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海洋安全论文实用13篇

海洋安全论文
海洋安全论文篇1

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连小学生都知道;但中国海洋面积有多少,却并非人人清楚。对于"争议中"的海洋国土,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利益?军事手段是一个好的选择吗?如何实现我们的海洋主权、发挥我们海洋的作用,考验着我们民族的智慧。 显然,只有在法理上、事实上拥有了海洋主权之后,才能更好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对于"争议中"的海洋国土,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利益?外交努力和军事手段都很重要,但很多问题却不是仅靠武力能解决的。最终如何解决,考验着我们民族的智慧。 中国海洋国土是多还是少 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是个小学生都知道的问题。但对于"中国海洋面积有多大"这个问题,就并非人人都知道了。 在北京东北部一个住宅小区的网站上,记者随机做了一个小小的调查,10个人进行了回答,其中有7人干脆地回答"不知道",还有两人瞎猜了一下,一个说780万平方公里,一个说大概是500万平方公里,只有一个叫"紫烟"的网友回答说是300万平方公里。回答正确的"紫烟"是国内某新闻网站的工作人员。 "300万平方公里"是国内公认的中国海洋国土面积。记者采访过程中从权威部门获悉的中国海洋面积是299.7万平方公里,约为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 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陈光琪说:"我国的国土面积,除了常说的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之外,还有300万平方公里可管辖的海洋国土,这一定要考虑进去。" 中国是个陆地大国,又是个海洋大国,这是常见的说法。从拥有海洋资源的绝对数量来看,的确可以这样说:我国海岸线长度为1.8万公里,居世界第四位;大陆架面积位居世界第五,200海里专属经济区面积为世界第十。 但陈光琪对此有自己的看法。他说:"中国是个海洋大国,但又不是个海洋大国。"根据陈教授提供的数据,从单位陆地面积平均拥有的海岸线长度来看,中国只占世界第94位。如果按照可管辖的海域面积与大陆面积之比,世界沿海国家平均为0.94,中国仅为0.3,不到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而我们的邻国日本超过11,朝鲜是2.17,越南是2.19,菲律宾是6.31,都大大超过中国。至于人均海洋面积,世界沿海国家平均为0.026平方公里,而中国只有0.0029平方公里,只是世界平均数字的十分之一,而与我国相邻的海洋国家的平均数都超过中国的10倍以上。 多少海洋国土处于争议中 上述这些数据,都是在"中国拥有300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这个前提下而言的。但实际情况是,中国面临着激烈的海域划界争端,要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争得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还有相当大的困难。 我国的海洋国土由黄海、渤海、东海和南海组成,除渤海属于内水不存在争议外,其他3个海区都需要按1982年制定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邻国合理划分。 那么,究竟有多少海洋国土处于争议中呢?有媒体报道说,中国有一半海洋国土处于争议中,也有报道说是100多万平方公里。 据《瞭望东方周刊》报道,在黄海,总面积38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应划归我国管辖的有25万平方公里。可是在海域划界问题上,韩国主张等距线为界,如果按此划分,朝、韩可以多划18万平方公里。也就是说,我国与朝鲜和韩国存在着18万平方公里的争议海区。 在东海,我国固有领土钓鱼列岛被日本非法占领;东海大陆架是

海洋安全论文篇2

一、强化海洋国土观

“海洋国土”是指在国家主权管辖下的一个特定的海域及其上空、海床和底土。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一国的内海水、领海属于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国家对其行使主权,对其内的一切人和物享有专属管辖权。因而,可认定是严格定义上的海洋国土。从广义上讲,“海洋国土”不仅包括一国的内海水和领海,而且还包括该国管辖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是一国内海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所有管辖海域的形象总称,是一个集合概念。

关于“海洋国土”概念,最早见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海洋学家、国家海洋局前任局长罗镜如的论著中,后被人们广泛引用。这里指的海洋国土,应当是广义的国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诞生后,世界大洋水体与底土的法律意义均发生变化,领土和国土概念的内涵和法律意义已经广义化。用海洋国土来表述国家的新领土——海洋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并把领海也包括在其中,是与时俱进的需要。但由于种种原因,“海洋国土”这一概念还没有得到我国法律的认同。要把海洋国土面积和陆地领土面积一样写入宪法,要经过相应的法律程序。在我国与邻国海上划界没有完成前,无法获得确切的海洋国土面积。最终得到海洋国土面积的准确数字,需要有一个过程。海洋国土这一法律概念,还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

专家呼吁,我国目前流行的国土观念亟待更新,国民尽快树立新的海洋国土观。海岸带、海岛土地及其地下底土资源、内海、领海和海岛上层空间资源、海洋空间资源、海洋水文气候资源、海域中的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洋能资源、海水及其化学资源、滨海旅游资源、海底文物及其他遗弃物等都是国家国土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强化海洋安全观

目前,中国的陆防形势恰逢历史最佳时期,国家利益分布迅速向海洋方向扩展,面临的主要地缘政治矛盾和压力也来自海上,必须抓住机遇,重视海上安全及海洋斗争,及时调整国防战略布局,加强现代海防力量建设。国家安全政策的制定要顾及沿海地区、领海、管辖海域乃至大洋航线、海上通道等多层空间的利益存在,还要关注涉及海洋法所赋予的在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享有的正当利益和海洋权益。善于从地区乃至全球安全角度审视需要保护的海上安全利益,确定选择合适的策略与手段。

当前,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都与海洋问题密切相关。海洋安全的范畴不再局限于与军事相关的传统安全问题,而是日益涉及社会、环境、文化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国家海洋安全利益的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海洋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一部分,单靠军事手段已难以有效维护国家海洋安全利益。专家指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生效、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都为我们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维护海洋权益提供了可能性。在积极发展运用海军防卫力量的同时,建立综合海上安全保障战略。在维护国家海上安全利益时,既要依托军事、经济等硬实力,也要善于运用政治、法律、科技、文化等软力量。

海盗、海上恐怖活动、跨国捕捞、海洋污染、海洋油气及海底资源开发、海军军备控制等问题日益成为国家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加剧,使得各种涉海权益矛盾日趋尖锐,导致国际斗争复杂化。我们要坚持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提出符合我国利益的海洋公共安全理念,争取地区安全合作中的主动权,以平等互利为基础构筑海洋安全合作机制,强调维护《联合国宪章》、《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宗旨和原则,和平解决地区内海洋争端,化解与周边国家的海洋矛盾。

三、构建国家海洋战略

由于沿岸人口剧增、环境恶化、能源争夺、国家安全等因素,不少国家都在调整各自的海洋政策,但我国有关部门尚未对国家海洋权益现状和政策作过全方位、宽视野的评估。专家和业内人士都提出,要从国家层面组织对我国海洋战略、海洋政策进行全面评估和调研。作为国家处理一切海洋事务的基本政策,海洋战略是政府筹划对海洋开发、利用、管理、保护的依据,是国家用外交、军事等手段捍卫国家主权的基础。专家建议,海洋战略的出发点和依据是国家的海洋利益,涉及科技、经济、军事、外交等各领域,工程复杂,但必须要尽早完成。

专家指出,海洋战略是国家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海洋领土和主权、海洋安全、海洋军事、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法制、海洋文化等诸方面,这些内涵互相关联,需要统筹协调,并有机联系于其他相关领域战略。因此,只有通过对它的全面、深化研究,提出对策,实践落实,才能加速海洋事业的整体进程。因此,无论在整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还是国家安全战略、军事战略、科技战略中,必须抓住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对海洋强国战略进行深化研究,并且加速、加强有关对策措施的实施和实践,把经略海洋看成当务之急。海洋强国战略的内涵是多元的,这些内涵既是互相关联的,更应是协调统一的,还必然从属于和联系于国家的整体战略和其他相关领域战略。

构建中国的海洋战略,必须符合我国和平发展的国家总体战略,做到维护国家利益与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统一。我们追求的海上安全和海上利益是共同安全和共同利益,不是“排他性”的霸权主义。对于我国领海和专属经济区这些完全属于我们国家的海洋利益,决不允许任何国家和任何势力染指,要坚决运用一切手段加以保护和捍卫。对于公海,特别是国际贸易海上通道和能源供应通道的安全与畅通,中国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合作,共同维护。

构建海洋战略还必须符合和服从我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和整体军事战略。目前我国的军事力量,特别是海军力量的建设还落后于国家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求,也落后于国际社会对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贡献的期待。我们应加速军事力量的建设特别是海军力量的建设。同时还要化解“中国威胁论”等有害于中国和平发展大局的国际舆论。

海洋权益的维护,涉及法律、政治、经济、军事、科研等许多领域,是一项系统工作。国家应尽快组织有关部门制定维护海洋权益工作的规划,明确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战略和政策,明确近期、中长期维护权益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以指导维护海洋权益工作的开展,使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工作走上有计划的发展道路。国家应通过制定和实施科学的、可操作的海洋发展规划,统筹安排海洋发展的各项工作,合理有效地保护、开发和利用海洋人文资源及自然资源。

四、加强海洋宣传教育

海洋安全论文篇3

1 从近代中国海战失败的原因看海权观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的五千年文明史在相对稳定的地域中持续和发展,西部由高山屋顶作屏障,中国的东南方是辽阔的海洋,它提供人们渔业和盐业资源,除了有点风浪外,没感到有威胁国家安全的地方,中国的统治者长期将海洋当作对外防御的天然“长城”,影响国家安全的地方主要来自北方,于是就修建了中国的万里长城。15世纪初郑和七下西洋,算是中国历史上的光辉一页。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起,到1433年结束,前后长达28年,先后有208艘船和2.78万人参加了这八次航海活动,足迹遍及30余国和地区,打通了中国到东非海岸长达15000英里的交通,其规模、人数、船的吨位、航海里程、航海技术等等方面,都远远超过后来西方的航海探险家发现新大陆的航海活动。[2]

但中国人也只是把海洋当作夸耀国家的演戏舞台、没有真正认识到海洋的价值。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才发觉有来自海洋安全的问题,开始了海洋防御的里程,但是越防国家损失越大,越防越对海洋恐惧,因海洋而割地赔金,因海洋而丧权辱国。

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晚清政府开始加强海防。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海防战略有了提升,由海岸变为海疆防御,开始建设海军,创设北洋、东洋、南洋三支舰队。北洋海军到1888年已被誉为远东最强海军了。然而,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还是败得惨不忍睹。追究其原因,除了政治腐败,没有大海洋的思维、以陆地为基础的守势战略、也是导致海战失败的重要因素。

