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论文实用13篇

高校财务论文
高校财务论文篇1

(一)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内涵

财务内部控制的概念最初出现于20世纪初期,财务内部控制的作用主要在于审核相关财务信息,组织相关财务工作,确保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从而保证资金的安全与完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内部控制的概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与完善。目前财务内部控制除保证资金的安全与完整外,进一步强调了按照国家基本准则规范,运用适当的方法,合理有序地安排相关财务工作,进行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为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与此相适应,高校财务内部控制,是指高校按照国家相关基本准则的规定,采用适当的财务核算方法,对学校教学与科研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进行审核与监督,保证科研活动的有序进行,并确保学校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发现并纠正财务舞弊行为,降低高校的财务风险,进一步减少高校可能面临的损失,为实现高校的科研与教学目标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制度和程序(梁晓妮,2006)。

(二)高校财务内部控制要素

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环境,是指在组织内部,对其中的政策、科研活动组织执行、相关业务往来等产生显著影响的各种因素的组合。控制环境作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各要素发挥作用的前提与基础,决定了内部控制的基础,对于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贯彻执行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对高校财务管理目标以及高校战略层次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财务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是指对组织中各种潜在事项的发生,可能会给组织财务目标的实现带来的影响进行的分析与评估。通过对组织中内部控制进行风险评估,结合高校的财务管理目标与战略目标,对高校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将有助于高校根据自身活动所处环境面临风险的性质、范围、风险可能带来的影响与后果等,选择正确规避风险的措施,最终顺利实现高校的管理目标,促进高校健康有序发展。高校财务内部控制活动,主要是指单位组织为了保护高校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实现高校的财务管理目标,根据前述所进行的风险评估结果,运用相关控制措施,将高校面临的各种风险控制在有效承受范围内。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控制措施,主要有会计系统控制、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审核批准控制、实物资产控制等,通常将这些控制措施结合运用会发挥更好效果。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信息与沟通,主要强调单位内部、单位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的信息传递。一方面,高校通过及时收集并综合分析,将准确的财务信息与外部进行及时有效的交流与沟通,从而加强与利益相关者 、政府监管部门以及社会公众的信息沟通,更好地接受社会的监督。另一方面,在单位内部通过对相关信息及时进行收集与分析,并将其中重要相关信息,传递给单位内部各有关部门,使其及时了解学校政策,知悉学校内外部情况,从而更好地配合高校所作出的各项决策,做好本职工作。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监督,是指单位在日常科研与教学过程中,对于财务内部控制的建立与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否科学,运行是否有效,设计是否合理,最终对发现的财务内部控制缺陷,提出合理有效建议并及时加以改进,以切实提高高校财务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促进高校健康有序发展。

三、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现状

(一)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环境有待改善

目前我国高校在一定程度上仍处于粗放式管理阶段,这进一步导致了当前高校财务内部控制问题丛生,严重制约着高校的健康发展。当前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环境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财务内部控制活动尚需进一步细化,信息化平台建设亟待进一步建立健全,以及单位财务内部监督机制仍需继续加强(李卫萍,2015),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应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近年来,随着高校经济腐败案的接连发生,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健全与否,愈来愈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内部控制领域的专家学者,更是对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探讨。目前,社会各界也已认识到了完善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对于高校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基于以上各方面原因,我国教育领域部分单位目前仍然面临着较为严重的财务管理薄弱、透明度不高的问题,这进一步导致了教育领域,尤其是高校社会公信力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矛盾。

(二)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王卫星等(2016)通过对江苏省59所高校开展问卷调查发现,在选取的59所高校中,仅有5%左右的高校有意愿聘请内部控制领域的专家,为高校设计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控制流程。有70%以上的高校自行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另外还有5%的高校,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在其相关管理文件中,只有关于内部控制的“零星碎片式”记载。由此可见,目前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建设尚未得到高校领导层的充分重视。高校主管部门对于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还未提高至战略高度,缺乏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张县平 (2008)经过研究指出,高校目前面临着财务内部控制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对于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定位不够准确,尤其是高校财务内部控制意识淡薄等问题。进一步提出,如何切实有效地解决高校财务内部控制问题,已成为当前摆在高校面前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高校财务风险尚未得到有效防范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向纵深化发展,作为高校发展重要保障的办学经费,也由国家财政直接拨款向市场经济下的举债扩张转变。而目前高校尚未对大规模举债所带来的风险有充分的认识,从而导致高校的债务规模和风险日益扩大。杨从印等(2016)通过对教育部直属高校开展调查问卷,系统地分析总结了当前教育部直属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情况。指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高校科研经费的安全、规范与使用效果,是高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保障,直接影响到高校预防腐败、“软环境建设”等重大问题的落实情况。宗文龙等(2012)通过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所做的问卷调查,分析发现,事业单位当前面临着事业性业务收入、基建工程项目以及“小金库”等主要风险,并就如何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风险管理水平,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了一系列可行性措施。综合看,加快建立健全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强化高校财务内部控制运行流程,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已成为当前高校需要重视的重要课题。

四、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对策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环境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良好有序的内部控制环境,对于更好地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包括以下部分,即严谨有序的财务流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的岗位分工、专业素质过硬的财务人员等。一方面,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首先要建立内部控制信息化系统,即将内部控制的理念、信息交流与沟通等要素融入到信息系统,进而实现内部控制体系的常态化和系统化,减少信息传递中人为因素的干扰,提高信息交流的质量(刘永泽等,2012)。另一方面,根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应当注重对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其业务技能和专业素养,同时提高高校领导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建立岗位责任制度,实行差异化管理模式,以实现权责统一和财务人员之间的优势互补。

(二)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

有控则强,无控则弱,失控则乱。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国特色和管理特质,以及单位内部控制与监督的关系特点,田祥宇等(2013)对进一步丰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理论,做了积极而有意义的探索。蔡雪辉(2013)就当前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高校领导层财务内部控制意识淡薄、缺乏科学完整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规范性文件等突出问题,指出高校应当加强自身规范化建设,制定严密而又规范的动态管理控制系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推进,高校财务管理环境日趋复杂,如何在新形势下顺应发展规律,切实解决高校面临的财务管理问题,梁国锋(2013)进行了有益研究,对于如何进一步建立健全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促进高校健康有序发展提出了独特的见解,颇有借鉴意义。2012年12月,财政部联合教育部了修订后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其中明确指出当前各大高校应当尽快建立起科学完整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三)建立精细化管理体系

为了改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完善精细的现状,防范高校所面临的业务风险,进一步提升高校财务风险防控能力,高校有必要尽快建立并完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体系,堵塞财务漏洞,防范财务风险(刘延平等,2015)。同时指出,加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已成为现代大学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模式下的显著特征。樊子君等(2009)在对韩国内部控制进行规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内部控制规范中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通过进一步梳理总结分析,认为精细化管理是我国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发展的必经之路,为我国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五、结语

在新制度经济学有关理论对制度进行阐述的基础上,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得以确立并逐步发展完善,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不仅有着理论意义,更有着实际意义。应当充分认识到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强化财务内部控制观念,降低财务风险,从而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益,增强竞争力。目前不管在国外还是国内,对于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还主要集中于企业组织方面,对于高校等非营利组织财务内部控制的研究还较为缺乏。同时对该领域的研究,目前主要以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完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为主,而结合具体案例进行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研究还比较少。基于当前高校财务内部控制领域研究的不足,该领域尚有较大的空间,有待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孙雪东 袁建华 刘允岩 单位:1.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聊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梁晓妮.我国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制度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6.

[2]李卫萍.从优化财会内部控制谈如何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精细化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5(09).

[3]王卫星,程莹.我国高校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建议——基于江苏高校的调查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

[4]张县平.强化高校内部会计控制思考[J].财会通讯,2008(10).

[5]杨从印.刘晓华.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情况调查分析——以教育部直属高校为例[J].财会通讯,2016(04).

[6]宗文龙,魏紫,于长春.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与改革建议——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J].审计研究,2012(05).

[7]田祥宇,王鹏,唐大鹏.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特征研究[J].会计研究,2013(09).

[8]蔡雪辉.内部控制视角下高校财务管理探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3(03).

高校财务论文篇2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教学硬件条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要求。许多高校新建了校区,各个校区也相应设置了财务人员。由于各校区间的距离通常有些远,各校区间的财务人员呈现出分散、沟通协调不足的现象。然而,财务人员之间的配合及协作影响着整个高校财务工作效率以及部门形象。因此,高校财务人员的凝聚力及沟通协调能力亟需提高,所以财务团队的建设显得越发急迫和重要。由于财务部门是高校的核心部门,掌握着全校的财务信息,如何建立一支和谐、高效、凝聚力高、战斗力强的财务团队对一个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财务团队现状

所谓财务团队,就是财务部门的财务负责人和财务基层人员组成的财务工作组织形式,其目标是服务于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并对学校的财务状况负责。如果把财务团队看作是一栋大厦,那么财务人员就是大厦的基石,想要建设稳固的大厦,就必须先打牢基石。而实际工作中由于财务人员年龄结构、专业知识、学历层次、能力、性格等不同,加上成员间沟通协调能力不足,以及部门缺乏对财务人员进行系统的职业规划,使得财务团队中存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对日常工作没有激情,而且在工作中由于不认真导致数据错误,或者工作不及时导致工作卡滞。然而现在财务管理内容的精细化,以及职能的多样化,对财务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严峻的财务压力和复杂的财务环境中,需要团队来支撑。但是建设一支高效团结的财务团队,首先必须明确目前财务团队的现状。1.岗位职责不清,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频发。财务部门经常会有一项业务涉及多个岗位的情况,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便时有发生。由于岗位职责划分不清,加上没有明确的分工与定位,导致某些工作无人接手,不能按时完成工作。最后交给领导,等待领导最后的分配。由于推诿导致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同时也影响了部门的整体形象。2.沟通协调能力不足。高校大多数财务人员经常接触数据,但往往沟通能力欠缺,这可能影响财务工作和谐氛围。由于每个人的性格、处事方式、及生活方式存在差异,加上繁琐的财务工作,特别是一些关键节点等,工作压力较大。一方面财务部门内部,由于沟通不畅可能会出现听者误解说者意图的现象,使得团队内部人员之间的关系变得不和谐,影响其工作氛围。还可能会出现工作目标相差甚远的情况,影响财务工作的效果。另一方面财务人员与外部人员的沟通不畅,容易发生矛盾,导致财务工作难以顺利开展,影响其他部门对财务部门的印象,降低财务部门的整体形象。3.财务人员业务水平很难提高。在建设财务团队的过程中,只有每个成员都随着财务业务的发展,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理论知识水平,不断地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这样的团队才是高水平和高效的团队。但是实际上随着财务管理的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财务知识也更新较快;但是,财务人员客观上工作繁忙、少有机会进行系统学习新的知识;主观上习惯于固守已有的经验,学习意识不强,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不够重视。但是业务能力的提高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持。理论知识的学多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或者采取自学的形式。财务人员年龄结构、学历背景对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理论知识接受能力也有很大影响,这样的学习效果不佳;而任何一个财务人员的落伍可能对整个财务团队的建设造成很大影响。

