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低碳化发展论文实用13篇

低碳化发展论文
低碳化发展论文篇1

在学术界,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的探讨也是硕果累累。消费经济学的创始人、湖南师范大学消费经济研究所尹世杰教授早期发表了《论生态需要》,提出倡导生态消费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发展生态消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其中他特别提到了消费文化的重要作用。刘志在《论我国消费模式的生态化选择》中,认为“非生态化”消费模式导致全球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分析了“非生态化”消费模式的困境,提出要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消费模式,实现消费模式的生态化选择。还有其他学者如赵运林、邹冬生认为生态消费也称为绿色消费,是可持续发展在消费领域最本质的表现,它从维护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出发,坚持消费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林长清等在《绿色消费模式与循环经济相关性的探讨》一文中,认为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在消费领域的具体形式,是人类发展模式的一次历史性转变,是一种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的消费观,既强调消费的重要作用,又强调消费和再生产其他环节与环境的动态平衡。文章还提出了建立绿色消费体系的重要意义以及相关对策。毛中根在《可持续消费与构建和谐社会》一文中提出可持续消费是人类消费模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传统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浪费自然资源、加重环境污染并导致人性扭曲,给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与危机。他着重强调了可持续消费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并希望通过加强消费教育、实施扩大消费规模和实现可持续消费并举的调控政策、支持绿色生态产品供给、加大广告传媒治理等措施,来推广可持续消费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我国能源消耗占世界总量的1/4、二氧化碳排放占总量的1/5,“碳排放”己经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和社会问题。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增强国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以及缓解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上所面临的国际压力的需要。这既符合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要求,又可以面对来自国际上的挑战。“十一五”规划《纲要》强调:“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树立生态消费观念”。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提出了要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2010年3月份的“两会”期间,“低碳”成为“两会”代表们热烈讨论的议题之一,很多代表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提案。温总理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新进展。

三、促进我国低碳消费的对策思考

3.1政府应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加强环境立法。这是指立法机关通过制定法律法规规范人与环境的关系的法律行为,主要表现为保护自然资源、限制自然资源的使用。通过环境立法,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告知人们,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违法者将要受到怎样的制裁等。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制止企业和消费者有损环境的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倡导低碳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目前,我国环境立法还是立法工作的一个短板,我国要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低碳消费,在法律方面的努力空间还很大。

3.2企业主导低碳消费

低碳化发展论文篇2

当今世界,绿色经济发展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基本趋势。因而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发展低碳经济,推进低碳发展,作为本国应对多重危机、谋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现在,全球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潮流正在改变着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即当代人类生存与发展方式及其世界科技、贸易格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态,这已成为21世纪全球性的时代课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一、历史机遇与严重挑战

进入21世纪之后,英国率先发起了“低碳革命”。2009年夏,英国制定了《英国低碳工业战略》,并了国家战略文件《英国低碳转换计划》,把低碳经济作为英国后危机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今年初,瑞士达沃斯论坛呼吁发展低碳经济、低碳产业,建设低碳社会、低碳城市;再加上西方国家的“碳关税”、“碳标签”等措施,逐步步入实践阶段,可以说,低碳经济与低碳发展的浪潮席卷全球,使人感到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低碳时代。对此,也有学者认为这是西方发达国家设置的“低碳陷阱”。今年8月11日,太原日报以“新起点、新高度、新跨越”为题发表了“

前世界范围内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领域的最新成果,“引导

新型工业化的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仍占主导地位,这就决定了新型工业文明的经济还是一种高碳经济与高碳文明。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文明,走低碳发展之道,必须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综合为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内在环节,加快新型工业化的绿色低碳转型,实现一种工业化同生态化、低碳化同时进行与有机结合跨越式低碳发展,体现着工业文明与高碳文明向生态文明与低碳文明的绿色转型,努力走出一条绿色工业化、绿色城镇化、绿色市场化和绿色信息化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第四,关于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与运行机制问题。首先,我们要深刻认识低碳经济发展代表着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和编辑整理

低碳化发展论文篇3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111-02

文化的和谐发展必须要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步,社会的和谐发展包括文化的和谐发展,在当今经济日益全球化,经济危机日益严重的文化多元化时期,低碳背景这个概念也随着环境危机的警报声应运而生,2007年9月8日,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本着对人类、对未来的高度负责态度,郑重提出中国要“发展低碳经济”。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如何在低碳背景下建设“低碳化”的和谐校园,是本文要论述的重点,作为引领知识前沿阵地建设的高校,担负着祖国未来人才的培养重任,其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基础上,结合当今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国际态势构建适应全球化发展需求的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文化发展要求的“低碳化”校园文化,并影响和带动社会经济、制度、文化步入“低碳化”进程。要将高校校园文化“低碳化”建设在低碳背景时期提出的低碳背景文化概念落实为具体的“低碳化”文化内涵,需要高校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响应“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文化建设理念,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型,统筹兼顾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将促进节能减排,实行低消耗,高污染的低碳背景下的高校校园文化“低碳化”建设进行彻底,落实到位。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低碳化”的时代紧迫性

“低碳”理念涉及人类生活方式、发展模式、价值观念等一系列变革,我们从全球化语境和低碳背景语境下人类生活状况出发,对旧的思维模式和方法进行传承和批判创新。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我国软实力发展水平,不仅仅是针对低碳背景提出的,也是针对全社会文化自身历史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提出的,高校校园文化是根植于校园历史的一种匠心独运,是经历很多代人呕心沥血的精神积淀。因此,每当一种校园文化形成之后,必将对受教育者起到长久的导向作用。我国很多高校早已沉淀了很多传统校园文化的精髓,是校园文化建设不朽的财富,如尊师重教、乐于助人、勤俭节约、救死扶伤等等传统美德已经溶于我们的校园文化中,传统的高校校园文化忽视了环境保护对文化建设的影响,而只是单方面的对校园传统文化的积淀和传扬。随着低碳背景语境的传播和盛行,低碳社会,低碳文化,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企业等等等名词也应运而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低碳化”建设,也因此而来。

建设“低碳化”的高校校园文化,不仅积极响应了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而且有助于我国高校文化建设“低碳化”的良好发展。从校园文化建设的低碳教育制度层面来说,首先要加强低碳政策的引导实施,高校领导层要充分重视“低碳化”教育,并形成“低碳化”教育体制,加大力度宣传低碳知识,低碳理念橱窗建设,低碳文化宣传,从老师到学生,都要践行做“低碳化”文化人。甚至要将低碳理念上升为爱国爱校爱护班集体的意识层面上来,实践在每天的学习生活中。

从低碳教学层面来说,将低碳知识传播进课堂教学内容,文体活动内容,课余活动内容中,课程设置和教学设置要开设“低碳化”教育教学,在课堂上讲授低碳理念知识,培训专业低碳知识教育教师队伍,培养低碳学生团队,低碳班集体,加大“低碳化”教育力度。在低碳思想政治教育层面,注重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互动力量,要注重低碳榜样的力量,强化“低碳化”示范引导作用,加大“低碳化”监督教育整改工作。在低碳文化层面上,以强化高校的传统文化底蕴为基础,加大和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低碳化”的意识培养,践行实施“低碳化”的传承和创新,将高校“低碳化”校园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据调查发现,我国大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基本停留传统校园文化建设层面上,基本都还是保留传统的仁、义、礼、智、信传统文化为导向,除了在教育实施方法上有所创新发展外,基本都还是在延续传统文化建设内容,只有极少部分高校意识到了“低碳化”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正在逐步进行强化实施。大学阶段的学习因分专业的不同,学生的文化结构也有很大不同,但无论处在哪个文化结构上,高校校园文化“低碳化”建设都势在必行。面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低碳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提出和实施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和发展,而且可以给高校校园文化得到一次抢占新文化的机会,从而更进一步提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低碳化”的经济效益和文化实力。

二、高校校园文化“低碳化”建设实施策略

要实行“低碳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必须使大学生有良好的低碳意识,高校校园文化代表校园文化“低碳化”的形象和未来,这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科学发展方向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科学发展观具体内容的体现,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性成果,建设高校“低碳化”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又一具体体现,大学生应当把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与“低碳化”有机结合,培养低碳学习,低碳生活,低碳服务于社会的思想觉悟。牢固树立“低碳化”观点,指引“低碳化”认知和“低碳化”行为,参加低碳知识培训和讲座,实践低碳文化学习和传播,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传承者和接班人,在低碳背景下,更要帅先做低碳文化和低碳生活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其次,加强高校校园“低碳化”思想建设,引导大学生树立“低碳化”价值观,重视和加强“低碳化”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倡导“低碳化”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培养大学生“低碳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高校校园文化“低碳化”建设中,树典型,抓模范,开展向“低碳化”榜样学习的活动,创造“低碳化”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低碳化”社团活动,在学校党委和团委的指导下,开展“低碳化”校园活动,组织“低碳化”校园服务志愿者,开展“低碳化”校园小组活动,实施“低碳化”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创新的有效机制,激发“低碳化”文化创新,掀起“低碳化”校园文化建设的高潮。

再者,建立高校校园文化低碳化实施机制,只有当大学生拥有“低碳化”意识,高校校园文化“低碳化”建设才能更顺利的发展,要将“低碳化”贯彻落实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建立完善的“低碳化”教育机制和监管机制,通过教育大学生充分认识和把握“低碳化”建设的机遇和实施,促进高校校园“低碳化”发展的同时,推动社会经济“低碳化”运行和发展,提高我国的低碳经济竞争力和创造力。

另外,在校园“低碳化”文化建设活动中,大学生要主动承担传播“低碳化”学习生活理念,树立“人人低碳”的“低碳化”校园文化良好形象,树立人人加强“低碳化”修养,创造“低碳化”良好品牌高校,努力争做“低碳化”大学生,充满营造“低碳化”校园环境。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低碳化”可持续发展