没有制海权不行,有了较为强大的海军为何还是不行?其根本原因就是从掌权者到普通老百姓缺乏大海洋的观念,缺乏海洋文明能够带给人类无限利益与福音的认识。中国没有适时的进入海权国家,没有唱响海洋蓝色文明,总之,明朝郑和下西洋的辉煌一闪、甲午海战北洋舰队全军覆灭都证明了一个命题:没有强大的海上力量肯定成为不了海权大国,但有了强大的海上力量也未必就能成为海权大国,它需要有海洋制度、海洋经济和海洋文化三个条件作孵化器。

因此,今天我们面向海洋,对13亿国民加强海权观教育是何等的重要。

2 从现阶段中国海洋意识的匮乏看海权观教育的迫切性

先举个韩日对海洋意识的例子:韩国著名的“独岛光荣”事件值得我们深思。韩日之间有一个小岛,长不过200米,全是礁石,不生草木。韩国人称之为独岛,日本人命名为竹岛。这个小岛在韩日关系中的地位,恰如中日之间的。二战前,日本占有该岛。独立之后的韩国宣布对该岛拥有。1953年5月,日本右翼人士趁韩国正为朝鲜战争所困之时,登上了这无人的小岛,修建起了标志物。而韩国人是怎么做的呢?在日本人登上独岛之后,一个23岁的韩国青年洪淳七趁战争期间枪支管理不严,通过非法手段采购了一批枪支,召集了几个热血青年,渡海登上了独岛,赶走了日本人,在岛上升

起了第一面韩国国旗。

在那之后,洪淳七靠着一杆步枪,独自一人守卫独岛三年零八个月之久。在他的日记里,记载着无数次和日本舰艇、渔船对峙的记录。后来,韩国政府彻底从战争中脱身出来,派出海上警察完成了对独岛的控制,洪淳七才结束了神圣的“守护国土大业”。但韩国政府没有惩罚他的“无组织、无纪律行为”,也没罪责他私买枪支,反而颁发勋章,表扬他的爱国行为。目前,韩国军队已牢牢控制了这个小岛。韩国在独岛常年派驻34名警察,同时配置了驱逐舰,快艇、直升机,随时戒备日本渔船和海军舰艇的侵犯,令日本船只不敢轻易越过雷池一步。日本人除了口头抗议,别无他法。韩国青年洪淳七,一个人一杆枪登上“独岛”赶走日本人,插上国旗,一守就是三年多,最终在个人的努力和全民的呼声中,韩国政府出兵收复管理,这是全民海洋意识的体现,对国家海洋维护的意识。

日本政府的海洋意识教育更是一种自上而下提高的典范,前面的3.4节(实行海上囤田战略)已提到,日本对位于东京以南千余公里外海洋中一个名叫冲之鸟礁的地方,却是“精心打造”,投资700多万美元用来在此礁人工养殖珊瑚,企图以此来宣布,为其开发附近丰富的海洋资源提供方便。

再看我们的祖国,因人们长期围绕“黄山、黄河”生活养家,沿着“长江、长城”糊口养育,对陆地文化的感情根深蒂固,对海洋的感情直到今天还是那么的浅薄,以致于深表遗憾!据报道,共青团曾对上海大学生做过一次调查,9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的版图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而不知道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许多大学生更不知道领海、大陆架、专属经济区等海洋国土的基本概念。有高知识文化水平的大学生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其他文化水平相对低的群众了。在中小学初级的地理历史教材中对中国海洋历史地理的讲述是少之又少,而上面中国的版图描绘,只是以陆地疆域为主,而我们管辖的海洋呢?在日常生活中,海洋文化意识的缺失更是屡见不鲜,中国跨世纪的标志性工程——北京“中国世纪坛”,为了展示中国的疆界,就用760块方砖组成代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居然只字没提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上海市“东方绿舟”教育基地知识大道上的历代中外名人雕像,其中有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却没有当年盛极世界的明朝舰队统帅郑和下西洋,这些海洋文化意识的现状多么让国人触目惊心、心急如焚啊!

美国海洋战略家马汉在《海权论》中说过,一个民族的强大与发展,将取决于这个民族的海洋文化的建设,海洋意识观念的强弱。是的,海洋文化是相对于大陆文化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开放型文化。它是千百年来沿海人民顶狂风、战恶浪、不畏艰险、勇于拼搏、敢于冒险的精神的结晶。海洋文化在任何时代都代表了当时的一种先进文化,海洋文化较之于内陆文化,更具有开放性、外向性、多远性、兼容性、冒险性、开拓性和进取性。

3 增强海洋意识,加强海权观教育的手段、方法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更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在这进程中,维护自己的海洋、捍卫领土完整是首先要完成的任务,而来自海洋方面的挑战包括、问题、南中国海问题构成了中国所面临的最棘手的几个问题。[3]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一个民族海洋文化观,培养全民族的海洋意识。

3.1海洋国土知识在中小学课本中占重要位置

今天要解决海洋教育和宣传问题,就应该大力宣传海洋国土观念,增强国民的海洋意识,把人们根深蒂固的大陆意识尽快转移到现代海洋意识上来。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陆地空间不足,资源有限,海洋是今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所以海洋教育一定要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的教材中应增加海洋国土和海洋资源的内容,在中华民族的幼小心灵中迅速植下一颗绿色的海洋心,将中国的版图面积=960万平方公里+300万平方公里的概念牢牢固化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子里、溶化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

&

nbsp; 当前中国海洋安全形势严峻,,我们的“三海”即黄海、东海和南海均与周边国存在争端,面临着海岛归属、海域划界争议、海洋资源争端、海上通道安全、、南海诸岛及其海域等一系列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与挑战,有些问题,经过我们努力可以在我们这一代得到解决,有些问题看来只有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来加以解决。因此,这些海洋意识与中国的海权现状应该如实的让我们的下一代知道,海洋国土知识在小学课本中应占重要位置。这一点日本就做得比我们好,他们的海洋意识比我们国人强。

建议在中学课本里,在《中学地理》中开设专门的课程《中国海洋与海洋权益概论》。

3.2各级政府进行海洋观教育时建议向青岛市政府学习

要解决海洋教育和宣传问题,就需要党和政府立法来加以推动。1994年11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正式生效,标志着人类正进入全面开发海洋的新时代。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和管辖权的海洋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在世界海洋大国中名列第5位。目前,中国有4亿多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创造了60%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然而,我国在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海洋权益、保证国家安全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与南海周边的越南、菲律宾相比也有不小的距离(如越南政府鼓励渔民到我南海诸岛海域捕鱼,实行“三免”的富民政策,即三年内免征资源税、免营业税、免个人所得税)。

近几年来我国各沿海省市政府相继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宣传,让人最为欣喜的是青岛的以海洋为主题的综合性的海上教育基地开工,为我国在海洋文化、海洋开发利用、海洋科技、海洋军事方面进行全面的展示和教育提供了平台,这对我国海洋意识的培养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在我国沿海地区,对国民进行海洋意识和海洋文化方面的教育建议要以青岛市政府为榜样,掀起海洋观教育的热潮。青岛市为了增强公民的海洋意识,加强海洋观的教育,在中国海洋大学早已设立了青少年“海洋观全国教育基地”,中国人民海军还送一艘军舰给教育基地,军政携手,共为市民积极营造海洋文化的氛围,承担起“加强全民族海洋观教育”的重任。“海洋观教育基地”大致可分为六个部分:(1)海洋国土与海洋权益;(2)中国海洋近现史;(3)海洋意识与海洋强国;(4)海军博物馆(在军舰上);(5)海洋资源与海洋科学;(6)人类与海洋美好的未来。[4]各级(省、市、县、镇)政府都要建立海洋观教育的基地和场所,建设海洋公园,各中小学每年组织去教育基地,免费到海洋公园参观学习,把这项工作设为政府工作的一部分。

3.3教育部门在海洋观教育方面大有作为

海洋既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源头,又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宝库。在当今海洋竞争的时代,如果不能有效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我们的国家利益就会受到重大损失,国家的发展就会受到极大制约。海洋权益包括国家的海洋权利和海洋利益。海洋权利属于国家的范畴,是国家领土向海洋延伸而形成的权利,主要指沿海国对领海和毗邻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权利和管辖权,以及在公海和国际海底的各项自由和权利。国家的海洋利益是综合性的,包括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等。[5]要解决海洋教育和宣传问题,教育部门可以大有作为。关于海洋知识的题目要作为每年高考试题、硕士和博士生考试的必考题,高等学校都要开设《海洋科学导论》公选课,沿海地区的高校要开设海洋知识的必修课,国家公务员考试的题目,海洋知识类的题不可或缺,就是各类晋升职称和职务的考试,也要有海洋知识类的题目。只有这样,把平时教育与关键考试结合起来,海洋观教育工作就会大大推进,国民的海洋意识就会大大增强。

3.4要解决海洋教育和宣传问题,各级党、团组织将可以大显身手

2011年11月17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在视察广东海洋大学时说,海洋产业在广东是非常有前景的!广东省陆地面积不到17.8万平方公里,而海洋面积有41.9万平方公里。总体上讲,陆地开发过度,海洋开发不够。所以,面对新的世纪,海洋是我们的一个重要着眼点。海洋

产业是一个战略性产业。海洋大学的事业是最有前景的事业。要向全社会普及海洋知识和海洋意识。做好海洋科普工作,让大家知道海洋里有什么,如何利用海洋,新世纪海洋开发对缓解陆地压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何意义,让大家都来注意海洋里的学问。[6]这表明中国沿海地区的领导已经认识到发展海洋产业与加强海洋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正在采取行动将其落实到实处。

团中央和各级党、团组织可以利用组织生活,广泛开展海洋知识竞赛活动和海洋知识辩论活动,可以利用暑假,组织优秀团员青年去南海诸岛参观旅游、夏令营活动,各市、县政府可以组织优秀干部、职工不是出国而是去南海诸岛考察。这一点既是一次爱国主义的教育,又是一次海洋意识的培训,对推动全民国防海洋意识十分必要。

我国一年公务员出国考察费用竟然接近3000亿元,如果能作为国家意志与行为,把一部分公务员出国变为去南海诸岛免费旅游,在原来出国的3000亿元中节约1000亿元,用于补贴给去南海诸岛的飞机、船用汽油费,那么,我国国民的海洋国土、海洋文化教育将大幅度提升,建设海洋强国之路将会提前完成。

3.5要解决海洋教育和宣传问题,新闻媒体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我们迈入21世纪海洋世纪的时候,面对相对落后和薄弱的思想和观念意识,那么我们就需要我们海洋文化来阐释海洋世界新的理念,引导社会舆论和人民重新认识,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观。当今世界各个海上强国都有着其特有的海洋文化,比如英国、法国、美国,其海洋力量之所以强大是来自于其传统海洋文化的竞争决定了他们海洋发展的方向,形成新的海洋意识,海洋观念,使他们屹立于世界海洋强国之颠。

