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节能减排低碳出行实用13篇

节能减排低碳出行
节能减排低碳出行篇1

目前根据全球化资源枯竭的现状,各个国家都采取发展低碳经济,采取这一方法已经成为解决全球气候变化、保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的不二选择。为科学地、更好的去评估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现状,需要我们进一步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并且利用这样的指标体系,进行实际、具体的行动。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研究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处于探索和研究的时期。就现在情况来看低碳经济指标付之于实践的国家并不多,进而也还没有公认的、完整的、权威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不通达研究人员会从不同的研究方向进行研究,提出不同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因为考虑方向不同,从而建立的低碳经济指标评价体系有很大的差别。但是这些理论的研究在许多方面为我们以后对低碳经济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以及指导性价值。 1、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首次出现是在2003年英曰政府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其内容是指一个经济系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大进步。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以及追求绿色GDP的问题。

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低碳经济的内涵包括:低碳经济的出现源于全球气候变化和各国自身政治、经济的考虑;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依赖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良性互动;关键是提高能效,这已成为全球共识;无碳或低碳能源发展成为全球主要关注点;低碳经济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低碳经济可能改变未来国际经济、贸易竞争格局;低碳经济需要公众意识与消费模式的转变;低碳经济有赖于低碳技术的创新和推广。 2、低碳经济背景下乡镇企业发展的现状

2.1、缺乏科学的规划

由于乡镇企业的产生与发展在当时国家对农村人口。就地消化。的方针下,导致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化,。村村冒烟、户户点火。是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写照。大多数乡镇企业主要是依托农村社区,以当地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为投入,以社区政府扶持为力量而兴建的企业,使企业具有浓厚的社区性和较强的政府行政干预性特征。乡镇企业正是基于企业利益的考虑,不愿离开乡村或社区,致使乡镇企业分散布局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乡镇企业中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极不平衡。乡镇工业企业始终是乡镇企业发展中的中流砥柱,而第一、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第二产业是乡镇企业中的主导产业,三大产业发展明显失衡。

2.2、资源综合利用率低

持续推进减排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支撑减排的政策法规体系、技术及标准体系、机构及监管体系、市场及服务体系等仍需进一步完善。随着减排任务的加重、要求的提高,减排工作的技术人员配备、装备建设、技术支撑等瓶颈制约更加突出。能源计量、统计等基础工作严重滞后,能耗和污染物减排统计制度不完善,有些统计数据准确性、及时性差,科学统一的节能减排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尚未建立,各级政府部门能源统计力量不足,统计经费落实困难,不适应节能减排工作的要求。

2.3、《乡镇企业节能自愿协议》应用范围有限

节能自愿协议旨在通过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乡镇企业自愿与政府部门签订协议,做出承诺,并付诸实践,最终实现节能和环保目标。我国首个节能自愿协议试点是于2003年在山东济钢和莱钢两家企业落地生根的,先后在青岛市、上海市、四川省、福建省等省市得到推广。自愿协议最先由国外制定并运用,在我国,了解和熟悉的人并不多。在政府支持力度不大、企业不够重视、公众关注度不够高的背景下,自愿协议的推广和运用程度十分有限。 3、相关解决措施

3.1、强化政府对乡镇企业节能减排的调控措施和激励措施

提高对节能减排重要性的认识节能减排是为了民生福祉,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强国富民的必然要求。政府部门在区域规划中起到主导作用,其环保意识也直接地影响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因此各级行政部门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动员全民积极投入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中。

3.2、设置碳基金,提升低碳技术开发研究水平

碳基金包括政府以及民间基金两类,前者通过政府出资执行,而后者则通过社会捐赠募集有关资金。当前我国成立了清洁发展政府基金以及绿色民间碳基金,满足了低碳经济、防护气候变化的经费需要。然而,当前两类基金主体面向碳汇研究项目给予支持,没能令基金更多的用在低碳技术开发研究的激励引导上。为此,应在基金建设中更多关注低碳技术发展。应通过辅助商业机构以及公共单位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并在该过程中探寻低碳技术应用的商业途径,真正辅助我国开创低碳经济现代社会。碳基金的有关经费应用,应致力于加快低碳技术的商业化发展,推进进一步的开发应用,并成为投资的孵化器。应将政府投资作为主要模式,同时应通过多方筹措丰富资金来源。应依据不同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创新工作理念,丰富碳中和手段,衡量减排节能综合潜力以及应用技术手段成熟性,推动节能技术发展创新,培育开创低碳技术经济市场,进而实现持久的节能减排目标。

节能减排低碳出行篇2

1.低碳施工的概念

目前,国内外有关学者对于绿色施工已有众多研究,但对于低碳施工却鲜有研究,低碳施工作为建筑全寿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实现建筑领域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环节。我们认为低碳施工是指在工程建设中,在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实现更少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施工活动,即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减排和环境保护("四节一减一环保")。低碳施工是低碳经济理念在工程施工中全面应用的体现,是绿色施工的进一步发展。低碳施工在绿色施工侧重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并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基础上,强调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2.我国发展低碳施工存在的主要问题

低碳施工对于降低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影响巨大,其发展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要求。但低碳施工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有效的具有完整体系的鼓励政策和监督机制,致使参与低碳施工的各方参与性不是很高,严重制约了低碳施工的发展,其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障碍因素。我国在发展低碳施工的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下。

2.1社会公众对低碳施工的认识不足,参与程度低

由于低碳经济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我国对于低碳施工的概念也还没有形成广泛、一致的认同,更不必说对于低碳施工全面、系统、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很多公众还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低碳施工,所以更加谈不上有公众参与了。其实,虽然低碳施工的前期投资成本要高于一般施工,但拥有成熟管理和技术的低碳施工的运营成本会要低于一般施工,并且低碳施工更加环保、节能,有利于改善环境气候,因此,从长远来看,低碳施工能够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益处,更符合建筑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人们对低碳施工认识上的不足导致我国推行低碳施工受到极大的阻碍。

2.2低碳施工前期成本高,各参与方积极性不高

低碳施工需要采用新的管理模式和更高要求的技术方法,这会大大增加其前期施工成本会,对于开发商和承建商而言,低碳施工的经济利润空间十分有限,为了追求眼前的短期利益,不得不提高房价。而低碳施工产生的环保效益和节能减排效益而非购房者独享,购房者不愿意为此买单。对于低碳施工而言,当按国家相关政策税收抵免或者补贴不足以抵消购房成本的增加额时,用户的承受能力就会受到限制,积极性相对较低,这使低碳施工的市场认知度较低,从而也很少愿意进行低碳施工。而在GDP主导一切的形势下,地方政府也不愿意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推进低碳施工的进行。这些都使得推行低碳施工的动力不足,严重影响低碳施工的推广与发展。

2.3低碳施工科学技术落后、研发能力不足

低碳施工的关键是技术的创新化,发达国家节能建筑都较重视对低碳施工减排技术的研发。在我国,虽然低碳施工技术研发方面有些的成效[5],但由于受到资金、政策等各种条件的限制,我国低碳施工节能减排技术研究队伍较为分散,缺少专业性研究机构,专业人才更缺乏,科技水平和研发能力难免力不从心,导致低碳施工的成本一般较高,而且政府等相关部门对于低碳施工的重视程度不够,使科研人员的热情不高,低碳施工推广受到限制。目前,我国低碳施工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各方面发展还不够成熟,缺乏低碳施工方面的有效鼓励政策和监督机制,也没有针对碳排放量较大的建筑能耗大户进行惩罚的措施,致使市场各方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低碳施工在我国的发展。

2.4节能减排标准和配套政策出台滞后

目前我国还缺少针对低碳施工节能减排措施的标准化技术体系建设,很难与国际上通行的节能减排模式接轨。在我国建筑领域现有的法律法规中,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两部高层级的法律,但这两部法律均仅从宏观方面对建筑建造及能耗进行了规范,由于缺乏下位法的支撑,致相关具体细节无法得以框定与约束,遂造成执行真空。而其他部门制定的规章,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对低碳建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实际协调过程中由于不存在强制性的法律效力,遂使在实际实施与协调的过程中困难重重,甚至无法执行。

节能减排低碳出行篇3

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快速兴起,如何加快城市转型,走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国新型城镇化面临的迫切问题。

2014年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到,坚持生态文明、绿色低碳的原则,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总理要求我们要实现的新型城镇化,也必须是生态文明的城镇化。要以节能减排作为结构调整和创新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节能环保和绿色低碳产业。

“新型城镇化”和“城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城市规划建设上,就是要转变过去粗放的发展方式,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低碳生态发展之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1]因此,本文着重提出几点在此背景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节能减排策略。

一、城市交通的节能减排

城市交通以客运为主,私人汽车、出租车是能耗主体。城市交通发展尤其是快速的机动化导致能源消耗逐年增长,城市交通的燃油消耗占到了全国燃油消耗的17.2%,其中私人机动车的消耗占据城市交通总能耗的64.9%,并呈现增长的趋势。[2]

欧洲对城市交通的节能减排也非常重视,主要通过“减少(无效交通需求)”、“转型(促进低碳客运模式发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三大策略来提高城市交通的能源利用率,促进低碳城市交通系统的实现,具体通过规划、管理、技术、经济、信息等措施来推进实施。[3]

我国现阶段的城市交通,可以采用以下节能减排策略。

(一)减少交通出行需求

交通出行的总量和交通能耗和碳排放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在人口规模持续增长的情形下,不同的城市空间形态对应的交通出行方式结构是不一致的,其产生的交通能耗和碳排放也是不一致的。城市结构和土地使用形态的是否合理是减少交通需求的关键。建设紧凑型的城市形态,提倡土地混合使用,以减少交通出行,特别是远距离的小汽车出行。

此外,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服务交通,实现跨空间的交流,也能对交通出行的需求起到调节作用。

(二)倡导低碳出行方式

地面公交、地铁等出行方式以相对较少的能源承担了较大一部分客运周转比重,在载客量较高的情况下,其人均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明显低于私家车,因此应该作为优先发展的对象。值得一提的是,城市客流有着明显的潮汐现象和城区与郊区客流特征的差异性,公交和地铁的建设需要避免出现低效行驶。

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是最低碳的出行方式。通过比较研究,我们还发现相当一部分的私家车出行,实际上是可以用步行和自行车来代替的。提倡这两种出行的方式,可以将人们从现代化的运输设施中解脱出来,是一种自由度更高、更加健康,同时也更加节能减排的交通方式。提倡步行和自行车,也是基于我国城市具有高密度和土地混合使用的特点。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的5D的发展模式,也就是POD>BOD>TOD>XOD>COD,是将以人为本作为城市交通规划的先导,把步行和自行车方式放到了优先位置。因此,我们应当优化城市步行和自行车的交通出行环境,让人们的出行向节能减排的方式转变。[4]

除此之外,作为慢速交通的新型交通方式,电动自行车同样是一种较低碳的方式,然而现在对电动自行车的管理还未到位,为了使电动自行车能够有序发展,相关部门需要尽早出台相应的管理方案。

(三)交通新能源新技术应用

随着对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使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纯电动汽车等新能源交通工具渐渐成为城市交通节能减排的发展途径之一。通过对车辆能耗利用效率的提升,实现节约能耗的目的;通过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新能源,实现CO2的集中捕捉和处理,可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

然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其技术还未成熟,城市里新能源交通的配套设施还不完善,新能源消费市场也不够成熟。城市新能源交通的发展还需要更多的投入以及耐心,不可急功近利。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搞好试点项目,[5]另外我们也必须从初级能源的来源、产品制造和回收利用的全生命周期过程分析各种新能源技术的碳效。

二、居民生活的节能减排

人们在生活中处处都涉及到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如果能够改变一些不良习惯,人人做到在生活中节能减排,那么整体上对城市节能减排将会起到非常大的贡献。

(一)合理控制需求

控制合理的人均居住面积。住房面积过大,首先带来的是建筑和装修耗材的能源过度消费;其次,在夏季制冷、冬季采暖、清洁卫生等方面都会比人均面积小的住房带来更高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居住建筑占城市能源消耗较大比例,推广绿色建筑以及对现有建筑节能改造有助于整个城市的节能减排。仇保兴提出了建筑节能减排设计五原则:(1)建筑节能不仅要着眼于减少能源使用,还必须考虑尽量采用低品质(低能值转换率)的能源,如地热能、太阳能;(2)在建筑设计中尽可能应用简单技术,如通风、外遮阳等,达到能源节约的目的;(3)用低品质能源进行建筑整体性、基础性调温,用高品质能源进行局部性、精细性调温;(4)建筑成为能源产生的单元,如屋顶计划中的太阳能;(5)从单一产能建筑走向集合――分布式绿色能源。[6]

减少食物浪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是现在浪费粮食的现象仍比较严重。而少浪费0.5千克粮食(以水稻为例),可节能约0.18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0.47千克。如果全国平均每人每年减少粮食浪费0.5千克,每年可节能约24.1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61.2万吨。每人每年少浪费0.5千克猪肉,可节能约0.28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0.7千克。如果全国平均每人每年减少猪肉浪费0.5千克,每年可节能约35.3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91.1万吨。

节能装修。(1)减少装修铝材使用量。铝是能耗最大的金属冶炼产品之一。减少1千克装修用铝材,可节能约9.6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24.7千克。如果全国每年2000万户左右的家庭装修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可节能约19.1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49.4万吨。(2)减少装修木材使用量。适当减少装修木材使用量,不但保护森林,增加二氧化碳吸收量,而且减少了木材加工、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少使用0.1立方米装修用的木材,可节能约25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64.3千克。如果全国每年2000万户左右的家庭装修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可节能约5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29万吨。

(二)资源的合理使用

用布袋取代塑料袋。尽管少生产1个塑料袋只能节能约0.04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0.1克,但由于塑料袋日常用量极大,如果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使用量,那么每年可以节能约1.2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3.1万吨。

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我国是人口大国,广泛使用一次性筷子会大量消耗林业资源。如果全国减少10%的一次性筷子使用量,那么每年可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3万吨。

尽量少用电梯。目前全国电梯年耗电量约300亿度。通过较低楼层改走楼梯、多台电梯在休息时间只部分开启等行动,大约可减少10%的电梯用电。这样一来,每台电梯每年可节电5000度,相应减排二氧化碳4.8吨。全国60万台左右的电梯采取此类措施每年可节电30亿度,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288万吨。

合理用水。(1)给电热水器包裹隔热材料。有些电热水器因缺少隔热层而造成电的浪费。如果家用电热水器的外表面温度很高,不妨自己动手“修理”一下――包裹上一层隔热材料。这样,每台电热水器每年可节电约96度,相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2.5千克。如果全国有1000万台热水器能进行这种改造,那么每年可节电约9.6亿度,减排二氧化碳92.5万吨。(2)淋浴代替盆浴并控制洗浴时间。盆浴是极其耗水的洗浴方式,如果用淋浴代替,每人每次可节水170升,同时减少等量的污水排放,可节能3.1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8.1千克。如果全国1千万盆浴使用者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全国每年可节能约574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475万吨。(3)适当调低淋浴温度。适当将淋浴温度调低1℃,每人每次淋浴可相应减排二氧化碳35克。如果全国13亿人有20%这么做,每年可节能64.4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65万吨。(4)洗澡用水及时关闭。洗澡时应该及时关闭自来水开关,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这样,每人每次可相应减排二氧化碳98克。如全国有3亿人这么做,每年可节能21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536万吨。(5)使用节水龙头。使用感应节水龙头可比手动水龙头节水30%左右,每户每年可因此节能9.6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24.8千克。如果全国每年200万户家庭更换水龙头时都选用节水龙头,那么可节能2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5万吨。(6)避免家庭用水跑、冒、滴、漏。一个没关紧的水龙头,在一个月内就能漏掉约2吨水,一年就漏掉24吨水,同时产生等量的污水排放。如果全国3.9亿户家庭用水时能杜绝这一现象,那么每年可节能340万吨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868万吨。(7)用盆接水洗菜。用盆接水洗菜代替直接冲洗,每户每年约可节水1.64吨,同时减少等量污水排放,相应减排二氧化碳0.74千克。如果全国1.8亿户城镇家庭都这么做,那么每年可节能5.1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4万吨。

用太阳能烧水。太阳能热水器节能、环保,而且使用寿命长。1平方米的太阳能热水器1年节能120千克标准煤,相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8千克。2006年底,我国太阳能热水器面积已达到9000万平方米左右,如果在此基础上每年新增20%的使用面积,那么全国每年可节能216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55万吨。

采用节能方式做饭。(1)煮饭提前淘米,并浸泡10分钟。如此,可大大缩短米熟的时间,节电约10%。每户每年可因此省电4.5度,相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3千克。如果全国1.8亿户城镇家庭都这么做,那么每年可省电8亿度,减排二氧化碳78万吨。(2)尽量避免抽油烟机空转。在厨房做饭时,应合理安排抽油烟机的使用时间,以避免长时间空转而浪费电。如果每台抽油烟机每天减少空转10分钟,1年可省电12.2度,相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7千克。如果对全国保有的8000万台抽油烟机都采取这一措施,那么每年可省电9.8亿度,减排二氧化碳93.6万吨。

合理利用纸张。(1)重复使用教科书。重复使用教科书,是大势所趋。减少一本新教科书的使用,可以减少耗纸约0.2千克,节能0.26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0.66千克。如果全国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教科书得到循环使用,那么可减少耗纸约20万吨,节能26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66万吨。(2)纸张双面打印、复印。(3)用电子书刊代替印刷书刊。(4)用电子邮件代替纸质信函。(5)使用再生纸。(6)用手帕代替纸巾。[7]

三、城市产业节能减排

(一)提倡低碳经济

提倡低碳经济,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是发展清洁的能源。提高能源效率,指放弃高能耗的老旧技术工艺,研发新的工业生产加工技术工艺,比如水泥、煤炭、钢铁生产技术和汽车驱动途径等,让更少的资源和排放创造更多的价值。其次要发展新的能源,城市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很大部分来自于对电力的消耗。因此引入清洁能源如水电、风电等多种能源方式,可以逐渐调整能源结构,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然而现阶段煤电作为主要的能源来源还将持续,因此对于煤炭的节能新技术的研究还有很大意义,如热电联产、洁净煤、洗煤、煤炭液化、燃煤联合循环发电等方面有所突破,同样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低碳经济发展。[8]

(二)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减排

加强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重点推进电力、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石油石化、化工、建材、造纸、纺织、印染、食品加工等行业节能减排,明确目标任务,加强行业指导,推动技术进步,强化监督管理。

比如建筑行业现在已经开始了“绿色建筑”的研究和尝试。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生存空间,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已成为世界建筑业发展的总趋势。诸如建筑行业这类在城市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比重较大的行业,理应受到重视。[9]

(三)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建立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落实机制,制定实施方案。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作为控制地区能源消费增量和总量的重要措施。工业部门应当进行科学的市场研究,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避免产能过剩,造成能源资源浪费。

所以城市节能减排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及早建立低碳城市建设的概念,从城市交通、城市生产和消费等多方面出发,才能实现在快速城市化进展中的节能减排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张一成.深圳低碳生态示范市创新实践――新型城镇化探索之路[J].建设科技,2013(16).