人同自然界完成了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实现了的人道主义。高校校园文化“低碳化”建设要将传统校园文化建设与低碳经济背景相结合,实现校园文化“低碳化”可持续发展。制定高校校园文化“低碳化”制度,将合理的高校校园文化“低碳化”制度与大学生的“低碳化”意识有机结合起来,确保高校校园文化“低碳化”建设的完善和发展,通过强化和自觉等手段加大高校校园文化“低碳化”建设的进程,使大学生在规范自己“低碳化”行为和意识的同时,认真实施对待高校校园文化“低碳化”建设。同时,还可以对大学生践行“低碳化”实行物质和精神奖惩制度,惩罚是手段,激励是关键,目的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低碳化”的顺利实施,确保“低碳化”落实到每一个大学生身上,同时还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高校校园“低碳化”教育宣传活动、“低碳化”研讨会和“低碳化”演讲比赛等等一系列活动,从而提高大学生自发的创造高校校园文化“低碳化”发展和创造意识,保障高校校园文化“低碳化”的实施践行。

在践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低碳化”的过程中,要把“低碳化”文化建设成为高校文化建设除了教学科研外的另一品牌,建立低碳生活光荣的价值取向,重视低碳理论建设的同时,要将“低碳化”理念与“低碳化”具体实践相结合,将高校校园文化的“低碳化”建设带动全社会的文化的“低碳化”建设。马克思发展观不仅仅关注经济的增长,而且关注文化、政治、生态环境和社会各方面建设。在马克思发展观的基础上,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高校文化建设的“低碳化”建设,要充分尊重高校文化差异和高校区域差异的客观性,包容多样文化,做好“低碳化”文化建设的教育实施,坚持好“低碳化”的发展方向。在充分尊重环境大自然绿色环保的基础上,实行更加民主,更加科学的“低碳化”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培养社会高等人才的高校文化,面临的是人才的素质的全面培养,在加强低碳化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任务尤为艰巨,全面提高大学生“低碳化”的意识,只有建设好“低碳化”校园文化,才能更好地将“低碳化”化校园文化得到更好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使高校教育不辱历史和时代使命,才能更好地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低碳化”可持续发展。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低碳背景下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10YJC710027)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江苏,陈叶.试论在发展低碳经济背景下如何加快中职教育改革步伐[M].职业技术,2011(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潘捷.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魅力德育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392期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低碳化发展论文篇4

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对各国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已经产生了非常显著的负面影响。自2003年英国在《能源白皮书》中率先提出低碳经济概念,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和削减碳排放,已经逐渐成为各国的共识,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行动和社会实践。短短几年时间,低碳经济已经演进为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的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最大限度地限制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发展,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经济,最终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

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意义

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单元,城市聚集了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消耗了全球的大部分资源,排放了约占全球总量75%的温室气体,它不可避免地成为各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关注重点,而发展低碳经济应以城市为单位。然而,如何综合评价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是低碳经济发展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的研究,对于我国发展城市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一)为我国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要想使科学发展观得到真正的落实,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必然前提。有评价才能有定位,才能确定发展的程度,才能找到发展存在的差距,才能明确今后发展的方向。城市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的建立能够为建立更为科学、可行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方法提供参考,为全面、准确地考察低碳经济发展状况和变化规律提供衡量标准和依据,为今后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研究提供支持和有价值的参考。

(二)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并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

选择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评价指标构建的评价体系,能够充分反映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使构建的评价体系更为科学合理。从而能够综合反映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效率、状态、效果,实时、量化、动态地分析评价低碳经济发展,系统体现城市低碳经济发展在不同维度上存在的发展差异。它可以为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政策、方针的制订和执行提供决策支持。

(三)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进而提高城市竞争力

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分析和评价,可以有效地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使现代产业中的软件、电子信息、清洁能源、旅游经济等低碳产业更好地升级和发展。它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推动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增加大量绿色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城市竞争力。

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现状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相关评价理论和方法也相继出现,很多组织和国家都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从可持续发展的4个主要方面—社会、经济、环境和制度着手,以“驱动力—状态—响应”的概念模型为指导,运用了开放的菜单方法使其适用于不同国家的国情和发展需要,构建了33个评价指标;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指标体系以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为框架,构建了环境压力、环境状态和社会响应三大类指标,用于跟踪、监测环境变化的趋势;联合国统计局创建了一个由88个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主要涉及社会经济活动事件、影响与结果、对影响的响应等方面,清晰地反映了指标之间的关系;联合国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根据人类活动和环境相互作用的概念模型,从环境、自然资源、自然系统、废气和水污染四个方面,构建了25个指标,并根据指标的当前值和目标值赋予了指标各自的权值。此外,欧盟、芬兰、德国、瑞典、瑞士、丹麦等国家和地区也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提出过各自的指标体系。

我国学者也做了许多研究,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小组(2009)按照系统学的理论和方法,独立设计了一套“五级叠加、逐层收敛、规范权重、统一排序”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国家环保局也颁布了《低碳城市指标体系》试行版,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个方面出发,建立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付允等(2010)在复合指标法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问题,构建了包括23项指标的城市低碳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付加锋等(2010)在研究探讨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和核心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低碳政策和低碳环境五个维度、14个指标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应的评价方法;胡大立(2010)等从产业链的初始资源到最终消费市场这一路径,构建了低碳经济评价逻辑结构框架,提出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纵观现有研究成果,评价体系大多对资源、环境的指标研究相对较多,以经济、社会为基础的综合性指标体系研究相对较少;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硬”的因素的分析较多,对社会意识、文化传统等“软”的因素的分析较少;对客观的定量的分析较多,以人为主的定性的分析较少。如果没有详细的论述和相关理论的研究,那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会存在理论上的“空洞”。因此,在参考总结现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低碳经济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是比较科学的思路。

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构建

(一)低碳经济内涵分析

要建立科学、系统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体系,首先应该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做深入了解。至今为止,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低碳经济的定义和内涵做了深入的研究,低碳经济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

英国政府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概括来说就是指要通过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Ramakrishnan Ranmnathan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将非化石能源作为投入,GDP和碳排放作为产出,对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的关系以及能源消耗和GDP的关系进行了研究。Paul B stretesky等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得出人均碳排放量与出口有一定关系,并从产业角度分析得出,能源产业、化工产品和再进口产品等三个行业对人均排放量的影响是最大的。吴昌华(2009)指出低碳经济涉及政府、企业和公众等相关利益群体,是政策、制度安排、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大变革和结构重构。付允(2008)提出了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夏堡(2008)认为低碳经济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张平等(2011)指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低碳经济是指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目标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狭义的低碳经济是指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从而产生较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目标是应对当前气候变暖问题。付加峰等(2010)认为,低碳经济是指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环境友好的突出特点,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全球共同愿景。潘家华等(2010)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袁男优(2010)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以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为目的,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发展模式。牛文元等(2009)认为,低碳经济是绿色生态经济,是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和低碳发展等经济形态的总称,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不仅是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且是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是生产力与人文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时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抉择。因此,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低碳理念,基础是经济发展,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直接体现是减少影响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排放,目的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文献总结

本文选取国内20篇具有代表性的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文献,对各个学者选择的评价维度进行总结,如表1所示。

在文献梳理中发现,不同的学者往往将具有相同意义的维度用不同的词语进行表述,有必要把这些具有相同含义但是表述不同的维度进行总结归纳。比如,经济发展、社会经济、经济、社会经济资源基础、技术经济、经济低碳化、发展能力、经济增长和持续发展能力都可以归结为经济发展维度。因此,本文最终归纳出六个准则层:经济发展维度、科技发展维度、环境发展维度、社会发展维度、节能减排维度以及低碳理念维度,如表2所示。

(三)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构建

通过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和指标体系分析发现,经济发展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才能为其他方面的发展提供物质以及资金上的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要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发展,最后还是要落在经济发展上,所以说低碳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经济发展。科技发展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科技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低碳经济发展状况,没有低碳技术应用于各个方面,发展低碳经济就只是一句空话而已;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要发展科技。环境是低碳经济发展的载体,发展低碳经济要依附于环境空间;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提高环境水平。社会发展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达到社会和谐是人们共同的期望;低碳经济的发展保障社会的发展,有助于社会的进步。节能减排指标是低碳水平的直观表示,可以直观地反映碳排放情况;低碳经济的发展也同时促进节能减排的发展。低碳理念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低碳理念要贯穿于低碳经济各项活动的始终;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普及低碳理念。由此,所建立的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包括经济、科技、环境、社会、节能减排及低碳理念六大方面,其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结论

本文分析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意义以及研究现状,在充分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低碳经济内涵和评价体系文献总结两方面进行研究,构建了包括经济发展维度、科技发展维度、环境发展维度、社会发展维度、节能减排维度和低碳理念维度六个维度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以期为低碳经济的评价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组.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R].科学出版社,2009

2.付允,刘怡君,汪云林.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与支撑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

3.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

4.胡大立,丁帅.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2)

5.吴昌华.城市引领中国低碳经济转型[J].中国投资,2009(2)

6.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8(2)

7.夏堡.发展低碳经济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2A)

8.张平,杜鹏.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和研究难点分析[J].商业时代,2011(10)

9.潘家华,庄贵阳,郑艳等.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J].国际经济评论,2010(4)

10.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33(1)

11.牛文元.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突破口[N].中国报道,2009(3)

12.辛玲.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1(7)

13.李晓燕.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省区低碳经济评价探索[J].华东经济管理,2010(24)

14.唐笑飞,鲁春霞,安凯. 中国省域尺度低碳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评价[J].资源科学,2011,33(4)

