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流通业实用13篇

商贸流通业
商贸流通业篇1

(四)新型业态发展迅速,连锁经营引领潮流。由过去封闭式、一对一的传统型柜台销售为主要特征的百货店单一业态,转变为多种业态并存的新格局。城乡涌现了一批超级市场、连锁店、专卖店、购物中心、购物广场、厂家直销等新型零售业态。连锁经营、购物中心、专卖店、便利店等现代商贸流通业态逐步取代传统的商贸流通业态,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生产生活方式。到2007年底止,全县已拥有生活、医药、农业等各类连锁经营企业8家、门店7个,有以步步高、上好嘉为代表的经营生活商品的连锁超市;有以亿客隆、太平洋为代表的服装连锁超市;有以正翔药业为代表的药品经营连锁超市;有以永利工贸公司为代表的为农业产前配套、产后服务经营农业生产资料的农资连锁超市,它们已成为我县连锁经营的领头雁。配送、、租赁、拍卖、典当等经营方式逐步普及,电子商务经营模式正在兴起,新型商贸流通业态的不断发展壮大,推动了我县商贸流通业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进步。

二、存在问题

应当说,我县商贸流通业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但是,我县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理念、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发挥作用程度,与加快推进建设长株潭次中心城市的要求和我县周边地区的发展态势相比,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行业竞争能力低下,城乡市场发展失衡。一是与市场经济发展不适应。由于经营风格和品种的雷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难适应,经营状况严重滑坡,据经营者调查问卷统计:认为生意不好做的占60.53%,其中:步行街的经营者认为生意不好做的占到92.86%。从体制上看,跨行业、跨部门、跨乡镇的商贸流通龙头企业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从市场构成看,我县的市场多为日用消费品市场,要素市场和服务市场不足。二是与生产发展不适应。我县是农业大县,绝大部分产品需外销,但由于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不高,从而导致农村商品流通组织化程度不高,尚未形成适应不同商品特点的流通体系,形成卖难,或低价出售,经济效益不高。三是与人民生活发展不适应。近年来我县消费层次有所提高,消费形式日趋多样化。但由于县城聚积力不够,县境内缺少功能完善、设施齐全、商品丰富、信誉高的大型综合市场,使很大一部分购买力流向株洲和长沙等地。四是农村市场开拓不足。农村消费环境、消费条件改善缓慢,农村购物难、购放心物更难的问题尚未彻底解决。五是商贸流通企业现代化水平和管理水平低。从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看,营销策略、经营方式和经营业态缓慢转变时期。电子商务处于起始阶段。不少连锁企业虽然在组织形式上形成了连锁,但通常只是统一店名和标识,在具体经营运作方面远远未达到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核算、统一管理规范化标准。专业化、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缓慢,县内目前还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物流企业。个体私营经济规模不大,档次不高,经营范围大多局限于商业和饮服行业,且经营思维内向,管理模式,家族化小生产经营方式,小富即安,思想状况低迷保守。商业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人才储备严重不足,现代技术型、管理型人才匮乏。

商贸流通业篇2

第四条提高商贸服务业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积极构建“以城市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落脚点”的城乡市场服务体系,打造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商贸龙头企业,全面提升我市商贸流通服务业规模效益水平。力争到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5亿元,2015年达到180亿元,2020年达到250亿元,年均增长14%以上,以商贸流通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全市GDP比重的50%。

第五条优化商业服务业网点布局。根据《xx市城区商业网点规划》要求,对秦州区大众路、麦积区商埠路两个核心商业区,继续提高集聚程度,完善服务功能,提高设施品位,形成传统特色和现代信息相结合的现代城市商业中心。对城区原有街道商业网点,要引进多元投资主体,通过直营、加盟、特许、入股、租赁和重组等方式,对街头巷尾的杂货店、小百货、食品店全面进行改造,重点进行配套设施改善,丰富网点类型,提高网点档次。

第六条加快建设发展现代物流业。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秦州西十里、麦积甘泉物流园区建设的指导意见》,积极盘活土地资源,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加快园区建设步伐,力争2009年使核心区建设初具规模,把园区建设成集仓储、配送、货物托运、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中心,作为联系生产企业、商贸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纽带。同时,整合物流资源,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改造传统运输和仓储企业,细化专业分工,提高物流专业化、社会化水平,到2015年做大做强3—5家区域范围内占绝对优势的第三方物流龙头企业集团。

第七条振兴批发商业集聚幅射能力。充分发挥批发市场在资源配置、信息集散、价格形成、引导生产等方面的作用,使批发市场成为xx商贸业的重要增长点,以促进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对甘谷冀城商场、秦安小商品市场、秦州瀛池果菜批发市场、武山洛门蔬菜批发市场、麦积东部果品蔬菜批发市场等现有批发市场采取改造、整合、迁移的方式进行布局优化和改造升级。鼓励批发市场群内的同类市场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把受用地、交通等因素制约,但有较好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的批发市场迁移到城市交通便利区,重点建设一批粮食、果蔬、中药材、水产品等专业批发市场。

第八条发展商贸服务业新型业态。进一步提升xx零售商业实力与水平,积极稳妥地推进市区都市型购物中心和大型超市建设,优先发展大型百货店,鼓励发展专业店、专卖店。在中心商业区,要推动特色商业街建设,扶持“老字号”的创新发展,对传统百货店加强改造升级和功能更新。在区域商业中心,着重发展具有现代商业气息的专业店和专卖店,突出品牌经营,发展品牌和特色消费。进一步发展以连锁经营为主的营销方式,重点发展以经营生活日用品和副食品为主的连锁便民店、连锁超市、连锁专业店和服务业连锁店。

第九条不断增强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中小流通企业健康发展。积极实施“5强20户”工程,培育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力争利用5年时间,培育5户销售过5亿元,20户年销售过亿元的大型流通企业。从鼓励开办、方便注册的角度出发,简化设立审批程序,积极引导企业通过联合、合作、连锁等方式,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形成一批具有服务品牌、多元投资主体的优势中小流通企业。第十条建立和完善农村商品消费流通体系。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扩大农家店建设改造覆盖面,2009年、2010年再新建和改造一批农家店,保证质量,建设一户,成功一户;每个县区建设2个农村商品配送中心,不断加大商品配送力度,充分发挥农村商品配送中心商品采购、储存、加工、编配、调运、信息等服务功能。推进“万村千乡”网络与供销、邮政、电信等网络的结合,提高农家店的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实施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工程,在重点销区和特色农产品主产区新建或改造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农贸综合市场和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龙头企业农副产品冷链、物流和检测系统改造与建设,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积极推动“农超对接”,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建立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培育自有品牌,促进产销衔接。继续实施县乡集贸市场“退市还路”工程项目,积极引导马路市场、街边市场向“方块”市场转移,力争2至3年内在一些重要交通枢纽、重点乡镇和繁华生活区基本解决占路为市、交通堵塞、交易混乱的问题,方便消费者购买,扩大农产品流通规模,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积极推进“家电下乡”工程。从2009年2月1日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家电下乡”活动,各级商务主管部门一定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强化监管,确保下乡家电产品质量,搞好售后服务,严厉打击借家电下乡名义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切实把家电下乡工作抓实抓好,扩大农民家电产品消费。认真落实国家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结合我市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健全农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强化信息引导和产销衔接,利用农产品销售网络平台,着力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和损耗,促进农民增收。

第十一条加快推进商务电子信息化发展。鼓励流通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形成统一规范管理、批量集中采购和及时快速配货的经营优势,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销售价格,让利于消费者,促进居民消费。支持有条件的专业市场、大型超市逐步建立网络管理、网上交易、结算、价格指导、资源统一配置和其他支撑辅助功能为一体的商业门户网站。加快实施国家发改委大型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信息化建设国债项目。对商贸流通企业电子管理、交易信息系统,其软件和硬件配套设施投资较大的,给予适当资金补助。

第十二条积极培育做大做强会展业经济。加快启动xx商务会展中心设施建设,鼓励和动员有实力的企业或投资主体,结合本地旅游资源和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办好一批有地方特色的品牌会展。至2015年培育出一批品牌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辐射力强的品牌展会,充分发挥会()展业的拉动效应,带动相关的住宿、餐饮、交通、通信等消费,拓展xx会展业的经济功能和社会效益。大力发展旅游度假业,围绕“吃、住、行、游、娱”等生活要素引导假日旅游消费,提升旅游配套服务水平,发展xx旅游商务经济。

第十三条提升餐饮服务业规模和档次。按照经济型、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要求,通过连锁加盟、招商引资、集团经营等方式,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整合我市中低档饭店、旅馆资源,培育地方特色餐饮街区,扶持传统“老字号”创新发展,提升我市餐饮服务整体质量和档次。积极推进“放心早餐”工程,倡导和组织若干个餐饮龙头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开办早餐服务,发展主食加工配送中心,推进早餐经营规模化、规范化,为居民提供价廉物美、方便快捷、安全卫生的早餐服务。

第十四条增强城市商业网点便民服务功能。积极实施“以便民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加快建设和配置生活服务业网点,建设家政服务网络中心,提供安全便利的家政服务。选择一批菜市场进行标准化改造,满足居民便利消费、放心消费需求。改造发展传统的洗染、维修、洗浴等生活服务业,重点培育连锁化、品牌化、规范化的生活服务业网点。大力发展旧货市场,在市县区居民社区和城区结合部建立旧货收购点、慈善捐助站和旧货交易市场,鼓励生产和零售企业开展“收旧售新”、“以旧换新”业务,满足低收入家庭和贫困群体消费需要,促进城市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带动新产品销售和资源节约。支持二手车交易市场升级改造,倡导汽车品牌经销商开展新旧汽车置换业务,建立二手车信息平台,促进汽车更新换代。整顿和规范再生资源回收加工企业,支持龙头企业通过直营、连锁、加盟、股份等经营形式,新建、改造、完善和规范一批居民社区生活废旧物资回收点、专业化分拣中心和跨区域集散市场。进一步拓宽拍卖领域,扩大汽车、房屋、耐用生活资料的租赁业务,加强对典当准入资质的审核与监管,不断推进拍卖业、租赁业、典当业、旧货市场、再生资源回收加工业和二手车交易市场有序健康发展。

第十五条加强流通企业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平台。加快全市“放心肉”监管体系建设,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加强对定点屠宰企业无害化处理的监控,建立肉品质量信息可追溯体系,对现有中小型肉类生产企业进行机械化、标准化改造,切实提高肉品安全保障水平。以绿色食品、绿色生产、绿色营销为中心,加大市县区豆制品生产上规模企业推进技术进步,建立和完善流通环节检疫检测体系,实行无害化管理,对技术改造投资的相关费用,由财政部门给予一定的补贴。对进出我市城乡市场的农业生产、生活资料和鲜活农产品,市交通、城管、工商、检验检疫等部门在政策和工作上给予配合与支持。

第十六条加大重要消费品市场调控监测力度。健全市场监测机构,制定科学监测制度,明确检测人员职责,建立市场信息收集、储存和预测预警系统。选择重点企业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重要生活消费必需品的货源、购进、销售、库存、价格等情况实行定期报告制度,根据市场波动的不同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市场调控,并研究制定出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保障市场供给平稳运行。

第十七条建立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对不同时期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和市场稳定的重要商品建立公共储备和商业储备,建设xx大型储备肉基地,形成政府公共储备与民间商业储备相结合、实物储备与资金储备互补的新型商品储备体系,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十八条认真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将重点商业网点建设项目纳入招商引资重点,广泛吸收国内外资本、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共同推进重点商业网点项目发展。要健全招商引资网络,采取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上门招商、网上招商等多种方式招商。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对重点商业项目进行包装、策划和宣传工作,树立项目品牌,实施品牌战略,推动品牌招商。要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软环境,形成一整套健全、完善、宽松、便捷、高效为投资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管理服务体系。

第十九条加大促进商贸服务业发展的投入,逐步建立各级财政投入机制。2009年起,由市财政设立100万元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资金(以后随着财力的增长逐年增加投入),采取补助、奖励、贴息等方式,重点用于支持农村物流体系服务设施建设和促进商贸服务业发展的项目建设(资金实施细则由财政、商务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各县区也要根据当地财政情况设立一定数量的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基金。

第二十条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广泛吸纳社会资本,促进商贸业快速发展。金融机构要根据商贸流通企业特点,创新产品、服务和担保方式,制定差别化的授信条件,通过动产、应收账款、仓单质押等方式,安排专项资金,解决中小商贸企业贷款抵押问题。引导各银行和非金融机构支持商贸业发展,积极推荐新型商贸业项目,加大银行贷款支持力度。同时吸引大量社会资金,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以存量盘活、增资配股、上市募集、股权转让、企业债券、项目融资、股权置换等方式积极筹措资金,支持商贸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

第二十一条扶持商贸服务业设施项目建设。对列入全市重点培育的商贸流通企业扩建、改造、易地新建大型商业网点设施的项目,涉及有关行政性费用按优惠政策执行。对符合商业网点规划,经批准重点建设物流设施项目、农产品仓储配送项目、连锁企业物流配送项目的用地,按工业仓储最低价标准实行招拍挂出让。落实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商业用电与工业用电同价、商业用水与工业用水同价的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对新建各类综合专业市场、城区社区市场、农产品市场、物流企业、会展中心、酒店、大型娱乐业和在符合规划的特色商业街内开店设场,按国家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执行。

