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实用13篇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篇1

红色文化的红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我们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首先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当前德育大学生的首要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可以看出,红色文化与大学生德育工作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

(2)红色文化所提倡的价值观与大学生德育工作所秉承的价值观是一致的

首先,红色文化蕴含了中华民族英雄儿女追求国家独立、富强、文明的政治价值观;其次,建立一个对外独立、对内自由民主平等的中国,也是红色文化蕴含的政治价值和目标;再次,爱国、奉献,勤劳、勇敢也是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道德要求。党的十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完整论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并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这其实就是对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革命阶级和阶层的先进价值观的继承与发展,以红色价值观为基础,并结合新的时代变化而扩展提升出来的。因此,红色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追求也是当前大学生德育工作在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3)红色文化内涵的精神实质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教育价值也是一致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培育一大批理想信念坚定、道德水平高尚、崇尚民主、自由,法纪观念强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于广大的青少年具有明显的教育价值。首先,我们可以发挥红色文化中的理论引导功能,大学生的理论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其次,我们可以发挥红色文化在坚定理想信念方面的导向价值,教育大学生志存高远,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有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再次,我们可以发挥红色文化高尚道德情操的教化功能,帮助大学生克服和抵御各种不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侵蚀,努力成长为道德高尚、人格健全、遵纪守法的人才。

二、运用红色文化成果,推进大学生德育工作的策略

红色文化反映了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各革命阶级、阶层的先进政治理念、政治价值观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基本理念、价值观取向和教育目标是相通的,在新时期,我们必须运用各种手段,综合各方面力量,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对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正能量作用。

(1)将红色文化教育纳入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全过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的要求,这要求高校要将大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一是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红色文化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活生生的个人形象及真实的革命遗存等,使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将红色文化引入教学当中,借助红色文化生动、直观的优势,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二是要强化红色文化教育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作用的发挥。具体来说,要注意将红色文化教育贯穿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重视红色文化基地对大学生的教育意义,坚持课内和课外育人相结合。三是专业课教师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课教师要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在专业课教学中,视具体的教学内容高潮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进去,以实现全员育人的目标。

(2)强化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新媒体在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作用

近年来,网络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和普及。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其中20~29岁的网民占31.5%,大专以上学历的网民占21.4%。学生依然是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3.8%。②另据波士顿咨询集团(BCG)的一份关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报告披露,63%的大学生将互联网视作最为信任的信息来源。③可以看出,互联网正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在校大学生,对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借助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手段,提高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红色文化教育实效,非常有必要。首先,政府和社会要通过法律法规和技术手段,减少网络上否定中国共产党革命传统,歪曲中共党史、军史,污蔑革命先辈的各种有害言论,对各种有害言论进行引导、揭露与批判,让社会公众尤其是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认清其真面目,认清其观点的实质与危害;同时,要利用好互联网平台,通过建设各种红色网站、理论频道,加强对网络论坛的介入,旗帜鲜明地进行红色文化的宣传和灌输,多给大学生传播正能量。其次,各高校也要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创新红色资源教育模式。如针对大学生喜欢从各互联网站获取信息的习惯,高校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建设红色文化专题网站,为他们提供各种红色文化的信息和资源;又如辅导员、团委工作人员可以利用班级QQ群、班级微博、班级微信群等平台进行红色文化的宣传。

(3)加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按照全员育人的原则,广义上的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应该包括高校全体教职员工。本文的师资队伍主要是从狭义上理解,即高校从事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人员,包括党团机构工作人员、辅导员队伍,还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教师作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组织者,其自身对红色文化的了解,对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革命精神的信仰与坚持,直接影响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学习效果。首先,从事红色文化教育的老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道路自信,遵守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其次,这些老师必须要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曲折历程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从中读出中国共产党人为首的中国各革命阶级、阶层为求得民族解放、人民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力量;再次,这些老师还要有足够的教育教学技巧和教育教学艺术。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篇2

高等学校承担着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的重任,高等教育质量如何,关乎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无论是学校数量、办学规模、在校生人数,还是人才培养质量都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的同时,培养出了一大批创新型人才。现在活跃在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领域、政府部门、企业和各条战线上的骨干,主要是我们自己培养的。

与此同时,社会上也比较关注“钱学森之问”,在寻找“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问题的答案。这表明在我国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全社会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总结创新人才成长的经验,有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思想品德的养成、体力和智力的提升。没有正确的思想就等于没有灵魂,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引,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进行创新创业就会失去动力,将一事无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近年来,面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一方面为高水平人才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创业机会,另一方面,我国人口就业问题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趋突出。在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本科生应聘专科生职位、硕士生应聘本科生职位等“唯学位”现象,“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想法,反映了我们创新创业思想教育的缺失,致使有些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不足。因此,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对他们规划自己的人生施加积极影响,对促进大学生走向社会实现人生理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的关键是把红色文化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之中,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养成。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意蕴

近代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领导广大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艰难历程中,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华儿女以其不畏、敢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创造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业绩,形成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内涵的红色文化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和精神财富。时光荏苒,拂去历史的尘埃,蕴含着时代内涵和价值的红色文化仍熠熠生辉。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各种伟大的革命精神及其物质载体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一部红色文化史,就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与国内外敌人英勇抗争的历史,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从危难中奋起的强大精神动力。红色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在形式上,可以归纳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的或器物的文化主要包括体现红色文化的实物,如革命者使用过的各种物品、衣物、大量的武器装备;精神文化包括红色文献、革命家的文章著作、诗歌,反映红色文化的电影戏曲。在形态上,可以归纳为静态的和动态的文化。静态的包括红色革命遗址、革命圣地、纪念场馆等;动态的有电影、戏曲、利用现代科技制成的动漫等等。这是我们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生动教材,从中可以获得精神的力量,如《十六字令》三首中“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刺破青天锷未残”,“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还有“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等诗句,长征中红军的“革命理想高于天”,“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等鼓动标语,气吞山河,吐纳万象。今天,当我们思索一个生命究竟能承受多重的苦难,红军何以能够跨越千山万险、爬冰卧雪、取得胜利时,其实答案早已不言而喻——伟大的事业离不开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必然蕴藏着伟大的文化。

(二)红色文化的价值意蕴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篇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深刻指出,应对大学生“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1]。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它蕴含着坚定信念、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爱国为民、争创一流等革命精神,是开展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教育资源。高校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来教育当代大学生,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教育功能,培养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及艰苦奋斗、勇于拼搏、无私奉献、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是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和迫切需求。

一、红色文化的科学内涵

探讨红色文化的科学内涵,首先必须对文化的内涵做出界定。对文化的理解目前比较主流的观点是将文化划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两个范畴。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其实践活动中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仅指精神活动成果(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我们把文化简单视作单纯的精神活动的成果(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时不免会陷入物质生产成果和精神生产成果边界模糊的问题之中。“‘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振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2],“最鳖脚的工程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就在于,劳动的结果在劳动之前就己经观念地存在着”[3]。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精神活动不能离开物质中介而单独存在,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成果的和精神成果从一开始就是相互依存、统一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始终。从这个角度理解红色文化,把红色文化仅仅定义在精神活动的成果上是不妥的。按照以上逻辑我们可以这样界定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广大人民为实现民族解放与独立、国家富强与民主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红色文化包括丰富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物质文化主要有:烈士纪念碑、博物馆、纪念馆等实物;制度文化主要包括革命年代和建设时期形成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精神文化主要涵盖战争年代铸就的苏区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以及改革开放中形成的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革命精神和建设精神。

需要注意的是,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形成的,由革命文化构成,但又不等同于革命文化,它是在革命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又超越了革命文化的新质的文化形态。具体地讲:首先,从红色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红色文与中国共产党诞生、成长、发展相伴相随,大致可以分为起源至形成期是在19世纪30年代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丰富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完善于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等三个阶段。其次,从红色文化的主要内容来看,红色文化是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然后发展到“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后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其中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主流,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红色文化的完善。

二、红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和建设时期铸就的红色文化,具有引导性、渗透性和教育性。红色文化通过物质与文化、有形与无形等载体,以多样的形式、多元化的形态表现出来,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精神引导力和精神凝聚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分析红色文化的科学内涵,将红色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有利于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需求,有利于保障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有利于丰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有利于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需求

需求不仅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联系的天然纽带,更是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原动力,人类的一切活动无非是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使自己的需求对象化、现实化。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裕,但精神文化却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当前,消费主义和文化娱乐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时间和思想空间,其中恶搞理想、解构崇高、追求另类一时甚嚣尘上。我们可以看到,大众文化更多地关注了人们生活的娱乐性和趣味性,但它缺乏引领社会主流价值的塑造和整合能力,缺失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红色文化作为在革命斗争中经历炮火洗礼和鲜血浇灌的先进的文化,它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优秀理论成果,还秉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蕴含着对理想的追求、对信念的坚守、对未来的向往,蕴含着乐于奉献、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高尚品质。这些理想、信念、品质正是当代大学生发自内心的渴望与追求,大学生能够从革命者身上寻求生命的意义和快乐的真谛。红色文化唤起了当代大学生隐藏内心深处的感动和热情,带给他们健康的精神食粮,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需求。