[2]曹艳梅,丁冬梅.我国城市交通节能减排发展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2).

[3]李振宇,张好智,陈徐梅,等.欧洲城市交通节能减排的主要途径与经验启示[J].公路与汽运,2011(3).

[4]潘海啸.后世博上海低碳城市的交通与土地使用5D模式[J].上海城市规划,2011(1).

[5]周安,刘景林.新能源汽车对城市节能减排影响的新探索[J].学术交流,2012(7).

[6]低碳生活 节能减排 绿色建筑成为建设行业新目标[J].中国住宅设施,2010(2).

节能减排低碳出行篇4

文章编号:1000-176X(2012)04-0075-08

一、引 言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经济繁荣和“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对能源和资源的旺盛需求。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以及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调整,能源约束已经日益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增长的瓶颈。中国人均能源资源探明量仅是135吨标准煤,为世界人均量的51%,其中,煤、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为世界人均的70%、11%和4%。虽然我国水能资源蕴藏量世界第一,但是人均水能资源量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探明化石能源可采储量的保证程度大约是:煤炭80年、石油15年、天然气30年,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2

[1]。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加快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需要未来能源需求总量的进一步增长;同时,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技术装备水平低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导致单位GDP能耗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均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平均水平。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中国CO2排放量将占世界的29.2%[2]。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迅速上升以及由此带来的碳排放量快速上升,引起了世界的严重关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许多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纷纷要求我国采取减少CO2排放的措施并实行碳减排承诺,我国政府也郑重提出碳排放的减排目标: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在2005年基础上下降40%―45%,同时提出通过积极推进核电建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等行动,力争到2020年实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

根据遏制全球气候变化的谨慎原则与预防原则,发达国家较早地展开了发展低碳经济的科学研究,主要包括减排技术模型,经济理论模型和政策评价模型。第一,有关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模型采取从底向上法(Bottom-up)的建模思路,又称为工程―经济模型,主要包括动态优化模型、系统仿真模型和综合评估模型。其中,Mirzaesmaeeli等构建了具有CO2排放约束的发电厂的多阶段混合整数规划模型[3];Hickman等建立了伦敦市交通运输碳排放的模拟模型,分析了12种潜在的交通运输减排政策的实施效果[4];师华定等基于GIS技术对低碳经济模型进行可视化,分析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和空间格局[5]。第二,有关发展低碳经济的经济理论模型采取从顶向下法(Top-down)的建模思路,从总体经济变量(或碳排放量)对部门的影响出发,较好地描述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相互作用,但对能源生产、利用技术等方面的描述比较抽象,主要包括投入产出模型、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等。其中,Sánchez-Chóliz和Duarte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西班牙进出口贸易中隐含的CO2排放量[6];Wei等将能源投入产出模型与情景分析技术相结合,并运用简化后的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对2020年我国总体和经济区的能源需求和CO2排放进行预测[7]。第三,古典经济政策评价的丁伯根―泰勒方法是在线性经济系统约束下,分析如何达到政策制定者设定目标值的可控性问题,即将一组相互独立的政策工具变量作为解释变量,碳排放等政策目标作为外生变量,建立起经济计量模型,具体包括模拟仿真法、工具―目标法和社会福利函数法等。卢卡斯基于理性预期理论对丁伯根―泰勒经济政策评价方法提出批评,认为丁伯根―泰勒方法中不同经济主体行为与政策变量之间独立性假设不符合现实,企业和消费者等私人部门的经济行为随着政策的调整而发生改变。因此,应该考虑不同主体间策略互动的博弈问题[8],并分析经济政策达到均衡的一般条件。

作为分析不同经济主体在碳排放问题上的冲突与合作问题的合适分析工具,国际上博弈论广泛应用在环境保护、气候谈判、低碳经济等方面研究文献中。其中,Fankhauser和Kverndokk运用互惠外部性博弈模型,分析了世界五个集团的CO2减排的合作问题[9]。Forgó等运用完美信息下的扩展式博弈模型,研究了欧盟和非欧盟国家在京都议定书协议下的温室气体减排谈判问题[10]。Jaehn和Letmathe构建了发电厂与碳购买者之间的合作博弈模型,解释了欧盟碳交易机制下出现碳价暴跌现象[11]。Ciscar和Soria首次采用序贯(扩展式)博弈模型,描述和分析了后京都谈判的动态性[12]。Peck和Tijsberg采用同时决策非合作博弈模型,研究了减排成本、收益和国际合作的可能性[13]。国内学者袁静研究气候变化问题的外交博弈[14];郁琳琳和唐为中采用四种博弈模型,分析了国际气候谈判进程[15];刘德海通过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我国出口品面临碳关税等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双重机制作用[16];张岚运用重复博弈促进厂商合作,克服汽车行业发展低碳经济不稳定性[17]。肖兴志通过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煤矿企业、煤矿企业与矿工的博弈分析,论述了我国煤矿事故产生的根本原因[18]。综上所述,现有关于低碳减排问题的国内外博弈理论研究文献中,基本上针对发达国家集团和发展中国家集团,国内出口商和国外本土企业,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企业,高能耗企业和低碳节能型高新技术企业,高能耗企业与消费者等相互冲突的利益主体,在传统博弈的研究框架下(包括互惠博弈模型、扩展式动态博弈模型、合作博弈模型、重复博弈模型、Bertrand动态博弈模型等),研究国际减排气候谈判、碳税政策、碳交易机制等低碳减排问题。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是国内高能耗的重化工产业集群。为了分析我国高能耗企业集群,如何在低碳减排政策的引导下实施低碳生产的企业群体决策行为,需要突破传统博弈“完全理性”决策的分析框架,转而在演化博弈理论框架下,重点研究低碳技术的市场扩散过程、高能耗企业集群的低碳决策模仿行为、激励性和惩罚性低碳政策对减排行为的演化影响等问题。但是,现有国内文献对此研究尚很少见。

我国政府推行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主要面临的问题是我国经济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众多高能耗的重化工企业如何在自主技术创新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同步进行,直到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脱钩”。由于碳排放量的难以测量、难以计算、难以核实,高能耗企业对于适合于自身技术水平、市场前景和生产工艺能耗特点的具体低碳政策并不是非常清楚,该企业只能通过市场经营活动中逐渐地认识并发现低碳经济带来的市场机会,也就是说,企业可以通过观察其它同类企业采取各种节能减排途径获得的市场绩效,来验证各种节能减排决策的好坏。该企业经营行为即为典型的模仿、观察和学习过程。对此企业决策方式,Nelson和Winter给出了企业决策搜索模型的理论解释[19]。在迅速推进的信息技术革命,以及日益苛刻的环境保护和资源能耗压力下,企业要想赢得长久的市场竞争优势,最核心的竞争能力是技术创新和组织的学习能力。Nelson和Winter认为,真实的企业决策过程并不符合新古典经济学的最大化和均衡假设,而是根据企业惯例行为和搜寻的学习原则[19],从而开创了演化经济学的新研究范式。近十多年来,基于有限理性假设的演化博弈理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博弈理论学者的关注,并尝试性应用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产业集群兴起、群体性突发事件、供应链管理等各种社会经济现实问题的分析中。演化博弈理论突破了传统博弈理论的完全理性假设,在个体参与者仅具有“有限理性”的假设下,企业集群中不同的经济个体行为相互作用产生了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经过长期的演化后最终收敛于Nash均衡的过程。本文根据高能耗企业的减排决策行为具有模仿、观察和学习过程,建立了低碳政策下高能耗企业减排行为的演化博弈模型进行研究。

二、 高能耗企业集群的学习行为和要素博弈

政府部门在推行节能减排的低碳政策时面临着两种政策选择:第一类提供低碳补贴(记为S)等激励性政策。例如,政府提供无息、低息贷款、技术扶持、产品优先采购、税收优惠等激励政策,鼓励企业进行节能减排,采用低碳生产工艺和先进技术。但是,如果政府只采用激励政策,企业缺少实施低碳发展模式的动力或动力不足,可能导致仅有少数企业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影响我国政府实施低碳经济转型的发展目标。第二类是针对高能耗企业征收碳税(记为T)等惩罚性政策。例如,我国政府已经推出和正在酝酿推出实行排污权有偿取得、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征收碳税等税收政策,增加企业资源、能源利用、CO2和其它各种污染排放的成本,促使企业积极进行设备改造、工艺更新发展低碳经济。政府推行的低碳减排政策越严格,企业生产高能耗产品的成本越高,企业实施节能减排的效益就越好。但由于我国大多数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主要利润来源于廉价劳动力和资源的低价利用,如果政府贸然推出苛刻的减排政策,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可能会选择倒闭或转行,造成社会失业人数的增加,甚至影响到社会稳定。这两类低碳政策应该加以组合运用,从而收到较好的减排效果。

考虑政府部门直接作为低碳经济的实施者时,政府与高能耗企业的要素博弈收益矩阵如表1所示。在建设低碳经济的社会经济系统中,参与者分别为政府部门i和高能耗企业j。政府部门面临着采取提供低碳补贴S或者征收碳税T两种策略Si = {S, T},而高能耗企业可以采取积极减排A或消极减排P两种策略,Sj = {A, P}。作为双方的“共同知识”都拥有对博弈的基本结构和博弈规则(决定了与不同行动策略相对应的收益)的完全信息。

假设高能耗企业每减少单位碳排放量,给社会带来的福利(包括延缓全球气候变化、节约能源消耗、有助于实现中国碳排放量控制目标的承诺等)记为r,但是需要高能耗企业付出减排成本为c。如果政府部门采取提供低碳补贴S的政策时,由于碳排放量的难以测量、难以核算等特点,需要政府部门认真审核高能耗企业提供的节能减排报告,确认企业的减排量并据此提供补贴,该核算

成本与减排量无关,记为C。如果政府部门确认高能耗企业进行了节能减排工作,提供给每单位减排量的补贴额为s。显然,只有当补贴额s大于减排成本c时,企业才有激励进行减排,即s > c。当且仅当政府采取提供节能减排的政策补贴策略S时,高能耗企业才有动机进行积极的节能减排A,此时企业的减排量为单位减排量的k倍。企业积极推行节能减排工作大幅度减少碳排放量,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较大的福利,即扣除政府财政补贴支出和审核成本后的政府效用大于零,(k-1)r-ks-C>0。

当政府部门采取征收碳税的惩罚性政策T时,原先积极进行减排的高能耗企业仅能完成最低要求的单位减排量。而采取被动减排策略P的高能耗企业存在着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仍然进行一段高能耗生产后,被政府部门强制性征收碳税(甚至个别地区出现针对高能耗企业的“拉闸限电”),被迫采取节能减排策略;另一种可能是高能耗企业择机进行节能减排工作,经常是随着政府部门环保政策的收紧而开动节能减排装置,否则平时闲置。上述两种节能减排行为的可能性均记为p。一旦政府部门发现企业未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节能减排工作,其可能性为(1-p),将征收碳税t。由于碳排放行为的难以监测,因此高能耗企业进行节能减排的概率p较小。同时,由于目前国内大多数高能耗企业缺乏节能减排的自主核心技术,其减排成本c大于征收碳税t,c > t。

求解上述要素博弈的纳什均衡,其包含两个纯策略纳什均衡,即(企业积极减排策略A,政府提供补贴策略S)和(企业被动减排策略P,政府征收碳税策略T),以及一个混合策略。

三、高能耗企业集群的一般化复制动态模型和均衡分析

演化博弈的分析范式是假设社会经济系统中存在着许多参与者(可以分为同类群体和不同类群体),通过随机抽样选出的参与者(代表某一特定的群体)进行预先规定好的要素博弈,获得相应收益。根据惯的假设,参与者群体通过选取要素博弈的不同策略,形成了选取不同策略的比例分布。少部分参与者的策略产生突变(试错法);大部分参与者根据不同的学习规则进行模仿,其中最有效率的参与者经选择过程得以大量复制。在动态模仿过程中,上述比例分布是不断变化的。根据不同的理性水平,分为不同的动态演化过程。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演化动态过程是Taylor和Jonker,Weibull提出的复制动态模型[20-21]。

假定在动态博弈中,每一个参与者只代表某一特定的同类群体,其长期坚持采用某种纯策略si,采用某种策略的群体比例θi的增长率dθi /dt是此策略效用u(si)与群体平均效用差的严格增函数。其决策的根据是基于群体的平均效用水平,反映了以适应性为基础的遗传传导机制[21]:

dθi/dt=θiπtsi-∑iθiπtsi(1)

其中,dθi /dt为高能耗企业采取某一种节能减排策略i∈{A, P}的群体比例增长率;θi为高能耗企业采取某一种节能减排策略的群体比例;πi为高能耗企业采取某一种节能减排策略i的收益。

分析演化博弈的选择动态应用于社会经济问题时,考虑到不同策略存在着相应行动被观察到的可能性差异,一些策略可能更难于被观察,因此也更难于学习。由此,Sethi提出了一般化复制动态模型[22]:

dθi/dt=θiλi∑jBi(θ)(πi-πj)θj-∑j∈Bi(θ)λj(πj-πi)θj(2)

其中,λi表示如果采取策略i的经济主体被选中,与该策略相关的行动和收益被观察到的可能性,λi∈\[0,1\],取值越小表明学习障碍越大。Bi(θ) = {i∈I | πj(θ) > πi(θ)}表示当社会群体采取各种策略的比例分布为θ(t)时,策略空间中那些收益高于策略i的所有其它策略的集合。

代入表1中政府与高能耗企业低碳政策的要素博弈收益,化简得:

dθi/dt=λiθiπtsi-∑iθiπtsi(3)

上式退化为包含了学习障碍λi的复制动态模型(1)。

对于政府与高能耗企业低碳政策的演化博弈,非对称的纯策略纳什均衡(企业积极减排策略A,政府提供补贴策略S)和(企业被动减排策略P,政府征收碳税策略T)处于稳定状态,因此讨论混合策略纳什均衡(θi*, θj*)的稳定性。其中,θi*为政府部门i采取提供低碳补贴策略S的混合均衡比例,θj*为高能耗企业j采取积极减排策略A的混合均衡比例。

假设高能耗企业j采取积极减排策略A的比例为θj ,政府部门i中采取提供低碳补贴策略S的比例θi,则政府部门i中采取提供低碳补贴策略S的收益:

uiS=θjkr-ks-C+1-θj-C=θjkr-ks-C(4)

政府部门i中采取征收碳税策略T的收益:

ui(T)=θjr+(1-θj)(pr+t-pt)(5)

高能耗企业j采取积极减排策略A的收益:

ujA=θiks-kc+1-θi-c(6)

高能耗企业j采取被动减排策略P的收益:

ujP=1-θi-pc-t+pt(7)

模型达到混合策略均衡时,uj(A) = uj(P),政府部门i中采取提供低碳补贴策略S的比例θi*为:

θi=c-pc-t+ptks-kc+c-pc-t+pt(8)

ui(S) = ui(T),高能耗企业j采取积极减排策略A的比例θj*为:

θj=C+pr+t-ptkr-ks-r+pr+t-pt(9)

当政府与高能耗企业作为不同类群体进行低碳政策博弈时,一般化复制动态模型(3)式为:

dθi/dt=λθiuiS-θiuiS+1-θiuiT=λθi1-θiuiS-uiT

dθj/dt=λθjujA-θjujA+1-θjujP=λθj1-θjujA-ujP (10)

根据稳定性判据的Lyapunov第一法,方程式(10)的雅可比矩阵为:

J=dθi/dtθidθi/dtθjdθj/dtθidθj/dtθjθi=θiθj=θj(11)

其中,矩阵的迹记为T,行列式的值记为D,

T=dθi/dtθi+dθj/dtθjθi=θiθj=θj

=λ(1-2θi)[ui(S)-ui(T)]+λ(1-2θj)

[uj(A)-uj(P)]θi=θiθj=θj (12)

将(4)―(7)式代入(12)式,计算可得:T=0。

由于T=0,因此对于不同类群体的演化博弈模仿者动态模型,混合策略纳什均衡(θi*, θj*)不可能处于渐进稳定状态。

D=dθi/dtθi dθj/dtθj-dθi/dtθj dθj/dtθiθi=θiθj=θj

=-λθi1-θikr-ks-r+pr+t-ptλθj1-θjks-kc+c-pc-t+ptθi=θiθj=θj

由于D < 0,因此混合策略纳什均衡(θi*, θj*)为不稳定的鞍点,其二维空间中演化相图见图1所示,其中A点作为不稳定鞍点的混合策略均衡点(θi*, θj*),即虽然混合策略(θi*, θj*)是政府部门与高能耗企业要素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但是在群体动态演化过程中,该均衡点是不稳定的;D点为稳定的纯策略纳什均衡(政府部门采取征收碳税策略T, 高能耗企业采取被动减排策略P),即θi=0, θj = 0;E点为稳定的纯策略纳什均衡(政府部门采取提供补贴策略S, 高能耗企业采取积极减排策略A),即θi=1, θj=1;B点和C点均为政府部门与高能耗企业低碳政策演化博弈的一个初始状态。

综上所述,由于高能耗企业在决定是否进行减排时,通过观察其它同类企业采取各种节能减排途径获得的市场绩效来验证各种节能减排决策的好坏,因此企业决策行为具有模仿、观察和学习过程。在高能耗企业与政府部门低碳政策的演化博弈中,要素博弈具有非对称的纯策略纳什均衡(企业积极减排策略A,政府提供补贴策略S)和(企业被动减排策略P,政府征收碳税策略T),以及一个混合策略纳什均衡(θi*, θj*)。在高能耗企业集群的模仿学习过程中,两个非对称的纯策略纳什均衡均处于稳定状态,而混合策略纳什均衡(θi*, θj*)为不稳定的鞍点。因此,高能耗企业与政府部门作为不同类群体的演化博弈动态稳定均衡结果将是两种模式:一种是政府提供激励性减排补贴下,高能耗企业积极进行减排的模式;另一种是政府征收碳税等惩罚性政策下,高能耗企业被动进行减排的模式。

