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浅谈高校影视教育

摘要:中国影视艺术教育进入新世纪之后,经历高速发展时期,步入了深入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泛娱乐化的背景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教育模式的改革主要任务是整合资源,合理规划,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学生探索性学习方式与客观的批判精神,建立特色的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
浅谈高校影视教育

浅谈高校影视教育:浅谈高校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的融合

[摘要] 影视教育的具有的实践性,使影视教育不能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且要兼顾技能的掌握,因此影视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影视产业的支持,而人才是事关影视事业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这使得两者的交叉与融合成为必然。目前,我国高校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的相互合作已经进行了一些探索,但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关键词] 影视教育 影视产业 融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艺术的大家族在19世纪末迎来它的新成员——影视艺术。路易.德吕克在《电影及其他》一书中这样评价影视艺术“我们是目睹一种不寻常的艺术,也许是的现代艺术诞生的见证人,因为它同时既是技术的产物,又是人类精神的产物。”

影视艺术的诞生和发展自然带来了影视产业与影视教育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影视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影视教育在我国虽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但是它以其浓厚的学术性和实践性,与影视产业相互交叉,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影视教育,尤其是高校影视教育能够促进影视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同时影视产业也能够为高校影视教育提供强大的物质支持,从而更加有利于文化创意。

一、高校影视教育存在重知识轻技能的偏失

在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制下,普通高校的本科专业设置存在着两套既有关联又相对独立的操作程序:一套是国家规定的学科专业系统;另一套是各高校在申请了专业名额后将该专业置人现有的院系专业建制之中的做法。在置入的过程中,各高校往往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学科基础、发展定位及现实需要等情况,综合考虑设定。在这种情况下,影视专业形成了在内容上涉及艺术、中文、新闻、传播、广告乃至计算机、文化管理等多学科,学科之间交互渗透,在建制上包括了学院、系所、专业、方向等多层级交叉建构的复杂局面。①

高校影视教育和影视科研代表着未来影视传媒业发展的希望,是众多学术研讨会所关注的议题,也引起了业内专家和学者们的高度重视。作为20世末才迅猛勃起的新兴专业,影视教育的昌盛与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进步以及文化的潮流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的影视教育尤其是编剧教学以及广播电视教学中存在着重知识、轻技能的偏失。

二、影视产业的发展需要与影视教育进一步融合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国的影视业取得了较为显着的成绩,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为影视产业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10年4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在北京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听取了文化部部长蔡武所作的国务院关于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指出,文化产业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截至2008年,全国共有县级广播电视台1969座,地级以上电台257座、电视台277座,公共广播节目2436套,公共电视节目3199套,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3343家,主流电影院线34条,院线内影院1545家,银幕4097块。随着文化市场主体的日益增多,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数量更加丰富,质量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进一步得到满足。②

影视艺术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体,向世界展示了人类创造文化、创造历史、创造物质财富和财富精神的强大力量,是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力的大众文化娱乐方式。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发展文化产业,影视文化产业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进影视产业发展,使影视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型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我国一项重要国策。

影视产业的发展需要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善于创新、富有创造活力的高素质人才梯队,因此,人才问题是事关影视事业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随着全社会投资影视业的积极性日趋高涨、影视市场的进一步扩大以及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影视业对人才需求呈现结构性的变化。未来几年影视业人才市场需求的重点将是创意策划、经营管理、高新技术等人才。而目前我国适应影视产业化发展需要的、了解影视特点、懂市场、会经营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以及推动影视行业科技发展的高级技术型人才紧缺。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的进一步融合已迫在眉睫。基于此,对高校影视教育进行新的解读和剖析,探讨高校影视教育的趋势就显得相当必要。

三、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融合的形式与探索

影视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高校影视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只有与时俱进,和影视产业需求接轨才是的出路。因此,高校影视教育不仅要注重教育教学的变革,更要密切影视产业的动向,探讨影视产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必须以产业需求带动教学,让教学更加贴进市场,实现学校培养人才与产业使用人才的双赢。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的互动与整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推广。

高校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融合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综合起来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形式是以影视教育为中心,影视产业作为辅助。目前,许多综合类及专业类院校在大力发展影视教育这个学科的过程当中,一方面充实师资力量,建立学术科研项目,同时也与电视台、电台以及影视公司合作,适当地建立一些影视产业。严格讲,这里所指的影视产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影视产业,更多的是高校影视教育学科的实习基地,生产的作品往往带有一定的探索性和试验性,为 学生学以致用提供较大空间。目前,我国许多影视艺术专业院校在这方面已经进行过一些有意义的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比如北京师范大学。但是这种方式对院校的经济实力依赖性较强,一些经济基础较薄弱的地方性院校往往是在“穷国办大教育”的状况下开办影视艺术专业,学生数量多,影视教学硬件投入却有限,导致这些院校重课堂、轻实践、弱创作,这是目前不少高校影视教育中的一大问题。

