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校企文化论文实用13篇

校企文化论文
校企文化论文篇1

1、价值取向不同。价值取向告诉人们什么是对的、好的、被肯定的,什么是错的、不好的、被否定的,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取向。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是:师生关系好、善于表现自己、学生成绩优秀,符合这个标准的学生就是好学生。企业对员工的评价标准:业务能力强、责任心强、对企业贡献大。

2、自我选择与规划意识不同。学生在校的学习活动通常由学校安排,上什么课、学什么内容、参加什么活动,都按照老师和学校的要求去做,学生缺乏自我选择与规则意识,主动性不强。企业对员工往往只给出工作要求与目标,至于如何去实现,由员工自己设法解决。企业强调的是执行力:企业执行力是指企业的各个层次、部门、岗位的员工贯彻执行经营者指定的战略决策、方针政策、方案计划,并最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能力。

3、考核标准不同。考核标准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和目标。学校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60分为及格,老师不会要求学生必须考满100分。另外,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是个人的事情,与其他同学无关。企业则要求员工在工作中100%不出错。同时,许多企业考核以团队绩效为标准,个人工资=应享受工资×个人考核分×团队考核分。

应用型本科院校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思路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要求其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方式,课程设计及教学必须满足社会服务,生产一线实际要求,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应用能力培养,工学结合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有机结合,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目标的实现,促进专业学习与职业能力的无缝对接,满足行业和企业的用人需要。

1、模拟企业场景。校内实训是学生理解专业、熟悉岗位要求和了解基本操作技能的实用性实践教学环节,实训场景模拟企业化就是把企业的工作环境搬到学校,感受企业文化气息。对学生来说,走进实训区,犹如进入了企业的感觉和体验,加快适应上岗需求和企业管理。学校内的实训室应该按照企业车间格局布局,张贴安全标语警示,操作注意事项,岗位职责要求等,营造仿真的生产训练环境。

2、规范劳动纪律。加强学生实训组织纪律性教育,遵从企业规范进行管理。学生在各实训场所要严格遵守安全制度,不准穿拖鞋、戴围巾和穿短裙,按工种要求戴防护用品,在实训时不追逐打闹,遵守组织纪律,不擅自离开工作场所,严格考勤制度,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和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校企文化论文篇2

(三)企业哲学为了使企业的价值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并切实履行对社会的承诺,就应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加大对企业哲学的重视。所谓企业哲学,意即在企业的生产或经营过程中,能够为企业带来效益的指导方法和工作原则。正确合理的企业哲学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反之错误的企业哲学只会给企业运行带来更多的障碍。高校后勤企业在企业哲学的确立上,应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渗透于企业哲学的方方面面,例如“居安思危,自强不息”就是很好的高校后勤企业哲学典范。

(四)企业道德企业的正常有序运行离不开全体员工对职业道德的恪守。在企业文化的制定中,必须将企业道德作为重要内容进行完整系统的规定。完善的企业道德建设可以成为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补充,起到规范员工行为、监督工作效率的作用,不但有益于企业,同时也有益于社会。对于高校后勤企业来说,企业道德的确立就应以师生的利益为核心,确立良好的职业操守。

二、建设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原则

(一)始终坚持以服务育人的宗旨一直以来,高校后勤企业确立的服务宗旨就是“三服务,两育人”。也就是说,如果抛弃了以服务育人的传统,高校后勤企业的鲜明特征就将不复存在,其生存基础必然会发生动摇[4]。在未来的发展中,高校后勤企业无论做出什么样的改革和创新,这一宗旨都不能有所改变。因此,在努力传承这一服务宗旨的前提下,高校后勤企业要随时关注高校生活的新动向,把握市场规律,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结合当前校园生活实际,可以将传统的坐等需求上门的被动服务模式,转变为主动寻求对象,使企业的以服务育人的宗旨得以更大程度的发挥。

(二)始终以提高服务效益为目标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制度,使得高校后勤企业在服务效益的提高方面始终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且遗留了许多错误的经营管理理念。在服务方式上,有些后勤企业仍采用被动的服务模式,不愿主动发现服务需求,且常常存在服务不到位的现象;还有些后勤企业只提供浅层次服务或形式化的服务;甚至有些后勤企业只有政治化或检查式的服务,造成后勤企业在理念、信誉、功能上的严重缺位,最终不利于服务效益的提高,难以取得广大师生的认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就必须对后勤企业做出社会化的改革,使其发展运行以市场经济规律为依据,重新定位自身的服务理念。社会化改革后的后勤企业要将服务效益的提高做为企业工作的重心,积极配合校园生活特点,完成高质量的服务,创造出最佳的企业效益[5]。这是所有后勤企业都需要完成的重要转型,也是现阶段的根本任务。应力求将后勤企业营造成后勤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乐园,使员工能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工作中来。不但使师生们真正享受到优质完善的后勤服务,也使员工在工作中逐渐养成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素质。只有在这样的高质量的服务效益下,才能使高校学子感受到后勤服务的便捷与实惠,将整个校园变得更加温馨,使校园与后勤企业和谐发展,共同受益。

(三)始终以现代化管理为根本手段完成对高校后勤企业的社会化改革后,不但要始终牢记服务效益的提高,还要具备科学的手段,才能使提高服务效益落到实处。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后勤企业的管理手段也应跟随时代的脚步提升至较高的层次。在市场经济规律的引导下,后勤企业的管理手段的改革应从其他企业中得到有益的学习借鉴,积极将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引进到后勤企业中来,并对这些先进方法与后勤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相结合,做到消化吸收,摸索出适合自己发展的改革道路[6]。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从整体框架上来说,主要应保证企业在岗位责任制、考核奖惩制、员工管理制等制度建设的全面落实,做到将顾客的需求了然于心,致力于解决顾客在使用产品或享用服务中的困惑。高校后勤企业要采用这样的管理手段,可以从两方面做起。第一,在信息管理方面,须引入新技术、新手段,推进后勤管理的智能化体系建设,使管理工作日趋方便快捷;第二,在服务质量管理方面,要加强重视使其深入开展,做到后勤企业的服务工作更加规范、到位[7]。

三、建设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措施

(一)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应具备思想政治高度由于后勤企业处于高等院校活动范围内的特殊经营环境,因此其企业文化的构建也应该努力适应该环境的文化特色和内在要求。具体来说,后勤企业的文化建设首先应做到的就是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方面的学习,使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涵具有政治上的高度[8]。后勤企业可采用中心组学习的形式,专门对思想政治理念和要求进行学习和钻研,并根据钻研而来的心得体会制定出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同时,还要将思想政治内容与员工的工作实践相结合,对其中的方法论加以灵活掌握和准确运用,使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对员工行为的有力约束,提高员工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从而实现具备政治高度的企业文化建设。

校企文化论文篇3

3.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举措。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很大程度上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来确定的。学生不仅应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必须体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能够提前适应企业文化。校企文化的融合从根本上为两者合作育人奠定了基础,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实现了知识育人与道德育人的有机统一。这种融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质量意识的认同,在对企业化管理的感受中,体会企业精神,体验职业行为,提升职业情怀。

4.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优势的突破口。从学校迈向职场,学生面对学校的学习环境和进入企业后工作环境的较大差异,往往角色转变困难。此外,由于我国高职教育仍以学生的技能培养为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因循守旧,忽视了对学生现代企业文化素养的培养。通过文化的融合对接,学生从入学起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并认同企业文化,可以弥补进入企业后由于缺乏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把握而显现出的种种弊端,从而实现就业时校企文化的无缝对接,尽快完成由“校园人”向“职业人”“企业人”的身份转变,充分彰显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优势。5.提升校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先进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校园文化的内涵提升与外延发展,同时校企文化的融合,也是企业寻求自身发展与突破的途径。校企文化通过互动共通而取彼之长补己之短来增强校园文化活力,完善企业文化,藉此两者赢得共同发展。

二、高职校企文化对接融合的实践路径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两者的相融共通,通过文化理念、制度选择、行动倾向使得两种文化相互渗透、深层次交流与沟通,并最终达成文化层面的相互交融和依恋,从而使校企合作具有持久性和生命力,使两者间文化的对接成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力举措和突破口,成为强化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1.企业优秀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工作。任何一家企业所倡导的企业文化,无不反映这家企业在制度建设和发展战略上对人的价值理念的要求。高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对接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高职毕业生大多服务于企业基层,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学生进入企业首要面临的问题,高职学生只有将优秀企业文化价值观转化为内在素质,强化为企业服务的价值认同,才能满足企业管理需要。可以说,企业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德育,突破高校价值观培养上的局限和不足,是以服务为宗旨的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价值诉求。

2.提升教师企业文化素养。教师作为校企文化融合的主导力量,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校企文化交融对接的过程中,应大力提升教师的企业文化素养。第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逐渐摸索出一条适当的合作道路,让高职院校的理论教育更为实用化。第二,高职院校应将企业文化列为高职院校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内容,并形成规范化管理。可以选派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了解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增强教师在指导实习、实训中渗透企业文化的能力。第三,建立一个由企业行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组成的兼职教师人才资源库,为开发高职特色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探索经验。

校企文化论文篇4

2、盲目跟风

社会中很多高职高专大学通常采用“拿来主义”,存在盲目“跟风”,模仿其他高等大学,尤其是本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创造校园口号、第二课堂组织、注重表象化,造成“只懂皮毛,不伦不类”的局面,无法触及校园文化的灵魂。3、缺乏特色高职高专大学的基本办学理念就是要体现“职业性”,但是现实中高职高专大学往往忽略了此点。企业在录用高职高专大学学生时,往往定位于“高技能型人才”,希望招募的新员工做到“零培训”上岗。对于企业文化的接受,企业也希望新员工尽快适应社会环境及企业文化,做到无缝衔接。现实情况却事与愿违。因此我们需要迫不及待地建立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特色”的高职高专大学校园文化,增强高职高专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文化特色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意义

1、有利于学校彰显“职业教育”特色

校园文化在教育、培养和塑造人的品行、情操、意识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和谐校园创建过程中的重要性是其它因素不可比拟、无法代替的。注入企业文化这一新鲜血液后的高职高专校园文化更是要彰显出“高职高专”特色,充分发挥其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

2、有利于增强教师职业角色感

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不同于企业中的员工,尽管现在高职高专大学教师在学历层次有了很大提升,但是他们初出茅庐。理论功底也许很扎实但是缺少实战经验,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就要求教师根据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教学,掌握相关企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增强自己在企业中职业角色的认知。

3、有利于培育学生职业意识

现在的高职高专学生大部分为典型的“90后”,团队意识、竞争意识、自律意识、自学能力等普遍较差,在就业中往往出现“不适应”症状。事实上,这就是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自己职业意识薄弱等因素的结果。因此我们将企业中的管理理念、人文情怀、生产氛围潜移默化地植入校园文化,有利于未雨绸缪,在学校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4、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

