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新农村建设具体措施实用13篇

新农村建设具体措施
新农村建设具体措施篇1

考虑到新农村建设项目的特殊性,加强施工组织不但可以提高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建设效果,同时还能节约建设项目的整体投入,使新农村建设项目能够得到有效的开展。从目前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实际运行来看,加强施工组织是十分必要的。要想提高施工组织的整体效果,除了要了解工程概况做到心中有数之外,还要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保证施工过程有据可依。同时,还要加强项目管理和施工组织管理,使施工组织措施能够落实到位,提高施工组织的整体效果。

二、新农村建设项目施工组织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工程概况

新农村建设项目与其他工程不同,不但存在点多面广的特点,同时考虑到农村的生产生活实际,新农村建设项目有着较强的季节性,如果不事先做好工程概况的了解,并根据工程实际内容做好制定应对措施,工程项目在实际开展中将会遇到诸多困难。为此,新农村建设项目应对施工组织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在施工组织中首先了解工程概况,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组织施工技术人员对施工图纸进行会审

在接到图纸之后,新农村建设项目的管理人员应核对图纸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并组织施工技术人员对施工图纸进行会审,掌握工程项目的整体概况和基本内容,为后续施工提供基础的信息支撑,保证工程项目在具体实施中能够降低施工难度,满足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实际需要,确保新农村建设项目得到有效实施。

2、掌握农村建设项目的季节性特点

在新农村建设中,无论是房屋建设还是公路建设,都有一定的季节性特点。新农村建设的原则是不耽误农民的生产生活,不对农村的生产生活秩序造成影响。其中在公路建设中就要注意避开农忙季节,还要考虑冬季因素,尽量赶在入冬之前完工,保证房屋工程和公路工程能够满足农村的使用需要。

3、对工程中的施工重点和难点进行标记

鉴于新农村建设项目的特点及实际难度,工程项目部应根据图纸会审的结果和农村的生产生活特点,对工程中的施工重点和难点进行标记,并在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编制中予以体现,做到根据施工难度制定具体的施工措施,保证新农村建设项目得到有效开展,降低工程施工的难度,提高建设实效性。

三、新农村建设项目施工组织过程中,应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在新农村建设项目施工组织过程中,要想提高施工组织的整体效果,不但要对施工组织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还要根据工程建设实际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提高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发挥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指导作用。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根据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实际内容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在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编制过程中,除了要参考图纸之外,还要根据工程概况及工程的实际内容进行编制。其中主要应结合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实际内容编制。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应包括施工技术、施工方法、施工措施,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应急预案等,所有这些内容都要与新农村建设项目紧密结合,提高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针对性。

2、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项目实际,提高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完善性

鉴于施工组织设计在新农村建设项目中的重要作用,在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编制过程中,除了要与新农村建设项目实际相结合之外,还要提高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完善性,使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能够全面准确。其中不但要使施工组织设计能够全面覆盖新农村建设项目施工全过程,还要使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能够满足施工的实际需要。

3、根据新农村建设项目的需要,提高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指导性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是指导具体施工的文件,只有明确了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针对性和完善性,才能发挥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指导作用,进而满足新农村建设项目需要。因此,在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编制过程中,根据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实际需要提高其针对性是十分必要的。

四、新农村建设项目施工组织过程中,应加强项目管理和施工组织管理

结合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施工难度和工程特点,要想提高新农村建设项目施工组织的效果,就要建立健全的项目管理机构,积极落实各项项目管理和施工组织管理措施,强化施工组织管理过程,提高新农村建设项目施工组织的整体质量。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施工组织管理中,应做好施工物料的调配

为了保证新农村建设项目能够顺利开展,在施工组织中,应将物料调配作为重点管理内容,不但要根据农村的交通条件合理优化物料调配路线,还要结合农村的自有优势,合理储备物料,确保施工过程中的物料能够满足工程进度需要,避免因物料供应不及时造成停工,影响工程项目的工期。因此,做好施工物料的调配,对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施工组织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2、在施工组织管理中,应优化施工流程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在新农村建设项目中,施工设备的运用是关键。考虑到施工设备的转运及使用成本,在施工组织中,应根据工程的具体需要制定设备需求计划,并优化施工流程,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在满足工程需要的前提下,降低设备使用成本,达到提高工程效益的目的。因此,优化施工流程并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对新农村建设项目而言具有重要作用。

3、在施工组织管理中,应结合工期要求,合理安排工序

在施工组织管理中,工序的安排十分重要。合理安排工序不但可以降低人力成本支出,同时还可以缩短工期,提高工程的建设质量,基于这一需要,在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施工组织管理中,应根据工期的实际要求,合理安排工序,使施工组织能够取得积极效果,达到工程建设的实际要求。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基于新农村建设项目实际,在施工组织中,不但要充分了解工程项目的工程量和建设内容,还要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并加强项目管理和施工组织管理,保证施工组织能够得到有效开展,确保新农村建设项目施工组织取得积极效果,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确保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施工组织得到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 邓义明;;成都市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内江科技;2014年07期

[2] 朱旭东;;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镇规划问题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4年20期

[3] 高明秀;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耦合关系及其模式创新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新农村建设具体措施篇2

1水土保持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作为生态环境建设主体的水土保持应发挥其优势作用,强力助推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快速发展[1]。织金县水保办在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总结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水土保持工作应处于主导和基础地位的结论,主要体现在:一是水土保持改善了生态环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人文发展空间;二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帮助和积累资金;三是水土保持综合科普教育培育了新型农民;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五是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规范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行为,强化水土保持服务,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2新农村建设对水土保持工作的要求 3具体措施

一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经营模式,切实保护好农村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在农村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加大对农村道路建设、环境美化建设的投资力度,在乡风文明的前提下形成村容整洁的自律机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二是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只有率先实现山川秀美,才能逐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才能最终保障工业文明等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不断扩大[3]。三是保护水土资源,加强建设,促进生态修复[4]。具体方略则应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注意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与当地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尤其是与中央倡导的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以及贫困山区的扶贫搬迁等相关政策结合起来,力所能及地减少人类在水土流失地区的生活、生产活动,从而保障和促进生态修复的实现。同时,对人工治理的地区,有条件的可采取大户承包、专业承包、集团承包进行连片治理,不具备连片专业治理的则要制订帮扶措施,进行户包户治户管户受益。总之,政策要切合实际、注重实效,要有利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规划的如期推进。四是“治水先治塬”。治理水土流失,开展水土保持,建设生态文明,不能拘泥于传统方式上的工程、生物、耕作三大治理措施,而是要从克服工业文明的弊端入手,从认识上、思想上、策略上、措施上等全方位、多层面地进行系统研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实现既治标更治本的目的。

新农村建设具体措施篇3

一、农村水电是需要政策措施环境支持的行业

从农村水电的公益性、生态性、永续性等特点看,国家理应创造有利的政策措施环境予以支持;从农村水电的区位性和投资主体的广泛性看,农村水电发展本身也需要有利的政策措施环境的支持。

1、公益性。农村水电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中发[2002]2号、中发[2003]3号、中发[2004]1号指出,农村水电等“六小工程”,对直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带动农民就业、效果显著,要扩大投资规模,充实建设内容,加快发展。温家宝总理在2003年6月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要求,要加快农村水电等农村小型公共设施建设。国家营建有利的政策措施环境,促进农村水电发展,可有效改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2、生态性。农村水电工程建设不集中大量水体,移民和占用耕地少,不破坏水的自然分布、平衡和造成局部地区生物圈的改变,是国际社会公认并大力提倡加快发展的绿色能源。国家制订政策措施,促进农村水电发展,对缓解我国因经济高速发展而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改善人民生存条件和质量意义重大。

3、永续性。与矿石燃料相比,农村水电资源可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永续使用,不存在枯竭用尽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优质能源。

4、区位性。农村水电资源分布具有很强的区位性,基本上处于我国的贫困山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是这些地区解决无电、少电、缺电人口问题,致富农民,发展当地经济的宝贵资源,同时这些地方经济相对落后,电力市场相对不发达,自我投资开发能力弱,需要国家制定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予以支持。

5、投资主体广泛性。与火电站、大中型水电站等其他电力能源工程相比,农村水电工程规模小,造价低,投资规模一般从几百万到几千万元,适合个人、集体等社会各种主体开发,相对于其他电力工程来讲,开发主体十分广泛。要使广大的社会投资主体积极地参与农村水电资源开发,国家有必要制定有关政策措施予以鼓励。

二、政策措施环境对农村水电发展影响显著

截止2003年底,我国有1500多个县开发了农村水电,共建成电站4.8万座,总装机容量达到3120万千瓦,年发电量1100亿千瓦时,均占全国水电总装机和年发电量的35%左右。据统计,全国农村水电资产近2000亿元,年实现增加值480余亿元,税利80余亿元。农村水电已累计解决了5亿多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并使650多个县实现了初级电气化。农村水电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关键在于国家在不同时期为农村水电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对农村水电的快速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20世纪50年代

1950年至1955年期间,国家对农村水电发展基本没有制定有关方针政策,此时农村水电年均新增装机仅0.055万千瓦。直到1956年起,国家在《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提出了发展农村水电的方针,指出:“凡是能够发电的水利建设,应当尽可能同时进行小型水电建设,结合国家大中型的电力工程建设,逐步增加农村用电”;在1958年提出了以点带面,不断发展的方式,即在农村水电资源丰富的省份,倡议在5个县和100个社开展农村初级电气化建设。这期间农村水电发展的政策措施环境处于摸索起步阶段,所制定的政策措施比较宏观和原则,但对农村水电的发展作用十分明显。此间农村水电年均新增装机3.6万千瓦,大大超过了1956年前年均新增装机规模。需要指出的是,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忽视当时的生产、技术和材料条件,大力举办农村水电,使农村水电呈现超常规的畸形发展,1958年发展速度甚至达到了285%。

2、20世纪60年代

在不断的实践、探索和创新下,农村水电发展的政策措施环境内容日趋丰富,主要有:1、强化了农村水电管理机构。1963年,中央批准在原水利电力部设立农村电气化局,进一步加强了全国农村水电管理力量;2、及时纠正了“大跃进”对农村水电的影响;3、1963年,部分地方开始实行“以电养电”政策,即国家投资部分所得利润继续用于农村水电建设。4、1969年国家农村水电建设实行“小型为主、地方群众自办为主、设备地方自制为主”,国家在资金与主要原材料上给予补助。良好的政策措施环境促使农村水电发展年新增装机规模越来越大。除1961年因大跃进时期产生大量报废电站而出现负增长外,农村水电年新增装机规模基本上是逐年增加,由5.1万千瓦持续增加到51万千瓦,平均年增装机5.8万千瓦,是1950年代的近4倍。

3、20世纪70年代

这期间,除沿用60年代的政策措施外,国家根据当时农村对电的迫切需求,为农村水电发展制定了不少新的政策措施,主要有:1、实行由实践总结而来的、具有市场经济意识的“谁建、谁管、谁有、谁受益”政策(后发展为“自建、自管、自用”方针);2、国家加大资金补助额度。对单机500W以下的电站平均每千瓦补助150~200元,相当于电站总投资的20%;对单机500W以上电站补助电站总投资的40%~60%,设备列入计划供应;3、保护小水电电量上网,要求大电网积极支持农村水电站上网,农村水电站并网后所有权不变,大电网收购小水电的电价不以盈利为目的。政策措施环境的发展,大大激发了地方、集体和群众举办农村水电的积极性,提高了地方、农村办电的能力,使农村水电得到了空前发展。农村水电年新增装机规模由1970年的17万千瓦持续增加到1979年的106万千瓦,年均增加装机56万千瓦,取得了历史的新突破。同时,农村水电总装机达到633万千瓦,相当于20世纪50年代末全国电力总装机。

4、20世纪80年代

这一时期,国家针对农村水电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继续执行以往行之有效的“自建、自管、自用”方针、“以电养电”政策等外,国务院批准水利部通过发展农村水电建设100个中国式农村电气化试点县,从1985年起,国家每年补助资金1亿元支持农村水电建设;在税收方面,对缴纳所得税确有困难的,可给予定期减征的照顾;对农村水电实行低息贷款,还贷期可延长到10年;农村水电供电的县,实行“发、供、用”统一的管理模式;1989年起,开始对农村水电建设实行专项贷款,初期贷款规模为2亿元以上。良好的政策措施环境加快了农村水电的发展速度。农村水电年增装机由42万千瓦持续增加到96万千瓦,年均新增装机66.5万千瓦,装机总容量达到1236万千瓦,相当于全国1960年代初电力总装机。

