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金融扶贫工作总结实用13篇

银行金融扶贫工作总结
银行金融扶贫工作总结篇1

据邮储银行四川分行负责人介绍,该行在省内有3111个网点,居省内银行业首位,与农村结合也最紧密,得天独厚的网点优势,是邮储银行四川分行精准扶贫工作能够取得成效的基础。

加大扶贫信贷政策支持力度

扶贫工作对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小康社会,至关重要,邮储银行与“三农”结合最密切,在扶贫惠农工作中,更应该发挥重要影响力。为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民生、服务“三农”能力,该行出台了对贫困地区的信贷投放规模原则上不予以限制等优惠政。同时,为及时发放扶贫贷款,还开辟了审批绿色通道,对贫困地区上报的各类贷款实行优先审批,针对贫困人群生产生活的贷款实行优先发放。

结合实际情况,该行还建立差异化的业务考核机制,对贫困地区在收益、资产质量、绩效等方面进行差异化考核;同时,适当提高资产质量容忍度,通过适度宽松的考核政策,提高市、县级银行对贫困地区扶贫惠农工作的积极性。

拓展创建新模式,扶贫服务化

一是服务拓展渠道多样化。为了实现扶贫工作信贷额度规模化、扶贫对象化,该行大力拓展合作空间,积极主动寻找各种类型的合作伙伴,先后搭建了“银政”、“银协”、“银企”、“银担”、“银保”等综合服务平台;同时,与省委农工委、省扶贫移民局、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科协等部门陆续签订合作协议。

二是创新抵押担保方式。该行结合国家以及省市政策,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林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将林权、土地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集体土地房屋产权逐步纳入抵押范围;同时,探索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水域滩涂使用权等创新担保模式,切实解决贫困居民融资难问题。

三是着力信贷模式创新,全力扶贫促双赢。为进一步整合资源,该行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的深入合作,推广“核心龙头企业或专合社加农户”的信贷模式,以提供优质的服务为基础,通过批量开发、提前授信等方式优化贷款流程,为贫困地区各类经营主体提供良好的信贷资金支持。

该行十分重视涉农优质产业链和龙头企业的开发,挖掘涉农核心企业上下游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设计开发适合的产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与新希望集团、通威公司、四川驰阳农业等龙头企业合作,开发了“公司+农户”贷款模式。截至目前,与新希望集团合作贷款结余5084万元,与通威公司合作贷款结余983万,与驰阳农业合作贷款结余1136万元。

该行创新营销模式,通过四川省科协牵线搭桥,创新了“银会合作”模式,截至2015年5月末,通过科协、农技协渠道,全省已累计发放贷款7412笔,金额8.26亿元,结余4.55亿元。

勇于首创,扶贫小额贷款试点工作有成效

该分行与四川省扶贫移民局建立合作关系,在巴中市南江县创新开展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加大扶贫贴息贷款投放力度,得到广大农户及各级领导的高度赞誉。

在巴中,市县两级邮储银行与扶贫部门明确职责、合理分工、协调配合,共同推进扶贫小额信贷工作试点。自去年启动以来,邮储银行四川分行与巴中市各县扶贫移民局紧密配合,创下“五个全市第一”:与市扶贫移民局第一家签订了《扶贫惠农小额信贷业务合作框架协议》、联合出台了第一个《巴中市扶贫惠农小额贷款实施办法》、制定了第一个《贫困户评级授信标准》和《村级风险管控小组职责》、第一个“扶贫惠农”金融服务工作站成功在南江县栗园村挂牌、成功发放全市第一笔扶贫小额贷款。

针对贫困户个体特点,该行量身打造了“四最”扶贫小额信用贷款产品,即:最简的手续、最灵活的使用周期、最低的成本、的可获得性,为贫困户个体提供快速优质服务,为他们的脱贫加油助力。

国务院扶贫办公室主任刘永富深入到巴中,在该行“扶贫惠农”金融服务工作站视察,详细了解小额信贷产品要素、流程和运作模式后,对邮储银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敢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做法十分赞赏,高度肯定了邮储银行创新“扶贫惠农”小额信贷、开辟“银村合作”的金融扶贫新模式。

巴中市委、市政府对该行精准扶贫工作高度认可,同时,为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市政府已组织建立担保基金1000万元。

银行金融扶贫工作总结篇2

首先是更加注重发挥行业优势,坚持自身优势与定点县实际相结合。如人民银行组织青年志愿者进村入户,开展金融知识的宣传活动,并采取无息、低息贷款的方式,扶持重点县贫困村种养产业发展。其次更加注重开发式扶贫,不仅为贫困地区提供资金项目的支持,也带去了改革开放的新思路和市场竞争的新理念。如农业发展银行大力培育和扶持定点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再次是更加注重全员扶贫。光大集团、中信集团、民生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单位普遍组织动员全系统职工参与扶贫捐赠、献爱心活动,不断加大扶贫工作的宣传力度,将定点扶贫工作融入企业党建、群团工作和文化建设。最后是更加注重机制建设。许多单位在深入定点扶贫县考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和本单位行业的特点优势,依据各级扶贫规划,专门制定了新一轮帮扶规划,出台了有关文件或与定点县签订帮扶协议,指导本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有序开展。

郑文凯介绍,近年来,扶贫部门、有关部委和金融机构为破解贫困地区金融服务不足、扶贫龙头企业和贫困农户贷款难问题,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也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2008年开始,国务院扶贫办会同财政部、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全面改革了扶贫贷款贴息管理制度。五年以来,共安排了1800亿元扶贫贴息贷款;承贷机构多元化的局面也基本形成,贷款结构进一步优化。

银行金融扶贫工作总结篇3

精准脱贫是现阶段扶贫工作的首要目标。实践证明,金融扶贫是所有精准扶贫中最全面、最有效、最持久的扶贫方式,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等多重意义,能够产生多种溢出效应。“政策的、公益的、单一的”扶贫模式难以延续,因此明确金融扶贫重要性和创新金融扶贫方式就成为实现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形成金融扶贫长效机制和可持续发展成效,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经过长期的努力,山东省金融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随着扶贫的逐步深入,一些制约贫困地区全面脱贫和长效脱贫的因素逐渐显露,扶贫工作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境。这就需要我们及时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为啃下贫困这块“硬骨头”创造条件。

二、山东省商业银行的扶贫举措

金融扶贫是扶贫工作中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山东省各金融机构充分运用各方面优势,充分发挥平台作用,创新模式体系,密切结合当地产业,充分打造联合扶贫新局面,更好的实现贫困户的脱贫。

(一)支持当地特色产业2009年以来,中国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分别为临沂市费县、蒙阴县光伏扶贫项目审批贷款5700万元和1.5亿元,已累计为临沂市鄄城、平邑、沂水、单县等7个县的光伏扶贫工程项目审批、投放贷款17.8亿元和6.6亿元,帮助贫困人口12万人,并为蒙阴岱崮景区、沂南竹泉景区等3个贫困地区旅游景区发放贷款1.8亿元。与此同时,为做好搬迁扶贫金融服务,济宁泗水、菏泽定陶区、曹县、成武县、郓城县的库区搬迁和土地整治项目审批、投放贷款分别为15.36亿元和6.5亿元,帮扶贫困人口3.9万人①。

(二)开展特色活动,开发创新项目山东省农商行为提升农民金融基础知识,开展了“金融知识走下乡”等项目活动,帮助农民了解金融知识,增强防范意识。这类活动以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为中心,为实现全面、有效扶贫打下基础。农商行还在创新领域推广了一些信贷产品和抵押贷款,如“兴农贷”、“富农贷”等。就是这些支农惠农的扶贫产品发挥了快速又简便的优势,有效满足了贫困群体的当下需求。

(三)优化网点布局中国银行山东省分行结合“金融知识走下乡”等活动推动农村建设,加强金融知识的宣传,帮助农民明确现代金融理念的同时,还在农村的各服务点针对服务环节和服务点布局进行实时的优化和调整,近距离为农村客户提供有力支持,逐步实现贫困地区持续扶贫目标。

(四)助力产业扶贫山东省农业银行积极开展产业扶贫,以支持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为重心,通过一些突出的产业模式带动贫困户融入发展链。与此同时,通过政府信用增级等金融扶贫模式,农行还加大了“扶贫小额信贷”“富民生产贷”投放力度,也就是加大信贷投入,使产业获得增强脱贫的内生动力。

(五)积极对接政府和市场全省各农商行与区域政府扶贫办等相关部门主动对接和沟通,深入到贫困乡镇、贫困村和贫困户当中开展金融业务需求的实践调查,根据贫困农民的各方面金融服务需求状况,探讨扶贫路径:发展“企业+农户”模式,针对有产业的扶贫村,通过支持经营主体发展带动脱贫;对接市场和企业,针对于无产业扶贫村,根据其现状适度给予全额贴息贷款。农商银行还加强对信贷人员小额信贷业务和技术培训,提升信贷服务水平;强化对全市辖内农金员的培训,有效提升农村贫困人员小额支取、转账、查询等方面的服务水平,提供人性化、便利化的金融服务,严格按照国家金融服务标准开展工作,切实维护贫困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扶贫成效分析

(一)全省扶贫总体情况目前,山东省政府协调发挥各方力量,探索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农村扶贫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虽然山东省并不在国家认定的14个贫困地区之中,也不存在部级的贫困县,但还是存在7005个省级定点扶贫重点村。临沂市和菏泽市,曹县、东平、萃县、沂南等20个县和黄河滩区扶贫安置区为全省的深度贫困地区。依据山东省委、省政府制定的“打赢脱贫攻坚战(2018-2020年)”三年行动目标,2018年基本完成,2019年巩固升级,2020年将全面完成。为贯彻落实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指导精神,努力推动精准扶贫基本战略的实施,山东省扶贫工作得到了稳步前进,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扶贫成效也越来越明显。2015年至2017年,全省贫困人口从242万人降至17万人,在全省人口中的占比从2.5%降至0.17%。国定贫困人口数从2015年的111万人降至2017年的8.1万人,占比已不到全省总人口的0.1%。(参见表1)

(二)商业银行扶贫成效从中国人民银行2017年对山东省近11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统计评价数据来看,扶贫贷款规模大幅度上涨,使受益贫困人口大大增多。截至2017年底,全省各类精准扶贫贷款余额646.21亿元,同比增长105.38%,具体成效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从贷款类别来看,帮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4.69万人次,同比增长137.25%。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产业扶贫贷款、项目扶贫贷款余额和具体增长量如表2所示。其次,从机构类型看,全国大型金融机构贷款占比25.8%,涉农金融机构贷款占比59.23%,股份制及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贷款占比如表3所示。第三,从银行账户来看,贫困地区普惠金融水平不断提升,金融机构为贫困人口开通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银行账户的数量大幅度上涨,体现了银行业务的不断完善和人民对银行业务的认同和支持,具体数据如表4所示。表42017年山东省精准扶贫贷款账户类型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银行账户数量(万)69.8162.2244.24755.82同比增长59.69%55.68%20.65%42.97%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对山东金融机构评价》最后,政策举措不断完善、产品与服务模式更加丰富。2017年山东省商业银行累计制定信贷投放计划、资源配置、绩效考核方面的内部激励措施已达373项,同比增加23项;累计开发金融精准扶贫产品和有效服务模式535个,同比增加49个①。

四、商业银行在扶贫中面临的问题

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剩余贫困问题的解决难度更大。目前依然存在一些阻碍商业银行助力贫困地区全面、有效脱贫的瓶颈和障碍。

(一)参与扶贫的金融机构偏少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让很多省内大型商业银行因上市而调整战略,商业银行为了将网点集中在城市,对市场进行收缩,舍弃了大量农村市场,缩小甚至退出了部分城镇和县城的网点。近年来,科技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兴起,这又使商业银行网点退出的现象再次扩张,导致县级以下金融网点数量锐减,容易让一些金融组织在一些地方形成寡头垄断地位,农民的选择越来越单一,能够为农村群众提供扶贫资金的金融机构也越来越少。

