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育实用13篇

化学教育
化学教育篇1

没有考试的教育也是不全面的教育,显然也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谁也不会认为“交白卷”是素质高的表现。然而,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公民,而不是培养“考试得高分,其余不沾边”的高分低能的公民。事实上,随着考试内容及考试方式方法的不断改进,高分低能现象也在逐渐减少至最低程度。从这个意义讲,考试与素质教育的方向是一致的。

化学教师如何在突出素质教育的化学教学中驾驭考试呢?一方面,考试所涉及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自学、思维等能力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对于观察能力(图片观察除外)、化学实验的动作技能及德行、体质等难以通过考试检测,但学校及教师是不是只要抓住了“对付考试”就抓住了一切呢?显然是行不通的,第一,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不再单纯看升学率,同样,学校评价教师也不再以升学率为唯一尺度。第二,经验表明:化学教师除了上好课外,也应与学生沟通情感,关心他们的思想品德,身体健康等诸方面的进步。即素质教育抓好了,考试成绩也一定会上去的。相反,倘若对大纲所规定的“掌握、理解、了解、常识性介绍”等不同层次的要求视为多考与少考、重点考与非重点考、考与不考来组织教学是有害的,即那种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的做法应理智地予以摒弃。

二、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关系

非智力因素是指人在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个性特征,主要包括:兴趣、动机、理想、气质、性格、品德、情操、情感和意志等等。它在人的行为的或心理的活动中起着动力性和方向性的作用。而中学时代,正是一个人的智力因素迅速发展,非智力因素逐渐形成、发展和趋于稳定的关键时期。

对待这个问题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只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发展,而非智力因素则认其自然地发展,认为后者是学校和教师所管不了的,是社会和家长的事情。另一种态度则认为非智力因素也要像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样,使之与智力因素得到同步的发展。有位心理学家说得好:人的心理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任何一方出现“病症”,都会抑制另一方面的健康发展。非智力因素应如何培养呢?它与智力因素一样,同样有着自身的发生、发展规律。

如学习化学的良好动机的激发与培养就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即好奇兴趣喜爱爱好热爱。化学教师往往利用化学实验中的发光、发声、发热、颜色变化、状态改变、气味等奇异现象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但好奇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接着,教师又通过形象生动、准确明白的讲授、以及性质联系用途、理论联系实际等教学手段和方法加以引导和巩固,还有作业与考试的成功的鼓舞等,逐渐使好奇发展为兴趣。兴趣比好奇要深刻、稳定、具体清晰且有力。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发展为喜爱、爱好和热爱。当学习成果常与荣誉、理想和抱负联系在一起时,喜爱、爱好和热爱就融有强烈的情感和意志色彩,具有稳定、持久而强烈的动力特征。

又如良好道德情操的培养和形成也有一个知、情、意、行的谐调统一的发展过程。由此可见,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存在着一个开发和引导、稳定和巩固、发展和提高的过程。不仅如此,它还有一个特点是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反复性,此外,也受到智力因素的制约。因此,只有让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得到同步发展,其心理才能算是真正的健康发展。

三、化学教学如何着眼于素质教育

前面讲过,“双基”教学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在化学教学中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重视实验教学

有人提出: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我国化学家戴安邦先生也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又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智力因素皆得到发展,故化学实验是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因此,我们不应该因为升学考试中对化学实验的动作技能测试不到而忽视实验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已深有体会: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获取化学知识、培养科技素质。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实验中的时间和空间的运筹能力;通过计算和称量实验是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量”的概念呢?通过“打开试剂瓶盖要倒放”的动作技能的训练是否可以让学生养成“揭开茶杯(或电饭煲锅盖等)要倒放”——以防止污染的习惯呢?至于在实验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等就不再赘述了。

(二)重视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突出素质教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我们应当想方设法,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课外活动。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丰富多采的。如组织和指导学生办化学小报、化学墙报、化学魔术表演、自制仪器和自找代用品、做家庭小实验、举办化学讲座、化学竞赛、搞社会调查、组织参观化工厂、化学兴趣小组开展化学实验等活动。就拿这次全区义务教育化学样本班研讨会期间组织教师们参观遂川火柴厂来说,与会者亲眼看到小小的一根火柴,制造出来竟要这么多的设备和工序!不仅验证了课本上写的:火柴盒侧面所涂物质是红磷、三硫化二锑等混合物,火柴头上的物质是氯酸钾、二氧化锰和硫磺等,使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结合起来,而且还体验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时,同样还需要人们创造性的劳动,也充分体现了工人阶级的智慧和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伟大创业精神。这必将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紧密地联系社会,取得课堂上难以取得的效果。

(三)重视练习与学法指导

现在谁都知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很重要,应如何来培养呢?我认为有两条途径值得重视,一是指导阅读,二是指导练习。指导阅读就是要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特别建议:最好的阅读材料是教材。初中化学新教材图文并茂,思考性、可读性强。且正好与课堂教学相配合,既起到课前预习的作用,又能使自学成果在课堂上得到及时的验证,从而增强自学信心和激发自学的兴趣。教师给出适当的阅读任务——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师对教材中的文字说明、图象图画、数据等应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指导练习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

化学教育篇2

4.新课程中情境教学对提高学生化学问题解决能力的研究 李昕

5.谈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与优化 左京平

6.高一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和实践 王芳

7.以"氨"为例谈元素化合物教学的体会 杨晓琳

8.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化学教学的尝试 周业虹

9.面向新课标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张欣然

10.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水——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袁丽秋

11.化学实验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徐京汉

12.化学实验创新中的绿色化学理念 隋良永

13.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化学"模块教学体会 徐京汉

14.北京高考化学实验题考查动向及复习启示 刘元媛

15.新课程视角下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张琳

16."常见的碱"教学设计 张欣然

17."生活中的过氧化氢"教学设计 王红

18."金属钠的性质"教学设计 陈红

19."醇的性质和应用"教学设计 左京平

20."弱电解质的电离"第2课时教学设计 崔长东

21."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教学设计 崔伟

22."苯酚"教学设计 董爽

1.结构适应性原理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郭世豪,GUO Shihao

2.酸碱指示剂的发展方向 徐慧,徐强,XU Hui,XU Qiang

3.实验与科学学习——一种认识论的反思 刘瑞,郑长龙,姚金月,LIU Rui,ZHENG Changlong,YAO Jinyue

4.解读日本新订初中理科课程标准——以化学内容为例 刘继和

5.课堂观察视野下的科学探究活动——安徽省高中化学优质课评析及反思 夏建华,曹淑芳,XIA Jianhua,CAO Shufang

6.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实验研究化学——以"葡萄糖"探究式课堂教学为例 王飞,包朝龙,WANG Fei,BAO Chaolong

