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校企合作方案实用13篇

校企合作方案
校企合作方案篇1

1.2实习指导教师指导能力参差不齐,严重影响实习效果。某些实习指导教师受自身实践能力、社会经验、学历等条件的限制,还不能正确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实训任务,有的甚至还误导学生,从而使实习效果大打折扣。根据对大多数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指导教师的调研和交流发现,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薄弱已经成为影响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的明显瓶颈。

1.3缺乏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课堂理论教学方面,各学校经过长期规范发展,都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但对于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却不完备,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使得实践教学的水平难以评价,指导教师教学工作质量无法控制,实践教学的效果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2.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解决思路。

2.1突出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建立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性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性教学在整个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要确立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应该从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开始,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实践性教学的学时比例,根据教学实践,每门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学时占该门课程总学时的比例60%~70%较为合理。在此基础上构建符合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特点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并使之有机地统一于教学的实践中。

2.2深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实践模式,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实践能力。构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实践模式,可以及时反馈社会需求,以便及时调整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特色课程和教材的完善,并推进专业结构的优化和新专业的设置。产学合作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实践能力。通过产学合作,既可以实现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优化,又可以增强实践性教学的针对性。

3.构建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体系对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与效果意义重大。可以借鉴ISO质量管理原则与模式,构建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即通过明确质量管理目标、完善质量管理文件、加强监督检查与考核、规范实践教学运行、搭建实践教学网上管理平台等措施,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

二、基于企业管理咨询方法的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校企合作模式构建

1.企业管理咨询方法的含义、应用范围和工作程序。管理咨询(ManagementConsulting)是由咨询专家根据客户的需求,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深入调查、分析,找出客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指导方案的实施,以提高客户绩效的智力服务过程。从以上定义可知,管理咨询具有科学性、创新性、有效性、独立性、合作性、长期性等特点。

从理论上讲,管理咨询能够进入所有组织和全部管理领域,因此从发展的观点看,管理咨询的业务范围既不断趋向扩大和复杂,又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受到限制而有所侧重。

管理咨询的工作程序表现为一个完整的管理咨询活动包括四个阶段,即业务洽谈阶段、诊断阶段、方案设计阶段和实施指导与项目总结阶段。

通常管理咨询业务是由管理咨询公司或咨询专家成立项目组按照项目管理的方式运作。

2.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主要校企合作模式比较。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探索出各种方式,主要模式比较如下:

2.1引企入校(系)模式。引企人校(系)模式就是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模式。它能较好地融教学、生产、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开发与服务等功能于一体,融“教、学、做”为一体,有利于加强校企合作,形成校中厂、厂中校,密切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提高产学结合的水平,实现校企优势资源的共享和合作。该模式按投资主体的不同分为两种:

1.校办产业模式。

2.引入企业模式。

2.2向企业投资模式。即将校企合作推向社会,引向企业。这种合作模式,一是可以加快校企合作的速度,提高合作效率,弥补学校自身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困难;二是学生的实习实训工作有保证;三是能实现学校资产的保值和增值,避免校内实训基地的纯消耗带来的教育成本的增加,能有效降低办学成本;四是有利于校企双方的全方位合作,实现校企双方的互利双赢。

2.3校企共建实体模式。企业和学校分别投入资金、技术和场地等生产要素,另行注册组建新的企业,双方共同建设生产型、研发型、服务型等经济实体,双方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担风险、共享利润,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的一种校企合作模式,该模式合作起点高,设备和技术先进,一般应与地方产业贴近,直接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2.4项目合作模式。学校借助其人才优势,引入企业真实的项目。围绕项目所涉及的知识和领域,分析职业岗位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将项目分解成具体工作任务,再将工作任务引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开展以项目为导向,构建以项目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课程体系,实施校企合作。

2.5工学交替模式。所谓工学交替,即把整个学习过程划分为在校学习和到企业工作两种形式或两个阶段,并交替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按交替的方式不同,该模式可分为工作前期模式、工作中期实习模式、工作后期模式、混合模式、半工半读模式和顶岗实习模式等多种形式。

2.6订单式合作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即由用人单位根据对不同规格的人才需求情况,提出订单,由学校按照用人单位提出的要求、数量进行培养。该模式由于具体操作方式的不同,有多种具体的形式。

3.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校企合作模式构建。本文基于企业管理咨询方法的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校企合作模式研究是针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特点,结合我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实际,通过引入企业化运行机制,运用企业管理咨询方法,在咨询项目运作的真实环境下,突出和强化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具体应用研究。针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的突出问题和解决思路,构建校企合作具体应用模式如下:

3.1指导思想。校、企双方根据各自的需求、特点,寻找切入点,在培养目标、课程开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规划和方案措施,开展校企合作。模式构建要有助于校企双方的发展和利益,要适合学校实际和当地经济发展要求,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要有利于积累专业教师职业经验和水平。

3.2组织架构。成立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专业(职业)指导委员会和工作机构,统筹规划和协调处理校企合作各项事宜。各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不断变化的情况,强化专业设置的行业定位和产业背景,按照“培养目标以岗位(群)需求为导向,专业设置以行业定位为本位,课程设计以能力模块为核心,教学过程以职业活动为主线,质量评定以职业规范为标准”的指导原则,为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提供决策咨询,制定指导性教学计划。

3.3管理机制。通过校企合作,实行专业课程教学企业化运作和项目化管理,按照统筹规划、分工负责、协调发展、保证质量的原则,在专业(职业)指导委员会和工作机构的指导下,根据专业教学计划成立项目组,由校企双方协商指定专人担任组长,共同参与项目小组,实施项目管理。

4.运行方式。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采用企业管理咨询方法最直接有效的校企合作对象是管理咨询公司。在学校院系与管理咨询机构确认合作协议后,校企双方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共同对学生实习、实践负责。校企人员双向流动和互相兼职,如学校聘请企业管理咨询公司专家担任学校兼职教师,承担一定教学任务,学校教师也可去企业挂职接受实践训练。根据专业教学计划,与管理咨询公司的咨询项目对接,通过安排学生参与项目组的咨询项目,在真实市场环境中,开展理论和技能训练,通过市场化运作和项目化管理,实现校企优势互补利益共享。这种运行模式能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整合,促进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直接交融,实训基地与职业岗位双向对应,培养目标明确,课程和教学针对性强,专业符合市场要求,实践环境和技术含量高,强化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力,有效地解决高职院校办学资金短缺、资源不足、教学的针对性差、实践环境缺乏等突出瓶颈。

5.反馈评价机制。建立科学、规范的校企合作质量评估体系,并按照评估体系的要求,校企双方综合运用督导评估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对校企合作各方面进行共同考核,并及时沟通、反馈和修正,互补互促,互利互惠,引导和规范双方的合作行为,保证校企合作良性运行。

三、基于企业管理咨询方法的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校企合作模式应用

市场营销专业是商学院(管理学院)普遍设置的传统专业,也是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特色专业,本专业培养具备市场营销、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系统掌握经济管理基础理论,熟悉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具有较强的市场开拓意识、营销方案策划、营销管理决策能力和创业精神,能够熟练运用市场营销基本理论和方法,面向各类工商企业、社会组织等第一线从事营销策划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创新人才。《市场营销》课程是本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市场营销战略以及营销组合策略,明确市场营销和国际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该技能不仅为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提供相应的知识与能力支撑,同时这门课程也是执业证书课程。鉴于以上要求,我院可采用两种实现方式实现专业课程教学校企合作模式应用:其一通过与校外相关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协议合作;其二也可通过自办管理咨询公司与教学单位展开合作。由于这两种方式在校企合作的本质上没有差别,故可以视为一类,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统一定义为企业方。具体应用的阶段和内容如下:

1.准备阶段在进行正式合作前,先派相关教师通过下企业锻炼,参与咨询项目,掌握市场营销咨询的整个流程及实施步骤和方法。

2.模拟演练阶段经过企业锻炼和培训合格的教师,组织市场营销专业班级学生进行《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时,在校内利用已参与的市场营销咨询项目先进行模拟项目演练。这一过程主要分四个阶段实施:(1)《市场营销》课程基本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和提炼;(2)教师按咨询项目的步骤和内容进行示范操作,学生观摩;(3)教师讲解,学生对咨询项目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提问;(4)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整个项目。模拟演练阶段既有助于教师在实际操练过程中进行归纳总结和发现新问题,同时也使学生在进行市场营销咨询项目模拟演练过程中,由本课程知识目标向能力目标进行转变,并培养团队协作等相应的职业素养。(如直接聘请咨询公司的咨询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以上两阶段可以省略)

3.正式项目跟进阶段经过以上阶段的准备和演练,学校在与企业方确认可以正式切入实际项目后,组建项目组,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参与不同的市场营销咨询项目,在企业方咨询专家和相关老师的指导下实施项目,按照问题诊断———方案设计———方案实施实行项目管理在全真企业环境下参与咨询项目。在实际项目阶段我院学生在咨询专家和相关老师的主要需完成各阶段的基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并进行初步分析,提出初步方案设计,并协助方案实施。本阶段实际测试学生的市场调查、市场分析、营销方案策划等主要技能。

校企合作方案篇2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科研项目“民办高校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模式研究”(项目编号:Z11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4-0025-02

在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过程中,民办高校与财务软件公司的合作和其他企业的合作相比,更具优越性:可以提高企业的信任度;通过一对多的合作,从数量上降低寻求合作伙伴的压力;能激发企业合作的主动性。同时,合作还符合合作各方的利益需求;财务软件公司在数量上亦具备充分性,能保障合作的需求。因此,从理论上讲,财务软件公司是民办高校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最佳选择。然而能否使这种理论的最佳选择变成实践的最佳应用取决于合作各方对待合作的态度能否从被动的配合合作上升到积极的推动合作,而促使这种转变的关键因素则是合作能带来利益的多少。当利益达到合作方的期望值时,转变即发生。每个特定企业对利益的期望值可能不一致,因此,在进行合作方案设计时,必须在满足合作各方一般利益需求的基础上创设更多的利益增长点,推动理论向实践的转变。

一、基于合作各方一般利益需求的合作方案设计

1.合作各方一般利益需求

与财务软件公司合作,涉及民办高校、财务软件公司和购买财务软件的企业三方。三者在合作中的利益需求各不相同。

(1)民办高校的利益需求。民办高校在校企合作中是倡导者,其追求的利益是:

表层利益――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促进就业。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对于其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即学生的就业情况。能否有好的就业,还看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目前,对于实际操作能力是会计毕业生最应具备的能力,而对于目前会计毕业生普遍缺乏实践能力[1]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来说,通过校企合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零距离是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学生就业的重要措施。

