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后勤论文实用13篇

学校后勤论文
学校后勤论文篇1

在初中后勤管理方面应该适当引入竞争机制,促使后勤管理人员形成创先争优的意识,依靠智力因素增强管理效果。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在人才聘用、干部选拔等方面大胆改革和积极探索,从而不断优化后勤管理队伍,建构起规范化、民主化的后勤人事管理机制。对于一个学校来说,后勤管理内容如电费、水费、材料设备的购置与维修、卫生绿化的维护等是其资金开支的重要方面,学校在讲求“开源”的同时,也不能忽略“节流”的作用,应增强后勤人员管理成本的控制意识,树立降本增效的管理理念,防止效益流失。学校应严格控制后勤人员铺张浪费、大手大脚等不良现象,全面优化学校建设及维修的用工方案,使人工成本逐步降低。同时应重视教学能耗管理,不断完善计量手段,开展成本核算,有原则地降低教学费用,达到完善后勤管理的目的。

三、坚持绩效原则,创新管理体制

初中后勤管理工作琐事较多,需要工作人员细心留意、真抓实干。学校主管领导班子应该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对后勤管理人员进行绩效化的考察,改变以往学校注重教育教学,而忽视后勤管理的现象,通过实行科学合理的绩效方式,对后勤管理人员进行工作划分与效果评估,从而制定出确切可行的劳动报酬标准,以发挥后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在整个后勤管理体系中需要建立一种承包责任制的管理模式,也就是将后勤各项事务一一下分到人,遵循权、责、礼相结合的管理原则,破除大锅饭、均摊责任的局面,进一步完善组织结构,改变传统单一的行政管理体制为经营服务型的管理体制。在后勤管理干部的选配上应选拔那些组织管理能力强,有献身服务精神,选拔热爱后勤工作的教师担任领导工作。

四、增强集体凝聚力,追求后勤管理艺术

一个秩序井然的学校,后勤管理应该细致入微、张弛有度。第一,管理应该严格但不能僵硬,也就是说后勤管理工作必须有灵活性,广开言路,倾听师生的意见与呼声,不断调整后勤管理工作的方式,积极面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第二,后勤部门应树立服务理念,时刻以学校发展与师生利益为工作宗旨,不怕辛苦,深入到学校环境中,科学有效地服务于广大师生。第三,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后勤管理者应充分尊重师生意愿,设身处地为教师工作与学生学习生活着想,以热情带动热情,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提升后勤队伍素质,促进学校持续发展

随着教育的深入发展,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凸显了出来,后勤管理工作的优化,需要一支强有力的高素质管理队伍。为此,学校后勤管理人员应通过以下途径提升自身素质。第一,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加强后勤管理人员的教育理论学习,掌握后勤专业知识;第二,应加强职业道德培训,把后勤员工的职业道德培训纳入后勤总体发展规划中,制订有效的培训计划和措施并辅以实施。通过培训使全体后勤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技能,能全面提高后勤人员良好的文化、业务素质,有助于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后勤队伍。第三,加强后勤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岗位责任制,加强考核制度,奖勤罚懒,不断探索和提高后勤科学化管理水平。

学校后勤论文篇2

二、总务工作的效益与管理

教学质量的提高要靠总务后勤的支撑,而总务工作效益的提升在于管理,这是不争的事实。

我校制定了倡导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的总务人员守则,制定了与总务人员(包括职员、临时人员)利益挂钩的考核细则,落实了工作区域、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和检查目标。

如果说教学工作的主战场是课堂,那么,总务工作的主阵地是整个校园。迈出办公室,勤于转校园,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是检验总务人员敬业态度和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因工作特点,总务部门较多接触财和物,教育他们廉洁自律,厉行节约,就显得尤其重要。行之有效的方法大致有三。一、加强教育,适时提醒,提高人员素质和主人翁意识;二、创设制度环境,让制度规范行为;三、或公示,或集体讨论,或邀请各方代表参与决策,阳光操作,增大透明度。

如我校送餐单位的确定、“悟墨”碑廊和“听泉”亭建设单位的确定、教室钢门制作单位的确定均采用招标或议标形式;我校积极改革传统的不甚完善的请购、批报程序;对全体教师进行财务知识培训,以提高总务管理水平,把好财务关口。

三、后勤服务与育人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提倡总务部门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但实际情况却往往是总务人员勤于服务,致力管理,却疏于育人。个中原因多种多样:或受传统影响,或受学历、知识水平限制,但最为重要的是观念问题。

其实总务部门在教育培养学生方面(包括德智体美劳诸育)有独特的视角,有其他部门难以企及的优势,是大有作为的,非常值得探索和尝试。

如校园维修工作为爱护公物教育提供了鲜活素材;餐饮服务为珍惜粮食提供了教育情境;花木维护、鱼塘管理为学生提供了观察研究花鸟虫鱼生长规律的场所;消防泵房、消防器材的定期维护检修可以帮助同学们树立安全意识,掌握消防技能……

总务人员因其工作特点,较多地接触自然,接触社会,长于动手,长于社交,有较为宽泛的知识面和阅历,一专多能,是校园中不可忽视的一股教育力量,应努力帮助他们强化教育意识,提高育人能力和育人艺术。让总务人员参与育人,恰能与现时重理论、轻实践,重智轻德的教育形成互补,提高教育效能。

四、总务人员的激励与成长

各级各类的教学比武、论文大赛为教师提供了展示舞台;一年一度的职称评定让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认可;教坛新秀、中青年骨干、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等称号的授予让教师的职业生涯充满追求。

学校后勤论文篇3

【Abstract】Scientificoutlookondevelopmenthasimportantrealisticsignificancetothelogisticreform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Wemustgrasptheconceptofthescientificoutlookondevelopmentinaproperandcomprehensivemanner;commandtheoverallsituationofthelogisticreform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soastobuildnewlogisticsupportsystemfor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the21stcenturyandmakeeffortstopromote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theeducation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

【Keywords】ScientificoutlookondevelopmentLogisticreform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使我国经济建设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对促进和推动高校后勤工作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高校后勤工作者,必须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后勤改革的全局,完善后勤保障体系,促进高等教育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本质。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对于发展的实际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精髓是统筹协调;关键是可持续发展。对于高校后勤来讲,其实质是在坚持发展是学校第一要务的基础上,用新的后勤改革思路,建立新型后勤服务体系,实现高校后勤更快、更好地发展,推动学校协调、可持续发展。

2.高校后勤的发展战略。高校后勤发展战略又称高校后勤进攻性战略、增长性战略,是学校充分利用外部机会,挖掘学校内部优势资源,求得学校后勤更高层次发展的战略。纵观历史,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高校后勤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摸索了一些好的改革思路,探索了一批好的发展模式。但距营造和谐后勤的需求,还需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还需有长远的战略思考和不断深化后勤改革,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促进高校各项工作协调发展。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和《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来确定高校后勤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也要把握重点,明确目标,促进高校后勤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还要明确各自分担的教育事业发展的任务,强化责任,各司其职,从人、财、物各个方面支持高校后勤的发展。

建什么样的高校后勤?怎样发展高校后勤?我们必须搞清高校后勤社会化发展的大趋势,摸清本校后勤的现状以及改革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拟定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对策及措施。要根据建设更好层次“小康社会”的要求,从发展高等教育的战略高度,来制定高校后勤的发展战略。每一所高校必须高瞻远瞩,把握后勤社会化方向,抓住机遇,开拓大视野,策划大思路,选择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科技兴校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多元化战略、重点集中战略、适度发展战略、联合发展战略、师生高满意度发展战略等,努力推动高校后勤事业的更大发展。

3.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后勤改革。

3.1科学发展观强调高校后勤要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为人本,要求我们考虑后勤发展的问题,必须首先了解学校师生的各种合理需求。我们一切工作的着眼点、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满足师生员工精神、物质、文化的需求,都是为了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后勤宗旨,服务育人,我们应该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并贯穿到后勤各项改革中去。

