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技能论文实用13篇

烹饪技能论文
烹饪技能论文篇1

然而,随着中国烹饪理论的逐步建立并完善,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便日益突出的摆在了我们面前,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烹饪理论体系的不完善。中国烹饪其内容之博大精深,远非现今烹饪理论所能涵盖。面临中国烹饪实践的大海,中国烹饪理论外延上的局限性就显而易见了。就烹饪技术本身来讲,研究烹饪原料与菜点风味特色的关系,烹饪原料加工性能及其合理、充分科学地利用,烹饪原料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总结研究中国烹饪基本工艺经验,在此基础上探索、揭示中国烹饪基本工艺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一般规律。就烹饪做为满足人类饮食需求手段,从生理学的角度研究其食物原料加热变化后与人体营养需求,人体健康的关系,其中包括中国传绕的饮食养生学与西方现代营养学、卫生学两个方面内容;从饮食文化角度研究烹饪与满足人们高层次饮食需求的一般规律,其中包括烹饪美学理论、宴席理论、饮食服务理学理论、饮食环境、气氛与饮食内容相互关系的理论,从培养中国烹饪技术人才的角度,研究厨师的职业特点和一般工作规律,厨师成长的基本素质、条件、外界环境及其发展过程的基本规律,从经济的角度,研究中国饮食企业经营管理的一般经济规律,从烹饪手段利用的角度研究烹饪器具机械与烹饪工艺,菜点风味特色的相互关系等等。上述罗列之内容,并非概括烹饪理论体系的全部内容,旨在说明,中国烹饪理论应该是一个具有极大包容量的科学体系,各学科、各门知识之间应相互融合,彼此成为中国烹饪理论体系中的有机构成部分。

其二,烹饪理论游离于烹饪实践之外,缺乏应用性的研究,如果仅从量的方面去看中国烹饪理论还不足以说明问题,更重要的中国烹饪理论的质的含盘。就目前中国烹饪理论研究的现状看,其中一部分是对中国烹饪古籍的整理和挖掘,一部分是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对烹饪现象进行解释和说明。毋庸置疑,这些工作正构建中国烹饪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正是由于广大烹饪理论工作者这些努力才有了我们今后理论研究的基础。但是我们应认识到烹饪理论从本质上属于自然科学理论的范畴,研究微观的烹饪理论,应该也必须能用来解决微观的实践问题,研究宏观的烹饪理论,应该也必须能用束解决宏观的实践问题,如果仅仅强调理论高于实践,而忽视甚至否认理论又必须回到实践之中这样一个基本问题,理论研究将是十分可悲的。笔者欣喜的看到《烹饪科学与加工技术》一书与《中国菜系及其比较》一书,两书的作者都能站在理论的高度或是能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知识,或是运用社会科学理论对烹饪实践中所提出的许多问题进行有条有理的分析,读来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深感大有裨益。由此看来理论游离于实践之外,缺乏应用型的理论研究,正是导致理论与实践相互脱离的深层次原因。

其三,烹饪队伍的构成。长期以来中国烹饪是以以师代徒这样一种方式延续和发展的。以师带徒做为一种烹饪技术教育的形式长期延续下来,其进步作用自当肯定,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它的随意性,使得这种教育形式只能是经验和技艺的传授,没有也不可能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正是这种以师带徒,代代相传形成了烹饪技术队伍的主体,其理论的修养自是可想而知了。另一方面,做为烹饪理论研究的主体力量则是一批有志于烹饪事业的文化人,这些人在总结整理烹饪典籍,构造烹饪理论的框架,推动烹饪事业的发展无疑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四,经济的因素。烹饪理论的研究源于实践,又需回到实践之中,这必须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为基础。也就是说必须有一定的投入。因此,那些为数很多的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饮食企业不可能承担此项任务。而那些培养各级烹饪人才的学校,因其经营的捉襟见肘,也同样无力独自完成应田型烹饪理论的研究工作,国家又无专门研究机构。经济的因素严重的影响了烹饪理论的深入研究。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广大的烹饪工作者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但是,这种展的速度和前进的历程是何其的缓慢而又艰难。

目前中国烹饪正面临着世纪性的挑战,烹饪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已刻不容缓的摆在我们面前。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有以下基本途径。

一是在烹饪实践中寻找问题,丰富烹饪理论研究的内容,深入烹饪理论研究的内涵,完善烹饪理论的体系,用烹饪本身的力量来武装广大烹饪技术人员,以其引导中国烹饪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烹饪技能论文篇2

课程设置

烹饪美术教学应占烹饪专业课总课时的20%~25%,主要可分为基础美术课和工艺美术课两大部分。基础美术课主要是使学生通过美术基础训练,了解和掌握美术绘画的基本常识和表现技巧,培养学生整体空间的观察力。课程有:素描、色彩课,占美术教学总课时的20%。工艺美术课是烹饪美术教学的重要课程,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和练习,使学生掌握工艺美术基础知识及设计造型能力,并将色彩、图案应用于食品工艺中。课程有:烹饪色彩、烹饪图案、美术字、菜点造型。

教学内容

基础素描课理论讲述:素描的基本常识和写生步骤,素描在美术造型中的作用及常用的绘画透视原理。课堂练习:通过对石膏几何体、陶罐、水果的素描写生练习,使学生掌握简单的黑、白、灰的线条表现能力和空间造型能力。

基础色彩课理论讲述:色彩的形成,色相环、三原色、三要素、复色、间色的意义及作用,色彩的心理情感、色彩的对比调和、空间混合的基本知识。课堂练习:色彩的色相环冷暖练习,色彩的调和、渐变、对比、空混练习,色彩的情感、作色技巧练习。

烹饪色彩课理论讲述:色彩在烹饪中的作用,食品色彩的基本特性,食品烹饪色彩对人的心理、生理的作用和变化、色彩的联想等。冷暖色在烹饪中的运用及食品通过烹、炸、煎、煮前后颜色的变化,食品原料冷暖色的配制,中性色、无彩色在烹饪中的调配与应用,烹饪色彩的对比与调和的规律和方法。课堂练习:各种冷色、暖色食品原料调配操作练习,如西红柿、红枣、枸杞、红辣椒等暖色原料与青菜、黄瓜、葱、蒜等冷色原料的对比与调和练习。烹饪原料的对比与调和练习。烹饪原料烹制前后的色彩变化及对比调和练习,如大虾、生蟹烹前是灰色,烹后变成金红色。烹饪作料颜色的识别及调制应用,暖色调料应用,如番茄酱、辣椒油等,冷色调料的应用,如葱、蒜、青椒的应用及无彩色汤料的应用练习。

烹饪图案课理论讲述:图案的形式法则,动物、花卉、风景图案变化规律,构成形式、表现手法。烹饪食品图案的特性中国传统喜庆图案的应用,图案的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均衡、条理与反复在烹饪中的应用。单独纹样、连续纹样在烹饪食品中的表现形式,如瓜果、菜叶、菜梗、鱼虾、禽蛋等原料在冷、热菜肴设计中的重复排列及围边、围花的应用。课堂练习: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先从临摹再到设计的纸上练习,主要以圆形、方形,椭圆形的适合纹样、自由纹样、填充纹样、角隅纹样设计为主。继而再进行食品原料的实际操作的图案拼摆练习,多以糕点、水果拼盘为实物练习。主要以独立式、背立式、对立式,圆心与圆周对称式、均衡式、离心式、旋转式、综合式的图案排列组合为练习重点。

字体设计课理论讲述:美术字的基本设计规律及在烹饪中的作用,宋体、黑体、变体字的结构特征及书写方法。课堂练习:宋体、黑体基本笔画练习,特别是变体美术字的设计与书写,练习应用食品原材料在中餐、西餐糕点中设计和制作如福、禄、寿喜庆吉祥字样。

菜点造型课理论讲述:立体构成、烹饪造型的美学基本原理、手法和艺术风格,图案在烹饪造型中的应用,冷菜拼盘的形式,花卉、动物、风景的造型手法,瓜果等食品原料雕镂技巧及与其他原料在造型中的综合应用。课堂练习:通过教师的理论讲述和示范操作,学生再加以实物瓜果、蔬菜雕刻拼摆造型练习,特别是一些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喜庆菜肴,如红梅迎春、孔雀开屏、雄鸡报晓、延年益寿等主题性造型的设计与练习。转贴于