新闻媒体有传递信息功能,影响舆论功能和宣传教育功能。在革命战争年代,同志就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一定要发挥新闻媒体在海洋文化和海洋国土教育方面所起到的宣传教育作用,把我们国家的海洋发展战略,南海诸岛及其海域所面临的严峻形势,运用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语言,实事求是地通过事实,来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教育群众。

办好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系列活动和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海洋科普教育基地评选与挂牌等相关活动。支持沿海各地业已形成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海洋宣传节庆、论坛活动。加强海洋宣传工作队伍和工作机制建设。逐步打造一支专业化、固定化的宣传工作队伍。[7]

海洋安全论文篇4

为了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精神,推进海洋强国战略的贯彻落实,以“海洋权益——中国国家利益与安全”为主题的中华爱国工程2012高级论坛在京隆重召开。论坛由《祖国》杂志社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海洋法与海洋事务研究中心协办,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指导,旨在汇集各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力量,提出新形势下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对策建议,为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言献策。

论坛对当前中国周边海洋安全形势作出了研判,中国在周边海洋骤然面临诸多挑战的背后,三个深层次因素正在起作用。一些邻国与域外大国相互利用,中国崛起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

首先是“周边两对矛盾”,即中国与某些邻国的矛盾、中美矛盾。其次是“亚太二元结构”,即亚太经济与安全结构相互脱节甚至对立,体现为一部分国家“经济发展靠中国、安全保障靠美国”,尤其是在海洋安全上。再次,就是海洋合纵连横复杂,三方博弈加剧,亚太海洋新格局浮出水面。

海洋安全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7018501

1引言

目前,随着资源的短缺,各国把目光均转向海底石油资源,海洋资源是相当丰富的,海洋石油开采以及技术的革新投入再运用日新月异。海洋石油开采多用管道集输式进行石油的输出,然而现有的石油开采,作业空间较小,操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一直是广泛关注的问题,一断出现故障,海上作业,施救难度较大。然而,海洋石油开发用电设备常常出现一些故障,甚至出现开采用电设备过负荷崩溃导致灾难的后果。对于海洋石油开发设备安全防护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全面而系统的对海洋石油设备安全安全研究。

2海洋石油开采影响分析

海洋石油开发,针对现有的工况,各国(美国,日本,法国,中国等)均在进行相应的研究,如何使得设备抗外界环境增强,使得海洋石油设备正常的、连续的、满负荷的、有序的运行,提高石油开采的效率,保障石油开采过程中的安全有序的进行,确保人员与设备安全。对于一般的海洋石油开采,多在沿海一带,对于不同海域深浅程度的不同,相应的应用不同的海底石油钻井装置,如现有的固定式的钻井装置和移动式的钻井装置。

海洋石油开采过程中常常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因素,造成不稳定的安全因素居多,例如系统的误差,设备自身老化,年久失修,隔离开关接头氧化等安全隐患;操作人员的误操作,导致设备的不正常运作;尤为重要的是海洋作业,环境的影响较大,有时候海洋的风浪很大,风速很快,设备常常无法承受恶劣环境条件而崩溃,特别是我国东南沿海台风、北方冬季季风的影响大,导致在开采过程中,对人员及其设备操作影响较大,开采难度增大,导致一些用电设备常常过负荷运作。海洋石油平台在恶劣的环境下,一些设备的绝缘层常常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导致漏电事故,给操作人员造成不便。开采石油井控技术难以适应不同工况条件,导致常常因为地质条件的变化,井控技术难度增大,导致火灾或爆炸等安全事故。因此,海洋石油作业,开采难度较大,设备安全隐患较多,受不确定因素影响较大。

3海洋石油设备安全分析

针对现行的海洋石油作业存在设备年久失修,环境影响,人员的误操作,井控技术以及作业难度等突出问题,其安全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安全分析包括人员安全和设备安全,人员安全主要从企业管理体系,人员自身、设备漏电、环境影响等出发考虑,而对于设备安全包括设备的维护,设备的抗外界环境压力,电力系统以及钻井装置技术等。海洋石油设备安全分析见表1所示。

从表1可看出,现行的企业管理体系有利于完善企业制度,提高员工素质,从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员工应对故障以及环境因素影响及时的预警及沟通,确保设备一定程度上安全有序的运作。对于设备的安全检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海洋石油集输系统全是管道运行,用电设备使用较多,设备的安全可靠的运作是确保系统正常工作的前提,现行美国、英国、日本、法国等在进行相应石油开采设备抗环境影响设备研发,因此设备的安全对石油开采工序的进程有着重要作用。

4结束语

本文从海洋设备安全角度出发,全面而系统的分析海洋设备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操作人员与船舶人员沟通不便,设备年久导致一些接头氧化、接触不良、设备漏电,企业的管理体系,设备受环境影响较大。根据存在的以上这些问题,本文根据现有的研究,综述了解决该问题的合理性建议,确保人员与设备的安全,保证了海底石油开采顺利的进行,海上所有的设备必须连续、安全稳定、满负荷运转。合理的管理体系,研究较先进的钻井装置,合理的动力定位集输,对于海底作业故障应满足及时报警以及及时修复等,均能保证设备足够的安全可靠,较强的适应外界环境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登文,周长江.油田生产安全技术[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3:226229.

[2]张景林,崔国璋等.安全系统工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

海洋安全论文篇6

海洋空间是继陆地空间之后,人类又一个重要生存与发展空间。中国既是一个陆地大国,又是一个海洋大国。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眼光更多集中在陆地安全和陆地权益上,相对而言,海洋意识不强。黑格尔曾说,中国是一个与海“不发生积极的关系”的国家,虽然他没有否定中国有自己的海洋文化,但中国人淡漠的海洋意识使海洋文化难以发挥积极作用。面对今天严峻的海洋安全形势,提升中国人的现代海洋意识尤为重要。作为中学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之一的政治课,在中学生中深入进行海洋国土观、海洋国防观、海洋权益观的教育,树立“寸海寸金”的观念已经刻不容缓。

一、依托课本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海洋观

课堂教学,首先要立足课本。优秀的教师一定善于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悄无声息地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当前,我国海洋疆域局势纷繁复杂,海洋划界争议不断,海洋资源遭到掠夺,渔民生产安全得不到完善保障。联系到海洋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背景,我们比任何国家都要强调维护我们的海洋权益。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海洋国土教育,许多中学生对我国现有的海洋权益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我国海洋权益所面临的挑战也缺乏了解。很多人甚至认为“南沙群岛距离大陆那么远,产生争议也很正常。”“中国国土面积那么大,争几个小岛有意义吗?”

在这种情况下,政治教师应该结合课本内容给学生介绍一些简单的海洋权益常识。例如,在讲到“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一课时,教材明确指出,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发展的权益,我国的国家利益包括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等,在发展对外关系时必须坚定的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而海洋权益属于国家范畴,包括经济安全、环境安全、国土安全等多方面,涉及国家利益的方方面面。要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海洋国土的基本概念,如领海基线、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国际海底区域等。通过这样的介绍,学生顺理成章地理解海洋权益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海洋意识。

二、结合时政热点,培养学生正确的海洋观

社会上出现的任何重大时政新闻都可以出现在政治课堂上,作为政治课堂的素材。在海洋观教育上,政治教师完全可以发挥政治课的这一优势,结合当前我国周边形势,让学生了解当前我国海洋权益面临的严峻挑战,从而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坚定的维护我国的海洋利益。

针对当前的紧张局势,可以在政治课堂上抽出一点时间,给学生介绍一点有关问题的最新动态。近一段时间以来,日本在美国的默认和怂恿之下,加紧控制的步伐,不断地挑战我国的海洋安全底线,严重侵犯我国的和领土完整。而美国一方面声称在中日归属问题上不持立场,一方面又坚持所谓的“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这种矛盾表态使的局势和矛盾愈发紧张激烈,也为我国维护海洋合法权益增添了更多的困扰。通过这些时事热点的介绍,学生自然产生出要努力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认识。

三、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海洋观

海洋安全论文篇7

一、自升式海洋平台的基本情况

自升式海洋平台是天然气、石油等各种海洋资源开发时十分常见的一种移动平台,应用十分广泛,主要由升降系统、桩腿以及平台主体三部分组成,海洋平台的桩腿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自由的升降,实际的作业过程中,桩腿会下伸到海底站立在海床之上。且根据作业水域的不同,桩腿的上部能够托起平台主体使其可以到达预定的高度进行工作。拖航时桩腿可以收回,但海面的风浪较大时不能拖航。自升式海洋平台的作业水深在12~550英尺之间,大多数在250~300英尺之间。这种自升式平台主要有沉垫式和独立桩腿式两种型式,桩腿的结构主要有桁架型和筒型两种,这种平台稳定性较好、具有较强的定位能力,可以应用于较深的海域,能够适应一些恶劣的工作环境,在大陆架海域海洋资源开发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就自升式平台结构优化设计研究发展问题进行探讨分析。

(一)结构优化设计

自升式海洋平台工作过程中水深会不断的变化,且变化范围比较大,因此桩腿的柔性较好,在风浪温度等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之下,位移及应力响应都比较大。相关研究显示,自升式平台结构的刚度、强度等等会受到桩腿结构构件尺寸、结构形状及拓扑形式的影响,部分研究人员在尺寸优化及有限元法理论基础上,使用Hyperworks优化软件研究分析了自升式平台桩靴结构的优化问题,优化之后的桩靴结构受力分布均匀性更好,重量大幅度降低,材料的利用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研究人员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分析了自升式平台齿轮齿条强度,通过对齿条齿轮的齿根圆角半径及尺宽的优化减轻了齿轮齿条的接触应力,增大了齿根的弯曲强度。

(二)选型优化设计

桩腿的主要作用是支撑平台主体,将平台受到的载荷传递到地基上,桩腿的安全性对于平台的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实际的设计工作中要保证桩腿结构的安全可靠,优化桩腿结构形式,能够使得桩腿受力更合理。

目前来说,自升式海洋平台主要有X型、K型、逆K型三种桁架式桩腿,我国有关研究人员使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这三种桩腿结构形式进行仿真模拟,优化分析了逆K型桩腿结构,使其力学性能及经济性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此后,研究人员同样使用该软件设计建立了参数化设计模型,采用分层优化的理论优化分析了三种结构形式桁架桩腿的选型,提出了一种能够应用于复杂海洋环境下使用的桁架托结构多约束条件优化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进行了优化设计实验,最终得出的桁架桩腿结构力学性能、安全性能均较好。由此可见,这种多约束条件优化模型效果比较显著,简单实用,工程应用价值较高。