将优秀企业文化植入校园文化中,有利于企业文化的推广,增强企业竞争力;有利于学校新鲜血液的输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针对性,培育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

三、企业文化特色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校园文化建设实质上是一场价值革命,但在建设过程中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校园文化建设本质上要求拒绝浮躁,应该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在感性中实现质的突破,用绚丽的表象点燃整个校园的激情。

1、建立校园MI(理念识别)

第一,建立全体教职工的价值观。校园价值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关系着高职高专大学的生死存亡。高职高专大学不同于企业,它的“客户”主要是学生和社会:立德树人、服务社会,实现社会价值的最大化。作为高职高专大学教师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的时候,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这就要求自己讲授的课程中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更要通过言传身教,榜样示范,教给学生做真正的人、做正直的品德高尚的人的道理。要使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第二,建立大学远景及大学精神。高职高专大学应该结合自己办学历史及办学目标来体现高职高专大学自己的价值观。建立具有自身独特个性的校园精神及理念,培育个性鲜明和内涵丰富的校园精神及远景,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教职工及学生的内在潜力。

2、建立校园VI(视觉识别)

在高职高专大学发展过程中,要以务实的态度建立并不断完善校园识别各个要素,包括统一的标识、校园服装、旗帜、宣传语、印刷品等以此来规范教职工及学生的行为礼仪和精神风貌,在社会上树立本校特色形象,增强学校责任感和办学信誉。

3、建立校园BI(行为识别)

第一,教师、企业、学生实现联动。学校将优秀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办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实现管理的精细化。例如教师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训室建设等方面加强徐企业之间合作,双方共同进行专业建设,开发实用的课程,建立具有企业文化的实训室,作为高职高专大学的“双师型”教师必须深入企业进行锻炼,将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建立全新的育人环境。在学校第二课堂方面体现企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理念、职业氛围,建立具有企业特点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第二,校园外部服务社会。要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将学校确立的精神、理念融入到社会实践中,规范师生在校园外的行为规范,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展现学校风采。

校企文化论文篇5

一、高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重要意义及其可行性.

(一)高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意义.

高校文化是高等学校在办学实践中逐渐沉淀和形成的一种社会亚文化,包括办学理念、道德规范、规章制度、高校传统、特色活动、学风师风等精神文化和标志性建筑、特色景观、教学设施等物质文化。高校文化不仅是高校建设先进文化、教育文化、历史文化、区域文化、真理文化和精英文化等文化高地的主要载体…,更是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关键环境。文化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导向作用,高校文化作为大学生在大学生涯认识世界的主要背景环境.依靠潜移默化的情感沟通、思想融通、理想感化和行为示范等,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一系列的影响,成为高校育人的重要载体.有着课堂教育难以企及的教化、洗礼作用[2],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影响因素。大学生毕业以后主要流向企业,这就要求高校文化要面向企业要求。而企业对人才行为的指引一般通过企业文化起作用.因此企业文化对高校文化的发展方向具有引导作用[3]。笔者认为.高校要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必须建设能与企业文化对接的高校文化。这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的有效途径,是高校、学生、企业三赢的文化建设模式。

第一。是高校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的使命是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即要求高校人才必须能够为社会所用。与企业文化对接的高校文化建设能够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其职业实践能力。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高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使高校突破了当今普遍注重理论人才培养的做法,是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上践行了教育改革的要求(43:通过与企业文化进行有效的互动.促进多元文化融合,充分发挥文化的开放性,提升了高校文化的活力。

第二,提升大学生的人才价值。首先,丰富大学生校园生活,拓宽眼界。与以往的高校文化相比。与企业文化对接的高校文化不仅涉及理论、学术还囊括实践、就业等内容,多元的文化元素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有助于大学生了解企业、行业、产业发展的有关知识,掌握实践技能。

其次,加快大学生身份转换,适应企业节奏。职业型高校文化的教化有助于大学生明确职业生涯规划。加快大学生的身份意识转换,通过专业能力的掌握、职业素质的培养和企业文化的熏陶,实现“校园人”到“企业人”的顺利转型。最后,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激情,鼓舞创新。通过对企业、行业和产业的认识,大学生在发挥能动性过程中会观察、学习、发现.甚至产生新想法、新点子,由此点燃其创业激情。鼓励创新和自主创业。

第三,充实人才供应,降低企业人才培养成本。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尤其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短缺使企业每年实际可选择的人才容量大大减少。职业型高校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大学生明确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有针对性的学习相关的执业实践能力,在校园内就已做好就业准备,具备该领域的就业能力,企业在招聘时便可以容易地找到合适的人才。由于大学生在校园时就已经接触相关企业文化的内容,他们在进入企业后,能够很快适应企业工作氛围,步人工作轨道.企业无须花大力气进行大学生的培训和改造.大大降低了人才的培养成本。

(二)高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可行性.

高校文化是一种“理论”的文化,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实践”的文化[5],二者分属不同领域。作为不同的群体文化,尽管二者在目标、价值观、管理风格、行为特色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异[6],但它们在基本形态、形成发展、人才培养方面有着互动融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二者的对接具有明显的可能性[引。首先,它们同属亚文化,在基本形态上有相同的结构,均可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这种相同的结构为二者的对接打下了天生的匹配度。其次,它们在形成发展上具有相融性.文化在本质上都是开放的,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不断吸收其他文化并与之相融共进的过程。高校文化和企业文化也在不断地产生交流和碰撞.企业的很多成熟先进的理念都引入到了高校当中来。例如管理理念、竞争理念;与此同时,作为人才和知识的密集区。以先进性和创造性为主流特质的高校文化也对社会文化(当中包括企业文化)产生了多方面的辐射作用。这种互相融通的发展过程是二者对接的实践基础。最后,二者有着共同的教化对象。

大学生是高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教化对象,作用于同一对象的两种文化必然存在诸多共性要求。

综合上述基础。建设与企业文化对接的高校文化充满可行性。

二、当前高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主要障碍——高校职业实践文化的缺失.

高校文化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阵地,然而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的高校并未充分利用该阵地来培育大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

在高等学校,尤其是综合性研究性大学,支撑整体大学精神的是“学术”。这种学术氛围以科学知识的价值体系为根本归旨,在“学历和知识”上给予了较大重视。长此以往,形成了高校学历本位制的培养模式,学历教育和应试教育成为教育主旋律。高校文化也和实际的社会需求脱节从而走向“书斋化”.成为强调和传达以“学历和知识”为中心的文化。忽视了职业实践文化的建设。这成为当前高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主要障碍。高校的职业实践文化是指高校在文化建设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素质而进行的一种高校分文化建设。当前,高校存在三种不同程度的职业实践文化建设的缺失。

(一)对职业实践文化完全忽略.

由于缺乏对职业实践作用的认知或者是由于对学术价值的过高认可,这类高校只强调学术价值,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对大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理论型”人才而不是“实践型”人才。其校园文化的主体是以学风建设为中心的知识文化。理论氛围浓厚。校园文化的建设目标是提升高校的学术氛围。文化宣传围绕理论知识展开,未涉及实践能力、职业技能等内容。

(二)对职业实践作用有认识,但是没有落实职业实践文化建设.

这类高校对职业实践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知,在价值取向上也提倡“学”“用”并重,但这种认知往往只停留在意识和口号上。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虽然也强调职业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并未付诸相关培养和指导措施。校园文化的建设普遍体现为能够对职业实践的重要性进行宣传,却没有职业实践文化建设的实际行动,成为口号式的职业实践文化建设。

(三)职业实践文化建设流于表面.

这类高校对职业实践重要性有较多认知,教学过程中重视在学生职业实践能力培养。然而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有职业实践重要性的相关宣传.也有职业实践文化的相关建设行动.但由于对职业实践内容的认知不全.导致职业实践文化的建设只做到表面的工作.未建立成体系,起不到提高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作用。

以上三种职业实践文化建设的缺失.不同程度地妨碍了高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拖慢了大学生从“校园人”到“企业人”的转变脚步.拉大了大学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错位距离。

三、高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途径——建设职业实践文化.

针对当前高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主要障碍。高校文化实现与企业文化的对接的突破口是建设职业实践文化。职业实践文化应该和学术文化一样,成为高校文化的重要分文化。

(一)确立定位于服务社会的高校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文化的内核,是驱动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精神文化建设是高校职业实践文化建设的首要切入点。高校的使命是为社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服务社会应该成为高校职业实践文化的精神文化总体定位。而在具体的精神文化提炼上,高校应该立足自身的办学历史、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等的梳理.提炼出符合自身条件的精神文化内容。经过长期的办学积淀,大部分高校会在某一行业树立起教育权威,高校在精神文化乃至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上都可以结合该行业特色[8]。在校园精神文化的建构上,使命、校训与名师文化等文化要素形成和成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维系高校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r9]。

高校在职业实践文化的精神文化建设中,也应着重发挥这些载体的作用。高校职业实践文化的精神文化可以从服务、团队、诚信、时间、质量、客户、创新等职业意识和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讲职业道德等职业精神去挖掘。

(二)构建彰显职业特色的高校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文化的外在表现,是精神文化的承载.也是学生感受文化的真实环境,高校的职业实践文化建设要求在高校形象识别系统中彰显实践特性:(1)建设独特的校园“宏观”物态文化。在充分挖掘高校现有景观、雕塑的基础上,重点建设集美观、实用、富有校园文化以及企业文化双重内涵的“宏观”校园文化环境。如有的学校为建设诚信文化,在学校大门左侧设立一块镌刻有“诚”字的巨石,右侧镶嵌一块镌刻有“信”字的白玉,诚石(实)信玉(誉)直观的诠释了学校对于学生“诚信”的职业道德要求[10]。通过具象或者写意的手法,把类似的象征标志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构建高校“宏观”物态文化。(2)布置专业设施,打造职业实践基地。高校可以通过行业博物馆或陈列馆、企业冠名教室、企业冠名实验室的建设,建设高校与企业的沟通,建设具有职业特点的专业学习环境。通过行业博物馆的建设,大学生可以生动地了解到相关行业发展历史、行业特点以及行业发展动态。而企业冠名实验室可以建设成一个缩影版企业生产车间.提供给大学生一个便捷的职业实践基地。(3)完善“微观”层面物质文化建设。可以在校园内树立有关实践的名言、语录标识:在教室墙上的宣传标语中加入“职场建议”等内容:在校园道路两旁设置鼓励学生的实践和创新的路灯、灯箱;在橱窗栏张贴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行业与专业的发展前沿与趋势、业界用人的最新要求等信息;将优秀校友创业事迹通过校园广播进行宣传等。

(三)建立企业式高校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的内涵包括各种成文的、习惯的行为模式与行为规范,是精神文化的工具,通过制约人的行为起作用。制度上的相似性能够让大学生在步入企业的短时间内适应企业制度和企业日常工作模式。高校职业实践文化的制度文化建设应该向企业制度标准靠拢。高校可以从制度的内容、形式、执行上去提高高校职业实践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相容性。内容上,可以预先普及大学生对企业的相关制度的认知,如职业道德的规定:形式上,可以借鉴企业的管理模式,如可引入企业员工绩效管理的KPI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管理.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包括理论考试成绩、课堂出勤率、实操能力、专业素养、课堂创新能力等在内的几个关键性指标,而非仅评一纸试卷评价学习成果;在执行上,通过严格执行来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培养大学生遵守制度的好习惯。

(四)创新学以致用的课程文化.