第二十二条建立商贸流通企业激励机制。每三年对全市商贸流通企业按规模、效益、纳税、诚信等情况进行考核,评出全市重点骨干流通企业前五强,最佳商贸流通企业20户,分别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十三条营造诚信商业交易环境。要建立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工作机制,积极推动市场诚信体系建设,有序开展商业信用企业测评活动,引导企业和商户依法经()营、公平竞争,杜绝经销私宰肉、假酒、劣质奶粉等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假冒伪劣商品,对经销假冒伪劣商品、价格欺诈、欺行霸市的行为,给予严厉打击,切实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和交易环境,完善监管法规,促进安全消费。

商贸流通业篇3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坚持“双增双进”,打造“三大基地”,实现“两个转变”的总体战略,实现全市国内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工作的新突破。重点要壮大出口龙头企业,夯实出口基地,开拓国际市场,打造知名品牌,改进招商方式,加强专业批发市场建设。

(二)主要指标

1、20*年全市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在20*年基础上增长15%,达到14.9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6%,2010年突破30亿元。

2、20*年全市外贸出口创汇额在20*年基础上增长22.5%,达到6200万美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5%,2010年超过1亿美元。到2010年全市外贸出口创汇和利用外资两项指标,当年均超过1亿美元。

3、2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20*年基础上增长16.7%,20*年达到91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0.3%,2010年达到150亿元。

4、重点培育十个商贸流通出口龙头企业;建设七大内外贸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开拓四大国际市场;打造十大商贸流通产品名优品牌;建设十大专业批发市场和一处高标准的物流园区。

二、实施重点

(一)抓项目,以项目建设提升商贸流通工作的整体水平,以工业化的思维来谋划商贸流通行业的发展。重点项目建设要实行动态化管理,通过项目建设统领商贸流通工作,以项目建设为总抓手促外贸、引外资、拓外经、活流通。

(二)育龙头,培育体现全市优势和特色,具有核心竞争力,牵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化商贸流通龙头企业。培育年出口创汇超2000万美元的高新技术及高载能加工型龙头企业五个:霍煤鸿骏铝电公司(重点实施年产40万吨电解铝项目)、通顺铝业公司(重点实施年产11万吨电解铝扩产改造项目)、福耀集团通辽公司(重点实施年产240万重箱玻璃生产线改造项目)、通华蓖麻化工公司(重点实施年产2万吨12烷二元酸开发项目)、纸品包装公司(重点实施年产20万吨彩印包装项目)。培育出口创汇超1000万美元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十个:科尔沁牛业公司(重点实施年出栏15万头肉牛、2万头白牛出口肉牛基地建设项目)、通粮集团(重点实施粮油深加工产品出口项目)、大华粮食购销公司(重点实施通辽国际集装箱中转站项目)、北大荒实业公司(重点实施粮油深加工产品出口项目)、通辽三农食品有限公司(重点实施2万亩出口荞麦基地建设项目)、扎旗正达粮油有限公司(重点实施2.5万亩有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项目)、内蒙古清谷新禾有限公司(重点实施3.7万亩有机食品出口基地建设项目)、通辽威世国际贸易有限公司(重点实施2万亩出口蔬菜种植基地建设项目)、霍林河正昌草业有限公司(重点实施3万亩优质牧草出口基地建设项目)、草原兴发集团公司通辽分公司(重点实施500万只肉羊出口基地建设项目)。培育年出口创汇超500万美元以当地资源为依托实现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四个:通辽兴合化工公司(重点实施年产1.2万吨癸二酸盐系列产品开发项目项目)、内蒙古绿太阳实业有限公司(重点实施红辣椒仓储保鲜出口项目)、通辽三元食品有限公司(重点实施红辣椒仓储保鲜出口项目)、宏祥纺织公司(重点实施年产100万套服装生产线项目)。应对入世挑战,充分发挥中国石油通辽分公司的主渠道作用,重点扶持营销网络建设,壮大龙头功能。

(三)建基地,建设具有全市优势和特色,供应国内外市场的货源基地。即开鲁、科区、左中的有机蔬菜基地;库伦、奈曼、左中有机葵花等食品基地;开鲁及其周边地区的红干椒基地;后旗、左中、奈曼、扎旗的肉牛、肉羊基地;库伦、奈曼的荞麦基地;霍市的牧草基地;扎旗的有机绿豆等杂豆基地。

(四)拓市场,把我市名优产品打出去,提高国内外市场份额。重点巩固日、韩市场,拓展东南亚市场,开发俄蒙市场,发展欧美市场。在巩固日、韩市场的基础上,加大东南亚、俄蒙、欧美市场的开拓力度,“十一五”期间出口额超过日本、韩国。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扩大进前、五湖、旭日、刚刚等连锁企业经营规模。积极引进沃尔玛、家乐福、上海华联、东方家园等国际国内知名连锁企业入驻。积极发展壮大商品批发零售企业,鼓励民营资本广泛兴办各种百货、专卖、便民店。加强农村、牧区市场建设,发展多渠道流通,扩大全市商品的国内市场份额。

(五)创品牌,把全市名优特产品打造成国内外知名品牌。维护和提升蒙古王酒、科尔沁牛业、库伦荞麦、通玻牌玻璃、通华牌蓖麻油、通铝牌铝锭、绿太阳绿色食品、“新正达”牌绿豆、“通辽肥牛”、“科尔沁肥牛”、“清谷新禾”有机食品、“三农”牌荞麦米、科尔沁乳业“科乳牌乳制品”等名优品牌。重点培育3个全国驰名商标,40个内蒙古著名商标和全市60个知名商标。

(六)引外资,强化对利用外资项目的跟踪、协调、服务,抓好新签约、新注册三资企业资金落实、项目启动工作。确保鸿骏铝业公司、新奥燃气公司等大项目、大企业如期启动运行,达产达效。采用多种方式对国外招商,“十一五”期间全市实际直接利用外资超过2亿美元。

(七)促外经,引导鼓励企业“走出去”开拓国外市场和利用国外资源。积极引导通顺铝业公司、霍煤鸿骏铝业公司尽快到国外开发原料资源。努力促成通辽交通工程局的境外工程投标。扩大劳务输出的渠道,开拓翻译、艺术、医护人员的境外输出市场。大力发展对外加工贸易,积极运作通辽出口加工贸易区。突出做好国外无偿援助项目的争取工作。

(八)建市场,加强专业批发市场建设,提升原有市场经营及管理档次。把余粮堡牲畜交易市场、团结路贸易区市场、通辽批发城、通辽农资农贸市场、通辽玉米批发市场、白音太来果菜批发市场、通辽建材批发市场、开鲁红干椒市场、通辽木材专业批发市场、煤炭批发市场建成为覆盖全市、辐射周边地区乃至东北经济区的区域性专业批发市场。新建一批门类齐全,市、旗、乡相互连接的粮食、生猪、汽车交易市场。

(九)强物流,充分发挥我市地处华北东北交汇,铁路公路交通便捷等优势,重点建设通辽物流园区,把通辽物流园区建成内蒙古东部商贸物流中心,积极筹建国际集装箱中转站内陆港和口岸机场。

三、主要措施

商贸流通业篇4

规划范围是全县辖区。重点是县城、龙水镇组团城市以及其他重点镇的商业模式、布局结构及服务功能。

(二)规划期限

**年——2010年,展望2020年。

(三)规划依据

——《**县贸易局商贸流通“十五”计划》

——《**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和改革的意见》

——《**市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四)规划原则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把握以下规划原则:

1、系统分析,整体设计;

2、结合县情,突出特色;

3、前瞻谋划,持续发展;

4、各业共生,协调推进。

二、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发展现状

1、“十五”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五”期间,是我县流通规模进一步扩大,流通现代化水平快速提高,流通改革开放逐步深入,经济效益持续向好的五年,为“十一五”商贸流通产业的结构优化和产业提升创造了条件。一是流通规模进一步扩大。**年末,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19.96亿元,年均增长12%;商品销售总额为3.98亿元,年均增长11%;其中:批发零售额为16.40亿元;餐饮业实现3.09亿元;商贸业从业人员达到16万人,占全社会的16.3%。二是商贸流通现代化水平快速提高。“九五”期间,我县现代流通业开始起步,“十五”以来,以连锁业、超市、商业步行街、现代物流和信息化商业为代表的新兴业态快速发展。到**年,连锁经营店铺达到37个,面积2.1万平方米,实现连锁经营达2.3亿元,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11.5%。大型超市4个,商业步行街**、龙水各一条,农贸超市一个。三是商品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到**年全县商业设施面积达198.47万平方米,比“九五”期末增加了190%,城镇中心商圈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健全,购物环境逐步优化,以商业大厦、商业步行街北环路、龙水金都广场、五金旅游城、西部金属交易城等一批独具特色、各具风格的专业特色街成为城镇商业的亮点,全县亿元以上批发市场成交额实现24.5亿元,其中,8大市场成交额达到18.8亿元,龙水五金旅游产品辐射10多个省区,200多个县市;出口创汇达到500万美元。四是商贸流通企业改革逐步深入。“十五”期间,全县商贸流通企业改革基本完成,安置职工630人,化解债务4000多万,确保了行业稳定和社会稳定。五是市场监测调控职能进一步加强。全县设立了4个直报监测系统(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重点流通企业、特殊内贸行业),对600多种商品进行统计监测,并重点对成品油、食品等12种生产生活必需品实行周报和日报监测制度,保证了信息畅通,调控及时。

2、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对商贸流通和对外贸易工作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二是商贸流通和对外贸易缺乏活力,竞争力不强。市场的培育和管理有待完善,农村市场开拓不力,流通现代化水平较低,消费环境有待改善,龙水五金市场聚合辐射能力尚需提升。三是商贸流通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其他产业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四是商贸企业管理水平低,管理方式落后,人员素质差;五是消费拉动经济的增长还不够明显,主要是区位优势不明显,无大工业支撑,城镇人口相对分散,购买力低,商贸流通和对外贸易企业规模小。

(二)发展条件及趋势

有利条件:(1)“十五”期间商贸流通业及对外贸易发展奠定的良好的基础:(2)国家“十一五”确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科学发展观的实施,变投资拉动为投资、消费共同拉动经济增长方式;(4)成渝经济区的确立;(5)城镇化率的大幅提高;(6)旅游业的迅猛发展;(7)交通便利的优势和潜力等都将有利“十一五”期间各项任务和目标顺的利完成。

发展的趋势:(1)参与国际国内大循环的意识加强;(2)三个层次的商业服务网络逐步完善;(3)商贸流通规模日趋扩大;(4)传统的商业经营方式向现代经营方式快速转变;(5)商贸业与其他产业的依存度更高;(6)市场监测调控体系、商业信用体系、市场法制监管体系等日趋完善;(7)商贸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越来越大、区域特色逐步呈现;(8)政府对商贸业的管理手段和重视程度大大提高。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商贸流通业及对外贸易进一步“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的关键时期,是突破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的重要关口时期。总的来看,“十五”期间,我县商贸流通业及对外贸易发展成绩喜人,为“十一五”时期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商贸流通业及对外贸易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体制创新和对外开放,是“十一五”发展根本动力。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采用新思路、新举措推进“十一五”我县商贸流通产业既快又好,全面发展。

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开拓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扩大消费为主线,以深化商贸流通体制改革为动力,推进传统商业经营方式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变,传统流通格局向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转变;坚持发展商贸流通与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相结合,建设有形市场与发展无形市场相结合,培育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与搞活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相结合;加快市场法制监管体系、市场监测调控体系、商业信用体系等三大商贸流通市场环境工程体系建设,促进市场繁荣与规范市场行为、加强市场监测调控相结合,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和增强区域聚合辐射能力。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把我县建成立足成渝,联动西部,统一开放,众商云集,以旅游、观光农业、五金产业为特色的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商贸中心之一。到2020年,**县商贸业将更加完善、更加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三)“十一五”主要经济指标

到2010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现37亿元,每年增幅13%,其中:批发零售额实现30亿元,每年增幅12%;餐饮业实现7亿元,每年增幅18%;商贸业从业人员达到18万人,每年增幅3%;商业设施投资建设新增3亿元,每年增幅15%;出口创汇达到1000万美元,每年增幅4.6%。随着社会消费的上档升级,消费水平的大幅提高,到2020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将实现140亿元,比2010年翻两翻。

四、发展的主要任务

从我县商贸流通业现状出发,考虑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建立高效畅通的商贸流通体系,实现一、二、三产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精心培育现代流通市场体系,努力扩大内需,带动县城、乡镇和农村市场繁荣;广泛采用信息化建设,努力改善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客观环境;改革商贸流通业大发展体制,建立诚信体系;采取多种形式,加速资源、人才开发,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大力促进商业结构升级、结构合理化,加速商贸流通业的资源整合,提高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布局主要依托宝(顶)邮(亭)路沿线,中(敖)万(古)路沿线构筑两条"黄金商业带”。依据对我县目标市场的分析和商贸业发展模式,建立以两条商业带为主脉,以县城、龙水镇、邮亭镇和万古镇商贸业为核心,各中心镇、建制镇商业为基础的**商贸流通体系,重点抓商圈、旅游商业、市场体系、再生资源回收、对外贸易等五个方面的建设。

(一)商业网络

县城、龙水镇组团城市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县经济发展进程的标志,组团城市的商圈建设,可以反映**县商贸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在此应侧重发展全县的标志性商业,除满足本地居民的需求外,还要辐射周边地区居民的集中购物和较高档次消费的需求。

