色可餐”、“赏心悦目”、“观之者动容,味之者动情”的目的和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绘画材料”为食物,“绘画颜料”是食物颜色的课程教学特点。采取适合本课程教与学的模式和方法,真正发挥清真烹饪工艺美术课程的基础作用。针对烹饪工艺美术与绘画的不同,本课程采用了“理实一体化,跨课程合作”的课程教学模式,以避免理论与实践脱离严重的现象。该模式打破理论课在前,实践课在后的课程设计。例如,我们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到学生在菜品配色时有一定困难,把握不好色彩搭配,运用“色环”知识进行讲解,使学生从色环中了解色彩的三要素、色彩搭配规律、色彩之间的对比关系。并结合烹饪原料固有色,引导学生将烹饪原料名称标注在相应色环颜色的位置上,如:色环上的绿色标注有(植物性原料油菜、菠菜、西兰花、青椒、芹菜、韭菜黄瓜等);红色标注(植物性原料西红柿、红辣椒、胡萝卜、殷桃、草莓、西瓜瓤等;动物性原料有大虾、熟火腿、酱肉、腊肠等)。在练习色彩搭配时,如我们要求菜品色彩感觉和谐统一,柔和甜美时,就在色环上找相互靠近的邻近色的原料进行配色;如需要菜品色彩鲜艳,对比强烈时,就选择互补色或对比色,进行搭配。以此类推,当学生在菜品配色中出现花、乱时,可以运用同类色、邻近色使其达到统一和谐;当菜品配色过于单一时,可运用对比色使其更加丰富多彩。这种学习方法,使学生将色彩知识与烹饪原材料有效的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对色彩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同时,也避免了学生在没有感性认识的情况下,对理论知识感到难以理解,感到枯燥,使得课堂教学不够理想。有时候,学生即便在理论知识方面掌握得较好,但是到了实训课堂就发生菜肴与烹调方法不符,张冠李戴的现象很普遍。为了使课程学习具有针对性,进而增强实用性,同时发挥课程的服务性,烹饪工艺美术与冷菜拼盘、食品雕刻、面点制作等课程跨课程合作,使教学效果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如在花卉图案练习中,先向学生展示烹饪菜肴中常出现的花卉造型有牡丹花、月季花、玉兰花、睡莲、水仙花、、梅花等,再请相关教师展示这些花卉图案分别在冷菜拼盘、食品雕刻、水果拼盘中是如何表现的,学生通过观看,最直接的感受到各种图案与烹饪菜肴的结合,然后学生进行课堂绘画练习,本课程教师演示图案绘画的方法,学生先进行临摹练习,再根据该图案进行相应图案的菜品设计,最后给设计的菜品配色。学生还可以根据所学,再加以实物瓜果、蔬菜品白造型练习,特别是在祥图案练习中,富有民族特色的菜肴如:红梅迎春、荷塘月色、金鱼戏莲等主题性造型设计练习,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烹饪艺术论文篇6

1 中职烹饪专业的教学问题

1.1 中职学生能力不足

中职学生大部分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愿动脑子思考,往往只是一味的去模仿教师的操作步骤与菜品造型。甚至部分学生仅仅像完成任务一样,只停留在完成菜品的层面上,对技术动作不求甚解,效果大打折扣。

1.2 教学手段落后

目前,中职学校烹饪专业都建立了设施完备、条件优良的实训室,但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不到位。实训部分虽然已在实验室中进行教师演示和学生操作,但由于经费等多方面的原因只能少量进行或用廉价的替代品,使学生达不到实际操作能力和熟练程度的提高。

1.3 学科之间联系不紧密

烹饪专业下设科目有很多,如:西餐、西点、中点、冷拼、食品雕刻、面塑等等,在中专教学中各个科目都是独立教学,教学不连贯,没有形成系统教学,对艺术鉴赏的应用不多。如在冷拼、食品雕刻课程中学生学习、练习的艺术造型作品和设计理念,没有应用在其它课程之中。

2 中职烹饪教学中学生艺术性的培养方法

2.1 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对于那些正值学习期的学生,应该从信息灌输的角度开始对学生们进行较为基础化的培养,进而在此基础上,巩固学生的基础能力,而这也能为今后学生的学以致用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而这一基础的养成并非单纯地指理论的灌输,而是要结合一定的艺术性教学思路,让学生通过对艺术烹饪作品的欣赏,潜移默化地吸收一定的烹饪知识,进而在此基础上,全方位把握烹饪作品的艺术性,进而顺利完成烹饪作品的艺术化进阶,而烹饪作品中的艺术性表达会间接提升烹饪作品的价值,这对于学生们的未来来说是会起到巨大帮助的。这些做法不仅丰富了教学方法,而且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了学生的艺术性。书籍及影视作品中,学生能观看到菜品原料从采购到加工、制作、成熟、摆盘、甚至顾客品尝后的评价,这是一个真正连贯的教学流程。这是调动学生学习情绪的一个好方法,能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想去学想去做。

