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教育部师德教育实用13篇

教育部师德教育
教育部师德教育篇1

此外,要建立问责机制。对教师严重违反师德行为监管不力、拒不处分、拖延处分或推诿隐瞒,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还要追究高校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看到教育部年内将给教师师德划红线,我觉得我应该说点什么:1442万教师出了几个败类,8000万党员有几个干净的,凭什么就单给教师师德划红线?给官员高薪养廉,结果人家贪污几十亿还能感动中国,而将教师工资待遇与公务员分开,始终不涨,偶尔有偿家教就十恶不赦;说教师还有两个假期,我呸,你们也不问问这帮畜生假期给老师安排了多少没用的培训;要求老师不能打学生,不能骂学生,不能体罚学生,好,那劳资不管了,又说劳资不负责任,管严一些吧,又说限制学生个性发展,次奥,不打不骂,不批评不体罚,你让劳资怎么管,说要用沟通和真心感化学生,麻痹的,你当劳资是如来佛祖啊,你怎么不把快要枪毙的贪官或杀人犯送到学校来让我感化;说老师应该像蜡烛一样无私奉献,这话让人听得恶心,麻痹的,这都什么时代了,你问问你们家现在有几根蜡烛,这时代谁用得着蜡烛,谁看得起蜡烛,再说了,既然你把教师当蜡烛,凭什么要求其发出白炽灯的亮度,你给我这个待遇了吗?

这个社会现状存在着一种病态的发展趋势,教师待遇和教师地位被一再的贬低,惊闻教师不让作弊遭打,这TM是什么时代?连学生准考证填错都TM是监考老师的错,教育决策的这帮孙子到底是用什么东西思考问题的?以前,教师在人心目中是崇高的,而现在,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对教师行业任意指责,为什么现在老师的地位越来越低,或许也正是因为所有的人都可以对教育说三道四,都认为自己的教育观才是正确的。教育工作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低,教育工作的独立性越来越低,甚至没有什么独立性,一堂课你该怎么上,该讲什么,学生应该怎么教以及一个老师的任何言谈举止现在都不由老师决定,而是由这个社会决定,这也决定了老师讲课方式和课堂模式的死板,在这种模子一样的环境下怎么可能出来有独立思想的人才。社会都指责说,高素质的人才都让老师毁了,其实是好多高水平的老师都让现在的教育现状给毁了,而决定现在教育现状的正是这个社会的大环境。

2010年,联合国四大主要机构的负责人在《世界教师日联合致辞》中说,“地位低、工资低、工作条件差侵犯了教师的权利,也降低了年轻人加入和留在教育行业的积极性。” “没有出类拔萃的大学生加入教师这个行业,教育振兴只会是画中之饼”。

教育部师德教育篇2

近年来,我厅在师德建设工作中通过抓机制体制建设,抓载体,依托贵州省团校,设立贵州省师德教育中心,并发挥其在全省师德建设和教育研究、指导、培训服务作用等有力措施,同时通过健全和完善学习宣传机制、激励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使师德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提高了广大教师的师德素养和德育工作水平,形成了较好的学风和校风,维护了全省教师的思想稳定。近期,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教师〔2013〕10号),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附件: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

贵州省教育厅办公室

2013年11月11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师范大学:

教师是教育的根本,师德是教师的灵魂。长期以来,全国广大中小学教师教书育人,敬业奉献,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全社会的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但是,近年来极少数教师严重违反师德的现象时有发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损害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充分尊重教师主体地位,大力弘扬高尚师德,切实解决当前出现的师德突出问题,引导教师立德树人,为人师表,不断提升人格修养和学识修养,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中小学教师队伍。现就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创新师德教育,引导教师树立远大职业理想。将师德教育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师范生培养必须开设师德教育课程,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开设师德教育专题,在职教师培训把师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记入培训学分。重视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创新师德教育内容、模式和方法,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采取实践反思,师德典型案例评析,情景教学等丰富师德教育形式,把教书育人楷模、一线优秀教师等请进课堂,用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诠释师德内涵。结合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师德教育,切实增强师德教育效果。

二、加强师德宣传,营造尊师重教社会氛围。将师德宣传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重点工作。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大力宣传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让全社会广泛了解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大力树立和宣传优秀教师先进典型,通过组织举办形式多样、务实有效的活动,深入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充分展现当代教师的精神风貌,弘扬高尚师德,弘扬主旋律,增强正能量。针对师德建设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及时应对并加以引导。充分利用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纪念日的契机,联合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集中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社会氛围。

三、严格师德考核,促进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将师德考核作为教师考核的核心内容,摆在首要位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师德考核办法,学校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师德考核应充分尊重教师主体地位,符合教师职业性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采取教师个人自评、家长和学生参与测评、考核工作小组综合评定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结果一般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考核结果公示后存入师德考核档案并报学校主管部门备案。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年度考核应评定为不合格,并在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和特级教师评选等环节实行一票否决。

四、突出师德激励,促进形成重德养德良好风气。将师德表彰奖励纳入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奖励范围。完善师德表彰奖励制度。把师德表现作为评选教书育人楷模,模范教师、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中小学优秀班主任、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等表彰奖励的必要条件。在同等条件下,师德表现突出的,优先评选特级教师和晋升教师职务(职称)、选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五、强化师德监督,有效防止失德行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建立健全师德年度评议制度,师德问题报告制度,师德状况定期调查分析制度和师德舆情快速反应制度,及时研究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政策和措施。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多种形式的师德投诉、举报平台,及时获取掌握师德信息动态,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良倾向和问题,将违反师德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要将师德建设纳入教育督导评估体系。

六、规范师德惩处,坚决遏制失德行为蔓延。建立健全违反师德行为的惩处制度。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研究制定《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明确教师不可触犯的师德禁行,并提出相应处理办法。对危害严重、影响恶劣者,要坚决清除出教师队伍。建立问责制度。对教师严重违反师德行为监管不力、拒不处分、拖延处分或推诿隐瞒,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要追究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对涉及违法犯罪的要及时移交司法部门。

教育部师德教育篇3

1.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大中小学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我们要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2.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长期以来,广大教师教书育人、敬业奉献,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同时也必须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和开放环境下,学校教育和师德建设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的挑战;人民大众对于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师德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方面和薄弱环节。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全面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师德建设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制度环境亟待进一步改善。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二、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3.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造就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贡献。

4.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牢固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接触实际,了解国情。要认真学习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坚持学术研究无、课堂讲授有纪律,严格教育教学纪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影响和引领学生。