(三)基于可靠性的平台结构优化设计

海洋平台是海上油气开采必备的基础生活基地及生产设备工作基地,实际的作业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复杂的海洋环境,可能需要承受强风、海冰荷载、海浪、地震,且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无机盐,海洋中有许多的海洋生物,这些因素都可能会侵蚀海洋平台,导致地基软化、地基老化,这都可能会影响到海洋平台的耐久性、安全度,海洋平台的安全稳定始终是设计研究人员讨论的重点。

平_结构安全评估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即概率可靠性理论,现阶段该理论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之中,目前自升式平台的结构可靠性优化研究正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员在对自升式海洋平台的结构特点进行详细的分析总结之后,将桩腿应力、平台甲板的位移作为主要的控制参数,对基于首次超越机制的平台整体的可靠度系数进行了分析计算;通过等效载荷法建立了一种结构极限状态方程,采用JC方法对自升式海洋平台结构系统的可靠度进行了估算,并提出了一种失效判断准则,探讨分析了海洋平台可靠性设计研究之中需要综合考虑的各种问题;通过平台基础失效面函数综合分析了海洋平台作业过程中可能会影响其可靠性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基于应变强化理论,提出了一种弹塑性模型,通过这种模型,仿真模拟分析了桩靴在土壤之中的运动情况、土壤参数的非线性、桩靴与基础之间的耦合作用,并将各种环境载荷(比如海浪、水流、大风等等)、平台基础、平台结构等等模型参数作为随机变量,进行结构的可靠性分析,利用响应面法,提出了一种新的相应方法,由短周期响应构造长周期,这是一种新的海洋平台可靠性分析方法,分析结果比较有效。

结束语

自升式海洋平台的结构十分复杂,造价较高,为了在保证平台可靠性、安全性的基础之上降低平台的造价必须要对平台结构进行优化,本文主要从选型、结构等几个方面就近些年来自升式海洋平台结构优化设计研究发展的情况进行了简单的归纳,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这部分的研究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海洋安全论文篇8

事实上,倘若我们回顾国际海洋秩序的演变历史,不难发现海洋秩序建构过程中一直存在自由与控制、开放与封闭、分享与独占之争,并且此消彼长、此起彼伏,至今都未平息。并且最终形成了公海自由以及沿海国得以对其沿岸特定海域行使排他性管辖权的二元结构。领海与专属经济区制度代表排他性利用的制度安排,公海制度代表包容性分享设计理念。在狭窄的领海范围内,为了方便沿海国行使专属性权利,国际社会的包容性使用的权利受到限制,虽然非沿海国享有无害通过权,但没有使用领海资源的权利。反之,公海则提供给所有国家分享性的权利,允许他们自由通行与使用资源。历史上,海洋自由以供包容性使用与锁闭海洋以供排他性使用之间的紧张关系一直持续不断,与此相对应国际海洋秩序一直处于不停的互动、不断出现需求与回应需求的过程之中。在这个动态的建构过程不同的国家根据其自身的政治理念、自然地理环境以及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等因素,对海洋利用提出不同的主张与制度构想。虽然,第三届联合国海洋法会议曾较为系统地检讨海洋秩序建构中的各种主张,试图容纳、平衡不同国家之间彼此竞争的要求与利益,特别是海洋大国与一般沿海国、沿海国与海洋地理不利国、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海洋环境的保护、海洋自由与海洋安全等等方面不同的诉求,但是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模糊与空缺地带,有待于进一步的调整与完善。

二、自由主义海洋秩序观的贡献与陷阱

自从格劳秀斯1609年匿名发表《海洋自由论》(Mare Liberum,The Free Sea)后,无论认为海洋是不属于任何人所有或者认为是全人类的公有物(Res nullius or res communis omnium),海洋自由原则逐渐被各国所承认并接受。特别是在荷兰、英国、法国等海权与贸易大国的有力推行之下,公海自由特别是其中的航行自由逐渐成为国际法领域一条无可争辩的原则, 甚至成了一条绝对的强行法(jus cogens)。

海洋自由与主权国家在陆地领土上以邻为界、甚至以邻为壑的现象成了鲜明的对照。陆地都有特定的归属,大到国家疆土,小至个人私宅,以所有与防止侵扰、干预为特征;在自我的家园内,可谓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相较之下,在占地球表面的约三分之二的辽阔海域中,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是自由,广阔的海洋是自由的王国,是对现代民族国家开放的自由领地。迪克森麦克尼尔(Dixon W. MacNeile)以近乎赞美诗的口吻说到:这里有几近无垠的空间,没有丝毫障碍;这里有远离大陆的海洋,它们是大自然的伟大沟通媒介;这里没有山脉的阻挡,没有灼热的沙漠,道路宽阔空旷想象一下,一条道路通向四方,你在第一时间体会到宽广的海洋和海上交通的含义除了海上自然危险外,和平时期无遭受其他危险之患宽广、繁忙的航路向所有人开放,供所有人使用,对现代文明的发展与传播居功至伟。

应该指出,近代以来西方海洋国家如此重视并珍视海洋自由,很大程度上与近代产业革命的产生与发展有关。伴随着产业革命向纵深行进,通过对外贸易、开辟海外殖民地,以获取廉价的原材料、扩大销售市场变得越来越重要。而无论是自由贸易还是自由开辟殖民地又均以海洋自由为其基础的,通过以海上航行为媒介与纽带,以港口城市为枢纽与平台,原材料得以进口,产品得以出口行销,财富得以积累。新航线的开辟,带动了港口的兴起,贸易的激增以及产业的发展;并导致了财富、信息与人才的汇集,推动了城市与国家的勃兴,也孕育了新的秩序的可能。这种生存方式的变革小则涉及企业的生存,大到关系民族的兴衰。海外贸易带来的技术的革新、资源的积累、财富的增长,也推动了制度演进、生活方式的变迁。所以难怪瓦尔特拉莱爵士说:谁主宰了海洋,谁就主宰了世界所有的贸易,谁主宰了世界的贸易,谁就拥有了世界所有的财富,事实上也就拥有了世界本身。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近代最重要的海洋帝国大英帝国为了保护其海洋权益,逐步构筑了以海洋自由通行为基石的海洋公法(海洋法),以及以保障自由越洋贸易为主要内容的海洋私法(海商法),从而形成了海洋秩序的基本框架。

200余年来,沿海国基于安全和经济利益等因素的考量,提出对扩大领海的主张,也一直遭到强烈的抵制,并尽可能地被限制在狭窄的海域范围内。少数国家试图对于海洋确立排他性的单边的管辖,但大多失败了。还有国家,如西班牙和葡萄牙试图通过双边方式确定对海上贸易航线的垄断性权力,也同样以失败告终。輥輴訛许多沿海国为了保护其海关、财政、卫生、移民等类事项的毗邻区,也屡遭否决。任何国家的行为或法案触及海洋自由原则时,都要被重新进行估量。尽管,二战以后国家管辖权向海洋不断地扩张,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群岛水域等新的海洋区域公海面积也不断缩减,但迄今为止,航行自由原则却并没有因此而死亡。相反《海洋法公约》在不同的海洋区域都明确甚至强化了航行自由原则。公海自由仍是公约非常重要的内容,它也是海洋秩序的关键支柱之一。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海洋法最根本的、最本质的内容。

《海洋法公约》第87条规定,公海对所有国家开放,不论其为沿海国或内陆国。公海自由包括但不限于航行自由、飞越自由、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建造国际法所容许的人工岛屿和其他设施的自由、捕鱼自由以及科学研究的自由等。其中的航行自由与捕鱼自由是海洋自由最早的两项内容,其他自由则是随着人类利用海洋的深度与广度的拓展,而逐步由国际法明文加以确认。所有这些公海自由当中,航行自由是核心与基础。格劳秀斯认为,公海如同公路,根据自然法,人人都可以自由地通行。公海(high sea)一词由此产生。其他均从航行自由原则中派生出来。根据海洋自由原则,任何人都可以利用海洋,任何人都不能否定他人利用海洋的权利。各国制定的法律只对其本国船只适用,不得适用于外国船舶,除非国际法另有规定,或者国内法得到了国际法的相应授权。

不难发现,近代海洋自由论的理论基石正是古典自由主义哲学,它强调保障每个具有利用海洋意愿的国家,平等、自由的利用海洋的权利,并认为最终会促进国际海洋秩序的确立、国家的富强以及个人福利的进步。而保障海洋自由的制度基石则是船旗国的排他管辖制度,以确保一国船舶不受其他国家公务船舶的不当约束与干扰,能够最大限度的享有海洋自由,追求其梦想与冒险事业,授予船舶国籍的国家,利用其船舶实现其海洋共享的主张。最后或许最重要的是,英国与美国先后有一支举世无双的强大海军,它们承担着海洋这个全球公域的守夜人的角色,以普遍管辖的名义荡涤海上的贩奴、海盗等行为,施展船舰外交,排除对于海洋自由的任何干扰,所以海洋国家的强大海权是海洋自由的真正现实基石。

