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女性消费论文实用13篇

女性消费论文
女性消费论文篇1

1.广告语言短小精悍

由于广告费用和播出时间的限制,还有考虑到观众的收看心理,所以广告语一般都比较短小精悍,往往需要在简短的几句话中就向消费者传达出商品的内涵,而这种表达方式又必须活泼生动,不能是呆板的叙述,所以,商家在做广告时首先会选择影视明星、歌手等公众艺人来现身说法,尤其是一些最近很有影响力的人来作为广告代言人,这样消费者的消费兴趣就会被调动。在广告语中,短小的广告语会将商品的核心功能介绍出来却不乏味,比如德芙最新的广告语“听说下雨天巧克力和音乐更配哦”,这样的广告语通过新晋红人邓紫棋讲出来显得活泼又吸引人,还有如丸美弹力蛋白的广告语:“弹、弹、弹,弹走鱼尾纹”,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却将化妆品的最大功效介绍出来,具有吸引力的广告推广之后便是无尽的利润收入。

2.广告语言温婉细腻

女性本身具有温婉细腻的特点,不论是在讲话还是做事上大部分女性都是如此,所以,在商家仅仅抓住女性具有的这种特质,从广告语言的韵律、遣词造句上入手,尽量营造出一种符合女性细腻柔和气质的广告语,从语言上打动女性消费者的内心,激发最深处的情感,从而调动她们的购买欲。①韵律细腻。在广告语的韵律上,商品广告要细腻,在字词上要传达出一种温婉打动人的感觉,最好是有诗的韵律以及诗所营造出来的情境,比如欧莱雅精华油广告语:“轻似水,润如油,焕亮Q弹,深透滋养”中的“清似水,润如油”就给人一种柔和柔美之感。②遣词柔和。在遣词方面,也应该选用符合女性特征的词语,朵唯手机广告语:“朵唯女性手机、专为女性定制、爱让女人更美丽”,还有丽丽牌内衣的广告语有很多条:“梦的韵律,梦的色彩”、“塑造您特有的天使美,追求您朦胧的性感美”、“丽丽文胸,款款动人”等等,例子中以“爱”、“美丽”、“梦”、“韵律”、“天使”、“朦胧”、“性感”、“款款动人”等词语,给商品赋予女性特有的审美气质,丽丽内衣的广告语中,语言对内衣产品进行了梦幻而实用的描述。这些语言的选用都是比较委婉的,尤其是对于女性的内衣基于女性消费心理的广告语言创意策划罗瑶(浙江万里学院,浙江宁波315100)广告,广告中不能直截了当地道明女性的害羞之处,那样会引起女性消费者的厌烦,最终会影响商品的销售量,但是,广告语又不能将产品特征所掩盖,还要将广告特有功能以另一种含蓄的方式表达出来,所以这就要求广告语言设计中要注意把握一个“度”,女性内衣婷美的广告语“做女人‘挺’好”,例子中运用了双关的手法,将较为敏感的词语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挺”精准灵活地突出了女性在使用商品后身体发生的变化,含蓄而又达到了宣传效果。③巧妙修饰。在广告语的设计上,设计人员往往会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来突出商品的特性,形象而直观地将产品呈现在消费者眼前,给人联想,例如真美人系列珠宝的广告语:“交错的城堡,怎锁得住?渴望自由的光芒,释放你动荡不羁的心情,钻石的光芒,如同我不羁的美丽,无可阻挡。铂金、玫瑰金线条打破规则,将钻石托于中间,交错成诱人的城堡,却休想困住我自由释放的渴望”。这则广告中的“城堡”就是明显的比喻,将显示世界比如困住自己的城堡,而钻石和铂金却为她赢得了自由,把商品具有的难以直接言表的功能特性用比喻形象化地展现出来。

女性消费论文篇2

一、上海市女性体育消费特点

1.“美丽消费”渐筑体育消费主流

近年来,伴随着上海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上海市居民的的收入水平已高踞全国首位,其中用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比例也大大增加,加之现有九成的都市女性掌握家庭财权,无疑极大地提升了女性的实际购买力。现如今,上海市大多数女性的消费水平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即从传统的家庭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迈向较高层次的消费,“美丽投资”的飙升便是她们消费转向的最好佐证。据调查,上海市女性消费者为“美丽”不惜代价、一掷千金的现象令人感叹。2007年12月,淮海路各大百货商店为争夺女性消费者的“青睐”而大打“美丽”战争,仅在此月,女性在体育领域的消费同比增长190%。从现场调研的情况看,很多女性消费者在体育品牌专柜的日销售额竟高达175万。从一些百货商店的体育用品消费看,女性消费者的单笔消费额高于1000元以上的比比皆是。另外,光顾一些体育健身俱乐部且以办年卡的形式进行体育美容健身的女性消费者远超男性消费者,无可置疑的成为诸多健身俱乐部的“财神爷”。这是由于上海市大多数体育健身俱乐部的消费属于高端消费场所,有些健身俱乐部年卡消费金额甚至高达10万元以上,更有甚者,有的健身俱乐部光是取得会员资格就会相应收费30万元左右,比如某些高尔夫俱乐部。由此可见,为美丽而痛下“杀手”的女性消费者在体育消费领域的消费显然已经走向内外兼“美”的格局。

2.“节假日消费”日益凸显

为保持持续经营优势,众多体育商家开始贴身规划女性消费,除了以“健康”和“美丽”的名义瞄准女性消费这一“大蛋糕”以外,在营销策略上也不断推陈出新,采取各种营销方式催生体育消费的“她”时代。这其中“三八”消费、“十一”消费,以及“元旦”消费便是他们营销的重点所在。事实上,根据调查,上海市91%女性消费者选择节假日进行体育消费。究其原因,大多数女性消费者认为,较之其它营业时限,在上海市节假日进行购买行为,比如选择在三八妇女节和十一国庆节期间进行购物,可以得到商场或商家等多的折扣和“送大礼”活动,所以她们即使在平常看中某件中意商品,也会宁愿坐等到某个节假日商场大行促销活动时购买。此类现象也与笔者对诸多体育商家的访谈结果相一致,商家们表示,过完节后比如说情人节后,来商场进行购物的单客流就明显减少了,即使在周末,也是逛的人多,购物的人少,甚者出现很多女性购物者平时逛街“踩盘子”,等到打折再购买的状况。这充分说明,对体育商家而言,节假日消费商机无限,他们理应随时关注节假日体育商机,辅以有效的体育营销手段,有意识的强化和引领上海女性的节假日体育消费热潮,以确保自身的盈利水平的提高。3.“品牌消费”成为体育消费的“中坚力量”

根据《2006中国女性消费调查数据报告》显示,在女性消费者心日中,名牌=品质+品位+经典。62.1%的女性消费者认为,名牌“价格虽贵,但质量、品质有保证”,50.4%的人认为名牌“制作精良、使用持久”,95.8%的女性消费者购买过名牌产品。上述调查结果是针对我国20城市有关女性的个人消费开支情况的调查。而在上海,目前女性消费者对名牌的追逐可谓是有增无减,消费理念简直等同于“品牌第一”。也就是说,品质消费是当前上海市女性消费行为的一大“亮点”。同理,在体育消费领域也不例外。统计结果显示,在某些大型商场促销活动期间,体育用品专柜尤其是像addias、nike等国际知名体育品牌的专柜前,如果出现打折活动,则往往被女性消费者挤得水泄不通,几乎是几个小时以内,这些品牌的服装就会销售殆尽。此外,每年几个著名的国际体育品牌供应商会在上海八万人体育馆举行为期一周的体育品牌特卖会,每当此时,八万人体育馆会人头攒动,管理方不得不请治安人员维持秩序,其场面可称之为“壮观”。在这些消费者之中,女性消费者人数亦占有很大的比例。显而易见,品牌消费已在女性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中牢牢占据主导地位,女性消费者已成为体育消费市场的中坚力量。

二、上海市女性体育消费的发展策略

1.有意识主导体育消费“潮流”引领体育产品流行“风暴”

通过解构和综合的方式不间断的探思女性体育消费的特点,可以发现,女性体育消费者消费的主因源于“美丽”。因此,“美丽漂亮”是女人进行消费的永恒主题,女人求美胜过其他一切,这是女人一根较敏感的神经。这对经营体育消费产品的商家而言,无论是从事经营体育消费的有形物质产品还是无形精神产品,都必须高度重视女性消费者进行体育消费的主因所在,制定相应的销售战略。目的是及时抓住女性的体育消费动机,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女性消费者实施不同销售战略。并且在战略规划上,要着眼于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短暂的时点来培养、引导和改变女性消费者的体育消费知觉、记忆,进而有意识的主导女性体育消费的“潮流”,在产品设计上突出时尚和个性化的创意,努力使自己所经营的体育产品在体育消费市场流行并形成一种“风暴”。让越来越多的女性消费者感受到体育消费过程中的美感,增加其购买的心理动力,这样会使得她们形成相对固定的体育消费习惯。

2.采用“实践导向型”销售模式扩大消费市场

逐一描述不同时期女性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追踪她们重复购买体育产品相对频繁的时点,不难发现,女性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实际的购买行为皆在节假日达到了最高点。然而,更进一步的探究不同节假日女性消费者的体育消费“愿力”,即她们真正心甘情愿进行消费的能力,却有发现女性消费者在不同节假日的体育消费存在显著的差异。例如,“三八妇女节”女性的体育消费“流行”“短、平、快”,而在元旦期间采用此销售模式容易导致女性消费者的消费“疲劳”,反而事与愿违,未能达到理想的销售业绩。有鉴如此,在实际销售模式上,不同的节假日应有所侧重,每个节假日所面临的环境都会有所不同,这就很难采用一个固定的销售模式,也就需要根据不同的外界环境进行销售。自然的亦采用以实践为导向的这么一种新型的销售模式,也就是不事先预设环境,而是随时依据销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销售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更深一层地挖掘女性消费者节假日体育消费的潜力,扩大整个体育消费市场。

3.启动“名牌战略”触动女性体育消费“神经”

从体育营销网络资源的开发来看,基于体育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视角来提升整个体育产品或服务的功能,明显的能带来更多女性消费者的满意度。既然女性消费者在实际的购买行为中偏爱体育名牌,则给体育企业内部的市场营销部门的营销工作指明了营销的方向。对此,体育营销工作者在贯彻、执行企业的战略决策同时,在围绕“美丽商机”这一主线上,不妨大打体育名牌战略旗,持续强化体育名牌效应,触动潜在女性体育消费者消费名牌的“神经”,扩大女性体育消费群体规模,并不断运用各种营销手段,巩固和提高已有女性消费者的消费频率,力争让这部分女性消费者消费“定型”,甚而“闻”名牌而“条件反射”式购买,进而形成一种独特的“体育名牌”消费文化,从而做大体育消费市场,最终导致女性消费者、体育商家及社会多方收益不断增长的相互强化的循环。

