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管理论文实用13篇

新农村管理论文
新农村管理论文篇1

“农村社会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者与其他农村工作者合作,以农村社区为基础,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指导下,运用专业方法,发动村民广泛参与,增强农民和社区的能力,在预防和解决农村社区问题的基础上,提高农民福利水平,最终实现农村社区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钟涨宝,2011)。”关于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社会管理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工作与基层群众工作的目的一致

党的基层群众工作说到底是为群众谋取利益,致力于群众的幸福小康生活,促进农村和谐稳定。而社会工作的专业使命从个体层面来说是助人自助,秉持着利他主义价值观,努力让社会成员提升自我帮助的能力;从社会层面来说则是一个“维稳”的功能,为社会成员和社会秩序创造良好的运行状态。农村社会工作方法即运用微观(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社区工作方法)和宏观(社会行政方法)工作方法,充分介入农村基层群众工作之中,融入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念,帮助农村特殊人群认识自我,增强能力,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促进贫困等问题的解决,提升生活信心,将各种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二)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符合农村扶贫奔小康工作的需求

1.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观是助人自助。助人自助,简单来说就是让案主能够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2.社会工作中的“优势视角”。我们一直用“问题视角”来看待服务对象,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脱离困境。社会工作认为,人人都具备潜能,我们需要赋权于他们自身,最终实现助人自助,社会工作对服务对象实施援助的过程中更着重于调动一切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社会工作还有专业的技巧和模式。如微观社会工作方法,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社区工作方法,了解和评估贫困者的需求和困境,增进贫困者的能力,提高融入社会的能力。作为制度设计的社会工作,其核心是自力更生的过程,以提高贫困人口的能力建设,那就是不得不依靠外部支持行政转向自力更生减贫目标的发展(向德平、姚霞,2009)。

(三)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专业化

发展社会工作有利于实现人类的福祉。我们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让社会工作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我国现已形成以上海浦东、广东深圳、江西万载为代表的社会工作发展新模式,摸索出了极具地域特色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道路,从而在全面推进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民政部社会工作司,2011)。”

三、农村社会工作方法介入Y村群众工作的过程

Y村的情况茅台镇Y村位于国酒茅台的产地赤水河上游东岸,全村村民组有10个,占地面积约11.5平方公里,共839户3714人,其中有43名党员,4名预备党员;低保户70户,五保户5人,计生“两户”34户,残疾人40名。Y村是典型的工农并行发展的城郊村,工业发展迅速,村内有大小企业110余家,其中上规模企业14家,解决村民就业2000余人。主要经济产业为酱香型白酒生产,具有与茅台酒相同的生产酱香型白酒的水源、气候、微生物群等资源。2013年2月28日,按照贵州省委关于建设小康村落的工作要求,驻村工作组开始进驻Y村开展帮促工作。驻村工作干部撰写的Y村调查报告显示,Y村重点难点及希望解决的问题主要是通组公路问题、饮水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各种特殊人群帮扶活动,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资金来支持,这就涉及到向周围的酒企募集资金的问题。另外,有村组存在水源不足,目前雨水较少,工作组建议修建水池蓄水,拟计划从另一村组山下水源处引水,但由于两组遗留历史积怨,需要做大量群众工作,协商解决。Y村缺乏文化娱乐设施及村卫生室,进而牵涉到征地问题。而现今管理干部水平已经不适应新的发展需要,需要农村社会工作的介入。

(一)农村个案工作介入特殊人群帮扶工作

1982年,人类学家韦达夫斯基和杜格拉斯出版了《风险与文化:论环境和技术危险的选择》。他们认为,不同的社会与人群对风险的认识也不同,对某些人群来说,在灾难性风险面前,无法保障基本物质生活的风险更为可怕。农村个案工作的对象是农民及农村家庭(农户),由于生活地域、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不同,农民有着与城市居民不同的特征,因而很多特性都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个案工作理论模式及方法的选择。个案工作是一种信息沟通活动。在沟通与会谈的过程中,语言问题不容忽视,很多村民尤其是老年人,习惯使用方言,听不懂普通话,有些中年人能听懂但不会说普通话,这些都要注意。工作组针对Y村特殊人群如贫困老党员、计生两户家庭等开展了个案工作。案例1贫困老党员L爹爹,男,73岁,几年前瘫痪,卧床不起,无劳动力,儿女在外地工作,一年难得回来一次。时常抑郁,饭量减少,坐在床上叹气,闷闷不乐,经常无故发怒,产生生活无意义的想法,失去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其妻整日打工维持二人生计,反映未领到养老保险。问题评估:1.生理(身体)方面,案主已属于中龄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各种老年慢性病容易发生,且已瘫痪卧床,无自理能力。2.认知与情绪(心理)方面,由于丧失劳动力,且整日卧床,无社会交往,性情也变得孤僻,案主觉得生活无聊,经常一人呆在房间内,继而抑郁,情绪波动大,时常无故发怒,产生生活无意义的想法。3.情感方面,儿女在外地工作,而妻子也整日在打工维持生计,与案主无情感交流,让案主在情绪上产生孤单、无聊的消极感受,情感没有寄托,同时感到对妻子有所拖累,失去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4.案主应得的养老保险未落实到位,让案主失去基本生活保障。5.社会问题方面,随着城市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子女很少有时间去关心照顾自己的父母,老人缺乏亲人的关怀与照顾。服务计划:1.理论依据(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主要动机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当生理需求这一最基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人的生存面临危机。案例中,案主自身瘫痪,无劳动力,缺乏自理能力,养老保险未领到,仅依靠妻子打零工获得基本来源,远不能满足其生存需要。同时,案主缺乏与其他老人的沟通和社会交往,精神空虚无寄托。社会工作者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养老保险的落实以及帮助老人调节情绪,增加与他人交流的机会。(2)沟通理论人际沟通是人在社会中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要在社会中生存就必须进行社会化,而它得以顺利发生的重要手段就是人际沟通;人际沟通是个体自我意识觉醒的必要条件。案例中案主L爹爹缺乏人际沟通的基本需求,社会化过程停滞,因而自我意识有所削弱,产生抑郁。(3)ABC理论它是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理论的核心,其主要观点就是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外部诱发事件的评估和观点,而是由于对这些事件的个性化评价和解析形成的。在ABC理论中,A是诱发事件,B为对这一事件的分析和评价,即信念;C表示个体在事件中的行为后果。在案例中,A是指案主瘫痪,缺乏物质保障,儿女不在身边,经常独自呆在家里。B是指针对这种情况,案主觉得失去了人生个体的价值,生活无意义与希望。C是指案主所呈现出的抑郁,悲观等负面信息。社会工作者应对其情绪行为进行疏通,开展心理咨询,上门陪伴关怀,引导案主形成正确的生活价值观。2.服务目标(1)短期目标:落实养老保险、党费补助等基本物质保障,增加老人与人交流的时间,缓解孤独与空虚感,帮助案主与子女增强联系,获取精神慰藉。(2)长期目标:提供医护治疗与心理辅导,帮助案主积极面对困难,科学看待人生价值,运用社会资源,让案主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网络,合理看待自我价值,提高对自我尊严的领悟,以良好的心态看待晚年生活。服务过程:按照个案工作的工作程序:首先,接案———接触服务对象,了解问题和需求。工作者开展入户访谈,着手与案主建立专业服务关系。一方面了解案主的基本情况与困难,另一方面时刻谨记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充分尊重案主的意愿,用同理心与案主交流,使其愿意接受帮助来走出困境。第二,预估和诊断———确定需要,研究提供服务的方式。从服务对象的具体需求出发,案主的案例中,预估后形成了三点主要判断:第一,案主由于瘫痪,生活不能自理;第二,丧失了劳动能力,经济状况较差,物质资源匮乏。第三,生活方式枯燥,人际沟通减少,精神方面的需求难以得到慰藉。主要有情绪处理的需求,医疗需求,心理慰藉需求,精神文化需求。第三,计划与介入———制作介入计划,开展服务工作。在取得案主的充分信任的基础上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并充分发挥案主的自主性一道制定服务方案。社会工作的实务技巧之一就是优先解决案主最急迫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案主作为老党员,工作者应首先落实其党费补助和养老保险。同时,积极为其寻求社会支持网络的帮助,在县直机关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捐助活动;运用理性情绪治疗法,帮助案主实现理性、乐观的生活方式,与其一同缅怀过去的光辉岁月,让他愉快地安享晚年;以优势视角为指导,找到案主生活中的积极因素,安排一些亲朋邻里与他聊天,排解案主的孤独寂寞感。第四,评估———评估服务过程与效果。综合评估整个过程,案主对社会工作者有较强的信任感,并乐意接受服务,其次通过运用专业的个案工作方法实施服务方案的同时,建立了案主的支持网络,当下的困难及时得到了处理,让老人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第五,结案———结束服务并总结。经过一段时间的服务,案主有了一定的改变,处理好离别情绪后结束专业关系,工作者定期回访,进行后期的跟踪服务。针对比较难沟通的计生贫困户,工作者需要有效贯彻落实奖励扶助政策,并进行心理调适和疏导。根据实际,尽可能提供一些优惠给“计生两户”,从社会风气出发引导、尊重他们,形成良好氛围。工作组成员在村副支书带领下对其他残疾人、低保户也进行了走访,逐步对Y村的这类人群情况进行摸底,在走访中发现情况及时予以解决。走访致富能人的过程中,工作者以倡导者的角色出现,挖掘小康建设中的典型突出事例,通过示范效应,促进小康建设全面推进,注意发现起带头作用有号召力的群众,采取一定渠道和方式进行引导和宣传,弘扬社会正气,力争为群众工作打开新的局面。

(二)农村小组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社会工作中的农村小组工作方法指的是,社会工作者通过帮助小组策划活动,与组员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充分互动与分享感受与体会,促进成长与提高潜能,做到助人自助,同时预防和解决相关社会问题。案例2活动主题:爱心驻村手拉手,互助成长并肩走服务计划:1.服务目标(1)总体目标:帮助组员融入群体,使其能够健康成长。(2)具体目标:提高孩子们学会自我认识以及认识他人的能力,学会和朋辈群体相处,让孩子走出孤独,学会交往,培养合作精神和适应能力。同时引导家长与孩子之间进行正确的沟通,增强孩子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努力呈现自己爱的感受。2.介入策略(1)服务对象:Y村M小学学生(2)小组活动地点:M小学操场(3)开展方式:户外拓展、小组游戏3.小组活动安排四个主题:“爱的鼓励”、“爱的抱抱”、“感恩的心”、“爱拼才会赢——醉美贵州拼图”服务过程:1.“爱的鼓励”。互相熟悉与接纳,协助组员制定和明确小组目标,约定小组规则,形成共识。该镇相关领导亲临活动现场作为志愿者与M小学92名师生共同度过了一段充满感动与温馨的初夏时光,小朋友们亲切地称呼关心、陪伴他们的各级领导、各行业爱心人士为——“成长天使”。2.“爱的抱抱”。让组员学会接纳他人、促进沟通,认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共同完成小组目标。在这个环节中,各年级的同学从陌生到熟悉、从害羞到勇敢,“天使团志愿者”和小朋友打成一片。3.“感恩的心”。鼓励组员表达内心感受,宣泄情感,孩子们戴上眼罩,伴随着轻音乐,在黑暗的世界中去寻找温暖的双手,在视线被遮挡的未知世界,孩子和天使们重新认识、相互介绍,拉近距离;随后,主持人与孩子们分享关于“陌生人”的故事,孩子们听完故事后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怀揣着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孩子们逐渐打开心扉,勇敢地分享出了心中对父母无穷的爱,在旁观摩的家长也悄悄地拭去脸颊的泪水。4.“爱拼才会赢——醉美贵州拼图”。孩子们在无序杂乱的拼图碎片中寻找到自己的任务,在天使团的帮助下,同学们通过团队协作、每个人贡献自己的智慧,完成了家乡风景名胜的拼图,享受着胜利的喜悦。农村是“熟人”组成的社会,农村社会原本就存在的这种亲密关系网络是工作者开展小组工作的基础,在熟人之间开展小组很容易召集组员、形成凝聚力,共同完成小组目标(钟涨宝,2011)。据可靠数据显示,环境污染导致的增长速度极快,显著高于其他。因此,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已经成为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新课题。而Y村率先奔小康的重难点在于饮水污染的治理和征地纠纷。Y村在化解人畜饮水困难产生的群体性矛盾纠纷中,驻村工作组干部作为小组的领导者、鼓励者、组织者、支持者的角色,充分运用了小组工作中沟通与互动的技巧,营造轻松的氛围,及时组织群众开展任务小组、与群众交心谈心,表达专注与倾听并积极回应,及时向上级反映民意,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方意见,疏导村民的负面情绪,以防矛盾激化。社会工作方法中的“危机介入模式”对于征地拆迁等利益纠纷的解决大有裨益,首先综合评估村民采取破坏的程度,便于及时介入和开展服务工作,工作者要得到村民的充分信任,从而有效稳定他们的情绪。然后根据危机发生的原因制订介入计划,解决当前面临的、亟须解决的问题。

