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评估论文实用13篇

项目评估论文
项目评估论文篇1

1.2研究路线

本文针对引言中提出的问题,对高校基建项目评估进行创新研究,优化程序,提高可操作性,提出了全过程评估(项目决策阶段的前评估、实施阶段的跟踪评估和项目使用阶段的后评估)、全要素评估(项目的技术方案评估、项目经济效益评估、社会效益评估、项目风险评估、项目所处的宏观环境评估等),以及项目利益相关者的全维度评估(从项目出资人、项目建设单位、项目上级主管单位、建设主管部门、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的高校基建项目评估机制。针对现有基建程序中的部分环节重叠或脱节问题,提出了优化基建程序和创新建设单位基建管理制度的方法建议,以提高评估效率,真正发挥项目评估应有的作用。

2项目全寿命周期的评估

从项目的寿命周期来看,我国现阶段基建项目的管理一般在项目决策阶段是由发展和改革部门或建设单位的上级主管部委来负责,项目的决策期的前评估也是由这些部门来组织进行;项目设计、施工阶段一般是由地方建设主管部门负责评估和审核;项目建成运营后的评估开展的不多,尤其是高等学校基建项目的后评估缺乏成熟可行的经验可供借鉴。由于评估的主体发生变更,因此全寿命周期的评估很难达到前后一致,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完善高校基建项目全寿命周期的评估。

2.1前评估

项目前评估是指在项目决策阶段的评估,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项目立项和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评估。对于高等学校一般基建项目而言,在立项阶段主要解决项目的必要性、建设规模、建设选址、项目投资及资金来源等问题;在可行性研究阶段主要是在进一步论证项目必要性、建设条件和建设规模的基础上,挑选适合项目的技术设计方案,并据此确定项目估算投资额、资金筹措方案、项目具体实施方案和对项目经济效益,实施引起的社会效益、社会风险进行分析。对于涉及工艺设计的建设项目在此阶段就应介入,对工艺技术方案进行比选论证,最终确定选用的工艺技术方案和投资。前评估中社会风险和环境风险经常未被引起足够的重视,未进行有效评估,给项目的实施留下后患,尤其是高等学校新校区建设的过程中对被征地群体利益及当地环境的关注更应该成为评估重点关注的内容。

2.2跟踪评估(变更评估、设计概算控制)

从理论上讲,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项目的进展,其所处宏观和微观环境均会发生变化,项目的信息也越来越详实以及项目各方对于项目认识也不断深入,需要开展项目跟踪评估和决策。项目跟踪评估是指项目在设计、施工过程中,根据项目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对项目的影响做出的评估,其主要关注项目的变更的评估,主要包括:建设规模、范围、进度、质量、投资、建设条件、项目实施绩效、项目对环境对社会影响等。目前高校基建项目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建设单位为可研报告评估顺利通过,项目获得资金支持,在前评估中走形式,所上报的建设方案非建设单位选定、未得到当地建设规划部门认可的方案,可研报告批复后重新组织设计招标,导致被评估建设方案未被采用、评估工作被迫流于形式。而且涉及工艺等专业内容在前评估中未进行深入设计研究,导致在后期的设计过程中产生重大变更。而在后期缺少初步设计评审环节,建设单位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最后导致项目前评估结果根本与项目实际脱节,未起到前评估应发挥的作用。因此,高校基建项目非常有必要开展项目跟踪评估,重点评估项目设计方案变更,以及上述变更内容,采用初步设计方案以及设计概算与批准的可研报告逐项对比,项目招标控制价及施工合同与批准的初步设计中相应内容逐项对比的方法将项目的各项要素的变化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在项目实施阶段建立起动态监控机制和奖惩机制,严格控制设计变更的发生,使项目跟踪评估的作用一直发挥到项目交付使用。

2.3后评估

项目后评估是指对已完成项目的目的、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以及对完成项目的前评估和项目决策所进行的系统的客观分析与评价[8]。相对前评估和跟踪评估而言,后评估是一种检验,是系统反馈的重要功能,是对已建成项目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其评估结果对改进被评项目及类似项目的使用运行管理,指导在建项目或拟建项目提高项目决策管理水平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2.3.1高校基建项目后评估现状2008年12月,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委托投资咨询评估管理办法》(教发[2008]27号),该文主要针对教育部审批的财政投资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及概算、工程预决算、项目后评价等事项的咨询评估。2012年2月教育部又出台了《教育部直属高校基本建设管理办法》(教发[2012]1号),其中第四十六条规定:直属高校建设项目实行项目后评价制度。根据有关规定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对项目建成后所达到的实际效果进行绩效评价。虽然教育部建立了高校基建项目的后评估制度,但是到目前为止,项目后评估工作开展的还较少,原因之一是缺乏动力,对项目后评估的作用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2.3.2后评估对象的选取由于项目后评估是事后评估,因此后评估对象的选取可重点关注:1)建设规模大,功能复杂、社会影响大,建设周期长的项目,如新校区的建设、重要实验装备的建设;2)投资主体不单一、涉及利益相关主体多的项目,如由教育部或者学校与地方政府合建合用的民生项目,如剧场、音乐厅;3)设计施工技术难度高,后期运营维护费用高的项目:如为举办大型体育赛事而在高校建设的体育场馆;4)采用新技术、初始投资高,后期运营费用节省的项目,比如采用绿色建筑技术、进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项目,宿舍区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运用等。2.3.3后评估要素的确定后评估中由于涉及到能源评估,而在我国建筑物的能耗与季节有较大的关系,因此一般高校的项目后评估可在项目建成投入使用一年以后进行。涉及对外运营的项目需在项目达到正常运营水平以后,采集相关数据进行后评估。根据高校基建项目的特点,综合来看后评估中重点需要对以下内容进行总结评估:①项目决策的科学性;②建设目标的实现程度(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采用的技术、财务目标、社会环境目标);③项目实施过程的评估;④项目运营情况评估。2.3.4后评估成果的应用后评估的成果可在以下方面获得应用:①项目决策与科学研究:后评估获取的相关技术的数据可建立项目数据库,用于以后类似项目决策的参考,也可用于建设领域相关的学科的研究。②后评估过程中根据项目的当前实际运行情况对项目未来发展作出预测,提出保障项目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后续方案,指导项目的后期运营管理。③后评估的结果可作为项目建设单位建设管理工作的业绩考核指标之一,作为今后主管部门奖惩的依据之一。④政策制定的参考:对于后评估中发现的有关问题主管部门可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形成建设领域相应的制度规定。

3项目全要素评估

项目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评估关注的重点虽然各有所侧重,但是项目全寿命周期的评估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评估要素的完整及整个过程的统一,即项目全要素的评估。

3.1评估的要素

一般而言,高校基建项目评估的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必要性:建设必要性直接关系到所提出的项目能否成立,为项目继续深入提供平台,是项目评估论证的先导性奠基性环节。高校基建项目一般根据批准的学校事业发展规划、校园总体规划以及现状来确定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建设规模:根据建设部、国家计委、教育部共同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建标[1992]245号文、教育部批准的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以及学校既有建筑规模来核定申报建设项目的规模是否适当。3)建设条件:包括项目建设所需土地的性质与项目性质是否一致、所有权是否存在问题;场地的地质条件是否适合项目的建设;项目的建设是否符合校园规划和当地土地利用规划;项目建设以及运营所需各种能源(电力、燃气、供热等)、水资源、电信、网络资源能否获得当地相关单位的认可;某些实验类项目运行所需的实验材料能否就近合理获得。4)项目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根据国家相应的技术规范规程评估项目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否满足要求并且符合使用单位的功能需要。5)交通影响:评价根据规定需要进行交通影响评价的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新生成交通需求对周围交通系统运行的影响程度及设计规划中制定的消减建设项目交通影响的对策的可靠性和作用。6)水影响:部分地区试行建设项目水影响评价,如北京地区。该部分主要评价项目的水源、污水排放;项目建设对当地水土流失的影响;项目所在地是否存在洪灾隐患,项目会不会影响防洪、排洪。7)节能:根据国家及地方的建筑节能标准规范评价项目用能方案是否合理,包括能源的种类、用能设备的选型、节能方案、节能措施的是否符合国家标准且合理。8)社会风险:对项目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开展系统的调查,科学的预测、分析和评估,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和预案。9)环境影响评价:对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10)宏观环境:评价项目的建设目标与当时的国家财政、经济、税收和社会发展政策以及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是否相适应。11)组织结构: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学校设置的组织机构的形式是否符合项目本身的特点,组织机构内的责任、权利分工是否明确,组织机构的内部管控及外部协调能力能否满足项目建设运营的需要。12)项目管理:评估项目各阶段不同主体对投资、进度、质量控制体系以及沟通协调机制的建立是否满足项目本身特点与项目进展的需要。13)项目招投标:评估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的施工、咨询服务和重要材料设备的采购中的招投标方案、招投标过程的合法合规性评价。14)安全卫生:对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生产、文物保护提出的要求及采取相应的措施方案,评价该方案的可靠性和经济性。15)投资:评价投资估算编制的依据、方法是否正确、范围是否明确、编制内容是否完整,编制深度是否符合要求,以及项目总投资构成是否完整合理、投资水平、投资结构是否合理。16)资金筹措、使用方案:评价各类资金来源是否正当、合理、可靠,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规,各项资金来源是否落实,使用条件是否合理,资金使用计划是否合理。17)财务效益:评估根据国家现行财税制度和价格体系,分析、计算项目直接发生的财务效益和费用,编制财务报表,计算评价指标,考察项目盈利能力、清偿能力等财务状况,据以判别项目的财务可行性。财务评价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中的微观层次,它主要从微观投资主体角度分析项目可以给投资主体带来的效益以及投资风险。高校基建项目大多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因此主要评价单位规模运营费用是否合理可行。18)运营管理方案:评价项目建成后运营管理方式是否合理、运营所需资金来源的落实情况。尤其是与地方共建项目以及运营成本较高的项目,需重点评估。19)项目社会效益:根据现行社会政策对项目实现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政治、文化、艺术、教育、卫生、安全、国防、环境等领域的目标所作贡献和产生的影响及其与社会相互适应性作系统分析评估。20)决策的科学性:评估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项重大决策的依据、实施的主体、决策程序是否合理、合规、合法。