四、政府部门选择不同低碳减排模式的影响因素

第一,高能耗企业与政府部门围绕低碳政策进行博弈的初始状态。不同于主流经济学强调资源要素的最优配置,演化博弈理论更加突出了制度(体现为博弈规则)和时间在系统演化过程中的重要性。如果社会经济系统已经形成了以提供低碳补贴为主的减排模式,即初始状态位于相图1中左下方DCAB,那么该系统未来演化的稳定均衡状态更多的将延续这种低碳补贴模式。如果社会经济系统已经形成了以征收碳税为主的减排模式,即初始状态位于相图1中右上方ECAB,那么该系统未来演化的稳定均衡状态将是征收碳税模式。否则,社会经济系统从一个稳定的吸引域跃迁到另一个稳定吸引域,需要付出较大的代价。具体来说,要想实现低碳减排模式的转换,不仅政府部门面临着政策调整带来的政策不可预测性和政府声誉的损失,而且高能耗企业原先适应某一种减排模式的生产技术模式也将面临着被迫转换、甚至废弃的高昂成本。

我国政府提出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自主减排目标,有关低碳政策实施的难点是中央与地方政府、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博弈。当前我国实施节能减排等低碳政策缺乏统一管理和综合决策协调机制,能源行业处于多头监管的状态,由于地方政府发展利益驱动和监测能力不足等原因,导致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等跨部门和地区政策的实施面临着较大的障碍。本文提出了提供低碳补贴的激励性减排模式和征收碳税的惩罚性减排模式,从更广泛意义上讲,其可以概括为当前我国“官员晋升的政治锦标赛”和“压力型体制”两种政策执行模式[23-24]。在“十一五”期间,我国政府推行节能降耗和关停小火电等节能减排政策模式上,具有明显的“压力型体制”特点。其具体体现为“层级加压+重点主抓”的体制架构、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过程、党的核心决策层在节能减排上的巨大决心等[23]。

尽管“十一五”期间减排目标单位GDP能耗下降20%(实际下降19.1%)基本达到,但是政策实施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甚至出现了个别省份拉闸限电等强制性减排措施。“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努力改变这种行政指令的减排政策实施方式,而是更多地依靠市场调节行为。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社会经济系统历史发展的惯性作用,“十二五”期间我国政府的节能减排政策执行模式仍将是“压力型体制”主导,而不会发生根本性的“跃迁”。其中,征收惩罚性的碳税是一种重要的减排政策手段。据有关消息,我国可能在2013年开始征收环境税,而碳税也正在积极酝酿中[25]。

第二,减排技术和相应政策措施的成本。其决定了混合策略均衡点A的位置,进一步决定了演化相图1中不同低碳模式的影响区域大小。根据混合策略均衡公式(8)和(9),A点坐标的影响因素为(ks-kc)、(-pc-(1-p)t)、减排单位成本c、(kr-ks-r)、(pr+(1-p)t)和审核成本C。根据混合策略均衡公式(8)、(9)和表1要素博弈收益矩阵可知:

(1)企业减排的积极性k变化:当且仅当政府采取提供节能减排的政策补贴策略S时,高能耗企业才有动机进行积极的节能减排A,此时企业的减排量为单位减排量的k倍。企业减排的积极性k越大,企业减排补贴获得净剩余(s-c)越大,θi越小,A点越靠近坐标原点D,征收碳税减排模式出现区域DBAC越小,系统越倾向于收敛到提供低碳补贴的减排模式。

(2)征收碳税模式下企业损失(-pc-(1-p)t)越小,θi越大,A点越靠近初始状态E,征收碳税减排模式出现的区域DBAC越大,系统越倾向于收敛到征收碳税的减排模式。

(3)高能耗企业每单位减排量的减排成本c越大,θi越大,A点越靠近初始状态E,征收碳税减排模式出现的区域DBAC越大,系统越倾向于收敛到征收碳税的减排模式。

(4)提供减排补贴模式下政府部门的相对收益(kr-ks-r)越大,θj越小,A点越靠近坐标原点D,征收碳税减排模式出现的区域DBAC越小,系统越倾向于收敛到提供低碳补贴的减排模式。

(5)征收碳税模式下政府部门的收益(pr+(1-p)t)越大,θj越大,A点越靠近初始状态E,征收碳税减排模式出现的区域DBAC越大,系统越倾向于收敛到征收碳税的减排模式。

(6)提供减排补贴模式下政府部门的审核成本C越大,θj越大,A点越靠近初始状态E,征收碳税减排模式出现的区域DBAC越大,系统越倾向于收敛到征收碳税的减排模式。

第三,社会舆论导向、政府低碳宣传和国际碳排放面临的减排压力等。其影响到高能耗企业观察学习其它企业减排行为的可能性λ。变量λ取决于某种策略本身固有的特性参数(如高能耗企业所处的地域、文化环境;减排措施的生产技术特征等)和政府部门推行低碳政策过程中的宣传措施。发展低碳经济、建立绿色生活方式,不仅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一些问卷调查显示,48%的被调查者对低碳经济略知一二,46%的被调查者对低碳经济不了解或极少了解[26]。为此,政府部门需要认真做好宣传教育普及及舆论监督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动员全民参与节能减排。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影像等各种媒介,普及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相关知识,鼓励人们将低碳生活方式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引导人们更多地选择低碳消费方式,共同保护地球这个我们唯一的家园。各级政府应利用各种方式宣传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利害关系,经常向社会通报减排进展、成效与不足,同时要组织媒体配合政府号令及时进行相关报道和揭露。开通低碳经济网络专线,搭建老百姓与政府沟通的桥梁,发挥人民群众建设“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中的主人翁作用。

五、结 论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以资源、能源高消耗和环境重污染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增强国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缓解气候谈判中所面临的国际压力的需要。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重化工业的发展就需要有更大的能源消耗来作支撑,而能源的高消耗又会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我国需要在工业化发展和温室气体减排之间进行平衡,寻求低碳发展道路。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途径是提高能效、发展清洁及可再生能源,并考虑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长效政策机制。具体的低碳政策措施包括两类:第一类是惩罚性政策。例如,政府推出实行排污权有偿取得、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征收碳税等,增加企业资源、能源利用,CO2和其它各种污染排放的成本,促使企业积极进行设备改造、工艺更新发展低碳经济;第二类是激励性政策。例如,政府提供无息、低息贷款、技术扶持、产品优先采购、税收优惠等激励政策,鼓励企业进行节能减排,采用低碳生产工艺和先进技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宏观调控和政策指导等关键性作用。企业采取低碳发展模式的关键因素和动力机制,在于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的政策导向、激励措施和企业市场盈利两者之间的平衡。

本文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建立了政府部门和高能耗企业之间低碳政策的演化博弈模型。通过理论模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两种减排模式:一种是政府提供激励性减排补贴下,高能耗企业积极进行减排的模式;另一种是政府征收碳税等惩罚性政策下,高能耗企业被动进行减排的模式。最终社会经济系统的低碳模式收敛于哪一种状态,主要取决于历史惯例采取的减排模式;而减排技术和相应政策措施的成本,以及政府部门的低碳宣传和社会舆论导向等因素,将影响到不同减排模式的作用范围。在“十一五”期间,我国政府推行节能降耗和关停小火电等节能减排政策模式上,具有明显的“压力型体制”特点。由于社会经济系统历史发展的惯性作用,“十二五”期间我国节能减排政策执行模式仍将是“压力型体制”主导,但是应将从行政命令手段转向更多的依靠征收碳税等市场调节手段。

参考文献:

[1] 金涌,王鑫,胡山鹰.低碳经济: 理念、实践、创新[J]. 中国工程科学,2008, 10(9): 4-13.

[2] 胡鞍钢.从“黑猫”到“绿猫”:中国减排路线图[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12-01.

[3] Mirzaesmaeeli, H., Elkamel,A., Douglas, P. L. A Multi-Period Optimization Model for Energy Planning with CO2 Emission Consideration[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0, 91(5):1063-1070.

[4] Hickman, R., Ashiru, O., Banister, D.Transport and Climate Change: Simulating the Options for Carbon Reduction in London[J]. Transport Policy, 2010, 17(2): 110-125.

[5] 师华定, 王占刚, 付加锋, 高庆先. 低碳经济模型GIS可视化与空间分析系统设计[J]. 资源科学, 2010, 32(2): 248-254.

[6] Sánchez-Chóliz, J., Duarte, R.CO2 Emissions Embodi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Evidence for Spain[J]. Energy Policy, 2004, 32(18): 1999-2005.

[7] Wei,Y.M., Liang,Q.M., Fan,Y.,Okada,N.,Tsai,H.T. A Scenario Analysis of Energy Requirements and Energy Intensity for China’s Rapidly Developing Society in the Year 2020[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 2006,73(1):405-421.

[8] Barro, R. J., Gordon, D.Rules, Discretion and Reputation in a Model of Monetary Policy [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3,12(4): 101-120.

[9] Fankhauser, S., Kverndokk, S. The Global Warming Game: Simulations of a CO2-Reduction Agreement[J]. 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 1996, 18(1): 83-102.

[10] Forgó, F., Fulop, J., Prill, M.Game Theoretic Models for Climate Change Negotiation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5,160(1): 252-267.

[11] Jaehn, F., Letmathe, P.The Emissions Trading Paradox[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10, 202(1): 248-254.

[12] Ciscar, J. C., Soria, A. Prospective Analysis of Beyond Kyoto Cimate Plicy: A Squential Gme Famework[J]. Energy Policy, 2002,30(15): 1327-1335.

[13] Peck,S.C.,Tijsberg,T. J.CO2 Concentration Limits,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Control and the Potential for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A]. Carraro, C.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Agreements on Climate Change[C].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Dordrecht, 1999.

[14] 袁静.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外交博弈[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5] 郁琳琳,唐为中. 国际气候谈判的博弈论分析[J]. 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 2007, 7(3): 38-42.

[16] 刘德海.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双重控制机制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博弈分析[J]. 运筹与管理, 2009, 18(3):92-98.

[17] 张岚. 我国汽车行业发展低碳经济之博弈分析[J]. 企业导报, 2010,(4): 112-113.

[18] 肖兴志. 中国煤矿事故频发的博弈解释[J]. 财经问题研究, 2007, 284(7): 28-34.

[19] Nelson, R., Winter,S.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s Change[M]. Cambridge: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20] Taylor, P. D., Jonker, L. B.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ies and Game Dynamics[J]. Mathematical Biosciences, 1978, 40(1-2): 145-156.

[21] Weibull, J. W.Evolutionary Game Theory[M]. Oxford: The MIT Press, 1995.

[22] Sethi,R.Strategy-Specific Barriers to Learning and Nonmonotonic Selection Dynamics[J].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1998,23(2): 284-304.

[23] 薛立强,杨树文.论中国政策执行模式的特征: 以“十一五”期间成功关停小火电为例[J].公共管理学报,2011, 8(4): 1-7.

[24] 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 经济研究,2007,(7): 36-50.

[25] 姜克隽.中国应尽快征收碳税[N].金融时报, 2010-11-04.

[26] 郑永红, 梁星.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和建议[J]. 环境经济, 2009, 71(11): 23-25.

节能减排低碳出行篇5

1 高校校园低碳生活的兴起及内涵

1.1 高校校园低碳生活的兴起。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对低碳校园建设所涉及领域的研究逐渐深入和全面。低碳校园是在低碳经济理论、生态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等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既是低碳经济等理论在高校的具体实践,又是高校践行低碳理念的具体行动。

低碳生活方式是指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在日常生活中主动积极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尽量避免使用排放CO2的商品和接受CO2排放的服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从而减少碳排放的一种简单、简约、健康的绿色生活行为模式[2]。低碳生活方式必须以尊重自然,爱护生态,保护环境,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终极目标,打造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活模式。

1.2 高校校园低碳生活的基本内涵

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而非一种能力,尊重自然,崇尚简朴,追求本真,把生态责任、消费责任对后代环境责任内化为一种道德,从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做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让低碳生活就在我们的身边。本文笔者认为,高校校园低碳生活即人的行为与生活习惯,通过在校园内师生共同节电、节水、节油、节气等节约行为,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活环境,创建一种简单、简约、健康的绿色校园生活方式。在学术界,通过对高校校园低碳生活构建的研究,发现高校校园低碳生活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2.1 利他性。校园低碳生活的倡导虽然晚于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提出,但是它却是对节约校园建设一个完满的补充和丰富;校园低碳生活并不是狭隘意义上的个体节约,是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的思考,它是一种利他行为。所以说,校园低碳生活是一种生存危机下的个体自救行为,具有利己利他的特性。

1.2.2 环保性。校园低碳生活方式与传统的生活方式相比具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的生活方式是一种不环保、不健康的高能量、高消耗、高消费的生活方式,而对于校园低碳生活就是把校园生活作息时间所耗用的能量降到最低,包括校园的办公场地、办公用品、生活用品等节能减排,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让校园中的个体都参与到保护环境的队伍中来,最终实现人与校园、校园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低碳生活提倡我们从校园生活的点滴做到节能减排,做到享受生活与环境保护两不误,所以,校园低碳生活凸显出环保的特性。

1.2.3 科学性。校园低碳生活提倡的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科学生活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资源节约,为师生提供绿色、健康的学生、工作、生活环境,低碳高效的管理体系,科学制定校园节能减排制度,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和较大的管理效益。所以,校园低碳生活能渗透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的每个细节,让人与校园生活融为一体的同时也给后代留有舒适的生活空间和资源。

1.2.4 可再生性。在传统的校园生活方式下,高效校园每天浪费的资源是非常惊人。而校园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的一种时尚环保的生活,它并不要求降低师生们的生活质量和标准,只是需要师生树立一种低碳观念,从自我做起,尽量减少“碳足迹”。校园低碳生活最关键的是资源的循环利用,从而促进资源重复利用。如生活用水的循环使用、及时关灯、课本循环使用、材料文印重复利用、教学耗材的绿色化等,以此体现校园低碳生活中资源的可再生使用。

2 高校校园节能减排的必要性

2.1 实现高校校园低碳生活的基础

在学术界,吴楚等人通过福州大学旗山校区的调查研究,表明福州大学旗山校区学生在衣、食、住、行、用、娱乐各方面的生活情况和学校的基础设施的使用情况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3]。本文笔者认为,由此可以推测全国其他的地方性高校校园节能减排的情况,现状令人担忧。同时,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收集,发现高校校园普遍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学校教室利用率低,水电浪费严重;二是学生教材循环利用率低,缺少环保意识;三是材料文印浪费严重;四是学生宿舍水电浪费现象严重,节约意识淡薄;五是白色垃圾比较集中,环保意识缺乏。因此,高校校园节能减排工作是实现高校校园低碳生活的前提,也是高校师生的共同追求。

2.2 传播低碳生活理念的需要

目前,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低碳观念虽然被社会大部分公众所认可,但是在实际工作和生活的推行过程中,还存在有较大的阻力。为此,高校是中国教育人才的主阵地,也是宣传低碳生活理念的地方。因此,高校校园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使高校校园的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引导学生践行低碳生活理念从身边做起,以便在社会中更好的传播低碳生活理念。

2.3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保障

自2006年开始,国家教育部先后了《关于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通知》、《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与管理技术导册》等重要文件[4]。从文件内容可知,高校校园节能减排工作是创建低碳经济国家的有益补充。本文笔者深知,当前在高校校园普及和推广低碳生活是极其重要的现实急需,以目前中国高校的扩张速度(高校数量、在校学生人数、办公设施)来看,未来国家经济的发展主力军是我们的大学生青年,他们是在低碳生活理念教育中诞生的一代,必将成为我们国家环保事业的建设者和传播者,而高校作为践行低碳经济的主体,只有在办学基础设施上做好节能减排的前期工作,才能更好的引导我们的学生去践行低碳生活理念。如此一来,高校则成为了中国当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建设低碳社会的主力军,也是把中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保障。

2.4 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使命

高校校园的节能减排与高校本身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从而决定了高校校园低碳生活是发展高校校园节能减排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高校的继续扩招,高校规模在不断扩大,在校学生人数也在不断递增,办学设备耗能急剧上升,能源的消费开支逐年上涨,其中不合理消耗占相当大的比例,不但影响了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严重违背了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此,我们每个师生都深知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使命。

3 高校校园节能减排制度的缺失

3.1 节能减排监管制度混同

2007年,《关于加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的实施内容为能耗监测、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和能效公示[5]。而高校校园建筑节能减排监管体系的建设内容必须遵从《实施意见》中四个方面,即高校校园建筑节能减排监管制度包括能耗监测制度、能耗统计制度、能源审计制度和能效公示制度。但是各高校在实际的节能减排监管体系建设中更注重能耗监测制度,把校园节能减排制度等同于能耗监测制度,不利于高校校园低碳能耗监管体系建设的整体推进,也不利于开展示范性高校校园低碳生活的构建。

3.2 项目建设与运行的管理制度不健全

建立切实有效的项目实施和管理保障制度并正常执行至关重要。在高校校园建筑节能减排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项目建设与运行维护的要求,必须建立规划设计、招标采购、建设调式、运行维护四个阶段的管理制度。而校园项目建设和运行的管理制度往往不健全,以至于高校校园节能减排监管缺乏效率。

3.3 节能减排的激励约束机制存在漏洞

高校作为节能减排的主体,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难以发挥制度约束和激励保障,主要是因为国家在高校校园节能减排的激励约束机制设计上存在漏洞。首先,高校校园节能减排的权责不明确,政府没有相关的激励机制来推动主体行为,学校认为节能减排在某些方面将加大运行成本而得不到相应的补偿;其次,学校各部门在节能减排工作中以应付的心态对待,节能减排工作差的部门没有一定的约束力;最后,学生作为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参与者,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积极性;因此,高校校园节能减排的激励约束存在漏洞,致使高校校园节能减排工作的全面落实。

3.4 节能减排的创新研究机制不完善

高校校园节能减排工作要注重实践与创新的结合,要树立典型高校,其他高校参照学习并创新。目前,全国首批节能减排工作示范高校已经出炉(共计12所),如浙江大学等[5]。而其他的高等院校节能减排工作亟待解决,校园节能减排工作的关键是建立实践创新机制,以保证节能减排各项承诺落到实处。由于各高校之间的发展规模存在差异性,导致了节能减排工作的校级差距,大部分高校都未建立创新研究机制,或者说是形同虚设,根本就没有把此项工作落到实处,从而导致各高校在节能减排工作中整体效果不明显的现状。

