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工作方案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人才培养工作方案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人才培养工作方案

篇1

二、工作目标

按照“一年试点探索、三年打开局面、五年初见成效”的总体思路,整合各类资源,组建社工队伍,开展社工培训,争取在社工持证上岗方面取得突破。初步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制度和社会工作激励机制,完成社会工作岗位开发,拓展社会工作服务领域等工作任务,建立起具有本地特色的社会工作制度体系,全面推进我市社会工作的开展。

三、试点范围

在社区管委会和中心敬老院建立试点,通过以点带面,典型示范,推进我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四、试点内容

(一)科学设置岗位,优化配置人才。结合本单位社会工作实际和从业人员的现状,科学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制定岗位标准,确定任职资格。一是内部转任。注重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通过内部交流,把那些综合素质较高、熟悉热爱社会工作的人员转到社工岗位上来。二是公开招聘。对从业人员不足的社工领域,通过公开招聘等方式,聘用一批专业人才充实到社工岗位上来。三是“义工”补充。建立健全义工招募、建档、培训、表彰和激励机制,形成“社工引领义工,义工协助社工”的模式,构建起社工、义工联动发展机制。

(二)加强舆论宣传,建立培训基地。社会工作在我市是一个新生事物,群众对社会工作的认知需要一个过程。为此,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进入社工队伍,提高群众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一是大力开展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普及培训,举办社会工作知识专题讲座,造就一批既具有一定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又熟悉本职工作业务,能够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工作中所遇到问题的社会工作专门人才。二是广泛发动相关干部职工以及社区的从业人员参加全国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初步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的社会工作人才。三是以职业技术学校为基地,鼓励社会工作人员参加在职进修,提高专业化能力和水平。

(三)提升服务水平,发挥社工作用。从基础抓起,从身边事做起,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服务,让需要帮助的群众切实感受到社会工作人才的作用。通过职业化、专业化的社工服务,充分发挥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在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等领域的作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五、方法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1年4月至5月)。成立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部署安排试点工作。深入基层,了解从事社会服务、社会管理人员的状况,学习和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制定实施方案,下发有关单位,并上报佳市民政局。

(二)实施阶段(2011年6月-11月)。根据试点工作的总体安排,组织人员开展社会工作的知识培训,参加全省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组织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并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工作制度。

(三)总结阶段(2011年12月底前)。对试点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提炼经验做法,查找问题不足,提出下步工作计划,并形成书面材料报佳市民政局,为进一步推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开展奠定基础。

六、工作要求

(一)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加强领导,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加大投入力度,落实工作经费,设置专门的办公场所,配置办公设备,尽快开展社会工作。有关部门要从大局出发,主动支持、关心社会工作人才开展工作,为他们服务社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确保试点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为确保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市政府决定成立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单位:市委宣传部、民政局(敬老院、殡仪馆)、财政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房产局、市政工程处、园林处)、社区管委会、安监局、教育体育局、文广新局、卫生局(市人民医院、中医院)、残联、公安局、司法局、妇联、团市委、职教中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行政服务中心、计生局、各乡镇政府。

(二)加大学习培训力度。对从业人员不足的社工领域,通过公开招聘等方式,聘用一批专业人才充实到社工岗位上来。通过举办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授课、组织外出参观学习等形式,提高对社会工作政策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全国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专业水平考试,制定落实激励机制,做好宣传发动、组织培训和登记管理工作,提高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

篇2

牢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卫生人才的思想,始终坚持科技强院,人才兴院的发展理念,按照全面提高及重点培养相结合,培养卫生人才和引进卫生人才相结合,结构调整和合理配置相结合的工作思想,切实搞好医院卫生人才的培养,教育和使用,充分调动医院人才的积极性,为医院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卫生人才保障。

二、培养目标

  1、积极推进卫生人才全员培训,真正使我院每周的科内业务学习例行化、制度化,提升我院卫生人才整体医疗技术水平。

2、争取在3-5年内培养重点骨干30-50名,培养行业高精尖人才20-30名,培养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5-10名,坚持数量服务质量、宁缺毋滥,根据人才数量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评选基数。

3、采取不同培养措施,重点从项目、科研、岗位、实训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对卫生人才实施全方位培养,并按照“一人一案”的要求科学制定培养方案,开展个性化的管理和服务。

三、具体实施办法

(一)卫生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深入我院调查本院卫生人才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针对调查出来的突出问题,研究决策本院未来2-5年卫生人才工作,把卫生人才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二)制定卫生人才分类标准。

Ⅰ类卫生人才:学科带头人;

Ⅱ类卫生人才:通过培养或引进的高精尖人才;

Ⅲ类卫生人才:科室骨干;

(三)做好卫生人才培养计划

1、院内重点培养Ⅱ类卫生人才、Ⅲ类卫生人才,加强“三基”的训练。第一是“技术三基”训练,即通过医学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专业技术素质;第二是“品德三基”的培养,即道德基础培养、法制基础教育、心理和社会基础知识教育。使医护人员具有较强的职业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并通过医学心理学与社会人文知识教育,掌握与病人沟通的技巧,从而提高服务意识与水平。另外,对Ⅲ类卫生人才还要实行轮转锻炼,每轮转一个科室,经考核合格才能轮转下一个科室。

2、定期组织三级医师查房、疑难病倒讨论、危重病人护理等活动,充分发挥Ⅰ类卫生人才和依托本院的援疆干部对Ⅱ,Ⅲ类人才的帮扶带教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加以指点、加以指导、对存在的问题以及出现的工作失误及时指出,全面提高本院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

3、评选工作每三年开展一次,各科室按照Ⅲ类卫生人标准才选拔20-30名,从Ⅲ类卫生人才中选拔Ⅱ类卫生人才10-20人,从Ⅱ类卫生人才中选拔Ⅰ类卫生人才5-10名。坚持数量服务质量、宁缺毋滥,根据人才数量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评选基数。

4、积极配合经伊犁州党委组织部、伊犁州州人社局评定的高层次人才库的工作,伊犁州财政安排一定资金用于人才津贴的发放,对入选高层次人才库的重点骨干人才每人每月发放200元、行业高精尖人才每人每月发放500元、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每人每月发放700元人才津贴。

三、评选和管理

1)评选范围:打破论资排辈,以20-50岁中青年人为培养重点,围绕“千百十”人才工程确定的目标任务,打破身份、户籍领域限制,凡在伊犁州友谊医院工作两年以上,本科生工作三年以上的卫生人才均可纳入评选范围。

2)评选标准:政治立场坚定,遵纪守法,爱党爱国爱疆,扎根伊犁发展;具有解决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学风朴实严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交大的培训潜力;有良好的科学基础和较高的专业水平。

科室骨干评选条件具备以下条件3项以上:

1、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术操作,能解决本专业复杂、疑难病例的诊疗工作;

2、进修医师讲授专题讲座不少于10次;

3、有带教2名以上住院医师或进修、实习医师经历;

4、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专业叙述论文4篇以上(限前2名作者,其中2篇为第一作者);

5、任职期间内参与编写医学类专业教材1部(编委以上);

6、任职期内参加国家级以上本专业学术交流会议,并有学术交流论文3篇(议论文集为准)。

 

高精尖人才评选条件具备以下条件3项以上:

1、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术操作,能解决本专业复杂、疑难病例的诊疗工作;

2、具有一定的教学组织能力和对本专业下级医师的指导能力,在任职期内为下级医师、进修医师讲授专题讲座至少10次,有带教2名以上住院医师或进修、实习医师的经历;

3、能根据本专业工作需要提出科研课题,完成课题设计,组织实施,撰写总结报告(任职期内须参与1项以上院内本专业科研课题,以项目合同书为准);