——在县城、龙水镇着力培育步行街、建材(家装材料)、餐饮业、机电通讯产品、风味小吃(小百货)夜市等特色商业街;以连锁、加盟等大型超市为核心的商贸购物中心;

——在全县建设24个街镇乡连锁超市,242个村社便民店,全面推行和实施国家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信福”工程。加快农村商贸网点的体系建设,促进农村消费上挡升级,推进新农村的建设。在社区按照300米半径的标准建设便利店、折扣店。

——在龙水、邮亭分别建设五金产品和粮油食品为主的物流中心。

——是在龙水建立五金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二是在邮亭镇建立**渝西粮食物流中心。最终形成以五金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粮食物流中心为主,以盐业、卷烟配送站为辅构筑物流配送网络。

同时,有步骤地引进县外、市外、境外商贸企业,入驻**,发展仓储式卖场,大型零售商场,促进新型业态发展和商业经营管理上台阶。大力发展现代营销组织形式和营销方式,发展连锁店、超市、便民店、专卖店、专业店、加盟店、仓储式销售,大力推行物流配送,稳步推进电子商务。构筑未来“十一五”商贸流通体系。

(二)旅游服务业

旅游商业系统是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全方位服务的生活服务子系统,大力发展旅游商业对我县商贸业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县有宝顶石刻、北山石刻、龙水湖、玉龙山森林公园等著名景观,发展旅游景点商业本着“保护环境、适当集中”的原则,选择适宜地点建设旅游商业中心区。完善旅游景点商业设施和功能,提升旅游景点商业的吸引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1、积极打造宝顶镇旅游商品城、城南旅游商品一条街。依托我县五金系列产品、石雕系列产品为代表的**旅游商品规模不断扩大,档次不断提高,工艺不断更新,宝顶冬尖、笛女酒、工艺纸伞、工艺折扇、竹雕、根雕、竹席等传统的工艺优势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在宝顶石刻景区、城南着力培育门类齐全、品种繁多、重点突出、特色显著的旅游商品购物中心;

2、大力发展特色餐饮业。在引进县外知名的连锁店、加盟店的同时,依托县内烤全羊、荷花鱼、邮亭鲫鱼等特色菜品和系列美食,高、中、低档应有尽有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县内企业提升品牌和档次,形成独具特色的与旅游大县相匹配的美食文化。

3、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业。着力改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全力推进大邮路农家风情一条线、南北山及龙水湖农家乐的上档升级,培育出一批星级农家乐;努力培育旅馆业、美容美发业、洗脚业、文化娱乐业,规范从业人员的的行为,提高其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三)市场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区域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承担全县农产品集散功能,与各街镇乡的集贸市场共同构成农产品流通网络,重点在大邮路、大铜路建蔬菜、水果批发市场,铁山镇建黑山羊批发市场;

二是依托本县房地产业的发展,重点在县城、龙水镇建设培育大型的建材批发市场;

三是以五金产品快速增长为契机,发展培育龙水五金交易市场。重点在龙水镇建立和培育中国西部五金产业原材料供应市场和五金产品集散基地。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五金产业原材料供应市场和销售基地;五金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五金制品研究中心;五金产业信息平台。

四是建设培育龙水渝西机电产品交易城。

五是大力推进以“农加超”“农改超”为主的改造全县的农贸市场并上档升级。建立农产品集散地公共商务信息服务体系(“信息服务”工程)最终形成以农副产品市场、各类专业市场以及特色市场为主体的比较完善的新型市场体系。

(四)再生资源回收

再生资源回收系统以实现绿色商业、环保商业为目标,以保持全县碧水青山的秀丽景观为主旨,规划将其分为两级--再生资源回收站和再生资源回收市场。再生资源回收站是再生资源回收系统的基础性设施,规划建设成为单独的商业设施,而赋予各社区商业中心、小城镇商业中心再生资源回收功能。再生资源回收市场是再生物资的集散地,回收站回收的资源都归集到回收市场进行处理,本着便于集散、不影响地区整体面貌和不破坏周边环境质量的原则,在县城和龙水镇远离人群、地价适宜、交通便利处选址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市场,同时,搞好绿化美化。

(五)对外贸易

支持有优势的企业到境外发展,多途径促进企业做强做大。切实采取措施,到2010年,培育出5至10家拥有品牌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初步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生产和流通企业。拥有150户生产企业自营出口权。出口创汇达到1000万美元。到2020年达到出口创汇1亿美元。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高效协调机制

加强流通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流通产业改革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流通产业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贸易局,负责跟踪、督促、检查各项工作任务和政策的落实情况。建立部门联系协调制度,逐步理顺全县流通产业管理体制。加强流通产业统计工作,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及时、全面采集流通市场信息,为实施宏观调控和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有效服务。

(二)改善流通产业发展环境。

规范行政许可,简化审批程序,实行“告知承诺制”,提高审办效率。放宽企业登记冠名和设计、咨询、中介、翻译等组织经营场所登记条件。逐步实现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水、电、气同价。继续推进“菜篮子工程”,确保“绿色通道”畅通。公安、交通等部门可对生鲜食品及重点流通企业的货运车辆提供可行、便利、有序的运输环境。市场监管要避免重复检查。查处对企业进行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行为。

(三)加强政策法规及标准化体系建设。

强化商品市场、化学危险品、散装水泥、生猪定点屠宰等重要商品和行业的执法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认真贯彻实施流通行业设施建设规范和服务质量标准,加速传统业态及流通方式的改造,提升市场的水平和档次。引导流通企业推行技术标准、工作规范、管理规程、工作模式、质量控制体系。

(四)完善流通产业工作支撑体系。

加快职能转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逐步从部门管理转向行业管理,从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坚持依法行政,建立专家咨询制度,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和高效优质的政务环境。建立健全流通产业行业协会,加强对行业协会的指导和管理,发挥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经纪人在行业发展、行业自律、技术培训、业务交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市民评议流通产业工作制度,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五)加快高素质现代流通人才队伍建设。

制定流通产业人才培养规划,加强流通企业家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注重流通产业人才的引进。开展流通产业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竞赛,不断提高流通产业职工的整体素质。加强流通产业职业道德和诚信工程建设,组织开展“重诚信”活动,形成诚实经商、放心消费的良好社会环境。

(六)大力招商引资,扩大商贸流通领域

改善交通和环境条件,构筑平台,对大型超市、物流中心等重要商业项目的建设、国内外知名商业开发商和零售商业集团来足投资实行优惠政策。严格执行县及县以上各级政府支持商贸流通业所规定的财政支持政策、税收支持政策、金融支持政策、土地房管支持政策和规费支持政策。

(七)建立商业设施建设准入制度

商贸流通业篇5

2、鼓励商贸项目改造提升。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商贸流通企业经有关部门批准或备案或对现有商业网点设施进行扩建、改造的项目,当年固定资产投资达300万元以上且竣工投入营业的,给予一次性奖励3万元人民币,固定资产投资额在500万元以上(含500万元)且竣工投入营业的,给予一次性奖励5万元人民币。

3、鼓励创办商品交易市场。凡符合规划设计条件要求、新建商品交易市场在规定建设期限内、总投资在2000万元以上,经竣工验收或考核并投入营业后,给予一次性奖励10万元。

二、鼓励发展新型业态

1、大力支持物流业发展。物流企业引进信息管理系统、更新运输工具等技术改造中购置国产设备的投资,经省经贸委确认,按税收管理权限报批后,予以抵免企业所得税;物流企业将其承揽的运输、仓储等业务分包给其他企业并由其统一收取价款的,可按规定以该企业取得的全部收入减去其他项目支出后的余额为营业税的计税基数;占地较大的物流企业,按规定缴纳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确有困难的,可按照税收管理权限报批后,给予减征或减免土地使用税、房产税。

2、鼓励发展连锁经营。连锁经营企业除药品经营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实行一店一证外,文化、新闻、烟草等管理部门的证照,均由连锁企业总部统一办理,各分支机构无需单独申报,证照颁发管理部门应当在其批复或批准文件中列明取得相应许可的各分支机构名称。各分支机构凭该批复或批准文件到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

实行“统一进货、统一配送(配送率达90%以上)、统一价格”,且在我县纳税的连锁企业,利用自身商号,在尚未设立连锁门店的行政村,新开连锁门店(包括直营店和加盟店),经营面积达到30平方米以上,给予一次性奖励0.2万元;连锁企业设立的配送中心,作为连锁企业内设机构,免交有关税费,其配送车免交县内公路车辆通行费和运管费。

3、鼓励运用信息技术、推进电子商务。商贸流通企业当年投资额在50万元以上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经有关部门认定,按项目投资额5%给予补助,最高限额5万元。

三、鼓励企业(行业协会)创品牌

1、鼓励争创星级文明示范市场和星级宾馆。对首次被认定为三星级的一次性奖励3万元,达到四星级的奖励5万元,达到五星级的奖励10万元。

2、鼓励申请老字号和商业名牌。获国家有关部委授予“中华老字号”、“中国商业名牌”等称号的企业,给予20万元的奖励。

3、扶持商业行业协会的发展。商业行业协会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如建立行业信息中心、评估检测中心、开展培训活动等,根据投资额给予2-5万元的补助。

四、鼓励发展步行街。对于创办长度不低于150米步行街的,经验收合格后,给予奖励3万元。

五、鼓励各乡镇实行生猪定点屠宰。凡已实行生猪定点屠宰的乡镇,经县经贸局认定,定点屠宰率达到70%以上的(县城85%以上),给予定点屠宰企业奖励1万元。

六、加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1、设立县商贸流通业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责:指导、协调行业发展工作;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建立项目库、推介项目招商;定期商业网点建设项目指南;积极创造条件,筹建行业协会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经贸局)。

2、建立重点商贸流通企业联系制度。由县领导联系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实行分类指导,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困难。

3、着力改善商贸流通业发展环境。各有关部门通力协作,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投资环境,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加快推进我县现代商贸流通业的发展。

七、扶持商贸流通业发展资金来源。

从20*年开始,由县财政从每年预算中统筹,用于本政策范围内的项目扶持和奖励。

八、商贸流通业发展资金申请及审批程序

商贸流通业篇6

业态的创新流通方式的创新首先是业态的创新。在日本,业态的创新被称为“流通革命”。新时期业态的创新要注重三点。第一,要合理规划和安排一个商圈、一个地区的商业业态。一个商圈和区域中的不同业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百货店卖精,超市卖廉,专门店卖品牌,专业店卖品种,便利店卖时间,无店铺销售卖方便,购物中心卖生活方式。推进业态的创新,要顺应商业业态发展的自然规律,让一个商圈和区域中的各种业态各得其所、相映成趣。近年来,宁波市进入购物中心和城市综合体大发展的阶段。城市综合体在当前这个阶段大发展有其必然的经济发展规律根源。宁波市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汽车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按专家研究,这是购物中心或者城市综合体等大型商业设施大发展的阶段。但同时,我们的购物中心建设中凸显出来的问题也十分明显,主要是同质化严重,缺少交叉辐射能力。要认真思考城市综合体的发展。鄞州万达广场和世纪东方商业广场的经营情况,给了我们很多这方面的启示。第二,要鼓励和促进连锁等先进的业态得到充分发展。连锁经营是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对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近年来,连锁经营出现了质的飞跃,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9年,三江购物俱乐部股份有限公司、加贝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华联商厦有限公司等三家宁波本土连锁企业进入中国连锁百强榜单,分别占居第57位、72位、85位,数量占全省入围超市品牌的一半。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的连锁经营发展得还很不够。据统计,美国70%的零售额都是连锁经营企业产生的,而目前我国连锁经营企业在零售业中的比例才占到30%左右,发展的空间还很大。第三,要注重消费人群特征的变迁。当前,宁波市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65%,城镇化加快推进,即将进入城市化社会。老龄人口快速增加,“银发族”日益庞大,开始进入老龄社会。2009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为1.3亿,占总人口的8.5%,预计2015年将达到10%。“80后”、“90后”走向社会,形成新的消费群体和消费模式。据测算,我国1980年以后出生人口约4.2亿人,占全部人口的31.4%。我们要适应这一形势的变化,创新流通方式,促进消费规模扩大和结构升级。

物流的创新 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流通是经济领域里的黑暗大陆”,物流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强调要高度重视流通以及流通过程中的物流管理。物流环节是成本的产生点,也是降低成本的关节点。从我国情况来看,2010年上半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30901亿元,与GDP的比率为17.9%,这意味着我国每实现100元的GDP产值,就需付出17.9元的物流成本。推进商贸流通领域物流的创新,要高度重视配送的发展。物流效率提高与信息化的结合,可以使企业随时掌握每个门店每个时刻的库存、销量,集中配送大大节约了物流成本,并可实现门店的“零库存”。配送不是一般的供应,而是供应者送货到户式的服务性供应;配送不是简单的送货,而是“配”与“送”的有机结合。因此,配送被认为是现代物流的“词典”中最引人注目的字眼,是整个物流系统中挖掘第三利润源的突破口。目前。发达国家,不论是生产资料还是消费资料,都广泛地推行了配送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比如,国际上连锁企业的统一配送率一般要达到80%以上,而目前我国大多数连锁企业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的比例只有30%~60%。我们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要大力发展现代化的配送制。

