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活的目的实用13篇

低碳生活的目的
低碳生活的目的篇1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碳排放国,如何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人与自然实现和谐发展,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来说至关重要。

一、低碳城市的概念、发展目标以及主要内容

我国学者在根据低碳城市构建的主要内容,分析低碳城市发展的条件,提出相应不同的低碳城市概念。

付允(2008)在《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一文中提出,低碳城市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戴亦欣(2009)的《低碳城市的概念沿革与测度初探》中,规定低碳城市的概念为“城市经济以低碳产业和低碳化生产为主导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的城市。低碳城市发展旨在通过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

刘志林(2009)进一步将政府政策归纳到低碳城市的建设中,认为低碳城市“强调以低碳理念为指导,在一定的规划、政策和制度建设的推动下,推广低碳理念,以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为基础,以低碳能源生产和应用为主要对象,由公众广泛参与,通过发展当地经济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而为全球碳排放减少做出贡献。”

依据李金兵(2010)、唐方方(2010)提出的低碳城市系统模型,我们可以了解低碳城市的主要构成因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模型依据构成低碳城市所涉及的不同视角,具体包括:低碳经济视角、能源视角、城市规划视角、交通视角和内涵生产生活及建筑在内的其他视角,按照城市运行结构的特征,分析低碳城市系统运行的情景。模型指出由于城市是各个子系统和具体要素构成的综合复杂系统,因此低碳城市也是不同主体低碳化行为运行并相互影响作用的结果。城市子系统之间的行为会相互影响,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组织秩序、稳定性以及变动程度直接影响LCS系统运行。由此可见,低碳城市系统是一系列线性和非线性反馈作用的结果,统一而不可分割,只有城市的生态、经济、生活共同促进低碳城市运行和发展,才可以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综上所述,由于城市建设是涉及经济、社会、技术、政策以及观念等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加之从内容上分析城市建设是城市空间形态、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利用整体发展规划的结果。所以,低碳城市的发展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低碳技术和清洁可再生能源为支撑,以政府低碳政策和相关法律为指导,通过改变并促进城市经济、生活、结构以及观念向低碳化方向发展,努力实现能源使用低碳化、产业低碳化、消费低碳化、交通低碳化和形成低碳文化观念,从而明显降低城市碳排放规模和能源消耗,在长期内使城市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益、高效率”的方向发展。

二、低碳城市的主要特征

根据城市系统运行的模型图,我们可以观察到组成城市系统各种具体要素和子系统,了解到低碳城市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具体行业。同时归纳出低碳城市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

(一)开放性

在碳减排的国际背景下,低碳城市发展不仅需要各种主题的积极参与,同时更加需要建立适应国际环境、符合国际标准的开放型低碳城市,努力推进全球变暖问题的解决。

(二)多样性

由于城市建设涉及不同的主体,因此不同主体的低碳化策略、减排目标和方式以及具体的政策都是不同的,低碳城市建设需要具体分析各主体的能源消耗以及碳排放的特点和影响。

(三)动态性

低碳城市的建设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内部的以及国际环境的各种变化以及科学技术、能源结构等客观因素都会影响国家低碳战略的实行。

(四)技术性

节能减排、碳汇、碳吸收、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技术是低碳城市有效运行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国家低碳城市的建设必然包含各种尖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

(五)经济发展稳定性

低碳城市的发展基础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由此可见发展低碳城市必须要合理地调整经济发展与碳减排之间的关系,既要确保温室气体减排的实现,又不能使经济发展受到明显的影响。并且,低碳经济在长期内是低碳城市的发展动力,为低碳城市提业发展、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六)社会生活和谐性

在低碳城市内形成低碳生活氛围和节约能源的低碳观念是低碳城市的重要特征。因此,低碳城市发展一方面需要改变居民以往的“高能耗、高排放”的生活习惯,但是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制约低碳城市的建设,所以一个有效运行低碳城市必须要使居民生活和文化传统同节能减排战略相协调,既保证低碳城市的运作,也要确保居民生活的舒适与便利。

(七)生态平衡性

低碳城市的本质目标就是要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防止温室效应继续恶化,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在长期内“零排放”状态,城市的碳汇能力和碳循环直接决定城市的碳排放余额。提高城市植被覆盖率,建设绿色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碳吸收和碳捕获能力,实现城市内部的碳循环。

三、低碳城市系统的具体分析

(一)低碳能源

低碳能源问题贯穿于低碳城市的建立、运作和发展的各个环节,决定着一国低碳城市发展的水平和未来发展趋势。根据能源在城市系统的循环路径可知,各种能源通过城市能源系统,为城市运行提供动力,城市的排放系统将消耗燃料产生的废物排出。因此,考察低碳城市的能源指数,从能源供应角度要分析能源结构和化石燃料的存量;从能源消耗角度,要分析能源消耗的碳排放水平和低碳能源的产出水平。

目前,低碳能源主要包括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两大类,例如:太阳能、风能、核能、地热、水利发电等。目前在能源研究方面,太阳能发展集中于光伏发电技术,核能发展的重点在中国“第四代”核电技术的研发和重水反应堆的利用,风能发电的主要焦点是风力涡轮机技术的改进,热能技术主要分为蒸汽型地热发电和热水型地热发电。

(二)低碳技术

低碳技术为低碳城市建立和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和支持。低碳技术目前可以分为三类,即:减碳技术、无碳技术、去碳技术。减碳技术是指在高能耗、高排放行业和居民生活里节能减排技术的利用以及石油、煤炭、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的运用情况;无碳技术是指核能、风能、太阳能、水利、生物质能等低碳能源的开发和生产技术;去碳技术是指主要是指“碳捕获”和“碳封存”技术等具有大规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目前,碳捕获和封存技术主要有四种类型:燃烧后分离(烟气分离)、燃料前分离(富氢燃气路线)、富氧燃烧和工业分离。减碳和去碳技术例如像生产领域的模块化和轻量化的复合加工生产设备、技术利用等。

(三)低碳建筑

在城市建设中,住宅建造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碳排放是城市的重点碳源之一,建筑的材料和设备、平均占地面积以及建筑内部使用的各种用品直接影响房屋和基础设施的碳排放水平。

当前,英国和日本是低碳建筑的主要倡导者和实施者,在建筑低碳化领域内,建筑师和设计者的主要方法是:就地取材降低交通运输,房屋采用无铅化设计并且增加太阳能和日光的使用规模和效率,使用低辐射玻璃,设计引入阳光的方式降低建筑照明的能耗。低碳建筑现在处于试验阶段,受制于投资规模和技术的限制,目前低碳建筑在商业建筑和居民住宅领域并未得到普及。

(四)低碳交通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城市规模的扩张,以及私家用车的不断普及,交通运输的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已经成为影响城市环境和低碳城市建设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近年来,主要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研究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等低碳交通工具以及相应的普及策略,我国目前基本已经掌握了电动汽车的技术,并且经济开始在公共交通领域投入使用。

同时,公路系统的改革也为城市低碳交通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和物质保障。公路体系通过充分利用地区的原有地貌,充分利用地层结构特征进行建设,实现低碳交通发展。

(五)低碳生产生活

城市企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是城市的最大碳源,有效降低城市生产生活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耗是低碳战略的最重要的内容。在城市居民生活方面,低碳化主要体现在居民消费低碳化和能源消耗低碳化,而能源消耗主要体现在居民能源使用效率和再生能源的使用强度。在居民消费问题上,低碳化消费的原则是在不对居民生活造成明显负面影响的前提下,有效减少生活碳排放量,促进生活理念和方式的转变,走绿色生活道路。因此,低碳化的生活既要确保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和规律,又要通过改变消费理念和行为等方式降低居民生活的碳排放。其中包括:提高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的使用,改变日常消费品的使用方式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减少和合理利用室内光照、供暖,改善生活垃圾的分配和养成垃圾分类习惯等。

企业生产方面,一者需要在能源使用上重视再生能源和低碳能源的使用,从生产经营的源头开始,建立企业制造、生产的低碳化。此外,通过企业现有设备利用率的提高降低设备替换频率,通过产业结构变化实现企业碳排放的“内部化”处理,提高低碳技术使用的数量直接帮助企业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六)碳金融

碳交易是目前治理碳排放的有效手段之一,而且联合国《京都议定书》构建了三个机制用以实现世界范围内的碳减排。在碳交易行业内,碳金融目的在于为碳交易提供各种金融服务,例如: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通过跨国金融企业帮助CDM交易项目的实现和低碳技术的推广,通过设立碳交易所为碳排放权提供定价空间。目前,欧盟已经建立了世界上交易最为活跃的碳交易市场,成为世界碳交易的重要中心。中国根据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经济地位,以构建公平合理的世界性碳交易市场为原则,积极开展CDM交易,但是由于缺乏定价权、国外减排技术垄断和国际资本碳排放权的投机交易等问题,发展比较缓慢。

中国目前建设碳金融和碳排放交易市场的主要任务在于:深化碳金融的认识,积极开展部分城市碳交易的业务,金融行业需要为排放权交易提供间接融资服务和投资产品的开发,政府逐步建立完善碳金融监管体系和法律体系。

(七)低碳政府

政府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低碳城市建设的推动者,政府通过财政支出、税收等经济手段,推动地区居民、企业以及其他机构的低碳化发展;作为监管者,为确保低碳战略的实现以及成果的维护,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和行政监管方法,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和目标监督;作为倡导者,政府着力从微观主体出发,提供宣传、交流等大型活动的方式,努力推广低碳生活理念和方法,促进社会低碳生活氛围的建立和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的革新。总体来说,政府在城市的低碳建设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低碳引导力、低碳管理力、低碳自制力和低碳保障力四个方面,分别表达了政府的行政职能、经济管理职能、群众引导力和发展保障力。

(八)碳汇

自然界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地球的二氧化碳,通过反映转化为“固态碳”形式并释放出氧气,不仅是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的最为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是低碳城市建设和“碳减排”战略实现的有效方法。增加城市绿化程度和植被覆盖率,提高了城市空间的“碳捕获”能力,促进城市内部的碳循环,进而实现城市“零碳”目标。增加城市、国家的“碳汇”能力提高国家森林覆盖率,已经是工业化社会向生态化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森林“碳汇”一方面帮助实现国家碳减排目标,另一方面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提高了城市居民的健康指数。所以,考察城市“碳汇”的规模和发展程度,用以评价城市低碳发展状况和预测城市碳循环能力,可以提高城市低碳化评价的准确性。

四、结语

低碳城市发展是国家以及整个世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是决定人类文明能否继续发展和人类在未来能否继续生存的决定因素之一。无论任何国家当前面临何种主要问题,发展低碳城市、推进国家节能环保事业,是至关重要的长远目标和历史任务。因此,人类在面对世界性温室气体排放和温室效应的环境威胁方面,需要认清事实,权衡利弊,团结一致,共同参与到维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历史使命中,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目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第一的碳排放国,正在积极建设低碳经济、社会,有效促进节能减排,为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MALUEG D A. Welfare consequences of emission credit trading programs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0,19:66-77.

[2]庄贵阳,李红玉,朱守先.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功能定位和内容解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08).

[3]李晓燕,邓玲.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探索――以直辖市为例[J].现代经济讨,2010(02).

[4]雷仲敏,曾燕红.低碳经济理论方法与政策模型研究的综述[J].能源与节能,2011(01).

[5]陈飞,诸大建.低碳城市研究的内涵、模型与目标策略确定[J].城市规划学刊,2009(04).

[6]付允,刘怡君,汪云林.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与支撑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08).