(二)有利于保障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

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红色文化,天然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具有教育导向功能。在腥风血雨的革命斗争中,广大共产党人牢牢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政治,激励着他们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强大的敌人,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创造人类史上的一大奇迹。进入新世纪,有些大学生价值观发生错位,追求自我化、低俗化和物欲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物欲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屡见不鲜。红色文化所蕴育的崇高革命理想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为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了正本清源的作用,有利于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把追求社会价值和实现自我价值结合起来,在为人民群众谋求利益的过程中实现自己利益,保障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

(三)有利于丰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高校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是要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红色文化“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融合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革命传统精神与革命文化,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与仁人志士在革命战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崇高的人格魅力与道德情操,凝结了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提出的一系列治党治国的新理念、新方略与新政策”[4]。红色文化是一部比较完整的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历程的生动历史教材,是集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最好表现。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科学内涵,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艰苦奋斗的吃苦精神,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无私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清正廉洁的奉公精神,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不懈进取、敢闯新路的创新精神,从而进一步丰富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四)有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指在方法上的可操作性、在实践中的可行性并能够产出良好的结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而且还贯穿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始终。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产生的精华,集中体现了革命老前辈的思想道德素质,对我们教育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优质、丰富生动的教材,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理论来源,也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创新载体。高校可以把红色文化列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教学中,并邀请老红军、烈士后代到课堂亲自授课,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参观革命遗址、唱红歌、看红色影视等为主题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让红色文化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能够把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转变得生动活泼,能够把传统灌输式的理论性教学转变为“活动―体验”式的情感教学,能够把封闭式的教学形式转变为开放式的教学形式,让大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主动接受、消化并吸收红色文化所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达到“寓教于游、寓学于乐”的效果,从而极大地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篇4

皖西红色文化资源得天独厚,要结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发扬皖西革命精神,挖掘精神内涵,赋予新的内容。皖西红色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需要我们把这块品牌经营好,深入挖掘皖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一、皖西红色文化的概述

红色文化是以革命战争年代和和平建设时期所遗留的纪念地、标志物及其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文化[1]。在红色文化中,最核心部分和实质内容其实就是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而其他的诸如红色文物、历史文献、红色纪念馆以及革命遗址等等这些都是红色文化的另外表现即物化形式。而我们现在所提到的皖西红色文化主要是指皖西地区人民群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传统、革命精神及其载体。当前,在皖西地区保存下来的革命遗址、革命文献以及文物,包括后期以皖西红色文化为主题建立的各种革命纪念馆、博物馆以及陈列馆等场所,这些资源是皖西红色文化的载体和精神象征。

二、皖西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可能性

(一)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开设的必修课程,承担着传播和贯彻执政党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的任务,也是培养在校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渠道,是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在当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由于西方外来文化的渗透,加上传统文化的被轻视和民族文化精神缺失,需要唤醒民族自信心,激发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的关注,促进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作为优秀的民族文化代表――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复兴刻不容缓。

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重要载体和渠道,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坚定社会主义的政治信仰,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的发展添加助推剂,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文化和思想保障。在社会转型发展期,社会环境和人们身份也都出现了新的发展态势,客观上需要一个承载力强、覆盖面广的载体来保证德育功能的发挥。红色文化资源正是能够适应这种需求的有效载体,通过红色文化来发挥德育的功能,形成良好的育人范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理使用红色文化资源,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坚定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也是符合当前社会转型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增强,各种思想的交锋、观念的碰撞非常激烈,一些新的问题和情况开始出现。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定型,容易被一些现象所迷惑,在思想上出现波动,甚至出现价值选择的迷茫。这也使得不少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缺乏、集体主义思想淡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实现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新的任务。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用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观念、先进的文化来引导学生、教育学生。由于当下的就业压力,给学生带来诸多的社会紧张感,让很多高校的学生没有时间去回眸历史、思考意义,而是更多地着眼于当下,对理想信念的关注就更少了。不论是教育者、受教育者还是红色文化的开发者,都迫切需要红色文化的精神食粮,在价值观念上树立正确的方向。

当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主要还是集中在课堂的讲授模式。由于受到专业、兴趣爱好、自身素质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很多的学生没有真正意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让学生感觉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讲空洞地道理,是在重复以往的知识,是在空洞地高谈阔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较低、重视不足,长此以往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如何让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来,需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寓教于乐。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有效地改变当前的困境。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寻找更新颖、有效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章节,可以在课前就给学生提出安排,在课余时间去学校周边的红色文化遗址或纪念馆等参观学习,再结合课本的理论脉络,提交自己的参观学习体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走上讲台,结合现实的革命遗址,讲述自己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理解,让学生在交流讨论和自主学习的轻松氛围中完成对课程的真正理解。在实践中灵活高效地运用学生熟悉、亲近、直观的红色文化素材,是改进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要求。

(三)皖西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保证

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早在1920年,皖西地区就已经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宣传和反帝反封建的前沿阵地。作为红军的摇篮之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战初期,六安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一度成为安徽省首府,国共两党的重要机构设驻于此[2]。

新中国成立后,六安市境内先后兴建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200余处[3]。它们以不同的形态广泛分布在市境内不同的县区,例如一些非常具有历史价值的革命遗址和纪念馆,部级重点保护单位皖西革命烈士陵园、金寨县革命烈士陵园、省级重点保护单位霍山县烈士陵园,还有市级重点保护单位霍邱县烈士陵园、独山烈士纪念群、舒城新四军旧址等等,还有数目更多的县乡(镇)级保护单位的红色资源。在皖西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内容极其丰富,形式多样活泼,除了以上的一些革命遗址和纪念馆外,还有许多诸如烈士遗物、红色文献、民歌等其他一些文化载体。这其中包括早年皖西地区的中共党组织创办的《火花》半月刊、《红旗报》《苏维埃》周报等红色刊物以及在皖西地区流传广泛的《旧社会的苦》《红军都是英雄汉》等革命歌曲,都是优秀的红色文化载体。这些可以以物化形式展现和以精神文化形式展现的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分布广泛、形式活泼多样,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资源的保障和支持。

三、皖西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发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充分利用皖西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势,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当前社会现实,研究新情况下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方式、表现形态,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皖西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

(一)深入挖掘皖西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

通过对皖西红色文化资源精神内涵的挖掘,来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途径是很多的。但是,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或途径,都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让皖西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充分结合到思想政治教育中,让学生能够在道德和精神上得到提升。以往传统形式上的红色文化教育多数还是以参观、听报告等方式呈现,更多流于表面,效果较差。针对当前“90后”的大学生群体,他们有着较高的思想文化素质、较全面的知识结构以及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等新的特点。因此,我们在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时,需要了解学生的情况,并且要将皖西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进行诠释,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和教材中,结合到现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丰富和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思政理论课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影视录像或参观革命历史博物馆前,可以提前简略介绍活动的基本内容、历史背景及红色精神,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教学活动之后,可以让学生对之前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表达或者写下心得体会,这样可以更好地加深对红色文化精神的认识理解,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运用皖西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除了理论教育之外,最为重要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利用校园周边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是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关键环节。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发展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更多侧重于灌输,对体验的重视相对不足,对大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不足,忽略了大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和价值,进而影响大学生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大学生所接受的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等等,在传统的教育教学形式下,很难顺利转化为大学生自身的品质和信念。突破以往的教育教学形式,合理利用皖西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模式,贴近学生的实际,把握学生的兴趣特点,能够让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和学习。将已开发形成的皖西红色文化教育的成果,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让这些成果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诸如红色旅游、红色调研、体验红军生活、重走红色革命之路等实践活动形式,让学生感受到皖西红色文化的魅力,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思想境界以及充实思想情感。

(三)开展校园红色文化建设

怎样建设具有高品位、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是当前推进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挖掘和利用好学校周边已有的红色资源,例如,选择历史博物馆、纪念馆、革命旧址等场所建立红色教育基地,将红色教育基地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定期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善于抓住宣传革命精神的活动和事件,以此为契机,可以在节日、庆典等时间段,结合红色文化特点,选定主题,开展红色文化活动,培育民族精神,营造校园红色文化传播与教育的良好氛围。利用好校园已具备的各项条件,举办皖西红色文化展览,如文化长廊、红色歌曲、红色绘画艺术等,扩大皖西红色文化在校园内的影响力,让红色文化能够在校园中可见、可感、可学,让红色文化的氛围常驻校园。这样把建设校园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紧密结合,让大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之外也能感受到红色文化的力量,校园红色文化的氛围在潜移默化中起到德育的作用。

(四)建立网络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目前,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网络文化也逐渐成为影响当代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的重要方面。对皖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在内容上的挖掘和推陈出新,更需要在传播和教育的方式上与时俱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需要进行进一步的重新审视,更新观念,把握当前的互联网文化,利用网络这个便利的平台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提升教育的实效性,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在信息爆炸的大数据时代,传统的报刊、书籍等媒体的优势在逐步丧失。互联网已进入千家万户,通过网络载体,大力弘扬皖西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和精神食粮,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任务。尤其是要紧紧抓住校园网不放松,时刻关注校园论坛等在校学生日常关注较高的网络平台,利用一切现有的条件,开发一些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先进性的红色文化网站,把皖西的民生、风光、风土人情放到网上,并将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设立在网站中,进行网上教育,在校园网络文化中营造出积极向上、开拓创新的氛围,使红色文化精神能够真正融入和渗透到每一位大学生的心中。

参考文献:

[1]程东旺,黄伟良.“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态与德育功能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2).

