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校外教育论文实用13篇

校外教育论文
校外教育论文篇1

中外学校的道德教育方式存在着共性。这共性既存在于中国与外国的学校之间,也存在于外国的不同国家之间;既存在于同一社会形态的国家之间,也存在于不同社会形态的国家之间。不同国家或地区,在道德教育方式上,之所以存在着共性,乃是因为各国学校道德教育是围绕社会需要的人才规格来广泛开展活动的,而且这些活动要取得效果,必须遵循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开放,人类的道德教育价值观也日益趋同。它有可能超越国界,超越不同的社会性质,为整个人类所拥有,为各国所选择、所利用。具体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开设了与道德教育相关的课程,课堂讲授仍是大多数国家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方式。

中外各国对学校道德教育的领导与课程设置有3种情况:1.政府实行全面干预,制定统一课程,规定课时,编制科书、参考书等,如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法国、日本、新加坡等;2.政府实行部分干预,拟定道德教育目标,规定一定的课时,但不规定科书及操作方法,如英国等;3.政府实行政策干预,在政策上规定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理论上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实践上让学校自由实施,如美国等。尽管各国的做法不一,对道德教育课程理解有异,甚至有些国家没有全国统一的道德教育课程,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各国学校都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设立了各自不同的与道德教育相关的课程。通过课堂传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仍是中外各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方式。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都开设了与道德教育相关的课程,就高校来说,“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该课程担负着向学生系统有效地灌输马克思主义的任务,具有其他途径无法替代的作用。美国的中小学校普遍开设“公民教育课”和“法制课”。“公民教育课”提出要培养必要的道德品性,它包括下列内容:自律;守信;诚实;实践最佳自我;利己而不损人;勇于承认错误;具有良好运动员的风格,懂得取胜并非至高无上;谦恭礼貌;待人如待己;懂得个人行为往往会影响他人或社会;在逆境中能正确调控自我;努力做好任何本职工作;尊重一切人的财产权利;遵守法律;尊重他人的自由权利;养成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习惯,戒除不良习惯;没有过早的性体验,遵循家庭生活准则。英国中小学普遍使用的道德教育教材是《起始线》(小学)和《生命线》(中学)。法国规定在小学各年级分别设1课时的道德·公民课,初中各年级单独开设1个课时的公民课,高中仍是必修课,与历史、地理合课实施,每周4个课时。日本的道德教育课程是《道德时间》,主要讲授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公德品质和做人的道理。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署编的《公民与道德课程标准》规定:建立在不断扩展的人际关系基础上,由个人伸展到社会和国家。韩国中小学的道德教育课程为《道德课》和《伦理课》,其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健康的人、自主的人、有创造能力的人、有道德的人。从以上所提供的材料来看,各国学校都非常重视道德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工作,并把它作为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形式。而且,中外各国在进行道德教育类课程教学时,不仅注重道德知识的传授,更强调能力培养及行为训练,重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统一。

2.各国学校都注重通过各种活动来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

各国学校为了弥补课堂道德教育课程时间和方法的不足,无一例外地增加学生参加课外、校外活动的机会,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以此来拓宽道德教育的时空,进而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主要有:1.通过各科教学活动达到“载道作用”和“渗透作用”。《哈佛报告》及其提出者认为,自由教育、博雅教育或普遍的课程中内涵的理性的与道德的因素对于学生道德发展的积极影响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然的与巨大的。许多国家通过广泛开设相关的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包括文学、哲学、美术、音乐、宗教和伦理学等,使学生从中获得某种道德熏陶,提高判断能力和选择的自觉性。法国学校的公民教育除了通过专设的公民科实施外,还融合在历史、地理、经济等社会科中进行。日本中小学的国语科很重视培养学生语言的实感和尊重国语的态度,文学性的教材则注意挖掘道德教育价值。新加坡语文教材反映了华族的节日、礼仪、风俗、家族观念、奋斗历史、音乐、戏曲、神话等,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华族文化,吸收蕴含在课文中的孝亲、守时、礼让、睦邻、公德心等价值观念。这种寓道德教育于各科教学的做法,是各国学校道德教育富有成效的重要原因。2.通过校园活动来进行道德教育。一般说来,各国学校,尤其是高校,学术活动是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和普遍开展的,主持学术活动的有学生、教授、社会知名人士、企业家、政府官员等。学术活动不仅从专业学习上补充课堂教学,并对一所大学的学术气氛的活跃与学术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反映并影响了学生的人生、社会与道德价值观的状况及其变化与发展。除学术活动外,还有一系列的活动承载着道德教育的功能。如美国学校有一项让学生参与“自立校规”活动,学生不但受到法纪思想的熏陶,而且还接受了美国的价值观教育。另外体育活动、宿舍管理等也都与品德教育结合进行。在英国,牛津大学以其导师制、学院制和师生讨论、学生俱乐部、体育活动、节日仪式等构成了奇特的传统习俗,培养熏陶着一代又一代富有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精神与人格全面发展的学者、科学家。新加坡的中小学生每天早晨必须参加庄严的升旗仪式活动,高唱国歌,朗诵誓言。中国高校也非常重视校园活动,已形成了各具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它包括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结合专业的科研学术活动,生动活泼的校园民主生活,以及创建文明宿舍、美化校园环境,以形成良好的校园和精神文化氛围等。3.通过各种社会服务活动来进行道德教育。各国社会服务活动名称不一,如中国称青年志愿者活动、学习雷锋活动等,美国称社区服务活动,欧洲有些国家称志愿服务活动,但在各国学校开展这类活动是非常广泛和普遍的。例如日本小学中广泛开展的志愿活动就很有特色。它以个人的自觉主动为前提,以集体组织为主要形式,以地域性社会公益为主要内容,包括废旧书刊等资源的回收;社会慈善事业的捐款;为老人、残疾人带路;栽花、植树、保护益鸟、道路安全与防火灾宣传等社会公益劳动。可以说,志愿服务寓教育于行动之中,是一种很实际的、很有实践意义的教育活动,学生从自身的实际行动中逐渐体会到它对自己的帮助。这种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影响的活动,其教育的意义是深远的。4.其他活动,如参观、考察、实际锻炼、调查、旅游等也会起到道德教育的作用。例如美国中小学的“走向法庭”的现场训练中,老师带领学生旁听当地法院的审判活动,然后根据所学的公民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给被告定罪等。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使他们接触、了解社会实际,开阔视野,增长才智,而且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道德判断能力,并在判断过程中明确道德标准,从而确立起符合社会要求的稳定价值观。

3.各国都重视通过家庭、社会团体、传媒等无时无刻地影响学校道德教育,形成各种道德教育网络纵横交错的道德教育模式。

当今世界各国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道德教育的社会化。所谓社会化,就是说全社会各个方面都要重视做好道德教育工作。这是因为,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途径繁多,小说、电影、录相、电视、体育、音乐、青年组织、宗教团体和社会活动等方面的信息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学生,而学校并不可能成为断绝这些影响的独立的教学机构。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道德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光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因此,各国学校都在寻求形成“教育合力”,以求取得最佳教育效果。主要表现在:第一,各国非常重视学校道德教育与家庭、社会的合作,形成一个互相作用,不断协调,目标一致的综合教育网络。在美国,许多学校都成立了“家长——教师协会”或“联谊会”,每学期召开2次会议,交流学生情况和学校教育设想,共商德育大计。在联合各界教育力量方面,日本比较成功的做法是,广泛建立PTA(ParentsTeachersAssociation)组织。这种组织创建于战后初期,现已遍布全国。参加PTA成员主要是学校教师和各界热心于教育的人士,他们视教育好后代为己任,以能为教育事业作贡献为精神满足,无偿自愿地从事各种教育活动,尤其在捐赠资助教育基金、细心周到地教育后人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相结合,是新加坡学校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李光耀在谈到家庭教育时指出:“这是一个家庭结构、社会结构相结合,把家庭单位连成一体的伦理关系和结合力的问题。我国的家庭结构坚固,具有抚育下一代、继往开来的巨大潜力,家庭把社会价值观念潜移默化,而不是以正式讲授的方式传给下一代。如果我国社会要在不失去它的文化传统、同情心和智慧的情形下自力更生,我们就必须保存这种珍贵的家庭。”(注:转引自《思想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中国也非常强调学校道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结合,形成教育的合力,以促使德育的最优化。就说过:“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注:《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80页。)这就是说,学校的道德教育工作,是全校、全社会各个部门的事情,是大家的事情,不能只靠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少数德育工作者去做。第二,注重社会公共环境的情境薰染作用,是各国道德教育的普遍做法。例如,在美国各地有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生动活泼、内容丰富、服务良好、深入浅出的教育场所和教育阵地。各种各样的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迹、名人故居、公园等比比皆是,从联邦到州到市县、乡镇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肯花本钱。光纽约市就拥有大大小小公园1500座,博士馆150座,画廊400间,百老汇剧院38家。这些场所集中反映了美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美国向国民包括学生进行美国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动教材。在日本,公民馆是社会教育利用最充分的设施,它的主要教育内容是针对日本个人主义风气进行教育和疏导,以培养正确个性观。此外,还有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馆以及厚生省主管的公共职业训练所、农业改善中心、保健所、福利中心等,均属于社会教育机构。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给中国的学校道德教育产生重大影响,广大学生在参观、考察、访问的过程中,接受了无形的教育。第三,各国都注意利用传播媒介做好道德教育工作。在西欧和美国,除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等来传播统治阶级的思想和主张外,近年来还不断扩大“校刊”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做法。在美国、德国、意大利都建立了相应的教育中心,为学生专门办了报纸。在美国,每年有上千所学校订阅《教室内新闻》周刊。法国还在巴黎举行了“校刊”国际研讨会。不仅如此,像美国政府每年肯花几十甚至几百亿美元的巨资投到《美国之音》等一些传媒事业和出版业上,为的是向国内外青少年传播其价值观、文化观、美国是世界的领导者的观念。在中国,也非常重视舆论的导向作用。强调指出舆论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积极、健康的社会舆论是广大学生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同时,还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等传播媒介宣传道德教育的内容,宣传好人好事,学生从中获得教育,受到影响。可见,几乎各国都强调,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所有的人员、场所、时机都用来宣传本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所有这些都是自觉的、互相配合的,形成一个整体的合力,从而大大提高了学校道德教育的效果。

