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前景分析实用13篇

银行业前景分析
银行业前景分析篇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6.066

1 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2007年3月,中国银行在北京、上海两地设立本土私人银行,是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开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高净值人群与家庭数目迅速增加,为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力。目前商业银行私人银行在中国高净值客户财富管理市场中占据着市场主导地位。我国商业银行面向高净值人群提供以银行理财产品和高收益产品为主的私人银行服务,发展非常迅速。2014-2015年,在12家披露业绩数据的私人银行中,9家的管理资产规模增速超过20%,其中2家的增速更是超过40%。私人银行正在成为银行零售业务甚至全行收入增长的重要引擎。

2 国外私人银行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2.1 发展历史悠久

欧洲国家与美国建国普遍较早,商业活动与财富积累促进了高净值人群的出现与增长,私人银行业务应运而生。国外私人银行大多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两次金融危机,提升了私人财富管理的专业能力,并更重视客户需求与风险管理。经过多年发展,国外私人银行开拓了广阔的市场,积累了庞大的客户量,使得私人银行能够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有利于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2.2 成熟的制度保障

国外私人银行重视和尊重资产的私密性,瑞士、新加坡等国家有专门的法律或协议保障客户的隐私权。国外私人银行业务发展较好的地区普遍税率较低,且缴税杂项较少。低税有助于吸引高净值人群在相关地区的投资意愿,增强该地区私人银行业务的竞争力。同时,国外较为成熟的监管环境有利于高端私人财富的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其中新加坡和台湾地区制定了专门的行业行为准则和相应的注意事项,以明确经营条件、规范行业发展。

2.3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国外私人银行注重对人才的后续培养,新加坡在2003年成立了新加坡财富管理学院,为本国私人银行业的发展培育能针对国内和国际客户服务的人才。私人银行业务有着严格的选拔标准,美国从业人员一般会拥有工商管理硕士、法律博士等学位证书和注册公共会计师、注册财务分析师、律师等专业的资格证书。长期的业务发展也培养了从业人员良好的职业习惯和素养,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赢得客户的信任。

3 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面临的问题及前景分析

3.1 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面临的问题

从外部环境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面临诸多不利因素。一直以来,我国在法律层面对于财产权和隐私权方面的重视不足,客户存在对安全方面的担忧。分业经营限制了私人银行为客户提供综合化个性化产品解决方案的能力,外汇管制限制了投资产品的数量与商业银行对境外投资的能力。我国虽没有资本利得税,但相关内容已被纳入所得税和增值税中,依然会形成税收负担。同时,我国私人银行业缺乏相应的行业准则和规范。从内部管理角度来看,私人银行内部的操作流程繁杂,内部人员良莠不齐,工作效率较低。高素质的专业人员的匮乏易引发管理上的风险,导致客户对于私人银行信任度的下降。在金融产品方面,创新能力较弱,同质化趋势明显,难以满足客户定制化需求。在客户服务方面,仍以产品销售为主导,尚未建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尚未建立清晰的客户服务管理流程。

3.2 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前景分析

在外部环境暂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应凭借其在我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积极主动的推动行业规范准则的形成。从多方面入手进行内部改进:首先,应加强对于优秀财富管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力度,用良好的薪资待遇吸引人才,以良好的培训体系和晋升机制留住人才。其次,优化平台系统,完善其内部管理流程,使私人银行业务各部门内部及与银行部门间工作充分协同,提升管理效率。同时,私人银行也应该提升自身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水平,加强产品创新,转变原有的产品销售为主导的模式,以客户为中心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从产品销售为主的服务模式向服务收费为主的模式转变,实现业务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银行业前景分析篇2

2、市场营销观念滞后,缺乏主动出击创造市场的意识。对于个人理财这种商品来讲,营销是十分关键的。目前,银行的市场营销观念相对滞后,突出表现为:市场开拓意识不强,仍习惯于坐在办公室等客上门;营销手段落后,停留在一般竞争手段上;对营销市场细分不够,也没有同客户形成稳定的联系,等等。银行业是一个以人为导向的行业,坚实的客户基础是银行的宝贵资源,客户的需求就是银行的服务范围和领域。我国商业银行要发展好个人理财业务、要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就只有以客为尊,围绕客户制定战略计划,加强市场营销。吸引客户,留住客户,银行才能生存。

3、个人理财业务在日常运作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些银行没有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将代客理财的资金与银行自营资金分开管理、单独核算。有些银行不是等代客理财产品到期后再核算、分配投资收益,而是定期在营业支出中计提应付利息,再将应付利息以支付投资收益的名义转到客户的账户;有的银行则由分支机构先支付利息,再将垫付的利息上划总行……,这些都是不规范的操作方式。

监管部门一再要求各家商业银行在销售个人理财产品时不得承诺保证金不受损失和最低收益率,但多数银行未按要求执行。如有的银行在向客户提供的理财产品说明书中承诺“该产品收益率固定,最终收益上不封顶,远远高于同期存款利率,理财本金到期保证100%返还”;有的银行虽然使用预期收益率,但每期产品向客户支付的实际收益率与预期收益率完全一样;多数银行都是按季度定期向客户支付固定收益,有的甚至还以醒目的方式提示客户“免收利息税”,以增强理财产品对客户的吸引力。

有的银行在理财产品说明书中提示的风险较为笼统,如“本产品不可提前支取,具有市场风险、波动性风险及流动性风险”,但未说明这些风险具体指的是什么。有的产品风险揭示比较含糊,容易引起歧义,没有体现风险与收益成正比的原则。

二、解决我国个人理财业务问题的对策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个人理财服务的实践,我国应从培育客户资源、明确市场定位、注重理财品种、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进一步发展个人理财服务市场。

1、制订良好的培训方案,提高客户经理的专业化水平。金融全球化和混业经营全球化,对理财业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以及承受压力的能力,因此组建一支专业的、全能的个人理财专家队伍势在必行。这不仅是培养人才的需要,同时也是我国顺应金融全球化的需要。银行管理层在加强对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形势的学习、研究以及积极创造条件设置客户经理的同时,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和管理。另外,国内银行应与境外机构积极合作,引进国际经验,建立和完善客户经理人员的行业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创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从业人员资格认证体系(可以借鉴美国的金融策划师CFP认证制度),以规范中国商业银行理财业的发展,全面提升客户经理的素质。

2、调整营销策略,营造品牌效应。近年来,在金融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品牌营销已成为各家银行掌握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规划现有的业务品种,在广度、深度、关联度三要素上做文章。通过应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及时而又不间断地向市场推出系列化、特殊化、现代化的业务新产品,辅之以精美的包装、广泛的宣传、良好的服务,使之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树立起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名优品牌,并通过现有的各种业务宣传阵地,以统一的宣传形象、统一的宣传资料进行营销,以吸引更多的客户。在营销策略上,应根据地理、收入、生活方式等不同标准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实行差别经营,突出重点,走“主营理财,专营理财,特色理财,精品理财”之路。

3、采取措施解决理财业务在日常运作方面出现的问题。个人理财业务是客户为实现投资增值,按照“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原则,与银行签订委托协议,将其资金委托给银行进行投资理财的行为。因此,商业银行客户理财的资金与自营资金在性质上有很大的区别,应该分开管理,封闭运作,单独核算成本和收益,而不能纳入自营业务收支的范围。理财资金不得承诺本金不受损失和固定收益,实际收益应视投资运作和市场变化情况而浮动。

商业银行在销售、推广理财产品时,要按照符合客户利益和谨慎、尽职的原则,以明晰、通俗的文字说明投资对象、投资组合、投资范围、投资方式和收益预测、收益分配等情况,充分、清晰地揭示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损失,保证客户在正确理解风险的基础上谨慎选择投资。在理财期间,要定期将资金运作、投资收益、市场风险等详细信息向客户披露。要明确银行和客户双方在交易中的权利和义务,确定客户购买理财产品应承担的投资和收益风险,避免出现法律纠纷。

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进行规范,同时为监管部门监督和检查以销售个人理财产品为名义变相高息揽储、进行不正当竞争的行为提供处罚依据。

三、我国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展望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我国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已经呈现出大的发展趋势。

1、从单一网点服务向立体化网络服务转变。国内银行原来的服务基本上以网点为单位,服务渠道单一。个人理财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就是由原来单一的网点业务渠道服务向网络化服务转变。从中国目前银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各商业银行所能提供的金融产品其实基本上是一致的。随着人们金融活动范围的扩展,为了争夺客户,健全的服务网络将是今后商业银行竞争的另一个焦点。

银行个人理财服务渠道的发展走过了从单一、片面到整体、全局,再到多元、一体化发展的轨迹,而未来的发展方向将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金融业运营成本降低的要求,不受营业时间、营业地点的限制。能提供24小时银行服务的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正日益受到客户青睐,传统的分支网点数量比重正逐年下降。据统计,招商银行60%以上的个人业务已经实现了非柜台化操作,随着电子银行的发展,这一比例还将不断上升。

2、从同质化服务向品牌化服务转变。过去国内银行对品牌营销不够重视,各家银行产品的种类、结构、功能都比较接近,消费者难以区分。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作为金融业竞争发展新趋势的品牌竞争,正越来越受到各家银行的重视,成为现代银行业竞争的着力点和核心所在。特别是个人理财业务,作为面向广大客户的服务,在金融产品易被模仿的市场背景下,一家银行要保持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品牌无疑是必须重视的竞争手段之一。而个人理财品牌一旦在用户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和声誉,就会大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银行的商誉,这对银行整体形象的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银行业前景分析篇3

一、国开行实行商业化改革的必要性

(一)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导致国开行传统意义上的政策性金融业务空间缩小,商业化改革势在必行

国开行作为我国三家政策性银行之一,1994年成立之初国务院对其职能定位是:主要通过向国内商业银行和国际资本市场发行金融债券筹资,重点向国家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简称“两基一支”)的大中型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等政策性项目及其配套工程发放政策性贷款。这些政策性项目具有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风险隐患不确定等特征,是一般商业银行无力也不愿意介入的领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商业金融体系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过去需要国开行支持的“两基一支”等公益性项目已转变为竞争性项目。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政策性金融业务和商业性金融业务出现了部分交叉和重合,引发了国开行和商业银行争抢市场的问题。国开行再固守政策性银行体制,其业务发展空间受到了空前的挤压,难以为继。

(二)国开行商业化改革符合国际上政策性银行商业化改革方向

从当前国际上政策性银行发展趋势看,商业化改革取向成为主流。政策性银行在经历半个多世纪发展后,面临多方面的市场挑战,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上的弊端日益显现。一些国家的政策性银行纷纷走上改革之路,有的转变为开发性银行,有的直接改造为商业银行。具体改革路径有四种:一是整体转变成为市场化运作的开发性银行,不再承担政府指令性信贷,完全按市场规则开展业务,如新加坡发展银行;二是继续维持传统政策性银行定位,但重新核定业务范围,如1995年重新定位的加拿大商业发展银行,这家银行是该国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和服务的机构;三是正在酝酿实施市场化改革。如日本政策投资银行(DBJ) 将从2008年4月开始实行民营化;四是转型为业务主体市场化运作、政府指令性业务分账管理的综合类开发性银行。在这类开发性银行中,以市场化运作为基础的开发性业务成为主体,政府融资业务逐步减少;在继续从事政策性业务、按政府指令贷款的同时,大力开展市场化运作的开发性业务,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例如法国国民储蓄银行、韩国产业银行和德国复兴开发银行等,都属于综合性开发银行。