15.肖翠仙,唐善茂.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11(1)

16.杨敏.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市场,2011(10)

17.王嬴政,周瑜瑛,邓杏叶.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1(1)

18.李伯华,徐亮.低碳城市发展水平的测度及其对策研究—以长株潭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

19.谈琦.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以南京、上海动态对比为例[J].生态经济,2011(12)

20.马军,周琳,李薇.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东部沿海6省市低碳发展现状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2)

21.华坚,任俊. 基于ANP的低碳城市评价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1,24(144)

22.李刚,王忠东,张明.基于循环修正思路的低碳经济评价模型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12)

23.郑林昌,付加锋,李江苏.中国省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空间过程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7)

低碳化发展论文篇5

一、广义虚拟经济视域下低碳创新驱动的提出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转变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当前,尽管人们温饱问题解决,但人们的精神匮乏,经济发展带来的能源耗竭、环境污染、高碳排放给人们的生活、心理带来严重影响,极端气候变化事件、雾霾天气频现、恶劣的生态环境污染加剧了人们的心理恐惧、抱怨和抵制,降低了人们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林左鸣教授(2011)在《广义虚拟经济论要》中指出,基于马克思“生活对象化”人类活动图式的广义虚拟经济,是同时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并以心理需求为主导,以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经济的统称。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我们必须立足于生活是财富之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商业模式创新,树立时空寻租思维,重视人力资本的作用,大力发展各种富含虚拟价值要素的产业并对其实行优化、均衡管理,掌握以制文化权为核心的广义虚拟经济主导权,广义虚拟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林左鸣教授提出了广义虚拟经济概论,并建立了完善的理论体系,论证了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对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人们心理需求的虚拟价值、提高经济主导权的指导意义。林左鸣、尹国平(2011)基于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视角研究了价值理论的困境、出路及创新问题。借鉴林左鸣教授提出的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加强低碳创新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和思维范式。

全球气候变暖、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越发成为世界各国、各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严重制约,需要也催生新的重大的面向绿色低碳经济的科技创新与革命。马永红、刘贤伟(2013)认为,高能耗、高排放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气候变暖、资源枯竭、大气污染等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之下,发展低碳经济是广义虚拟经济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继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系统变革,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更被视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动力源泉。面向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必须加强技术创新,但避免传统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技术异化问题,需要重新构建技术创新范式。徐治立、王娜、王妍(2014)对技术活动广义虚拟经济属性进行哲学分析,认为技术的双刃剑效应,充分显露出技术异化自然物质属性,即技术的使用过程中,在造福人类的同时给人类生活及自然生态环境等带来的危害现象,技术异化具有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指出的负面价值效应。新的技术范式即面向低碳经济要求,避免技术进步可能带来能耗提速和环境进一步恶化的社会异化现象,减少技术创新可能存在的负面价值效应,需要实施低碳创新驱动战略。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发挥低碳创新的驱动与引擎作用,以低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低碳科技创新作支撑。低碳经济是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是以低碳创新为重要动力,尽可能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和环境污染。低碳创新是指一定区域内,以降低碳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实现区域低碳转型与低碳经济发展为基本目标,所采取各种技术、制度、管理、文化等多方面的低碳化的创新手段和工具的集合。借鉴这些理论成果,倡导低碳技术及其创新驱动价值,目的在于避免技术异化所带来的广义虚拟经济负面价值,以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低碳创新驱动,减少人类技术活动所带来的异化和负面价值,进而追求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所提出的人本价值,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低碳创新驱动价值。基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低碳创新驱动的内涵体现为,如图1所示:(1)以低碳创新为关键内容促进节能减排技术进步,构建低碳的技术创新体系。(2)以低碳创新为内在驱动促进低碳产业体系的形成,建立低碳型经济结构。(3)以低碳创新为核心要素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构建低碳型社区文化空间。(4)以低碳创新为重要支撑促进经济成果均衡共享、生态环境破坏减少、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的高度统一,实现社会稳定、民生改善、生态良好的共赢格局,构建宜居宜业的和谐社会。(5)以低碳创新为基本保障,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加强植树造林,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空间。以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为指导,低碳创新驱动实质上是追求人本经济为基本目标追求和价值定位,追求经济价值和民生价值、生态价值的高度融合,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使每个人都能感受、享受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生态环保,在对人的物质需求的满足基础之上对人的心理、精神、生态环保需求的不断满足和扩展。

二、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下的低碳创新驱动价值考察

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开拓人们的研究视野,更加深刻洞察人的心理和精神世界,以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的结合,全方位反映了人对经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等多层次需求的统一。区别传统的物本经济,物质需求仅是人的基本但非唯一需求,更重要的是要满足人的心理、精神、文化以及包括清新空气在内的低碳环保需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转变发展方式,需要加快创新驱动,特别是面向生态文明的低碳创新驱动意义更大。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低碳创新驱动区别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和创新驱动机制,具有更加突出的内在价值,不仅强调创新的作用,更加强调如何以低碳创新,提高技术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态修复,减少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需要发挥低碳科技创新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实现人民经济效益与生态环保效益、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具体而言,低碳创新驱动对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民族振兴梦具有重要价值,如图2所示,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层面。

(一)在政治层面,加强低碳创新驱动有利于在全球碳壁垒、碳竞争中获得国际话语权,提升国家低碳竞争力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是不争的事实,温室效应等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人类在21世纪面临的最大挑战。西方国家可能借全球气候变化应对和低碳经济要求进行碳壁垒、碳制裁,制约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因而人们将这种可能的碳壁垒称之为“低碳陷阱”现象。既然西方低碳经济的碳市场方案及其话语的提出是出于追求资本谋利的动机,其方案对发展中国家是个陷阱,又占领了道德制高点,那么中国就应顺势而为,既不抗拒,也不大意,必须自主创新,形成自己的低碳话语和发展模式。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西方碳陷阱、碳壁垒等多重压力,中国必须主动迎接挑战,制定低碳创新驱动战略,以低碳技术创新提升国家自主创新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获得应有的国际低碳话语权,提高文化主导权和经济主导权,进而提升国家在全球政治领域的低碳竞争力,重构世界政治经济的低碳新秩序。此外,减少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人民群众构建低碳宜居的生产生活空间,满足人民群众对美丽中国建设的美好期待,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迫切需要走低碳创新驱动的新型道路。

(二)在经济层面,加强低碳创新驱动有利于建立面向低碳、绿色、生态要求的技术创新体系,以低碳创新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绿色增长和低碳发展

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科技创新史,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支撑和引领国家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谁在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领先的战略地位并拥有国际话语权和经济主导权。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投入、大量资源消耗和大规模政府投资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但随着经济发展方式和要素结构的转变,原有的“人口红利”、“土地红利”优势减弱,原本依靠的“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外延式、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下,低碳创新驱动促进经济在保持稳定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绿色跨越和持续发展,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经济发展绿色化、社会发展和谐化,实现对人的物质需求的满足基础之上对人的心理和精神需求的不断满足和扩展。加强低碳创新驱动,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绿色低碳发展,提升中国绿色增长动力和低碳竞争力,提升国家的经济主导权。

(三)在社会层面,加强低碳创新驱动有利于建立更加和谐、低碳的社会利益格局,减少因追求经济利益而损害社会利益的行为,减少因污染导致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受传统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过于追求GDP增长,忽视社会建设和发展,高污染、高排放等高碳经济行为使部分企业、利益群体大发横财,但留下的环境污染恶果等却给社会带来严重的不和谐、不稳定因素。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并存、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同步是制约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焦点问题,严重阻碍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加强低碳创新驱动,追求的是更加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以低碳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模式,减少环境污染和碳排放,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因而更加有效地保护大多数人的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减少环境方面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了社会和谐与稳定。可以说,低碳创新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区别传统的技术创新的负面效应,体现了重视民生、关爱社会、保护生态的广义虚拟经济理念和价值要求。低碳创新驱动致力于改变传统的忽视人民利益增进和单一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发展模式,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重视民生改善。基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低碳创新驱动的目的就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的高度统一,有效地建立更加和谐、低碳的社会利益格局,充分体现对人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人民根本利益的保障、社会民生的改善与提升。

(四)在文化层面,加强低碳创新驱动有利于提升人们对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体现人本关怀和人文价值

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着重考虑人的心理需求和由此反映出来的社会进程中所生成的信息态及其发展规律,它正在取代传统物本经济成为当今社会经济的主角。从世界潮流来看,许多国家和城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人们心理、精神层面的需求满足,重视人本经济的价值提升,重视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方式转变和低碳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这些实践为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所证实。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过度重视外延扩张和粗放式发展,出现过度依赖土地财政使过高地价推高房价、人口过于集中于大城市、城镇转移人口过多地被边缘化及农村过度空心化、传统文化缺失等问题。随着人们越来越对世界性的低碳、绿色、生态的发展观逐步形成共识,低碳创新驱动的提出是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属性和人文内涵、人类生存价值的深刻体认,低碳创新是借助现代创新文明成果的高度集中与人本关怀,是以绿色低碳创新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为基本价值旨归,是促进人类进行物质生产与消费、从事文化活动中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文化战略。这样的创新与发展才具有最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才能激发广大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凝聚力。基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要重视人们的心理价值提升,需要以低碳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方式作为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战略突破口,提高人民群众对当前经济社会环境的满意度和心理期待。低碳创新驱动的价值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经济发展的同时应表现出尊重人的价值、保障人的权利、实现人的潜力等价值目标。

(五)在生态环境层面,加强低碳创新驱动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中国绿色增长动力和低碳竞争力,构建更加宜居、低碳、生态的生活空间