深层利益――拉动招生,为办学资金筹集提供保障。让每位学生都能顺利就业本是每个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最基本的目标,然而就业对于民办高校却有着更深层次的影响。由于民办高校办学资金80%来源于学费,[2]良好的招生情况即是办学经费的保证,是关系学校命运的核心问题,尤其在高校不断增多而生源总量不断减少的当前更是如此。然而招生很大程度上受就业情况的影响,好不好就业往往是学生填报志愿时选择学校和专业的关键影响因素。

(2)财务软件公司的利益需求――扩大软件销售。财务软件公司作为营利性企业,其目标是追求经济利润的最大化。财务软件公司的利润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销售软件产品获取利润;二是提供服务获取利润,如IT规划、企业培训、IT应用集成、实施服务等。但其一系列的服务可以说都是其软件产品的衍生业务,只是有些是为了达成产品销售提供的前导服务,有些是产品销售的后续服务。因此,软件产品销售利润是财务软件公司的基本利润源,其业务的开展都应服务于产品销售的目标,校企合作目标亦如此。

(3)购买财务软件企业的利益需求――熟练操作财务软件的人员。购买财务软件企业追求的是财务软件的良好使用并优化其管理平台。这需要有两方面的保障:一是软件本身的功能设计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且后续服务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这一点应由财务软件公司来保障。二是配备熟练操作财务软件的人员。这一点需要企业自己来解决。

2.基于一般利益需求的合作方案设计

综合各方的一般利益需求,合作方案设计如图1所示。

方案功能说明如下:

(1)实现软件对高校的直接销售。增加财务软件公司软件销售利益。

(2)提高将软件销售给企业的可能性。通过销售教学用财务软件,将培养大量熟悉公司软件的专业人员,这就使财务软件公司在向企业销售产品的同时还能提供专业人员的服务,正好满足企业对熟练操作财务软件人员的需求,从而能增强销售实现的可能。

(3)创造潜在的销售机会。合作高校学生毕业后所任职企业如需要购买财务软件,这些学生对财务软件公司而言就是无需支付广告费的活广告。对任职企业而言则是软件操作培训费的直接节约。

(4)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促进就业。借助财务软件公司平台接触企业,能避免直接接触企业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使实践真正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为学生就业积累资本。

(5)实现学生的直接就业。派往实习的学生如果各方面符合企业或财务软件公司的需求,被企业或财务软件公司录用,就实现了学生的直接就业。

(6)低成本、高效率地满足购买财务软件的公司对熟练操作财务软件人员的需求。企业满足这一需求的途径很多,可以直接公开招聘,但需支付较高成本且可能不够专业;可以选派人员进行针对培训,但需支付培训费用并耗费时间;可以与高校合作定向培养,但需支付一定培养成本且培养周期长。如委托财务软件公司寻找,现成的专业人员不仅更具针对性,还无需时间等待,而且实习学生的人工成本也相对较低。

二、基于拓展利益的合作方案设计

1.利益的拓展

(1)民办高校的拓展利益。

1)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学校办学的根本。反映学校教学质量的指标很多,良好的就业情况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指标,此外还有诸如师资队伍情况、学科竞赛情况、学生的学习风气等等。而且这些指标最终还将影响就业情况,是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尤其关注的。

2)增加经费来源渠道。目前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渠道主要有:学费、投资者投资、社会捐赠。这些渠道的共同点是都受制于外界因素。如何在现有资源条件下,开创新的经费来源渠道也是民办高校思考的问题,比如承办一些社会类考试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

(2)财务软件公司的拓展利益――增加服务收入。产品销售是一次性的利益获取,而服务才是长期的、持续的利益来源。如何维持并扩大服务收入是财务软件公司关注的焦点。除了直接基于产品销售的产品实施及后续维护服务外,财务软件公司还开创了许多其他的服务项目,如IT规划、企业培训、IT应用集成等。对于这些服务,很多财务软件公司都采取了独立办学的方式来进行,如金蝶公司的金蝶顾问学院、用友公司的用友管理软件学院。而教学内容的教授方式总体有两种:一是网络教学,即将课程内容公布在网上,学员自行通过网络获取并学习;二是实体教学,即设立固定的场所,配备相关的教学设备、资料,学员到相应的地点与老师进行面对面学习。无论是网络教学还是实体教学,都需要耗费公司一定的财力进行前期的投资和后续的维持费用。能否在获取服务收入的同时,降低服务的成本以及开辟新的服务项目是财务软件公司拓展利益的关键所在。

(3)购买财务软件公司的拓展利益――操作软件人员知识的持续更新。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软件产品处于不断发展、更新中,企业购买的财务软件也需要在后期得到及时维护和更新,这就要求相应人员的知识也要及时更新。如何及时地保持相关人员知识的更新又能尽量节约更新成本,也是企业拓展利益的关键所在。

2.基于拓展利益的合作方案设计

综合合作各方拓展利益,合作方案设计如图2所示。

此方案的功能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合作各方的一般利益的满足,图中以虚线表示;第二层次是合作各方拓展利益的满足,图中以实线表示。第一层次功能说明前面已经介绍,此处就第二层次功能详细说明如下:

(1)通过合作办学,提高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所谓校企合作办学是指财务软件公司通过一定的方式参与高校的教学。高校教学是主导,财务软件公司参与教学。参与的方式为:

1)邀请财务软件公司人员对高校从事会计信息化教育的教师进行软件知识更新培训,并支付一定费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软件产品处于不断发展、更新中,承担知识传授任务的教师必须保持自己知识的更新与信息技术、软件产品的更新同步,这是对师资素质的起码要求。教师知识的更新离不开学校大环境的支持,除了提供相应的设备、图书资料外,还需要有后续教育的机会。

2)邀请财务软件公司人员就某一个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并支付一定费用。就专门问题进行专题讲座,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特定知识点的掌握,还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邀请财务软件公司人员参与学生学科竞赛的辅导,并支付一定费用。学科竞赛是体现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就财会专业而言,会计信息化竞赛是目前主要的学科竞赛。而这些竞赛又往往是以某一个财务软件为平台,因此,邀请财务软件公司人员共同辅导是一种有效的辅导方式。

4)把培训人员请进学校,只需要支付培训者的人工费,无需支付场地费、差旅费等,在保证教师知识先进性的同时还可以大大节省后续教育支出;邀请财务软件公司人员进行讲座可以优化学习风气,学科竞赛辅导可以提高学校学科竞赛水平。这些都将有利于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改善。

(2)通过合作办学,为财务软件公司开创新服务的项目,增加服务收入。由财务软件公司独立办学到合作办学,是其服务项目的一种创新。由于都是有偿服务,因此,可以直接增加其服务收入。

(3)通过合作培训,为民办高校开创新的资金来源渠道。合作培训是指高校与财务软件公司合作面向企业或社会人员进行培训。具体操作是:由学校提供培训的场地、设备由财务软件公司提供培训内容和资料,培训人员可以由财务软件公司自己派遣,也可以聘请高校相关教师担任,由企业或参加培训的社会人员提供一定的培训费用,该费用包括场地、设备使用费,培训人员报酬等。合作培训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就是增加其现有资产的利用率,获取相应使用费收入并增加教师的收入。这对急需资金的民办高校来说无疑是一种经费的补充。

(4)通过合作培训降低财务软件公司的培训成本。合作培训中,财务软件公司只需提供培训内容和资料及培训人员,无需提供培训所需的场地、设备等支出,相比独立办学成本低得多。

(5)通过合作培训保持操作软件人员知识持续更新的同时还可以节约企业的成本开支。通过对现有员工的持续培训,在更新软件的同时保持人员操作技术的更新,而无需额外增加人员,从而降低人工成本。此外,根据企业特殊需要开展的培训,通常需要企业自己提供场地和设备。而通过合作培训,将培训地点转移到民办高校,通过支付培训费的方式进行培训,企业可以节省场地、设备费用。

校企合作方案篇3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高速发展得到越来愈多的政府支持。一批具有不同办学特色和经营理念的高职院校纷纷涌现,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模式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但简单的口号并不能改变目前国内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如何结合国内社会的现实,实施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一个无法躲避的挑战。

一、国内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1.国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1-4]。由于在经济、教育水平上的差异,各国的校企合作有各自的特点,并有不同的侧重点和作用,从而使校企合作教育呈现出大致不同的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它坚持以企业培训为主、学校教学为辅的原则,企业在具体的职业培训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学校要从企业际需要出发,开设为本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学习课程;美国的合作教育计划,坚持突出以学校计划组织为基础的特征,以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读交替为原则;加拿大CBE模式,它以职业综合能力为基础,以胜任岗位要求为出发点的教学体系;以及英国的工读交替式培训,日本的产学合作,新加坡教学工厂,等等。我国的校企合作,很大程度上是学习了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的经验。但德国的双元制具有深厚的社会背景,一方面是政府对于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有着实质性的鼓励政策,另一方面德国社会贫富差距较小,社会分工没有很大的高低层次之分,即使是技术工人也能够有较高的收入和体面的生活。这两个方面的特点,我国目前都还不具备。

国外的这些培养模式,主要还是以培养技术工人为目的,而国内高职毕业生愿意进入技术工人岗位的十分少见,一般都从事于生产第一线的管理工作或技术员工作。因此,国外的经验不能照搬,要有原则性吸收。

2.国内校企合作模式研究[5-6]。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及其他相关职业教育观念和方法的引进,我国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逐渐从产学研合作、产教结合深入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目前,我国校企合作模式,总体上来说还属于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主要有:(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5]。企业主动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与校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优先到企业就业。“订单式”模式强调学校为企业量身打造所需人才,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同时意味着一旦学生成为订单培养的对象,毕业后即可优先成为企业的员工。(2)“2+1”模式。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与生产实习,后一年到企业完成顶岗实习和岗位综合实训。通过两个阶段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职业技能,实现与就业岗位零距离接轨。“2+1”教育模式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学校与企业往往难以紧密合作,造成相互之间意见和信息交换不够及时与通畅,容易导致两个阶段脱节,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3)“学工交替”模式。即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与在校学习交替进行,学做结合。这种校企合作形式简单,但实施起来比价困难,适用于劳动密集型专业。

二、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分析

校企合作是一种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相适应,与高职教育改革相协调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要做好校企合作,首先应明确校企合作高职教育改革的必要性是什么。

1.市场的需求。近几年,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大量外来劳动力人口从东部回迁中西部。另一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明显,每年的劳动力增量在下降。因此,建筑行业对于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统计数据表明[7]:我国的劳动技能指数仅居世界第59位。我国技师和高级技师只占技术工人的1.5%,其中高级工只占3.5%,中级工占35%,初级工占到了60%。新的人才需求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只有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沟通合作,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形成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合作教学模式,才能使学生具备满足企业要求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较好职业道德的综合职业素质[8]。