供应链管理的创新传统经济理论认为流通只是货物的空间位移,不创造商品价值。实际上,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流通不仅是商品价值实现环节,流通本身也会为商品带来巨大增值。流通企业只有突破货物交易模式,创新增值服务手段,努力往生产和服务两端延伸,才能形成专业化的不可替代的服务手段,降低生产成本、物流成本和原料成本,真正成为连接生产和市场终端的纽带和桥梁,创造更多服务价值。所以,加快商贸流通领域发展方式的转变,要高度重视供应链管理的创新,不断推进商贸流通发展重点从原来的销售终端向整个流通环节转变,不断延伸商贸流通产业链。高端的商贸流通业,实际上要做好品牌的管理、销售,而把中间利润最低的部分留给加工企业。我们看苹果公司的案例,苹果公司主要负责产品设计开发和品牌维护,而把中间的制造业交由中国的富士康来做。所以它赚取的是“微笑曲线”的左右两端高点,难怪苹果公司的CFO说,我在苹果公司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把钱花出去,因为苹果公司的利润实在太好了,现金流太庞大了。

以推进信息化为手段

有人把现代世界定义为三个世界,即物质世界、精神世界和信息世界。信息和物质、能源一样成为三大基础性资源。信息化是信息世界对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在经济领域的影响与改造,意味着结构性、本质性、颠覆性,规则的改变。我们可以看到信息世界已经对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和改变,对商贸流通的改变,而我这里可以断言,这种改变才刚刚开始。传统看法认为流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科技含量较低。最新研究表明,流通业已成为信息技术应用程度仅次于金融业的技术密集型行业。信息化已成为流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流通方式创新的重要载体。

要高度重视电子商务对传统商业的影响力2009年,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到2015年,中国网民可能到六七亿,而且现在网民里面电子商务的渗透率还不高,大概在30%左右,再过五年,这个数据可能会到60%以上。2009年,我国网上交易规模达到2483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9%,今年上半年,网上交易规模就达到了2118亿元,增长了将近100%,预计全年能达到4500亿元。预计

到2015年,网上交易规模将将超过6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0%。我们可以看到,在淘宝网上,几乎可以买到任何你想买的东西,大到冰箱洗衣机,小到牙刷牙膏,什么都有,而且支付方便。近年来,宁波市的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良好,宁波神化化学、中国液体化工交易网、中国废品网、中塑在线等一批行业网站陆续壮大,中国海商网、宁波模具网、中塑在线等10家本地第三方电子服务机构入围全国电子商务百强,阿里巴巴、慧聪等国内综合性电子商务门户或国际电子商务知名公司都纷纷进入宁波市场。在去年9月份中国B2B研究中心的《中国电子商务十二年调查报告》中,宁波位列“电子商务十大创新创业城市(地区)”第8位。刚刚获得的消息称。宁波进入“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候选名单,最终结果预计明揭晓。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鼓励传统商贸流通企业建立网上销售平台,以网上销售带动门店销售,以门店销售支撑网上销售。

要高度重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智慧城市建设物联网,通俗地说,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它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物联网的发展,必然会给商贸流通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信息化与城市发展”主题论坛总结表彰大会上,毛市长指出,要坚持商业运营模式创新,有步骤地发展智慧企业总部、智慧贸易、智慧物流等“十大应用系统”。为此,我们要保持科学和开放的态度,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发和使用物联网相关智能系统,参与和推动商贸流通领域智慧城市的创新建设。

以融合发展空间为基础

加快商贸流通领域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有融合发展的意识。融合发展实际上是一种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关系着我们商贸流通工作的眼界、心态、职能转换、工作重心等一系列问题,融合发展首先是产业融合发展,其次是空间融合发展。

产业融合发展,就是要促进流通业与农业、工业、金融等交叉渗透,从融合中寻找新的发展空问第一,加强与农业的融合发展。要通过推广农超对接等模式,深化农商分工协作,带动订单农业和标准化种植养殖,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同时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促进农民增收。第二,加强与工业的融合发展。要积极推动流通业向定制、加工、配送甚至研发设计领域延伸,促进工业企业提高专业化水平和生产效率,降低库存,同时使流通也自身壮大。比如英国的玛莎百货集团,从创立至今已有126年的历史,是英国最大的跨国商业零售集团,在英国本土有600家分店,在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共开设了285家分店,但它80%的商品都是自有品牌,由800余家厂商为其供货,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没有工厂的制造商”。自有品牌商品的价格一般比制造商品牌低15%以上,而利润率却能高达30%。同时,要加强流通对生产的服务功能。长期以来,商贸主管部门重视消费、忽视生产,重视保障供应、忽视促进生产,重视本地流通、忽视外埠市场的传统观念非常牢固。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我们的观念开始发生很大的变化。我们在努力扩大消费、保障供应的同时,把开拓市场、扶持工业作为商贸系统的应尽之责、搞活流通的题中之义、发展调整的必由之路,积极拓宽工作领域,主动创设工作平台,发动和帮助工业企业拓展市场。我们积极组织企业“走出去”找市场、设网点,至今已在南昌、重庆、成都、上海创设了四家宁波名品直销中心,批零兼营、抱团作战,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市内、省内乃至国内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最近,王建满副省长、毛光烈市长都对此作了批示。我们要进一步推进国内营销网络体系建设,帮助宁波产品加快拓展国内市场。第三,加强与金融业的融合发展。要抓住信贷消费、电子支付、供应链融资等金融创新与流通关系越来越紧密的有利实际,积极探索流通业与金融结合发展的新路了。

空间融合发展,这是产业融合后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第一,要融合市内市外两个空间。要市内市外两个市场一起拓展。在重视本地市场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外地营销体系建设和外地市场的拓展,积极发展总部经济,鼓励支持本地商贸流通企业“走出去”,到外地设立分店和网点,发展营销网络。2009年7月份,我们做过一个统计,这么多年来,宁波连锁销售企业在市外开设的网点总共有99个,其中33个是在2009年上半年新开设的,占市外销售门店总数的33%。今年7月份,宁波市实现商品销售总额655.2亿元,其中国内销售总额516.1亿元,增长32.2%。要市内市外两类消费一起促进。据统计,近几年,宁波入境游客以每年25%的速度递增,去年海外游客已达20多万人次。我们一方面要大力促进市内消费,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贸易促进活动,积极搭建产品推介和消费平台,因地制宜地开展节假日促销、节庆促销等促销活动,刺激和扩大居民消费。另一方面,要着眼于长三角地区、周边城市的消费群体,培育大商圈,营造新热点,不断提高城市经营商品的诱惑力、服务质量的内聚力,努力吸引外来消费。第二,融合城镇乡村两个空间。融合城镇乡村两个空间,统筹城乡两个市场,完善工业品、农产品两类流通,是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我们既要重视城市商业的规划和工业品流通体制的形成,更要重视农产品流通和农村市场的建设,打造城乡一体化的流通体制。就市场建设来说,近年来,我们开始重视中心城市、县域、城镇、乡村四级市场体系的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就农产品流通来说,我们要高度重视农产品流通对农民增收、农村消费增长的重要意义,要以城市市场为主导、农村市场为基础,构建农产品、工业品双向畅通,城乡互动的城乡一体化的商品流通体系。

以深化改革为动力

加快商贸流通领域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既要看到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形势发展要求的“顺势之举”,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不是能够顺其自然、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轻易实现的“顺手之举”。我们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从而推动商贸流通领域发展方式的转变。

要在“引导”上做文章要充分运用法律、经济、政策、规划等多种手段,加强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引导。要加强“十二五”规划、产业规划和网点规划的编制,引导整个产业和网点的规范提升。特别是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要解决好目的、任务和内容等问题。规划的目的是优化资源配量、完善城市功能、突出城市特色、服务生产生活。规划的任务是控制总量、审划增量、调整存量、优化质量。在具体规划中,要管大不管小,管面不管点,管

粗不管细,管形态不管业态。我们要积极争取提高规划的约束力、强制力,提高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正确性。要加强规划编制时的调查、研究和论证,确保规划落地。

要在“促进”上下功夫商贸流通主管部门要以促进商贸流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为己任,为商贸流通行业的健康发展积极提供扶持和帮助。要鼓励具有竞争优势的流通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承包和兼并等方式,实现规模扩张,培育现代商贸大企业大集团,引导支持流通企业做强做大。要在现代百货、超市连锁、生产资料流通、农产品流通、餐饮连锁等行业确定一批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较好的成长性和较大的发展潜力的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要加强对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的扶持和引导,充分发挥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再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拉动民间投资、方便群众生活、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市场繁荣、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要重视理论和观念创新,积极衔接争取,努力消除当年“重工抑商”观念的后遗症,在政策上,要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各县(市)去要逐年增加对商贸流通服务业的财政扶持资金,发挥财政资金、贷款优惠和税费减免等政策的杠杆作用,大力吸引社会投资,为商贸流通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要在“规范”上花力气当前,在商贸流通领域,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颁布的法律、行政法规仅有《拍卖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等少数法律、法规,尚未形成一个科学、明确和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标准,与新形势、发展需要很不适应。要充分利用宁波较大市立法地位的有利条件,加强商贸流通领域的立法研究。同时,加强行业标准建设。最近宁波市的家政服务业标准被列入国家标准试点,成立了家政服务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要积极推进商贸流通领域的行政综合执法体制建设,完善12312商务举报投诉服务中心功能,联合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加强对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和控制,及时有效打击各类假冒伪劣商品,整顿规范市场秩序。要强化商贸流通行业监管,加强对典当、拍卖、旧货、报废汽车回收、成品油流通、酒类流通、民爆管理、定点屠宰等特殊行业的管理,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

要在“绿色”上求成效要抓好商贸流通领域的节能减排工作,倡导绿色消费。商贸流通业特别是零售业是用电用水大户,节能减排潜力很大,要鼓励流通企业做好照明、空调、电梯等耗能设备和经营场地的技术改造,抑制过度包装,抑制塑料购物袋和一次性物品的使用,鼓励商贸企业开展绿色采购和消费,促进消费者增强绿色消费观念。

以保障民生为根本

商贸流通业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要以保障民生为根本和归宿,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认真抓好市场供应保障、菜市场建设和改造、便民餐饮建设和社区商业建设等一系列民生工程。

商贸流通业篇7

一是各金融机构要继续支持秦州大众路、麦积商埠路两个核心商业区发展,促使其提高集聚程度,完善服务功能,提高设施品位。同时,积极投入资金,全面改造和升级主要街道上的低档次杂货店、小百货和食品店,改善配套设施,提升网点档次。积极支持特色商业街建设,扶持“老字号”创新发展。着重支持和发展具有现代商业气息的专业店、专卖店和以经营生活日用品、副食品为主的连锁便民店、连锁超市,突出品牌经营。对于上述方面的贷款需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在做好充分调查和前期论证的基础上,依据市场规则,搞好融资服务,在贷款利率浮动范围之内实行较低的优惠利率。

二是进一步支持物流园区建设。对秦州西十里、麦积甘泉两个物流园区建设中的资金缺口,各金融机构要给予积极的支持,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集仓储、配送、货物托运、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中心。

三是促进批发市场的健康发展,使其成为我市商贸业的重要增长点。各金融机构要密切关注各批发市场的改造整合,对有较好经济利益和发展前景的批发市场,其迁移、改造升级中的资金需求要给予积极支持。

三、积极推动农村商品消费流通体系的建设

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进一步扩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覆盖面。对于农家店建设、运转中存在的贷款需求,各金融机构要给予积极支持,适当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手续。支持农村商品配送中心建设,使其商品采购、储存、加工、编配、调运、信息等服务功能得到有效发挥。积极推动“农超对接”,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建立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培育自有品牌,促进产销衔接。继续推进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重点培育大型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企业,保障市场供应。做好“家电下乡”、“农机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中的金融服务工作,金融机构在办理“下乡消费贷款”时要遵守贷款手续简便、利率优惠的原则,对涉农商贸流通企业的贷款利率,合理确定贷款利率的上浮幅度,支持其做大做强。

四、积极支持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增强城市商业网点便民服务功能

一是配合政府实施“便民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和标准化菜市场改造工程,做好配套金融服务与信贷支持工作。

二是积极支持城市耐用品消费升级换代。创新消费贷款方式,引导社会形成科学消费、循环消费的模式。支持龙头企业通过连锁经营等形式,新建和改造一批统一规范的社区废旧物品回收站点、专业化分拣中心和跨区域集散市场。鼓励生产和零售企业开展“收旧售新”、“以旧换新”业务,带动新产品销售和资源节约。

商贸流通业篇8

商贸流通业;城市经济;影响云南

一、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现状

(一)商贸流通业发展迅速且交易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当前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商贸流通业规模不断扩大,作为先导性产业,商贸流通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16.3%的速度逐年增长,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10.8万亿元,到了2012年这一数值提高至21万亿元,增涨幅度近一倍,其中2012年国内的餐饮业营业收入突破23283亿元,较上年涨幅13.6%。由图1可知,近年来我国商贸流通业不断发展扩大,不仅提高了社会消费品的零售总额,而且还大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可见不断扎实推进商贸流通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全面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商贸流通业项目建设的发展势头强劲随着商业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与逐步完善,当前专业市场得到逐步升级,项目的建设发展势头强劲。2002-2014年我国商贸流通业建设商业市场综合楼共投资1000万元、家居装饰及超市投资接近400万元,同时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项目投资约1550万元。现阶段国内商贸流通项目的建设发展势头强劲,使得商贸流通水平与经济结构得到快速提升与完善。