3.2要素的侧重

3.2.1不同阶段的要素的侧重对项目的评估总体上来说要进行全要素评估,但随着项目的进展,评估要素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评估主体应有所侧重。1)前评估阶段。前评估阶段首先把好建设的必要性和建设规模合理性的关口,另外建设的可行性是在解决必要性之后首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项目的建设条件是否具备、选择的技术方案是否合理可行、项目对外部因素的影响是否可控且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建设运营所需的人力、物力是否具备、项目的建设资金数目是否准确可靠以及来源是否落实、建成后运营资金是否落实、项目的主要风险是否采取了控制措施。在目前的实际工作中前评估过程中的工艺设计、项目所处的宏观环境、社会效益、风险等要素经常容易被忽略。2)跟踪评估阶段。跟踪评估阶段,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按照前评估批准的各项指标控制,随时监控项目的运行是否在可控范围之内以及对项目变更方案按照前评估的要求进行重新审查,其中选择技术方案合理可行性、投资、工期、可实施性是需要进行重点评估的要素,即项目绩效跟踪评估和项目变更方案评估。其中,项目绩效跟踪评估是为找出项目跟踪评估时点以前出现的各种问题,变更方案评估则是为找到纠偏和变更项目的正确方案并作出决策。3)后评估阶段。后评估阶段首先评估各项决策的科学性,另外要重点评估组织结构、运营管理方案是否合理;各类影响评价的结果(环境影响、交通影响、节约能源、水资源、社会风险)与实际情况对比;项目是否达到预定的建设目标,即投资进度、质量控制情况以及建成后运营情况是否达到预定目标,并分析其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为项目的后期运行以及后续项目提供参考借鉴。3.2.2不同评估主体要素的侧重不同评估主体不但对评估要素的侧重不同,对同一要素评估的角度和方法也有所不同。其中项目上级主管部门偏重于对项目的总投资、建设规模、工期、项目招标以及社会效益比较关注;而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将侧重点放在项目规划方案、节能、对交通、环境、当地市政管网、能源供应的影响、社会风险等方面;项目建设单位和使用单位则更关注项目的投资大小、项目的功能以及项目的组织实施。施工单位侧重项目的可实施性,及工期是否合理、质量要求、资金能否落实有保障。

4项目全团队评估

目前高校基建项目的评估主要站在项目主管部门和项目建设单位的角度来进行,即评估的主体是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而实际上同一个项目的不同的相关利益主体在评估同一个项目时会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和结果,项目评估的内容和方法不同。因此,所有与项目利益相关的各方都应包括在项目评估的主体范围之内,即项目全团队评估的概念。在项目各阶段与项目相关的利益方包括:项目建设单位、使用单位、项目主管部门、政府相关部门(消防、质检、地震、卫生局、环保、规划、国土、能源局、交通、水务、供热、电力、通讯、燃气、园林、安监、档案)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审计单位、招标单位、代建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商、出资人等。如果其中的某些利益方在评估中被忽略或者不予考虑,可能对项目的顺利实施或者建成后的运营造成影响,甚至对项目的生存直接造成威胁。例如:项目的工期、质量和投资的评估从主管部门、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立场来说他们的期望就不尽相同,主管部门期望在较短的工期内以较低的投资完成高质量的项目,施工单位则希望在较合理的工期内以较高的利润(导致投资增加)完成较高质量的项目,而建设单位则是期望在较短的工期内以合理的投资完成高质量的项目。因此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就要不断平衡项目相关利益各方的诉求,不能忽视任何主体的合理合法的要求,使项目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另外,在项目后评估过程中相关利益主体对项目的影响也是主要评估内容之一。

项目评估论文篇2

1.2系统性

建设项目评估是从项目的技术、经济、环境、社会等各方面对项目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论证,为项目立项与否提供依据,所以必须将项目评估的内容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全面分析,才能客观、全面、系统地认知拟建项目。

1.3实践性

建设项目评估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具备建设项目评估与可行性研究的实际操作能力。无论是编制工作计划、进行市场调研、投资估算还是财务分析,都要求学生能够针对一个具体项目进行分析或操作,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

1.4政策性

评估人员对拟建项目进行评估,必须依据国家、行业和部门的有关政策、规划、法规及参数。随着社会经济法律环境的变化,与评估有关的政策法规也在不断修订和完善。所以,作为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评估课程,教学内容必须与现行的国家、行业和部门规定结合。

2建设项目评估的授课内容

为了实现课程的价值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各学校应该按照教学目标,结合课程的综合性、系统性、实践性和政策性的特点进行设置教学内容。首先,保证完整的知识体系。建设项目评估的重点为建设项目涉及的所有内容进行评估,所以教学内容必须包括必要性分析、技术方案评估、环境影响评估、财务基础数据的测算、财务评估、经济费用效益分析、社会评价、项目风险和不确定性分析和综合评估,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完整的知识体系。其次,恰当处理交叉课程的衔接。建设项目评估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其先修课程工程经济、财务管理、造价管理、项目管理等已经将部分理论课程讲授完。因此,在讲授时可以将学过理论内容进行总结,重点通过案例分析或者实务操作使学生会灵活运用。最后,突出学生职业和执业能力培养。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建设项目评估专业人才的要求,以及学生未来专业发展的需要,在建设项目评估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与国家执业技术资格考试中最新的考点结合,既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3建设项目评估的方法

3.1加强案例教学,完善案例库

通过案例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建设项目评估活动的认知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要选择具有代表性、针对性、启发性的案例,才能前面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与理论知识结合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建立完善的案例体系,保证案例教学在建设项目评估课程中的效能。

3.2采用情景教学法,模拟实际评估

情景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课程的内容,通过设置案例,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模拟现实对某一项内容进行评估的一种教学模式。采用此种模式需要教师只做适当的指点,通过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完成相应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要完成的内容制定工作计划、小组分工、调研收集资料、分析判断,撰写项目选址报告,完成模拟评估的过程。如此有利于学生开发其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3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如针对某具体项目进行财务评价,可以组织学生集中在校内机房利用财务软件或者excel完成评估任务;对于课程设计,可以通过布置课程设计让学生采用分散的小组形式在学校周边通过调研和参阅类似项目评估报告撰写一份完整的项目评估报告。

4建设项目评估课程的考核方式

由于建设项目评估课程涉及范围广、实践性强、交叉知识点多,传统的考核方式已经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为了能够充分地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必须从根本上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通过对该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研究,本文提出该课程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考核学生对知识体系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即:个人期末成绩(100分)=知识考试成绩*30%+课上作业成绩*5%+平时课上表现成绩*5%+团队协作成绩*20%+建设项目评估报告成绩*40%,其中:①知识考试成绩为期末闭卷考试卷面成绩(百分制);②课上作业成绩是教师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和作业次数给分(百分制);③平时课上表现成绩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出勤情况、课上认真程度及回答问题表达能力酌情给分(百分制);④团队协作成绩是根据课上小组案例讨论和情景模拟中团队成绩及个人表现成绩的综合成绩(百分制),具体为个人表述*30%+团队成绩*20%+个人完成内容*30%+本组成员给分加权*10%+其他小组给分加权*10%;⑤建设项目评估报告成绩为课程设计提交的项目评估报告成绩(百分制),由教师和小组成员给分,团队总体报告分数(老师打)*40%+该同学完成报告内容及答辩成绩(老师打分)*40%+小组所有成员给分加权(小组成员根据该生平时表现给分)*20%。从上述的考核体系中可以看出,该体系使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考核的关系,这样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综合能力,避免了单一的闭卷考核方式,符合考核学生的目的。

项目评估论文篇3

一、模型结构的建立

本文基于粗集的BP神经网络的风险分析模型,对项目的风险进行评估,为项目进行中的风险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个模型中主要是粗糙集预处理神经网络系统,即用RS理论对ANN输入端的样本约简,寻找属性间关系,约简掉与决策无关的属性。简化输入信息的表达空间维数,简化ANN结构。本论文在此理论基础上,建立一种风险评估的模型结构。这个模型由三部分组成即:风险辨识单元库、神经网络单元、风险预警单元。

1.风险辨识单元库。由三个部分功能组成:历史数据的输入,属性约简和初始化数据.这里用户需提供历史的项目风险系数。所谓项目风险系数,是在项目评价中根据各种客观定量指标加权推算出的一种评价项目风险程度的客观指标。计算的方法:根据项目完成时间、项目费用和效益投入比三个客观指标,结合项目对各种资源的要求,确定三个指标的权值。项目风险系数可以表述成:r=f(w1,w2,w3,T,T/T0,S/S0,U/U0),R<1;式中:r为风险系数;T、T0分别为实际时间和计划时间;S、S0分别为实际费用和计划费用;U、U0分别为实际效能和预计效能;w1、w2、w3分别是时间、费用和效能的加权系数,而且应满足w1+w2+w3=1的条件。

2.神经网络单元。完成风险辨识单元的输入后,神经网络单元需要先载入经初始化的核心风险因素的历史数据,进行网络中权值的训练,可以得到输入层与隐含层、隐含层与输出层之间的权值和阀值。

(1)选取核心特征数据作为输入,模式对xp=[xp1,xp2,.,xpn]T,dp(网络期望输出)提供给网络。用输入模式xp,连接权系数wij及阈值hj计算各隐含单元的输出。

m

Ypj=1/{1+exp[-(∑wijxpi-hj)]},i=1,2,.,m;j=1,2,Λ,n,

i=1

(2)用隐含层输出ypj,连接权系数wij及阈值h计算输出单元的输出

m

Yp=1/{1+exp[-(∑wjxpi-hj)]},i=1,2,.,m;j=1,2,Λ,n,

i=1

Yp=[y1,y2,……,yn]T

(3)比较已知输出与计算输出,计算下一次的隐含各层和输出层之间新的连接权值及输出神经元阈值。

wj(k+1)=wj(k)+η(k)σpσpj+α[wj(k)-wj(k-1)]

h(k+1)=h(k)+η(k)σp+α[h(k)-h(k-1)]

