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花卉艺术论文实用13篇

花卉艺术论文
花卉艺术论文篇1

1、园艺中花卉的基本分类

花卉是整个园艺体系中的关键要素之一,能够达到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等相关功效。花卉有着繁多的种类,形状、颜色均各不相同,将其装点于园艺体系当中,能够使整个环境更加的动态化、同时也更具生机。结合在园艺工作中,对于花卉栽培应用方式的不同选择,可将现阶段比较常见的花卉分为以下两类:

1.1 温室花卉

温室花卉主要是指在温室环境状态下所栽培的花卉。就我国而言,在北方地区,绝大部分所栽培的花卉都需要在温室环境下越冬,防止过低的温度造成花卉植株的损伤。需注意的一点是:温室栽培下的花卉大多应用于室内观赏、或者是切花之用,部分可在温度较高的季节摆放于室外,以供观赏。

1.2 露地花卉

露地花卉顾名思义,所指的是能够在完全自然的条件下生长、发育的花卉植株。对于山西省相对较为寒冷的气候状态而言,适宜于露地栽培的花卉有较强的耐寒性,可以不必对其进行防寒保暖处理,同样具有观赏性的价值。

2、花卉栽培的主要技术

结合区域的基本气候、地形特点来看,在开展花卉栽培工作的过程当中,部分花卉可通过温室方式实现培育,而部分花卉也可直接借助于露地方式实现生长。对于不同栽培环境下的花卉植株而言,园艺师需要注意的是做好差别性的栽培方案,落实针对性的栽培技术。现对此方面的问题做详细分析与说明:

2.1 露地栽培花卉的主要技术

在园艺工作中,主要针对括一串红、万寿菊、以及矮牵牛的花卉植株实施露地式的栽培技术。这是由于,此类花卉对于干旱的气候条件有着较强的适应性。在正常的生长周期内,通过园艺师精心的栽植与培育,能够实现二度的花期,因而有着较高的园艺价值。现以一串红为例,分析其栽培技术:

一串红又称夕阳红、象牙红,形状类似于爆竹,花期长,且色泽艳丽,是城市环境布置、以及园林景观中最主要的花卉之一。一串红根系发达程度较高,喜阳光,但同时也对于阴冷天气有良好的适应性。短时间的日照的对于提高一串红的生长发育质量而言是尤为重要的。一般来说,对于一串红植株的栽培多采取露地养殖的方式,其主要好处在于:自然状态下的气候环境、温度湿度能够与一串红植株生长发育各个阶段对于环境的需求相适应,综合利用价值高。在一串红露地栽培的过程当中,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一串红育苗基质需采取粪土、腐叶土、以及砂土相混合的复合型基质,土壤、肥料比例宜控制在7:3左右。同时,基肥施作过程中可选取为马蹄甲,生长周期内使用硫胺试剂,浓度40%,稀释1:1500倍,达到改变一串红植株叶色的目的;第二,若采取的是扦插方式育苗,则栽培基质应当选取为优质河沙。插穗的主要来源是:前一年秋季移植温室越冬的一串红蜘蛛,早春温度适中环境下对其新枝进行减取。扦插方式育苗的好处在于:生根容易,且成活率高;第三,为了能够在栽培过程当中,实现对一串红植株整体型状的合理控制,需要园艺师及时的对其进行摘心处理。具体的做法为:在小苗生长至3对真叶的状态下,仅留下1对真叶,并对其他真叶进行摘心,这种方法能够在短时间内极大的促进侧向枝叶的生长。

3、花卉栽培对于园艺的重要性

在园艺工作,乃至园林绿化工作的开展过程当中,花卉作为关键性的植物材料之一,自然有着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由于花卉的类型众多,且色彩繁复,因而在对环境的美化速度方面明显优于其他的植物材料,不但能够对整个城市环境有独具特色的美化作用,同时还能够起到杀菌、净化空气等卫生作用。结合花卉栽培方式的不同,在现阶段的园艺工作中,花卉栽培的重要性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3.1 温室花卉栽培对园艺的重要性

园艺师需要对花卉的主要类型有一个充分且全面的认识,进而使在实际工作的开展过程当中,能够严格依照不同类型花卉对于环境的特殊要求,实现栽培的科学与合理,从而更好的将花卉的作用发挥出来。对于常规意义上的温室花卉植株而言,多将其应用于对室内环境的布置,包括私人室内环境,以及公共性的室内环境(如酒店、宾馆、车站、会堂等)。同时,各种室外环境也广泛应用到了温室花卉。在园艺工程的建设过程当中,温室花卉最主要的价值体现在其对整个环境的装饰、以及美化上。能够使园艺景观形成层次有序的带、区,使受众能够处于一个空气清新、花团锦簇的绿色环境当中,一方面能够使社会大众对于环境的审美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另一方面也对于整个城市形象的提升有促进作用。

3.2 露地花卉栽培对园艺的重要性

在现阶段的园艺工作当中,多将可露地栽培的花卉直接栽植于花丛、花坛、花坛、以及花钵当中。通过对园艺工作经验的累积发现:露地栽植花卉不单单能够达到美化环境的目的,能够消除大众的疲劳之感,有愉悦身心之功效。同时,部分露地栽培下的花卉植株除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以外,还可成分部分国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因而经济价值同样突出,值得关注。

结束语

结合我国辖区内的实际气候、地貌特点,研究最适宜的花卉栽培技术是做好园艺工作的关键内容。为此,本文从实践工作经验入手,就花卉栽培在园艺中的重要作用加以详细分析与论述。望能够为同行人员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 郁永明,葛亚英,沈晓岚等.猪笼草、口红花、鸟巢蕨等垂吊花卉栽培技术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5):140-142.

[2] 朱生树,葛霞,周亮等.花卉栽培生产水分调控技术[C].//第四届中国花卉产业高峰论坛论文集.2007:87-89.

[3] 欧又成,杨薇.滇中花卉栽培温室地域特点初探[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4,29(4):190-193.

[4] 丁书侠,施智宝,李兰晓等.富丽禾(FRisol)在苗圃花卉栽培中的应用[J].陕西林业科技,2005,(3):90-92.

[5] 吉涛,吴艳,石瑶等.天津地区温室白粉虱对设施花卉栽培的危害及防治[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3):79-81.

[6] 吴晓蕾,赵慧琴,张媛等.环境控制对设施花卉花期调控影响的研究[C].//中国园艺学会2007年设施园艺学术会议论文集.2007:302-305.

花卉艺术论文篇2

经过近30 年的发展,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的学术交流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会上,49 名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做了学术报告。学术报告内容丰富,包括观赏种质资源、育种和引种、繁殖技术、栽培生理、应用和生态等领域的发展状况,显示了目前国内观赏园艺产业的发展现状。其中,北京林业大学张启翔教授、华中农业大学包满珠教授、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花卉所朱根发研究员、北京林业大学董丽教授分别就“发展中国创新型花卉种业的战略思考”、“重要草花种质资源创新、新品种培育及应用”、“国际兰花育种进展与趋势”、“园林植物在人居环境建设中的作用”作了主题报告。

花卉艺术论文篇3

研讨会上,国际园艺科学学会、英国皇家园艺学会分别在漳州设立“国际园艺科学协会水仙花论坛秘书处”和“国际水仙花新品种登记注册中心”,并举行揭牌仪式。

下午,研讨会上举行了企业推介会及项目签约仪式。普瑞瓦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海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漳州金銮园艺有限公司、闽荷花卉合作(漳州)有限公司、漳州金诺园艺有限公司等15家国内外的花卉企业进行了现场推介:当天共有漳州市金銮园艺有限公司与Flowerfull Con-sultancy(福劳沃咨询有限公司)的百合新品种引进和技术服务合作,欧中研发中心与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校研合作,长泰金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韩国务林贸易公司的花卉进出口合作等8个项目现场签订合作协议。会上漳州市花卉协会、漳州市水仙花协会还分别聘请Jaap Van Tuyl博士和Jan Pennings博士为协会高级顾问。

花卉艺术论文篇4

花卉栽培学是园艺、园林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花卉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各类花卉的应用,也要使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和求索创新能力等得到培养和锻炼,才能保证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园艺、园林专业高级人才。目前,高职院校花卉栽培学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对该课程的主要教学环节进行改革,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度和学习热情。

1花卉栽培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内容不够精深,与生产实践联系不够紧密

花卉行业是个新兴的行业,不断有新的花卉种类、新的生产技术(如容器育苗等)、新的栽培繁殖方式(避雨栽培、全光照喷雾繁殖等)、新的应用方式(如水体美化、室内香化等)等出现[1],然而花卉栽培学课程当前所使用的教材对这些新生事物体现不够。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部分重复,且理论教学内容过于大而全,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讲述内容过多,使学生无所适从。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园艺类或园林类大学生的理论知识不够系统明了,不够精深。

1.2教学手段和方法有待更新

在花卉栽培学课堂讲授中,有的教师过多依赖多媒体教学模式。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相对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可在相同的时间内明显增加信息量,还可展示传统教学手段中难以表达的内容,提高课堂讲授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在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2-3],这本是多媒体教学的一个优势,然而近50%的学生认为在多媒体教学中,感觉比较被动,理解时间较少,多数学生反应不过来[4]。

