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实用13篇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篇1

1、首先,网络与新媒体这个新兴专业的就业方向相对来说还是很广泛的。渗透在互联网的各个部门里。例如,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广告公司、网络公司、电视台、报社、音像电子出版社、新闻单位、杂志社、教育推广公司、明星经纪公司、教学软件开发公司、学校(网校)、远程教育机构、政府部门宣传部、科研单位、各级企事业的信息化管理宣传部门、传媒公司、咨询策划公司、展示展览公司、文化传播公司、各企业的市场部等地方工作。

2、可从事得行业有:毕业后主要在互联网、新能源、广告等行业工作,比如说,互联网、电子商务、新能源、广告 、教育、培训、院校、公关、市场推广、会展等等。

3、从事的岗位有:毕业后主要从事新媒体运营、文案策划、新媒体编辑等工作,新媒体运营、新媒体运营专员、文案策划、视频制作、平面设计师、UI图标设计师、网页美工设计师、新媒体编辑网络推广专员、广宣设计师.

(来源:文章屋网 )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篇2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就业方向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网络公司、广告公司、电视台、报社、音像电子出版社、杂志社、新闻单位、教育推广公司、教学软件开发公司、学校(网校)、远程教育机构、科研单位、各级企事业的信息化管理宣传部门、咨询策划公司、展示展览公司、文化传播公司、各企业的市场部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互联网、新能源、广告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互联网/电子商务;

2 新能源;

3 广告;

4 教育/培训/院校;

5 公关/市场推广/会展。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新媒体运营、文案策划、新媒体编辑等工作,大致如下:

1 新媒体运营;

2 新媒体运营专员;

3 文案策划;

4 新媒体编辑;

5 网络推广专员。

本专业培养适应传统媒体机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公司等团体组织急需的宽口径、复合型信息传播人才。

本专业要求学生既能从事信息传播时代内容方面的深度、综合、跨学科的信息传播工作,同时也能在新闻传播技术方面从事设计、制作、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传播技术类工作的能力。

网络与新媒体必备能力

1.掌握网络与新媒体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2.了解网络与新媒体发展动态;

3.了解网络与新媒体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篇3

一、网络与新媒体内涵

网络与新媒体就是借助Internet实现以多媒体为表现形式、以数字媒体为传输特征、以交互为传递方式的媒体传播。新媒体是Internet在实现了媒体采集、加工、处理、存储、传播等数字化过程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在创新性、实用性、低成本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优势。新媒体让信息传播不再是记者的专利,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

虽然新媒体有它自身的特殊性,但因其进入传播领域时间不长,新媒体教育、工作的从业人员大多来自新闻、广播、电视等传统领域,而经过专业培训的新媒体从业人员社会缺口巨大,这为本研究建立了基础和环境。

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现状分析

根据IT业界数据统计显示,中国移动电视、互联网、手机用户、网民数量位居全球第一,新媒体上市公司是传统媒体的2-3倍,2010年我国新媒体的发展呈现整体上升势头。据职酷网后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6月,全国互联网、计算机类人才新增职位需求为339154个,其中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类职位排名前三的是销售类、设计美工类和编辑类,手机软件开发及应用类人才需求量也很大。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新传媒系主任杨溟认为,在媒体融合的环境下,新媒体人才要具有复合型的媒体能力和素养,只有传统的采写、编评技能是不够的,还要有设计、整合营销、全媒体报道等能力。“现在分析能力往往还不被提及,但我认为以后它会受到重视。将来现场采访已经不够了,用新媒体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包括数据库的使用将会变得很重要。”

随着新媒体人才备受关注,国内许多高校都推出相关专业,并以创新的教学方式迎合新媒体对人才培养的特殊需求。而英美等热门留学国家院校的新媒体相关专业,也为希望从事这一行业的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综上所述,新媒体岗位主要体现在:新媒体内容的策划、编辑与传播、新媒体技术与方法、虚拟产品营销等方面,特别强调复合人才。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2012年被教育部列为新增特色专业,2013年28所高等学校经教育部获批办学,吉林动画学院成为首批高等学校之一,同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秉持吉林动画学院现代化教育理念,坚持开放式办学,走学、研、产一体化道路,培养创新能力强、综合艺术修养高和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专业化人才,旨在建立一套相对健全完整、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吉林动画学院人才培养特色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注重新媒体产品项目的研发,侧重网络与新媒体项目规划、设计与管理,全媒体产品的策划、采编和传播,网络舆情、网络产品市场调查与数据分析。建立紧扣专业特色的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训,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专业建设上紧紧围绕教育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建设专业特色突显的师资队伍,着力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力图产生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完成“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建设目标,突显“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专业建设特征。

三、吉林动画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突出特色

(一)课程体系的设计与评价

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突显以“瞄准前沿、紧跟发展、强化基础、文理兼备”的培养思路,实现“懂管理、会实践、能研究”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社会对新媒体的人才需求与发展构建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开设新媒体内容策划与编辑、新媒体内容宣发与运营两个专业方向,前者侧重网络与新媒体项目规划、设计与管理,全媒体产品的策划、采编和传播,网络舆情、网络产品市场调查与数据分析;后者侧重新媒体产品运营与推广,掌握新媒体内容营销、大数据分析与应用、互联网用户体验、内容管理系统应用等相关知识,规划社会化媒体市场策略,策划并执行推广活动;社会化媒体的运营维护,包括内容输出、活动发起、用户维系等工作流程的设计。分析公司各媒体平台运营数据,并根据运营数据及时调整运营策略、方案;建立有效运营手段提升用户活跃度,熟练掌握主要的社交媒体运营的管理工具与平台。根据两个专业方向设置相应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建立紧扣课程内容的具有专业特点的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训,构建理论加实践培养模式,提升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校期间完成完整的产学训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新媒体专业人才需求。

课程体系的评价主要依赖考评学生综合处理事务的能力,依托综合训练成绩、参加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各种竞赛等级、独立作品的评价等方面进行。本研究以此对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评价与思考,进一步优化和成熟实施方案。

(二)核心课程的确定与思考

目前设置的核心课程有网络技术基础、全媒体新闻采访与写作、媒体融合与创新等,并已完成对核心课程的设计进行评估、课程内容确定、教材选择等基础性工作,由于课程内容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本研究内容主要是在核心课程中选择增加一定比例的当前问题和前沿问题的教学内容,并根据现实情况进行适度动态调整。

(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的构建与评价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物理环境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设置。

在物理环境建设方面设置了网络与新媒体实验实训中心、新媒体工作室,主要承担Office、Photoshop、Dreamweaver等常用软件与开发环境、PremierePro非线性编辑等课程的实训任务,主要进行新媒体策划与产品设计、编辑与推广营销等项目实训,在项目运作过程中使学生具有从事新兴媒体的内容管理、活动组织、话题策划以及文案撰写等岗位工作能力。

工作室采用项目驱动与教学任务相结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入平立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利用项目驱动教学,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任务中掌握教学内容。工作室主要通过项目需求结合项目特点制定和执行营销策划方案,负责各类线上线下活动,营销的策划、组织、执行、跟踪、总结,负责与文案配合创作各网络传播渠道所需内容,负责项目具体需求对接,通过项目分析把控制定推广计划及实施等工作。本工作室主要针对以上形式进行大众传播方式和手段内容的综合实践训练。

实验室的建立,进一步实现数据共享,完成网络与新媒体实验实训中心建设,实现课内实验和独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训、实习全过程覆盖。在实践教学环节设置方面,分别设置了网络新闻专题的采编与实训、新闻图片的采编处理与制作实训等内容。下一步的研究主要立足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和综合性上,对其设置的合理性和学生能力的生成程度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价。

(四)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构成

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构成方面,根据专业特色、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设置组建了相对应的课程组,分别为新媒体内容策划与编辑、新媒体宣发运营。师资队伍的建设突显专兼职结合和双师型教师占比,设置合理的年龄层次、职称层次、学历层次和学缘结构。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将继续培养社会新媒体机构、门户网站、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的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新媒体部门培养具有扎实的新媒体文案策划与写作能力、具备一定的文字图片视频编辑整合及软件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新闻敏锐度、较好的媒体营销能力与数据分析能力、熟知消费者心理以及良好的媒体职业素养与团队精神,能够胜任新媒体产品的策划与设计、采编、制作与传播、项目运营、市场营销与管理等相关岗位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河,刘琳琳,王芳菲.新媒体管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36-40.

[2]尹章池,等.文化产业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40-48.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 of Network and New Media

WEN Li-jun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篇4

为了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对1998 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1999 年印发的专业设置规定进行修订,形成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 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这次修订的专业目录和专业管理规定,是为了建立科学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此新目录中,作为新闻传播学类的一个特设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增设符合当前新媒体产业发展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

黑龙江工程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自2012 年开始招生,是东北三省首家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高校。专业以文学、新闻学、传播学为背景构建跨学科师资团队,以全媒体传播、虚拟演播实验室为应用基础,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不断适应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发展,重视人才的创新性、综合性、技术性、实践性、可塑性,加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2012 年新目录出台,同时开办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高校有8 所,2013 年又有28 所高校开办该专业,教育部最新批复的2014 年有20 所高校开办此专业,由此可见,新媒体产业的发展已经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新的岗位,尤其是传统媒体内容生产以新媒体的形式出现衍生出来的人才需求量较大。现在所有开办新媒体专业的高校共同组建了新媒体联盟,每年不定期的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研讨会,笔者切身感受到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和中国传媒大学所能利用的资源相比差距比较大,特别是经费支持方面我们的投入远小于中国传媒大学,那么如果用仅限的资源整合出最大的价值是摆在我们面前最大的难题,我们所需要做到的就是差异化办学,培养目标要更好的服务于地方,并且专注于一点,形成自己的特色。

一、课程体系设置体现全媒体技术应用平台特色

任何专业的培养特色所依靠的都是课程体系设置,学生学了什么样的课程直接体现出我们要培养的学生能力,现在全国新闻教育呈现的是办学规模办学点的扩大,同质化也就越来越严重,特别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们所学的东西和传统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到底有多大的区别,用什么课程、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去区分新媒体专业的特色这是我们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所面临最严峻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走访了很多高校,其中有中国传媒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传南广学院等具有传媒特色的院校,同时我们和黑龙江地区的新闻主流媒体对新媒体平台现在最紧缺什么样的人才进行深入探讨,其中包括黑龙江电视台、哈尔滨电视台、黑龙江新闻网、劲彪新闻app 等媒体,主要就是为了探究课程体系的设定,我们需要做的是掌握本地区新媒体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

在2014 年我们将全国主流的全媒体信息编辑平台搭建进我们的实验室,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同样一条新闻内容生产很轻松的可以转化成网页模式、手机app 模式,特别是对于视频内容生产的推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至今为止在东北高校行业内这是独有的。同时我们的课程体系紧跟全媒体平台步伐,让学生们参与手机app 制作,微信公共号内容生产、推送营销,使学生们很是受益。

二、依托实践基地培养复合型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

想让学生们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那么高校教师首先要经常参加校外的实践活动,依托实践教学基地,使教师能够成为双师型教学的典范,黑龙江工程学院出台了相应政策和考核体系,鼓励教师到各大主流媒体进行挂职锻炼,深入了解行业动态,将行业内最新鲜的技术要求和学生能力需求补充到课堂,让学生们始终感受到行业动态。