η(k)=η0(1-t/(T+M))

η0是初始步长;t是学习次数;T是总的迭代次数;M是一个正数,α∈(0,1)是动量系数。σp是一个与偏差有关的值,对输出结点来说;σp=yp(1-yp)(dp-yp);对隐结点来说,因其输出无法比较,所以经过反向推算;σpj=ypj(1-ypj)(ypwj)

(4)用σpj、xpj、wij和h计算下一次的输入层和隐含层之间新的连接权值及隐含神经元阈值。wij(k+1)=wij(k)+η(t)σpjxpi+α[wij(k)-wij(k-1)]

3.风险预警单元

根据风险评价系数的取值,可以将项目的风险状况分为若干个区间。本文提出的划分方法是按照5个区间来划分的:

r<0.2项目的风险很低,损失发生的概率或者额度很小;

0.2≤r<0.4项目的风险较低,但仍存在一定风险;

0.4≤r<0.6项目的风险处于中等水平,有出现重大损失的可能;

0.6≤r<0.8项目的风险较大,必须加强风险管理,采取避险措施;

0.8≤r<1项目的风险极大,重大损失出现的概率很高,建议重新考虑对于项目的投资决策。

总之,有许多因素影响着项目风险的各个对象,我们使用了用户评级的方式,从风险评估单元中获得评价系数五个等级。给出各风险指标的评价系数,衡量相关风险的大小。系数越低,项目风险越低;反之,系数越高,项目风险越高。

二、实证:以软件开发风险因素为主要依据

这里我们从影响项目风险诸多因素中,经项目风险系数计算,作出决策表,利用粗集约简,抽取出最核心的特征属性(中间大量复杂的计算过程省略)。总共抽取出六个主要的指标(PersonnelManagement/Training,Schedule,ProductControl,Safety,ProjectOrganization,Communication)确定了6个输入神经元,根据需求网络隐含层神经元选为13个,一个取值在0到1的输出三层神经元的BP网络结构。将前十个季度的指标数据作为训练样本数据,对这些训练样本进行数值化和归一化处理,给定学习率η=0.0001,动量因子α=0.01,非线性函数参数β=1.05,误差闭值ε=0.01,经过多次迭代学习后训练次数N=1800网络趋于收敛,以确定神经网络的权值。最后将后二个季度的指标数据作为测试数据,输入到训练好的神经网络中,利用神经网络系统进行识别和分类,以判断软件是否会发生危机。实验结果表明,使用神经网络方法进行风险预警工作是有效的,运用神经网络方法对后二个季度的指标数据进行处理和计算,最后神经网络的实际输出值为r=0.57和r=0.77,该软件开发风险处于中等和较大状态,与用专家效绩评价方法评价出的结果基本吻合。

参考文献:

项目评估论文篇4

1、煤炭资源建设项目的外部性

1.1外部性的定义与类型

外部性是在没有市场交换的情况下,煤炭建设项目的生产行为影响了其他生产单位(或消费者)的生产过程(或生活标准),外部性分为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

建设项目产生的外部性原因可以分为不可减少和可减少的外部性。不可减少的外部性是煤炭建设项目无法避免的对环境的影响,它与环境政策的关系十分密切。建设项目的外部性由建设与生产、排污、污染物在环境中聚集与扩散、人对污染物的接触所产生。外部性与企业的净效益和成本有关,下由于外部性的存在,煤炭建设项目企业成本和社会成本不同,为了追求项目的净效益最大,企业将在评价开采活动时进行外部性的经济分析。

1.2煤炭资源建设项目造成的外部性

煤炭建设项目对企业和社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此同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也与日俱增,引起一系列破坏自然生态问题,煤炭资源开采造成的外部性影响主要又以下几个方面:

1、煤炭开采产生大量废石污染环境;

2、煤炭开采释放大量有害气体污染环境;

3、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的破坏;

5、煤矿生产中产生的噪声污染环境;

6、煤矿生产中产生的粉尘污染环境;

7、矿井通风对环境的影响;

8、诱发自然灾害。

由以上可以看出,煤炭企业在开采煤炭资源时要进行必要的外部性经济分析,而要把这种外部性纳入到经济评价当中就是要把外部性内部化。

2、煤炭建设项目外部性经济分析方法

进行煤炭资源开采环境破坏经济损失分析,可以从环境经济角度用货币的形式,来评价由于采矿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即将环境学的基本规律与市场价值的法则相结合,将各种类型的生态破坏,通过定量的或半定量的折算,最终以经济损失的形式表现出来,作为煤炭资源开采的环境破坏的负效益。从市场的角度来说,经济损失估算主要有以下几种:

2.1市场价值或生产率法

市场价值法是费用效益分析的一种基本方法,应用在环境经济分析中,重点阐述人类开发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或人工生态系统影响的经济损失估值评价。这种方法把生态环境看成是生产要素,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导致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变化,从而导致产量和利润的变化,产量和利润是可以用市场价格来计量的。这些就是利用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引起的产量和利润的变化来计量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经济损失。

计算公式为:

-----生态环境造成产品损失值,

――种产品市场价格,

――种产品生态破坏减少的量。

2.2机会成本法

机会成本,亦称择一成本,是十九世纪古典学派引入经济学的一个概念。由于资源的是有限的,任何一种自然资源都存在许多互相排斥的备选方案,为了作出最有效的经济选择,必须找出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的方案。资源是有限的,选择了这种使用机会就放弃了另一种使用机会,也就失去了后种获得效益的机会。把资源使用方案中获得的最大经济效益,称为该资源的选择方案的机会成本。计算公式如下:

―――资源损失机会成本的价值,

―――种资源单位机会成本,

―――种资源损失的数量。

2.3恢复费用法

也称恢复和防护费用法。全面评价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效益,在很多情况下是很困难的,实际上,许多有关环境质量的决策是在缺少对效益进行货币的评价下进行的,对生态环境质量效益的最低估计可以从为了清除或减少有害生态环境影响的经验费用中获得.即一个种资源被破坏了,可以把恢复它或保护它不受破坏所需要的费用,作为环境资源的被破坏带来的经济损失。

其计算公式:

―――恢复前的经济损失,

―――恢复所需的费用。

2.4土地价值法

对于煤炭建设项目造成的地表塌陷及对土地资源的破坏、耕地的损失(耕地受破坏或改作非农业用途),不仅造成当年的作物生产损失,而是永久性的,所以应从复垦基金,土地补偿、土地占用税等方面综合考虑,进行经济分析评价。

2.5调查评价法(假想的评价)

在缺乏价格数据时不能用市场价值法,这时可以通过向专家或环境的使用者进行调查以获得对环境资源价值或保护措施效益的估价。如在水资源的破坏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对环境破坏的受害者进行调查获得人们对该环境的支付愿望。

3、外部性带来的直接环境成本评估

全要把外部性内部化,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衡量环境成本。环境成本也就是指煤炭开发所付出的环境代价,在此介绍在环境成本中占重大比重的土地成本和矿区成本。

3.1土地成本

煤炭开发土地成本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

——土地成本,元/;

——土地塌陷收益损失,元/;

——土地搬迁安置费,元/;

——废弃物占用土地收益损失,元/;

——土地复垦费,元/。

(1)土地塌陷收益损失:

——土地塌陷面积,;

——土地纯收益(元/),其为年土地纯收益/土地还原率,是指土地经营效果最好时的收益;

——煤炭开发生产规模,。

土地塌陷收益损失时对土地质量和土地塌陷率等的综合度量。土地质量越高和土地塌陷率越大,土地塌陷收益损失就越大。

(2)土地搬迁安置费:

年搬迁安置现值,其为年被搬迁的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和建筑物等重置价的现值。

土地搬迁安置费是对矿区人口密度、农村建设程度和生活质量等的综合度量。矿区人口密度越大,农村建设程度和生活质量越高,土地搬迁安置费就越高。

(3)废弃物占用土地收益损失:

——废弃物占用土地面积,;

废弃物占用土地收益损失是对废弃物堆放量和农地质量的度量。废弃物堆放量越大和占用农地质量越好,其占用土地收益损失就越大。

(4)土地复垦费:

——土地复垦费,元/

——土地复垦的面积(),其为塌陷的农地面积和村庄占地面积。

土地复垦费是对土地破坏程度和土地复垦难易程度(重置价)的度量。必须指出:①土地复垦应该是土地价值的再生,而不是局限于物质形态的复原。土地价值包括土地的社会价值、土地的经济价值和土地的环境价值。土地的经济价值是本文中土地纯收益。②土地复垦费是从价值再生角度反映土地的价值(相当于重置价),而土地塌陷收益损失是从经济收益的较大反映了土地的经济价值,杨地讲土地复垦费应包含了土地塌陷收益损失,在矿区土地成本中不应重复计算,但我国目前实行“占一补一”的用地制度,客观上要求土地复垦费和土地塌陷收益损失必须同时计算。

3.2水资源成本

矿井水处理后回用于生产、生活,在技术、环境和经济上是可行的,有利于达到“三赢”,实现矿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矿区循环经济的战略的推行的重要步骤之一。矿井水处理的总环境代价可用:表示。(1)为直接环境代价,包括矿井水处理基建投资及运行费用。一般含悬浮物、高矿化度和酸性矿井水的处理吨水基建投资分别为400元、1100元和750元左右,平均为750元;吨水处理运行成本分别为0.55元、0.95元和0.65元,运行费用一般按基建投资10%计算。(2):为间接环境代价,指矿井水经处理后的经济效益,包括工业、生活、农灌及生态等方面。若把水成本看作是用可用水的开发利用价值、污废水处理费和地面沉降经济损失来度量,则:

——煤炭开采水成本,元/t;

——水的开发利用价值,元/;

——污废水处理费,元/;

——地面沉降经济损失,元/;

——地下水流失的经济损失,元/。

(1)水的开发利用价值: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边际成本,元/;

——年矿井的排水量,。

水的开发利用价值是水的自然价值和劳动价值的有机综合和反映,是对水资源开发利用难易程度的度量。其实质是从开发利用成本的角度评价水的价值。

(2)污废水处理费:

——矿井排水、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处理费,元/

——矿井排水、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水量,。

污废水处理费是将被污染的水资源处理恢复到可利用所花费的代价。(3)地面沉降经济损失:

CC矿井排水引起的地面沉降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元。

地面沉降经济损失是对地下水承载价值的度量,其经济损失一般只考虑现实的和直接的影响,而没有考虑长远的和间接的影响。

(4)地下水流失的经济损失

——分别为静储量和动储量,万/;

——煤矿采空区面积;

——含水层给水度;

——采煤破坏地下水模数,;

——采煤破坏含水层厚度,;

——单位水流失量的价值,元/.