课堂是大学生汲取知识的殿堂,也应该是习得技能的主要校场.职业实践文化的建设离不开课程文化建设。高校的课程文化建设可从四个方面着手:课程设置、师资安排、教学方式、考核体系。(1)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上考虑到企业要求。例如,可以将商务礼仪定为必修课,为学生就业扫清职场礼仪障碍。(2)扎实教师队伍的实践资历。一方面有计划地选派企业实践经历薄弱的教师去企业顶岗.丰富实践资历,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聘请企业专家、社会成功人士为客座教授,定期来校开设专题课程。(3)创新教学方式,让课堂多样化。除了传统教室,企业观摩、跟师学艺、动手操作、专题研修、课题跟踪等实践活动可以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4)考核体系应该纳入技能指标。除了理论知识,考核内容还应该包括操作技能掌握程度。评分标准可以参考行业标准,在考核主体上还可以请企业相关人员直接进行考核。

(五)活跃校企交流的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动态体现。行为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的积极性。高校职业实践文化应该建设“请进来”、“走出去”的活跃行为文化来调动大学生的实践积极性。(1)定期举办各类企业家讲座,介绍企业成长历程、企业家创业事迹、创新技术、行业前沿、管理经验、职场要求等,增强学生的职业感知。(2)与企业合作开展创业类、职业类赛事,调动大学生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竞争观念、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帮助他们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实际项目,树立学生的成就感和职业信心。(3)依托学生社团组织。扩大高校与企业的接触面。发起于学生,面向学生,社团组织是高校活动的活跃主体,积极性强。高校可以通过鼓励学生社团组织多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和实践活动,对这些活动的开展提供相应的支持,对活动成果进行奖励等多种形式将社团组织发展成践行职业实践文化的重要阵地。

高校人才与企业需求的错位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为从高校文化的建设上着手.建设与企业文化对接的高校职业实践文化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尽管当前大部分的高校文化尚属“书斋式”文化。高校职业实践文化的建设需要比较长期的时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高校职业实践文化建设的不断完善.未来的高校人才将会不负企业期望。

参考文献:

[1]韦春北:《多元文化竞争中文化发展现的基本形态及高校的文化使命》,《广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12期。第161-163页。

[2]张佳亮:《高校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分析》,《现代教育管理))2010年第5期,第2—4页。

[3]许亮:《论企业文化对高校文化的影响》,《当代教育论坛》2011年第8期,第109-109页。

[4]袁贵仁:《在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job.jyb.cn/jysx/201111/t20111121—464826.html,2011—11—21/2012—06—09.[5]李鹏辉,张舟,于红梅等:《试论大学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异性》,《'-3代教育论坛))2009年第23期,第10—13页。

[6]肖晓春,晏萍,吴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撞——冯玉才的企业文化观》,《科技创业月刊))2002年第7期.第12-14页。

校企文化论文篇6

校企文化互动是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建设和校企深度合作的必由之路。“什么是校企文化互动?校企文化应怎样互动?”是推进校企文化互动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要实现校企文化良性互动、深度融合,在弄清“什么是校企文化互动,校企文化为什么要互动,校企文化为什么能够互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探讨“校企文化应怎样互动?”

一、校企文化互动的根本目的与原则

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需要创新,创新则需要文化的支撑。文化是一种力量,就像恩格斯所说的,“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高职院校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承担着育人的职责,也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的职责。推进校企文化互动,就是要加强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建设,就是要不断满足师生员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实现校园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就是要促进高职院校更快更好地发展,就是要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和竞争力以及对区域经济社会的服务能力。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校企文化互动应当贯彻以人为本思想,坚持“源于企业文化、高于企业文化、辐射企业文化”的原则,多管齐下,博采众长,实现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融合与共赢。

二、校企文化互动的路径

高职院校文化特色中最重要和最突出的应该是与“职业”、“技术”元素相关联的内容。企业是高职院校教育服务的需求主体,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培养的人才是否满足企业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参与程度,取决于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程度。因此,必须探索实践校企文化互动的各种途径。

1.校企文化互动着力点——精神文化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的内核和核心,学习研究吸纳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是高职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高职学院要通过努力,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吸纳国内外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真正实现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通。一是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以人为本、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的思想,尊重每一位教职员工。二是创新发展的理念: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有良好的创新精神。三是团队协作的理念:作为为企业培养一线高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应特别注重培养高职学生的团队愈识和协作能力。四是顾客至上的理念:高职院校应全心全意地服务自己的“顾客”——学生、学生家长及行业企业,树立以“顾客”需要为中心的办学思想。高职院校通过校企联合办学、横向合作等多种形式,在人才培养、职工培训、技术咨询、产品研发、顶岗实习过程中体认企业文化,接受企业精神与企业文化的熏陶,把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吸纳到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来。

2.校企文化互动的切入点——物质文化

高职院校在物质文化建设上应处处突出“职”的特点,呈现出鲜明的企业文化色彩。高职院校应尽可能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建立理实一体的专业教室,融教室、实训、实验、考工、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考工等多种功能,营造出真实(仿真)的职业氛围和环境。在校园醒目处悬挂的应是国内外著名企业家画像,教室里张贴的应是著名企业家的经典言论,橱窗中展示的应是学校创业成功的校友画像与简介,学生的校服就是企业员工的工作服;还可以合作企业或对学校有贡献的名人、优秀合作企业家、优秀校友的名字,命名校园内的楼、路、实训基地、设备仪器、广场等,处处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无论是校徽的制作、校训的确定、校歌的创作、校刊的编辑、校服的设计,或是校园建筑的布局创意、教室宿舍的文化布置,都要充分体现企业优秀文化的内涵。

3.校企文化互动的突破点——专业文化和课程文化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建设联系最紧密的一种教育。高职院校应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诸方面反映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建立适合高职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一要搞好“三个对接”:育人理念与企业用人理念的对接;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的对接;评价标准与企业质量标准的对接。二是要实现“三个零距离”: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零距离,瞄准市场设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积极营造具有专业特色的文化氛围,以此潜移默化地引导和熏陶学生,稳固专业思想,激发学习兴趣;课程设置与岗位能力零距离,课程更加注重应用型、实践性和开放性;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零距离,建车间式课堂,办工厂化学校,教学做合一,产学研并举。三要推行“三个淡化”: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淡化基础实验室与专业实验室的界限,淡化专业课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的界限;狠抓“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特色课程团队建设,四要坚持“三个开放”,在开放的环境下培养人才:面向社会开放,广泛利用社会资源,不为所有,但为所用,开展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校合作,面向社会服务;面向教学过程开放,变学生传授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变学习过程为发现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凸现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面向未来开放,着眼于企业、行业发展和先进技术、设备,抢前学习,使学生跨出校门就能自豪地凭果实证明学识、用能力创造魅力、靠智慧赢得机会。

4.校企文化互动的落脚点——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

在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上,高职学院必须注意汲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内容,更新管理观念,改革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用制度管事和管人,一切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办事,做到规范、有序。一要创定学生若干“应会应能”要求,明确专业基础能力,便于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主动关注所在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二要通过实施与企业接轨的实习管理制度,要求学生在实训车间统一穿企业工作服,佩戴工卡上岗,按规程操作。学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在校内就受到浓厚的企业文化熏陶,领悟到企业的严格管理和企业的文化内涵。三要将企业理念、生产方式和“5S”企业管理等融入到专业文化建设中,突出工厂化学校、企业式管理的校园环境,突出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管理机制,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职业岗位的适应性。

三、我院“校企文化互动”的探索与实践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原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是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08年以来,我院以江苏省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基地建设为载体,自觉将“文化建设”提升到战略高度来谋划,并将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XX元互动”与此前提出的教学“三双模式”(即:主干专业链与支柱产业链“双链对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教融合”、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相融合,探索形成了具有我院特色的“四双”育人模式。其中校企文化“双元互动”的主要做法是“创设两个平台,共建三大基地,引入四项规章,培养五实人才”。

1.创设两个平台

一是与全国百强、江苏十强、江苏长江以北最大的国有企业——江苏悦达集团携手合作,共建悦达学院,在人才培养、员工培训、产品研发等方面深化合作,努力实现共构组织、共同管理、共享成果、共担风险,使之成为校企文化“双元互动”的有效平台。二是创设企业家与杰出校友讲坛,传播企业核心文化,解读创业成功历程,分享经验,树立标杆,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和树立职业信心,构筑学院精神文化又一展示与教育平台。

2.共建三大基地

一是共建实训基地。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与生产一体化、教学与技术研发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基地,创建“校中厂”、“厂中校”,建成全真型部级和省级实训基地,创造出真实的职业教育环境,构建校企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文化资源共享。二是共建创业基地。专门成立创业基地管委会,按照学生未来职业特点,做好职业环境布置和企业文化氛围渲染,引进企业二十余家,重点打造创业认知中心、创业体验中心、创业模拟中心和创业实战中心,使校企实体相通,文化相融。三是共建研发基地。按照校企“互惠双赢”的原则,建立了江苏省生态纺织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与江苏省生态染化料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组建了纺织品研究所,建成全省唯一的部级纺织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站,让学生参与其中,体验企业管理制度和员工的精神面貌。

3.引入企业四项规章

一是引入企业组织管理制度,专门成立了学院理事会,构建政行校企四方合作办学机制,为校企文化“双元互动”提供组织保障。二是引入企业质量管理制度,借鉴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构建注重过程、动态管理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三是引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形成注重业绩、奖勤罚懒的绩效管理体系,打造能上能下、动态发展的师资团队。四是引入企业成本管理制度,构建经营有方、资源节约的高效服务体系,开源节流,提高办学效益。

校企文化论文篇7

连城县职业中专学校地处闽西龙岩市连城县。连城县是纯客家县,古时是客家首府长汀治下的八县之一。作为客家人的聚居地和发祥地之一,连城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不仅承袭了古中原文化的精华,还融合了客家人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敢拼爱赢、不拘一格的特性。优秀的客家文化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一个支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客家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其中包含着客家人历史的形成、方言、建筑风格、风俗习惯等。专家学者把客家文化中蕴涵的客家精神归纳为:爱国爱乡;敢为人先;吃苦耐劳;拜敬祖先,孝顺父母;重教崇文等。这些优秀的客家精神,对于当代的中职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培养职业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将客家文化的精华融入中职校园文化建设,凸显学校办学特色与地方特色,是值得地处客家地区的中职学校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3企业文化、客家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的途径