[2]概述篇[EB/OL].六安人民政府网,(2014-05-08)[2015-

03-16].http:///.

[3]张树萍,周刚.皖西红色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06,22(2).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篇5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晓庄学院教改项目“地方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开发利用”(项目编号:402346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099-02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要求,近年来,南京晓庄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推出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就是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坚持从南京晓庄学院地方性高校的实际出发,把南京红色文化资源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凸显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南京红色文化特色,大大地提高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实效。南京晓庄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因而成绩显著,曾多次获得部、省、市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表彰和奖励。

一、南京蕴藏丰富的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至今还没有一个规范的定义。一般认为红色文化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所建立的丰功伟绩为标志,以建功立业时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并以这些载体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革命精神为内涵而组成的具有宝贵历史意义与价值的文化体系。红色文化是以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优秀精神品质为内核的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一种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文化形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革命群众共同作风、共同信念、共同精神品质和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1]据此,红色文化应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民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所产生的精神文化及其物质载体的总称。因此,南京红色文化应包括南京的各类遗址遗迹、陵园、纪念碑馆、名人故居旧址等各种有形的资源,还包括南京在这段时期内形成的革命文艺、励志事迹等所有这些无形的资源。南京历来被誉为“六朝古都”、“十朝都城”,特别是南京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饱尝忧患,历尽沧桑,地位特殊,南京灿烂的民族文化遗产、丰富的革命斗争史迹、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名人资源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表明南京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为南京地方高校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生动的教材。

二、南京红色文化走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意义

作为一种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南京地方红色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一方面,南京红色文化走进南京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有利于提高南京地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南京红色文化是一种可持续利用的优质资源,能够促进南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能为南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前进动力和精神支柱。具体来说:

第一,南京红色文化走进南京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内涵,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质量。试想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上给学员们讲深奥的哲学,教室里被挤得水泄不通,究其重要原因,就是因为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而不照本宣科。须知理论必须彻底才能说服人,而理论要彻底就必须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也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和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行动的向导。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具有地方特色的,才是为人所最喜爱的,这正说明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说服人,必须有其民族、地方特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此,南京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选择运用具有代表性的南京地方红色文化,把南京地方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在其研究方法和内容上具有明显的创新性,而且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质量,抓住同学们急于要了解南京、认识南京的心理,诱发在宁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大学生们崇高的理想,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第二,南京红色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增强抵御西方社会腐朽思想侵蚀的免疫力,能够为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和信念传递正能量。南京有2500多年的建城史,1700多年跨度的建都史,特别是南京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特殊地位,使得南京现在共拥有6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7个在省委宣传部命名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京市委宣传部命名的28处市级基地(含部级、省级)。除此之外,各县、区党委、政府还命名了一大批县、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另外南京还拥有281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部级9处,省级77处,文物保护单位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相互重叠。[2]可见,南京已经形成部级、省级、市级、区级多层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络。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需要,充分利用上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络有选择地组织大学生参观南京渡江战役纪念馆、静海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雨花台烈士陵园、梅园新村纪念馆、中山陵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看《南京!南京》等影视资料,使学生们认识到今天的中国是多少代人抛头颅、洒热血而建立起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明白当代青年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远大的社会理想,从内心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和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并立志为尽早实现中国梦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南京红色文化走进南京晓庄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南京晓庄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稳步推进,成绩明显。改革的一个突出举措就是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坚持从南京晓庄学院地方性高校的实际出发,始终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要联系南京的红色文化资源实际,注意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质量。

第一,联系南京红色文化资源实际编写思想政治理论课校本教材,使南京红色文化进课堂,进教室,进学生头脑。课堂是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教材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材料,于是我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合自身所教的课程,有代表性地选择南京红色文化将其编进校本教材,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如将南京晓庄学院的老校长陶行知先生改名的革命斗争故事编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校本课程,让学生进一步明白知和行的辩证统一关系,懂得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又如将雨花台烈士陵园中的晓庄英烈馆,晓庄英烈们英勇反抗反动派的革命斗争事迹编进《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校本课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爱国主义意识;还有将渡江战役纪念馆、中山陵、南京的诸多名人事迹,南京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取得的成绩等素材编进《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校本课程,让广大学生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并为了实现祖国繁荣富强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同时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总统府、梅园新村纪念馆等素材编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校本课程,时时提醒广大学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牢记落后要挨打的历史,明白自己的历史使命,奋发图强,誓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活用南京红色文化资源,生动活泼地对大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仰等价值观教育,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亲和力和影响力,达到了为大学生提供真信真用的价值观导向的目的。

第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南京红色文化,切实加强实践教学。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工效机制”的指示精神,南京晓庄学院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积极行动,采取各种措施切实加强实践环节教学。首先,保证实践教学课时。现在我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按三分之二课时上理论课、三分之一课时上实践课安排。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实践课时分别为14课时,“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实践课时为28课时,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实践课时为8课时。其次,每一门课程本着依据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的“三贴近”原则,着重突出南京红色文化资源,每一个教研室都制订了相对完整的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和实践教学实施项目。如在实践教学中,考虑到经费不足、时间有限以及学生人数较多等因素的限制,我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调研项目基本上都是围绕南京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南京红色文化实践调查选题主要有:南京晓庄学院的产生发展历史调查;南京晓庄师范(南京晓庄学院的前身)早期革命斗争史调查;新时期南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调查;南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整合调查;南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经济收入与支出情况调查;南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主要受众群体及原因调查;南京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现状调查;南京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调查;南京红色文化对培养大学生“三观” 的作用调查;南京红色文化在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开发和运用情况调查;南京红色文化的正能量调查——以南京晓庄学院在雨花台烈士陵园或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志愿者的成长为例;南京晓庄学院校园文化中的隐性文化资源状况调查等。

同学们在指导老师的精心指导下,通过认真制订调查问卷,依据统计数据分析现状,找出原因,并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几年来,南京晓庄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社会实践成果,同学们也在这社会实践中得到了素质和能力的同步提高。与此同时,南京晓庄学院思政部主持申报的《教学做合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也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以此为基础申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同时荣获“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示范点立项建设试点项目”。这些成果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南京晓庄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南京红色文化,切实加强实践教学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第三,共同开展以南京红色文化为主旋律的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有晓庄特色的红色校园文化氛围。高校校园文化“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3]南京晓庄学院的历史就是老校长陶行知及其早期晓庄革命英烈的斗争历史,因此,南京晓庄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始终以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爱满天下的教育理念以及早期晓庄革命英烈为了人民的幸福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南京红色文化为主旋律,坚持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南京红色文化有机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把志愿服务工作作为推动晓庄“陶子”成才的重要阵地,努力营造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好文化氛围。于是,学校各个部门协调配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作用,成立了立足南京、服务南京的各种志愿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各种有益的志愿服务活动。如南京晓庄学院的学生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国内外游客义务讲解南京大屠杀历史这一活动已坚持不懈地开展了18年。至今已有400多名青年志愿者加入到志愿讲解工作的行列,累计讲解时间为8.28万个小时,累计讲解对象达260多万人次,参加江苏省和南京市的重大悼念活动190多次,参加纪念馆的外事接待工作100余次。结果南京晓庄学院《志愿者在行动:晓庄学子18年义务为游客讲解南京大屠杀历史》项目获得教育部2012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与此同时,南京晓庄学院学生在《江东门纪念馆志愿讲解服务队》被授予江苏省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项目,2009级思想政治教育班学生李国荣同学被授予江苏省优秀青年志愿者。近几年,由于有晓庄特色的红色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南京晓庄学院先后涌现出了胡小五同学等感动南京十大杰出人物、获得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并感动宁夏的王景光同学等一批模范人物。可见,有晓庄特色的红色校园文化激发起了青年学生的激情,唤起了当代青年学生对高尚的、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促进了青年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