第二种形式就是以影视产业为主导,以影视教育为辅助。许多电视台、电台以及影视公司为了更好的将本产业做大做强,适时将本部门的影视人才派送至高等院校以及培训机构进行专门培训,即我们所说的影视教育,这种影视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第三种形式是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基本上各占一半力量,实行对等合作。这比较常见于影视高校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拿一学年来算,其中上学期在校学习,下学期进行实战练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总之,21世纪人才是制胜的关键因素。提高我们国家的影视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赖于高校影视艺术教育的成果。目前,我国高校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的相互合作已经进行了一些探索,但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不断加强高校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的互动与整合。

浅谈高校影视教育:试论高校广播影视类专业的艺术教育

论文关键词:广播影视类专业 艺术教育 艺术素质 养成教育

论文摘要:广播影视专业的艺术教育.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改善大学生知识专一、知识面狭窄,拓宽其知识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相关院校专业的实际情况.从广播影视类专业艺术教育的特点、必要性和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相关见解。

近年来,广播影视相关院校和专业由于鲜明的专业特征和良好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受到众多学生和家长的追捧,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出现了招生的火爆场面。但是,广播影视在我国宣传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了我们在培养广播影视人才时,既要重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科学人文知识的培养,又要注重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养成教育。而广播影视类专业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其在进行学生艺术素养养成教育中。既要遵循艺术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根据其特殊性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条件下的合格的广播影视类人才。

大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发展的人才,而人才培养不仅包含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教育与发掘,而且包含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深层培育,以及健康体魄及“全人格之发展”的锻造和培养。因此,以高素质人才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基于“广电人才”培养的特点,以及多年实践探索而积累的成果,我们提炼出“理论适度超前,能力与行业同步”的育人理念,并期望通过理念的宣扬达成实践的自觉。

一、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内容.它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艺术的培养和熏陶,使之掌握人类的艺术审美经验,受到美的感染.养成良好的审美素质,从而达到身心和谐地发展高校艺术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指在审美活动中发现、感受、判断、评价和欣赏美的能力。面对同一审美对象.由于审美能力不同.人们获得的审美感受也不同。目前,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仅仅停留在欣赏水平上是不够的。还应重视他们的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这种审美创造并不只是指专业的艺术创造,而是有着广泛的内涵,像个人的穿着、寝室的布置、良好的人际关系等,而审美创造活动能收到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效果。

2.有利于塑造健康的人格艺术教育较大的特点是非功利性.高校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塑造健康的人格。艺术教育通过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对存在价值的不断探索和对于生命意义的较高阐释来引导人突破自身局限,优化自身的情感生活、文化素养、价值取向、精神生活等.从而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

3.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在大学生成才的诸多因素中.思想品德素质具有决定性意义,而艺术教育的灵魂是思想性,艺术教育还具有形象性和愉悦性,好的艺术作品往往对人起到激励作用。

4.有利于大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艺术教育为培养创造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审美、艺术是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活动,艺术家的生命就在于他的独创性,而艺术欣赏也要求接受者进行个性化的再创造.前文提到的审美能力就是一种创造力。这种创造力与一般逻辑思维的创造力不同,它是偏感性的、综合性的,往往在瞬间发生;它是一种诗化的哲思,是一种顿悟,在生动的知觉形象中把握世界的真谛。就像郭沫若同志曾经要求科学家“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不要把幻想让诗人独占了”,因为“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

二、广播影视类专业对学生的艺术素质要求

广播影视类专业不同于普通的高校艺术类专业.由于广播影视在我国是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存在的.担负着信息传递、舆论引导、大众教育、娱乐提供等传播媒介的功能,因此其在艺术教育中,应该培养学生的理性艺术素养。即大众所能接受的艺术形式和理念,而不是前卫的艺术理念。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和提升,其功能是创造美。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时,要遵循“理论适度超前,能力与行业同步”的思想,把艺术素养作为学生在校的一项基本素质进行培养,教会学生什么是美,如何用广播影视的相关技术去发现美、创造美、传播美。因此,我们把广播影视类专业学生艺术素质要求分成三个部分.即:

1.普及艺术知识,即当代大学生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艺术知识,包括文学、音乐、美术等学科门类。

2.专业艺术知识,即广播影视艺术的相关知识,包括声音艺术、画面艺术、语言艺术、视听技术与艺术等。

3.艺术传播知识,即如何在广播影视节目中进行艺术传播,它是传播艺术在前两项基础上的综合运用。

三、广播影视类专业学生艺术素养养成教育的方法

广播影视专业的艺术教育。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改善大学生知识单一、知识面狭窄的现状,拓宽其知识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广播影视类专业艺术教育已受到各有关院校的重视。但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如培养目标不太明确,缺乏系统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实施途径,缺乏科学的管理和充足的师资,等等。可以说,广播影视类专业进行艺术教育任重而道远。

1.转变观念,坚持整体教育观。要培养发展的人必须有的教育。艺术教育培养的“会审美的人”在整体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最基本的就是他必须具有对美和善的鲜明的辨别能力。在现阶段,社会对人的个性、心理、人格的要求不断提高,艺术教育作为促使个体素质提高、个性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也在不断扩大。

2.坚持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广播电视在宣传中的喉舌地位.决定了必须在其产品——广播影视节目既要有艺术性,更要注重思想性,要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结合起来,发挥广播电视作为舆论宣传阵地的重要作用。

