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节能与环保论文实用13篇

节能与环保论文
节能与环保论文篇1

1、5月份,在全市开展的“生态·科学”科普活动月中,组织会员参加了全市在县的启动仪式和科普宣传,印发环境科普材料,挂宣传板报。接着到宾阳县进行“生态·科学”宣传。

2、参与市科协举办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科普报告会。

3、在“六·五”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中,全市数百名会员在环保行政部门领导带领下积极参加宣传世界环境日主题和节能减排科普知道,印发科普材料20万份,组织节能减排板报100多块进社区展览,有效地提高市民的环保科普知识。

4、7月25日,以市环保监测站会员为主的20多名会员参加了赵其国院士的专题学术报告会。

5、以宣教中心会员为主的10多名会员参加了《2011年全国科普日暨市十月科普大行动启动仪式》。

二、开展环境科技征文活动,繁荣环境学术园地。今年以来,组织本学会会员结合环保工作拟写学术论文外,3月19日,还与市环境学会、绿世纪环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市甘蔗学会等学会联合开展《制糖业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新模式论坛》征集学术论文。把征集学术论文工作扩大开来,使征集面有市扩大到市和糖业集团、大学和区外有关单位。论文作者有大学教授,企业专家技术人员,环保系统科技人员等,论文质量有了新的提高。全年共征集环境科学学会论文60多篇。

三、开展环境科技学术交流活动,推动节能减排工作深入发展。经过几个月的筹备,由市科协主办,本学会牵头,联合市环境科学学会、市甘蔗学会,绿世纪环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举办的《节能减排,科学发展—制糖业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新模式论坛》于6月23日在举行。参加会议的有两市各糖厂领导、技术人员、大学教授、研究生、博士、区外专家以及环保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共130多人。市环保局常务副局长到会致辞,市科协副主席作总结讲话,大学教授、博士、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常务理事研究员等在“论坛”上宣读学术论文,郑雄教授级高工代表全体与会科技人员宣读了《关于“制糖业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新模式论坛”建言献策建议书》。与会专家代表还到医科大附属医院参观益浩水煤浆设备有限公司完成的4吨/时水煤浆锅炉节能减排示范工程。本次论坛得到领导专家代表的好评,认为论坛开得及时,结合节能减排重要工作,为重污染行业—制糖业节能减排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8月12日,与市环境科学学会等单位在市环保局召开了研究和审议《制糖业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新模式论坛》建言献策建议书,修改后报市科协。11月25日,组织17家环保产业单位计有20多名科技人员参加市人民政府举办的中国—韩国友好周经贸活动,与韩方进行交流、洽谈,并参与接待工作。

四、组织评选优学术秀论文、激励会员参加学术活动的积极性。在参加征文,学术交流后,论文作者还有一个希望,就是想知道自己的学术论文是否有一个评价,有个好的收获。为此,在市科协的关心下,本学会牵头邀请专家对《制糖业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新模式论坛》的论文进行评选,经过申报—评选—公示—审查等程序,评出一等奖优秀论文二篇、二等奖优秀论文6篇、三等奖优秀论文10篇等优秀论文共十八篇;并报送市科协审定、发文通报表彰,发给证书,以资鼓励。计有30多名会员获奖。另外,编印《节能减排,科学发展—制糖业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新模式论坛》论文集500本;出刊《环境科学》1期3000册;60多篇。

五、学习外地先进的环保工作经验和污染防治技术。5月份,组织企业和区政府、环保局、市经委重工业科、市环保所等单位领导和技术人员共10人,由市环保局副调研员、区就常务副区长带队到市、市参观考察电镀集中园区建设经验和“三度”污染防治技术,并写出“报告”递上级决策参考。9月份,由市环保局副书记带队,有县、区环保局负责人、企业环保科技人员共25人的参观组,到、参观水煤浆、电镀、烟厂等方面的节能减排先进技术和经验,并写出汇报材料。

六、办科技实事,认真落实环保科学技术研究,并应用到生产。

1、《电镀》科研课题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了资料收集整理、电镀废水综合治理小试、电镀集中园区选址研究等。年底将完成全部研究工作,报请验收。边研究、边将成果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现市电镀集中区筹建工作已在区五合工业区起动,取得实际应用成果。

2、积极推广落实《论坛》会上宣读交流推广的腐植酸新技术,综合利用榨糖滤泥和废糖蜜。经过介绍、宣传,上林县接受了这项新技术。济世兴农腐植酸肥业有限公司在上林县白圩镇投资1000多万建设腐植酸有机无机复混肥半年,今年底将投入生产。使《论坛》会推广的新技术在我市开花结果。

3、开展卷烟厂《节能减排》课题研究,已进行结题。

4、7月24日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学习培训班。全市有关企业,县、区、市环保行政执法人员共150多人参加培训。

七、学会自身建设工作。在上级的关心下,在各理事、各会员共同努力下,学会工作得到了新的发展。

1、召开理事会两次,分别于3月4日和6月23日各召开一次研究学会有关工作和进行学术交流。

节能与环保论文篇2

高等院校毕业设计(论文),不仅是实现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业务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衡量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因此,为了确保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必须对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进行全面质量管理。

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全面质量管理,最为关键的就是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创作的全过程构建质量管理体系,旨在质量管理工作中形成制度化、标准化,以利于进行全过程全面跟踪管理,使质量管理在环节上、阶段上紧密相联,从而使质量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全程管理体系、协调监控体系、条件保障体系、目标管理体系、文件管理体系、和综合评估体系等。

一、全程管理体系

毕业设计(论文)是一个由不同阶段和多环节组成的创作过程,其质量管理应具体落实到不同阶段和环节之中。一般说来,毕业设计(论文)创作过程,通常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以及八个环节,即前期主要包括选题、搜集资料、写作提纲和开题报告四个环节,中期主要包括本文创作、教师审阅二个环节;后期主要包括答辩、成绩评定二个环节。

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管理,应该对其全过程跟踪管理。作为全程管理,就是要对每个阶段、每个环节确定管理目标和要求,管理人员应对每个阶段和环节进行定期检查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解决,从而保证毕业设计(论文)顺利完成。

二、协调监控体系

建立协调与监控体系,就是为了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工作正常运行,从而保证毕业设计(论文)创作的质量。在毕业设计(论文)创作过程中,经常出现质量管理工作环节不协调和相互脱节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一些学生忙于找工作而不能按时间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从而影响设计或论文答辩进程,干扰了院系教学工作的节奏。此外,一校多区的高校,特别是新校区由于教学设备和设施还不完备,如学生查阅和搜集文献资料比较困难,教师指导工作不到位,从而影响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因此,当出现上述问题时,必须加强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尤其是各个校区在质量管理环节上容易出现漏洞和盲点,应及时做好协调工作。

三、条件保障体系

条件保障体系,是毕业设计(论文)顺利完成的物质基础,也是毕业设计(论文)创作的载体。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创作,学校及院系一定要为学生开放图书馆和实验室,提供必要的图书资料和实验器材。与此同时,还要保障学生能够及时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由于毕业设计(论文)都是在同一时期进行的,因而不可避免出现争抢图书资料和排队实验的问题,所以,学校及院系主管负责人要统筹规划、协调安排,保证每个学生能及时查阅资料和进行实验。与此同时,要协调专门管理人员为学生排忧解难,确保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四、目标管理体系

在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建立毕业设计(论文)目标管理体系。目标管理工作的目的,旨在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的创作,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其中,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主要包括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操作能力、技能水平、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把大学生培养成“能文能武”的应用人才。

五、文件管理体系

教学管理文件,是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体现。要使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进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就必须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过程纳入文件之中,从而形成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文件体系。在质量管理文件体系中,主要包括管理标准、管理程序、管理规则、管理计划、管理措施、管理目标、管理监控等,并将选题结果、开题报告、答辩记录和成绩评定等纳入文件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使质量管理工作文件化。

综上所述,构建与创新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体系,就是使质量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这不仅对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进行跟踪管理,而且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全方位质量管理,将质量管理工作深入到毕业设计(论文)各个阶段和环节之中。它实质上是质量管理创新的过程,也是逐步规范管理工作的过程,更是将质量管理制度化的过程。这是培养和造成高级专门人才最为关键的教学环节。因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具备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六、综合评估体系

建立评估体系,就是对答辩、成绩评定两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答辩与评估,是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进行综合考查和评价,其中主要对毕业设计(论文)理论与实践的现实意义、学术价值、创新观点、应用性与操作性等进行综合评估。从质量管理角度来看,在答辩和成绩评定过程中,是否符合学校有关规定,成绩评定是否客观、公正。当答辩专家小组成员出现意见分歧时,应组织重新答辩,然而,再依评定标准作出成绩等级。质量管理最为重要的是制定客观而详细的成绩评分标准,各项标准要明确,如创新性的标准要具体化。

此外,评估体系也包括对质量管理工作进行评价,对指导教师和质量管理人员进行评估。把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都纳入评估体系之中。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断地促进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赵文华.《高等教育系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节能与环保论文篇3

一、内部控制理论与MPAcc教育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契合

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1949年首次给出了内部控制的定义,它们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报告中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企业为了保护资产、检查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贯彻实施管理部门制定的各项政策,所制定的政策、程序、方法和措施。整个内部控制系统是通过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这“五大要素”来对所要控制的内容进行划分。