二、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异性分析

道德教育方式的选择深刻地影响着道德教育目标、任务、内容的落实。因此,各国都非常重视道德教育方式的改革,使之更加符合时展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实际,以取得最佳的德育效果。由于中外道德教育方式处于不断变革之中,而且呈相互吸收、不断融合的趋势,这就给异性分析带来一定的难度。我们仅选择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在学校道德教育方式认识上的差异作一简要的分析。

1.关于课堂教学形式的道德教育和非课堂教学形式的道德教育。

课堂教学形式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2种途径来进行:1.设置道德教育课;2.推行学科道德教育渗透。道德教育课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它是把修身、公民教育等道德教育内容编成教材,由教师传授给学生。但如何在课堂上把道德知识传授给学生,中国和西方各国的做法有所差异。一般说来,课堂讲授的方式大致有2种:1.灌输训练式,即适用于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进行教育和训练,以期矫正学生不良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问题讨论式,即针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各种类型的实际问题,由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专题讨论。通过学生之间的争辩和讨论,可以反映出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成熟程度。两种教学方式相比较,各有其特色和优势。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中国学校侧重于前者,而西方发达国家侧重于后者。美国价值分析法就是典型的代表。这种教学法是让学生自己分析和讨论各种道德问题,作出道德判断,并在判断过程中明确道德价值标准。涉及重大社会政治问题时,则让学生在讨论中逐渐理解较深层次的公民道德观念和伦理观念。在推行学科道德教育渗透方面,这是改革单一教育模式,提高道德教育效果的又一途径,许多国家都在进行尝试。比如美国学校注重通过现行的公民课、历史课、地理课、社会课等进行政治、法律、人权、社会生活、民主生活、价值观、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那种比较纯粹单一的以道德哲学、道德科学、思想品德内容的课程,在当代西方各校很少见到。因为,随着西方社会各方面发展以及人们对道德教育的研究和反思,与道德教育相关的传统课程的教条化、不合理性和无效性越来越突出,并由此受到人们的批评与否定,取而代之的是自70年代以来得到较大发展的较有影响的实践伦理学。这类课程是因解决西方现代社会中个人生活与专业活动领域的复杂多样的道德问题而产生的。这些问题给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行为选择带来困惑,开始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出现在学校杂志、报纸专栏中,后来逐步出现在学校的课程表中。据统计,70年代后期,仅在美国的高校中就有这类课程近千种,在德国、法国、英国等国的高校,也程度不同地开设了类似的课程。而在中国与道德教育相关的课程中,绝大多数还是使学生接受具有既定的、公认的道德价值和信仰,而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探讨伦理道德问题,提高道德思维判断能力等方面,尚有欠缺,需要加大改革力度。

非课堂教学形式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学校课外活动和社区组织进行,寓道德教育于学校及社会的全部教育活动之中。中国与西方各国学校纷纷改革教师单方面在课堂上进行道德知识传授现象,将道德教育与特定的情景结合起来,形成道德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如利用法定的节假日、活动周等开展各种庆祝、节目表演、演讲,组织一定规模的便民服务,以此进行道德教育。然而,利用各种活动为载体来进行道德教育时,中国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国有些学校在开展各类活动中,存在着简单化、教条化、命令化、形式化的倾向,在评估检查中,重形式,不重效果,甚至用“工作量”来代替“效果量”,导致活动中的形式主义。因此,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如何使各种活动落到实处,富有成效?如何落实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如何使学生的道德认知最终落到行为习惯上,彻底克服知行脱节现象?等等,仍是一个相当繁重的任务。

2.关于直接灌输式教育和间接渗透式教育。

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应通过何种方式有效地实施?是采取直接的或有形的方式,还是倚重间接渗透或无形的方式?中国和西方各国学校在这一点上的认识是不太一致的,也体现着中西在教育思想上的差异。所谓直接或者有形的方式,是指在组织形式上主要归结为学校的系统教育,在内容上则表现为系统的理论灌输。间接渗透或无形的方式,是指在组织上主要是环境渲染,内容上则是分散的,伴随着教师的教学过程或者社会舆论、习惯而发生的影响。西方国家更加注重无形的或全方位间接渗透的方式来进行道德教育。在美国,许多老师都感到难以通过直接灌输式有效地进行各种道德准则教育,尤其是公民准则教育。因为,他们认为直接灌输式教育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缺陷。例如,其时间的集中性和观点的鲜明性,容易给学生以一种“强迫灌输”的感觉,进而使容易困惑喜欢质疑、独立思考的学生尤其高年级学生产生一种莫名的逆反心理,形成一定的障碍,从而制约他们对有关道德要求的理解和内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美国的学校和教师更倾心于“渗透”为特色的间接教育方式。寓道德教育于教学过程中,寓道德教育于管理、服务中,寓道德教育于大众传播及社会环境之中,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而且学生通过各类活动亦不断地将道德原则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进而转变为行为习惯。显然,这种方式把抽象的理论寓于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极大地减少了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而且对他们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产生一种无形的、但有足够深度的影响,道德教育效果也往往因此而大获改善。然而,美国不重视系统的学习,使学校道德教育处在一种较为松散的状态中。大部分学校没有明确的道德教育目标和方案。美国加利福尼亚公立中学的一个调查表明:几乎有一半的中学没有道德的系统课程和计划,80%的中学没有供教师进行道德教育的有关资料。这极大地影响和削弱了学校道德教育的权威性和效果,也是美国社会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现实中国的学校道德教育方式上则更强调系统的教育、理论的灌输,注意道德知识的传授,使道德教育具有强调政治性、注重统一性和规范性的特点。在道德教育中,概念知识理论讲得多,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去体验品味,然后分化为外在的行为少,以为这样学生就能获得相应的品德。实际上常常出现教育上对其“言者淳淳,听者藐藐”,甚至引起逆反情绪。更为严重的是,过分强调这种教育方式,教师以独断的方式向学生灌输教条,可能培养出顺从听话的“乖孩子”,但难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他们步出校门,踏入社会,遇到问题往往会无所适从。因此,我们应关注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改革,以增强道德教育的效果为目标,使道德教育方式从过去的单一化过渡到多样化,拓宽道德教育的途径,学习世界各国学校道德教育某些科学有效的方式。

三、若干启示和借鉴

在学校,常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难做”的感叹和困惑。这固然与原有学校道德教育工作体系所依存的背景发生了深刻变化有关,但与学校道德教育方式跟不上形势或方式不当也有很大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必将要求对原有学校道德教育方式进行变革,使之适应新的社会体制,更富有实际成效。我们进行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比较研究,旨在批判地吸收和借鉴一些国家和地区学校道德方式的成功经验,为新世纪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改革,开拓某些有价值的思路。通过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比较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在学校道德教育方式改革中予以重视的:

1.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和道德教育本身的特点来选择道德教育方式方法,既要灵活多样,又不能主观随意。一般地说,当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主要采取的是系统道德知识灌输、行为规范训练、集体的影响和舆论的扬抑以及表扬批评等方式方法,这些方式方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今后仍有一定的价值。但这些方式方法在实际操作中也出现片面性,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潜在能动作用。而有些国家和地区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提出或实践的方式方法,如认知层次、价值观及行为层次应统筹兼顾;以道德认知的启发来代替道德教条的灌输,以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是协助者而非管理者等,值得我们借鉴。

2.开辟多种道德教育渠道,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家庭和学校。德育社会化和社会德育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封闭的学校道德教育不符合现代道德教育的趋势。因此,在教育方式上,要注意校内外协调一致,建立学校、社会、家庭整合的道德教育系统。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三者应加强联系,相互适应,形成联动,达到过程的优化。在这一点,要认真研究西方国家社区教育的基本经验,因为社区教育将在我国道德教育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要注重隐性的德育课程建设,力求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道德教育效果。在西方道德教育领域中,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说法,“道德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感染获得的”。此话虽有偏激,但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学校的教育气氛至少也是影响学生道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领悟生活的价值和人生的真谛,端正学习态度,谨慎审视人生。由于隐性课程建设对学校道德教育带来人们事先不曾预料到的好效果,因而自60~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学校道德教育都充分利用隐性课程的教育价值。它不仅要求学校要有民主管理的结构和气氛,而要求学校和教师本身成为道德价值的传播者,使教师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意识转化成为一种动态的社会环境,从而影响学生的道德品质。这种方式易为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所接受,不易产生抵抗心理,具有自然、轻松的特点。因此,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中必须大力加强学校环境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培养教师的高尚人格,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

1.朱永康主编:《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2.史耀芳:《国外中小学道德教育述评》,《中小学管理》1994年第1期。

3.于伟:《发达国家高校道德教育方式特点及启示》,《外国教育研究》1997年第1期。

4.王冬桦:《东西方道德教育比较研究》,《比较教育研究》1996年第4期。

5.罗元:《国外学校德育的趋势与特征》,《思想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校外教育论文篇2

1.2途径的差异分析

1.2.1城郊区差异为进一步了解中学生获取科学信息的途径,将数据做了城郊区差异的比较.城区学校的学生更好地利用了互联网及与人交谈的机会,同时,利用科学场馆的比例较郊区学生高出5.1个百分点,这与城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关系很大;位于郊区的学生则更充分地使用电视来获取科学信息,较城区学生高出了近16个百分点.