5.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广大教师要有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培育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站在时代的前列,努力成为为人民服务的践履笃行的典范。要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把本职工作、个人理想与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

6.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广大教师要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守法律法规;树立先进教育理念,自觉遵循教育规律,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公平公正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大力提倡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团结合作、协力攻关、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坚持科学精神,模范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潜心钻研,实事求是,严谨笃学,成为热爱学习、终身学习和锐意创新的楷模。

7.着力解决师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要坚决反对教师讥讽、歧视、侮辱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坚决反对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及其它商品,索要或接受学生、家长财物等以教谋私的行为;坚决反对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违背学术规范,侵占他人劳动成果的不端行为;坚决反对在招生、考试等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和违纪违法行为;严厉惩处败坏教师声誉的失德行为。

8.积极推进师德建设工作改进创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师德建设工作必须积极推进观念创新、制度创新。要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师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创新,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功夫,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使师德建设更加贴近实际、贴近教师,把师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教师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并自觉按照师德规范要求履行教师职责。

三、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主要措施

9.强化师德教育。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在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重视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风和学术规范教育。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工作者培训制度。对学校班主任、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进行师德教育专题培训。建立和完善新教师岗前师德教育制度。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和举办教师教育的综合大学,都要适应新的要求,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列为教师培养和职后培训的重要环节。要把师德教育作为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首要任务和重点内容。

10.加强师德宣传。每年教师节组织师德主题教育活动,以庆祝教师节和表彰优秀教师为契机,集中开展师德宣传教育活动;在三年一次全国性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表彰奖励中,表彰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辅导员、德育工作者和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组织师德典型重点宣传和优秀教师报告团活动,大力褒奖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广泛宣传模范教师先进事迹,展现当代教师的精神风貌,进一步倡导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举办师德论坛,促进师德建设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师德建设工作实现科学化、制度化。

11.严格考核管理。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和新教师聘用制度,把思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品质作为必备条件和重要考察内容;建立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等的重要依据。对师德表现不佳的教师要及时劝诫,经劝诫仍不改正的,要进行严肃处理。对有严重失德行为、影响恶劣者一律撤销教师资格并予以解聘。建立师德问题报告制度和舆论监督的有效机制。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

12.加强制度建设。修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师德建设工作评估制度,构建科学有效的师德建设工作监督评估体系。抓紧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完善相关政策,体现正确导向,为师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因地因校制宜,制定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完善师德建设规章制度,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四、切实加强对师德建设的领导

教育部师德教育篇4

首先我和学生一起制定纪律公约,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知道该怎样做,哪些事情不能做。以“五星换银钉”“银钉换银环”的奖惩措施进行评比,以督促学生遵守公约制度。进一步贯彻小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好小组长的作用。为达到这个目标。首先我要选拔、培养和使用班干部。选拨前先进行自我推荐,推荐后培养班级的积极分子,物色班干部,组成班委会,让学生初步学习自己管理自己。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指出他们的不足,给予及时培养和教育。班干部要定期轮换,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同时也培养学生既能当领导,又能被领导的适应能力。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还应该培养良好的班风,正确的舆论。这种班风、舆论对学生有很大的教育作用。让学生自愿遵守纪律,自愿学习,自愿做事。为此,在本学期我把培养良好的班风放在了班级工作的首位。而培养班风要以正确的舆论做起。班上有了正确的舆论,坏事在班上就得不到支持,就会很快被制止,学风、班风就可以达到巩固的目的。只有这样班级才能稳定,才能进步!

二、活动方面:

本学期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万物复苏,猫了一冬的孩子们也充满了活力,因此我要借此机会开展好班级的各项活动,并力求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1、书香飘逸

上个学期学校建立了开放图书角,班级也随之开展了捐图书活动,孩子们整天追着问,什么时候可以借图书啊,什么时间看啊!这个学期我要把这项活动安排到课表上,让孩子们在兴趣的驱使下,养成爱看书,有时间就看书的好习惯!形成书香飘逸的班集体。

2、励志努力

在本学期中,学校开展了以“励志”为主题的各项活动。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我打算从让学生自己设目标,自己努力完成目标开始。老师引领孩子统一设定几个自己较容易达成的目标,在实现目标后,自己再给自己补充设立新的目标,向着目标继续努力。在不断的设定目标,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意志力等能力。

3、月活动计划

积极响应学校开展的每月主题活动,争取做到有实效,让孩子在每一次的活动中都能够真正的有所得,有所获。安排好每月的家长进课堂活动,争取按时进行,扩展范围,扩大知识面,让孩子有所收获。

总之本学期的活动,一定要进行,要进行的按时,要进行的有实效,要进行的有意义,要让孩子留印象。

教育部师德教育篇5

会上,王xx作师德专题教育辅导报告,从三个方面对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作深入浅出的讲解和阐述。

 

王xx指出,要深刻领会师德师风建设的重大意义。一是政治性。师德师风分量之重、要求之高,标志着党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追求。二是时代性。重要论述是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满足时代之需,同时具有鲜明性和与时俱进品质的重要理论,散发着科学睿智的理性光辉和震撼人心的真理力量。三是实践性。重要论述是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的辩证统一的结果,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不断完善,在推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中日益彰显出更强大的实践伟力。四是文化性。重要论述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坚定了中国共产党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高度自信。

 

王xx表示,要准确把握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涵本质。师德的内涵包括政治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师风的内涵包括教师作风、教学风范、学校风尚,二者相伴而生,既相互联系,又互有区别。一是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师德是师风的内在基础,师风是师德的外在表现,二者共同折射出教师教书育人的内在气质和精神风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也成为人民群众和社会公众评议教育的一把标尺。二是内圣与外王的关系。师德为百业道德之首,是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是教师作为这个职业的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与职业活动有关的特殊道德。师风是师德行为表现出的特有精神状态,即教师这个职业所特有的风度风尚风气的广泛社会影响。三是自律和他律的关系。良好的师德个体是学校优良师风、校风的组成部分,主要靠自律养成;优良师风、校风可以塑造培养教师个体的师德,主要靠他律约束,但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

 

