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科学论文实用13篇

高中科学论文
高中科学论文篇1

Science曾经被称作赛先生,在新文化运动中风靡一时。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它并没有被时代的浪潮所吞没。科学素养这一概念也是由文化素养引申而来。科学素养一词译自英文scientificliteracy。素养和素质含义接近,但素养与素质相比更强调后天修习涵养的作用,即学习提高的重要性。判别一个人是否具备科学素养,这个问题与如何给科学素养下定义、如何界定科学素养的内涵密切相关。然而,迄今为止,学者们对科学素养的理解仍然是不统一的。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科学素养包括能够确认科学问题,使用证据,做出科学结论,并且能够就着结论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科学素养与他们受教育程度,学历高低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由于人们受教育程度不同,社会信息流动的速度也有所不同,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渠道和手段的不同,因而对科学素养内涵的看法也存在很大差异。许多发达国家将研究重点放在了解本国公众是否具有参与各种公共政策讨论的能力,是否保持决策的民主化和公开化,是否了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影响。发展中国家更关心的是本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并且认为科学素养是国家综合国力和劳动力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世界各国学者对科学素养内涵的见解各异,但又不乏相互共同之处。综合学者们的观点,科学素养的内涵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部分:①提高国家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促进经济和科技的繁荣。②有利于人民切实维护好国家安全。③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④发展有需求的高科技产品。⑤举国上下能够形成一种科学、文明、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

3科学素养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培养

就学生学习化学而言,怎样培养科学素养,就是要在学习中逐渐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科学思维,实验精神,社会责任等。

3.1观察能力的培养

有个成语叫格物致知,在化学的学习中,需要的恰恰就是这种格物致知的观察能力,好奇心的驱使,让更多的学生在化学课上善于利用观察和发现的眼睛,例如,碱金属那一章中,Na与水反应,生成什么,怎样鉴别。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学生通过指示剂酚酞变红色,Na球在水中飘动,发出吱吱响声等一系列特点,就可以知道,产物中有气体,有碱性物质,并且还知道了Na的密度要小于水。如果没有细心的观察又怎会发现呢?所以说,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学习的前提,是科学素质培养的前提,是为学习打根基的能力。观察能力的缺乏,会导致一系列的学习障碍,造成学习能力的停滞不前。这也是在学校的实际化学教学中得到验证的。观察能力强的学生,往往能够在实验课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这都是观察能力强的表现。而观察能力弱的学生则获取知识的能力就弱了很多,即使一些学生能够凭着自身的努力在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也大多是死记硬背的结果,这种没有通过观察能力形成形象的记忆的学习方法,往往不能将知识理解透彻,也不能将知识记忆深刻。

3.2科学思维的培养“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老师要想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能力,让学生充分全面的认识化学,就要理论结合实践。例如,学氧化碳的时候,就要结合温室效应,干冰的人工降雨,二氧化碳灭火器等实际中的应用。这样方面记忆,也能让学生懂得学以致用,学会把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知识创造更大的价值。科学思维的培养,说白了就是要让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能够有先后、主次的顺序,明白一件事情一种现象发生的前因后果,而不是胡乱思考。科学思维的培养,往往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延伸学习的能力,举一反三地学习知识。一旦将科学思维培养起来,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工作将会事半功倍。

3.3实验精神的培养

除了有观察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更应该拥有一种科学的探险精神,就像当年的诺贝尔,为了科学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这里并不是说让大家都为科学献出生命,而是对科学实验的一种态度。有些实验研究,也许不会一下子就出现理想的结果,可能需要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相同的动作,因此,一定要甘于寂寞,对失败保持一定的冷静和沉着。

3.4社会责任的培养

化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带给社会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在不同地方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更应该使学生在学习化学,享受化学带给我们奇妙和便利的同时,注重大自然的环境,引导绿色化学,利用化学,避免环境污染,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身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

高中科学论文篇2

著名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史学即是史料学。”西方兰克学派认同“: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胡适曾讲过:研究历史要“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新课改以来,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在选择题的命制上多以各类历史图片、文物、学者观点、漫画、表格、社会生活场景等材料来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2014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20道选择题都是采用材料来创设新情境。如选择题第6题社会生活场景、第11题历史图片、第15题表格题、第17题是学者观点等,几乎没有一题不是通过新情境来创设新问题考查学生。学生对此类选择题既感觉有新鲜感,但又有感觉到有难度。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解答此类题目的准确率呢?笔者认为需要在历史课堂上增加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增大对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和历史学科思维方法的考查力度。

高中科学论文篇3

学术型人才,通过科学教育来培养,科学是由学科组成的,因此,侧重科学教育的普通高校强调依据学科的内部逻辑设置课程。另一类是应用型人才,通过技术教育来培养。技术是直接应用于职业劳动的,因此,侧重技术教育的高职往往依据职业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受培养目标制约的课程目标,使高职课程与普通高校课程各有侧重,各有特色。但是,这并不能将两类教育课程截然分开,这两类课程并非各不相干,因为科学与技术既有明显区别,又有内在联系。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技术是为实现生产过程和非生产需要的经验和科学的方法与手段的总和。科学着眼于“知”,呈观念状态;技术着眼于“做”,属行为领域。前者侧重于理论,后者侧重于实践,后者相对于前者而言,明显的差异是具有应用性、可操作性、直接效益性。科学与技术的差异性并不排斥它们的关联性,人的行为总是受观念支配的,技术实践都受科学理论的指导。完整的技术过程包括无形的技术和有形的技术,无形的技术之物化形式就是高职的技术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的教材,有形的技术是高职的实验课、实训课、实习课中对技术知识的具体应用和实践操作。