总体看,政策性银行商业化运作已成为国际上政策性银行改革的基本取向。我国国开行从其所涉足业务领域看,实行商业化改革也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三)国开行商业化改革既是其自身发展需要,也是防范银行业系统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需要

国开行成立至今,各项业务有了长足发展。截至2006年末,该行管理的资产规模达23,140亿元①。如此庞大的资产存量,如果仍然沿用传统高投入低产出的政策性贷款运作,必然积聚信用风险。国开行成立以来是在无相应法律法规约束下运行,业务发展受人为因素影响大。从审慎监管角度看,国开行巨额的贷款一旦出现违约风险,对国开行甚至我国银行体系稳定都会造成消极后果。唯有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对国开行实行商业化改革,增加资本约束和市场约束,才能约束其信贷扩张冲动,引导其走上稳健经营轨道,使其在中长期贷款领域成为维护银行体系稳定的重要力量。

此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提升,对外经济活动日趋活跃,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是大势所趋。对国开行实行商业化改革,也有利于国开行在世贸组织协议框架下实施“走出去”战略。如果国开行继续定位于传统政策性银行,其受政府指令的融资行为继续享受政府财政补贴不符合市场经济通行规则,会影响到国际社会对我国市场取向改革成果的肯定,单纯依靠传统政策性银行方式融资,容易授人把柄,阻碍“走出去”。

二、国开行已具备了实行商业化改革的有利因素

(一)国开行的经营业绩及资产质量,接近商业银行

近年来国开行一直坚持“既要保持一流市场业绩,又要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在大力支持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的同时,积极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支持“三农”、中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小企业,以及国际业务合作等领域的建设,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资产质量保持了较高的水平。与工商银行等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相比,国开行商业化转型不需剥离政策性巨额不良资产,包袱较轻,改革成本较低。

(二)国开行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是其实施商业化改革的基础

1.已建立起了较稳健的风险管理模式。国开行目前已建立以信用管理为中心、全面覆盖资产负债业务、内部管理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风险监控体系。该体系已涵盖了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建立了实现信贷业务前中后台分离的“业务推动、风险控制、稽核监督”三线并行的业务运行体制,实行公开透明的路演审议制度;以“借款人评级”和“债项评级”为核心的二元评审制度进一步完善;建立由内外部行业专家组成的独立信贷评审专家库;按季度分析、评估三大风险状况。运用内部评级法、风险计量模型及标准法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操作风险进行识别。风险管理战略清晰,风险管理模式较为稳健。同时,国开行还不断完善梳理业务流程、创新和改进管理工具和方法等,初步搭建了审慎经营机制。

2.多年市场化运作实践造就了一支素质较高的员工队伍。一是从业人员学历较高。以国开行广西区分行为例,截至2006年末,该行从业人员中80%以上为本科及以上学历;二是员工在市场化运作中经受了锻炼,市场营销意识和风险管理意识均比较强;三是重视对员工的继续教育与培训。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理念,创新培训方式,有效改善员工知识结构,补充技能缺损,培养并储备了一些复合型高端人才。

(三)借鉴国际上先进风险管理经验,开发并运用了较先进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

目前,国开行的应用系统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整体集成性进一步增强,已启动全行应用集成平台项目,推进管理会计系统实施,进一步加强信贷业务系统整合,完善核心业务系统功能,基本实现了信息技术对资金、信贷、风险管理、内部营运、人力资源和金融合作等环节的技术支撑,为今后的全面商业化运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持。

三、制约国开行商业化改革的十项因素

1、筹资方式单一,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许多国家的政策性金融机构,除了国家拨付资本金数额外,还可以享受免除偿付红利或股息的优惠,并可以通过借款、发行债券和吸收特定存款、免交全部或部分税赋、享受政府利差补贴等方式筹集。由于有多种方式筹资,保证了政策性金融机构拥有充裕的资金。但国开行目前只能通过定向发行金融债券和向中央银行借款方式筹集资金,财政补贴资金难以及时足额到位,积累资金能力有限,没有形成稳定的筹资机制。虽然近年来探索市场化发债的方式筹资,但还需要通过法制加以确认。

2、市场化营销手段和经验不足。目前,国开行贷款营销主要通过各级政府或政府部门来进行,贷款以向有政府背景的贷款平台发放为主,贷款营销带有比较浓厚的官方色彩,以市场化的商业手段来进行贷款营销活动尚未真正开展。国开行商业化改革后在市场营销方面将面临较大的挑战。

3、商业化改革对信贷资产质量风险分类结果有较大影响。目前,国开行实行的是信贷资产质量十四级分类标准,其核心定义虽然与银监会《贷款风险分类》规定的贷款质量五级分类总体吻合。但在实际分类过程中,以政府信用状况、财政收入等作为重要的分类标杆,弱化对借款人特别是政府融资平台的财务、信用、经营及现金流方面的分析,造成分类时主观判断随意性较大、数据计量分析少,存在分类结果等级偏高现象。而在商业化转型后,贷款质量分类必须突出以借款人为主体,强化第一还款来源,其以政府信用、财政增长等为支撑的分类结果将会影响贷款质量。

4、商业化改革势必考验政府信用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开发性金融的根基是地方政府信用,以财政补贴或收益权增加借款人及项目单位偿债能力,实施方式往往是银政签署合作协议。近几年,国开行不断扩大政府组织的融资平台(如城司等)发放城市基础设施等项目的贷款,而这类贷款项目又多是借款人和实际使用人相分离的。这种运作模式的弊端就是对政府信用的过度依赖,在国开行实行商业化改革后可能产生较大的风险隐患。若国开行的业务运作模式改变及贷款投向调整,将会影响对地方政府建设项目的连续性投入,部分地方政府则有可能削弱对地方项目的融资平台,造成部分融资平台最终破产逃废债务,这对国开行的稳健经营是十分不利的。

5、缺乏资本金补充机制,资本充足率偏低,且呈逐年下降趋势。目前,国开行还没有建立稳定的资本金补充机制,国开行成立时的500亿元注册资本金至今未有变化。国开行主要从事中长期贷款业务,贷款风险隐患及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因而对其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也相对较高。据调查,近年来随着该行业务的快速扩张,其资本充足率逐年下降,2002年至2006年各年末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1.58%、10.26%、10.50%、9.15%、8.05%。而国际上政策性银行资本充足率都在15%以上,与此相比,国开行2006年末低7个百分点,差距甚大。据国开行测算,若要维持8%的资本充足率,2007年至2010年需分别补充资本136亿元、474亿元、882亿元、1,409亿元;如达到国际上15%的资本充足率,五年间需要分别补充资本1,300亿元、1,800亿元、2,500亿元、3,300亿元、4,400亿元。供给需求缺口很大。

6、国家信用弱化直接加大国开行筹资难度。多年来,国开行依靠央行以行政方式发行金融债券是其主要的筹资方式。据该行统计,2006年末该行总资产23,140亿元,总负债21,560亿元,其中发行债券余额达19,040亿元,占总负债的88.31%,该行对债券筹资依赖度很高。国开行实行商业化改革后,可否继续沿用行政指令发债,银行同业是否继续认购有待实践来回答。2007年第一期国开债招标情况不佳,几乎流拍就是一个印证。2006年穆迪等三家国际评级公司继续给予国开行级信用评级,很大程度还是认定其拥有国家信用。

7、基础服务设施和人力资源不足将制约业务发展。目前,国开行在机构、网点、结算、汇兑、票据等基础金融服务方面与商业银行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商业化转型后,随着业务拓展特别是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小企业等社会瓶颈领域业务的推开,加上长期从事政策性业务造成竞争意识和主动营销意识相对较为淡薄,适应市场化方式和商业化运作的难度和风险日渐凸现,一定程度上制约国开行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8、经营理念上的政策性思维也会影响其商业化运作效果。一是一些分行经营理念中行政色彩仍然较浓,“不与商业银行竞争”的观念在基层影响较深,习惯使用银政合作协议“一揽子”运作大中型项目,对单一项目主动营销意识相对淡薄;二是行政化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与商业化转型的风险管理要求不相适应;三是国开行长期沿用的行政管理体制,致使绩效考核机制、人力资源管理、内部控制等激励约束机制相对欠缺。

9、受经济资本约束,国开行拓展县域以下中小企业举步维坚,不利于调整国开行信贷结构。至2006年末,该行累计为6.8多万户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农户发放232亿元贷款,全年发放了新农村建设及县域贷款640亿元。与此同时,国开行营业支出比2005年增长了23.8%,剔除与营业收入密切相关的营业税金及附加增长外,发展县域业务,增加中小企业贷款,都要花费人力和财力。商业化转型后,开展以经济资本配置为核心导向的风险限额设定,核算经营成本,将制约国开行在县域以下的业务发展速度。

10、商业银行审慎性监管标准仍不适合商业化改革后的国开行。国家虽然确定了对国开行进行商业化改革,但今后一段时间内国开行贯彻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继续以支持国家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等领域发展为信贷重点方向还不会改变。因此,目前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执行的审慎经营标准如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授信集中度等一系列监测指标仍然不能适用于国开行“大额、集中、长期”的信贷业务。适用国开行特点的监管法律法规几乎是空白,这种情况自然会影响监管部门对其持续审慎的风险监管,无法及时准确计量、预警、提示风险。

四、促进国开行商业化改革的若干建议

(一)统一认识,保持国开行改革期间业务发展外部环境平稳

国开行商业化改革,核心是要按照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发挥国开行的独特优势,创新中国开发性金融发展模式;关键环节在于增强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的信用,保持国开行信用的连续性;基础工作是研究建立与商业化运作、中长期业务相适应的市场定位、风险控制、业务品种、组织架构及治理结构、经营管理机制。目前最重要的是提高地方政府对国开行商业化重要性的认识,消除一些不必要的误解,保持银政合作意向的连续性,增强地方政府、客户特别是融资平台与国开行合作的信心。银政、银企各方要依法严格合同约定,注重维护债权债务的连续性,为国开行的改革创造稳定、宽松的环境。

(二)国家对国开行商业化改革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1.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现行国开行发债筹资政策不变,维持国开行继续适用“商业银行对政策性银行债权的风险权重为0%”政策。目前,国开行开发性金融已在地方政府、企业以至社会上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建立了较好的形象和相对特殊的业务偏好。按照国开行的现状和业务开展状况,继续维持国开行资金筹集渠道,促进国开行的平稳发展,是推进国开行商业化改革的基本前提。因此,当前国开行的改革应先以业务商业化运作为核心,暂不改变其政策性银行性质,允许国开行继续享有利用国家信用发债的特许权,以维护国际知名评级公司对国开行的资信评级基础,确保国开行在国际、国内金融市场上筹资渠道的畅通。待条件成熟后,再进一步深化国开行改革,引导国开行向商业银行转型。