2.人才培养的要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因此,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有明显的职业性特征,“理论够用,实践为主”的理念已经得到了公认。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合作,能够更好地确定教学与实践内容,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因此,校企合作对于高职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

3.整合教学内容,明确专业定位的需要。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至今,仍有一些院校存在专业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内容与企业人才需求不配套甚至人才定位不准确等问题,这些都与校企之间缺少紧密的联系和沟通有关。通过校企合作,使高职院校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的设置岗位来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教学计划、专业设置与课程内容,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

4.高职院校、企业发展的需求。在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可利用师资力量为提供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技术咨询以及科研项目联合开发等各种服务,不仅为企业准备了大量应用型、技术型人才,还增强了企业内部的研究能力,企业获益很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可通过校企教师的双向流动,即企业定期选派有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为学生授课,学校教师可定期参加企业举办的培训,或到企业挂职锻炼。这不仅可以提高年轻教师的实践经验,更主要的是通过让教师深入到生产第一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在工程中的应用,促使教师的更新专业知识,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我院建筑设备专业校企合作成功案例

上述国内外校企合作分析中,可以看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如何培养符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如何改革,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校企结合是当今职业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解决的具体的方法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建立各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平台,而不是简单的“订单班”或“2+1”等独立模式,真正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因此要求高职院校应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实训基地建设和就业等方面实行校企全方位结合,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以下以我院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为例进行说明。

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是建筑类中的小专业,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建筑在安全、舒适、高效、便利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作为国家新的发展战略而大力推广的绿色建筑、节能建筑,都离不开建筑设备专业的支撑。对于建筑设备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也对建筑设备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1.校企联盟,共育企业特色人才。我院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校、企业的各自优势和积极性,相互补充,走出了独具特色、富有成效的共同培养之路。根据企业用人需求,我院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以“特色订单”形式组建企业冠名班实施教育和培训。目前已与甬港现代工程有限公司和浙江五洲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甬港安装特色订单班”和“五洲安装特色订单班”。所谓特色订单班,是以合作企业人才需求为特色,以行业人才需求为基础,将企业个性人才需求与行业共性人才需求合理结合,形成了以“综合素质+职业能力+特色岗位技能”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密切合作,根据企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行业社会普遍性需求等诸多因素确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标准,共同选择专业教学内容、共同编写教材。这样设置的课程即符合企业的需要,也能够适应本专业社会的普遍人才要求;根据企业工程特点,开发出具有企业特色的实训课程。“企业奖学金”是校企双方深入合作办学的标志项目之一。特色订单班均由企业出资奖励那些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和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完成学业。对企业来说,这部分资金既能够在学生中营造对企业实力的一种信任,产生归属感,有利优秀学生留在企业工作,同时也能够通过合作办学冠名奖学金的形式扩大企业知名度。总之,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特色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有三点:①专业方向特色。订单班对学生的主要培养方向做了修正,强化了建筑设备施工管理和造价方向,削弱了原专业中的设计方向。②地域经济特色。针对企业性质,订单班对学生的课程体系做了改革,强化了建筑给排水安装、建筑电气安装,通风工程安装、削弱了供暖工程和集中式空调工程安装。③企业文化特色。订单班对学生的企业实践环节做了改革,将实习环节设计成生产实习+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三阶段。从企业的管理出发,要求学生从基层做起,认识企业、了解专业,然后进入技术管理。高校毕业生与企业都有着双向选择的权利,订单班并不意味着全部学生都在合作企业就业,因此我们这种特色订单班,避免了普通订单班仅面向合作企业、就业面偏窄的问题,在企业利益和学生利益之间找到了最大公约数,也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企业和学生的利益。

2.校企携手,共建校内实训。根据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前后课程的衔接,课程实训必须坚持以岗位要求和工作过程的分析为基础,内容必须强调“工学结合”,突出技能培养,能体现技术领域或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这就要求应当参照相关的企业用人标准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选取实训内容;这些“工学结合”的教学内容,不仅仅是在教室、校外实训基地,而更多的是在实验室、实训室等“真实”或“仿真”的实践性教学场所完成。因此,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多元投资、引企入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新途径,也是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另一模式。例如2005年我院与上海吉博力房屋卫生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博力)共同建设的给排水实训室,由吉博力成本价提供设备,并培训学院教师。此实训室至今已为我院培训相关专业学生上千名。又如我院正与浙江伟星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即将要建的辐射地板供热实训室和地源热泵系统展示台,由我院提供适合需求的相关场地及空间、水电等基础条件,伟星集团负责对展示装置的技术设计、材料配置及安装工作。本实训室将展示给排水、暖通、管道安装等专业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仅针对在校生培训,更针对企业员工、社会人员培训,真正发挥我院服务社会、服务经济、服务行业的积极作用。

3.校企结合,促进专业改革。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我们充分认识到原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的不足,在合作企业的带动下,分析当前建筑设备专业形式,分析常规企业对建筑设备人才的需求,分析学生应具有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技能,培养能够零距离上岗、满足生产一线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设备人才,我们对原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其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实践环节更具区域特色,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对课程的知识点按照企业工作内容进行整合,对不同课程内容按照实际工作需要进行整合。我们不仅强调水、暖、电等相近专业内容有效合理的相互渗透,而且注意到跨学科(如安装、土建、装饰的互相配合)的交叉渗透。在教师培养方面,我们通过组织教师经常性地到相关企业参观调研,及时了解企业的最新技术和企业人才需求,促使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和从业意识的培养。在学生成绩评价体系方面,考虑到企业在关注学生成绩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劳动态度等综合能力。教师不再简单地以学习成绩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而重新制作评价体系,不仅考核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考核其学习态度、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等;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总结我院建筑设备专业校企结合的工作经验,我们认为,这种“特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企业、学院、专业学生三者的“共赢”局面。

职业教育的进步离不开企业的参与、支持和推动。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明确方向,但如何进行有效的校企合作,使企业真正参与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训中区,将是高职院校共同面临的一个艰巨任务。

参考文献:

[1]陈永刚.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Dale Williams.Learning from Working[M].San Diego:Southwest publishers,1967:29-36.

[3]Nancy Ching.A guide to Planning and Implementing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grams in Post-secondary Institutions[C].Canadian Association for Cooperative Education,1998:12.

[4]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4,28(25):15-18.

[5]刘晓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及其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4,(25):21-23.

校企合作方案篇4

一是教学方法传统而守旧。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于现代化的高职高专通信技术专业的课堂上,老师仍旧占据着主体地位,以灌输式、填鸭式的模式对学生进行授课,而学生始终在专业化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课堂上完全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生机与活力,而且,学生们对这些枯燥而乏味的通信技术也不能产生兴趣,在课堂上备受煎熬,再加上老师也不注重学生实践性的练习,这与现代社会的需要严重脱节,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或许会取得高分的好成绩,但却不能与人进行交流与沟通,不能达到企业需要的标准,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二是教学方向不明确。我国当前的高职通信技术教学却不尽人意,老师的教学方向依旧是以教材大纲为依据,不去顾及市场的变化,没有职业性,方向不明确,是在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努力,并没有找到正确的教学方向和模式。

三是缺乏师资力量。要想培养出专业化的学生,就必须要配备专业化的老师,但大多数高职院校因为对社会的认识不够深刻,师资力量建O不够,这样的教学过程就没有针对性和专业性,只能按照书本知识进行笼统的讲解,不能与企业发需要、社会发展及市场竞争相结合,也不能让学生认识到当前经济的变化,不能与社会发展同步,与职业岗位脱轨,根本达不到教学的实效性。

四是理论与实践脱节。通信技术是一门现代化的技术,是当今生产、生活中离不了的一项高新技术,因此,除了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以外,更要加强交流与沟通,学以致用才是目的,但就当前高职通信技术专业教学的现状来看,大多数老师在讲台上讲的滔滔不绝,而学生听的却是昏昏欲睡,整个课堂教学在“一言堂”中结束,学生学不到实用性的东西,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根本不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失去了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本质。

二、校企合作方案探究

(一)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建设

从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出发,根据通信行业发展的现状以及产业链职业岗位对人才技能的要求,从职业分析的角度入手,以培养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建立通信技术高职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根据职业技能鉴定和评价标准,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开展课程体系的建设,以通信行业产业链的数据网络、程控交换网络、移动通信网络、传输网络岗位群为核心,构建“校企深度融合,课证相互融通”的通信技术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二)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建设

要保证校企合作的有效实行,需要建立起校企合作的校外顶岗合作实训基地。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每年至少一个半月以上的顶岗实习机会,同时为专业教学的教师提供一个月以上的企业实习机会,以了解岗位发展的状况以及最新的技术和要求。高职院校定期与通信企业合作,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生产性的实训基地,集生产、销售、维护于一体的通信产品的产业链,为学生提供有真正意义的产品研发岗位、销售岗位、维修岗位的实训环境,同时为教师的科研立项提供实验环境,更为校企合作的课程设置、教材开发、科研项目的研究提供便利。要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重点的位置,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学生实践创设环境和机会,使学生成为企业生产服务第一线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三)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

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让学生能够真正的体验岗位实践。在顶岗实习期间,对学生要以企业正式员工来看待,按照企业员工的标准对学生严格要求,让学生感受到真正的岗位能力要求,这对于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和经验的积累十分有利。学校可对学生进行短期的岗位初步培训后,按照岗位要求安排学生参加顶岗实训,企业可给予学生相应的实习补贴和福利待遇。一般来说,对于岗位实习的补贴标准可参考企业的试用期和非试用期标准来给予。在合作企业批准的情况下,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可以实行岗位轮换制,以使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各种岗位的要求,为后续的学习和就业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亚琨,毛瑞,宋腾.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力通信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培训,2016(22):220.

[2]李婷.应用技术型大学通信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探讨[J].中国培训,2016(20):67.