普通高校课程培养学术型人才,高职课程培养的技术型人才属于应用型人才,但不能据此而认为高职教育就无学术。蔡元培讲过:“学术一词可分为二个名词,一是学,二是术。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本,二者并进始可。”[1]无独有偶,波耶夫在“学术水平反思”一文中论析:“大学的学术包括发现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教学的学术。”[2]由此可见,普通高校课程侧重理论,并不排斥应用;高职课程侧重理论的应用,也是学术的应有之义。

可以这样说,科学属于人类文化的理性认知领域,具有理论知识性品格,技术属于人类文化的感性实践领域,具有直接现实性品格。科学与技术之间既是一种“知”与“行”的关系,又是一种理性认知与感性存在的关系。在高职教育课程中要正确定位并处理好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则既要二者并重,又要二者并进。二者并重就是对科学和技术同样重视,防止和克服厚此薄彼、扬此抑彼、甚至顾此失彼的现象。根据特定职业的现实需要和近期发展需要,选择包括科学和技术的课程内容,恰当地安排课时和学分,合理地确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整体的教学安排中的比重。二者并进就是用科学理论指导技术实践,在技术实践中应用科学理论,二者双向联系。正如黄炎培所说:“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手脑并用”;也像陶行知所讲:“教学做合一”,“真正的做是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3]。其中,特别要重视的环节是实习实训。因为实习实训是科学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高职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环节。

科学与人文的对立和分割归因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西方理性主义科学观强调除自然科学外,并不存在其他科学,另一方面是西方人本主义文化观把人文归纳为非理性主义,如康德把“人类理性的法则”分为“自然法则”与“道德法则”,这就造成了科学与道德、事实与价值、科学与人文的对立和分割。这两个方面的观点都是错误的。科学本身蕴含人文精神,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着精神文明;在追求真理的同时也追求人类道德的进步和生活艺术的发展以实现真、善、美的统一;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也解放人性、肯定人的价值[4]。科学教育应有人文精神的支撑,应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应渗透哲学理念、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应与人格的完善融为一体[5]。早在1997年全国高教界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中,有教育专家就提出警示,我们不能重蹈有些国家的覆辙,而应努力使高科技与人的高素质协调发展,使高科技为人类带来幸福而不是灾难。据了解,在国外,有些掌握高科技或者生活在高科技社会的人,往往由于素质上的重大缺陷,个性发展畸型,导致精神空虚,人格堕落,甚至异化为所谓“科学奴隶”、“智能强盗”,这是必须高度警惕的[6]。 转贴于

高职课程特别需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科学与人文的关系,要大力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一是在课程开发领域,构建一门将科学与人文融为一体的综合课程,作为各专业的公共必修课。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诞生了一门交叉学科“科学·技术与社会”,这对我国高职课程开发不无启示。党的十六大号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科学发展观,为此,高职很有必要、也有可能开发一门综合课程,引导学生努力实现科学、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二是在课程实施领域,各门专业理论课都应结合科学知识教育,介绍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宣传国内外科学家在相关研究中表现的人文精神,如华罗庚的自学精神和居里夫人的坚韧精神、爱因斯坦的创新精神、诺贝尔的奉献精神等。不但要加强和改进公共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的教学方法,把课堂教学与校内外活动结合起来,寓教于乐,以趣激学,也要搞好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和教风、学风建设,发挥隐性课程的育人功能。三是在课程管理领域,使教师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化为课程的设计者,调动其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扩大选修课的课时、学分比例,提高学生选课的自由度;树立“教为不教、学为创造”的现代教学理念,把教学过程视为构建学习主体的过程,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四是在课程评价领域,把塑造健全的人格摆在首位。既要评价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更要评价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心理等方面的人格完善程度,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者批判技术是“病态社会”的根源,如马尔库塞说:“技术进步=社会财富的增长=奴役的加强。人创造的技术反过来奴役人、控制人,这种技术异化实际上也是人的异化,即人的物化。”[7]西方人本主义者对技术的批判并非无稽之谈,但其归因是错误的,技术本身无罪,罪恶在部分人的道德沦丧,对技术进行灭绝人性的滥用。如果说技术是把“双刃剑”,它是福是祸,取决于握剑的人,正如舒尔曼指出:“技术越发展,欲以把握这种发展的社会问题就越是伦理和精神问题。”以技术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职课程侧重技术教育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技术教育不是仅仅传授技术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雅斯贝尔斯强调:“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做人的教育,而非仅仅是知识的堆集和技能的提高。”[8]巴萨拉认为,技术实践不是对科学理论的简单应用[9]。的确,从科学理论到技术实践,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开拓与创新、直觉与灵感,涉及大量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实践方面的知识,并且需要付出大量艰辛的努力,承担失败的风险。技术过程充满人文精神,高职课程怎样处理技术与人文的关系呢?有四个要点:一要面向技术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的课堂教学注重弘扬前人在技术革新中焕发的人文精神,激励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振奋创新精神,防止和克服只讲结论,不讲过程;只传技术,不传精神;只求继承,不求创新的偏向。二要阐明社会技术原则,强调学生恪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履行社会责任,落实规章制度,在技术实践中贯彻执行经济效益原则、与人适宜原则、环境生态原则。三要提高技术档次。技术型人才的产生缘于理论技术的发展,高职课程应使学生具备掌握理论技术所必需的基础理论以及相关的应用能力,这种能力与普通高校课程培养的能力不同,不是技术方案的设计能力,而是技术方案的实现能力。四要改进技能训练。高职课程侧重创造性智力技能和创造性动作技能的训练。因此,高职技能训练有相当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精确性,从而使学生在训练活动中具备主体意识、进取心、成就感和愉悦的情绪体验,避免简单地重复劳动以及与机械、电器的运转同步带来的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这是高职课程体现高等性,与中职课程的不同之处;也是高职课程不同于普通高校课程,体现职业性,用人文精神支撑技能训练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蔡元培教育文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168.

