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期货人才培养新模式及实践探究

摘要:在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和重点防范金融风险的双重背景下,期货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而引发对期货人才特别是衍生品高端人才的迫切需求。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质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期货人才培养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等各个环节进行探索,创新期货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出符合行业发展要求的期货人才队伍。
期货人才培养新模式及实践探究

一、期货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

(一)新形势下行业发展对期货衍生品高端

人才需求迫切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在今年的博鳌论坛上,宣布进一步开放中国金融业(包括期货业在内),央行行长宣布了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十二项举措,其中包括外资可持股控股中国期货公司。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对风险防范提出了新的挑战。风险管理是期货市场的主要功能之一。在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和重点防范金融风险的双重背景下,期货市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对衍生品专业人才,特别是期货市场急需的金融衍生品、期现结合、境外期货、量化交易和风控等高端人才需求迫切。与现有期货品种相关的成规模现货企业数量约26万家,急需期货人才的国内银行、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超过5000家。

(二)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

与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和防范金融风险的现实需求相比,我国金融风险管理人才,特别是金融衍生品高端人才相对匮乏。高校人才的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首先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相关行业要求期货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要理论联系实际,会学以致用。高校的培养偏重理论,缺乏实践。其次是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高校期货专业教师多为高校毕业的博士,从校门到校门,没有行业实践经历和实际操作经验,很难胜任商品期货、期货与期权等课程的教学任务。缺乏投资实践经验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更偏重于讲述期货的理论知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薄弱环节。是教学模式单一,课堂以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低。这种教学方式不适合期货这种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学习,考核方式简单,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仍然偏重理论,缺少实践环节。

二、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一)培养理念的创新

人才培养需要与时俱进。与金融市场的开放与快速发展相比较,整个行业非常短缺两种类型的高端人才:一是熟悉金融业务,对金融风险有识别能力和管理能力,精通金融风险控制实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二是理论功底扎实,对金融风险管理能提出有价值对策建议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基于此,北京物资学院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及时调整不合时宜的课程与教材,使培养方案体现出厚基础、强实践、重应用的人才培养理念,并且把这种培养理念切实贯穿到日常教学工作中。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1.开设“双师”课堂结合行业发展,有针对性地聘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良好社会知名度的企业家、分析师、行业协会专家等建立外聘专家库,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让专家与校内教师结合,共同走进课堂,实施专业教师与外聘专家相结合的“双师”教学模式,对学生实施双导师制度联合培养。创新“双师”教学内涵,在教学教材、教学模式、培养目标上改革创新,以培养学生成为既具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实际技能的“双能型”人才为目标,提升“双师”教学质量,打开一个学生看世界、看市场的窗口,把行业的最前沿知识传递到课堂,让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的教学课堂与瞬息万变的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2015年起,仅一德期货分析师受聘为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校外讲师的就有10多人,与校内教师一起推进“双师制”建设,为本科和研究生学生系统讲授《商品期货实务》《金融期货实务》《期货投资分析》《期权交易策略》《期货期权交易策略研究》等实务课程,平均每学期主讲120课时以上,有效促进了在校生对市场前沿的了解和把握。

2.创建“名师课堂”发挥证券期货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品质社会资源的作用,聘请国内知名证券公司、期货公司、行业协会负责人担任导师,列入教学计划,邀请全国排名前20的行业领军企业家走上课堂,与学生开展研讨交流、案例教学、答疑互动,系统性、多视角讲解行业的发展、市场的特点与产品分析和应用,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启迪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中国期货业协会原副会长李强在任期间,拨冗参与学院的“名师课堂”建设工作,承担《期货公司运作及期货法规》的教学任务,连续15周来校讲授30课时,深受学生欢迎,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习期货知识和参与实践的热情。

(三)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

校企合作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双赢。企业的参与,丰富了学生的实践基地和内容;学校的开放,提升了企业培训的理论高度,真正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深度融合。北京物资学院与多家期货公司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2009年与一德期货联合建立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同时与北京物资学院教师面向期货专业本科生,共同推出《期货品种研究与分析系列讲座课程》迈出从课堂到市场前沿的及时步;“一德期货奖学金”,鼓励学生对期货领域或相关交叉学科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形成实用性研究成果(学术论文、调研报告、投资方案等)。在校企联合导师团队的共同指导下,迄今已连续举办5年,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一德期货结合“中金所杯全国大学生金融知识大赛”和“郑商所杯大学生模拟交易大赛”,2014年在北京物资学院举办竞赛辅导活动,累计举办系列17场,培训学生1800人次以上,实现了践行社会责任、普及金融知识、培育行业人才的活动初衷。2013年起,在原有第二课堂参观实习的基础上,常态化开展“一德期货·北京物资学院”暑期实习实训班,内容丰富翔实。迄今已连续举办6年,累计参加学生人数达到111人,在学校和业内产生了较大影响力。