迄今为止,海洋自由在理论上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或许来自施米特。他曾尖锐地指出,人们不应该被海洋所谓的自由性或封闭性所迷惑,在这些名目下处理的却是与欧洲各国渔业、贸易、航运等利益的争竞。看看英国在16世纪以来的言行,即可明了。158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向西班牙使节声称,海洋与空气是自由的,任何人都可以共享。英国学者针对天主教主导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人的航道与商业垄断,一方面他们倡导一种普遍的、在自然法上已由伊丽莎白女王予以辩护的自由贸易;另一方面,针对荷兰人的海权诉求,则强调对于与英国毗邻的诸海(封闭的海洋)的垄断权。1613年英国的韦尔伍德发表《海洋主权论》指出:一个国家的居民有在他们的沿岸进行捕鱼的原始的排他的权利。这一部分海洋必须属于沿海国家的主要理由之一是,如果任何人都可以自由捕鱼,这些鱼类会有灭绝之虞,并以此论证沿海国对沿岸水域享有主权和所有权的思想。1635年塞尔顿(John Selden)出版《海洋封闭论》,也是针对格劳秀斯的海洋自由论,提出英国有权占有其周围的海洋,但他同时承认其他国家的船舶有无害通过的权利。塞尔登力图使英国对海洋的特殊要求与航行自由的普遍要求相协调。到了今天,格劳秀斯在17世纪初期所倡导的航行自由、捕鱼自由、和平的使用海上通道、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思想以及人类共同财产的思想等,大部分已经成为国际海洋法中的主要制度。出现这样的结果,可能不能仅仅归因于格劳秀斯的伟大洞察与深邃思想,更重要的原因是英国自身的兴起。19世纪初,英国取得海上霸权之后,看到海洋自由原则有利于它的船舶在别国近海航行,便放弃了原来的海上控制论主张,转而倾向于把海洋划分为属于沿海国主权范围的领海与不属于任何国家的公海。18世纪末,各国按照这个公认的大炮射程论(3海里说)对自己的海洋权益进行了界定。19世纪后期以来,技术进步令各国在大炮射程、航行技术、捕捞能力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大炮射程大大超出了原先3海里的尺度,渔船由帆船向汽船的转变,也使得3海里远远不能满足沿岸捕捞的需求,人们向海洋要求的权利也在不断扩展,除了领海、毗连区,还对具有优先权的渔业水域、大陆架、专属经济区乃至深海洋底,都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要求。新的发展、新的情况出现,都带来了各国在权利主张上的分歧。特别是到了今天,被格劳秀斯、洛克等自然法思想家看作是海洋自由论前提依据,比如,取之不竭、用之不尽;不能划界、难以占有等等,均已失去其基础,海洋在人类无止境的欲望以及日益发达的科学面前,已经日益显现出其稀缺性,无论是海中的生物资源还是海底的非生物资源;海域与大陆架划界在技术上也已经不再成为问题。为什么海洋法还基本上保留公海自由的原则? 施米特敏锐地洞察到,坚固的陆地从属于一群主权国家,而海洋则不属于任何国家,或者说属于所有的国家,还可以说,实际上最终只属于一个国家即英国而现在看来,则属于美国。公海自由恰恰是海权国家自由施展其政治、军事、经济等存在和影响力的合法途径。若以美国的航母战斗群为例,海洋的这种自由恰恰是美国作为海洋霸权对其它国家进行军事威慑的自由。但是无疑这并不能成为海洋自由的全部理由。

正如杰弗里蒂尔(Geoffrey Till)指出,把世界海洋视为没有任何限制的区域,视为通向四面八方的道路,这种倾向导致了海洋被认为是一种流动的资源(可进行运输和不受阻碍的活动),而不仅仅是一种存量资源(从中可以获取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资源)。但是当今世界频繁发生的海盗袭击、恐怖行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以及破坏海洋生态等行为等日益构成对全球公域的安全、开发与自由准入危害,从而也危及世界经济体系健康、繁荣和安全的基础。

三、中国的角色定位与理念面相

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人们对于海洋的意象,以及对于海洋公共秩序的构想是不同的。1949年以来,中国政府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和自身的安全利益考量,在国际事务上与广大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共进退、采取一致立场,倾向于扩大沿海国排他性利用与主权管辖的海域范围,以对抗美苏霸权,保障国家安全利益与经济利益,无疑具有正当性与时代的必然性。但时至今日,作为一个正在崛起中的大国,对于海洋资源与通道的依赖,对于海洋的开发、利用的能力与对于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破坏的能力均今非昔比。

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是否还必须完全坚持原来的立场? 抑或需要进行调整或改弦更张? 换言之,中国之崛起需要何种海洋秩序(包括如何最终定位九段线)?由中国倡导或主导的国际海洋秩序能为海洋治理提供何种公共产品?能为国际社会提供哪些服务?能否比以美国为首的海洋强国主导的国际海洋秩序更为优良? 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地检讨与反思。

传统上,中国一直自认为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既有宽广的陆地,也有辽阔的海洋。事实上,尽管中国主张的海域面积约有300万平方公里,但至少有三分之二存在争议(大部分在南海海域),没有争议的大约只有88万平方公里,而美国拥有的专属经济区约为1135万平方公里,法国约为1104万平方公里,澳大利亚约为851万平方公里,俄国约为757万平方公里,英国约为681万平方公里,加拿大约为560万平方公里,日本约为448万平方公里。即便按照300万平方公里计,中国专属经济区的面积大约排在全球第15位,如果按照88万平方公里计,大约排在全球第33位,但如果按照人均来计算,中国几乎处于所有沿海国的末位,而与内陆国相差无几。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与快速的经济发展,日益造成中国社会的资源瓶颈与对于海洋资源的渴求。所以尽管中国确实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但也是一个海洋地理不利国和新兴的海洋利用大国。中国对于海洋秩序的理念构想与立场阐述应当根据这个基本国情。

海洋安全论文篇9

发展依靠海上。早在2500年前,古希腊海洋学家狄米斯托克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海权理论之父”马汉指出:“海权对世界历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纵观近代世界,大国的崛起无不依靠海洋。葡萄牙和西班牙率先成为近代海上强国,建立起庞大的殖民体系。17世纪,英国先后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和“海上马车夫”荷兰,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成为“日不落帝国”。美国的崛起正是从总统老罗斯福把马汉的海权理论带进白宫后开始的。二战后美国迅速控制了世界海洋,从而确立了世界霸权地位。我们的近邻日本,就是在领受了美国佩里舰队叩关的屈辱后,树立了“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强国目标。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凡是近现代海洋强国都成了发达国家,而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增强全民和国家层面上的海洋意识。

利益取之海上。海洋空间是继陆地空间之后人类又一个重要生存与发展空间,有着丰富的资源。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拥有陆地上具有的一切矿物资源。地球上的生物资源80%在海洋,世界可开采石油储量的45%在海洋,海水中铀的储量相当于陆地总储量的4500倍,全球可燃冰储量是现有石油天然气储量的两倍,海水聚变技术有望满足人类500万到1000亿年的能源需求。随着陆地资源日益减少,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显得越来越重要。联合国将21世纪称为海洋世纪,海洋经济正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亚太地区正成为全球发展的重点。20世纪初美国总统老罗斯福就预言说:“地中海时代随着美洲的发现结束了。大西洋时代正处在开发的顶峰,势必很快就要耗尽它所控制的资源。唯有太平洋时代,这个注定成为三者之中最伟大的时代,仅仅初露曙光。”向海而兴,背海而衰。海洋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中国梦”不可或缺的战略空间。

危险来自海上。明朝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在航海实践中得出这样的结论: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事实正是如此,近代中国的苦难就是从海上开始的。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的100年间,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我国的大的军事行动就达84次之多,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海域被两条岛链所围困。在第一岛链,美国部署有军事力量,依托海空基地群对我构成了军事威慑。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实施,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加大,加强对我遏制的力度,还抛出了“空海一体战”理论来对付我国。

安全系于海上。海洋是一个国家的国防前哨和门户,在防止敌人从海上入侵、保卫国家领土和海洋上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美国在全球16个海上咽喉要道和重要海域都投放有兵力,确保战时能封锁他国海上航运和海军力量,维护美军的航道,近年来更加强调“以海制陆”。加强海防、掌控海权是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当前,随着全球性的“圈海”运动此起彼伏,各国争夺岛屿和海洋资源的斗争日益尖锐,我国的海洋权益受到威胁。面对岛屿被蚕食、海域被分割、资源被掠夺的严峻形势,维护海洋权益的斗争任重而道远。另外,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三大进口国,2012年原油对外依存度高达56.4%,再创历史新高。石油等战略资源进口主要依赖海上运输,对外贸易也有赖于海上运输,海上交通线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保障远洋生命线安全的任务十分繁重。可见,海洋不只是战略争夺的途径,而且已经成为战略争夺的主体,对于国家安全的影响越来越大。

深厚的积淀――中国海洋文化传统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的古代海洋文明。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开发利用海洋的民族之一。传世古籍《尚书》中就有“四海会同”、“环九州四海”、“江汉朝宗于海”等记载,《尔雅》有“物产富饶为陆海”的认识,韩非子强调“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管子指出“利在海也”。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由于紧紧抓住了“渔盐之利”,从而发展为“海之王国”,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和“战国七雄”之魁。早在秦朝,徐福就已经开始东渡,横跨大海。中国造船技术的发达和指南针的发明大大提高了航海技术,开创了世界航运史上的新篇章。汉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就与陆上丝绸之路并驾齐驱,成为当时世界上最远的海上航线。明代中国的航海业达到了顶峰,郑和率2.7万多人的庞大船队七下西洋,历时28年,使得当时的永乐年间成为明朝最鼎盛的时期。

猛然惊醒的近代海防思想。1430年左右,昏聩的明朝统治者与世界潮流背道而驰,闭关锁国,厉行海禁,严令“片帆寸板不得入海”,使中华民族错过了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大好时机,客观上也造成了东南沿海地区倭寇盛行。成书于倭患严重时期的《筹海图编》认为,明朝通商屡禁不止、倭寇屡剿不灭的根源在于错误的海禁政策,根除倭患的方法在于通贡开市,应在沿海岛屿、重要海路等“要会之地”设置强大海军,并且“南北会哨、昼夜扬帆”,定时巡视海面,“直欲邀击于海上”,提出了“哨贼于远洋”“击贼于近洋”“歼敌于将登”的整体防御策略。其作者郑若曾还振聋发聩地提出了“经略海上”的先进思想。从明朝延续到清末长达400年的闭关锁国政策,被“船坚炮利”的西方列强彻底击碎。惨痛的教训使有识之士猛然惊醒,许多仁人志士开始放眼看世界,提出了加强海防的良策。林则徐指出:“有船有炮,水军主之,往来海中,追奔逐北,彼能往者,我亦能往。”魏源则呼吁“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要学习西方先进的船炮,建立一支新式海军。左宗棠强调加强海防的重要性,提出建设一支近代海军加强海防、抵御外侮。清朝末年还展开了一场关于塞防与海防的大讨论,当政者由传统的重视塞防向塞防、海防并重转变,开始筹建海军。随着中日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中国再次陷入了有海无防的困境。

逐渐萌芽的现代海权意识。清末以来来自海洋的严重危机,唤醒了少数中国人的现代海权意识。民国的海权思想以国父孙中山为代表。孙中山从进化论出发,认为海权对近代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掌握了海权国家才可能强盛,并阐述了世界海权的发展趋势,结合中国实际,指出国家独立、恢复是争取海权的前提。他强调:“自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于海而不在陆,其海上权力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胜。”孙中山的考虑有四点:一是提高海军地位,二是兴船政,三是建东方、北方、南方港口,四是争夺太平洋制海权。国民政府海军部长陈绍宽则数次主持制订海军发展计划,谋求在立足防御的同时,海军能够在海上与入侵之敌作战,“获得中国海之制海权”。他提出了将中国沿海划为4个海军区、建造20艘航母的宏伟设想。但长期忙于内战,根本顾不上海军和海防建设。抗战开始时,国民政府的海军几乎没有与日军进行过一次海战。