[2]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五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8.

[3]黄中益.职业素质教育概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105.

[4]唐斌.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J].教育研究,1997,(11):22-25.

[5]赵甲明.论实现科学教育与德育的统一[J].河北师大学报,1997,(4):99-103.

[6]舒尔曼.科技文明与人类未来[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127.

高中科学论文篇4

史与教材中的科学探究栏目相结合在生物教材中,为了增加课堂知识容量,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所以教材中就出现了很多关于教学研究的内容。但是,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因为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更多的教师把教学的关注点放在了知识的讲授上,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新课程的理念是基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切实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这就意味着新课改下的生物学科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和素养,这就需要了解学科的发展及其本质,生物科学史就能够满足这方面的要求。例如,在关于细胞学说的建立和细胞学说的发展中,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些重要的思想。人类在探索细胞的三百多年的历史中,经历了许多挑战、困难与困惑以及在探究过程的中收获与喜悦。正是细胞学说的建立与发现,使人类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上,有了巨大的飞跃。因此,恩格斯曾把能量转换与守恒、进化论、细胞学说,并列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所有这些,对于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无疑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在生物教学实践中,注意将生物科学

史与生物科学的价值观相结合学生的科学价值观,是学生对待科学事物的最基本的看法,包括基本信念与价值的取向,它一般以科学精神为依托,决定着学生的思维活动与外在表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于科学知识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同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是科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在生物科学史的教育中,应注意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创造出切实可行的,能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培养的有效方式和方法。例如,在有关酶的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酶的发现,研究及在有关酶的研究活动所取得的进展中,充分贯彻科学价值观的思想。酶的发现,最早源于十九世纪欧洲的酿酒业的发展。在十九世纪未,欧洲盛行的葡萄酒工业中,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葡萄酒工业的发展,那就是当时酿出的葡萄酒,常常莫名奇妙地变质发酸。当时的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其中巴斯德提出,葡萄酒变质发酸,是由于所酿出的葡萄酒中,酵母菌的存在,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下,葡萄酒中的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也正是酵母菌的存在,使酒精进一步氧化生成了乙酸,因而使酿出的葡萄酒,在较长时间的存放后,会变质发酸。然而,李比希却坚持认为,引起发酵的,并不是酵母菌,而是由其分泌的某些物质,并且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菌细胞死亡后,才能发挥作用。这两种观点,曾在当时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最终结束这种争论的,是毕希纳。他从酵母菌细胞中成功地提取了一种液体,并且发现,他从酵母菌细胞中提取的这种液体,能够像活的酵母菌细胞一样,完成发酵任务,毕希纳把从酵母菌细胞中提取的这种液体称为酿酶。因为毕希纳的这一成就,他荣获了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然而,酶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在当时,仍然是一个不解之谜。又过了将近二十余年,萨姆纳与诺思罗普分别提取了一系列酶,并证明它们都是蛋白质。1946年,二人因为在研究酶的本质上的巨大贡献,而共享了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高中科学论文篇5

“谢爱国”是贼/绝非善类/王安修得胡说

倍加减诚(乘)除 /宜贻遗易/是识使适/兴行省幸 /书孰属数

阴阳左右/劝善去恶/望再造奇期 /非徐曾莫属/当发现亡徒走私 /如归国就解绝/坐怜诸兵患疾病/盖少汤致复发/假涉间内克复(负)/素治/悉率、顾微迁族(朝)/殆即及既/道本胜/故举鼓/过度辞爱 /请察鄙涕/或许知道被恨/却要相信再见

短短的3分钟视频在一定程度上消散了文言实词这个知识难点,适当地减轻了课堂压力。这种碎片化的知识应该会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现在的学生几乎人手一机,只要他想学习,我们提供的微课就能让他触手可得。移动学习可以成为一种常态,而微课就能让教师的移动教学成为一种可能,让教师“近在眼前”。