4、参加地州市以上科研项目1项(限前5名,以项目合同书为准);

5、获地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1项(以奖励证书为准);6、在任职期内有本专业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1项(以专利证书为准)。

学科带头人评选条件具备以下条件3项以上:

1、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本专业的学术带头人,能解决本专业复杂、疑难重大病例的诊疗工作;

2、具有一定的教学组织能力和对本专业下级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能力。地州市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在任职期内为下级医师、进修医师讲授专题讲座至少15次,有带教2名以上住院医师或进修、实习医师经历;  

3、在任职期间,主持或作为主要承担人完成的科研项目在工作中取得显著效果,并编写课题设计或实施意见,组织实施、撰写总结报告或论文(在任职期内参与2项以上院内本专业科研课题,以项目合同书为准);

 4、参加自治区以上科研项目1项(限前5名,以项目合同书为准)。

 5、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奖励1项(以奖励证书为准);

 6任职期内获得自治区以上政府或政府职能部门颁发的专业性奖项1项。

3)评选程序:按照个人自荐、科室推荐、组织推荐等多种方式进行推荐,评选结果经友谊医院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后向全院公示,并上报上级部门审批。

篇3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方案,是教育机构为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而要实施的一切活动及其安排的总体规划,具体规定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所需教学条件以及实施教学和评价的建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的纲领性和指导性文件,是课程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但是传统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环节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课程设置不合理,一般先上完理论课,再进行相应课程的实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相关知识未能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不利于学生掌握理解,往往学生实训时,理论课内容已经忘记。第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根据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教学,老师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学习,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第三,课程教学内容未能与职业岗位工程内容相一致。所以急需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制定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基于工程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路应当如下。首先,专业教师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行业情况调研

通过电子邮件、电话与已毕业的本专业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人数比例、工作岗位及专业知识需要等情况;2. 请企业老总们来校参加专业设置的研讨会,提出本专业课程设置看法与对学生的要求等;3. 专业教师下企业进行走访,了解行业最新发展状况及急需专业人才。其次,专家及专业教师根据对行业调研情况进行系统分析,确定本校建筑工程专业所培养的学生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岗位群工作任务及所需的职业能力,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相对应的行动领域,根据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即确定课程体系。最后,确定人才培养方案。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

1、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位群所需的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的确定

通过专家分析该岗位群的各岗位的主要职责、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归纳形成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以此归纳出具有代表性的职业行动领域及相关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2、确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归纳确定行动领域

行业专家通过调研结果分析,再结合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分析与确立施工员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比如:施工准备阶段的“图纸会审”、“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施工阶段的“基础工程施工”、“主体结构工程施工”……等等。根据典型工作任务来构成施工员岗位行动领域。

3、根据行动领域确定专业学习领域

选择典型职业行动领域中有教学价值的并考虑建筑工程的施工特殊性、复杂性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影响,将行动领域转化成学习领域。形成了“课证融和、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专业学习领域分为三大模块:一是基本能力课程,二是专项能力课程,三是综合能力课程。

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平台建设

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职业能力为基础,彻底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为基础的课程设计理念,建立以工作任务为基础的课程设计理念。在实施中实训室建设是关键。实训室的建设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平台,在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培养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建设的重要载体。统筹规划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形成对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有力支撑。我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2010年被评为省级示范性专业,在项目建设期内规划设计校内实训基地(下设4个校内建筑实训中心),使校内实训基地建筑面积达3000㎡。建立一套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制度,满足岗位实境训练的需要。其中建筑施工实训中心、建筑识图实训中心、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实训中心、建筑施工实训中心满足专门技能训练的要求;建筑施工管理实训中心满足综合能力培养的需要。还建设了25个校外实训基地,建立了一套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满足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

四、结束语

基于工程过程导向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是按照行业调研、岗位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分析、课程体系构建、培养方案实施平台建设等流程进行的。从2008年开始我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建筑工程专业几门课程分别获得省、市级精品课程;发表关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论文数篇,申请校级课题1个。大部分的课程按照基于工作过程来进行教学,所培养的学生获得企业一致认可。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陶素连.基于工程过程导向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11(8).

篇4

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为:入学的要求:普通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文理兼收。学习年限:全日制叁年。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领域方向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基本专业知识,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基本的实际工作能力,即具备编制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的操作技能,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能从事工程造价文件的编制及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活动,能进行工程造价管理的高技能人才。设计思路:公共基础课程学习――专业课程学习――综合实践课程学习――拓展课程学习。职业范围:预算员、施工员、资料员、监理员职业等。人才规格:经过三年专业学习具备工程造价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识图、构造、施工、结构、工程管理、概预算编制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工程算量和套价的专业技能;具备专业工作应有的专业、道德和心理素质。还有关键的课程教学进度表,这里不仅有课程的设置、学时分配及课程之间的先行和后续关系,还有详细的课程教学进度计划及理论和实践学时分配的安排。再加上关于专业建设的校外实训基地安排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职责等等这些内容都足以指导我们有效地培养合格的市场需要的工程造价领域的高技能型人才。但是事实上我们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还是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以下是我们对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

在我们对工程造价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市场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工程造价的人才培养的总体情况比较良好,培养的工程造价专业的毕业生大多数基本上能够适应工作岗位的用人要求,但是同时也发现部分毕业生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暴露出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本的识图能力不强。对存在这类问题的毕业生用人单位普遍提到,毕业生经过了三年的学习,识读施工图的能力满足不了工作效率的需要。一则表现在不能建立有些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二则表现在识读施工图的熟练度不够。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从学生那里了解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在校学习期间因为学校的师资缺乏,承担识图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没有从事工程造价编制方面的经验,有的教师甚至是机械专业或者其他专业的教师抽调过来的;还有就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接触实际工程图纸的机会太少;再就是深入工程现场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

二、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料严重不足。

工程造价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是各类预算课程。这些课程的特点是综合性很强,这些课程的学习需要用到较多的资料,诸如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市场价格信息、图集规范等等。这些资料中有些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下载电子版以备学生学习之用,但是有些下载不了。例如各专业的消耗量定额就不能够在网络资源里下载电子版,而且这些消耗量定额更新的比较频繁,一般高等职业院校都不愿意投资。对于这些学习预算课程至关重要的资料严重匮乏势必影响到学生的专业技能的训练。在我们对工程造价专业毕业学生调查过程中了解到,部分学生计价的技能还是比较薄弱的,问其原因,主要是在校学习期间没有太多机会接触定额,因为学校里的定额数量严重不足,导致数量特别有限的几套定额在五六十学生手里轮流周转,部分学生干脆就放弃了被轮到的机会,索性就不去理会了。导致个别学生在我们回访的时候说“学生时代,我根本没见过定额的面啊!”多么让人无奈的感慨啊。试想教学资料匮乏到如此程度,学生的专业技能如何能够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啊。

三、综合实践课程力度不够。

在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里我们不难看到每科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学时合理分配,也不难看到最后的综合实训课程的设置。但是在我们调查毕业生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反馈的情况却是因为专业综合技能水平低下,在工作岗位上刚开始工作要么不能胜任,要么干起来非常吃力。这些学生普遍反应要是在学校期间能够在综合实训的环节上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对于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会让他们感觉到压力小多了。我们分析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先说客观方面的吧,因为是综合实训,一般都会把综合实训的时间安排在所有课程学习完成后的时间段,而这个时间段里,有部分对专业技能已经掌握得比较好的学生开始顶岗实习了,还有部分学生虽然专业技能方面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但是因为面临比较好的顶岗实习机会就选择先顶岗实习。这样导致这部分学生就没有参加学校组织的综合实训了。当然对于前一种情况的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问题不大,但对于第二种情况的学生有的可能表现得比较吃力了。主观方面的原因是除开前面两种情况的学生剩余下来的学生只能参加学校组织的综合实训了,但是他们受到已经顶岗实习学生的影响,身在曹营心在汉了。这样自然导致综合实训也就流于形式了。