三、小结

首先,近年来,随着上海市女性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节节攀升、生活质量的普通提高,上海市大多数女性的消费水平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即从传统的家庭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迈向较高层次的消费,这就促使更多的体育商家持续细研上海女性的体育消费趋向,以期更深入的挖掘“她”经济。

其次,上海市女性体育消费特点主要有:女性消费者在体育消费领域的消费已经走向内外兼“美”的格局;“节假日消费”日益凸显;“品牌消费”成为女性体育消费的“中坚力量”。

再次,上海市女性体育消费的发展策略有:有意识主导体育消费“潮流”引领体育产品流行“风暴”;采用“实践导向型”销售模式扩大消费市场;启动“名牌战略”触动女性体育消费“神经”。

参考文献:

女性消费论文篇3

1?女性装饰风格的产生与发展

室内设计中对于女性消费文化现象的关注并非源自于对女性平等追求的呼声和善意的尊重,而是潜藏着更多客观的因素。首先,提出针对女性进行设计表达的提法缘于欧洲,理由很简单,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女性身体器官的构造比男性更为复杂,触觉、味觉、视觉以及听觉反应大都比男性敏感,情感表现也更为细腻。

2?女性装饰设计风格的影响因素

人类的行为与其生理构造是互为表里的,女性作为当今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其内在的心理及生理因素也不可小视,通过对女性生理、心理及社会因素的分析,不难看出,深刻影响室内装饰风格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女性的生理特性

从生理学角度来看,女性强于观察、感觉敏锐、情绪难于控制,这些生理特性并不是女性主观的选择,而是由于女性周期性生理循环而引发的性格特性。因此,她们易于发现问题,并将好或差的情绪转而发泄到他处,对室内环境设计的要求也略高于男性,一般会不定期地变换或更新室内陈设,活动式、便携式的家具或易于更换的软包材料较受女性的欢迎。

2.2?女性的精神需求

相比从前物质匮乏的年代,现代女性生活在物质条件充裕的今天,“为悦己者容”已经成为过去时,现代女性更乐于享受高品质的生活,她们关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当然生活环境的优劣成为女性品味提高最为明显的标志之一。此外,女性重视美容化妆的程度,烹调美食的愿望,不吝惜金银为自己添置衣服、服饰,这所有的一切只源于对青春与健康的追求。

以上种种迹象都无疑论证了室内设计中必须充分满足女性消费者对设计者的要求,为女性消费者营造自我关照的精神空间。

2.3?女性的思维方式

从人类起源开始计算,无论女性作为被崇拜的母系氏族而倍受敬仰,还是沦为倍受压迫的一类人,女性都表现出了先于理性的感性思维特征,女性更愿意以“心”去理解一切事物。我们在生活中不难发现,女性对于理论研究的深度远远落后于对星座、风水、命运等的关注。因此,在室内设计中,女性更加钟爱于运用一些富有宗教意味的装饰物,或者充满自然气息的天然装饰品,与男性相比较,女性更加愿意接纳纳吉避凶的建议。

3?女性装饰风格在室内设计中的体现

正如弗洛琳·斯蒂海默所描绘场景一样,花纹长裙、罗马珍珠、淡色水洗丝窗帘、轻快罗马条纹缎带……女性内心的纤细与敏感使得她们对室内空间设计除了要求其具有基本的实用功能外,更加需要空间中蕴含某种情绪,需要文化与精神的交流。

3.1?柔性材料的使用

布艺品作为柔性材料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设计元素,布艺品以其柔软的质感,弥补了现代建筑中所使用的钢筋、水泥等硬性材料所带来的冰冷感,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对宁静、自然与温馨的强烈渴望。布艺品虽然依附于硬装修器物之上列于从属地位,但却起到了以柔克刚的作用,是女性装饰风格不可忽视的重要设计手段之一 。

3.2?柔性色彩的运用

视觉作为人类最为直观的感官之一,能够在第一时间吸纳周围环境所发出的色彩信号,因此,在现代室内环境设计中色彩设计变得尤为重要。温暖的色彩是现代女性最为喜爱的选择之一,近几年,粉色系的色彩逐渐被大家接受和认可。柔性的色然搭配以材料软柔的质感,为主人营造出了一个温馨的生活氛围,为工作一天的身体提供一个减压的环境。

3.3?曲线装饰纹样的塑造

一方面,曲线的形态易于产生丰满、优雅、柔软、和谐等美感,易于利用流动的曲线创造层层叠叠、圆润饱满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从纹样构图结构来看柔性纹样生动变化中寻求一种规范。不管是饱满的团花组合,还是散花,或含苞欲放,或蓓蕾初绽,或昂首怒放,传递出韵味十足的女性气化的自然景象。

3.4?镜面空间的营造

从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女性大都非常在意自己的外表,基于这个原因,在女性装饰风格设计中必须重视镜子的摆设和照明的计算,通过科学计算后设计的镜面投射空间可以帮助女性增强自信心,增添活力。另外,玻璃材料营造出的奕奕发光的镜面空间也同样体现出了女性的高贵气质。

4?结语

在任何情况下,设计的主体都是“人”,根据不同“人”的需求产生不同的设计风格。女性作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女性意识的设计越来越被大家重视和认可。女性装饰风格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具有其特有的装饰特点,这使得室内空间成为了一个时代女性的衍生体。一种独特的以“她”时代的女性消费文化及审美思潮正在潜移默化地流行于时尚消费阶层。一个充满活力,又具有某种柔美气质的室内空间,以女性特有的温暖气质营造的室内氛围,已经成为一种风尚。

女性消费论文篇4

二、女性消费者对商品包装的需求

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应接不暇。想要抓住消费者的眼球就必须要从商品的包装设计入手,面对女性消费者挑剔的眼光,我们要更加注重包装的材质设计、色彩设计、图案设计、与造型设计。

(一)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绿色设计,注重材料的环保。女性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或者日常用品时更注重的是包装材料的自然与环保。我们平时吃的食物与日用品都是吃进肚子或者接触皮肤的东西,女性消费者站在整个家庭的立场上,当然首先要考虑的是一家人的健康,他们往往会选择自然,无工业加工的食品包装,保障食品没有受到包装的二次污染。日本的“无印良品”就主要追求包装材质的自然美感。无印良品主张不使用“品牌”,以“无中生有”的设计理念作为产品生产的理念,包装设计更是把“无”字体现的更加淋漓尽致。它摒弃了材料的繁琐和过多的装饰,追求简约自然的方式。它多采用天然材料作为产品的包装,如纸、藤、竹、木等原始的形态出现在大家眼前,基本不做任何加工。女性消费者在购买这类商品时通常也会产生自己为环保做出贡献的心理,觉得自己的行为已经步入了绿色消费的行列。

(二)有研究显示,人们对包装首先感受到的是色而不是形。女性消费者本身就是感性动物,对色彩的关注度就比男性高。女性在家庭中承担着照顾小孩的艰巨任务,当然在为儿童选购商品时也要深思熟虑。首先我们要对颜色做一个定性,男孩子喜欢蓝色和绿色他们通常认为这两个颜色具有活力,充满朝气。女生则偏爱粉色和红色,他们觉得这两种颜色看起来跟温柔可爱。其次色彩具有识别性,蓝色让我们想到薄荷,粉色想到桃子,黄色想到香蕉,这就是色彩具有的“味道”,女性在选择儿童商品时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

(三)图案的设计在儿童产品中也有很明显的体现,女性消费者知道儿童对文字的认知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就更应该注重图案的选择。儿童喜欢动画片,小伙伴们也会把动画片作为交流的中心,商场中有很多商品运用了动画形象对其进行加工和衍生,创造了良好的销售业绩。女性消费者要比男性消费者更加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与审美眼光,他们会为自己的孩子选择更适合商品。

女性消费论文篇5

人类的发展史是一部消费的历史,消费始终伴随于人类的衣、食、住、行等消费行为,消费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有关消费的研究也日益突破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消费心理学研究等,而日渐走进社会学的视野中,并成为关注焦点。“女性是消费的主力军”,当今社会,女性购物消费的身影活跃在大街小巷、无论是不起眼的地摊,或者高档商场,无不充斥着女性们消费的身影。女性是消费的焦点,她们热衷于时尚、个性、品味。而女性正是在消费中体现自身的幸福感、感悟自身的存在,体味人生意义。因而消费社会背景下的女性更是面临消费异化和对于自身认同危机问题。

二、相关研究回顾

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论及消费、身体与女性解放的关系时,指出女性对身体的过度关注而产生的对身体的消费。西莉亚・卢瑞在《消费文化》一书中探讨了性别关系的变化与消费变化之间存在的双向关系。一种是消费文化对两性关系变化的多种方式,另一种是男女的性别对于消费文化的影响,从中考察女性的主客体性问题。在国内,沈睿在《消费文化与女性消费》一文中通过对美国成熟的消费社会及消费文化,还有对女性消费的研究,详细论述了女性在消费社会中的意义,欧美国家对消费文化的批判,当代女权主义对消费文化的立场与观点,以及英美对中国消费文化与女性的研究。

三、女性消费异化原因探析

消费异化本身作为一种非健康和非持续性的消费行为,使人沦为了消费的奴隶,因此操纵着人的消费行为。女性消费异化行为的产生不仅为了满足自身的对物品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面对男权主义社会施加给女性的种种枷锁,例如男性根据自身的喜好对于女性外在形象以及性格角色的要求。而女性则会按照这种要求去包装自己、完善自己,因而进行相关消费。女性在消费商品的同时,也使自己成为了消费的对象。

对于女性消费异化的成因,本文主要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内因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女性本身角色意识的迷失。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地位得到了大大提高,女性的消费意识也日益倍增,但是女性的角色意识并没有真正觉醒,女性对商品的消费大多并不是仅仅出于对于商品本身价值的需求,更多的是对于商品的符号意义给自己带来的身份象征,抑或为了满足自身的虚荣心或者被追捧,她们盲目的追求所谓的“美丽”。其实这恰恰使女性失去了真正的去追求“美丽”,追求真实自我的决心。2、寻求自我补偿的心理。个体在某一方面处于劣势时,心理会产生一定的自卑感,为了心理偏差与自卑感,就需要积极“补偿”,通过这种“补偿”来弥补个体内心的缺失,促使自己重拾自信。当今社会,虽然女性地位已经大大提高,基本达到男女平等,但总体说来,还是一个以男权为主导的社会,女性在某些方面仍然处于弱势群体,由于男人掌握着较多的经济权利,在对于女性的要求上他们占有更大的主动性,例如对女性外形、皮肤、穿衣等的要求。而女性本身为了满足男性的这种需求,会产生相关的消费行为,这种消费行为达到一定程度将会产生消费异化的危机。