王xx要求,要全面提升师德师风建设的质量水平。一要认清师德师风建设的新形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关键,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教职工队伍素质中至关重要的方面,是一所学校发展的重要思想动力。二要明确师德师风建设的新任务。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要加强理论学习研究,创新组织保障路径;培育重德养德风尚,创新激励引导路径;完善评价监督体系,创新监督约束路径。三要落实师德师风建设的新要求。广大教师要着眼职业特性和育人使命,赓续百年初心,担当育人使命,不断探索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以真我做人、真情做事、真理做学问,让教书育人成为毕生的事业,在学生成长中、在学校建设发展中获得人生的价值。要坚持以德立身、以真我做人,坚守教师品行的底线;坚持以德施教、以真情做事,彰显教师文化的底气;坚持以德立学、以真理做学问,擦亮教师育人的底色。

教育部师德教育篇6

一、2013年修订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律教育部分概述

党的十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法治建设做出重大部署。党的十以来,同志多次就法治建设发表重要论述,进一步指明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方向和道路,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引和思想武器,标志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入新的阶段。法治校园的建设,培养学生成为完整职业人所应具备的法律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倚重于纯粹的“观念意识”的法治教育内容安排不足以应对现实需求。虽然法治教育有思想教育的成分,但法治教育不完全等同于思想教育。面对今天这个高度规则化的社会,必备的法律素质将越来越成为现代市民特别是青年学生们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就高职教育本身而言,其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们的综合职业能力,由于个体性法律素质对综合职业能力的塑造发挥着十分巨大的作用,所以,针对高职学生的法治教育必然是以“法律素质”的培养为中心任务,高职法治教育的内容应从传统型“意识主导”向现代型“素质主导”变革,着重趋向于意识、知识和技能兼容一体的“法律素质”构建,高职院校法治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的构建。

新修订的法律基础教育部分最明显特点是增强了法律思想修养和法律意识教育的内容,大量删除了一些具体的法律条文,从而使法律部分的内容更具有思想性,使教材内容中的思想道德部分与法律部分有机地融汇为一体。十报告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部分明确提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并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提出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任务;提出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任务,提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任务;提出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任务。在“基础”课教学中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角度,深刻认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内在关系,准确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形成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之间的内在关系,帮助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自觉维护法律权威。二是进一步突出宪法的内容,强化宪法权威,加强对宪法原则、宪法精神和宪法使命的理解。三是帮助学生了解十提出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目标。十报告提出的20加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基本目标是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四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十明确提出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切实实施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

二、法律教育部分对基础课教师的挑战

上述法律教育部分内容的修订较此前的版本更为科学合理,而且避免了以往非法学专业的基础课教师需要学习庞杂的部门法的问题,但同时面临着新的挑战。思政课教师要将全体大学生培养成法治国家所需的具备基础法律知识和素养的大学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于法律部分的关注突出地表现在关注实际的具体的法律问题比较多,部分教师遇到学生的课堂或课后咨询具体的法律问题,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部分老师在法律教育相关专题的教学中讲授“法律基础”部分也更多的是法律知识和概念的讲解,很少涉及法治思想和理念方面的知识。法治思想和理念方面对于非专业的教师难度较高,其也不同于以往具体部门法概述的教学,需要教师从更高的层次上去把握和理解,并且能用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生的语言阐释,借助经典案例或现实生活中的事实对法治思想、精神和理念进行深入的理解。对于法学专业的教师,同样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实际的授课中容易陷入法学专业教学的深度。现实教学中出现的是部分法学专业的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按着法学专业教育的方向上走,但对于学生学习未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并且不符合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学生容易陷入艰涩理论学习的困惑中。

三、法律教育部分对基础课教师挑战的对策探究

在思政课教学团队中,由于年龄、职称和专业的组成科学、全面和合理的需要,相当部分教师不具备法学专业背景,然而本门课并未要求必须具备法学专业背景,且不影响实际教学,如前文所述,《基础》课的法律教育部分强调的是思想性的教育,教师只需花功夫研习法律部分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理念即可应对教学需要。研习法律部分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理念须始终围绕着培养大学生的良好法律意识这一主线开展,更侧重于培养大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增强大学生法制观念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研习可分为自主学习和其他系统培训,这里主要探讨系统培训的路径。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在授课时除了要透彻地分析教材中的规定的重点内容,还要基于学生实际以及学生需要和关注的法律问题进行讲授。除了教材已规定的选取学生关注度高的法律知识进行讲解,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问题;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关注不同领域的法律知识进行差别讲授,如财经系的大学生更关注经济领域的法律知识,而食品系学生则更关注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规范。这样结合大学生实际,结合生活,有所取舍,有所侧重,既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又能解决法律部分意识和理念方面的教育的需求。在讲授相关专业侧重的基础法律知识的同时也可附带理念和精神的教育。

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的教育很重要的是通过消极案例中得出积极的引导,从而树立对法治道路的信心。通过对比事例诱导冲突,然后把两者进行比较,从而引出正面教育。法律部分教学的基本特点是,教师授课过程中每个法往往只能简单带过,蜻蜓点水式的面面俱到反而弱化了法律部分应有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从民法、刑法、诉讼法等角度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同时多运用一些“情法冲突”、“情理冲突”的典型案例如长沙的哥撞死劫匪案、南京彭宇事件等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分别从道德和法律的角度作价值判断,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同时法学专业的教师要注意把握理论讲授的度,并且紧密结合高职高专的培养要求,开辟出特色的教学模式及内容。我院也对此有针对我院情况的思考,以下是我院的情况:

1.教学现状。我院的法治教育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法制意识教育,学生对法律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缺乏法律情感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养成,法治教育效果不明显。教育形式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多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和课后的认知和行为的培养。学生对校园部分法治教育活动了解和参加得较少,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仍需提高层次和水平。

2.教学优势。目前,已经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精品课程较为成熟,同时已开设法律相关的网络公选课,有固定的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和实践教育常规活动,成立法律服务队并进行规模的校内法律宣传活动,已有按照院办宣传科的文件精神开展活动,已开展校园法制节目的拍摄录制尝试,这些活动已经取得初步的成果和成效,同时通过这些尝试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和局限,以便后续的提升和改进,尤其是通过活动建立法治教育的系统的构建和运行的研究。

3.教学前景。形成地市级的普法品牌活动,提高学生作为完整职业人所必须具备的综合职业素养,为法治校园自下而上的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四、与上述基本状况对应的对策思考

1.课程教学改革。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授内容和方式的改革,确保培养学生基本意识的主渠道。契合法治教育目的的课程设置上,较为适宜的开设法治教育“活动课程”(《高职学生实用法律知识介绍与体验》)以及其他法律文化和精神类课程,形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普及模式,即围绕学生实际参与的社会生活来组织课程内容,同时渗透精神和理念层面的教育。