这些问题反映出虽然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这些问题都有详细的计划和安排,但是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作用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更没有落到实处。一份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出来之后,我们不能将之束之高阁,更不能制定和实施两张皮。那么怎样才能将工程造价的人才培养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贯彻落实:

一、全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应该是本专业的任课教师都参与进来,对于课程的设置、根据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作用提出合理化的学时、进度的建议。如何保证建议合理化呢,就是首先要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各科课程在专业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再根据本课程为了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哪些教学实用的内容,如何确定学时、学时分配、和其他课程之间的先行和后续关系以及进度计划等。这样才能保证担任各科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在备课、授课环节中时刻围绕着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工作。避免出现任课教师只管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而不顾本课程在专业中所起的作用去盲目施教,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当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好了之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教与学的工作的开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发现原来制定好的人才培养方案放到实践中一检验就检验出一些问题,那么我们就应该及时地调整。但是调整也不是简单的加减法,一门课程的调整会影响到其他课程,就需要涉及到的课程的任课教师一起来协商完成调整工作。

二、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的交底会

每位承担本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包括公共课和专业课以及实习实训教师都应该明确所承担的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任务。在明确本课程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后,合理确定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做到有针对性,并且在授课内容的实例选择上就要注意与专业联系起来。例如:高等数学的授课教师在讲授极限的知识的时候,就可以讲圆柱的支模板的例子其如其分地穿插到教学内容中。但是有个问题存在,就是担任高等数学教学任务的教师他不懂工程造价的专业知识,那怎么实现跟专业的联系呢。这就是人才培养防范交底会的作用了。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交底会上,就应该由专业负责人或者对高等数学知识要求较高的相应的专业课程的授课教师对担任高等数学教学任务的教师进行交底了。通过交底一方面让担任公共课程教学的教师明确本课程乃至本专业对公共课程的需求,另一方面很有必要为这些教师提供一些跟专业联系密切的可参考性强的素材作为例子使用。这是谈到对担任公共课程教学的教师的交底,同时对担任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教师也同样要进行交底。比如,识图课程对于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来说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交底会上一定要对担任此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特别强调这一点,另外专业负责人或者担任以此课程为基础的其他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就要提出识图课程应该着重哪些内容的讲解。

三、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检验课程教学效果

在工程造价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有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安排,那么课程的教学效果就要围绕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表现。反之也就是要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检验各科课程的教学效果,这是最好的检验方法。虽然我们各科目都制定有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计划和授课教师准备的教案,乃至课程结束也都有相应的考核。那课程的教学效果是否单纯以学生的考试分数来检验呢?事实证明,不能!必须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作为评价课程教学效果的尺度。那怎么检验呢?可以从考核的内容上进行反映。例如对于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的预算课程,在考核内容上,一定要审查对于造价文件的编制原理、工程量计算、工程费用计算的题目有没有都涉及到。不仅要审查内容的涉及面,还要审查在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考核的方法是不是合理的,也就是说对于前述内容是采用纯理论测试还是既有基本理论测试还有实际动手计算的技能操作方面的测试等。当然这对于审查把关人员的能力要求就比较高了。这个时候就要把专业负责人或者说专业带头人的职能充分发挥出来。

四、人才培养方案和教案并行指导教学

篇5

一、建设基础

1.学校基础。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省示范高等职业学校,具有61年的办学历史,是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安徽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拥有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三甲附属医院。2011和2012年度连续两年荣获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2013年荣获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校。2012年以“优秀”的成绩通过安徽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2—2013年度荣获“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称号,2013年度荣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4年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5年学校立项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2016列为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设。2.专业基础。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我校的老牌特色专业,其传承了当年中等卫生学校的优良教学传统。近年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先后成功申报并建设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省级特色专业》、《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检验技术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免疫学检验省级精品课程》和《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在研项目有《以岗位胜任力为目标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改革》、《临床检验基础》省级MOOC示范项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省级教学团队》、《省级医学检验骨干专业》和《医学检验专业"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项目。获得《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和《医学检验综合实训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临床检验基础》省级多媒体(网络课程)竞赛三等奖。校内建立医学检验仿真实训中心,实现职业能力与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的有力保障;校外建立包括附属医院在内的省内外二级甲等以上30多家医院和8家独立实验室作为实践基地。

二、总体目标

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按照“岗位引领、任务驱动、需求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以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进一步改变教育思想和观念,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精心设计卓越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优化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机制,通过师资队伍“双师”结构和素质水平的提高,实践教学条件的改善及运行机制保障的完善推进高素质、技能型、创新型卓越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

三、实施步骤

1.项目规划。成立项目建设领导组,制订卓越人才计划工作方案,建立良好的实践教育基地,制定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为卓越人才培养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主要工作任务是落实合作企业,成立项目建设领导组,制订卓越人才计划工作方案,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修订卓越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标准,制定卓越人才培养学生选拔标准与方法、课程体系和内容组合指导意见,优化现有实践教育基地资源,建立良好的实践教育基地运行机制,制定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2.项目建设。修订卓越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标准;重构卓越人才计划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优化实践教学方案;实施校内教师临床实践锻炼,企业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情景式案例教学法案例编写与应用;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课程体系构建和内容组合,组建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实验班,安排卓越人才班级学生暑期见习。3.项目评价。开展卓越人才培养评价,总结经验,反馈性调整,完善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专业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标准、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基地、卓越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机制等,进行项目推广。四、建设内容1.制定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工作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标准。成立由校系主要领导和合作企业高层组成的项目建设领导组,系部设立项目工程实施办公室,全面负责项目工程的申报和工作方案的制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按照立足安徽、面向全国,培养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工作适应宽、“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适应医疗卫生行业需要的医学检验技术卓越技能型人才为宗旨,制定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专业培养方案和培养标准。2.探索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教育培养的新机制。(1)建立卓越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推行以检验工作岗位项目引领,早期接触临床的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认知见习—项目实训—岗位见习—顶岗实习”一贯式[3],强化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重构课程体系,遴选教学内容,重视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增加情景式案例教学案例。形成一套完整的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标准、课程教学体系。(2)形成校企合作新机制。校企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的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机制。建立学校与行业、企业、院所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的新机制。3.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设立研究卓越人才计划实验。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每级学生随机分班,确定一个班为卓越计划人才实验班,进行特殊的专业思想教育和专门的教学计划。由指定的专业带头人和辅导员管理该班级,全程负责卓越计划的实施。每5—8人为一组,学生与专业教师互选,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教师负责专业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实习就业方面的指导。4.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1)校内实践基地进一步充实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训中心,利用病理数码互动实验室开展形态学教学,改造《临床检验基础》、《输血检验技术》等6个“教、学、做”一体化实验室,能够满足卓越人才校内培养的需求,尤其是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检验科水平的医学检验仿真实训中心,更是实现职业能力与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的有力保障。(2)校外实践基地,继续与合肥“艾迪康”紧密合作,并再争取与“泰斯特”、“达安”、“康立”和“金域”等进行进一步的合作,遴选一家进校园,共建实验室。稳定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第105医院等省内实习医院25家及南京市第二医院、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上海85医院、无锡第八人民医院等省外实习基地20家。5.提升教学团队水平,建设一支具有“双师型”素质的高水平专业教师队伍。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校企共同修订实施《教师参加专业实践锻炼实施办法》、《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办法》等制度性文件,发挥各自的优势构建“责任明确、管理规范、成果共享”的“双师”双向交流机制,努力实现教师与企业人员之间的身份互换,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以结对子的方式共同开展教学和教研活动,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管理水平,建成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的“双师型”结构省级示范性专业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许文荣,邵启祥,钱晖,等.医学检验品牌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J].检验医学教育,2009,(3):1-2.