(二)商业银行扶贫资金不足从主观上看,金融扶贫工作的信贷资金具有高风险、低回报的特点。此外,政府提供的风险救济资金不足,导致商业银行缺乏足够的信心,不愿在金融扶贫领域投入过多的有限资金。从客观来看,由于政府在金融扶贫、支农惠农方面政策匮乏,使一些大型商业银行把在本地吸收的存款贷到外地,使某些地区银行扶贫贷款减少;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有着发达的科技支撑,互联网金融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农村存款的跨地区吸收。另外,农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的上缴,也导致地方金融机构可用资金总量减少,用于扶贫的资金也会更少。

(三)金融扶贫的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扶贫过程中政府引导资金的投放,但它只检查贷款额度,对评价财政扶贫资金的效率和效果不够,而银行是扶贫资金的投资者,在保证扶贫信贷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只对不良率、利率、贷款回收率等指标进行考核,在其他方面监督考核制度不完善,而且农村信用环境差,导致扶贫贷款风险高,这也大大降低了金融扶贫的效果。

(四)农民金融知识素养不高虽然一些商业银行加大了对农民金融知识的宣传,但仍有很多信息闭塞的贫困地区存在大量农民,他们受教育程度低,金融知识缺乏,金融意识淡薄,经常会有借贷逾期的情况出现,导致农户陷入借贷困难的怪圈。农民金融知识缺失对金融扶贫的直接影响有:损害农民客户信用记录,降低农民贷款的几率;财政扶贫效率不高,使得大多数贫困户对财政扶贫的政策不了解,无法参与其中。由于贫困户的金融知识素养不高,没有办法切实树立金融扶贫的理念,将扶贫信贷资金当作救济款,不按时偿还利息本金,损害了自身信用记录的同时,也制约着金融机构贷款的积极性。

(五)扶贫成果仍需要巩固山东省是农业大省,农村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一夜返贫的现象极容易出现,而且,贫困户的生产意识和获得信息的能力都比较落后,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培训和教育,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产实践。此外,由于贫困家庭经济落后,很容易受疾病、灾难、自然灾害等影响出现返贫现象。

五、提升金融扶贫效果的建议

银行金融扶贫工作总结篇4

昭通昭阳富滇村镇银行由富滇银行牵头设立,围绕“大民生,小银行”的定位,践行普惠金融、根植村镇、服务“三农”。2015年末设立洒渔支行以来,深入了解当地发展实际,围绕总行金融扶贫、精准扶贫的总体要求,与洒渔镇积极交流沟通,共谋当地发展和百姓脱贫之策。“创新+落实、外引+内强、转移+搬迁、金融+社会”是昭通市委推动脱贫攻坚提速增效的战略措施,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昭阳区委、政府制订了余家大冲自然村104户百姓搬迁至洒渔坝区的工作计划。有了搬迁政策,钱从哪来成了最关键的问题。昭通昭阳富滇村镇银行想政府所想,急群众所急,经积极研究,于2016年底与洒渔镇政府达成一致意见,针对搬迁任务,制订了金融扶贫整体方案。采取按照农户自筹2至3万元、政府补贴一部分、银行户均贷款5万元的方式,解决异地搬迁建房资金。昭通昭阳富滇村镇银行提供专项信贷资金,全程支持搬迁。2017年1月22日,昭通昭阳富滇村镇银行小额农户贷款工作组深入余家大冲自然村13社、14社,挨家挨户走访了解情况,结合各户实际,制订贷款计划。在各方努力下,目前集中安置点建设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预计将2月底交付使用。

环环相扣,将搬迁扶贫落到实处

为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昭通昭阳富滇村镇银行践行“支农支小”的特色服务理念,围绕“村有特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目标,积极探索金融扶贫与产业相结合的路径,推广富滇银行“富滇-格莱珉”扶贫贷款项目,以及在迪庆藏区落地的“富滇扶贫贷”产品等经验,强化“企业+基层组织+合作组织+贫困户”的金融扶贫模式,健全产业扶贫和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异地搬迁后的土地再流转等方式,在增加百姓收入的同时,切实解决老百姓搬迁后的再创业。下一步,将采取“金融+产业链”的形式,为农户量身打造特色信贷产品和服务,加快脱贫步伐,让他们短期能脱贫、长期能致富。春节前,昭通昭阳富滇村镇银行安排工作小组,走村入户开展工作,首批信贷资金已发放到余家大冲自然村百姓手中。

银行金融扶贫工作总结篇5

(二)农户贷款。农业银行__分行从2016年开始每年对烟农新投放信贷资金1亿元,到2020年共投放烟农贷款额达5亿元以上。

(三)扶持烟农。通过烤烟产业和金融信贷的联动,解决烟农担保难、贷款难问题,发挥信贷资金的杠杆作用,增加扶贫资金总量,更好更快地提升帮扶对象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计划每年扶持烟农4000户15000人,并通过种烟大户带动2000户贫困户就业,加快贫困乡(镇)、贫困村及贫困农户脱贫致富步伐。

(一)开发式扶贫原则。突出产业扶贫主体地位,坚持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脱贫攻坚战略举措,助推脱贫攻坚精准落实。以产业发展为引领,通过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提供强有力的农业银行信贷支持,不断培育壮大地方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相结合的烤烟产业,扩大其对扶贫对象增收和脱贫致富的引领带动作用。

(二)商业可持续原则。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以政策扶持为支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引导金融资源向烤烟产业中的贫困扶持对象倾斜,贷款利率上浮不超过同期基准利率的30%,切实降低烟农在当地的融资成本。

(三)部门协作联动原则。建立财政、金融、烟草、扶贫、农业等部门之间的协作联动机制,促进金融政策、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及其他扶贫政策的有机结合,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和氛围,推动扶贫开发工作全面有序推进。

(四)以点带面原则。确定一批重点支持或帮扶的示范县、示范基地、示范村、示范帮扶农户和农业银行金融扶贫示范窗口等,以点带面,有序推进,适时推广示范取得的经验和做法,全面改进完善贫困乡(镇)、贫困村的金融与烤烟产业融合支持和服务。2016年先以晴隆县、__县、普安县为合作服务区域,以后再逐步扩大合作服务范围。

(一)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农业银行支农优势。深化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加大对烤烟产业、农业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不断提高“三农”贷款占比。

(二)建立烤烟产业扶贫机制,争取上级定向扶贫优惠政策。全州主要发展和培育种植面积达20-50亩的职业烟农。为解决烟农种烟投入困难,在争取上级定向扶贫优惠政策的同时,争取向金融部门申请中低息贷款扶持政策。

(三)改善农村支付环境,提高金融服务普惠程度。农业银行加快推进贫困乡(镇)、贫困村支付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扩展和延伸支付清算网络的辐射范围,畅通资金清算渠道,构建城乡一体的支付结算体系。大力推广贫困乡(镇)、贫困村非现金支付工具,优化银行卡受理环境,提高银行卡使用率,稳妥推进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等新型电子支付方式。扩大贫困乡(镇)、贫困村“金穗惠农通”银行卡助农取款覆盖面,确保每个行政村均有一个农业银行的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丰富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功能,探索依托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构建农村金融服务网络。组织创建助农取款优质服务示范点,鼓励助农取款点在规范管理的前提下更多业务。优化助农取款服务点布局,提高单点单机的辐射面,在烤烟种植集中的区域,可增加助农取款服务点布设密度。

(四)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支持贫困乡(镇)、贫困村发展现代农业。农业银行为烤烟种植农户打造专属的信贷产品,负责为烟农发放信用贷款。信用贷款采取“订单种植、三方协议、批量贷款、封闭运行、代扣还款”方式发放和管理。切实为群众提供高效快捷的信贷服务,贷款采取无抵押、无担保的方式,贷款额度单户最高可达100万元。但为提高信用度和尽可能防控风险,烟农以无抵押、无担保方式贷款需同时具备以下条件:一是烟农须与烟草公司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订单种植合同;二是由烟草公司委托农业银行代付烤烟销售款、补贴款等。

(五)加大金融政策和金融知识宣传培训力度,加强贫困乡(镇)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加强对基层金融机构信贷业务骨干小额信贷业务技术培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对贫困乡(镇)、贫困村基层干部进行金融扶贫、产业政策、小额信贷、农业

保险、资本市场及合作经济等方面的宣传培训,提高运用金融杠杆发展贫困乡(镇)、贫困村经济的意识和能力。相关部门、金融机构要加强协同配合,主动开展“金融惠民工程”“送金融知识下乡”等农村金融教育培训活动,积极开展对贫困乡(镇)、贫困村烟农、农村创业青年等特定群体的专项金融教育培训。加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提升贫困群众金融意识和运用金融工具的能力以及风险识别、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培育和提升对扶贫对象的金融扶贫能力,提高金融与产业扶贫项目覆盖带动扶贫对象的精准度。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金融支持产业扶贫的顺利开展,各县(市、试验区)人民政府(管委会)要成立以分管农业的负责同志为组长,扶贫办、农业局、烟草公司、农业银行、乡(镇)人民政府为成员单位的金融与烤烟产业结合助力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金融与烤烟产业结合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烟草公司,烟草公司主要负责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落实部门职责。相关单位要明确一名分管负责同志和具体工作人员负责该项工作,明确工作责任。扶贫办负责相关扶贫资金和项目的监督管理,统筹、协调信贷扶贫工作,提供建档立卡贫困户相关资料、做好信贷贴息工作;农业局负责管理农业劳动力和指导其合理转移,指导、监督减轻农民负担和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工作,指导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基地建设;烟草公司负责加强工作指导,做好支持对象的规划,监督信贷资金的合理、规范、有序使用并协助贷款扣划和到期贷款催收,积极为烟农提供烤烟生产的相关技术支持;农业银行负责加强金融支持产业扶贫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推动,扩大扶贫信贷资金来源,做好扶贫信贷的营销和贷后管理,管控好信贷风险,确保扶贫信贷资金真正用于支持烤烟产业;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对烟农做好相关金融及产业政策的宣传、引导,配合开展信贷调查、管理、催收工作,将金融与烤烟产业结合助力扶贫真正落到实处。

银行金融扶贫工作总结篇6

金融扶贫要坚持四项原则:一是开发扶贫,开发扶贫指的是不是单纯地给予,而是意在通过此种给予,贫困群体、贫困人口能够实现自身在商业上的可持续性,实现良性循环。二是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是金融扶贫的基本要求。在金融扶贫工作中,核心及关键是要在“精准”上下功夫,实现精准对接金融的需求、精准强化管理手段、精准完善支持措施,使金融资源可以更好地汇集贫困人口[1]。三是开放扶贫,其特点是政策的开放性、创新的开放性及组织的开放性。尤其是创新的开放性,具体指互联金融、移动支付体系等创新平台在农村地区具有的商业价值。

三、对于开展农村金融扶贫工作的建议

(一)注重实施到户精准扶贫

一是要精准选择扶贫对象。商业银行应当与政府脱贫攻坚工作规划进行主动对接,收集、整理辖区内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基本信息,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确认帮扶对象与帮扶目标。重点支持建档立卡中信用条件好、偿还能力较强、具有生产意愿的贫困农户。如中原银行制定的“上网下乡”发展战略,坚持“产品下沉、服务下沉”,主动加强对贫困地区的信贷资金投入,结合结对帮扶的贫困户实际,因户制宜,一户一策,分类指导,落实精准扶贫措施,积极帮助贫困家庭增收致富,稳定脱贫。二是要精准设计到户小额贷款金融产品[2]。按照建档立卡贫困户所在地区的生产经营状况、产业特点、偿还能力,来制定有针对性的扶贫信贷产品。着重解决好到户小额扶贫贷款的准入、期限、还款周期、抵押方式等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可以考虑推出免抵押担保、免评级、额度以及还款周期与建档立卡户生产经营实际相匹配的贷款产品。