(四)学生就业模式的创新

校企合作的常态化和规范化为学生就业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学生与企业的良好互动,为学生的职业规划提供了不同的发展方向和视角。根据学校“引进来、走出去”的工作思路,校外人生导师团队常态化入校进行职业生涯和学业规划指导,行业导师面对面,让学生对未来的就业有更清晰的认识。让学生通过课堂了解社会、通过企业实习熟悉企业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学习提升,实现企业与学生的双向选择。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期货与证券专业毕业生,在国内证券期货行业的就业率稳步提高,受到了社会积极认可与业内广泛好评。尤其是近四年北京物资学院证券期货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岗位专业吻合度明显提升,就业率始终稳定在95%以上,90%以上的学生到期货公司、证券公司和商业银行就职,其中2015届、2016届毕业生已经全部落实了工作单位。

三、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实践成果

(一)为企业选拔高质量人才提供了多方位的观察角度,也为学生充分了解企业提供了安全有效的平台

实习实训与就业相结合,让实习成为有效的职前培训。“一德期货·北京物资学院”暑期实习实训班,内容丰富翔实。接受培训的111人中,直接在一德期货就业目前在职的物院毕业生13人,分布于经营管理、研究分析、人力资源、客户服务、系统开发、结算风控、资产管理、企划宣传等,岗位分布广泛,并且都是公司重要的关键性岗位,综合素质高,工作表现优异。其中担任中层及以上管理职务的达到7人,占54%。

(二)校企合作模式不断优化,制度和管理机制不断完善

2016年起,学院将“中金所杯”系列培训与竞赛纳入期货专业夏季小学期实践教学模块,计2学分。一德期货连续获得第四、第五届“中金所杯”组织奖一等奖,北京物资学院获得第五届“中金所杯”高校组织奖,应邀与武汉大学、中央财经、东北财经共同作为高校代表进行经验交流。每年定期聘请校外专家,补充更新专家库,为“双师制课堂”和“名家讲堂”储备充分的师资力量。校外实践基范围不断扩大,与大连商品交易所、多家期货公司、证券公司、实体企业和行业协会开展合作,不断壮大合作规模。

(三)学校和企业双赢局面逐渐成形,整体影响力不断扩大

2009年与一德期货联合建立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在2012年升级为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013年成长为部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北京物资学院期货与证券专业社会知名度不断提升,“期货业的黄埔军校”的称号名副其实。专业发展25年,为行业输送专业人才近2000人,在现有从业人员中,从期货、证券、金融机构,包括实体与现货企业,从机构高管到管理中层,从专业交易员、操盘手到专业研究人员等诸多领域,都有北京物资学院期货与证券专业毕业生的身影,毕业生中不乏国内期货和证券市场的领军人物,为国内期货行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行业内有很高的影响力,占据了行业的经验丰富地位。

四、总结与展望

期货及金融衍生品人才培养是一个庞大的教学工程,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对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效应,是对教学体制机制进行的一些探索,也是对证券期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展望未来,目前国内证券期货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还有许多实际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高校的课程设置、教材教法、教学内容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金融发展形势,如何吸收国外教学经验引导学生兴趣与专业更匹配,如何改进课堂教学与实践应用脱节现象等问题,需要我们用时不待我的精神与持之以恒的努力坚持改革、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未来更加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设规范稳定的“双师”课堂师资队伍,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与行业的结合度,着眼于理论和实践高质量师资队伍的建设。

二是扩大校企合作的范围,遴选对期货和金融衍生品人才需求旺盛的行业建立校企合作基地,不断扩大合作范围,注重高端企业实习基地建设。

三是完善高端人才化培养机制。创新教学内容,开设特色课程,分层次教学,做好基础人才的培养,同时注重选拔和培养高端的实践操作与理论研究的高端人才。

四是兼顾资格考试所学课程的部分内容与期货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接轨,如辅修专业应通过期货及衍生品基础知识、期货法律法规两科资格考试。金融专硕应通过期货及衍生品分析与应用资格考试。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