7.新课程课堂教学如何整合教学内容 郑永信

8.化学教科书插图修改的分析——以人教版高中《化学1》3个版本教科书为例 刘冠运,麦裕华,钱扬义

9.促进学生有机物性质认识能力发展的"醇类"教学研究 陈颖,李慧珍,王磊,丁惠娟,杨雪梅,吴卫东

10.化学概念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认识发展——"混合物和纯净物"教学案例透视 何彩霞,HE Caixia

11.浅析"电解水实验"在不同教学阶段的应用 秦蕾,QIN Lei

12.从中英3节同题化学课教学设计的比较看我国科学探究教学改革 郭春旺

13.基于趣味化学实验的小学生化学启蒙教育 陈凯,陈博,赵钧若

14.高考化学选考题难度等值问题研究——基于2010年新课程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 陆军

15.化学中考试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初探 张志红,张雨强,周传昌

16.优化教学程序提高高考化学复习的效度 王愫懿

17.第21届国际化学教育研讨会报道 陆真,陈欢欢

18.高师院校化学(教育)专业实验内容改革探索与实践 熊言林,魏先文,朱昌青

19.化学教师"创意教学行为"的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盖立春,郑长龙,邝文波,GAI Lichun,ZHENG Changlong,KUANG Wenbo

20.理科教师首先要有创造精神 张学方,王爱君

21.阅读理解与学生知识建构的调查分析 崔海林,张珺,CUI Hailin,ZHANG Jun

22.化学课堂"垃圾时间"与课堂效率的调查 相佃国

23.培养高一学生化学实验的规范性 陈峰,刘玉荣

24.农村初中化学教师实验操作技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柏品良

25.不可忽视的"化学实验教学设计" 韩程明,HAN Chengming

26.以粉笔为载体的几则高中化学实验改进 袁东霞,郭宝峰

27.稀硫酸与石灰石反应的巧妙设计 戚万友,QI Wanyou

28.乙醚易燃性及其蒸气与空气密度大小比较的实验创新设计 丁明珍,于海燕,吴美芳

29.第十届全国化学实验教学创新研讨会分析与反思 王金龙,鞠东胜

30.溴水长期存放橙色会消失吗 刘怀乐,LIU Huaile

31.探究制备氢氧化亚铁的实验方法 吴名胜,WU Mingsheng

32.氢氧化亚铁制备实验的再改进 梁峻峰

33.从甘肃省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分析中学生成才因素 莫尊理,孟淑娟,郭瑞斌

34.我国有机化学命名法的历史演进 江家发,郑楠

1.陶瓷的美和化学 孙叶,王伟群,王妍,SUN Ye,WANG Weiqun,WANG Yan

2.玉石的化学知识与人文内涵 郭士成,余天桃,GUO Shicheng,YU Tiantao

3.中学微型化学实验发展的若干思考 陈凯,周志华,CHEN Kai,ZHOU Zhihua

4.从中加化学教材比较看绪言的功能 童孝建,靳莹

5.我国近半个世纪中学化学教学大纲的回顾(下) 梁英豪,LIANG Yinghao

6."消费化学"情境创设课件设计 莫尊理,孟淑娟,郭瑞斌,蔺惠萍

7.3个版本《化学2》教材比较研究及教学建议——以"元素周期律"为例 赵玉玲

8.化学新课程该如何教——展示课"镁的提取"的教学评析 刘革平,龚继新

9.优化教学常规环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铁的重要化合物"教学全程感悟 徐泓

10.因地制宜地开展自主研究性学习——化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案例 许世生,董占伟,袁东霞,XU Shisheng,DONG Zhanwei,YUAN Dongxia

11."化学键"单元教学设计的认识过程与思考 杨艳红

12.原子结构相关化学概念学习的个案研究 李玲,李广洲,LI Ling,LI Guangzhou

13.基于实验探究的整合教学模式案例研究 富瑶,尹冬冬

14."钱学森之问"与中美教育模式之差异——从一堂化学课说起 彭秀丽,徐疾

15.高校应用化学专业课双语教学模式探讨 徐世美,封顺,王吉德,彭秧

16."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卫校化学教学中运用的探讨 黄俊娴

17.农村化学教师对化学核心概念理解转变的实践研究 梁永平,尤月红,LIANG Yongping,YOU Yuehong

18.高中化学教师公开课的调查与思考 陈益

19."动手-动脑"教学中教师自我效能感的调查研究 张莹,王淑娟

20.化学仿真课件在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过程中的作用 余薇薇,何佳莲,段辉,冉鸣

21.充分挖掘学生家庭实验的教育功能——"原电池"家庭实验的教学课例分析 孟海燕,MENG Haiyan

22."加热铝箔"实验的不足与探究 龙威,徐文媛

23.创评奥运五环的趣味实验 俞晨秀,陈艾霞

24.不同纸质上的潜指纹碘熏实验探究 熊言林,王华

25.一个简单易行的物理化学综合型实验 李俊华,邝代治,冯泳兰,屈景年,许万霞

26.丙烷气体水合物合成实验的设计与研究 王燕鸿,樊栓狮,郎雪梅,WANG Yanhong,FAN Shuanshi,LANG Xuemei

27.富勒烯能否互称为同素异形体 周改英,ZHOU Gaiying

28.2种制氧气反应的探讨 严宣申,YAN Xuanshen

29.苯酚水溶性实验原理分析 张平

30.化工先驱侯德榜——纪念侯德榜先生诞辰120周年 罗明勋

31.促进太平洋地区拥有健康和可持续的未来——走近2010年太平洋地区国际化学大会 闫蒙钢,程华

1.谈谈离子水的特征和应用 王超文,彭蜀晋,张莉,陈颖,胡洪宇,WANG Chaowen,PENG Shujin,ZHANG Li,CHEN Ying,HU Hongyu

2.N-乙酰葡萄糖胺的性质、制备及用途 马子川,张英锋,郑晓珍,赵琳,MA Zichuan,ZHANG Yingfeng,ZHENG Xiaozheng,ZHAO Lin

3.论差异性实验的化学教学功能 王后雄,廖唐斌,WANG Houxiong,LIAO Tangbin

4.深港两地高中化学教科书的比较研究——以"乙醇"为例 黄菲菲,陈潇,钱扬义

5.我国近半个世纪中学化学教学大纲的回顾(上) 梁英豪,LIANG Yinghao

6.创设问题情境启发自主探究提升科学素养——"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问题情境设计及评析 莫明远,王祖浩,MO Mingyuan,WANG Zuhao

7.在化学新课程中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 蔡文联,饶志明,张金含,CAI Wenlian,RAO Zhiming,ZHANG Jinhan