低碳生活的目的篇2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7月25日

一、低碳教育产生的背景

(一)低碳教育的源起。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过度消耗使得环境问题愈来愈为严重,全球灾难性气候屡屡出现。在此背景下,“低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

1、低碳、低碳生活。“低碳”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以CO2为主)排放。所谓“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在实践中实现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油、节气,从点滴做起。

2、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英国2003年3月的《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其认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白皮书指出,2050年英国将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60%,创建低碳经济,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国家。同时,英国皇家环境污染控制委员会提出“低碳城市”政策。此后,低碳经济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3、低碳教育。英国学者卢卡斯于20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了著名的环境教育模式,即环境教育是“关于环境的教育”、“通过环境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高校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应着力建设低碳校园,以达到“通过环境的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学生。高校应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低碳管理的思想融入到学校的办学和日常管理中。1992年“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二十一世纪议程》,第一次明确提出“面向可持续发展重建教育”的导向;2002年12月,联合国第57届大会通过了第254号决议,将2005~2014年确定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其目标是在教育教学中,强化可持续发展观念,建设一个全民的更加可持续发展和公正的社会。

(二)低碳教育概念分析。高校低碳教育是高校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以跨学科为特征,通过教育手段培养低碳发展理念,以提高学生的低碳意识,使其掌握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知识与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态度的教育科学。加强大学生的低碳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低碳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自觉实践低碳行动,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低碳教育的概念目前只有个别学者提出,其中较为认可的就是黎加厚提出的:低碳型教育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采取有力的措施,推进教学的各个方面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少能源消费,加强环境保护。

二、国外主要国家低碳教育现状

(一)英国低碳教育现状。英国是最早研究低碳教育的地区之一,非常注重对低碳教育的内涵、价值、作用的分析与研究,英国的低碳教育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帮助学生树立低碳意识和低碳生活的理念,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教师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绿色消费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道德观念。通过课程设置以及使用先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并积极参与低碳生活实践。

第二,推行低碳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增进学校与自然、社会的广泛联系与密切合作。例如,可以增加学生的户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去自然景区、人文景观或者乡村,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认识到环境破坏的后果,从而普及相关知识。

第三,坚持与家庭共同配合进行低碳教育。英国提倡让低碳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家庭之中,与家长共同担负起低碳教育的责任。学校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他们关心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良好品质。

第四,注重与其他国家关于低碳经济方面的合作,实现低碳教育的目的。英国和中国在低碳经济方面有许多合作。早在2009年,英国首席国务大臣彼得·曼德尔森勋爵到上海访问期间,听取了来自上海交大和东华大学学生关于“节能减碳创新行动”的介绍,就低碳生活方式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积极作用进行了交流;另一方面,中国也曾到英国专门开展过低碳政策的调研活动。2012年2月中旬,应英国外交部邀请,中国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组织全国17个省(市)的官员赴英开展低碳政策调研活动。

(二)美国低碳教育现状。美国的低碳教育与实践联系紧密,已经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活动。美国的一些学校开办了各种课外兴趣小组,大多是和环保与低碳有关的课题,鼓励学生进行新能源的研究,并且还设立了相关的奖励。如马萨诸塞州的Berkshire学校,每年都有学校级别的奖励,比如哈佛书籍奖、史密斯奖、碧山中学奖等,都是奖给有发明创造成果的学生,其中减少污染物排放方面的课题研究,都要单独拿出一个名额来奖励。

哥本哈根会议召开后,美国表示出对“新能源”的热切关注。随着中美在能源与环境方面的全新合作,将催生环保专业留学的升温,如生物工程、社会与环境专业、环保节能、新能源等。这将会惠及生物、化工、物理、汽车工程等相关专业的中国留学生。

(三)日本低碳教育现状。日本政府曾经发起一项宣传活动,鼓励人们早睡早起,以减少家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这项由日本环境部开展的名为“清晨的挑战”的宣传活动的依据是:早睡早起一小时可大大减少日本低碳足迹。该活动称,如果每人每天早睡早起一个小时,那么一个家庭一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85千克。这一宣传活动还倡议人们利用早起的一小时全面改善生活方式,比如跑步、做瑜伽、吃顿营养早餐,等等。这是日本环境部为应对气候变化推行的一项最新举措。2006年,日本环境部还发起了一项声势浩大的“清凉商务”运动,该活动鼓励员工夏季上班时穿短袖衬衫,办公室的空调温度不低于28度。

(四)德国低碳教育现状。德国也非常重视低碳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处处都渗透着低碳教育。德国的低碳教育主要涵盖以下几个层面:第一,崇尚自然,环境中渗透环保教育,绿化覆盖率较高;第二,在日常活动中扎扎实实地搞好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第三,垃圾分类,再生利用,形成一个环保循环网;第四,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能源;第五,让家长参与学校的环保活动,加强与家长之间关于低碳教育的合作。

三、我国低碳教育发展及研究现状

我国也逐渐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教育的重要性,结合本国国情,采取适合本国发展的策略,研究开发低碳技术和模式,并且和多个国家开展了合作。目前,我国的低碳教育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可概括为以下方面:

(一)普及低碳教育,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低碳教育是一项新兴的事业,我们要在充分借鉴包括英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实际,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便于操作、富有成效的低碳教育道路。进行低碳教育,首先应该提倡节俭理性的低碳生活方式,引导低碳消费行为,积极引导合理选购、适度消费、简单生活等绿色消费理念成为社会时尚。

国家、省、市、县等各级单位部门提出“低碳战略”的发展目标,通过对大学生低碳生活观念的教育,促使他们自觉采取低碳行动,从而以点带面,辐射推广。具体而言,学校要在《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领》和《教育部关于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通知》的指导下,按照节能、生态化要求,进行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利用校园智能一卡通对学生用水用电实行全面的计量管理,由物管公司对日常的能源消耗进行计量,接受节能知识培训,制定打卡消费水和电,监督学生主动分类投放垃圾,方便学校更有效地进行垃圾回收处理。

(二)树立低碳意识,建立互动平台。我国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存在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低碳教育不仅要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还要培养其低碳意识,促使其进行理性分析,引导其形成富有责任感的环境价值观,使大学生自觉参与低碳行动,参与到社会实践之中。我国高校已经在实践中落实了低碳教育的精神,以节约资源和减少能源消耗为前提,在校园内宣传“低碳生活、低碳消费、低碳教育”的观念,使每个师生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低碳的重要性,为“低碳教育”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中国21世纪议程》中指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依靠公众及社会团体的支持和参与,公众、团体和组织的参与方式和参与程度将决定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进程”。互动平台的建立是非常必要的,不仅可以通过学生社团,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通过网络平台也可以起到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

(三)创建低碳环保专业。2010年两会时,九三学社就已经提交了“关于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提案”,低碳、环保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热门词汇,也是学生报考、留学的热门专业。要开展低碳教育,就应该调整大学的课程设置,将低碳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在高校加强低碳教育,要求在现行的课程体系中,强化低碳知识与相关专业知识的渗透与结合,培养既懂低碳知识又懂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010年3月教育部发出通知,我国要针对国家决定大力发展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高校本科教育阶段设立相关专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的领域主要包括新能源产业、信息网络产业、新材料产业、农业和医药产业、空间、海洋和地球探索与资源开发利用。2010年,北京大学增加了能源与资源工程专业,5月15日又成立了中国低碳发展研究中心。

(四)加强对低碳环保方面课题的研究。贝迩是Business(商业)、Environment(环境)、Learning(学习)、Leadership(领导能力)的英文缩写BELL的音译。贝迩可持续发展项目由世界资源研究所发起,贝迩(BELL)项目主要做3项工作:提供教材、案例和各种教学资料;培训教师,提高环境教学能力,开发新课程;加强教职员工的联系,创建一个紧密的绿色工作网络,促进了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创新。至今,该项目已累计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清华大学等25所学校开设了30期培训班。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在贝迩项目的支持下,选修了“松花江流域水环境保护公共政策研究”贝迩创新课程。对低碳环保方面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建立一个流域内政府、公众、高校环保NGO及高校联盟间环境信息交流的模式,有利于培养环保方面的创新人才。

(五)设立低碳教育研究中心

1、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2008年,为了更好地开展低碳经济领域的研究,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在北京正式成立。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为非实体跨学科研究机构,行政依托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清华大学低碳能源研究院发挥清华大学多学科的综合优势,积极组织协调相关研究力量,重点围绕低碳经济、政策及战略开展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2、三校联盟。2009年,清华大学发起的“清华大学——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低碳能源大学联盟”(简称“三校联盟”)在京成立。三校的负责人在联盟成立大会上提出,共建科技教育合作平台,为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先进能源技术和政策选择。

3、四川大学整合资源成立低碳技术与经济研究中心。2009年,四川大学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深度融合的优势,在低碳经济技术相关领域长期工作积累的基础上,整合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基地和环境、化工、化学、材料、建筑、生命科学、经济等多学科研究力量,成立了“四川大学低碳技术与经济研究中心”。

4、海南省低碳经济政策与产业技术研究院。2010年2月,海南低碳经济政策与产业研究院在海南大学挂牌成立。海南低碳经济政策与产业研究院由海南大学与清华大学、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等单位合作创建,下设政策与咨询研究所、新技术研究所和示范区设计与规划研究所。

5、低碳研究与教育中心。2010年4月,集合了国内外知名专家资源,旨在开展低碳研究和培育低碳发展所需人才的“低碳研究与教育中心”在北京交通大学成立。该中心将促进低碳技术与经济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同时开发低碳技术与经济的课程及教材,促进我国低碳教育的全面发展。

6、中国低碳教育论坛。2010年7月28日到29日,首届中国低碳教育论坛在江苏省泰州市举行,旨在广泛普及宣传低碳知识,倡导成为低碳一族,重点培养绿色科技人才。会议主题为“探索低碳市场,创建低碳校园”。会议主要议题有中国低碳市场发展趋势、中国教育低碳市场需求、中国低碳教育方向与使命。

7、低碳教育夏令营。低碳教育的夏令营已经开展,其中较为知名的就是“绿色大使气候变化夏令营”。该夏令营是由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及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共同举办的。2011年8月14日至20日,99名来自北京、天津、宁波、广州、东莞、昆明、成都等7个城市的学生环境领袖齐聚北京参加2011绿色大使气候变化夏令营,这是该活动连续第三年培养青年学生成为活跃的低碳生活大使。绿色大使项目旨在鼓励12岁至22岁学生了解并采取积极行动以应对气候变化。

主要参考文献:

[1]耿建祥.尝试高校“低碳教育”的若干举措[J].学理论,2010.36.

[2]陈柳钦.低碳经济: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J].实事求是,2010.2.