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由质量管理体系、监督体系、评估体系和反馈体系四个部分构成。它是保障和提高MPAcc教育质量的基础和根本,它通过参与MPAcc学员选拔、培养和输出等各环节,按照合理的教学培养秩序组合而成的系统。具体包含了MPAcc招生、MPAcc学员培养、学员毕业论文的开题答辩、中期审核与最终答辩等环节,对于相应的培养单位而言还会涉及到MPAcc学员培养方案的制定、MPAcc课程体系的建立、校内外导师及授课教师队伍的组建和教学环境的建设等各层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此外,在质量保障体系中以质量管理为初始,通过对整个执行过程进行监督活动,最后依据执行效果的反馈来调整质量管理的模式,这个流程与内部控制框架中的“决策方案及预定目标―计划与预算―实施―偏差―纠正―实现预定目标”的流程基本相似,所以这里将内部控制理论引入质量保障体系中,将内部控制理论中五大要素与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相结合,反映内部控制理论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考虑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招生、MPAcc学员培养、实习实践、毕业论文答辩等若干构成环节,通过构建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来强化培养过程控制,并建立MPAcc培养的控制环境保障体系、风险评估保障体系、控制活动保障体系、信息与沟通保障体系和监督保障体系来指导MPAcc的培养。从内部控制理论角度来分析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流程是:首先,从对MPAcc培养过程进行划分,例如分成招生宣传环节、录取环节、培养过程环节、校外导师的选择与培养环节、实习实践环节和整个学位论文环节。其次,从对整个MPAcc培养的培养环节所涉及的相关组织结构、规定、管理办法、信息内容及沟通方式等按内部控制的五要素进行分类。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将不同阶段的流程及要素进行宏观的分类。因为对于整个MPAcc培养的不同环节而言,它们并不是完全独立进行的,而是各个环节都会有相互交叉的部分。这些不同的阶段在时间顺序方面也不是依次进行的,而是在同一时间段内可能同时进行着不同的环节。所以这种分类控制方式将更加全面、合理与有效。最后,对构建出的基于内部控制理论的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与实际情况进行系统的对比与分析,并得出相对应的分析结果,形成一种“标准”减去“现状”等于“问题”的解决问题思路,最终达到保障MPAcc培养质量的目的。因此,从内部控制理论角度来研究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切实可行也是有效的。

二、基于内部控制理论的MPAcc教育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根据内部控制理论,对于开展MPAcc教育的高等院校,其控制效率主要取决于学校文化、学校与学院相关管理组织结构等多个方面。其中高校与企业所不同的是其主营业务是对人才的培养而不是赚更多的利润,所以对于高校内部控制的结果评定不能依据财务指标,而应该将所培育出的人才质量作为评价指标,由此可见,MPAcc培养质量的内部控制实际上就是对培养出高质量的会计人才的保障。同时,我们认为在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内部控制受到政府、高校(包括研究生处、会计学院等)和相关的社会机构,以及全体师生(包括校内导师、校外导师、授课教师)的共同作用,旨在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遵守法纪法规,可以系统掌握会计领域的最新知识以及相关的实务操作能力(包括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等),并且还需具备适应多变的商业环境适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高素质全方位的管理型、领导型的高质量会计人才。为此,本文从以下五个要素对基于内部控制理论的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进行理论分析,如右上图所示。 (一)控制环境保障体系。内部控制框架中其他四大要素的基础是控制环境的建立,MPAcc培养的控制环境保障体系作为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中所有构成要素的基础,是MPAcc培养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的前提。首先明确国家、学校和学院各级机构对MPAcc培养的目标和政策,学校和会计学院要对MPAcc发展的战略计划和预算过程进行支持。教育部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中指出专业学位教育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推进产学结合为途径,培养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在确定了目标与相关政策后,需要清晰定义利于划分职责和汇报路径的MPAcc项目管理组织结构,确立基于合理年度MPAcc培养风险评估的风险接受政策。为了更好地开展MPAcc教育应专门设置MPAcc教育中心来全面负责研究生的招生、培养以及就业等环节,学校的研究生管理处与学院应给予MPAcc教育中心相应的支持,为了实现设定的培养目标,在MPAcc教育中心还需设立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等组织机构。最后,向MPAcc培养相关干系人澄清有效控制体系的必要性以及执行控制要求的重要性,同时,学校及学院相关MPAcc负责人需对控制系统做出承诺以保证管理人员的控制意识。

(二)风险评估保障体系。风险评估是确定和分析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风险,并为如何对风险进行管理提供基础。这一环节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中之重。所以制定好MPAcc培养目标是风险评估的先决条件,随后根据所设定培养目标来识别出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对于这些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应采取必要的行动来进行风险管理。接着对所识别出的风险点进行推断,客观地评估这些风险点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一旦确定了主要的风险因素,就尽可能将这些风险因素与MPAcc培养活动流程结合起来,通过合理的评价指标来确定这些因素的重要程度。最后,针对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出合理的控制活动方案来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最终达到规避或降低风险的目的。

MPAcc质量保障体系的目标是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系统掌握现代会计理论与实务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具备领导能力的高素质会计人才。相关培养部门会对招生、培养等环节进行控制,在MPAcc招生环节主要的风险点出现在录取生源质量方面,因为所录取的考生质量越高则培养单位的培养压力就越小,如果盲目扩招导致培养的研究生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将会影响整个培养单位的声誉。在MPAcc培养环节中,教学方式、实习实践等方面都直接制约着MPAcc培养质量。MPAcc教学应当以案例教学为主,而不是会计学硕士的纯理论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实务性较强的研究生,恰恰现今的MPAcc培养单位忽视了这一点。实习实践环节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事务中的关键,由于目前很多MPAcc单位将培养时间定为2年,这就导致了很多培养单位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去压缩学生实习实践时间,这种行为是有悖于MPAcc的培养目标的,不利于所培养的学员日后的发展。学生毕业之前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学位论文的撰写,由于毕业生学位论文抽查制度的存在,必须保证毕业生学位论文的质量,设立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对论文开题答辩、中期考核、最终论文答辩过程实施有效监督很有必要。

(三)控制活动保障体系。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核心要素。MPAcc培养的控制活动保障体系指的是确保学校和学院MPAcc管理人员的思想得以贯彻执行,达到降低MPAcc教育培养风险的目的,从而实现培养出高端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MPAcc培养控制活动质量保障体系存在于培养单位的所有层面及功能中,如招生、培养、实习实践等。

对学员的培养是整个MPAcc培养工作的核心,其中包含了教学过程、校内外导师指导、特色培养、实习实践。全国MPAcc教指委明确指出MPAcc实行“双导师”联合培养制度,每名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录取之后会选择一名校内导师,学院在导师与学生相互选择后进行协调,最终为每一名研究生确定1名校内导师,其主要负责研究生在校期间专业理论、学术研究、论文写作等方面的培养。校外导师是学员入学后和导师进行双向选择实现的,其主要负责研究生实务指导、实习实践安排、论文选题、论文撰写、论文评议和就业指导等方面。校外导师对于学员的培养和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校外导师的遴选和学员与校外导师的双向选择显得至关重要。

实习实践是MPAcc培养的重要环节,对MPAcc培养质量有着显著影响。MPAcc研究生应由学校统一安排到校外导师工作的政府部门、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为期至少半年的专业实习实践,校外导师将对学员进行悉心指导,让学员融入企业的具体工作,这将为学员未来就业打下基础,并提供新的发展平台。不仅如此实习单位的背景资料与校外导师提供的相关数据信息将可以作为最后毕业论文的分析案例的基础。

MPAcc学位论文环节包含了论文选题、论文开题、论文中期考核、论文撰写、论文评议和论文答辩等步骤。MPAcc的学位论文不要求构建理论模型,学员主要还是在校内外导师的指导下,选择案例型、诊断型和实证型等实务方面的论文。MPAcc教育中心要求学员从选择校外导师之后,就需要加强与校内外导师的联系,沟通学位论文的选题工作,并且要求学位论文的选题最好能够结合实习内容。研究生在实习实践的同时,需要进行学位论文的撰写。论文的写作规范和要求主要由校内导师把关,写作内容主要由校外导师把关。 (四)信息与沟通保障体系。在内部控制框架中,信息代表的是能够保证员工正常履行工作职责所必须的情报,而沟通指的是各级人员接收最高管理层关于控制责任的指令方式和他们对待内部控制的严肃程度,包括了信息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同级之间,组织内外的自由流动。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组织的各个层面都需要一些来自内部和外部的相关信息融入日常经营活动中来支持战略目标的行动。

在MPAcc培养过程中信息与沟通要素是内部控制质量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MPAcc培养过程中出现的相关信息必须以一种能被各自职能不同的人员识别、掌握和沟通。而且借助这些信息还需要处理成MPAcc管理决策所必须的各种有效信息。各职能部门还必须进行广泛且有效的交流。所有MPAcc培养相关人员都必须准确地从上级管理部门获取有效信息,他们必须准确无误地认清自身在整个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定位以及他们所需要起到的作用。所有参与者之间还必须有着合理的传递信息方法。政府、学校和社会之间,MPAcc学员、授课教师、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之间必须有有效的沟通。

对于信息沟通方面可以从招生阶段与培养阶段分别进行质量保障。首先,在招生阶段,考生需要获取自己目标院校的相关录取信息,只有在获得完整的信息后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对于MPAcc培养单位而言,在招收学员时也应对考生的各方面因素进行了解,从而确定较优质的学员,待到录取工作完成后,就需要学员与导师之间进行相互沟通,最后MPAcc教育中心会根据学员填写的导师选择情况来最终确认导师的分配。在MPAcc培养阶段将涉及到校内导师、校外导师、MPAcc学员三者间的相互的信息沟通问题,校内导师通过与学员的信息沟通将决定学员的培养计划、研究方向与学位论文的选题等。而学员与校外导师的信息沟通将决定其实习实践的工作地点与性质,这将直接影响学员学位论文的内容选取情况,并且还会直接影响其就业的相关问题。由于MPAcc教育的宗旨是将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起来,所以这也使得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之间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二者间的有效信息沟通可以让他们及时地了解学员的状况,同时有效的信息沟通还可以使校内导师的研究方向与校外导师的实务工作很好的结合,这将让学员的学位论文得到更好的指导。对于这两个阶段所产生的信息最终都应当汇集到MPAcc教育中心,并且这些信息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对教师管理、学生工作等信息做相应的记录,必要情况下应及时对相关人员进行信息反馈意见调查,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有效地保证信息的有效沟通,才能保障MPAcc培养的质量。