3.规范教学管理。艺术教育要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水平.规范化的教学管理、严格的教学要求是其关键的环节。艺术教学应和其它教学一样,列入教学计划,有一定的考核,并计入学分。国外高校进行艺术教育的某些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如在美国,不少综合大学中的艺术院系所开设的部分课程都面向全校,各系学生可以自由选修、获得学分,普及型艺术教育课程和部分专业艺术课程则列为全院必修课

4.重视开展课外文化艺术活动。课外文化艺术活动有多样性、丰富性、时间空间随意性的特点,是目前高校加强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占据重要的位置。高校课外文化艺术活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举办校际的具有鲜明主题的大型文艺活动,使学生受到一定的教育;二是加强对学生文艺社团的管理和指导.同时鼓励各院建立文艺社团组织,不断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5.举办专业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并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在现阶段,我国高校已开始步入“品格定型期”。许多高校经过历史的积淀逐渐形成了与其办学理念、学科特点、教育模式与手段等紧密相关的校园文化和精神。尤其是对传媒类特色高校来说,校园文化和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体现出极强的专业特征.并与其学科专业的成长相得益彰。这使得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校园文化活动不可分割,而高校的育人空间也从教室扩充到了整个校园。鉴于行业对人才要求的特殊性和学科专业的特点,我们要重视将理论教学、专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三者有机结合,以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紧密联系,搭建课堂内外交织、融通的传媒实战平台。比如,学校的报纸、广播台、电视台和网站等媒体.本身就是诸多专业的学生实践基地.从“采、编、播”到技术保障,以及日常运营、发行、维护和管理,几乎全由学生担当。丽像“电视艺术节”、“朗诵艺术节”、“光影随行影像展映”、“经典电影展映”等影响广泛的教学实践活动及校园文化活动,给学生搭建了一个深化学习、强化实践、创新发展的实战平台,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不断充实和提高其知识、素质和动手能力,并在求知、求美、求乐的浸润中激活自身的创造潜能。

总之.艺术教育作为广播影视类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素质教育息息相关,它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对专业教育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任务,作为当今中国重要的传播媒介。广播影视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加强广播影视类专业学生艺术教育,既是培养新时期广电人才的需要.又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浅谈高校影视教育:高校影视艺术教育模式探索

摘要:中国影视艺术教育进入新世纪之后,经历高速发展时期,步入了深入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泛娱乐化的背景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教育模式的改革主要任务是整合资源,合理规划,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学生探索性学习方式与客观的批判精神,建立特色的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泛娱乐化;影视艺术;教育模式

所谓“泛娱乐化”现象,是指电视、网络等媒体制作、传播格调不高的娱乐类、选秀类节目过多,人为制造笑料、“戏说”过滥,连新闻、社教类节目也掺进“娱乐”元素,甚至用打情骂俏、大话“性感”、卖弄色相的情节和画面来取悦观众,令收视率与票房增高。泛娱乐化是资本控制下信息全球化的必然产物。投资机构要求媒体或者是影视作品较大限度占有受众、娱乐观众,创作者通过自我的构思与诱导方式设置各类情节,从而涌现当下出现众多格调不高,甚至连新闻策划也逐渐走入“泛娱乐化”的误区。这种现象无论是在市场还是在企业,甚至波及高校的教育,都有娱乐过剩的现象。2014年10月6日,召开了文艺座谈会,在新的形势下,媒体节目泛娱乐化、泛低俗化的风潮愈来愈显示出它的苍白与乏力。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赵雅文在《大众传媒媚俗化的成因及其遏制》一文中指出,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危害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降低受众的文化品位”;二是“减弱受众的社会责任感”;三是“弱化媒介的社会职责”。在人类文明史上,大学的诞生是一个奇迹,也是人类具深远意义的伟大创造,大学教育在历史的变革中不断的演变,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化运作及和谐社会建设深入人心,高校如何避开泛娱乐化现象波及的影视艺术教育低俗化,探索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尤为重要。

1对教育主体充分的认识,培养学生探索性的学习方式

高校对于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应该不是随波逐流,而是结合本校的特色,充分的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发挥地理及区域特性,对于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创新,目前北京大学探索“互联网+教育”育人模式,其他部分高校推崇“创新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等。无论是何种教学与教育模式的改革,都有着其必然与可探索性,作为教育的主体学生而言,学生必须学习基础课程,在基础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对创造性潜能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教育已成为欧美国家创造力教育的共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与学习的主体,学习的动机、认知的方式、人格的特点、包括外界的影响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甚至家庭、学校、社会环境、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校园环境等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创造力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当下的泛娱乐化的电影、电视市场体制中,作为培养单位,应该帮助学生确立新的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尽早进入市场研究领域,把学习和市场应用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鼓励学生对电视收视率以及票房高收入的现象与作品进行深入和市场调研与分析,客观正确的评判作品的社会影响力,从而树立学生良好的创作意识而不被当下低俗的影视现象与误导。