(三)流通模式与产业不断发展与创新伴随着流通技术以及流通手段的不断变革,国内商贸流通的模式得到不断创新发展:货仓式商店、超市、百货店、便利店、专卖店、专业店以及家居建材店等流通模式不断发展,进一步加快了流通业态的多样化发展。其次专业化、正规化流通企业的分工体系也不断完善与形成,进而形成以需求作为导向的商贸流通业链,逐步形成集“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物流配送”综合一体的新型经营模式(洪涛,2013)。此外利用移动通信、互联网与电子标签等先进技术,全面带动了国内商贸流通业的较好转型和升级。

二、商贸流通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商贸流通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一方面,不仅有效推动社会经济的增长,同时商贸流通业自身也能够提高流通的效率,带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商贸流通业能够促进资本的不断积累以及技术进步,增加了社会的总供给,较好确保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一)商贸流通业对经济的直接影响1.商贸流通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商贸流通业对GDP的影响,通过所实现的产值在GDP的比例衡量,而商贸流通业的贡献率主要通过流通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衡量。某地区的商贸流通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多数和这一地区的商品、该区的市场化程度、社会分工与专业化生产水平具有密切的关系。按照历年我国统计的年鉴资料可知,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商贸流通业的产值占GDP的比例接近9.5%,年平均增长近3.8个百分点。2013年我国的商贸流通业总产值约29726亿元,增长率为10.63%,远高于GDP的增长率8.95%,而商贸流通业的产值份额占GDP的比例接近10%,可见商贸流通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越大,则表明产值在GDP的比重与增长也就越快。2.商贸流通业对社会就业的影响。社会就业关系到人类生存的基础条件与要求,不仅具有经济意义,即劳动者为社会提供服务或商品时也可获得劳动报酬,而且还具有社会意义,通过劳动使自己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李欣欣等,2014)。商贸流通业的劳动力就业指数指的是流通业从业者数量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就业指数越高表明该地区的商贸流通业越能吸纳更多的劳动力,进而就能解决更多的社会就业岗位,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现阶段国内商贸流通业对社会就业的贡献进一步增强,就业贡献率从1980年的3.23%提高到2014年的13.86%,其中2013年商贸流通业的就业者超过7685万人,增幅远高于其他行业。2011年我国批发以及零售业就业者数量比例占社会就业总人数的约25%,其中零售业、批发在个体、私营企业当中的从业者比例接近41%,连带仓储、交通运输、餐饮业、邮电通信业以及住宿行业从业者,整个商贸流通业从业者数量占社会从业总人数的约50%。由此表明商贸流通业对提高社会就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3.商贸流通业对三次产业发展的影响。首先,商贸流通业作为商品销售主要环节,在整个社会资源的调配过程与结构优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会生产的分工与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使得各产业间的依赖性进一步增强,由此提高了产业间的中间需求,因此商贸流通业对提高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起到助推作用。其次,商贸流通业的不断发展较好地为第二产业产品的顺利实现提供支撑,而第二产业的发展又为商贸流通业提供了市场空间;商贸流通的扩大进一步促进社会分工的深化,同时提高了社会运行的生产效率,从而加速经济的发展(龚丽虹等,2011)。商贸流通业对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均起到调节作用,以第一产业中“蔬菜流通”而言,对于蔬菜流通方面出现的“菜贱伤农”或“价高伤民”之怪象,商贸流通业应通过进一步缩短流通环节提高效率,进一步发挥流通信息的引导功能,有效确保农产品的顺利合理与及时流通,最终有效推动第一产业的健康发展。最后,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对第三产业经济的提高产生外部性作用。商贸流通业也借助其自身能够产生对第三产业经济的贡献力、对于地区经济的带动促进作用以及发挥对消费的服务力、对上游的控制力等优势,促进第三产业经济的增长。

(二)商贸流通业对经济的间接影响首先,充分刺激需求的增长,优化并升级消费结构,就消费者的地位角度而言,商贸流通业已经由社会经济的补充角色向社会经济的主要角色方向转换,进一步真正发挥出商贸流通业的“聚”与“散”功能,全面引导消费。其次,商贸流通业不仅扩展了经济市场,同时还有效地引导生产、活跃消费,并且促进了社会的充分就业,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市场经济运行的效率,全面促进城市经济的稳定发展。商贸流通业不仅可以节约社会的总交易成本,而且还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的内涵方向发展。最后,商贸流通业通过把生产和消费相互联结,合理配置并优化各生产要素与资源,全面促进再生产,在经济运行中,商贸流通业有效将服务、设备、商品、劳动力以及生产技术等各要素资源聚集起来,从而充分加快流通速度并提高流通的效率,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商贸流通业对城市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以云南省为例

(一)云南省商贸流通业发展概况就云南省的商贸流通业而言,从2000年该省的经济总量由50.25亿元人民币提高到2010年的1020.08亿元人民币,平均年增长速度为5.23%,其中住宿餐饮业、仓储邮电业、交通运输以及批发零售行业均有迅猛发展。2012年,云南省流通业的生产总值接近1288亿元,比重约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12.51%,而占服务业总产值的近30.40%,较上年提高1.4%;同年该省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541.62亿元,较上年提高18.10%。2013年该省的零售业的零售额为2367.715亿元,较上年提高了12.4个百分点;餐饮业的零售额接近474亿元,较上年提高17.8个百分点;住宿业的零售额为39.025亿元,较上年提高21.3个百分点,而批发业的零售额接近397.20亿元,较上年提高37.8个百分点。可见该省的商贸流通业发展势头迅猛,各行业流通业态均取得良好的成效。

(二)云南省商贸流通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及其发展制约因素1.对经济的促进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云南省的流通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商贸流通的现代化水平逐年提高,同时云南省发展商贸流通业还积极导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以及连锁销售等管理技术与现代化的营销理念,从而提高了全省商贸流通的效率。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云南省全省的生产总值为11720.9亿元,较2012年提高12.1个百分点,其中该省完成第一产业的增加值约1895.35亿元,提高6.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927.81亿元,提高13.3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约4897.75亿元,提高12.4个百分点。可见商贸流通业对该省的三次产业起到了促进、协调与带动作用。2.发展的制约因素。第一,云南省的商贸流通业体系有待完善。缺少一体化的立体交通网络;地处偏远且交通闭塞,制约了商贸流通业的顺利发展;流通信息与网络不畅;缺少专业的流通人才;商贸流通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不强。第二,商贸流通业的物流长期发展存在“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商贸物流的基础设施比较差、商贸网点总数不足3000个,而且商贸流通从业者仅有5000人左右,部分商贸流通企业存在“小、散、乱、差”等现象;缺乏流通管理人才,缺少健全的支持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与运行机制。第三,商贸流通物流市场的建设也存在滞后现象,根据2010年的相关统计报告表明:2009年云南省农村商贸流通物流市场数量比重,仅仅占到该省消费品市场的不足10.2%。由于上述影响因素的存在,使得云南省商贸流通业难以发挥出助推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与优势。

(三)云南省商贸流通业对该省经济发展的影响1.商贸流通业对云南省GDP的影响。现阶段云南省商贸流通业对提高该省的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商贸流通业对该省社会产业的增加值从1996年的212.63亿元提高至2012年的1617.85亿元,年均涨幅约14.68%。此外该省的国民生产总值比例由1998年的7.72%提高到2007年的8.53%,表明云南省的商贸流通业不断快速发展且规模进一步扩大,商贸流通业对于该省的GDP贡献率不断逐年提高(见图2)。云南省的商贸流通业在GDP以及在第三产业的比例分别约为14%与40%,然而流通业在GDP的比例相对稳定;第三产业中流通业占比高,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减弱的趋势(宗颖,2012)。由此表明云南省的商贸流通业以及GDP虽保持在同一水平,但是流通产值占GDP的比重未能跟上流通产值占第三产业的速度(见图3)。2.商贸流通业对云南省社会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云南省2012年商贸流通业中的城镇从业者人员接近41万人,对GDP的贡献率接近15.7%,该省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为城镇从业者提供了更多的社会就业岗位。从而全面较快地带动社会就业岗位的增长,进一步发挥出商贸流通业对经济运行的促进作用,如表1所示。通过表1历年数据的对比情况可知,云南省的商贸流通业中的从业者占第三产业工作者的36.7%。基于动态角度而言,该省流通业从2003年至今,从业工作者数量较为平稳且有上升的趋势。然而该省流通业对社会就业的贡献较大,进而为全面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创造了较多的就业岗位,从而拉动该省经济的全面协调增长。3.商贸流通业对云南省消费的影响。流通环节作为连接消费与生产的纽带,对经济的发展与扩大内需、增加消费等方面起到助推作用。商贸流通业对云南省消费的影响,主要通过流通业的产值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例来表示,当比重越大表明当前流通业对消费的影响就越大,即商贸流通业对该省消费的促进作用就越充分,从而真正促使商贸流通业发挥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图4可知,云南省1996-2012年流通业的产值逐年提高,同时该省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断扩大,现阶段云南省流通业对消费的贡献作用凸显,对经济消费起到较好的带动或促进作用。

(四)云南省发展商贸流通业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路径1.提高对商贸流通业促进经济发展的认识。按照《云南省商贸流产业的发展规划》,各地方政府部门积极转变观念与解放思想,坚持做到“开拓市场——扩大消费——发展现代流通业”的发展脉络,进一步加快商贸流通体制改革。加大政策与税收的支持力度。一方面不断完善该省商贸流通业发展过程的软件与硬件环境,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还应提高信息技术与经济的发展水平,较快地形成区域的交通以及信息网络,提高商贸流转能力与流通效率,有效促进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罗文凯,2011)。2.加快商贸流通业中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云南省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商贸流通业中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重点规划并积极建设仓储——包装——加工——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提高该地区商贸产业的流通效率,确保地区物流网络及信息的畅通,提高商贸流通业物流建设的服务水平。提高商贸流通信息化的水平,推动商贸流通业的技术装备、资本运营或组织形态等创新。一方面云南省应积极培育大型商贸集团,以便较快提高商贸流通的管理与组织能力,采用“改组”或“收购”、“兼并”等形式有效促进商贸龙头企业的强强联合。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商贸流通企业的服务功能,不断扩大规模效应增强市场的综合竞争力,促进该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最终提高该省的经济水平。3.重视商贸流通业对于城市经济的带动作用。商贸流通业的顺利发展可以全面推进城市经济的稳定发展,为此应加以重视发挥商贸流通业的引导功能,同时进一步加快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促进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一方面有效调整商贸流通业的各项政策,制定合理有效的商贸流通发展法规,同时进一步整合现有的批发零售市场,引导流通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电子商务体系,以期全面促进电子商务的网络化建设进程,促进更多商贸流通业的多元化发展,较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发挥对经济的带动作用。4.完善流通业的法规政策助推城市经济较快发展。政府制定切实有效、支持城乡商贸统筹协调发展的法规、政策或制度,推进该省商贸流通业的制度创新。进一步改善该省各城市的流通与消费环境,完善该地区商品的流通市场,建立统一、有序、开放的城乡商品流通新格局。努力打破市场的准入障碍与行业的保护制约,积极为商贸流通企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促进该省商贸流通业的健康发展,发挥商贸流通业对于促进消费的先导作用,最终发挥商贸流通业对该省各城市经济的辐射与带动作用。5.重视培养商贸流通人才为快速发展城市经济提供人才保障。积极利用各高等院校的人才,采取校企合作形式,不断培养商贸流通人才,以提高该省现代流通的专业人才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从而提高商贸流通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此外建立不同的教育培训体系,提高该地区流通行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管理水平;鼓励商贸流通从业人员考取相关的从业资格证,提高商贸物流服务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促进该地区商贸流通业顺利发展,最终发挥商贸流通业对城市经济的促进与带动作用(王锦良等,2011)。总而言之,要进一步重视商贸流通业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意识,不断促进城市商贸流通业的稳定发展,完善各项商贸流通的法规体系。一方面积极营造良好的商贸流通环境,政府也应加大对商贸流通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培养商贸流通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加快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进而快速促进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洪涛.商贸流通业经济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2.李欣欣,刘根荣.城市化与商贸流通业发展互动关系的实证分析[J].价格月刊,2014(9)

3.龚丽虹,张体伟.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26(4)

4.宗颖.江苏流通业贡献及其发展的实证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5)

5.罗文凯.甘肃省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1

商贸流通业篇9

研究采用GLS模型分析人力资源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GLS估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截面相关、序列相关以及异方差等问题,在静态面板估计过程中具有很好的效果。一般而言,商贸流通业的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Y=f(x1,x2,…,xn),按照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可以将商贸流通业的生产函数表示为柯布-道格拉斯式,即Y=f(K,L,T)=A(T)KαLβ,仍然以K代表资本投入,L代表劳动投入,T代表技术投入,两边取自然对数可得:LnYit=A+αLnKit+βLnLit+μit考虑到不同时期以及区域的影响,本文构建人力资源对商贸流通业影响的GLS模型为:tradeit=c+β1levelB+β2levelH+αXit+μit其中,trade代表商贸流通业,level代表解释变量,X为其他控制变量,B、H分别代表基础型人力资源和发展型人力资源,β1、β2与α分别代表各解释变量的估计系数,c为截距项,μ为残差项,i和t分别代表个体效应和时间效应。