普遍的选择――国外海洋教育经验可资借鉴

美国把地理和英语、数学、科学、历史一起,列为美国基础教育的五门核心课程。美国政府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实施海洋补助金计划,资助海洋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吸引科研人员开展海洋科学研究,从事海洋咨询和服务活动等。美国海洋政策委员会在2004年向国会提交了长达610页的《21世纪海洋蓝图》报告,提出了全新的海洋管理理念和具体明确的行动措施,提出要强化国民的海洋意识,建立协作的海洋教育网,协调海洋教育;要把研究和教育结合起来,在中小学教育中增加海洋教育,加强对高等教育和未来海洋工作力量的投资,满足未来对海洋队伍的需要;要对所有美国人进行终身海洋教育。在每年一度的海军节,美军包括航母在内的军舰都向公众开放,吸引大批公众前往参观,起到了良好的国防教育效果。

2005年日本经团联发表了《关于推进海洋开发的重要课题》,向日本政府建议将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联合起来,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开设海洋教育课程。2007年4月日本通过了《海洋基本法》,此法成为日本的海洋,明确指出了地方团体以及企事业单位或者个人对国家海洋权益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第28条则详述了国民应具备海洋意识,应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日本教科书对日本的各个属岛如数家珍。日本小学教科书这样宣传:“我们没有土地和资源,只有阳光、空气和海洋。”每一名小学生都会接受这样的观念:日本的未来取决于海洋。每年7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一是日本法定的海洋日。届时,沿海都市都举办蓝海节,专家学者共同研讨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表彰做出突出贡献的海洋工作者,还举办向公众开放海上巡视船等活动,强化国民的海权意识。

韩国对国民的海洋意识培养从幼儿园就开始了,从向幼儿园提供各种海洋玩具,到小学、中学逐步增加海洋教学内容,再到大学开设海洋专业,海洋意识教育逐步深入,形成了一个系统的海洋观培养体系。

英国于2009年11月由王室批准了《英国海洋管理、保护与使用法》,简称为《英国海洋法》。该法强调海洋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每个国民都有义务保护海洋环境,也有义务公开发表自己的见解,并鼓励公众参与决策与管理海洋、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时代的呼唤――全面推进海洋国防教育

以领导为重。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后,很多国家和地区都研究制定了海洋发展战略,重视海洋教育对海洋经济的促进作用,开展了一系列包括海洋国防教育在内的活动。进入21世纪,海洋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海洋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国际组织还是各发达国家,都非常强调对海洋管理者素质的培养。因此,要把各级领导特别是海监、海事、海警、海关、渔政等涉海部门的领导作为海洋国防教育的重点,突出海洋安全形势、海洋地理环境、海洋国际法等知识的学习与培训,使他们确立“陆海统筹”的理念,树立海洋安全观、海洋价值观、海洋发展观,更加积极主动地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实施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

海洋安全论文篇10

通过理论培训增强海洋油田安全管理人员增强事故防范意识,完成工作内容所涉及的知识更新,对职业健康、安全技术及管理、环境管理等方面有更为系统的深入认识,拓展其工作思维,提升其工作能力。

二、海洋油田安全管理人员培训方案设计

(一)培训模块确定

根据海洋油田安全管理人员培训目的,结合学员的工作经历和特点,设置了HSE法律法规、安全学原理基础、安全生产管理、HSE风险管理与应急管理、安全环保技术、能力拓展和考试等培训模块。

(二)培训师资选择原则

培训师资优先选择具备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国家安全评价师职业资格的教师担任培训教师,同时兼顾老、中、青搭配。

(三)培训课程及学时安排

HSE法律法规模块设置职业健康管理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管理法律法规和环境管理法律法规三门课程,学时分别为2学时、4学时和2学时;安全学原理基础模块设置事故致因理论与事故预防原理和安全学原理基础两门课程,学时分别为4学时和4学时;安全生产管理模块设置企业现代安全管理、事故管理与事故调查技术、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与演讨三门课程,学时分别为4学时、4学时和4学时;安全生产管理模块设置HSE管理体系、HSE风险评价、重大危险源辨识与监控、应急救援组织建设与管理、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海洋油气生产事故应急处置与应急预案六门课程,学时分别为4学时、8学时、4学时、4学时、4学时和4学时;安全环保技术模块设置安全人机工程基础、防火防爆与消防安全技术、电气安全技术、特种设备安全技术、石油生产作业硫化氢防护技术、职业危害控制技术、清洁生产与污染控制技术、海洋石油安全技术基础、海洋油气开采工艺安全技术九门课程,学时分别为4学时、8学时、4学时、4学时、4学时、4学时、4学时、8学时和4学时;能力拓展模块设置领导与管理艺术和钻完井工程基础两门课程,学时分别为4学时和12学时。此外,安排4学时作为考试时间。

三、海洋油田安全管理人员培训方案实施

(一)培训内容组织

根据相应的培训课程和学时安排,分别确定其培训内容如下:职业病防治法、工伤保险条例等;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海洋石油安全生产规定》、海洋石油天然气作业相关的HSE法规和标准等;《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促进法》;事故基本特征、事故模式理论、事故预防原理;安全方法论、安全社会原理、安全经济原理;安全管理的原理、特点及典型安全管理模式;事故与隐患管理、事故调查处理程序、事故调查方法与技术;陆地与海洋石油天然气安全生产典型事故案例分析与演讨;石油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中海油HSE管理体系;HSE危害辨识、常用风险评价方法等;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重大危险源的评价与监控管理;应急管理的内涵与基本内容、应急救援组织建设与管理;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目的和原则?、基本要求、编制要点及方法;常见事故应急处置原则、方法和措施、海洋石油天然气作业事故灾难应急预案,恶劣气候天气应急,溢油事故应急等;安全人机工程基础知识;防火防爆基础知识;电气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基础知识;预防硫化氢中毒的措施、硫化氢监测与个体防护设备等;海洋石油生产性毒物危害和其它危害控制技术与管理;海洋石油生产污染控制技术与处理方法、海洋溢油的处理与控制技术;海上石油结构物安全评估、检测维修及实时监测;海洋石油作业防台风(冰)基础知识及安全技术;领导的作用、领导的心理、管理协调与沟通能力;钻井与完井等。

(二)培训教师选派

根据培训师资选择原则,选派包括政府安全生产专家等在内的培训教师8名,老、中、青比例为3:2:3,教授、副教授、讲师比例为2:4:2,全部具备现场实践工作经历。此外,配置班主任1名,负责培训管理。

(三)培训教材及教学手段

针对培训特点,组织相关教师根据培训方案准备培训课件。此外,一律要求多媒体教学,采用互动交流、授课与研讨相结合的方式。

四、结论

海洋油田安全管理人员培训方案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海洋油田安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闵进.深化石油企业员工培训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技与企业,2012,5.

[2]杨顺,等..石油企业如何有效开展安全培训[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1.

[3]戈莉.探索如何提高石油企业员工培训的有效性[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8.

海洋安全论文篇11

针对事关中国国家海上安全环境的重大现实问题,世界知识出版社最新出版的《中国的和平发展与海上安全环境》一书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分析。由海军指挥学院从事海上安全政策研究和海军战略理论教学的冯梁等数位专家学者历经四年时间完成。该书集原创性、动态性和前瞻性于一体,是国内迄今为止较为系统地以海上安全环境为主题进行研究的专著,也是继作者出版《国家海上安全》之后又一部探讨关乎中国海权问题的力作。如果说《国家海上安全》更加偏重于理论阐述,那么,《中国的和平发展与海上安全环境》则强烈关注中国海上安全面临的实际挑战。

中国的海上安全环境是一个动态演变的现实课题,但本书基于全球视野,首先考察了世界大国发展与海上安全环境之间的辨证关系,对中国国家发展和海上安全环境的嬗变做了深入的历史回顾,这是近年来有关国家海上安全问题探讨中没有得到足够关注的方面。该书共计11章:第1、2章梳理世界大国发展进程中海上安全环境对国家的主要作用和影响,这和中国历史上在海上方向的弱势形成明显反差,从历史比较的视角论证构建海上安全环境的实际意义。第3-8章直击中国海上安全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从这些问题产生的战略背景到其对国家海上安全环境的影响的分析,中国海上安全环境作为战略理论问题,其战略重要性得到凸显。第9-11章把握中国国家海上安全的战略需求,提出了非常具有针对性的战略筹划和主要举措,强调建设和谐海洋成为中国迈向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紧迫要求。

拓展和界定了海上安全环境的理论概念

作者抛开对国际政治中传统的安全概念和范畴的讨论,开门见山地指出,“不同类型的国家,因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不同,所受威胁来源和威胁程度也完全不同,国家安全重点和战略重点存在着较大差异”。对海洋型或陆海复合型国家而言,海上安全环境是国家面临的国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最直接和主要的外部因素,对国家的生存与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海洋型或陆海复合型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基于海上空间各要素之间彼此影响和相互作用以及海上方向的利益所面临的安全状态,这是海上安全环境的基本要义。影响海上安全环境存在着诸多因素,包括自然特征、国民基础、国家实力及海上力量对比、国家利益、国家战略、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国际环境等,这些因素深刻影响了近代国际关系史上大国地位的兴衰。进入21世纪以来,海上安全环境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发展趋势,特别是海盗、海上恐怖主义、公海污染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不断突出,传统意义上的海上安全环境的内涵不再局限于传统安全领域,而更多地向非传统安全领域扩展。在和平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国家之间关系也由过去的单纯的零和博弈,转向谋求通过彼此合作获取共同安全。该书不仅丰富了海上安全环境的内涵,提出了海上安全环境的“国家和国际意涵”,而且也为着重阐述具有中国特色的海上安全体系的塑造与追求奠定了基调。