教育部师德教育篇7
教育部师德教育篇8

有人说儿童是一本书虽然要读懂这本书并非易事,但要成为一位出色的教师就必须去读它,并且打算读一辈子。有人说,儿童是花木,教师是园丁,园丁悉心照料着花木,但需要尊重它们自然地成长。实际上,儿童比花木要复杂的多,教师的工作比园丁的工作也复杂的多,尽管他们拥有着共同或共通的规律。 当我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时,我发现,我不是学者,不能用深遂的思想思考我的价值;我也不是诗人,不能用优美的诗句讴歌我的职业。但是我是教师,一名从事教育事业的工作者,我可以深深思索推演心中最奥秘的哲理;我也可以采撷如花的词句,构筑心中最美好的诗篇——我爱我平凡的事业,我愿青春在这片热土中闪光!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当我每次面对孩子们时,我感到神圣与自豪,因为我从事着绿叶的事业,我是人民教师! 然而,社会的发展和人性本身的弱点使我的物欲不断膨胀。不断膨胀的物欲必然带来心理的不平衡,必然带来精神的空虚,物质和精神的落差迫使我不得不承受痛苦的折磨,而且是长期的,挥之不去的。我为自己在黑夜的漫漫无际中看不见一丝阳光而苦恼,我为自己无心再单纯地对待每一张渴望知识的脸庞而羞愧。当我看到仍然有数不尽的教师们无怨无悔,像春蚕、像蜡烛,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来捍卫这个职业的圣洁时,我如梦初醒。他们用自己的行动,用自己生命的痕迹激励着我们这些后来人,这些同行们,让我们由不情愿到情愿,由情愿到全身心地热爱这个工作。因为,生命的意义远不止于功利。“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绝不是为了吃饭”。生活中许多微小中藏有博大,短暂中孕育永恒。 路在脚下延伸,而我刚刚起步!路在脚下延伸,而我就在铺路!不管漫长的路上荆棘丛生或是布满沼泽,我都一如既往,绝不退缩。两年的风风雨雨酸甜苦辣,为人师者的种种滋味尝遍过后,我愈来愈感觉到,自己离不开这个职业,这个职业也需要我。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呕心沥血,以教为重的精神教育着我;现代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教几十年,始终安于“粉笔生涯”的献身精神、鞠躬尽瘁的高尚情怀激励着我,增强了我热爱教育事业的信念。我爱我平凡而又神圣的职业。我愿作红烛,我甘为人梯,我愿在这个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辛勤耕坛。古人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林;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塑造灵魂这一神圣的使命是金钱所无法衡量的,我庆幸命运赐给了我这个职业。 假如有人问: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能再有一次机会,让你重新选择,你会选择什么职业?我一定会响亮地回答:教师——这个阳光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因为这是我今生今世无悔无怨的选择!虽然我们很清贫,但是我们也是最富有的,因为,我们是春天播撒种子的人,我们心中有着秋收的期盼;我们也是清晨的一缕阳光,我们有着勇往无惧的精神,是任何乌云也挡不住的;我们还是夜空中的启明星,我们有着奔向光明的执着!我自豪,我是教师!我光荣,我是人民的教师!

教育部师德教育篇9

1.社会教化的程度以及对教师职业道德期待

值的高低都影响着师德教育的效果[1]359道德作为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它的提升过程无不深刻地受到社会存在和其他意识形态的教化和影响。首先,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决定师德教育的总体水平和成效,包括师德教育的目标、内容、手段、方式等,同时,社会教化的状况也是师德教育的重要参照标准,以良好的社会道德影响和教化师德,实践证明是很有效果的。其次,社会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期望值和对教师工作的认同度,关系着尊师重教的风气,对师德教育有导向、环境熏染作用。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带来了负面冲击

市场经济的建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传统价值观念的基础,在这种经济体制下,个人利益被得到充分肯定和认可,一方面增强了人们的主体意识,调动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了社会发展,同时也导致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价值观的盛行。市场经济的开放性、逐利性与竞争性等特征对师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消极影响。教师队伍中出现重经济轻政治,重物质轻精神,重个体轻合作的不良倾向。经济全球化、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化增加了师德教育的难度。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背景下,随着资本的全球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经济实力和垄断传媒的优势,利用先进的传播技术手段,通过文化交流方式,向我国灌输西方的道德观和生活方式,造成我们公民意识的淡化,个人享乐、追逐私利的价值观也弱化了教师的理性关怀和师德意识,从而消解了师德教育的效果。

(二)对师德教育的管理不够完善

1.师德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低

以往师德教育的承担主体多是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师、党政干部、学生工作者等,他们虽然也进行人的思想教育工作,但是针对性不强,没有突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不利于师范生对师德的理性把握。加之,这部分教育工作者缺乏专业教育的理论知识,对师德规范、师德教育工作的特点、规律缺少系统、规范的学习,教育工作者大都依据自身的工作经验来进行教育,尤其是党政干部往往以政治上的要求来代替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师德教育泛政治化,脱离了教师主体。那些专门从事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人,也并非都能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理论上的间断学习带来观念上的落后。教育工作者低水平的专业理论素质不能满足广大教师的需要,造成了受教教师的广泛需求与授教教师的理论素质不高这一矛盾。最后,我们的师德教育师资队伍缺乏创新精神。师德教育多年都是老一套,无论开展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还是制度建设等方面,都缺乏与时俱进。

2.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

首先,对教师的评价制度不完善。一些学校为争取在各项评估中提高名次、争取资金、获取生源,强调教师发表的论文数、升学率等量化指标,并以此作为评价教师工作和评模选优的主要依据。学校在教师提薪、升职中重智轻德,不把师德纳入业务考核中,致使师德教育有名无实,教师踏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误区,对职业道德的要求相对放松。其次,奖惩制度不健全。我们现在实施的奖励大多是提高工资、奖金、晋职等,认为只要满足教师的物质需求,他们就会努力提高教学成绩,而忽略对教师的精神与成就激励。对教师的惩罚也视教学成绩而定,教学成绩不好的教师没有提薪升职的机会,也没有进修培训的机会,导致了教师队伍中的“马太效应”。再次,导向制度不健全。这主要是指政策、舆论导向有偏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国家政策的感召下制定了实施素质教育的规划,可在最终选拔人才时,依据的却是学生的分数,学校的工作大都围绕升学率,教师学生息息相关,教师的利益得失在于学生的成绩高低。所以,教师只重升学而忽视了自身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认为自己只要教学有成绩,就会“一好百好”,导致师德教育形式化,走马灯似的集中学习,实效性很难保证。