(二)通过创新方式,确保扶贫质量

一是要创新信贷服务理念,金融机构可以为贫困地区的信贷投放的规模提供政策优惠,对上报的各类贷款开辟绿色通道,贫困地区在资产质量、收益、绩效等方面采取差异化考核方式,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资产质量容忍度。二是创新信贷模式,比如中原银行推动和发展的产业扶贫,通过采用“公司+农户”模式,来帮助解决“带贫企业”融资需求与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通过运用“政府/龙头企业+银行+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借款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信贷服务模式,实施提前授信、批量扶贫开发等政策来优化贷款流程,为贫困地区各类经营主体提供了良好的信贷资金支持。三是创新抵押担保方式,通过采用扩大农村贷款的有效担保范围的方式,把农村集体土地房屋产权、土地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逐渐纳入到抵押范围中。另外,积极探索水域滩涂、大型农用生产设备使用权等新型担保模式。

(三)提升基础金融服务水平

由于许多贫困地区基础性金融供给不足,就造成了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不畅的问题明显。所以,金融扶贫需要重视加强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基础性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服务的便捷度、覆盖率、可得性。首先要加大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加物理网点覆盖面,同时,在金融机构空白乡镇布设电子设备,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其次是采用“三农”移动金融、互连网金融等服务方式。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建立电商金融、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金融服务平台,增加金融服务便捷度。如中原银行立足于区域贫困地区实际,以物理网点作为基础,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打造了惠农业务管理云平台,构建了“线上+线下+第三方”的风险防控体系,形成了“县域支行+乡镇支行+惠农服务点”三位一体发展模式,另外,在兰考金融改革试验区,将惠农服务点“金融+电商”的功能融入到普惠金融服务站,实现“两站合一”,推进金融服务等实现“四项功能合一”。三是开展“金融知识下乡”活动,通过在惠农服务点举办金融讲座,加大在农村地区金融知识的宣传力度,为贫困地区群众捐赠农业、科普、创业、管理等书籍和光碟,帮助贫困户提升文化水平,了解金融知识,提升农民防范风险的意识和生产经营能力。

(四)制定贫困地区综合开发规划

银行金融扶贫工作总结篇7

一、加大扶贫信贷政策支持力度

扶贫工作对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小康社会,至关重要,邮储银行与“三农”结合最密切,在扶贫惠农工作中,更应该发挥重要影响力。为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民生、服务“三农”能力,该行出台了对贫困地区的信贷投放规模原则上不予以限制等优惠政。同时,为及时发放扶贫贷款,还开辟了审批绿色通道,对贫困地区上报的各类贷款实行优先审批,针对贫困人群生产生活的贷款实行优先发放。

结合实际情况,该行还建立差异化的业务考核机制,对贫困地区在收益、资产质量、绩效等方面进行差异化考核;同时,适当提高资产质量容忍度,通过适度宽松的考核政策,提高市、县级银行对贫困地区扶贫惠农工作的积极性。

二、拓展创建新模式,扶贫服务最大化

一是服务拓展渠道多样化。为了实现扶贫工作信贷额度规模化、扶贫对象最大化,该行大力拓展合作空间,积极主动寻找各种类型的合作伙伴,先后搭建了“银政”、“银协”、“银企”、“银担”、“银保”等综合服务平台;同时,与省委农工委、省扶贫移民局、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科协等部门陆续签订合作协议。

二是创新抵押担保方式。该行结合国家以及省市政策,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林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将林权、土地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集体土地房屋产权逐步纳入抵押范围;同时,探索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水域滩涂使用权等创新担保模式,切实解决贫困居民融资难问题。

三是着力信贷模式创新,全力扶贫促双赢。为进一步整合资源,该行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的深入合作,推广“核心龙头企业或专合社加农户”的信贷模式,以提供优质的服务为基础,通过批量开发、提前授信等方式优化贷款流程,为贫困地区各类经营主体提供良好的信贷资金支持。

该行十分重视涉农优质产业链和龙头企业的开发,挖掘涉农核心企业上下游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设计开发适合的产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与新希望集团、通威公司、四川驰阳农业等龙头企业合作,开发了“公司+农户”贷款模式。截至目前,与新希望集团合作贷款结余5084万元,与通威公司合作贷款结余983万,与驰阳农业合作贷款结余1136万元。

该行创新营销模式,通过四川省科协牵线搭桥,创新了“银会合作”模式,截至2015年5月末,通过科协、农技协渠道,全省已累计发放贷款7412笔,金额亿元,结余亿元。

三、勇于首创,扶贫小额贷款试点工作有成效

该分行与四川省扶贫移民局建立合作关系,在巴中市南江县创新开展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加大扶贫贴息贷款投放力度,得到广大农户及各级领导的高度赞誉。

在巴中,市县两级邮储银行与扶贫部门明确职责、合理分工、协调配合,共同推进扶贫小额信贷工作试点。自去年启动以来,邮储银行四川分行与巴中市各县扶贫移民局紧密配合,创下“五个全市第一”:与市扶贫移民局第一家签订了《扶贫惠农小额信贷业务合作框架协议》、联合出台了第一个《巴中市扶贫惠农小额贷款实施办法》、制定了第一个《贫困户评级授信标准》和《村级风险管控小组职责》、第一个“扶贫惠农”金融服务工作站成功在南江县栗园村挂牌、成功发放全市第一笔扶贫小额贷款。

针对贫困户个体特点,该行量身打造了“四最”扶贫小额信用贷款产品,即:最简的手续、最灵活的使用周期、最低的成本、最大的可获得性,为贫困户个体提供快速优质服务,为他们的脱贫加油助力。

国务院扶贫办公室主任刘永富深入到巴中,在该行“扶贫惠农”金融服务工作站视察,详细了解小额信贷产品要素、流程和运作模式后,对邮储银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敢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做法十分赞赏,高度肯定了邮储银行创新“扶贫惠农”小额信贷、开辟“银村合作”的金融扶贫新模式。

巴中市委、市政府对该行精准扶贫工作高度认可,同时,为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市政府已组织建立担保基金1000万元。

四、落实扶贫工作会议要求全面高效完成目标任务

为认真落实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该行围绕“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五大扶贫工程”和“五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将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不断拓宽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融资渠道,出台了“全面落实《四川省委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的实施方案”。成立了“金融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同时,要求各二级分行参照省分行领导小组组织架构,成立“金融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具体方案实施以及外部机构协调沟通工作,确保88个贫困地区都有领导作为帮扶督办人,部门负责人作为包干责任人进行连点督导。各扶贫地区支行成立扶贫开发工作小组,支行长作为当地“扶贫开发工作”第一责任人,负责具体的金融政策执行,实行定点联系帮扶。

该实施方案明确了扶贫工作目标:到2017年,在全省设立500个“三农”金融工作站和扶贫工作点;到2020年,在88个贫困地区的信贷规模翻两番,投放“三农”、小微贷款合计1200亿元,力争全省“普惠金融”贷款增速、增量居省内国有银行首位,全面完成省委、省政府交办的定点扶贫工作任务。

银行精准扶贫工作心得2

近年来,__银行扎实推进国家精准扶贫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我行人员网点和体制机制优势,以信贷投放作为金融扶贫工作的着力点和主要抓手,以产业扶贫作为帮助贫困群众建立“造血”机能、稳定增收长效机制的根本举措,不断加大金融扶贫工作力度,制定规划、精准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年末,累计投放各类扶贫贷款6,774万元,其中向“建档立卡”贫困户投放贷款579笔金额1,269万元,企业扶贫贷款10笔金额5,300万元,其他扶贫贷款205万元,对符合信贷条件且有贷款需求的贫困户基本做到了应贷尽贷。一年来共带动全地区1087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县两级机构均成立了由“一把手”任组长的金融扶贫工作领导小组,集中领导、统筹调度脱贫攻坚金融服务工作,制定了金融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职责和任务,全面负责金融扶贫工作的落实和推进。位于贫困地区的分支机构由支行行长作为当地扶贫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具体的金融扶贫政策执行,实行定点联系帮扶,全面推动金融扶贫工作开展。

二、完善配套制度

各分支机构结合本地区、本机构实际情况,制定了《金融扶贫工作实施方案》、《金融扶贫工作计划》,全面推动金融扶贫工作深入开展;制定了《金融扶贫贷款操作细则》、《扶贫贷款管理办法》,对扶贫小额贷款的条件、操作流程及日常管理做出明确规定,确保金融扶贫工作有章可循、有章必循、遵章必严、违章必究;制定了《扶贫小额信贷分片包干责任制》、《扶贫小额贷款尽职免责管理条例》,将扶贫贷款纳入年终绩效考核之中,消除一线从业人员的恐贷、拒贷心理,充分调动基层营业机构发放扶贫贷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加强走访调研

各级高管人员与贫困农户一对一结对包扶,建立长期帮扶关系。各相关机构高管人员和一线金融服务人员不断加大贫困村驻村工作力度,克服交通不便、气候恶劣等不利条件,经常性地深入贫困村实地走访调研,与当地乡镇、村委会干部一起了解情况,调查摸底,逐一了解贫困户的经营情况、产业情况及金融服务需求等情况,掌握贫困户的贫困程度、致贫原因,针对不同的贫困户量身打造针对性较强的扶贫方案,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确保做到因户施策精准扶贫,特别是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积极引导、教育,使其破除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全面激发自我脱贫内生动力和主动脱贫愿望。

四、提高投放效率

为确保将扶贫贷款及时高效投放到位,各分支机构在总行小额贷款流程优化的基础上,对贫困户贷款实行“三优一简”政策,即贷款优先、服务优先、利率优惠、手续简便,为贫困户开辟信贷审批绿色通道,对相关营业机构实施特别授权,对报批的贫困户生产生活贷款优先发放,减少审批环节。同时严格管控扶贫小额贷款的业务操作时间,进一步提升扶贫小额信贷发放速度,减少客户等待时长,节约客户时间成本。

五、创新扶持模式

切实转变贫困户扶持理念,大胆创新贫困户扶持模式,将为其输血和助其造血相结合,将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相结合。一是推出“合作社+贫困户”扶持模式。__镇__村是省定贫困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6户,2017年末,该村为实现脱贫,决定发动贫困户发展肉驴养殖产业,但由于贫困户缺少资金且缺乏养殖经验,产业发展遇到阻碍。__支行经多方调查,并与当地扶贫部门进行对接,支持该村成立了肉驴养殖合作社,以“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作为该村脱贫致富的经营途径,并由我行向该合作社的1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扶贫贷款65万元,并由当地扶贫办对贷款进行贴息,有效的支持了贫困户发展致富产业。二是推出“农业龙头企业+贫困户”扶持模式。__食品有限公司是__县知名农业龙头企业,主要经营农副产品加工,当地支行主动对该企业进行减费让利,降低贷款利率,减少企业经营成本,推动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优先为当地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带动贫困户发展农副产品,通过此种扶持模式,不仅为贫困户带来了稳定的工资收入,也降低了贫困户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单打独斗的市场风险,截止年末,我行已累计为该企业投放贷款一亿多元,带动当地30多户贫困户脱贫。三是推出“助农取款点+贫困户”的扶持模式。__镇__商店的业主是一名残疾人贫困户,生活困难,在我行的帮助下,为其设置了一个助农取款点,指派专人进行指导、宣传,使该业主在较短时间内熟练掌握了相关技能,该商店目前年累计交易在3000笔以上,交易额5万余元,每月手续费加利润收入合计1,500余元,基本满足了该贫困户自身生产生活需要,该助农取款点也被省行组织开展的普惠金融“百千万”工程建设活动评为“优秀助农取款服务点”。