1.2.2性别差异在性别差异上,男生较女生而言会更频繁的使用互联网浏览与科学相关的网页及视频,他们也会较多的就科学话题进行讨论,故在互联网、与人交谈这两条途径上,男生比女生分别高出了7.4和7.6个百分点.而女生则更倾向于从传统的纸质媒体如图书和杂志等来获得科学知识和信息,其中女生使用一般杂志的比例比男生高出了近9个百分点.

2中学生利用校外科学教育设施的情况

2.1中学生利用校外科学教育设施的统计首先,如图4所示,中学生利用较多的是动物园、水族馆、植物园等(93.5%),科技馆等科技类博物馆(87.5%),及公共图书馆(83.9%),学校内供学生使用的图书阅览室也得到了充分利用(83.4%).但明显可以看出,各种专业科技场所的使用率普遍偏低,比例依次为工农业生产园区(33.2%)、科技示范点或科普活动站(28.6%)、高校或科研所实验室(25.1%).2.2中学生利用校外科学教育设施与否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利用各种校外非正式科学教育设施的具体原因.在图4中利用率最高的前4项,大部分的中学生去过或没去过的原因都是出于自身的兴趣.而各种专业类科技场所的使用率之所以普遍的偏低,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学生不知道它们位于什么位置,尤其是不知道高校或科研院所实验室在哪里的比例高达45%.当然也有一部分同学直接表示对这些专业科技场所根本不感兴趣.

2.3中学生利用校外科学教育设施的收获调查显示,只要是利用了各种科普场所和设施,觉得毫无收获的中学生占极少数,极大多数的中学生在这些地方都有所收获.同时,中学生觉得非常有收获的比例过半的有公共图书馆(59.4%)、科技馆等科技类博物馆(58.0%).加上觉得有少许收获的人数,比例较高的有科技馆等科技类博物馆(89.8%)、动物园等(89.2%)、公共图书馆(86.5%)、图书阅览室(81.3%).各专业科技场所虽利用率不高,但去过的中学生觉得有所收获的比例都在65%以上;最低的科普画廊或宣传栏也达到了61.6%.

3中学生校外科学教育的呈现形式和参与方式

1中学生对校外科学教育呈现形式的态度本调查中所谓的呈现形式是指我国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而在社会上组织举办的各种科普活动,中学生处于这样一种大环境中,对于这些形式的校外科学教育的了解程度如何?他们是否感兴趣?他们是否参与过?中学生对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都有一定的了解,完全没听说过的人占少数,只有科普宣传车这种形式在中学生群体中的知晓度稍差一些,没听说过的占到了45.8%.就是否感兴趣而言,普遍说来参加过的学生都表示出一定的兴趣,也有很大一部分同学表示虽没参与过,但在听说后都有兴趣参加.但这些中科普活动普遍的参与度不高,最高的科技展览参观比例也为过半(44.4%).

2中学生参与校外科学教育的方式阅读报刊书籍、浏览网页、与人交谈以及参观各种科技场馆等都是中学生校外科学教育的参与方式,那么究竟哪些方式他们参与得较多呢?如图7所示,中学生更愿意阅读报纸、期刊或互联网上与科技相关的文章,同时与人谈论、参观科技场馆也是他们经常参与的,但是那些需要与人互动的话题讨论,以及需要动手参与的科技节等活动他们参与得并不多,这与这一代的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与人交流的欲望与动手能力不强有一定关系,但这些活动的普及度不高、活动形式不具吸引力也对此产生了极大影响.参加科普讲座或其他科普宣传活动这种方式尤其不受欢迎,这可能与它们形式的单一性和内容的吸引力不够有关.

校外教育论文篇3

美国许多高校在其学校的主页上提供关于防范安全事故、采取安全措施的建议,内容详尽,指导性强。普林斯顿大学提供紧急事件应对措施,告诉学生遇见紧急事件时应该采取什么行动。其对各种类型事件都有相应的详细指导,如学生遭遇抢劫、火灾、身体意外伤害、化学药品泄漏、自然灾害等。此外,普林斯顿大学还提供意外事件前的准备措施,提醒学生怎样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2]学校开办各种培训班,让学生了解户外旅游常识、意外伤害紧急救援方法等,例如,户外先遣急救员课程(WFR)、心肺复苏术课程(AED)。[6]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向学生提供安全提示,涉及各个方面,包括一般性常识、居家安全、宿舍安全、取款安全等。[7]例如,取款安全的一条提示是这样阐述的:“不要把您的社会安全号码印在支票、驾驶执照或其他财务文件上。如果银行或其他机构使用您的社会安全号码或客户帐户,打电话或写信至公司申请一个不同的识别号码。”[8]

美国高校把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氛围作为加强诚信教育的有力手段之一,将安全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普林斯顿大学设立警报热线、危机支援热线,在学校出现紧急情况下,会有专人接听危机支援热线,提供有关紧急情况和有效支援服务的信息,在没有紧急情况下,此线路保持留言状态。学生也可以通过广播收听紧急情况报告,普林斯顿大学的电视频道也会播出紧急情况通知和公告,学校的餐厅和电话亭都张贴了有关安全信息的海报。[9]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为学生编写了《安全手册》,全面地介绍学校的安全服务、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的联系方式、遇见意外事件的处理方式以及各种安全提示。此外,学校每天都有安全记录,详细记录保安人员巡查的时间、地点,在什么地方有安全隐患,隐患是否得到处理等。如遇到意外事故,如学生物品丢失、身体意外伤害等,保安人员会及时处理并做详细记录。[10]

当前,我国高校普遍重视安全管理工作,忽视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当提及保证校园安全时,更多是指向于管理、约束学生的行为以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而不是教育、引导学生如何避免事故、处理事故。”[11]在理论研究方面,“高校安全教育实施状况并不乐观,对高校安全教育这一问题的研究较为零散,系统性不强。迄今为止,国内关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专著仍然寥寥无几。”[12]“大部分期刊论文在论述安全教育时,很少能提供具有说服力的见解,其论述多为蜻蜓点水似的一掠而过。而且,对于安全教育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中小学的安全防护教育,对大学是否有必要进行安全教育的问题探讨不透彻,对高校安全教育应如何开展的研究也显得模糊。”[13]此外,关于高校安全教育与国外进行比较研究的论文更是少之又少。在具体做法的实施上,我国高校进行了一些尝试。例如北京林业大学、南开大学、四川文理学院将安全类课程纳入了课程体系;北京市教委于2006年召开了“北京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会议”,上海市教委2008年颁布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大纲》规定高校将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山东市2010年出台高校安全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虽然,高校安全教育问题引起了政府、教育部门、高校的关注,但对其重视的程度仍然不够,安全教育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模式单一,缺乏前瞻性,效果甚微。[14]

高校安全教育需要完善的、规范的法律制度作保障,用以指导和规范高校安全教育的落实。美国的校园安全立法体系比较完善,多年来其一直重视和致力于制定有关校园安全的法律法规,形成健全的校园安全法律体系,使高校开展安全教育有法可依,为高校的安全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相比之下,“高校校园安全是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的死角,当前我国没有一部统一的校园安全法。”[15]只有一些相关的政策和规定,这大大降低了我国高校安全教育的力度,不利于高校安全教育的开展和学生安全意识的养成。借鉴美国高校的安全教育,应尽快制定专门的校园安全法律法规,明确权责意识,使高校安全教育上升到法律的高度,走上依法治校的法制轨道,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p#分页标题#e#

校外教育论文篇4

1.2高校体育改革要适应时展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也逐渐得到了增强,使学校在追求体育实现健身效益的同时,也开始注重体育的长远发展,让学生在学习情趣的培养上、体育娱乐精神的掌握上,更加适合未来的生活需要。因此体育教育改革,要多注重学生不同于以往的需求变化,以创新性为根本目标,从各个角度上改善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从而达到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南京林业大学大一学生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收集资料,查阅近些年来关于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内容与方向,查阅高校实施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等相关文献资料。

2.2.2调查问卷法

对南京林业大学大一学生以当面发放当面回收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500份,其中有效问卷490分,有效率98%。调查对象男生412人,女生88人。

2.2.3访谈法

对学校部分学生、教师进行访谈,访谈内容涉及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育态度及体育课程设置等问题。

2.3调查结果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频率低与影响原因从目前调查数据来看,现代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并不高,对学生的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仅占14%,而大部分学生则是每周参加1-2次体育锻炼。此外,从访谈中可以看出,学生晚上睡觉较晚,约有一半的学生都是在凌晨后才入睡,所以容易导致睡眠不足的现象。由此可见,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原因与日常生活方式有这较大的关系,并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与身心健康。除了学生自身因素外,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还有课程压力大、学习时间长等因素,但其中占有比率最高的还是学生上网的问题。首先从学习压力方面来说,有24%的学生认为课程压力大影响了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现代大学生由于就业的压力,导致很多学生忙于考证,所以增加了他们的文化课学习时间。上网已成为占有学生业余时间的最大比重,37%的比率也是在所有比重中占据着榜首的地位;然而,从现实中也可以看出,上网游戏几乎已经成为高校学生课外娱乐生活的首选,这也是学生大大减少了体育锻炼的最主要原因所在,所以,如何能让学生合理分配课余时间,避免学生过度沉溺于网络游戏,是众多高校都需要关注的问题。此外,由于近年来高校扩招的原因,导致高校体育场地场地出现不足的情况,而由于场地不足而放弃体育锻炼的学生占有19%的比率,虽然从比率上不是很多,但是在影响上并不乐观,它严重制约了有体育锻炼想法的学生没法进行体育锻炼,对学生的体育理念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3目前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方向