三、高校财务团队构建的措施

1.重视内控制度,明确岗位职责。有效的内控制度在财务部门是约束财务人员行为的根本依据、是基石、是行为的标杆。在有效的内控制度框架下,财务人员的行为才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才能为团队的建设打下牢固的基础。财务内控制度是财务制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内控制度的框架下,制定明确的岗位职责,让每个职员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清楚自己的工作任务及工作目标,减少职责不清产生的相互推诿现象,提升财务工作效率。同时需要财务负责人清楚每个财务人员的经验、专业能力、教育背景、性格、特长等将其分配至合理的岗位,充分发挥其优势,提升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只有高效的财务团队才能提高财务部门的价值。2.提升沟通协调能力。“沟通是心灵的桥梁”,团队建设的关键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这里的沟通协调,不仅是指财务部门内部的沟通协调,还同时包含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单腿”是走不好路的,只有“两条腿”都走好,才能保证财务部门正常的运作。高校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部门内部增强沟通交流。部门可以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鼓励财务人员充分明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要积极主动的倾听他人的想法。与其他人意见不一致时,不要轻易否认其意见,做到求同存异,才能够做到换位思考,才能增强沟通效果,并创造和谐的团队沟通气氛,实现团队充分沟通。财务工作的多元化,也必然需要财务人员思维的多元化。然而,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思维的“死角”,只有通过这样的沟通,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才能发现自己思维的优点和不足,才能进一步做到扬长避短。在交流的过程中,同时也增加了各成员的理解,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人们常说“隔行如隔山”,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也需要跨部门的沟通和协调能力。比如如何与报账人员说明报账注意事项,如何将枯燥的财务数字信息用有效的形式传达给需要的使用者,将专业化的财务术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清楚,这就考验到财务人员的沟通能力。财务部门可以在各个部门培训一、两个财务报账人员(可以非专职),并定期组织跨部门的沟通交流会。通过各部门的报账人员将本部门的意见或抱怨提出来,在会上大家可以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帮助解决别人的问题。当然,也可以通过现代化的交流工具,比如校内局域网络获得其他部门对财务工作的意见。这样可以让财务部门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并解决;同时也可以增加其他部门对财务工作的理解,让不懂财务数据信息的非专业人员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理解财务部门工作的意义,并接纳财务人员提供的决策。这样财务部门才能获得领导以及其他部门的支持,才能使财务团队的工作更加顺利。3.加强学习,提升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3.1从观念上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目前高校财务人员其特征是学习意识不强往往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并不积极学习新知识和新经验,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财务团队的建设,降低了财务团队的学习力。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对财务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强调学习重要性,让他们真正的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为财务是一个知识更新较快、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的行业,不学习就跟不上知识更新的步伐,无法满足财务工作的要求,所以要建设一个优秀的财务团队就要努力提升财务人员的学习意识,让财务人员自觉认真的学习新知识。3.2学习形式多样化。随着高校财务环境的复杂化,以及财务制度及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加上信息化水平的广泛普及,高校财务的信息化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很多高校实行了网上预约报账,随着这种方式的改变,对财务人员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高校财务人员也需要与时俱进的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但是在实际工种中高校财务人员学习意识不强,工作量大,很难有大块的时间集中系统的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但是实际工作中可以采用多种学习方式:一方面鼓励财务人员积极参加职称考试,提高职称水平与理论知识;还可以定期召开分享会,让有经验的员工分享工作中好的工作方法或方式,让优秀的工作经验得以传承;例如让有EXCEL特长的员工讲解EXCEL在财务中的实际运用,让其他员工熟练掌握EXCEL的运用,减轻其工作量,提高团队工作效率。部门还可以让员工在一定时间内学习规定的内容,定期组织测试考核,对优秀的员工给以一定的奖励;部门制定计划分批组织员工外出参加培训学习,让员工接触不同的工作环境,学习不同的理念,激发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只有一个优秀的学习性财务团队,才能不断提升团队价值。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廉政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随着高校不断地发展、规模不断地扩大,高校财务部门的工作内容、知识、工具、环境等都在不断地变化。财务部门也必须与时俱进的提升自己,才能不断地适应新的环境。但是财务工作的稳健运行需要一支稳健、高效的财务团队,需要每个财务人员的支持。财务团队的建设需要漫长的积累和不断地调整与修正,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这是一项长期而持续的工作。只有一个富有凝聚力和高效执行力的财务团队,每个财务人员才能发挥其工作积极性、主人翁精神和创造力,才能更好更高效的为广大高校师生服务,实现团队与个体的价值。

作者:王严严 单位:重庆文理学院资产部

参考文献:

[1]周永明.浅析如何打造积极高效的财务团队[J].经管空间,2016(8).

高校财务论文篇3

一、公办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产日常管理环节薄弱。高校不断筹措资金以购置资产,增加仪器设备和扩大教学办公用房,却不重视资产的管理与使用,存在一些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实际使用时间不多,使用率不高,浪费较大的情况。有些高校尚未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已设立机构的,也只局限于对有形资产的管理,而对高校具有极高价值的无形资产却很少问津。

2、资产流失较为严重。高校的资产一般由国家拨款和划拨,既不提资产折旧。也不需计算盈亏,这使不少高校没有牢固树立使用国有资产要承担保值、增值责任的意识。资产管理和基建管理制度往往不健全,相关手续不完备,甚至存在国有资产被个人或其他单位无偿使用的情况;收入、支出和固定资产管理不到位,存在着不按经济规律办事,不计成本经营,不讲科学管理的现象。

3、投资和筹资缺乏理性。在筹资和投资过程中,高校往往由于缺乏时间价值意识、资金成本意识、风险意识和社会效益意识,导致严重影响高校财务安全或投资失败,进而影响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4、内部控制体制不健全。上下级权限划分不明确,容易出现“权力真空”现象,妨碍高等学校资金运动、资金循环的正常进行。高校中各部门各自为阵,资金分散。这些严重影响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对高校的正常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主要原因分析

1、高校所有者缺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拥有越来越多的自,高校可以通过自由交易转让产权,可以通过对外投资兴办实业或参股股份制高校。但现时高校的产权制度是“国家所有,国家经营”,高校所拥有和控制的资产缺乏有效的专门的管理和监督。“所有者缺位”问题的出现,降低了高校的运营效率和效益,导致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和被损害浪费,难以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影响高校整体发展,甚至成为贪污、腐败、经济犯罪人温床。

2、财务管理理念缺失。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发展,市场因素已经介入高校事业,缴费上学也使得“买”“卖”市场行为已成为现实。高校作为法人实体,必须对市场因素有正确的认识,对高校经营效益有充分的考虑。然而,目前相当多的高校对财务管理方面的认识不到位,或者存在偏差,片面强调教学和科研的重要性,却忽视了财务管理工作。

3、缺乏系统的高校财务管理体系和统一的衡量指标。财务管理理论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运用明显不足,这与理论界对高校财务管理的研究不足有一定关系。高校财务管理缺乏一致的指标系统,既无法通过动态对比反映高校在不同的实践上经营投资效益的变化程度,也无法运用经营投资效益指标在不同学校之间进行对比分析。长期以来,由于高校的教育产出比较特殊,几乎不便定量化计算。因而高校的办学效益研究与评价也始终停留在半量化,不全面的状态。三、加强公办高校财务管理的对策

1、相关政府部门加强财务管理职能

(1)建立理论研究平台。通过对高校财务管理相关课题的立项研究,探索论证高校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等理论。在高校间开展调研工作,逐渐形成相对完善、统一的高校财务管理理论体系。

(2)完善高校系统财务管理评价制度。在原有的检验评估基础上,建立财务管理指标体系,健全高校各级经济责任制。通过高校投资效益指标,反映高校投资的效益状况,以便看到成绩,发现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从而促使高校加强管理,提高投资效益;通过资产使用效益指标,反映高校资产使用情况,以便评价高校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从而促使高校努力提高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建立对高校领导班子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促使高校各级干部重视财务指标,树立适应高校发展的管理理念。

(3)建立合理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财政、教育、审计等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强对高校的监管工作,开展定期或经常性审计监督,行使所有者权力,及时发现学校存在的倾向性问题,采取积极措施,促进高等教育健康、稳定发展。明确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职能与责任,使得“经营者”感到充分的约束,从而进行有效的管理。激励机制本身不能阻止“经营者”行为的发生,但在严格有效的监管机制下,激励机制增加了短期行为可能付出的代价,促使管理者的眼光不是停留在短期效益上,而是对高校发展进行全盘规划,处理好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关系。

2、高校自身强化财务管理工作

(1)高校管理者及财务工作人员要树立理财观念。要善于运用财务管理知识对高校经营、投资、筹资及利益分配等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既要善于借鉴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先进成果,也要善于引进企业的某些成功管理模式,并加快培养一支有创新能力的财务管理队伍。

高校财务论文篇4

一、高校财务管理背景的变化

2000年以来,国家推行了五大改革:部门预算改革、收支两条线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政府采购改革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这一系列的改革体现了国家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框架,切实做到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所做的努力。这些改革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学校要争取更多的财政支持,就必须顺应国家改革的需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努力实现依法理财和科学理财,促进资金使用的公平公正,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更好的促进学校事业发展。

面对各种改革,高校要想在财务管理中处于主动地位,就必须提前把握国家的政策导向,加强创新和分析,更快更好的适应新的挑战。高校为适应国家改革应加强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关注:(1)科研经费的管理。要继续加强科研经费的预算制管理,以及结题课题的账务处理。(2)结余资金的管理。国家已经开始实施结余资金管理办法,收回项目的净结余资金,高校也要加强对结余资金的处理工作。(3)绩效预算和支出预算考评。绩效考评已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并将逐步与财政拨款挂钩。(4)高校资产的效益管理。国家加大了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力度,明确了相关各方的权责,确立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5)高校财务风险的控制。高校财务风险特别是债务风险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过度举债或不良举债对高校教学科研和人才稳定产生不良后果的可能性逐渐显现。

二、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针对高校理财环境变化的要求,以及国家财政改革的热点需要,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中还存在以下的主要问题:

1、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会计监督不力。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保障高校财产物资安全完整的基础,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和办法经过多年的发展,尽管已有所发展,但仍不是很完善,具体表现在:(1)内部控制制度内容不全。有些高校对于许多的建设和投资项目的监督、论证和决策等方面并未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来进行有效的监控,导致对外投资决策发生失误,为高校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2)内部控制范围不够广泛。有些高校对财政性资金的内部控制较为严格,强调对财政性资金的内部控制,而忽视了对预算外资金的内部控制;有些高校未将二级单位财务纳入内部控制的范围,或控制不严、监督不力,致使出现非法集资、高息揽存、发放贷款等违规资金运作现象。(3)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有些高校虽建有内部控制制度,但没有在实践中严格执行。因此,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加强高校资产安全保障的迫切要求。

