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网络专题的特点实用13篇

网络专题的特点
网络专题的特点篇1

在网络媒体的新闻传播活动中,要制作出一个成功的网络新闻专题,选题至关重要。一般有以下几个类别:

1. 重大突发事件专题报道,即难以准确预测而突然爆发的对国家和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比如,《5•12》汶川大地震,一经证实,我国各大网站都立刻组织了深度报道,并随时更新新闻信息,使受众能够及时、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震区事态发展的最新状况,凸显了网络新闻专题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上的优势。

2. 对于一些可预见性的重要活动的专题报道。比如,对我国每年的“两会”专题报道、国庆专题报道、“春运”专题报道等等。这些可预见性的专题活动,都是受众比较关心的事件,现在也逐渐成为网络新闻专题的上佳选题。

3. 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专题报道,即那些引起群众普遍关注,广泛议论甚至引起社会动荡,等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经过较长时间积累而成的,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下,比方说住房问题、医疗问题、就业问题等等。

二. 对网络新闻专题发展的思考

我国网络新闻专题伴随着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而显现出了多个特点,但是如何利用好网络传播的优势,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这需要我们进行一定层面上的探讨。

1. 充分利用网络传播新技术进行创新。网络新技术是影响网络专题发展的重大因素。网络新技术作为网络专题的表现手段,能更好的反映专题的内容。在网络新闻专题中对于网络传播技术的更新和利用,不仅仅是网络新闻传播的内在要求,同时还是受众的迫切需求。

相比传统媒体中纸质媒体只有版面有限的文字和图片、广播电视媒体只有时间段有限的声音和视频,网络媒体体现出极大的优势。它除了有无限的网络传播空间之外,还有着丰富的传播方式。除了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之外,它还有着flash、模拟动画等等。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还有更多的传播方式会运用到网络新闻专题的传播当中。

2. 统筹联动,加强品牌战略实施。自从网络媒体出现以来,它与传统媒体的竞争就没有停止过。在我国,目前商业网站还没有对新闻事件的直接采访权,这就造成了其信息来源方面的缺失。而在网络运用越来越普遍的今天,传统媒体也需要通过网络来进行传播。在这样的情况下,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都意识到只有加强合作才能使彼此更加强大,即:联合互动、统筹运作、内容共享、错位竞争。

这样有利于在重大活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不同媒体之间的特色相互交叉融合,产生多家媒体力量叠加的“1+12”的传媒效应。通过内容交换,取长补短,既可降低成本,又可提高整体竞争力。由于统筹联动能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竞争成本、形成舆论强势,因此,它能使媒体在竞争中占据相对优势,使自身的影响力波及到合作媒体覆盖的范围之上。

3. 网络新闻专题要注重策划。网络新闻专题并不是单纯的将新闻报道在网络媒介上进行“堆砌”,而是对新闻的一种深度挖掘,兼具新闻性、解释性、调查性、分析性等特点。因此,在制作网络新闻专题时,要着重增强策划意识,提升新闻专题的竞争力。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要求能够对各种新闻资源进行整合,以便更好地配置与运用网络新闻资源,办出网站特色,提供更能满足受众需求的新闻产品,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首先,要注重网络新闻专题选题的策划。网络媒体在应对重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上有着先天优势,因此,对于专题选题的策划,应根据新闻事件性质的不同来灵活应对。一方面,对应急性的新闻事实,尤其是对于突发事件或其它媒体报道后形成热点的事件等,需要网络媒体迅速做出反应。另一方面,对于人民群众长久关注的热点、政府的工作重点、现实生活中的难点等问题也需要大力的关注。

网络专题的特点篇2

突发公共事件因为其突发性、复杂性、多变性、破坏性、持续性、刺激性等特点,最大限度地契合了新闻价值的标准,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相关新闻报道也由此成为媒体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新闻专题,指的是网络编辑基于对某一个新闻事件或者某一新闻主题价值大小判断的基础上,将相关信息挑选出来并将其组合、编排成为一个整体,使之作为一个特设栏目在线驻留,供网民浏览、阅读、立体扫描与透视的一种新的新闻表现样式①。

网络新闻专题是“网络新闻整合的一种重要方式,好的选题与角度,出色的专题制作,是网站原创能力的重要体现”②。在目前互联网的采访权还不够放开的情况下,很多网站都把网络专题作为其发挥新闻报道原创性的中心环节,而重大国际突发性公共事件因其新闻价值较大更是成为各大网站国际专题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仅以2009年国内商业门户网站新浪和网易国际新闻专题报道为例,突发性公共事件新闻专题分别占国际专题的59.6%和58.6%(表一)

表一 2009 新浪和网易国际突发公共事件新闻专题统计

鉴于突发公共事件在网络国际专题中的显著地位,本文以新浪2010年“智利地震”网络专题作为个案,针对国内网站对国际突发公共事件进行专题报道时的操作特点做出以下分析和探索,以期为实务操作提供借鉴。

一、时间要素:第一时间抢占、实时表达、全时跟踪,以最快速度介入事件,对事件进行即时、密集、持续的报道。

新鲜及时是新闻的基本特征,突发性公共事件因其突发性和破坏性,使受众对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爆发方式、程度等难以预料和准确把握,受众在求快和自危心理的驱使下,希望在第一时间了解事件对人类生命、精神和财产的破坏性,以指导自己的行动。英国危机公关专家里杰斯特提出危机处理的“3T”原则,强调了危机爆发时期信息的重要性,即Tell it your own (告知你所知道的情况);Tell it fast(尽快提供情况);Tell it all(提供全部情况)③。因此在事件初发期受客观因素的限制,网络媒体的首要报道任务不在求全而在求快。至于求全,则是进入持续期后,再对事件进行实时表达和全时跟踪,以最快的速度报告事件的详细进程,满足受众的求全心理。

智利在北京时间2月27日14时34分发生8.8级特大地震,针对这起突发国际公共事件,新浪在当日14时53分转发了《环球时报》的一条快讯,稍后就以每几分钟一条滚动新闻的速度,实时报道事件的最新情况,截止3月17日共各类消息700余条,对地震进行了即时、实时和全时的报道,从时间要素上最大限度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

对于国际突发公共事件,网站要始终凭借网络的迅捷性,凸显报道中的时间优势。在确定事件属于重大事件后,应该在第一时间新闻后迅速组织第二波专题报道,快速组织人员和资料,用网络技术的快速特点保证专题报道的内容充实丰富,同时又充分体现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从而达到专题报道形式上的丰富和快捷。

二、内容要素:形式多样、内容多面、层次丰富,多元化呈现事件。

因突发公共事件的不稳定性和复杂性,当事件进入持续阶段后,受众往往不会满足于最初的获知基本新闻要素,而是需要更丰富、更全面、更准确的信息,甚至需要针对事件的相关方面观点、评论。这时候如何满足受众的求全心理是摆在媒体面前的迫切问题。

新浪网“智利地震”专题在传递事件最新消息的时候,按信息传递的符号形式,在首页设置了三个版块:文字滚动报道、图集报道、视频集报道,发挥网络的多媒体优势,全方位呈现事件的面貌。

在三大版块之下按照内容又细分为头版头条、“最新消息”、“关注华人华侨”、“现场目击”、“灾区现状”、“伤亡救援”、“震后民生”等具体版块。头版头条挑选出当天最重要新闻,放在专题最显眼的位置,有重点地呈现。“最新消息”根据时效性排序,报道事件最新进展。“关注华人华侨”挑选跟华人相关的新闻报道,发挥了新闻报道的接近性原则,在这个已经是“地球村”的时代,任何一个遥远地方发生的事情,都有可能与你和身边的人相关联,这些人的安危到底如何,也是国内一大批与他们有关系的人所共同关心的。因此,把远方的事件拉近,就是让新闻价值中的“接近性”增值。“现场目击”、“灾区现状”、“伤亡救援”、“震后民生”四大版块各自围绕自己的报道主题进行新闻组合,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关注。在新闻叙事视角上,宏观和聚焦相结合,专题标题栏用新闻要素的形式,简单介绍了地震发生时间、地点和伤亡情况,让受众对于地震有一个宏观的把握,避免网络新闻的碎片化,同时又有自己重点关注的领域,即把目光聚焦于灾难的受害者身上,以人为本,两者做到有机结合。

该专题除了新闻信息之外,还提供了背景知识,做到告知功能和服务功能相结合。从人的本性来说,人们会下意识地关注灾难发生后如何自救的一些具体实用的知识。新浪网“智利地震”专题中“相关信息”版块,专门提供中国驻智利大使馆的联系方式,另两版块“震中周边城市介绍”、“地震海啸知识”则提供周边一些城市情况的介绍和有关地震海啸的知识,便于人们了解这种地质灾害,同时提高自己的保护意识。

在整合了客观的信息和知识之外,该专题还提供权威观点以供受众参考,注重事实和观点的结合。“权威观点”版块刊登了相关专家对于此次地震的解读以及对于地震趋势的预测,为受众提供了专业角度的分析,让人们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对于重大国际突发公共事件,网络专题应运用全息式的开放报道框架,运用各种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开掘新闻,强调信息内容层面的开放,信息维度更加丰富,信息层次更加深入,事件的“新闻富矿”被充分挖掘。

三、传受关系:注重受众的参与性,发挥受众的主动性

与传统媒介的受众不同,网络受众不仅仅是接受者和旁观者,他们可以更多的加入到传播过程中,提出自己对信息的需求,对传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还可以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放到网上传播,甚至可以通过网络互动宣泄自己的情感。即使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在国外,但从心理学角度讲,人类内心深处都存在同情、同感和共情能力。因此网络应该运用其互动性的特点,为受众参与传播提供技术基础,也为受众宣泄自己的情感提供平台。

新浪网“智利地震”专题中的“博友关注”版块,提供了受地震影响的普通网友的相关博客,以普通人的视角传递最新情况。通过“向遇难者献花”、“悼念”版块,网民可以发送电子、留下悼念词表达自己的同情、同感和共情之心。在“微博关注”版块,广大网民对地震相关情况进行探讨,从而形成网络舆论。

本文从新浪网关于“智利地震”专题报道的时间要素把握、版面安排、编排思想等方面入手,管窥当前网站国际突发性公共事件新闻专题报道的编排特点,希望业界在了解这些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并不断发展和创新,以优化网络传播效果,使国际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专题报道更有针对性、更到位,以服务大众需求。■

注 释

①朱宝奇,《网络新闻专题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

②彭兰,《网络新闻专题的特点、发展及编辑原则》[J].《中国编辑》,2007(4)

③ 郎爽,《灾难新闻的受众心理分析》[J].《新闻传播》,2008(8)

参考文献

1、董天策、蔡慧,《我国灾难新闻的报道模式的转变与突破――以汶川地震报道为例》[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9 (12)

2、陈友良、邓如,《灾难新闻的叙事策略》[J].《新闻窗》,2008(3)

3、王蕾,《论我国灾难新闻报道理念的转变》[J].《新闻大学》,2008(4)