3.2科学发展观强调高校后勤要全面协调发展:我们在发展的理念和思路上既要坚持重点发展,也应该坚持全面协调发展的观点。协调发展就是在国家政策、社会舆论和经济环境良好的前提下,选择适合本校的后勤管理模式,制订配套的政策规章,走适合自己的后勤改革之路。后勤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体。我们要以规模为基础,以质量为核心,以结构为载体,以效益为目的和标尺,实现各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实现后勤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提高。3.3科学发展观强调高校后勤要可持续发展:高校后勤不仅要看当前,更要讲长远;不仅要看规模,更要讲质量。后勤的眼前增长并不等于后勤有后劲,后勤规模大并不等于后勤结构优,后勤速度快并不代表后勤质量高,后勤力度大并不代表后勤效果好。因此,我们考虑后勤改革问题时,既要尽量避免决策失误,又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强调多管齐下,统筹兼顾,处理好后勤方方面面之间的关系,保证和促进学校后勤的可持续发展。

4.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高校后勤工作新局面。

4.1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后勤人才队伍建设,为后勤的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后勤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高校师生员工对后勤管理人员的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专业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积极实施后勤人才战略尤为重要。一方面要依靠高校自身强大的人力优势,引进急需的后勤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必须狠抓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把后勤员工的培训作为核心工作来抓,形成自我培训、自我开发的长效机制,建立一支既懂技术又善管理的高效、优质、精干的高校后勤职工队伍。另外,还要强化“以岗定责、以责定酬、按劳分配”和“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制度,知人善任,任人唯贤,努力创造一种良好的留人用人环境,为后勤员工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

4.2坚持统筹规划,着眼于长远,将后勤事业的发展列入学校整体来部署,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后勤是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日常生产、生活的基本保障,其改革与发展是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整体发展的重要环节,同学校其他事业发展不可分隔。因此,我们要坚持统筹规划,着眼于长远,将后勤事业的发展列入学校整体来部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也要求高校后勤改革必须与学校的改革同步进行,必须与时俱进,改革现有的、落后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人事分配制度和资源配置方式等,建立新的管理模式与机制。只有在深层次上展开改革,并取得新突破,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二十一世纪高教事业的发展要求。

4.3坚持后勤社会化改革目标,整合后勤资源,打造和提升后勤核心能力,实施精品战略。以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为方向,以市场机制为主导,按照完整性、系统性、有序性与合理性的原则,对后勤人、财、物、制度、战略、经营、文化等进行整理,集成为后勤集团,实现后勤与学校的规范剥离,把后勤职工推向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轨道,并按照产权和生产要素的贡献大小来解决投入、产出和后勤服务问题。通过有效整合,将后勤资源配置调整到最佳状态,进一步打造和提升后勤核心能力,使后勤实体经营成本最小化,发展空间最大化,创造效益最大化,实现高校后勤跨越式发展。

4.4坚持开拓创新,积极导入“ISO9000族”国际标准,营造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实行品牌发展战略。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教育体系,但无论是大学、中学和小学等学历教育,还是各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都有一个提高和稳定教育与服务质量的问题。因此,在后勤管理和服务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开拓创新,全面推行“ISO9000族”质量管理国际标准,建立科学有效的教育服务质量体系。将后勤目标分解为任务目标、过程目标和终极目标,实施契约管理,建立诚信档案,责任分解到人,形成后勤“事事有人管、人人讲责任、级级讲制约、事事讲落实”的工作格局,努力营造二十一世纪高校新型后勤保障体系,打造高校后勤的管理特色。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学校后勤论文篇4

培养合格的基层后勤管理士官人才,是院校教育的落脚点。首先要认清士官是官中之兵,兵中之官。具有“官”的标准,兵的本色。既是义务兵的行政长官,也是军队最基层单位的指挥官,更是第一线的教官,被喻为技术的“能手”,军官的“助手”,官兵的“抓手”,管理的“中坚”,教学的“骨干”等。其次就是要紧紧围绕基层后勤管理士官任职岗位需求,突出实践/,!/性教学活动,着重抓住以下几个构成“合格士官”基本要素的培养,完成其角色转换,为部队输送高素质的基层后勤管理士官人才。

第一,扎实的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包括基层后勤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军事基础理论知识、部队基层后勤管理基础知识、军事高技术基础知识、军兵种知识及计算机基础应用知识和人文基础知识等。只有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才能实现知识的更新和迁移,才能较快、较好地适应装备器材尤其是新型装备器材的变化及基层后勤建设发展的需要。

第二,熟练的技术技能。熟练的技术技能是基层后勤管理士官本身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是使其后勤保障和勤务保障活动更具权威性,保障效果更具有效性的必备条件之一,是为部队开展专业技能教学与训练的必备要素之一。作为基层后勤管理士官,不但要具备过硬的军事基本技能,还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技能。要能熟练地操作使用本专业范围内的各种装备器材,对新配发的也应比部属更快更好地掌握其性能、操作和使用。

第三,较强的教学水平。基层后勤管理士官不但是部属的行政管理者,同时也是部属学习技术技能的“技师”。因此,基层后勤管理士官不但要具备熟练的技术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提升部属的专业技术技能,才能提高本单位的整体后勤保障和勤务保障能力。否则,仅仅自身技能过硬,而不会组织教学活动,教不会徒弟,只能算是技术能手。

第四,良好的管理能力。“管理靠士官”,士官承担了大部分军官的管理职能。良好的管理能力是基层后勤管理士官较好地行使管理职能的必备要素,是其必修课。管理素质的高低关系到部队日常工作的顺利实施,关系到部队整体战斗能力的增强。因此,只有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才能确保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第五,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军各部队的装备器材也处于快速更新换代中,因此要求其必须要具备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带领部属在不断的发展创新中提高综合保障能力。

学校后勤论文篇5

(三)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及花草树木的管理。根据季节的不同,及时组织后勤人员对草坪、树木进行修剪,清理。美化树木的同时,也美化了校园,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解决教师在工作以及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为教师排忧解难。我校有一部分教师是新招聘的年轻教师,由于离家远,在住宿和吃饭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后勤在学校教室紧张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及时为他们解决了住宿难和吃饭难的问题,增强了他们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信心和干劲。??树立“服务育人”的管理理念是加强学校后勤工作的必备手段。变工作被动为主动是我们后勤管理者精神文明的一大跨越,我们的一切努力只为一个共同目的: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我们不仅仅是教职工和学生们的勤务兵和贴心人,还应是大胆改革创新的先驱者!

二、强化安全意识

安全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核心,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也是后勤管理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项。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安全是师生幸福生活的保证,安全是学校健康发展的前提;安全不仅关系师生本人、关系学校、关系家庭,安全同时也维系着我们整个社会、整个国家和整个民族。因此,每一个人都不能也不应该忘记安全与生命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关注安全就是关注生命,关注安全就是关注我们自己。学校安全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通过宣传、健康常识课、安全课等途径对学生进行安全常识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防范能力,确保学生健康成长。建立各项安全措施及应急预案,建立健全责任意识,责任到人,并与师生签订安全包保责任书,并实行封闭式管理,确保无事故发生。定期对学校的水、电进行自检自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做到防患于未然,并做好记录。

(二)严格执行职工值班值宿制度。教师在值班值宿期间,应树立责任意识,热情接待来访客人和学生家长,尽力解决客人和学生家长提出的问题或事情,及时处置各种突发性事件,做到第一时间内报告,并做出合理有效的应急处置工作,不得随意离校,做到无漏岗,按时交接班并做好记录,确保学校假日安全。

(三)按上级要求,学校利用升旗、班会等形式加强宣传防火防震知识,进行消防及地震疏散演练,使学生学会自护自救,通过一次次的实地演练,让学生能学会及时的应对突发事件,学会逃生方法,确保生命的安全。