1.3对实践操作技能重视不够

一是不少高职院校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场地有限,设施陈旧落后,实训基地管理方式有待改进。二是生产经验丰富、实践技能水平较高的教师严重缺乏。三是训练时间太少,很少考核测试,练好练坏都通过,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即使理论知识掌握较扎实,大田实践也会出现束手无策的状况。花卉专业学生认识的花卉种类不多,花卉生产过程中整地、施肥、播种、移栽、水肥管理、整枝、修剪以及诊断、治病等技术掌握程度不够。

1.4传统实训模式存在弊端

大多花卉栽培学理论课和实践课是同一个教师,实验课内容大多是验证式的。通常是教师介绍实验内容和方法,并演示,学生操作,束缚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且实验内容是各个栽培环节的分割,大多缺乏综合性的实验内容,学生无法完成整个生产流程,知识不够系统。

2花卉栽培学教学改革措施

2.1合理安排教材,改革教学内容

教材尽量选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也可根据其学生的实际情况,广泛查阅相关的专业期刊、学术文献和新闻报道,参考相关花卉学书籍,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其他高校的相关精品课程,自行编写适合学生使用的花卉栽培学讲义,准备与多媒体课件相配套的电子教案。

通过教研组讨论和集体备课的方式修订教学大纲,既避免教学内容上的重复,又保证知识点的相互衔接,例如花卉栽培设施在设施园艺课程中是主要内容之一,在花卉栽培学中这部分内容可以剔除。

在教学内容上教研组采用模块教学、任务驱动的形式。花卉栽培学课程教学内容分为4个模块,即花卉识别模块、花卉繁殖模块、花卉栽培模块和花卉应用模块。每个模块设定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应完成的具体任务。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和花卉产业的现状,及时补充学科的最新科研动态和进展,让学生及时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例如,在花卉栽培模块,增加现在实用的容器栽培技术的介绍,在花卉的繁殖模块,增加全光照自动弥雾扦插繁殖技术等。

教学中理论知识以够用、适度为原则。各高职院校应结合学校实际及当地气候特点,选择当地花卉生产的主流品种进行精讲,学习其栽培繁殖方法及应用方式,尽可能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实用技能体系,可避免造成学生什么都会点,又什么都不够系统明了的局面。

2.2改革教学形式,优化教学质量

2.2.1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调节教学节奏,理清授课思路。同时注重提高多媒体课件的质量,适当插入花卉栽培视频,但时间不宜超过20 min。

2.2.2学生自讲与讨论课形式相结合。授课形式采用教师主讲与学生自讲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每人讲3~5 min。这种方法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记忆,而且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勇气和胆量,培养学生的口才,促进全面发展。同时可根据学习进度,开设1~2次讨论课,增加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参与度。

2.2.3把部分课程设在园艺教学实验地,进行实地讲授。如:花卉识别及修剪、嫁接等课堂的内容安排在园艺教学实验地讲授,教师讲授起来轻松,学生也容易听懂,且不易忘记。

3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学校需要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建立配套的教学实践基地和教学设施,以保证各个教学环节的需要。同时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增加学生校外实习观摩的机会,以提高花卉栽培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实训内容上适当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结合校内实训基地的具体项目,相应增加综合性、应用性实验项目,如增加“穴盘育苗技术”、“花卉促成和抑制栽培”、“花坛、花境设计与布置”、“花卉应用调查”等综合性和应用性实习项目,将课堂实训内容延伸到基地项目教学中,允许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花卉基地开展栽培实验或直接参与花卉基地的日常生产管理。

4注重考核方法改革

很多高职院校花卉栽培学课程考试多采用平时成绩(出勤、作业、实验操作、课堂表现)占30%或40%,期末闭卷考试占60%或70%的考核方式。为充分激发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研组将期末闭卷考试改为过程性考核。根据花卉栽培学课程的教学模块和任务,设计独立的实践考核环节,新的过程性考核制度由4个部分组成:花卉种类识别占20%;集体和个人实践操作技能项目(繁殖和栽培)占50%;花卉应用和创新能力占15%,实验报告和实结报告占15%。从这4个方面对学生的实验实习进行综合评分,严格把关,改变以往学生上课听听,最后背背,就能全部过关的状况,大大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5]。

5参考文献

[1] 王彩云,包满珠,胡惠蓉,等.花卉学产学研相结合的探索与实践[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83-85.

[2] 郭先锋,杜明芸,赵兰勇,等.园林专业花卉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1):70-72.

花卉艺术论文篇5

1 园林花卉配置的概念及意义

园林花卉配置是指观赏植物在园林中栽植时的组合和搭配方式,即人为的将观赏植物进行科学的艺术组合,以满足园林各种功能和审美要求、创造出生机盎然的园林景观,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整个过程中,园林花卉在景观设计中可以作为主景,引人注目,也可作为背景,甘居人后。花卉在景观设计中,不仅仅是简单的花草,而是生态、文化和艺术的结合体,是景观存在的保障。

2 园林花卉配置的基本原则

2.1 简单原则

简单原则顾名思义,就是要求园林的设计简单明了,搭配元素也要符合此项原则要求,切不可看上去杂乱无章,给人眼花缭乱的感觉,但是在园林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往往最容易忽略简单原则,创作过程中东拼西凑,影响美观,无法给人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这项原则看似简单却不简单,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模棱两可的设计元素需要仔细斟酌,确保基础功能完善的基础上可以忽略一些辅助作用的元素。

2.2 满足功能性原则

这项原则非常重要,功能性原则是否落实妥当决定了园林设计作品的适用性高低。一件园林设计作品,不论其外表设计的是否完美,只要没有落实园林的功能设计工作,就不能算是一件合格的设计品。当然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尽量保证作品的美观。

2.3 统一与协调原则

园林设计作品需要给人美观协调的视觉感受,如果设计者是把一些元素东拼西凑起来组成园林花卉,这样的作品就跟美观毫无干系。园林花卉的设计需要体现协调统一的设计风格,设计人员要尽心尽力把不同的元素融合在一起且确保元素之间的协调性。其实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以一个合适的元素作为主要设计元素,利用其它元素为其科学搭配,达成协调的局面。

2.4 满足艺术要求(配置基本要素)原则

说到底,园林花卉就是一项充满艺术的工作,因此进行园林花卉设计是不仅要考虑花卉的颜色搭配和花朵大小配合,还要注意不同花卉的比例以及花卉的形态搭配。这些元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不仅相互影响还相互促进,这些都与艺术设计有着必要的联系。

3 园林花卉的艺术配置

艺术配置主要是对色彩与型态的对比与调和,对平衡与节奏的要求。园林花卉的色彩有叶色、花色、干皮色、本色调为绿、红、黄底色为绿。花卉的大小、花卉的形状、常绿花卉与落叶花卉形成鲜明对比。上小下大,左右对称的材料具有稳定和平衡感,产生庄严肃穆感。上大下小,非对称材料具不稳定的动势,产生轻松活泼感。不对称的匀衡手法配置,稳定中又有动感。如自然成花丛,一侧大型花卉少而另一侧草花多,可取得相对均衡。园林花卉色彩配置也能产生稳定平衡感,暖色系有向外扩散向前突出感。配置与活动区,冷色系有向内收缩及退后远离平衡感配置于休息区,灰色调给人远离空间扩大的静感,以此花做背景,产生深远的结果。

将连续的风景序列进行分段和分块,使之有断有序,产生节奏感。

4 园林花卉的配置方式

指同种花卉在高矮、冠幅、形态上基本相同,表现的是严谨规整,一定要中轴对称,株行距固定,同相可反复连续,讲究几何图形和线条。有中心植、对植、行列植、环状种植等栽植方式,中心植一般无庇荫要求,只是艺术构图,需要做主景。对植选择形态整齐美观的花木,2种以上对植时左右相对位置要用同种规格一致花卉。行列植(列植)可单行或多行,可一种树也可多种树,注意控制株行距。环状种植是围绕某一中心把园林花卉配置成圆、椭圆、半圆、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菱形及多边形等封闭图形。可一环也可多环,目的是陪衬主景。本身变化要小,色泽尽量暗、采用生长慢,枝密叶茂及体态较小的花卉。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 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3] 过元炯.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4] 赵世伟,张佐双.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与营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花卉艺术论文篇6

“没骨”:不用墨线勾勒为骨,直接用彩色描绘物象,它和工笔息息相关,却有别于工笔,不是写意,却和写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介于“工笔”与“写意”之间的一种绘画形式。它重视写生,用色技巧自成一体,极大丰富了中国画的发展。

说到“没骨花”,就会提及五代徐熙和其孙徐崇嗣。徐熙画花卉,先落墨写枝叶蕊萼,后略敷色彩,称为“落墨花”,就是落墨一格的写意风格,后落墨一格经徐氏子孙徐崇嗣的改变,成为了“没骨画法”。然而在元、明两代因无人传习,逐渐淹没,随着“没骨画法”的复兴与衰败,起起落落,一直到清代初期,“没骨画”的画家可谓是凤毛麟角。恽寿平极力恢复了几乎失传的“没骨花”技法,并创造自己的“没骨花”,且进行了大胆尝试,付出了艰苦努力,让“没骨花”成为了清代花卉画的主流。