校企合作方案篇5

一、风景园林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的兴起背景

风景园林专业是一个综合性与应用性较强的发展专业,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相关的实践岗位越来越注重专业化应用型人才的建设与培养。但是,目前高校的风景园林专业依然固守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习―实践”相分离的机械化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往往会出现两种发展方向:一种是理论性较强但缺乏具体实践能力的学科型人才;另一种是实践能力较强但缺乏理论指导的技术型人才,无法培养出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双向型”综合人才。

基于这种培养弊端,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注重将企业、学校、个人三者的要求与能力有效结合,充分考虑企业的人才建设需要,学校根据企业的发展要求制订专业化的培养方案,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程的同时可以到企业中去进行具体的实践,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完美融合。

二、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进步,高校相关的建设专业也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日益重视。由于我国风景园林专业的技术型人才缺乏,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便发挥了重要的建设作用。

1.充分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双赢”发展。在校企合作建设方案的运行过程中,企业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建设资源、资金支持、技术保障以及实习基地等。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企业与学校的长效发展机制。学校在享用企业支持的同时也要充分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根据企业的人才应用类型培养专业化的人才队伍。这一培养模式不仅解决了高校建设资源短缺、实习机会与实习基地不足的发展难题,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优秀的人力保障。

2.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难题。随着国家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建设的深入演化,我国的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加,“就业难、难就业”成为了当今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就业问题。尤其对于风景园林专业这样的应用性专业而言,国家需要大量的园林人才,拥有多种多样的就业机会,但是本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大多存在专业能力不足、技术缺乏等发展缺陷。基于目前的种种发展问题,有必要采用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以及社会岗位的具体需要,高校组成学生发展队伍,与具体的建设岗位签订人才“订单”,实现一项或几项技术的专门化发展,不仅为企业建设输送了大批优秀的专业化人才,促进了学校专业的整体发展,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高校学生的就业难题。

三、风景园林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问题

1.根据现实需要制订未来发展计划。在进行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时候要确定好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为了避免有效的资源浪费,学校应该提前做好市场调研,对企业以及社会要做深入调查和研究,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问卷调查、校园招聘会、企业讲座等,主要是通过对企业岗位的要求进行充分的了解认识,在空缺人才以及专业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加深合作力度。

2.专业化教师资源缺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建设者和帮助者。目前,高校的教师多为高学历、高院校出身的优秀教师,拥有过硬的理论知识体系和活跃的教学思维,但是却缺乏具体的实践能力。对于风景园林专业而言,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常常会有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情况,如果教师没有具体的实践经验,又不具备实际的操作技能,将会阻碍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的签订以及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有效学习。

3.开发实践教学基地,实行人才定向培养。学校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在社会中更好的实践,尽管人才的定向培养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培养性,但是定向性人才培养可以更快、更稳的促成和实现专业化人才的有效养成。风景园林专业一般都开设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和地区的高校,为学生的实践基地搭建了更加有力和广阔的平台。在实践基地建成之后,学校与企业可以指定人才培养计划,有针对性的培养技术人才,消除人才流失的困扰以及提高企业建设的积极性。

四、风景园林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实施途径

1.根据现实社会需要制定未来发展规划。社会需求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而变化的,风景园林专业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但是为了避免有效资源的过度浪费,学校首先要有充分的社会调研,可以利用“校园招聘会”、“企业讲座”、“调研报告”等,对企业的岗位要求进行充分了解,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出适合企业要求的专业化人才。例如,风景名胜区规划、园林建筑设计、景观生态学都是风景园林专业的热门发展方向,所以,学校可以针对具体的发展要求,与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培训优秀的毕业生可以直接为企业所用,投身于实际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

2.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增加具体实践机会。风景园林专业不同于一般的学校专业课学习,由于生态植被的生长存在季节性与周期性,所以学校与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教学与实践的时间,争取在有效教学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实践机会。学校可以实行“阶段性教学”模式,将不同的专业课按照课程种类分别安排不同的教学时间,在一门专业课结束之后,及时安排学生的具体实践操作,充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将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由于春季是植被生长旺盛的季节,所以实践课可以集中安排在3―5月份进行,在三个月的时间里一次性完成实地考察、设计图制作以及具体规划建设过程。

3.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实行人才的“定向性”培养。虽然人才“定向性”培养目的性比较强,缺乏灵活性,但是“定向性”的人才培养可以加速实现专业化人才的养成。很多高校开设风景园林专业,高校所在区域都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可以利用经济区域的优势,与更多的优势对口企业合作建设实践教学基地,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有目的和有方向地培B企业和社会需要的人才,能有效的提高单位用人的成交率,学生顺利就业不但解决了就业问题,还能从心理上提高其自信心,使其能很快的适应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对学校和企业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学校优化考核,及时制定利于就业的政策,企业也能降低招聘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4.培养“教、做”一体化的教师团队。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校课程体系建设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所谓“教、做”一体化的教师团队就是要求教师不但要有过硬的自身技术能力,充分掌握风景园林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知识,并且要具备系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教授表达能力。因此,要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召开相关专业课程研讨会,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全国性的园林专业竞技大赛以及深入教学基地进行具体的实践与探索,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完善教师的激励与奖惩机制,对实践教学能力较差的教师进行适当的物质惩罚,或者让其深入企业实践基地进行实地学习,不断增强教师的薄弱技能,为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开发稳定的后备建设资源。

五、结语

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今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最终教学目标的基本保障。“订单式”人才建设体系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落实情况。通过学校、企业、学生三者的不断完善与融合实现最终的发展目标是现代化园林业建设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新方法,从而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化应用型园林人才。

校企合作方案篇6

计算机专业的从业人员大都需要经过3、4个月的集中培训,这样才能更好、更快的承担起工作的职责。校企合作是实现高等院校办学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院校发展教育的必由之路,通过校企合作的有利平台,拉近了学生与社会企业的距离,学校的教学内容也更贴近社会的需求、更贴近实际操作,使得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更有针对性与实用性。

1 社会对计算机人才需求的现状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计算机行业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软件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带动了信息的快速发展,进而计算机人才的缺口加大。目前,从教学、工作、餐饮、网购等日常生活中各个方面,包括儿童青少年到退休的老人,无一不在使用计算机相关软件,因此社会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专业的有用人才。

2 外语特色计算机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作为计算机从业人员不但需要能够读懂软件项目文档,还需要有一定的英语沟通能力。这就需要在学校里加强外语的训练,为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外语特色计算机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是高效的必要的培养方式之一,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是使学生从学生角色到职员角色、从校园环境到社会工作环境转变的有利桥梁,而且,校企合作可以更好地弥补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的不足。

首先,计算机方面的各种软件,大部分都是从国外发展到国内,计算机专业学生如果有一定的外语基础,接纳与学习起来相对于比较快,特别是采用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学生很快就会很快了解企业的要求,会很快适应企业的运转。

其次,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都是素质教育,因为学校不确定学生就业的岗位,所以,学校重在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能力。专业相关课程可以和社会主流技术相接轨,但是,毕竟不同的公司、不同的就业岗位对就职人员有着不同的要求和服务方向,学校又不能按照相应的岗位设定课程,所以解决学生适应公司的要求和需要的有效手段就是校企合作,对学生进行集中培训,使其更早、更快适应公司的运转。

3 人才培养的策略

随着计算机行业的兴起,各个高校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扩招和相关专业的增加,各个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式,就业有着巨大的竞争和挑战,建立合理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策略是重要的课题,以下提出推进创新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模式、增加校企互动,建立实训基地和建立合理的考核检验体系三方面策略:

3.1校企合作模式

大力度推进创新型外语特色计算机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邀请具有丰富的工作经历、熟悉岗位能力需求和职业素质的企业专家,成立培训小组,高校和企业紧密结合,建立健全的指导体系,创新教学模式,以企业真实项目为导向,强化英文文档的阅读和写作。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实现教学、操作、实践一体化模式,促进培养目标、学生职业素质和基本操作技能标准进一步贴近企业需求。分析职业岗位需要,结合岗位工作任务,明确专业培养方向之后,确立详细了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专业的课程、课时。最后,根据工作岗位技能要求创新教学培养模式,高效的利用合作的企业资源,着重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强化学生动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将课程项目化与模块化,将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思维,确保学生的专业技能全方面发展。

3.2 实训基地

建立学校与企业的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增加校企双方互动,合理利用和分配各自的有利资源,公共建设学生培训基地。学校的实践课程应该结合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建立和完善以计算机专业技术为核心的具有真实工作需要的实践体系,然而企业建立重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训平台,担负着培养具有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逻辑能力学生的重任,实现学生与企业就职人员一起交流、一起工作,共同学习,达到不断提升自己能力的目的。通过学校和企业的相互交流与沟通,共同打造具备专业技能和岗位职业能力的计算机人才,拉近学生与就业的距离。

3.3 考核体系

合理、健全的考核检验体系有利于培养更高质量的学生,建立以岗位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多元化考核检验体系,由学校传统的考核检验方式转变为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考核体系,根据行业要求规范、工作岗位要求和职业能力标准等,建立和完善考核检验标准和方式。注重实际操作考核和过程跟踪考核,形成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考核相结合,进行阶段性和总结性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检验体系,重点检验学生的职业技能,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技能与就业竞争力,实现基于外语特色的校企合作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的目标。

3.4 外语能力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各专业特别重视外语的学习,表现在外教人数省内最多,校园广播中设置英语广播节目,在校园文化以及学生活动中突出外语的重要特色。在计算机专业中,除了学习专业英语之外,还设置英语晨读以及外教授课环节。

在学校中学习理论的同时,充分利用外教资源,在课程中学习外教相对于标准的英语发音与语法,更有利于外语能力的显著提高。

校企合作方案篇7

(一)校企合作的高校案例教学模式产生的研究背景

我国高校施行案例教学的时间较晚,在1980年首次运用获得成功后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发展至今,案例教学现已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之一,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高校课堂教学的实用性。想要高效推进案例教学,优质的教学案例必不可少。就目前我国案例现状来说,案例库更新速度慢、资源匮乏,不能及时反映我国企业现实问题,远远跟不上课程教学内容的实时需要。而且我国案例库中大多数案例是从国外编译过来的,自编和本土案例所占比重较小,在一定程度上防碍了案例教学法在我国的推广,案例教学模式的开发迫在眉睫。如今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校企合作在教育界引起了越来越高的重视,包括教学案例模式的开发、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案例,无论从企业还是从学校的角度考虑,合作共建案例教学模式都是双赢的,双方都可以利用有限的资源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所以应多鼓励校企合作积极探索案例教学模式的新思路,创新校企合作的新方法,在实现共赢的前提下促进教学案例模式的进步。

(二)校企合作探究高校案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有效填充教学案例库资源。目前我国高校或有关机构案例库情况不容乐观,即便案例库在不断补充完善新资源,但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案例资源的更新速度都无法满足我国高校的教学内容。从案例结构看,我国案例库以西方编译的二手案例或旧案例为主,西方与我国企业背景和条件存在差异,教学使用不可避免地出现代沟。从案例来源看,教学案例来源开发渠道少,例如MPAcc使用的案例多来自教指委案例库,院校自建案例库为辅,剩下的来源渠道所占比重偏小,且由于这些案例资源分属不同的组织,案例提取、使用的共享性和可获取性较差。[1]从案例内容看,普遍缺乏与教学专业知识及企业实际相结合的优质案例,更新调整也难以紧贴行业新动向,无法及时与教学内容衔接,教学使用效果差。我国案例教学模式目前处于初级摸索阶段,受人员、资金、技术、隐私等各方面限制,案例资源匮乏,阻碍了案例教学的推广实施。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案例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和教师参与教学案例编写,缓解案例贫乏的窘境,为教学案例注入新鲜的血液,有效补充教学案例资源,为提高案例教学质量、加快高校案例教学进程夯实了基础。