8.校际"同课异构"课的观察比较视角 马春生,龚国祥,MA Chunsheng,GONG Guoxiang

9.构建基于设计的化工技术内容教学模式——以"接触室"教学为例 曾涛,张新宇,ZENG Tao,ZHANG Xinyu

10.初高中化学衔接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其对策 高明

11.生成智慧的化学教学——一个将知识教学发展为观念教学的方向 程同森

12.基于学生自主选题形式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王建军

13.民间乡土化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渗透探究 陆光海

14.化学教育论文中使用表格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乔金锁,刘毓芳

化学教育篇3

学校工作要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主”。“德育为首”要求学校开设的全部课程都有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任务。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教学的目的,除了指导学生学习正确的科学文化知识、探究化学物质的性质以外,还要兼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观,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社会意识,增强他们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化学教学中逐步渗透德育教育应该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主要从化学理论和化学实验两方面进行德育渗透。首先,化学理论教育是学生获得化学知识的重要环节。化学史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在中学化学教科书中,有许许多多的化学史知识,都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渗透。

我国古代文明中的造纸、火药、陶瓷和酿造术,商代青铜的制造,春秋晚期的冶铁和炼钢、煤和石油的开发利用,等等,都是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无法相比的。著名化学家侯德榜,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对制碱工业的垄断,潜心研究制碱技术,经过艰辛的努力,终于在1926年生产出“红三角牌”纯碱,并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他成功地改进了索维尔制碱法,发明了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些都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其次,通过对化学基本原理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在讲述原子、分子、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各物质之间的关系等设计,向学生渗透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由物质组成的,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对立统一的,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在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中,让学生认识元素周期律的实质,进而阐释事物发展“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和共性与个性的研究方法,揭示哲学原理对自然科学的指导意义,体现自然科学变化规律对哲学原理的有力证明。在讲述元素周期律,以及物质的性质等问题时,引导学生辨证地分析问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习惯。化学是一门是实践性很强、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可以直接观察到大量生动、有趣的化学反应现象,从而了解物质变化的事实,学生通过自己的归纳得到原理,同时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化学实验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课堂,在化学实验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效果更好。通过化学实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浓厚兴趣,产生热爱生活、愉悦和谐、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在化学教学中,经常让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去发现实验现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可培养学生树立“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观点,激发探索科学知识意对学生情感需要的激发、调动的满足,并且要善于依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难度大小,重视对学生情感活动的性质和强度的调控。总之,要让学生“愉快”,教师必须首先“愉快”,一个“愉快教师”的感染力能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学习环境。

趣味是调节化学课堂心理环境的内在动力托尔斯泰曾经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提高学习情绪的内动力,兴趣是推动人们去寻找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在有兴趣的情况下,学生的注意力较为集中,最容易接受新知识和思维方式的训练,更有利于能力的提高,为构建课堂良好的心理环境铺设基石。四、激励是活跃化学课堂心理环境的正催化剂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研究表明,“激励因素”能令心情舒畅,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做好学生的“知音”,才能因材施教,真正做到“知其心,救其失也”。

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应对有创新或有不同观点的同学首先给予肯定,对有创新的同学给予高度的赞扬,对有进步的学生给予鼓励性的评语,尤其要注意多为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品味、体会成功的滋味,使他们形成“我也能学好”的良好心理状态,让他们体验到自己的价值,感受成功的喜悦,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愉悦。所以,激励是活跃课堂心理环境的正催化剂。五、机敏是形成良好化学课堂心理环境的措施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在课堂上应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教学必须贯彻教学原则,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克服盲目性、随意性和片面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所处的环境,包括自然、家庭、人际等都随时可能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变化,这些都可能成为外来的心理应激源,因而需要有相应的应变能力,从而避免在应激状态下心理失常与行为失态。面对课堂发生的意外事件,教师要保持镇定、冷静、理智、大度、豁达和宽容,泰然处之。教师要用热爱教学事业、广博的知识、严谨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环境,灵活机敏地处理意外事件。

化学教育篇4

一、大学化学教育过程中开展绿色化学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绿色化学教育理念的引入运用,是开展新时期大学化学教育改革工作的基本指导理念。绿色和环保是当代世界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主题,也是全新时代背景之下我国大学化学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所面对的基本课题。与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相对照,大学化学在教学内容方面具备着更加鲜明的系统性、专业性,以及广泛性表现特征,直接导致大学化学学教学过程本身面对着鲜明的复杂性,亟需借由绿色化学教育理念的引入运用,逐步提升大学阶段化学学科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和完备性。要积极在大学阶段化学学科实验教学环节具体开展过程中,扎实倡导和践行绿色化学的基本理念,为我国大学化学教育事业改革工作开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创造和提供基础性支持条件。要紧密关注节能环保材料研究与应用,以及能源短缺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对我国现阶段大学化学教育事业具体开展过程所造成的深刻影响,不断提升我国大学化学事业的时展水平。第二,绿色化学教育理念的引入运用,真切反映了新时期我国化学学科素质教育工作的基本诉求。在具体培养和输出素质全面型人才的实践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重点关注素质教育基本思想理念的践行实践力度,要在为大学生引入并宣讲化学学科基础性知识内容要素基础上,通过为大学生初步介绍绿色化学基本理论的相关内容,切实促进大学生群体初步实现对绿色化学思想理念的理解和认知,在此基础上,要采取针对性教学实践措施,诱导大学生在逐步形成参与化学学科知识内容学习探究,以及化学相关产业生产实践过程中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通过实际开展的大学化学学科教学实践活动,逐步提升呢大学生群体的自身综合素质建构发展水平,为大学生群体实现良好有序的成长发展,以及自身综合素质水平的不断优化提升,创造支持条件。