3.1企业文化、客家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的体现

校园建筑是最直观的校园文化。客家的土楼和九厅十八井民居是完全可以与现代建筑相融合的客家传统民居建筑风格。我校的学生宿舍与教师宿舍楼就是仿方形土楼的结构建造的。我们的师生住在这种别具特色的、围楼风格的现代宿舍区,厚重的历史感、大家庭的温馨氛围油然而生。2012年起我校实施“校园酒店式管理”,力争使我校的校园环境职业化、情境化。例如,旅游专业部楼层门厅被设计成酒店大堂式,并将服务岗位牌上墙,实现酒店服务专业知识可视化。为创设“酒店式”环境,每一片墙,每一间教室,宿舍、食堂、盥洗室等,都成为实施“校园酒店式管理”情境育人模式的显性资源,成为营造浓厚的专业教学氛围的重要阵地。整个校园的建筑突出了专业特点,为学生在校园内进行专业实习、参加实训提供与实际情境相适应的硬件设施和职业氛围。

3.2企业文化、客家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在校园制度行为文化建设方面的体现

硬件条件的建设对一所学校来说是比较容易地,软件的建设与开发才是一所学校成败兴衰的关键。近年来,我校在制度建设方面有以下四个重要举措。

3.2.1实施导师—学徒制

为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职业教育人才质量的培养,从2012年起,我校试点导师—学徒制,建立了中职学生质量标准化体系和质量监督评价体系。围绕导师—学徒制,我们构建了中职学生多元评价体系和企业班组化管理。让“员工们”在校园里就提前适应社会和企业氛围,随时提醒学生时刻准备着提前适应社会角色。

3.2.2根据县域经济的特点和学校特色设立专业部管理制度

为配合连城县旅游兴县和大力发展光电产业的战略,为了建立更加规范、高效、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整合学校的人力资源,促进学校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连城职专从2012年始实行专业部管理制度。根据此项制度,连城职专设置了旅游专业部、光电专业部、计会专业部,学前专业部、计算机信息专业部等五个专业部。各专业部主任结合本专业特点进行有行业特征的专业文化建设。例如:电子商务班积极尝试班级企业化管理制度,设计了班级公司化组织结构图,将班级所有的事情尽量“项目化”,鼓励人人争当项目经理,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班长成了“总经理”生活委员变成“财务总监”……。大家角色变了,职责也不同了。比如财务总监一周要做的一件工作,就是要根据员工这一周的“业绩”表现,如何来核算他们该得的“工资”。再如,高星级酒店管理专业以客家儒商“以义取利,以利济世”的精神勉励自己,他们制定了有专业特点的班训,班旗、班标、班级愿景、班级座右铭等。在旅游专业部所处可见有企业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名言警句:发现问题是最大的追求;一个人一辈子可以犯几次错,但不可失一次礼;要改变,先改变自己;成功之道:总是做得比期望的多一点点;苛刻的客人比没有客人强……

3.3校园小商品交易会

每周三,校团委和就业指导处牵头,组织校园商品交易会,让学生参与勤工俭学,学习理财,体验经商,学习做生意。该活动很好地将“大社会”融入校园这个“小社会”,培养了同学勇于参与,大胆实践的品质,并且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做到“以诚待人,宽以待人”,以及体验劳动的艰辛。随着交易经验的丰富,交易形式也日益丰富多样,从传统的买进卖出为主,到现在的手工DIY的面包、蛋糕,服装加工设计、手工艺品等。

3.4开展内容丰富、多而不乱的社团活动

连城职专对于学生设立社团组织,开展社团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长大力支持。如今我校已成立包括文学类、体育类、技能类和社会类的在内的12个学生社团。在团委、学生会和学校相关教师的指导下,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大量的学生社团活动。学校在指导性的日常工作安排中还地要求相关社团为学校一年一度的元旦文艺汇演、校运会、校园文化节等活动做好准备。通过学生社团建设,不仅能为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撑,同时也为学校面向社会,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会活动提供杠杆。近年来,结合当地政府组织的“骑游连城”、培田春耕节、冠豸山书院文化节、海峡客家旅游节等活动,学校有计划的组织学生通过志愿者服务、才艺展示、文艺演出等培养学生帮扶济困,服务社会的意识,增强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4企业文化、客家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在校园心理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体现

4.1以客家名人为标杆,向学生宣扬客家人的优秀品质

客家名人是客家文化的精神标杆,对中职学生能起到很好的激励和导向作用。自古以来,客家名人辈出,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人物。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践行者项南更曾为我校的发展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将客家名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常用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在校园中设立一些客家名人的塑像及生平简介。例如:在我校项南科技馆的门厅就有介绍项南同志的生平、名言、杰出事迹的专栏。二是在校园的走廊、教室、会场等挂一些客家名人的名言、警句。另外还可以举办关于客家名人的专题讲座和报告会,大力宣扬和发掘客家名人身上所蕴含的高尚情怀。

4.2积极引进企业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文化的影响是深层次的,久远性的。为实现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无缝对接,我们采取了如下举措

4.2.1设立企业文化宣传专栏

各专业部与各自的合作企业一起设置了企业文化宣传专栏。例如旅游专业部与合作企业——连城天一温泉度假村有限公司一同制定了天一旅游集团企业文化宣传专栏。专栏详细介绍了其“尊重备至、温良谦恭、真诚质朴、乐于助人、彬彬有礼”的企业核心价值,并把客家儒商“以义取利,以利济世”等理念加以弘扬。

校企文化论文篇8

1.高职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情况分析。为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在调查问卷中笔者设计了“你对企业文化是否了解”、“你认为高职学校是否有必要学习企业文化”等问题。在笔者调研的学生样本中,有近78%的学生对企业文化不了解或是不太了解,只有3.9%的学生表示对企业文化很了解;有89%的学生认为高职学校有必要学习企业文化,其中认为非常必要的占36.1%,只有1.5%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由此而见,高职院校学生绝大部分认为有必要了解企业文化,但实际上在校期间缺乏了解企业文化的渠道和途径,导致大部分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企业文化缺少必要的了解和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学生到企业实习或入职后由于缺乏对企业文化的必要认识,而对企业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等不适应,不能尽快融入企业,从而影响学生在企业的发展。

2.高职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知情况分析。为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在调查问卷中笔者设计了“进入企业工作,你最先想要解决的是什么”,“你认为企业员工最关键的是要具有哪些素质”“、你就业时最看中企业的哪些条件”等问题。在笔者调研的学生样本中,认为进入企业工作,最先想要解决的问题排在前三项的分别是“:尽快熟悉企业文化”、“搞好人际关系”和“提高业务能力”;在就业选择时最看重“企业的发展潜力”、“个人的发展空间”及“和谐的人际关系”,说明学生们对企业文化在个人发展中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就业更看重企业的发展和企业能为员工个人的发展所提供的空间,而非薪酬和工作环境。关于对企业员工应具备的素质,排在前三项的分别是“:责任心”“、诚信”“、团队精神”,而对企业员工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高学历”等基本素质以及“企业认同感”、“服从”、“适应能力”等人文素质,在我们调研的学生样本中选择的人并不多,尤其是对“高学历”的选项人数最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学历在人才的成长、发展中的作用缺乏必要的认识,适应能力、服从管理、遵守行为规范等基本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

3.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对企业文化的感知途径分析。为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对企业文化的感知途径,在问卷中笔者设计了“你在专业学习中涉及到企业文化吗”、“在校园文化中你能否感受到企业文化”、“你认为哪些方式能更好地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中”等问题。在笔者调研的样本中,有近70%的学生认为在学校的专业学习中,有涉及到企业文化但不多,有近15%的学生认为在专业的学习中没有涉及到企业文化的内容;有57%的学生认为在校园文化中能够感受到企业文化但是不多,有33%的学生认为在校园文化中没有感受到企业文化。由此可见,新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较少考虑到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的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以及学校的环境建设等方面也很少考虑到企业文化的元素,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很少能对企业文化、行业发展有直接的感知,这是高职院校在办学中需要加以高度重视和大力改进的方面。关于“通过哪种方式能更好地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中”的问题,有70%的学生选择“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融入文化企业理念”,有68%的学生选择“安排学生下企业顶岗锻炼”,有63%学生选择“改进教学内容和方式,使其更适应企业要求”,由此可见校园环境建设、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顶岗锻炼等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这些方面,新疆的许多高职院校已做了积极的努力和探索,包括积极进行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安排学生下企业顶岗锻炼,与企业联合订单式培养,建立校内实训工厂,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等,取得了一定成效,有的院校还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和经验,但整体来看,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还需要真正引起重视并使之落到实处。

(二)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基本评价

笔者通过走访企业、向企业员工发放调查问卷、与企业管理人员有一线员工座谈等方式,就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企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建以及对高职毕业生的基本评价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调研。

1.企业员工对企业及企业文化的认识情况分析。为了解企业员工对所工作的企业及企业文化的认识,在调查问卷中笔者设计了“您认为最能提高您工作积极性的是哪些因素”、“假设让您重新选择工作,您最看重的是哪些因素”等问题。在笔者调研的企业员工样本中,有51.7%的员工了解本企业的企业文化,高出高职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30个百分点,说明经过在企业的工作,员工对企业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会提高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可度。企业员工选择工作时最看重公司发展前景、收入水平、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等要素,提高收入、培训机会、良好的工作氛围能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其中收入的提高对调动员工积极的作用最大。而企业的发展前景、员工培训、充分发挥员工的才能等要素是企业文化的基本构成,这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了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2.企业员工对大学毕业生的基本评价。从调研中了解的情况来看,企业对招聘的大学生总体评价是比较好的,认为他们有一定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有一定的沟通能力,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有相当多的企业和员工认为,大学生最缺乏的是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分别占56.9%和46.6%,新员工迫切需要提高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专业技能的提高,这些与学生关于“服从”、“适应能力”和“专业技能”的选项所反映出的问题一致。即企业认为大学生最需要提高的是适应能力、合作精神和专业技能,而大学生认为最需要提高的素质中这三个选项所占的比例都不高,特别是适应能力(占23%)、专业技能(占13.6%)两个选项的比例较低,“服从”选项的比例更低,只有11.8%的学生认为“服从”是企业员工应具备的素质。心智模式不够健全,适应能力差,专业技能水平不高、吃苦精神不够是高职学生中比较普遍的现象,有相当多的学生在企业干不满三个月或半年的试用期就离开了。这也要求我们高职院校要注重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关于对“适应能力”这一基本素质的认识,企业员工与大学生的看法是不同的,企业员工有56.9%的人认为大学生最缺乏的基本素质中排第一位的是“适应能力”,而高职学生只有23%的人认为“适应能力”是企业员工应具备的素质。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高职学生自我认知的不足。而适应能力是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特别是作为一个职业人,是否具有适应能力,对人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适应环境、融入环境,才有提升自己、获得更好发展平台的可能。