5、20世纪90年代

1990年至1998年期间,国家对农村水电继续实行“自建、自管、自用”方针、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的建设实行投资补助和“以电养电”等政策;继续对农村水电提供专项贷款,贷款额度逐年增加,最高达到40多亿元;自1994年起对农村水电增值税实行6%政策,低于国家17%的税率。这一时期是农村水电发展政策措施环境的最佳阶段,促使农村水电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年新增装机由67万千瓦持续增加到1998年的150万千瓦,年均新增装机84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到2200多万千瓦,相当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全国电力工业总装机。

1998年的机构改革,国家将水利部水电建设和管理职能划出。下半年,国家实施农网改造工程,工程实施伊始,大电网对农村水电企业进行上划、代管,大电网垄断市场加剧,农村水电“自建、自管、自用”、以电养电、6%增值税等方针政策难以得到贯彻落实。政策措施环境的破坏对农村水电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包括外商在内的各类投资主体在投资农村水电时持驻足观望态度,不少地方的农村水电发供一体的独立电力系统受到破坏和瓦解,农村水电行业发展处于历史最低潮,连续7年持续增长的势头被遏止,并由1999年逐年下降。

通过以上不同年代政策措施环境对农村水电发展影响的回顾与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农村水电的发展与政策措施环境息息相关,政策措施环境好,农村水电发展就快;政策措施环境差,农村水电发展就慢。因此,认真研究制订合理的、切合实际的政策措施,创造有利的政策措施环境,对农村水电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新时期农村水电发展的政策措施环境现状、存在问题和建议

(一)政策措施环境现状和存在问题

新时期,经过全国农村水电行业工作者艰辛努力,农村水电逐渐走出困境,政策措施环境逐渐改善,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务院批准水利部开展“十五”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国家继续对电气化县建设实行投资补助。二是农村水电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央领导多次强调要大力发展农村水电,增加农民收入。中发[2002]2号、中发[2003]3号、中发[2004]1号文件要求对农村水电等“六小”工程,扩大投资规模,充实建设内容,启动小水电代燃料工程。三是2002年国家出台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正稳步实施,农村水电发展的市场环境逐步改善。政策措施环境的逐步改善,再次激发了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开发农村水电的积极性,特别是民间资本大量涌入,形成了一股开发农村水电的热潮。但在这种热潮的背后,农村水电发展同时存在着一些已有的和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同时也是我国农村水电发展政策措施环境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1、资源无序开发现象严重,一些地方甚至出现“跑马圈河”现象。开发商不按河流综合规划和河流水能开发规划,对有防洪、灌溉、供水等综合效益的农村水电工程,单纯按发电工程来开发,依财力缩小装机规模和任意选点建设等,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

2、工程安全事故和隐患多。1998年水利部水电建设和管理职能削弱后,产生了大量违反基建程序,无审查、无设计、无验收、无管理的“四无”水电站。这些电站具有严重的安全隐患,有的已造成特大事故,2002年广东两座小型电站跨坝造成27人死亡。据2003年水利部对全国“四无”水电站进行的大清查统计,全国目前共有3000多座“四无”水电站。这些电站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安全隐患,对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3、“三市场”建设亟需规范。近两年,由于农村水电迅猛发展,一些地方行业管理缺位或跟不上发展的要求,农村水电设计市场、设备市场、建设市场建设混乱。一些不具设计资质、不具生产能力或生产技术水平低下、不具施工资质的单位涌入农村水电开发市场,给农村水电工程安全、设备安全和生产安全带来隐患。

4、上网难、电价低的问题仍待解决。长期以来,上网难、电价低一直是制约农村水电发展的重要原因。2002年以来,我国电力体制改革虽稳步推进,但输配分开尚未提上日程,电网垄断仍未彻底打破,农村水电有水发不了电,有电上不了网的问题在不少地方仍然存在,很多农村水电企业因此处于经营困难,效益差,职工工资低,甚至靠吃折旧费过日子的境地。

5、农民投资建设农村水电增加收入缺乏国家政策扶持。农村水电资源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优势资源,但由于缺乏国家资金、政策扶持,当地农民自主投资开发农村水电的能力弱。农民除了投入劳力有所收入外,无法从电站发电效益中获得分红增加收入。目前,东部很多民营老板大量介入到农村水电开发领域,虽带活了农村水电开发市场,但没有实现中央发展农村水电,增加农民致富的要求和目标;对当地农民来讲,增收致富的资源却越来越少,农民通过开发资源致富之路越来越窄。

6、税收政策有待完善。农村水电6%增值税政策在执行中存在11%税负由谁负担问题,导致全国至少有50%以上的农村水电企业未能很好的享受到该优惠政策,实际税负偏重,甚至有的企业达到16%以上。

(二)政策措施建议

为促进新时期农村水电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家应针对农村水电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采取有力措施,制定有效政策,改善农村水电发展的政策环境。为此,建议国家制定以下几方面的政策措施,为农村水电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1、继续执行长期以来形成的“自建、自管、自用”、“以电养电”、实施电气化建设等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措施。

2、加强农村水电政府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效率。针对农村水电资源开发无序,工程安全隐患严重和“三市场”不规范的情况,国家应结合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要求,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强化政府有关部门在管理农村水电中的职能,严格审批,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农村水电开发建设。同时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限定审批工作日,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水平。

3、制定保护和发展农村水电独立供电系统的政策。农村水电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许多就近开发、就近成网、就近供电,自发、自供、自管的独立供电系统。这种供电方式发供电成本低,电网安全度高,到户电价低廉,符合当前国际社会提倡的分散分布式供电趋势。国家在实行电力体制改革中,应充分考虑这种模式存在的历史性、合理性、经济性,结合我国国情和各地地情,制定有关政策,制止代管、上划、分解这种模式的行为,保护和促进这种模式的发展。

4、制定积极的投融资政策。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水电基础设施工程、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无电乡光明工程的国家财政投入比例,特别要提高西部地区财政投入比例;实行农村水电滚动开发政策,建立梯级补偿效益返还机制,鼓励优先投资建设龙头水电站;实行农村水电综合利用性工程投资分摊政策,对有防洪、灌溉、供水等公共效益部分的投资,由国家财政负担。国家优先安排政策性低贷款,实行贴息政策,延长还贷期限至30年;制定农村水电收益权质押贷款政策,放宽贷款条件,为投资主体开发农村水电创造条件。

5、出台并完善促进农村水电发展的税收政策。针对农村水电6%增值税政策在执行中存在的11%税负由谁负担的问题,在增值税改革前,明确小水电增值税实行超6%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后,扩大农村水电企业进项税抵扣范围,将建筑安装所形成的固定资产纳入抵扣范围,增加进项税抵扣额,切实减轻农村水电企业增值税税负;或者将农村水电企业固定资产按照折旧额的恰当比例作为进项,允许企业扣除,减轻企业税负。对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和促进农民增收十分显著的农村水电工程、无电乡光明工程实行免征增值税政策。对增加农民收入显著的农村水电工程、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无电乡光明工程实行免征所得税政策,继续对西部地区农村水电企业所得税实行“两免三减半”政策。

6、实行电量全额上网和电价优惠政策。农村水电规模小,所处地域经济比较落后,相对大电来讲是弱势群体,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但综合效益十分显著。因此,国家应制定有关政策,规定农村水电可以不参与市场竞争,所发电量全额上网,避免弃水、资源浪费现象。同时,针对目前农村水电上网电价不合理的情况,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农村水电电价形成机制,改变目前单一的电量计价的方式,实施丰枯、峰谷分时电价,规定农村水电上网电价应高于火电平均上网电价政策,以体现优质能源的特性。

新农村建设具体措施篇4

一、农村水电是需要政策措施环境支持的行业

从农村水电的公益性、生态性、永续性等特点看,国家理应创造有利的政策措施环境予以支持;从农村水电的区位性和投资主体的广泛性看,农村水电发展本身也需要有利的政策措施环境的支持。

1、公益性。农村水电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中发[2002]2号、中发[2003]3号、中发[2004]1号指出,农村水电等“六小工程”,对直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带动农民就业、效果显著,要扩大投资规模,充实建设内容,加快发展。总理在2003年6月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要求,要加快农村水电等农村小型公共设施建设。国家营建有利的政策措施环境,促进农村水电发展,可有效改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2、生态性。农村水电工程建设不集中大量水体,移民和占用耕地少,不破坏水的自然分布、平衡和造成局部地区生物圈的改变,是国际社会公认并大力提倡加快发展的绿色能源。国家制订政策措施,促进农村水电发展,对缓解我国因经济高速发展而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改善人民生存条件和质量意义重大。

3、永续性。与矿石燃料相比,农村水电资源可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永续使用,不存在枯竭用尽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优质能源。

4、区位性。农村水电资源分布具有很强的区位性,基本上处于我国的贫困山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是这些地区解决无电、少电、缺电人口问题,致富农民,发展当地经济的宝贵资源,同时这些地方经济相对落后,电力市场相对不发达,自我投资开发能力弱,需要国家制定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予以支持。

5、投资主体广泛性。与火电站、大中型水电站等其他电力能源工程相比,农村水电工程规模小,造价低,投资规模一般从几百万到几千万元,适合个人、集体等社会各种主体开发,相对于其他电力工程来讲,开发主体十分广泛。要使广大的社会投资主体积极地参与农村水电资源开发,国家有必要制定有关政策措施予以鼓励。

二、政策措施环境对农村水电发展影响显著

截止2003年底,我国有1500多个县开发了农村水电,共建成电站4.8万座,总装机容量达到3120万千瓦,年发电量1100亿千瓦时,均占全国水电总装机和年发电量的35%左右。据统计,全国农村水电资产近2000亿元,年实现增加值480余亿元,税利80余亿元。农村水电已累计解决了5亿多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并使650多个县实现了初级电气化。农村水电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关键在于国家在不同时期为农村水电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对农村水电的快速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20世纪50年代

1950年至1955年期间,国家对农村水电发展基本没有制定有关方针政策,此时农村水电年均新增装机仅0.055万千瓦。直到1956年起,国家在《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提出了发展农村水电的方针,指出:“凡是能够发电的水利建设,应当尽可能同时进行小型水电建设,结合国家大中型的电力工程建设,逐步增加农村用电”;在1958年提出了以点带面,不断发展的方式,即在农村水电资源丰富的省份,倡议在5个县和100个社开展农村初级电气化建设。这期间农村水电发展的政策措施环境处于摸索起步阶段,所制定的政策措施比较宏观和原则,但对农村水电的发展作用十分明显。此间农村水电年均新增装机3.6万千瓦,大大超过了1956年前年均新增装机规模。需要指出的是,1958年开始的“”忽视当时的生产、技术和材料条件,大力举办农村水电,使农村水电呈现超常规的畸形发展,1958年发展速度甚至达到了285%。

2、20世纪60年代

在不断的实践、探索和创新下,农村水电发展的政策措施环境内容日趋丰富,主要有:1、强化了农村水电管理机构。1963年,中央批准在原水利电力部设立农村电气化局,进一步加强了全国农村水电管理力量;2、及时纠正了“”对农村水电的影响;3、1963年,部分地方开始实行“以电养电”政策,即国家投资部分所得利润继续用于农村水电建设。4、1969年国家农村水电建设实行“小型为主、地方群众自办为主、设备地方自制为主”,国家在资金与主要原材料上给予补助。良好的政策措施环境促使农村水电发展年新增装机规模越来越大。除1961年因时期产生大量报废电站而出现负增长外,农村水电年新增装机规模基本上是逐年增加,由5.1万千瓦持续增加到51万千瓦,平均年增装机5.8万千瓦,是1950年代的近4倍。