篇6

长春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管文理艺多学科发展、主要培养基层一线应用型高级人才的本科大学。自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来,学校结合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指导下制定了学校工作方案,并于2011年5月申报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成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在水利水电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勘查技术与工程、土木工程等5个专业进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

一、指导思想

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按照“育人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突出特色”的原则,着眼于培养基层一线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的目标,站在战略高度和国际视角,小范围、大幅度、多样性地开展应用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点工作,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增强工程应用性教育与实际工程的适应性,努力打造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色,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二、总体目标

1.基本思路

根据教育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精神,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契机,以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为着力点,以长春工程学院多年积淀的办学理念、办学经验、办学特色与优势以及行业和社会资源为基础,以学校传统、优势、特色专业为依托,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为主线,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总结CDIO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经验,通过学校和行业企业的深层次合作,统筹规划学校教育和企业学习所应达到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培养造就一批安心基层有作为、发展提高有基础、适应现场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2.主要目标

通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工作能够探索基层一线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规律;形成有效的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的基层一线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和学业考核模式;建立主动适应、自我约束的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管理机制;探索培养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有效途径;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为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具有示范性作用的经验,形成长春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办学的鲜明特色,显著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在同类高校中起到示范辐射作用。

三、专业领域

1.专业领域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领域的确定是根据长春工程学院办学定位、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以及办学优势与特色,结合学校传统专业优势,以长春工程学院特色专业为重点,结合校级试点专业,选择基础好、特色鲜明、教育教学改革经验积累丰富,特别是有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良好基础的水利水电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勘查技术与工程、土木工程专业作为申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这5个专业不仅是吉林省特色专业,而且在东北地区同类高校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同时,具有长期依托行业办学的得天独厚条件和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基础,所选专业具有满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2.生源与规模

实施“卓越计划”的每个试点专业学生规模在40人左右,组成途径主要是在招生时实行计划单列,招生宣传时明确试点教学组织要求与有关政策,录取后直接组建试点班级;也可在大学一年级阶段从非试点班级中符合条件的学生通过个人申请,单位批准转入试点班级。对参加试点班级学习,确属不适应者,或个人提出申请需要转入非试点班学习者,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调整。

3.培养层次

培养层次主要面向本科层次学生。

四、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通过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形式,着力提高“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实习锻炼,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指导实践环节。

1.专职教师队伍建设

(1)优先引进具有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人才,特别要加强从企业引进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到学校工科专业师资队伍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工程实践能力和水平。

(2)制定教师到企业锻炼计划。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到企业培训和轮训,保证实施“卓越计划”的专业在4年内达到每届学生有6门专业课由具备5年以上在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教师主讲。

(3)严格执行学校关于“工科教师晋升高级职称前应具备至少2年的工程经历”的规定,制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经费和待遇等保证性政策,实施工程实践培训纳入教师年终考核、职务聘任等环节的制度,调动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和顶岗工作,进行工程实践锻炼,自觉丰富工程经历、提高工程能力的积极性。

(4)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科技合作,通过承担和参与企业的科技开发与技术改造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丰富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

(5)实施教师海外培训计划,实现教师队伍来源的多样化,每年选拔和组织一批工程教育骨干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到国外相关高校考察和培训,特别到我校与英国西苏格兰等开办的国际合作工程教育的国外高等学校学习国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产学合作教育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模式。

2.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1)建立兼职教师的聘任制度。聘任企业高管和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学校兼职教授和工程教育试点工作组成员。每个试点专业根据企业人员的专业背景、工作特长选择不少于5人的企业教师,主要参与工程师培养目标、培养标准、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制定与修订;企业指导教师承担相关课程教学任务,并负责指导学生实习实践、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

(2)邀请大型企业高管作为学校试点专业组织机构负责人和兼职教授。试点专业负责定期邀请相关兼职教师为学生开展企业管理、团队精神、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讲座(报告),每学期讲座(报告)次数不少于3次。

(3)制定兼职教师的薪酬政策,保证与校内教师同酬,学校投入专项经费作为聘请兼职教授及学术交流活动经费。

五、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本科人才培养(4年制)模式采用“3+1”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其中本科阶段3年为校内培养,进行理论课学习和实践环节训练,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累计1年在企业学习,参与企业生产、设计、施工、运行等实践,完成基于岗位的项目课程模块、工程实践以及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实践技能、工程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部分专业课程在企业学习,聘请企业工程师现场讲授,毕业设计结合生产实际进行。

六、国际化培养

学校以国际视角、战略眼光思考和创新应用型本科教育。在与英国西苏格兰大学开展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两个合作教育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与国外大学的合作,引进国外发达国家先进办学经验和优质教育资源,加快提高工程一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水平。紧紧围绕学校办学定位,深化国际合作教育项目的内涵建设,拓宽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国际视野,努力使“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人才培养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七、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出发,构建达到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要求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保障体系――“七个系统、八位一体”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七个系统”即教学决策系统、教学指挥系统、教学信息采集与处理系统、教学质量评价与诊断系统、教学信息反馈与调控系统、教学质量保障系统、舆论宣传系统。这七个系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了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的闭环体系。“八位一体”即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将“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考核、教学总结和诊断评价、反馈调控”八个实施环节联结成统一的有机整体,形成了教学过程全程监控,并通过及时调节形成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质量管理体系。

八、政策保障措施

1.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领导和保障试点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学校与相关企业联合成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产学合作教育工作委员会,试点单位成立由企业参与的工作组,具体组织专业试点工作。

2.经费保障

学校每年拨专款给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必要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工程教育改革项目、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企业培养方案实施、教师培训和聘任、学生生均教学附加经费等开支。

3.学生待遇

学校将采取提高试点专业学生奖学金覆盖面及贫困生助学贷款覆盖面、优先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及创新活动计划项目等措施吸引学生加入“卓越计划”教学改革试点班。

4.教学管理

(1)制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级学生学籍管理、成绩考核等教学管理规章和办法,构建校企共管的教学管理机制,明确试点工作目标,及时总结试点工作,推广试点经验。

(2)重视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加强对本科毕业设计的评价检查。

(3)制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中期检查和最终验收标准,建立年度检查、中期评价、结束验收的实施质量保障机制。

(4)制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奖励办法,对中期评价、后期验收取得成效的试点专业集体给予重点奖励,形成有效的奖励机制。

(5)制定配套的知识、能力、品德教育大纲和考核纲要,落实“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方案要求。

5.毕业标准

学生学业标准包括两部分,既要达到试点专业全学程最低学业标准要求,又要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在企业学习的最低学业标准。学生在学有余力时可以选修本专业更多的选修课或其他专业的选修课程。学生在学校规定年限内修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全部课程,德、智、体合格,达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最低学分和在企业学习的最低学分要求,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符合学校学士学位授予标准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6.学籍管理

学校制定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班学生学籍管理有关规定》,试点班级与普通班级之间采取动态管理方式,建立学生参加试点专业教育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不适于改革试点的学生可申请转入普通班级继续学习。

7.教师评聘与考核

改革教师评聘、考核和培训制度。建立满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的教师考核与评价标准,设立“工程型”教师称号,给予相应的津贴补贴。建立试点专业教师年度考核和评职的优惠制度,确保和调动教师参与试点工作的积极性。