(二)外因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原因:利益驱动的影响。消费社会是一个资本处处充斥的社会,是一个到处充斥着商品和交易的社会,资本逐利的动机和本性必然倡导和鼓励人们去消费。女性在消费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对于身体的消费,也可称之为对于“美丽”的消费,而女性对于美丽的消费是一种能够实现经济增殖的工具,这种消费行为背后蕴藏着无限的商机,例如近几年整形行业的发达,其消费主体大部分为女性,女性为了自身美丽的投资是具有无限潜力的。在可以实现社会增值的领域,资本必然要介入,通过人们不断地消费,再继续制造、刺激和引导新的消费。同时,女性对身体的投资、对于美丽的消费来获取可观的经济收入、适当的就业机会以及其他社会资源,因而,女性的消费也是一种能带来巨大收益的复杂生产过程。2、文化原因:男权对女性话语的左右。任何一种社会现象都反映着社会结构中的权力分配和力量对比情况,消费活动作为重要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自然也反映了社会结构的构成。随着社会向前进步,女性地位大大提高,虽然已经基本实现男女性别平等,但是在性别文化中,仍然是以男权文化为中心。女性所的消费活动要符合社会中男性文化对于女性的期望和要求,甚至这些文化规范已经内化为女性的习惯和自觉。只不过当前社会男权文化的权力支配作用,不是裸的提出对于女性的要求和期望,而是通过舆论的力量,例如,电视广告上,永远都在播放着笑容甜蜜,外形美好的女性,向人们传递商品信息,激起人们的购买欲望。这些都无不在塑造男性对女性外在形象和性格角色的要求。这种意识形态隐性地维护着男权文化,而女性的真实需要和主体角色则在自我改造和塑造中不断异化,这也很大程度上引起了女性的消费异化。而女性在无形之中会按照男权文化对于女性的规范和要求来装饰自己,其动机是为了得到男权文化占主导的社会的认可。3、社会原因:婚姻以及道德观念的扭曲。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使很多女性将对身体的投资作为自身成功的一个必备要素,然后以自己作为资本与金钱、财富、地位、权力进行交换。例如,通过“被包养”“”等职业作为人生成功的捷径,好逸恶劳,进行裸的权色交易,这种失范行为对于自己身体的过度投资不仅造成了消费异化,还对自身及社会的良性发展带来危害,败坏了社会风气,不利于社会道德的发展。当前社会,有些女性甚至以嫁个富二代、有钱人作为人生哲学,不惜花费金钱对自身形象进行投资,以吸引成功男性的注意,以获得期盼中美满的爱情、婚姻,并获得相应的经济地位、权利等,来彰显自身价值。她们将自己的价值寄托在男性身上,并不是通过自身努力来实现人生价值,道德观和人生观出现了极大的扭曲。

四、走出消费异化,提倡消费生态化

(一)女性消费伦理的倡导

在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时,女性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判断力,理性的做出购买决策,在追求高端奢华的生活品味时,要自觉遵循生态发展的道路,进行绿色消费,弘扬健康的社会消费风尚,培养健康的社会心态,消费是实现个人幸福的手段,而不是目的,要正确看待消费,要坚持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协调发展。

(二)女性社会角色的重塑

女性在从事社会活动时,要注重体现自身真实形象,当今社会急速发展,在媒体等舆论环境的烘托下,人们都过分关注女性的外在形象,比如拥有细嫩的皮肤,漂亮的脸蛋,姣好的身材等,把女性的身体格式化和商品化,随意制作女性美丽的标准,而真正的美是内外兼修,个人素质、文化修养、知识素养、人格魅力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自身的美。

综上,消费生态化是突破消费异化的有效路径,提倡绿色消费会使我们的生活更有意义。(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47.

女性消费论文篇6

(一)女性同商品相异化

1.女性的消费需要被商品所创造。马克思说:“每个人都力图创造出一种支配他人的、异己的本质力量,以便从这里找到他自己的利己需求的满足。”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以奴役人为目的异己存在物的王国也在不断充实壮大。今天,商品社会不断发展,商家为了实现个人利益努力创造着不同的新的需求来刺激人们的消费。女性由于社会地位和自身性格的弱点,成为了消费战争中最主要的受害者。在当今的消费社会,越来越多的女性相信她们的美丽是可以购买的,同时商家用各种各样的广告对女性美进行定义,使越来越多的女性循着定义进行消费,女性对美的需要被商家利用,逐步变成减肥药、化妆品等的消费主体。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类存在物的特性就是通过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世界表现出来的。但是,大多数女性在商家的操控下逐渐失去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女性的消费就在这样的交易过程中逐渐被异化了。2.在消费中更多关注商品的符号价值。鲍德里亚认为,正是由于符号中介,消费社会中的物、物与人及人与人的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符码中隐藏着严谨的社会逻辑。他认为,在交换行为中存在着一种“符号价值”。符号整合着整个消费体制,消费社会的本质集中体现为符号消费和符号价值的确立。女性同商品本身相异化的过程主要表现为炫耀性消费和文化性消费。(1)炫耀性消费。女性的炫耀性消费主要表现为奢侈品类的消费。目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成为世界奢侈品消费的第一大国,一些白领阶层甚至蓝领阶层的女性为了购买一个包包或者一条围巾不惜成为“卡奴”。(2)过度追求商品的符号价值还体现在追求商品的文化性消费上。品牌文化是一个令女性无法抗拒的符号价值。很多女性青睐某一种品牌,其实她们真正喜欢的是商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理念,因此她们心甘情愿地花高价来购买该品牌产品。这样的结果就使商品的使用价值被商品的符号价值所取代。

(二)消费社会中女性的商品化

对于美的本质,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美学的定义下,美仅仅是一种没有功利性的感性的状态。但是,在如今的消费社会中,女性的身体变成了另一种可以吸引财富的工具,进而女性的身体成为一种可以消费的商品。当今社会整形手术种类繁多,尤其是痛苦较小的微整形技术的兴起,使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到整形大军中来,这说明女性的身体可以直接用来消费。“一针除皱”、“一针瘦脸”这样的广告中,我们不难看出女性身体的美丽是可以花钱购买的。由此可见,当代社会女性的身体逐渐与女性本身分裂开来,逐步成为控制女性自身的一种工具。这样一来,女性自身作为主体被忽略了,使女性之间相互联系的不再是女性本身而是可以交换的商品,这是女性消费异化的又一重要表现。

(三)女性的消费由手段变成了目的

人类消费的目的在于通过满足各种需要,维持自身的生命存在,实现自我完善。然而,如今的消费社会,购买取代了对商品本身的使用,购买成为人们的乐趣,消费目的发生了严重的异化。女性感性的特征使其更容易被更新更好的商品所迷惑,甚至被自己的情绪左右,购买和消费往往被体内多巴胺所控制,其目标是非理性的。女性通过消费来舒缓自己的情绪,通过消费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对于一些女性来说消费就是目的,而不是获得商品使用价值。

二、女性消费异化的原因

(一)经济原因

女性消费异化的经济原因主要是,资本逻辑推动消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提出:“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他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已特有的社会性质。”由此可见,资本的本质就是资本所有者用来剥削工人生产出的剩余价值,从而使资本达到增值。当代社会资本的目的是卖出更多的商品,获得最高的利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资本摒弃了消费的需要,不断地去进行商品的生产,并且通过消费来操纵人类的需要以实现资本积累和扩张。由于女性性格的特点,她们成为资本最容易操纵的人群之一。

(二)社会原因

1.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异。在倡导男女平等的当代社会,女性的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受几千年来“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当今男女社会地位存在显著差异。有这样一句话说得好:“学得好不如嫁得好。”一名女性,无论你有多高的学历,如果30岁不结婚,就会被人戏称为“剩女”。相比之下,那些貌美如花的女神们虽然没有高学历,但是依然可以获得有钱的“成功男人”的青睐。因此,一些女性为了迎合男性的审美,拼命去减肥、化妆甚至整形,使减肥药护肤品成为生活必需品。2.对现代异化劳动的补偿心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和哲学手稿》中指出,在异化劳动过程中,原本应该属于人的天生的自然的劳动需要,变成一种“异于自己的存在物,从而使工人自身被控制”。在现代社会,女性肩负着工作和家庭的重任,异化劳动成为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的女性如果想从家庭和工作的压迫中解放出来,就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为了弥补这种压抑,她们消费着一切可消费商品,精神的、物质的,希望从各式各样的商品中得到快乐的体验,这也是女逛商场的原因。

(三)文化因素

正如马克思所说:“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的是受统治阶级支配。”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传播,是一个主要的文化因素。西方消费主义文化追求新奇的奢侈性,炫耀性消费,最易受到文化产品影响的女性们,最先丧失了批判的精神,她们变得拜金,变得追逐所谓的流行。可见,消费主义文化的广泛传播,正是女性消费异化的思想根源。此外,广告作为物品的论述话语,以物品作为现实指涉,构成了物体系的意识形态。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形式不断地将人们说服。鲍德里亚曾指出,广告可以呈现出物体系的全体。作为一种特殊的价值符号,各种各样的女性产品由广告进行宣传推出,不断地说服女性去购买,使女性产生“虚假需求”。

三、女性消费异化的影响

(一)女性精神方面的影响

女性消费异化对女性精神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使女性逐渐形成不正确的消费价值观。例如,西方消费主义思想使许多女性盲目迷信金钱和崇拜物质,有些女性甚至为了一件奢侈品就出卖自己的肉体和人格。在消费社会,女性的遭到更深层次压迫的原因是其不正确的消费观念,例如,好逸恶劳和铺张浪费。女性丧失精神追求的罪魁祸首就是好逸恶劳,这样的消费观念在一方面增强了男性对女性的控制,另一方面女性也逐渐与自己的本质产生异化。女性生活上的拮据往往是由于其铺张浪费,这样的消费观念是女性丧失独立性的根源。

(二)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系统失衡

女性消费的破坏力是十分惊人的。据统计,女性每月购买衣服化妆品的总价格超过女性月收入的一半,更多新兴女性更是沦落成为月光族。由于女性服装的更新周期短,女性衣柜中的服装最终会进入垃圾桶,因此仅仅中国一个国家每年产生的衣服垃圾就有上万吨之多。女性的化妆品更是对环境造成了污染,把一瓶化妆品用完的女性屈指可数,大部分用到一半就想换新产品了,这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四、如何解决女性消费异化问题

(一)提高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随着消费越来越成为女性表达自己特定身份与地位的手段,消费不平衡也成为当今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是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由于其发展不平衡,收入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此,我们可以通过特定的政策进行调节,缩小行业收入差距。另外,提高贫困地区的消费水平,例如制定消费补贴政策。女性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的异化与整个社会的异化也是分不开的,她们消费的异化势必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应从整个社会入手,解决女性异化问题,进而消除异化现象。