六、拓展结算渠道

为方便贫困户领取农村低保、粮食补贴等帮扶资金,我行在所有贫困村均设立了具备小额取款、转账、查询等功能的助农取款点,营业网点安装了各类自助机具,使广大贫困户足不出村即可享受到我行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各相关营业机构还在贫困地区大力推广银行卡、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电子金融产品,在充分满足贫困户信贷融资需求的同时,拓宽贫困户结算渠道,提升贫困地区的信息化水平。

七、开展政策宣传

各级营业机构通过户外LED屏、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流动宣传车等多种渠道和方式开展宣传,重点对信贷扶贫政策、征信常识、诈骗防范等金融知识进行普及宣传,帮助扶贫户和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了解扶贫产业贷款政策,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等金融消费者的风险意识、信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充分发挥金融力量对扶贫政策的推动作用。

八、强化沟通协调

市县两级机构建立完善了扶贫信息沟通和报送机制,对上及时掌握各级地方党委政府、扶贫办和人民银行、银监局等监管部门的最新工作要求,汇报我行最新扶贫工作情况,协调并争取相关部门给予扶持政策和扶贫贷款贴息。对下及时了解各相关营业机构扶贫工作的推进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交流推广基层先进经验,结合形势的发展不断调整和完善扶贫工作举措。

银行精准扶贫工作心得3

2015年,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紧紧抓住市、县委主要领导的讲话精神,在各相关单位的关心、支持、帮助下,实施“集团帮扶,整村推进”,以农民增收为重点,以全面脱贫摘帽为目标,团结和带领全村广大人民群众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奋力拼搏,安口镇吴坪村精准扶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围绕精准扶贫工作要求和省、市、县精准扶贫会议精神,我们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举措,制定最强有力的措施,实行挂图作战,下大力打好这张扶贫“精准牌”。

一、摸“准”扶贫对象,确保精准扶贫“靶向定位”。按照国家和省、市、县对贫困户、贫困村进行识别和建档立卡的工作要求,我们严格执行识别标准,把最贫困的户纳入帮扶范围,科学合理制定帮扶计划。分社逐户建立了基本情况数据库,并按照“规划到社、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的总体思路,精心编制了吴坪村精准扶贫实施方案,确立了贫困户主导产业,填写发放了贫困户登记表、扶贫手册,制定了贫困户脱贫计划,真正做到“有卡、有簿、有册、有档”,对贫困人口、贫困家庭实行信息化管理。并对识别出来的贫

困户制定帮扶措施,通过分析致贫原因,对扶贫对象逐户确立帮扶项目,建立脱贫规划明白卡、台账,明确帮扶责任单位、帮扶人员。具体采取扶贫项目拉动、合作社捆绑发展、就近务工等扶贫模式,集中力量予以扶持。

二、创“优”工作机制,确保精准扶贫“阳光普照”。深入开展大走访、大调研,认真倾听贫困群众诉求,耐心询问每户家庭情况,深挖致贫根源,逐户走访建档,与贫困户交心谈心、算账对比,制定帮扶计划,谋划布局产业项目,推进精准扶贫。切实把村民组织起来,把致富能手培育起来,把大学生村官、驻村工作队合理利用起来,摸清贫困底数,分析致贫原因,制定帮扶计划,把产业培育起来,把土地流转起来,把群众带动起来,把医疗体系完善起来,把发展环境优化起来,把村社两级干部积极性调动起来,着力推动贫困户的经济和产业健康发展起来。

三、吹“响”攻坚的号角,精准整合资源,打好连片脱贫攻坚战。

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抓好双联行动与精准扶贫攻坚行动确定的目标任务对接工作,强化各双联单位和领导干部的主体责任,组织引导他们共同担负起扶贫攻坚任务,动员更多的非公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社会力量参与,深化拓展定点帮扶、社会帮扶等帮扶模式。同时加强扶贫项目和相关涉农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统筹安排整合资金。集中向重点产业、

重点项目、扶贫重点倾斜,激发群众发展活力,着力解决资金分散、重点不突出、效果不明显的问题,使有限的资金、项目和政策能够进村入户精准实施。

一、加强领导。为了抓好落实精准扶贫工作,我们成立了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重点要求要把全村贫困人口核实好,在核实贫困人口工作中,要把民政部门的低保人口衔接起来,通过认真相对比较,做好贫困农户的识别工作。

1、根据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方案,认真按照贫困农户建档立卡的工作方法和步骤,做好贫困农户的统计工作。

2、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评议和初选出本村贫困农户名单。并且通过村级公示初选贫困农户名单。

3、做好精准扶贫“四法”工作

一是明晰“一条路径”,即力量法。按照省委、市的要求,增强减贫脱贫的内生力量;创新城乡互动发展机制,增强减贫脱贫的拉动力量;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增强减贫脱贫的支撑力量;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增强减贫脱贫的保障力量;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增强减贫脱贫的领导力量”的要求,以改革统揽、开发扶贫、拔掉穷根为总攻方向,以“五个机制撬动五个力量”为总攻路线,以脱贫致富奔小康为总攻目标,以“往前冲”的精神、“敢探路”的勇气、“一起上”的格局、“认真抓”的劲头为总攻要求来贯彻落实省

委、市、县的要求。

二是构建“一套机制”, 即十子法。探索构建“十子”机制,推进精准扶贫。具体是瞄靶子,建识别机制。梳辫子,建分类机制。结对子,建驻村机制。理路子,建规划机制。想法子,建帮扶机制。甩膀子,建动力机制。强班子,建引领机制。凑份子,建联动机制。造册子,建管理机制。

三是突出“一个抓手”, 即抓手法。围绕目标具体、措施具体、进度具体、责任具体“四个具体”。

四是实现“一个突破”,即产业链法。要在产业链上发展,依靠市场激发内生动力上突破。通过产业链生成和发展要素的主动链接,链动农户、合作社、企业、基地核心要素和科技、教育培训、融资、特色品牌4个保障性要素,有效整合产业扶贫的资源和力量,促进农民尤其贫困农民持续增收,实现稳定脱贫。

银行金融扶贫工作总结篇8

一、研究对象的代表性分析

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尤其是以固原市A县为代表的西海固地区,贫穷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一个“顽疾”,而区域内金融网点覆盖率不高、金融服务严重不足、金融基础设施不健全、金融领域的竞争弱化等问题则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顽疾”的恶性发展,文章选取固原市A县为研究对象,具有典型代表意义。

A县位于宁夏最南端,素有“秦风咽喉、关陇要地”之称,属于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范围,辖4乡3镇114个行政村,总面积1131平方公里,A县总体经济发展滞后,经济增长主要以农业为主,工业经济薄弱,缺少骨干企业和大工业项目,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对外开放水平不高,招商引资难度较大,金融资源总量有限,其社会经济、金融、民生、科教文卫行业发展,具有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行业发展的典型特征。2016年末,A县各项贷款余额15.2亿元,同比增长13.57%,新增贷款1.54亿元,仅占宁夏全区贷款总额的0.29%。目前,全县还有贫困人口2.23万人,占宁夏全区的3.8%。因此研究A县的金融扶贫工作,对全国其它地区,特别是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金融扶贫开发工作具有普遍的借鉴、指导意义。

A县与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的大多数县区,在社会经济总量、金融供给能力、居民收入水平、城镇化率、民生领域等多方面具有诸多相似之处,尤其是全县共有12.1万人口,其中回族人口9.6万人,占总人口78.8%,是比较典型的民族地区。

二、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金融精准扶贫的主要模式与实践

(一)政府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

这一金融扶贫模式由地方政府、扶贫主管部门、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推动建立,主要形式是“金融机构+农户+风险保证金”,主要特点是贫困地区地方政府运用专项扶贫基金专门设立“风险补偿基金池”,为贫困户贷款提供担保和风险补偿。为了有序推进金融扶贫工程,实现送贷上门的目标,A县专门成立了金融扶贫领导小组,组建了由村委会主要负责人为组长,村支部书记、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包村信贷员等为成员的6个乡级信用协会和96个村信用协会,实现了乡村两级信用协会全覆盖;了有效防范和降低贷款风险,撬动更多金融资源投入金融扶贫开发,A县有效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拔千斤”的导向作用,及时成立了县级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县财政累计注入资金9400万元建立了贷款担保基金,并全面整合中央和自治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和扶贫专项资金,建立6100万元扶贫资金池,同时,专门建立了金融风险补偿机制,由县财政投入3100万元,建立小额贷款风险补偿金,专项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损失补偿。截止2016年末,A县全部完成全县7个乡镇96个行政村766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评级授信工作,已为557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基准利率贷款2.47亿元,户均贷款4.5万元。

(二)人民银行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

为开辟农村党员、农村青年创业贷款“绿色通道”,人民银行A县支行牵头专门制定了《农村党员信用示范户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并联合当地组织和财政部门率先在六盘山镇开展试点,原则上“农村党员、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最高授信额度10万元,期限3年,期限内可循环使用;协调地方政府部门将“两个示范户”的贷款纳入到扶贫产业担保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范围和小额贷款财政贴息范围,建立完善农村党员和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授信管理制度,构建“农村党员(农村青年)+征信+信贷”的融资扶持平台,形成“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信用示范效应。截止2016年末,共发放农村党员、农村青年创业就业小额贷款8000万元。

(三)金融机构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

这一模式以金融机构为主导,通过不断创新抵押、质押和担保的种类和方式,创新信贷产品来推动精准金融扶贫目标的实现,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金融机构+互助资金+贫困户”贷款模式。A县以互助协会或村委会为单位建立扶贫互助资金,金融机构以互助资金为保障,为担保范围内的贫困户发放贷款。截止2016年末,A县已在全县91个行政村开展互助资金担保贷款业务,发放贷款1500万元;二是 “金融机构+两个带头人+贫困户”贷款模式。为了降低金融机构发放贫困户贷款的信用风险,解决金融机构与贫困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A县把金融支持农村“两个带头人”(农村党组织带头人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工程作为金融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引导全县金融机构创新推出了“党员贷”、金扶贷、家庭农场(专业大户)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三农保证保险贷款等多种信贷产品,积极创新和探索建立了“金融+支部+协会(公司)”、“金融+党员能人+农户+项目”的金融扶持路子。截止2016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投放信贷资金1926万元,支持了45名农村党组织带头人和农村致富带头人,户均贷款达42.8万元,切实提高了农村“两个带头人”创业信贷需求的满足率,增加自主创业的成功率。

(四)产业金融扶贫模式

这类扶贫模式主要以贫困地区苗木、种养殖和乡村旅游等区域性主导产业为出发点,以一批覆盖面广、带动能力强、具有地方特色的贫困地区龙头企业或处于农业产业链核心位置的企业为抓手,以财税政策、金融政策等政策为主要手段,大力推进产业化金融扶贫。A县金融机构围绕全县支柱产业,一是主打养殖牌。为了支持养殖产业发展,A县主动引导和鼓励,把小额担保贷款、扶贫资金、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等纳入金融支持A县特色养殖发展政策体系,主动探索建立建档立卡贫困户养殖贷款,由合作银行根据信用评级结果发放贷款,贷款额度1―5万元,贷款期限1―5年,贷款利率执行人民银行同期基准利率,对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养殖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实行担保贷款,由担保公司提供贷款担保,由合作银行根据信用状况和带动贫困户发展情况,给予提高授信额度,增加信贷规模,降低贷款利率等信贷支持。为了增强草畜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A县在全区率先推行了良种基础母牛保险试点工作,专门制定印发了《关于开办政策性基础母牛养殖保险的批复》,确定每头基础母牛保险金额设定为5000元、7000元、10000元三个档,保费率为5%,比全区下调一个百分点。截止2016年11月末,A县已发放肉牛养殖基准利率贷款762 户2203万元,帮助农户先后两次从澳大利亚引进安格斯基础母牛10000。二是善打旅游牌。主动制定印发了《金融支持A县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方案》,引导各金融机构围绕全域旅游的总体布局和要求,做好旅游金融服务创新工作,创新推出“农家乐”信贷产品,大力支持星级“农家乐”和乡村旅游示范村,扶持农家乐、手工作坊等扩大经营规模。截至2016年末,A县银行业支持旅游及相关产业贷款余额合计3.02亿元,高于同期各项贷款余额增速120个百分点。三是巧打苗木牌。主动探索适应苗木产业快速发展需要的中长期贷款方式,因地制宜制定适应地方特色的苗木产权第三方抵押贷款方案,完善苗农贷款联保制度,将联保机制扩大到苗农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放宽小额贷款的对象、额度、利率、期限,简化贷款流程、手续,提高发放效率,实现“绿色放贷”,努力满足全方位、多样化、差异性的苗木产业金融服务需求。A县是全区首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目前,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31.7万亩,其中集体林地面积115.5万亩,现已确权林地面积112.6万亩,累计发放林权证21980本,发放林权抵押贷款252万元。