2.调整相关政策,支持国开行保持较稳定的资本充足率和增加筹资渠道。一是在综合分析国开行商业化转型后资产业务发展态势基础上,适当提高国开行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比例,使其能按照国际惯例保持较高的资本金。当国开行在资本充足率未达到规定比例时,国家应相应减税,减税部分相应用于增转资本金;二是拓宽国开行的筹资渠道。除保留发行金融债券,维持其贷款企业一般存款外,在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前提下,建议允许国开行开办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定向吸收如邮政储蓄、保险基金等“协议存款”,增加资金来源渠道。

3.合理界定国开行与其他商业银行的业务分工,支持开展同业合作。一是明确国开行市场定位侧重于中长期融资业务,在政府需要支持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开拓市场、巩固市场,通过商业化运作推动这些领域发展,实现国家产业政策。二是依托金融合作,完善金融基础服务。如通过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合作来实现城市之间的结算与汇兑;通过与农村信用社的合作来完成偏远县市信贷资产的管理和进一步解决“三农”、中小企业贷后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通过与邮政储蓄银行的合作来完成支持县域以下中小企业、新农村建设贷款的发放与回收。

(三)国开行自身要进一步转换经营理念,注重产品创新、市场开发、政府增信管理,深化员工培训以适应商业化改革要求

1.尽快建立以商业化运作,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为核心的经营新机制。国开行实行商业化运作,其市场功能主要是中长期信贷业务,不应简单去复制、转型为传统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这意味着以往主要依靠国家指定重点项目作为主要业务,并享受国家税收优惠的时代已经结束,今后将与其他商业银行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展开业务竞争。国开行必须增强市场营销意识,尽快建立适应商业化经营、与中长期业务相适应的风险控制、业务流程、组织架构、治理结构、经营管理模式。

2.防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潜在违约风险。一是应进一步完善政府信用建设,督促地方政府将融资平台办成经济实体,增加划拨有效资产壮大实力;二是对目前融资平台贷款存量的抵押、质押、保证的合规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防止悬空金融债权。

3.切实加强国开行人力资源建设。注重人力资源培养,通过搭建事业平台吸引人才,优化用人机制留住人才,提供培训发展人才,努力创造人才优势,并以此提升、展示国开行中小企业、新农村建设贷款业务专业化管理的团队形象。

银行业前景分析篇4

一、 大数据时代银行大数据应用的现状

1. 基于商业银行自有数据资产的大数据应用。

(1)内部数据资产的来源。目前商业银行价值最大的内部数据资产主要来源是核心银行业务系统,核心银行业务系统中的数据项主要包括对公客户和个人客户(或零售客户)的基本信息、账户信息、交易信息、产品信息、渠道信息等相关数据,商业银行通过大数据技术对这些信息进行关联分析、深入挖掘就能有效提高客户的管理水平、服务效率以及运营决策水平。

(2)商业银行数据资产的质量。银行业大数据分析所用的模型对数据有较强依赖性,数据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大数据分析结果的准确性,进一步影响风险管理、运营决策的制定和实施。银监会根据2011年的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对银行现场评估结果显示,我国银行业数据质量管理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数据质量管理领先的银行也仅仅处于标准的“大体不符合”到“大体符合”之间。受历史原因影响,银行业的数据资产虽然相对准确,但也存在部分数据错误、缺失和无法补充的情况,目前很多银行开始全力拓展数据来源,进行数据治理,提高数据质量和数量。

(3)数据资产目前最主要的作用是趋势预测和决策支持。国内银行业利用数据资产在风险管理、客户管理和精准营销方面利用大数据技术产生了明显效果。招商银行通过大数据建模进行客户流失预警管理,使金卡客户流失降低15%,葵花卡客户流失降低7%;中信银行通过对信用卡中心数据进行分析使信用卡客户营销平均时间从两周缩短到2至3天;建设银行通过对客户数据进行分析将客户细分为八类,通过对数据分析的系统筛选的客户产品购买意向达成率是随机抽取客户的1.5倍、实际购买率是随机抽取客户的6倍。商业银行通过对信用卡数据、客户基础数据和交易数据、语音数据等进行有效利用可以提高客户黏性、提高银行服务效率、提高开拓市场的效率,因此,数据资产成为银行的战略性资产。

2. 基于商业银行外部数据资产的大数据应用。国内商业银行虽然处于数据资产化、产业化的起步阶段,但银行业在利用大数据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方面还是有了新的形式突破,商业银行转型过程中的互联网特色逐渐显现。随着社会各界对数据潜在价值的认可,商业银行外部数据形式和来源越来越广泛,这里的外部数据是指与商业银行经营没有直接联系的商业银行运营体系以外的其它所有数据。伴随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商业银行外部数据逐渐融入银行业务运营过程并对管理决策进行了有效支持。

(1)银行直接分析客户企业的经营流水数据。银行以客户企业的经营流水等数据为分析对象,创建模型进行贷款服务模式创新。杭州犸凯奴户外用品有限公司是一家电子商务企业,在天猫、京东等平台的销售额一年达到7 000万,却缺乏固定资产,电子商务企业以传统的抵质押方式难以获得银行融资。华夏银行杭州分行利用地域优势于2015年9月份创新性的推出电商贷产品,具体方法就是银行利用电商企业的数据平台获取电商企业的经营数据,银行通过创建信贷估值模型对电商企业的数据进行分析,一般3天之内就能放款,截至2016年4月22日,华夏银行电商贷产品已收到1 100多户电商客户的在线授信申请,授信367户,授信总额1.15亿元,贷款余额7 515万元。目前,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等都推出了类似产品。虽然电商贷产品处于起步阶段,但这一模式作为大数据信贷的缩影,代表了银行业产品和服务的发展新方向――形式和理念创新、以数据分析为基础、以高效安全服务为目标。

(2)银行接受企业客户的数据资产质押贷款。当大家还在讨论数据是不是资产,数据到底价值几何的时候,贵阳数海科技有限公司联合贵阳银行已经为50多家企业进行了数据资产质押贷款,累计发放贷款金额达到5 000万元。自第一笔数据资产质押贷款发放开始,数据已经成为可以评估价值并进行质押的资产,数据资产开始步入产业化阶段,银行业进一步步入了数据时代,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数据资产时代。

二、 银行大数据应用面临的问题

1. 基于银行自有数据资产的大数据应用面临的问题。

(1)开源软件的安全性有待验证。由于商业银行使用开源软件没有经验,基于Hadoop等开源软件的大数据系统在银行等金融产业的部署和应用安全性尚未得到深入验证,再加上人力、财力等资源约束,商业银行大数据系统部署仍然处于起步阶段。2016年7月15日银监会的《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监管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鼓励银行加大在核心系统和关键技术方面研发创新投入,积极研究开源软件在银行重要信息系统的应用,促进银行业信息系统向云平台的转换。

(2)大数据技术相关专业技术人才以及业务技术复合型人才缺乏。虽然Hadoop、Spark等开源软件逐渐成为大数据系统应用的主流,但是这些开源软件与银行信息系统业务的结合、云技术的应用在实际操作与部署时缺少经验缺少相关技术人才,尤其是大数据系统应用前期,既懂银行业务又懂大数据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尤其缺乏,这成为制约大数据在银行应用的重要瓶颈。在数据分析和应用过程中,商业银行内部都知道进行客户价值和行为画像描述一般要用聚类分析模型、进行欺诈分析用Logistic模型、进行违约风险分析用决策树模型,这些模型的使用框架流程都是基本固定的,但是模型应用效果却有巨大差别,原因在于相关数据具有异质性,进行数据分析操作的团队受工作经验、教育背景等因素影响,造成同时具备统计、软件编程和数学建模能力以及业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及其稀缺。

(3)数据来源有待进一步拓展。大数据应用贵在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商业银行自有数据主要来自于自有客户的基础信息、交易信息、理财信息等数据,目前外部数据主要引入第三方机构人民银行的征信共享数据,在司法、工商、税务、消费、电信、网络舆论、位置等外部数据的引入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开拓。这些商业银行可用的外部数据分布在政府、电信、互联网企业等各个分散的部门和行业里,要把有价值的数据进行集中收集有很大难度。银行业已经重视大数据应用所必须具备的数据资源的开拓行为,但是由于合作方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存储规范标准不一致以及与商业银行的合作意愿等因素为商业银行引入外部数据进一步加大了难度。2016年5月,光大银行宣布与蚂蚁金服旗下芝麻信用正式合作,引入芝麻信用全产品体系,在取得用户授权后,将借鉴芝麻分作为在线发卡、风险控制的依据,这是银行征信体系在互联网企业在数据应用方面的有益尝试。

(4)银行业数据标准和系统建设标准需要统一规范。银行业大数据应用的前提是数据质量。虽然银监会于2011年了“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确定了银行数据管理的15项原则、61条标准,但是这个标准是针对监管统计数据的。2016年7月15日银监会了《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监管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这是截至目前国内银行业信息科技方面最全面系统的监管办法。意见稿指出,银行业监管部门将统筹规划大数据基础设施,稳步推进大数据平台建设,推动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融合发展。这意味着银行业数据架构管理、数据标准建设以及数据来源将会有权威标准。随着意见稿的逐步实施,将进一步提高银行业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银行业外部数据来源也将会有所规范,为银行业全面应用大数据奠定规范基础。

2. 基于商业银行外部数据资产的大数据应用面临的挑战。

(1)授信客户的经营流水数据面临造假问题。从电商系统的数据看来,每一笔交易的客户、金额、实施流程等信息都是有据可查并真实的,但在现实中电商商家“刷单”的情况真实存在,“刷单”就是指商家伪造订单和交易流程信息呈现交易火爆以及销售量高的假象,甚至电子商务平台上的商家可以联合电商服务平台的内部工作人员联合伪造交易量和客户评价等信息。这种虚假的数据让银行在给客户授信时难以辨别真伪,从而增加银行风险管理的难度。

(2)商业银行与电子商务平台合作缺乏稳定性。电子商务平台阿里巴巴2007年开始就与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银行在贷款业务方面开展合作,比如阿里巴巴和建设银行合作开展“网络联保贷款”,由3家或以上阿里巴巴电商平台上的诚信会员或供应商会员企业组成一个联合体,共同向银行申请贷款,同时共担风险,后来由于数据所有权和利益分享等原因合作终止,阿里巴巴成立民营银行“浙江网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而建设银行开办了自己的电商平台“善融商务”,互联网金融企业与银行的行业界限开始模糊,互联网企业与传统银行的银行金融业务竞争开始激烈化。