3、20世纪70年代

这期间,除沿用60年代的政策措施外,国家根据当时农村对电的迫切需求,为农村水电发展制定了不少新的政策措施,主要有:1、实行由实践总结而来的、具有市场经济意识的“谁建、谁管、谁有、谁受益”政策(后发展为“自建、自管、自用”方针);2、国家加大资金补助额度。对单机500W以下的电站平均每千瓦补助150~200元,相当于电站总投资的20%;对单机500W以上电站补助电站总投资的40%~60%,设备列入计划供应;3、保护小水电电量上网,要求大电网积极支持农村水电站上网,农村水电站并网后所有权不变,大电网收购小水电的电价不以盈利为目的。政策措施环境的发展,大大激发了地方、集体和群众举办农村水电的积极性,提高了地方、农村办电的能力,使农村水电得到了空前发展。农村水电年新增装机规模由1970年的17万千瓦持续增加到1979年的106万千瓦,年均增加装机56万千瓦,取得了历史的新突破。同时,农村水电总装机达到633万千瓦,相当于20世纪50年代末全国电力总装机。

4、20世纪80年代

这一时期,国家针对农村水电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继续执行以往行之有效的“自建、自管、自用”方针、“以电养电”政策等外,国务院批准水利部通过发展农村水电建设100个中国式农村电气化试点县,从1985年起,国家每年补助资金1亿元支持农村水电建设;在税收方面,对缴纳所得税确有困难的,可给予定期减征的照顾;对农村水电实行低息贷款,还贷期可延长到10年;农村水电供电的县,实行“发、供、用”统一的管理模式;1989年起,开始对农村水电建设实行专项贷款,初期贷款规模为2亿元以上。良好的政策措施环境加快了农村水电的发展速度。农村水电年增装机由42万千瓦持续增加到96万千瓦,年均新增装机66.5万千瓦,装机总容量达到1236万千瓦,相当于全国1960年代初电力总装机。

5、20世纪90年代

1990年至1998年期间,国家对农村水电继续实行“自建、自管、自用”方针、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的建设实行投资补助和“以电养电”等政策;继续对农村水电提供专项贷款,贷款额度逐年增加,最高达到40多亿元;自1994年起对农村水电增值税实行6%政策,低于国家17%的税率。这一时期是农村水电发展政策措施环境的最佳阶段,促使农村水电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年新增装机由67万千瓦持续增加到1998年的150万千瓦,年均新增装机84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到2200多万千瓦,相当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全国电力工业总装机。

1998年的机构改革,国家将水利部水电建设和管理职能划出。下半年,国家实施农网改造工程,工程实施伊始,大电网对农村水电企业进行上划、代管,大电网垄断市场加剧,农村水电“自建、自管、自用”、以电养电、6%增值税等方针政策难以得到贯彻落实。政策措施环境的破坏对农村水电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包括外商在内的各类投资主体在投资农村水电时持驻足观望态度,不少地方的农村水电发供一体的独立电力系统受到破坏和瓦解,农村水电行业发展处于历史最低潮,连续7年持续增长的势头被遏止,并由1999年逐年下降。

通过以上不同年代政策措施环境对农村水电发展影响的回顾与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农村水电的发展与政策措施环境息息相关,政策措施环境好,农村水电发展就快;政策措施环境差,农村水电发展就慢。因此,认真研究制订合理的、切合实际的政策措施,创造有利的政策措施环境,对农村水电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新时期农村水电发展的政策措施环境现状、存在问题和建议

(一)政策措施环境现状和存在问题

新时期,经过全国农村水电行业工作者艰辛努力,农村水电逐渐走出困境,政策措施环境逐渐改善,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务院批准水利部开展“十五”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国家继续对电气化县建设实行投资补助。二是农村水电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央领导多次强调要大力发展农村水电,增加农民收入。中发[2002]2号、中发[2003]3号、中发[2004]1号文件要求对农村水电等“六小”工程,扩大投资规模,充实建设内容,启动小水电代燃料工程。三是2002年国家出台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正稳步实施,农村水电发展的市场环境逐步改善。政策措施环境的逐步改善,再次激发了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开发农村水电的积极性,特别是民间资本大量涌入,形成了一股开发农村水电的热潮。但在这种热潮的背后,农村水电发展同时存在着一些已有的和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同时也是我国农村水电发展政策措施环境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1、资源无序开发现象严重,一些地方甚至出现“跑马圈河”现象。开发商不按河流综合规划和河流水能开发规划,对有防洪、灌溉、供水等综合效益的农村水电工程,单纯按发电工程来开发,依财力缩小装机规模和任意选点建设等,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

2、工程安全事故和隐患多。1998年水利部水电建设和管理职能削弱后,产生了大量违反基建程序,无审查、无设计、无验收、无管理的“四无”水电站。这些电站具有严重的安全隐患,有的已造成特大事故,2002年广东两座小型电站跨坝造成27人死亡。据2003年水利部对全国“四无”水电站进行的大清查统计,全国目前共有3000多座“四无”水电站。这些电站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安全隐患,对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3、“三市场”建设亟需规范。近两年,由于农村水电迅猛发展,一些地方行业管理缺位或跟不上发展的要求,农村水电设计市场、设备市场、建设市场建设混乱。一些不具设计资质、不具生产能力或生产技术水平低下、不具施工资质的单位涌入农村水电开发市场,给农村水电工程安全、设备安全和生产安全带来隐患。

4、上网难、电价低的问题仍待解决。长期以来,上网难、电价低一直是制约农村水电发展的重要原因。2002年以来,我国电力体制改革虽稳步推进,但输配分开尚未提上日程,电网垄断仍未彻底打破,农村水电有水发不了电,有电上不了网的问题在不少地方仍然存在,很多农村水电企业因此处于经营困难,效益差,职工工资低,甚至靠吃折旧费过日子的境地。

5、农民投资建设农村水电增加收入缺乏国家政策扶持。农村水电资源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优势资源,但由于缺乏国家资金、政策扶持,当地农民自主投资开发农村水电的能力弱。农民除了投入劳力有所收入外,无法从电站发电效益中获得分红增加收入。目前,东部很多民营老板大量介入到农村水电开发领域,虽带活了农村水电开发市场,但没有实现中央发展农村水电,增加农民致富的要求和目标;对当地农民来讲,增收致富的资源却越来越少,农民通过开发资源致富之路越来越窄。

6、税收政策有待完善。农村水电6%增值税政策在执行中存在11%税负由谁负担问题,导致全国至少有50%以上的农村水电企业未能很好的享受到该优惠政策,实际税负偏重,甚至有的企业达到16%以上。

(二)政策措施建议

为促进新时期农村水电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家应针对农村水电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采取有力措施,制定有效政策,改善农村水电发展的政策环境。为此,建议国家制定以下几方面的政策措施,为农村水电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1、继续执行长期以来形成的“自建、自管、自用”、“以电养电”、实施电气化建设等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措施。

2、加强农村水电政府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效率。针对农村水电资源开发无序,工程安全隐患严重和“三市场”不规范的情况,国家应结合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要求,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强化政府有关部门在管理农村水电中的职能,严格审批,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农村水电开发建设。同时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限定审批工作日,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水平。

3、制定保护和发展农村水电独立供电系统的政策。农村水电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许多就近开发、就近成网、就近供电,自发、自供、自管的独立供电系统。这种供电方式发供电成本低,电网安全度高,到户电价低廉,符合当前国际社会提倡的分散分布式供电趋势。国家在实行电力体制改革中,应充分考虑这种模式存在的历史性、合理性、经济性,结合我国国情和各地地情,制定有关政策,制止代管、上划、分解这种模式的行为,保护和促进这种模式的发展。

4、制定积极的投融资政策。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水电基础设施工程、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无电乡光明工程的国家财政投入比例,特别要提高西部地区财政投入比例;实行农村水电滚动开发政策,建立梯级补偿效益返还机制,鼓励优先投资建设龙头水电站;实行农村水电综合利用性工程投资分摊政策,对有防洪、灌溉、供水等公共效益部分的投资,由国家财政负担。国家优先安排政策性低贷款,实行贴息政策,延长还贷期限至30年;制定农村水电收益权质押贷款政策,放宽贷款条件,为投资主体开发农村水电创造条件。

5、出台并完善促进农村水电发展的税收政策。针对农村水电6%增值税政策在执行中存在的11%税负由谁负担的问题,在增值税改革前,明确小水电增值税实行超6%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后,扩大农村水电企业进项税抵扣范围,将建筑安装所形成的固定资产纳入抵扣范围,增加进项税抵扣额,切实减轻农村水电企业增值税税负;或者将农村水电企业固定资产按照折旧额的恰当比例作为进项,允许企业扣除,减轻企业税负。对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和促进农民增收十分显著的农村水电工程、无电乡光明工程实行免征增值税政策。对增加农民收入显著的农村水电工程、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无电乡光明工程实行免征所得税政策,继续对西部地区农村水电企业所得税实行“两免三减半”政策。

6、实行电量全额上网和电价优惠政策。农村水电规模小,所处地域经济比较落后,相对大电来讲是弱势群体,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但综合效益十分显著。因此,国家应制定有关政策,规定农村水电可以不参与市场竞争,所发电量全额上网,避免弃水、资源浪费现象。同时,针对目前农村水电上网电价不合理的情况,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农村水电电价形成机制,改变目前单一的电量计价的方式,实施丰枯、峰谷分时电价,规定农村水电上网电价应高于火电平均上网电价政策,以体现优质能源的特性。

新农村建设具体措施篇5

乡村文化建设没有引起许多农村社区的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费投入不足。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乡村文化的发展,与基础设施相比,经费投入远远不够。(2)流于形式。乡村文化建设过于形式,虽然进行了乡村文化建设,但是却很少起到实际作用。

1.2 乡村发展主体单一

当前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乡村文化发展模式仍然过于单一,而且面临许多的困难,目前乡村文化发展主要由基层政府负责,缺乏社会力量未参与进来,这样就阻碍乡村文化的发展。而乡村发展主体单一,造成供需机制不协调。

2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发展乡村文化的策略探讨

2.1 将发展乡村文化思想落实到实处

想要实现乡村发展的全面,落实发展乡村文化发展非常重要。所以首先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对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视,明确乡村文化的作用,同时还要起到带头领导的作用,对乡村文化建设在人、财、物三个方面给与一定的支持,为乡村文化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经济条件,同时还应向各农村地区宣传发展乡村文化的重要性,使各农村地区不断发展乡村文化。

2.2 重构乡村文化管理体系

制度是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就应建立规范乡村文化管理体系,使得乡村文化的发展更加的有序。但是当前乡村文化管理体系,仍然存在队伍结构不足、投入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对乡村文化的发展造成了阻碍。所以对此应采取合理的措施,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所以首先对于当前乡村文化的管理,应进行全面的改革,目前对于乡村文化发展,乡镇的文化站主要的操作部门,并拥有对辖区文化管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于乡村文化管理不尽如意,在办事过程中,存在机械性以及被动性,使得乡村文化发展面临许多的困难。所以重构乡村文化管理体系,转变只由乡镇管理乡村文化的局面,可以使上级文化部门参与进来,同时也可以由上级文化部门,对各地区的农村地区的乡村文化发展进行完全管理,同时对于乡村文化发展,应及时的进行明确。其次应建立健全村庄社会文化管理队伍。选出一名合适的人选,负责乡村文化事业,同时还可以组建一支农民队伍,发展乡村文化,并与上级的文化管理工作协调配合,充分队伍中每个人的才能,为发展好本村的乡村文化不断的努力。同时作为发展乡村文化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还应积极的进行融资,争取到更多的资金,为乡村文化发展提供保障。

2.3 完善乡村文化的发展基础

发展乡村文化需要长期进行,而完善乡村文化发展基础是促进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要措施。但是目前许多农村乡村文化的发展基础不够完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基础设施不完备,另一方面缺少文化人才极端,对当地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对此首先应健全基础设施,由于农村文化的建设需要依靠于乡镇文化站以及村文化室,所以必须加强对乡镇文化站以及村文化室的建设,同时还可以建设“农家书屋”、“运动场所”等,这些与农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普遍的推广,并且应加强服务质量。其次还应充分调动农民自身的积极性,组织乡村文化发展队伍,充分利用民间资源,可以吸引有才能的人参与到组织中,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培训,给与其精神上的肯定,以此不断丰富农民精神世界,对于外文化的冲击,能够提高抵御能力。最后还要进行乡村文化人才的建设,应培养具有才能的人,使得农村文化工作队伍更加的壮大。另外还建立乡村文化协调发展起来,充分发挥文人、艺人的作用,并加强文艺团体建设,以带动其他人,结合当地乡村文化,开展文化活动。