(二)减少奢侈消费的有形冲击

首先,应该严格限制身体消费类的时尚节目,如今电视台为了收视率和广告费的提高,将越来越多的时尚类节目搬上荧幕,这类节目的播出使女性对美的认识发生偏差,促使更多的女性投身于美容、减肥、护肤甚至整容手术的消费中。其次,应该减少对女性有歧视色彩的广告和一些名不符实的奢侈品的广告。例如,现在许多沐浴露或洗发水的广告仅仅专注于展现女性的身体美,还有搔首弄姿极具意味,这是对女性的不尊重。因此我们要倡导在广告中展现女性的内在美,消除性别歧视的媒介暗示,从而也改变女性消费异化的现状。

女性消费论文篇7

广告自其诞生之日起,其作用便是帮助商家兜售商品,尤其在消费社会中,广告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但是,当越来越多的广告成为一种越来越喧闹的话语流行于市时,它的意义和作用渐渐溢出了商业营销的范围,其影响波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学术界从各自的价值取向出发共同对广告进行激烈臧否:赞成派认为广告具有促进商品流通、繁荣市场、引导消费、丰富人们生活等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反之,批判派则认为广告诱惑消费,刺激虚假需求,鼓吹消费主义,从而造成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乃至道德问题。

女性主义者认为大众文化象征性地边缘化女性利益、贬低女性,从而“象征性地歼灭”女性。这其中广告一方面屈从于父权制的女性观,为了维护流行的性别分工而对女性进行“陈规化”的表现,将女性“放逐”到传统的女性角色,如妻子、母亲、工作中的次要角色上,从而造成对女性形象的矮化;另一方面,广告中都是些年轻、漂亮的女性,中老年女性鲜有,说明广告是在利用性地使用女性形象。方便食品、家用电器、洗化用品等的广告中对女性言说的方式则将女性等同于商品,说明针对女性的广告将女性物化为商品。而女性之所以被表现得美丽、漂亮,则是为了提供和满足文化中占统治和支配地位的男性的“观看”、“注视”。据此,女性主义者根据反映――假设理论,认为如果反复暴露在这样的女性形象之下,女性就会受到影响,自觉不自觉地模仿广告中的女性形象,这样一来,父权制奴役女性的阴谋就得逞了,而女性就永远没有翻身之日,与男性的平等就不可能实现。

但实际上,笔者认为,女性主义者的这种观点是对广告中的误读。随着消费社会的日益发展,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大众消费的重要性日益增强,消费者的权力和地位也在随之增强,作为传统的、原初的、主要的物品/服务采购者和购买决策者,女性不再是以生产为核心时代文化中的辅助地位,而成为了以消费为核心时代消费文化中的主角,因此,以促进销售为根本目的的广告大量地指涉她们,使用她们的形象,并将其表现得年轻、美丽,实质上是广告正在迎合和讨好“上帝”,且随着女性兴趣的迁延,广告不仅赋予她们家庭中的权威角色,也同时表现她们在传统上男性主导的社会、职业领域中的权威角色。

二、消费与消费文化――她的地盘她做主

消费社会是一个“被物所包围”、以商品的大规模消费为特征的社会。随着生产手段、管理手段的日趋先进和由之而来的竞争以及产品同质化程度的日益加剧,生产越来越不是问题,而如何把产品卖出去,如何为产品创造持续不断的需求则成为越来越严峻的问题。于是,消费和消费文化乃至由此决定的权力关系在消费社会的背景之下逐渐成为时代主题。

自古以来,女性似乎就是消费的主角,但在过去,消费曾经是特权阶层女性的活动,不是劳动的主妇与她们的仆役一起,执行着男人和家庭的“消费”职责――消费在此时一方面显示了特权阶级的优越地位,另一方面由于女性在经济上的附属地位,导致其作为由生产者决定的消费者的边缘属性。

如今,消费已经普遍化了,它不再是特权阶级的活动,而泛化为人们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女性在承担着抚育儿女等传统工作的同时,普遍拥有自己的职业和经济收入,与丈夫一起分担着养家糊口之责。这样,她们不再是消费过程中的“”角色,而成为了消费的决定力量。同时,女性消费者的强大不仅表现在数量上,其在购买活动中也起着决策性作用。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与这种消费主体、消费的决定权相对应的便是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和社会影响力的扩大。西方文化理论家鲍德里亚、布尔迪厄、西格蒙•鲍曼等在讲述西方消费社会特征时运用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指出,消费不仅关涉使用价值、交换价值,还有符号价值,消费者的权利也就不止于物品的选择,同时不可忽视的还有其间体现出来的对物品文化意义和身份取向的决定权。

从这种意义上讲,消费文化背景下女性因其消费主体的决定性力量获得了更多的文化关注、象征表现和社会权力。因此,广告中大量使用女性形象也正是基于女性在消费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上的考虑,是出于对于女性的迎合、讨好乃至崇拜,并最终服务于其商业利益,而非女性主义者所说的广告是屈从于父权制对女性的排斥、贬低乃至侮辱。

三、广告与广告文本――“他”的地盘“他”做不了主

广告不同于文学创作,与之本质差异在于广告不是创作者个人情感、意念、想象的自由抒发,而是处处出于对消费者的考虑、出于对产品销售的考虑。

为此,为了给受众提供最有价值的广告,获得最大的传播效果,“让人们产生买东西的欲望”,广告公司在创作每项广告之前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市场研究,圈定目标消费群,解决广告“说什么、怎么说、通过什么途径说”等问题;然后根据消费者的基本需求,创造广告文本,将其需求进行形象化展现,为消费者创造一个梦幻般的“世外桃源”,而让其产品/服务充当这种理想境界的桥梁或媒介,并花费巨资购买版面或时段将其精心制作的广告文本出去,力图产生其所希望的广告效应。

然而,传播学理论和传播实践的经验告诉我们:信息的发出并不能保证信息的顺利到达,信息的到达并不能保证信息的“正确解码”,信息的解码并不能保证受众态度的改变、产生广告主所希望的购买行为。有些消费者不仅没有被广告牵着鼻子走,按照广告主所希望的形式“解码”,反而对广告或报之以漠视、忽视和置之不理、嘲讽、对立等态度或干脆“悄悄走开”,躲避广告、拒绝接触,从而让广告者和创作者的所有努力、筹谋乃至金钱付诸东流。

更为尴尬的是,广告主明明知道会产生以上其所不愿意看到的效果,却仍不得不继续投资广告,因为广告是企业向潜在消费者传递产品或服务信息的必要手段。

由此,女性主义者所持的广告中女性形象的陈规化展现,实际上是广告背后的各种支配力量对女性的贬低、排斥、打击和边缘化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站不住脚,毕竟花费巨资做广告的广告主不会拿自己的经济利益为赌注来损害自己的“上帝”形象。媒体中的广告充其量只是现实关系的反映而已,广告参与建构社会文化现实,但它更从社会文化语境中获取言说材料,而不是凭空捏造已是广为接受的事实。

参考文献:

[1][英]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著,阎嘉译.通俗文化理论导读[M].商务印书馆,2001.183.

[2]Gillina Dye.Advertising as Communication[M].Menthuen & Co.Ltd,1982.117.

[3][法]让•鲍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M].

女性消费论文篇8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告诉我们,优势权力结构权的获得并不是通过剪除其对立面,而是通过将对立一方的利益接纳到自身来维系的。同样,男性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取得是靠收编了女性的部分利益而达成的。[1]在消费领域,男性的领导权经常被已经取得的女性政治权利或女性在消费中的自主挑选与购物中表现出的积极热情所掩盖,然而,女性既是消费主体更是消费客体的现状亦被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女性自己)所看穿。约翰・伯格在《观看的方式》里说的好:“男人看女人,女人看着她们自己被看。这不仅决定了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决定了女人和她们自己的关系。女性自身的鉴定者是男性:被鉴定的女性。这样她就成为一个对象:一道风景。”[2]女性被男性作为审视对象而使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处于被动地位是女权主义兴起的缘由,而消费社会与父权制社会的结合,使得女权主义的任务更加艰巨。

消费社会中,女性主体性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对女人产生新的要求:不仅要有经济上的独立性,还要求保持“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所以,尽管女人已经进入劳动力市场,然家事料理与购物依旧是女人的工作。总之,女人仍旧被限制于私人领域,或者说,在私人领域的时间与精力的消耗也必将限制其在公共领域的发展。其次,消费文化中表现出明显的女性歧视,女性形象“身体化”并且被“肢解”。以媒体广告为例,女性的形象经常被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女性形象的家庭化――温柔娴淑的家庭妇女,二是美女文化和对女性局部部分的特写。[3]前者是传统女性形象的重复描述,即社会刻板印象的重复塑造和强化;后者则是审美异化带来的女性主体性的丢失,一份调查显示,广告中女性角色多为家庭妇女,占51.5%,科教文卫占14.6%,公司职员或秘书占12.9%,商业服务人员占11%,领导或管理者占0.005%,其他为学生、体力劳动者等。广告中对女性的身材要求上,90.7%的女性角色身材苗条,中等身材占8.9%,肥胖占0.2%。特写镜头中,脸部特写占89.2%,其次是手部特写,占6.4%,腿部和胸部分别占3.5%和1.7%。[4]这是一个“倾斜的媒体”。消费时代的女性身体已经不是宗教视角下的“肉身”,也不是工业逻辑中的劳动力,而是具有交换价值的功用性物品,是一种资源、资本,一种能够转化为其他资本――政治、经济、文化――的资本。[5]这是一个推崇年轻、漂亮外表的社会。

人类创造了文化,而人类又被自己创造的文化所影响,所以阿尔都塞认为,我们的本质和自我不过是拥有社会生产身份的社会存在的虚构而已,我们的意识并不是由自我产生的,而是由文化赋予的,所谓的主体不是独立自持的,而是由文化建构的。所以男女的性别意识也是在特定的历史和文化的环境中形成的,并且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加剧了社会性别意识的印象,男权主义的文化对女性的支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幸而在女性主义的新型研究态势下,女性与消费的关系有了一些转向,女人不再被作为“被观看”、“被审美”,而是开始关注女性在消费中的自我满足和自我身份的确认,强调消费的解放作用,不再为取悦男人而消费。“围绕消费的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性的技能――不管是用服装、家具、食物还是化妆品,创造出一种‘形象’――无论是做还是看都爽心悦目”。[6]也就是说,现在女性开始通过积极的占有和重新加工来构建一种表达其特征的生活方式。然而这一现象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一些思考:

首先,女性“自主”消费是促进了女性魅力、女性气质的增长还是推进了女性独立、平等?如果是前者的话,那么女性气质的增长依然是处于“被看”状态,因为文化中所谓的女性气质一直就是以男权主义为标准的;如果是后者的话,很显然,单单依靠女性消费,是无法让处于的低势社会地位的女人实现独立与平等。究其原因,便是第二个要思考的问题。

第二,以目前工作条件下的女性,她有什么资本来独立消费和创新消费?“当中国的妇女在工作极其差的环境里,每个月拿着几百块钱,却要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来生产美国年轻人在酒吧里用的五颜六色的珠子的时候,我们能说这是解放吗?到底是谁的解放呢?”[7]这里隐含一层的就是,受制于已经形成的社会文化下,女性的资本是出于被统治地位的,其消费也必将不能具有自主独立性,依然臣服于男权文化下。

第三,寻求自身创造性的行为路径――个体多元化、自主化、民主化,似乎是走不通,那么将男性也纳入到消费的审美客体当中可否呢?这是很多女性主义理论当中的观点,即反对单方面的对女性进行审美,而是男女都要“被选”。然而,笔者认为,这只是人们在面对消费社会浪潮时所反映出来的无奈的顺应,对于女性主体性的重建没有任何作用。

以上三处疑问充斥在男性与女性的矛盾网格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困扰众多有识之士的终极问题。有位学者说得好:“消费社会允许多元化的选择,这为女性建构和呈现多元的主体性提供了开放的空间,此时个体所做的个体性的选择就是资本的逻辑与父权制文化的随时随地的抵抗。”[5]所以,我们唯独希望这种个体性的选择不断壮大!