3.企业员工对接受学生实习的基本态度。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对接受高职学生实习是持欢迎态度的,愿意接受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愿意承担指导教师的工作。但也有相当多的企业员工表示,是否接受学生顶岗实习要“看学生的条件而定”,对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心里没有底”,也就是说,对基本素质好、适应能力强、技能水平高、能吃苦、肯学习的学生,企业是非常欢迎的,反之则少有企业员工愿意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即便是指导,也是服从组织的安排。这同样说明了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综上所述,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缺乏对企业的基本了解,对企业和企业文化的认知度不高,适应能力不强,专业技能不高,缺乏职业人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是目前高职学生中较为普遍的现象,这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因而加强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共建,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新疆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共建的意义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高校、企业各自的功能在不断拓展并相互影响。高职院校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阵地,也是产生高新科技产业的重要发源地。高职院校的优势在于拥有雄厚的科技、知识、信息和人才资源,是高新科技技术的产出地。而企业的优势在于拥有人员、设备和资金,是实现高新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

1.校企文化共建,可为企业获得智力支持,实现人力资源增值。通过校企合作与校企文化共建,企业可优先选择所需人才,可利用高职院校的人才优势、丰富的教育资源、图书资源、智力资源和科研创新成果等对企业员工进行专题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同时校企文化共建可以使高职学生这一潜在的企业人才资源,更早、更好地认识企业文化,了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更好地发挥作用,从而降低人力资源培训成本,实现人力资源的增值,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校企项目合作,还可以为企业产生直接经济效益。

2.校企文化共建,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对企业的认同感。校企合作与校企文化的共建,可使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更好地了解、熟悉、认同企业文化,明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知道自己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和成才的自觉性,培养提高学生作为未来“职业人”的职业素养。同时,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3.校企文化共建,能够积极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高职院校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企业和社会区域为依托的职业教育。在高职院校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实施校企共建,一方面可以学习优秀企业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的理念,借鉴企业的客户服务体系;另一方面,通过文化的融合,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产生更多的共同语言,这将有利于全方位地实行校企合作,有利于高职院校更好地为企业和地方经济服务。

4.校企文化共建,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有直接作用。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其校园文化应该具有高等教育校园文化的共性内涵,同时,又应具有贴近市场和贴近企业的鲜明特色。办学特色不仅体现在专业特色、课程特色、管理特色和服务特色等方面,还表现在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上。以特色校园文化为支撑,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才能充分彰显,从而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新疆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共建的基本途径

1.设立领导小组,协调、推进校企文化共建。建立一个由多方成立的校企共同体组织,建立组织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理事会等机构,成员包括学校、企业以及相关行业的领导、专家、教师、员工等,也可以邀请社会上的名人、专家参与其中。校企共同体组织负责协调、处理、解决校企合作、校企文化共建运行过程中的相关事项,维护组织成员之间的利益,保证校企合作、文化共建等项工作的正常运行。通过校企共同体组织,集合政府、学校和企业等多方人才优势,发挥“智囊团”的作用,建立校企之间的互通机制,从理论和制度两个层面确保校企文化建设方向。

2.建立校企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专业建设达到文化共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企业、学校的专家、技术骨干组成,负责制定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审议专业设置、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等。由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可以使专业的课程标准、技能要求等更符合职业岗位的需求,更多体现企业文化的元素,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在我们的调研中,企业普遍反映毕业生的适应能力较差,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学生所学的知识,毕业后很难尽快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3.通过“订单式”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来推进校企文化共建。“订单式”培养是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要通过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这一校企合作方式来推进校企文化共建。为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企业管理人员或一线职工来校为学生上课,在向学生传授技术、经验的同时,向学生传输企业的管理制度、行为规范、安全操作规范,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架桥铺路。通过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文化知识,一部分时间进入企业实习。通过这种“半工半读”方式使学生领略到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求与特点,提前感知企业文化,有效缩短入职后的适应期,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4.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打造校企文化建设的“大染坊”。高职院校要积极寻求有需求的企业,实行校企联合,共同建设校内、校外(企业)实训基地,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同时也为企业培养潜在的人力资源。特别是学生到企业的顶岗实习,不但为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提供了合适的岗位,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且一些表现突出的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到企业工作,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在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过程中,企业先进的理念、开放的文化和完善的服务体系的融入,将打破高职院校传统的、相对自闭的管理与文化,帮助高职院校树立品牌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促进学校的发展。

5.校企共建培训服务机构,为校企文化建设助力。现代企业都非常注重对员工的培训,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培训,使劳动者完成从市场劳动力向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化,认可企业文化,改进工作行为,提高工作技能,从而达成组织目标。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智力和知识优势,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建培训服务机构,进行企业培训需求分析,确定培训员工的层次,根据不同层次员工,选择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让接受过企业文化熏陶的员工重返校园进行培训,一方面可以提高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发挥培训作为校企文化建设的“助推器”作用。

校企文化论文篇9

3.在高职生个人职业素质养成方面,仅仅通过校内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无法形成,只有通过校企文化融合,在职业性校园文化生活中感受企业文化氛围,感悟企业价值取向,认同行业规范,明确职业道德,逐步具备在企业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才能使自身职业素质全面塑成。

二、校企文化融合下职业素质培养路径分析

1.通过优秀企业精神的引领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质。从精神文化的层面而言,高职院校学生,不仅要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心理品质,还应将企业文化中的精华元素内化为高职生的职业精神。因为职业精神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决定自身的知、情、意、行。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学校应借鉴和吸纳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社会责任感、荣誉感等企业精神文化,并将其渗透到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去,形成以当下社会和企业需要为参照的价值判断、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

2.通过企业化物质环境氛围的营造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质。从物质文化的层面而言,物质文化具有直观形象的特征。高职院校应根据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和办学条件,建设具有企业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营造企业文化所要求的职业环境,为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质创设良好的物质基础。校园楼宇、道路、实训基地、桥梁等硬件设计风格要吸纳企业文化,彰显职业精神;楼、广场、道路等命名要使用杰出企业家、优秀校友名字,体现职业特性。此外,文化软环境设计中要引入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文化理念,校园橱窗、展板、广播、刊物、校园网可专题宣传名企名家或知名校友事迹、优秀企业工作理念,教室和楼道张贴著名企业家的经典言论。学生置身于企业文化氛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理解和认同企业文化,领悟职业人的素质要求。

3.通过引入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质。从制度文化的层面而言,制度文化主要是对主体行为进行的规范和约束,表现为各种规章以及主体应遵循的理念。在学生日常管理中,可以吸纳采用优秀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将企业管理方法引入到学校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矫正和规范,使企业文化真正贯穿到学生的理念和行为中,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领悟企业管理的精髓和企业文化的内涵,养成良好职业习惯。例如,在班级管理中,结合专业特点,按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制定班规,吸收企业先进团队的管理理念,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集体凝聚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开展文体活动时,按照企业项目管理方式,对活动方案设计进行招、投标;在实训室推行5S现场管理方法等。

校企文化论文篇10

(一)有利于增强后勤实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作为企业的文化来说,同我国时代精神的大环境是难以分割的,艰苦朴素,创新求实等时代精神都或多或少的对于企业文化的发展和走向产生着影响。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实现企业员工个人价值同企业整体价值的高度契合,从而使得整个企业形成向心力,获得无尽的发展动力。

(二)有利于高校后勤实体企业经营服务理念的凝练

企业的经营服务理念是服务型企业文化中最为关键和重要的环节之一,其既是对于服务型企业发展的一种勾画,也是对于服务型企业具体经营方式的一种谋断,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要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补充和修正,从而最终形成的一种最优选择。高校后勤实体脱胎于高校,其发展的环境和经营的对象都是高校,因而在其企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对于其所生存的高校的校园文化进行深入的理解和认知,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提炼和升华,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从而更好地适应该高校后勤实体的生存环境,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有利于高校后勤实体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当今,高校后勤的社会化转变也越来越成为大势所趋,高校后勤实体不再会有过去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取而代之的是激烈竞争下的优胜劣汰。在这样激烈竞争的环境下,高校后勤必须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在丰富自身企业文化、提高自身企业形象的前提下,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四)有利于高校后勤实体的规范管理

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对员工个体进行适当和必要的关怀和呵护,从而使其在工作的过程中对于企业的利益诉求、文化氛围、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主动的接纳和吸收,进而使企业在发展的过程越来越规范,内部环境越来越和谐。

(五)有利于培养和造就优秀的后勤员工队伍

企业文化中的人文主义情怀还体现在“以人为本”。“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大力抓好后勤企业文化建设,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才能激发起创造活力,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在企业文化的内涵中,要体现对人的尊重,对每个员工要尽可能的赋予其充分的发挥空间,使其可以发挥出自身的聪明才智,实现个人的价值。同时要引导员工自觉转变工作的理念,从被动的接受工作,到主动的索取工作,从而使得员工更好的融入企业,树立正确的企业观念,提高企业整体的凝聚力,为企业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六)有助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后勤实体所服务的主要对象是校园中的师生,因而其运营的过程中,也体现着一定的育人意义和价值。高校后勤实体通过其企业文化内在价值体现,对于整个校园群体进行了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和影响,营造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对于校园整体文化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构建自身高校后勤实体企业文化的实践途径

(一)构建高校后勤实体企业文化的前提

在高校后勤实体企业文化的具体发展中,我们要把握住如下的几个问题:

1.后勤高层领导的引领作用

“企业领导的表率作用,对于文化建设和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首先,后勤高层领导要在一定的高度上对高校后勤实体文化重视,具体表现为从领导层抓起。领导层的高度重视,不仅可以使高校后勤实体的相关发展战略得到最为有效的落实,而不至于遇到重重阻碍和困扰。其次,后勤高层领导重视,可以使高校后勤文化发展所需的资源获得有力的支持,使高校有限的物质资源得到最为优化的配置。最后,后勤领导层的高度重视也能为后勤实体员工起到以身作则、模范作用的意义。

2.要有一定的经济支持

企业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企业精神的体现,而企业精神作为一种抽象的概念,则需要一定的载体予以实现,进而对企业的发展产生有形的影响和作用。这个转化过程中,后勤企业要通过种种手段和方式如网络、纸媒等媒介对自身企业文化展开推动,这都离不开资金和物质的支持。

3.要注意融合高校所在地的地方文化以及校园文化

高校后勤实体企业文化其产生和发展的根源都离不开校园文化乃至于地方文化的温床。高校后勤实体文化,对高校所在地的地方文化及校园文化的体现和反映是惊人的,这不仅体现在其经营理念的勾画中,还体现在其具体经营行为的方方面面。可以说,高校后勤实体文化脱胎于高校所在地的地方文化及校园文化,并且保持着高度的共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高校后勤实体文化就等同于高校所在地的地方文化或是校园文化,而是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提炼和升华,从而发展出的一种独立存在的文化形式。