3.5 低碳生活行为准则制度落实不到位

在高校校园里,普遍存在大学生不能将低碳生活进行到底的现象,这与学校的管理制度是分不开的。对于学生宿舍区域年用电量比较、学生参加公益环保社会活动比较、学生浪费粮食、乱扔白色垃圾等行为的比较都没有得到开展,高校如果不将这些行为进行具体化、量化细化,各部门及学生也不知道如何做、从何做起?对于做的不好的部门及学生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奖惩制度。因此,高校校园节能减排工作的关键是从每个师生员工入手,制定相应的低碳生活行为准则制度,狠抓落实问题。

4 高校校园节能减排制度体系的构建

4.1 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监管制度体系

目前,要做好高校校园节能减排监管体系,首先要发挥其在校园各项节能中明确目标的作用;其次,节能主体要形成系统观念,做到落实到位,责任到人,避免误区;最后,建立健全校园节能减排监管制度体系,保证高校校园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开展。校园节能减排监管制度体系主要包括能耗统计制度、能源审计制度、能耗监测制度、能效公示制度四个方面,高校要区分好监管制度体系建设与能耗监测、能耗数据采集建设的关系,健全节能减排监管制度,最终实现节能减排工作中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理想状态[6]。

4.2 合理制定项目实施和运行的管理制度

从全国12所成功高校的经验来看,虽然受到高校建设能力、科研能力等多方因素的影响,不同的高校根据自身的特点有不同的项目实施和运行模式,但是在高校实施主体的统一布署下形成合理的项目实施和运行管理制度是校园节能减排项目顺利开展的组织保障。而对于高校校园节能减排工作中出现的规划设计不合理、招标采购暗箱操作、建设调试不认真、运行维护走过场的现象,只有通过合理制定项目实施和运行的管理制度来加以纠正。以此来保证并指导高校校园节能减排监管体系项目的顺利开展和取得预期效果。

4.3 构建节能减排激励约束制度体系

高校校园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不但是校园节能减排成功与否的问题,而且还是个人道德的问题。一种公正的制度和政策对于人们的行为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这个公正的制度与政策中,人们都能平等地享受消费权利的同时也承担着相应的责任,然而,由于我国存在地区经济的差异性,各高校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高校校园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急需一种公正的激励约束制度。对于发达地区的高校承担的责任要比欠发达地区高校更多责任,大力扶持起步晚的高校校园节能减排投入,对于某些高校在节能减排工作上既有能力又做得不好的,政府相关部门一律要进行相应惩罚与约束,对于在校园节能减排工作做得好的,政府相关部门应大力表彰并给予适当的奖励[7]。因此,高校校园节能减排激励约束制度体系得以形成,而校园低碳生活也能尽早实现。

4.4 构建节能减排创新制度体系

高校应立即行动起来,在现有学校基础设施基础上,做好调查研究,开发利用节能减排新技术,优化校园内有限的教学资源,不断升级和改造节能减排系统,关键是构建高校节能减排领域技术创新机制,围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开发领域,加大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研究的投入,推动产学研一体化,高校设立创新基金,保证学校在新技术研发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此来改善校园生活环境,打造典型示范的校园低碳生活。

4.5 推行校园低碳生活行为准则制度

高校校园低碳生活要靠政府的大力支持,师生们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首先,要树立以“低碳生活,绿色校园”为主题的节能减排理念,引导、激励广大师生参与到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行列中,普及节约资源、能源知识,形成健康、文明、节约、环保的生活方式,构建绿色的和谐校园;其次,构建高校校园低碳生活行为准则制度,进一步规范师生们的生活行为,引导广大师生养成节约每一张纸、节约每一滴水、节约每一度电的好习惯,教育每一个学生掌握有关节能知识,学习并掌握科学节能方法,树立节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最后,大力推行高校校园低碳生活行为准则,在全国范围内树立典型,共同学习与探讨,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来推行校园低碳生活行为准则制度,从而达到全国高校掀起爱护家园的热潮。

总之,中国作为教育大国,高等教育的扩招给校园带来了诸多“碳问题”。无论是从中国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自身要求来说,还是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说,中国政府面临世界“低碳政治”的挑战,宣传与推行低碳经济理念还是要从教育开始。因此,在低碳生活视角下构建高校校园节能减排制度都是具有战略意义的。

参考文献:

[1]贺文华.构建大学生低碳生活方式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

[2]陶曼,王友良.试论低碳生活方式的实现路径[J].南华大学学报,2011(4).

[3]吴楚,彭崇林,吴巧玉,石淋微,张滨滨.建设高校低碳生活的研究――以福州大学旗山校区为例[J].环境教育,2011(6).

[4]李久东,李迎新.低碳生活模式在"节约型"校园建设中的引导实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7).

[5]陈伟,屈利娟.全国首批节约型高校建设示范高校――浙江大学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思考[J].建设科技,2010(22).

[6]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商务印书馆,2003,11:P103.

[7]高飞,刘亚从.论我国低碳经济制度体系的构建[J].生产力研究,2011(3).

作者简介:

周安勇(1989-),湖南永州人,大学本科,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学院08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读学生,研究方向是企业管理。

节能减排低碳出行篇6

IPCC第四次报告提供了人类活动加剧了气候变化的科学证据。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厘路线图及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低碳经济逐渐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城市是低碳经济、低碳产业的重要场所,也是低碳生活、低碳社会的重要载体。城市消耗了全球80%的化石能源,排放了全球75%的温室气体(Stern,2007)。因此,倡导经济转型,低碳发展,就必须建设“低碳城市”。这样,构建低碳城市,在城市空间范围内,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就成了未来城市发展的重点。

低碳城市的内涵

客观地说,到目前为止,低碳城市的内涵并不统一,不同的学者和机构从不同的角度对低碳城市进行了定义。有学者认为,低碳城市指的是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增长及CO2排放相脱钩,如果化石燃料使用及CO2排放量的增长相对于经济增长或城市发展是非常小的正增长,就属于相对脱钩;如果是零增长或负增长,就属于绝对脱钩(诸大建,2009)。

还有一派观点,是从政府、企业、公众的角色来给低碳城市下定义,认为低碳城市,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该定义强调“城市以低碳产业和低碳化生产为主导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的城市”。通过政府职能的重塑、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来构建低碳城市。

而世界自然基金会认为,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换句话说,就是在保证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尽可能少地消耗能源。这个概念从低碳城市构建的目标出发,强调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

国外低碳城市的探索

(一)伦敦

英国是最早提出“低碳”概念并积极倡导低碳经济的国家。前任伦敦市长利文斯顿于2007年2月发表《今天行动,守候明天》(Action Today to Protect Tomorrow),宣布到2025年将二氧化碳减排降至1990年的60%。

伦敦市低碳城市建设采取主要的措施有:

帮助企业减少碳排放。帮助企业提高减碳的意识,并提供改变措施的信息。鼓励所有企业的新投资都要向低碳一体化过渡。

绿色交通。通过引进碳价格制度,征收二氧化碳税,根据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向进入市中心的车辆征收费用等激励机制,降低地面交通运输的碳排放,大力发展电动汽车,将伦敦打造成为欧洲电动汽车的首都。

绿色建筑。改善现有和新建建筑的能源效益。推行“绿色家居计划”,向伦敦市民提供家庭节能咨询服务;要求新发展计划优先采用可再生能源。

智能电网。推行智能电网,发展低碳及分散的能源供应。在伦敦市内发展热电冷联供系统,发展小型可再生能源装置(风能和太阳能)等,代替部分由国家电网集中供应的电力,从而减少因长距离输电导致的损耗。

政府绿色采购。市政府严格执行绿色政府采购政策,采用低碳技术和服务,改善市政府建筑物的能源效益,鼓励公务员养成节能习惯。

(二)纽约

为了让纽约可持续发展,在2007年市长彭博公布了《策划纽约》计划详情,并确定全球气候变化是纽约面临的一项重要的挑战,目标是到2030年,在2005年水平的基础上减少30%的温室气体排放。《策划纽约》针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出的措施主要有:

1.成立“能源规划部”。该部门掌管本来分散于不同政策部门的能源工作,如能源需求管理、扩大清洁能源供应、推广节约能源等。

2.拨款支持节能。每年投入相当于政府一年能源开支(电费和暖气费)的金额,用于研发推广节能技术,针对政府、工商业、家庭、新建建筑及电器用品五大领域制定节能政策。

3.提高建筑物能效。制定更严格的建筑物能耗标准,如提出更严格的通风标准,推广水泥成分减少30%~40%的混凝土,以减少生产水泥时排放的二氧化碳。

4.增加清洁能源的供应。给予太阳能发电装置以税收优惠,培育可再生能源市场。

5.减少来自交通的温室气体排放。扩建铁路系统和改善巴士服务;试行道路收费计划,在工作日每天早上六点至晚上六点,进入曼哈顿区的汽车需付8美元,货车需付21美元。

(三)东京

低碳东京的基本政策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资助私人企业减排。协助私人企业采取措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推行限额贸易系统(cap and trade system)为企业提供多种减排工具,成立基金资助中小企业采用节能技术。

2.家庭减排。在家庭部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以低碳生活方式减少照明及燃料开支,大力提倡使用节能灯照明,要求居民放弃浪费电力的钨丝灯泡,与家装公司合作,提醒客户在翻新住房时采取节能措施,加装隔热窗户。

3.建筑减排。减少由城市发展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新建政府设施需符合节能规定,要求新建建筑物的节能表现必须高于目前的法定标准

4.交通减排。减少由交通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制定有利于推广使用省油汽车的规则。

(四)西雅图

西雅图是美国第一个达到《京都议定书》温室气体减排标准的城市。市长尼克勒斯积极推行公共交通系统,让汽车“放假”,鼓励自行车出行。同时大量发展绿色建筑,鼓励开发可再生能源发电,鼓励企业改变传统的耗能方式,例如波音公司正在研制生物质燃料替代燃油等。

(五)哥本哈根

2009年丹麦的哥本哈根宣布到2025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碳中性城市,使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为零。其计划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是到2015年把该市的二氧化碳排放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20%,第二阶段是到2025年使哥本哈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为零。

所谓碳中性,就是通过各种削减或者吸纳措施,实现当年二氧化碳净排量降低为零。市政府现已启动了50项减排计划,从新建清洁能源发电站,推广混合燃料汽车,到鼓励自行车出行、垃圾精密分类回收利用、制定严格建筑节能标准,推广节能建筑。

(六)斯德哥尔摩

斯德哥尔摩,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环境保护规划,至今已经形成完善的管理体制。市政府的所有政策过程包括预算、执行、报告和监测都会充分考虑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因素。斯德哥尔摩目前已经实现比1990年减排25%的目标,并计划到2050年去除所有的化石能源供给,成为零碳城市。

(七)世界大城市气候领导联盟

2005年10月,由伦敦市长利文斯顿提议,成立世界大城市气候领导联盟(World Large City Climate Leadership Group),18个世界一线城市的代表在伦敦集会,会上承诺通过彼此的协作来应对气候变化。此后,该组织成员逐步扩充到40个世界级大城市,简称C40。C40 是一个旨在加强国际城市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探索城市低碳发展的国际大型城市间组织。2006年8月,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利文斯顿宣布,克林顿气候动议与C40建立合作关系,CCI为C40城市提供清洁交通、可再生资源、废弃物管理等领域的专业技术支持,提高大城市的能源效率,鼓励C40联盟成员参与CCI的减排项目,减少碳排放。2007年5月,第二届C40会议在纽约举行,主要议题是帮助各个城市设定气候变化的行动计划。第三次大会于2009年5月在韩国首尔举行,通过了《首尔宣言》,量化减排目标,履行气候变化行动计划。

国际经验与借鉴

(一)明确的纲领和行动计划

城市要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其中最关键是要有明确的纲领和行动计划,制定严格的温室气体减排措施和标准。伦敦发表《今天行动,守候明天》,宣布了《市长气候变化行动计划》;纽约公布了《策划纽约》的计划详情,宣布《纽约规划应对气候变化》;东京宣布《气候变化策略》,东京政府坚决推行“世界最高水平的应对战略,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方法上领先全国;伦敦计划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研发和金融中心;纽约政府决心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先锋。

(二)全方位的规划设计

低碳城市有两层含义:第一,城市本身是低碳的,城市的规划、交通、建筑尽量朝低碳的方向发展,城市居民有很深的低碳理念;第二就是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因此,构建低碳城市,必须制定全方位的政策,重视产业结构的低碳化改造;倡导绿色建筑,设定节能标准,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通过定量分析,合理设计遮阳、建筑朝向、绿化带分布,控制热岛效应,实现最佳的自然通风效果;重视交通规划,降低交通过程的碳排放需要,在城市规划阶段采取预留公交、自行车空间,限制私家车的使用等措施;合理设计供水、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减少碳排放。植树造林、增加碳汇更是城市实现低碳的有利条件。

(三)量化的减排目标

有效的温室气体减排战略,需要清晰的目标作为前提。各市都制定了明确的减排目标,哥本哈根宣布到2025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碳中性城市;东京的目标是以2000年为基准,到2020年减少25%的温室气体排放;伦敦决心到2025年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60%的排放;纽约计划于2030年,在2005年的水平上减少30%的温室气体。只有制定了具体的可量化的减排目标,才能让公众有明确的预期和监督政府的措施是否有效。

(四)三位一体的治理结构

低碳城市的启动和发展依赖于制度层面的变革,没有强有力的政策安排,没有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没有主要领域标杆性项目的示范,城市要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幅度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标是不可能的。

建设低碳城市应发挥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三类主体的作用,政府要承担统筹低碳经济发展的领导与管理功能,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以及搭建碳交易平台,营造有利于低碳发展的外部环境;企业应该成为低碳产业和低碳产品的开发主体;社会、居民应该成为低碳消费和低碳生活的主体。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由政府主导,促进政府、企业、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合作,促进企业决策者和公众转变观念,发动全民参与低碳城市建设,引导公众进行相应的行为建设。

(五)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共赢

一般认为环境和经济增长是不可兼得的,但是英国政府在过去10年间实现了200年来最长的经济增长期。经济增长了28%,但温室气体排放却减少了8%。这是工业革命以来,英国第一次打破了经济增长和排放污染之间的联系,证明了经济增长和减排是可以同时实现的。

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而伦敦和纽约的经验说明,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不但不会妨碍经济发展,还能带动新兴产业的异军突起,增加就业,提高经济效益。纽约政府估计,通过节能和增加清洁能源供应,全市的电费和暖气开支,预计在2015年前每年减少20亿~30亿美元。伦敦政府估计,节能措施可以在未来二十年替市民节省10亿英镑的能源开支。此外,伦敦决心发展环保技术带来的商机。

参考文献:

节能减排低碳出行篇7

气候变化给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带来了变化,使得企业出现了新的经营风险。与气候有关的立法频繁的出台且提出的苛刻减排目标,尽管这些指标将如何落实到每个企业还有待完善,但企业面临的气候立法压力则与日俱增。此外,来自国际贸易政策中以碳关税、碳配额购买、碳准入、碳审计与信息披露为形式的障碍,势必会影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首先,来自供应链的碳减排压力变得更加广泛和深入。许多大企业由于受本国立法或者舆论的压力,开始采取严格的碳排放管理方案,与此同时对供应商也提出了要求。因此,越来越来的企业不得不面对供应链巨头的变革压力来调整经营战略。其次,来自气候变化问题的投资风险正在逐渐进入金融机构和企业的投资决策模型之中。传统行业中高碳产品在面对严格的气候立法时,其生存空间受到巨大挤压,而这也进一步影响到企业评级、融资等后续行为。再次,低碳环境下,消费者环保意识增强,越发关注碳足迹;产品碳足迹标签使得碳排放信息显性化,碳足迹成为消费者产品价值认知和效用函数的重要因素,对市场需求和市场份额产生较大的影响。需求端消费者效用函数的变化将成为供应链碳减排的引导和驱动因素之一。企业所面临的品牌风险并不只是与其碳排放密度有关,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公众的消费习惯和认知能力。“低碳忠诚度”或许可以更好的描述消费者在选择产品和服务时的心理倾向。此外,在低碳经济下,企业的竞争力模型里,出现了一条虚拟的碳价值链。尽管它由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产生,却又与这些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成本或利润分布情况明显不同,甚至完全脱节。一些创造最多利润的环节可能带来很少的碳排放,而利润较低的环节可能主导了大部分碳排放。同时,在不同环节降低排放的成本和效率也存在着差异。如果给碳定价,那么企业产品、服务的价值曲线将发生重大变化。在未来,经济转型的成本将被分配给每个行业与每个企业,而这种分配既不是平均主义,也不是完全基于公平的市场机制,很可能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因素。这将给现有的企业经营环境带来一系列不确定性变化。因此,这就使得企业必须重新评估生存的风险和机遇,将外部影响内部化,迅速变革商业模式和管理方式,进行价值创新,重塑低碳竞争力。

(二)企业内部因素变化

1.低碳经济下企业的成本结构的变动低碳经济要求企业不断提高“碳生产率”(单位二氧化碳的GDP产出水平),也就是说生产相同数量的产品消耗更少的能源,从而大大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在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下,政府实行相应的政策来限制企业排放温室气体。无论政府选择征收碳税还是碳排放指标交易,企业采用低碳的经济发展模式都会减少相应的碳排放指标成本和缴纳的碳税总额,从而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但是,新技术的研发会加大企业的研发成本,同时,管理成本在低碳经济发展初始阶段,由于新的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低碳技术的不成熟都会导致管理成本上升,随着低碳技术运用的成熟度的日趋提高,企业管理成本也会随之降低。

2.低碳经济下企业的融资途径发生了变化政府为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在政策上对低碳行业或者低碳企业进行倾斜,使企业获得政府资金补贴、优惠的信贷政策。企业可以通过碳排放机制中的CDM项目来获得发达国际的资金支持,通过自愿减排市场的交易获得收益。

3.低碳经济下企业的资产范围发生了变化碳排放机制下,碳作为一种新型商品引入市场,碳交易把原本一直游离在资产负债表外的气候因素纳入了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改变企业的收支结构,使得企业在传统的盈亏模式下,多了一种影响现金流和利润的因素。因此,在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评判的时候,需要考虑这一新的资产形式——碳资产。