生态问题是当今世界关注的主题,生态文明是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战略,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是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依靠低碳创新驱动,改善人与生态环境、人与社会的单向关系,人类不仅要从社会、自然环境索取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要对社会、生态环境、自然世界的修复、平衡与保护,构成更加和谐、绿色、生态、低碳、宜居的现代环境。基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实施低碳创新驱动战略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低碳创新为核心动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快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以低碳创新构建更加低碳、生态、宜居的可持续发展型社会。坚持低碳发展理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把人的价值、社会价值和自然环境价值有机地统一起来,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良性循环与持续承载力,确保经济发展朝着低碳、生态、宜居的方向演化,加强人本经济和生态经济的建设步伐,实现广义虚拟经济所倡导的满足人的物质价值和心理价值的高度统一。

三、基于广义虚拟经济的低碳创新驱动价值实现路径

以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为指导,加快低碳创新驱动,需要重视低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需要从创新理念、创新战略、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生活方式等方面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具体而言,基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低碳发展,实现低碳创新驱动的内在价值需要选择以下路径:

(一)树立低碳创新理念,形成低碳创新共识,制定低碳创新驱动战略

一是要从广义虚拟经济理论高度,深刻认识低碳创新驱动的内在价值,认识到低碳创新对于改变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避免技术创新负面效应,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驱动和引擎作用。二是树立低碳创新理念,从内涵和战略意义层面认识到低碳创新的本质,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社会群众均能树立低碳意识、低碳政绩观、低碳创新观、低碳消费观。三是制定低碳创新驱动战略,充分考虑低碳创新对于改变传统高碳、粗放型增长模式的重要意义,通过低碳创新的战略制定与实施,发挥创新驱动对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推动和引擎作用。

(二)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以低碳技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要重视面向生态文明、低碳发展的技术领域创新。低碳技术创新与应用是成就中国特色低碳之路的重要保障,应合理规划低碳技术发展路线图,通过增加研发投入、创立完善的科技创新体制、确立企业作为新主体的地位等提高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重视低碳技术创新,把低碳技术创新作为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制定区域重大低碳科技计划和低碳科技重大专项,发挥低碳技术创新引导和支持政策作用。推进重点产业关键性低碳技术的研发,加强重大低碳技术研究成果的推广和产业化,提升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和绿色竞争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突破重点领域关键和共性技术,推广绿色智能制造技术和清洁生产方式,加强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低碳科技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国家低碳创新示范区,协调各方低碳科技资源,形成低碳协同创新的合力,不断完善创新人才政策,优化科技金融政策,建设低碳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低碳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深化低碳科技对外开放合作。加强低碳制度创新,以知识产权保护和政策创新提升中国低碳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水平,加快成为在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低碳创新中心,最终实施低碳创新驱动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提升中国经济主导权提升和美丽中国建设。

(三)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加快产业优化升级,降低产业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

低碳创新驱动更加强调低碳技术、绿色产业、社会和谐、民生改善等特点。中国要利用当前经济转型的压力为契机,应该以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为指导,采取新的体现创新理念的“组合型”政策,培育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优化生产要素和资源的分配与投入,引导产业升级,注重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努力推动中国物本经济与虚拟经济平衡发展.使其从速度至上和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和效益优先”的轨道。以低碳创新驱动为重要战略,加快传统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的淘汰、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低碳型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碳节能型工业和服务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不断降低产业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一是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转化,以低碳技术创新提升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大力发展低碳科技型现代工业和科技服务业,以低碳技术创新、低碳产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可再生的低碳新型能源和新能源产业,如重视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等低碳能源产业发展,提高低碳新型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三是转变能源消费方式,控制能源消费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能源行业落后产能,着力降低煤炭消费比重,不断降低传统化石能源的比重,减少传统能源消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

(四)鼓励面向低碳发展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构建低碳的众创空间,促进低碳消费,加强低碳生活方式创新

低碳化发展论文篇6

低碳(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即使人类曾经引以为豪的高速增长的GDP也因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而大打折扣。呼唤“绿色GDP”的发展模式和统计方式,倡导“低碳”生活理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低碳生活理念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要广大人民的共同努力,最终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低碳生活”。所以,大力推广低碳生活理念,从中析出“低碳健身”理念,整合生态体育的相关理论,并将其应用于群众体育的指导工作当中,从而达到指导全民进行“低碳健身”运动的目的。

1 “低碳健身”的理论与实践来源

1.1 建设有中国特色“四位一体”社会文明体系的内源性诉求

社会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准则,要求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并体现为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态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将政治文明提到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同等的高度。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生态文明理论对体育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宏观上对建立体育与环境、体育与生态、体育与自然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指出:…十一五’前4年累计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4.38%,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9.66%和13.14%……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我国政府正在努力建立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相结合的“四位一体”的社会文明体系,进一步使“低碳”理念从意识形态“硬化”到相关的政府条文当中,“低碳”文明正逐渐地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低碳”理念的大力倡导表明了我国政府、人民拥护国际环境保护的态度,更是积极促进社会由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最好佐证。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体育健身也应该主动与主流思想融合,“低碳健身”理念正是建立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四位一体”的价值体系上的典范。“低碳健身”不仅可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建立低碳产业体系和低碳消费模式,从而达到丰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目的。

1.2 人类社会文明转型时期的外源性诉求

从人类社会文明转型的视角来看,从对自然顶礼膜拜的原始文明,到自然顺从的农业文明,到物质依附的工业文明,再发展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人与人的和谐为特质的生态文明阶段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观包含着较高的环保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3个重要特征。在新的文明理念下,低碳生活理念是针对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社会问题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生态文明理念,是现代文明观的发展,是对工业文明的一种扬弃。它主张用低碳的、生态的规则、规律及原理作为基本观点,来处理人与自然、经济发展、社会等方面的关系。“低碳”的生态文明观要求人们树立起新的世界观、发展观、自然观,将改变人类凌驾于环境之上的传统思维模式,强调人与自然必须保持平衡、协调和统一,社会、生态、经济必须协同发展。

体育是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身心的发展规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丰富社会文化生活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专门的科学领域。体育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成果之一,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众多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一种,理应顺应人类文明的发展。现代体育作为一种积极的人类行为和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一直伴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而发展,并对人类的进化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由奥林匹克运动和大众体育构成的现代体育文明,保持强大发展势头,且正以它特有的形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影响着21世纪人类文明的行程。然而植根于西方工业文明的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现代体育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工业文明的烙印,染上了工业文明的一些恶习,使自身面临着来自环境、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科技等方面的挑战,出现了人的异化、兴奋剂泛滥、体育暴力、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体育人文精神弱化、体育“物种”减少等不良后果,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现代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入,体育学界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思考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生态体育”。随着生态文明进程的不断深入和“生态体育”概念的逐渐完善,以国际奥委会为代表的体育界,开始从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两个维度对现代体育进行全面反思和多方面实践,致力于化解现代体育所面临的环境危机和人文危机,使“生态体育”、“低碳体育”应运而生。2008年以“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为主题的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举行,其口号中“科技奥运”代表的是工业文明,而“绿色奥运”则是代表着生态文明,此届奥运会还首次引进碳平衡、碳捕集监测等前沿理念和内容,在生态体育的基础之上,体育界开始关注低碳体育。体育的低碳理念不仅体现在筹备、管理、运行大型体育赛事,更应该将这种低碳的体育健身理念传播给人民大众,让作为体育根基的大众体育健身更为生态、低碳。对于

大众低碳健身来说,这种理念的传播不仅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求,更是人类社会文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1.3 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性诉求

20世纪40至60年代,作为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学理论,结构功能主义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主流理论。虽然进入60年代后,随着冲突论、批评理论、互动论等新的社会学理论的兴起,结构功能主义开始逐渐衰落,但它仍然是社会学界经常争论的中心,由它所开创的结构功能分析方法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分析途径。

作为一种关注社会宏观层面的社会学理论,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社会结构中的每一部分对于社会的衡稳、对于社会整体作用的发挥都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这一理论非常强调社会一体化,强调社会制度、规范及角色的功能,其中心概念有结构、功能、统合(整合)、稳定与和谐。体育社会学认为体育是社会的缩影,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体育系统又由若干系统组成,各系统的有机联系影响着体育的整体发展。这在理论观点上与结构功能主义一致。因此,结构功能主义比较适合阐释体育与社会的互动发展以及体育系统的改革与发展。

在对我国体育改革的研究中,运用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方法可以深入阐释体育改革的若干理论问题,如体育改革的动因(结构与功能的失衡)、体育改革的目标(建立新的结构与功能的平衡)、体育改革的措施(调整结构、创新制度)、体育改革的决定因素(对体育功能的定位)以及体育改革的动力与阻力(社会成员对功能结构创新的认识与支持程度)等。结构功能主义认为,促进社会整合的最重要和最根本的要素与价值共识,即在整个社会和文化结构之下存在着特定社会系统的绝大多数成员同意和肯定的目标和原则。价值系统不仅是社会整合的最深刻和最重要的来源,也是社会文化系统中最稳定的因素。而相对于“低碳健身运动”理念而言,“低碳”、“低碳生活”、“低碳经济”和“低碳GDP”这些目标和原则,都已经被国际社会所接受,“低碳健身”的价值体系也必将被社会所广泛接受。“低碳健身”已经成为生态文明社会发展的趋势,更是今后大众体育健身的发展方向。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后提出的“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口号为大众体育确立了新的发展目标。继承北京奥运会的遗产,延续“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去分析“低碳健身”的结构与功能的平衡,探讨社会成员对功能结构创新的认识与支持程度,用“低碳健身”理念把后奥运时代的大众体育推向一个新阶段,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雄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充分体现了“低碳健身”的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性诉求。