(3)质押数据资产的价值准确评估与变现问题。怎样保证数据评估价值以后只能质押一次,在企业贷款发生违约情况以后,质押数据资产怎样处理、是否能够变卖、能够卖给谁、质押数据资产接受者如何使用数据都是需要关注的问题。贵阳市政府、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清华大学数据科学研究院、金电联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共同创建贵阳大数据资产评估实验室,专门为企业提供数据定价服务,为大数据市场交易和数据资产所属企业获取金融机构融资服务提供支持,这为数据资产质押提供了相对权威的定价标准,商业银行在为企业办理数据资产质押业务时有了估值参考依据。由于数据有容易复制的属性,如何保证债权人将质押数据顺利变现依然是个大问题。

三、 银行业数据资产应用前景以及策略

1. 加强基础信息系统建设研发能力。为了更好地挖掘银行业内部和外部数据资产的价值,大数据系统的建设必不可少,大数据系统与原有核心银行系统是替代关系还是并行运行以及开源软件的安全应用等问题是当前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大数据系统建设必然引起国内银行业现有的基础信息系统的更新换代。比如,基于MPP或Hadoop框架的新型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数据库将取代或与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并行运行,Hadoop框架下MapReduce和Spark的选择问题,ETL部署、灾难备份恢复等大数据配套流程,以及数据建模和分析结果可视化等一系列基础信息系统建设部署和软硬件工具的使用将推进银行业加快基础信息系统建设。

2. 提高数据质量并扩大数据来源。银行业除了客户的基本信息、交易信息、财富管理信息等内部数据以外,还有来自人民银行的征信信息,随着政府公共信息的进一步公开,以后可能会有来自税务、交通等政府部门的信息,以及来自于第三方合作单位的信息,商业银行要逐步提高存储、处理、挖掘这些外部数据的能力,提高内外部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连续性、完整性,为全面勾画客户信息、风险管理和预警、产品和服务精准营销、决策准确制定并执行提供数据支持。随着数据资产可以质押,商业银行在质押数据贷款方面的数据资产生命周期全流程管理方面需要深入研究,接受哪些企业的哪些数据资产的质押请求、质押过程中怎样保存数据资产并保证这些数据资产不被重复质押、收回贷款后怎样解除数据资产的质押、不良贷款核销后怎样使数据资产变现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需要银行业以及监管部门进行研究并实践。

3. 跨业稳定、健康合作实现差异化特色化服务,逐步打造特色化的金融生态圈。2007年阿里巴巴与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合作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合作停止,现在华夏银行杭州分行为与天猫、京东商城的优质商户提供电商贷产品,银行业与电子商务企业的合作有了新的方式。银行业在与互联网等企业合作时,如何保证合作的稳定性、同时获取高质量的交易数据,并以交易数据为数据分析基础为这类电商企业客户提供更精准的产品服务并进行精准营销需要不断探索。未来,银行业不管是自己建立跨界平台还是同业合作甚至与电商平台合作经营,银行业必须打造或者融入特色的金融生态圈,但是到底什么是特色?这要依据不同银行现有客户服务优势以及各银行未来发展战略和定位来决定,跨业创新合作不可避免。

4. 监管部门加快推进银行业创新性信息科技建设和数据资产管理标准建设。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考虑到系统安全性和业务连续性问题,银行业在开源软件应用方面目前持相对保守态度。银行业在企业数据资产抵押贷款业务方面处于探索实验过程中,质押数据资产的生命周期管理尚未经历完整周期也无先例参考,监管部门对数据资产质押业务开展方面仍有很多不确定性。2016年7月15号银监会的《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监管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银行业面向互联网场景的重要信息系统到“十三五”期末将全部迁至云计算架构平台,其他系统迁移比例不低于60%。监管部门定量的监管规则和办法让银行业在监管项目具体实施时有了更明确的目标。

5. 加快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商业银行在转型浪潮中发现已有的人才队伍远远不能满足转型需求,传统数据建模分析和应用研究方面的技术人员缺乏,大数据、云技术、数字货币等创新性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既懂银行业务又懂专业信息技术和数据建模的人更是千金难求。在这种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并影响商业银行创新和转型的时期,商业银行要在高端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方面投入更多资源,在应用新技术时要在能力允许范围内成立大数据中心、数据建模中心、可视化中心、数据货币中心等专业的数据分析和应用研究中心。为应对未来智慧金融、普惠金融的发展要求,加快对区块链、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方面的研究投入,在外包非核心技术的同时培养并吸引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加强在职人员的技术和业务能力培训,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部门间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参考文献:

[1] 郭英见,吴冲.基于信息融合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研究[J].金融研究,2009,(1):95-106.

银行业前景分析篇5

(一)低成本

互联网金融业务是在现代互联网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其运行后台具备海量数据、计算迅速、覆盖范围广泛的特点。互联网交易过程中省去了金融中介环节,减少了交易成本,加快了交易效率。大量的数据信息和计算机技术减少了信息处理成本,减低内耗,维护了交易双方的根本利益,使得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壮大起来。

(二)金融产品的实惠性

互联网金融业务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于金融产品的实惠性。通过互联网的智能筛选、数据库综合性处理,将客户分为不同的类别,针对性的推出个性化金融产品,贴近客户的现实需求。金融产品的门槛普遍较低,对客户需求的满足程度比较高,使得长期收益较低的银行客户转向互联网金融。

(三)网络金融便捷、高效

互联网金融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银行金融业务办理形式,提高了客户对资金的利用效率。大量的用户通过移动终端进行第三方支付;发达的互联网技术根据客户的浏览和网络痕迹进行信息处理,及时提供针对性内容;计算机监测系统,交易跟踪体系,快速处理各种交易漏洞,确保网络金融的安全。客户处于时间和便捷程度的考虑,适应了网络金融的处理方式,接受便捷、高效的服务,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四)更新速度快

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带来巨大的动力。不同的经营模式和发展理念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尝试。近些年,淘宝、滴滴打车、美团外卖多种经济活动转移到网络平台上,以其较低的价格和快速的传播速度,迅速打出较大市场。互联网金融业务也随着网络经济内容的变化而不断改革,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可以找到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影子。互联网金融更新速度是银行无法相比的,这也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了机会。

二、银行金融业务的结合点和发展趋势

(一)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结合点

银行在金融领域有着特殊的地位,具备一定的优势。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的金融形式还存在着不足。虽然互联网减少了金融中介对交易的影响,降低了总体的交易成本,但是,虚拟平台无法进行开户业务,资金储备无法完全独立。只有将银行实体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才可以进一步做大、做强电子金融市场,让现代人体会到科技力量带来的便捷服务。

银行的资金雄厚、经营业务广泛,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银行的实体特性,使得银行具有优于互联网的业务处理能力。银行开展的网上银行和电商平台在网络金融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带动了其他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互联网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都是在虚拟平台进行的资金转化和流通,虽然达到了交易双方的目的,但是,资金的落脚点在银行。虚拟平台无法彻底摆脱银行,独立运行与金融市场。电子网络平台和银行虽是竞争对手,但是,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一同进退。因此,银行和互联网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将双方的优势和特点结合起来,才可以取得最理想的效果。

(二)银行金融业务的发展趋势

1、P2P业务

P2P业务指的是依靠互联网技术进行网络上借贷双方额的直接交易。网上银行成为交易中介,为交易双方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提供一定的参考内容,避免资金难收,影响金融产业的稳定。P2P模式的审核机制和门槛还需要做详细规划,将信用不良、无偿还能力的部分客户分离出来,保障银行利益。

2、网络第三方支付业务

人们的日常消费逐渐走上网络支付的路线。电子支付手段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在生活中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各种移动扫描设备满足现实电子支付需求;支付宝、掌上银行等多种网络支付软件满足网络电子支付需求。银行需要认清时代的发展需求,建立稳定的第三支付平台,为电子支付提供便捷服务,处理消费和支付的关系,让银行有效的占据电子支付市场。

3、网银

其开展时间高,但是,操作方式比较复杂,需要利用“盾”设备进行网络转账和交易,大大影响了交易的效率。因此,银行需要改变其运行方式,简化操作流程,融入互联网技术,发展出新型网银,让银行客户充分体会到网上银行的便捷性,进一步冲击支付宝在电子支付中的作用。

4、融入电商平台

银行业前景分析篇6

与光伏发电相比,光热发电的理论效率更高、规模效应更显著,其最大优势一是通过热介质储能将具备调峰能力,有望实现全天24小时连续运行,克服光伏发电出力不稳定、周期波动大的缺陷;二是能够实现热电综合利用,通过将热能分别用于电、水、暖等多种用途,系统整体效率可能达到50%以上。目前光热技术尚处于商业化初期,单位造价显著高于光伏技术,未来具有较大的降本增效空间。

二、国内光热发电行业发展情况

(一)相关政策情况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均对光热发电行业发展做出了部署,要求加大技术开发和装备制造力度,并在具备较好资源条件的地区积极推动光热发电示范项目建设,2015年装机目标为100万千瓦;《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也已将光热发电系统制造列入鼓励类范畴。但与光伏发电相比,当前国内缺乏针对光热发电行业的专项政策,其中最为关键的电价政策尚未出台。

(二)项目建设情况

三、光热发电项目的经济性分析

上网电价对项目收益和偿债能力的影响也较为显著。电价每降低0.05元/千瓦时,项目内部收益率降低约1%。为保证7%的公允收益率,电价至少需达到1.1元/千瓦时。为保证平均偿债覆盖率高于110%,上网电价至少需达到1元/千瓦时。见图3。

四、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上游产业链尚未建立,投资成本仍然较高

光热发电产业处于发展初期,项目装机规模较小、数量有限,对设备和组件的有效需求不足。受限于市场容量,上游设备制造企业未形成规模化产能,聚光镜、集热管、追踪器等关键组件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目前槽式、塔式光热的单位造价达到晶硅光伏的3―5倍,就成本效益而言其竞争力相对较弱。

(二)商业化项目数量较少,运行效率需要进一步检验

当前国内投入运营的兆瓦级以上光热发电项目屈指可数,运行时间普遍短于3年,尚未形成具备参考价值的长期运行记录,在不同地区差异性气候和光照条件下的运行数据则更为欠缺。在运行效率得到充分的实践检验之前,行业投资规模难以扩大。

(三)专项扶持政策未出台,投资回报存在不确定性

光热发电的各条技术路线差异程度较大,增加了统一划定标杆电价的难度。目前“一项目一议”的定价方式效率较低,也使投资者难以对项目的收益和回报做出准确的先期判断。此外,涉及补贴、并网等关键问题的专项扶持政策还未出台,投资者对于政府未来支持力度的顾虑难以消除。

(四)技术还需继续完善,储能有待突破瓶颈

光热发电技术目前还存在运行效率不稳定、部分组件故障率高等问题,需要依靠技术创新予以改进,亦有赖于持续投入的研发资金支持。其中油质、熔盐等储能技术是提升光热发电系统效率、实现与光伏技术差异化竞争的关键所在,但当前受限于成本等因素,实际发展未达到预期水平。 五、银行融资支持建议