(五)监督保障体系。在内部控制理论中,监督指的是实时评价内部控制执行质量的程序,这一程序包括持续监督与独立评价或者为两者的综合。所评估事件的风险程度决定了独立评价的范围和频率。内部控制要想有效运行就必须依靠完善的监督机制。内部控制的监督是包括管理人员日常监督、审计师和其他利益相关群体的核查以及管理人员用以自我审核和纠正已存在的缺陷与不足的程序。

通过对MPAcc培养的持续监督活动可以保证其运行质量。监督活动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指的是MPAcc教育中心对研究生培养的监督,同时它也受到学校、学院相关负责人的监督,比如学校、学院MPAcc相关负责人对听课记录、教学评估等资料的检查,以及亲自到堂听课做相应记录。对于这些内部监督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应及时修订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外部监督主要指的是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对MPAcc教育资质的评估,学校研究生处对MPAcc教育中心的监督。对于MPAcc培养很多环节而言,需要同时接受校内监督与校外监督,例如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监督,它既受到校内导师的监督,也受到校外导师的监督,同时国家职能部门对研究生毕业论文采取抽样检查以此来保证MPAcc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应采取自下而上的汇报制度将监督活动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报告,若出现情节比较严重的事项,当事人应当迅速报知MPAcc主要负责人和相关学校领导。所有监督机制的设立都是为了防止内部控制体系无法发挥出应有作用而仅仅是流于形式。

节能与环保论文篇4

二、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进展

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始于1984年,当时著名生态学家叶谦吉最早使用了生态文明的概念,他从生态学和生态哲学的视角来界定生态文明,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和谐统一的关系。之后,理论界开始广泛研究生态文明,尤其是“十七大”以后,生态文明成为许多学科研究的热门课题。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我国共发表了以“生态文明”为题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及报刊文章累计达10029篇。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生态文明概念与内涵的研究。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生态文明进行了界定。一是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的一个发展阶段。认为人类至今已经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在对自身发展和反思的基础上,人类即将迈入生态文明新阶段。二是认为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认为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种文明,四大文明一起支撑和谐社会大厦。三是认为生态文明是一种发展理念。生态文明与“野蛮”相对,是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四是认为生态文明是改善人民生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是一种建立在先进生产力基础上的文明形态。在确保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转变生产模式和行为模式,走一条依靠自然、利用自然而又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互动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总体而言,目前关于生态文明概念的讨论很多,但尚未形成一种公认的、权威的概念。

第二,关于生态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研究。许多学者从儒、释、道中探究生态文明的文化渊源。研究认为,儒、释、道从各自的角度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儒、释、道都强调“天人合一”,把尊重生命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共同的生态价值观。佛教认为生命主体与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体,天地同根、众生平等,天地万物本身就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总之,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佛性统一、万物平等,等等,这些朴素的自然观及其生态实践观,对于建设当代生态文化体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三,关于生态危机与社会制度的研究。我国学者主要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的生态观思想,介绍了国外生态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和绿色政党运动,从社会制度的角度研究了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的必然联系。

第四,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研究。许多学者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不同层面研究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也有学者研究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机制、理念以及生态文化等,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还有的学者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容,提出了一些具体设想。也有一些学者结合各地实际,提出了相关省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第五,关于生态文明评价体系研究。有的学者采用系统分析方法,从经济发展效率等方面,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河南、贵阳、厦门等地还建立了地方性的生态文明评价标准。

总之,近年来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方兴未艾,取得了丰硕成果,对于增强生态文明意识,树立节能环保和生态保护观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当前低水平重复研究居多,高质量深层次的研究较少;对生态文明概念探讨的多,从哲学、社会制度、人与自然的本质属性等基础理论研究的少;就事论事、解读政策的研究多,从战略高度研究的少,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目标。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的问题日益显现,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有所深化,建设速度较前加快。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法规和政策体系逐步建立,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各项工作全面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

第一,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法规和政策体系。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关注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从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到2007年“十七大”将“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党和政府对环境问题的认识逐渐上升到生态文明的高度,并将其作为党的纲领和国家战略。为落实这些战略目标,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仅“十一五”期间,先后有100多部国家和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出台或实施。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使生态文明建设能够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之中。

第二,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工作。节能减排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行动,“十一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把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列为约束性指标。国务院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采取了强化目标责任、调整产业结构、实施重点工程、推动技术进步、强化政策激励、加强监督管理、开展全民行动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经过努力,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十一五”期间,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19.1%,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14.29%,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12.45%,以年均6.6%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速,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幅下降,能源供需矛盾得到缓解,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十二五”规划除了万元GDP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以外,还将氨氮和氮氧化物也列入约束性指标,节能减排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第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发展循环经济,200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目标、重点工作和重点环节。“十一五”以来,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十一五”期间,我国主要资源综合产出率累计提高了约8%,能源产出率提高23.6%,水资源产出率提高了34.5%,工业水资源产出率提高了58.0%。2010年,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为15.2亿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从2005年55.8%上升到69.0%;钢铁工业废钢消耗总量达8670万吨,再生资源的回收率五年提高近30个百分点,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结构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

第四,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十一五”以来,我国先后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纲要》、《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等一系列生态保护的政策文件。通过建设湿地保护网络体系、防沙治沙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措施,使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控制。“十一五”期间,森林面积大幅增长,全国造林面积增长了9.6%;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50.3%,增加了5个百分点。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流失治理都取得显著成效,全国陆地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国土面积的14.7%。

节能与环保论文篇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7.073

1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一个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成为了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不断提高,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进一步推进,国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但是,中国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背后,环境污染问题不容忽视。虽然近几年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2007年将环境保护支出列入政府公共财政预算、新《预算法》、“水十条”、开征水资源税、限制水权交易等,但情况仍不容乐观。据2015年环境公报显示,我国空气污染程度仍较高,部分省市雾霾频发,2015年中国338个城市中,只有73个城市达标,超标城市占78.4%。在水环境方面,部分水体污染问题仍十分突出,城市黑臭水体大量存在,全国地表水Ⅰ类水质断面比例不断下降。日前在京公布的《2016年联合国世界水发展报告》中指出,水污染、水资源短缺将成为制约经济增长和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就要求中国在经济结构转型、发展低碳经济、追求绿色GDP的过程当中,进一步增加政府环境保护支出,提高节能环保支出在公共财政预算安排中的地位。但目前,财政节能环保支出与现阶段环境保护需求之间的差距还很大。地方政府节能环保支出存在较大的外溢性,即地方政府环境保护支出并不仅仅带来本地区的环境改善,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相邻地区的环境污染程度,省域间环境污染空间效应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而且目前对于节能环保支出外溢性进行研究的相关文献很少,现有关于环境收益外溢的论述也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鲜有学者对其进行实证分析。因此研究环境收益外溢性对地方公共财政节能环保支出政策的影响,对于建立完善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环保支出转移支付制度和财政补贴政策,提高地方政府的节能环保投入积极性和资金使用效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研究方法与数据

2.1计量方法

本文采用空间经济计量中的空间滞后模型(SLAG),即

Y=ρ(I TWN)Y+βX+ε(1)

其中,Y表示因变量,X为外生解释变量矩阵,反映地区的其他社会经济特征的变量集;β为待估回归系数,ε为误差项。ρ是空间滞后变量WY的系数,刻画地区间的相互作用;i和t分别为截面维度和时间维度,IN为T维单位时间矩阵,WN为n×n的空间权重矩阵(n为地区数)。

根据上述理论阐述与相关研究,本文具体的模型如下:

Eit=ρ∑j≠iWijEit+βXit+λZit+εit(2)

其中,i,j=1,…,30,j≠i,εij~iid(0,σ2),Eit表示省份i在t时期的环境污染程度,Wij为空间权重矩阵,通过对各省份进行权重赋值加总形成。Xij为省份i在t时期的解释变量,Zij为控制变量。

空间权重矩阵体现了地区之间的空间因素影响。本文根据“相邻”函数对各省权重进行赋值,即如果区域i和区域j有共同的边界,则Wij为1,否则为0,且主对角线上元素W11=W22=…Wnn=0,即相同区域的距离为0。实践中,还要对Wij进行“行标准化”,以保证每行元素之和为1。

被解释变量Eit是环境污染程度,本文选取环境污染指标――水环境衡量。当前环境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生产,而且由于统计年鉴中水环境统计口径的变化,本文选取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作为环境变量。针对解释变量,采用公共财政节能环保支出作为衡量指标,即控制变量Zij。为了使模型更加可靠,本文引入其他一些控制变量,即其他可能也会对环境污染程度产生影响的因素。在此,本文将一组与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联的因素归结为控制变量,包括当地经济水平(用地区GDP衡量,表示为Gdp),产业结构(用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衡量,表示为Priind)。

2.2数据来源

根据本文研究内容以及上述指标体系,选择除海南省之外的大陆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因为海南省处于“孤岛”状态,与其他区域均不相邻,其在空间权重矩阵中权重赋值均为0,所以将海南省排除在外。财政部2006年《关于引发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的通知》的改革方案指出将环境保护支出列入政府收支分类体系,因此,2007年政府预算首次出现环境保护类支出。所以,本文选取了2007年至2014年的数据。各年数据均由《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公报》中相关数据处理得到。