2、预算管理不完善,预算执行不严格。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中心环节。预算决定了以后的财务工作的方向,在高校内部建立和规范预算管理制度,是今后高校财务管理制度改革的核心。高校各项费用的收支都应按部门预算来执行,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高校对于教育事业经费预算重视不够,往往因为预算编制时间过短或是预算编制过程透明度不够等原因造成了预算不准确或覆盖面不够广泛,不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学校财务收支状况和高校的工作重点及发展方向。而且编制方法简单,长期延续“上年基数

+本年增长”的预算分配方法来确定本年度的支出规模,这种方法虽然简便易行,但却不符合公平、规范和透明的原则,分配给下属预算单位的指标基数缺乏量化分析和科学论证,其弊端在实际管理中越来越明显。在经费使用上往往事先无计划,缺乏统筹安排,各项支出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不能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因而导致资金使用不高。特别是基本建设支出常常具有很强的随意性,政府采购计划因政策执行不到位也会出现很大的随意性。这就容易导致实际工作中财务预算常常被随意调整的现象,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财务预算的严肃性和稳定性。

3、财务分析工作薄弱。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的办学规模,可控资源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加快了高校融入社会的进程,高校经济活动内容日益广泛,财务风险也在不断加大,财务分析、财务决策已越来越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尽管,高校财务会计制度统一了核算口径,提供了财务分析指标,但财务分析指标没有包括事业发展速度、经济效果等方面的内容,财务分析指标不健全;同时,长期以来,忽视财务分析,没有研究数据间的内在联系,高校财务管理缺乏经验分析数据,因此在高校财务管理实践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么不知道如何评价财务活动而放弃财务管理,要么不知道财务状况的好坏而造成财务控制不力,严重影响了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4、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资产价值反映不实。

由于高校属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教育经费属无偿拨款,学校事业支出不要求对培养成本进行核算,购置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因此,各院校普遍存在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价值反映不实的现象。一方面,因资产盘亏、报废、毁损、房屋拆除等正常因素造成的固定资产价值减少未能及时办理减值手续,也没有进行必要的账务处理,造成账面价值大于实物价值。另一方面,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造成基建工程竣工交付使用后,未及时办理财务竣工决算手续,也未按暂估价及时入账,确认新增固定资产价值的周期过长,造成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的新增固定资产确认时间不一致。

5、科研经费管理不规范,结题不结帐。按照高校财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同有关部门取得指定项目和用途并且要求单独核算的专项资金,应当按照要求定期报送资金的使用情况,项目完成以后,应当报送资金支出结算和使用情况的书面报告,并且接受有关部门的验收、检查。目前各高校未严格执行上述规定,导致科研经费管理混乱。

三、新形势下强化高校财务管理的对策

新的形势为高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高校财务管理带来了新的变化,这就要求高校应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转变观念,不断进行财务管理改革,理顺财务管理体制,确保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针对目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高校财务管理。

1、加强财务监督,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加强财务监督,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保护学校资产、保护干部急需进行的工作。高校要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结合实际情况,坚持不相容职务必须分离的原则,科学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强化财务控制,使一切资金流动和价值转移都必须纳入财务部门的统一管理之中;强化工作岗位职责控制,增加岗位间的约束力;强化审批权限控制,使各级人员权限和责任明确;加强会计信息的监督,避免因会计信息失真而导致决策失误等现象的发生。在日常的内部管理中,建立一套适合学校具体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如人员经费支出定额、公用经费支出定额及业务招待费等单项或综合支出定额,并形成相互牵制、相互制约、以预防为主的监控防线。建立事前请示事后监督体系,在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各项业务收支等活动进行日常和周期性的检查。通过常规审计、离任审计、效益审计等手段,对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控制和监督,强化对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情况的检查和考核。

2、加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执行情况效益分析的工作。

预算管理是学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了学校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全过程,是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统筹安排学校各项资金,全面反映学校整体收支情况和总体规模是财务管理的核心。财务部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预算管理:

(1)加强预算申报的可行性研究。当年申报的预算必须论证清楚是否为当年急需的项目,不能再出现预算经费落实到位,项目实施很差的情况发生。同时,预算申报要严格遵循预算程序,归口管理部门对各单位报送的项目预算严格审核,并将审核汇总的预算报分管领导签字后送计财处。

(2)加强财务核算,规范财务管理。计财处对财务核算要严格把关,发现问题,要及时查漏补缺。日常报账要严格执行“一支笔”的签字制度;各部门在购置设备时,没有经费来源的一律不得采购;基建项目立项要严格按照程序执行,报账必须严格按照审批的基建计划执行,没有预算的一律不得执行等。

(3)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督检查。专项经费特别是预算金额较大的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应加强跟踪预算执行情况,保证经费及时、足额到位和使用,同时在账务处理时应加强管理,控制支出内容,确保经费专款专用。

(4)加强预算执行情况的效益分析。在专项项目执行过程中,要建立追踪问效制度,加强过程控制。项目完成时,应该对该项目的经费使用效益进行分析,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为以后的预算安排提供依据,探索建立与目标、任务、绩效挂钩的资源分配制度。

(5)加强对结余资金的处理。通过对预算执行的效益分析,找出项目结余的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措施。财政拨款项目要严格按照申报的预算加强使用和管理,保证项目按时高效的完成;校内预算项目,要分析结余的原因,并考虑调整该专项项目预算金额。

3、加强财务分析。

充分应用国家绩效预算与支出绩效预算评价研究成果,逐步建立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计财处应通过财务月报、季报及其分析,让校领导及时了解学校财务运行情况,为校领导作相关决策提供财务依据。并且要通过经费来源结构分析、支出结构分析、投资效益分析、资产使用效果分析等一系列方法,评价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状况。

4、加强高校资产管理。

为保证高校资产使用有效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首先,转变观念。强化高校资产管理意识,强化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实行资产有偿使用的观念。其次,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成立专门管理国有资产的部门,整合国有资产,将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相分离,盘活存量,充分利用经营性资产,实现资产增值。再次,建立健全资产管理有效机制,确立资产立项、购买、使用、报废全过程的动态监控应设立专门机构专业负责,统一管理,打破专业与院系限制配置相关资产,避免资产重复购置,减少资金浪费,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最后,树立成本核算观念,成本核算观念要贯穿高校办学过程的始终,转变高校目前的经费管理观念和模式,使高校理财体制、模式、方法与社会相适应,降低学校运行成本,提高竞争力。

总之,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高校为了能够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目标,就必须保证教学质量提高的总目标下在财务管理模式上不断创新,努力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使财务管理在体制上更趋成热、在机制上更加有效,使高校成为一个资源配置合理、资源充分利用的节约型、效益型高校。

参考文献:

1.刘亮,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会计之友,2007年第12期

高校财务论文篇5

财务管理是民办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资金来源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目前,就我国大多数民办高校来说,其财务管理方面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预算管理不到位

民办高校虽然也会有一些政府拨款和捐赠收入、其他收入等,但是整体上来讲,他们收入的主要来源仍然是学生学费,仍然属于自收自支性质的资金体系;但是与民营企业相比,民办高校又不以盈利为目的,属于非营利组织单位。这种兼具自收自支性和非营利性的特点使得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目标很难界定。有的民办高校没有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甚至只是局限于记账、算账、报账和审核等一些基本的会计核算功能。这就造成员工缺乏财务管理与控制的概念,缺乏创新的意识和动力,可能导致效率低下,更别提去为了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努力,这显然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另外,预算管理是整个财务管理的核心。完整的财务预算,是一个单位合理使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前提和保障。但目前,还有很多民办高校没有正确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缺乏科学的预算管理观念和合理的预算管理体系。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讲,预算管理体系主要包括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和考核等。但据有关统计,有67.56%①的民办高校都存在着预算编制不完善、执行不严格、分析不到位和考核不全面等问题。有一些民办高校没有完整的预算管理体系,不编制预算或者编制的预算不完整;还有一些民办高校虽编制预算,但不执行或者执行不力,这些往往都使得预算的管理变得无效,使得管理层缺乏成本控制的整体概念,造成资金管理的混乱。

(二)一人多岗,管理混乱,职责不清

大多数民办高校的创始人,具有冒险和创新的精神,他们对市场发展有着独特的眼光,能够在高等教育行业办出自己的特色,但是他们很多没有财务背景,对财务管理也不太熟悉,更不会去注意一些财务岗位的设置。因此,很多民办高校在人员岗位设置上,都会依照最大用人原则,设置一人多岗,一个人承担很多不同职务,这些职务可能是相容的,也可能是不相容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性,如出纳保管所有印章、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等。同时,一人多岗,职责较多时,也可能会造成工作内容粗糙,工作质量不高、效率低下。

(三)信息化程度较低,财务人员素质不高

一方面,在我国,有很多民办高校的账务处理都经历过从手工记账向电脑记账的转变,但是也有很多民办高校的账务处理特别简单,整个财务部门信息化程度较低。甚至有的学校为了节省成本而拒绝使用相应的信息系统,这使得财务人员在进行日常报销、学生收费时,还要进行大量的手工核算、手工开票等,浪费了较多时间,降低了办事效率,这既增加了对账的难度,也使得后期的查询审计工作变得更加困难。另一方面,民办高校的财务人员平均年龄较高,校内工作时间较长,容易思维定势,难以接受新鲜事物,也很难随着国家政策的改革而及时变更处理方法。

三、我国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与控制现状原因分析

(一)民办高校领导层对财务管理重视不足

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没有政府的资金力量作为支撑,想要在各大高校林立的教育行业生存下去,就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因此,很多民办高校的领导层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了教学和科研上,而忽视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在:(1)不重视预算的执行。有些民办高校的预算管理观念淡薄,没有真正认识到预算管理的意义,往往编制完预算后而不去严格执行,甚至常常出现实际执行与期初预算相差甚远的情况。(2)不重视成本的控制;民办高校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学费,有些民办高校只注重招生人数及学费收入,而忽视了招生成本及日常成本的控制,缺乏成本效益观念。(3)不重视课题经费的使用效率。课题经费的管理也是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很多民办高校对经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缺乏统一的制度规定和明确的报销规范,在实际管理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经费使用和研究成果不成正比,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

(二)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和制度不健全

根据国家政策,事业单位应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民办非营利组织应执行民办非营利组织单位会计制度,民办高校既属于事业单位,也属于非营利组织,因此有的高校对具体执行何种会计制度感到困惑。有的实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的实行民办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在实际业务处理中,若遇到一些从未处理过的事项时,可借鉴经验也较少。这中间还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很多民办高校中的具体会计制度和岗位职责不完整,这使得很多业务在具体会计处理中缺乏可依据的制度和章程,这也是很多问题存在的根源。另一方面,民办高校的决策权大都集中于最高领导层,缺乏全民参与的平台和环境,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在一些经济决策与经济研究问题上,财务人员的参与率不高,缺乏主人公感和创新的激情,他们只是做好本职工作,很少会去主动考虑如何为学校节约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力度不高

