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实用13篇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篇1

既然我们已经了解到雕塑造型艺术美学与水彩绘画上能够如此完美的匹配,那么就有理由将雕塑造型艺术美学运用到水彩绘画上。事实上,在水彩绘画中应用雕塑造型艺术美学有着许多必然的合理性,而且雕塑造型艺术美学也能够应用到水彩绘画的方方面面。

(一)水彩绘画的构思

和其他绘画一样,水彩绘画也应有必要的构思,这对水彩绘画的合理布局以及进一步创造都是必不可少的。从雕塑造型艺术美学的构思角度来说,这种美学往往注重整体风格的塑造,开始雕塑的那一刻便定下了基本的格调,此后各种反复、转折,都是在为这种基调定型,一旦出现差错便直接影响整体和谐及美感。在水彩绘画上运用这种构思,可以将整体的思想运用到对绘画画面的把握,做到心中有数,每一步都在为整体而服务。

(二)水彩绘画的创作

从雕塑造型艺术美学看来,任何艺术活动的开展都有其最为恰当的表达方式。如不同的题材使用不同的材料和表达方式、不同的主题需要不一样的表现形式和技巧等。而对于水彩绘画来说,水彩画追求色和水相混合、色彩上的搭配和光影上的协调。将雕塑造型艺术美学的原理运用到水彩绘画的创作上来,使整体协调、主次分明,实现水的灵动、色彩的鲜丽、光影的体感交相呼应。

(三)水彩绘画的思想

可以说任何事物的形成必然存在其最初的诉求,对水彩绘画来说绘画的目的是想要表达某种思想。而就雕塑造型艺术美学想要传递的美学思想就是通过某些物象的展示传达理念。这种场景或许是真实地再现,或者是经过艺术化加工的再创造,但都真切地传达了雕塑艺术想要表达的真挚思想。这对于水彩绘画思想上的启发必然是巨大的,渐渐的水彩绘画的思想开明起来,将创作者的真切表达融入到水彩画作当中,赋予作品以深邃的思想。

三、雕塑造型艺术美学在水彩绘画中应用的意义

雕塑造型艺术美学能够在水彩绘画上得以广泛运用,不仅显示了雕塑造型艺术美学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展现了其应用的价值。可以说雕塑造型艺术美学能够运用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一方面,雕塑造型艺术美学能够在水彩绘画上应用,验证了其美学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而且应用也较为合理,这又反映了雕塑造型艺术美学理论的正确性。因此,雕塑造型艺术美学的应用就具有了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当水彩绘画运用这些理论进行创作时,将会对美学理论作进一步验证。这样便会使得雕塑造型艺术美学发现其适应过程中的不足,反过来促进雕塑造型艺术美学的自我完善。由此可见,雕塑造型艺术美学与水彩绘画是相互辩证发展的,而雕塑造型艺术美学能够在水彩绘画上得以应用,也是具有应用的迫切性与应用的现实性——即应用的意义鲜明。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篇2

一、雕塑造型艺术美学与水彩绘画的契合点

雕塑造型艺术美学之所以能够在水彩绘画上得到应用,是因为彼此存在着多个契合点。这不仅取决于雕塑造型艺术美学的包容性,还与水彩绘画的容纳性有着密切联系。而对于这些契合之处的分析,将极大地促进彼此结合形式的多样性以及结合程度的密切性。

首先,我们应当明白艺术之间的审美价值理念是相通的。雕塑造型艺术美学是从雕塑艺术的审美鉴赏中得到的,需要在全面审视雕塑艺术后,进行合理的评定。这对于水彩绘画来说亦是如此,创作水彩绘画需要创作者基于美的角度进行设计思考,鉴赏时则需要欣赏者以一种审美的眼光加以品味。这使得雕塑造型艺术美学与水彩绘画产生审美价值的契合,因而探讨雕塑造型艺术美学对于水彩绘画也就有了契合的基础。

其次,雕塑造型艺术美学并不是假想。雕塑造型艺术美学对水彩绘画具有现实的价值。这种美学涵盖了较为广泛的美学定理,将其原理运用到水彩绘画的创作中去,不仅可以丰富水彩绘画的表现力,而且能够提升水彩绘画的艺术审美的能力。反之,这种提升对雕塑造型艺术美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其产生有益的改变。

最后,应当明白雕塑造型艺术美学在水彩绘画的应用并不是偶然。雕塑艺术来源于生活,更要回归于生活。随着时代的变迁,雕塑艺术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雕塑造型艺术美学也不再局限于雕塑艺术的范畴,转而朝向不同的艺术领域进行辐射,以其美学观影响着其他艺术的再创造,水彩绘画亦是如此。伴随着艺术探究的深入,这种趋势更加明显。这对水彩绘画及雕塑造型艺术美学的发展是十分有力的,这也使两者的相互配合有了契合的未来。

二、如何在水彩绘画中应用雕塑造型艺术美学

既然我们已经了解到雕塑造型艺术美学与水彩绘画上能够如此完美的匹配,那么就有理由将雕塑造型艺术美学运用到水彩绘画上。事实上,在水彩绘画中应用雕塑造型艺术美学有着许多必然的合理性,而且雕塑造型艺术美学也能够应用到水彩绘画的方方面面。

(一)水彩绘画的构思

和其他绘画一样,水彩绘画也应有必要的构思,这对水彩绘画的合理布局以及进一步创造都是必不可少的。从雕塑造型艺术美学的构思角度来说,这种美学往往注重整体风格的塑造,开始雕塑的那一刻便定下了基本的格调,此后各种反复、转折,都是在为这种基调定型,一旦出现差错便直接影响整体和谐及美感。在水彩绘画上运用这种构思,可以将整体的思想运用到对绘画画面的把握,做到心中有数,每一步都在为整体而服务。

(二)水彩绘画的创作

从雕塑造型艺术美学看来,任何艺术活动的开展都有其最为恰当的表达方式。如不同的题材使用不同的材料和表达方式、不同的主题需要不一样的表现形式和技巧等。而对于水彩绘画来说,水彩画追求色和水相混合、色彩上的搭配和光影上的协调。将雕塑造型艺术美学的原理运用到水彩绘画的创作上来,使整体协调、主次分明,实现水的灵动、色彩的鲜丽、光影的体感交相呼应。

(三)水彩绘画的思想

可以说任何事物的形成必然存在其最初的诉求,对水彩绘画来说绘画的目的是想要表达某种思想。而就雕塑造型艺术美学想要传递的美学思想就是通过某些物象的展示传达理念。这种场景或许是真实地再现,或者是经过艺术化加工的再创造,但都真切地传达了雕塑艺术想要表达的真挚思想。这对于水彩绘画思想上的启发必然是巨大的,渐渐的水彩绘画的思想开明起来,将创作者的真切表达融入到水彩画作当中,赋予作品以深邃的思想。

三、雕塑造型艺术美学在水彩绘画中应用的意义

雕塑造型艺术美学能够在水彩绘画上得以广泛运用,不仅显示了雕塑造型艺术美学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展现了其应用的价值。可以说雕塑造型艺术美学能够运用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雕塑造型艺术美学能够在水彩绘画上应用,验证了其美学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而且应用也较为合理,这又反映了雕塑造型艺术美学理论的正确性。因此,雕塑造型艺术美学的应用就具有了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当水彩绘画运用这些理论进行创作时,将会对美学理论作进一步验证。这样便会使得雕塑造型艺术美学发现其适应过程中的不足,反过来促进雕塑造型艺术美学的自我完善。

由此可见,雕塑造型艺术美学与水彩绘画是相互辩证发展的,而雕塑造型艺术美学能够在水彩绘画上得以应用,也是具有应用的迫切性与应用的现实性――即应用的意义鲜明。

结语

通过探究雕塑造型艺术美学在水彩绘画中的应用,使我们逐渐了解将其应用在水彩绘画中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而伴随着各种文化的相互交流、渗透,雕塑造型艺术美学在水彩绘画中的应用会更加广泛。在相互交融的过程中,雕塑造型艺术美学与水彩绘画可能会有应用不够完善的地方。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在对已有应用成果的保护,更应将这种应用发展下去,从而促进彼此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李险峰.雕塑与平面造型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篇3

中国古典雕塑造型通过与自然空间关系,创造一种意境,渲染一定氛围,陶冶人之性情,激发人之情感。创造新的艺术境界。在艺术表现上通过意象表达心中的审美理想,特别是在神韵方面,不受客观对象的束缚。这种古典的审美特色同传统书法、诗词、音乐、绘画、舞蹈一起构成了与西方的雕塑不同的审美体系。我国古典的艺术创作追求“形神具备”、“意在笔先”,我国的艺术家善于用心感悟世界。古典艺术在追求神韵与意象的同时,极其注重触物成趣、凝情成意、重意取神、超越现实而又寄情现实。借意匠、修养形式去诗化艺术。中国的古典艺术还将主体隐藏,品德特性深思,美的含蓄、美的多意,如水中观月,雾里看花,将其不断追求最高境界。处于同样美学思维的雕塑创作和哲学概念也是如此,不断的追求东方式诱导、多意以及朦胧性含蓄的表达。