总之,南京红色文化资源蕴藏丰富,南京晓庄学院通过将南京这些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编写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校本教材,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南京晓庄学院校史等南京红色文化;切实加强实践教学,以及共同开展以南京红色文化为主旋律的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有南京晓庄特色的红色校园文化氛围等举措,使南京红色文化走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走进高校教室,走进大学生们的头脑;不仅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而且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抵御西方社会腐朽思想侵蚀的免疫力,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和信念,使之迅速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篇6

2.1站位新时代。平台紧密结合时代背景,设置“新时代新思想、新时代新使命和新时代新征程”相关内容,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创新开展学校思想政治育人工作。“红色文化主题教育馆”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要展示和教育内容,推动广大师生更好理解把握这一思想的基本精神、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有效衔接,通过选取大量图文及影视资料讲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自觉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2立足地方。平台坚持构筑以红色基因传承为主线的思想高地作为展陈的核心内容,努力将红色文化浸润于立德树人各环节。立足常州地方及学校实际,“红色文化主题教育馆”充分发掘校内外红色文化资源,把“红色融入铸魂育人”作为教育主题,以现代科技手段,打造立足高校、面向社会的融多种教育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实践教学平台,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新渠道。平台积极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融入常州红色文化沃土,充分发掘与利用常州红色文化资源,集中展示常州籍的革命先驱与民主志士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董亦湘、史良、李公朴等的先进事迹,及新四军抗战文化、革命英烈文化,常州地区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引入到高校,引导青年学生继承革命英烈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使命担当,矢志建功立业,努力成长为助力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融入学校文化传承特色,以校史为脉络,从“红色文化积淀”“红色文化传承”“红色文化践行”3个方面回顾和总结了我校坚守教育初心、打造高质量教育的实践与探索。2.3围绕学生。平台建设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力图实现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显著转变。为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主体性,建立良好的教学互动关系,平台充分综合运用声、光、电、数字影像、虚拟技术和沉浸式手法,在文字表述、展品陈列、项目互动及特色功能设计等方面实现创新,力图全方位、广角度、多渠道调动学习者的视觉、听觉和触觉,提升学习者的参与度、互动性和融入感。如在文字表述上,既符合规范的展览语言又尽可能使用学生喜欢的表述方式;在展品陈列上,展品介绍以故事展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设置了互动体验项目,有“张伯苓爱国三问”“李大钊穿越百年来电”“接过革命先辈手中枪”“穿越常大40年VR骑行漫游”等,互动项目体验性高、沉浸感强,对增加学生参与度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在潜移默化中把“教育点”传递给学生。平台共展出各类展品2100余件,达到了2个中型博物馆的展品数量。其中,图片、文字版、提示性标题、表格等672幅(件、张),文物、实物和复制件等各种展品521件,铜雕、油画等艺术品14件。配置了2部高清大屏、10部资料查询屏、21部滚动播放屏,存储和播放红色文化相关视频和图片资料近千部。平台设立红色故事讲堂,开展党史教育、军史教育、党风廉政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梦教育以及各类主题教育[11],积极打造高质量的示范课堂,让青年学生在红色文化中汲取养分、丰富思想,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展红色文化学术沙龙,通过运用研讨、互动、体验等方式,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变得有趣、有内涵,学生有兴趣、有参与感、有获得感。

3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发展展望

当前,如何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融红色文化教育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中,已经成为时代赋予的新课题。3.1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有机融入红色文化教育。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他多次强调,“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这为红色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即以红色文化资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红色文化可为强化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优质的文化资源[12]。同时,传承和拓展红色文化,可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新时代的特色,不仅让青年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斗争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还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理解实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用红色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真正做到“两个维护”。深入挖掘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更好地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3.2创新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红色文化主题教育平台。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实践教学开展相对混乱无序、学生积极性不高、实践教学预期目标难以达到等一系列问题,我校在校内打造具有多种功能的“红色文化主题教育馆”实践教学平台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平台成为了集中展示、宣传与弘扬红色文化,以及进行红色文化学习、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基地。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篇7

1.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红色文化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想上是高度一致的,同时,红色文化本身就是高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质的本源性的课程资源,因此,高职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过程中把红色文化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来讲授。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自己能够加强对红色文化的学习和理解,能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利用红色文化教学资源,能够实现红色文化与先进文化、红色革命理论与党的先进性理论、红色革命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红色革命精神与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等之间的融会贯通,能实现红色文化的历史教育意义和现实教学意义的有机结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取理论讲授、课堂讨论、专题讲座、影片播放等方式把红色文化教育有效地渗透和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去,让学生对红色文化形成形象的、深入的理解,从而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2.通过各种形式来传播红色文化。为了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笔者认为可以从高职学生的心身发展规律出发通过开展各种活动,采取各种形式来让高职学生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笔者在长期致力于红色文化教育的过程总结出以下几种传播红色文化的形式以供大家参考:(1)开展“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以下简称“唱读讲传”活动)。通过“唱读讲传”活动不仅可以在使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得到丰富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根植于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并进而让学生们在行为中体现出来,从而达到红色教育的目的。(2)以重要纪念日和重大节庆日为契机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在了解红色历史的同时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3)充分利用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定期组织学生去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参观学习,并制定相关制度和计划使红色文化教育的社会实践成为学校教学的常规内容之一。也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圣地,让学生们对革命精神的伟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形成切身的感受。(4)组织“三下乡”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机会把理论所学用于社会实践,增强红色文化在高职学生身上的外化能力。

3.充分利用新的媒介来加强红色文化的传播。高职学校不仅应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报、学报等校园媒介来加强红色文化的宣传,更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这种新的媒介来对红色文化进行宣传。互联网被称为第四媒介,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传播量大、信息传播方式多样、可及时互动等多方面的优势,是青年学生们所乐于接受的信息传播媒介,对青年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学校可以开发和建立集趣味性、知识性、思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红色网站,通过互联网宣传主流舆论,抢占网络制高点,让格调高雅、健康向上的红色文化形成对低俗恶搞的网络草根文化的有力抵制。在满足学生们精神需求的同时形成对学生价值取向的正面引导,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是非辨别能力得到提升。

4.实现红色文化内容的创新。红色文化必须实现与时俱进,这既是时展的需要,也是红色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红色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需要。实现红色文化内容的创新应遵循“三贴近”原则,即: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人性。因此,我们应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找准革命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结合点,用时代精神来诠释红色文化,赋予红色文化以新的时代精神(如新时期的抗震救灾精神、航天精神、北京志愿精神等)。同时,我们也应从高职学生的生活特点和他们所关心的事物出发,找到切入点,将红色文化融入其中,让他们产生对红色文化的深刻共鸣,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纳和认同红色文化,从而实现红色文化的教育和指导作用。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篇8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029-03

党的十报告用“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理论创新。高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切实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应把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前沿阵地,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社会发展储备综合性人才。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形成的具有伟大教育意义的智慧结晶和文化遗产。把红色资源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操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红色资源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耦合关系,着重探讨红色资源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

一、红色资源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耦合关系

(一)红色资源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在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形成的文化结晶和文化遗产,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主要内容包括革命文献、革命歌曲、文物、文学文艺作品、革命战争遗址以及革命根据地、革命领袖人物故居以及形成的一系列思想,如思想、邓小平理论等。这些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即爱国主义精神、改革创新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红色资源的高度浓缩和精华。

(二)红色资源的发展过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红色资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是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间长河中逐渐发展形成的。在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不断反抗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思想――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救灾精神、抗震精神、奥运精神等,形成了以“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无数的先进人物树立了榜样,像雷锋、王进喜等,极具时代精神,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指导思想,从而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说红色资源的发展过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过程。

(三)红色资源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一致。近百年来,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了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独具一格的红色资源。这种红色资源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更是独特的生产力和软实力,是凝聚全体中华儿女向心力、创造力的力量源泉。深入挖掘、整合中华大地形成的红色资源所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鼓舞和教育全国人民在面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中遇到难题时,应该具有永不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更加坚定人们战胜困难的信念,激发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开拓创新能力,鼓励人们积极进取,不怕困难;同时红色资源所蕴涵的浓厚文化气息,本身就具有十分重要的革命历史教育的价值。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完全契合的,两者的目标一致。

二、红色资源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

(一)红色资源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红色资源的继承与发扬,而红色资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载体和宝贵资源。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红色资源蕴涵的理想信念价值,可以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红色资源中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伟大信念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二是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充分发掘利用丰富多彩的红色资源,大力弘扬红色文化,能够激发大学生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豪感。三是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不断创新的时代精神。当代大学生大多是“90后”,他们出生、成长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新时期,学习、生活在优越的条件和环境中,往往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更需要对他们进行红色资源教育。总之,红色资源能够有效贯彻执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质量。