恽寿平,清初画家、诗人,别号南田。其父恽日初,是有抱负、有学问,也是一个怀才不遇的志士。伯父恽本初,号香山,是明代著名的山水画家。父辈的气节、学识及艺术素养,影响了恽寿平绘画的志趣和品位。恽寿平擅长山水与花卉,后以“没骨花”作为艺术的主攻方向。他作为清初“六大家”之一,因传承并发展“没骨画法”而在中国绘画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翻阅古今画论,大家们对恽寿平的花卉,尤其是对“没骨花”赞不绝口。

恽寿平的“没骨花”在清代初期较为呆滞、一味仿古的画风中,有一股清新之气,而从恽寿平的“没骨花”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给予了“没骨”崭新的模样。在恽寿平39岁时,他创作出《安石榴图》,在这幅画作中,恽寿平自题三处,第一处“辛亥秋九月,南田草衣寿平赋色,”是记录作画的时间。第二处“写生家神韵为上,形似次之,然失其形似,则亦不必问其神韵矣。余曾见宋人画一石榴,渲染且数十遍,至无笔可寻,无色可拟,庶几形神俱妙,识之于心已久,暇日在白云精舍,适友人携安石榴见饷,硕大丰丽,霜皮剥裂,殊异常品,此正叔家所谓壁拆路一一自然,因以宋人设色法图之。”第三处的题跋可以看出恽寿平作了数十幅的石榴图,记述了《安石榴图》的创作过程,可以看出这时期的恽寿平“没骨”花卉已慢慢走向成熟。

二、恽派“没骨花”的艺术特色

“活色生香”也是“生香活色”,用来形容艺术形象的惟妙惟肖、生动逼真。恽寿平的花卉画之能够脱离尘鞅,生动感人,是因为他继承前人,积累自身,进行新的创造。恽寿平可以创新和发展“没骨”画法,是因为他极为尊古和自身不断的探索。从他的一些题跋中可以知道他对当时画坛的清晰认识和自身几十年来对古人的艰苦钻研。

在明末清初之际,山水画阵容壮大,花卉画势力相对薄弱,而恽寿平选择了花卉画,并开创了新的技法。他正确吸收了黄筌和徐熙两派的技法,不仅注重写生,还力求形似传神,追求雅淡,出现了“没骨”花卉的新道路。

恽寿平的花卉,清新雅淡,形神兼备,笔触自然轻快,设色明净雅淡,令看画者赏心悦目。他追求审美意象,从青年到中年这一时期,他完成了作为文人画家的修炼。而恽寿平的生前好友王翠在他辞世之后为他题跋:“顾见平日每画一花,必折是花插之瓶中,极力临摹,得其生香活色而后已”。而“生香活色”也精准的概括了恽寿平“没骨”花卉的特征,这一词被后来品评恽寿平的“没骨”花卉广泛引用。当前一提到工笔花卉,就会想到正规的“十八描”、“分染”和“罩染”等一系列的技法套路。第一次学习工笔花卉时,本人也有类似的感受,但每当看到恽寿平的“没骨”花卉时,就被画中洋溢的“生香活色”艺术特征而感动。

恽寿平在绘画中广泛的吸取了历代以来高超的艺术技法,并与自己的艺术创造相融合,他非常重视笔墨的运用,并且主张画作不要露出笔墨的痕迹。而在他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在学习古人的笔墨技法,而是在学习古人技法以外的神韵。而这种神韵并非刻意的去表现的,是自然流露的,这一点对于我们的创作是非常重要的。他的花卉画在笔墨和用色方面,都是经过无数次的练习,表达出了清逸但又不浮躁,沉稳而又不郁结的艺术特色。要看重创作中艺术感情的投入,而感情的抒发是恽寿平对于自己艺术主张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只有注重感情的投入,才可以把握自然花卉间的灵气,作品才能让观画者感动。画家具备了丰富的创作热情,通过笔墨来生动的表现自然花卉的神韵,才能使画中的景物更加有灵性,使观画者产生共鸣。

恽寿平一生追求“逸”这种高雅格调,他把“逸”作为一种绘画审美的理想境界来追求。虽然恽寿平主张“不落畦径”,认为这样能到达“逸”的高度,但同时他也重视技法的累积,作画时要精心构想,落笔要谨慎,对于创新的技法,要懂得灵活的运用。《南田画跋》中有记载:“高逸一种,盖欲脱尽纵横习气,澹然天真,所谓无意为文乃佳,故以逸品置神品之上。若用意模仿,去之愈远。”由此看出恽寿平欣赏绘画形式的简约、淡雅,反对人为的矫揉造作的画法。而且,简约雅逸的画风可以体现物体本身的天性,还原物象本色。事实上,画风笔墨的简练,不仅使鉴赏者有更多的想象空间,而且让绘画的意蕴更加深远,鉴赏者有了生动的审美想象,那么画作就会有一种灵动的审美情趣在里面。

三、恽派“没骨花”在创作中的影响

曾经有一位清人对恽寿平的“没骨花”做出这样的评价:“玲珑丹彩散天葩,刻画争传没骨花”,而这一句的前半句是说“没骨花”的艺术价值,后半句话是说“没骨花”的艺术影响。恽寿平的“没骨花”不仅重现了消失了长时间的画风,给阴霾的明末清初花卉画坛带来了一股清新之气;而且他的“没骨花”是以“雅俗共赏”把普通百姓与艺术沟通到一起的一种审美样式。

花卉艺术论文篇7

关于请求订购下半年部分花卉书报刊的建议 文章作者:老黄牛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8月28日14:45 关于请求订购下半年部分花卉书报刊的建议 人民公园管理所: 位于人民公园内的园林苗圃,是xx市最专业、最大型的常年鲜花生产基地,时花主要提供给市区主要景点和主干道作常年摆设,为园林城市增添不少亮点,有着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应。花卉栽培是目前园林局技术最复杂、工序最多、难度最大的技术工作之一,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目前的苗圃仍然在品种选择、工艺改进、技术革新、品质改良、经营管理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为避免技术老化、经验落后,更好地适应园林工作的开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到科技书店购花卉类图书3-5本,约开支300-500元。包括草本时花栽培、土壤肥

料技术、病虫害防治彩色图书、园林机械应用等。 二、到邮政局订阅《中国花卉报》一份,半年开支78元(月订价13元,每周出三期,代号1-98)。该报是中国花卉协会的机关报,是全国惟一一张国内外发行的中央级的以报道花木产业、园林绿化为主要内容的最专业的报纸,同时也是为园林绿化工作者、花木生产经营者、科研工作者及广大花卉爱好者服务的报纸。宣传我国关于发展花木产业的方针政策,介绍国内外花卉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发展趋势;报道花卉园林界的最新科研成果;传播花卉市场信息,关注业内热点、亮点、难点问题;普及花卉种植、科学莳养知识等。 三、到邮政局订阅一份《花卉》杂志,半年开支36元(月订价6元,月刊,代号46-8)。花卉杂志是由广东花卉协会主办,是广东最专业的综合性花卉科普杂志,充分发挥毗邻港澳和地处热带亚热带的优势,以新、洋、奇为特色,不断推介花卉新科技、新品种,是花卉园艺工作者、花卉爱好者和花农的良师益友。 提出以上建议,是基于以下的理由: 1、专业的花卉生产,不应凭经验,还要有专业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才会有提高,有进步,也有助于生产经验的总结和提高,可以更明确地有目的地开展生产、科研、教育和服务工作。 2、新品种、新知识、新工艺、新科技、新信息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再好的和再实用也需要更新和与时俱进,不能固步自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有一个资料来源,便可以吸取别人的经验和教训,可以多长见识,少走弯路。 3、给技术人员一个学习和继续教育的机会,可以在工作间歇或业余多读书看报,提高个人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更好地发挥技术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能把生产工作搞好。 如果本建议合理,请予以考虑,并安排落实。谢谢。 建议人:xxx xxx 二〇〇五年五月三十日 文章出处: 原创,未发表过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花卉艺术论文篇8

2004年―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师从田黎明教授,并留校任教。

2007年―2010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博士学位,

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教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委员、深圳大学客座教授。

杨博士学术方面侧重中国画现代水墨画创作以及20世纪中国美术现代性研究;主持文化部国家文化艺术类重点课题,《构成对20世纪水墨画语言的现代性推进》。水墨代表作品有《百年印象》组画,《大吉祥》花卉组画,《忘忧》组画,瓷系列,水墨肖像写生系列。出版个人专著有《中国艺术年鉴――杨卷》、《2012中国艺术家年鉴杨卷》、《心印雅集,杨水墨》,《花开见佛,杨水墨作品集》等。

《历代名画记》中说:“若不知师承传授,则未可议乎画”。对于师承与发展的关系,在古代画论中早有论述:“师心独现,鄙于采综”,“师其意而不师其迹。”中国画的传承确是如此,从齐白石、李可染、卢沉、周思聪、田黎明再到青年画家杨,正体现了这一清晰的师承脉络。