(四)加强校车管理。校车是利生、利校、方便家长的一件好事。校车管理工作尤其是校车安全工作是重中之重。首先要确保合格校车,加强软件齐全,硬件过关。其次加强日常管理,定期开会,加强司机及跟车教师、学生的安全教育,时刻提高安全意识,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防汛应急预案等。保证校车安全、准时、有序的运行。

(五)加强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的督查,对食品采购的索证进行登记,对米面、油等食品的供货商的资质进行审查,确保食品的原料安全,并对工作人员进行食品操作安全知识培训。注意对食堂卫生,操作程序等进行督查,坚持做好每天的饭菜留样和登记,每周对师生食谱进行公式,确保师生吃到安全、卫生、可口的饭菜。一次次宣传教育,一次次安全会议,一次次地毯式排查,一次次落实整改,一次次资金投入,一次次实战演练。保证了从校园到校舍无一次安全事故发生。反思中,我深深地知道“安全无小事,处处是安全”的道理。我清楚的知道,要还给孩子一个和谐、安全的环境,就要把安全意识和能力融入到绿色的生命之中。

三、创建红领巾实践基地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积极为学生创设实践平台,为学生创建红领巾实践基地,为每个班级分一块试验田,每班划分几棵果树,实行自主管理,可种植各种蔬菜及花草,从耕地播种到施肥扣膜,再到精心管理,最后硕果飘香。相信,学生的观察能力、写作能力、生活经历、实践能力、合作精神等都会有一个提升,学生得到了锻炼,获得了快乐,分享了幸福,做到了以点带面的教育。

学校后勤论文篇6

2.学生宿舍信息化的问题

学生宿舍管理历来都是学校后勤管理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宿舍管理包括入住学生的个人档案、人员迁入和迁出记录、供水供热以及电器使用等,在传统的宿舍管理过程中,这些记录都是通过人工登记完成,在查询的时候非常繁琐,而且容易出现纰漏。同时生宿舍是一个人员相对变动的集体,学生由于毕业、入学、宿舍调整情况都需要进行登记信息的调整,而手工记录的登记册不便改动,另外造册又很难与原登记名册进行关联,这就需要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管理,将宿舍入住学生的个人信息录入到计算机系统之中,通过软件程序来进行宿舍的人员管理。

3.学校食堂管理的问题

食堂管理是学校后勤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学、科研、师生生活的重要保障,而且学校食堂是非盈利部门,既不能牟利,还要搞好伙食,不仅吃好,还得健康。然而,在实际食堂管理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食堂管理体制不完善,由于成本原因菜品单一、员工素质较低等,这些都制约着食堂的良好发展。因此,学校食堂也应该引进先进的技术、管理方法,把信息管理系统引进食堂管理中,不仅可以提高食堂的效益,结合市场合理制定食堂的饭、菜价格,而且还可以更好地进行协调,统一管理,不断优化食堂管理。

二、后勤管理信息化实施策略探析

1.提高认识,培养管理人员个人素质

管理工作必须以人为本,在后勤管理工作中更是如此,要实现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必须先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个人信息化素质,开展后勤人员的信息化培养,全面提高后勤人员的个人信息素养,同时也要大力宣扬信息化管理的优势之处,作为后勤管理人员能够切身地体会到后勤管理的繁杂和困难,同时对于信息化管理的准确性和高效率都会有极为清醒的认识,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调动起后勤人员信息技术学习的内在动力。

学校后勤论文篇7

高校后勤工作是高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承担着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服务的重要责任,后勤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稳定与发展。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在高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高校党的建设的重点,而后勤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后勤工作顺利开展的政治保障。随着高校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办学层次不断提高、党员规模不断壮大,充分发挥高校后勤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切实提升后勤管理服务水平,是后勤工作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重要表现。

二、高校创建创新型后勤党组织的现状

(1)后勤职工结构不合理,党员发展缓慢。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后勤员工队伍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外聘员工不断增多,正式人员引进速度缓慢甚至是停滞,后勤党组织成员中编外职工比例逐渐增加,这部分职工很难在工作中对自己的职业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对党建工作的认识不够深入。且非在编职工党员发展上,也遇到存在诸多问题,由于编外员工社会流动性较大,文化层次参差不齐,与学校签订的劳动合同年限较短,可以说除了为学校服务外,和学校没有任何关系,增党组织加了对其发展和考察的困难。而目前后勤在编职工的学历层次普遍较低、年龄偏大,学习和创新能力较弱,缺乏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后勤党组织的意识和追求。整体上说,后勤党组织用人机制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2)后勤党建工作滞后于后勤事业发展。高校后勤经历了一系列社会化改革后,整体的服务水平和效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后勤服务与保障、餐饮、物业、绿化、资产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并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但是后勤党建工作严重滞后,具体表现在后勤部门对党建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后勤党组织建设发展相关的项目、课题研究较少,后勤党组织架构的设置不够健全。部分高校后勤党组织主要负责人由行政领导兼任,党组成员也多是兼职的情况较多。因此导致高校后勤党建工作服从于行政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后勤党建工作发展缓慢,党员职工的先锋模范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3)组织生活开展难度大,活动方式缺少创新。由于后勤工作的特殊性,后勤党员岗位分散、工作时间长,加之很多党员位于餐饮、维修、保洁、宿管工作一线,组织较长时间集体活动,往往难以实施。且由于后勤党员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基层党支部开展活动多以抽象的政治理论学习、开座谈会、读理论文章等形式为主,以完成上级任务为目的,缺少新意和实用性,很难调动党员干部参加学习的积极性,收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建设创新型高校后勤党组织的几点思考

(1)创新用人机制,努力发展编外人员加入党组织。由于编制外用工已成为高校后勤的主体,高校后勤党组织要注重选拔编制外用工中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党组织中,努力将党务工作岗位打造成人才培养平台,通过在党组织中的学习和考验促进事业上的发展。具体来说可以把编制外员工中政治过硬、业务能力强的员工作为发展党员的主要对象,积极发现、培养编制外用工的优秀分子,把符合条件的那批服务精神较强、工作业绩突出、符合入党条件的员工及时吸收进来,增加党的新生力量。

(2)创新活动方式,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80、90后成为后勤队伍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的政治理论学习、开会等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下年轻一代的思维和需求,应当开展创新活动,把高效后勤服务、文化建设、员工发展有机结合,增强党建工作的活力。

(3)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和效率。后勤工作强调的是“三服务”、“两育人”,服务是高校后勤工作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后勤党建工作的核心内容。后勤党组织要增强服务师生的水平和效率就应当积极创新服务联系群众的方式。传统的服务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下高速发展的时代节奏,如何创新后勤服务的手段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新问题。第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无疑成为互联网时代最有力的后勤服务方式。第二,充分利用微信平台,畅通师生诉求表达渠道,搭建公开、公平、高效的沟通平台。第三,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院系部处开展调研征求与后勤保障、基建维修、饮食服务、资产管理有关意见建议,通过“后勤工作学生座谈会”、“党政联系会”等听取师生员工、基层群众对后勤各方面服务工作意见。

(4)创新党员素质教育的方式,增强基层党员理论水平。一方面继续坚持传统的政治理论学习,加强党员素质教育。重点开展党史、基本理论和知识教育提高党性修养,是广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发挥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另一方面创新党员学习交流渠道,通过组建网络讨论组,分享当下最热的党员先进性事迹,社会热点问题,互相交流学习,拉近党员同志距离的同时也潜移默化中领会最新的政治理论知识。同时积极推动党支部开展具有后勤特色的课题研究,将过去的先进经验进行总结,善于借鉴其他高校后勤党组织的发展思路和精神,通过大众参与课题研究增进沟通和理解,提高后勤党员们自觉把后勤工作理论化,具备以理论促实干的意识。