(三)农村社区工作介入公共事务管理

贝克认为,风险是指“自然终结和传统终结,在自然和传统失去他们的无限效力并依赖于人的决定的地方,才谈得上风险”。在农村社区中,主要存在着驻村工作组织自身的风险、村民自身的风险以及经济上的风险。组织自身的风险是指,驻村工作组经费匮乏。扶贫奔小康建设需要经费,而该村经济落后,经费少,所以驻村工作组工作起来极其被动。该村村民自身的风险主要来自征地拆迁、人畜饮水困难等引发的。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更有基本生活保障等问题的存在,一旦发生,很有可能影响党政机关与群众的关系。经济风险是指村民们由于信息闭塞,缺乏科学知识,没有合作意识,因而未形成规模经济,加上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严重抑制了农村经济发展,遇到灾难性事件时抗风险能力差。社区工作中的地区发展模式与推进自治管理不谋而合,它强调社区成员的参与性,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协助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目的是提高认同度,促使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社区发展问题。这种模式较多地关注社区共同性问题,特别重视村民的参与。Y村村民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有环境问题、文化娱乐设施缺乏等。驻村工作者要紧紧依靠村委会等村民自治组织,运用发动村民参与的技巧,通过挨家挨户的上门宣传等直接动员和发宣传单等间接动员方式动员村民集体参与解决,此时工作者作为使能者和中介者的角色出现,以此为契机,让村民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建起政府与村民的沟通桥梁,同时也要求村民提出改善的建议和方法。案例3村民们每天上下山都要经过一条泥巴路,遇到下雨天通行就会很艰难,它是以前的古盐大道,运盐到茅台必经之路。驻村工作组发现问题后,决定改造这条“红军连户路”。1.服务目标:改造“红军连户路”,让村民们出门不再泥糊脚、打湿鞋。2.实施过程:挨家挨户走访,鼓励群众、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建设连户路,工作组负责现场指导,并协调水泥、沙石等材料。充分发挥村民们的能动性,做到助人自助,用自己的劳动换取帮扶资金。

(四)社会行政方法介入群众工作

针对不同人群如贫困户、低保户、孤寡老人、计生两户等,驻村工作组经常召集村民座谈,了解群众需求,并提供政策咨询,宣传同步小康的政策。并努力做到“三争取”,一是争取各级政府政策的倾斜作为支撑,二是争取派出单位部门作为后盾的支持,三是争取社会专业力量的支援。在遇到各种矛盾纠纷时,组织村委会召开座谈会,加强村民的参与性与积极性,创新社会管理形式。

四、农村社会工作介入Y村群众工作的效果评估

针对农村社会工作介入Y村群众工作的具体情况我们就不同的群体分别做了效果评估。

(一)特殊人群帮扶效果的评估

Y村驻村工作组用贵州省国土资源厅第二测绘院捐助的项目资金购买6台电视机及卫星接收器,赠送给2名孤寡老人、1名残疾人、1名贫困老党员、2名贫困户,至此全村电视普及率达到100%;实地走访了三户“三结合”计生户,并且代表学校给予每户300元的帮扶资金,走访留守儿童田某,了解其学习生活情况后,并给予300元慰问金;筹集资金1.21万元,捐建岩滩明德小学灯光球场,这是仁怀唯一有灯光球场的学校,群众夜晚就可以打篮球、羽毛球,对于地形狭窄,缺乏娱乐活动场所的Y村,灯光球场的打造,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建设完成4条总计3.2公里连户路,群众出门不再湿鞋;在Y村M小学为单亲儿童、留守儿童、特殊儿童等13人建立了一个留守儿童之家,让孩子们不再孤单。调解村组之间的征地纠纷,化解了某村组70余户360余人因以前饮用水源受企业污染而导致现在人畜饮水困难产生的群体性矛盾纠纷,将其遏制在萌芽状态;解决了某村组沿公路部分30余户130余人的生产生活垃圾的清运问题。社会工作的实务技巧之一就是优先解决案主最急迫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对于社会资源相对匮乏的弱势群体,我们就应该优先解决物质需求方面的问题。

(二)小组案例评估

组员都是初次接触小组工作,小组游戏对组员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大部分组员都有参与的热情和兴趣。有的孩子性格内向,但是随着小组活动的进一步开展,逐步有了改变,敢于在小组中展现自我,表达感受,有很大的锻炼和提高。通过本活动的逐步深入开展,小组成员与朋辈群体交往的能力有所提高,自信心、自尊心有所增强;另外,孩子们与父母及老师之间的关系及沟通方式有所改善。

(三)对驻村工作组的评估

通过社会工作者对驻村工作组的专业培训与指导,该组成员提高了办事效率,增强了工作技巧,内化了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同时提高了工作热情,更加有利于基层群众工作的开展。

五、促进农村群众工作发展的建议

在新形势下,农村群众工作需要立足新情况新问题,调整思路,深入思考,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已经迫在眉睫,农村社会转型呼唤社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因此,我们需要在群众工作中融入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并壮大社会工作者队伍。

(一)加强对农村基层组织干部的专业社会工作培训

目前,贵州省为进一步深化“四帮四促”活动,贵州省组建了率先小康驻村工作组,走进农村开展驻村工作,鼓励干部走基层、服务群众,帮助农民群众脱离困境。农村基层组织干部的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争取社会专业力量的支援。仁怀市茅台镇Y村驻村干部思维超前,邀请高校资深专家教授为村镇干部进行社会工作培训,增强了村镇干部的专业社会工作能力。对于与贵州省一样同处于社会工作发展相对较晚的其他地区来说,在缺乏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及社会工作者的情况下需要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专业培训,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者。

新农村管理论文篇2

农村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提高农民文化素质,营造良好农村氛围,为农民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与精神动力,并满足农民多层次的精神需要。但由于目前农村还处于传统文化向新文化转型的过渡时期,因此有必要认清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并从中找出问题。

2.1农村文化发展不均衡

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农村与城市文化生活差异显著明显,而当地政府也存在着重城市而轻农村的发展理念。其次,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导致各地经济水平的差异,致使我国东中西部地域的农村文化差异拉大,体现在农村文化经费、文化设施、人才分配投入趋与东部沿海及经济发达的农村,导致各地域农村文化发展不均衡。

2.2农村文化设施不完善

我国早在“六五”时期就提出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站,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至今尚未实现。某些农村尽管有“两馆一站一室”的文化设施,但利用率极其低下,名存实亡,体现不了建设当初的预期效应。由于文化设施的不完善及利用率小,导致农民文化生活单调枯燥,文化生活简单乏味。

2.3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不善

受市场经济影响,农村文化市场冷清,某些乡镇无书店、放映厅。且由于农村文化市场经营者的小农意识,扭曲了正确价值观念,从事一些非法经营的文化活动,如宣传暴力、色情的书籍或音响制品,使农村很难享受到健康的文化饮食,与农民群众需要的正当文化娱乐生活相偏离。

2.4农村人才结构不合理

人才是推动农村文化发展的源动力,是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保障与基础。现有农村人才队伍多是改革开放30年的老一辈人才,缺乏与时俱进的观念,多数属于经验型人才;少数年轻的文化人才也缺乏专业培训,文化水平与专业技能低下,与现今发展农村文化建设与之适应的文化思想理念、专业技能、组织能力还相差甚远,从而导致文化市场人才缺位,影响文化建设发展的提升速度。

3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思考

上述问题让我们看到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迫切性。我们必须以有效措施推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3.1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在政策上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发展区、村、乡、镇的文化设施与文化场所,切实完善“两馆一站一室”的文化设施;同时还要将这些富有特色的文化基础设施进行大力推广并加以利用,以使建成后不至于荒废,使整个文化设施能以相应的预期效应渗透于千家万户。

3.2利用农村资源规范文化市场

市场经济的规则是同量资本获取同量利润,这要求管理者和经营者做好市场调查,掌握农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心理,选准项目,锁定消费层,形成具有品牌优势的演出团体,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同时,政府文化部门在审批民营文化产业时要注意市场经济的缺陷,合理利用农村资源,避免农村文化供给与消费失衡、群众文化建设大起大落,促进农村文化持续稳定发展,构建农村和谐文化,使农村经济在和谐文化中又快又好地发展。

3.3打造多元农村文化的活动

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有效提高人的文明素养,使自我身心得到长久的健康调适。在新农村文化建设当中,要广纳意见,采用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不断创新文化活动内容,使他们远离低俗的牌桌、赌桌活动,参加丰富自身素质的高雅文化活动,使农民群众“有戏看、有书看、有电影看、有活动参加”,从而尽可能的贴近生活,走进实际。同时,在开展文化活动当中,开展以文化、科技、卫生为医体的对口文化支援活动,建立活动的互联网,并根据当地农村文化的地域性、传统性优势,开展当地具有浓郁风土人情的民间文艺活动。在实践中,要注重将文化活动与乡村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施农民“读书工程”,支持农民自发成立群众性读书组织,通过多种途径,比如吸引企业购买图书等方式建设图书室,为乡镇图书室和村级图书室增添科技书籍,开展读书活动,组织引导农民多读书,使农民在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中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同时,在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针对传统文化实行与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与时尚文化相结合的多元文化格局,大力丰富农民群众对文化的多元化需求。如在原有的传统文化上开展农民歌手大赛、红歌秧歌比赛、农民时装比赛、农民礼仪大赛等等,从而达到丰富农民群众文化修养,提升文化水平的目的。