(五)“电商平台+金融”扶贫模式

A县金融机构与商务部门、电商部门紧密配合,采取“农村电商+助农取款点”模式,在原助农取款服务的基础上,增添服务机具,培训服务人员,增加服务功能,集小额存取款、转账、农产品销售于一体,为农民提供贴心服务,通过整合资源、资金和服务,让存取现金、汇款、转账、缴费、y行卡消费、农产品销售、网络购物消费、物流配送、缴费、宣传、培训等服务,变为由一个服务点、一条网络线、一名服务员即可办理,不仅方便了群众,而且提高了服务效率,同时也保证了服务站点的固定性。截至2016年末,泾源县已建成农村电商县级运营服务中心和50个村级服务站,已完成助农取款点与电子商务服务点共建6个。2016年,A县被宁夏自治区商务厅推荐为国家2016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三、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风险因素分析

(一)县域主导产业对金融资源的吸纳能力有限

作为六盘山区的典型代表,A县产业基本以种植和养殖业为主,且集中于苗木、牛、羊等,结构同质单一,隐藏着较大的市场风险和病疫风险,加之农业保险尚未全面推开,信贷风险隐患较大,对金融机构投资的吸引力不足。

(二)贷款担保基金缺乏可持续性

一是由于扶贫担保基金由政府各类资金整合而来,金融机构担心可以整合的资金会不会越来越少,加之部分资金属于临时整合性质。因此,对于担保基金是否能够持续存在疑虑。二是对一旦发生的信贷风险,政府性质的担保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是否能如约代偿心存顾虑,担心财政资金的动用手续繁杂,更担心推诿扯皮和新官不理旧账的情况发生。同时,泾源县经济发展整体滞后,金融市场化程度低,农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农户普遍缺乏有效担保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知识产权等质押类贷款品种创新不足。

(三)两权抵押贷款试点中政策性风险不容忽视

我国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推动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据调查,地方政府在两权抵押贷款推动中起主导作用,与其他参与主体的总体利益是趋同的。试点比较好的地方均有赖于地方政府的强力推动,包括建立产权交易中心、银农企联席会议召集、制定两权抵押运作规则、建立担保基金等等。地方政府试图通过创新融资机制,激活农村产权蕴含的信贷潜力,这为后续农权抵押融资“破题”,有效解决农村信贷约束。两权抵押贷款的试点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是政府、人民银行、银监局、承贷银行等四方博弈的结果,承贷银行承担信贷风险,政府承担政策风险,监管部门承担金融稳定风险,在“无法”可依的现实情况下,地方政府的强力推动有过度干预市场的嫌疑,尤其是在建设法制中国的背景下,容易损伤地方政府的公信力。

(四)扶贫再贷款政策设计存在瑕疵

主要是当前扶贫再贷款政策要求,“运用扶贫再贷款发放的涉农贷款利率,不得高于人民银行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而目前,各金融机构发放的大部分扶贫类贷款,都在2年或以上,且根据《固原市金融扶贫实施方案》执行同期同档基准利率,这与扶贫再贷款的管理要求存在偏差。在机构发放2年期以上的贷款而执行一年期基准利率,实际上使机构的贷款利率执行了下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扶贫的积极性。

(五)征信系统“黑名单”贫困户难以得到有效扶贫

调查显示,由于受到农业银行在“八七”扶贫攻坚期间发放的政策性扶贫贷款支持的老区贫困农户,受多重因素影响未能偿还贷款而被纳入征信系统“黑名单”,使这部分贫困农户难以再享受现有的国家金融扶持政策,严重影响了这部分贫困户如期脱贫,导致这部分贫困户纳入“黑名单”的原因主要有农户信用意识较弱、金融机构管理不善、误认贷款为扶贫补助款、专项扶贫项目失败等等。

三、六盘山区金融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

(一)加大金融扶持的规划与引导力度

地方政府部门要在扶贫攻坚中应发挥好主导作用,制订发展规划,明确支持的重点扶贫范围、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重点对象,通过组织和引导农民发展生产脱贫致富。要主动引导金融、保险及社会各类资金参与到扶贫攻坚当中,切实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积极探索扶贫资金与信贷资金有机结合的新模式,通过财政贴息、风险担保等方式撬动信贷资金,并利用信贷资金来放大扶贫资金效用。要切实建立金融扶贫激励机制,激发金融机构扶贫的积极性,对扶贫成绩突出的金融机构可采取税收优惠、资金奖励、财政存款倾斜等政策进行鼓励,调动金融机构参与扶贫的积极性。同时,要整合科技、农牧、林业等专业技术人员,加大对贫困人口的培训辅导,使贫困人口掌握脱贫致富本领,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

(二)加快金融制度创新力度

金融机构要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积极探索创新“专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等金融产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强银保合作,力促“农业+金融+保险”模式发展。政府部门和保险机构要进一步提高对农业保险的补贴额度和范围,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基础上拓展农业保险品种,强化融资功能,以缓解融资难现象。

(三)强化贷后管理力度

要制定涵盖项目初期评估审查、中期跟踪检查、后期审计督查的全程监督、动态管理的工作机制。对金融扶贫资金的实效性进行评估,推动建立扶贫资金公示制度,确保扶贫资金真正用于贫困群体,做到真扶贫、扶真贫。要对扶贫资金实施“名单制”跟踪管理,高度重视个体差异化风险,实行“一户一策”风险防范措施。如:对患重病的借款人,可通过与借款人协商沟通,加强与保险部门合作配合,建立重大疾病保障机制,防止因病返贫;对没有发展产业意愿的,可切合实际实施有效引导,促其选择适合自身发展能力的产业项目;对明显有逃债迹象的采取提前收回措施等。

(四)加大金融生态环境创建力度

要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合作,不断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扩大农户信用报告应用范围,完善贷款担保体系和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加强干部群众对金融知识的学习,提高公众金融意识,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加快金融扶贫步伐,提升金融扶贫效率。

参考文献

[1]韩喜平,金运.中国农村金融信用担保体系构建[J].农业经济问题,2014,(4):37-43。

[2]郑霞.政策视角下小微企业融资机制创新研究[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1):41-52。

[3]国务院关于印发2016年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工作要点的通知(国发[2016]30号)[G].2016。

[4]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3]第9号),2013。

银行金融扶贫工作总结篇9

金融扶贫是指金融机构在资金方方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支持与帮助,从而增强的农村贫困农户的内生发展动力,达到其稳定脱贫和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为:(1)对贫困地区发放扶贫贴息贷款。(2)对贫困地区的信贷政策支持。(3)改善贫困地区金融基础设施。(4)加大金融对贫困地区优势产业的支持。

(二)金融精准扶贫的内涵

金融精准扶贫是指利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对不同贫困地区的贫困村和贫困户进行准确界定,依据贫困的原因进行分类管理,并依据动态化的准入与退出机制进行定量考核,从而实现当地金融资源的最优配置与贫困地区人口的彻底脱贫致富。其特点是精确界定、分类管理与动态考核。

二、新疆金融精准扶贫的实践情况

(一)推行联动机制,加强扶贫合力

一方面,专门成立了自治区金融支持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区市县三级金融扶贫的有序开展。另一方面,推行金融扶贫主办行制度,指定主办行,开展金融扶贫县试点工作,实现集中地方资源与金融扶贫工作方式的创新。

(二)出台金融扶贫的具体政策

新疆出台了《金融支持新疆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2016年新疆金融助推脱贫攻坚工作计划》、《自治区扶贫小额信贷贴息资金及风险补偿金管理办法》等文件,在金融方面出台一些支持南疆经济社会发展的细则,扩大信贷对南疆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实行差别化授信评级,保证贫困地区贷款的正常投放。

(三)推出一系列金融产品

推出一批符合新疆实际的具有地域特色金融模式,国家开发银行主导的巴里坤县金融扶贫模式、农信社吉木乃县金融扶贫模式和中国进出口银行扶贫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模式都取得了好评。

(四)“访惠聚”平台助力,金融精准扶贫绩效凸显

利用驻村工作组优势,积极开展金融扶贫工作,实现金融服务的精准进村、精准扶贫。各金融机构积极与驻村工作组进行对接,推出符合农牧民需求的“访惠聚”专项优惠贷款等特色金融产品,得到了广大农牧民的积极响应。

三、新疆金融精准扶贫的难点

(一)贫困地区金融体系不健全

新疆贫困地区多集中在南疆连片特困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因素加大了南疆三地州金融机构运营、开发和管理成本,运营成本比平原地区高,但利润率却不到平原地区的一半,甚至出现亏损,从而使金融基础设施很不完善。

(二)金融扶贫产品和服务单一

大部分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业务的占比不高,而农信社等金融服务机构自身能力有限,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单一。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提供的贷款主要以短期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为主,贫困地区企业和农民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

(三)政策红利释放不到位

短期的扶贫贴息贷款与种养殖业生产周期极不匹配,贫困农牧户持续生产资金需求不能满足,导致扶贫贷款政策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贫困地区地区人口金融知识匮乏,对政府出台的金融扶贫政策知晓率不高,大部分贫困户尚无主动利用金融扶贫政策资金发展生产的主观能动性,严重依赖村干部推广宣传。

(四)脱贫人口的退出与返贫之间矛盾的协调困难

精准扶贫不仅要加强对扶贫对象的有效监测与考核,还要重点注意的是脱贫人口的及时退出,让需要得到帮助的贫困人口及时进入得到扶助,但目前因灾返贫、因病返贫、因学返贫、因婚返贫等现象的出现,使得脱贫人口的及时退出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尽管脱贫人口的再返贫可被二次界定为新的扶贫对象,但由于退出造成的扶贫帮困的中断,存在时空差使得再次被认定为扶贫对象难度加大。返贫人口的出现,一方面造成前期的帮扶成效的消失,另一方面也使精准扶贫的总体进程减速。因此,及时合理解决脱贫人口的及时退出与返贫再生之间的矛盾是当前金融精准扶贫的重要难点。

四、加强新疆金融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一)推进普惠金融工程建设

一是增加贫困地区金融机构的数量,特别贫困地区的金融机构必须优先扩充。二是推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纵深发展,进一步推动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行政村全覆盖工作的实施,解决贫困农村地区各项支农补贴发放小额提现与转账不方便的问题。

(二)加大对贫困地区金融知识的普及

一是依托访惠聚平台的优势,开展金融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运用金融信贷的意识,提高运用信贷工具的能力;二是通过建设农民培训学校,使贫困群体加强金融教育的学习,最终达到解决贫困地区农牧民贷款困难的问题。

(三)开展金融精准扶贫工程

构建金融精准扶贫数据库,精准定位金融扶贫对象。继续发挥好金融扶贫主办银行和示范县的模范带头作用,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扩大对农村贫困地区的信贷总量,优化信贷结构。依据不同贫困群体的现实状况,专门设计金融产品和服务,从而扩大贫困地区的金融资源量,满足贫困地区农民生产生活的资金需求。

(四)推动产业化金融精准扶贫工程的实施

推进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强金融对农业生产、初加工、深加工、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扶持,创建农业生产新模式。积极改善商贸物流金融体系,风险投资机构要进入贫困地区,促进企业管理现代化与技术革新,实现产业链的升级改造。构建金融自助组织,支持产业的发展壮大。对贫困地区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实行产业链贷款模式,建立产、工、销一体化机制,实现规模效应与集聚效应的协调发展。构建新疆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依靠金融扶贫专家团的力量指导产业扶贫项目主体制作专业化、可操作的融资方案,以此来提升融资的成功率。

(五)构建金融扶贫工作推进机制

一是实行部门联动机制。加强政府部门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发挥一行三局、金融机构在脱贫攻坚金融服务工作的积极作用,达到政策协调,信息分享,积极落实中央、自治区以及人民银行关于金融扶贫的各项政策。二是完善管理制度。各个金融机构要积极制定关于金融扶贫的各项计划。各地、州、市也要结合实际,制定有效地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来助力金融的精准扶贫。三是建立考核机制。通过构建金融支持扶贫考核评估制度,明确目标与责任分工,奖罚分明,严格监督,实行责任追究制度。自治区人民政府通过下达金融信贷任务,督促金融机构支持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雪莲.新疆农村金融扶贫的成效、问题及对策[J].区域经济,2016(4).