2.校企合作开发案例具备相对优势。案例开发形式多样,例如建立案例库、举行教学案例大赛、组织社会编撰等,相较于这些开发模式,以校企共建的校外实践基地为依托合作开发教学案例、建设教学案例库是最有效且切实可行的办法。实践基地的校企合作关系保证了案例数据的真实有效,对企业实时追踪、反馈有利于案例的及时更新。同时,校企现有条件下共建实践基地为案例开发提供了平台,学生、教师甚至企业管理人员都能参与到讨论、整理、建设案例的过程中来,增强了对案例教学内容的理解。

3.体现校企双赢的思想。校企合作的教学案例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现校企双赢。对学生而言,其打破了听、学、练一贯的上课模式,实践基地的实习经历让学生接触到企业真实经营状况,能够更清晰地建立专业知识的系统构架,对案例的体验和理解也更透彻,进而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对学校而言,校企合作的案例教学模式实现了把企业搬到课堂上来的教学效果,同时给了学校教师一个参与企业实践的机会,激发了教师的学习兴趣和研讨热情,有助于提高校内师资队伍的实践水平;对企业而言,教学案例研究成果为企业脱离困境、创新管理模式和经验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其在此基础上可以改善自我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水平,丰富自身创新机制和水平,实现校企案例合作项目的良性循环和梯度发展。因此,在当前教学背景下,校企应该主动加强合作,积极探索教学案例的新模式,通过相互支持、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等方式实现校企间真正的案例教学双赢。

二、校企双赢的案例教学模式建设思路

1.建设校企案例教学合作的长效机制。首先校企合作要以校外实践基地作为依托,就目标企业的选择来看,学校应该选择能长期且有诚意合作的企业,最好选择当地企业。实践基地是学生、教师参与开发案例的首要环境,学校将具体教学案例项目的开发作为驱动力,动员学生利用寒暑期或毕业实习等时间参加企业实习调研,搜集案例相关资料和数据,加强和企业相关负责人的沟通,分析企业相关经济业务,将企业重难点问题拟定案例方案后交由案例审核团审查。[2]学校成立的案例审核团队由专业优秀教师、领域专家、企业项目负责人共同组成,负责对案例选题、整理过程、成果展示进行全方位指导监管,对学生提交的案例拟定方案筛选评定,对于合格可用的案例结合教学目标以文字、图片或视频等多种形式以规范统一标准整理成原创高质量的案例,同时建立校企案例池,将整理后的案例收入案例池中供教学使用、企业后期借鉴。除此之外,为了保障校企案例教学合作的长效机制,学校还可以设置“方向导向”的课程模块和大讲堂制度。由于不同的案例在教学目标上有各自的侧重点,所以设置“方向导向”的课程模块,将案例教学课程在方向化、系统化原则的指导下分为不同的模块,将入选的案例素材根据教学需要合理、科学地组合成不同的案例集合,使案例得到针对性和覆盖性的方向化管理,在教师使用时可以快速调取所需方向案例,增强了案例使用的灵活性。大讲堂制度则是邀请参与案例教学的教师或企业项目负责人开展讲堂授课,可以实行按月或按周讲解制度,定期向学生讲解教学案例,具体的情况应视学校而定,可以采取面授的形式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微信服务等方式实现,这样扩大了案例教学传授的面积,让更多学生有机会学习、运用案例。

2.加强政企协同、政校协同。校企合作的案例教学虽然以校企协同为重点,但也要关注政府和企业、学校的协同关系,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可以将案例搜集任务派发到各个企事业单位,使企业经营中遇到重难点问题以科研项目或咨询的方式呈送相关部门,部门负责人与高校教师对呈报项目共同协调整理,结合教学侧重点设计教学案例,投放到案例池中,保证案例池与时俱进。政府在校企合作探索教学案例模式的作用是推动式的,也是指导监督式的,要监督学校正确使用案例数据,要求学校对相关数据和资料进行保密处理,除教学外不得用作任何商业用途。时机成熟也可以组织教师和学生到企业进行深入调查,编写案例,召集业界专家对编写的案例评论筛选,剔除不合格的,将符合条件的收入高校案例池,以这种方式开发的案例具有权威性、贴合实际,是最有价值的案例开发途径之一。[3]

3.打造“骨干型”案例教学团队。案例教学是一项复杂持续的工程,一支优秀的案例教学队伍可以使案例教学成功开展。教师长期从事专业理论研究,如“空中花园”缺乏实践经验作为根基,因此高校要培养学校优秀教师到目标企业亲身实践,深入参与到企业具体经营活动中去,或在进行案例教学前与高校负责人进行充分沟通,“近距离”接触企业。高校也可以定期邀请合作企业相关高级管理人员到学校对教师、学生进行大讲堂授课,从业界的视角剖析典型案例,拓宽教师的专业视角,培养一批真正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高水平的“骨干型”教学案例团队,为学校案例教学提供支撑。[4]培养“骨干型”案例教学团队不仅锻炼了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了高校教师整体的实践水平,同时也增强了案例教学的权威性和可信度,让学生真正从案例中学到东西,发现问题,从而提高高校的案例教学水平。

4.开展校企案例教学共享计划。高校或企业单独开发案例的成本有多高可想而知,若开展校企案例教学共享计划,分享高校之间的案例,整合高校之间的资源,收纳更多富有特点且贴合实际的案例到案例池中,不仅降低了自身的案例开发成本,又能把本校教学案例的教学成果及亮点呈现出来,提高学校知名度和认可度的同时,也能够刺激更多企业与自己形成合作关系。在云数据、人工智能发展的今天,共享理念不断深化,技术手段也为共享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使得共享成为各个行业难以避免的趋势。高校通过邀请其他高校或者企业负责人参加案例教学共享座谈会、联合建立共享案例服务中心等多种方式实现案例教学共享。[5]资源共享不仅加强了校企、校校之间的交流,为更多的企业和高校带来了实际便利,同时也推广了案例教学的进程,提高了地方相关高校整体的教学水准。

三、校企共赢的案例教学模式存在的困难

1.企业参与度不高。校企教学案例成功合作的关键是企业参与度,但从高校和企业合作现状来看,企业参与案例教学的热情偏低,造成案例质量和数量远远达不到高校案例教学使用水准。所以,提高企业的参与积极性是校企成功开展案例教学合作的必要需求。企业参与度低的制约因素是由于高校编写案例主要以教学为主,可能存在“假、大、空”的现象,不符合企业实际要求,缺乏对目标企业的吸引力。而企业得不到直接效益,便会消极对待或单方面终止合作。此外,企业担心案例编写使用的数据或资料被泄露或用作他途,进而威胁企业利益,所以对此不愿意公开,从而导致校企合作只停留在表面。

2.学生、教师缺乏积极性和能力。案例教学需要大量的时间以及精力。对教师来说,其教学任务繁重,热衷科研成果评定职称,且案例教学对教师综合素质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将精力花在案例教学模式上看起来并“不划算”。对学生来说,沉重的课业负担、对案例教学的认识尚浅导致的抵触心理,认为无法为自己带来切实利益,缺乏参与案例教学的动力,且大多数学生专业能力和素养难以满足案例建设要求。

3.案例教学缺乏资金支持。案例教学的展开从案例池建设到案例教学日常活动不仅需要耗时、耗力,也需要耗费大量钱财,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的成功开展和推广就离不开巨额的资金支持。反观我国案例教学的资金现状,政府部门和高校对案例教学的资金投入远远满足不了高校的需求,也没有设立专门的经费开展案例开发和教学。缺乏经费保障,使得案例教学各项事务的实施迟迟无法进行。可见,缺乏经费已经成为阻碍校企合作探索案例教学模式的一大难题,所以落实经费来源成为案例教学顺利开展的重中之重。

四、解决校企案例教学问题的应对策略

1.政府、学校“双管齐下”。解决企业参与度不高的情况,政府的激励作用不容小觑。政府可以根据参与合作程度对目标企业分级别表彰和优惠;为刺激企业参与案例教学,可以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成本补偿,弥补企业的成本付出;此外,政府还可以构建案例教学服务平台,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的指导,强化校企合作意识和责任。出于企业的顾虑,学校可以提前选送专业能力和素养较高的学生进行真实项目训练,减少企业的压力和成本损失。同时,学校和企业针对案例使用数据签订保密协议、对案例使用进行加密处理等方法来保障企业数据的安全。

2.建立案例教学激励机制。高校可以建立案例教学教师档案,将案例建设成果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的成果,跟踪观察教师参与教学案例建设的进度。同时应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专门奖励基金,对参与案例开发的教师和集体给予奖励,激发教师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制定考评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制度,例如建立累积学分制、实践基地反馈制和奖学金制度等,鼓励学生扎扎实实参与到案例教学的实践工作中收集资料、拟定案例,进而提高案例开发效率,保障实践基地长效运行发展。

校企合作方案篇8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企业党校教学;实施

0 引言

案例教学方法在企业党校教学中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以往企业党校教学的开展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成效。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党校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教学方法太过于老套,只是死板的讲述相关的知识,培训人员被动的接收,导致企业党校教学课堂气氛沉闷,没有将培训人员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出来。案例教学的运用能够对此不良状况进行有效的改善,使得培训人员在问题的探索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并且懂得如何运用。

1 企业党校教育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1.1 案例教学方法符合我国新时期企业党校教育培训需求企业党校课程开展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使得培训人员得到全面性的发展,企业党校教学课程开展注重培养培训人员的能力,在企业党校实际教学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必须要以该内容为教育的核心,将对培训人员能力的培养与实践能力有效的融合,不仅仅需要企业党校受训人员对于理论知识能够良好的掌握,同时,还需要切实的提升受训人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其能力的提升,这是我国企业领导行政人员提升行政力的必要需求。企业党校教学的开展需要牢牢的抓住这一点,使得企业的受训人员能够在理论知识学习和相应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提升自己。企业党校课程的开展并不是某一时间,或者是某一阶段需要落实的内容,而是需要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伴随的,案例教学方案应用案例进行教学课程的开展,与企业党校教育培训需求完美契合。

1.2 案例教学方法适应企业党校受训人员的特点目前,企业的领导队伍有着年轻化、专业化的特点,很多企业领导人员本身具有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都十分的良好。一些领导人员不仅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同时,还具有深厚的经验累积。对于这样的人员进行培训工作的开展,仅仅依据以往的填鸭式的企业党校教学方式,是不能够满足培训人员的需求,同时,与学员具有的特点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关系。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能够对此进行有效的改善,案例教学方法能够全面的调动受训人员学习的兴趣,还能够将学员的思维高速运转,将学员本身具有的创新能力运用。我国一些企业党校教学课中已经引入了案例教学方法,并且取得了十分良好的成效[1]。