二、绿色化学理念下大学化学教育改革的具体思路

在具体应用绿色化学理念指导开展大学阶段化学学科教学改革工作过程中,要制定实施系统措施,促进传统大学化学教学工作逐步实现现代化发展,要通过有效转变大学化学学科任课教师,以及大学学生群体对化学学科的观念认知状态和基础思维模式,逐步督导大学化学教师和大学生建构形成基础性绿色化学观念认知,逐步提升大学师生参与绿色化学教学活动的主观积极性。要切实逐步加强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基础思想观念宣传普及教学工作力度,逐步提升大学生群体对绿色化学基本理念的理解认知水平,并在具体的化学学科知识内容的教学呈现过程中,时刻关注绿色化学知识理念的引入和渗透。比如在讲授有机化合物工业合成制备过程中,要基于绿色化学和节能环保的技术控制理念,重点关注有机化合物工业合成制备过程中副产物的毒性,及其对自然社会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效应,并针对性制定和应用恰当的技术处置措施。鉴于绿色化学教育工作是大学阶段基础性化学教育工作,与人文素质教育结合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纽带,直接要求大学教师在具体开展基础化学教育改革实践工作过程中,要时刻坚持和保障绿色化学思想理念的指导地位和导向地位,逐步加强和深化化学教育基础思想理念的改革调整力度。比如在讲授无机有毒气体的实验室制备知识内容过程中,教师要秉持系统深入的人文关怀实践理念,优先为学生全面介绍分析无机有毒气体物质的理化性质,督导学生实现对无机有毒气体物质环境影响效应的清晰认识,继而基于人文关怀的思想认知视角,切实加强无机有毒气体物质实验室制备和工业制备过程中的绿色环保技术属性状态的优化控制工作,确保大学基础化学教育工作的人文关怀实现水平能够实现幅度显著的改善提升。在具体应用绿色化学思想理念指导大学阶段基础化学教学工作改革工作过程中,要切实针对现有的大学化学教学内容构成体系展开针对性的优化改良,要结合绿色化学基本理念,针对现有大学基础化学课程教材文本实施改革处理,在针对现有知识内容章节展开基于绿色化学基本理念的改良优化基础上,增加编写专门性的绿色化学知识内容章节,确保绿色化学思想理念能够在大学基础化学学科知识内容的教学普及过程中,实现充分的渗透推广。要重点关注绿色化学思想理念与基础化学知识相互融合过程中的自然性,促进大学化学教学改革工作能够顺利获取最佳的预期效果。

三、结语

针对基于绿色化学教育下大学化学教育的改革问题,本文具体选取大学化学教育过程中开展绿色化学教育的必要性,以及绿色化学理念下大学化学教育改革的具体思路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分析,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杨先炯.基于绿色化学教育下大学化学教育的改革探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4).

化学教育篇5

二、营造情景,制造探究环境

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感知器官,激起学生高度的学习兴趣和最大限度的集中注意力,连续不断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真正主动地“跳一跳”“摘到桃”,这才是真正的现代教学观,更加符合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升学的教育,促使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疑布阵,以便营造探究的氛围。教学中巧问善诱是营造这种氛围的最好方法。因此,教学中要善于问,更要会问,更要指导学生多问善问。要问得恰当,问在知识关键处;问还应掌握坡度,问在难易适中处:问更应选准时机,问在教学当问处。造成学生感到时时有问题可想,促使联想,对比思考,设想种种解决方案,从而使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学生的大脑中展开,学生形成开放式探索性思维。

除巧设疑问外,教师还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评价,并给予不同水平的学生以表现的机会,以激其情,奋其志,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及探究能力都能不断提高。首先,上课时,可用提问的手段,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授氯化氢的物理性质时,我先做了氯化氢的喷泉实验,然后问学生:压缩滴管的胶头,挤出几滴水,有什么现象发生,喷入烧瓶里的石蕊试液的颜色是否有变化,为什么?这一下,学生的求知欲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因为学生观察到了这有趣的实验现象,就急于知道为什么,对于给出的问题就会积极的思考。当然对于氯化氢的物理性质的理解也就更为深刻了。其次教师对于自己的设问在最后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解答。

三、创造模型,提高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要通过化学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应该加强化学知识与其它学科知识的联系,另一方面要全盘了解化学教材中的多学科因素,化学概念与原理可以利用学生相关学科知识来类比、同化、理解、接收以至应用。在晶体结构中切割出一个基本结构单元弄清该单元中的点边面为多个基本单元所共有,则这一个点,一条边,一个基本单元的贡献只能是它的1/m(m为基本结构单元数)。这是“平均值原理”在晶体结构中的运用。在晶体的有关计算中利用这一原理可使问题迎刃而解,忽略这一原理将使所有计算误入歧途。例如NaCl晶体的一个单元中,顶点上的离子被8个单元所共有,每个单元实际拥有该离子的1/8;棱上的离子被4个单元所共有,每个单元拥有该离子的1/4;面上的离子被两个单元所共有,每个单元实际拥有该离子的1/2;体内的离子被该单元拥有。这样使学生更加清楚一个基本结构单元中原子离子个数,从而得到正确的化学式。

化学教育篇6

未来的竞争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质量的竞争。因此面向21世纪的高职教育,已不应仅仅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更应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高职高专化学教学大纲(试用)》,除了对知识、技能和能力有明确的目标外,也明确提出了素质教育方面的内容。诸如“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等等。因此素质教育是电大化学的教学要求。

化学发展史是化学孕育、产生和发展演变的历史。引导学生去寻觅化学发展的足迹,使学生置身于化学发展的过程,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展现化学史的伟大发现、发明的思维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钻研创新精神;介绍化学发展中的曲折和挫折,可以使学生学到正确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更加深刻认识到科学思想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向学生介绍化学发展史,无疑将有助于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

经调查发现,高职高专的学生对化学史知之甚少,而他们对化学史实际上很感兴趣。从心理学上说,趣味性的东西更能刺激其大脑兴奋,能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理性的评说,也会给学生留下耳目一新的感觉。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化学教育中亟待渗透化学史素质教育。

二、 电大化学史素质教育的内容

化学史教育主要包括思想素质、科学素质、心理素质等教育内容。

1. 思想素质教育

青年学生的特点是富有朝气,勇于创新,憧憬未来。他们正处于可塑性大,接受知识快的阶段。在化学教育中,结合认知教育的有关内容,介绍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和古代化工的成就;介绍近年来,特别是建国以来化学科学的迅速发展以及科学家对化学发展的伟大贡献,会深深打动他们的心灵,激发他们爱国主义情怀,使他们从感知爱国素材到领悟爱国精神,进而追求爱国行动。比如:结合碳、硫或硝酸盐内容的教学,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火药,它的发明和应用,标志着人类控制自然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结合硅酸盐内容的教学,告诉学生大约在公元800年前我国就能制作陶瓷,英语中“china”一词就是西方对我国人民发明瓷器的永恒纪念;此外,我国人民春秋晚期冶铁,战国末期炼铁,宋初冶金,西汉发明造纸术等史实寓于炼钢、炼铜以及纤维素的用途等教学内容中,足以使每一个炎黄子孙为之骄傲。

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文明的过程中,孕育出无数爱国志士,特别在近代化学史上,有不少化学家怀着对祖国的拳拳之心,抛下国外优裕的生活条件和良好的科研条件,深情地投入祖国的怀抱,这正是我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写照。比如,制碱工业的先驱、化学家侯德榜,不忍帝国主义垄断的苏尔维法制碱技术,留学美国后毅然回国,克服种种困难,通过不懈努力,终于创造出氨碱生产纯碱的方法,使中华民族扬眉吐气;还有胶体化学家傅鹰、“两弹”元勋邓稼先等科学家的殷殷爱国事迹,对学生学好知识,报效祖国有极好的教育作用。