那么实践基地的“学与练”对学生们的技能信心的培养就更重要了,在这里以技术类课程学习脉络为例,因为技术类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们在实践基地展示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大一到大四是从平面认知—立体认知—全媒体平台认知—学生自身最擅长的技术认知脉络顺序。

依据实践单位反馈行业内现在最紧缺的是具备跨学科知识的人才。媒介大融合环境下,媒体类工作者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解决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传播内容生产管理、受众分析、受众反馈效果评估等一系列问题,从技术层面来讲要求我们培养学生既会新闻写作并且能够进行ps 平面编辑,然后通过信息平台发出去,得到信息反馈之后能够进行spss 软件数据分析;同时学生们能够掌握新闻摄影摄像技术,采录完新闻事件之后回到实践单位能够进行audition 音频处理,edius 视频编辑,并且会ae 特效片头片尾制作,将这一切都做好了之后,新媒体复合型人才还会将这些内容换个形式发到网络平台上,那么就要求会flash 动画制作、网页设计和手机app 制作。

鉴于行业内所紧需的人才要求,我们不仅开设了相关技术类的课程而且还更新了课程考试方式以及考核标准,其中包含了四个部分:理论测试10%、媒体实践20%、媒体类相关作品60%、课堂出勤学习态度10%,新的考核方式更好的和实践基地结合,使学生们能够在学中练,练中学。

三、存在的困难和未来的设想

校内实践设备和课程难以匹配,媒体类专业属于“烧钱”专业,办学投入很大,但是回馈反应慢,特别是教学实践设备更新升级太快,新闻传播类实践教学相比其他文科实践教学是需要重装备的,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新闻是文科中的工科”。媒体类的设备往往价格高、消耗大、换代快。而且作为一个新专业还没有打出名头的时候想获得大的投入很难,全国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2012 年有第一届学生,全国至今还没有此专业的本科毕业生。

在教师工作层面来讲,目前一线教师大多将大部分的精力时间投入到科研,教师参与本科教学,尤其是参与本科实践教学课程改革的热情度不够。以黑龙江工程学院为例,教师带队制作的新闻采编作品、广播电视微电影作品、广告作品和摄影作品都不算科研成果,这样就造成了带领学生一起完成实践作品的动力就低了。

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我们有一些想法:第一,实践设备靠学校扶持,也鼓励学生们到实践单位去实际操作;第二,带学生们生产出的媒体产品,鼓励学生拿出去参加大赛,以扩大知名度,并且得到学校的资金奖励。第三,和实践单位沟通好,资源整合、联合指导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共同负责学生的教育培养,实现两个实践教学主体资源共享,让学生们参与行业媒体,让行业媒体指导教学,切实把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办得特色鲜明,让学生满意。

参考文献

①《教育部关于公布2012 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ahgj.gov.cn/72/view/1835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篇5

1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介绍

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是基于信息传播技术,通过互联网等新兴媒介形态,实现媒体行业的现代化发展。它是具备数字信息时展所需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通过对网络的熟练运用,以及信息收集、整理、策划等新媒体运营能力培养,顺应数字化媒体发展趋势而产生的新闻传播类新专业。该专业不仅需要学习者有扎实的传播学学习背景,以及信息网络数字化媒体应用能力,更要懂得媒体传播规律和市场媒体制度;能够在全球化信息交流中,形成对互联网业和新闻传播业运营的整体性、综合性把握,将知识转化为创意、策划和执行能力;能够掌握借助信息化手段完成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良好的文学功底,以及一定的自学能力、社交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能够利用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

2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就目前情况而言,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主要设置在传播学范畴内,忽略了学生网络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无法体现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的特点。我国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发展起步较晚,专业师资团队建设不够完善,教育人才储备严重不足。且实验设施不配套,缺少实践基地和实践条件,仅有的设备也存在硬件缺乏、设备老化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发展。

3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分析

3.1革新人才教育观念

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是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衍生出的一种以培养全面型人才为目标,实现突破性与应用性,延伸传播学内涵的专业。各高校在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时,应立足于社会发展现状,优化办学宗旨,强化专业人才目标培养体系,发挥本校特色进行现代化专业人才培养。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采用新型项目教学法,实现具体课题作为课堂目标的教学模式。利用实际网络应用技能,结合文字、PS等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新闻传播学与信息科学理论,更要了解系统的计算机网络及新媒体知识应用技术。以互联网信息服务、网站运行管理、新媒体技术应用为重点教学内容,通过文理交叉的教育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现代化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育模式,通过情景模拟帮助学生体验网络传播与新媒体工作中的所有环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根据所处地区的实际人才需求,完善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的个性化培养[2]。

3.2提高师资投入力度

当前形势下,各高校应加大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师资投入力度,鼓励青年教师深入基层进行实践锻炼,提高薪金待遇,促进教师团队水平能力建设。在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教学过程中,发挥各高校学科资源优势,实行新闻传播学、计算机科学、信息工程学等专业教师共同承担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任务的教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由社会工作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进行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教育,实现人才的高效化培养。此外,应完善教学评价系统,从专业能力、实践水平、网络应用等多个方面进行学生能力水平评价,拒绝传统教学过程中将成绩作为主要标准的考核方式。增设学生对网络传播与新媒体教师的教学作用评价环节,说出自己在实践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疑惑,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弊端。这对于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自身能力水平塑造都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实现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多元化培养。

3.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作为一门专业性强、操作难度大的现代化课程,各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大对实验室的投资力度,将高新信息技术引入实际教学环境中,推动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现代化发展。实验室是进行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教学的基础,为学生的实践学习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在学校建设过程中,应根据社会对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的实际岗位需求,不断革新完善校内设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条件较差的高校可以进行跨校、跨院合作,提高设备利用率。如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和新闻学学生共用摄影摄像教室、模拟演播室,通过互联网技术建立共享网络实验室。重视现代化网络应用,将网络传播与新媒体相结合,依托科学技术软件,突破场景对于专业学习的局限。在适当增设实验室及实验设备外,还要加强与社会活动合作,结合本专业特点,利用广播电视台、记者团等校内组织,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通过互联网构建网络传播与新媒体教学实践基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据传输及影像录制,在不影响社会活动正常运营的情况下,为本专业学生提供真实化实践场景,明确实践岗位的具体任务,熟悉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工作操作流程。

3.4完善社会实践教学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社会企业参与到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加强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大量实习机会,利用社会真实环境帮助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内容进行巩固,提高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的全方面素质。以未来行动导向作为教学基础,加强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教学的社会实践,完善相关课程构建,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理论依据。通过课堂实践教学、课外模拟实践以及社会活动实践等形式,加强对基础技能与专业技能的综合训练[3]。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作为新时代高素质人才教育课程,在其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健全相关理论知识体系,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建设。将社会实践与课堂教材、网络应用相结合,规划好教学制度,制定详细的实践课程数量、时间、方式等内容安排。根据实践进度安排进行理论知识辅导,使二者完美契合,在完成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后,通过实践教学巩固内容,加深理解。根据教学情况及学生反馈,对课程进度与实践活动进行调整,考虑到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逐渐推进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工作。

3.5实现科学教育创新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篇6

高校新闻系的许多课程,离开了专业实践不行。但大学生的专业实践,各高校一般安排在大四进行。他们在前三年的学习中,很少有机会到媒体参与新闻采编活动,这对于新闻教育极为不利。缺少专业实践活动的新闻教学,无异于纸上谈兵。所以,有必要在他们大四之前,努力培养和强化他们的专业实践意识。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借助网络的现有条件。本文就此作一些探讨。

一、网络媒体与大学生实践的关系

1、通过网络转变学习方式。中国的中小学一直是应试教育,在这种背景成长起来的学生,读书的行为动机,就是老师的要求和课本的内容,很少涉及社会与专业实践,大部分学生无法检验自己的动手能力。即使考进了大学,他们也会依照惯性保持中学的学习状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对于新闻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并不是一种好的专业品质。记者的职业,需要深入生活与媒体,进行新闻采编活动;记者的个性必须有活跃的特点,哪里有新闻,就奔向哪里,及时将采访到的信息传播给受众。用白岩松的话来说,“不传播,毋宁死,”否则,记者就会在大众和困难面前怯步。而新闻专业大学生通过网络了解社会、参与新闻实践,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这种潜质,使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2、通过网络认识社会。网络是虚拟的世界,但它同时也是社会的折射,现实生活中的信息,在网上基本上都能读到;社会上的各种复杂矛盾,网上也能反映。所以,我们通过电脑屏幕,能触摸历史与现实。新闻专业的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结识社会的机会不多,时间也有限,但又必须对社会有一些了解。通过网络“和世界有个约会”,在最近的距离和最短的时间内,用鼠标键盘拉近自己与社会的距离,增长见识,扩大视野,就能为将来的新闻职业打一点基础。《红楼梦》里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网络,就是洞明世事的一个有效窗口。

3、通过网络结识媒体。如今大学教材上讲解的媒体,绝大多数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网络所占的比例很小。即使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理论,也都从传统媒体上取证,涉及网络等新媒介的内容并不多,这就容易使新闻教育在内容和理念上有所偏废。众所周知,每一种传统媒体都有它自身的局限。报纸只能依赖文字传播信息,广播通过声音报道新闻,电视虽然综合了文字与声画,却不能双向互动,仍属于“一面倒”的单向传播媒体。网络则不然,它能涵盖其他媒体的功能,在网上既能读报,听广播,看电视,也能进行双向互动传播,及时反馈来自受众的信息。所以网络的内容非常丰富,网络的传播手段也较先进。对大学的新闻教育来说,网络既是一种媒体,也是一部百科全书,它的内容用不尽,它的形态学不完。网络的现代传播理念与规律,又是新闻教育的最好内容。大学生通过它了解现代新闻传媒的运作规则,可以深化新闻学习的内涵。

4、通过网络进行新闻采编活动。网络传播的双向互动特点,能让每一个网民发出自己的声音,也便于成为大学生新闻实践活动的一个平台。学生们可以在网上做一回记者与编辑;把网上的电子信箱、QQ、博客等,当作沟通世界的桥梁与纽带;学会在网上采访新闻、编辑版面、信息、制作网媒。用这样的平台锻炼新闻采编的专业技能,将课堂学来的新闻理论,通过网络转化成实践的成果,可以使新闻教育事半功倍。新闻大学生的这种实践过程,既是对课堂知识学习的检验与补充,也等于通过网络为社会做出了贡献。而这正是我们新闻教育的预期效果。

二、老师要成为是网络实践的先行者

1、课堂教学中的网络示范。新闻去学生是否了解网络,是否喜爱网络,怎样使用网络,如何利用网络为自己的专业学习服务,从某种角度说,与老师的影响和引导有关。目前,中国的大学教育基本实现了网络化,老师可以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利用网络为学生讲解知识,用网上的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网络的有效使用,既是一种示范,也能无形中产生一种影响,使大学生有兴趣接近和了解它,并学会利用它为学习和实践服务。老师用网络展示自己的成果与形象,也能以提升学生对网络的认知与兴趣。老师对学生在网上开展的专业与社会活动的及时表扬和支持,同样会激发学生的网络实践的积极性。