4.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持久性和累积性

高校后勤实体文化的产生和确立是一个对于多种元素集大成者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漫长而长久的,并不能在短期内予以速成。“高校后勤只有在管理与服务的不断实践中,逐步凝练和培育具有本校特色的服务理念、后勤精神和管理原则。”

(二)构建高校后勤实体企业文化的主要措施

1.以本校文化为核心,培育后勤实体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

高校后勤实体文化的发展方向要求高校后勤实体的所有工作人员,上至领导下至员工,都要恪守高校后勤实体的相关基本守则和价值追求,按照规定和准则谋求发展,这也是后勤企业文化的一种集中体现。以内师大赛罕后勤为例,赛罕后勤集团秉承“三服务、三育人”的工作宗旨,提出了“三心工程”(即职工顺心、服务用心、师生舒心),稳步提高“三个质量”(即管理质量、服务质量、投资质量),努力创建“三个后勤”(即节约后勤、和谐后勤、高效后勤)的师大后勤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在日常的运作过程中,加强对员工的管理和引导,加强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的提高,采取培训、讲座等不同的方式,力争提升员工的素质和企业的整体素质,引导员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同时,进行形式多样的评比、竞赛活动,从多角度促进服务质量的提升,进而实现后勤实体的“三服务(为教学、科研、师生服务)、三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宗旨。

2.在学校制度文化框架下,完善后勤企业制度体系

在管理的过程中,通常会分为三个方面:人员、制度和文化。对人的管理,是管理模式中最为底层和初级的一种管理方式,其依据的是传统的经验。而对制度的管理,则是在上述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提升后的一种管理方式,相对更为规范化。而对文化的管理,是管理模式的最高级的体现,具有高度的主观能动性。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管理模式也不断的获得进步和提升,其发展的过程中也是一个从人员管理到文化管理的发展道路,这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必经之路。高校后勤实体文化制度指的是高校后勤实体在运营和服务的过程中所应当坚守的标准和规定,良好而完善的制度体系有助于高校后勤实体的健康发展。在内蒙古师范大学赛罕后勤集团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我国的《劳动合同法》、《公司法》等多部法律进行了借鉴和参照,同时吸取了国内外同行业中的先进经验,通过引进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认证体系,建立了一套较为先进和科学的管理模式,对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后勤集团的整体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3.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创新后勤实体行为文化

后勤实体行为文化指的是后勤实体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加强企业员工对于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提高其对于企业的工作热情,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整体后勤实体的发展和进步。后勤实体的社会化改革离不开对于校园文化的把握和发展。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的赛罕后勤集团的发展过程中,紧紧依托于本校校园文化,借助内师大教育平台,对后勤的员工进行素质和技能培训,提高了职工队伍中的学历、受教育程度及知识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提高了企业整体的素质和水平,同时丰富了企业员工队伍中的知识技能层面,使得后勤员工队伍成为包含着多种技能人才的高水平队伍,增强了企业的大局观和发展潜力。内蒙古师范大学赛罕后勤集团始终坚守以内师大校园文化为依托的文化理念,结合学校“盛乐大讲堂”、“团学讲坛”、“学术讲堂”、“理论讲坛”等校园讲坛品牌及雷锋志愿服务系列活动等,每年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如学生公寓的“宿舍净化、美化、文化月”活动、餐饮中心的“优质服务月”活动等等,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切实地丰富了内师大赛罕后勤的企业文化,提高了校园师生对于赛罕后勤集团的认知和了解。

4.以校园文化为依托,提升高校后勤实体的企业形象

高校后勤实体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为师生员工创造和维护一个良好、优美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并充分发挥环境陶冶人的作用。后勤实体的形象主要体现在人文、建筑环境和企业形象标识等方面。人文环境对大学生的修养、情操和品德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要素,它是一种改造人的精神、性格、气质和习惯的强大教育力量。从课间休息、室外阅读,到聚会交往、散步休息等,大部分生活都与户外的环境空间息息相关。后勤实体通过一些物质载体,清晰地进行了视觉表达,塑造了良好的后勤企业形象。以内蒙古师范大学赛罕后勤集团为例,赛罕后勤形成了统一的后勤标牌和员工服饰等;对各教学楼、学生公寓、学生餐厅等场所布置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创办了《校园生活导报》、赛罕后勤服务集团网页等媒体,宣传和营销后勤企业文化等。置身于内师大校园文化背景下的后勤实体企业文化,必然受其影响而带有内师大校园文化特色的深刻烙印。内师大后勤企业“三三工程”的核心价值理念,就是内师大校训“献身、求实、团结、奋进”内涵在后勤企业的延伸与发展。

校企文化论文篇1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广东高职教育研究会课题重点项目“校企文化共融型高职校园文化的构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DGZ12Z008)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2-0038-03

一、问题的提出

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环节都需要由人来完成,而人在从事这些工作的过程中,会受到自身价值观、做事的理念与方法、行为准则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工作效率、工作效果等方面产生差异。企业基层员工,大量从高职院校引进,这些新员工,其价值观、行为准则、做事的理念与方法很大程度上仍保留了学生时代的印记,也就是说学校的校园文化塑造了这些新员工的价值观及行为准则,影响了他们在企业为人处世的方式。

如果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差异较大,新员工会很难认同企业的价值观、行为准则,沟通障碍和频繁跳槽也成为意料之中的事了。因此,研究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这两个亚文化问题,分析其异同点,研究缩小或消除文化差异的方法,使学生在进入企业后,不需要在文化适应上牵扯精力,尽快地从学生身份过渡到员工身份,能适应企业激烈的竞争环境,做企业满意的员工以至于未来的掌舵人。

二、文化维度理论视角中的校企文化意蕴

荷兰文化协会研究所所长霍夫斯泰德,对文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所谓“文化”,是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根据研究成果,霍氏认为:不同的群体、区域或国家的这种程序互有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可分为四个维度: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不确定性避免(uncertainty avoidance index),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 versus collectivism)以及男性度与女性度(masculine versus feminality)。后来,加拿大心理学家迈克尔・哈里斯・邦德集中在远东地区研究的基础上(Hofstede and Bond, 1988),又补充了第五个纬度――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long vs short term orientation)。

霍夫斯泰德理论的文化维度理论一般用于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分析,但这一理论同样可用于不同群体的文化差异的研究。

现借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使用跨文化差异的分析方法,归纳分析校企文化差异如下:

(一)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

权力距离即在一个组织当中,权力的集中程度和领导的独裁程度,以及一个社会在多大的程度上可以接受组织当中这种权力分配的不平等,在企业当中可以理解为员工和管理者之间的社会距离。

与企业相比,学生群体是一个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价值观与企业有相当差距的群体。他们阅历不够丰富,接触人群单一,基本没有社会经验,在班主任、班干部与普通学生之间的权利差距比企业之间的权利差距小。学生们彼此关系融洽,学生和老师间也多像朋友关系,老师对学生的管理重在教育、谈心,注重学生心理的感受,老师更像是朋友,没有企业中管理者的权威。在学校,不同群体中“和谐”度相对较高。

(二)男性度与女性度(masculine versus feminality)

男性度与女性度即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的价值标准。对于男性社会而言,居于统治地位的是男性气概,如自信、进取、追求成就;而女性社会如中国,注重和谐和道德伦理,注重和谐的人际关系,崇尚礼让谦虚,强调男女平等,关心生活质量等。

对于高职院校与企业这两个亚文化群体,相较而言,高职院校的女性度较强,班级更多的是追求集体荣辱,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特立独行者遭到排斥,班级气氛融洽,学生之间的竞争只是名义上的竞争,并不涉及金钱、地位、前途等攸关个人生存发展方面的竞争。

不过,在企业中高的男性度可能意味着进取心与永不言败的斗志以及个人利益至上;在学校中高的女性度可以表现为追求平等、追求和谐、谦虚互助、享受快乐;如果二者在某些点上能综合,可以达到更有利于实现企业目标的目的。

(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 versus collectivism)

个人主义社会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较为淡薄的社会,人们只顾及自己及其直系亲属。而集体主义则相反,人们一出生就结合在强大而紧密的集团之中。这种集团为他们提供终生的保护,而他们反过来也毫无疑问地忠诚于自己的集团。

中国企业受传统文化影响,崇尚集体主义,强调个人服从集体,集体利益置于个人之上。改革开放后,职工对集体的依赖感逐渐减弱,追求个人利益的价值观逐渐为人所接受。

高职院校学生的集体主义倾向较之企业员工更为强烈,个人荣辱远在班级利益之下,在学校会出现在体育比赛、文艺比赛、协会比赛、创业比赛踊跃参与为班级荣辱全力以赴的情况,学生们重视在竞争中取胜,在任何一方面的失败容易使其产生人生的挫败感。

(四)不确定性回避(uncertainty avoidance index)

不确定性回避指具有某种文化的人们对不确定和未知情境感到威胁的程度。在一个社会中,人们的恐惧感往往来源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回避强的国家的人民比较起来更忙碌、积极、活泼;不确定性回避弱的国家的人民沉静些,比较闲散一些。

高职院校的学生与企业职工相比,由于学生的年龄较低,思想更活跃,在学校接受更多的世界范围的新事物,他们敢想敢干,从中学到大学接受的是听从指挥,团队合作,与班长(上级)权利距离较近,勇于接受挑战,对未来充满幻想。与企业的不确定性回避情况比较,他们的不确定回避程度更高,更接近大多数企业对员工的需要。带着这种更有利于目前中国企业的文化特质加入企业氛围,更能促进企业文化创新。

(五)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long vs short term orientation)

长期取向的文化关注未来,重视节俭和毅力。愿意为将来投资;重实效和准则;接受缓慢的结果。这种社会考虑人们的行为将会如何影响后代。在短期取向的文化里,价值观是倾向过去和现在的。人们尊重传统,关注社会责任的履行,但此时此地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高职院校与企业这两个亚文化群体而言,中国的传统教育主要是应试教育,让学生注重考试科目、考试成绩,一切行为都是围绕提高分数进行的,上了大学,仍然不忘考证、考托福、考公务员等,更看重目前利益与短期利益,表现为短期取向。

三、校企文化对接的方式和途径

(一)引入企业的权利分配模式,用制度管人,使学生适应企业的权利距离

在这一方面校企文化的对接可考虑适当加大干部与学生的权利距离,以与一般企业的情况接轨,比如:采用竞岗方式选取班干,废除班干“终身制”,对班干的学业分数、操行分数、班干对学校资源的利用方面给以政策倾斜,借鉴企业车间主任、总经理的管理方式,使优秀的学生走上干部岗位,在班级管理实践中,学习如何做计划(长期与短期计划)、组织(如何搞好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领导(有权威有感召力)、协调(考验应变能力)、控制(把握计划)、激励(奖惩措施,两手抓)、创新(吸引力与意义)。