4、田中初,《如何报道国外灾难新闻――从对日本东北部地震的报道说起》[J].《新闻记者》,2003(7)

网络专题的特点篇3

1、网络热点及其特点

网络热点是因网络传播而在广大网民中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件,能吸引较多网民共同参与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传播和评论,在网络和其他媒体上形成报道热潮。由于网民的参与而使网络热点具有一定的舆论影响力,甚至能影响事态的发展。

09年上半年,网民评出的网络热点事件,按时间顺序依次为“躲猫猫”、“跨省追捕”、“罗彩霞”、“70码”、“邓玉娇案”、“成都公交自燃”、“绿坝软件”、“逯军最牛语录”、“全国最年轻市长”和“上海在建大楼倒塌”事件。①总结以上事件,不难发现网络热点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网络热点有较高的网络转载率,能形成网络专题和规模报道。二是网络热点多与传统媒体联动传播,具有广泛的媒体关注度。三是网络热点能在国内外形成强烈的舆论关注,得到行政部门的重视,从而使事件的发展、解决更加透明化。四是网民对热点的参与度高,有些网民直接介入事件的调查,甚至采取行动影响事态发展。

2、网络热点专题

网络专题是网络媒体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通常围绕某一特定主题,设计固定的专题页面,进行图片与文字、即时新闻与相关资料,有时还会有音视频的集中报道。②网络专题把新闻事件进行整合,采用这种方式能提升新闻价值,强化新闻事件的传播效果。

网络专题在热点事件报道上强化了网络热点。如“躲猫猫”事件中,央视网制作专题《今天,你躲猫猫了吗?》、新浪网新闻中心开设专题《云南官方邀网友调查躲猫猫事件》、云南网与腾讯网联合推出《官方邀网友调查“躲猫猫”事件》,搜狐、21CN新闻、TOM新闻等网站也开设了相关专题。

二、网络热点专题的作用

随着网络热点的不断出现和网民对热点信息的需求,网络热点专题成为各网站的特色版块。常规网络新闻仅仅依靠即时新闻已经不能满足网民的需要,动态新闻正向专栏化方向发展。③

1、推送新闻吸引网民关注并参与互动

网络热点专题将有关新闻事件的报道进行集纳,整合成一个多元化的传播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网站将新闻事件作为一种产品向网民推送,引起网民关注和参与互动并与传统媒体联动从而扩大传播。在“罗彩霞”事件中,人民网社会频道开设社会专题《公安局政委女儿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中国青年网教育频道、搜狐新闻也开设相关专题,这些专题紧跟事态发展,不断向网民推送相关新闻。

人民网在该事件的专题中开设了新闻动态和分析评论两个专栏,把事态和评论有机结合。中国青年网教育频道加入“网友调查”和“我要评论”栏,调动网民参与。新浪网的专题设置了“博友关注”与“分析评论”栏目呼应,充分反映各方观点,调动网民参与互动的积极性。

2、实时更新动态报道组织深度评论

网络专题对热点事件的实时动态更新有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优势。事件发生后,网媒可以随时最新消息,在报道的时效上抢了先机。在凤凰网资讯频道开设的《杭州富家子弟飙车案》专题中,“最新报道”栏目组织了相关报道34篇,在搜狐网新闻频道开设的专题《富家子弟飙车撞死路人》的“富家子弟飙车撞死路人最新消息”链接中,有最新事件报道146篇。这些最新报道弥补了传统媒体对热点事态报道更新不足的缺憾。网络热点专题还可以有意识地组织、转载事件的深度报道和评论。

3、多媒体多形式报道强化热点

在传播样式上,专题不仅集纳消息、通讯、评论等多种体裁,也包括了围绕专题所要表达主题的文字、图片、音视频、Flash、互动调查、留言板等多种传播样式。④以凤凰网资讯频道的专题《郑州官员逯军深陷替谁说话门》为例,该专题用了逯军的照片和头戴乌纱帽的官员接受采访“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百姓说话?”的漫画作为专题头。专题头正下方以一则导语引出左侧“事件梗概”栏,页面左侧是“精彩视频”链接凤凰卫视对该事件的视频报道,导语正下方是两篇延伸报道,紧跟“分析评论”、“最新报道”栏目,链接相关新闻和评论。“逯局长事件警示:谁为谁说话?”栏下的每一观点下都配有漫画,并在专题页面下方设“网友评论”栏,在“凤凰调查”栏下帖出对该事件的问卷调查。专题形式的报道为网民提供了全面了解和认识事件的多媒体平台。

4、与传统媒体联动,激发网民参与形成持续舆论热点

网络热点专题可以与传统媒体联动,掀起公众关注高潮,在社会上形成舆论热点。以“邓玉娇”事件为例,央视新闻网曾开设专题《女服务员刺死官员》,其中的“视频精选”分别链接了四家电视台对该事件的报道,另有“24小时播不停”转载了多家平面媒体和新华网、楚荆网等网络媒体的50余篇报道。各媒体相互配合,形成了网上、网下的联动,一时间邓玉娇其人其事成为了社会舆论的热点。

虽然网络热点专题有以上特色和优势,但在报道实践中也有不尽人意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闻内容同质化,难以满足网民需求

对网络热点事件,各网站都争先恐后地开设相关专题,但各网站专题的内容却存在同质化现象。究其原因,一是一些网站本身没有采访权,只能转载其他媒体的相关报道。二是网络编辑缺乏对事件主题的提炼,不能组织记者采访有独特视角的新闻。

2、意见领袖引领庞杂观点,网民莫衷一是

网络热点专题除对热点事件本身的报道外还集合多方观点、安排对立讨论、罗列新闻背景和相关事件。在凤凰网资讯专题《29岁清华毕业生当选市长引热议》中链接了29岁市长周森锋的背景材料,转载了多篇正面报道,也选载了对其的负面评论。展现在网民面前的是大量的消息、评论和观点,内容堪称丰富、全面却也给网民带来困惑,网民的独立判断必然受到影响,难免莫衷一是。同时,新老媒体共同炒作可能会激化热点,易引发网民的非理性互动,影响事态发展。

3、一些网站内容简单、多媒体形式生硬,难显网媒特色

前文中所举的网络热点专题的例子多是大型官方和商业网站制作的,这些网站有着制作专题的一整套思路和模板,其专题报道从内容到形式都相对成熟、完善。但也有一些地方网站和小型商业网站制作的专题内容缺少原创不够充实,形式上也存在单一化、无特色的问题。简单的页面设置、寥寥几条相关消息和评论,生硬地添加几张事件新闻图片。

三、如何策划与组织网络热点专题

鉴于网络热点专题以上的一些优势和不足,如何策划和组织网络热点专题,做到吸引网民关注就成了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

1、选择鲜明主题,设计独特页面

对热点事件主题的把握是做好网络热点专题的前提。围绕事件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思考,提炼出鲜明的报道主题考验着网络编辑的能力。在明确的主题下开设多样化的栏目就能架构起热点专题,而其他内容的充实也有赖于此。报道主题主要体现在专题头和导读上。以“70码”事件各网站的专题为例:腾讯新闻的标题为《杭州飙车案 生死时速!富家子撞死浙大学子》,其导读内容为:5月7日晚,年仅25岁的高校毕业生谭卓在过斑马线时,不幸被一辆狂飙的三菱跑车撞飞,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车祸发生后,车主和朋友聚集在肇事现场谈笑风生引发网友对飙车族声讨,同时此案也引来了诸多争议,社会舆论反响强烈。⑤不难看出其专题的主题为对富家子的控诉和对死者的同情。该专题在栏目设置中贯穿了这一主题,特设了“遇害者谭卓 年仅25岁”、“肇事者胡某 20岁”、“千人挥泪悼念遇难者”三张新闻图片的链接。

视觉效果对网民的吸引力往往大于专题内容本身,所以热点专题的页面设计应该尽量新颖独特。腾讯《杭州飙车案 生死时速!富家子撞死浙大学子》专题的页面设计以灰黑色为主色,较为凝重。

如果说主题和栏目框架是专题的灵魂和骨骼,那么充实的内容就是专题的血肉。只有“血肉”丰沛,才能组织出好看的专题。这就要求有条件的网站根据专题部署组织记者深入采访,确保消息全面、深入、客观。避免同质化,发出网站自己的声音。另外还要组建网站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对热点专题进行及时的多角度的评论。组织消息和评论也能体现出编辑思想和主题特色。

3、形式灵活多样,展现网媒特色

有了丰富充实的内容还要有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特色优势。互联网的多媒体和互动性应该在网络热点专题中得到充分体现。网络热点专题可以综合运用新闻照片、漫画、Flash在专题页面上形成视觉中心,吸引受众;音视频采访报道配合文本类消息、评论,形成立体化报道。网络热点专题应设置与网民的互动环节。其形式可以是设置评论留言板并对一些精彩评论加以推荐置顶,进行网络调查,总结各方意见并定期公布,就对立观点开设辩论讨论版块,在专题页面上推荐网友对相关事件的精彩博客内容,链接论坛、掘客相关热点贴文等。■

参考文献

①《网友评出上半年网络十大热点 躲猫猫等入选》,网易新闻,news.省略

②周进科,《网络媒体表现形式的集大成者:网络专题》,《新闻战线》,2006年6期

③田勇,《浅谈网络新闻专题的地域性》,《新闻战线》,2004年第2期

④沈,《论新闻网站重大事件专题报道的模式与特色》,《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新时代论坛)》,2006年1月

网络专题的特点篇4

一个优秀的网络新闻专题的成功上线,需要精心策划、组织、设计、维护等流程,以达到最优化的传播效果。其中,网络新闻专题的前期策划是重中之重,它是整个网络新闻专题的奠基石。策划中最为重要的是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即什么样的新闻事件才能成为专题的制作对象。不同类型的题材需要采取不同的报道方式和报道侧重点。对于可预知性事件的专题策划,重点是报道的时机、规模、角度、手段。

例如:内蒙古新闻网推出的2011年法国网球公开赛李娜夺冠的特写式系列新闻专题。2011年5月22日法网拉开战幕。6月1日晚,李娜以2比0的总比分击败阿扎伦卡,晋级法网半决赛。李娜优异的表现让世人注目,内蒙古新闻网针对这一热点,当即推出《法网“娜”样精彩 ――李娜亚洲的传奇中国的骄傲》。专题开设了“法网公开赛”“李娜名片”“李娜职业生涯”、“个性李娜”“娜叫一个牛”等名片式栏目。着重推出了李娜晋级八强、四强、晋级决赛的新闻报道。在6月4日当天决赛前,内蒙古新闻网文体娱乐部又为李娜决赛制作了两个专题,一个是夺冠专题《法网“娜”样精彩 ――李娜法网无敌登峰夺冠》。一个是亚军专题《法网“娜”样精彩 ――李娜我们爱你》。当晚,李娜击败斯齐亚沃尼夺冠,内蒙古新闻网立即推出专题《法网“娜”样精彩 李娜法网无敌登峰夺冠》,并以《李娜夺冠!亚洲人首捧单打大满贯》为主的超大且有冲击力图片的表现方式,把中国金花李娜2011法网夺冠的消息及时呈现给网友和球迷。