低碳生活的目的篇3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医科大学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太原市高校大学生低碳生活意识调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6-0127-02

低碳生活理念正逐渐被各国所倡导,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建设低碳社会已成为我国的战略重点和全民教育的重要方向。[1]大学生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是未来政治和经济理念的传播者和实践者,让大学生深入了解低碳经济、牢固树立和提升低碳经济意识、坚定倡导和推行低碳经济,成为推动低碳生活的主力军,并发挥榜样和辐射作用,带动更大的人群,以推进我国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创建人类美好的未来是十分必要、重要和紧迫的事情。[2]

一、当前推行低碳生活方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大学生的角色定位及其所具有的社会影响力决定了其在低碳生活推行中的主力军角色

当代大学生知识广博、充满朝气,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极富创新精神,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是新兴理念的倡导者;同时,大学生思想认识趋于理性,有着承前启后的社会责任感,是低碳发展的生力军和先锋力量。[3]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大学生逐渐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社会影响日趋深刻,是推进低碳经济与社会建设的关键力量,是推行低碳生活方式的一支潜力巨大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有责任树立低碳意识、践行低碳生活方式,积极投身于宣传和促进低碳生活的伟大事业之中,引领大学生低碳生活的文明风尚,成为低碳生活方式的有力推动者。

2.大学生对低碳认知不足决定了加强低碳教育的必要性

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意识应该成为当代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更应该首先了解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对低碳生活进程的推进及目标的实现。伴随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大学生,更需要加强低碳意识,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人才保证。[4]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低碳概念认识模糊,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3,5]大学生对低碳经济方式持怀疑态度,对低碳生活对自身正常生活的影响方面并不持乐观的想法,这表明大学生对低碳生活和低碳经济模式在总体上缺乏清晰、全面的认识,对低碳经济的本质认识还有待提高。大学生认为政府公共政策和执行与公众态度和行为是实施低碳经济中最关键的两种力量,认为低碳是政府、环保主义者应做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忽略了个人在低碳生活推行中的主体作用。低碳环保理念的群众基础还比较薄弱,并未深入人心,表明低碳生活相关知识的宣传还不够深入,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强,不仅要提高低碳环保理念宣传的广度,而且要加大认识的深度。大学生虽然普遍表示支持当前低碳经济发展,并愿意为低碳环保做出贡献,但大学生低碳行为的实践程度较低,大学校园里还存在一些与低碳生活不相符的习惯和现象,如随地扔垃圾、长明灯、长流水、一次性筷子的使用、食堂中学生饭菜浪费等。加强低碳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低碳生活理念、形成良好的低碳生活方式已成为当务之急。

3.推行低碳生活方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低碳经济是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提出并推行的,它是以低消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经济,其核心是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向高效能、低消耗、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6]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阶段,基础建设规模庞大,能源需求快速增长,当前社会各项建设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低碳经济旨在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维护大家共同生活的环境,它是在满足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挑战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低碳生活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是人类可持续生存发展的重要选择,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低碳经济不仅会带来社会生产的革命性变革,而且也将带来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低碳生活正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逐渐成为未来生活方式的主流。实践表明,推行低碳生活方式,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趋势。

4.国家政府高度重视,为推行低碳生活方式创造了制度环境

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态度一向积极,把应对气候变化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经济、科技的综合措施。2007年9月,国家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令世人瞩目。同月,国家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在2007年中国科协年会上呼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2007年12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着重提出能源多元化发展,并将可再生能源发展正式列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3月,中科院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2009年12月,国务院总理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地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并明确承诺,中国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了40%~45%。2010年3月,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成为两会的主题,全国政协“一号提案”内容就是谈低碳环保。这些都为低碳生活的推行提供了有力的法规政策和制度保证。

二、大学生推行低碳生活方式的具体实践

目前,大学生在推行低碳生活方式方面已有一定的实践,在国外,高校师生共同利用科学知识和人类智慧,创建绿色校园,维护生态世界。如今,美国大学中掀起了一股环保潮流,“绿色环保”概念已经成为美国各大学的头号主题,大学里到处都可以听到“3R”的说法,即削减碳排放(Reduce)、物品再利用(Reuse)、废品回收再利用(Recycle)。2007年6月,284位美国大学校长发表了一项联合声明,宣布要将大学校园建成“碳中和”地区,这284所大学基本涵盖了全美所有名校,并且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哈佛大学在学生入校前就开始“绿色教育”。在国内,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6所高校百余名大学生环保志愿者通过行为艺术表演等方式,倡导市民参与低碳生活,河南大学成立了关于可持续发展及环保方面的沙龙,大学生纷纷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低碳环保宣传活动,通过绿色出行、低碳环保知识宣传等活动将低碳环保理念传播给社会大众。另外,全国高校中,大学生环保协会或者相关志愿者协会在倡导和推行低碳生活方式实践中做出了有效的尝试。所有这些国内外实践,为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有效开展低碳生活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奠定了经验基础。

三、大学生有效推行低碳生活方式的具体策略

1.提高大学生低碳生活认知,树立低碳生活理念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其在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他们对低碳生活的认知程度及低碳意识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整个社会低碳意识的高低,关系着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影响到整个社会低碳理念的普及与低碳生活方式的实施。低碳环保生活的推行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关注,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到大学生的低碳教育中。因此,要不断优化大学生低碳生活整体环境和氛围,相关部门应联手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合力保障低碳生活的推进和落实。大众传媒要发挥积极的舆论导向功能,不断优化舆论环境,为大学生提供全面科学的信息,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低碳生活理念,并引导大学生从身边具体事情做起,内化为日常行为准则。高校应开设相关课程,将低碳理念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对低碳知识的兴趣,同时要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强有力的组织机制,寻求社会力量对大学生给予有效支持。同时,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在大学生中积极宣传、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树立绿色生活观念,推行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只有具备良好的低碳生活知识基础,培养积极的低碳生活方式,才能为大学生推行低碳生活方式、履行社会责任创造根本前提条件。

2.搭建校园文化平台,构建和谐低碳校园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隐性感染作用,要充分利用宣传栏、广播站、校报等校内大众传媒,进行直观形象的低碳宣传与普及,推广低碳生活理念,也可以举办与低碳相关的讲座、活动,营造良好的低碳环保氛围,规范大学生日常生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营造有助于学生身体健康的绿色和谐校园。学生社团是最活跃的学生自治组织,目前,我国非政府环保组织约2700多个,其中大学生社团占了绝大多数,成为环保公益活动的生力军,[7]在推广低碳生活、倡导大学生自觉养成低碳生活方式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发挥环保社团作用,将低碳生活理念在校园内外广为传播,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融入到低碳生活的氛围之中,利用一些节日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开展相关活动,把低碳环保理念传播给更多的人。

3.树立健康消费理念,引领低碳消费新风尚

消费作为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连接点,其以低碳为导向的共生型消费方式,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消费的主体之一,其健康生活方式及消费观念体系的形成,不仅对自身的成才与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其消费行为对社会大众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和影响力。[8]目前,大学生消费存在攀比消费、盲目消费及享乐主义倾向,[9]与低碳经济所倡导的简单、简约和简朴的低碳生活方式所背驰。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与建设低碳社会关系密切,要树立绿色低碳生活观念,倡导以节约为荣、反对浪费、拒绝奢侈的生活理念,推行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在低碳社会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学校应开设相应的消费教育课程,帮助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加强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合理引导,对大学生消费取向进行正面的引导和疏导,提升大学生低碳消费的自觉性,规范大学生消费行为,使大学生消费行为变成一种合理行为。[10]

4.身体力行,积极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是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长远战略,需要长期培育,形成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让每一个人都自觉养成低碳生活方式是大学教育中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大学生要积极践行低碳生活,起好带头作用,改变现有的不良生活习惯,积极投身于低碳生活的伟大实践,把低碳生活理念贯穿于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号召、带动其他大学生投身低碳生活的宣传和实践中,提倡、施行并向社会大众宣传低碳生活方式,倡导健康低碳生活。

参考文献:

[1]高凤香.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大学生低碳经济教育略论[J].价值工程,2011,(2),228-229.

[2]余敏.应让大学生了解的低碳经济[J].今日国土,2010,(11):42-45.

[3]王梦琦,孟璐.大学生低碳意识和低碳消费教育的调查与建议[A].中国商品学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

[4]单芳.试论低碳经济时代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0,(S2):142.

[5]董青.大学生低碳经济意识状况调研——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0,(35):127-129.

[6]陈楚荣.珠海邀请专家研究低碳经济:欲申报国家低碳经济区[N].广东科技,2008-06-03.

[7]何道邦.中国高校环保社团现状[EB/OL].省略/art.aspx?

art_id=1805&art_title.

[8]任爱红.低碳时代的到来与大学生消费观念引导[J].教育探索,2010,

低碳生活的目的篇4

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报告提出“低碳旅游”的概念。低碳旅游是指减少旅游活动的碳排放量,保护旅游地区的生态文明,尊重旅游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保障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一种新模式来发展低碳经济的提议。由于旅游行业中的旅游活动几乎每一个环节都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其他行业密切关联。因此,节能减排是构成低碳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旅游是一个新兴的课题,倡导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和环境友好的绿色旅游方式,确保由吃、住、行、娱、购、游六个方面的旅游环节及相关行业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持在最低限度,是一种健康,绿色,环保的旅游理念。

二、环洱海流域低碳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低碳消费意识薄弱

针对调查不同年龄阶段的当地居民及游客低碳旅游消费意识的不同,年轻居民及游客可能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但大部分对低碳旅游的认识还很薄弱。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普遍缺少低碳知识、低碳价值、低碳态度、低碳行为等观念,没有养成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二)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

大理州政府对环洱海流域低碳化发展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缺乏社会投资人,招商引资项目存在政策缺失问题;低碳旅游产品开发政策不完善,一些新能源、新材料、新高端的旅游产品未被开发;政府吸引人才的政策激励机制缺失,导致低碳旅游体系各个层次、各个环节普遍缺乏人才,从业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不高。

(三)低碳旅游景点缺失

2010年我国针对500余家景区提交的申请,通过严格的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三低”发展模式的评价标准,评选了19个首批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区。大理环洱海流域旅游资源虽然很丰富,但还没有建成低碳旅游景区,没有达到低碳化的管理,目前还不具备提供生态保护,低碳产品设计,日常节能,低碳交通,低碳住宿和低碳餐饮等服务。

(四)低碳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环洱海流域旅游景区比较多,包括南诏风情岛,小普陀,金梭岛、蝴蝶泉等,但大部分活动还停留在单纯的观光休闲旅游层面,缺乏衍生产品及体验性项目,多数旅游项目雷同,景区主题形象模糊,因此大部分游客倾向于短时和一次旅游,不会长时间逗留和二次到来。

(五)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低碳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建筑、交通、能源供应和废物管理等,目的是从根本上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大理环洱海流域的基本系统和服务的供应仍以化石燃料为主,商业建筑能耗仍然很大,节能电器使用不够合理,景区垃圾收运及处理系统还不规范。近年来,洱海流域水质污染负荷重,生态环境也遭到破坏,远远超过了环境的承载力。

三、环洱海流域低碳旅游发展对策

(一)倡导低碳旅游消费风格

据统计,旅游业的二氧化碳总排放量72%是由交通运输造成的,其中,航空占43%,此外这些排放量预计以每年高达3.2%的平均速度增长。为减少个人在旅游活动中的碳足迹,环洱海出游要大力提倡步行、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倡导低碳消费风格。另外,推进低碳旅游消费的最重要途径,是落实游客的碳补偿计划。一方面,利用森林,海洋,湿地等自然资源为载体以抵消碳足迹,例如可以开展“许愿林--我为大理种绿树”活动,倡导游客和当地居民种树,在活动中体验乐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对碳足迹征收税费,推出碳补偿计划。

(二)政府加大政策支持

1、加大科研力度,增加对低碳产品研发的投入,打造低碳旅游企业。可以开展低碳企业试点工作,推行高能耗转低能耗科研项目,开发混合燃料节能、低排放的绿色项目。

2、设置适当的市场激励机制,对于施行低碳旅游项目的部门和企业,可以提倡免费审计行动计划,对于节能减排的旅游企业可给予低碳奖励或实行评级方案,或对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减免税收。

3、加强低碳宣传力度,引导舆论营造低碳消费的社会氛围。同时,政府也要加快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改进旅游行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通过宣传和激励政策,号召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吸纳低碳旅游管理人才。