注释:

[1] 张殿元:“广告文化的性别建构问题分析”,载《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9月,第5期

[2] 约翰・伯格:《观看的方式》,麦田出版社

[3] 刘俸邑:“浅谈广告中的女性形象”,载《安徽文学》,2007年第六期

[4] 刘伯红,卜卫:“我国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报告”,载《青春研究》,1997年第10期

女性消费论文篇9

法国后现代文化“超级理论家”波德里亚曾将人类社会分为前商品社会、商品社会和消费社会,消费社会遵循商品交换原则,一切事物均可进入消费系统,物品存在的终极意义是消费。杰姆逊也曾说“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己经无所不包了,文化和工业生产和商品已经是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商品化进入文化意味着艺术作品正在成为商品,甚至理论也成了商品……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已经从过去那种特定的‘文化圈层’中扩张出来,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了消费品。”在消费社会的符号化景观中,女性身体从历史隐蔽里走到了前台,女性身体因其物质实体的存在方式吸引着大众眼球。波德里亚曾直接将女性身体喻为,心里所拥有的、操纵的、所消费的那些物品中最美的消费品。

在消费行为中,女性身体具有主体性和客体性双重特征:女性在消费过程中发挥主导性,进行自身的审美构造,同时女性消费作为客体,接受男权逻辑下的商品符号的规约意义,在此过程中,不仅满足了男性的窥视心理,更完成了自身的他者化与商品化。

一、作为消费主体的女性身体

(一)自我认同

消费社会是有别于传统形态的历史境遇,女性在此关注自身。当价值成为衡量一切的准则时,男性依靠金钱、权势等来标榜自我,而女性则选择“身体”作为标量自己高度的存在物。消费社会是一个充斥了各种符号意义的时代,女性在各种符号中找到了自我认同的标识。

也正因如此,相较于男性,女性可以暂时逃离出身门第、政治立场、信仰归属、职业特征等因素带来的身份评价,通过指向自身感觉,来确立自我意识。“女性通过身体不仅能够获得尽可能多的形象资本并满足自己对身体意象的渴望,同时借以认同并展自己在社会中的独一无二的标志性符号。”正是这种对身体的自我认同意识,为女性消费身体提供了可能。

(二)自恋式解放

女性的自我认同促使其在消费社会中自我符号化的完成,是女性身体消费审美狂欢的必要前提。女性在消费社会中遵循着身体先行的享受性,消费行为背后隐含的是对身体解放的渴望和自我权利的践行。“消费社会使主体在进行消费时感到一种自我满足,这种自我满足尤其是针对女人的,这种压力是通过女性神话来对女人实施的。”

有意义的消费乃是一种系统化的符号操作行为。女性在进行身体消费时,如减肥、丰胸、独创性的衣着时,使自己与他人产生差异,培养独特的感觉,从而获得自身的秩序位置。自恋式消费使女性在审美的狂欢中找到身体的自由,女性身体以一种可变的形式和标志性的符号出现,女性独立发展的需求被满足,女性在消费行为中被激活个人欲望得到了宣泄。

(三)自悦消费

女性对自我身体认识论上的自我认同,获得了自恋式解放的意义,而此意识映射到主体实践领域中,则是女性对自我的自悦消费――女性身体消费的目的仅为了取悦自己,她们尽其所能、随心所欲地装扮自己。真正能够做到自悦消费的女性,可以抛弃世俗的标准和时尚的风向,完全陶醉在自我的审美之中,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或异类者。

物质的自悦促进了精神的放松,女性能在身体消费的过程中享受到精神的愉悦,会在此时体验到一种自足。在自主性基础上对服饰、化妆进行诠释的女性,更能发掘出时尚的深层内涵,在自娱自悦的消费过程中促进女性身体消费的行为与市场的完美结合。

二、作为消费客体的女性身体

(一)被消费的女性身体

高宣扬说“当代流行文化几乎没有一项不同身体和‘性’相关,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性和身体的主题、内容和形式,几乎成为流行文化永无止境地引诱社会大众进行消费的最大动力。不但流行商品环绕着身体和性而生产,身体和性本身也因而变成了商品。”在消费社会中,女性身体的符号形象充斥着各各领域。广告、包装上的风姿美女成为吸引消费者注意力和购买欲的工具;车展中车模成为商品的辅助消费品;影视作品中的激情戏、电视节目中的美女主持、文学创作中的身体写作……女性身体是“喻”的载体;“人乳宴”、“女体盛”、“人体彩绘”等种种噱头也广含商机。

女性身体在消费行为中作为辅助消费品或直接消费对象而存在,女性的身体线条、功用性美丽被凸显为裸的欲望,以“对象化”、“物化”、“动物化”的特征呈现在大众面前,成为被欣赏、把玩的对象。在消费主义的向度中,女性身体尤其是屁股、、嘴唇、大腿、等,都逐渐脱离原初意,因其隐指的“性”意义而广受追捧。如吉登斯所言:“软色情文学的‘体面’是其吸引读者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向人们暗示妇女是望的客体,而非主体。”

(二)无意识的他者化

消费时代通过大众传媒进行商品的推广和宣传,女性身体不仅是自悦更有悦他的功效。媒体通过对“时尚”、“现代”、“品味”进行定义,使得女性身体被规制在有待改进的范畴内,在无疑是种完成了自身的他者化过程。如同布迪厄所言,她们用镜子和磅秤取代了祭坛和跪凳。

齐美尔在《时尚哲学》中指出:“时尚是既定模式的模仿,它满足了社会调适的需要;它把个人引向每个人都在行进的道路,它提供一种把个人行为变成样板的普遍性规则。但同时它又满足了对差异性、变化、个性化的要求。”时尚在彰显女性主体个性的同时,又使女性身体受制于媒介话语,自悦消费成为少数,大多数女性完成的是普遍性原则下的差异。“所有的女孩之所以能够自以为是碧姬・芭铎,那就肯定是因为她们的发型、嘴型,或某种与众不同的着装特征,也就是说必然有种对大家都一样的东西。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些范例的实现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个性。”如波德里亚所言,女孩们的个性源自初始性的统一。

(三)男性的暴力美学

波德里亚曾指出消费“是一种约束、一种道德、一种制度。它完全是一种价值体系。”虽然表面上看来混乱,带有私人性和自主性,但其内在却存在着话语的权威和霸权。消费行为是靠符号系统的意义交换完成的,符号意义背后的话语逻辑是男权的规约,男性通过暴力美学对张扬的女性自我消费进行控制。女性虽然是消费行为的主体,但女性的身体消费方向却取决于男性的审美观。换言之,在男性暴力美学语境下,女性身体消费实则是一种男权社会的消费。

对于女性身体特征的界定,如肥胖、平胸等均出自男性审美观。以女性的瘦身为例,仅为了其自身健康而进行的自悦消费是主体性主动行为,但由此引申的“苗条、美丽、骨感……”等时尚审美评价则出自男性的审美暴力。“永恒存在于女性范例中的,是一种派生的价值,间接的价值。女性只是为了更好地为争夺对象进入男性竞争才被卷入自我满足之中(自我取悦为的是更好地取悦男性)。”可以说,女性身体消费“解放”意义上的自醒与自觉实现甚少,更多是男权社会权利的规训和控制。消费社会中“意识形态”体系控制着人们的“生活世界”, 完成了对女性自身角色、行为、价值认同方式的规训,使大多数女性仍处于从属地位。

三、女性身体的后现代出路

消费社会的商业机制为女性身体获得消费自由提供了机会,女性主体性解放在自悦消费中实现。但事实上,由于大众媒介对于商品符号价值的引导性宣传,消费品被赋予了男性的审美价值观。大多数女性在身体消费的过程中,无意识地改变了对自身的自我认同,转而服从男性话语逻辑控制下的普遍审美策略。

虽然自悦式消费与无意识他者化消费两种行为模式之间差别甚小,却在深层逻辑层面存在巨大张力,即男性视域支配下女性身体的规训与女性自主身体塑造之间的审美体验的差别。大多数女性无意识地完成男性视野下的自身审美塑造。在流行文化的重染、强化下, 女性的自悦消费案例成功完成很少,更多地是无意识地他者化。整形、抽脂等自塑行为使女性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过程中沦为了美学暴力的牺牲品。男性的审美暴力与女性的自我解放形成了一种两难,后现代的消费社会随着人们的警醒与反思,隐现着和解的可能。

进入后现代,很多女权主义者开始关注消费背后隐藏的男性霸权,期冀以女权的态度拒绝男人。虽然方式有些极端,但却可以唤醒人们认识到消费背后的权利逻辑,让男、女两性真正的平等沟通。其终极目的是使女性在身体消费的过程中达到灵与肉的交融。

正是由于女性对自身消费境况的认识,才对后现代的消费社会特征有了更深了解。商品交换背后的消费第一原则,直接造就了消费与审美狂欢,女性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与花言巧语的广告中,消费自律力不从心。身体的精神性遭到物性的冲击,文化意义不断被肉体意义消融,有意识的抗争变成无意识的商业化。所以说,只有在极度物化的消费社会中保持律己意识,自主认同自身的审美价值,以自悦而非“悦他”、“展示”而非“被凝视”为目的,才能真正达到女性身体消费逃离男性霸权规约的目的。才能打破消费深层逻辑的束缚,寻到一条和解之路,使后现代语境下消费意义更为深刻。

美国社会学家黛布拉・吉姆林在《身体的塑造―――美国文化中的美丽和自我想象》一书中提到,女性对美丽追求可具有双重功用,即对男权文化制度的审美认同与达到美丽标准之后的逃离男权陷阱。当消费社会的男性审美暴力与女性身体解放走入两难时,我们更应关注二者张力背后新型消费走向的可能。女性的身体消费不应为了拒绝男性审美逻辑而拒绝自身消费,女性的身体不应处在男性的注视与审视中而规避大众审美逻辑,女性的身体消费完成反叛与逃离的可能前提是对于男性文化审美的认同。只有在消费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消费背后的压制与不平等,才能在理解这种束缚之后真正重塑女性的身体消费观。

四、小结

身体作为物质与精神的复合载体,外在的形体存在着喻,可以满足消费者的消费和窥秘心理。内在精神方面具有历史和社会意义,标示着女性的自主解放之路。在消费社会中,与精神的双重价值统一于身体当中,二者不断地斗争抗衡。

由传统社会走向消费社会,女性身体由隐及显的社会角色必然导致其消费的狂欢性,借由身体消费行为而期冀达到的女性的身体解放必然遭遇男权逻辑,无意识地归附与顺从。随着女性自身意识的高度觉醒,自主式的审美选择、自律式的规避男权、自悦式的身体消费使得女性身体消费在本体论上有了明确转变。为女性身体消费中男性与女性的和解、女性的灵肉交融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1]让・波德里亚.刘成富,全志刚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杰姆逊.后现代主义和文化理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57年版.