通过独特的判断、独特的视角、独特的切入方式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对各种新闻资源进行整合,最大化的配置与运用网络资源,作出网站特有的特色新闻专题,是网站品牌效益迅速扩大的有效途迳。

二.网络新闻专题的特色内容及特色活动的策划

网络新闻专题,贵在突出特色。网络专题具有先天的空间优势,但它并非一个无所不装、任意堆砌的“仓库”。要让专题形成自己的亮点与特色,就需要找到最佳报道角度,通过一个特别的视角来透视新闻主题,以“特”胜多。当前,网络新闻专题是网站间竞争的重要方面,突出特色的策划需要策划人员要“标新立意”――标题鲜亮、立意独特。独辟蹊径、与众不同的策划是网站专题脱颖而出的致胜法宝。

1.特色内容专题的策划

对于重要社会活动以及重大节庆类的专题,需要策划人员挖掘潜在的新闻点,整合已有的新闻资源,从栏目构架表现形式等因素形成特色。

例如:内蒙古新闻网2011年推出的特色专题《草原党旗红》,是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各大网站相继推出庆贺主题专题。竞争非常激烈的背景下,《草原党旗红》以草原各族儿女创辉煌、展风姿的独特的视角,设计上加以特有的民族元素,使页面艳丽而不失庄重大器,充分展现90年来内蒙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富民强区、构建和谐取得的丰硕成果。内蒙古新闻网这一专题获得了中央外宣办、国家互联网信息办颁发的“优秀创意奖”,是内蒙古地区惟一受表彰的网络媒体。

2.特色活动专题的策划

推出网络活动专题做独家新闻,是网站扩大品牌效应提高网站品牌及知名度常用的手段之一。

2012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到来之际,内蒙古新闻网针对网站及《内蒙古日报》汉编的女记者、女编辑,倾心策划特别推出美记者、靓女编展风姿送祝福活动的专题――《相约三月 “媒”花朵朵春天寄语》,让智慧亮丽,才华横溢的“媒”花从幕后走到屏前。近40位“媒”花,在庆贺自己节日同时,将祝福通过内蒙古新闻网传递到世界各地。专题开置了“3.8媒花朵朵寄心语”、“3.8快乐嗨皮互动”等祝福互动栏目。开设了“3.8祝福短信大家发”、“3.8小资电影一起看”、“3.8有点意思的电视剧”、“3.8媒花朵朵直须折”、“3.8娱乐攻略”等服务性栏目,为网友提供直接便利的娱乐信息,极尽打造网上节日喜庆气氛。

网络专题的特点篇5

1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原则

1.1坚守网站特色与资源优势

网络新闻专题通过门户网站和移动客户端来呈现,专题内容要具有特色,突出新媒体的主题和主打方向。澎湃新闻是一款专注于时政和思想的专题性深度报道互联网新闻平台,推出影响力巨大的专题数不胜数,譬如“打虎记”、“一号专案”等,专栏的设置符合新闻内容的定位和澎湃网“专注时政与思想的互联网平台”的口号。同时,一些传统媒体也纷纷开设新媒体平台进行新闻内容的网络平台,电视媒体、纸媒的网络平台就要把握内容的入口和出口,突出电视媒体的特色和资源优势。

1.2专题内容的系统化整理

碎片化是网络新闻的一个呈现方式,也迎合了当下高消费、快节奏的新新人类获取新闻资讯的习惯。网络新闻在对某一新闻事件进行专题策划时,要善于从一个层次、一个方向对新闻事件的发展和解读做整体的把握,避免淹没在毫无头绪的信息海洋中。同时,网络新闻专题要兼具集成性和拓展性。在阅读网络专题时,事件核心体现了新闻的集成性,而通过搜索引擎推荐的周边信息和辐射信息都是拓展性的表现。要把握好新闻专题在集成性和拓展性之间的度,找准新闻事件的核心,节制拓展信息的广度,在版面安排上显示出新闻信息的主和次。

1.3提高互动的特色与效率

互动是新媒体较传统媒体最突出的优势,网友在新闻专题的评论栏可以各抒己见,与其他网友或新闻编辑展开互动交流。网络新闻编辑也可以通过主题需要,设计相关的互动方式,比如问卷调查、有奖竞猜、投票等来增强新闻评论、互动的特色和效率。一些网友针对某一新闻的评论针砭时弊、卓有见地,可以将之置顶或编辑为新闻深度评析的内容,提高海量评论内容的有效性。比较常见的是,电视新闻节目经常以各大论坛或微博评论作为民众意见,参与到新闻评论内容编辑中去。

2网络新闻专题的角度策划

2.1从事情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

大部分新闻专题的报道在题材上都不够吸引人,只能通过新闻事件在不同阶段呈现的特点的角度来进行深度报道,才能抓获观众的眼球。这就要求新闻编辑对报道事物的进展和趋势有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2.2从揭露事实真相出发

大部分新闻事件的报道都只停留在新闻事件本身和表象,并没有对新闻背景进行剖析。如果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调查,就会形成自己的特色,发掘出有价值的新闻。近日热议的“魏则西事件”就是对一例特殊死亡病例的深度调查,而起底了网络搜索引擎在医疗广告推广方面的重要问题,产生重大的社会影响力。

2.3从个体看群体

典型个体的生存状态反映了整个代表群体的命运,一个典型的事件也能反映一个群体事件,比如农民工讨薪、留守儿童问题、慰安妇问题都是通过个体的报道来反映群体的命运,从而表现宏大的社会现象。

2.4从典型空间看社会现象

特殊的空间或环境具有特定的社会人群,以典型空间和环境的角度去报道更有利于发现问题。比如校园安全问题就是从校园环境为报道角度,医患纠纷是从医院环境为报道角度等。

2.5从数据角度看事物发展全貌

对于特定事件,数据更能反映事件发展的态势、规模和趋势,比如新华网对“中国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就通过数据的攀升来反映中国参与维和行动的发展,在对“两会”的报道中也运用了大量数据支撑,来对以往的“两会”报道进行对比。

3网络新闻专题的选题策划

3.1重大突发事件

网络新闻具有丰富的信息含量,在文字、图片、视频处理方面具有先发制人的优势,在面临突发事件时,网络新闻往往是最先进行报道的新闻媒体。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通常有进程式、前因式、影响式三种报道思路。进程式注重新闻事件报道的过程,从事件开始到结尾进行全程跟踪报道;前因式更注重事件发生的缘由,并由此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查报道,探寻事件折射出的深层社会问题;影响式更注重事件发生之后带来的社会影响,为民众答疑解惑,譬如近日的“百度医疗推广问题”带给民众的信任危机问题。

3.2可预知重大事件

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多是可预知的,譬如美国总统换届选举、卫星发射、大型体育赛事、“两会”召开等,对于这类事件的报道就成了专题策划的“命题作文”。对于可预知重大事件的专题报道,通常包括全景式展现和特写式展现两种方式。全景式展现能够从头至尾展现事件的全貌,但一般可预知的重大事件需要大量的采编人员,比如2015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需要数百台摄像机位和数十名以上的新闻编辑人员协同合作,在第一时间内把最新进度上传到网上,这就对网络新闻编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并不适用于网络新闻专题的采编。而特写式从一个侧面来反映新闻事件,一方面集中编辑优势资源,一方面突出网站新闻的专攻,比如凤凰网对军事的解剖,南风窗对时政态势的解读等。

3.3重要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重要的社会现象或问题的产生不是突发性的事件,而是在特殊社会环境下日积月累形成的社会问题,需要新闻记者透过事件的表现探寻本质的原因,这对新闻网站的策划能力是重要的考验。在社会现象的专题策划方面,可以借鉴多点聚合与单点分解两种思路。

4网络新闻专题栏目的结构方式

4.1平行聚合式

平行聚合式是电视新闻专题中采用得最多的一种栏目结构方式。以新闻主标题为出发点,派生出许多个新闻小标题,这些小标题都服从于主标题,都是平行关系,从不同侧面反映事件的全貌或者解读事件的局部。结构简单清晰,可以进行连续的深入报导,并客观展示新闻动态变化。央视新闻客户端推出“一带一路”板块报道以来,在每天都会从不同侧面来报道“一带一路”带来的经济环境的变化。

4.2层层递进式

层层递进式是以全知的视角讲述新闻事件发声的始末,以严密的逻辑顺序展开新闻的解读,这种结构通常需要新闻编辑在叙事方法上做文章,要有吸引观众往下看的悬念,还要制造矛盾解决矛盾,新闻标题往往不能反映事件的全貌,只会引起观众的疑问和好奇,从而深入解读。比如新近的一条央视新闻标题“起底‘魏则西事件’背后的‘莆田系’”,“魏则西事件”已经被报道,是人人皆知的,但“莆田系”是何方神圣?只有继续收看才能得到答案。

4.3观点争鸣式

此类新闻报道方式重在揭示事件产生的社会影响,通常以多方观点的冲突最为结构依据,主持人以旁观者的角度评判不同利益阶层对新闻事件的所持观点。比如澎湃新闻网的“热评论”就是筛选网友的深度评论进行整编,并邀请相关专业领域的权威人士从不同角度评价新闻事件。

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可以借鉴电视新闻专题策划的规律,同时要照顾网络传播的特质和网络受众接收信息的习惯,编辑在进行策划实战中要遵循规律的同时积极发散创造性思维,不断在工作实践中总结经验,为网络新闻专题策划注入更多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彭兰. 网络新闻专题编辑系列之一——网络新闻专题的特点、发展及编辑原则[J]. 中国编辑, 2007(07)

[2] 彭兰. 网络新闻专题编辑系列之二——网络新闻专题的内容策划[J]. 中国编辑, 2007(09)

[3] 彭兰. 网络新闻专题编辑系列之三——网络新闻专题信息手段的策划与运用[J]. 中国编辑, 2007(11)

[4] 胡凯. 浅析网络新闻专题的编辑特点——以新浪网“孟买连环恐怖袭击”专题为例[J]. 新闻世界, 2009(03)

网络专题的特点篇6

近几年,网络论坛、社区、博客、微博等公共空间对专业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的互动性、开放性使得网民拥有了快捷、公开、平等和自由的新闻话语权,他们可以快速传播新闻、参与话题的讨论。在一个能够自由对话、公开交往和自由表达意见的“网络公共空间”[1],参与新闻传播与话题讨论的受众,具有受传者和传播者的双重身份。许多社会热点事件都是通过这些网络公共空间再进入公众和专业媒体的视野。尤其是网络媒介事件的传播,专业媒体或多或少受到网络舆论空间的影响。在新闻的发现、捕捉、跟踪报道等方面,专业媒体的新闻反映往往步网络媒体的后尘。面对网络公共空间对新闻传播权的抢夺,专业新闻媒体应该如何应对?新闻编辑该如何转变思维,把握网络媒介事件的传播特征,提高新闻传播的选题策划能力,提高专业媒体的新闻传播效果,增强主流媒体的新闻话语权?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网络媒介事件的传播特性,对提升新闻编辑的能力提出一些初浅的建议。