恩格斯说过“辩证法是唯一的,最高度地适合于自然观的这一发展的思维方法”。化学是提示自然规律的科学,辩证法可以揭示科学变化规律,而化学学科的发展规律也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我们在化学教育中向学生介绍化学科学的发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化学学科的规律。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与评价化学科学发展进程中,化学学科的认识成果以及化学家的作用和贡献,不能用现代观点去否定某些理论、假说等曾经在科学史上所起的作用。

比如:结合空气组成内容的教学,要向学生讲清,空气的组成现在看来是一个简单的事实,但在当时却有许多科学家对此作了很多的研究工作,从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到拉瓦锡等为代表的科学家,是在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后才得出结论的;同时很有必要评说一下燃素学说,尽管该学说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是错误的,但在当时却用它解释了大量的化学反应和现象,并把许多化学事实统一在这一学说之下,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化学的进步和发展。

我们在向学生介绍科学家的卓越成就时,还应指出当时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科学水平以及前人的科学成果等内容,使学生懂得前人的劳动成果永远给人以借鉴,后人正是以此为阶梯去探索和发展真理的。如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1869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正是他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以往掌握的大量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整理,经过努力探索,提出自己的创见,最终才发现了这一规律。

2. 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是指在一定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适应人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基本品质和能力。如科学情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等。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化学史实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献身科学的良好素质。

化学史上每一项发现和发明,都凝结着化学家长期艰辛的劳动,体现着他们在追求科学的道路上面对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而顽强拼搏的科学精神。比如:氟的发现。由于单质氟的活泼性和毒性极大,长期以来未能制得其单质,为了研制它,英国化学家戴维曾受氟的毒害病倒了几个月,乔治和托马斯也为研制氟而严重中毒,鲁耶特和尼克雷为研制氟不幸殉难,在这种情况下,法国化学科学家莫瓦桑不畏艰难不怕牺牲,仍坚持不懈,终于在1886年获得成功。科学家前仆后继,百折不挠,表现出崇高的献身精神。然而在化学史上最富有献身精神的科学家要数“科学怪人”诺贝尔,他为了研制炸药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在试验过程中,有5人殉难,他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伤,他自己也在一次试验中被炸得满脸血污,险些遇难,但诺贝尔并没有被死亡吓倒,在总结教训后,终于研制出了新型烈性安全炸药,为人类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这些史实都有力地说明了科学家对科学的真诚热爱,追求科学的信念,而正是在这种信念的鼓舞下,他们不畏艰险,顽强探索,甚至为科学献身。这些内容都能给学生以深刻的教育。

尊重事实,实事求是是科学态度的核心。要教育学生诚实细致,不粗枝大叶、浅尝辄止,精益求精,不断探索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化学史上称为“第三位小数上的发现”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英国科学家雷利,发现用氨气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制得的氮气比从空气中分离制得的氮气每升轻0.0064克,这一差异是微不足道的,然而雷利对此并没有忽略,他既没有轻信某些化学家关于存在着“轻氮”和“重氮”的假设,更没有认为这是实验本身的“误差”而加以“修正”,而是抓住不放,终于发现了第一种稀有气体元素氩。化学史上这一著名的发现,教育学生做学问同样必须要具有诚实的、精益求精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方法贯穿于科学认识的始终,是认识主体正确反映认识客体的主观手段。化学史的教育中,要让学生知道化学家不是盲目地进行研究,而是有一定的科研方法;观察、假设、实验、记录、数据处理、发现规律、用规律反过来指导实验等。通过仿照化学家的研究方法,重复化学家曾走过的路(如模仿拉瓦锡研究空气组成的钟罩实验等),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即使将来他们离开了学校,也会借助于科学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并能在科学知识不断更新中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再学习。

科学方法的形成过程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升华过程。让学生追踪当年科学家“发现”的思路,体会科学家的“发现”过程,给学生今后创造性解决问题提供有用的思维模型,可依据现行化学教材介绍的几位科学家,着重介绍科学家“发现”的思维过程,其中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特别是科学方法中的假设、模型等。例如讲苯的结构时,可介绍凯库勒如何冥思苦想不得其解,在休息时,看到蛇相互咬住尾巴成环状而顿悟,得出苯的环状结构式。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

3. 心理素质教育

化学史的素质教育,还可以通过化学家的人格力量,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为目标。化学史的人格教育主要包括价值观、群体意识、沟通意识等方面的内容。

价值观教育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对此,化学史可提供许多典型的素材。

诺贝尔是一位亿万富翁,却终生过着俭朴的生活,但在救济穷人,资助科研人员和投资设立科学奖金等方面却十分慷慨,他不仅为人类创造了大量的物质文明,同时也为人类留下了艰苦创业,乐于奉献的精神财富;居里夫人在提炼镭成功后,曾有人劝她申请专利,她却毫不犹豫把提炼镭的方法公之于众,她那高尚的人生价值观,将给学生以深刻的教育。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成分,它表现为:与人合作的精神,待人友善,珍视友谊等。德国人化学家李比希和维勒之间的友谊史话给我们以宝贵的启迪。他俩曾因氰酸和雷酸的性质不同而化学成份相同发生争论,在争论中他们建立了友谊,通过互相协作,终于研究发现了“同分异构现象”,此后他俩合作写了几十篇论文,署名互相谦让,他们的关系,用李比希的话说“是同一个领域中工作,竞争而不嫉妒”。这对那些有心理障碍,人际关系较紧张的同学来说,将启发们他作深刻的内省。

三、化学史素质教育的形式和方法

化学史素质教育应采用集中教育和分散教育相结合,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形式等。所谓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相结合的形式,是从教学内容上来考虑的。集中教育把化学史实按其发生、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化学家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所做的贡献等进行较全面的介绍和评价,即本着“有论、有史,有人、有事”的原则组织内容,着重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所选的内容应是化学史上的重大事件。例如近代化学史上的两座丰碑:原子分子论的建立和元素周期律的发现,都可采用集中的教育形式。分散教育,是结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适当、灵活地穿插化学史的一种教育形式。例如,结合空气组成的讲授,穿插介绍惰性气体的发现小史;结合纯碱的制备,穿插介绍后得到制碱法;结合硝酸的化学性质,穿插介绍丹麦科学家玻尔巧用王水保存诺贝尔奖章的故事等等。

所谓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形式,是从教育形式来考虑的。课内教育用教学模式来进行化学史素质教育。复习课可把学过的有关知识按化学史的发展顺序重新组合成新的系统来进行教学;实验课可把化学家曾做过的实验引进化学实验课堂。课外活动是开展化学史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并经常采取如下活动内容:开设化学史专题讲座,化学史专题读书报告会;介绍化学最新发现及发展远景;组织阅读有关资料,看科技电影;参观科技展览等。课外活动开展化学史素质教育的优点是:内容较为丰富、完整和系统,形式活泼多样。