二、在造型上融入我国古代雕塑符号

我国的古典雕塑造型一直是传承着历朝历代的文化符号,一直沿袭至今。雕塑家们在创作的时候,其中融入了更多元文化,使古典雕塑符号在新的时期添加新寓意。这样古为今用的方法,使得观者回味经典雕塑的同时,能够联系时代,引发出更多的深思。在当代中,一些雕塑大师用古典雕塑的元素创作的时候,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吴彤和蔡志松两位雕塑大师作品就是典型的案例。蔡志松先生借鉴古典文化造型,以其扎实的基本功,创作出国人共性化的形象。在大背景下,表述当代人生活。在作品《故国》系列中,以中国古典的传统装束,拜、跪等传统姿态,结合屏风、卷轴等背景装饰其造型,回溯我国数千年的等级文化、封建礼仪。又通过雕塑面部表情,透出当代人对自身的反思和对历史的回望。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在我国的历史舞台唱响两百多年,把中华民族千年文化全部浓缩到脸谱文化当中。吴彤充分抓住其精华,在脸谱系列作品中《国韵一生、旦、净、末、丑》中,以国画白描轮廓线与京剧脸谱符号性并置,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我国古典文化进行对撞式的创作。线型造型的方法贯穿整个古代雕塑当中,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上线型就相当普遍的应用,青铜器纹饰都是用线穿插造型的,秦兵马俑中线的造型起着强化空间和体积的作用。秦汉时期陵墓雕刻和画像砖石都体现了传统雕刻用线的特征。河南、山东、四川等地中出土的东汉时期的画像砖、画像石,基本都是用线为主要的造型元素。用阳线、阴线或者两者相结合的方法雕刻农耕纺织、历史故事、车马出行、巡游田猎、飞禽走兽以及神话传说等。南朝的石兽辟邪更加是以线造型的杰作。整个石兽体积庞大、突目张口、流畅的线条勾画出神兽双翼。“S”型造型,生动而夸张,有力而又优美的线型引穿体积之间,彰显阳刚之美。

三、传统雕塑对当代雕塑影响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篇4

现代雕塑起源与原始艺术 张玉花,Zhang Yuhua

中国传统建筑木雕的美学意蕴 黄琴霞,Huang Qinxia

于材质中立精神--晚明文人意趣与明式家具雕刻艺术 王树良,Wang Shuliang

雕塑在民间 孙振华,Sun Zhenhua

雕文塑字--雕塑艺术语言的当代性初探 侯军,Hou Jun

试论加入WTO后中国雕塑业者的新课题 李宇光,林清芳,Li Yuguang,Lin Qingfang

加入WTO后我们将面临的新挑战 刘毅,Liu Yi

论雕塑在公共艺术中的语言形式 林振德,Liu Zhende

扩充雕塑--试论科技对雕塑造型的影响 许正龙,Xu Zhenglong

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市场之我见 黄才良,赵广铃,Huang Cailiang,Zhao Guanglin

鼎新石艺立意自然--浅谈园林雕塑与环境艺术 王向荣,Wang Xiangrong

从雕艺盛会看雕塑发展前景 杨庆聪,Yang Qingcong

原生的本能现代的范式--论非洲木雕艺术 袁承志,Yuan Chengzhi

传承与更新--现代化主题下的非洲民间木雕 海军,Hai jun

北美西北海岸的印地安人木雕艺术 王建华,Wang Jianhua

宗教隐喻与审美观照的统合--印度尼西亚民间雕刻艺术 王树忠,Wang Shuzhong

海峡和平女神群像雕塑记--兼谈民俗信仰题材雕塑如何提升质量 方文桃,Fang Wentao

进入心灵智慧的深处--木雕创作的一点体会 郑国明,Zheng Guoming

出类拔萃--林庆全的木雕艺术 李砚祖,Li Yanzu

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作品选

艺术与科学的对话

白南准的世界 苏滨,Su Bin

在象牙塔外--简评"时空平台--2001雕塑作品展" 苏滨,Su Bin

2001四川雕塑状态--室内雕塑展

新北京,新奥运--体育雕塑作品展

质感体验以及艺术冒险--访法国雕塑家路易·迪朗

筑梦大地--台湾景观设计师朱鲁青访谈录

相异与重复--记玛葛达林娜·阿巴卡诺维兹的近期雕塑 张桂莲,Zhang Guilian

阿巴卡诺维兹随笔摘录

2001年拉娜艺术展见闻 乔迁,Qiao Qian

古巴艺术家卡克述评 孔庆坚,Kong Qingjian

杜安·汉森 高蒙,Gaomeng

木质材料立体造型研究 胡文光,Hu Wenguang

略论徐州西汉彩绘兵马俑的雕塑艺术 张炯炯,zhang Jiongjiong

质变的泥性--关于中央美院雕塑系陶瓷研究班的教学和创作 吕品昌,Lu Pinchang

造型材料与创意--艺术设计99级造型训练课教学随感 杨文会,Yang Wenhui

第二届中国雕刻艺术节综述 郑文伟,Zhengwenwei

既雕既琢再铸辉煌--第二届中国(惠安)雕刻节艺术节札记 东土,Dongtu

融合与超越 张威,Zhangwei

沐浴自然与人性之光--记两位北欧青年女雕塑家 乔迁,Qiaoqian

当代文化主题下的雕塑传统与现代实验--第八届中国雕塑论坛述评 罗世平,Luoshiping

城市雕塑规划提要 陈云岗,Chenyungang

雕塑意境的探寻--公共景观雕塑创作有感 黄文宪,Huangwenxian

当前雕塑热中的冷静思考--浅淡国内雕塑现况的五种现象 文集,Wenji

现代中西彩塑色彩运用之比较 李仲如,高瑛石,Lizhongru,Gaoyingshi

雕塑的建筑感,建筑的雕塑感 张朝阳,Zhangchaoyang

一个我所期待的展览 钱绍武,Qian Shaowu

雕塑平台--"呓语与呐喊"

精雕细刻,难为大美 杨伯达,Yang Boda

肖像雕塑的广阔前景 程允贤,Cheng Yunxian

北京城市雕塑的发展简述 于化云,Yu Huayun

不要走进艺术探索的误区 曹春生,Cao Chunsheng

城市景观与环境设计 秦璞,Qin Pu

艺术创作琐谈 魏小明,Wei Xiaoming

从"泥人张"到民族艺术的保护 张昌,Zhang Chang

漫谈达利与二战后西班牙雕塑概况(上) 邢啸声,Xing Xiaosheng

雕塑·景观--公众零距离 曾岳,Zeng Yue

宗教·历史·感悟--关于藏传佛教造像锻铜艺术 武真,Wu Zhen

试论当代雕塑的公共性特征 张威,Zhang Wei

肖像雕塑创作的再认识--由中华世纪坛文化名人雕像引起的话题

我看《郭沫若》 隋建国,Sui Jianguo

肖像雕塑创作的真实性 杭间,Hang Jian

2001中国雕塑论坛述评 王树良,Wang Shuliang

云冈飞天艺术特征 韩鹏,Han Peng

俑作与匠心--中国古代雕塑的民间审美模式初探(之一) 苏滨,Su Bin

重塑辉煌--论传统雕塑的中国现代转型 马辉,彭嵘,Ma Hui,Peng Rong

重置时空 韦天瑜,Wei Tianyu

上海,某种进行时态 苏滨,Su Bin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实验雕塑教学 傅中望,Fu Zhongwuang

城市雕塑建设管理急需规范化--2001《中国雕塑论坛》侧记 江城,Jiang Cheng

城市雕塑建设管理与运行机制 项金国,Xiang Jinguo

繁荣城市雕塑的几点意见 茹绍雄,Ru Shan Xiong

追踪城雕侵权--吴江市标侵权案尘埃落定 闽浩,Min Hao

浅谈环境雕塑 魏小杰,Wei Xiaojie

理想·泡沫·消亡·涅槃--质疑中国现代公共雕塑艺术情结 周恒,Zhou Heng

日本环境雕塑 田卫平,Tian Weiping

现实与对话 陈仪,汪苇,Chen Yi,Wang Wei

西部,呼唤精品--在"走向西部--克拉玛依雕塑展"上的讲话

城市雕塑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天津尾展,再造辉煌--在天津展上的讲话

克拉玛依旅游概况

魔鬼城

克拉玛依文化一条街掠影

胡杨林

小拐自然植被保护区

艾里克湖

大峡谷

"走进西部"记者日记摘抄

玛河古道

当务之急是抓精品

感谢雕塑期待精品

美国人心目中的圣像与圣地 罗伯特·曼斯菲尔德,Robert Mansfield

方法论意识--公共艺术的基础 孙振华,Sun Zhenhua

大醇小疵--2003长春国际雕塑大会之管见 东土,Dong Tu

拉那雕塑公园参观札记 范伟民,Fan Weimin

欧洲掠影--古老的概念 吴达如,Wu Daru

旅欧有感 张卫,Zhang Wei

探访比利时著名的雕塑家劳德·埃柯曼斯 项金国,Xiang Jinguo

新时代雕塑,雕塑新时代 徐永涛,Xu Yongtao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馆藏雕塑精品选