(二)红色资源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可以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红色资源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财富,是对近代史以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真实记录,它所包含的内容有革命根据地、领袖人物故居、革命战争遗址、革命文学文艺作品、革命歌曲、先进人物事迹,等等,都是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见证,深深地彰显着无数革命人士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以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把红色资源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让学生对红色资源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和感悟,比如重走长征路、重游革命根据地和战争遗迹等,让大学生觉得好像亲临现场一样,有一种亲切感,从而感染到自身等,激发青年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两个百年目标努力奋斗。红色资源这种亲和力和感染力,一定能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并取得应有的成效。

三、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有效途径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挖掘红色资源,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整合红色资源,构建科学的红色文化教育内容体系。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时期所形成的各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比如革命文学文艺作品、领袖人物故居、革命根据地、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等。因此,要根据时展特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对红色资源进行整理和整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符合现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红色文化教育内容体系。首先,对红色资源内涵进行研究和剖析。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以中国实际情况为依据,领导人们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深深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结合的必要性,同时说明新中国成立及人民当家作主的来之不易,使人们具有深厚的民族情结和对中国建设道路的认同,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其次,研究红色革命文化,用红色文化去感染和教育大学生。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优秀的红色文化作品,如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小说、诗歌(特别是诗集)、戏剧、歌曲等,这些优秀的文化作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特色,能极大地引起大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导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和了解。最后,研究红色革命精神,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把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进行归纳总结,并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中,同时把雷锋、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作为典型对大学生进行教育,让大学生树立民族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

(二)把红色资源有机地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教学中的必修课,主要是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各高校要充分利用这一平台,把以“红色道路―红色文化―红色精神”为主线的红色资源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制订可行的红色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教学方案。首先,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者,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引导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对红色道路、红色资源、红色文化有所了解和掌握,认真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制订把红色资源和教材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案,积极把红色道路、红色资源、红色文化融入课堂上,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水平。其次,把红色道路、红色资源、红色文化作为课程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使之成为教学中的一个专题,对全体大学生进行红色资源教育。最后,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创新和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教师要与时俱进,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要大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用多媒体技术将红色资源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展示出来,创设新情景,把学生引入到红色文化学习氛围中;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重视实践教学的开展,充分利用当地的红色资源,组织带领大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当地革命遗址、伟人故居等,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感受红色经典、感悟历史,让学生对红色文化有一个切身的体会。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红色文化氛围。校园是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各高校要清醒地认识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努力营造良好的红色文化氛围,让学生在长久的文化熏陶下爱上红色文化,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在对校园环境进行布置和设计时,要把红色文化有机融合进去,比如校园建筑、雕塑和壁画等,可以有针对性地往红色经典资源方面考虑;同时发挥校园宣传阵地的作用,充分利用图书馆、黑板报、思想政治教育课、广播站、宣传栏、海报等,在重大节假日、纪念日等开展一系列纪念活动,加强对红色文化的宣传。此外,对革命纪念物进行保留,比如校历史博物馆、纪念碑、校史陈列馆等。其次,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利用现代网络建立高校红色网络环境,专门建立一个红色文化网站,随着电脑、手机的普及使用,也可以用方便快捷的微博、微信、QQ等,让学生通过网络学习红色文化。同时,结合大学生的特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红色文化活动,比如观看红电视,举办红色文化的辩论赛、重大时事问题讲座、校园红歌会、征文比赛、诗歌朗诵会等,努力营造红色氛围,让红色文化弥漫在高校校园中。

(四)构建有序高效的红色资源教育平台。构建有序高效的红色资源教育平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社会、学校、家庭要各司其职才能发挥其教育作用。首先,政府要充分重视红色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创新模式,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打造红色文化资源研发平台,积极组织和引导高校根据校情和区域特点,对红色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建立统一的红色文化平台,让各地区互通有无,相互学习。同时要制定相应的措施对红色资源进行保护和建设,并在一定条件上对大学生免费开放。其次,大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必然会踏上社会,各地基层组织、工作单位等要适当地进行红色文化建设,让学生在社会大环境下也能继续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再次,充分发挥高校的主导作用。高校是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主要阵地,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把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教育,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最(下转第40页)(上接第30页)后,重视培育家庭教育氛围。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因此要重视家庭教育。城镇中的社区、农村中的村屯要加大对家长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和宣传的力度,通过网络、电视等有效载体,让家长对红色资源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并体现在对子女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上。此外,高校要加强与老师、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及时通报信息,为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共同努力。

综上所述,红色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耦合关系,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载体,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和改革创新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充分整合利用红色资源,把红色资源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高校红色网络环境,同时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共同努力,切实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质量,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入高素质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促进社会和谐可持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熊来平.红色资源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J].井冈山大学学报,2010(9)

[2]杨芷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红色文化[J].中国校外教育,2012(6)

[3]杨六栓.论红色资源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契合[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3)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篇9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指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的理想、信念、精神及其物质载体。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艰苦的斗争岁月和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概括起来可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革命精神和当代优秀精神的延伸,包括战争年代传承下来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以及当代涌现出的雷锋精神、奥运精神、航天精神等等;二是精神赋予的物质载体,包括革命战争遗址、历史纪念馆、烈士陵园以及红色影视作品、红色歌谣等文学作品。河北历史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其中西柏坡纪念馆、冉庄地道战遗址、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等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河北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思想来源和物质载体。

二、红色文化的价值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红色文化的主要价值就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摆脱迷茫的精神信仰。河北红色文化之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引领大学生坚定政治立场红色文化精神蕴含革命理想主义内涵,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进入互联网时代,我们接收到越来越多的信息和文化,然而一些低俗文化也趁虚而入。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领导军队和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取得胜利,正是依靠着坚定的理想信仰。红色文化经过艰苦的革命年代的磨砺,新时期又逐渐涌现出艰苦奋斗、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红色文化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凝结了共产党人优秀的精神品质,这也正是我们社会主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方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引导大学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通过河北红色革命遗址的参观,进一步让学生深入感受共产党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顽强的斗争精神,让大学生自觉坚定政治立场和信念。2.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红色文化蕴含的英雄主义事迹和高尚的人格典范,鲜活的诠释了人生价值所在,可以教导大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艰苦奋斗和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完成长征——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最终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当前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普遍不强,学业、爱情遇到些许打击,就抑郁寡欢、颓废消极,甚至产生悲观厌世的想法,这样的人生态度将严重影响青年学生未来的成长成才。长征以生动的人物、事迹不仅能够引导大学生体会“苦中作乐”的精神,也能够使大学生感知大局精神。河北红色文化中的突出代表——西柏坡精神,它的基本内涵就包括“两个敢于”,即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两个善于”,即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创新精神;“两个务必”,即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西柏坡精神不仅在革命年挥着重要作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常态下更加焕发出勃勃生机。大学生就应当学习西柏坡精神,敢想敢干,开拓创新。将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不仅能够提升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更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3.完善高校思想政治课课程体系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课程。这些课程作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理论授课方式僵化、教学实践方式单一等问题。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程中,一方面,将传统的经典教材与现代的国家公祭日活动、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结合起来,可以增添思政课程的时代感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大学生爱国情感;另一方面,红色影视歌曲等红色文化内涵丰富、生动直观,在理论讲授中适时穿插红色素材,可以减少思政理论课空洞的说教,增加课程吸引力,也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最后,红色文化中生动的人物事迹和革命遗迹具有独特的红色魅力,组织大学生参观革命遗址、走访仍然健在的老兵等实践活动,可以让大学生亲身体验感受战争年代的残酷和老兵身上的革命精神,这不仅可以延伸和补充思政课程内容,也开拓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爱国爱家情感,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最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然而,河北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承与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将严重影响红色文化功能的发挥,我们必须找准问题、精准解决,才能真正运用好河北红色文化这座宝库。