学校甚至可以改变班级干部岗位及职责的设置,学生以公司的名字命名班级,班干部可以“总经理”“某部门主管等”形式命名,每个同学都有自己所在的部门,分担班级某一职责,不同岗位对应不同的薪酬标准和岗位职责,学期初在全班范围公开招聘,每月末进行岗位考核,学期末对其薪酬进行计算,可换算成学分或绩点,纳入综合测评成绩中,作为评奖评优的依据。

(二)开展团体比赛,素质拓展等活动,强化“团结协作”“集体主义”的校园文化

在企业,强调个人利益对集体利益的服从,强调个人对集体的归属感。学校“集体主义”校园文化在打造的时候,要注重团体比赛对增强集体主义和个人对集体归属感的重要作用。

学校可以系部或者二级学院为单位,系部之间的竞争好比企业间的竞争,各班级之间的竞争好比企业各部门之间的竞争。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企业间的竞争是一直存在的,而这种竞争正是鞭策和激励企业不断进取的动力。从学校来看,除了举行运动会、篮球赛等短期性全校性比赛外,还应广泛在文明行为、学业情况、综合素质、专业技能等方面开展多样性的比赛,还可以定期开展针对提高团队协作能力的素质拓展活动,形成长期的竞赛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下,用自己积极的行为自觉维护集体利益。

(三)搭建学生个人才干展示的舞台,平衡校园文化中的“男性化维度”

中国的传统文化使得中国的社会注重“和谐”,企业和学校的文化都表现出“女性化维度”,如果过分强调校园文化中的和谐,那么个性特点的东西以及个人的创新性就会受到局限。因此,校园文化要注意平衡“男性化维度”与“女性化维度”的关系,强调集体荣誉的同时,也要注重个人创新能力、个人才能的发展。鼓励学生每人参加一个兴趣小组或是社团,让学生在自己的小团队中展现自己的特长;学校也可以开展个人才艺展示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自我展示的积极性,体现自己的个性化。通过丰富多彩的各类比赛发掘学生的潜能,使其有成功的体验,发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学会欣赏自己,取长补短。

(四)打造“危机文化”,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和突发事件处理能力

不确定性回避指具有某种文化的人们对不确定和未知情境感到威胁的程度。当一种带有负面影响的不确定性事件发生时,就产生了危机。由于学生的校园生活一般比较稳定、舒适、懒散,没有形成敏感的危机意识和有力的危机处理能力,在遇到突发状况时,往往会手足无措。而在企业中,如果突发状况处理不及时,可能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名誉损失都是相当巨大的。

危机意识的养成和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在高职院校,重视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也要重视在实训课程开设的过程中,打造危机文化,设置突发状况,让学生去做应急处理。

比如,开设校中厂,在校中厂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就是员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岗位职责,但在一般的实训课程中,老师只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某个环节、某个岗位的工作,当自己的操作产生了问题,学生无法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将会给真实的企业带来什么严重的后果,也就无法有“危机”的体验。所以,无论什么专业,都应该让学生体验真实企业各岗位的工作情况,了解各项工作的衔接、关联情况,这样才能清楚自己所做的工作在整个流程中的作用,才能清楚如果自己的失误,将会带来哪些不确定性影响,造成什么危机,才会更加重视自己的工作品质。

另外,政治、经济领域的不确定性事件对企业、行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对外界环境的危机敏感度的培养,要依靠学生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以讲座、沙龙、宣传栏等形式开展“社会热点大家谈”“经济热点分析”活动,将社会热点、形势政策、政治新闻、财经热点等宏观方面的信息及时与学生分享。

(五)重视素质教育和学生长远发展,打造校园文化中的“长期取向”

某些学生在校园的生活中,做一件事之前,只是考虑这件事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当下的利益是看得见的,所以学生关注成绩、关注课外活动有无加分、关注考证。而长远的利益是摸不着的,所以学生不能沉下心来,好好看本书,好好想想问题,心浮气躁,到了企业,也会受短期利益驱使,忽略了自身、企业的长期发展。

要打造重视素质教育、重视学生长远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首先要改革学习成绩的考核制度,考核的内容除了知识点外,更重要的应放在课程所要求学生具备的表达能力、应急能力、操作能力、基本素质等方面。加大课堂平时表现(包括出勤、回答问题、互动环节完成情况等方面)所占比重,考核的方式也可以多样化,如面试、模拟操作等。

培养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自己的能力结构,为职业理想进行长期规划,学会自己设置目标、实现目标。理解人生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奋斗的过程,进而去影响企业员工的相对短期取向,为促进企业形成更先进的文化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相当于产业的上下游关系。根据上下游关系,研究校园文化设计问题,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实现无缝对接,使学生尽快适应企业氛围,达到学校文化育人,企业文化致胜的目的是高职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而通过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使用跨文化的分析方法,归纳分析校企文化,可以比较清晰地分析两者的差异,制定二者对接的有效举措,从而较好地完成高职院校的任务,使高职院校的学生能更好、更快地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荷)G.霍夫斯坦德.跨越合作的障碍――多元文化与管理[M].尹毅夫,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2]雷久相.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初探商业经济[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1).

校企文化论文篇12

1 高职校企文化融合解析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是不同的文化领域。分属于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不同领域和行业的亚文化,在形态上固然存在一定差异,但都不脱离文化的固有属性,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不例外。二者在教化人、启迪人、鼓舞人、引领人方面有着相同的作用,校企文化之间有着更多的和谐互补的内在联系,两种文化的互动、融合、无缝对接和相互促进,必将给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1.1 高职校企文化融合能够有效促进高职教育的进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人才,是应社会市场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要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学生保持与社会需求接轨,紧密联系企业,要扩大视野,吸取不同类型的知识文化,要敢于走出校门,主动对接企业,深入了解企业。由于高职院校与企业的紧密关系,这必然要求学校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与企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这就需要将现代企业优秀文化融入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中去,提高社会认可度,不断促进高职教育的进步,这样才能使高职院校在日益激烈的高等职业教育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1.2 高职校企文化融合能够有效增强高职院校的教育竞争力 高职院校经过十多年盲目扩张,已经逐渐淘汰一批,随着高考人数的减少,高职院校必须要改变以往粗放的规模竞争模式,要更加注重教育质量的提高,用更有优势的专业吸引生源。现实的情况是满足教学的硬件条件建设都已完成,保障教学管理的制度和机制建设已完善,而彰显高职特色、内涵和竞争优势的文化建设亟待加强。可见,高职院校要想在竞争中取得生存和发展,就要在内涵、特色上下功夫,准确融合企业文化内涵,更好地衔接学校教育何企业人才需求,把二者之间的桥梁搭建好,用高质量的就业率来保证学校竞争力。

1.3 高职校企文化融存进高职院校学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高职院校的学生适应能力整体偏低。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在就业一年内,不少人不能适应岗位,不少高职生就频繁被动跳槽。就高职生的知识和技能而言,适应企业生产的需要是没有问题的。而跳槽主要原因一是学校环境与企业环境之间过渡较快,学生来不及适应,很难找到自身的准确位置,难以适应企业环境;二是不适应企业文化,很难融入企业团队和文化环境中去,感觉被“隔离”和“边缘化”,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要融入企业文化,让学生在学校就可以学习企业的经营理念、体验企业管理制度,接受企业价值观,让他们在离校之前就感受到企业严格钢性的管理和近于苛刻的纪律要求,感受到企业员工坚韧不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有效帮助学生主动调整心态,提高学生毕业后到企业的适应能力,缩短就业后适应企业岗位的时间并形成相应的职业能力。

1.4 高职校企文化融合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 当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成为高职院校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旋律。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发挥示范辐射作用的关键。因此原来的以学校为中心的校园文化已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发展趋势要求,也难以满足高职生到企业正常的顶岗实习实践要求。因此,高职院校积极加强校企合作,推动工学结合,尽快融合优秀的企业文化,在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强化对学生对职业情怀、合作精神、爱岗敬业等企业文化中软能力的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和熏陶。更重要的是由于企业文化的融合,高职院校与企业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这将有利于全方位的实行校企合作,也有利于高职院校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2 高职校企文化融合的思路

高职校企文化融合只有在正确的规划指导下准确定位,全员参与,采取积极措施主动选择,多节点实施,才能创建出具有高职院校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素养协调进步。

2.1 整体规划高职校企文化融合 校企文化融合是校企文化的双向对接融合,应从精神层、制度层、物质层全面融合。在校企文化融合中,应从学院整体办学方向和发展规划大背景下,紧紧围绕教学、产业、利益三大支点,进行合理有序的整体规划,制定建设文化融合的具体方案,明确校企文化融合建设的结构、组织、形态、方法、步骤、责任和保障,把校企文化融合建设落实到学校的每项工作中去。在校企文化融合中,依托多年积淀的学院优秀本体文化,吸收企业的创新、创业、竞争、敬业精神,大力塑造学生的职业情怀、经世致用理念、团队协作精神,塑造独具特质的优秀校园文化。

2.2 主动促进高职校企文化融合 高职院校在校企文化融合中,不能被动接受企业文化,不能照搬企业文化,也不能以企业文化代替校园文化,而应在创新校园文化的整体规划下积极采取措施,发挥融合企业文化的主动性。主动选择核心价值观先进、重视社会效益、强调社会责任的企业加以融合;主动选择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有着健康向上的精神理念,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优秀企业积极文化因子,以创造出独具特质、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主动使企业文化成为每位高职学生知识结构的一部分,逐步培养起学生符合企业需要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2.3 多节点实现校企文化融合 文化的形成要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选择和凝练,一经形成就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相对独立性。在校企文化融合中,融合节点越多,校企文化融合就越全面,融合举措越多,校企文化融合就越深入。因此,校企文化融合在遵循开放性、融合性、独特性原则指导下,注意节点融合的规律性、协调性、渗透性和创新性,明确融合目标、融合模式、融合重点、融合举措等内容,多节点、多层次进行。

2.4 全员参与校企文化融合 高职校企文化融合建设是个长期的艰巨任务,不能将校企文化融合简单的等同于一次性的轰轰烈烈的文体活动。因为文化的本质特性决定了文化融合需要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全员参与。在校企文化融合中,要避免学校热情,企业冷淡;学院领导主观努力推进,老师和学生客观被动参与的现象,也不能将校企文化融合变成某些职能部门的工作。而应充分调动全体师生、企业员工积极参与,深入人心,自觉行动,才能形成具有广泛群众根基的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3 高职校企文化融合的节点