2.2 完善教师的示范环节

教师在这一环节就要切实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进而在此基础上,实现自身的示范性意义。教师是学生临摹的基础,是学生羡慕的榜样,是学生努力的目标,同时也是学生的课堂导师,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学生眼中都是颇为重要的,而教师的实际示范对于学生来说更是较为官方的标准操作方法,因此学生会下意识地模仿教师的相关行动,因此教师的示范性教学就能够使学生更为直观的接触正确的操作方法,以及在烹饪环节对表达实际艺术感的具体做法,有利于学生更进一步地掌握在烹饪领域对艺术感的全面表达。教师操作在过程中姿势规范,学生就会在教师示范这一环节中真正的学会学懂,领悟烹调作品的内涵,感受蕴含于烹调作品表象中的烹饪艺术性。

2.3 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库藏。随着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完善,学生们所联系的人,以及所接触的行业知识就会越来越多。因此教师应亲自对这些学生不了解的领域进行示范,并鼓励学生进行作品的自主化设计,进而在将作品与创新知识结合起来,已完成在实际的烹饪过程中对学生们艺术感的全方位培养。进而鼓励学生以主动的态度学习,不断开拓创新与进取,进而规避学生角度的被动化学习弊病。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更大的空间去完成烹饪的艺术创作,让创新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和能力,而不是死扣课本,教条守旧。

2.4 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学科之间如果不密切相关,那这两个学科就会相互孤立,进而丧失学科本有的生命力,而这一弊病始终存在于中职的烹饪教学。因此在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过程中必须转换思维,教学的导向是实践,是具体的竞争力,在这两种导向元素的作用下,会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切实派上用场。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这一理念的实际执行体系的开展往往不尽如人意。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将所学的艺术性理念全面贯彻进中职的烹饪学习与实践环节中。不仅增加了菜品的艺术气息,从"色""形"上为菜品加分,给客人带来艺术享受,同时又是学以致用,让学生明白了该如何活学活用各种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设计菜品装饰,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下烹饪的教学环节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中职烹饪教学的发展,而烹饪教学环节中艺术性的匮乏就是这些问题中最为严重的,因此教师要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安艺术性教学环节进而使上述问题得到全面的克服,从而在此基础上,全面推动中职烹饪教学的发展与进步,而这对于我国的教育事业来说也是一种较具前瞻性的创新做法。

参考文献

[1]孟令涵,刘镇宝.试论中职烹饪教学中学生艺术性的培养[J].科技资讯,2013.

烹饪艺术论文篇7

烹饪是人类在烹调与饮食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累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含烹调技术、烹调生产活动、烹调生产出的各类食品、饮食消费活动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众多精神产品。中国烹饪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东方魅力,主要表现为以味的享受为核心、以饮食养生为目的的和谐与统一。

中国的烹饪艺术是烹饪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丰富起来的,其具有实用目的和审美价值紧密相连的特点。中国的烹饪艺术虽然受到烹饪技术和烹饪原料以及食品食用功能等因素的制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与其它艺术种类相比较却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它融合了绘画、装饰、雕塑以及园林等艺术形式,而且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通过肴馔本身的色、形、香、味、滋与筵席组合来窥其一斑。

讨论了中国烹饪艺术的实际文化内涵后,联系到中国烹饪文化的研究现状,可以帮助我们澄清许多模糊的认识,并结合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在高等烹饪职业教育和教学活动过程中,根据其目标定位,在培养方案、培养途径、教学计划、师资建设、教材编写等方面作进一步改革,以利于高等职业烹饪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烹饪职业教育改革的目标

在最近颁布的《规划纲要》中提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基于纲要的改革目标,烹饪职业教育的改革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烹饪技能的人员,即中级烹调师、面点师等,对其知识、技能、能力的具体要求是:①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②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掌握烹饪专业必需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职业技能;③要具有继续学习深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应变能力;④在学习中逐步形成创新创造精神、动手实践能力和立业创业的能力;⑤身心健康,具备基本的欣赏美的能力和水平以及创造美的能力。

三、烹饪专业教学改革具体对策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养。专业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烹饪教学改革的前提,要培养合格的职业烹饪人才,必须造就一支思想先进,既擅长实践操作,又具有丰富理论知识的复合型烹饪师资队伍,并且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作为烹饪专业教师除了必须具备一般教师应有道德修养和道德行为外,还应具有烹饪行业所必需的职业道德,这就是作为一名合格的烹饪工作者应具备的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公平处事、服务大众以及奉献社会的崇高的厨德。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发挥好的导向作用,引导、启发和教育好学生,使他们成为当代合格的职业教育“三创”新人。

烹饪艺术论文篇8

一、绪论

1984年11月,全国铁路系统首届烹饪大赛在新落成的铁道部机关食堂举行,原铁道部部长、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开国上将吕正操在接见获奖选手时,问到兰州局获得“最佳厨师”选手的我时,提到1964年陪同中央领导视察敦煌时的情形,并说出敦煌莫高窟有道“神仙粥”,他风趣地说:“这‘神仙粥’,旧社会是神仙吃的,新社会了可以研究一下为铁路的职工家属服务嘛。”

1985年3月,我从天水乘火车西行,第一天上车,第二天到玉门,再乘一天一班的长途班车到敦煌县,开启了对敦煌饮食文化的探索和研究。

1993年5月,由铁路部组团代表国家参加“第三届国际美食节暨国际青年厨艺大赛”,以敦煌的色彩与造形艺术,我们夺得团体比赛铜牌,我在个人项目(主菜项)夺得金牌。

1993年7月,第三届中国烹饪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举行。首次提出“敦煌菜”这个概念,在外延上它涵盖了丝绸之路及以敦煌为中心的广大地域;从内涵方面,我《敦煌菜构思与创作》,受到专家学者的好评。自此敦煌菜理论体系有了一个清晰完整的表达。