2、课后交流中的网络沟通。大学和其他层次的学校不同。师生之间极少沟通。因为大学教师不坐班,教学时间也没有中小学老师多,所以在学校待的时间相当有限,基本上与学生不接触。这是大学教师教学科研双重职业特点所决定的。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师生不能缺少双向互动沟通,否则缺少信息反馈,教师便无法“因材施教”。而网络可以改变这种现状,网络的互动性是大学师生沟通的有效媒介。网络上的电子信箱、QQ、个人空间、博客等,都可以成为师生之间沟通的纽带。一旦这种沟通能够实现,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内容,便可在网上进行。比如提交和批改作业、课外辅导、教学问题的探时,基本不用再进行面对面的交谈了。这样可以带动学生的网络实践兴趣。

3、实践活动中的网络指导。新闻专业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一般都要在业余时间参加新闻采编活动。因为课程多时间紧,他们只能借助网络与媒体发生联系,以此参与媒体的新闻报道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便可在网上对他们进行业务指导。此外,大四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也可以通过网络来辅导,而不必拘泥传统的师生面对面的方式。课题的确定、资料的选择、任务的分解与实施、文稿的结构与写作、方案的落实与结题,乃至课题总结或向刊物投稿,老师均可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遥控指挥。网上指导的最大好处,就是便利,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老师在网上进行教学指导,单独看可能与教学无异,长期坚持下去会影响学生对网络的认识,让新闻大学生自觉地把网络当成学习实践的工具。

三、学生参与网络实践的途径与手段

1、利用网络学习新闻采编。网络对新闻专业学习的作用,一般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学习优秀的新闻作品。我们打开网络读到最多的作品,就是记者们采写的新闻,新闻大学生通过它,学习文字、音频、视频、图片等各种形式的报道,可谓得心应手。与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同的是,在网上学习新闻作品,可以留言的方式与作者直接对话,这种学习更为生动,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手段。二是锻炼写作和投稿。报刊杂志在网上都有自己的窗口,各种新闻网站也是琳琅满目,我们可以试着为它们做一些新闻采编工作,并将写出的稿子投寄给报刊,这或许就是大学生被社会认可和接受的开始。

2、利用网络创办个人媒体。许多新闻大学生在网上都

有一个空间。有的还有自己的博客。博客是私人化的网络日记,但博客的内容一旦突出了社会化,并以传播公众信息为主,那么你的博客也就成了一种大众媒体。从这个角度说,在大学新闻教育中,应鼓励学生建一个能够向公众传播信息的博客,这其实就是在鼓励他们经营自己的媒体。“媒体经营”是大学新闻教育的薄弱环节,即使大学生真正到媒体实习,也不会有管理的岗位让大学生去体验。而博客一旦成为媒体,采编什么内容、怎样编辑网页、使用什么图片和文字、怎样明确受众定位、怎样与受众进行互动等等,这一切都由我说了算,等于在行使一个媒体主编的职责了,说大一点等于在培养自己经营媒体的能力。在新闻大学生的专业实践中,这是网络得天独厚的地方,其他传统媒体均无这样便利的条件。

3、利用网上信息扩大社交范围。每一个记者都知道,新闻采编的资源非常重要。有的记者信息不断,采访起来左右逢源,有的记者却信息渠道不通,要采访的时候往往两眼一抹黑。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各人获取新闻资源的途径(即人际网络)有差异。新闻记者只有结识各种人,广交社会朋友,才能解决信息来源问题。这种能力,在大学埋头读书学不到。只有通过网络沟通世界,这个难题才能迎刃而解。许多媒体在网上都有窗口,媒体的记者编辑在网上也有个人信息。这就给有志采写新闻并积极投稿的大学生带来了便利,也为同学们锻炼社交才能提供了方便。多认识几个记者编辑,就等于多交了几个良师益友,新闻大学生欲进行专业实践,这是一个很好的资源。

4、利用网络平台展示个人形象。大学生的进步需要激励,而经常利用网络展示他们的学习和实践成果,有利于鼓励和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到专业实践中来。学生的成果可以自己展示,大家在自己的网络空间(包括博客)里,将拍摄的图片、采写的新闻或文章粘贴出来,可以在同学中形成相互促进和竞争的氛围;学生的成果也可以在系里的网站上展示,如能将学生们在媒体发表的新闻作品及文章、科研成果及时公示出来,理应会激励更多大学生参与专业实践活动。这其实也是新闻大学生在网上展示的整体形象,这种形象能够成为大学生投身专业实践的目标。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篇7

网络媒介事件所指的是某社会现象或者社会事件通过网络媒介被广泛地跟帖、转载或者参与评论,从而引起了专业媒体以及政府关注传播的事件,像华南虎事件、山西黑砖窑或者芙蓉姐姐娱乐事件等,网络媒介快速传播特点如下。

1.1 快速传播周期性

有些网络媒介传播是呈现爆发式的,具有互动效能,可在短时间里爆发出现,并形成有关的社会热点,不过通常是来得快去得也快,有周期性特点。网络媒介传播依据事件自身特点、密度及间隔时间,传播周期长短不一样,可在传播过程里,能够分为初始期、顶峰及衰延期这三个阶段,通常某新闻事件在发表后,初始期关注人数不断增加,可在几个小时最多一周内,这个事件就能达到顶峰期,并且在短短数天里,就会走向衰延期,通常我们在一些网络娱乐事件里能够看出,某娱乐事件被传出后,刚开始不停受到人们关注,没有多长时间就销声匿迹了,而且有关文章在一段时间后,就再也找不到了,可以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1.2 网络传播多样性

网络媒介传播内容更为丰富,人们议论话题更为广泛,对于网络媒介事件有些价值取向是一致的,有些事件观点会持质疑、赞同或者反对,其观点取向就具有多样性了。有些媒介事件具有公认性,尤其是伦理道德及价值取向方面,与专业媒体传播的价值观是大体相同的,像瘦肉精事件、伦敦奥运会活动及小月月事件,人们对这些事件价值取向及伦理道德方面大体是一致的。有些网络事件就会表现出多样价值观,像唐骏学历事件、刘翔摔腿事件及故宫失窃事件等,人们的价值取向就有所不同了,有人赞同,有人反对,有人同情支持,有人谴责。网络媒介新闻传播中的单一价值取向,通常会呈现短时间内的集中出现,像瘦肉精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等,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网络事件,通常会呈现前后或者连续高峰现象,其关注事件也是比较长的,像故宫失窃事件等。

1.3 网络传播互动性

网络媒介传播具有互动性,在网络媒介传播及专业媒体传播当中,它们之间具有相互促进及互动效应,有些媒介事件是通过网络快速传播后,然后被专业媒体关注的,像小月月事件、网络歌曲爆红等,像本山大叔小品中所表演的小沈阳及鸭蛋在网络爆红后,受到了专业娱乐媒体关注,又如凤姐及芙蓉姐姐事件,也是在网络走红后,受到了各媒体电视关注。有些反贪污事件,也是在网络传播后,受到政府及专业媒体关注,还有前段时间我爸是李刚造句,本来是对事故本身报道,可此造句出来后,转移到了人们对事件所持态度上来了。这就是网络媒介事件与受众间的互动互促。

1.4 网络传播海量性

网络可以将各种各样的信息有机整合起来,并能够充分提供出相关事件的具体背景,将网络媒介演变成储存大量信息的多彩世界。

1.5 网络传播虚拟性

近年来,网络正在不断地进行延伸,使其基本上成为了社会的缩影,变成了一个虚拟的世界。从某个角度来说,一定范围内的网络可谓是对真实世界的一种反映、回放以及迁移,构建出了一个繁杂而又多元化的虚拟体系,就目前的状况而言,现实社会中的超市、社区以及家庭等等相关单元运用不同方式正朝着网络领域不断实施延伸,但是由于其正处于发展阶段,使得整个过程中存在着许许多多非理性的解读,在较为严重的情况下,这些解读甚至是错误的。

1.6 网络传播宽容性

相较于传统模式下的媒体传播来说,网络媒介具备了独有的宽容性这一重要特征。在网络媒介的实际发展进程中,其主要是以民间信息使者的身份出现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资本网络占据了重要的主导地位,相对来说,其间所存在的各式各样的强制性干预较少。拿网络传播的实际表现形式来说,其同时具备了非常宽容的姿态,其中,网络传播的相应信息既包括了各类型的公共信息也允许一定量匿名信息的合理。

2 传播特点在新闻编辑中的作用

网络媒介已成为现代媒体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媒体面对网络媒介事件所持态度及应对策略是很值得思考的,并且对传统媒体新闻编辑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是新闻编辑素质及业务能力,加强新闻编辑新闻话语权控制能力及设置能力是项重要任务,而依据网络媒介特点对新闻编辑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一是传播初期对新闻编辑指导作用,在网络媒介事件发生时,通常具有一定周期特点,新闻编辑应该依据事件所处周期进行处理,若是处在事件初期,专业新闻编辑应依据快及广的原则,有效做好有关测的工作。尽量在第一时间对网络媒介事件新闻价值进行判断,并跟进有关事件报道,其广是依据网络媒介传播多元性,对事件信息源、真实性及新闻价值进行查证及掌握,还应该做好相关的预测工作,通过网络调研、主动查询及监测平台等,有效了解新闻价值、网民态度及网民关注度。二是传播顶峰对新闻编辑指导作用,在网络媒介传播的顶峰时刻,新闻编辑应该以兼容及诚心为原则,有效做好倾听与评价工作,当事件发生在高峰的时候,会呈现多样性,会伴随有讽刺、挖苦、泄愤及影射等行为,新闻编辑此时应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入分析网民对事件观点以及事件社会原因,有效听取不同民众声音,对民众各观点全面了解,同时还应营造意见多元化空间,听取不同观点,谨慎评论,在这个阶段也是专业媒体的关键,应该增强专媒的首发力,针对事件新关键点及时给予报道,同时加强互动机制,可设立有关专媒的微博及博客,从而加强互动沟通,这样能够提高专媒亲和力,降低谣言及负面情绪传播。三是衰延期对新闻编辑作用,在这个时段,应该以客观作为原则,积极做好留意工作,并发挥谏言作用。在网络媒介事件传播中,经常存在不实传闻及复杂情绪,有些信息是子虚乌有,主观想象的,有大量非理性言论,这些言论可能夸大了事件本身性质,其事件本身有可能是不存在的,网民扩大了事件影响力,专业媒体此时应倾听众多民众声音,并针对事件本身采取有效措施,对事件进行客观报道,同时寻找事件真相。像最近某歌星坠楼事件,就被网络媒介传播纷纷扬扬,说是其男友将其推下楼追死的,这个事件受到了人们广泛关注,也出现了各种各样声音,过了一段时间后,新闻媒体进行了进一步跟踪查访,原来实事并不像网络所传播那样。因此,当事件到达这个阶段时,就会出现明朗画面,在这个时候,专媒应跟民众交流,不能转移注意力,继续留意此事件,拓展话题,发挥专媒的社会责任感,有效提升传播效果,并向有关部门谏言。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篇8