首先,从大学生的自身状态来看,现在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呈极具下滑的趋势,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逐步降低,所谓的锻炼意识已所剩无几。而形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除了体育课本身形式的传统之外,还有很大原因是需要归咎于目前大学的整体教育环境。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仅安排两到三年,每周仅有两个学时的体育课程,这很难实现所说的素质教育的目标。所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与体育教育的整体改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校体育教育模式的改革是体育教育改革的基础,只有完善大学体育的整体功能,把体育课内、课外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实现体育教学课程内外一体化,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锻炼意识,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真正达到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从而实现体育教育的有效价值。

4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是促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手段

4.1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由来

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最早出现于90年代,由天津市率先创建,随后便进行了全国的推广,并取得了较为优秀的教学成果,受到教育部门的肯定与好评。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就是以体育教学为目的,以运动项目为选项,把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织为一体,并由相关教师指导进行体育教学活动。从授课形式上来划分,主要有课内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指导,它即承担了课内体育的课堂教学任务,又兼顾了课外体育的教学指导,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一种新体系。

4.2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组织的形成

体育课内教学是以学生选项为基础进行教学,较原有教学模式相比有着较为相同的地方。体育课外教学是以体育项目为基础,在相关部门的组织下,由体育教师进行指导完成的体育课程。学生参加的课外体育活动或体育竞技比赛后,将所得成绩列入平时的表现成绩中,根据学生的课内体育教学考核成绩与课外体育活动的表现成绩进行综合评分,成为最终的体育成绩。

4.3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素质教育模式主要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等几个方面。首先,从教育目标上来说,教育目标是实现素质教育模式的前提,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重要依据;所以,教育目标的确立是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条件。其次,从教育内容来说,教育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因此在课内体育中主要侧重于健康、品德、素养等内容,而在内外体育中主要表现为社会行为规范、团队意识、竞争观念等内容。最后,从教育途径上来说,教育途径是完成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树立审美观、培养团队意识的主要过程,所以,此方面还是过多的表现在课外体育内容上,主要是侧重于创新能力的开发及健全个性的培养等途径。

4.4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优势

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与原有的体育教学模式相比有着一定的优越性,其主要表现如下:1、对体育教学资源不足的方面进行弥补。由于近几年高校扩招情况较为普遍,所导致了许多高校都面临了体育场地、体育器材出现不足的现象,而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避免了学生体育锻炼和学习时过于集中的情况,使学生在体育课程的学习上有了更好的学习空间,充分地发挥出对所喜欢项目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体育教育事业实现最终目的。2、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体育项目,首先便克服了传统教育上忽略学生个性和兴趣的弱点,使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时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参加各种活动,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多样性需求。

校外教育论文篇5

一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

创业人才的培养兴起于美国,而且美国目前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完善,其他发达国家多从美国奉行“拿来主义”拓展本国的创业教育体系。

1.发展历程

(1)萌芽阶段(1947年~1970年):1947年,哈佛商学院的MylesMace教授为MBA学生开设了一门课程——新创企业管理,这被公认为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第一门课程,也是创业教育在大学的萌芽。但因为美国当时正处于大工业时期,中小企业则不断减少,因此,创业教育尚缺乏成长土壤。

(2)起步阶段(1970年~1990年):进入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减缓,从1969年到1976年,大量新兴中小企业创造了美国社会81.5%的新就业机会。特别是1980年以后,美国超过95%的财富都是由变革中新兴的中小企业创造的。在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创业者掀起的“创业革命”冲击与影响下,大学生创业教育逐渐受到关注,高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纷纷设置创业教育课程。

(3)发展阶段(1990年~2000年):这一阶段,创业教育在高校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SBA(美国小企业管理局)的调查显示,1998年已有1400多所大学在本科生中开设了创业或小企业管理课程。

(4)成熟阶段(2000年至今):进入21世纪,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逐渐走向成熟,主要表现在创业教育评估体系日趋完善,这增强了高校的竞争意识,也促进了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2.师资建设

美国创业教育师资不仅数量充足,而且实践经验丰富。同时,高校还十分注重吸收社会各界既有创业经验又有学术背景的资深人士从事兼职教学和研究,采取短期讲学方式参与大学创业教育项目。企业家的参与为大学创业教育提供了现实案例,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3.管理体制

美国高校多将创业学专业纳入商学院管理,并成立专门的创业教育中心,也有少数院校将其归入研究生院管理,只在研究生层次开设课程。创业教育中心的主要职能是制定和实施创业教育课程计划、研究计划以及外延拓展计划。课程计划一般分为公选课程、本科生课程、研究生课程。研究计划主要包括主办研讨会议、出版期刊著作、开展课题研究等。外延拓展计划一般包括建立孵化器、科技园、小企业开发中心、创业校友联合会等。

4.以斯坦福大学为例

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应该说是在创业活动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1967年,斯坦福大学商学院首次开设了一门创业教育课程,随后便不断拓展完善创业教育领域。1996年,斯坦福商学院成立了创业研究中心。20世纪90年代,为适应网络时代的到来,还一度成立了电子商务和商业中心。现在,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拥有社会创新中心、全球商业和经济中心等与创新创业相关的研究组织。

二国内高等学校自主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1.发展历程

(1)高校自主探索阶段(1997年~2002年4月):普遍认为,1997年清华大学的“创业计划大赛”是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端。这一阶段中,许多高校进行了自发性探索。

(2)创业教育试点阶段(2002年4月至今):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9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给予政策和经费支持,引导其探索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模式。这一阶段是创业教育在政府引导下的多元化发展阶段,5年来,试点院校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

2.课程设置

我国高校目前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大体分为两类:一是在面向毕业生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中增加了创业教育内容,这一类以更新学生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为主要目的;二是将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中,面向全体大学生,以必修或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课程内容注重创业知识与人文社科知识的融合,以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和开拓精神,帮助学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需求为主要目的。

3.培养模式

以试点院校为主的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形成了以下三种基本模式:

(1)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开展创业教育,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模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中,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讲座以及各种竞赛、活动等方式,形成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会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

(2)以增长创业知识、提高创业技能为重点的创业教育,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园,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及咨询服务,其代表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其特点是商业化运作,建立大学生创业园,教授学生如何创业,并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以及咨询服务。学校成立了“创业管理培训学院”,专门负责与学生创业有关的事务。学校还设立了300万元创业基金,对创业计划书经评估后进行“种子期”的融资。

(3)综合式的创业教育,即一方面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和技术咨询。如上海交通大学以“三个基点”(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和创新教育)和“三个转变”(专才向通才的转变、教学向教育的转变、传授向学习的转变)为指导思想,确立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框架。

4.师资建设

开展试点工作之前,我国创业教育师资主要集中在商学院,由于缺乏通畅渠道和有效机制激励这些教师在全校范围授课,因此创业教育普及率不高。试点工作开展后,很多青年教师受到鼓舞,参与到创业教育中来。2003年开始,教育部开展了常规性创业教育师资培训活动,目前已培养了数百名创业教育骨干教师。这些教师积极摸索和传播创业教育理念与方法,促进了面向全校学生的创业教育课程开设。

三中外高校自主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通过比较可知,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仅起步早,且发展迅速,目前已设有创业学专业并可授予学位,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高校乃至整个社会层面对创业教育的认识还比较模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的成功经验对于推进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深入认识创业教育重要意义

美国创业教育着眼于“为未来几代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并以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作为其基本价值取向”。我国高校应当进一步深化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应将其仅仅作为就业教育的补充,而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自觉预测变化并积极应对变化的能力和素质为价值取向。

2.加强对创业人才培养理论研究

现有的系统理论论述比较薄弱,加之对创业人才培养实践总结不够,导致理论研究不能够充分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加强创业教育与专业的融合

由于美国多数高校已将创业学作为专业或研究方向,因此其创业教育已形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如百森商学院设有创业课程教学大纲和外延拓展计划。课程内容采用模块化结构,主要由基本理论、案例分析和模拟练习等模块组成。这种系统化的课程设计,保证了创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通常情况下,大学生所创之“业”是与其所受到的专业教育直接或间接相关,因此,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因此高校要注重将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结合,使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业理念,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形成文化课、专业课、创业课互相协调、功能互补的多元化创业教育系统。

开展创业教育不仅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更是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虽起步较晚,但有着强劲的内生动力和成长空间,因此,我们应当积极借鉴国外已有理论和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理论框架与教育教学体系,以后发优势实现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美〕杰弗里·蒂蒙斯(JeffryA.Timmons)著.战略与商业机会(周伟民、田颖枝译)[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校外教育论文篇6

1.社会环境因素。

现代社会上“读书无用论”、“人情就业”等价值观和社会舆论不同程度地充斥影响着学生。一些反道德观念的不和谐因素侵蚀影响着广大学生,使得本来就缺乏分辨能力的学生感到迷茫,以至在不知不觉中偏移了思想道德规范的正确航线,导致道德行为失范。

2.家庭因素。

当前高职类院校都是“90后”学生,从小在家长的骄生惯养下长大,形成了自私、冷漠的性格特点。

3.学生自身原因。

高职类院校学生的共性特点是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习惯不好,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对思想教育有逆反抵触心理,缺乏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和对道德思想品质提升的内在要求,部分学生的道德行为令人堪忧。

三、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德育功能

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教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形式,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而更多高职院校只注意到了校外实训基地在教学功能上的作用,而忽视了校外实训基地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育人作用,但无数事实证明校外实训基地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制度和企业有着共通性,许多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与意识,言行举止随意,作息时间不规律,相对于比较宽松的理论课教学模式,实训课教学更加强调规范性、纪律性,因此在行为养成方面对学生的约束力更强,实践证明效果更加明显。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思想