1994~1995年,我撰写的《敦煌菜构思与创作》获兰州市自然科学类论文三等奖。

1996年1月,在筹建兰铁综合服务大楼时,提出用敦煌文化艺术装饰餐厅的构想。

1998年5月,新落成的金轮宾馆美食城中有可以对外的餐厅“飞天厅”。

2001年11月,第二届中国美食节在杭州举办,“长安餐饮”代表甘肃参赛,敦煌菜荣获新菜展示金奖,入选“中国新菜系”,结束了甘肃无菜系的历史,填补了敦煌菜烹饪研究的空白。

2001年11月,甘肃对外贸易合作厅、甘肃烹饪协会,在“长安餐饮”挂牌,敦煌菜研究中心成立。

2001年12月,在甘肃敦煌学学会的年举会上,提出关于建立“敦煌烹饪学”学科体系的构想。

2002年1月,甘肃敦煌学学会在“长安餐饮”设立分支机构,饮食文化研究中心成立。

2002年8月,我的专著《敦煌烹饪》《敦煌菜典》和《长安餐饮创新管理》出版;同时,应香港京华国际酒店的邀请,我赴香港举办“敦煌菜美食节”,引起轰动,被誉为大陆最具文化口味的文化菜,亚洲卫视黄金时间播出专题专访。

2003年3月,甘肃省对外宣传办公室与兰铁合拍摄《感悟敦煌菜》。

2003年6月,甘肃敦煌学学会组织多位专家学者,对“敦煌菜”、“敦煌宴”、“敦煌烹饪”等多项敦煌饮食文化研发成果进行鉴定。

2004年12月,甘肃敦煌学学会通过“敦煌烹饪学”学科体系认证,并授予“长安餐饮”敦煌饮食文化研究杰出贡献奖。

2004年,研发“敦煌宴”及其“六大名宴”。“大梦敦煌宴”、“汉武大帝宴”、“炀帝万国宴”、“藏王盛典宴”、“丝路花雨宴”、“金城全牛宴”荣获中国名宴、敦煌文化名宴。

2005年3月,香港京华国际酒店再次举办“敦煌美食之旅”,敦煌美食二度走进香港。

2006年2月,我作为敦煌菜创立者应邀做客CCTV-2“财富故事会”,讲述了敦煌菜的故事。

2007年9月,我被CCTV-10“人物”栏目选中,拍摄《西部奇人赵长安》。

2008年7月,应香港赛马会邀请,我第三次赴香港举办“敦煌菜美食周”,受到政务司司长唐英年的赞扬。

2011年元月,敦煌学会与兰州市主办首届丝绸之路之敦煌饮食文化论坛。

2012年7月,举办第二届丝绸之路敦煌饮食文化论坛,甘肃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连辑同志题词:味觉敦煌艺术。同时,举办“味觉敦煌艺术周”。

2015年4月,举办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饮食文化论坛,同时,举办“敦煌菜民间美食节”。

2015年7月,应中国名厨委邀请,我作为国际中餐领军人物赴法国巴黎出席2015年巴黎杯“中国美食国际文化节”,现场烹制敦煌菜经典佳肴“昭武古法羊肋”,获得本届美食节最高奖“五星钻石金奖”。

2015年9月,应香港中华厨艺学院邀请并为我举办敦煌盛宴厨艺示范及主题晚宴,敦煌菜在香港备受推崇。

2015年10月,敦煌盛宴参加“亚洲国际厨神(宜兴)挑战赛,”荣获“展台特金奖”、“团体赛金奖”、“团队五星奖”。

2015年11月29日,甘肃省委宣传部及文博会组委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博会总体方案将敦煌饮食文化论坛列为七个主要论坛之一。

2016年1月,在兰州组工大厦举办第四届丝绸之路饮食文化论坛暨2016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饮食文化论坛预备会,取得圆满成功。

2016年4月23日,甘肃敦煌学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在兰州敦煌盛宴举办。敦煌学会罗华庆会长在工作报告中,对敦煌饮食文化研究的成果给予充分肯定。

二、敦煌烹饪学

敦煌烹饪学是敦煌学的分支学科――敦煌文化学中敦煌饮食文化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所要研究探讨的是千百年来敦煌菜肴的结构组合、原料处理、制作方法、口味特点以及餐饮习惯等方面的实践、规律及其演进发展的学科。从本质属性来说,属于一般烹饪学。但敦煌烹饪学的任务却并不研究一般的烹饪学,它仅研究敦煌这一特定地域居民的饮食烹饪,这就使它区别于一般烹饪学及其他区域烹饪学而独具特性、独树一帜。