2调整影视艺术课程体系设置,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

课程体系是每个高校为了实现某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本专业学科及进程的安排,它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是实现专业教育目标的基本保障。在泛娱乐化背景下的高校影视艺术教育,如何培养适应市场的需求而又具有市场正确导向的人才与如何设计一套适应社会的需求又符合教育规律的课程体系,都显得十分重要。2.1对于课程体系的改革,优化学科课程结构,明确课程的目的与意义在课程体系改革中是以延续课程或者系列课程、普及课程为基础,还是以维持专业课程原有课程门类与学分数量,适当调整与综合素质课程、专业必修、选修课程的份量,结合本校的特点,开设特色的课程。其次,强调“应用型”原则,审视泛娱乐化现象。强调基础理论必修课,突出专业实践课程的作用,强化专业创作课程的功能。从目前影视艺术相关的专业课程设置看,基本忽视了实践及创作课程的开设,虽然有部分高校开设相关的创作课程,但大多都是形同虚设,对学生的课程考核较为放松。同时,绝大多数的高校在影视艺术专业中没有开设艺术批评之类的课程,忽略了学生对市场的认知与价值观的形成,导致学生影视艺术作品泛娱乐化现象普遍性。再次,优化课程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社会转型期中,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是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于宽进宽出的影视艺术类学生,如何激发其学习兴趣与自我学习的动机,尤为关键。影视艺术类的专业特点要求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更高,不仅仅限于专业技术,更多的是从精神与意识层面突出作品的内涵,如若不优化课程教学过程,一味盲目跟随市场的动态,单一的教学也会使学生乏力,继而影响到创作作品的深度与说服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优化教学过程,教师如何完善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扩展学生的课程知识成了影视艺术类专业的关键。2.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艺术课程体系的设置也更为突出当前国家大力发展影视文化产业,这也势必引发高校对影视文化专业的重视,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在短短的10余年迅猛发展,有如雨后春笋,创办影视专业的院校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发达的地区到欠发达的地区、从专业院校延伸至综合型的大学乃至普通的院校,而在社会转型期的经济体系中,泛娱乐化现象的普及也导致了影视艺术人才培养的轨道偏离。首先,培养的年轻教师是当务之急。日前高校年轻的教师都具有相当的技术水准,但教学水平与专业视野较之年长的教师具有一定的差距,在泛娱乐化的背景下培养的人才,难免将娱乐的心态与意识带进高校的教学,从而误导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其次,合理引进企业的人才。影视艺术为应用型学科,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合作,可以了解近期的市场动向,刺激学生评判与探索市场的动机。再次,合理引进师资,对课程体系的开设,与单元教学形成良好的互动。2.3积极分析先进国家与地区的先进经验,构建影视教育的新模式2.3.1在教育模式上分析先进国家与地区的影视艺术教育形态当前台湾与美国的影视艺术教育现状较为相近,采用学位课程与非学位课程,并且面对市场开设非学位课程,在课程设计上采用横纵结合交叉式的课程体系设计。他们为了拓展学生学习领域,整合教学资源,增加多元学习机会,设置跨学域及整合性之课程提供学生选择。较之中国高校,单一以某个学院开设的课程具有灵活性与多样性,也更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与兴趣需求,大大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种教育模式在中国的高校实施,需要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其他学院的顶力相助才能取得成功,因为这种办学模式会变大教学成本,其好处是较好的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2.3.2引导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进行小规模的实验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近年多次邀请国外高校的教授以“手工作坊”的教学形式渗入到课程体系中的每门课,在一定的程度上,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与学生的积极性。同样,高校也可邀请知名的企业专家进入本科课堂的教学,这样将课程的理论与市场的实践较为紧密的结合起来。再次,实践课程贯穿始终整个教学环节至为关键。影视艺术作为应用型学科,忽略实践环节,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就会削弱,在市场的竞争中就处于下风。

3课程内容的改革与拓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化素质教学的意义在影视艺术专业中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随着影视艺术学科的发展与不断的深入,单一类型(理论型或实践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内容与市场的需求格格不入,高校应该具有大学的气魄,课程内容的设置应该不拘于影视艺术某一领域的人才培养,应该注重在培养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的同时,还要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培育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与探索能力。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将某一门核心课程为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开设,并与其它的课程形成体系。比如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的三维动画课程就分为:三维动画(建模)、三维动画(材质、灯光)、三维动画(动作、特效),与大一的动画作品欣赏和大四的影视动画短片创作就形成较好的关联,为系列课程的延伸及重点课程的学习保障了必要的课程基础平台。其次,将某一核心课程分为两个不同的学期开设,例如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的二维动画课程便分成了二维动画Ⅰ和II,二维动画Ⅰ在大学一年级便开设,目的是提前让学生较早的接触专业知识,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动手意识与能力。再次,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批判能力,拓展学生的文化视域。在泛娱乐化的背景下,学生的意识容易受到市场的动态的冲击,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进市场中典型的案例,发动学生一起共同讨论或者是在单元课程学习,提供学生调研分析的选题,要求学生自主完成较为客观的评判,在课程的内容上,要求学生结合市场的动态,以市场调研报告作为辅助的评价手段考核学生的课程学习内容,这也进一步的落实了教学体系的课程内容与市场体制的对接工作。