四、结论

通过创新高校后勤党组织的用人机制、组织活动方式、服务方式、素质教育方式能有效地提高高校后勤党组织的服务能力、学习能力,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到实处,进一步深化后勤党组织服务师生、教学、科研的保障能力。后勤党组织思想、组织、学习上的创新必将带动后勤工作全面发展,后勤事业取得更大成绩。

学校后勤论文篇8

一、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

(一)工会文化

王兆国在全总十四届十三次主席团(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提出:“要大力推动发展先进的企业文化、工会文化、职工文化,唱响新时代工人阶级之歌,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引导广大职工以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参与共建共享,充分展现工人阶级的先进性。”由此,“工会文化”被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明确地、独立地提了出来。一些工会工作者和研究者已经对“工会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进行了探析。符时宝认为:工会文化是工会组织进行组织运行的一种外在形式,它涵盖了职工的民主管理、素质教育、帮困扶贫、技能创新、法律维权等内容。宋敬湧认为:“工会文化是中国工会组织长期以来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工作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工会组织在工作实践中创造的具有工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高校后勤工会文化既有工会文化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特性。高校后勤工会文化是后勤工会组织优良传统、科学态度、共同理想、创新意识、不懈追求的集中体现;是全体后勤职工广泛认同、普遍信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以学生为本、以服务师生为先,内增凝聚力、创品牌服务的服务理念和管理理念;更是全体员工共同创造、共同享有的无可替代、不可复制、最宝贵的财富。

(二)一线员工

一线员工望文生义就是指第一线的生产员工,因为这些员工首当其冲的和产品第一个接触,所以,又叫一线,当然,称之为一线员工,抗洪的时候,说是一线,就是指在洪水边的战士。一线也是我们说的基层的人。2007年7月,上海静安区下发了《关于规范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切实提高一线职工工资的指导意见》,文件中对企业一线职工按行业门类和通用岗位两个标准进行了界定。文件按行业门类分,从制造业、建筑业等八个门类界定了其一线员工的范围;按通用岗位界定,各类企业中从事驾驶、保安、保洁等岗位的在职职工均属于一线职工范围。这是上海首次界定“一线职工”的概念。

后勤一线员工即工作在后勤各个实体范围部门的除行政管理人员以外的基层工作者,如食堂的厨师、洗菜工、打饭工,公寓的宿管阿姨,物业的保洁员等。

二、高校后勤工会组织的现状

第一,队伍人员复杂,一线员工比例高。高校后勤的员组成的一大特性就是人员性质复杂,有改革前留下来的事业编制人员,有新充实到管理队伍里面的人事性质的人员,有企业编制人员,而绝大多数人员是大量向社会聘用的一线员工。如我校后勤,企事业编制人员约一百多人,而一线员工近八百人,占有后勤总人数的80%以上。而在工会组织和工会文化建设方面,后勤往往会疏忽这个占有后勤工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应该明确,后勤一线员工同样是后勤的主人,后勤工会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工会组织建设的不同重点,不断充实工会队伍,提高工作水平,完善和健全工会组织,要及时总结推广兄弟单位工会工作的先进经验,加强工会文化建设,力争整体推进后勤的工会工作。

第二,工会文化精神不明确,思想不统一。当前,社会利益关系更复杂化和多样化,职工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且日趋多元化,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涌现,必然会在后勤职工中引起强烈反响,带来思想观念上的深刻变化。如对后勤的性质认识不足,在思想上产生消极忧虑情绪;对后勤改革缺乏充分思想准备,产生失落心理;面对各类挑战,缺乏竞争意识等,这些现象制约、影响着后勤发展。这就要求后勤工会必须改变观念,与时俱进,提高独立判断形势和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第三,机构特殊,员工归属感不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原属于学校事业编制的后勤服务体系与学校实行了有效整体分离,成立了相关行业的经济实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基本按照企业制度的机制独立运行。在健全内部机构时,考虑更多的是后勤实体的“经济目标”之实际,在工、青、团、妇等组织建制方面相对薄弱。特别是2008年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许多高校后勤为了规避劳动纠纷,纷纷对一线员工实行了人事外包政策。即事实上是高校后勤员工,而法律上则是由劳务派遣公司派遣到后勤工作的外来务工者。这就使得一线员工对后勤的归属感不强,对后勤也没有更多的感情。

三、通过建设工会文化提升凝聚力的实践

通过对“工会文化”和“一线员工”等相关概念的学习,认真研究各高校社会化改革后的工会组织和工会文化建设的现状,结合自己工作实践,对如何通过高校后勤的工会文化建设来提升一线员工的凝聚力进行探索和分析。

(一)创建职工业余学校 提高一线员工队伍素质

高校基层工会必须把提一线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将构建和谐后勤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高校后勤工作是高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任务是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其“服务育人”的根本宗旨不变。第一,工会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一线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要通过多种形式组织教其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一线员工努力做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第二,要加强敬业爱岗教育,强化服务意识,提高一线员工的服务技能和综合素质。第三,培养员工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由工会牵头组织建立的后勤职工业余学校自从2003年成立以来,共举办了18期培训,为员工做各类讲座50多次,为广大一线员工学习理论知识和提高综合服务水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二)开展论文研讨 打造知识型服务团队

传统的后勤员工只会埋头苦干、默默实干,他们缺乏先进的知识,缺乏对自己工作的总结和挖掘。新时代的后勤员工不仅仅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而且善于总结,善于挖掘,善于交流,善于创新工作经验。为了更好地承传后勤老一辈的工作经验,挖掘年轻人的思维亮点,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我校第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的“以研究促工作”的精神,实现后勤从单一的苦干、实干型向充满活力的、知识型高素质队伍转化,努力构建与创建国内知名教学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后勤工会多次组织开展员工论文研讨会。让工作在一线的员工也有机会参与讨论,提出建议,总结经验,并通过餐饮、公寓管理、维修、采供等具体事务,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总结了近年来后勤服务工作的成功经验、反映不足、提出可行性较强的解决方案。在开展热烈的论文研讨会的同时,近几年,经后勤工会先后组织出版了《构建高校和谐后勤保障体系的认识与实践》、《创学习型后勤 建一流服务体系》两本论文集,其中收纳了员工论文100余篇。这是我校后勤管理研究方面的总结和展示,也是后勤工会以研究促工作、建设学习型工会组织的成果体现。

(三)开展文体活动 塑造活力后勤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管理模式。工会文化是一个企业全体员工共同拥有、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是企业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的总和。工会作为企业建设中的一支主要力量,应该大力开展文体活动,营造和谐工会文化,加强一线员工的凝聚力。后勤工会组织的一年一度的迎春团拜会是后勤各个实体服务部门一线员工们表达自我和展示自我的舞台,每年团拜会都会有新的亮点节目升华整台演出,让员工充分感受到后勤集体的温暖。每年一次的后勤职工运功会也是后勤工会工作的一个创新,运动会开办至今已经有三年了。职工运动会涵盖了丰富多彩的趣味运动,利用各种竞技类、球类、类等群众性的文体活动“寓服务于乐”,培养一线员工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关爱一线员工 构筑温暖工程

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客观原因,一线员工多为外来务工人员,在后勤和学校中处于“相对弱势群体”,在工资福利、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和住房条件等方面和学校在编人员来比处于劣势。这就要求后勤工会要努力为一线员工办实事,把一线员工的冷暖放在心上,做到冷暖工程制度化、经常化。2007年,我工会把特困群体和因生大病等特殊情况造成困难的一线员工及家属作为维护的重点,建立帮扶救助机制,设立“特困救助基金”,到目前为止,已有二十多户家庭得到了救助。从2008年开始,后勤工会牵头组织为全体一线员工每年提供一次免费的体检,让员工感受到了健康生活,快乐工作的温暖。对全后勤八百多一线员工提供免费体检在兄弟院校后勤中实为领先。2009年,为了让一线员工的子女也能得到相同的课后补习,又考虑到一线员工收入偏低等经济问题,后勤工会与校团委志愿者协会联合举办“大手牵小手”爱心家教活动。校志愿者总队在全校范围内招募品学兼优、充满爱心、综合素质高的志愿者为学校后勤员工的子女提供爱心家教,使后勤员工安心、感激地为师生提供优质的后勤保障工作。2010年,后勤工会为一线员工报销回家过年的来回路费,解决了近几年来招工难的难题。春风细雨润无声,感动的背后是后勤员工在一线岗位几年如一日的坚持和默默的付出,希望工会的各项温暖工程继续举办下去,让爱心通过多种方式得以延续。

争创国内知名教学研究型大学,需要一流的思想观念、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科研设备和管理制度,也需要强有力的后勤服务保障力量。建设一流大学与加强后勤队伍建设,更新思想观念建设,完善后勤制度密切相关,同时与后勤工会文化建设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关联。基层工会要加强工会文化建设,引导一线员工发扬主人翁精神,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与学校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共谋学校发展、共建和谐学校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王兆国.在全总十四届十三次主席团(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国工运,2007,(4).