今年是齐白石诞辰150周年。植根传统,师法造化的国画大师齐白石把前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道理体会得很深刻,他的画以文人画为根基,开掘民间传统,探讨雅俗结合,为传统花鸟画注入了蓬勃生机。1946年,李可染拜其为师,10年工夫尽得艺术精髓,秉着“下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的精神画画,以“为祖国河山立传”的朴素感情开始山水画写生实践,以“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的艺术魄力突破传统程式,创造出符合二十世纪审美观念的山水意象,把中国山水画的风神气韵从传统推至现代,促进了中国山水画的变革与升华,拓展了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空间。

1958年,卢沉和周思聪拜入李可染门下,日后成为杰出的人物画大家,他们的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和人格风范,真正意义上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真善美。艺术上,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兼容并蓄,勇于开辟新境;同时以谦抑恬淡、鄙薄名利的人格力量为同道所敬重,对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和美术教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而作为两位先生的得意门生,田黎明则有了自己的创新,他强调“接受自然的照射”,即用“体天下之物”的情怀去回归自然,在自然中感受自己的人生境况,在自然中自由地呼吸成长。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水墨实验群体中,田黎明显然不是在观念上走得最远的一个,却是建立了稳定的艺术语言和绘画秩序的一个;他创造了一种新的图式,给大家带来了新的视觉经验,但他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观照方式和人文关怀是地道的中国式的。

师承的健康发展是国画传承有力的保障,这些大师在传承先师技艺的同时,有了自己的创新和理解,在不同时代掀起了新的风潮。因为他们明白,对中国传统的继承和弘扬,师承的延续需要穿越式的重新感知。艺术不食古不行,但食古不化也不行,最终要脱离古人自成一家。

杨也是如此,作为田黎明的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和首位博士生,也是这一脉络的嫡系传人,他有着责无旁贷的使命感。“师承”关系的延续颇为重要,如何为之选择、如何为之继承、如何为之弘扬,都令杨感受到责任重大。

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深圳大学客座教授的杨被誉为“学院艺术的代表性人物”,“新彩墨花卉画风开创者”。杨有着扎实的绘画基本功和严格的学院立场,近年来参加了多次展览并获奖。他从传统水墨的材质和水墨语言的客观物象角度出发,正在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和风格。

自1997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至今,杨一直画人物。直至近两年,他所画的花卉作品颇受推崇,使其登上了个人艺术生涯的一座高峰。杨说画花卉的创作念头是机缘巧合,“内心莫名其妙长出来的”。在他看来,画人物或花卉并无区别。他把花卉当人物来画,因为花卉也是有动作和表情的。

杨的彩墨花卉作品不同于传统的花卉题材,而是另辟蹊径地选择备受争议的罂粟花作为表现对象。他的创作,无论从题材的选择还是笔法的运用,几乎都颠覆了人们对于传统中国画的固有印象。

他打破了传统中国画的色彩审美习惯,又融入颇具时代气息的“没骨画法”。他的彩墨花卉作品,题材简单,色调大多是淡雅而又充满现代感的明快色调。不同于传统水墨中的花鸟画,它既写实,又抽象,强调了花卉造型的意象空间。但作品的笔法与色彩层次又是丰富多样的,取一局部观察,又是另一种感受,充满抽象的色块构成美感与童话氛围。

杨见证了新水墨画的发展脉络,他从不觉得在宣纸上画得与别人不同就是“新水墨”。当被问及什么是好画和新水墨的概念,杨回答:“好的画肯定与前人的画不一样,与同时代的画也不一样,艺术家当把区别于他人的不一样看成追求与目的。收藏家简单把艺术作品分为新和旧,这种前提下的不一样有着认识上的局限性。好的画无所谓新与旧,也无所谓先锋与过时,好的画像大海,包容量很大、传承、创新、个性以及时代特征等等,好的画像大地,能赋予新的生命,给人以慰藉,启迪于后人。”

花卉艺术论文篇9

1.1 立枯病

当花卉感染立枯病之后,其病原菌会逐渐损害花卉根颈部以及花卉的嫩芽。当花卉感染初期,其根部的花叶会逐渐产生褐色的斑状物,随之表皮开始枯萎,感染后期有很大的可能导致整株花枯死。部分花卉例如茉莉花在感染立枯病以后其植株组织会出现木质化的情况,呈现出直立状的枯萎。

防治手段:在开始播种时,选择一些比较容易受到感染的花卉品种,根据种子总重量的1:500的比例,混合入赛力散播种。注意要在播种完成之后给足水份,保证幼苗长出之后半个月左右不存在缺水的情况。花卉的幼苗可以选择使用硫酸亚铁来防治立枯病,选择1%的硫酸亚铁3kg/m2进行喷洒。

1.2 白粉病

容易受到白粉病感染的花卉主要有瓜叶莲、倒挂金钟等,在白粉病的染病初期,花卉的页面呈现出浅灰色。一般来说染病的部位会产生一层薄薄的白毛状物体,当白色物体逐渐延伸到整个叶面之后,花卉新叶会暂停生长,最终造成花卉整株死亡。白粉病通常会发生于闷热的栽培环境下。

防治手段:在花卉的种植过程中必须要保证栽培环境的通风,掌握好花卉生长所需的温湿度。另外还可以使用一些药剂来防治,比如说磷甲化肥的施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花卉的植株抗性;如果花卉已经开始感染白粉病,则应该尽快地摘除受感染的叶片避免其扩散。

1.3 黑霉病

当花卉感染黑霉病之后,其花叶上一般会形成褐色的霉斑,随着感染程度的加深会渐渐生成黑色的霉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同时也对花卉的美观性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会造成花卉死亡。

防治手段:花卉黑霉病的防治工作一般在花卉室内栽培的过程中进行,比如可以通过提高室内环境的透光性与通风性,做好室内温湿度的控制等方法来防治,此外对于已经感染的植株可以喷洒波尔多液。

2 园艺花卉常见虫害及其防治技术

2.1 蚜虫

蚜虫又被称之为密虫,是花卉栽培过程中非常常见的一类虫害。一般来说蚜虫的种类有蚜虫、月季长管蚜虫、桃粉蚜等,蚜虫的繁殖力强,常集中在花卉的叶片背面、嫩芽内部、花蕾中等地方。蚜虫的危害会导致花卉叶片干枯,严重时会造成花卉死亡。

防治手段:可以选择鱼藤精或者除虫菊等药剂进行喷洒防治;也可以选择1:1000的洗衣粉水溶液进行喷洒,尤其是加酶洗衣服,其中的酶成分可以对蚜虫的表皮组织产生较大的破坏,从而起到很好的杀灭效果。通常来说药剂喷洒的周期为一周左右。

2.2 红蜘蛛

红蜘蛛也是花卉常见的虫害之一,相比蚜虫来说,红蜘蛛会对很多花卉造成危害,例如月季花、茉莉花、一串红以及杜鹃花等。一般来说,夏天是红蜘蛛危害率最高的阶段,这类害虫常常会在花叶的背面结网,然后用它们的刺吸式口器吸取植株的汁液和养分。受红蜘蛛危害的花卉生长会变得异常缓慢,严重的还会枯死。

防治手段:选择乐果1500倍稀释液或者25%杀虫脒800倍稀释液进行雾状喷洒,喷洒周期一般为半个月。需要注意的是在喷洒后一段时间要确保室内的通风。

2.3 白粉虱

白粉虱又称小白娥,白粉虱会危害很多花卉,它经常会存在于花卉的叶片背部吸取植株的汁液,尤其是花卉新生的嫩叶受害最严重。

防治手段:选择敌敌畏乳液1000倍稀释液,1kg溶液加洗衣粉5g进行雾化喷洒。加入洗衣粉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喷雾的粘性,白粉虱的翅膀沾到之后会失去飞行的能力。一般来说,每隔1周喷洒1次最佳。

3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园艺花卉常见的病虫害问题的防治,我们应该从以下4点出发:首先是有针对性选择防治方法,根据药剂的种类以及病虫害感染类型来开展防治工作;其次是要准确掌握不同病虫害问题的发生规律,选择最佳的防治时期,深入分析各种常见病虫害问题的发生时间与规律,这样才能够找到最佳的防治切入点;再次是应该掌握好药剂的使用量,准确了解花卉对药物的敏感度,对于花卉种类的不同要实施有差别地喷洒;最后应该科学地使用化学药剂,应该要定期更换药剂种类,防止产生抗药性。总之,我们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科学选择花卉病虫害防治方法,确保花卉的健康生长,不断促进城市园艺工作的发展。