4结语

在泛娱乐化的背景下,高校影视艺术教育要突破人才培养模式的雷同,创新自己的课程体系与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具有特色的学科与人才培养模式。除了在教育本体范围内进行思考,还要密切关注市场的变化,激发学生自我学习与探索能力,同时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感,强化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与对象,充分发挥其能力性与创造力,来激活人才培养模式的可塑性。

作者:邓进

浅谈高校影视教育:高校影视传播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在高校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影视传播活动,将影视手段运用于深化素质教育,陶冶学生高尚的理想情操、道德品行,培养大学生的创造精神、科学态度和艺术感觉,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也是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有利途径。

[关键词]影视传播影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联系效果

影视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体,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播媒介,集音乐、舞蹈等七人艺术门类的优点于一身,其技术的先进性、受众的广泛性,突出的影响效果显而易见。特别在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和多媒体等先进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高校影视传播活动在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担当着崇高的使命和重大责任。

一、高校影视传播活动的内容和优势

影视传播是通过影视对象的形、色和运动产生感官冲击,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对象的教育活动,使之形成文化意识认同。

高校影视传播活动就是指在校内对大学生开展影视传播活动,如影视教学、影视创作、观看影视片等活动,也可叫做基于普遍学生的影视教育。高校影视传播活动的优势在于:带给大学生视觉快感的同时使之得到身心的愉悦;既能满足观众观赏的欲望,又通过对美好人性的挖掘达到宣传引导,传递知识、技能的教育功能。通过感觉和体验特定的学习情境,产生想看、愿看的吸引效应,同时激励大学生振作奋发、追求向上,从而将大学生的“娱乐”与“教育”合二为一。

二、影视传播活动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电视以其视听综合、时空综合、艺术与科技综合的优势而引人瞩目,其巨大的涵盖面与影响力,是传统艺术无法比拟的。今天,我们已进入知识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信息时代,影视传播活动必然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及时,影视传播活动以潜移默化为主的教育形式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规律。

德育过程是道德的社会传递过程,而社会要求要对受教育者发挥影响必须经过受教育者个体的内化过程。青少年学生由于其主体意识的觉醒,从其本性上来讲不愿意被人教育,对改变其价值观念的道德教育有一种本能的抗拒,因此越少使他们感觉到教育者的教育意图,教育效果就越好。这是道德教育不同于智育、体育等其他各育的一条特殊规律。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在《爱米尔》艺术中曾经指出,“尽管事实上总是你(教师)在控制孩子,但你也应该让孩子相信,他一直是独立自主的。毫无疑问,他只应当做他想做的,但他却只应当做你想他做的。”因此教育活动,特别是德育活动应当尽力组织得使学生不把其看作教师为了实现他的想法而必须进行的一种练习,一种有意安排的行动。影视文化课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本身所具有的人格魅力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影响的,它的作用方式是通过学生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而发生作用的,或者说是通过学生隐藏于内心深处的摄取机制而接受教育的,巧妙地避开了学生的抗拒心理。

第二,影视传播活动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

影视传播具有超越时空的特性,在自由开放,高速运转的影视传播世界里,由一部电影就可挥洒自如地演绎超越时空、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故事情节,思想政治工作者如能运用影视传播这种方式,向大学生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引导他们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论坛,接受各种思想教育的辅导。这就摆脱了耳提面授的传统教育模式的诸多限制,极大地拓展了思想教育工作的时空。现在较多大学校园通过观看影片,写观后感以及知名教授对影片的讲解都是对此理论的现实运用。

第三,影视传播活动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

在影视传播高速发展的今天,大量影片的不断出炉,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广大电影电视工作者制作了大量富有思想性、艺术性的作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创造意识、科学精神、高尚道德情操……影视作品无所不为,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无数个结合点。影视片中,各种人物的高尚品质正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筑建人格长城的素材,在学生心中筑起坚固而崇高的人格长城,使学生能以自己的独立人格、良好道德来抵御不良风气影响,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大学生通过观看影片可以随时与思想大师、文化大师进行心灵与心灵的对话,从而升华自己的思想与灵魂。可以说大量富有教育意义的影视片既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素材和资源,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减轻了他们的工作压力。

第四,影视传播活动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警功能。

影视传播的特性吸引着大学生们义无反顾地参与其中,尽情地感受新潮影视文化的冲击。大学生抑郁与苦闷的心情可以与影视片中虚拟人物形象发生撞击,产生共鸣和宣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要对此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既可以把握当前大学生的整体的思想状况,也可以了解某个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以便及时地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第四,影视传播活动可以被利用来作为大学生自我教育有效载体和形式。

大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有效目标。DV影片拍摄和创作就有这个作用。大学生都喜欢拍摄自己的DV,这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把DV作品的拍摄制作变成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方式呢,这需要教师引导,也是值得探讨的话题。《光明日报》2005年1月3日的一篇名为《检视校园文明――天津财大学生DV剧成素质教育教材》的新闻报道称,一部名为《游标卡尺》的DV影片,由该校会计系“五味子”学生剧社历时半年自编、自导、自拍而成,一幕幕生动再现了校园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不文明现象。当同学们看到在教室或图书馆抢占座位、违反规定在宿舍里使用电热器具、学生恋人在公共场合过分亲昵等镜头时,不禁结合自己对号入座。这部DV片出自学生之手,表现的就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极为真实和常见的生活片段和场景,因而许多同学观后反映:片子对他们内心触动很大,名副其实地成了学生们检视自身言行的“游标卡尺”,成为一部倡导大学生基本行为规范、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