中华世纪坛《今日中国美术大展》雕塑作品选

第二届江苏省雕塑艺术作品展作品选登

"土地"何以震撼人心?--"亚洲土地展览观后" 乔迁,Qiao Qian

关于国家博物馆"土地"展览的群众话语录 徐永涛,Xu Yongtao

与心灵对坐--关于王芃的雕塑艺术

不仅是一次公共艺术活动 霍波洋,Hao Boyang

雕塑创作基础教学初探 吴雅琳,Wu Yalin

软雕之魅 赵菲,Zhao Fei

汉魏时期佛教造像遗迹 金维诺,Jin Weinuo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篇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1-220-02

我国北方的冬季要比祖国其它地方来得更早且更加寒冷,尤其是纬度较高的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每年11月中旬左右就会相继开启降雪模式,寒冷时间最长将持续5个月之久。随着近年来交通的发达与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一睹北国的冬日风光,成了不少人丰富生活、开拓眼界的新方式。尤其对于南方的人们来说,到东北旅游,在冰天雪地中身临其境地游玩,能够极大地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与审美需求。每到冬季,以冰雪为主题的人文景观与艺术作品琳琅满目,诱发了游客们猎奇的心理。冬季到北方冰雪世界游玩似乎成为了一种时尚。因此,作为冬季旅游为特色的北方冰雪城市,有必要逐渐将冰雪旅游的城市特色转化为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我国东北地区有著得天独厚的亚寒带气候特征,具备开发冰雪旅游的条件。冰雪文化、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城市风貌共同构成了北方城市的独特魅力。更重要的是,冰雪文化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艺术内容,如传统环境艺术与冰雪雕塑相结合,以及声、光、电等现代技术的应用与冰雪雕塑的融合等,都为冰雪旅游产业提升了吸引力。而冰雪雕塑在冰雪旅游产业中占据着基础性地位。

当下社会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冰雪旅游产业作为东北地区城市特色旅游业,应赋予更多文化内涵与更高的审美标准。冰雪雕塑是东北地区特有的一道人文风景,是冬季旅游观光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一张特别的名片。为进一步配合城市旅游产业发展,完善、规范冰雪雕塑产业,提高冰雪雕塑的品质,高校应重视培养冰雪雕塑的人才。高校冰雪雕塑的应用型人才的输出有利于保障东北地区冰雪文化产业的质量,更能赋予冰雪雕塑更多的创造性力量,提高整个城市冬季的艺术性和审美水平。冰雪雕塑的设计与开发需要理论与实践同步建设。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冰雪雕塑课程理论基础的教学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冰雪雕塑的历史与常识

人们对于自然界冰雪的利用最早可追溯于17世纪,冰锯等采集器材的应用在当时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我国最早将冰雪应用于艺术始于清朝初年。清末时期,在京城就有冰灯与冰雪雕塑建造展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作业成为当代冰雪雕塑取材的主要手段。1910年,美国人制造了世界首台压缩制冷冰箱,且最早将人造冰雪技术应用于商业。商业冰成板状,便于贩卖与分割,制作方法主要有“灌水法”与“循环槽法”。人们发现,在极地气候条件下,零下50度的气温能使人的呼气的水分变成小雪花。科技使人工造雪技术逐渐成熟,人工造雪模仿自然中的成雪原理,以水蒸气遇低温冷凝为方法制造人工雪花。目前,大型造雪设备的研发已非常先进。我们进行冰雪雕塑的材料以人工造雪为主。

二、冰雪材质与表现形式

在冰雪雕塑的教学与实践当中,首先要解决材质方面的问题。冰雪雕塑材质拥有不同于普通建筑材料的特性,主要原因是冰雪源自于自然中的水,且必须为无杂质的净水,以避免尘垢和空气的参合而影响雕塑的质量,人造冰雪为优选。自然雪是由大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当温度下降时,由于空气中有微小的尘埃做为凝结核,使水蒸气凝结成微小的水滴,当温度降低到零度以下,水滴会变成微小的冰晶。大量的冰晶集结在一起形成了雪花,当雪花的重力大于空气对它的浮力时就落向地面。在它们坠落到地面的过程中,如果空气持续低温,当到达地面时我们看到的就是雪花。人工造雪是利用喷雾压缩机产生高速空气流,将专用喷嘴或喷枪喷出的水流大散分割成微小的水滴,并喷入寒冷的空气中,在下落过程中这些微小水滴凝结成冰晶,也就是我们看到的雪花。人造雪相比自然雪呈白色细小颗粒状,吸水后外观洁白,晶莹剔透,酷似自然冰雪。高温和光照下都不会轻易融化分解,而且无毒,无害,无污染。最重要的是人工造的雪要比自然雪洁净。人工造雪集中堆放收集方便,避免二次污染。并且人工造的雪粘性较强,便于夯实。在材质的特性方面要熟悉材质的承重问题、镂空的可行性等。

1.圆雕。圆雕并不是特指圆形或圆柱类雕塑,而是泛指不依赖于任何衬景的、具有独立性的立体雕塑,这类雕塑在视觉上能达到各角度观赏的视觉审美效果。如2015年艺术家耐克利用冰雪材质于喜马拉雅山创作出模仿古希腊“无头”的胜利女神,生动地再现了古希腊经典雕塑艺术。由于圆雕创造方面的灵活性,可表现题材的广泛性,视觉效果易于凸显主体性,这种雕塑手法在冰雪艺术中被广泛应用。最重要的原因是,圆雕对材质的把控与掌握较为容易,中途出现损坏的几率低,上手容易,更适合普通大众或冰雪艺术爱好者,也同样适用于职业艺术家。圆雕对于冰雪雕塑的推广、互动、普及起基础性作用。

2.浮雕。浮雕是冰雪雕塑的另一种常见的表现方式,雕塑与绘画技法相结合形成了浮雕的最突出特征。浮雕作为一门艺术表现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乃至古埃及,在中国的古代也有迹可循。古希腊罗马的神庙、建筑,古埃及“负”雕塑(浮雕的形象沉入材质内部),中国的帝王陵墓与碑刻等,都承载着浮雕艺术的精彩历史。冰雪雕塑中的建筑物以及一些圆雕的基座通常会应用浮雕技术。浮雕表现的深刻程度也可以随着艺术家的技艺风格和创作思路来把握,浮雕可以表现最典型的平面性特征,也可以在平面中呈现出三维立体的的复杂结构。

3.透雕。在雕塑技法中,透雕是在冰雪雕塑里最考验技法与基本功的一种表现形式,镂空也是雕塑创作最关键的阶段,稍有不慎便前功尽弃,对创作者刀功的力度、稳定性,点、线、面各种画面关系的和谐要有严格的把控力。尤其是以冰雪为基础的材质,其脆性与不稳定性,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是一大挑战。此外,透雕的镂空技术还要考虑冰雪材质承载重量的能力,及兼顾作品展览周期、安全性等。优异的透雕能够提升雕塑的空间感,形成虚实相生的画面,在迎合作品主题的前提下,各种浮雕肌理,及疏密有序的线条与透雕手法相互呼应,常可以产生预料之外的效果。

三、冰雪雕塑的题材内容分类与艺术辅助

多种雕塑技法的创作引导下,冰雪雕塑题材的丰富性、自由性大为广阔。冰雪雕塑从形态可划分为:建筑类、植物类、人物类、经典雕塑再现等。从文化上可以将之划分为:代表民间地域文化的民俗类、历史性题材群雕类、童话故事类、节日庆典类、卡通类等。按照风格划分:大概分为具象和抽象两大类。

科学技术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认知与生活方式。声、光、电的发展和应用使人们的夜生活更加绚烂多彩。声、光、电技术不仅应用于城市夜景的美化,声、光、电在冰雪雕塑中的应用也使冰雪景观五彩斑斓、丰富多姿。我国最早将声、光、电引入冰雪雕塑是在清朝末期,当时电冰灯在京城已经得到了运用。现今社会中,声、光、电的配合已然成为冰雪大世界夜晚的一大亮点。特别要注意的是,电在冰雪雕塑中的安全性应用,要求创作者应掌握基本的物理学知识与电路常识,确保安全性。在一些比^大型的,声、光、电使用面积与频率较大较复杂的情况下,有必要请专业的电工做指导工作。

四、制作冰雪雕塑前期的基础培训

1.素描是造型艺术的灵魂,在艺术创作中起基础作用,尤其在雕塑创作中,多种视角下的艺术作品的素描稿必不可少,其作用在于将印象中的形象在草纸上形成预览图。也就是创作草图。

2.除了素描基础外,设计中的快速表现也要求学生对水彩、马克笔等画材进行训练。此外,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课也必不可少,便于对大型的冰雪雕塑场景进行宏观的设计,精确掌控每一区域的展示效果。此外,与环境艺术相关的计算机软件课程也是冰雪雕塑基础的一部分,如cad、ps等平面软件。便于平面图以及施工图的制作。掌握3DMAX、PRO/E、SolidWorks等三维软件,便于进行冰雪雕塑的设计意向展示。