二、寻幽入“微”,微课可能突破高中语文作业的瓶颈

高中语文作业积弊已久,长期以“文本作业”为主。虽不像小学、初中那般只注重对课堂知识的简单再现,但很多学生对待语文作业还是持“可做可不做”“放在最后做”“最不想做”的态度。语文作业出现的问题层出不穷,主要表现在“作业内容单一,作业过程凝固,作业提交方式太古板”,这些无疑都挫伤了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和积极性。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语文作业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太“out”了。在这进退两难的时刻,微课这个充满生命力的新事物给语文作业带来了改变的契机,带来了一丝曙光。教师有意识地对教学目标研精阐微,设计一些符合学生知识需求、心理需求、私人化、个性化的语文作业,以微课作为载体,也许这种新颖的形式会撩起学生的做题兴趣,会让如今的语文作业走出泥淖,使“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三、“微”言大义,微课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微课要想真正助力课堂,需要老师别出心裁,寻幽入微。我认为好微课应该具备两个特点:

1.主题单一,目标明确

我觉得好微课就应像一种器皿,有其主要的用途。一节微课最好只呈现一个知识点。正因为微课可以有效肢解教学重点、难点,把知识库移到课外,缓解课堂压力,避免如今课堂上常见的“电灌”现象,很多老师不约而同选择微课作为自己的教学辅助手段。有的老师在制作时贪多而杂,作品就很糙,点击率就很少。其实“少而精”“少而有味”才是制作好微课的王道,那些获奖的作品无一不是这样的。文言实词教学是一个大板块,利用微课的优势,我可以制作关于“常见的120个实词是什么”“每个实词的义项”“巧记实词义项的方法”的系列微课。

2.有花有实,有的放矢

在微时代,凭什么让学生在课外刷你的课?微课的吸引力在哪里?微课真能“传道授业解惑”吗?网上微课一大堆,有些还制作得很精美,可点击率和点赞率都很少,为何?我想大部分学生不买账的原因就是觉得华而不实,对自己没用吧。我们不能一味地去苛责学生的功利主义,毕竟,有价值的存在才是长久的存在。

四、白璧“微”瑕,微课同样存在显而易见的美中不足

“微课热”来了,微课的生命力很旺盛,但微课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其表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缺乏互动性,这是微课的“软肋”。据我所知,目前的微课网站、微课社团大都还没有开辟互动、在线答疑功能,这就失去了传统课堂那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氛围。如果学生在看视频时产生了疑惑而教师又不能及时解答,就有可能影响学生的观赏欲。

高中科学论文篇6

Application of Schema Theory in Vocational College

Preparatory Practical Writing Teaching

ZHANG Jing

(Inner Mongolia Business &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70)

Abstract Writing is a form of mental representation will be internal speech further processing and finishing, thus forming process of verbal expression outside now. At present, many vocational schools offer practical writing courses, aiming at vocational matriculation students'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the use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in the schema theory to explain how the vocational preparatory instruction to help students build practical writing pattern, thereby enhancing the matriculation students writing efficiency.

Key words Schema; Preparatory undergraduates; practical writ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cognitive psychology

任何教学活动都应根据所教授的对象,遵循认知心理学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应用文写作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课程,其教学目的是培养教学对象运用汉语进行书面表达,解决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以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及交际能力。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针对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开设应用文写作课程,但在教学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1 内蒙古地区高职院校预科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

应用文写作是我区高职院校少数民族预科重要的基础课程,它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担负着补充汉语学习和为专业技能学习奠定基础的双重任务,其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高质量、实用型、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社会发展迅速的今天,它已成为现代职业工作者生活、工作、社交中必备的重要能力。然而,目前我区高职院校预科生应用文写作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有些教师一味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没有关注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预科学生进行汉语写作过程中面临的畏难心理、心理情绪和认知思维及母语负迁移影响,而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性。教学中也没有关注到学生内在认知结构的构建,使学生造成理解困难、写不出东西的困难心理。究其原因,教师还是没有针对预科学生特有的认知结构,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2 目前内蒙古地区高职院校预科学生的基本概况

2.1 汉语写作认知结构还不够完善

我区预科学生以蒙古族为主,绝大多数来源于边远的牧区,从小在蒙古语环境中生活、学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知识结构相对较弱,汉语写作能力薄弱。进入大学学习阶段后,各门课程全程使用汉语授课,这种形势下,没有知识结构的补充和完善,直接进行汉语运用,势必影响到他们对所讲授内容的理解和认知。这个问题如不及时解决,会造成预科学生学习写作热情低,个别学生甚至会反感使用汉语写作。所以,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预科生进行汉语写作基本知识结构的积累和完善,即图式的补充和完善。

2.2 求知欲旺盛

尽管预科学生汉语写作基础较弱,但他们普遍认为进入专业学习之前的汉语基础学习非常必要,尤其是汉语应用写作能力。他们认识到听、说、读、写已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四种能力,而写作,尤其是实用写作是四种能力的集中展现形式。他们期待通过实用写作能力的培养,可以尽快提升社会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以及解决生活、学习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便顺利完成专业学习任务,更好地胜任未来的工作岗位。