从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低碳健身”的大众健身理念是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是符合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趋势的,更是根植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之中的。当“低碳”生活理念延伸到社会的各个层面的时候,我们体育科研工作者有必要思考在“低碳”生活理念下的“低碳健身运动”。那么在倡导“低碳”的同时,如何切实地做到健身而又“低碳”,如何使健身运动的方式、途径等各个方面都能够达到“低碳”的标准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我们要运用这些新的理念去指导体育实践,并对社会理论与体育实践进行深入研究,以形成新的体育改革与发展理论,实现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理论的创新。

2 化解“便利生活”嗜好与“低碳健身”矛盾的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丰富的物质生活已经不再是人们享受生活的标志,对于精神生活品质的追求则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终极选择,对于健康的关注程度也在逐步提高。加之我国对于大众体育的大力推动,《全民健身条例》的颁布,“全民健身日”的设立,“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入开展都促进了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对于今天的中国社会来说,健身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国大众体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如何从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两个维度去考虑现代大众体育的发展,如何解决生态文明社会体系中全民健身的不和谐因素,如何在“低碳时代”到来之际让我国的大众体育健身活动也充分实现“低碳”,则要首先了解目前“低碳健身”的现实矛盾。

“低碳生活”(low―carhonlife)理念是一种生活态度,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少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3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从“低碳生活”理念中衍生出来的“低碳健身”理念要求我们把生态文明理念渗透于全民健身过程之中,在选择和参与健身活动时,戒除以消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生活”嗜好,尽可能的树立低碳生活理念、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或降低碳排放成本,尽力做到既健康了自己的身体,又健康了地球的“身体”。目前我国大众体育健身的过程中的“高碳”因素主要集中在“便利生活”嗜好、健身成本、健身方式及健身装备的选择上。

2.1 戒除“便利生活”嗜好以降低健身的碳排放成本

“低碳”生活理念下的“低碳健身运动”,首先的要求是改变“便利生活”嗜好,降低健身的碳排放成本。坚决反对坐电梯上楼、开跑步机出汗、开空调消暑的“高碳低效”健身方式。爬楼梯是一种有效的健身方式,在国内外都有爬楼梯比赛,如美国纽约号称“爬楼梯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帝国大厦爬楼梯比赛已经举办了33届;英国伦敦金融城的“42塔”大楼爬楼梯比赛;国内的重庆CBD城市攀楼比赛;深圳市“地王大楼”爬楼梯比赛;郑州晚报、泉州晚报的爬楼梯比赛;湖北武汉则把爬楼梯比赛融合在市运会当中等等,爬楼健身吸引了无数的体育健身爱好者,也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爬楼梯不仅可以健身而且可以降低电梯、跑步机、空调的耗电量,节电即是“低碳”。

2.2 健身提倡走出去

健身提倡“走出去”而不是开着空调和跑步机在室内流汗,建议用快走或骑单车的方法取代跑步机,用开窗来取代空调。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人均碳排放量约25吨,只要所有人关闭空调或者仅仅是把空调控温调高1度,那么全国每年能省下33亿度电。跑步机和空调是工业文明的产物,但是在“低碳时代”,拔掉电源开关,降低体育健身的耗电量,就相当于降低了碳的排放量。“低碳时代”的来临要求我们在意识形态上要有所改变,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使我们成为“低碳”的践行者。

2.3 选择低碳的交通工具

在去健身的路上少开汽车,选择骑电动车或乘公交车。如果必须要去较远的场馆参与体育运动,则尽量减少开车去健身的次数,还可以改为步行或乘公交

车。交通产生的二氧化碳占温室气体排放量30%以上,减少此类排放量的最好办法之一是:乘坐公交车。如果坚持要自行驾车去健身,那么提倡选择电动白行车或者即将来临的电动汽车。这些交通工具最大的优点是零排放、低噪音、无污染,节能环保。电动车虽然同样耗电,但是相对于“吃石油,排温室气体”的汽车来说,是相对低碳型的交通工具。

2.4 选择低碳的运动装备

选择纯棉的运动装备去参与“低碳健身”,因为从生产销售的整个流程来看,生产一件化纤衣物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生产一件纯棉质的衣物要高很多。“低碳”理念下的“低碳经济”在不断发展,“低碳风”必然成为我国体育休闲服装业的潮流。我国2009年提出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下降40%以上,作为生产消费比重越来越大的运动休闲类服装行业,“低碳”理应引起相关部门、体育服装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重视。阿迪达斯专柜已经推出一些“低碳”款式运动鞋,鞋子的面料以天然有机材料为主,可以充分回收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耐克、乐卡克、李宁等品牌的部分服饰采用相对较“低碳”的有机棉、竹纤维、彩棉等材质制成,在倡导生态的同时,也会防止化学染剂的二次污染。

虽然我们的生活中“便利消费”、“便利生活”的嗜好造成的与“低碳健身”矛盾比比皆是,但是只要我们深化“低碳健身”理念,从健身的每个细节做起,选择低成本、低耗能、低碳排放量的“低碳”运动方式不仅同样可以达到健身的效果,而且为生态文明的建设和低碳生活的实现贡献了力量。“低碳健身”不是一个官方词汇,“低碳健身”源于生活,“低碳”的矛盾更体现在生活的各个细节当中。只有改掉“便利生活”嗜好,解决其与“低碳健身”的矛盾,每个人都身体力行主动实践“低碳理念”,我们的生活才能真正的达到“低碳”,我们的体育健身运动才能被真正称之为“低碳健身”运动。

2.5 提倡泛轻体育

低碳化发展论文篇7

一、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低碳经济的产生代表着国际新工业革命即将到来,以后的经济一定是低碳经济,以后各个国家经济体竞争一定是低碳规则、低碳产业以及低碳技术的竞争,很有可能会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形成一种低碳壁垒。所以,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具有很大的意义,并且刻不容缓,但是,身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面临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气候变化、节能等等诸多任务,这样一种低碳经济的新模式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是一种多方面的挑战。将煤作为主要能源的能源结构已经成为了我国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中具有长期性的制约因素,我国的能源结构一直都向着高碳结构发展,化石能源占到了我国整体能源结构的百分之九十二,石油占到了我国整体能源结构的百分之二十一,高碳排放的煤炭占据百分之六十八。在电力结构中,水电比例仅仅为百分之二十,高碳火电比例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七十七。未来二十年中,我国能源部门实施的电力投资将会达到一点八万亿美元,我国火电得到了大规模发展,这一发展仍然会对我国的环境构成巨大威胁。从我国的经济结构这一角度出发,第二产业就是经济主体,这一结构决定了其能源消费主要的部门就是工业,工业的生产技术所具有的高碳消费的特征,从本质上加重我国经济高碳的倾向。相关资料显示,从1993年到2005年,我国的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达到了百分之五点八,工业的能源消费占到了能源消费总量中百分之七十。电力、建材水泥、钢铁以及采掘等等高耗能的工业行业中,2005年能源消费量占据整个工业能源消费百分之六十四。所以,我国的经济现代化和工业化程度仍然依靠着高碳能源来带动。

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城市化以及工业化进程之中,大量增加高碳气体排放是在所难免的,我国作为最大发展中的国家,占有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还远远不能够实现现代化、城市化以及工业化进程,二十一世纪的上半叶,我国仍然将发展作为主导,大规模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追求人民生活小康化、城市化、工业化等等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是不可避免的,并且都会对能源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这一个阶段中,因为市场自身在总体上会将卖方市场这一特征呈现出来,因此,企业主动开展产品创新以及低碳技术这样的意识比较差,这样的情况会进一步加剧能源需求自身的高碳特征。

总体技术水平比较落后已经成为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最为严重的阻碍,身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整体科技水平落后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从高碳转向低碳最大制约,低碳技术的储备以及低碳技术的开发严重不足。我国开展市场经济的历史资格仅仅有十几年,缺少资本积累,所以,必须要实施对外开放,以便能够有效吸引外资。发展中国家通常都存在投资饥渴症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对外来资本很渴望,对于环境的标准要求比较低。发达国家将重化工工业进行转移,将节能减排的压力和责任转移到中国,我国大量承接发达国家重化工的工业,已经成为了全球重化工产品制造的一个大国,这也就不可避免地加重了我国污染排放的情况。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仍然处在起步时期中,怎么样才能够在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这一个前提和基础之上,继续履行减排温室气体这一国际责任,这已经成为了我国政府所面临的比较大的挑战,但是,不管是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个角度来看,还是从减排温室气体这一个国际责任的角度来进行考虑,我国都必须要抓好低碳工业革命这样的全新契机,处理好经济发展、环境和能源之间的关系,加快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

(一)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要建设低碳型社会。结合我国节能减排、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需求,尽快开展对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自身的长期规划、中期规划以及近期规划进行研究和制定。当前形势下,一定要抓好我国的低碳性、区域性社会试点的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批低碳城市实践区、低碳经济区、低碳产业实践区以及低碳社会实践区。积极争取世界自然基金会等等国际组织来将中国的低碳城市试点扩大。我国的各个省市还可以建设起多个低碳产业园区、低碳商业区以及低碳社区等等低碳发展的综合实践区,以便能够有效促进低碳技术的广泛应用,带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为在我国建设低碳城市和低碳社会探索全新的模式。低碳产业可以再石化行业、化工行业、冶金行业、建筑行业、交通行业以及电力行业等等高污染和高能耗的行业先行开展,将他们作为我国摸索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领域。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建设起低碳经济发展区域,在国家的重点能源基地以及东部发达地区,选定典型的城市来开展试点和试验,寻找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方法和道路。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要调整能源和产业结构。在当前全球气候不断变暖这一个背景之下,低碳经济引领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了世界的潮流,在欧美发达国家中,大力推进将低排放和高能效作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实施低碳技术,并且对于贸易、技术、能源以及产业等等实施了重大的调整,以抢占产业的制高点以及抢占先机。我国应该将此作为一个契机,对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加快建立以低碳服务业、低碳工业以及低碳农业作为核心的全新经济体系。调整能源结构,我国必须要逐渐改变将煤作为主要能源的结构,注重发展太阳能、风能、核能和那些不产生二氧化碳的生物质能,比如说沼气能、生物柴油、生物乙醇等等。通过开展结构调整,强化高效利用能源以及能源节约等政策导向,有利于发展我国的循环经济,提升其资源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周静,杨桂山,戴胡爽.经济发展与环境退化的动态演进——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进展[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04).