教学特点

烹饪食品美术是集艺术美学、原材料化学、工艺技能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其教学是一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它区别于其他美术教学,强调实用性、技能性、示范性,这也是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同时又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特别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美食文化艺术的熏陶。通过理论到实践,实践再到理论的生动灵活教学,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热情。烹饪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没有美术基础、缺乏学习美术课的兴趣,因此,对学生应因材施教、由浅入深、耐心细致的教学,鼓励和帮助他们学好这门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职业动手能力。

烹饪技能论文篇3

烹饪基本技能是指从事烹饪技术操作必须具备的操作技能,对于技工学校的学生来讲,既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应该具备过硬的烹饪基本技能。在技工学校烹饪课的教学中,烹饪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是烹饪教学的核心内容。为了能够在烹饪教学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必须加强基本技能教学,以基本技能教学为中心来安排各方面的教学工作。

一、加强烹饪基本技能教学是由技工教育的本质和职能决定的

近年来,技工教育已经成为有一定特色的独立的教育体系,成为国民经济培养后备人才的重要力量,它的主要职能就是生产和再生产熟练的劳动力和国民经济的后备军。

国家规定技工学校烹饪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饮食业中等技术工人。落脚点放在了动手能力也就是基本技能上面,如果不把基本技能教学摆到比较突出的位置,很难培养出合格的烹饪技术人才。

二、加强基本技能教学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理论和实践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烹饪基础知识和烹饪基本技能的关系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应以基本技能教学为主,不仅不排斥基础知识的教学,而且为了更好地完成基本技能的教学任务,保证基本技能的教学质量,还必须加强烹饪基础知识的教学,确保学生掌握必不可少的烹饪基础知识。通过基本技能教学把烹饪基础知识落实到技术操作中,充分发挥其对基本技能的指导作用。同时学生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可以对基础知识进一步加深了解,在实践的基础上共同提高。

三、加强基本技能教学是由烹饪工作的特点决定的

烹饪技术操作手工劳动量大,技巧性强。有些技术的掌握绝非一日之功,这就决定了烹饪基本技能的训练必须经过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要经过烹饪老师的科学指导,学生主观上的刻苦努力,才能练就一身过硬的操作本领。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基本原理看,能够学好理论知识属于心智技能,熟练的操作属于动作技能,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有密切的联系,但二者不能等同。掌握一定的烹饪基础知识对基本技能的形成和熟练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不是有了好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就一定熟练了,只有经过一定的严格训练,才能形成熟练的基本技能。

四、加强基本技能教学也是烹饪基本技能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烹饪基本技能本身包括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两种。单项技能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如蔬菜、水果的摘洗、刮削处理,畜、禽、鱼等原料的出肉、出骨,动物脏腑品的洗涤,头、蹄原料的加工,干货原料的涨发、挂糊、勾芡以及糊、浆、芡汁的调制,刀工、勺功、装盘、和面成型、制馅等都属于单项技能。综合技能是指各项单项技能的综合运用,具体体现在菜点品种的制作上。没有单项技能,综合技能便无从谈起,但仅仅掌握一些单项技能也不等于掌握了烹饪技术。一个熟练掌握了纯熟刀工技巧的人,并不一定就能烹饪出色、香、味、型俱佳,质地、营养都符合质量标准、受人欢迎的菜肴。可是没有掌握熟练的刀工技能,也无法独立烹制出完美的菜肴。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都是表现一个厨师技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烹饪技能论文篇4

烹饪专业课程设置和内容的不合理性。就目前高职烹饪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而言,主要设置有烹调工艺学、烹饪原料学、营养卫生与安全、中式面点工艺学、热菜制作、冷菜工艺、中式面点制作、营养配餐与食谱编制、厨政管理等众多课程,其重点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热菜、冷拼、雕刻、中西式面点等烹饪技能的培养。就课程设置而言过于宽泛和笼统,对于学生特点以及喜好过于忽视,没有做到因材施教,缺乏应有的灵活性。对于课程内容由于受到教材、师资等方面的限制,课程内容比较老旧,对于新的烹饪方法、技巧以及烹饪的创新不足。并且对于食品营养搭配、厨政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过于忽视和肤浅,仅仅停留在形式,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烹饪专业教师的缺乏。目前高职烹饪专业教师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来自于扬州大学等高校的毕业生,另一方面来自于酒楼、饭店的名厨。这两类烹饪教师各有其特长和缺点。如来自于高校的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但是缺乏丰富的烹饪实践能力;而具有丰富烹饪经验的名厨,对于烹饪理论的讲解以及烹饪方法、营养配餐等理论提炼和理论研究就显得相对捉襟见肘。由此可见,目前高职烹饪专业的教师综合能力相对不高,理论与实践操作能力全面发展的老师相对较少,严重影响了高职烹饪教育的质量。

实践模式单一、效果不佳。目前烹饪专业的实践环境主要是校内的模拟实践和训练,校外企业合作让学生进入酒店进行实战演练。但是就目前学校内部的实践环境和实践方式而言,大多数学校仍采用传统的手工知足和师徒传承的教学方式,而对于先进的机械化、电子化、智能化的厨房设备应用较少。另外对于烹饪技能的传授仍然是靠经验以及单纯的技能传授,即只知如何做,而不知为何做,对于相应的技巧和烹饪技艺缺少相应的理论研究和总结,不利于烹饪技艺的传承和教育。

高职烹饪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针对目前高职烹饪教育所出现的状况和教育弊端,烹饪教育不仅是对烹饪技艺的传承,更重要是对于烹饪人才的培养。这就要求高职烹饪教育不是简单的实践教学,更要注重理论培养、烹饪管理人才的培养以及烹饪创新人才的培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烹饪教育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育,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首要任务是对于目前的师资状况进行优化,对于目前烹饪师资情况进行分类培训,提升相应教师的烹饪技能和理论素养。另外重视和加强对于学生的理论教育,将实践经验提升为理论研究,形成相应的理论体系。

烹饪的综合管理人才培养。鉴于目前烹饪教育对于实践操作技能的过于重视,而对于食品营养搭配、营养配餐等忽视,这与目前人们对于饮食营养的重视程度相违背。随着人们对于蛋白类、蔬果类、油脂类等均衡摄入的重视,以科学的营养理论为基础,追求科学健康的饮食方式。另外对于烹饪材料、烹饪器具、人员调度等厨房管理等方面教育也势在必行。

烹饪技能论文篇5

一、两个教学模式设定的原则与方法

为了适应市场对烹饪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必须以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为主线,科学设定教学内容。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方向。两个平台建设一定要以专业技能的提升来科学设置课程内容。

搞好两个平台建设,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好,有发展潜力,学生就业率高。(2)能满足高职教育的教学需要,并能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3)必须制定与专业相匹配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教材与之相配套。(4)优化办学条件,教学设施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基于这些原则,笔者认为高职烹饪专业必须设定两个教学总模块,并在模块中突出精品课程,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

(一)理论教学的模块设定

理论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应当是“一高”: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即人格健康,会做人;“二专”:有本专业的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有本专业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即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达到高等教育的水准,能够适应就业和做事的需要。笔者认为,理论教学模块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文化基础课模块。包括大学语文、职业道德、大学烹饪英语、烹饪化学、微生物学、餐饮企业管理、烹饪计算机理论等等。

2.专业基础课模块。包括中国烹饪工艺学、中国烹饪原料学、中国烹饪史、食品制作标准化、时尚菜肴设计学、烹饪美学、餐饮成本核算、中国烹饪研究,等等。

(二)实践教学模块的设定

实践教学的目标一定要立足于高(烹饪技能高)精(精品、名菜)尖(独树一帜),有特色,具备高职职业烹饪大师的技能水准,不论学生学习哪个菜系,一定掌握那个菜系的精华,同时在精华的基础上有创新,从而使技能水准有很高的“含金量”,与“大师”的“称号”名符其实。我认为,实践教学模块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实训实践课模块。包括中国菜肴制作技术(热菜烹调,冷菜制作拼摆技术,中国名菜制作技术)、中国面点制作技术(中国名点制作技术)、食品雕刻技术、中国宴会设计,等等。