这样的认识,是基于个体在互联网上的“数字化生存”,对专业人士都有必要,是其专业交流与专业拓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面向人类数字化的未来,受过高等教育者不能在网上进行富于个性的自我展现(并非博客),与不能熟用外语当视为同样令人遗憾的重要缺失。

可以说,我国高校网络传播专业或方向的人才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观照互联网应用在全球日新月异的态势,观照网络传播事业在大陆的飞速发展,甚至可以说,在我国高校对网络传播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无论在量与质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专业设置、教材编写与师资力量等方面,均有着较大的提升与变革的空间。

首先,在专业设置方面,还过于笼统,缺乏专业侧重与约分。目前国内大部分开设网络新闻传播专业的院系.其专业课程设置主要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新闻学或传播学的一些核心课程,二是网络新闻传播方面一些主干课程,如网络传播概论、网络新闻学、网络广告学、网页设计与制作、平面设计、多媒体制作、电子商务等等。再往下,就没有专业侧重了,使专业设置过于单薄,与这一学科丰富的涵盖面不相适应,亦不利于奠定一个良好的学科基础。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由于对网络传播的理解过于狭窄。网络新闻传播学科的交叉性.涉及面大大超过了新闻学和传播学。美国的有些大学的网络传播(Internet Communication)专业或新媒体(New Media)专业,在开设类似于上述的一些网络新闻传播主干课程外,还给出了5-6个专业侧重面,如:网络媒体。互联网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短信与无线传播、建康情报学,等等。选择不同的专业侧重面的学生,除了必修主干课程外,还有更为“专业”的课程需要学习,如选择“网络媒体”的学生,就要学习网站建设、网站营运与管理等课程。

这样的专业设置,也是由网络新闻传播人才是复合型人才的特点决定的。以前,新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大多到报社工作,广播电视专业毕业的则大多到电台、电视台工作。但如果受此思维定势的影响,认为网络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的人才,就只能或主要应到新闻网站工作,就未免狭隘了。现在,有些学校不敢设立网络传播专业或有此专业的亦不敢扩大招生规模,就是怕毕业生找工作难,因为中国的网络媒体数量有限。殊不知,网络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或研究生,并非只能到网络媒体工作,在传统媒体亦能大显身手。近年来,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渗透与影响有目共睹。试问,现在还有哪一家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不在大量地使用互联网和调用网络资源呢?还有哪一家传统媒体的工作方式或工作流程还能离得开电脑与网络呢?作为复合型人才的网络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主,理应比新闻院系的其它专业的毕业生更具有竞争力。

不仅如此,网络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还可以到电信传播、远程教育、网络游戏等行业或产业工作。甚至可以说,在一切以数字信息处理为特征的行业和岗位上,网络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都大有用武之地。

其次,网络新闻传播的教材,存在着内容重复和相关课程空白的问题。一方面,有关网络新闻传播总体介绍性的教材,不仅内容重叠的成份较多,而且缺少真知灼见。例如关于《网络传播概论》的同名书籍就有好几种,从例证到章节编排均大同小异。大学教材,通常是编撰者在此学科上科研成果一定程度的体现,然而,“迄今为止描述性的,对策性的,解释性的成果为多,真正能够在传播理论上有所建树的目前还不多见”(闵大洪:《网络传播学科发展报告》)。另一方面,一些重要课程还没有教材,或没有理想的、典型的教材。例如,在网络新闻方面,缺少“在线新闻调查(Online Ivestigative Journalism)”、“桌面出版(Desktop Publishing)”;在WEB应用方面,缺少“交互式动画(Interactlve Animation)”、“动态网页接口(Dynamic Web Interfaces)”、“数字广播(Digital Audio)”;在网络技术方面,缺少“数据传播(Data Communication)”、“数据库应用与设计(Database Use andDesign)”,等等。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篇9

然而,由于信息门槛降低,网民社会责任意识不强、网络防范虚假信息手段能力不足等原因,网络媒体中,虚假信息混淆了人们的视线,甚至误导大众,干扰正常网络信息传播秩序,严重影响网络媒体公信力,进而影响网络媒体整体形象。因此,如何把握网络媒体的舆论传播趋势和引导规律,增强网络舆论引导力,大力提升网络媒体公信力,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重要课题。

发挥政府监管作用,构建网络媒体公信力

安全性是构建网络媒体公信力的基石。既然网络是现实社会的延伸,那么现实社会的安全体系必也将在网络媒体中得以体现,否则一个充斥谎言、色情、暴力、毒品的空间将永远无法与现实社会接轨,甚至对现实社会的发展产生反作用。而建立安全的网络空间环境,则需要从加强国家立法、政府监管、技术防护等多个方面入手,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

1、加快国家立法

网络空间是继海、陆、空之后,一个国家主权的象征,互联网主权是一种新的国家主权形式。事实上,网络安全是全世界都在做的事情。美、英、法、德、俄等主要国家都制定了网络空间安全战略,澳、加、荷、捷等国家相继跟进,旨在增强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网络安全战略,40多个国家组建了网络安全组织。美国早在1987年就制定了《电脑犯罪法》,2011年又颁布《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和《网络空间行动战略》,从国家战略层面统一部署网络安全,全面提升在网络空间的行动力和控制力。2013年2月,欧盟颁布《网络安全战略:公开、安全和可靠的网络空间》提出五项战略重点。可以看到,加强战略部署,维护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和惯例。目前,我国政府虽然针对网络安全制订了一系列法律文件和行政法规、规章,但在预测、反应、防范和恢复能力方面仍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个人隐私保护、数据库保护、数字媒体、数字签名认证等信息空间正常运作所需要的配套法规尚不健全。2010年6月,《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指出:互联网是国家重要基础设施,中国境内的互联网属于中国主权管辖范围。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完善信息网络立法,尽快制定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明确国家各部门以及社会各方面在信息安全保障上的职责,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排除国内外敌对势力和不法分子的干扰、破坏和攻击,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2、加强政府监管

互联网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有效管理。政府作为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总代表,有义务也有权力对网络舆论的主基调进行有效监管。政府要做网络舆论空间的守护者。网络时代,网民对于国际环境,国内形势,社会风习,或其他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都有着自己的见解和认识。面对近6亿的上网群体,如果政府不能正确的对网民群体过激行为进行合理的疏通和引导,不构建更多、更宽的平台来吸引意见的集中讨论和怨气的有效释放,而只采取“堵、藏、捂、掖”的单边行动,或者对网民的表达权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持否定甚至是高压打击的态度,将有悖于信息时代的发展规律,也不利于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其次,政府要做网络舆论规则的制定者。网络时代是全民麦克风时代。政府必须依法制定清晰而明确的网络舆论表达规则,让网民在充分享受自由表达个人观点见解的同时,遵守法律与道德的底线。政府要做网络舆论方向的引导者。网络媒体行业自律组织,不论是促进互联网发展,净化网络环境,还是保障网络的安全运行,都能够发挥很重要的作用。政府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中国互联网协会各级组织的作用,进一步强化行业自律,协助互联网络协会制定并实施行业自律措施,以促进网络舆论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组织宣传部门利用网络热点事件,第一时间主动设置网络舆论议题,正确引导由热点事件、敏感事件而引发的网络舆论。

3、注重软件防护

以技术手段保障网络空间安全,是目前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在这方面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强高端核心路由器、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等核心技术与产品的研发支持能力,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与设备,在基础技术与关键产品上做到安全可控,提高我国网络空间国际竞争能力。同时,加大对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下一代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投入,提高我国对新兴技术的掌控能力,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产业链条。二是加强核心技术研究。要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新兴技术的安全保障,特别是要加强对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漏洞分析研究工作,建立信息技术的安全检测与审核制度,对进口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安全性进行风险评估。进一步完善等级保护制度和标准,继续做好等级保护定级工作。加快网络防护、入侵检测、实名上网等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研发,并与新兴技术结合起来,提高新兴技术在应用过程的安全防护能力。建立新兴技术的信息安全预警机制,成立专门的机构对新兴技术的信息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和研究。三是加强网络安全部队的建设。建设网络强国,必须有高素质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队伍。要把人才资源汇聚起来,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强大队伍。

借助传统媒体优势,打造网络媒体公信力

根据2013年4月27日“首届中国传媒公信力论坛”的中国传媒公信力数据。在绝对公信力上面,报纸与电视居于前两位,在相对公信力上,电视、报纸、网络居于前三位。出现这样的结果,得益于传统媒体的人才、技术、品牌等优势。事实上,我国国内众多传统媒体或媒体集团创办的新媒体,包括网站、微博、微信等,无不是借助和发挥所属传统媒体的人才、技术和品牌优势才得以发展壮大,其公信力也较其它社会性的网络媒体强得多。因此,网络媒体在提升自身公信力的征程中,必须学习和借助传统媒体的经验和优势。

1、借助传统媒体内容优势

内容是传媒业的灵魂,没有内容,媒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以渠道起家的网络媒体,只有以内容为基础,以渠道为平台,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才能加快自身的发展。从现实来看,传统媒体有着网络媒体暂时还无法比拟的内容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拥有从政治层面获得重要新闻信息的优先。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在提供调查性新闻报道、解释性新闻报道等方面具有网络媒体难以企及的优势。因此,网络媒体的建设和发展,必须借助于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移植和嫁接传统媒体内容为我所用,以提高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美国多所大学的研究也表明:即便是最好的新媒体,其生产内容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还依赖于传统媒体。

2、学习传统媒体的把关优势

网络媒体的泛众化、多元化,导致了网络中信息数量的爆炸式增长,而且这些无数的信息中又夹杂着大量的垃圾信息,这使得许多受众难以承受这样的信息重负。实际上,当传统媒体传播的信息量不足和不及时时,人们才对网络传播的大量信息抱以兴趣和希望;而当网络传播的信息量大大超过需求时,人们真正感兴趣的,只是那些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实用信息。这就对网络媒体的信息采编和把关提出了高要求。从现实情况来看,传统媒体所具备的把关能力和舆论整合功能是目前许多网络媒体所不具备的。换一句话说,网络媒体信息的准确度和可信度是网络媒体的弱项。也正因为如此,网络媒体可信度和公信力不如传统媒体,而且一些色情信息、暴力信息、虚假广告、谣言等无时无刻不夹杂在网络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网络形象。另外,网络媒介信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信息内容的碎片化,分散了舆论的整合性,使舆论引导功能受到严重的挑战,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变得越来越弱化。因此,网络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学习和吸收传统媒体新闻采编把关办法,能够整合社会良性舆论、荡涤社会有害信息,从而形成社会主流舆论、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引导功能。