3.三维模型以及大型冰雪雕塑制作的基础课程(泥塑、木雕、石雕、金属焊接雕塑)。泥塑的制作材料是黏土,制作较为方便,这种材料决定了既能使用“加法”又可使用“减法”制作,比较方便修改,且便于反复练习,所以这种制作形式也是木雕和石雕的基础。不同的是木雕和石雕只能使用“减法”。这与冰雪雕塑性质接近,只是材料性能不同,制作工具不同而已。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泥塑也是木雕、石雕、金属焊接雕塑的基础。不难理解它必然也是冰雪雕塑的造型基础。

4.冰雪雕塑的工具。制作冰雪雕塑之前,应该先了解各种工具的设计原理、使用方法和用途。熟练使用工具,得心应手,才能高效地进行冰雪雕塑创作。通过使用工具和冰雪材质的实际接触,深刻了解“冰雪”的材质特性,制作过程中能有效地判断,积累造型经验。

五、小结

冰雪雕塑需要重视理论基础教学,理论教学的基础性地位不可动摇。学习冰雪雕塑理论,有利于拓宽专业性,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品味素养。在掌握本专业基本素养的基础上,加大各个学科间的交流与学习,使单一性人才转变为复合型人才。以冰雪产业为契机,为促进全省的旅游经济的繁荣发展培养新型人才。

[本文是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社科项目,项目名称:高校冰雪雕塑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016JDMS48。]

参考文献:

[1] 姜宇琼,张艳.冰雪雕塑艺术课程教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09(8)

[2] 王立荣,姜宇琼.冰雪雕塑艺术课程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报,2009(1)

[3] 李鑫泽,阮英爽.从北方冰雪产业发展谈高校开设“冰雪雕塑艺术”课程[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2008(12)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篇6

其实金属焊接雕塑已经成为当代最具现代意义的艺术表现形式,其艺术语言在于注重作品的直接创作过程,并赋予其更加丰富的人文精神与审美内涵,它有力地拓展了雕塑创作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发挥金属材料自身的质感特性自由地构思和制作,已成为现代雕塑进行创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艺术表现方式。

金属焊接雕塑的创作注重于艺术与材质的直接对话过程,其中材料的质感和焊接过程中形成的焊接机理是构成作品形态的关键要素,对实现其艺术价值和意义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也同时造就了金属焊接艺术雕塑的表现形式,即使表现具象形态,也侧重于能够发挥焊接艺术特有肌理的具象形态表现,如用拉丝焊接肌理来表现动物的毛发。

任何艺术作品的创作,都体现了不同艺术家的文化渊源,有着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不同的表现形式又是不同的创作思想得以充分展示的保证和前提。鉴于目前金属焊接艺术在国内尚属起步阶段,在探索西方现代艺术语言过程中,研究西方现代艺术的理论是十分重要的课题。他们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文化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哲学思想,高扬生命冲动的创造力,推崇能够让人直接体验生命冲动的开放社会,以直觉为认识真实和真理的唯一途径,以及现代艺术对生命的瞬间体验和制作过程的珍借,对破坏重组物质时空以获取精神真实的兴趣。同时萨特表达现代人孤独、异化、悖理的情绪感觉,充分体现了现代艺术家对艺术主体独创性的强烈追求。

2现代雕塑的表现形式在西方现代艺术理论的直接影响下,它与以前传统写实主义的以体量和实体感作为表现形式的基本要素背道而驰,许多现代雕塑的表现方法完全超出了“雕”和“塑”的意义,尤其是现代金属焊接雕塑,作为三度空间抽象的构成艺术品,不属于关于实体感的艺术,不追求真实的形态再现,通过简化、概括甚至是抽象的手法进行创作,并结合各种工业化的手段,直接地打造作品,如以透空框架的形态去构画和界定空间,彻底地阐明了现代雕塑作为三度空间艺术的新理念,在于表现金属在空间中的自由组合,而非多种程序塑造的实体造型。他们艺术语言的特征类似单纯、厚重的原始文化,最后发展到将机械、动力和光的因素组合引入雕塑的运动形态,创造了最具现代意义的雕塑作品。它反映了20世纪工业、科技观念向艺术的介入,导引出一种崭新的艺术价值观。

当代西方雕塑家在新的艺术观念的引导下,追求各自的文化和艺术个性,并充分利用材料学、结构力学、金工技术和焊接技术的原理,发挥金属焊接雕塑的特有创造力。在他们的作品中,将雕塑的造型要素简化到最低限度。用立方体、几何形、圆柱体的型材和不锈钢材以及现成金属物品构成现代形态的、抽象的雕塑作品,使传统的艺术语言在他们的作品中失去了原有意义,运用工业化制造方法实现了现代雕塑新的艺术理念。

现代雕塑家史密斯是美国第一位创作金属焊接雕塑的艺术家,他的作品纯朴、粗犷和简练,利用金属材质的特性形成变化多端的雕塑造型,使金属材料、金工技术成为诠释个人艺术观念的语言符号。他创作的《皇家之鸟》、《森林》等作品,采用电焊枪在空间中描画,用多种钢条焊接展开三度空间的构成,同时利用点、线、面的相互交错的穿插,编织成一种活拨的、富有生机的抽象形态,他的许多作品放弃实体,将锻造成形后的钢条构出空间的韵律,显示出强力的运动感。

英国当代杰出雕塑家卡罗的金属焊接作品轻松活泼,简洁明快,是位最富独创性的现代金属焊接雕塑家。作品《正午》是他具有个性化艺术语言的代表作。该作品直接采用数块工字钢梁构成,作横置状态并涂上橘黄色的颜色,整件造型似如一张在室外阳光下的躺椅,简练而意味深长。在他的作品中力求把雕塑语言概括到最基本的抽象形态,直接利用工业钢材装配成巨大而强力的结构,并与周围的环境空间融为一体。费罗是法国现代派艺术家,他的金属焊接系列作品更具个性化。其作品摒弃了传统雕塑的创作模式,采用一种更加直接,更抽象化的表现手法,使作品取得纯粹形式的自由化。费罗的作品都取名《无题》。但在这个毫无意义的标题下,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在创作中通过挤、敲、扭、切和焊,给作品注人生机,将冷冰冰的不锈钢板转化成孕含生命形态的艺术作品。

从现代金属焊接雕塑的艺术语言来看,它与传统雕塑相比其主要特点是:在艺术观念上,一方面强调艺术与自我表现的主观性以及艺术家以我为主的能动性,力求作品造型简化到最基本的抽象形态,以现代工业化的理念构造单纯、简洁的几何造型,反映出一种工业化的非人格化的力量。另一方面重点表现不同金属材料的特有美感(如钛合金通过焊接在焊口的部分会形成耀眼的彩虹效果)和不同焊接技法所形成的肌理美感。在艺术形式上,利用电焊枪在空间中作画,以钢材制作空间构成。使传统艺术形式的体积,体量概念消失,转化为丰富、透空的空间和变化多端的深度三维结构。并以手动和机动改变了原有雕塑的“静止状态”,以色彩变化增强金属焊接雕塑的视觉感悟力。在艺术表现方式上,采用直接加工过程实现三度空间的构成关系或以废品集合的方式重新组合新的造型,使金属雕塑的艺术表现方法变得直接了当、纯粹和自由。在制作中利用各种金属材料经过直接的敲打、挤压、扭曲、打磨、切割和焊接,随意地、自由地构建和组合,彻底改变了传统制作多步骤的有序性,使作品更具自然性。

3在现代雕塑发展史上,当代雕塑家所创造的金属焊接作品成功地完成了20世纪具有雕塑艺术革命意义的艺术创造,而走向现代化、抽象化、形式化、自由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虽然我们国内的金属焊接雕塑艺术尚未得到社会的认同,但我相信在当代有创新意识的艺术家、雕塑家甚至焊接技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金属焊接艺术应该能够找到一条立足于民族文化传统,能够满足我国公众审美诉求的蓬勃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篇7

瓷源于陶而精于陶,陶瓷之间的联系是比较紧密的。在传统概念中,陶瓷是以黏土、长石、石英等天然资源为主要原料的,还要经过一系列工艺才能成为陶瓷,包括配料、粉磨、成型、干燥和烧成等工艺流程,陶瓷的演变过程也是逐渐发展的。雕塑是雕塑艺术家们观察自然界的事物之后,将事物经过想象修改,使其美化后形成的艺术品。除了单纯地仿真,雕塑者还加入了自己对作品的见解及情感,将雕塑变成一种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这样的雕塑才富有生机与情感,陶瓷雕塑是一定的实用性与审美相结合的艺术创作形式。陶瓷雕塑是一种造型艺术,对于陶瓷雕塑作品来说就是要求传神。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但必须要高于生活。要使作品达到浑然天成的效果,就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然后进行再创作。《考工记》曾经记载过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此四者结合可以为良,陶瓷雕塑以陶瓷等原始材料以及制作工艺为基础,经过艺术家的天才创意,与时代审美结合,经历长时间的发展演变而成,受到大众的喜爱。