2.4 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

新农村建设具体措施篇6

二、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工作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市村庄建设工作迅速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农村建设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但我市村庄规划总体上相对滞后,编制水平不高,村镇规划体系尚不完善,村庄建设和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些村庄规模小、布局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无法按合理规模配置;有些村庄生态环境恶化,存在生存安全隐患;有些地方“空心村”问题较为突出,无序扩张十分严重相当多的乡镇和村庄规划管理薄弱各项建设处于无序状态。因此,要高度重视村庄规划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完善村镇规划体系,促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三、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坚持城乡统筹、整体推进、完善体系、优化布局,分类指导,典型示范,加快村庄规划编制步伐,提高规划编制水平,强化对规划实施监督,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优化村庄空间布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统筹配置空间资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目标任务。

第一阶段,**年12月1日至**年底,各县(市、区)要对本县(市)的规划编制情况进行自查,规划期限不到2020年的均要进行修编;已经批准且规划期限到2020年,但规划发展目标、规模和布局等明显不适应发展需要的,规划内容达不到深度要求的,也要进行修编或调整。并在**年底将各县(市)情况报送至**市规划局村镇与风景名胜科。

第二阶段,**年1月1日至**年底,完成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深化完善和省级重点镇总体规划修编;

第三阶段,**年1月1日至**年底,完成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的中心镇总体规划及其镇域内村庄规划编制;

第四阶段,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底,完成所有乡镇总体规划和保留的村庄规划编制,基本形成以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为主体的村镇规划体系。

四、加强新农村建设村庄的规划工作

(一)进一步理顺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管理体制

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决定》(邢政〔**〕10号)精神,**市规划局是全市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强对全市规划的指导、监督和管理。为了强化对城市规划工作的集中统一管理,桥东区、桥西区、高开区都要建立规划分局,作为市规划局的派出机构。各县(市)都要独立设置城乡规划局。全市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要设立规划管理办公室,规划管理办公室主由乡镇(街道办事处)主管副职兼任;村(居委会)要设立规划管理员。从而进一步提高城乡规划工作水平,建立层次负责的规划管理机制,以求规划的落实。

(二)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体系

1、深化完善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要结合县级市、县城总体规划修编,深化完善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工作。综合评价发展条件,提出县域城乡统筹和城镇化发展战略,明确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方案。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自然和历史文化保护、防灾减灾等要求,划定县域空间管制分区,提出各类空间资源有效利用措施。确定县域村镇体系布局,明确重点发展的中心镇、中心村,提出村庄布局基本原则,制定村庄整治与建设的分类管理策略。统筹配置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研究制定各类设施的共建、共享方案。

2、全面开展新一轮乡镇总体规划修编。要按照《**省建制镇总体规划编制导则》要求,做好乡镇总体规划修编的安排部署。凡规划期限不到2020年的均要进行修编;已经批准且规划期限到2020年,但规划发展目标、规模和布局等明显不适应发展需要的,规划内容达不到深度要求的,也要进行修编或调整。乡镇总体规划要在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与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合理确定城镇性质、发展目标、村镇体系和村镇建设用地规模。强化对乡镇域范围的全覆盖,统筹安排村庄居民点、工矿企业、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等布局,提出空间管制的具体措施。优化村庄空间布局,提出城乡居民点集中建设、协调发展的总体方案,明确保留和需要迁并的村庄,选择重点建设的中心村,制定村庄建设与整治分类管理的具体措施。

3、认真做好村庄规划的编制工作。要按照《**省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导则》要求,做好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村庄规划编制要与乡镇总体规划修编统一组织、同步开展、整体推进。积极创新不同类型示范点村庄规划编制,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年完成新农村建设“十县百村’联系点村庄规划编制,**年完成“百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和“一个强镇带百村”的村庄规划编制。村庄规划编制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中心村和保留村庄要编制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确定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和村庄发展规模,具体安排各项建设的用地布局;规划需要迁并的村庄,要编制村庄环境整治规划,既要满足农民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环境需要,也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村庄空向布局调整规划,提出村庄近期改善容貌环境的具体方案和控制村庄发展、引导村庄迁并的具体措施。

(三)发挥规划对村庄发展的综合指导作用

1、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村庄规划要树立为农村生产发展服务的思想,立足现有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状况;制定村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产业定位,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确定“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的产业格局。科学安排村庄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界定不同类型产业用地的范围、规模,提出不同分区空间资源有效利用的限制和引导措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合理配置村庄基础设施。优先安排道路交通、农村供水、污水排放电力通讯、垃圾处理等关系农民群众目常生产生活的重要基础设施。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实际和发展目标,按照区域统筹配置、村庄共建共享的原则,合理确定基础设施布局、规模,既要满足当前生产生活需要,又要充分考虑未来发展需要,留出弹性空间。

3、完善村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注重农村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明确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健身、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目标和措施。合理确定各项设施布局,集中布置村委会、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室、卫生室、健身场所、信息服务站、露天剧场和农村超市等设施,与公共活动空间相结合,形成村民活动中心,方便农民群众日常生活。

4、加强古村落和传统民居保护。充分挖掘和保护好乡村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摸清古树落内历史街巷、传统民居、文物古迹的布局、规模和保存状况。划定古村落核心保护区,提出建筑高度控制及保护修缮措施;加强新建建筑与传统建筑的风格协调,保持和延续地方特色传统建筑风貌。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提供系统保存和展示的物质环境条件,促进乡村民俗文化的传承。处理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积极发展古村落旅游,活跃地方经济。

5、科学指导村庄人居环境治理工作。根据村庄经济发展水平和建设实际,编制村庄近期建设整治规划,确定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的具体内容,提出具体项目、投资估算、整治时序和村庄整治行动计划表。要将治理“空心村”、道路建设、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确定为近期建设和环境整治的重点内容,优化调整村庄建设用地布局,对农民住宅、公共建筑、生产.建筑、基础设施、绿化等作出具体安排,提出各类建筑的建设控制要求。

6、注重综合防灾与村庄安全。合理确定综合防灾与安全保障体系,提出防洪、消防、抗震、地质灾寄保护等设防标准及防治措施。对位于行洪区、蓄滞洪区、矿产采燮区和泥石流、滑坡、塌陷高易发区以及环境恶劣、不适宜人群居住的村庄,提出搬迁实施方案;新建和迁建村庄应开展建设用地工程地质评价。重视村庄饮水安全,划定村庄水源地保护范围,提出保护与污染防治措施。

7、加强农村资源节约利用。充分体现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的指导思想,发挥规划对农村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调控作用。合理安排村庄各类建设用地,指导农村住宅集中建设和改造,集中布置住宅小区,引导建设单元式多层住宅,逐步改变农村住宅传统建设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庭院,提出村庄使用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以及沼气池建设带动村庄改圈、改厕的其体措施。

8、加强村庄规划的实施与监督管理。乡镇政府要加强村庄规划的统一组织实施,确保农村住宅、乡镇企业及各类设施按规划建设。农村住宅建设要立足现有基础,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在村庄规划指导下进行集中建设,有条件的要逐步向小城镇和中心村转移。在规划近期迁并的村庄范围内,除危房改造外,停止审批新建、重建和改建住宅。按照规划合理安排乡镇企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项目建设,凡未按规定取得规划选址意见书的,一律不得进行建设。县(市、区)、乡镇政府及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村庄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村庄规划实施的信息反馈制度,在村庄显著位置设立规划公示牌,公布举报电话,及时查处各类违法建设行为。

五、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工作的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把加强树庄规划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建立村庄规划分级责任制,设区市要做好行政区域内村庄规划编制的督导工作,县(市、区)要做好村庄规划审批合实施监督检查,乡镇要组织好村庄规划的制定与实施,行政村抓好村庄规划的具体落实。要加强对村庄规划的组织领导和技术指导,配备必要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切实保障日常规划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保障村庄规划编制工作资金需要。各级政府要按照责任分工,根据财力状况,安排资金保障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的开展。各县(市、区)要统筹开展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制定编制计划,确保各项规划按时完成。

(三)建立信息反馈、资源共享制度。各县(市、区)要建立规划局、县(市、区)、乡镇(街道、办事处)、村四级信息通讯网络,对其负责人的联系方式实行公开,对于村庄规划中好的经验做法及时传播,对于村庄规划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快速地反馈。

(四)加强分类指导和典型示范。各县(市、区)要结合乡村旅游“百村示范、千村创建”、文明生态村创建、“百个强镇带百村”等活动,抓好村庄规划示范工作,树立规划样板,探索我市不同地形地貌、经济水平、发展类型的村庄规划特点,不断提高村庄规划的水平。**县**年完成了一百个村庄规划,力争三年完成全县581个新农村规划。

新农村建设具体措施篇7

(一)认识上的片面性。通过近一段时间的工作实践表明,少数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思想上还没有真正认识和准确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刻内涵,认为建一个中心村典型、贴贴标语、刷刷墙壁、扫扫卫生、整整沟坡、搞搞绿化,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一些经济基础比较好的地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基本到位,则是把群众的医疗、养老、教育费用等基本包了。而在个别经济欠发达地区,则在思想认识上走向另一个极端。村干部消极悲观,无所作为,认为经济基础差,发展机遇少,想建设新农村是空想、说大话、瞎折腾,能够维持现状就不错了,最多也就是张贴标语造氛围。而大多数村民也很失望地认为:一无钱、二无物,穷村子、烂支部,新农村建设根本没出路。上述以偏盖全的认识甚至悲观失望的思想,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尽快扭转纠正,否则我们的工作必然走弯路。

(二)标准上的盲从性。新农村建设是从各地实际出发的一项具体工作,各地情况不同、基础不同,没有什么具体统一的建设标准。但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和要求,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和质量、提高群众素质。而我们一些基层同志却不顾自身实际,一番学习考察后,就盲目跟风,把新农村建设的标准从表象上盲从发达地区,认为新农村建设好不好,就看马路铺多宽、新房盖多少、配套好不好。因此,在发展规划中,新农村建设就变成了一个中心村、一条街道、一个集市、一个广场、一个卫生室、一所幼儿园、一个文化宫,甚至还有一个电影院、一个小宾馆等等,诸多配套,不胜枚举,不仅不切实际、难以建成,而且把群众期盼的富民工程变成民怨工程。

(三)方法上的强制性。新农村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具体措施,是关系广大农村切身利益的具体工作,必须在统一干部和群众思想认识的基础上,组织和动员广大农民主动参与,自己当家做主。因此,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必须摆正政府和群众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领导、组织和协调者,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政府;另一方面,广大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在事关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问题上,群众最有发言权,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具有高度的决策权、知情权,是最根本、最具体的参与者。但是,在具体工作中,一些基层领导却主观臆断、好大喜功、急于求成,把广大群众置身具体工作之外,脱离自身实际,不顾农民意愿,存在“短期见效”的“跨越思想”,恨不得一夜建起一个“新农村”,甚至无视财力物力,一味追求“大干快上”,民房强拆强建,道路举债上马。这种强制性做法,不符合群众意愿,甚至增加了农民负担,违背了新农村建设的宗旨,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扎实推进和健康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决定全面小康社会能否早日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广大农民素质的全面提升。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国的综合国力显着增强,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但是,农村人口多、城乡差别大是我国的国情。当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因此,必须抓住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机遇,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的要求,坚持造血、输血并重,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

农业产业化,是增强农村自我造血功能、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根本出路。只有走农业产业化之路,才能实现农副产品质量的标准化、农副产品流通的高度市场化、农副产品加工的机械化,最终实现农副产品转化增值、农民增收、农村富裕。

1.加快龙头企业和农业基地建设

首先要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按照规模、高效、优质、安全的原则,建设特色、优势农副产品产业带、产业片,培养壮大主导产业,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为农副产品的市场化和工业化加工创造条件。其次要着力扶持流通和加工企业发展。可以实行能人大户牵头,一般群众入股,政府财政扶持,或者招商引资等各种形式,发展农副产品流通、加工企业。金融、税收、保险等行业都要出台具体帮扶措施,促进龙头企业发展。第三,要注重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在抓好农副产品流通和加工环节的同时,要着力抓好秸杆、枝桠材等次生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新型能源、有机肥料等产业,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提高效益。