一、网络媒介事件的传播特征

网络媒介事件是指因网络媒体传播而使事件影响力迅速扩大,网民积极参与事件报道、评论,并与传统专业媒体进行互动甚至组织网下行动,引发热烈讨论后,形成社会热点与现象的事件,它具有极大的聚合能力和社会效果。一般媒介事件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媒体界。当时电影院纷纷开办,人们发现报刊、广播、电视以及新闻电影等对同一新闻的报道有着很强的聚合效应,这种聚合效应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在提高媒体的发行量、收视率等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2]。进入21世纪,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出现,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网络专业媒体与网络新媒体之间的互动逐渐增强,网络媒介事件时有出现,参与网络媒介事件的新闻披露、追踪报道,反映公众评论、媒体评说的媒体有天涯社区、凯迪论坛、强国论坛、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网易微博等公共舆论的社区空间,也有新浪、网易、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络专业媒体的新闻频道,还有众多的广播、电视新闻频道以及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体,热点事件的传播交融着专业媒体与非专业媒体、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互动。

笔者曾以“新浪新闻频道”和“新浪博客”为例,对几个典型的网络媒介事件的文本内容和议程变化进行过数据统计分析,发现网络媒介事件传播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周期性和阶段性

网络媒介事件往往是爆发式的,聚集了网络媒体、新媒体、专业媒体的互动效能,在短时间内爆发,形成社会热点现象;但是往往来得快去得快,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网络媒介事件根据事件本身的客观特性、事件发生的密度和前后的间隔时间,其传播周期有数天、数周到数月不等。此外,事件传播还具有阶段性。在传播周期内大致可以分为初始爆发期、顶峰期和衰退延续期三个阶段。初始爆发期是指事件发生后,关注文章发表数量激增。初始爆发期时间短,几小时、几天不等,一般在一周内。爆发期之后就进入顶峰期,顶峰期往往由专业媒体介入,对该事件进行深度报告、评论等,使得事件的关注度达到顶峰。顶峰期也很短,一般只有数天时间。顶峰期后,一般就进入了衰退延续期。该时期主要的特点是网络媒体关注的文章数量减少,且出现先急速锐减再缓慢递减两个阶段。此阶段一般是一些事件回顾、综合评论等回溯综述和观点汇集类文章。例外的是,因为部分媒介事件的议题具有两可性,受众有支持和反对不同的态度,评价有正反两面的不同舆论;或者前面的事件又牵连附带出后面的事件,这样的媒介事件就会呈现出多个顶峰期。

2.钟型与S型两种基本周期模式

我们选择了2010-2011年度前20名的网络媒介事件[3],以博客和网站新闻频道为例进行统计,绘制网络媒介事件的传播周期图,呈现出两种基本类型。(见图1和图2)

可以看出,网络媒介事件具有钟型和S型两种最基本的传播周期模式。正好符合法国学者丹尼尔・戴扬(D.Dayan)和美国学者伊莱休・卡茨(E.Katz)提出的媒介事件的两大基本类型特点的理论[4]。这两位著名学者早在1992年就提出媒介事件可以分成两类:即重大新闻事件和重大仪式事件,认为两者的区别是,“重大新闻事件具有偶然性、突发性;重大仪式事件则崇尚秩序及其恢复”。当时丹尼尔等是基于电视媒介对媒介事件传播进行的研究和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实际上网络媒介事件的类型与特点则更加丰富。不管是钟型传播模式还是S型传播模式,都具有相同的特点,即具有爆发性、短时性和阶段性的特点。但是,两者之间也存在以下差异:

(1)议题类型与价值取向的差别。钟型周期图的媒介事件往往在议题类型上具有社会公认性和一致性。公众对此类事件的伦理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比较一致。例如“李刚校园撞人事件”、“郭美美门炫富事件”、“瘦肉精事件”、“乔布斯去世事件”等;或者是重大的社会活动和仪式,例如“上海世博会”、“深圳大运会”、“神舟八号发射升空”等,公众对此类事件的价值取向也是一致的。S型周期的媒介事件,在议题类型上具有多元的社会价值取向,有赞成也有反对,有同情也有谴责。例如“唐骏学历门事件”、“宜黄强拆自焚案事件”等。或者是因为前面的媒介事件而牵连出其他相关的事件,如“郭美美红十字会事件”、“故宫失窃+文物安全事件”等。

(2)议题出现时间与高峰数的差异。钟型周期媒介事件议题大都出现在爆发期,一般只有一个高峰,议题比较集中。而S型周期媒介事件议题往往不是在一个时间段内集中出现,而是前后或连续出现,会产生两个或者多个高峰,所以呈现S型的周期变化。

(3)民众等参与的差异。相比较而言,钟形周期事件的民众参与议题设置的门槛低,事件发生后,民众可以在短时间内挖掘出各种与之相关的信息进行互动围观,产生聚合效应,如因某名人言论而引起的网络媒介事件,多表现出钟形传播模式。S型传播事件一般由专业编辑和媒体记者进行议题设置,发掘新闻线索,引起广泛关注吸引公众视线。如社会公共安全类的网络媒介事件,呈现S型传播较多。

3.互动互促效应

在网络媒介事件传播过程中,专业新闻编辑主导的专业媒体和由网民自主管理的网络公共空间――自媒体(如博客等),两者对媒介事件传播具有大致相同的周期曲线。我们对新浪新闻频道和新浪博客的事件关注强度进行分析,发现皮尔森指数(反映两个变量线性相关程度的统计量)均大于0.9,为显著相关。显然,两者之间具有互动和互促效应。具体有以下几个表现:

(1)专业媒体与自媒体具有大致相同的高峰点,事件关注点基本相同。

(2)议程设置呈现专业媒体与自媒体双向影响的特征,民众独立设置的议程可能成为专业媒体的重要报道议程,对事件影响力扩大作用明显。这一特征在李刚门事件中体现最为突出。在10月20日晚网友发起“我爸是李刚”造句活动之前,新浪新闻中的主要报道集中于对车祸发生过程和警方处理两方面,关注点基本集中在车祸本身,但随着造句活动在各大自媒体中扩散后,专业媒体的关注重心也由事故本身转移到对民众所持态度的反映和对肇事者敢于发出如此叫嚣的深层次剖析,对肇事者行为原因评论等议题成为之后一段时间专业媒体的主要关注点。

(3)自媒体对事件的关注强度明显受专业媒体影响,网络媒介事件议题的倾向性强弱直接影响专业媒体与民众所持观点的一致程度。如果网络媒介事件在道德或情感上不存在极端不合理的情况,公众除了了解、体会专业新闻媒体的议程和观点外,还会积极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表示是否认同专业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和评论。在唐骏学历门的6项主要议题中,专业媒体和自媒体只有一个议题相关,专业媒体聚焦事件变化的关键节点和对否定唐骏的评论,而民众却对专业媒体支持方舟子打假行动,否定唐骏,提出异议。可见自媒体具有更多的话语自,如果不进行干预引导,将会产生另一个议题高峰和事件关注点。

(4)专业媒体在媒介事件传播的衰退延续期中关注度急剧下降,甚至出现“零”关注现象。这可能是因为专业媒体的提出议题的人数有限(专业媒体编辑人数有限)和传播任务造成的(可能要传播其他新闻)。但在自媒体中的表现却具有“长尾效应”,这也是因为自媒体的人数造成的(博客自媒体人数众多)。

因此,网络媒介事件的传播者多元并进,且民众参与程度高,不仅事件的源头多出自网络新媒体,而且事件的传播者也不再由专业新闻媒体独揽,传播多呈现“自下而上”的过程,新浪博客、新浪微博、天涯论坛、腾讯微博等自媒体积极参与传播,它们的反应速度、传播强度甚至优于专业新闻媒体。而在态度形成方面,专业媒体的意见也不再绝对权威。例如7・23动车事件的传播中,微博在新闻传播中起到议题主导作用,专业媒体反而沦落为自媒体的解说工具了,为微博议题寻找理由、解释原因。虽然专业媒体在报道评论中会提出自己的意见倾向,但在自媒体上,充当意见领袖角色的学者、企业主管等社会精英积极阐述自家观点,并与普通民众循环互动,逐渐形成或赞同专业媒体或反对专业媒体的多种观点,有些观点的形成甚至动摇了专业媒体的先前态度。可以说,自网络公共空间的存在为媒体迎来了多元化的传媒时代,考量着传统媒体、专业媒体,也考量着新闻编辑的素质、能力。

二、网络媒介事件传播特征对新闻编辑的启示

面对网络媒介事件的产生、发展和传播过程,专业媒体的新闻编辑是积极争取主动,掌握新闻话语权,还是步自媒体的后尘,拾人牙慧,成为他人的随从?这是新传媒时代对新闻编辑提出的挑战,考量着专业新闻编辑的业务能力与素质。因此,努力提高新闻编辑在网络时代的新闻话语权的掌控能力、提升专业媒体议程设置能力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笔者认为根据网络媒介事件的阶段性传播特征,专业媒体新闻编辑应在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措施,积极应对,提高专业媒体的效能,增强主流媒体的新闻话语权:

具体阐述如下:

1.事件初始爆发期,应以“快”、“广”为原则,做好“测”的工作。

初始爆发期时间短,专业媒体要关注议题,及时跟进。所谓“快”是要求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判断事件的新闻价值与潜在的热点度,跟进事件的报道。“广”是要考虑网络媒介事件传播者的多元性,追踪信源、查证事件真实性、把握新闻价值。做好预测工作,一般有主动查询、网络调研和依据网络监测平台等手段。主动查询指专业媒体的记者可以定期主动搜索网站、博客、微博等提供的热门话题排名,结合对话题中网民发文以及对与事件相关情况的核实,判断事件的报道价值。网络调研是指利用网络媒体进行问卷调查,定量了解网民对某一事件的了解情况和态度,从而为判断事件报道价值提供依据。而依据网络监测平台,一般指较大的专业媒体机构会建有自己的舆情监测平台,专业编辑只要对其词频等信息进行分析,就能初步了解当时什么。

2.事件高峰期,应以“融”、“诚”为原则,做好“听”和“评”的工作。

在事件的高峰期,事件议题呈现出多样性,在网络自媒体中会出现挖苦、讽刺、影射、泄愤、谩骂等行为,专业媒体要保持清醒头脑,理性分析网民的观点,深入分析事件的社会原因,从媒体的社会责任出发加强舆论引导。所谓“融”既指兼容多种自媒体和其他媒体的声音,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情绪发泄、网络谣言等杂音,客观把握民众观点;也指兼顾不同民众的声音,包括有专业背景的学者和专业人士、有一定知名度的人以及普通民众,这样才能客观全面地了解民众提出的各种观点。而“诚”是指放下专业媒体的架子,诚心营造多元意见的倾诉空间,谨慎评论,以倾听而非急于抢夺话语权的态度去全面掌握民众的观点。网络媒介事件的顶峰期是专业媒体与民众充分互动的关键阶段。一方面,专业媒体应增强“首发力”,对事件新出现的关键节点进行及时报道;另一方面,专业媒体应加强互动机制,设立媒体官方博客、微博等,加强与民众的沟通与互动,提高媒体的亲和力,引导民众以理性的视角观察事件,减少负面情绪或谣言等不良信息的传播。