1.3 案例教学方法是企业党校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方式以往企业党校在长期的实际工作过程中,逐渐的形成一套与企业发展企业党校教学课程相符合的教学理念,以及党校教学课程开展的手段。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企业党校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阶段党校受训人员的实际需求。具体的阐述,就是企业党校教学的教学方式太过于老套,教学方法并没有体现多元化的特点,受训人员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充分的调动起来,很多受训人员甚至对党校教学课程的开展存在严重排斥的心理。案例教学方法应用问题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学知识的传授,对于实现企业党校教育目的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2 案例教学设计和实施

2.1 案例的选择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方法应用的基础。选择好的教学案例,对于案例教学法在企业党校教学课程的开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选择的案例要具有代表性,同时案例涉及到的内容要十分的广泛,并且案例要具备高度的综合性,使得企业党校学院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找到教育知识的重点,并且获得重要的教学信息。教学案例的选择要保证案例具有真实性,将来自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转变为企业党校的教学资源,使得培训人员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情景转变,由教学课堂转变为案例生活情境,使得受训人员站在第一角度去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且积极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所以,教学案例必须要具备真实性,教学案例的选取要考虑受训人员的实践,站在学员的角度确认教学案例选择的合理性[2]。

2.2 案例教学实践淤受训人员的规模以及座位设计。受训人员的规模和座位设计,对于案例教学法在企业党校教学中的应用成效有着巨大的影响,直接关系到能够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同时,也关系到党校教师与学员之间的良好互动性。受训人员的规模必须要控制在三十人左右,学员或多或少都会影响教学课堂问题讨论的效果。座位的设计要打破传统党校教学模式的限制,可以应用分组的形式,也可以将学员以U型排列,党校教师可以与每一个学员实现良好的互动,也能要学员感觉到教师对其的重视,能够加强学员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对提升教学成效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于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党校教师是教学课程开展的引导人员,要给予学员更多的鼓励和激励,将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全面激发,使得学员对于企业党校课程学习的热情一直得到保持。教师在实际课程开展过程中要注重每一名学员都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尊重学员在党校课程开展中的主体地位,不能限制学员的思维模式。盂做好教学评价。教学课程完成后要做好教学评价工作,党校教育人员要明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寻导致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对其进行有效改善,下次教学课程开展要极力避免。对于学员知识掌握情况,实践能力的提升情况进行全面性的了解,对于其中的薄弱环节给予高度的重视,将此作为后续课程开展中需要注重的关键内容。

3 结语

案例教学方法在我国企业党校教学中的运用是非常必要的,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与学员自身的特点,企业党校教学课程开展的需求相符合,对于实现企业党校教育培训的目的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因此需要党校教师不断的加强教研力度,使得案例教学方法在我国企业党校教学中能够得到更加的广泛使用,将案例教学法具有的优势全面的发挥出来。

校企合作方案篇9

1、提升高校办学质量

目前高校都逐步强化了职业化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实践,而增进高校教育的职业化特质则需要与企业展开深度合作。然而,由于高校与企业分属于不同的组织类型,且受到不同体制环境的影响,使得校企合作更多体现在形式建构领域,而在深度互动和互利双赢上却做得不够。为此,通过挖掘高校的科研档案资源来助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便能在双赢的基础上提升高校的办学质量。

2、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高校所在区域的地方经济发展,主要依托于产业经济的发展推动。如,物流产业、旅游产业、电子商务产业等。通过调研发现,许多地方产业发展存在着各自为阵的发展态势,而未能在循环经济视角下获得范围经济效应。为此,通过利用高校的科研档案资源、专家档案资源,便能在智力和人力支持下帮助地方产业经济走上一条绿色、健康的发展道路。

3、培养共生环境生态

尽管高校在隶属关系上存在着不同的类别,但其在具体的区域内办学,必然会受到该区域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的影响,而且在拓展高校办学空间的潜在要求下,高校管理层也需要主动与地方政府接触。可见,培养环境共生的生态,对于高校而言是至关重要的。高校通过突出档案管理的社会化职能,便能为实现环境共生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声誉。

二、高校档案管理的社会化职能分析

结合本人的工作体会,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助推社会主体的发展

实现高校档案管理的社会化职能,不能只见物不见人,其根本仍在于转换高校档案管理思路,并在高校管理层的牵头下积极建立与社会各类主体的联系。本文以科研档案管理为视角,那么社会主体也主要指向了企业。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通过将高校科研档案资源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与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实践相结合,则能为企业带来知识红利。但这里也需要明确,即高校档案管理若要切实助力社会主体的发展,其本身也需要进行信息重构。

2、实现社会化办学目标

贯穿本文的中心思想便是,突出高校档案管理的社会化职能将实现双赢的目标。那么双赢在高校这一侧便体现在,促进高校借助社会办学资源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之所以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归因于:首先,高校档案管理的社会化助力社会主体发展,进而社会主体将愿意与高校建立在教学上的深度合作;其次,高校通过与社会主体间建立起基于?n案信息交互的人员往来,便能优化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再次,通过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建立深度互动,来倒逼高校专业设置和教学体系的优化和整合。

从以上两个方面所做的职能分析中可以看出,需要在辩证视角下来理解高校档案管理的社会化职能。而且,实现高校档案管理的社会职能,构成了高校开放式办学的重要支撑力量。

三、实践措施

根据以上所述,以科研档案管理为例,实践措施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构建。

1、充分理解企业对档案信息的需求特点

高校在实现档案管理的社会化职能时,其本质也属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众所周知,高校科研档案内容主要以公开发表的论文、已申报的专利,以及课题结题等信息为主。这些信息分属于不同的学科范畴,且所基于的问题导向也不尽相同。因此,无法直接与企业的需求结构相对接。因此,高校专业所在院系的教学团队,应与企业接触充分理解企业对档案信息的需求特点,然后再针对专业教师的科研档案信息进行资源重构。

2、具体掌握企业技术和管理创新的短板

在与企业进行接触时,还需要掌握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或者组织架构调整的长期愿景和近期所遇困境。只有在问题导向下来进行档案信息资源重构,才能提升高校档案管理的供给侧优势。为此,这里就需要夯实企业一线调研的绩效。所以建议,高校应组建校企联席会议制度,并在该会议召开的地点分别设置在高校专业所在院系和企业方。通过这种长效机制做保障,不仅能优化科研档案供给质量,还能引导教师建立符合实践需要的研究方向。

3、高校多部门协同对科研档案资源进行整合

在对高校科研档案资源进行整合时,需要发挥多部门协同的工作优势。在组织建设上,需要将专业所在院系、科研处、图书馆、学报编辑部等部门纳入其中,在职能定位上则需要重点发挥院系、科研处的职能。图书馆依托自身的电子档案信息采集能力,可以为科研档案电子资源重构提供技术支持。而且,之后所开展的档案信息线上交互活动,也需要借助图书馆的信息平台来实现。学报编辑部借助自身的职能优势,可以为具体的科研信息提供文献梳理工作。

4、开展线上信息交互线下人员往来活动

为了实现档案社会化管理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助推作用,这里还需要开展线上信息交互和线下人员往来的活动。不难知晓,在本文以上的论述中已经提及,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高校在实现其它类别档案管理的社会化职能时,应深刻理解档案信息背后人力资源的主体作用,且正是依靠了这种主体作用才真正实现了档案管理的双赢目标。

校企合作方案篇10

这次公开课无疑可以成为企业或公司嵌入课堂教学的成功案例。从此,引发笔者的一些感想:为何校企合作提了这么久,但是要真正实施,却又困难重重,总是流于形式:开一个校企合作大会、组建一个产学联盟,然后是久久没有下文,想起来就再挂一块金属牌匾,学校和企业是貌合神离。这次公开课,让大家感受到学校和企业在“真心相爱”,为职业教育、为职校生在专业上的成长做一些实事。怎样让他们“维系真爱”,让我们的职校学子能够不断受益,这是作为一位职业教育者要思考的问题。

笔者带领学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深有感触。现有的校企合作惯例通常是企业作为签约方为在校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和实践指导,在这种模式下企业的角色是配合学校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们进入到企业的工厂、车间和办公室参观学习,能够承担的实质性工作不多,且完成质量不能保证,企业员工一边忙于工作,一边还要答疑解惑。

一方面,学生虽然置身真实场景,但工作体验受限,抱怨鲜有收获;另一方面,企业又对这些“编外生手的入侵”头痛不已,导致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形式大于内容。然而,责怪企业缺少社会责任感有失客观,作为实习基地的企业不得不履行强加于斯的职责,自然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这种“实习基地”机制缺乏对企业利益的考虑,执行方式过于粗糙,确实需要改进。而反过来请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课堂,尤其是在企业相对的淡季,请他们来参与教学,企业拥有主动权,人员和时间安排上可以灵活机动,不干扰正常运营。

不仅如此,校企双方在职业学校专业实训的过程中还可以共同受益,企业工作人员协助教师完成案例总结分析的实践过程,也是进一步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良机。

另外,他们还能从师生就企业案例研讨的项目方案中吸收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实训的参c者和学习者。

再有,参与实训的企业负责人可以选择表现突出的学生做助手,或者以实习生身份协助其工作。

本文从一节普通的公开课引出,针对当前专业实训教学中存在的痼疾,提出“请企业进课堂”的创新模式,将企业元素应用于专业实训过程,建立企业的真实案例素材库,并邀请企业的案例负责人作为业务导师参与和指导学生的研讨和实践模拟。“请企业进课堂”的专业实训设计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双赢模式:真实案例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模拟实践中充分学以致用,并学习企业前辈的从业经验,拓展专业工作能力;同时企业的案例负责人在参与师生案例研讨的过程中也可以得到自我提升。“请企业进课堂”的专业实训模式也是企业与学生在校内对接的平台,企业元素的参与使学生有机会深入了解真实的工作内容和能力要求。

二、“请企业进课堂”专业实训教学的校企合作思考

本文提出的“请企业进课堂”方案还只是对专业实训模式的一种思考和探索,具体教学效果还有待实践考证,操作方式将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另外,校企合作机制的日益成熟将会是方案实施的积极政策环境。作为一名有格局的教育者,更应该由这节公开课深入思考校企合作的具体举措和大的合作空间。