2.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农业产业化的支撑力量。首先要继续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促进部级、区域性以及企业等各级、各类农业科研机构建设,在人员聘用、设备配置、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鼓励扶持,提高研发水平。其次要加快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副产品产量大、品种多,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标准化生产和检测体系,才能有效促进农副产品的标准化、品牌化,实现更快更好地走向市场甚至走出国门。第三,要加大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使用力度。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往往资金投入大、时间跨度长。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是以农户为经济单元的模式为主,使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使用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有必要制定出台鼓励农民购买使用新品种、新药肥、新技术、新机械等农业科研成果综合配套补贴政策,或者对研发单位直接给予补贴,降低市场流通价格,以推动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

3.促进现代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建设

大量农副产品出不去,一直是困绕农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不管是农业发达国家,还是国内的农业发达地区,都以大量的成功实践证明,现代流通服务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先导作用,它是各种生产要素积聚、融合和聚变的载体,决定了经济运行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因此,在建设新农村的探索实践中,必须加快现代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建设。要支持和鼓励能人大户、广大农民自主设立或加入各类新型农村经济组织,首先让农民自己走进市场;鼓励商贸流通企业、邮政以及各类投资主体,在农村投资发展现代流通业;进一步扩大、完善鲜活农副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加快产品流通;推进农副产品市场的建设、改造和延伸,向广大农村的田间地头覆盖;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的连锁经营,探索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主的新型营销体系,降低经营成本;推动农副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标准化,促进超市销售。

(二)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

农业基础差,农村底子薄,农民口袋枯。只有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尽最大可能向“三农”输血,才能尽快改变农村面貌,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新农村建设。

1.加大富民项目的投入

首先各级政府对于一些适宜布点在农村,又没有环境影响的政府投资项目,优先要考虑在农村工业集中区布点,因为一个好项目就可以直接带动相关产业,增加一批就业,发展一方经济。其次,对于农业产业化项目,包括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加工业、流通业的各类项目,要扩大补贴面、提高补贴额,鼓励广大农民走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路子,这样通过鼓励产业化项目的发展,可以达到一个人富裕带动一群人致富的目的。第三,在农业科技项目上加大投入。就是把农民作为扶持的主体,对于购买使用新种子、新药肥、新技术、新设施、新机械,执行新标准,使用新包装等,给予更大更直接的补贴。这方面,今年我们的教训非常深刻。近年生猪新品种、新药物推广使用不够,对流行病的抵御能力下降,导致饲养量急剧萎缩,不能不说是引发肉及肉制品价格暴涨的重要原因之一。

2.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

只有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才能更好地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建国50多年来,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对农业的欠债却很多。近年,我们对此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做了反思,尤其是“十五”以来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农村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但是,这与建设新农村的要求仍然有很大差距。因此,必须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机遇,进一步加大投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夯实基础。重点要抓好三个方面的投入:一是农田水利、道路交通建设与改造。特别是土壤改良、土地复垦、泵站建设、节水设施、桥涵改造上,要有大手笔、大投入,保障农业生产;二是中心村建设上,在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基础上,对入住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补贴,提高农民进入中心村的积极性;三是农村卫生室、敬老院等公共设施方面的投入,改善农民享有社会福利的条件。

3.加大农村教育、医疗和养老保险投入

近年来推行的教育和医疗改革,没有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甚至遭到了严厉批评,原因何在?笔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把本来应该由政府承担的责任推给了社会、推给了老百姓个体。事实也证明,现在有不少家庭因为教育费用的困绕难以实现致富,也有不少家庭因为一人得病全家返贫、亲友受累。目前,农村减免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有关费用,普通农村孩子享有基本义务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但是,高中阶段、高等教育一年几千甚至一、两万元的学习和生活费用,仍然使不少孩子望校兴叹!不上,多年的努力付之东流;上了,沉重的经济压力将使全家多少年抬不起头、翻不了身。同时,教育改革以后导致的城乡教育显失公平现象尤为突出。多年的教育基础设施投入欠缺导致农村学校教学条件简陋,工作和生活待遇差距使大量教师涌向城市,好教师年年“孔雀东南飞”。教育的差距决定未来发展的差距,包括苏北在内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如果得不到教育上的投入扶持,经济和社会发展追赶发达地区必将是一句空话,实现共同富裕、和谐发展、全面小康也就无从谈起。医疗和养老也同样是社会问题。目前医改的后果是使老百姓小病大看、大病看不起,患同一种病直接支付的医疗费用远远高于医改之前。农村养老保险推行成功与否,直接影响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和社会稳定。不久的将来,家庭结构发展成为“4-2-1”倒金字塔型,农民辛辛苦苦劳动几十年,家庭人口负担沉重,如果再老无所养,可能诱发严重的社会矛盾。因此,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给予必须的资金投入,解决农村教育、医疗和养老问题,为建设新农村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人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决定性因素,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带头人,因此,必须建设强有力的农村基层组织,保证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1.要迅速提高对新农村建设的思想认识

要通过认真系统地学习培训,使基层党组织一班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尤其要正确理解、深刻领会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和现实可能,准确分析自身具备的发展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学习借鉴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先进经验,研究确定本地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规划、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和具体措施。通过系统的学习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新农村建设不是运动、口号或者形式,而是要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实现农民得益、农村富裕。在对基层干部培训的同时,还要抓好广大群众的教育培训工作,使他们掌握技能,增强本领,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人翁、主力军。要使农村广大干群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奋斗历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仅依靠别人的扶持甚至施舍而解决自己发展的根本问题,必须通过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才能实现长远发展。

2.要加强基层组织队伍建设

新农村建设具体措施篇8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农村用电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农网规模也不断的扩大,对农村配网供电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我国农网整体供电水平低,为了进一步巩固农网改造的成果,需要加强农村配网工程建设,加强建设管理,确保农网运行的安全与稳定。我国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加强对农网工程建设管理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1 农村配网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国农网当前的实际情况,将现阶段我国农村配网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农网结构、布局的合理性有待提升。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农村配电网负荷快速增长,给农网带了很大的压力。由此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负荷过大造成设备故障,对电力用户用电电压造成影响;农网运行线损过大,故障频繁;线路分布不合理,超半径供电、迂回供电现象严重。

②配网工程改造项目中,具体的规划与前期工程规划负荷存在差异;用户接线改造过程中,没有重视三相负荷平衡问题,导致电压降低、线损增加,变压器过热等问题出现,严重影响农网供电质量。

③农网配电变压器存在不合理的配置。一些地区的配电变压器容量与实际的电力负荷不匹配,从而配变电压器负荷运行超出了经济运行区间,同时给农网运行的安全性造成很大的影响,造成空载时间加长,线损严重。

④农网经过几次改造工程,运用了大量的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但是运行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升,没有与改造后的农网相匹配的专业管理技能,导致配网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得不到保障。

⑤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一些中小型企业落户农村,成为农村电力耗电大户。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村电网中无功运行功率上升,出现高次谐波,对供电质量造成了很大影响。

2 农村配网工程规划管理措施

配网工程管理流程一般依次为:工程立项、工程设计、物资管理、施工招标、施工管理工程监理、竣工验收、工程结算。以下重点分析工程设计,即工程规划这一流程。具体流程为:工程设计单位根据审定后的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图纸的设计,整个设计过程应该结合配网结构优化具体需求,实现科学化、标准化的设计,尽可能减少设计变更,保证工程的进度。在负荷密度较小的农村地区,在确保电压质量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延长供电半径。为了能够提升农网改造项目的质量,一定要对相关改造技术、标准等进行明确,同时考虑到工程的经济效益性。我国相关部门近几年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技术标准或文件,为农村配电网改造项目提供了有力的依据。针对农网建设中现存的问题,需要加强规划管理,具体的措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对农网线路电压、配电变压器容量进行合理的调整

为了能够满足农网经济运行的要求,需要强化农网工程规划,具体表现为:

①根据农村实际的电力负荷情况,对线路电压进行适当的调整,具体调整需要通过对变电所主变接头的调整来实现,是农网线路电压始终处于经济运行的状态。在农村用电负荷低谷期,适当的降低电压,采用接近下限的电压运行;在用电负荷高峰,适当的提升电压,降低线损。

②现阶段,农网配电变压器的安装位置以及容量存在不合理现象,造成电压器运行的不合理性。并且农村用电存在峰谷差异性强、季节性强等特点,造成空载时间过长。这就需要选择适当的电压器容量,提高配电变压器的负荷率。

2.2 加强对农网谐波的治理

为了保证农网供电质量以及供电的经济性,需要加强农网的无功补偿工作以及谐波治理,提升电力设备运行的稳定性,降低电网系统的能量损耗。若为了防止由于幅值变化较大且伴有多次谐波的大功率冲击型负荷的情况,而出现电网电压、电流波形畸变较大的现象,应选用兼有谐波治理功能的动态无功补偿装置。通常来说,抑制谐波可以通过两条途径,一是在电网中设置谐波补偿装置;二是在农网改造工程施工中,尽可能使用不产生谐波的电力设备。

2.3 科学的设计农网线路

农村配电网改造工程中,为了能够保证农网实现分区、分层、就地平衡运行,降低线损,增强农网运行的经济性,可以对农网实行全网无功优化技术以及控制技术,对电网无功电源进行优化。农网配电系统分布地域广阔,在工程设计阶段,可以采用多种灵活的设计方法,线路也不仅仅局限于架设这一种方式,还可以通过敷设入地、入墙,还可以通过线路通道等方式进行设计,提高农网线路的合理性,节约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3 农村配网工程安全管理措施

农村配网工程建设阶段,安全管理工作是管理的重点,也是保证工程能够顺利实施的前提。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不仅需要安排专职的现场安全管理员,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实行双票制度,完善工程合同管理相关事项。另外,在施工前,需要对施工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以及安全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

同时,为了提高农村配网运行的安全性,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建立施工安全管理机构,现场施工安全责任要落实到个人。

②建筑工程施工安全负责人要定期的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

③安排工程安全员,全天候的在施工现场进行巡视,一旦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安排人员进行整改。

④加大安全宣传力度,在施工现场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地方,挂上安全提示。

⑤建立奖罚制度,对于违反安全制度的施工人员进行处罚,对于没有违反安全措施的施工人员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

⑥在配网系统中设置避雷装置,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避雷装置的类型,并做好接地安全防护工作,尽可能的节约投资。在周围高层建筑物屏蔽雷电的情况下可以不用考虑避雷装置的安装。

4 结 语

总之,配网工程管理是一项相对繁杂的工程,对农村电网供电质量以及经济性具有直接的联系。在具体的建设管理过程中,不仅要求相关施工人员、管理人员各司其职,具备较高的素质,还需要加大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应用,提高农网建设的科技性、环保性、经济性,为我国农村电力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宏远.农配网工程管理系统应用[J].农电技术,2012,(1).

[2] 农定军.10 kV配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措施[J].经营与管理,2012,(8).

[3] 陶承志.配网工程管理[J].技术与市场,2013,(14).