电大化学史素质教育除了采用上述教育形式,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重视学生学习心理,有目的进行素质教育

应注意以下学生学习心理:学习目的、动机、兴趣,即动力因素;激情、自信感、钻研精神,即状态因素;成绩、成果、成功愉,即成果因素。只有重视这些心理因素,才能充分发挥化学史的教育功能,有目的进行素质教育。

第二, 注意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分层次进行素质教育

化学史素质教育要注意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第一年可侧重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第二年可侧重于价值观教育;第三年可侧重于科学精神、态度、和方法论教育。而有关健康人格的教育则贯穿于三年之中。需要说明的是,有所侧重并不排除必要的交叉、渗透和融合。

第三, 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

化学史素质教育,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情感渗透,树立榜样,培养习惯,运用各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这种方法将会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总之,化学教育渗透化学史素质教育,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科学精神、态度和方法论的教育,而且还有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如果能充分发掘史料矿藏,并科学地、艺术地、适时地加以“冶炼和铸造”,那么每一个化学史实,都将成为素质教育的阵地,做到以史为鉴,教书育人。

参考文献:

化学教育篇7

水、大气、噪声的环境污染在我国十分严重,不但影响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破坏生态平衡,使国民经济受到巨大损失,同时也威胁到人民的身心健康,危及人类生存与社会进步。《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指出: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了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和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是全人类共同的任务。化学和环保教育密切相关,许多污染物的成分、特性、形成过程,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等都与化学有密切联系。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和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必要性。在化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优势,重视环保教育,使学生对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有一个正确认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正是由于这种特殊性,化学教学对环保教育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1.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中学化学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不少,我们应当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做到适时、适当。在教学进程中,当讲到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如氧气、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电镀、电解、金属的冶炼、煤、石油等内容时,就应及时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教学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在教学中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介绍一些实例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拓宽视野。

2.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也应重视环保教育,意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以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化学实验,特别是像制备硫化氢、二氧化硫、氯气等气体,做铜与硝酸、浓硫酸的反应实验等,往往毒化教室、实验室的空气,直接影响师生健康。我们则可将制备过程中多余的气体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通过导管再经一个倒挂漏斗,进入相应的吸收液(如多余的Cl2通入碱液吸收)。将有害气体尽可能做化学处理,以消除或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不断改进化学实验(如用实验方法鉴别浓HNO3,稀HNO3时,铜片改用铜丝,不需反应时,只要抽出铜丝,反应即停止),尽可能采用微型化学实验(如在进行氯离子的检验、碘升华实验时),这样不仅节约了药品,同时也减少了废液、废渣和有害气体的产生;实验后的废液、废渣尽可能回收利用(如银镜反应的废液的回收利用),若不能回收利用的,则应倒在规定的地方,以便清理。在实验过程中,注重环保问题,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能使学生经常性地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的教育。

3.结合环保专题讲座和录像进行环保教育。

利用黑板报、宣传栏、书刊报纸、科普读物等,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如废旧电池、塑料、酸雨、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仅我国一年农业受酸雨的影响损失可高达15亿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邀请环保方面的专业人员开展专题讲座,介绍我国近几年来在环保工作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就,开阔眼界,增强环保意识。

4.结合生产和日常生活等化学实践进行环保教育。

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当地自来水厂、钢铁厂、水泥厂等,进行工业废水的排污、处理的情况调查;深入郊区、农村,参观农药厂,调查农作物、蔬菜、水果等化肥、农药施用情况。通过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明白环境污染就在我们身边,认识到防止环境污染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同时要求学生从目前的存在问题、形成原因、解决方法等方面写出调查分析报告,让学生把平时所学的化学知识用到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和环保意识,而且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当地环保部门的指导下检测、分析空气质量,了解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所带来的影响,以及空气质量预报的相关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学生树立环保观念,规范自己的环保行为。推广使用无磷洗衣粉,因为含磷的洗涤废水会使水体富营养化,形成赤潮;最好少使用塑料袋或使用可降解的塑料袋,不随便丢弃废旧的碱性电池,等等。另外可通过“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等活动,在浓厚的环保气氛中体会植树造林、加强环保意识,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化学教师的环保意识。

建设一支懂环保知识、热心环保教育的化学教师队伍。组织教师学习环境科学知识、参加环境化学的学习班等进行充电,并和校外兼职的科技辅导员密切结合,使校内、外化学课堂教学、化学实践活动联动,使环保教育活动开展得深入持久、丰富多彩。

人民环境意识和国家环保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化学教学中的环保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学教师要把环保教育作为自己的职责,尽一切努力把环保教育落实到化学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环保教育,培养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自觉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教育,只有上下一致,通力合作,从小抓起,从我做起,使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人类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劳动生活环境,才能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地球。

参考文献:

[1]白林,陈明凯.绿色化学实验[J].化学教育,2002,8(7):51.

[2]蒋淑艳.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J].大学化学,1997,12(6):42.

化学教育篇8

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1.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中学化学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不少,我们应当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做到适时、适当。在教学进程中,当讲到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如氧气、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电镀、电解、金属的冶炼、煤、石油等内容时,就应及时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教学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本文由收集整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在教学中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介绍一些实例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拓宽视野。

2.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也应重视环保教育,意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以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化学实验,特别是像制备硫化氢、二氧化硫、氯气等气体,做铜与硝酸、浓硫酸的反应实验等,往往毒化教室、实验室的空气,直接影响师生健康。我们则可将制备过程中多余的气体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通过导管再经一个倒挂漏斗,进入相应的吸收液(如多余的cl2通入碱液吸收)。将有害气体尽可能做化学处理,以消除或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不断改进化学实验(如用实验方法鉴别浓hno3,稀hno3时,铜片改用铜丝,不需反应时,只要抽出铜丝,反应即停止),尽可能采用微型化学实验(如在进行氯离子的检验、碘升华实验时),这样不仅节约了药品,同时也减少了废液、废渣和有害气体的产生;实验后的废液、废渣尽可能回收利用(如银镜反应的废液的回收利用),若不能回收利用的,则应倒在规定的地方,以便清理。在实验过程中,注重环保问题,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能使学生经常性地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的教育。

3.结合环保专题讲座和录像进行环保教育。

利用黑板报、宣传栏、书刊报纸、科普读物等,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如废旧电池、塑料、酸雨、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仅我国一年农业受酸雨的影响损失可高达15亿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邀请环保方面的专业人员开展专题讲座,介绍我国近几年来在环保工作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就,开阔眼界,增强环保意识。