九、结语

篇7

就这样,在学院党委一班人的支持下,一个内涵发展规划蓝图呈现在世人面前,目标直指引领全国技师学院发展。

更新理念引导内涵建设

“内涵发展的着力点是内涵,目的是发展,但如何内涵发展要把握好,不然就容易走弯路,就容易跑偏。”夏青院长如此解释。

为防止跑偏,学院明确了六大发展理念。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抓住广东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加快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强省建设”战略决策部署,把内涵建设作为解决学院当前困难的根本途径。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处理好数量扩大与质量提高的关系、内涵发展与外延拓展的关系、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努力推进学院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突出重点,特色发展。以引领全国技师学院建设为目标,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建设,提升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能力,成为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建设的示范,实现学院的特色化和差异化发展。目前,学院顺应地区产业转型升级,通过重点建设数控维修、汽车维修、机电一体化、计算机网络、物联网、汽车新能源、先进制造、精密检测8个专业,带动了学院9大专业群65个专业发展。

深化合作,开放发展。以开放的理念为指导,广泛开展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继续深化“校企双制”办学模式,大力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技师工作站,使学院育人机制和企业用人机制相互耦合,努力开创有利于学院发展的优质外部环境。

提高质量,持续发展。建立健全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学研究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努力实现学院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本,着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坚持以教师为基,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地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精神文化建设,创建特色校园文化品牌,推动学院和谐发展。

明确目标着力内涵建设

“更新了内涵建设的理念,随之而来的就是要明确内涵建设的具体目标,为此学院确定了‘341’内涵建设目标。” 夏院长坚定地表示。

且看夏青院长的解释:

“3”就是突出三个战略重点:占领专业建设的高地,成为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建设的示范;占领教学改革的高地,成为全国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骨干;占领人才培养的高地,引领全国专家型高技能人才培养。

“4”就是实现四个重大突破:大力推进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电子技术世赛基地、校企双制示范校建设。

“1”就是明确一个目标定位:引领全国技师学院发展。

再看他们的动作:

依托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校企双制示范校建设,不断改革完善“产业引领、岗位对接、德技双馨”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高层次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探索校企双制办学模式,构建科学高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推进高技能人才更高质量就业,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创业、发展的高端载体,形成南方高技能人才硅谷,占领教学改革的高地,成为全国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骨干院校。

依托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电子技术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建设,强化技能大师工作室职能,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和鉴定标准研发中心,提升人才培养层次,探索专家型高技能人才研修培养机制,占领人才培养的高地,引领全国专家型高技能人才培养。

引领全国技师学院发展,实现专业建设发展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形成以产业需求变化为导向,优化专业内涵的校企共建机制,占领专业建设的高地,成为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建设的示范。

三大任务支撑内涵建设

“内涵建设如果只有理念和目标,没有抓手,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就是空纸一张,就是空话。这样的建设不如不做!” 夏院长严肃而认真地说。有抓手、有任务,院长夏青用三大重点任务支撑内涵建设。

任务之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改革培养模式。具体来讲,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改革以学院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实行校企双制、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立足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共赢,构建技工教育联盟,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等功能的整合,推动教、学、做的统一,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二是创新教育内容。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和企业用人需要,建立专业设置的动态机制,建设国内领先的精品专业。

三是改革教学模式。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着力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创新教学环境,构建具有鲜明技工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方式,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通过数字仿真、虚拟现实等信息化方式,在教学中普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多渠道系统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四是改革评价模式。包括建立特色化的评价内容、建立健全办学质量评价体系和建立健全办学质量评价机制。

五是丰富校园文化。以职业素养培养为目标,深入开展技能节、社团节等活动。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吸纳企业文化价值观念指导校园环境建设,建造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抓好“五风”建设,形成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全面加强校风建设,构建良好育人环境;大力推进教风建设,树立教师良好形象;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争先创优氛围;扎实开展学风建设,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目前,学院组建了近80个社团组织。

任务之二:实施“人才兴校”战略。

一是加强队伍建设。以改革教师培养、评聘和考核为核心,注重提高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实训指导能力等综合素质。创新人事分配制度,形成吸引人才、稳定队伍的激励机制。改善教师队伍结构,聘用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落实教师在职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中青年校长培养,提高队伍整体水平。为此,学院通过实施“十百千”工程,一体化教师占专任教师的95%。

二是提升教研水平。健全能够调动教师研究内驱力的活动、考评和激励等一系列管理制度,通过规范化、科学化的教研制度,引领和督促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研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促进专业发展。加强不同层面的教研团队的建设,提高教研实效。积极探索有效教研指导策略,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积极开展“在线网络教研”,搭建研讨互动平台;创建资源共享的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精品课资源库,便于教师便捷地获取自己所需的教育资源;组织开展课题研究,围绕校本问题开展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2014年,学院完成各种著作、科研、论文、技能竞赛等项目达386个。

任务之三:实施精细化管理。

一是完善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建立规范的招生和考试制度、严格的学籍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健全的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制度、科学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等。建立规范的电子学籍、教务和资产、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等信息系统,保证学生等信息的全面准确;不断提高学院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

二是建设智慧校园。整合学院现有信息化资源和设备,为校企双制教学改革提供硬件平台;为决策层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为管理层提供高效的管理工具;为师生提供安全、舒适、便捷、高效的学习空间,建设便捷服务的综合数字化智慧校园。

七大体系保障内涵建设

用什么来保障内涵建设任务能够得到有效完成呢?夏青院长对此早有谋划,并为此构建了七个保障体系。

构建“三纵九横”组织体系。“三纵”就是纵向成立内涵建设领导小组、内涵建设办公室、相关部门内涵建设工作组,“九横”就是内涵建设办公室下横向设置九个工作统筹组,与内涵建设九个重点任务对应。

构建“五体三层”咨询体系。组建由“政、行、企、研、校”五方代表组成的办学咨询委员会、校企合作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学咨询委员会从学院层面为内涵建设提供建议;校企合作委员会与学院校企合作中心对接,为学院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提供建议;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各系部对接,为学院各系部专业建设提供建议。

优化专业体系。建设三大类专业群,一是以物联网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精密检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引领,建设一批新兴前沿专业;二是以数控加工和数控维修、模具设计、机电一体化为引领,建设一批品牌高端专业;三是以质量检测、工程造价、建筑施工专业为引领,建设一批特色优势专业。

搭建平台体系。搭建技能人才培养六个平台:完善人才培育制度,搭建技能人才培育软平台;强化实训基地建设,搭建技能人才培育硬平台;改革教育教学体系,搭建技能人才培育主平台;构建德育大体系,搭建技能人才培育辅平台;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搭建技能人才培育大平台;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搭建技能人才培育小平台。

编制“3+4+11”建设方案体系。包括3个内涵建设任务工作方案,4个国家、省立项项目建设方案,11个重点建设专业建设方案。3个内涵建设任务工作方案,是学院各项工作基本要求。4个国家、省立项项目建设方案包含国家中职示范校、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电子技术世赛基地、校企双制示范校,内容上基本覆盖了内涵建设3大任务,是3个内涵建设任务工作方案实施的抓手。11个重点建设专业建设方案包含学院5 个新兴专业、3个优势专业、3个特色专业,是3个内涵建设任务工作方案实施的载体。

篇8

一、运用“现代学徒制”培养高铁人才的特点

“学徒制”是一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以师傅的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职业技能传授形式,通俗地说即“手把手”教。

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师傅和徒弟面对面的教育方式,师生之间及师徒之间可以充分相互了解,教师及师傅对学生的能力和倾向可以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教育,有利于学生职业道德和技术技能提升,完全符合因材施教原则。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师傅和徒弟一直处于同一问题和情境之下,因此,就可能在第一时间和空间里对学生做出指导和建议。正是这种及时沟通和反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进程,使学生的学习疑问及时得到解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是一种情境教学,师生和师徒处于同一教学情境下,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启发,学习者不再是智慧和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任务和项目的完成者和主动者,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注意和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的效果和学习的意愿达到最强。就业前景比较明朗。通过现代学徒制培养,很多学生的特长和特点能够得到体现,在毕业时可以被原培训企业录用,同时对学生奠定职业意识,思考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作用。学生经受过实际工作的锻炼,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变得更加成熟。