3.4鼓励农民自办文化

农民是新农场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我国具有丰富的农村文化资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例如各族人民的节庆文化,在各自节日中举行的文化活动;二是大众的民俗文化,即能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并主动参加的节日类民俗、生产类民俗、生活类民俗、礼仪类民俗等;三是农村自然山水景致、地域风光与当地历史文化遗产、新建农业生态园区等,这些既是农民群众的生活乐地,也是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四是各地乡镇建立的企业文化、乡镇文化,二者之间相互联系、渗透,为建设好新农村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与理论基础,承担着建设村镇文化的重要责任。以上这些文化的相互衬托,必定能打造出富有当地特色的农村文化资源,从而调动农民参加热情,形成乡、镇(区)、农家为一体的良性网络农村文化系统,让农民以自我喜乐的方式来深化发展文化活动。例如在兰州永登县苦水的“高高跷”社火。由于极具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当地农民形成了强烈的文化自豪感,每年都主动倡议、筹划、组织、表演“高高跷”社火,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3.5加大非政府组织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援助

新农村管理论文篇3

这是校长管理职能的核心。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就是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来实现目标。要根据每个人的特长,把他放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因此在方向正确的前提下,人的作用的发挥,决定着管理的效果。

(二)校长管理的组织职能

这是校长管理的职能中能动性最大的部分。组织就是系统的合理结构,系统的合理结构能使构成系统的各子系统获得新的质,能放大子系统功效,使整体功效大于各子系统功效之和。校长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组织充分发挥组织的职能作用,使各个组织的功效成倍地增长。

(三)校长管理的控制职能

学校管理是一个过程。在学校管理过程中不稳定、不平衡的现象是经常出现的。为了保持过程的稳定、随时纠正不平衡、保证管理过程按计划进行,必须进行控制。控制是校长必不可少的职能。

(四)校长管理的领导职能

校长要做好管理工作,实现管理的高效率,除了要行使好前述四个职能外,还必须行使好领导职能。领导职能就是把上述四种职能统一起来有效发挥作用的职能。

二农村校长管理创新的对策

农村学校大都处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这里没有很好的教学设施,孩子们很渴望受到教育,他们非常淳朴,对于物质条件没有过多的追求,精神食粮自然就成为了孩子们的最佳选择。因此农村校长特别要注重精神条件的构建,不断推陈出新,以满足孩子们的精神需求。

(一)善于运用精神鼓励

1学会赞美。美国著名女企业家玫琳凯·艾施曾说过:“世界上有两件东西比金钱更为人所需,那就是认可与赞美。”赞美能给人带来信心,能强化人们的行为,也能增强一个人的价值感。如果某种行为受到积极肯定和热情赞赏的信息刺激,那么人们就想把这种行为再做一次,多做几次,直到做得更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农村校长对于教师的教学成果要多加鼓励,哪怕短短的几句话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激励,会促使他积极地投身到教育事业中。对学生的优秀表现也要关爱有加,适时地提出表扬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创造思维的产生。

2对教师的创造性合理利用的气魄。每个人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形成自身与众不同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都会产生很多新奇独特具有社会价值的观点和看法,作为农村教学来说,这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农村校长不应该专断,扼杀教师的创造性教学,要善于发现教师身上的闪光点,对于教师提出的教育观念要大胆地尝试,只有尝试后才会了解它的功效,促进其创造性地教学。

(二)加强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保证农村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面对新课程,面对新要求,教师需要一切从“新”开始,重新理解教育,重新理解课程,重新认识学生,重新设计教学。因此作为新课程实施者的教师,应该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不断地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农村教师的存在现状有以下几点:一是数量相对不足;二是地域分布不合理;三是教师的结构不合理;四是教师的质量不高。同时农村学校的管理重视教师的日常工作,却忽视了教师的生活与发展;重视教师的使用,却忽视教师素质的培养;重视教师骨干精英的培养,却忽视全体教师的共同发展与进步,这些都加剧了农村教师发展的两级分化。因此农村校长应该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师管理观念,利用学校的现实条件,努力建构教师的培训机制以强化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断扩大学校的教师资源,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这方面成都市的青洋区草堂小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草堂小学原本是一所城乡结合部的普通学校,2004年自蓝继红校长任职后,经过2年多的探索与实践,把草堂小学打造成了一所优质的品牌学校,蓝校长认为学校管理的成功关键在于对教师的管理,她曾说过“老师还是那一群老师,学校还是那一所学校,但师德建设和队伍建设改变了老师的面貌,并最终成就了今天的学校”。

从蓝校长的成功经验中可以发现农村校长在管理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有这样几个对策:一是深切的人文关怀。农村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知识群体,他们很在意被关注、被尊重和被理解的感觉,这就要求农村校长对于农村的教师要有深层次的人文关怀;二是在农村教师之间开展四课展示活动,即学年走课、一人说课、一人上课、全体评课四个环节;三是用一定的制度来规范农村教师的发展。

(三)深入研究与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其创造性的思维

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问题学生逐渐增多是制约着农村学校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如何探索新形式下适合农村学生发展的创新教育模式,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关键。作为农村校长必须全面深入研究与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以往的只重视教师的教学方式研究,却忽视学生的创新性研究的管理倾向。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所有学生的发展,农村校长要站在历史的前沿,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价值取向,正确引领好学生的前进方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常州市湖塘桥中心小学奚亚英校长在对待学生的创新性发展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自1998年任职后,不断致力于学生的创新发展,并提出了1年打基础、3年争创实验学校、5年创特色学校的规划。2000年,学校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列入了政府的工作日程,通过不懈地努力终于在2007年实现了湖塘桥中心小学从普通学校到省特色学校的跨越。当提及自己的成功管理经验时,奚亚英校长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表达了自己的管理理念。她把对学生的创新性管理比喻成“大雁的飞行”。

学校管理要达到最优的效率,必须重视被管理的对象,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农村校长要像大雁中的领头雁一样起好带头作用,只有这样雁群才能找到最佳的飞行线路、最佳的飞行气流以及最安全的飞行高度。同时农村校长要把自己融合在学生之中,成为其中的一员,切身体验农村学生的一切活动,才可以引领教育的大方向。朴素的人本主义管理的思想把管理定义为“以人为本”的管理,要使管理活动焕发出生命力,领导者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农村校长的作用就是要根据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不断地维持、调适不同的队形,而每一个学生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来适应组织不断变化的要求,以确保永远不落队。

(四)提升教育研究的管理创新能力,促进农村学校的科学发展

随着校本研究制度的发展,教育研究已成为农村校长谋求学校管理的重要环节。教育研究能力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立研究课题的能力。农村校长要能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选择、分析、讨论,确定适合本校研究的课题;二是研究的实施能力。农村校长要针对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合理地设计研究方案、全面收集与分析有关资料、正确地应用科学研究方法、积极实行行动研究、正确地组织好学校各项研究活动;三是研究成果的表达能力。农村校长要会用教学论文、教育叙事、教育随笔、教学反思、教学案例、经验总结等来表达研究结果;四是研究成果的转化能力。农村校长要能营造环境,将学校的研究成果转化成学校的日常工作常规和行为规范、转化为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准则等。

(五)加强校长自身的个性化管理创新

新农村管理论文篇4

一、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就

近几年,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村文化建设。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对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起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风文明”越来越得到干部和群众的重视。农村的文化建设取得很多可喜的成绩,出现了党政领导重视、各有关部门齐抓共建的局面。最显著的成绩体现在作为农村文化建设“重中之重”的农村教育方面,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除此之外,还加大了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国家发改委从2002年到2005年投资4亿8千万元,扶植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设施建设,文化部、财政部、广电部还联合实施了一些有重大影响的文化建设项目,如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也投入了一批相当可观的经费。农村文化机构日益健全,文化投入渠道扩大,文化基础设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农村文化活动日益丰富活跃,农民文化生活消费逐步增长,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搞好农村文化建设,对于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促进新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影响农村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我国农村的文化建设虽然取得很大成就,但就整体而言,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农村文化建设的滞后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农村的发展。影响农村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的制约。信息网络时代,广播、电视、电脑、手机等现代传媒技术迅速发展,给农民了解外界信息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一些农村富余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但是农村根深蒂固的平均主义、保守主义、利己主义以及家族观念、封闭思想的影响和束缚下,农民不能大胆接受改革创新的新思想、新观念。现在一些基层干部在思想观念上仍然保持“重经济、轻文化”的惯性,忽视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这是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地下宗教热”兴起的重要原因。过去我们很强调争夺和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尤其是农村和农民,但现在很多干部认为这是阶级斗争的产物,个别村党支部甚至要借助教会力量来组织群众,这体现了思想文化教育的空白和争夺文化阵地的缺位。抓好农村文化建设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2.农民道德状况的制约。道德和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新农村先进文化总是通过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真善美、抵制假恶丑,来推进新农村道德建设。可以想象,在一个缺乏道德素质的农村是不可能发展先进文化的。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没有道德素质的支配和制约,其文化素质就难以发挥积极作用,就难以有效推动新农村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国是农业国,在农民身上体现着勤劳、勇敢、朴实、善良、坚强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农村道德状况受到冲击。如诚信意识和互助精神缺失,坑蒙拐骗、弄虚作假、以富欺贫、以强凌弱的现象在一些地方相当严重。农村淳朴的乡风、民风、村风受到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的侵蚀,恶化了农村道德环境,也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村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3.发展文化的资金不足,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缺少丰富健康的文艺活动方式。2007年,全国各级财政对农村文化投入共计56.13亿元,仅占全国文化事业财政投入的28.2%,扣除对县级文化单位的投入,直接为7亿农民提供文化服务的乡镇文化站财政投入只有14.99亿元,人均仅2.06元。乡镇财力困难,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太低。一些地区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没有真正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到重要的工作日程,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文化建设投入经费较少,不利于农村文化的发展。一些农村几乎没有文化设施,即使有常常是年久失修的农民文化站,图书和活动器材、设备奇缺。即使是设有文化站或图书室也常常是形同虚设,没有专人负责,也没有活动经费,简陋不堪,无人问津。农村文化活动单调,农闲时由于缺少健康的文艺活动,除了看电视,主要是打麻将和赌牌,还有的靠宗教和封建迷信填补空闲时间,这使得社会风气复杂化了。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生态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农民精神面貌的振奋和生活情趣的提高。

4.农村文化队伍素质普遍偏低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滞后,目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还有很多困难而且成年农民的职业培训机会少,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低。目前农村文化人才奇缺,有较高文化素养和组织活动能力的文化人才既少又容易流失,较高素质的文化队伍难以组织和建设,队伍稳定性也不强,影响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以上的情况表明,我们新农村文化建设任重道远。必须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村文化建设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措施建议

我们要按照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总要求和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从农村实际出发,抓好新农村文化建设,现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重视发展农村文化,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观念创新,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首先要提高农村干部和群众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使文化建设成为农民的自觉要求和自觉行为。要让广大农村干部群众认识到,文化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又对新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起到思想引领、精神激励、智力支撑和方向保证的重要作用。其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广大农民中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观念创新。再次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筑新农村建设的道德支撑,建设文明、民主、和谐、友善的乡风、村风、民风,提高农村的精神风貌和文明水平。

2.开发利用农村文化建设资源,大力培育农村文化队伍,形成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扭转农村文化生活单调、枯燥、乏味的现象,努力开展好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推进文化信息共享

、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增加一些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因地制宜举办农民艺术节、文化大院、文化科技大集、民俗节、特色旅游节、根雕、绘画、剪纸等乡土特色文化活动,培育地方品牌文化。大力扶持农民自办文化,让农民成为农村文化的主体,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推进农村本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要适应农村文化发展的新特点,充分发挥“文化中心户”、文化积极分子、民间演艺团体的骨干带动作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具有民间特色的农村民间文艺和手工艺品都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3.加大政府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扶持。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建立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基本经费由各级财政承担;同时,制定鼓励社会多元化的投融资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对农村文化产业的投资,推动农村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国家重大财政项目向农村转移的有利时机,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电视进万家、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努力使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有一个大的改观。着力培养一支热心农村文化事业、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队伍,善于引进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使农村文化工作有人管、有人做。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10

新农村管理论文篇5

近年来,国家经济水平持续攀升,构建城乡一体化、打造和谐国家也成为了社会探讨的主要话题,新农村建设逐步成为了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内容.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加强农村社区管理,创新服务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如下:第一,做好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创新有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在改革开放背景下提出的新举措,所谓的新不仅是要提高农村经济建设水平,还要加强管理、创新服务、做到统筹兼顾.做好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工作,能够帮助农村地区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完善管理水平,强化地区发展,并逐步提高农村人民的综合素质,从而全方位的提高农村的综合竞争力,真正构建和谐农村.第二,做好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创新有助于提高农民对政府的满意度.传统的农村管理形式比较单一,社区服务缺乏针对性,内部管理不协调,服务不到位,且监管不严,经常出现权责不明的情况.加强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创新工作,有助于改进社区中存在的问题,细化管理职责、确立明确的权利与责任,提升员工的素质文化修养,从而让他们坚持以百姓为基础开展服务,切实从农民的利益出发开展工作,提升他们对政府服务的满意度.第三,做好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创新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现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发展,我国的经济水平、国民整体素质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如何促进社会公平、统筹城乡发展、坚持一体化建设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做好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创新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坚持协调发展,进而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国家良好发展.