[2]李寿龙.新疆连片贫困区的金融扶贫[J].中国金融,2017(4).

[3]董翠英.金融精准扶贫瓶颈[J].中国金融,2016(23).

[4]张怡.对新疆南疆三地州金融扶贫开发的思考[J].企业导报,2016(11).

[5]潘功胜.以普惠金融理念为引领创新服务助推脱贫攻坚[N].金融时报,2015-12-25.

银行金融扶贫工作总结篇10

二、金融扶贫的重要意义

“金融扶贫富民工程”是通过政府开发式扶贫和市场商业化运作相结合,合理配置资源,加大资金投入,促进地区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扶贫创新模式。在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中,扶贫是政府的一项民生工程,更是一种无偿的公益行动;对于采取金融贷款方式的“有偿”扶贫,一时难以内难以理解。在实际工作中,政府部门的要求、社会舆论的期望、贫困旗县百姓的需求和农业银行的工作目标之间存在着矛盾。政府要扶贫,贫困人口受益、要脱贫,银行防控风险、要效益、要利润,“扶贫”的平等性和“金融”的商业性结合在一起,并且要形成一个统一体,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如何以全新的思路和理念去了解“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实质性内容,去认识扶贫攻坚过程中扶贫工作的发展与进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新课题。

我们认为,“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突破了传统的扶贫模式,是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创新之举,是扶贫工作再上新台阶的有效尝试。它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够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合理有效地配置扶贫资源,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与商业银行的合作,放大资金总量、增加扶贫资金投入,对培育贫困农牧区主导产业的建立和进一步发展,培育贫困农牧民自我发展的能力,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实施“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其实质就是以扶贫富民为出发点,以财政扶贫资金扶持为主导,以信贷资金市场化运作为基础,以建立有效风险防控机制为支撑,以扶贫机制创新为保障,解决农牧民担保难、贷款难的问题,放大资金效益,做大做强扶贫特色优势产业,加快贫困地区、贫困农牧民增收致富步伐,为扶贫攻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实施金融扶贫工程,对改革创新扶贫工作体制机制,加快转变扶贫开发方式,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扶贫大格局,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金融扶贫的重要作用

农村牧区扶贫开发工作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长期历史任务。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扶贫开发的重点已经从解决温饱进入了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金融在新时期扶贫开发中的作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明确要求,继续完善国家扶贫贴息贷款政策,积极推动贫困地区金融产品的服务方式创新,努力开展小额借用贷款,努力满足扶贫对象发展生产的资金需求,积极探索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金融机构参与扶贫开发的有效做法。

从以往扶贫情况来看,财政扶贫资金无偿投入,资金总量少,覆盖面小,使用分散,不利于区域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也不利于调动贫困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用效果不是很明显。从我盟目前的情况来看,农牧区还有7.6万贫困人口需要脱贫,任务很艰巨。为此,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发挥市场作用,实施金融扶贫,对扶贫攻坚将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一是放大了扶贫资金的总量。通过扶贫资源的合理配置,使扶贫资金变无偿为有偿使用,促使金融机构放大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农牧民的信贷,用财政扶贫资金的小钱放大为金融扶贫扶持的大钱,有效积累扶贫资金数量,发挥滚雪球的效应,逐步增加扶贫资金总量,扩大扶贫覆盖面,加大扶贫力度,加快扶贫进度。二是提高了贫困农牧民的思想认识。扶贫资金的有偿使用,使贫困农牧民转变了“等、靠、要”的思想,增强自我发展的动力和积极性。让扶贫理念走出传统思想的束缚,让扶贫工作从“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让贫困农牧民从“等着扶贫”向“我要致富”、自主发展的方向转变。三是解决了贫困农牧民贷款难的问题。贫困农牧民贷款难的问题一直是制约农牧民自我发展的瓶颈。贷款难关键是农牧民很难提供有效担保,金融机构担心风险控制。“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作用是通过扶贫资金,为贫困农牧民贷款提供贷款担保,降低农牧民贷款准入门槛,让贫困户贷上款。使扶贫政策的阳光雨露惠及绝大多数农牧民,使贫困农牧民都能够得到金融贷款的支持。四是降低了贷款利息,减轻了贫困农牧民负担。贷款利率高,农牧民贷款负担重,是制约贫困户贷款在重要因素。由财政扶贫资金为贫困户贷款提供贴息,同时要求金融机构降低贷款利率,让利于农,减轻了贫困农牧民支付贷款利息的负担。

四、实施金融扶贫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013年,自治区给我盟注入扶贫贷款担保补偿金5500万元,按照自治区扶贫办和农业银行的相关协定,锡盟农行可为我盟农牧民提供贷款55000万元。从2014年2月“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贷款发放以来,截止到7月末,全盟已完成贷款发放45489万元,占可贷款规模的82.7%。

随着“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不断加快,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势必会影响金融扶贫工程的顺利实施。

1、思想认识问题。金融扶贫在扶贫史上是一件新生事物,尽管其重要性和重要意义已经非常明确,但从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农业银行和政府部门的部分工作人员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着不足。从农行角度讲,由于内部考核机制的严谨性,极易把重点放在如何防控贷款风险上,在怎样积极的化解风险上考虑不足。从政府部门的角度讲,过去有过类似的农牧民贷款问题没解决好,出现过这样和那样的问题,还存在着怕出风险、怕麻烦、怕拖累等思想意识。由于畏难情绪的存在,工作主动性欠缺,办事效率不高。因此,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是我们做好金融扶贫的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

2、贷款进度慢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贷款发放不如预想的顺利。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农行在旗县的网点少,工作人员缺乏,以现有的人员完成前所未有的工作量难度很大。同时业务流程繁杂,资料过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贷款投放进度。二是贷款门槛高。目前,农行实施“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制度和办法,采用的是以往农村信贷模式,贷款门槛比较高。面对金融扶贫这样的新工作,针对牧区和农区不同的特点,缺乏新思路和新办法。为此,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思路。针对“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特殊性,必要时应出台专门的贷款制度。

3、贫困户贷款难的问题。为了让贫困户能贷上款,各地分别采用了“三带一、五带二”等互助担保等方式开展贷款工作。也就是说“三个中等以上的农牧户要贷款,必须带一个贫困户,组成担保组,相互担保贷款”。由于贫困户贷款风险比较大,有些中等以上的农牧户不愿意担保,贫困户贷款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某个嘎查村出现正常户和贫困户数量相当的情况,必然会出现无人担保的问题。

4、产业化发展问题。总体来讲,金融扶贫放大了扶贫资金,资金总量加大了。但是,在总贷款中,“农户贷”占的比例较大。分户贷款、各自经营,灵活性和变化性也较大。在贷款使用方面,农牧民产业选择是按照市场需求和短期效益去确定,没有计划、没有规划,必然会导致嘎查村主导产业不好明确,难以形成规模产业,不利于长远发展的需要。

5、农牧业专业合作社贷款难的问题。贫困旗县多数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徒有其名,只是一个空壳,没有实质性的生产经营活动。即便是正常运行的合作社,大部分是组织结构松散、运行不规范、不符合银行贷款的准入条件。抵押担保困难,贷款无法投放,金融扶贫无法支持。为此,规范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管理,提升农牧业专业合作社档次,让农牧业专业合作社达到规范化、标准化水平,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必须做好的工作。

五、实施金融扶贫要做好的几项工作

1、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由于“金融扶贫富民工程”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直接面向农牧民,涉及到千家万户,更涉及到广大农牧民的切身利益。为此,我们要本着为民办实事、办好事、能办事的态度,认真开展宣传动员活动。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印发宣传资料和召开各级干部及群众代表会议、进村入户召开群众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宣传发动,营造全社会支持“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良好氛围。广泛宣传该项工程的政策、贷款产品、担保补偿、贴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把“金融富民工程”的相关内容和开展情况宣传到位,做到“家喻户晓、尽人皆知”。

2、明确责任,做好协调联动工作。“金融扶贫富民工程”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工作量也比较大,对政府部门和农行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因此,旗县市扶贫办、农业银行、苏木乡镇要落实任务、明确责任。建立金融扶贫联系会议制度,积极做好协调配合和联动工作。政府部门应积极选派政治素质高、学习能力强、有责任心的人员协助农行收集客户资料、填写相关表格、联系沟通苏木、嘎查,加快贷款发放进度。旗县扶贫办在向农行推荐客户时,实行“集中连片、整村推进、按年分批次”方式推荐,便于银行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入户调查,提高工作效率,加快放款速度。

金融扶贫工作刚刚起步,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实施好该项工程,在具体工作中,政府部门和农业银行之间积极做好协调配合工作,政府部门派出大量的工作人员协助农行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工作职责不同,具体工作不能总是“越俎代庖”。为此,农业银行务必要增加工作人员,扩大自身队伍,加强队伍建设,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工作效率。

3、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基层党组织是我党的根基,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所在,是带领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走向富裕的火车头。说:“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我们的工作宗旨是扶贫,让贫困农牧民脱贫致富。如何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牧户贷上款,确保贫困户贷款不留空白、不留死角;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让基层党组织在扶贫攻坚中承担必要的责任和义务,是我们应当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