3.衰退延续期,应以“客观”为原则,做好“留”和“谏”的工作。

所谓“客观”主要针对网络媒介事件中常杂糅情绪性信息和不实传闻,这些信息或是真实中参合有主观臆想,或是纯粹的子虚乌有,若不加以过滤,将会被其引入歧途。在高峰期,由于事件的发展还没有完全明朗,因此那时的评论只能针对某一节点进行,专业媒体重点应更多集中在与民众交流,全面把握民众观点态度上。而在事件进入衰退延续期时专业媒体不要迅速转移注意力,甚至整周“零关注”。“留”就是要“留意”,要继续关注事件,甚至要拓展议题,进行“谏”。要强化专业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发挥向社会或相关管理部门谏言的作用,提升传播效果,弘扬主旋律。

综上所述,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专业媒体的新闻编辑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善于借助网络媒体的优势,把握网络媒体议程设置和变化的特点,针对媒介事件传播不同阶段的特征积极应对,牢牢掌握主流媒体在事件传播中的话语权和主导权,这样才能真正树立专业媒体的权威,不仅不辱专业媒体的社会使命,而且在媒介激烈竞争中能处于不败之地。

注释:

[1]宁晓晓.从哈氏“公共领域”到网络公共空间.法制与社会,2009(2下).

[2]祝华,新单学,胡江春.2011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EB/OL](2011-12-23). .

[3]师曾志.网络媒介事件及其近年来的研究现状与特点.国际新闻界,2010(6).

[4][法]丹尼尔・戴扬,[美]伊莱休・卡茨.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麻争旗,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参考文献:

[1]邱林川. 新媒体事件与网络社会之转型. 传媒透视,2009,12(2).

[2]庞丹丹.从网络事件看网民力量的崛起.青年记者,2010 (5) .

[3]朱颖华.试论网络事件中的受众心理.新闻爱好者,2010(22) .

网络专题的特点篇7

多媒体是网络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进行信息传播的重要特征。与传统媒体相比较,网络媒体的表现形式更为多样和丰富。网络传播技术的应用,使得网络新闻专题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传播信息,这些形式具体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和nas等。这些形式组合运用,产生了一个个生动鲜明、新闻性强、易于传播的网络新闻专题。

以网络为载体的新闻专题,与传统媒体新闻内容在表达形式上也有着很大区别。众所周知,报纸内容主要依靠文字、图片表达,电视内容主要依靠动态影像、声音辅以文字表达,而广播内容主要依赖于声音的表达。这三种传播媒介,在表现形式上都有自身的不足。网络媒体的内容,尤其是网络新闻专题,综合了传统媒体的各种表达形式,并灵活运用,显示了其与众不同的传播方式与能力。

网络新闻专题不是多种表现形式的简单叠加,而是多媒体的融合,是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态。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讯息”,强调了媒介技术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作用,此观点虽有偏颇,但充分说明了媒介不同,往往会使传播形式乃至传播效率发生根本性变化。

网络新闻专题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全时性呈现内容。网络媒体在理论上拥有无限的存储空间和全天候传播优势,这给网络新闻传播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一方面,网络媒体在信息的物理存储上可以不断增加,这使得网络新闻专题承载海量信息得以实现;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媒体内容是以超链接形态聚合的,改变了传统意义上人们对版面的定义和认识,版面也不再成为制约专题内容多寡的主要因素,更多内容可以通过超链接形式体现,形成了网络新闻专题版面和内容的立体化结构。这种结构,恰恰成就了网络新闻专题可以从多个角度、不同层次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和解读,可以随时更新内容以满足受众对最新消息的需求,这与报纸栏目受版面和出版时间限制,电视内容受时间段限制形成了鲜明对比。

网络新闻专题具有互动性。互动是网络媒体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这种特点,从某种意义上正在逐渐改变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以前,受众往往只是新闻信息的接受者,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极少有表达意见的机会。网络媒体使这一状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受众不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信息接受者,他们也可以参与到信息的制作与传播,甚至会对网站信息的选择和形成影响。网络新闻专题互动性主要体现在它可以设置互动性栏目,如在线调查、网友评论、网友留言、参与报道等。网络新闻专题充分利用了网络媒体的这个特点,拉近了网站与网民之间的距离,使新闻报道更加平民化。

网络新闻专题具有资料性,易于检索。网络新闻专题不仅在新闻传播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还为人们留下了可以方便检索的宝贵历史资料,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网络具有信息的存储和检索功能,已发生过的新闻并不会由于时效性的降低而价值降低。网络新闻专题在报道上重视信息的完整性、逻辑性,对核心新闻事件的报道并不会局限于“发生了什么”,追根溯源、评论分析、整合相关、图文并茂、音视频结合是网络新闻专题惯用的手法。正是网络新闻专题对新闻事件前因后果的报道,相关信息的链接,为网民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资料库,网民如果需要某一新闻事件相关资料,即可通过检索获得相关的信息。可见,网络新闻专题在报道过程中,既履行了新闻传播的职责,又完成了资料收集整理的工作,可谓一举两得。

提升价值

网络新闻专题的这四个特征使其具有了独特的价值。当今世界瞬息万变。新闻层出不穷,大量滚动新闻的即时,让网民切实感受到了网络作为一种信息交流渠道的便捷性。但随之而来的是网民在海量信息中的茫然和不知所措。大量碎片化信息造成了网友很大的阅读压力。而网络新闻专题的出现,较好的解决了这个矛盾。

网络新闻专题原创价值是网络媒体实现内容原创的途径之一。在网络新闻传播实践中,除重大新闻和被置于头题等重要位置的新闻,对大多数新闻稿件来说,在网络信息海洋中很难获得关注,进而难以产生影响力。因此网络媒体给人留下了“千网一面”的印象,新闻内容缺乏新鲜与特色,这困扰着众多网络媒体。一时间,网络媒体为了避免在内容重复方面的诟病,开始组建记者队伍,亲自采编新闻,在“独家新闻”上下功夫。这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网络媒体彼此内容重复的现状,但并未取得根本性进展。有专家指出,“即使今后网络媒体有了采访权,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也不可能使所有的新闻都由本网记者采写,很大一部分新闻仍然需要转载”。也有专家认为:因网上受众可以十分轻松地找到替代品,传统意义上的“独家新闻”的重要性在网络媒体中将有所下降。

无论是现实的境况还是专家的观点,都告诉网络新闻从业人员,必须深入思考网络媒体原创的价值在何处,如何开创网络媒体原创之路。笔者认为,网络媒体原创的最核心价值在于其新闻产品是否能体现网络媒体的编辑方针和思想,能否体现的主观思索。如果说简单的转载是网络媒体新闻传播最初级的阶段,那么对独家新闻的追求则表明了网络媒体新闻传播能力的逐渐增强,但仍然停留在相对初级阶段,而以网络新闻专题的形式对新闻信息的整合,则是网络媒体新闻传播更高级阶段的开始。因为网络新闻专题不仅仅是传播信息,不是对信息简单的堆砌与拼接,更在于对信息的选择、组合,一个好的网络新闻专题,能够充分体现编辑的意图与思想,是有价值的组合原创传播。

网络专题的特点篇8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及其教学特点。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第3条规定,“形势与政策课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本科四年期间的学习,计2个学分”,同时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实行学年考核制,每学年考核一次,该课程总成绩为各学年考核平均成绩,一次计入学生成绩册”。由此可见,与其他四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在教学与考核等环节上,形势与政策课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对特殊的一门课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课程特点及其教学特点。

(一)课程的现实性特点决定课程教学必须直接面向现实。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全面准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不断提高大学生认识和把握形势的能力,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它以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分析特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内)国内和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等基本形势和发展趋势,阐明一定时期(一般为三年内)的政策。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渗透在对现实形势的分析和具体政策的阐述之中,因而,它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具有科学性和理论性。一般而言,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即课程教学要求密切联系实际、面向现实。而“形势与政策”课则表现得尤为明显,它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现实的,主要讲授当前国际国内的基本形势与政策,或者从时间跨度上说,就是讲授国际国内“近一年”的基本形势与“近三年”的政策。课程的现实性决定课程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直接面向现实。

(二)课程的具体性特点决定课程教学必须采取专题式。“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主要落脚点在于使学生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自觉遵守和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但“形势与政策”课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它既不是完整地阐述有关政策的理论,又不是系统地介绍各种政策,而是以分析形势的方式阐明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

形势包括经济形势、政治形势、文化形势、社会形势、生态形势、党的建设形势等;从范围上看,又可以分为国际形势、国内形势、地方形势,等等。根据教育部“形势与政策课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的规定,“形势与政策”课不应也不可能全面地介绍各种形势,只能根据学生一定时期内关注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分析某一方面或某一范围的形势,并阐明相关的政策,从而使学生在对具体形势与政策的正确认识中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而讲授特定具体的形势和政策,较好的教学方式就是专题教学。

(三)课程的动态性决定课程教学的复杂性。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具体性又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动态性。一方面,现实并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反映在课程教学上,就是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的具体性,则要求“形势与政策”课围绕教学目的,针对具体客观情况的变化和学生关注热点的转化,调整教案、课件和教学方式方法。由此,课程的动态性决定了课程教学的复杂性,在实际“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每学期只能有教学要点,而不可能会有统一不变的教材、教案和课件,这就要求每学期任课老师重新准备课堂教学材料,重新备课,教学工作量大,需要任课老师多。

上述课程特点及其教学特点,加上学生数量的增加和教育资源的相对短缺,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一是师资的短缺。因“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涵盖面广、变化速度快的特点,并要求课程教学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效性,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一般的高校的思政部都无法满足其师资要求。二是教学时间的紧张。按照教育部每学期16学时规定,“形势与政策”课大学4年需要开设128课时,这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必然导致教育时间,尤其是实践教学必然无法得到保证。三是重复讲授问题严重。“形势与政策”课一般都以教师专题讲座为主,这虽然能够增强吸引力,但因师资的短缺,这就给教师教学造成困难,即一个专题需要讲数遍,甚至十几遍,让教师产生“教学疲劳”。因此,“形势与政策”课需要从教学的内容、形式、手段、管理等多方面进行改革,改变教育现状,切实达到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二、安徽大学网络化、自主型、专题式“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

根据上述“形势与政策”课程特点、教学特点和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迫切需要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进行改革,以解决课程教学存在的困难,增强教育效果,达到教育目的。为此,安徽大学在总结自身和兄弟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通过创建安徽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网”,建立教、学、管一体化网络平台,探索出一套网络化、自主型、专题式“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走该门课程网络化教育教学之路。