3、借助传统媒体的人才优势

提升网络媒体舆论公信力,关键在于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因此,打造一支专业化人才队伍,是网络媒体公信力建设的必然要求。经过长期的发展,国内传统媒体,尤其是以党报党刊为龙头的主流媒体,都培养和积聚了一大批优秀的传媒人才,他们普遍受过正规教育和专业训练,基本素质和业务能力较高,具有较高的新闻宣传理念和丰富的新闻传播经验,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新闻采访、调查技巧和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根据需要,娴熟的生产出富有智慧、击中时弊、引领社会的新闻产品。在新闻采编、策划报道、媒体管理上的制作、运营经验老道,尤其具有对新闻舆论影响力的把控能力,能够通过娴熟的编排技巧使新闻横有宽度、纵有深度。因此,网络媒体要寻求突破,最便捷的办法就是借助传统媒体人才队伍的成熟经验和成功模式。近年来,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越来越认识到建设具有专业水准的新闻采编队伍的重要性,频频向传统媒体的采编、策划、管理人才伸出橄榄枝,以提高自身的软实力。这种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之间的人才流动,既给予传统媒体巨大的冲击,也给网络媒体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当然,新旧媒体之间人才流动的内在动力,还源自两种媒体形态的各自特点,网络媒体需要传统媒体的人才和经验,传统媒体也将借助网络媒体的传播手段。正因为如此,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融合发展理论,已经开始被业界普遍所接受。

维护网络舆论高格调,提升网络媒体公信力

网络媒体的“正能量”,是其公信力的源泉。健康良性的网络生态舆论环境,有利于构建健康文明的社会。网络媒体的宣传和引导,是公民意识培养和网络公民道德风尚形成的重要推动力。因此,为构建和谐政府、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网络舆论环境,是网络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网络媒体提高自身公信力的根本所在。

1、坚持网络舆论高格调

网络媒体在社会公民人格构建中所处的地位、所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积极构建“为民、法治、安全、文明、诚信、创新”的网络空间刻不容缓。一方面,网络媒体营造积极向上、和谐文明的网上舆论氛围,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管理,为用户提供高品位、高格调、高质量的信息和服务,引导受众选择健康有益的网上信息;坚持自我约束,建立、健全网站内部管理制度,规范信息制作、流程,强化内部监管,增强网站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以及社会责任感;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另一方面,网络高格调归根结底是网民受众的高格调,所以网络高格调有待于网民素质的提高。因此,每个网民受众都需要从我做起, 提高自身修养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扰和不良影响,同时, 绝不向互联网虚假有害信息,特别是不在网站社区、论坛、BBS、聊天室、博客中发表、转载违法的、格调低下的言论、图片、音频、视频信息,自觉维护广大网民受众的合法权益,积极维护网络正能量,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

2、探索网络传播新路径

网络媒体要建立适应新媒体传播形态的新机制、新规则,积极探索新媒体传播规律,完善新闻传播管理机制,努力打造一支一流的、职业化现代传播队伍。坚持走新闻专业化道路,逐步形成以专业记者、专业编辑、专栏作家、知名评论员等高级专业化人才队伍为主,多层次人才聚集的格局。鼓励新闻从业人员充分利用自媒体,把握信息网络化时代的特点,及时掌握网民的思想动态、心理变化与利益诉求,同时对受众参与地域范围、受众间的交互性和受众与媒体间的交互性,以及网络媒体可掌控程度进行研究,保证舆论在网络形态的传播中始终保持道德风尚的正能量,充分发挥增强官民间沟通、缓解社会矛盾、提升政府在老百姓心目中形象的积极作用。

3、推进网络队伍职业化

网络媒体从业人员与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一样,都担负着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维护国家利益,促进经济发展,以及推动人类文明的社会责任,这就要求网络媒体从业人员遵守职业准则和职业道德。特别是在互联网自身即时、海量、开放的特点下,网络媒体的工作人员需要更高的职业操守来抵制利益的诱惑,坚持以客观真实、专业规范的理念报道新闻。从目前情况看,网络媒体从业人员专业来源比较广泛,在职业入门时又没有经过基本的职业教育和职业门槛的考试检验,这些从业人员在工作中遇到某些情况,特别是在一些外界压力诱惑面前,难免会不知怎么应对,甚至做出有违职业伦理和专业要求的错误行为。因此,必须把好从业门槛关,并且通过加强监管和从业门槛的制度建设来规范网络媒队伍建设,推进网络媒体工作者职业化、规范化。同时,要加强新闻职业道德教育,制定和完善网络媒体的职业道德规范。网络媒体从业人员应该结合职业特点,不断提升自身的伦理道德修养,并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内容,约束和修正自己的行为,从而具备高尚的品格和崇高的人生价值观,自觉地避免不良传播行为,为网民提供真实客观、积极健康的信息,从而提升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篇10

相对传统媒体,新闻网站对新闻专业的教学实习具有突出优势。传统媒体受限于体制、设备和场地,无法满足更多实习生的实践需求。新闻网站不同,它既有商业网站不具备的新闻采访权,又有较为灵活的体制和自由的空间,如学生不一定要在办公室撰写和实习稿件,只要手边有台电脑,在家中或学校就可以上传图片、视频或文字新闻,通过在线审核即可发表。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经验、体会、思想、观点通过新闻网站提供的平台表现出来,进行传播,大大提高实习效率。

(2)锻炼综合能力

传统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实习面比较狭窄,重复性操作的编采占用大量时间,新闻网站却能给学生提供立体多维的实习空间,通过多媒体融合的平台,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实习不仅锻炼采访、写作等传统业务技能,更要掌握博客编辑、论坛管理、网络广告、手机媒体、视频主持、网站维护、活动策划等新技能,以获得在新技术环境下生存发展的资质。在具体实践当中,可根据学生兴趣,划分实习领域,有学生关注新闻网经营方式,有学生研究新闻网站盈利模式,或者从事网络广告策划和营销,还有些学生喜欢研究网络技术,如RSS技术,都可以在新闻网站这类综合性媒体中找到用武之地,进而有效地完善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实习结构。

2改革教学弊端

由于目前开设网络媒体专业的本科院校不多,网站经营与网络采编人才的缺乏,使得传统新闻专业教学亟需变革。新闻网站从社会需求角度对新闻专业教育提出改革要求。高校新闻专业应该要加强网络媒体等新媒体的教育与研究,重新调整和革新落后的课程内容和教育体系,编写适合多媒体时代的教材,引导学生适应具有丰富多维的网络化特征的社会,进而完善专业结构,培养出更富竞争力的学生。

3引导就业方向

据统计,目前新闻学类专业的在校生人数约在13万人以上,每年平均毕业3.2万人。供大于求是一段时期内新闻专业学生就业的明显特征。新闻网站却可带来新的就业点。随着国家对网络的重视,网络将逐步成为举足轻重的主流媒体。新闻网站作为主流的舆论宣传阵地,与传统媒体一道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媒体阵营。新闻网_站的飞速发展,需要大批实习生和毕业生。目前国内设置网络媒体本科专业和有计划开设网络媒体教育的新闻专业并不多,如能加强网络媒体研究方向的教育,有针对性引导学生开展网络媒体实习,将会给学生就业带来大量机会。

二、新闻专业教学促进新闻网站建设

1实施学理支撑

据笔者对一些新闻网站负责人的采访,很多网站建设都缺乏受众调查的支持。受众调查是修炼网站建设内功的重要步骤。西方新闻网站每一次改版都要依赖专业的公司开展受众调查,一段时期内还要通过问卷和访问了解受众对相关内容的看法和建议。受众调查环节的缺失,说明很多新闻网站建设缺乏理论的支撑。一般来说,新闻网站建设多由资深记者组织、承担,记者工作任务繁重,虽然也会与兄弟网站交流、参加网媒研讨会,但多半浮光掠影,缺乏网媒研究时间和理论,结果由于新闻网站建设缺乏先导性学理研究,往往停留在经验基础之上。新闻网站建设要走上专业化轨道,必须依靠“智库”支持,新闻专业教师就是智库之一。他们有充足时间和学理素养,能给新闻网站建设提供发展思路和方向。还可把网站建设和学术课题相结合,组织师生搜集资料、开展受众调查、撰写研究论文或递交周期性审读报告,为网站建设把好受众关、夯实学理性、走好特色路、提供后备军。

2发展消息来源

新闻网站“做新闻”,离不开“全民记者”。“全民记者”,又叫平民新闻,是新闻网站发动群众写稿投稿、共享新闻的重要理念,被英国卫报誉为“世界范围内对本国事务影响最大的新闻网站”的韩国OMN网站最大特点就是推行平民新闻制,网站任何一名注册用户均可成为OMN记者,还可收取稿费。3万多名市民记者活动在韩国乃至世界各地,通过互联网向网站提供文字稿件、图片、影像资料,经过编辑修改后在网站发表。相比普通市民记者,新闻专业大学生显然具有优势,他们拥有新闻敏感和专业技能及必要的设备,加上教师的适时指导,完全可以通过论坛、博客随时、随地向新闻网站提供消息,成为新闻网站重要的消息源。

3拓展高校市场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新闻网站必须要面向市场,逐步斩断原属媒体的资金“供血”脐带,转为主动“造血”。当读者和消费者以“合二为一”的双重角色出现,如何经营网站就成为首要问题。新闻网站既要拓展手机报、网络广告等新媒体业务,又要争取尽可能多的读者(或消费者)。大学生是网站主要受众,也是网站相关业务的主要使用者,他们接受力强、好奇心重、敢于尝试新鲜的业务,富有创新精神。新闻网站与新闻专业学生以实习为纽带,进而通过活动策划与社团赞助,提高网站在大学生中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从而进一步扩大网站经营市场。

4提供人才储备

对新闻网站来说,网站编辑和技术两张皮的现象普遍存在。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既有新闻从业经验、又熟练掌握网络知识和技术的融合性人才。新闻网站亟需对网络媒体技术有系统研究的新闻专业人才,协助网站加强编辑思路的创新和网络新媒体的变革。高校新闻专业是培育这类人才的重要基地。新闻网站可以通过实习和共建,帮助新闻专业培养网络新闻人才,进而从新闻专业接收经过专业网络新闻教育的学生,推动新闻网站内部人才整合。

三、新闻网站建设与新闻专业教学结合之不足

1新闻网站方面

(1)实习定位模糊,未发挥网站特色

有新闻专业学生反映,在一些新闻网站实习与报纸媒体差异不大,都是坐办公室等稿子,有采访就去,最后跟着指导老师署名了事。这种“等(电话)、靠(老师)、要(指令)”的老套实习方法的确反映某些新闻网站的媒体观念尚未跟上网络时代的大势。作为具有创新力和新锐性的新一代媒体,新闻网站应该努力发挥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比如新闻的随时性与自由度、视频与文字结合的多样表达以及博客、论坛的互动,都可以锻炼新闻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如不能在教学实习中贯彻网站独特优势,势必无法提高实习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缺乏战略眼光,没有长远规划

新闻网站往往把实习学生当成填补人手不足的“补丁”,没有把学生的实习与新闻网站建设实际相结合,学生成为被动听命的实习机器。新闻网站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实习人才运用观。实习学生是笔需要挖掘和利用的财富。用之得当,就能助网站一臂之力;用之不当,就会人浮于事,事倍功半。造成这种差别的关键在于是否有战略眼光与长远规划。对新闻网站而言,不但要引进实习生,还要为他们制定详细的发展计划,给人才以合适的生存土壤,力争把网站建设的长期规划与实习生的具体实习工作结合起来,把实习生的积极性与专业才干和网站的技术创新、内容建设结合起来,才真正有利于网站的发展。