(三)创建低碳旅游景区

以循环经济作为指导思想,以保护生态作为行动标签,规划和设计低碳旅游景区,修复和保护自然景观,如大理苍山,环洱海湿地,要保持其原有的生态状态,并设置低碳标识符号。将新能源作为一个应用型旅游景点,实现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如建设洱海特色白色风车和太阳能发电厂等。应用低碳技术,建立低碳旅游景点,如低碳博物馆,公园等低碳工业示范。

(四)开发低碳化特色项目

依托大理环洱海流域的旅游资源,在保证当地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新业态、新产业发展的新思路,着力创新,开发低碳化的衍生产品,如花卉、攀岩、帆船、海上高尔夫等游客体验活动。支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酒店和旅游部门建设,推出养生、度假、生态园等项目,将大理环洱海流域打造成为一个健康、清洁、绿色的低碳环境,实现优势互补、扬长避短,打造精品,形成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的低碳旅游产业新格局。

(五)配置低碳旅游设施

低碳旅游的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道路、环卫、停车场、配送中心和低碳旅游的能源供应设施等。旅游环节主要包括住宿,餐饮,购物和娱乐,因此低碳技术应该被应用于这些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中。如建筑节能,节水酒店,新能源,低碳交通的研发和污染排放控制等。

低碳生活的目的篇5

近几年人类的科学研究和生活实践一再证明:气候系统变暖是毋庸置疑的,人类对气候的影响是明确的。如今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压力:“城市排放的CO2 占全国的90%,排放的SO2 占全国的98%。中国地级以上287 座城市排放的CO2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72%。城市发展与改善环境和向低碳发展转型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如何避免高碳化发展模式的各种挑战①。”因此,我们可以断定,作为连接城市和个人平台的社区,尤其是以节能减排为目的的低碳社区,必然会推动城市发展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型。

一、我国低碳社区建设的意义

低碳社区除具有节能减排的特点外,也具有“以人群聚居为主要特征的生活空间②”的社区共性。低碳社区的建设就是通过低碳理念的普及和相关激励机制的建立来引导社区内的人们主动选择低碳生活方式,以及修建低碳建筑、低碳设施从而优化社区的整体环境,最终达到节能减排这一目的的社区建设活动。

在我国,建设低碳社区的重要性为:1.城市发展低碳化的要求

中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的时期,城市化水平从1978 年的17.9%快速增长到2014 年的54.77%,快速的城市化同工业化的进程对中国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中国的发展必须摒弃发达国家在19世纪工业化初期采用的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发展模式,转而遵循环境友好型的低碳模式③。显然,以节能减排为目标的低碳社区符合环境友好型的低碳发展模式的要求。

2.城市环境亟待改善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人口的大量聚集,使城市内部自然生态系统承受着巨大压力,生活垃圾污染和处理问题,汽车尾气排放等一系列问题仍然困扰着我们。低碳社区使用绿色建筑材料和节能材料,要求居民把垃圾进行分类,鼓励居民绿色出行,所以建设低碳社区对改善城市环境大有裨益。

3.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低碳社区是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低碳城市的发展为多数城市提供了赶超其他城市的机会④。很多城市政府认识到: 在绿色低碳发展的大背景下,不进行低碳发展是没有前途的,及早调整城市治理模式,通过城市居民低碳理念的提升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升自身在全国各个城市,甚至是世界各个城市之间的竞争力,凸现城市特点,提升经济盈余⑤。因此,建设低碳社区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二、我国低碳社区建设的成就

2010年政府就社区的生活垃圾处理问题专门出台了《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指南》(城建〔2010〕61号)指出:“生活垃圾处理应以保障公共环境卫生和人体健康、防止环境污染为宗旨,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气候[2014]489号)》强调开展低碳社区试点是我国走新型低碳城镇化道路的重要探索,是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探索,是控制居民生活领域温室气体排放过快增长的重要探索。

近年来我国在低碳社区试点探索中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下面列出少部分有代表性的低碳社区试点:

上海低碳社区的主要措施是“红虹桥枢纽,临港新城和崇明岛建设若干低碳社区、低碳商业园区和产业园区等低碳发展综合实践区;预计2040 年竣工的东滩生态城有望成为世界的一个碳中和(CO2 零排放)的区域。⑥

扬州社区传统建筑的现代节能改造项目由扬州市政府与GTE(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合作将节能建筑的理念与技术运用于扬州老城区的改造,对位于扬州市广陵区的传统建筑中地方修建的新办公楼采取了节能措施,将传统建筑与现代节能概念相结合。⑦

北京长辛店低碳社区在可持续发展框架及绩效指标的指导下,制定多用途社区概念规划,建立低碳、经济可行、社会包容、环境优化、资源有效的社区。⑧

三、我国低碳社区建设居民认知及参与调查

我国的低碳社区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目前还存在大量的问题。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初步了解了居民参与低碳社区建设的现状。

调查研究说明:本调查的主体是社区居民,调查方法为自填式问卷法。问卷发放点主要包括:北京、重庆、南京,河南省开封市四地,问卷共发放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率为83.4%。在置信区间为95%的条件下,834 份有效问卷,呈标准正态分布,符合一般社会科学研究的规则。

1.样本的基本情况:

样本说明:

性别结构:男性占49%,女性占51%,被调查者女性稍多,但符合研究要求。

年龄结构:20 岁以下占16%,20~40岁占44%,40~60 岁占30%,60 岁以上占10%。

教育水平结构:初中占14%,高中占40%,大学占39%,研究生占4%,其他占3%。

职业结构:政府人员占6%,企事业单位人员占30%,自由职业者占30%,其他占34%。

2.调查结果与分析

表1说明:60岁以上的人熟悉低碳生活的比例明显低于60岁以下的人,20~40岁的人熟悉低碳生活的比例最大。

总体上来说,各年龄段的人对绿色生活的熟悉度都明显高于低碳生活,可见大众对低碳生活的认知还处在较低层次,对低碳生活的相关宣传仍需加大力度。

表2说明:在听说过低碳社区的人中男性略高于女性,总体来说,听说过低碳社区的人比没听过的低六个百分点。

性别对低碳社区的认知影响不存在较大差异,没听过低碳社区的人还在半数以上。

表3说明:虽然有多数人没听过低碳社区,但是在调查者中有将近2/3的人表示有兴趣参与低碳社区建设;存在着23.7%人对低碳社区建设没有兴趣。

表4说明:学历越高的人了解垃圾分类标准的人所占比例越高,学历越低的人大概了解垃圾分类标准的人所占比例越高,在所调查的人中了解垃圾分类标准的人有1/3多一点。

当然我们必须要看到,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大概明白甚至是不明白如何进行垃圾分类,也就是低碳能力(低碳能力包括实际执行力和支撑执行力的相关知识储备两方面)较低。

表5说明:选择会关闭暂时不用的电器的人大约占一半,有大概44%的人偶尔会关闭暂时不用的电器,还有一部分人不会关闭暂不使用的电器。

可以看出,多数人会让家用电器时常处于待机状态,而不是主动切断电源,这反映出,人们的低碳意识还不够强烈,日常行为往往会与低碳生活背道而驰。

根据调查结果可以把我国居民参与低碳社区建设面临的问题总结如下:

(1)居民对于低碳社区的认知度普遍低下。

(2)居民关于如何过低碳生活的知识储备不足,因此真正选择低碳生活模式的人也就不多。

(3)居民主动选择低碳生活方式的意识还不够强烈。

(4)居民普遍忽视生活中节能减排的细节(如随手关灯、垃圾分类)。

四、动机理论视角下提高居民认知和参与低碳社区建设的对策

低碳社区的建设问题,也可看作是社区管理的问题。社区的管理者可以将社区看作一个“公司”(这个公司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有效的管理者能够使员工尽最大的努力认真工作,了解员工如何受到奖励以及为什么会被激励,并且选择最合适的激励方式来满足员工的需求”⑨。文章将运用管理学当中的动机理论寻求解决居民对低碳社区认知度低、低碳能力低、低碳意识低(“三低”)的问题的对策。

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管理的目的就是解决“三低”,而社区内的居民可以看作是员工。从当代动机理论的整合图(图1)可以看出,在建设低碳社区过程当中,管理者应该注意到以下6个问题:

①要认清个体差异;②利用目标;③确保目标被“员工”认为是可实现的;④个人化的奖励;⑤奖励与绩效挂钩;⑥检查公平性。

因此,在动机理论视角下,可以提出提高低碳社区居民参与度的对策:

1.加大对低碳社区的宣传力度

因为居民间因年龄、学历等因素存在着对低碳社区的认知差异,所以相关部门要依据居民年龄、学历、职业的不同借助与之相应的媒介(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社区宣传栏等)对低碳社区建设的基本概念——什么是低碳生活、垃圾分类的知识、节约用电的技巧、如何选择绿色建筑材料等等进行普及。

2.引导居民建立低碳生活目标

社区管理者应运用多种方式对居民进行宣传、引导,让居民知道自身的行为(如节约用电、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等)对优化社区环境以及节能减排和改善大气质量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从而引导居民自觉地把低碳生活作为他们的目标。

3.增加低碳社区建设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社区管理问题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要建设低碳社区就要让居民参与其中,让他们真正能感受到建设低碳社区的乐趣。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管理者可以在社区内或社区间举办有关低碳知识的竞赛,要创新居民互动方式,比如创立社区低碳日,组织居民参观低碳示范社区等。

4.设立社区低碳生活评估标准、引入低碳生活竞争机制

社区管理者可以定下本社区的低碳生活衡量量表(衡量维度包括低碳出行、低碳建筑、低碳饮食等等)对个人和家庭的低碳情况予以记录评估,并适时在社区内予以公示(当然这需要得到被公示者的同意,毕竟选择低碳生活应当遵从自愿原则)以供社区居民交流讨论,营造个人之间,家庭之间竞相“低碳”的社区低碳氛围。

5.建立低碳生活奖励制度

在低碳社区建设中,尤其是初期阶段,管理者要注意到奖励对居民选择低碳生活方式的激励作用。管理者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奖励制度,对那些在低碳生活中表现优秀的个人或家庭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一方面肯定其努力和激励其在低碳生活中做得更好;另一方面吸引更多的人或家庭参与到低碳社区建设中来。

6.建立有效的低碳纠错和监督机制

一个好的制度和好的社区建设活动在于它们是公开的,透明的,可以自我修正错误的。毫无疑问,有关低碳社区建设的活动和制度是需要监督和纠错机制的。这一点是管理者必须要注意的地方,因为有效的监督和纠错机制可以长久维持居民低碳生活的模式,纠正居民生活不低碳的行为,确保上述诸条措施能够公开、公正、透明地实施和低碳社区建设活动本身的正常运转。

总之,社区居民是社区建设的主力军,他们长期生活在社区内,随手关灯,选择爬楼梯上楼等一些小举动都会给社区整体环境带来影响,一旦社区内居民选择低碳生活的积极性被完全调动起来,我们国家的整体环境和低碳排放都有可能因之得到巨大改善。所以说社区居民是低碳社区建设,或说是节能减排的不可小觑的力量。

社区管理者只有通过加大对低碳社区的宣传力度,建立低碳生活激励机制和自查制度等方式,才能将居民在节能减排中的力量发挥到最大。

引文注释

①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1):105.

②蒋慧琴,张丽丽.基于个体行为的低碳社区建设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5):045.

③付允,马永欢,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23.

④李俊峰,马玲娟.低碳经济是规制世界发生格局的新规则[J].世界环境,2008:2(2):17~20.

⑤苏瑾.赢余:低碳经济的成长[J].世界环境,2007(4):32~34.