(一)建立安徽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网”,以网络为载体构建教育教学新平台,将“形势与政策”课相关的教育教学视频资料、文字资料和图片图表资料等上传到“形势与政策课程网”,开辟专题学习区、辅助资料区、师生互动区、教学管理区等栏目,丰富教育资源,拓展教育空间,提升教学质量。

1.专题材料学习区。该区储存有每个学期学生必须学习的专题视频资料,每学期学生至少要观看该区4个专题教学视频,作为考核学生课堂学习的依据。专题视频资料是由安徽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根据教育部社政司每学期印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组织思政部老师或外聘专家开展专题教学,并把课堂专题教学录制成视频资料上传“专题学习区”,供全校学生在线自主学习。该区还存储有与专题教案、课件和与专题相关的视频与文字资料。

2.辅助资料区。该区储存有国内外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视频与文字资料,分为“国际国内整体发展形势与趋势”、“党和国家重要会议精神”、“国内经济社会形势与政策”、“港澳台经济政治发展形势与中央对港澳台政策”、“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方略”、“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三个强省’战略”六个栏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选择每个学期专题教学以外的视频与文字资料进行辅助学习。

3.答疑讨论区。讨论区按专题划分区域,由相关老师针对专题教育及当前“形势与政策”的热点与重点问题,在相关主题区发帖,引导学生跟帖参与讨论学习,形成师生互动式的网络交流模式。负责老师对学生的回帖分别给予阅读和处理,或、或回帖、或退回、或删除,凡是无重大政治立场问题的跟帖,老师都给予。

4.课程管理区。将“形势与政策课程网”与教务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相连接,实行网络实名制管理。根据每学期学生专题学习情况自动生成学生的网上学习成绩,再由各班级辅导老师根据专题讨论情况输入每位学生的实践教学成绩,由系统自动合成每学期学生“形势与政策”课成绩,在大四下学期合成该门课程的总评成绩。学生可以通过输入姓名、学号、密码登录教学管理专区,查看自己的学习记录和成绩,以便根据自己的具体学习情况加强相关专题学习。

(二)以“形势与政策课程网”为载体,开展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网络化教育,拓展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与管理方式,形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学生学习自主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网络化教育需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特点,改变学生在传统教育中的被动状态,从而增强教育效果。学生的自主型学习主要体现在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形式、结果等的自主性上。一是学习时间自己安排。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灵活安排“形势与政策”课。这既保证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时间,解决教学资源紧张的问题,又提供了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方便了学生课程自主学习。二是学习地点自己决定。学生可在寝室、图书馆、计算机室等多种地点随时学习,改变了传统教育学生必须到教室的机械惯例,有助学生日常学习。三是学习内容可以相对自由选择。每学期只要求学生观看两个专题教学视频,但“专题学习区”会提供4—8个甚至更多的专题视频放在网上,供学生选择观看,同时“辅助资料区”提供的六个栏目资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字、视频等资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内容进行学习。这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四是学习成绩可自主查询。网络化教育的学生学习成绩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自动生成的,学生可在网上自行查看自己的学习成绩,帮助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为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提供依据。

2.教师教学专题式。教师是教育的主导,网络化教育也要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专题式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学专题的选择、编写、讲授、上传等环节上。一是专题的选择。安徽大学将“形势与政策”课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统一管理,由思政部负责制订教学方案,教务处负责教学管理,学生处积极配合,分院系组织实施。专题的选择,主要由思政部“形势与政策”课程组根据教育部社政司每学期印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专题。二是专题的编写。思政部“形势与政策”课程组根据专题的内容和涉及的相关学科情况,按照集体备课制度,确定由一位老师负责,其他老师辅助的方式开展专题的编写工作。三是专题的讲授。由负责专题编写的老师主讲,轮流选择安徽大学一个自然班级(根据院系专业来划分班级)开展课堂教学,并全程录像。四是专题的上传。根据录像的视频资料,经过适当的加工处理,上传到“形势与政策课程网”上的“专题学习区”供全校学生在线学习。

3.课程管理网络化。教育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教育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安徽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教学管理活动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网”实现,从而使纷繁复杂的管理过程变得简单便捷。一是有关教、学、管各方面的制度进行网上公布。网络化教育要有必要的教学管理制度,如“形势与政策”课简介、实施方案、教育管理办法、网上学习指南等。学生通过网上学习,了解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学习要求与方法,开展自主学习。二是学习记录自动生成。“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主要是通过学生观看专题视频资料、阅读辅助材料并开展相关讨论,系统自动生成学习记录。三是网上学习成绩自动生成。网络化教育只要学生观看专题教学视频,并达到一定的学习记录数量,网络就自动生成学生的网上学习成绩,给予合格与不合格的评价。

由此可见,安徽大学通过建立“形势与政策课程网”,探索网络化教育,形成了网络化、自主型、专题式“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新模式,对于解决传统课程教学形式呆板、资源陈旧、师资短缺等问题,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丰富了教学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教学效果。

三、安徽大学“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值得注意的问题。

安徽大学网络化、自主型、专题式“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新模式需要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包括:

(一)网络化教育要有一定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作补充。虽然利用网络进行“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学习选择的范围,可以适当减少甚至替代某些课堂教育。但是课堂教育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一方面课堂教学的一些优越性是网络教学所不可代替的,课堂教学的空间感、互动性和切身体验感觉也是网络所不具备的。另一方面,学生网络化自主学习可能会趋易避难,使得一些重要的、必须掌握和了解的知识被忽视或过滤。所以,网络教学需要辅之以课堂教学,另外实践教育也是网络教育难以替代的,它要求学生深入社会,亲身体会。在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日益被网络取代的时候,与人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即使采取了网络教育的形式,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网络专题的特点篇9

了解网络新闻专题的评奖标准,可以更好地对获奖作品进行分析。《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网络作品初评评选办法》对新闻专题作品的评选标准做了如下规定:“主题得当,特色鲜明;容量大、采集广、更新迅即;交互性强、表现形式丰富多样;页面结构清晰、逻辑分明、布局合理,页面设计新颖美观,富有特色,达到形式、内容与主题思想的完美统一。”从评奖标准中,我们了解到中国新闻奖十分注重网络新闻专题的真正社会价值和影响力。

(二)研究对象:一等奖作品

从2006年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设立网络新闻专题开始,至今共有七个专题荣获一等奖。除了2009年的第二十届有两个获奖作品外,其他每届都是一个一等奖。具体专题见下表:

总体分析

(一)专题单位来源

获得一等奖的新闻作品的来源多为中央级网站,七篇中人民网和中国军网就各占两个。只有《“生态文明”舞动鄱阳湖》一个专题来自省级网站大江网,但同年度获得一等奖的还有来自中国军网的专题《中国军队大救援》。

(二)专题名称

中国新闻奖并不特意强调以名称出彩。综观获奖专题,有的名称属于一目了然型,如《“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型主题宣传报道专题》。有的名称比较有文艺性,如《网民感动总理 总理感动网民》。

(三)专题类型

1.从页面结构看,获奖的多为立体混排式。除了第一个获奖的专题《网民感动总理 总理感动网民》的版面比较单一,从第十七届获奖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型主题宣传报道专题》开始,专题的页面结构越来越复杂。

2.在手段运用上,获奖专题都是综合型专题。从一开始仅以文字、图片形式展示,到后来的音频、视频、flash多种手段并用,表现形式越发丰富多彩和立体化。

3.从新闻发生的时间来看,获奖作品多为新闻策划类。获奖作品的七个专题有六个为新闻策划类,只有记录汶川地震时军队开展救助工作的《中国军队大救援》专题为新闻突发类。

作品特色分析

(一)主题重大,影响力强

获奖网络新闻专题的主题均有新闻价值强、网民关注度高、新闻报道量大和社会效果强等特点。其中,新闻价值要素中的重要性和时效性表现得最为突出。网络新闻专题的传播渠道是网络,时效性无需多言,但主题重大的特点很值得关注。无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型主题宣传报道专题》,还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阅兵》,获奖网络新闻专题的主题均是国内重大政治、军事及科技事件,这些重大事件在国内外都引起了极大反响。而唯一的省级获奖新闻专题《“生态文明”舞动鄱阳湖》之所以能够夺魁,关键也在于紧扣了十七大报告中的“建设生态文明”主题。

(二)信息量超强,广度深度并存

网络新闻专题制作的目的就是通过信息的整合让受众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取更多的信息,因此信息量大在获奖专题中必须得到充分体现。如《“嫦娥二号”探月全景报道》在标题导航栏就分6大板块24个部分,仅专题首页的链接就有近400个。如此大的信息量,让整个网络新闻专题堪比专业科技书籍。

与此同时,网络新闻专题还通过信息的系统介绍,专题内容全景式展现,使受众不仅知道大量新闻,还知晓新闻的背景、发展趋势等深度信息。如《“生态文明”舞动鄱阳湖》专题就从生态文明的“新规划”、“新战略”、“新进展”、“新理念”等11项新事物入手,层层深入。信息的广度与深度不仅满足了人们的求知欲,并且引发人们的积极思考。

(三)页面表现形式新而不“怪”

网络专题的页面表现形式,一方面体现在整体版式设计、颜色搭配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图文、音频等其他表现手段的运用上,获奖专题在这两方面都做得十分到位。值得重点关注的是,获奖专题很好地根据栏目的重要程度,巧妙地处理版面的强势视觉中心,并利用模拟动画手段等形式来充分调动网民的各种感官去感受。以人民网《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网络新闻专题为例,该专题在首屏就形成了焦点,“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两行大标题颇具冲击力。而该专题更是囊括了几乎所有的表现手段,比如音视频、电子杂志“人民特刊”等。尽管获奖专题的页面表现形式极为丰富,但始终符合用户的浏览习惯,而不是形式大于内容。

(四)互动手段丰富有趣

由于网络本身的交互性特点,网民比其他媒体的受众更乐于交流,也更易于互动,所以在网络新闻专题的设计中,互动元素必不可少。而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网络新闻专题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长处,运用技术融合手段带给用户更多的体验。以最近一届获奖的人民网的《“嫦娥二号”探月全景报道》为例,其设置了“从地球出发,筑史上最远留言墙”,并用获得火箭模型的中奖方式鼓励更多的网友参与互动。除此之外,专题还设有“嫦娥姐妹找不同”游戏等互动板块,大大提高了网络新闻专题的趣味性和网民的参与热情。

启示与建议

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专题类一等奖作品的特点和制作规律,值得学习与借鉴。在专题制作中如何更好地操作,以在众多的新闻专题中更胜一筹呢?