3.师德教育缺乏有效的外部支持

这里提到的外部支持,主要指教育行政部门为实施师德教育而营造的外部环境,包括教育机制的影响、资源配置的影响和政策法规的限制三个方面。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机制在实施过程中究竟应以应试教育为主还是应以素质教育为主,存在很大争议。受历史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的应试教育色彩有增无减,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领域,虽然近几年受教育形式多样化、就业渠道广泛化的影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情况有所缓解,但是从全局看,以大学为跳板寻求发展的学生仍占大多数。学校教育中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被边缘化了,教师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顶着升学、就业两座大山而专心钻研业务,对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重视不够。师德教育要确保持续有效,需要通过有效配置教育资源来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当前师德教育实效性低,一方面是与外在环境不适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了很大冲击。加之,我们又疏于对环境渗透力的有效抵制,教师职业责任意识教育不够,导致部分教师行为出现偏差。另一方面,我们对师德教育的投入不够,专项资金很少,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其他必需的资源也不能及时到位。资源配置只注重短期内收效明显的工作,对师德教育这项迟效性工作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我国虽然在1997年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但长期以来,很少进行修正补充,高等教育领域内,教育部尚未有师德规范出台,各高校也只是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制定了教师守则,可操作性不强。正是由于师德教育缺乏即时性、强制性、规范性才使它成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陪衬。

4.师德教育组织缺乏独立性、持久性

尽管多年来,倡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调抓好环境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工作,制定了“建立和完善在党委统一部署下,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但在实践中,大多数的高师院校仍然是以党委系统为主来承担和实施德育工作[1]235。师德教育作为教师教育机构德育工作的一部分,一般是由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了应对当下的教育问题或社会舆论问题而非阶段性的下发相应的文件,地方各级教师教育机构则根据文件精神,组织相应的人财物开展师德教育,这种师德教育活动大多以短期的理论学习为主,组织缺乏持久性、独立性,一般是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抽调德育管理工作或教师教育工作系统中的相关负责人,外加高师院校的相应负责人和部分思想品德教师组成师德教育小组,监督教育活动的开展。管理人员来源的多渠道,组合的临时性,以及师德教育组织对教育行政组织的依附性,决定了师德教育组织的无序、管理的低效。

二、加强师德教育的管理

(一)更新师德教育理念,优化师德教育的价值取向理念先行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要提高师德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应该转变以往师德教育价值取向中的功利性、工具性倾向,确立以人为本的师德教育理念。师德教育中要体现以人为本,就要尊重教师个体的价值,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发挥教师的主体性,让教师对师德教育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以人为本的师德教育还体现在坚持师德教育的个性化。没有个性的职业生活培养不出富有个性的教师个体,没有个性的教师难以培养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也只能是空谈。以往的师德教育更多关注了共性要求,没有为师德个性的弘扬提供足够的空间。坚持师德教育的个性化就是要在师德教育过程中,尊重教师个体的差异性、自主性,依据教师不同的志趣、爱好挖掘教师个性的潜能和优势,寻找每个教师的最强点,加以引导促进教师的和谐发展。

(二)加强师德教育目标的管理

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目标化管理改变过去重形式轻内容,重结果轻过程的灌输式管理模式,实现管理的人性化,突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与创造性,提高师德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1.在师德教育目标的制定中,要区别对待师范生和在职教师。师范生的师德教育目标是要通过教育提升他们对教职的认同感,培养他们对教职的向往之情。对他们的师德教育要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状态制定相应的目标。按年级划分为“三向”师德教育[2]:一年级角色转换的定向教育———引导学生确立做合格人民教师的成才方向;二、三年级培养过程的导向教育———鉴定学生的从教信念;四年级时的择业去向教育———激励学生选择为教育事业而奋斗。在制定目标时,要尽量具体化,注意衔接性、可行性和挑战性,鼓励学生参与目标的制定,提高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对在职教师的师德教育也要按照教师成长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状态区别进行,在制定目标时,要注意到教师的思想实际,多听取教师的意见,使目标制定的具体、可操作、人性化。

2.目标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到几点:一是实施手段的多样化,结合不同对象的不同要求与特点采用多元化的教育形式。针对师范生师德教育的“三向”,在不同时期,要利用多种途径,有计划、多角度、多侧面的进行教育,寓情于理,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结合起来。对在职教师的师德教育要根据教师的成长需要和教育实践发展的需要确定采用何种手段。对在职教师的师德教育以实践、社会调查为主,辅之以理论学习,并结合新形势作出理论的创新。二是目标实施中,要责任明确,各级管理部门分工细致,时刻注意对目标实施情况进行监督与反馈,切勿造成目标失控。对目标的管理可以按照全面质量管理和目标管理原理进行责任细化,培养管理部门的全面质量意识和责任感,对师德教育的质量全程把关、全面把关、全员把关,切实把师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好、抓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有相关负责人和组织进行监督,及时发现矛盾并进行处理。

3.对目标实施情况的反馈评价,要做到自评与他评相结合,量化评价与质化评价相结合,并注意最后将评价结果与一定的奖惩制度挂钩,保证师德教育的实效性。评价主体要多样,按照主体在评价中的重要性,对他们所做出的评价赋予一定的权重,结合他们的评价意见,得出总的评价结果,以此来衡量师德教育工作开展的成效。同时也要把个人参加师德教育的情况以“档案袋”的形式记录下来,为以后的择优推荐、职称评定等工作做参考。

(三)对师德教育组织机构的管理

要提高师德教育的实效性,从组织管理的角度看,应注意几点:一是师德教育组织的独立性,即师德教育组织要成为教师教育机构中一个独立存在的、可自运行的部分。它主要由学校或教师教育机构中分管德育的负责人、资深教师和专门负责师德理论教学的工作者组成,不附属于哪个职能部门。二是组织的持久性,即这个组织的存在不能因为一段时间内师德教育工作的需要而存在,因工作的结束而消失。三是组织的系统性,即师德教育组织也要包括决策领导部门、执行决策部门和监督检查部门。在设立独立的组织部门时,并不是排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管理部门的领导,而是在学校党委或校长领导下,设立职能独立的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开展教育工作。领导部门负责制定工作的相关管理条例或规章秩序,保证教育活动人财物的到位,协调部门的关系,整合资源,监督检查教育工作的进度和效果,提出意见。执行决策的部门负责具体的工作安排与执行工作,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了解教师的需要并给予合理的满足。检查评估部门主要根据师德教育活动的结果来评价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关注教师的理论学习是否应用于实践中,对参加师德教育活动的教师进行一段时间的追踪调查,以求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