什么是敦煌烹饪,它的性质如何,有什么特点?这些问题,须从敦煌说起。敦煌位处甘肃河西走廊西端,早在战国时期到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之前,这里就有月支、乌孙、匈奴、羌戎等古代民族居住。汉武帝于元狩二年(前121)领有敦煌以后,陆续从内地征发一批批将士到敦煌戍边,又从关东、江淮及燕赵等地迁来一批批中原移民到敦煌屯恳。这些来自中原各地的将士和移民,先是带来了各地的饮食、口味及烹饪技巧,随后互相吸收、取长弃短,逐渐融合成新的饮食口味和烹饪方法。另一方面,由于敦煌境内同时还散居有乌孙、匈奴及羌戎居民,周边又同匈奴、楼兰、羌戎、突厥、回纥、吐蕃等兄弟民族地境连接,多有往来,加上敦煌地当“西域三道”交汇的枢纽咽喉,与西域诸民族邦国及印度、波斯等国多有往来,这些远远近近的民族及外国居民也将他们的饮食、口味、烹调手法带到敦煌。敦煌居民加以吸收消化,不断增添新的食点菜肴,丰富提高烹制技巧和烹调手法,使敦煌烹饪发展成为以本地为主,兼取西北诸名族及印度、波斯之长,消化改造,融入自我,大约从魏晋以来便形成了敦煌特有的饮食谱系。南方的米饭、茶茗,北方的粟米饭、馓子,游牧民族的炸油饼、烤肉、奶酪、酥油,西域的胡饼、烤饼、饽手揪面片(今西北地区名曰“揪片子”)、葡萄酒、葱、蒜,波斯的烤包子、荜拨,印度的糖,以及烹、炒、炸、烤、蒸、焙、煨、烩、煎、沃、榨、拌等,这些敦煌常见的食、饮、佐料及烹制手法,充分反映着敦煌饮食四方福辏、中西兼融的特点。

敦煌饮食烹饪融合东西南北、兼收外国成分,这既是敦煌饮食烹饪的特点,也是敦煌饮食烹饪的优点。敦煌饮食烹饪的这个特点,使其自始至终不断破局限,趋向开放,从而造就了敦煌饮食烹饪的博大宏容、丰富多彩,足以使他区别于我国其它地区饮食烹饪体系而独秀一枝。另一方面,又为今日之敦煌饮食烹饪研究、开发、改进、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空间。

那么,什么是敦煌烹饪学?敦煌烹饪学赖以成立的依据和研究材料是什么?顾名思义,敦煌烹饪学是探讨研究敦煌饮食烹饪的学问。其赖以成立的依据和所研究的基本材料,乃是从汉代到北宋千百年间在敦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烹饪实践和敦煌地区保存下来的记录、反映这种实践和与这种实践相关联的文字资料、图像资料和考古发掘所得的实物遗存。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敦煌郡,即唐、五代、宋的瓜、沙二州,其地域范围包括今甘肃省玉门市玉门镇以西到罗布泊以东,马鬃山以南、祁连山以北的地区,大致包括今敦煌市、安西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及玉门市的玉门镇以西的地带。在这一区域之内,散布着多处古代佛教艺术石窟群,最著名和较著名的有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碱泉子、下洞子及旱峡石窟,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五个庙及一个庙石窟等,在上述石窟群数以千计的动洞窟内,保存有近7万平方米的佛教艺术壁画。其中多有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画面,同饮食烹饪有关的,如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商旅往来、衣食住行、农耕种获、园圃林果、酒店肉铺、歌筵饮宴、食品餐具、炊事炊具等种种画面,内容丰富,情景生动,形象逼真,为我们研究敦煌饮食烹饪提供了大批图形资料。又在古敦煌郡境内及周边地区多次出土古代遗书、汉晋简牍,其中有相当丰富的有关饮食烹饪的文字资料。敦煌烽燧、坞堡、城障及墓葬遗址内还出土不少饮食烹饪或与饮食烹饪有关的实物遗存,如粮食、食点、瓜果、灶具以及宴设账单、食余残留等,上述种种,或为文字之著录,或为图像之显现,或系实物之遗存,都对当地饮食烹饪作了相当全面的反映,为敦煌烹饪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加上近年来敦煌学者关于敦煌饮食文化研究的成果及我近十多年来在敦煌烹饪方面的实践与探索,又有今时敦煌饮食、烹饪的实践与经验为参考,为我们从事敦煌烹饪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正是这样一个基础上,我才得以提出“敦煌烹饪”的命题并撰成此书,一则从一个特定的角度窥视敦煌古代居民的日常生活与美味追求;一则继承、研究和弘扬博大宏富的敦煌烹饪遗产,让曾经耀彩千载的敦煌烹饪继续为当今人们的生活服务,给当今人们的餐桌增添一簇敦煌美食。

敦煌烹饪本来是古今敦煌一直存在、与古今敦煌居民终身相伴的切身事物。然而作为继承、研究、弘扬敦煌烹饪遗产的“敦煌烹饪”,则是我们今时才提出的命题。

“敦煌烹饪”是以敦煌的历史存在和生于斯长于斯的居民及饮食烹饪为基础和前提才得以建立的。这个基础与前提,对于“敦煌烹饪”无疑至关重要。但是,仅有这个基础和前提,“敦煌烹饪”还只是有了建立的可能,并不必然会成为现实。要把可能变成现实,还须有相应的促成条件,这就是对古代敦煌的研究,尤其是敦煌历史、地理、居民生活、文化状况等方面的研究达到一定程度,敦煌饮食文化资料的发掘、研究及敦煌烹饪的分析、把握、复原、创新取得相当成果的情况下,“敦煌烹饪”才被催生出世。