3新型的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形式

社区管理体制是阐释社区管理理念、落实社区管理内容、达成社区管理目标的一种新体系.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新形势下,其结构特征也有了进一步创新,管理形式和管理模式更加多元,已经呈现出了全面开花的新局面,其职能和管理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3.1政府主导型

顾名思义,“政府主导”就是指坚持政府在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中的基础性地位,利用政府服务加强社区管理,促进社区发展的模式.该类型主要应用于人口分布较为集中且地域范围较小的社区,它有利于对资源进行整合规划,便于集中服务,在具体设置上大多为“一村一社”或“多村一社”的形式.例如,某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建立了便民服务站、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中心以及便民超市等等,依托政府管理集中开展服务,切实提高了村民的满意度,并搭建了信息平台,实现了新技术管理.总的来说,它主要是基于政府强大管理力量基础之上的服务创新模式,实现了社区成员的大面积覆盖,促进了农村社区的和谐统一.

3.2企业主导型

企业主导型是与政府主导型相对应的管理服务模式,它主要是基于企业管理基础之上的服务类型,社区基本管理大多数都基于企业供给,并形成了自我管理和服务的新形式.但是该类型的管理方式仅仅适用于发达的农村地区,在经济水平较好的地域才能实现企业的高效管理和服务.例如,我国河南某农村社区就坚持企业主导模式,探索出了一条村企合作的发展路径,对村民实施集中规划,村民即是企业内部人员,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村民经济发展.此外,该种管理服务创新类型,还能够加强村民自治,实现外来人民与当地村民的和谐发展,做到共同参与、共同管理,打造多元化发展的新农村.

3.3民间组织型

民间组织的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模式是打好社区组织基础,重视民间力量的一种服务管理形式,它较多的存在于“一村多社区”和“社区设小区”类型之中,村委会领导是组织的基础领导人.某农村社区就在发展建设中采用该种模式实施管理,坚持“产业趋同、共享利益”的原则,建立村委会,开展社区选举,选拔先进党员代表组织发展,并进行有效指导,实施农村自治.这样一来,就可以以村委会为基础载体坚持建设,做好社区服务,并实施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发挥民间力量集中精力办大事,从而更好的为社区服务.

3.4政府、社区互动型

从字面上不难看出,政府社区互动型管理服务模式就是强调政府与社区居民的协调合作,坚持两者的有机结合,坚持双向互动,探索政府行政与社区管理的有机衔接,该类型的管理服务模式大多针对“一村一社区”或“集中建设区”.我国江苏一农村社区就建立了该种类型的管理服务模式,建立了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设立了宣传咨询平台并打造了新的服务团队,加强建设服务站.经过两者的有机统一和协调发展,政府与社区实现了创新建设,深化了民主管理模式,将社区延伸到了政府管理之中,将政府与社区进行了紧密结合,真正构建了其纽带发展模式,形成了农村社区多元化发展的新样式.

3.5政府、社区、社会互助型

该种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突破了传统的管理样式,实现了政府、社区和社会的三方协作发展,有助于三者的互动,将多种力量集合在了一起,提升了管理和服务的有效性.该种类型适用于“一村一社区”的发展建设之中,做到了社区居委会和村民居委会的有机统一,发挥了各方的巨大作用.我国辽宁某农村社区就利用了该种模式实施管理,提升了村民的自治能力,加强了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并实现了对制度、组织的有效保障,创新了组织管理新方式.与此同时,社区服务中心作为政府公共服务平台的延伸,打造了政府窗口,为居民提供了一站式服务,将三方力量发挥到了最大化,并引导社会力量进入了公共服务体系,真正探索出了新的发展机制.

4如何做到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的创新

在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的看到了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了解了其主要内涵和多元形式.如何根据这些特征,将其意义发挥到最大化,进一步加强管理和服务,就成为了社会各界探讨的重要话题.下面我们就结合我国农村社区管理服务的基本情况,谈谈有效策略予以完善:

4.1逐步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的观念认识

想要从根本上加强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的管理水平,就一定要提升广大人民和政府人员对其的认识度.对此,国家要加大宣传力度,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帮助农村人民了解与农村社区管理有关的制度内容和相关法规政策,开展教育,组织学习,让广大村民切实了解农村社区管理与自身发展的密切关系,进而转变人们的传统观念.此外,社区内部管理服务人员也要明确自身的职责,从自身出发,树立新的管理理念,善于从广大百姓的角度出发看问题,完善服务,创新管理,从而做好社区管理,实现体制创新.

4.2健全完善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使其更加贴近群众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想要做好任何事情都要有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作基础,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的创新应用更是如此.对此,社区单位要健全完善具体的管理内容、细化管理规章、创新管理方法,使其更加符合群众的要求.首先,要实现综合办理和分类处置,开设窗口展开服务,对问题进行集中受理,取消以往的组班制模式;其次,利用现代化技术实施网格化管理,将管理人数分组规划,使用计算机等现代化设施开展记录,加强人员管控,对社区管理实施网络运用;最后,采用服务制进行管理和服务,尤其是对面积大、办事不便的地区更是如此.社区要建立服务网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服务.

4.3坚持提升农村社区管理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农村社区内部的管理服务人员决定着其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在本质上体现着农村的整体竞争力.社区要结合实际,做好管理服务人员的选拔工作,挑选素质能力过硬的员工上岗,做好岗前培训,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鼓励政策,并实施综合考评对策,调查员工的社会满意度和村民满意度,从而不断提升管理服务者的综合能力.

4.4利用现代化技术开展网络管理和服务

随着现代化技术水平的逐步创新,以往的人工管理和服务模式已经落后于时展的潮流,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于农村社区管理服务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能够建立信息资讯,一目了然的看到社区管理和服务情况,建立信息网,采取网络互动的方式与村民进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意见.与此同时,将网络运用到其中还能够帮助领导干部分析社区管理的进展情况,也更加便于对员工开展考评,加强管理服务的有效性.

新农村管理论文篇6

资金是投向大城市,中小城市,还是小城镇,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一种观点认为,应该在肥沃的土地上合理密植,也就是把资金投向大中城市,密植的典型例子是“浦东新区”。资金过于集中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使城乡差别过大。现在投向农村有“矫枉过正”的意思。但笔者认为我国城市化过程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不能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应注意与合理的城市形态相应的基础设施的合理形态。

要确定城市的合理形态,首先要用景观生态学方法研究区域的景观结构。根据景观异质性原理,依次确定需要保护的耕地的范围(农业用地),生态用地的范围及城市建设用地的范围,由此确定基础设施的走向。工业应适当集中于城镇体系结点上,建设生态工业园。

是不是把“华西村”克隆就能建设好新农村?如果全国大部分村庄学“华西村”模式,必然是一种分散发展工业的模式。这种模式会增加环境保护的难度,增加物流成本,降低土地使用效率。可以想象,污染向农村的扩散会恶化农村生态环境。“华西村”模式只适用于工厂分散治理模式具有经济性的情况。

较好的城乡一体发展模式是:在中心城市辐射范围内,根据自然资源及交通区位等条件,合理布局制造业城市(20~80万人),并将在这些制造业城市工作的产业工人转化为城市市民,给予完全的市民待遇,为他们规划住宅,托幼,中小学,医院等公共设施。由于城市的人均占地低于农村人均占地,这种发展模式比分散式发展要更节约用地。

工业适度集中布局便于组织循环经济链,形成生态工业园,也便于一般污水集中处理。只有一些采用清洁工艺实现零排放的绿色工厂可以分散到乡村。因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重点转向农村,还要分轻重缓急,不宜平均分配,而应重点投入到有工业化城市化潜力的村镇网络结点上,以及联结这些结点的基础设施通道上,以在未来形成城乡一体的,合理布局的城镇体系。这样才能体现城乡统筹的原则。

新农村建设需要科学规划。华西村虽然是成功的,但却不能以简单“克隆”华西村来建设新农村。因为农村建设本质上是区域发展问题,必须从区域的角度考虑土地利用。如确定一个区域内水源保护区,湿地系统,可淹没区范围,生物多样化保护区,自然和文化景观保护区,生态敏感区,地质灾害多发区等都需要系统的科学研究,并对土地利用方式和基础设施走廊的选线提出限制,而在村的水平上是无力作出这样的研究和规划的。在一个区域内(至少是县域内)需要对工业有总体布局,避免遍地开花,而这是在目前的新农村建设中最令人担心的,理想的是以流域为单元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规划。

基础设施投资重点转向农村,怎么转值得深入探讨。正确的方式是在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城乡一体的区域发展规划和区域土地利用规划,据此进行新农村建设。

笔者初步归纳了一下,农村发展的投资领域有:

(一)加强基本农田保护,防治土壤污染和水土流失,完善农业水利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方面的投资。

(二)地质灾害治理国土整治方面的投资。

(三)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其他投入。

(四)道路交通,公共交通

(五)信息通讯网络

(六)农村能源及电力建设

(七)农村饮用水工程

(八)文化景观保护

(九)农村科学教育设施

(十)农村医疗设施

新农村管理论文篇7

一、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过程,必须弘扬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精神

崇高的理想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也是共产党人和井冈山军民坚持斗争、夺取胜利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井冈山斗争时期,在四面白色势力的重重包围之中,在反动军队频繁的进攻和艰苦的生活环境下,中国共产党领导边界军民坚定必胜的信念,粉碎了敌人四次"进剿"、三次"会剿",不断巩固和发展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也是井冈山精神的显著标志。艰苦奋斗成大业。在反对派频繁的军事"进剿"、"围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下,井冈山军民正是依靠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克服极度困难,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

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决定了它的长期性、渐进性。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推进新农村建设,既要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调整和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既要提高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又要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在加上农村人口众多、相对落后和发展不平衡,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才能实现。

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变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和不平衡的状况,解决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就是一个通过渐进的量的积累进而实现质的飞跃的长期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念,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办法,艰苦创业,不断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新农村建设需要投入巨大财力,中央也对新农村建设也确立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和城市支持农村、工