(一)策划:特色为王

只有在新闻专题的策划中彰显个性、富有特色,才能脱颖而出。首先,在主题选择上,应尽量选择对国内外都有重大影响的中国新闻事件。当然,与其说是特意选择意义深刻的主题作为专题的选题,不如说是当遇到重大事件时,编辑积极把握机会,努力做出最有特色的新闻专题。

在专题的立足点和表现形式上,网站也可以打造出自己的特色。比如中国军网充分发挥自己是报社所办网站的优势,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阅兵》中选择了阅兵记忆的视角,用历史脉络集中体现了中国军队和军人的风采。而网站若是有自己采编的独家新闻,效果就更好。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方面,网站只要打造出了自己新闻专题的特色,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二)视角:以小见大

越是大选题,专题制作就越要从受众出发,即用平民化视角透视大主题,对百姓体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

一方面,专题要站在网民角度来设置栏目和选择新闻稿件,凸显新闻价值中的“接近性”和“人情味”。如关于《中国军队大救援》的栏目策划有网友献诗《我们在一起》。另一方面,注重网民反馈,充分发挥专题的互动性、参与性、服务性、体验性。如《“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型主题宣传报道专题》有“和谐大家谈”等,将宣传报道做得有声有色。以小见大的视角,让每个栏目和文章都从不同侧面折射出新闻专题的精神。重大主题报道更具平民化色彩,坚持以人为本,才更能够吸引受众。权威性的新闻专题加上亲民、近民的呈现方式,是每个专题都要努力的方向。

(三)实践:合作共赢

合作,在网站新闻专题编辑中是个趋势,在合作中可以发挥优势。首先,网络媒体间应该相互合作。本地区各类网络媒体之间、跨地域的网站之间、重点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之间均可开展合作,因为彼此之间各具优势,各有特点。其次,跨媒体合作在新闻专题中也是一个趋势。这样可使传统媒体的信息资源优势和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优势充分发挥,能够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再次,网络媒体内部人员也需要多多沟通合作,便于充分发挥各自的知识或技术特长,制作出优秀专题。最后,网站还可与和新闻专题主题有关的单位开展合作。以人民网《“嫦娥二号”探月全景报道》为例,它的“从地球出发,筑史上最远留言墙”板块的支持媒体就是新浪网,而合作媒体有《中国航天报》,合作单位有国防科工委等,而这个专题的作者则是合作集体。强强联合有助于专题采集的新闻更专业,技术得以集成化,有利于信息全景式展现,从而能够产生出更强大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①詹新惠:《网络新闻写作与编辑实务》[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版

②邓晓璇:《媒介融合中网络新闻专题的突破与创新――以新浪网2010与2011两会专题为例》[J],《青年记者》,2011年9月下

网络专题的特点篇10

网络传播给新闻传播实践带来新问题

网络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我们对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传统媒体与社会化媒体以及传播者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做出新的探索,给《网络传播概论》课程的教与学都提出挑战。截至2010年6月我国网民达到4.2亿,规模居世界第一;全国批准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共190家,其中新闻网站150家、商业网站40家。以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为龙头、地方重点新闻网站为骨干,商业网站积极发挥作用的互联网新闻传播体系已经形成。中国网络电视台于2009年12月28日开播,融电视特色与网络特色于一体的多功能、多语种、多终端的传播平台,是各种功能、内容、终端的集大成者。

《网络传播概论》的“教学手段要多媒体化、网络化、现代化,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接触互联网,实现开放式教学”,通过验证性、综合性、研究式、制作式实验,通过学生自己的接触、总结与思考,提高学生对网络传播规律与特点的认识。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强调通过学生充分的网络接触和体验活动,通过素材搜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统计分析、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等探索活动,形成自己对网络传播特性、传播规律、社会影响、发展趋势的认识,得出自己的结论。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安排

(一)学习内容设计

《网络传播概论》主要是从网络传播的理论和实务两个层面出发,对网络传播的现状及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为构建网络传播学奠定基础。该课程在理论层面主要探讨了互联网的发展历史、网络传播的技术基础、基本原理和特性、宏观效果、管理与调控及网络传播中的受众;在实务层面主要探讨了网络新闻业、出版业、广告业及在线艺术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网络传播概论》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实验教材。针对《网络传播概论》教材的具体内容,我们自行设计实验项目有:门户网站比较分析;政府网站和商业网站比较;商业信息传播研究;网络论坛的管理与互动组织;网络新闻专题分析;对新时期新闻工作者角色的反思;传统媒体微博传播特点、功能研究;网络新闻评论;网络传播效果的实证分析:议程设置或沉默的螺旋等。

(二)研究要求

围绕实验项目,组织学生认真浏览查阅网站,做好相关记录,搜集素材,特别是经典个案,然后形成自己的认识,得出自己的结论,理解网络环境下新闻生产与传播的变化,把握数字化浪潮下信息传播工作的发展趋势。通过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掌握互联网时代新闻工作的变化和要求,提高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业务能力以及与用户互动沟通的能力,提高网络媒介素养。

(三)研究步骤

1.选好学习内容,明确实验目的,做好准备。2.做好方案规划,确定实验范围,选择某一个或几个网站。3.网站浏览,做好记录,搜集素材,收集好资料。4.通过观察、比较、统计,得出结论,撰写实验报告。5.老师批阅、讲评。

网络专题的特点篇11

网络新闻评论以互联网为载体,它的发展和网络媒体密不可分,互联网的迅捷性、交互性实现了传授双方的双向互动,这样独特的传播特性对网络新闻评论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络新闻评论可以以新闻超链接的方式整理海量信息,并且以其快捷、及时的特性形成了网络意见的虚拟空间,网络新闻评论的功能并非简单的信息,它为评论主体提供了打破时空限制的舆论平台,并且通过意见主体的深度思考与分析,网友的积极参与与互动,实现引领正确舆论导向的功能。如今,网络新闻评论版块目前已经成为各大新闻门户网站发展的重要版块之一,也是新闻网站关注的焦点与重点,网络新闻评论逐渐发展成为网络舆论的意见中心,影响着网络舆论并且将这种影响延续至现实生活。众多新闻网站门户已经意识到要将网络新闻评论发展成为品牌版块,如人民网的《人民时评》、荆楚网的《东湖评论》、千龙网的《千龙锐评》、红辣椒网的《辣言辣语》等,这些评论品牌在众多的网络新闻频道都具有独特的评论风格,与此同时,网络新闻评论正在逐渐走向专业化,根植于网络载体的新闻评论逐渐繁荣,发展迅猛。

一、网络新闻评论的定义

关于网络新闻评论的定义众说纷纭,丁法章教授认为,网络新闻评论就是“网友就当日重要新闻在网上的个人署名的言论”[1],显然,这一定义将网络新闻评论的主体窄化,实际上,网络新闻评论的主体不单单局限于网友这一个体化单位,它具有更广泛的主体单位。王兴华教授认为,网络新闻评论就是“网络媒体编辑就最近重要新闻,在新闻网页上所设的观点、论点、评论等言论专栏里发表或的署名评论”[2],在这一定义里,却忽略了网络的另外一批意见主体——网友,他们也是网络新闻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借鉴以上定义,结合网络平台打破了实际空间,阻隔了人们的现实交往,却又构建了虚拟空间,延续了人际交往和社会交往这一特性,笔者认为,网络新闻评论就是网络评论主体针对当前发生的新闻事件、社会热点、社会现象等的评价性文章或意见,这里的主体既包括网络媒体,也包括专家学者和网友;这里的平台既包括专业的新闻门户网站的版块,也包括微博、博客等社交网络平台。

二、网络新闻评论的舆论特征

广泛的评论主体。网络新闻评论是作为最新的网络舆论平台,它为广大受众提供了查看、表达意见的空间,网络新闻评论主体通过对同一新闻事件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深入分析,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对新闻事件的评论之中,由于网络媒体具有及时互动的传播特性,主流网络新闻评论网站一旦针对新闻热点事件的评论时,同时这些评论也可能成为网友评论的出发点和目标指向,网友可以及时通过网络平台如论坛、微博、留言板等新闻评论功能将自己的想法与评论反馈给网络媒体,这种做法将激发一些潜在受众参与到接连不断的次级传播之中,从传播主体的层面来看,网络新闻评论在实现个体互动的同时,也带动了更大范围的群体互动。值得注意的是,意见领袖发表的新闻评论,在次级传播中具有一定的舆论引导倾向。

丰富的评论话题。网络具有海量的信息容量,这为网络新闻评论的深度与广度提供了实现的前提。而传统的新闻评论则会受制于传统媒体的版面容量,因此许多内容未能展开,加之传统媒体的互动性远远不及网络媒体之快速及时,评论话题的扩展也受到到了影响。网络传播为新闻评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评论主体在网络新闻评论铺天盖地的情况下也拥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而且,网络的交互性与及时性,使得网络新闻评论选题范围更加广泛,那些立足于现实生活,针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新闻评论更能引发网民的积极回应。

倾向性言论。不同的人对于某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立足于现实生活,针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网络新闻评论,都具有不同程度、方向的态度倾向。只有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思考时发表的评论,才能在众多纷杂的网络新闻评论中脱颖而出,赢得人心。好的、成功的网络新闻评论一定具有立意鲜明,观点深刻,风格独特的特点,同时也具有态度鲜明的倾向性。网友们的即时新闻评论,态度倾向更加明显,感彩更加浓重。

强势性传播效果。互联网的数字化传播特性使得网络的信息容量巨大,网络新闻评论通过采用新闻超链接的形式来整理海量信息,通过将同一主题的新闻及其评论链接起来进行议程设置,通过开设留言板块或者在社交网络平台上发起话题讨论来实现更强势的传播效果,评论主体可以针对同一或者多个主题进行集中发言或者评论,通过对新闻事件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立体化评论,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3]

为了更形象直观准确地探究网络新闻的舆论特征与导向,笔者以人民时评为例,以2012年6月7日至15日共75篇高考评论文章进行内容分析研究。

三、以《人民时评》为例

(一)评论主体分析

根据网络新闻评论的定义,笔者将网络新闻评论的主体视角分为官方、专家、平民三种类型,官方视角代表了传统媒体新闻评论在网络媒体上的延续,专家、平民视角代表了网络新闻评论的主体分别为专家学者和网友。

网络专题的特点篇12

在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的主题报道中,新华网就很好地运用了网络传播的链接功能,使报道具有无限延展空间。如:新华网6月28日的头条特稿:《香港回归十年成就回顾・社会篇》,后面是四篇“相关新闻”:《香港回归十年成就回顾・政治篇:‘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已成生动现实》、《香港回归十年成就回顾・经济篇:紫荆风中争胜 花开更加繁盛》、《站在历史的新起点――写在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之际》、《聚焦十年来祖国内地支持香港发展的重要时刻》,所链接的新闻标题以下划线标示了详细内容可以点击阅读。网络专题充分利用了链接技术的优势,实现了对某个主题更为集中化、系列化的报道,深化了报道内容。