2.技能操作模块。包括整桌菜肴设计,定岗操作(经理,墩,灶,冷荤,服务,面点,食雕),等等。

3.专业技能的考核方法。包括实际操作过程方法。其考核程序是:A.考刀工技术(墩):(1)切五丝。(2)整鸡脱骨。B.考菜肴制作:(1)根据教师要求(标准)开出一桌菜单,从中规定三道菜,学生自选一道菜。(2)配菜、刀、烹、调自己完成。C.考面点制作:(1)抻面。(2)选一种方法,做一道面点(自选)。D.冷拼、食雕。

4.撰写毕业论文

由老师组织命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选题。内容要新颖独到,对烹调技术及菜肴设计要有创新。为了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完成烹饪实践教学的内容,烹饪专业实训基地应建立:(1)营养实验室,(2)标本室,(3)计算机烹调模拟操作室,(4)菜肴立体分解实物陈列室。设定(1)成品菜标准,(2)原料标本图解,(3)烹调操作标准图解,让学生清楚整个教学体系的内容,从而使烹饪专业形成自己的教学方式与风格。

二、烹饪专业双平台教学体系构建的要求

教学体系的确定是基础,烹饪专业双平台建设要遵循以下要求:

1.文化课必须强调抓基础,突出重点,掌握适度,可以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本系内,学生可自由选择教师,听每门课,不管学生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只要通过院方对他的考核,学生就可以获得一定的学分。一个烹饪专业的毕业生,一要懂烹饪理论,二要掌握烹饪技能。所以,必须对理论教学进行改革。其方法是: 转贴于

(1)将本系所有能胜任烹饪理论课的教师基本情况,向学生介绍。让学生对每位教师有一个了解,再让每位教师,根据学生的提议命题,做一次授课。例如,菜肴烹调,“火候”、“浆糊芡”等的掌握。最后学生根据自己对每位老师授课的满意度,自由选择教师。这样,学生认可,学习才能认真,来校学习才满意。这种双向选择的方法,可以强化技能训练的针对性,学生学有兴趣,教学质量才能提高,这是突出“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很好方式。

(2)根据学生对烹饪理论、技术掌握的不同和学生对烹调理论技术操作内容的个人偏爱,给予学生适当自由的选择空间。这样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天赋与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将来无论做高级烹饪师或高级面点师,都会做的最好,干的最佳。

2.实践课的教学改革,必须强化学生的手工操作能力,掌握烹饪专业技能。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由选择教师上课,也可由学生自由选择上课的方法和学习方法。如:安排学生在大饭店,跟名师学徒,由于学习场地先进,学习环境直观,学习方法灵活,学生可以边学边干,这样与师傅的配合就很默契,手法也协调,这种教学效果,显然是通过课堂教学无法达到的。

烹饪技能论文篇6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讲授某一菜例时,只是用简单的几句话来概述该菜例烹饪的发展历史,对各大菜系的特色介绍也仅仅借助于枯燥的语言,学生往往听得乏味,也产生不了学习兴趣。我校在专业课改实践中,利用蕴含丰厚饮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多媒体资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对中餐烹饪技术中蕴含的丰富文化有更加直观的感受。例如,我校老师在上《宝塔盘饰制作》市级公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于盘饰制作主题要素--宝塔的形制、结构、种类、特点以及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整理出一段专门介绍佛教建筑--塔的短片,通过在课前播放,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利用这段视频短片,很自然地向学生提出了两个核心问题:宝塔的外形特点、宝塔盘饰的文化内涵适宜搭配哪些菜肴。

2."晓之以理"是上好烹饪技能课的关键

烹饪技能课的教学,是以技法教学为核心,以烹饪原理为主轴线的一门课程,是学习、理解、掌握、运用、总结的综合过程。

在教授烹调技能的同时,逐步深化烹饪原理的教学,理论联系实际,这是目前烹饪技能课教学应重点解决的问题,它关系到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否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菜肴制作是烹调技术的综合运用,教学中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菜肴的制作工艺过程,另一方面还要学生对菜肴及制作工艺进行理性分析和科学的总结,从而加深对烹饪的理解和灵活运用,教学菜以其色、香、味、形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对学生每一个实习菜例,结合菜品在制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技术失误进行分析、讨论,通过科学的思维导向,使学生不仅掌握菜肴的制作教学工艺,而且"晓之以理",从而加深对内容的记忆,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如"白汤制作工艺"的教学,以脂肪乳化原理为主轴线,依据白汤的特点和制作工艺过程,揭示白汤的形成原理,理论联系实际,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加深对烹饪技能的理解,逐步深化烹饪教学。

3.注意教材的更新与改革

教材必须强调实用性、时代性、有效性,针对具体的施教对象,有效地为其服务。在教材内容中注意与餐饮企业接轨,以企业的需要为教学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学到和掌握企业所需的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注意与职业技能鉴定内容相衔接,体现了烹饪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要求。现用的教材学术味道较浓,理论术语和文字叙述较多。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因素,现有教材比较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如果在教材中添加一些美观的菜品图片、简洁的示意图、生活小常识等内容,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中餐烹饪教材,对红案专业的学生影响较大的是《烹饪原料加工技术》《食品营养与卫生》《中餐烹调技术》及《冷菜制作与食品雕刻》等书。

《烹饪原料加工技术》对很多应用非常广泛的原料,例如葱、姜、蒜,其介绍往往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而对学生在生活中相对陌生或很少接触的原料如"鱼翅"等却作了极为详细的介绍。在这方面,后者可以述及,而前者则有待发掘、加强,主要应考虑培智学生毕业后很少从事的饮食行业的采购工作,同时大部分学生只能接触或使用普通原料。

4.加强烹饪师资队伍的建设

提高烹饪专业教学质量,必须把师资队伍建设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邓小平同志早在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这一论断充分说明,教师的劳动直接关系到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高低,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同样,烹饪教师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质量的高低。烹饪专业教师应与其他教师一样,具有德、识、才、学。其根本的任务应当是教书、传技、育人。这就要求烹饪教师不但要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还应该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以及文化理论水平。这样才能与其他教师一道培养出既有烹饪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技能的能文能武的烹饪人才。能否完成这个任务,是衡量烹饪教师工作的主要标准,也是烹饪教师最根本、最首要的任务。

烹饪技能论文篇7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施和生产设备,实现知识传授和实践操作相统一的教学形式。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可使烹饪专业学生在学习时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双赢。

1.影响烹饪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的主要因素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不同地区的烹饪专业教学中进行了实验,对整个烹饪教学有很大的促进改善。但是,与真正的理实一体化模式还有很大差距。纵观烹饪专业的教学改革,影响理实一体化的因素很多。

首先,开展烹饪专业理一体化教学,就要有相应的一体化教师。"教改的关键是教师"。一体化教学缺乏优秀的一体化教师,再好的设想也很难实现。教师在能力、意识方面的差距,将直接影响教改成效。教改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移,认真领会"设疑、解惑"的深刻含义,才能够培养出社会与企业需要的适用人才。现在很多院校的烹饪专业教师还不具备一体化教学的水平。

其次,开展烹饪专业一体化教学应具有相应的配套教材。目前,一体化教学仍处于改革实验过程中,没有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故还未有适合的工作任务引领教学的教材。技工类烹饪专业现用教材属人社部开发的第三版教材,不具备一体化教学要求。而一体化教学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和实效性的特点,教材的编写应当由专家、学者、烹饪教师组成,采取"用户评估,专家评审"的办法,结合教学实践开展行业企业、职业院校需求调研,广泛听取教材使用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和提高教材质量。同时在取得教学实践经验后,应对教材使用信息及时进行反馈,使教材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

再次,烹饪专业一体化教学场地建设。开发和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要求对现有的理论教室和实习场地进行改造和结合。就烹饪专业而言,建设适合烹饪专业的一体化教学的教学场所是很重要的。建设标准化烹饪一体化教室、一体化的热菜实训室、仿真菜肴展览室、仿真酒店实训室、一体化面点实训室的教学场所,是烹饪专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多功能一体化实训场地与设备是开展烹饪一体化教学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这在众多烹饪院校专业建设中直接影响了烹饪一体化的开展与实施。

最后,烹饪一体化教学的学生课业考核与评价体系建设。学生课业评价体系要把结果评价转变为过程评价,彻底改变仅依靠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传统做法,积极引入企业对员工的一些评价指标,实现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与企业对员工的评价相统一。同时在教学管理中实行学分制,在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基础上,把终结式考试评价与日常教学中的过程性考核相结合,可采取提问、菜品设计和技能比赛等多种形式,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既评价学生的学习程度,也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2.烹饪专业理实双平台一体化教学体系构建