项目评估论文篇5

作者:潘尚霞 张建鹏 戴昌芳 吴和岩 黄锦叙 何昌云 金晓玲

目前国内铁路运营绝大多数已采用空调客运列车,新风量普遍不足,长时间运行显示其车厢内CO2、可吸入颗粒物、空气细菌总数均出现超标现象[12-13]。类比调查结果对三号线的站台、站厅、列车及主要卫生设施进行现场卫生学调查检测,结果。①三号线卫生状况良好,绝大部分检测项目符合相关卫生标准的要求;②站厅、站台、列车个别时点存在不舒适的微小气候(温度、相对湿度、风速);③空调系统冷却水、冷凝水6个样品中有2份检出军团菌。类比现场卫生学调查显示,三号线在日常运营卫生管理方面采取了许多有成效的措施,如委托专门的公司对车站内环境进行保洁和消毒、定期除四害、通风空调系统定期清理、乘客文明卫生行为引导与监督等。从卫生学角度分析,上述措施落实到位,车站、列车总体卫生状况良好,但同时也发现三号线在通风空调系统的建筑设计、卫生防护、清洁消毒、污染预防和控制等环节,均存在一定缺陷,存在卫生安全隐患。

大部分风亭取风口临近并朝向交通干线,可能会把交通废气引入车站;②个别地面风亭取风口周围环境杂乱,没有及时清理并设置必要的卫生防护措施;③车站内空调回风口受天花板阻隔,难以清洗;保洁人员意识到需要定期清洗,但不清楚清洗周期,说明车站空调风口清洗制度存在漏洞或没有落实;④回风口长期积尘,容易滋生微生物等污染,可能会引起集中通风空调系统新的卫生问题工程项目卫生学预评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和相关卫生法规、标准,通过地下商场等相关资料分析并结合检查表法和类比调查结果,对本项目的车站及卫生设施选址、站厅和站台、列车、车站主要卫生设施(通风空调系统、采光照明系统、给排水系统、减振防噪与电磁辐射、放射性防护措施)和卫生管理组织、措施及效果等进行预评价,结果如下:①总体而言,该项目各种乘客健康影响因素可得到控制、减轻或消除,达到良好卫生状态;②站厅、站台和列车与乘客健康相关的卫生参数基本符合现行相关卫生标准;③本项目部分车站空调冷源采用集中供冷,直接从外部引入冷源,推荐购买冷冻水,经隧道输送至部分车站、车场的方案,避免设置冷却塔潜在的污染隐患,这一公共建筑中的新尝试,对卫生评价是有利的;④车站建筑、布局、通风设施的选址应注意避免交通干线、餐饮业和居民住宅排烟口、工业、商业等污染源对车站空气卫生质量的影响,宜选择主要污染源的常年主导风向上风侧;⑤本项目采用新型橡胶轮胎,高速运行、磨损时可能产生颗粒物污染,通过活塞风进入车站和车辆内部。建议在试运营阶段进行专项系统监测,如果实测发现可吸入颗粒物超标,应加强送/回风口的卫生清洗工作,并建议在风口安装空气过滤/净化装置。该项目建设方案在车站选址、建筑、结构型式、装修、通风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消声和减振措施以及运营列车等方面提出的设计要求,总体上基本符合卫生学原则,初步评估该公共场所卫生工程是可行的。进一步加强卫生管理,完善和落实各项卫生管理措施,参照有关卫生标准,重点加强通风空调系统的调节、控制与维护,该项目站厅、站台和列车可期望达到良好卫生水平。该项目采用的是国内首次在公共交通中运营的车辆,系统验收与试运行阶段应委托相关技术机构开展车辆的卫生技术考核和现场卫生检测工作,重点检测和评价实际新风量以及满员状态运行时车厢内的空气质量状况,以便对车辆卫生状况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价,必要时可控制乘客流量,以保证室内空气质量。依照有关法规的规定,建立珠江新城旅客自动输送系统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报告制度。珠江新城旅客自动输送系统工程竣工后进行验收、试运行时,应依照有关法规文件,通知卫生行政、技术机构参加验收。

建议本项目运营期间应维持稳定舒适的微小气候,同时建立严格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制度和措施,以防范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嗜肺军团菌污染。此外,同一城市运营中的地铁列车一般采用钢轮,而本项目车辆采用橡胶轮胎,在列车高速运行时可能会产生颗粒物,通过活塞风效应污染车站和车厢内部。目前没有文献报道这种橡胶轮胎在运营期间产生的颗粒物对人群健康是否有影响,但橡胶职业环境接触对工人健康有一定的危害性[16]。建议在试运营阶段进行专项系统监测,如果实测发现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超标,应加强送/回风口的卫生清洗工作,并建议在风口安装空气过滤/净化装置。

项目评估论文篇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7-0092-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7.015

1997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整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发[1997]11号),明确“实行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挂钩政策”、“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通过田、水、路、林、村建设综合整治,搞好土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的土地整理内涵以来,我国土地整理制度及其管理方式经历了实践探索、逐步规范,并不断深入的发展历程,截止至2006年底,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共安排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以下简称“一般项目”)8批2320个,建设规模162.6×104hm2,规划新增耕地面积37.3×104 hm2,预算投资总额297.9×109元。2006年后,土地整理内涵和国家层面的项目管理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在土地整理内涵上,开展农村土地整治上升为国家战略部署,提出土地整理要注重从项目实施向制度设计转变,使农村土地整治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平台,并正式写入2009年中央1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形成了以村庄规划整治为突破口,以土地整理复垦为重点,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为动力的“整合各类资金,整体规划、整体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在项目管理方式上,进行了由国家审批向省级国土资源部门审批转变;由国家总负责向国家监管省级国土资源部门总负责转变;由国土资源部门推动向地方政府和部门共同推动转变。国家则集中部分中央分成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重点支持经国务院批准、实施效果明显、补充耕地规模大的土地整治项目,即中央支持土地整治重大项目(以下简称“重大项目”),并于2008年底开展了首批重大项目的试点申报工作。与前期已在全国范围广泛开展的一般项目相比,重大项目具有规模大、投资多、周期长、风险高、区域影响强烈等特点,加强重大项目实施前的评估论证,科学进行决策分析尤为重要。从实现重大项目规划目标、确保实施效果出发,本文在划定重大项目评估论证阶段基础上,分别建立了立项决策指标体系与评估论证指标体系,并就评估论证综合评价进行了讨论,以期为重大项目评估论证提供参考。

1 重大项目评估论证程序

根据重大项目的内涵与特点,借鉴一般项目的管理经验,中央主管部门重大项目评估论证主要围绕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和实施方案等技术资料展开,其中对项目建议书重点进行立项决策评估,对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实施方案则强调评估论证分析。各论证阶段具体内容如表1。

2 重大项目评估论证指标体系构建

遵循综合性、系统性、代表性等指标选取原则,从重大项目内涵出发,本研究建立由立项决策评估与评估论证二个层次评估论证指标体系,其中立项决策评估由门槛指标和评估指标共同组成,评估论证由评估指标组成。

2.1立项决策评估指标

2.1.1门槛指标

门槛指标指满足立项决策评估所必须具备的指标,若其中任一项不能满足,则项目无法立项,不再进入下一阶段评估过程,指标见表2。

2.1.2评估指标

评估指标是指根据重大项目实施目的、要求及国家相关政策,所筛选的能够反映影响重大项目立项决策的各类指标,包括规划目标、整理条件、生态环境、实施保障等四个层次,具体因素集见表3。

2.2评估论证指标体系

评估论证是在立项决策评估的基础上,根据重大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实施方案阶段的任务、要求及国家相关政策,从工程建设方案、工程项目布局、项目估算、效益分析、实施方案、实施管理等六方面筛选出各类评估论证指标,具体因素集见表4。

2.3评估论证综合评价

根据重大项目的特点,其综合评价宜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在划分评估论证阶段和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在评价步骤上,首先,进行评价指标标准化转换。各评价指标因为性质不同,具有不同数据类型和量纲,各指标数据之间具有不可公度性,难以进行直接比较。因此,在综合评价前必须把这些指标按某种效用函数归―化到某―无量纲区间。数据标准化通常采用向量归―化法、线性比例变换法、极差变化法、标准样本变换法等方法。其次,确定指标权重。从数学变换的角度,评价对象是由评价指标组成的高维空间点集,综合评价模型就是一种从高维空间到低维空间的映射,评价过程要求这种映射尽可能的反映评价对象在原高维空间中的分类和排序信息,而指标权重的合理确定是这些信息的具体反映。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包括基于决策者的经验与偏好,通过各指标属性进行比较而赋权的主观赋权法(如Delphi、AHP等)和基于各方案相应各属性的数据而确定权重的客观赋权法(如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熵值法、物元分析法、灰色关联度法等)。最后采用线性加权和法作为评价函数求取综合评价结果。