⑥佚名.上海、保定入选WWF低碳城市试点—低碳城市发展项目正式启动[J].节能与环保,2008(2):37.

⑦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传统建筑中的建筑节能——扬州试点项目[z].2008.

低碳生活的目的篇6

低碳经济即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更多地注重企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上的管理理念,对企业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低碳财务管理是从资金运动的角度考虑企业的财务目标与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问题的一种财务管理方式。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要求管理者合理的评估各项风险,以及基于现代信息平台对于财务指标进行有效地分析处理;要求将资源的有限性(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社会的效益性(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的保护性(使环境不受破坏,保持生态环境平衡)以及企业的盈利性综合考虑,其目的是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社会资源的前提下,实现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以及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低碳”一词在企业财务管理中主要体现为“资源节约”、“效率提升”、“环保”、“社会责任”和“可持续”。1.资源节约体现于企业优化资源配置,避免浪费;2.效率提升体现于企业加速财务信息化建设,网络与IT技术运用;3.环保与社会责任体现于企业非单纯盈利组织,而是强调对人的价值的呈现,强调对客户、环境、社会的贡献;4.可持续体现于企业将相关利益者(股东、员工、社区等)的共同利益作为管理和追求的目标,注重长期长远发展思路,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低碳财务管理成了一个企业发展是否顺利的重要指标之一,低碳化的财务管理能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变得十分效率且能耗低,使得企业的利润得到了最大化,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也让企业变得更加环保,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低碳财务管理变革的内容

(一)遵循低碳财务管理文化与理念

1.树立低碳持续发展理念。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该不断学习低碳财务管理知识,时刻保持着低碳理念进行日常财务管理工作,进行财务决策时,自觉将低碳可持续理念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制定生产经营和环境友好发展的管理决策。2.树立节约环保理念。财务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以节约环保为工作指导思想,对经营活动中的资源耗用、碳排放进行合理规划,对各个部门进行合理的低碳预算;对环境因素给企业带来的利润或损失进行确定、计量与披露,以便各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对企业环境保护贡献的了解和监督,督促企业的环保落实。3.加强低碳财务风险观念。低碳方式与环境问题所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加大了企业财务风险,如投资风险、筹资风险、环境风险等,所以企业财务管理者必须加强低碳财务风险观念,培养可靠的财务风险预测能力,能够善于合理预测低碳经济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不确定因素,从而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以降低企业的低碳财务风险成本。

(二)制定综合效益提升的财务管理目标

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起始点和结束点,是创建企业财务管理执行体系的基础,也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有效的标准。低碳经济时代下,企业应该以营造良好的财务关系,追求企业综合效益最大化,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共同最大化为新的财务管理目标。营造良好的财务关系包括:营造企业与所有者、企业与债权人、企业与债务人、企业与被投资者、企业与职工、企业与税务机关、企业内部各部门、企业与社区、企业与社会团体、企业与政府部门、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生态环境以及周边社区等与企业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所有主体之间的协调关系,均衡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尤其要注重企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友好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和谐统一,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打造共享与集中式的财务管理服务体系

低碳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方式应该向远程集中管理转变,实现财务一体化管理,建立信息化财务决策管理体系,实现低碳财务管理。1.打造财务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企业集团内部的财务会计信息实时共享。在共享平台上能够查询集团内成员的所有财务会计信息,包括业务项目、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以及财务报表等等。财务信息共享平台代替手工收集会计信息工作,一方面将财务人员从简单重复低价值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去进行财务分析与决策等管理工作,直接降低了人工成本,间接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信息传输点对点,端对端,实现会计核算信息的实时性,提升了时间效率,为财务决策提供更准确的依据。2.建立企业财务管理网络系统,实现母公司对各子(分)公司的远程财务集中管理。系统中应当具备远程查询、远程处理、远程监控以及远程审计等功能,并且在系统中加入环境管理模块,专用于处理有关环境保护方面事务。在进行财务决策时,将环境保护作为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做出最正确的财务决策。3.无纸化管理。通过财务管理网络和共享平台,财务信息网络共享传递、管理流程电子审批,会计档案网络存档,实现财务无纸化管理,节约了纸张、档案存储用地和人力等资源,减少企业财务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四)构建低碳式财务管理作业链

1.选择低碳投资行为企业在进行投资时,首先要转变投资方向,偏向于环境保护项目、低碳项目或是技术项目,此类项目正是政府重点支持的对象,未来会给企业带来可观的利益,并且企业还可以享受政府的政策支持;其次,绿色投资不可避免会增加企业短期运营管理成本,进行投资项目考核时,除了考虑经济效益和资金投入成本以外,还应当将环境保护费用成本、碳排放费用成本等内部化,作为企业进行投资决策时重点估量的因素,需对投资方案展开风险测评。2.采用绿色融资方式低碳经济下,融资活动的重心应该向低碳、环保方面转移。低碳经济下的企业需要扩宽筹资范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筹措环境保护资本。企业可以自身特有新技术或专利为标的,开发低碳活动和环境保护项目并对低碳经济进行宣传,进行低碳活动和环境保护专用资金的融资,并将所筹集资金成立低碳以及环境保护专项基金,用于低碳项目;同时充分利用低碳经济法律保护与扶持政策,有效争取金融机构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向低碳方向发展。二是引进低碳性物质资本和无形资本。目前,我国企业的生产装置设备、工艺技术以及工艺流程相对来说比较落后,达不到生产低碳产品的要求。因此,企业可以在融资过程当中,引入低碳生产设备、低碳技术和新的工艺流程,淘汰落后的高能耗生产设备以及不成熟的生产工艺技术与流程,生产低碳产品。三是吸纳低碳关键人才和低碳知识资本等智力资本。低碳经济时代下,信息化水平快速发展,企业财富创造的核心要素已从物质资本逐渐变为人才资本和知识资本,拥有了关键人才、掌握了先进知识与技术资本,企业才能不断进行创新,在市场经济中稳居上风。我国财务管理发展缺乏掌握低碳知识与技术的关键人才,融资过程中可以侧重低碳知识与低碳人才,进行企业低碳财务管理的建设,促进绿色财务管理的发展。3.实行精细化低碳运营营运活动是指企业生产经营中从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到产品运输交付直至销售商品收回资金的整个过程。在生产运营过程中,企业需始终保持着低碳环保理念,对经营流程实施低碳改造,进行绿色营运,减少因环境污染问题而引起的额外支出,提高企业的成本优势。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落实。一是在材料管理上,控制住产品的外包装数量,尽可能对废旧材料进行回收利用,减少浪费;二是生产过程中,采购低碳环保材料,使用节能环保材料,运用低碳生产设备,采用低碳技术和工艺流程,生产低碳产品,减少生产环节造成的环境污染;三是产品运输过程中,优化运输线路,减少产品在道路上货物运输的次数,采用节能、轻污染运输工具配送;四是产品销售时,对购买低碳产品的客户给与一定的优惠,鼓励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4.实施低碳分配政策低碳经济下,企业在利益分配时,可以采取按资分配与低碳分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利润分配。在按资分配的前提下,企业优先对参与低碳项目的相关利益者分配利润,同时给与低碳利益相关者更多的优惠政策,比如提高现金股利、股票分红的比例等,鼓励投资者更多的参与低碳项目,支持企业的低碳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企业低碳财务管理创新的方向

(一)低碳财务管理战略体系创新

低碳生活的目的篇7

一、低碳教育的内涵、目的与特征

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1]。这是国际上第一次将“低碳”作为环境保护日主题,以促进低碳更为广泛、更为深层次的传播。低碳教育开展的目的是使人们更好地理解低碳理念,并且将低碳思想与生活相结合,最终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标。低碳教育实质上响应了全球进行环境教育的发展趋势,不仅是对人们低碳意思的一种教育,而且是对人们环保意识的一种教育。低碳教育具有广泛的学科交流性、社会普及性及现实意义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推动其快速发展。

二、当前校园中低碳生活的普及情况

1.关于低碳生活的问卷调查。

为了更直接地了解学生群体对低碳生活的认识情况,我们在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府谷中学抽样开展了《关于低碳与府谷居民生活,环境保护的问卷调查》。随机发放调查问卷24份,回收24份,回收率100%。调查问题共分为两类,即总体概念与具体问题。调查结果如下。

(1)总体概念。①对低碳经济的了解程度:十分了解1人,占4%;了解14人,占58%;知道一点9人,占38%;完全不了解0人。②对温室效应的认识:十分熟悉13人,占54%;一般11人,占46%;不了解0人。(2)具体问题。①购物中塑料袋使用情况:每次使用2人,占9%;经常使用8人,占33%;不经常使用14人,占58%;不使用0人。②出行方式:公交车3人,占13%;自行车1人,占4%;私家车3人,占13%;步行17人,占70%。③使用完电器后做法:待机5人,占21%;关机6人,占25%;关机并拔掉电源13人,占54%。④废旧电池的处理方式:送到指定地点7人,占29%;随意丢弃3人,占13%;没注意过14人,占58%。

2.低碳生活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首先,对于低碳与温室效应这两个总体概念,从调查结果看,学生明显对于温室效应更为了解。温室效应的概念先于低碳生活出现,且已成为课堂教育的一部分,因此,相对于低碳生活,温室效应也更为学生们所熟知。这也为我们在校园内成功推广低碳生活理念提供了依据。

其次,在四项与低碳生活有关的问题回答中,同学们也表现出了较强的节能意识,但环保意识有明显欠缺。在出行方式的选择上,节能经济的几大出行方式成为同学们的首选。出门选择公交车、自行车、步行的人数占了总人数的近90%。由此可见,在特定环境与客观条件下,简便快捷的交通方式是学生群体的主要选择。使用完电器后是否拔去插头是本次调查的重点问题之一。用完电器后选择待机的占21%,所占比例较高。同时,有54%的学生在关闭电器后拔去插头。在这个问题上同学们表现出两个方面,有一部分同学有很强的节电意识,而另一部分同学的节电意识较为欠缺。关于塑料袋使用的问题上,调查结果不是十分乐观,仍有接近半数的学生每次使用或经常使用塑料袋。在实际访谈过程中,我们还了解到学生在大型商场中购物时能控制塑料袋的使用,但在平时购买的物品过程中,塑料袋的使用量仍十分巨大,并且商家不收取任何费用。由此可见,塑料袋的使用情况仍较为严重,学生们仍没有树立起出门购物使用环保袋的概念。在所有问题中,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问题最为严重,71%的学生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使用完后的电池,选择随意丢弃的比例超过10%。由此项调查可见,学生的环境保护意思仍存在不足。

3.校园中的非低碳现实。

“低碳”一词已在校园中出现,且在一部分学生群体中引起了较大反响,越来越多的学生投身到了宣传低碳的活动当中。但是,低碳生活理念还未在校园内完全普及,校园中仍存在较多非低碳行为。以下就是我们所见的一些非低碳行为。首先是校园中的空调使用问题。教室里的空调为公有物品,学生们可以自行开启,且开启时间与设置的温度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室内温度经常性过低。同时,在开空调同时开窗的现象也时常发生。这样的行为明显增加了能源的使用量,与现今推行的低碳理念不符。其次,学生在宿舍中的用电情况也不容乐观,尤以电脑的使用问题最为突出。在平时上课离开宿舍过程中,仍有相当一部分电脑处于开机状态,没有关闭。在夜晚关闭电脑后,很多同学仍未养成拔掉插头的习惯。另外,宿舍内电灯长时间不关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4.校园低碳教育现状与不足。