新农村建设具体措施篇9

“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涵盖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素质提高等各个方面,涉及各行各业和各个部门,工作量大,任务繁重。最近,县委常委会议讨论通过了《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等八项子工程实施方案。各乡镇要按照县委《实施方案》精神,根据本乡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尽快研究提出本乡镇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的实施方案或工作计划,并及时上报县委人才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后组织实施。各牵头单位要结合本部门职能,对牵头负责的子工程制定出具体的工作计划;各责任单位要按照工作计划要求,扎实开展工作。

三、立足实际,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各乡镇、县直各有关部门制定实施方案、工作计划和措施一定要实事求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将解决最紧迫、最突出的问题与统筹谋划今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不能脱离实际定指标,不搞盲目攀比和急于求成,切忌一刀切、一阵风,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实施中要从本地本部门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在继承借鉴以往好的经验做法的同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研究探索有针对性的具体方式方法,确保“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取得实效。要注重培育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县直牵头单位和各乡镇,要有计划地抓好一批“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联系点和示范项目,总结摸索经验,完善配套措施,辐射带动全县“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的全面实施。

四、明确责任,切实加强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的组织领导

新农村建设具体措施篇10

“四大”:一是县委、县政府的决心大。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对抓好农业工作,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决心和信心都很大,年前就进行了周密的谋划,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出台了有效引导农业和农村工作快速发展的政策规定,立足抓落实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措施,同时集中有限财力,对各项任务完成提供有力的财政资金保障。二是各级干部的干劲大。根据最近几次现场办公会议和对农业及农村工作的督查,全县农业工作已初见成效,一些乡镇的重点工作已经走在了前列,四门镇候堡、榆盘关儿、鸳鸯大林、洛门塔麻等村自然条件极差,但广大干部群众都能团结一心,艰苦奋战,在村庄道路硬化、梯田建设、堤防建设等重点工作上实现突破,表明了乡村干部的干劲大。三是上级领导的支持力度大。今年农业项目的争取和实施力度前所未有,为加快发展夯实了基础,这些项目争取成功,离不开省、市各级组织和领导对我县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尤其是市上各有关部门的领导,都能深入到我县指导工作,解决问题,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四是重点工作的规模大。在发展畜牧产业上,养殖小区建设由去年的14个发展到目前的34个;新农村建设上,村庄道路硬化已完成33个村的规划,目前规划还要扩大,数量还要增多;蔬菜产业的发展上,总体面积和设施蔬菜的规模都有所扩大,今年蔬菜新增1万多亩;洋芋产业发展的势头良好,已调进200万斤良种,发展良种基地7500亩。这些重点工作的全面实施,将有效地提升全县农业工作的规模和档次。

“四实”:一是部门工作的部署实。今年农口部门负责人局部调整后,责任心和工作活力进一步增强,对工作精心谋划,精心部署,工作汇报实了,措施制定实了,在抓落实上实了。二是乡、村干部工作作风实。当前,深入一线扎实工作的乡村干部多了,埋怨闲谈、推度时日的少了,一些乡村干部长期扎根一线,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作风认真扎实,成为群众掌握政策的宣传人,群众表达意愿的贴心人,群众困难和纠纷解决的公正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创业人。三是督促检查工作实。从分管领导到农口各部门负责人,都能深入一线,真督实查,现场指导,主动服务,解决问题,实实在在地抓工作。四是配套资金筹措实。县政府出台的20*年农业和农村重点工作扶持政策和奖惩机制,是在深入调研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各项任务的完成和奖惩措施全部有可靠的资金支持。

“四变”:一是干部的工作思路在变。从督查情况看,各级干部工作思路都很明确,能紧跟县委和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与县委和县政府的总体要求相一致,适应大局和形势,各自工作部署有条不紊,进展顺利。二是干部的工作作风在变。乡村干部普遍重视调查研究,兴办实事,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工作作风与精神状态初步形成。千方百计加快发展成为广大干部职工的共识和追求的目标。三是指导工作的方式方法在变。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意识更加明显,工作指导上由行政命令向典型示范转变,从表面化向深层次多样化转变,方式方法更加切合实际。四是工作机制体制在变。一些重点工作方面有突破、有创新,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体制和新机制,重视解放生产力,激发活力和长效机制的建设,奖勤罚懒,优胜劣汰和持续发展的特点更加明显。

尽管这些成绩和变化的取得是初步的,但这正如黎明前的曙光,我们看到了我县农业工作的希望。在回顾和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形势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一些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问题:一是进展不平衡。首先是项目进展不平衡,全县德援造林、洋芋基地、养殖小区、新农村道路硬化工作进展良好,达到了预期效果,但是设施蔬菜基地建设、退耕还林补植补造、梯田建设和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明显滞后。蔬菜产业发展上规模扩展难,提升挡次和水平难;退耕还林补植补造面积核实不准,进展较慢;梯田建设新机制在个别乡镇还没有接受,运用新机制推进梯田建设的步伐缓慢;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今年具体怎么建,总体框架怎么设计,思路还不太明确。其次是乡镇之间进展不平衡,一些乡镇领导工作思路清晰,统筹协调能力强,农业和农村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在一些农业重点工作上达到领先水平,但还有个别乡镇的领导统筹谋划不到位,顾此失彼,思想认识和工作步骤还跟不上县委、县政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工作起色不大意见大,工作进展不大变化大,工作处于无序和滞后状态。二是工作起点不高。个别乡镇和部门,在一些重点项目实施上起点较低,存在得过且过、支差应付、就事论事的错误观念,工作漂浮,认识模糊,谋划不到位,工作要求和标准处在一个低水平的状态。三是工作措施不实。个别乡镇和部门的领导抓工作的措施不实,空谈多,虚招多,没有深入研究和进行科学分析,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地逐项研究和落实工作措施,给整体工作协调开展带来很大困难和问题。四是创新意识不强。创新是抓好农村工作的前提,新时期要搞好农业和农村工作,一定要在机制体制和方式方法上创新,今年我们农业工作一些方面搞得很有特色,关键就在于机制和体制上有所创新。而一些乡镇和部门,在机制体制和方式方法上没有创新,机遇抓不住,工作无特点,在当前农业工作的关键阶段,重点工作成效仍然不太明显。

针对以上这些现状,围绕全面完成今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各项任务,提升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水平,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确立大目标,树立大信心,坚定不移地打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翻身仗

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和决策部署。武山作为欠发达的贫困县,更应该把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上,一定要竭尽全力,克服困难,搞好工作,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总体目标。围绕总体目标,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上,县委、县政府的总体要求是:以新农村建设为总抓手,以“五新一好”为总目标,力争经过五年的努力,把武山建设成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县,为市委、市政府及全县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这一要求是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的目标,我们必须坚定信心,形成合力,确保按期实现。

确立大目标,树立自信心,坚定不移地打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翻身仗,必须明确四个认识:一要充分认识县委、县政府抓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思路和执政理念。我们的执政理念就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按照“川区抓蔬菜,山区抓洋芋,集中抓养殖,普遍抓劳务”的农业工作思路,实现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塑造新风貌,创建新机制,建设好班子的既定目标。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一切目标,一切措施,一切导向,都要围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来进行。科学发展既要着眼于长远,又要着眼于效益;既要充分发动群众,集中民智,激发民力,又要珍惜民力,科学引导,坚决不搞形式主义和政绩工程。现实已经告诉我们,不尊重科学的盲目蛮干,干劲越大,损失就越大。因此,新农村建设中的道路硬化、养殖小区建设、植树造林、修建河堤,实施安全饮水、交通建设等工程,都要尊重和依据科学,科学决策,民主谋划。和谐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谐发展既要着眼于全县大局,又要着眼于全县人民,不能因局部利益、个人利益而损害全局利益和国家利益;和谐更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本质作用,为全社会的公共服务提供有力保障,对“三农”工作来讲,就要更多地给予关注,更多地给予投入,更多地关注群众的切身利益,真正把和谐发展贯穿到我们各项具体工作中去。二要充分认识县委、县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指导方式和方法。县委、县政府将坚持不懈地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扶持和指导力度,不断改进指导方式和方法。要积极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农民、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相一致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要求从事“三农”工作的干部的思想观念要由抓大农业向抓大市场转交,工作思路要由行政推动型向综合服务型转变,管理方式要由具体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工作重点要向催耕催种、要粮要款、收税罚款向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转变。各乡镇各部门在工作中必须矢志不移地坚持求实创新,要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重实绩,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做到问题在一线发现,矛盾在一线解决,成绩在一线创造,经验在一线总结,干部在一线培养;要树立强烈的进取意识,锐意创新,勇于实践,大力推行特色创新工作法,着力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和特色工作水平,勇于进行体制、机制、制度创新,以创新求发展。三要充分认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企盼。当前,人民群众发展的要求愿望更加强烈,参与建设的热情更加高涨,广大人民群众对全县各级干部寄予深切的期望,这是我们做好农村工作最坚实的基础,给群众承诺要办的实事,我们一定要逐件办成办好,实现即定的发展目标,让群众强烈的愿望和干事创业的热情变成促进发展的动力,正确引导群众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美好家园。四要充分认识上级党政组织的坚定支持。省市对当前武山的工作是肯定的,凡到武山来检查指导工作的省市领导,都给予武山很大的支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我们解决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各种困难,我们也在工作中更加密切了同省、市各部门的关系,这为我们做好今后的工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总之,要通过强化这些认识,把大家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消除等待观望、支差应付、得过且过、阳奉阴违等错误的认识和行为,确立大目标,树立大信心,坚定不移地打赢农业和农村工作翻身仗,各乡镇和各部门就必须按照县委、政府的统一要求开展工作,做到四个紧跟:紧跟全县工作形势,充分认识目前我县已进入到一个全面发展,掀起建设高潮的新阶段,农业形势开局良好,以宜居小区为主的城镇建设,以六项管理为主的城镇管理,交通建设、工业园区建设、企业改制、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都开始站在一个更新的高度,开始谋划,全县上下正在以必胜的信念开始你追我赶的建设和发展。紧跟县上的工作思路,深刻理解和领会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在县委十二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及全县农业工作会议出台的农建创新机制和农业奖惩机制两个文件,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调整工作部署,强化工作措施,紧抓工作落实。紧跟全县工作发展步伐,要从全局发展的统一要求来衡量自己,要求自己,争创一流,赶超先进,不能因个别单位工作滞后而影响全面发展的进程,给全县工作拖后腿,造成整体工作的被动。紧跟先进典型的做法和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积极学习先进乡镇和外地的先进经验及有效做法,取长补短,坚定不移地打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翻身仗,依靠大家的辛勤努力,开创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二、精心谋划,周密组织,全力以赴将农业九大重点工作做实做好做到位

一年之际在于春,农业工作时令特征非常突出,当务之机就是要精心谋划,周密组织,突出重点,扎实有序地抓好农村各项工作,特别要全力以赴抓好九项农业重点工作。

一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做大做强蔬菜产业。要按照渠路配套扩规模,标准生产树品牌,强化科技上档次,搞活市场增效益的总体要求,全面谋划蔬菜产业建设,要以产业化经营为方向,对基地扩大、品牌培育、标准化生产、生产方式创新、新品种引进、种植制度改革、龙头企业培育、市场营销等全方位进行谋划和安排,制定具体措施,有条不紊地抓好落实。确实把我县的蔬菜优势产业做强做大,名符其实,富有特色。

二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完成养殖小区建设任务。今年县上采取集中财力,重点扶持的办法,争取扶贫贴息贷款1000万元,专项用于养殖小区建设,重点是扩建已建14个养殖小区,新建20个养殖小区。第一批贷款670万元计划已定,县扶贫办、信用联社要尽快制定方案,强化管理和服务,把扶贫贴息贷款及时发放到扶持对象。县上将积极争取资金,对小区公共设施进行扶持建设,今年新建的养殖小区的通水、通电、通路、平整土地等三通一平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全部由县乡负责资金筹措和建设,各相关职能部门要主动配合,积极开展工作,为养殖小区建设提供优质服务。规划部门重点做好养殖小区和圈舍建设规划,国土部门要依据政策搞好土地供应和管理,水利部门要做好养殖小区通水工作,农电部门要做好养殖小区供电工作,林业部门要按照规划搞好小区绿化工作,农牧、扶贫等部门要做好养殖小区良种引进、科学饲养、防疫灭病和市场营销工作,农牧部门要与保险公司协调联系,将养殖业纳入投保范围,分散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解决养殖户的后顾之忧。

三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完成优质洋芋基地建设任务。要全力抓好7500亩洋芋良繁基地建设,超前筹划,选定种植户,落实种植地块,搞好春耕生产农资调运等服务工作,做好与种植户的合同签订、良种回收串换、确保今年计划种植的良种全部下种,做到良种不流失,力争全县洋芋良种率达到90%以上;提早做好明年洋芋种植预留地块等前期工作,超前搞好规划,确保明年21万亩优质洋芋种植任务的落实。

四是必须坚定不移地抓好劳务输转工作。全面落实劳务产业化的各项举措,加大政府组织输转力度,有效提高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管理水平,创新劳务工作机制,加大组织服务和奖励扶持,建立联结全国劳务信息的共享平台,从信息分析、品牌宣传、职业培训、用工维权、中介管理、政策和法律指导等方面实行全程服务,全面提高劳务工作水平。今年要重点抓好鲁班建筑、鸳鸯大嫂等劳务品牌的认证和注册,抓好1000名“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劳务基地网络建设,建立稳定的劳务关系,进行重点劳务基地回访,促进地区之间区域协作和发展,健全劳务经纪人组织和其它中介服务组织,提升劳务产业化水平。

五是必须坚定地不移抓好农村道路建设。按照“*”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建设进程,争取三年内实现全县所有乡镇通油路,四年内实现所有行政村通等级路,每年完成80—100个行政村道路硬化,四年内完成所有行政村的巷道硬化,这是全县新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规划先行,综合配套,提高档次,保证质量的建设原则,科学谋划,合理规划,水、渠、路、电、树全盘考虑,有序建设,制定《武山县新农村建设道路硬化办法》和《技术规范》,精心组织施工,实现村庄道道路硬化、绿化、美化、亮化的“四化”要求和创造卫生文明村的建设目标。