民办高校内部控制的缺失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1)学校领导和员工对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认识不多、重视不够,风险控制意识薄弱,亦未形成一个全民参与的环境和氛围;(2)内部控制制度缺失或不健全;(3)未设置内部控制相关机构或职位,或者虽设置但形同虚设;(4)缺乏专职的内部控制人员或者专职人员业务技能不熟练。

四、改进的措施和建议

(一)思想上要重视———提高财务管理意识,明确财务管理目标

首先,要重视财务管理,明确财务管理目标。民办高校的全体财务人员,从领导层到基层工作人员都应该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意识,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为更好地进行日常工作提供指引。其次,要重视预算管理,有效控制各项收支。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是民办高校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民办高校要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政策方针,加强校外交流,多去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其他高校、企业的成功管理经验,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规范的程序和方法,结合历史数据和发展趋势,编制一套完整的预算方案。同时,对预算进行详细分解,将各预算落实到具体项目、具体部门,同时配以合理的奖惩措施,将预算落到实处。最后,要重视财务分析,明确财务工作重点。民办高校的财务人员不仅要重视事前的财务预测,事中的会计核算,更应该重视事后的财务分析。客观准确的财务分析不仅有助于找出财务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控制点,还可以为学校领导进行正确决策提供依据,降低决策成本,促进学校健康持续发展。

(二)制度上要完善———完善财务管理体制,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1.建立科学的财务决策机制。民办高校的财务决策机制通常可以分为董事会决策、管理者决策两个层次。民办高校的董事会应该定期召开董事会会议,讨论高校的发展规划、重大投资、建设计划等,并将重大战略思想传达给管理层;管理层则对日常的筹资、运营、投资等具体问题进行决策并具体落实到各部门。民办高校应该建立起科学的财务决策机制,对各个决策层进行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共同完成高校的重大决策。2.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体制,提高财务人员素质。社会的巨大进步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对现有的财务管理体制和人员素质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所以民办高校要想快速健康的发展,就必须认真理顺现有的财务管理体制,关注国家相关政策,及时更新财务制度,优化财务队伍结构,并定期组织学习,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为学校当好家、理好财。其中,完善财务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立健全各项财务制度和岗位职责,形成书面规章,这是进行财务核算和监管的重要依据,是确保各项财务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另外,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中,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应当不断求变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建立一个全民参与的交流平台,鼓励全体教职工对财务工作多提意见,以更好地提高财务工作管理水平。

(三)业务上要改进———改进财务工作流程,提高财务工作效率

目前,有很多民办高校的财务工作信息化程度比较低下,业务流程比较繁琐,工作效率比较低下,这些都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并阻碍着民办高校前进的脚步。因此,民办高校的财务工作者,必须从业务上加以改进,提高信息化程度,尽可能地使用现代电子技术,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同时,简化不必要的工作流程。另外,民办高校也应当努力实现财务工作的流程化管理,建立各个岗位的岗位职责和办事流程制度,既可以为办事人员提供一个比较明确的指引,也可以减少财务人员岗位变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财务工作的连续型和完整性。

高校财务论文篇6

二、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针对高校理财环境变化的要求,以及国家财政改革的热点需要,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中还存在以下的主要问题:

1、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会计监督不力。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保障高校财产物资安全完整的基础,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和办法经过多年的发展,尽管已有所发展,但仍不是很完善,具体表现在:(1)内部控制制度内容不全。有些高校对于许多的建设和投资项目的监督、论证和决策等方面并未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来进行有效的监控,导致对外投资决策发生失误,为高校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2)内部控制范围不够广泛。有些高校对财政性资金的内部控制较为严格,强调对财政性资金的内部控制,而忽视了对预算外资金的内部控制;有些高校未将二级单位财务纳入内部控制的范围,或控制不严、监督不力,致使出现非法集资、高息揽存、发放贷款等违规资金运作现象。(3)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有些高校虽建有内部控制制度,但没有在实践中严格执行。因此,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加强高校资产安全保障的迫切要求。

2、预算管理不完善,预算执行不严格。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中心环节。预算决定了以后的财务工作的方向,在高校内部建立和规范预算管理制度,是今后高校财务管理制度改革的核心。高校各项费用的收支都应按部门预算来执行,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高校对于教育事业经费预算重视不够,往往因为预算编制时间过短或是预算编制过程透明度不够等原因造成了预算不准确或覆盖面不够广泛,不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学校财务收支状况和高校的工作重点及发展方向。而且编制方法简单,长期延续“上年基数

+本年增长”的预算分配方法来确定本年度的支出规模,这种方法虽然简便易行,但却不符合公平、规范和透明的原则,分配给下属预算单位的指标基数缺乏量化分析和科学论证,其弊端在实际管理中越来越明显。在经费使用上往往事先无计划,缺乏统筹安排,各项支出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不能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因而导致资金使用不高。特别是基本建设支出常常具有很强的随意性,政府采购计划因政策执行不到位也会出现很大的随意性。这就容易导致实际工作中财务预算常常被随意调整的现象,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财务预算的严肃性和稳定性。

3、财务分析工作薄弱。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的办学规模,可控资源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加快了高校融入社会的进程,高校经济活动内容日益广泛,财务风险也在不断加大,财务分析、财务决策已越来越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尽管,高校财务会计制度统一了核算口径,提供了财务分析指标,但财务分析指标没有包括事业发展速度、经济效果等方面的内容,财务分析指标不健全;同时,长期以来,忽视财务分析,没有研究数据间的内在联系,高校财务管理缺乏经验分析数据,因此在高校财务管理实践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么不知道如何评价财务活动而放弃财务管理,要么不知道财务状况的好坏而造成财务控制不力,严重影响了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4、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资产价值反映不实。

由于高校属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教育经费属无偿拨款,学校事业支出不要求对培养成本进行核算,购置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因此,各院校普遍存在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价值反映不实的现象。一方面,因资产盘亏、报废、毁损、房屋拆除等正常因素造成的固定资产价值减少未能及时办理减值手续,也没有进行必要的账务处理,造成账面价值大于实物价值。另一方面,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造成基建工程竣工交付使用后,未及时办理财务竣工决算手续,也未按暂估价及时入账,确认新增固定资产价值的周期过长,造成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的新增固定资产确认时间不一致。

5、科研经费管理不规范,结题不结帐。按照高校财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同有关部门取得指定项目和用途并且要求单独核算的专项资金,应当按照要求定期报送资金的使用情况,项目完成以后,应当报送资金支出结算和使用情况的书面报告,并且接受有关部门的验收、检查。目前各高校未严格执行上述规定,导致科研经费管理混乱。

三、新形势下强化高校财务管理的对策

新的形势为高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高校财务管理带来了新的变化,这就要求高校应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转变观念,不断进行财务管理改革,理顺财务管理体制,确保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针对目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高校财务管理。

1、加强财务监督,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加强财务监督,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保护学校资产、保护干部急需进行的工作。高校要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结合实际情况,坚持不相容职务必须分离的原则,科学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强化财务控制,使一切资金流动和价值转移都必须纳入财务部门的统一管理之中;强化工作岗位职责控制,增加岗位间的约束力;强化审批权限控制,使各级人员权限和责任明确;加强会计信息的监督,避免因会计信息失真而导致决策失误等现象的发生。在日常的内部管理中,建立一套适合学校具体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如人员经费支出定额、公用经费支出定额及业务招待费等单项或综合支出定额,并形成相互牵制、相互制约、以预防为主的监控防线。建立事前请示事后监督体系,在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各项业务收支等活动进行日常和周期性的检查。通过常规审计、离任审计、效益审计等手段,对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控制和监督,强化对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情况的检查和考核。

2、加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执行情况效益分析的工作。

预算管理是学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了学校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全过程,是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统筹安排学校各项资金,全面反映学校整体收支情况和总体规模是财务管理的核心。财务部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预算管理:

(1)加强预算申报的可行性研究。当年申报的预算必须论证清楚是否为当年急需的项目,不能再出现预算经费落实到位,项目实施很差的情况发生。同时,预算申报要严格遵循预算程序,归口管理部门对各单位报送的项目预算严格审核,并将审核汇总的预算报分管领导签字后送计财处。

(2)加强财务核算,规范财务管理。计财处对财务核算要严格把关,发现问题,要及时查漏补缺。日常报账要严格执行“一支笔”的签字制度;各部门在购置设备时,没有经费来源的一律不得采购;基建项目立项要严格按照程序执行,报账必须严格按照审批的基建计划执行,没有预算的一律不得执行等。

(3)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督检查。专项经费特别是预算金额较大的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应加强跟踪预算执行情况,保证经费及时、足额到位和使用,同时在账务处理时应加强管理,控制支出内容,确保经费专款专用。

(4)加强预算执行情况的效益分析。在专项项目执行过程中,要建立追踪问效制度,加强过程控制。项目完成时,应该对该项目的经费使用效益进行分析,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为以后的预算安排提供依据,探索建立与目标、任务、绩效挂钩的资源分配制度。

(5)加强对结余资金的处理。通过对预算执行的效益分析,找出项目结余的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措施。财政拨款项目要严格按照申报的预算加强使用和管理,保证项目按时高效的完成;校内预算项目,要分析结余的原因,并考虑调整该专项项目预算金额。

3、加强财务分析。

充分应用国家绩效预算与支出绩效预算评价研究成果,逐步建立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计财处应通过财务月报、季报及其分析,让校领导及时了解学校财务运行情况,为校领导作相关决策提供财务依据。并且要通过经费来源结构分析、支出结构分析、投资效益分析、资产使用效果分析等一系列方法,评价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状况。

4、加强高校资产管理。

为保证高校资产使用有效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首先,转变观念。强化高校资产管理意识,强化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实行资产有偿使用的观念。其次,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成立专门管理国有资产的部门,整合国有资产,将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相分离,盘活存量,充分利用经营性资产,实现资产增值。再次,建立健全资产管理有效机制,确立资产立项、购买、使用、报废全过程的动态监控应设立专门机构专业负责,统一管理,打破专业与院系限制配置相关资产,避免资产重复购置,减少资金浪费,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最后,树立成本核算观念,成本核算观念要贯穿高校办学过程的始终,转变高校目前的经费管理观念和模式,使高校理财体制、模式、方法与社会相适应,降低学校运行成本,提高竞争力。

总之,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高校为了能够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目标,就必须保证教学质量提高的总目标下在财务管理模式上不断创新,努力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使财务管理在体制上更趋成热、在机制上更加有效,使高校成为一个资源配置合理、资源充分利用的节约型、效益型高校。