2陶瓷雕塑的造型特点

(1)陶瓷雕塑造型单一因为陶瓷雕塑所采用的原材料如黏土、长石、石英等可塑性比较差,所以在陶瓷雕塑的设计所呈现出来的艺术品的造型比较单一,构造比较简单,雕塑造型的动作、神态并不是十分细致。如姚勇康的“母祝”,采用泥条盘筑加泥板卷立捏塑结合的方式,它在人物、动作、内涵雕塑等各个方面都是简单的,是静止的单纯画面,这是静态雕塑。还有一种动态雕塑,如武松打虎雕塑,这个雕塑作品着眼于武松的英勇形象,对于老虎的状态神情则很简略,只注重这一时刻的人的精神状态表达。总的来说,无论陶瓷雕塑的作品是何种类型,其内涵情感只是一种单纯的情感表达。(2)陶瓷雕塑造型完整陶瓷雕塑的艺术成品十分完整,不仅有人物造型、神态动作,陶瓷雕塑本身也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雕塑作品是不同于书法、绘画的一种艺术品,最大的区别就是书法与绘画往往局限在二维空间里,表现空间有限,艺术家的发挥也受到限制,而雕塑品是一个三维空间的艺术品,作者可以从各个方向对艺术品进行创作,而欣赏者也可以从各个角度欣赏艺术品的美感,三维空间艺术品给人带来的视觉美感更加强烈,给人美的享受也更加强烈,所以从欣赏者的体验来看,这种全面感觉的完整性是书法、绘画等等艺术比不了的。而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能够全方位打造一件艺术品会激发强烈的创作欲望,创作者通过对自然界的事物仔细观察之后,以自己的理解,提炼出自然界事物的本质特征及精华,然后赋予自己的情感,运用陶瓷雕塑艺术的设计方法,选取适合的色彩、比例、高度,让艺术品更具美感,整个作品的完整性也就提高了,三维作品的完整性会高于二维作品就是这个道理。(3)陶瓷雕塑造型美观陶瓷雕塑的艺术品属于三维空间的作品,能带给人们最为直观的感受,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方位对陶瓷雕塑的造型进行鉴赏,这就如同欣赏一张立体的画作一样,同平面作品完全不同,雕塑可以让人们从多个维度进行欣赏,这使得陶瓷雕塑不仅仅能够实现其视觉上的美感价值,还能体现艺术家的想法。

3陶瓷雕塑的艺术创作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篇8

在中国美学史上,“意境”作为一个衡量艺术美的标准成了东方艺术生命的源泉。“意境”的提出始于佛学术语中的境和境界,用于绘画所表现的艺术形象。艺术来源于民间,有着物质与精神未分化前的原始状态,在艺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综合了许多人的想法、要求、感觉和记忆,通过分解、组合、再分解、再组合的不断试验下,将感性认知以理性的表现手法显现出来。介此,将以感性思想为特征的虚幻的、抽象的、琢磨不定的“意境”通过各种艺术的表达媒介,以立体化、具体化、实体化的造型艺术,即实物展现于大众的眼前,使抽象的主题思维以具象的艺术表现手法回归到大众与社会之间。

一、雕塑来源于生活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生活常常决定了一件雕塑艺术品所表达出来的艺术情感。从情感的激发,形式的追寻到雕塑艺术作品所包含的境界或是精神的呼之欲出,都是艺术家在为大众打造一件精美艺术品所经历的内心感受同外界环境或某种表象相互吻合的一个过程。对雕塑艺术创作来说,外界环境和时代特征都是一种表象,雕塑艺术家所创作的雕塑艺术品所给予大众心灵上的感悟才是这件雕塑作品赋予公众的真实实质。

雕塑是造型艺术中的一个分支,是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视觉与触觉相交融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时代特征、社会生活和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以及审美理想的艺术表达方法,是雕塑艺术家表现雕塑所包含的精神上的诉求。它涉及心理、情感、思维、风俗、文化等各个方面,并以其纯熟的表现风格、丰富的寓意内涵成为展示文化的语言。

作为博物馆展陈内容的雕塑作品,是展陈空间在博物馆内部的延伸,是一种主题内容与展陈空间的媒介,体现出展陈空间中的整体景观形态的连续性。博物馆陈列艺术表现手法中常用于纪念意义而形成雕塑作品的艺术表达语言,是具有一定的象征性、观赏性和教育性。它将自身的硬质材料、三维艺术、鲜明个性及丰富情感等特征融入展陈,在丰富主题内容,增强视觉效果的同时延伸主题内涵,以最少的元素突出一种解构的过程,形成具有寓意的符号再生。

雕塑作为博物馆展陈艺术创作中视觉上的一种三度空间,其最重要的语言是雕塑的体积。雕塑艺术家在尊重优秀文化传统、注重寄物传情的创作立场的同时通过雕塑艺术品来丰富展陈手段,烘托博物馆思想,延伸主题内容,再现时代特征,通过雕塑的体积以及体积上的抽象变化来把握雕塑整体的形象美,并在表象的基础上传达出雕塑的精神诉求。随着博物馆文化的不断发展,雕塑艺术承载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文之意”在展陈空间的继承和发展,温故而知新,推陈而出新。

雕塑作为博物馆展陈空间中具有视觉艺术效果及触觉表现属性的艺术作品,是一种主题意识的再创造,是一种对主题文化的重新审视理解。它以浑厚、充实以及体块张力的实体性为特点,讲究气韵、气势,注重内在力量的刻画,侧重雕塑团块结构的空间关系,对展示内容的表现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的选择、组合、强调乃至变形、夸张、移位与再创造。这种“以景还情”的艺术表现手法在雕塑的“意境”中体现了一种与展陈空间共存的理念,在深度刻画主题内容的同时给社会大众的审美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给人的情感带来强烈的震撼力和兴奋感,使人们在情感上得到平衡和慰藉。

二、博物馆雕塑作品是生活的创造

博物馆展陈空间内,雕塑之所以能快速地吸引社会大众的关注度,是在于它生动的造型,夸张的表现手法。雕塑的意境不是一种单纯地利用不同层面的自然再现,而是一种解构思想,是一种深层的创构主义。例如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中的一组雕塑《群雕:武同儒指挥的大村扁担会收山斗争》,这尊雕塑所反映的是大村扁担会收山斗争的英雄形象。这组群雕艺术注入了雕塑艺术家的真实情感,作者以雕刻艺术的手法将大村扁担会收山斗争的历史时代背景融合在了这组群雕中的人物形象以及神态下,作品蕴含着人民大众不畏险阻的英雄精神,显示出力量巨大的革命理想。这尊雕塑的精神之所以触动人心,是雕刻这尊雕塑的艺术家对大村扁担会收山斗争的理解并使之成为大众对英雄们钦佩之情的化身。这尊雕塑的意境来源于自然,来源于当年的时代背景,以重意念、重神韵的审美观念,在符合大环境的前提下,超脱出历史时代所给予这尊雕塑的枷锁,巧妙地运用人物的造型和神态,以简练、古朴、率真、诚实的手法,经过高度的提炼,传神地将这场斗争以人物形象描绘出来,使历史与艺术融为一体,点明主题,升华主题。

雕塑是一种再创造,它所要向社会大众表达的情感一般是隐秘的,使参观者感受到雕塑所赋予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味。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所提出的“少即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在处理手法上主张流动空间的新概念,他的设计作品中各个细部精简到不可精简的绝对境界[1]。在雕塑艺术的范畴中,也可以引用密斯.凡.德.罗的“少即是多”的经典理论,将所表达的主题中繁杂的部分剔除,使雕塑所蕴含的精神以及情感留在创作中的一笔一画上,以少概多的形式表达作品丰富的内涵,使雕塑艺术品既造型鲜明而又不是一览无余。

在当今博物馆或是纪念馆的建设和发展中,雕塑艺术品的展出已经成了一种导向,大众群体对视觉艺术的看法也在逐年的产生变化。存在于博物馆或其中的雕塑不等于大众眼里的世俗艺术,它并不是一种平庸的,独立的,而是承担起了一种对于历史及文化的认同感的责任。作为博物馆中的雕塑作品,它拥有了一种新的艺术表达语言,与它仅作为纯欣赏类的雕塑艺术作品的表达语言有着很大的差距。这种雕塑作品所要展现的不仅是雕塑本身的艺术充实感,还要引导出对大众心理的“充实感”[2]。

贝尔提出的“有意味的形式”与中国古代的关于美学的论述在雕塑艺术上有着较为贴切的描写和详实的互动,造型、神态及动作之间的联系能够激发出我们的审美情感。雕塑艺术作为“再现性艺术”[3]的一种,是博物馆展陈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着一个纪念馆的主导性格和人文精神,使纪念馆的展陈空间被赋予了积极向上的内容和意义,具备了双重性能。因此,雕塑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博物馆中展陈空间设计上的空间面貌,是整个纪念馆空间的凝聚点。

雕塑是一门三维艺术,但是,在纪念馆的空间布展中,雕塑作品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独的艺术品,它自身的三度空间已微不足道,一件雕塑作品在馆内的成功与否,关键是它能否融于与周围展区相关联的结构关系。雕塑、陈展环境、参观者、历史背景等元素建立起了一种全新的视觉效果,使雕塑的造型、材质、颜色发生了质的突变。