[3]齐美尔.时尚哲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

女性消费论文篇10

阿德勒对补偿是这样定义的:补偿(compensation)指个人所追求的目标、理想受到挫折,或由于本身的某种缺陷而不能达到既定目标时,改变活动方向,以其他可能成功的活动来代替,从而弥补或减轻心理上的不适感,这就称为补偿。阿德勒认为,许多在身体上有残疾的人,常采用这种方式来弥补与正常人的差距。阿德勒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希望加以改进的。——没有人能够长期地忍受自卑之感,这种自卑感一定会使他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在阿德勒看来,一个人不管处在多么有利、多么优势的情况下,他总会渴求更完美、更理想的状态。现实和理想的差距使自卑感成为人类心理上的一种普遍的负荷。然而,自卑感并不是心理上的变态现象,它是人类不断增进自己的内驱力。

2 补偿性消费相关概念

2.1 强制性消费

强制性消费(compulsive consumption)是指反复的,而且经常是过度购物行为,作为压力、焦虑、沮丧或无聊的解毒剂。在某些情况下这样的消费者与吸毒者没有什么两样,他们对消费行为无乎没什么控制能力,并且在消费完后,个人会体验到强烈的遗憾或负罪感。它是一个“非正常”消费者的消费活动,是一种极端形式的补偿性消费的病态形式(Woodruffe,1997)。O’Guinn和Faber提到的这一现象的其他方面也支持了这一假设。比如他们强对于很对人而言,强制性购买与消费者对情感和他人帮助的的需求紧密相关。

2.2 上瘾性消费

Elliott(1994)将上瘾性消费行为(addictive consumption)与强制性消费行为区别开来,他认为这种行为应该被称之为嗜好,因为它是一种正常行为想一种病态行为的延伸,而不仅仅是一种由于某种不情愿的压力而违背本人意愿去做某事的强制性行为。上瘾性消费行为是采用各种各样的补偿性行为来弥补感知到的不足或情感需求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应付焦虑状态和压力以及自尊和自我的缺乏,它是正常消费行为的“非正常”延伸(Elliott,1994),是补偿性消费的一种“非正常”表现形式(Woodruffe,1997),这中论调更加证实了补偿性消费是一种“正常”的,普遍的消费行为。

3 女性补偿性消费行为心理

女性作为人类社会的半数,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来都是不容忽视的。女性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可以说,认识女性,确定女性的地位,维护女性的权益和尊严,给女性的生存发展一个无限广阔的自由空间,这不仅仅是对女性的认识问题,更是对整个人类的认识问题。马克思曾经高度评价过女性的历史作用,认为“没有女性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1992年,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和联合国1995年《世界女性报告》也分别指出:“女性参与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女性的贡献以及女性的权利已成为社会和经济改革的中心”。历史经验证明,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对推动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女性社会地位一直是西方女权主义者所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我国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在当今的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已得到极大的提高,但远未达到她们想要的水平。

Adam Galinsky和Derek Rucker在其论文《Desire to Acquire:Powerlessness and Compensatory Consumption》中提出并验证了如下假设:

(1)人们想要极力避免缺乏权力。(2)地位是权力的来源之一。(3)消费者可以藉由拥有地位,来补偿缺乏权力的无力感。

女性消费论文篇11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居民的健身意识大大增强,体育消费已经启动,体育产业向前发展,体育人口大幅增加,体育消费市场日趋繁荣。但是,女性,尤其是中年职业女性体育消费、体育行为仍处于底下状态。面对中国女性体育消费不容乐观的状况,认真研究女性,尤其是研究湖南城市中年职业女性身体自我概念和家庭自我观念与体育消费态度的关系,对了解城市中年职业女性体育消费心理特征,吸引湖南职业女性参与体育消费,促进湖南体育市场繁荣,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湖南省14个省辖市35~55岁城市中年职业女性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这些城市是:长沙市、湘潭市、株洲市、衡阳市、邵阳市、岳阳市、益阳市、常德市、吉首市、怀化市、娄底市、郴州市、永州市、张家界市。

1.2研究方法本文研究过程中运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

1.2.1调查、访问法

1.2.1.1一般问卷调查法身体自我概念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系统,由多种成份构成,澳大利亚Marsh教授的理论把人的身体自我概念分成11个维度,即身体健康、身体力量、身体耐力、身体灵活性、身体肥胖、身体活动、身体外表、身体协调性、身体运动能力、整体身体、自尊等,并依次编制了《身体自我描述问卷》(PSDQ)。我国杨检对PSDQ进行了信效度检验,认为该问卷是一个较为理想和可靠的身体自我评价问卷[9]。

本文采用的问卷调查法,420份《身体自我描述问卷》(PSDQ)由作者派出经过训练的学生调查员在14个省辖市内随机抽取一个中学初一年级至高二年级符合课题调查对象要求的学生家长30人、由学生带回家让其母亲填写,这其中涵盖了35~45岁的城市中年职业女性人群。280份《身体自我描述问卷》(PSDQ)是由调查员在14个省辖市的高校内随机抽取符合调查要求的当地城区学生家长20名,对学生发放问卷,委托学生带回家由其母亲填写,这部分人群则是46~55岁的城市中年职业女性。抽样调查样本总量700人,问卷回收676份,35~45岁403份,46~55岁273份,回收率为96.57%,剔除无效问卷34份,有效问卷642份,问卷有效率为97.76%。

1.2.1.2效度检验在问卷设计好后,作者选取了37位体育理论及消费心理专家,对问卷的效度进行评分,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结果见表1。

1.2.1.3信度检验问卷主体采用“再测法”,即在第一次调查问卷回收后,作者以邵阳市原来样本中选30位调查对象进行重测,时间间隔一个月,然后利用皮尔逊(Pearson)积差相关方法进行信度检验,计算R=0.8276,符合统计学要求,表明问卷有较高的可信度。

1.2.1.4调查访问法为了解全面情况,笔者就有关问题走访湖南省一十四个省辖市和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经济学、体育社会学、市场营销学等方面的学者,并考查了长沙、湘潭、益阳等地竞赛表演、体育健身、体育用品等体育消费市场,掌握大量的一手资料,为撰写该论文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1.2.2文献资料法本文作者查阅了相关论文60余篇,阅读了《消费者心理学》、《消费者行为学》、《体育经济学》、《体育市场营销学》等与体育消费心理和营销策略相关书籍。

1.2.3数理统计法本文对回收的问卷采用spss13.o分析统计,将结果进行讨论。

1.2.4逻辑分析法运用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知识、问卷调查结果以及走访专家所得信息,进行逻辑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身体自我概念的维度与体育消费态度的关系

2.1.1湖南省城市中年职业女性身体自我概念与消费态度的相关性本研究运用《身体自我描述问卷》(PSDQ)对城市中年职业女性进行了调查,通过运用SPSS13.0进行相关分析,得出结果见表2。

1) 从表3可以看出,在城市中年职业女性身体自我概念的11个维度中,有6个维度与体育消费态度有相关性。第一,灵活维度与体育消费态度具有显著相关,说明灵活性好的城市中年职业女性其体育消费态度是积极或者比较积极。在现实生活中,灵活性好的中年职业女性,她们比较喜欢体育活动,无论是集体活动,还是个人的自由活动,她们都表现出积极或较积极的态度。在城市的健身场所可以看见,大多数女性都是比较灵活的;在运动场上的众多女性也是比较灵活的。第二,协调、体育活动、运动能力、力量和耐力等维度与体育消费态度具有非常显著相关性,说明协调性好、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运动能力强、力量素质好、耐力好的城市中年职业女性,其体育消费态度积极或比较积极。协调性是体育运动的特点之一,协调性好的城市中年职业女性,她们愿意参与节奏性较强的体育运动,比如健美操、健身操、有氧健身操、街舞等,在参与这些活动的同时,必然参与体育消费。因此,她们的体育消费态度是积极或比较积极的。体育活动是当今众多人比较喜欢的,喜爱体育活动的中年职业女性,对体育的认识较深刻,体育价值观正确,她们对单位的体育活动积极参与,自己还经常参与体育活动,也组织其他人开展体育活动,所以她们的体育消费态度是积极或比较积极的。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要求参与运动者具备一定运动能力。运动能力较强的中年职业女性,她们不会因运动量的大小、强度的大小而中断体育活动,有的还会认为这更有利于增强体质,因此,她们的体育消费态度是积极或比较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力量素质。力量素质好的中年职业女性,在参与力量项目健身时,会表现出特有的风格,以增强自身的肌力而感到愉快和满足,并将长期坚持健身、健美训练,为此,她们的体育消费态度是积极或比较积极。体育活动需要一定的耐力,耐力好的中年职业女性,她们会象跑长跑一样坚持体育锻炼,不会因运动的劳苦而中断体育健身,为此,她们的体育消费态度是积极或比较积极。以上六个维度与体育消费态度具有相关性,这给人们,尤其是给体育商家带来新的思考。

2) 健康、外表、自尊维度与体育消费态度相关性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健康类型的职业女性,自认为身体健康,而较少参加体育锻炼,所以她们的体育消费态度处于不太积极或消极;外表与喜爱体育锻炼和体育消费心理本身也没有多大相关性,所以二者不具有相关性,这合符常人的观点;人的自尊与人的修养有关,与人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关系不大。