参考文献:

1.刘亮,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会计之友,2007年第12期

2.彭利萍,加强我国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思考,经济师,2007年第3期

3.刘玮敏,进一步加强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途径,财会研究,2007年第7期

高校财务论文篇7

(二)内部控制风险

内部控制的概念首先来自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其本质是在降低交易费用的同时弥补企业契约的不完善性而存在的一种内部控制机制(刘明辉、张宜霞,2002)。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化发展,内部控制逐步受到高校重视。高校重视内部控制理念,其一是受到现代管理科学发展影响,其二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自身发展的需求。然而,大学是非营利机构,其发展目标与企业有着本质的区别,企业与高校的组织关系特征也不尽一致,企业组织关系中的横向制衡特征,在高校组织特征中就不明显,因此企业与高校的内部控制框架要素也不可能一致。事实上,企业内由监督决定的内部控制结构以及由制衡决定的内部控制结构往往并存,而高校的组织结构决定了其内部控制结构往往是单一的自上而下的监督体系。同时,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也缺乏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所应有的权利和工作激励机制,使得高校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都处于初级阶段。或机制不完善;或执行力低下等。加之行政管理的计划体制惯性,人情关、利益关的阻碍等,较长时期内,高校财务内部控制风险仍会存在。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推行,公务卡制度的改革,这些情况会有较大的改善,但不可否认,从管理角度出发,我国高校内部控制理论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亟待实践中完善丰富。

(三)资产管理风险

高校资产管理是高校事业发展的物质保障。但是,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高校在资产管理上仍存在许多缺陷。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事业经费主要来自各级政府拨款,学校自身并不承担经济责任(李辉生,2007)。这种现状使得我国高校较为普遍的存在资产管理意识淡薄、观念落后的问题。这种明显“计划调配”的资产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符合当前高校发展要适应社会政治、经济体制与文化改革步伐的总体要求。而办学规模扩大、资产总量骤增的现实,使得将高校资产科学管理的紧迫性日益凸显。资产管理不当,产权认识偏差等所导致的基础建设盲目上马、固定资产重复投入、资产利用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现象就会发生,这些都会成为新时期地方高校发展中的潜在风险。忽视资产的科学管理,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给地方高校带来严重的财务风险。

(四)运营风险

运营的基本特征是标准、细致、效率、协作、创新。从高等学校的运营管理角度解读,明确办学定位、保障教学质量、加强规范管理、合理拓宽筹资渠道、谋求校际平等合作与支援等等,是学校运营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高校在运营管理的过程中,运营不善也会直接导致财务风险。首先,地方高校如果不能明确办学目标和办学定位,没有明确自身的运营目标和经济责任,对学校的资产缺乏保值增值意识,在学校发展和建设资金的管理中,忽视科学的运营管理,可能直接给学校造成财务风险。其次,在学校的办学过程中,由于缺乏健全的学费催缴制度,造成学校的学生欠费现象日益严重,这不利于学校的财务收支,造成学校的资金归集难度,给学校的经营带来困难。另外,地方高校生源减少,生源质量下滑,学校就业率降低等,都给学校的运营管理增添了难度,形成一定的财务压力和风险。

二、地方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教育财政投入不足

地方高校的运营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和学生学费、住宿费收入。而财政拨款在我国地方高校的资金来源当中占据主导。但是,近年来,我国虽然对地方高校的教育经费不断增长,但是依旧难以有效的满足地方高校办学规模的快速发展,地方高校所在的地方政府也财力有限,不能够充分的满足地方高校的资金需求。近年来,地方高校的规模扩张速度远高于财政投入的增长速度。许多地方高校不断的增加校园面积、增加固定资产投入。高校的教育财政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地方高校的资金需求,导致地方高校严重的资金缺口,给地方高校带来潜在的财务风险。

(二)管理者缺乏风险意识

高等院校的管理者重视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张,注重学校的固定资产的投入和日常经费开支的增加,但是,缺乏良好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在对高校的运营管理中,容易忽视地方高校的发展实际和资金量,盲目的进行扩招和增加学校建设投入。另外,政绩观、求全求大的发展心理,一定程度上也容易造成学校的粗放型发展。这些都是风险意识缺乏的表现,长远来说影响地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三)财务监管制度不健全

地方高校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健全的财务监管制度和健全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在进行固定资产采购和基础项目建设的过程中,缺乏健全的财务监督流程和内部审计监督。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通过对高校的财务报表和相关资料展开科学的、全面的财务风险分析和预测,通过设置一定的量化指标,在学校现有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学校的经营和资本管理活动中的财务风险进行及时的识别和控制。但是,当前地方高校现行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存在严重的局限性,学校缺乏健全的财务风险预警的管理制度、人员和技术条件,这也是导致地方高校的财务风险的隐患。

(四)财务支出缺乏健全的监督和管控

受人力和环境条件所限,地方高校在开展各项业务活动诸如设备采购、公务消费、科研经费列支等等经费支出的过程中较难形成有效的监督管控。招投标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公务卡制度等等虽然使得这些情况有所改观,但消费条件与环境的限制,仍然难以有效避免资金使用的盲目性,公务人员的自身素质与约束力的差异,有效监督的缺失等,均可能导致隐蔽的腐败现象发生,影响学校的财务安全。例如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器材的采购的过程中的预算管理机制、审批机制、招投标管理问题;科研人才的引进和科研经费的投入、管理与使用问题等,如果监督管理不善,都会给高校的财务管理带来诸多风险和危机。

三、地方高校财务风险的防控策略

(一)增加政府投入,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渠道

地方高校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财政资金的投入,因此,应当稳步加强政府财政投入,确保地方高校的教育经费的不断增长。地方高等院校应当明确自身的产权,地方公立高校的资产属于国家和地方政府所有。地方政府应当强化自身责任,重视扶持地方高等院校的健康和谐发展。另外,地方高等院校除了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和学杂费收入之外,还应该建立完善的资金筹集渠道。首先,变商业性贷款为政策性贷款。地方高校在进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中,大多数项目是建设周期长和收益低的项目,而商业贷款会增加地方高校的还款压力和资金筹集成本。另外,高等院校应当积极展开与企业的合作进行创收,通过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加地方高校的经费收入,解决地方高校的资金压力。最后,地方高校可以通过宣传等方式向社会筹集办学资金,从而有效的降低地方高校的资金筹集风险。

(二)增强高校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健全高校内部控制

地方高校的管理者应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意识,重视高校自身的财务管理。高校的领导者应当明确自身的权利和责任,在学校规模扩张和基础建设过程中,明确岗位设置和规章制度,加强对学校建设中的招投标管理,重视利用财务监督机制和内部审计机制开展对学校的财务风险的监督和控制。高校的管理者应重视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高校贷款、资金使用、基础建设、教育经费投入等各个方面开展全面的、全过程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避免学校运营管理的过程中出现权力滥用的现象。

(三)完善财务监控制度和财务预警系统

提高对地方高校的财务风险的防范,应建立完善的财务预警系统和科学的财务监控制度。通过系统性的制度保障,提高运营和发展的过程中的财务管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首先,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内部审计制度,同时加强执行力监督。通过科学的财务监控,防止出现财务风险,促进高校资产保值增值。同时,高校应完善自身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认真调研,科学筛选与制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对学校财务风险进行具体量化的分析与评价,及时的发现高校运营中的财务风险,并有效的将潜在风险进行转化和消除。

高校财务论文篇8

2.招生形势由扩招到稳招的变化,相应工作要求与时俱进从2011年开始高校录取人数基本保持稳定,处在高位稳定运行:2011年录取675万人,2012年录取685万人。目前鉴于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高校学生规模基本保持不变,但仍然在高位运行。在学生规模较大并保持稳定的情况下,高校财务服务工作要服务于高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大局,尤其在全国生源不断减少的条件下,甚至出现争夺生源的严酷竞争中,对财务部门服务工作就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工作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面临的压力也愈来愈大。

3.财务服务工作人员结构变化,服务意识建设需要加强新进财务工作人员,文化素质、工作能力不尽相同;相对来说,年长的同志,业务相对娴熟,工作服务意识较强。尤其是,随着高等院校扩招,规模不断增大,财务工作部门的新进人员数量高于退休人员,甚至出现年轻化趋势,服务意识和业务能力的提高是必须面对的一项管理工作。同时,我们要看到,新进人员中一部分掌握会计理论的前沿知识,对于会计电算化相关技术性知识和操作能力比较强,应充分发挥该部门人员的优势,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二)高校财务服务工作存在的对应问题

1.新形势下,加强财务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宣传相对不足在新的激烈竞争环境下,高等院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并保持高位运行,则应该不断加强财务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要经常不间断地进行宣传引导,从他律和自律两个方面进行管理,逐步建立和强化服务意识。但目前偏重会计业务的提高,完成自己本质工作,忽视或不注重服务意识的宣传,服务质量和水平建设方面付出的精力相对较少。长远来看,不仅不会减少工作量,反而增添了工作过程和程序,并影响学校正常业务的开展。

2.规范性措施较多,执行力仍需提高制度出台,是完善管理的重要环节,但仅出台相关制度,如若执行上出现懈怠或不执行,则制度形同虚设;制度出台与高等院校建设发展不相适应,即使执行上严格要求,也会出现效率低下的状况。恰恰当前高校财务服务工作上,面临的管理措施状况往往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上述问题。

3.业务不断增加,财务服务人员相对不足随着高校扩招,师生员工人数增加,办学规模扩大,目前基本稳定在高位运行,学生分类面拓展,收费以及相关业务种类增加;高校经费来源也相应增加,在财政拨款、学费收入之外,科研经费(代管)、银行贷款以及各种类型捐赠款项也不断增多,其中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在高等教育投入达20.1%(白彦锋、俞惠,2013);加之尚未收官的新校区建设、不断加大人才引进、校企合作不断拓展、重点学科建设、对外交流不断深化,对于财务部门来说,无疑增加了更多业务,不仅业务量在增加,业务种类亦在增加。相对业务增加量来说,财务工作人员的补充相对不够,使得财务工作人员多数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从而也导致一些类似排队产生的问题。

4.资金使用效率比较低尚未改观当前来看,较多高校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债务负担,有的还比较沉重,但与企业单位比较,高校资金使用效率总体上看并不高。在高校本身资金相对不足的情况,使用效率不高是很可惜的。出现这种现象,与长期以来形成的高校办学理念有关,一般认为高校本质上属于公益性组织,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放在次要位置,因而在教学、科研、后勤、基建支出等活动中,不太重视经济效益和成本费用,甚至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科研等任务而不惜经济代价。

5.部分人员对相关规章制度不尽知悉借款、报销等的具体规章制度以及相关流程,尤其是什么样的票据符合规定,如何填写具体内容等,一部分客户并不完全知悉,这既增加了财务服务人员解释和重复检查票据的时间和过程,也耽误了其他客户的时间,影响了财务服务速度和效率,还容易产生误解。