项目评估论文篇7

评估中期阶段为开展论证——形成初步意见阶段,是评估工作的核心阶段。工作重点为:对送审项目开展较全面、深入的实质性评估论证,形成总体及各主要专业的初步评估意见。项目负责人尤其应注意采取“主动”的方式,通过前期对项目的了解(必要时可进行现场踏勘)及本阶段的深化研究与交流,对评估工作进行整体、系统、客观地把握,对评估会议讨论方面、讨论重点及评估效果进行引导,尤其对于项目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应形成清晰的主导意见。对于主观判断与专家意见不甚一致或存在困惑之处,应与专家及建设、设计单位等及时探讨求证。这一阶段“项目之外”的程序性问题基本理清,对“项目本身”实质性问题的论证力度显著加强,并与程序性问题结合形成层次清晰的综合性评估意见,其要点包括:建设必要性、项目选址与用地规模、建设内容、规模与标准、建设方案(含总体设计及各主要专业设计)、节能环保、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投资估算、风险性分析等。

3、项目评估反馈

评估反馈阶段为形成初步意见——征求反馈阶段,是评估会后与项目委托单位、建设单位、设计单位互动沟通的过程。该阶段并非是每个评估项目必需的阶段,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可酌情采用,多适用于存在尚不明确的问题或有特殊要求的项目。通过评估反馈工作,可以进一步对项目的重点、难点或疑点方面进行深入的交流探讨,有利于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促进有关各方达成共识,有效地保证评估意见的准确性与合理性。

4、形成项目评估结论

形成项目评估结论阶段为完成反馈沟通——出具正式评估报告阶段,该阶段对项目评估具体意见和结论进行明确,形成完整的正式项目评估报告,提交给项目委托单位,代表项目评估主体工作的完成。

项目评估论文篇8

城市道路是城市发展的枢纽,其建设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关系到整个城市的发展前景,因此,城市道路投入建设之前需进行严密而精细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建设方案,进而在道路建成后发挥其最大作用。城市道路作为一个城市的枢纽,其主要功能在服务城市与联通外界之间更侧重于前者,这致使城市道路建设在项目评估过程中区别于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其他类型的公路。目前,公路建设评估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但大部分研究成果集中于高速公路项目评估、公路养护项目评估、普通公路项目评估等方面,对于城市道路项目的评估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本文借助弗兰克・费希尔的公共政策评估理论构建了我国城市道路建设项目评估模型,该模型针对一项公路建设项目进行全方位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决定该项目是否投入建设,或是进行改善后实施。

一 多重框架项目评估理论

弗兰克・费希尔建构了将事实和价值结合起来进行评估的多重框架结构,该评估结构包含四个层面上的不同形态,即项目验证,情景确认,社会论证和社会选择。[1]

项目验证是最基础的层面,针对项目结果的评估,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从实证的角度来看项目是否完成了既定的目标,二是该项目是否产生了项目目标之外的未曾预料的效果,三是是否有其他更好的方式来实现项目目标。该层面上的项目评估采用实验项目研究方法和成本-效益评估方法进行项目验证。

情景确认是项目验证的上升层面,验证阶段要论证项目目标是否完成了,确认阶段则要知道这个政策目标是否适合特定问题的情景。该阶段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一项目目标与问题情景是否有关,二情景中是否有关于项目目标的例外情况,三是否有两个或更多的与问题情景有关的对等目标。该层面上的项目评估主要采用定性的方法,例如案例研究、直接观察、现场采访、田野调查等。

社会论证将焦点从具体情景转移到社会系统整体,是对政策目标的方法性后果以及对现存社会整体标准假设的评估。评估的基本任务是政策目标是否和现存的社会格局相容或匹配,是否对现有的社会格局有帮助。论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政策目标对社会整体有方法性或者贡献性的价值吗?政策目标会导致意想不到的具有重要社会后果的问题嘛?完成政策目标会导致被判断为公平分配的后果吗?该层面上的项目评估主要采用社会系统功能论和系统效果论两种逻辑分析方法。

社会选择是政治哲学家与思想家通常的着眼点,主要围绕下列问题展开:构成可接受的社会秩序的根本思想(或意识形态)是否为公平合理地解决相冲突的观点提供了基础?如果此社会秩序不能解决根本的价值冲突,那么是否有其他的社会秩序为相冲突的利益和需求提供公正的解决之道?常规的想法和经验证据是否支持采用其他社会秩序所提供的备选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该层面上的项目评估一般根据社会的信仰、价值、社会期望的转变过程来做出决策。

项目验证、情景确认、社会论证、社会选择这四个层面从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全面的评估了某一项目,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普适性,适合应用于城市道路建设评估之中。

二 城市道路建设评估模型构建及其应用

城市道路建设关系到多个主体和多个层面,对城市道路建设项目的评估也需从各个层面进行。根据弗兰克・费希尔的多重框架项目评估理论,本文构建了城市道路建设项目评估模型,如下图所示。

如模型所示,在某一城市道路建设项目方案确定后,城市道路建设项目评估模型从项目验证、情景确认、社会论证、社会选择四个层面对其进行评估。

首先,验证该城市道路建设项目是否完成相关目标。需要验证该项目建成后其目标是否完成了,如新建道路,缓解城市某一区域的交通压力;重修道路,提高道路承载力等。确认可以完成项目目标后,检查该项目是否会产生负面影响,如噪音污染等,如若产生问题,积极解决,若不能解决则放弃该方案或将问题降至最小。之后,确认该项目是否会产生除项目目标外的其他积极影响,如拉动就业等,若产生积极影响,则将其发挥至最大。在确认该项目可完成相关目标后,在核查是否有其他项目方案可实现相同目标,若有,则将其进行对比,根据成本-利益等原则选择最合适的项目方案。

第二,确认该城市道路建设项目符合城市整体发展需求。先确认该项目建成后能否解决该城市需要解决的道路问题,如联通外省市、方便边远地区居民出行、解决道路拥挤问题等;该项目建成后在城市未来发展中处于何等地位,会不会妨碍城市发展新规划;该项目建成后与城市发展的其他目标是否相冲突,如因收费问题而产生的矛盾等。若有问题,则应立刻修改完善该项目方案或制定新项目方案,然后重新进行评估。

第三,论证该城市道路建设项目是否具有社会意义。首先确认该项目是否对其他地区具有借鉴意义,是否具有方法性或贡献性的价值,若有,则通过媒体、政府宣传等多种途径发挥其相应的价值;其次,确认该项目是否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如拆迁问题引发的冲突等,若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则在投入建设之前进行解决,若无法解决,则应修改方案或重新制定方案后,从项目验证开始重新评估;再次,确认该项目建成后是否会产生不公平,如收费处位置的设置引发的不公等,若有,则需衡量利弊,尽量消除或减少社会不公。

第四,论证该项目是否符合社会价值。社会价值的概念较为抽象,包括信仰、社会期望、社会基本原则等,就城市道路建设项目来看,其需要符合的社会价值应是该城市居住者的普遍期望、社会基本准则等。一般情况下,只要不违反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普遍的民意,则该项目都是可行的。

城市道路建设评估模型适用于城市道路建设项目评估,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同时,该模型包含了从微观到宏观的四个层面的评估,具有纵向的全面性。

针对不同的城市道路建设项目,评估的重点也各不相同。城市道路建设项目主要包含城市道路新建项目、城市道路改建项目、城市道路扩建项目、城市道路补修项目和城市道路养护项目等五种类型,此五类项目因其项目目标不同而对其评估的重点不同。城市道路新建项目是根据城市发展需要而投入建设的,一般情况下,是在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和社会公众期望的基础上而进行的,其评估重点应在项目验证阶段,确保新建项目可以以最优的方式实现其项目目标,同时不会产生负面效果。城市道路改建项目是根据城市发展的新规划而作出的调整,[2]因此,需特别关注情景确认和社会论证方面的评估,一方面确保改建的项目符合未来城市发展的新需求,另一方面确保社会公众,尤其是原道路附近的居民不会因道路改建而发生混乱。城市道路扩建项目是在原道路基础上进行的优化,其在项目验证和情景确认阶段都较其他项目更为容易,其评估重点应在社会论证阶段,因扩建项目会牵涉到原道路附近居民的搬迁问题,该类项目在评估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拆迁问题的难易度,提供备选方案和应急措施。城市道路补修项目一般情况下都是符合社会期望和城市发展需求的,其评估重点在项目验证阶段,重点利用成本-效益评估法验证该项目是否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案。城市道路养护项目是为了保证城市道路及其附属设施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从而保证城市道路上的车辆安全、快速、经济、舒适地运行,[3]其评估的重点在项目验证阶段,确保养护项目实现其项目目标,最大程度发挥其拉动就业等的积极影响,将其负面影响消除或降至最低。

不同的城市道路项目评估虽然各有重点,但必须保证其评估的全面性,在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时都应立即修改或重新制定项目方案,并从项目验证这一环节重新评估,确保项目的可行性、有效性和经济性,进而在项目建成实施后发挥其最大作用。

三 结语

城市道路建设在整体道路建设中所占地位越来越重要,因其所独有的城市属性而使得城市道路建设项目评估区别于一般公路建设项目评估,需构建一套独特的全面的城市道路建设评估理论。本文依据城市道路建设的特性,以弗兰克・费希尔的项目评估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城市道路建设评估模型,此模型虽理论层面较为完善,但缺乏具体的方法性指导,在实际运用中存在一定的缺陷,故而,在城市道路建设评估的未来研究中,在继续完善理论的基础上,应特别关注方法性方面的研究,以更好的指导城市道路建设。

参考文献:

项目评估论文篇9

2重大项目评估论证指标体系构建

遵循综合性、系统性、代表性等指标选取原则,从重大项目内涵出发,本研究建立由立项决策评估与评估论证二个层次评估论证指标体系,其中立项决策评估由门槛指标和评估指标共同组成,评估论证由评估指标组成。

2.1立项决策评估指标

2.1.1门槛指标门槛指标指满足立项决策评估所必须具备的指标,若其中任一项不能满足,则项目无法立项,不再进入下一阶段评估过程,指标见表2。

2.1.2评估指标评估指标是指根据重大项目实施目的、要求及国家相关政策,所筛选的能够反映影响重大项目立项决策的各类指标,包括规划目标、整理条件、生态环境、实施保障等四个层次,具体因素集见表3。