(四)完善师德教育的保障制度

1.完善激励制度

首先,要把握教师的需要,考虑教师的利益,改变只讲奉献不讲利益的观念,既反对忘记集体利益的倾向,也反对忽视个人合理需要的倾向,要把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与教师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其次,根据教师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要奖人所需,使激励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再次,对教师的激励要及时、适时适度。在教师取得进步时及时地激励,会巩固正激励的效果,而如果把每一次激励都放在学期末、学年末,就会降低激励的作用。同时,还要注意激励的适度,根据个人所作贡献对组织的重要性来决定激励的程度,以免其他教师产生不公平感。对于团体的激励,要注意对团体中的“领袖人物”的优先激励,以突出其特殊才能。

2.完善评价制度

在教师评价制度改革中,首先,我们要重视对师德的考核,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把师德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将师德作为考核教师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教师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建立师德考核指标体系。其次,转变教师评价的功能观,不能只重视教师评价的鉴别、选拔功能,更要发挥教师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坚持发展性评价,使师德评价与教师的发展结合起来。再次,要改革评价方法,坚持评价的主体性与开放性,重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教师对师德评价的主动态度。最后,把评价的结果与任职的基本条件挂钩,与教师的职称评定、择优推荐结合,调动教师遵守师德规范的热情。

3.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使师德教育制度化

要使师德教育工作制度化,就要把它纳入到学校管理的制度和教师教育的不同阶段中去,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常抓不懈。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保证师德教育开展的时间、对象的丰富性以及必需的资源到位、管理到位,并规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建立严格的解聘制度,使师德不合格的教师离开教师队伍,保障教师的正当权益,把师德列为教师聘任、晋升、奖励的主要依据,由专门领导分管,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机制,成立师德教育工作小组,负责师德的调查研究、检查师德教育活动规划、同有关部门一起做好师德教育工作。成立师德督导小组,随时了解情况,将师德问题同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结合起来,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教师的实际困难,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五)提高师德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

1.转变领导者的观念

领导者必须把这项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分析和把握教师的思想动态,定期研究如何加强和改进师德教育工作;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认识到学校管理与师德教育两项工作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积极关系,将师德教育工作放在学校管理工作、教师教育工作的首位,并协助制定完善的师德教育工作计划,协调各部门的关系,共同为开展这项工作而努力;领导者要注意自身形象的树立,以保证师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注意结合本校、本岗位的实际,积极宣传优秀师德,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优化师德教育管理者的结构

要优化对师德教育的管理就要形成一个由主要领导机构负责、多方参与的管理组织,在广泛听取教师代表意见的基础上,各级管理者要各司其职,制定计划,保证实施,督促落实,奖优罚劣。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做决策、定规划;各级学校管理者承担具体的实施工作,根据本校、本地的实际,组织教师开展师德学习活动,听取教师心声,充实学习内容,丰富学习形式,制定必要的激励措施,完善运作机制,优化教育环境,做到社会、教师、学校三方共同进步。同时还要吸引资深学者、师德标兵到管理队伍中去,作为上级管理者的智囊团存在。优化管理者人才构成的同时,也要优化管理者的能力结构,促进管理队伍的专业化、知识化。优化这个群体的能力结构就要相互学习。教育行政人员要向学校管理者、学者专家学习,学习他们在师德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和对问题的独到认识,不断专业化;基层也要从全局着眼,多向上级主管学习先进的师德理论,召开座谈会,交流心得,共同进步。

3.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和培训制度

教育部师德教育篇10

三是严格师德考核,促进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将师德考核作为教师考核的核心内容,摆在首要位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师德考核办法,学校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师德考核应充分尊重教师主体地位,符合教师职业性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采取教师个人自评、家长和学生参与测评、考核工作小组综合评定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结果一般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考核结果公示后存入师德考核档案并报学校主管部门备案。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年度考核应评定为不合格,并在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和特级教师评选等环节实行一票否决。

四是突出师德激励,促进形成重德养德良好风气。将师德表彰奖励纳入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奖励范围。完善师德表彰奖励制度。把师德表现作为评选教书育人楷模,模范教师、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中小学优秀班主任、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等表彰奖励的必要条件。在同等条件下,师德表现突出的,优先评选特级教师和晋升教师职务(职称)、选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教育部师德教育篇11

在实行年级负责制的中学,以年级为载体构建德育管理网络可以有效减少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管理层次与缩短管理距离,提高执行力与反应力,增强针对性与实效性,使年级成为全体教师真正参与常规德育工作,有效进行德育管理的平台,从而优化学校整体的德育管理效能。

一、构建年级德育管理网络的意义

年级负责制,就是由同一年级的教师、班级组成担负教育教学等管理任务的基层管理组织,把年级作为一个与处室(教务处,学生处等)平级的实体来进行管理。

在年级负责制下,同一年级的教师了解本年级学生身心特点,理解年级要达到的德育目标,并且由于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使得信息沟通渠道畅通,因此更易创造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机制和氛围;构建年级德育管理网络使年级的德育管理活动既符合学校的宏观目标,又切合年级的具体实际,从而充分发挥年级管理功效,使整个学校的德育管理得到加强和优化。

二、年级德育管理网络构成

德育是一个立体。其工作应该是纵、横向交织的立体网络,形成管理育人,教学育人,教师学生家长三方互动,全面育人的格局。

2.1年级德育管理网络的横向构成

2.1.1“参与管理”的德育管理原则

所谓“参与管理”就是指在不同程度上让员工和下属参加组织的决策过程及各级管理工作,从而体验出自己的利益与组织发展密切相关而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参与管理既对个人产生激励,又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证。因此,参与管理作为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能确实促进组织绩效的提高。

在年级负责制下,德育管理网络必须遵循参与管理的原则。由于同一年级的教师有更多的机会与信息渠道了解年级的现状,理解年级要达到的德育目标,因此更能主动承担促进年级发展的责任。而且在年级负责制下,教师个人目标与年级要完成的德育目标一致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师群体易达成共识,年级德育目标也易为个人接受,转化为个体的自觉行动。实际上,年级负责制下教师的自身利益和年级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教师认识到自身参与管理的重要意义,从而真正地参与管理。