业反哺农业的政策,这意味着农民在做出牺牲促进城市和工业发展后,新农村建设也需要全社会的大力奉献

井冈山斗争时期,无数革命英烈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塑造了一座座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无私奉献的高耸丰碑。在1927年10月至1930年2月两年零四个月井冈山残酷的斗争中,有四万八千人献出了宝贵生命,现已查实有名有姓的烈士就达15744人,还有3万多革命烈士连姓名都没有留下,其中永新县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7575人,无名无姓的8000余人。郭沫若1965年在《宿永新》一诗中曾写道:"领袖亲征三度来,前驱人物费栽培。长征逾万参加者,烈士八千磊落才。"正是革命烈士无私奉献精神的生动写照。

在井冈山的腥风血雨中,留下过、、何长工等一批留学生,王尔琢、伍中豪、朱云卿等30余位黄埔军校生,何挺颖、李却非、谭梓生等诸多大学生和、毕占云等起义军官艰辛而又执着的足迹。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指战员常在颈脖上系着一条红丝带,取名"牺牲带",表明了为共产主义献身的决心他们为了追求革命的真理,自觉抛弃优厚的生活环境,在偏僻闭塞、艰苦卓绝的井冈山地区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甚至宝贵的生命。

由于工业基础薄弱,长期以来我们选择了牺牲广大农民利益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推进工业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大量向城市倾斜。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需要的大量资金就是靠农业、靠工农产品剪刀差积累起来的。国家实行的工业、城市偏向分配政策和制度,使农民受到了歧视性的"非国民待遇",导致了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和负担的严重失衡。根据利益均衡理论,在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农业应该支持工业,为工业发展提供大部分积累,但当工业有了相当程度发展后,就应回过头来反哺农业,扶持农村,从而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美国、日本、韩国在通往现代化过程中都经历过这种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工业化的步伐显著加快,不断发达的工业已具有相当的基础。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工业化正处在中级或中期阶段。此时,国家就应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改革城市偏向的分配政策和制度,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重点向农村、农业倾斜,构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分配格局,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调动广大农民这个主体,但仅仅农民的参与显然力量过于单薄,它需要国家财政的倾斜性支持,需要整个社会的积极参与和倾力奉献。

三、中国农村发展极不平衡,各地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习惯、风俗及其复杂,没有统一模式,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立足各地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大力创新

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之前,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一直是将工作重心放在大城市。秋收起义受挫后,以"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气概,引兵井冈,带领工农革命军来到湘赣边界开辟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始了中国共产党人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的转变,也开始了中国革命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为此,1927年11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还受到了处分,被撤销了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和中共湖南省委委员。但矢志不移,在艰苦的战斗中始终坚持和不断发展这条中国革命新道路。井冈山道路的开辟,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精神。正是有了这种首创精神和开拓勇气,才开辟了一条将中国革命引向胜利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篇之作的井冈山道路。邓小平后来总结指出:"中国革命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就是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独立思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找到了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道路、形式和方法。"[1]P27

分析我国"三农"问题形成的深层次原因,我国不能走单纯城市化、工业化的路子,国际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就是一个教训,也不能仅仅依靠增加财政投入解决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方面要继续努力抓政策、增投入、上项目,加快建设,加快发展,打好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还要高度重视农村改革工作,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活农村的各种生产要素,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有现成经验,加上中国农村发展极不平衡,各地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习惯、风俗及其复杂,没有统一模式,因此,必须通过创新不断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要创新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方式,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要加强工作指导,突出乡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尊重各地的传统习惯和风土人情,建设类型多样、特色鲜明、风貌各异、多姿多彩,体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创新财政投入体制,实现财政政策转型,提高财政投入比例和效益,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基础;要建立有效的农村融资渠道,为农村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要素支持。要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积极推进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农民利益保护机制。

四、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依靠农民,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

"红军宗旨,民权革命"、"革命成功,尽在民众"。"边界的斗争,完全是军事的斗争,党和群众不得不一齐军事化。"以宁冈县为例,井冈山斗争时期宁冈总人口仅5万余人,而参加红军和各种地方武装的就有1万余人,其中参加红军的3596人,暴动队3804人,赤卫队1115人,少先队1625人,儿童团1348人[2]P155。边界红色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根据地内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是一个关键因素。边界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建立和保护井冈山武装割据政权的基础。中国共产党人正是把群众路线作为自己的根本工作路线,才形成了一道道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真正的铜墙铁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农民是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农民参与程度在一定意义上直接显示着我国政治文明状况。调动农民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满足农民参与的愿望和利益要求,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村民自治制度在我国农村的普遍推行,农民的参与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农民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的广度和深度也有了很大突破,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作为一个在全国人口数量中一直占绝对优势的社会群体,我国农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程度和水平与现代民主政治的要求仍存在极大差距,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是一个严重制约。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充分调动农民这个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一是要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教育是基础。是否受过教育以及受教育的内容和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农民参与的重要因素。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培养造就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只有培养造就千千万万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持续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才能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艰巨项任务,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二是要完善农民参与机制,疏通农民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的渠道。提高农民的主体地位,当前必须通过制度建设来建立和健全农民参与机制,不断拓宽农民参与渠道,使农民参与制度化、法制化、有序化。其一,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应适当增加农民代表的名额,增强农民在公共事务决策机构中的话语权,真正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完善选举制度,尊重并保障农民充分行使选举权利,保证农民能选出自己的利益代表,真正反映农民要求和愿望。其二,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村民自治是广大农民实现当家作主,表达和维护自己利益的一条基本渠道和途径。当前,尤其要健全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完善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委员会和村务管理等制度,建立和健全村民自治权保障和救济制度,使村民能够通过制度化的渠道有序参与本村政务,真正落实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村民自治制度。其三,确立农会的法律地位,培养和增强农民在参与格局中有效博弈的能力。现代政治实践证明,一个阶层或群体参与的程度、质量以及对国家政策的影响力主要取决于利益表达的力度和有效性,而利益表达的力度和有效性则往往取决于自身的组织化程度。我国农民至今仍缺乏专门代表自己利益的社团组织。因此,成立真正意义上代表农民利益的农会组织,对外代表农民参与社会的各类活动,不但能发挥其应有参与功能和整合、统领各经济组织、推广农业技术和农业教育等经济功能,还具有直接的社会功能,如防止农民各方面利益被侵害以及侵害后帮助农民获得及时救助,进而有效保障农民利益,弥补当前农民在各级代表中的人数偏少、话语权较弱的现状。

新农村管理论文篇8

的确,韩国的“新村运动”与我们今天的新农村建设在实质上是有相似之处的,前者是“一场由政府发起的、以缩小城乡差距、改造农村、造福农民为目的、以倡导‘勤劳、自主、合作’精神为核心,开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村庄建设项目和提升农民文明素质的思想教育为载体、物质文明建设与伦理精神教育互动的农村现代化建设运动。”[1]在新村运动中,韩国媒体起到了很大作用。

“在运动刚开始时,政府在没有寻求新闻工作者和作家支持的情况下在整个农村地区实行新村运动,当农村的居民积极参加新村运动时,很少有记者对新村运动进行报道。当政府试图将新村运动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运动时,就需要在社会各界人士中形成一种共识,新闻工作者和作家们对这项在农村实行的所取得的惊人的成果的宣传将是很重要的支持。”[2]

因此在1974年-1980年参加新村运动培训的高级官员及社会精英分子的职业分类中,新闻工作者及作家有602人(总数为10513人),是继教授(2272人)、牧师和僧侣(782人)之后的第三大类人群。“大多数是报社、电台或者电视台的管理者或高级职员。”

这些对新村运动有了深刻认识的精英分子所带动的韩国媒体不仅仅是宣传了运动成果。“快速方便的大众媒体,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农民阶层中影响着他们如何最有效的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获得最大的现金收入,并能赶上城里人日益增长的生活水平。这产生了他们极大的兴趣去学习更多关于农产品定价的策略、农产品的市场改革、经济作物和畜产品的生产饲养技术。对农民的训练课程随着他们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3]这些农民观念上的变化,离不开韩国媒体对新村运动的深刻认识和参与。

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渴望看到的农民观念变革,也同样离不开媒体对新农村建设的深刻认识和积极参与。因此我们需要改进的方面至少有以下几件:

1.从单纯的“反映”功能到建设性作用

2000年,湖北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在给国务院领导的信中说:“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农民问题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也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正是媒体对“三农”问题的持续反映和呼吁,农村这一被遗忘的角落和农民这一被忽略的社会群体才重新回到社会的大视野中,今天提出的建设新农村的规划,也正是建立在对农民问题的真实认识基础之上的,这些真实的认识离不开媒体的反映。反映固然重要,但是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更需要建设性的报道。

所谓建设性报道,是能够对农村的现代化起到积极作用的报道。南京师大新闻学院方晓红教授在研究农村与传媒时认为:“推动一个社会或地区的现代性增长的因素非常多,大众传播媒介不是唯一因素,也不是第一因素,但在大众传播媒介如此发达的时代,尽管它不是唯一也非第一却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4]关于这种认识,此前已有很多学者谈到,例如现代化的理论家阿历克斯·英格尔斯所描述的:“大众媒介给人们带来有关现代生活诸多方面的信息;给人们打开了注入新观念的大门,向人们显示新的行事方式,显示有助于增进效能感的技术;启迪并探讨多样的意见,刺激并加强对教育流动性的期望。歌颂科学,为技术大唱赞歌。所有这一切在能够接受外来影响的人那里,将会导致更多的现代性。”[5]

显然,媒体不能仅满足于一般的沟通消息,而要成为改变农村落后观念意识的理性力量,像韩国媒体在新村运动中所做的,能够激发农民学习先进技术的兴趣和欲望,能够使农民通过报道得到启发和教育,能够最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获得最大的现金收入。

其实,媒体的这种建设性作用已经在部分农民中有所体现。安徽省含山县半湖村的260户蟹农,从(中央电视台)七套节目中获知香港市场河蟹需求旺盛的信息后,立即多方联系,最后与香港创业集团签订了1.2万亩的无公害河蟹订单。和县菜农多年来只习惯种植辣椒、茄子和西红柿。七套节目开通后,他们跟着电视引新品,调结构,仅早春菜就改种了彩椒、瓠子、樱桃番茄等20多个品种。在安徽,这种“看着电视种田,盯着市场挣钱,依靠科技致富”已经成为一种时尚。[6]然而,这种建设性作用在过去还没有形成媒体的共识,而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这种建设性作用应该是媒体的理性力量所在。

信息的效益不是永恒的,观念的变革才具有长效性。信息,尤其是经济信息,是很容易过时的,而培养农民对信息的追求和肯定、承认信息的价值并愿意为交流信息投资,这才是农民在信息社会中非常重要的生存理念。这一过程离不开传媒建设性的作用。

2.从报道农民到做给农民看的新闻

在传媒与社会发展方面做出学术贡献的韦尔伯·施拉姆,把大众传媒在发展中国家的作用概括为四个方面:推广农业新技术、普及卫生知识、扫除文盲、实施正规教育。[7]这四个方面正是媒体在农村最基本作用的体现,因为“大众传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补偿自然形成的乡村隔绝状态。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为农民传播了现代道德,大众传播开阔了农民的视野,传播了信息,说服农民接受变迁。”[8]而要发挥这些基本作用,首要前提是:将农民从报道对象转化为报道的接收者,即做新闻给农民看。