[2]符时宝.工会文化与职工文化必须服务于和谐文化.工会理论研究,2007,(3).

[3]宋敬湧.关于构建工会文化的认识与探讨.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

[4]郁磊.开展教职工文体工作的几点思考[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8)

[5]梁明辉.增加基层工会活力的因素及途径,现代企业文化,2010,(32).

[6]王忠学.新时期如何增强企业工会组织建设活力,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10,(7).

学校后勤论文篇9

近些年来,文化因素在人类进步中发挥的作用受到了全球性的关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到,必须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后勤文化正是服务与文化的结合,同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其中以高校后勤文化尤为突出。高校后勤文化是一种新型的文化样式,是高校后勤服务管理向社会化发展的标志,随着“文化后勤”工程列入《高校后勤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六大工思路程,高校后勤文化建设成为全国高校后勤系统进一步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对高水平大学建设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校后勤文化建设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能够极大地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大部分高校后勤的运行体制以及机制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形成了准企业的运行模式,但因种种原因,多数高校后勤实体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独立法人企业和高校分离的状态,长此以往高校后勤出现了独树一帜的企业与行政部门的双重属性,所以认真研究高校后勤文化建设对于高校后勤的长期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高校后勤文化的内涵

高校后勤文化是在长期的服务、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行为规范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各项制度的总和。是高校后勤事业发展的动力和灵魂,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后勤文化主要是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四部分组成。

(一)精神文化

高校后勤精神是一个高校后勤实体的整体精神面貌,是高校后勤企业群体在长期的实践中积淀的共同心理和行为理念、价值体系、群体心理特征以及精神价值传统。具体来说,高校后勤体现的是兢兢业业、忠于职守的奉献精神、互助友爱的合作精神和积极进取的向上精神。它是高校后勤人员在长期的行为实践中所形成的共同理念,通过对这种精神的不断传播与传承,可确立行业规范,引导价值取向,提高后勤人员的素质,最终达到塑造良好后勤实体形象的目的。

(二)制度文化

高校后勤的制度文化是后勤人员为了后勤实体生存、高校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简言之就是服务规范,也是行为准则。制度文化是以高校后勤文化宗旨“三服务,三育人”为基础的,“三服务”包括为师生生活服务、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三育人”包括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建立一个系统、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有利于高校后勤文化的健康发展。高校和后勤实体的工作和监督关系要有制度约束;人力资源管理要有激励竞争机制;对人、财、物的管理也同样需要制度化、规范化。制度文化对于高校后勤实体的意义在于有力地支撑了管理者的经营理念,在得到后勤人员的认可下,巧妙地将人与人的矛盾转变为人与制度的矛盾,从而可以更好更公平地约束员工行为,减少矛盾冲突,形成后勤实体自身特色。

(三)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即行为层,高校后勤行为文化具体来说是指后勤人员在后勤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后勤行为文化建设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员工积极性的发挥、后勤实体业绩的提升以及后勤实体未来发展方向的问题,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管理人员和员工组成了后勤人员,各司其职。管理人员主要职责是创造出一种可以让员工最大限度发挥才干而又和谐竞争的环境,员工则需要做的是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积极配合后勤实体要求以及实现身心全面可持续发展。高校后勤要以高校为载体对广大学生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循序渐进地推行文明服务、行为规范和承诺,力图使学生在享受服务的同时也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物质文化

高校后勤的物质文化也称为物质层,是指后勤员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是一种物质形态为主的表层后勤文化。主要包括后勤环境和后勤产品。后勤环境包括校园环境以及提供给广大师生职工的服务环境。通过不断优化这些环境,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物质文化氛围,起到影响和教育学生的目的,并且可以为后勤人员创造优越的工作环境,进一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后勤产品是我们能直接感受到的物质文化表现,比如后勤实体创造出的可口饭菜以及温馨舒适的寝室还有干净整洁的教室等等,这些是有形产品。无形产品指的是服务,这是后勤独有的无形产品,它的质量与效率的高低以及态度的好坏是衡量高校后勤文化水准的标志之一。

二、高校后勤文化的特征

高校后勤文化不仅具有高校文化的特征,同时因为高校后勤实体是以准企业的模式运行,所以同时它还具备企业的共性,但高校后勤文化是有其区别于高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特性的。

(一)育人特性

高校后勤所处的大环境――高校注定了它一定具有教育为重的育人特性,在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三服务三育人”的服务宗旨。谢焕忠同志在2013年高校后勤改革发展推进工作交流研讨会上强调,“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的攻坚期、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党的十之后,深化和扩大改革开放再次成为经济社会生活的主旋律和各领域工作的主线。我们要深刻认识宏观改革发展形势对高校后勤工作的影响和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目标。

由于大学生在校期间与后勤员工接触的时间和机会非常多,后勤员工不仅是劳动者、服务者以及管理者,也是教育者的角色,可以通过服务过程对大学生进行一系列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进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有别于课堂中的教育形式与内容的教育影响,充分发挥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特性。

(二)保障特性

高校后勤是以准企业的模式运作的,所以注定它与社会企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两者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利益问题。高校后勤不是以追求市场经济利润的最大化为目标,而是以为学校以及全体师生提供优质服务保障为根本。

目前,有部分高校将校内的一些经营项目比如食堂、商店等采取面向社会企业公开招标的形式。高校后勤的严格把关加上社会企业的丰富经验,势必可以给师生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在报名资格上,学校招投标领导组秉承公开公正、质量优先的原则,选定了一些口碑良好的优秀企业,在定标时,则是以报价的合理性作为参考标准,不会因为报价的高低来挑选承包经营商。高校的承包商在运营中,秉持薄利多销、优质服务的经营理念,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达到了双赢的有利局面。因为高校的特殊性质,高校内的服务经营项目存在一定的垄断性,如果承包商一味地追求利润最大化或者以次充好、拔高价格,则会损害高校后勤的形象,所以这就对高校招投标组选择承包商一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服务特性

高校后勤的设立是为了高校更好地运作,为广大师生以及教学、科研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是它的根本任务。这就决定了高校后勤的服务特性,即一切服务于学校的中心工作,一切服从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之大计。我国高校的后勤改革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迄今已有35年的历程,从最初的承包责任制到如今的社会产业到校内参与项目竞争,有竞争就有动力,这从制度上大大提高了后勤集团整体的服务积极性,进一步促进了高校后勤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高校校园文化。

(四)社会效益优先性

在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上,特别是与高校以及师生切身利益相关方面时,高校后勤总是优先考虑社会利益。自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建立了高校后勤实体,是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准企业实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调控下,通过有偿服务等方式产生经济效益,同时也受到学校的有效制约,甚至有时会出现零利润的纯服务,这体现了高校后勤的社会效益。由于市场物价不稳定,后勤实体的产品受到波及价格上涨的过程中,学校的控制力量便得以体现,为了稳定学校大局确保师生利益,只能放弃经济利益,这其实是与后勤实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相符合的,也影响了高校后勤实体的健康成长。