2.1理论教学的模块设定。理论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应当是"一高、二专","一高"是指学生具有较高职业素养,为今后就业奠定基础;"二专"是指对本专业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即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达到中等职业教育的标准,能够适应就业要求。烹饪专业理论教学模块包括以下内容:(1)文化基础课模块。包括语文、德育、烹饪英语、烹饪化学、餐饮企业管理等等。(2)专业基础课模块。包括烹调技术、烹饪原料知识、营养卫生、菜肴设计学、烹饪美学、餐饮成本核算等等。

2.2实践教学模块的设定。实践教学的目标一定要立足于高技能、特色化、实用性,达到中高级烹调师的技能标准。不论学习何种菜系,一定掌握该菜系的精华精髓,同时要推陈出新,亩提高技能的"含金量",与相应的等级名符其实。实践教学模块包括以下内容:

(1)烹饪专业实训实践课模块。包括中餐菜肴制作技术(热菜制作,冷菜制作,中国名菜制作)、中西面点制作技术、食品雕刻技术、宴会设计等等。

(2)烹饪技能操作模块。包括整桌菜肴设计、顶岗实习(经理,墩,灶,冷荤,服务,面点,食雕)等等。

(3)烹饪专业技能的考核方法。统一参加全国技能等级鉴定考核,考试合格取得等级资格证书。

综上所述,中职烹饪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仍属实验摸索阶段,影响其开展的因素很多。各地烹饪院校在进行教改过程中应结合本校的情况开展,走出适合烹饪专业发展的改革路线。

参考文献:

烹饪技能论文篇8

烹饪文化是我国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经济获得了极大发展,旅游餐饮业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高效烹饪专业担负的重任是,向旅游餐饮业输送能熟练应用成熟技术和传播、推广新技术,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面对旅游和餐饮业发展的新形势,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相对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作为一个新型本科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创新问题一直比较难,如何区别于普通的职业教育,全方位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也是我们一直努力探寻的。本文提出构建教学资源库优化烹饪课堂教学的思路,探索烹饪本科教学的创新思路、特点、内容和操作方法。

二、什么是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库是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的素材、课件、案例的集合,包括校园网内和因特网上的资源。教学资源库的使用,可以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是当前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当前国内外关于学习资源的使用在理论研究较多,个案的使用也不少,但在实践上还不够系统和完善,尤其是学习资源库在烹饪专业的使用的研究在国内还很少见。

三、烹饪专业构建教学资源库的重要性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由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这种观点,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态度、兴趣、爱好并利用过去知识与经验对当前学习者的外部刺激(例如学习内容)做出的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教学视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包括文字教材、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软件工具以及从Internet上获取的各种教学信息等),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

“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被动地适应教师,被动地适应教师背后指挥教师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管理者。在这种专制模式下,只有符合教师愿望的行为才是“好的”,而学生的那些建设性的发现、突发奇想和超前性思考得不到鼓励,创造性能力无法得到培养。而我们烹饪这个行业有个必要的能力就是继承和创新。当前课程整合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设计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巾心,学生在占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实现各种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基于资源库的学习的教学设计模式采用的是“主体一主导”的教学设计。教师尽量要用课件(多媒体)上课。常用的有投影仪、幻灯片、笔记本电脑、课件、贴板图画、挂图等等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结果示:人们在学习新知识时,通过听觉记忆15%,通过视觉记忆25%,同时利用视觉和听觉则能记忆65%,通过人体多种器官的共同参与,则能记忆80%一90%。所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调动学生多种器官的共同参与,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用于烹饪教学的媒体信息除了录像带、VCD、图片外,其他的资料不多,也没有现成的教学课件可使用。必须利用先进的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扫描仪等工具,将与课程有关的媒体信息收集起来,以备多媒体教学的使用。

当前餐饮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增长势头十分强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在这个关键时期,有必要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改革,以紧跟不断变化与发展的餐饮业。教学内容的改革应突出强调如下“三性”:一是包容性,即教师讲授的内容源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要在联系实际中拓展,在理论前沿上深化,在学科交叉中融合一句话:凡是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虽然教材中没有,都应该充实到教学内容之中;二是前沿性,即着眼于未来餐饮业发展需要,贴近餐饮业建设实际需要,反映餐饮烹饪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和餐饮烹饪技术实践的最新经验。只有保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从高等烹饪院校走出来的学生才能很快地融入到餐饮业的发展中去;三是应用性,高等烹饪教育因专业性质决定了其具有很强的职业教育的特性,反映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强调了理论知识与技术的应用性,在理论教学中不仅要理论阐释清楚,而且要给学生评介其应用的价值、范围及方式方法启发学生“以问题为中心”的深层次思维:在技能教学中,不仅要传授技术方法,而且要给学生揭示技术规律与技术应用,启发学生“以应用为中心“的新技术突破。

构建教学资源库优化烹饪课堂教学的意义在于探索在烹饪教学中使资源库有效地支持教学的途径。探讨如何运用学习资源库,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整合,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学习过程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如何构建烹饪专业教学资源库

烹饪专业的教师(红案、白案、食雕、营养卫生等)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教学中;也可以利用PowerPoint、FrontPage、Flash等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具有一定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的能力。现在来看,这方面教学国内大部分还停留在作为演示工具的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只停留在辅助教与学的初级阶段。教师对媒体的应用层次有待深化。对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待提高。各类学校的烹饪专业基本上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本条件、工作基础,比如已经具备电脑、多媒体教室、数码设备等基础设备。另外一般都有烹饪工艺实验室可配合使用,能够实现构建教学资源库的目标。

烹饪技能论文篇9

烹饪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目的是:认识烹饪教育的现象,揭示烹饪教学规律,指导烹饪教学实践。烹饪教学是在不断演变发展的,我们必须在动态的演变过程中把握烹饪教学内部的矛盾性,认识现象,揭示规律、指导实践。

在烹饪教学的演变发展过程中,烹饪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等要素,在各个发展时期,既有前期的传承,又有一定背景条件下的发展变化;既有成绩也有不足。这就要求我们辨证地认识烹饪教学目标观、内容观、方法观的传承与发展,正确地理解烹饪教学发展观。

1 烹饪教学目标观的传承与发展

1.1 现代职业教育的价值转型

教育的根本价值是促进人的发展,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是新的教育理念,烹饪教育也不例外。

1.2 教学目标体现新的价值观

体现新的知识观;体现新的学生观;体现教学同实践的联系。

1.3 烹饪课程三维度目标的确定

烹饪教学的课程众多,每一课程在烹饪教学目标上都应体现以上的价值观,因此而呈现为三个维度:综合素质与道德观、学习过程与方法、专业知识与能力。

2 烹饪教学内容观的传承与发展

在过去传统的烹饪教学中,普通文化课与专业课是彼此分离的,专业课中理论课与实践课也是彼此分离的。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我们确立以下烹饪教学内容观。

2.1 烹饪专业内容和烹饪教学形式统一观

烹饪专业的内容决定烹饪教学形式,烹饪教学的形式为表达烹饪专业内容服务。

2.2 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协调发展观

单纯的文化基础知识,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学生乏味,没有兴趣,如果将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统一,不但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观

烹饪专业培养的人才是以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基础的,在烹饪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开拓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是烹饪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

(1)实践离不开理论。

实践离开了理论的总结,将又回到从前以师带徒的老路上去了。

(2)理论离不开实践。

脱离实践的理论课,不但枯燥乏味,而且起不了任何效果。试想一下,多少年来,让一个不懂得烹饪的老师上烹饪原料知识课,介绍比目鱼、鲳鳊鱼、章鱼、海鳗的品种、特征、上市季节、烹调特点,学生可能是雾里见花。上营养卫生课,老师在课堂上讲石碱对维生素的影响、蛋白质的凝固作用,学生也可能是一知半解。

(3)理论实践的结合是最佳选择。

烹饪原料学的学习应该走进标本室;营养学的学习应该是在食品营养分析室;工艺学的课程应该是在实践教室中进行,结合具体的菜例;成本核算应该是结合具体的案例;厨房管理应该让学生走进企业,走进厨房……