花卉艺术论文篇10

油画作为上层建筑中文化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自诞生之日就有着再现与记录的功能。14至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追求人性解放、自由平等、以人为本的理念,随着自然科学不断发展,人类自我认知不断提高,油画吸收了诸如透视、解剖等更多科学元素,形成了强烈的写实造型视觉,在二维平面上再现三维立体图像成为油画造型的最大特点。当然,不同时期的艺术思潮、地域特色以及画家的个人性情对油画风格的多种面貌产生影响。此后,油画家作为世界物象的观看者、记录者保持着自己的特殊地位和权利。然而,1839年法国人盖达尔发明了银版摄影术,宣誓照相技术的诞生。1888年,乔治•伊寺曼发明了照相机、胶片及加印技术,由此摄影以其快速、简便、精确的再现客观事物,逐渐取代了油画作为世界物象记录者的地位。 后来的电影电视、数码影像等现代影像技术的发明及普及,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观看方式,同时,借助于现代影像技术,世界被视觉化、图像化了。所以,“从本质上看来,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影像技术对其他艺术门类也产生深远影响,其中影像和油画彼此之间的影响更是此起彼伏,互动发展。 一、经典传统油画的观看对象与方式 1.女性人物始终是油画表现的主题。在西方油画艺术形象中。女性始终是从男性的观看视角出发,作为被描述对象成为绘画中的一个永恒主题。特里萨•德•劳雷蒂斯认为“女人始终是基本的表现主题,不管是被直接作为欲望的对象还是借以表达期望。这种与力量和创造性密切相连的欲望是推动人类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动力”悼1。在欧洲油画史上许多著名的大师都是男性,女性被当作表现的对象和基础,或者成为他们面前的一面镜子,而他们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却为世人瞩目,因此可以认为传统美术史只关注那些通常在本意上为男观众创造女性形象的男画家。从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到20世纪弗洛伊德的《女人体》等等作品都是从男性的角度审视女性,提供给观众相对单一的观看对象。这是由男性在社会和经济上的主导地位决定的,因此女性被男性为主的社会本身的主观化要求所弱化。而油画史上有非凡成就的女性画家少之又少,她们存在,但只是在艺术史学家的眼中消失了,而艺术史学家又大多是男性。美国女性学者琳达•诺奇林在其《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中说:“但如果艺术家不巧是女人,千年的罪过、自我怀疑,客观世界会给她带来不可避免的困难,即使作为现代世界的艺术家也如此。”p1但这并不意味着女性在探索自身方面有所欠缺。 2.传统油画更注重观看对象的整体性。油画家作为特定时期世界物象的精英观看者、记录者在绘画历史上占据了较长的时间,他们占据着观看的地位以及主动权、专享权。但由于服务于宗教神权和受传统绘画观察方式的影响,传统的画家在他们的工作中与对象保持着天然距离,思维定式导致观看方式的单一。也就是说最终在油画画面中,传统画家更注重观看对象呈现的整体性,形象的完整性,尤其是女性人体对象的完整性,各个时期的欧洲经典名画无论风格绘画语言如何多样也都突出了此特征。这与欧洲宗教文化通过油画艺术反映其故事的叙事性、文学性、神圣性的历史传统有关。 随着照相技术以及电影的出现,这种观看者地位发生变化,普通民众都可以是物质世界的记录者和被记录者。油画单一的记录方式被取代,影像的记录在有可以分割成不同片段以及可复制特质的同时又有连续记录特点。与油画相比较,更主要的是作为创作主体的摄影师与传统油画家观察事物的方式不同,他们“深深沉入到给定物的组织之中”HJ,这种区别从而也影响改变着传统油画家对世界的认知以及观看方式。在影像技术空前发达的时代,影像对传统造型艺术具有很大的影响,它影响画家的审美理念、视觉习惯、创作方式等众多方面。 二、油画创作对影像技术作品的借鉴 1.借鉴其观看方式及对象的多样化。传统画家更注重画面对象的整体性,摄影师则深入到局部细节,然后按照自身的创作理念把他们重新组织起来,所以影像技术与传统油画在反映三维立体图像画面呈现的特点上并不完全相同。由于影像追求细节特写、放大局部的性能,所以更符合女性敏感、心思细密的特质。而物象的局部放大。以前所未有的感观世界展现在人们眼前,更具有视觉冲击力、震撼性和诱惑性。影像技术的简便快速、易于掌握、可复制性,以及展现世界的丰富性给女性艺术家带来在艺术形态上的特别意味,从而也为女性画家脱离男性的凝视眼光、成为自身的观看者提供了更多的可能。20世纪美国超现实主义女画家乔治亚•奥基芙在油画艺术中借鉴照相技术的特写性质就是这种现象的代表人物,她为自己的艺术生涯开辟新的道路。 奥基芙在绘画中一改传统油画以女性人物为主题的束缚,除了极少的人体形象、山脉、贝壳外,最为人熟知的主题是花卉。在传统油画绘画史上这是一个较为次要的内容和绘画对象,属于静物画的范畴,早期服务于肖像画,后期成为独立绘画题材,花卉在画面中以整体方式再现。所以,不论是17世纪佛兰德斯的勃鲁盖尔的《瓶花》、18世纪荷兰的凡•奥斯的《玫瑰、百合和大丽花》还是后来的凡•高、雷东的花卉作品,基本上是描绘器皿之中的花,注重整个花束、器皿、其他物件、台面和具体背景空间在明暗、形色、肌理、虚实上的处理,展现画家各自的绘画语言。奥基芙的丈夫是美国著名摄影家艾尔佛雷德•施帝格利茨。受其影响,她花卉油画的创新在于避开平常的现实主义静物表现手法,选择较少的花卉品种,如鸢尾花、唐菖蒲等。采用夸张的手法,使其膨胀扩开直至超出画面的边缘,弱化对象的客观面貌,脱离客观对象的整体形象,形成类似于点线面几何形状的画面语言。其风格化的绘画从而也引起无数评论,且争论不休。 2.借鉴其观看方式的影像化。奥基芙油画的局部特写式的构图是她作品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这种形式的构图在当时的绘画界之前未曾有过,明显受到摄影特写观看方式的影响。注重花卉局部的特写及描绘,线条柔和,造型简约明确,色彩清淡优美,弱化写实因素.具有很强的现代气息。奥基芙绘画构图基本上只取单朵花头,如同从摄影的角度近距离描绘其中的局部特写,抽象的、具有肉感的褶皱花瓣,说明她所感兴趣的部分是深藏不露的,她向观者展示的是不断扩展的视觉隐喻和个人内心体验。她借鉴摄影技术观察世界的视角,为油画开创了一个微观宏大的感官世界,也显示了她独特的女性精神世界。当时的评论界对其油画作品争论的主要针对点就是她那些隐喻的花朵,是否暗示女性体征,其花卉油画是否植根于她被压抑的无意识的变向表现,以及随之而来的观看者自身产生的丰富幻想等等。她本人则觉得这是过度诠释甚至是扭曲的解读,反对人们从性的角度去理解她的艺术,否认这种隐喻和象征。在自然界,花本来就是植物的繁衍器官,自然界动植物的繁衍本身就是两种基因结合的复制行为,而这种可复制性与影像的特质几乎相同,借助照片的特写形式,奥基芙展示的是生育和繁衍的神秘循环。#p#分页标题#e# 奥基芙个性孤傲,沉浸于她在这万事万物中的孤独境遇,因而要去通过花卉描绘这虚无的世界,而她的油画也具有这种特性。她的绘画形式或多或少受到埃舍尔•多夫提倡“少即是多”的艺术思想和东方装饰审美趣味,其中包括中国和日本的绘画审美意境对奥基芙影响较大。她强调画面设计和自身的本能结合,讲究原创性、装饰因素、平面构成以及色彩造型的象征性与隐喻意味。在造型上采用柔和简练的线条勾勒出花瓣的边缘,在色彩的运用上她使用颜色少而精,画面简约纯净,许多作品都是以经典黑白为基调,搭配简单几种颜色组织画面,显得单纯静美,使她的作品具有一定的禅意,正如唐朝诗人张说的《江中咏经》所说“实像归悬解,虚心暗在通。澄江明月在,应是色成空…孔的意境,如1936年的油画作品《黑色的鸢尾》等。奥基芙油画中的这些花在现实世界中通常是渺小微不足道的,人们几乎无视它们的存在,而她将它们画得巨大,这是她之所见。这些花卉作品不能以我们日常所看到的现实来对号入座。因为人们所看到的常态物质只是眼睛这个镜头传达给他们的。并且是经过日常生活经验修正过的影像。奥基芙正是抱着这种好奇心,尝试在所看到花卉的正常形态之外是不是还存在另外的可能。她直视观看对象本身的绘画性,忽略其可能传达的文学性、叙事性,至于其传递的象征性、隐喻性那只是评论家和观赏者的事了。这是她对花卉这些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只有具有艺术修养和对生活有深刻体验的画家才能在自己的创作中产生这种情感体验,她用这种个体的精神体验来验证机器工业时代独特观看方式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 三、影像技术与油画创作的互动 在当代,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已上升到新的高度。