二、模型数据及指标选取

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明显,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与地方市场需求存在密切关系,导致人力资源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必然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分析人力资源与商贸流通业关系时仍然需要对经济发展水平等其他变量进行控制。以下为2007-2016年间省际面板数据各变量的选取依据:被解释变量:商贸流通业(trade),采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衡量。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囊括零售、批发等多个商贸流通业部门销售额指标,能够从整体上反映商贸流通业发展规模。解释变量: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一般可以分为基础型、技能型和知识型几类,不同时期各类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存在差异。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我国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市场劳动力需求逐渐由数量向质量转变,在参考前人研究基础上,本文将人力资源分为基础型人力资源和发展型人力资源两类,采用平均受教育年限衡量。其中,将平均受教育年限在高中以下的划分为基础型人力资源,高中以上的划分为发展型人力资源。基础型人力资源和发展型人力资源分别记为B-level、H-level。控制变量:考虑到我国各地区在经济社会等方面发展的差距,将经济发展水平(采用GDP总量衡量)、人口规模(采用年末总人口数衡量)、资本投入(采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衡量)、技术投入(采用产业水平衡量)等作为控制变量,分别记为gdp、people、invest、ind。此外,商贸流通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资本投资取对数,其他变量采用原序列。

三、实证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通过单位根检验对研究中选取数据的平稳性进行判断,研究采用LLC和IPS方法,表1为单位根检验结果。由表1可知,在LLC和IPS两种检验方法下,商贸流通业、发展型人力资源、技术投入、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都不平稳,经过一阶差分后,各变量均在1%或5%水平上显著,即变量平稳,为一阶单整序列,记为I(1),可以做进一步分析。

(二)全国层面人力资源对商贸流通业影响的GLS估计

全国层面人力资源对商贸流通业影响的GLS估计结果。模型统计检验结果较为理想,AD.AR值为0.7459,说明各解释变量对商贸流通业影响的预测模型较好。根据模型估计结果可得商贸流通业预测模型为:t^radeit=-1.976-0.03levelB+0.011levelH+0.635people+1.104gdp+0.105ind+0.031invest从模型估计结果来看,基础型人力资源对商贸流通业发展具有显著负向作用,而发展性人力资源对商贸流通业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说明现阶段高素质人才对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居于主要地位,而传统的劳动力供给模式正在逐渐脱离市场需求。此外,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投入、资本投入对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作用最大,商贸流通业是伴随着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与社会分工的细化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地区在交通物流、仓储运输等方面的承载能力,也为商贸流通业发展提供相应的社会基础。人口规模是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第二大影响因素,一般而言,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社会消费需求也会随之增长,从而促进社会供给总量的增加,反馈到社会生产部门则表现为行业的细化和规模的扩大,进而推动商贸流通业发展。但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引起劳动力结构的新变化,不同地区受到历史、自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也表现出方向和速度的差异,导致人口因素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作用表现出区域异质性。技术投入反映一个地区的产业水平,技术投入的增加即产业水平的提升,反映在产业结构层面则表现为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而商贸流通业主要部门都属于第三产业,因此,技术投入的增加必然带动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投资水平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小,在经济发展初期,资本积累是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对于稳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也在逐渐转变,投资型增长的传统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商贸流通业的发展需要,要素优化配置才是推动现代化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三)分地区人力资源对商贸流通业影响的GLS估计

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人力资源对商贸流通业影响的GLS估计结果,鉴于篇幅,表中仅给出了各解释变量的估计系数值及其显著性结果,以便于各地区进行相互比较。人力资源结构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表现出明显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发展型人力资源对商贸流通业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基础型人力资源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不显著。东部是发达地区,区域内部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商贸流通业发展规模和质量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对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有着较高要求,在商贸流通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高素质人才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作用更为明显。中西部地区发展型人力资源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作用不显著,而基础型人力资源对商贸流通业表现出抑制作用,这种现象与目前两大地区的产业转型密切相关。在产业转型过程中,传统的人力资源结构逐渐与新产业结构出现不适应现象,基础型人力资源过度反而会造成商贸流通业单位产出效益的降低,而产业转型过程又受到地方自然、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在转型速度和规模上都表现出一定滞后性,从而导致发展型人力资源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作用难以体现。此外,人口规模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也表现出明显区域差异。东部地区表现为显著促进作用,中西部地区为明显抑制作用。人口规模往往决定一个地区的劳动力供给能力,但是在我国人力资源两极分化背景下,中西部地区人口规模对劳动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基础性劳动力供给方面,这必然与产业转型对人才需求的现实情况相悖;反之,东部是我国高素质人才聚集区,优质人力资源结构对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发展具有更强劲的促进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

(一)稳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区域内部人力资源结构

商贸流通业篇10

商贸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促进区域生产发展

商贸流通业对区域生产有着一定的引导作用,它不仅影响着区域生产的规模,而且对区域经济效率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保持生产规模与市场商品流通规模相适应,才能够充分发挥商品流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减少生产成本,进而使生产效率得到提高(陈姗等,2013)。基于宏观经济视角,社会的总供给与社会需求量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从社会供给方面看,商贸流通业通过资本的不断积累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增加供给,使市场经济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

(二)促进区域分配格局优化

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在我国的社会经济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商贸流通业在初次分配过程中又发挥着重要的枢纽作用,初次分配要基于供求关系与商贸流通业进行有效的衔接,才能够使商品的生产、销售以及消费活动得以实现。银行的信贷业务正是通过贷款的发放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非物质生产相关单位则是以劳动报酬的方式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这就使商贸流通在社会分配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再分配往往要依赖商品流通才能够得以实现,从这方面来说,无论是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都应注重对商贸流通体系的有效构建,保障商贸流通的畅通性,使其能够高效运行。

(三)加强区域产业关联

首先,商贸流通能够促进社会的有效分工,提升生产技术水平,与各个相关产业之间形成密切的交流与联系,进而使整个经济体得到激活。其次,商贸流通能够增强产业链联系,促进社会生产率的提升,推动社会技术创新,对各个行业分工进行细化(赵宪敏,2015)。另外,在商贸流通业的作用下,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将会形成自己的独特发展优势,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使区域经济在社会竞争中赢得竞争优势。除此之外,商贸流通业还能够有效调整社会供给与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连接产业间的关系纽带,不仅能够实现产业分工的细化,而且还在此基础上与其他区域的产业相联系,为不同层次企业间的经济往来活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

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的区域差异

(一)商贸流通业对区域经济GDP贡献率差异

通过对我国地区GDP增长情况的分析可以发现商贸流通业对北部沿海、南部沿海以及东部沿海的贡献率最高。其年均值分别为19.42%、17.46%、17.25%。商贸流通业对西北地区的GDP绝对贡献率最低,仅占13.64%,这与我国的区域产业发展现状是一致的。而西北地区市场发展落后,经济体制不健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贸流通业的发展,降低了商贸流通业在西北地区GDP增长中的贡献率。从整体发展情况看,2008~2015年我国北部沿海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商贸流通绝对贡献率呈现出逐年增高的趋势,西南与南部沿海地区变动不明显,平稳发展,而其他地区则呈现出显著下降趋势,具体如表2所示。

(二)商贸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就业贡献率差异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商贸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就业贡献率最大的为南部沿海地区,占12.04%,其次为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地区,分别为11.84%、9.53%,对长江中游地区以及西南、西北地区的就业贡献率最低,与东南沿海地区呈现出明显的差异。通过对各个区域就业增长指标的分析可以发现,近5年来商贸流通业对沿海地区的就业贡献率呈现出小幅度增长趋势,而长江中游地区却出现略微下降态势,与2008年相比,下降了2.12%。而与此同时,商贸流通业对西北地区的就业贡献率却有小幅上升,增长了1.56个百分点。

(三)商贸流通业对区域经济资本贡献率差异

所谓资本贡献率主要指的是单位内流通业增加值所需要的资本数量,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流通业对资本利用的有效性。通过表3可以看出我国的东北、西北以及黄河中游等地区资本得到了有效利用,而北部、南部沿海等地区的资本利用率普遍偏低。仅南部沿海地区的资本贡献率为逐年增长态势,其他地区均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态势。而东部沿海与东北地区则呈现出先降后升的发展态势。

(四)商贸流通业对区域经济结构优

化贡献率差异对一个地区经济结构优化程度的评估主要有赖于第三产业在地区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商贸流通业对经济结构优化的贡献率地区差异并不显著,其对黄河中游、东北及北部沿海地区的结构优化贡献率最高,西北地区最低。各个区域在发展第三产业过程中都将商贸流通业作为重要发展对象,其对地区的经济结构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商贸流通业对北部沿海产业结构优化逐年上升,而其他地区则是在平稳发展中有小幅度的下降。

商贸流通业优化发展策略

(一)提高区域商贸合作开放水平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时代动力。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要积极推进连锁经营,扩大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规模,实现连锁经营由传统商贸业向服务业转变,逐步开拓农村连锁经营市场,提高连锁经营的发展效率。有效推动电子商务企业的运行与发展,建立完善的电子商务信息咨询平台,实施多种优惠政策提升电子商务在市场销售中所占的比重,逐步完善商品配送服务,积极促进物流产业的优化升级。对于欠发达地区,要增强开放程度,牢牢抓住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时代带来的优势,招商引资,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升商贸流通业人才素养

当前,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批具有专业综合素养的人才队伍。从当前的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看,我国的商贸流通业普遍存在人力资源综合素质偏低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贸流通业的大力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养,加大教育与培训投入,为员工提供一个学习与发展的机会,定期对其进行集体培训,对员工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改善策略,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充分发挥在商贸流通过程中的管理作用,提高商贸流通效率。

(三)完善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各项基础设施较为完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商贸流通业对东部区域经济的贡献率。而西部地区受经济水平限制,基础设施并不完善,尤其是交通建设不能够满足现代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因此,国家与政府要对西部地区交通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完善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网络,促进商贸流通发展,缩小其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证明,商贸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且其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为了缩小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必须对当前商贸流通业对不同地区的贡献率进行分析,并给予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戚英华.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发展贡献及地区差异的动态分析——以东西部区域为例[J].商业时代,2016,24(2)

2.徐永锋,吴,王志增.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地区差异与动态比较[J].商业研究,2015,15(6)

商贸流通业篇11

流通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现代流通已发展成为现代经济的血脉和火车头。商贸流通业在促进生产、引导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发展生产,促进消费,服务“三农”的助推器,成为决定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因素。目前,全县商品市场建设初具规模,流通主体多元化基本形成,现代流通方式快速发展,对外开放成效明显,流通规模不断扩大。但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和改革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对发展商贸流通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仍未根本转变,流通领域改革相对滞后,市场体系有待完善,农村市场开拓不力,流通现代化水平较低,消费环境有待改善,聚合辐射能力尚需增强。我们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扎扎实实地推进各项工作。

二、进一步明确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和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开拓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扩大消费为主线,以深化商贸流通体制改革为动力,推进传统商业经营方式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变,传统流通格局向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转变;坚持发展商贸流通与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相结合,建设有形市场与发展无形市场相结合,培育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与搞活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相结合;加快市场法制监管体系、市场监测调控体系、商业信用体系等三大商贸流通市场环境工程体系建设,促进市场繁荣与规范市场行为、加强市场监测调控相结合,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和增强区域聚合辐射能力。

(二)目标任务。到2010年,把我县建成立足成渝,联动西部,统一开放,众商云集,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商贸中心之一。

——发挥区域性物流基地、购物消费乐园、商贸信息中心三大商贸流通功能。到20l0年,全县仓储面积达25万平方米,货物运输量达到1300万吨,基本建立起现代物流所需的配套性、系统性、标准化、专业化的硬件设施,形成联接渝西、辐射周边的物流配送基地;城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县的50%以上,形成舒适、安全、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购物消费环境。

——重点完善三个层次商业服务网络建设。构建和完善城区、各中心镇和乡村(社区)三个层次商业服务网络。到20l0年,基本形成以社区为基础,乡镇为载体,城区为核心的消费市场体系。

——扩大商贸流通规模。到2010年,社零总额、商业增加值、商品购销总额、连锁经营销售额、商品市场成交额等主要经济指标都应保持较高的两位数增长,增强消费对大足经济的拉动作用。社零总额年均增长12%以上,达到35亿元;商业增加值2010年占全县GDP的比重达到23%以上,占三产比重70%以上。

三、稳步推进商贸流通企业改革开放

(一)推进国有商贸流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加快推进国有资本战略性调整,增强国有资本集中度,提高国有资本运行质量。鼓励民营、外资等非公经济发展商贸,鼓励其参与国有商业企业改革,形成多元化的市场主体。规范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中要妥善安置职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二)鼓励组建商贸流通公司和集团。鼓励商贸流通企业以资本和品牌为纽带,通过控股、参股、兼并、收购、特许经营等方式,实现有效扩张。鼓励组建培育经营主业突出、管理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商贸流通大公司、大集团,使之成为我县商贸流通领域的龙头企业,形成主导流通市场的新格局。同时,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的物流从主业中分离出来,整合资源,优化流程,创新生产管理模式。到2010年,形成年销售额超亿元的企业(集团)6—7家。

(三)搞活中小商贸流通企业。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是流通企业的主体和增加就业的重要渠道。通过鼓励全民创业兴办一批、大力招商引资引进一批、扶持现有流通企业做强一批、积极培育载体(县重点市场)集聚一批,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中小商贸流通企业,重点扶持有特色、有品牌、吸纳就业人员多的商贸流通企业。引导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推进组织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全面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实力。