三、探索影视传播活动新途径,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的影视作品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将影视作品与现代教育理论相结合,使之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这对于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有比较明显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形下,高校影视传播活动必须拓展多种途径,有针对性地进行,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索。

1、建设影视课程,加强传统影视审美教学力度。

现行的影视教育一般是开设公共性的 大课,让有兴趣的同学选修,老师在课堂讲授影视理论知识并配合放映经典影视片段。这种教学方式,要加强课程、师资、教材等硬件方面的建设,更应该注意改进课程内容。比如在课程建设方面,要突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鉴于学生寻找影视资源非常方便,课堂上集体观看影片的次数可以适当减少,而让学生课外自己观看,从而增加课堂讨论和授课时间。其次,影视艺术与其他艺术不同,它的发展速度、传播速度和传播影响,快而且大,已经成为一种影视文化,影响着当代的社会生活。普及性的影视审美课程在简单介绍影视艺术发展历史、理论思潮和经典影片系列之后,更应结合最近出品和流行的影视作品,做具体的文本、文化分析,让学生理解影视现象背后的文化根源,提高其综合审美能力。第三,DV的流行,使学生自己做影视作品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大,对制作方面的知识也将产生更大的需求,这就要求在课堂上增加影视制作方面的内容。

2、培养和开发学生兴趣,推动校园DV创作。

当今校园,校园DV深受大学生喜爱。大学生们把他们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感受和思考用DV真实的表达出来,也用DV让更多的人可以分享他们的感悟、他们的语言。在他们的作品里,他们自己就是影像的主人公,而且有时他们的视角会向外延伸和扩展。社会上的普通人,如打工者,下岗工人等,也会成为他们关注的对象,这本身就是对中国影视主角五六十年代以来的英雄主义传统的挑战,而且更多非审美的东西进入了他们的视野,更多纪实的、民生的内容成为他们的追求。大学生DV创作者作为个体,不代表任何机构,任何团体,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着对权力话语、主流话语的某种偏离甚至是消解。现在,全国和地方都有DV大赛,鼓励和帮助学生进行影视创作,并参加DV大赛,可以很好的活跃校园影视文化。这样,就可以建立起生动活泼的影视审美教育第二课堂,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

3、活跃校园影视社团。

一般大学校园内都有影视协会等组织讲授影视课程的教师在课堂上发现具有一定基础和天分的学生后,可以推荐其参加影协,培养骨干力量,使其保持生命力,并连接起及时课堂。影视相关社团可以在共青团的帮助下,积极开展影视相关的综合或单项的艺术活动,例如举办影视艺术节,创编影视艺术评论类刊物,开列系列专题讲座等,增加广大学生的影视知识,提高其审美能力,使其正确认识影视文化现象。

4、利用网络工具,建设健康的影视传播氛围。

影视文化借助网络在高校传播,对影视审美教育而言,是一柄双刃剑。在文化冲突转型的今天,网上一些格调低下、却令人“色授魂与”的影像,很可能使浸淫于流行文化的一代人受到迷惑。正如杰雷蒙・格林伯格《艺术与文化》所言,“媚俗文化利用原始的材料,贬低真正文化的学术味道,它欢迎这种不懂欣赏艺术的愚昧态度,而且还鼓励这种态度的滋长。”为了避免学生良莠不分,高校更应该利用网络工具,建设健康的影视传播氛围。

首先,在校园网和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网上提供的视频点播中,对所放置的影视片应该仔细安排,应有计划地推出主旋律影片和的中外影视作品。其次,在校园BBS上,应督促站长和版主宣扬富于真、善、美内涵的健康的影视作品,封杀不良的内容:还可以重点邀请教师、学生在BBS上撰写影评,引导高雅的观影经验,从而提高学生整体上的审美文化品位。再次,对于学生使用最多的FTP下载方式,可以由学校信息中心或各院系有意识地建立FTP站点,在里面预置大量的影视作品和介绍影视艺术、文化方面的内容,提供给有兴趣的学生。建立的FTP站点,可以很好地指导学生们的选片标准和推动健康的影视传播。

5、建设自己的校园电视台或影视作品播出机构。

随着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各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校园有线电视闭路系统,电视网络遍及教学区、学生区、教职工居住区等,建设自己的校园电视台或影视作品播出机构已成为可能。校园电视台不能停留在播出购买的影视作品或教学影像资料上,而应着力做好自办节目。除了专职工作人员制作节目外,还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群体参与办台的积极性。比如:播出的节目可以在教师指导下,由大学生编辑记者自己设计选题、搜集材料、拍摄制作、包装播出,还可播出学生中出色的DV作品,这样,电视台就成为影视传播活动的重要载体,成为影视教育的延伸,为更多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锻炼自身的舞台。它既能拉近世界、社会、学校和学生的距离,又能以其独有的媒介方式教育、引导和影响着广大学生。