2.1.2“全员育德”的德育管理理念

“全员育德”是从参与管理原则中提炼升华出的德育理念,全员德育要求教师做到“三全”,即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全程关注。有一种思想,认为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领地,德育是课外活动的主旨,将德育脱离于课堂教学之外,将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视为班主任的专利。而事实上,每一位教师都有为学生提供全面教育服务的义务。对学生进行民主法制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并非专属干班主任。只有全体教师都认同“全员育德”的德育管理理念,才可能从彼此封闭的学科教学中走出来理解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2.1.3“课程育德”的德育管理方略

“课程育德”是实现全员育德的有效方略。一方面,任课教师在年级各个备课组的要求下,结合本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中对学生进行显性的课程育德,在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另一方面,隐性的课程育德尤为重要。隐性课程指的是没有在课程计划中显现,却是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结果中必不可少且有效的组成部分,包括良好的学校常规,教师的人格品质等。德育隐性课程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具有体验和熏陶作用,如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关怀、期待、爱心等都容易感染学生,形成情感共鸣,从而主动地接受教师的显性课程育德。

2.2年级德育管理网络的纵向构成

年级德育管理网络纵向由四条具体的实施途径构成。

2.2.1年级党支部一年级团支部一年级工会

年级党、团支部和工会是实现全年级教师参与管理与全员育德的有力保障。党员教师首先要充分发扬党员的带头作用,率先学习并树立正确的德育理念,形成推进科学教育理念的核心力量。年级党、团支部和工会则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学习讨论,培养教师参与德育管理的意识,提升教师德育工作的理论水平,使年级党、团支部和工会成为全年级教师学习党的教育政策方针与推进先进教育理念的坚强阵地。

2.2.2年级主任一班主任一科任老师

年级负责制下,年级主任对整个年级的德育管理工作负责,班主任与该班任课教师共同对班级的德育管理工作负责。在班级的德育工作中,可形成以班主任为组长、科任教师为成员的德育导师小组,要求每位教师都参与到德育管理过程中。上课时间,教师是学生教育、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既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又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把德育渗透落实到课堂教学细节中;课余时间,教师应努力成为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心理上的疏导者,学习上的辅导者,生活上的指导者。从而切实做到显性课程育德与隐性课程育德双管齐下。

2.2.3年级学生会一各班学生干部一全体学生

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可通过年级学生会来执行和强化。年级学生会承担了年级管理中的许多具体事务,如对各班每日考勤、出操、卫生、寝室纪律等各方面的统计与评比或在各种年级活动中起协调组织的作用。并在管理过程中整合各班学生干部资源,使年级学生会干部与班委干部协作管理,使年级管理的形式从纯粹由教师负责转换为以学生自主管理与教师管理相结合的形式。组建年级学生会,可积极调动学生干部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监督的能力。

教育部师德教育篇12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新情况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比较复杂的国内国际情况。在国内,正处在社会大变革、大转型期,各种深层次社会问题与矛盾包括贫富分化、城乡差距、社会就业等日益突出,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诚信危机不断出现。在国际上,西方敌对势力正在进一步加紧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大量西方文化思想、社会思潮涌入,对我国传统道德观念、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改革开放理论与实践等产生冲击,使一部分大学生思想道德意识模糊、混乱,政治信仰不够坚定,生活方式受到影响。这些国内国际因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及其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

学校部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成的课题组,曾于2004年底对北京、上海、福建、湖南、辽宁和陕西等6省20所高校开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从大学生和高校教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来看,大学生总体上具有较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但并不够令人满意。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十分重要,而且也非常紧迫。

2、高校德育教师整体素质偏低,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不够理想,除了受国内、国际因素所影响,还受高校德育教师素质水平所制约。从德育教师队伍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这支队伍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职责。总的来说,这支队伍是好的。但是,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这支队伍中有相当部分并非专业教师,有一部分人根本没有系统学习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有一部分人是兼职教师,在时间和精力上得不到保证,还有一部分政治性并不坚定;在专职德育教师中也同样存在个人修养欠佳、高素质人才不足等问题。从公共理论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职业道德比较来看,德育教师职业道德状况总体乐观,但大学生对德育课教师的整体评价低于专业课教师。另外,不少德育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滞后,仍存在简单说教,单纯灌输的现象。

3、高校德育教师队伍建设面对新任务

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薄弱环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建设好专职队伍,又要全体教职员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等等。所有这些,都对高校德育教师的能力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高校德育教师的能力建设,以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加强高校德育教师能力建设的主要内容

1、提高德育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水平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正人先正己”。德育教师身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必须首先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唯有德育教师师德、职业道德良好,尤其是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高水准的道德品质、良好的为人师表,才能更好地教育、感化大学生。教育部部长周济曾在2004年举办的全国师德论坛开幕式上指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全国教育系统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将师德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因此,必须把德育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师德建设作为加强高校德育教师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2、提高德育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水平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广泛,既包括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又包括具有时代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代公民教育、时事法制教育等。德育教师要具有较高的专业基础知识水平,才能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学校部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联合开展的调查显示,有52.3%的大学生把“学术水平”作为影响德育教师教学质量的第二位因素。可见,德育教师专业基础知识水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加强德育教师能力建设,必须重视和加强德育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教育与继续教育。

3、提高德育教师的理论能力水平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能力建设,必须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大力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队伍。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指出:“培养理论队伍,要坚持党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理论与实际相一致、学习与研究相结合,……鼓励他们精通专业,力求博学,切实提高从实际出发进行理论思维、理论概括和理论创造的能力。”所有这些,都对德育教师的理论能力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4、提高德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

德育教师主要是通过课堂执教、言传身教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水平、专业基础知识水平、理论能力水平,而且还取决于教师在与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教学能力与水平。必须根据我国的教育法规以及教学任务的要求,不断提高德育教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技术应用能力、教学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组织与沟通能力以及熟练使用各种教学策略与方法的能力等,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奠定人才基础。

三、加强高校德育教师能力建设的途径对策

推进高校德育教学质量管理,进一步规范德育教学行为,促进德育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的深入推进,传统的“精耕细作”的精英教育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推进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将会成为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因此,对高校德育教育进行深化改革,引进和推广质量管理理念和技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富有实效的高校德育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更好适应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以成为必然。