3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3.1描述性统计结果

从表1中可以看出,工业废水排放量均值从2007年的82017.77万吨至2014年的68180.3万吨,减少16.87%,且八年工业废水排放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这说明从全国范围来看,环境污染程度总体来说有所下降。除2010年外,工业废水排放量标准差也逐年减少,各地区环境污染程度差异在缩小,各地区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模仿现象。对于解释变量节能环保支出,2007年首次将环保支出列入政府预算,节能环保支出水平较低。2008年较2007年增长87倍,这可能是由于2008年我国举办北京奥运会,政策性因素影响较大,2009年后保持较平稳的增长态势。而解释变量标准差逐年增加,各地环保支出水平差异逐年增大。控制变量中地区生产总值均值逐年增长、标准差逐年增大。在各地区发展水平总体向好的同时,各地区之间日益扩大的经济水平差异不容忽视。

3.2估计结果和分析

3.2.1空间滞后模型估计结果和分析

表2中模型1至模型8分别报告的是2007年至2014年环境污染和节能环保支出的空间滞后模型的估计结果模型。检验结果表明:空间回归系数的估计值2007年至2009年均在5%的水平上显著,2010年至2014年各年均在10%水平上显著,表明环境污染受相邻地区的影响非常明显,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各地区之间环境污染具有地理空间依赖性。而且对于空间自回归系数的似然比检验与拉格朗日检验也得到同样的结果。莫兰指数,各年至少在10%的显著水平上显著,也说明有显著的聚类和空间正相关的可能性,且这种可能性大于或等于90%。

具体来看,除2009年外,其他年份空间滞后模型中节能环保支出的系数均为负数,这与多数人的想法相符,即政府环保支出增加会使地方环境污染问题有所改善,然而各年系数值相差很大,系数绝对值最大可达414.66,最小值仅有5.10,极差非常大,说明各年环境政策所带来的效果存在极大的差异。对于控制变量,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比重的系数均为正数,表明控制变量各自的增长,均会造成环境污染程度的加深。纵向比较,地区生产总值的系数在逐年变小,说明地区生产总值对环境污染带来的负效应在减弱。而控制变量第二产业比重的系数呈倒U型分布,在2010年达最大值。这说明第二产业比重对环境的负效应先不断加重,2010年之后负效应逐年减弱。

3.2.2极大最小二乘回归结果和分析

表3为环境污染关于节能环保支出、GDP、第二产业比重的最小二乘回归估计结果,除模型2和模型3外其他模型均显著。同空间计量结果相似,只有模型3节能环保支出系数为正值,其他均为负值,说明环保支出起到减少环境污染的作用。比较表3和表2节能环保支出系数大小,可以看出,表3中模型1、模型4-8的节能环保支出系档木对值均明显小于表2,在不考虑空间关系的情况下,各省节能环保支出对本省的环境污染的治理作用效果更显著。因此综合表2和表3的数据,可以得到各省节能环保支出不仅仅对各省环境污染起到了治理作用,同时,对于相邻省份也有一定的环境治理效果,而且外溢性十分明显。

4结论与建议

本文运用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7-2014年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公共财政节能环保支出、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比重等相关数据,对环境污染排放和公共财政节能环保支出建立了空间滞后模型。利用Stata软件操作得到上述结果。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到,环境污染空间外溢性与地方政府节能环保支出有密切的关系:(1)公共财政节能环保支出在各省作用效果有很大差异。(2)环境污染、环保支出均具有很强的空间外溢性,这使各省环保投入收益不能全部归于本辖区。(3)由于环境收益的外溢性,各省在制定节能环保支出预算时存在一定的模仿行为。

根据以上结论,本文提出的主要建议包括:(1)建立完善绿色财政支出体系,增加节能环保支出,逐渐提高节能环保支出在公共财政支出、公共财政预算中的比重。节能环保支出增长的速度可以参照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的增长速度。(2)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逐步探索一套利益补偿机制,实现“谁破坏,谁受罚”、“谁投入,谁受益”,从而提高各地政府环境治理的积极性。(3)建立和完善地方节能环保支出拨款机制中绩效考核体系,如引入“以奖代补”等,强调资金使用效率,将环境污染治理结果与财政预算资金给付相挂钩,逐步遏制各省环保投入政策中的“搭便车”行为。

参考文献

[1]刘小勇.邻里竞争、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偏向[J].经济经纬,2016,(2):137143.

[2]杨继生,徐娟.环境收益分配的不公平性及其转移机制[J].经济研究,2016,(1):155167.

[3]席鹏辉,梁若冰.空气污染对地方环保投入的影响――基于多断点回归分析[J].统计研究,2015,(9):7683.

[4]潘孝珍,庞凤喜.中国地方政府间的企业所得税竞争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5):8897.

[5]张可,汪东芳.经济集聚与环境污染的交互影响及空间溢出[J].中国工业经济,2014,(6):7082.

[6]李胜兰,初善冰,申晨.地方政府竞争、环境规制与区域生态效率[J].世界经济,2014,(4):88110.

[7]刘洁,李文.中国环境污染与地方政府税收竞争――基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4):8188.

[8]丁志国,赵宣凯,赵晶.直接影响与空间溢出效应:我国城市化进程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路径识别[J].数量经济技术与经济研究,2011,(9):118130.

[9]尹恒,徐琰超.地市级地区间基本建设支出的相互影响[J].经济研究,2011,(7):5564.

[10]王亚菲.公共财政投入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分析[J].财政研究,2011,(2):3842.

[11]张晏,夏纪军,张文瑾.自上而下的标尺竞争与中国省级政府公共支出溢出效应差异[J].浙江社会科学,2010,(12):2026,74,125.

[12]张征宇,朱平芳.地方环境支出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0,(5):8294.

[13]房巧玲,刘长翠,肖振东.环境保护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审计研究,2010,(3):2227.

节能与环保论文篇6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大学生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检验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考核依据。借助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大学生可以综合所学的“三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建立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之间的桥梁,为下一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大学生数量和大学规模不断得到扩张,由此给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带来的问题日益突出,非常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改进。

一、当前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态度不端正,对毕业设计(论文)理解不深入。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实践环节之一,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一次“实战”演练,其主观态度是决定演练成效的关键。目前,很多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持一种漠视的态度,仅仅将其看作是毕业前需经历的一种形式化阶段,而不是当作一个提升自身能力素质的训练过程来看待。

2.师生比例失调,教学硬件条件欠缺。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我国本科招生规模逐渐扩大,本科生数量空前增加,造成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就目前高校而言,每位毕设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多达6~10人,还要保证每位学生的毕设题目或研究方向不能一样,教师在指导过程中难免要力不从心。同时,大部分指导教师是一线教师,平时还要承担繁重的教学及科研任务,完成一定的纵向及横向课题,导致其对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精力投入不足,无法很好地保证指导质量。

3.毕业设计(论文)与就业、考研之间的矛盾。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课程结束以后和第八学期,这个期间刚好是学生择业或考研的关键时期。近几年来,就业形势严峻,迫使多数准备就业的学生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择业上,这给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带来较大冲击。主要表现在:一是择业时间与毕设时间冲突,第七学期后期、第八学期刚好是招聘单位的招聘高峰期,很多学生一直忙于四处投简历、面试,甚至跨省作业,根本没有时间、精力投入到毕设环节中。二是用人单位面试时常常关注的是择业学生的考试成绩及其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的经历,根本不关注学生的设计(论文)质量(当然学生的毕业设计还没有完成、也无从考虑),尤其是一部分用人单位往往让已签约学生提前进行岗前培训,尽快熟悉企业的生活节奏,这也让一部分同学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对于考研同学,第七学期他们完全把精力放在了研究生考试复习上,第八学期又要忙于复试环节,因此很难把全部精力集中于毕业设计(论文)当中,这种毕业设计(论文)与就业、考研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当前高等学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对策

1.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思想认识。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学生的“三基”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课题的工作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要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首先要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着手。在毕业论文的初始阶段,就要做好动员、宣传工作,让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要性、紧迫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确本专业毕业设计的流程安排,如:编制毕设题目、选题、撰写开题报告、专题调研及撰写综述报告、完成外文翻译等,以利于毕设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这些工作需要知道教师与学工部的密切配合。另外,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应设立合理的奖惩制度。

节能与环保论文篇7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不断上升,而“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促进经济、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逐步向低碳经济转型,我国将节能减排纳入国家战略规划。节能减排作为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发展的首要途径,是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使中国获得绿色GDP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契机。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参与者,是节能减排的重要主体,企业节能减排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我国整体节能减排战略的实施,也影响着企业生存和长期发展。因此从企业的角度出发,研究企业节能减排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是必要的,对推动我国节能减排战略的顺利实施,协调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宝山钢铁为例来研究节能减排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

二、相关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新古典经济学理论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只将劳动力投入L和资本投入K看作是内生变量,可使用资源禀赋、生产技术条件和生产要素价格视为外生变量,企业关心的只是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利益,即企业只追求利润最大化。Friedman认为,公司进行环保与其具有的竞争力是冲突的,公司的每一项环保措施都会增加公司的成本,降低公司的利润率。Walley and Whitehead认为治理污染会使生产成本增加,假设边际成本不断提高,环境治理支出会使边际收益不断减少,经济利润下降。这一理论往往会使企业财务决策具有短期行为的倾向,只追求片面利润的增加并没有考虑企业长期的发展。当企业实施节能减排,主动进行环境保护时,企业的环境控制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必然会增加企业的私人成本,导致企业当期利润的减少。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企业一定会选择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放弃环境治理的短期行为模式。

(二)资源和管理效率理论

资源和管理效率理论认为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是由于资源没有被充分有效地使用,严格的环境保护能够引发更多的创新,不仅不会引起成本的增加,还会产生更多的收益。Porter认为环境的规制会使社会福利和企业的经济利益达到双赢,然而传统的新古典主义理论却忽视了创新技术带来的积极影响。Esty的观点为实施环保、优化成本和节能技术创新可弥补在污染治理方面的成本,这样的“双重效应”补偿机制,更有利企业长期发展。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环境技术条件来说,资源和管理效率理论更适合企业的发展,因为虽然企业进行节能减排购置清洁设备,进行节能技术创新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短期可能会对财务绩效产生消极的影响,但从长期来看,会使企业更具有竞争力,吸引更多消费者,增加经济利润,节能减排对绩效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企业单纯地追求利润最大化会影响长期的发展。