4.结合生产和日常生活等化学实践进行环保教育。

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当地自来水厂、钢铁厂、水泥厂等,进行工业废水的排污、处理的情况调查;深入郊区、农村,参观农药厂,调查农作物、蔬菜、水果等化肥、农药施用情况。通过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明白环境污染就在我们身边,认识到防止环境污染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同时要求学生从目前的存在问题、形成原因、解决方法等方面写出调查分析报告,让学生把平时所学的化学知识用到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和环保意识,而且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当地环保部门的指导下检测、分析空气质量,了解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所带来的影响,以及空气质量预报的相关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学生树立环保观念,规范自己的环保行为。推广使用无磷洗衣粉,因为含磷的洗涤废水会使水体富营养化,形成赤潮;最好少使用塑料袋或使用可降解的塑料袋,不随便丢弃废旧的碱性电池,等等。另外可通过“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等活动,在浓厚的环保气氛中体会植树造林、加强环保意识,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化学教师的环保意识。

建设一支懂环保知识、热心环保教育的化学教师队伍。组织教师学习环境科学知识、参加环境化学的学习班等进行充电,并和校外兼职的科技辅导员密切结合,使校内、外化学课堂教学、化学实践活动联动,使环保教育活动开展得深入持久、丰富多彩。

化学教育篇9

在化学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出一些新鲜别致,又富于启发性、挑战性、诱惑力的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热烈讨论。例如在学习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后,提出“如何处理含有一氧化碳的尾气?”这一问题,学生会提出循环使用,再去还原氧化铜,点燃做还原氧化铜的热源等方案。这些都是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当然,在创性教学中,知识的传授仍是很重要的,因为没有知识,能力无从谈起,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能力提供创新知识,积极组织好课堂教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 创新教育还要求教师必须及时“充电”

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告诫教师,不要只是做“书生的教育家”或“经验的教育家”,而是要做有胆有识的“敢探未发明的真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第一流的教育家”,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要做具有开拓和创造性能力的教育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了解现代科技知识和信息。不能满足于自己所学所教的那些有限的知识。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学习中吸收各方面的知识。如不善于学习、思维僵化、孤陋寡闻,不但会误人子弟,自己也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

二、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1. 化学实验中的创新教育

(1) 利用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设计性和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他常规实验无法取代的。实验的探索性和实验的创造性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铺平了道路,提供了条件。化学创新教学中,教师不但有必要设计一些创新实验活动,而且更应该以实验教学为突破口,还原化学本色,提高化学创新教学水平。这些创新性研究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从事化学学习与研究,指导他们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2) 加强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念,不迷信教师、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例如学习“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这一结论时,可做三个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自己得出结论。

(3) 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外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心里品质和创作实践能力

实践出真知,唯有实践,才有创造,在化学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脑,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掌握现成知识的同时,也会努力去发现新的知识;在了解现成结论的同时,又会设法突破现成的结论。开展课外实验活动,为学生的创造活动提供方便条件,在适当的时间内让学生在实验室里亲自做一做,检测创造的成果。这对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无疑是有利的。

2. 多媒体课件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1)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多媒体课件在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整理知识等方面表现出的优势,是得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多媒体课件为学生自主性学习提供了可能,它有助于设计个人化的学习道路。学生在自学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接受能力的层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个性发挥,激发创新意识的形成。

(2) 增加表象储备,培养创造思维

多媒体课件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丰富的教学信息,不仅能使学生接触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合,而且使其能进入形象的世界,并从形象中提炼出理性的认知。多媒体课件应用于教学,使教学重点由传授知识技能技巧转向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思维力创造力。多媒体课件给创新教育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好活力。

3. 化学课外作业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好场所

设置作业是教师了解课堂教学效果,取得反馈信息,及时进行调控,实现教学目标的一条重要途径。但要注意切勿让学生觉得作业是一种负担,要使他们从中找到成功的喜悦。只有布置一些富有思考性,富有创造性,富有研究探索性的习题,学生的解题热情才会调动起来,才能够把化学学好。

三、实施创新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创新教育中后进生与优等生平等。

后进生是指一些学习成绩差,纪律观念淡薄,道德行为不良的学生。其实,他们中的不少人在某些方面可能是很有创造潜能的天才。关键是你怎样去开采挖掘,人人都有创造的禀赋,后进生与优等生同样都有创新能力。

第二,创新教育是一项艰巨的、长久的工作,不可一蹶而就。

化学教育篇10

(一)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好思想。体育课上教师要求体质好的学生帮助体质差的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教育学生在课堂上做好人好事,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并教育学生树立见义勇为、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的思想,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愿和行为,使学生从小养成一种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二)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尊师敬长,爱护体弱者。教育学生做事公正,为人和善,言行一致,文明礼貌,不损人利己,不投机取巧,爱护公物。培养学生做新时期合格的接班人。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育教学靠师生的合作,靠学生之间的合作,只有一个团结合作温暖的集体,才有凝聚人心,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教会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尊重人,理解人,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学生明白,只有生活在好的合作集体中,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

(四)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体育课的学习很苦很累,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教学中教育学生对应做的事自己要坚持不懈,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教育学生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

(五)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体育教学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老师的讲解与示范,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让学生逐步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的。

二、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

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进行智能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创造、求真。

(一)培养学生的求知好学精神。

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含了多种文化的内涵。为此,通过体育教学手段,不但能增强学生体质,更主要的是能教会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原则,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学到体育文化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设计准备活动内容,编排徒手操,设计场地,制做体育器材等。都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而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往往要靠教师的启发与引导,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很重要。

(三)对学生进行“三基”教育。

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这些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保证,只有在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规律性,才能使学生的基本技术迅速提高,基本技能得到正常发挥。

(四)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

田径教学的起跑练习能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篮球的投篮命中率能培养学生的准确能力,排球的扣球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体操动作能培养学生的时空感觉和运动感觉等等。所以,学生的智能水平通过体育教学能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

三、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

通过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提高身体活动机能,养成卫生习惯,培养学生脑体结合、综合适用脑力和体力的能力,把学生的心理素质调控在最佳状态。

(一)培养学生的自理自护能力。通过体育动作的学习,能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各项身体素质,练就一身强壮的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学会自我保护,提高自理自控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健身锻炼,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矗体育教学中有很多动作能伴随人的一生进行活动:田径中的中长跑项目。球类运动的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气功等都可以进行健身活动。通过讲授正确的动作技术和科学健身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矗

(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组织教学比赛、游戏活动及考试、达标、运动会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及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并向学生讲述健康人的心理标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审美艺术素质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爱好。体育教学不仅要讲授动作技术,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在动作技术学习中去体会美、创造美、鉴赏美,要求学生每学一个动作都要保持动作美、姿态美、体型美。把美蕴藏在动作之中,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意识和爱好,让学生亲身体验动作美与表现美的深刻含义。