做农民的新闻,是让世界了解农民;做给农民看的新闻,是让农民了解世界。

传媒业界所进行的三农报道是城市了解农村、市民了解农民生活的一个主要通道,在这个意义上,传媒的功能如同一个放大器,将原本被忽略的农村、农民、农业放大后展示到公众面前。在这种报道模式中,无论是对农民工遭遇的报道、还是直接针对农村的扶贫报道、农业典型报道等,农民始终是报道对象,农民之外的群体才是受众,农民被排斥在受众群体之外。作为报道对象,农民可以借助媒体来表达自身利益要求,实现和维护自身利益,但是同时,农民的形象是依受众旨趣而设,农民命运的转折机会也是始终把握在他人手中。

城市居民也经常作为报道对象,但是在媒介行为中,他们能够始终以接收者的身份来实现成为自己行为的主体承担者的能动性。这种情形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农发所的研究报告所分析的那样:“在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城市逐渐成为新型经济活动、新兴社会阶级、新式文化和教育的场所,这一切使城市与仍被传统的桎梏所羁绊的乡村有着本质区别。换言之,工业化改变了城市的性质,打破了城乡之间的平衡,经济活动和经济机会在城市骤增起来,简直不可胜数。与此同时,也改变了城市居民的文化机制和政治意识,使城市居民具有更高的文化和组织程度,并不断滋生出新的社会意识或越来越多地接受新的观念。……与作为顺从者群体的农民不同,他们某种程度上可称为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参与者,……并且表现出对社会的输入过程,即他们对介入政治的过程有一定的认识,并形成了鼓励自己利用各种参与机会的态度,一定程度上相信自己努力去做就能够或多或少地影响国家的政治事务,进而产生行动的意向。”[9]

工业化与城市居民的主体性认识的确有很大关联,他们在现代化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参与态度也往往因此被认为是工业化的结果。但是他们对政治或经济的介入,大都需要经过传媒这个通道。因此,是传媒伴随者工业化进程促成了城市居民对社会的“输入”。

那么,要改变农村的面貌,农村、农民现代性增长的因素也必须与工业化、现代城市文明尽可能密切接触。早在19世纪中叶,恩格斯徒步从巴黎到伯尔尼的一个月的行程中,就敏锐地感觉到城市文明对农村现代化影响的决定性意义。他在谈到法国种植葡萄的农民时写道:“居民们由于做葡萄酒生意,经常同外界发生关系,因此,这里已经出现了一些文明,而在接受这种文明方面,任何人都没有妇女那么快,因为她们从这种文明中可以得到直接的和最明显的好处。任何一个法国的城市妇女都会这样唱:

如果我敢在美丽方面,

同乡下姑娘比较,

我就戴上一顶

缀有玫瑰色或天蓝色带子的草帽。

恰恰相反,她们很清楚地知道,他们的魅力的全部财富应该归功于城市,归功于摆脱了一切粗活,归功于文明和金钱”。[10]

方晓红在对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苏南和苏北进行研究时进一步提出:促进现代性增长的第三个重要因素是“大众传播媒介的广泛使用”。[11]参与意识是主体性的一种表现,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或者文化方面,这种参与意识的培养与媒介行为都具有很大的关联。媒介的参与,对于农民来说是少有的能够直接接触外界文明的途径,当他们能够以自己的眼光透过媒介来感受城市乃至更远的地方,对自身处境的思考和行动的意向才能够激发出来。那已经不是简单地“借助媒介来表达自身利益要求”,而是“借助媒介来追求对自身利益的要求。”

二、学术界:担负起现实农村传播问题的研究任务

我们以2000-2005年《当代传播》、《新闻界》、《新闻大学》以及《新闻记者》这四家新闻学刊物为一种参照(它们的主办单位分别是报业集团和大学),它们关于传媒三农报道的研究内容、深度以及力度等方面,一定程度可以反观新闻传播学界对三农问题的关注。

下表中所列数据为这些年所发表文章总数(不包括不署名文章,比如预告、简讯、传媒链接等)与涉及三农的研究文章之比:>年份

《当代传播》《新闻界》《新闻大学》《新闻记者》

20000/2420/1111/1323/449

20012/2140/1530/1100/413

20021/2552/2220/992/423

20031/2922/2132/952/423

20043/2581/2472/854/390

2005(不完全统计)2/2302/2581/402/324

显然,无论是《当代传播》、《新闻界》、《新闻记者》这样的由新闻业界的研究所主办的刊物,还是《新闻大学》这样的学院派刊物,对三农报道问题的研究始终处在零星而分散的状态。这与传媒运作的现实状况也是相吻合的。三农问题是自2000年两会以来的社会难点、焦点问题,但是,学界对农村传播问题研究很不充分。

在涉及三农问题的研究文章中,研究者的关注点集中在四个方面:

一是分析传媒关于弱势群体中的农民工报道(比如《大众媒介与社会边缘群体的关系研究――以拖欠农民工工资报道为例》);二是分析传媒的农业农村报道(比如《解析农业典型报道中的“新闻伤害”现象及对策》);三是直接分析对农传媒现状(比如《农村网络传播:问题与对策》);四是通过实证调查方式解析传媒与农民农村变化的作用关系(比如《大众媒介与苏南农村文化生活关系研究》)。

这四个研究方面在文章数量上基本处于持平的状态,也就是说,研究者给予这四个方面的关注度是大致同等的。这种平均注意力的分配可能是一种无意识的结果。其中最具有前瞻价值的是第四个方面,解析传媒与农民农村变化的作用关系文章。

上表所涉及的此类文章共有七篇,分别是:《中国受众之回顾》(2001《当代传播》陈崇山);《加强农村传播服务农村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媒介传播”学术研讨会综述》(2002《新闻记者》张宁、方晓红);《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媒介传播高级研讨会举行》(2002《新闻界》方晓红);《苏南农村受众群分化的调查与分析》(2002《新闻记者》曹刚、方晓红);《我国农村受众媒介接触行为调查分析》(2003《新闻记者》王玲宁、张国良);《大众媒介与苏南农村文化生活关系研究》(2004《当代传播》方晓红);《农村传播生态失衡研究――“江西省农民致富与传播状况”调查后的思考》(2005《当代传播》赖浩锋)。

从这个列述中可以看出,参与这部分研究的学者并不多,其中陈崇山的文章并不是以农村受众为主要研究对象。方晓红承担了四篇,这四篇文章基本上都是围绕“苏南农村大众媒介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互动关系”这一课题成果而来的。相对于非实地调查性研究来说,要完成这样大型的针对农村地区的受众调查需要花费相当的人力、物力,这也是这种研究在涉及三农研究中所占比例并不占优势的原因。而恰恰是这种需要较多投入的研究,能够对整个农村传播环境和现状的宏观把握,提供政策调整或者调控的科学依据。但是目前这种课题给予的资助,实在太少。

[page_break]

学术研究还涉及提供关于这个问题的新认识、新视角。例如,现在已经提出的关注农民的素质教育,培育现代人文精神。人的素质也必须同时“开发”,这个难度不亚于物质开发,可报道的内容更多,持续性更长。首先需要打破的是农村地区对外来新技术和新观念存在的由来已久的不自觉的隔膜,同时,逐渐培育农民的市场经济的观念。再如,当新技术和新生活方式来到农村时,以何种方式适时保存农村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需要长远考虑的问题。约翰·奈斯比特曾谈到高技术与高情感(hightech/hightouch)平衡问题时说:“每当一种新技术被引进社会,人类必然会产生一种要加以平衡的反应,也就是说产生一种高情感,否则新技术就会遭到排斥。”[12]随着农村建设的城镇化和随之而来的社会转型,那里人的社会心理的需要如何满足,如何保障人文资源不被破坏和消亡,如何与高技术产业相配,奠定“高情感产业”的基础,都是需要关注的大事。

在传播内容方面,我国的研究也提出了一项被忽略的内容,即提供世界各国各地开发落后地区的可借鉴经验。[13]在我国农村走向现代化之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积累了不少开发落后地区的经验或教训,其中较重要的是美国的西部大开发和俄国的西伯利亚大开发。类似规模的开发还有英国、西班牙等国对其前殖民地的开发(经验和教训都有,教训更多一些);印度、巴西对其不发达地区的开发(经验较多);日本对北海道的开发(经验较多)等等。

在法治建设方面,美国开发落后地区时颁布的许多法律以及日本的《北海道开发法》等,我国应有所借鉴。中观层次上,美国1965年制定的《阿巴拉契亚区域开发法》,值得我国省级地区开发时借鉴。关于国内区域间的经济援助,英国对衰老工业区、德国对统一后的东部地区采取的经济政策,值得我国城市与农村之间借鉴。在设立基金支援欠发达地区方面,意大利的“南方发展基金”、法国的“农村改革基金”、巴西的“亚马逊投资基金”、日本的“开发公库”,以及欧盟的“欧洲区域发展基金”,都有借鉴意义。

一些国家和地区对人文生态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也值得借鉴。例如欧洲各地的天然人文和自然生态博物馆、美国印地安人的保留地、日本一村一品的“造乡运动”,以及我国台湾的“社区营造”等等。

以上这些的经验或教训,在我国知晓的人目前还限于少数研究者。把这些东西从专家那里变成公众历史知识的一部分,传媒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政府:必须给予传媒和研究者一定的激励与扶持

然而,不论是传媒业界还是新闻传播学界,对于农村的关注都很少。在2002年10月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媒介传播”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陈崇山研究员,通过对大量调查数据的研究与分析,指出:当前我国传播及宣传中“重城市,轻农村”的现状仍然普遍存在。[14]1997年对全国电视观众进行抽样调查时,农村观众就已经占到了总数的75.9%(当时我国的电视观众总数为10.94亿人),这一数据充分证明农民在电视观众中占有很大的份额。三年后,黄鸣刚不得不指出:“中国的电视市场日益扩大,但是农村电视节目所占有的份额却在缩小,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多数电视台的农村节目比例都在相对下降。2003年6月在央视推行的‘末位淘汰制’使得12个频道的10个栏目从电视消失,其中《农业新闻》这个少有的为9亿农民服务的节目也包含其中。在惟收视率是图的现在,农民这个最大的群体却正在失去他们的表达场域。”[15]张振华也指出:“到2003年底,我国共开办广播节目1800多套,电视节目2200多套,但开办专业对农频道的电视台只有吉林、山东两家,广播也只有陕西、山东两家。在省级电视台中,只有大约十五六家开办了农村专栏,与368家注册的各种电视媒介相比,开办率仅有4%。”[16]

这些数据印证了这样方晓红的结论:“农村受众是信息传通领域的弱势群体,农村受众在信息资源的享受和利用方面、接收工具的拥有量方面、媒介消费时间方面、接受及处理信息的能力方面、表达意见的自我意识方面,均明显弱于城市受众,这是当前我国农村传播所面临的现状。”[17]

这些问题存在原因在于,传媒是城市的产物,它的主要服务对象天生是市民。传媒可以也应该为“三农”服务,但是需要政府出面进行政策协调,使得这种为农村的服务可能持久。学术研究当然也只有在城市化实现以后才可能出现,这种研究可以也应该为“三农”服务,但是同样需要政策对三农研究的倾斜。因为传媒的运转和学术研究都需要成本,如果要求传媒和学者像做好事那样“新闻扶贫”、“学术扶贫”,偶然、短暂的做做可以,若要求长此以往,是不可能的。

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媒体,追求自身效益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大众传媒更乐意向处于社会强势地位的受众群提供信息服务,常常忽视农民受众的信息需求,从而造成了公共信息平台的倾斜。”[18]另一方面,农村经济的落后现状客观上限制了农民的媒介产品购买力,加上“农村传媒设施的建设是个投入高、周期长、回报低的工程,光靠媒体自身很难完成,政府要从宏观角度认识改善农村传播状况、提高农村传播效果对于发展‘三农’的重要性,对开拓农村市场的媒体给予政策倾斜。”[19]