奥基芙创新的油画风格早已不从属于西方,作为女性研究和女性意识的代表人物,奥基芙的油画艺术超越了西方与东方艺术的界限,显示了艺术及自然精神的本我。她的花卉油画作品有着禅学“一花一世界”的深意,而这种深意在另外一位东方女性摄影艺术家和其摄影作品中又独特再现,充分体现了油画绘画艺术与影像技术作品的互相影响与升华发展。 中国当代摄影家王小慧的作品涉及建筑与城市、肖像和人体、抽象或纪实等各类题材,但其更以花卉为摄影主题而著称。应该说从某种程度上是受到奥基美花卉油画作品的影响。 1.交融与超越。在王小慧的花卉摄影艺术作品里既有爱 这样美好轻盈的主题,也有生死这样沉重的思考。她的花卉摄影似乎有着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一命题。从奥基芙:眼睛——花朵——影像般花卉油画,到王小慧:眼睛——镜头——油画般花卉影像,都是从女性视角观看花卉,诠释花卉意象、对花卉的人性特征进行发掘和展示。花卉艺术成了她们体验的对象,被视为对生命的表达,也成为她们张扬女性个性的女性主义艺术的重要特征,这也是王小慧与奥基芙的共同之处。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王小慧的摄影作品在观看对象上又有所超越。她的观念摄影系列作品集是《花之灵》《本质之光》《花之性》等系列,拍摄的花卉种类繁多,在她的镜头中呈现出各异的姿态,展示了生命从孕育到枯萎的过程,有着生生不息的象征意味。王小慧拍摄花的孕育、含苞、盛开、凋谢,甚至被冷冻在冰块里的花朵,拍摄花的整个生命过程。花的象征意味不局限于代表女性,她拍摄花卉是为了传递对生命问题的思考,表达对整个生命的观念。作为第一视觉媒介的眼睛,通过照相机镜头这个第二媒介传达观看对象与观看主体彼此相互的感受,拍摄时与花进行无声的交流.在润物细无声的镜像交流中,映射了艺术家自己的身影,也把整个自我投射到了这些花卉摄影中。这是王小慧观看方式上有别于奥基芙的最大特点。 王小慧的花卉摄影注重构成、线条、色彩、肌理、光晕、虚实、氛围、情绪的主观再现,不在意花卉的整体外在造型而是最直接地感受花卉最本质的生命特征。她的摄影超脱了拍摄主体自身固有的逻辑思维。意象化了花卉相对凝固的物质形态,直接展露构成花卉最天然的素质——内在向上蓬勃的生命之流,在灵动、优美、矜持中具有无声的深沉力量。镜头中花卉的变化,是艺术家心灵世界多样化的折射,也显现了她作为东方女性的含蓄情韵,这与她的人生经历有很大关系。在其著作《双子座:对话中的王小慧》中她说:“与花这种无声的交流,就像两个不同生命体在对话。这些花的作品看似轻,但表达的都是生命的主题。”16。这些图像显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花卉。而是通过它们向世人展现了一个世界,揭示了一个被日常生活遮蔽的内心世界。 2.相似与发展。任何作品都要通过艺术家而释放,达到它纯粹的自立。对奥基芙与王小慧做比较,我们会发现她们的相似。在传统油画艺术中,女性长期以来是被观看的对象,而照相技术的发明,改变了人们观看世界的方式,女性有机会由被观看对象成为观看的主体,奥基芙和王小慧她们都是女性艺术家,摆脱了以往作为男性凝视对象的地位,拥有自己的主动权和话语权,试图建立一种女性美学,来消解男权中心的“女性观看”。从艺术的角度,她们相同的观看对象是花卉这个代表女性自身的绘画或摄影符号图式,也就是对女性自我意识的观看。作为女性艺术家,她们的眼光不是被动地接受和记录客观事物的印象,而是构造性的,并且这种眼光只有靠她们自身中相应的生命动态活动才有可能把握。从她们艺术发展的轨迹来看,奥基英受摄影影响,把摄影的特写观看方式用于花卉油画的画面构图;而乇小慧以摄影这种观看方式再现奥基芙油画艺术的花卉主题,前者采用影像的观看方式,后者采用前者观看的对象。 但就艺术主题而言.虽然都是花卉,两者还是有一定的区别。对于花卉图像所揭示的Ift界,观赏者的视觉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要通过图像领悟现象背后的存在,以便接近真理。 奥基芙的油画花卉更多地给人一种朦胧的人性意识,王小慧的摄影花卉除了人性意识外,还有对生死、爱等生命意义的探究。#p#分页标题#e# 在手法上,奥基芙多采用夸张变形的方式装饰性的描绘单支花卉的中心细节,王小慧在镜头取景构图上既有多头的花、也有单支的花,以至花的局部细节,大多是含苞欲放的形态。王小慧除了特法外,还运用拟人化的方式拍摄对象,把花的形态拟人化为人体不同的局部,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美。海德格尔认为:“美是作为无蔽的真理的一种现身方式。”【7。这个真理是存在的真理,真理在艺术家的作品中显现,作品的本质就包含着真理的发生,奥基芙和王小慧的作品都体现r这一点。由此,她们探讨了女性的属性是如何借助再现并在再现中被建构的。 四、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不断超越不断创新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感官知觉方式的改变是随着人类生存方式的改变而变化的。如今,随着摄影摄像、电影电视、数码影像、计算机软件图形设计等新型影像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的全球化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环境、生存方式,现代影像技术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大量的图像充斥我们的生活与视野,现在的世界被视觉化、影像化了,影像和其他社会物质一样,也成为一种社会存在。这种视觉化不单是视觉对象本身的物质化或可见性,而是看的行为.是隐藏在看的行为中全部结构关系,或者说对象的叮见性以怎样可能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条件呈现。影像技术的发展,当然也影响了艺术家的生活状态和思维方式,他们越来越重视影像因素在绘画领域的作用和参与性。传统的对景对物写生,画家在这个过程中把写生对象样式化,并根据自己的视觉规则与对“美”的规范作一些变化。 而当代中国很多油画工作者在创作时采用照片的影像风格.通过画面的平面化、模糊化、不确定性反映时代的特征和当下人们的心理状态。同时在创作中运用照片、照相机或是计算机等作为辅助设备,这较之传统对人对物写生更为方便直接,但有一个问题必须审视:在这个环节我们是在观看客观世界,还是观看照片、或观看照片影像的世界。需要指出的是,“依据照片创作与直接际遇中写生的区别在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创作主体不同的思维状态,作为机械复制产物的照片虽然也体现出拍摄者选择的倾向,但在画室中,它的价值只相当于某种替代物,这个替代物是把一个被机械手段凝固了的时空片断硬生生地切入到画家的创作状态里,构成一种虚幻的主客体关系,这时画家的创作欲求不是基于主体与照片本身,而是基于主体与照片中的世界的””j。这说明影像技术对油画艺术创作的改变至少有几点:一是它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油画的客观再现和记录功能。二是它的可复制性、便捷性以及数字化较之油画使其作品的快速传播成为可能。三是观看对象的真实与变异都可能存在。四是观看主体与观看对象关系的异化。所以在艺术创作中现代科学技术合理运用的同时也有它自身的局限性。 但反过来说,油画在受影像技术影响的同时,又对影像技术提供可以利用和借鉴的元素。因为当代的影像技术并没有完全消解了油画与它们的互动关系。有人说架上绘画已经死亡,快速简便的影像技术完全可以代替油画的作用和意义,这只是实用意义上的妄言。油画艺术中体现的一些特质,如:艺术家的自身修养,画者的题材选择、作品的艺术高度、观看视角、表达方式、艺术语言以及作品中体现的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东西都可以对影像技术产生螺旋式上升的影响。艺术自身就是不断的创造和超越。影像技术和油画都是艺术家可采用的表现语言手段,关键看艺术家在表现手法上如何吸收。艺术家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广泛吸收,触类旁通,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和发挥现代影像技术的先进性、便利性、公众化、全球化的作用,并使之为绘画服务。影像技术与油画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是二元对立,而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构成了一个历史上的互动关系。从历史上科技发展与艺术创新的相互关系来看,科技的发展会给艺术创作带来更大的启示,同时,艺术创作又证明科技的发展,这个趋势是必然的。从奥基芙和王小慧的艺术关系和发展轨迹可以看到这种互动的发展以及未来的广阔拓展空间。