3 图式理论在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社会中的人,通过生活实践或书本知识掌握、积累了大量的信息,这些知识信息以心理表征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工作记忆系统,可以不断地被激活和扩充,经内部信息加工系统的整合,形成一个个的整体组织结构。因此,记忆中表征知识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具有一定心理结构的网络,这个心理的网络结构就是图式。通俗地讲,心理图式就是人们已经掌握的、积累的各种知识结构、经验体会。它在学生们实际写作过程中,不断被激活,又与新学的知识整合,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3.1 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图式的分类

3.1.1 格式图式

应用文中任何一个文种都有写作格式的要求,这是应用文区别于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 比如,书信的格式是标题、称谓、问候语、正文、祝颂语、落款。任何情况下的书信写作都要遵循这样的格式规范,否则就不符合要求。而凭证性条据(借条、收条、欠条等)的写作就必须符合标题、性质关系语、正文、结语、落款这样的格式。格式是应用文的外在框架,是人们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的规范,掌握了应用文的各种格式图式,也就形成了应用文写作的规范意识。

3.1.2 内容要求图式

在写作过程中,内容结构是文体各要素有机组合而形成的存在方式。其本质是实用写作所要解决问题本身的逻辑和发展规律的主观体现形式。应用文的整体结构图式一般为标题、正文、落款。而正文结构图式又可分为三段式:开头、主体、结尾。以正文三段式为例,将这三个变量落到实质就形成了不同的文种,比如开头写写作依据或目的;主体部分叙述基本事实或指出措施、要求;结尾部分则写明注意事项或请求等。如:工作总结的写作。开头主要用来概述写作总结的背景、依据及指导思想;主体是总结的重点部分,主要写取得的成绩或存在的问题及经验教训;结尾交代今后的工作设想及努力方向。三段式结构图式是人们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文体写作规范,三个部分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包含了处理作者、作品和读者关系的一整套文体规则。

3.1.3 要素图式

文体要素图式是一个文种的核心内容,因文而异,是区别于其它文种的主要特征。必须了解每个文种相关的具体知识要素才能掌握该文种的写作。如:构成合同主体内容的六要素就包括标的、数量和质量、价款及酬金、履行的期限、地点和方式、解决争议的方式及违约责任。在合同的写作中,这六个要素缺一不可,少了哪条都有可能产生纠纷。市场调查报告正文写作的三要素就是市场调查的概况、分析预测和建议及设想。如果只做了调查,将调查结果分析出来,没有提出建议或设想,那这个调查报告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3.2 预科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图式理论的运用

在写作实践中,写作者不断地利用心理图式来补充、调整写作所需要的知识,被调用的图式知识需要与当前信息不断整合,才能形成新的心理表征。信息整合其实就是利用写作者自己的知识、经验积累,结合当前写作需要所表达信息的过程。也就是说,预科学生在具体文种写作过程中,首先会根据实际写作需要,调用他们已掌握的知识结构,即激活相关图式。被激活的图式需要与当前写作任务进一步整合,找到它们之间围绕当前任务这个中心而具有的相似性特征,从而与当前信息整合成一个新的知识表征。运用这个知识表征,将内在言语表达外现出来,就形成了当前应用写作的作品。这个过程,是写作者将当前写作任务和自己旧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整合的过程。

下面以工作计划为例,说明图式在应用写作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比如教师先给预科学生布置一个写作任务,就是制定下个月的工作计划。学生首先要激活已掌握的、和应用写作相关的图式,例如应用写作要从实际出发,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用规范的书面语,要注意格式规范、文体三要素图式,正文三要素图式等。同时,抑制无关图式的干扰,如文学写作抒发主观情感,可以随意发挥等。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给学生补充“工作计划”特有写作必要的知识要素,如写作特点,结构要素,写作要求等。这时学生已有图式被激活,并与新的图式进行整合,再与当前写作任务进一步整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表征,将其外现,完成写作任务。

高职预科学生因为从小是在蒙古语环境下学习,汉语知识结构不够完善,而写作又是多种知识技能综合起来的表现,所以对于蒙古族预科学生来说,补充、完善汉语基础知识结构是进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前提条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并反复巩固,完善的认知结构可以使他们的认知能力及汉语操作技能大幅提升,这样可以消除他们的畏难心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高中科学论文篇7

环境保护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应该让学生真正理解,形成鲜活的印象留在脑中。案例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十分可取,用一个个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在案例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的参与讨论,热烈的讨论打开了学生思维,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为环保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条件。教师可以用案例教学讲授一些难度较大的生物学知识,也可以直接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人类对生物链、自然资源、生存环境的破坏已经危及人类自身。

案例教学选材的方向很多,可以借助数据分析,可以借助图片、视频,还可以借助专业机构的调查研究,从多方面帮助学生树立环境危机意识。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生物遗传的授课时,教师可以在遗传知识学习后,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具体如下:教师向学生讲授猎豹数量减少案例,是由于人类对其生存环境的破坏和大量的猎杀,猎豹数量减少,导致近亲繁殖现象严重,后代存活率完全没有了保证,整个种群濒临灭绝。教师要问学生:“为什么近亲繁殖会导致后代质量变差?”,学生展开热烈讨论,利用遗传学的知识解释了这个问题。案例教学使学生对知识记忆深刻,理解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从而激发起环境、资源保护的意识。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自觉地进行环境保护,教学能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但让学生行动起来进行环境保护不仅要靠课堂教学,还要教师的引导。高中生物课堂的知识丰富,学生树立的环保意识,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力所能及地为环保事业做出一些贡献。教师要鼓励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将环保观念落实到实际生活,自觉的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要多做环保宣传,让身边的人也建立起环保意识。