三、加强高校后勤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牢固树立后勤职工“三服务、三育人”的宗旨

后勤在高校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始终扮演着不可撼动的重要地位。教育部早前提出的高校后勤要“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和为师生员工服务”,这一论述强调了高校后勤的主要宗旨,同时也阐明了高校后勤文化建设的一切工作动力和方向都要以为高校提供优质服务和保障为前提,要紧密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目前,高校后勤职工呈现多元化用工特点,临聘员工的比重加大,整体队伍素质参差不齐,这就要求高校后勤要加强对职工各方面素质的提高,进一步加强后勤文化建设,利用各类文化活动牢固树立服务育人的思想。

(二)坚持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向、重点把握后勤顶层设计

高校后勤顶层设计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充分考虑后勤发展的各项因素,统筹兼顾,科学规划。目前我国高校后勤实体顶层设计有多种模式。其中,两套牌子一套人马是最常见的,还有后勤服务保障类实体和经营类实体分类管理也是特色之一,一些规模较小的高校则多采用全托管社会企业的模式等等。总之,在加强高校后勤文化的过程中,更强调后勤改革要适应学校的发展和特点。

(三)淡化职工身份、重视后勤人才队伍建设

后勤员工中非事业编制的比率逐年上升,多数高校已占到后勤职工总数的70-80%,而且就目前形势看来,这个比例会越来越大。后勤员工“以校为家、奉献爱校”的精神,这是老一代后勤职工保留下的财富,是对后勤保障有力的褒奖,然而不管是新老员工,事业编制员工还是非事业编制员工,都是对学校充满感情的,对工作事业富有强烈的责任感。对于这样一群有着最平凡朴素事业心的后勤员工,我们势必要以更为平等合理的体制机制来回报多年默默奉献的后勤员工。

参考文献:

[1]王中秋.以高校后勤为研究对象的后勤梦浅析[J].高校后勤研究,2014(5).

[2]黄核成,王晓萍,冯伟明.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理论与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学校后勤论文篇10

高校后勤工作是一项具有服务性和保障性特点的工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重要的保障。高校后勤工作需要充分调动后勤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建立充满活力的员工管理和激励机制。高校后勤员工的激励和管理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需要层次理论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激励理论。需要层次理论(hierarchy of needs)由美国学者马斯洛提出,该理论研究的是人类的需要及其结构的理论[1]。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各种需要概括归纳为五大基本需要[2]:生理需要包括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比如像衣、食、住、性等等,必须首先得到满足;安全需要是指对人身安全、生活环境安全、就业保障、经济保障等方面内容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是指对友情和爱情,信任和温暖的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或者亲密关系;尊重需要是指人的自尊、尊重他人以及被他人尊重的心理需要。也就是说,尊重需要涉及个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威望和荣誉,地位和权力等内容;自我实现的需要促使自己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使自己成为所期望的人物。马斯洛认为这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本研究就是以需要层次理论为依据,将前人的研究成果应用于高校后勤员工的激励研究,探讨优化高校后勤员工激励的模式,为高校在后勤管理实践中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提高福利待遇,满足后勤员工的基础需要

需要层次理论认为,生理性需要和安全性需要是人类的基础需要。只有首先满足这些基础需要,人类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提高后勤员工的福利待遇,解决后勤员工的后顾之忧,使后勤员工安居乐业。一方面,高校管理者应加大投入,提高后勤员工的基本工资,逐步改善后勤员工的生活条件。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是后勤能够进行正常工作的前提条件,高校应千方百计为后勤员工谋利益,解决好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提高后勤员工的福利待遇,也可以从自主利入手。强制利是政府规定必须执行的福利,主要体现在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等方面[3]。而自主利是,是单位在仔细考察员工特点和自身需要的基础上,推出的一套完整的福利项目体系,并且规定了员工所能享受到的福利总额,让员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4]。常见的比如住房安排、交通补贴、食品补贴、特殊津贴、教育费、培训计划、个人意外保险、雇员娱乐、医疗福利、带薪假期等。员工的工作业绩决定了所能享受到的福利总额,因此,利于发挥福利措施的激励效果。对于高校后勤员工而言,在满足国家法定福利项目上,让高校后勤员工根据自己的要求针对性地选择其他福利项目,如:带薪休假、探亲假、婚假、丧假、交通补贴、通讯补贴、住房补贴等等。

二、坚持民主公平,满足后勤员工的自尊需要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高校后勤员工具有强烈的尊重需要,一般情况下薪酬和绩效考评结果相挂钩,建立突出公平性的绩效考核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绩效考评是管理者按照工作职责和岗位要求,运用一种或几种考评方法,对员工的工作效果进行考察、评价和反馈的过程[5]。绩效考评是实施薪酬激励政策的基础。对于高校后勤员工而言,薪酬是高校后勤员工劳动贡献的回报,只有获得和自己劳动付出相称的报酬,才能降低他们的不满足感。假如高校后勤员工感到自己的付出没有获得应有的回报,他们会认为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均没有得到体现,便可能会离职。所以,建立公正的考核体系和薪酬制度显得特别重要。满足后勤员工的自尊需要,还体现在尊重后勤员工的权利,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后勤管理部门在制定政策和运行决策时,要发扬民主,提高决策的开放程度,广泛听取不同渠道的意见。当后勤部门遇到重要事件时,要广开言路,让决策过程成为一个听取广大后勤员工意见的过程,鼓励他们参与决策,使他们认为自己是学校重要的一员。

三、加大人文关怀,满足后勤员工的归属需要

高校后勤员工在学校的组织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其中工作条件、规章制度、学校文化等都会构成后勤员工的激励因素,良好的工作环境对于促进学校与后勤员工之间的双贏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高校后勤管理者要带头实践这种人文型的关怀认知,在工作生活中多替后勤员工着想,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对其工作上的关怀和生活上的关心;其次,高校后勤管理者要做到从细节出发,比如工作环境方面,要做到流程规范、秩序井然等;帮助解决后勤员工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困难;高校后勤员工生日当天收到后勤主管签名的贺卡、生日蛋糕和礼物;当后勤员工家中有红白喜事的时候,相关部门领导前往慰问,发放一定的补助等;最后,营造良好的交际氛围,满足后勤员工的社交需要。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应竭力为后勤员工构建良好的交流平台,让后勤员工在辛苦的工作之余,加强沟通和交流,充分体验到友情的温暖,满足后勤员工的社交需要。

四、关注个人发展,满足高校后勤员工的自我实现需要

第一,根据学校后勤的发展战略,结合高校后勤员工的个人需要和岗位特点,主要从高校后勤员工培训、职业发展规划等方面对个人成长激励体系进行优化和完善。高校后勤员工培训不仅可以保持学校后勤的长远发展,而且可以满足后勤员工的自我实现需要,能够调动后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一种符合实际的激励方式[6]。学校通过学习和培训的方式来激发高校后勤员工,实现双方共赢。第二,目前高校后勤员工晋升渠道狭窄,阻碍了后勤员工积极性的发挥。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可以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设置不同的发展路径,建立职业发展的多重渠道,比如管理岗位序列和专业技术岗位序列等,以便满足不同工作岗位的高校后勤员工的不同发展需要。使高校后勤员工的能力得到发挥,实现他们的人生目标。

五、满足高校后勤员工的群体类别需要,实施差别化管理模式

高校在对后勤员工进行激励时应掌握不同群体类别的需要及需要特征,只有对不同群体类别的高校后勤员工实施差别激励,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高校后勤员工由于在知识、性别、学历水平等存在区别,从而导致他们的激励结构和激励特征也呈现很大的差异。因此,在激励高校后勤员工时一定要体现出差异化原则,即对不同类别的高校后勤员工、不同发展阶段的高校后勤员工实施不同的管理模式,切忌发生“一刀切”的现象。

六、结语

综上所述,从需要层次理论出发,提高后勤员工福利待遇,满足其基础需要;坚持民主公平,满足其自尊需要;加大人文关怀,满足其归属需要;关注个人发展,满足其自我实现需要;满足高校后勤员工的群体类别需要,实施差别化管理模式,可以让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19-320

[2]俞文钊.人力资源管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67-169.