光热发电当前处于商业化的起步阶段,未来有望与光伏发电形成优势互补的差异化竞争,并成长为推动我国太阳能行业新一轮发展的新兴增长点。在欧美发达国家通过“双反”持续打压遏制我国光伏产业的外部环境下,充分发挥银行的融资引导作用、支持光热产业健康成长,对于开辟多元化发展路径、巩固我国新能源行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积极意义。目前国内银行对光热发电项目的融资支持相对有限,既是出于对新技术的审慎态度,也是由于对行业政策的不确定性存有顾虑。从培育融资市场、推动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建议从图4所示开展工作。

(一)把握政策导向,引导融资支持

电价补贴标准是决定光热发电项目盈利和偿债能力的关键参数,有待国家政策予以明确。金融机构应密切关注标杆电价、专项资金、并网保障等行业相关政策出台情况,在政策导向明晰、外部条件趋于成熟的基础上逐步开展光热发电项目开发评审工作。

(二)加强客户筛选,择优开展合作

光热发电属于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从防范风险的角度出发,现阶段应选择实力相对雄厚且自身具有一定技术积累的企业作为优先合作对象,一是五大电力、中广核等电力行业央企,二是中控集团等掌握设备核心技术的上下游一体化企业。对于主营业务不突出、缺乏太阳能相关行业投资运营经验的企业,应严格限制授信。

(三)扶持重点项目,树立示范效应

业务起步阶段的项目“贵精不贵多”,应着力于提高成功率、树立示范效应。应结合国家有关部委确定的示范项目清单,选取光照资源条件较好(如青海、宁夏、甘肃等)、技术相对成熟(塔式、槽式)、建设规模适中(10―50兆瓦)、地方政府重视程度较高(如提供额外电价补贴)的项目予以支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并完善融资模式。

(四)做实信用结构,严格防控风险

银行业前景分析篇7

二、国内外对压力测试的研究及我国银行业对新监管方面研究

因为国外研究压力测试很早,并且也已在各金融机构实践了多年,所以文献较多。文献对于压力测试的方法有不尽相同的区分,如 Dunbar及 Irving(1998)认为应分为:历史情景分析法、结构化历史情景分析法、及根据机构本身特性之情景分析法。RiskMetrics(1999)认为应分类为:历史情景分析法、虚拟情景分析法、预期情景分析法以及依资产组合特性之压力测试。而国际上较为认可的是,BIS(2000)认为可分为:敏感性分析法、历史情景分析法、虚拟情景分析法、最大损失分析法与极值理论分析法等。

国内关于压力测试的起步较晚。理论方面,郭春松(2005),黄(2004),杨鹏(2005),董天新、杜亚斌(2005)等学者通过对国外文献的整理、综述,对压力测试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包括压力测试的必要性、目的方法、国内外的具体操作等。国内有关实证分析的文献有汪寿阳、张静(2002)利用压力测试的方法分析日元贬值对我国大陆 2002 年出口造成的影响。万晓芳(2011)对银监会新监管指标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指出其局限性,并做了实证研究和相关的政策建议。马卓然, 刘仁慧(2011)对巴塞尔协议Ⅲ的主要变化以及银监会新的监管指标做了介绍,并且对国有五大行的相应指标进行了对比研究。巴曙松(2011)对拨备率的引入提出自己的看法。

三、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的方法设计

通常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在正常市场波动下的日常处置、在紧急状况下的应急处置、在极端或特定情况下的预防管理。较之前两种管理,第三种重视事前的预测和防范,更符合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特点,而压力测试正是预防管理的重要方法。

目前主流压力测试的方法包括敏感性分析和情景分析。前者通过测量一个宏观风险因子或少数几个密切关系的因子及其假设冲击程度,计算对监管指标的影响,后者通过分析情景发生的可能性和情景的覆盖范围,评估在风险因子遭受轻、中、重度冲击下,组合价值的变动。

为构建压力测试模型,首先需要选取能够充分解释流动性的指标作为因变量。本文按照《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第三十五条规定,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的最低标准包含四个指标: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例、存贷比和流动性比例,因变量的选取至少是其中一个。其后选取自变量,方法是考虑和因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按照其符合统计意义(如T检验等)筛选出系数较大的因变量作为备选影响因子。针对影响因子的选取应当非常谨慎,本文根据国内外实证文献并结合《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中对压力测试情景选取的建议,需要考虑银行内部的比如存贷期限结构、资产组合方式和规模等制约,同时考虑宏观政策面的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变动情况,综上提出可选取变量:存贷比、同业拆解利率,存贷利差、存款准备金率、股票价格变动。

较之现多数银行采用的适合短期的流动性缺口检测方法,多元回归的方法更适合长期的模型建立和进行压力测试的反馈。本文采用VAR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具体方法是,根据前面选取的4个影响变量与流动性覆盖率或净稳定融资比例进行VAR和脉冲响应分析,从而可以模拟得出动态情况下影响因子对流动性检测指标的影响。在进行回归分析时可考虑如下VAR模型:

其中 是因变量, 是自变量,p是滞后阶数, 是样本个数, 是残差。此后,还可以对5个影响变量依次用滞后期分析单个自变量脉冲响应,即可以得到各自不同的流动性影响因子的敏感性分析。最后根据《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中建议的流动性资产价值的侵蚀、零售存款的大量流失、银行支付结算系统突然崩溃等十四个情景作出轻、中、重度的区分后,由历史、虚拟、极值等方法等计算在该情景下同时5个自变量变化值,带入回归模型得到监管指标的变化情况,若监管指标低于监管标准,就说明某冲击下压力测试发现存在流动性风险隐患。

四、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的政策建议

2011年10月,银监会提交国务院《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预示着借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巴塞尔协议Ⅲ的,愈发严格、精准和全面的新监管指标和监管模式正拉开序幕。在技术层面,建立有效的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是完善流动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一环。压力测试作为一个重要手段应当得到董事会和管理层的积极重视,并应当将压力测试的结果用于风险管理和经营决策。

尽管受到历史积累数据和技术方法限制,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压力测试的研究需要继续不断深化,不仅要借鉴国外的先进方法而且要注重根据我国现阶段金融市场的特色辨证地吸收。这对在当今宏观大环境下对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控水平,保证商业银行正常运作,维持金融市场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2007.

[2]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2011.

[3]刘畅.中国商业银行有效压力测试框架的构建:后危机时代的再思考.中国经济问题,2010(1).

银行业前景分析篇8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0-0020-02

一、压力测试的必要性

(一)内在动因

从银行内部来讲,进行压力测试一般出于以下目的:评估风险模型在假设前提和环境因素不同于开发设计时的可靠性;评估信贷组合在一般发生的可能性非常低,但一旦发生将对银行造成重大损失的经济环境中针对不同风险类别的弹性和敏感度;通过压力测试将能够让银行知道宏观经济等因素是如何影响其业务的;评估经济资本需求受到的影响(压力测试的结果为银行管理层提供了一个有关银行持有的经济资本充足度的指示信息);通过压力测试,银行还可以识别风险集中在哪些地方、了解大客户违约对银行的影响、了解历史最坏情景再次发生对银行的影响等,从而确保将银行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帮助银行估计其金融系统是否能承受住重大的经济打击。

(二)外在监管要求

1.新巴塞尔协议对银行风险管理提出的要求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银行定期实行压力测试。其中包括能识别各种经济环境改变的情景对银行的信贷资产组合的不利影响,以及评估面对这些情景的应变能力。为了促进灵活性和提高竞争力,银行应根据压力测试的结果继续持有一定的超额资本,即超过最低监管要求的那部分资本。根据新协议,监管当局也应该把压力测试当作评估银行应该持有多少超额资本的一项因素。作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第二大支柱的一部分,监管当局应该与银行管理层讨论压力测试的结果,以确保银行认真考虑经济周期内动态资本管理的需要。

2.中国银监会压力测试的监管要求

《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对银行压力测试的内容和情景设定做了如下要求。压力测试通常包括银行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等方面内容,在压力测试中,商业银行应考虑不同风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共同影响。

针对信用风险可以采取的压力情景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内容:国内及国际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出现衰退;房地产价格出现较大幅度向下波动;贷款质量恶化;授信较为集中的企业和同业交易对手出现支付困难;其他对银行信用风险带来重大影响的情况。针对市场风险的压力测试情景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内容:市场上资产价格出现不利变动;主要货币汇率出现大的变化;利率重新定价缺口突然加大;基准利率出现不利于银行的情况;收益率曲线出现不利于银行的移动以及附带期权工具的资产负债其期权集中行使可能为银行带来损失等。

二、压力测试的实施步骤

(一)确认资料的完整性、正确性及实时性

国内许多银行数据基础较为薄弱,大量历史数据缺失,在实施压力测试前,银行必须确定其相关资料的正确性,以保证压力测试建立在正确的数据基础之上;此外衡量各风险因子的市场资料(如利率、汇率)及其它风险性资料(如转换矩阵)的验证工作亦十分重要。

(二)组合分析和环境分析,建立情景事件

压力测试是属于风险管理的一种方法,压力测试必须与银行信用资产组合的具体特征相结合,因此首先应确认将要进行压力测试的资产组合。在资产组合确定后,可观察市场、经济等变化,以确定潜在的压力事件,金融机构可借助内部或外部专家顾问咨询,建立合适的压力情景,由于真实的压力情景是未知的,因此尽可能地多建立几个压力情景进行分析。

(三)定义风险因子

压力情境确定以后,需要将其转化为债务人或组合模型计算PD或信用VaR所使用的风险因子的变化。金融机构常见的信用风险因子包括:(1)交易对手风险:包含违约机率(PD)、违约损失率(LGD)及违约暴露金额(EAD)三个主要风险因子;(2)总体经济因素:经济增长率、失业率或物价指数等会对资产组合有影响的总体经济变量皆可视为风险因子,其它与行业、地区有关的各项政治或经济因素亦可视为风险因子;(3)市场风险因子:金融机构持有债券或证券等金融商品同时面临了市场风险及信用风险,需同时将此两类风险因子进行衡量;(4)其它类型风险因子:在风险模型中经常会使用到与资产组合相关的风险参数作为基础,如转换矩阵,在进行压力测试时,亦可将此视为风险因子进行试算。

(四)执行压力测试

在银行管理实践中,确定使用哪一种压力测试必须根据所测试的银行资产组合的特点以鉴别组合面临的不同类型的风险,来确定压力测试的种类。风险管理者需要在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之间寻求平衡。并不是测试技术越复杂越好,也不能仅仅根据测试技术的可操作性来选择压力测试方法。进行压力测试大致可选择以下方式进行:

1.敏感度分析

此方法是利用某一特定风险因子或一组风险因子,将风险因子依风险管理人员所认定的极端变动的范围中逐渐变动,以分析其对于资产组合的影响效果。这个方法的优点在于易于了解风险因子在可能的极端变动中,每一变动对于资产组合之总影响效果及边际效果,缺点则是风险管理人员对于每一逐渐变动所取的幅度及范围必须十分恰当,否则将会影响分析的结果与判断。