2新闻专业方面

(1)课程安排时间固定,学生实习与上课的时间常有冲突

(2)课程设置较为陈旧,网络媒体研究课程的设置并不普遍,学生网络新闻职业素养不足,影响他们在新闻网站的实习。有人就指出,学生可能已经很熟悉网络,包括博客和论坛,但是新闻专业教学却绕道而走,很少涉猎,教学与网络实践脱节,成为学生将来走进新闻网站等网络媒体的障碍。学生虽然熟悉网络,而且是网络使用的常客,但往往缺乏专业的指导,盲目使用网络,不能有意识地把网络技术和新闻专业学习联系起来。这样毕业后只能是网虫,不能算是合格的新闻专业网络工作者。

3、任课老师多半缺乏网络媒体从业经验,大多使用传统媒体理论来指导学生的网站实习,这显然不能适应网络化时代的要求。

4、没有建立有效的实习反馈机制。新闻网站是新媒体,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点,如具有即时性和互动性,但有些新闻专业没能利用好网站特点,建立全新的实习反馈体制,而是依旧保留传统媒体的实习思维,反馈和考核方式都显得陈旧缓慢,如交纳纸质的总结稿、以学期为时段汇报实习工作等等,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网络现状。

5、与新闻网站记者编辑的交流不够。一些新闻专业往往是把学生派走了事,不再与新闻网站记者、编辑定期定点沟通。指导教师不能及时得到对学生实习活动的反馈和评价,也就不能及时调整实习策略、给予灵活指导。而且,新闻专业所在的院系也无法提供相关资金配套和配备相应的分管领导,单靠新闻教师独自去沟通,显得身单力薄。

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一定要树立全新观念。新闻网站与新闻专业在合作共建过程中,不能简单以为“一方在帮助另一方”,而是双方都有利,是“双赢”。“双赢”观念,是新闻网站与新闻专业教学的结合重要理念。

四、新闻网站建设与新闻专业教学结合策略

1新闻网站方面

(1)树立全民记者观念,引进优秀学生实习

记者可以在大量新闻源基础上,充分运用经验发挥编辑和内容创新的作用,突显新闻网站的品牌和特色。新闻专业的学生是新闻网站建设的财富,他们可以提供丰富的新闻来源,所以新闻网站要注意吸收高等院校的新闻系的学生或者相关专业但是热爱新闻事业的学生,让他们以兼职记者或特约记者的形式为新闻网站工作,为网站的内容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2)设立实习规范,加强实习指导

新闻网站要制定严格的实习准则和任务安排,既有宏观项目的指导,如新闻采编、博客编辑、版块管理、视频制作、组织策划任务等,又对每项任务有具体的规划,如视频制作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premierepro、aftereffect、3DMAX等后期制作软件,在视频节目的视觉效果上能有所突破;论坛管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活动组织能力,深刻了解网民爱好,能够推动话题讨论、组织网民活动、招揽人气。同时,新闻网站要设立指导老师,由新闻网总监负责实习生整体的业务指导,每项任务又配备有富有经验的记者带队,双重指导让学生的实习更加有针对性和贴合网站发展实际。

(3)建立有效互动机制

新闻网站要与新闻专业及其所在院校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因为它不仅是一个以新闻为主的新媒体,也是一个走向市场的经营主体,时刻需要保持主动积极的生长姿态。与新闻专业加强交流,可以定期召开实习研讨会,邀请双方领导和实习学生座谈,了解实习动态,或者定期邀请新闻专业教师去新闻网站教学培训,提高记者业务素质,还可以依托网站的技术资源,如在新闻网站上设记者博客、教师博客与学生博客,三方把实习意见及时沟通交流,让更多的人分享。此外,通过各种活动主动抢占大学生市场,以新闻专业学生为切入口,与其所在院校紧密沟通,举办歌咏比赛、主持人大赛等冠名活动,可大大提升新闻网在大学生心中的地位,为其业务拓展赢得市场空间。

2新闻专业方面

(1)教学实习

①做好实习反馈,加强实习指导。要求学生设立个人博客,每天撰写实结,展示实习成果,作为实习评判的重要依据。组织学生成立“新闻网站采写编”的科研团队,在经验总结基础上,综合实践与理论资料,撰写研究报告与论文,或者为新闻网站提供受众调查报告与活动策划方案。

②课程教学与网站建设结合。新闻网站要有文化品味,提升文化档次,但是往往缺乏对地方文化有深入了解的人才,新闻专业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把地方文化课程讲授与新闻网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用吴文化的视野,建设新闻网站的文化品牌。如我校就开设了苏州日报舆论监督专题、苏州都市类报刊及晚报类报刊专题、苏州党刊宣传特色专题、苏州文学史专题、苏州经济现状专题、吴文化与传播专题等。学生普遍反映:这些选修课程和专题讲座,加深了我们对苏州悠久文明尤其是新闻、文化、经济等状况的了解。经过培训的学生,在新闻网站从事文化类专栏建设就得心应手。

③鼓励学生制作视频,为新闻网站提供特色化内容。在新闻网站建设中,应该突出“视频竞争”。目前,美国已经有92%的报业网站提供网络视频,美国多家报业还在网站上开辟电视频道或电视演播室。这其实是把传统的电视拍摄移植在网络上。新闻专业拥有广播电视专门人才,可以通过开设DV课程,让学生为新闻网站对口拍摄新闻,如春运、求职、应试、兼职等贴近大学生的视频新闻;或者开设主持人课程,专门针对新闻网站,培养学生成为网络主持人,与网络观众聊新闻,内容包括编辑部的报道计划、突发新闻的采访和观众感兴趣的新闻热点话题等。

(2)教学改革

①重构网络媒体课程,指导学生掌握多媒体写作技能。随着新闻行业变革越来越深,用人单位要求学生具备基础的新闻传播知识,还要求学生有多媒体及数据管理能力。美国《达拉斯早新闻》互动内容主管编辑安东尼·摩尔强调:“我们有很多传统意义上的记者。我们缺少的是对网络文化和传播有深刻理解的编辑。”为多种不同媒体提供新闻作品的融合新闻人才的需求,成为推进新闻教育改革的动力。美国大学从2008年秋季开始,学校将提供摄影和无线电课程,帮助学生适应现传媒多媒体传播的要求。2009,年春季又开设互动网络应用课程。学者蔡雯研究指出,美国媒体需要培训一些技能融合的复合型记者。比如堪萨斯的一家重要报纸,特别希望招聘到能够报道体育盛会和美式足球的记者,他们既能给报纸写个故事,也能给网络写个不同的故事,还能为网络做一些视频、音频的节目。现在,有多家新闻学院要开设一个将各种媒体融合在一起的新专业来培养这样的人才。所以,新闻专业应该重构课程,将印刷媒体、在线媒体和电视媒体的教学联系得更加紧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融入多媒介融合的新思想。密歇根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艾米·格兰恩就指出,新闻学院的学生应该掌握网络媒体的两项基本技术———信息反馈与直接参与公共讨论。如利用雅虎等网络媒体提供的反馈读者服务,建立自己的“信息反馈题目”,学生可以从信息反馈中意识到应该怎样“接近自己的读者和社区”,进而改善自己的网页设计或者文章的整体构想。而且。博客和论坛可成为新闻教学重要手段。通过参加博客和论坛的讨论能够迅速追踪不同的信息源。如要求学生了解博客和论坛发帖的习惯,跟踪至少一部分讨论小组或者延伸的讨论,阅读并且回答一些帖子,这就使得学生深入到网络文化的深层,把网络作为舆论引导和文化生成的重要工具来操作,而不仅仅是一种游戏的载体。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篇11

相对传统媒体,新闻网站对新闻专业的教学实习具有突出优势。传统媒体受限于体制、设备和场地,无法满足更多实习生的实践需求。新闻网站不同,它既有商业网站不具备的新闻采访权,又有较为灵活的体制和自由的空间,如学生不一定要在办公室撰写和实习稿件,只要手边有台电脑,在家中或学校就可以上传图片、视频或文字新闻,通过在线审核即可发表。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经验、体会、思想、观点通过新闻网站提供的平台表现出来,进行传播,大大提高实习效率。

(2)锻炼综合能力

传统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实习面比较狭窄,重复性操作的编采占用大量时间,新闻网站却能给学生提供立体多维的实习空间,通过多媒体融合的平台,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实习不仅锻炼采访、写作等传统业务技能,更要掌握博客编辑、论坛管理、网络广告、手机媒体、视频主持、网站维护、活动策划等新技能,以获得在新技术环境下生存发展的资质。在具体实践当中,可根据学生兴趣,划分实习领域,有学生关注新闻网经营方式,有学生研究新闻网站盈利模式,或者从事网络广告策划和营销,还有些学生喜欢研究网络技术,如RSS技术,都可以在新闻网站这类综合性媒体中找到用武之地,进而有效地完善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实习结构。

2改革教学弊端

由于目前开设网络媒体专业的本科院校不多,网站经营与网络采编人才的缺乏,使得传统新闻专业教学亟需变革。新闻网站从社会需求角度对新闻专业教育提出改革要求。高校新闻专业应该要加强网络媒体等新媒体的教育与研究,重新调整和革新落后的课程内容和教育体系,编写适合多媒体时代的教材,引导学生适应具有丰富多维的网络化特征的社会,进而完善专业结构,培养出更富竞争力的学生。

3引导就业方向

据统计,目前新闻学类专业的在校生人数约在13万人以上,每年平均毕业3.2万人。供大于求是一段时期内新闻专业学生就业的明显特征。新闻网站却可带来新的就业点。随着国家对网络的重视,网络将逐步成为举足轻重的主流媒体。新闻网站作为主流的舆论宣传阵地,与传统媒体一道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媒体阵营。新闻网_站的飞速发展,需要大批实习生和毕业生。目前国内设置网络媒体本科专业和有计划开设网络媒体教育的新闻专业并不多,如能加强网络媒体研究方向的教育,有针对性引导学生开展网络媒体实习,将会给学生就业带来大量机会。

二、新闻专业教学促进新闻网站建设

1实施学理支撑

据笔者对一些新闻网站负责人的采访,很多网站建设都缺乏受众调查的支持。受众调查是修炼网站建设内功的重要步骤。西方新闻网站每一次改版都要依赖专业的公司开展受众调查,一段时期内还要通过问卷和访问了解受众对相关内容的看法和建议。受众调查环节的缺失,说明很多新闻网站建设缺乏理论的支撑。一般来说,新闻网站建设多由资深记者组织、承担,记者工作任务繁重,虽然也会与兄弟网站交流、参加网媒研讨会,但多半浮光掠影,缺乏网媒研究时间和理论,结果由于新闻网站建设缺乏先导性学理研究,往往停留在经验基础之上。新闻网站建设要走上专业化轨道,必须依靠“智库”支持,新闻专业教师就是智库之一。他们有充足时间和学理素养,能给新闻网站建设提供发展思路和方向。还可把网站建设和学术课题相结合,组织师生搜集资料、开展受众调查、撰写研究论文或递交周期性审读报告,为网站建设把好受众关、夯实学理性、走好特色路、提供后备军。