花卉艺术论文篇11

2005年9月徐晔春调到广东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从事花卉园艺相关的科研及生产工作。能把自己的爱好和工作相结合起来是一件幸运的事,在所领导和同事的支持帮助下,徐晔春在新的岗位上如鱼得水,通过辛勤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为更广泛搜集全国各地的花卉资源信息,近年来徐哗春足迹踏遍云南、吉林、陕西、浙江、江西、贵州、、广西、江苏、山东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调查观赏植物,拍摄植物照片20多万张。这些图片经过他后期整理、精选后上传至花卉图片信息网,使得该网站现有二十多大类、万余张园艺植物图片。如今,花卉图片信息网作为公益性网站,在国内外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权威性。

花卉艺术论文篇12

于是,我更多地把对生活、历史、人文的理解贯穿到作品中,想藉此表达对当下现实中一些问题的个人真切体悟,它既不是现今流行的小资情绪或语言游戏,也不是空有姿态而不得要领的社会、文化评判。当然仅有创作冲动与社会认知、文化观念,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对艺术家而言,语言才是立身之本。所以,在创作中我首先需要面对和解决的是绘画的语言问题。因此我更加注重艺术语言的锤炼,人文关怀的表达与趣味的追求,用独特的综合版画的艺术语言,将自然中的花卉转化为充满诗意的意象。如《花魂》系列,这组创作从画稿时我就有意识地“逃离”花卉的自然形态,着意将内心的花卉与自然界的花卉形式拉开距离,并置于两个不同的层面,“试图”有着精神意义的拔高与跨越。繁密、错杂甚至有些凌乱的线条反复而又随意地穿插于古旧泛黄的头像照片之中,组织成繁花之形,似是而非,难以分辨,放弃了花卉的规律性与纯洁性。这就是我当时的感受,也是我想要的。其中《黄花岗・花魂》以具有岭南特色的植物作为创作元素,把芭蕉叶、三角梅和木棉花等植物的花瓣打散后重新组构形成花环状,以此来喻示辛亥革命的策源地在广州。而花丛中直接绘刻英烈们的头像则强化了主题,画面主体部分采取圆弧形的构图,似花环又似圆形的坟冢,既希望先烈们能魂归故里、魄有所依,又表达了对英雄们的沉痛缅怀。在这一过程中,导师李全民的艺术观及其艺术修养,无疑对我的这一转变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人的心理活动是绘画的母体,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艺术的创造从造成形式的冲动和感情表现的热望中跃起来。艺术的目的是要表示事物内部的意义,因为这一点才是他们的实在。”到深圳大学任教后,正是如画的校园环境,学生的活力以及他们新潮的观念焕发出了我的创作灵感,心灵深处又有了些许变化,于是除了表达主观的意象之外,我想赋予更多画面背后的思索,在花卉这一唯美的主题下,最终呈现的却是现实的无奈。通过丰富的肌理、现代的构成、抽象的符号,营造一种表面的和谐,其实从画面中依稀可以听到花卉沉重的叹息,让人心潮随之起伏,既想扑入,又欲逃离,正如这个浮躁的现实带给人们的诱惑。花卉主题依旧,但已然醉翁之意。与研究生毕业创作相比,不难看出,那时的作品虽然打破了花卉的自然生长形态,但还是以花卉的形象为依据,局限在花“形”的限域内,而在近几年的作品中,形象已退居次要地位,花“形”已隐遁于抽象的符号之中,它们已不再是自然界中的花卉,而是心灵的花卉。我如此坚定地选取花卉这个题材来呈现现实,并非宣泄对当前浮躁的不满和抨击,因为我真心地爱着这样的生活,执着地相信浮躁的背后孕育着更大的能量与希望。我只是更愿意聆听并表达真实的生活,那纯然的、不加修饰的自然魅力。因此在《有一天》系列中,虽然表现的还是花卉,但选择花卉的用心一目了然。我希望选择当下最普通常见的花卉做为心理和意识的喷发点,以求凝练地把握当下社会的种种现象,发挥综合版画语言的本体优势,力求在画面中通过看似简单的造型手段来把花卉解构,与时代符号重组,将轮郭线刻意简化,甚至无法清晰辨识,但携带特意情绪的丰富多样的肌理材料来传达种种难以言传的意味,以材料的独特的具象痕迹与抽象造型交相辉映,构成新的意境,赋予新的内涵,诸多因素的结合,让画面形成一种特有的气势和冲击力,与观众共鸣:此花非彼花,似曾相识。

牡ゴ康刂沂导锹嫉阶杂梢庀虻谋硐郑我通过用线的穿插,用几何形的组合,用肌理的变化,不拘泥于真实的花卉风貌,来追求一种主观抽象的意境。借助于花卉的表现来反思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诚然,这种反思不是逻辑的推演,不是哲学的抽象玄思,而是在以一种个人化的历史观、现代的责任感对花卉进行了重新组合和重新解读。通过各种肌理的铺陈、组合来表达心中的意念,原本具象的花卉变得愈发模糊和抽象起来,而几何形、现代符号、肌理越来越成为画面中主要的视觉语言元素。

花卉艺术论文篇13

一、探究纺织品花卉纹样的起源

花卉纹样是从何时起成为纺织品装饰题材的呢?不同的专家有着不同的考证。

史料记载,人类进入母系社会时,由于长期劳动和生活的积累,在意识形态方面也产生了把某种动植物当作祖宗的“图腾崇拜”。这也许是花卉纹样在人类思想意识里的萌芽。

另有资料记载,在古埃及出土的公元前1450年左右的亚麻布上就出现了纸莎草纹和莲花纹。

中国的艺术史学家诸葛铠先生在《佛教艺术对中国花卉装饰的影响》一文中则认为,原始社会的装饰纹样往往有符号化倾向,有时,不易辨别它们的原型,其中是否有花卉纹样始终没有定论。日本图案大师城一夫先生则认为:在欧洲,最早把花卉作为题材构成纺织品图案纹样是从中世纪时期开始形成的。

二、不同文化思潮影响下的欧州纺织品花卉纹样

有资料记载,人类最早出现的是神话故事和动物纹样。随着文化的发展,在神话故事和动物纹样快谢幕时。花卉纹样也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登上了欧州纺织品装饰纹样的历史舞台,并逐渐发展成为纺织品装饰的主体,并在很长的时期内一直占主导地位。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纺织品花卉纹样由于受到不同文化思潮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及艺术特征。

1、宗教思想影响下的欧州中世纪壁毯花卉纹样

壁毯也称壁挂,用织锦法织造。壁毯对于居住在石砌建筑中的欧洲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而且也具有防潮、防寒和保暖的实用功能。早在14世纪初期就已经有了壁毯织造作坊。15世纪壁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英国、法国、德国等相继织造和使用壁毯,发达的壁毯织造业为花卉纹样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舞台。

中世纪的欧州人受阿拉伯花毯的启发。尝试着用壁毯的方式来表现宗教精神影响下所向往的净土乐园。于是,花卉作为装饰题材开始出现在欧州人的壁毯里。16世纪许多壁毯的背景图案,就是美丽的满地群花纹样。欧州人用壁毯上满园盛开的花卉来象征姹紫嫣红。百花盛开的天堂景象。这就是中世纪欧洲人所憧憬的天国景象。这些鲜花原本开放在贵族的花坛里,由于人们希望一年四季的生活都像天堂一样能鲜花常开,于是,将自然界和庭院里开放的野花和鲜花织进壁毯里,让它们永远地开放在壁毯上,成了永不凋谢的纺织品图案元素,满足了人们常年欣赏花卉的心里愿望和对天国的憧憬。如。织造于十五世纪初期,现藏于巴黎克吕尼美术馆的“图示化的千花壁毯”(图1)便是以自然界各种开放的真宴花卉为题材织造的经典壁毯。又如,中世纪最华美、最妖冶的法国壁毯――《贵妇人与独角兽》的画面背景由上千种花卉纹样构成(图2)。虽然这些壁毯中的花卉纹样是现实中存在的花卉,但由于当时织造技术原因,花卉纹样都变为图案化的、程式化的风格,技法表现也趋向于平面化。正如壁毯的名称所说的“图示化的”。每一株、每一朵花卉被平面化的展开,被程式化地安插在同一个平面上,布满画面的每个角落,没有前后空间的透视感。

因此,程式化的花卉纹样便成了中世纪欧州壁毯艺术的典型特征之一,花卉纹样也成了中世纪欧洲壁毯背景的常用元素。

2、崇尚自然思想影响下花卉纹样成为欧州纺织品装饰纹样的主体

崇尚自然思想影响了欧州的很多领域。不仅在商业领域引发了抢购郁金香的“荷兰郁金香狂潮”,甚至影响了欧洲艺术界花卉纹样的发展。

十五世纪,在崇尚自然思想影响下欧洲花卉纹样较中世纪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各种不同风格、不同表现技术的花卉纹样作为主体形象出现在织物里。到十七、十八世纪,花卉作为纺织品的主体纹样达到了疯狂的顶峰,并一直发展到近代、乃至当代。花卉纹样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欧州纺织品纹样的主体,这是任何一种纹样题材所无法相比的。

早在中世纪,欧洲壁毯的底纹上就出现了大量的花卉纹样。中世纪最美的壁毯《贵妇人与独角兽》中大约织有100多种不同形状的花卉,只不过,当时是作为底纹出现,而不是作为主体形象出现。十五世纪时,出现了由各种不同形状的花朵构成图案主题的壁毯,如《图示化的千花壁毯》。到了十六世纪,花卉作为主体形象开始频频出现在欧洲的绘画和染织艺术中。据史书记载,17世纪后半期,欧州涌现出许多具有近代意识的专门以花卉为题材的花卉画家,这进一步助长了人们对花卉的钟爱情绪。据佩达米切尔的《欧洲花卉画家》一书介绍。17世纪的花卉画家有114人,18世纪有80人,19世纪有90人,20世纪有25人。特别是以荷兰杨・凡・荷斯姆和杨・布吕盖尔为代表的花卉画家,创作了大量描绘美丽花卉的油画。1599年,杨・布吕盖尔以花卉为题材画了“花瓶捕花”的静物画。花瓶中插着许多自然开放的花卉,有郁金香、水仙、兰花、牡丹、木兰、康乃馨、蔷薇、紫罗兰、番红花等。且当时许多有名的花卉画家都直接参与了丝绸、壁毯图案样稿的设计工作。使得当时丝绸、壁毯图案样稿的设计达到了极高的设计水平,花卉纹样也得到了空前发展,最终成为纺织品纹样的主体。18世纪法国的贵族、宗教服饰中花卉纹样盛行。被大量地运用(图3、图4)。18世纪罗可可花卉纹样的盛行也是很好的证明。所以,著名图案设计师杰贝尔・德・里贝尔蒂称这一时期的图案为“花卉帝国时期”(即罗可可纹样时期)。