2.2评估论证指标体系评估论证是在立项决策评估的基础上,根据重大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实施方案阶段的任务、要求及国家相关政策,从工程建设方案、工程项目布局、项目估算、效益分析、实施方案、实施管理等六方面筛选出各类评估论证指标,具体因素集见表4。

项目评估论文篇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7-0013-04

一、现状及问题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发展的核心工作,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评价标准。如何科学、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科状态,从而更好地规划资源配置促进各学科均衡发展是多年来各高校及研究机构的重点研究课题。学科评估的两个关键因素是评估指标体系和基础数据,到目前为止,学科评估重点研究了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并已取得了显著成果,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比较成熟、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但是,目前不论使用哪一套评估指标体系开展学科评估工作时都会遇到许多问题,使看起来完美的评估指标体系并不能顺利实施。以下是三个典型的问题:

(1)无法准确、全面、及时地获取各类业务数据,导致评估结果不够全面、不够客观、不够准确。

(2)评估指标是对高校业务的抽象描述,无法与具体业务数据直接对应,导致无法直接得到与评估指标对应的评估结果,需要将评估指标转换为业务标准才能与业务数据准确对应。

(3)目前学科评估主要靠人工收集数据、计算评估结果,基于一套比较复杂的评估指标体系采用人工方法去生成评估结果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如果要同时生成多套不同评估指标体系的评估报告更是一件不太现实的事情。

本文介绍使用大数据技术充分收集高校业务中与学科相关的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并将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转化为更容易分析使用的结构化数据,同时确定数据实体及其间的关系,最终将经过清洗的数据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存储。基于标准化的业务数据,充分发挥OLAP技术优势对学科进行多维分析并生成学科评估报表。

二、大数据解决方案

1.系统架构

基于大数据的学科评估系统框架(见图1)主要包括:数据源层、数据处理层、数据存储层和数据分析层。

(1)数据源层

数据源层是学科评估基础数据的来源,主要包括分布于各业务系统的结构化数据,系统外的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如TXT、XML等格式的文本文件。

(2)数据处理层

学科评估基础数据分布于不同的业务系统,而且数据量大,同时还有系统外的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传统的ETL技术已经无法完成处理任务。Hadoop技术能够对海量数据进行分布式处理,尤其是处理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具有先天优势。数据处理层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原始数据进行抽取、清洗、转换,完成数据集成,按照存储层数据模型重新组织数据,形成能够支持学科评估的标准化数据。

(3)数据存储层

数据存储层是学科评估数据的核心,主要包括业务数据库、业务指标库和评估指标库。业务数据是与学科相关的基础业务数据,业务指标是指描述基础数据的维度,评估指标是指不同评估体系中的各类指标。数据存储层采用数据仓库维度模型存储业务数据,这样更有利于应用层的统计分析。数据存储层会进行数据的标准化,建立统一的编码规则,去除冗余和不一致。

(4)数据分析层

数据分析层是学科评估应用的核心。通过联机分析平台(OLAP)可以快速生成评估报表并进行多维分析,节省人工计算工作量,并以打印输出、文件输出、Email输出、Web等多种方式展现。

2.业务数据模型

业务数据采用星型模型进行数据建模,建模的重点是识别业务实体与学科评估相关的最细粒度属性,作为业务指标维度,它们将构成业务指标库,这些指标可以综合反映业务实体属于哪一个学科评估指标,其他对学科评估不产生影响的实体属性可选择性地保留在模型中,方便进行多维分析。

图2是以科研论文和科研项目为示例的科研业务数据模型。学科维度来标识论文和项目属于哪一个学科,论文类型、刊物类型、刊物分区、第一作者类型维度是评估科研论文的业务指标,项目经费、负责人类型、项目类别、项目级别、项目子级别是评估科研项目的业务指标。

3.评估指标模型

由于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化的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各高校内部以及各权威机构的评估指标体系都不完全相同,而且经常会有变动,如果每次开展学科评估都将基础数据与评估指标重新对应,然后计算评估结果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鉴于高校内部描述业务实体的属性相对固定,提取这些属性作为基础业务指标,将业务指标与学科评估指标作匹配,这样业务实体就能对应到具体的评估指标。图3是以科研论文和科研项目为例设计的评估指标模型,设计说明如下:

(1)同一类业务数据用于学科评估的属性可能不完全相同,如纵向项目用项目级别和项目子级别属性来表示评估得分,横向项目是用项目经费来表示评估得分,所以业务指标库要最细粒度,保证能唯一标识所有类别的业务数据。

(2)最细粒度的业务指标可以使评估指标粒度更小、更加科学,从而提高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可以满足不同评估指标与业务数据的对应关系,保证了评估指标体系的兼容性和扩展性。如科研论文评估指标和科研项目评估指标都是基于科研论文和科研项目最细粒度业务指标生成。

(3)评估指标类型标识该评估指标是评估哪一业务,如科研论文、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评估指标体系标识该评估指标对应的是哪一种评估标准,如校内评估指标体系、国内某权威机构评估指标体系、国外某权威机构评估指标体系等。

(4)评估指标中的开始年份和结束年份用来标识该指标的适用范围,支持生成历史年份的评估报表,可以比较不同年份的评估结果。

(5)评估得分是对评估指标的量化表示,并不是每一个评估指标都有评估得分,有些统计实体数量的就没有评估得分,如统计教师数量、学生数量等。

4.学科评估

学科评估的核心工作是按评估指标去汇总各类业务数据、计算评估得分,然后通过不同的维度去分析评估结果。业务系统通过数据共享方式将各类业务指标提供给学科评估系统,学科评估系统管理员根据业务指标灵活设置评估指标、得分、指标对应时间段,业务数据根据业务指标就可以关联查询到对应的评估指标,进而可以得到评估得分,最终可以自动汇总数据得到评估报表。以科研项目学科评估为例,计算过程伪代码如下:

SELECT EXTRACT (YEAR FROM Tl.立项日期)AS评估年份

,T4.评估指标体系名称AS评估指标体系名称

,T5.评估指标类型名称AS评估指标类型名称

,T3.评估指标名称

AS评估指标名称

.T2.二级学科名称

AS二级学科名称

,T2.一级学科名称

AS一级学科名称

,T2.学科门类名称

AS学科门类名称

,COUNT(T1.项目编号)AS项目数量

,SUM (T3.评估指标得分)AS评估得分

FROM 科研项目Tl

LEFT JOIN学科T2

ON

Tl.学科=T2.学科编号

LEFT JOIN科研项目评估指标T3

ON

Tl.负责人类型=T3.作者类型编号

AND Tl.项目类别=T3.项目类别编号

AND Tl.项目级别=T3.项目级别编号

AND Tl.项目子级别=T3.项目子级别编号

AND EXTRACT(YEAR FROM Tl.立项日期)BE-TWEEN T3.开始年份AND T3.结束年份

LEFT JOIN评估指标体系T4

ON T3.评估指标体系=T4.评估指标体系编号

LEFT JOIN评估指标类型T5

ON T3.评估指标类型=T5.评估指标类型编号

GROUP BY EXTRACT(YEAR FROM Tl.立项日期)

T4.评估指标体系名称

T5.评估指标类型名称

T3.评估指标名称

T2.二级学科名称

T2.一级学科名称

T2.学科门类名称

该学科评估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1)快速部署、灵活维护评估指标。只要建立评估指标与业务指标的对应关系,就可以完成业务数据与和评估指标的关联,从而可以快速生成学科评估报表。

(2)支持多评估指标体系,可以同时生成基于不同评估指标体系的评估报表,比较不同评估指标体系下的评估结果。

(3)评估指标中的时间属性满足在不同时间段使用不同的评估指标,达到保留历史评估结果的目的。

(4)通过联机分析(OLAP)功能可以快速计算评估得分并进行多维分析。如可以快速生成基于二级学科、一级学科和学科门类的评估报表。

三、应用实例和应用效果

1.应用实例

本文选取上海财经大学校内评估指标体系中纵向科研项目评估为例,介绍具体应用情况。表1是根据纵向项目业务指标设置的评估指标,每一个纵向项目能找到对应的评估指标。

图4是使用数据可视化工具Tableau开发的纵向项目学科评估报表,通过筛选器可以查看不同年份、不同评估指标对应的评估结果,通过钻取功能可以得到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的评估结果,达到多维分析的目的。如果有多种评估指标体系,可以同时展现在评估报表内,方便横向比较评估结果。

2.应用效果

项目评估论文篇11

1 《建设项目评估》的课程特点

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建设项目评估》的课程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性。一方面表现为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对建设项目进行评估是对市场、技术、经济、环境、社会等各方面的分析和评价;另一方面表现在课程内容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性。例如,项目市场分析是生产规模分析、风险分析的基础,技术分析是经济分析的前提条件,财务基础数据分析是项目经济效益分析、国民经济分析、社会效益分析的基础。通过对这些内容全部的分析和评估,才能得出对项目完整的、全面的认识[1]。

2)综合性。《建设项目评估》是研究拟建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合理性以及效益、费用之间关系的一门技术与经济评价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其实质内容是对投资项目的技术与经济效益进行评估,通过评估来决定投资项目方案的优劣或选择最佳投资方案,是在借鉴诸多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上,阐述建设项目评估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涉及具体内容时,以经济学、投资学、财务管理学、工程经济学、工程技术等学科知识为基础,同时也需相应的数学和外语基础为学习前提。

3)实践性。《建设项目评估》是对来自生产、社会实际的具体项目的评估,是以客观真实的项目案例为背景,针对性和综合性强;对项目建设背景分析、建设必要性分析、建设地点的选择以及技术论证、经济论证、风险分析、环境分析评价等都与社会实践密切相关。依托实际建设项目,通过对项目全面的、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决定项目必要性、可行性、合理性的可靠程度,最终服务于实践。

4)政策性。建设项目评估时需要依据国家、行业和部门的有关政策、规划、法规及参数,包括国家制定和颁布的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有关部门颁布的工程技术标准、环境保护标准及项目评估规范和参数,国家计委和建设部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以及有关部门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等。当国家、行业和部门的有关政策、规划、法规及参数发生变化时,项目评估的依据就发生了变化,从而可能导致评估的内容、参数及评估结论就发生变化。