在博物馆或是纪念馆的陈展设计上,雕塑作为展览唯一的可触性展览品,以“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思想为基础,配以雕塑艺术家不同的情感及雕刻艺术手法,注重造型与环境的融合,雕塑人物精神本质的挖掘,使人的情感自觉地融入雕塑作品之中。例如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谷牧的雕塑,作者对其的造型与神态做出了正确的把握和创作,利用雕塑的材质品性、雕刻手法与所要雕塑的谷牧同志的形象的气与体的有机结合,从而体现出了雕塑的生命活力。这尊雕塑以具体的形态、线面进行有机地整合,去掉繁杂的衣服纹理,以粗广的雕刻手法较好地处理了材质的刚与柔,节奏的缓与急,肌理的粗与细,借以其物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平衡,使这尊雕塑得到了参观者的认同与赞赏。

在博物馆或是纪念馆陈展空间中的雕塑欣赏者通常是人民大众,馆内雕塑作品所表现出的精神诉求就是要走向社会,贴民百姓。这种雕塑则更注重的是与参观者的互动,与环境的协调。一件馆内雕塑作品的好坏,绝大部分是取决于它是否能被普通百姓接受,如果一件雕塑作品设计手法和技巧再高明,社会大众不理解它所要表达的寓意,那么这就代表着这件雕塑在馆内并没有起到一种好的宣传馆内思想的意义,这就说明了这件雕塑艺术品它只限于它所在的艺术品的象牙塔中,没有形成一种有助于融合馆内特质文化、品味以及功能性等综合元素为一体的馆内景观环境。

依附于馆内人文历史背景而存在的雕塑作品,是根据特定的馆内文化、人文习俗、宣传思想和情感寓意来创作设计的,注重雕塑作品自身的造型形式与馆内历史文化的衔接、对应和互补,使博物馆或是纪念馆所要宣传的思想通过雕塑作品得以延续和连接,给予参观者情感上的震撼,还原历史文化的深度与宽度,激发社会大众对革命历史文化的关注和记忆,是参观者感受到博物馆或是纪念馆的亲和力与归属感。

雕塑能够强化馆内的环境特质,它所传达的文化意义能够比较容易地引起社会大众的共鸣与联想,使陈展环境、雕塑作品、历史文化、思想情感形成良性的互动,激发馆内环境和内容的生命力。

在当今这个发展的时代,我们已经不能去探索前人对雕塑艺术注入的情感,也不可能像雕塑大师那样情感共同而专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使我们今天的生活环境变得较为复杂而多元。因此,现代人的思想和情感已经完全不同于前人。杜桑说过:“你能学到高超的技巧,可你学不到创造性和想象力,艺术创作中个性是很重要的,失去或淡化艺术创作的个性,其艺术作品也就失去了原创性和生命力。”[4]

馆内雕塑作品作为一种开放性的,与馆内整体环境和革命历史文化有着密切交流的展览品,具有与公众产生亲和而积极的对话的品性,建立起了与公众亲和、密切的交流关系,使社会大众在馆内的参观上的主客体关系趋于淡化,并与环境形成了一种相得益彰的关系。它通过对历史事件或任务的纪念、时代观念的象征或是文化传统的隐喻来表现出博物馆或是纪念馆的大体精神上的某种内在的联系。总而言之,雕塑是一种公众性的生活艺术,它对塑造馆内环境的体态特征和人文环境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斌.从继承与发展的角度解析贝聿铭的建筑设计[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9(1).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篇9

有些概念必须搞清楚:一个最基本的哲学常识,那就是一个事物是相对于另一个事物而存在的,一个概念的确立和存在也是相对于另一个概念而存在的,没有“此事物”的概念,也就不存在“彼事物”的概念,而“此事物”和“彼事物”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各自的本质和特征不同,并且在这种本质内涵下,其外沿也是有限度的。如果无度地扩展外沿就会改变了事物的本质,而使其变为另一事物。有“艺术”,就有“非艺术”,有“雕塑”就有“非雕塑”,“雕塑”就是相对于绘画、摄影、电影、音乐等艺术表现语言而存在的一种艺术形式,这些基本概念是不能混淆的。因此我认为现在出现的一类所谓的新观念雕塑,其实已经远离了“雕塑”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完全可以称之为另一种造型语言,何必非要混淆在雕塑之中,既破坏了雕塑概念的确定性,又不利于自己身份的明确,这是何苦呢?说到这里,又使我想起了西方出现的“反雕塑”,既然是反雕塑,那一定是要脱离雕塑的基本属性,那还能再是雕塑吗?如果没有脱离雕塑的基本属性,那不就仍然是雕塑吗?何来“反雕塑”?

说起“原创”,就更不敢恭维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的许多被诩为“原创”和“创新”的美术作品、雕塑作品,基本上都能在西方的现代艺术作品中找到“粉本”,这种抄来抄去的花样游戏却被我们的一些批评家们推崇备至,更有甚者,一些作者由于基本功差而出现的造型缺陷也被一些批评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美,并且捧得很高,放在了引领当代艺术发展的前锋位置。不知道是批评家们无知和孤陋寡闻,还是一种别有用心故意推波助澜?这恐怕也只有批评家自己心里最清楚。

再比如现在有一些人喜欢借用古希腊雕塑名作和米开朗基罗、罗丹等大师的作品来改造,其实这本是一种很不可取的荒唐行为,是对大师作品的亵渎和不恭,欺负大师们已早离人世,不能出来维权。而我们的一些理论家们却对这类作品如获至宝,赞美为原创和“造型观念的成功转型”,不惜以大量的文字给予“学术”分析和肯定,实在难以使人信服。不知道这种“创新”有何高度和意义?

雕塑界还有一种现象,就是越来越多的作品在呈现“剪纸”造型倾向,形体单薄,已失去雕塑的体量感,四周观赏的造型特点已被忽视,雕塑语言的艺术表现魅力已渐渐丧失。这种现象在青年雕塑家当中出现的更多些。我想,也许是因为“现代观念”的影响,以致在雕塑教学中放弃了对雕塑造型表现语言特点的追求,也许是批评家们根本就不懂得雕塑语言表现特点而乱加评论出现的误导。总之,雕塑语言的特殊魅力正在急剧弱化,真正能给人经久耐看、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雕塑作品越来越少,粗糙、简单、不加推敲、缺乏雕塑艺术魅力的所谓“新观念”作品却在泛滥,这是一个让人失望的“热闹”景象。

说到这里,我想我们的很多“创新”者是不是正在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比如说将雕塑表现语言和技能的难度和高度降到最低,而前卫理论家们却又在把最单纯的问题复杂化,比如非要给雕塑艺术强加那么多所谓“观念”和这“嬗变”那“关怀”,反倒是没有了艺术表现自身。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篇10

传统雕塑的艺术特征是以物象的形、再现、写实模仿的方式呈现,而现代雕塑艺术的特征是以多种风格具有自身表现方式的呈现。这种方式贯穿于不同的艺术形式中,如:构成主义,立体主义,极少主义等,它们不仅表现在绘画中,也同时表现在当代雕塑和现代建筑等艺术形式中。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有着自己的风格和表现形式。现代雕塑艺术用抽象可感觉的方式呈现,它不再表现物体的形,它创造自己的形,这使得当代雕塑成为一种看得见的“纯形式”的立体造型,形式本身成为它的意义所在。当代雕塑艺术风格形式的产生同社会思想和审美精神相呼应,而且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联系和影响状态,背后隐藏着各种复杂交织的社会思想和审美精神。

人类的文化艺术在20世纪形成了一种爆发式的发展,印象派、抽象派、立体主义、构成主义、达达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极少主义、波普艺术、行为艺术等风格形式相继出现在人们的眼前,而现今的艺术发展更加多元化和自主性。时代的发展,前所未有的信息和多元文化的产生也加剧了艺术的复杂性。

作为三度空间存在的造型艺术,具有体积、线条、色调、材料等因素的立体作品雕塑与建筑一样都以可视性的形体直接诉诸于视觉,它们适应着视觉活动的一般规律,因而雕塑的一些造型手法为建筑造型所运用。我们不可否认现代建筑与当代雕塑具有相同的造型语言,现代雕塑的非具象性,使得雕塑家走进建筑师历来关注的抽象的形式与空间的协调统一的问题上来,并在现代物质材料上也给予雕塑家在空间调度和造型组织的开阔自由。

现代建筑在外形上的“雕塑化”是受到现代雕塑艺术的发展所影响。我们在当代雕塑中引入建筑的表达和意义。不仅是在形式和审美文化上存在着深刻的联系,同时在造型语言的运用,空间关系、功能联系,及技术材料的应用方面有着相互借鉴的关系,当代雕塑艺术与建筑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无论是艺术潮流、形式语言、空间造型、建筑形式不断借鉴各种雕塑风格,产生了极具影响的雕塑建筑艺术。

现代雕塑艺术与现代建筑之间存在的根本区别是建筑具有实用功能、即居住活动空间的创造,反映在外观造型上,一座好的建筑本身就是一件好的雕塑艺术品。雕塑和建筑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它们本质的特征,这种特征一直贯穿它们的发展之中,所表现出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也随着它们的发展愈具有广泛和游移性。另外雕塑与建筑都是一种文化载体,它们表现了哲学思想、艺术风格、社会文化、审美价值等文化特征,同时表现出人类社会精神寄托的物化和精神信仰的具体化。