2.4 烹饪课程资源的优选重构观

烹饪教学应该沟通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和企业的课程资源,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拓展烹饪学习的空间,让学生更好地接触社会,增强他们烹饪实践的机会。要创造烹饪实践的环境,开展各渠道的烹饪学习活动,多方面提高动手能力。要重视师资、教材、教室、实训基地的资源的优选重构。

3 烹饪教学方法观的传承与发展

当烹饪教学超越了传授知识技能的观念,教学是在师生交往互动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认识教学内容,从而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活动的观念就逐渐确立起来。烹饪教学方法观的传承与发展主要表现为教师在教学中建立良好的交往互动关系和优化选择教学方法。

3.1 建立良好的交往互动关系

教师自身提高素质、更新观念,正确对待学生、对待自我、对待他人。

对待学生要尊重、赞赏、帮助、引导。

对待自我要反思。

对待他人要合作。

3.2 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

(1)烹饪教学方法优化选择的依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等等。

(2)烹饪教学方法优化选择的原则:多样性原则、综合性原则、灵活性原等等。

4 树立正确的烹饪教学发展观

烹饪教学的历史虽然只有短短的数十年,但长期以来陈旧的教学模式已经根深蒂固。因此,树立适应发展需要的烹饪教育新理念,才是烹饪教学发展创新的先导。

4.1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我们虽然培养的是烹饪技能人才,但作为人才,不是仅仅掌握某一项技能,必须培养综合素质,这是社会企业向我们发出的呼吁,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综合素质应该包括六个方面: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从整体上看,通过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道德,也促使我们的烹饪职业教育添上更加辉煌的篇章。

4.2 正确把握烹饪教学的特点。

烹饪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烹饪专业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烹饪实践,不应该刻意追求烹饪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因此,应该重视烹饪实践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4.3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烹饪专业的教学虽然有其独特的个性,但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分支,它与整个教育的新的理念是融会贯通的,这就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烹饪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烹饪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4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烹饪课程

烹饪教育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烹饪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能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能获得现代社会餐饮界所需要的烹饪实践能力。烹饪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只要我们解放思想,不断更新,与时俱进,烹饪教育的未来一定是辉煌灿烂的。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

[2] :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2005-11-07.

[3] 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苏教职2005,32号).

烹饪技能论文篇10

1 概述

我国是一个饮食大国。“民以食为天”指出了饮食对于人们的重要性。相对应的,我国的烹饪文化和技术也是源远流长的。炒、煸、炖等各式各样的烹饪方式,八角、茴香、葱姜蒜等各式各样的烹饪调料,飞禽走兽等各式各样的烹饪主料,这些丰富的食材决定了烹饪的多样化。因此中职烹饪教学其实是非常有难度的。再加上现代社会对于烹饪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因此在中职学校开设烹饪课程是非常必需的。烹饪课程的开设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也是为了能够增加学生的技能。然而,每一项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烹饪课程也是这样。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如果中职烹饪教学不能与时俱进的话,那么很可能学生不能被社会接受。传统的烹饪固然有很多精华之处,但是在教学时同时融进现代的烹饪会更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中职烹饪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的调整教学方法,积极研究改进方法,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加有能力,更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对于学生来说,烹饪技能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职业道德与素养同样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在社会中发展。

2 中职烹饪教学现状

2.1师资力量不够雄厚

在现如今的中职烹饪教学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不雄厚的问题。在很多的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烹饪课中,有一部分教师是来自于特聘的高级厨师,这些厨师的技能和技巧自然不在话下,然而这些高级厨师一般都没有经过专业的教师培训的,因此虽然这些老师的实践能力很强,但是在教学方面却不尽人意。虽然他们自己拥有着很好的烹饪能力,但是并不能将这种能力教给学员们。另外一方面就是特聘的高级厨师一般都是流动性的,并不能长时间为学生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学员们的学习。

而有些老师的确是经过教师培训的,具有很好的教学能力,但是他们一般都是从学校出来的,对于烹饪这样的技能课来说,缺乏高级的实践能力,他们没有在真正的酒店呆过,所以不知道怎么迎合顾客的口味,怎么创造出独特的风味,他们能够教的就是书本上的知识。这样一来,很可能会出现墨守成规,与餐饮行业的实际脱节的情况,而这样的师资配比是现在很多中职烹饪教学中都存在的。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脱节使得学生在酒店工作时比较难适应,这并不是说不存在实践与理论都非常完美的老师,但是这样的老师在中职技术学校中是凤毛麟角的。因此,师资力量是中职烹饪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

2.2课程设置不统一

当前的中职烹饪教学中,各个学校有关于烹饪课程的课程设置也是不尽相同,甚至不同的学校之间的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相差很大。而现在关于中职烹饪课程设置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具体的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大概控制在多少比较合适。而这样的现状导致的后果就是学校关于烹饪课程安排比较随意,课程设置的不统一不仅仅体现在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上,在专业课的考评上,学校与学校之间也是不相同的,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样一来,就可能出现有的学校为了能够让学生与高职教育接轨,而增加文化课的比例,这样一来,学生的专业课就会相应减少,考试方面的确能够起到很好的结果,但是在实践方面的能力却不尽人意,出现了“应试心理”这样的情况。而这种情况的出现,已经违背了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并没有让学生学到真正的技能。因此课程设置不统一的问题对于中职烹饪教学来说也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早日实现统一化管理是解决这种情况的最好办法。

2.3教学方法没有灵活性

现在的中职烹饪教学中,还保留着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且老师的教学方法也是非常单一的,都是按照班级为单位进行教学,没有体现出分层次教学。每个班级中都有程度好和程度不是很好的学生,但是他们所学的进度和知识内容都是相同的,虽然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看似公平,但是对于程度稍好的学生来说这种进度已经不能满足他们了,应该给予更深层次的教学。然而现在的中职烹饪教学中,并没有快慢班的区分,这使得一部分学生不能真正的学到自己有能力学到的知识。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的缺乏。除此之外,关于学习知识的考评也是像一般的学校那样,在期末进行考试,一切以考试成绩为准。这样虽然能够检验期末的时候学生知识掌握的多少,但是并不能代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情况。解决这种情况的话就要依靠阶段性测评,但是现在的中职学校中很少有进行阶段性测评的。阶段性测评的缺乏实际上是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非常不利的。因此在传统的教学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增加一些新型的教学方式。比如增设快慢班,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在评测方面,也可以采用阶段性测评代替期末测评,让学生能够将知识和技能掌握的更牢固。

3 对于中职烹饪现状的改进策略

3.1调整师资结构,引进综合性人才

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才能打造出出类拔萃的学生,因此师资力量的引进以及师资力量的调整对于中职烹饪现状是最为重要的举措。因为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不仅仅是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保证,同时也是提高学校知名度的一个法宝。对于改进中职烹饪教学方法来说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能够同时满足实践与教学,在烹饪练习的同时告诉学生们其中的烹饪技巧,从而达到了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样一来,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但有所提高,而且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所加深。因为只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才能满足教学跟实践相结合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改良中职烹饪的教学现状。可以说是一举两得。除此之外,学校也要鼓励老师们进行教研活动和参加行业实践,对于现有的烹饪知识做进一步的研究和了解,不要让老师囿于学校之内。为教师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们相互交流学到的实践技巧或者理论知识也会对中职烹饪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3.2课程设置规范化,采用阶段性测评

作为一所技术职业学校,中职烹饪教学应该是以素质教育为教育方式的,而不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教学,这也是为什么中职烹饪教学中会有实践课的原因。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掌握技能,而书本上的知识毕竟只是理论知识。因此在考核的时候应该采取阶段性的测评,而不是只有期中期末考试,这样的考试与应试教育没有什么不同。淡化技能的后果将是学生不被社会所接受。因此为了每一位在中职烹饪学习的学生,阶段性测评是非常必要的。除此之外,课程设置的规范化也是中职烹饪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中职烹饪的实用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课程设置的时候不能为了与高职教育接轨而淡化了专业课课程。为了避免有些学校这样的做法,因此需要规范课程设置。如果课程设置之间的比例有了统一的规定,那么不管在哪一所学校学习烹饪技术,受到的教育都是相似的,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平性。既然要规范化课程设置,那么课程的设置一定要有合理的结构。不管是在文化课方面还是在专业课方面,都需要将要学的课程进行优化。这样才是真正达到了规范课程设置的目的。课程的规范化不是单纯的一成不变,而是要摸索出最适合学生的一套课程结构。在专业课和文化课之间取一个平衡点,让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烹饪的技术,在文化知识方面也不会落于人后。