目前,“敦煌烹饪”这一学科刚刚建立,甚至还正处在建立过程中,无疑有待于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然而它毕竟已经孕育出世。作为我国烹饪学园中一枝古老而重生的旧蒂薪葩,我们期望而且相信它能在敦煌学家、烹饪学家和美食家携手打造之下,日趋完善,日益精进;我们期望而且相信它能为当今生活很好的服务;我们期望而且相信它能为我国丰富多彩的饮食烹饪科学提供有益的借鉴;同时,我们期望而且相信它会被当今人们所接受,所欢迎。如今,15年的时间过去了,我们完成了学术上的积淀和论证,在实际经营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应变能力。

三、敦煌餐饮学院

在打造“生态敦煌”、“人文敦煌”总目标的指导下,关于“人文敦煌”的构想,是在充分分析甘肃实际和诸多因素,打出“敦煌菜”之品牌在甘肃应该是最有条件的。甘肃若从餐饮着手,并着力打造敦煌美食文化,把敦煌菜、敦煌宴做强做大,就一定能成为甘肃的亮点和经济增长点。兰州大学应扛起这杆大旗,把“餐饮强省”列入甘肃经济发展目标。

其一,中国曾有“烹饪王国”之美誉。2015年7月,应中国名厨委的邀请,我以中餐领军人物和敦煌菜掌门人的身份赴法国为总理访法进行厨艺展示和交流。两国领导人的会谈是从美食的话题开始的,法国总统奥朗德说:“世界上只有三种菜,一是以中国菜为代表的东方菜,二是以法国菜为代表的西方菜(西餐),三是以土耳其菜为代表的伊斯兰菜(清真菜)。”李总理也盛赞法国美食渊源流长,因此,此次李总理访法也被誉为“美食外交”。兰大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学研条件,若能把餐饮列入高校发展规划,则为捍卫“烹饪王国”之地位做出贡献,也势必成为兰大教育的新亮点,继而形成甘肃经济增长点,把相对优势变为绝对优势。

其二,民以食为天。在中国乃至世界吃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中国之历史无一是饮食文化的发展史和饮食文化的进步史。吃成为了人类繁衍生息中最大的事、最大的专业。甘肃已创立敦煌菜、敦煌宴,在此基础和条件下,兰大据天时、占地利,若有识,则人和俱来,所以重新规划和规范人类最大的餐饮工程不仅有现实意义,还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其三,饮食是大文化。文人雅士都说饮食是文化,大文豪陆文夫有“饮食是大文化”之著名论断。即使是这样,旧社会做饭的人被称为“火夫”和列为“上九流”之备。而唱戏的当时还被列为“下九流”。然而,在新中国“唱戏的”被纳入文化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上九流”的做饭行业,并未得到根本改善。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餐饮发展,烹饪专业也开始在中专、大专院校设立,但终未纳入文化体系。有识之士和大专院校必须重新审视这一问题和由此而引起的后果。

烹饪艺术论文篇9

取得了成绩,获得了荣誉,得到了行业协会和同行们的认可,我自然觉得高兴和自豪,但我同时也很清醒。作为高校教师,教书育人、学术科研是我本职工作,我选择淡漠名利,宁静为学,潜心育人。一方面,我一直坚持承担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及海外留学生的一线教学工作,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业务精、能力强、素质硬的烹饪本、专科及研究生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师徒传承的传统方式,接收了31名厨界精英为徒,言传身教,授艺解道,培养了一批餐饮业的新星和淮扬菜系的继承人。

烹饪艺术论文篇10

烹饪专业;美术教学;艺术烹饪

一、对中职学校烹饪专业美术教学的认识

1.烹饪是关于膳食的一门艺术

“烹”是煮的意思,“饪”是熟的意思,烹饪以联合词组的形式泛指人们对食物原料进行合理选择调配,加工治净,加热调味,使之更可口,更好看,更好闻,成为美食的做法。因而,烹饪使得食物的色、香、味、意、形、养俱佳,不但让人在食用时感到满足,而且能让食物的营养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并赋予其艺术的形式和灵魂。国内有学者对烹饪的含义包括烹饪工艺美术的含义做出了更为精炼的概括:“烹饪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食用要求而进行的活动。烹饪工艺美术则是运用美术原理与烹饪工艺结合的方法,研究烹饪造型的视觉艺术”。[1]法国美食主义的奠基者布里亚•萨瓦兰在其所著述的《味觉的生理学》中这样阐述:“美食不仅是一种感官的享受,更隐含了人类对一切知识的泉源与省思”。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如在《明史•乐志二》中就有这样的文字记载:“烹餁既严,登俎惟肃。”而在当下,烹饪是一种技艺,也是一门学问,烹饪技艺的传承和创新不仅是通过家人和师傅的传帮带,而且进入学校教学中,通过学校的专业教育培养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烹饪人才。