(四)扩大商贸流通领域对外开放。大力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重点引进国外先进的营销方式、经营理念和流通技术,引导外资投向农村市场和流通现代化建设。吸引国内外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在我县设立连锁店和物资采购配送中心。打破地区封锁、内外贸分割和行业分割,促进各种要素和商品自由流动,鼓励平等竞争。加强与渝西地区的经济合作,联手周边地区打造区域性市场平台,繁荣边贸。鼓励县内优势商贸企业“走出去”到县外、市外开店设场,扩展市场空间,发展营销网络,将大足品牌推向国内外。

四、积极引导传统商贸向现代流通转变

(一)完善商贸流通发展规划。坚持规划先导,突出特色,完善功能。商贸流通发展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结合,与农业、工业、旅游业、房地产业、文化产业相促进。编制完善商业网点布局、现代物流发展、加油(气)站(点)定点布局等专项规划。商贸主管部门要建立大型商贸设施建设项目监测系统,对建设网点数量、布局、结构及市场需求实施动态分析并进行合理调控,真正起到指导商贸流通发展和建设的作用。

(二)推进商业物流网络建设。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层次分明、体系完备的要求,重点建设以乡村(社区)为基础,乡镇(专业市场)为载体,城区、中心镇(商业特色街)为核心的商贸物流服务网络。

城区、中心镇等中心商圈要密切结合本地优势,突出区域特色,选准市场定位,整合物流资源网点,形成有一定规模的商圈,影响和带动一定区域的需求升级。到2010年,主城区要力争完成全部市场的“农改超”、“农加超”,使之成为生鲜食品和蔬菜超市。要加快完善城区、中心镇商业配套设施,培育邮亭盐业、粮油、烟草等专业性物流基地,提高商务、运输、联运、仓储功能集中度,重点发展金融、信息、咨询服务和文化娱乐。优化商业结构,合理布局业态业种,提升消费档次,打造一批精品、专卖旗舰店,使之成为展示大足商贸流通繁荣繁华的重要窗口。

大力实施乡镇建超市、村社建商店的“双建”工程。重点发展乡镇农贸市场,建设标准化“农家店”,提升“农家乐”档次,到2010年,力争建成100个乡镇连锁超市,1000个村社便民店。在社区要按照300米半径的标准建设便利店、折扣店。

(三)稳步发展新的经营方式。连锁经营是未来流通服务业中的主体形式。围绕品牌、资产运作,通过直营、特许加盟等方式,重点培育烟草、石油、新世纪等10家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连锁龙头企业,使其尽快做大做强。振兴金忠刀、宝顶冬菜尖等“老字号”企业,支持其运用品牌、管理技术等优势发展连锁网络。引导餐饮、家电、医药、维修、装饰材料、加油站、书籍报刊、服装等连锁经营业种向农村延伸。支持县内品牌连锁企业向市内外扩张,到2010年全县重点培育发展20户不同行业的连锁经营龙头企业,从而带动中小流通企业共同发展。

稳步发展拍卖、竞买、直销、电子商务、邮购、自动售货等新的销售方式。建立健全相应的交易制度,逐步规范交易行为,扩大销售服务范围,充分满足和方便人民群众生活需求。

(四)加强市场环境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商贸流通法制监管建设。针对流通领域各种新情况,制定相关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依法治商。商贸、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卫生防疫等部门要协同配合,开展专项治理和综合执法,依法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违规行为,公示有严重不良经营行为的企业,依法维护商品市场经营秩序,保障物流市场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快速健康发展。

二是建立健全市场监测调控体系。建立完善市场信息快速反应系统,提高监测工作时效性和针对性。加强重要生产资料和肉类、粮油、食盐、食糖、蔬菜、成品油等生活必需品的市场监测、预警和调控,定期市场景气指数和国内外市场行情,制定重要生产生活必需品市场异常波动应急预案,建立生产生活必需品地方储备制度。重点流通企业要及时报送商品监测信息资料。

三是推进商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商贸流通领域的精神文明建设,大兴“诚信经商”之风,严守职业道德,做到诚实守信、童叟无欺。积极开展“渝商千店重诚信”和创建文明市场等活动。推进商贸流通企业信用分类试点,逐步实行信用分类监管。规范发展商会、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其行业自律作用。

四是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健全企业自律、中介服务、政府监督相结合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建立食品安全长效管理机制。实现对成品油、民爆器材、液化石油气、危险化学品、报废汽车等特殊行业和特种商品的法制化、规范化管理。加快推进生猪定点屠宰,提倡一次性火锅底料,积极推行集中处理餐饮行业的废弃物。继续优化改善消费环境,整顿和规范食品流通秩序,让老百姓明白消费、放心消费。

五、支持商贸流通加速发展的政策

(一)财政支持政策。贸易、计经委、财政等部门,要认真准备项目,积极争取市级商业结构调整资金,改造商业设施,提升城市商业整体形象。对入驻我县大足商城、宏声广场、五金旅游城、西部金属交易城、大足商贸中心、龙水金都广场、宝顶都康旅游文化广场、龙水建材综合市场(以下简称县重点市场)的流通企业或经营户,在市场培育期内一户购买营业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或5000平方米以上的,由县财政一次性奖励10万元或40万元。

(二)税收支持政策。符合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规定的商贸流通企业,在2010年内,企业所得税减按15%计征。商贸流通(物流)企业投资于建设和技术改选的进口设备,以及国产设备符合税法规定的,经审查批准,进口设备享受免关税、增值税,国产设备享受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政策。流通企业购置的信息化系统设备,其折旧或摊销年限可缩短为2年。新办(批发业2000万元以上、零售业500万元以上、餐饮业300万元以上)的流通企业,自经营之日起,税收县级留成部分,增值税前3年的25%,营业税前3年的25%,企业所得税前3年的40%,由县财政列支安排给企业扩大再生产;凡入驻我县重点市场的流通企业或经营户,征收的销售不动产营业税年终由县财政返还50%给业主。

(三)金融支持政策。金融部门要加大对符合条件的商贸流通企业的银行授信额度。发挥政策性金融对重点商贸流通企业的支持作用。切实解决中小商贸企业融资难问题,通过再就业贷款、小额信用贷款等方式,大力支持个体商贸服务业的发展。积极运用融资租赁、信托、汽车信贷等多种金融工具,为商贸流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四)土地房管支持政策。凡经县政府批准的生产性物流项目,其用地可按工业用途出让。经县政府批准的服务性物流项目,其用地按经营性用途,实行招拍挂出让方式供地。对列入“十一五”现代物流业规划的物流基地和重点物流业项目,包括物资储备、分拣、包装、仓储、运输装卸等设施应优先保障用地,其规划范围内用地和各种规费按照工业园区用地政策执行,免收其配套费。

(五)规费优惠政策。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实施内部重组过程中,涉及到企业资产、股权变动的,免缴有关收费;未涉及产权变动的,内部收益转移不重复缴纳规费。符合规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按规范化标准进行改造,经县贸易局、县工商局验收合格的,减半收取市场管理费。逐步实现商贸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水、电、气同价。继续推进“菜篮子工程”,鲜活农产品超市建设免套费。有关管理部门要对出入城区的生鲜食品和大型连锁超市商品配送车辆发放临时通行、停靠特许证。对入驻县重点市场内的流通企业或经营户在市场培育期内办理各种证照,只收取工本费,涉及《**市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收费,属市级部门收费的减半征收,属县级部门收费的免收(不含垃圾处置费)。

六、工作要求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务必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商贸流通面临的新形势,把商贸流通发展和改革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县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和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贸易局。把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和改革纳入综合目标考核。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相应成立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和改革工作机构,高度重视商贸流通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商贸流通业篇12

一、*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商贸流通业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

1、市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流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市处于*、*、*、*、*、*、*、*的黄金旅游线上,320国道、元双公路、安楚高速公路、楚大高速公路以及广大铁路穿境而过,是通往滇西七地州市、南亚、东南亚的必经要道和北上四川省、南达思茅和西双版纳的重要通道,素有"省垣门户、迤西咽喉"之称。有西、南可出国,北可出省、东可进昆,有*后花园、滇川大通道、南亚铁路圈、入藏新干线的区位优势,以铁路、公路为主体的综合运输体系基本形成。滇中经济圈是*市的重要增长级,聚集了绿色食品工业园、医药工业园、冶金建材工业园、富民轻工园四个工业园区,形成了烟草及配套产业、天然药业、畜牧及绿色加工食品业、机械制造业、冶金建材业等产业群。*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229870万元,比上年增14.2%,工业总产值1218657万元,比上年增16.6%,农业总产值208533万元,比上年增7.1%。完成财政总收入153215万元,增长52%。

据统计,*市区共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14个,总经营面积22万平方米。有各类商品批零贸易、餐饮、服务等网点9214个,总营业面积15.85万平方米,人均商业网点面积0.68平方米。市区范围内,人均零售商业网点面积0.93平方米。

通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药品“两网”工程建设,已在全市农村建成农家店258个,农资店73个,工业配送中心1个,农资配送中心1个,药品供应网点1个。完成全市15个乡(镇)2442个商业网点调查工作,在全州率先组织了《*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评审,为全市商贸流通业规划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依据。

2、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消费品市场繁荣兴旺。

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流通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商贸流通企业改制全面完成,流通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流通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以内外贸一体化和流通服务业宏观管理为特征的商务主管部门已经组建并正常运行;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现代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在全市流通领域快速发展,全市实施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动了连锁经营向农村发展;积极探索整合物流资源的有效形式和途径;特别是公共商务信息平台的建设,推动了电子商务在流通领域的运用。

*年我市面临11.02特大自然灾害、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等困难,消费市场持续升温,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2489万元,比上年增长22%,批发零售贸易额368401万元,增长21.2%,住宿餐饮零售额39061万元,增长14.6%,非公经济零售额368907万元,比上年增长21.2%,非公经济零售额占零售总额比重达89.4%。截止*年底,我市共有规模以上流通企业53个,个体工商户10206户。呈现出城乡消费品市场快速发展、共同繁荣的可喜局面。

3、对外贸易不断扩大,流通企业效益逐年改善。

我市*年外贸进出口总额2259万美元,比上年增15.8%,其中:出口额1717万美元,比上年增13.2%;进口额542万美元,增长25.2%。市属企业外贸进出口总额1533万美元,比上年增9.1%。

流通企业平均资金周转率、成本利润率比上年提高近1倍。出口商品也由单一的松茸增加到现在的钢坯、牛肝菌等几类商品,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

(二)商贸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曰益突出。

1、商贸流通业已成为吸纳新增就业人员的主渠道。据不完全统计,*年我市商贸流通业从业人员为11.7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34万人的34.4%,比上年增54.1%,商贸流通业已成为吸纳新增就业人员的主要渠道,为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2、商贸流通业对财税收入贡献不断增长。*年我市(不包含*卷烟厂税收)工商税收收入99550万元,比上年增长100%。

3、商贸流通业作为先导产业的作用日益显现。商贸流通业的先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生产、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循环、调整产业结构、加速社会资本周转等方面。*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通过流通业进入各类市场实现销售,创造了360848万元利税。据统计,一、二、三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2%、52.4%、41.4%。而我市商贸流通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93%。

二、*市商贸流通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对商贸流通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

由于受计划经济和传统价值形成理论的影响,目前仍有不少人认为商贸流通业只能实现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忽视了商贸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因而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生产轻流通、重外贸轻内贸”的倾向。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和偏差,使我市近年来在强调“农业富民”和“工商强市”的同时,放松了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使我市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相对滞后。这与我市在全州的经济地位和交通区位条件不相适应。

(二)对*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目标定位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

我市地处滇中经济圈与滇西经济圈的结合部,素有“省垣门户,迤西咽喉”之称,是北上四川、西出滇西和东南亚的重要物资集散地。随着我省连接东南亚国际大通道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发展流通业的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并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但由于认识上的原因,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缺乏重大项目作支撑。

(三)流通企业的规模较小,专业化水平较低。

目前*市的商贸流通企业虽有所发展,但总体上,流通企业规模相对都比较小,服务水平普遍偏低,“小”(经营规模小)、“少”(市场份额少、服务功能少、高素质人才少)、“弱”(竞争力弱、融资能力弱)、“散”(货源结构单一、缺乏网络、经营秩序不规范)。各类专业营销人员更少,从而制约了我市现代流通业的发展。规范流通业发展的政策法规还不够健全,商业信用体系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政府流通主管部门对市场运行监管缺乏必要的措施和手段。有的地方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等现象。

企业与企业之间在某一区域进行低价位、低水平的竞争,与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贸流通企业还有很大的差距。加之物流配送功能不健全,一条龙、全方位的服务难以到位,以致流通企业的规模较小,专业化水平较低。

(四)规划实施力度不大,经费投入不足。

我市虽然在全州率先通过了《*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评审,为全市商业流通服务业规划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但是按照《规划》组织实施的力度还不大,部分单位对发展流通业目标不明、思路不清,办法和措施不多。目前商品市场和流通业多数还处在自由发展状态,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还处在起步阶段;在城市商业网点建设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盲目建设、重复投资的问题,而农村市场建设由于经费投入不足,绝大多数仍处于以路为市、监管力度不够的状态,农村流通设施亟待改善。

(五)债务负担沉重,企业融资困难。

由于历史、经营不善等多种原因,流通企业债务负担沉重,加之商贸流通企业多属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可用于抵押或担保的资产不多,银行贷款较为困难。

(六)对外贸易规模小,外贸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我市外贸出口商品品种不多,结构单一,易受国家宏观政策、国际关系影响,加之对外贸易规模小,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不明显。