3.3改革教学方法,鼓励教学创新

因为烹饪的实践性很强,所以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远远要比理论知识来的更为重要。因此在教学方法方面可以采用新型方式,提高学生们学习烹饪知识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将学生们进行分层教学。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用比较缓慢的进度,比较浅显易懂的教学内容。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来说,可以让他们接受较深的教学内容,并让学生形成良性竞争,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教学方面的创新也是需要多多鼓励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固然有很多的可取之处,但是灵活性明显不够,这对于现在的教学来说是非常大的弊病。举个例子来说,在中职烹饪教学中,教师可以分配给学生们任务,让他们针对不同类型的客人,采用不同的烹饪方式,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有所考察,还能提高学生们的思考能力,化教育的被动为主动。在教学当中,对学生的鼓励是非常重要的,能够让学生提升自信,或许还能迸发不一样的想法。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这样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如果只是一味的灌输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固然可以学到知识,但是不管是对知识的理解还是进一步思考都是不尽人意的。独立与创新对于学习烹饪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精神。所以学校才需要不断的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并且鼓励教学创新。

4 总结

总的来说,现在的中职烹饪教学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还是存在很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进行完善。要将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样培训出来的学生才是满足社会需求的。为了能够培养出这样的人才,中职烹饪教学现状还需要多多研究,多做改进,在师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进。相信随着这些改进策略的实施,中职烹饪教学现状应该会有不小的提高,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加优秀的烹饪人才,同时也是为每一位烹饪学员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参考文献

1鲁铮,关于烹饪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6(2)

2林亚娟,谈职业中学烹饪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等职业教育,2006(10)

烹饪技能论文篇11

安徽科技学院食品药品学院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是2005年申报并获批的,2009年开始招生,发展至今有5年的时间,可以说是非常年轻的专业。专业下设4个方向,烹饪营养、餐饮管理、西餐面点及师范教育。标准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作为新开专业,专业的发展受老牌烹饪高校的指导与帮助,同时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优势。我们立足安徽,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社会需求为导向,面向全国,培养知识结构优、实践能力强、敬业精神强、创新创业意识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总结这几年专业的办学经验、成果与教训,立足专业长远发展之考量,我们仍需为烹饪高等教育发展提建议,谋划策,为专业发展尽自己绵薄之力。

一、重视烹饪高等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

烹饪高等教育发展之初提出的培养能够从事大中型烹饪企业的烹饪工艺组织工作,能够从事科研,能够从事教学工作的“三合一”式人才培养目标,现今看来科研能力培养这方面最薄弱。用季鸿昆先生当初的分析,从事烹饪方向的科学研究需要教师、学生具有广博的生理、化学、生物、物理以及一系列技术科学知识。烹饪高等教育发展之初,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学生文化基础的薄弱等因素,并没有重视烹饪专业的科研发展,直至近些年,烹饪专业的科研活动才初露头角。维持烹饪专业长期而稳定的科研活动发展,需要从多方努力,下面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提几点建议。

1.基础课程设置应符合普通高等教育规律。烹饪隶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以高等教育形式发展烹饪教育,是烹饪中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产物。因经验缺乏,烹饪专业在基础理论课程设置方面主要以普通高等教育思路为指南,专业教育方面则沿用烹饪中等教育的教学计划加以扩展或是加深。基础理论课设置方面主要以自然科学为参考,开设生物化学、大学物理、基础化学、大学数学等基础课程。这些自然科学的烹饪基础课程在它们原来的领域里并不深奥,但把这些课程与烹饪结合却是比较困难的。烹饪高等教育过程中曾以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提升关系不大,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等理由而大批砍掉这些基础课程,直到近些年,烹饪高等教育往科学化、高学历化发展口号的提出,这些基础课程才慢慢有选择性地被恢复。

2.教材选用应符合普通高等教育规律。烹饪高等教育经过31年的发展,不论是生源素质还是教育者的专业、文化素养较之初有了很大的成长,我们不仅要培养高素养的技术能手,更需培养具有科研能力的高素质职业能手,这是新时期我国烹饪事业往高新科技之路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专业教材的选择上更需用心。烹饪专业现用教材较混乱,不少专业基础课教材是在中高职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的改编,如烹饪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烹饪化学》即由原来高职《烹饪化学》改编而来,教材内容上存在很多错误;有些专业方向课程的教材甚至是直接沿用高职教材,如《营养配膳与设计》、《现代厨房管理》等。我们需要高质量的符合普通高等教育需要的专业教材,因此,我们需要将人才拧成一股绳,重新探讨烹饪高等教育的教材的修订,走出发展的一步。

3.毕业考核方式符合普通高等教育规律。烹饪专业学生取得高等教育毕业和学位证书至今无统一标准。有些高校采用毕业考的方式考核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情况,在修完四年本科所需要的学分基础上,毕业考试合格者即可获得高等学校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现如今,烹饪高等教育发展已进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统招生)时代,采取毕业考的方式已然不再符合普通本科院校学生毕业的要求,因此近些年有些学校采用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比如安徽科技学院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经过两年的试行与验证,表明烹饪专业学生做毕业论文是可行的,可选课题较丰富,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师资、科研基金方面的不足,实验设备不齐,等等,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烹饪专业学生做毕业论文将更加得心应手,毕业生的质量也将大大提高,烹饪高等教育真正实现培养“三合一”人才的培养目标。

4.实验室建设应跟上发展步伐。烹饪高等教育发展至今,从生源素质到师资力量都有很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是师资方面,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烹饪与营养教育教研室有教工8人,具士学历1人,硕士学历5人。师资力量相对较厚实,可相应的实验室建设却跟不上发展步伐,存在较多问题,不能满足正常或是较高水平的研究需要,学生做毕业论文、老师做科研大多靠外借,严重制约科研活动的进行与发展。

二、重视烹饪高等教育的职业属性

烹饪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直接服务于这个行业,因此其职业属性是非常明确的,但这点往往容易被忽视。以安徽科技学院的为例,提几点意见与建议。

1.理论课程与实操课程的协调统一。院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从课程教学大纲分析,可明显发现理论课程开设偏多。以专业方向课西餐制作课程为例,总学时数为36学时其中理论课学时为30实验课学时为6,这种理实学时搭配明显重理论课教育;对于学生需重点掌握的一些专业基本功,如刀、勺、翻锅、面团调制等实训课程在学时数安排上虽不少,但大多集中在学期末的最后两个星期集中上课与理论课联系不够紧密,且因实验室硬件条件的限制多进行小组练习无法做到每个学生都动手操作。这种偏“文”式人才培养在学生就业实习时很容易暴露弊端,当实习单位没有那么多管理或是行政岗位职缺时,大部分学生是被安排进一线岗位的,学生心理上容易有较大的落差,职业认同感急剧下降,不愿意实习或是频换单位实习的现象较常发生。因此在课程教学大纲制定与校对时,我们要充分结合这些已显示出的问题,因地、因时制宜,做到理实协调的统一。

2.继续推进与深化产学研合作。安徽科技学院作为安徽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其产学研合作办学方面有较好的基础与优势力量,以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为例,专业与企业联合办学,办企业冠名班,“订单式”培养人才,企业注入资金,借助学校的专业师资,帮助解决企业问题,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企业也经常性派领导、专业技术人才进学校课堂,帮助深化人才培养。这种以社会企业或是单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考虑到了专业的职业属性,安徽科技学院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教研室,在产学研合作办学中获得了不少成果,发表专业相关学术论文数十篇,帮助解决企业不少疑难问题,获批国家专利7项,指导学生申报部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业创新课题几十项。我们现在或将来需要做的是:继续推进并深化产学研合作,力争创建产学研合作联盟或是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推进专业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