3) 身体肥胖与体育消费态度呈负相关,这可能是由于肥胖者不愿参加体育活动或参加体育活动较少,其体育消费态度表现为不太积极或消极。

4) 消费金额与消费积极度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0.459,P<0.01)。

2.1.2身体自我概念各维度在不同消费态度下的比较

从表4可以看出,在协调维度中,消费态度较积极与消费态度积极相比差异显著,不太积极与积极相比差异非常显著;在体育活动维度中,体育消费态度消极与积极相比差异显著,不太积极与积极相比差异非常显著;在运动能力维度中,体育消费不太积极与积极相比差异非常显著;在整体身体维度中,体育消费态度较积极和不太积极与积极相比差异显著;在力量维度中,体育消费态度较积极和不太积极与积极相比差异非常显著;在灵活维度中,体育消费态度不太积极与积极相比差异显著;在耐力维度中,体育消费不太积极与积极相比差异非常显著。这进一步说明城市中年职业女性体育消费态度与其身体自我概念的协调、体育活动、运动能力、力量、灵活、耐力等6个维度具有相关性。

2.2家庭自我观念与体育消费态度的关系

从表5可以知道,具有扩展家庭观念、核心家庭观念和子女中心观念的城市中年职业女性,其构成比较高,参与体育消费的积极和较积极态度构成比也高,反映她们在参与体育消费的过程中,不仅自己参与体育消费,而且为家人代为(帮助购买体育产品)体育消费,这是值得企业关注的问题。城市中年职业女性在生活中担任多重角色,在购买活动中起着特殊重要作用,是绝大多数儿童、老年、男性、家庭体育用品的购买者。在当今社会家庭中,大多数城市中年职业女性掌握了经济支配权,她们在满足自身体育消费的同时,又参与子女、丈夫及其家人的体育消费。

3结论

1) 湖南省城市中年职业女性身体自我概念的11个维度中,有6个维度与其体育消费态度有相关性,分别为协调、体育活动、运动能力、力量、灵活和耐力。健康、外表、自尊维度与体育消费态度相关性不显著,身体肥胖与体育消费态度呈负相关,消费金额与消费积极度呈显著相关。

2) 具有扩展家庭观念、核心家庭观念和子女中心观念的城市中年职业女性,其构成比较高,参与体育消费的积极和较积极态度构成比也高。

参考文献:

[1] 杨晓燕.如何吸引女性消费[J].消费经济,2000(5).

[2] 徐江. 体育消费心理文化论[J].开封大学学报,2001(4).

[3] 刘志强.我国体育消费者的动机需要和行为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4):10.

[4] 张辉. 大学生体育消费心理行为的调查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

[5] Morgan,AmyJ The Evolving Selfin Consumer Be havior: Exploring Possible Selves[J].Advancesin Consumer Research,1993(20):429.

[6] Graeff,Timothy RU sing Promotional Messages to Manage the Effects of Brandand Self-I mageon Brand Evaluations[J]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1996(13):4.

女性消费论文篇12

教育消费是社会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消费是一种文化消费、投资性消费、投资主体有基本要求的消费,是贯穿消费者一生的消费。但对于教育消费切忌不要盲目冲动,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教育盲目性的消费心理表现最多的就是消费动机具有较强的社会性,更多的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考研热”和盲目考研的行为都属于这种现象。追求文凭以加大自己在未来就业市场的砝码是许多女性考研的社会性考研动机之一,这时个人对于考研付出的一切教育消费都属于个人教育高消费。

(二)“女性考研群体”是否能实现考研消费效用的最大化

我们在购买一个商品的时候,尤其是昂贵商品的时候,一定要在对商品的性能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购买,因为我们要把这种昂贵商品的效能最大化,以避免消费的浪费。从教育消费的效用来看,近期的效用表现为知识的获得,远期的效用表现为就业,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非经济效益这一美好愿望。首先,在决定考研之前,你们要了解研究生教育是一种追求能力与潜力及综合素质更高层次培养的教育,而不是单纯获得文凭的教育。其次,在决定考研之后,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考研这种消费实现其效用的最大化。随着我国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增加,未来的就业市场会有更大的挑战,女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是考查考研消费效用是否最大化的时候,我们积极倡导“理性教育消费行为”。

二、从“入学选择理论”角度出发对“女性考研群体”进行分析

在教育经济学理论中,“入学选择理论”把学生入学选择行为纳入微观经济学中消费者选择理论的一部分。我们把教育作为一种商品作进一步探讨,研究个人在教育项目中如何选择。因为入学选择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特点,所以要坚持以下两项原则:首先,每个人吸收、理解和应用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时需要相应的能力。其次,在入学选择时应关注自己的实际需求情况。

有些人为了考上研究生而不计专业,不计学校,不计地区。近几年,跨专业考研的队伍愈发壮大,许多考生不仅跨考相关专业,甚至还有人进行文理科间的“大转行”。例如,笔者身边不缺乏考几年换几个专业,结果都均无功而返的实际例子。

对于“女性考研群体”来说,首先,是要认清形势,认清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而且目标一定是可行的,不要一味的追求当前的热门学科,要从长远出发,选择自己喜欢的并愿为之奋斗的专业。其次,要对考研的艰巨性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持之以恒,善始善终。再次,要有良好的身心素质。要注意张弛有度,在紧张中懂得放松自己,切不可搞疲劳战术,以身体为代价。

三、从“人力资本理论”角度出发对“女性考研群体”进行分析

研究生接受教育的成本一般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直接成本支出,主要是读研期间为接受研究生教育而花费的一切有形成本,诸如学杂费、教学设备使用折旧费、教师的工资等等。其二是间接成本支出,又叫研究生教育投资的机会成本,它包括的是研究生因在读研期间接受教育而放弃了直接从事其他经济活动的机会而损失的收入。研究生教育的收益就是研究生教育投资者接受研究生教育比不接受研究生教育所多得的收入。建议“女性考研群体”以自己的实际情况并结合人力资本理论来估算自己的研究生教育收益。如果将来所创造的教育收益不明显,就说明研究生教育的收益率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又因为未来的就业市场是不可估计的,所以,提高研究生教育收益率或者是降低个人教育投资风险的唯一方法是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女性消费论文篇13

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和消费能力的增强,女性消费品这一新名词浮出水面。它主要是指以女性作为主要使用者,并以女性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消费品。以庞大的人口基数作为支撑,女性消费品拥有着极其广阔的市场潜力。从护肤、美妆、时装到家居类产品,女性消费都占有着重要的位置。从广告诞生那一天起,“性别”就是最常见、最主要的广告元素。性别研究已经成为广告文化研究的重要分支,有关女性消费品广告的研究得到了多领域学者的高度关注,相关研究成果还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两性平等进程和女性进步的指标。

女性消费品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包含了女性的影像、声音,以及广告词等成分。而通过这些成分所展现出的女性形象,又折射出女性的社会地位与社会价值。通过选取有代表性的中外女性消费品广告案例,解读其中所折射出的社会文化内涵,可以揭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中西方女性社会地位与社会价值的异同和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中西方女性的社会地位与社会价值的变化。

一、文化与广告的联系

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对“文化”这一概念提出了定义:文化即为文明,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从广义上,文化就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会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了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

文化以各种形态和现象存在于社会并发挥其自身作用。而广告所表现的形态和现象,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之所以把广告看作一种文化形态,其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广告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行为。作为文化发展的成果和人类智慧的结晶,广告体现了人类的进取精神与创造力。其次,广告记录了人类历代伟大的创造,是社会经济与文化成果的展示,也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反映。最后,广告的内容与形象的表现蕴含着知识与价值观念,对受众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与此同时,文化借助媒介传播,又因为传播而得到不断的发展。广告借助传播使文化生存,并得以继承和传递:在蕴含着丰富文化知识的同时借助传播将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传递给受众,广告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调查表明,女性及其相关的消费品占据了消费品市场60%的份额,其影响力不可小窥。从护肤、美妆、时装到家居类产品,在这些主要面对女性消费群的商品的广告中,由女性角色出演的广告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无论是在平面广告里还是在电视广告中,女性消费品广告所展现的女性形象――包含了女性消费品广告中有关女性的文字、图片和声像等映现出的“女性形象”,都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并影响着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

二、女性消费品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常见类型

通过对大量女性消费品广告中女性形象的解读与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可以被大致分为四类。

1.贤妻良母型

贤妻良母的家庭主妇是女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传统形象。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传统观念中女性的主要社会角色是妻子和母亲。在这一类广告中,女性总是出现在以家庭为背景的环境中,所推销的往往也是与家居有关的产品,如洗涤产品、厨房用品等。

在国产品牌立白洗洁精的广告中,年轻美丽的妻子对着一池油腻的碗碟发愁,向正在看电视的丈夫道:“老公,我怕伤手!”丈夫怜惜地抚摸着妻子的手,说:“老婆的手,不能伤!”随即拿出一瓶立白洗洁精:“没事,有立白不伤手洗洁精!”镜头一转,妻子高兴地开始洗碗,背景则是客厅里的丈夫,坐在沙发上悠闲地看电视。

在威猛先生的厨房清洁广告中,一名年轻的母亲正在为厨房的卫生发愁,无论如何都无法弄干净,此时威猛先生出现,手举威猛先生牌厨房清洁剂,说道:“别怕,威猛先生来了!”顿时污垢全部清除,厨房焕然一新。

通过以上两个实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性,即出现在居家的环境中的男性大多数都是在家里娱乐和享受,例如在立白广告中亮出新款洗涤剂便回沙发上看电视的丈夫。而更为不公的是,家庭相关的女性消费品广告中被演绎为在家享受的男性们,却扮演着“给予女性指导”的专家或权威形象,例如立白广告中的丈夫和威猛先生广告中的威猛先生。从跨文化交际的文化认知理论我们了解到媒体可能引发谣言,塑造不实形象,并执着于某些要点,使阅听人简历不正确的印象,甚至可能导致阅听人模仿报道内容的情节。而这一类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所传递出的错误信息将使社会大众对女性产生错误的理解,形成女性不聪明、无法独立解决问题,女性就该承担所有家务等偏见与刻板印象,有可能加深社会对女性的偏见,甚至让部分女性从潜意识里感觉到自己不够聪明,自己的价值只能够体现在家庭里。

2.花瓶摆设型

花瓶摆设型的女性形象在广告中也频频出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美的追求既是人的天性,又是人的权利。古语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仅男性喜欢欣赏美女,甚至连女性也会被美丽的女性形象所吸引,并且模仿广告中的美女,期待使用了美女所推荐的商品后也可以变得如她一般漂亮。然而这种对于美的追求在广告中却被一定程度地滥用了。我们常常可以在广告中看到美女脸部及身体局部的特写,甚至透露着性的暗示。在这些广告中,以女性作招徕,女性的形象在广告中被物化了。