目前,高等综合性院校普遍设有环境保护类专业,提供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知识教学[2]。同时,在一些相关学科教育中,穿插有环境保护知识,使这些专业学生具有一定的环境保护知识。但当前低碳教育仍存在诸多不足。一方面,课堂教育存在不足。绝大部分学生通过环境保护方面的选修课来了解低碳知识,但课堂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上课内容不系统等情况普遍存在,影响了课堂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学校开展环保宣传知识力度不足。一些学校并未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学生社团开展的环保活动较少,使得环保知识在校园传播相对不足。

综合以上所列情况与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学生具有一定的环保、低碳意识;2.学生将低碳意识与理念与生活的结合能力较差;3.实际生活中,学生群体的浪费现象仍较为严重;4.当前学校在环境、低碳方面的教育存在缺失。

三、在校园内推广低碳教育的价值反思

1.低碳教育是响应国家号召的必然要求。

在校园内推广低碳生活理念是对国家政策的响应。在2009年8月13日,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紧密结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决策部署,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努力实现“十一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可再生能源比重提高到1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20%等目标[3]。在2009年12月举行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承诺延缓二氧化碳的排放,即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些承诺与目标的完成,不仅要政府、企业出力,在能源开发、产业结构等方面不断调整与创新,而且要社会中的普通人积极参与,为此承诺作出贡献。在校园内推广低碳生活理念,能使学生群体充分了解低碳生活、低碳经济,在生活中践行低碳理念。

2.低碳教育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为和谐校园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校的行为并同时展示学校文化。低碳生活在校园中的推广,有以下几层意义。首先,从浅层意义上说,如果低碳生活理念能够深入到学生日常行为中,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做到节水、节电等与低碳相关细节,将大大节省学校在能源方面的支出,使学校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其他发展方向。其次,在学校中推行低碳生活理念,能够树立起一种新的校园文化,更进一步甚至能上升为一种学校精神。这样一所学校里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定有节约、环保的理念,在将来的社会中,也能够引领新的社会风气。最后,学生作为创造力最为出众的群体,能在学习低碳理念的同时,结合自己的所学,在开发新能源、研究新产品、改造旧物品等方面,提出自己的创新思维与方法,为节能减排提供新的思路,这也是在校园内推广低碳生活、低碳经济的重要原因。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低碳教育丰富了学校德育的内容,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校园推广低碳生活理念对个人有重要影响。首先,低碳生活的推广能提升个人品质。勤俭节约历来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低碳生活的实践正是对勤俭节约的最好诠释。其次,低碳生活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范本,低碳生活的推行不仅为个人经济方面提供了帮助,而且其推行的健康生活方式对人们身体健康也有显著的帮助。最后,低碳生活理念在校园的推广有更广阔的教育意义。个体学生作为低碳教育的落脚点,通过对其的教育,进而可辐射范围更广的人群,包括学生的家庭成员、周边的社区民众,达到以点带面、教育大众的目的,从而完成低碳生活理念在整个社会的普及。因此对于学生群体的低碳教育,不仅对其个人有重要意义,而且是在学校、社会推广低碳生活理念的重要途径。

四、在校园内推广低碳教育的路径选择

1.加强政策引导,努力营造低碳教育的环境和氛围。

学校政策与学校文化对学生有重大影响。校园内的主流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行为,校园的政策法规经过反复强调能够迅速让学生接受,通过这两条途径,我们能够快速且有效地在学生脑海中树立低碳生活的思想。因此,学校制定与低碳有关的政策对在校园内推广低碳经济有重大意义,且在当前形势下,已刻不容缓。

(1)学校可以投入一定量专项资金用于低碳方面的研究,鼓励本校师生积极开展低碳的研究,促进低碳的快速发展。

(2)学校可组织开展各类研讨会,促进低碳文化交流研讨,充分了解当前先进的低碳研究,从而加快自身的低碳建设,推广低碳生活。

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寓低碳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

教师是知识与文化的直接传播人,先进文化通过教师在课堂传授,更易被学生接受,使知识的传播事半功倍。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最佳途径,课堂中所传授的知识往往会被学生着重记忆、理解,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对低碳知识的讲解,对于低碳生活理念在校园内推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真正做到对低碳生活理念的介绍与推广。第一,要认清低碳生活、低碳经济对于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思想上将低碳理念放在重要位置。第二,要努力接触并获取与低碳有关的知识,在教育学生之前,丰富自己的知识,加深对低碳的理解。第三,在课堂教育过程中要与自己的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对低碳进行深层次思考。第四,要鼓励学生在低碳领域的探索,激发学生在学科基础上对于低碳领域事物的创造性。第五,相关学科的教师也可将自己的发明创造或学术研究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研究创造的热情。

3.以社会热点和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群体是校园真正落实低碳生活的主体,学生的行动对于校园低碳生活的开展起决定性作用。学生了解低碳经济可以从多方面进行。首先,可以通过网络、电台、报纸等新闻传播媒介。现如今,传媒工具正越来越多地被大众接受,学生们也越来越习惯从中获得自己所需信息。低碳作为近期的热点话题,媒体对此有大量报道,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所需低碳知识。其次,可以通过课堂。在环境、化学、能源等课堂中,因其与低碳的息息相关性,教师会大量涉及低碳知识。学生可以有目的地选择这些课程,学习低碳知识,并将其推广应用。最后,可以通过学生团体。学生团体中存在与环境保护等有关的社团,这些社团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在校园内开展低碳知识的宣传。其形式可包括图片展览、宣传板报、名师讲堂等。我们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活动,发现图片展览效果突出。我们团队在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府谷中学进行了名为“节能低碳・绿色生活”环保宣传活动。团队成员先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大量与低碳有关的图片及相关资料,筛选后挑出具有代表性图片30余张,于2010年7月19日在府谷中学进行了这次图片展览。在展览过程中,团队成员向在场同学讲解了图片向人们传递的低碳信息,同时,成员也结合自身的经历,向同学们介绍了一些低碳小窍门,并向同学们发出了“节能低碳、绿色生活”的倡议。这次活动在参与学生中引起了较大反响,参加活动的学生纷纷表示支持低碳经济,会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更多地了解低碳经济,并将低碳理念实际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之中。学生接触面广、活动丰富、接受能力强的特点是对低碳生活理念在校园内推广的有力支撑。

低碳经济在当今与将来会一直成为国际关注的热点,在全球日益变暖、环境不断恶化、化石能源接近枯竭的今天,低碳已不仅是一种口号,更是我们迫切需要实行的发展模式。低碳理念在全社会的普及传播,需要一个切入点,而校园正是这样一个文化传播点,在校园推广低碳生活理念,十分有利于低碳生活、低碳经济未来在整个社会的推广。低碳生活正在校园内新兴发展,但我们仍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面对复杂的环境条件,低碳之路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教师、学生和关心低碳事业的人共同为之努力。

参考文献:

[1]申秀英,刘沛林,徐美.低碳理念下的环境教育优化研究[J].教育评论,2010,(1).

[2]王磊.论我国高校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2).

低碳生活的目的篇8

中午吃饭,你是用一次性餐具还是环保型的?

打印文件,你可不可以用上次文件的背面?

温度适中,你能不能把空调关掉?

光线良好,你是不是也可以关掉电灯?

......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你能做到几次上述的正确选择,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开始“低碳生活”了。换句话说,你已经为节能减排作出了贡献。

所谓“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水、节油和节气四个环节来改变生活方式。

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一个细节选择,往往反映了一个人的生活理念,在节能减排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的今天,“低碳”成为当下最时髦、也最受关注的环保名词之一。在全球气候环境复杂多变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低碳生活”的重要性。

上海――低碳世博

作为展示人类文明与城市生活的一场盛会,世界各国人民来到上海一起见证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在气候问题深刻影响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背景下,上海世博会首次提出了“低碳世博”的目标,意义广泛而又深远。

2010年1月21日,上海市发改委、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上海环保局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共同推出上海世博会自愿减排活动。

2月4日,首个世博自愿减排场馆――万科馆自愿减排项目在世博自愿减排平台挂牌,掀起了世博自愿减排活动的序幕。随后,众多的企业纷纷响应号召,积极参加世博自愿减排活动,共同为打造低碳世博做出努力。

4月27日,世博会开幕前夕,世博自愿减排网络平台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向公众开通,这又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它为公众参与世博自愿减排活动提供了便捷、可靠的重要渠道,将世博自愿减排活动推向一个新的起点。

只需登录2010世博自愿减排网络,所有世博游客都可以在网上购买碳排放来抵消参与世博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也就是说除了企业或组织外,普通公民也可以购买碳排放指标。

据上海能源交易所工作人员介绍,个人用于碳减排的支付费用都会用于环保项目建设,以抵消碳排放对于地球的损坏。目前,每吨碳排放的交易价格约为人民币20元。据上海能源交易所测算,我国居民每人日常生活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约为每年2.7吨,而每吨20元的碳排放价格,是参照国际自愿减排市场的平均价格制定的。与复杂的清洁发展机制CDM不同之处在于,这种自愿减排行为并不需要严格而漫长的核查,整个碳中和的实现过程非常快捷,如同你在淘宝购物一样方便容易。

网站提供直接使用的碳计算器,通过它你可以算出参与世博会所消耗的二氧化碳量,通过支付平台便可购买所选取的碳减排量。比如5月14日,网站显示该平台目前提供了贵州省翁元20兆瓦水电、黑龙江桦南横岱山西风电、广东省下坪垃圾填埋气收集利用等多个可选择的碳减排项目。在当天的购碳排行榜单上记者看到,一位叫蔡敏勇的游客购买了1吨的碳排量用于北京市官厅风电项目,另一位叫陈安杰的游客购买了1吨的碳排量用于阿珠27MW水电项目。而截至当日成交的碳减排项目查询单上,记者可以查到编号为VER-0910001的阿珠27MW水电项目成交量为5吨,而点击相关链接还可以查到该水电项目的详细信息。

以前,通过市场机制方式自愿减排的个人一般以捐款方式来实现,由相关机构将资金投入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的开发中。而现在,只要购买已开发成熟的自愿减排量(VERs),通过注销等流程就能直接实现自愿减排与碳补偿。而且这些减排量将由国际公认的第三方机构认证,每个自愿减排活动的参与者,在实现碳减排后,都可登录网站查询自己所购买的碳减排量的用途。

5月6日上午,2010年上海世博会自愿减排“低碳场馆”活动之联合国馆碳补偿仪式在联合国馆内成功举行,联合国馆成为首个实现世博自愿减排的国际馆。

从企业到个人,上海世博会以独特的魅力与强大的号召力让人们纷纷走到碳减排的队伍中来,实现低碳生活方式。

北京――零碳小屋

2010年3月26日,北京市首个“零碳小屋”落户丰台东高地。屋内健身发电车、电力储备、科普触摸屏等所有设施都是通过“零碳小屋”房顶上的太阳能板、健身发电车利用光能和动能转换成电能来运转。这座小屋没有外接电源,能自己“生”电,电量可满足一般家庭生活所需的做饭、取暖等生活需要。

“零碳小屋”的屋顶上安装着9排太阳能板,屋外的小花园里有一组风力发电设备,屋内还摆放着8台能发电的健身车,墙体采用的是保温性能较好的双层真空玻璃钢材质。透过地面的钢化玻璃可以看到,小屋地下安置了50个蓄电池组,人们骑健身车发出的电能就储存在这些蓄电池组内,给小屋供电。

据东高地街道的工作人员介绍,这座屋子耗资65万元左右,占地大约50平方米,屋顶上安装的太阳能板在阳光充足的情况下,每天约可以产生9千瓦时的电能,可以提供小屋内生活所需的全部电能。