在2002年南师大的那次会上,我谈到的西部报道问题,实际上就是关于西部的“三农”报道问题,当时我说:“一个问题:把宣传任务与媒体的经济利益结合起来。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单纯把报道西部大开发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不会有很大的吸引力。如果换一个角度看问题,西部大开发是传媒赢得广泛受众的一个持久而广阔的报道领域。不仅西部人关注,东部人更关注,那里是他们投资的新的重要区域;不仅中国人关注,外国人也关注,那里可能成为新的财源。把持续的西部大开发的报道和言论作为传媒扩大影响、赢得受众的一种品牌来做,真正做出风格、体现人性、实话实说,我国的传媒是可以“三赢”,让党满意,让受众满意,同时赢得相当的广告客户。”[20]也就是说,在要求传媒关注三农报道的时候,需要政府出面创造一种良好的投资的环境(包括传媒集团对农村的投资),提供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保障传媒有可能持续地报道农村,还要提供可能的规模化的农村受众群。否则,没有规模化受众群的新闻是不可能持久的。方法包括真正实现广电的“村村通”和传递报刊渠道的低成本。关于后者,在没有解决传递低成本的时候,需要政府直接出资给负有报道农村任务的传媒,至少得保证它们能够维持正常的投入、产出的平衡。

在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中,中国政府将为农村学校、医院、农作物补贴和其他项目拨款52亿美元,在如此大力度的基础建设投资中,如果能够给予媒体在农村传播以一定的资金倾斜,使这部分媒体能够在部亏损的情况下顺利度过拓展农村市场的初期,对农村的长远发展来说不失为一种办法。

至于关于传媒与农村研究的课题,则可以通过各种研究基金课题指南的倾斜来解决。这个问题涉及对课题研究的宏观把握,虽然不难,但是主持这方面工作的机构需要解决轻视三农的认识问题。

注释:

[1][韩]朴振焕:《韩国新村运动:20世纪70年代韩国农村现代化之路》(潘伟光译),序言,第3页

[2][韩]朴振焕:《韩国新村运动:20世纪70年代韩国农村现代化之路》第158-159页

[3][韩]朴振焕:《韩国新村运动:20世纪70年代韩国农村现代化之路》第P114-115页

[4]方晓红:《大众传媒与农村》,中华书局2002年第一版,第112页

[5][美]英格尔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24页

[6]未玉:《农村节目的淘汰与普及》,《新闻记者》2003年第6期,第51页

[7]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10页

[8]罗吉斯•伯德格:《乡村社会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33页

[9]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与发展研究所:《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NO.5:聚焦“三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36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570页,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11]方晓红:《大众媒介与农村》,中华书局2002年第一版,第115页

[12]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第3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3]陈力丹:《关于西部大开发可持续报道的七个话题》,《新闻界》2001年5期

[14]张宁方晓红:《加强农村传播服务农村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媒介传播”学术研讨会综述》,《新闻记者》2002年第12期,第67页

[15]黄鸣刚:《经济因素还是文化差异――对农电视节目稀缺现象的深层思考》,《当代传播》2005年的2期,第27页

[16]张振华:《对农广播电视建言》,《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第5期

[17]张宁方晓红:《加强农村传播服务农村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媒介传播”学术研讨会综述》,《新闻记者》2002年第12期,第67页

新农村管理论文篇9

当前,农村社会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转型时期,作为农村社会领导核心的村级党组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解决部分地区和少数村级组织存在的党的作用弱化、服务意识淡化、村民自治虚化等问题,进一步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完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中共衢州市委创新工作方法,努力探索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在全市农村基层推行“三民工程”建设(建立民情档案,定期沟通民情,为民办事全程服务)。

一、“三民工程”的内容

1、建立民情档案,搭建掌握民情、联系群众的平台。

衢州市面向农村,全面开展农村民情收集。按照“一村一册、一户一档、一事一表”的要求,组织乡镇干部、大学生村官、村干部等力量,进村入户,采取走访、座谈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村情、户情、事情的收集工作。同时,在每个村里专门设置一个民情档案室,用于民情档案的保存,指定专人负责 。档案内容,除农户基本信息、主要社会关系、帮扶举措等条目外,农户的林权证、技术等级证书、专业资格许可证等也收录其中论文范文,同时,村里的重要文件,会议记录也保存在档案中。并利用信息化设备,实现数据联网。为下一步更好地进行村级发展规划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也为解决民事纠纷、开展农村工作奠定了基础。

2、深化民情沟通,畅通听取意见、解决问题的渠道。

民情沟通制度开展以后,村两委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和群众定期沟通,由村两委轮流上台做村务报告。对关系到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项及时掌握,及时处理;村务重大事项及时公开。沟通情况记入“民情沟通日”活动档案。对于简单事项当场给予解决或答复;对于一般事项在3至7个工作日内办结;对重大村级事务通过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民主决策,为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创造了新的平台。一些乡镇还制订了村干部坐班制度,乡镇干部定期进村访户制度,畅通民情沟通渠道。

3、实行为民办事全程服务,创新依法办事、服务群众的模式。

“为民办事,全程服务”制度以乡镇为单位,在全市106个乡镇(街道)设立便民服务中心,建立办事大厅,配备了400多名专职代办员,实行集中办公,并在有条件的1238个村(社区)设立便民服务代办点,建立了受理群众的各类审批事项的服务平台;规划、国土、建设、计生、卫生、民政、农业、林业、水利等涉农部门按照便民服务的要求,授权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可直接受理村级组织和群众提出的申报、审批事项,进行审批前的审核把关,增强了便民服务中心的功能;对村民需要办理且可以代办的事项由乡村干部按照受理、承办、回复三个环节无偿提供全程代办服务,并按照“村级重大事项通过民情沟通或村务公开栏等形式进行公开,村民个人事项即办即反馈”的原则做好代办事项反馈工作,形成了规范的办事流程,创新了依法办事、服务群众的模式。

二、建立民情档案,为农村社会管理提供信息支撑

农村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加速推进过程中,农村社会管理内容不断增多,复杂程度不断增加。农村社会管理方法和手段面临着重大挑战。建立民情档案,为农村社会管理提供了信息支撑。

首先,摸清了村情、户情。通过民情档案的建立,村情、户情都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资料。对每家农户的生产生活情况、面临的困难、利益诉求、矛盾冲突都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反映。同时,村里的基本情况也在民情档案中得到反映。并通过制度性的定期更新,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连续性和完整性。

其次,决策有了信息支持。决策的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的产生、传递、变换和反馈的过程,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大量真实可靠的农村基础信息,决策才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民情档案的建立,为各级党委、政府涉农决策提供了信息支持,成为各级党委、政府了解农村工作情况、掌握农村工作动态的重要渠道。在摸清村情、户情基础上的决策直接反映群众的愿望和需要,能够确保决策的正确性、准确性、科学性和可行性论文范文,使决策直接获得良好的群众基础从而得以产生出最好的决策结果,直接给农村工作带来实质性的推动。

第三,农村信息化水平得到了提高。

农村信息化是我国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城乡差距十分巨大,“信息鸿沟”、“信息孤岛”现象非常明显。民情档案的建立,推动了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的提高。由于民情档案的数据要求录入计算机,并通过互联网实现联网检索。在此需求的拉动下,农村的信息化硬件设施得到了加强,每个村子都配备了计算机,宽带延伸到每个村子。通过建立“三民工程”门户网站,大力开展乡村特色宣传,加大本地品牌推介推广工作,提供农业土特产、工业产品、农家乐旅游等信息服务,不断增强衢州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衢州乡村的知名度。在信息化时代,信息资源成为社会的核心资源。农村的信息资源是整个社会信息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农村信息资源建设一直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民情档案的建立,使农村的信息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随着这些资源与其它涉农部门的信息资源有效整合后,信息资源在农村综合治理建设方面的效益将会逐渐显现出来。

三、开展民情沟通,为村民参与农村管理提供平台

民情沟通制度,改善了基层党群干群关系。制度化的民情沟通使村务决策做到事前民主,事中公正,事后公开。村干部在决策前及时了解村民所思、所想、所盼,掌握民意,充分交换意见,村干部了解村民的利益诉求,村民了解村干部的决策思路,有利于化解矛盾,达成共识。村级组织具备了既能为全村做好公共服务,又能够为村民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能力。民情沟通制度一方面促进了农村党员干部依法按章办事,实现了村级组织运行规范化、制度化。另一方面,村民对基层组织的认同感也得到了加强。民情沟通制度体现了“尊重群众、贴近群众、依靠群众”的社会管理理念。

民情沟通制度,激发了基层民主的生机活力。首先,村民通过参与一系列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的解决,培养了村民的民主意识,村民的权力、义务、责任的概念初步建立,为基层民主有序有效开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其次,通过民情沟通制度,村民的民主权力得有了有效保障。村民有序有效地参与了村务决策,在村级事务的决策前论文范文,村民有了更加充分的知情权和表达权,在村级事务的决策中,村民有了更加充分的讨论权和表决权,在村级事务的实施中,村民有了更加充分的监督权和评价权。村民的民主权利既有了制度保障,又有了实现的平台。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体现了法律框架下的村民自治中以村民为主体的特点。

四、为民办事,全程服务,提升基层服务农村的能力。

“为民办事,全程服务”制度转变了基层组织的工作作风,推动乡镇工作重心下移,促进干部作风转变,化“管理”为“服务”,增强了基层干部的服务意识。真正做到了“群众办事动动嘴、干部帮忙去跑腿”。推动基层干部从“对上负责”向“对下负责”转变,实现了上级组织和农民群众的“双满意”。改变了一些乡镇基础部门存在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以“一站式”的服务,规范的办事程序,高效的办事效率,让农民满意。

新农村管理论文篇10

一是深化改革的需要。在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中,要求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因此,必须实现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三者的最佳组合,这就需要有健全完善的管理会计机制。

二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需要。在改革工作中,建立管理会计体系,在经营管理及核算中划分责任中心,实施对各级核算单位的业绩考核与评估,以引导各责任单位根据本部门的经营状况及责任目标,及时调整工作策略,努力增收节支,提高经营效益,促进部门管理工作的深化。

三是提高竞争力的需要。农信社必须从资金、装备、人才、技术、营业网点布局、业务品种等方面提高竞争力。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取得理想的经营效益,就要通过管理会计的方法,进行投入产出的分析,以实现预期的收益。

二、管理会计制度的主要内容

1、人力资源会计。建立用来确认和计量有关人力资源会计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有关利害关系人的程序。会计模式有两种: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人力资源的价值,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潜能,为企优化价值链,保持竞争优势,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服务。

2、规划控制会计。规划控制系统是对经营活动以及各种影响因素详细分析的基础上,设置流程控制环节,建立控制方法和组织机构,并通过全面预算、成本控制、风险控制、存量资产控制、本社历史数据设定控制指标或指标值,利用差异控制手段达到控制目标。

3、责任会计。通过在农村信用社内部建立若干个责任中心,并对其分工负责的经济业务进行规划与控制,以实现业绩考核与评价的一种内部控制会计。建立责任会计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设定责任中心,明确责权范围;编制责任预算,明确责任目标;建立反馈机制,保证及时控制;确定合理的内部转移价格,明晰各责任中心权责;实行业绩考评,做到奖优罚劣。