在妮维雅柔滑身体乳西方版的广告中,电梯门一开,一名穿着短裙高跟鞋的女子从电梯间走出来。她穿过电梯间,穿过走廊,穿过大厅,最后在扶手处站定,就在站定的一刻,她的内裤顺着腿滑了下来。在国内版的广告中,广告随着男性解说的声音开始:“只有男人才能表现她的肌肤,看得见的透白,触得到的温润。”一名年轻女子与恋人拥抱,镜头对胳膊、背部等部位进行了特写。

浪莎袜业的广告女代言人换了几任,而广告从最初的版本到最新的版本,内容却没有太大的改变:美丽的女性,腿部特写,以及广告语:“浪莎,不止是吸引。”

在整部西方版妮维雅产品广告中,只出现过女子的下半身(短裙,高跟鞋),没有出现过全身或者面部的特写。广告中的女性形象被完全地肢解化,所表达的仅仅只是一个性感的符号。而国内版的广告中的那句广告词:“只有男人才能表现她的肌肤,看得见的透白,触得到的温润。”将女性的价值完全限制住,仅有通过男性的力量才得以表现出。浪莎的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也仅仅只是被物化的花瓶形象。这种女性形象的局部写真是为了满足男性观察者的视觉要求,为了展现女性的性别特征,为了强调女性的性吸引力和对男性的性魅力,其目的不外乎取悦男性,将女性形象物化与商品化,并对受众暗示:女性的价值就在于美丽与性感。通过跨文化交际的媒体与认知的发展板块中我们可以得知,刻板印象与偏见的形成不仅仅与个人经验、需求、动机、关系网、文化教养等因素相关联,越来越多的媒体讯息,尤其是广告,运用潜意识认知的方法,在讯息的背后隐藏不同的暗示,让阅听人在接触信息时无法感知受到刺激的影响。也就是说,大众媒体的引导对于人们认知系统的发展或形成刻板印象与偏见,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独立自信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广告中开始逐渐出现独立自信的成功职场女性形象。女性的普遍就业,以及在经济和人格上获得独立使得女性的自我意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不再满足于家庭妇女这一社会定位,她们试图摆脱男权社会的束缚,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她们希望在社会职业领域里发挥自己的能力并获得成功。

在法国著名化妆、护肤品牌碧欧泉口碑产品活泉系列国际版本的广告中,几乎没有广告旁白或者广告模特,取而代之的是水和产品的交融,整部广告中仅出现过一张女性面部的轮廓,浸入泼洒的泉水中,该品牌国际代言人为萨莎・彼福瓦洛娃。在亚洲版的碧欧泉活泉系列产品广告中,在和悦的女声产品解说下,姚晨穿着白色的衬衣,以大方的妆容和简单的发型配以她招牌式的笑容进行了演绎。在另一个版本的广告中,高挑的姚晨穿着一席米黄色长风衣配上黑白相间的围巾,从卢浮宫优雅地走来。她时而眺望远处的卢浮宫,自信的神情吸引了在座的人群。

在最新版本的国内知名洗涤品牌蓝月亮的产品广告中,杨澜成为了女主角。新广告以专业、洁净、出众作为主要诉求,在展现洗衣液洁净特质的同时,更主张一种专业的生活态度。片中,杨澜从生活、职场、社交等多角度演绎了职业女性的专业追求:“做更专业的女性,不论工作还是生活。”

姚晨2005年凭借在情景喜剧《武林外传》中对女侠郭芙蓉的精彩演绎,被广大观众熟知,在片中扮演的角色展露了现代女性独立自信、热爱生活、真实自我的价值观,为广大观众所认可。同一品牌,相同的广告理念,传播到不同的地区,代言人就进行了更变。选取本国知名代言人是为了通过已被消费者们熟知的形象来促进中国地区的女性消费者们更加了解该品牌的文化理念,更好地接受该品牌。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来看,有效性与适当性两个概念,常被学者用来定义沟通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是沟通能力的延伸,但跨文化沟通能力特别强调情景脉络的重要性。这种对情景脉络的强调,除了重视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有效性与适当性,也很注意人与沟通环境之间的互动与双方的文化认同。

在蓝月亮历年广告中,女性形象则进行了几个阶段的进化。最初的洗手液广告,是以一名母亲关爱孩子的角度来推销产品。之后的版本由张柏芝代言,广告中的张柏芝衣着清凉,一边舞动身体一边介绍产品。取代张柏芝的是跳水皇后郭晶晶,配上“超越自我,蓝月亮洗衣液,跨入洗衣新时代”的广告语来进行介绍。这种女性形象的积极转变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受众的心理及行为。

4.后现代型

后现代风格的女性形象趋向于多元化,其表现多为对传统女性形象的反叛与解构,极力彰显女性个性。

在2009年快乐女生全国比赛结束后,美宝莲邀请了该届快乐女生参赛选手中最具有争议的曾轶可担任精纯矿物BB霜的广告代言人。广告中的曾轶可打扮中性却又穿着高跟鞋,弹着电吉他,妆容清爽,前卫中透露着几分少女的气息。广告语“全世界,看我的吧!”令人记忆深刻。

在迪奥的毒药香水广告中,午夜即将到来时,女主角穿着高跟鞋,提着礼服裙,在楼梯上狂奔。在午夜12点到来的时刻,女主角引爆了宴会现场的水晶灯,吸引了所有来宾的注视并进入会场中央。

在美宝莲的广告中,曾轶可打扮趋于中性化,却又在妆容上带有几分小女生的青涩感,弹着电吉他,用她标志性的“绵羊音”发表出颇带力度的宣言,张扬了“90后”年轻女性的个性,一改传统女性的“美丽性感”、“温文尔雅”,突破了女性形象的模式化传达。而在迪奥的香水广告中,女主角以出格的举动激起在场所有人的注意,无论男女都为其目瞪口呆,而她则选择放肆地享受这种注目。这些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前卫、反叛、不羁,符合后现代主义的自我翻新的美学特征。

三、中西方女性消费品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异同及产生原因

在经过对大量中西方女性消费品广告的分析后,我们不难发现,中西方女性消费品广告中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中国女性消费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更加被限定在贤妻良母和摆设花瓶这两个范畴内;西方女性消费品广告不再像20世纪60年代那样滥用性感女性的外表作为吸引力来增强广告效果,而是趋于独立及多元化。

造成中国女性消费品广告中的刻板女性形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的特殊国情和社会现状。在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轨迹特殊而曲折。一方面,自建国以来,党中央不断将女性从过去的封建家庭束缚中解放出来,并积极倡导男女平等观念为女性争取话语权。另一方面,基于历史原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男尊女卑思想根深蒂固难以被消除。由于在家庭和社会掌控经济权利与话语权的还是以男性为主,广告的主要针对受众还是男性,女性的性别常常被用来作为商品的招徕。这种传统被沿袭之后,即使是在针对女性的女性消费品广告中所展现的女性形象也受到影响。女性形象被运用的次数多,恰恰不是因为妇女在文化上的主动态势所决定的,而是由她们的被动地位所决定的。然而在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文化认知理论中,我们得知大众媒体最大的影响,是使阅听人改变信念、态度或刻板印象与偏见,并可能引起行为的改变。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女性消费品广告在被创造时就被赋予的刻板形象可能被传媒的力量放大并且更加扭曲,导致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即刻板形象越来越不实。

相较于中国,西方女性消费品广告所呈现出的女性形象更为积极鲜明多元化。西方女性主义最初的诉求是妇女在受教育和在经济上与男性平等。要真正获得平等的权利,摆脱屈从的地位,这对于没有受过教育的妇女而言是不可能的。西方女性运动促使妇女争取受到教育的权利。随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妇女基本上争取到了选举权。在争取到了选举权后,她们发现在实际生活中仍然不能和男人平等,主要表现在不同工同酬上。经济上无法独立的人在精神上自然也无法独立。要获得平等的地位,便需要有平等的工作权利和获得同等的薪酬。

在西方文化的根底中包含着对个体精神自由的追求,这也是跨文化交际的文化认知理论中文化价值取向的表现。Klophf和Park(1994)发现,在美国人最重视的12种价值信仰中,个人主义、自由、平等占据了首要的三席。在女性运动的推注之下,当代大多数西方女性受过高等教育,经济又得以独立,社会地位较中国女性更高。在抛开多重束缚之后,女性消费品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展示自然更加多元化。

尽管西方女性消费品广告中的女性形象较中国女性消费品广告要更加自信、独立、多元化,但也不能就此否认西方女性消费品广告中刻板形象的存在。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的发展和中西方文化的传统密不可分。尽管女性主义运动促进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现如今女性的受教育水平、就业情况和社会地位较之过去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相对于男性,女性仍处于弱势这也是不争的事实,男权主义的影响无法被完全摒除。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广告行业,男性从业人员占有了绝对的优势。传媒业对女性的不平等,同样也是男权主义思想的客观反映之一。这些都是造成刻板印象在广告中难以被消除的重要原因。广告中所展现的女性形象再现了现实,与此同时又在不断地影响着社会文化的性别概念。这一现象又印证在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文化认知理论中,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的影响:大众媒体可能会塑造不实形象,但最大的影响是使受众改变信念、态度或刻板印象与偏见,甚至导致行为的改变。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女性的社会地位与社会价值逐渐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女性消费品广告中所呈现出的关女性的文字、图片和影像等,都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并影响着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然而传统思想中的“男尊女卑”并没有消失,女性歧视现象依然或多或少地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女性消费品广告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还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有刻板印象和不实描述,这种现象在中国更为严重。尽管如此,值得欣喜的是,通过文章中提出的个例,我们可以看出,部分中国女性消费品广告中所体现的女性形象已经开始摆脱刻板单一的家庭主妇或者摆设花瓶,而是像蓝月亮品牌广告的蜕变历程一般,在逐步向多元化发展。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女性的社会地位都不再仅仅停留在家庭主妇、贤妻良母或者是摆设花瓶这种层面,而是逐渐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多元化角色:职场能人,个性少女,优雅贵族,等等。女性的社会价值也不再停留在被物化的文化客体层面上,而是有更多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女性消费品广告中女性形象向健康方向发展旨在创造一个健康的社会性别文化氛围,而这种氛围的建立又离不开传媒的正确引导。在女性不断自我提升的同时辅以媒体的正确引导,必将树立崭新的女性形象。

参考文献:

[1]Klophf,D.W.,Park,municating with Americans[M].Seoul:Han Shi,1994.

[2][美]爱德华・霍尔著.何道宽译.无声的语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艾晓明.广告故事与性别――中外广告中的妇女形象[J].妇女研究论丛,2002,(3).

[4]陈国民.跨文化交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