6.部分业务工作较为集中易发矛盾当前,较大一部分的资金往来,还需要现金,但从法律和相关制度要求来看,每天均需要从开户银行提取现金,并在下班前将余款存回开户行,存取过程占据较多时间,致使一部分报销现金或其他使用现金的教职员工等前来办事的时间就只能集中在相对较少的时间段,出现等候现象,容易引起误解。另外,由于高校财务工作面对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其处理相关账务问题常常集中在开学时间段、年末时间段。而这一期间也正是财务处相对较忙的时候,这样势必造成更严重的人员短缺。

二、进一步提升高校财务服务效率的思路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统一服务意识在整个部门开展服务意识宣传。意识是灵魂,有了强烈的服务意识才会提高响应性和移情性,在日常工作中自觉地作出服务行为,为教职员工和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要利用各种渠道、各种场合,通过不断对财务工作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其树立服务意识,在其思想深处真正形成服务是高校财务工作重要内容的概念,从而促其产生服务动机。

2.服务方向逐步向深层次延伸,着力创新服务方式不断开展电话服务、叫号服务以及网络电子服务等,达到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化宣传平台,通过这个电子载体各种财经法规、政策要求以及借款、报销、结算等方面的程序规定,在网站公示应该公示的相关信息。运用电子化收支改进资金结算方式。充分利用网上银行、公务卡、银行托收等现代化结算手段,减少现金流动,保障货币资金安全。同时,要着力进行服务方式的创新,进一步提升规范化服务的品质。以是否有利于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是否有利于方便教职员工以及学生办事为出发点,向规范要质量,向服务要效率,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在服务方式创新上要强调财务部门文化的创新。

3.不断提高会计从业队伍整体素质财务工作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改革不断深化,我国的会计制度、金融体系、投资方式等也在不断地变革。因此,财会人员还需进行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除学习专业知识外,还要加强公共关系、沟通技能、形体美学等方面的知识,学会沟通,提高服务技能、交往技巧和随机应变的灵活性。

4.加强业绩考核奖罚分明建立健全业绩考核制度,不仅制度上要合理、公正、全面、透明,而且要严格执行,不因人而异,既要务虚也要务实。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从而起到警示作用;考核结果须要直接与服务人员的业绩以及薪酬等挂钩,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好同志的热情,在全体成员中形成竞争压力和动力,达到充分调动会计服务人员的积极性。

高校财务论文篇9

2.研究生业务费中答辩费开支比率过大

答辩费支出主要指学生毕业论文答辩时的专家及工作人员的劳务费和招待费。据笔者统计,某农林高校近三年研究生业务费中答辩费开支占了总支出的43.64%。答辩费过高,用于研究生培养等其他方面的支出无法保障,直接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

3.学院自筹教学业务费使用中漏洞较大,管理难度大

自筹教学业务费是为各学院弥补教学业务费不足而设立的开支与教学相关的费用。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学院认为是创收所得,应由学院自主支配,大量教学环节的劳务、餐费、用车等开支占用自留经费和自筹公务费,变相从中开支。据统计,2011—2013年某农林高校学院自筹教学业务费中用于行政办公支出的办公费、印刷费支出占了总支出的28.45%,而用于教学的差旅费、教师培训费、实习材料费、教学设备购置费支出仅占了总支出的25.25%。致使教师误认为学院运行经费挤占教师福利而产生矛盾。还有的从自筹教学业务费中变相拨付一部分经费资助学院教师的科研项目,实质是发奖金逃避上缴收入调节基金,把支付给教师的个人奖励费用化。

4.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结余大,管理混乱

截至2013年9月,某农林高校“十一五”重点学科结余539.81万元,总预算为2768万元,结余资金占总预算的19.5%。“十二五”重点学科结余2130.54万元,预算已下达2650万元,结余资金占预算的80.39%;项目的设置没有规律,经费统计起来就很困难。重点学科项目设置比较混乱,根本分不清哪些是“十一五”重点学科,哪些是省重点学科、哪些是学校重点学科;仪器设备购置比率过大且信息库数据核算不科学,学科经费购置设备情况更是一笔糊涂账。

二、解决高校当前出现的财务管理问题的措施

1.建立健全教学经费绩效评价体系

教育经费的投入与教育质量的提高并不完全正相关,“教学差旅费”越大,教学质量不一定越高;“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越高,教学质量不一定越高。管好教学经费与增加投入同样重要,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只能想办法在其他方面降低费用,决不能挤占直接用于教学活动的教学经费。只有建立以预算绩效评价为导向的绩效预算制度,考核预算执行进度与教学安排计划是否匹配等,年末项目经费清零处理。真正做到预算绩效评价是下一年度预算编制的基础,经费使用效率高的,列入扶持对象,下一年度增加预算经费,反之扣减。

高校财务论文篇10

财务分析课程是针对高校财会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是一门集理论、实践与技能于一身的综合性学科。随着我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的理财意识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在理财活动中开始重视并学习财务分析这一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就目前高校开设财务分析课的现状而言,无论是课程内容设置,还是教学与考核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问题,难以满足人们想要“理好财”的这一目标。因此,作为在高校多年从事财务分析教学的一线教师,本文将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就财务分析教学现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而详细的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期能够为从事相关工作的教育界同仁提供借鉴和指导。

二、财务分析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体系不完善

目前高校财务分析课程内容体系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不同院校的内容体系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很多情况下其课程内容体系较为片面,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体系有以下两大类:一类是以张先治和陈友邦教授的财务分析为代表的内容体系,该体系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分别是财务分析概论、财务报告分析、财务效率分析和财务综合分析与评价。具体来看,财务分析概论的内容又包括财务分析理论(财务分析是什么)、财务分析信息基础(分析什么)与财务分析程序与方法(怎样分析);财务报告分析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四大报表,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现金流量表进行逐一单个分析;财务效率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分析;最后是财务综合分析与评价,其内容主要包括综合分析(杜邦分析和帕利普分析)与业绩评价、趋势与预测分析以及价值评估;另一类是以张新民和钱爱民教授的财务报表分析为代表的内容体系,该内容体系由财务报表分析概论(理论框架结构)、分析基础、项目质量分析(资产、资本、利润、现金流项目的质量)、合并报表分析以及综合分析方法等组成。以上两大类课程内容体系在不同的高校都有采用,虽然这两大类课程内容体系各有特点且不尽相同,但是它们却有着共同的不足:第一,过分强调对报表的分析,忽视报表附注以及对数据质量的分析;第二,过分关注财务信息,忽视非财务信息。上述缺陷的存在导致目前高校财务分析课程内容体系的不完善,使财务分析成为一种重形式、轻实质的“数字游戏”课程。

(二)教学方法单一,案例教学形同虚设

财务分析作为一门集理论、实践和技能于一身的综合性课程,其课堂教学必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就目前而言,国内许多高校在讲述该门课程时仍是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能是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参与财务分析的积极性不高,学习的财务分析知识很难运用于实践。并且很多高校在讲述财务分析的具体计算方法时,往往忽略对于相关财务软件(Excel、STATA等)以及财务函数应用的讲解,导致学生针对大数据进行财务分析时感到无从下手。即便是有些高校在讲授财务分析课程时引入案例教学,但是选取的案例大多过于陈旧,不具有代表性,学生虽然成立了研讨小组,但是在对案例进行分析时,小组成员中往往出现“搭便车”的现象,最终还是未能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导致案例教学形同虚设。

(三)课程考核不合理大部分高校财务分析课程的考核

方式就是“期末闭卷考试+平时成绩”,其中平时成绩所占比例最多为30%,普遍都在20%左右,而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总成绩的比例往往在70%以上。一方面,就期末闭卷考试而言,其试卷的题型主要包括单选、多选、判断、简答和计算分析题,只是对一些财务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进行考核,很难从实质上考察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平时成绩考核主要考察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就课堂表现而言,一般学生能够直接回答问题的机会并不多,所以通过课堂表现来获得较高的平时成绩对学生而言缺乏吸引力;财务分析的作业往往是让学生组成研讨小组对某个案例进行财务分析,而最终小组的成绩只占到总成绩的10%左右,导致学生花费较大的精力撰写的分析报告与获得的实际分数不匹配,导致整个研讨小组进行案例分析时的积极性不高,分析出来的研究报告质量较差,存在应付平时作业的问题,未能达到真正考核学生运用财务分析理论解决实务问题能力的目标。

(四)教材内容滞后,更新不及时

目前,一些高校自主编制的财务分析教材及配套资料内容严重滞后,对财务分析的前沿理论的发展缺乏了解,难以及时进行修订和更新,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同时,财务分析教材所选用的案例略显陈旧,与授课当前的市场环境相脱节,造成学生虽学却难以致用。举例来讲,近年来,由于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本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电商企业,而国内的教材并没有及时跟进对电商企业应该如何进行财务分析进行讲解,所举的案例仍然是实体企业,由于这两类企业无论是经营业务还是财务状况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导致学生在实践中对电商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时很困惑,采用的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很可能与真实情况“南辕北辙”。

三、财务分析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完善课程内容体系

本文将基于哈佛大学提出的财务分析理论框架来完善该课程的内容体系,具体而言,财务分析的理论框架要素包括战略分析、会计分析(四大报表分析)、财务效率分析和前景分析,就目前而言,实务界已将战略分析纳入到财务分析的内容体系之中。而在设置财务分析课程的内容体系时,只将会计分析、财务效率分析和前景分析纳入到财务分析的内容体系中,同时考虑到战略分析本身包含的内容较为复杂和丰富,所以将战略分析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在财务分析课程之前开设。在具体的讲授过程中,将会计分析作为授课的重点,分配较多的课时,在重点讲授四大报表中各个构成项目的解读与质量分析的同时,也要向学生着重讲授财务报表附注中的相关重要信息,使学生在解读和分析过程中能够有效识别企业提供的财务数据的质量(真实性和可靠性)。财务效率分析的部分,主要包括针对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等指标的计算与分析,考虑到该部分内容相对简单,并且在财务管理课程中已经学习过相关指标的计算,因此对于该部分内容所分配的课时应该适当减少,授课的重点放在对于各个指标以及指标之间关系的深层次分析,同时分配一定的课时向学生们讲授一些非财务信息对于企业财务分析的重要性,从而丰富和完善财务效率的分析。前景分析的内容借鉴张先治教授的财务分析综合分析部分,具体包括综合评价、预测和企业价值评估等。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案例教学贯穿始终