[2]吴荣,吴莉莎.低碳经济与技术创新[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

[3]王建胜.简论生态文明立法[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11.

低碳化发展论文篇8

低碳会计是在传统会计,生态资源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低碳会计采用专门的方法计量污染物排放的成本,是反映、报告和衡量企业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一门新兴学科。低碳会计的产生是为了帮助企业实现节能减排、履行低碳责任。企业通过对低碳会计信息的披露,既满足了国家对于环保的要求,又树立了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

2.低碳会计研究意义

2.1 能源结构现状要求发展低碳会计

据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加速发展,中国的一次性能源生产总量从第十个五年计划末的21.6亿吨标准煤上升到2010年的29.6亿吨标准煤,年均增长6.5%;而另一份资料也表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现状中,煤占67.7%,石油占22.7%,天然气占2.6%,而新能源只占7%,通过这些数据表明,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现状比较突出,占主导地位。而煤炭又属于高碳排能源,据计算,每吨煤炭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多30%和70%。

2.2 经济的高速发展要求发展低碳会计

我国目前处于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高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耗量大,城市和农村基础建设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特别是进入21世纪,我国加快了经济步伐,在总量上成功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一直停留在“高碳经济”模式,能源消耗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面对严峻的现实问题迫使我国要跟上时展潮流,转变低效率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缓解国内生态环境压力,积极推进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变革。

鉴于我国的能源现状及发展需要致使我国的碳排放量较高,加快低碳会计建设意义重大。要积极构建低碳会计体系,帮助企业对碳成本和收益进行全面的计量,利于企业对环境相关决策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从而走好低碳发展之路。

3.我国低碳会计的发展现状

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下,一直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我国低碳会计的发展虽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一定成果。2011 年 11 月北京、深圳、上海等 7个省市经国家发改委批准成为第一批在我国境内开展碳排放权交易的试点;2014 年全国十余个城市的环境交易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环境交易机构合作联盟”。目前我国低碳会计研究处于摸索阶段,相关研究工作还不是很到位,我国低碳会计的实施依然问题众多。

3.1低碳会计方面的法律有待完善

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准则》,但是其中并没有规定低碳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以及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使得低碳会计在操作中没有统一的方法。企业在披露低碳会计信息时就会有不同的方法,从而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无法得到真实全面的信息,降低了低碳会计信息质量。

3.2低碳会计方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有待加强

我国低碳会计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对于低碳会计的基础知识认知没有权威的理论。而且,目前我国对低碳会计的研究以规范性研究为主,研究低碳会计的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要素确认等内容,理论研究的匮乏使得实证研究寥寥无几。

3.3缺乏精通低碳会计的会计人员

我国会计行业的从业人员有1500余万人,规模十分浩大,但是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很少出现精通低碳会计的专业人员。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低碳会计的发展阶段还不够成熟,在这一方面的理论还不够规范化和科学化,当然在实践中就会有很大的困难。

3.4社会公众对于低碳会计不够重视

我国低碳会计的发展相比其他国家来说相对较迟,在低碳会计的理论和实践方面都不够成熟。会计人员以及社会公众对低碳会计的认识匮乏,从而影响了低碳会计的发展速度。只有社会公众重视低碳会计,才能促进低碳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从国家层面来说,有必要加强对低碳会计的政策支持和宣传,引导我国低碳会计早日走上正轨。

4.我国低碳会计发展的对策

4.1完善低碳会计法律制度,制定低碳会计规范

发展低碳会计,最主要是将其纳入会计准则的范围内,制定相关的会计准则,统一规范低碳会计的目标。要素和信息披露方式,使其有法可依。这样才能在实践中规范企业对低碳会计信息的披露,督促企业提供真实可靠的低碳会计信息。

4.2加强低碳会计理论实证研究

我国低碳会计的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证方面都相当缺乏,应将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实际,建立适合我国实际的低碳会计体系。同时,理论研究的深入,要依靠实证研究来支撑,而实证研究又需要相关的理论依据。将理论和实证相结合,促进我国低碳会计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4.3培养低碳会计专业人才,提高专业水平

低碳会计的实施离不开高水平的会计人员。国家应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会计人员也有责任和义务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熟练掌握会计技能,以及经济管理知识的基础上储备一定的环境知识。此外,对涉及生态、能源、环境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

4.4提供公众环保意识,发动社会舆论监督

我们要大力宣传低碳会计,营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氛围,提高全社会的低碳环保意识,特别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为低碳会计的开展做好思想工作。而通过社会公众的监督,使得企业培养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承担相应的责任。

低碳化发展论文篇9

正如健全的金融体制能够分散风险、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本的形成和技术进步,刺激全要素生产力的增长[6],碳金融也凭借其资金融通、信息传递、分散风险、降低成本和将外部性内部化等功能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撑。碳金融框架体系涵盖了碳排放权定价和交易体系的建立等市场微观层面,金融体系的信贷、保险、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等中观层面以及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政府宏观层面。[7]可以说,碳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在宏观层面主要体现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系的完善,在中观和微观层面则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本身及碳金融相关企业的功能上。低碳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力来源于企业切实采用新能源与减排技术,在低消耗的同时实现高发展。这就需要节能减排技术与资本的更高层次的结合。作为碳金融领域最基础的融资形式,碳贷款以能源链转型的资金融通功能,满足企业实现减排和技术创新所需求的融资需求。作为最重要的市场杠杆,碳金融市场将社会资金有序地导入减排技术的创新领域,成为低碳技术开发、利用的平台,激励企业开发利用新能源、使用并创新节能减排技术。金融机构围绕现行的碳交易体系开展的中介服务,如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识别设计、为项目业主寻找碳购买方以及协助办理减排量的核证等[8],则发挥了碳金融机构的信息传递功能,打破了企业进入全球碳交易市场所面临的专业知识与信息渠道壁垒。此外,伴随着金融机构在信贷、衍生品设计上逐渐向低碳领域的倾斜,碳金融产品与服务所蕴含的理念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企业家精神,形成低碳氛围。碳交易和碳汇保险则以气候风险管理和转移功能分担了碳交易各环节的风险。碳交易期权、期货和其他衍生产品所拥有的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的套期保值功能,使其成为碳金融市场上最基本的风险管理工具。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则发挥了减排内部化功能,企业间交易(或政府拍卖)代表污染权利的权证,使得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通过企业成本内部化来解决,也就避免了外部性所导致的市场失灵。[9]

三、碳金融支撑低碳经济发展的实然功能

基于金融发展理论,我们讨论了碳金融应该发挥的功能,但理论分析得出的应然功能是否在现实中真正得以实现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证检验。

(一)样本与数据说明

碳生产率(GC)即单位二氧化碳排放的GDP产出水平,也即“碳均GDP”,被认为是考量低碳经济的核心指标。[1o]本文采用碳生产率作为被解释变量,代表低碳经济发展状况,碳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用更少的物质和能源消耗产生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作为一种经济形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11]因此,本文采用各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对数形式作为解释变量,代表各国经济发展的水平。由于直接衡量碳金融的数据匮乏,本文将采用间接计算的方式获得代表碳金融的指标。自2005年起,《京都议定书》附件I的国家开始承担减少本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责任。为了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温室气体减排量,《京都议定书》纳入了三个基于市场的机制,即排放贸易机制(ET)、联合履行机制(JI)及清洁发展机制(CDM)。前者是基于配额的交易机制,后两者是基于项目的交易机制。以配额为基础的交易主要买卖市场创造的碳排放许可权(AAUs),即在附件I的国家中,一国如果需要超过其被许可的排放量,可以从拥有富裕排放量的其他国家以现货交易的方式购买AAUs。基于项目的交易是指附件I的发达国家或其国内企业到其他国家投资具有减排效益的项目。因此,成员国实际排放的二氧化碳如果多于核定量,其多出的部分将通过ET、JI、CDM三种方式弥补。而成员国实际排放的二氧化碳少于核定排放额时,会通过上述方式将多余的量卖给其他国家。这使得二氧化碳的核定排放量和实际排放量之问存在了一个差值(记作CarbonFi—nance,简称为CF),本文选择这个差值作为解释变量,代表碳金融发展状况的指标。当一国CF大于零时,说明该国核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于实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该国将会通过碳金融交易市场出售碳排放权,并获得转移排放权的收入;当一国CF小于零时,该国核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小于实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即超过了规定的量,该国必须通过碳金融交易市场购买碳排放权,并支付获得碳排放权的使用费。因此,以各国实际减排量与核定减排量的差额代表该国碳金融发展水平是合理的。作为全球碳减排急先锋,欧盟在低碳经济与碳金融发展上全球领先。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是世界最大的碳交易体系,欧元也成为碳金融交易最主要的计价货币。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择了奥地利、比利时、丹麦、斯洛文尼亚、德国、希腊、匈牙利、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芬兰、西班牙、瑞典、英国14个欧盟国家作为样本集。时间跨度为2005年到2009年。数据来源于欧盟委员会公布的各国碳排放权分配统计表和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库。面板数据中,当截面单位数(N)大于时期数(T)时,数据的平稳性可能成为问题。[12]如果数据不平稳,则需要采用面板协整的估计方法,否则估计结果会有偏差。所以我们运用Eviews6.0对各个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以便采用合适的方法估计模型。如表1所示,Levinetal(2002)的t检验以及Maddala&Wu(1999)的Chi—sauqre检验都在1%水平上呈显著性。因此,所有变量既不含普遍单位根也不含个别单位根,均具有平稳性,可用于估计。