银行金融扶贫工作总结篇11

(一)农民脱贫致富的途径单一。一是庆阳市生态脆弱,自然条件恶劣,境内沟壑纵横,土壤贫瘠,气候干旱多灾,全年平均降雨量在480-660毫升之间,且呈现出“南多北少”的差异化分布。作为典型的农业城市,农村人口比重大,贫困人口众多,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种、养殖业,但因水资源匮乏,严重影响种养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二是多数中小企业主要从事初级产品粗加工,产品科技含量低,无技术支撑,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市场知名度不高,竞争力不强,且多为家族式管理,缺乏产业化带动能力。三是一些贫困村和贫困户积极主动脱贫的意愿不强、措施不多、干劲不足,不找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二)金融扶贫信贷风险控制难。金融精准扶贫的商业属性决定了金融信贷资金并非无偿。一方面,受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的制约,涉农金融机构很难全面、及时掌握贫困村和贫困户信贷需求和信贷运行过程中的相关信息,无法跟踪贷款扶贫对象的信用和风险状况。另一方面,由于宣传不到位、信息不对称以及部分农民认知能力有限等原因,将金融扶贫信贷资金等同于政府扶贫资金,还款意愿降低。加之,农业生产具有弱质性,容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导致农民收入不稳定,还款来源得不到保证,导致金融机构扶贫类贷款信贷风险频发。调查发现,某县部分涉农金融机构于2013年开始集中投放的“双联惠农”3年期贷款,2016年3月份已到期应收回524户、4505万元,实际收回361户、3190万元,收回率仅为70.81%;2017年3月底应收回1124万元,收回836万元,回收率为74.38%,均未达到要求的95%以上。(三)金融精准扶贫缺乏聚合力。目前各金融机构在开展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上往往是单打独斗,对项目选择、风险评估、机具布放各自为阵,很难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往往形成一些贫困村和贫困户信贷资金堆积、一些贫困村和贫困户出现信贷盲区、一些赖债户重复贷款,或“甲贷乙用”的问题。金融机构与政府部门关系也有断层现象,金融机构虽有开展精准扶贫的意愿,相关部门配合不力,遇到金融机构信贷项目组织、核实、管理和贷款回收、贴息等具体工作时,往往存在嫌麻烦、怕担风险、怕担责任等消极行为,挫伤了金融机构扶贫的积极性。(四)扶贫信贷资金风险保障乏力。一是政府风险保障措施落实不到位。在支持金融机构投放扶贫贴息类贷款政策落实力度上,随着贷款开办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小甚至终止。调查发现,庆阳市某县部分涉农金融机构于2013年开始发放“双联惠农”贷款,之前由省财政全额贴息,期限3年;而2015年之后财政则只贴息50%,且期限降为一年;于2014年8月开办“草食畜牧业贷款”业务,此项贷款在2015年6月前执行7.38%的年利率,由省财政和县财政分别贴息4%和1%,农户仅需承担2.38%的利率,而2015年6月以后虽利率由之前的7.38%下降到6.3%,但省财政不再贴息。个别财政贴息类贷款承贷金融机构至今未到得政府的财政贴息资金补偿。二是保险扶贫基本缺失。当前金融扶贫过多强调银行信贷支持,忽视了保险扶贫,保险对扶贫产业和项目跟进少,扶贫产业和项目抵御价格、市场和各类灾害的能力不强,扶贫项目和投入风险大。

三、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产业扶贫带动作用。建议政府针对当前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渠道、方式单一的现状,积极构建“政府+银行+企业+农户”的协同发展模式,由政府部门按照“1+20”的精准扶贫工作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提供相关政策支持,大力发展养殖、林果、蔬菜、小杂粮等多元化产业项目,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应认真落实金融精准扶贫示范村建设要求、精准扶贫主办行制度,以点带面,不断整合现有金融资源,优化信贷结构,切实加大对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各类农村经营主体和农户的金融支持。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农村经营主体应立足主业和自身优势,积极扩展上下游产业,带动当地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就业。贫困户在政府政策、致富项目、金融资金、企业的全面支持与带动下,树立脱贫致富信心,结合自身实际,找准发展产业,与其他农户和企业抱团发展,改变贫困现状。(二)不断强化扶贫贷款的风险控制。一是加大金融精准扶贫宣传力度。大力宣传金融机构精准扶贫信贷资金的有偿性,强化农户的法律意识。二是大力推进信用工程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优势,切实重视和加大信用乡(镇)、村和农户建设,建立良好的金融精准扶贫信用生态环境。三是加大扶贫信贷资金投放、回收考核力度。设立政府扶贫类贷款风险保证基金和考核奖励基金,对金融机构精准扶贫中形成的不良贷款,按一定比例进行补偿;对金融机构当年扶贫贷款增量按市场占比给予奖励;对既脱贫又守信用的贫困户给予奖励;把各级政府清收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之中,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力度。四是出台“贴费保险”政策。由保险公司开发扶贫保险产品、创新扶贫保险服务。由政府比照“贴息贷款”出台“贴费保险”政策,为扶贫产业、扶贫项目和贫困户生产提供必要的“贴费或免费保险”。(三)切实提高政银精准扶贫凝聚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离不开金融机构的通力合作。一是突出政府扶贫主导作用。政府要明确支持的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群体,建立扶贫项目库,做好扶贫特色优质项目、重点发展产业的推荐工作。对金融机构开展金融精准扶贫提供政策支持,大力维护金融债权,全面调动金融机构精准扶贫工作积极性。二是凝聚金融机构精准扶贫合力。政府、金融监管机构、司法部门与金融机构要形成精准扶贫合力,全力推进扶贫工作。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要灵活运用再贷款、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扶贫信贷支持力度。各金融机构要建立精准扶贫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机制,把金融精准扶贫和普惠金融结合起来,定向精准支持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和贫困户就业创业。政府和司法部门要坚决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确保扶贫贷款的完整和合理增值,形成良性的金融扶贫长效机制。

作者:郑芙蓉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庆阳市中心支行

参考文献

[1]白雪艳.金融支持地方精准扶贫的探索———以永登县金融支持精准扶贫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6,(10):66-66。

[2]盖永和,孔令儒.金融精准扶贫要完善“信贷+”[N].金融时报,2016-3-21。

[3]胡东生,精准扶贫战略与金融创新支持模式探究———以福建省三明市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为例[J].福建金融,2015,(10):39-43。

银行金融扶贫工作总结篇12

做好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必须发挥政治优势,党政要作为,银行要担当,基层组织要发力,调动各方面参与的积极性。一是党委政府强力推动。县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自治区扶贫开发有关精神,着眼在宁夏中南部地区率先高标准脱贫、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的目标定位,将金融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核心举措,先后7次专题研究部署金融扶贫工作。相继出台了《盐池县金融发展规划》《盐池县加快扶贫开发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在构建金融扶贫体系、制定优惠政策、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金融扶贫政策体系。二是金融机构聚力攻坚。全县5家金融机构抢抓脱贫攻坚背景下农村金融市场机遇,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工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量身定做金融产品。通过设立风险补偿金与评级授信相结合,解除了银行后顾之忧,确保了扶贫小额信贷六个政策要点全面推广落实。三是基层组织示范引领。扶贫小额信贷政策知晓率低是制约金融扶贫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以“强龙工程”为抓手,坚持党建带扶贫,探索建立党员“1+1”、“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等助贷扶贫模式,把支部建到金融链、产业链上,充分发挥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和党员干部的带动作用,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综合服务水平,真正把基层党建与金融扶贫拧成了“一股绳”。我县大坝村党支部积极协调2家龙头企业发展黄花订单收购、连片承包、加工销售,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种植黄花,2016年,亩均收益达到6000元以上,成为当地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主导产业。

二、厚植诚信强支撑

脱贫靠产业,产业靠金融,贷款靠诚信。盐池县坚持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一起抓,“扶贫先扶志”,把提高贫困户诚信意识、增强内生动力、完善农村金融信用体系,作为推进扶贫小额信贷的“总开关”。一是创新“631”评级授信系统。建立了全区首个建档立卡贫困户评级授信系统,改变原有评级授信标准,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诚信度占比由原来的10%提高到60%,家庭收入占30%,基本情况占10%,即“631”模式。2016年特别将60-65周岁和非恶意“黑名单”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评级授信范围。

根据评级结果确定授信额度,发放“金扶卡”,A级可贷10万元以上、B级5-10万元、C级2-5万元、D级2万元。农户一次授信,3年内随用随取,不用时不产生利息,有效降低了贷款门槛和贷款成本。二是积极构建“四信平台”。把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评级授信的成功做法运用到所有农户,建立了全区首个乡、村、组、户信用评定系统,按照“1531”的比例(即精神文明10%、信用情况50%、家庭资产30%、基本情况10%),将全县所有农户的信用情况由低到高分为A、A+、AA、AAA四个信用等级,信用等级越高,在J款项目支持等方面享受的优惠越多。目前,全县已评出信用乡镇3个、信用村60个、信用组320个、信用户2.32万户。守信才能发展、失信寸步难行已成为群众共识。

三、产融结合促增收

盐池县抓住国家实行金融扶贫的政策机遇,充分发挥党政主导作用,与信用社、农业银行、宁夏银行、邮储银行、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龙头企业进行衔接沟通,以滩羊、黄花、小杂粮等特色产业为纽带,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贷款支撑。一是瞄准产业落实贷款,促进产融结合。2016年初,结合干部包户扶贫工作,安排3778名干部,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逐户制定金融助推产业发展计划,积极协调银行给予贷款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累计存栏滩羊基础母羊达33.7万只,种植黄花2814亩、小杂粮12.3万亩。同时,县委、政府出台了10个“菜单式快捷扶持政策”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予以补贴,确保他们依靠特色产业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二是创新实施融资撬动,助力龙头企业发展。县政府牵头成立了融盐扶贫担保公司,县财政拿出5000万元,引导社会融资入股2.5亿元,形成3亿元的担保基金,撬动银行30亿元的信贷资金,形成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池”,解决参与产业扶贫的龙头企业融资问题,定向精准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三是“企业+贫困户”融合发展,实现合作共赢。积极协调银行对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给予信贷优惠支持,鼓励发展“企业+贫困户+基地”和“企业+贫困户+合作社”等多种模式,引导企业把贫困村作为种养殖基地或成立合作社,由企业向银行获得贷款授信,委托银行为农户发放贷款,实行“订单式”种养。这样,企业有了稳定的优质农产品来源,农户也不用担心销路和亏本,实现了良性互动。仅中民融盐扶贫担保公司一家企业就向850户农户贷款1.3亿元,户均贷款15.3万元,有力带动了贫困户增收。

四、风险防控做保障

为了构建金融扶贫长效机制,实现扶贫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盐池县把风险防控放在重要位置,围绕贷款“有需求、贷得出、能收回”,完善扶贫小额贷款风险防控网络。一是建立政府风险补偿基金。研究出台了《盐池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管理办法》,与涉农银行建立风险补偿合作机制,向各银行整合注入5000万元风险补偿金,银行按1::10的比例提供扶贫小额信贷,因重大灾病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不能偿还的,由风险补偿金和银行按7::3的比例分担。二是严把评级授信关。明确评级授信对象为有发展意愿、有创业能力、有产业项目、有良好信誉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出台了贫困农户评级授信管理办法,实行“一次摸底、四级评审、两轮公示”(“一次摸底”即由扶贫办、金融机构、乡村组成评审小组,对贫困户进行逐户摸底调查;“四级评审”即由行政村、县扶贫办、金融机构、人民银行逐级评审;“两轮公示”即村两委公示、金融机构公示),确保扶贫小额信贷惠及真正需要贷款发展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三是强化金融信贷监督。创新建立了“精准扶贫管理系统”平台,将贫困户信用评级、贷款情况、银行放贷情况等及时录入系统,实行扶贫贷款周统计、月通报、年考核制度,由扶贫办、人民银行、各金融机构组成联合工作组,对贷款进展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及时协调解决问题,合力防控信贷风险。

五、保险跟进兜底线

盐池县采取“政府+商业保险”的模式,筹资2200余万元,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量身打造了“扶贫保”,通过制定“一揽子”保险计划,提供“菜单式”服务,提高保险额度、降低保险费率、拓宽保障范围,着力解决因意外事故、因病因灾的致贫返贫问题。

一是量身打造了12种扶贫保。采取“2+X”菜单式扶贫保模式,即做到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意外综合保险和大病补充医疗保险2个基本险全覆盖,同时开发包括滩羊基础保、农业风险保、金融信贷保等多个险种供建档立卡贫困户选择,既兜住了因病因意外返贫的底线,又为发展产业增收致富保驾护航。二是实行最低保费、最优保额。宁夏人寿保险、人保财险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低保费、高保额的特惠政策。三是先行先试,严格监管。2016年先试行一年,年底核算各项产品收益,按照保本、微利原则进行考核评估并结合实际情况调整保费。