三、河北红色文化在高校应用中的制约因素

1.重就业轻素质的教育模式弊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河北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应用主要涉及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一方面,大学生作为主要的被教育者,由于就业压力大,更多的精力都放在考研、考证、兼职上,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多与薪资有关,造成高校学生很难静下心来思考理想和信念。加之当前处于价值多元化的时代,互联网为大学生打开了广阔视野的同时,低俗拜金文化也一同涌入,对大学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西柏坡精神传扬的艰苦奋斗、谦虚谨慎则被束之高阁、少人问津。另一方面,高校教师作为主要的教育者,为提高专业就业率,更多的教学时间偏向专业课和专业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投入的时间有限。除此以外,出于安全方便的考虑,教授思政课程的教师,更倾向于理论教学,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的意识淡薄,很难运用河北红色文化中的等英雄人物案例或者《长征》红色影视剧等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受资金成本制约,也较少组织学生去西柏坡纪念馆、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等地开展爱国情感教育。因此现行的教育模式直接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趋于边缘化,河北红色文化在高校教师和学生中较少得到认可。2.红色文化教育方式单一目前,河北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发利用不足,还主要是通过参观革命遗址和讲解革命史等形式开展,方式单一,内容老套,学生在情感上很难引起共鸣,教育效果不佳。比如,为了完成思政课程教学实践,组织学生参观西柏坡纪念馆,虽然具有一定的红色教育意义,但是学生仅仅参观一次革命遗址、遗物,印象并不深刻,对于西柏坡真正的精神内涵很难理解到位。如果创新方式方法,比如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平山县山村走访老战士、老支书,这样他们感知到的历史就更为鲜活;走访中帮助老乡干干农活,让大多数生活在城市的大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的艰苦,教育效果则更为理想。3.缺乏红色校园文化氛围作为社会主义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然而一些高校还缺乏红色校园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平台建设不到位。在红色校园文化管理上也缺乏系统性、整体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思政授课教师、学校团委、辅导员、校史馆共同配合,然而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都各自为政、互不联系,尤其是缺乏对校情校史的深入挖掘。比如石家庄地区的大学,可以结合西柏坡精神和革命史料设计类似于《西柏坡革命史》这样的校本课程,从而深化对河北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另一方面,校园红色网站作为互联网时代红色文化宣传的主阵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河北许多高校红色网站还未建立起来,已有的红色网站也存在建设水平不高、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以上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减弱了红色文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功能的发挥,下一步需要高校集中力量、多管齐下解决问题,真正将河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

四、河北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途径

1.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教育教学评价机制保障。一方面,高校可以有意识的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分,对于积极参加红色社团、红色文化活动的学生予以奖励,并作为评优入党的重要参考标准,从而外在刺激学生主动学习接受红色文化。另一方面,高校应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授课教师、辅导员的培养,特别是定期进行河北红色文化相关知识的专项培训,促进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运用红色文化资源。高校也可以结合思政学科具体特点,完善红色文化教育教学监督评价机制,可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对于创新利用红色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给予一定奖励,激发教师深入研究河北红色文化的价值功能,在实际教学中适时融入红色文化资源。2.创新河北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多维度多视角展示河北红色文化魅力,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重视红色文化进课堂,在教学方式上可以适当加入PPT、红,并组织学生开展课上小组讨论或者诸如“平山拥军传统”这样的主题调研,收集、整理并撰写有关红色传记;在讲解三大战役、百团大战时,也可以讨论总结西柏坡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太行地区游击战的特点等;新时期的红色文化可以多从爱岗敬业、友爱互助等方面体现出平凡人身上的可贵品质,也可以结合“两弹一星”课程内容,融入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成就,突出敢于超越、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其次,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针对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缺乏兴趣,我们可以通过红色微博、红色微信、红色QQ等新的“95”后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推送一些优秀的红色歌曲、红色访谈纪实视频,用生动的历史资料展示战争中的人和事,将课本中那段光荣岁月通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渗透进大学生的思想中,真正取得“触动灵魂”的效果。最后,注重红色文化的体验,可以通过参观红色革命遗址,将课堂搬到纪念馆,提升教学内涵;也可以在红色纪念日通过话剧表演、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吸引大学生参与到红色文化教育中。3.积极营造红色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态度,红色文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搭建河北红色文化资源与校园文化之间的纽带,可以更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第一,在校园建立红色人文景观,比如校园景观区放置红色人物塑像、教学区悬挂红色诗词、建立红色班级制度等,并通过校园广播、教学生活区电子屏幕、校园宣传栏等形式,让校园各处可见红色文化。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社团、党团活动,高校可以引导大学生成立红色学习研究性社团,比如石家庄学院的西柏坡精神宣讲团、河北师范大学的西柏坡•新生代社团等,通过高校团委组织领导、学生自主活动、老师专门指导,开展相关的学习实践活动;高校可以在红色纪念日开展相应的党日、团日活动,有利于学生更深入意识到自己作为党员、共青团员的社会责任感。第三,将红色文化注入校园学术研究中,高校可以邀请国内红色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做相关的学术讲座,比如石家庄学院邀请长治日报社高级编辑狄赫丹主讲“长征路上的记录与感动”等,这些学者的亲身经历和思维涵养都可以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学校还可以组织红色文化课题研究,比如石家庄学院的西柏坡专项课题研究项目,师生共同参与到河北红色文化的研究中,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热情。第四,建立健全校园红色网站,可以在高校校园网上建立类似“红色摇篮”等类似的特色专题,开设红色文化主题专栏,比如“红色伟人”“红色故土”“红色影视”等,红色网站设计内容要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可以将河北的红色风光、民生人情放到网上,将全国尤其是河北的热点、焦点问题放在网上进行互动讨论,同时配备具有较高思想理论水平和政治敏感度的管理人员对于敏感、偏差的言论及时加以引导,真正营造健康、正能量的校园网络文化。河北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也从河北高校实际出发,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法和实现途径,期望能真正运用好河北红色文化的魅力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向国华,周甜:《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以怀化学院为例》,《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年第9期。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篇10

一、正确认识“本色”与“特色”的辩证关系

“红色”是马克思喜爱的颜色.是共和国国旗和党旗的颜色.也是各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的“本色”。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形象地说就是“”),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如何使“红色”更纯正、更鲜艳、更持久、更亮丽、更有魅力,是各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值得思考和探索的一大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的本色是“红色”即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本色是特色的前提和基础。保持和弘扬本色,才能创造特色。离开了本色,所谓的特色也就会黯然失色。坚持本色.永葆红色不变,是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都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的本质规定性,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具体表现。特色则是指区别于其他同级同类学校同行的,具有独特性、创造性、稳定性、优质性的个性与风格。特色是生命,是灵魂。特色是本色的提炼和升华。因此必须在坚持本色的基础上追求特色,要认真分析和总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形成的特点、优势和经验,凝聚力量,塑造精品,打造品牌,挖掘、整合、培育和提炼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的实践特色、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要培育的特色应该是比其他同级同类学校同行的更纯正、更鲜艳、更持久、更亮丽、更有魅力的“红色”。使“红色”更加纯正――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规律,遵循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科学性:使“红色”更加鲜艳――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使“红色”更加持久――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效机制体制,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红色”更加亮丽――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扩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力、辐射力;使“红色”更有魅力――加强教师修养,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识魅力、人格魅力。一言以蔽之,要在“红”字上做文章、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和提炼出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的特色。

二、深刻把握红色文化的思想精髓――红色精神

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建设实践和改革开放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如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南泥湾精神、红岩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北大荒精神、红旗渠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特区精神、提出的新时期的五种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抗击“非典”精神、光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等红色精神,曾经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披荆斩棘、奋勇前行。红色精神具有强大的时空穿透力,永远不会过时。新世纪新阶段,红色精神理应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执着追求、坚守阵地、迎难而上、无私奉献、诲人不倦的精神动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继承和弘扬红色革命精神,努力成为红色文化的坚定信仰者、刻苦学习者、深入研究者、积极传播着、模范践行者。一要牢固树立矢志不渝、锲而不舍,实事求是、敢创新路.依靠群众、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敢于胜利等红色革命精神,并将红色精神的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过程的始终。这是历史与时代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大职责。二要加强理论学习和思想修养,熟悉掌握红色文化的思想精髓即红色精神的基本内涵和各种表现形式.如红色歌曲、红色诗词、红色名言、红色格言、红色戏剧、红色歌舞、红色影视作品、红色散文、红色诗词、红、红色书画、红色书信、红色藏品、红色故事等。这是运用红色精神实施红色教育的先决条件。三要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深入探讨和研究红色精神的形成发展过程、基本内容、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深刻阐明和揭示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教育目的、主体、介体、客体、环体、结果及其各要素的内在逻辑联系。四要结合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现代传播学、教学法等学科专业知识和原理,科学把握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教育的规律和有效路径。五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坚持实践第一原则,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实际行动让大学生感悟到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的魅力和实效。

三、科学设计和实施“红心工程”。锻造一支“红军”队伍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是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高低。加强和改进师资队伍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2008年9月23日,、教育部各高校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指出:“实行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相应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新任教师原则上应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具备相关专业硕士以上学位,工作期间应兼职从事班主任或辅导员工作。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问题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不得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可见,、教育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各高校党政领导应在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这个宝贵的"gI色人才资源”。并依托这一资源,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体性。红色文化视域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实质上就是一项“红心工程”。科学设计和实施“红心工程”,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旨在锻造一支"gr军”.即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这支队伍。应该是立场坚定、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队伍: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高、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扎实、学贯中西、功底深厚的队伍;应该是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的队伍;应该是师德修养好、富有人格魅力和亲和力的队伍;应该是老中青结构合理、教学领军人才不断涌现的队伍。嗯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使命。教师对待马克思主义只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才能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创造性地从事教学。因此,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响应总书记的号召,以方永刚同志为榜样,牢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提高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事业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础;深入实践,了解学生,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能力;注重道德修养,提升精神境界,做教书育人的典范;坚持“学术研究无.课堂讲授有纪律”.力图实现“口红”与“心红”的有机统一。