根据以上的理论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一:节能减排效果与当期财务绩效呈负相关关系。

假设二:节能减排效果与长期财务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变量选取

企业进行节能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目的是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最终反映在企业能耗水平和污染物的排放水平上。通过查阅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年报、社会责任报告,本文选取吨钢综合能耗和吨钢新水用量来衡量节能指标,选取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吨钢烟尘排放量来衡量减排指标。

在财务绩效的衡量方面,本文选取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销售净利率这3个指标来衡量财务绩效。另外,为了控制其他因素对财务绩效的影响,设置了销售利润增长率作为控制变量。具体变量和计算公式见表1。

(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宝山钢铁集团2005―2012年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其中财务数据来自宝山钢铁2005―2012年的年度财务报告,节能减排数据来自公司官方网站上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上市公司2005―2012年的财务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经整理得到行业平均数。本研究的统计分析工具和数据处理工具为Excel2003和SPSS19.0。

(三)研究模型

本文选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研究节能减排和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根据本文所设定的变量,可初步确定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公式:

CFP=β0+β1ESER+β2SPGR+ε

其中,CFP代表财务绩效的综合指标,ESER代表节能减排的综合指标,SPGR代表控制变量销售利润增长率,β0表示回归常数,β1、β2表示对应相应变量的回归系数,ε表示随机误差,且假定E(ε)=0,Var(ε)=σ2。

四、实证分析

(一)数据分析

本文对宝山钢铁的节能减排效果和财务绩效指标进行了描述性统计,通过各年的数据,对财务绩效和节能减排情况的变化进行直观分析,如表2。

从表2描述性结果可知,在2005―2012年宝钢财务指标发生较大的波动,但总体呈较好的状态。其中的盈利能力指标方面的变化主要是因为目前的钢铁行业情况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节能减排指标基本呈递减的趋势,但也有个别年份出现不稳定反增现象,反映了宝钢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的成效。

(二)变量综合处理

为了便于研究节能减排对财务绩效的整体影响,避免单个指标反映片面且容易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本文对节能减排综合指标与财务绩效综合指标进行研究。首先对节能减排指标和财务绩效指标分别进行因子分析,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相关系数矩阵,节能减排指标和财务绩效指标的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相伴概率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KMO检验值分别为0.536和0.746,均大于0.5,所以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对数据进行方差最大化旋转,得到节能减排和财务绩效提取因子结果和因子载荷矩阵如表3、表4。提取的节能减排两个因子的方差累积贡献率达到98.002%,因此节能减排指标选取两个因子进行分析,由于财务绩效指标的一个因子贡献率达到99.087%,只提取一个因子进行分析。

根据所提取的因子的得分和方差贡献率,构建的节能减排综合得分和财务绩效综合得分函数分别为:

ESER=(F1а1+F2а2)/а1+а2

CFP=U1а/∑а

其中,а1、а2和а分别为F1、 F2和U1的方差贡献率。

最终得到ESER和CFP综合得分,如表5。

(三)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1.ESER对CFP当期的回归结果分析

将ESER综合指标、CFP综合指标和控制变量SPGR进行Pearson偏相关分析,相关系数见表6。在没有剔除控制变量SPGR之前,ESER与CFP之间的显著水平为0.034,显著相关,剔除SPGR后,显著水平为0.02,影响更为显著。

利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7。

在ESER对CFP当期的回归结果中得知调整R2为0.682,F为8.507,显著性概率小于0.05,回归的拟合度比较高,回归结果良好。由回归结果显示,节能减排指标与财务绩效在5%水平下显著正相关,由于节能减排指标为逆指标,指标数据越小越好,也就是说,节能减排效果越好,财务绩效水平越低,企业财务整体收益率下降越多。从而验证了假设一。

2.ESER对CFP长期相关性结果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ESER的长期影响,本文将ESER前三年的指标数据分别作对CFP一期滞后、二期滞后、三期滞后的分析,ESER的滞后指标分别记作ESER-1、ESER-2、ESER-3。

将滞后期指标作为新的自变量进行的偏相关分析,结果如表8。

从相关分析得知,在排除SPGR的影响下偏相关系数r(ESER-1,CFP)=-0.758,r(ESER-2,CFP)=-0.513,r(ESER-3,CFP)=-0.771,显著性概率有越来越小的趋势,即ESER对CFP的负向影响越来越显著。以上结果表明,节能减排对滞后一期、二期、三期的财务绩效的影响都是负相关的,尤其是对滞后第三期的财务绩效影响最大,也就是说,企业实施节能减排对后期的财务绩效有积极的影响,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是有利的。从而验证了假设二。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宝山钢铁2005―2012年的节能减排和财务数据进行了节能减排对财务绩效影响的研究,通过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节能减排对企业当期的财务绩效有显著地不利影响,企业为保护环境进行节能减排的投资支出会相当程度地影响企业当期的经济利益。(2)从长期来看,节能减排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是有利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著。企业积极地投资节能环保,增强企业社会责任,赢得社会的认可和投资者的关注,这些都将成为企业获得利益的内在驱动因素,从而为企业带来更长远的利益。

为了提高企业绩效、保障企业长期更好地发展,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1.企业要积极有效地进行节能减排

企业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深刻认识环境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积极有效的节能减排方式能够帮助企业提高节能减排效率,企业应采取源头预防和全过程管理控制。同时,这种事前预防措施可以减少节能减排的投入成本,从而对当期经济利益的抵消作用也会减少,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2.政府大力推行节能减排激励性机制

政府要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经济政策措施,加大税收优惠政策、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进节能减排的实施。通过这些激励措施,缓解企业实施节能减排对当期利润的影响,保证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从而避免企业短期行为。

3.提高节能减排的处罚标准

政府要加大对环境污染和废气排放的惩罚力度,对没有按期完成环境治理任务的企业要进行严格的处罚和法律约束,对漠视环境的企业形成震慑力,进而保证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吕峻,焦淑艳.环境披露、环境绩效和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1):109-116.

[2] 胡曲应.上市公司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6):23-32.

[3] 曲国霞,程瑶.企业减排与绩效的关系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66-73.

[4] 宋建波,盛春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影响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2(8):99-104.

[5] 王波,赵永鹏.企业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相关性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12(12):50-52.

[6] 秦颖,武春友,鲁宁.企业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关系的理论研究与模型构建[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8):111-117.

节能与环保论文篇8

1、5月份,在全市开展的“生态·科学”科普活动月中,组织会员参加了全市在县的启动仪式和科普宣传,印发环境科普材料,挂宣传板报。接着到宾阳县进行“生态·科学”宣传。

2、参与市科协举办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科普报告会。

3、在“六·五”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中,全市数百名会员在环保行政部门领导带领下积极参加宣传世界环境日主题和节能减排科普知道,印发科普材料20万份,组织节能减排板报100多块进社区展览,有效地提高市民的环保科普知识。

4、7月25日,以市环保监测站会员为主的20多名会员参加了赵其国院士的专题学术报告会。

二、开展环境科技征文活动,繁荣环境学术园地。今年以来,组织本学会会员结合环保工作拟写学术论文外,3月19日,还与市环境学会、绿世纪环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市甘蔗学会等学会联合开展《制糖业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新模式论坛》征集学术论文。把征集学术论文工作扩大开来,使征集面有市扩大到市和糖业集团、大学和区外有关单位。论文作者有大学教授,企业专家技术人员,环保系统科技人员等,论文质量有了新的提高。全年共征集环境科学学会论文60多篇。

四、组织评选优学术秀论文、激励会员参加学术活动的积极性。在参加征文,学术交流后,论文作者还有一个希望,就是想知道自己的学术论文是否有一个评价,有个好的收获。为此,在市科协的关心下,本学会牵头邀请专家对《制糖业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新模式论坛》的论文进行评选,经过申报—评选—公示—审查等程序,评出一等奖优秀论文二篇、二等奖优秀论文6篇、三等奖优秀论文10篇等优秀论文共十八篇;并报送市科协审定、发文通报表彰,发给证书,以资鼓励。计有30多名会员获奖。另外,编印《节能减排,科学发展—制糖业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新模式论坛》论文集500本;出刊《环境科学》1期3000册;60多篇。

六、办科技实事,认真落实环保科学技术研究,并应用到生产。

1、《电镀》科研课题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了资料收集整理、电镀废水综合治理小试、电镀集中园区选址研究等。年底将完成全部研究工作,报请验收。边研究、边将成果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现市电镀集中区筹建工作已在区五合工业区起动,取得实际应用成果。

2、积极推广落实《论坛》会上宣读交流推广的腐植酸新技术,综合利用榨糖滤泥和废糖蜜。经过介绍、宣传,上林县接受了这项新技术。济世兴农腐植酸肥业有限公司在上林县白圩镇投资1000多万建设腐植酸有机无机复混肥半年,今年底将投入生产。使《论坛》会推广的新技术在我市开花结果。

3、开展卷烟厂《节能减排》课题研究,已进行结题。

4、7月24日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学习培训班。全市有关企业,县、区、市环保行政执法人员共150多人参加培训。

七、学会自身建设工作。在上级的关心下,在各理事、各会员共同努力下,学会工作得到了新的发展。

1、召开理事会两次,分别于3月4日和6月23日各召开一次研究学会有关工作和进行学术交流。

节能与环保论文篇9

2011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他强调,“十二五”是中国环保事业充满希望的五年,全国环保系统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新要求,把加强环境保护与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有机结合起来,在新的起点上全面开创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