6、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让大学生学会正确选择和对待影视信息。

对受众群体而言,媒介素养是指受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具有良好的媒介素养,可以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之中的大学生来说,多元的大众媒介形态,超时空、数字化的虚拟世界,光怪陆离、鱼龙混杂的媒介信息,不可避免地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面对包括影视媒介在内的现代大众传媒带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如影视色情、暴力等现象,采取单纯“堵”的办法是不行的,必须在尊重大众媒介日益发展的实际的基础上,从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角度切入,通过各种行之有效、持之以恒的措施,提高大学生对大众媒介本质的认识,增强他们对媒介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和筛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必要在高校普遍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这对影视传播活动顺利开展也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它能发挥学校对文化和信息的选择整合作用,使外在影视信息传播在校园中得到优化,突出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功能。

浅谈高校影视教育:高校影视通识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本文在分析我国高校影视通识教育的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影视通识教育的目标要求,就高校影视通识教育的价值定位,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与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或建议。

[关键词] 影视 通识教育 问题 发展策略

通识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或普通教育。在大学阶段是指对全体学生所进行的基础性的语言、文化、历史、科学知识的传授、高尚道德的陶冶、个性品质的训练,以及人所共需的一些基本能力的培养。[1]高等学校影视教育包括影视艺术的鉴赏、创作、文化分析的教育,它包含有培养影视专门人才和影视文化工作者的专业教育、对普通大学生进行艺术审美素质教育等任务,其中对普通大学生进行艺术审美素质教育明显属于通识教育的范畴。换句话说,目前我国高校影视教育总体看有两个层面一是影视专业教育,主要承担着培养影视专门人才的重任,二是影视通识教育(或称影视普及教育),由于其面向所有在校大学生进行艺术审美素质教育,故受教育者是一支数目相当庞大的队伍。本文正是将研究的视角指向高校影视教育的第二个层次,即影视通识教育。

一、高校影视通识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严格来说,白80年代初开始,影视通识教育已在部分高校开展起来,如八十年代初,四川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吉林大学等先后开设了《电影艺术概论》、《电影文学基础》等影视教育课程。只是由于开展影视教育的高校数量较少,且仅面向部分的系科和专业的学生,故没有形成规模。1985年4月25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高等院校开设电影课程的情况和意见》,明确指出要“迅速改变我国电影教育严重落后的情况”,“有条件的综合大学、师范院校中文系,应当把电影课作为重要选修课,正式列入教学计划”。这个文件在全国高校产生了强烈反响,对各类型的大专院校普遍开设影视教育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当年,开设影视课的大学由1983年的16所增至52所,影视通识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已初具规模。之后的二十年,经过广大从事影视研究和教育的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再加上影视教育的学科优势,高校影视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目前,在全国1000多所高等院校中,接近四分之一的高等院校开设《电影艺术鉴赏》、《影视艺术概论》、《影视艺术鉴赏》或其他相近影视选修课程。当然,在影视通识教育在许多高校蓬勃开展的同时,各种矛盾和问题也随之而来。突出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影视通识教育的师资匮乏且良莠不齐

在普通高校影视通识教育的师资队伍当中。影视科班出身的可以说凤毛麟角。原因很简单,全国影视专业的高校以前只有2所(北京电影学院和北京广播学院),近几年尽管陆续有几所重点综合大学开设了影视教育专业,但由于这类专业每年毕业的人数不多,而社会需求量又较大,一般难以分到普通高校。正因为如此,现有教师多是对影视艺术感兴趣的“半路出家”者,其学科和知识背景异常复杂,有来自文学的、美学的、教育技术学以及管理学的等等。因此,师资是当前普通高校影视通识教育存在的首要问题。

2、影视通识教育的课程及教学内容缺乏统一性

任何一种教育教学活动都有其自身的目标、内容及内在规律性,影视教育也不例外。当前的影视通识教育,由于全国各普通高校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及教法,致使许多高校在教材的遴选、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是由影视课教师凭自己的喜好来确定,存有较大的随意性,呈现出各自为政的局面。

3、影视通识教育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单一

在当前各高校影视通识教育的教学当中,“观影”模式仍然作为影视教育的主导模式。许多学生选修影视教育课程的理由是在课堂上可以看免费的电影。许多影视课教师也是投学生所好,把看片当作的授课方式。教师自身缺乏创新意识,很少和学生展开思想和观点上的探讨。学生的“观看”往往是盲目和随意的,以致于大多数学生评价影视教育课程优劣的标准就仅仅是教师是否给他们观看了他们认为“好看”的影片。事实上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各人喜好不一,“好看”的标准似乎过于众口难调和模糊不定。教师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学习也流于形式。师生之间没有形成互动合作的双向交流,这是教育实践的大忌。既不符合影视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的本质要求,也违背了影视教育的目标和原则。