3.学生企事业单位实习效果评价由结论式向过程式转移。安排学生进企业或是单位进行实习其目的之一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时间安排上,以安徽科技学院食品药品学院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为例,学生进企事业单位实习的时间为一年。作为校内人才培养方,我们的学生进了企业,对学生出勤情况、学习情况、学习效果等方方面面的监管不能完全放手,认为学生进了企业一切都由企业接受管理。我们教师作为学生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应确确实实为学生校外实习做好指导与服务工作,重在过程指导,如:以周为基本单位,收集学生周实习报告,重点关注学生实习心理变化,实习中所遇各种问题,在能力范围内及时与企业沟通,保证学生实习工作的顺畅;以月为单位,指导教师进企业与学生面对面做阶段性工作汇报,针对普遍或是突出问题进行心理或是技术指导,并指导与帮助学生做好实习资料的整理工作,重在过程指导,切实帮助提高学生们的职业能力。

三、与时俱进,革新教育教学方式

烹饪高等教育发展至今,区别于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或是教师课堂示范演练学生模仿的教育教学方式,我们要做的是在学生有限的4年本科学习教育生涯中,帮助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解决及实际应用等多方面的能力,这就是现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所大力倡导的能力本位教育。它是一种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础,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对我们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及更高的要求。以往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传授课本知识,这种“填鸭式”、被动式教学法已然不再适应或是满足能力本位教育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我们的教育观、教学法应与时俱进,哪种方法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培养人才,达到或是超出预期目标,我们就该勇敢地革新,而不是坐在传统的板凳上观望别人探索。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教学与教研能力及水平,多元化教育教学模式相结合,从这些方向着手进行教法改革,相信我们定能培养出优质合格的人才。

烹饪技能论文篇12

我国高等学校创办烹饪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并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总的来说,学术性与职业性是我国烹饪高等教育的两种基本价值取向。这两种价值取向,决定了烹饪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既体现了烹饪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差异,也体现了烹饪高等教育与烹饪中等教育的差异,在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同时,特别强调知识内涵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课程设计单一、教学与实际脱节、对中国烹饪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不够、师资力量不强等,这很难满足烹饪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还制约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此,本文尝试对烹饪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加以初探,以期推进烹饪教育教学的进步。经过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烹饪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应重视“主体―平台―教法―监控”四位一体模式的打造。主体即厘清教(教师)与学(学生)双主体的地位;平台即建构校内实训场所和校外实践基地;教法即研讨灵活先进的教学方法;监控即加强实践教学监督保障。

一、确立双主体的核心地位

1.发挥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数据显示,高达11.2%的高等烹饪专业毕业生在离校5年内改行。课堂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是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只有改革现行的教学模式,重视职业能力培养,才能从根源上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教学改革活动(包括实践教学改革)是高校发展中的主要内容,它要求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专门人才。因此,必须认清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主体和发展的主力军。只有这样才能把实践教学深入化,并努力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对烹饪高等教育实践教学而言,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1)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建设,使烹饪教师队伍具备较高的理论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科研生产能力,逐步形成一支“理论有高度、实践有技能、经营有招数”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2)选派教师到餐饮企业进行锻炼,鼓励教师为企业经营发展进行咨询诊断和人员培训,为其生产经营出谋划策。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企业人力资源需求情况,另一方面通过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活动,调整知识结构,扩展业务视野,丰富实践内容,为更好的进行实践教学工作奠定基础。(3)鼓励教师参加各层次的进修、培训和深造,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和业务能力,提高教学水平,保障实践教学改革目标顺利实现。(4)加强横向合作,提高教师科研能力。通过与餐饮企业开展科研项目合作,产生科研成果,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保证人才培养方案顺利实施。另外,还可以采取外聘的方式,聘请同行或专家来学校讲座、授课。按照上述措施来做,完全有可能培养出一支专业的、高素质的烹饪高等教育教师队伍。

2.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学习理论认为:自主性学习就是学习者能够认知自己的知识、能力等缺陷,根据学习能力、学习动机等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自主性地学习知识、技能和能力等行为。而烹饪实践教学中逼真的学习环境,以及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紧密结合的、循序渐进的强实操性,与自主性学习的条件不谋而合。在烹饪实践教学中运用自主性学习法,以学生动手为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想象创新性、实践创作性,不仅有益于提高学生技能,有效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更有利于学生树立起强烈的创新意识。在烹饪实践教学中,学生在掌握了烹饪基本功、烹调基本技法等知识以后,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进行消化和吸收。如果在教学中一味地让学生就某技能单纯地、反复地练习,学生容易产生疲惫和厌倦感。而在自主性教学中,教师布置学习任务以后,按照基本技艺(如刀工、抛锅、芡、原料掌控等)的学习与掌握基本技法(如典型菜式、各种烹饪技法等)的演练理论知识(营养学、烹饪美学以及烹饪经验性常识等)的运用自主性学习(分组选择食材、命名、构思、组合、分工协作、教师指导与帮助、作品展示、师生点评)的开展知识与技能获得提高,完全由学生自主操作,设计所要制作的作品(包括命名、主辅料的搭配、料头的配置、烹调技法的选择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考、用心加工,原有的知识不断的被理解、消化和吸收,最后达到深化的目的。此类教学过程设计最主要的是学生始终为主角,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充满激情。

二、构建实践教学的平台环境

1.优化校内实训教学环境。创造条件,提供合理的烹饪实践训练场所,以达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目标。除为学生提供烹饪实训室外,还得构建基本功训练实训室、热菜制作实训室、菜品评判展销室、面点制作实训室和雕刻拼盘实训室等,既要设施齐全,又要功能合理,以满足学生的实训要求。有条件的院校还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设虚拟酒店,从事菜品的生产与销售;基础条件较差的院校更应创造条件,即使是用铁锅翻砂来练习锅勺运用技能、把报纸切碎来练习刀工切配技能,也要比纸上谈兵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2.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烹饪教育的实践教学应及时了解烹饪行业的最新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同时还应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与相关行业的密切联系,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及应用能力。“真实环境”是实践教学所强调的教学原则,在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中才能更好的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到烹饪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在具体操作上可通过政府部门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以获得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可探索产学结合之路,推荐学生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可设立专项资金,进行校企联合办学,常年安排实习学生;可聘请行业名师充当技术顾问或者聘用对口单位的主厨作为实习辅导老师;可选聘专职实训辅导员往来于各实习单位,跟踪辅导实习学生;可定期召开行业师傅座谈会,加强技艺研讨与情感沟通;还可组织学生参观大型餐饮和酒店企业的厨房生产部门,这样就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烹饪知识与技能。

三、探究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

1.现代技术教学方法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是现代技术教学的两大平台。要想达到既有利于课程开发和拓宽教学信息量,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合作交流学习,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就要在烹饪教学中合理设计、开发和建设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平台。烹饪教师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理论课程实践化,如设计烹饪教学软件,建立烹饪多媒体库,制作多媒体课件,用直观感强的方式阐述烹饪技艺理论,增强可视性,提高认知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一些操作性比较强的实践课,如刀功训练、食品雕刻、菜肴制作、艺术拼盘等,烹饪教师可利用图片、动画或录像机录制烹饪技能演示过程,对操作要领和技巧的关键过程可利用多媒体的局部放大、重复播放、慢放等功能进行直观地展示,对烹饪技能操作规范、重点难点进行剖析。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电化教学片,国内、国际烹饪大赛的影视资料,来介绍课程的成就,影像资料的内容都是实况录制的,它可帮助学生了解实际,增强学习兴趣。此外,模拟厨房的应用也加深了学生对厨房加工的过程的认识。

2.研究性教学的应用。研究性教学以创造新知为特点,以来自实践的真实问题为基础。学生在接近真实的情景中学习,在持续的知识探究中发展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创造个性;教师在持续研究学生的理解能力并在与学生互助合作的过程中拓展教学知识,提升专业素养,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钻研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制作菜点时常用的挂糊手法,可以组织学生备齐挂糊所用的原料,让学生通过逐次实验的方式对比教师给出的几种配比来验证教材中所写的挂糊是不是最佳配比。在实践课中,鼓励学生思考,钻研问题。此时教师不是主导者,而应该是引导者。以导促学,强化实作,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一是将理论讲授与示范相结合。例如:“裱花蛋糕制作”一课,通过边讲边示范,使学生从直观的印象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关品种的理论要点。二是将示范与操作相结合。例如:面包制作,由于需要较大的投料量,可以将第一次品种教学安排为既是示范课,又是操作课。对于面团的调制采取集体示范,而对于面团的分割、成形、饧发、烘烤等工序则采取边示范边操作,或者先示范后操作的方式。三将操作课与实习课相结合,将学生在操作课上生产的产品销售给本校学生作为课间加餐食品,这样可收到资金循环使用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双重效果。

四、完善实践教学的监控体系

烹饪类专业主要是培养“实用型”和“技能型”的专门人才,教学的重心已由过去的知识本位转变为能力本位。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监督与保障体系除了监控课堂教学环节外,还要监控课外的各教学环节,建立“学生理论基础+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发展潜力”的五位一体的全方位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制度建设,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校内实训应配齐相应的辅导老师,严格规定其工作程序,把辅导实践教学的相关内容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之中。对于学生的实训与实践,也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在学生的技能水平甄别上,要制订出合理的测评标准,可将平时测试成绩、实践实训成绩、正规的烹饪比赛(如烹饪技能大赛)或资格考试(如技术等级证书考试)成绩统一进行量化,并直接与就业推荐挂钩。

参考文献:

[1]章海风.研究性教学法在烹饪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2,(12).