(二)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和特长。通过选修体育课的方法,可以满足学生的要求,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从而使学生领悟和品出所喜爱项目的艺术内涵,从中发挥艺术才能和特长。

五、劳动素质的培养

让学生学会劳动,在劳动中磨炼意志,得到锻炼,提高对劳动技能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培养敬业爱岗思想。

(一)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

化学教育篇11

一个人的自我意象一旦形成,就非常难于改变。积极的、成功的自我意象,对于人是一种巨大的潜在动力。

什么叫自我意象?自我意象是心理学术语,从字面理解就是人潜意识中的自己的形象。潜意识中认为自己在群体中应居的位置或所属的等次。

具有成功的自我意象的人,在任务面前往往有模糊的成功憧憬,在学习或工作中会自发地调动内在的各种积极因素,顽强地向成功的方向努力,一次次地实现预期目标。

少年儿童正是人生形成自我意象的时期,教师要注意塑造学生成功的自我意象。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坚持“肯定成绩,恰当鼓励,具体指导,布置任务(近台阶任务,即跳一跳可以摘到的果子)”。是一种培养学生成功自我意象的有效办法。

例如,某学生按教师的布置做了四个题:第一题对了;第二个题思路还正确,但只做对了前面一部分;第三个题做错了;第四个题不会做。从这次作业看,该生这次成绩属下等。教师个别辅导时,回避下等的结论,而以肯定成绩、体现鼓励、具体指导的方法进行。教师说:“很好!第一题你做对了。第二题你的思路是正确的,中间的这一步要这样……你完全能够做对。第三题咱们一块讨论,理理思路……你是有能力做出来的,下去你独立做做。第四题,老师给你讲一讲……。”最后,教师的结论是“你很有潜力”,并结合这次辅导和学生存在的问题,又布置了几个题。这几个问题有伸手可摘的果子,有踮起脚能够摘的果子,有跳起来可及的果子。由于辅导是在融洽的气氛中进行的,学生是在成功的愉快的心理状态下接受辅导的,学生离开教师后,一般都会按教师的布置做。

化学教育篇12

一个人的自我意象一旦形成,就非常难于改变。积极的、成功的自我意象,对于人是一种巨大的潜在动力。

什么叫自我意象?自我意象是心理学术语,从字面理解就是人潜意识中的自己的形象。潜意识中认为自己在群体中应居的位置或所属的等次。

具有成功的自我意象的人,在任务面前往往有模糊的成功憧憬,在学习或工作中会自发地调动内在的各种积极因素,顽强地向成功的方向努力,一次次地实现预期目标。

少年儿童正是人生形成自我意象的时期,教师要注意塑造学生成功的自我意象。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坚持“肯定成绩,恰当鼓励,”具体指导,布置任务是一种培养学生成功自我意象的有效办法。

例如,某学生按教师的布置做了四个题:第一题对了;第二个题思路还正确,但只做对了前面一部分;第三个题做错了;第四个题不会做。从这次作业看,该生这次成绩属下等。教师个别辅导时,回避下等的结论,而以肯定成绩、体现鼓励、具体指导的方法进行。教师说:“很好!第一题你做对了。第二题你的思路是正确的,中间的这一步要这样……你完全能够做对。第三题咱们一块讨论,理理思路……你是有能力做出来的,下去你独立做做。第四题,老师给你讲一讲……。”最后,教师的结论是“你很有潜力”,并结合这次辅导和学生存在的问题,又布置了几个题。这几个问题有伸手可摘的果子,有踮起脚能够摘的果子,有跳起来可及的果子。由于辅导是在融洽的气氛中进行的,学生是在成功的愉快的心理状态下接受辅导的,学生离开教师后,一般都会按教师的布置做。

化学教育篇13

2实施绿色化学教育的必要性

在地球生态环境惨遭破坏的今天,追求“绿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和生活价值的必然选择。绿色理念所倡导的利益,是护卫人类合理繁衍生息的一种正当利益,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长远利益。基于此,绿色话题成为人类最具共识的话题,这种绿色意识,是人类追求自然完美的一种高级表现。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多数将进入企业。随着环境形势的日益严峻和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一些企业越来越重视环境的保护,更关注未来人才的环境素质,即环境意识、环境知识和运用环境知识来处理环境问题的技能。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需要重视环境、懂环境、治理环境的人才,这是保证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未来人必须有足够的环境意识和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作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途径的职业技术教育,它所培养的学生是未来产业部门和物质生产领域中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劳动者,实施绿色化学教育势在必行。必须从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从当代人类与未来人类关系的高度,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全面、深刻的绿色意识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真正具有绿色意识的一代新人,使学生无论以后从事何种职业,都具有一定的环境知识、较高的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成为社会的“绿色公民”。

3实施绿色化学教育的具体做法

“绿色化学”的核心内涵是在反应过程和化工生产中,尽量减少或彻底消除使用和产生有害物质。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实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各样的污染(例如废水废液、废气等)。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进行环境教育,渗透绿色化学教育思想,以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和环境技能。

3.1在演示实验中实施绿色教育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化学演示实验不仅是传授知识的需要,也是对学生进行严谨科学的规范化操作和环境教育的最直观的教育。教师在演示实验时,要注意操作的规范,把环境教育渗透到每一个细节中。

3.1.1准确、规范地演示是实施绿色教育的前提教师在操作中,即使是仪器的存放也应该正确有序。例如,胶头滴管应该放在预先准备好的烧杯中,而且一只烧杯只能放一支胶头滴管。这样就可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污染。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要注意不在教室中做有毒有害气体的演示实验。若做有毒有害气体的实验,就必须要有尾气处理装置,确保这些气体不扩散到空中,对环境造成污染。演示实验结束后,残余的药品在继续反应,产生有毒的气体,甚至造成实验事故,所以应该妥善处理。实验结束后的废液不能随意倒入废液缸,特别是同时演示几个实验时,应考虑到废液之间是否会发生反应,如硫化氢的水溶液和亚硫酸反应后的液体不应和强酸混合,否则会产生气体污染环境。只有教师做到了演示准确、规范,学生才可能操作准确、规范,也才能使绿色教育落到实处。

3.1.2推行绿色实验是进行绿色化学教育的必要途径在分析化学分光光度法测定有色溶液的浓度,用高锰酸钾溶液来代替“磷的比色测定”这个实验,达到了同样的教学目的,现象明显,操作也简便,且用高锰酸钾整个实验过程无毒、无污染而且用过的高锰酸钾溶液处理后可以再利用。

3.2在学生分组实验中实施绿色教育教育学生在头脑中树立绿色化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用“4R”原则即拒用危险品、减少用量、循环使用、回收使用来考虑和如何解决化学实验中出现的污染问题,从而达到最佳的环境效应。引导学生从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及实验后的处理都能充分思考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污染的发生。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