六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完成梯田建设任务。按照每年新建1.3万亩优质梯田的计划,对梯田建设任务进行整体分乡镇规划。适应形势变化,全面创新梯田建设工作机制,激发群众活力,坚持一事一议制度,筹措梯田建设资金,倡导艰苦创业的精神,有效组织群众,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

七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完成造林绿化任务。武山水资源相对丰富,但地处渭河上游,特殊的地理地貌,又导致水患灾害频繁,这就决定了植树造林是我们根治水患灾害的根本举措,要始终坚持长期治理,标本兼治的方针,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基础上,切实加大德援造林、道路绿化、荒山造林、公益林建设等工作。同时要对已建成的退耕还林区进行摸底调查和补植补造,切实巩固造林绿化成果。

八是必须坚定不移地抓好水利水保事业。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大兴水利,一手抓根除水害,研究掌握国家投资导向,抓住机遇争取水利水保项目,今年要重点抓好东顺渠下游衬砌和南河灌渠支渠配套,要超前谋划,搞好渭河流域5万亩中型灌渠、榜沙河万亩灌渠和渭河及支流堤防建设工程等项目的前期论证与立项工作。汛期临近,要组织技术力量,在全县逐乡镇、逐流域排摸险村险段,加快堤防等工程建设进度,强化对防汛预案各项应急措施的落实,确保安全渡汛。

九是必须坚定不移地抓好扶贫开发工作。要进一步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将扶贫资金重点投入到产业建设和基础设施改善上来,增强贫困地区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扶持好依托资源、人力、特色产品等方面的产业开发,逐步提升区域发展的基础实力,促进扶贫开发工作再上新台阶。

这九项农业的农村重点工作,是县委、县政府依据武山县情,做出的功在当代、利在后世,大打农业翻身仗的重大决策部署,各级组织都要抓今年,想明年,抓当前,想长远,坚定不移,全力以赴地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当前更要不失时机、不务农时地重点抓好退耕还林补植补造和春季梯田建设工作,力求全年农业和农村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三、加强领导,强化督查,坚决打赢春季农业生产各项硬仗

当前形势逼人,任务压人,时间催人,全县各级组织必须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全面动员,紧急行动,集中一切力量打响春季农业生产各项硬仗,为全面完成全年工作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一要广泛宣传动员,充分发动群众。农民群众中孕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变自己贫穷落后面貌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潜力,要努力掌握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强化新闻媒体宣传鼓劲的职能,深入宣传动员,广泛发动群众,使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整体部署、奖励激励政策深入人心,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群众投身到建设新农村的热潮中来,推动全县农业和农村各项工作深入开展。

二要靠实工作责任,严格目标管理。各乡镇、农口各部门要充分体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和意图,把工作责任靠实到乡镇党委班子成员身上,靠实到每个乡村干部身上,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责任到人,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一般工作抓落实,重点工作抓创新,难点工作抓突破;主要领导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掌握实情,抓住关键环节,现场办公,做好决策,搞好服务,齐心协心,抓好落实;特别是对蔬菜产业发展、养殖小区建设、洋芋基地、村庄道路道硬化等工作要建立专门班子,明确分工,现场指导,确保建设进度和质量。

新农村建设具体措施篇11

(××年月日)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党委八届六次全会和中央、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城乡统筹步伐,××党委、××人民政府决定于××年××县连片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同时要求各市、县、区选择城市包括县城和中心集镇周边有条件的地方开展试点工作,探索我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为此,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是科学发展观在广大农村的具体实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从我区的实际出发,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是××党委、××人民政府贯彻中央部署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行动,对于扎实稳步地推进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将××市××县和原××县辖区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整片试点,并要求各地在城市包括县城和中心集镇周边农村展开试点,有利于发挥中心城市(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尽快缩小城市(镇)与周边农村的差距,使条件成熟地区较快实现整片跨越式发展,率先成为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示范样板,在全区产生较大的集聚效应和示范效应。

在新世纪、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必须通过艰辛的探索,付出艰苦的努力。各级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试点,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实际的经验,引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序健康发展,努力实现工作的良好开局。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党委八届六次全会和中央、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扎实推进,促进试点地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发展。试点工作必须把握以下主要原则:

(一)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各级人民政府要明确职责,整合资源,强力推动。县级人民政府是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直接组织者,要加强引导、搞好服务。农民群众是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建设美好家园。

(二)科学规划,合理安排。要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和农民群众的意愿,科学编制试点发展规划及其专项规划。根据发展可能制定阶段性目标,扎实开展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

(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试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发展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着重在现有基础上按照建设要求开展综合整治,一村一策,量力而行。以当地农民群众最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建设格局,不搞一刀切、齐步走。

(四)基础先行,务求实效。要从改善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入手,集中力量搞好道路、水利、能源、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整治,杜绝形式主义,确保农民受益,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试点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找准突破口,从基础条件较好、干部群众积极性较高的地方入手,集中力量,尽快达到目标要求,取得实在效果。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的工作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突出抓好“三化五建六新”。“三化”,即推进农业产业化(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农村城镇化(缩小城乡差距,引导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农民市民化(村民享有的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文化设施水平及其生活方式逐步接近城镇居民)。“五建”,即建设好路水电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好中小学、农民化技术学校等教育设施,建设好农村广播电视电讯设施和村级文化活动中心等文体设施,建设好村屯卫生站(所)等卫生设施,建设好房屋和村容屯貌等人居环境。“六新”,即培育新经济、新生活、新风尚、新村貌、新机制、新农民。

按照“三化五建六新”的目标要求和基础先行的原则,整片试点工作的目标是,通过一年的努力,试点片内户以上的屯率先在基础设施方面达到或接近建设标准(标准详见附件),农村面貌得到很大改观,为全面达到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指标创造良好条件。年以后,由市、县(区)自行组织实施,到年使试点县(区)广大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实现全面跨越式发展,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个方面达到标准(标准详见附件)。

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主要措施

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不能片面追求速度、降低标准,也不能脱离实际、要求过高。围绕试点工作的目标要求,必须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一)广泛动员,调动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直接关系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涉及面广、内容多、任务重,需要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响应和参与。各级要层层发动,广泛动员,使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目标要求以及具体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使农民群众明白自己承担的任务,树立自信、自助、自立、自强、自建的观念,激发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内在动力。干部积极、群众主动的地方要优先安排项目建设,以此示范带动其他地方尽快铺开工作。各级各部门要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教育群众,动员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引导农民投资、投工、投劳,特别是外出务工的农民回乡投资,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及时报道工作进展情况,营造浓厚氛围,并开辟专题专栏及时报道新农村建设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典型,树立新时期农民新形象。

(二)严格管理,规范规划建设。县级人民政府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建设,严格规划管理。凡是已有建设规划的村镇,要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衔接,不够完善的要修订;未作出规划的村镇,必须按要求完成规划编制。未完成规划编制前,不审批公共设施建设和农民的宅基地及建房。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条件编制不同的规划建设标准,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规划建设要突出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严格执行新村镇“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建立科学、高效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系,不得在规划区外审批建设项目;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村镇规划建设的具体管理工作,确保村镇规划的落实。各类建设项目要严格建设标准,加强工程施工和质量监管,确保建设安全和质量。

(三)搞好培训,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借鉴国外的做法和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建立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制度,市、县、乡、村四级分别设立若干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负责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工作。要加强对指导员和部分村干等骨干的培训,让他们掌握新农村建设的有关知识、建设标准和方法,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和创造性。要层层培训,一级抓一级,市负责县、乡指导员的培训,县负责村指导员和部分村干的培训。要创新培训方式和方法,根据不同对象,采取相应的办法,增强培训效果。

(四)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支持建设。要根据试点建设内容及标准的要求,在深入细致普查的基础上,核定试点建设项目及规模,提出资金筹措办法,确定资金补助标准及构成(××县和原××县辖区整片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及资金筹措计划见附件)。按照私有产品建设由个人负责,公共品和准公共品投入实行民办公助,以及各级相互配套的原则,各级各部门要多渠道筹集扶持资金。一是积极争取中央的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各有关部门要向对应的国家部门汇报,并把新农村建设项目“打包”向国家争取资金支持,争取中央加大对我区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二是××、市、县三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公共品和准公共品建设。三是整合现有政府性专项资金,包括交通基金、育林基金、土地出让金、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产业开发扶贫资金、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各类可用资金,集中投入,发挥政府性资金的投资效益。与此同时,要广泛发动社会捐助,通过组织××和××市各结对单位、驻邕各企事业单位、慈善机构筹集帮建资金,以及广大私营业主、个体工商户、回城知青捐助等形式,引导社会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运用市场化办法,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新农村建设。积极争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

(五)发挥基层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贯穿于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中,通过试点工作的开展来展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用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推动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要通过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新农村的长效管理提供物质保障。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建立健全村规民约,把阶段性建设与日常性管理结合起来,强化村民自治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切实引导农民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的思想,自主建设新家园、自觉管理好社区事务。要制定试点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管理维护制度,明确责任主体,保证相关设施建得成、用得上并长期发挥作用。

五、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领导,完善协调机制,形成各方齐抓共管、整体有序推进的工作格局。

(一)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协调机制。为加强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领导,××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全区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有关部门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与建立健全后的××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合署办公,负责日常工作。

×市以及开展试点工作的各市、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负责本辖区试点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和督查工作,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二)转变工作作风,形成工作合力。一是明确职责。××主要负责试点工作的组织、指导和协调,负责有关政策措施的制定,督查工作进展等。××各有关部门从自身职能出发,负责试点工作的指导,制定试点地区的行业发展规划并提出工作要求,履行支持试点的职责(具体职责见附件)。地级市负责本地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试点工作方案,做好有关现状普查,确定工作步骤,测算投入需求,筹措扶持资金,制定推进工作的具体措施等。县(市、区)负责试点工作的具体实施,制定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特别是对县和乡(镇)通村的路网、管网建设,区域性优势产业发展规划及培育,农产品市场规划及农村日用品市场建设等跨乡跨村的建设等工作,相关的县(市、区)、乡(镇)要搞好协调、统筹推进。

二是优化服务。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第一线,为群众排忧解难。各有关部门要特事特办、特事快办,涉及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收费项目,能免则免,能减则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服务。交通部门要指导乡(镇)搞好乡村公路规划,并督促有关设计部门完成指定的勘察设计任务。建设规划部门要督促各级各类规划设计单位完成指定的设计任务,所需规划设计费用由市、县级财政统筹安排。

新农村建设具体措施篇12

1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基本概念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指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以水源保护为中心,以解决水土流失问题、提升水环境承载力、恢复自然水环境为核心,同时兼顾人工修复及自然恢复的现代化、综合性水问题治理理念与技术方法。我国水资源总量占全球水资源的6%,但我国人口基数较大,截至2020年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944m3/人,略高于中度缺水线(2000m3/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排在世界第82位,是联合国认定的缺水国家[1]。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问题严重会导致农业生产力不足,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愈发严峻的水污染问题也对农村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威胁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为构建“生态防线”,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理念应运而生,对解决水土流失问题、恢复水环境作出了巨大贡献。

2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要点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以水源保护为中心,以控制水土流失、改善水环境为核心目标,按照农村地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现状、新农村建设需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农业现展基本内容等对小流域农、林、水、草、田等水土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进行统筹规划,紧抓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多措并举,因地制宜地构建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其实施要点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2.1建立小流域水土保持的生态修复防线

生态修复防线建立在农村地区坡度超过25°,或土层厚度低于25cm的区域。通过在林草破坏严重、植被覆盖率较低区域周边设置禁止出入警示牌、防护栏等,对该区域目的树种进行补种等方式避免该区域受到人为干扰,以生态环境自然恢复为核心保持水土、减少污染。