在校外实训教学中,学生更多的是与“物”接触,无处“讲人情、拉关系”实训结果具有客观性,不能投机取巧,否则只会自食其果,因此实训教学能更好地促使学生形成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

3.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

在校外实训教学中,更多的是与教学设备接触,这些设备大多价格昂贵,如果不按规范操作或者不爱惜设备而造成设备器材损坏,不仅要照价赔偿,更严重者会造成安全事故和无法挽回的损失,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无法体会到,所以在校外实训教学中,学生更能体会到爱护公物的重要性,养成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校外实训基地的教学方式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学习中更多地与实物接触,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技能,为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操作提供了平台与空间,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挥。

5.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校外实训教学比课堂教学更多涉及到团队合作,例如一项生产、制作项目需要团队配合完成、市场调研需要分工合作等。所以要完成一项实训任务,少则四、五人,多则十几人需要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才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在过程中培养和锻炼了参与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关心他人,热爱集体的良好品质。

校外教育论文篇7

远程教学是开放式的,由于教与学之间,特别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直接见面,因此,教材和网络资源就成为传递知识的重要渠道,成为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教材和网络资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在远程教学中,无论是文字教材还是网上视频,都对远程学习产生一定的干扰,其主要表现为:

(1)教材不适合成人学习。目前使用的教材多数是沿用在校生所用的教材,适合网上学习的专用教材很少,有利于学员自主学习的教材更是寥寥无几。这给学员的学习尤其是通过网上学习后的巩固和消化带来了许多困难。

(2)缺乏配套的学习指导书。特别是理科课程的学习,教师网上授课后,学员需要做练习巩固学习的内容,需要有关自学指导书、习题集等。

(3)缺乏必要的网上资源。课程学习结束后,远程学员希望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必要的网上练习,以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但目前我们使用的大部分课程的网上资源,基本上是文本教材的电子化,智能化程度不高。

(4)部分课程制作质量不高。由于目前远程教育试点单位对课程的进度要求比较紧,部分课程制作质量不高,画面不够清晰,解说声音前后不一致。

2.来自教学管理上的因素

远程学习不能够简单的理解为学员的独立学习,应该是教学管理与自主学习的有机统一。学员学习的同时依靠整个远程教育组织,并从这个组织中获得智力、方法和精神上的支持。因此,教学管理对远程学习产生一定的干扰,其主要表现为:

(1)学员集中学习中的相互干扰。远程学习,由于其开放性,即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以学习,其优势是不言而喻的。但目前由于设备和条件的限制,各校外学习中心基本上是根据远程教学计划的安排,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组织学员集中学习。但由于部分学员工学矛盾突出,集中学习的时间不能够保障,造成他们学习的课程与全程听课学员课程的脱节,形成学员集中学习中的相互干扰,为远程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部分校外学习中心执行有关规章制度不力造成的干扰。我们知道,远程教育是通过校外学习中心认真落实教学的全过程,来保证培养人才的规格的。在远程学习中,校外学习中心组织的集中学习、自学和完成作业是远程学习中的最基本环节。但由于部分校外学习中心出于对经济效益等方面原因的考虑,对学员的考勤、作业督查不力,要求不严,造成有关规定落实流于形式,对远程学习造成了干扰。

3.来自教师的因素

总书记在《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远程教学的教师不仅肩负着教书的职责,还肩负着培养远程学员的自学能力与指导学员学习方法的育人职责。因此,远程学习中,教师的因素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教师行为也对远程学习的干扰很大,主要表现为:

(1)部分主讲教师的教学缺乏吸引力。由于讲课的教师是处在摄像机前讲课,眼前没有学生,部分教师的形象以及谈吐举止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有的教师口音南腔北调,照本宣科所产生的单调乏味,有形或无形造成了一些干扰。

(2)兼职辅导教师指导质量不高。在远程教学中,开展远程教育的院校对主讲教师的选择和安排一般都比较重视,而校外学习中心安排的辅导教师大部分为兼职教师,很多辅导教师都是利用其教学空闲时间参加远程教学辅导工作,时间和精力都不具备,辅导教师的教学质量不高,会造成一些干扰。

4.来自教学环境的因素

(1)视频节目播出的效果不好。由于各校外学习中心的教学设备不同,播放的部分课程效果不好,存在图象模糊、声音不清晰等现象,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一些干扰。

(2)学习环境不够理想。有的校外学习中心自己条件不够具备,采取租用中小学的教室和设备的方式开展教学,形成对远程学习的干扰。

(3)部分校外学习中心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一些校外学习中心管理人员,不积极学习和掌握远程教育所必须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对教学过程中的设备故障和计算机软件故障、网络故障处理不及时,会造成对远程学习的干扰。

5.来自学员自身的因素

(1)缺乏明确的学习动力。远程教育的学员大多是成人,学习的功利性强。但远程学习既要靠自觉,又要靠顽强的毅力,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然而,现在有不少学员学习动力不足,畏难情绪严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形成对远程学习的干扰。

(2)缺乏计算机等设备。很多学员,非常想通过远程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但由于单位和个人没有计算机等设备,加之单位地处边远乡镇,上网受到当地经济发展的限制,不能够经常在单位或家庭学习有关课程。

(3)工学矛盾和经济负担重。远程教育的学员,很多既是单位的骨干,也是家庭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经济负担较重。加之目前各地学校没有切实实施"素质教育",部分单位节假日和寒暑假补课现象严重,造成学员的工学矛盾异常突出。

二、校外学习中心的基本对策

干扰是客观存在的,是多方面的。但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是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是传递教学内容,实现远程教学过程的重要保证;是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提高管理效率,加强对学生支持服务的重要手段,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营造教书育人的环境的重要渠道。校外学习中心有义务和责任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干扰,确保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要求,以保证现代远程教育的健康发展。

分析以上远程学习中的干扰,我们会发现,校外学习中心的作用在远程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提升学员学习动机层次,加强校外学习中心的建设,提高管理和辅导人员素质,克服干扰,提高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是我们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应该从内、外二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提升远程学员学习的动机层次,另一方面激发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动机是学习的原动力。学习是主动的吸收和积极的反应,而不是一种被动的行为。成人学习者,如果缺乏学习的动机,不但效果差,而且时间不会长久。

一般而言,参加远程学习的学员多数是为了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弥补工作中的知识不足、为了追求自身价值来学习的,这种动机是内在的,受内在动力的驱使,是高层次的。但也有少数人是为了获取文凭或证书,为了得到提升或晋级,显然这种动机是外在的,浅层次的。校外学习中心要利用各种时机,通过外部刺激,引发远程学习者不断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把远程学习与完善自我、提高素质作为学习的主动力,把自我需要和社会需要统一起来,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通过教育提升远程学员的学习动机层次,增强学员学习的抗干扰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另外我们还要加强管理,尽量减少外在的干扰因素。严格执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制度的规章制度,切实加强校外学习中心的管理,减少外在的干扰因素,是提高远程学习质量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校外学习中心应该做到的以下几点:

(1)加强入学教育关。利用新学员入学的机会,对他们进行入学教育,组织学习有关远程教育学籍管理等规章制度,逐步提高他们对远程教育的认识,努力使学员自觉按照有关规定规范自己的行为。

(2)做好集中教学的组织和考勤。由于目前绝大多数学员不具备个体学习的条件,根据校外学习中心的职责规定,积极承担试点高校下达的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工作,科学的制定集中学习安排,切实落实试点高校的教学计划,保证教学课时的完成。管理人员要做好集中学习期间的考勤工作,提高学员的出勤率。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远程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在组织集中学习的同时,要努力加强校外学习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按照开展远程教育的设备标准,建设好远程学习的机房和多媒体教室,为广大学员提供良好的网上学习的环境。要开放网络教室,安排专业辅导人员,为学员提供答疑、习题课等,弥补网上教学的不足。在学员比较集中并且有条件上网的单位或学校,通过校外学习中心与单位领导联系,为学员提供学习的服务支持。

(4)强化学员作业管理。严格执行远程教育关于作业管理的有关规定,做好学员作业的收交与登记、反馈工作。对迟交作业的要进行催交。通过强化作业管理,提高远程学员学习的信心。

(5)建立一只相对稳定的辅导教师队伍。对于辅导教师,要聘任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高,学员满意的教师担任。要积极争取校外学习中心所在单位的支持,将远程教学辅导教师的工作量列入该教师总工作量中,从而使辅导教师工作得到肯定,使其能安心教学。

(6)严格考试纪律,端正考风。远程学习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学习让学员掌握知识,提高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远程教育学院在教学实践中,除常规考试形式外,还开展了网上考试、课程考查、论文考查等,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考试既是全面检查教学质量的一种方式,(下转第26页)(上接第30页)也是保证培养人才规格的有效手段。因此只有严格考试纪律,端正考风,才能切实杜绝远程学习中的各种干扰,提高学习质量。

(7)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牢固树立为学员服务的思想。校外学习中心的管理人员应该勤于学习,与时俱进,掌握丰富的管理知识和现代教育基础知识,并自觉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能力运用于远程教学管理之中,切实为远程学员服务,全力为学员创造一个严格、温馨的学习环境。

校外教育论文篇8

1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身为独生子女的职业院校学生,长期理所当然地享受着家长的呵护和关爱,难以体验社会竞争的激烈与生活的艰辛,更无从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视学习为家长给自己安排的任务,一旦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便不假思索地向同龄人、朋友、同学求助,却对父母、老师的劝导、学校的管理不以为然。由于他们大多数心理发育尚不成熟,遇事缺乏理性和准确的判断力,一旦受到同龄人负面的影响,就会盲目跟从。