二、低碳经济下企业盈利模式创新探索

(一)打造低碳产业链的盈利模式

产业链产生于上下游产业之间的联系,上游企业向下游企业输送产品或服务,最终形成一个功能完善、服务健全的产品或服务支撑链。在传统产业链下,产生高价值的环节或者产业很可能是碳排放量最低的,产生低价值的环节或者产业很可能是碳排放最高的,而在低碳环境下,加入碳排放因素的产业链,其价值分布将发生很大的变化。要打造一整条低碳产业链,首先要改变产业价值链的分布。传统产业价值链的分布一直是向资源型企业倾斜,而我国大多资源型企业都是碳排放量极高的,因此,从低碳产业价值链的角度来讲,就必须改变资源型企业的生产状况,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向掌握低碳核心技术的环节和链条倾斜,走低碳产业链与产业结构的发展模式。低碳经济下的新兴产业革命本身即意味着对现有产业制度进行创新,其核心在于从纵向的高碳产业结构和横向的高碳产业链条两个角度来改善现有高碳排放量下产业制度。

1.改变产业链条中高碳产业高碳产业低碳化首先是缩短能源、化工、建材、钢铁、汽车、交通等高碳产业所引申出来的产业链条,把这些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低碳化”,通过低碳技术的引入和改造,使之成为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例如,在跟物流密切相关的交通运输领域,应加速淘汰高耗能的老旧汽车,加快发展柴油车、大吨位车和专业车,推广厢式货车,发展集装箱等专业运输车辆,控制高耗油汽车的发展;加快发展电气化铁路,开发高效电力机车,推广节电措施,发展机车向客车供电技术,推广使用客车电源,逐步减少和取消柴油发电车;采用节油机型,提高载运率、客座率和运输周转能力,提高燃油效率、降低油耗。

2.发展低碳产业调整高碳产业结构,逐步降低高碳产业,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即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最终使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逐步趋向低碳经济的标准。在限排的情况下,必须调整能源的利用结构,发展清洁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

(二)引入碳管理的盈利模式

1.在碳盘查的基础上实行碳减排碳盘查是以企业或集团为单位,计算该单位在生产活动中各环节直接或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的总量,将其编制成一份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并进行温室气体管理体系(ISO14064)的认证。碳减排解决方案是在碳盘查的基础上,根据ISO14064编制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报告,为实现减少企业温室气体排放,实施碳管理并优化企业碳管理体系而制定的包括碳减排目标、碳测量、碳减排措施等内容的方案。低碳经济下,制定碳减排解决方案,首先,有利于企业对其排放的温室气体进行全面掌握与管理,并获得准确而完整的企业碳排放清单和温室气体管理体系(ISO14064)认证;其次,明确的碳减排目标和清晰的节能碳减排机会,不仅为发掘潜在的节能碳减排项目提供可能,而且为企业降低能耗,节约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提供支持;再次,有利于提升企业碳的管理和社会形象,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的能力,减少相关方风险,最后,有利于应对国家以及地区相关法规政策的能力,履行社会责任,与国际标准接轨,转换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发掘参与国际和国内的碳排放交易的机会,实现低碳经济下的可持续发展。

2.通过碳足迹的测量来获得碳标签的使用权,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产品或者服务的碳足迹是指某个商品生产或服务的生命周期内的总温室气体排放量。对于一件产品来说,从生产该产品的原料收集开始,到产品制作、运输、使用,一直到产品最终废弃或者回收,所有碳足迹评价过程都包括在其生命周期之内。碳足迹的评估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在启动阶段需要设定目标,选择碳足迹测量的对象产品,并让供应商参与,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从供应链上考虑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其次,在产品碳足迹计算阶段,通过绘制碳足迹项目过程图,确定优先顺序,对边界进行界定,然后对范围内的数据进行收集,最后根据PAS2050(ISO14067)计算产品碳足迹,编制碳足迹数据报告,对其中不确定性的环节、数据进行最终确定。最后,在后续阶段要审定和核查结果,根据碳足迹报告实行减排措施,评估减排效果。通报碳足迹,获得碳足迹标签的使用权,公布减排量。开发碳足迹,对企业来说,使产品获得准确的产品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信息,获得潜在的节能减排机会和产品碳排放基准线,为企业确定减排目标和途径提供依据,同时,应对日益严格的国际标准要求,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碳信息披露与使用低碳产品的要求,提高品牌和企业知名度,获得国内外客户认可,提高产品在同行业内的竞争力。

(三)开发碳资产的盈利模式

碳规制下,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的排放行为都要受到限制,这就使得碳排放权和碳排放额(信用)开始稀缺,《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的100个成员国及《京都议定书》签署国在《京都议定书》规定的责任前提下,使其成为一种有价产品,被称为碳资产。从现实来看,发达国家的能源利用效率高,能源结构优化,新的能源技术被大量采用,因此在发达国家进一步减排的成本极高,难度也较大。而在发展中国家,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缺乏对新技术的研发和新能源的开发,如果能源运用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和新能源技术,那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减排空间很大,成本也低。这导致了同一减排单位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成本,形成了高价差。《京都议定书》中的CDM机制,使得这种交易成为可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项目合作的形式,由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而减排额可以通过交易的形式进行买卖,那么国际碳交易市场由此产生。碳交易市场虽然尚未扩展到全球范围,但这个市场创造出了一种新型的虚拟商品。这种新型商品的引入,使得企业在传统的盈亏模式下,多了一种影响现金流和利润的因素。评判企业经营状况的标准发生了变化,这两个标准之间本质上并不是完全重叠的,如果这一新的资产形式(碳资产)写入财务报表,那么意味着虚拟经济将不可阻挡地进入到企业微观层面,并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成果。

1.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来开发企业的碳资产《京都议定书》所签订的三种碳减排机中唯有CDM机制是包括发达国家(买方)和发展中国家(卖方)的机制。在该机制下,发达国家的政府和企业可以到发展中国家购买由温室气体减排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CER)以抵消其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减排义务,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和企业从中获得资金与技术的支持。对中国的制造业而言,通过CDM项目,可以减少项目投融资的障碍与风险,从发达国家获得资金和技术支持,增加项目经济吸引力,项目签发成功后,每年将获得直接经济收益。

2.自愿减排项目(VER)自愿减排(VER)是随着《京都议定书》强制型市场的发展而伴随形成的碳市场。在自愿型市场中,任何组织或个人为了抵偿自己排放的各种形式的温室气体,自愿交易碳信用额。自愿减排市场为那些前期成本过高、或其它原因而无法进入CDM开发的碳减排项目提供了途径。VER由不同的机构和不同的标准在执行,在自愿减排市场,只要能找到买家购买即可交易,省掉很多中间申请的环节,节省时间。而且,项目开发期间无需任何资金投入;可以从项目减排量交易中直接获得收益。公司或者个人通过自愿购买能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自愿减排量以减少碳足迹,由此产生的收益可以帮助减少投资运营成本、引入更加清洁高效的技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从而提高企业形象、提升品牌竞争力,为企业参与国内碳交易市场作准备。

3.通过中国自愿减排项目(CCER)根据《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参与自愿减排的减排量需经国家主管部门在国家自愿减排交易登记簿进行登记备案,经备案的减排量称为“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自愿减排项目减排量经备案后,在国家登记簿登记并在经备案的交易机构内交易。国内外机构、企业、团体和个人均可参与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量交易。可申请备案的自愿减排项目有:

(1)2005年2月16日后开工建设;

(2)采用经国家主管部门备案的方法学开发的自愿减排项目;

(3)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作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但未在联合国CDM机制执行理事会注册的项目;

(4)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作为CDM机制的项目并在联合国CDM机制执行理事会注册前就已经产生减排量的项目;

(5)在联合国CDM机制执行理事会注册但减排量未获得EB签发的项目。

节能减排低碳出行篇8

影响我国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增长速度,能源消费结构,能源碳排放系数,和单位GDP产出的能源投入强度等等。

例如,图2中的第3项与第6项(ENERGY/GDP),是生产单位GDP的能源强度指标,这个指标,客观上是对产业结构、生产技术的描述。技术进步,结构转型与优化,必然减低能源强度。第4项(GHG/ENERGY),是单位能源消耗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称为排放因子或排放系数,与产业结构无关,但与能源结构和能源中的碳含量有关。新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综合能源的排放因子,是影响低碳发展的重要因素。

1952年, 我国煤炭消费的比重超过了90%,到2009年,总能源消费中煤炭的消费总量仍占到了69.9%。由于煤炭的碳排放系数高(见表1), 所以,以煤炭消费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决定了我国单位能源消费,具有高碳排放特征。2006年,我国综合能源需求为24.627亿吨标准煤,二氧化碳排放量为53亿吨, 综合能源二氧化碳排放系数为2.152,碳排放系数为0.5869。

我国单位GDP产出的能源投入强度, 近年来有很大的改善, 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距离。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决定中国碳排放高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单位GDP产出所需的能耗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碳排放高增长与经济的高速增长,呈正相关关系。1959~2007年期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和经济总量,分别增长了49倍和67倍,相应地,中国的碳排放总量增加了51倍。

李善同等在假定2010~2050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从3%降到2%,能源利用效率每年提高3%~2.5%等条件下,设定基准情景,对我国未来能源消费需求与碳排放做了系统的分析与预测。

从表2可见,虽然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处于迅速改善状态,能源结构也越来越变得低碳,但由于人口增长与人均GDP的增长,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在2045年以前,一直保持增长。由此而导致的碳排放总量在2045年以前也一直处于增长状态,2010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为5.09吨,到2045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达到8.98吨。

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分布特征

2006年, 中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4.05吨。2007年中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为4.99吨,比世界的平均水平高出0.29吨。中国区域的碳排放强度分布,具有以下区域特征:全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水平, 呈一带两区分布格局。(见图3)。

西部地区,为中碳排放区,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在4-8吨之间,围绕全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水平上下变动,范围包括青海、宁夏、甘肃、新疆等个省、自治区。中部地区,为高碳排放带。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在10吨以上。范围包括四川、内蒙古、辽宁和吉林等省、自治区。

东部地区,为高低碳交错排放区,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在0~10吨之间。范围包括沪、浙、闽、海南、广东、广西、冀、晋、豫、皖、苏、渝、鄂、湘、滇、川、黑、鲁、等省、直辖市、自治区。

全国万元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 西北高东南低,呈带状梯度分布格局。(见图4)。

东南沿海地带,为低碳排放区,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在0~2.5吨之间。范围包括沪、浙、闽、海南、广东、广西等省、直辖市、自治区。

中部地带,为中碳排放区,万元GDP排放在2~4吨之间。范围包括冀、晋、豫、皖、苏、渝、鄂、湘、滇、川、黑、吉、辽、青海等省、直辖市、自治区。

京津与黔冀是中部地带的特例。其中,京津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在0~2.5吨之间,而黔冀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在4吨以上。

北部地带,为高碳排放区,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在4吨以上,范围包括宁夏、甘肃、新疆、陕西、内蒙古等个省、自治区。

主要受人均GDP不同的影响,单位GDP的碳排放水平,与人均碳排放水平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别。如贵州,人均GDP水平低,所以,万元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高。

中国各地低碳减排压力状况

与“G8+5”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中国碳生产率位于较低水平,2007年中国碳生产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法国的6.8%。由于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国的碳能源排放系数较高。在“G8+5”国家中,2007年中国的碳能源排放系数仅低于印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0.73吨CO2/吨标准油。中国低碳减排压力,来自于中国我国碳排放总量,在2010年已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我国的人均碳排放水平,达到1.39吨,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各地碳减排压力,取决于各地碳预算亏损与盈余的程度。碳预算亏损地区,存在碳排放负债,减排压力大,碳预算盈余地区,存在碳排放空间,减排压力小。

从图5可知,全国碳预算亏损与盈余的省份分四大类:一类是碳预算大幅亏损省区,主要是山西与内蒙古,两个重要煤炭资源输出省、自治区。二类是碳预算小幅亏损省市区,包括上海、辽宁、天津、河北、山东、宁夏等省市区。三类是碳预算接近亏损省市区,包括北京、新疆、青海、吉林、黑龙江、海南、浙江等省市区。四类是碳预算盈余省市区,包括甘肃、陕西、江苏、重庆、福建、湖北、云南、江西、河南、广西、安徽、湖南、广东、四川等。

中国低碳发展情势与问题

2009年11月2日,国务院总理在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通电话时表示,哥本哈根会议成功的关键,是要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坚持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但是,以丹麦为首的西方国家却不愿意这样做。他们不仅不理中国政府的建议,而且脱离巴厘路线图,在气候峰会上,背着中国与众多发展中国家,抛出所谓丹麦议案,置中国于不义,置发展中国家于不利。

我国代表团在总理总理的领导下,联合与团结印度等发展中国家,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勇敢地与西方国家集团进行博弈,抛出了新方案,挫败了对方的阴谋。最终,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峰会以我国主导的气候方案取代丹麦等发达国家方案而结束会议,赢得了谈判的主动权,赢得了尊严,赢得了发展中国家的广泛赞誉,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广泛支持。由此,引爆2010年中国低碳热。

“两会”热议低碳经济

全国人大与全国政协,在“两会”期间,收到了大量有关如何落实我国减排承诺的低碳经济议案。九三学社中央有“关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低碳发展的建议”,民盟中央有建议适时开征碳税的提案。到3月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两会”热议中国低碳经济达到高潮。《报告》全面总结了全国人大常委会2009年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进一步阐明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新闻会上,新闻发言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低碳经济”这个词是这一届政协委员提案当中的关键词。

大多数“两会”代表已经意识到: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合作应对。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力度,是我们推动科学发展、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在要求。在以低碳技术和产品为核心的新一轮国家竞争力角逐中,谁领先一步,谁将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并成为国际市场最大赢家。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大国,中国的选择不仅决定未来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前景,也决定着世界的未来。

我国正处于加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对资源尤其是能源矿产资源的消耗仍有较大增长需求,资源供给与经济发展需要间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环境保护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要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各项发展目标,解决目前存在的环境和发展矛盾,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是最佳选择。

民间低碳活动风起云涌

“两会”以后,我国民间低碳活动风起云涌。其中,影响面较大的主要活动类型有:

创立“低碳联盟”

武汉首批54家企业签订“低碳联盟”,共同倡导生产加工与产品质量以低碳为准绳,做“绿色低碳企业”。绿色低碳企业”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主要产品服务质量水平高、组织质量保证能力高,绿色环境管理与绿色能源利用水平高,社会权益保护、节能减排指标好。低碳企业培育武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汉阳分局成立了低碳专家组,帮助企业建设质量管理体系,实现节能降耗增效。为低碳企业培育,邀请技术含量高的中关村节能公司,为武汉企业设计、组织与实施低碳方案。

主办低碳论坛

大自然地板(中国)有限公司等企业创办 “零碳联盟”,在上海世博园零碳馆主办“零碳在中国”领袖论坛。通过购买碳汇及种树等形式,大自然地板(中国)有限公司成为了国内制造行业首家“零碳”企业。

签订自愿节能减排协议

江西共青城开放开发区管委会及所属企业,向九江市政府签署自愿节能减排协议,承诺模范遵守国家节能减排的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参与节能减排工作。并计划于2010年底前淘汰辖区内现有的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以2009年为基准,到2010年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实现下降6%,万元GDP能耗降低到0.275吨标准煤;到2012年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实现下降12%,万元GDP能耗降低到0.255吨标准煤。

综上可见,自哥本哈根会议以后,国家、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广泛参与到低碳经济中来,节能减排更深入地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2010年可以堪称中国低碳经济年。

城市低碳发展已经起步

城市是国家与区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在国家与区域经济向低碳转型过程中,城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是碳排放大国,而中国城市是低碳减排的主力军。因此,城市低碳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我国城市低碳发展正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地方城市政府是低碳发展的坚定支持者与推动者。但各地的做法各有不同特点。这里仅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做法进行介绍。

西宁:环境工程引领低碳经济西宁以环境工程引导低碳经济发展,开展了“煤烟型锅炉综合整治”、“违法排污企业整治,保障群众健康”,等环保专项行动,完成了29公里长的南川河、湟水河治理,修建了近10公里长的滨河游园,形成了近200万平方米的水面,增加绿化面积近100万平方米。新建了湟水森林公园、鲁青公园、南凉虎台遗址公园、浦宁友好公园和青藏高原野生动物园。青海洁神环境能源产业有限公司开发餐厨垃圾与“地沟油”回收利用项目。从2008年6月开始,每天集中处理全市近3000家餐饮企业每天产生的餐厨垃圾100余吨、废弃油脂约3吨,树立了餐厨垃圾变废为宝的“西宁模式”。

中山: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中山市将培育和发展新能源产业,把新能源产业打造成中山市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支柱产业,将中山建设为广东省新能源产业基地、全国新能源产业示范基地。目前中山市已编制出《中山市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和《中山市新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2010年版)》。中山市人民政府和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员会还联合主办中山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论坛,宣传推介中山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

重庆:建造节能低碳楼宇重庆市渝中区政府与西门子签订了建筑节能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将积极探索利用西门子领先的节能楼宇技术和解决方案,推进渝中区的节能减排工作,把渝中区打造成重庆市“低碳经济”的示范窗口。

随州:建筑倡导绿色节能 随州市城市建筑倡导绿色节能,大力推广新型材料的应用,走“低碳经济”之路。主要行动有三项:一是自2006年以来,重拳打击粘土砖厂。截至2009年年底,该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已关闭粘土砖厂5家,推广使用新型墙体材料砖12亿标块,节约土地1980亩,节约标准煤7.44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711吨。二是推广使用太阳能光热系统提供热水。市烟草公司综合楼顶,面积达125平方米的太阳能光热系统已经安装完毕,并配备了空气能热泵系统,在连日阴雨天和冬天阳光不够强烈时提供热水,1年平均有10个月不需要其他能源,节能率达70%以上。三是申报省级建筑节能示范工程。目前在建的长盛大厦,按照节能65%的标准设计,采用太阳能光热光电系统、雨水回收系统、空气能系统等国内先进的建筑节能技术,每天可提供35吨生活热水。

成都:打造“零碳成都”品牌成都正在实施打造“零碳成都”城市品牌工程,发展低碳经济既做减法又做加法。“做减法”就是让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各个企业节能减排,实现低碳化;“做加法”就是要加强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非碳基能源的开发、研发,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虽然理论上“零碳成都”欠科学, 实践上“零碳成都”目标难以实现, 但是, 作为一种愿景, 还是十分美好的。

镇江:打造太阳能产业基地镇江规划做大做强薄膜太阳能产业,打造中国建材光伏产业基地。目前,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与镇江实行战略合作,计划用三年左右时间,在在镇江开发建设1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型太阳能房屋,形成全国最大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和TCO玻璃生产能力,设立太阳能应用研究院,从源头开始,把整个薄膜太阳能产业链完全打通,用最低的成本做出最好的产品,建设新能源应用研究基地。