可以获得相应报酬。工作是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学生从事与普通职业工人一样有报酬的工作,一方面可以获得经济收入,另一方面还可以真正融入到社会中,得到实际锻炼。

二、运用“现代学徒制”培养高铁人才的具体步骤

(1)与企业制定学徒实习计划。我们与这两家企业制定“现代学徒制实施方案”,在企业充分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的相关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学校专业教师参与,主要由企业制定了“学徒实习计划”。其中,实习内容、指派师傅和学徒过程、考核方式,主要由企业安排。(2)学生自主选择企业。学徒实习之后,企业大都会聘用这些徒弟,所以,我们必须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徒制企业,在充分了解企业并征求家长意见的基础上,学生与企业签订了学徒制协议。(3)课程体系的重构、课程内容的重组。(4)校企共同管理。学生在企业学徒的具体管理由企业实施。学校安排骨干教师到企业一边挂职锻炼,一边以“指导师傅”的身份协助学徒管理。学生学徒过程中每天填写包含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安全生产、师傅指点、学徒体会等内容的学习卡,填写包含设备安全操作、工作质量、工具使用、劳动纪律和劳动态度、指导师傅意见等内容的学徒考核卡。(5)实行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递进教学模式。

三、运用“现代学徒制”过程中主要问题的对策

(1)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补充政府政策的空白。首先就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法律,例如《学徒制条例》,明确规定政府,企业,学校的各方责任,和分工合作关系,明确学生在校和在企业的权利利益,为学生提供就业要求以及保障。(2)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合作应该谋求共同发展,这是人才培养的最佳原则,也是合作的基础。学徒制出来的学生可以充分了解企业需求,了解企业的不足,从源头上解决了人力资源和专业节技能型人才紧缺的难题,与企业施行合作,共同管理,才能实现互利共赢,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3)解决课程安排困难问题。学生在学校的课程凌乱安排是制约学生在企业实习时间最大的问题所在。学校在安排课程上完全可以才去整合的方式,将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三大类,将学生在企业实践的课程与学分相互置换,让企业灵活处理,加入到给学生评分考核当中,加强学生实习的责任感,从而也适应企业的需求。 (4)落实具体的运作措施。首先,制定工作方案。学徒制最为关键的是实行具体的工作方案,规定具体的组织者和运作者,制定严密的学生工作方案,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学生运作措施。学生工作方案包括组织策划,中期管理,后期考核等等方面。(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双师素质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

篇9

西部地区在高端会计人才培养方面也同样不甘落后。在偏远的新疆,从启动高级会计人才培养以来,共选拔培养高级会计人才2期64人,结业32人。

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迄今已选拔企业一期、企业二期、行政事业一期、注册会计师一期共185名高层次会计人才进行培养,培养效果显著。

重庆市现有高级会计师1800人,“到2020年,重庆市将培养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较高、富于创新的会计人才队伍,会计人才发展水平在西部和长江上游地区领先,达到东部沿海发达省市水平。”重庆市财政局会计处处长左良伦表示,《重庆市会计行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于近日印发。

两年、两期培训班、92名学员,勾勒出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的进程,却远远无法囊括其中的涵义。“内蒙古大学EMBA会计领军人才方向班,是全国首个会计领军人才与高端商科教育的整合型创新项目。”财政厅总会计师赵兵表示。“将EMBA与人才领军培养相结合,对我们全区会计人才的吸引力更大。”财政厅会计处处长王栓柱说。

篇10

“卓越计划”就是在上述背景下诞生的,在确定首批试点实施“卓越计划”的61所高校中,既选择了国际知名的综合性大学,也遴选了工程教育开展较好的地方院校,还兼顾了行业背景很强的院校,其目的就是为了在多个层面探索工程师培养的创新思路。

北京服装学院“卓越计划”的实施

1.结合学校定位遴选优势专业

多年来,北京服装学院始终坚持艺工融合的办学特色,学科结构定位以文(艺)学和工学为主,以服装设计与工程、材料学、设计艺术学为重点,文(艺)、工、经、管等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这一办学思想在分析《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1-2012)》和《挑大学 选专业 高考志愿填报指南(2011)》两本书提供的详实资料中得以体现。数据表明,在北京服装学院学科专业定位与评定中,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及轻化工程可以说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基于上述原因和考虑,针对纺织服装行业所需要的工程人才、产品设计加工人才,学校决定在上述本科层次工科类国家级特色专业中申报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

2.确立工作方案的指导思想

依据“卓越计划”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致力于培养热爱纺织服装产业,基础扎实、专业面宽,熟悉工程设计、工程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工程实际需要,具有独立从事具体工程领域内设计与运行、分析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等能力,具备行业经验和国际视野,能够适应纺织服装业快速发展的应用型现代高级工程人才,为国家纺织服装业发展及建设北京“时装之都”提供强有力的工程人才支撑。

3.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北京服装学院“卓越计划”由本科培养层次起步,3个专业每个专业每届20人~30人,约占每届工程专业招生人数的15%~20%。从全校相关专业二年级学生中遴选,以学生自愿报名、学校组织测试的方式,择优选拔进入“卓越计划实验班”。

人才培养模式为“校内培养+企业培养”的“3+1”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校内培养由学校成立的“卓越计划实验班”和培养指导小组单独制定培养方案,为每位学生指派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在导师指导下结合工程项目和科研课题进行工程训练;企业培养优先选择占据行业领导地位的知名企业或研究单位作为合作方,入选企业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与积极的合作态度,并具有满足“卓越计划”人才培养需要的软硬件条件,根据“卓越计划”培养方案,学生分阶段到企业进行累计1年的专业实习或工程实践。最后,由双方导师共同为学生确定研发方向或课题,指导学生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4.落实工作方案的政策保障

政策措施主要围绕师资和经费两方面展开。首先,逐步建立与“卓越计划”相符合的教师评聘与考核等师资政策,对参与“卓越计划”的教师聘任、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等事宜制定相应政策;其次,每年从教学经费中拨付“卓越计划”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各项工程教育改革立项等工作。

北京服装学院“卓越计划”工作的特点

1.突出办学特色,重构培养方案

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和“大设计”的角度而言,设计是建立在工程基础之上的,必须有工程作为支撑,工程的技术水平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设计的最终结果。学校始终坚持“艺工融合”的办学特色,将提升工程技术对艺术设计的支撑作用、培养具有交叉性特点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作为“卓越计划”的目标重构培养方案。更新工程教育观念,以大教育观、大工程观和大设计观为指导,梳理课程体系,明确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对应关系,建立培养标准的实现矩阵。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重视前端分析,以“问题―解决”的思想为导向,进行包括系统目标的确定、实现目标方案的建立、试行、评价、修改等一系列研究,实现教学的一体化设计[2]。培养方案将突出3个鲜明的特点:企业实训成为“必修课”;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人才培养指向国际化。

2.转变教学模式,培养创新人才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前者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几个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后者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它通常包括五个要素: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和教学评价,这五个要素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就是教学模式的结构表现[3]。根据“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学校从上述5个影响因素入手,进行新教学模式的构建。其中实现条件包括师资条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环境等的研究,是转变教学模式、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通过对实现条件各组成部分的改革,降低课堂讲授型课程比例,使企业实训成为“必修课”,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增加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开发。