实际上,职业院校学生也有着自身特殊的思维方式,当他们从简单的逆反心理过渡到独立思考理想与现实的时候,就会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当他们发现现实社会中存在着很多与理想信念中的公平、合理等原则背道而驰的现象时,就会感到迷惑、不解与失望,导致消极情绪与内心矛盾冲突的产生。此时,用德育教育来浇灌学生的心灵,为他们指明方向是相当关键的。但是,长期以来,“德育教育”这四个字总是给人一种板起面孔、敬而远之的感觉。家长不在乎,学校不重视,衡量没标准,是当前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境遇。德育课没有现成的教材,需要以一系列活动为载体。然而,对于绝大多数面临专业课学习任务或者自学考试,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压力的职业院校学生来说,参加德育活动是在浪费时间。

2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可行性

教学中进行德育是教学具有教育性客观规律的反映。所谓教学具有教育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施教者的主观意愿如何,是否自觉,学生都在客观地接受着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一定政治立场、世界观、方法论的影响和社会意识形态、伦理道德的熏陶感染。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在谈到德育的方法时曾经强调通过教学进行德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教学本身乃是德育的基本手段和方法,这种教学应该导致自觉信念的形成,导致学生的道德行为熟练技巧和习惯的养成。他正确指出,教育与教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的过程,教师以身作则,是道德教育体系中最好的手段和方法。“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因此,进行德育离不开其他各科教学,因为学生大量时间是学习其他各科课程,我们应该把德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充分发挥教学的教育性作用。作为英语教师,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掌握基本的语言学习方法,打下牢固的语言基础,培养学生掌握实用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自然也肩负着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任,也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是非辨别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健全的人格。在英语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英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的新信息及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社会建设需要不同层次的外语人才,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自觉性。

3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手段

3.1隐蔽德育目标

青年时期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正值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他们强烈的逆反心理则决定了在没有说教色彩和强迫性质的前提下,德育目标才能比较容易实现。过早暴露德育意图,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成功的德育教育,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而应似春雨“润物细无声”。英语学科本身的特点是交际性、实践性和工具性,同时传授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知识,由此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活跃思维,培养辩证思想,培养坚强、进取、豁达、乐观的性格,使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交往等活动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英语教材、课外读物,多以欧美国家文化背景、意识形态为主要来源这一特殊性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接触到不同的价值理念,会受到西方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的影响这一现实性因素,培养学生理性思考,寻求客观、合理地看待并解决社会及生活问题。

3.2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寻求思想教育和知识能力培养的结合点

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绝不能单纯为了“渗透”而进行空洞的说教,必须严格遵循英语教学规律,深入挖掘、充分利用教材本身潜在的德育因素,让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渗透方式,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首先要使学生通过听说读写训练,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并且掌握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为此,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出话题,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探索话题的精髓,使学生在思考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思想的启发与心灵的震撼,逐步向教材的思想寓意靠近,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

3.3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例如,学习解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时,教师可以在学生了解故事情节时要求学生就“同情与报复”和“爱情与金钱”这两个贯穿始终的线索为话题进行讨论。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可以直接或侧面反映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对此,教师有责任给以正确引导,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树立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观,以明辨是非并做遵纪守法的公民。根据学生思想的热点和兴奋点寻找最佳结合点,使德育教育富有真实性和创造性,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思想的热点、疑点和兴奋点,以及针对学生思维活跃、表现欲望强烈,对一些现象认识模糊的情况,开展辩论、演讲等活动;再进一步鼓励学生结合实际,书面表达出心得体会,这样学生就会在讨论和思考中得到德育的滋润,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诸如讨论、辩论这样的团队活动中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学生学会了如何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以及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彼此激励、互相帮助等团队意识。这样安排听说课,既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又达成思想观念上的共识,学生当然会欣然接受这种潜移默化的德育形式。

4结束语

在英语教学中以辐射的方式,广泛涉猎东西方的文化、历史、哲学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并加以比较,既培养中立的学术素养,又增强合理性和适应性判断思辨能力,把德育植根于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之中,认识和筛选外国有用的东西,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无疑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就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和培养辨别是非真伪的能力,既掌握这门语言又使他们受到良好的德育熏陶,可谓一举两得。总之,中西方文化交融混杂的现实绝不能削弱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工作。相反,英语教师更应该以全面培养人才为出发点,认真备课,深刻领会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内涵,以知识为载体,从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文化意识等方面入手,确立明确的德育目标,变教材为有生命力的德育阵地,从而取得英语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刘济良.德育论教程[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

[2]李申申.简明外国教育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校外教育论文篇9

一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

创业人才的培养兴起于美国,而且美国目前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完善,其他发达国家多从美国奉行“拿来主义”拓展本国的创业教育体系。

1.发展历程

(1)萌芽阶段(1947年~1970年):1947年,哈佛商学院的MylesMace教授为MBA学生开设了一门课程——新创企业管理,这被公认为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第一门课程,也是创业教育在大学的萌芽。但因为美国当时正处于大工业时期,中小企业则不断减少,因此,创业教育尚缺乏成长土壤。

(2)起步阶段(1970年~1990年):进入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减缓,从1969年到1976年,大量新兴中小企业创造了美国社会81.5%的新就业机会。特别是1980年以后,美国超过95%的财富都是由变革中新兴的中小企业创造的。在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创业者掀起的“创业革命”冲击与影响下,大学生创业教育逐渐受到关注,高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纷纷设置创业教育课程。

(3)发展阶段(1990年~2000年):这一阶段,创业教育在高校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SBA(美国小企业管理局)的调查显示,1998年已有1400多所大学在本科生中开设了创业或小企业管理课程。

(4)成熟阶段(2000年至今):进入21世纪,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逐渐走向成熟,主要表现在创业教育评估体系日趋完善,这增强了高校的竞争意识,也促进了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2.师资建设

美国创业教育师资不仅数量充足,而且实践经验丰富。同时,高校还十分注重吸收社会各界既有创业经验又有学术背景的资深人士从事兼职教学和研究,采取短期讲学方式参与大学创业教育项目。企业家的参与为大学创业教育提供了现实案例,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3.管理体制

美国高校多将创业学专业纳入商学院管理,并成立专门的创业教育中心,也有少数院校将其归入研究生院管理,只在研究生层次开设课程。创业教育中心的主要职能是制定和实施创业教育课程计划、研究计划以及外延拓展计划。课程计划一般分为公选课程、本科生课程、研究生课程。研究计划主要包括主办研讨会议、出版期刊著作、开展课题研究等。外延拓展计划一般包括建立孵化器、科技园、小企业开发中心、创业校友联合会等。

4.以斯坦福大学为例

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应该说是在创业活动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1967年,斯坦福大学商学院首次开设了一门创业教育课程,随后便不断拓展完善创业教育领域。1996年,斯坦福商学院成立了创业研究中心。20世纪90年代,为适应网络时代的到来,还一度成立了电子商务和商业中心。现在,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拥有社会创新中心、全球商业和经济中心等与创新创业相关的研究组织。

二国内高等学校自主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1.发展历程

(1)高校自主探索阶段(1997年~2002年4月):普遍认为,1997年清华大学的“创业计划大赛”是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端。这一阶段中,许多高校进行了自发性探索。

(2)创业教育试点阶段(2002年4月至今):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9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给予政策和经费支持,引导其探索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模式。这一阶段是创业教育在政府引导下的多元化发展阶段,5年来,试点院校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

2.课程设置

我国高校目前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大体分为两类:一是在面向毕业生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中增加了创业教育内容,这一类以更新学生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为主要目的;二是将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中,面向全体大学生,以必修或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课程内容注重创业知识与人文社科知识的融合,以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和开拓精神,帮助学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需求为主要目的。

3.培养模式

以试点院校为主的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形成了以下三种基本模式:

(1)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开展创业教育,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模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中,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讲座以及各种竞赛、活动等方式,形成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会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

(2)以增长创业知识、提高创业技能为重点的创业教育,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园,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及咨询服务,其代表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其特点是商业化运作,建立大学生创业园,教授学生如何创业,并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以及咨询服务。学校成立了“创业管理培训学院”,专门负责与学生创业有关的事务。学校还设立了300万元创业基金,对创业计划书经评估后进行“种子期”的融资。

(3)综合式的创业教育,即一方面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和技术咨询。如上海交通大学以“三个基点”(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和创新教育)和“三个转变”(专才向通才的转变、教学向教育的转变、传授向学习的转变)为指导思想,确立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框架。

4.师资建设

开展试点工作之前,我国创业教育师资主要集中在商学院,由于缺乏通畅渠道和有效机制激励这些教师在全校范围授课,因此创业教育普及率不高。试点工作开展后,很多青年教师受到鼓舞,参与到创业教育中来。2003年开始,教育部开展了常规性创业教育师资培训活动,目前已培养了数百名创业教育骨干教师。这些教师积极摸索和传播创业教育理念与方法,促进了面向全校学生的创业教育课程开设。

三中外高校自主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通过比较可知,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仅起步早,且发展迅速,目前已设有创业学专业并可授予学位,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高校乃至整个社会层面对创业教育的认识还比较模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的成功经验对于推进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深入认识创业教育重要意义

美国创业教育着眼于“为未来几代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并以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作为其基本价值取向”。我国高校应当进一步深化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应将其仅仅作为就业教育的补充,而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自觉预测变化并积极应对变化的能力和素质为价值取向。

2.加强对创业人才培养理论研究

现有的系统理论论述比较薄弱,加之对创业人才培养实践总结不够,导致理论研究不能够充分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加强创业教育与专业的融合