“零碳小屋”将面向社区居民全天候免费开放,为辖区内近万名居民提供一个绿色健身场所,让大家充分体验“低碳生活”带来的乐趣。

选择更低碳的生活方式

以前,人们普遍认为“低碳生活”离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太远,“低碳生活”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设想;也有人认为,低碳生活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依靠个人自身力量难以实现,与其这样,还不如按日常的生活方式“得过且过”。

对此,有专家认为,城市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模式,在短时期内确实难以改变。在这种惯性生活模式下,推行低碳生活也可能会带来不便。但这些并不能成为市民拒绝低碳生活的理由,只要人们从细节入手,有改变的决心和愿望,低碳生活完全可以实现。

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春项目办公室工作人员罗星碧表示,在阻止全球变暖的行动中,不仅政府、企业需要制定有效的对策,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从身边的点滴做起,减少个人碳足迹,在生活中培养低碳的生活方式,这不仅是当前社会的潮流,更是个人社会责任的体现。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曾对个人“低碳生活方式”提出了几项小建议,如把在电动跑步机上45分钟的锻炼改为到附近公园慢跑,可以减少将近10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而是让衣服自然晾干,可以减少23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休息时和下班后关闭电脑及显示器,除省电外还可以将这些电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⅓,等等。

只要留心观察,你会发现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低碳生活的目的篇9

一、低碳城市的基础——市民的低碳意识

在全国都呼吁发展“低碳”以来,杭州市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经过大量的宣传普及与长期的积累,杭州人“熟悉”了低碳,初步接受了基本的低碳知识,具备了一定的低碳意识,但对低碳内涵并没有深刻的理解。

1.低碳认知程度

对事物的认知程度是由认知广度和认知深度共同构成的。前者反映了人们在认知事物过程中所了解的知识范围,而后者则是认知事物时触及事物本质的程度。笔者将从低碳认知广度和认知深度两个维度对杭州市民的低碳认知程度进行剖析。

(1)低碳认知的深度。

通过调查市民对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名词的了解情况,八到九成的市民对这些名词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表面,认知程度有待加强。

(2)低碳的认知广度。

在笔者本次的研究中,杭州市民在低碳相关知识的认知上,呈现出认知广度相对较高、认知深度相对较低的特点。

2.低碳认知渠道

不同的人群由于受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获取低碳相关知识及信息的渠道存在着差异。

从杭州市市民获得低碳方面的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来看,报纸、杂志、图书为杭州市民获取低碳知识和信息最多的渠道,比例到达83.2%。电视、电影和互联网也占有较高的比例,在网络普及化的杭州,互联网应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

3.市民参与意向

笔者认为,低碳参与意识是指在具备了较高的低碳认知后,指导其在社会生活中自觉加入低碳生活的观念与想法。杭州市民已经在具备了一定的低碳认知责任和意识。同时采用逆向思维考虑适时地做“减法”,倡导市民减少能产生二氧化碳的不必要行为或减少碳排放量较大的行为的实行。

二、社会生活低碳化进程

1.杭州市民低碳行为的现状

总体而言,一方面目前杭州市民虽然具有了一定水平的低碳认知,但一定程度上并未转化为行动;另一方面,杭州市民许多低碳行为并非是低碳意识指导下的作为,而更多的是基于不增加生活支出的经济考量或基于自身的健康考量所作出的低碳行为。

2.杭州市民低碳行为中存在的不足

(1)低碳行为以经济利益驱动为主。

我们将上述各项市民低碳行为归纳分成四种类型,即:资源节约型行为(即在日常生活中以节约资源的方式进行的低碳行为)。环保辅助消费型(即在消费过程中,对于辅消费过程所采取的低碳行为)、环保产品消费型(即在消费过程中,将低碳产品作为消费选择的低碳行为)、健康促进型(即以促进自身健康和环境健康的低碳行为)。

(2)节能产品使用的不均衡。

使用节能产品对低碳生活的开展具有巨大的积极作用。目前在杭州市民使用的环保节能型产品中节能灯的使用率最高,为92.8%。而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率相对较低,仅为42.8%。同时,如充电电池等可循环利用产品的使用率也相对较低,仅为24.0%,远低于一次性电池的使用率70.4%。由此可以看出,杭州市民在使用节能产品中出现不均衡的状况。

(3)一次性产品使用的过量。

一次性物品使用的巨额数量导致产生了相当庞大的碳排放量。本次调查以一次性筷子的使用为例。调查发现使用一次性筷子的受访者所占的比例达到六成以上,还有将近三成的受访者持无所谓,视情况而定的态度,只有9.8%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一次性筷子不环保,不会使用。

(4)家电使用时间过长。

根据目前的研究发现,每天使用一小时电视,一年将排放38.4千克的二氧化碳;每天增加3分钟的冰箱开启时间,一年将多排放二氧化碳30千克;平均每开一天车,一年将排放二氧化碳98千克。

三、提高市民低碳意识及改善低碳行为的对策

市民的低碳意识和低碳行为是发展低碳的重要推动力量,而杭州市民的现状尚处于较低层次,无法适应杭州市的低碳发展目标需要。要全面加强市民的低碳意识和改善低碳行为,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社会组织的推动作用,市民的参与作用。

1.加强低碳宣传,倡导低碳理念

加强低碳宣传,把“低碳”知识的宣传教育作为提高市民对“低碳”认知的重要手段,以宣传营造节能减排与自身的相关性与重要性。

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

通过制定长短期的低碳发展规划,分步骤、分阶段地实施“高碳”产业的限制与控制,确定短期、中期、长期所要到达的低碳目标及各自的发展路径,协调推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以现有产业发展平台为依托,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结构创新推动“低碳”发展,降低GDP的碳强度。

3.重视低碳技术的研发,加快低碳产品的应用

加大投资和扶持力度,逐步建立节能和能效、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为低碳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调查中有42.0%的被调查者表示应该加大科研力度,增加对低碳产品研发的投入。积极开发绿色建筑,创造低碳居住空间;探索城市“绿波智能交通灯”技术,创建低碳交通系统。

4.完善相关低碳制度,健全各项低碳机制

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体,政府应从宏观层面引导低碳发展,做好低碳经济发展和传统经济之间的合理地过渡工作。完善与低碳发展相关的制度,健全各种低碳发展的机制,搭建发展低碳的平台。构建稳定的低碳产业政策体系,促进新型低碳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构筑完善的低碳经济的指标体系,推广“碳预算”、“碳足迹”等低碳指标技术,提高市场准入门槛。

低碳生活的目的篇10

一、低碳城市的基础——市民的低碳意识

在全国都呼吁发展“低碳”以来,杭州市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经过大量的宣传普及与长期的积累,杭州人“熟悉”了低碳,初步接受了基本的低碳知识,具备了一定的低碳意识,但对低碳内涵并没有深刻的理解。

1. 低碳认知程度

对事物的认知程度是由认知广度和认知深度共同构成的。前者反映了人们在认知事物过程中所了解的知识范围,而后者则是认知事物时触及事物本质的程度。笔者将从低碳认知广度和认知深度两个维度对杭州市民的低碳认知程度进行剖析。

(1)低碳认知的深度。

通过调查市民对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名词的了解情况,八到九成的市民对这些名词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表面,认知程度有待加强。

(2)低碳的认知广度。

在笔者本次的研究中,杭州市民在低碳相关知识的认知上,呈现出认知广度相对较高、认知深度相对较低的特点。。

2.低碳认知渠道

不同的人群由于受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获取低碳相关知识及信息的渠道存在着差异。

从杭州市市民获得低碳方面的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来看,报纸、杂志、图书为杭州市民获取低碳知识和信息最多的渠道,比例到达83.2%。电视、电影和互联网也占有较高的比例,在网络普及化的杭州,互联网应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

3.市民参与意向

笔者认为,低碳参与意识是指在具备了较高的低碳认知后,指导其在社会生活中自觉加入低碳生活的观念与想法。杭州市民已经在具备了一定的低碳认知责任和意识。同时采用逆向思维考虑适时地做“减法”,倡导市民减少能产生二氧化碳的不必要行为或减少碳排放量较大的行为的实行。

二、社会生活低碳化进程

1.杭州市民低碳行为的现状

总体而言,一方面目前杭州市民虽然具有了一定水平的低碳认知,但一定程度上并未转化为行动;另一方面,杭州市民许多低碳行为并非是低碳意识指导下的作为,而更多的是基于不增加生活支出的经济考量或基于自身的健康考量所作出的低碳行为。

2.杭州市民低碳行为中存在的不足

(1)低碳行为以经济利益驱动为主。

我们将上述各项市民低碳行为归纳分成四种类型,即:资源节约型行为(即在日常生活中以节约资源的方式进行的低碳行为)。环保辅助消费型(即在消费过程中,对于辅消费过程所采取的低碳行为)、环保产品消费型(即在消费过程中,将低碳产品作为消费选择的低碳行为)、健康促进型(即以促进自身健康和环境健康的低碳行为)。

(2) 节能产品使用的不均衡。

使用节能产品对低碳生活的开展具有巨大的积极作用。目前在杭州市民使用的环保节能型产品中节能灯的使用率最高,为92.8%。而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率相对较低,仅为42.8%。同时,如充电电池等可循环利用产品的使用率也相对较低,仅为24.0%,远低于一次性电池的使用率70.4%。由此可以看出,杭州市民在使用节能产品中出现不均衡的状况。

(3) 一次性产品使用的过量。

一次性物品使用的巨额数量导致产生了相当庞大的碳排放量。本次调查以一次性筷子的使用为例。调查发现使用一次性筷子的受访者所占的比例达到六成以上,还有将近三成的受访者持无所谓,视情况而定的态度,只有9.8%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一次性筷子不环保,不会使用。

(4)家电使用时间过长。

根据目前的研究发现,每天使用一小时电视,一年将排放38.4千克的二氧化碳;每天增加3分钟的冰箱开启时间,一年将多排放二氧化碳30千克;平均每开一天车,一年将排放二氧化碳98千克。

三、提高市民低碳意识及改善低碳行为的对策

市民的低碳意识和低碳行为是发展低碳的重要推动力量,而杭州市民的现状尚处于较低层次,无法适应杭州市的低碳发展目标需要。要全面加强市民的低碳意识和改善低碳行为,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社会组织的推动作用,市民的参与作用。

1. 加强低碳宣传,倡导低碳理念

加强低碳宣传,把“低碳”知识的宣传教育作为提高市民对“低碳”认知的重要手段,以宣传营造节能减排与自身的相关性与重要性。

2.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

通过制定长短期的低碳发展规划,分步骤、分阶段地实施“高碳”产业的限制与控制,确定短期、中期、长期所要到达的低碳目标及各自的发展路径,协调推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以现有产业发展平台为依托,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结构创新推动“低碳”发展,降低gdp 的碳强度。

3.重视低碳技术的研发,加快低碳产品的应用

加大投资和扶持力度,逐步建立节能和能效、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为低碳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调查中有42.0%的被调查者表示应该加大科研力度,增加对低碳产品研发的投入。积极开发绿色建筑,创造低碳居住空间;探索城市“绿波智能交通灯”技术,创建低碳交通系统。

4.完善相关低碳制度,健全各项低碳机制

低碳生活的目的篇11

以发言形式进行班级讨论会。

三、活动地点

班教室。

四、活动人员

班全体同学,班主任老师。

五、活动流程

(一)“过低碳生活,建绿色家园”的目的意义

1、主持人:今天,我班利用本节班会课召开“过低碳生活,建绿色家园”主题班会。我先讲什么是“低碳生活”。低碳生活就是要改变当前过度耗费资源,造成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过节约资源,维护良好生态环境的生活,重建山清水美的绿色家园。过低碳生活是维护全球气候稳定、保护人类居住环境的必然选择,成为一种世界潮流,获得世界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请看大屏幕:(两组图片和数据)一组是江河断流、草木枯萎、烟雾弥漫,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另一组是山清水美、鸟语花香,生态环境良好。数据是现在我国每年要耗费4亿吨石油、30亿吨煤炭,且还在不断增长。

请大家讨论一下,我们为什么要“过低碳生活,建绿色家园”?