2.情境分析

此方法利用一组风险因子定义为某种情境,分析在个别情境下的压力损失,因此此类方法称为情境分析。情景分析中按照情景构造的方法来细分:历史情境分析、假设性情境分析和最糟情景分析。

历史情境分析:利用某一种过去市场曾经发生的剧烈变动,评估其对现在的资产组合会产生什么影响效果。此方法的优点是具有客观性,利用历史事件及其实际风险因子波动情形,在建立结构化的风险值计算上较有说服力;此外,管理者在设定风险限额时,可依历史事件的意义来进行评估,使决策更具说服力。但此方法的缺点在于现今金融市场变动非常快速,许多金融商品不断的创新,因此历史事件便无法涵盖此类商品。

假设性情境分析:以历史情境分析进行压力测试有其限制,参考历史事件并另建立对于每个风险因子可能产生的极端事件,将使得压力测试更具完整性,这就是假设性的情境分析。此类分析方法银行可自行设计可能之各种价格、波动及相关系数等的情境,但也因此有许多假设性或主观模型的设定,这些计算的设定主要来自经验及主观。

最糟情境分析:此方法依资产组合特性,估计可能最糟情境下的最大损失估计。最糟情境分析依据“资产组合在特定的持续期间下,有可能出现最坏的情况是什么?”,组合在一定时间内,各个风险因子最不利情形,构造压力情景,计算该情景下的资产组合价值,评估某一特定时间内,最糟情景发生时,资产组合的价值变动。这种情景的设定忽略各风险因子间的相关性,有可能得到的压力情景不具有具体的经济含义,发生的可能性极低甚至不可能。

(五)依压力情境评估资产组合

在决定压力情境及风险因子后,接着需要确定各风险因子的变动大小,以便进行压力测试。这部分可直接利用历史资料来进行估算;若使用假设性情境分析,则须特别注意到各风险因子间的相关性,Kupiec(1998)利用条件概率的方法来处理此类问题。

有了影响资产组合的风险因子及其变动大小后,便可依此资料重新对资产组合进行价值计算,计算出各种不同情境下资产的价值,再与资产组合原先价值比较,便可得出当目前资产组合面临此类压力情境下,无法立刻调整资产组合所会发生的最大损失。

(六)结果报告与措施

当压力情景构建好,并对资产组合进行重新评估后,风险管理人员应该向风险管理层提交一个报告,报告的内容包括每个压力情景的细节和对应的可能损失,以方便管理层的理解,采取相应的对策。

另外,压力测试的结果应该定期更新,一方面,银行的资产组合会随时间变化;另一方面,宏观调控政策和环境的变化也会使已有的压力测试结果的假设失效。因此,需要根据新的情况,重新进行新的压力测试。

三、简短的结论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大多拥有一个良好的压力测试程序,定期实行压力测试,以识别各种经济环境改变的情景对银行信贷资产组合的不利影响。监管机构也要求银行进行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压力测试,作为评估整个金融机构脆弱性的工具。我国商业银行在压力测试的运用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应积极学习国外同业的成熟经验,结合自身的特点,借助压力测试技术构建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尽快实现与现代商业银行接轨。重点开发不同的压力测试方法和模型,构建良好的压力测试程序,设计出合理的、满足银行需求和监管要求的压力情景,与同业进行数据共享与合作开发,以达到少走弯路、发挥各自优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2007.

[2]吴青.信用风险的度量与控制[M].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

银行业前景分析篇9

一、房贷尾部风险压力测试问题引入

(一)银行房贷尾部风险的界定

商业银行房贷指银行发放的、与房产有关的或以房产为抵押物申请的贷款,包括个人住房贷款、个人商业住房贷款、房地产企业开发贷款、土地储备贷款等项目。目前房地产泡沫过大、房贷利差减少、贷款申请人违规贷款、开发商恶意挪用资金等问题都导致房贷资产规模粗放增长的同时,尾部风险十分严重。这里尾部风险通常指不太可能发生,但一旦发生就会造成资产损失严重的极端小概率风险。尾部风险问题已成为房贷资产价值评估的重要指标,如2009年上半年浦发银行宣布将实施房贷尾部风险压力测试。尾部风险从图形上分析它处在分布曲线尾端,有学者证明银行房贷资产收益率具有厚尾性特征,即和正态分布相比峰顶要尖,尾部要厚,它不能简单的用正态分布予以拟和。

(二)审慎性资本管理要求重视房贷尾部风险

这次金融危机对宏观审慎性监管提出了挑战,如监管上未对金融创新和表外业务流动性风险有效计量、交易账户违约风险未有效揭示、金融风险预警体系薄弱等尾部风险处理不当问题教训深刻。目前监管发展趋势要求银行资本对风险有效覆盖,尤其重视房贷尾部风险。其中风险可分为预期风险、非预期风险、异常风险三种。而VAR属于常规在险价值计算,它是建立在历史数据的正常分布前提下,即在一定置信水平和持有期内,银行房贷资产面临的最大损失,主要局限于传统金融资产,很难对异常损失加以预测。这里压力测试可作为有效补充,测量异常但可能发生巨大损失的极端事件,评估银行房贷的风险容忍度。

(三)压力测试―应对房贷尾部风险的有效手段

目前我国房贷尾部风险问题严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1年4月11日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对我国形成的房贷和资产泡沫提出严厉警告。房贷压力测试作为前瞻性工具,通常包括一系列用来评估房贷组合面临可能发生的宏观经济环境冲击时所体现出的脆弱性等技术,是应对尾部风险的有效手段。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2009)认为压力测试可以在严峻但可能发生的尾部风险情境下,准确评估银行房贷财务状况,从而帮助管理层采取有效对策。

二、银行房贷尾部风险压力测试现状分析

目前实施的压力测试项目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1999年推出的金融部门评估计划FSAP、这次金融危机后美联储2009年开展的监管资本评估项目SCAP、以及在FSAP压力测试系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英格兰银行TD、奥地利央行的SRM等测试系统。现将具有代表性的美国、欧洲和国内房贷压力测试分别予以归纳。

(一)美国房贷压力测试经验与不足

这次金融危机很大原因是次级房贷管理不当导致的整个信用体系崩溃。金融危机后,美联邦在2009年2月对19家最大的控股公司资产情况进行压力测试并衡量需要多少资本抵御尾部风险发生的情形,即被称为监管资本评估程序的SCAP。压力测试结果表明:在假设的严重衰退情形下,这19家银行产生累计损失达到5992亿美元,贷款损失率达9.1%。虽然每家机构都满足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但还需要1850亿美元资本缓冲。

这次压力测试有积极意义。它不仅估算了损失的数额,还评估了资本构成,如考核了一级风险资本比率和一级资本中普通股本的比例水平。并通过建立了SCAP缓冲区,为更高级的资本结构提供保护,降低了银行破产的风险。同时也存在不足:首先,模拟的情形不够严峻,没有采用最糟糕情景分析法和极值理论法。其次,涉及的银行不够全面,仅涉及19家大型银行,而中小银行倒闭风险更高。再次,忽视了银行可能产生的二次损失。

2010年11月17日美联储要求接受“压力测试”的这19家大银行,在2011年初之前再次接受测试。2011年3月完成后,许多银行纷纷宣布增加派息、股权回购和增发、偿还政府贷款等计划。

(二)欧洲银行业压力测试的特点

2010年欧盟为了评估经济二次探底和国债市场剧烈波动可能给银行体系带来的冲击,选取了代表性的91家银行(占欧盟银行业总资产65%以上)实施压力测试。

操作过程是:基于2010-2011年观察期设计了基准情景和恶化情景。基准情景是大概率事件,恶化情景相对概率小,是压力测试重点考虑的主要情形。恶化情景假设2010-2011年欧盟经济下降3个百分点,同时考虑了其他尾部风险,认为恶化事件一旦出现,欧盟银行业金融体系面临极大考验。

测试结果是:在恶化情景下,2010-2011年债务危机等负面因素将给欧盟91家银行造成5659亿欧元损失。同时91家银行整体的一级资本充足率将由2009年的10.3%降至2011年的9.2%,其中7家银行的一级资本未达标,低于6%。

实践证明,这次欧盟测试虽然严厉,有利于提升投资者对欧元区的短期信心。但是由于时间仓促、假设条件和机制设计存在缺陷。如这次测试主要考虑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债务风险,相对忽略了流动性风险、银行间的风险传递效应以及希腊和西班牙等国家的债务违约风险,造成测试结果存在偏差。

(三)我国房贷尾部风险压力测试存在的问题

银监会于2010年5月开展了针对房地产相关行业贷款和以土地、房产为抵押的商业贷款的尾部风险压力测试,并假设全国房地产价格将下跌10%、20%和30%三种情形,通过选取30家银行报送的原始数据,进行相应分析,体现了国家强化房贷资产质量的信心。结合国内房贷压力测试实施情况,发现一些不足:第一,方法相对单一,主要采用“专家判断法”,通过分析借款人现金流和财务成本等变化对抵押物变现影响,量化分析薄弱。第二,假设条件冲突,银行模型不一致。其中较好的四大银行模型相对复杂,还考虑了GDP增速,房地产行业变动等因素,但行业测试的结构会存在偏差。第三,分析对象片面和数据缺乏,银行房贷损失主要担心贷款人无力还款违约。当前购房贷款主要三种分为居住性、改善性和投资性,但国内压力测试只采用投资性购房的标准,因此可能夸大了测试的结果。同时多数银行的原始数据不能满足7年的历史数据要求,影响测试结果有效性。第四,银行资产界定不明确,压力测试对房地产开发信贷时,更多考虑的是抵押贷款,还需明确信用和商业票据的潜在损失。

2011年4月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将启动新一轮压力测试,标准更加细致和严格,并且增加了住房成交面积下降等假设情形,同时重新界定了房价下降的轻、中、重三种情况的标准。

三、银行房贷尾部风险压力测试系统分析

理论研究证明,多数金融资产收益率呈非正态分布,具有厚尾特征。房贷尾部风险压力测试具有积极意义。现从流程角度(见图1)对银行房贷压力测试问题系统分析。

(一)确定银行房贷组合和测试方式

指银行需明确测试的房产贷款资产,并根据参与主体的不同选择相应测试方式。内容包括界定测试对象、选择样本银行、测试方式和测试周期。第一,界定评估对象为测试银行房贷面临尾部风险的损失,通常指房贷真实性风险敞口。第二,选择参与银行。国外经验是通常选择对经济体系有重要意义的、容易波及和传染的银行测试。第三,选择测试方式,包括自上而下法和自下而上法。其中自上而下是指监管机构在测试中作统一的情景假设,并有独立的测试模型,要求银行参与进行全面测试。而自下而上指要求参与银行利用自身经验和信息先从自身做初步测试。为保证结果真实有效,监管机构应保持与银行间的信息沟通,两种方法可以结合使用。第四,确定测试的周期,按频率可分为日常性的即时测试和时间稍长的三个月以上系统性测试。日常性的相对简单,只需确定风险参数变化,忽略冲击来源的分析。而较低频率的测试要根据周期性的时间序列数据为管理层提供房贷压力头寸变化过程,测试更加复杂。