(二)模型的选择

面板数据分析主要有三种模型,即普通混合回归模型、变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型。模型形式设定的协方差分析检验表明,F1的数值小于临界值,而F2的数值大于临界值,因此采用变截距模型。由于本文所使用的面板数据截面单元远大于时序单元,所以初步认为差异主要表现在横截面的不同个体之间,即模型选择参数不随时间变化的固定效应模型。但冗余固定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横截面和时间的F统计量和Chi—square统计量的相应概率都低于1%的显著性水平,说明应拒绝“效应是冗余的”零假设,应选择截面和时间均固定的模型。即14个国家具有各自的截距、五年时间具有各自的时间效应。模型回归的结果显示回归方程的调整较高、F统计最的P值接近于0、解释变量的t统计量均大于2,方程的拟合程度很好。上述计量结果表明:

1.碳金融与碳生产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碳排放交易中的卖方每出让一吨二氧化碳排放权就会使单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GDP产出增加178万美元。这是因为,碳排放权的出让国作为超额实现减排目标的国家已实现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相应降低,而且出售二氧化碳排放权的收益有助于支持该国进行新能源的开发、清洁能源的发展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这进一步提高了该同的碳生产率,促进其低碳发展。

低碳化发展论文篇10

一、低碳经济内涵和时代要义

所谓“低碳”是指以二氧化碳为主要成分的低温室气体排放。“低碳”一词早在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就已经被提到,在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也全面阐述了全球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背景下的全球气候变化。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开采、燃烧能源,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含量急剧增加,再从当前的经济社会“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难循环”的“三高一低难循环”发展方式来看,低碳将是未来经济生活的主流,低碳经济是在人口的剧增,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工业的快速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背景下提出的新概念。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经济,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制度创新、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其核心是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组织经济活动,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低碳型的新经济模式,具体来说,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益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政府在2009年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上通过了应对气候变化决议,明确提出:立足国情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长期任务,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要求。这一决议表明了低碳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一次革命,同时也表明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标志着发展低碳经济、树立科学发展的价值观和消费观,提倡绿色消费,已经成为了我们落实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

二、低碳经济之于大学生绿色消费观的理性分析

绿色消费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绿色消费观是指在消费过程中以低碳为消费基础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持人与自然良性循环发展的生态消费理念,是人类在资源匮乏、环境危机、尤其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状况下兴起的一种兼顾代内与代际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消费理念。未来绿色消费可能会深入到个人的生活、工作休闲等各个方面,这就要求我们的国民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去更新自己的消费方式和消费理念,我们要从改变大学生的生活、消费方式入手培育全民的绿色消费观,绿色消费无疑成为了对低碳经济发展引擎和拉动作用的重要环节。

1.大学生消费观存在的问题

(1)个人主义的消费倾向

90后的大学生个性张扬,社会责任意识缺失。有些人在追求自我实现的同时不顾及他人的利益,过分的最求个性化、时尚化,根本不考虑家庭的承受能力,在消费上表现出唯恐落后于潮流的态势,肆意妄为的放纵自己,存在不理性消费冲动和消费行为。

(2)消费主义的消费倾向

当代的大学生追求高物质消费,存在一种崇尚和追求过度占有的消费理念,节俭意识极其淡薄,甚至把消费作为一种生活的目标。有很大一部分群体的学生重视当前享乐从而轻视了精神价值,导致在大学校园奢侈品消费、透支消费、炫富消费、过度社交娱乐消费等消费形式的产生,与绿色消费背道而驰。

(3)功利主义的消费倾向

当前的大学生应把节俭视为品德养成的基础,但是却有学生在人情消费和学习消费等方面的消费上表现出了不择手段、自私自利等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和功利倾向。高度的物质文明和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给学生带来时尚生活的同时,也功利主义思想带到了学生群体中。

2.树立绿色消费观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作为社会需求的重要拉动群体,及时了解他们消费行为的特点并帮助其树立绿色消费观,对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建设低碳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

(1)有利于全面构建低碳社会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应该从自身条件出发,在社会生活中起示范作用,树立绿色消费观。杜绝盲目消费对资源环境的破坏,用实际行动促进低碳经济、低碳文化、低碳生活的发展。

(2)有利于改善大学生的消费质量

绿色消费观可以使大学生感知环境保护与自身利益的密切关系,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自觉地践行绿色消费,从根本上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

三、低碳经济主导下的大学生消费观重建的路径选择

1.理论路径

构建完整的绿色教育体系,将绿色消费观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摇篮。显而易见也是当代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教育的主阵地,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因而要加强大学生的绿色消费的基础理论知识教育,营造绿色消费观的氛围,使绿色消费观深入人心。

大学生群体相对于社会群体来讲,其绿色消费观念的整体水平是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正确理解绿色消费的理论意义,帮助大学生提高消费道德水平、形成正确的消费方式,是大学生遵循绿色消费观的前提保障。因此首先要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战略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其中,以政治理论课为依托,在加强国情和民情教育的同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消费观。其次要在高校的课堂开设绿色消费课程,加强绿色消费教育,将绿色的消费观基础理论教育融入到课堂教育并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我们宣传低碳理论、传授低碳知识的有效路径之一。最后是积极开展宣传教育,舆论工作也是一种思想政治工作,利用校园主阵地的网站、宣传栏、报刊杂志等媒介,为大学生营造出强大的舆论氛围,形成人人讲低碳、人人讲绿色消费的校园舆论常态。

2.实践路径

自觉践行低碳标准,把加强消费道德教育纳入到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总体当中。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地方,而大学的校园是培养绿色消费观的主要环境,大学生良好消费风气应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高校的绿色消费教育的科学程度,将决定着当代大学生能否树立的科学合理的绿色消费观。

绿色消费作为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连接点,要让其真正成为个人的需求满足和经济发展动力,一方面要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通过科学的策划和精心的组织,让广大学生成为新思想、新观念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并参加到低碳生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使低碳经济的概念以乘倍数增长的速度在学生群体中广泛推广,从而形成合理的、绿色的消费观。另一方面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体系,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关于大学生消费观的活动专题,依托学生团体开展消费观辩论和研讨、消费知识竞赛等活动,这样不仅仅让受教育者停留在知理层面,还能够在更深层次的导行过程中表现,在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

3.生态路径

创新视阈建设低碳校园,营造低碳环境,让绿色消费成为生态文明构建的重要途径。生态文明是一种全新的思想观念,高校应将低碳发展和低碳管理的思想融入到学校的各个方面,让受教育者培养低碳意识,获得低碳技能。在高校绿色消费是倡导改变传统的高碳生活方式,这就需要大学生每个人从自己做起,从提倡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到倡导空调适度开放;从提倡少用一个塑料袋到倡导多带一个帆布包;从提倡网上办公到倡导减少纸张利用;从主动收集垃圾到积极进行垃圾分类;从反对自私的享乐观到拒绝挥霍铺张。通过环境教育平台,加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低碳知识教育,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了解到绿色消费观既是一种理性的消费观,也是一种文明化消费,因此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潘家华.澄清对低碳经济的几种误解[N].北京日报,2010-01-04(18).

[2]郭晨.低碳经济时代大学生绿色消费观的构建[D].浙江工业大学,2011(5):41-42.

[3]韩春.浅论低碳经济下大学生消费观的重塑[J].茂名学院学报,2010,20(2):14-15.

低碳化发展论文篇1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了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国家和社会对低碳经济的发展都投入了极大的力度。其中政府的扶持力度最具引导性,如直接财政补贴、价格补贴、税收优惠、政府采购政策、节能法规与标准的制定等等。作为低碳经济的典型代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前景。

(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

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首次把创意产业作为一种国家产业政策和战略产业理念,将创意产业界定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是西方发达国家转换和提升产业结构的战略步骤。他们注意到创意产业对优化现有产业结构的重要作用,因而把文化产业与更广泛的制造业部门联系起来,致力于发挥创新、信息、知识与文化在全球经济中的核心作用。当前,美国、欧盟各国以及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乃至马来西亚等国,都把创意产业作为调整国家产业结构的战略步骤,形成了全球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总体态势。

在全球创意产业勃兴的背景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产业结构总体调整转换的新阶段。面对这一现实,中央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所有这些,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文化与产业的联姻是历史发展到一个新时期的新现象、新机遇,是信息时代社会资本积累的新源泉,抓住这个机遇就把握了信息时代。

(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给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政策支持及税收优势

2009年,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文化部随后出台《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08年,北京市《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担保资金管理办法》;2009年又出台《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贷款贴息管理办法》;同年7月,央行营业管理部和北京银监局印发了《关于金融支持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一系列政策都明确传递出一个信号: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文化产业,且已经开始制定切实的指导方针为文化企业的融资打通脉络。此外,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消息:“财政部财科所课题组日前《中国开征碳税问题研究》报告称,可以考虑在未来五年内开征碳税,并具体提出了我国碳税制度的实施框架。”这一消息的将使低碳经济深入到我国的各个行业之中。在今后无论出于经济原因或生态环境的责任感,作为低碳经济的典型代表,文化创意产业都将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宏观调控,文化创意产业在政策倾斜和税收优势都将显现无疑,他们将成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给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的巨大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矛盾论认为,事物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但给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主要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要求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多角度科学分类,促进了自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方法较为单一,基本是依据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并根据文化创意活动的特点进行分类的。例如按照《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1、文化艺术;2、新闻出版;3、广播、电视、电影;4、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5、广告会展;6、艺术品交易;7、设计服务;8、旅游、休闲娱乐;9、其他辅助服务。这种单一的分类方式无法使文化创意企业和机构与我国目前的低碳经济政策进行良好对应,由此带来的行业内低碳标准不统一,碳排放区别不明显,很难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科学分类时针对不同视角进行多角度分类。低碳经济要求以科学、准确的碳排放为标准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碳”化分类以更好对应国家的低碳经济政策,促进产业自身结构的调整升级。