[3]彭宅文.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与促进就业[J].中国劳动,2008(8):11-15.

[4]黄敏.员工福利计划和团体人身保险的问题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2000:32-33.

学校后勤论文篇11

对于高校后勤部门来说,提高高校后勤管理干部的素质,有利于促使管理干部更好的履行职责,凝聚后勤管理干部的力量,提高高校后勤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然而,由于后勤部门面临的环境会发生变化,管理干部的思想观念会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影响,这无疑就增加了提高高校后勤管理干部素质的难度。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提高高校后勤管理干部素质和后勤管理部门的服务质量,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注重采取相应的策略。

2.高校后勤管理干部应具备的素质

2.1思想政治素质

第一,政治责任感。高校后勤管理干部要具备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责任感,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重大问题上保持清醒的头脑。使自己的行动和国家的路线、政策、方针相统一。第二,实事求是,一视同仁。高校后勤管理干部在工作中,对所有人员要平等对待,不能有偏私,要实事求是的处理所遇到的问题。坚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与同事和领导建立平等、融洽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氛围,增加亲切感,这样不仅有利于自己工作的开展,还能够提高自己工作的效率。第三,以身作则,以诚相待。高校后勤管理干部要严于律己,自己最不到的事情,决不能要求别人去做。要真诚待人,关心师生的需求,帮助师生解决所面临的困难,为后勤部门做出应有的贡献。

2.2科学文化素质

高校后勤管理干部应该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他们要博学多识,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只有这样,在实际工作中才能灵活运用,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为提高科学文化素质,高校后勤管理干部应该勤奋学习,学习的内容既要包括思想理论知识,也要包括科学文化知识,并了解世界的变化和发展,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2.3经营管理素质

第一,组织能力。能够独立策划工作方案,具备良好的思路,保证工作落实,做好总结工作,并推广相应的经验和方法。第二,语言表达能力和有效沟通能力。要学会措辞技巧,语言技巧,根据工作的对象和内容,选择恰当的语言。在传递信息的时候,要措辞清楚,以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第三,开拓创新能力。做好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工作,以顺应变化的新情况,做好内容创新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四,调查研究能力。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掌握后勤部门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了解师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并重视分析和总结,为做出决策提供依据。

2.4职业道德素质

高校后勤管理干部应该具有爱岗敬业、勤劳奉献的精神,增强公仆意识、服务意识,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师生,奉献社会。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高校后勤管理干部才能更好的开展自己的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

3.高校后勤管理干部素质的培养路径

3.1加强理论知识学习,为开展自己的工作储备知识

要提高高校后勤管理干部素质,首先必须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自己的工作。因此,高校后勤管理干部要加强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用先进的理论知识的来武装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自己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2重视自身实践和技能锻炼,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高校后勤管理干部的工作能力和实践才干是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出来的。为了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高校后勤管理干部要加强自身的锻炼,不管在顺境或者是在逆境中,都要加强自我锻炼。

3.3虚心学习和采纳别人的意见,提高工作效率

高校后勤管理干部对自己的工作,应该及时反思,自我检查,自我解剖,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并不断的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同时在实际工作中,要虚心学习,博采众家之长,根据新情况、新问题,采取新的措施,做到与时俱进,以

好的适应高校后勤管理部门的各项实际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3.4树立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为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高校后勤管理干部应当树立为师生服务的意识,要了解师生的困难,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他们最直接、最关心的问题,在处理实际问题的时候,注意帮助师生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为师生服务的过程中,高校后勤管理干部应该有一颗真诚的心。

3.5加强管理干部的自身修养,树立良好的形象

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充分发挥管理干部在后勤部门的作用,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在所有的工作人员当中做好表率作用。为了加强个人修养,做好表率作用,高校后勤管理干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3.6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高校后勤管理干部的工作对象是高校的广大师生员工,这就要求他加强与师生之间的联系,掌握他们的需求,为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依据。师生具有年龄的差异,他们的文化程度和自身素养也不尽相同,他们对后勤部门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4.结束语

总之,提高高校后勤管理干部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新情况、新问题会不断的出现,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也会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但不管怎样,只要后勤管理干部具有良好的素质和自身修养,他们就一定能够做好自己的工作,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为后勤部门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学校后勤论文篇12

(1)后勤职工结构不合理,党员发展缓慢。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后勤员工队伍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外聘员工不断增多,正式人员引进速度缓慢甚至是停滞,后勤党组织成员中编外职工比例逐渐增加,这部分职工很难在工作中对自己的职业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对党建工作的认识不够深入。且非在编职工党员发展上,也遇到存在诸多问题,由于编外员工社会流动性较大,文化层次参差不齐,与学校签订的劳动合同年限较短,可以说除了为学校服务外,和学校没有任何关系,增党组织加了对其发展和考察的困难。而目前后勤在编职工的学历层次普遍较低、年龄偏大,学习和创新能力较弱,缺乏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后勤党组织的意识和追求。整体上说,后勤党组织用人机制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2)后勤党建工作滞后于后勤事业发展。高校后勤经历了一系列社会化改革后,整体的服务水平和效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后勤服务与保障、餐饮、物业、绿化、资产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并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但是后勤党建工作严重滞后,具体表现在后勤部门对党建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后勤党组织建设发展相关的项目、课题研究较少,后勤党组织架构的设置不够健全。部分高校后勤党组织主要负责人由行政领导兼任,党组成员也多是兼职的情况较多。因此导致高校后勤党建工作服从于行政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后勤党建工作发展缓慢,党员职工的先锋模范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3)组织生活开展难度大,活动方式缺少创新。由于后勤工作的特殊性,后勤党员岗位分散、工作时间长,加之很多党员位于餐饮、维修、保洁、宿管工作一线,组织较长时间集体活动,往往难以实施。且由于后勤党员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基层党支部开展活动多以抽象的政治理论学习、开座谈会、读理论文章等形式为主,以完成上级任务为目的,缺少新意和实用性,很难调动党员干部参加学习的积极性,收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建设创新型高校后勤党组织的几点思考

(1)创新用人机制,努力发展编外人员加入党组织。由于编制外用工已成为高校后勤的主体,高校后勤党组织要注重选拔编制外用工中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党组织中,努力将党务工作岗位打造成人才培养平台,通过在党组织中的学习和考验促进事业上的发展。具体来说可以把编制外员工中政治过硬、业务能力强的员工作为发展党员的主要对象,积极发现、培养编制外用工的优秀分子,把符合条件的那批服务精神较强、工作业绩突出、符合入党条件的员工及时吸收进来,增加党的新生力量。

(2)创新活动方式,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80、90后成为后勤队伍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的政治理论学习、开会等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下年轻一代的思维和需求,应当开展创新活动,把高效后勤服务、文化建设、员工发展有机结合,增强党建工作的活力。

(3)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和效率。后勤工作强调的是“三服务”、“两育人”,服务是高校后勤工作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后勤党建工作的核心内容。后勤党组织要增强服务师生的水平和效率就应当积极创新服务联系群众的方式。传统的服务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下高速发展的时代节奏,如何创新后勤服务的手段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新问题。第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无疑成为互联网时代最有力的后勤服务方式。第二,充分利用微信平台,畅通师生诉求表达渠道,搭建公开、公平、高效的沟通平台。第三,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院系部处开展调研征求与后勤保障、基建维修、饮食服务、资产管理有关意见建议,通过“后勤工作学生座谈会”、“党政联系会”等听取师生员工、基层群众对后勤各方面服务工作意见。