5)信息化。工程管理的信息化是必然趋势,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更新快,工程项目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发展会给工程管理带来很多新的管理模式和软件。工程管理软件越来越多,并将被大量使用,其使用必将加快工程管理的工作效率,简化很多程序上的纰漏。建设项目评估涉及到的软件,如项目经济分析与评价、数据处理等软件。因此,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以市场为导向,了解、熟悉和掌握项目评估有关软件和计算机应用技术。

2 教学体系注重目标性、实践性和发展性

正是由于《建设项目评估》课程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实践性、政策性和信息化的特点,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把握这些课程特点及执业特点,依托目标性、实践性及发展性的构建原则,使学生建立现代的科学的项目评估思维观念和方法,以能力为本位,更好地掌握知识。

1)目标性。《建设项目评估》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我国目前在建设项目评估领域内公认的总体理论框架和指标体系,掌握建设项目评估的内容、程序和方法、各项指标及其计算,从而使学生具备相关的投资分析技术和实践能力,并且为具体项目的决策和上马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必须紧紧围绕市场经济下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熟悉、掌握项目分析评估理论,又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锻炼和全面提高。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大部分将在国内外工程建设、房地产、投资与金融等领域从事相关管理工作,同时可能是在政府、教学和科研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另外,工程建设领域实行咨询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执业注册资格制度。因此,《建设项目评估》课程设置内容可以与资格考试结合起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2)实践性。在课程改革中必须注重《建设项目评估》的实用性和操作性,防止脱离现实需要的纯理论化、抽象化的教学,使学生既能掌握项目评估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能熟练地从事项目评估实务操作。在课程教学活动过程中,增设实践性教学环节,锻炼学生实际评估能力。实践课的开展可以根据条件选择校内和校外,校内主要在实验室,利用EXCEL、项目评估软件等模拟完成项目评估;校外实践课可以选择实际项目进行实地、现场的评估,参阅已有项目评估书进行对比分析,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评估能力[2]。此外,可以先引入案例,导出每堂课的理论知识,然后结合所授内容引导学生开展一定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活动。

3)发展性。现代科学技术、经济发展、评估的理论、内容和手段及相关法规、政策、参数的变化应及时反映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应及时更新,尤其要加强教材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与实际结合比较紧密,对建设项目的评估主要是通过项目经济分析与评价的手段实现的。将理论教学与相关软件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加强学生实战操作能力,为日后走入社会打下基础。

3 教学内容突出工程管理专业特色,突出职业能力乃至执业能力的培养特色

1)首先,应突出工程管理专业特色,突出工程建筑和项目管理的特点,重点在于建设项目的决策分析与评价。同时,应注意与其他专业课之间的衔接,如《工程经济学》、《项目融资》等课程。为了避免课程之间的交叉重复,同时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建设项目评估》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主要包括建设项目评估的基本概念、基本要求和基本内容,市场分析、技术分析(广义的,包括资源条件分析评价、建设规模、建设场地、建设方案设计、项目工艺技术方案分析、环境影响分析等)、投资估算与项目融资方案分析、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社会评价、不确定性与风险分析等内容,其中,投资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不确定性分析等内容应与《工程经济学》、《项目融资》等课程结合起来,讲过的可以一带而过,主要是通过案例进行完整评估内容的分析,针对决策过程涉及的一系列分析评价内容和方法,从而完善学生项目评估的系统的知识理论体系。

2)其次,突出职业能力乃至执业能力的培养特色。与职业能力、执业资格考试结合起来,不断充实教学内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专业技术资格日趋看重。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将报考造价工程师、咨询工程师等专业技术资格。《建设项目评估》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咨询工程师考试中“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和造价工程师考试中“建设项目财务评价”等内容相通,因此可以与最新的考试重点结合,在授课过程中进行讲解,如投资决策、投资估算、财务分析与评价等知识点,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4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1)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实际建设项目,进行案例教学。大量采用案例,以真实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这样,教师讲课言之有物,学生也可以形成具体的认识,并且通过理论分析与现实的对比,可以更深刻地领会授课内容,及时提出问题,寻找答案。教师可以利用自己完成的或接触的项目评估实战案例,同时从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介上搜集真实的项目评估资料,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结合知名的大型建设项目投资运动中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如建设地点、建设方案、建设规模、建设环境分析与评价、经济影响分析和社会评价等,将这些内容分配在具体的章节讲解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另外,利用“工学交替”等契机,引入本地的、身边的项目,从熟悉的事物着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

2)探讨采用“讨论式”的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的师生合作型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对有关建设项目进行讨论,积极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和总结,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以启发思考,开拓思路,加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同时教师也能够获得宝贵教学资源,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3)加强过程考核。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一个小组共同完成一个具体项目的评估文件的编制。针对不同的项目类型和发展阶段,有的小组完成项目建议书的编制,有的小组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文件的编制,有的完成项目申请报告的编制;每个小组也可以站在不同评估者的角度,如站在金融机构的角度,或站在有关主管部门的角度分别进行项目的评估,从而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内容上,对建设项目评估文件的编制有更深入细致的了解、熟悉和掌握,从而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加强实践能力,进一步地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5 结语

工程管理专业《建设项目评估》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实践性、政策性和信息化等课程特点,在教学体系的设置中,依据专业和技能培养目标,加强实践性教学等环节的设计,完善整体教学规划,同时注重发展性原则。教学内容上结合咨询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考试,侧重建设项目的决策分析与评价。在教学方法上,尽量采用案例教学,积极引入现代化的“讨论式”的教学手段,同时加强过程的考核,以培养与专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知识+技能+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项目评估论文篇12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石化项目的投资越来越多,投资额和投资风险也随之越来越大。为了更好的评价石化项目的投资决策,对石化项目进行综合后评估显得十分必要。所谓石化项目综合后评估,就是在项目实施并运营一段时间后对项目进行的再评价,是在财务、工程、质量、环境等各个专项评估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和全面集成的方法对项目的综合情况给出一个结论性的意见[1]。石化项目综合后评估主要依据控制理论,基本方法是通过项目后评估将项目评估的结果与原定目标相比较,找出偏差以及产生偏差的原因,及时提出改进的方法,以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并为后期项目的决策提供依据,提高投资效益。

根据石化项目的生命周期项目管理论文,项目后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前期决策后评估、项目实施阶段后评估和项目竣工后评估。其评估程序可以归纳为确定目标、计划准备、收集资料、分析研究和编制后评估报告等步骤。

由于石化项目后评估的各个指标的指标值量纲不同,对于一些定性指标并不能直接量化表示,导致不能直接地进行比较和排序,因此,本文采用AHP法对石化项目的综合后评估进行分析。

1AHP法的简介

1.1 AHP法的概述

层次分析法(AHP)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萨迪(A.L.Saaty)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2]。AHP法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在处理多目标、多准则、多要素、多层次的复杂问题,以及进行决策分析、综合评价等问题上都有广泛的应用,是一种简单、实用而有效的方法。

1.2 AHP法的计算过程

AHP法应用的具体程序如下:

第一步,通过分析各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建立系统的层次结构。一般情况下可以将结构层次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第二步,构造判断矩阵B。对每一层次各个要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判断,并将这

些判断用数值表示,构造判断矩阵。判断矩阵的含义是:相对于上一层次的某要素,

本层次各个要素重要性两两比较的判断值,bij表示要素i与要素 j重要性的比值。如要素i与要素j同等重要,bij=1;要素i比要素j稍微重要,bij=3;…,依此类推,要素i比要素j极端重要,bij=9。重要性介于1,3,…,9的记为2,4,6,8以及它们的倒数表示为要素j与要素i重要性的比值。

第三步,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根据判断矩阵计算相对于上一层次某因素本层次所有因素重要性权重,并且需要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项目管理论文,即计算一致性指标CI =(λmax-m)/(m-1)和一致性比率CR= CI/RI。当CR≤0.1时,接受判断矩阵,从而得到准则层的权重向量W=(w1,w2,…,wm)T;否则,修改判断矩阵,重新计算。其中,RI检验数值可直接从对照表上获得,见文献[2]。

第四步,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计算各层次要素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的总权重,并依据此对方案进行排序。同时,层次总排序也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当CR

2 石化项目综合后评估的方法

2.1 综合后评估指标体系的选择

根据文献[3]的设计,本文把综合后评估的指标体系分为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具体指标如表3-1所示。

表3-1 石化项目综合后评估指标体系

目标层A

准则层B

指标层C

指标名称

权重

指标名称

权重

立项决策评估B1

W1

项目主要目标实现率 C11

W11

设计质量优秀率 C12

W12

施工管理评估B2

W2

劳动量安全完成率 C21

W21

焊接质量一次合格率 C22

W22

施工工期相对差 C23

W23

项目成本相对差 C24

W24

隐蔽工程验收合格率 C25

W25

项目竣工评估B3

W3

技术进步程度 C31

W31

项目投资利润率 C32

W32

项目带动系数 C33

W33

项目投资回收期 C34

W34

从上述评估指标体系可以看出,该指标体系能够较好地反映和说明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整体发展状态和趋势等等,具有鲜明的系统性和层次性。

2.2 综合后评估的思路及步骤

首先,对石化项目综合后评估的指标值进行规范化。便于指标的量化运算,可先将各项指标的评分换算成百分比。同时,为了消除不同指标、不同量纲的差异与影响,尽可能地体现后评估工作的可操作性和指标可比性,将所有的指标都换算成极大型百分比指标值。其计算公式如下:极大型指标(越大越好)fij=(pi -pmin)/(pmax- pmin)*100%(pi为指标Xij的评估值,pmax为不同项目中指标Xij的最大值,pmin为不同项目中指标Xij的最小值)。

其次,确定各评价要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比较并计算各结构层次的权重,与此同时,还需要检验层次矩阵是否满足一致性的要求。