金华:设立异地开发区金华市在当地经济开发区内划出一片土地,设立异地开发区,给地处上游区域经济欠发达的磐安县开发,所得税收等收益均归磐安县。在异地开发区内,金华市委市政府充分授予磐安县县级经济管理权限,分期给予磐安县开发空间,由磐安县人民政府组建开发区管委会,独立行使园区内的县级经济管理权。园区内的建设管理也由磐安县开发区管委会自主实施。但园区总体规划、税收等经济政策,要与金华市区接轨,避免不协调和不公平竞争。土地征用由金华市开发区统一组织实施。

2009年,金华异地开发区内企业为磐安县创造了1亿多元的税收,提供了1万余个就业岗位,区内企业的员工多数是磐安人。同时,磐安县原来乡乡镇镇办工业,境内生态环境处处受威胁的局面,得到极大改善。目前,磐安县已成为“部级生态示范区”,森林覆盖率达75.4%,98%的河道水质保持在I类标准,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在国家I级标准。

延安:试点“太阳能屋顶”建设为发展低碳经济,延安市政府出台了《延安市民用建筑节能管理办法》, 推广建筑节能技术, 扶持太阳能技术的开发与推广。从今年起,延安新建建筑施工图须审查备案、从材料的购买到安装完成都将有专门部门进行检测。不但要采用供热分户计量、按量收费,而且还将大力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延安规划局综合办公楼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是全省第一个“太阳能屋顶”试点工程,计划一次性投资735.56万元,年限内维护费90万元,寿命25年,建成之后年发电量约为232449度,相当于标准煤83.68吨的发电量,减少二氧化碳排量约220吨。延安市的国家机关、学校、宾馆、医院等公共建筑,也将成为太阳能光热光电技术的首批推广对象。全市城镇区域内新建12层及以下住宅和新建改建的宾馆、酒店、医院、公共浴室、商住楼等有热水需求的公共建筑,统一设计和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

潍坊:打造新能源产业发展基地潍坊积极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打造胶东半岛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生产基地。电源结构已从单一煤电,向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发电并举的方向发展。自2009年初,昌邑、滨海、安丘等风电场并网发电,同时昌邑生物质发电项目和沼气发电项目等也并网发电。装机容量为22.4万千瓦,预计年底达到48万千瓦,年可发电12亿度,节约标准煤3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百万吨。

深圳:投放“减排节能”电动车电动出租车投放市场,标志着深圳在全国率先进入电动汽车元年,也标志着我国出租车开始进入电动车时代。深圳比亚迪自主研发的E6纯电动车采用了“绿色之芯”ET-Power铁电池,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百公里能耗为21.5度电左右,相当于燃油车能耗费用的1/3至1/4,充满电后可以跑300公里左右,是目前世界上续航里程最长的纯电动汽车。深圳已有40辆E6电动出租车为市民提供出行服务,是全球首个正式运营电动出租车的城市。

天津:发展集中供热,贷款节能减排近年来天津不断优化投资结构,积极协助符合条件的天津市企业争取国外优惠贷款,加大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社会事业等领域投入。天津将利用法国开发署4000万欧元贷款建设大任庄项目,总投资7.6亿元人民币,规划建设装机容量700兆瓦热源厂一座,53公里一级热水管网和82座小区热力站。项目建成后替代小锅炉房,每年可节煤13.8万吨、节水21.8万吨、节电1000万千瓦时,能减少灰渣排放量1.4万吨、烟尘排放量5700吨、二氧化碳排放量2200吨。

主要问题

纵观中国城市低碳经济发展形势,分析各地低碳经济发展策略与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大部分城市没有低碳发展规划就开始行动,有行动的城市项目选择定位不当,公共投入不计成本,国民福利浪费严重。

例如,上海世博园太阳能发电应用项目,创下了世博历史上“太阳能发电应用规模之最”。但由于太阳能发电技术还处于示范阶段,发电成本每度2~2.5元,比目前水火发电成本高1.5~2元。“高价”太阳能的应用,需要高额政府支出与补贴。这必然导致国民福利的损失。目前,太阳能发电越多,国民福利损失越大。太阳能发电工程实施过早,资本锁定闲置浪费越严重。

现在,国内的一些公共太阳能示范项目,如太阳能路灯,太阳能发电供热,投资大,效果不好。北京十渡风景区太阳能路灯的地面亮度,远不及初十的月亮。白天好看,形成了路灯风景线,晚上仍然漆黑一片,老百姓称之为浪费工程。

延安规划局综合办公楼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注定是全省第一个财政与公民福利浪费工程。因为每度电的发电资金成本高达4.5元(不计利息), 国民福利浪费约2690万元。延安是一个经济并不富裕的地区,如果太阳能发电项目在全市推广,还不知对政府财政造成何种负面影响。

中国区域低碳发展战略方向

要从区域与城市市情和发展阶段出发,探索适合各地自己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与发展战略。

1.开展低碳发展规划研究,构建全国低碳区域发展新格局

一个区域,一个城市,如何发展低碳,需要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低碳发展规划。明确低碳发展目标、定位、原则、方向、任务、重点项目、时序等等。应结合节能减排工作,鼓励城市建立低碳经济示范区,开发低碳居住空间,实验低碳城市公交系统等,为公众深度参与创造便利条件。同时,通过广泛的宣传动员,进一步倡导企业和公民开展绿色生产,绿色经营,绿色消费,实践低碳生活方式,特别是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等。碳排放强度应纳入城市“十二五规划”中。根据规划,各地区、各城市的政府部门应制订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意见,明确低碳试点发展的区域与地点、项目与行业;开展行业或流程的能源强度与碳排放标准统计工作,规定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筛选和推广国家重点低碳技术及示范工程。

2、改革节能减排指标分配制度,提高区域统筹减排效率

国家“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到2010年的年末即将完成。 它是以2005年的不变价,以2005年作为基数,单位GDP能耗降低20%。对不同的省市区来说,这个目标责任的分配是有区别的。海南,,“十一五”国家给的节能减排目标是12%,吉林省分配的任务最重,是30%,大多数省区是15%~20%之间。“十一五”期间目标责任分配的原则是“谁能减”,而不是“谁有责任减”。

哥本哈根会议上,我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一减排目标的分解,“十二五”期间应该落实25%~30%,“十三五”期间应该落实15%~20%。因为,越到后面,节能减排难度越大。

“十二五”期间应该落实的25~30%,仍然按不同省区责任有别的原则进行分配。不过,分配原则必须是“谁有责任减”与“谁能减”相结合。只有改革节能减排指标分配制度,才能提高区域统筹减排效率。

全国碳预算亏损与盈余为识别“谁有责任减”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其中,碳预算大幅亏损省区,山西与内蒙古,应承更大的减排责任,碳预算小幅亏损省市区,包括上海、辽宁、天津、河北、山东、宁夏等地,减排责任也是少不了。碳预算接近亏损省市区,包括北京、新疆、青海、吉林、黑龙江、海南、浙江等省市区,要承担一定的减排责任。碳预算盈余省市区,甘肃、陕西、江苏、重庆、福建、湖北、云南、江西、河南、广西、安徽、湖南、广东、四川等要承担适当的减排责任。全国万元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 是识别“谁能减”的重要依据。

东南沿海带, 沪、京、津、浙、闽、海南、广东、广西等地,为低碳排放区, 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在0~2.5吨之间。可减潜力不大,尤其是上海、京、津和浙江,可减潜力更小,但由于经济实力强,又是属碳预算小幅亏损或接近亏损地区,所以,直接减排责任比重分配要小,间接减排责任比重分配要大。 中部地带, 范围包括冀、晋、豫、皖、苏、渝、鄂、湘、滇、川、黑、吉、辽、青海等省、直辖市、自治区,为中碳排放区, 万元GDP排放在2~4吨之间。直接减排责任比重分配与间接减排责任比重分配相当。

北部和西部地带, 宁夏、甘肃、新疆、陕西、内蒙古为高碳排放区, 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在4吨以上,青海、贵州等人均收入较低的省,以适当分配直接减排责任为主。所谓直接减排,就是当地出资,在当地减排。所谓间接减排,就是一地出资,到在外省区减排,实现减排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最优化。间接减排机制的实现,一是碳交易,二是签订“三可”协议。

3.政府投入型公共低碳发展项目必须考虑投入产出效率

私人资本搞低碳经济项目,一定会考虑投入产出比。政府投入的公共低碳项目,也必须考虑投入产出效率。那些需要政府高额支出与补贴的低碳发展项目,除了研究与实验外,不应搞示范工程,更不能号召推广。

4.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供应结构调整,进行节能改造,降低单位GDP的能耗,仍然是我国低碳发展的主要途径

中国的煤炭消费比重在全球大国中是最高的,世界平均的煤炭消费比重是29%,印度煤炭消费比重是53%。 中国将能源结构调整到印度水平,还有很大的空间。

目前,中国投入产出效率高的低碳能源开发项目,有水电、核电开发。我国水能理论蕴藏量超过6.7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但开发率不到30%。我国西南地区的减排,要重点通进一步实施水电开来实现。

东部沿缺煤、缺油、缺汽的省区,要重点发展核电等零碳能源。全世界正在欧运行的核电机组有439台,发电量占世界发电总量的17%。欧洲1/3的电力来自核能,占其发电总量的80%左右。而我国目前正在运行的核电机组只有12台,占全国发电总量的比重仅有1.92%。所以,核电还有巨大发展空间。太阳能发电、风能等新能源造价高,供给不稳定,经济效益不高,暂时仍不属于大规模发展范围。

内蒙、山西、陕西等煤炭开采加工区,要提高能源回采率,煤炭加工中的能源利用率,实行节能效益免税制度。

国内企业进行节能改造,重点节能锅炉和节能灶的推广与使用。一些能源密集、经济效益不好的产业,要主动向海外转移。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转型与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等均是低碳发展的战略重点。

全国各城市要重点抓好交通节能、建筑节能、夜景照明节能等工作。夜景照明要限制在晚11点,交通节能主要在于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比重,减少私人小汽车出行带来的能源高消费。

5.创建可以有效降低减排成本的碳市场

全球低碳城市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洪波博士说,排放交易天然不只应用于温室气体,但温室气体天然适合排放交易。其原因是:温室气体排放结果与减排效果在全球具有无地区差异性,无时间差异性。所以,它可以设计为一种规模极大、成本极小的金融工具,可以储存,可以进行现货与期货买卖。

和其减排措施相比,通过碳市场实现GHG减排,成本很低,效果很好。目前国内节能减排,没有让企业承担具体的量化减排指标,也没有对各行业、各地区、各企业的初始排放配额进行分配,没有建立碳市场。国内的CDM碳交易,是以国外买家为主的碳项目初级市场,其本质是远期合约交易。企业只能通过CDM来换取部分减排收入,并且受到国外机构的严格审核和限制。所以,建立碳市场,尤其是建立全球碳市场,是降低减排成本的重要方式。

6.建立并完善“碳足迹”标识和产品认证制度

建立并完善“碳足迹”标识和产品认证制,可以倡导低碳消费模式,促进企业加快低碳产品的研发,以市场需求导向,低成本引领产业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

7.加强低碳经济立法工作。

要对可再生能源法进行修改,进一步明确编制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划的原则和主要内容,完善规划编制、审批与备案制度,从法律上确立国家实行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建立电网企业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费用补偿机制,设立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要求电网企业提高吸纳可再生能源电力的能力等,对推动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8.制定适合各地情况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

一般建议的政策有:通过改革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构建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体系; 改革资源税制度,将碳税纳入环境税范围,来部分反映传统化石能源生产和使用所导致的气候变化等外部成本。给予补贴,鼓励新能源的发展。

这里需要提醒的是,无论是税收政策、补贴政策、还是减排配额政策设计,都不可过于激进,否则,不是补贴全世界,就是破坏产业的出口竞争力和就业岗位贡献力。对私人太阳能发电上网电价进行补贴,不能高于发达国家标准。一个全民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的发展中国家,用百姓的税收去补贴全世界是不对的。

节能减排低碳出行篇9

一、江苏碳排放现状

2011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发表了一项针对中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的2007年低碳发展水平评估的研究成果显示:江苏为相对高碳区。从江苏的基本省情和目前的能源结构来看,江苏的高碳型工业经济仍然有相当长时期的快速增长。但从发展战略来看, 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一)碳排放量。全省碳排放总量快速上升,2000 年的8005.3 万吨增至2008 年的1.7 亿吨, 增幅为118%;人均碳排放对应的从1.09 吨/人上升至2.27 吨/人。但单位GDP的碳排放量从2000年的0.94吨∕万元下降到2008年的0.75吨∕万元,下降了20%,显示江苏近年节能减排已取得一定成效。

(二)碳吸收水平。全省碳吸收水平从2000 年的89.4%下降到2008 年的40.9% 。

(三)产业碳排放。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农林牧渔业、 建筑业、批发零售及餐饮业,其他服务业。在工业中, 制造业能源消耗量大, 碳排放占比95% 以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10 大行业碳排放总量占全部39 个工业行业碳排放总量的89%, 是高耗能产业部门和主要的碳排放行业。

(四)区域碳排放。碳排放总量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苏南、苏北、苏中;单位GDP的碳排放量从高到低排列顺序依次为:苏北、苏中, 苏南; 人均碳排放从高到低排列顺序依次为:苏南、苏中, 苏北。

二、建设低碳城市面临的挑战

江苏省自然资源非常匮乏,而目前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对能源的过度依赖必然影响江苏省快速发展的脚步。

(一)高能耗产业比重大

我省碳排放的关键是生产领域。据统计,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纺织业、建材等高物耗、高能耗行业占到整个制造业70%以上。正是由于传统工业在我省工业结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一些高碳产业是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导致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较大,资源环境和节能减排压力巨大。

(二)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虽然江苏省综合实力较强,但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资本、人力和物质资源投入,而科技、人才、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先进生产要素的投入不足。江苏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创新型人才,没有研发活动;科技成果转化相对滞后;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再创新衔接不够紧密;科技创新拔尖人才比较缺乏。对于低碳经济,观念意识上还不完全扎根,技术开发上还未真正起步,低碳技术成为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最大挑战。

(三)对外贸易压力加大

作为出口大省,江苏可能受到的低碳挤压也需要引起重视。发达国家提出,对高耗能进出口产品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即所谓“碳关税”,要以征收“碳关税”的方式应对气候变化。虽然这一计划目前尚未得逞,但作为出口大省的江苏不能不未雨绸缪。

(四)环境改善速度不够明显

江苏冶金、纺织、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众多,分布也比较分散,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气、废渣造成严重污染。同时,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不断增加。特别是由于包装工业的发展,商品的包装种类和数量激增,包装垃圾也不断增加,居民使用这些包装商品,从消费到垃圾只一步之遥。

(五)道路交通污染严重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江苏私家车数量增长迅猛,造成尾气排放污染严重。由于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主要集中在离地面一米左右的低层面,正处于人的呼吸带附近,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

三、江苏低碳城市建设对策与建议

摒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构建低碳经济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建设低碳城市,已经成为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江苏是经济大省,能源小省。江苏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性很强。江苏要想在未来发展中有效缓解能源压力,必须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优化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哜。

(一)建立健全政策,构筑低碳发展保障体系

根据现阶段国家有关低碳经济的政策法规,制订适合江苏的涉及能源、环保、资源等的政策文件,逐步完善各个行业和主要产品的具体能源效率和碳排放限额标准,完善节能减排的激励约束机制。同时,成立低碳经济相关部门,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行预测、跟踪、反馈和控制,保证低碳经济的发展保持良好的态势。

(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

目前,江苏三次产业结构尚不合理。作为低能耗的第三产业比重发展不够。“十二五“期间,江苏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一是要培育新兴产业和低碳产业。要促使新兴产业跨越发展,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低碳,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要全面提升传统产业。江苏在未来几年要推动冶金、纺织、化工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发展,加快实现传统产业的创新提升,同时,要加快研究发展循环经济和实施节能技改的有效途径,加大可再生资源利用力度,促进企业按清洁生产要求推进节能低碳项目建设。对一些装备落后、污染严重、耗能高、效益低的工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三是加快发展低碳现代服务业。江苏要根据自身特色,加快发展信息、物流、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四是加快发展低碳现代高效农业。重点推进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打造现代农业特色园区,发展花卉苗木、优质水稻等区域农业特色经济。

(三)建造低碳建筑,提高能源效率

在对城市现有居民住宅实施节能、保温技术改造的同时,大力开发绿色节能环保建筑:一是支持节能材料的研究推广。利用财税政策鼓励节能材料形成产业化研究、生产和推广,对购买节能材料的开发商以及购买节能建筑的消费者予减税优惠;二是在规划过程中渗入低碳理念。要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力度,着力推行“紧凑型”和“混合功能型”城市规划和建设模式,以低碳和谐的规划布局引导城市建设的科学低碳;三是在设计中引入低碳理念。要合理规划建筑物朝向、通风,尽可能自然通风和利用自然光。应用绿色节能建筑技术,推进建筑设计与太阳能光电产品的结合,提高房地产开发中的精装房比例,着力打造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建筑体系;四是用低碳理念完善监管。在规划许可、节能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备案等各环节,严把节能关,把建筑节能标准要求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同时,政府要推行以奖代拨式的财政补贴制度,限期对耗能大的公共建筑进行节能改造。

(四)发展绿色交通,降低排放污染

城市建设应有的导向:首先要考虑良好步行环境和方便自行车使用的

开发建设, 其次倡导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建设, 最后是小汽车交通的发展。一是优化路网结构与布局。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路网优化改造,提升道路交通运输能力,进一步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进程;二是坚持“公交优先”战略。优化公交网络,推进城市轻轨和地铁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增大公交覆盖面和覆盖密度,提升服务体系,在城市交通系统中开辟非机动车专用通道,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能力,打造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低碳、便捷的交通体系;三是推广低碳交通工具。严格执行车辆排放标准,鼓励购买小排量、新能源环保节能型汽车,大力推广电动和混合动力等新能源交通工具,并建设相应基础配套设施。