(七)流通工作环境有待改善,职能部门宏观管理能力有待加强。

规范流通业发展的政策法规还不够健全,商业信用体系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作为流通主管部门的市商务局成立时间短,部门新,地位弱,工作协调难度大,全市商贸物流业发展设施滞后,物流企业散、小、弱。改革开放以来,流通企业管理职能被弱化,重生产轻流通,重要商品储备体系缺乏,促进“三外”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供销社商务局合署办公后,虽然可以较好地“利用供销资源做好商务工作和利用商务职能发展供销合作事业”,但是体制机制未完全理顺,工作条件和环境较差,按职能任务要求,商务局是一个综合行政执法部门,涉及法律法规41部,拥有执法权109项,但目前*市商务局还不是市政府组成部门,对市场运行监管缺乏必要的措施和手段。

三、加快发展我市商贸流通业的对策建议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目前,我市加快发展流通业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现在的关键就是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使全市上下形成加快发展流通业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就是要“明确一个目标定位,深化一个理论认识,树立一个思想观念,走出一个认识误区,克服两种思想倾向。”

1、进一步明确一个目标定位。就是要使各级各部门明确把*市建成依托*、面向滇西和东南亚的物流基地这一目标。提出这一目标定位是完全正确的。一是随着昆(明)一楚(雄)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和昆(明)一广(通)铁路复线的修建,作为全省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对*等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将进一步扩大,部分资源加工型产业将逐步向周边地区转移,从而使*成为昆(明)一瑞(丽)经济带上的新型工业重镇融入滇中经济圈的核心区;二是随着大(理)一丽(江)铁路、大(理)一瑞(丽)铁路、丽(江)一香(格里拉)铁路及滇西正在规划的几条高等级公路的修建,我市与滇西地区及东南亚国家的空间距离将进一步缩短,经济联系将更加紧密,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这些有利因素使我市有条件建成依托*、面向滇西和东南亚、南亚的物流中心。对这一目标定位,不仅要在我们市内形成广泛共识,而且要通过努力形成省、州有关部门的共识,并纳入滇中城市群建设规划。

2、深化一个理论认识。深化一个理论认识,就是要深化对价值形成理论的认识,形成流通业也同样创造价值的理论观点,进一步提高对流通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为加快发展流通业消除理论障碍。

3、树立一个思想观念。就是要牢固树立“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大流通促进大发展"的思想观念。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已经从产业供给扩张变为需求拉动,商贸流通业在引导生产、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因此,要充分认识商贸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牢固树立“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大流通促进大发展”的思想观念,通过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促进大发展。

4、走出一个认识误区。就是走出“市场万能”的认识误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不少人片面认为:市场是万能的,任何资源都可以通过市场来配置和调节,因而,政府无须对市场进行必要的干预和调控。实践证明,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失灵。中央采取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要正确认识市场机制的优势和不足,重视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工作,使“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时发挥作用,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5、克服“两种倾向”。就是要克服“重生产轻流通、重外贸轻内贸”的思想倾向,做到生产与流通并重、外贸与内贸并举。

(二)科学规划布局,扩大流通领域对内对外开放,推进内外贸一体化进程。

按照“物流快捷化、管理智能化”的发展要求,依托过境的铁路和高等级公路,围绕烟草及配套产业、天然药业、畜牧及绿色食品加工业、机械制造业、冶金建材业等产业的原料供应、产品销售,规划布局建设相应的“物流经济带”、“物流配送中心”、“综合物流园区”。即“楚(*)广(广通)、南(南华)楚(*)两个物流经济带,生产资料配送、农产品加工配送、日用品、建材、汽车及配件、废旧物资回收等物流配送中心和一个集农业物流、工业物流、商贸物流为一体的综合物流核心园区。把轻重化工、矿产品运送以及商贸流通企业做为龙头,发展物流商贸业,使其形成集物流设施、物流技术、物流信息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商贸流通基地,通过核心物流园区和区域性物流中心的辐射带动,努力使*市成为*州及周边地区重要的现代商贸流通业基地。同时明确近期起步阶段、中期拓展阶段和远期完善阶段的发展目标和要求,通过分阶段、有重点的运作,逐步提升*市流通业的增长速度,最大限度地推动*市现代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

要将商贸流通服务业作为对外开放的重点领域,积极引进大型流通企业的资本、技术和管理,提升我市流通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要加大市场招商力度,支持国内外营销企业在我市设立物流配送中心,增强商品聚散能力;要以质量和效益为导向,突出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鼓励深加工农产品、生物制药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要建立外贸出口补助专项资金,对外贸出口企业或产品给予适当补贴和奖励。

(三)创新经营方式,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

1、加快发展连锁经营。规范农资、药品、石油、图书行业的连锁经营行为,大力发展以农产品、食品、日用品零售和餐饮业连锁经营,在租赁、家政、维修、废品回收等服务行业引入连锁机制,不断提高连锁经营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

2、加快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以《*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为指导,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集市场、信息、仓储、配送、展示、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商贸物流园区。整合流通资源,鼓励仓储、运输、邮政等企业走联合发展道路,形成一批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流通配送企业。

3、鼓励发展电子商务。做好重点行业和企业的电子商务示范,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不断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应用和企业与企业之间电子商务的应用规模,鼓励连锁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开展便民服务,促进社区商业服务网络化。

4、大力发展便民服务业。支持发展社区便利店和便民服务店,鼓励发展社区家政服务业。建立废旧物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逐步形成门类齐全、便民利民的城市社区服务体系。

5、加大对大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物流基地、大型连锁配送中心、农村流通设施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积极支持建设市场公共信息服务系统,构建完善、畅通、安全及信息共享的城乡现代市场体系。

(四)加强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引导和扩大农村消费需求。

1、建立和完善农村流通体系。按照商务部农家店建设标准,进一步在全市开展“推广家电下乡”、“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工作,建立以配送企业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集日用消费品、药品、农资销售、农副产品收购为一体的城乡流通网络。

2、构建新型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努力搞活农产品流通。组织实施“双百市场工程”。支持市场经营者完善仓储及预冷保鲜设施、加工配送系统、信息服务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系统等公共服务设施,培育标准化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建设乡村农贸市场。

3、鼓励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和农产品流通协会,支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市场营销等服务。

(五)创造优良环境,促进流通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1、营造良好的“活商”氛围。各级政府要把商贸流通业发展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建立长期稳定的贸易促进政策,为流通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新闻宣传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发挥导向作用,为流通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为商贸流通业的大发展营造的良好工作氛围。

2、设立商贸流通业发展资金。市级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的商贸流通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扶持大型连锁经营企业和物流市场基地建设、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重点流通企业和重点批发市场的现代化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乡村流通工程”配送中心及乡村连锁经营网络建设等影响大、带动强、示范效应好的重点项目贷款贴息或补助。各乡镇也要安排一定的流通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商贸流通业发展。

3、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除国家法律、法规禁止进入的领域,各类资本均可进入。对具备登记注册条件申请设立企业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依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及时办理营业执照。加快商贸流通基础设施项目储备、立项、申报工作。

4、推行联合检查,减轻流通企业负担。对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经营方式、统一服务规范和统一销售价格的连锁经营企业和管理机构健全的商品市场,工商、环保、城管、物价、消防等部门要依法行政,加强协调,推行多部门组织的联合检查,把重点放在总部和配送中心,减少对连锁经营企业的多头、重复检查。

5、改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要合理增加对流通企业基础设施建设、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信贷投入,扶持中小流通企业发展。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中小流通企业的贷款支持。

6、做好服务工作。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做好对中小流通企业的服务工作,努力为流通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开展面向中小流通企业的投资咨询和职业技能等方面培训,提高流通业从业人员素质。

(六)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1、建立流通业增长考核奖励机制。为促进流通业的快速发展,应建立流通业增长考核奖励机制,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商贸流通业增加值、税收、就业人员、连锁经营及物流增加值增长等指标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情况进行奖惩。

商贸流通业篇13

(二)、研究提出流通体制改革意见,培育发展城乡市场,推进流通产业结构调整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化流通方式。

(三)、负责对*区各种经济成分的商贸流通企业实施宏观管理和指导,研究拟定现有商业企业的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推进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指导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改造。

(四)、负责全区流通领域的行业管理,包括从事日用工业品、副食品、服务、旅游、进出口的经营活动。监测分析市场运行和商品供求状况,组织实施重要消费品市场调控和重要生产资料流通管理。

(五)、负责全区商贸流通领域的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工作,协调指导商业企业的招商引资活动,帮助商业企业申请项目,争取资金。

(六)、研究拟定规范市场运行、流通秩序和打破市场垄断、地区封锁的政策措施。对煤炭和成品油市场经营业户的资质进行初审,对其经营场所进行整体规划、合理布局。

1、组织实施烟、酒等重要消费品市场调控和监管,对煤炭、成品油、散装水泥等重要生产资料的流通管理。

2、负责对拍卖、典当、租赁、医药流通、民爆器材经营流通、旧机动车交易、废旧钢材等旧货流通行业业户的资质进行审查并对其业务指导和管理,监督其依法经营。

3、负责全区畜禽屠宰市场的规划、审批和管理。

4、负责全区综合市场、专业市场、集贸市场等各类市场建设的规划和审批及各类市场物业的规范和管理。

5、负责全区危化品经销行业的规划、管理或备案。

(七)、分析研究国际、国内贸易政策,提供区内外贸易、进出口贸易信息并组织相关活动,指导并帮助企业按国际化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争取商品出口配额,解决贸易争端。

(八)、负责外经贸发展促进资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项目的申报和管理;协调办理出口退税工作;指导外经贸企业的会计、统计业务;收集、分析、对外经贸信息和信息咨询服务。

(九)、代表区政府协调海关、商检、外汇管理、国税等中区直部门落实有关外经贸企业的优惠政策。

(十)、承办*区人民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交办的其它工作。

2、全区商贸流通及服务业的基本情况

到*年全区各类商业网点达1.98万个,其中:城区网点15268个,农区网点4450个;商品交易市场38个(含4个在建市场),交易额66.9亿元,其中:城区市场22个,年交易额58.3亿元,农区市场16个,年交易额8.2亿元;年销售额超亿元的市场有8个;规模较大的业态形式有综合、专业及集贸市场38个,连锁超市60个,大中型百货店9个。大型宾馆10所。全区现有建成营业面积144万平方米,其中:市区114.5万平方米;商贸流通业从业人员有7.8万人;新型商业流通业态正在形成,各类连锁超市网点已发展到60多家,国内大型连锁超市店、品牌店纷纷进驻*区,连锁经营收入近10亿元,年均增长90%,占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由2000年的0.95%,增长到了14.5%。几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及环境改造的快速发展,社区商业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现代物流开始起步,多层次物流体系、多元化市场格局日渐形成。

全区个体商业实现营业额50亿元以上,占全区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的80%以上,剔除石油、烟草等垄断行业营业额,个体私营商业已经成为商贸流通业的绝对主力。

二、区商务局的重点工作

*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题,以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核心,以推进流通现代化发展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调整业态,扩大规模,提高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充分发挥流通行业在我区经济增长中的先导性作用,促进内蒙古东部商流、物流、信息流中心城市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

1、打造蒙东商流、物流、信息流中心城市,做大作强蒙东物流园、工业物流园。以*物流园区为核心,加强物流信息整合,促进以信息化建设为重点的现代商贸物流业的发展;

2、要加快我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就要尽快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在现代商贸流通理论的指导下,改变现有的商业网点布局不合理、企业规模整体偏小、业态雷同、服务功能不全、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的粗放式发展方式。我们认为,制定发展规划,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高起点建设全国性商品批发市场。走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共同发展的批发市场体系建设路子。并建立适应商品特性的流通方式,按专业特点分层次组织批发市场。为此,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避免出现重复建设、有场无市的局面,要改变现有的招商、摆摊和赶集等落后模式,充分发挥大批量集散、配送、加工、信息处理等现代物流功能;二是继续构筑多元化的商贸网点建设投资格局。在政府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下,通过招商引资和调控投资导向,积极调动本地商人积极性,鼓励各方按规划要求参与商贸网点建设投资;三是加强软件建设,强化商业网点建设监督、管理和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商贸网点建设的现代化、规范化程度,提升商贸流通品位;四是积极引进国际知名品牌连锁企业,催生新型流通业态,加快流通活市进程。整个流通经济以开放、激活零售业为重点,加快发展商业连锁、超市、专业店、特许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会展营销等新型流通业态方式。

3、根据科区商业网点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科区商务局会同市商务局共同聘请北京时代澳商城市环境研究院完成了《*市城区商业网点规划*-2010》编制工作,并经*市政府批准实施。

4、目前推动的重点工作

一是全面推动*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工作,加强农牧区商业网点建设改造力度,满足广大农牧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到*年底前,将有196个“农资农家店”以崭新的面貌为广大农牧民生产生活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二是协调、服务、建设好以华融五金建材市场及木里图工业园区综合物流园为代表的市、区重点市场物流项目。

三是着力培育以百货大楼、金叶广场、太平洋商业广场、露天市场为主要构成的明仁大街城市商业中心,规范发展大中型零售商业网点。

四是着力培育以清谷新禾、万顺达淀粉、威世国贸、兴合化工、富铧农业等外贸企业为主的出口创汇能力,特别是要改善出口产品结构努力提高加工贸易在出口总值中的比重,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档次,逐步改变我区“大内贸,小外贸”的局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