全面考察了大国兴衰中的海上安全环境因素

《中国的和平发展与海上安全环境》深入分析世界主要大国崛起过程中海上安全环境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并对各国的实践经验进行分类总结,从而全面展现了海上安全环境因素在大国崛起和兴衰中的历史地位。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从兴起到衰落的转折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他们的地理位置大致相同,一面或两面环海,都靠海洋起家。在新航路开辟和商品经济发端时期抓住契机,用庞大的商船队控制世界海洋航运、垄断世界贸易。它们最终盛极而衰,不仅是由于工业资本的侵蚀作用,更起源于寻求财富后期导致的享乐主义和奢侈之风盛行,使得国家发展海洋事业的观念不断淡薄,国家海洋发展机制内部发生朽变,使得向海洋推进不再成为国家意志。英美日三国都有良好的海洋自然环境作为国家安全的天然屏障,早期对海洋的认识和海上安全观念具有一定的危机和忧患意识,对海权也有了感性认识。及至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后期,各国均结合各自的地理位置特点,从军事、经济等角度提出海权观,高度重视海上安全环境的营造,将发展海军、掌握制海权、拓展海外贸易与殖民地掠夺三者紧密结合起来,直至称霸海上。法国和俄国同属陆海复合型国家,对海上安全有着内在的追求,但两国均没有获取海上优势地位。究其原因,各有不同。法国虽然“在世界海洋经济大潮的裹挟下,加入了殖民竞争的行列,但法国的国家发展仍然是以陆为主,海外的发展没有改变法国以欧洲大陆为主的经济和政治思想”。陆海复合的地理特征没有使法国采取兼顾陆海平衡的战略,而是把大陆确定为国家主要的战略方向。俄国基本上是一个远离海洋的内陆国家,只有唯一一个通向白海的出海口,正是因为恨其少,俄国才产生了夺取出海口,向海洋发展的强烈愿望,力争陆海两手发展,但同时它也遭遇了众多阻遏。由此看来,凡大国崛起一般都会遇到其他强国的联合打压。特别是新兴的海上国家,必须面对诸多对手,克服重重障碍,历经几十乃至上百年的不断争斗。

分析上述国家的海上安全环境及其历史性的变化,可以看出近代以来影响海上安全环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同种因素在不同的国家差异颇大。这些国家的经验都极具典型的历史意义,其海上安全环境的变迁给中国的海上安全环境的营造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海上安全环境

当前,中国海上安全环境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中国的和平发展与海上安全环境》紧扣中国海上安全环境这一主题,全面阐述了中国海上安全环境主要问题的历史背景、历史演变、主要影响,并对稳定中国海上安全环境提出了对策。如此全面分析和阐述,在近年来的同类或相关研究中尚属首次。

作者根据我国海上安全环境的自然特征,由北向南分别阐述了朝鲜半岛和东北亚海上安全、东海问题、、南海问题等近海海域对我国家和平发展会带来重大影响的海上安全问题。但作者还不限于此,还对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海上战略通道问题进行了深刻分析。在明确海上安全战略的目标任务及其实施途径、措施等方面的基础上,针对国家的和平发展与和平崛起,围绕国家海上力量的运用和建设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带有建设性的对策意见,不仅展现了作者多年海上安全环境的研究积累,其中一些问题的对策性意见,对指导我国海上安全环境的塑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认为,塑造中国特色的海上安全环境,首先必须忠实践行新安全观,即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实现与周边海上国家的综合安全、共同安全与合作安全。长期以来,中国基本上仅从政治和军事的角度理解安全概念,主要依靠军事手段维护国家安全。冷战结束后,安全问题不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已经涉及政治、经济、金融、文化、生态等诸多领域。必须以全面的视野来认识安全形势,更新和扩大维护安全的手段。在此思想指导下,海上安全除传统的政治与军事安全外,海洋经济安全、海洋公共安全、海洋生态安全也被纳入海上安全的范畴,维护海上安全的手段也强调各种手段的综合运用,包括政治立场的宣示、军事力量的建设、经济关系的发展、安全对话的开展(例如即将举行的亚洲安全会议就是亚太国家就南海问题的对话)、国际合作的加强等。强调谋求自身安全的同时,也要尊重和照顾他国的安全。

为了实现国家海上方向的和平发展,中国政府提出“和谐海洋”的理念。作者认为,“和谐海洋”有其深刻的时代内涵,主要包括和睦的海洋政治环境、有序的海洋经济环境、和平的海洋军事环境、安宁的海洋公共环境。“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理论对构建和谐海洋提供了战略上的指导,它不仅体现在中国海上安全战略的制定上,而且也体现在海上力量的运用以及海上力量的建设上。“和谐海洋”则对“和谐世界”作出的必要充实。两者相辅相成,并形成完整整体。

塑造和谐海洋固然是中国海上安全环境追求的理想状态,但这无疑是以保持强大的海上力量为基础的。作者最后恰如其分地分析了中国海上力量的发展,不仅指出海上力量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令人信服地分析了中国海上力量的发展性质。

海洋安全论文篇12

一、开发海洋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及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在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促使商品、资本、知识、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等经济发展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组合和优化配置,以至于国别和地区经济越来越多的被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中,形成了相互依赖和影响的经济关系。

(一)海洋的开发与利用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这种要求必然打破地区和国别封锁,真正实现生产要素和资源的全球流动及合理配置。而海洋的开发利用正是实现这一沟通的桥梁,是对外开放的主要载体。

(二)率先发展起来的国家,依海洋而发达,依海洋而富有

世界上多数沿海国家和地区由于濒临海洋而形成优越的地理环境,适合经济社会发展,使他们率先成为发达地区。我国发展较快和率先富裕起来的城市和地区集中体现在东南部沿海地区和14个沿海开放城市。

海洋经济已成为沿海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开发海洋,利用海洋已经成为沿海国家的共识。很多沿海国家把发展海洋经济列入国家发展战略之中,出台了各具特色的海洋开发计划,不断加大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力度,力争使海洋经济成为国家经济中发展较快的一个领域。

(三)开发海洋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需要实施海洋开发。我国经济发展持续快速与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一方面要节能挖潜减少消耗,另一方面要寻找新的资源。而我国所管辖的海域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矿资源,加大海洋开发力度,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海洋领域的社会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2.开发海洋,也是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途径。发展海洋经济,有利于加快沿海地区的发展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率先实现现代化。我国有5亿多人口居住在沿海地区,并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实施海洋开发战略,有助于改善沿海地区居民生存环境,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人们从海洋中受益。

3.我国海洋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成逐年提高的趋势。1980年我国海洋产业产值80亿元;1990年我国海洋产业产值为438亿元;1995年我国海洋产业产值为2460亿元;1997年我国海洋产业产值为3104亿元;2002年我国海洋产业产值为4300亿元;2006年我国海洋产业产值为20950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

这说明,我国海洋产业产值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在不断提高。

(四)实施海洋开发有助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海洋开发,不仅仅只是一种开发能力,它也是提升、保护国家海洋权益的海上综合能力的体现。 我国是一个陆海兼备的国家,没有强大的海洋力量,就无法保证安全的出海通道和海洋国土安全。实施海洋开发,建设海洋强国,是维护国家安全、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基础和保证条件。

二、坚持海洋开发与维护海洋安全相统一

开发海洋已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在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调整海洋经济结构,尽快提高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坚持发展海洋经济与国防建设统筹兼顾原则。因此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海洋安全与权益的斗争,把保护我国领海安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放到重要位置上来。

(一)海洋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关键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更加关注海洋安全,把海洋安全看作国家安全的关键。首先,与中世纪不同,全球化时代国家财富的增长与国家海权的扩张是同步上升的。这是因为,海洋是地球体的“血脉”,是将国家力量投送到世界各地并将世界财富送返资本母国的最快捷的载体。于是,控制大海就成了控制世界财富的关键。其次,进入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安全是“边界安全”与“安全边界”的统一;前者是主权安全或领土安全,后者是利益安全;前者是有限的,后者是无限的,也就是说,安全边界越远大,边界安全就越有保障。安全边界是利益边界,利益边界的载体是海洋。所以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海洋国家特别注重海洋权益的安全,只有获得制海权才能保障利益边界即海洋权益的安全,国家安全才有保障。

(二)我国的海洋权益和海洋安全不容乐观

我国在海域划界和利用方面与邻国存在着许多分歧。在当前这场世界性的海洋争夺战中,我国的海洋权益受到严重的侵害。

1.岛屿被侵占,资源遭掠夺。南海是中国最大的海域,占中国海域的一半左右。目前大部分南海岛屿被侵占。

南沙群岛是南海诸岛的重中之重,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油、气资源。一些周边国家对此垂涎三尺,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南沙共有44个岛礁被它国所侵占。一些周边国家已打井500多口,其中在我国传统海疆线以内近200口,攫取我大量油、气资源。他们还多次强行扣押我国渔船和鱼民。2000年以来,海南、福建、广东和广西四省区共有530多艘渔船被南海相关国家扣留,涉及渔民近6000名,经济损失惨重。

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奉行 “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中国主张有关各方在南沙问题上采取克制、冷静和建设性的态度。但中国良好的愿望并没有得到有关国家的承认和积极响应,周边国家仍在大肆侵犯中国的主权和权益,使南海问题成为一个国际争端的焦点。

在东海方向钓鱼岛被侵占。日本违背中日两国关于将钓鱼岛主权暂时搁置的承诺,一些右翼团体和少数地方议员频频登岛,企图造成既成事实,并试图以该岛为起点,与我国争夺东海部分海域资源。钓鱼岛是我国最早发现、命名,并行使主权的。但日本强行占据该岛,并在岛上修建大型灯塔,树旗立牌,使钓鱼岛争端不断尖锐化。

2.中日东海划界问题与油气资源争端。日本目前对所谓“本国大陆架”勘测的范围为日本东部、东南部太平洋上的小笠原诸岛、南鸟岛、冲之鸟礁及中国的钓鱼岛,日本与韩国有争议的竹岛(韩国称独岛)周围的九个海域,总面积达65万平方千米,相当于日本国土面积的1.7倍。依据日本的“中间线”划分法,与依据中国主张的“大陆架自由延伸”的原则划定的日本专属经济区的面积差了约3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3个浙江省的面积。日本欲借“中间线”扩大其专属经济区,与中国强分大陆架,这种做法缺乏国际法理依据。

3.某些大国插手南海问题。从中美南海撞机事件后,美国舰船频繁在我南海出现。美各类海洋调查船,对我南海资源、海况进行调查,甚至与我渔船发生冲突。近期美国海军麦凯恩号驱逐舰进入我南海,其拖曳的声纳探测仪与我潜艇相撞。美国不仅亲自出马干涉我海洋权益,而且还鼓动周边一些与我海洋权益有争议的国家来挑衅。

日美要协防钓鱼岛;菲律宾通过立法强行占有中国黄岩岛和南沙群岛;马来西亚总理巴达维登陆南沙群岛的弹丸礁和光星仔礁“宣誓主权”;印度为了实现地区霸权战略目标,提出了“东进政策”,加强了同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的军事联盟,试图扩大对南海问题的发言权。此外澳大利亚也表示,对南海问题“不能视而不见”。

这些情况充分说明,我国周边海洋主权和安全已受到严重的威胁,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加以重视。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正确的海洋发展战略

能不能确立正确的海洋战略事关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本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确立正确的海洋发展战略。

(一)把开发利用海洋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的趋势下,世界各沿海国家纷纷把经济发展的战略转向海洋。我们也应该从国家的长远和全局发展考虑,建立中国的海洋战略。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海洋政策、规划和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涉海法律法规。尤其是在1996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加强海洋资源调查,开发海洋产业,保护海洋环境”。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海洋第一次被提到了重要位置。