(二)识别影响资产组合的风险因子

风险因子是指形成房贷尾部风险的因素,如房价下降、国民收入减少、经济环境周期衰退等可能成为导致房贷坏账增加的负面问题。这里极端情形的风险因子界定是重要工作。研究发现,常见的风险因子包括经济周期因素GDP、房价变动因素、银行房贷的敞口、金融市场稳定性、出口和汇率波动等方面。而2010年欧洲银行业监管委员会测试结果失真,部分原因就是风险因子的界定存在缺陷。如它虽然将欧盟成员国、美国和相应地区的GDP、失业率、CPI、利率等作为风险因子,但却排除了银行业自身债务比重恶化和国家破产等风险因子,不够全面。

(三)假设不同强度压力情景

压力测试的方法包括敏感性分析和情景分析两种,其中敏感性分析是单一因素分析,如考虑利率或房价变动单一因素对资产的影响。情景分析是多因素分析方法,考虑房价波动、GDP等综合因素带来的冲击。情景分析又可划分为历史情景法和假定情景法两种,前者是指根据特定的历史数据判定冲击结果,它具有客观性,但不能考虑未来极端情形。后者是根据未来不可预知的、发生概率的极小的宏观冲击推断房贷损失。本文的压力测试就是探讨假定情景下,结合情景分析方法评估尾部风险可能给房贷造成的冲击。实践中情景假设需要很大成本,包括数据的真实和丰富、测试人员的专业知识层次高等因素,很难达到完全理想状态。因此设置压力测试强度时应尽可能注重其合理性。但国内对房贷压力测试时侧重于分析针对信用风险导致的尾部风险,对宏观经济衰退考虑较弱,而宏观经济震动可能完全破坏目前假设条件。

(四)选择压力测试分析方法

压力测试工作核心是评估风险因子在市场情景突变到极端情形时对银行房贷资产组合价值的影响程度。因此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很关键,如奥地利央行SRM测试就通过银行间的双边头寸网络模型描述风险的传导效应。压力测试分析时往往需结合定性、建模和统计手段。目前操作中相对成熟的分析模式包括房贷资产价值回归方程、向量自回归模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等研究方法。如以Johannnes1991年提出的向量修正误差模型(VECM)为例,它研究思路是建立不同风险因子间的关系,并通过引入协整关系的误差项,反映短期风险因素波动向房贷长期均衡稳定关系修正的机制。

(五)压力测试善后工作

压力测试的结果会对金融环境和经济信心产生指导效应。如欧洲压力测试结果显示仅有7家未能通过测试时,带来投资乐观情绪,迅速导致欧元对美元的走强。常见的房贷尾部风险压力测试善后环节指针对出现的问题制定风险应急方案。如美联储根据测试结果对银行划分为强势银行(高盛、摩根大通等)和弱势银行(美国银行、富国银行和一些地方银行为代表),并对照估算出的746亿美元资金缺口,及时采取了发行新股、配售股票、将优先股转换和出售资产等补充资本金方案。通常银行资产还可能产生二次损失,因此善后工作还应注意房贷压力测试的二次效应问题。

四、我国房贷尾部风险压力测试的对策建议

(一)合理选择测试对象,大力完善数据库建设

1.深刻认识尾部风险问题,选择合适的测试银行

2009年上半年,浦发银行就针对房贷尾部风险予以预测,并根据压力测试结果进行资产多元化分配。压力测试要求每个银行予以重视,但有时将所有银行放贷纳入情景分析难度太大,就需要象美国和欧洲选取对象时就考虑一些代表性的样本银行。要求我国监管层选择实施对象时,要在测试成本和效果间综合权衡,体现出参与银行的代表性。

2.保证数据真实性,完善数据库建设

注重房贷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是开展压力测试的必要前提。收集信息渠道包括国家征信体系完善、征信公司和评级机构的帮助等。这就要求银行加强房贷审慎性监管数据库建设,落实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账户、贷款账户和交易账户信息的管理,尤其重视与房贷关联的金融稳定性数据和早期的预警数据,从而为压力测试体系的建模和检验提供支持。

(二)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方式相结合,并注重单笔大额贷款管理

1.测试方式可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

自上而下要求银监会督促银行树立房贷尾部风险压力测试理念,并在测试中对银行进行指导,尤其注重口径的一致性。自下而上则强调国内商业银行主动利用自身掌握的信息和经验,预测房贷初步测评的损失指标,并提交给银监会。实践中两者可以结合使用,并注重银行自身风险应对能力的增强,尤其人才队伍建设,应设法吸引到高水平的风险管理人才。

2.注重对单笔大额房贷压力测试

重点监控房贷中的单笔大额贷款,对其贷款人的资金盈利及还款能力进行必要的补充评估。如对大额贷款人资料审查时,除了必要的财务信息,还要对其违约情景重点分析。

(三)选择合适的风险因子,建立有效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1.选择合适的风险因子

要求国内银行在压力测试时,应尽可能考虑风险因子完善问题,如在评估宏观风险时,可考虑经济增长减缓、国际收支平衡恶化、利率和汇率急剧不可控、通货膨胀加剧、居民可支配收入下降等尽可能多的因素,并纳入模型予以分析,如能通过相关检验,就能纳入压力测试的范畴。

2.压力测试中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建设地位很关键

目前国内的模型应用中发现存在变量较少、规模小和数据不充分等缺陷。如何建立适合国情的房贷尾部风险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已成为当务之急。落实方法可由金融机构、监管层、高校等共同参与,进行模型的研发和攻关,模型设计时强调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定性分析包括制度的建设、压力测试的行业标准、监管原则等;定量分析则分析金融稳健性指标和早期预警指标可能受极端事件冲击的后果。

(四)结合国外经验,设计不同强度冲击情景

国内银行在压力测试时应选择不同强度的情景,可以结合国外经验,全面地考虑每种情景发生的概率问题。当前有学者经研究提出压力测试可以建立三维预警信息立体矩阵角度上,从情景的强度、发生概率、冲击的时间三维角度进行预警信息排序,并建立风险预警反馈机制,有进步意义。

(五)测试结果充分披露,并制定应对措施

1.为稳定投资者的信心,应将压力测试结果及时披露

如美国和欧洲将压力测试的范围、测试的方法和情境设计、参数的设置等细节都公布,并要求问题银行采取风险应对措施。目前国内出于保密性等考虑,压力测试透明度较低,在条件不断成熟的情况下,应该将压力测试作为银行房贷经常性的财务报告项目。

2.及时根据测试结果,制定应对措施

银行应采取主动性风险管理策略,具体措施包括:首先,根据测试结果纳入资本性管理,提前计提损失准备金。其次,针对房贷尾部风险原因,进行风险缓释与对冲。如通过对冲房贷的资产负债、限额管理等手段,降低房贷的风险暴露。再次,将测试结果纳入银行的经济资本成本核算,并进行考核。最后,保持房贷尾部风险测试的周期性和连贯性,体现银行和监管层的负责态度,保证金融环境的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畅.由美国次贷危机再思中国商业银行有效压力测试框架的构建[J].中国经济问题,2010.

银行业前景分析篇10

(2)风险的识别和计量方面。我感觉还是应该加大对贷款分类的审慎性和准确性的关注,特别是对房地产行业的贷款,比如我们看到一些银行预期类贷款、关注类贷款上升,这些是未来不良贷款压力先行指标,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把贷款的工作做的更扎实一些,对贷款迁徙做更准确的描述。

(3)在风险的抵御上,要充分的积极拨备。这次经济下行之后,大家就发现我们原来适用内部评级体系的时候,我们发现这次遇到经济下行的时候,即便是厂房、机器设备已经打了很多的折扣,但在实际的变现当中,因为整个市场很小,你会发现机器设备不要说打折,根本卖不动,这些问题市场的价值发生了很大的波动,跟最初的估计发生很大的偏差,这些问题都是特别值得注意的。

(4)对于违约的客户,我们的商业银行还是要加大资产保全的力度,同时必要的时候要付诸法律,这是维护基本的社会秩序,防止债务人的道德风险等。

(5)从体制和机制来说,利用这个时机加快建设内部评级体系,为我们风险的管理、风险的预警等提供先进的支持平台。银行在面临贷款客户贷款申请的时候,从风险管理角度上来讲,通常会犯两类错误,一类就是把好的客户当做坏的客户,你把它拒绝出去,这种错误称为以真当假的错误。还有就是坏的客户当成好的客户引进来了,这就是以假当真的错误。我们需要更准确的管理这两类错误。我知道在座有很多中小银行,中小银行可能要做的就是要把你的打分卡做的更加的有适应性、有针对性,然后在实际的使用当中进一步校正打分卡的数据。

银行业前景分析篇11

一、商业银行小微贷业务竞争面临的难题

(一)大数据平台建设时间短

商业银行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因为受到自身机制与管理制度的影响,相对于电商来说,其在挖掘用户数据方面的能力较弱。例如,2012年6月底,我国建设银行上线“善融商务”这一产品,通过分析相关统计数据得知,直到2013年年底,入驻善融商务这一平台的商户超过3万人,而注册的会员总数多于300万,在此阶段内,融资的金额共34亿元,而发放的金额为40亿元。相对于同一时间段内淘宝5亿人次与阿里巴巴1亿人次的注册用户数来说,其交易额高达1万亿元。由此数据可以得知,商业银行与淘宝、阿里巴巴等电商在数据累积规模中,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别。

(二)线下成本风险管理存在难题

相对于大额贷款数据来说,小微企业在进行线下小微贷服务时常常因为受到确保规范标准的财务制度以及健全的担保抵押制度等影响,银行信贷员需要进行大量信用分析与征信调查之后,才能够下批信用贷款。以上的漏洞导致商业银行发展期间出现较大的风险管理、成本管理问题,对于进一步开展银行小微贷业务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信贷业务流程不顺畅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以“部门式”的方法为主,对于物理网点建设与银行部门的衔接存在过度依赖的现象,大部分中小企业因为受到信贷业务流程不顺畅的影响,无法获取优质服务。商业银行小微贷金融服务信贷审批流程过于繁琐,导致信贷工作量明显加重。即便小微企业最后成功获取贷款,也会因为受到申请周期长、手续繁琐等因素,对资金周转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大数据环境下商业银行“小微贷”竞争策略