(五)倡导低碳消费方式,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从政府、企业和个人不同层面,树立低碳消费观念,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一是使用低碳产品。政府要率先垂范,优先采购节能和环保标志产品,推广高效节能家电及办公设备,大力采用节能型灯具、高效节电新光源和节电控制装置,加快节约型、环保型政府建设。同时,要加大节能投入和奖励力度,鼓励企业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水力、生物质能以及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鼓励个人购买使用节能灯等高效节能和绿色环保产品;二是倡导行为节能。在日常生活方面,尽量采用自然通风,减少空调使用时间和强度,走关灯、关电脑,冰箱内存放量以占容积80%为宜;电器不用立即拔掉插头;开车避免突然变速,定期更换机油;用废水冲洗马桶;给电视机断电而不是待机,等等。从各个环节上做到“节能减排”。三是提倡低碳出行。采用经济和政策手段规划私人小汽车的使用管理,不断减少单车能源消耗量和污染排放量。加大绿色交通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居民参与者意识,改变居民出行方式,提倡短途骑自行车出行,长途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等。尽快形成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切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六)提高碳汇能力,减缓环境压力

在发展方式上,要在加强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碳减排的同时,把碳减排与碳增汇结合起来。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植树造林、土地管理是增加碳汇的主要途径。森林对于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科学研究表明,每m3林木平均吸收1.83吨C02,释放1.62吨O2。因此,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利用森林来间接减排二氧化碳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要推进绿色江苏建设,必须继续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生态工程建设,逐步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增加森林蓄积量和碳汇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经济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

[2]沈阳工业大学.《用低碳理念完善城市发展模式—以沈阳为例》.《人民论坛》.2011年第29期

[3]黄贤金,赵荣钦,赵志凌,高珊.《江苏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新华日报》.2010年

[4]赵志凌.《低碳经济发展与江苏经济转型升级》.《新华日报》.2010年

节能减排低碳出行篇10

随着2009年12月份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低碳减排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努力发展的方向。在新的低碳经济形势下,是否开征碳税在我国也引起了激烈讨论与思考。目前,像芬兰、丹麦、英国等一些国家已经开征了碳税,这对减少碳排放和保护环境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国际实践的经验告诉我们,新的经济形势下我国需要开征碳税从而达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目的。

一、碳税的基本概况

碳税是二氧化碳排放税的简称,它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保护环境为目的,对化石燃料(如煤炭、天然气、成品油等)按照其碳含量或碳排放量征收的一种税。简言之,就是对二氧化碳排放所征收的一种环境税。碳税与能源税以及硫税、氮税、污水税等税种共同构成了环保税体系。

碳税的开征是与二氧化碳排放量日益增长和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形势分不开的。它是一种主要以减排为开征目的的环境税,是在世界各国认识到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已经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对全球气候以及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后提出的一种调节税。它能够有效促进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的推广使用,有利于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研发节能减排的新技术,加速淘汰一些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工艺,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从而降低能源消耗;同时,它也有利于能源结构的调整,征收碳税,意味着煤炭、石油等一些不可再生资源的价格上涨,加重了使用者的负担成本,导致了该类能源需求量下降。不可否认,碳税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环境、解决能源问题的有效手段。它的开征,在直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同时也间接促进了能源的节约使用。

二、碳税的国际实践

作为一种新型环境税,碳税虽然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但在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中得到了有效利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芬兰是最早开征碳税的国家,1990年芬兰为了减少碳的排放、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开征了碳税。效果显著,在1990年―1998年,因为碳税芬兰有效减少7%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力地促进了节能减排的工作。瑞典、挪威是在1991年引入碳税,刚开始只对汽油、天然气、矿物质等征收二氧化碳税。据资料记载,1990年―2006年,瑞典温室气体的总排放量下降了9%,同期GDP却增长了44%。丹麦在1992年开始对企业和家庭同时开征碳税,在碳税税收政策上进行了一些改善调整,相关评估表明,在征收碳税的这些年,丹麦减少了3.8%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即230万吨二氧化碳。英国、法国也于2001年纷纷开征碳税。欧盟各成员国根据各自的情况实施了不同的碳税制度,1990―2000年间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3.5%,取得了较好效果,实现了减排目标。

通过以上的数据资料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国家实施碳税税收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对我们国家开征碳税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这些国家在开征碳税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税制设计标准,而是按照各个国家的不同国情比如能源利用情况、资源耗用、经济实力、纳税人的负担能力等综合考虑从而设计出符合自己国情的税收制度。我国在碳税税制结构设计上可以借鉴国外实践经验,根据我国特殊的国情,制定出一个适应于发展中国家的碳税制度。

三、我国开征碳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1.减排的国际压力需要我们开征碳税

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号召世界各国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全球气候变暖形势严峻,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作为一个世界上少数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大国,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一直很高。在2007年左右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目前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约为70亿吨,这是一个巨额的数字。我国一直提倡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且承诺到2020年把碳排放强度(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45%,减排的国际压力巨大,能否实现减排的目标,兑现我们的承诺,体现我国在国际社会中举足轻重的大国形象,需要实行一项强有力的经济措施。而开征碳税可以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实现节能减排任务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在减排的国际压力下需要采取的政策措施。

2.开征碳税有利于促进能源结构的调整,经济方式的转变

我国一直是以煤炭、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消耗大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式依然是以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为主,能源紧缺、环境恶化问题日益严重,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国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节能减排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开征碳税使得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和其他一些高耗能产品的价格上升,导致消费需求降低,进而减少这类产品的消费量,一方面促使企业开发清洁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淘汰高耗能的落后工艺,自主创新,研究节能减排技术,从而促进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另一方面有效地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减排目标。

3.开征碳税是与其他节能减排方式相结合、保护环境的需要

我国在2009年进行了燃油税费改革,2010年进行了资源税改革,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正在计划推出环境税,而开征碳税是完善环境税税制的需要。从燃油税的效应扩大到煤炭等能源行业,推出资源税,在此基础上开征碳税,将碳税纳入税制改革的整体框架中,与使用可再生能源、替代能源以及碳汇、能效标准等其他节能减排政策措施、资源环境税种相结合,相互协调,真正形成合力,发挥减排作用,建立一个完善的环保体系,推进税制的绿化,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二)可行性

1.国外碳税成功实践的经验借鉴

像芬兰、荷兰、英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实行碳税的成功实践,为我国开征碳税提供一个范例。我国可以效仿发达国家的做法,根据我国特殊的国情,综合考虑征管水平、纳税人负担能力、资源情况等相关因素制定一个适合的碳税制度,我国二氧化碳减排技术水平较低,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发达国家技工技术援助和支持,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解决全球气候问题而努力。

2.政策上的有力支持

我国一直提倡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并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这些政策有力地支持着碳税的开征,使我国碳税开征的可行性提高。

3.技术上易于操作

我国燃油税、资源税的成功改革为开征碳税提供了经验借鉴。碳税的征收可比照资源税的征管办法在化石燃料进入经济循环的使用环节征收,实行扣缴义务人抵扣制度。碳税的计征可依据碳排放量的高低采用累进税率,税基是碳的排放量,各能源的含碳量是固定的,可据此计算出税基,得出应纳税额,技术操作可行性较高。

四、税制设计与构想

(一)课税对象

碳税征收的目的主要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所以课税对象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考虑到二氧化碳排放是由化石燃料燃烧引起的,这就给测量技术带来了一定难度。可以适当考虑将产生二氧化碳的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的含碳量作为课税对象,与现阶段的测量设备配套实施,在技术操作上是可行的,待测量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直接以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作为课税对象。

(二)纳税人以及征税环节

我国现行的燃油税是在消费使用环节依照“谁消费、谁负担”的原则进行征收的,碳税可以比照燃油税的征管方案在消费环节征税,同时以消费者作为纳税人。这就意味着消费者要根据煤炭、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消耗量承担相应的税负。这样做强调了“谁使用,谁缴税”的公平原则,但是消费量和时间不好把握,增加了偷逃税款的机会。

考虑到我国的征管水平以及征管成本,在生产环节向生产者征税,可以实现源泉扣缴。向生产这些化石燃料的生产企业征税,从实际管理和技术操作角度考虑是可行的,也更容易操作。

(三)税率

碳税税率的选择可以按照产品含碳量的高低实行不同水平的定额税率,具有累进性质。具体的税率应根据环保部门对化石燃料含碳量测算的结果,参考一些因素如化石燃料消耗对大气污染的危害程度,消除危害实行减排工作需要花费的成本,以及现阶段我国税制对该化石燃料的征管情况来确定。作为一个新型税种,碳税的开征不免要加重纳税人的税收负担,为了不过多地影响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开征初期应确定一个较低的税率,同时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建立碳税的动态调节机制。

(四)税收优惠政策

碳税的征收必定会带来产业间不公平的问题,所以要建立相关的税收优惠制度以保证碳税的正常实施。对于一些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减排和回收二氧化碳,如实行CCS(碳捕获和储存)技术,使用清洁新能源的企业可以适当给予税收优惠,减排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企业给予奖励,以鼓励其继续推进减排工作;对于一些能源密集型企业比如重工业、火力发电厂,基于其本身的产业特点可以考虑减征一部分碳税来减少对它们发展的负面影响,建立健全合理的税收减免和返还机制;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从促进民生的角度出发,对于个人生活实用的煤炭和天然气排放的二氧化碳暂不征税。

(五)相关配套政策

首先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征管体制,建立专项碳基金,实行碳收入专款专用;其次,要与其他减排政策措施协调配合,以达到减排目的。

五、开征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碳税的开征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比如对企业的竞争力、能源结构等影响,注意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作为一个新型的环保税种,尽管发达国家已有成功的实践经验,我国还是要依据自己的国情合理制定碳税税制。由于我国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发展不平衡,碳税的设计就要结合这些因素,实行差别税率,尤其是对于中西部地区能源使用效率低,高耗能企业较多,要建立相应的税制倾斜政策。碳税的税收优惠制度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要建立完善优惠政策,以免对经济造成过大的负面影响,鼓励企业使用减排技术、可再生新能源,从而保证碳税开征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崔军.关于我国开征碳税的思考.税务研究.2010⑴.

[2]潘静,高辉.关于我国开征碳税相关问题的思考.当代经济.2010(14).

[3]王晶.关于我国开征二氧化碳的思考.税务与经济.2009(5).

节能减排低碳出行篇11

1.低碳经济与低碳管理

低碳经济是英国率先提出,2003年2月24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发表了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宣布到2050年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国家,并致力于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新的商机和就业机会,支持世界各国经济朝着有益于环境、可持续的能源市场方面发展,英国将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先导。[1]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以往高碳经济模式而言的,高碳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人们的生产模式主要依赖无限制地使用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无限制地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的发展模式,而低碳是在人类生活中,尽量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同时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实现工业转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是低碳经济的特点。低碳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利能、海洋能、地热能及生物能等,所以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经济发展新模式。能够为人类创造更高质量生产、生活模式的新经济形式。[3]

低碳管理是确定低碳经济发展方向,制定低碳实施的战略规划,完善法律制度、推出低碳管理政策、建立低碳管理机构,促进科技创新,形成以低碳为方向的系列管理措施,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管理。包括低碳能源开发与应用、低碳技术创新、低碳产业培植、低碳消费引导、低碳城市建设等具体目标。

2.发达国家低碳管理的政策经验

2.1法律规范

2007年11月,英国议会签署了《气候变化法》,规定到2020年,英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削减26%-32%,到2050年削减至少60%,此法签署使英国成为全球第一个为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通过法律手段治理减排、建立约束性框架的国家,并在实践中积极履行并证明经济增长和减少排放可以同时实现。

日本是为低碳经济立法较为完善的国家,早在1979年,为应对石油危机,降低对石油的依赖,颁布实施了《节约能源法》,之后又制定了《合理用能及再生资源利用法》、《废弃物处理法》、《化学物质排出管理促进法》、《环境保护法》、《循环性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以及《2010年能源供应和需求的长期展望》等法案。全面推动各项节能措施的实施,严格控制全社会各行业对能源需求的增长。2000年日本推出《绿色采购法》将低碳管理由生产领域深入到消费领域,规定国家机关和地方政府等单位履行优先采购绿色产品的义务并公布年度绿色采购数据,以立法形式要求机关、企事业、公民履行绿色采购义务。

美国布什总统时期签署了两个重要能源法案:《2005年能源政策法》、《2007年能源独立安全保障法》,布什政府明确提出未来10年汽油使用量和减排目标。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温室气体总量控制与交易法案》、《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表明了美国低碳经济转型的目标确立。并在法案中规定了电力、石油、制造业的减排标准、进度目标、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二氧化碳回收等技术要求、规定建筑、交通、电器、公共事业等行业的能源效率标准。还有突出的一条贸易规定:从2020年起将对不接受污染物减排标准的国家实行贸易制裁,对高耗能产品进口征收排放关税,这是美国政府将低碳管理由国内扩展至国际的率先做法。

印度政府先后颁布了《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家用电器回收法》、《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及《绿色采购法》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法律的依据和保障。可以看出印度非常重视用法律规范形式推动节能减耗。

德国也推出《可再生能源法》,保证可再生能源的地位,提出大力发展风能、促进风能设备更新换代,制定《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法》,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并网与价格提供保护。《可再生能源供暖法》促进可再生能源用于供暖。《热电联网法》积极推行热电联产技术,规定使用此技术生产获得补贴。

2.2政策引导

2.2.1经济政策

英国政府推出一系列政策鼓励低碳经济发展:气候变化税于2001年4月1日开始实施。根据工商企业各部门的煤炭、天然气和电能的使用数量差别纳税,不同能源品种税率也不同。2002年英国率先启动碳排放交易制度,是最早实施温室气体排放贸易制度的国家。碳基金成立于2001年,是由政府投资设立的以企业模式运作的独立公司,基金主要来源于气候变化税、垃圾填埋税和贸易与工业部的部分资金,帮助企业等部门解决减排过程中的技术、资金和管理等问题,主要活动内容是低碳技术开发与应用、投资低碳项目等。英国还实行可再生能源配额政策。要求所有注册的电力供应商所生产的电力有一定比例来自可再生能源,并且配额应逐年增加。制定和实施碳足迹管理标准。《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规范》规定了产品在企业间、和企业到消费者间每一环节的排放要求。2009年4月布朗政府宣布将“碳预算”纳入政府预算框架,使之应用于经济社会各方面,英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公布“碳预算”的国家。

德国也开征生态税,对企业废水排放、固体废弃物污染按全国统一标准课税,并将相应税收收入用于污染治理。对工业企业、居民废气、废水排放设置严格限制,帮助安装环保设施、实施环保项目;对投资可再生能源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并将环境保护作为评价企业业绩的指标。德国于2008年启动了《产品碳足迹》项目,对产品碳足迹进行分析和标明。联邦经济部与复兴信贷银行建立节能专项基金,用于促进中小企业提高能源效率;以热电联产技术生产出来的电能获得补贴;政府拨款用于民间建筑节能改造。

美国奥巴马上台后致力于推行“绿色新政”:制定“总量控制与交易制度”,对主要排放企业实施法律约束且逐年下降的总量限额,在企业实施减排后,可将多余的配额用于交易、存储和借贷。制定碳关税,规定从2020年起对不接受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国家实行贸易制裁,对高能耗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从国际贸易领域提高企业竞争力。实行碳抵消策略,对参加排放权交易的企业,在超过配额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植树造林等方式实现碳排放抵消。实施产品碳标识制度。

日本于2008年6月首相福田康夫以政府名义发表了题为《低碳社会和日本》的低碳革命宣言,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低碳社会的战略构想,之后日本推出系列措施:碳排放交易制度:企业自主设定减排目标并经政府审核通过后采取具体措施进行减排,同时通过剩余碳排放量的买卖实现产业整体减排。特别折旧制度是对节能汽车、家电、住宅、建筑、引进节能设备可获得设备进价30%的特别折旧或70%的税额减免。碳标识制度是把商品在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产品标签上标示出来,引导消费者使用碳排放低的商品。对于企业引进节能设备、实施节能技术改造的、家庭引进高效热水器等、家庭、建筑物引进新能源系统均实施一定比例的补助金制度。政府在汽车、电器等产品生产领域,确定能源消耗最低行业标杆,并要求其他企业在规定时间内达到标准,否则予以惩罚。日本碳基金是由政府信贷机构和私人机构投资建立,主要用于购买减排量,以完成减排目标。日本政府对企业的节能减排管理人员实行“节能减排管理师”制度,对能源消费量不同的企业实施分类管理,对各类建筑物实行用能管理,对用能超标的建筑物配备能源管理员并定期向政府提交用能计划。[2]

2.2.2技术政策

英国和德国在技术领域把低碳发电站技术作为突破口,努力建设低碳发电站,同时大力发展清洁煤技术、碳分子技术等研究项目,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寻找减少碳排放的有效方法。英国政府建立的碳基金,大力扶持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建立研究中心,致力于能源创新和推进关键技术开发应用,2003年以来,英国先后成立了能源研究中心、能源技术研究所、国家核试验等研究机构。

日本对有效削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捕捉及封存技术高度重视并给予大力支持,计划2009年开始进行大规模试验,2020年前投入使用,同时继续投资化石能源减排的技术,建成烟气脱硫的环保产业。2004年,日本公布“新产业创造战略”将燃料电池等7项技术作为重点研究领域。2007年日本投资开发低碳排放的动力系统和燃料,以达到有效减排目标。2008年“低碳技术计划”提出面向2050年日本低碳社会情景的12大行动,开发新一代的环保汽车,研制高性能蓄电池。确定重点技术领域创新,包括超燃烧系统技术、超时空能源利用技术、节能型信息生活空间创生技术,低碳型交通社会构建技术和新一代节能半导体元器件技术,鼓励产学研密切合作,创新公关。

美国政府通过“煤研究计划”支持能源部国家能源技术实验室进行清洁煤技术开发,积极发展高效利用煤炭资源的技术——清洁煤技术,并促使其从研发阶段向市场阶段推进。

德国于2006年8月推出《德国高技术战略》以加强技术创新,争取在未来技术领域位于世界前列。为此,国家教育与研究部制定战略,联邦教研部投资支持气候保护技术。

2.2.3社会政策

丹麦在城市建设中把提高市民素质放在首位,政府积极宣传垃圾回收知识,组织学生到垃圾处理厂实践。电视台播放宣传片,倡导绿色出行。号召市民在生活中使用节能灯、节能建筑、风能等,举办气候创新夏令营。国家教育部要求在所有教学大纲中增加与气候相关的内容、电视台播放关于丹麦气候变化的电视片、打造生态城市带动其他城市低碳化发展。

日本社会各机构开展错时上下班、弹性工作制和在家办公等形式,学校开展“可持续开发教育”,贯彻低碳社会和可持续社会理念,高校通过“环境领导者培育项目”培养环境人才,社会通过音乐、电视、时装等活动宣传低碳环保意识。