学校可以安排一些机会,让学生投身社会中的环保活动中,比如组织学生在进行环境保护宣传,结合生物学的知识,分析环境污染对人类及其他生物造成的破坏,呼吁人们停止污染环境的行为。活动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可以咨询老师相关知识,老通过宣传活动,进一步优化学生的环保行为,建立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高中科学论文篇8

1.高师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及问题分析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高校化学专业是以培养具备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化学及与化学相关科学技术和其他领域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的。因此,与其他大多数专业不同,化学专业本科生教学及毕业论文环节更注重培养学生实验设计、操作实践及总结创新能力。虽然近年来各高师院校在狠抓毕业论文和本科生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毕业论文实践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4]。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科研实践,认为目前高师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突出问题:(1)论文目标定位不明确,导致论文选题质量不高,直接影响毕业论文的科学性、实践性、创新性和针对性等;(2)由于就业形势变化和考研的冲击,使毕业论文投入时间不够,导致毕业论文的完整性、研究深度及论文格式的规范化得不到充分保障;(3)多方面客观现实原因使论文研究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本科毕业论文缺乏重要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创新性和延续性普遍不高;(4)论文开题、中期检查、评阅和答辩等环节管理机制不完善,有待进一步提高。

2.“导师制”的特点及在提升毕业论文质量中的作用

指导教师在本科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全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论文选题、调研、实验设计与开展、数据分析、论文撰写和答辩等环节都十分关键。因此,如何优化配置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资源及相关机制,将是解决上述诸多问题及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问题。本科生“导师制”指通过鼓励本科生积极参加指导老师的科学研究课题,以科研作为纽带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在育人中的主体作用,以适应新形势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要求。在传统“辅导员制”基础上,“导师制”的实施将成为提高高师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和培养化学专业本科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优越性和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论文选题以科学前沿研究为导向

近年来高师院校扩招使本科毕业生数量大幅上升,一方面使每位老师指导的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另一方面指导老师为学生论文选题时间很仓促,常常导致论文目标定位不明确、选题质量不高。“导师制”的实施使导师的前沿研究课题成为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在这一体制实施过程中,本科生在大一或大二阶段就可以参与到导师的研究课题中,通过前期对课题相关内容的探索、实践和理解,让学生更早地确定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同时,由于选题是经过导师和学生大量查阅文献资料、长期探索和实践之后凝练出的新课题,因此论文选题的可行性更强、意义重大。

2.2论文研究时间和经费有保障

根据高师化学专业本科生培养计划,毕业论文主要在第7~8学期内进行并完成。前已论及,由于当前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变化和考研的冲击,使毕业论文投入时间不够,实验型论文的完成更是如此。另外,由于部分指导老师在科研能力和经费上的欠缺,这些因素常常导致论文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导师制”使学生在几乎整个本科阶段的课余时间都参与到课题研究中,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毕业论文中,使毕业论文完成具有充足的时间。同时,导师科研课题的开展充分保障学生毕业论文工作所需的研究经费。

2.3论文撰写质量提高及格式规范化

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科学术语的准确表达、论文格式的规范化都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理解和个人科研素质的高低。本科生进入导师课题组参与研究的同时,将在课堂学习之余得到导师的悉心指导,有更多机会与高年级学生进行交流和学习。无形之中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研究氛围,使学生在团队中不断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和科研综合素质,对毕业论文质量提高大有裨益。

2.4导师的人格魅力和榜样力量

“导师制”实施的目的不仅是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方向。导师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确立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和人生奋斗目标,制订科学的专业学习计划等,在学生自我发展中发挥引导和榜样的作用,使学生得到全方位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Z].教高厅[2004]14号.

[2],张富强,徐海云,冯翠兰,徐茂田.提高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实践与思考[J].广州化工,2011,39(8):133-135.

高中科学论文篇9

中国注重中学的校园文化并不断探索改进的历史是从上世纪末进入高潮期的;而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中国正式开展大规模的校园文化构建,根据不同的方向对以往的教育模式进行了大量改进,并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宝贵的经验收获了一些鲜有成效的做法。而新世纪开始以后,中国高校的校园文化构建又向前迈了一大步,全国更加重视这方面的投入,对我国高校教育的未来方向不断明确,最后获得了很不错的成果,在实战中积累了不少极端和不利情况的经验和解决方案[1]。

改革开放以后,全国高校都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内容融入日常教学工作中,引导校园文化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指导师生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和对待科学发展观,让改革新思想占据学生头脑,为今后实践中国未来社会主义道路树立正确的三观,并学会以集体利益为重、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中心思想,进而构建和谐积极的校园文化。