在设置高校财务分析课程的教学方法时,应采用“教师讲授+案例分析+学生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教师讲授主要是指向学生讲解财务分析的基本理论以及分析方法的运用,同时包括相关财务软件和财务函数的应用及操作;案例分析主要是选取一些经典案例和新近发生的“热点”案例,教师通过深入的分析和讲解,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为了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可以将学生们分成小组,要求每一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家上市公司,对其进行财务分析,并且根据课程进度,分配一定的课时,让每个小组在课下对自己感兴趣的上市公司进行财务分析得出研究结论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特别要强调的是,在展示环节中每个小组的发言人数不局限于1人,可以多人汇报,同时当某一小组展示研究成果时,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对其分析进行点评,主讲教师主要是对整个展示过程严格把控时间,并最终对每个小组的分析进行总结性点评并给予排名。这样做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期末时要求每组同学针对其分析的上市公司提交最终的财务分析报告,并要求详细注明小组成员的项目分工,从而对于小组个别成员“搭便车”的行为进行有效杜绝。

(三)课程考核多元化

鉴于财务分析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技术性较强的专业课,其课程考核方式就不能过于片面,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具体做法是采用“5+4+1”模式,即期末闭卷考试的成绩占总成绩的50%,学习小组分析报告占总成绩的4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这种考核模式能够较为全面地考核学生将学到的财务分析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具体而言,期末闭卷考试的题型除了单选、多选和判断之外,应该加入案例分析题,即给出一个企业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让学生对其进行财务分析,并且将案例分析题的分值比例设定为占卷面成绩的50%,目的在于考核学生的灵活分析能力。学习小组分析报告的评分标准主要包括:报告格式的规范程度、分析内容的合理性、论述观点的充分性、小组分工及参与程度等,并且每个方面均赋予一定的权重,保证评分的客观公正性。之所以将小组分析报告的成绩比例提高到40%,其目的也是为了调动学生参与财务分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达到财务分析课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四)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对于学校自编的教材体系不能一成不变,在吸收国内外先进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应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的变化,及时更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分析学科体系。教材所选取的案例应该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实际案例或者是具有热点效应的案例,通俗地讲,教材中选取的案例要“接地气”,所以这也要求学校自编的教材要及时更新,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

四、结束语

本文结合自身在高校从事财务分析课程教学的一些工作经验,对目前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在内容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以及教材选取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而详细的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期能够为从事相关工作的教育界同仁提供借鉴和指导,从而更好地达到财务分析课程人才培养的目标。

作者:周雪峰 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先治,陈友邦.财务分析[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

2.张新民,钱爱民.财务报表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张先治.财务分析教学资源系统建设的尝试[J].中国大学教育,2007,(6):47-51.

高校财务论文篇11

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2010年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教育发展纲要》),为今后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引导高校体制改革也从重规模扩张向重内涵式发展的现代大学制度转变。财政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财政制度改革政策,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的宏观形势随之也发生了变化,具体体现在如下几方面:(1)财政教育经费的投入随着国家经济增长稳定而趋于平稳,经费筹措也由单一依靠财政拨款及教育事业收入,转变为多元化筹措经费机制,如学校的经营收入的补充,申请银行贷款、接受的社会捐赠等。(2)经费投入从支持高校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建设,引入绩效拨款机制。(3)教育财务管理体系更加完善。一是制度体系日益完善。近年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国有资产管理、内部审计[1]、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也已分别于2013年1月1日和2014年1月1日正式实施。二是经费监管体系不断健全。对预算经费的拨付支出等已实行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成立了教育部经费监管事务中心,在财务司单独设立了审计处,密切配合审计署教育审计局开展专项审计和跟踪审计。三是队伍建设逐步加强。了《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管理办法》,逐步推行高校总会计师制度。《教育发展纲要》对高校财务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出:“要加强经费管理,建立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机制;加强财务会计制度建设,提升经费使用和资产管理专业化水平”。高校财务管理贯穿于学校的各项活动中,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的经济秩序和资源使用效益,影响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事业的有序开展。因此,推进高校财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新形势下高校改革发展最迫切的任务之一,是保障高校各项工作正常开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2]。

二、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高校财务管理是指高校范围内有关资金、资产的筹集、调拨、分配、使用、结算以及资源使用效益管理工作的总称。所谓精细化管理就是在系统化和规范化体系作用下,通过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等手段,确保管理的各个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地运行。精髓在于管理体系的系统性,各种业务流程的规范性、标准性。其基本特征是精细操作、精细管理和精细执行。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则是以精细化管理思想为指导,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健全工作规范、完善岗责体系,加强协调配合,按照优化后的业务流程和质量标准规范处理各项经济业务,并引入绩效评价与考核,实现财务管理的数据化、标准化和动态化[3]。

三、当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推进财务精细化管理的主要措施

目前我国高校的财务管理还处于由粗放化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型期,管理上仍然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财务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意识淡薄,财务工作还停留在简单地报账核算上,管理功能弱化。(二)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制度建设流于形式,可操作性差,难以贯彻执行。(三)会计核算不精细,会计记账模型不科学,业务核算未分级分层分项目,提供的信息可参考价值不高。(四)预算编制方法不够科学,缺乏必要地论证和调研,预算执行控制乏力,预算缺乏严肃性,调整预算追加经费情况时有发生,高校的校内预算和部门预算仍然是两张皮,不能实现有机衔接。(五)财务绩效分析缺失,目前高校的财务绩效缺乏相应的评估体系,评价标准,资金的使用效率、效益未能完全量化,对相关责任人员缺乏必要的财务绩效考核。(六)审计监督体制不完善。高校对内部审计的重视不够,有的高校审计和纪检部门合并,高校财务内控制度建设趋于形式化,制度贯彻落实缺乏有力的监督。为全面推进财务精细化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效能,针对以上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应采用以下具体改进措施:(一)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素质,建立长效学习机制,不断学习更新专业知识,熟悉国家相关教育制度和财政制度改革发展方向,从而改进工作方法,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大力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及制度,做到依法理财,科学理财,防范财务风险和漏洞。(二)对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进行精细化管理。高校应依据国家、地方、行业等相关法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当前形势的校内财务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如校内预算编制管理办法、校内财务报账管理办法、公务卡结算管理办法等。要对各层级岗位职责,各项财务工作组织程序,工作流程,相关责任人员考核标准作具体要求,如对具体工作制定“工作运行流程情况表”和“工作流程图”,时时反映学校每一项经济业务的运行轨迹和完成情况,能划清责任节点,避免部门间业务衔接时的管控缺失及责任推诿,提高工作效率。对已经不适应的相关规章制度要及时清理,做到财务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责任到人,使财务管理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三)实施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严格遵照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规定,设置规范的会计科目。改变原有的记账原则,由收付实现制改为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即对费用确认、资产管理等业务有选择地采用权责发生制,而对收入、科学教育项目支出还是以收付实现制来确认和计量。做好新旧衔接工作。优化会计核算流程,在财务管理软件中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记账模型,分类控制模型,对会计核算实行项目管理,科学设置科目分级,使每项业务的核算能同时附加更多的信息[5-6],如对一笔支出的核算,要有支出用途的分类,分清是教育支出、科研支出还是行政管理支出等;有经费来源分类,分清是事业经费拨款还是专项经费拨款还是自筹资金;有支出部门分类;支出有预算控制,是否超预算支出,对特别需控制的支出比例的支出科目还可在预算总额控制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控制。对科研经费的支出应严格按预算申报书中的类别和金额进行单项控制,并严格执行。这就要求财务报账人员理清每一项经济业务来龙去脉,科学记账,充分挖掘财务软件的管理功能,认真细致地工作,以保证最原始数据录入的准确性,全面性,从而确保由此衍生出的财务数据统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有用性。(四)实施财务预算精细化管理。预算是学校财务管理的核心,贯穿于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的全过程,对财务管理有着深刻的影响。财务预算管理包括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要加强预算编制依据的准确性及编制方法科学性,保证预算编制的质量。首先,做好预算编制前的准备工作,要对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及内部各项经济业务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思考和分析,区分各项业务的轻重缓急,在预算编制上要加以体现;要核实各项基础数据,要分析上年预算执行情况,正确领会财政部门对编制部门预算的要求;协同其他院系及职能部门[7-8],在充分调研,纵向横向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高校财务预算定额支出标准体系,如人员经费定额标准,公用经费定额标准等,科学制定预算定额。在编制方法上,应该改变传统的“基础+增长”的模式,采用零基法编制。零基预算是以“零”为起点观察和分析所有业务活动,并且不考虑过去的支出水平,因此,需要动员学校的全体教职工参与预算编制,有助于调动院系及各部门参与预算编制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预算指标来开展各项活动,提高预算的严肃性,对于因客观环境变化的预算调整事项要严格按照预算调整批复程序来进行,各单位要以批复文本作为预算调整和执行的依据。高校应该逐步建立一套完整的预算执行考核制度,将各部门预算申报的准确性、及时性、预算执行结果与部门年度考核挂钩,从而合理分配资金,使有限的资金流向富有成效的项目,实现预算管理的精细化。(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可对《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财务分析四大类、十三项指标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建立切实可行的高校财务绩效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按时间、行业、部门等横向纵向多方位比较,制定出评价标准,对高校自身财务效率、财务效益、财务效果方面进行绩效评价,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绩效考核。(六)建全高校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对重大经济事项必须经过内审部门监督,加强内审人员专业能力,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使其可以直接将重要审计结果汇报给学校管理层,开展财务内部控制审计,以保证财务各项管理制度得以贯彻执行,消除资金安全隐患,降低学校财务风险。

作者:许春华 单位:吉林化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北京: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7).

[2]魏春红.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及实现路径[J].会计之友,2014(2).

[3]陈攀.论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的逻辑与思路[J].新西部:理论版,2012(8).

[4]邱健.新时期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2(9).

[5]邓建华.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研究[J].经济师,2011(2).