2.中职烹饪专业美术教学的任务

中等职业学校烹饪美术是烹饪专业必修的专业课之一。烹饪美术教学是专门教授学生烹饪色彩、烹饪造型的一门课程,要从职业中专的学生实际出发,注重职业特色教学,力求教学和饮食业的生产实际相结合,注重理论联系实践,通过烹饪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基本技能。从现下中职烹饪专业学生入学时的美术基础看是很薄弱的,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美术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往往不能直观且富有感染力地将其烹饪主题表达出来。因此,中职学校烹饪专业的美术教学需要加强,改革不适应发展需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提供更多、更新、更广的知识点,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加强课程建设,使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和社会需要更紧密的契合起来。必须进一步认清:“将菜点的色、香、味、形、器、意、营养融为一体地表达,是当今烹饪美术课程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2]。

二、中职学校烹饪专业美术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不足

中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不足,缺乏学习热情和美术基本功;热衷于时尚流行的动漫艺术,缺乏对传统民族民间艺术的学习兴趣;文化课基础不足,缺乏对专业知识快速接受和深刻反思的理解力;学习毅力不足,自我约束力不足,缺乏课后复习的自觉性。烹饪专业美术教学是一门不能只限于课堂上完成的教学任务,譬如食品雕刻,学生要在短短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从听取老师的授课到观赏老师的示范性雕刻,再通过自己动手雕刻这样一个过程来完成,很费时间,课堂时间不足以让学生真正把握好其中的窍门,常常只不过是照葫芦画瓢学了个皮毛,真正深谙其中的门道和技巧要通过上课掌握基础知识,在课后多多习练和揣摩个中奥妙。但从中职学生的学习现状看,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2.教师不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烹饪美术专业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表现力、创造力,不仅要通过课程的讲授和技能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更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现实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常常是教师习惯于常规的教学方法,以完成教学进度来安排教学活动,很少考虑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解决中职学生在学习能力上欠缺的问题,以至于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差,到了实践教学环节,基础理论的不稳定、不扎实就必然会影响实际操作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教师对教材的按图索骥式教学,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比较教条,学以致用尤其是灵活运用能力差。课程讲授方法上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缺乏启发和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缺乏保护和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中职学校烹饪专业美术教学的对策

1.重视入门教学

入门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说来,体现在端正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中职学生初学烹饪美术都会有畏难情绪,不排解畏难情绪就会被不断暗示甚至强化,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绊脚石。所以,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解决入门难的问题,在入门教学时多花点时间和精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初学者,教师的教学重点应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基本的理论知识和造型方法入手,通过一系列的具体案例,使学生对该学科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例如,花草盘饰要利用各种小型的鲜花、叶茎与果酱甩线结合造型,与果酱结合更显艺术浪漫、高端、大气、温馨、有情调。教师可以以自己的操作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意象来做盘饰,让学生发表意见。这样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入门难的问题,还能让学生建立学好该学科的自信心。

2.创设教学情境

艺术的创造来源于宽松愉悦的环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能力,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和谐、平等、愉悦的气氛,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以利于师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甚至可以鼓励学生走出座位,自由发言。学生的动作和言语是其感情状态的一种传达方式,一方面,在教学课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能准确把握学生的情感与心理状态,培养学生的个性和风格,使学生在自由的教学情境中具有良好的情感体验。

3.加强构图搭配训练

构图普遍存在于烹饪艺术的创作中,整体的图形要通过食材和盛具的结合体现出来。如冷拼造型,往往要先有一个好的创意,在通过具体创作过程的切、配、组、摆等技法形成,为了使烹饪菜肴具有更好的视觉效果,经常采用花卉、风景、动物等图案作以陪衬。构图能力不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下子就能把握好的,需要教师从简单的图形到复杂的图形,从仿真造型到抽象造型,包括动漫造型等技法的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体会和体验,让学生从写生开始,掌握所要描述和展现物体的结构和组织特点,掌握图案创作的一般规律。对于构图搭配训练,教师要讲得细,要让学生多揣摩练习的时间,多多赏识和鼓励学生的创作。不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色彩有关知识,都会影响学生对烹饪艺术中的色彩感受,色彩的运用能力也是烹饪艺术中的重要元素。在烹饪艺术教学中,教师要将色彩的共性和特性、冷暖色的搭配、不同烹饪手法对彩色的影响向学生阐释和展现清楚,让学生对色彩有充分的了解,能很适当地应用于烹饪实践中。

作者:包金 单位:吉林省城市建设学校

烹饪艺术论文篇11

1 黑龙江地区中职烹饪专业课程体系

1.1 黑龙江地区中职烹饪专业课程构成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至今,中职开设烹饪专业的课程是由以下学科构成的,大致上分为三类,分别是基础文化课、烹饪基础理论课和烹饪基础实践课。

基础文化课的包含的课程内容包含《数学》、《语文》、《外语》、《化学》、《计算机基础》、《政治》、《体育》、《无机化学》等。烹饪基础理论课包含的课程内容包含《烹饪原料知识》、《烹饪概论》、《饮食营养与卫生》等专业基础理论课。烹饪基础实践课的课程内容包含《烹调技术》、《面点制作技术》、《冷拼与食品雕刻技术》、《刀工加工技术》、《勺工技术》等实践课。