4、影视通识教育的观念陈旧

影视教育是高校学科教育的重要分支。影视艺术是影视教育的重要表现方式。影视艺术诉诸于人的听觉和视觉,兼容其他艺术样式的特点,实现了空间和时间的有机交融,把再现艺术和表现艺术、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相结合,在审美和教育方面表现出独特的价值。“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形形色色人的心理情态,各种各样缠绕的关系,又充分地显示着知识性和趣味性,具有了百科全书一样的认识价值和教育意义”。[2]但是一些开设影视教育的学校对于影视教育的课程性质认识不清。他们大多抱着八十年代的影视教育观念不变,以为高校非专业的影视教育无非就是组织学生看看片子,写个观后感之类,没有正确看待影视教育在信息社会对大学生发展的价值,有些高校的影视教育课流于形式,大多以无关紧要的选修课面貌出现,学校也疏于管理,这对提高大学生的视听思维极为不利,更不利于大学生素质的开发。

二、高校影视通识教育的发展策略

1、对影视通识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及价值进行定位

在人类生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挑战的现实中,以审美和艺术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审美教育已成为一个关系人才的发展、生存质量和“终极关怀”的重大课题,影视则以视听综合、时空综合、艺术与科学技术综合的优势赢得了青年的青睐而成为最年轻最富于活力的新兴艺术。艺术教育是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完善他们的人格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电影学博士何春耕副教授认为在当今影像文化时代,影视传媒成了强势媒体,是一种具影响的文化载体。谈人文素质教育回避不了影视文化的影响,对当代大学生等一批年轻人来说,电影文化的普及与提高是关系到全民族文化水平提高的问题。因此,影视通识教育在大学美育和艺术教育中,也就是说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应有它的一席之地。

过去,我们对影视通识教育更为宽泛的人文价值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在高校中多数院校仍将影视课程定位于艺术鉴赏类课程的一支,将授课目的定位于提高大学生艺术欣赏水平上并没有将它看作是通识性文化教育的一部分。在影视通识教育理念中,我们一贯偏重于审美,着眼于培养学生健康 的审美情趣方面的教育观念。当今天的社会已进入信息与网络时代时,不能不承认,面向一个信息化、数码化、网络化时代,我们仅仅把影视通识教育作为审美教育来看待,视野还是狭窄了。新的思维形态、新的文化观念、新的信息获取方式等都促使我们需要我们拓宽影视通识教育的价值定位,要把影视通识教育看成是新的思维形态教育、新的文化方式(素质教育应当包含其中)教育、新的知识结构教育。

2、完善影视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体系

在影视通识教育中,几乎所有的高校一般都开设1―2门课,所以如何让这1―2门课较好地完成影视通识教育的任务是各个高校面临的个难点。前文我们已经提到,当前的影视通识教育。由于全国各普通高校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及教法,致使许多高校在教材的遴选、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是由影视课教师凭自己的喜好来确定,存有较大的随意性,呈现出各自为政的局面。为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在对影视通识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及价值进行定位的基础上,完善影视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体系。按照我们对影视通识教育的价值定位,我们认为影视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体系应在现有课程内容(影视基础知识与影视鉴赏)的基础上,考虑到影视通识教育内容的广泛性与课时数相对有限之间的矛盾,应加强有关影视方法的教育,具体包括掌握影视知识的方法、应用影视知识的方法、创造知识的方法等。

3、丰富影视通识教育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与方法

前文我们提到,在当前各高校影视通识教育的教学当中,“观影”模式仍然作为影视教育的主导模式。如何使我们的影视通识教育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与方法手段更加丰富和现代化,同样是刻不容缓的问题。在今后的影视通识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坚决反对将“观影”模式简单化并作为的授课方式。我们应该充分鼓励和调动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选题、设计相关问题、共同观影、互动评价、双向拓展提升、得出分析论证结论,从而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合作。当然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发挥高校影视教育注重理论探索和影片鉴赏等方面的优势,多方开发课程资源,积极主动地和地方企业实体、广电传媒单位以及社会影视制作公司合作,相互借鉴。资源共享,形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富有创造性的影视教育新模式。另外,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上。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和校园网,打破传统的课堂讲授加影片观摩的模式,在影视通识教育教学中引人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互联网络双向交互式传输方式。建立起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同时适合影视课程教学规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平台,来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化。

4、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和师资培训工作

随着高校影视通识教育的不断普及和深化,影视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也越发突出。从量的角度看,随着开办影视通识教育课程的高校的增多,对从事影视通识教育的教师的需求随之增大:从质的角度看,在高校影视通识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逐步被肯定后,高校对影视通识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无论是质与量,我国现有的影视专业院校还不能提供足够数量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来满足全国高校影视通识教育的需求。为此高校应当两手准备,一方面对今后影视通识教育师资的引进要以专业化为标准,尽量吸收影视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立足本校实际情况,加强对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培训的重点应放在影视教育的基本理论、影视艺术的基础知识、影视教育的基本方法等方面,在培训形式上可以采用集中培训、分散培训、教师自学以及进入影视专业院校脱产学习等多样化手段。

总之,高校影视通识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其难度也是可想见的。当然,较大的难度莫过于真正实施观念的变革。各高校必须明确高校影视通识教育的价值定位及目标任务,在此基础上转变旧有观念,树立正确的影视通识教育观念。但除此以外,各高校还要联系自身实际,分析诸多制约影视通识教育发展的因素,重新构建影视通识教育课程内容体系、教育模式及教学方法,同时重视影视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和师资培训工作。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