一、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的概况

我国开展节能减排环境审计是环境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节能减排环境审计也具有全面性、系统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国内外针对节能减排环境审计所进行的研究较少,贯穿于环境审计研究之中,它是指对社会各部门和区域的环境状况和环境行为进行客观的取证、审计、评价并作出审计结论,提出建议和措施,以供有关部门参考和检查的过程,它包括对节能减排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节能减排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审计监督督促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企业认真履行节能减排责任与义务,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工作,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二、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的必要性

我国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老的环境问题我们在解决,新的环境问题还产生着,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并存,历史欠账与新增问题并存。具体表现在:自然资源破坏严重,大气污染严重,水资源缺乏且污染严重。根据“十二五”规划,虽然提高了约束指标的要求,但是任务还是很艰巨,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规划和运营中的种种环境问题暴露无疑,对公众过度消费的误导,各种大型开发工程对环境的污染、对生态的破坏及对动植物物种生存空间的挤压,进一步加剧了我们今日面临的环境挑战,环境重大污染事件包括紫金矿业污水泄漏导致福建汀江流域大面积污染、康菲企业开采石油泄露造成海域污染等,说明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意识和行为均存在很大的问题。目前我国节能减排任务相当艰巨,“十二五”国家拟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各企业集团的总量控制目标责任书,分解落实具体减排任务和措施。加强减排指标、监测和考核“三大体系”建设,统筹环境统计、污染源普查及其动态更新数据。环境问题已是影响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这就需要从源头上提高能源使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需要通过节能减排来实现,从而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的作用

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工业化的发展,各种污染也日益严重,因此开展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势在必行,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刘家义审计长提出,审计是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要充分发挥预防、揭露、抵御功能,及早感受风险,发出警报,对影响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各种“病害”起到抑制作用。节能减排环境审计要以免疫系统功能理论为指导,促进审计作用的发挥,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理论为基础研究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将审计理论研究和审计实践有机结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理论为指导,能够提高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实践的层次和前瞻性,拓宽审计思路,创新审计理念与技术方法,增强对影响资源环境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敏感度,不仅能有效履行审计的监督职能,更能增强服务意识,有利于发挥审计工作的宏观性、建设性、开放性和科学性特点,能够较早地发现环境保护工作或政策制度层面存在的问题,揭示资源环境安全和风险,健全相关制度;有利于提升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的成果和作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在环境审计调查过程中,综合运用成本有效性分析法、最大效益分析法、成本——效益比分析法、最低成本比较法等新方法,对资源环保项目相关业务数据和结果进行审计,评价政策、项目执行效果,深入分析预期目标没有实现的主要原因,如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对照国际标准和采用先进技术方法的产出率或能耗水平,分析判断现行的标准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有利于环保政策目标的有效实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四、结论

节能减排环境审计是时展的要求,通过开展节能减排环境审计,能促进国家环保政策的贯彻实施,引导和监督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自觉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同时,有利于促进国家宏观及微观环境管理系统的健全和完善,提高环境管理系统运作的效率和经济效益,使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从而保障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随着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的不断发展、各项政策的不断落实和完善,审计人员在节能减排环境审计领域的探索和实践,将会提高这项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促进更好地实现公共利益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越冬、江纹.论政府开展节能减排审计的责任和意义[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4).

节能与环保论文篇10

对于普通毕业生,毕业环节教学是在第八学期进行,毕业环节时间在10周左右,扣除写论文、答辩等时间,学生真正进行毕业环节实践的时间非常短,而且目前就业越来越困难,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期间要还去应聘、面试、找工作,还有部分考研的学生,他们的考研面试也在这段时间进行,这些事务占用了大量时间,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产生了强大冲击。为此,莆田学院在制定“卓越计划”培养计划中,毕业环节工作大大提前,其中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工作在第六学期期末完成,第三学年暑假就进入“卓越计划”合作基地,开始边实践边做毕业论文/设计,整个毕业环节时间跨度超过40周,这样既能保障毕业环节的时间,也可以解决与找工作、考研的时间冲突问题。

二、加强指导教师综合能力培养

“卓越计划”要求毕业环节的指导教师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莆田学院作为一所新建本科学校,办学历史积淀较浅,校内教师虽然都具有高学历,但大多是从高校到高校,实践经验缺乏,为了保障实施“卓越计划”的优秀师资资源,学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指导教师综合能力培养。(一)加强指导教师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在原有教师考核系统中,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现象,教师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理论研究中,忽略对自身实践经验的培养,逐渐脱离了实际应用,工程实践经验缺乏,使得许多教师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实践中,心有余而力不足。为了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结合学校出台的制度和政策,学院要求所有中青年教师赴企事业单位参加实践锻炼。教师的实践锻炼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期间,连续进行或间断式开展实践。由教师自行联系到企事业单位实践研习、与企事业单位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活动、参加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办的研习班或实训班。第二,到企事业单位挂职,全职在企事业单位开展研究和深度服务工作。通过这些措施,不少教师被企业聘请为技术顾问或客座研究员,这既增强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拓宽了教师科学视野,也为教师指导毕业实践环节提供了很多素材。(二)推进指导教师的学术交流学习学院利用现有的“生态环境”福建省重点学科和“生态环境与信息图谱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平台,设立交流基金,每年有计划、有重点地支持中青年骨干前往国内外科研院所进修深造。在此政策激励下,近年来,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师先后前往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德国马普研究所等进行进修访学。同时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活动,为他们了解最新研究进展、展示研究成果和交流学术思想提供更多机会。通过这些交流,提升了教师的整体素质,保证了环境工程“卓越计划”的毕业环节的指导质量。

三、建立高质量的“卓越计划”合作基地

学院“卓越计划”培养的学生,实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培养分为校内培养和企业培养两个阶段,实行“3+1”模式,第4学年在合作基地培养,他们的毕业论文/设计基本都在合作基地内完成。因此,合理选择一批技术力量雄厚,科研水平和生产能力较强,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卓越计划”合作基地,是保证毕业环节的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此学院从常年合作的教学实践基地中遴选出一批优秀的企事业单位作为“卓越计划”合作基地,比如,莆田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普罗达克森(莆田)水处理有限公司、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站、厦门中迅德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碧水蓝天环保技术有限公司等。这些合作基地都具有较强的从事环境专业的研究和工作的基础,有技术骨干力量作为合作导师,且有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改的项目,可为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设计课题。通过与这些企事业单位合作,有力促进了“卓越计划”的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的提高。

四、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指导

普通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毕业环节通常是在单一的校内教师指导下完成,大部分课题来自教师的科研前沿课题,本科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且易使培养的学生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在“卓越计划”的毕业环节中,实行“双导师”培养体制。“双导师”中校外导师由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学术背景,实践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家或有一技之长的专家组成,他们长期工作在环境工程设计和解决环境实际问题一线,与他们合作可以加强学生在毕业环节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在毕业环节实施过程中由校外导师提供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和任务书,并提交到学院学位委员会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具体毕业环节的技术指导,按照课题实际要求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校内导师主要负责毕业环节过程管理、毕业论文的理论提升、资料整理,并将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共性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作为不断改进的依据,不断更新校内教学内容,两者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在实行“双导师制”后,所有选题都直接来自校外导师单位的实际工作,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价值。“双导师制”的实施还使学生提前融入社会。一些合作单位同时也是用人单位,可以在毕业前对实习学生进行考察,在校外导师的指导下,实习学生就业的机率相应得到提高,用人单位由此缩短了试用期限,节约了培养成本。

五、强化过程管理和监控

“卓越计划”的毕业环节大部分在合作基地完成,其质量监控难度较大。学院据此制定了毕业环节管理和监控的计划,除了校内导师实时跟踪监控指导外,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和环境工程系都定期到合作基地检查,包括学生出勤、实验记录本、毕业论文/设计进度等,基本做到周周有检查,月月有汇总。在毕业环节期间,“卓越计划”的学生回校三次,以组会的形式向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师汇报他们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进展。这样既锻炼了学生,也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在“卓越计划”下的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答辩时,学院邀请校外专家、校外导师和部分用人单位参与论文答辩,避免了毕业论文成为“走过场”的形式,同时现场气氛明显活跃,学生认真程度也明显提高,倒逼着“卓越计划”毕业环节的教学质量提高。

节能与环保论文篇11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从要素上分,文明的主体是人,体现为改造自然和反省自身,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时间上分,文明具有阶段性,如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从空间上分,文明具有多元性,如非洲文明与印度文明。[1]

现阶段国内外对于生态文明的研究是智者见智,众说纷纭,生态文明概念,我国最早见于1985 年2 月l8 日《光明日报》[2],在“国外研究动态栏”栏目载《在成熟社会主义条件下培养生态文明的途径》。从党的十七大开始,就把生态文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生成阶段新的组成要素,作为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密不可分的理论基础。“十二五”规划纲也将“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作为未来五年中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党的十报告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国家发展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及保护自然环境的必经之路。

国外的专家学者们目前并没有直接提出准确的生态文明的概念,但是长久以来,国外的学者们也形成了一套类似于生态文明理论的思想。随着西方工业化社会和消费社会的蔓延,出现了绿色社会运动,在各种思潮中较具代表性的是生态社会主义,其认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应仅仅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对立关系,而应是和谐共存的关系。生态社会主义者通过对“现代性危机”的探讨,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全球性问题结合起来,给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马克思指出,自然界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社会就是人化自然的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目的就是追逐剩余价值,资本家不断压榨劳动者不断发展工业化的过程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社会危机致使自然危机的出现,从而指明了走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社会和谐的发展道路。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有别于我们常常提到的生态环境的概念,生态环境主要是狭义的阐述了生物之间以及生物和自然环境之间的一种存在关系状况,主要是指自然环境。而我们在此提到的生态文明不仅包含了自然生态环境,还包含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共生存在关系,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联系,以及社会的和谐,社会的发展等社会所处的状态。很显然,作为一个更加复杂的概念,生态文明包含了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各种内涵:科学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谐共荣的生态发展环境,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态势,经济、政治、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发展,以及由此保障的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国家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大事,加快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许多现实意义:

(一)可以优化空间资源配置,构建良性开发格局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是无比珍贵的空间资源。国土的开发应该要按照资源与环境相协调的原则,控制开发力度,调整空间布局结构,创建生态宜居空间,保护天蓝水清的自然生态,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发展留下更多良田,给城市建设提供正确导向。生态文明可以促进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二)建设生态文明可以促进社会资源节约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环节。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加强工业生产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生态文明的理念可以促进科学技术创新,自从生态文明建设被列入党和政府社会主义建设的建设重点,产业结构调整、低碳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都取得了阶段性的突破,技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生态文明得以形成的重要保证性因素和驱动性因素,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有了新的生态节能技术,就可以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促进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就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的保护力度。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面临全球化的生态破坏问题―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湿地减少、森林消亡等等。只有以系统的生态保护的理论为依据,应用多种生态保护技术进行综合治理,才能改善荒漠、湖泊、森林、草原的自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才能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坚持科学规划,适度开发,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四)生态文明理论符合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前进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日益强大,在各个领域中都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是在我国所创造出的巨大物质财富背后,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一直较落后的产能结构带来了高消耗和高污染,生态环境过度破坏,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难以为继的发展模式。在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我国在短短30 多年来都集中表现出来。中国的大气污染物、粉尘产生指数、化学需氧量、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年排放总量居世界前列,环境的迅速破坏也引起世界的关注和忧虑。十报告中提出: “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现状,中国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突破口。十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大力地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力度,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惠及全国人民的大事。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既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发展与环境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也反映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坚定信念。

(五)生态文明理论有利于夯实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性基础

生态文明理辩证地吸收了西方生态社会主义的合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并进行了大胆创新。我国现阶段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近年来党和政府指明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无论是科学发展观还是和谐社会都与生态文明密切相关,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首先转变发展观念,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将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有机统一起来。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不仅汲取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而且融合了中华文明和时代特色,还吸收了国际生态文明的理论成果,在国际社会中展示了中国社会改革和建设的特有目标和内质。中国的生态文明起步较迟,但是中华文明中的生态智慧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契合度很高,从文化艺术到社会制度,都反映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的追求。生态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在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中都有具体的体现。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既具有文化优势,又具有制度优势,理应率先成为生态文明的实践者。当然,中国在实现工业文明的过程中不可能再享受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拥有的廉价资源和环境容量,只有在严峻的生态环境下迈向工业化。因此,中国只有走生态文明之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才能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不是凭空出现的,它们都是在关照现实和了解国情的基础上,借助理论分析而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其中生态文明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提供了肥沃的理论土壤,夯实了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础。

无论是生态治理的理论研究,还是生态保护的科研水平,亦或是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创建,中国都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不小的差距。在提高并赶超西方生态文明水平的路上,中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在党和政府的正确的指引和有力的推动下,在中国人民的强力拥护下,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战争很快就会打响,具有强大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的中国人民,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节能与环保论文篇12

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是公众在消费全过程中实行产品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生态文明行为的统称,它既包括购买行为,如只购买需要的产品(减量化购买)、节能型产品或可回收产品,也包括购买后行为,如注意节约使用产品,注重废旧产品的再利用、再循环等。然而,当前公众在消费过程(包括购买、使用、处理全过程)中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却日趋严重和突出,大量的浪费性消费、污染性消费、破坏性消费、短视性消费、过度性消费、不合理消费随处可见。现在的问题在于,如何有效引导公众自觉转向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笔者以为,这必须先探索公众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的外部表现、内在动机和分类维度,然后才能制定针对性的公共政策以有效转变公众消费行为模式。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公众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的实证测度,旨在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考察公众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的外部表现;②探究公众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的内在动机;③根据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对公众进行分类描绘。以期对政府转变公众消费行为模式提供实证资料和政策借鉴。

1 文献回顾和简要评述

根据现有的相关研究,生态态度、生态知识、社会责任意识等心理意识因素和年龄、收入、受教育程度、职业、社会经济地位等人口统计因素可以用来预测公众的生态文明行为倾向。对于心理意识因素,Bohlen等研究认为,生态态度是生态消费行为的最重要的预测因素。因为,对待污染的态度会影响一个人对生态意识生活方式的态度,对生态意识生活方式持积极态度的人会积极参与生态购买和生态消费活动。Synodinos等分析表明,通过增加公众对环境问题的知识会促使其对环境行为产生更积极的态度。换言之,生态知识是环境行为的一个很好的预测变量。Webster研究发现,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往往受到普遍认同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由此,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更可能购买生态包装产品,只要这种行为成为普遍接受的规范。对于人口统计因素,一些学者研究发现,生态意识的公众倾向于是那些年轻、受过良好教育、收入较高以及职业地位和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但多数研究结果揭示,相对于心理意识因素来说,人口统计因素对于预测公众环境行为的作用非常有限。

上述研究主要把生态文明行为作为因变量,侧重于探讨其影响因素。但它们尚未对生态文明行为本身进行深入分析。对此,一些学者侧重对生态文明行为本身(表现、特征、分类等)进行研究。Schwepker和comwell等基于某些生态文明行为倾向将公众划分为“绿色消费者”和“非绿色消费者”两极。也有学者突破了这种非此即彼的两极观点,认为公众生态文明行为应该体现为一个连续流状态。换句话说,存在一个从低到高的程度差异问题。例如,Straughan和Roberts根据公众在消费过程中对环保问题的关注程度,把公众分为“深绿色消费者”、“中绿色消费者”和“浅绿色消费者”。以上研究是基于发达国家背景进行的。显然,我们不能简单地借用发达国家的研究结论来推断中国公众的生态文明行为特征。事实上,理论界进行国际比较研究后认为,欧美人的环境意识是“自然保护型”,日本人是“反公害型”,而中国人是“自我保护型”。对这一论断,中国一些学者的研究也显示了异议。例如,万后芬将中国公众细分为“积极的绿色消费者”、“消极的绿色消费者”和“非绿色消费者”三类。黎建新则从购买动机和消费后果角度,将中国公众的绿色购买行为进一步细分为自利性购买和利他性购买。这为理解中国公众的生态文明行为提供了新的启示。

从现有的相关研究看:首先,由于生态文明行为的复杂性,理论界尚未完全打开生态文明行为的黑箱,对于生态文明行为的外部表现、内在动因、分类维度等尚需要进一步研究;其次,由于生态文明行为的特殊性,不同文化背景和经济水平下的研究结论也不完全一致。相应地,对中国公众的生态文明行为,需要我们基于自身国情进行深入的实证测度;最后,现有文献往往从某个侧面研究公众的生态文明行为,没有从整体上(消费全过程)对公众生态文明行为的特征进行系统考察。

2 数据来源和样本分析

本文通过对城市公众进行问卷调查获取数据。为了设计问卷量表,笔者参考了发达国家的相关文献,并在其基础上根据中国文化特征和本文研究目的进行了修正。最终共确定14个题项量表,如表1所示。

在人口统计因素中,笔者选择了性别、年龄、学历、家庭人口、职业、个人月收入、家庭成员月总收入、居住城市八个题项。本文用家庭成员月总收入除人口以获得家庭人均月收入数据。调查于2008年8月下旬~10月上旬在杭州市展开,共获得有效问卷1762份。考虑到在校学生与其他群体相比有一定的独立性,笔者剔除178份学生问卷。另外,考虑到不同城市居民的消费行为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笔者也不考虑居住城市非杭州的问卷。这样得到有效样本1392份。本文采用SPSS11.5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下面对问卷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先运用Cronbach'sa指标评估量表的内在信度(Internal reliability)。从表1可以看出,14个题项的Cronbach's a系数高达0.87。且删去任何一个题项,a系数也无显著提高。另外,单个题项与总体的相关系数都在0.4以上。这说明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可靠性和稳定性较好,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再考察量表的效度。效度包括内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和建构效度(construct validity)两种。本文采用专家判断法和重复测试法检验内容效度。问卷正式形成以前,笔者先

经过一轮与专家、代表性公众的访谈,询问他们哪些因素对度量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重要,归纳得出问卷初稿。此后,笔者对公众进行了访谈和试调查。在总结被调查者意见的基础上对题项进行了修正,然后才最终确定问卷。总的来说,本问卷内容有一定的广度,且切合调查目标,内容效度较为理想。对建构效度,本文用因子分析法检验。可以看出,KMO检验统计量达到0.869,Bartlett's球形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000,如表2所示。由此,拒绝Bartlett's球形检验零假设,可以认为本问卷量表建构效度良好,完全符合进一步分析的需要。

3 数据分析与结果发现

3.1 公众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的外部表现

对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各题项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显示,公众对自身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的判断大致处于2~3之间,也就是“同意”或“大致同意”会实行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从调查结果看,公众回收废旧产品(G6纸张、G7饮料瓶等)、节约用电行为(G2)最普遍,且这三项的内部差异也较小(表现为标准差较小)。与之相对,“劝说家人购买对环境污染小的产品”(F3)和“购买包装可降解或可再利用的产品”(F6)这两类行为最少(且这两项的内部差异相对也较大)。购买产品时“会选择对环境污染小的产品”(F1)和“会考虑有环境标志的产品”(F5)相对也较少,如图1所示。