教材改革与培训教育结合,全面提高德育教师的教学能力。高校德育教师教学质量不好,学生对上思想政治教育课有抵触情绪,除了教师和学生的因素,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思想政治课教科书自身也存在较多不合理、不完善的地方。首先,有的思想政治课内容陈旧、过时;其次,思想政治课中的一些表述方式不适合当代青年的口味;第三,思想政治课内容与当前现实问题结合不够;第四,思想政治课教材在解释社会现实问题时,不能灵活地根据中国国情进行分析。大学思想政治课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及其水平的发挥,还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态度和积极性。

与教材改革相结合,还要加大对高校德育教师进行培训和继续教育的力度。具体内容和措施包括:(1)加强师德教育。不仅要重视岗前师德培训,还要重视职后师德培训。(2)开展专业教学知识更新与培训。包括新课程如大学生心理咨询学等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新教材培训;现代教学技术、教学方法和策略培训等。(3)加大德育科研力度。鼓励德育教师深入实际,开展德育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不断提高德育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及其学术水平,更好地实现“学高为师”的目标任务。(4)学校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包括举办专题讲座,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传授教育经验,定期组织研讨会、专题报告会等。

优化大学德育教师队伍,提高德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水平。一是健全高校德育教师选拔、任用机制。坚持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原则,选拔政治素质高、思想作风好、学历层次高、善于做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担任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二是完善德育教师激励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持德育教师工作;从职称评定、职务聘任、政策待遇上充分考虑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工作的特殊性;从业务进修、学历深造、观摩考察、社会实践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机会。三是加强德育教育管理体制建设。高校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结合、各方面紧密配合的管理体制,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德育教师能力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作者单位:广西工学院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 2004.

[2]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团中央学校部课题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报告.思想政治教育,2005(11).

教育部师德教育篇13

在实行年级负责制的中学,以年级为载体构建德育管理网络可以有效减少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管理层次与缩短管理距离,提高执行力与反应力,增强针对性与实效性,使年级成为全体教师真正参与常规德育工作,有效进行德育管理的平台,从而优化学校整体的德育管理效能。

1构建年级德育管理网络的意义

年级负责制,就是由同一年级的教师、班级组成担负教育教学等管理任务的基层管理组织,把年级作为一个与处室(教务处,学生处等)平级的实体来进行管理。

在年级负责制下,同一年级的教师了解本年级学生身心特点,理解年级要达到的德育目标,并且由于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使得信息沟通渠道畅通,因此更易创造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机制和氛围;构建年级德育管理网络使年级的德育管理活动既符合学校的宏观目标,又切合年级的具体实际,从而充分发挥年级管理功效,使整个学校的德育管理得到加强和优化。wWw.lw881.com

2年级德育管理网络构成

德育是一个立体。其工作应该是纵、横向交织的立体网络,形成管理育人,教学育人,教师学生家长三方互动,全面育人的格局。

2.1年级德育管理网络的横向构成

2.1.1“参与管理”的德育管理原则

所谓“参与管理”就是指在不同程度上让员工和下属参加组织的决策过程及各级管理工作,从而体验出自己的利益与组织发展密切相关而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参与管理既对个人产生激励,又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证。因此,参与管理作为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能确实促进组织绩效的提高。

在年级负责制下,德育管理网络必须遵循参与管理的原则。由于同一年级的教师有更多的机会与信息渠道了解年级的现状,理解年级要达到的德育目标,因此更能主动承担促进年级发展的责任。而且在年级负责制下,教师个人目标与年级要完成的德育目标一致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师群体易达成共识,年级德育目标也易为个人接受,转化为个体的自觉行动。实际上,年级负责制下教师的自身利益和年级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教师认识到自身参与管理的重要意义,从而真正地参与管理。

2.1.2“全员育德”的德育管理理念

“全员育德”是从参与管理原则中提炼升华出的德育理念,全员德育要求教师做到“三全”,即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全程关注。有一种思想,认为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领地,德育是课外活动的主旨,将德育脱离于课堂教学之外,将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视为班主任的专利。而事实上,每一位教师都有为学生提供全面教育服务的义务。对学生进行民主法制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并非专属干班主任。只有全体教师都认同“全员育德”的德育管理理念,才可能从彼此封闭的学科教学中走出来理解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2.1.3“课程育德”的德育管理方略

“课程育德”是实现全员育德的有效方略。一方面,任课教师在年级各个备课组的要求下,结合本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中对学生进行显性的课程育德,在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另一方面,隐性的课程育德尤为重要。隐性课程指的是没有在课程计划中显现,却是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结果中必不可少且有效的组成部分,包括良好的学校常规,教师的人格品质等。德育隐性课程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具有体验和熏陶作用,如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关怀、期待、爱心等都容易感染学生,形成情感共鸣,从而主动地接受教师的显性课程育德。

2.2年级德育管理网络的纵向构成

年级德育管理网络纵向由四条具体的实施途径构成。

2.2.1年级党支部一年级团支部一年级工会

年级党、团支部和工会是实现全年级教师参与管理与全员育德的有力保障。党员教师首先要充分发扬党员的带头作用,率先学习并树立正确的德育理念,形成推进科学教育理念的核心力量。年级党、团支部和工会则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学习讨论,培养教师参与德育管理的意识,提升教师德育工作的理论水平,使年级党、团支部和工会成为全年级教师学习党的教育政策方针与推进先进教育理念的坚强阵地。

2.2.2年级主任一班主任一科任老师

年级负责制下,年级主任对整个年级的德育管理工作负责,班主任与该班任课教师共同对班级的德育管理工作负责。在班级的德育工作中,可形成以班主任为组长、科任教师为成员的德育导师小组,要求每位教师都参与到德育管理过程中。上课时间,教师是学生教育、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既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又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把德育渗透落实到课堂教学细节中;课余时间,教师应努力成为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心理上的疏导者,学习上的辅导者,生活上的指导者。从而切实做到显性课程育德与隐性课程育德双管齐下。

2.2.3年级学生会一各班学生干部一全体学生

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可通过年级学生会来执行和强化。年级学生会承担了年级管理中的许多具体事务,如对各班每日考勤、出操、卫生、寝室纪律等各方面的统计与评比或在各种年级活动中起协调组织的作用。并在管理过程中整合各班学生干部资源,使年级学生会干部与班委干部协作管理,使年级管理的形式从纯粹由教师负责转换为以学生自主管理与教师管理相结合的形式。组建年级学生会,可积极调动学生干部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监督的能力。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