二、现代建筑的造型特征与空间方式的演化

建筑空间艺术,它的功能性不同于雕塑艺术,它是内部空间的互相连接。包括周围环境中的树木、山峦、水面、街道、广场等形成建筑的外部空间,建筑的空间是人类生存活动的居所,它有着空间的虚实之分,所以,我们常说建筑是大空间构成的艺术。现代建筑造型从传统的对比、对称、均衡、比例视觉中走出来,更为强调建筑的节奏与韵律,联系与意境等形式美的造型规律及构图原则。创造出建筑物空间形象。现代建筑通过新型材料和现代主义造型理念结合,使建筑表达出崇高、神圣、稳定的氛围。压抑、轻松、愉快、激动、热情等人类精神情感,创造出反映不同意境,氛围的现代建筑艺术。

20世纪,随着工业革命发展的大背景,现代化的城市都被机械化,工业化所充斥,社会呼唤着自然的回归。因此西方的艺术家兴起了新的表达潮流,并向传统的艺术创作和表现形式提出挑战,倡导艺术与自然的广泛接触,艺术回归现实的世界,他们开始把视角转向自然,尝试着表现生命延续的力量。艺术家和建筑设计师们开始打破雕塑与建筑的界限,把生活与艺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力图把观众置于作品之中和雕塑的内部空间之中,使艺术与环境更加协凋统一,创造出新的、富有生气的环境氛围。

三、雕塑艺术与建筑艺术的融合表达

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西班牙建筑师安东尼·高迪是从民族文化积淀中找到方向,是将雕塑语言融入建筑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具有良好的空间结构能力与雕塑感,极力在自己的设计当中追求自然,在他的作品中很少能找到直线,而大多采用充满生命力的曲线与有机形态的物件来构成一座建筑物。

毕尔巴鄂的古根汉姆博物馆,设计者是弗兰克·盖里,当代著名结构主义建筑师,他以设计奇特不规则曲线造型的雕塑般建筑而著名,他的作品也受高迪影响,受自然得仿生启发,欢舞、扭动、激励、颤抖将曲线形结构在建筑形态上表现的淋漓尽致,使作品拥有了自己的生命活力。

“鱼舞餐厅”坐落在日本神户港,’建筑师将双高的“鲤鱼”造型与一条抽象的“蛇形螺旋塔”相并列,组成了一件建筑作品,作者把雕塑艺术的形与建筑艺术的实用功能有机的结合到一起,从而使雕塑艺术的形式表达相得益彰。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篇11

宗白华先生曾就中国传统雕塑给予了深情的赞美,他说:“从六朝到晚唐宋初的丰富宗教艺术,有云冈、龙门、天门山的石窟,还有近来才被人注意的四川大足造像和甘肃麦积山造像。中国竟有这样伟大的雕塑艺术,数量之多、地域之广、规模之大、造诣之深,都足以和希腊艺术争辉千古!而这些艺术却被唐宋以来的文人画家所视而不见,就像西洋中古教士对于罗马郊区的艺术熟视无睹。”中国传统雕塑的功能与现当代的雕塑艺术的功能是不一样的,古代的雕塑基本上是用于宗教与神灵崇拜的。这种传统的雕塑理念与样式,在20世纪初西方雕塑体系传入中国后,便几乎中断了,自此,雕塑艺术都是以西方人所规范的准则来进行的。但是,这未必就是不好的。北京大学教授齐鸣曾经坦言,“拿西方的文艺理论来套中国的现实,虽然并不一定可行,但是作为一种思考和探索的努力,仍有积极意义。”

齐鸣认为,在经过了冲击、比较和反思等不同阶段后,雕塑艺术家会重新回归自我,把思考回归到“我是怎么回事”这样的追问上面来。他说:“雕塑艺术依靠个人去表达。你是现代派,你就继续走下去;如果你不是,那么你就去找自己究竟是什么,适合怎样的语言方式,雕塑是个体在表达,既不是人群,也不是社会在表达,作为雕塑艺术家,首先要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根本。”所以,当中国的雕塑艺术家向西方雕塑艺术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应该更清醒地、自觉地去认识自己,思考向现代转型的生长点。

我们这一代人,跟我们的前辈以及后辈是不一样的,我们就是我们自己。我们会在雕塑艺术中寻找与自己的经历和认知相匹配、相协调的东西,然后围绕着它们来表现。中国雕塑向现代转型之后,形成了一些新的特征。中国雕塑艺术家通过实践证明了中国雕塑正在一条融合发展的道路上前行。

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有人突破自我,创作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长城怨》这件雕塑作品,就是结合函方的写实手法,将秦始皇塑造得栩栩如生,塑造了一个从战争中走出来的君王,举手投足间都有一股震慑人心的气势;他脚踏长城,何等的威风凛凛,大有天下尽归的豪气。此外通过引据经典,作者增加了孟姜女哭倒长城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为整个雕塑增添了不少内涵。

由于审美观念和趣味的差异,中国古代人物的塑造都不与真人相仿,也不以此为追求。而当代的雕塑艺术家群体大多受过学院教育,入学前就开始学素描,入学后学解剖、学透视之类,因此,这种体制下所培养的无论是雕塑家还是观众审美趣味都很难退回旧的传统里。提到素描,有人认为恰恰是素描在美术教育中的普及影响了传统雕塑自身发展的轨迹。对于这种说法,齐鸣并不认同,他说:“过去,我们只是简单把素描当成一种客观再现的方法引进来,确实存在千人一面的弊端。不过,一个问题不能只看一面,千人一面也有特定历史的原因。再则,还存在对于素描认识局限的问题,把素描的局部当成了全部。苏联的素描主要是解决他们在写实雕塑语言的基础造型问题,而我们把这种模式的素描拿来直接用在国、油、版、雕、设计等各门专业的基础教学中,其结果是失去了自我的特点,中国雕塑专业上的问题尤为难解。现在的专业基础都是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中国雕塑也有自己的造型基础教学。所以说素描训练无法与专业基础或雕塑艺术语言相对应,那是个人的认识能力和才能问题,而不能说是素描的问题”。

作品《长坂坡》中,长山赵子龙一枪在手,那英发之气给人以深刻印象。作者曾经也尝试,画过多幅素描来确立表现手法,最后将形象定格在手执马缰,马蹄前踢的动态中。这样能给人一种一往无前,所向披靡的感觉。

但是要做好现代雕塑,不能只追逐前人的脚步,更重要的是寻找新的文化生长点,只有跳出现实主义的“桎梏”,挣脱后现代主义的“枷锁”,从当代文化的问题入手,摆脱雕塑存在方式上的迷惑,打破抽象、具像,东方、西方、传统、现代的疆域,才能重新找到适合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精神。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篇12

二、秦代到汉代马雕塑风格比较

秦代陶马俑的制作风格属于写实主义。秦陶马雕塑尺度接近真马,马车及车饰也都采用实物,并敷以彩绘力求逼真写实。这是出于模仿真实物象的客观需要,是为满足给墓主提供生前所用之物的实用功利意图的结果,但却表现出了军阵宏大的气势,这与秦代审美求大求美正相互吻合,当然秦代的陶马俑的写实风格是秦代审美及出于实用性双重作用的结果。汉代马雕塑的写实并非局限于对事物自然形态的简单再现,而是将雕造者的创造愿望加以物化展现而又不脱离现实的一种艺术创作形式,是确立在艺术表现的基础上的。西汉早期陶俑马的尺寸明显要小于秦代。在陕西咸阳杨家湾周亚夫墓出土的马俑高不过68厘米,小者还不足半米,但两汉时期更加强调马的运动感和对马神情的刻画。汉代陶马雕塑在造型上轮廓清晰、体积感强、头部方平,多呈现奔腾状或嘶鸣状。汉代艺匠将内心运动的感悟通过马佣雕塑强烈的动感呈现到观众面前。可以说,汉代马雕塑最外在的特征之一就是夸张的动感,如武威的马踏飞燕所呈现的极其强烈的动势。而秦马俑更多呈现的是静穆、深沉和端正。“秦代马雕塑表现的是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隐藏在庄严肃穆的外表下。艺术工匠通过他的艺术创作,将这种强势的力量和自身的敬畏心态转加到自己创造的作品中。静穆的特点所体现出的宁静、肃穆是艺术反映秦代现实生活,服务与皇权政治的一种直观反映。”[2]从体量上来看,秦代的战马雕塑虽然高度接近于真马,但其体量感和张力却逊色于汉代雕塑马的造型。无论是陶马或铜马,汉代马雕塑四肢多细长,充满张力和运动的爆发力(图3)。马在造型上的变化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人们对美的不同追求和取向。从秦代马的写实到汉代马的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由静到动,这种变化既是受两代不同审美文化熏陶的影响,又是各时期艺术家体验自然并表达对自然认识的差异造就了秦至汉动物雕塑风格的差。秦代和汉代动物雕塑中所体现的审美精神是导致两代艺术风格变化的主因秦代出于实用功利主义的目的,其审美反映的是实践理性精神,是在客观上对所创造的物象赋予写实逼真的特性。秦代审美强调作品整体的浑厚气势。用简单的基本单位不断重复构成庞大的群体格局,讲究布局,既寓变化于严谨的对称中,又在变化中保持整齐划一的特征。如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庞大阵容,具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气势。秦代审美取向追求质朴,崇尚黑色;崇尚博大,追求大美气象。这在秦陵兵马俑列队布局的气势和陶马形体塑造尺寸追求等大或超过等大等方面,都有鲜明的体现。还有,秦人在审美上追求精细刻画。从其陶马俑雕塑上就可以看出这一特点,对马眼睛的刻画,也从商周时期刻阴线发展到突起,并在眼皮部刻上阴线,并运用旋转的阳线处理马的鼻孔,使其更加逼真,进一步增添了马的生动性(图4)。汉代的审美追求承继了楚文化的衣钵。“处于江汉流域的楚艺术即不像周代艺术那样凝重,肃穆和典雅,也不像殷代艺术那样狰狞威严”。[3]它充满奔放的想象,表现的形式多是强烈夸张的动态世界,体现出了盈动的地域特征。在楚艺术中的动物造型是艺术家自由抒发创造力的结果,表现的动物好似腾云驾雾一般。楚人的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对两汉时期的马雕塑造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从楚国动物图像上找到与汉代的马踏飞燕的许多相似之处。汉代艺术的审美取向为求大求全、浪漫和运动的艺术精神。求大求全,在雕塑造型艺术形式上表现为充实之美。浪漫是楚汉艺术的灵魂,是对原始的激情与想象的传导,而运动表现在汉代动物雕塑中则是对生命力的弘扬和对瞬间动作的捕捉。从秦汉两代马雕塑表象层面来看,秦代雕塑艺术追求宏伟的气势,无论规模以及体量都力求博大静穆之美。汉代艺术则追求动作奔放、节奏分明、色彩艳丽的艺术特征。两代所具有的不同的审美价值取向是导致其雕塑艺术风格差异的主因。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篇13