二、如何将科学发展科学观渐入民族学院校园文化之中

2.1 建立合理的校园文化制度

随着中国高校校园文化的崛起,民族学院也开始在科学指导观上走上正轨。目前许多民族高中在建设一个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时,首先会完成建立公正校园制度的建立。任何民族高中校园制度不仅是约束学生行为的隐形枷锁,也能从思想上让学生领悟道德伦理的范畴,弄清楚对与错、该与不该的区别所在,使民族学院校园生活文化紊而不乱的规划执行。而在如今由于网络的飞速发展,民族高中的学生们也在这种趋势中接触到不同文化的洗礼,在这种情况下,校园制度要不断更新和改善,使制度能跟上时代的变化。新的制度依旧要能对学生行为、学习生活起到相应的管理作用,并且不同条例之间要给出明确的规范,不能模棱两可[2]。

2.2 建立积极的精神文化

我们强调将科学发展观深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主打战是将科学发展观能与精神文化联系起来。所谓精神文化就是除开物质、制度等其他活动学习所带来的影响,它是校园文化中不可缺少灵魂层面的产物,它代表着一所民族高中的治学精神和办学信仰,当然也是我们今天所谈论校园文化的终极目标。精神文化的存在影响着一所高校师生的学术氛围,它不可察觉又无处不在,它的形成来源于历代前辈教授的辛苦积累,也正在受当前师生学习态度而改变。建设积极向上、不停求索的精神文化不仅能影响全校师生的价值观、伦理道德、思维性格还能体现出一所培养未来人才民族高中的追求目标与教学理想,使我们民族学校的学子能在大学甚至今后的人生都能很好的融入到中国这个大社会中去。创造一种优良向上的精神文化可以使我们民族高中得到大众的赞誉,从而能在同等高中中,获得引领者的地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利用精神文化加强高校师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激励格物致知的求学兴趣,养成积极向上、努力进取完善自我的学习态度,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到所有人的生活、工作以及学习,内心新生强大无敌的精神后盾,使我们高中能迅速得到发展。

三、发挥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影响民族学子的人生规划

一直以来,任何学校除了重视将科学发展观灌输到平常的教学工作中也同时注重自我本身特色文化的建设和展示。一般高中都会在办学目标和基本理念上突出自身的特色文化建设。而我们作为一所民族高中,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与地方民主特色接轨,不仅可以将科学发展观渗透到校园文化中,还可以影响校园周边民族树立国家意识、民族意识以及正确的。为此,将科学发展观实践到校园文化中不仅可以构建积极向上、和谐求索的气氛,也能带动周边民族文化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运用同时也使民族高中师生更注重非脑力文化以外的课外生活。现在许多高等院校都在号召和开展社会实践之类的活动,学生参与其中学到的就不仅仅是知识,更有能力的提升和视野的开阔。并且民族高校也可以多开展一些与地方特色相符合的研究性学习、技术生活课程,使之与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校园文化相互影响,覆盖校园中的每一个文化角落[3]。另外,现在高中的活动多种多样、形势不一,就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宣传也能通过团委和学生组织以走访寝室、班级、学院的多重“走访”模式给全校师生留下深刻印象,如此一来,文化格局和思维模式更能为学生所接受、也在不同层面上提高了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能力。

四、结束语

积极向上的文化元素能够使民族学院的文化品质高速发展,而随着科学发展观对校园文化不断影响,势必会使对学校工作学习起到积极作用。正是因为这种影响,民族高中也会在无形中优良和谐的校风与学习氛围,师生都会在这种影响中快乐学习工作,构建全面和谐化校园。高等教育与科学发展观的结合势必会促进民族文化发展,将民族院校文化魅力的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高中科学论文篇10

针对上文所述的问题,本节首先探讨了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方法,其次分析了改革后的实验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1)对实验方式进行改革,增大设计性实验比例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加大综合实验与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实验教学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这种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科学素养。(2)对实验内容进行改革,突出时代性与先进性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实验内容要突出时代性与先进性。与现代科学技术接轨的实验才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利用先进的手段、仪器及技术,能够更容易地实现实验,拓宽实验的内容。不仅如此,学生还能够更多地了解更多先进的科技及其应用,为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3)对教学主体进行改革,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系高中物理的实验教学的另一种改革方法是,将学习的变为老师引导下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因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才是整个教学体系运行的良好动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开始有了自主学习,创造性思维才开始被激发,有效学习时间不断增加。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作用。上文给出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方法,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主要方式是开展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条件,让学生以主体的角色进行实验,进行实践学习。这样,学生能够通过实验一步一步地发现其中的规律,学习探索物理知识的方法,深层次地感受科学实验的魅力。具有时代性的、设计性的实验能够让学生在复杂的实验中总结前人总结的规律。改革后的实验教学能够切实领会科学与生活、科学与技术和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科学论文篇11