师资条件。师资队伍建设迫切需要达到的目标是提高专业课教师中具备工程经历的教师比例,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这需从3个方面着手: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建立一支专兼职教师队伍;借助入厂实践和现有教师培训与学生实习相结合等方式,强化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后续师资引进要考虑入门条件,看其是否有企业工作经验。通过上述努力,为企业实训成为“必修课”做好准备。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改革重在核心课程的确立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注重教学的“一体化”设计。正确处理课程的功能定位与课程体系架构之间的关系,以人才培养所要求确定的能力,构建与学科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应围绕核心课程,以设计为主线,勇于打破课程壁垒,积极探索课程间的联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突出知识本身的整体性;积极理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对于应进行实践教学的内容务必从理论教学中剥离,使两者既要合理分工,又要有效衔接。特别重视实践环节中企业培养阶段的教学设计,突出教学内容的“实、新、用”,使学生的工程能力在该阶段有质的飞跃。

教学方式。适当将知识传授的课堂讲授型向自主探究型与合作探究型转化。本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及应用能力的原则,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组织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如通过校内外实习基地开展现场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通过项目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和创新能力;通过学科竞赛,提高学生的应用和应变能力等。借助合理选择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变。

教学环境。对于工程教育而言,教学环境设计最重要的是将企业的实践环境引入高校教学过程中作为实践教学设计的内容。首先,在已建立的校内实训基地,对某些工程能力训练项目进行模拟,增强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付诸于实践;其次,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和合作企业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学习实用的技术,并在成本控制、产品质量、团队合作、劳动安全、沟通交流等方面都得到全方位的锻炼与提高。

3.立足国际化培养,拓宽人才视野

人才培养标准与国际接轨。将“卓越计划”方案与CDIO模式对比研究,厘清“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与CDIO能力大纲的内在联系,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标准在满足“卓越计划”人才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努力接近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和模式。从大工程观的角度出发,把学生要具备的能力和要提升的素质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全过程,根本解决大学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的现实问题,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实现人才培养标准与国际接轨。

联合国外高校,拓宽培养途径。通过与国外高校合作开展工程教育项目,尝试国内外联合培养或加强交流。北京服装学院(BIFT)与伦敦时装学院(LCF)联合承担的英国首相行动计划2教育合作项目―“2009年英中两国创意就业合作项目”(UK China Collaborative Partnerships & Employability & Entrepreneurship)进一步深化,就双方的服装专业课程设置、设计方法及学生就业等问题进行充分研讨。其重要的实践环节,依托英国著名户外运动品牌Berghaus的支持,双方同期进入“(运动)产品设计实践”的教学环节,学生通过LCF的Sketch Book平台上传分阶段设计作品,借助互联网交流各自的设计和心得,这潜移默化地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增强了学生的实操能力。该联合课程项目创新教学方式、拓展师生的国际视野,为北京服装学院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教学方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4]。

开展国际认证,获取国际承认工程师学历。轻化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早在2008年就实现与国际工程教育接轨,是国内第一个通过英国染色家学会(SDC)国际认证的专业,为毕业生将来就业和深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次该专业申报“卓越计划”,在查阅工程师的国际标准基础上,通过比较欧共体标准与英国标准,英国工程理事会(ECUK)的宏观标准与英国SDC学习指南轻化工程专业知识体系的中观标准,科学确定专业培养方案,不仅凸显了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责任,而且也使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落到实处。

4.建立保障体系,确保培养质量

为确保“卓越计划”落实到位,学校建立“卓越计划”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一是校内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对参与“卓越计划”学生的考核、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等机制;二是联合培养企业质量反馈体系。收集参与联合培养的企业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及相关能力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相关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三是社会评价体系。根据社会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以及社会对相关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建立科学合理、快速响应的机制,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及各阶段的分目标。

北京服装学院立足学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围绕服装产业链人才需求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在服装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卓越计划”启动以来,学校进一步梳理、明晰了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明确了人才培养的定位,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使修订后的培养方案更加合理,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改革在落实上得到了保障。这些改革的思路都将是学校工程教育乃至其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通过后续的不断努力,一定能稳步提高学校的工程教育质量,为我国工业界输送更多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工程院“创新人才”项目组.走向创新―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

[2] 胡志刚,任胜兵,吴斌.构建基于CDIO 理念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0(22).

[3]杨九民,梁林梅.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1-106.

篇11

负责日常管理,做好高技能人才发展规划、制定工作方案,确定工作目标,协调指导各相关股室(中心)和乡镇(街道)、村(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开展高技能人才工作,筹集高技能人才工作资金,监督、指导培训机构、培训基地,大师工作室,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量化工作指标,建立考核评估机制。

二、工作目标

以“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基地为载体,培养一批在机械制造、机械加工、机械电气、汽车维修等专业的技能骨干队伍,并带动和影响我区技能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提高。

发挥定点职业培训机构作用,把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有机结合起来。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

2013年6月底前完成2个“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基地的建立。建立考核制度,明确工作目标,指导业务开展。2013年12月底培养400名高技能人才。2014年——2015年,每年再建立1个省级,2个区或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每年完成500名高级工培养。

三、职责与任务

(一)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职责和任务

1、汇集技能领军人才,发挥名师带徒重要作用;

2、挖掘传统工艺,进行传承、创新;

3、开展技术交流,为高技能人才参与高新技术开发、技术攻关、同业技术交流以及与科技人才交流、绝技绝活和技能成果展示提供平台。

4、每年每位技能大师培养本企业高技能人才(高级工及以上)5名以上。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职责和任务

1、以我区产业为主导,面向行业或区域内的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订单式人才培训。

2、面向社会承办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进行企业的岗前、在岗、转岗、职业资格提升培训。

3、进行技术开发,生产及新技术的应用推广,为企业设备更新换代提供人才培训和技术服务。

4、每年培养高技能人才390人。

四、管理考核制度

(一)“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管理周期为三年,(2013年至2015年)。实行日常管理、年度考核、期满总结评估管理制度。

(二)“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应按照行业(企业)的需要,根据确定的带徒目标、技术攻关项目等工作职责开展各项工作。要建立日常工作台帐制度,如实反映开展各项活动、取得的业绩情况,建立各种影像资料等档案。

(三)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会同财政、经贸、科技、工会、工业园管委会等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为技能大师开展同业技术交流以及绝技绝活和技能成果展示搭建平台,推动“技能大师工作室”在创新创优、授艺带徒、技术攻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四)“技能大师工作室”评估指标及评分标准。(见附件)

五、经费保障

篇12

一、贴近部队建设实际,增强教学吸引力 

教学内容贴近部队建设实际,就是要从部队建设和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新军革和各军兵种战略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充实教学内容,建设适应部队转型发展需要的新型军事人才。 

一是联系部队实际。院校培养的是未来部队建设与发展的骨干,教学内容必须以部队建设实际需要为牵引,结合部队作战训练各类专门人才培养需要进行,重点放在新理论、新战术、新战法、新装备等方面,围绕部队建设需要,突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二是着眼部队建设。部队的建设状况和所担负的任务,是开展教育的基本依据。要把教育内容的统一性和部队实践的多样性结合起来,摸清部队情况,坚持有什么样的问题就搞什么样内容的教育,确保教育内容始终着眼于解决部队建设的现实问题。例如,军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要做到贴近部队建设实际就需要积极研究部队新情况。 

二、贴近岗位任职需要,增强教学实效性 

教学内容贴近岗位任职需要,就是要针对不同任职岗位的专业特点,紧密结合部队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构建各专业各培训层次的教学内容。胡主席指出:“提高综合素质,并由素质转化为能力,要有一个学习、实践、锻炼的过程。”任何没有经过实践磨练的人,都不可能成为实际意义上的人才。因此,要坚持把工作岗位作为军事指挥人才联合培养的重要平台。当前,军校教育处于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的转型期。任职教育强调以“岗位需求牵引”的教学理念,明确的岗位指向性是任职教育的鲜明特征。我们军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就必须要瞄准任职岗位,增强教学的时效性,做到部队急需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任职岗位需要什么技能就教什么技能,学员任职缺什么知识就补什么知识。 