3.2 公众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的内在动因

下面采用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以考察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的结构维度。分析表明,题项F7、G1的平均信息提取量较低。故删去这两项。对剩下的12个题项做因子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三个因子可以解释63.5%的方差。其中,第一个因子可以解释39.3%的方差,包含F1-F6六个题项,他们与产品购买过程中注重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相关,可以聚合为产品购买因子。第二个因子可以解释14.4%的方差,包含G2-G5四个题项,它们与产品使用过程中注重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相关,可以聚合为产品使用因子。第三个因子可以解释9.7%的方差,包含G6-G7两个题项,他们与产品处理过程中注重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相关,可以聚合为产品回收因子。

在三因子中,产品回收因子反映了公众追求纯粹的个体经济利益的动机。尽管回收废旧产品客观上能产生社会收益,但多数公众回收废旧产品并非出于社会利益动机,而往往出于回收废旧产品可以获得经济收益这一自利动机。与被调查者深度访谈时笔者也证实了这一点;产品使用因子显示了公众能自觉转变生活方式和使用习惯。尽管这与个体经济利益并不冲突,但公众需要约束个体行为。换言之,个体需要付出一些时间精力成本、习惯改变成本和便利性尚失成本等。因此,产品使用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众低层次的社会利益动机(弱社会利益动机);产品购买因子则反映了公众在牺牲个体经济利益、约束个体行为基础上追求社会利益的动机,是一种高层次的社会利益动机(强社会利益动机)。

3.3 公众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的分类维度

下面运用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对公众进行分类描绘。基于上述三个因子,本文采用K均值快速聚类法对公众进行细分。结果表明,将公众聚为四类的聚类效果最理想,如表4所示。

在四类公众群体中,第1类公众群体约占总人数的16.05%。他们既不注重产品回收和节约使用,也不太注重产品购买时的节约环保,笔者称之为“非节约环保型消费者”。第Ⅱ类公众群体占总人数的22.99%,他们注重产品回收,但在产品购买、使用时不太注重节约环保。这部分公众注重回收完全出于个人的经济利益,且不愿意改变个人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去实行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笔者称之为“节约环保型回收者”。第Ⅲ类公众群体占总人数的21.91%,他们注重产品节约使用和回收,但在购买时不注重节约环保,他们实行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底线是不损害个人利益。笔者称之为“节约环保型使用回收者”。第Ⅳ类公众群体约占总人数的39.05%。他们在产品购买时非常注重节约环保,也比较注意产品回收和使用节约,是具有全面生态文明理念的理想消费者,笔者称之为“节约环保型消费者”。

下面采用列联表和卡方检验以确定不同公众群体在人口统计变量方面的差异,结果如表5所示。结果表明,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不同公众群体在年龄、个人月收入两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来说,群体I的年轻人比例较高,高收入者比例最高。群体Ⅳ的年长者比例最高,低收入者比例最高。

4 研究结论与公共政策借鉴

通过对公众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的测度,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和公共政策路径(见图2):

(1)公众对不同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的倾向不完全一致。研究表明,对于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公众也是根据其自身利益选择的。当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与自身利益相容,那么公众更乐于实行。反之,公众实行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这一结论为现实中公众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不一致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很多研究都指出,中国公众对绿色消费有积极的态度,也能有效地转化为购买意图,但转化为行为过程则不那么有效。笔者以为,造成这种困惑现象的本质原因在于,当环境行为与个体利益追求相容时,环境态度与实际环境行为之间的一致性较高。反之,如果环境行为与个体利益追求不相容,或者需要公众承担额外成本时,积极的环境态度也未必能转化为有效的环境行为。这进一步突显了降低公众实行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的成本的重要意义。

(2)公众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内含三个因子:购买因子、使用因子、回收因子。这三个因子分别体现了公众三种不同的内在心理动机:基于自然保护的强社会利益动机、基于自我保护的弱社会利益动机、基于经济保护的个人利益动机。可见,中国公众的生态意识行为动机并非单一地表现为“自我保护型”,也不仅局限于“自利”和“利他”两维。而是呈现复杂多维的形态,既可能体现为“经济利益型回收”,也可能体现为“自我保护型使用回收”,还可能体现为全面的“自然保护型消费”。由此,尽管公众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的外在表现相似,但其深层次心理动机和利益追求并不相同。相应地,如果仅仅依赖于对公众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的表面认识就制定公共政策显然不会产生理想的效果。

节能与环保论文篇13

1.1 理论讲授与教学实习环节衔接不紧密

理论讲授与教学实习是一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两个教学环节,其中理论讲授是基础和前提;教学实习是手段,对于深化理论讲授内容、保证理论讲授成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按照2008版教学计划,水产科学专业部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讲授与教学实习环节安排在时间上不尽科学合理。有些课程虽然先讲理论后进行教学实习,但理论讲授与教学实习分别跨学期进行,如鱼类增养殖学和水产动物病害学理论讲授均安排在第5学期,而教学实习被安排在第6学期进行,由于两个环节时间上跨度较大,学生经过一个寒假的放松后,部分内容已经“交还给了老师”,此时再进行教学实习就很难完全达到教学实习环节本应达到的教学目的;个别课程则安排为先进行教学实习后进行理论讲授,如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理论讲授安排在第6学期进行,但教学实习则被提前安排在第5学期进行,由于本末倒置,很多学生在进行教学实习时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使教学实习成了“空中楼阁”,严重影响了教学实习环节的教学效果。

1.2 教学实习环节在时间安排不合理,一定程度影响实习效果

在2008版教学计划中,第6学期不但安排有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养殖水域生态学、名优水产动物养殖学3门课程共计136个学时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任务,同时还安排了养殖水域生态学、名优水产动物养殖学、水产动物病害学和鱼类增养殖学4门课程共计10周的实习任务。按照惯例安排教学计划,一般先理论教学后教学实习。如果照此安排,则教学实习将在每年的4月下旬~5月中旬进行。众所周知,陕西水产养殖具有很强的季节性,每年的4月下旬~5月中旬并非水产养殖的黄金季节,也非学生教学实习的最佳时段,很难保证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此外,按照常规做法,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安排在第7、8学期是完全合理的,但是就水产专业而言,由于生产的季节性,整个第7、8学期可真正用作生产实习和结合渔业生产必须在生产现场进行的毕业论文设计的有效时间十分有限,影响实践教学质量。

1.3 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落后

在2008版教学计划中,第6学期安排有鱼类增养殖学实习(6周)、养殖水域生态学实习(2周)、水产动物疾病学实习(1周)、名优水产动物养殖学实习(1周)等4门课程的教学实习。虽然4门课程共计10周的教学实习集中连续进行,但在以往的实践教学安排与组织过程中,4门课程分别按课程成立实习导师组,且4门课程按照“简单线性实习模式”(即4门课程各自独立作为一个实习单元,每个单元依次连续进行)组织教学实习,在这种模式下,2个班近60名同学同时进行一门课程的教学实习,一方面由于指导教师数量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指导老师指导的“细度”;其二,实习资源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习的“深度和广度”;其三,按照“简单线性实习模式”组织实习,由于四门课程各自独立进行,制约了4门课程综合性、设计性实习内容的创新与实践;其四,连续几周进行同一教学课程的教学实习,有可能导致学生对实习内容失去新鲜感从而产生“实习疲劳”。这些均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 实践教学环节优化与改革的基本思路与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项目组认为现行教学计划在某些方面值得商榷,有必要对现有教学计划进行优化。考虑到水产专业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的季节性因素,充分尊重教学规律,以保证实践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目的,经讨论后提出以下实践教学环节优化设计与实施的基本思路和建议。

2.1 充分发挥试验站平台功能,将部分课程的理论讲授和教学实习合并为1个教学单元

在以往的教学工作安排中,由于校内缺乏必要的教学实习基地,因此往往将一门课程的理论讲授和实验、教学实习划分为相对独立的两个教学单元,一般先在校内进行课程的理论讲授和实验,然后组织学生在适当的时间前往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完成教学实习环节的教学任务。由于水产科学专业教学实习受生产的季节性因素影响,因此就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诸如理论讲授与教学实习环节衔接不紧密、教学实习环节在时间安排不合理等问题而影响实践教学质量[326]。随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水产试验示范站建设的不断推进,其教学、实验、实习和生活等条件不断完善,其教学功能日益凸显,目前该站基本具备了完成部分课程理论讲授和实验的教学条件。因此,为了有效解决目前制约部分主干课程在教学实习安排上存在的问题,可考虑充分发挥试验站平台功能,将部分课程的理论讲授和教学实习合并为1个教学单元并全部安排在安康水产试验示范站进行,这样即可按照边理论讲授、边实验、边实习的原则,还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安排教学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建议学校和学院进一步加大对试验站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完善教学、实验、实习和生活等条件,以促进较多门课程按照理论讲授和教学实习合并为1个教学单元的模式在安康水产试验示范站完成教学计划。

2.2 将4门重要的主干课程“捆绑”安排在每年渔业生产的黄金时间,以提高教学质量

在水产科学专业2008版培养方案中的17门学科基础课和7门专业课是其最为重要的主干课程,其中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和养殖水域生态学是其中重要的2门学科基础课,名优水产动物养殖学和水产动物病害学是其中重要的2门专业课。上述极其重要的4门学科主干课程的共同特点是课时量大且均包括理论讲授、课程实验和教学实习三部分教学内容(见表1),其中实践教学环节在保证教学效果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7,8]。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正常进行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建议将上述4门主干课程的开课和完成时间“捆绑”安排在每年渔业生产的黄金时间即每年的4月至6月和9月至11月上旬期间,如果以每周安排22学时计,上述4门主干课程共计460个学时为期21周的教学任务正好在此期间顺利完成。这样不但可以保证理论讲授、课程实验教学内容的全面完成,而且由于教学计划正好是每年渔业生产的黄金时间,有利于保质保量完成教学实习环节,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9]。

2.3 将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提前于第6学期开始,与其它教学工作穿行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