由于美国多数高校已将创业学作为专业或研究方向,因此其创业教育已形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如百森商学院设有创业课程教学大纲和外延拓展计划。课程内容采用模块化结构,主要由基本理论、案例分析和模拟练习等模块组成。这种系统化的课程设计,保证了创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通常情况下,大学生所创之“业”是与其所受到的专业教育直接或间接相关,因此,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因此高校要注重将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结合,使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业理念,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形成文化课、专业课、创业课互相协调、功能互补的多元化创业教育系统。

开展创业教育不仅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更是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虽起步较晚,但有着强劲的内生动力和成长空间,因此,我们应当积极借鉴国外已有理论和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理论框架与教育教学体系,以后发优势实现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美〕杰弗里·蒂蒙斯(JeffryA.Timmons)著.战略与商业机会(周伟民、田颖枝译)[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校外教育论文篇10

针对我国高校外语教育现状,我们必须要进行详细地调查和冷静地思考,做出正确的、合理的改革措施,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主要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师资队伍等方面入手,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改革的进程。

2.1树立正确的高校外语教育教学观念

树立正确的高校外语教育教学观念,要求我们要及时转变教学思想,把原来的以笔试考试作为外语学习好坏标准的思想转变为充分培养学生外语交际和综合能力的思想。而教师的教学职能不应该仅仅是学生外语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外语实践能力的教育者和指导者。在教学模式上,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外语交际和综合能力而努力。

2.2优化高校外语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和完善高校外语教育评价体系

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高校外语教育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学校往往要完成升学指标,保证学校的升学率,把课程重点过分地放在了考试上,大部分精力都用来提高学生的外语应试成绩,这样不利于我国高校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及时采取措施,改变这种状态,优化高校外语教育课程体系,真正把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放到首位,切实引导学生的创造潜力。

2.3改革高校外语教学手段,提高学生交际和综合应用能力

改革高校外语教学手段,这就要求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改革现有的教学手段和模式,突出学生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主体地位。

(2)启发和引导学生,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使其积极参加到外语的实践和提高过程中来,还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外语交流的机会和场所,保障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进步。

(3)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创新教学方法,例如网络课堂、多媒体教学等。

(4)多组织些外语交流活动或外语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外语,学会交流、掌握专业知识技能。

2.4提高教师待遇,加强高校外语教师队伍建设

各个高校要对外语教师队伍进行定期规划,加大教学投资,提高教师待遇,完善高校外语教师体制改革,优化教师队伍,定期对外语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其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将教师培养成与英语教学改革同步发展的自觉学习型教师。

2.5多组织些外语交流或外语学习活动,创造外语实践机会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会使学生的学习更进一步,多组织些外语交流或外语学习活动,创造外语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外语,提高兴趣、学会交流、掌握专业技能。

校外教育论文篇11

1。1目前国内高等师范院校的自然地理实习教学较普遍地缺乏以河口、海岸带为主的内容胶州湾海洋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野外实习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自然地理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1—2],通过完善的野外实习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毕业后从事中学地理教学所需要的研究性教学能力和指导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能力[3—4].多年来,国内各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系都非常重视自然地理野外实习这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但选择的实习区域大都以山地、平原等陆地环境为主(特别是对位于内陆地区的高等师范院校而言),较少有成熟的海岸带自然地理实践教学经验可以借鉴.笔者工作的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地理系在以往的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过程中,选择的实习区域也是内陆的山地和平原,没有涉及到河口、海岸带与近海.这是因为在传统的自然地理学理论教学过程中,主要教学内容长期集中在陆地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和变化等方面,而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野外实习的实习区域和内容的选择与教学内容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2新一轮中学地理教学改革要求高师地理专业更加重视海岸带资源、环境及其变化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根据教育部的部署,从2004年9月的新学期开始,山东省开始实施高中地理教学改革,使用新教材,在高三开设宇宙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和地理信息技术等7门地理选修课,新开设的7门选修课程中海洋地理、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4门课程较多地涉及海岸带自然地理环境方面的内容.所以新一轮高中地理教学改革要求高师地理专业应该比以往更加重视对海洋、海岸带自然地理环境结构、地理过程的教学.对海洋和海岸带自然地理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作为沿海地区我们的教学更应在这一方面走在前面,重视进行海洋、海岸带自然地理的实践教学.通过开展胶州湾海岸带自然地理实践教学,可以完善我系自然地理实践教学的内容,强化自然地理实践教学的效果.

2、胶州湾海岸带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地点和实习内容的选择

2。1选择实习内容和实习地点的原则

遵循一定的原则选择适宜的实习教学地点和适当的实习教学内容是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教学重要的前期准备工作.

选择胶州湾海岸带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的教学内容应遵循的原则有:

(1)实习内容与高师本科自然地理教学和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原则.由于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本科自然地理理论教学的内容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组成要素,所以实习内容应该尽可能地包含胶州湾海岸带自然地理环境的各个组成要素.此外,实习内容还应该与中学地理教学的内容紧密结合.

(2)提高学生中学地理研究性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原则.作为多年来传统的以内陆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自然地理实践教学的有效补充,海岸带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教学的目的有效地提高学生研究性教学能力和指导中学课外地理实践教学能力.使参加实习的学生能够有效地提高地理野外实践工作的能力,毕业后能顺利地组织中学地理课外科技活动,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选择与青岛本地地理环境紧密相关的研究性课题,指导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3)实习内容少而精的原则.目前海岸带自然地理实习教学只能是对内陆地区山地、平原地区自然地理实习教学的有效补充,不是地理专业自然地理实习教学的主要内容,这就决定了选择实习内容时要坚持实习内容少而精的原则.另外海岸带自然地理实习教学的时间较短也决定了选择实习内容时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

选择胶州湾海岸带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的教学地点应主要考虑以下2个原则:

(1)代表性原则.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在野外指导学生对实习点的各种自然地理要素进行观察、调查、采集标本等活动,引导学生把学到的自然地理学理论知识与客观存在自然地理环境结合起来,达到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的有机结合.在胶州湾海岸带范围内选择实习点时,应该首先考虑实习点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变化是否能够反映出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点和最重要的自然地理过程的规律.

(2)可到达性原则.自然地理实践教学过程不同于一般的科学研究,学生实习的主要收获是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不需要强调实习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在胶州湾海岸带大部分地区自然环境相对恶劣、交通不便的前提条件下,实习点应该选择交通便利、实习过程中不会受到海浪、潮汐等危险自然因素影响的地方,有效保证参加实习的学生、教师人身安全的地方.另外,实习经费有限和实习时间短的限制也要求实习点要具备较高的通达性.由于物价上涨等因素,自然地理实习经费普遍紧张,实习地点交通条件差引起的实习投入加大可能会影响实习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2。2实习内容和实习地点的确定

由于海岸带与内陆地区存在自然环境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胶州湾沿岸进行海岸带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教学应选择与内陆地区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有较大差异的实习内容.

按照本文提出的选择实习内容的3个原则,初步确定实习内容如下:

(1)胶州湾海岸带自然环境的一般考察,通过考察认识海岸带自然地理环境结构与自然地理过程.如在海岸带自然地理环境结构方面,认识胶州湾海岸带地质构造单元的划分,胶州湾沿岸各地岩性地层划分及地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地层出露情况、地质构造和地貌;根据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的相对强度,将海岸带划分为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上带;根据潮间带、潮上带地面组成物质和植被差异将胶州湾海岸带划分为基岩海岸、砂砾质海岸、粉砂淤泥质海岸等类型.在典型岸段、河口进行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快速调查,结合有关资料指导学生研究胶州湾海岸带湿地的群落结构和植物区系构成.

(2)参观胶州湾海洋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了解由中科院组织建设并负责管理的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的构成及在提供基础监测资料促进科研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了解胶州湾海洋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环境监测的项目,特别是河口和近海水质的取样过程和分析技术,海岸带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的动态监测技术,波浪、潮汐、台风、风暴潮、海岸侵蚀、海水入侵等海岸带水文、气象过程的监测技术.

(3)针对“十一五”开始建设的大沽河河口和胶州湾沿岸部级湿地自然保护区,考察大沽河河口和胶州湾沿岸部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及试验区,分析自然保护区的结构和功能,自然保护区申报和建设条件,研究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社区参与方式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指导学生进行胶州湾海岸带湿地水禽数量观测和水禽栖息地环境条件分析,认识海岸带湿地水禽的环境指示意义及观测、环志、保护方式等.

遵循代表性原则和可到达性原则,实习点的选择方法是以重要实习点为核心、以环胶州湾高速公路作为主要的实习路线,实习路线贯穿实习点.在实习过程中,沿实习路线指导学生对胶州湾海岸带自然地理环境进行一般的考察,使学生对胶州湾海岸带自然地理环境结构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在实习点指导学生进行详尽、深入的考察或参观见习.本文拟设定4个胶州湾海岸带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点,自青岛市区沿胶州湾海岸分别为李村河河口、红岛、胶州湾海洋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大沽河河口及胶州市营海镇潮上带盐沼湿地分布区.

3、胶州湾海岸带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教学过程的实现方式

3.1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野外考察、现场参观

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野外考察、现场参观是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的核心环节.为有效地组织和指导学生完成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的野外考察、现场参观,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参加实习指导的教师应该大量搜集实习区域的各种文献资料、图件(如地形图、航片、卫片、地质图、第四纪地质图、植被、土壤及土地类型图等),通过阅读、分析和归纳资料对实习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组织参加实习指导的教师沿实习路线对设定的实习点进行预查,确定在各个实习点应该向学生讲授的内容;准备好实习过程中需要的仪器设备(如数码照相机、手持GPS、罗盘、放大镜、流速仪、水质取样器、pH试纸、蒸馏水、植物标本夹、植物检索表、体视显微镜等)和材料[5],在实习开始前对参加实习的学生进行必要的仪器使用培训.