一是强调岗位指向。任职教育要求教学内容具有明确的针对性,要突出实践性教学,增大专业操作、科学实验和综合演练的比重,加强模拟和实际岗位锻炼,从而实现从知识本位教育向能力本位教育的转变。 

任职教育的岗位指向性客观上要求教员尤其是专业课教员,讲授的应该是活的知识,是实际与理论的结合体,并让学员把所学知识,变为开启智慧、指导实践的“金钥匙”。教学的一般规律应是:从部队建设的实践到教学,从教学的理性指导再到部队建设的实践,周而复始,整体呈现螺旋式上升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紧紧贴近部队的实践,从部队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上认识问题、思考问题,才能使院校的教学活动源于部队、先于部队、高于部队,真正发挥院校的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传统的以理性思维为主,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已不完全适应任职教育教学的要求,必须大力倡导以启发式为主导的自主学习法、示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研讨教学法等互动式实践教学,把学员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主动性调动起来,主体性体现出来,达到锻炼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 

二是着眼发展需要。首先,教学内容的改革要着眼学员的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打牢学员素质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扩大军兵种交叉培训和轮训,使学员能够具备多种岗位转换的任职能力。其次,教学内容的改革要着眼学员的能力培养。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形成依赖知识的转化。要把能力训练纳入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性教学内容,使实践性教学发挥知识与能力互相转化的桥梁作用。再者,教学内容的改革要着眼时代的发展特征,即实现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这就意味着教学内容必须着眼我军跨越式发展的实际需要,按照共同基础、专业能力、创新实践、综合扩展等模块,构建必修、选修、自修相配合,自然、人文和军事科学相融合,指挥、管理、技术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打破专业界限,注重知识的综合性和超前性,在继承传统优秀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注重课程体系建设的整体协调和可持续性,充分吸收先进的军事理论和技术知识,大胆更新陈旧内容。 

三、贴近军事斗争准备,增强教学针对性 

教学内容贴近军事斗争准备,就是要着眼未来战争需要,针对军事斗争准备的现实情况,加大应急作战使命性课题教学比重。着眼未来作战需要,根据学员所在部队的作战任务,围绕使命安排课题,研究解决完成使命任务的重点、难点问题;着眼未来战争特点,把战斗精神的培养融入到教学中去,为完成使命提供精神准备;着眼未来战争形态,适应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升教学层次,为部队作战训练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当前,我军军事训练正在由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其实质就是实现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人才是战斗力的重要构成要素,构建军事指挥人才培养模式就成为军队院校实现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重要内容。 

教学的实效性要求教学内容贴近岗位任职需要。利用在全军各指挥院校和部分专设训练机构成立的作战指挥、部队训练、战术仿真、信息作战等模拟训练实验室和综合模拟训练中心,对各院校培训的学员进行模拟训练,使受训者体会到各种在实兵训练中难以遇到的困难,从而解决联合训练理论与实践的接轨问题。 

篇13

一、贴近部队建设实际,增强教学吸引力

教学内容贴近部队建设实际,就是要从部队建设和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新军革和各军兵种战略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充实教学内容,建设适应部队转型发展需要的新型军事人才。

一是联系部队实际。院校培养的是未来部队建设与发展的骨干,教学内容必须以部队建设实际需要为牵引,结合部队作战训练各类专门人才培养需要进行,重点放在新理论、新战术、新战法、新装备等方面,围绕部队建设需要,突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二是着眼部队建设。部队的建设状况和所担负的任务,是开展教育的基本依据。要把教育内容的统一性和部队实践的多样性结合起来,摸清部队情况,坚持有什么样的问题就搞什么样内容的教育,确保教育内容始终着眼于解决部队建设的现实问题。例如,军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要做到贴近部队建设实际就需要积极研究部队新情况。

二、贴近岗位任职需要,增强教学实效性

教学内容贴近岗位任职需要,就是要针对不同任职岗位的专业特点,紧密结合部队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构建各专业各培训层次的教学内容。胡主席指出:“提高综合素质,并由素质转化为能力,要有一个学习、实践、锻炼的过程。”任何没有经过实践磨练的人,都不可能成为实际意义上的人才。因此,要坚持把工作岗位作为军事指挥人才联合培养的重要平台。当前,军校教育处于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的转型期。任职教育强调以“岗位需求牵引”的教学理念,明确的岗位指向性是任职教育的鲜明特征。我们军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就必须要瞄准任职岗位,增强教学的时效性,做到部队急需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任职岗位需要什么技能就教什么技能,学员任职缺什么知识就补什么知识。

一是强调岗位指向。任职教育要求教学内容具有明确的针对性,要突出实践性教学,增大专业操作、科学实验和综合演练的比重,加强模拟和实际岗位锻炼,从而实现从知识本位教育向能力本位教育的转变。 转贴于

任职教育的岗位指向性客观上要求教员尤其是专业课教员,讲授的应该是活的知识,是实际与理论的结合体,并让学员把所学知识,变为开启智慧、指导实践的“金钥匙”。教学的一般规律应是:从部队建设的实践到教学,从教学的理性指导再到部队建设的实践,周而复始,整体呈现螺旋式上升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紧紧贴近部队的实践,从部队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上认识问题、思考问题,才能使院校的教学活动源于部队、先于部队、高于部队,真正发挥院校的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传统的以理性思维为主,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已不完全适应任职教育教学的要求,必须大力倡导以启发式为主导的自主学习法、示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研讨教学法等互动式实践教学,把学员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主动性调动起来,主体性体现出来,达到锻炼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

二是着眼发展需要。首先,教学内容的改革要着眼学员的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打牢学员素质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扩大军兵种交叉培训和轮训,使学员能够具备多种岗位转换的任职能力。其次,教学内容的改革要着眼学员的能力培养。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形成依赖知识的转化。要把能力训练纳入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性教学内容,使实践性教学发挥知识与能力互相转化的桥梁作用。再者,教学内容的改革要着眼时代的发展特征,即实现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这就意味着教学内容必须着眼我军跨越式发展的实际需要,按照共同基础、专业能力、创新实践、综合扩展等模块,构建必修、选修、自修相配合,自然、人文和军事科学相融合,指挥、管理、技术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打破专业界限,注重知识的综合性和超前性,在继承传统优秀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注重课程体系建设的整体协调和可持续性,充分吸收先进的军事理论和技术知识,大胆更新陈旧内容。

三、贴近军事斗争准备,增强教学针对性

教学内容贴近军事斗争准备,就是要着眼未来战争需要,针对军事斗争准备的现实情况,加大应急作战使命性课题教学比重。着眼未来作战需要,根据学员所在部队的作战任务,围绕使命安排课题,研究解决完成使命任务的重点、难点问题;着眼未来战争特点,把战斗精神的培养融入到教学中去,为完成使命提供精神准备;着眼未来战争形态,适应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升教学层次,为部队作战训练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当前,我军军事训练正在由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其实质就是实现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人才是战斗力的重要构成要素,构建军事指挥人才培养模式就成为军队院校实现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重要内容。

教学的实效性要求教学内容贴近岗位任职需要。利用在全军各指挥院校和部分专设训练机构成立的作战指挥、部队训练、战术仿真、信息作战等模拟训练实验室和综合模拟训练中心,对各院校培训的学员进行模拟训练,使受训者体会到各种在实兵训练中难以遇到的困难,从而解决联合训练理论与实践的接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