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

由“请企业进课堂”谈校企合作

(一)为企业培育潜在客户模式

在目前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过程中,已有不少企业已经从求生存走向求发展的良性轨道,成为具有发展战略眼光的现代企业。这些企业已不满足于眼前的扩大市场份额和经济效益,而着眼于长远,将培育未来潜在客户、以技术占领未来市场的行动付诸实施。他们深知院校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精英,用特定的技术理念、企业文化影响和熏陶这些学生,就有可能将这些人培养为企业未来的员工或潜在客户。因此,一些大型企业向有影响力的中高职院校提供先进的设备或软件、技术标准、培训教材,合作建设具有企业技术、文化特色的实训基地。如我校的合作企业――赛锐刀具有限公司。不仅提高了基地的建设水平,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以及最新的培训教材、培训方法与现代企业文化,使教师和学生能跟上新技术学习的需要,并为开展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为教师开展技术服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增强合作意识,建立双赢机制

提升学校合作意识,主动寻求综合性强、管理水平高且发展空间大的企业扩大校企合作,积极抢占就业市场。学校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人才,真正做到“围绕岗位”来培训。此外,建议学校积极主动地对此给予企业一定的补偿,例如,让企业员工共享学校教育资源,组织“双师型”教师团队为企业服务,促进合作双方的技术交流等。

(三)深化教学改革,推动模式多元化

校企合作方案篇11

高职院校教学档案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如:教学文件档案、学生学习档案等。教学档案不仅反映了整个教学过程,还体现出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向。因此,高职院校要做好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与普通高校相比较,高职院校的教学档案具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档案来源的复杂性;第二,教学内容的变动性;第三,教学周期的差异性。在校企合作视角下,高职院校要将教学档案管理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把握好教学档案管理趋势。

一、校企合作对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的影响

(一)拓宽了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的内容

在校企合作视角下,高职院校要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共同合作,探索人才培养的模式,研发专业课程。新的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档案中包括以下三个内容:第一,教学管理档案;第二,教学改革档案;第三,实践教学档案;第四,社会服务档案。以往的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的内容较为单一,仅仅涵盖了教学管理档案。随着高职院校教学档案内容的不断增多,这便于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对接,使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人才更好、更快地进入到实习工作岗位中。

(二)增加了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的难度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校企合作的不断推行,无疑增加了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的难度。校企合作拓宽了档案收集的范围。在传统的高职院校教学中,校内是档案收集的源头,然而,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档案收集范围开始从校内走向校外,从国内走向国外,这增加了收集教学档案的难度。同时,校企合作增加了教学档案的数量。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任务日益增多,他们会觉得力不从心。为了缩减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任务,高职院校开始引入电子化教学档案。但是在大量教学档案被录入到电子系统中时,会需要很多的工作人员,这使电子档案被篡改的概率增加,无法保证电子教学档案的真实性、原始性。除此之外,由于高职院校各个专业的特殊性,因此每个专业所使用的电子教学档案系统并不一致。不一致的电子教学档案系统导致系统之间难以兼容。电子教学档案往往依托于计算机技术,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还是不太认可电子教学档案系统。再加上电子教学档案系统缺乏法律的支持,因此,其无法被广泛应用到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中。

(三)增强了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的应用价值

与一般档案相比较,高职院校教学档案本身也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高职院校教学档案内容的不断拓宽,增强了教学档案的应用价值。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开始推行校企合作,旨在给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高职院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是技术型人才、服务型人才,这吸引了很多企业,它们开始与高职院校进行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在档案中既要将校企合作的具体做法记录下来,还要将最终所取得的经验与教训记录下来。这些档案为日后研究、开发项目提供了参考性的价值,防止犯同样的错误。

二、校企合作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的趋势

(一)不断健全、完善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体系

近几年来,为了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技能水平,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很多高职学校开始与当地企业合作,给学生提供了实习的平台。在实习中,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能力。校企合作视角下,加快了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的建设步伐,构建与高职院校教育特点相符合的档案管理体系。首先,在此背景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的档案意识得到了增强。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很多教师往往通过查找资料的方式获取教学改革需要的经验,由此可见,教学档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构建专业的、高水平的档案管理队伍。高职院校的档案业务量大,再加上近几年来电子档案的d起,这无疑增加了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并对他们的工作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高职院校会专门培训档案管理人员,在培训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最后,研发教学档案信息系统,并将该系统投入使用到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中。校企合作背景下,很多教学档案应运而生。此时,高职院校开始研发教学档案信息系统,旨在长久地保存教学档案,提高了教学档案的管理效率。

(二)动态化管理成为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的主流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不管是制订教学计划还是实施教学计划,不管是监控教学过程还是评价教学结果,都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导致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开始向着动态化管理的方向发展。所谓动态化管理是指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要与教学步伐保持一致,此过程更加突出了采集教学信息的即时性。同时,在新的背景下,收集教学档案、整理教学档案、归档教学档案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电子管理系统推动了教学档案的生成,并完成教学档案的一系列工作。当教学任务结束之后,教师事先备好的教案、学生作业、学生评教等都被录入到电子管理系统中,这实现了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的动态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的动态化缩减了档案管理的程序,保证了教学档案的真实性。

(三)开发、利用教学档案成为主要趋势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过于重视教师的专业知识,忽视了教师的技能水平。这样一来,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仅仅是知识型队伍,而不是一支复合型的教师队伍。在校企合作的视角下,高职院校要转变教学模式,并改变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这样一来,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有时候,高职院校可以从企业、当地政府部门聘请优秀人员兼职本学校的教师,由于他们的工作经历、学识不同,因此他们开发、利用教学档案的方式也是不同的。在利用教学档案时,兼职教师要求档案管理部门提供最原始的教学档案,还要求档案管理人员按照他们的要求编写参考资料。近几年来,高职院校学生的实习、实训机会越来越多,这些机构需要学生提供最原始的教学档案。当前,校企合作的规模日益扩大,高职院校要联手本地的企业研发实习项目,研发过程中,企业与高职院校都要分析与技术相关的数据,因此,开发、利用教学档案成为主要趋势。

三、结语

校企合作视角下,高职院校的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难度日益增加。传统的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仅仅局限在校内,然而,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这无形之中增加了教学档案管理的工作量,还强化了教学档案管理的难度。对此,高职院校要结合新的形势,寻找管理教学档案的有效途径。同时,高职院校还要明确掌握校企合作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学方案管理的发展趋势,以此提高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保证教学档案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参考文献:

[1]尹泊生.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史志,2014(11).

校企合作方案篇12

我国企业对其档案工作的认识是伴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与建设而逐步深化的,因此可以说,完整意义上的企业档案工作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才真正出现的。当企业档案工作的地位在企业中明确之后,企业档案工作便与企业改革同步。企业档案作为企业各项活动中的一种重要信息资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今全球信息化趋势愈演愈烈,我国的社会经济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企业档案工作也始终处于不断的探索和变革之中。而高校校办企业,作为相对特殊的企业,依托于高等院校,既承载着高校科研人员的科学研究、大学生的专业实习基地的使命,又担负着力争收获经济效益,为所属高校增加创收的重任,可谓走在科技与信息化的前列。作为记录校办企业成长与发展的信息载体,为本企业和所属高校服务的校办企业档案,在校办企业的发展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其管理问题便不容小觑。

一、高校校办企业档案管理问题现状

(一)档案管理意识薄弱

各行各业无不形成档案,无不需要查考档案。在各单位建立档案馆或者档案室为本企业服务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我国建立的企业档案馆体系中,除却档案处行驶行政管理职能外,档案馆一般具有集中管理企业档案史料和开放与服务的职能,是企业档案信息存贮和开发利用的中心。而统一管理本单位档案以及主要为本单位服务,是档案室区别于档案馆的本质特征。档案室是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统一管理本单位档案的内部组织机构,主要面向本单位内部,参与企业文件工作的管理,为本单位的工作经营、现实生产和科学研究服务。高等院校的校办企业档案室,一般属于综合性档案室类型,便于统一管理本单位党政团档案、科研档案(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生产经营档案、财会档案等,优于分设科技档案档案室和机关档案室,利于档案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以及有效利用,也符合机构精简原则。

但是,相对于高等学校一般有专门独立的档案管理部门,由于其所属校办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故多数不设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且对档案工作认识不足。许多企业错误地将档案工作看作简单的资料收集与整理,没有专门的档案室和档案工作人员,更没有建立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个别企业的档案工作机构被设置到企业办公室等其他部门之下,对企业信息的掌控能力和统筹运用能力较低。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企业档案部门应列入企业编制系列,由企业有关负责人直接领导,而许多校办企业的档案工作人员由编外人员担任,或者编制内员工兼任,缺乏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有的企业虽然意识到企业档案的有效价值,设立了专门的档案部门,安排专职人员,但档案工作并没有走上严格的制度化之路,只是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部分装饰。实际上,规模较小的企业,即使不设专门的档案机构,关于文件的形成、管理与归档要求也应在其他制度中体现出来,这样才能保证校办企业的正规化发展,才能够面对市场竞争作出灵敏应对。

(二)档案工作信息化滞后

企业对档案的需求,要求提供的档案信息集中、系统、准确、及时和方便,但校办企业档案管理水平由于受人和物诸因素的影响,目前存在信息滞后,没有把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升到相应的高度。现阶段信息形式呈现多样化,企业档案的记载手段多种多样,目前除了纸质材料外,还存在包括磁性材料、感光材料和其他合成材料等大量其他形式的载体,如照片、缩微胶片、录音磁带、录像带、磁盘、光盘等。这些非纸质材料的信息载体,通常被称之为“新型载体档案”,因为可通过文字、数字、声像等形式,更加准确生动地记录历史,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但是许多校办企业对新型载体利用率低,所以存在诸如档案鉴定水平低,档案数量庞大而档案信息质量不高;档案保管不善,霉烂、变脆、虫蚀、字迹褪色、污损等;档案收集的不完整,缺失较多等问题,需求与档案管理存在矛盾。部分企业档案虽然利用了先进的新型载体,并运用现代通信技术,建立了局域网等。期望实现档案信息传递网络化。但是互联网归档检索并不成熟,数据库规模小、功能少、不完备,尚不达到档案—计算机—电讯三位一体的档案工作阶段水平,影响了档案的有效、准确、快速利用,造成资源浪费,甚至影响了企业发展。