再次项目管理论文,计算石化项目综合后评估准确层B的得分。根据指标层C规范后的指标值及其C层各指标的权重计算准确层B的分数。其计算公式如下:=(i=1,2,3; j=1,2,…,5) (1)

最后,计算石化项目综合后评估目标层A的得分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根据指标层C规范后的指标值以及各个层次指标的权重计算目标层A的分数,并根据得分进行评估。其计算公式如下:

= (i=1,2,3;j=1,2,…,5)(2)

当XA≥90时,综合后评估的结果为优秀;当80XA

3 实证分析

青岛大炼油水处理项目总投资1.5亿元人民币,实际总耗资1.6亿元,占地面积1.65公顷,由SEI(SinopecEngineering Incorporation)总承包。除盐水设计输出能力为600t/h,采用4个系列,三个系列运行,一个系列备用;凝结水处理系统设计输出能力为650t/h,采用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两阴两阳的过滤系统,最长使用寿命40年。项目始于2006年10月8日,于2007年10月23日竣工,比原计划提前27天项目管理论文,且无重大全事故。经监理公司、业主、SEI技术质量部、经营部和中石化质检站评估,对所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得出以下评估结果。

表4-1 青岛大炼油一期水处理竣工评估层次结构及其指标值

目标层A

准则层B

指标层C

指标值

C区间范围

立项决策评估B1

项目主要目标实现率 C11

100%

80%~100%

设计质量优秀率 C12

97%

50%~100%

施工管理评估B2

劳动量安全完成率 C21

99.5%

95%~100%

焊接质量一次合格率 C22

98.7%

90%~100%

施工工期相对差 C23

6.64%

±8%(前后各1月)

项目成本相对差 C24

-6.67%

±20%

隐蔽工程验收合格率 C25

98.8%

90%~100%

项目竣工评估B3

技术进步程度 C31

4分

1~5分

项目投资利润率 C32

4%

0~20%

项目带动系数 C33

2分

1~5分

项目投资回收期 C34

20年

10~40年

注:指标层C的区间由项目立项目标、设计要求及石化行业项目管理有关规定确定

(1)对指标层C进行规范化处理,得表4-2。

表4-2 指标层C的规范化数值

准则层B

B1

B2

B3

指标层C

C11

C12

C21

C22

C23

C24

C25

C31

C32

C33

C34

指标值(X)

100

94

90

87

91.5

33.3

88

75

20

25

66.7

(2)计算出准则层(B)相对于目标层(A)的权重

表4-3准则层B相对目标层A的AHP判断矩阵及相对权重

A

B1

B2

B3

Wi

λmax=3.067

RI=0.58

CI=0.034

CR=CI/RI=0.059

B1

1

1/5

3

0.193

B2

5

1

7

0.724

B3

1/3

1/7

1

0.083

(3)计算指标层(C)相对于准确层(B)的权重

表4-4 指标层C11-C12相对准确层B1的AHP判断矩阵及相对权重

B1

C11

C12

Wij

λmax=2.001

RI=0

CI=0.001

C11

1

1/5

0.167

C12

5

1

0.833

表4-5 指标层C21-C25相对准确层B2的AHP判断矩阵及相对权重

B2

C21

C22

C23

C24

C25

Wij

RI=1.12

λmax=5.129

CI=0.032

CR=CI/RI=0.029

C21

1

3

5

4

7

0.487

C22

1/3

1

3

2

5

0.231

C23

1/5

1/3

1

1/2

3

0.096

C24

1/4

1/2

2

1

3

0.138

C25

1/7

1/5

1/3

1/3

1

0.048

表4-6 指标层C31-C34相对准确层B3的AHP判断矩阵及相对权重

B3

C31

C32

C33

C34

Wij

λmax=4.156

RI=0.89

CI=0.052

CR=CI/RI=0.058

C31

1

1/7

1/3

1/5

0.057

C32

7

1

5

3

0.559

C33

3

1/5

1

1/3

0.122

C34

5

1/3

3

1

0.264

(4)根据表4-2~4-6计算出的规范化数值和权重,依据公式(1)和(2)计算石化项目综合后评估的得分,并根据得分进行评估。

==0.193*95.002+0.724*81.530+0.083*36.114=80.360

由此可以计算出目标层A的得分是80.360,因此,石化项目综合后评估评定为良好。

4 结束语

本文给出了石化项目综合后评估的一种新方法,并对实例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直接和清晰地反映石化项目在立项决策、施工管理、项目竣工等各环节工程指标的实现情况,得出的评价结果也较符合实际,不失为石化项目综合后评估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由于篇幅等原因,未将该方法与其它方法的评估结果进行比较,这也是较之不足之处。今后,作者将对此方法做进一步的改进。

参考文献

[1]戚安邦.项目评估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项目评估论文篇13

可行性研究是一种运用多种学科知识是一种的综合经济分析技术,其主要任务是:以市场为前提,以技术为手段,以经济效果为最终目的,对拟建的投资项目,在建设投资前期全面系统的论证该项目的必要性、可能性、有效性和合理性,对项目做出可行或不可行的评价。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可概括为三大部分。首先是市场研究;第二是技术研究,即技术方案和建设条件研究,这是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技术基础,它要解决项目在技术上的“可行性”问题;第三是效益研究,主要解决项目在经济上的“合理性”问题。市场研究、技术研究和效益研究共同构成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三大支柱。

项目可行性研究不仅可以为投资者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同时还可以为银行贷款、合作者签约、工程设计等提供依据和基础资料,它是决策科学化的必要步骤与手段。

2.建设项目评估

项目评估是由决策部门组织或委托有资格的工程咨询机构、贷款银行(或单位)、有关专家按照国家有关法规条例,在可行性研究基础上对拟建项目进行的可靠性、真实性、客观性和投资是否可行(包括最佳投资方案的确定是否合理)所做的全面审核和再评价。项目评估作为一种对投资项目进行科学审查和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强调从长远和客观的角度对可行性研究进行论证并作出最后的决策。

项目评估的内容,因项目类型、规模的不同,各有差异,一般包括: 项目与企业概况的评估;项目建设必要性的评估;项目市场需求分析;项目生产规模的确定;项目建设生产条件评估;项目工程与技术评估。

建设项目评估有一定的依据,主要包括:(1)国家制定和颁布的经济发展战略、产业政策及投资政策。(2)项目所在地区域的经济发展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3)项目所在地的区域经济性资源、地形、地质、水文、气象及基础设施等基础资料。(4)有关部门颁布的工程技术标准和环境保护标准。(5)有关部门制定和颁布的项目评估规范及参数。(6)原国家计委和建设部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7)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规划方案。(8)各有关部门的批复文件(9)投资协议、合同和章程等。(10)其他有关信息资料。

建设项目评估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有效的项目评估不仅可以提高投资项目决策水平;更能提高项目前期工作效率和投资效益。

3.项目评估与可行性研究的关系

项目评估与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前期咨询的两项重要内容,两者既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3.1项目评估与可行性研究的共同点

(1)项目评估与可行性研究均处于项目投资的前期。项目评估与可行性研究都是在投资决策前为项目实施所进行的技术经济分析论证工作,都是前期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准备工作阶段,是关系到项目的生命力及其在未来市场的竞争能力的重要步骤,是决定项目投资成败的重要环节。

(2)项目评估与可行性研究的目的是一致的。项目评估与可行性研究都是投资项目决策前的技术经济分析,其目的均是为实现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减少投资风险和避免投资决策失误,促使项目投资效益的提高。

(3)项目评估与可行性研究考察的内容和方法是相通的。项目评估与可行性研究都是运用规范化的评价方法和国家统一颁布的经济参数、技术标准和定额资料,采用统一衡量尺度和判别基准,通过产品的市场调查预测、建设条件和技术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论证,以及项目未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科学预测,判断项目投资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形成决策性意见。

3.2项目评估与可行性研究的区别

(1)二者的承担主体不同。为了保证项目决策前的调查研究和审查评价活动相对独立,应由不同的机构分别承担这两项工作。在我国,可行性研究通常由项目的投资者或项目的主管部门来主持,投资者既可以独自承担该项工作,也可委托给专业设计或咨询机构进行,受托单位只对项目的投资者负责;项目评估一般由项目投资决策机构或项目贷款决策机构(如贷款银行)主持和负责。主持评估的机构既可自行组织评估,也可委托专门咨询机构进行。

(2)评价的角度不同。可行性研究一般要从企业(微观)角度去考察项目的盈利能力,决定项目的取舍,因此它着重于讲求投资项目的微观效益;而国家投资决策部门主持的项目评估,主要从宏观经济和社会的角度去评价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侧重于项目的宏观评价。贷款银行对项目进行的评估,则主要从项目还贷能力的角度,评价项目的融资主体(借款企业)的信用状况及还贷能力。

(3)二者在项目投资决策过程中的目的和任务不同。可行性研究除了对项目的合理性、可行性、必要性进行分析、论证外,还必须为建设项目规划多种方案,并从工程、技术经济方面对这些方案进行比较和选择,从中选出最佳方案作为投资决策方案。因此,它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咨询工作,需要较多人力进行较长时间的论证;而项目评估一般则可以借助于可行性研究的成果,并且不必为项目设计多个实施方案,其主要任务是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全部内容,包括所选择的各种方案,进行系统的审查、核实,并提出评估结论和建议。

(4)二者在项目投资决策过程中所处的时序和作用不同。在项目建设程序中,可行性研究在先,评估在后,其作用也不相同。可行性研究是项目投资决策的基础,是项目评估的重要前提,但它不能为项目投资决策提供最终依据。项目评估则是投资决策的必备条件,是可行性研究的延续、深化和再研究,通过更为客观地对项目及其实施方案进行评估,独立地为决策者提供直接的、最终的依据,比可行性研究更具有权威性。

总之,可行性研究是项目评估的对象和基础;项目评估是使可行性研究的结果得以实现的前提;项目评估是可行性研究的延伸和在评价。作为投资决策过程中的两大基本步骤,项目评估和可行性研究之间虽然存在不同点,但他们在整个投资决策的过程中是相辅相成、一前一后、彼此照应、不可或缺的。 [科]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