高校财务论文篇12

一目前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少数高校对资金安全管理工作重视不够,财务管理内控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致使学校在资金管理方面出现问题和隐患。这给高校内部不法分子贪污、挪用公款、非法侵占财产的行为带来了便利,为舞弊行为、甚至犯罪带来可乘之机。高校财务管理领域发生的贪污犯罪案件一般为单位负责人、财务负责人、或一般财务人员利用财务管理的漏洞,贪占、挪用甚至私分高校资金。这些问题的出现大多与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不严、监督不到位有着直接的关系。.虽然各高校大都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而且绝大多数高校非常重视内部控制制度,但具体实施情况却并不尽人意,其具体表现:

(一)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贪污、挪用公款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尽管一些高校按照财政部和教育部要求相继建立了相关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相对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而且原则性强,可操作性弱。一些单位把某些规章制度等同于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甚至没有建立相应的自我防范、自我约束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机制,致使财务控制存在许多漏洞,会计信息失真,财务管理秩序混乱。

(二)财务人员素质较低,财务制度形同虚设,财务监督流于形式。由于有些高校特别是新建高校的财务负责人缺乏管理经验,加之财务人员素质较低,财务规章制度不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难以有效发挥作用。有些规定多停留在文件或口头上,即使出了问题也总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能够防止财务出现问题的最后一道关口应当是财务监督,财务监督的职能一般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审计检察部门来执行。一些高校的上级主管部门和审计监察部门疏于对下级财务部门进行检查和监督,特别是一些民营高校无上级主管部门监督,致使个别高校的财务监督流于形式。

(三)财务管理制度松弛,现金管理制度不严格。有些高校经费报销不按审批程序办事,收入不入账,甚至设立账外账,为财务人员贪污和挪用公款提供了可乘之机。还有的高校现金管理制度不严格,随意扩大现金使用范围,增加了财务风险防范的难度。

二实现资金管理内部控制目标的具体方法与对策

(一)加强岗位分工,控制关键环节。配备合格人员,实行定期轮岗。高校应当配备德才兼备的人员办理资金业务。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忠于职守,廉洁奉公,遵纪守法,客观公正;有胜任岗位工作需要的专业知识、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能通过自我修养、自觉学习、接受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为此,单位应当建立有关人才的选聘、培训、考核、奖惩,晋升.岗位轮换制度,确保财务管理人员德才兼备。对财会人员要定期进行轮换,财会人员调换岗位,须按规定办理交接手续,做到前不清,后不接。

(二)建立资金业务岗位责任制,确保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为了防止出纳贪污挪用,出纳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总分类账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明细分类账登记等工作,否则,会增加出纳进行行私舞弊的机会,增加出纳掩盖贪污、舞弊的可能。建立资金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不得由一人办理资金业务的全过程。

(三)建立健全现金盘点和银行对账制度。出纳要自觉地进行经常性的对账工作。包括每日营业终了,将库存现金余额与现金日记账核对相符,保证货币资金收付的正确性。出纳应当对货币资金的安全、完整直接负责。同时,单位应重视对现金的盘点,要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现金盘点制度。财务负责人或内部审计人员每季度至少要进行一次库存现金突击盘点,发现问题,要及时向学校领导报告或提出有关建议,确保高校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正规高效。

(四)强化印章和重要空白凭证管理。高校的支票保管签发与印鉴保管使用必须实行分工负责。空白支票不得事先签名盖章。高校的财务专用章应由专人保管,个人名章必须由本人或其授权的人专门保管。严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印章的使用必须有财务负责人的书面授权,必须详细进行登记,并要求使用印章的人予以签名,盖章按规定需要有关人员签字盖章的经济业务,必须严格履行签字或盖章手续。财务管理人员变更时,对印鉴应及时予以收缴。

(五)规范资金收付程序,严格按财务规范办事。高校应当按照国家财政部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规定的下列程序办理货币资金支付业务:

(1)支付申请。有关部门或个人用款时,应当提前向审批人提交货币资金支付申请,注明款项的用途,金额,预算、支付方式等内容,并附有效经济合同或相关证明。

(2)支付审批。审批人应根据其职责,权限和相应程序对支付申请进行审批。对不符合规定的货币资金支付申请、审批人应当拒绝批准。

(3)支付复核。复核人应当对批准后的支付申请进行认真复核。

高校财务论文篇13

一、民办高校财务文化建设的意义

1、财务文化建设是引导员工树立正确价值观,提高职业素养的迫切需要

民办高校建校时间相对较短,从业者大多年轻,价值观呈现多样性和狭隘性,职业素养普遍较低,直接影响了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通过优秀财务文化的塑造,人格的魅力培养和管理艺术感染促进员工提升职业素养;通过财务文化的导向功能和约束力,引导团队成员树立科学的财务价值观和人生观,加强员工的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更好地发挥自身潜能,爱岗敬业,诚信友善,对促进个人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财务文化建设是提高团队凝聚力,提升服务水平的客观需要

民办高校生存环境竞争激烈而复杂,客观上对服务质量要求更高。通过优秀的财务文化建设,利用财务文化的凝聚功能,培养团队意识,增加财务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利用财务文化的激励功能唤发员工的拼搏创新、奋发向上精神,提升工作效能,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竞争力。

3、财务文化建设是传递大学人文情怀,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

教书育人,服务师生,这不仅是老师和管理者的职责也是财务职能部门的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优秀财务文化建设,把“包容、开放、博爱”的大学精神融入工作和生活中,再通过员工行为模式传递大学的人文情怀,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4、财务文化建设是时展的需要

随着民办高校由外延型扩张逐步转向内涵式发展,财务工作质量对信息、网络等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会计网络化成为财务管理在现代信息条件下的必然要求,也进一步拓展了财务物质文化建设的内涵,高校财务物质文化建设不仅要关注员工的个人物质需求,更要关注信息时代经济活动和会计核算手段的变化,也迫切需要建设与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相匹配的网络信息平台。

二、民办高校的财务文化建设内容

1、民办高校的财务精神文化建设

财务精神文化是财务文化的核心。是财务文化建设的核心抓手。财务精神文化内涵包含财务价值观、财务精神、财务理念等主要内容。

民办高校大多实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在人事管理上采用岗位聘任制,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都比较大,员工归属感弱,人员流动性强,财务队伍不稳定,团队建设困难。亟需通过财务精神文化建设,创造归属感,增加凝聚力。财务精神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倡导与时俱进、富有时代特色的财务精神,遵循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等财务理念,开展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财务管理文化内涵,从根本上打造稳定而优秀的团队,激发员工工作热情,调动其工作主动性,提升财务管理水平,进而助推校园文化建设。

(1)民办高校财务价值观建设

民办高校财务价值观是民办高校及其财务人员的价值取向,是财务管理所奉行的基本宗旨和原则。财务价值观建设是财务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连接校园文化的精神纽带。民办高校财务团队比较年轻,价值观可塑性较强,通过提炼和宣扬富有财务和时代特色、被财务人员信赖和接受的科学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基本信念,必将给财务管理注入健康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当下,民办高校财务价值观建设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上,积极倡导“求真务实、修德明辨、披露监督、勤奋爱岗、服务创新”等为核心内容的财务价值观。领导层与员工层建立多种民主形式的、多元化的信息沟通渠道,不断融合、强化财务价值观。领导层要善于为员工搭建自我实现的平台,要体察并解决员工实际困难,创造“财务一家人”的和谐组织氛围,增加团队凝聚力,增强团队归属感和荣誉感;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营造崇德扬善的氛围,帮助员工树立大局观,树立远大理想和高尚的精神追求,把个人的愿景同民办高校的蓬勃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员工在实践中共同创造美好的财务精神家园。

(2)民办高校财务精神建设

财务精神是财务人员在价值观引领下的认知模式、行为准则、财务思想境界等。当前民办高校财务人员业务素质普遍不高,内控制度不严,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会计信息存在记录不完全真实、财务信息被行政干预的现象。这些现象尽管一时难以完全遏制,但并非毫无作为。在日常财务团队建设活动中,着力倡导符合财务特点的坚持原则、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真实公允、负责守信、热情服务的财务精神。通过交流学习、短期培训、继续教育等手段,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开阔财务人员眼界,形成自觉学习、遵纪守法的财务氛围。通过评选“先进个人”、“服务标兵”、“优秀科室”等活动,树立学习典范,发挥模范典型的导向功能;把评先选优荣誉激励同职务晋升、增长工资、旅游学习等发展激励有机结合,激励员工创新进取,服务创优。通过财务精神建设为财务文化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3)民办高校财务理念建设

财务理念是财务文化价值观的集中导向。民办高校财务理念建设要秉承其财务精神,树立“责任、服务、安全、廉洁”的财务理念。运用诱导、沟通、培训、激励、惩戒等手段对团队成员进行财务理念和财务精神文化的渗透,自觉规范行为导向,展示财务精神风貌。用团队共识的财务理念塑造员工的行为模式,向外传递财务管理文化。 2、民办高校的财务制度文化建设

高校财务制度文化建设是财务文化建设的制度保证,包括财务组织机构建设,财务法规规章建设、职业道德规范建设和财务惯例普及等内容。

(1)财务组织机构建设

民办高校要建立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相适应的管理体制,让财务活动富有效率和活力。大多数民办院校因人力成本等因素还存在着一岗多职等职责不明现象,存在着“唯亲是举”、“财务一支笔”等现象,这些状况不仅增大了财务风险,而且严重影响到财务人员的积极性,给财务制度文化建设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民办高校财务部门要根据其自身业务特点建立与其相匹配的财务组织,并按照职务不相容原则科学合理岗位分工。要关注人的需求和能力,根据业务量大小合理均衡成员间工作负荷,依据业务繁简性安排有相应职称和经验的人员把守关键岗位,参考个人性格特点安排相应岗位,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岗位责任制。打造快乐和谐、科学有序的工作团队,为财务文化建设奠定有效的组织基础。

(2)加强财务控制建设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国家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规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民办高校会计控制建设。运用财务制度的强制性规范财务人员的职业行为,发挥财务制度的约束力,保障经济安全运行,做到“监督不缺位、履职不越位、用权不错位”。以员工为参与主体,建立绩效考核奖惩制度,发挥民主监督作用,保障制度落实到位。“分粥理论”的重要启示之一就是好的制度可以有效抑制人性中的“恶”,简洁高效地把事情办得更好。当然,制度建设只是文化建设的一部分,通过培养财务人员尊崇财务文化的自觉性,最终达到用财务文化管人的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所谓“文化管人管住魂”。

(3)加强财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

民办高校财务人员构成复杂,年纪偏轻,富有理想却好高骛远,富有个性却又任性,因此,职业道德教育应成为财务制度文化建设的新常态,开展财务警示教育,抵御金钱和物质诱惑,弘扬真实公允、诚实守信的职业美德。培养服务至上、忠于职守的职业态度,诚信守法的职业习惯,客观公正、业务精湛的职业素养。

(4)遵循财务惯例

财务人员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并得到广泛认可和运用的处理会计业务的具体方法和程序。这些方法和程序虽然没有形成书面文字但具有习俗的权威性,被从业主体广泛认同,具有普遍性、公认性和科学性等特点,是财务规章的补充,也是财务制度文化的一部分,财务人员自觉遵循会计惯例,形成财务职业习惯,不仅有利于职业道德的建设,也有利于财务规章制度的建设,三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3、民办高校的财务行为文化模式建设

财务行为文化模式是财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为实现财务目标而表现出的具体行为活动,是财务精神文化和财务制度文化的的客观反映,体现了财务文化的内涵。有什么样的财务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财务行为模式,引导财务人员基于实事求是基础之上对内彼此建立平等协作,互信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外遵循财务精神和和财务制度文化对服务对象理解包容、用心服务。在财务团队中树立先进典型,通过部门Q群、微信群、微博、宣传栏等方式有效传播,利用佩戴不同颜色不同星级的胸卡突出先进人物形象,展示个人魅力,把优秀的行为模式渗透到员工日常工作生活中,逐渐由自觉转化为自动的行为模式,传递“尊重人、关心人、服务人”的人文关怀,感染广大师生。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