一、当代金属雕塑创作的主要艺术形式

(一)形式特点

在当代金属雕塑创作当中,艺术作品的新奇独创、多样化等都十分重要。在当前社会中,人们在物质价值得到满足的同时,也需要对信息文化价值进行了解,因而为雕塑创作作品提出了更深层次的内含要求。雕塑作为一种媒介开始对一定的信息进行传递。因而在金属雕塑创作中,逐渐引入了后结构主义批评理论、符号学理论、语言哲学理论等[1]。由此可见,在当代金属雕塑创作中,受众信息化要求的提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

(二)表现手法

在当代金属雕塑创作的表现手法中,主要包括风格表现、环境表现、内容表现、情感表现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融合物的思想和美学,能够体现出艺术的内在、深刻、集中形象表现,生动确切的升华和表露艺术灵感,进行艺术的概括和提炼。金属雕塑的形式元素,与周边环境中的空间、生态、自然等要达到良好的协调和统一,通过对审美效果的削弱或加强,对金属雕塑的空间结构产生影响。采用相互依存的内容和形式语言,对雕塑创作的艺术性进行体现。此外,通过对现实生活情感的不断积累,赋予金属雕塑深刻的情感表现。

(三)艺术形式形态

在金属雕塑艺术形式当中,创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非意义,在现代主义时期当中,对于金属雕塑艺术来说,艺术形式的原创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对艺术家艺术成就进行衡量的过程中,也是一种关键性的标准[2]。现代雕塑艺术的发展体现出了艺术形式的进步,人们应当对艺术进行不断的创新,不断产生新的艺术形式。在当代金属雕塑中,手法表达形式通常以写实为主,通过严格的解剖学、透视学原理,对形态艺术形态进行塑造。另外,写意手法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对形体心态进行变形、夸张、提炼、概括。

(四)空间结构形式

在当代金属雕塑中,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逐渐开始对现成品进行利用。在这样的现成品金属雕塑作品中,并不是局限于材质美感、艺术家劳动等方面,其意义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扩充,对于批评、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有所涉及。因此,金属线成品材料的应用,使得材料空间得到了丰富,因而使金属雕塑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空间结构形式。例如在独立造型中,并没有被线使形象外轮廓所限制,基于线的自身表现能量,通过全新的方式,对线的空间结构形式进行塑造。

(五)造型结构形式形态

当代金属雕塑主要包括框架、体块、空间等造型结构形式形态。例如在建设房屋的过程中,必须首先对框架进行制造,才能够进行门窗安装和墙体堆砌,最终建成房屋[3]。如果没有事先建立框架,就难以确定门窗、墙体的位置。在金属雕塑中也是如此,需要进行框架的建立,才能够进行后续的造型。通过金属雕塑不同的体块造型,能够展现出不同的形象和意味,对韵律丰富的可是形象进行构造。一个好的金属雕塑必须能够融入其所在的城市空间当中,通过与周边一切事物与环境的良好融合,提升整个空间的艺术品位。

二、当代金属雕塑创作的艺术形式特征

(一)融合性

在当代金属雕塑创作中,一个十分明显的艺术形式特征就是融合性,作为一种物质,金属材料具有十分广泛的含义,而在雕塑的创作当中,必须体现出金属材料和周围环境的融合,不但能够融入周围环境,同时也需要对周边环境进行衬托,以达到更好的艺术表现[4]。另外,金属雕塑作为提供给人们欣赏的一种艺术形式,应当注重和人之间的互动与融合。不同的人在欣赏同一座雕塑时,能够通过与其融合互动,感受到不同的意味,可以说这件雕塑就是成功的。

(二)传统性

传统性使当代金属雕塑创作中一个主要的艺术形式特征,在金属雕塑当中,通过运用传统形式语言和传统象征语言,往往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例如在理查德・塞拉创作的火车站金属雕塑作品《中转站》当中,采用了长条钢构成本较差抽象的平台,没有对外形进行特殊加工,采用了不锈钢材质,也符合环境雕塑的原则[5]。对象征性语言进行运用,能够通过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进行表达,在当代金属雕塑中,也体现出了艺术形式的独特性特征。采用传统形式语言和象征语言,提升了雕塑作品的艺术形象自由性,满足了美的本质和艺术的要求。

(三)互动性

一件优秀的金属雕塑作品,应当具有良好的互动性艺术形式特征,首先需要提升雕塑形式的可读性,其中的艺术形式、艺术语言等,应当能够被人们所接收和解读,与公众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6]。在社会生活中,应体现出良好的共荣幸特点,能够对某一特定空间进行适应,或是对雕塑作品环境进行依附,采用不同的材料和手法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作品的塑造。当代金属雕塑应当与公众行为之间产生良好的互动,让人们能够对雕塑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内涵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

(四)标志性

从形式意义、主题等方面来看,金属雕塑的大小环境区别十分鲜明,对于历史、传统、风土等进行了良好的承载。在小环境当中,采用对照构成法对雕塑作品进行塑造,两边基本相同的形象,向中心聚合,统一感、聚合力等十分强烈,对于小环境十分适合[7]。而在大环境方面,以环境为主进行金属雕塑创作,与周围的建筑、空间、环境等实现良好的统一与和谐。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对雕塑作品的体积进行合理的确定,避免对缺点进行暴露,防止无法对细节进行展现。

(五)多元性

在物质属性不同的材质中,应当根据材料具体确定工艺。对于制作方法、工艺流程、材质等,都应进行熟悉和了解,从而更好的发挥出工艺技术的效果特点,尽量美化和完善雕塑作品的艺术境地。在限制当中对好的金属雕塑进行构思和立意,适当的变形和夸张纹饰与造型,能够对金属雕塑的艺术特点进行体现。对于当代金属雕塑的艺术形式特点而言,具有很多的形式特点,但由于其具有极大的多元性、丰富性,因而具有更多的结构层次、角度、样式等。在公共艺术观念、环境、人、建筑等角度的差异,造就了当代金属雕塑的多元性,通过金属雕塑的形式,也能够更加充分的表达出人们丰富的美好期盼与对未来的憧憬。

结论:雕塑是当前艺术领域当中一种主要的表现形式,金属雕塑作为雕塑作品中的一个主要类别,具有十分丰富的创作艺术形式和艺术形式特征。例如互动性、融合性、标志性、传统性、多元性等。在复杂的雕塑造型形态设计中,对雕塑的形式元素进行提炼,从而对艺术形式进行更为充分的体现。通过公共环境艺术的角度,对雕塑文化状态进行揭示,从而使其能够对人文气息进行体现。通过这种方式,当代金属雕塑创作才能够体现出更为良好的艺术形式特征。

参考文献:

[1]何桂彦.中国当代雕塑的形态边界与叙事逻辑[J].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2,01:26-29.

[2]张大民.从材料和造型论中国新具象雕塑创作个性化特征[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2,02:115-117.

[3]宋伟光,曾靖.“抽象雕塑如何在当代中国文化体系中生长――“第十八届中国雕塑论坛”专题研讨会纪要[J].雕塑,2012,06:12-17.

[4]钱海源.勇于进行艺术探索的优秀典范――解读雕塑家钟志源[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3,06:36-39.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