实习过程中,教师对要指导学生在实习路线的典型地段自然地理环境和自然地理过程进行必要的考察,使学生对海岸带类型、入海河口和海岸湿地等典型景观类型形成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各个实习点,指导学生对各种自然地理要素进行细致的观察与测量,完成标本、样品的采集、初步鉴定和记录,野外填土、摄影等.在以学生参观为主的实习点,要组织好学生认真听取当地专业技术人员的介绍,确保参观结束后学生能掌握胶州湾生态试验站的海湾生态环境监测项目、监测技术和监测的意义.

3.2指导学生设计并完成小型研究性课题

传统的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教学方式一般是在实习结束后,指导学生结合实习的感性认识对实习区域的资料整理和综合分析,完成野外调查报告或综合实习报告.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培养学生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为改善实习的效果,计

划在胶州湾海岸带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结束后以实习小组为单位组织和指导学生设计并完成小型研究性课题.课题设计应考虑3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内容的范围不能过大,应该以学生能利用实习期间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在结束实习2~3周内完成为宜;二是课题研究内容难度要适宜,要确保课题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完成项目研究既能巩固实习效果,又不会因题目难度过大学生没有能力完成,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科学研究丧失兴趣;三是选择研究性项目要与实习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保持大致相同,以便教师对学生的项目研究进行有效的指导,保证项目研究报告的学术水平.教师应在如何查阅和使用文献资料、研究报告写作方法方面做认真的指导.

本文初步拟定的胶州湾海岸带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的研究性课题如下:胶州湾海岸带生态过程变化研究,胶州湾海岸带局部岸段自然灾害研究(包括海岸侵蚀、海水入侵、风暴潮等),填海对胶州湾海岸带环境的影响[6],胶州湾海岸带地质环境及建港条件分析,胶州湾海岸湿地植物区系成分分析及植被保护,胶州湾海岸湿地水禽生境多样性及其变化,胶州湾海岸带景观生态类型制图,大沽河河口N,P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征等.除教师提供的实习研究性课题外,还应该特别鼓励学生自己提出研究性课题,教师帮助学生对研究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完善课题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学生实习后自己提出课题进行研究对于学生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指导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能力特别有效.

参考文献:

[1]张立锋.长白山作为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的条件分析[J].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2002,(1):63—65.

[2]程东来.野外实习的意义、作用和建议——以自然地理实习为例[J].咸宁学院学报,2005,25(2):109—111。

[3]沈显生,尹路明,李树美,等.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2002,(3):22—26.

校外教育论文篇12

(二)校外艺术教育师资问题

农民工子女为了节省入学费用,大多选择一些教育费用较低的培训机构。但是由于受到教育经费的限制,这些入学费用低的校外艺术培训机构聘用一些职称较低,工资待遇较低的教师,教学质量与效果只能停留在低级阶段,农民工子女的校外艺术教育受到限制。

(三)艺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一些正式的校外艺术教育培训机构中,比较重视教研活动的开展,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革新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艺术教学质量。然而,在一些非正规的艺术培训机构,往往会因为受到教学设备条件及教师能力的限制,出现不规范、随意现象,把艺术教育变成了简单的娱乐活动,不利于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

(四)农民工子女学习状况的问题

农民工子女的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很难在家里对子女进行艺术熏陶和辅导,他们比较注重技能的培训,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并不十分在意。从而造成了孩子学习艺术的兴趣与热情减退,进入校外艺术培训机构学习后,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十分不如意。

二、解决农民工子女校外艺术教育问题的可行性对策

以上问题表明,农民工子女校外艺术教育资源投入偏少,在艺术教育方面获得的资源和支持相对不足,而这是和农民工子女对校外艺术教育的渴求极不相称。以下就校外教育机构教育、家庭教育及国家政策三大方面提出可行性对策,力争全面提高农民工子女校外艺术教育质量。

(一)校外教育机构教育方面

第一,艺术教育的定位。校外艺术培训机构应从艺术教育定位入手,加强认识,从本质上认识到校外艺术教育是兴趣教育,是通过培养孩子的兴趣提高孩子的综合素养,并为国家培养具备艺术素养的人才。第二,校外艺术教育资源的完善。为了帮助农民工子女接受更好的校外艺术教育,校外艺术培训机构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加强艺术教学工作。一是艺术团队建设。艺术团队建设是校外艺术培训机构艺术教育的重点内容,可以通过建设艺术团队提升机构在校外艺术教育领域的声誉,以此为农民工子女提供更好的受教育条件。二是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师素质是提高农民工子女校外艺术教育质量的基础。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教师的基本素质、理论水平,教书育人的能力,专业展示能力和工作创新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等。三是争取政府拨款扶持,以此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免费的受教育条件。第三,家校合作。校外艺术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教育工程,缺少了家长的积极配合与家庭教育的实施,农民工子女难以完成学习任务。因此,促进家校合作,是解决农民工子女校外艺术教育问题的有效手段。学校可以利用家长会、家访、电话联系等手段与家长进行交流,向他们汇报孩子的思想和学习情况,争取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为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艺术学习的家庭环境,引导学生培养艺术兴趣。

(二)家庭教育方面

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生活、学习的第一个场所,家庭教育不仅会影响他们个性的形成,还会对他们的艺术兴趣产生重要影响。在家庭中父母要为孩子创造培养艺术修养的条件,为孩子的个性化发展做好准备。

(三)国家政策方面

第一,根据国家的法规政策,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校外艺术教育法规。农民工子女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性问题,校外艺术教育问题急需国家立法,明确政府部门和学校责任。第二,可以出台政策鼓励社会团体、大学生志愿者到农民工子女学校进行支教和帮扶活动,组织城市学生与农民工子女共同活动,拉近农民工子女与普通市民之间的心理距离。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民工子女校外艺术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校外教育论文篇13

(二)民办外语教育对基础英语教育的作用与影响

1.促进基础英语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民办外语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基础英语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办学的基础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民办外语教育已成为基础英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我国进行了公办学校办学体制的改革,在学校产权不变或部分产权合法转移的前提下,借鉴民办学校的优势,转制学校的投资体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而改变了基础教育由政府“包揽式”管理的格局,吸纳民营资本,促进了多元化办学模式的尝试。由于外语这一学科的交际性和工具性,以及学习群体的不同起点、不同需求,单一的公办英语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学习的需要,因此公办学校的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2.满足当前教育选择的多样化需求

长期以来,公办中小学的招生主要采用就近入学分配的原则,按照学生户籍所在地分配进入相对就近的公办初中和小学,以保证每一位学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力。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显著提高和改善,经济相对富裕的群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据调查显示,义务教育阶段城市家庭子女教育成本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0%左右,成为家庭消费支出中增长最快的方面之一。普通公办的基础英语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家长和学生选择教育需求,因此,能够满足家长加强对子女外语能力培养、升学以及今后发展等需要的民办教育迅速地发展起来。

3.促进公办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民办教育的办学以市场为导向,机制比较灵活,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选用、教师聘任等方面有很大自主性。从全国范围来看,知名度高的民办外语学校吸纳的生源更多,尤其是在一些基础英语教育薄弱的地区,许多学生都在课余时间进入声望高的民办外语学校学习,以补充自己在公办学校学习的知识。这些学生将民办学校的教材、教学方法等带到公办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公办学校的教学改革。另外,许多公办学校教师退休后去民办学校任教,许多教师在民办学校工作一段时间进入公办学校的现象都是存在的,民办学校教师和公办学校教师之间的流动和交流也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这些因素都促进了公办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民办外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在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进程中,民办学校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国家的各项教育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经济的发展、教育投入的增加,民办外语教育会在更加公平、公正、合理、规范的土壤中生存发展,这需要民办外语教育抓住机遇、大胆改革,实现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大力发展特色教育、产业联盟的办学模式

近些年来,由于政策、环境等方面的因素,更主要由于民办学校自身缺少特色、管理松散、教学质量不高等因素,民办学校倒闭现象常有发生。而从生存下来的民办学校看,他们都有自己的特色与联盟优势。随着教育与市场的接轨,为实现特定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校采取联合与合作的方式共同承担风险、享受利益,从而形成联盟。这种联盟既包括民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的联盟,也包括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之间的联盟。具有自身特色的民办教育产业联盟可以加强学校和学校之间的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从而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二)充分发挥民办外语教育的相对优势

民办学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吸纳资金投入、降低资本运营、调整结构、发挥自身优势、按照市场的需要调整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这些就使民办学校相对公办学校有了一定的优势,如结构相对合理,冗员较少,负担较轻;管理比较科学,效率较高;实行按劳分配,分配制度比较合理,员工工作积极性较高;机制灵活,及时适应市场需求。因此,在民办外语学校的发展中应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凭借精简机构、科学管理、灵活机制以及对市场的敏感性和快速适应性,寻求生存和发展。

(三)加强民办外语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民办外语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对于民办外语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民办外语学校教师队伍缺少中坚力量、兼职多、流动性大、缺少稳定性等问题普遍存在。要提高民办外语学校教学质量,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提高民办学校教师素质,建设一支高水平且稳定的教师队伍必不可少,且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从内因来看,民办外语学校自身要注重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努力建立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源结构合理,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较稳定的师资队伍。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也要发挥其引导作用,制定相关的工资、医疗、养老等政策和法律法规,给予民办外语学校教师必要的保障,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才有可能全新投入到民办外语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可以为双方教师的交流搭建平台,为其交流提供机会,这有利于双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促进民办外语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

(四)完善民办外语学校的管理体制

民办外语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在完善的管理体制之上。一方面,民办外语学校要加强自身建设,创新理念、加强管理、以人为本,寻求一条符合市场竞争的、有特色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明确对民办外语学校的管理和监督职责,加强对民办学校的引导、支持和管理,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引导民办外语学校走上持续稳定的发展道路。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