四、深入发掘和充分利用各种红色资源.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各种红色资源,为大学生打造成功人生的鲜艳底色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1.抢占网络阵地,构筑红色网站。要重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建立教学互动的红色网站,把课堂延伸到网上,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加灵活、有效和充满吸引力。2构建校园红色社团,凸显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主体作用。要依靠学生,相信学生,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组建各种理论社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渗透于各种社团活动之中。3.要举办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校园主题系列活动。如举行红歌比赛、组织红色演讲、朗诵红色诗词及红色格言、表演红色戏剧及红色歌舞、播放红色影视作品、阅读红色文学作品、展示红色书画与红色书信等红色藏品、进行红色专访、讲述红色故事和举办红色论坛等。要深人挖掘蕴藏在各类红色经典当中的时代内涵,提炼其具有永恒价值、巨大魅力和震撼力的思想精华。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红色文学经典《红岩》、《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红色美术经典《开国大典》、《江山如此多娇》等,红经典《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焦裕禄》、《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红色电视经典《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恰同学少年》、《潜伏》、《大国崛起》、《百年中国》、《复兴之路》、《世纪伟人》等,红色音乐经典《长征》、《义勇军进行曲》、《东方红》、《保卫黄河》、《走进新时代》,红色经典歌舞《白毛女》、《红梅赞》、《绣红旗》等。这些红色经典感人肺腑、动人情怀、催人奋进、激人向上,对大学生具有不可低估的魅力和巨大的鼓舞激励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定要善于运用这些红色经典资源,使其中蕴涵着的革命精神得以薪火相传、发扬光大,帮助大学生战胜人生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挫折,砥砺意志,坚忍不拔,自强不息。4要充分发挥红色实践基地和红色旅游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尽可能创造条件,多组织学生到红色实践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瞻仰革命遗迹,睹物思情,观故思新,以启迪心灵,校正人生航向。开展红色之旅是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值得指出的是,在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实施红色教育时要特别注意两点,第一,要按照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要求,在坚持统一性的同时,力求教育教学风格和方式的“五彩缤纷”、“色彩斑斓”。因为当今社会是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第二,在进行红色教育的时候,还必须对形形的落后文化、腐朽文化进行改造、揭露和批判,而不能机械呆板、一味地搞“满堂红”、“红到底”。要讲究方法策略,坚持有破有立、注意贯彻教育的渗透性原则,坚持把深刻的科学真理与巧妙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尽可能地避免和减少认知疲劳、审美疲劳。在进行红色教育时,尤其要注意着力增强时尚感,要适应大学生个性特点和心理接受特征,善于将时尚元素注入教育教学过程中,赋予其新鲜的时代气息。

五、以“红色管理”为航灯,以“黄色管理”为镜鉴。以“蓝色管理”为参考。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学管理模式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篇11

一、高校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特有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和价值体系,其核心和实质是精神文化。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具有凝聚、导向、塑造和激励功能,能够起到提升思想、陶冶情操、振奋精神的作用。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承载并引领先进文化的方向,在倡导文化多样化的同时,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在紧跟时展的同时,传承和弘扬革命传统。而在实际的文化建设中,高校校园文化却面临诸多困难,最为突出的就是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的非主流化。

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越趋明显。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也日益增强,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大学生不能从本质上认识文化的异同,对西方的“文化侵略”、“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殖民主义”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辨别。出现了理想信念淡薄、信仰缺失、精神匮乏,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盛行的状况。同时,互联网的盛行,在开阔视野、拓展思维的同时,也极大地冲击和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消解着尚未建构起的合符“主旋律”规范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这些问题带给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巨大的挑战。

二、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实践中,充分吸收整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大胆吸收借鉴国外先进文化理念,与中国现实国情相结合,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承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想,所形成的具有特定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精神文化。

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思想,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它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直接思想来源和重要组成部分。其所承载的培育爱国情怀、传播先进文化、塑造良好人格、弘扬社会正气的文化内涵,正是引导当代大学生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锤炼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的鲜活教材①。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改革创新,以及民族凝聚力为特质的红色文化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天然载体。但是,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历史记忆产生了时空不能对接状况。红色文化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显然不是一个直接在场的生活空间,因而,无法引起对过去生活的真正体验。红色文化生长的历史时空总是那么遥远,那样“艰苦”和“匮乏”的环境难以与当下的“幸福”和“丰富”生活相对接。②

毫无疑问,红色文化不可能自觉走进高校,更不可能自觉融入大学生的思想,只有将红色文化有意识地充实和渗透进校园文化建设中,才能实现其教育和导向功能。而在实践中,大多高校未能真正意识到红色文化的教育作用,对红色文化建设存在意识不强、氛围不浓;内容缺乏系统性,且虚夸、片面,一味拔高主题,充满说教,高高在上,脱离生活,脱离实际,远离学生;活动单一,针对性不强,毫无创意,不能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等现状,导致了红色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不能发挥它应有的引领和教化功能。

三、用红色文化引领和充实校园文化

深入挖掘开发红色文化,充实、丰富和引领校园文化的方法与载体,用先进的红色文化感染学生,鼓舞思想、振奋精神,不断赋予红色文化以新内涵,充分发挥它的德育教化和文化引领作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一)红色文化进课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把红色文化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红色文化所体现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宗同根,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本源性优质资源。将红色革命理论与党的先进性理论,红色革命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红色文化与先进文化,红色革命精神与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贯通教学,突出红色文化教育历史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统一。红色文化进课堂,关键在教师。因此,提高教师对红色文化的认识理解,增强他们运用红色文化教学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理论讲授、专题讲座、课堂讨论、影片播放等方式,形象、生动、深入地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将红色文化有效地融入和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

(二)创新红色文化的内容

红色文化的创新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时展的需要,更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要。因此,红色文化创新必须与时俱进,把握大学生的需求心理来设计其建设内容。遵循“三贴近”原则,以时代感、人性化、生活化来创新文化内容,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不仅局限于革命战争年代的重大事件和精神内涵,更要赋予红色文化以时代精神,找准革命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对接点,如新时期的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志愿精神,等等,通过时代精神来诠释红色文化,来体现革命精神。同时,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活动特点和关注热点,将红色文化融入其中,找准切入点,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使他们对红色文化产生认同。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认同和接纳红色文化,增强红色文化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其教育和引导作用。

(三)创新红色文化的载体

高校不仅要从红色文化的内容上进行创新,而且要从传播红色文化的载体上进行创新。

1.活动载体:高校应有意识地开展各种活动,结合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创新活动的形式和表现手法,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将红色文化寓于活动中,让大学生受到教育,从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例如:开展“唱读讲传”活动(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通过“唱读讲传”,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大学生思想素质。“红歌”里面有马列,“经典”里面有理想,“故事”里面有精神,“箴言”里面有荣辱。大学生通过“唱读讲传”活动弘扬红色文化,从宏观上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外化于形”的融入过程;从微观上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于心”的深入过程。③同时,注重在重大节庆日、重要纪念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将不同的时间节点和大学生心理情感相融合,让学生能够在缅怀过去中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除此之外,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设并利用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使红色文化教育的社会实践常规化。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去,利用假期走访参观革命圣地,亲身感受革命精神的伟大意义和深刻内涵。组织“三下乡”实践活动,将理论所学与实践所得结合起来,增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身上的“外化”能力。通过一系列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文化艺术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受到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的教育和熏陶,受到红色文化的思想震撼,树立问题意识,思索当下,反省自身。

2.媒介载体:高校要充分利用校报、学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等多种媒体加强对红色文化的广泛宣传,同时也要特别重视网络教育的重要作用。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其巨大的社会影响日益凸显,积极开发和建立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红色网站,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主动抢占网络制高点,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精心组织网上正面宣传,高扬主流舆论,用格调高雅、健康向上的红色文化抵制低俗恶搞的网络草根文化,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辨别能力。因此,充分整合与利用媒介资源,构建红色文化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交叉式传播体系,让红色文化在大学校园中处处可见、可感、可学,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教育。

红色文化承载着革命精神与时代精神,深挖红色文化内涵,不仅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举措。校园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适应主导文化的发展。准确把握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把握大学生心理需求,将红色文化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中,用红色文化激励人、鼓舞人、引导人、教育人,提升校园文化的水平和层次,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注释:

①李康平.红色资源研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07,(6).

②张首先.红色文化的价值资源与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3).

③杨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扬红色经典的机制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

参考文献:

[1]汪立夏.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以江西省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进校园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0,(07).