2发展消息来源

新闻网站“做新闻”,离不开“全民记者”。“全民记者”,又叫平民新闻,是新闻网站发动群众写稿投稿、共享新闻的重要理念,被英国卫报誉为“世界范围内对本国事务影响最大的新闻网站”的韩国OMN网站最大特点就是推行平民新闻制,网站任何一名注册用户均可成为OMN记者,还可收取稿费。3万多名市民记者活动在韩国乃至世界各地,通过互联网向网站提供文字稿件、图片、影像资料,经过编辑修改后在网站发表。相比普通市民记者,新闻专业大学生显然具有优势,他们拥有新闻敏感和专业技能及必要的设备,加上教师的适时指导,完全可以通过论坛、博客随时、随地向新闻网站提供消息,成为新闻网站重要的消息源。

3拓展高校市场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新闻网站必须要面向市场,逐步斩断原属媒体的资金“供血”脐带,转为主动“造血”。当读者和消费者以“合二为一”的双重角色出现,如何经营网站就成为首要问题。新闻网站既要拓展手机报、网络广告等新媒体业务,又要争取尽可能多的读者(或消费者)。大学生是网站主要受众,也是网站相关业务的主要使用者,他们接受力强、好奇心重、敢于尝试新鲜的业务,富有创新精神。新闻网站与新闻专业学生以实习为纽带,进而通过活动策划与社团赞助,提高网站在大学生中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从而进一步扩大网站经营市场。

4提供人才储备

对新闻网站来说,网站编辑和技术两张皮的现象普遍存在。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既有新闻从业经验、又熟练掌握网络知识和技术的融合性人才。新闻网站亟需对网络媒体技术有系统研究的新闻专业人才,协助网站加强编辑思路的创新和网络新媒体的变革。高校新闻专业是培育这类人才的重要基地。新闻网站可以通过实习和共建,帮助新闻专业培养网络新闻人才,进而从新闻专业接收经过专业网络新闻教育的学生,推动新闻网站内部人才整合。

三、新闻网站建设与新闻专业教学结合之不足

1新闻网站方面

(1)实习定位模糊,未发挥网站特色

有新闻专业学生反映,在一些新闻网站实习与报纸媒体差异不大,都是坐办公室等稿子,有采访就去,最后跟着指导老师署名了事。这种“等(电话)、靠(老师)、要(指令)”的老套实习方法的确反映某些新闻网站的媒体观念尚未跟上网络时代的大势。作为具有创新力和新锐性的新一代媒体,新闻网站应该努力发挥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比如新闻的随时性与自由度、视频与文字结合的多样表达以及博客、论坛的互动,都可以锻炼新闻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如不能在教学实习中贯彻网站独特优势,势必无法提高实习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缺乏战略眼光,没有长远规划

新闻网站往往把实习学生当成填补人手不足的“补丁”,没有把学生的实习与新闻网站建设实际相结合,学生成为被动听命的实习机器。新闻网站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实习人才运用观。实习学生是笔需要挖掘和利用的财富。用之得当,就能助网站一臂之力;用之不当,就会人浮于事,事倍功半。造成这种差别的关键在于是否有战略眼光与长远规划。对新闻网站而言,不但要引进实习生,还要为他们制定详细的发展计划,给人才以合适的生存土壤,力争把网站建设的长期规划与实习生的具体实习工作结合起来,把实习生的积极性与专业才干和网站的技术创新、内容建设结合起来,才真正有利于网站的发展。

2新闻专业方面

(1)课程安排时间固定,学生实习与上课的时间常有冲突

(2)课程设置较为陈旧,网络媒体研究课程的设置并不普遍,学生网络新闻职业素养不足,影响他们在新闻网站的实习。有人就指出,学生可能已经很熟悉网络,包括博客和论坛,但是新闻专业教学却绕道而走,很少涉猎,教学与网络实践脱节,成为学生将来走进新闻网站等网络媒体的障碍。学生虽然熟悉网络,而且是网络使用的常客,但往往缺乏专业的指导,盲目使用网络,不能有意识地把网络技术和新闻专业学习联系起来。这样毕业后只能是网虫,不能算是合格的新闻专业网络工作者。

3、任课老师多半缺乏网络媒体从业经验,大多使用传统媒体理论来指导学生的网站实习,这显然不能适应网络化时代的要求。

4、没有建立有效的实习反馈机制。新闻网站是新媒体,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点,如具有即时性和互动性,但有些新闻专业没能利用好网站特点,建立全新的实习反馈体制,而是依旧保留传统媒体的实习思维,反馈和考核方式都显得陈旧缓慢,如交纳纸质的总结稿、以学期为时段汇报实习工作等等,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网络现状。

5、与新闻网站记者编辑的交流不够。一些新闻专业往往是把学生派走了事,不再与新闻网站记者、编辑定期定点沟通。指导教师不能及时得到对学生实习活动的反馈和评价,也就不能及时调整实习策略、给予灵活指导。而且,新闻专业所在的院系也无法提供相关资金配套和配备相应的分管领导,单靠新闻教师独自去沟通,显得身单力薄。

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一定要树立全新观念。新闻网站与新闻专业在合作共建过程中,不能简单以为“一方在帮助另一方”,而是双方都有利,是“双赢”。“双赢”观念,是新闻网站与新闻专业教学的结合重要理念。四、新闻网站建设与新闻专业教学结合策略

1新闻网站方面

(1)树立全民记者观念,引进优秀学生实习

记者可以在大量新闻源基础上,充分运用经验发挥编辑和内容创新的作用,突显新闻网站的品牌和特色。新闻专业的学生是新闻网站建设的财富,他们可以提供丰富的新闻来源,所以新闻网站要注意吸收高等院校的新闻系的学生或者相关专业但是热爱新闻事业的学生,让他们以兼职记者或特约记者的形式为新闻网站工作,为网站的内容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2)设立实习规范,加强实习指导

新闻网站要制定严格的实习准则和任务安排,既有宏观项目的指导,如新闻采编、博客编辑、版块管理、视频制作、组织策划任务等,又对每项任务有具体的规划,如视频制作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premierepro、aftereffect、3DMAX等后期制作软件,在视频节目的视觉效果上能有所突破;论坛管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活动组织能力,深刻了解网民爱好,能够推动话题讨论、组织网民活动、招揽人气。同时,新闻网站要设立指导老师,由新闻网总监负责实习生整体的业务指导,每项任务又配备有富有经验的记者带队,双重指导让学生的实习更加有针对性和贴合网站发展实际。

(3)建立有效互动机制

新闻网站要与新闻专业及其所在院校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因为它不仅是一个以新闻为主的新媒体,也是一个走向市场的经营主体,时刻需要保持主动积极的生长姿态。与新闻专业加强交流,可以定期召开实习研讨会,邀请双方领导和实习学生座谈,了解实习动态,或者定期邀请新闻专业教师去新闻网站教学培训,提高记者业务素质,还可以依托网站的技术资源,如在新闻网站上设记者博客、教师博客与学生博客,三方把实习意见及时沟通交流,让更多的人分享。此外,通过各种活动主动抢占大学生市场,以新闻专业学生为切入口,与其所在院校紧密沟通,举办歌咏比赛、主持人大赛等冠名活动,可大大提升新闻网在大学生心中的地位,为其业务拓展赢得市场空间。

2新闻专业方面

(1)教学实习

①做好实习反馈,加强实习指导。要求学生设立个人博客,每天撰写实结,展示实习成果,作为实习评判的重要依据。组织学生成立“新闻网站采写编”的科研团队,在经验总结基础上,综合实践与理论资料,撰写研究报告与论文,或者为新闻网站提供受众调查报告与活动策划方案。

②课程教学与网站建设结合。新闻网站要有文化品味,提升文化档次,但是往往缺乏对地方文化有深入了解的人才,新闻专业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把地方文化课程讲授与新闻网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用吴文化的视野,建设新闻网站的文化品牌。如我校就开设了苏州日报舆论监督专题、苏州都市类报刊及晚报类报刊专题、苏州党刊宣传特色专题、苏州文学史专题、苏州经济现状专题、吴文化与传播专题等。学生普遍反映:这些选修课程和专题讲座,加深了我们对苏州悠久文明尤其是新闻、文化、经济等状况的了解。经过培训的学生,在新闻网站从事文化类专栏建设就得心应手。

③鼓励学生制作视频,为新闻网站提供特色化内容。在新闻网站建设中,应该突出“视频竞争”。目前,美国已经有92%的报业网站提供网络视频,美国多家报业还在网站上开辟电视频道或电视演播室。这其实是把传统的电视拍摄移植在网络上。新闻专业拥有广播电视专门人才,可以通过开设DV课程,让学生为新闻网站对口拍摄新闻,如春运、求职、应试、兼职等贴近大学生的视频新闻;或者开设主持人课程,专门针对新闻网站,培养学生成为网络主持人,与网络观众聊新闻,内容包括编辑部的报道计划、突发新闻的采访和观众感兴趣的新闻热点话题等。

(2)教学改革

①重构网络媒体课程,指导学生掌握多媒体写作技能。随着新闻行业变革越来越深,用人单位要求学生具备基础的新闻传播知识,还要求学生有多媒体及数据管理能力。美国《达拉斯早新闻》互动内容主管编辑安东尼·摩尔强调:“我们有很多传统意义上的记者。我们缺少的是对网络文化和传播有深刻理解的编辑。”为多种不同媒体提供新闻作品的融合新闻人才的需求,成为推进新闻教育改革的动力。美国大学从2008年秋季开始,学校将提供摄影和无线电课程,帮助学生适应现传媒多媒体传播的要求。2009,年春季又开设互动网络应用课程。学者蔡雯研究指出,美国媒体需要培训一些技能融合的复合型记者。比如堪萨斯的一家重要报纸,特别希望招聘到能够报道体育盛会和美式足球的记者,他们既能给报纸写个故事,也能给网络写个不同的故事,还能为网络做一些视频、音频的节目。现在,有多家新闻学院要开设一个将各种媒体融合在一起的新专业来培养这样的人才。所以,新闻专业应该重构课程,将印刷媒体、在线媒体和电视媒体的教学联系得更加紧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融入多媒介融合的新思想。密歇根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艾米·格兰恩就指出,新闻学院的学生应该掌握网络媒体的两项基本技术———信息反馈与直接参与公共讨论。如利用雅虎等网络媒体提供的反馈读者服务,建立自己的“信息反馈题目”,学生可以从信息反馈中意识到应该怎样“接近自己的读者和社区”,进而改善自己的网页设计或者文章的整体构想。而且。博客和论坛可成为新闻教学重要手段。通过参加博客和论坛的讨论能够迅速追踪不同的信息源。如要求学生了解博客和论坛发帖的习惯,跟踪至少一部分讨论小组或者延伸的讨论,阅读并且回答一些帖子,这就使得学生深入到网络文化的深层,把网络作为舆论引导和文化生成的重要工具来操作,而不仅仅是一种游戏的载体。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篇12

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特征

核心竞争力作为一个针对企业发展战略管理的新的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核心竞争力理论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它与企业的组织结构、功能机制和竞争优势紧密相关。Prahalad和Hamel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企业由于以往的投资和学习行为所积累的具有企业特定性的专长,是一个组织涉及不同生产技能协调、多种技术流派整合以及价值观念传递的积累性学识过程。核心竞争力具有价值性、独具性、延展性和持久性四个特征。根据网络媒体工作的实际要求,结合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基本思想,可以将网络媒体工作者的核心竞争力理解为:网络媒体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整合利用资源以取得竞争优势,实现持续发展的能力。它包括两方面内涵:一是网络媒体工作者通过整合利用各种资源提高竞争优势的能力;二是网络媒体工作者保持竞争优势,不断实现持续发展的能力。这两方面内涵也可以具体化为三个内容,即网络媒体工作者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工作管理和创新能力、自我学习和发展能力。