二、交互性:情感互动栏目,开辟多元意见空间

交互性是新闻专题强化深度的重要因素,反映了网络传播的即时互动。网络新闻专题通过与受众的即时互动开辟了多元意见空间,使新闻主题报道有更丰富的社会内涵。凤凰网开设了各种类型的互动专栏,从多个角度吸引网友对主题的参与和讨论,包括:《祝福香港》栏目――面向所有关心香港的大众,给他们表达对香港的心声开辟空间;在互动论坛开设《97香港表情影展》栏目――向广大网友征集香港回归十年来的照片;《香港知识测试》栏目――开设了在线测试挑战香港通;《我的97记忆》――以“回归当天你在做什么?”等问题,网友们在留言板上写下了自己温馨的回忆,使整个网页充满了温情。“网络传播在大众传播中实现了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带来了民间话语体系的崛起。”网络新闻专题利用网友的参与心理,在信息交流的同时实现全方位的情感和意见交流,强化了主题传播的有效性。

三、多媒体性:以视频、图片形象再现,满足受众心理需求

网络是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对包括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影响在内的各种信息数字化处理,使网络信息能够处于一种充满多元传达的数据化状态。 “新闻向视觉化、特写化、镜头化发展,给人以形象的直观的启示和教育。”因此,网络新闻专题打造出集音频、视频、图片、Flash等多种形式为一体的传播平台,让受众在点击和欣赏中接受并参与信息的传播。

首先,网络新闻专题依托网络技术,尤其是流媒体技术,即“采用流式传输的方式在网络上播放音视频文件的媒体格式”进行视频新闻传播以吸引受众。凤凰网的“香港回归十周年”专题将大量不同内容、风格的视频新闻放置在主页显眼的位置。6月29日凤凰网的专题主页面上放置了“重现97历史时刻”、“华人欢庆香港回归十年”、“凤凰独家专访”等视频,内容的选择和安排独具匠心:既有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如朱基以《狮子山下》歌词勉励香港、1997年7月1日香港交接仪式等)又有对日前欢庆动态的反映(如香港十年成就展北京开幕、港警为抵港展开安检等)。其次,图片也是网络新闻专题的杀手锏。它具有强有力的视觉冲击, 新华网的专题主页除了每天都不断地更新头条新闻图片之外,还开设“图片报道”栏目,用更形象地方式解读新闻;凤凰网专题主业设置的“香港十年历程”――以图片的方式展示了从1997到2007年间重要的新闻事件,用新闻图片回顾历史也是一种简明而生动的报道手法。

网络专题的特点篇13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以及互联网传播环境中,信息传播面临过载、无序、庞杂、真假难辨等现实,对新闻网站提出了挑战。对此,网络新闻专题则正好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网络新闻专题.指的是网络编辑基于对某一个新闻事件或者某一新闻主题价值大小判断的基础上,将相关信息挑选出来并将其组合、编排成为一个整体,使之作为一个特设栏目在线驻留,供网民浏览、阅读、立体扫描与透视的一种新的新闻表现样式。[1]网络新闻专题一方面能够对新闻资源进行全面深度的报道与呈现,另一方面又能体现编辑的态度和思想,对于实现媒体间的差异化竞争及舆论引导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对于“河南幼儿园火灾”这一颇受关注和争议的事件,四大门户网站(新浪、网易、腾讯、搜狐)都制作了新闻专题。本文以此为例,以“议程设置”理论为基础,对比分析网络新闻专题如何整合新闻资源引导社会舆论。

一、网络新闻专题引导舆论的优势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网络新闻专题就是以网络为平台,运用多媒体手段对特定的主题或事件进行编排、组合或连续报道,这其中还囊括了事件相关的背景介绍、分析释疑、归纳预测、评论等。网络新闻专题不是海量新闻的无规则“堆砌”,而是对新闻的一种深度挖掘,兼具新闻性、解释性、调查性、分析性等特点。[2]在整合相关信息形成网络新闻专题时,编辑会选择和提供某些消息而忽略其他,并对报道的内容给予不同的重视程度,这样的报道方式将影响受众的判断,从而实现议程设置功能,即媒体通过议程设置来告诉受众怎么想。具体来讲,网络新闻专题在舆论引导方面有以下优势:

(一)议题的及时性。

网络媒体的传播特性使得专题报道具有实时性,能在事件发生的同时进行同步报道。随着事件进程的推进.在相对固定的页面板块设置中,新闻内容可以实现滚动更新。通过编辑有意识的编排和言论的刊发,一些重要内容会得到加强。这样能在最短时间内形成主流舆论场,新闻舆论导向性得以体现。

(二)议题的深入性。

零碎性、瞬时化的新闻报道不能满足受众对新闻事件前因后果有整体深入的了解,网络新闻专题则可以发挥网络超链接的形式,弥补新闻碎片化传播的缺点。四大门户网站对“河南幼儿园火灾”事件的专题报道,不仅以图片、视频、文字、图表等形式集纳了与此相关的所有报道,还对事件及人物进行梳理,帮助受众更好地了解事件的全貌,更好地体现议程设置的功能。

(三)议题的可控性。

互动性是网络传播的特性之一,在网络新闻专题的制作中也经常设置有诸如在线调查、网友评论、网友留言等互动性栏目。网友可以实时交流自己对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的看法,或向传者提出自己的意图和要求,传播者能够迅速掌握舆情“焦点”,调整报道进程,改进报道方式,有效引导舆论。[3]网络新闻专题是编辑为主导的,实质上是网络媒体在选择议题、控制议程。编辑也可以选择允许或不允许网民就相关话题开展议论;有权选择是否将网民的观点予以采纳并在专题页面展示。这样就可以克服由于缺少把关人,受众设置议程所导致的议程不可控性。相较于其他网络新闻的报道方式,网络新闻专题所呈现的议程内容更具理性,更显专业。

所以,在海量、庞杂的信息传播环境中,网络新闻专题是将新闻报道推向深入,满足受众信息需求及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手段。

二、网络新闻专题如何实现舆论引导

网络新闻专题是编辑主导的报道方式,主要靠编辑自身来构思、设计完成。网络新闻专题的制作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因素:编辑思路、栏目设置、专题架构、标题制作、跟进维护和版式设计。网络编辑的思路始终是贯穿其中的灵魂,它能引导受众去思索新闻背后隐藏的东西。通常地,网络新闻专题引导舆论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理清事件的前因后果,让受众了解议题。

受众在对任何人或事进行是非判断之前需要先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在对“河南孤儿院火灾”这一事件的报道中,四大门户网站都在显著位置设置了名为“事件概况”或“火灾回顾”及“最新报道”的栏目,介绍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进展等重要新闻要素,让受众可以清楚地知道整个事件的概况。这是形成主流网络媒体舆论的基础。

(二)突出网站的报道重点,引导受众的思维方向。

在专题的设计上四大门户网站都采用的是三栏式。三栏式是现在网络新闻专题中较常使用的一种设计方式,顶部是通栏的banner,大幅图片上用醒目的文字标出专题的名称,下方页面被分割成三栏,依次是焦点图区、头条新闻区、互动或背景区,紧接着下方的页面则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设计。三栏式较为符合受众阅读的视觉习惯,对焦点图和头条要闻区予以突出,以便受众能第一眼看到专题中的重要图文。

不同网站通过对新闻的选取和排列可以体现各自的报道重点。网易在头条位置选择了这样两条新闻:《媒体称袁厉害将收养孩子分等级 或拥20套房》、《媒体称袁厉害女婿未公布岳母所有房产》;新浪的三条新闻分别是:《兰考县长回应无福利院却斥资两千万盖楼》、《兰考财政局2千万建楼 民政部门被指冷漠》和《新华:地方政府没资格对袁厉害说三道四》;腾讯网头条是:《袁厉害被曝拥房20套 家人否认》和《兰考回应千万盖楼无钱建福利院》;搜狐选择的是:《袁厉害否认有20套房 杂志承认报道不当》、《媒体称袁厉害20套房 质疑收养孩子分3等级》。明显地,网易的新闻质疑袁厉害以名谋利,新浪则矛头指向兰考县政府不作为,腾讯和搜狐则是在播报动态和回应。网络编辑通过选稿及编排体现出倾向性的态度,其实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的思维。

(三)延伸事件的社会意义,引发受众的深入思考。

“河南孤儿院火灾”并不是一起单纯的事故,之所以掀起轩然大波,是因为它暴露出了孤儿社会救助存在的现实问题。对此事件的报道,四大门户网站都没有停留在火灾事故本身。网易开辟了三个栏目对事件进行深入剖析:一个是“直击新闻人物袁厉害”,将新华社对其进行专访的内容进行拆分提炼,再现真实全面的人物;二是“袁厉害家中收养大量弃婴各方说法”,综合官方、福利院、袁厉害本人及专家四方观点,让受众能倾听各方声音;三是“兰考事件暴露孤儿社会救助之困”,将事件延伸到民间收养立法问题及儿童福利体制缺陷问题,来进一步引发全社会的思考。网易和搜狐也都开辟栏目来解析“袁厉害式”的收养方式,引导受众思考此种方式的弊端及中国私人合法收养所面临的困难。

网络新闻专题就是由网络编辑从海量、冗杂、无序的信息中,选取一个新闻主题,按照编辑思路及网站一贯风格、价值取向等梳理出一条脉络,引导受众顺着脉络一步步深入认识事件本身并思考蕴含在事件中的深层的社会意义。

三、网络新闻专题开展舆论引导的意义

网络舆论常常会带有明显的非理性特征与情绪化的色彩,在网络空间里存在各种声音相互交织,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现象。网民的年轻化以及学历层次较低也使得他们缺乏对事情冷静细致、全面深入的思考,而宣泄无节制情感化的言论。鉴于此,网络新闻专题通过对新闻资源的整合来引导网民的舆论走向,可以有效防止由于舆论失控而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影响受众的思维方式。

一般地,受众所了解到的信息会影响其对事件本身的认识和看法。而网络碎片化的阅读难以让其一时间全面了解客观事实的全貌,这样不免会钻进牛角尖导致思维方向偏差。网络新闻专题通过对相关信息的组合、对比、解读等手段,帮助人们了解事件的社会背景,客观地看待事件的发生、发展。受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扩大了视野,更加直观、准确地接受了社会生活中群体的共同语言、信念、生活方式和道德准则,潜移默化地改变自身的观念和思维方式。

(二)提升新闻网站的影响力。

通过网络新闻专题来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是一个负责任媒体应尽的义务。同时,新闻网站能客观全面地提供新闻信息,并引导受众思考事件背后深层意义,传播主流的价值观,那么这样的媒体一定是有权威的,而网民也更愿意选择权威信息的机构。久而久之,对于网站来讲就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影响力自然能得到不断提升。

(三)推动民主社会的进程。

网络新闻专题说到底就是对相同主题的图文信息、评论观点的集纳整合,以传播客观公正的新闻信息,引导受众开展理性的讨论和思考。受众在对网络新闻专题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接受并内化传媒的新闻价值理念——客观、公正、理性。网络媒体通过这种方式引导、改变受众的观念和思维方式,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网络新闻专题是一个以编辑意识为灵魂的报道形式,它在舆论引导中有着天然的优势,而网络的开放自由又往往容易形成舆论失控的局面,所以对于网络媒体及其编辑人员来讲,社会责任感显得尤为重要。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