探索校企文化融合的规律和路径,把握校企文化融合的关键点和落脚点,将校企文化融合落到实处,促进校企文化快速凝聚、有效融合,形成高职办学特色和文化特色影响深远。

3.1 环境融合 要考虑学生未来职业特点,对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进行统一规划,精心设计,在校园环境建设和布置上融入自身行业特点,注意营造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如通过开辟专门区域或线路,打造特色校企文化长廊;在校园的建筑、道路、教室、实训中心、桥梁等设施上张贴、悬挂相关职业名言;在专业实验室的环境布局和布置上,将企业生产现场要求的操作规程、劳动安全制度上墙,使学生耳濡目染,收到身临其境之感,让学生在校园即能感受到企业情景的潜移默化式教育。

3.2 制度融合 制度文化融合是校企文化融合不断深入的必要保障,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因此,在校企文化融合中,要努力将企业制度文化的精髓融入学院管理中,借鉴企业制度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将制度内化为师生的信念、觉悟和自觉习惯,促进办学模式、管理模式机制转型发展,实现校企制度文化的无缝对接。

3.3 课程融合 课程融合是校企文化融合的交点和纽带。课程融合遵循学校课程融合企业岗位、学校专业融合社会产业、学校教材融合企业技能原则,要保证学校在课程开发、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反映出企业和社会的要求,开发出课程目标、结构、内容从企业中提炼,符合企业现实的精品课程。

3.4 人员融合 与企业骨干合作,相融相长,开展技术服务、科研开发和课题研究,在与企业深度融合过程中提高教学水平,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效率。同时要向学生灌输企业的价值观念、职业精神、职业素质等;邀请企业的领导和专家来校,通过举办讲座、专题报告、座谈会、企业文化论坛、校企合作洽谈会、创业报告会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特性,强化学生对企业文化的渗透和认同。

3.5 竞赛融合 竞赛具有强烈的参与性、竞争性,是促进校企文化融合教育的自然延伸和有益补充。一是以各类技能竞赛为载体,加强与企业合作,在学生之间或学生和企业员工之间举办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二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省市级和部级的技能竞赛活动,既能提高学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又能促进学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三是积极开展学生科技活动和学科知识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积极参与技术创新水平;四是与企业联合举办各类文化团体活动如演讲赛、辩论赛、野外拓展训练等,在活动中有意识的融入企业元素,培养学生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在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竞赛活动中感受并吸纳企业文化。

3.6 校企合作融合 利用校企合作途径来融合企业的文化,是校企文化融合的新特点。通过高职院校和企业联合办班,开展“订单培养”,充分利用企业的场地、技术等多种文化资源人才培养,通过企业文化的充分参与,加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较快适应企业岗位要求。通过“工学交替”模式,使学生的“学习”与“工作”交替进行,不仅让高职院校弥补了实践场所和实践教师的不足问题,同时企业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职业环境和职场氛围,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校企文化融合,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 结束语

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文化融合是一项系统文化工程,要以源于企业文化,高于企业文化为准绳,从企业文化中汲取营养,多节点地融合优秀的企业文化,为实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李良.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2]李良,罗玲云.对高职院校校企文化融合的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2(29):36-37.

[3]刘允华,王静文.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探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8):94-95.

校企文化论文篇13

在研究高校后勤企业文化之前,应当对高校后勤企业文化有一个客观的了解。一方面,高校后勤作为高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学生,所以对学生的工作既要提供优质的服务,又要通过与学生在吃、住、行、用等方面的沟通,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情感交流,为学生搭建起管理、服务、育人三方面相融合的后勤保障体系,承担起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行为育人、环境育人和文化育人的职责。另一方面,高校后勤在准企业模式的运行状态下,既具有一般意义企业文化的内涵,同时又吸收了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践中总结与归纳出的具有鲜明个性的高校后勤企业文化。

一、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内涵

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文化的渐进性,结合学校、企业的目标和任务,考虑文化模式,高校后勤企业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始终坚持发展先进文化不动摇,必须始终坚持用正确的理想和价值观促进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不断发展。

1.高校后勤企业精神文化。它是用以指导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行为规范、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是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独特的、鲜明的经营思想和个性风格,反映着企业的信念和追求,是维系企业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高校后勤企业体现的是绿叶精神、甘做嫁衣精神、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少说多做的敬业务实精神、团结互助协调发展的合作精神、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它是高校后勤企业在服务育人实践和服务经营活动中培育形成的共识,通过这种精神文化,引导价值取向,确立行业规范,塑造职业形象,加深文化涵养,增强员工凝聚力。

2.高校后勤企业制度文化。后勤企业的制度文化是由企业法律形态、组织形态和管理形态构成的外显文化,它是企业文化的中坚和桥梁,它把后勤企业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它一般包括企业法规、经营制度和管理制度。合理的制度必然会促进正确的企业经营观念和员工价值观念的形成;而正确的经营观念和价值观念又会促进制度的正确贯彻,使职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高校后勤企业行为文化。后勤企业行为文化是后勤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提供服务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是以后勤员工和行为为形态的一种中层企业文化。如企业目标、企业计划、企业管理制度等,通过文字的表达,传输着企业的文化品位与格调。如管理制度中对劳动纪律的表述:“严禁上下班迟到、早退,违者一次罚款10元~30元。”这是一种纯理性的表达方式,让人望而生畏,换成以下表述:“迟到早退意味着浪费别人的生命”,则反映了企业的“人本”意识和文化氛围。

4.高校后勤企业物质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是通过重视产品的开发、服务的质量、产品的信誉和企业生产环境、生活环境、文化设施等物质现象来体现的。高校后勤企业文化还包括校园环境、生活设施等体现出来的物质文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程度的提高,对精神需要的追求愈加强烈,求知、求美、求乐等心理迅速发展,对后勤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后勤要重视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建设,为学生构筑优美、舒适、高雅的学习生活环境,培育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建设高校后勤企业文化是提升高校后勤企业竞争力的需要。随着高校后勤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一方面,引入竞争机制,逐步放开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另一方面,逐步将后勤企业推向社会市场,参与社会服务市场竞争,后勤企业将面临优胜劣汰的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依赖性、竞争意识不强以及狭隘的自我保护意识,正是社会化后勤企业的三个致命弱点,如果后勤企业在生产经营、服务和管理过程中不重视市场的调查研究,不构建具有后勤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就会逐步丧失校园服务市场的立足地,更没有实力去开拓校外市场。

2.建设高校后勤企业文化是践行高校后勤“三服务、两育人”宗旨的需要。“三服务,两育人”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宗旨和重要原则,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则是推进和深化“三服务,两育人”活动,实践“三服务,两育人”的具体体现和表现形式。高校后勤由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成长环境,决定后勤企业比一般社会企业多了一层责任,要求其提供的后勤服务必须坚持“教育属性”导向,以是否有利于学校稳定,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教育和身心健康为标准,可以说,高校后勤企业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置身于其中的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微妙影响和教育作用,是培养学生思想行为的激励因素,对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可以促使青年学生形成高远的人生格调和价值追求,促进高层次合格人才的培养。因此,高校后勤在发展高校先进文化,培养德智体美劳高素质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后勤应通过加强自身企业文化建设,以优质的服务、优良的作风、优美的环境服务于广大师生员工,发挥其社会示范作用和育人功能。

3.建设高校后勤企业文化是增强高校后勤企业凝聚力的需要。先进的企业文化能够凝聚人心,激发员工无穷的创造力和巨大的工作热情,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高校的后勤企业与社会成熟企业相比,面临更多的困难和压力,更需要后勤员工团结一心,坚定信念,努力拼搏。建设特色鲜明、内涵丰富、贴近员工的高校后勤企业文化,通过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鼓舞人、教育人、激励人的机制,引导后勤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增强与高校后勤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高校后勤企业的发展目标内化为每个人的奋斗目标,形成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生机勃勃的集体力量,做到“人企合一”。

4.建设高校后勤企业文化是提高高校后勤企业管理水平的需要。中外企业发展的成功实践证明,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的重要内容,其丰富的内涵、科学的管理思想、开放的管理模式、柔性的管理手段,为企业管理创新开辟了广阔的天地。高校后勤企业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管理模式还带有计划经济的烙印,需通过企业文化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后勤员工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规章制度、管理方式、行为规范,促进企业管理上水平、上层次,逐步走向科学管理。

三、建设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路径

1.以人为本,提高高校后勤员工整体素质。企业是以人为要素的经济组织,高校后勤的竞争主要表现为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的竞争,而服务和管理的主体是人,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最终取决于人的因素。对人的尊严的尊重,对人的价值的理解,对人的需求的满足,是高校后勤企业的立身之本。现代优秀的企业,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无不树立“以人为本”。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应以人为本,把关心员工、尊重员工、提高员工素质作为其基本方针,重视员工参与企业决策,培育和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高校后勤企业要利用职工业余时间组织文化学习、技能培训,开展各类文娱、体育活动,使职工通过各种活动,增进彼此了解,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团队合作精神,使企业拥有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更具凝聚力,为后勤企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2.服务为本,培育高校后勤企业核心价值观。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结合高校的特殊背景,从建立和谐的后勤文化体系入手,明确高校后勤企业服务的理念、方式、内容,形成企业独特的核心价值观。服务理念上,要注重对职工进行服务意识培育,以师生的需求为标准,树立“要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的服务观念,把服务与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学校综合实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师生的生活质量结合起来,使师生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得到的不仅是一种产品,同时还是一种享受;服务方式上,要引进社会企业的经营管理的理念、管理的模式、管理的方式方法来转变传统高校后勤服务的观念,提高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程度,开展感动式、主动式、全程式、预约式服务,增强为教育事业服务的能力;服务内容上,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后勤服务管理,改进后勤服务方法,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探索与发展全新的后勤服务形式。

3.立规践矩,建立健全高校后勤企业刚柔相济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是刚柔相济的管理艺术。刚性管理是凭借制度约事、纪律监督直到惩处、强迫等手段进行;柔性管理是依靠激励、启发、诱导等方法进行的。刚性管理是以任务为中心的强制性的、直接的、外在的管理,它注重理性,富于刚性;柔性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非强制性的、内在的、人性的管理,它注重感性,富于弹性。刚性管理中的制度、纪律是企图通过对人的活动的限制达到管理的目的;柔化管理的“自我改善”,以满足职工的多层次需要为目标,能深层次地激发职工的工作动机,增强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使其不仅自觉提高各自的工作目标,而且愿意挖掘潜能、发挥天赋,做出超常的工作成就。

4.领导带头,典型引导,广泛宣传。高校后勤企业文化不仅仅是职工手册上的文字,不是抽象的教条与乏味的口号,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要注重文化的渗透、理解、共享,使文化成为职工的“共同知识”。领导是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龙头,领导者的模范行为是无声的号召,对职工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要塑造成和维护企业的共同价值观,领导者应成为这种价值观的化身,并通过自身行为向全体职工灌输企业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