3.我国低碳经济的政策特征及完善

综观各发达国家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主要表现为对传统高碳产业的改造、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革新促使碳减排、加强国际合作等,可以看出未来发展中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新一轮竞争的新平台,各国政府也纷纷从自身的优势和长远利益出发不断做出努力。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又处于经济发展快速阶段,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二,我国于1998年5月签署京都议定书、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我国已组织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从我国实际出发采取了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政策措施:2004年国家发改委颁布《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2005年颁布《可再生能源法》,2007年6月,我国政府《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确定我国长期应对气候变化的框架。2007年12月《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着重提出能源多元化发展,并将可再生能源发展正式列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之一。2009年3月,中科院《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低碳经济目标,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2011年3月,中国人大审议通过《十二五规划纲要》设立气候变化约束性指标。可以看出我国在应对低碳经济环境的态度是积极的。

综合上述情况看我国目前的政策仍处于分散状态,极需建立一个系统、协调的低碳经济政策体系。包括国内产业发展政策和国际交流合作政策。[4]具体说:

第一,低碳能源政策。包括可再生能源政策,节能减排政策,能源技术政策。

第二,低碳财政政策。在国家预算中安排专门的节能资金、支援企业节能和促进节能技术研发等活动的预算政策;使用指定的节能设备可享受的税额减免政策;大企业的节能设施可享有的特别折旧政策和补助政策;工业企业投资可由国家指定银行承担,享有低息、贴息、专项准备金担保政策。

第三,低碳技术政策。包括实现低碳社会的技术战略、技术创新具体措施、技术创新重点领域、产学研合作攻关技术开发与应用等政策。

第四,低碳交通政策。包括低碳排的公路、铁路、公交等网络建设、错时上下班、环保汽车、绿色物流等政策。

第五,低碳消费政策。树立标杆型环保产品,产品标注环保标识,建立企业和社会、消费者之间信息公开、信息对称等政策。

第六,低碳宣传教育政策。在学校和市民中宣传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可持续发展理念,设定节能日,利用电视、广播宣传普及节能知识和技能。转变人们奢侈浪费、忽视环保行为。

第七,低碳国际合作政策。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是全球面对的共同问题,需要各国联手共同研发,通过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协会间的交流合作、技术转让和普及等形式提高国内科技水平,缩小国家间的技术差距。

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建立在高碳能源消费结构上,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环境与能源的代价。发展低碳经济符合我国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是未来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所向,因此,我国应尽快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四海.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的选择 [J].发展研究. 2009.5 10-14

[2]陈柳钦.日本的低碳发展路径 环境经济 [J].2010.3 37-41

节能减排低碳出行篇1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增长,各种能源和环境问题集中凸显,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低碳经济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国际社会长期发展的趋势,是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必由之路。但是,发展低碳经济关乎于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消费结构的调整与转变,而这些变化需要各国政策、技术创新和庞大的资金支持,因此发展低碳经济不能一蹴而就。近年来,各国纷纷将低碳经济列入国家战略,在产业政策、能源政策、技术政策、贸易政策等方面进行一系列大调整,并综合运用法律、行政、财税、金融等手段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为各国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取得了积极成效。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时,应该借鉴国际社会低碳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并逐步建立起我国低碳经济政策框架。国际低碳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启示有以下几点。

2.1制定发展低碳经济规划与政策体系,引导低碳经济的发展

2.1.1制定与实施发展低碳经济的中长期战略规划

后金融危机时期,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力。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凭借低碳领域的技术和制度创新优势,制定与实施发展低碳经济中长期战略规划,力图在新一轮的世界经济增长中获得强有力的竞争优势。英国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先行者,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明确提出2010~2050年碳排放目标,2007~2009英国政府又先后颁布了《能源白皮书》和《英国可再生能源战略》,明确了实现低碳经济的能源总体战略;2007年,欧盟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三个20%目标”,并通过了欧盟能源技术战略计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2010年欧盟提出“欧洲2020战略”,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削减20%;美国虽然没有加入《京都协议》,但近20年来美国也很重视节能减排,如2005年通过《能源政策法》,2007年提出《低碳经济法案》,以及奥巴马政府提出的“绿色新政”,美国政府在寻求一个综合、平衡和对环保有利的能源安全长期战略中,把低碳经济发展道路作为美国未来重要战略选择。2006~2007年日本先后出台了《国家能源新战略》、《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新经济增长战略》等一系列发展规划与战略,描绘了日本中长期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2008年日本首相提出的“福田蓝图”是日本低碳战略形成的正式标志,包括应对低碳发展的技术创新、制度变革及生活方式的转变,并提出了日本温室气体减排的长期目标:到2050年日本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60%~80%。

2.1.2制定创新清晰稳定的发展低碳经济政策体系

如实施碳排放交易,发现碳排放价格;征收碳税,构建绿色财政体系;提高能效和环境监管标准;鼓励能效提高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加大对清洁能源的研究开发投入。近几年来,英国在其“气候变化计划”中提出征收气候变化税,来确保其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同时,英国积极培育和推动碳排放市场及建立碳基金;欧盟委员会提出一揽子能效行动计划,并制定一系列针对建筑、交通运输和制造业的节能政策;美国的新能源政策主要包括税收政策和“总量控制和碳排放交易”计划;法国结合税务和投资,从农业、交通、住房建设等方面入手,宣布了一系列环保措施。

2.2制定发展低碳经济法律体系,保障低碳经济健康发展

从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看,低碳经济相关法律覆盖不同的法律部门与不同的社会领域,就法的功能而言,各层级的低碳经济立法都可以归为以下三类:节能减排类立法、传统能源替代类立法及碳排放控制类立法。

2.2.1节能减排类立法

节能减排包含着两层内涵,一曰“节能”,即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式减少能耗;二曰“减排”,即通过改变能源利用方式等手段减少能源利用中温室气体的产生与排放。就低碳经济而言,节能减排意味着能源效率的提高、能量损耗的降低、温室气体的减少、其他污染物的减少、意味着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节能减排类立法主要致力于能源效率的提高及降低利用过程温室气体的排放,是低碳经济法制中最重要的部分。国际上节能减排立法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大致分为三大类。(1)节能减排基本立法。这类立法覆盖领域最广,以国际公约为基础,以各国低碳经济基本立法与节能减排基本立法为主。属于节能减排的基本立法有《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京都协定书》,英国的《气候变化法案》,美国的《低碳经济法案》,日本的《推进低碳社会建设基本法案》、《关于能源使用合理化法》、《大气污染防治法》,以及德国的《能源节约法》、《排放控制法》。(2)节能减排综合性立法。这类立法不是专门为低碳经济或节能减排目的而颁布,内容广泛、目标多元,以综合性能源立法及资源环境保护类立法为主。各国属于这类立法的有英国的《能源法案》,日本的《循环型社会推进基本法》、《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固体废弃物处理和公共清洁法》,德国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法》等。(3)节能减排专门法律法规。它以节能减排某一领域为目标,内容具体。如英国《消费者排放(气候变化)议案》,日本的《建筑材料再生利用法》、《多氯联苯废弃物妥善处理特别措施法》、《报废汽车再生利用法》等。

2.2.2传统能源替代类立法

传统能源替代是指以清洁、低碳新能源的使用来替代传统能源使用的一种能源低碳化的使用方式,有传统化石能源低碳化利用、开发利用清洁低碳的新能源两种途径。传统能源替代类立法致力调整能源结构、改变传统能源的利用方式、促进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主要分为三大类。

(1)新能源开发促进法。

其专为新能源的开发提供制度支持,如日本的《石油替代能源促进法》、德国的可再生能源法。

(2)综合性能源开发与温室气体减排立法。

这类立法中含有促进与发展低碳新能源相关内容,是传统能源替代法律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美国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及《能源政策法》等。

(3)为推动某一领域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利用而出台的专项法律法规。

如德国的《生物质发电条例》、《促进可再生能源生产令》、《太阳能电池政府补贴规则》等。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各国低碳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技术不成熟、大规模应用存在成本、技术、体制等诸多障碍,没有哪个国家是完全依靠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来发展本国经济。传统能源替代作为发展低碳经济最理想的方式,对人类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因此,为开发利用清洁低碳新能源,我国应结合自身基本国情,制定传统能源替代法律制度。

2.2.3碳排放控制类立法

碳排放控制类立法是指对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有效控制。碳排放控制措施包括“碳捕获与封存”、“生态碳汇”建设以及促进碳减排的各市场化机制、财税、金融等间接的碳排放控制促进措施。碳排放类立法主要致力于通过发展低碳技术对已产生的温室气体进行有效控制,由多项制度共同构成,与措施对应的有“碳捕获与封存”法律制度、生态碳汇法律制度、碳排放控制财税、金融及市场交易法律制度等三大类。

(1)“碳捕获与封存”法律制度。

“碳捕获与封存”主要通过将二氧化碳从其释放源中分离并补集起来,通过运输途径将其输送到制定地点,进行永久封存,从而阻止其向大气中的排放。据专家估算,“碳捕获与封存”作为一种新的节能减排技术,可实现全球碳减排需要的3/4。由于碳捕获与封存还存在技术、体制等方面的应用障碍,对该技术的推广及商业化必须有专门的制度尤其是相应的法制框架予以保证。国际上对碳捕获与封存政策法规有:澳大利亚《碳捕获与地质封存规章性指导原则》、《近海石油与温室气体封存法案》;欧盟的《碳捕获与封存指令》。

(2)生态碳汇法律制度。

就“生态碳汇”法律制度而言,最重要的法律文件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上首个为全面控制温室气体,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国际公约,为国际社会在相关领域开展国际合作确立了一个基本法律框架,而《京都协定书》是国际碳汇交易的法律基础。

(3)碳排放控制财税、金融及市场交易法律制度。

碳税对能源节约及能源效率的提高有着积极作用,对温室气体减排的作用明显。该制度具体包括碳税法律制度、碳金融与碳交易法律制度,各项制度相辅相成,关系紧密。第一,碳税法律制度。碳税的减排机制如下:一是直接刺激相关企业采取节能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变粗放式生产方式,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是通过碳税收的再分配,鼓励能源节约及转变高碳化生产生活方式,改进相关技术,实现碳减排。尽管碳税法律制度还不是一项普及的税收制度,但低碳经济发达国家已经开征碳税,如丹麦、芬兰、荷兰、挪威、意大利和瑞典等国。美国、新西兰、日本等国正积极酝酿碳税立法。现有的碳税法律制度有丹麦的《1995年绿色税收框架》、英国的《2000财政法》和《2001气候变化税收规定》、美国的《清洁能源未来》和《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第二,碳金融与碳交易法律制度。碳金融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与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碳交易即排放权交易,指为了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而采取的市场化经济激励措施。碳金融与碳交易是伴随低碳经济发展而出现,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减排约束及合作机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碳金融及碳交易法律是推动、规范、保障碳金融及市场交易活动的行为规范的总称。碳金融法律制度包括:其一《京都议定书》,包括三种碳交易机制,也就是碳排放贸易机制、清洁发展机制、联合履行机制;其二《温室气体排放配额交易指令》,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公法约束力的温室气体总量控制的欧盟排放配额交易机制,以及包含碳排放交易内容的《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

2.3重视低碳产业发展,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2.3.1重视低碳产业技术开发与创新

低碳技术是人类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能做到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总和,包括减碳技术如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等高能耗、高排放领域的节能减排技术,煤的清洁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等开发技术;无碳技术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潮汐能、地热能、氢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去碳技术如碳捕获与封存技术、温室气体的资源化利用技术三大类型。低碳产业技术研发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英国首相布朗提出,低碳技术是继蒸汽机、内燃机和微处理器之后的第四次技术革命。近几年来。许多发达国家为获得低碳经济发展的话语权,纷纷采取各种政策工具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美国政府制定了低碳技术开发计划支持开发低碳技术包括节能技术和碳排放处理技术如智能电网技术、节能型交通工具及建筑技术、碳处理技术等;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技术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氢能等。并成立了专门的部级有关低碳经济研究机构,为从事低碳经济的相关机构和企业提供技术指导、研发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从国家层面上统一组织协调低碳技术研发,以落实节能减排目标。欧盟成立了“欧洲能源研究联盟”和“联合欧洲能源研究院”来发展低碳经济,在执行发展低碳经济的6项计划有风力、太阳能、生物质能、可持续核裂变、电网、二氧化碳回收与储藏,这6项中有4项与清洁能源有关,由此可见低碳技术重点放在清洁能源技术方面。2008年,日本经济产业省制定了“凉爽地球环境能源技术创新计划”,同时制定了“中短期(2008~2030年)技术战略”和“长期(2030~2050年)技术战略”,日本政府还通过了“低碳社会行动计划”,明确提出积极推进低碳技术开发,如新能源应用技术、二氧化碳回收储存技术等。另外日本持续投资化石能源的减排技术装备,重点开发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技术装备,形成了国际领先的烟气脱硫环保产业。澳大利亚政府持续投资于研究开发、示范推广关键的低排放技术,并将低排放技术的重大突破作为低成本的、长期的、可持续减排的关键所在。

2.3.2加大低碳产业发展的投资力度

低碳技术创新经历研发、试点推广、产业化应用等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发达国家不断投入巨额资金,试图抢占世界低碳技术高地。美国是世界上低碳产业投入最多的国家,2007年美国对低碳技术投资总额为30.2亿美元,美国政府2008年低碳技术创新预算为42.80亿美元,2010年为60.6亿美元,增加了45%,主要用于清洁能源技术方面,如从2009年10月到2010年底美国就对清洁燃煤技术的研究开发提供了150亿美元的拨款,近期又计划投入10亿美元集成最先进技术建造世界上第一个零排放的煤基地发电站;2009年6月颁布的《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明确到2025年对清洁能源技术和能源效率技术投资1900亿美元。日本则投入巨资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光能、地热能等方面的研发,打造低碳产业链。2007年日本对低碳术开发投资总额为39.1美元,2009年,日本提出推广太阳能发电、电动汽车及节能电器实现“低碳革命”环境保护项目,计划支出160亿美元。2010年日本经济产业省推出“低碳型创造就业产业补助金”制度。截至当年5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已经对42家企业补贴了297亿日元,并带动这些企业进行设备投资1400亿日元。2010年5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宣布,为了增加低碳产业的就业机会,将进一步完善“低碳型创造就业产业补助金制度”,把每年补助总额从300亿日元提高到1000亿日元。英国则加大对可再生能源以及低碳排放技术的投入,在2002~2008年间,英国政府每年提供5亿英镑用于可再生能源的研发;投资3.7亿英镑成立国内“环境变迁基金”,推动环保技术产业化;投资10亿英镑重点研发可再生能源技术,计划2020年前对可再生能源项目的财政支持达到20亿英镑。

节能减排低碳出行篇13

二是要认识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深刻认识低碳经济的意义,才能自觉的实践低碳经济。我认为,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对于改变全球气候状况,保持人类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讲也十分重要。我们国家人口多、耕地少、地理环境差,资源尤其是能源相对贫乏,一些地方环境污染严重。通过提倡和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尽到一个大国的责任,而且是建设我国生态文明,改善城乡居民与生存环境的需要,是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发展低碳经济与国家正在开展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本质上相一致,与国家宏观政策相吻合。发展低碳经济对我们施工企业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是我们应尽的社会责任。

三是要积极宣传低碳经济,澄清一些模糊认识。低碳经济毕竟是一个新的概念,至今尚未十分普及,人们在认识上有待提高与深化。因此,需要广泛进行宣传,以便把低碳经济的理念渗透到企业的上上下下,形成良好的氛围和环境,逐步增强职工的低碳经济意识,并树立正确的观念: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关系到地球上的每个国家和地区,也关系到每个企业和每一个个人,都应尽到自己的责任并积极参与;发展低碳经济虽然有技术难题需要攻克,但是有许多节能减排工作可以通过每个人的身体力行就能做到。对施工企业和职工来讲,都应该大有可为,并能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未来要做的事情,而且要从现在做起,从每件小事做起,从每个细节做起。

四是要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企业是实现这种模式的重要角色之一。施工企业作为其中一员,也理应承担这个社会责任,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施工企业虽然不是钢铁、水泥、炼焦、电力等高耗能企业,但是是使用钢铁、水泥、电力等资源的大户。以钢材为例,据有关资料显示,建筑业约占全国钢材消费量的50%左右。炼钢需要耗费煤炭、电力等资源,节约钢材就意味着节约煤炭、节约电力。同理,节约水泥、电力等也意味着节约煤炭等自然资源,减少排放二氧化碳。因此,施工企业应响应国家号召,践行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做好节能减排工作,节约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减少环境有害物质排放,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制订办法,适应节能减排工作的实际需要

发展低碳经济,开展节能减排,转变生产与消费方式,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应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国际层面来看,通过世界各国近些年的不懈努力,形成了一些协议与文件,主要有1992年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2007年底制定的“巴厘岛路线图”和2009年12月哥本哈根会议上发表的《哥本哈根协议》。这些文件对各国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中的责任与义务以及相互间的合作作了一些原则规定,对节能减排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就国内层面来看,我国虽然在1989年出台了《环境保护法》,2007年正式公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在多次会议上强调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更加注重节能环保,等等。但是,针对发展低碳经济,开展节能减排这个新课题的有关法律法规尚未出台。就施工企业层面来看,以前虽有节电、节油、节水等节约措施,但是,对于结合低碳生产、低碳消费方面的制度建设,目前有的才开始启动,有的则尚未启动。本人认为,施工企业可以按照现有的法律法规和国家的宏观政策,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节能减排的管理办法,例如,可以制定与完善节电、节油、节水、节材和节约消费的一些办法,可以制定减少排放污染物、防止破坏环境的具体措施,以减少废气、废水、废渣、粉尘等排放,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对已制定的管理办法,可以随着国家法律法规的出台以及情况的变化,与时俱进,不断修订与完善,使节能减排工作有章可循、有序进行。

三、坚持创新,依靠先进技术节能减排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于节能减排来说,同样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科学技术还相对落后,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开展节能减排,受着科技水平的制约,发达国家虽有成熟技术但又不会拱手转让。怎么办?除了努力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之外,主要靠自主创新,加大科技研发能力,寻求技术上的突破,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作为施工企业来讲,虽然不是科研机构,但也可以有所作为,采用一些实用技术,进行节能减排。比如,可以在施工生产中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替代原来所用的材料、工艺、设备的替代技术;可以在施工生产中采用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的减量化技术;可以在生活中采用太阳能等能源利用技术;可以对传统技术进行革新改造,用小改小革等方法,降低电、油、煤、气、水和原材料的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工程成本。总之,施工企业要坚持创新,不断学习与运用先进技术,在节能减排中同样可以大有作为。

四、发动群众,使节能减排成为每个职工的自觉行动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