花卉纹样作为主体纹样盛行于纺织品中,但不同时期、不同思潮作用下。其艺术风格和纹样特征也各不相同。

1)巴洛克染织花卉纹样的流行欧洲17世纪的美术,一般称作“巴洛克样式”(Baroque Style)。在路易王朝鼎盛期间,法国纺织品装饰纹样的题材采用花卉、花环、果实等。按照流畅圆润的“巴洛克”曲线样式进行艺术变形,在戏剧性的构图中,图案都呈现流动感,形成“巴洛克样式”的织物花卉纹样。巴洛克初期,纺织品纹样以自然花卉为主要题材,后期以

莲花棕榈叶构成古典的流利涡卷纹。

巴洛克风格的花卉纹样是欧洲17世纪纺织品不得不提的纹样。在当时为了显示王权尊贵的无穷欲望,为了满足“太阳王”路易十四的穷奢极欲。政府大力保护和扶持巴洛克织物,使得巴洛克织物大量用于皇宫壁布和服饰上,其量之大是空前绝后的。还由于许多专业花卉画家的参与,更使得巴洛克样式的花卉纹样在艺术上到达了极高的水准。因此,巴洛克纹样在世界纺织史上占有辉煌的一页(图5)。

此外,在200年后,巴洛克风格的花卉纹样再次受到欧美时装的大力提倡,在1982年―1983年期间,再次成为时装的流行趋势。

①巴洛克莨菪叶织物纹样的流行蓖菪叶纹样是巴洛克织物纹样的主流纹样。蓖菪这种植物极易生长繁殖,螺旋卷曲的枝叶茁壮的攀援生长,形成密不透风的叶群。覆盖遮蔽其他树木。卷绕攀援的苗茎向四处伸张。染织图案设计家都极力的推崇这种奇形怪状的纹祥。使得茛菪叶纹样成为17―18世纪欧洲绘画和纺织品图案的主要题材(图6)。

②巴洛克绮想样式织物纹样绮想样式纹样也是巴洛克染织纹样的一大特点。绮想样式纹样即以东方情调纹样为基础,融合巴洛克莨菪叶所构成的图案形式。

17世纪,里昂的丝绸设计家吸收东方情调的织物图案纹样特点,并把它与古典茛菪叶相结合产生的新的怪异纹样样式。这种纹样从1690年开始萌芽,一直延续到1720年。这就是绮想样式纹样。在绮想样式织物纹样里同样是茛菪叶唱主角。

③巴洛克花边纹样的流行

17世纪到18世纪初花边纹样在欧洲非常流行,受到荷兰、英国女王和法国王富贵族们的喜爱。尤其是法国路易十三期间。为了满足宫廷贵族奢侈欲望,以华丽雍容的服饰来炫耀自己,大量使用缎带、花边和荷叶边。使得花边成为当时疯狂流行的高贵、典雅的巴洛克服饰的主要装饰物件之一。当时,法兰西本国生产的花边已供不应求,不得不从瑞士、荷兰进口,可见其流行的疯狂。花边纹样的主体是花卉纹样(主要有百合花、玫瑰花、睡莲花、棕榈叶、莨菪叶、卷草纹、康乃馨等),其次还有果实、石榴纹等,再配以网眼构成。

芭萨利夫人在其《花边历史》中点出了花卉纹样在花边图案中的主体地位:

唐草卷曲,宛若幻影朦胧;

莨菪优雅。恰似浮雕迷梦;

花朵洁白,运针巧夺天工;

枝蔓潇洒,手艺精妙无穷。

2)法国洛可可染织花卉纹样的流行绮想样式织物纹样后期。逐渐变化为贝壳和不知名花卉组合的形式,流畅的植物线条变化为弯弯曲曲的茎蔓,这种织物图案纹样逐渐发展变化成为流畅典雅的带花朵的茎蔓花卉图案,成为我们所熟悉的“洛可可样式”图案。如《王妃之光》和《花篮》等(图7、图8)。

花卉纹样是“洛可可样式”织物图案的主要题材。理查德。莱特在《园艺历史》中叙述当时(指18世纪)的状况:“花卉成为服饰和窗帘设计构思的源泉,服饰设计家们以这些花型作为丝绸纹样。织造美丽的丝绸”。

路易十五世时代,花卉图案仍是丝绸图案的主要题材。这期间,染织纹样以蔷薇花为主,一朵朵。一束束的蔷薇花配以缎带花结。或用花边做底纹,上面散点排列着蔷薇花束,流畅弯曲的枝茎和草蔓,缠绕着蔷薇花束,构成优雅纤巧的洛可可式丝绸花卉纹样。

受花卉画家作品影响。洛可可风格的代表作品《王妃之光》和《花篮》不仅描绘精妙真实,充满大自然气息,并具有绘画性特点。其中《王妃之光》是装饰在路易十六王妃玛丽-安特瓦奈特寝宫的壁布。画面中米黄色塔夫绸底子上。枚红色的蔷薇、康乃馨,橙黄色、葡萄酒红色、浅紫丁香色的大小花朵组合成一簇簇疏密相间的花束成为画面的主体,粉红色的缎带飘饰在花束间。再衬托孔雀羽毛。显得华丽经典。

另外,洛可可时期法国里昂生产的丝绸,常以康乃馨和蔷薇花为主题(图9)。织锦缎底纹上,康乃馨枝蔓弯曲飘荡,枝端开放着枚红色的康乃罄花。花型真实精美。

3)欧洲纺织品花卉纹样的中国风格

十八世纪洛可可风格达到了顶峰,但是,此时欧洲人已经萌动了追求新样式的愿望。随着东方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中国题材开始在欧洲的丝绸纹样中出现。当时的设计师把中国题材融入洛可可样式中。并风靡一时。这种有洛可可感觉的中国风格纹样大量出现在里昂丝绸和刺绣等纺织品中,典型的例子是路易十五世1740年生产的中国风格的丝绸纹样(图10)。但是,这种在欧洲纺织品中风靡一时的中国风格纹样,随着路易十五的去世,也逐渐销声匿迹。

3、拿破仑帝政时期的新古典主义纺织品花卉纹样

十九世纪初,拿破仑皇帝鼓励从整个社会结构直至服装、建筑全盘采用古典样式。即恢复以希腊、罗马样式为规范的古典样式。新古典样式以后期罗马豪华的古典艺术为基础,同时吸收法国洛可可的优美洗炼风格。拿破仑皇帝所推崇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由于约瑟芬皇后对花卉的喜爱,使得花卉纹样在新古典主义时期虽然依旧成为纺织品纹样的主要题材,但是。同时也融进了古希腊罗马时期象征胜利和荣誉的图案元素。如棕榈叶、月桂树、橄榄、绳索、奖杯、雷纹、盔甲、长剑、马车、竖琴、葡萄、舟船、车轮、花瓶、角笛、树冠、蜜蜂、鹫等形象。使用最多的是拿破仑的第一个英文字母“N”。

约瑟芬皇后非常喜爱玫瑰花,她在皇宫里建造了玫瑰园。里昂的纹样设计家经常以玫瑰和紫丁香作为图案题材。为皇后设计了大量的壁挂和服装面料。

拿破仑帝政时期的织物花卉纹样是希腊罗马古典样式与洛可可风格的玫瑰花混合而成的新样式,但不久便受到十九世纪欧洲工业革命的影响而出现新的风格变化。

4、十九世纪科学合理性精神影响下的欧洲纺织品写实主义花卉纹样

工业革命使得十九世纪欧洲的科技得到发展,科学合理性精神广泛普及,交通和通讯也变得更加快捷,这大大引发了人们对自然界的科学探索。十九世纪。在科学合理性精神的广泛普及下,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分析精神和准确完美地将客观形象还原为客观真实的艺术观在艺术和设计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花卉纹样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产生了写实的,具象的风格,不仅所描绘的花卉“确有其花”,而且受写实主义绘画影响,在表现技法和科学合理性方面尤其突出。写实主义的技法主要表现为运用明暗关系、泥点、撇丝等技法来表现花卉纹样的立体真实感。

一些优秀博物学家也对花卉产生兴趣,并按照科学合理精神出版了许多植物图鉴,这为大量优秀写实花卉纹样的产生提供了借鉴。如,当时有名的植物学家,画家。设计家克里斯托夫-德莱塞以他精湛的艺术造诣把逼真的写实花卉引入陶艺、染织和壁纸等诸多领域。自然科学工作者杨・杰姆斯・奥兹本,以其精确的素描功力写生了大量的花卉,并绘制成真实逼真的水彩画,博得了欧洲大陆印染业的欢迎,大家纷纷以他的画为摹本,创作了大量写实风格的染织花卉纹样。著名的英国维多利亚印花布就是“自然真实地描绘花与鸟,从写实主义开始到写宴主义结束。”创作初期以横仿异国花卉为主。逐渐变化为描绘欧洲本土的花卉形象,比如蔷薇、紫丁香、绣球、罂粟、茉莉等,纹样中有时会穿插写实的鸟类形象。当时的花布图案大部分是这种“写实花卉”和“花卉加鸟”类型。十九世纪前期的维多利亚印花棉布,简直可以说是“自然花卉的宝库”(图11)。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