二 、提高校办企业档案管理效率的途径

(一)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信息化时代,在企业的运转与发展中,信息资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些甚至是物质资源所无法比及的。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变化、不断推进的社会经济改革,忽视对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归档、开发利用,便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扎实地立足。而企业档案工作属于企业信息工作的重要内容,既要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合法权益和历史真实面貌,同时也要为企业的正常运转提供信息保障,是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校办企业某种程度上作为企业的附属物,其内部的各项管理活动均受到学校的干预与领导,因此需要加强高校和企业领导认知,提高档案管理与保护的意识,重审企业档案的地位,制定相应的档案管理制度。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是档案工作的组织原则和管理体制,是档案工作发展的基本要求。而一所高校的附属校办企业往往并非只有一个,如笔者所在高校的校办企业集团即拥有酒店、加油站、机械部件加工厂、建筑公司、印刷厂、煤炭经营等多种产业类型企业,只有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才能克服档案分散保存弊端便于企业、学校方面的利用。校办企业隶属于高校,为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客观条件,这同时要求相关领导意识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因为校办企业的档案贮存了大量知识,承载各种信息,既具有历史的真实凭证作用,又具有可靠的广泛的参考作用,或称情报作用,是科学研究的可靠资料。而校办企业的档案工作,是管理档案和提供档案信息为企业、学校科研实践服务的一项业务系统,囊括对企业内部的各职能机构在各项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文件,进行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编目、编研、提供利用和统计等项工作,因此,档案工作具有管理性、科学性、服务性、政治性、机要性等一般属性。

同时,档案工作系统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有序性等特征,所以要求档案工作系统的各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配合。 校办企业由于隶属于高校,既有学校事业编制人员,领导干部,又有编制外雇佣员工,既是学校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基地,又作为企业,需要获取最大限额的经济利益。校办企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档案,及含有人事部门在工作活动中形成的,记述和反映个人经历、德才表现等情况的人事档案,又有在自然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基本建设等活动中形成的应当保存的图纸、图表、文字材料、计算材料、照片、影片、录像、录音等科技档案。只有各个分散部门相互协调,才能实现档案工作总目标,达到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将档案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加强工作人员素质

企业档案工作者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可谓是做好企业档案工作任务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企业档案工作者在工作中需要有较高的思想素养和职业道德,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以为学校和企业服务为宗旨,自觉地贯彻国家有关档案工作包括校办企业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热爱本职工作,正确对待名利,立档为公,勇于开拓。另一方面,企业档案工作专业性强,业务内容很多,因此企业档案工作者要高质量地完成本职工作任务,就必须努力学习,掌握广博而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要理论联系实际,要勤于实践,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水平。

校办企业工作者依托高校优势,科学文化知识水平高,但是企业档案工作实践性强,所以需要联系实际,灵活运用,才能提高办事能力和业务水平。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既需要自身的不断努力,又有赖于企业及企业档案部门的长期培养。从学校和企业角度看,企业档案工作队伍的建设,需要纳入工作计划,予以综合考虑,加强员工素质培训。从工作人员角度看,除了恪守职业道德具备一般的档案专业知识外,信息化还对企业档案工作者提出了一些新要求,这就需要及时补充和汲取计算机、网络知识,以及录音、录像、摄影等方面知识,观念上及早把新型载体档案管理当成自己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要把这些档案考虑在内,尽快适应档案工作的不断发展,并勇于创新。

(三)实行现代化管理

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化和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应用,信息的载体愈来愈趋向现代化、科技化、数字化,信息服务的传统方式被冲破,正在向电子化方向发展。

声像等多种承载档案信息的媒体,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以上各种信息媒体集成在同一文件中成为可能。面对档案数量和载体等方面的变化,以及要求及时准确地获取所需信息的需求方式的变化,要求传统的档案管理体制开始向档案信息开发和服务为特征的新体制转变。

校办企业依托于学校的人才优势,产学研结合,有便于信息化的优势。对规模不大的校办企业来说,人才的培养优于现代设备的引进。许多单位不可能拨出足够的资金购买全套现代技术设备,所以在积极引进技术的同时,还要提倡工作人员的创新精神,进行技术革新。档案管理技术手段越先进,对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素质要求就越高。既运用电子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实现档案管理的自动化,又运用现代通信技术实现档案信息传递网络化,运用现代光学声学技术实现档案微缩化,提高档案保护技术。只有加强信息化工作建设,才能为校办企业乃至学校的发展,提供更加便捷、准确的信息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总之,档案工作的发展是持续不断的动态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管理部门由非独立到独立,管理模式由简单管理、经验管理到复杂管理、科学管理,管理手段由手工到计算机,管理系统由封闭到开放。校办企业的档案工作也必须服从客观事物的一般发展规律,在领导的统一决策下,提高工作人员素质,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与技术,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广泛输出档案信息,为企业经营和学校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宫晓东.企业档案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吴宝康.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3] 吴舜龄.中国的信息化[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

[4] 张其林.高校校办企业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1,(17).

Analysis of the archives management in university running enterprises in the informatization age

ZHANG Qi-lin

校企合作方案篇13

随着国务院出台的大力推进职业化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决定后,教育部、国家林业局、发展改革委、监察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农业部联合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化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政府主导办学,联合企业、发挥行业优势及吸取社会力量办学。高职院校办学不能离开与企业合作,确定了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之后国务院又出台新政策,明确要求大力发展我国职业化教育,要求在高职院校推进校企合作,做到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让高职院校在教学模式里包含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在2006、2007年又相继出台多项鼓励政策,加强高职院校职业化教育改革,推进校企合作在高职教学中的地位,创新高职教育培养模式。在2010~2020年要求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新型高职教学模式,国家制定相关校企合作的法规,使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办学中系统化、正规化、制度化。

纵观我国职业化教育建设,国家提出建立高职院校职业化示范学校,通过示范学校的辐射作用,和周边地区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办学,开展教学研究,并推广校企合作的示范模式。通过近几年的办学研究,根据学校校企合作的深入程度,校企合作产生了几种形式,如企业寻求高职院校为自己培养人才;高职院校联系企业进行培养以及院校;企业紧密结合做到软硬件资源无障碍共享,达到学校、企业共同长远发展。

二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

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面临着毕业人数多,但是计算机行业技术知识更新快,一方面就业缺口大,另外一方面高职计算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形式严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并没有填补就业缺口。造成这个局面是多方面的,既有高校扩招的原因,也有就业专业需求的问题,主要原因还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没有适应当前的人才需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及时与当前就业需求保持同步。急需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根据就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解决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能否解决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校企合作也早已成为解决就业与需求的关键。特别是在计算机行业,软硬件技术更新快,实践操作需要及时培训跟上,属于学完就有可能被淘汰的前沿专业领域。计算机领域就是一个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专业,在高职教学中需要引进校外企业先进的技术资源、生产实践操作经验,所以说校企合作在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更加重要,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的改革势在必行。

职业化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发展为我国现有高职人才培养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在我国高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已经推广开,不过,当前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容我们忽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政府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的政府力度及政策引导作用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高职院校的教学本质就是开展校企合作,也得到了各地、政府单位、企业的认可,但是实际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认可并不代表参与实施,需要地方及上下级政府制定扶持政策,在高职校企合作中政府起到监督引导的作用,只有产生了规范化、制度化的合作模式才能进一步改革校企合作开展各专业的人才培养。

在实施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高职办学指导思想是校企合作,高职院校也是非常重视与企业合作,但是部分企业在支持力度上有多方面原因不予配合,表现出积极性不高、走形式、虎头蛇尾,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所以说校企合作是多方面合作的教学模式,一头热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

目前如计算机专业的校企合作不能仅限于计算机领域内的合作,需要跨行业开展,比如建筑类专业需要建筑CAD制图、室内装潢设计的Photoshop、3D Studio Max等与计算机息息相关的专业,计算机专业学生就可以去实践学习,所以说跨行业的校企合作是可行的,这是对校企合作更深层次的理解。

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效果没有达到预期,一方面是政府、学校、企业的政策、资金、人力的投入,另一方面并没有达到应有的回报比,这种高投入低回报的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的效果让校企合作成为部分企业打退堂鼓的主要原因。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具体实施没有深入,学校只是单独去找某个企业去参与某一个专业的合作,没有做到与这个专业在企业的行业部门参与进来,没有做到从某一个领域整体协调合作。没有产业协会的参与,造成合作企业单一,合作关系不稳固,不能形成长期稳固的校企合作开展,校企合作的效果也大大降低,不易形成多样化的校企合作机制。

三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教学改革

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繁多,要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完成培养目标,就需要针对计算机专业推行一套全新的适应企业需求的校企合作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形成新的教学课程、考试、实践评价体系,全方位的从每个校企合作的参与方的角度解决问题。

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校企合作是整个教学的核心,高职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进行多方面的企业调查,结合校内、企业专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计算机专业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学校说了不算,只有企业是最能了解当前计算机专业需求方向。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就是以企业为主导,学校需要去企业调查、分析以及聘请企业专家进行指导,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适当调整,把计算机行业的最新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里面。具体课程设计就需要企业参与并提出要求,针对培养目标、教材、硬件资源及教师的结构提出相应的要求,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适应企业所需。

学校方面则通过校内专职教师及学校现有教学资源进行培养方案制定,同时加入企业调查数据、企业专家的指导意见,完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课程,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学校进入计算机专业企业进行调研,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汲取企业专家的合理意见,建立计算机专业岗位群培养计算机专业软件编程、技能操作多方位发展的培养方案。特别是在跨行业就业就需要计算机专业既有能维护计算机系统软硬件的能力,还需要能及时掌握其他行业软件的操作维护能力。还能简单的维护解决企业内网出现的问题,在非计算机专业领域的企业中,计算机人才就需要有全面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达到企业人力资源效率的最大化。

在计算机专业领域的企业需求上,可以根据需求标准进行适当教学调整,针对系统调试、硬件安装的进行计算机系统维护教学,习惯软件编程、设计的进行软件开发教学。做到让学生强的地方更强,弱的地方不弱,做到专业课必须达标、公共课做到不挂科的层次教学。及时学习开展一些当前最新的课程,如网络交易安全、手机支付安全、网络诈骗等使用课程,让计算机专业课程更加合理、全面。在计算机人才培养方案中还包括计算机等级证书获取,如程序员证、操作员证、以及微软认证等。

改革授课方式,改变之前的章节式教学,变成项目式教学,通过一个个的实例进行教学,让教学内容始终围绕实例完成。项目式教学法让所学的知识点围绕怎样解决实力问题,能让学生合理地把计算机理论知识熟练应用,为将来工作能做出好的项目。

项目式教学主要采用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学方法,课堂上将一个大的项目分解成一个个小的实例,然后一个个的完成小的项目,最后一总结把所有项目汇总,这就解决了一个大的问题。通过分解项目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能把握自己的学习效果,知道哪部分需要提高自己,哪部分自己已经熟练掌握,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让教学离开教室走向校外,如参加竞赛,学校提供资金、资源、教师组成代表队,并对优秀选手进行适当的奖励,鼓励计算机专业学生参加一些行业计算机类的创业大赛,制定创业目标,让学生学习开设网店从B2B转向C2C,融入到真实商品交易环境中去。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