(一)重视社交网络与小微金融服务的融合

商业银行应该采用社交媒体渠道获取大量的客户数据,并且根据获取的信息数据将客户价值挖掘处理。另外,商业银行可以采用相互联合银行外部社交数据与内部数据的方式,从而获取更加全面且详细的客户视图,为更加高效的管理客户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只有在客户关系高效管理的前提下,才能够通过社交网络数据实施精准营销以及产品创新工作。通过分析电商大数据金融服务得知,以阿里金融作为例子,我国交通银行“交博汇”、建设银行“善融商务”等金融平台的加入,导致金融市场争夺大数据资源的情况明显加剧。根据各项综合数据分析整合可以得知,大数据背景下无法达到全面垄断的效果,通过信息整合以及数据共享,可加快社交网络、电子商务、移动网络与金融服务的融合速度,有利于全面提高商业银行小微贷金融服务的竞争力。

(二)重视制度创新与金融产品的创新

商业银行在小微贷金融服务的发展期间,需要对金融制度的创新以及金融产品的创新给予一定的重视,确保能够达到建立智慧型小微金融模式的需求。与电商金融平台对比来说,商业银行的从业经验与产品较为丰富,且其风险管理体系较为健全。而小微贷金融服务的竞争相对而言比较短板,因此,商业银行应该综合自身的优势,在大数据平台的背景下通过多样化、智能化的方式积极推动小微金融板块管理、流程、服务、产品以及业务等方面的创新工作。另外,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合理、科学的手段将数据潜在的价值全面挖掘,确保小微金融业务在进行市场预测、风险模型控制、营运流程优化、客户终端交叉营销等方面的工作时,能够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以及分析数据,为智慧型小微金融服务的全面打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大数据与银行信贷业务链条的融合

小微融资服务面临的难题是否能够有效解决,与大数据的合理应用具有密切的关系。大数据背景下,商业银行应该综合分析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案例,建立“数据治行”的观念,对“大数据平台”的建设以及开发工作给予重视。借助大数据的处理以及云计算的优势,在数据层面促进小微贷金融服务风险管理、业务流程标准化的实现。2012年,我国电商金融服务平台获得较为快速的发展,其金额规模也迅猛增加,电子交易市场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商业银行在此背景下,开始采用电商大数据平台模式对线上、线下的资源进行整合。因此,商业银行通过全面利用、掌控、挖掘各项数据的方式,重视大数据与银行信贷业务链条的融合工作,是提高小微贷竞争力的必然发展趋势。

三、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小微贷业务规模的逐渐扩大,我国商业银行在大数据环境背景下发展的风险管理问题越来越明显,对于商业银行区域竞争力与积极性产生较大程度的影响。因此,大数据环境背景下,商业银行要想获得较为快速的发展,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针对性的区域优势,构建小微贷信息共享平台以及信用评价体系,健全独立专营机构风险管理水平,促进小微贷业务风险明显减少,从而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以及整体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天德,武春桃.大型商业银行支持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5(06)

银行业前景分析篇12

1引言

在金融业的综合经营已成世界潮流的背景下,随着我国经济和金融业的发展,不少学者认为无论是从内部动因还是外部环境来看,混业经营更适合我国的金融制度。从内部动因来看,金融机构在应对全球化带来的竞争同时还要追求规模经济、范围经济、降低经营成本、分散经营风险;从外部环境来看,在信息技术革命为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和扩张带来技术条件的同时,金融监管理论的发展也给混业经营的发展带来了理论支撑。

由于各国的历史背景、选择混业经营的时刻和发展状况不同,金融混业经营没有一致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和以德国为代表的全能银行模式。根据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和金融监管原则,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是符合我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现状。我国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定义是“在同一控制权下,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的金行业大规模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而鉴于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业中的地位,银行系金融控股是我国金融业和商业银行实现综合化经营的重要路径。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银行系金融控股集团是金融控股公司的一种,其特征是金融控股集团的控股公司为商业银行.全资拥有或控股一些包括银行、证券、保险,金融服务公司以及非金融性实体等附属机构或子公司。

自从“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我国金融业将便开始了从分业经营迈向综合经营的转型。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尝试,自2002年始已经陆续出现了中信等7家金融控股背景下的商业银行。我国商业银行走金融控股模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经营绩效,增强在国内和国际行业中的竞争力。那么经过几年的摸索发展,7家具备金融控股背景的商业银行(以下简称金控银行)的经营绩效相对于非金控银行是否有明显的优势?

2 .方法介绍

相对于一般企业的经营绩效研究来说,银行绩效的研究起步较晚, 20世纪50年代西方银行家们开始关注银行绩效的评价问题。国内外学者对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具体方法有两类:第一类是以Berger、Humphry(1997)和Bauer(1993)等为代表,他们主要运用定量分析方法,从效率角度出发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进行评价。定量分析法主要有两种具体的方法:前沿效率法和因子分析法。前者包括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无界分析方法(FDH)、随机前沿分析法(SFA)、自由分布分析法(DFA)、厚前沿方法(TFA)。后者则是运用相关的财务指标和主观构建的指标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第二类是以Robert Simons(2000)等为代表,他们主张从战略实施效果的角度来评价银行经营绩效,目的在于将实际结果与预期相比较。美联储实施的“骆驼体系”,标准普尔及穆迪等信用评价体系都属于这种方法。

我国学者大多采用前沿效率法中的DEA方法和因子分析方法。而采用的因子分析所选取的样本大多是单一时间截面数据,这样就只描述分析某个单一年份的银行绩效表现,而不能从动态角度充分提取数据信息进行动态分析。本文将选取12家上市商业银行2007-2011年的数据,用多维面板数据的因子分析方法对金控银行和非金控银行的经营绩效进行评价,在不损失动态数据关键信息的情况下,探讨我国金控银行与非金控银行经营绩效的表现。

多维面板数据的因子分析方法是在R型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对各个时间截面提取主成份得出主成份线性表达式之后,建立并构造出综合评价矩阵。然后对综合评价矩阵进行因子分析。方法如下:

(3)对综合评价矩阵进行相关检验之后做因子分析,得出因子得分,进而按照得分排名评价。

本文将选取7家金控银行和5家非金控银行,采用多维面板数据的因子分析方法对12家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进行评价,从动态角度充分提取数据信息,提高数据分析的有效性。

3. 实证分析

3.1 数据的选取及来源

本文选取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等7家金控银行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5家非金控银行2007-2011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在此样本中并没有选择北京银行、宁波银行等城市商业银行,主要是因为城市商业银行相对于全国性商业银行在规模等各个方面差异较大,不利于样本数据的整体研究。其中样本数据主要是根据锐思金融数据库和各商业银行的年报整理而得。

3.2 指标的选取和数据处理

从反映商业银行的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经过夏皮罗-威尔克(Shapiro-Wilk)的正态性检验,选取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流动比率、成本收入比、存贷比率、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权益比率、存款增长率、贷款增长率11个指标。然后对选取的指标为进行正向化处理:正向指标不做改变,逆向指标取其倒数。其中成本收入比和不良贷款率为逆指标。

3.3 数据分析

(1)每一个年度为一个时间截面数据。先对单个时间截面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借助SPSS17.0进行因子分析,提取累积贡献率达到85%的主成份的个数,最后计算出每个年度样本的因子得分,并进行排名。(见表1)

(2)将5个年度样本的得分矩阵组成综合评价矩阵。

(见表2)

(3)对综合评价矩阵进行能够样本适度检验。其中KMO的检验值为0.602,大于0.6,基本可以使用因子分析的方法;Bartlett球检验的卡方值为31.164,p为0.01,小于0.05显著水平,认为该综合评价矩阵不是一个单位矩阵,可以对其进行因子分析。

(4)按照累计贡献率达到80%以上提取公因子,运用spss17.0进行因子分析,然后根据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总的方差贡献率的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出各银行的总因子得分。

3.4 数据分析

(1)在2007至2011年,5年期间金控银行的经营绩效总体要高于非金控银行。

(2)国有商业银行在成为金控银行后的绩效表现差强人意。

由表3可以看出,5年经营绩效综合评价得分中,7家金控银行只有招商银行进入前六名,排名第三,并且招商银行每一年的经营绩效排名除2009年排名第九,其它四年均保持在前六名的成绩,比较稳定。剩下的6家金控银行排名占据后六位。其中工商银行排名第九,建设银行排名第十,中国银行最差,排名十二。

5家非金控银行排名均在前六位,综合排名最高的是兴业银行。兴业银行5年之内的经营绩效一直名列前茅,远远的优于金控银行。排名第二的为浦发银行,其次是深圳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5年内基本处于上升的水平,业绩在逐步提高。排名第五第六的分别是民生银行与华夏银行。

4、结论与建议

金融控股公司的优势,即在资本金补充、业务整合上易于得到集团母公司和集团下属其他关联公司的支持,突出综合金融交易、金融产品超市,并能提供一揽子高附加值金融服务,在一定层面扩大银行的利润空间,提高银行的经营绩效。但是金控银行的经营绩效并没有显示出或者没有充分发挥出金融控股集团背景的优势,相对于非金控银行兴业浦发的表现,表现最好的金控银行为招商银行。商业银行成立金融控股公司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金融控股集团网络、渠道、人才、客户、技术等资源优势,实现各金融业务单位的融合,发挥金融控股集团应有的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提高银行经营绩效;而不是仅仅停留在银行,证券和基金等业务单位在股权方面的关联。这就要求金融控股公司在学习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推进金融业的改革。

三大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虽然在不同程度上成立了金融控股集团,但是综合绩效的排名仍是差强人意。除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在盈利能力表现优异外,流动性、安全性表现不好,尤其是资产安全方面。在2011年的因子分析中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的资产安全性分别处于倒数三位。充分显示出我国金融控股集团实现综合经营中面临的重要问题:风险管理。一方面体现由金融控股公司相关立法的缺乏而导致的风险创造;另一方面则体现由金融控股公司内部金融业务关联而产生的风险扩散。我国在完善金融立法的基础上,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本文运用的基于多维面板数据的因子分析方法在分析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方面并不成熟,仅仅对12家商业银行进行了综合排名,却没有对影响银行绩效的具体因子和内部因素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可以在本文的基础上,选取某个商业银行对于其成立金控银行前后的每一个因子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切合我国实际的金融控股背景下的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吴晓灵.金融综合经营趋势―中国金融控股公司模式选择.科学决策[J]2004(9)

银行业前景分析篇13

【摘 要】 作为金融系统的重要评价指标,“财务坏账率”虽在金融系统改革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存在许多风险隐患。考虑

>> 商业银行助力供给侧改革的对策研究 供给侧改革下商业银行转型策略浅析 商业银行支持供给侧改革问题研究 商业银行供给侧改革浅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商业银行小微金融创新研究 供给侧改革下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策略研究 供给侧改革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问题研究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思考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商业银行养老金融服务浅析 供给侧改革下对农村商业银行网点转型的思考 供给侧改革下的商业银行发展与作为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商业银行投贷联动机制研究 商业银行进行供给侧改革的难点及对策研究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控探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分析 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在供给侧改革下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发展方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创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商业银行转型路径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小商业银行转型升级 供给侧改革下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党建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马振国.新经济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影响因素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2015(3):29-30.

[3] 李美芳.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影响因素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13:176-177.

[4] 毕海涛.论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法律制度的完善[J].商场现代化,2015(8):34-35.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