1.2 烹饪专业课程体系构成的不合理之处

1.2.1 在黑龙江地区,中职的课程体系的构成是为了与高职衔接,并不是为了学生走上社会。在三年制中职烹饪专业课程体系中,第一学年度的基础文化课和专业实践课的课时比例大约是2:1。第二学年度的基础文化课和专业实践课的课时比例大约是1:1。这样这样构建课程体系的原因是哈尔滨商业大学的旅游烹饪学院有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做为烹饪专业在黑龙江地区唯一的高职院校,中职学生是能够考入继续深造的。但在考试的时候基础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分数比例为1:1这就是中职烹饪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基础文化课的课时比重居高不下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1.2.2 烹饪专业课程课时过少,导致学生竞争力过低。众所周知,烹饪这门古老的学科除了理论知识,实践练习是最重要的,刀工、勺工、食品雕刻、拼摆、面点等烹饪技术都是要通过长期练习才能达到效果的。而在基础理论课时比重过多的前提下,学生没有过多的专业基本功练习,导致学生在学校毕业时如果不进入高职进行学习,进入社会时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导致学生就业困难。

1.2.3 师资力量匮乏。在许多中职烹饪专业中专业教师匮乏,一个教研室最多只有两到三名专业教师,导致专业教师讲授的科目过多,既要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要讲授实践课程,使得专业教师压力过大。从而在教学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2 针对黑龙江地区中职烹饪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建议

2.1 烹饪专业课程体系构建(针对不想上高职进修的学生)

经过几年的教学经验积累与深入企业的调研,在资深同事共同研究后,总结出一套适合中职烹饪专业的课程体系,见表1。

2.1.1 公共基础课开设的意义。公共基础课的开设,让学生的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既能学习到相关的国家法律知识、掌握专业的职业道德与操守还能强健体质为以后步入企业打下坚实基础。

2.1.2 专业核心课开设的意义。不积跬步,无以行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通过专业核心课的学习,让学生在校期间,循序渐进的学习到与本专业相关知识,学生从烹饪原料的地产、种类、特性、质量鉴定、储存与保鲜等相关基础知识,并能熟练运用各类烹饪原料制作各式菜肴。还能掌握营养学、食品卫生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平衡膳食与营养食谱的设计原则,了解烹饪原料的营养价值、卫生要求以及合理烹饪的意义。能够融营养卫生知识于烹饪技艺之中,烹制出符合卫生、营养和感官要求的菜点。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熟悉菜点色彩的感情含义和味觉表现力,了解食用色素的种类和食用原则,掌明确图案的造型法则及在菜品装盘中艺术表现形式,握常用的花鸟、鱼虫、等得基本画法,具备一定的动物、植物的造型能力,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及审美能力,为烹饪工艺造型制作奠定基础。专业核心课的开设充分符合了现代餐饮企业对中职学生的用工要求,让学生把学校学习的课程充分带入工作中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2.1.3 专业技能方向课开设的意义。专业技能方向课的开设,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可以学习到餐饮行业高素质劳动者所必需的冷拼与食品雕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宴会冷拼制作技艺及食品雕刻基本技法。能独立完成菜肴美化、常用冷盘的拼摆和花、鸟、鱼、虫风景建筑的雕刻,又可以学习到烹调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操火候、调味、初步熟处理、挂糊、上浆、装盘和制汤等基恩能够的基础理论。明确常用烹调技法的定义和常见菜肴的制作流程,掌握勺工技能,能合理运用烹调方法烹制常见菜肴。既能全面掌握烹饪专业全部技能,又能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专业进行明确的学习,为以后进入餐饮企业打下坚实基础。另外我们还开设了西式烹调技术这门学科,《西式烹调技术》既可以独立称为单独学科,又可以作为《中式烹调技术》的辅助学科。《西式烹调技术》作为独立学科可以让学生了解西餐发展简史及西餐厨房的组织结构,明确西餐主要菜式及特色,掌握西餐厨房设备和工具的功能和使用与保养方法,掌握各类菜肴的原料配比与制作方法,能独立完成常见西餐菜肴的制作。作为辅助学科,可以让学生将中式烹调和西式烹调的特点进行优化组合,互相取长补短,开拓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能够在进入企业时快速融入企业,融入工作岗位。

在这套课程体系的构建上,我能够有效的将理论、实践、素质、技能诸多方面的教学的有机结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2.2 针对想到高职进修的学生建议

烹饪艺术论文篇12

世界厨王大赛个人热菜特金奖

中国烹饪大师、高级烹饪技师、鄂菜烹饪大师

曾获中华金厨奖、世界中华厨王大赛杰出厨师奖

这期我们拜访的地点不在酒店,而是充斥学生欢声笑语的武汉市第一商业学校。没错,我们这次采访的是一名烹饪教师,但是作为堂堂中国烹饪大师的教师实在是难以让人小觑。面前这位“常老师”看起来年轻健硕,活力四射,难怪他被评为“最年轻的湖北烹饪大师”。年龄不代表一切,常福曾用一个个金牌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从烹饪界转战到教育界又有多少背后的故事,且听他慢慢诉说。

超前的经历,超前的心态

年纪轻轻就能当上中国烹饪大师,在如今的烹饪界不常见。针对我们对年龄的质疑,常福曾很无奈地摊开了双手:其实我就是什么都很“超前”罢了。他所谓的“超前”在他的人生分多种含义。