在脱贫攻坚期内,扶贫险保费全部由政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买单补贴。比如对患大病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医保正常报销后,剩余费用再按60―80%比例给予报销;对滩羊肉价格低于保险预期收益每斤20元的,按照保险约定给予赔偿。尽管2016年我县滩羊肉价格出现波动,但滩羊肉价格保险让贫困群众滩羊饲养量增加了,收入也增加了,贫困户发展滩羊养殖增收致富的信心更足了。目前,我县已在全区率先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保险全覆盖,2016年扶贫保险理赔金额达2024.4万元。

六、改革创新破难题

盐池县立足实际,积极探索,通过创新运用国家和自治区金融扶贫政策,切实破解了困扰扶贫小额信贷的难题,对“穷人”贷款这一世界性难题给出了盐池答案。一是通过建立建档立卡贫困户评级授信机制,提高诚信度占比,将60-65岁身体健康和非恶意“黑名单”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评级授信范围,定制了“金扶卡”信贷产品,免担保免抵押即可贷款,破解了依靠诚信贷款、免担保免抵押贷款和60周岁以上及非恶意“黑名单”贫困户无法贷款四个难题。二是县财政设立扶贫贷款风险补偿金,与银行合作按照一定比例捆绑放大,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专款专用,发生贷款风险由政府和银行按7::3分担,破解了金融信贷员尽职免责难题。三是由党委、政府组织,人行、扶贫办牵头,各金融机构参与,制定出台了《盐池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乡村组户”四级信用评定办法》,将全县所有农户的信用情况共同评定、共同J可、共同应用,通过数据共享,推动了政府和金融机构的良性互动,破解了农村金融信用体系共建共享和农村金融贷款精准统计两个难题。四是对有贷款意愿、有发展能力和一定还贷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5万元以下的贷款,按照人民银行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进行放贷,财政扶贫资金给予基准利率贴息,5-10万元的贷款,县财政对基准利率上浮部分贴息,破解了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贵的难题。五是把农村金融便民服务网点纳入全县“五通八有”基础建设,协调金融机构在8个乡镇新设立便民服务网点14个、便民服务终端193个,实现了村级金融服务网点全覆盖,推广使用手机银行、网络银行,让建档立卡贫困户足不出户就能办理转账、还贷、清息、缴费等业务,破解了偏远乡镇金融服务网点空白的难题。六是针对“农产品市场波动较大、因病因灾致贫比重大、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等因素,通过与驻地保险机构合作,在全区率先创新推行“扶贫保”,实行菜单式推广,由建档立卡贫困户自主选择,县财政及时跟进补贴扶持,为贫困户吃下了“定心丸”,设立了“防火墙”,实现了“脱贫路上零风险”,破解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发展中因病灾、因市场价格波动返贫的难题。

银行金融扶贫工作总结篇13

一是创新金融扶贫模式,着力搭建扶贫架构。为切实做好“双包双促”精准扶贫工作,镇安农商行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创新了“1234”金融扶贫模式,即制定一个规划——《镇安农商行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六年规划》;开发两种产品——金融扶贫富民农户贷和产业贷;探索三种模式——“基金+贴息”保障模式、“公司+农户”担保模式、“服务+技术”支撑模式;完善四项机制——完善金融扶贫联动协调机制、贷款风险补偿担保机制、金融服务监测考核机制、政银联席定期磋商机制。为扶贫工作搭建了架构,建立长效机制,确保精准扶贫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是加大信贷资金扶持,着力增加群众收入。至2015年12月末,累计发放精准扶贫贷款10450万元,其中精准扶贫金融富民农户贷1466笔,金额 6199.33万元,有力地支持了贫困户发展产业致富;精准扶贫金融富民产业贷157笔,金额4250万元,以产业带动就业,促进贫困户增加收入。

三是捐助民生工程,着力做好面上大扶贫。2015年,向包扶的丰收村捐资3万元修建公厕,捐电脑6台、太阳伞45把、石桌石凳5套、宫灯60对,制作旅游标识牌、宣传牌8个,增设助农取款点1处、安装无线POS机具1部、配备点钞机1台、灯箱1个,分发雨伞、水杯等宣传品1000余份;争取资金33万元支持丰收村饮水净化工程。支持民生工程,做好面上大扶贫。

四是驻村联户扶贫,着力增强群众致富信心。首先是制定规划及措施。2015年组建驻村联户扶贫工作队,制定《包扶村2014-2016年三年发展规划》、《贫困户调查及产业发展情况统计表》、《驻村工作队职责及任务》等;其次是建档立卡开展结对帮扶。向包扶的腰庄河村25户“亲戚”捐赠价值14万元的铡草机、粉碎机等农用机具44台;再次是创新模式开展信贷扶贫。农商行以丰收村为试点,为该村36户贫困户发放精准扶贫贷款184.7万元。为丰收村汪和春服装加工厂贷款25万元,增设备扩规模,解决50多名贫困人口就业,人均年增收1.5万元;最后是确定产业开展项目扶贫。工作队帮助成立“丰收乡村旅游公司”,引导村民刘长卫等15户移民户办起了农家乐和乡村旅馆,解决贫困户就业30余人,人均增收9000多元。通过该行的政策宣讲、资金扶持、项目带动、捐赠物资等多种途径帮扶,解决了贫困户“等靠要”思想,群众致富信息进一步增强。

五是职工自发奉献爱心,着力帮助弱势群体。2015年8月23日为丰收村16名小学生捐赠学费、学习用品价值1.28万元。后期计划对因病无法发展产业的贫困户,通过职工捐款,对他们实施爱心捐助,帮助弱势群体。

镇安农商行倾情致力精准扶贫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受到省市领导关注、县委政府通报表彰和群众好评。这是镇安农商行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的一个缩影。2015年,镇安农商行要持续推进金融支持与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度融合,以“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银行发展”为目标,将进一步加大信贷投入,重点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从“献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银行精准扶贫工作计划范文二

一、总体目标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赣南苏区同步进入小康社会为统领,全面做好贫困群体的金融服务,初步建成全方位覆盖贫困群体的普惠金融体系。

(一)金融扶贫开发体系日趋完善。完善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商业性金融机构网点持续下沉,不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推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着力消灭金融服务盲区,争取实现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镇(乡)。

(二)信贷投入总量持续增长。通过创新金融产品,逐步加大对贫困户和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力争每年全市涉农贷款增量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三)融资结构日益优化。通过加强对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上市培育,鼓励引导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债券市场进行融资,拓展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渠道,实现直接融资规模同比增长。

(四)风险保障体系逐步健全。通过创新发展小额信贷保证保险、特色农业保险、医疗、养老等保障保险,充分发挥保险行业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和地位,健全贫困群众的风险保险保障体系。

(五)金融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创新精准扶贫担保模式,破解贫困群众无抵押、无担保的瓶颈;努力推进贫困群体金融知识普及,推进诚信文化建设,使贫困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二、基本原则

(一)着力增强贫困群体“造血”功能。坚持以产业发展为引领,通过完善金融服务支撑,促进贫困群体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增强贫困群体“造血”功能。

(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坚持市场化和政策扶持相结合,以市场化为导向,以政策扶持为支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坚持统筹兼顾与因地制宜相结合。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金融精准扶贫的决策部署,立足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的实际,各县(市、区)和各金融机构根据产业特点、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按照因地制宜原则,创新扶贫开发金融服务方式。

三、政策措施

(一)完善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体系。推进普惠金融,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尽快完成农信社改制为农商银行工作目标,推动涉农银行业机构开展类似于农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模式改革,引导邮储银行加快乡村营业网点布设步伐,鼓励村镇银行分支机构向乡镇延伸;纵深推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加快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行政村全覆盖工作,切实满足偏远农村各项支农补贴发放、小额提现、转账等基本服务需求,消灭金融服务盲区,争取实现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镇(乡)。鼓励在重点或大型乡镇设立专业支农的小额贷款公司。鼓励人保财险、中国人寿等保险机构完善乡镇营销服务部的布局,创新保险机构在乡镇行政村的服务方式。

(二)引导信贷投放向贫困群众和贫困地区倾斜。以我市油茶、脐橙、花卉苗木、养殖等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业产业等为扶持重点,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农发行、农业银行、农信社(农商银行)、村镇银行、邮储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加快扶贫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加大对有条件的贫困农户小额农贷投放力度,扩大贫困农户贷款覆盖面,大力实施产业金融扶贫;积极搭建平台,有效对接国家开发银行等扶贫开发贷款,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扶贫;针对扶贫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推出切合实际的信贷产品,重点支持“公司+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等产业发展模式,切实加大对其信贷支持力度,实施就业金融扶贫;落实好现有国家济困助学信贷扶持政策,对当年被全日制大专以上院校录取的贫困家庭大学生提供生源地助学贷款支持,加大对农村校舍改造等项目贷款的支持力度,开展教育金融扶贫;支持农村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改扩建等项目贷款,开展保障金融扶贫。

加快推进农村“三权”抵押贷款的推广运用,在全市推广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适当扩大对林权、果园证抵押贷款的额度,延长贷款期限,实行优惠利率;适时探索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赣州银行、农信社每年要新增不少于3亿元的扶贫专项贷款额度。涉农金融机构要做好“财政惠农信贷通”的发放工作,各金融机构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满足扶贫对象的信贷需求,加快扶贫贷款的审批流程,充分保障扶贫对象合理续贷需求。确保涉农贷款增量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增速高于全市贷款平均水平。适当提高对扶贫贷款的风险容忍度。配合“雨露计划”、“金蓝领工程”等就业扶贫措施,加大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对贫困家庭成员的信贷支持力度,享受小额担保贷款相关贴息政策。

(三)借力资本市场推动扶贫开发。建立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接融资后备库,支持符合条件的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到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融资。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发行企业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多种债务融资工具,扩大直接融资的规模和比重。筹建覆盖四省九市的区域性农产品交易市场。对油茶、脐橙等我市优势农产品设立期货品种开展研究论证。探索筹建扶贫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四)建立保险行业精准扶贫长效机制。鼓励保险行业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结合贫困户的特点创新保险产品和服务。开拓农村小额信贷保证保险产品,推动实现农民小额贷款“手续简便、无抵押、无担保”。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业保险工作,推进油茶、茶叶、花卉苗木、水稻、生猪等地方特色优势农业保险,力争加快将柑橘(脐橙)、烟叶、油茶、白莲等农业保险纳入中央、省级财政补贴范围;创新发展天气指数保险、产量保险、收入保险等新兴产品。关注特殊人群的保险保障,积极发展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推广低保、五保、残疾人、重点优抚对象的意外保障制度;探索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新模式。鼓励保险机构降低保险费率,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由财政出资为贫困户购买补充医疗保险等保障保险。

(五)创新精准扶贫担保方式。将贫困户和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列入“小微信贷通”的重点支持范围。由市县财政统筹资金,组建赣州市扶贫开发担保机构,为扶贫对象等提供贷款担保,免收担保费用;提高对扶贫开发担保机构代偿损失的容忍度,对扶贫开发担保机构的代偿损失,由市政府、各县(市、区)政府、扶贫开发担保公司、协作银行按比例共同承担。

(六)加快推动精准扶贫金融知识普及。搭建市、县、乡三级金融培训平台。充分发挥市委党校、市金融研究院以及驻市高校的平台作用,面向各金融机构开展小额信贷业务和技术等方面的培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面向基层干部进行农村金融改革、小额信贷、农业保险、资本市场等方面的宣传培训,提高运用金融杠杆的意识和能力;借助县、乡两级平台(如,农民培训学校),对贫困群体开展专项金融教育培训,提高贫困群体的诚信意识,使农民学会用金融致富,当好诚信客户。

四、组织保障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