[2]陈海燕.高校红色教育的机理分析与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02).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篇12

2.红色文化是最具科学性的先进文化。

红色文化的发展过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红色文化的发展同样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红色文化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红色文化又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决定了红色文化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已经被实践所证明,它坚持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坚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利益等基本原理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过时,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显得更加充满活力和生机。邓小平同志说:“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正是由于红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才使得红色文化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和时代特征,才使得红色文化更具科学性。

3.红色文化是最具大众性的先进文化。

红色文化与人民大众有着天然的联系,这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红色文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红色文化主张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这充分体现了人民大众的心声。二是红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共同创造。人民群众是红色文化的创造主体,正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阶段,面对不同的历史任务,克服不同的困难,红色文化才得以不断更新,这其中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离不开亿万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只有坚持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的宗旨,我们党才能永远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红色文化也才能获得发展的不竭动力。

4.红色文化是最具时代性的先进文化。

红色文化总是与时代的脉博同跳动,它是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任何一种文化模式或文化形态、文化内容,都存在于具体的时代之中,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要求和文化特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文化反映了国家独立、人民解放的时代特征,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红色文化反映了建设新中国,摆脱贫穷、追求幸福的时代特征。不同的时代,赋予了红色文化不同的时代内涵。红色文化与时代特征的紧密联系,使红色文化具有时代魅力,反映时代要求,引领时代进步,成为时代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二、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

1.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我们党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可以说,我们党所走的道路就是一条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道路。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还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都是如此。无论现在、过去、将来,坚持马克思主义都是不能动摇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道理,要被人民大众所接受,还需要通过合适的途径,红色文化的具体性、通俗性、生动性、丰富性,正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最好教材和有效载体。红色文化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更加深入人心。弘扬红色文化及其精神,使我们更加感受党的领导的伟大,感受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更加坚定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2.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人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前进的精神动力。红色文化倡导的是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这些精神品质可以极大地鼓舞人民群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当代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追求,实现这一伟大理想,还需要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当前,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和人们的价值取向愈来愈呈现多样化的倾向,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可以把社会成员的思想引向正确的方向,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提供精神动力。

3.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人们确立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我们处在改革创新的时代,需要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沃土,是时代精神得以生发的源泉。红色文化蕴含丰富的民族精神,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的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还是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无不体现改革创新的品质,成为推动时代前进的重要精神动力。继承红色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时代精神,使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更加深入人心,为时代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品质,是我们进行道德教育的鲜活教材,它与社会主义荣辱观在价值取向上是完全一致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不断内化的过程,红色文化既为我们提供了诸多的感性认知,又引发我们深刻的理性思考。从感性认知来说,红色文化中积极的道德成分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从理性思考来说,红色文化融进我们的血脉,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使人们能够自觉地知荣弃耻、扬荣抑耻、践荣遏耻。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篇13

On the Application of Red Culture in College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CHEN Dayuan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22)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idea of world, life and values will directly decide the prospect of socialism China characteristics; Red culture has rich historical value and time function, such as ideal faith and scientific theoretical guidance, moral cultivation; It has strategic significance using red culture in the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red culture;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using

正如所言:“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①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状况将直接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未来。红色文化反映了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各革命阶级、阶层的先进政治理念、政治价值观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在大学生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价值。因此,必须运用各种手段,继承和运用红色文化,进一步推进德育工作。

1 红色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

一般来说,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它特指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各革命阶级和阶层在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实践中所创立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狭义上是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各革命阶级和阶层在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实践中所展示出来的特有的精神财富和精神气质。红色文化表现为显性的人、事、物,即大量的革命遗址、旧址,大量的革命事迹和大量的革命人物形象,又表现为以人、事、物为载体的隐性的精神形态,如崇高的理想信念、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科学的革命理论等。

与其它文化形态相比,红色文化有自身的特征:首先,它为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和主体的各革命阶级和阶层所共同创造;它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深深打上中华民族自身的烙印;它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所创造和形成。其次,它主要是以其投身革命,反抗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等一切残酷压迫,追求自由、平等、民主、法制、富强、文明为基本属性而命名;第三,红色文化是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为主要承载者和创造者,集中体现了无产阶级以及广大劳苦大众的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观点、政治要求。

2 红色文化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时代价值

尽管红色文化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但由于其特定的精神内涵与当前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主题与任务是一脉相承的,所以红色文化对于当前大学生德育工作,仍然有时代价值。

(1)红色文化内涵的思想基础仍然是当前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之一。红色文化的红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我们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首先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当前德育大学生的首要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可以看出,红色文化与大学生德育工作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

(2)红色文化所提倡的价值观与大学生德育工作所秉承的价值观是一致的。首先,红色文化蕴含了中华民族英雄儿女追求国家独立、富强、文明的政治价值观;其次,建立一个对外独立、对内自由民主平等的中国,也是红色文化蕴含的政治价值和目标;再次,爱国、奉献,勤劳、勇敢也是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道德要求。党的十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完整论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并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这其实就是对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革命阶级和阶层的先进价值观的继承与发展,以红色价值观为基础,并结合新的时代变化而扩展提升出来的。因此,红色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追求也是当前大学生德育工作在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3)红色文化内涵的精神实质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教育价值也是一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培育一大批理想信念坚定、道德水平高尚、崇尚民主、自由,法纪观念强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于广大的青少年具有明显的教育价值。首先,我们可以发挥红色文化中的理论引导功能,大学生的理论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其次,我们可以发挥红色文化在坚定理想信念方面的导向价值,教育大学生志存高远,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有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再次,我们可以发挥红色文化高尚道德情操的教化功能,帮助大学生克服和抵御各种不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侵蚀,努力成长为道德高尚、人格健全、遵纪守法的人才。

3 运用红色文化成果,推进大学生德育工作的策略

红色文化反映了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各革命阶级、阶层的先进政治理念、政治价值观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基本理念、价值观取向和教育目标是相通的,在新时期,我们必须运用各种手段,综合各方面力量,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对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正能量作用。

(1)将红色文化教育纳入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全过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的要求,这要求高校要将大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一是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红色文化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活生生的个人形象及真实的革命遗存等,使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将红色文化引入教学当中,借助红色文化生动、直观的优势,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二是要强化红色文化教育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作用的发挥。具体来说,要注意将红色文化教育贯穿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重视红色文化基地对大学生的教育意义,坚持课内和课外育人相结合。三是专业课教师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课教师要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在专业课教学中,视具体的教学内容高潮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进去,以实现全员育人的目标。

(2)强化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新媒体在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作用。近年来,网络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和普及。截至 2014年 12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 6.49亿。其中20~29岁的网民占31.5%,大专以上学历的网民占21.4%。学生依然是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 23.8%。②另据波士顿咨询集团(BCG)的一份关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报告披露,63%的大学生将互联网视作最为信任的信息来源。③可以看出,互联网正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在校大学生,对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借助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手段,提高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红色文化教育实效,非常有必要。

首先,政府和社会要通过法律法规和技术手段,减少网络上否定中国共产党革命传统,歪曲中共党史、军史,污蔑革命先辈的各种有害言论,对各种有害言论进行引导、揭露与批判,让社会公众尤其是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认清其真面目,认清其观点的实质与危害;同时,要利用好互联网平台,通过建设各种红色网站、理论频道,加强对网络论坛的介入,旗帜鲜明地进行红色文化的宣传和灌输,多给大学生传播正能量。

其次,各高校也要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创新红色资源教育模式。如针对大学生喜欢从各互联网站获取信息的习惯,高校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建设红色文化专题网站,为他们提供各种红色文化的信息和资源;又如辅导员、团委工作人员可以利用班级QQ群、班级微博、班级微信群等平台进行红色文化的宣传。

(3)加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按照全员育人的原则,广义上的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应该包括高校全体教职员工。本文的师资队伍主要是从狭义上理解,即高校从事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人员,包括党团机构工作人员、辅导员队伍,还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教师作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组织者,其自身对红色文化的了解,对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革命精神的信仰与坚持,直接影响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学习效果。

首先,从事红色文化教育的老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道路自信,遵守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其次,这些老师必须要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曲折历程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从中读出中国共产党人为首的中国各革命阶级、阶层为求得民族解放、人民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力量;再次,这些老师还要有足够的教育教学技巧和教育教学艺术。

因此,从学校方面来说,一方面,要认真做好高校德育工作者的选聘配备工作;另一方面,学校还要加大对在岗德育工作者的培训和管理力度,建立和完善教师职前、职中和职后培训体系,尤其是要让他们了解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培训时可以请一些国内知名的红色研究方面的专家或一些长期从事红色文化教育工作的老教授对教师进行专题讲座,通过学术交流的方式来开阔教师的视野,若有条件,还要多组织这些老师去红色教育教学基地进行考察和学习;另外,学校还要视当地的红色资源分布情况,鼓励高校教师进行红色资源的科学研究,提高他们对红色文化的了解和认同程度。

注释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