概括而言,网络媒体工作者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五方面特征:(1)动态性。网络媒体工作者的核心竞争力的内部结构并不是静态不变的,或者始终处于某个状态、水平上,它会随着外部竞争环境和网络媒体工作要求的变化而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这就要求网络媒体工作者既要系统掌握与网络媒体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及时了解网络媒体业的发展走向,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来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丰富工作经验,增强工作技能。(2)保护性。核心竞争力能够给网络媒体工作者带来竞争优势,促进其综合实力的提升,所以要采取有效途径和措施来保持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避免和防止其他竞争对手的模仿和学习。(3)竞争性。社会环境的日益开放,使得每一个网络媒体工作者都需要面对多元化的工作境况。环境的多元化往往又伴随着竞争的激烈化、复杂化,造成不同网络媒体工作者之间核心竞争力的比拼。也正是在不断比拼、竞争的过程中,网络媒体工作者不断提高竞争意识,增强了保护观念,促进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水平得到了整体提升。(4)条件性。网络媒体工作者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概念体,其综合性既表现为构成层面的丰富性,也表现为构成层面之间关系的多样性。要保持核心竞争力构成层面及相互关系的多样性,确保核心竞争力的有序稳定,就必须合理利用外部环境空间,有效整合环境资源因子。(5)投入性。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通常需要网络媒体工作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内部结构整合和优化也往往需要一定的资本投入。

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结构

精神层。主要指网络媒体工作者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形成的职业认知、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等。作为网络媒体职业形象的意义标志,精神层是核心竞争力的内核和基础,没有精神层的作用支撑,核心竞争力的整体势能就很难得到发挥。(1)职业认知。职业认知是网络媒体工作者的行业认知、工作发展认知和自我成长认知,它在精神层中居于主导地位,忽视了职业认知,网络媒体工作规律的把握就无从谈起,网络媒体工作绩效水平的提高也只能成为空话。(2)职业意识。职业意识是精神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网络媒体工作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对网络媒体工作者的行为起着制约作用。敬业乐业的奉献意识和满腔热忱的服务意识是职业意识的核心,积极进取的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的改革意识是职业意识的内涵,和谐相容的协作意识和耳聪目明的信息意识是职业意识的综合表现。(3)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网络媒体工作者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集合,它是网络媒体工作者对自己从事的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和实践所达到的自觉程度,是调整网络媒体工作者与工作、同事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也是网络媒体工作改革和创新的有效切入点。

知识层。主要指作为网络媒体工作者具备的知识内容、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任何一项网络媒体工作的开展常常会调动网络媒体工作者的整个知识库存,尤其是在网络需求日趋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网络媒体工作目标、任务的实现更离不开网络媒体工作者丰富的知识内容、健全的知识结构、完备的知识体系以及合理的知识层次。(1)知识内容。知识层的发挥是知识内容扩充“并由此产生出新概念、新思想和新体系的过程”。如果没有足够量的知识内容,网络媒体工作者知识层的蓄能(积累知识)和释能(传授知识)过程就会受到影响。(2)知识结构。新时期,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多维立体的知识结构,网络媒体工作任务的完成离不开网络媒体工作者渊博深厚的知识结构,适应社会发展的网络媒体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网络媒体工作者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3)知识体系。知识的有机组织形成了知识体系。网络媒体工作者的知识范围涵盖背景知识和专业知识。背景知识是体现网络媒体工作者综合文化素养的知识群,包括文化知识、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专业知识是以网络媒体工作内容为核心的相关专业知识群。

物质层。包括网络媒体工作者提供社会大众所需的信息和各种服务,也包括网络媒体工作者创造的工作环境和网络媒体环境。(1)信息和各种服务。在整个工作过程中,系统入口端输入的是尚未经过系统整理的各种信息,通过网络媒体工作者的精心加工,出口端输出的是社会各领域、部门所需的信息。网络媒体工作者也可以通过提供各种网络媒体服务,来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现实中,社会对网络媒体企业的评价主要是依据其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全面性、客观性和公正性来进行。网络媒体企业提供服务的质量和层次也是社会评价的重要指标。(2)工作环境。工作环境是物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网络媒体工作目标、任务的实现。优化工作环境,为网络媒体工作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是网络媒体业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网络媒体工作者竞争优势提高的要求。(3)网络媒体环境。它是网络媒体工作者构筑核心竞争力物质层的动能平台,也是网络媒体工作者培养竞争优势的条件保障。网络媒体环境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塑造核心竞争力所需环境条件和资源条件的充足程度,进而影响到核心竞争力的整体水平。

行为层。主要指网络媒体工作者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和应急能力。它也是核心竞争力结构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行为层是否合理,是否与已形成的精神层、知识层和物质层相适应,是制约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多数网络媒体工作者过多注意了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层和物质层,忽视了行为层对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推动作用,进而影响了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提高。(1)实践能力。包括工作计划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控制能力和评价能力等。(2)创新能力。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网络媒体工作者必须从过去单纯的知识信息利用者转变为知识信息开发者,而利用者向开发者的角色转变离不开网络媒体工作者的创新能力。(3)适应能力。外部社会环境变化的日趋复杂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媒体工作系统的稳定,使得网络媒体工作者面临的问题也日渐增多,这就要求网络媒体工作者必须具备适应环境变化,根据环境变化有效处理工作目标与企业发展、社会发展和自我发展之间关系的能力。(4)应急能力。网络媒体工作者要想在工作中时刻把握时代走向,适时引导社会舆论正确发展,达到网络媒体业与社会发展进步之间的良性互动,就需要具有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应急能力,这不仅是网络媒体工作者竞争优势的重要体现,也是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有力表征。

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途径

准确把握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目标,实现核心竞争力培养目标的层次化。社会发展需要政治信仰坚定、思想进步、专业技能娴熟、工作能力突出的网络媒体工作队伍;网络媒体业发展需要爱岗敬业、勤于思考、技能扎实的网络媒体工作队伍;网络媒体工作者的自我发展需要有序稳定的工作环境、内容健全的专业知识、灵活多样的专业技能、良好融洽的人际关系和成熟乐观的社会心理。因此,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目标应在通盘考虑社会发展、网络媒体业发展和自我发展实际需要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征,不断丰富和充实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层面。

合理构建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内容,实现核心竞争力培养内容的全面化。通过对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结构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精神层、知识层、物质层和行为层是构成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框架,是组成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内驱动力,精神层是发掘网络媒体工作者潜能、提高网络媒体工作者与外部环境物能流转的助推器。知识层是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必备基础,是提高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优势的切入点。物质层是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必要组成部分。行为层是知识层和物质层发挥作用的重要通道,也是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培养的主要对象。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内容应紧紧围绕这四个层面深入开展。

灵活掌握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手段,实现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培养手段的多样化。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首先应在保持网络媒体工作者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前提下,举办内容丰富的讲座来开拓视野,组织形式多样的经验交流活动来提高能力;其次要借助回归教育手段,让网络媒体工作者在“实践――学习――再实践”的双向互动中提高专业素质,增强适应能力,丰富专业知识,积累实践经验,最终达到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最后要进行核心竞争力基本知识、信息的教育宣传,广泛收集和掌握国内外有关提升网络媒体工作技能的有益信息与最新动态,加大对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研究,定期对网络媒体工作队伍进行整体和单独的核心竞争力测评,积极引导广大网络媒体工作者提高竞争优势、增强竞争能力。

积极营造“学校――企业――网络媒体工作者”三级联动的核心竞争力培养机制,实现核心竞争力培养机制的系统化。学校应根据网络媒体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创新网络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有利于培养网络媒体专业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模式,加快网络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步伐。企业要依据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实际特点,有计划地组织各种类型的专项训练,提高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各个层面。对于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不能简单流于形式,应有完备的培养计划和专项的评价考核。网络媒体工作者要更新观念、科学定位、确立目标、准确规划,增加优势投入,集中精力在某一方面或者几方面进行突破,形成自己的特色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姜国祥:《核心竞争力》,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3年版。

2.郑克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及其构建模式》,《经济师》,2002(8)。

3.吴秀萍、徐伟:《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在竞争中共同发展》,《中国新通信》,2008(19)。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篇13

传统的新闻传播时代,由大众新闻传播组织及专业新闻人才独占新闻传播资料和新闻信息,新闻生产方式具有专业性、制度化。现在已由“圣人时代”进入“众神狂欢时代,”网络新闻传播主体的多样化即民众个体及社会群体都属于面向社会公众具有公共化身份的新闻传播者,网络新闻传播真正达到社会化。带来了新闻生产群众化、民主化的新局面,使新闻自由在新闻生产与传播维度上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新闻生产自由、传播自由开始真正进入一个普遍化的时代。不同新闻传播主体的合作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合作性互动共产,一种是冲突性互动共产。不同新闻传播主体协同制造新闻文本,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主体结构方式,专业新闻传播媒体与非专业网络新闻传播媒体之间或为补充、互相提升,使新闻传播进入生产社会化、全民化。

3网络新闻信息审核有待加强

传统新闻传播媒体,其新闻稿件往往经过初选,复选等层层把关,经编辑的严格审查后进行,以保证新闻的严谨、真实、有效。伴随网络新闻传播主体的多样化特征,不可避免的造成新闻质量参差不齐,一些不良信息和虚假新闻增多,网络新闻信息审核有待加强。然而网络新闻基本上没有什么审查程序,相关网络编辑在审查中也可能由于新闻量过多而造成审查不力。编辑对新闻的把关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它要求编辑站在一个公正客观的立场上看待问题,所以多个审查人员才能真正做到客观对待新闻事件,然而现在网络编辑多是由于一人担任选稿与编辑上网的工作,造成主观随意性加大,并且对于一件事情会有多个版本的报道,审查者由于自身原因也可能受到误导,有意无意中造成虚假信息的传播。网络新闻失真是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4新闻传播突破时空限制

以往传统新闻传播媒介在报道国外新闻和对外传播时,往往会受到时间、空间、政治等自然或人为的因素。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新闻的时效性大大增强,对于一些重大突发事件,网络媒体会在第一时间进行报道,而传统媒体需要在刊物或节目播出时才能进行相应报道。另外,网络的全球性也使新闻传播不受国家限制,各国的新闻可以跨境流动。但是处于技术优势的发达国家将控制其他国家的新闻传播事业,发展中国家将会受到发达国家的新闻屏蔽和新闻渗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这一挑战,提升相关技术水平,对新闻传播进行控制。

5媒介竞争趋于激烈

网络媒介的出现对传统媒介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网络媒介以其时效性强、传播范围广、媒介容量的无限性等优势在新闻报道中占尽先机。而且移动终端的普及使得人们在接触网络媒介的时间多余传统媒介,大部分报刊读物尤其面临困境,人们更加倾向于阅读电子读物。传统读物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广告,在对传统读物的投资比例上大大减少,网络媒介在对广告市场的竞争上更具有优势。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