2、小组讨论

3、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

4、主持人:大家的发言都说得很好,基本明白了“过低碳生活,建绿色家园”的目的意义,我来归纳一下,“过低碳生活,建绿色家园”,就是要节约资源,减少浪费,保护我们的环境,保护我们的地球,使我们的家园更美丽,天蓝蓝,水清清,鸟语花香,实现我们国家可持续发展。

(二)消除“低碳生活会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误区

1、主持人:过低碳生活,是要求我们平时能步行或骑自行车,就不乘车;能走上高楼,就少乘电梯;少用一次性用品,尽量循环使用;这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吗?请大家讨论。

2、小组讨论

3、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

4、主持人:生活质量的首要条件是人的身体健康,低碳生活满足了人身体健康的条件,提高了人们生活的质量;而当前的生活营养过剩、锻炼不够、疾病增加是不健康生活方式。

(二)与“过低碳生活,建绿色家园”相悖的现象与行为

1、主持人:刚才我们大家明白了“过低碳生活,建绿色家园”的目的意义,是要求大家过节约生活,不能浪费资源。可是,在现实实际生活中,存在着与“过低碳生活,建绿色家园”相悖的现象行为,大家想想有哪些具体现象与行为?可以开展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把这些具体现象与行为写出来。

2、小组讨论,写出与“过低碳生活,建绿色家园”相悖的现象行为,交给主持人。

3、主持人选择部分与“过低碳生活,建绿色家园”相悖的现象行为进行宣读。刚才各小组经过讨论写出了许多与“过低碳生活,建绿色家园”相悖的现象行为,实际就是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浪费现象。从一个人、一户家庭看,是微不足道,但是把它归集起来,按我们全国计算就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每个人浪费一度电,全国就是13亿度,该要多大电厂来发电;每个人浪费一吨水,全国就是13亿吨,要建多少个大型水库。长此下去,我们的地球怎能承担得了,我们的生态环境怎能不遭受破坏。所以,“过低碳生活,建绿色家园”是一项刻不容缓的行动,我们必须积极投身其中,立即行动起来。

(三)如何把“过低碳生活,建绿色家园”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1、主持人:“过低碳生活,建绿色家园”,是为了使我们的家园更美丽,我们的生活更幸福,我们祖国长久持续发展,是一个伟大的行动、宏伟的目标。但是,要实现它,必须靠我们每一个人积极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家庭做起。同学们讨论一下,应该怎样把“过低碳生活,建绿色家园”落实到实际行动上,有什么金点子,可以提出来。

低碳生活的目的篇12

一、低碳城市发展规划问题

关于低碳理念,目前仍未有一个清晰的定义。笔者认为,所谓低碳理念,就是人们对降低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的看法、态度和构想。即低碳理念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对降低碳排放的看法和态度,二是对如何降低碳排放的构想。目前低碳的重要性已逐渐被认识,但对低碳发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仍认识不足。作为城市设计主体,应充分认识到低碳城市设计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低碳城市的设计不能脱离城市自身发展实际,应结合城市自身资源优势,理性选择符合城市发展的低碳产业,形成自身特色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只有树立正确的低碳理念,充分认识“减碳”的重要性,低碳发展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依托自身资源禀赋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低碳城市设计路径,才是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有效路径。

目前对低碳城市也没有确切的定义、界定方法和相关的标准,笔者认为,低碳城市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及市民生活等各方面。其中,以低碳理念为指导,以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为核心,包括低碳社会、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艺等各个方面。低碳城市建设不可能依靠一两个项目或几个新能源产业就可实现,也不可能仅仅依靠政府一己之力,而应是城市全方位的低碳化过程,贯穿城市建设者和城市居民生产、生活各方面。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故低碳城市应定义为以正确的低碳理念为指导,以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为核心,通过低碳城市规划、低碳技术和低碳制度改变现有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从而逐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二、基于低碳理念下的低碳城市设计思路

1 制订科学合理的低碳城市设计规划是低碳城市设计的前提

据研究,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排放占据77%。二氧化碳排放中,主要在四大领域的贡献,分别是交通、建筑、工业及森林减少,城市生产、交通及建筑碳排放量约占城市总的碳排放量的81.8%。其中交通占17.5%,建筑使用中的电力及供暖占19.8%,工业占44.5%。因此低碳城市建设首先应把碳排放量占比最大的建筑、交通、工业的低碳规划纳入城市的整体运行规划,能真正实现有效减碳的目标。而我国省、市一级的碳排放清单长期处于空白状态,包括“五省八市”的低碳试点城市至今仍未提交任何具体规划,这直接导致我国低碳城市盲目建设。

另外,我国现有的城市规划与低碳理念存在错位。低碳城市最终体现为城市生活低碳化、城市空间紧凑化及物质生产循环化形成的三维空间格局。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我国城市热衷于新城区建设,且新区规划宽敞、豪华,与城市空间紧凑化、城市生产低碳化相矛盾。低碳城市设计应规划先行,根据原有城市特点、资源特色,依托老城区,保持城市原貌的同时,科学规划提高城市空间使用率,完善低碳交通运输系统、工业生产规划与布局,建筑设计科学合理,低碳节能,不仅能减少无谓能源消耗,还能避免城市趋同化现象。

2 推行“碳税”和碳交易制度,使碳排放外部性内在化

碳排放属外部性问题,可以采取相关措施使外部性内在化。一方面如征收碳税,引导私人决策者考虑碳排放负外部性引起的社会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即碳排放许可权交易。碳税制度应首先在我国低碳试点城市推行,但征收碳税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增加政府收入,而是政府通过对有负外部性的碳排放企业或个人征收碳税,从而给予低碳排放的企业或个人进行补贴,增外环保投入从而使外部性内在化,还可利用碳税收入增加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即碳税征收的用途应是奖励低碳行为和低碳研发,增加企业碳排放成本,抑制企业碳排放量,鼓励企业积极减碳。通过征收碳税,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增大单位和个人的碳排放的成本;实行碳补偿、碳交易制度,激励有效的减碳行为,约束高碳行为,鼓励低碳行为,奖罚结合,通过合理的碳排放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可以实现碳排放外部性内在化问题。

3 量化碳排放目标,建立碳排放监测体系,推行碳足迹信息公开制,通过“示范效应”促进低碳理念的推行和低碳城市建设

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谈判会议上温总理提出到2020年中国的减排目标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我国已提出清晰的量化目标,但目前国内低碳城市的碳排放量化目标并不明确。低碳城市构建亟待一个合理的量化评价体系,否则“这样大规模,没有目标的“低碳城市”口号,更像是一场“低碳秀”。

量化碳排放目标只是方向,建立碳排放监测体系和推行碳足迹信息公开制才是具体的减碳手段。具体行动计划包括推进建筑节能,在高耗能、高排放重点企业实施节能减排统计核算信息阳光计划等。定期、公开公布城市碳足迹数据,有利于对低碳城市减碳行为的监测。碳足迹是指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即个人或单位的碳耗用量。碳足迹信息公开制以公布政府部门、高能耗企事业单位及“明星”个人等主要对象的碳足迹排放数据,通过城市决策者的示范效应推行低碳理念,形成低碳生活风气,能有效地改善高消费倾向意识较浓的城市消费趋于理性,减少对高排量、高级消费品等的需求,践行低碳生活和低碳消费,最终实现低碳城市建设目标。

4 完善低碳城市设计理论和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的低碳城市规划尚处于战略层面,其理论较少,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大多数对于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还主要围绕如何具体的组织城市空间结构对建立低碳城市的研究阶段,属于理想的指导阶段。如何将低碳城市规划与城市定位、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相结合和协调,如何协调各个城市要素的利益关系还需进一步详细研究讨论。

5加强低碳城市的管理实施机制

低碳城市需要加强建设实施、运营以及后续维护等方面的力度。协调管理者、建设者、运营者和受益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保证低碳城市建设在一个有序的、可靠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环境中顺利进行。

6重视低碳城市规划成果的评估

城市规划成果具有滞后性,低碳城市规划成果更是如此。低碳城市规划中的各项措施是否有助于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这是在短期内无法测度的。因此,需要建立长期的低碳城市规划的评价与监督机制,对低碳城市规划的绩效进行综合的评估。

三、结语

如今在全球气候变化给人居环境带来严峻考验的宏观背景下,在降低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和城市化持续推进的双重压力下,在现有城市规划体系向气候应变思路转换的发展趋势下,对城市设计的有关方法理论进行创新的需求愈加紧迫而重要,因此对以低碳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研究就变得十分重要。在加强低碳城市规划、管理等理论方面的研究、加强低碳城市建设实践经验的分析和研究和如何落实低碳城市建设,不仅是对于我国,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是任重而道远。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因此必须大力建设低碳城市,进行建筑区域能源规划,促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低碳生活的目的篇13

国际低碳城就是探索1.5级城市化模式的试验田,该项目于去年8月21日在坪地正式启动,以坪地街道全境53.14平方公里为第一期规划面积,在坪地高桥片区选定1平方公里区域作为核心启动区,而首先建的则是会展、交易和展览3栋大楼,它们具有互相交流、培植、教育等多方面功能,便于更多的人在这个载体上达成共识,以便共同参与规划这片土地的建设。努力将低碳城建设成国家低碳发展综合试验区及低碳外交平台,打造深圳城市发展的样板和典范。

经过短短几个月的建设,龙岗区坪地龙腾路一侧这个原本的荒芜之地竖起了3栋钢结构低碳建筑,这便是低碳城核心启动区域的会展中心,这个包含十大技术系统、97项低碳技术的低碳绿色集成示范项目隐藏了很多“低碳奥秘”。

深圳国际低碳城会展中心外墙使用的是“立体垂直绿化系统。”植物悬挂在单元式玻璃幕墙和水泥纤维板复合墙体上,可以降温保湿,减少空调的使用。此外,植物还可以根据日照移动,进行变换,组成不同图案。

在低碳城内的127个雨水口可收集雨水,流进蓄水池,可作为场馆附近人工湿地补充用水,调节局部气候,也可以用作景观用水。“雾森降温系统”安放在低碳城里,它制造的高压微孔超细雾粒,可以为低碳城核心启动区实现降温、增湿、抑尘和制造负氧离子。使朔者也胤参参与到城市建设中

国际低碳城项目是深圳一次重要的绿色低碳实践。它融合了多元化低碳发展和改造模式,实践低碳产业发展与低碳城市化建设相结合、新建建筑与旧城改造相结合、国内建设与国际经验相结合、技术集成与机制创新相结合、发展建设与碳排放权交易相结合的创新发展模式,形成生活、生产、生态的有机融合。

“国际低碳城是深圳三十年发展后再提升的缩影。”叶青表示,低碳城展现给全世界的不仅是建设速度,还有建筑理念的革新。“按照传统,使用者是不参与建筑的规划与建设的,人们使用的城市是被动规划好、被动建设好。而低碳城强调的是共享开放,我们把建设过程展现给所有人,让国内外到这里参加论坛的嘉宾都能共同参与到建设中。”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