学校后勤论文篇13

高校后勤改革是指在世纪初开始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市场经济理论、高等教育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构成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理论依据,形成了高校后勤特有的、与高等教育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的高校后勤改革理论,是教育、经济、管理等理论在高校后勤工作中的具体表现。所以说,高校社会化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1 后勤社会化概况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跟着高等教育的改革而发展起来的,它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功做出了不可抹灭的贡献。到目前为止,高等院校的后勤部门在改革后都以后勤集团或后勤企业冠名,显示出了它与学校的新型关系和它的新型职能。

传统的高校后勤部门是从属于学校行政部门的一部分,没有自,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都在学校,是纯福利性,学校对后勤集团的运行是“一手包干”,所有的财政支出都来自学校。在高等教育需要迅速发展的时代,这无疑加重了学校的负担。学校的主要职能是搞好教学、科研和培养学生,可以说,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后勤成了学校发展的负担,且阻止了学校的发展。有很多观点认为,我国实行的扩招,长期实行不下去也归结于高校后勤的限制。因此,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高校对后勤集团实行承包制,使后勤集团从高校中脱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但独立出来的后勤集团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遵守福利性原则,遵循教育规律。高校后勤企业是一种特别的企业,与社会上的那些企业不可同日而语。它在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还必须遵循传统的教育规律。它的主要工作是为教育、科研和师生提供优质服务,这关系到后勤企业的生死存亡。而决定社会企业生死存亡的是它们的经济效益。

2 高校后勤改革的成绩与所存在的问题

对于任何事物和事件,我们都不可单一看见它的优势,也不可只关注它的问题。我们应该分两面看,对于成绩,我们要继续保持,以图自勉和做得更好;而对于所存在的问题,在完善的过程中要力图纠正,对于不能纠正的要使其不足减到最小。高校后勤社会化也是一样,它还不成熟,需要在改进中成长。

2.1 高校后勤改革所取得的成绩

如前所说,服务质量升上去,服务价格降下来,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将后勤集团与学校相分离,使两者各行其职,各负其责,既减轻了学校的负担,又增强了后勤集团经营的自主性。后勤集团在遵循学校教育规律,认清自身特殊性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能力,完全是可以兼顾福利性和求利性的。在学校经营,风险和竞争性都要小一些,因为有固定的消费群体,但首要的一点是,要提供优质的服务,否则,不能生存,也就无所谓求利。

高校后勤社会化后所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摆脱了发展的“瓶颈”负担。传统的后勤部门是学校的一个从属部门,后勤部门所有的经费都来自学校,也就是来自国家或政府的财政部门。后勤部门要在有限的经费范围内为学校师生的各种活动提供服务,是纯福利性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要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传统的后勤部门不能为增加的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且为了维持增加的服务,学校必须从有限的经费中拨出相应的费用用于后勤供应。因此,传统的后勤部门就变成了学校发展的阻碍。

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转变了传统的学校全权负责后勤的局面,后勤集团可以通过自己的经营自负盈亏。它只需要给学校相应的租金,按学校规定的营利性和福利性政策运行即可。学校可以专心地做学校应该做的事――教育、科研、培养人才等。此时的后勤集团不再是学校发展的负担,而是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和环境。这是后勤社会化改革对高等教育改革做出的最大贡献之一。

经过这么多年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大多数高校都进行了扩招,修建了新的校区,扩大了学校的占地面积,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更多的贡献。因此,后勤集团社会化可以说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之一。

(2)学校与后勤集团之间建立了新的合作关系。传统的学校与后勤部门之间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指挥与被指挥的关系,学校的职能是“统、管、包”,后勤部门的职能是执行,学校怎么说,它就怎么做,没有自己的自主性。改革后的后勤集团与学校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个体,各行其职、各负其责。后勤集团与学校之间既是合作的关系也是租赁的关系。两者的行为只要按着事先约定的或者合同中所规定的原则行事即可。学校与改革后的后勤集团的这种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关系。学校的正常发展离不开后勤集团高效、优质的服务,后勤集团的发展也离不开学校的发展,否则,后勤集团将无生存之地。因此,这两者还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学校和后勤集团之间的关系无论是上面所述的哪一种,这在传统的学校与后勤部门之间都是一个巨大的转变,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大进步。(下转第143页)(上接第141页)

2.2 高校后勤改革导致的问题

由于传统学校与后勤关系的影响,学校与现在后勤集团之间的关系还有些微妙。应该说,高校后勤社会化是一个新事物,在它生长的过程中,也随之而来其他的问题。

(1)后勤集团不能正确把握好求利性与福利性之间的分寸。受到社会市场经济的冲击,后勤集团也不可避免地坠入逐利陷井,它很容易就把追求利益的目的放在福利性之上,不顾师生的利益,而追求利润最大化。后勤集团企图用最低的成本求得最高的利润,主要是向学生求利润。目前,后勤集团主要是集中在学生的“住”和“食”两方面。为了不向学生增加收费,就在住宿条件和饭菜质量方面下功夫,以期降低成本,从而获得最大利润,即便传统的合理范围内的改进或维修现在也变成了有偿服务。而学生作为消费群体,总是希望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优的服务,市场上的一些矛盾在这里也得到了体现。在利益的驱动下,后勤集团置既定的福利性不顾,有违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初衷。

(2)学校在维护社会资本和维护学生权益之间犯难。作为学校来讲,他们是欢迎后勤社会化的。因为,他们可不花费一文钱就能使学生的“吃”、“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并且除此之外,后勤集团还可以为学校的发展提供社会资本,学校没有了后勤的负担就可能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教学和科研等本职项目上。没有后勤集团的社会化,学校又不得不走大包大揽的老路,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学校欢迎后勤社会化,因此,他们也要保护后勤集团的社会资本。

后勤集团追求利益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利益。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直是社会和学校保护的群体。因此,当学生的利益受到侵害时,学校就不得不成为学生的代言人。矛盾的双方是后勤集团的社会资本和学生,学校要保护两方面的权益,两方都有理,此时,学校所扮演的角色就出现了冲突,且难免有错位的时候。

(3)学校和后勤集团对原有资产的管理不明确。高校的后勤集团依靠的是社会力量,而不是学校自身的力量,但对于后勤集团所占用的地面面积,则属于学校,是国有资产。以前是后勤部门无偿占用,因为那时后勤集团本身就是学校的财产,而如今,后勤集团是另一个独立的个体,对原先的那部门资产只有租赁权和使用权,需要向学校缴纳一定的费用,并要计折旧费,而在后勤集团使用期内,应由后勤集团加以管理,学校有权对后勤集团的使用和管理提出要求。由于两者之间传统的关系,导致现在两个个体对原有的这部分资产管理不明确,出现产权不清晰,管理不明确现象,每个个体不清楚自己的真正角色和职权。

3 对高校后勤改革进一步发展的几点建议

高校后勤集团社会化完善还需要漫长的过程,对于后勤集团社会化,笔者提出以下两点建议:(1)产、权分明,职、责清楚。后勤集团要完全独立,改变过去的依赖性,把自己的产权和责权弄清楚,在自己的权限内行使自己的职责;弄清财务状况,社会化的后勤集团的财务与学校的财务应该是分开的,对于应该向学校缴纳租金、折旧费以及相关的利润费用,后勤集团只需要向学校缴纳清楚。在教育规律的关提下,遵循双方所约定内容进行经营活动。管理中运用企业管理模式,对于人事制度可以在使用“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基础上改变有利于后勤集团效益提高的制度。但最重要的是学校和后勤集团要弄清各自的角色和应担负的责任。

(2)给学生参与后勤管理以充分的地位和条件。后勤集团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学生,这是既是商业活动中的两个主体,也是在学校中产生矛盾的两个主体。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决定后勤集团生存和获得利润的一个因素。为了减少两者之间的矛盾,后勤集团除了努力完善自身外,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后勤管理中来。如让学生参与后勤企业策划调研工作、指导学生创建后勤集团局域网、引导学生参加宿舍自我管理委员会和伙食监督委员会等,以增强后勤管理的透明度和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