2.2建立小流域水土保持的生态治理防线

生态治理防线建立在农业种植区等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的区域。人类活动对周边生态及水环境造成干扰,导致此类区域生活垃圾堆放多,加之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导致水环境十分脆弱。此类区域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包括建立水土保持林及经果林,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及土质特征种植栽培适应性强、附加价值高的果树,既可以作为生态屏障防线,又能扩大经济效益;修建水利工程,以综合治理理念为导向,保证水利工程与自然环境、水资源调配及利用、农业生产与生活等相协调,发挥水利工程防洪减灾、水源调度、农田灌溉等综合功能,解决用水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与绿色化建设,采用农业高效生产技术,以科学灌溉、田间管理强化农作物长势及病虫害防御能力,减少农药化肥用量,修复被破坏的水环境与土壤环境[2]。

2.3建立小流域水土保持的生态保护防线

在水库周边、河道两岸、主要沟道等区域进行护岸护坡、河道清理并建设绿色景观,形成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生态保护防线,可以解决湿地萎缩问题、减少水体污染。

3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3.1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打造农村宜居空间

打造宜居空间是新农村建设的生态环保目标之一。我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水土流失和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坚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价值导向,从生态环保角度审视农村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致力于解决农村环境污染、水资源匮乏、饮水质量偏低、生活垃圾难处理等问题,可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3.2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夯实农村经济基础

推进农业现代化与绿色化发展是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作用之一。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以水资源保护为核心,采取多元化及有效性措施恢复遭到破坏的水环境与土壤环境,在推行相关政策方针时注重调动农业生产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认识到农业与水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通过完善农田灌溉基础设施、水资源调蓄工程、建设水土保持林等保护农业现代化发展所依存的水土资源、水土环境,避免水土流失、水环境污染对农业现代化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振兴乡村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大有裨益[3]。

3.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对农村水土资源保护性开发与合理利用的统筹规划与细致安排,其治理范围包括农村的林、田、湖、草及相关产业,坚持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为主,因地制宜采取造地适树、植树种草、因害设防等治理措施,实行“山顶戴帽,果树缠山腰,山下养殖,护坡种草”等政策方针,在保护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遵循治用并举的基本原则,对水资源及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优化其利用结构,将宝贵的水土资源应用于高附加值、低成本高回报的有机、绿色农产品生产之中,通过科学配置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及工程措施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保驾护航,同时显著提升农民收入,践行新农村建设的“农民增收”基本要求,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路径

4.1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在新农村建设中若想发挥积极作用需率先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通过整理资料、实地调研等方式了解新农村规划建设宏观战略、小流域综合治理需求、水土流失治理情况,在此基础上协调好生态保护与水土治理之间的关系、小流域治理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关系、政府部门治理效益与村民切身利益之间的关系,多层次利用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资源,实现统一治理、综合规划、全面发展的目标。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依据小流域水土保持实况科学确定新农村生产发展方向,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出发点合理安排牧用、林用、农用土地的比例与位置,积极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农田优产高产目标,加大陡坡退耕力度,为林草种植提供有力条件。为了使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能助推新农村经济建设需将水土保持与新农村商品生产、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关联在一起,同治沟措施、治坡措施、农耕等措施相结合。在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开展前需考虑人畜饮水、粮食高产等实际问题,以提高新农村建设实效性为导向合理规设治理方案,保障小流域综合治理能事半功倍。

4.2从实际出发推行技术措施,落实小流域综合治理目标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措施主要有3个:一是农业耕作措施;二是林草措施;三是工程措施。其中,工程措施指的是通过修建梯田、涝池、水窖、山坡截沟、拦沙坝、泥石流排导等工程达到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目的。实践证明,山丘区水土保持需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为了使技术措施可以在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发挥作用,需专职部门立足农村当地深入调查分析,了解小流域组成要素及经济系统,将动植物、土壤、水体等要素视为时空分布探究的着力点,同时调查分析农村当地的生产资料、人口、技术水平、生活方式等方面,明确小流域的人口承载力。以土地资源科学利用为主合理规划治理方案,从宏观上讲,科学规划农村生产用地,使小流域生态能在农村经济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从微观上讲,根据农村不同地方的实际情况灵活实施技术措施,规设详尽的实施计划,使小流域治理能高效展开。不同地区所采取的规划治理手段存在差异,以黄土高原为例,在治理初期采用了多目标规划法、线性规划法、经验规划法、非线性规划等方法,使小流域综合治理目标得以贯彻落实。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为土地利用规划科学合理,基本单元为小流域,从实际出发合理使用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建成具有综合性的防治体系。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上述技术措施的同时需明确治理目标,以农业措施为例,需加强土壤抗蚀力、追加植被覆盖率,达到改良土壤、保肥、保土、保水的目的,继而充分发挥多种技术措施的小流域综合治理优势。

4.3注重监督反馈,持续提升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平

相关部门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治理问题,注重监督反馈,定期归纳总结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经验,立足实际,不断调整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新时代数字技术成为提升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平的条件之一,利用数字技术亦可提高治理效果监督反馈质量。例如,在推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时可引用BIM技术,立足坡面蓄水、泥石流排导等工程的全生命周期规设5D模型,增强相关工程监督反馈的可视性,同时各部门要基于BIM系统进行高效协调联动,在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形成合力,有效落实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再如,利用大数据及时更新基础数据,大数据具有持续膨胀的特点,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发挥数据搜集等作用,为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开发、管理提供参考。

5结束语

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加大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力度,能够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推进农村经济振兴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邢梦雅,刘娅莉,杨小妹,等.基于生态红线划定的小流域生态保护开发研究[J].人民黄河,2021,43(7):120-123+140.

新农村建设具体措施篇13

从我区的实际出发,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是__党委、__人民政府贯彻中央部署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行动,对于扎实稳步地推进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__将__市__县和原__县辖区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整片试点,并要求各地在城市包括县城和中心集镇周边农村展开试点,有利于发挥中心城市(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尽快缩小城市(镇)与周边农村的差距,使条件成熟地区较快实现整片跨越式发展,率先成为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示范样板,在全区产生较大的集聚效应和示范效应。

在新世纪、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必须通过艰辛的探索,付出艰苦的努力。各级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__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试点,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实际的经验,引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序健康发展,努力实现工作的良好开局。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__党委八届六次全会和中央、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扎实推进,促进试点地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发展。试点工作必须把握以下主要原则:

(一)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各级人民政府要明确职责,整合资源,强力推动。县级人民政府是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直接组织者,要加强引导、搞好服务。农民群众是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建设美好家园。

(二)科学规划,合理安排。要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和农民群众的意愿,科学编制试点发展规划及其专项规划。根据发展可能制定阶段性目标,扎实开展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

(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试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发展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着重在现有基础上按照建设要求开展综合整治,一村一策,量力而行。以当地农民群众最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建设格局,不搞一刀切、齐步走。

(四)基础先行,务求实效。要从改善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入手,集中力量搞好道路、水利、能源、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整治,杜绝形式主义,确保农民受益,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试点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找准突破口,从基础条件较好、干部群众积极性较高的地方入手,集中力量,尽快达到目标要求,取得实在效果。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的工作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突出抓好“三化五建六新”。“三化”,即推进农业产业化(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农村城镇化(缩小城乡差距,引导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农民市民化(村民享有的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文化设施水平及其生活方式逐步接近城镇居民)。“五建”,即建设好路水电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好中小学、农民化技术学校等教育设施,建设好农村广播电视电讯设施和村级文化活动中心等文体设施,建设好村屯卫生站(所)等卫生设施,建设好房屋和村容屯貌等人居环境。“六新”,即培育新经济、新生活、新风尚、新村貌、新机制、新农民。

按照“三化五建六新”的目标要求和基础先行的原则,整片试点工作的目标是,通过一年的努力,试点片内50户以上的屯率先在基础设施方面达到或接近建设标准(标准详见附件2),农村面貌得到很大改观,为全面达到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指标创造良好条件。20__年以后,由市、县(区)自行组织实施,到20__年使试点县(区)广大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实现全面跨越式发展,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5个方面达到标准(标准详见附件1)。

四、开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主要措施

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不能片面追求速度、降低标准,也不能脱离实际、要求过高。围绕试点工作的目标要求,必须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一)广泛动员,调动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直接关系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涉及面广、内容多、任务重,需要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响应和参与。各级要层层发动,广泛动员,使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目标要求以及具体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使农民群众明白自己承担的任务,树立自信、自助、自立、自强、自建的观念,激发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内在动力。干部积极、群众主动的地方要优先安排项目建设,以此示范带动其他地方尽快铺开工作。各级各部门要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教育群众,动员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引导农民投资、投工、投劳,特别是外出务工的农民回乡投资,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及时报道工作进展情况,营造浓厚氛围,并开辟专题专栏及时报道新农村建设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典型,树立新时期农民新形象。

(二)严格管理,规范规划建设。县级人民政府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建设,严格规划管理。凡是已有建设规划的村镇,要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衔接,不够完善的要修订;未作出规划的村镇,必须按要求完成规划编制。未完成规划编制前,不审批公共设施建设和农民的宅基地及建房。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条件编制不同的规划建设标准,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规划建设要突出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严格执行新村镇“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建立科学、高效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系,不得在规划区外审批建设项目;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村镇规划建设的具体管理工作,确保村镇规划的落实。各类建设项目要严格建设标准,加强工程施工和质量监管,确保建设安全和质量。

(三)搞好培训,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借鉴国外的做法和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建立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制度,市、县、乡、村四级分别设立若干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负责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工作。要加强对指导员和部分村干等骨干的培训,让他们掌握新农村建设的有关知识、建设标准和方法,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和创造性。要层层培训,一级抓一级,市负责县、乡指导员的培训,县负责村指导员和部分村干的培训。要创新培训方式和方法,根据不同对象,采取相应的办法,增强培训效果。

(四)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支持建设。要根据试点建设内容及标准的要求,在深入细致普查的基础上,核定试点建设项目及规模,提出资金筹措办法,确定资金补助标准及构成(__县和原__县辖区整片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及资金筹措计划见附件3)。按照私有产品建设由个人负责,公共品和准公共品投入实行民办公助,以及各级相互配套的原则,各级各部门要多渠道筹集扶持资金。一是积极争取中央的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各有关部门要向对应的国家部门汇报,并把新农村建设项目“打包”向国家争取资金支持,争取中央加大对我区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二是__、市、县三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公共品和准公共品建设。三是整合现有政府性专项资金,包括交通基金、育林基金、土地出让金、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产业开发扶贫资金、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各类可用资金,集中投入,发挥政府性资金的投资效益。与此同时,要广泛发动社会捐助,通过组织__和__市各结对单位、驻邕各企事业单位、慈善机构筹集帮建资金,以及广大私营业主、个体工商户、回城知青捐助等形式,引导社会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运用市场化办法,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新农村建设。积极争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

(五)发挥基层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贯穿于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中,通过试点工作的开展来展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用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推动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要通过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新农村的长效管理提供物质保障。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建立健全村规民约,把阶段性建设与日常性管理结合起来,强化村民自治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切实引导农民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的思想,自主建设新家园、自觉管理好社区事务。要制定试点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管理维护制度,明确责任主体,保证相关设施建得成、用得上并长期发挥作用。

五、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领导,完善协调机制,形成各方齐抓共管、整体有序推进的工作格局。

(一)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协调机制。为加强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领导,__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全区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__有关部门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与建立健全后的__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合署办公,负责日常工作。

__市以及开展试点工作的各市、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负责本辖区试点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和督查工作,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二)转变工作作风,形成工作合力。一是明确职责。__主要负责试点工作的组织、指导和协调,负责有关政策措施的制定,督查工作进展等。__各有关部门从自身职能出发,负责试点工作的指导,制定试点地区的行业发展规划并提出工作要求,履行支持试点的职责(具体职责见附件4)。地级市负责本地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试点工作方案,做好有关现状普查,确定工作步骤,测算投入需求,筹措扶持资金,制定推进工作的具体措施等。县(市、区)负责试点工作的具体实施,制定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特别是对县和乡(镇)通村的路网、管网建设,区域性优势产业发展规划及培育,农产品市场规划及农村日用品市场建设等跨乡跨村的建设等工作,相关的县(市、区)、乡(镇) 要搞好协调、统筹推进。

二是优化服务。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第一线,为群众排忧解难。各有关部门要特事特办、特事快办,涉及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收费项目,能免则免,能减则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服务。交通部门要指导乡(镇)搞好乡村公路规划,并督促有关设计部门完成指定的勘察设计任务。建设规划部门要督促各级各类规划设计单位完成指定的设计任务,所需规划设计费用由市、县级财政统筹安排。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