小时候的“超前”类似我们说的“早熟”。为了方便来回学校,常福曾小学时就独立生活,做菜洗衣样样在行,无需大人指导。甚至可以在家独自操办小学毕业的聚会“流水席”,想象下一个小学生独自完成30道菜的画面,相信会让众多80后、90后无地自容。那次独立完成的“流水席”受到所有同学的称赞,常福曾因此对烹饪的兴趣愈加浓厚,一发不可收拾地研究至如今。

待他正式进入烹饪行业后,他工作也喜欢“超前”,别人做一次的事情,他为了达到熟练,会在家练习很多次。勤练翻锅,苦练刀工,从1斤到5斤重的沙子在锅中颠翻自如,从1筐逐渐到几大筐的土豆丝自刀下相继而出。翻了多少次锅,切了多少盆丝,心中早已说不清了,只有掌中的老茧和指上的伤痕还依然铭记着那段激情苦练的岁月。虽然常福曾老说自己的成功都是基于很多机遇。但是他的经历以及心态很好地证明了“机遇总是给予做好准备的人”这句话。

雕刻是烹饪技术,也是艺术

在不久前落幕的第二届世界厨王争霸赛,武汉参赛队获得了团体赛冠军。常福曾就是“鄂菜军F4”之一,主要负责凉菜,其中雕刻技艺在此尽显,评委深受触动。

常福曾喜爱食品雕刻,在日常生活中也酷爱艺术,追求美,更喜欢收集工艺品、钟爱书法、篆刻技艺。他认为做雕刻品需要达到一种意境。每次去拜访知名书法家、艺术家。借鉴他们之所长,以研究其雕刻手法。通过不断地努力,将书法篆刻技艺融于食品雕刻中,创造出独有的食品艺术魅力。2005年10月他以“木桶理论”的雕刻作品在首届全国中餐技能创新大赛雕饰比赛中获得金奖。

栩栩如生的木桶难以想象是全部由南瓜雕刻而来。美景一瞬间的背后是他10小时的艰辛,10小时的雕刻技术背后却是他20年来的深厚基本功。只有难以想象的耐力才能在烹饪雕刻这条路上走的长远。这样雕刻一天甚至一个月的事情对常福曾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他很享受整个漫长的过程,因为每下一笔刀法都是在散发他的艺术气息,做厨师能做到精神上与艺术统一,这无疑为他以后转为教师埋下伏笔。

当老师,只愿烹饪技艺传承有序

也许很多人会好奇,作为年轻有为的中国烹饪大师为何中途转行,“钱途”可能大不如以前。常福曾却自认为自己是烹饪界的“中老年”了,因为20多年的烹饪经历以及一屋子的金牌足以满足他在烹饪界的目标了,不甘心现状的他必须找个新目标来挑战—在学校辅助未来的烹饪精英们。

烹饪艺术论文篇13

二、中国古代烹饪教育的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烹饪教育

1、社会历史背景

人类自从开始直立,学会使用工具来寻找食物以后,长期过着对猎获动植物生吞活嚼、茹毛饮血的最原始生活,那时根本无烹饪可言。1929年发现予北京西南周口店的举世闻名的“北京人”生活在距今40-50万年(或许更早些),在他们生活的龙骨山天然山洞里,有多层厚达6米以上的用火灰烬层,里面有烧过的木炭块,各种兽骨等,证明“北京人”已经掌握、有意识地运用火来烧烤各种天然食物的原始烹饪技术。火的发现和人类对其有意识地控制使用于食物加工。第一次使人类找到了一种能同时使天然食物消毒灭菌、改善营养状况、增加口感的综合手段,第一次有了原始意义上的烹饪技术。

2、萌芽教育

由于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而作为人们劳动生活组成部分的烹饪技术,其水平自然也是比较低的.因此,原始社会时期的中国烹饪教育还处于萌芽时期,它是在人们劳动实践过程中自然进行的,没有任何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可言。实际上,烹饪劳动的过程也是烹饪教育进行的过程,这两者融合在一起,所产生的教与学也是没带有任何的约束和限制的,当然,也没目的和计划可言。

(二)奴隶社会的烹饪教育

1、社会历史背景

在我国,文献最早记载使用青铜器是在约公元前2200年夏禹时“远方图物,贡金九枚,铸鼎像物”(见‘春秋左传》),而大量考古发掘也证明早在龙山时代已经开始了一定规模的铜的冶炼。不过当时并不普遍,铜只作为小型手工工具、装饰品等。烹饪器具仍以陶器为主.进入商周时代,青铜器的冶炼才达到了一个空前的规模。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青铜器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使社会生产力发生了变化,也使烹调技术大大向前跨进了一步。

2、早期烹饪教育

祖辈传授、父子相承是早期烹饪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教育形式从奴隶社会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在这种形式下产生的家庭教育就具有早期性、经常性和传统性的特点。通过家庭教育,可以经济减少损失、也是社会稳定的因素。o正是这种早期的烹饪教育奠定了“以师带徒”的存在基础,也对烹饪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专职厨师的出现是烹饪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奴隶社会开始就产生了阶级分化、对立,统治阶级为了满足物质生活享受的需要。专门设置了为他们提供个人服务的厨师和管理这些厨师的官员,所以宫廷和官府服务的专职厨师应运而生。这就提出了专职厨师的继承问题,社会的需要客观上促使了烹饪技术的传承和发展。

(三)封建社会的烹饪教育

1、社会历史背景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