4、预测决策会计。要根据过去和现有的信息,运用一定的科学手段和方法,预计和推测事物未来发展趋势,农村信用社预测的主要内容有:负债业务的预测、贷款投放的预测、现金投放与回笼的预测、成本的预测、利润的预测、主要经营目标的预测、以及国民经济环境和农村信用社经营环境的预测。而决策会计则可为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者提供决策方案(信息),其主要内容有:信贷规模及结构的决策、负债规模及结构的决策、资金合理运用的决策、利率决策、长短期投资的决策等。

三、推行管理会计的难点

1、经营决策者对管理会计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农信社的经营决策者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管理水平,与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者具有一定差距,“重经营轻管理”的思想根深蒂固,因而使管理会计在农信社中难以普遍应用。

2、信息系统基础落后。农信社的金融电子化工作还不完善,综合业务系统的开发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需要,综合业务系统的管理功能未能充分发挥,要推行管理会计工作存在科技上的难度。

3、会计人员素质较低。农信社会计人员的总体素质还比较低,突出表现为会计人员知识层次低,结构不合理,在专业教育方面层次低,只懂简单的核算工作,这与管理会计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不相匹配。

4、业绩评价体系的建立。农信社在业绩考评方面还是比较传统的,基本上脱胎于计划经济,没有形成系统的业绩评价体系,管理人员对资源配置和风险控制还不到位。

四、推行管理会计的有效途径

1、正确认识管理作用与地位。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比,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管理会计重在管理,它是对企业内部各种管理信息进行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报告。明确管理会计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是开展管理会计工作的前提。目前,农信社对管理会计的认识不够深化,还没有专门的部门来负责这项工作。通过系统的宣传、培训,来提高对管理会计工作的认同以及获得最高管理层的支持,成立专门的管理会计部门,是推进农村信用社管理会计工作的关键一步。

2、培养农村信用社主要领导人的管理会计知识。培养农信社主要领导人的管理会计意识已经成为农信社提高管理会计应用水平的当务之急,农信社各级领导层应加强学习,提高对会计管理工作意识。

3、重视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应该通过引入、培训等多渠道拥有一批管理会计人才。一是对在职会计人员进行管理会计专题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二是严格会计主管人员的准入制度,必须拥有会计师职称;三是向社会招聘管理会计人才,尤其是吸引商业银行的优秀人才归为己用;四是从大专院校招聘会计专业人才从事农信社工作,为今后选拔会计主管人员积累人才。

4、培植企业文化,使之有利于管理会计的推广及应用。管理会计的应用需要企业文化,包括先进的管理思想、员工公认的价值观、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及能最大限度发挥每个人作用的用人机制,为推行管理会计工作提供思想政治保证和良好的舆论氛围。

新农村管理论文篇11
新农村管理论文篇12

1.3强化对财务公开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如有部分村委不及时、不公开或假公开财务状况,乡(镇)农经站要安排专人协助他们清理相关财务问题,指导和监督其财务公开。如有拒不执行或搞假公开现象的,要依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

2全面推行“村级会计委托”制度

可以尝试实行“村级会计委托”制度,坚持“五权不变”(资产所有权、使用权、得益权、审批权、监督权)的前提下,转变以前那种村级自行管理财务事宜,乡(镇)农经站为相关村记账以及代管资金的状况。可以试行“村级会计委托”制度,它能够很好地将村集体资金的管理权和所有权进行分离,更好地发挥这种“管钱的不花钱、花钱的不管钱”的机制,起到双向监督约束的良好效果,这样能够更好地使县乡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对村级财务管理进行业务指导,充实县乡农经站的业务力量,维护我国的财经纪律。提升农村地区的财务管理水平,可以通过业务培训来实现,也可以使得村委的相关领导严把审批权限,还可以实现开源节流,取财有道,合理合法地用财。强化农村地区的会计队伍建设,满足新农村建设中的财务管理要求,借助开展培训、会计达标、集中办公以及以老带新等方法,更好地实现村级财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以及标准化。

3切实加强对农村财务管理的领导

农村财务管理既是经济问题也是严肃的政治问题,各级领导,尤其是乡(镇)主要领导,要将农村财务管理当成开展村干部廉政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及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大事来抓。将其摆上议事日程,对其进行认真研究,提出和落实相应的解决方案。这样不但能够做好财务管理,强化党组织的向心力、吸引力以及凝聚力,还能够处理好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和财务管理之间的关系。

4提升利用集体资产的效率

能够更好地确认集体资产的属性,农村集体资产是村集体的相关成员入股及在长时间的劳动中所积累的共有资产,属于集体性质,应该归属到各个集体经济组织中的所有成员共同所有。要强化集体资产管理,健全和完善现代产权制度,使之能够有清晰的归属、明确的权责,而且能够顺畅地流转。

5完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对农村财务的审计监督

新农村管理论文篇13

2、现金管理不规范。存在公款私存、挪用公款的现象。有的村甚至根本不开设银行账户,资金也不纳入到乡镇会计核算中心进行统一管理,为挪用公款大开方便之门。另外,白条开支过多过大,抵库现象普遍。白条抵支,除管理上失控外,还直接流失了国家税收。加上报账员不及时对账,留下了乱支乱用的管理漏洞。

3、部分地方收费单据,没有制定定期领用、缴销入账制度,没有按统一规定使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专项收款收据。自制自购收费单据,为公款私存、私用留下隐患。

4、会计核算不及时。收入开支长期不做账,以收抵支、坐收坐支现象较为普遍。

5、财务无专人管理,经费开支无专人审批。多人收钱,多人管钱,多人用钱,长时间不交账、不结账、不记账,形成了谁拿钱谁用钱的混乱局面。

6、票据的真实性、合理性难以掌握。一般来讲,报账员只负责将村长、主任签批后的凭证进行报销付款了事,而对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则一概不管不问,造成会计核算项目失真,收支不实。

7、集体承包合同管理混乱。一些村级集体承包合同没有完整、规范的台账资料,没有使用统一文本。项目发包时没有实行公开招投标,个别干部暗箱操作,人情合同、口头合同时有发生;有的村干部换“合同”随意性大,合同严肃性难维持,合同纠纷多;有的合同承包期限跨度长,远远超过法律规定的年限,承包费收取难度大,拖欠承包费现象屡屡出现。有的合同到期后不交回承包标的。村集体重新处置这类资产资源,难度较大。

(二)村级财务公开不够规范

尽管已普遍推行了财务公开制度,每月定期向村民公开各项财务收支情况,大部分村都在村部设有财务公开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许多村没有严格按规定执行,财务公开仍然十分不规范。

1、公开的时间不及时。财务信息的公开通常存在时间上的延迟,公开的财务信息已经过时,对村民关心的热点问题如土地补偿分配、集体福利分配、集体资产处置、大额举债等重要重大事件公布不及时,甚至不公开。

2、公开的内容不全面。公开的财务信息十分简单且可有可无,有些村公开的财务信息只有总账,而没有明细账,也没有对财务账单进行合理的解释,根本无法满足村民对财务信息的需求。同时,忽视公开后的意见收集和反馈,影响了村务公开的质量和效果。

3、有时回避群众关心的重点问题,公开时避重就轻,使群众无法了解资金的用途、去向。

(三)民主理财制度落实不到位,监督乏力

1、由于分散的家庭经营,使村民集体观念、民主管理意识不强,会计知识也很缺乏,部分村民对集体的事不关心、不过问、不了解。再加上监督水平有限,民主管理和监督流于形式,给了某些不廉洁的干部可乘之机。

2、部分财会人员怕丢饭碗,对村干部的经济违法违纪行为不愿监督或放弃监督,发现问题不敢管,听之任之,使一些任意挥霍集体资金的行为得不到及时查处。

3、乡镇机构改革后,部分乡镇经管站与其他部门合并办公,人员相对减少,对村级财务的管理监督职能有所削弱。

(四)财会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财务队伍不稳定

村级报账员的业务素质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明显不对称。目前,村级报账员的文化水平不高,也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缺乏专业的会计知识和法律知识,每逢村委会换届,报账员也跟着换。另外,由于村级报账员工资待遇低,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在村里干,而选择外出务工,致使报账员年龄老化、学历偏低,不能完全适应新《会计法》的要求,不能及时发现村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不能为经济决策提供依据,造成村财务工作专业性和连续性差,出现“年年培训村会计,年年有新会计要培训”的现象。

(五)村级负债沉重

近年来,村级债务问题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多次组织审计、财政、监察等相关单位对村级债务进行清理核实,在调查的行政村当中,除少数村经济状况较好外,大部分村存在不同程度的负债运转,形成债务的因素主要有以前村级垫付的农业税款和兴建村部办公楼、村村通工程、农网改造、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教育费用支出、新农村建设等公益事业配套资金和贷款利息、拖部工资等等。债权债务不及时清理,债务化解艰难,沉重的债务,制约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对策

(一)坚持依法治村,加大法制宣传力度

大多数农村干部违纪案件是由于财务管理不规范造成的,因此,要加强制度建设,坚持以制度管人管事。对村干部和报账员开展法律、财务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培训,提高综合素质,使其真正知道什么是违法,什么是合法,增强基层干部的守法意识,切实做到按章办事。对广大村民开展民主教育,把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制度交给群众,使其真正懂得村民的权力有哪些,如何依法行使手中的权力,增强其民主监督意识,使其参与到村级财务管理的建设中,防止村财务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

(二)强化村级财务公开,加强民主管理与监督

在财务公开制度方面,公开时间和公开内容是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公开时间要及时。通过免费查询点、固定公开栏、网络等形式对村级财务进行及时公开。二是经常听取群众意见,拓展财务公开内容。凡涉及村民切身利益和群众普遍关注的事项,根据需要随时公开,特别对群众普遍关注的如集体资产、资源的使用、处置等都要依法履行民主程序,在村务公开栏进行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农经部门可以对每一次的财务公开进行核实复查,对半公开、假公开、不公开的按制度进行严肃治理。

(三)严格财务监督

1、要扩宽乡镇代管村账的范围、内容,对村级财务管死管住,彻底杜绝村级出现“小金库”的可能性。

2、要加强村内的民主监督,充分发挥村民理财小组的职能,认真审查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收支及制度执行情况,监督集体资产、资源的使用、承包及经营情况。村级理财小组人员可由县乡财政落实全年的务工补贴,使得参与理财的普通村民工作积极性得到提高。

3、强化“三资”管理考核。将农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作为村干部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将其与村干部的政绩挂钩,落实责任追究制,以促进各村能够科学处置集体资产资源,实现集体资产资源收益最大化。

(四)稳定会计队伍,提高财务管理人员整体素质

村级财务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强、业务性高的工作。稳定、专业的农村财会队伍是做好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如无违反财经法纪行为应尽量保持稳定,不宜随村干部换届选举而变动。要切实加强村级财会队伍建设,提高报账员的待遇和地位,县、乡镇两级财政应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来稳定这支基础队伍。为适应新农村建设,一是要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全面提升村级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要把村级财务培训当作推行村级规范化管理的主要措施来抓,培训对象可以从以往的村报账员扩大到村干部、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等村级财务管理人员,促使他们及时熟悉相关新政策、新制度,以适应新形势下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要求。二是学习内容从以往单纯的会计业务处理可以扩大到财经法纪制度、财务管理、村级民主理财、财务公开等方面,促使相关人员提高村级财务管理意识和水平。三是定期派遣村级管理者进行外部交流,及时更新农村管理者的财务管理信息,保证管理者接受的思想跟得上时代的发展,从而合理使用农村的资源,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