[2]贺习耀.烹饪技能教学应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国商界,2010,(6):218-219.

[3]崔桂友.烹饪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培养模式[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4,(3):4l-43.

[4]吴晓伟.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平台在烹饪教学中的运用与实践[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07).

烹饪技能论文篇13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教育思想观念的逐渐转变,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烹饪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但是烹饪教学与其他职业技能的教学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它注重技巧上的教学,更注重理念上的传授,只有真正做到细致、用心、技巧精炼,才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烹饪者,也正因如此,在烹饪教学中,现代化的班级授课方式不能彻底的代替传统的师徒制教学。

一、传统师徒制教学及其优缺点

师徒制作为一种教学授课的形式,在我国的传承和发展已经有几千年之久。其主要教学形式就是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技能和理念可以循序渐进地传授给学生。学生也能够更好、更快地学会相应的技能,并顺利地开展工作。经过不断的发展,师徒制在我国已经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文化理念,师徒之间的关系亦师亦友,比寻常的师生更加亲密。

师徒制能够传承千年主要是因为这项制度有着其他教学模式难以取代的优点,这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传统师徒制教学对于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没有过高的要求,虽然教师通常会对一个学生的资质进行品评,但是这并不是招收学生的唯一标准,也就是说,在师徒制教学方法之下,即使文化理论知识的水平没有达到要求,也同样有机会结束高水平的技艺教育。可见,传统师徒制教学方法的基本理念与我国高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理念基本一致,都可以为那些理论知识掌握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其二,师徒制度传承历史悠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使自己的技艺得以发展和传承,往往会比普通的教师花费更多的精力和心血。而且在师徒制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大多比较亲密,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接触更为频繁。只要学生愿意多下功夫、勤学苦练,就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技巧和方法,了解烹饪过程中的精妙。烹饪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我国的地域广泛,菜系多样,烹饪技巧更是繁杂多样,经过不断的发展,虽然人们已经将烹饪技术和技巧总结为简单的理论,但是实践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突发状况,都会影响食物的味道、口感、卖相,因此仅仅有理论显然是不足够的,烹饪学习者必须在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实现理论知识与烹饪实践的相互结合,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升华自身的烹饪技艺和水平。

但是从辨证的角度分析,师徒制度虽然传承的时间比较长,但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该制度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尤其在现代化教学制度以及教学理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这些问题被不断的放大和突出。首先,从当前的高职烹饪教学现状来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学习进入烹饪专业,学习人数越来越多。但是,在传统师徒制度下,一个经验丰富的名师并不会进行大范围的授课,因此只有很少的学生可以获得“名师徒弟”的席位,在这种状态下,学生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甚至会出现一些恶性竞争的问题,这与现代化教育理念下对人才品格的要求背道而驰。其次,在传统师徒制的教育方式下,徒弟通常需要绝对的服从师傅的理念,这虽然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掌握烹饪技巧的精髓,但是这种服从的观念会让学生很难进行自身独特的创造和创新,烹饪技艺也就很难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实现发展。

可见,传统师徒制本身是一种利弊共存的教学方法,想要实现师徒制的长远发展,不断提高烹饪教学的水平,就一定要扬长避短,对传统师徒制进行合理的扬弃。

二、烹饪教学中有效应用传统师徒制的具体措施

首先,传统师徒制在现代化烹饪教学制度中的延续应用首先要突出解决高职技术学校存在的名师力量不足、学生之间竞争激烈的问题。为此学校方面应该积极创新授课形式,尽量为每一个同学都提供相应的从师学习的机会。在传统的师徒教学过程中,师徒制大多为一对一的模式。而目前的实际状况是:老师的数量过少,通常一个专业只有7~8位的师傅,而每个专业的学生大约有50~60人左右,所以,每个老师基本要同时带领至少五名以上的学生。目前,很多高职学校都已经在这个方面做出了尝试性的努力。比较常用的方式包括三种类型,一种由校方牵头,与各大酒店进行合作,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偏好自主地选定一名师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与师傅共同学习,也可以通过自己在酒店中的劳动获得一定的报酬,虽然薪资不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实打实的学习到实际的烹饪技巧,这也可以为他们将来的就业提供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一种是由学生自发跟随师傅进行实践学习,这通常会耗费学生大量的休息时间,这种模式的师徒学习比较辛苦,但是学习效果良好,目前,已经有学校意识到了这种方式的优越性,因此会给予学生一定的资金补贴。还有一种目前比较普遍的方式,就是首先利用班级授课的方式进行授课,然后组织学生烹饪技术考核与竞赛,从中选择优秀的学生跟从名师进行考核。但是这种方式存在的弊端较大,为了避免恶性竞争的问题,考核过程一定要确保公开、公正、透明。

其次,在现代师徒制中,师傅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造成较大的影响,所以,在师徒制中,重要的不仅仅是师傅所掌握的烹饪技巧,更重要的师傅的品格和言行,只有品德高尚的老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因此,学校在聘请烹饪教师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将名气、技艺作为招聘标准,只有兼具优秀的道德和高超的烹饪技巧,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师傅。在传统的师徒制发展过程中,很多人会有“教会学生、饿死师傅”的想法,因此,很多师傅在教学过程中都会有所保留。师傅不能全心全意的进行教学,因此很多学生对烹饪技能的掌握十分片面,直接造成可其烹饪技能的缺失。在现代化的师徒模式之下,烹饪教师应该逐渐转变这种观念,意识到师徒制教学对于传承中华饮食文明的重要意义,注重强化对学生的引导,而不是生硬技术的传授。此外,很多烹饪师傅虽然技艺高超,但是不擅长于言语表达,害怕耽误学生的学习,因此会出现“不愿带”的心理,学生也因此产生“不愿跟”的心理,容易失去良好的学习机会。在现代化的师徒管理制度下,师傅应该转变自己的这种思想,多带领学生参加烹饪实践,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烹饪技能水平。在实践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烹饪技能上的帮助与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师傅的行为与语言也会向土地传达出烹饪技艺的价值观和基本理念,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学会技能,更能学生一种精神,了解到文明的传承。因此为了提高学习效率,不仅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能力转变自身的思想。徒弟也要做到多问、多学、多做。对师傅一定要做到以礼相待,不了解的问题也要仔细的询问,切不可得过且过,只有对每一种技术进行反复的钻研才能体现出对师傅教学的尊重,对烹饪技艺的尊重。

此外,在师徒制的教学模式下,师傅和学生的接触比较频繁,不仅可以利用正常的教学时间授课,也可以进行私下授课。因此师徒双方都应该肩负起自身的责任。师傅不仅要传授技艺,也要多与学生进行语言上的交流和沟通,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使其意识到一名优秀烹饪者的责任,树立起一种自豪和热爱的情感。而学生也要虚心听从师傅的指导,做到尊师重道。但是在听从指导的过程中,学生也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创新出新的烹饪技巧,提升烹饪的水平,更好的传承我国的烹饪事业。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中通过对现代化烹饪教学中师徒制教学方法的应用进行分析,发现师徒制可以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同时在这种授课体系下,师傅的技艺和品德都通过行动传授给了徒弟,可见这种教育模式与国家所倡导的职业教育改革理念十分符合。为此,相关教学工作人员一定要做出不断的尝试和努力,改良传统师徒制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以不断提高我国的烹饪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冯磊.关于烹饪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创新思考[J].企业导报,2011,(08).

[2]陈衡.我国烹饪教学的现状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24).

[3]欧阳斐.师徒制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的启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2).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