2003年5月国务院批准实施《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指导原则:坚持速度与效益的统一,提高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保障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坚持科技兴海;坚持有退有进,调整海洋经济结构;坚持突出重点,发展支柱产业;保证国防安全,坚持发展海洋经济与国防建设统筹兼顾。《规划纲要》还确定了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逐步把我国建设成海洋强国的总体目标。

我们要按《规划纲要》的要求,从战略高度,把海洋事业的发展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做出科学的战略部署。

(二)要树立全球海洋战略意识

把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作为中华民族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战略环境。我国以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构成的近海经济带是环太平洋油气带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而公海是国家管辖海域以外的广阔海域,是潜力巨大而尚待开发的区域,依照国际原则与全球人类共同享有,也是未来各国争夺最激烈的区域。要尽力加大中远海域的开发力度和技术资金储备,使我国在全面开发海洋的激烈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三)把建成海洋强国作为民族奋斗的战略目标

在新世纪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在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由内陆向海洋的转移中,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确保我国在海洋安全和权益斗争中的主动权,我们必须确立海洋强国发展战略,把建设海洋强国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1.海洋大国必须同时是一个海洋强国。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但并不是一个海洋强国。纵观大国崛起的历史,无一不是采取了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

在近代历史中率先崛起的西班牙正是从欧洲无休止的陆地征战中脱身而出,踏上海洋探险和征服之路,起步虽晚但力度巨大。到16世纪末,世界金银总产量的83%被西班牙掌握。西班牙以暴增的财富大幅度加强海军建设,西班牙也因此成为欧洲第一个世界级殖民帝国。

当代海洋强国美国,长时期实行“大洋战略”,即依靠海上力量加强美国的战略地位的方针。美国海军学院前院长艾塞马汉说:“海权包括凭借海洋或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美国前总统肯尼迪说:“控制海洋意味着安全,控制海洋意味着和平,控制海洋就意味着胜利”。美国人最早发明海权一词,也是最早悟得海权奥妙的国家。正是掌握了这样一个奥妙,美国通过一系列手段,一步一步走向超级大国和世界霸权。

2.拥有强大的海权是我国必然选择。我国有2万多公里海岸线,7千多个岛屿,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对于这样一个地理形态的大国,拥有强大的海权本应是必然的选择。由于近代中国对世界发展大趋势反应迟钝,与国家政治变革同步的军事转型迟迟不能完成。所以“重陆轻海”的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由于种种原因和各种因素,始终没有把发展海洋经济,建成海洋强国放到战略地位上来。

沉痛的历史教训给人们许多启示。海洋利益关系着国家的荣辱。没有海洋意识的民族是没有兴衰未来的民族。一个濒临海洋的大国,如果没有足够的力量捍卫自己的海洋权益,也不可能长期保持其大国、强国的地位。因此顺着国家战略的指向,拥有强大的海权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四、发展海上力量,维护国家主权安全

国家海上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和实现海洋权益最重要的工具。海洋权益是国家主权概念内涵的延伸。但是,海洋权益永远需要有力量来捍卫,这个力量就是国家的海上力量。

(一)加快完善海洋立法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振兴经济的重大举措,对海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海洋管理等投入逐步加大。为规范海洋开发活动,保护海洋环境,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家先后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法规仅限于对内的使用管理方面,而缺少针对维护我海洋权益的法律法规。而我南海周边一些国家却先行于我。今年2月17日,菲律宾通过了《领海基线法案》,将我国的黄岩岛和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划为菲律宾领土。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等东南亚国家都成立了专门的海洋维权机构,甚至直接动用军队控制周边海域。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国政府应该给予有力回应。应加快制定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可以通过立法昭示天下,宣布我国的海岛数量、分布、名称,规制开发利用权益等,维护我国领海权益。前不久人大常委会讨论审议《海岛保护法》要突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国防安全的内容,经修改完善后应尽快出台。

(二)加强海上执法队伍建设

我国海洋管理体制不顺,海上执法队伍分散,难以对海洋开发和保护活动进行全面有效的综合管理。

目前,国务院涉海部门虽多,但职能交叉,造成政出多门,管理分散。尽管2008年7月国务院批准的国家海洋局”三定”方案规定国家海洋局的职责中包括”对海洋事务的综合协调”,但目前仍未实现对我国300多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实施全面有效的综合管理。为此一方面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国家的海洋法规和海洋管理体制,一方面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通过多种层次和手段来维护领海权益。如多批次派出渔政船、海监船、甚至军舰来加强对南海、东海的护鱼、护油、护岛的活动。

(三)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海上力量保障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领域。海洋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马汉说:“光有法律而没有力量就得不到公正。法律的合理性与否不取决于力量,但有效性要由后者赋予”。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和海洋安全必须要有强大的海上力量作保障。

中国的海上力量同我们这个濒海大国的地位相比,有很大差距。爱因斯坦的话应该对我们有所启示:“现在我们的世界最缺乏的是善意和力量的结合”。中国是个爱好和平的大国,素有“善意”,一直缺乏“力量”。总结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康乾盛世以前和新中国以后,是两个最明显的和平时期,中间则是漫长的战争时期。这漫长的战争不是由于中国特别强大侵略世界,而是因为中国过于弱小,被世界列强宰割所导致。今天,无论是中国选择改革开放的政策,还是选择海洋强国战略,正是痛定思痛,不愿重蹈覆辙的结果。

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的综合国力大大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三位。外向型经济发展尤为迅速,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已使中国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能源越来越多地依赖进口。因此无论是海上通道、对外贸易,海外市场,还是海洋产业,中国都必须有强有力的海上安全力量来保障。

从历史与现实角度看,海上军事力量是海洋实力中最重要的部分,世界上所有的海洋强国都离不开强大的海军作为后盾。环顾当今世界,美、俄、英、法等强国无不拥有一支强大的海上舰队;我国周边一些国家,也从保护自己海洋权益的角度出发加强海军建设。近几年我国海军建设有所加强,但由于以往受近海防卫战略指导思想的影响,其作战能力仅限于近海。中国对远海海域的国家安全关注不够。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和海洋领土安全、收复被占岛屿、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国海军的神圣使命。不论国家的利益在全球哪一个地区受到威胁,我国的海军都应有能力加以捍卫并能够有效地对来自任何强权大国的挑衅和威胁,予以强有力的遏制和反击;我国海军应有能力维护和保障我国海洋安全,有能力以较小的代价打赢事关中国安全和统一的局部战争。

参考文献

[1]曹文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海洋政治[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2]陆忠伟.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评估[M].时事出版社,2005.

海洋安全论文篇13

这样的描述听起来似乎很直接,甚至很残酷,但却是被无数历史实例反复印证的事实。高度重视海洋开发及其利用,积极主动地参与竞争,对民族的生存、国家的富强至为重要。

2005年7月11日是令国人难以忘怀的日子。从这一天起,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航海日,它不仅是为纪念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而设立,也是对广大航海从业者辛勤劳动和贡献的肯定,更体现出全民族对海洋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

从文化上看,人类经历了三个文明: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中华文化比较靠近农耕文明。尽管它有着很长的海岸线,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也曾世代在海上劳作,打鱼、晒盐,但这些并不能代表海洋文化,最多只是对农耕文明饮食上的补充。海洋文明本质上更加宏大。相对来说,中华文化对海洋文化一直是陌生的,虽然我们较早就有了航海技术,但是我们的海岸线没有此岸和彼岸的关系。海洋文化是需要彼岸的,它是一种文化与另一种不熟悉的文化相互交流的文明。

纵观中国历史,没有哪个朝代真正发掘过海洋文化的魅力,我们对海上文明向来陌生。即使是伟大的唐朝,有着著名的丝绸之路,但它的主角仍是陆上交流,它的庞大的“船队”,是成群的骆驼;在宋朝,渔民们知道海的彼岸是东瀛,但也不成气候——— 一种文化的形成必须让高层成为主体;元朝对海洋文化有点“动作”,它鼓励出海,但没有章法,而且这个朝代太短命了;麻烦的是明朝,这个朝代对“海”非常地恼怒,“禁海令”在明朝是非常严格的,甚至连一块板也不能到海里去。虽然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代,但整个朝廷的主流思路并非如此。更麻烦的是,由于对海上活动的敌视和鄙视,以朱元璋为代表的农耕文化,对海洋交往产生了巨大的恐惧。当时有件大事情就是打倭寇,而且过大地扩大了打击面。

事实上,倭寇的首领并非是我们想象的日本人,而是中国人,他的名字叫王直,安徽人。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八字遗言:“解除海禁,通市贸易。”王直曾多次谏言朝廷,指出:“市通,寇为商,市禁,商为寇。”如果采纳他的建议,东海的多个岛屿早已纳入中华版图。当时葡萄牙人和闽浙商人一起,在浙江双屿港建起了全球性的贸易中心,使双屿港一度成为连接东西方的举世无双的贸易金融港。不少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双屿就是十六世纪的上海,无比繁华。一些商船配备武器也是为了自身防护的需要。然而,对持械商船的恐惧与无法掌控感让明朝做出了“海禁”决定,也让留下遗言的王直死不瞑目。清朝的禁海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沿海回迁了30里至50里。而此时,世界海洋已经被重新瓜分了。对海洋文化的陌生让我们至今仍承受巨大损失!19世纪的中国所遭受的灾难全部来自海洋: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海战等,全部发生在被禁的那片大海,而侵辱我们的列强也都来自海上!

到了21世纪,中国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海洋的作用并把它上升到海洋发展战略,海洋文化需要我们重新去建立。其中包括地球资源的重新分配、海洋生态的重新探索,还有国家安全、海陆联动等。

如今,中国已是世界公认的航海大国,作为国际海事组织成员国,已连续12年担任A类理事国,拥有大量的商船运力。至2013年5月,悬挂五星红旗的载重量万吨以上的船舶达1568艘5127万载重吨,商船总吨位排名世界前三位,船员人数位居世界前列,90%的对外贸易通过海上运输来完成,尤其是关乎国家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绝大部分原油、矿石、原材料的进口,都需要海运来完成,中国商船航线遍布全球。海洋,在资源的控制和提供、国家战略缓冲、经济运输线的保障等各个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在新的世纪里,中国经济发展成就显著,国力不断加强,处于和平崛起的关键时期,国民的海洋意识正在不断增强。2013年7月22日,重新组建的国家海洋局在北京西长安街原址上挂牌。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决定,重新组建的国家海洋局在海洋综合管理和海上维权执法两个方面的职责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历史竟然如此巧合: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