(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要求文化创意产业在控制自身的碳足迹的同时发挥更大的降碳作用

文化创意产业属于低碳产业,但不是无碳产业,只是相对于其它产业而言总体排碳量较低,作为经济范畴而言文化创意产业依然离不开资源使用与能源消耗,其在经济生产过程中也必然直接或间接产生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排放等污染。研究如何使文化创意产业自身排碳量得到减少和降低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低碳化发展论文篇12

在国际社会上,关于低碳经济的起源,笔者认为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五个阶段:

1.气候变化引发国际社会关注

在1979年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上,气候变化首次作为一个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联合国于1988年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以监测和报告全球气候变化。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布兰特兰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从一个地球到一个世界》拉开人类重新评价西方工业化及其后果,改弦更张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序幕。

2.初步建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体系规则

1992年6月,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0多个国家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其宗旨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不对气候系统造成危害的水平。

3.初步建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规则

1997年12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大会上,参加国通过了《京都议定书》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京都议定书》提出了采用市场机制来解决环境问题的思路,并规定了《公约》附件一国家(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量化减排指标;即在2008~2012年间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削减5.2%。

4.低碳经济的正式提出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是由英国首相布莱尔于2003 年2月24日发表的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的,并且英国政府为低碳经济发展设立了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英国将到2050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削减60%,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

5.低碳经济的发展时期

2006年10月,由英国政府推出、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Stern Review)指出,全球以每年GDPN 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 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

2007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明确了气候变化谈判机制和时间表,确定了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缔约方第15次会议将成为“后京都时代”谈判的最后关口,制订出一项新协定,该“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巴厘岛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此背景之下,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从传统的高碳经济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模式转型逐渐的被世界各国提上日程。

2009年7月8日,八国集团峰会提出,到2050年,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应在1990年或其后某一年的基础上减少80%以上,到2050年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减少50%。实现这个目标,全球经济就必须转型到低碳经济。这预示着从现在到2050年的未来40年,低碳经济将是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二、国外低碳经济理论和低碳经济评价的综述

1.国外低碳经济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首次出现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术语的官方文件,是2003年2月24日由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白皮书指出,英国将在2050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减排60%,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1]。

莱斯特・布朗(2003)掀起了一场“A、B发展模式”之争。“A模式”即以化石燃料为基础、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以经济为绝对中心的传统发展模式。“B模式”则是以人为本,以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资源、小型水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2006年10月,由英国政府推出、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Stern Review) ,它是以气候科学为基础,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对欧盟提出的全球2℃升温上限加以论证(进行学术和方法论阐释),呼吁各国迅速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尽早向低碳经济转型[2]。

巴里・康芒纳(2006)认为,环境危机的根源,不在于经济增长本身,而在于造成这种增长的现代技术。这种技术往往是从单一的追求生产效率的角度,或从单一的消费使用的目的出发,而发明出来的。它忽略了整体,忽略了这种技术赖以发展的基础―生态系统,从而粗暴地破坏了不断循环运动的生命之圈。因此,要克服危机,首先要克服这种技术上的缺陷;要做到这点,则必须树立生态学的观点。

2.国外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文献述评

当前国际对低碳经济评价指标是“脱钩”指标评价,以及关注如何提高生态效率的对策与途径。

在脱钩研究方面,sturiuson(2002)认为脱钩指标虽然有很多缺点,诸如缺乏与环境容量的自动联系,难以兼顾各国国情以及受环境压力的最初水平和使其选择的影响等,但脱钩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2)研究了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脱钩指标的国家差别,发现环境与经济脱钩的现象普遍存在于OECD国家中并且环境与经济的进一步脱钩是有可能的,从而得出结论:在OECD国家,环境与经济的冲突,己经得到有效的控制,并在继续向好的方面转化。可以预计,在不遥远的将来,环境与经济的冲突,可以得到满意的解决方案[3]。

TaPio(2005)利用“脱钩弹性”(decoupling elasticity)的概念,进一步将脱钩指标由原有的初级脱钩(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即能源与GDP的脱钩)、次级脱钩(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即CO2与能源的脱钩)、和双重脱钩(同时达到初级脱钩和刺激脱钩)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为连接、脱钩和负脱钩三种状态,再依据不同弹性值,进一步细分为弱脱钩、强脱钩、弱负脱钩、扩张负脱钩、扩张连接、衰退脱钩与衰退连接等类,使得脱钩指标进入新阶段。该指标的优点在于对环境压力指标与经济驱动力指标的各种可能组合给出了合理的定位。

此外,国外许多学者都对本国及世界温室气体排放与经济发展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了检验。Panayotou(2003)认同对部分环境污染物(如颗粒物、二氧化硫等)排放总量与经济增长长期关系呈倒“U”型关系的论断,并从人们对环境服务的消费倾向角度解释了原因: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消费结构也随之产生了变化。此时,人们开始关注环境的保护问题,环境服务成为正常品,环境恶化的现象逐步减缓乃至消失[4]。

综上所述,国外有关低碳经济的理论与评价研究为我们对低碳经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由于国家差异的影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评价尚无法直接套用国际上通用的评价方法。

三、国内低碳经济理论和低碳经济评价的综述

1.国内低碳经济理论研究文献述评

国内对低碳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晚,自21世纪以来,有关低碳经济的研究才逐渐增多。总体而言,国内学者对低碳经济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低碳经济的内涵方面。付允(2008)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鲍健强(2008)指出,碳排放量成为衡量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标识,碳减排的国际履约协议孕育了低碳经济,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金乐琴(2009)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与当前大力推行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也有密切联系。

第二,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意义方面。黄栋(2009)认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出于以下考虑:首先,当前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伴随工业增长所带来的能源和资源消费会大幅度增加。其次,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看,随着中国的崛起,国际社会也要求中国承诺更多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第三,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低碳产业是一个潜力无穷的朝阳产业。冯之浚(2009)认为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增强国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以及缓解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上所面临的国际压力的需要。这既符合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要求,又可以面对来自国际上的挑战。

第三,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方面。(2009)指出,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探索低碳发展之路不仅符合世界能源“低碳化”的发展趋势,而且也与我国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一致性。从另一角度看,中国如果不能尽快实现包括低碳化在内的发展方式的转型,将会面临更多的风险。金乐琴(2009)认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诸多不利条件:一是发展阶段。二是发展方式。三是资源禀赋。四是贸易结构。当然,中国发展低碳经济也有许多有利条件:一是减排空间大。二是通过结构调整、技术革新和改善管理等途径,实现节能减排的余地较大。三是减排的成本低。四是技术合作潜力大。

第四,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途径和战略对策。鲍健强(2008)认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二是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三是发展低碳工业,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四是建设低碳城市,开发低碳居住空间,提供低碳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五是通过植树造林、生物固碳,扩大碳汇。郭万达、刘艺娉(2009)认为未来40年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鉴于气候变化的国际外交谈判问题比较复杂,我们应“内外有别”,对外要本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进行国际谈判,“对内”,则要抓住机遇,积极主动地发展低碳经济。吴昌华(2009)指出低碳经济涉及政府、企业和公众等相关利益群体,是政策、制度安排、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大变革和结构重构。任力(2009)认为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如实施低碳发展战略,调整产业与能源结构,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建立碳交易市场,促使企业承担低碳社会责任等。

2.国内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文献述评

张雷(2003)运用多元化指数方法分析了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认为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能源消费结构的多元化会导致国家从以高碳燃料为主转向以低碳为主。赵云君等(2004)通过选择多个单一国家的不同样本,发现有些指标的实证结果相互矛盾,从而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只是一个客观现象,而不是一个客观规律”的论断。赵一平(2006)根据“脱钩”和“复钩”的思想,提出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相对“脱钩”和“复钩”的概念模型,并对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的响应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对我国能源弱“脱钩”现象背后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及主要矛盾进行识别与分析。脱钩指标研究初步显示出其重要价值。谭丹,黄贤金,胡初枝(2008)首先测算了我国工业各行业近十儿年来的碳排放量,并总结了我国工业行业碳排放的特征,进而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分析了我国工业行业碳排放量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产业产值与碳排放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通过测算工业各行业单位GDP碳排放量的变化,分析了工业行业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的关系。

四、总结

通过对国内现有低碳经济理论和评价研究的文献进行归纳分析,可以总结出几点结论:一是近年来(下转第9 页)

(上接第 4页)国内对低碳经济的研究正悄然兴起,但低碳经济的指标体系与评价体系研究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尤其是有关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的研究文献则鲜有见到;二是现有研究大多集中在如何对低碳经济的指标体系进行设计完善,而并没有应用指标体系对区域或者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实证评价,设计出来的指标体系与实践应用操作尚有一段差距;三是在低碳经济评价方面,多限于某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缺乏对多个城市或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没有体现出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可比性。

参考文献:

[1] DTI(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Energy WhitePaper: Our Energy Future-Create a Low Carbon Economy[M]. London:TSO,2003.

[2] Stern N. Stern Review o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3] OECD.Indieators to Measure Decoupling of Environmental Pressure from Economic Growth[R].Summary Report, OECDSG/SD,2002.

[4] 付允.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 境,2008(3):14-19.

低碳化发展论文篇13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