一、体育教学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总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人要生存与发展,除了要学习文化知识和掌握多种技能,还要有健康的体魄,遵守社会群体的道德行为规范。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在实现学校教育目标方面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所以,体育教学作为思想品德教育途径之一,不仅担负着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因此,体育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应结合体育教学本身的特点,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在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上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教育课堂常规本身就包含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在体育课上,如果没有一定的规范限制就难以进行体育教学。课前整队集合,检查人数,队列队形的合理调动,组织学生布置、收拾器材,练习过程中同学之间的相互保护与帮助等,这些在组织过程中都蕴含着生动的品德教育因素,都有助于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对培养学生遵守社会生活的各种准则能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从而加强其组织性和纪律性,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遵纪守法的优秀品德。利用竞技体育中拼搏奋争、战胜困难、承受挫折、争冠夺魁的特点培养锻炼学生不畏艰难、不甘落后的意志品质。首先,在教学中,通过课堂常规要求的贯彻落实,如严格考勤、加强组织纪律性,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次,在体育教学中还要把品德教育同教学条件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爱护器材、爱护公物的品质。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品德教育,其优势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只要我们把握体育运动的特性,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以德育人”的独特优势,一定能更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

二、文科类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教学一般以集体或分组的形式进行练习,因而构成了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群体关系。其中有较平和的相互观察、相互帮助的关系,也有情感色彩较为鲜明的合作支援、对抗竞争的关系。体育活动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常常要求克服困难、勇敢奋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勇敢、坚毅、果断、机智等意志。

体育活动的每一项目都有其特点,作为文科类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应积极主动地分析研究体育活动每一项目的基本内容,挖掘其中存在的思想教育因素,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文科物流管理类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现代物流理念,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职业道德和较强的适岗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善于表达和沟通,具有协作及团队工作能力,具备较高的物流操作技能和一定管理能力,主要在生产、流通、服务、管理第一线从事采购、仓储、配送、运输、货运、信息服务等物流业务操作和基层管理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针对这一特点,体育教学就要加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进取精神和集体协作精神。

高中科学论文篇12

0 引言

长期以来,地理学已逐步从人们认识周围世界的有力工具发展成为改造世界的科学,它已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为一系列勘测、设计和规划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以解决重大的国民经济问题。①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教育部先后于1998年和2012年对地理科学专业进行了调整,在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中,地理学下属学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被拆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这一专业的拆分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对学科的要求。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作为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其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地理学。因此,笔者认为作为地理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经典地理学思维和素质的培养。

1 地学思维

传统地理学提倡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和类比方法等,是地理学中最重要也最普遍的科学方法。②现代以来,地理学有了更强的整体性观念,更多地从地域系统的整体出发,注意从理论假设出发进行演绎,使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能够相互补充、辩证统一,并积极引进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逐步形成了一种复杂系统科学的思维方式。③

从具体研究方法来讲,现代地理学综合研究的两大方法为区域法和因素法,④即以区域为基础的综合研究和以要素基础的集成研究。但无论是区域法还是因素法,都要借助系统科学的方法论和辩证思维,以探究地理综合性问题的求解途径,这类研究方法和地学思维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2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发展现状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是理学地理科学大类下面的二级学科,前身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012年教育部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依托于地理学、城市规划和管理科学,侧重于应用领域,着重培养我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规划与管理的专业性人才。⑤城市规划一般依托建筑学平台建设,侧重于技术领域,重视物质规划和形态设计,如建筑设计、住区规划与设计、旧城改造、城市设计、景观规划与设计、市政工程规划等,其毕业生大多就业于大城市的设计院、政府部门、城市建设咨询和研究机构。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设立的目的是希望将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城乡规划和管理之中,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之需且具有资源、环境与规划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从专业设置学科背景看,全国大部分高校资环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前身)是在地理学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南京大学黄贤金⑥等人于2011年对98所开设有该专业的高校开展了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98所高校中67所是以地理学为学科背景,占68%;11所高校以地质学为科学背景,占11%;以农学和测量学为学科背景的各为4所,分别占5%;其他以建筑、环境、林学、经济学等为学科背景的高校11所,共占11%。然而,在一些开设该专业的普通高校的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专业重复建设、盲目扩大规模、人才培养缺乏特色、学科定位不明确、⑦⑧尤其是轻视对学生地学思维的训练,过分注重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培养目标向建筑类倾斜,无法凸显地学特点、展示专业特色,导致学生就业方向不明确、就业情况不乐观。

3 培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地学思维的重要性

3.1 有助于学生理解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科背景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跟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也最具活力,该专业面向全球性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等,综合性与应用性都很强。⑨学生只有具备了全局与系统、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类比方法等地学思维方式,才能有效地理解并接受相关理论,对于学习中遇到的关于区域、空间、尺度的概念有具体认知和理解,在遇到具体问题时才能得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3.2 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在生态环境问题凸显的背景下,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这也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具有全局与系统、分析与综合等地学思维方式,而学生仅通过城乡规划的理论、技术、方法的课程的学习是无法得到有效训练的,因此,需要重视地理学经典的理论教育。

3.3 有助于学生完成个人职业规划和目标的设定

高中科学论文篇13

国际在线消息:据新华社电,世界著名的英国学术期刊《自然》23日报告说,中国的高质量科研论文数量近年来上升势头强劲。

该报告调查了全球范围的科研论文数据,结果显示,在引用次数排名最靠前的高质量科研论文中,由中国研究人员发表或参与发表的论文比例在2011年达到11.3%,居全球第四位。该报告还显示,在中国的高质量科研论文中,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的研究者的论文所占比例居前。

该报告预计,到2014年,中国的高质量科研论文数量将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